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首页 / 赏析 / |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代古诗词《山居秋暝》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王维唐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赏析

  这首诗为诗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诗村的旖旎风光和诗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诗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诗雨后的秋凉,松间明作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诗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诗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诗中有人来了。“空诗”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诗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作当空;水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诗泉清冽,淙淙流泻于诗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作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作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旁,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作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作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水无的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的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诗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诗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诗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 3

  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韵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评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阅读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1)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1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代古诗词《山居秋暝》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山居秋暝》

  年代:唐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作品介绍】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3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代古诗词《山居秋暝》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2)

——《山居秋暝》原文及翻译赏析实用5份

  《山居秋暝》原文及翻译赏析 1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

  《山居秋暝》原文及翻译赏析 2

  【原文

  《山居秋暝》

  年代:唐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作品介绍】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山居秋暝》原文及翻译赏析 3

  山居秋暝原文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阅读上面这首诗。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描写了六幅秋山晚景图。

  B、这首诗描写了五幅秋山晚景图。

  C、这首诗描写了四幅秋山晚景图。

  D、这首诗描写了三幅秋山晚景图。

  赏析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唐朝擅长写山水田园诗的高手。其诗的特色是诗中有画(《东坡志林》),这与他精通绘画、音乐颇有关系。《山居秋暝》就是王维隐居辊川时,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的是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空山二字点明此处静悄悄的,宛如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问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是竹喧归烷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了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这时,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问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今不可久留2诗人却反其意而用之,说秋天虽然没有春天那万紫千红,但却有它独特的和*恬静;山中虽没有京城的繁华热闹,却有它自身的洁净纯朴。在此可以远离超龄的官场而洁身自好,所

  以他下决心留在山中当隐士了。可见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自己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山居秋暝》原文及翻译赏析 4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王维唐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赏析

  这首诗为诗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诗村的旖旎风光和诗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诗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诗雨后的秋凉,松间明作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诗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诗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诗中有人来了。“空诗”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诗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作当空;水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诗泉清冽,淙淙流泻于诗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作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作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旁,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作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作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水无的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的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诗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诗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诗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原文及翻译赏析 5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3)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合集5篇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 1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 2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王维唐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赏析

  这首诗为诗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诗村的旖旎风光和诗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诗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诗雨后的秋凉,松间明作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诗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诗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诗中有人来了。“空诗”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诗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作当空;水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诗泉清冽,淙淙流泻于诗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作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作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旁,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作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作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水无的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的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诗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诗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诗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 3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王维唐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赏析

  这首诗为诗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诗村的旖旎风光和诗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诗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诗雨后的秋凉,松间明作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诗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诗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诗中有人来了。“空诗”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诗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作当空;水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诗泉清冽,淙淙流泻于诗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作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作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旁,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作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作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水无的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的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诗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诗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诗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 4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夜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

  ⑸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 5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夜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

  ⑸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4)

——《山居秋暝》教案 (菁华5篇)

《山居秋暝》教案1

  重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难点 培养鉴赏能力课型 讲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目的 了解*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学*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 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体诗的常识

  *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教案2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

  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教案3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一、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山居秋暝》教案4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体,*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八、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九、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越中览古》

《山居秋暝》教案5

  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体诗的常识

  *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5)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 (菁华3篇)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山居秋暝》

  年代:唐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作品介绍】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2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王维唐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赏析

  这首诗为诗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诗村的旖旎风光和诗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诗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诗雨后的秋凉,松间明作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诗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诗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诗中有人来了。“空诗”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诗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作当空;水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诗泉清冽,淙淙流泻于诗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作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作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旁,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作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作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水无的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的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诗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诗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诗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3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王维唐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赏析

  这首诗为诗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诗村的旖旎风光和诗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诗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诗雨后的秋凉,松间明作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诗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诗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诗中有人来了。“空诗”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诗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作当空;水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诗泉清冽,淙淙流泻于诗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作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作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旁,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作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作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水无的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的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诗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诗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诗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6)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丽,君子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

  注释

  [1]选自《诗经·周南》(朱熹《诗集传》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305篇。周南,周代地域名称,泛指洛阳以南到汉江流域一带。关雎,篇名,取第一句”关关雎鸠”中的两个字。

  [2]关关:雌雄二鸡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一种水鸟,即王雎。

  [3]洲,水中陆地。

  [4]窈窕,美好文静的样子。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5]好逑,好的配偶。逑,匹配之意。

  [6]参差,长短不齐貌。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7]流,求取。之,指荇菜。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求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8]寤寐,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9]思服,思念。服,想。《毛传》:“服,思之也。”

  [10]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11]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12]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此处有亲*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淑女”。

  [13]芼,择取,挑选。

  [14]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快乐。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先秦·佚名《关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注释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求取。之:指荇菜。

  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悠哉(yōu zāi)悠哉: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思念深长的样子。悠,忧思的样子。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淑女”。

  芼(mào):挑选。

  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

  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先秦·佚名《关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注释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求取。之:指荇菜。

  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悠哉(yōu zāi)悠哉: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思念深长的样子。悠,忧思的样子。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淑女”。

  芼(mào):挑选。

  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

  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关,像声词,借用字,雎鸠的鸣叫声。

  雎鸠:毛传:“雎鸠,王雎也。”《尔雅·释鸟》:“雎鸠,王鴡(鴡=雎)。”郭璞(pú)注:“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禽经》:“王雎,雎鸠,鱼鹰也。”《现代汉语词典》:“鹗,鸟名,背部褐色,头、颈和腹部白色。性凶猛。常在树上或岩石上筑巢,常在水面上飞翔,吃鱼类。通称鱼鹰。”

  洲:水中陆地,小者,亦称之为“渚”。在河之洲,是指“在河中的沙渚上。”

  窈窕:幽静而俊俏,多指女子幽娴貌美体裁好,亦用以形容男子深沉而潇洒或风景之幽深而秀丽。如《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陶渊明《归去来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淑女:指温柔娴静之女子。

  逑:本乃合、聚之意,此处指配偶。如《诗·大雅·民劳》:“民以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毛传:“休,定也。逑,合也。”郑玄笺:“休,止息也。合,聚也。”

  参差:高低不等,长短不齐。

  荇(xìng杏)菜:一种水生植物,即“莕菜”。孔颖达疏:“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

  左右流之:左右寻找。流,转动眼球寻视,即口语中的“旋(xuě)目”,山东方言中仍有此说法,如“我流了她一眼,长得很俊。”

  窹(wù务)寐:睡觉醒来谓之窹,在睡中谓之寐。窹寐求之,意思是不管醒着还是睡梦中都在追求她,之,代词,代指窈窕淑女。

  思服:反复不断地思念。服,通复,反复不断、熟练之意,如《管子·七法》:“存乎服*,而服*无敌。”服*,意即复*。

  悠哉:忧思之意。古,悠通忧。

  琴瑟友之:琴瑟,两种合奏乐器,常用以喻夫妻感情和谐。如《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友,动词,对之友善之意。

  芼(mào冒):选择,采摘。

  钟鼓乐之:钟鼓乃古代盛大庆典用来打击的乐器,这里是夸张手法,意思是,像庆典一样用钟鼓为之奏乐。乐之,乐为动词。

  译文1: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译文2: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译文3:

  关关鸣叫的雎鸠,栖居在河中的沙洲。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好男儿喜爱的配偶。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旁去择取。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时时都把你追求。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日日夜夜都把你思念。思念悠悠无尽期,翻来覆去难入眠。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旁去采摘。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要弹琴鼓瑟亲*你。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旁去拔取。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要敲钟击鼓地取悦你。

  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7)

——清明原文、翻译及赏析_杜牧合集5篇

  清明原文、翻译及赏析_杜牧 1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

  ①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②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③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④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⑤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赏析: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上巳”,节日名,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其盛况如何,作者一开始点明节令后,就说:“满目繁华。”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体描述:“争道谁家”是说在人群里,不知是谁东推西挤抢道前走,这就把那种闹哄哄的人群拥挤的场面活绘出来了。不仅行人众多,而且车辆也川流不息:“绿柳朱轮走钿车”,“朱轮”是用红漆涂过的车轮;“钿车”是用金属、宝石锒嵌作装饰的轿车。这是说,在绿柳那边,还有红色轮子、光彩闪耀的轿车来来往往呢!这两句回应了“满目繁华”句,是“满目繁华”句的具体描写。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西湖风光,而是写游人争先恐后涌到西湖边来,从这个侧面来表现西湖景色对人们的吸引力。

  上片是写人们在清明上已来湖边游春的情景,下片则是写他们日暮兴尽而归的路上景象。人们经过一天的游春活动,到日暮时,相随而去。他们有些在节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哗”句,颇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着的,嬉笑着的,高谈阔论的,各种欢乐的声音,各种欢乐的姿态,都包括在里面。总之,一片喧哗声伴着人流而去。这里作者没有写游宴如何欢乐热闹,但这两句实际上已展现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的热闹情景。结句,再从远距离来写归途中的人流:“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人们沿着弯转高低的路走向城头,一眼望去都是花。这里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边的野花正开,一路不断,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们,她们头上带着花;人们衣着的艳丽和朱轮钿车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绿绿直到城头之意。所以句中用个“总”字。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清明原文、翻译及赏析_杜牧 2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代: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译文及注释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今天是清明节,和几个好友在园林中小聚。

  胜:优美的。

  晴风吹柳絮(xù),新火起厨烟。

  天气晴朗,春风和煦吹动着柳絮飞扬,清明乞新火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杜若开出了很长,文章想起了两位贤人。

  杜草:即杜若。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什么时候能够乘车出发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饮着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今天是清明节,和几个好友在园林中小聚。天气晴朗,春风和煦吹动着柳絮飞扬,清明乞新火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

  杜若开出了很长,文章想起了两位贤人。什么时候能够乘车出发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饮着酒。

  注释

  胜:优美的

  杜草:即杜若

  赏析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此诗是诗人在与朋友聚会园林中即兴所至,诗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描述了清明时节的情景,清明这一天,诗人和几个好友一起在园林当中小聚,天气晴朗,春风和煦,柳絮随风飞扬,清明乞新火过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下阙诗文表达的就是对于两位好朋友的寄语,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希望和祝愿。通篇读下来,不难发现,欢乐的小聚会中,不免透露出了诗人朋友目前不堪的处境,略略的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无奈的心情。

  清明原文、翻译及赏析_杜牧 3

  浣溪沙·雨湿清明香火残

  宋代:朱敦儒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译文及注释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lán)干。

  清明时节的雨水落在祭拜后残留的香烛纸钱上,桥下溪水碧绿,桥外燕子衔湿泥筑巢。白日渐长,独自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

  香火:香烛纸钱.用以祭祀鬼神。燕泥寒:燕子衔湿泥筑巢。日长:春分后,夜短日长。

  脱箨(tuò)修篁(huáng)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刚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发着嫩绿之色,刚掉落花瓣的新杏,还未散发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与谁一起观赏呢。

  箨:竹皮,笋壳。修篁:美好的竹子。篁:竹.褪花:花瓣掉落。与谁看:与谁一起观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明时节的雨水落在祭拜后残留的香烛纸钱上,桥下溪水碧绿,桥外燕子衔湿泥筑巢。白日渐长,独自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

  刚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发着嫩绿之色,刚掉落花瓣的新杏,还未散发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与谁一起观赏呢。

  注释

  香火:香烛纸钱.用以祭祀鬼神。

  燕泥寒:燕子衔湿泥筑巢。

  日长:春分后,夜短日长。

  箨(tuò):竹皮,笋壳。

  修篁(huáng):美好的竹子。篁:竹.

  褪花:花瓣掉落。

  与谁看:与谁一起观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北宋灭亡的时候,作者流落江南之时创作的,此时的作者正值中年,满腔爱国热情的作者,看到眼前的美景,想到灭国之痛,写下这首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来衬托对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的作品。

  赏析

  这首小词写于南渡后的某个清明节。全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远离家乡的孤独感和忧时伤事的苦闷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时节江南特有的风光展开画面。“雨湿清明”,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状了江南一带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香火残”,指清明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碧溪”,写江满溪碧青色的春水。“燕泥寒”,说南来的燕子正啄着带寒意的泥土准备筑巢。词人面对以上这些风物,不由得件件触起深沉悲凉的感慨。由清明扫墓而联想起自己逃离家乡客居江南,无法祭扫先人之坟;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联想起自己四处飘零无以为家,更由霏霏淫雨,料峭春寒,而联想起国事的暗淡艰难。透过歇拍“日长独自倚阑干”的背后,可以想见词人心中蕴含着多少辛酸沉痛的潜台词啊!上片中迷漾的景色又正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种深沉动人的韵。

  下片写江南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绪。首句描画出刚脱了笋壳的修长的新竹青翠欲滴,散发出一片耀眼的绿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蝶恋花》)句意,状写新*褪落了娇艳花瓣的杏花杏子尚小,嫩绿而酸,清新可爱。这样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么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颜开啊!然而词人笔锋陡转,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既与上片歇拍孤独怆然韵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这正是朱敦儒南渡后中期词作的可贵之处。这首词如同这一时期其它同类题材的词作一样,如“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芳草连天云薄暮”(《苏幕遮》)’“东风寂寞,可怜谁为攀折”(《念奴娇》),“秋风又到人间,叶珊珊。四望烟波无尽,欠青山”(《相见欢》),以真性情写真景物,将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相交融地交织成浑然一体的境界,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清明原文、翻译及赏析_杜牧 4

  清明呈馆中诸公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翻译

  一树树杨柳披拂着新火的轻烟,沿随着官墙透迤蜿蜒;杏仁麦粥香气溢散,家家户户互相馈送,一片腾欢。

  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举目但见无尽的青山;节逢清明,更令客子无不把家乡深深怀念。

  看那卞壶祠边春草迷乱,莫愁女的故居前已被落花铺满。

  幸亏还有馆中诸公共同作伴,不妨打来美酒痛醉一番。

  注释

  馆中诸公:即史馆中一同修史的宋濂、王祎、朱右等十六人。

  馆:指翰林院国史编修馆。新烟,古时风俗,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禁火冷食,次日重新生火,故曰新烟。

  禁垣:皇宫的围墙。

  杏酪:传统*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白下:南京的别称。

  卞侯:卞侯即晋朝的卞壶。他曾任尚书令,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

  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待诏:明代翰林院所设官职,主管文件奏疏。此指修史。

  京华:即京都。

  创作背景

  诗人高启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在南京与宋濂等人编修《元史》始成,其正值清明时节,诗人与翰林同官唱和玩乐,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清明节,旧时风俗为人们扫基祭祖的日子,所以最易触发客居在外的游子的乡思。这首诗所抒写的心情也大抵如此,只是它表现得特别含蓄委婉、曲折隐微,在高启的律诗中又是一种格调。

  “清明无客不思家”,既曰“无客不”,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内。不过,全诗直接抒写思家之情语,仅此一句,其余则着力描写最物,如垂柳、杏酪、青山、芳草、落花等,可谓色彩缤纷,明丽如画,甚至有画所难到者。但这一切,似并未使作者陶醉,从而消释其思家之情,相反地,见景生情,反而更衬托、引发了他的思乡情。

  官墙外的垂柳,丝丝弄碧,新烟萦绕;人家所精心制作的杏酪,散发出阵阵的芳香。这风光节物无不在告诉作者清明节的到来,自然也会唤起他往岁在家乡与家人共度佳节的种种回忆。这一来,客居青山环绕的京师金陵的作者,自然便思念起家乡来了。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五、六两句,意更深曲复杂。迷芳草,芳草萋萋,一片凄迷,化用《楚辞·招胞士》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婆婆。”已寓有思归之意。而作者偏又以芳草与卞侯墓并置,以落花与莫愁女映照,似更富有富贵难久恃,盛时难长留的感慨。

  作者来京前曾写道:“北山恐起移文诮,东观惭叨论议名。”(《被诏将赴京师御别亲友》)于《赴京道中逢还乡友》诗中又曾写道:“我去君却归,相逢立途次。欲寄故乡言,先询上京事。”对自己来京任职内心显然已有矛盾和疑虑。加之写罢此诗后仅四个月,朱元璋召见作者,面授户部侍郎,他却固辞不受,遂被放还。因而,在他的思家之情中交织有上述的感慨,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也正是因此,他才写出了末尾两句的强自宽慰之词:幸而有几位同院的故友,可与沽酒共饮,一醉京华。其意正是针对暗含于上述节物风光描写中的寡欢、不幸心情而言,而“醉京华”之“醉”,也是为了谴闷宽怀而醉,而非缘欢快而取醉。

  清明原文、翻译及赏析_杜牧 5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译文及注释

  羞红颦(pín)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zhào)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wù)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娇美的红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脸,嫩绿的叶片点缀在她的鬓边,仿佛轻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风为什么不把花儿全部都吹落下来,这样飘落的花瓣就像彩绣点缀着厚厚的绿茵般的草地。那苏堤与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桨的舟船像轻轻浮荡的水鸥,我骑着勒缰的宝马就像倚在黄昏的残云边上。千丝万缕的绿柳丝轻轻飘拂令人伤神,水中的轻舟沿着柳径渐渐进入一个花丝环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肠荡气。我在岸上紧紧跟随着画船。为她美貌风情而消魂。隔着花朵柳丝,我不时地看见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条婀娜的细腰身。

  羞红:脸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红晕。重茵:芳草地。燕尾:西湖苏堤与白堤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为棹之舟,即芳舟。宝勒:以珍宝、金饰勒马络头,此指代宝马。残云:零散稀疏的云。千丝:柳条。迷津:迷失津渡;迷路。楚腰:指细腰女子。

  逡(qūn)巡。题门惆怅,堕(duò)履(lǚ)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míng),尘波澹(dàn)绿无痕。

  我迟疑不决,好不容易才寻找到你的家门,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满心怅惘地留言题门。后来终于可以得尝所愿,我脱下双鞋子进入你的闺中,那种欢爱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后我便时时刻刻地计算着下次幽会的日期,虽然有时也没有一个定准。不久我慢慢地发现,情思缭绕全是因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带渐宽是因为感伤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烟一样清冷,满潮的凄风苦雨实在令人倍感忧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无迹。

  逡巡:徘徊不进;滞留。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堕履:留宿。牵萦:纠缠;牵挂。宽带:衣带宽松。形容腰变瘦。留情缘眼,宽带因春:一本作“留情缘宽,带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转眼,带减因春”。山黛:青葱浓郁的山色。暝:一本作“映”。尘:一本作“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娇美的红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脸,嫩绿的叶片点缀在她的鬓边,仿佛轻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风为什么不把花儿全部都吹落下来,这样飘落的花瓣就像彩绣点缀着厚厚的绿茵般的草地。那苏堤与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桨的舟船像轻轻浮荡的水鸥,我骑着勒缰的宝马就像倚在黄昏的残云边上。千丝万缕的绿柳丝轻轻飘拂令人伤神,水中的轻舟沿着柳径渐渐进入一个花丝环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肠荡气。我在岸上紧紧跟随着画船。为她美貌风情而消魂。隔着花朵柳丝,我不时地看见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条婀娜的细腰身。

  我迟疑不决,好不容易才寻找到你的家门,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满心怅惘地留言题门。后来终于可以得尝所愿,我脱下双鞋子进入你的闺中,那种欢爱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后我便时时刻刻地计算着下次幽会的日期,虽然有时也没有一个定准。不久我慢慢地发现,情思缭绕全是因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带渐宽是因为感伤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烟一样清冷,满潮的凄风苦雨实在令人倍感忧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无迹。

  注释

  1.渡江云三犯:词牌名,周邦彦创调,又名《渡江云》。双调,一百字,上片十句四*韵,下片九句四*韵,后片第四句为上一、下四句法,必须押一同部仄韵。

  2.羞红:脸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红晕。

  3.重茵:芳草地。

  4.燕尾:西湖苏堤与白堤交叉,形如燕尾。

  5.桂棹:以桂木为棹之舟,即芳舟。

  6.宝勒:以珍宝、金饰勒马络头,此指代宝马。

  7.残云:零散稀疏的云。

  8.千丝:柳条。

  9.迷津:迷失津渡;迷路。

  10.楚腰:《韩非子·二柄》:“ 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后因以“楚腰”泛称女子的细腰。借指细腰女子。

  11.逡(qūn)巡:徘徊不进;滞留。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12.题门:《世说新语》载,嵇康与吕安是朋友,安拜访嵇不遇,嵇康子嵇喜出门让吕安进屋,安未入,在门上题写“凤”字而去,意谓喜是一只“凡鸟”。此处单作“不遇”解。

  13.堕履:留宿。

  14.牵萦:纠缠;牵挂。

  15.宽带:衣带宽松。形容腰变瘦。

  16.留情缘眼,宽带因春:一本作“留情缘宽,带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转眼,带减因春”。

  17.山黛:青葱浓郁的山色。

  18.暝:一本作“映”。

  19.尘:一本作“澄”。

  创作背景

  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梦窗在苏州曾纳一妾,后遭遣去。在杭州亦纳一妾,后则亡殁。集中怀人诸作,其时夏秋,其地苏州者,殆皆忆苏州遣妾;其时春,其地杭州者,则悼杭州亡妾。”这首词与《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都为同一时期悼念杭州亡妾的作品。

  赏析

  《渡江云三犯》,又名《渡江云》。双调,一百字,上片十句四*韵,下片九句四*韵,后片第四句为上一、下四句法,必须押一同部仄韵。

  上片追忆与杭妾始遇时的情景。“羞红颦”三句,描绘出湖边暮春景色。“重茵”,原指厚*,这里喻厚厚的芳草地。此言暮春的湖边阵阵晚风吹得落英缤纷,点缀着绿茸茸的芳草地。这落英恰像那少女们浅颦含羞微怨的娇态。“旧堤”三句,述湖景。“旧堤”指西湖苏、白两堤;“燕尾”言两堤在湖上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为桨的船,这里泛指西湖中游船;“宝勒”,即用珍宝装饰的马络头,这里指代马儿。三句言远望湖上苏、白两堤交叉,形如燕尾,湖中众多的游船与鸥鸟一起荡漾在碧波之中。词人骑着马,背衬着西天的彩云伫立在岸堤上观赏远*景色。“千丝”两句,游湖思亡妾。“千丝”指堤岸边的柳枝。此言眼前这些既青柔又浓密的柳枝却不能为词人挽留住就在这儿相识的亡妾。词人到了这湖边,像又回到了刘阮入天台而遇仙的地方(即点明词人与杭妾在此初见之事)。“柳”即留也,所以古人多有折柳赠别的*俗。今杭妾不幸亡故,不禁使词人见柳丝而“怨碧”。“肠漫回”两句,因思之深而致幻。“楚腰身”,楚谚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里泛指美人的细腰身。此言词人对亡妾牵肠挂肚朝夕相思,以致伫立在这两人初识之处,幻觉中向花丛中望去似乎隐约看到了她美妙的背影。

  下片追忆不遇以悼念亡妾。“逡巡”四句,忆不遇。“题门”,事见《世说新语》吕安访嵇康不遇,题字其门。此处借代不遇。“堕履”,本《史记·留侯世家》,张良遇黄石公故事。这是作传艺、钟情解。此言词人想起从前初识之时曾多次来到她的门前徘徊,终因两人不能见面而心情惆怅,词人像张良盼望黄石公传艺那样希望她能对其钟情,但又因为好几次约会都没有实现而感到牵肠挂肚。又“堕履”,事见《北史·韦琼传》,有“不弃遗簪堕履”之语。“还始觉”两句,“缘”,因也;“宽带”,语出沈约与徐勉书:“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柳永《蝶恋花》词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词人用柳词意境。此言词人对亡妾难舍难忘,细想原因,一是因为她有一双令人消魂的多情的媚眼。照现代人的说法,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古时作画也有“画龙点晴”之说,所以词人突出了亡妾双眼摄人心魄的魅力。二是词人值此清明时节,自然引起了对亡妾的怀念,以致因对她的刻骨相思而日渐消瘦。“明朝”两句,点出悼念。因为今天正是清明节,是祭奠亡灵之时,所以词人想到如今自己与杭妾早已阴阳异路,两人往日的恩爱情景已似幻梦般的风消烟散,词人对亡妾的悼念,也如那湖上的风风雨雨一样愁煞人啊。“山黛暝”一句,以景作结,点明游湖。此句语出苏轼《次韵促仲殊游西湖》诗:“水光潋滟犹浮碧”,言山色空蒙,湖面浮碧似镜,一切都归结于这*静之中。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8)

——普天乐·浙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份

  普天乐·浙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浙江秋,吴山夜。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寒雁来,芙蓉谢。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译文

  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注释

  ⑴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⑵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⑶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⑷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⑸宁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sā,语尾助词。

  赏析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此曲大半篇幅极写愁恨,雅致精丽,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与前代词人不同之处。

  普天乐·浙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浙江秋,吴山夜。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寒雁来,芙蓉谢。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译文

  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宁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sā,语尾助词。

  赏析: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此曲大半篇幅极写愁恨,雅致精丽,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与前代词人不同之处。

  普天乐·浙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浙江秋,吴山夜。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寒雁来,芙蓉谢。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译文

  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注释

  ⑴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⑵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⑶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⑷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⑸宁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sā,语尾助词。

  赏析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此曲大半篇幅极写愁恨,雅致精丽,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与前代词人不同之处。

  普天乐·浙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普天乐·浙江秋

  浙江秋,吴愁夜。

  愁随潮去,恨与愁叠。

  寒雁来,芙蓉谢。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译文

  钱塘江边,吴愁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愁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注释

  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吴愁:愁名,也叫胥愁,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宁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sā,语尾助词。

  赏析/鉴赏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此曲大半篇幅极写愁恨,雅致精丽,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与前代词人不同之处。

  普天乐·浙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浙江秋,吴山夜。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寒雁来,芙蓉谢。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译文

  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注释

  ⑴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⑵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⑶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⑷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⑸宁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sā,语尾助词。

  赏析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此曲大半篇幅极写愁恨,雅致精丽,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与前代词人不同之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