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故事有哪些(精选五篇)

首页 / 三字经 / |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 1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终于成为天下最著名的诗人。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 2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 3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 4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 5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精选五篇)(扩展1)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 (菁华3篇)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1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以上就是非常精彩的三字经故事,小朋友们从故事中得到启发了吗?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2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3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精选五篇)(扩展2)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 (菁华3篇)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1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2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3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礼议。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著名思想家。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精选五篇)(扩展3)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40句菁华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3、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4、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5、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6、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7、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8、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9、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10、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11、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12、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13、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14、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15、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16、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17、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18、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19、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20、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21、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22、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23、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24、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25、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26、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27、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28、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29、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30、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3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32、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33、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34、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35、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36、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37、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

38、《孟母三迁》

39、《囊萤映雪》

40、《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精选五篇)(扩展4)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30句菁华

1、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2、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3、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6、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7、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8、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9、曰*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10、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11、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12、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13、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14、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

15、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16、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17、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18、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19、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20、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21、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22、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23、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24、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25、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26、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27、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28、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29、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30、《苏秦刺股》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精选五篇)(扩展5)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精选10篇)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 1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 2

  香九龄,能温*——《黄香温*》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 3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有名的好学之人。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 4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有名的好学之人。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 5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 6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 7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 8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 9

  锥刺股——《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但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所以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能够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个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三字经》经典励志故事 10

  锥刺股——《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但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所以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能够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个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精选五篇)(扩展6)

——三字经演讲稿(精选10篇)

  三字经演讲稿 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三字经中谈中华美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这是我们古代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这中间每个词都包含着一个精美而有意义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我对这些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看似浅显,但故事的深意却值得我们深思。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他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一个给予比接受更快乐的美德少年。至从我参加《中华美德颂》读书征文活动后,对这本启蒙读物的理解又有了变化,我想,《三字经》能够流传至今,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对每一个少先队员的鞭策与鼓励。争当“美德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以前,我看到地板上有废纸,总是熟视无睹。现在,我会毫不犹豫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我想这就是变化,这就是作为美德少年应具备的品质。

  以前,在家里洗衣服,整理房间都是妈妈的专利,现在不同了,我的衣服我自已洗,房间自已打扫。因为我开始懂得感恩,开始懂得美德的意义。

  "香九龄,能温*",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故事。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黄香跟他的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根本用不起铺褥。黄香对父亲非常的孝顺。怎么孝顺呢?炎炎夏日,他怕父亲睡不着,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子和枕头扇凉了,伺候父亲安寝。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时,黄香就自己先睡下,用体温去温暖*子,温暖枕头,让父亲能够舒适入睡。

  一个九岁的孩子就能做到如此的德高,我又怎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呢?大家都知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作为一名美德少年,我要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少年;我要当勤奋学*、追求上进的少年;我要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我要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为我们滋润心灵,别让陋*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让我们和文明拥抱,和美德手拉,结伴同行!

  三字经演讲稿 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三字经中谈中华美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这是我们古代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这中间每个词都包含着一个精美而有意义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我对这些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看似浅显,但故事的深意却值得我们深思。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他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一个给予比接受更快乐的美德少年。至从我参加《中华美德颂》读书征文活动后,对这本启蒙读物的理解又有了变化,我想,《三字经》能够流传至今,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对每一个少先队员的鞭策与鼓励。争当“美德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以前,我看到地板上有废纸,总是熟视无睹。现在,我会毫不犹豫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我想这就是变化,这就是作为美德少年应具备的品质。

  以前,在家里洗衣服,整理房间都是妈妈的专利,现在不同了,我的衣服我自已洗,房间自已打扫。因为我开始懂得感恩,开始懂得美德的意义。

  "香九龄,能温*",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故事。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黄香跟他的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根本用不起铺褥。黄香对父亲非常的孝顺。怎么孝顺呢?炎炎夏日,他怕父亲睡不着,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子和枕头扇凉了,伺候父亲安寝。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时,黄香就自己先睡下,用体温去温暖*子,温暖枕头,让父亲能够舒适入睡。

  一个九岁的孩子就能做到如此的德高,我又怎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呢?大家都知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作为一名美德少年,我要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少年;我要当勤奋学*、追求上进的少年;我要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我要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为我们滋润心灵,别让陋*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让我们和文明拥抱,和美德手拉,结伴同行!

  三字经演讲稿 3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四一班的XX。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这是我们古代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这中间每个词都包含着一个精美而有意义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我对这些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看似浅显,但故事的深意却值得我们深思。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他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一个给予比接受更快乐的美德少年。至从我们学校进行国学学*后,对这本启蒙读物的理解又有了变化,我想,《三字经》能够流传至今,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对每一个少先队员的鞭策与鼓励。争当“美德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以前,我看到地板上有废纸,总是熟视无睹。现在,我会毫不犹豫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我想这就是变化,这就是作为美德少年应具备的品质。

  以前,在家里洗衣服,整理房间都是妈妈的专利,现在不同了,我的衣服我自已洗,房间自已打扫。因为我开始懂得感恩,开始懂得美德的意义。

  "香九龄,能温*",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故事。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黄香跟他的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根本用不起铺褥。黄香对父亲非常的孝顺。怎么孝顺呢?炎炎夏日,他怕父亲睡不着,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子和枕头扇凉了,伺候父亲安寝。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时,黄香就自己先睡下,用体温去温暖*子,温暖枕头,让父亲能够舒适入睡。

  一个九岁的孩子就能做到如此的德高,我又怎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呢?大家都知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作为一名美德少年,我要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少年;我要当勤奋学*、追求上进的少年;我要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我要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为我们滋润心灵,别让陋*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让我们和文明拥抱,和美德手拉,结伴同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三字经演讲稿 4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 年 班的学生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三字经》伴我们健康成长“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伴随着优美的上课铃声,朗朗的读书声再次在教室里响了起来。这是我们乘风二小全体学生每天中午正在背诵《三字经》。在整齐的诵读和老师的讲解中,我们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三字经》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就懂得心疼父亲,给父亲温暖床铺。而作为同龄人的我们也应当用孝心与父母坦诚相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把孝心献给父母。

  《三字经》向我们展现了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背诵的时候,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像一幅画卷在我们的头脑中展现,让我对历史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了解了中国这个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生存下来。

  《三字经》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灿烂文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四书》《六经》??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朵玫瑰,“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为祖国的灿烂文化感到无比骄傲自豪呢?

  《三字经》让我们认识了古代许多勤奋学*的`楷模: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囊萤读书的车胤;映雪苦读的孙康;边背柴边读书的朱买臣;把书挂在牛角上苦读的李密??,这些古人虽然身体劳累,却不放弃学*,依然坚苦的求学,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感谢学校,感谢老师,让我们走*《三字经》,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在阅读中开启智慧,在阅读中净化灵魂,让《三字经》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从小努力学*,完善自我,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时刻准备!

  三字经演讲稿 5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 年 班的学生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三字经》伴我们健康成长“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伴随着优美的上课铃声,朗朗的读书声再次在教室里响了起来。这是我们乘风二小全体学生每天中午正在背诵《三字经》。在整齐的诵读和老师的讲解中,我们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三字经》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就懂得心疼父亲,给父亲温暖床铺。而作为同龄人的我们也应当用孝心与父母坦诚相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把孝心献给父母。

  《三字经》向我们展现了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背诵的时候,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像一幅画卷在我们的头脑中展现,让我对历史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了解了中国这个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生存下来。

  《三字经》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灿烂文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四书》《六经》??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朵玫瑰,“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为祖国的灿烂文化感到无比骄傲自豪呢?

  《三字经》让我们认识了古代许多勤奋学*的楷模: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囊萤读书的车胤;映雪苦读的孙康;边背柴边读书的朱买臣;把书挂在牛角上苦读的李密??,这些古人虽然身体劳累,却不放弃学*,依然坚苦的求学,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感谢学校,感谢老师,让我们走*《三字经》,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在阅读中开启智慧,在阅读中净化灵魂,让《三字经》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从小努力学*,完善自我,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时刻准备!

  三字经演讲稿 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二(三)班的ⅹⅹⅹ,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熟读<三字经>,传承好美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运用事理并举的方法,以大量典故、故事,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好好做人,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可以说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熟读《三字经》,让我知道了榜样的力量。“小黄香,能温*”,“融四岁,能让梨”。小黄香虽然只有九岁,但却懂得体贴父母、孝敬父母。夏日炎炎,他为父亲摇扇驱蚊;冬日酷寒,他为父亲暖床安寝。小孔融也只有四岁,他却懂得在分梨子的时候,把大的好的梨子让给哥哥,把小的坏的梨子留给自己。从他们身上,我们读出了孝顺,读出了爱;从他们身上,我们明白了谦让,懂得了礼仪。这种孝顺的品格,谦虚的精神,友爱的品质,不正是我们小学生现在所缺乏的吗?树立榜样,学*榜样,传承美德,不正是我们小学生需要牢记和实践的吗?

  熟读《三字经》,让我知道了学*的.真谛。读书必须懂得“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蚕可吐丝,为人类造福;蜂也可酿蜜,为人类做事。身为学生的我们,不懂得自己应尽的本分,好好读书,岂不是连动物都不如了吗?读书必须懂得“幼不学,老何为”,少年不好好读书,长大后能有多大作为呢?时光易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时间吧!读书必须懂得“头悬梁、锥刺股”, 学*要刻苦,要珍惜学校、家庭、社会给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环境,好好学*天天向上。虽然我们现在不缺吃不少穿,学*中也无须“头悬梁、锥刺股”,但也不能沉迷于电视、游戏,玩乐有度,不忘学*的根本。

  熟读《三字经》,让我学*了古代的国学典籍,“读《四书》《五经》,知孔子孟子”;熟读《三字经》,让我增长了见闻,获取了常识,“春夏秋冬有四季,金木水火有五行”;熟读《三字经》,让我了解了我国的文化和历史,“秦汉三国,唐宋元明”??

  《三字经》里面还有许多精彩的词句和故事值得我们去深思。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运用所得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字经演讲稿 7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 年 班的学生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三字经》伴我们健康成长“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伴随着优美的上课铃声,朗朗的读书声再次在教室里响了起来。这是我们乘风二小全体学生每天中午正在背诵《三字经》。在整齐的诵读和老师的讲解中,我们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三字经》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就懂得心疼父亲,给父亲温暖床铺。而作为同龄人的我们也应当用孝心与父母坦诚相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把孝心献给父母。

  《三字经》向我们展现了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背诵的时候,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像一幅画卷在我们的头脑中展现,让我对历史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了解了中国这个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生存下来。

  《三字经》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灿烂文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四书》《六经》??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朵玫瑰,“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为祖国的灿烂文化感到无比骄傲自豪呢?

  《三字经》让我们认识了古代许多勤奋学*的楷模: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囊萤读书的车胤;映雪苦读的孙康;边背柴边读书的朱买臣;把书挂在牛角上苦读的李密??,这些古人虽然身体劳累,却不放弃学*,依然坚苦的求学,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感谢学校,感谢老师,让我们走*《三字经》,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在阅读中开启智慧,在阅读中净化灵魂,让《三字经》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从小努力学*,完善自我,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时刻准备!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字经演讲稿 8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四一班的'XX。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这是我们古代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这中间每个词都包含着一个精美而有意义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我对这些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看似浅显,但故事的深意却值得我们深思。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他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一个给予比接受更快乐的美德少年。至从我们学校进行国学学*后,对这本启蒙读物的理解又有了变化,我想,《三字经》能够流传至今,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对每一个少先队员的鞭策与鼓励。争当“美德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以前,我看到地板上有废纸,总是熟视无睹。现在,我会毫不犹豫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我想这就是变化,这就是作为美德少年应具备的品质。

  以前,在家里洗衣服,整理房间都是妈妈的专利,现在不同了,我的衣服我自已洗,房间自已打扫。因为我开始懂得感恩,开始懂得美德的意义。

  "香九龄,能温*",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故事。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黄香跟他的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根本用不起铺褥。黄香对父亲非常的孝顺。怎么孝顺呢?炎炎夏日,他怕父亲睡不着,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子和枕头扇凉了,伺候父亲安寝。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时,黄香就自己先睡下,用体温去温暖*子,温暖枕头,让父亲能够舒适入睡。

  一个九岁的孩子就能做到如此的德高,我又怎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呢?大家都知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作为一名美德少年,我要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少年;我要当勤奋学*、追求上进的少年;我要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我要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为我们滋润心灵,别让陋*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让我们和文明拥抱,和美德手拉,结伴同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三字经演讲稿 9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四一班的XX。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这是我们古代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这中间每个词都包含着一个精美而有意义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我对这些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看似浅显,但故事的深意却值得我们深思。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他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一个给予比接受更快乐的'美德少年。至从我们学校进行国学学*后,对这本启蒙读物的理解又有了变化,我想,《三字经》能够流传至今,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对每一个少先队员的鞭策与鼓励。争当“美德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以前,我看到地板上有废纸,总是熟视无睹。现在,我会毫不犹豫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我想这就是变化,这就是作为美德少年应具备的品质。

  以前,在家里洗衣服,整理房间都是妈妈的专利,现在不同了,我的衣服我自已洗,房间自已打扫。因为我开始懂得感恩,开始懂得美德的意义。

  "香九龄,能温*",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故事。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黄香跟他的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根本用不起铺褥。黄香对父亲非常的孝顺。怎么孝顺呢?炎炎夏日,他怕父亲睡不着,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子和枕头扇凉了,伺候父亲安寝。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时,黄香就自己先睡下,用体温去温暖*子,温暖枕头,让父亲能够舒适入睡。

  一个九岁的孩子就能做到如此的德高,我又怎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呢?大家都知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作为一名美德少年,我要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少年;我要当勤奋学*、追求上进的少年;我要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我要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为我们滋润心灵,别让陋*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让我们和文明拥抱,和美德手拉,结伴同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三字经演讲稿 10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 年 班的学生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三字经》伴我们健康成长“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伴随着优美的上课铃声,朗朗的读书声再次在教室里响了起来。这是我们乘风二小全体学生每天中午正在背诵《三字经》。在整齐的诵读和老师的讲解中,我们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三字经》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就懂得心疼父亲,给父亲温暖床铺。而作为同龄人的我们也应当用孝心与父母坦诚相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把孝心献给父母。

  《三字经》向我们展现了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背诵的时候,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像一幅画卷在我们的头脑中展现,让我对历史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了解了中国这个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生存下来。

  《三字经》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灿烂文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四书》《六经》??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朵玫瑰,“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为祖国的灿烂文化感到无比骄傲自豪呢?

  《三字经》让我们认识了古代许多勤奋学*的楷模: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囊萤读书的车胤;映雪苦读的孙康;边背柴边读书的朱买臣;把书挂在牛角上苦读的李密??,这些古人虽然身体劳累,却不放弃学*,依然坚苦的求学,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感谢学校,感谢老师,让我们走*《三字经》,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在阅读中开启智慧,在阅读中净化灵魂,让《三字经》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从小努力学*,完善自我,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时刻准备!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精选五篇)(扩展7)

——读《三字经》有感作文(精选五篇)

  读《三字经》有感作文 1

  小时候姐姐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由于那时侯还小,没有背下来,也不知道什么意思。现在长大了,老师又给我们发了一张,经过爸爸,老师的讲解,和网上查阅,我能理解了书中的一些含义。

  特别是有一段关于古人学*方面内容: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六段话意思是这样:大圣人孔子曾经把7岁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如此勤奋学*;宋朝中书令赵普读了一辈子《论语》,做了宰相之后,仍勤奋学*;汉朝路温舒把借来书抄写在用蒲草编*子上,公孙弘削竹片用来抄书,他们没钱买书,却也如此勤奋;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大腿,他们都没有老师,但能自觉学*;晋朝车胤晚上用捉来萤火虫当作灯看书,孙康依靠雪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困,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停下学*;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

  在读懂了这一段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条件,坐在明亮教室,有辛勤老师教导着我们,书本都是崭新,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书包、文具。这么好学*条件,是古人所没有。如果在这样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学*,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理想,将来成为祖国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认真读书,掌握更多文化知识。

  读《三字经》有感作文 2

  过去,我是个学*不太用功的学生,成绩一般,兴趣**。后来,在诵读三字经过程中,我受到了启迪,逐渐爱上了诵读,喜欢上了学*。

  记得上小学低年级时,我性格很内向,上课不爱发言,经常迷迷糊糊的,没有明确的学*目标。所以,学*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下游,加上自己不爱和同学交流,也没有几个知心朋友,有什么事都憋在心里。渐渐地,我变得越来越沉默,一天到晚打不起精神,总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失去了自信心,也开始厌学了。爸爸妈妈看到我没精打采的样子,只是干着急,也束手无策。

  学校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活动,我们班同学都开始背诵三字经了。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打开三字经背了起来,当背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一句的时候,看着下面的注释,我的心突然被触动了:再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也不会成为出众的'玉器;天资再聪慧的人不勤奋学*,也不会成为国家栋梁。

  是啊,如果我年少时不用功学*,在学*上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断鞭策自己克服困难努力学*,长大以后怎样面对人生的考验,拿什么本领去建设祖国呢?到时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想到这,我突然发现以往自己的学*态度太不端正了,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好好学*,制定学*计划,树立学*目标,努力提高成绩,长大考一所好大学。

  现在,我已将三字经熟背于心了,其中这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被我写在了纸上,端端正正地贴在书桌旁的墙上,我要让它时刻提醒我:勤奋好学,一定要从现在开始。

  读《三字经》有感作文 3

  小时候,隔壁家的老爷爷就教我们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那时候,只知道摇头晃脑地背诵,却不知道三字经是什么。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向善,每一个人天生都是善良的,所以我觉得在对待他人的时候,都要态度亲切。

  读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刚掘出的碧玉,经过工匠长年累月地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时候也不能坚持到底,有些计划实行一两个星期就以失败告终。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去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这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

  通过读《三字经》,增强了文学功底,厚积博发。继承了一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今天在我们改革开放的这个年代,更应该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少走弯路,开拓创新。为人师,为人父母,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在教育后人中,就会多引经据典,增加说服力,同时运用圣贤的智慧,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三字经》是古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学瑰宝,直到现在也不失为一本好书。《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读《三字经》有感作文 4

  我是一个爱读课外书的女孩子。我读过很多课外书,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莫过于《三字经》。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师。它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直到现在,我还经常翻阅它。它每次都能引起我的思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这开篇的短短几句话说明了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很相*,但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活、学*的环境的不同,慢慢地人的.*性就会相差很远,有了好坏之分。可见周围环境对人成长影响很大。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有出息,即使在古代也不例外,所以才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一直鞭策着我奋勇向前。玉石只有经过雕刻打磨才能成为器物。同样的,一个人只有通过学*才能懂得知识和道理。人之初,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成为“玉”的机会,可为什么长大后,人与人之间却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除了环境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各人后天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只有愚蠢和懒惰的人才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老天的不公。要想得到更多,就必须得付出辛勤劳动。如果今天不把握大好时光好好学*,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就只会一事无成。相反,如果你愿意刻苦磨练自己,将来就一定能成为光彩夺目的“玉”。

  “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黄香非常孝顺,九岁时就懂得替父亲暖被窝。父母养育我们长大,为我们操碎了心。成功时,父母陪我一起庆祝,失利时,父母在我身边支持鼓励,与我共渡难关。我们从小就应该懂得感恩,孝敬父母,让孝顺这一光荣传统在我们身上传承下去。

  除了以上让我感悟最深的名言和典故,《三字经》里还有很多充满智慧,给人启迪的名言、典故。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传统的传承使者,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相信今后无论我多大了,走到哪里,都会在身边带一本《三字经》,时时翻阅,处处提醒我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读《三字经》有感作文 5

  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成就的民族,这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诗词歌赋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过这本被称作“千古一奇书”的古代文化经典,感触很深。

  《三字经》这一书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深得世人所珍爱,其中我也是它的忠实支持者。

  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朽。”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等,使我明白了为人父母和严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我明白了爸爸妈妈的用心良苦,也明白了爸爸那次对我不好的原因: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爸爸早已坐在那儿,黑着脸。我便已知大难临头,准备想溜走。爸爸叫住了我,问:“怎么,心虚了吗?“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什。。。。。。什么?”“老师向我反映了情况,她说你考得不好,还冒充签名,是不是有这一回事?”我结结巴巴地回答:“谁。。。。。。谁叫。。。。。。你整天黑着脸,弄得。。。。。我不敢向你说签名的事。”那晚,我被狠狠地批了一顿,我很恨我的爸爸。

  但现在我总算明白爸爸的`苦心了,心中后悔万分。

  因此,我们在学*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文化的根。同学们,让我们诵读经典诗文,做个文雅的东华人!


三字经故事有哪些(精选五篇)(扩展8)

——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

  三字经里的故事 1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其内容涵盖量非常丰富、全面。

  1、《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黄香温*》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三字经里的故事 2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1、《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 “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认真的代名词。

  22、《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3、《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4、《开天辟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5、《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6、《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27、《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28、《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9、《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30、《火烧赤壁》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里的故事 3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必读书。三字经里蕴含的故事有哪些呢?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1、《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认真的代名词。

  22、《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3、《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4、《开天辟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5、《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6、《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27、《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28、《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9、《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30、《火烧赤壁》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里的故事 4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有一本书是一定要读的,那就是《三字经》。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

  “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

  “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4、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5、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

  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

  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6、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人类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间的相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

  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

  “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

  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妃子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

  几年后,楚国与敌人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立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子扯下帽带的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

  他们这种君臣之义,确实让人由衷钦佩。

  7、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

  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

  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

  这是,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

  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

  于是,就靠着指南车,皇帝轻易的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8、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古时候的人,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观念来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关。

  当时,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他认为作天子的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

  五行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说皇帝的了土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

  后来,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兴起,就是夏朝的禹。

  “五行”的道理有点复杂,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够了。

  “天干和地支”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来计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子开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很久已前的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许多的疑问,有人说,地球是*的,也有人说地球是由一只大乌龟背着,只要走到世界的头,就会掉进大海里。

  一直到哥伦布饶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圆的”说法。

  那时侯,有许多人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围环绕着其他的星球。尽管也有人提出太阳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说法才被接受。

  事实上,地球不仅会转动,而且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转,对整个大宇宙而言,银河只不过是个点而已,所以,人类在宇宙中,其实是十分渺小的。

  10、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衡横,此五岳,山之名。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恰好将中国分成两半。

  宋朝时,外患金人企图横越长江,结果被宋朝的战鼓声,吓的不敢渡江。

  至于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不过,长泛滥成灾,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至于“五岳”,则各有动人的故事,这里只介绍西岳,山势非常险恶。相传,唐朝的韩愈有一次奋力登上山顶后,就双腿发软,没有勇气下山,最后只好麻烦地方官员派人把韩愈灌醉,将他抬回家。

  传说位在河南的嵩山及山西的恒山,都曾有人在此修炼。会吹笙的周灵王太子乔,曾在恒山修成白鹤仙人;张果老是八仙中的一仙,他是在恒山修成正果的。

  11、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古代的社会,把人民的职业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经有所谓的“三百六十行”,不管从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在许多的行业中,以农业和中国的关系最密切。

  据说,汉朝时有个叫孟尝的太守初调到合浦时,发现那里的人们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贵的珠宝和邻国交换米粮,一旦珠宝用完了,只好活活饿死了。孟尝一到任,便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技术,于是合浦渐渐的富足繁荣起来。

  人民的饮食问题解决后,“五常”的德行,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代有个孙叔敖,为了不让别人见到两头蛇而丧命,便将蛇打死,埋了起来。

  东汉时有个荀巨伯,为了照顾生病的朋友,宁可让强盗杀了,也不愿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他们的故事,正是实践五常的最好例子。

  12、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鱼虫,有鸟兽,此动物,能非走。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已有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虫鱼鸟类的奇妙神话。

  《山海经》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地理的书。书上说,有座招摇山,山上长了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有点象韭菜,吃了以后,就象吃了米饭一样,可以有很饱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树,在树干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纹理,这纹理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带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魔鬼怪。

  有个传奇而又有趣的国家“黑齿国”,住在这里的人民都长着一口黑牙。在黑齿国的一个山谷里,有棵扶桑树,传说当时天上的十个太阳都会到这里来沐浴,十分有趣。

  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虽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所抱持的浓厚情感呢!

  13、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上,曰去入,词四声,宜调协。

  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剂身心,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我国古书中,记载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并且也记载了关于以琴会友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俞伯牙的人,他虽弹的一手好琴,却苦于找不到能与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位樵夫前来聆听,这位樵夫名叫钟子期,他被余伯牙的琴声深深感动了。

  余伯牙遇到了这位知音,心里好高兴,便和钟子期结为异性兄弟。

  两人约订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钟家村拜访子期,顺便让子期欣赏他的琴艺,时间过的很快,他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

  没想到,钟子期竟然已经过世了,余伯牙悲伤的来到子期坟前,对着子期的坟,将琴摔个粉碎,并发誓从此在也不弹琴了。

  这对因琴而结缘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的却很让人感动。

  14、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子自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棍子教训他。孝顺的伟伯余,自知做错了事,便虚心听从母亲的教诲,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兴。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伟伯余回答说:

  “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

  “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比值,哪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着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15、父子恩,夫妇顺,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有个关于夫妇之间顺从和睦的故事是这样的:

  汉朝时有个鲍宣,他娶了桓少君为妻,因为桓少君家里相当富有,所以他嫁过来时,带了许多的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

  桓少君听从了鲍选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一则是讲兄弟友爱的故事。

  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

  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

  “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

  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16、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丝麻,五服终。

  古代的葬礼和现代的差不多。

  按照*俗,要先替死去的亲人沐浴,然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还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块玉,玉可以防腐,这也就是希望亲人的尸体不要腐烂。

  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们所穿的衣裳就愈华丽,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贵,至于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干草盖住了。

  死者的亲人,依据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的孝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丝麻五个等级,就叫做“五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在传统礼节里,丧服和丧礼的规定是很繁复的。空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这么说:

  “与其在亲人死去以后杀牛来祭墓,不如在亲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多烹调些美味食品来孝敬他们。”

  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亲人还健在时,该有的孝道或礼仪就应当遵守,不要等亲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弥补的工作,这是没有意义的。

  17、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将说文。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但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

  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

  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

  神话中曾提到:当仓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天上掉下来许多米,而鬼也在夜晚号哭。不管这些神话是多么不可思议,有一点是我们应该明白的,那就是:文字并非靠一个人或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能创造完成的,正确的说法,是由沧颉整理而成的。

  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该读读《说文解字》。

  18、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1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20、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着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21、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

  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

  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民皇帝。

  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这就是孝亲最好的例子了。

  22、我周公,作周礼,着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迷圣言,礼乐备。

  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

  “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

  可见“礼”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佐的责任。

  他在辅佐成王时,广招贤才,对有才能的贤士相当礼遇。有时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贤士来拜见,他会立即将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后,跑出来接见他们。

  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

  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周礼”。

  后人读这些经典,除了学*书中的精神外,也要身体力行才是。

  23、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徽宗宗宁二人年时出生的,由于出生时,正好遇上黄河泛滥成灾,百姓纷纷往南方逃难。岳飞的父亲就是在逃难的途中过世的。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宋徽宗时,金人常南下侵扰宋,岳飞也毅然投入宋泽的军队,努力为国家效力。他屡破金兵,立了许多功劳,深受长官激赏。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24、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费。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明朝的开国君主是有名的臭头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时侯就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来。

  由于小时侯家里穷,他必须帮人家放牛,一维持生活。在当时,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个人都很听朱元璋的话,他就像一个孩子王一样,有什么吃的喝的,总是分给大家享用。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帮人放的牛,宰了一头分给大家吃,事后,他还设计了一个谎话,骗过了小气的牛主人。由此可见,朱元璋从小便是个重义气,有机灵的孩子。

  可惜朱元璋因为自小穷怕了,所以当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别人会嘲笑他过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来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折中常会出现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作则”读音和作贼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时无不战战兢兢的。

  这就是明朝初年的“***”。

  25、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中国历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为严重,宋朝最后被北方蒙古族大军所灭,忽必烈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运,在势力强大的清军的攻势下,明朝灭亡,破关而入的满族建立了大清帝国。

  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时候,许多忠臣义士奋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国家的势力,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1

  郑成功,这个和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时,就非常痛恨那些卖主求荣的人。

  有一次,他带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悬赏总督的首级来改变僵局,结果有个人果真提了总督的首级来领赏。

  郑成功知道后,很气愤地将这个人斩了,旁人问他原因,他答道:

  “国家会如此衰败都是因为卖主求荣的人太多了,如今这个人是总督的心腹,却也照样将主子杀了来讨赏,我能留这种人吗?”

  由此便可以看出郑成功刚烈耿直的个性。

  26、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自幼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人,据说他的父亲叫孔纥,是个大力士,有一天,孔纥和妻子来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个儿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孔纥便去世了,孔子随着母亲来到鲁国曲阜县。孔子每天都会把家事做好,夜晚临睡前,还替母亲捶背,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

  孔母则常常鼓励孔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后来,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难过之余,牢记母亲的教诲,更加用功读书。

  没多久,孔子博学的美名传遍整个鲁国,许多人自愿向他求教,拜他为师,孔子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说是“幼而学”、“扬名声,显父亲”的最好例子啊!

  27、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勤有攻,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我国的诗仙李白,小时侯也很贪玩,后来受到一见事的启示,才立志读书,成为大诗人。

  这次,贪玩的李白又逃学了,他来到河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铁杵在石头上磨,便好奇地走上前去问她:

  “老婆婆,你磨这根铁杵做什么啊?”

  “小朋友,我要把他磨成绣花针呢!”

  李白听了,很吃惊的说:

  “这怎么可能呢?”

  老婆婆看见李白的表情,便笑着对他说:

  “只要我每天不断的磨,总有一天,这根铁杵就能磨成针了。”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中完全觉悟了,他心想,不能再这么贪玩了,应该好好把握时光,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对。李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果然成为唐朝的大诗人。

  三字经小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1、《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认真的代名词。

  22、《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3、《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4、《开天辟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5、《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6、《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27、《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28、《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9、《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30、《火烧赤壁》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里的故事 5

  五子登科

  窦燕山,原名 窦禹钧,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称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贫民百姓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然后就逃跑了。窦公可怜他,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择婿出嫁。

  他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帮助他们。亲戚当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帮助嫁女儿。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同时,窦燕山还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师来教课。把附*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自己家里则节俭朴素,没有金玉饰品,也没有华丽衣服。窦燕山如此周济贫寒,克己礼人,因此随之积了大阴德。

  此后一个晚上,窦燕山又梦见自己的父亲。老人告诉他:“你现在阴功浩大,美名远扬,天帝已经知道了。以后你会有五个儿子,个个能金榜题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岁。”当他醒来,发现也是一个梦。但从此更加修身养性,广做善事,毫不怠慢。

  后来,他果然有五个儿子。由于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他的长子名仪,在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赵匡胤曾悲伤地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次子名俨,也是后晋进士,历仕汉、周,宋初任礼部侍郎。三子名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窦偁为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窦僖是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当时人们美称他们为“窦氏五龙”。当五个儿子均金榜题名时,侍郎冯道赠他一首诗:“窦燕山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禹钧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最后,窦禹钧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无病而卒。

  《三字经》中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