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菁华3篇)

首页 / 论文 / | 2022-12-01 00:00:00 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儿童健康以新的含义,即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对儿童进行深层品质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视为儿童素质教养的核心,是教育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往往不能满足所学*的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幼儿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方法与模式。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

  (一)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体操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反思,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提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变性,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在科学选择、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技能、社会适应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变废为宝,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

  幼儿相关经验不够丰富时,则以协作者的身份提出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来帮助幼儿完成、完善构思。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渠道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摘要】幼儿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目前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和独生子女是心理行为问题最突出的三类儿童, 由此可看出当代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改革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

  1.重视幼儿的情感需要。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着得到爱、爱别人的需要。因此,作为教师要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及良好的心境,用自身愉快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去引导幼儿生活在幼儿园这个快乐的大家庭中,在一日生活中关爱和关注每个幼儿,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防止不经意的行动和言语给幼儿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2.尊重、爱护、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具有不同的认知、性格、学*风格和自我意识,如有的孩子活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有的孩子内向、沉稳,不善于与人交往等,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保护孩子的个性发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生活中,教师要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孩子讲悄悄话,在游戏或活动时要让他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样,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3.鼓励支持孩子,培养自信心。自信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是幼儿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肯定幼儿学*及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再让他们通过努力,领略成功的喜悦。

  4.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被家长让着、哄着,没有与人合作、分享的*惯。教师要利用多种机会,让幼儿学*各种礼貌用语,提高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友好相处、相互合作、共同享有的良好集体氛围。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惯,可通过开展分享活动“玩具大家玩”、合作完成各种主题的大幅绘画、 投放一定数量材料让幼儿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等活动,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并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5.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不仅是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还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为此,我们要为幼儿创设安全、整洁、美观、温馨的环境,以烘托出一种促使幼儿积极向上的氛围,给幼儿以潜以默化的熏陶。特别是为幼儿创设一种自主开放的学*和游戏环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保征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满足幼儿的心理愿望和需要。

  二、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而各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一日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主要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以充分体现一个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教育新观念。

  2.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中,对幼儿产生潜以默化的影响。如:语言领域中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体验关心爱护他人所获得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学会关心他人,萌发互爱情感;社会领域中对幼儿进行相关的同情心和抗挫折教育;艺术领域中引导幼儿感受体验乐曲的愉快情绪, 以及各类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各种情感,让幼儿始终保持愉快, 积极向上的情感,体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意志力、不怕挫折和勇于竞争的精神等。

  3.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让幼儿学*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学会生活自理的方法,促进幼儿良好*惯的形成。为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让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交往,如让大班孩子带领小班孩子一起活动等,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掌握更多的交往方法和生活技巧,克服胆怯心理,锻炼幼儿的勇敢精神,达到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人格健康成长。

  总之,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有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纳入各项活动目标,自觉地使各项活动成为有助于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载体。

  三、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儿童期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奠基时期,如果没有遭受挫折的经历和磨难,就不可能产生抗挫折的能力,也就不可能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素质。因此,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培养孩子具有在挫折面前积极向上的坚强意志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幼儿期的必修课。

  1.要让幼儿增强自信心和勇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让幼儿面对独立学*,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给幼儿实践的机会,通过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生活的技能,减少幼儿的依赖性,增强他们“我能行”的自信和勇气。

  2.要让幼儿正确地面对失败。孩子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应当教育幼儿有勇气面对不完善的结果,知道失败仅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学*到最终成功的过程,从中学*经验和教训,而不因遇到困难、失败就气馁、退缩、放弃。

  3.要让幼儿面对和纠正错误。要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关键是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在改正错误的同时,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使幼儿的自信心逐渐成长起来。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人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理,让我们从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材尽自己的努力。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

  摘要: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老师的一项艰巨任务。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的健康观念包括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之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所以说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三、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假如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做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份子,是知心的朋友。

  2、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调皮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轻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假如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轻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烦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四、教学活动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菁华3篇)(扩展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菁华3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

  [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调适逆反心理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调适;逆反;化解;冲突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目标要求:学会与父母*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两代人的对话》板块内容时,充分挖掘、整合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适时进行学科渗透。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与成因

  中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

  一是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希望自己独立去实践;

  二是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做决定;

  三是对父母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是对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通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透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学校方面的因素。

  从自身原因看,进入青春期,青少年虽尚未涉足社会,但已开始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分析社会,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所见所闻。然而他们的心理、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因社会阅历所限而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不适应,自我意识常常处于困惑的矛盾状态。

  再者,青少年身心发展不*衡,进入青春期后,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感”,而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滞后,使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因为身心发展的不*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对身心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亲子之间年龄差异,父母与子女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往往使子女对父母产生反感和反抗。心理训练:说说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

  二、调适逆反心理,和谐亲子关系

  1、打开自己的闭锁心理,敞开自己的心扉,走进父母,亲*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对话,从现实中架起沟通的桥梁。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爱而生,是爱的冲突,以爱报爱,是黄金法则。

  2、换位思考,理解至上。当中学生不能理解父母、与父母发生冲突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替父母想一想,这样,会变得更加冷静、理智。当中学生与父母出现意见分歧、产生摩擦、隔阂、矛盾、冲突时,要体谅父母的辛劳和不容易,做到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克服逆反心理,不要疏远、回避、顶撞,甚至反抗。中学生要主动与父母谈谈自己的心里话,交换不同的看法,也可以与父母一起探讨一些新观念、新思想,要相信,每一次沟通都会促进信任,加深感情。

  3、父母子女相互将心比心,相互理解,心理上产生共鸣,情感上才会出现共振。这样,相互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亲子关系融洽了,中学生也就不会再出现叛逆心理了。

  4、与父母*等交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不能一概说是错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也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时常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难免有误区。所以,与父母*等交流,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中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克服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密切、和谐亲子关系。

  5、出现逆反心理,要学会适时调控自己的情绪。牢记:克制、冷静、理智、沟通、交流、理解、体谅。冷静下来,中学生才会做出恰当的选择。中学生应提醒自己:我们能忍心伤害自己最亲*的人吗?

  6、克服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和谐亲子关系的基本要领:了解父母,敞开心扉,耐心解释,换位思考,尊重理解,求同存异。心理、行为训练:当中学生和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做?找父母谈一次心,真正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寄语:你想让父母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父母。这是子女与父母沟通交往的“黄金法则”。调适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摘要〕

  中学时期,虽然只占人生长河几十分之一的时间,但却是个体心理激烈变化、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伴随着显而易见的生理上的重要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性趋于成熟,心理上的激烈变化往往被家长甚至学校所忽视,要么一味地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语言安慰、责罚,要么完全当成大人的模式处理,严重忽视了这一特殊时期学生心理的需求。只有当极少部分学生由于极端事件的出现才会偶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这是非常被动的,也是非常不科学的,我们要防患于未然,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学生生理引起心理等非*衡状态和各种冲突。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成长需要

  中学时代是人类走向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阶段显得尤其重要。一是随着中学生的身体在快速地发育,外在表现有身体长高、嗓音变粗、变细、开始长喉结、生理期的到来等,这些都能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而另一方面不爱说话、上课精神不集中、无法沟通等问题也普遍表现出来,学校和家长仅仅简单归结为长大了、心事重了、学*压力太大了等原因,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就学校教育而言,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符合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家长和老师们严重忽视的地方,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与同性、异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家长、老师的认识,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等表现出强烈的认知需求。在互联网没有出现的时代,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更愿意接受家长、老师的建议,尊重他们的指导,而如今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代际之间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更愿意从网络上了解他们想知道的知识,更容易对家长、老师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的完整性、现代性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本人*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出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困惑:

  1.对学*产生恐惧,精神紧绷,往往花费很大精力,甚至是以身体为代价的努力学*,而学*成绩却不理想,学*效率低下。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是由学*压力引起的,表现为紧张不安、失眠、食欲不振、思维不敏捷,导致学*水*不能正常发挥。

  2.人际交往障碍。很多中学生觉得父母、老师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学*方面,所做的沟通也都是围绕着提高学*成绩的目的,常常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困惑,寻求指导和帮助。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所谓的“知音”,甚至发展成沉迷网络的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恶性循环下去,更是使得他们不愿意面对、躲避现实世界的正常人际交往。他们不敢向别人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和看法;也不敢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甚至出现了对社交生活的深深恐惧,产生强烈的自卑、沮丧、孤独的心理,严重的甚至发展到了抑郁症的倾向。

  3.适应不良行为。中学生的世界观还在形成过程中,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社会阅历几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在班级学*氛围差的环境里不思学*、打架、吸烟甚至是逃学、离家出走等。

  4.早恋。青少年情感丰富,体验强烈,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没有控制情感的尺度和分寸,特别容易冲动,不计后果,轻则影响正常的学*、生活;重则由于恋爱受阻、失败等而产生轻生的心理,非常危险。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身体的健康并不代表心理的健康,但心理健康却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现代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交互影响着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康人格。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外在表象。每个人的人格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卵双胞胎的两个人,成长环境、教育环境都是一样的,虽然大多表象都是一样的还是会有差异。人格的健康才能促进自身潜能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存,良好的人格促使自己战胜自己,功成名就;良好的人格把挫折当成基石,愈挫愈勇;良好的人格促使你身强体壮,延年益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智慧、意志、性格、气质、道德等方面着手,引导这些因素形成良好的、协调的、统一的整体,以达到健康的人格境界。心理健康教育对帮助增强中学生的适应能力,开发其潜能具有重要意义。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都要与客观现实打交道,客观现实十分复杂,并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人的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任何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都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称心,每个人都受到个人能力和客观现实的制约。所以,只有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取得积极的*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学*、生活以及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这对现代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

  着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但是从目前在学校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甚至是误区。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急切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正确的理论探讨。

  一些中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特点和规律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足够的认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误区,这是当前推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的主要障碍。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就学生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是个别心理有病或品行不好的学生。诚然,心理有病或品行不好的学生确实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诊疗,前者是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后者只是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纠正。其次,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生理、心理发育以及学*、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挑战,一些“好”学生也往往因为学*成绩或某一方面“好”掩盖了其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一面,以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甚至因为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变得非常脆弱。所以,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每一颗心灵都需要教育的阳光和雨露。

  2.就教师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属于德育工作,只是班主任和政教人员、团队工作者的任务。其实,正是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才会把学生表面的行为“上纲上线”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视了行为背后潜藏的真正原因——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为是班主任和政教、团队工作者的任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担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去寻找科学的途径,并尊重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建立理解、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3 .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内容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单纯地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咨询,或进行心理测验。诚然,设置心理课程可以使时间、阵地有保证,开展咨询可以使个别学生可能得到一些帮助,进行心理测试或许能调查到一些数据。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同时注重知识传授和日常生活的渗透。其次,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受师资的数量、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或行同虚设、或事倍功半;而且心理咨询仅仅面向个别学生,它只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育,注重预防。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为加强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学校首先必须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要具体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和年级组等各部门要积极配合;领导组之下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指导班主任和老师开展各项具体工作。领导组每学期要定期听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汇报,掌握工作动态,研究制定对策。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以此为主阵地,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同时校长室以校长信箱、电子邮箱为*台,加强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处以“青春热线”信箱、回音壁、校园广播“心灵驿站”为载体,负责学生的思想疏导、心理辅导、健康指导和活动渗透;教导处以课堂为主渠道,负责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和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受学校人事编制、岗位聘用等客观因素影响,加上中考这一不可回避的事实带来的升学压力,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不专业,课时没有保证,许多学校也一直是由任课教师在业余时间开展此项工作。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一方面要与人事、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协调争取,公开招聘高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优秀人才担任专职心理教师。二要加强对班主任和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让班主任和老师通过学*交流,掌握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

  4.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①学科渗透

  在初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较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心理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提高素质,发挥潜能。更重要的是所有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这样,形成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品格修养、生活体验和自我调适的学科渗透全覆盖模式。

  ②沟通交流

  校长信箱、邮箱的设立,教代会的召开,校务公开、党务公开等多种形式,既广开言路,又排忧解难,有利于广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青春热线”信箱、回音壁帮助学生解决学*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不适、矛盾和困惑;校园广播“心灵驿站”、校园网及黑板报等加强心理健康常识的普及与宣传;家长课堂重在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③活动体验

  通过组织“初三师生励志远足

  ”活动,“学校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艺术节”“朗诵会”“演讲赛”等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参加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健康发展,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

  ④个案咨询

  心理健康指导小组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值班,每天安排专人负责接待学生来访,为学生解决生活、学*、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自我意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交谈、倾听为主,让学生在咨询中获得启发和帮助。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菁华3篇)(扩展2)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菁华3篇)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转型的关键期,加强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的中职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本文在互联网新时期背景下,剖析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就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展开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正处人生转型关键期的中职生面对互联网,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和认同感,他们已经成为网民中的一大群体。在对中职生教育过程中,互联网有着独有的优势,但也给中职生带来很多负面和消极的影响,中职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冲突,甚至失衡,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极大挑战。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新形势下,中职生心理处于“敏感而微妙”的阶段,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求助互联网环境,寻找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救”途径。

  一、利用互联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中职生心理特点,利用互联网媒体特点,建立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系统,定期为中职生举办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讲座,开展互联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结合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形式,向中职生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让中职生明白心理健康重要性,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寻找适合的心理保健方法,培养中职生健康心理。

  在互联网*台对中职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学业心理指导、人际关系指导、升学心理指导、人格辅导和网上心理导航服务。其中,学业心理指导是向中职生传授学*方法,激发中职生学*动机,培养中职生学*兴趣,预防中职生学*预防等;人际关系指导是帮助中职生优化人际关系策略;升学心理指导是有计划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升学挫折,增强中职生调控能力,培养中职生积极升学应对心态;人格辅导是对中职生开展性格教育、情感教育、挫折能力的培养活动;网上心理导航服务是利用互联网宣传健康上网,绿色上网,引导中职生正确的网络行为,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二、利用互联网建立心理测验系统

  在传统心理测验中,很多教师采取和中职生交流沟通的方式,或让中职生填写心理测试题的方法,了解中职生基本心理情况,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心理教育中的应用,建立心理测验系统,是中职生所乐意选择的心理测验方式之一。在线心理测验系统旨在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情况,结合中职生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档案,让中职生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意识的调整自己。从中职生身心特点看,在线心理测验系统应包括人格、挫折、学*、交往等方面的测验,也要注意趣味性和科学性的结合,采用在线多样化形式,吸引中职生兴趣,让中职生主动参与心理测验,并设计可靠、准确的心理测验题,中职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参与在线心理测验,得到中职生真实心理健康状态。

  三、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咨询指导

  通过在线心理测验系统对中职生的测试,确定具有心理困惑的中职生,确定需要帮助的中职生对象,在互联网为其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中职生缓解心理冲突,为中职生提供专业帮助。在线心理咨询指导是中等职业教育心理教师在线指导,中职生在互联网交互*台,与心理教师进行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在心理教师的及时指导下,减轻、消除中职生心理障碍,帮助中职生克服心理困惑,更好的适应学*、生活,让中职生心理健康。利用互联网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对中职生帮助对象是保密的,这样利于消除中职生心理顾虑,帮助中职生打开心扉,顺利开展心理咨询指导。此外,互联网心理咨询指导也具有及时性,在中职生出现心理问题后,教师利用互联网展开心理咨询指导,帮助中职生尽快摆脱心理困惑,转化良好心态,更健康的生活和学*。

  四、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交流讨论

  利用互联网创设中职生心理论坛和心理沙龙,让中职生有一个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台。教师利用校园网,开展心理问题专题交流讨论活动,结合具体的心理案例,让中职生自主参与讨论,主动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交流讨论氛围,心理教师也参与其中,适时的对中职生交流讨论进行引导,通过互联网交流,和中职生一起面对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心理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网构建“心理教师、家长、中职生”心理互助*台,让心理教师、家长、中职生参与互助交流,有机联系在一起,对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一起讨论,给予中职生思考讨论的自由和时间、空间,帮助中职生一起解决问题,随时发表问题,随时发表意见,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随时随地开展,增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在互联网新形势背景下,给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双面影响,笔者顺应互联网+教育的转型趋势,制定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互联网心理测验系统、互联网心理咨询指导和互联网心理交流讨论等有效策略,形成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摘要:目前, 小学语文课堂已经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了。如果想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充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为教师来讲应该结合学生个人发起站的需要, 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来, 进而让心理健康教育达到相应的效果, 提高整个语文教育的有效性, 让学生通过学*知识来得到自身的全方位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实施策略;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 时代的需要

  对于小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前半部分, 具有奠定基础重要作用。这个时期的学生的可塑性最强, 所以其发展是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的。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 学生作为一个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的群体, 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 但是这些要素也在不断考验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经过统计, 青少年犯罪无论是在比重上还是数量上都在逐年上升, 很多学生辍学很早, 过早地步入社会, 参与了一系列违法犯罪的行为, 而在学生之间打架斗殴现象也层出不穷, 所以这些问题已经集中暴露出了当前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直接给学生的学*生活直接造成影响, 甚至可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在教学中主动承担心理教育的重任。

  (二) 素质教育的需求

  对于心理教育工作来说, 中小学阶段是最为关键的时期, 做好对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就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半了。但是在旧有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 很多教师都并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仅仅注重将课堂上的课程内容向学生进行灌输, 所以这样看来, 心理教育一直是教育中的一项薄弱环节, 即便学生在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也并不代表其具有良好的素质, 当前正处于教育的改革时期, 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注重疏导工作

  作为学生来讲, 其不可能在整堂课中都保持同样的注意力和心理状态, 都会经历从兴奋到*淡最终感到无聊的全过程, 可以时候每一节课的后期, 学生的学*效果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感觉学*非常无趣,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进行学*难免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教师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的情况, 如果任由学生对学*的兴趣逐渐削弱, 就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况。教师应该注意积极开展心理疏导, 具体上可以从教材课本内直接寻找可以利用的素材, 然后利用现有的教学内容来对学生的学*状态进行纠正。举例来说, 升入高年级之后, 学生的课业负担会不断加重, 学生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畏难情绪, 所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寻找自信心。在《一定要争气》一课中, 教师可以利用童第周作为榜样来激励学生, 让学生学*他不甘落后、刻苦学*的可贵精神, 来让中学生也可以奋发向上, 学生通过学*课程就可以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中传达的思想, 这对学生以后的学*生活都是受益无穷的。

  (二) 重视教学设计

  当前来看, 很多教师并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并不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对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是有很大不利的。如果抑制学生的好奇心理, 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兴趣, 进而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首先应该在教育中展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这样才能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缩小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让课堂的气氛更为生动活跃。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意自身角色的改变, 应该将教学活动中的学*过程归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学会开动脑筋, 让学生更多参与思考和时间。只有身份转变了,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学*状态最为饱满的时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最为合适的时候。在教学环节中, 教师也应该向学生说明自信的意义, 相信自己才能面对挑战、战胜挫折, 全身心投入到学*生活中才能收获成果。每个学生都树立了信心、调整了自己的学*状态, 就可以更从容地应对挑战。

  (三) 教师课后评价, 在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后评价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 也是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实施评价, 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心理水*。因此, 教师在课后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应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而且, 为了促使学生身心健康, 教师的评价内容和方式虽然可以不拘一格, 但是评价的过程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结语

  结合上文所谈, 在小学语文科目的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的心神更为健康, 并且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态度。一方面, 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和生活;另一方面, 也能优化其人格。所以, 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注意课程设计, 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带来独特的教学体验。

  参考文献

  [1]王莉, 闫佩。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探讨[J]。*校外教育, 2017, (18) 。

  [2]王彩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J]。读与写, 2017, (03) 。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

  当代社会的人的生活压力、学*压力、工作压力不断加大,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高,特别是对处在青春期的中职生的心理教育关注度也在与日俱增。而同伴教育作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能够有效地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水*。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中职学校一般以教授技术为主,虽然现在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中职学校组建了心理咨询室,并派专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但是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水*不高,教学方式单一,心理教育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1]。

  二、同伴教育概述

  所谓同伴教育,是将年龄相*,性别、背景相同,有共同经历的人聚集起来,让他们可以进行信息、观念以及技能的共享,以此来实现教育目的。同伴教育一般被广泛应用于戒毒瘾、网瘾,预防艾滋病和犯罪等方面。

  使用同伴教育方法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征,能够降低中学生的抵触情绪与防备心理,更容易打开其心扉;且同伴教育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更容易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开展[2]。

  三、同伴教育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开展同伴教育的团体活动

  同伴教育离不开团体活动,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团体活动为实现的载体。

  例如,宣传预防犯罪和艾滋病知识时,学校就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讨论会的方式进行同伴教育。利用中职生有共同的心理特征、思想方式、行为特征等特点,对其进行同伴教育,可以解决学生内心的困惑,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犯罪的认识以及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从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充分利用班干部的领导力

  作为班级内的核心成员——班干部,在实施同伴教育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干部是学生支持、信任的`对象,具有榜样的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班级同学,因此要充分利用班级干部的领导能力,发挥他们在班级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他同学。而且班干部作为同龄人,对其他学生的心理状态有较深的了解,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同伴教育。

  例如:15~18岁之间的中职生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其中意志力不强的人会逐渐发展成网瘾少年。这类学生身边需要有优秀的学生对其进行引导,让这些网瘾少年可以通过了解优秀班干部的学*生活*惯、为人处世方法,进而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反思,主动向班干部学*、看齐。同龄人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比较心理,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将会通过与对方的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成就更好的自己。

  3.设置心理委员

  在班级里设置心理委员有利于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心理健康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与同学生活在一起,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委员身处广大学生之间,更方便对其他学生的心理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他中职生讲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增强中职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接受程度。而且心理委员也可以将其他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准确反馈给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方便老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将同伴教育更好地应用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同伴教育因其独特的教育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它能使教师有效地掌握中职生的心理状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运用这一方式,可让中职生在同龄人中有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菁华3篇)(扩展3)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 (菁华3篇)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1

  一、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表现在强迫、恐惧、精神病化、焦虑、偏执等问题

  从心理学上的划分来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两类: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其中,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行为问题主要有强迫、偏执。

  2.经济收入、竞争压力及职位晋升等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

  2010年《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已提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解决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但是具体仍旧没有涉及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到目前为止,学前教育仍然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农村的整体收入水*与城市相比也是有很大差距的,这就意味着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1.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社会认可度小

  首先,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相对较差,虽然不少教师受传统文化崇尚节俭等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风,*惯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成员生活水*的提高,教师的物质需要也在“水涨船高”,对于一些“高档”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其次,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幼儿教育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存有偏见,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师等同于保姆、服务者,这种不公正对待也使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产生了不*衡感和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

  2.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压力大

  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会遇到矛盾冲突,处理不好,因此会产生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

  3.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在我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伴随着家长文化水*的提高,特别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等一些新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临时照顾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自身素质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克服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幼儿园方面,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幼儿园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教师继续学*深造的机会,建设民主、*等、尊重的幼儿园精神环境。有效地保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首先,要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如建立倒班制,减少工作时间、以及加班时间。从而减轻幼儿教师的身心疲惫。其次,改善幼儿园管理,建立及时奖励,鼓励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进行科学、民主、有效的管理,实行科学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有效结合。最后,幼儿园要增加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提高幼儿教师的生活水*,*衡其心理压力,进而减少其负性情绪。

  2.政策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令

  幼儿园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在职培训和进修、职位晋升、休假制度等等。充分保障幼儿教师的自身利益,真正帮助幼儿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再者,通过媒体报道幼儿教师的故事,让社会和更多的人了解,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带孩子那么简单的事。应改变那些认为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的错误观念,给予幼儿教师充分的肯定和应有的尊重。

  3.个人方面,教师自身要学会自我心理的调控,增加个人抗挫折能力

  心理能动反映论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在后天学*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实现的。因而,幼儿教师只有学会心理调适,才能使心理健康得到维护与增进。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2

  一、重活动:形式活泼贴*学生心理

  如果我们说心理辅导和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点”,通过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主“线”的话,那么通过开展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心理文化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其特点是工作繁琐,全程贯穿,丰富多彩,贴*实际。笔者结合实践,总结了依托各层次高校学生心理骨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具体举措为:

  (一)创新常规活动指导人

  常规活动包括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现场咨询、心理讲座、心理普查回访、新生适应活动、心理健康报纸等。常规活动多,并且多半是带有指导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但是这些指导要真正走入高校学生的心里,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必须在内容的选取和活动形式的设计上下功夫。学生有学生的心理特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学生的实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举办特色活动塑造人

  体验激**感,行为改变认知,*惯积淀品质。特色活动包括心理行为训练、心理素质大比拼、职业心理应激干预训练等。比如通过设置一些工作要求的训练情境和内容,让参加训练的学生在特定情境训练中体验心理上的变化。在训练的过程中和结束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认知上的调适。通过反复训练使受训者养成良好的认知模式和行为应对模式。最终积淀成工作必需的基础心理素质。

  (三)依托节日活动感染人

  依托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心理活动。这些活动既有节日的气氛,又有心灵的触动,开展的好可以达到一定的心理辅导作用,比单纯的认知疗法有效果,活动效果很好。

  (四)鼓励交流活动熏陶人

  交流活动包括心理沙龙、心理主题班会等,交流活动应该因地制宜,紧跟时代特点,话当下心情,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如新生适应为主题的“以老带新,愉快生活”活动,还有“女生当自强”,“女生身心健康”交流活动等等。交流活动主要是围绕同学之间的碰撞,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这些话题的引领往往能够使他们在同辈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思想的共鸣,从而能够整合和审视自己的视角,然后踏着成长的阶梯曲折前进。这些成长都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但是是坚实有力量的。

  二、抓队伍:站在高人的肩膀上依靠高校学生

  拥有一支高水*、专业化、数量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相关部门都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现状都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2(]P.8-9)在负责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老师看来,专门开展心理工作,全处开展心理工作,吸取师生智慧开展心理工作,是目前形势下做好心理工作的关键。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与一批有思想高度、有理论功底、有专业素养,真正服务学生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师生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守卫安全稳定这层底线。心理中心人手少,成员除了心理日常工作,同时还承担授课任务,有的同时还是辅导员。要完成日常工作和很多活动几乎是不可能,专职教师更多是发挥统筹作用,宏观指导和规划设想。

  (一)依靠兼职教师发挥专业作用

  心理咨询室需要每天安排心理老师值班;心理回访的高校学生多达几百人;心理骨干素质拓展活动需要多组教师带队等等,这些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一个学校其它部门心理学教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大力支持。

  (二)依靠辅导员队伍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管理人员实行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辅导员这支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这是因为:一是这支队伍从事学生管理多年,洞悉学生心理,经验型基础良好,可塑性强,对他们加以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就可以向科学型迈进一大步。二是这支队伍与学生朝夕相处,没有哪支队伍比他们更能第一时间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支持学生,所以他们让我们依靠。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3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何为心理健康?所谓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保持的心理状况,一方面要没有心理的疾病,另一方面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做到这两点,就拥有了我们所说的健康心理。那么,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现状是怎样的呢?体育训练强度与心理健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如何调试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呢?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解答。

  一、我国学生心理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人们的生活步伐逐渐的加快,社会上的竞争也在日益的加剧,人类的情绪已经进去了严重负重的时代。正是这种社会上的变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资料显示,我国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心理问题更是迫在眉睫,1988年的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数已经高达99%。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小觑,严重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发展。另外,在这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中,其中由于心理问题而休学的学生人数占所有休学学生人数的64.4%,高居心病休学之首,这也更加说明了心理问题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也更加证明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性。

  二、体育训练强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适度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适度锻炼,促进身体发展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为心理成长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的常用划分形式,其中往往伴随着成功和失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体育竞赛中,存在着严格的规则与纪律要求,对于培养学生超强的自控力与纪律性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并且还能够锻炼学生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优秀精神。另外,体育锻炼一般都是室外活动,风吹日晒,略微恶略的环境更能对学生进行考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刚毅的性格。

  (2)适度锻炼,促进人际交往通常情况下,体育锻炼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师生共同参与,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和更多的同学交流与互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小的“社会课堂”,课堂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模拟的社会生,在课堂中,学生会受到胜利,会受到挫折,会受到成功,会受到失败,会受到优势,也会受到劣势等等,一系列的体验,都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素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有助于自我认知,也有利于交到更多的朋友。

  (3)适度训练,增强信心体育训练通常都是激烈、艰苦、竞争的,对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力都是很大的考验。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友善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果断、机智灵活的意志品质,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比拟的作用。

  (4)适度锻炼,缓解紧张疲劳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帮助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和我们的心理状况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的从事一项令其情绪消极的任务或工作时,他的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疲劳与紧张。但是,如果保持适度的体育训练,并且在锻炼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就能够明显的减轻疲劳。与此同时,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治疗神经衰弱也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积极休息”。另外,适当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增强心理坚韧性,减轻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根据研究显示,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不锻炼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强好几倍。

  2、超强的体育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英国专家的研究显示,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对人的身体或是心理都具有不利影响,过度的训练会造成体力的大量消耗,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免疫系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在过度的训练时,会产生大量的负荷,促使机体内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对淋巴细胞(免疫系统的前线战士)会有抑制作用,血液中的抗体数量也会由于训练强度的提高而降低。所以,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对我们的身心发展并没有好处,并且不利于健康。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以一蹴而就,需要细水长流,有一些人急功*利,想要一举而成,总是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导致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出现,影响了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3、低强度的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其实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低强度的训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直接的不良影响,不会像高强度的训练那样严重影响身心发展,而是对学生有着间接的影响。就比如一个体育生,长期不坚持锻炼,每天只是跑几百米的训练强度,虽说对身体无害,但是长此以往,体育成绩会一落千丈,与其他人差出水*,到时候学生自己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造成心理上的影响,日复一日,心理就会产生疾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综上所述,是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不同的体育训练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印象,可见不同的训练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不相同,其实毋庸置疑的是我们要作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锻炼,适度的训练强度对我们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无害,而不管是高强度还是低强度都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望大家都能够合理训练,培养健康的心理状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菁华3篇)(扩展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菁华3篇)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培养与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为目标,全面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当代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教育部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重视,但却不重视对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现代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

  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是当代我国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一直得不到重视,忽略了小学老师也是实施教学行为与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力军。导致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不到提升,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1.2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分离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里,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养一直都是出现分离状态。职前培养主要是由师范类学校对教师的前期培养。职后培养是由教师自主进修完成。两者在行政管理和设置机构上严重分离,另外,在培训计划上与课程设置上也显得很不协调。实践证明,教育教学能力和技巧来源于经验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经验的总结,而教师的职前培养只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的教学学术和思想准备。因此,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分离对教师专业的成长起不了作用,也不利于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1.3理论学*与实践上的脱离

  *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对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统一开始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的比重还是比较大,在实践方面也只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实践,严重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因此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严重缺乏,使学生得不到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保证。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方法

  2.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意识

  开展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工作,必须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知,增强教师的培养意识。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必须把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把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纳入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中,建立完善的小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体系,强**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

  2.2统一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实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是培养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改变了以往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离的现象,有利于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目标、充分利用教育人才资源,合理安排培养时间、统筹培养内容、高效率实施培养工作。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保证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都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起来。

  在职前的培养阶段,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这一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从而掌握心理学、心理健康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和技能。通过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

  在职后培训阶段,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能力培养的理论知识学*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心理学基础,懂得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情况、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咨询实用技能,使小学教师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心理讲课教育能力。

  在继续教育阶段,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向广大教师,全面介绍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包罗万象,比如: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为了保证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心理科学理论知识,掌握各种心理辅导问题和技巧。学校首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另外通过各种社会实际活动,比如开展班主任工作的交流以及团日活动等,使广大教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目标,拥有更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需要正视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拓展各种有效的教育渠道,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广大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满足中小学心理服务的各种需求,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1结果

  1.1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以SCL-90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为阳性筛选标准,即视为可能有心理问题,需进一步检查。460名中小学老师中有228人(49.6%)可能有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209人(45.4%),人际敏感186人(40.4%),抑郁177人(35.5%),偏执173人(37.6%),躯体化163人(35.4%),敌对162人(35.2%),焦虑154人(33.5%),精神病性136人(29.6%)。

  1.2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将总均分、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特别是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已超过阳性筛选标准。

  1.3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以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是否班主任为自变量对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又以专业、学历、教龄和收入为自变量对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民族、不同学历、不同收入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中小学老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男教师在偏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已婚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不同教龄教师在躯体化因子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多重比较发现,教龄在10年以下教师的躯体化得分和强迫显著低于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以及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教龄在10~20年之间教师和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之间不存在差异,但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躯体化程度和强迫程度也在增加;不同专业教师在敌对、偏执、精神病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体育艺术类教师在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P<0.05),而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得分不存在差异(P<0.05),

  2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几乎有一半的老师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小学教师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原因可能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生活压力较大、人际交往圈子过于狭窄、角色多、重竞争激烈等,使得教师几乎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强迫是中小学老师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强迫症状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并且逐渐成为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可能跟社会对老师的期望和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苛刻考核标准和严厉的制度以及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

  本研究表明,不同民族中小学老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少数民族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少数民族教师基本上也都大学毕业,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间的差异,使得少数民族老师和汉族老师的同化程度有所上升。不同学历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说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因为学历差异而产生异样心理,学历的优越性在中小学中并不明显。不同收入中小学老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并不因收入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小学教师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进而忽略了经济方面的差异;也有可能是因为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各教师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故而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以往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总体来讲,班主任教师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班级的管理工作;而非班主任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量更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量等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学校临时摊派的行政任务则多由非班主任教师完成。

  本研究还发现,男教师在偏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说明男教师的猜疑和关系妄想比女教师严重,这可能是因为传统观念上男性被鼓励从事更具有挑战性、更能获得高收入的职业,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却迫使越来越多的男性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使得男教师更敏感、更偏执。已婚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是因为已婚教师面临的家庭负担重,家庭社会关系较为复杂,使得他们体验到的工作压力加大,导致躯体化症状和强迫水*明显高于未婚教师。不同教龄教师在躯体化因子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教龄在10年以下老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显著低于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以及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和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之间不存在差异,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躯体化程度和强迫程度也在增加,但当教龄达到10年后,教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症状不再增加,原因可能是随着对教师职业的适应,教师在工作中逐渐学会自我调节来缓解躯体症状和强迫症状,也有可能是因为教龄达到10年后,教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症状已经很严重,已没有再继续增加的可能,具体哪一种原因所导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本研究还发现,不同专业教师在敌对、偏执、精神病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体育艺术类教师在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而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得分不存在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原因可能是因为体育艺术类教师样本数量太小,样本之间的差异过大造成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因为体育艺术类教师思维敏锐活跃,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崇尚个性张扬和释放,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但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

  摘要:将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能促进中小学教师反思师生关系,并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情感,这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文章探析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指出积极心理学能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新思路,并探析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及其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全新心理学理念。此前,心理学主要的用途是治疗患者的心理创伤,以医生治疗患者的方式处理心理问题,这种传统心理学也叫消极心理学。不同于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致力于研究和挖掘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要求心理学家用欣赏的眼光挖掘人的潜能,研究人类的积极人格,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它利用人类内心深处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和唤醒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巨大潜能,促使人追求更富有意义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包括快乐地生活、投入地生活以及富有意义地生活,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它将心理学从研究和治疗病态心理拓展到研究人类的幸福和美德上,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二、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一是积极心理学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继续教育是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水*的重要方法,对完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促进中小学教师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继续教育通常包括职业道德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但随着社会发展,各研究领域之间互相交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适当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理论,以拓宽自身改革的道路。积极心理学在吸纳传统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实证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和预测人类走向幸福和完善的路径,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增加了传统继续教育缺乏的教育理念、思想观念,拓宽了原有的改革路径,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二是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情感。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和唤醒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巨大潜能,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和观念,如乐观、勇敢、幸福感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证实,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大部分具有积极观念的人有着更好的社会道德、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在面对逆境时能更轻松应对。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这种积极的观念非常重要。有了这种观念,在面对来自上级、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时,他们能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心态面对。此外,积极观念能使教师在日常学*和工作中积极乐观,心情更加愉悦。因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该大力运用积极心理学,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情感和观念,使之塑造积极人格。三是积极心理学能促进中小学教师反思师生关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教学仅仅是主体对客体作用的一个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学生是主体性与能动性统一的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有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当今社会,互联网迅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中小学生的思维、视野较以往更加开阔,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容忽视。积极心理学倡导用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挖掘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接受积极心理学理念,掌握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方法,有助于他们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挖掘、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学*和教育目标实现,也有助于他们反思自身角色、教育方式,进而打破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育模式,建立新型师生*等的关系。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可行性

  一是积极心理学理念符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保持积极向上态度的人,更容易在逆境中保持好心态,战胜逆境,取得成功。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情感、积极品质的培养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营造,展示了一种积极教育的理念。这种理念符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达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除了提升教师教学水*,还应使受训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形成健康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就教师而言,当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文化素养除了学科性知识,还应具备条件性知识和自我健康发展的能力;就学生而言,中小学学生年龄偏小,有些学生未意识到心理已处于亚健康状态,更不会及时寻求老师或家长的帮助,而是任消极情绪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师掌握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后,就能更好地帮助中小学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保持乐观。二是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心理品质与中小学教师所需心理品质相符合。积极心理学理论要求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人类蕴藏的潜能,积极挖掘人类固有的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强调人的内在价值。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研究和利用人类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和优秀力量对抗人生遭受的苦难与困境,引导人们用乐观向上的心态,更好地收获人生幸福和快乐。将这些心理品质迁移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能促使他们保持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学*热情参加继续教育,形成主动参与继续教育的学*氛围,进而带动其他老师一起参与继续教育活动。此外,还能使中小学教师形成激发自身潜能、增强专业知识、不断促进自我发展的心理品质。具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教师更容易在教育活动中保持信心,在学*与工作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三是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相联系。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思想,倡导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心理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体现普遍意义的博爱与人性。积极心理学不仅将人类自身的优点看作可以用来克服其缺点的有利工具,而且致力于通过不断激发人类内在的优秀品质,研究和促进整个社会持续、和谐发展。此外,积极心理学能够培养个体作为社会一分子所拥有的那份积极而强烈的归属感。这份归属感能促使个体认同自身是整个社会和国家中的成员,进而更加积极地面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在保持自己优秀的同时促进他人变得更加优秀、更积极向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中小学教师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他们创造各种继续接受教育的条件,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及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更好开展,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

  四、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路径

  (一)丰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我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为所有教育工作者提供终身教育、终身培训观念,通过不断教育培训补充和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漏洞。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纳了众多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为许多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优秀研究成果也能为中小学继续教育所用,为中小学继续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增添新内容,弥补原有教育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表现出的不足,使继续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愈趋完善。除了旨在弥补教师的知识缺陷、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还应当关注教师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实的教师继续教育往往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这恰恰是积极心理学能弥补的部分。积极心理学强调挖掘人的潜能,致力于培养积极的人格,这对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个人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可见,积极心理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中小学继续教育在促进教师个人全面发展的知识方面的缺陷,使继续教育内容更加完善。

  (二)调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象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具有比较明显的计划管理色彩,从中小学、县(区)、市、省到国家级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通常是“强制的荣誉和福利”,因此中小学教师自身并没有“是否同意或愿意”参与继续教育的表达权和选择权,这种“强制”的继续教育会促使受教育对象通过“软抵抗”的形式,表达对现行继续教育活动的不满,即在继续教育活动中表现为“出工不出力”。“软抵抗”表示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组织(管理)者面前常常表达“同意学或者愿意学”,但在继续教育的实际活动中“身在曹营心在汉”。换言之,形式上接受培训,实质上在培训课堂“随身携带”其他任务。在接受继续教育后,部分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将在培训中获得的教育知识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此外,参加培训的教师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水*,有着不同的参与目的,希望从培训中学*的知识并不同,但是继续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是有限的,对不同教师不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也无法关照到所有参与课程培训的老师。积极心理学认为,当自主、能力、关系三种人的先天需要得到满足时,最有可能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培训者可以加大情感方面的投入,给予教师一些空间去发挥,使他们更具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样对培训的效果大有裨益,可以提高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教师的个性需求,增强继续教育效果。

  (三)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

  按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是由各区县的教师进修学校或者是教育培训单位负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与计划,通过教师进修学校,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可否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水*,加强了他们的业务能力,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但是,由于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监督与考核,有时行政主体缺位,有时管理职能交叉重合,甚至有些教育培训规定存在漏洞,导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效率低下,难以充分激发中小学教师的主体精神。总之,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积极心理学旨在促进人类持续探索自身的积极力量,使人自发追求幸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通过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活动,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的总体教学能力,促使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扮演提供高水*教育质量的辛勤园丁的角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积极心理学都包含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组织系统理论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活动中,有助于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效率低、教师主体性弱等问题,有益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积极心理学中组织系统理论的应用,可以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活力,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积极心理学中的组织系统理论还能够改善整个社会环境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态度与看法,使整个社会形成支持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帮助中小学教师克服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抗拒心理,促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菁华3篇)(扩展5)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菁华3篇)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作为一位教师,他要么是在帮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心理健康如果出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比他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具重要性。国内*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的水*。这让我们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担心,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担忧。

  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方面: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只有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教师要了解实时的教育政策,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具有稳定而积极的心境;五是能够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吴思孝认为,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应符合下面五个标准: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林崇德认为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他们对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共识,即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人格、热爱本职工作、良好的心态并认同教师角色。

  社会支持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给予的各种支持。从社会剌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看,社会支持被定义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如来自家庭成员、同学、同事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所获得支持和帮助来缓解精神紧张、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多,那么个体的正性生活体验和正性的情感就多,与此同时,负性体验和负性情感就少,心理障碍就少。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诸如焦虑、沮丧、长时间压力等心理困扰。教师群体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来自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学生家长、家人和朋友等。教师在学校中获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态度与他们所获得的学校领导支持间存在显着相关。学校领导的支持比同事或者朋友的支持更具影响力。宋中英2007年的研究发现同事的支持会增加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而来源于校领导的支持对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是最有效的。因此,学校领导在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要考虑从情感因素上给予教师支持,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体验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等,从多个角度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的提高。

  主观幸福感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认知评价。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对它的评定依赖于个体内在的标准;其次,主观幸福感是相对稳定的,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有时会受到当时的情境和情绪的影响,但通常它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最后,主观幸福感有整体性的特点,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了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即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的因素之一。据调查表明,不同心理健康水*教师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水*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健康水*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调查也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是有区别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内在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心理健康不仅有主观感受的一面,也包括了感受不到的一面。简单来说,感到幸福的人并不说明其心理健康水*一定高,心理健康水*高的人也不一定总是感到幸福。因此,心理健康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也只是部分的反映心理健康水*。

  其他因素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因素。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开始施行教师聘用制。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这使得教师工作竞争加剧;其次,随着学生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与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工作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次,教师工作劳动强度大,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跟他们的劳动付出未成正比,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失衡;最后,由于教育的改革,社会经济也在转型阶段,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价值取向多元化、教师的生存危机等问题都是导致教师身心不健康的重要压力源。

  学校因素。首先,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够重视,导致教师获得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其次,学生的行为问题、学*问题以及升学指标压力,使教师常常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最后,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是现在许多教师感觉到紧张和有压力的根源。践与寻求结果、验证与得出结论来有序组织教学。

  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的练*、实验、实*、社会实践、研究性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多接触实际生产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解决实际生产过程的各种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授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把实物、动态演示、静态图形、文字表达、声音解说有机融合在一起,把抽象教学变为形象直观的教学,使许多学生听起来枯燥、老师讲解费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能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具有多种形式,教师应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工作得以优化。

  教师个人因素。首先,教师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对自己对学生的期望过高、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矛盾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甚至是*感,以致常常感到悲观失望、焦虑彷徨;其次,家庭负担重,尤其是有孩子的女教师,由于教师工作本身的繁忙,使她们照顾家庭的时间很少,对家庭对子女有愧疚感。再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结构的老化也容易使教师时常感觉力不从心,从而有职业倦怠和焦虑感;最后,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卫生知识,这使他们长期压抑的心理未能获得及时的调整。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促进的作用;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因素与教师心理健康水*也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提高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重视教师生活质量、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促进教师往专业化发展,专业化水*越高,工作成效越高,教师能更多地体会到教育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建设富足的精神家园。给予中小学教师更多有效的社会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领导与教师间相互的支持与帮助、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和理解,这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培养与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为目标,全面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当代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教育部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重视,但却不重视对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现代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

  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是当代我国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一直得不到重视,忽略了小学老师也是实施教学行为与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力军。导致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不到提升,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1.2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分离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里,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养一直都是出现分离状态。职前培养主要是由师范类学校对教师的前期培养。职后培养是由教师自主进修完成。两者在行政管理和设置机构上严重分离,另外,在培训计划上与课程设置上也显得很不协调。实践证明,教育教学能力和技巧来源于经验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经验的总结,而教师的职前培养只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的教学学术和思想准备。因此,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分离对教师专业的成长起不了作用,也不利于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1.3理论学*与实践上的脱离

  *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对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统一开始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的比重还是比较大,在实践方面也只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实践,严重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因此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严重缺乏,使学生得不到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保证。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方法

  2.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意识

  开展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工作,必须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知,增强教师的培养意识。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必须把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把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纳入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中,建立完善的小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体系,强**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

  2.2统一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实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是培养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改变了以往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离的现象,有利于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目标、充分利用教育人才资源,合理安排培养时间、统筹培养内容、高效率实施培养工作。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保证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都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起来。

  在职前的培养阶段,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这一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从而掌握心理学、心理健康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和技能。通过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

  在职后培训阶段,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能力培养的理论知识学*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心理学基础,懂得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情况、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咨询实用技能,使小学教师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心理讲课教育能力。

  在继续教育阶段,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向广大教师,全面介绍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包罗万象,比如: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为了保证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心理科学理论知识,掌握各种心理辅导问题和技巧。学校首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另外通过各种社会实际活动,比如开展班主任工作的交流以及团日活动等,使广大教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目标,拥有更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需要正视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拓展各种有效的教育渠道,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广大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满足中小学心理服务的各种需求,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

  1结果

  1.1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以SCL-90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为阳性筛选标准,即视为可能有心理问题,需进一步检查。460名中小学老师中有228人(49.6%)可能有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209人(45.4%),人际敏感186人(40.4%),抑郁177人(35.5%),偏执173人(37.6%),躯体化163人(35.4%),敌对162人(35.2%),焦虑154人(33.5%),精神病性136人(29.6%)。

  1.2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将总均分、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特别是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已超过阳性筛选标准。

  1.3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以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是否班主任为自变量对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又以专业、学历、教龄和收入为自变量对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民族、不同学历、不同收入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中小学老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男教师在偏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已婚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不同教龄教师在躯体化因子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多重比较发现,教龄在10年以下教师的躯体化得分和强迫显著低于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以及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教龄在10~20年之间教师和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之间不存在差异,但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躯体化程度和强迫程度也在增加;不同专业教师在敌对、偏执、精神病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体育艺术类教师在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P<0.05),而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得分不存在差异(P<0.05),

  2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几乎有一半的老师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小学教师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原因可能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生活压力较大、人际交往圈子过于狭窄、角色多、重竞争激烈等,使得教师几乎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强迫是中小学老师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强迫症状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并且逐渐成为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可能跟社会对老师的期望和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苛刻考核标准和严厉的制度以及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

  本研究表明,不同民族中小学老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少数民族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少数民族教师基本上也都大学毕业,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间的差异,使得少数民族老师和汉族老师的同化程度有所上升。不同学历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说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因为学历差异而产生异样心理,学历的优越性在中小学中并不明显。不同收入中小学老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并不因收入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小学教师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进而忽略了经济方面的差异;也有可能是因为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各教师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故而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以往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总体来讲,班主任教师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班级的管理工作;而非班主任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量更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量等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学校临时摊派的行政任务则多由非班主任教师完成。

  本研究还发现,男教师在偏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说明男教师的猜疑和关系妄想比女教师严重,这可能是因为传统观念上男性被鼓励从事更具有挑战性、更能获得高收入的职业,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却迫使越来越多的男性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使得男教师更敏感、更偏执。已婚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是因为已婚教师面临的家庭负担重,家庭社会关系较为复杂,使得他们体验到的工作压力加大,导致躯体化症状和强迫水*明显高于未婚教师。不同教龄教师在躯体化因子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教龄在10年以下老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显著低于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以及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和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之间不存在差异,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躯体化程度和强迫程度也在增加,但当教龄达到10年后,教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症状不再增加,原因可能是随着对教师职业的适应,教师在工作中逐渐学会自我调节来缓解躯体症状和强迫症状,也有可能是因为教龄达到10年后,教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症状已经很严重,已没有再继续增加的可能,具体哪一种原因所导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本研究还发现,不同专业教师在敌对、偏执、精神病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体育艺术类教师在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而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得分不存在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原因可能是因为体育艺术类教师样本数量太小,样本之间的差异过大造成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因为体育艺术类教师思维敏锐活跃,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崇尚个性张扬和释放,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但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菁华3篇)(扩展6)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菁华3篇)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幼儿初步理解什么是孤独。

  2、能够正确认识独孤,并学*如何远离独孤,走向合作。

  3、通过连体人、背靠背、两人三足这三个相关合作的游戏,幼儿感受与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此次课程学会分享与合作。

  活动准备

  一组讲述孤独兔子故事的幻灯片,几张挖了两个洞的报纸以及废旧的纸盒皮等等。

  活动过程

  1、活动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关于小兔子的故事,小朋友们以前一定是没有听过的,因为这个故事是最*才刚刚发生的哦。所以接下来小朋友们就要认真听清楚啦,因为小兔子最后需要小朋友们的热心帮助。

  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从其中的图片讲述小兔子的性格遭遇。故事概况:从前有一个小兔子,由于*时自己一个人在家,所以都很少出去和别的小伙伴们做朋友。可是有一次森林里面突然起了大火,大家都在互相帮助思考逃生的办法,可是小兔子却是孤独的一个人在大火中挣扎着,如果当时小朋友正好在小兔子的身边,会怎样帮助小兔子顺利逃离火灾现场呢?

  2、针对故事中的问题,让幼儿自由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再归纳出几个有意义的回答让幼儿参与讨论。并从讨论中得出幼儿的回答是否可行,以后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会不会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合作。

  3、设计游戏让幼儿体会合作的快乐。

  游戏一:连体人。

  游戏规则:幼儿自选同伴,两人一组。将挖好两个洞的报纸分别套在两个人的脖子上,将两人连在一起。两人一组沿着教师指定的路线走、跑、过障碍物等。如果报纸中途破碎则停止游戏,以报纸不破碎者为优胜。

  说明:障碍物可以是某个特定的纸盒铺成的小路,或者是教师自行画的圈圈之类的。

  游戏二、背靠背。

  游戏规则:幼儿自选同伴,两人一组。让幼儿两两背对背坐下,两腿伸直,双手臂向后互相钩住,然后试着站起来。

  说明:这个游戏教师可以划定一些范围,首先把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大组,然后每个大组派出两个小朋友进行游戏,剩下的小朋友为自己的组员加油。轮流着进行。

  4、通过上面的游戏,小朋友们在玩完之后分小组分享感受。

  教师叫几个小朋友代表进行讲述自己小组的体会。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玩游戏的时候都很开心,都知道怎样去跟自己的小伙伴好好合作与沟通,所以呢,可以看出我们班的所有的小朋友都不是孤独一个人的。那么刚才故事中的小兔子呢,在你们玩游戏的时候悄悄的告诉老师它通过你们热心的帮助已经找到自己的小伙伴啦,所以不再孤独一个人了,于是呢,最后就能够安全的和小伙伴互相合作逃离火灾现场了。它呢,要老师谢谢小朋友的热心帮助!

  5、活动结束

  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又是听故事又是玩游戏的玩的很开心,那么小朋友们是不是都能够想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做事情呢?在家里面,有爸爸妈妈的帮助,在幼儿园里面,和小朋友们、老师们在一起,大家相亲相爱,是不是不会感到孤独了呢?所以呢,小朋友们在家里面可以帮忙爸爸妈妈拿拿拖鞋,端端水,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合作搬搬桌子之类的,于是,什么事情都难不倒我们啦,对不对?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2

  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绘本故事感受妈妈的爱并且表达出来。

  2、了解妈妈的辛苦,能够用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妈妈。

  3、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对妈妈的爱,喜欢参与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

  1、PPT绘本故事《我妈妈》

  2、视频

  3、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的好妈妈》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声音由弱到强,教师轻轻哼唱进入课堂。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2、听到这首歌词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情景?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3、谁能说一说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母爱的伟大、我们对妈妈的爱)

  二、听绘本故事,说说我们的妈妈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绘本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不好?"

  (小朋友们要竖起耳朵来听,等故事听完了老师会有问题问你们)

  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

  1、故事里的小朋友说他的妈妈是什么呢?老师先来说,故事里面说他的妈妈是个大厨师、是个神奇的画家、是个大力士。还有什么呢,请小朋友们举手回答。

  2、现在让我们再回顾一遍故事,看看小朋友们说的对不对。(真棒,小朋友们给自己鼓鼓掌)

  3、听完了故事,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妈妈。

  4、最后我们要跟我们的妈妈说一句什么话呢?(我爱她,永远爱她)

  三、看视频,用自己的行动表现对妈妈的爱

  1、小朋友们说一说两个视频分别讲的什么内容。

  视频一:小朋友的妈妈给他送牛奶

  视频二:妈妈给奶奶洗脚,小朋友给妈妈洗脚,还给她讲小鸭子的故事

  2、教师:"视频里的小朋友爱他的妈妈,所以给她妈妈洗脚,那我们也爱我们的妈妈,我可以为我们的妈妈做些什么呢?"

  比如妈妈下班回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3、听歌做动作

  结束语:

  今天我们从绘本故事还有视频里都知道了妈妈对我们的爱,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也很爱自己的妈妈呀?可是我们有些小朋友的妈妈都不知道呢,所以我们也要大声说出我们对她们的爱。今天回到家看到妈妈,我们要对妈妈说什么呢?让我们大声说出来。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3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所表达的爱并尝试用语言、行为等方法大胆表现。

  2、体验爱和被爱的快乐情感。

  3、懂得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关心父母、尊敬长辈。

  活动准备:

  1、故事《快乐地家》,爸爸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制作的相册,说给孩子的话(录音),感恩的心(歌曲)课件。

  2、爱心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导入活动。

  (一)欣赏故事《快乐的家》。

  提问:

  1、小兔乐乐有一个快乐而温馨的家,听乐乐在说什么?怎么说的?他们的心情会怎样?

  2、乐乐说出了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那你们爱爸爸、妈妈吗?

  (二)小结:

  爱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大声说出来,是怎样爱的?

  二、倾听书信,爸爸妈妈对小朋友的爱。

  (一)读爸爸妈妈的来信《宝贝,你长大了》

  1、你们听后有什么感受?

  2、用信可以传递我们的爱。

  (二)欣赏"爱的相册"1、请每位幼儿说一句最想向爸爸、妈妈说的话。

  2、相册可以留下我们的爱。

  (三)听录音《亲爱的孩子,我爱你》

  总结:每个人都有爸爸妈妈,他们天天为我们忙碌着,的确很辛苦,我们也要好好的回报父母。

  三、你对爸爸妈妈的'爱(一)欣赏课件并提问:

  1、你看到的小朋友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

  2、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

  (二)"悄悄话"爱心卡。

  我们爱爸爸妈妈的方式很多很多,为了表达对他们的爱,把我们的心愿说在爱心卡上,送给爸爸妈妈。

  (三)表演歌曲《感恩的心》,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把自己的爱心卡献给爸爸妈妈。

  2、在日常生活中,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今天的父母已经倾尽所有来爱孩子、照顾孩子。但孩子们由于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连他们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养成了对父母只知索取,不懂感恩的不健康心理。为了培养幼儿从小感恩父母的情感,我设计了本活动《爸爸妈妈,我爱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菁华3篇)(扩展7)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方案 (菁华3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方案1

  指导思想

  健康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广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对生活环境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提高环保意识和普及健康环境知识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开展健康教育,旨在让幼儿及家长了解空气质量对身体的重要性,从而养成注意室内卫生的好*惯。

  由于人类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部分报道为90%以上,至少在80%以上)在室内度过,地球上不同尺度的环境最终主要通过室内环境影响人类,因此,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已不容忽视!

  活动目标

  1、宣传空气质量影响身体健康的知识;

  2、通过这次活动,让小朋友家长了解空气污染物对人的健康威胁;

  3、促进幼儿健康水*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4、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活动准备

  1、选定好活动开展的时间、提前邀请好要来参加活动的家长及孩子。

  2、场地的安排(选定幼儿园内一块空*地或草地,保障孩子安全)

  3、道具(音响2个、插线板、数码相机),宣传条幅(挂在幼儿园大门和围墙上做宣传,如“constant小医生新年空气考察活动”),小礼品、奖品(玩具、文具)

  4、宣传画册(可爱图片,吸引幼儿索要,这时家长出于安全防卫和好奇的心理会看看)

  内容及过程

  1、在幼儿园空地上举办活动。

  2、活动开场,点出宣传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什么是空气污染,以及空气质量的相关问题。让小朋友整齐的.坐在一起,我们的主持人开始像他们生动的描述空气污染物的危害,让他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再教他们如何去赶走空气污染物,保护身体不受侵害,健康成长。

  3、然后我们可与小朋友玩游戏:

  (1)吹气球

  气球要喷图文(如:Logo、让空气看得见)。一个家长代表和自己的一个孩子建成一组,比赛吹气球,每吹好一个constant气球就会得到孩子的一个吻,100秒内得到孩子吻最多的一组为获胜方,奖励小玩具一个。通过我们的小活动来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让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2)水果蹲(把小朋友分为4组,各自扮演几款产品喊到谁蹲时谁就蹲,蹲错者将受惩罚(表演)。把以前游戏中的苹果、香蕉、桔子改为指示灯、显示器、检测仪、甲醛仪。教师扮演空气中“有害气体”,当“有害气体”喊到哪个亮,扮演我们产品的小朋友就蹲下来做向他鬼脸。违规者可以唱歌、跳舞、读英文字母。让产品和游戏相结合,效果较好。

  (3)传花鼓

  让小朋友在一起站成一个圈,一个人敲鼓,鼓响开始传红花,鼓停时花落谁手,就得表演,唱歌、跳舞都行。表演较好的有奖品。放松放松,不要所有活动都和产品靠边,这样不好。

  (4)种花草(红豆杉),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告诉小朋友和家长红豆杉的作用。选十个家庭,每个家庭一颗植物、一个花盆、工具若干、土为公用。学*种花流程,懂得爱护植物,保持空气清新。种好后的花草可以自己抱回家,留作纪念。本活动是为了让小朋友和家长对空气质量重要性的意识增强。

  (5)创意绘画

  选择任意自己喜欢的物体,画一幅画,可自由发挥,家长可口头指导,但不可以动手去画。画完后交予老师评委打分,作品将在幼儿园内展出,每个参与者都有精美小礼品一份。

  注意事项

  1、监护员若干,监护幼儿安全。

  2、随时监控,要时刻小心意外的发生。

  3、记得用相机拍些活动时的照片,可放入网站内,作公司动态。

  4、禁止闲杂人进入场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5、保持场地清洁,及时清扫。

  6、保证进出入秩序,不要凌乱,要大家开心且轻松。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方案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谈话、游戏让幼儿巩固方案的内容。知道绿色食品、朋友、好*惯、运动组成了健康的身体。

  2、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成功感。

  二、活动准备

  套套娃一个,纸条(上面分别写有*惯、朋友、绿色食品、运动、健康身体)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套套娃,请幼儿寻宝,引起幼儿闯关兴趣。

  师:在套套娃的身体里藏有一个宝藏,你们想拥有吗?

  2、通过闯关,让幼儿巩固方案健康身体的组成

  (1)第一关:*惯

  师:你们有*惯吗?*惯有两种你们知道是那两种?哪些是坏*惯?好*惯有哪些?

  你们喜欢好*惯还是坏*惯?

  (大家一起用坐得好的*惯打开套套娃)

  (2)第二关:朋友

  师:你们有朋友吗?跟朋友见面你们会怎么样做?你是怎么样交到朋友的?如果和朋友吵架你会怎么做?

  (和朋友互相拥抱,用朋友的力量打开套套娃)

  (3)第三关:绿色食品

  师:什么样的食品称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有哪些?你们喜欢绿色食品吗?为什么?

  (请幼儿用身体摆出一种喜欢吃的水果来,用绿色食品的力量打开套套娃)

  (4)第四关:运动

  师:你们喜欢运动吗?*时都有运动吗?都在哪里做些什么运动?做运动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请小朋友做一种运动的动作,用运动的力量打开套套娃)

  3、找出宝藏,知道宝藏的秘密就是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

  师:原来宝藏的秘密就是健康的身体,我们怎么样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呢?

  4、结束

  我们得到了宝藏,要懂得与别人分享,现在我们就出去跟你们的好朋友说说。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方案3

  一、指导目标:

  1、本学期继续对全园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活动,使幼儿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控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相互关怀、团结合作;能够勇往直前、分享快乐;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针对个别留守儿童,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通过沙盘游戏等心理辅导活动,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以面向全园幼儿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真正进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幼儿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

  4、对全园教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减轻教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关爱自我,分享快乐!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培养;

  2、为了更好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多与各班老师交流,分享;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幼儿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4、做好心联小屋的工作、幼儿园博客的更新、家长培训工作,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三、具体实施:

  1、教师方面:

  (1)、对教师进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培训。

  (2)、为每个班的幼儿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并请各班的老师随堂听课。

  2、幼儿方面:

  (1)、教会幼儿掌握几种让心情变好的方法。

  (2)、让幼儿随时有表达和宣泄自己情感的地方。

  (3)、让幼儿通过心理活动的开展,能够认识自我,改变错误行为,不断成长、快乐分享。

  3、家长方面:

  与家长多沟通;为全园家长组织一次培训。(听专家讲座的形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