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实用5份

首页 / 三字经 / |

  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 1

  还记得在上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谭老师就开始组织我们背诵《三字经》。一年过去了,我仍然在坚持学*和诵读。经过反复琢磨,认真思考,我终于明白《三字经》对处于学*和求知阶段的我们来说,非常有益。

  《三字经》是我们学*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好老师,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的缩影,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真的是“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着《三字经》,它引领着我走向思想道德教育的殿堂,短小精致的至理名言,让我受用一生,使我在经典中获得智慧的启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个个都有善良的天性。小时侯,这种天性大家都差不多。但是长大后,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就会养成许多不同的*惯。谭老师对我们说:“好的*惯多了,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坏*惯多了就会成为一个坏孩子。”因此我们从小就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听从老师和长辈的教诲,多参加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不成天上网、打游戏,不参加不利于健康的活动,使自己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三字经》中像这种对我们有教育作用的句子还有很多。

  《三字经》让我们在愉悦的阅读氛围内汲取知识的养料。《三字经》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起到启迪智慧和净化心灵的作用,《三字经》是我们成长中的好朋友!

  《三字经》是我们的好老师,也是我们学*的好榜样。“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刻苦学*,即使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我们都应该自觉勤奋地学*。当我读着“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的时候,我想呀:“他们真能干,我一定要向他们学*!”

  读了《三字经》,还让我了解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

  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 2

  随着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三字经》,学*国学的热潮也悄悄兴起。于是,我对照讲解,开始认真阅读起《三字经》这本古老却经典的著作。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和教育的重要性。这天学*《三字经》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好处,即学知识之前必先学道理。反映在这天的学*中,成绩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超多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资料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也启发了我们,当今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职责和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性。另外,此刻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融四岁,能让梨”。此刻好多家长只看重学*成绩,而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们能从小好好学*《三字经》,那么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读《三字经》、*《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十分有好处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 3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珍贵遗产,它易读、易记、易理解。《三字经》里面包含了自然常识、历史故事、道理常规。它不仅教会了我们要勤奋学*,还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读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刚刚从泥土中掘出的碧玉,经过工匠长年累月地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持之以恒,才能成功,但是如果在雕刻碧玉的过程中突然停止,即便碧玉的材质再好、色泽再亮,也终将成为一件不完美的艺术品。做事也是这样,若在中途就放弃、不再坚持努力,即便再有天赋,也不可能成功,不可能享受喜悦的硕果。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去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身为中学生,我们的职责就是学*,可以适当地通过不同方式放松自己、缓解学*的压力,但绝对不可以过度放松、过度缓解。学*时也要改掉懒惰的毛病,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对待学*,不断地提高学*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认为这句话便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一天只有24个小时,不会多也不会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地安排我们的学*,是身为中学生的我们最重要的*惯。作业可能会很多,但如果一天之内写不完,一拖再拖,一日又一日,知识点都流逝在了时间的长河中,那些丢失的知识,我们如何寻找?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地安排时间,有效率地完成学*任务,克服懒惰的天性,珍惜每一寸光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明天呢?持之以恒地珍惜时间,一丝不苟地对待学*,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字经》里面还有许多精彩词句,值得我们深思。每天读一读,既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断的鞭策自己,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希望通过读这本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三字经》,能使我们长大后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

  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 4

  其实《三字经》是我们学*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却的入门之书。据材料引见,《三字经》是中国*年来传布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全文结构严谨,文笔天然流利,深入浅出,讲究押韵,朗朗上口,很是适合背诵识记,百读不厌。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普遍流传而又言简意赅。

  在如今的每个家庭都只要一个独生后代,许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呈现都是家庭作风不良或教育不严而形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的权利和严格要求后代的重要性。此刻的独生后代有许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而《三字经》教育人们孝敬父母,友好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融四岁,能让梨”。如果我们的教育以身作则、从小学起,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长辈,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这个社会还会呈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

  名作《三字经》作者具有不凡的归纳综合和言语表达能力,这从其对历史的表述中便可见一斑,文中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寥寥三百余字,却集其要点和精髓,让人耳目一新,颇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之意。如”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寥寥数字,却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顺序,”三王“所指、三个朝代的建国君王、延续时间,以及从夏朝起头摒弃禅让、王位世袭等丰硕的知识。

  其实《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可是并非枯燥的说教,它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吊颈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对为人、处事、求学、结交等方面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 5

  这段时刻,我们一向学*《三字经》。《三字经》中有很多故事都能给我以启迪,其中“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还帮了我的大忙呢!

  早些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个滑板。我真是太高兴了。写完作业就拉着爸爸陪我去学滑滑板。但是虽然我的学*热情很高,但滑板就是不听我的话。爸爸让我先学*滑行,但是滑板不是跑得太快,就是左右倾翻,就是不让我好好使用它。但想到学会后踏在滑板上那种飞翔的感觉,我还是一遍一遍地尝试,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我想:“我原以为学这个很容易,没想到这么不容易。”就这样练*了一整天,滑板依然不听我的话。爸爸看到我沮丧的样貌,鼓励我说:“天天,你不好灰心,刚开始学,的确需要发奋,但学会后你就能够自由地滑行了!再坚持,你必须能够成功!”我听后想:“好,我再坚持,我就不坚信我学不会。”

  但是,在以后的几天中,虽然我也不停地尝试,我依然没有感觉,仍然需要爸爸扶着我才能站在滑板上,身体拼命地扭动,滑板好像不认识我一样,就是不和我配合。想到这几天的发奋竟然换来这样的结果,我对爸爸说:“我累了,不学了。”爸爸说:“天天,你不是刚刚读过‘孟母断织’的故事?”我气呼呼地说:“是,但是和我有什么关联!”爸爸说:“孟子怎样做的呀?”我一下想到了孟子由于对学*感到了厌倦,便逃学回家,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就气愤地把织布机上的线剪断了。是啊,如果中途放下,半途而废,不就像织布机上的线剪断一样吗?我要是此刻放下了,还能体会飞翔的感觉吗?我对爸爸说:“爸,走,开始!”

  坚持就是胜利。第二天的下午,正在滑板上扭动的我突然有了简单的感觉,我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好像学会了!”

  《三字经》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啊!我必须要认真地读读这经典!


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实用5份扩展阅读


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实用5份(扩展1)

——《三字经》读有感(十)份

  《三字经》读有感 1

  最*正在读《三字经》,颇有心得,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五更时分辗转难测,披衣起早,写出心得。

  《三字经》成书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自问世以来,就作为儿童的识字教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它与《百家姓》、《千字文》合成"三百千",被视作传承儒家思想和修身励志的启蒙教材;此经虽短,短短千余言,但却能流传至今,一直被世人传诵至今,它的生命力是什么,它的魅力何在?

  本书虽短,但很有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一句,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品来意味深长,文化浓重。古代的儿童,入学的第一部书就是它。孩子们一边吟唱,一边摇头晃脑,韵味十足。

  这部书不光形式上易于记诵,内容也很丰富。它以精悍的"关键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做人典故融合在一起。《三字经》虽然是儿童启蒙教材,但其讲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是难以改变的。它适合于任何年龄段的人去阅读它,理解它,去在生活中运用它。孩童时代的人读它记它,可能不知其意而背之,成年人读它记它,有着不同的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讲的是: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性却各有差异;假如不去教导他,*性就会发生变化,转变,所以要重视教育,持之以恒的教导。

  我觉得,这本书中所讲的道理,95%还能在现在社会中适用。作为教师,更要认真拜读拜读。"教书育人",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我准备利用寒假认真地学*本书,开学以后结合学校工作,把这些道理加以运用,我想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字经》读有感 2

  今天我读的是《三字经》。《三字经》里面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意思是: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环境不一样,人性才有了好与坏差别。

  所以我们小孩子都是很善良的,我们要与人为善,热心帮助别人!

  《三字经》读有感 3

  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

  我的爸爸妈妈都在深圳。家里只有我和奶奶一起生活。我从生下来就是奶奶带我。其实我最爱的人是我奶奶。奶奶也最爱我。我五岁的时候,读学前班。看见奶奶做家务事很累,我就要帮助奶奶做。可是奶奶不让我做。有一次,吃完饭,我一定要洗碗,奶奶就让我洗了。

  我搬来小凳子站在水池边。学着奶奶的样子,放一些洗洁精,可是不小心放了很多,弄了一水池的泡泡。奶奶看见了又气又笑。

  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六岁了。一个星期天我坐在沙发上看《贝贝熊》的故事书。奶奶就在打扫卫生。我看见奶奶累得满头大汗。我就说奶奶让我来拖地吧!奶奶连声说:“让开!让开!”

  我拿了一张纸巾给奶奶擦汗。奶奶接过纸巾的时候,我就把奶奶手里的`拖把抢了过来。奶奶就到厨房做饭去了。

  过了一会,奶奶从厨房里出来,看见我把沙发移向前,把沙发后面的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奶奶竖起大拇指,站到我的前面,大声说:“我的孙孙长大啦!我的孙孙长大啦!”弯下腰来重重的亲了我一口。还夸奖我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三字经》读有感 4

  小时候爸爸就教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但是我当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就知道成天叽里哇啦地背。

  读书以后我认识了好多的字,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我爱不释手。我从中知道了里面的好多故事,其中有一句我记得非常牢:“香九龄,能温*;融四岁,能让梨。”汉代的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自己的'身体为父母温床*。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吃梨的时候挑小的,大的让给兄长吃。读着这些故事,我非常的感动,作为妈妈的乖女儿,我都没有像黄香那样在夏天给妈妈摇扇子,温床*。

  背诵《三字经》,人人都会,可是要真真弄懂其中的意思,就非常难了。现在的青少年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想要什么,必须要得到,一点都不懂得体谅大人们的难处。

  读了《三字经》后,我懂得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今后我要在同学们中间多讲《三字经》里面的故事,多和同学们一起诵读《三字经》,让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

  《三字经》读有感 5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他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学好问,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我被这种简洁精湛的哲言所吸引,“孟母择邻”﹑“黄香温*” ﹑“孔融让梨”我被一个个寓言深远的故事所感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认真学*,勇攀高峰,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择邻的故事,从中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三字经》中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你如果还没有读过,建议你去读一读,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收获。

  《三字经》读有感 6

  寒假里,我按照学校的要求,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作《三字经》。虽然,我只会背诵一点点,但是里面的故事让我很感动,很受启发。

  有一句话是“香九龄,能温*”。妈妈给我讲了这个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那时候的'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而且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人们很难入睡。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了让父亲少挨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他的故事人人称赞。

  今年过了年,我也九岁了,和那时候的黄香一样大。我从来没有认真想到过要为爸爸妈妈做什么事情,有时候我认为我为爸爸妈妈盛饭或者自己洗一双小袜子,我还觉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呢。看了这则故事,我很惭愧,我以后也要多孝顺父母,像黄香学*。

  《三字经》读有感 7

  我校将“六一”进行开展美文诵读比赛活动,借此机会静心学*我国流传千年之久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它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其在内容、形式、结构等方面有诸多优点,读后让人收益非浅。

  《三字经》中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等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的,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这本书包含了历史、天文、地理、科学、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虽然,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现代开放意识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每看一篇文章,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年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代许多学生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却不懂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不满意,那不顺心,不把心思用在学*,而是好逸恶劳,学*不努力,喜欢赶时髦,比吃穿。可以说,父母为养育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受。反过来只要爱自已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三字经》就是教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怎样对待人与人、人与事,如何找到人生的坐标,如何培养道德情操的。

  “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三字经》中两则多么激励人勤奋学*,发愤图强的典故呀。当我读到这两句时不禁感慨万千,在现在的社会,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家庭条件优越,不愁吃穿,整天就沉迷网络游戏、电视,很多的孩子都成了荧屏儿童。有的小孩因为网络游戏逃学、厌学,荒废学业。更有的孩子走火入魔,因为网络游戏而跳楼自杀。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典故中古人那奋发学*的决心。当今中国父母应让子女多读中国传统书籍,用传统蒙学著作引导、教育、培养孩子,充分利用经典诗文中的故事来教育孩子,还应该在经典诗文典故的基础上予以拓展,结合孩子的实际,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去教育孩子,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为孩子的终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础。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要积极为该子创设良好的学*氛围,让他们自主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学*中的困难,体会到学*的快乐,树立学*的自信心。同时也应培养孩子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尽早地成材,不停的转学,直到找到一所他认为好的学校为止。这不跟“昔孟母,择邻处。”一样吗?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黄香温*”到“孔融让梨”,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十分清楚的告诉我们:向榜样学*,就会有所作为。我们要领悟、吃透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并加以发扬光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经典诗文中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还应该在经典诗文典故的基础上予以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去教育学生,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为孩子的终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础。

  《三字经》读有感 8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自然少不了读书。在我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琳琅满目的图书,会引导我们对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三字经》就给了我不少的启迪。

  这本书,文字不多,却浓缩着人生的许多哲理。“人之初,性本善”,告诉我们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不要随便毁坏着最初的完美;“昔孟母,择邻处”,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善于教子的.良母,感受到了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融四岁,能让梨”,让我们了解了懂谦让的孔融,从他身上,我们学会了友爱……

  这样的美德,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孩子,穿越了五千年文明,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看!为了孩子有强健的体魄,为了孩子能更好的学*,有多少母亲不辞劳苦,废寝忘食拼命工作!有多少母亲在无怨无悔的操持家务!又有多少母亲强忍疲惫,为疲倦中的你,端来一杯温热的牛奶!她们的言行,谁说不是当今的孟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错的,现在的孩子们,也不亚于孔融。在校园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和谐,每一间教室都洒满欢乐。上课时,你会听到悦耳的读书声;下课后,你会看到师生嬉戏的画面。这些祖国的花朵们,在园丁的浇灌与培植下,正茁壮成长,以微笑报答深厚的母爱。

  走在街上,我看到了更多的谦让,看到了更多的宽容,看到了更多的陌生人的微笑,也许《三字经》倡导的礼仪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了吧。

  《三字经》读有感 9

  自从学*了经典名著《三字经》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孟母的做法让我想到的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让我的学*成绩有所提高,又是跟我买点读机,又是帮我买学*资料,每次暑假的时候还要把我送去参加一些培训班。以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他们给我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爸爸妈妈说我一下,我还会不服气的跟他们顶嘴,认为他们不该限制我的自由。读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了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了,他们是希望我好好学*,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兄长,而现在有些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之下一个个都成了小皇帝,他们唯我独尊,想要什么就叫父母买,什么东西都是拣好的拿,不知道谦让,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向孔融学*,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谦让;我们还要懂得孝敬父母,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

  总之,学*了《三字经》之后,我真的是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读有感 10

  《三字经》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学。这个寒假我又仔细读了一遍,从中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孝顺父母的”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意思是在黄香9岁的时候就已经十分孝顺自己的父母。其实孝顺父母是很简单的事情,比如为爸妈倒杯水,给爸妈捶捶背,理解他们,听他们的话,不让他们操心,关键是用心学*,用自己的勤奋和上进来报答他们,他们一定会欢乐开怀的。

  《三字经》,让我长见识,明礼仪,伴我快乐成长。


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实用5份(扩展2)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五)份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1

  我在幼儿园小班的一天,爸爸给我带回了一本书,摸着我的头神秘兮兮地对我说:送你一本《三字经》,她可是经典啊!几百年来,她一直是孩子上学必读的书籍。听了爸爸的话,我对那本书产生了吸引力,我好奇地打开书本,有字有画,真是图文并茂呀!爸爸见状,指了指外公说:我为你请了一个老师,好好的跟外公学!

  从那天起,我就缠着外公。于是,外公教一句,我就学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外公看见我似懂非懂,就耐心的解释给我听,还津津有味地讲其中的小故事,什么〈〈孟母三迁〉〉、〈〈孔融让梨〉〉,每当这时候,我总小手托着腮帮子,做外公的忠实听众,简直入了迷。

  没过多长时间,我居然能背好长一段。那时候,我总是把《三字经》挂在嘴边,常常赢得许多人的夸奖,家人也感到自豪。因此,家里一有客人来,爸爸妈妈就让我在客人面前露一手,有时我还学着电视里古人背书的模样,摇着头脑,甩着小辫,惹着众人哈哈大笑,那时我觉得美极了。

  记得有一次,我在梦中背着《三字经》,惊醒了妈妈,妈妈以为我不舒服,连忙摸摸我的额头,可仔细一听,原来是我在背《三字经》呢!真是一场虚惊。

  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到了大班我终于能把《三字经》流利地背出来了,她在我以后学*中真管用!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2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小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许多人都疼我,把我宠成了一个刁蛮任性的小“公主”。特别是爷爷,简直把我当成了掌上明珠,只要我发号“施令”,他总是坚决执行。记得有一次,爷爷带我坐公交车回家,到了站点,我却嫌没玩够,怎么也不肯下车,爷爷只得陪着我在公交车上挤了好几个来回。回到家后,爷爷累得够呛。

  有一天,妈妈送给我一件“礼物”,一本《三字经》,妈妈告诉我,可别看它整篇都是三字一句,里面可包含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一听有故事,我立马有了精神。缠着妈妈马上给我讲一个,妈妈指着书上“融四岁,能让梨,”这六个字说:“孔融有七兄弟,他是老六,每次吃梨的时候,孔融都挑一个小的吃,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孔融的回答是:我是小弟弟,我当然应该吃小的了。听了妈妈说的故事,我不屑地说:“不就是个梨子嘛,我不喜欢,都给他们吃好了!”妈妈又说:“这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谦让和友爱之心,假如把梨子换成是你最喜爱的东西,你还会这么大方吗?这个……我犹豫了一下,为了面子,我咬牙说“没问题!”为了表示我说话算话,我还和妈妈拉钩约定做了保证。

  过了几天,妈妈的同事带着她女儿可可来我家做客了,可可比我要小,妈妈让我当好“大姐姐”,把我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她玩,这下我可紧张了,可可拿什么玩具,我就扑过去,抢回什么玩具,生怕她把我的玩具给弄坏了,这下,可可不干了,哭着找她妈妈去了。我呢,守着一堆玩具累得满头大汗。妈妈见了,问我:“融四岁,能让梨,你呢?还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吗?我只好带着可可一起玩了,结果,我和可可越玩越开心,同样的玩具,两个人一起玩带给了我更多的乐趣。告别的时候,可可依依不舍,妈妈的同事也夸我是个好姐姐,想到自己刚开始的“待客之道”,我的脸不由自主的红了,我似乎真正明白了妈妈跟我说的:谦让和友爱,不但可以帮助别人,更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我通过熟读《三字经》,理解了其中很多的道理。我再也不是那个过去刁蛮任性的“坏公主”了。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3

  记得在二年级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学*《三字经》,其中《香九龄,能温*》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位名叫黄香的小孩,家里的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天的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黄香躺在被窝里,半天仍是冷冰冰的,很难入睡。为了让自己的父亲少挨冷受冻,小黄香就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学了这个故事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一直以来,家里所有的劳动,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辅导功课……这一切都看作是父母必然要做的。而我自己呢?只要享受就好。为什么相同的年龄,黄香有这么孝顺?我还常常为父母的关心不够而满腹牢骚,耿耿于怀。想到这里,我的脸一下子变红了……

  晚上,我回到家,吃完晚饭后,我主动跑到水池边,赶在妈妈的前面洗起碗来,不一会儿看见妈妈走过来,我立即大声说:“妈妈从今天起,家里的碗由我来洗了”。妈妈惊讶地看着我,我把《香九龄,能温*》的小故事讲了一遍给妈妈听,完了后,我捏着小拳头自豪地说,“维九龄,能洗碗”!只见妈妈的眼睛亮闪闪的,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

  其实,只要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轻轻的问候,我们的父母就心满意足了。爱人,首先要学会爱父母。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4

  我是从三岁多时开始认识《三字经》的,那时,妈妈常常给我听《三字经》的录音,慢慢的我记住了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但却对每一句的意思不明了。

  上小学以后,老师又带领我们一起诵读《三字经》,在学*和诵读的过程中,我渐渐了知道了许多的故事明白了许多道理。

  从“香九龄,能温*”这句中,我知道了尊敬、关爱自己的父母,是孩子应该做的。从“玉不琢,不成器”这句中,我知道了一块好玉,不经过雕刻成不了玉器,人也一样,如果不好好学*,就不会懂得各种知识和道理。从“幼不学,老何为”这句中,我明白了我们必须从小要好好学*,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从“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中,我明白了做晚辈的要尊敬长辈。从“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句话中,我明白了连动物都知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换取劳动果实。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一句。

  “囊荧”的典故说的是晋朝的车胤(yin),“映雪”讲的是晋朝人孙康的故事。

  车胤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

  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到了冬天,映着雪光读书。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年间官至尚书左丞相,封德阳县侯。车胤、孙康他们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却能立志苦读,没有因为读书的条件差就停止学*。他们的故事一直激励我在学*的路上不畏困难,一路前行。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诵读《三字经》,教会我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学*,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如何去做事,以后我仍要继续学*、诵读《三字经》。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5

  《三字经》内容繁多,讲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有讲尊师敬长、宽厚待人的;有讲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讲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

  一个星期天,我在读《三字经》的时候,读到了“弟于长,宜先知。”我反复朗诵,发现好像有问题,怎么是“弟于长”呢?我就去问爸爸,爸爸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叫我去查字典。我迫不及待地把字典找来,“找到了!找到了!”我忍不住叫了起来,发现原来古代“弟”又同“悌”,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我就把“弟”字改成了“悌”的读音,又朗诵了一遍。这样就没有问题了,后来,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尊敬兄长,这个道理要早知道。

  有一次,下课了,一名同学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我面前,他拿着一本《三字经》问我:“你能背诵它吗?”我信心十足地说:“能。”我就一字不漏地背了起来,背着背着,老师看见了,就和我一起背,同学们都围过来看,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三字经》为我的`人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不仅教我怎样做人,还让我了解到中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实用5份(扩展3)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实用五份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1

  我刚读一年级不久,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陈老师说,它能将我们步入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殿堂,读了它,能够让我们做博学儿童,它就是我的启蒙经典《三字经》。从此,我对《三字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是,《三字经》读起来并不那么简单,*时很长的课文我都能倒背如流,而《三字经》却让我焦头烂额,虽然字数少,却很不容易背。和蔼可亲的陈老师对我说:孩子,咱们应该先弄清楚它的意思,明白古人给我们讲了什么道理后才会更容易背诵,因为古语跟我们今天的语言有区别哦!这一招果然很灵,我能背诵很多则《三字经》了。

  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里,书包一放,摇控板一按,就与我亲爱的喜羊羊见面了,妈妈说:孩子,你能背一下《三字经》的第三十二则吗?能!我一听,来了精神,流利地背着: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它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它告诉我们要勤奋刻苦学*。哦,我明白了,妈妈是在告诉我要先做完作业才能看电视,这就是老师说的要学以致用呀,看来这《三字经》做起来比读起来更难。

  所以,《三字经》不仅会读,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去行动。通过学*《三字经》,我明白了人之初,性本善;从孔融让梨中我明白了做人要谦让;从孟母教子中我明白了学*要持之以恒。怎么样,小朋友们,我学得还不错吧?你想成为人见人爱的孩子吗?那块来读《三字经》吧!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2

  “萤火虫,挂灯笼,飞到西,飞到东……”每当萤火虫飞起的时候,我就想起我在萤火虫的光下读书的故事。

  那年暑假,我回老家小住。夜晚,我惊喜地发现,在草丛里有许多萤火虫打着一盏盏绿色的“小灯笼”,一闪一闪地,好像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我突然想起《三字经》中“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的句子来,我何不捉一些萤火虫,放在瓶子里,学学古人在萤火虫的光下读书呢?

  于是,我找二姐帮忙,当萤火虫飞*了,二姐就拿扇子使劲一扑,它便掉到地上了,我连忙跑过去,把它放到瓶子里。不一会儿,我们就捉到很多。我回到家里,把瓶子挂在墙上,拿出爸爸刚给我买的《格列佛游记》,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在那微弱的光下,我读得是那样认真的,那样投入……

  《三字经》伴我成长,让我在书香中,懂得了如何做人,怎样学*,给我无穷的、上进的力量。我真心感谢它。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3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小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许多人都疼我,把我宠成了一个刁蛮任性的小“公主”。特别是爷爷,简直把我当成了掌上明珠,只要我发号“施令”,他总是坚决执行。记得有一次,爷爷带我坐公交车回家,到了站点,我却嫌没玩够,怎么也不肯下车,爷爷只得陪着我在公交车上挤了好几个来回。回到家后,爷爷累得够呛。

  有一天,妈妈送给我一件“礼物”,一本《三字经》,妈妈告诉我,可别看它整篇都是三字一句,里面可包含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一听有故事,我立马有了精神。缠着妈妈马上给我讲一个,妈妈指着书上“融四岁,能让梨,”这六个字说:“孔融有七兄弟,他是老六,每次吃梨的时候,孔融都挑一个小的吃,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孔融的回答是:我是小弟弟,我当然应该吃小的了。听了妈妈说的故事,我不屑地说:“不就是个梨子嘛,我不喜欢,都给他们吃好了!”妈妈又说:“这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谦让和友爱之心,假如把梨子换成是你最喜爱的东西,你还会这么大方吗?这个……我犹豫了一下,为了面子,我咬牙说“没问题!”为了表示我说话算话,我还和妈妈拉钩约定做了保证。

  过了几天,妈妈的同事带着她女儿可可来我家做客了,可可比我要小,妈妈让我当好“大姐姐”,把我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她玩,这下我可紧张了,可可拿什么玩具,我就扑过去,抢回什么玩具,生怕她把我的玩具给弄坏了,这下,可可不干了,哭着找她妈妈去了。我呢,守着一堆玩具累得满头大汗。妈妈见了,问我:“融四岁,能让梨,你呢?还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吗?我只好带着可可一起玩了,结果,我和可可越玩越开心,同样的玩具,两个人一起玩带给了我更多的乐趣。告别的时候,可可依依不舍,妈妈的同事也夸我是个好姐姐,想到自己刚开始的“待客之道”,我的脸不由自主的红了,我似乎真正明白了妈妈跟我说的:谦让和友爱,不但可以帮助别人,更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我通过熟读《三字经》,理解了其中很多的道理。我再也不是那个过去刁蛮任性的“坏公主”了。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4

  现在,我们南河小学的师生们每天早晨都在诵读“经典启蒙”小册子。一年级的同学们诵读《弟子规》,二年级的学生诵读《三字经》,三年级的我们就诵读《大学》和《论语》了。

  一年级时,我最喜欢《三字经》里的:“幼不学,老何为”。因为它可以教育我们从小要好好学*,天天向上。要是从小不养成好的学**惯,老了就学不到知识,就不会给儿女讲道理。如果没有知识,就不知道怎么去做一件事情。我还喜欢“融四岁,能让梨”,因为孔融四岁就能谦让别人,把大的梨先让别人挑,把小的梨留给自己吃,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我们现在都是8、9岁的大孩子了,早就应该学会礼让他人了。体育课上,老师发给组长足球,让他安排大家玩。可是组长他自己单独玩,这样很不好。

  “惜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要选一个好人当邻居,让孟子受益无穷。学*不好的同学要和学*好的的同学多交流,多学*别人的长处,才能进步。

  我们要按照从《三字经》中学到的道理去做,才会变成好人。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 5

  《三字经》内容繁多,讲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有讲尊师敬长、宽厚待人的;有讲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讲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

  一个星期天,我在读《三字经》的时候,读到了“弟于长,宜先知。”我反复朗诵,发现好像有问题,怎么是“弟于长”呢?我就去问爸爸,爸爸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叫我去查字典。我迫不及待地把字典找来,“找到了!找到了!”我忍不住叫了起来,发现原来古代“弟”又同“悌”,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我就把“弟”字改成了“悌”的读音,又朗诵了一遍。这样就没有问题了,后来,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尊敬兄长,这个道理要早知道。

  有一次,下课了,一名同学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我面前,他拿着一本《三字经》问我:“你能背诵它吗?”我信心十足地说:“能。”我就一字不漏地背了起来,背着背着,老师看见了,就和我一起背,同学们都围过来看,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三字经》为我的人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不仅教我怎样做人,还让我了解到中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实用5份(扩展4)

——读三字经有感 (菁华9篇)

读三字经有感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读朗朗上口,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是南宋官员暨经史学者王应麟所著《三字经》,家喻户晓,距今800多年,一直广为流传。

  《三字经》一直作为儿童启蒙读物而闻名海内外,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今天我站在一个**的角度重读《三字经》,对其中一些思想有些更深的理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仪",本意是讲"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为美玉的,同样,一个人没有经过教育,是不会知晓礼仪的'"

  我理解作为一个成年人,要想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善于学*,只有学*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我们具备成就事业的基本条。同样,在我们高速公路行业,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和积累,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和技能,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得出色。

  其次,人生需要雕琢,需要经历很多事情,没有人可以永远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只有经历挫折,不断雕琢、沉淀和积累,才能成长为一块"美玉"在我们的工作领域,没有谁敢说自己永远不犯错误,错误不可怕,只要我们在错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错误也可以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

  总而言之,要想成为一块"美玉",必然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是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第二是雕琢的过程,在挫折中成长,错误中涅槃。

  "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这句话也很有感触,不仅仅是南宋王应麟自己教育孩子的宗旨和方法,也值得我们现代所有人特别是为人父母的借鉴和学*。

  "勤有功,戏无益"这六个字非常经典,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心底,只有勤奋、刻苦,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是只知道玩耍,浪费大好时光,那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到时候会追悔莫及。联想到现在一些年轻人,整天打游戏,沉迷于网络,白白浪费本该用于学*的美好光阴,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自己应该以身作则,在自己生活、工作中以"勤有功,戏无益"严格要求自己,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要以"勤有功,戏无益"为宗旨,自己先做到刻苦勤奋,以自己为榜样影响我们的子女,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对祖国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读三字经有感2

  在这段时间的读书活动课上,我饶有兴趣的读起了图书角我班同学放的《三字经》一书。《三字经》就是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虽然只有三个字,但每句简洁明了,含意深刻,基本上每句一个典故,含义深刻,言简意赅,易记易背,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觉得越读越有兴趣,每天写完作业,我都没心思看曾经让我朝思暮想的动画片,每次的班级读书活动课上,我都会拿起《三字经》,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你可别小瞧它,这里面含意无穷呢!其中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最受感动。

  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有个小女孩叫黄香。才九岁就开始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而且还很孝顺父母。天气炎热时她会用小扇子把*子扇凉了才让母亲睡;冬天天气寒冷,她又会在父母睡前,把被窝躺暖才让父母睡……黄香她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懂得为父母减轻负担,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劳累,主动承担家里所有家务,还细心地照顾父母,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别。我现在虽然读四年级了,却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么事都不干,吃饭还特别挑食,每次上学也是由爸爸妈妈接送,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爸爸妈妈帮我检查……我和一个小小年纪的黄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孝于亲,所当执。”孝敬父母,理所当然,可我都十岁了,孝敬过父母吗?倒是妈妈天天为我洗衣、做饭,接送我上学,忙个不停,多累啊!我真惭愧啊,我比黄香大一岁,居然没有好好尽过一次孝。我想:不行,正好周末我得给妈妈“放假”一天,想到就要做到,我就立刻忙活起来,我学着妈妈*时的样子,先是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抹桌子;然后洗衣服、洗鞋子;又到厨房里忙了起来,煮饭、洗菜、炒菜,一会儿,饭做好了,喊妈妈、爸爸吃饭了。吃完饭,我就又念着《三字经》,收拾起碗筷来……

  我还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学了许多不吉利的语言和动作。孟母就把家迁到了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附*,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因此我们从小就要立下伟大的志向,不能浪费光阴,刻苦学*,勇攀高峰,长大后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

  我还喜欢有一段关于古人学*方面的内容:“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六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孔子曾经把七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如此勤奋的学*;宋朝中书令赵普读了一辈子《论语》,做了宰相之后,仍勤奋学*;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子上,公孙弘削竹片用来抄书,他们没钱买书,却也如此勤奋;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没有老师,但能自觉学*;晋朝车胤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作灯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射光看书,他们虽然贫困,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停下学*;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我反复读这一段话,在读懂了这一段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辛勤的老师教导着我们,这么好的学*条件,是古人没有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学*,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好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深深地吸引着许多人,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伙伴们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相信你在阅读之后,会比我有更多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读三字经有感3

  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成就的民族,这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诗词歌赋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过这本被称作“千古一奇书”的古代文化经典,感触很深。

  《三字经》这一书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深得世人所珍爱,其中我也是它的忠实支持者。

  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朽。”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等,使我明白了为人父母和严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我明白了爸爸妈妈的用心良苦,也明白了爸爸那次对我不好的'原因: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爸爸早已坐在那儿,黑着脸。我便已知大难临头,准备想溜走。爸爸叫住了我,问:“怎么,心虚了吗?“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什。。。。。。什么?”“老师向我反映了情况,她说你考得不好,还冒充签名,是不是有这一回事?”我结结巴巴地回答:“谁。。。。。。谁叫。。。。。。你整天黑着脸,弄得。。。。。我不敢向你说签名的事。”那晚,我被狠狠地批了一顿,我很恨我的爸爸。

  但现在我总算明白爸爸的苦心了,心中后悔万分。

  因此,我们在学*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文化的根。同学们,让我们诵读经典诗文,做个文雅的东华人!

读三字经有感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

  当我们呀呀学语之时,父母就教我们念三字经,而我们只是跟着念,有口无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暑假里,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了《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这本书,只面的内容将每句话的出处都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我瞬间便来了兴趣,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在古训中,我学到了古人学*的态度。原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就是为了使孟子有个较好的学*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用的梭子来教育孟子,学*就像织布一样不可以半途而废。我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学校,但我可以改变自己的学*态度。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知识的积累是一个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水成渊的过程。

  在古训中,我感受到了古人治学的严谨。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从小就阅读了许多数学书籍。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和推算,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37之间。这一数值的得出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了一千多年。那么,我们又是怎么对待学*中的困难呢?有时候经常贪玩,对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今后要向祖冲之学*,在学*中,对知识的掌握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在古训中,我还读到了古人的.传统美德。孔融四岁让梨,周公作周礼,远古时期尧舜禅让。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当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古人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

  一句句的古人古训,朗朗上口,让我明记在心。一个个经典的故事,耳熟能详,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古人古训,让我们学而有方。

读三字经有感5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觉得,如果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天空中没有太阳,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就像饥饿的人没有食物。自记事以来,我看过不少有趣的书,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三字经》、《蓝色经典神话》等。其中,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的良师益友。记得有一次我的数学考砸了,一整天都像霜打的茄子——蔫蔫的。百无聊赖之时,我漫不经心地捧起《三字经》来读。当我看完《刺股苦读》这篇故事后,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一个连家人都看不起他的苏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发奋苦读,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看看苏秦,想想自己,自信似一股清泉重新喷涌而出,瞬间滋润了整个心田。于是,我暗暗地下定决心,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下次一定要取得好成绩。

  还有一回,我在语文单元检测中取得了满分,这可是全班绝无仅有的一份殊荣。我不禁飘飘然了,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文豪。回到家,我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捧起老朋友——《三字经》读起来,希望能和她一起分享我难以言表的开心和快乐。但读着读着,我的骄傲和得意忘形慢慢地消失了,因为书里《孔子让路》一文中,博学多才,受人敬仰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都那么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和他相比,我的这点鸡毛蒜皮的成绩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字经》,是一条通往我心灵深处的小径;是一面能时刻让我发现自己不足之处的明镜;更是一个我向品德高尚的人学*的窗口。有她相伴,在我悲哀的时候可以给予我安慰;在我消沉的时候可以给予我自信;在我得意的时候让我恢复*静;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我喜欢看书,更爱看《三字经》。

读三字经有感6

  今天我读的是《三字经》。《三字经》里面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意思是: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环境不一样,人性才有了好与坏差别。

  所以我们小孩子都是很善良的,我们要与人为善,热心帮助别人!

读三字经有感7

  今天早上,爸爸忽然告诉我"今晚的八点半到九点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将会在全球举行,全球有超过十亿人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参与到这次活动当中,而且参加的人员还会获赠一张电子版的参与证书。"我一听可乐了,忙嚷着问爸爸“爸爸,你是怎么知道的呀?是真的吗?我们也参加吧!”爸爸神秘地笑着说:"呵呵!互联网呀,一传十,十传百,除了你还有谁会不知道呢?"我一听,嘟着小嘴巴更乐了:"爸爸,拜托!别总是把我看做长不大的小不点嘛!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呀!不就是三字经里都有"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的道理嘛!、、、、、、”

  啊?瀚之爸一脸的茫然:"许瀚之,原来这就是你学三字经的精华呀?"呵呵!

读三字经有感8

  我这几天正在背《三字经》,为了方便我背诵,妈妈每一段都给我讲解意思,让我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背诵,果然快许多。我不但背了《三字经》,还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字经》一开始写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段话告诉我们:每个人出生之初,天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来因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惯不同,才使人们的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如果从小不进行教育,其天生的善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改变。《三字经》每一句里短短的三个字却蕴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一句: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一段话告诉我们,要珍惜年少的黄金时期好好学*。读到这,我很惭愧,因为有时候我没有好好写作业,经常边写边玩,还容易被别人的一举一动给吸引去,这些毛病让作业的正确率很低,浪费了很多时间。读了《三字经》,我明白了:如果不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将来就会碌碌无为。

  《三字经》不仅讲了做人的道理,还讲了许多历史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

读三字经有感9

  今年的寒假作业里有要求诵读国学经典,我和妈妈在书店里买了《三字经》。以前也背过其中的几段,也不是很有兴趣,但拿起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内容丰富,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明确的注释和小故事,里面含意无穷,有些故事让我很感动。

  “香九龄,能温*。”在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小女孩,才九岁就开始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而且还很孝顺父母。天气炎热时她会用小扇子把*子扇凉了才让母亲睡;冬天天气寒冷,她又会在父母睡前,把被窝躺暖才让父母睡……她懂得为父母减轻负担,还细心地照顾父母,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别。我今年也是九岁,却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不用帮忙,有时还会对妈妈发点小脾气,每天上学也是由爸爸妈妈接送,就连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也需要妈妈帮我检查。虽然有时候也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是出于好玩……所以我要向黄香学*,做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把大梨让给哥哥弟弟吃,小的留给自己。这是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最缺乏的美德。我们在很多长辈的呵护宠爱下成长,所以养成了唯我的性格,很少懂得谦让,特别是同学之间。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同学之间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关爱,有事情相互谦让,就会少很多的争执。

  《三字经》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一篇又一篇的寓意能增进我们的知识和见闻;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请和我一起去读读这本好书吧!


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实用5份(扩展5)

——三字经的小故事 (菁华6篇)

三字经的小故事1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的小故事2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字经的小故事3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三字经的小故事4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认真的代名词。

三字经的小故事5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三字经的小故事6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实用5份(扩展6)

——三字经的小故事 (菁华5篇)

三字经的小故事1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的小故事2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三字经的小故事3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三字经的小故事4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三字经的小故事5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我读《三字经》的故事作文706字实用5份(扩展7)

——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本五份

  三字经里的故事 1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其内容涵盖量非常丰富、全面。

  1、《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黄香温*》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三字经里的故事 2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1、《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 “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认真的代名词。

  22、《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3、《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4、《开天辟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5、《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6、《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27、《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28、《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9、《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30、《火烧赤壁》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里的故事 3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必读书。三字经里蕴含的故事有哪些呢?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1、《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认真的代名词。

  22、《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3、《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4、《开天辟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5、《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6、《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27、《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28、《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9、《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30、《火烧赤壁》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里的故事 4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有一本书是一定要读的,那就是《三字经》。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

  “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

  “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4、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5、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

  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

  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6、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人类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间的相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

  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

  “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

  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妃子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

  几年后,楚国与敌人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立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子扯下帽带的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

  他们这种君臣之义,确实让人由衷钦佩。

  7、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

  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

  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

  这是,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

  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

  于是,就靠着指南车,皇帝轻易的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8、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古时候的人,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观念来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关。

  当时,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他认为作天子的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

  五行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说皇帝的了土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

  后来,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兴起,就是夏朝的禹。

  “五行”的道理有点复杂,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够了。

  “天干和地支”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来计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子开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很久已前的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许多的疑问,有人说,地球是*的,也有人说地球是由一只大乌龟背着,只要走到世界的头,就会掉进大海里。

  一直到哥伦布饶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圆的”说法。

  那时侯,有许多人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围环绕着其他的星球。尽管也有人提出太阳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说法才被接受。

  事实上,地球不仅会转动,而且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转,对整个大宇宙而言,银河只不过是个点而已,所以,人类在宇宙中,其实是十分渺小的。

  10、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衡横,此五岳,山之名。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恰好将中国分成两半。

  宋朝时,外患金人企图横越长江,结果被宋朝的战鼓声,吓的不敢渡江。

  至于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不过,长泛滥成灾,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至于“五岳”,则各有动人的故事,这里只介绍西岳,山势非常险恶。相传,唐朝的韩愈有一次奋力登上山顶后,就双腿发软,没有勇气下山,最后只好麻烦地方官员派人把韩愈灌醉,将他抬回家。

  传说位在河南的嵩山及山西的恒山,都曾有人在此修炼。会吹笙的周灵王太子乔,曾在恒山修成白鹤仙人;张果老是八仙中的一仙,他是在恒山修成正果的。

  11、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古代的社会,把人民的职业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经有所谓的“三百六十行”,不管从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在许多的行业中,以农业和中国的关系最密切。

  据说,汉朝时有个叫孟尝的太守初调到合浦时,发现那里的人们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贵的珠宝和邻国交换米粮,一旦珠宝用完了,只好活活饿死了。孟尝一到任,便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技术,于是合浦渐渐的富足繁荣起来。

  人民的饮食问题解决后,“五常”的德行,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代有个孙叔敖,为了不让别人见到两头蛇而丧命,便将蛇打死,埋了起来。

  东汉时有个荀巨伯,为了照顾生病的朋友,宁可让强盗杀了,也不愿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他们的故事,正是实践五常的最好例子。

  12、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鱼虫,有鸟兽,此动物,能非走。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已有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虫鱼鸟类的奇妙神话。

  《山海经》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地理的书。书上说,有座招摇山,山上长了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有点象韭菜,吃了以后,就象吃了米饭一样,可以有很饱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树,在树干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纹理,这纹理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带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魔鬼怪。

  有个传奇而又有趣的国家“黑齿国”,住在这里的人民都长着一口黑牙。在黑齿国的一个山谷里,有棵扶桑树,传说当时天上的十个太阳都会到这里来沐浴,十分有趣。

  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虽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所抱持的浓厚情感呢!

  13、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上,曰去入,词四声,宜调协。

  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剂身心,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我国古书中,记载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并且也记载了关于以琴会友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俞伯牙的人,他虽弹的一手好琴,却苦于找不到能与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位樵夫前来聆听,这位樵夫名叫钟子期,他被余伯牙的琴声深深感动了。

  余伯牙遇到了这位知音,心里好高兴,便和钟子期结为异性兄弟。

  两人约订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钟家村拜访子期,顺便让子期欣赏他的琴艺,时间过的很快,他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

  没想到,钟子期竟然已经过世了,余伯牙悲伤的来到子期坟前,对着子期的坟,将琴摔个粉碎,并发誓从此在也不弹琴了。

  这对因琴而结缘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的却很让人感动。

  14、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子自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棍子教训他。孝顺的伟伯余,自知做错了事,便虚心听从母亲的教诲,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兴。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伟伯余回答说:

  “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

  “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比值,哪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着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15、父子恩,夫妇顺,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有个关于夫妇之间顺从和睦的故事是这样的:

  汉朝时有个鲍宣,他娶了桓少君为妻,因为桓少君家里相当富有,所以他嫁过来时,带了许多的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

  桓少君听从了鲍选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一则是讲兄弟友爱的故事。

  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

  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

  “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

  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16、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丝麻,五服终。

  古代的葬礼和现代的差不多。

  按照*俗,要先替死去的亲人沐浴,然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还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块玉,玉可以防腐,这也就是希望亲人的尸体不要腐烂。

  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们所穿的衣裳就愈华丽,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贵,至于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干草盖住了。

  死者的亲人,依据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的孝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丝麻五个等级,就叫做“五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在传统礼节里,丧服和丧礼的规定是很繁复的。空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这么说:

  “与其在亲人死去以后杀牛来祭墓,不如在亲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多烹调些美味食品来孝敬他们。”

  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亲人还健在时,该有的孝道或礼仪就应当遵守,不要等亲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弥补的工作,这是没有意义的。

  17、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将说文。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但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

  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

  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

  神话中曾提到:当仓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天上掉下来许多米,而鬼也在夜晚号哭。不管这些神话是多么不可思议,有一点是我们应该明白的,那就是:文字并非靠一个人或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能创造完成的,正确的说法,是由沧颉整理而成的。

  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该读读《说文解字》。

  18、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1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20、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着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21、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

  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

  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民皇帝。

  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这就是孝亲最好的例子了。

  22、我周公,作周礼,着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迷圣言,礼乐备。

  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

  “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

  可见“礼”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佐的责任。

  他在辅佐成王时,广招贤才,对有才能的贤士相当礼遇。有时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贤士来拜见,他会立即将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后,跑出来接见他们。

  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

  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周礼”。

  后人读这些经典,除了学*书中的精神外,也要身体力行才是。

  23、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徽宗宗宁二人年时出生的,由于出生时,正好遇上黄河泛滥成灾,百姓纷纷往南方逃难。岳飞的父亲就是在逃难的途中过世的。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宋徽宗时,金人常南下侵扰宋,岳飞也毅然投入宋泽的军队,努力为国家效力。他屡破金兵,立了许多功劳,深受长官激赏。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24、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费。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明朝的开国君主是有名的臭头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时侯就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来。

  由于小时侯家里穷,他必须帮人家放牛,一维持生活。在当时,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个人都很听朱元璋的话,他就像一个孩子王一样,有什么吃的喝的,总是分给大家享用。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帮人放的牛,宰了一头分给大家吃,事后,他还设计了一个谎话,骗过了小气的牛主人。由此可见,朱元璋从小便是个重义气,有机灵的孩子。

  可惜朱元璋因为自小穷怕了,所以当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别人会嘲笑他过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来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折中常会出现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作则”读音和作贼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时无不战战兢兢的。

  这就是明朝初年的“***”。

  25、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中国历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为严重,宋朝最后被北方蒙古族大军所灭,忽必烈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运,在势力强大的清军的攻势下,明朝灭亡,破关而入的满族建立了大清帝国。

  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时候,许多忠臣义士奋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国家的势力,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1

  郑成功,这个和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时,就非常痛恨那些卖主求荣的人。

  有一次,他带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悬赏总督的首级来改变僵局,结果有个人果真提了总督的首级来领赏。

  郑成功知道后,很气愤地将这个人斩了,旁人问他原因,他答道:

  “国家会如此衰败都是因为卖主求荣的人太多了,如今这个人是总督的心腹,却也照样将主子杀了来讨赏,我能留这种人吗?”

  由此便可以看出郑成功刚烈耿直的个性。

  26、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自幼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人,据说他的父亲叫孔纥,是个大力士,有一天,孔纥和妻子来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个儿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孔纥便去世了,孔子随着母亲来到鲁国曲阜县。孔子每天都会把家事做好,夜晚临睡前,还替母亲捶背,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

  孔母则常常鼓励孔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后来,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难过之余,牢记母亲的教诲,更加用功读书。

  没多久,孔子博学的美名传遍整个鲁国,许多人自愿向他求教,拜他为师,孔子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说是“幼而学”、“扬名声,显父亲”的最好例子啊!

  27、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勤有攻,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我国的诗仙李白,小时侯也很贪玩,后来受到一见事的启示,才立志读书,成为大诗人。

  这次,贪玩的李白又逃学了,他来到河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铁杵在石头上磨,便好奇地走上前去问她:

  “老婆婆,你磨这根铁杵做什么啊?”

  “小朋友,我要把他磨成绣花针呢!”

  李白听了,很吃惊的说:

  “这怎么可能呢?”

  老婆婆看见李白的表情,便笑着对他说:

  “只要我每天不断的磨,总有一天,这根铁杵就能磨成针了。”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中完全觉悟了,他心想,不能再这么贪玩了,应该好好把握时光,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对。李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果然成为唐朝的大诗人。

  三字经小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

  “香九龄,能温*”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1、《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认真的代名词。

  22、《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3、《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4、《开天辟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5、《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6、《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27、《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28、《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9、《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30、《火烧赤壁》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三字经里的故事 5

  五子登科

  窦燕山,原名 窦禹钧,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称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贫民百姓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然后就逃跑了。窦公可怜他,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择婿出嫁。

  他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帮助他们。亲戚当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帮助嫁女儿。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同时,窦燕山还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师来教课。把附*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自己家里则节俭朴素,没有金玉饰品,也没有华丽衣服。窦燕山如此周济贫寒,克己礼人,因此随之积了大阴德。

  此后一个晚上,窦燕山又梦见自己的父亲。老人告诉他:“你现在阴功浩大,美名远扬,天帝已经知道了。以后你会有五个儿子,个个能金榜题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岁。”当他醒来,发现也是一个梦。但从此更加修身养性,广做善事,毫不怠慢。

  后来,他果然有五个儿子。由于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他的长子名仪,在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赵匡胤曾悲伤地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次子名俨,也是后晋进士,历仕汉、周,宋初任礼部侍郎。三子名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窦偁为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窦僖是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当时人们美称他们为“窦氏五龙”。当五个儿子均金榜题名时,侍郎冯道赠他一首诗:“窦燕山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禹钧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最后,窦禹钧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无病而卒。

  《三字经》中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