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名言通用十篇

首页 / 名言警句 / |

  道德经名言 1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3.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7.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8.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0.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道德经名言 2

  0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0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0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0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0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0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0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0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0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4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4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道德经名言 3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9、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0、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4、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7、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8、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3、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2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30、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34、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5、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36、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3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9、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4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4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4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4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4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4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9、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5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5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53、治人事天,莫若啬。

  5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5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5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9、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0、治大国,若烹小鲜。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6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4、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6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6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68、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9、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7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7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7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7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7、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78、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7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0、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8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82、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8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8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87、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8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9、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0、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9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92、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9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9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9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0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0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名言 4

  一、关于认识论的句子

  1. 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译文】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

  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2. 不知常,妄作凶。

  【译文】不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盲目乱干、胡作非为,就会出现凶险。

  3.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提倡(有了)“仁义”。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

  有了狡诈和虚伪。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贞节、忠诚之臣。

  4.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文】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5.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译文】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译文】踮起脚尖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跃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

  7.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轻举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妄为就会失去主控的权能。

  8. 物壮则老。

  【译文】事物强壮了就趋于老化。

  9.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10.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译文】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11. 固至誉无誉。

  【译文】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

  12.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看得见的有形质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质。

  13.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译文】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交冲下而成新的和谐体。

  14.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

  1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枉屈,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不停地动作可以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1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译文】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

  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

  17.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

  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18.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

  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19.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

  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20. 祸莫大于轻敌。

  【译文】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

  21.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A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

  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22.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译文】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23.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供奉给

  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二、关于人生观的句子

  1.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不恃己能、不居功。由于不居功,所以其功劳不会失去。

  2.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把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无私?反而可以

  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

  4.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的所作所为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时。

  5.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6.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译文】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

  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译文】得宠和**都感到惊恐,把宠辱这样的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样重要。

  8.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正因为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9.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保持纯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欲。

  10.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因为他不执着于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

  11.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译文】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12. 知其雄,守其雌。

  【译文】虽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于雌柔取态而处事。

  1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译文】了解别人叫做明智,能认识自己才是聪明。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者。知道满

  足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志。

  14.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而之。

  【译文】上士听了传道言谈,勤勉行证;中士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下士听了传道言谈,

  大加嘲笑。

  15.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译文】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16.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7.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译文】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

  杂的事,终身都不可救治。

  18.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译文】善于建立自身道德的人不会动摇,善于秉持自身道德的人不会丧失信心。

  19.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译文】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

  2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译文】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只有总想表现自己、欲示己能的人,才夸夸其谈,而这种人才是“不知”

  之人。

  21.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译文】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

  前面。

  22.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

  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23.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

  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24.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译文】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

  25.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因此,圣人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什么并不居功自矜,他不愿意使自己显得过分突出。

  26.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2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

  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

  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三、关于政治主张的句子

  1.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以“无为”的方式治理政事,就没有不天下太*的。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

  "来看待。

  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政令越是繁多,越是行不通、失败的越快,不如持守虚静。

  4. 悠兮,其贵言。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是悠闲的,他很少发号施令。

  5. 希言自然。

  【译文】少发圣言号令扰民,就可以任运自然。

  6.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译文】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妄执,所以不会被抛弃。

  7.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译文】治理天下就要立制度而定名分,名分既已有了,就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

  险。

  8.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译文】想要收束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想要废黜它,必须暂且兴举它;

  想要执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

  9. 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那样,不要经常翻弄。

  10. 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也。

  【译文】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

  11. 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

  【译文】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

  们的后面。

  12.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3.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译文】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

  1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译文】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道德经名言 5

  一、关于认识论的句子

  1. 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译文】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

  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2. 不知常,妄作凶。

  【译文】不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盲目乱干、胡作非为,就会出现凶险。

  3.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提倡(有了)“仁义”。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

  有了狡诈和虚伪。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贞节、忠诚之臣。

  4.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文】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5.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译文】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译文】踮起脚尖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跃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

  7.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轻举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妄为就会失去主控的权能。

  8. 物壮则老。

  【译文】事物强壮了就趋于老化。

  9.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10.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译文】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11. 固至誉无誉。

  【译文】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

  12.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看得见的有形质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质。

  13.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译文】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交冲下而成新的和谐体。

  14.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

  1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枉屈,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不停地动作可以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1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译文】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

  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

  17.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

  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18.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

  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19.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

  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20. 祸莫大于轻敌。

  【译文】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

  21.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A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

  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22.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译文】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23.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供奉给

  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二、关于人生观的句子

  1.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不恃己能、不居功。由于不居功,所以其功劳不会失去。

  2.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把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无私?反而可以

  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

  4.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的所作所为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时。

  5.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6.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译文】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

  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译文】得宠和**都感到惊恐,把宠辱这样的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样重要。

  8.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正因为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9.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保持纯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欲。

  10.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因为他不执着于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

  11.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译文】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12. 知其雄,守其雌。

  【译文】虽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于雌柔取态而处事。

  1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译文】了解别人叫做明智,能认识自己才是聪明。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者。知道满

  足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志。

  14.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而之。

  【译文】上士听了传道言谈,勤勉行证;中士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下士听了传道言谈,

  大加嘲笑。

  15.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译文】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16.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7.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译文】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

  杂的事,终身都不可救治。

  18.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译文】善于建立自身道德的人不会动摇,善于秉持自身道德的人不会丧失信心。

  19.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译文】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

  2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译文】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只有总想表现自己、欲示己能的人,才夸夸其谈,而这种人才是“不知”

  之人。

  21.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译文】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

  前面。

  22.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

  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23.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

  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24.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译文】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

  25.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因此,圣人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什么并不居功自矜,他不愿意使自己显得过分突出。

  26.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2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

  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

  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三、关于政治主张的句子

  1.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以“无为”的方式治理政事,就没有不天下太*的。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

  "来看待。

  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政令越是繁多,越是行不通、失败的越快,不如持守虚静。

  4. 悠兮,其贵言。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是悠闲的,他很少发号施令。

  5. 希言自然。

  【译文】少发圣言号令扰民,就可以任运自然。

  6.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译文】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妄执,所以不会被抛弃。

  7.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译文】治理天下就要立制度而定名分,名分既已有了,就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

  险。

  8.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译文】想要收束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想要废黜它,必须暂且兴举它;

  想要执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

  9. 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那样,不要经常翻弄。

  10. 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也。

  【译文】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

  11. 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

  【译文】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

  们的后面。

  12.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3.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译文】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

  1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译文】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道德经名言 6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02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0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04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05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06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07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0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09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1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橐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7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40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 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49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道德经名言 7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02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0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04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05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06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07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0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09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1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橐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7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40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 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49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道德经名言 8

  1.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2.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4.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7.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8.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9.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10.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道德经名言 9

  1.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不恃己能、不居功。由于不居功,所以其功劳不会失去。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把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无私?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

  4.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的所作所为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时。

  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6.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译文】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

  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译文】得宠和**都感到惊恐,把宠辱这样的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样重要。

  8.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正因为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保持纯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欲。

  10.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因为他不执着于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

  11.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译文】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12.知其雄,守其雌。

  【译文】虽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于雌柔取态而处事。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译文】了解别人叫做明智,能认识自己才是聪明。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者。知道满足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志。

  1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而之。

  【译文】上士听了传道言谈,勤勉行证;中士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下士听了传道言谈,大加嘲笑。

  1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译文】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1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7.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译文】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终身都不可救治。

  18.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译文】善于建立自身道德的人不会动摇,善于秉持自身道德的人不会丧失信心。

  19.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译文】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

  2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译文】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只有总想表现自己、欲示己能的人,才夸夸其谈,而这种人才是“不知”之人。

  2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译文】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2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2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24.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译文】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

  2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因此,圣人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什么并不居功自矜,他不愿意使自己显得过分突出。

  26.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道德经名言 10

  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7、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8、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1、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2、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9、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3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3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3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4、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4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3、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4、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4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6、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4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9、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0、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52、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53、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4、治人事天,莫若啬。

  5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5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6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6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5、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6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6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8、治大国,若烹小鲜。

  6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0、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71、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7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78、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9、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8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8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83、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5、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8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8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9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9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9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9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9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9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98、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10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0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0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0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道德经名言通用十篇扩展阅读


道德经名言通用十篇(扩展1)

——道德经名言警句 40句菁华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3、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5、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7、慎始如终,则无败事。

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2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2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5、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2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9、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0、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3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35、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36、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3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8、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3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0、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名言通用十篇(扩展2)

——道德经名言名句(5)份

  道德经名言名句 1

  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7、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9、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3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5、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6、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8、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3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1、治大国,若烹小鲜。

  4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43、治人事天,莫若啬。

  44、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8、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5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58、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60、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6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6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6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67、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8、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6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7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7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76、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78、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7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0、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8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8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8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8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8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0、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9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9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9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96、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9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9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0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名言名句 2

  0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0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0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0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0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0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0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0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0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4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4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道德经名言名句 3

  第 1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第 2 章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 4 章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 5 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 7 章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 8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 9 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 10 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 11 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 14 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 17 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第 18 章 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 22 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 23 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 29 章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 30 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第 31 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 32 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 33 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 36 章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 38 章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 39 章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第 40 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 42 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第 43 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 44 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 46 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 48 章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 49 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 51 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 55 章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K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第 56 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 57 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第 58 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 60 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 63 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 64 章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 66 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 68 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 71 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第 73 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 75 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第 76 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第 78 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第 79 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 80 章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 81 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名言名句 4

  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7、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9、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3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5、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6、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8、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3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1、治大国,若烹小鲜。

  4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43、治人事天,莫若啬。

  44、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8、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5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58、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60、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6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6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6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67、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8、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6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7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7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76、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78、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7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0、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8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8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8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8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8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0、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9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9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9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96、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9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9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0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名言名句 5

  1、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2、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6、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7、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自《老子道德经》

  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0、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道德经名言通用十篇(扩展3)

——《道德经》读书心得 (菁华6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1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的标准,是文化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就应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好处。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此刻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机构运行程序贴合民众的利益,贴合道。*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带给发挥才能的*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2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这位走运的老先生读书报告之《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它奇在哪里呢?

  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影响,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梦我,还是我梦蝴蝶"?汉文帝读它,将它变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动大汉朝,开一代盛世。 董仲舒读它,将它变成一种构架学术大厦的建筑材料--他的"新儒学",以儒学为砖,以道学为浆,才得以稳立于世,取"罢黜百家"的独尊地位。 东方朔读它,将它变成一个混迹官场的护身符,"大隐隐于市"。 现代人也读它,到底读懂了什么?派上了什么用途?从中得到了多少好处?这些问题恐怕要等若干年后才能回答。外国人也读它,居然满嘴胡话:假如*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这本书将是《道德经》。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其中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文有33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得到的结果却千差万别,甚至截然不同?

  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

  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至少还超前一百年。每个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从中取其所需,却没有人能完全得其精华。

  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

  这位走运的老先生,因为发现了大量石油矿藏,一夜暴富。钱多得花不完的他,买了一辆当时最昂贵、最豪华的福特牌轿车。不论天气如何,他每天都要坐着这辆车去镇上闲逛一圈。一路上,他或者热情地跟熟人打招呼,或者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雇用司机,当他打盹时车也没有停下来,但他的车从没有出过车祸。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用两匹识途老马来拉他的车。

  这位老印第安人从未想过学*驾驶技术!

  《道德经》也是这样一辆老印第安人的豪华小车。它能用来干什么呢?能用来做一辆马车;能用来做临时卧室;能用来做遮阳伞或雨伞;还能用来向人炫耀……千古以来,人们把它所有额外的用途都尝试过了,就是没有人把它当成一辆豪华小车来使用。因为它太超前了,谁也不知道它是一辆豪华小车,谁也不懂驾驶技术。

  时代到了今天,这辆"豪华小车"已经不算太超前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懂一点"驾驶技术",那么,何不尝试着来驾驶这辆"豪华小车"呢?这就是笔者想写这部书的原因。

  虽然笔者水*有限,不能将《道德经》的精华完全发掘出来,"驾驶技术"也很生疏,但至少可以提醒各位:原来老子的《道德经》还有这样的用途!读者可用自己的智慧,摸索驾驶技术,并熟练掌握它,以实现人生提速!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致用之学。

《道德经》读书心得3

  也许是年龄大些了,阅历多些了,再读到《道德经》的时候,感触挺多的,尤其会自然不自然地和自己的工作———教育联系起来。感觉老子的《道德经》简直就是一部教育论著,只要你思考,总是可以为你的教育工作做出宏观方向的指导,微观方法的帮助!《道德经》,五千字,蕴涵着了不起的治国之道、悟不尽的人生哲学。老子的深奥着实让人佩服,若想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初步的研读却让我感到老子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息息相通。

  初识《道德经》,是从港台片中听到的台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读完了《道德经》,才对此有了一些体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部《道德经》。每个人阅读《道德经》,都会因为自身的经历不同得出不同的感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道德经》,心如何,经便如何,人生也便如何?我读到的《道德经》就是一部教育理论的著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的开篇第一章,老子的道,不是道理,而是指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内在的,是可以解释出来的,然而规律却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名,则指的是虚的事物,是理论,是虚名,可以说出来的,但却也不是不变的事物。正如给我们教育者指出了教育总纲:教育规律是可以总结归纳的,但是,教育规律会随着社会制度、生产力等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教有法而无定法!

  第二章中,老子说“行不言之教。”,这是洞悉教育的哲学!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对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多少教师都把说教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将孩子的个性差异进行了流水线式的管理,产出了一模一样的产品———高分低能的毕业生。从知识传授中课堂上的大量讲述,到品德教育时频频的所谓“讲道理”,似乎教师职业就是以语言为主的工作。而老子却在两千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学。“不言”怎样去“教”?这里的“不言”自然不是不说话,而是反对空洞的说教,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身教重于言教”。在他的眼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独立、自由、值得尊重。圣人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更何况教师教育的是独立个体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虽然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却不该将学生占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种要求,每日喋喋不休。学生又怎能真正地快乐成长呢?两千年前的老子已经指出了我们现代教育的弊端。

  有位哲人说:“要想毁灭你们的孩子,就对他们千依百顺吧!”这是多么深刻的经验教训啊!而我们*两千年前的《道德经》早就道破了这个教育规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第36章)这是说你想封锁他吗,就先让他张扬张扬;你想削弱他吗,就让他逞强骄纵;你想毁灭他吗,就让他事事得偿所愿,为所欲为;你想夺取他吗,就要先给他甜头。教育学生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要将学生的日常行为*惯纳入教育过程,切忌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要教育学生淡泊的心态,不断的自我丰富,才可以长久的成功。教弟子切莫让他们太过得意,为所欲为,否则得意之时,便生失意之悲;张扬逞强之时,必致将来毁灭之哀。

  《道德经》里还有很多能给我们教师启迪的句子。例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告诫我们不能对学生发脾气,不得已发了火,训学生的措辞要恰当。教育工作是神圣的工作,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他指导我们教师就是要教书育人,所以不要放弃任何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如果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而道德经就像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让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为教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的泉水!

《道德经》读书心得4

  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修身为本的主张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很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在立身处世这个主张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可谓水滴石穿,柔软的水能够把坚强的石头穿透。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表面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生的、弱小的、暂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中大家最熟悉的当属“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应该向水的柔弱品质学*,即守柔。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推及到人,若人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所赋予的精神和意义,那么他的心胸会像水那样曾经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真诚,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说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效仿的人呢?

《道德经》读书心得5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因此学*《道德经》对我们探索*古代最本质的思想道德品格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理科生,直接通读原版的《老子》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我选择了从阅读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开始慢慢感悟,在阅读中,我发现《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主要是讲什么是道,后四十四章主要讲德,简单说来,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是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并不相同。

  首先说一说前面讲到的“道”,即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在我看来,主要就是指无为之道。第一句就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这一句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前面的章节中中,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对*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也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所以对于当代的我们这些大学生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例如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薄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德,是物化之为,是“道”于宇宙间的布施,是对万物的呵护。道生万物,万物应“德”而得存,万事应“德”而生运化。德,是“道”呵护事、物,沿规律与法则演化之显现。德,是“道”布施于万物生化的永恒“工程主体”。所以说:德行道从。

  我认为后文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查阅资料分析后得出这三件事件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从此可以推出,“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所以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道德经》的一个主要重要的内涵。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岂是我们区区几千字便能概括的。总之,《道德经》是一部*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我们只要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会对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至少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6

  也许是年龄大些了,阅历多些了,再读到《道德经》的时候,感触挺多的,尤其会自然不自然地和自己的工作———教育联系起来。感觉老子的《道德经》简直就是一部教育论著,只要你思考,总是可以为你的教育工作做出宏观方向的指导,微观方法的帮助!《道德经》,五千字,蕴涵着了不起的治国之道、悟不尽的人生哲学。老子的深奥着实让人佩服,若想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初步的研读却让我感到老子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息息相通。

  初识《道德经》,是从港台片中听到的台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读完了《道德经》,才对此有了一些体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部《道德经》。每个人阅读《道德经》,都会因为自身的经历不同得出不同的感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道德经》,心如何,经便如何,人生也便如何?我读到的《道德经》就是一部教育理论的著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的开篇第一章,老子的道,不是道理,而是指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内在的,是可以解释出来的,然而规律却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名,则指的是虚的事物,是理论,是虚名,可以说出来的,但却也不是不变的事物。正如给我们教育者指出了教育总纲:教育规律是可以总结归纳的,但是,教育规律会随着社会制度、生产力等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教有法而无定法!

  第二章中,老子说“行不言之教。”,这是洞悉教育的哲学!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对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多少教师都把说教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将孩子的个性差异进行了流水线式的管理,产出了一模一样的产品———高分低能的毕业生。从知识传授中课堂上的大量讲述,到品德教育时频频的所谓“讲道理”,似乎教师职业就是以语言为主的工作。而老子却在两千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学。“不言”怎样去“教”?这里的“不言”自然不是不说话,而是反对空洞的说教,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身教重于言教”。在他的眼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独立、自由、值得尊重。圣人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更何况教师教育的是独立个体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虽然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却不该将学生占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种要求,每日喋喋不休。学生又怎能真正地快乐成长呢?两千年前的老子已经指出了我们现代教育的'弊端。

  有位哲人说:“要想毁灭你们的孩子,就对他们千依百顺吧!”这是多么深刻的经验教训啊!而我们*两千年前的《道德经》早就道破了这个教育规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第36章)这是说你想封锁他吗,就先让他张扬张扬;你想削弱他吗,就让他逞强骄纵;你想毁灭他吗,就让他事事得偿所愿,为所欲为;你想夺取他吗,就要先给他甜头。教育学生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要将学生的日常行为*惯纳入教育过程,切忌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要教育学生淡泊的心态,不断的自我丰富,才可以长久的成功。教弟子切莫让他们太过得意,为所欲为,否则得意之时,便生失意之悲;张扬逞强之时,必致将来毁灭之哀。

  《道德经》里还有很多能给我们教师启迪的句子。例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告诫我们不能对学生发脾气,不得已发了火,训学生的措辞要恰当。教育工作是神圣的工作,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他指导我们教师就是要教书育人,所以不要放弃任何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如果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而道德经就像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让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为教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的泉水!


道德经名言通用十篇(扩展4)

——道德经读书心得 (菁华6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1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读书笔记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读书心得2

  《道德经》是一部*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人处事,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大道(即事物的规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会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静无为,包容一切,将会满足和快乐,否则就会招来祸患。

  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

  第一段“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恒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这与他所主张的“清净无为”异曲同工。“无欲”也就是贯穿《道德经》的主要思想。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

道德经读书心得3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因此学*《道德经》对我们探索*古代最本质的思想道德品格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理科生,直接通读原版的《老子》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我选择了从阅读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开始慢慢感悟,在阅读中,我发现《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主要是讲什么是道,后四十四章主要讲德,简单说来,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是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并不相同。

  首先说一说前面讲到的“道”,即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在我看来,主要就是指无为之道。第一句就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这一句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前面的章节中中,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对*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也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所以对于当代的我们这些大学生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例如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薄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德,是物化之为,是“道”于宇宙间的布施,是对万物的呵护。道生万物,万物应“德”而得存,万事应“德”而生运化。德,是“道”呵护事、物,沿规律与法则演化之显现。德,是“道”布施于万物生化的永恒“工程主体”。所以说:德行道从。

  我认为后文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查阅资料分析后得出这三件事件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从此可以推出,“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所以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道德经》的'一个主要重要的内涵。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岂是我们区区几千字便能概括的。总之,《道德经》是一部*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我们只要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会对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至少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4

  作为充分体现*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的范围。

  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道德经读书心得5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道德经读书心得6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的标准,是文化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就应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好处。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此刻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机构运行程序贴合民众的利益,贴合道。*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带给发挥才能的*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道德经名言通用十篇(扩展5)

——《《道德经》》读后感(5)份

  《《道德经》》读后感 1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

  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读后感,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在假日惬意的下午,品上一壶上等的茶,细读《道德经》,感受它对心灵的洗礼也不一定。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久远,但它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却一点也没有“久远”的意味。每读一次,我们就有一次新的收获。以上仅是我对于《道德经》的一些浅见,我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素养,也能使国家素养水*整体水*提高。

  《《道德经》》读后感 2

  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汲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不同。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我的眼光从当今移开,去古书中找寻。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质。经朋友的推荐,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解读》,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静静看完,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 年出生于楚国。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这和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静,精通修养之术。据说活了200 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无形,但不是空无所有。如果从物质层面而言,创万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再回归到个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种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力量。

  “道”,是对付应变之术,是法则和智慧,是自然规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它一落到语言上,人就无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内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清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其实读书学*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然,顺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恒长存。领悟之后,寻求解脱。心浮气躁的我们,孔子的“礼”“仁”,有时显得苍白。庄子亦如老子一样,看开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悦,我亦满心期待,于是记之。

  《《道德经》》读后感 3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

  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经》》读后感 4

  读完《道德经》,我从中受到很多启迪。短短五千言饱含人生智慧,其无为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但是由于本人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只是十之一二。

  首先,老子概括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并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下面就结合《道德经》具体地谈一谈对生活的看法。

  1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无为”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老子提倡向天地学*。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2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把学*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3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4我们人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道”的特性。而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无私奉献的老师,他们不图回报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尽心尽力地去付出,他们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只为成就伟大的教育事业。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这是一本值得我无数遍去阅读,品味,学*的经典著作。

  《《道德经》》读后感 5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又到了爷爷所说的的修心养性的时间了。

  我叫张雪晴,是店子中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我有一名略显神道的爷爷。我的爷爷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这懂都不懂的《道德经》,其实我是不想背的课时爷爷非逼着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说好事是坏事,坏事是好事。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很没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划等号呢?于是我就去问爷爷,爷爷说:“这个世界分阴阳,物极必反,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绝对固定的,所以坏的有可能变好,虚弱的有可能变强壮。”“骗人,你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这个没用的经了!”我说道。爷爷笑了笑。

  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语文得了满分,数学还差三分满分。我高兴极了,爷爷也很为我高兴。我乘机说“爷爷你带我去吃肯德基吧。”爷爷答应了。我高兴的蹦蹦跳跳,爷爷在后面换鞋子,我边跑边跳得出了门。结果一个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没有多大差别。站了一下发现站不起来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来。爷爷听到哭声急忙跑出来把我送进了医院,经诊断软组织挫伤需要卧床休息。结果吃肯德基的计划也泡汤了。

  下午躺在床上无聊得很,就想我怎么这么倒霉。本来多好的计划、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突然听到爷爷的收音机里传出了那句我开始认为很没道理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体会加深了对这话的理解。希望我以后无论悲伤还是高兴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