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首页 / 赏析 / | 2022-12-02 00:00:00 赏析,翻译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舞袖刚刚被撕裂了,手臂洁白得如秋天的明月。

  最美的时光,莫过于出出入入都在君怀里,那微风轻拂发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现在常常担心中秋过后,天气转凉,穿上大衣以后,不能再和君这样耳鬓思磨,情也会这样渐渐变淡变没了。

  注释:

  ①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

  ②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

  ③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

  ④皎:译作“鲜”。

  ⑤团圆:译作“团团”。

  ⑥秋节:泛指秋季。

  ⑦飙:biāo急风。

  ⑧捐:抛弃。

  ⑨箧笥:qiè sì箱子。

  赏析:

  【注释】: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鲜:一作“皎”。团团:一作“团圆”。飙:急风。箧笥:箱子。【简析】: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以下引自"国学网站"http://www.guoxue.com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熊笃)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怨歌行

  曹植〔两汉〕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当忠文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王。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首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首的威严不可触犯。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首震怒降灾的根源。周公忠文大白首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注释

  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显:明白,懂得。见:被。疑王:猜忌。“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公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泫(xuàn)涕:流泪。泫:水珠下滴。流连:接连不断。皇灵:上首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首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首。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首,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震:打雷。偃(yǎn):倒下。秋稼:禾。干:触犯,抗拒。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首时所穿。⒂端:原由,原委。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赏析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所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眼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的怨”的真眼内涵是:的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的周公佐成王”至的成王乃哀叹”十结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眼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眼,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天威不可干”的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的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的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的吾欲竟此曲”结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的竟”,终也。的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结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的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的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结句,的难”、的患”、的刊”押韵,后十二句,的言”、的连”、的寒”、的干”、的端”、的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

  怨歌行·十五入汉宫 唐朝

  李白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

  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

  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

  《怨歌行》译文

  十五岁来到汉宫中,正是青春烂漫羞年纪,她微微一笑就会让春天羞美景为之羞愧。君王选美女,她被选中服侍君王羞寝息。柔曼羞夕月下,她娇羞羞俏丽模样让君王不能自持,她羞侍寝更让君王恋恋不舍。可否知道赵飞燕,她夺宠后别羞女绝对她恨意无穷。但青春总是不能永驻羞,绿鬓终会变白,成为霜蓬。在宫廷中,只要一朝不得意,世事都会成空。一旦不得宠,就像司马相如一样只能用鹔鹴换酒喝,舞衣也是很寒酸羞。那样羞寒苦不堪言表,只能暗自伤悲,偷偷为君王奏琴一曲。肠断弦也绝,心中无限伤悲而不能成音。

  《怨歌行》注释

  玉色:美女。

  金屏:锦帐。

  荐枕:侍寝。

  卷衣:侍寝羞意思。

  赵飞燕:赵飞燕本为长安宫人,后为阳阿公主羞舞女。汉成帝见而幸之,召入内宫,为婕妤,后终为皇后。

  鹔鹴(sù shuānɡ)换美酒: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家里十分贫困,曾用鹔鹴换美酒喝。鹔鹴,传说中羞神鸟。另一说为“骕骦”,骏马名。

  丝桐:指琴。丝为琴弦,桐为琴身。

  忡忡:忧虑羞样绝。

  《怨歌行》简析

  《怨歌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这首诗借美人在宫中的得宠与失宠不定的悲惨命运,来抒发诗人自己得不到君王恩宠的失意心情。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1)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怨歌行 三国 曹植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怨歌行》译文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怨歌行》注释

  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

  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显:明白,懂得。

  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

  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

  泫(xuàn)涕:流泪。泫:水珠下滴。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上天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

  震:打雷。

  偃(yǎn):倒下。秋稼:禾。

  干:触犯,抗拒。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

  ⒂端:原由,原委。

  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

  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怨歌行》赏析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怨歌行》创作背景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巡幸长安,洛阳谣传皇帝死于长安,从驾欲立曹植,因此明帝对曹植产生疑忌,曹植处境险恶,因作此诗以明志。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古诗简介

  《怨歌行》是西汉女诗人班婕妤所作的一首宫怨诗。诗人以团扇自喻,借团扇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失宠妇女的痛苦心情。全诗语言清新秀美,构思巧妙,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含意隽咏,耐人寻味。

  翻译/译文

  最新裁出的齐地上好丝绢,犹如霜雪一般洁白。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⑴怨歌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

  ⑵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wán)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

  ⑶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⑷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

  ⑸团团:圆圆的样子。

  ⑹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

  ⑺动摇:摇动。

  ⑻秋节:秋季。节,节令。

  ⑼凉飙(biāo):凉风。飙,疾风。

  ⑽捐:抛弃。箧(qiè)笥(sì):盛物的竹箱。

  ⑾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鉴赏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班氏被选入宫,有文采,受汉成帝宠信,被封婕妤。后来,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入宫受宠后,十分嫉妒班婕妤在汉成帝心目中的地位,便设计陷害班婕妤。班婕妤从此不受汉成帝的宠幸,为防有生命危险,班婕妤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在漫长而寂寞的冷宫生活中,班婕妤的心灵无法得到慰藉,于是便作《怨歌行》以感伤自己的身世。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该诗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瑕,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也是写其内在本质之美。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象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两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她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班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乐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深,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丽感慨其不幸!

  该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光彩旖旎!后四旬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舞袖刚刚被撕裂了,手臂洁白得如秋天的明月。

  最美的时光,莫过于出出入入都在君怀里,那微风轻拂发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现在常常担心中秋过后,天气转凉,穿上大衣以后,不能再和君这样耳鬓思磨,情也会这样渐渐变淡变没了。

  注释

  ①这一篇旧以为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

  ②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

  ③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

  ④皎:译作“鲜”。

  ⑤团圆:译作“团团”。

  ⑥秋节:泛指秋季。

  ⑦飙:biāo急风。

  ⑧捐:抛弃。

  ⑨箧笥:qiè sì箱子。

  赏析

  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琴歌二首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怨歌行

  两汉: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皎洁一作:鲜洁)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新裂齐纨(wán)素,皎(jiǎo)洁如霜雪。(皎洁一作:鲜洁)

  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团团:圆圆的样子。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动摇:摇动。

  常恐秋节至,凉飙(biāo)夺炎热。

  秋节:秋季。节,节令。凉飙:凉风。飙,疾风。

  弃捐箧(qiè)笥(sì)中,恩情中道绝。

  捐:抛弃。箧笥:盛物的竹箱。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该诗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瑕,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也是写其内在本质之美。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象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两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她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班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乐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深,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丽感慨其不幸!

  该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光彩旖旎!后四旬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

  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

  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

  翻译

  十五岁来到汉宫中,正是青春烂漫的年纪,她微微一笑就会让春天的美景为之羞愧。君王选美女,她被选中服侍君王的寝息。柔曼的夕月下,她娇羞的俏丽模样让君王不能自持,她的侍寝更让君王恋恋不舍。可否知道赵飞燕,她夺宠后别的女子对她恨意无穷。但青春总是不能永驻的,绿鬓终会变白,成为霜蓬。在宫廷中,只要一朝不得意,世事都会成空。一旦不得宠,就像司马相如一样只能用鹔鹴换酒喝,舞衣也是很寒酸的。那样的寒苦不堪言表,只能暗自伤悲,偷偷为君王奏琴一曲。肠断弦也绝,心中无限伤悲而不能成音。

  注释

  ①玉色:美女。

  ②金屏:锦帐。

  ③荐枕:侍寝。

  ④卷衣:侍寝的意思。

  ⑤赵飞燕:赵飞燕本为长安宫人,后为阳阿公主的舞女。汉成帝见而幸之,召入内宫,为婕妤,后终为皇后。

  ⑥鹔鹴(sù shuānɡ)换美酒: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家里十分贫困,曾用鹔鹴换美酒喝。鹔鹴,传说中的神鸟。另一说为“骕骦”,骏马名。

  ⑦丝桐:指琴。丝为琴弦,桐为琴身。

  ⑧忡忡:忧虑的样子。

  赏析

  《怨歌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这首诗借美人在宫中的得宠与失宠不定的悲惨命运,来抒发诗人自己得不到君王恩宠的失意心情。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2)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6篇)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怨歌行

  两汉: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皎洁一作:鲜洁)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新裂齐纨(wán)素,皎(jiǎo)洁如霜雪。(皎洁一作:鲜洁)

  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团团:圆圆的样子。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动摇:摇动。

  常恐秋节至,凉飙(biāo)夺炎热。

  秋节:秋季。节,节令。凉飙:凉风。飙,疾风。

  弃捐箧(qiè)笥(sì)中,恩情中道绝。

  捐:抛弃。箧笥:盛物的竹箱。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该诗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瑕,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也是写其内在本质之美。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象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两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她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班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乐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深,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丽感慨其不幸!

  该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光彩旖旎!后四旬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最新裁出的齐地上好丝绢,犹如霜雪一般洁白。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怨歌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

  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wán)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

  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

  团团:圆圆的样子。

  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

  动摇:摇动。

  秋节:秋季。节,节令。

  凉飙(biāo):凉风。飙,疾风。

  捐:抛弃。箧(qiè)笥(sì):盛物的竹箱。

  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

  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 * ,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滕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滕,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译文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当忠信不被理功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天帝动怒日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日灾的根源。

  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注释

  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

  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显:明白,懂得。

  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周公,蔡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

  金縢(té风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

  泫(xuà风)涕:流泪。泫:水珠下滴。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上天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

  震:打雷。

  偃(yǎ风):倒下。秋稼:禾。

  干:触犯,抗拒。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

  ⒂端:原由,原委。

  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

  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赏析:

  曹植后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控诉了曹丕父子对他的迫害,抒发了自己备受压抑,有志不得伸的满腔悲愤情绪,表达了自己不甘阶下囚的生活,希冀用世的强烈愿望。这篇《怨歌行》抒发了诗人对曹丕残害手足的满腔悲愤,吐露了朝不保夕的不安心情,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残酷的斗争,是诗人后期的“忧生之磋”。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4

  怨歌行 三国 曹植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怨歌行》译文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怨歌行》注释

  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

  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显:明白,懂得。

  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

  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

  泫(xuàn)涕:流泪。泫:水珠下滴。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上天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

  震:打雷。

  偃(yǎn):倒下。秋稼:禾。

  干:触犯,抗拒。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

  ⒂端:原由,原委。

  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

  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怨歌行》赏析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怨歌行》创作背景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巡幸长安,洛阳谣传皇帝死于长安,从驾欲立曹植,因此明帝对曹植产生疑忌,曹植处境险恶,因作此诗以明志。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舞袖刚刚被撕裂了,手臂洁白得如秋天的明月。

  最美的时光,莫过于出出入入都在君怀里,那微风轻拂发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现在常常担心中秋过后,天气转凉,穿上大衣以后,不能再和君这样耳鬓思磨,情也会这样渐渐变淡变没了。

  注释:

  ①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

  ②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

  ③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

  ④皎:译作“鲜”。

  ⑤团圆:译作“团团”。

  ⑥秋节:泛指秋季。

  ⑦飙:biāo急风。

  ⑧捐:抛弃。

  ⑨箧笥:qiè sì箱子。

  赏析:

  【注释】: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鲜:一作“皎”。团团:一作“团圆”。飙:急风。箧笥:箱子。【简析】: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以下引自"国学网站"http://www.guoxue.com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熊笃)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6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古诗简介

  《怨歌行》是西汉女诗人班婕妤所作的一首宫怨诗。诗人以团扇自喻,借团扇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失宠妇女的痛苦心情。全诗语言清新秀美,构思巧妙,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含意隽咏,耐人寻味。

  翻译/译文

  最新裁出的齐地上好丝绢,犹如霜雪一般洁白。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⑴怨歌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

  ⑵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wán)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

  ⑶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⑷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

  ⑸团团:圆圆的样子。

  ⑹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

  ⑺动摇:摇动。

  ⑻秋节:秋季。节,节令。

  ⑼凉飙(biāo):凉风。飙,疾风。

  ⑽捐:抛弃。箧(qiè)笥(sì):盛物的竹箱。

  ⑾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鉴赏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班氏被选入宫,有文采,受汉成帝宠信,被封婕妤。后来,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入宫受宠后,十分嫉妒班婕妤在汉成帝心目中的地位,便设计陷害班婕妤。班婕妤从此不受汉成帝的宠幸,为防有生命危险,班婕妤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在漫长而寂寞的冷宫生活中,班婕妤的心灵无法得到慰藉,于是便作《怨歌行》以感伤自己的身世。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该诗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瑕,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也是写其内在本质之美。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象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两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她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班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乐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深,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丽感慨其不幸!

  该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光彩旖旎!后四旬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3)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 (菁华3篇)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咏史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翻译

  西汉和东汉本来就是承接关系,中间却多出来个新朝,就像是人身上长了个无用的肉瘤一样。

  所以才有嵇康这样唱着广陵散慷慨赴死的英雄,他在临时前写文章批责那些不遵守法纪纲常的人。

  注释

  继绍:承传。

  新室:西汉末年,王莽建立的新朝。

  赘疣:赘:多余。

  疣:肉瘤。形容累赘无用之物。

  嵇中散:三国时魏人嵇康在临死前所弹奏的曲子。

  至死薄殷周:嵇康的朋友山涛任吏部郎迁散骑常侍后,向司马氏推举嵇康担任他的旧职。嵇康身为曹魏宗室,不齿山涛依附于司马氏的行为,于是遂与之绝交,并作《与山巨源绝交书》。

  其中有言:每非汤武而薄周孔。

  薄:鄙薄,瞧不起。殷周,指殷汤王和周武王,二人分别建立了商朝和周朝。

  赏析

  这首诗用“借古讽今”的写法,把南宋继承北宋,比作东汉继承西汉,把在金人统治者扶持下出现的伪楚、伪齐傀儡*比作王莽的新室。并且表示,只有东汉继继承的西汉,南宋继承北宋才是正统*,而对于一切傀儡*坚决不予承认。对于反对司马氏篡魏的嵇康,给予热情的赞颂。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善于用典一向是李清照的特点,在这首诗里,李清照用王莽的新朝比喻当时的伪齐、伪楚*。用嵇康与山涛绝交之事来贬低那些苟且偷生之辈。读起来有丈夫之气,当真巾帼不让须眉。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与南宋的交替时期,当时的南宋朝庭充斥着投降主义思想,很多达官贵人不思收复失地,为国出力。他们贪图安逸、偏安一隅。国家的更替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换了一个为官的地方,他们毫无廉耻的接着当他们的官,享受荣华富贵,对国家的兴亡混不在意。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咏史

  朝代:唐朝

  作者:高適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注释

  ⑴“尚有”两句:绨袍,粗丝绵之袍。范叔,指战国时魏国人范雎。这两句讲述了一个典故:魏国派须贾、范雎出使齐国,齐王重范雎之才,赐给他银子,而没有给须贾。须贾诬范雎暗通齐国,范雎被迫害而逃往秦国,改名张禄,拜为丞相,使秦国称霸天下。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穿着破衣拜见须贾。须贾看他可怜,送给他绨袍。当须贾知范雎是秦国丞相时,大惊失色。而范雎念他赠绨袍一事,免其一死。

  ⑵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⑶布衣:老百姓。

  赏析:

  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实在可悲可叹。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民。古时一般*民穿布衣。*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不可能知道范睢改名换姓。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没有人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没有人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3

  咏史

  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

  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

  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

  君*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翻译

  五大都市,自夸财富雄厚,三川一带,热衷于名利追逐。

  有钱的富豪,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明经的士人,能够得到*厚禄。

  京城里,大路四通八达,高耸韵屋脊,像鱼鳞一样密布。

  做官的,华美的帽缨随风飘动,闲游的,骑着快马在城中漫步。

  凌晨时分,天上依旧繁星闪烁,官宦们的车驾,已如风云般涌入。

  宾客与仆从,随之纷至沓来,黑乎乎的土地上映照着鞍马的光芒闪闪。

  寒来暑往,似乎只是一瞬,百花纷纷争艳,只趁春光明媚之时。

  唯独严君*,甘于寂寞不慕荣利,俗世不用他,他也不求入仕。

  注释

  五都:西汉时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

  矜:自夸。

  三川:秦郡名,治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其地有河、洛、伊三水,所以称三川。

  养声利:追求名利。

  不市死:不死于市中。

  衢:大道。

  飞甍:高耸的屋脊。

  鳞次:像鱼鳞一样密布。

  彯:长带摆动的样子。

  竦:执。

  轻辔:是指善跑的马。辔,辔头,御马索。

  轩盖:带篷盖的车,达官贵人所乘。

  云至:云涌而来,极言其多。

  宾御:宾客和侍者。

  飒沓:众多的样子。

  一时:一时间,刹时。

  君*:汉代蜀人严遵,字君*。他在成都以占卜为生,每日得百钱则闭门下帘读《老子》,一生不求仕进。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太始二年(466年),宋孝武帝刘骏死后,世人矜财货、重名利,与坚守寂寞、与世相弃的君*形成强烈的对比,益发显示了世风的奢华、腐朽。作者为了表达对于官僚贵族的强烈憎恶,以及自身对耿直高洁品格的坚守,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诗人起笔便尖锐地指出,五都的人以财产雄厚而自尊自大,三川的人好追逐名利。诗人谴责的,不仅仅是五都和三川的人,他谴责的还有高门世族和达官贵人。接下来,这种谴责进一步深入:“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无疑给他造成沉重的压抑之感。使得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因而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

  下面八句,对于靠明经而出仕、怀巨金而来游的仕子游客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大意是:京城里大路四通八达,高屋似鱼鳞一般密布。做官的帽子上摆动着华美的长缨,游者骑着快马来到京城。在明星未稀的清早,官宦们的车子已云涌而至,色彩斑斓,光照大地。诗人抓住这些具有典型性质的场面,用夸张铺陈的手法,极尽渲染描绘之能事,显示了京城的繁华奢靡和游乐之风的盛行。

  紧接着,诗的笔锋一转:“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寒暑的变化快,因此,如今的繁华兴盛、春光明媚也只是暂时的,散热曲折地透露出寄希望于未来的心绪。

  “君*独寂寞,身世两相弃。”唯有严君*不慕荣利,弃绝世俗,甘于寂寞。世不用他,他亦不去求仕进。在成都卖卜为生,每日得百钱则闭门下帘读《老子》,一生不求功名。诗人赞扬贫贱不移的严君*,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借此表达了对仕途不介于心的高旷胸怀和豁达的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是高明的。首先,诗的语言华美而生动。诗中运用“飞甍”、“华缨”、“轻辔”等偏正词组形容达官贵人们的房屋、服饰、马匹,形象鲜明地显露出它们的奢华,用“鳞次”来描绘高屋密布,用“云至”来形容官宦们的车子纷纷而来,其多如云。准确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诗句显示出华贵的色彩,将统治阶级醉死梦生的生活暴露无遗。

  其次,构思超越凡俗,详略描写恰到好处。诗的大部分极力铺叙渲染京城的豪华与奢侈,只用最后二句写君*的生活,便足以衬托出君*的的寂寞。矜财逐利和安贫乐道的鲜明对照,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4)

——《江上》原文及翻译赏析 (菁华3篇)

《江上》原文及翻译赏析1

  江上秋怀原文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翻译

  远游归来,回到故山,散发卧壑吞食霞气。

  山里寒蝉在枯桑枝上号叫,这才知道已经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别了海滨,南方的燕子辞别了江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

  飒飒秋风卷起沙瀑,苍苍茫茫的沙雾笼罩江洲。

  黄云漫天,暮色苍莽,江中白水扬起寒流。

  心中恻怆之情油然而生,泪水如涌泉潺湲不尽。

  山里蘅草兰花已经萧瑟凋零,为此长叹不已,令人哀愁不尽。

  注释

  餐霞:指不入仕且与世俗不合之人。散发,乱发纷披。

  朔雁句:朔,刘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残卷作鸿。海裔,海边。

  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

  潺湲:《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

  王逸注:“潺湲,流貌 。”

  蘅兰句:蘅,杜蘅。

  赏析

  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产生的悲秋情绪。全诗的大意是:我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卧于旧壑,因病在床乱发纷披再也不能远足行游。听到山蝉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时秋。此时北方的鸿雁应是离开了海滨,南方的紫燕也该辞别了江楼。萧萧秋风卷起了尘沙,茫茫云雾萦绕着江洲。天边黄云结成了暮霭,河中的白水扬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怆悲伤,泪流不住难以止收。蘅兰君子正在凋残,只令人以长叹表露哀愁。

《江上》原文及翻译赏析2

  《江上》诗歌原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上》诗歌翻译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

  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给远去的笛声吹送,

  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江上》诗歌赏析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给读者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还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给人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上》原文及翻译赏析3

  原文

  《江上秋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翻译

  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注释

  井梧:井边的梧桐。

  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创作背景

  宋人写景,往往不满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产物。

  赏析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5)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翻译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翻译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3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译文

  我神州大地沦丧,试问谁会成为范仲淹、韩琦式的人物来保家卫国。北望中原已失,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抛弃了。在边塞,我清晨骑在嘶呜的马背上出营,晚上伴着胡笳声宿营,所赢得的不过是满头的白发。收复“三秦”,只有汉初三杰再世了。

  关中易守难攻,怎奈朝廷远在万里之外,又不肯发兵抗敌。主张和议的人谁还记得边关的耻辱,诸路兵马都几乎被灭。拜将台歪在一边,怀贤阁不见踪影,我怒发冲冠又有什么用。拍遍栏杆,只能独自仰望天空中的明月。

  注释

  酹(lèi)江月:词牌名。又名《大江东去》《念奴娇》《赤璧词》《百字令》《壶中天》等。有*韵、仄韵两体。仄韵体多见,正体为双调百字,上下阕皆十句四人韵。*韵正体惟改仄韵为*韵。

  兴元:秦时名南郑,为汉中郡治所,在今天的陕西汉中市。

  一范一韩:范指范仲淹,韩指韩琦。范韩二人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敢骚扰。

  长安:借指汴京,代表已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地。

  三秦:当年项羽入咸阳后,把关中分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三秦。

  汉家三杰:指汉初名臣张良、萧何、韩信。

  百二山河: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敌百人。

  阃(kǔn)外:指朝廷之外,或指边关。此指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术战于富*(甘肃灵武),诸军皆败之事。

  拜将台:指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台,在陕西西部。

  怀贤阁:是宋代为追怀诸葛亮而建的阁,在陕西凤翔东南。

  赏析

  本词作于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秋。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治兵于兴元,积极抗金。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人,此词为感时而发所作。

  创作背景

  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与吴积极抗金,刘琦、岳飞、韩世忠等也在中原重击金兵,抗金形势大好。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罢斥一批抗战人士,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给敌人,本词作于同年秋季。作者痛感朝廷失计、和议误国,满腔愤懑,发之于词。上片以眼看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起句,极度愤慨溢于言词。“北望”二句,北望长安不见,意为中原已沦丧,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语含讥讽,情极沉痛。“晨嘶”二句,写自己清晨骑马出营,傍晚伴着胡笳宿营,因为订了和议,结果任凭岁月流逝,闲白了头发,却不见抗战杀敌。“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回顾历史。收复陕西,在历史上有过,那是汉初三杰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在于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

  下片紧承上片写不能收复失地的原因。“试看”二句,关中形势险要可以坚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议,不肯发兵。这里,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秦桧一帮卖*,进行谴责。愤怒地揭发了投降派的罪行。“阃外”二句,回顾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张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术战于富*(甘肃灵武),诸军皆败之事,但今天人们忘记耻辱,又谈和议。“拜将”三句,“台”,“阁杳”,写这几处历史文物被破坏和被遗忘,表现了当时人们不重人才和糟蹋人才。能守而不守,忘记耻辱,糟蹋人才而侈谈和议,这些现实都促使充满爱国激情的作者激愤难当,但又无可奈何,他只有仰天长叹。最后以“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作结。全词充满政治色彩,论事透彻,用典恰当;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

  此词为感时而发所作,斥责和议之非,期待有抱负才能的报国之士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固它用东坡赤壁怀古韵,故此词亦可称“兴元怀古”。全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

  不过东坡赤壁词主要追思怀念周瑜,此词则追怀与当地有关的好几个历史人物。

  (一)“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项羽入关后分秦地为三,后因称关中为三秦。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刘邦于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定都南郑。后来他听从萧何建议,南郑为韩信筑坛拜将。刘邦后来出关向东讨伐项羽,并最终取胜,主要就是依靠了张良、萧何、韩信。

  (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怀贤阁是纪念三国时北伐至此的诸葛亮。这是因为诸葛亮几度北伐,即驻兵汉中以出斜谷,而且死后葬于汉中的定军山。陆游《感旧》诗记南郑两个胜迹,就是拜将坛与武侯庙。“惨淡遗坛侧,萧条古庙壖。”自注:“拜韩信坛至今犹存。沔阳有蜀后主所立武侯庙。”怀贤阁建于斜谷口,北宋时犹存。《苏轼诗集》卷四有诗题曰:“是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

  (三)“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与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为抵御西夏、巩固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范)仲淹与韩琦协谋,必欲收复灵夏横山之地,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些历史人物,有的'成就大业,有的北伐中原,有的威震边陲。“神州沉陆”、北宋沦亡之后,面对“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的山河残破的形势,不能不令人临风怀想古来于此为国立功的上述先贤。这时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怀古感时,以表达他希钦和追慕的先贤感情。但首句“神州沉陆”之后,紧接着“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这么写实是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紧接着下面说“汉家三杰”已成“往事”,拜将台与怀贤阁则一“欹”一“杳”,都是暗寓“时无英雄”之慨。

  当时张浚是个名望很高的主战派领袖,主张“中兴当自关、陕始”,自请宣抚川陕。可惜他志大才疏,对金兵作战常失利。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挥的五路之兵四十万人与金兵交战合溃败于富*(今属陕西),至追此关、陕丧失不可复。胡世将上痛和议之非,*伤富*之败,和则非计,战则非能,抚今怀古之余,内心更加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既愤且忧,自然“赢得头如雪”了。以功业论,无疑胡世将还算不上什么“中兴名臣”。但此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不失阃外边的气度。“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也很好体现了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篇末写怒发上指,阑干拍遍,情怀激愤,这么写显示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复了。

  胡世将

  胡世将(1085年—1142年),字承公。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枢密副使胡宿曾孙、浙西安抚使胡唐老之弟。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大臣。崇宁五年(1106年),胡世将登进士第,历尚书右司员外朗、兵部侍郎等职。绍兴八年(1138年),以枢密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绍兴十二年(1142年)病逝,年五十八,谥号“忠献”,后改谥“忠烈”。有《胡忠献集》六十卷,已佚。《全宋诗》、《全宋词》、《陕西通志》等录其诗词。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6)

——长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6篇)

长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翻译

  桃李花盛开的时候,花朵缤纷也只是照耀当年。

  春风吹向大地,万物复苏,草木都意欲彰显自己最美的一面。

  枯枝都长出可爱的新叶,涸流中吐出清泉。

  天地万物都跟随大自然的运转,太阳公羲和没有停鞭休息的时候。

  如果不早早建功立业,又怎能在那史册上留下名字呢?

  桃李最美好的时光是在春天,但谁又能赊欠时光?

  富贵与神仙,两者是不能同时得到的,再蹉跎下去二者都会擦肩而过。

  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

  我害怕落在时间之后,因此只能欢歌纵酒,强以为欢。

  秋霜残酷,萧杀万物,对人也无所惜,突然降临,蒲树与柳树的叶子就凋落了。

  注释

  待:一作“得”。

  荣华:草木茂盛、开花。

  东风:春风。

  “枯枝”句:谓枯枝生新叶,皆可爱也。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乘。

  务:需要。

  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

  贳:出借,赊欠。

  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销铄:熔化,消磨。

  欢:一作“饮”。

  倏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

  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蒲与柳都早落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早衰。

  创作背景

  《长歌行》是李白拟乐府旧题而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索,但从其创作内容约略可知必写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以后,亦即“赐金还山”,离开朝廷之后,只有如此才能发出“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的深沉而意味无尽的悲慨,因而“强欢歌与酒”。

  赏析

  李白这首《长歌行》深受同题古辞的影响。长歌行古辞或写及时建功立业,不要老大伤悲;或写游仙服药,延年长寿;或写游子思乡,感伤人命短促。陆机《长歌行》恨功名薄,竹帛无宣;谢灵运《长歌行》感时光流速,壮志消磨;梁元帝《长歌行》写及时行乐;沈约《长歌行》写羁旅行后倦恋金华殿,功名未著,竹帛难宣。总之李白之前运用长歌行古题者,均触景感时,抒写悲伤之情,寄寓着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怅惘感伤的心灵。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联想反思自己功业无成,游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辙,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于是尽情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灵,融汇着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发着人意,体验着人生的苦乐。

  此诗前十句为第一段。

  开端两句,总述桃李迎春得朝阳而鲜花怒放,争芳吐艳,然而它也只是荣华当年。一年一度春芳桃李,这是自然规律,因而桃李花开是春天的象征,是美好的象征。经过幽闭冬藏的寒日笼照之后,转而接受春日温暖的朝阳抚摸,使大地万物顿感复苏,呈现了活跃的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精神倍增,昂扬奋进,这是物之常理与人之常情。故人们把人生美好时刻称之为青春。可是作者认知不限于此,而更深入探索桃李迎春吐艳,其条件是须春阳细腻的化育,苦心无私地用功,生存发展离不开春日阳光。由此作者更悟出君臣关系的相互依存的道理,预伏后面“功名不早著”之因。日这个描写意象在古诗中曾有象征君王之意。桃李遇春阳而开,贤相逢明君而荣,自然常律与人事常理,有其相似之点,明写桃李,暗喻君臣事理。这可能是用“得日开”的甘苦用心吧!美好意象的描写,深含着美好感情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虽美;但尤感不足之处,只是荣华当年,因而更值得珍惜。

  接着作者连用四句诗赞美春光之妙用,“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芬。”东风送暖,遍吹大地万物,阳气萌发,万物从蛰伏中苏醒,争现新姿,构成了一个生命律动的美的境界。因而草木尽欲显露英姿,冬日的枯枝丑叶败落净尽。“无丑叶”的对应之意是“竟美叶”。已经乾涸的水泉,也喷吐着清香的水柱。这四句从开端的桃李花开一点,铺叙春回大地的全景。桃李艳美又衬托东风不停地化育万物,草木换新颜,涸泉复吐清芬,尽现出春之美,写出春之境界。总上六句诗正是诗人触景所生之美感,又以*淡自然的文字与诗句,绘成春光美的形象与意境,诗人入于境中,而又出于境外,妙笔生花,与境冥合。于*淡的描写中凝聚着深蕴美与哲理性认知,然而它绝不同于自然教科书的说理。

  这一段后四句则由上面春光境界的描写而转入讨论,发抒感慨,寻求造成这一美景的力量来源。“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作者依据*古代哲学家见解,也认为这是自然界的神力,运转天地,故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因而也就生成了宇宙中万物的自然生存、发展、死亡的各自规律,形成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不过人们总是偏爱春日,而厌恶冬日,不过这是当时人们无法改变这一阴阳变化的'规律。当然他们也从天地运行不止,时光流速,永无停止中,观察万物的生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人亦应如春日桃李花一样,要在青春的美好时刻,展示怀抱,建立丰功伟业。生时为人们仰慕赞美,死后美名留青史,千古流芳。可是在现实中的李白,虽有美好的理想和作人的价值观,以及奋进不止的精神,但由于得不到“日”(皇帝)的温暖抚育,年华老大,驾着六龙的日神车,驭手羲和又催赶不停,如不能在青春时早立功名,就更不能留名于竹帛的史书之中。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故深为痛恨。外在的无形压力与内在愤激之情的积郁,终于迸发出忧患不*的心声。从过去的借鉴,目前的现状,到未来的预测,拓展时空,言浅而意深,雅正而浑厚,发展了五言古诗的传统特点。诗写到这里诗情与意旨都该停顿,但留给人们的是为何功名不早立,结局又是如何的悬念。

  诗的后十句为第二段。

  头两句照应开端,深化诗意。桃李既然是专在追求青春,应青春而显美容。那么有人能赊取太阳,使其不动,青春不是永在吗?“谁”字有疑问之情,本是不能之事,设想其能,从幻想中慰勉自己,从幻境中享受快感,从而减轻了心里压力,从困境得到解脱。

  然而幻想是暂时的,当其转化为现实之时,也就从狂热转化为冷静,用理智滤取生活的轨迹,明确是非与得失,于是铸成“富贵与神仙,蹉跎两相失”的痛定思痛的诗句。对于自己的言行作出了新的判断,知昨日之非。追求富贵功名,神仙长生,这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当了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自然富而且贵。于此又滋生长生不死的幻想和妄求,目的永远保持自己的权贵地位与富裕的生活条件,名与利两收。求官不得则游仙,表示超然物外,清高自恃,*等官吏,也能获得美名。可在唐代它又是作官的终南捷径,初盛唐的封建士人多通此径。李白亦不例外,拜谒官吏,寻访名山高僧仙师,获取功名富贵。于今两相失败,一事无成,虚度年华,悔恨不及,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渊之中。

  进而想到古人曾说的“人生非金石,”“寿无金石固,岂能长寿考”,于是发展成为“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就算人生如金石之固,可金石在长久的风霜侵袭与磨蚀之下,也会使完整之体粉碎为沙砾,更不用说人又不是金石。春之桃李、草木、清泉等也自然难以保持它们春日美姿了。言外之意,人不能长生,其功名富贵就要及早得到,否则就有得不到危险;既或得到了也难以长存。所以古人求仕的经验,“早据要路津”,实现竹帛留名的人生价值。表面上看这两句与前两句无关,然而它是似断实连,是对游仙长生的否定。诗意的发展,感情跳荡,思潮起伏的写照,因而表现为诗句的跳跃性,留给人们以悬念,追求究竟,诱人深入,弄得水落石出。

  当其悔恨昨非之时,必然改弦更张,作出新的抉择,“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及时行乐,纵情歌唱,酣饮消忧。否则就要落在时间的后面,衰朽之躯,想行乐也不可能了,空空地走向死亡世界,白活了一生。一个“强欢”,透露出其内心曲隐之愁情,是不情愿地造作欢情,是无欢心地造作欢情,是借歌与酒消解胸中愁情,是一时的麻醉。这种有意识麻醉自己是心灵更痛苦的表现,这是李白艺术上超常的表现,发人人所感而尚未意识到的内心深曲。这是大家路数,而非小家捉襟见肘的手法。

  然而,就是这一点强作排解的自我克制的希望,也难以达到与满足,痛心地写下了结尾诗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严酷的秋霜从无仁爱之心,萧杀万物,于人也无所惜,突然间降临,侵害蒲柳之姿。蒲柳为草木之名,体柔弱而经不起风霜,经霜而枯枝败叶,苦无生机。这里是用典,《世说新语》记载,顾悦与梁简文帝同岁,而顾发早白。简文帝问顾“卿何以先白?”顾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蒲柳之姿是顾自指,松柏之姿喻简文帝。李白用此典切合自己身份,微贱之躯,经不得风霜摧残。秋霜这里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时又是象征邪恶的政治势力的残酷打击。以不可抗御的力量打击毫无准备的柔弱微贱之躯,其结果不言自明。结句不仅含蕴丰厚,而感情也至痛。令人不*,催人泪下。真是可以称作长歌当哭之作。

  李白这篇乐府诗综合前人同题之作的长处,而自成一格,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清新俊逸,奇伟特出,是大家手笔。诗以比兴诗句开其端,触景生情,但它并非泛咏桃李荣谢,人生无常,及时行乐之作,而是表现出用常得奇,抒写出超出常人的胸怀壮思,生命的价值。绝非庸庸碌碌的小人私欲,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高扬。它描写出一代人的精英的爱国衷肠,对美好的自然春景的赞颂,对爱美与追求美好理想的倾诉,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愤懑及自我解脱不成的痛苦,敞开心扉,让人们尽情了解他的内心衷曲。一颗跳荡的心,激荡的变化,万端的感情,牵动着优美的自然画面,透视出社会的不公正。美好理想总是难以兑现,为此而忧患着,抗争着,终不免遭受秋霜的厄运。美好的人性遭受摧残,不是一个时代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有的现象。盛唐社会尤其如此,令人深思。

  李白成功地塑造这天才者遭受厄运的心象,还借助于他熔铸古诗的叙事、抒情、议论手法于一炉,运用得出神入化,挥洒自如,成为一个完整艺术表现体系,只见诗境美,而不见技法。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美。

长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翻译

  桃李花盛开的时候,花朵缤纷也只是照耀当年。

  春风吹向大地,万物复苏,草木都意欲彰显自己最美的一面。

  枯枝都长出可爱的新叶,涸流中吐出清泉。

  天地万物都跟随大自然的运转,太阳公羲和没有停鞭休息的时候。

  如果不早早建功立业,又怎能在那史册上留下名字呢?

  桃李最美好的时光是在春天,但谁又能赊欠时光?

  富贵与神仙,两者是不能同时得到的,再蹉跎下去二者都会擦肩而过。

  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

  我害怕落在时间之后,因此只能欢歌纵酒,强以为欢。

  秋霜残酷,萧杀万物,对人也无所惜,突然降临,蒲树与柳树的叶子就凋落了。

  注释

  待:一作“得”。

  荣华:草木茂盛、开花。

  东风:春风。

  “枯枝”句:谓枯枝生新叶,皆可爱也。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乘。

  务:需要。

  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

  贳:出借,赊欠。

  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销铄:熔化,消磨。

  欢:一作“饮”。

  倏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

  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蒲与柳都早落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早衰。

  创作背景

  《长歌行》是李白拟乐府旧题而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索,但从其创作内容约略可知必写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以后,亦即“赐金还山”,离开朝廷之后,只有如此才能发出“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的深沉而意味无尽的悲慨,因而“强欢歌与酒”。

  赏析

  李白这首《长歌行》深受同题古辞的影响。长歌行古辞或写及时建功立业,不要老大伤悲;或写游仙服药,延年长寿;或写游子思乡,感伤人命短促。陆机《长歌行》恨功名薄,竹帛无宣;谢灵运《长歌行》感时光流速,壮志消磨;梁元帝《长歌行》写及时行乐;沈约《长歌行》写羁旅行后倦恋金华殿,功名未著,竹帛难宣。总之李白之前运用长歌行古题者,均触景感时,抒写悲伤之情,寄寓着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怅惘感伤的心灵。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联想反思自己功业无成,游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辙,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于是尽情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灵,融汇着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发着人意,体验着人生的苦乐。

  此诗前十句为第一段。

  开端两句,总述桃李迎春得朝阳而鲜花怒放,争芳吐艳,然而它也只是荣华当年。一年一度春芳桃李,这是自然规律,因而桃李花开是春天的象征,是美好的象征。经过幽闭冬藏的寒日笼照之后,转而接受春日温暖的朝阳抚摸,使大地万物顿感复苏,呈现了活跃的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精神倍增,昂扬奋进,这是物之常理与人之常情。故人们把人生美好时刻称之为青春。可是作者认知不限于此,而更深入探索桃李迎春吐艳,其条件是须春阳细腻的化育,苦心无私地用功,生存发展离不开春日阳光。由此作者更悟出君臣关系的相互依存的道理,预伏后面“功名不早著”之因。日这个描写意象在古诗中曾有象征君王之意。桃李遇春阳而开,贤相逢明君而荣,自然常律与人事常理,有其相似之点,明写桃李,暗喻君臣事理。这可能是用“得日开”的甘苦用心吧!美好意象的描写,深含着美好感情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虽美;但尤感不足之处,只是荣华当年,因而更值得珍惜。

  接着作者连用四句诗赞美春光之妙用,“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芬。”东风送暖,遍吹大地万物,阳气萌发,万物从蛰伏中苏醒,争现新姿,构成了一个生命律动的美的境界。因而草木尽欲显露英姿,冬日的枯枝丑叶败落净尽。“无丑叶”的对应之意是“竟美叶”。已经乾涸的水泉,也喷吐着清香的水柱。这四句从开端的桃李花开一点,铺叙春回大地的全景。桃李艳美又衬托东风不停地化育万物,草木换新颜,涸泉复吐清芬,尽现出春之美,写出春之境界。总上六句诗正是诗人触景所生之美感,又以*淡自然的文字与诗句,绘成春光美的形象与意境,诗人入于境中,而又出于境外,妙笔生花,与境冥合。于*淡的描写中凝聚着深蕴美与哲理性认知,然而它绝不同于自然教科书的说理。

  这一段后四句则由上面春光境界的描写而转入讨论,发抒感慨,寻求造成这一美景的力量来源。“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作者依据*古代哲学家见解,也认为这是自然界的神力,运转天地,故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因而也就生成了宇宙中万物的自然生存、发展、死亡的各自规律,形成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不过人们总是偏爱春日,而厌恶冬日,不过这是当时人们无法改变这一阴阳变化的规律。当然他们也从天地运行不止,时光流速,永无停止中,观察万物的生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人亦应如春日桃李花一样,要在青春的美好时刻,展示怀抱,建立丰功伟业。生时为人们仰慕赞美,死后美名留青史,千古流芳。可是在现实中的李白,虽有美好的理想和作人的价值观,以及奋进不止的精神,但由于得不到“日”(皇帝)的温暖抚育,年华老大,驾着六龙的日神车,驭手羲和又催赶不停,如不能在青春时早立功名,就更不能留名于竹帛的史书之中。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故深为痛恨。外在的无形压力与内在愤激之情的积郁,终于迸发出忧患不*的心声。从过去的借鉴,目前的现状,到未来的预测,拓展时空,言浅而意深,雅正而浑厚,发展了五言古诗的传统特点。诗写到这里诗情与意旨都该停顿,但留给人们的是为何功名不早立,结局又是如何的悬念。

  诗的后十句为第二段。

  头两句照应开端,深化诗意。桃李既然是专在追求青春,应青春而显美容。那么有人能赊取太阳,使其不动,青春不是永在吗?“谁”字有疑问之情,本是不能之事,设想其能,从幻想中慰勉自己,从幻境中享受快感,从而减轻了心里压力,从困境得到解脱。

  然而幻想是暂时的,当其转化为现实之时,也就从狂热转化为冷静,用理智滤取生活的轨迹,明确是非与得失,于是铸成“富贵与神仙,蹉跎两相失”的痛定思痛的诗句。对于自己的言行作出了新的判断,知昨日之非。追求富贵功名,神仙长生,这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当了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自然富而且贵。于此又滋生长生不死的幻想和妄求,目的永远保持自己的权贵地位与富裕的生活条件,名与利两收。求官不得则游仙,表示超然物外,清高自恃,*等官吏,也能获得美名。可在唐代它又是作官的终南捷径,初盛唐的封建士人多通此径。李白亦不例外,拜谒官吏,寻访名山高僧仙师,获取功名富贵。于今两相失败,一事无成,虚度年华,悔恨不及,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渊之中。

  进而想到古人曾说的“人生非金石,”“寿无金石固,岂能长寿考”,于是发展成为“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就算人生如金石之固,可金石在长久的风霜侵袭与磨蚀之下,也会使完整之体粉碎为沙砾,更不用说人又不是金石。春之桃李、草木、清泉等也自然难以保持它们春日美姿了。言外之意,人不能长生,其功名富贵就要及早得到,否则就有得不到危险;既或得到了也难以长存。所以古人求仕的经验,“早据要路津”,实现竹帛留名的人生价值。表面上看这两句与前两句无关,然而它是似断实连,是对游仙长生的否定。诗意的发展,感情跳荡,思潮起伏的写照,因而表现为诗句的跳跃性,留给人们以悬念,追求究竟,诱人深入,弄得水落石出。

  当其悔恨昨非之时,必然改弦更张,作出新的抉择,“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及时行乐,纵情歌唱,酣饮消忧。否则就要落在时间的后面,衰朽之躯,想行乐也不可能了,空空地走向死亡世界,白活了一生。一个“强欢”,透露出其内心曲隐之愁情,是不情愿地造作欢情,是无欢心地造作欢情,是借歌与酒消解胸中愁情,是一时的麻醉。这种有意识麻醉自己是心灵更痛苦的表现,这是李白艺术上超常的表现,发人人所感而尚未意识到的内心深曲。这是大家路数,而非小家捉襟见肘的手法。

  然而,就是这一点强作排解的'自我克制的希望,也难以达到与满足,痛心地写下了结尾诗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严酷的秋霜从无仁爱之心,萧杀万物,于人也无所惜,突然间降临,侵害蒲柳之姿。蒲柳为草木之名,体柔弱而经不起风霜,经霜而枯枝败叶,苦无生机。这里是用典,《世说新语》记载,顾悦与梁简文帝同岁,而顾发早白。简文帝问顾“卿何以先白?”顾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蒲柳之姿是顾自指,松柏之姿喻简文帝。李白用此典切合自己身份,微贱之躯,经不得风霜摧残。秋霜这里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时又是象征邪恶的政治势力的残酷打击。以不可抗御的力量打击毫无准备的柔弱微贱之躯,其结果不言自明。结句不仅含蕴丰厚,而感情也至痛。令人不*,催人泪下。真是可以称作长歌当哭之作。

  李白这篇乐府诗综合前人同题之作的长处,而自成一格,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清新俊逸,奇伟特出,是大家手笔。诗以比兴诗句开其端,触景生情,但它并非泛咏桃李荣谢,人生无常,及时行乐之作,而是表现出用常得奇,抒写出超出常人的胸怀壮思,生命的价值。绝非庸庸碌碌的小人私欲,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高扬。它描写出一代人的精英的爱国衷肠,对美好的自然春景的赞颂,对爱美与追求美好理想的倾诉,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愤懑及自我解脱不成的痛苦,敞开心扉,让人们尽情了解他的内心衷曲。一颗跳荡的心,激荡的变化,万端的感情,牵动着优美的自然画面,透视出社会的不公正。美好理想总是难以兑现,为此而忧患着,抗争着,终不免遭受秋霜的厄运。美好的人性遭受摧残,不是一个时代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有的现象。盛唐社会尤其如此,令人深思。

  李白成功地塑造这天才者遭受厄运的心象,还借助于他熔铸古诗的叙事、抒情、议论手法于一炉,运用得出神入化,挥洒自如,成为一个完整艺术表现体系,只见诗境美,而不见技法。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美。

长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长歌行

  魏晋:陆机

  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

  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

  年往迅劲矢,时来亮急弦。

  远期鲜克及,盈数固希全。

  容华夙夜零,体泽坐自捐。

  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

  俛仰逝将过,倏忽几何间。

  慷慨亦焉诉,天道良自然。

  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

  迨及岁未暮,长歌乘我闲。

  译文:

  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

  太阳每天由东到西运行,时间日益流逝。河川日夜流逝,一去不返,真是可悲。

  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

  短短的光阴从不停留,尺寸的波浪怎能够自动回流?

  年往迅劲矢,时来亮急弦。

  岁月的逝去和到来犹如弓箭那样迅速。

  远期鲜克及,盈数固希全。

  久远的生命很少人能够达到,能活到百岁的本来就很少。

  容华夙夜零,体泽坐自捐。

  人的容颜每天都在凋谢,人的体力和精神也无缘无故地自动消耗着。

  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

  生命本就难以停留,寿命本就难以延长。

  俛仰逝将过,倏忽几何间。

  人活在人世间,不过是瞬间而逝的事情。

  慷慨亦焉诉,天道良自然。

  即使对此怨愤不*也无济于事,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

  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

  只恨我还没有建立功名,不能留名史册。

  迨及岁未暮,长歌乘我闲。

  趁着年岁还没有到晚年的时候,唱一曲长歌来表达自己的情志。

  注释:

  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

  逝矣经天日:是说每天太阳由东到西运行,使时间日益流逝。悲哉带地川:是说河川日夜流逝,一去不返,所以可悲。

  寸阴无停晷(ɡuǐ),尺波岂徒旋。

  晷:日影,此处指时间。

  年往迅劲矢(shǐ),时来亮急弦。

  矢:弓箭。

  远期鲜克及,盈数固希全。

  远期:久远的生命。鲜克及:很少能够达到。盈数:这里指人生百岁。

  容华夙(sù)夜零,体泽坐自捐。

  体泽:体力和精神。

  兹物苟(gǒu)难停,吾寿安得延。

  俛(miǎn)仰逝将过,倏(shū)忽几何间。

  俛仰:同“俯仰”,比喻时间短暂。

  慷慨亦焉诉,天道良自然。

  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

  竹帛:均为书写所用,这里代指史册。宣:记载、流传。

  迨(dài)及岁未暮,长歌乘我闲。

  赏析:

  《长歌行》属于相和歌辞。这首诗写的是人生短促,应当乘闲长歌,使人生过得逍遥、欢娱。

长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4

  长歌行

  朝代:上古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诗简介

  《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诗歌,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翻译/译文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干。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鉴赏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长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5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古诗赏析: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本诗托物起兴,通过清晨葵菜上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繁华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等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说明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不再,年华易逝,因而劝导人们要珍惜少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采用比兴等手法,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前四句写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子里的葵菜长得非常茂盛,郁郁青青的,等到太阳一出来,葵菜叶片上滚动着的露珠就被晒干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后六句与前四句形成对比,说明光阴如流水,时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时常担忧秋天一到,美丽的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千百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也一样啊,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年老体衰时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长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长歌行

  宋代:陆游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野受黄河倾。

  *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译文: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算没法做个安期生那样的仙人,喝醉了,在东海里骑着鲸鱼玩耍游荡;

  犹当出作李西*,手枭逆贼清旧京。

  也该做个李晟那样的名将,带兵杀敌,收复沦陷的国土与首都长安。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可怜我,什么功名也没建立,年龄却已老大,白发萧骚;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傍晚躺在这成都的古庙,眼见着落日的余晖,装点这僧房的纱窗。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哎,难道我这个驰骋沙场的杀敌能手,就成了这么个做做诗的无用之辈,像寒蝉那样?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酒兴来时我把桥边酒家的酒都买光;长长的酒瓶,把大车全都堆满。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野受黄河倾。

  唤来了乐队奏起悲壮的音乐助兴,喝起来犹如黄河水倾倒在钜野中一样。

  *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我*时滴酒不沾,这番豪迈气概,顿时令许多人惊讶感叹。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国仇还没报,壮士已衰老;匣中宝剑耐不了寂寞,半夜里发出阵阵吟啸。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什么时候在三更大雪中收复了飞狐城,凯旋归来,与将士宴会欢笑!

  注释: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jīng);

  安期生:传说是秦始皇时的仙人。

  犹当出作李西*,手枭(xiāo)逆贼清旧京。

  犹当:应当。表愿望。李西*:唐朝名将李晟(成)因*定叛乱有功,封为西*王。枭:杀。旧京:指唐朝京城长安。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六月,李晟从叛将朱泚手中收复长安城。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种种:头发短的样子。来无情:无情地生长。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sēng)窗明。

  成都:今在四川省成都市。陆游时在成都,寄寓在多福院。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jiāng)鸣?

  岂其:难道。表反诘。寒螿:寒蝉。似蝉,体较小。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市桥:桥名,在成都石牛门。磊落:酒瓶堆叠的样子。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jù)野受黄河倾。

  哀丝豪竹:指悲壮的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剧饮:放量喝酒。钜野:古代大泽名。旧址在今山东钜野县附*,临*黄河。

  *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顿:立刻。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xiá)中宝剑夜有声。

  匣:剑鞘。宝剑夜有声:这是表示壮志难酬的不*之鸣。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何当:哪时能够。凯旋:胜利归来。飞狐城: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当时被金人侵占。

  赏析:

  诗用浪漫手法开始,前四句谈自己生*的抱负:或者做个安期生那样的神仙,游戏人生;要么做个李西*那样的名将,杀敌立功。这四句写得气势很雄壮,与李白《将进酒》等古风一样,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激励,使人进入振奋的状态。就表达上来说,前者又只是后者的陪衬,做神仙是幻想,做名将才是诗人努力想实现的方向。同时,用李西*事又十分贴切当时时局,陆游正是想要同李西*扫*逆贼、收复旧京长安一样扫*金虏、收复旧都汴京。

  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愿望是那么地虚无缥缈。诗人回到了现实,便把前四句放出的狂澜一下子倒挽回来,进而感叹自己,年龄老大,功业无成,只能闲居在僧寮,无聊地躺着,默送着夕阳西下。他想着,像自己这样的战士,就不能只作个诗人,发出凄苦的吟声,这决不是自己所愿意的,于是诗在沉重的压抑中再度放开,故作豪语,先写自己放浪于酒,意气奋发,从而在吐露心中郁结的烦闷时,又表现自己的豪情、对未来的向往,这就是收复失地,饮酒庆功。末两句结得很自然,既承上饮酒而来,又与起首要做李西*遥遥呼应。

  后人评放翁诗十九都是从军之作,这首诗虽然是闲居遣怀,主题仍与从军诗保持了一致。诗的格调雄放豪轶,悲中带壮,既有不满与牢骚,又充满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无论是醉歌作达还是自我排遣,都紧密围绕对国事的.关心与对未来的信心,所以很有鼓舞力。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7)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五篇)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1

  短歌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翻译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的两份。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蒙冤受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力。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

  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也非常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

  贡献:谓进奉,进贡。

  节:礼仪、规矩、纪律。坠,失去。一作“隆”。

  见:被。

  赦原:赦免原谅其过。斧钺,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的斧子。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仲尼,孔子字。

  殷:朝代名,即商。

  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谲:诡诈。

  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

  庙胙: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小白:齐桓公名。

  尔:这样。

  天威:天子的威严。

  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

  咫尺:指距离很*。

  圭瓒: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

  卢弓:形似戟的一种弓。

  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

  虎贲:勇士,武士。

  亚:次于。

  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

  是:一作“是以”。

  纷葩:亦作“芬葩”。多貌,盛貌。葩,花。

  创作背景

  《周西伯昌》,学术界也难以确定其具体创作时间,只能大致推断为建安十七年(212)至二十二年(217)之间。

  赏析

  《周西伯昌》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意在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的史事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通篇以时间先后为序,结构层次分明:开头“周西伯昌”十五句写周文王;中间“齐桓之功”十五句写齐桓公;最后“晋文亦霸”十三句写晋文公。曹操写他们,强调了他们的功业和德行。此外还特别突出了他们虽然有盖世的功业,但始终尊奉天子的事迹。

  在诗中,曹操赞颂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借他们来抒发自己的雄伟志向。周文王姬昌在殷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意在表明当时天下形势与当年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效法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终守臣节的事迹。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曹操之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率诸侯以尊周,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不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曹操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曹操此诗,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这首《周西伯昌》是诗人从《史记·殷本纪》中采辑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尊奉殷室“臣节不坠”的美德,从《左传》中掬取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晋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诸侯”的史迹,加以裁剪,成为诗章,既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具体阐释,又是对敌手“妄相忖度”疑其有篡汉自立之心的有力回击。

  曹操的四言诗,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他的四言诗,句式整齐,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这第二首《短歌行》不同,诗中主要主要用四言句式,但又有变化,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这说明曹操在诗歌形式上,并不拘泥,而能灵活地根据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随时变化。

  曹操的《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是咏怀,在对酒当歌的燕礼现场,就事兴感,即景抒情,心苞天下,思接千载,在沉郁悠长的忧思中,激荡着抗志任事的慷慨之气,抒发了为重建大汉王业而求贤若渴的情怀;《周西伯昌》是咏史,文笔质直,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申明自己只有殚精竭虑扶佐汉室之志,而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置酒高堂。

  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

  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

  华不再阳。

  苹以春晖。

  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

  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

  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

  悲以别章。

  岂曰无感。

  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

  我肴既臧。

  短歌有咏。

  长夜无荒。

  译文

  因为人的寿命短促,虽然临觞作乐,也只能悲歌慷慨,难以忘怀忧愁。人生在人世间,就好像早晨的露珠一样,转瞬就会逝去。时间不会重新再来,花也不可能再次开放。苹只在春天绽放光彩,兰只在秋天发出芬芳。剩下的日子苦短难耐,过去的日子让人感到苦闷惆怅。人应当及时享乐,因与友人相会而快乐,以分别而感到悲伤。哪里会没有这样的人生感触,只是因为见到我的朋友而忘却忧愁了。我的酒肴十分美好,就让自己尽情地品尝享受吧!去吟咏短歌,及时取乐,而不至于荒废岁月。

  注释

  朝霜:早晨的露水。这里形容转瞬而逝的短暂。

  华不再阳:指花不能再次开放。

  苹(pínɡ):一种水草,春天生长。

  来日:指自己一生剩下的日子。

  去日:指已经过去的日子。

  蟋蟀在房:这里借用《诗经》的诗句:“蟋蟀在堂,岁律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原意是教人及时依照礼制而适当取乐。陆机在这里运用此意。

  旨:美好。

  臧:好。本句出自《诗经》。

  “短歌”两句:意为吟咏短歌,及时行乐,而不至于荒废时间。与《诗经·蟋蟀》中的“好乐无荒”意义相同。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人生短促,应当及时行乐。诗中有的句子有意效法曹操,本诗虽也叙友情,不过并没有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出的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短歌行

  魏晋: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译文: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抬头望这帷幕,低头看着几筵。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东西还是原来样,亲人却已不在人间。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他的魂魄是这样匆忙,把我丢下,弃我于人间。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我无依无靠不见亲人面,止不住两眼泪涟涟。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

  走着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翩翩的飞鸟啊,带著小鸟飞回巢边。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只有我孤苦零丁,满怀悲苦痛难言。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古人有过这样的话:“忧愁会使人衰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可怜我的白发,生得多么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长歌复长叹,把父亲深深怀念。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古语说:”仁德的人可以长寿”。为什么我的父亲不长寿百年?

  注释:

  仰瞻(zhān)帷幕,俯察几筵(yán)。

  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属《相和歌·*调曲》。乐府诗里尚有《长歌行》,短歌、长歌的分别在声调的长短,不是指诗的篇幅长短或词句的多少。仰瞻:抬起头来谦恭的观看。意同“瞻仰”。俯察:低下头来仔细的看。几:矮小的桌子,古代人用以倚凭身体。筵:竹*。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如故:同原来一样。

  神灵倏忽,弃我遐(xiá)迁。

  倏忽:疾速。遐迁:远离。此指去世。

  靡(mǐ)瞻靡恃(shì),泣涕(tì)连连。

  靡瞻靡恃:没有企望了,没有依靠了。靡,没有。恃,依靠。泣涕连连:泣涕:眼泪。连连:泪流不止的样子。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ní)。

  呦呦:鹿的叫声。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草草:心不能安定。一作“衔草”。麑:指小鹿。

  翩(piān)翩飞鸟,挟子巢枝。

  挟子巢枝:鸟携带着幼雏栖息在巢里。枝,筑巢之物,一作“栖”。

  我独孤茕(qióng),怀此百离。

  孤茕:孤独。茕:指孑身一人。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难”,忧苦。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忧心孔疚: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孔,甚,很。疚,病痛。莫我能知: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忧令人老:成语,《古诗》有“思君令人老”句,此化用。令,使。

  嗟(jiē)我白发,生一何早。

  嗟:叹息。一何:多么。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圣考:指曹操。父死称“考”。圣,对先父的敬词。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篇,意为仁者安静,故多长寿。胡不是保:意即为何(我父亲)不能(像仁者那样)长寿呢!胡,何,为何。

  赏析:

  此诗写思亲之情。每四句为一解,共六解。第一解写睹物思人,而人不在;第二解写失去依恃,泪流不已;第三解以写鹿麂飞鸟之乐,反衬己悲;第四解写孤独无依之哀;第五解写怀忧早衰;末解痛亲早亡。全诗写得质朴、本色,且其中有作者诗文“工于言情”的特点,十分细致、生动。

  诗人从人亡物在写起,“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俯仰之际,看到死者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勾起物在人亡之痛。起笔十分自然。

  接着以“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涟涟。”点明丧亲思痛的主题。诗人在极度悲伤中,似乎觉得父亲是在十分短疾的时间里忽然远离自己而去的。“倏忽”一词非常生动地写出了曹丕丧亲之后,恍然若失的心态。失去曹操不仅失去他生活上的引导者,也失去他政治上的扶持者,因此,使他“靡瞻靡恃,泣涕涟涟”。这里,诗人运用《诗经》的成语“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来抒写失去父亲的哀伤,显得很贴切。失去了自己所瞻仰依恃的人,自然使他止不住要“泣涕涟涟”了。于是,这一解紧承开头,进一步展现诗人失去父亲的悲痛心情。

  然而,诗人的笔触没有继续顺着第二解直倾自己的哀痛心情,却是突然插人鸣鹿衔草呼唤小鹿,飞鸟挟子归巢的具体形象:“呦呦游鹿,衔草鸣鹰。翩翩飞鸟,挟子巢枝。”写出有所“瞻恃”的欢乐,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亲爱来对比,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笔势跌宕,拓深了诗歌的意境。

  接着,“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四句又转入实写,叙述自己孤寂无依,内心的痛苦是人莫能知的。此写出忧苦之多,《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句,是表现征人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的、诗人借用来表达自己丧亲后的孤茕悲苦是很恰当的。

  第五解“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紧接上一解中的“优”字展开,由忧字写到自己白发早生,从忧伤到早衰,还是从自己亡亲之痛着笔的。

  最后,“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日仁者寿,胡不是保?”转笔写怀亲,悲痛父亲早逝。既然,古语说仁者可以长寿,自己的父亲却活得不够长。满腔悲痛,进发而出。诗歌也就在这浓重的悼亲、思亲的情绪中作结。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4

  短歌行·置酒高堂 晋朝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短歌行》译文

  因为人的寿命短促,虽然临觞作乐,也只能悲歌慷慨,难以忘怀忧愁。人生在人世间,就好像早晨的露珠一样,转瞬就会逝去。时间不会重新再来,花也不可能再次开放。苹只在春天绽放光彩,兰只在秋天发出芬芳。剩下的日子苦短难耐,过去的日子让人感到苦闷惆怅。人应当及时享乐,因与友人相会而快乐,以分别而感到悲伤。哪里会没有这样的人生感触,只是因为见到我的朋友而忘却忧愁了。我的酒肴十分美好,就让自己尽情地品尝享受吧!去吟咏短歌,及时取乐,而不至于荒废岁月。

  《短歌行》注释

  朝霜:早晨的露水。这里形容转瞬而逝的短暂。

  华不再阳:指花不能再次开放。

  苹(pínɡ):一种水草,春天生长。

  来日:指自己一生剩下的日子。

  去日:指已经过去的日子。

  蟋蟀在房:这里借用《诗经》的诗句:“蟋蟀在堂,岁律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原意是教人及时依照礼制而适当取乐。陆机在这里运用此意。

  旨:美好。

  臧:好。本句出自《诗经》。

  “短歌”两句:意为吟咏短歌,及时行乐,而不至于荒废时间。与《诗经·蟋蟀》中的“好乐无荒”意义相同。

  《短歌行》简析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人生短促,应当及时行乐。诗中有的句子有意效法曹操,本诗虽也叙友情,不过并没有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出的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短歌行

  [两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谈讌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海一作: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鼓:弹。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即停止的意思。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赏析: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全诗分为四节,逐而一一分析。

  第一节主要抒写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一节中有两处都提到了“酒”,酒在魏晋时期,多受到魏晋诗人的喜好。无论心情愉悦,或是悲伤,感慨时都不难找到酒的影子。本诗中,第一句话就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一节最后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中“杜康”相传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也是指代酒的意思。其中我们如去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第二节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8)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篇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短歌行

  唐代:李白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译文

  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就连以长寿著名的仙女麻姑,头发也白了一半了。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了。

  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

  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出发。

  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注释

  短歌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列入《相和歌辞》,属《*调曲》。因其声调短促,故名。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

  “白日”二句:此用曹操《短歌行》句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百年:一生;终身。

  苍穹:苍天。浩茫茫:原作“浩浩茫”,据王本改。

  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杨齐贤注:“劫,世也。儒谓之世,道谓之尘,佛谓之劫。”太极:这里指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

  麻姑:神话中仙女名。

  “天公”二句:传说天公与玉女在一起玩投壶之戏,投中者则天公大笑。玉女:仙女。

  “吾欲”二句:此化用《楚辞·远游》“维六龙于扶桑”句意。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

  “北斗”句:此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

  与:一作“为”。驻:留住。颜光:一作“颓光”。逝去的光阴。

  赏析:

  《短歌行》是乐府相和歌*调七曲之一。古乐府中有《长歌行》与《短歌行》之分,关于二者的命意,《乐府解题》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有定分,不可妄求”;一是“歌声之长短耳,非言寿命也”。在李白之前,以此题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李白的这首诗,却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时间本是个抽象的概念,用“白日”来指代,便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了。“短短”两个叠字,强调它稍纵即逝。由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起首两句,貌似**,实则恰到好处。既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又为诗意的拓展预留地步,而且格调质补,语势流走,转承自然。

  时间永恒,无始无终,漫漫无垠;生命短暂,代谢荣衰,转瞬即逝。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强烈的反差,进一步驰骋瑰丽神奇的想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万劫太极”,何其久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那曾经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的麻姑仙女,如今也已两鬓斑白了。这种浪漫的夸张只能出自李白的笔下。据传为汉代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东王公常和玉女用箭作投壶游戏,每次要投一千二百支,若未投中,天便开口大笑,这就是下界所见到的电光。如今这种电闪雷鸣已历成千上亿次了。诗人巧妙地把这两个故事融入诗篇,将人们带进奇伟的神仙世界。这里有苍茫的穹宇,人世的兴替,麻姑仙女蝉鬓染霜,天公玉女嬉戏作乐,倏忽又是雷鸣电闪,风雨将至……,多么光怪陆离,神奇而诡谲!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至此,空间的浩渺、时间的无垠,通过诗人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表达得淋漓尽致。继而,诗人笔锋一转,拓出另一番意境。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诗人要揽住为太阳驾车的六条神龙,把太阳所乘之车挂在东方“日出之所”的扶桑树上,用北斗作酒勺盛满美酒,请六龙各饮一杯。这样便会使时光停歇下来,人生似乎便能得以长久。结尾二句道出诗人的意愿:“富贵非吾愿,为人驻颓光。”自古帝王们,即使秦皇、汉武一代雄主,也无不遣人访神仙,求长生,无非为了富贵永久。诗人要揽六龙、回朝日,“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绝非为个人富贵。对他人,为的是“老者不死,少者不哭”(李贺《苦昼短》);对诗人自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要拯物济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像大鹏一样要“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暂时受挫,也要“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吧。唐司空图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与李生论诗书》)。对诗人的意蕴似乎应作如是观。

  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美丽的神话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他以吞吐千古,囊括**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典故。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基调。这是诗人的个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李白显然对此是有所借鉴的。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李白是当之无愧的。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置酒高堂。

  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

  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

  华不再阳。

  苹以春晖。

  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

  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

  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

  悲以别章。

  岂曰无感。

  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

  我肴既臧。

  短歌有咏。

  长夜无荒。

  译文

  因为人的寿命短促,虽然临觞作乐,也只能悲歌慷慨,难以忘怀忧愁。人生在人世间,就好像早晨的露珠一样,转瞬就会逝去。时间不会重新再来,花也不可能再次开放。苹只在春天绽放光彩,兰只在秋天发出芬芳。剩下的日子苦短难耐,过去的日子让人感到苦闷惆怅。人应当及时享乐,因与友人相会而快乐,以分别而感到悲伤。哪里会没有这样的人生感触,只是因为见到我的朋友而忘却忧愁了。我的酒肴十分美好,就让自己尽情地品尝享受吧!去吟咏短歌,及时取乐,而不至于荒废岁月。

  注释

  朝霜:早晨的露水。这里形容转瞬而逝的短暂。

  华不再阳:指花不能再次开放。

  苹(pínɡ):一种水草,春天生长。

  来日:指自己一生剩下的日子。

  去日:指已经过去的日子。

  蟋蟀在房:这里借用《诗经》的诗句:“蟋蟀在堂,岁律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原意是教人及时依照礼制而适当取乐。陆机在这里运用此意。

  旨:美好。

  臧:好。本句出自《诗经》。

  “短歌”两句:意为吟咏短歌,及时行乐,而不至于荒废时间。与《诗经·蟋蟀》中的“好乐无荒”意义相同。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人生短促,应当及时行乐。诗中有的句子有意效法曹操,本诗虽也叙友情,不过并没有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出的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短歌行

  魏晋: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译文: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抬头望这帷幕,低头看着几筵。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东西还是原来样,亲人却已不在人间。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他的魂魄是这样匆忙,把我丢下,弃我于人间。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我无依无靠不见亲人面,止不住两眼泪涟涟。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

  走着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翩翩的飞鸟啊,带著小鸟飞回巢边。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只有我孤苦零丁,满怀悲苦痛难言。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古人有过这样的话:“忧愁会使人衰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可怜我的白发,生得多么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长歌复长叹,把父亲深深怀念。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古语说:”仁德的人可以长寿”。为什么我的父亲不长寿百年?

  注释:

  仰瞻(zhān)帷幕,俯察几筵(yán)。

  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属《相和歌·*调曲》。乐府诗里尚有《长歌行》,短歌、长歌的分别在声调的长短,不是指诗的篇幅长短或词句的多少。仰瞻:抬起头来谦恭的观看。意同“瞻仰”。俯察:低下头来仔细的看。几:矮小的桌子,古代人用以倚凭身体。筵:竹*。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如故:同原来一样。

  神灵倏忽,弃我遐(xiá)迁。

  倏忽:疾速。遐迁:远离。此指去世。

  靡(mǐ)瞻靡恃(shì),泣涕(tì)连连。

  靡瞻靡恃:没有企望了,没有依靠了。靡,没有。恃,依靠。泣涕连连:泣涕:眼泪。连连:泪流不止的样子。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ní)。

  呦呦:鹿的叫声。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草草:心不能安定。一作“衔草”。麑:指小鹿。

  翩(piān)翩飞鸟,挟子巢枝。

  挟子巢枝:鸟携带着幼雏栖息在巢里。枝,筑巢之物,一作“栖”。

  我独孤茕(qióng),怀此百离。

  孤茕:孤独。茕:指孑身一人。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难”,忧苦。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忧心孔疚: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孔,甚,很。疚,病痛。莫我能知: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忧令人老:成语,《古诗》有“思君令人老”句,此化用。令,使。

  嗟(jiē)我白发,生一何早。

  嗟:叹息。一何:多么。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圣考:指曹操。父死称“考”。圣,对先父的敬词。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篇,意为仁者安静,故多长寿。胡不是保:意即为何(我父亲)不能(像仁者那样)长寿呢!胡,何,为何。

  赏析:

  此诗写思亲之情。每四句为一解,共六解。第一解写睹物思人,而人不在;第二解写失去依恃,泪流不已;第三解以写鹿麂飞鸟之乐,反衬己悲;第四解写孤独无依之哀;第五解写怀忧早衰;末解痛亲早亡。全诗写得质朴、本色,且其中有作者诗文“工于言情”的特点,十分细致、生动。

  诗人从人亡物在写起,“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俯仰之际,看到死者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勾起物在人亡之痛。起笔十分自然。

  接着以“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涟涟。”点明丧亲思痛的主题。诗人在极度悲伤中,似乎觉得父亲是在十分短疾的时间里忽然远离自己而去的。“倏忽”一词非常生动地写出了曹丕丧亲之后,恍然若失的心态。失去曹操不仅失去他生活上的引导者,也失去他政治上的扶持者,因此,使他“靡瞻靡恃,泣涕涟涟”。这里,诗人运用《诗经》的成语“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来抒写失去父亲的哀伤,显得很贴切。失去了自己所瞻仰依恃的人,自然使他止不住要“泣涕涟涟”了。于是,这一解紧承开头,进一步展现诗人失去父亲的悲痛心情。

  然而,诗人的笔触没有继续顺着第二解直倾自己的哀痛心情,却是突然插人鸣鹿衔草呼唤小鹿,飞鸟挟子归巢的具体形象:“呦呦游鹿,衔草鸣鹰。翩翩飞鸟,挟子巢枝。”写出有所“瞻恃”的欢乐,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亲爱来对比,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笔势跌宕,拓深了诗歌的意境。

  接着,“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四句又转入实写,叙述自己孤寂无依,内心的痛苦是人莫能知的。此写出忧苦之多,《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句,是表现征人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的、诗人借用来表达自己丧亲后的孤茕悲苦是很恰当的。

  第五解“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紧接上一解中的“优”字展开,由忧字写到自己白发早生,从忧伤到早衰,还是从自己亡亲之痛着笔的。

  最后,“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日仁者寿,胡不是保?”转笔写怀亲,悲痛父亲早逝。既然,古语说仁者可以长寿,自己的父亲却活得不够长。满腔悲痛,进发而出。诗歌也就在这浓重的悼亲、思亲的情绪中作结。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4

  短歌行

  【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古诗简介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调曲》。曹操《短歌行》共二首,其中第一首非常著名。此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为曹操的代表名作之一。

  翻译/译文

  【其一】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为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其二】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

  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

  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

  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

  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 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

  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深受他的恩惠,制服荆蛮无左人。

  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

  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的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部传遍,名声只次于齐桓公。

  佯装称周王出去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

  以臣召君乖于礼 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也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

  鼓:弹。

  苹:艾蒿。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

  另解 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斧钺(yuè):古代兵器。

  谲(jué):诡诈。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胙(zuò):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圭瓒(zàn):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

  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

  卢弓矢千,虎贲(bēn):勇士 武王。

  葩(pā):花。

  赏析/鉴赏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曹操作此诗时,是时赤壁大战,孙曹实力悬殊甚大,对于曹来说胜败已无悬念。而孙吴一灭,天下已然*定,此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时也是曹操胸中正邪纠缠最凶恶的时候,此时他也感到为了功名和抱负,如今却也骑虎难下。是功成退隐留的美名,还是废除汉庭自己称帝?若功成身退,但汉庭对手下之人来说早已没有威信,故无法安置部署,就算部下真的各有所得,拜将封侯,但仍只服从曹管,若曹只将这些人拜将而后撒手不管的话,手下必然也不从,或是寒心或是起兵,天下必然再次分裂。若是文臣武将得官禄之后天下太*再无战事,则曹操满门便无安全可言。另方面顾虑,若*定天下之后,回都便废帝自立,则篡汉之名成为事实,一腔的抱负,一生的经营却落个像董卓一样的千古骂名。而他自比周公,借此隐含的表达了自己誓不负汉的决心,在当时道义礼法的之下,负汉将会失去许多忠于旧汉庭的学子之心。全诗虽带有明显政治目的,却因诗词的隐喻的委婉和辞藻的大气,而拥有很高的艺术性。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短歌行

  魏晋: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译文: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抬头望这帷幕,低头看着几筵。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东西还是原来样,亲人却已不在人间。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他的魂魄是这样匆忙,把我丢下,弃我于人间。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我无依无靠不见亲人面,止不住两眼泪涟涟。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

  走着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翩翩的飞鸟啊,带著小鸟飞回巢边。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只有我孤苦零丁,满怀悲苦痛难言。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古人有过这样的话:“忧愁会使人衰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可怜我的白发,生得多么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长歌复长叹,把父亲深深怀念。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古语说:”仁德的人可以长寿”。为什么我的父亲不长寿百年?

  注释:

  仰瞻(zhān)帷幕,俯察几筵(yán)。

  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属《相和歌·*调曲》。乐府诗里尚有《长歌行》,短歌、长歌的分别在声调的长短,不是指诗的篇幅长短或词句的多少。仰瞻:抬起头来谦恭的观看。意同“瞻仰”。俯察:低下头来仔细的看。几:矮小的桌子,古代人用以倚凭身体。筵:竹*。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如故:同原来一样。

  神灵倏忽,弃我遐(xiá)迁。

  倏忽:疾速。遐迁:远离。此指去世。

  靡(mǐ)瞻靡恃(shì),泣涕(tì)连连。

  靡瞻靡恃:没有企望了,没有依靠了。靡,没有。恃,依靠。泣涕连连:泣涕:眼泪。连连:泪流不止的样子。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ní)。

  呦呦:鹿的叫声。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草草:心不能安定。一作“衔草”。麑:指小鹿。

  翩(piān)翩飞鸟,挟子巢枝。

  挟子巢枝:鸟携带着幼雏栖息在巢里。枝,筑巢之物,一作“栖”。

  我独孤茕(qióng),怀此百离。

  孤茕:孤独。茕:指孑身一人。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难”,忧苦。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忧心孔疚: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孔,甚,很。疚,病痛。莫我能知: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忧令人老:成语,《古诗》有“思君令人老”句,此化用。令,使。

  嗟(jiē)我白发,生一何早。

  嗟:叹息。一何:多么。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圣考:指曹操。父死称“考”。圣,对先父的敬词。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篇,意为仁者安静,故多长寿。胡不是保:意即为何(我父亲)不能(像仁者那样)长寿呢!胡,何,为何。

  赏析:

  此诗写思亲之情。每四句为一解,共六解。第一解写睹物思人,而人不在;第二解写失去依恃,泪流不已;第三解以写鹿麂飞鸟之乐,反衬己悲;第四解写孤独无依之哀;第五解写怀忧早衰;末解痛亲早亡。全诗写得质朴、本色,且其中有作者诗文“工于言情”的特点,十分细致、生动。

  诗人从人亡物在写起,“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俯仰之际,看到死者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勾起物在人亡之痛。起笔十分自然。

  接着以“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涟涟。”点明丧亲思痛的主题。诗人在极度悲伤中,似乎觉得父亲是在十分短疾的时间里忽然远离自己而去的。“倏忽”一词非常生动地写出了曹丕丧亲之后,恍然若失的心态。失去曹操不仅失去他生活上的引导者,也失去他政治上的扶持者,因此,使他“靡瞻靡恃,泣涕涟涟”。这里,诗人运用《诗经》的成语“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来抒写失去父亲的哀伤,显得很贴切。失去了自己所瞻仰依恃的人,自然使他止不住要“泣涕涟涟”了。于是,这一解紧承开头,进一步展现诗人失去父亲的悲痛心情。

  然而,诗人的笔触没有继续顺着第二解直倾自己的哀痛心情,却是突然插人鸣鹿衔草呼唤小鹿,飞鸟挟子归巢的具体形象:“呦呦游鹿,衔草鸣鹰。翩翩飞鸟,挟子巢枝。”写出有所“瞻恃”的欢乐,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亲爱来对比,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笔势跌宕,拓深了诗歌的意境。

  接着,“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四句又转入实写,叙述自己孤寂无依,内心的痛苦是人莫能知的。此写出忧苦之多,《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句,是表现征人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的、诗人借用来表达自己丧亲后的孤茕悲苦是很恰当的。

  第五解“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紧接上一解中的“优”字展开,由忧字写到自己白发早生,从忧伤到早衰,还是从自己亡亲之痛着笔的。

  最后,“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日仁者寿,胡不是保?”转笔写怀亲,悲痛父亲早逝。既然,古语说仁者可以长寿,自己的父亲却活得不够长。满腔悲痛,进发而出。诗歌也就在这浓重的悼亲、思亲的情绪中作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