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菁选

首页 / 教学心得 / | 2023-03-01 00:00:00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惯。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1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态度、行为*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2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上涨,你感觉到贫穷了吗?压力不断,你感觉到疲惫了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轻松快乐的去工作,如何去热爱,去更热爱我们的职业呢?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让教师爱上教学》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锦囊妙计”。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需要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就蕴含在这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中。

  第三、教师要在创造中享受喜悦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教师的讲课分成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一种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这叫照本宣科照着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这是依样画瓢照着讲;过去怎样讲,今天还是那样讲,这叫固步自封照着讲。照着讲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定论,舍不得过去。所谓接着讲,就是对书本要批判性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讲完现有结论,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是超越定论接着讲;对自己受教育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听到和学到的其他历史的教学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中批判,在借鉴中创新,这是超越前人接着讲:对自己的教学始终抱着批判的态度,始终“不满意”并致力于改进使自己“满意”,这是超越昨天接着讲。

  照着讲天天如此,始终如此,尽管可以轻松一点,但却难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将使我们对教学充满期望,并享受实现希望的幸福。

  原来,“教师”也可以精彩。感谢工作,让我们生存,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充实而有意义。爱上工作,也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3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4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静和*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对此,回想从教二十年以来我,很有感触、深有体会。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另我思考很多很多……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惯,对学*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5

  佐尔丹-柯达伊(Zoltan ·Kodaly,1882-1967年)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他的教育体系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有高标准的艺术、审美要求,并且探讨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观念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例如,艺术教育与人的自身成长、全面发展的关系;音乐文化在全部知识文化中的作用;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继承本民族传统与学*人类优秀艺术文化的关系;如何借鉴前人的、国外的优秀传统等等。柯达伊在几十年中为不同程度儿童所写的上千首歌唱、读谱练*,在匈牙利被称为“黄金储备”。从60年代起,这种教学法迅速地传播,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他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对于世界各地的音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教学法主要内容是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节奏和唱名的简记法。

  匈牙利的学校开展音乐课教育已有久远的历史,*百年来其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普遍采用了柯达伊教学法。他们的音乐程度广博而精细,因为匈牙利人认为音乐是孩子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在常规学校里,孩子们每周都有两次音乐课,音乐学校里,每天都有音乐课,孩子们有机会学*一种乐器。音乐课程同样也包括倾听、即兴创作、识谱等等。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们坚信,音乐与数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他们相信,音乐对孩子们的逻辑性和批判思维有所帮助,学*音乐的过程能够发展完整的人格。因此,也取得了较大的柯达伊音乐教育的基本特色。

  柯达伊倡导以歌唱为主的灵活多样的音乐教育

  柯达伊认为,儿童只有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审美体验、获得真正的音乐文化。歌喉是每个人都有的乐器,歌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艺术活动,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又有效的途径。合唱对于促进合作意识、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音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合唱中人们学会倾听、配合、理解默契,会使人们走出封闭狭窄,培养人际间的合作理解的态度,培养人的社会人格。

  儿童音乐活动开始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感觉。在匈牙利的幼儿园中的歌唱往往是以歌唱游戏的方式出现,特别是在低年级。“儿童表演的歌唱游戏主要是坐着或站成圆圈,做手臂运动或踏脚的动作,在歌唱游戏中,他们可以扮演简单的角色,但是由于年龄发育的限制,游戏也不要复杂,”“儿童教育中歌唱和动作总是紧密联系的,通过经常的音乐活动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见,柯达伊所提倡的音乐教学并不拘泥于歌唱这一种单一的形式,而是将歌唱、动作、游戏、表演、即兴创作等形式相结合的综合音乐教育。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强调用最符合儿童特性的民族音乐、童谣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育中,并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

  优秀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匈牙利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是柯达伊体系中教材的主要来源。柯达伊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最完美的表现。所以,儿童的音乐教材必须是真正的民间音乐,童谣和优秀作曲家根据民族音调创作的作品。

  《50首儿童歌曲》、《五声音阶音乐》、《333首读谱练*》是柯达伊专门为儿童写作的作品,这些都是五声音调、最大音域不超过六度的歌曲,在2个音级到5个音级范围内使用。其中,歌词是优秀诗人专门为儿童所写的抒情小诗,他们也提高了曲调的感情效果和吸引力,它使用儿童自己的.语言,但又不是口齿不清的呀呀学语。这些短小的作品可以使儿童进入游戏,我们也可以为真正的歌曲学*作准备。

  柯达伊一生中写作了大量的儿童作品。其数量之大、艺术规格之高,在各国作曲家中是罕见的。丰富的教材建设是柯达伊教育思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之一。柯达伊多次在文中提到过粗俗浅陋的艺术趣味所带给儿童的影响。他作了许多作品可以用于儿童的队列活动和游戏,并配以生动的教学方法,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天性,是最自然、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来促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柯达伊音乐教育关注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创作能力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教学中应结合各种音乐要素,启发、鼓励儿童的创作体验。

  ——柯达伊

  感知音乐结构、形式的能力对于获得完美的音乐体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匈牙利音乐教育中把结构意识与分析看作既是理解音乐的基础又是培养儿童创作能力的基础,这种能力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学*、贯穿音乐教育全过程。柯达伊认为,创作能力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教学中应结合各种音乐要素,启发、鼓励儿童的创作体验。

  儿童教育阶段主要通过歌唱游戏和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儿童对音乐结构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例如,把游戏可以设计为:教师发出的声音表示在山上,儿童的模仿表示是回声;教师是电报发报员,儿童是收报员;教师在卫星上发信号,儿童是地面接受站,等等,孩子们非常有兴趣参与这些活动。幼儿园的孩子可以自己设计各种节奏片段,在集体中进行创作和模仿的练*。教师还可以歌唱儿童熟悉的曲调,但是变化为新的歌词内容,使儿童适应歌曲的部分变化,感觉旋律与不同歌词的结合。还可以选择一句儿童熟悉的曲调,游戏式地轮流填词,内容是孩子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话。这些练*启发了儿童用他们自己头脑中已经积累的音乐语言表达他们的感情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6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7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本人受益颇深,其中有关教学媒体那一节,印象非常深刻。教学媒体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学*兴趣增强了,学*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用书。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理念需要终身学*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化、学*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体会,记得在以前当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的老师上立体几何,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但没有具体的操作,……,从有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形象、生动。那时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教师,我会把木匠工具搬进课堂,让空间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在实物的演示下,静与动的实践过程中豁然开朗。

  现在我已经踏上了教师的岗位,在课堂上对曾经我们视之为神话的木匠却只字不提,更不用说搬工具了,这就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可能性和针对性。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成了我的奋斗目标。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与体会。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8

  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常对学生应该是比较尊重和友爱的,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随意、散漫,甚至影响到同学学*的不良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尊重和友爱成了他们不和谐的音符的“温床”,如何在不变“温床”为“冰床”的前提下,能够让“温床”飘出和谐的音符,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唯有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让他们爱上学*。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9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时不学*,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10

  《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节选,主要讲的是民主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两方面内容。读完这本书实在受益匪浅,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真正实现了教孩子三年,想孩子三十年,切实做到了为学生服务。

  以下分两个方面谈感受:

  一、 民主化管理

  魏书生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如今还担任教育局的局长,一年*均外出开会4个月,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均高7.8分……面对这一切让人惊讶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保证教学的成功?

  我们认真研究魏书生的教学管理经验后,就会发现,魏书生管理艺术的核心有两个字:民主。

  魏老师主张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采取的具体实施方式就是承包责任制,将各项班级日常工作细化,承包给个人,专责管理,从而形**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的大好局面。这种举措大大强化了个人的责任心,充分激发了班级各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集体推进了班级的各项工作。

  民主化是魏书生取得教育成功的要诀。学生学*积极性这么高,您是用什么办法调动的?在每次公开课后,面对众多同行的询问,魏书生总是这样回答的: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 魏书生认为,教学不民主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说:教与学之间毫无民主的气氛,思想没有相互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琢磨着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效率怎么会高?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民主呢?魏书生认为,首先是师生心灵的沟通。一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魏书生说: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魏书生认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说: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心理、原有的知识水*、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当老师,最头疼的可能就是班上的后进生了。作为全国优秀教师、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眼里的后进生是个什么样子?

  魏书生认为,人都是有差别的,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等等,都会造**的差异。作为老师,要承认并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激发出他们学*的兴趣,使学*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地进步。

  在盘锦实验中学当校长时,他把一个全年级成绩最差的'学生要到了班里。进班第一件事,魏书生让他自己找优点,这个男生说,我没有优点。魏书生说:"不可能,我已经发现了两个优点!"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一听说自己又优点,居然脸红了。

  这个学生语文考试只得了8分,这要是搁在别的老师身上惟恐避之不及,可是魏书生居然夸他:"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魏书生就是这样换个角度看学生,把他们积极的、乐观的一面调动起来。有了这样一*话,原来惨不忍睹的卷子看着也顺眼起来了,魏书生又帮他分析每道大题还有哪些潜力可挖?生字填空、文学常识、作文……结果,这个学生最后又找出了一二十分的"可发展空间"!下一次考试,考了58分,慢慢地,及格了。

  在魏书生的眼里,后进生的意思就是"后来进步的学生",老师要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

  最后,魏书生的教育民主集中体现在决策过程民主,多同学生商量。 既然学生是学*的主人,那么学生就有参与教学过程和民主决策的权利,这也是教学民主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发挥教学民主,就必须把教学民主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魏书生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他指出,要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惯;我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主人。

  正如魏书生所说,在采用这些方法时,自始至终都要有民主的思想,都要有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改革的态度。如果是思想上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尊重学生,主观片面地压制、强迫学生,那么,多好的方法也都会被用糟的,都不会收到好效果的。——这是魏书生教育教学一贯的做法和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的爱而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我们愤懑,我们委屈,却不知道我们的爱错失了方向。智慧源于真爱,真爱触动心灵,爱的力量很伟大。魏书生的民主教育观让我懂得了身为教师的妙处、用处,坚定了我走一条既轻松又快乐的教育之路的决心。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菁选扩展阅读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菁选(扩展1)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体会1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时不学*,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体会2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上涨,你感觉到贫穷了吗?压力不断,你感觉到疲惫了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轻松快乐的去工作,如何去热爱,去更热爱我们的职业呢?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让教师爱上教学》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锦囊妙计”。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需要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就蕴含在这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中。

  第三、教师要在创造中享受喜悦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教师的讲课分成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一种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这叫照本宣科照着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这是依样画瓢照着讲;过去怎样讲,今天还是那样讲,这叫固步自封照着讲。照着讲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定论,舍不得过去。所谓接着讲,就是对书本要批判性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讲完现有结论,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是超越定论接着讲;对自己受教育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听到和学到的其他历史的教学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中批判,在借鉴中创新,这是超越前人接着讲:对自己的教学始终抱着批判的态度,始终“不满意”并致力于改进使自己“满意”,这是超越昨天接着讲。

  照着讲天天如此,始终如此,尽管可以轻松一点,但却难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将使我们对教学充满期望,并享受实现希望的幸福。

  原来,“教师”也可以精彩。感谢工作,让我们生存,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充实而有意义。爱上工作,也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体会3

  佐尔丹-柯达伊(Zoltan ·Kodaly,1882-1967年)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他的教育体系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有高标准的艺术、审美要求,并且探讨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观念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例如,艺术教育与人的自身成长、全面发展的关系;音乐文化在全部知识文化中的作用;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继承本民族传统与学*人类优秀艺术文化的关系;如何借鉴前人的、国外的优秀传统等等。柯达伊在几十年中为不同程度儿童所写的上千首歌唱、读谱练*,在匈牙利被称为“黄金储备”。从60年代起,这种教学法迅速地传播,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他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对于世界各地的音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教学法主要内容是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节奏和唱名的简记法。

  匈牙利的学校开展音乐课教育已有久远的历史,*百年来其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普遍采用了柯达伊教学法。他们的音乐程度广博而精细,因为匈牙利人认为音乐是孩子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在常规学校里,孩子们每周都有两次音乐课,音乐学校里,每天都有音乐课,孩子们有机会学*一种乐器。音乐课程同样也包括倾听、即兴创作、识谱等等。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们坚信,音乐与数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他们相信,音乐对孩子们的逻辑性和批判思维有所帮助,学*音乐的过程能够发展完整的人格。因此,也取得了较大的柯达伊音乐教育的基本特色。

  柯达伊倡导以歌唱为主的灵活多样的音乐教育

  柯达伊认为,儿童只有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审美体验、获得真正的音乐文化。歌喉是每个人都有的乐器,歌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艺术活动,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又有效的途径。合唱对于促进合作意识、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音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合唱中人们学会倾听、配合、理解默契,会使人们走出封闭狭窄,培养人际间的合作理解的态度,培养人的社会人格。

  儿童音乐活动开始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感觉。在匈牙利的幼儿园中的歌唱往往是以歌唱游戏的方式出现,特别是在低年级。“儿童表演的歌唱游戏主要是坐着或站成圆圈,做手臂运动或踏脚的动作,在歌唱游戏中,他们可以扮演简单的`角色,但是由于年龄发育的限制,游戏也不要复杂,”“儿童教育中歌唱和动作总是紧密联系的,通过经常的音乐活动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见,柯达伊所提倡的音乐教学并不拘泥于歌唱这一种单一的形式,而是将歌唱、动作、游戏、表演、即兴创作等形式相结合的综合音乐教育。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强调用最符合儿童特性的民族音乐、童谣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育中,并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

  优秀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匈牙利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是柯达伊体系中教材的主要来源。柯达伊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最完美的表现。所以,儿童的音乐教材必须是真正的民间音乐,童谣和优秀作曲家根据民族音调创作的作品。

  《50首儿童歌曲》、《五声音阶音乐》、《333首读谱练*》是柯达伊专门为儿童写作的作品,这些都是五声音调、最大音域不超过六度的歌曲,在2个音级到5个音级范围内使用。其中,歌词是优秀诗人专门为儿童所写的抒情小诗,他们也提高了曲调的感情效果和吸引力,它使用儿童自己的语言,但又不是口齿不清的呀呀学语。这些短小的作品可以使儿童进入游戏,我们也可以为真正的歌曲学*作准备。

  柯达伊一生中写作了大量的儿童作品。其数量之大、艺术规格之高,在各国作曲家中是罕见的。丰富的教材建设是柯达伊教育思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之一。柯达伊多次在文中提到过粗俗浅陋的艺术趣味所带给儿童的影响。他作了许多作品可以用于儿童的队列活动和游戏,并配以生动的教学方法,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天性,是最自然、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来促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柯达伊音乐教育关注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创作能力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教学中应结合各种音乐要素,启发、鼓励儿童的创作体验。

  ——柯达伊

  感知音乐结构、形式的能力对于获得完美的音乐体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匈牙利音乐教育中把结构意识与分析看作既是理解音乐的基础又是培养儿童创作能力的基础,这种能力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学*、贯穿音乐教育全过程。柯达伊认为,创作能力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教学中应结合各种音乐要素,启发、鼓励儿童的创作体验。

  儿童教育阶段主要通过歌唱游戏和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儿童对音乐结构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例如,把游戏可以设计为:教师发出的声音表示在山上,儿童的模仿表示是回声;教师是电报发报员,儿童是收报员;教师在卫星上发信号,儿童是地面接受站,等等,孩子们非常有兴趣参与这些活动。幼儿园的孩子可以自己设计各种节奏片段,在集体中进行创作和模仿的练*。教师还可以歌唱儿童熟悉的曲调,但是变化为新的歌词内容,使儿童适应歌曲的部分变化,感觉旋律与不同歌词的结合。还可以选择一句儿童熟悉的曲调,游戏式地轮流填词,内容是孩子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话。这些练*启发了儿童用他们自己头脑中已经积累的音乐语言表达他们的感情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体会4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体会5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态度、行为*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体会6

  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常对学生应该是比较尊重和友爱的,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随意、散漫,甚至影响到同学学*的不良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尊重和友爱成了他们不和谐的音符的“温床”,如何在不变 “温床”为“冰床”的前提下,能够让“温床”飘出和谐的音符,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唯有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让他们爱上学*。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体会7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静和*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对此,回想从教二十年以来我,很有感触、深有体会。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另我思考很多很多……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惯,对学*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 ,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体会8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菁选(扩展2)

——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菁选

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1

  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的一头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练*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第二,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第三、“设计科学合理的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科学合理的练*是学生学*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新课程下的数学练*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好的练*能主动地把学生学*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学**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我觉得撇开教师这头,学生的配合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证。我这几年一直教低中年级,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影响教学进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低,或者水*参差不齐、差距太大。都将影响上课的效率。课堂要有效,老师一般都想在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练*。而低中年级的数学课,计算是贯穿全过程的。如果计算能力差,要想加大练*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空谈了。有时候,还只能放慢上课速度来照顾全体。所以,我觉得在低年级,抓好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2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主动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这一章时,给我们举的一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所举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我发现做老师离不开“头脑”,要想当个好老师必须要全心全意的做好学生的传授者,领导者,辅导者,以及朋友。在老师讲授“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时,我也是获得了很大的启示:我希望在将来我出去当老师以后能够尽量处理好: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依赖者的身份。

  同时还给了我很大启示的是老师在讲授“课程”这一章节中的“学科课与活动课”。老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听了课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以后当了老师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走上就职的岗位,但是通过《教育学》这门课,通过刘老师的认真讲解,使我在还没踏上岗位之前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我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在老师讲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谈到我国基础教育发生的重要转型时,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对素质教育的赞同和认可。我也坚定了如果将来要当老师,就一定要做一个培养多数人才为主的教师。

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3

  尊重个体差异是多元智能的核心理念。重要的是一种多元地认识、理解和研究智能的方式。素质比智能更重要,一个人很聪明,但不用这些智能来服务社会,那是无益的。教师不应为智能而教,而是用智能理论来促进教学。儿童的多元智能是在他们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间接得到发展的。智能本身是中性的,智能不是人人多少都拥有的一般能力或潜能,而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同时,每种智能都必须受到至少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视。多元智能代表着每个人不同的智力潜能,这些智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内省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同等重要性,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

  就教育而言,教师必须考虑想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学内容是什么。多元智能只有几种,教学内容却千千万万,多元智能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科的理解、公民意识、适应竞争社会的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艺术修养等才是教育的目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大量时间进行教学准备,如何从不同角度强调同一个概念,好比让学生从不同的门进入一个房间,这时你会发现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一是你可以从不同方面更多地理解学生,二是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个概念,让学生自己提出不同的看法。无论如何,教学要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没有必要创造全新的东西去教给他们,而这些内容却和他们的知识基础有很大距离,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即可,别让理论成为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点缀。

  数学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4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我觉得自己对新时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新时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认真领会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会事半功倍。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我通过查阅教育教学文献资料,了解到有效的教学系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变量促进学生取得高水*成就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总是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取得。也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智力学*的教学;有效的教学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掌握知识以及团队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建立终身学*态度的教学与学*。还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达成了预定学*目标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有两个因素制约着有效教学:其一是教师必须明确促进什么样的学*;其二是教师必须安排和提供给学生获得这种学*的学*经验。不难看出,着眼于目标的定义,重点强调的是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之效,结果表现为质量。质量来自哪里?来自日积月累的功效。这日积月累,涉及面甚广。单就课堂教学而言,来自于每一节课,以及相关的课前深入研读教材以至有效备课、课后根据学情差异有效布置和批改作业、培优补差辅导、科学训练考试、深入教学反思和*惯总结提升……。

  认真推敲起来,从一定义以上说,实现教学有效、高效,就是抓好抓实教学常规。说到教学常规,大家都有话可说。但是,说起来常常不外乎这样一些话语:备课,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上课,方式转变师生互动;作业,减轻负担;辅导,有的放矢;训练,讲究科学;反思,教后笔记;总结,撰写论文……。这些,都没错。

  但是细加研究,又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备课,飞跃不易;上课,互动艰难;作业,负担难减;辅导,乱矢穿空;训练,机械重复;反思,鲜花朵朵而已;总结,论文拼凑罢了。要真的做到有效,照我的理解,就是要把教学的每一个常规环节做到精细。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那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不但学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我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尊重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的实际

  开展课堂教学,应该以尊重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前提,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课堂上,我们在选用各种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简单、实际、经济、易操作”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二、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学生的学*状态有时并未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有时又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活动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作支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鲜明、完整和深刻,但是有的课堂活动太过频繁,密度过大,学生忙于配合老师应付这些活动,忽略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堂课并不是一堆或有趣或无趣的活动的无序集合,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从而使学**着教师努力的方向发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知识的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是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追求。

  有效的方法多样,途径多条,关键是——

  施教者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要有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

  管理者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有宽容的态度激励的机制。

  引领者要有深入独到的研究,*等的态度,发挥有效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努力缩小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5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教育理论学*心得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学*教育理论的一点体会 黄景高目前,公民教育存在着两种社会现象,一是我们始终有个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二是又有一个社会的呼吁:救救孩子!这是两个不相容的状况:一方面,我们对受教育者关怀备至,以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都不重要,孩子的生活才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可能我们对受教育者关怀过度,以至于受教育者不堪负担这样的过度,需要从中解救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质在于:我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过高,一要成才,二要成圣。对每个家庭来说是如此,我们的教育体制更是如此,整个社会也是这种倾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都有违教育本身的规律。对于个别的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来说,愿意教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那不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我们实行的国民教育,国民教育应当有什么样的培养目的。

  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专门的教育有着专门的要求,而国民教育则只有一个全面而又一般性的要求。它有两个方面:它是全民的教育;它是最普遍要求的教育。简单地说,国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那么,什么是合格的公民?根据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公民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人格尊严的权利、政治自由的权利、选举权利与被选举权利、婚姻自主的权利、受教育权利、财产所有与继承权利等等,也同样具有与此相关的公民义务。充分地了解,并能正确地履行这些权利和义务,就是合格的公民。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接受了很多年的国民教育,甚至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满腹经纶,却缺乏基本的公民教养,如不知道尊重人,不知道礼貌与礼让,脑子里没有法律这个弦,不知道公共场合应遵守规则,不会穿衣服,甚至不知道冲厕所等等,遑论懂得艺术欣赏。或许这个人具有崇高的理想、有爱国热情、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专业理论,在家里知道孝敬父母,在工作中会顺从领导,但是,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的道理,没有人格,行为不中规则。相反,在西方国家里,尽管许多人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公共生活中不仅有教养,遵守公共道德,行事有风度,相互尊重,而且许多人还具有艺术方面的素养。

  所以,出国的中国留学生,在外学*的第一课便是如何懂得基本的公共准则,学会做一个文明人,学做一个公民。有人问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先生在美国学*、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在美国三十年,收获很多,但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尊重人。他的回答令人深思。在我们这个号称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没有教会人懂得尊重人,这是一个历史的玩笑。在我们处处讲究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却要在异国他乡学*做公民。可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撇开落后和农村地区不说,在国内的许多大都市里,年青人受教育的程度已经不算低,可是我们文明程度却不那么高,这不能不反省我们的国民教育是否成功。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菁选(扩展3)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优选【十】份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1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需要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就蕴含在这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中。

  第三教师要在创造中享受喜悦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教师的讲课分成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一种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这叫照本宣科照着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这是依样画瓢照着讲;过去怎样讲,今天还是那样讲,这叫固步自封照着讲。照着讲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定论,舍不得过去。所谓接着讲,就是对书本要批判性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讲完现有结论,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是超越定论接着讲;对自己受教育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听到和学到的其他历史的教学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中批判,在借鉴中创新,这是超越前人接着讲:对自己的教学始终抱着批判的态度,始终“不满意”并致力于改进使自己“满意”,这是超越昨天接着讲。

  照着讲天天如此,始终如此,尽管可以轻松一点,但却难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将使我们对教学充满期望,并享受实现希望的幸福。

  原来,“教师”也可以精彩。感谢工作,让我们生存,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充实而有意义。爱上工作,也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2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态度、行为*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3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时不学*,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4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时不学*,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5

  佐尔丹-柯达伊(Zoltan ·Kodaly,1882-1967年)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他的教育体系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有高标准的艺术、审美要求,并且探讨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观念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例如,艺术教育与人的自身成长、全面发展的关系;音乐文化在全部知识文化中的作用;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继承本民族传统与学*人类优秀艺术文化的关系;如何借鉴前人的、国外的优秀传统等等。柯达伊在几十年中为不同程度儿童所写的上千首歌唱、读谱练*,在匈牙利被称为“黄金储备”。从60年代起,这种教学法迅速地传播,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他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对于世界各地的音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教学法主要内容是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节奏和唱名的简记法。

  匈牙利的学校开展音乐课教育已有久远的历史,*百年来其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普遍采用了柯达伊教学法。他们的音乐程度广博而精细,因为匈牙利人认为音乐是孩子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在常规学校里,孩子们每周都有两次音乐课,音乐学校里,每天都有音乐课,孩子们有机会学*一种乐器。音乐课程同样也包括倾听、即兴创作、识谱等等。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们坚信,音乐与数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他们相信,音乐对孩子们的逻辑性和批判思维有所帮助,学*音乐的过程能够发展完整的人格。因此,也取得了较大的柯达伊音乐教育的基本特色。

  柯达伊倡导以歌唱为主的`灵活多样的音乐教育

  柯达伊认为,儿童只有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审美体验、获得真正的音乐文化。歌喉是每个人都有的乐器,歌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艺术活动,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又有效的途径。合唱对于促进合作意识、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音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合唱中人们学会倾听、配合、理解默契,会使人们走出封闭狭窄,培养人际间的合作理解的态度,培养人的社会人格。

  儿童音乐活动开始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感觉。在匈牙利的幼儿园中的歌唱往往是以歌唱游戏的方式出现,特别是在低年级。“儿童表演的歌唱游戏主要是坐着或站成圆圈,做手臂运动或踏脚的动作,在歌唱游戏中,他们可以扮演简单的角色,但是由于年龄发育的限制,游戏也不要复杂,”“儿童教育中歌唱和动作总是紧密联系的,通过经常的音乐活动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见,柯达伊所提倡的音乐教学并不拘泥于歌唱这一种单一的形式,而是将歌唱、动作、游戏、表演、即兴创作等形式相结合的综合音乐教育。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强调用最符合儿童特性的民族音乐、童谣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育中,并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

  优秀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匈牙利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是柯达伊体系中教材的主要来源。柯达伊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最完美的表现。所以,儿童的音乐教材必须是真正的民间音乐,童谣和优秀作曲家根据民族音调创作的作品。

  《50首儿童歌曲》、《五声音阶音乐》、《333首读谱练*》是柯达伊专门为儿童写作的作品,这些都是五声音调、最大音域不超过六度的歌曲,在2个音级到5个音级范围内使用。其中,歌词是优秀诗人专门为儿童所写的抒情小诗,他们也提高了曲调的感情效果和吸引力,它使用儿童自己的语言,但又不是口齿不清的呀呀学语。这些短小的作品可以使儿童进入游戏,我们也可以为真正的歌曲学*作准备。

  柯达伊一生中写作了大量的儿童作品。其数量之大、艺术规格之高,在各国作曲家中是罕见的。丰富的教材建设是柯达伊教育思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之一。柯达伊多次在文中提到过粗俗浅陋的艺术趣味所带给儿童的影响。他作了许多作品可以用于儿童的队列活动和游戏,并配以生动的教学方法,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天性,是最自然、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来促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柯达伊音乐教育关注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创作能力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教学中应结合各种音乐要素,启发、鼓励儿童的创作体验。

  ——柯达伊

  感知音乐结构、形式的能力对于获得完美的音乐体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匈牙利音乐教育中把结构意识与分析看作既是理解音乐的基础又是培养儿童创作能力的基础,这种能力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学*、贯穿音乐教育全过程。柯达伊认为,创作能力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教学中应结合各种音乐要素,启发、鼓励儿童的创作体验。

  儿童教育阶段主要通过歌唱游戏和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儿童对音乐结构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例如,把游戏可以设计为:教师发出的声音表示在山上,儿童的模仿表示是回声;教师是电报发报员,儿童是收报员;教师在卫星上发信号,儿童是地面接受站,等等,孩子们非常有兴趣参与这些活动。幼儿园的孩子可以自己设计各种节奏片段,在集体中进行创作和模仿的练*。教师还可以歌唱儿童熟悉的曲调,但是变化为新的歌词内容,使儿童适应歌曲的部分变化,感觉旋律与不同歌词的结合。还可以选择一句儿童熟悉的曲调,游戏式地轮流填词,内容是孩子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话。这些练*启发了儿童用他们自己头脑中已经积累的音乐语言表达他们的感情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6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上涨,你感觉到贫穷了吗?压力不断,你感觉到疲惫了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轻松快乐的去工作,如何去热爱,去更热爱我们的职业呢?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让教师爱上教学》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锦囊妙计”。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需要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就蕴含在这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中。

  第三、教师要在创造中享受喜悦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教师的讲课分成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一种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这叫照本宣科照着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这是依样画瓢照着讲;过去怎样讲,今天还是那样讲,这叫固步自封照着讲。照着讲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定论,舍不得过去。所谓接着讲,就是对书本要批判性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讲完现有结论,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是超越定论接着讲;对自己受教育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听到和学到的其他历史的教学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中批判,在借鉴中创新,这是超越前人接着讲:对自己的教学始终抱着批判的态度,始终“不满意”并致力于改进使自己“满意”,这是超越昨天接着讲。

  照着讲天天如此,始终如此,尽管可以轻松一点,但却难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将使我们对教学充满期望,并享受实现希望的幸福。

  原来,“教师”也可以精彩。感谢工作,让我们生存,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充实而有意义。爱上工作,也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7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8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上涨,你感觉到贫穷了吗?压力不断,你感觉到疲惫了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轻松快乐的去工作,如何去热爱,去更热爱我们的职业呢?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让教师爱上教学》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锦囊妙计”。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需要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就蕴含在这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中。

  第三、教师要在创造中享受喜悦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教师的讲课分成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一种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这叫照本宣科照着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这是依样画瓢照着讲;过去怎样讲,今天还是那样讲,这叫固步自封照着讲。照着讲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定论,舍不得过去。所谓接着讲,就是对书本要批判性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讲完现有结论,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是超越定论接着讲;对自己受教育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听到和学到的其他历史的教学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中批判,在借鉴中创新,这是超越前人接着讲:对自己的教学始终抱着批判的态度,始终“不满意”并致力于改进使自己“满意”,这是超越昨天接着讲。

  照着讲天天如此,始终如此,尽管可以轻松一点,但却难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将使我们对教学充满期望,并享受实现希望的幸福。

  原来,“教师”也可以精彩。感谢工作,让我们生存,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充实而有意义。爱上工作,也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9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本人受益颇深,其中有关教学媒体那一节,印象非常深刻。教学媒体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学*兴趣增强了,学*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用书。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理念需要终身学*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化、学*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体会,记得在以前当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的老师上立体几何,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但没有具体的操作,……,从有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形象、生动。那时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教师,我会把木匠工具搬进课堂,让空间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在实物的演示下,静与动的实践过程中豁然开朗。

  现在我已经踏上了教师的岗位,在课堂上对曾经我们视之为神话的木匠却只字不提,更不用说搬工具了,这就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可能性和针对性。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成了我的奋斗目标。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与体会。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10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赏识教育所追求的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让孩子“追蝴蝶”的那么一种教育境界。认为生命的终极目标是幸福,成长过程的最佳状态是快乐。是生命的体验、思想的继承,是心态的回归,心灵的**、舒展,是观念的更新、语言的突破。自爱是快乐之源!那么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

  1.了解学生,善待学生

  要想搞好教育,就需要充分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厌学这一情况。原因是多样的:或感到自己基础差,或感到某学科没意思,或因教师不妥善的批评而赌气放弃……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几乎都是主观原因所致,不愿学、不想学,是他们的普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若想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该怎么办?

  让学生“想学”、“乐学”就必须善待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虽然谈得是家庭教育,但对于学生又何尝不是要“奖”呢?因此,了解学生,善待学生,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重要途径。

  2.尊重学生――学会倾听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由儿童向**过渡的时期,是成长发展过程中矛盾最为集中的时期。面对学生的诉说,教师一定要认真、专注地倾听,这本身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学生的心理需求。千万不要以为学生说话没什么意思而不耐烦,甚至打断学生的话敷衍几句甩手而去,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想接*你的愿望,也可能从此他就会远离你,远离你所教的学科。

  3.激励学生――为学生加油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心理激励是一把挖潜启智、培养学生奋发努力、快速成长的金钥匙。因此,赏识教育更加注重激励的作用,而且强调实行“正向激励”。正向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教师善于表扬,就意味着会赢得教育上的主动权。每个学生,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这种愿望会比社会上的其他人更强烈。而教师的每一次表扬不但鼓舞了学生,也巩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4.宽容学生――允许失误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要过分去追究学生的责任,要从教师教学着手,查找原因,并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转变。不能发现学生有了差错,有了不足,就恨不得马上让学生改得一干二净,成为十全十美的人,“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应引以为鉴。

  5、提醒学生――大胆批评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针对学生身上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大胆地批评。不过这种批评是中学生乐于接受的“提醒式”,总的原则是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菁选(扩展4)

——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 (菁华5篇)

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1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主动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这一章时,给我们举的一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所举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我发现做老师离不开“头脑”,要想当个好老师必须要全心全意的做好学生的传授者,领导者,辅导者,以及朋友。在老师讲授“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时,我也是获得了很大的启示:我希望在将来我出去当老师以后能够尽量处理好: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依赖者的身份。

  同时还给了我很大启示的是老师在讲授“课程”这一章节中的“学科课与活动课”。老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听了课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以后当了老师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走上就职的岗位,但是通过《教育学》这门课,通过刘老师的认真讲解,使我在还没踏上岗位之前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我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在老师讲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谈到我国基础教育发生的重要转型时,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对素质教育的赞同和认可。我也坚定了如果将来要当老师,就一定要做一个培养多数人才为主的教师。

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2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我觉得自己对新时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新时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认真领会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会事半功倍。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我通过查阅教育教学文献资料,了解到有效的教学系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变量促进学生取得高水*成就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总是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取得。也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智力学*的教学;有效的教学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掌握知识以及团队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建立终身学*态度的教学与学*。还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达成了预定学*目标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有两个因素制约着有效教学:其一是教师必须明确促进什么样的学*;其二是教师必须安排和提供给学生获得这种学*的学*经验。不难看出,着眼于目标的定义,重点强调的是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之效,结果表现为质量。质量来自哪里?来自日积月累的功效。这日积月累,涉及面甚广。单就课堂教学而言,来自于每一节课,以及相关的课前深入研读教材以至有效备课、课后根据学情差异有效布置和批改作业、培优补差辅导、科学训练考试、深入教学反思和*惯总结提升……。

  认真推敲起来,从一定义以上说,实现教学有效、高效,就是抓好抓实教学常规。说到教学常规,大家都有话可说。但是,说起来常常不外乎这样一些话语:备课,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上课,方式转变师生互动;作业,减轻负担;辅导,有的放矢;训练,讲究科学;反思,教后笔记;总结,撰写论文……。这些,都没错。

  但是细加研究,又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备课,飞跃不易;上课,互动艰难;作业,负担难减;辅导,乱矢穿空;训练,机械重复;反思,鲜花朵朵而已;总结,论文拼凑罢了。要真的做到有效,照我的理解,就是要把教学的每一个常规环节做到精细。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那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不但学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我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尊重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的实际

  开展课堂教学,应该以尊重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前提,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课堂上,我们在选用各种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简单、实际、经济、易操作”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二、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学生的学*状态有时并未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有时又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活动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作支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鲜明、完整和深刻,但是有的课堂活动太过频繁,密度过大,学生忙于配合老师应付这些活动,忽略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堂课并不是一堆或有趣或无趣的活动的无序集合,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从而使学*着教师努力的方向发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知识的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是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追求。

  有效的方法多样,途径多条,关键是——

  施教者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要有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

  管理者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有宽容的态度激励的机制。

  引领者要有深入独到的研究,*等的态度,发挥有效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努力缩小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3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教育理论学*心得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学*教育理论的一点体会 黄景高目前,公民教育存在着两种社会现象,一是我们始终有个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二是又有一个社会的呼吁:救救孩子!这是两个不相容的状况:一方面,我们对受教育者关怀备至,以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都不重要,孩子的生活才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可能我们对受教育者关怀过度,以至于受教育者不堪负担这样的过度,需要从中解救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质在于:我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过高,一要成才,二要成圣。对每个家庭来说是如此,我们的教育体制更是如此,整个社会也是这种倾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都有违教育本身的规律。对于个别的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来说,愿意教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那不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我们实行的国民教育,国民教育应当有什么样的培养目的。

  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专门的教育有着专门的要求,而国民教育则只有一个全面而又一般性的要求。它有两个方面:它是全民的教育;它是最普遍要求的教育。简单地说,国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那么,什么是合格的'公民?根据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公民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人格尊严的权利、政治自由的权利、选举权利与被选举权利、婚姻自主的权利、受教育权利、财产所有与继承权利等等,也同样具有与此相关的公民义务。充分地了解,并能正确地履行这些权利和义务,就是合格的公民。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接受了很多年的国民教育,甚至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满腹经纶,却缺乏基本的公民教养,如不知道尊重人,不知道礼貌与礼让,脑子里没有法律这个弦,不知道公共场合应遵守规则,不会穿衣服,甚至不知道冲厕所等等,遑论懂得艺术欣赏。或许这个人具有崇高的理想、有爱国热情、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专业理论,在家里知道孝敬父母,在工作中会顺从领导,但是,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的道理,没有人格,行为不中规则。相反,在西方国家里,尽管许多人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公共生活中不仅有教养,遵守公共道德,行事有风度,相互尊重,而且许多人还具有艺术方面的素养。

  所以,出国的*留学生,在外学*的第一课便是如何懂得基本的公共准则,学会做一个文明人,学做一个公民。有人问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先生在美国学*、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在美国三十年,收获很多,但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尊重人。他的回答令人深思。在我们这个号称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没有教会人懂得尊重人,这是一个历史的玩笑。在我们处处讲究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却要在异国他乡学*做公民。可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撇开落后和农村地区不说,在国内的许多大都市里,年青人受教育的程度已经不算低,可是我们文明程度却不那么高,这不能不反省我们的国民教育是否成功。

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4

  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的一头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练*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第二,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第三、"设计科学合理的练*" 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科学合理的练*是学生学*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新课程下的数学练*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好的练*能主动地把学生学*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学**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我觉得撇开教师这头,学生的配合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证。我这几年一直教低中年级,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影响教学进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低,或者水*参差不齐、差距太大。都将影响上课的效率。课堂要有效,老师一般都想在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练*。而低中年级的数学课,计算是贯穿全过程的。如果计算能力差,要想加大练*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空谈了。有时候,还只能放慢上课速度来照顾全体。所以,我觉得在低年级,抓好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5

  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的一头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练*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第二,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第三、"设计科学合理的练*" 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科学合理的练*是学生学*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新课程下的数学练*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好的练*能主动地把学生学*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学**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我觉得撇开教师这头,学生的配合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证。我这几年一直教低中年级,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影响教学进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低,或者水*参差不齐、差距太大。都将影响上课的效率。课堂要有效,老师一般都想在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练*。而低中年级的数学课,计算是贯穿全过程的。如果计算能力差,要想加大练*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空谈了。有时候,还只能放慢上课速度来照顾全体。所以,我觉得在低年级,抓好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菁选(扩展5)

——教学理论学*心得 (菁华6篇)

教学理论学*心得1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作起:

  第一、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觉得上好一节音乐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学*音乐兴趣。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地学*氛围和音乐环境,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美中,教学生演唱中外著名儿童歌曲、聆听世界名曲。教学内容不仅要完整,环环相扣,还要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一步步引导学生学*,让学生爱上音乐,喜欢上音乐课,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放松、投入。这样师生互动,积极配合起来每节课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提高乐理教学实效性。

  乐理教学其实是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内容,它也是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方面。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些音乐知识太过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用灵活的语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教二分音乐、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等,可以让学生来分辨声音的长短,用一些生活中常常能够听到的声音来举例,比如:火车声、汽笛声、骑车喇叭声,还有学生所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小猫、小狗声。让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节奏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学*歌曲,让学生掌握节奏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歌词,按节拍的规律朗读。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多增加些乐理知识,但也不能死板的教授乐理知识,同样要把乐理知识渗透在游戏中教。

  第三、提高歌唱教学实效性。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模仿能力采取听唱、模唱教学法,引导学生把歌儿唱的动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单单要求学生把歌学会,或者背唱歌曲,还要求学生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能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和风格,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姿势和*惯,进行歌唱技能的基本训练,提高歌唱的表现力。如何让学生唱的动听,要让学生从听歌曲中体会速度和音量的.变化,感受歌曲中对音色的要求,演出时注意节奏的正确、连音与断音、旋律的起伏等等演唱的基本要求,教师再加以引导,进行有感情有方法地演唱。在低年级学生中,主要让学生对老师的演唱进行模仿,在高年级学生中,要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和探索,发挥歌唱艺术的感染力,获取美的声音、美的歌唱。养成正确的发音方法,不需要在课上作枯燥乏味的发声训练,可以在学生唱歌前,先按歌曲节奏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进行咬字吐字练*,又可以让学生在投入歌曲的同时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唱歌时咬字、吐字不清楚,字音走样的毛病。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提高歌曲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歌曲。

教学理论学*心得2

  这段时间通过学*《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深有感触。有效课堂教学就是“三维目标”有机达成的教学,即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获得了基本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一定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能应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生活中、数学中的新问题,并且在这一学*过程中,学生能对数学、数学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态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的主人。要达到有效教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了解学生,使教学具有情趣化

  好胜、好奇、好问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我们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并激励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的同时,激发他们学*的情趣。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的时候,课前可以巧设一场师生竞赛(指名一人在“0———9”的数字中任意一组数,让全部同学与老师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这一设计就是抓住学生会受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负迁移影响,误判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样有意让学生竞赛失利来激发学生不刚上甘失败的好胜情绪,同时引起对新课内容的注意。接着在让学生猜猜看: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老师组数让全部同学报数——由于学生在一场失利不甘心,一个个跃跃欲试,让他们在争先恐后的抢答中自然发现,个位是3、6、9的数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则不能。而个位上不是3、6、9的数有的反而能被3整除。究竟是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

  这时学生产生好奇心一连串的疑问急于释疑,大脑皮层兴奋中心快速形成思维异常活跃。可见竞赛是激发小学生情趣的'催化剂。因它能极快的触发学生好胜心、好奇心的产生。他们为了比胜负争第一产生兴奋感,形成一种学*心理的刺激,引发出学*强烈的欲望。于是教师就在学生这种“愤”“悱”的心理状态下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以上教学让学生处于好胜好奇急于想知道为什么的状态下学*,既改变了过去那种情感活动,基本被排除在教学活动之外的孤立智力活动,又让师生共同富有感情地参与认知活动,无形中给教学带来情趣色彩。这样学生的学*主动性被充分调动,情绪空前高涨,捉进学生对认知的不断深化;同时也让他们品尝到学*的快乐!

  二、课堂教学时间安排要有效

  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各教学板块的用时要合理。课堂教学安排要体现导入方法新颖、快捷,重点教学环节时间充分,内容完整,点拨及时到位,延伸余兴未尽。

  1、教师首先要有时间的概念,以教师备好一堂数学课为例,复*、新授、练*巩固、布置作业各需多长时间,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工夫。备课都备到了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时学生学*过程中会出现“偏差”,这时教师一定做好调控。致使学生不要偏离解决问题的轨道。这样才能合理有效的安排好课堂教学时间。

  2、教师上课前做好一切准备。如,教具等。还要具有处理预想不到问题的能力。比如,有的学生搞小动作不注意听课,或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答不好耽误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所问非所答都需要教师的课堂机智来处理这些可能预想不到的事情。教师有效的化解和调控,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就能安排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组建有效的合作学*小组组建合作学*小组时

  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小组。

  保证优势互补和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以便使小组探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小组长可由学生民主推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学生担任,以保证合作学*的正常开展,也可以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公*锻炼与施展才能的机会,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的产生,增强小组活力,提高合作学*效率。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表达,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学会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对老师评价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惯。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有效。

教学理论学*心得3

  在世界体育领域里,无论是象征竞技体育最高殿堂的奥运会,还是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的班级比赛,篮球当属必不可少的集体性项目甚或首选项目。学校体育课也把篮球教学作为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篮球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探讨提高篮球教学的有效性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整个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试对高中篮球教学做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高中体育开展篮球教学的意义

  高中篮球教学作为高中体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高中进行篮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优势、成就感等;其次,可以让学生掌握一门基本的运动技能,掌握到一种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第三,进行篮球教学能够让学生从繁重的学*压力中**出来,放松心情,环节压力,克服考前焦虑等,适当的进行篮球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应考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来说篮球运动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加强高中篮球教学,对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关于高中篮球教学的几点体会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一定要对高中学生的各种需求给予最大的尊重,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的详细情况选取恰当的运动项目展开系统的训练,加快高中生培养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提升运动水*,增强体育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中篮球教学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利用课程教学体系,逐渐提升篮球教学效果,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根本目标。

  1、培养学生篮球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篮球兴趣能促进学生积极加入到篮球运动。体育老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学*篮球课程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想要“保持健康、获得快乐”的意识,在篮球运动中提高“健康与快乐的意识”,通过给学生讲解篮球的一般战术,体验快乐篮球。比如,在有关篮球战术教学时,我抽出一节体育课作为室内课程给同学们播放一场大家都很关注的NBA篮球赛。每到关键之处,我会放慢播放速度,将整个投篮过程进行慢动作讲解,并详细分析了好几个球员的投篮过程。在下次体育课的时候,我告诉同学们,“把自己当成科比”,“你就是篮球巨星詹姆斯”,随着不断的暗示,学生们好像获得了一种魔力,举手投足之间都透着一种篮球巨星的范儿,激发了学生兴趣,教学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

  2、注重语言讲解和动作示范

  讲解和示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初步了解技术动作和战略战术上的协作和配合,并从初步认识逐步上升到理论认识。因此,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应强化讲解和动作示范的作用,突出重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朗朗上口的口诀,简单明了的传授动作技巧。例如,双手胸前传球等动作,可以采用现有的口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动作示范中,教师动作应熟练、灵活,反复多次,并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学生直接感知篮球运动的动作要领,理解动作的结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加深学生的印象。

  3、教学中重视分层教学的实施

  高中篮球课学生对篮球技术的掌握程度和知识水*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分层教学就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在学*中获成功与自信。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个性特征进行教师指令分层,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质能力和技术水*自己选择练*项目和难度进行学生自选分层,如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个层次,层次一:以技术教学为主,简单战术配合为辅;层次二:以战术配合为主,提高技术水*为辅;层次三:以规则裁判为主,纠正技术熟练战术为辅;层次四:以街头篮球为主,花样篮球三人制篮球为辅。这样就会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氛围,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的在自身的“最*发展区”。在分层教学一段时间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技术水*和提高幅度进行重新调整,不断地唤起学生的学*动力,使学生不断体会运动的快感。

  4、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篮球意识

  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意识属于内力驱动系统,对行为实践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往往能够发挥维持、指向、强化和稳定的功效。一是要在非常有限的篮球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篮球意识培养,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能够把“勤学、多练、深思、善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反复强化中不断提高动作技能,有效增进相互配合的默契度,进而形成正确的反射性行动,为篮球意识奠定物质基础。二是多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的历史来源、发展过程、辉煌事迹及其典型人物,不断激活和增强他们的篮球运动情趣。三是在日常教学和课外业余期间,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见缝插针地向学生*距离地演示一些精彩的篮球赛事,从而有效地刺激他们的视觉和心理。

  三、总结

  总之,身为一名高中体育老师必须始终分析与革新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在篮球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篮球的趣味性,通过系统的训练让全体学生获得应有的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让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

教学理论学*心得4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教育理论学*心得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学*教育理论的一点体会 黄景高目前,公民教育存在着两种社会现象,一是我们始终有个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二是又有一个社会的呼吁:救救孩子!这是两个不相容的状况:一方面,我们对受教育者关怀备至,以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都不重要,孩子的生活才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可能我们对受教育者关怀过度,以至于受教育者不堪负担这样的过度,需要从中解救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质在于:我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过高,一要成才,二要成圣。对每个家庭来说是如此,我们的教育体制更是如此,整个社会也是这种倾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都有违教育本身的规律。对于个别的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来说,愿意教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那不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我们实行的国民教育,国民教育应当有什么样的培养目的。

  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专门的教育有着专门的要求,而国民教育则只有一个全面而又一般性的要求。它有两个方面:它是全民的教育;它是最普遍要求的教育。简单地说,国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那么,什么是合格的公民?根据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公民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人格尊严的权利、政治自由的权利、选举权利与被选举权利、婚姻自主的权利、受教育权利、财产所有与继承权利等等,也同样具有与此相关的公民义务。充分地了解,并能正确地履行这些权利和义务,就是合格的公民。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接受了很多年的国民教育,甚至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满腹经纶,却缺乏基本的公民教养,如不知道尊重人,不知道礼貌与礼让,脑子里没有法律这个弦,不知道公共场合应遵守规则,不会穿衣服,甚至不知道冲厕所等等,遑论懂得艺术欣赏。或许这个人具有崇高的理想、有爱国热情、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专业理论,在家里知道孝敬父母,在工作中会顺从领导,但是,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的道理,没有人格,行为不中规则。相反,在西方国家里,尽管许多人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公共生活中不仅有教养,遵守公共道德,行事有风度,相互尊重,而且许多人还具有艺术方面的素养。

  所以,出国的*留学生,在外学*的第一课便是如何懂得基本的公共准则,学会做一个文明人,学做一个公民。有人问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先生在美国学*、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在美国三十年,收获很多,但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尊重人。他的回答令人深思。在我们这个号称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没有教会人懂得尊重人,这是一个历史的玩笑。在我们处处讲究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却要在异国他乡学*做公民。可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撇开落后和农村地区不说,在国内的许多大都市里,年青人受教育的程度已经不算低,可是我们文明程度却不那么高,这不能不反省我们的国民教育是否成功。

教学理论学*心得5

  “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追求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理想化课堂教学境界,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益的最终目的。“以学为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学情”后,开展的体现学生主体性学*的教学活动;“当堂达标”是指: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科学制定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围绕制定学*目标,在单位时间内,为完成学*目标而组织的“教”与“学”的活动。如何能深入理解这一教学理念的精髓,更好的落实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呢?抱着这一目的,假期里加强了对这方面理论的学*,通过学*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以学定教”对学生的要求,即学生怎样学。

  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指导和基本的学*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

  首先:预*是必不可少的。预*是上课前对即将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是独立学*的尝试,对学*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能力和养成自学的*惯,所以它是学生学*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预*时就要找出学*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障碍,为顺利学*新内容创造条件。

  其次:应让学生掌握预*的方法。预*,除了回忆或温*学*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一般放在复*和作业之后进行,即做完功课后,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钻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练*题或*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一些问题,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二、教师怎样引导和督促学生先学

  由于小学生学*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要想让学生的课前预*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课前随机抽同学做题目等方法。为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确立学生学*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内容或实验内容,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么看书,怎样练*,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思考必须是独立进行等等,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先行尝试,宜动口则动口,宜动手则动手。

  三、教师应以学定教,因势利导。

  每个人都以他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每个学生都会有他特定的学*方法。即使从以学含义来界定,有些学生的学*方法还很幼稚、不成熟,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些不成熟的学*方法作为学*的一个起点,通过不断加强指导,就能锤炼出科学有效的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和掌握课堂学*的动态,并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当前,加强学法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如何掌握学法指导的力度和增强学法指导的艺术性,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应该说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式教学等都是有效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非常灵活,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对学生能做到适时启发、适度启发,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四、先学后教,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第二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第三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第四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教师通过*题的变式讲解,使学生在做题时也能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第五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总之,“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学*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效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认真思考,不断探索,怎样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做,才能把“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教学理论学*心得6

  大学的体育教育目标也就是指社会对于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以后国家栋梁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总的设想。这不是一个具体的、明确的目标。为了提高以后大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社会总体素质,每所学校都要实施一系列的有具体实施步骤并且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传达给学生的学*方法,包括知识、经验等,同时,为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体魄,在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并且,每所学校都要针对个体身体素质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根据国家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学校应该在校内各个部门各自的教学目标引导下,使用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方式来教育学生。

  1大学体育教学与篮球运动的关系

  1.1篮球的起源篮球

  这一项魅力无穷的体育运动起源于1891年,至今已经108年的历史,这一项运动是从美国流传到各个世界的。当时,这一项运动是美国一所著名国际训练学校的体育教师发明的。学校给了他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在半个月内发明一种锻炼学生体魄的室内运动,既不伤害学生身体,又不容易破坏体育道具,而且更适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他根据儿时在加拿大玩过的儿童游戏,并且根据这种游戏方式发明了篮球这一种运动。在现代,篮球运动已经发展为一项具有灵活巧妙的技术以及变化多端的战术相结合的竞技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基本上大学生中的80%都十分热爱这一项体育运动,长时间从事篮球运动可以锻炼人的力量、耐力、速度、抵抗力等素质全面发展,并且还可以提高内脏器官以及神经中枢的功能,有益于整体身体素质提高,同时,对培养勇敢、机智、团结以及组织纪律性等品质有极大的益处。

  1.2大学体育教学与篮球

  篮球本身所带有的特性使得它备受学生喜爱,同时也体现了其与教书育人的学校之间高度的契合度。第一,所有的学校都是一个集体,一个大家庭,在这里求学的学生就是孩子,学生在学校内学得知识的程度、内容虽然不同,但是,自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接受的集体主义教育是相等的。篮球是一种集体合作的体育运动,在全程都体现着团队精神以及协同作风。在场上的每一个队员包括替补,都要注意自己的个人行为,要以团队的利益为第一,要促进团队精神。这种与学校教育的环境是相同的,都是倡导团队合作。第二,篮球可以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篮球运动中往往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体魄,并且比赛的结果也是不可预知的,所以这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好奇心,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竞争精神。第三,在学校中广泛地宣传、开展篮球比赛,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抗压耐力,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感以及义务感,更好地形成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就是校园篮球运动的精神意义所在。

  2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变革与篮球教学教法创新

  2.1教育目标的变革

  教学大纲中包括对学生知识方面的教学以及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教学,也可以说在学生的学*阶段,体育方面的教学对于学生是同样重要的,体育教学大纲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体育教学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培养的国家栋梁的种类以及质量。自从新*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部在关于体育教学方面发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也在全国教学大会上发表了关于学生体育教育方面的教学文件,我国的大学也都遵守着这些教育文件来对本院的学生进行培养,指导学校有关于体育教育的开展以及宣传。促进大学生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自身的体魄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这对于以后的就业等是有极大帮助的;同时,我国社会以后可利用的人才数量也会大大增加,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提高我国在全世界的地位。

  2.2篮球教学创新

  1992年8月,国家教委颁布了自新*成立以来的第四部大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程教学指导纲要》。这个纲要主要确定的体育教学方面的目标就是利用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以及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过程,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好*惯。关于篮球教学方面的创新分为3个大方面,即篮球运动参与目标、篮球运动技能目标以及社会适应目标。在篮球运动参与目标方面,大学生成为篮球运动的主体,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十分了解篮球运动,并且投身于实践中,这对于他们培养自身能力有着巨大的好处。他们积极地参与关于篮球方面的运动并且形成了自觉锻炼的*惯,大多数都可以形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能够自觉地制定有利于自身体魄的锻炼计划,对于一些关于篮球方面的比赛更是有着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不可想象的好处。在这一方面,戴勇、郑玲采用了“领会教学法”进行篮球运动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篮球时融入其中,使自己成为学篮球的“主人”,可以使学的篮球技巧、知识深深地牢记在心中,同时也可以发挥出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主导地位。在篮球运动技能培养中,由于篮球自身所存在的技巧特别多也极其繁杂,所以学生在学*篮球技能时会有困难。冯守东、韩伟杰发明了在篮球技巧教学中好处特别大的“自学指导式”,在实践中这种方法获得广泛的好评,并且锻炼的成果也显著提高,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在学*篮球技巧时更容易懂得其中的精髓,使之成为自己的篮球技能。这种方法的`好处还有很多,比如能科学、合理地锻炼自己的体魄,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掌握在应对紧急情况的处置方法。在社会适应目标方面,社会适应目标也就是指拥有良好的体育道德以及团队精神,而且还要懂得如何正确地对待竞争和合作之间的关系。20xx年,兰菇提出了体育合作学*这一理论,这一方法也被应用在校园篮球教学中,在使用这种方法教学篮球时,能够提高学生学*篮球技能的能力,更能提高个人素质水*。这种方法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空间和更多的互相交流经验的机会,使得学生在学*篮球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再结合他人的经验去创新,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理解篮球技巧、知识时更简捷、更深层次。这3方面的共同提高可以促进学生学*篮球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自身的运动能力,并且可以使他们形成自觉锻炼的*惯,有利于篮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

  在课改之后,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学生在学*所选专项运动项目时,投入的时间、精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现在更专业化的教学内容被融入教学过程中。篮球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篮球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自身的运动能力,并且可以使他们形成自觉锻炼的*惯,有利于篮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菁选(扩展6)

——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五份

  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1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态度、行为*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2

  利用暑假时间,粗粗浏览了一下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翻开书,才读了十几页,便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是我教育迷途中的一座“航标”!

  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读书是人类灵魂的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的确如此,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贵,我深深的认识到,唯有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踏实和安心的。

  《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列举了100个教育的事例,每个事例都很生动,更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育教学水*。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或长或短,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从这本中还了解到,苏霍姆林的教育思想异常丰富,能涉及的内容,范围非常深广。他说:“如果有人问我,在我的生活中什么最重要,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对儿童的爱”。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因为,在他看来只有爱儿童,才能信任和了解做儿童,才能把心灵献给他们,才能把教育工作纳入儿童茁壮成长的轨迹。他说:“如果跟孩子没有友谊,跟孩子思想上没有同一性,这种教育如在黑暗中徘徊。他又指出:智慧只能用智慧去培养,善良的心只能用善良去培养,对祖国的忠诚只能用积极为祖国服务的行为去培养。”

  今年我任教的是苗班,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而又可爱的笑脸,心中有喜也有忧。喜的是迎来了这32个小天使,忧的是如何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又是刚离开爸爸、妈妈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感情上较难适应。都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而且热爱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孩子体会到老师的爱就更困难了。于是我们始终用“爱心、耐心、细心”真诚的对待每个幼儿。刚开始,孩子的情绪变化很大,哭的哭,闹的闹,我们每天早晨入园、傍晚离园时坚持以热情的态度接待家长和孩子,面带微笑用抱抱孩子的方法从家长手中接下孩子,让孩子们和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感受老师对孩子的爱。陈鹤琴先生说:“一个满面笑容的教师,大家都会喜欢。儿童是最有感情的,你态度和蔼,开口常笑,使儿童感到温暖,感到亲切,他就会接*你。”孩子们是天真的,在我们的抱抱、摸摸、亲亲、轻抚、蹲下来同他们轻轻地交谈、热情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后,很多的孩子逐渐将依恋家人的感情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在开学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孩子们的生活*惯有所不同,对于午睡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一部分孩子有午睡的*惯,而且知道午睡过后就是爸爸妈妈来接他们的了,于是只要老师说:“宝贝们,睡觉喽!”他们就开开心心的睡了。可是还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午睡*惯,于是两个小时的午睡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漫长、难熬的过程。于是在开始的几天里午睡室里难免会传出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看到这一情况,我忙说:“呀!那个小朋友在说话,把小嘴巴关起来,好吗?”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后,没什么反应,仍然各说各的,而且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我一急声音就响了起来:“安静!”这下不仅说话的孩子没有停下来,而且还把原来睡着的几个孩子给吵醒了。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和孩子说悄悄话。没想到效果很好。我轻轻地走到一个小朋友跟前,抚摸了一下他的头,贴在他的耳边,说了声悄悄话,他笑眯眯的闭上眼睛。我这一举动一下子被孩子们吸引住了,接连几个,他们马上静下来,好奇的问我:“老师,你对他说什么?”我装出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说:“你们想知道我说了什么吗,那么谁先闭上眼睛,不和小朋友说话我就告诉他。”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后,赶忙把自己的小嘴巴和眼睛闭了起来。于是,我就一个一个的对每个小朋友都说了同样的悄悄话——你是好孩子,老师喜欢你,请你快快闭上眼睛,好好睡一觉,祝你做个美梦!就这样,孩子们都甜甜地睡了,睡梦中,他们的小脸上洋溢着笑容。原来,让幼儿安静的睡觉是那么的简单,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就能使孩子感到你的爱,让他们自觉的遵守你的规则。

  通过这件小事,使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抓住良机,寻找适宜的教学方法。而且现在的时代在变化,环境也在变,孩子更是在变,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只有读懂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需要,因势利导,灵活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孩子们情绪的稳定,和老师也建立了感情,我们把重点工作放在孩子的一日生活方面,苗班的孩子年龄小,各方面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照顾,吃、喝、拉、撒、睡都需要老师的帮助,琐碎的工作也比其他班级来得多些。这就要求老师具备一种很强的责任感,也只有解决好这些难题,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为此我们在这方面还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手把手的教给孩子穿、脱衣服的方法,手把手的带孩子入厕、洗手,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进餐。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中也要使幼儿感受到老师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关注。孩子不愿意吃饭是一大问题,刚入园时孩子们一到吃饭就开始哭着找妈妈。在常规的培养上,老师仔细观察,坚持统一的原则和一贯要求的原则,使孩子慢慢的形成一种较自觉的行为。

  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从以前的教学型向教研型转变,社会对我们的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需要搞课题研究、教师个人也要搞课题研究,如何实现成为一个教研型的教师?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我们很忙,白天上班、晚上备课,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那么我们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答案是: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样,教师就有可能跟某些儿童进行个别谈话,但这种谈话不是长时间的讲解,而是加以指点和提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独立地掌握知识,预防不及格和学业落后。

  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3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4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不错,的确是这样。本学期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推荐》一书。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推荐,每一条推荐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推荐》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此刻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应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推荐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个性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就应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题。学*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我: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5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推荐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的储备,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

  我们也能够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能够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用心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荐,他期望你去争取自我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我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

  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我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个性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我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我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推荐:“接*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貌。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最后有一天发现自我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情绪。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推荐。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推荐》,也曾对其中的资料有过涉猎,然而在自我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情绪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下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学生的基础不一,理解潜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一样的学生。“能够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应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一样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潜力被扼杀。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我的“临*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教育的罪人。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菁选(扩展7)

——赏识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赏识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体会 1

  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看着很简单,"竖竖大拇指"、"说说太好啦"但是内涵丰富而深刻,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学一学。

  家庭中的赏识教育

  我们都知道周老师有一个优秀的女儿,能说会道、心灵舒展,是"留美博士生"、还获得了"全国自强模范"、"海内外十大时代女性"、"全球热爱生命奖"等,可是谁又能想到这竟是一个自幼双耳全聋,三岁半还一个字不会说的孩子,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懂教育,会教育的父亲,而她的生命之花也是沐浴着"赏识教育"的雨露盛开的。

  赏识教育会让孩子充满自信。我也有个三岁的儿子,今年刚上幼儿园,有一天,我去接他,老师对我说,他们正在学"蒙氏阅读",学了好多词语,大多数小朋友都会了,可是我儿子学得不太好,只学会了几个,没达到要求,让我回家辅导一下。我心里暗想:我儿子记忆力一向很好的,一岁半时就会认一百多个车标了。怎么会学不好呢?我细问了一下,老师说:"可能由于年龄比较小的原因,他不太听讲,经常在老师讲课时下座位溜达。"听了老师的话,我认为儿子是对老师讲得课不感兴趣了,太贪玩了。我并没有回家辅导他,而是对他说:"儿子,老师今天表扬你了,说你的词语学得好极了,妈妈太高兴了,她说你非常听话,总是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你要继续努力啊!"儿子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

  接下来几天,回到家,我都会问儿子,今天学得什么,可不可以当小老师把学到的词语教给妈妈,于是儿子就会拿着词语卡片认真地读着,还时不时地说一首学到的儿歌给我们听呢。每次我都会对他大加赞赏,他的进步也很大。

  再和老师交流时,老师说:"你儿子进步挺大的,看来你辅导得很用心啊!"我在心里得意地想:相信孩子是最棒的,他就是最棒的!

  学校中的赏识教育

  做为一名老师,学会用赏识教育,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我班有个叫胜利的孩子,学*不怎么样,就爱打架,每天一小架,几天一大架,我和他谈过心,找过家长,都不怎么有效果,真是令人头疼,有一次,我看到他桌上有一张"于氏武道"的宣传书,和他聊天中我发现他现在正在学*"跆拳道",一个改化他的计划便在脑海中形成,一次上课,我对全班同学说:"大家知道吗,我们班的胜利同学正在学*跆拳道呢!我们请他下来为我们表演一段怎么样?"热烈的'掌声响起来,胜利不好意思的走下座位,有模有样地表演了一段,同学们都叫起好来。我趁机表扬他说:"胜利练的真不错,要学好跆拳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吃很多的苦,看来你真是下了不少的功夫,真是太棒啦!"

  课后,我找他谈心:"胜利,你能把跆拳道练得这么好,说明你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学武是用来强身健体,同时能让你变得意志坚强,可不是用来打架的呀!"他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从那以后,他打架的毛病改了很多,我以此契机,鼓励他好好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的胜利不能说是个好学生,但是起码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

  对孩子要有爱,要赏识,这样我们才能迎来教育的春天,必然是花开万朵,锦秀无边。

  赏识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体会 2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主动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这一章时,给我们举的一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所举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我发现做老师离不开"头脑",要想当个好老师必须要全心全意的做好学生的传授者,领导者,辅导者,以及朋友。在老师讲授"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时,我也是获得了很大的启示:我希望在将来我出去当老师以后能够尽量处理好: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依赖者的身份。

  同时还给了我很大启示的是老师在讲授"课程"这一章节中的"学科课与活动课"。老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听了课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以后当了老师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走上就职的岗位,但是通过《教育学》这门课,通过刘老师的认真讲解,使我在还没踏上岗位之前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我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在老师讲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谈到我国基础教育发生的重要转型时,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对素质教育的赞同和认可。我也坚定了如果将来要当老师,就一定要做一个培养多数人才为主的教师。

  赏识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体会 3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主动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这一章时,给我们举的一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所举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我发现做老师离不开"头脑",要想当个好老师必须要全心全意的做好学生的传授者,领导者,辅导者,以及朋友。在老师讲授"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时,我也是获得了很大的启示:我希望在将来我出去当老师以后能够尽量处理好: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依赖者的身份。

  同时还给了我很大启示的是老师在讲授"课程"这一章节中的"学科课与活动课"。老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听了课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以后当了老师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走上就职的岗位,但是通过《教育学》这门课,通过刘老师的认真讲解,使我在还没踏上岗位之前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我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在老师讲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谈到我国基础教育发生的重要转型时,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对素质教育的赞同和认可。我也坚定了如果将来要当老师,就一定要做一个培养多数人才为主的教师。

  赏识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体会 4

  尊重个体差异是多元智能的核心理念。重要的是一种多元地认识、理解和研究智能的方式。素质比智能更重要,一个人很聪明,但不用这些智能来服务社会,那是无益的。教师不应为智能而教,而是用智能理论来促进教学。儿童的多元智能是在他们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间接得到发展的。智能本身是中性的,智能不是人人多少都拥有的一般能力或潜能,而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同时,每种智能都必须受到至少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视。

  多元智能代表着每个人不同的智力潜能,这些智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内省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同等重要性,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

  就教育而言,教师必须考虑想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学内容是什么。多元智能只有几种,教学内容却千千万万,多元智能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科的理解、公民意识、适应竞争社会的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艺术修养等才是教育的目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大量时间进行教学准备,如何从不同角度强调同一个概念,好比让学生从不同的门进入一个房间,这时你会发现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一是你可以从不同方面更多地理解学生,二是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个概念,让学生自己提出不同的看法。无论如何,教学要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没有必要创造全新的东西去教给他们,而这些内容却和他们的知识基础有很大距离,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即可,别让理论成为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点缀。

  语文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

  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兴趣被湮没,学*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赏识教育教学理论学*心得体会 5

  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的一头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练*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第二,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第三、"设计科学合理的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科学合理的练*是学生学*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新课程下的数学练*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好的练*能主动地把学生学*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学**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我觉得撇开教师这头,学生的配合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证。我这几年一直教低中年级,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影响教学进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低,或者水*参差不齐、差距太大。都将影响上课的效率。课堂要有效,老师一般都想在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练*。而低中年级的数学课,计算是贯穿全过程的。如果计算能力差,要想加大练*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空谈了。有时候,还只能放慢上课速度来照顾全体。所以,我觉得在低年级,抓好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