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名言警句 40句菁华

首页 / 名言警句 / | 名言警句,道德经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3、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5、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7、慎始如终,则无败事。

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2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2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5、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2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9、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0、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3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35、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36、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3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8、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3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0、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名言警句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道德经名言警句 40句菁华(扩展1)

——道德经经典名句 40句菁华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道德经》

3、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4、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 《道德经》

5、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6、"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老子 《道德经》"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 《道德经》

9、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10、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老子 《道德经》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 《道德经》

1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 《道德经》

14、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 《老子》

15、治大国若烹小鲜。

16、"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老子 《道德经》"

17、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物本有生灭,这是周行不始的规律)(而修道之法在虚静,虚心止静可以观万物象)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修之人,守真朴之道,心无杂念,无欲无求,持一守中而能有所悟) ——老子 《道德经》

18、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以观其妙 有名万物之母以观其徼 同出于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经》

19、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0、能受国之诟,是为社稷主。 《老子》

21、道隐无名 上德若谷,上善若水 大象无形,大器晚成 大成若缺,大知若愚 ——老子 《道德经》

22、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然。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⑦?轻则失根⑧,躁则失君。 《道德经》

24、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老子 《道德经》

25、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

26、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 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老子 《道德经》

2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 《道德经》

2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29、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3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3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3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3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3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5、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6、胜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杀戮的人。喜欢杀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

3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8、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3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0、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名言警句 40句菁华(扩展2)

——道德经名言名句(5)份

  道德经名言名句 1

  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7、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9、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3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5、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6、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8、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3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1、治大国,若烹小鲜。

  4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43、治人事天,莫若啬。

  44、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8、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5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58、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60、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6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6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6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67、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8、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6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7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7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76、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78、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7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0、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8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8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8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8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8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0、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9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9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9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96、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9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9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0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名言名句 2

  0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0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0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0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0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0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0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0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0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4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4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道德经名言名句 3

  第 1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第 2 章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 4 章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 5 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 7 章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 8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 9 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 10 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 11 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 14 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 17 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第 18 章 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 22 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 23 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 29 章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 30 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第 31 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 32 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 33 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 36 章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 38 章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 39 章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第 40 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 42 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第 43 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 44 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 46 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 48 章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 49 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 51 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 55 章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K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第 56 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 57 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第 58 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 60 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 63 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 64 章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 66 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 68 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 71 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第 73 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 75 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第 76 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第 78 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第 79 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 80 章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 81 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名言名句 4

  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7、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9、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3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5、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6、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8、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3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1、治大国,若烹小鲜。

  4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43、治人事天,莫若啬。

  44、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8、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5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58、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60、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6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6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6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67、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8、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6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7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7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76、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78、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7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0、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8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8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8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8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8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0、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9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9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9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96、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9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9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0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名言名句 5

  1、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2、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6、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7、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自《老子道德经》

  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0、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道德经名言警句 40句菁华(扩展3)

——《道德经》读后感 (菁华9篇)

《道德经》读后感1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

  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美好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道德经》读后感2

  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国学这一门课程。每个年级的国学课本不同,我们五年级,学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一开始,我一点儿也不理解,老子讲的道家学。老子说,道非常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却是推动世间万物进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说,那这个道就是无形的喽,既摸不着也看不着。如果是无形的,它哪来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动万物进化、变化?我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这个无影无形的道所致?老子还说,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带着道,可我做事情时怎么看都只看到周围的灰尘,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十分迷惑。不过我的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讲的话,我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时,连那些专门研究国学的老师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蕴含的.道理。我想:虽然,老子说的大概念、大设想、大道我们不能很快明白,但他从“大道”里说出来的生活小道理却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句就让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称赞老子观察身边细小事物的能力。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实体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方便,其实是无形的空虚之处发挥了作用。没错,你看:一个杯子,水倒进去是杯子里的空虚之处容纳了它,而不是实的那一部分容纳它。同样的道理,一个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间的空地方,房子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现在,我们想象,空虚之中含了道,那么,是不是就是道在无形之中帮助了我们?哈!对,就是这样,这样一来,老子的话是说得过去的。

  经过注释的指点,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领悟了这么一点点,但这却让我很有成就感。想到这《道德经》里还有多少的秘密等着我去发现,不禁让我悠然神往。我想我爱上了《道德经》,爱上了国学,爱上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道德经》读后感3

  老子真是我国辩论哲学的鼻祖,他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世人认为《道德经》提倡无为之学,实际上他是为了有为而提出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君不为,民才有所为。汉文帝与汉景帝尊黄老之学,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乐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则南征北战,把财富都耗尽。可见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君不为,老百姓就能多为。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落马的*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

  《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辞藻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识的人不卖弄,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实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别人争夺。我想我们应把它作为座右铭:不听华丽的辞藻、美丽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学*;认真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道德经》读后感4

  为充分体现*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5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因此,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势,这样人们就容易把你忽略,不会排挤你,嫉妒你,此时你就有足够的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准备有一天一鸣惊人,以天下之至弱驰骋天下之至坚。

  最后,用庄子的《齐物论》*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所谓悬解也。”人们只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

《道德经》读后感6

  不推翻整个世界,往往难觅真理。

  因为流行于大众的价值观,往往是虚假的,是浮华的。真理就在于否定,否定到极致方是肯定。正所谓,破而后立,不破不立。

  老子的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天地大道,是无为之道,是柔弱之道,是荣辱不惊之道,是得失不患之道,是成败自然之道。

  众人的道是内欲外刚之道,是浮华之道,是有为之道,是刚强之道,是荣辱皆惊之道,是患得患失之道,是以成败论英雄之道。

  什么是内圣外王呢?

  圣,无形的智慧,即正直崇高;王,孤、寡、不谷,即谦卑柔弱。

  内在正直崇高,外在谦卑柔弱,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圣和王是一体,不二分,故而以王为圣御自身,这便是老子提倡的道德观。

  而众人之道,却是内在被无穷的欲望所填满,外在张扬刚强,自身被这些欲望所奴役。简而言之,便是以欲望为刚强奴自身,内欲外刚。

  什么是天地大道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自然法则,法则生无,无生有,此三者生万物。万物(有无)矛盾一体,自然法则使其和谐统一。

  世间所有事物皆集矛盾于一体,矛盾双方始终相随,又互相转化。

  所谓的道,便是有无相生。

  现在的无将来必有,现在的有将来必无;现在的有过去必无,现在的无过去必有。空间上的有和无,是通过时间上的变化产生。举个例子,我们从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个地方,便是此无彼有的过程,其中有着无数有无相生的过程。

  计算机语言是0和1,万物由阴和阳组成,时间就是如此的奇妙,大道就是那么的微妙。

  知有无相生之道,明物极必反之理,便见天地大道。否则,必是流于表面的有或无的浮华之道。

  什么是无为呢?

  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事物发展自有其方向与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人什么都不做那就只能等死了。

  无为,是为而不为,为而不刻意地去为,就是没有私心、目的的有为,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是顺道而为。

  顺道而为则无不为,该为时而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而有为之道则是有私心、目的的为,是背道而为。

  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规律我们无法控制,所以尽人事,听天命,顺道而行即可。

  为何要谦卑处下,柔弱不争呢?

  人很在乎他人的看法,所以大众皆往上处,往强处,以恐后而争先,以荣为荣,以辱为辱,以得而喜,以失而悲,以成为英雄,以败为无用。

  殊不知,不上而上必下,以上而上必骄,骄必败。

  耀武扬威,居高临下只是淫威。真正的威望不需要刻意张扬,也不需要刻意抬高自己。谦卑处下,自尊自爱,不曲意逢迎,便能爱己及人,威望与尊重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故而,上位者谦卑处下得威望,下位者谦卑处下得尊重。恃强凌弱不可取,傲慢刚强亦不可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下身后,不争自争。”

  因为柔弱不争,所以没有争之烦扰与痛苦,同时也能减少自己的私心,有利于培养品德,德厚他人自然信服。内在的涵养对他人是无害的;外在的行为手段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最终会损害自己。

  所以,处柔弱不争,以此提高内在涵养比费尽心机去争取高明许多。

  行以谦卑处下,处以柔弱不争,便能以下而上,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成败与荣辱得失亦不过是一时之烟云,迟早幻灭罢了。

  大爱无私,只有不占有才能拥有所有。

  人如杯子。

  杯子空了,才能被智慧填满,智慧无形它永远也填不满。

  杯子满了,那是因为占有了水,被私欲所填满,满则溢,盈则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减陨私欲以其补充智慧,人道减损智慧以其奉养私欲。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顺从人道者凡,反之则超凡脱俗,与道合一。

  天地不仁,以无爱而大爱,大爱无疆。

  言而总之:清静无为,行以谦卑处下,处以柔弱不争,无外欲,不占有,便能知足常足,常足常乐。

  人生的智慧是不寻求痛苦与烦恼,是等待,是希望。

《道德经》读后感7

  通读了老子81章的《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惯而独立地接*于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在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德”更高层次的“德”是“以怨报德”,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释更好,我就不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与当代物理学有一些必然联系的视角来分析,使之有以更宽的视角和不同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道德经>的内涵。至于和各专家有南辕北辙的分析结论也正是《道德经》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仅仅是他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最大的参照系而已。这也是《道德经》的伟大之所在!

《道德经》读后感8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9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名言警句 40句菁华(扩展4)

——《道德经》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1

  【道德经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现代汉语解读

  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又摸不着,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道德经感悟赏析

  这一章是老子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老子的宇宙观。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夷,*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混沌状态。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这里老子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这里老子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这是老子告诉我们道的学*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老子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道德经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老子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混沌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老子的宇宙观,我们发现老子是高明的,又很科学。因为在他的那种年代对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学说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暗物质、暗能量,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英国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行空间。老子的做法是明确道的存在,也承认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绘出自己认为的明确世界。所以,道家并不是宗教。后来的道教与道家有一些关系,但并不密切,而且本质上是不同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2

  开篇之前我以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文化,不知人生真理。”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确实,《道德经》一书通知我们应该怎样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悲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觉得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终身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呈现了八十屡次,那么终究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了解此书了,但是,他又在后几章屡次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含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屡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义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报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操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矛头难劈至柔之水。我们晓得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能够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但是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由于道是“无”。我们晓得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共同。我们并不能由于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方式,我们应该学*道和水的柔,只要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整,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世故。

  有些人常以为只要“有”才是能够被我们所应用的。但是实践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能够独立在“有”之上,只要经过一定的形体才干显现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由于“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如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途是由于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假如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如说一个糖果盒,由于里面是空的,能够装糖果,也就完成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只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假如其别人过多的触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十分的窄,透不过气,十分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由于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假如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在!(这里所提到的自在,是绝对的自在)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通知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由于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理想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地。只要这样,才可能到达相对自在,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窗*的对象,永远都不会中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能够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方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以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表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由于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分,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毁坏就会混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基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毁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次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混浊的气流的中漂浮。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毁坏生态均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互相转换,不能由于一时的胜利而快乐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埋伏在明天,也不能由于一时的失败而泄气,可能侥幸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道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珍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身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道。

《道德经》读书笔记3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坠。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杨鹏校订版)

  天下,究竟是谁的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是“得民心”的君王的天下吗?“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吗?我们暂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旁,来看看偷盗的事情。

  在秉持公义正直的人们看来,偷盗行为就如同沙子般不能被肉眼容忍。自诩公义正直的人们,那颗嫉恶如仇的心不容置疑,可是,他们真的就是明辨是非了吗?

  庄子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偷一块面包进监狱,偷一条铁路进国会。”

  *也曾感叹:“偷盗会受惩罚,但是依靠权力的抢劫却不会。”

  偷一个钩子,偷一块面包,所偷之物的价值并不大,却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因为偷盗的性质毋庸置疑;那偷了一个国家,怎么不受惩罚反而成了诸侯?其实,若再进一步追问,又有多少人能够用“偷了一个国家”来表述这种“打江山”的行为的呢?

  言辞是思想的载体,而思想的背后是观念。撒切尔夫人说:“注意你的观念,它将决定你的思想;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将变成*惯;注意你的*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打江山”与“窃国者为诸侯”折射出了语言背后思想观念的不同。庄子使用“窃”字,而众人却使用“打”字,背后是基于不同价值观下的对天下本质的理解。

  那么天下的本质是什么?究竟天下是谁的天下?为什么庄子说“窃国者为诸侯”?老子在这章给出了答案:“夫天下神器也!”杨鹏老师为我们解读:“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治理天下,就是替神守好这器皿,敬奉天下人,珍惜天下万物,珍惜运行在每个人身上的那个独立而不改的力量。”

  真是如雷贯耳、具有唤醒功能的解读。联系道德经的其他篇章,天下是上天的神器,这一观点在道德经的其他篇章中是可以得到支撑的。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道德经第十三章),意思是若你认为“为身”、“爱自己的身体”比“为天下”更重要,那天下就可以寄托给你了。这里老子前后用了两个字“托”和“寄”,明确表达了天下并非君王的天下,而是上天把天下“寄”“托”在君王手上临时保管的。

  “天将建之,以慈卫之,”(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上天创造了天下,天下是神的器皿,并用祂的慈爱护佑着天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一切“熵”的行为,即使暂时逃离了人间律法的审判,但终将难逃神的判决。

  “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天下这个大工具,它的根本功能和根本目的,是由上天所决定的,是服务于神的目标的。(杨鹏)”。

  心中有了这个观念,思想上就通畅了许多,能够与庄子的“窃国者为诸侯”的言语背后的思想共鸣,可以看清那些“依靠权力的抢劫”行为的本质,许多问题也可以想得更明白一些了。

  圣经上有一个巴别塔的故事,我一直没有明白,人建造通天塔,即没有杀戮也没有抢劫,服务自身,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什么神要阻止呢?

  《圣经·创世纪》11.4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的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看过圣经原文,并在老子的启发之下,心中有了答案:上帝之所以要变乱人的口音,是因为他们集合天下所有的资源建造这一巴别塔的原因,是要服务自身、传扬自己的名,而非与神同在,荣耀上帝。

  “夫天下神器也”的两层启示:对于君王,要替神照看好托付在身上的“天下”这一“神器”。天下非君主一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共有共享共治共守的天下,但前提是天下是“神器”。万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坠,每个人个性不同,禀赋不同,圣人应该去甚去大去奢,虚无为本,因循为用,“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尊重、并最大限度地辅助每个人,去让每个人身上“独立而不改”的神性释放、创造、发光。

  对于个人而言,对外寻找神在这个世界留下的痕迹,世界的神性;对内寻找自己内在的神性,让自身的神性之光,发出应有的光芒,终不至于随着世俗之躯而消亡。

《道德经》读书笔记4

  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是老子所著,书中主要阐“道”,老子认为,事物的种种玄妙都来自于道,而道是什么,又来自于哪儿?

  日前,我再次拜读了道德经一书,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本源,道无法以语言阐述,却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来阐释道,上善若水,水可以变成任何的形状,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状,水是最柔软的,却也是最坚硬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合乎于“道”,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为人处世中,能够适应于各种环境,能够快速融入其中并且发挥效用,同时不妄自作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处于一个顺畅的状态。

  现代的生活节奏下,许多人们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钱财富等,才会造**们的贪欲不断膨胀,最终导致了犯罪率的高发,若人们能重读《道德经》,体悟其中的“道”,终有一天,人们的心能重归*静。

《道德经》读书笔记5

  今天终于达到诵读道德经100遍,总算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

  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候的趣事。

  那时,我们戏剧专业总共3个导师,各带1~2个研究生,总共也就4人。所以,上课都是直接到老师家上的,有时上课是讨论名家名剧的文本,有时候老师放碟片。看碟片当然是很开心的,不料看到兴起处,老师遥控器一拿,“咔”就暂停了,“这一段咱们来分析一下!”顿时就懵了。毕竟看碟片的时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戏,需要的是共鸣效果;忽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剖析,转为逻辑思维,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不得不快速搜寻大脑每个角落回忆可用的情节并找到可用的理论框架。再接着看碟片都有点抖抖索索的感觉,不时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师是不是要拿遥控器,也试图调动一些脑细胞在看剧同时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暂停的时候,我们4人总是处于茫然状态,而且看得很不尽兴。

  读道德经写博的难也在此,读经时,随着遍数增长,愈发如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按照顾老师的理论是无需用脑,但总结出东西写博却少不得要用脑,两者切换,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强挤一点“牙膏”:道德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感觉这是顾老师最为津津乐道的句子之一。而我个人的感悟恰好可以倒过来说,即“日益为学,日损为道”。

  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生活状态是“日益”的,所以我们的精力会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东西中,比如“为学”,比如追名逐利。那个阶段,我们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事在人为,相信“我能”。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损”的时候,大家又会不约而同地转向内在,即“求道”。虽然具体的道各式各样,也许是儒,也许是道,也许是佛,也许是基督,也许是心理学,也许是瑜伽,也许是别的什么心灵鸡汤,也许就是什么大法。因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始,是“道”的开始。


道德经名言警句 40句菁华(扩展5)

——道德经经典名句 50句菁华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 《老子》

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 《道德经》

3、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4、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 《道德经》

7、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 《道德经》

8、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孔子

9、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 《道德经》

10、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 《道德经》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1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 《道德经》

1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道德经》

16、大道至简 ——老子 《道德经》

1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19、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老子 《道德经》

2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1、有道无术 术尚可求 有术无道 止于术 ——老子 《道德经》

22、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

2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25、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2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7、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8、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9、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

3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 《道德经》

3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

3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35、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 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 大者宜为下。 ——老子 《道德经》

36、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37、悠兮,其贵言。

38、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3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4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4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2、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4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44、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5、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7、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4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50、亲而誉之。 ——出自第17章


道德经名言警句 40句菁华(扩展6)

——道德经名句及解释 40句菁华

1、宠辱若惊。

2、小国寡民。

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7、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1、解释:民众不害怕死亡,为什么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

12、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13、解释:**清明,民众就淳朴;**苛酷,民众就狡诈。

1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15、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16、解释:善于建树的人,坚韧不拔;善于抱持道的人,不容易松脱。

17、解释:统治者自己不要存有私心,要以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解释:如果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这样的人赢得天下是自然的事。

20、解释:懂得知足,才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遇到危险。

2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2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5、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26、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27、解释: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强大的,总是处于下降的地位;柔弱的,反而处于上升地位。

28、解释: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得意或沮丧。

29、解释: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弱的地位;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淡的地位;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

30、解释: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天地赋予环境,万物得以生长,展现了各自的形态。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珍贵德的。

31、解释: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而能够战胜坚硬的,没有比水更厉害的了。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天下没人不懂,却不去实行。

32、解释:众人都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有余,我却遗世而独立。众人自以为清醒聪明,我却昏庸迷糊;众人都以为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33、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于道。

34、解释:祸常倚藏在福之中,福也常隐藏着祸根。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

35、解释:真诚的话不见得好听,好听的话不见得真诚。善良的人不会与人辩解,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爱卖弄的人不是真正的知识渊博者。

36、解释:自古以来,凡是得到道的都发生了变化天得道而明亮,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统治者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37、解释:最完美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最充盈的东西,似乎也有空虚;最正直的东西,似乎也有弯曲;最灵巧的东西,似乎也有笨拙;最卓越的辩才,似乎也有木讷。

38、解释:道生一气混元,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万物都有背阴向阳的特性,阴阳二气在互相激荡中形成新的和谐体。

39、解释: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用善心待他,这样就可以使人向善。对于诚信的人,我用诚信待他;对不诚信的人,我也用诚信待他,这样可以使人诚实守信。

40、解释: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从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家庭的情形,从一个乡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乡的情形,从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情形,从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


道德经名言警句 40句菁华(扩展7)

——道德经名句范文5份

  道德经名句 1

  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7、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9、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3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5、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6、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8、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3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1、治大国,若烹小鲜。

  4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43、治人事天,莫若啬。

  44、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8、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5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58、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60、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6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6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6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67、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8、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6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7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7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76、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78、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7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0、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8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8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8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8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8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0、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9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9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9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96、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9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9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0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名句 2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为无为,则无不治。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0。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G。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6。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7。柔弱胜刚强。

  1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9。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2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3。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24。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6。治大国若烹小鲜。

  2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3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3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5。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道德经名句 3

  第 1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第 2 章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 4 章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 5 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 7 章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 8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 9 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 10 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 11 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 14 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 17 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第 18 章 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 22 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 23 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 29 章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 30 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第 31 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 32 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 33 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 36 章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 38 章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 39 章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第 40 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 42 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第 43 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 44 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 46 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 48 章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 49 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 51 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 55 章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K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第 56 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 57 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第 58 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 60 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 63 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 64 章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 66 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 68 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 71 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第 73 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 75 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第 76 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第 78 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第 79 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 80 章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 81 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名句 4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为无为,则无不治。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0。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6。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7。柔弱胜刚强。

  1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9。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2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3。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24。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6。治大国若烹小鲜。

  2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3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3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5。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道德经名句 5

  1、亲而誉之。 ——出自第17章

  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而用之或不盈。 ——出自第4章

  5、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8、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出自第65章

  1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出自第51章

  1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3、我无欲,而民自朴。 ——出自第57章

  14、下知有之。 ——出自第17章

  15、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出自第62章

  1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7、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18、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0、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经名言警句 40句菁华(扩展8)

——道德经的心得(五)份

  道德经的心得 1

  人到中年,经历渐长,有过一些沉浮后,偶尔会感觉迷茫——关于所追求的事物的意义的自我否定。物质财富与健康、家庭孰轻孰重?职业理想与职位高低是否挂钩?社会关系与个人能力有必然联系?你更需要他人的认可还是自我的肯定……..?哈哈哈,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年危机?或许正是。但这些都是“思想问题”,现实中的阿Q仍然该加班加班,该努力努力,该乐呵乐呵。或许,中年危机绝大多数其实正是“思想”危机,“精神”危机;思想决定行为,思想问题不解决,行为迟早出问题。于是乎,阿Q把目光看向了中华传统文化,闲了读点国学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之类被看作儿童启蒙教材的传统书籍。

  这一看不打紧,就感觉自已特别没文化,也感叹咱们的教育的确存在太大的问题。之所以没文化,因为阿Q不懂规矩,不明事理,最起码的《弟子规》里我们看作教孩子的基本道德要求都做得极差。“首孝悌、次谨信、范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18字总纲,直接说明了咱们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德为先”。咱们现代的教育别看门类林立,学科繁多,但几乎都是在教人们“怎么做事”,对于学生“怎么做人”的教育实在欠缺太多,这毛病越高等的学校越严重。幼儿园和小学是最重视“德育”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升学压力小,学*任务“相对轻”,所以有时间和精力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初中就差多了,学生的课本增加了,老师的任务也重了,如果考不上高中,孩子的人生就“折损”在15岁了,“德育”当然只能退居二线了;到了高中,还用说吗?文山题海,只有两个字——冲啊!“德育”可能只在部份责任心很强的班主任手里能有些体现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听说是“放养”的,“德育”多半只能靠学生“自悟”了。所以当下社会,高学历低素质的人不少;事做的倍儿好,人做的倍儿差的也不少。

  说的远了。前些日子,阿Q很认真的学*了《道德经》,受用良多,不但帮助阿Q梳理了很多“思想”问题,也让阿Q进一步理解了“管理”。

  老子的《道德经》,虽不像《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但仍然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以天道讲王道,而王道即是最高的管理学,所以有人称其为“帝王管理手册”是有道理的。阿Q愚人也,用不着学王道,但结合企业管理有些感悟。

  《道德经》第17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这段话是说给管理者听的。不但提出了管理的四个层次,还指出了最好的管理效果。

  “太上,下知有之”。管理的最高层次,员工只是知道有这个领导而已,其它的不知道,也不用知道。为什么呢?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企业的运转已经完全由制度和规则来支撑,不需要领导英明神武,不需要树典型立榜样。记得任正非说过:“我对于华为可有可无,我不在,华为照样正常运转,因为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使企业不用依靠某一个人来运行”。类似的话,马云也说过,阿里巴巴也做到了,否则马云不会这么早退休。当然,绝大多数企业跟华为、阿里比不了,我们从上面的话里可以悟到的是:企业领导者应该尽量建立建全企业管理制度,以制度支撑企业的有效运转。哈哈,制度管人嘛,这谁不知道啊!知道不重要,重要是做到!做到才算牛。

  “其次,亲誉之”。这是第二个层次,也很难得。依靠领导的英明神武,虽然这样的领导很有凝聚力,员工都喜欢他,都赞誉他,但如果他不在了呢?往往企业会遭到重大的挫折。大多数发展不错的企业都有这么一个好领导、好老板,但这些企业中的很大一部份都没能保持太长时间的活力,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好领导、好老板不在了。其实,既然都这么好了,为何不能进一步上升到“下知有之”的境界呢?是不是“格局”还有点不够呢?

  “其次,畏之”。这个层次就差一些了。员工怕你!领导是靠威严或霸道维持企业的运行,这样的企业只可能保持表面的团结或美好,其实是没有什么凝聚力的。受到一些外部压力往往就会崩溃。咱们从员工的角度想想:你会长期跟一个你惧怕的人在一起工作吗?其实这句话要告诫管理者的是:不能靠威严或霸道来管理。一个企业应该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对员工的关怀应该体现在管理细节中。企业的福利发放,对员工的人文关怀,都关系着这种文化的建立。这些事情是要实在去做的,而非说说而已。那些随时说着“以情留人”的企业,往往人留不住,情也没有。

  “其下,侮之”。最low的管理,员工都“侮辱”你了,这领导当的也够差的。这样的企业,完蛋只是时间问题,员工之所以还能“侮辱”你,而没辞职,或许只是因为你工资还拖着没给呢。

  “信不足焉,有不信”。说的是管理者应该有信誉,言出必践,政出必行。“老板说话不算数,所以员工才会不相信你”。因此,管理者在抱怨“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时候,是否应该先想想自已是否在管理中有失信于民的问题?该章短减数句,却有一句专门提到“信”的问题,足以表明管理者和企业的信誉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信足”呢?阿Q的理解是:谨言慎行,不轻诺,若诺必践;缓发文,制定制度应多斟酌,成熟再发;“万乘之主,不可以身轻于天下”,身为管理者,一人之言系百人之利害,“君无戏言”4字可是沉甸甸的!

  “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管理者如果做到了“下知有之”的境界,企业制度完善,且得以有效运行,建立了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状态下企业自然欣欣向荣。这时,管理者无需刷存在感,完全可以悠闲的钓钓鱼、写写字;即便企业谈下了大业务,实现了大目标,员工们也会认为是他们自已的努力使然,而不知道“老板”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对最好的管理效果的描述。哈哈,这个要求有点高啊,不在意“存在感”的领导不多,善于“大包大揽”的领导却不少;其实这也是人性之“恶”的体现,自私、贪婪、占有欲,压抑了利他、分享。这一点即便是王候将相也难以做到,因此历史上才有不少开创盛世却晚节不保的“明君良臣”。所以,这样的管理效果,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们从中可以学*的是:“为而不争”的哲学思想。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哲学里,管理没有现代这么多“门类”,只有两个字——“和谐”,这里面有很深的辩证思想。拿生产性企业做个例子,企业要做大做强,光靠市场拼杀不行,内部团队需要强大,得能生产出好产品,得控制好生产成本,得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力量;而这些除了管理制度的支撑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做纽带和润滑剂。当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很开心时,恭喜你,你的企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说到读《道德经》,可能很多人会说你消极避世啦、没有上进心啦,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多半没看过《道德经》,对没了解的东西却能“直言不讳”的评价,只能说太过主观和自我了。其实《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并非“无为”,而是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书里大量借用自然物性来讲为人为君的道理,如“水性”、“母性”、“天地之性”等;所谓“无为”,只是作为“为”的方式而存在,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为而不争”!这是老子主张的“王道”的境界。

  人到中年,更应该注重“内功”的修炼!年轻时不懂的道理、不想的问题,此时却往往成了限制你的天花板。如何突破,往往不在掌握更多的“知识”上,而在悟得更多的“智慧”中。现代社会,各种人生哲学、价值体系琳琅满足,这些都可称之为“道”,因此当下社会“悟道”太容易了,你只要买几本书读完,道理你都明白了;如何“行道”,才是我们人生修行的核心内容。因此老子也感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希望阿Q不要做“道理都懂,却行事荒唐”的人。

  道德经的心得 2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起我国著名文化经典《道德经》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你可知道这些句子背后的含义?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苑志钢带来的题为“《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专题文化讲座在开封市图书馆举办,为市民诠释了如何解读《道德经》,并与在场的市民朋友进行了交流。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代表着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道德经》缺乏了解。”讲座刚刚开始,苑老师就指出大众对《道德经》的误解。在他看来,作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经不仅不消极,其中的很多观点对后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苑老师还讲到,人生是由阴阳组成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注重“阳”,即总是选好的、大的,喜欢荣誉,讨厌耻辱等,这是人的本性。而从道家的理论来讲,我们要注重“阴”,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应全面、健康、运动地看待事物。这也是道对我们人生的启发。我们一生都在矛盾中度过,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有无、得失、强弱、荣辱……我们经常都太过重视我们所谓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无”、“无用”的东西,其实,虽然是“无”,但是其大有用处。就像常被认为无用的人体部分阑尾、智齿、毛发竖立肌、尾骨等一样,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这就是道之所在。

  接着,苑老师又从道家理论出发,讲了人生中“苟得”与“应得”的联系与区别,启示我们对财富不要苟得,应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体上会招来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会招来嫉恨。因此应像《道德经》第44章讲的那样,“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次主题讲座,虽然只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带给现场读者的感悟却很深远。品读道德经典,学*人生智慧,通过苑老师的讲解,读者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得失、强弱、有无、进退之道,有利于领悟人生处事之道。

  道德经的心得 3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人处事,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大道(即事物的规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会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静无为,包容一切,将会满足和快乐,否则就会招来祸患。

  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

  第一段“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恒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这与他所主张的“清净无为”异曲同工。“无欲”也就是贯穿《道德经》的主要思想。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

  道德经的心得 4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现代汉语解读】

  处在强大的状态,还要保留柔弱的样子,做天下的溪谷。为天下溪,就与永恒的德行不分离了,又归复到婴儿的状态。

  处在荣耀的时候,保留被辱的姿态,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正因为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他的德行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又归复到朴素悟道的状态。

  处在光亮的时候,要让自己保持昏暗的状态,做为天下楷模。为天下楷模,他的德行就不会有差错,就又能归于道。

  道的原则散开之后存在于万物之中,圣人用它就会成为领导中的领导者,办了大事但没有任何割的痕迹。

  【延伸解读】

  前面三句为对仗句式,表达的意思相同。最后一句为小结性句子。

  古代认为,雄性动物主动的,居于上的,强大的;雌性动物被动,居下,安静,柔弱的。知,有知道意思,也作主管,如知县。“守”字的意思也相*,把握、主持、主管的意思,如太守。溪,溪谷。在自己强大的状态,仍然谨小慎微。溪,低谷,老子再三强调的处事之道,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婴儿的状态,指纯真的,没有形名之分的。雄、雌都不是那么重要,心中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了无尘埃,这样真正高人的状态。

  曾国藩先期主要用儒学,晚年时悟道。曾国藩*定太*天国的时候,极具荣耀,权倾天下。但是朝廷并没有如以前所声称那样的给他封王,只给侯爵,弟弟曾国荃只是伯爵。但是曾国藩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把自己放得低,所以他也不觉得这是侮辱。因此他主动申请裁撤湘军,弟弟曾国荃回家,恢复江南贡院。为什么他不觉得辱?因为他重视德行,留下很多教育子女的话,他的后人中成为文人学者的很多。

  白,代表光明、光亮。黑,昏暗。这里仍然告诉我们要保持低的姿态,给自己留有进步的空间。这是老子校正我们的人性,我们遇到顺利的时候、享受荣耀的时候、在聚光灯下的时候,自信心容易鼓胀,作为普通人得瑟一下还可以谅解,但如果你是掌握很多、很重要资源的领导者,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刚愎自用,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正确处理这些荣誉。外部的危机始终存在,关键危机在于内心。

  貣,同贷,但读作te,意为差错。无极,指道。器,器皿,指万物。道存在于万物中,意思为道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获得任何光环,都不要张扬。官长,百官之长,就是领导中的领导者,就是指君王。最后一句话“大制无割”是这一章的核心,就是作为领导者要没有形名之分,就为大家做好事,才能建立大的功勋。

  道德经的心得 5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名言警句 40句菁华(扩展9)

——道德经语录(5)份

  道德经语录 1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2、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因为在异性面前,男人总喜欢表现自己很男人的一面。这样也才像个男人,所以大男子主义有时候是必须有的`。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3、(作者简介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4、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道德经》

  6、(作者简介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8、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9、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威尔杜兰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11、“每个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施罗德

  1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1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自《老子.道德经》

  15、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尼采

  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18、美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完备的东西,罗.安.约翰逊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1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自《老子・道德经》

  20、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22、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2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2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2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自《老子道德经》

  26、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2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章

  28、离校数载,师恩永记心。教书似严父,育人胜母亲,扎我知识根,传我道德经。迈上人生路,登上成功门,饮水应思源,做人不忘本。敬祝恩师年年行好运!

  2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道德经》

  3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31、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32、em(作者简介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em

  3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

  34、背诵和诵读试着每天利用早起时间诵读或背诵一篇古文或英语,比如道德经论语或智慧书,每天花上-分钟,坚持一年能学会很多东西。

  3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3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3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38、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清世祖帝(-年在位)《御制道德经序》

  39、当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40、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明太祖(-年在位)《御注道德经》

  4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道德经》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4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44、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4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章

  4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4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4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4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50、老子《道德经》云行百里者半九十。穷人和富人在起步之初几乎没有差别,比如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级毕业的学生,他们谁比谁强多少呢?差距出现在半路上,前途曲折,希望渺茫,有的人颓然放弃,有的人继续坚持,于是,强者弱者,穷人富人的差距产生了。富人总是那些坚持到底的人。

  道德经语录 2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2、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因为在异性面前,男人总喜欢表现自己很男人的一面。这样也才像个男人,所以大男子主义有时候是必须有的。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3、(作者简介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4、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道德经》

  6、(作者简介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8、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9、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威尔杜兰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11、“每个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施罗德

  1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1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自《老子.道德经》

  15、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尼采

  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18、美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完备的东西,罗.安.约翰逊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1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自《老子・道德经》

  20、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22、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2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2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2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自《老子道德经》

  26、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2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章

  28、离校数载,师恩永记心。教书似严父,育人胜母亲,扎我知识根,传我道德经。迈上人生路,登上成功门,饮水应思源,做人不忘本。敬祝恩师年年行好运!

  2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道德经》

  3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31、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32、em(作者简介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em

  3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

  34、背诵和诵读试着每天利用早起时间诵读或背诵一篇古文或英语,比如道德经论语或智慧书,每天花上-分钟,坚持一年能学会很多东西。

  3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3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3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38、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清世祖帝(-年在位)《御制道德经序》

  39、当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40、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明太祖(-年在位)《御注道德经》

  4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道德经》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4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44、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4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章

  4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4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4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4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50、老子《道德经》云行百里者半九十。穷人和富人在起步之初几乎没有差别,比如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级毕业的学生,他们谁比谁强多少呢?差距出现在半路上,前途曲折,希望渺茫,有的人颓然放弃,有的人继续坚持,于是,强者弱者,穷人富人的差距产生了。富人总是那些坚持到底的人。

  道德经语录 3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译: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这两句话前呼后应阐述了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君子不但要有与众不同的济世才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万众的奉献精神。也就是强调有才有德,德才兼备。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关心、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关心、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8、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孟子》

  译: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 人也经常尊敬他。

  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 译: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 哪怕是要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不能因为个人的富贵荣辱和得失而去逃避和推卸责任。

  10、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英国谚语

  译:当我们赠送他人玫瑰的时候,我们的手上也一定还弥漫着爱的芳香。

  道德经语录 4

  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

  2、慎始如终,则无败事。

  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4、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8、祸莫于不知足意义:告诉人们不知足会带来很大的祸害――李耳《老子・四十六章》

  9、有时候你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其实是自己站歪了。

  1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2、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3、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4、人有无精气神,有无那种一往无前、大呼猛进的精神面貌与精神状态,不在人的贫穷与富有,也不在人的位高与位低,关键在于人是否存有志向,藏有志气。

  1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16、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7、幻想一步成功者突遭失败,会觉得浪费了时间,付出了精力,却认为没有任何收获;在失败面前,懦弱者痛苦迷茫,彷徨畏缩;而强者却坚持不懈,紧追不舍。

  18、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19、我感到世界上的一切,全部属于我了,因为你爱上了我。

  20、子曰郁郁乎文哉,诚不我欺――老子

  2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2、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

  2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2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

  25、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6、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

  27、而中中开着到有真便到中开着。中开着有中开着

  28、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29、纽扣第一颗就扣错了,可你扣到最后一颗才发现;有些事一开始就是错的,可只有到最后才不得不承认。

  30、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31、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老子《道德经》

  32、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33、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

  34、我一直想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那能成为我最放纵的一次。总有太多羁绊,太多不舍,困住了我的脚步,那其中就有一个你。

  3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37、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道德经》

  39、慎始如终,则无败事。----老子

  40、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老子

  4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4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5、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46、我们曾经输掉的东西,只要你想,就一定可以再一点一点赢回来。

  4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8、做一个寡言,却心有一片海的人。

  4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语录 5

  1、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章

  3、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尼采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6、《道德经》说“圣人处上而民不重,民乐推之而不厌。”

  7、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遭遇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挫折而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只要精神不倒,敢于放手一搏,就有胜利的希望。西点军校前校长伊.L.班尼迪克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11、“每个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施罗德

  1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

  1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1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

  16、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道德经》

  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月日名言)――《道德经》第章

  1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

  20、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明太祖(-年在位)《御注道德经》

  2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

  22、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章

  2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章

  2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道德经》

  2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26、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2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章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29、海尔的每年都是一个马拉松长跑,每天都是一个百米冲刺。如何做事有一个老师孔子的《论语》如何做人有一个老师老子的《道德经》如何参与经营进入市场,还有一个老师孙武的《孙子兵法》。

  3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我只有在工作得很久而还不停歇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的精神轻快,也觉得自己找到了活着的理由。契诃夫

  31、当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3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3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3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35、老子《道德经》云行百里者半九十。穷人和富人在起步之初几乎没有差别,比如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级毕业的学生,他们谁比谁强多少呢?差距出现在半路上,前途曲折,希望渺茫,有的人颓然放弃,有的人继续坚持,于是,强者弱者,穷人富人的差距产生了。富人总是那些坚持到底的人。

  3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3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自《老子.道德经》

  3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自《老子道德经》

  39、当人类隔阂泯除,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蒲克明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4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42、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因为在异性面前,男人总喜欢表现自己很男人的一面。这样也才像个男人,所以大男子主义有时候是必须有的。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4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44、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类道德论的开山之作。――《道德经的智慧全集》

  4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4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