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

首页 / 三字经 / |

  三字经里的故事 1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其内容涵盖量非常丰富、全面。

  1、《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黄香温*》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三字经里的故事 2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1、《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 “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认真的代名词。

  22、《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3、《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4、《开天辟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5、《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6、《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27、《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28、《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9、《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30、《火烧赤壁》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里的故事 3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必读书。三字经里蕴含的故事有哪些呢?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1、《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认真的代名词。

  22、《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3、《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4、《开天辟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5、《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6、《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27、《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28、《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9、《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30、《火烧赤壁》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里的故事 4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有一本书是一定要读的,那就是《三字经》。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

  “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

  “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4、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5、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

  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

  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6、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人类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间的相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

  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

  “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

  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妃子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

  几年后,楚国与敌人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立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子扯下帽带的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

  他们这种君臣之义,确实让人由衷钦佩。

  7、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

  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

  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

  这是,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

  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

  于是,就靠着指南车,皇帝轻易的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8、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古时候的人,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观念来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关。

  当时,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他认为作天子的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

  五行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说皇帝的了土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

  后来,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兴起,就是夏朝的禹。

  “五行”的道理有点复杂,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够了。

  “天干和地支”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来计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子开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很久已前的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许多的疑问,有人说,地球是*的,也有人说地球是由一只大乌龟背着,只要走到世界的头,就会掉进大海里。

  一直到哥伦布饶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圆的”说法。

  那时侯,有许多人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围环绕着其他的星球。尽管也有人提出太阳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说法才被接受。

  事实上,地球不仅会转动,而且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转,对整个大宇宙而言,银河只不过是个点而已,所以,人类在宇宙中,其实是十分渺小的。

  10、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衡横,此五岳,山之名。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恰好将中国分成两半。

  宋朝时,外患金人企图横越长江,结果被宋朝的战鼓声,吓的不敢渡江。

  至于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不过,长泛滥成灾,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至于“五岳”,则各有动人的故事,这里只介绍西岳,山势非常险恶。相传,唐朝的韩愈有一次奋力登上山顶后,就双腿发软,没有勇气下山,最后只好麻烦地方官员派人把韩愈灌醉,将他抬回家。

  传说位在河南的嵩山及山西的恒山,都曾有人在此修炼。会吹笙的周灵王太子乔,曾在恒山修成白鹤仙人;张果老是八仙中的一仙,他是在恒山修成正果的。

  11、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古代的社会,把人民的职业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经有所谓的“三百六十行”,不管从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在许多的行业中,以农业和中国的关系最密切。

  据说,汉朝时有个叫孟尝的太守初调到合浦时,发现那里的人们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贵的珠宝和邻国交换米粮,一旦珠宝用完了,只好活活饿死了。孟尝一到任,便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技术,于是合浦渐渐的富足繁荣起来。

  人民的饮食问题解决后,“五常”的德行,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代有个孙叔敖,为了不让别人见到两头蛇而丧命,便将蛇打死,埋了起来。

  东汉时有个荀巨伯,为了照顾生病的朋友,宁可让强盗杀了,也不愿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他们的故事,正是实践五常的最好例子。

  12、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鱼虫,有鸟兽,此动物,能非走。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已有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虫鱼鸟类的奇妙神话。

  《山海经》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地理的书。书上说,有座招摇山,山上长了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有点象韭菜,吃了以后,就象吃了米饭一样,可以有很饱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树,在树干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纹理,这纹理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带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魔鬼怪。

  有个传奇而又有趣的国家“黑齿国”,住在这里的人民都长着一口黑牙。在黑齿国的一个山谷里,有棵扶桑树,传说当时天上的十个太阳都会到这里来沐浴,十分有趣。

  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虽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所抱持的浓厚情感呢!

  13、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上,曰去入,词四声,宜调协。

  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剂身心,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我国古书中,记载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并且也记载了关于以琴会友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俞伯牙的人,他虽弹的一手好琴,却苦于找不到能与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位樵夫前来聆听,这位樵夫名叫钟子期,他被余伯牙的琴声深深感动了。

  余伯牙遇到了这位知音,心里好高兴,便和钟子期结为异性兄弟。

  两人约订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钟家村拜访子期,顺便让子期欣赏他的琴艺,时间过的很快,他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

  没想到,钟子期竟然已经过世了,余伯牙悲伤的来到子期坟前,对着子期的坟,将琴摔个粉碎,并发誓从此在也不弹琴了。

  这对因琴而结缘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的却很让人感动。

  14、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子自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棍子教训他。孝顺的伟伯余,自知做错了事,便虚心听从母亲的教诲,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兴。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伟伯余回答说:

  “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

  “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比值,哪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着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15、父子恩,夫妇顺,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有个关于夫妇之间顺从和睦的故事是这样的:

  汉朝时有个鲍宣,他娶了桓少君为妻,因为桓少君家里相当富有,所以他嫁过来时,带了许多的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

  桓少君听从了鲍选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一则是讲兄弟友爱的故事。

  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

  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

  “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

  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16、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丝麻,五服终。

  古代的葬礼和现代的差不多。

  按照*俗,要先替死去的亲人沐浴,然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还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块玉,玉可以防腐,这也就是希望亲人的尸体不要腐烂。

  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们所穿的衣裳就愈华丽,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贵,至于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干草盖住了。

  死者的亲人,依据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的孝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丝麻五个等级,就叫做“五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在传统礼节里,丧服和丧礼的规定是很繁复的。空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这么说:

  “与其在亲人死去以后杀牛来祭墓,不如在亲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多烹调些美味食品来孝敬他们。”

  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亲人还健在时,该有的孝道或礼仪就应当遵守,不要等亲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弥补的工作,这是没有意义的。

  17、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将说文。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但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

  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

  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

  神话中曾提到:当仓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天上掉下来许多米,而鬼也在夜晚号哭。不管这些神话是多么不可思议,有一点是我们应该明白的,那就是:文字并非靠一个人或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能创造完成的,正确的说法,是由沧颉整理而成的。

  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该读读《说文解字》。

  18、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1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20、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着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21、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

  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

  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民皇帝。

  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这就是孝亲最好的例子了。

  22、我周公,作周礼,着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迷圣言,礼乐备。

  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

  “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

  可见“礼”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佐的责任。

  他在辅佐成王时,广招贤才,对有才能的贤士相当礼遇。有时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贤士来拜见,他会立即将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后,跑出来接见他们。

  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

  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周礼”。

  后人读这些经典,除了学*书中的精神外,也要身体力行才是。

  23、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徽宗宗宁二人年时出生的,由于出生时,正好遇上黄河泛滥成灾,百姓纷纷往南方逃难。岳飞的父亲就是在逃难的途中过世的。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宋徽宗时,金人常南下侵扰宋,岳飞也毅然投入宋泽的军队,努力为国家效力。他屡破金兵,立了许多功劳,深受长官激赏。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24、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费。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明朝的开国君主是有名的臭头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时侯就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来。

  由于小时侯家里穷,他必须帮人家放牛,一维持生活。在当时,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个人都很听朱元璋的话,他就像一个孩子王一样,有什么吃的喝的,总是分给大家享用。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帮人放的牛,宰了一头分给大家吃,事后,他还设计了一个谎话,骗过了小气的牛主人。由此可见,朱元璋从小便是个重义气,有机灵的孩子。

  可惜朱元璋因为自小穷怕了,所以当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别人会嘲笑他过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来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折中常会出现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作则”读音和作贼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时无不战战兢兢的。

  这就是明朝初年的“***”。

  25、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中国历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为严重,宋朝最后被北方蒙古族大军所灭,忽必烈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运,在势力强大的清军的攻势下,明朝灭亡,破关而入的满族建立了大清帝国。

  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时候,许多忠臣义士奋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国家的势力,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1

  郑成功,这个和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时,就非常痛恨那些卖主求荣的人。

  有一次,他带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悬赏总督的首级来改变僵局,结果有个人果真提了总督的首级来领赏。

  郑成功知道后,很气愤地将这个人斩了,旁人问他原因,他答道:

  “国家会如此衰败都是因为卖主求荣的人太多了,如今这个人是总督的心腹,却也照样将主子杀了来讨赏,我能留这种人吗?”

  由此便可以看出郑成功刚烈耿直的个性。

  26、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自幼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人,据说他的父亲叫孔纥,是个大力士,有一天,孔纥和妻子来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个儿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孔纥便去世了,孔子随着母亲来到鲁国曲阜县。孔子每天都会把家事做好,夜晚临睡前,还替母亲捶背,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

  孔母则常常鼓励孔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后来,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难过之余,牢记母亲的教诲,更加用功读书。

  没多久,孔子博学的美名传遍整个鲁国,许多人自愿向他求教,拜他为师,孔子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说是“幼而学”、“扬名声,显父亲”的最好例子啊!

  27、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勤有攻,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我国的诗仙李白,小时侯也很贪玩,后来受到一见事的启示,才立志读书,成为大诗人。

  这次,贪玩的李白又逃学了,他来到河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铁杵在石头上磨,便好奇地走上前去问她:

  “老婆婆,你磨这根铁杵做什么啊?”

  “小朋友,我要把他磨成绣花针呢!”

  李白听了,很吃惊的说:

  “这怎么可能呢?”

  老婆婆看见李白的表情,便笑着对他说:

  “只要我每天不断的磨,总有一天,这根铁杵就能磨成针了。”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中完全觉悟了,他心想,不能再这么贪玩了,应该好好把握时光,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对。李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果然成为唐朝的大诗人。

  三字经小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1、《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认真的代名词。

  22、《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3、《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4、《开天辟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5、《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6、《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27、《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28、《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9、《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30、《火烧赤壁》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里的故事 5

  五子登科

  窦燕山,原名 窦禹钧,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称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贫民百姓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然后就逃跑了。窦公可怜他,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择婿出嫁。

  他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帮助他们。亲戚当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帮助嫁女儿。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同时,窦燕山还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师来教课。把附*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自己家里则节俭朴素,没有金玉饰品,也没有华丽衣服。窦燕山如此周济贫寒,克己礼人,因此随之积了大阴德。

  此后一个晚上,窦燕山又梦见自己的父亲。老人告诉他:“你现在阴功浩大,美名远扬,天帝已经知道了。以后你会有五个儿子,个个能金榜题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岁。”当他醒来,发现也是一个梦。但从此更加修身养性,广做善事,毫不怠慢。

  后来,他果然有五个儿子。由于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他的长子名仪,在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赵匡胤曾悲伤地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次子名俨,也是后晋进士,历仕汉、周,宋初任礼部侍郎。三子名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窦偁为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窦僖是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当时人们美称他们为“窦氏五龙”。当五个儿子均金榜题名时,侍郎冯道赠他一首诗:“窦燕山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禹钧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最后,窦禹钧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无病而卒。

  《三字经》中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扩展1)

——三字经故事范文十份

  三字经故事 1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三字经故事 2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故事 3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津侯。

  三字经故事 4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

  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自己年纪小就吃小的。所谓“三岁看老”,四岁的孩子谦逊之礼如此,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三字经故事 5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三字经故事 6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子:这里指为人子女。不学:不肯读书学*。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为:作为、成就。

  [语译]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

  [故事]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故事 7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徽宗宗宁二人年时出生的,由于出生时,正好遇上黄河泛滥成灾,百姓纷纷往南方逃难。岳飞的父亲就是在逃难的途中过世的。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宋徽宗时,金人常南下侵扰宋,岳飞也毅然投入宋泽的军队,努力为国家效力。他屡破金兵,立了许多功劳,深受长官激赏。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三字经故事 8

  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征服了与会的君臣。《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如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张说是当时一位才华横溢的名诗人,被时人称为“燕许大手笔”,他与李泌的这两首小诗都是即兴之作,相比之下,七岁李泌的作品在立意方面远远超过已经五十多岁的张说的作品。也难怪诗成后, “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新唐书·李泌传》)其后,重臣张九龄、严挺之等对他都非常器重。七岁儿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三字经故事 9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

  这几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尤其是第一句,当父亲的要注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只是给小孩子吃穿不愁,却不好好教育,就是父亲的过错,除了要养小孩子,还要教育小孩子。如果,老师管教不严,就是老师懒惰。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所谓师傅,源于”师父“,古代拜师之后,就以师为父。逐出师门,就跟断绝父子关系一样,被视为奇耻大辱!现如今,小孩子还有敢打骂老师的,在古代就等同于打骂自己的父亲!!!!

  三字经故事 10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赵普就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赵匡胤说:“此为朕幼年所*,如今卿家还在读吗”?赵普回答说:“齐家治国*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宋太宗继位以后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能读《论语》。太宗如实以告,赵普说:“臣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我辅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有半部可以辅助陛下致太*”。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谈。


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扩展2)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五)份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1

  我在幼儿园小班的一天,爸爸给我带回了一本书,摸着我的头神秘兮兮地对我说:送你一本《三字经》,她可是经典啊!几百年来,她一直是孩子上学必读的书籍。听了爸爸的话,我对那本书产生了吸引力,我好奇地打开书本,有字有画,真是图文并茂呀!爸爸见状,指了指外公说:我为你请了一个老师,好好的跟外公学!

  从那天起,我就缠着外公。于是,外公教一句,我就学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外公看见我似懂非懂,就耐心的解释给我听,还津津有味地讲其中的小故事,什么〈〈孟母三迁〉〉、〈〈孔融让梨〉〉,每当这时候,我总小手托着腮帮子,做外公的忠实听众,简直入了迷。

  没过多长时间,我居然能背好长一段。那时候,我总是把《三字经》挂在嘴边,常常赢得许多人的夸奖,家人也感到自豪。因此,家里一有客人来,爸爸妈妈就让我在客人面前露一手,有时我还学着电视里古人背书的模样,摇着头脑,甩着小辫,惹着众人哈哈大笑,那时我觉得美极了。

  记得有一次,我在梦中背着《三字经》,惊醒了妈妈,妈妈以为我不舒服,连忙摸摸我的额头,可仔细一听,原来是我在背《三字经》呢!真是一场虚惊。

  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到了大班我终于能把《三字经》流利地背出来了,她在我以后学*中真管用!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2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小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许多人都疼我,把我宠成了一个刁蛮任性的小“公主”。特别是爷爷,简直把我当成了掌上明珠,只要我发号“施令”,他总是坚决执行。记得有一次,爷爷带我坐公交车回家,到了站点,我却嫌没玩够,怎么也不肯下车,爷爷只得陪着我在公交车上挤了好几个来回。回到家后,爷爷累得够呛。

  有一天,妈妈送给我一件“礼物”,一本《三字经》,妈妈告诉我,可别看它整篇都是三字一句,里面可包含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一听有故事,我立马有了精神。缠着妈妈马上给我讲一个,妈妈指着书上“融四岁,能让梨,”这六个字说:“孔融有七兄弟,他是老六,每次吃梨的时候,孔融都挑一个小的吃,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孔融的回答是:我是小弟弟,我当然应该吃小的了。听了妈妈说的故事,我不屑地说:“不就是个梨子嘛,我不喜欢,都给他们吃好了!”妈妈又说:“这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谦让和友爱之心,假如把梨子换成是你最喜爱的东西,你还会这么大方吗?这个……我犹豫了一下,为了面子,我咬牙说“没问题!”为了表示我说话算话,我还和妈妈拉钩约定做了保证。

  过了几天,妈妈的同事带着她女儿可可来我家做客了,可可比我要小,妈妈让我当好“大姐姐”,把我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她玩,这下我可紧张了,可可拿什么玩具,我就扑过去,抢回什么玩具,生怕她把我的玩具给弄坏了,这下,可可不干了,哭着找她妈妈去了。我呢,守着一堆玩具累得满头大汗。妈妈见了,问我:“融四岁,能让梨,你呢?还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吗?我只好带着可可一起玩了,结果,我和可可越玩越开心,同样的玩具,两个人一起玩带给了我更多的乐趣。告别的时候,可可依依不舍,妈妈的同事也夸我是个好姐姐,想到自己刚开始的“待客之道”,我的脸不由自主的红了,我似乎真正明白了妈妈跟我说的:谦让和友爱,不但可以帮助别人,更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我通过熟读《三字经》,理解了其中很多的道理。我再也不是那个过去刁蛮任性的“坏公主”了。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3

  记得在二年级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学*《三字经》,其中《香九龄,能温*》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位名叫黄香的小孩,家里的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天的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黄香躺在被窝里,半天仍是冷冰冰的,很难入睡。为了让自己的父亲少挨冷受冻,小黄香就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学了这个故事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一直以来,家里所有的劳动,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辅导功课……这一切都看作是父母必然要做的。而我自己呢?只要享受就好。为什么相同的年龄,黄香有这么孝顺?我还常常为父母的关心不够而满腹牢骚,耿耿于怀。想到这里,我的脸一下子变红了……

  晚上,我回到家,吃完晚饭后,我主动跑到水池边,赶在妈妈的前面洗起碗来,不一会儿看见妈妈走过来,我立即大声说:“妈妈从今天起,家里的碗由我来洗了”。妈妈惊讶地看着我,我把《香九龄,能温*》的小故事讲了一遍给妈妈听,完了后,我捏着小拳头自豪地说,“维九龄,能洗碗”!只见妈妈的眼睛亮闪闪的,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

  其实,只要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轻轻的问候,我们的父母就心满意足了。爱人,首先要学会爱父母。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4

  我是从三岁多时开始认识《三字经》的,那时,妈妈常常给我听《三字经》的录音,慢慢的我记住了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但却对每一句的意思不明了。

  上小学以后,老师又带领我们一起诵读《三字经》,在学*和诵读的过程中,我渐渐了知道了许多的故事明白了许多道理。

  从“香九龄,能温*”这句中,我知道了尊敬、关爱自己的父母,是孩子应该做的。从“玉不琢,不成器”这句中,我知道了一块好玉,不经过雕刻成不了玉器,人也一样,如果不好好学*,就不会懂得各种知识和道理。从“幼不学,老何为”这句中,我明白了我们必须从小要好好学*,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从“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中,我明白了做晚辈的要尊敬长辈。从“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句话中,我明白了连动物都知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换取劳动果实。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一句。

  “囊荧”的典故说的是晋朝的车胤(yin),“映雪”讲的是晋朝人孙康的故事。

  车胤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

  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到了冬天,映着雪光读书。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年间官至尚书左丞相,封德阳县侯。车胤、孙康他们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却能立志苦读,没有因为读书的条件差就停止学*。他们的故事一直激励我在学*的路上不畏困难,一路前行。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诵读《三字经》,教会我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学*,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如何去做事,以后我仍要继续学*、诵读《三字经》。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5

  《三字经》内容繁多,讲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有讲尊师敬长、宽厚待人的;有讲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讲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

  一个星期天,我在读《三字经》的时候,读到了“弟于长,宜先知。”我反复朗诵,发现好像有问题,怎么是“弟于长”呢?我就去问爸爸,爸爸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叫我去查字典。我迫不及待地把字典找来,“找到了!找到了!”我忍不住叫了起来,发现原来古代“弟”又同“悌”,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我就把“弟”字改成了“悌”的读音,又朗诵了一遍。这样就没有问题了,后来,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尊敬兄长,这个道理要早知道。

  有一次,下课了,一名同学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我面前,他拿着一本《三字经》问我:“你能背诵它吗?”我信心十足地说:“能。”我就一字不漏地背了起来,背着背着,老师看见了,就和我一起背,同学们都围过来看,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三字经》为我的`人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不仅教我怎样做人,还让我了解到中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扩展3)

——重读《三字经》有感范本五份

  重读《三字经》有感 1

  我以前就读过《三字经》这本书,我觉得这书很令人深思。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段话的意思是:小的时候应该好好学*,长大以后才能为国家出力。人就好比就是一块玉,一块好的玉石如果不进行雕琢,也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学*,也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了。

  读第二遍《三字经》的时候,我想到了我有时做作业的时候很专心,但也有的时候脑子就不想动了,不愿意做作业,这是不对的。

  我觉得人的脑子也像是一块玉,你不去动它,它就不会给你带来收获。

  但如果你开动它,就会得到许多奇思妙想。

  我觉得少年的时候应该很好的学*科学知识、明白一些道理,长大以后才能明事理,成为一个睿智、正直的人。我觉的现在付出努力都是应该的,这样才能做一个聪明、正直的人呀!

  我的学校是很好的学校,我的班级是很温暖的班级,我没有道理不去努力学*,实现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能考上杭外,长大后做浙江省**。

  重读《三字经》有感 2

  如果你*时喜欢古今诗词,有较强的炼字炼意能力和音韵知识,就可以写一首诗。光秃秃的树木还在怨恨酸雨的无情,可爱的山泉还在抱怨自己没有能力处理污水,然而,此时的大自然愤怒了。妈妈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一看,红红的像飞碟,但飞碟飞的好快呀?

  20xx年2月,央视《百家讲坛》联手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重新解读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在备受金融海啸侵扰的寒冬里,钱文忠教授的“重读”给国人带来一丝暖意,也创下该栏目一年来收视率新高,由此掀起了“重读经典”热。

  《三字经》全篇仅1 700多字,在这有限的篇幅中,历举了中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可谓小型百科全书。章太炎曾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三字经》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堪称一部简明中国通史。

  世易时移,古代通俗浅显的词句,对于今人而言已显陌生;当初的主流意识形态,也遭遇新的检视。与当时的语言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三字经》,在当今语境下又该如何解读呢?

  这,正是重读《三字经》的缘起。

  素材点拨 《三字经》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教学”和“历史”。它宣扬的刻苦、尊老、礼让等品质都是超越民族和时代的。看似浅显,却内涵深厚,人们在其中生活,须臾难离——传统的魅力就在于此。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而《三字经》恰恰能够将这样的沟壑填*一些,使文化衔接更为牢固。

  重读《三字经》有感 3

  我这几天正在背《三字经》,为了方便我背诵,妈妈每一段都给我讲解意思,让我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背诵,果然快许多。我不但背了《三字经》,还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字经》一开始写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段话告诉我们:每个人出生之初,天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来因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惯不同,才使人们的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如果从小不进行教育,其天生的善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改变。《三字经》每一句里短短的三个字却蕴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一句: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一段话告诉我们,要珍惜年少的黄金时期好好学*。读到这,我很惭愧,因为有时候我没有好好写作业,经常边写边玩,还容易被别人的一举一动给吸引去,这些毛病让作业的正确率很低,浪费了很多时间。读了《三字经》,我明白了:如果不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将来就会碌碌无为。

  《三字经》不仅讲了做人的道理,还讲了许多历史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

  重读《三字经》有感 4

  晋朝,义兴市有一个人叫周处,从小就死了爹,没有人管教他,他总是用蛮力行凶,动不动就把街坊邻居打得头破血流。因此邻居们看到他就像看到山洪猛兽一样躲得远远的。

  后来听到村里的人都在议论纷纷,他走*打探到村民都在讨论村子里的“三害”,自己被村里的人称为三害中的“一害”,他决定为村民做好事除掉“二害”。

  周处跑到山上找了很久很久,终于找到那只跛脚虎。他私毫没有害怕老虎的意思,想跟老虎决一死战,他见老虎向他扑来就顺势一闪,然后勇猛地骑在老虎的背上,一拳就把老虎打死了。周处很轻松地除了一害,接着他又去杀蛟龙,他跳里水里追了三天三夜,不睡也不吃,最后蛟龙被追得没有力气了,周处追上去一刀把蛟龙杀死了。

  后来周处痛下决心,痛改前非,刻苦学*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最后做了大官。

  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犯了错误,只要痛改前非,仍然是人们心中受欢迎的人。

  重读《三字经》有感 5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他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学好问,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我被这种简洁精湛的哲言所吸引,“孟母择邻”﹑“黄香温*” ﹑“孔融让梨”我被一个个寓言深远的故事所感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认真学*,勇攀高峰,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择邻的故事,从中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三字经》中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你如果还没有读过,建议你去读一读,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收获。


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扩展4)

——三字经的小故事 (菁华6篇)

三字经的小故事1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的小故事2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字经的小故事3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三字经的小故事4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认真的代名词。

三字经的小故事5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三字经的小故事6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扩展5)

——三字经读书心得范本20份

  三字经读书心得 1

  最*看了一本名叫《新三字经》的`书,令我感触很深。

  仔细看过后,其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学与思,琢与磨,知与行,相交错。成于勤,毁于惰,荒于嬉,败于奢。省吾身,思己过,言必行,行必果。败与胜,非天命,得与失,乃互生。”“学与思,琢与磨,知与行,相交错。”意思是说只有把学*与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收到真实的效果。我们既要重视行动,也要重视认知,两相促进,才能塑造健全人格。牛顿就是经过反复的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居里夫人也是经过观察,然后反复思考,再试验,才发现了“镭”,所以我们要学会思考。

  “成于勤,毁于惰,荒于嬉,败于奢。”是说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奋。人不能过度的追求享受,否则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中。韩愈的《进学解》里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强调了勤奋思考的重要性。许多人的失败是因为懒,一个人过于贪玩、贪图安逸,就会自己荒废自己。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成功。

  三字经读书心得 2

  从幼儿园开始,妈妈、爸爸和老师就让我不断地接触了不少国学经典,如:《三字经》、《论语》、《增广贤文》、《弟子规》、《三十六计》

  到现在我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这些经典的中华文化就像是最好的货币,陆续存入我这个大脑银行,伴随着我健康成长,从中受益。在所接触的国学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三字经》了。第一次见到它应该是从三岁多开始的,那时候我还小,什么也不懂,但是很乐意参加每天睡觉前的“亲子活动”——全家诵唱《三字经》!妈妈读一句,我就跟着读一句,爸爸背上句,我就接下句,只觉得像在读顺口溜一样,朗朗上口。有时我们读着读着,居然还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

  那时我还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把《三字经》作为我的“训蒙”读本,只是有一天清早吃早餐的时候,我若有所悟地向全家宣布:“我会写‘曰’字啦!就是把‘日’字写胖一点就变成了‘曰’!”全家人先是一愣,过了一会儿,不禁一起哈哈大笑。再次拿起它是在小学的第一个寒假,班主任李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寒假作业——背诵《三字经》。因为脑海中有似曾相识的模糊印象,加上又学了拼音,所以我只利用二十几天的时间就全部背完了。

  这一次,我的收获可真不小,不但比别人认识的生字多,还阅读了“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献之练字”等许多励志的故事,懂得了孝敬长辈、勤奋学*、从小立志的重要。到了今年三年级假期的一个傍晚,因为不满妈妈的严厉批评而闷闷不乐的我,不由自主地又在书柜里找到了它——我的良师益友《三字经》。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这些亲切的字眼映入我的眼帘时,心里变得十分沉静,回想起自己的过错和长辈们为我付出的一切,终于体会到了妈妈的用心良苦。

  现在,国学诵读已经成为了我学*生活中的一部分。畅游在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海洋里,融入到古圣先贤仁义礼信的心灵中,我明白了这些经典就像春天的种子,播种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始终伴随着我的成长,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三字经读书心得 3

  去年,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我认真地读了起来,发现它还真的是“耐人寻味”呀!它讲述的是人们做人的准则,是一本非常具有启示性的书,我就从其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三字经》里我最喜欢这两句:“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这两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懂得要孝顺长辈、要懂得谦让。想想我以前,都是衣来张口、饭来张口,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妈妈帮我安排好。我知道了这两个故事后,觉得非常惭愧,决定要向他们学*,不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并要孝顺父母;在和同学、朋友们一起时,不要逞强,要懂得礼让。

  有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躺在床上睡着了,我忽然想起妈妈昨晚上夜班,天亮了才回来。“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把书包轻轻地放下,蹑手蹑脚走到厨房,学着妈妈的样子,系上围裙、淘米、洗菜。

  当我把饭菜端到桌子上时,爸爸回来了,一脸惊讶地看着我:“我们家的小公主什么时候学会做饭了?”“我不知做得好不好吃,请你先尝一下吧!”“只要是你做的,一定是吃的!”妈妈不知什么时候也凑了过来,满眼泪花地对我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我又大声地读起了《三字经》。《三字经》,我人生的路灯,它将照亮我前进的征途。

  三字经读书心得 4

  我们上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发给我们一本《三字经》。我打开一看,就读了起来。可是不管我怎么读就是不懂里面的意思,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我这才明白《三字经》中的意思。从那以后,我就越来越喜欢读这本书了。因为它告诉我许多学*和做人的道理,这些大道理令我深受感触。“幼不学,老何为”呢?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学*、刻苦钻研。“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就不会懂得道理。读书时,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愚,有不满,则进步”……

  书上还有“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这两句已成为我的座右铭,它的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我常用这两句告诫自己:抓紧眼前的光阴,好好的学*。我也常想起这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是不喜欢学*。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杵。

  李白问:“老奶奶,您磨铁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疑惑地又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铁杵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时间。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后来成为大诗人。李白的故事教育我学*要勤奋,要持之以恒。经过读《三字经》我知道了:学*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而不是让别人去为你努力。学*是需要有耐心的,总有一天你会从这里面脱颖而出。

  读了《三字经》后,我更喜欢这本书了,因为我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等好的品质。

  《三字经》真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三字经读书心得 5

  我看过很多很多书,一半左右的书都是我从图书馆里借来的,偶尔几次还会借几本三字经的书。一本三字经的书叫《财智三字经》,它的三字经跟我们学的三字经不一样,这本书还有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在看过几页三字经的时候,也会偶尔相伴几个故事,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都有两个故事,第五单元有八个故事。三字经下面还有图,图下面还告诉我们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一页是这样的:人民币和美元国与国币流转元角分十百千可积累能换算。

  图上画的是:有三个小朋友想交换钱,第一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100日元。第二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一美元。第三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6元人民币。第一个小朋友拿着6元人民币,第二个小朋友拿着100日元,第三个小朋友拿着1美元,他们三个都能交换。很多故事告诉我很多道理,有的故事告诉我有钱要慢慢用,要不富翁也会变成穷人;也有的告诉我,钱是一分一分的挣来的;还有的故事告诉我,富人教穷人,穷人也能成为富人;还有个故事告诉我,我们不应该买不该买的东西,如果你买了,也许最后就是痛苦。

  三字经读书心得 6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亲子阅读了《三字经》里面的内容:“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还一起阅读了《黄香温*》和《药圣孙思邈》这两个故事,《三字经》我很早就会背诵里面的内容,但并没有理解里面的意思,这次阅读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非常重视孝道,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每个人都应该要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还能干成什么事情呢?

  我一定要学*他们,孝敬我的父母,和弟弟友爱相处,我原来有的时候会不听父母的话,让他们生气,还经常和弟弟发生争执,不懂得让着他,我觉得这样很不应该,我要改正过来,做一个尊老爱幼,懂得孝顺的好孩子。

  我对《三字经》非常感兴趣,看了一遍又一遍。这本书上讲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这句话在以前,我比较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本性是善良的,虽然人的本性都不坏,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虽不像前两句那么的“出名”,可其中也蕴涵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专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

  三字经有数百句,它精辟地用文字总结、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更加透彻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真告诉了我不少知识。

  三字经读书心得 7

  “人之初,性本善”,耳边仿佛回荡着几百年前,私塾里的学童正咿咿呀呀地诵读声,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有滋有味地看起来。

  读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刚掘出的碧玉,经过工匠长年累月地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时候也不能坚持到底,有些计划实行一两个星期就以失败告终。有一次,我计划每次写完作业就要检查,提高正确率。开始时我还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一遍,检查出些小问题。三四天后,就没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两下,就做别的事去了。凑巧“屋漏又逢连夜雨”,有几天作业特别多,我一写完连看也不想看了,热情从沸点降到冰点。后来几天又偷懒,隔两天检查一次,最后还是没能持之以恒。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去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这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我们是小学生,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戏。学*时也要改掉懒惰的毛病,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学*,不断地提高学*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回想以前,真是惭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奥数题,每一道题就像一座座迷宫,让人看得一点头绪都没有。于是,我就懊恼的丢下它们去看电视了。然而,我的脑海里却一直没有丢下那一座座迷宫,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电视节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绪带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记起奥数题还没做,心中一阵紧张,没办法,只能挑灯奋战把它们做完了。后来,我才发现其实题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却因为偷懒没有认真思考。看来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啊!学*不就在于勤吗?要是学*不勤奋,再聪明也没用。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明天呢?懒惰是我们学*中最大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战胜它,并要持之以恒,不断的超越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字经》里面还有许多精彩词句,值得我们深思。每天读一读,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断的鞭策自己,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

  三字经读书心得 8

  以前有“三、百、千必读”的说法,这的意思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本书必须读!

  三字经的特点是三字一句,简介明了。别看它简介,可它的每一句都包含着生后的道理,比如第一句就很深奥:

  人之初,性本善

  在儒家传统当中,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他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后六个字“性相*,*相远”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孔子置而不论(意思是他不说),留个悬念。

  一派,思想家、和法家有极深关系的荀子的看法。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就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他这个看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婴儿生下来,他饿了就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辛苦吗?他会管母亲有乳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生病了吗?都不会,他就要吃,非吃不可。人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

  那么《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谁的思想呢?是“亚圣”孟子一派的的思想。但却不明确。孟子并没有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明确意见是,人的本性向善。

  我同意孔子的看法,因为人的本性是会变的,向孙悟空会72变一样,有时候是善,有时候是恶……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这几天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告诉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三字经读书心得 9

  相信大家都看过《三字经》这一代历史书。《三字经》是一本古老的书!它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完三字经,要彻底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完美!

  每一个三字经,每一行字,都在讲述人生哲理。就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不能浪费时间,努力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一步一步做事。三字历史悠久,由民间传说融入一个字。别看这个小字,里面有个故事!就像说春夏,说秋冬,这四个时候,运不穷,讲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以前,有个女神。有一天,她的儿子被冥王星带走了,冥王星告诉她,只要她的儿子不吃地狱里的东西,他就会把它还给她,但他的儿子只吃了一个水果。从那以后,冥王只能让他一年回去两次。当他回去的时候,一切都会恢复,当他没有回去的时候,他会很冷。因此,春、夏、秋、冬是四季的结果。看,这个故事有多搞笑啊!《三字经》还有很多故事!如果盖房子,孟子妈妈三次搬家……这些故事多搞笑啊!而且故事的`精髓都包含在这些小字里。这些小字,却蕴含着如此深刻的道理,真好啊!

  《三字经》不仅要背诵,还要背诵故事和意义,彻底理解,了解新知识,为祖国做出贡献。《三字经》真的是一本好书,曾经是古代四大好书之一!为了为祖国做出贡献,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弘扬汉学,倡导礼貌,让我们一起理解这本独特的古代畅销书——《三字经》!

  三字经读书心得 10

  这几天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告诉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三字经读书心得 11

  朋友们,你们听过“三百千”吗?它是三本中华第一启蒙读物,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而《三字经》又位居其首,自然是最重要的了。令人发笑的是我第一次见识这本伟大的书,既不是在学校,也不是在家里,而是在暑假的英语夏令营中接触的。老师告诉我们《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了广大人民,这不止是因为它有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四句一组。读起来琅琅上口。它的词藻朴实无华,并能够深入浅出地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礼仪。

  在文学讲座课上,我们拜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其中一些句子的印象特别深刻,比如说 “首孝弟,次见闻。”,它的意思是: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看到和听到的知识。我认为,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大写的人,而是一个外表是人,内心冷酷的冷血动物。还有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包含的意义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若是不学*,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我想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就像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在告诉我们蚕吐丝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给人们吃。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以自己的知识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那就连小动物也不如了。

  《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和风、雷、雨、电,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这个世界。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学*,才能掌握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并以此来开拓更深、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不断地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了解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浓郁的文化底韵。在同时也让我结识了五千年来的名人。《三字经》包罗万象真不愧为中华儿童第一启蒙读物!

  朋友们,如果你还没有拜读过这本著作的话,赶快到书店解解眼馋吧!

  三字经读书心得 12

  以前有“三、百、千必读”的说法,这的意思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本书必须读!三字经的特点是三字一句,简介明了。别看它简介,可它的每一句都包含着生后的道理,比如第一句就很深奥:“人之初,性本善”。

  在儒家传统当中,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他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后六个字“性相*,*相远”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孔子置而不论(意思是他不说),留个悬念。

  一派,思想家、和法家有极深关系的荀子的看法。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就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他这个看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婴儿生下来,他饿了就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辛苦吗?他会管母亲有乳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生病了吗?都不会,他就要吃,非吃不可。人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

  那么《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谁的思想呢?是“亚圣”孟子一派的的思想。但却不明确。孟子并没有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明确意见是,人的本性向善。

  我同意孔子的看法,因为人的本性是会变的,向孙悟空会72变一样,有时候是善,有时候是恶……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这几天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告诉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最后的一些——“莹八岁,能咏诗”到“戒之哉,宜勉力”,里面讲的是古圣先贤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几句话十分影响我“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勤有功,戏无益。”这几句话主要讲我们要小时候努力学*,不能耽误学*的黄金时段。这样,长大为国。、为民、为自己都有好处。还能使父母长辈感到骄傲自豪,造福于后代。

  以前,我总以为学*的机会和时间还很长,不必这么累这么认真地学*,可以留着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可现在我才知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学*的机会只有那几次,错过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并且知识也像一个黑洞一样,越来越大。今天你会了这个,明天又有新的知识等着你,可谁又能保证你前一天学的知识忘不了呢?知识像一只被人吹的气球一样越来越大,就算你有三个脑子每天不停地记也记不完。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在手边的学*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错过就再也记不住了。

  玩耍的快乐只是暂时性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就像夏天里的冰一样,一吃还想吃。我们学生可以享受一下这种快乐,不过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学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而无心学*,长大后悔莫及。学*的快乐是永久性的快乐。它像一杯咖啡,刚开始有苦,然后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后是香醇。我们要学会做长久的快乐,虽然刚开始没有香,不过会越来越有甜头。从而让你爱上这种长久的快乐。

  我要学会做一个珍惜时间,品尝学*“咖啡”的小才女。

  三字经读书心得 13

  在今年的寒假作业中,有一个要求就是要读国学经典。我和妈妈在书店买了《三字经》。之前背过几段,也不是很感兴趣,但拿起这本书一看,发现内容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清晰的笔记和短篇故事,寓意无穷,有些故事让我很感动。

  “香九龄,能暖桌。”东汉时,一个叫黄翔的小女孩九岁开始帮父母做家务,她对父母非常孝顺。天气热的`时候,她会用小风扇把垫子扇起来让妈妈睡觉。冬天天气冷的时候,她会在父母睡觉前暖床.她知道如何为父母减轻负担,小心翼翼地照顾他们。她真是一个懂事又孝顺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太不一样了。我今年也九岁了,但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我在家不需要帮助,但有时我会对妈妈发一点小脾气。我父母每天接送我上学。甚至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时候也需要妈妈帮我检查。有时候我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也是为了好玩……所以我想向黄翔学*,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四岁能做梨。”四岁时,孔融懂得谦虚,把大梨给哥哥和弟弟,把小梨留给自己。这是我们独生子女最缺乏的美德。我们是在很多长辈的关心和宠爱下长大的,所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很少懂得谦虚,尤其是同学之间。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同学之间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心,如果有互相谦让的事情,纠纷就会少一些。

  三字经读书心得 14

  我放假这么长时间就读了一本书,就是《三字经》,刚开始妈妈让我读的时候我不是太理解,这不是以前那些人摇头晃脑背的书吗,有什么意义,我直接说“封建糟粕吧”,妈妈说:“你好好读读,看看有没有意义,这本书读完以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衰的纷繁历史,还有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你都掌握了。”这么好呀,我翻开了滋养心灵的篇幅。

  确实是语言非常简练,内容非常丰富。原来我基本是把这本书背下来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孟子小时候有个好的学*环境既然搬了三次家,后来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竟然拿起剪刀,剪破了整片布,只为了告诉孟子,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若逃学就像我剪断布匹一样,前功尽弃,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专心读书,发愤用功,终成为一代大儒,后人称为“亚圣”震撼吧,原来圣人小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有那么的缺点,但孟母爱子教子的'行动使我非常感动也很受启发。“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便知道在冬天,用身体温暖床上的被褥才让父亲去睡觉,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当做到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为父母做个什么呢。“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着,七篇止,讲道理,说仁义”,哦我算知道了《论语》是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和孔子子弟的至理名言,记载编辑而成,《孟子》是七篇,记录了孟子的事迹和言论,整本书的主旨,就是在谈道德伦理的道理,我原来知道这两个圣人和这两本书却不知道是谁写的,讲的是什么,这下算弄个明白了。接着“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我明白了什么是三皇,伏羲、神农、和皇帝从这开始一直到“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清太祖,领兵入关,*定各地的乱事,使百姓安定下来,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是建立了空前巩固多民族封建帝国,清朝一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到宣统皇帝时,清朝灭亡。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大致轮廓已经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

  这真是一本好书,我

  三字经读书心得 15

  从幼儿园开始,妈妈、爸爸和老师就让我不断地接触了不少国学经典,如:《三字经》、《论语》、《增广贤文》、《弟子规》、《三十六计》……

  到现在我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这些经典的中华文化就像是最好的货币,陆续存入我这个大脑银行,伴随着我健康成长,从中受益。在所接触的国学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三字经》了。第一次见到它应该是从三岁多开始的,那时候我还小,什么也不懂,但是很乐意参加每天睡觉前的`“亲子活动”——全家诵唱《三字经》!妈妈读一句,我就跟着读一句,爸爸背上句,我就接下句,只觉得像在读顺口溜一样,朗朗上口。有时我们读着读着,居然还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

  那时我还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把《三字经》作为我的“训蒙”读本,只是有一天清早吃早餐的时候,我若有所悟地向全家宣布:“我会写‘曰’字啦!就是把‘日’字写胖一点就变成了‘曰’!”全家人先是一愣,过了一会儿,不禁一起哈哈大笑。再次拿起它是在小学的第一个寒假,班主任李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寒假作业——背诵《三字经》。因为脑海中有似曾相识的模糊印象,加上又学了拼音,所以我只利用二十几天的时间就全部背完了。

  这一次,我的收获可真不小,不但比别人认识的生字多,还阅读了“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献之练字”等许多励志的故事,懂得了孝敬长辈、勤奋学*、从小立志的重要。到了今年三年级假期的一个傍晚,因为不满妈妈的严厉批评而闷闷不乐的我,不由自主地又在书柜里找到了它——我的良师益友《三字经》。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这些亲切的字眼映入我的眼帘时,心里变得十分沉静,回想起自己的过错和长辈们为我付出的一切,终于体会到了妈妈的用心良苦。

  现在,国学诵读已经成为了我学*生活中的一部分。畅游在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海洋里,融入到古圣先贤仁义礼信的心灵中,我明白了这些经典就像春天的种子,播种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始终伴随着我的成长,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三字经读书心得 16

  从幼儿园开始,妈妈、爸爸和老师就让我不断地接触了不少国学经典,如:《三字经》、《论语》、《增广贤文》、《弟子规》、《三十六计》……

  到现在我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这些经典的中华文化就像是最好的货币,陆续存入我这个大脑银行,伴随着我健康成长,从中受益。在所接触的国学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三字经》了。第一次见到它应该是从三岁多开始的,那时候我还小,什么也不懂,但是很乐意参加每天睡觉前的“亲子活动”——全家诵唱《三字经》!妈妈读一句,我就跟着读一句,爸爸背上句,我就接下句,只觉得像在读顺口溜一样,朗朗上口。有时我们读着读着,居然还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

  那时我还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把《三字经》作为我的“训蒙”读本,只是有一天清早吃早餐的时候,我若有所悟地向全家宣布:“我会写‘曰’字啦!就是把‘日’字写胖一点就变成了‘曰’!”全家人先是一愣,过了一会儿,不禁一起哈哈大笑。再次拿起它是在小学的第一个寒假,班主任李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寒假作业——背诵《三字经》。因为脑海中有似曾相识的模糊印象,加上又学了拼音,所以我只利用二十几天的时间就全部背完了。

  这一次,我的收获可真不小,不但比别人认识的生字多,还阅读了“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献之练字”等许多励志的`故事,懂得了孝敬长辈、勤奋学*、从小立志的重要。到了今年三年级假期的一个傍晚,因为不满妈妈的严厉批评而闷闷不乐的我,不由自主地又在书柜里找到了它——我的良师益友《三字经》。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这些亲切的字眼映入我的眼帘时,心里变得十分沉静,回想起自己的过错和长辈们为我付出的一切,终于体会到了妈妈的用心良苦。

  现在,国学诵读已经成为了我学*生活中的一部分。畅游在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海洋里,融入到古圣先贤仁义礼信的心灵中,我明白了这些经典就像春天的种子,播种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始终伴随着我的成长,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三字经读书心得 17

  最*,我读了一本很有名的书——三字经。三字经大家并不陌生,都会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等名句。

  为什么我要给大家介绍这一本书呢?其实是有原因的。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讲解,而且还会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每个例子都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生动的故事。我认为对我们的生活和学*是很有帮助的,能让我们明白不少做人处事的道理。这本书浅显易懂,里面有很多插图,就算你看不懂故事,你看了题目和插图,也能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它以古人的事例,教育下一代,而且还非常具有说服力,比如说:孟母为了让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竟然三次搬家。可想而知,母亲为了孟子付出了多少,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孟母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孟子成了一名的思想家。

  再想想我们,生活条件优越,学*条件和生活环境一流,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有的人就是不珍惜,非要把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打水漂”,他才高兴,就让我们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吧,大好的光阴不能虚度啊!要以古人为例,时刻勉励自己。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三字经吧!

  三字经读书心得 18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黄金时间,用功读书;人若是不学*,就不懂礼仪,不能成才;从小学会尊老爱幼,知道父母的甘苦,孝顺父母……这一个个道理都来自于“道理的宝库”——《三字经》。你看过《三字经》这本书吗?可好看了!三字一句,六字一行,像顺口溜似的,便于谨记,真有趣!

  里面的一言一语都蕴含着一个个道理,都成了我的座右铭。正因为《三字经》这本书陪伴了我的童年,现在,我的见识不断增长,视野不断开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这是《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我们要学会做人的第一个道理。是啊!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但如果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自然就会变坏。有些父母从小就宠坏孩子,等孩子长大后却嫌弃父母,渐渐误入歧途。学好难,可学坏就容易了!我也不禁摇头叹息。现在那些坐牢的犯罪分子们,难道一生下来就注定是犯罪的命运吗?不是。因为他们从小不会区分善恶,恶渐渐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令他们丧失了人性,迷失了自己,才会成了他们永远的罪过。才会造成现在不堪设想的后果。读了这句话,我感触很深,脑子里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学会辨别是非,将来做一个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

  我曾看过这一句:稻粮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读着读着,我不禁脸红了,还真想挖个洞钻进去。这句话就像一块抹布,把我心里的污迹抹得一干二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谁都会说,甚至都背厌了。可行动呢?我也常斥责自己:农民伯伯千辛万苦地种稻温饱每一个人,我们却若无其事地浪费粮食,这对得起农民伯伯吗?回忆起农民伯伯,他们无论天气多么严热,不论多么寒冷,他们都日夜不停地耕种着的那种滋味,让我无比惭愧。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中午在家里吃饭,我吃饱了,可许多菜还在碗里动也没动。我瞧四周没人,便把饭偷偷地倒进了垃圾筒里,还不以为然地走开了。现在认真地想想,哎,还真不应该。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可别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伯伯。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三字经》可真是一本好书!“道理的宝库”这个光荣称号给予它可真没错!我们要牢记《三字经》中的大小道理,并读中思考,把书里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在此,我就赠大家一句我读《三字经》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希望大家喜欢吧:海有边,山有路。学无涯,不停步!

  三字经读书心得 19

  刚进朝阳外国语学校老师就布置作业,让我们背诵《三字经》。通过阅读、默记我体会到《三字经》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大致可分为五部分:一、劝教;二、必备知识;三、读书;四、*史;五、劝学。其中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读了《三字经》我清楚的知道了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生存下来的,让我对历史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读了介绍古时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后,我知道了我们中国曾经有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他们是我学*的.榜样。读了书里讲孝敬那一部分,我知道了如何去做一个孝敬父母与长辈的人;读了仁、义、礼、智、信我坚信它对我们现代21世纪的学生同样适用;《三字经》讲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与经过几千年不断流传下来的美德,蕴涵着许多人生哲理,等待我们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去实践、去学*!《三字经》中说到“有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环境,先后三次搬家,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们为了能让我来北京读书,调换工作并不辞辛苦寻找好的学校,我从心里感谢我的爸爸妈妈!

  如今早已将《三字经》熟记在胸的我,每当回顾这篇流传700多年,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文章时,仍有启迪心智的感悟,让我百读不厌,收益非浅。这琅琅上口的一千多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令我折服!

  三字经读书心得 20

  我们上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发给我们一本《三字经》。我打开一看,就读了起来。可是不管我怎么读就是不懂里面的意思,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我这才明白《三字经》中的意思。从那以后,我就越来越喜欢读这本书了。因为它告诉我许多学*和做人的道理,这些大道理令我深受感触。“幼不学,老何为”呢?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学*、刻苦钻研。“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就不会懂得道理。读书时,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愚,有不满,则进步”……

  书上还有“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这两句已成为我的座右铭,它的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我常用这两句告诫自己:抓紧眼前的光阴,好好的学*。我也常想起这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是不喜欢学*。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杵。

  李白问:“老奶奶,您磨铁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疑惑地又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铁杵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时间。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后来成为大诗人。李白的故事教育我学*要勤奋,要持之以恒。经过读《三字经》我知道了:学*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而不是让别人去为你努力。学*是需要有耐心的,总有一天你会从这里面脱颖而出。

  读了《三字经》后,我更喜欢这本书了,因为我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等好的品质。

  《三字经》真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扩展6)

——小学三字经读书心得范本10份

  小学三字经读书心得 1

  本学期,学校科研处组织全体老师观看百家讲坛视频: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并发了相关学*资料,这次学*,是我真正走进了《三字经》。看视屏之前,《三字经》的内容我知之甚少,只会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后面是什么内我并不知晓。看了钱教授的解读之后,我对《三字经》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自己太孤陋寡闻了,我要补上这一课。

  《三字经》是故人智慧结晶的经典,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它采用叙事和伦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从上古社会到清朝结束,把各个年代都列出来了,文路清晰、流畅。《三字经》的内容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体现出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使人看了受益匪浅。从《三字经》中能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既能用来教育学生,又能启迪心智,既是一本难得的幼儿启蒙读本,又是一本学*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比较欣赏这几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人尚且知道,教育孩子受环境、方法、时间、恒心的影响,我们现代教师更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氛围,在上不断改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为人师、为人母的我感到惭愧。我知道了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我要和孩子共同学*,共同成长。

  作为一年级的数学老师,不单单是教学生会做题就行,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行为*惯,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成长中的学生走正确的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励学生刻苦学*,养成良好的*惯,终身受益。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要教的东西很多,要教学生懂理,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要交学生懂得谦让,互相帮助,宽以待人;要教学生学会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倾听他人;要教他们做到彬彬有礼,井然有序……

  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作为教师,要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在教育学生时,就会引经据典,同时运用圣贤的智慧,教书育人。让我们认真学*《三字经》,继承发扬它吧!

  小学三字经读书心得 2

  随着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三字经》,学*国学的'热潮也悄悄兴起。于是,我对照讲解,开始认真阅读起《三字经》这本古老却经典的著作。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学*《三字经》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学知识之前必先学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学*中,成绩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读《三字经》、*《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小学三字经读书心得 3

在我学*的“经典”中,让我感到最亲切、最受益的,莫过于《三字经》了。我喜欢它,不在于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也不在于它高深的理论,而在于它给了我稚嫩的心灵以启迪和引导。很早时候,它就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那时,我虽然是鸭子吃蜗牛——食而不知其味,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它朗朗上口的词句让我产生很大的兴趣。每每回到家里,我总要在家人面前好好的“谝一谝”。回想那段“呀呀学语”的美好日子,还真有意思哩!

如今,我戴上了“红领巾”,对《三字经》有了“浅薄”的理解,我依然是它忠实的小读者。每天早晨晚上都要读上几遍,它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我曾一度厌倦了学*,认为每天都在反复循环着“两点一线”的学*生活,感觉太枯燥、太无聊。多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唤醒了我。是的,小孩子不好好学*,是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在小时候不认真学*,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我这才领悟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真谛,我迅速端正了自己的学*态度,要不然,将来真的会落个“老大徒伤悲”的下场。

每每在我任性偷懒的时候,“玉不琢,不成器”给了我力量,使我恍然大悟。是呀,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就不懂得礼仪,就不能成才。不经风雨,难见彩虹。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我深深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原意了。从此,我再也不任性偷懒了。

学*分心、马虎是我的“臭毛病”,在每次的考试中都吃了“大亏”。可是,“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句话惊醒了我,改掉了我的坏*惯。文意是说,汉朝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苏秦读书疲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地勤奋苦读。幸亏《三字经》及时让我清醒过来,否则,我的“小马虎”头衔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卸掉呢!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我听信《三字经》的教诲,体会到了学*的快乐。经典的语句,就像一粒粒种子在我的心中,慢慢地生根、发芽。《三字经》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了,它将一直不停地警醒我,鼓励我,陪伴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同行。

  小学三字经读书心得 4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黄金时间,用功读书;人若是不学*,就不懂礼仪,不能成才;从小学会尊老爱幼,知道父母的甘苦,孝顺父母……这一个个道理都来自于“道理的宝库”——《三字经》。你看过《三字经》这本书吗?可好看了!三字一句,六字一行,像似的,便于谨记,真有趣!

  里面的一言一语都蕴含着一个个道理,都成了我的座右铭。正因为《三字经》这本书陪伴了我的童年,现在,我的见识不断增长,视野不断开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这是《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我们要学会做人的第一个道理。是啊!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但如果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自然就会变坏。有些父母从小就宠坏孩子,等孩子长大后却嫌弃父母,渐渐误入歧途。学好难,可学坏就容易了!我也不禁摇头叹息。现在那些坐牢的犯罪分子们,难道一生下来就注定是犯罪的命运吗?不是。因为他们从小不会区分善恶,恶渐渐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令他们丧失了人性,迷失了自己,才会成了他们永远的罪过。才会造成现在不堪设想的后果。读了这句话,我感触很深,脑子里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学会辨别是非,将来做一个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

  我曾看过这一句:稻粮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读着读着,我不禁脸红了,还真想挖个洞钻进去。这句话就像一块抹布,把我心里的污迹抹得一干二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谁都会说,甚至都背厌了。可行动呢?我也常斥责自己:农民伯伯千辛万苦地种稻温饱每一个人,我们却若无其事地浪费粮食,这对得起农民伯伯吗?回忆起农民伯伯,他们无论天气多么严热,不论多么寒冷,他们都日夜不停地耕种着的那种滋味,让我无比惭愧。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中午在家里吃饭,我吃饱了,可许多菜还在碗里动也没动。我瞧四周没人,便把饭偷偷地倒进了垃圾筒里,还不以为然地走开了。现在认真地想想,哎,还真不应该。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可别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伯伯。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三字经》可真是一本好书!“道理的宝库”这个光荣称号给予它可真没错!我们要牢记《三字经》中的大小道理,并读中思考,把书里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在此,我就赠大家一句我读《三字经》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希望大家喜欢吧:海有边,山有路。学无涯,不停步!

  小学三字经读书心得 5

  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教我读《三字经》,但那时我仅仅是作为口头禅,背背而已,不能深刻了解其中的含义,而且也只会其中的几句。真正开始读《三字经》还是到了三年级上半学期,老师把它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下来。当时心里真的觉得老师太可恶,把这种无用的东西当作业,又深奥又难背。

  于是乎,每天读几句《三字经》就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每天早晨,巷子里总能听到我朗朗的读书声。爸爸对《三字经》十分崇拜,他教我背诵的方法也很管用。渐渐地我喜欢上了《三字经》。因为它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熟读三字经,便知天下事”。其中一个个小故事,便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指路明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对父母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了些感恩的心;“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黄香温*扇蚊》的'故事让我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的故事使我懂得谦虚才能使人伟大;“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悬梁刺股》的故事又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深知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永远不可能获得学*上的成功。

  《三字经》,你就像一位的老师,感谢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你就像一盏明灯,成为我人生的导师。我将把中华传统的美德中华传承、延续下去。同时希望我们所有的小朋友,能够在《三字经》的指引下,天天进步,健康成长。

  小学三字经读书心得 6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珍贵遗产,它易读、易记、易理解。《三字经》里面包含了自然常识、历史故事、道理常规。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还教会了我们要勤奋学*。

  里面的故事都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我们必须得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小时候,父母、老师的教育十分重要。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不就是说人在小时候,性格本来是善良的,他们的性格十分相*,长大后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性格便相差甚远。这就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前途一半是靠自己,另一半就是靠亲人的悉心教导,这才能使孩子步入正轨。这些都是教育的功劳,所以教育是很有必有的!

  《三字经》的前一部分包含了论理道德。谦让就是这数不胜数的道德中的一种。只有四岁的孔融懂得让梨,知道自己的岁数最小,就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这就是一种美德。比如黄香温*的故事就流传千古,妇孺皆知,每个人都被黄香的孝顺感动了。

  《三字经》中包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里出现的国家有:夏、商、周、秦、楚、齐、燕、赵、魏等国家,这些国家中,出现了许多贤明的君主,如一代明君——李世民,他深得民心,把唐朝治理地井井有条,虽然在五千年的历有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明君,可**也有不少,如隋炀帝——杨广。他和李世民的做法迥然不同,他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顾老百姓是死是活,只有自己开心就好,他的做法是可耻的,恶人有恶报,最终,隋朝毁在了他的手里,是他把父亲建立起来的隋朝断送了。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在治理国家,这个国家有朝一日一定会兴起。但是国家如果国家由**接手,这个国家就处于逐渐衰败的状态,最后灭亡。这就是国家为什么有兴也有衰的原因。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叙述完后,接着就是那些勤学苦读的`人。孙康、车胤他们俩一个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一个是靠萤火虫的光亮来读书,他们虽然家贫,但是他们人穷志不穷,这就是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共同的特点,他们能如此的勤奋刻苦里我敬佩!

  讲完了所有的故事,我选一句语句来巩固巩固,比如说:曰仁义,理智信。此五常,不容稳。就是说仁义理智信这五常是不允许混乱的。书中说仁义礼智信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但在现代社会上,能做到的人屈指可数,所以我们要有礼貌,做新时代的少年。

  《三字经》里面包含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学好《三字经》长大后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

  小学三字经读书心得 7

  随着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三字经》,学*国学的热潮也悄悄兴起。于是,我对照讲解,开始认真阅读起《三字经》这本古老却经典的著作。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学*《三字经》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学知识之前必先学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学*中,成绩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也启发了我们,当今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性。另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融四岁,能让梨”。现在好多家长只看重学*成绩,而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们能从小好好学*《三字经》,那么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读《三字经》、*《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小学三字经读书心得 8

  本学期,学校科研处组织全体老师观看百家讲坛视频: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并发了相关学*资料,这次学*,是我真正走进了《三字经》。看视屏之前,《三字经》的内容我知之甚少,只会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后面是什么内我并不知晓。看了钱教授的解读之后,我对《三字经》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自己太孤陋寡闻了,我要补上这一课。

  《三字经》是故人智慧结晶的经典,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它采用叙事和伦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典故,从上古社会到清朝结束,把各个年代都列出来了,文路清晰、流畅。《三字经》的内容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体现出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使人看了受益匪浅。从《三字经》中能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既能用来教育学生,又能启迪心智,既是一本难得的幼儿启蒙读本,又是一本学*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比较欣赏这几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人尚且知道,教育孩子受环境、方法、时间、恒心的影响,我们现代教师更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氛围,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为人师、为人母的我感到惭愧。我知道了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我要和孩子共同学*,共同成长。

  作为一年级的数学老师,不单单是教学生会做题就行,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行为*惯,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成长中的学生走正确的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励学生刻苦学*,养成良好的*惯,终身受益。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要教的东西很多,要教学生懂理,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要交学生懂得谦让,互相帮助,宽以待人;要教学生学会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倾听他人;要教他们做到彬彬有礼,井然有序……

  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作为教师,要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在教育学生时,就会引经据典,同时运用圣贤的智慧,教书育人。让我们认真学*《三字经》,继承发扬它吧!

  小学三字经读书心得 9

  随着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三字经》,学*国学的热潮也悄悄兴起。于是,我对照讲解,开始认真阅读起《三字经》这本古老却经典的著作。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学*《三字经》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学知识之前必先学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学*中,成绩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读《三字经》、*《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小学三字经读书心得 10

  随着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三字经》,学*国学的热潮也悄悄兴起。于是,我对照讲解,开始认真阅读起《三字经》这本古老却经典的著作。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学*《三字经》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学知识之前必先学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学*中,成绩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也启发了我们,当今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性。另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融四岁,能让梨”。现在好多家长只看重学*成绩,而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们能从小好好学*《三字经》,那么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读《三字经》、*《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扩展7)

——三字经教案(十)份

  三字经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教学重点:

  通过学*《三字经》,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

  学生会判断《三字经》中的精髓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与名言推荐。

  1、课前演讲《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2、演讲评分

  3、名言推荐。

  二、导入。

  师:“常回家看看”不仅道出了作者的心声,而且还唱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那就是对家的重视。《三字经》里也有这样一句话:“夏传子家天下”。今天,让我们再次学*《三字经》,再次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

  1、提出要求: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背诵,并简要阐述喜欢的理由。

  2、背诵《三字经》片段并简要陈述理由。

  四、要求学生谈谈学*《三字经》后的收获。

  1、提出要求:请学生结合《三字经》的内容,谈谈学*后的收获。

  2、学生谈收获。

  学生1:九峰人的座右铭是“先**再成材”,这句话说出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三字经》中“黄香温*”“孔融让梨”和“孙康映雪”等典故教育我们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多交良师益友,努力学*。学了《三字经》,我还知道: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连动物也不如。

  学生2:《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这句话就是:“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这句话告诉我们:勤劳就有功效,嬉戏是没有益处的,应该警惕自己,时时勤勉用功。读了这句话,我懂得了凡是勤恳学*的人,一定会有进步。如果怠惰嬉戏,不但没有益处,而且还会有损害,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生3:“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启示。如果一个人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不懂礼的话,就会容易说错话,如果懂得礼节,大家便乐意和你为友,并且尊敬你。我们现在求学,常常与老师亲*,要学老师良好的言行,功课上有疑问要请教老师,不要和老师疏远。对于和你志同道合的同学,要与他们和乐相初。

  五、拓展阅读,并让学生尝试写《三字经》。

  三字经教案 2

  教学内容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的良好*惯。

  3.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苦学*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书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时孩子的蒙学教材。*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继续学*《三字经》。

  二、理解句意

  1.今天我们继续学*《三字经》里的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指名读,正音。

  3.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组织交流,重点点拨。

  三、拓展阅读

  1.朗读相关典故,帮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苏洵壮年好学》

  2.你还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齐白石、越王勾践、刘邦、吴承恩)

  3.读读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古诗词,说说你的感受。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总结延伸

  只要我们能坚持珍惜时间,刻苦勤学,就一定能成才的。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背诵今天所学的《三字经》。

  三字经教案 3

  一、班会主题

  《三字经》学历史

  二、题目

  诵《三字经》通圣人礼

  三、活动目的

  1.通过诵读《三字经》使学生明理、立志,养成良好*惯。

  2.学*其中的小故事,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3.用《三字经》中的事例指导学生日常言行。

  四、活动准备

  1.学生自己阅读《三字经》,理解其中的含义。

  2.在班内组织学生交流《三字经》学*心得与感受。

  五、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三字经》的作者、背景

  假期中,全班同学要通过不同形式查阅《三字经》的作者以及简介,可以通过网络也可以阅读书籍,对《三字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查阅资料,了解《三字经》的.释义

  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三字经》的释义,背诵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三)学*《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可以一个人或多个人自愿结合,在假期中练*《三字经》哲理故事的表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家人听,用自己的笔写下对故事的理解,还可以配上优美的图画。

  1.讲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有一个深爱他的好母亲。其实,天下的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爱表现在父母身上是那样的真切。父母的爱是遮雨的伞,父母的爱是一阵清凉的风,父母的爱是滴落的泪水……

  2.讲故事“黄香温*”。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那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呢?《黄香温*》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吗?那拳拳的赤子孝心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

  3.表演情景剧《孔融让梨》,学*谦让美德。

  晚辈孝顺长辈的一片赤子之心令我们感动,长辈教子有方的故事又让我们深知父母的一片苦心。兄弟姐妹之间又应该是怎样的爱呢?我想问问大家,作为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兄弟姐妹?

  4.结合三个故事谈一谈你的体会,写下学*、表演体会。

  (四)人人明道理学做人

  1.与父母交流《三字经》中不懂的部分文字。

  2.说一说*时我们的日常言行应该怎样做。

  (1)在遇到与兄妹争执时……

  (2)在遇到与父母意见有分歧时……

  六、活动延伸

  1.续编、续写、创作属于自己的,能够规范自己言行的“三字经”。

  2.编辑本班文明礼仪顺口溜,如问好礼仪:停住脚,先开口;声音大,露微笑。

  3.布置相关内容板报。

  三字经教案 4

  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

  “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学*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2、学*到一些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学*流程:

  一、复*

  理解并背诵《三字经》第一课内容

  二、教师导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今天理解并背诵《三字经》第二部分内容。

  三、多种方式诵读

  (一)、静心自读;

  (二)、指名接读;

  (三)、齐读;

  四、理解含义

  1、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

  讲一讲,指名讲含义。

  2、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重点解释“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

  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东**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3、老师补充《三字经》中的故事《师文拜师》《孔融让梨》,学生认真听故事,听后讨论。

  五、再读

  1、接龙读。男生读一段,女生接一段(四句为一段)

  2、学生赛读3、师生拍手齐读

  4、让我们再来感情地读一读。

  六、尝试背诵

  1、自由背诵。自己小声背或和同桌一起背一背。

  2、师生互动,考考你

  (1)老师考学生。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学生考老师。学生说上句,老师接下句

  3、全班拍手背。

  4、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过关者画上红旗)。

  七、拓展升华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这段《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三字经教案 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背诵古典诗文的兴趣。

  2、通过了解《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的故事, 知道学*的重要性,体会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3、会背“昔孟母 择临处 子不学 断机杼”。

  教学重难点

  1、学*背诵“昔孟母 择临处 子不学 断机杼 。”

  2、感知学*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由故事导入“三字经”。

  1、出示图片(古代私塾)

  2、提问: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看一看它的摆设,有桌椅, 桌上摆着笔墨纸砚,再想想?(我们学*的地方叫学校,古代人们学 *的地方就称为“私塾”)

  3、那你们知道古时候的孩子都学什么书吗?(三字经 百家姓 千 字文 弟子规)

  4、出示图片:(三字经)

  5、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三字经》(板书)

  二:复*:齐背“人之初 性不善 性相* *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三:新授:

  1、师导:你们知道为什么起名叫《三字经》吗?《三字经》,三 字一句而得名,三个字一句话看起来很简单,背起来也不难,可这里 面可藏着许多经典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呢。

  2、播放视频:《孟母三迁》。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

  3、边看边想: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孟母搬了几次家?最后搬到了 哪儿?为什么?这个故事精炼起来就是我们要学的《三字经》里的六个字。

  4、出示板书:“昔孟母 择邻处”(拼音文字一起出现)

  5、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来帮忙。

  6、谁来试着读一读?(三人)纠正字音,读正确,读充分。(互相读、 齐读)

  7、播放视频《孟母断机》

  8、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故事:《孟母断机》。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 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 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 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 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 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 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 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 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9、妈妈为什么生气?(孟子逃学)机杼断了结果怎样?(不能织 布了)妈妈想告诉孟子什么?(孟子逃学学*不努力就如同这织布机 没有用,成不了才)

  10、三字经里也用六个字记录了这个故事。

  11、出示板书:“ 子不学 断机杼”。读正确、读充分。

  12、连起这四句一起背一背。(全体、个别、拍手)

  13、讲五子登科的故事。

  14、播放视频:动画音乐《三字经》,大家一起唱。

  四:拓展总结:

  师:在家里父母是怎么教育你的?生自由畅谈。

  是啊,在我们成长的每时每刻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让我们 珍惜他们的付出,努力学*,回报他们,回报社会!

  “人之初,性本善”每天教室里都会传出诵读《三字经》的朗朗 读书声。《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三字一句, 两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 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记得小时候,似乎对《三字经》的了解和认识一直只停留在它是 一本古老的书、篇幅很长,一直不以为然。偶尔从网上得知联合国教 科组织已经把《三字经》列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那都说明《三 字经》的文化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同时为了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 一个熏陶,为了传承经典诵读,为了给自己补上《三字经》这一课, 我认认真真读了这本书;与孩子们一起学*共同成长。通过研究学* 我发现《三字经》里面确实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现代学生,甚至 成年人来读一读。

  《三字经》采用叙述和伦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 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中华文化不可多得 的书。这本读物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 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而又言简赅。 我为了实现和孩子们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潜心研读吟诵《三字经》,并已开始教孩子们理解朗读《三字经》里面的故事,以期培养孩子们 的品德、礼貌、文化修养。更好的实现养成教育。

  《三字经》在结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 什么遗产。作者的态度是“人遗子,金满k;我教子,唯一经。”

  他说世上有许多人为子孙计,留下许多金银财富给后代,教育子女, 唯有一册经书而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读了《三 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而最大的收获是 对孩子们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 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教师的我们,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一起学*,我们的 所作所为就是当代中小学学*的榜样和楷模,如果我们不提高自身的 修养,又怎么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所以,我觉得读《三字经》、 *《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 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如果你的家中还有有待教育的子女, 如果你想提高自身修养,《三字经》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三字经教案 6

  教育目标:

  1通过“三字经”的积累、挖掘,使学生从中悟出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2培养学生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扩大视野,提高素质。

  3勇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准备阶段:

  背诵“三字经”中的一些内容;为“三字经”中喜爱的故事绘制插图;创作“三字经”。

  实施阶段:

  甲、乙:《“三字经”伴我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人生篇

  甲: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先人们经历了许多艰辛和磨难,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藏。其中,许多引人深思的名言,正是他们人生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让我们共同吟诵《三字经》的一些内容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

  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乙:《三字经》中都蕴涵着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杨楚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

  于砚颖(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马晓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王都越(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

  班主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二、道德篇

  甲: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传统美德都有哪些吗?(指名回答)告诉你们吧,《三字经》里就有许多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小故事呢?

  乙:请听故事“孟母三迁”。(过雨嘉)

  甲:孟子有一个深爱他的好母亲。其实,天下的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爱表现在父母身上是那样的真切。父母的爱是遮雨的伞,父母的爱是一阵清凉的风,父母的爱是滴落的泪水……你们知道吗,在法国,也有一个“孟母择邻”的故事呢。请听《“孟母择邻”在法国》(麦嘉琳)

  乙: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那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呢?“黄香温*”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吗?那拳拳的赤子孝心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欢迎潘泽航同学为我们讲“黄香温*”。

  乙:我想问问大家,作为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甲:晚辈孝顺长辈的一片赤子之心令我们感动,长辈教子有方的故事又让我们深知父母的一片苦心。兄弟姐妹之间又应该是怎样的爱呢?请看《孔融让梨》。

  乙:同学们,让我们努力成为一名拥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好少年吧!请听三句半《人生美德》

  三、学识篇

  甲: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的过程。只有通过积极地学*,不断地总结,才能获得成功。我们班的许多同学被“三字经”中一个个酷爱学*的人物所感动,还为这些人物的精彩故事配了插图呢。请同学们快快欣赏吧!

  张曦月(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毕磊(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王佑安(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张金旋(若梁□,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四、创造篇

  甲:人生如一本书,愚人哗啦啦地翻过,而智者潜心细读……今天,我们学*了《三字经》,讲了《三字经》的小故事,让《三字经》指导我们天天进步、健康成长吧!让我们畅谈自己的创作的《三字经》吧!

  五、班长总结

  同学们,在这次《“三字经”伴我成长》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三字经,而且还创造了自己的三字经。这只不过是活动的刚刚开始,我们还需把这项活动延续下去。让“三字经”指导我们的行动,使我们成为有道德、讲文明、爱学*、勤劳动、身体棒的丁香好少年吧!让我们共同吟诵“少年丁香说”。

  六、班主任讲话

  我丁香,前汇文。历史久,人才出。

  有温情,环境美。重素质,活动多。

  服装展,赛娇艳。春秋游,长见识。

  剧场里,增修养。游园会,比技艺。

  运动场,都争先。学历史,展未来。

  师生们,齐努力。丁香花,更灿烂。

  结束: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二(3)班主题班会《“三字经”伴我成长》到此结束。

  三字经教案 7

  教学内容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的良好*惯。

  3. 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苦学*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书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时孩子的蒙学教材。*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继续学*《三字经》。

  二、 理解句意

  1.今天我们继续学*《三字经》里的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 指名读,正音。

  3. 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4. 教师组织交流,重点点拨。

  三、拓展阅读

  1. 朗读相关典故,帮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苏洵壮年好学》

  2.你还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齐白石、越王勾践、刘邦、吴承恩)

  3.读读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古诗词,说说你的感受。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总结延伸

  只要我们能坚持珍惜时间,刻苦勤学,就一定能成才的。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背诵今天所学的《三字经》。

  三字经教案 8

  教学目的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你们*时都读了哪些课外书呢?(学生自由讲)

  1、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在你读过的课外书当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

  (1)同桌交流。(2)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

  2、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3、揭示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文晓理:

  (一)、自读

  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二)、学文释义

  1、讲(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1)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3)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4)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5)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6)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7)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8)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的好榜样。

  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什么呢?

  4、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5、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6、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7、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三、扩展活动:

  学*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好儿童,要谦让,好处、方便,我不抢,要学孔融把梨让,不抢先,能让人,先别人,后自己,人人夸我“你真棒”!

  三字经教案 9

  活动目标:

  1.理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含义,并能初步诵读。

  2.能用“哎”及时回答他人的呼唤,知道大人吩咐的事情不偷懒。

  3.在生活中,懂得尊重父母和身边的人。

  活动准备:

  1.提前请隔壁班级能力强的一位幼儿及家长拍摄相关录象。两人的照片一张。

  3.文字图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

  4.每个幼儿的身上贴好名字。(便于老师叫出小朋友的名字)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起兴趣。孩子们今天薛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个新朋友。听音乐进场。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叫想想。她在干什么?搭积木玩得可开心啦。这时候,谁在喊她?

  (二)出示视频1,理解语句“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并会用“哎”答应别人。

  1.视频1。

  2.师幼讨论。

  教师:咦,想想答应妈妈了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想想,妈妈喊你,你会怎么答应。

  3.游戏:我喊你答。

  教师:我现在做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喊你名字的时候要赶快答应?

  教师小结:集体喊、过度到个别喊。(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回答的真快啊等等)教师:我们都知道爸爸妈妈喊我们名字的时候要赶快回答“哎”,想想听到了吗?

  呀想想也答应得很快,我们一起表扬一下。你们也很能干,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4.练*诵读“父母呼,应勿缓。”教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子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课件1,放慢速度)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回答。幼儿回答出一句,及时提炼句子,还有谁来会所说听到了什么?(并出示字卡)分角色诵读“父母呼,应勿缓”。男孩子们(唉)你来读一读。女孩子们,你们也来读一读。

  三字经教案 10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使幼儿初步理解“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含义。

  2、培养幼儿大胆、完整讲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图片一幅、打印好的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1、通过观察图画引出故事。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有趣的"图画,你们想看吗?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图片。提问:

  (1)图片上有谁?这些人是什么时候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

  (2)图片上的老爷爷是谁?

  (3)这几个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呢?

  (4)请你猜一猜,孔子和项橐在说什么呢?

  2、老师讲故事,故事中的问题让幼儿回答后,再接着讲。

  小结:孔子虽然知道很多知识,但他还是很爱学*,还向七岁的项橐请教,真是不简单。我们小朋友更应该认真学*知识,做个有学问的.人。

  3、结合《三字经》,激发认字兴趣。

  这个故事就藏在我们学过的《三字经》里,是哪一段呢?

  出示打印好的纸张,一起读。老师可稍作解释。

  幼儿拿出自己的纸,边指边读。从“昔仲尼”读到“犹苦卓”。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收集经典故事来讲给大家听。

  附故事:

  仲尼师项橐

  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他一生勤奋好学,并且十分谦虚,不论何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虚心向他学*。他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意思是说,路上只要有三个人走路,其中必有一个可以当他的老师。

  传说有一次,他外出讲学,走到一个路口,有几个孩子正在玩堆沙城的游戏,沙土堆起的一座小城,挡住了去路。孔子下车,问他们:“车来了你们怎么不让路呢?”其中一个叫项橐的小孩答道:“我只听说车绕城走,没听说城让车走的道理。”孔子一下愣住了。接着便对这个聪明的孩子发生了兴趣,向他提了不少问题考他,其中有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样的门关不上,什么牛不生犊,什么马不下崽,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妻子,什么女人没丈夫,什么树不长枝,什么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这些问题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甚至家庭伦理道德等诸方面,就是一般成年人也难以回答。谁知项橐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空着的门关不上,泥牛不生犊,木马不下崽,砍刀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仙人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枯树不长枝,空城没有使者,小孩没有孩子。”

  流利的回答使孔子惊叹,他连声说:“了不起!了不起!”于是坐下来和他倾心交谈,发现项橐这个七岁小儿,不但聪明机灵,对一些问题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于是不耻下问,诚恳地向他学*。以孔子这样有学问的大圣人能向一个七岁小儿学*,那么作为普通人,当然更应该虚心向所有有知识的人学*。


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扩展8)

——《三字经》读后感550字范本5份

  《三字经》读后感550字 1

  我家有五本《三字经》。有爸爸从书店和从网上买的,有叔叔送的。我最喜欢“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丛书”《三字经》。

  这本书是从亚马逊网店购买的。《三字经》是元朝初年教育家王应麟编写的,主要是教小朋友们读书。书的内容包括教育、天文、地理、民间故事、传说等。三个字一句,有378个句子、1134个字,很好读的。《三字经》到今天有700多年了,很多小朋友都喜欢读,都在老师、爸爸、我的妈妈的带领下读了。

  我喜欢的这本书,有简单的说明文字,有63个有趣的小故事,还有漂亮的图画,特别是书里的文字都有拼音,我自己都能阅读,不用问爸爸、我的妈妈。

  放假以来,我把《三字经》原文都读了十多遍了,有一小部分我都能背着了。但是,爸爸我的妈妈要求背下来,我还要加倍努力。《三字经》的内容好多不知道说什么,爸爸我的妈妈说不用着急。这一段时间,通过读里面的小故事也知道了一些内容。

  如,我读“曹操之子”小故事,知道了三国时期的大英雄曹操,有曹植、曹丕、曹彰、曹冲四个儿子,都是他的亲儿子,但是他们的爱好相差很大。曹植很有才气,曹丕喜欢剑术,曹彰很喜欢跟猛兽打打仗,曹冲非常聪明,爸爸说这就是“性相*,*相远”,哦,原来是这样的。

  寒假里,我还读了《秘密花园》,还读了《声律启蒙》,还读了《小学生校园诗朗诵》等书籍,通过读书,复*了拼音,认识了很多文字,知道了一些知识。我要长期坚持下去,养成好的*惯,为成功努力。

  《三字经》读后感550字 2

  每当我在学*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三字经》里的“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这一片段。它告诉我“成事贵在坚持!”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这一片段内容讲的是: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一个人光有才华还不够,还要有对自己梦想,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坚持才能取得胜利。正如梁灏一样,多次科举都未果。但是,他在没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时候,并没有从此一跌不振,放弃追逐自己的梦想。而是,重整旗鼓,再度参加科举,直到考中状元。正是他那份梦想的力量和那份坚定执著的精神,最终才有考中科举,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的场面。

  梁灏的对梦想执著追求的精神使我想起了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寻找适合做灯泡的材料时,一次一次地试验,一次一次地失败,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没找到合适的材料。面对失败、挫折、他人的冷嘲热讽他仍不放弃,后来,找到了合适的材料即钨丝做灯丝,成功发明了灯泡。让灯泡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爱迪生和梁灏一样,对梦想总是那样坚持追求。让我再度相信“成事贵在坚持!”

  《三字经》里的“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这一片段给了我这样的一个启示:有志者事竟成,凡是立定志愿,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去做,是一定会成功的。

  《三字经》读后感550字 3

  《三字经》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学。《三字经》三个字为一句话,一段共有四句。《三字经》主要是写人的善、恶、学、孝、礼、仪,它是一本很有教育好处的书,它教育我们要爱国爱校,亲师爱友,勤于读书……它教会我们太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最经典的台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这几句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明白。意思是:人生下来,天性都是好的,只是之后由于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构成的生活*惯不同,才使人们的性格不同。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它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个性是读到:“香九龄,能温*。融四岁,能让梨时。”我真的很感动,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就吃小的。而此刻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学*黄香和孔融的高尚品德,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书中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让我明白了小时候不好好学*是不就应的,那样老的时候就不会有所作为。俗话说的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使我明白了玉不经过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学*,就不会明白做人的道理。

  读了《三字经》里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感悟到了其中的含义和道理,也坚定了自己的学*态度。我要努力学*,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550字 4

  自从学校开展”诵读经典“以来,我一直坚持背诵《三字经》。每每读过几句话以后,我还要仔细揣摩一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母亲。今天早上我读到了”融四岁,能让梨“。讲的是一个叫孔融的孩子,年龄仅仅四岁就懂得谦让的故事。当母亲把洗好的梨端到桌上让孩子吃时,孔融主动拿起了一个很小的梨,而把大梨让给了哥哥,他说:”我应该吃小梨。“我当时真是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歉让,想想我自己的做法,真觉得脸红。

  在家里,我总是和弟弟抢着吃,抢着玩,从没有想着弟弟小,我应该有个姐姐的样子,为这事父亲母亲也没少跟我讲道理,可我就是不服气。现在我读了这几句话,觉得自己确实不应该那样做,应该懂得谦让。再想今天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脸红了。今天母亲用面蒸了一条小鱼,非常漂亮,当时吃饭的时候我还在屋里躺着,跟母亲怄气呢,弟弟敲门说:”姐姐快来吃饭,有小鱼。“我想我不出去,你也不敢给我吃完了,后来弟弟又来喊我,唉,再不出来估计母亲又要生气了,算了,吃饭吧。我出来一看,那条小鱼一动也没动,我看看母亲,母亲说:”弟弟本来已经拿到手里了,想了想还有你呢,说等你呢。“我二话不说几口就吃没了,弟弟端菜来了一看说:”你怎么这样啊你!“当时我还沾沾自喜,现在想起来觉得羞愧不已,弟弟还知道让着自己,而我却从来不体会弟弟的感受,真的不应该。

  《三字经》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以后,我不仅要坚持背诵《三字经》,我还要坚持学*主人公们良好的行为*惯,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三字经》读后感550字 5

  这些天我读了《三字经》,从书中的许多信息中获益良多。在这些故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流动。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教养孩子或不教导孩子是父亲的过错。教学不严格,但教师懒惰。孩子不学*是不合适的。如果你年轻时不学*,那就永远不会。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懂得公正。作为一个人的儿子,方少时。亲戚,老师和朋友,学*礼仪。这是我在《三字经》里读到的一句话。这些话很好。他们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孩子管教不好,那是父母的错。如果老师在教学上不严格,那是他的懒惰。如果你小时候不学*,你就不会长大想学*。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我必须更努力地学*,报答我的父母和老师当我长大了。

  孟子的母亲选择了她的邻居。如果你不学*,你就永远学不会。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让孟子有了一个良好的学*环境。孟子有一次逃学,母亲就剪下织布机上的布来教他。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大学提问者,与他母亲严格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从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三字经》不仅是一本书,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瑰宝,是永恒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种道德吸引所有人。来和我一起读这本好书吧。

  我相信你一定读过三字经的历史书。但这是一本很长的古书。它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读过三字经之后,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它们的含义,这样才能完美!


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扩展9)

——读书求学——《三字经》读后感400字范本五份

  读书求学——《三字经》读后感400字 1

  《古人读书的方法》主要讲了每一个人都可以读书,但是有办法的与没办法的读书是有区别的。比如,有办法的,就会轻而易举的读明白,没有办法的,就会读不懂,读不透,甚至越读越糊涂,只有有办法的才会学到知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学*的一些方法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一定要先学会做事的方法。比如,之前吕老师,教了一个叫“思维导图”的学*方法,通过图画可以看着导图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语文课文的小方法,所以我和同学们都非常的佩服吕老师。

  思维导图,我第一次写的时候非常难,但是经过一天天的反复练*,写它已经是轻而易举了,有的时候还可以举一反三了呢!老师让我们写完后再自己讲讲自己的导图,同学们有的磕磕绊绊的,而我都没有发言过,所以我要继续加油,把我的思维导图写的更好一些,然后去上台讲讲。

  谢谢吕老师教会了我非常有用,受益匪浅的学*方法,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读书求学——《三字经》读后感400字 2

  《古人读书的方法》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人可以读书,但读书要得法,应该学*古人的读书方法。欧阳修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了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自己规定每天读300个字。读完后,又规定每天背诵150个字。这样,他总共用了十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每日定量计字,同样能学到知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我知道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吕老师严格要求我们背课文、三字经、古诗文以及成语接龙等,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让我们能出口成章。古人说的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这学期,爸爸给我做了一个新的作息时间表:早上,洗漱完毕后,我大声朗读课文、三字经等;晚上,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后,我要复*今天所做的练*、预*明天所讲的内容。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词时,对于不懂的字词句子,通过查找资料明白其中的含义。这些好的学*方法,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以后的学*中,我还要进一步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绩。

  读书求学——《三字经》读后感400字 3

  三字经是一本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好书,它可以用几个字代替我们十几个字,它也可以用几个字描述我们用几十个字也描述不了的历史故事,比如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 ,*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性情也都一样。只是应为后天的生活环境于所受的教育不同,性格与所受的教育不同,性格与行为*惯产生了很大的差别。这么多的字就只被12个字代替了,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我从年前就开始背,到了现在我已经背了半本书了,我背的不熟,但我任然坚持每天背3段。应为我一读起来就不想停下来,这上面的故事太好看了。

  其中一个故事里的曹丕当上了皇上以后,因为嫉妒曹植的过人才智想把曹植杀死,便把他召到宫里,说:“我限你在7步之内作成一首诗,曹植作的诗的内容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我们本是亲兄弟,为什么要互相残杀呢?曹丕听了以后羞愧的无地自容,便放了曹植,从这个故事中我看见了古人的阴险和智慧。

  读书求学——《三字经》读后感400字 4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使我很感悟。

  《三字经》是一本以三个字为文的教育古书。《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此书作者是宋代人王应麟。初着传说为宋朝王应麟,明、清两代人(如清初康熙年间王相与清末大学问家章太炎)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

  《三字经》这书精确讲到如何尊重他人、热爱学*和劳动、尊老爱幼等良好行为,能使我们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不拿什么来说,就说我家楼下的小峰吧!以前他并不爱好学*,调皮、任性……可在一年级的一天,我发觉他改变了许多。我听他妈妈讲,原来是那本《三字经》的功劳呀!就在前几天,小峰妈妈给小峰买了一本《字经》,小峰可爱看极了。天天捧着那书,看呀、读呀。他不光看,还学里面的内容呢!小峰妈妈下班回来,小峰就倒来了热茶,还给妈妈拿来了拖鞋。由此,我肯定的认为《三字经》这书是个“大功臣”。

  我读了这书,深深地感觉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很值得我们传授给下一代的子子孙孙。让我们好好的学*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吧。让我们成为讲礼貌、爱学*、爱劳动、尊老爱幼的好学生,让我们这中华民族在浩瀚的宇宙中闪闪发光吧!

  读书求学——《三字经》读后感400字 5

  当我牙牙学语时,爸爸教我读《三字经》,进了学校,带上鲜艳的红领巾,老师也让我们读《三字经》。《三字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使我明白了尊老爱幼、好好学*、堂堂正正做人等道理。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怎样做人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实践和吸收传统文化,才能明白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孔融让梨”教会我以礼待人、尊老爱幼。当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别人没有座位,我会主动给别人让座。当看到老人过马路时,我会主动去扶老人。“明孝悌,知礼仪”让我懂得做人要谦虚、礼让,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提醒我要好好学*。我们读书条件这么好,有美丽的校园,宽敞的教室,明亮的灯光,有敬爱的老师耐心教导,有时我还不专心听讲,上课爱讲小话,作业不认真做,回答问题不积极,这样真是不应该。我以后会努力学*,改掉这些坏毛病,长大了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字经》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伴我快乐成长。


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扩展10)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精选五篇)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 1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终于成为天下最著名的诗人。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 2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 3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 4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 5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