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领会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难点:

  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课时: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诗人,散文家。29岁入仕,因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时,毅然辞去在任仅有80多天的彭泽县令,回柴桑老家隐居。此后直到逝世的23年间,再未出仕,以耕读自娱。

  2、传: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识字正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箪(dn)黔(qián)娄(lóu)

  汲(jí)俦(chóu)觞(shng)欤(yú)屡(l)褐(hè)瓢(piáo)

  4、解释词语:

  每有会意(只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造饮辄尽(总是)期在必醉(期望)

  曾不吝情/去留(舍不得;去,离开)

  环堵萧然(空寂)

  短褐/穿结(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箪瓢屡空(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此人;辈,同类)

  衔觞赋诗(酒杯)

  5、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籍贯姓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人物得名: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总之,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6、加赞语:(2段)升华对传人物的赞美。

  指出五柳先生的生活志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高尚人格的赞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以把五柳先生界定这样一个人,即:五柳先生是一个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悠然自得的隐士,他也有追求,只不过不是追名求利,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认定,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陶渊明。

  7、课文结构内容:

  一作传:从籍姓、得名、性格、爱好、境况、品行等方面给五柳先生作传(1段)

  二赞美:思想品格,生活态度。(2段)

  8、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即多用含有“不”字的句子。

  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名利”、“不求甚比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这些语句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个性,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高尚人格。其次,语言诙谐,充满了自赏与自嘲,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2)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9、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同学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10、原文、译文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2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老师现学现卖,做个样子给大家介绍自己。

  “五同”老师传

  听母亲说,我黎明出生,初来人间,哭声震天。家人以为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原来是一瘦小千金。父母盼我争强好胜,故取名一小子之名曰黎胜。然争强有余,总不能胜:学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步伐不健;亦追时尚赶新潮,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拼命读书,与莎翁交友,与太白唱吟,与鲁老夫子对话,与五柳先生趣谈。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学生叹曰:黎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教师引语: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如:生1:喜欢足球,却被称为臭脚。

  生2:每每迟到,总被老师耻笑,一笑了之。

  生3:不戚戚于分数,不汲汲于名次。

  课堂收束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2、分析归纳五柳先生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此作出评价。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味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教学难点】

  体味五柳先生的精神内涵。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猜一猜图片上的人是谁?——陶渊明

  1、结合学过的诗句“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们知道“陶渊明独爱菊”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清晨他扛着锄头去锄豆,顺手采一丛菊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出示幻灯片)

  (1)嗜酒shì辄尽zhé吝情lìn短褐hè

  箪食dān汲汲jí欤yú黔qián 俦chóu

  (2)A.因/以为/号焉

  B.亲旧/知其/如此

  C.曾不/吝情/去留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尝试齐读读课文。

  三、指名翻译课文,积累字词。(10—15分钟)

  1、要求结合注释自行翻译,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

  2、理解重点字词。(结合幻灯片)

  3、再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性格,感悟他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10—15分钟)

  1.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归纳他的性格特点。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心得)

  3.老师点拨讲解:有些同学可能不是很赞赏五柳先生,因为他只顾喝酒,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家贫如洗却不努力工作。同学们评价得很好。

  但我怎么很喜欢他呢?

  你看他——隐居山林,种豆采花,是那样舒适惬意;

  你看他——“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却安然自若,是那样得豁达潇洒;

  你看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那样的随意自然;

  你看他——“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活得轻松自在;

  ……

  4、引导学生结合陶渊明设身世理解他的“魏晋思想”。

  陶渊明曾做过官,但他看不惯官场的繁复和腐败,他辞官归隐。(《归园田居》就是此时写的)。本文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作者借五柳先生这个人,表达自己对那种旷达自然、豪爽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渴望之情及自己那种亲*自然、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知足常乐的人生志向。当然,文章的五柳先生是作者假想的一个人,文章的情节当然有点夸张,陶渊明本身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酒鬼”。他那纯真高洁的品格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

  5、进一步联系生活:他不像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一天只知道挣钱、挣钱、只知道与别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活得好累!

  现在,你们是否喜欢五柳先生了。继续在课后一题的“评价”后面写上自己的感想。

  五、(机动环节)在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尝试着背诵。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文言文,不但要学*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方法】

  l、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作。

  3、设疑一点拨一释疑。

  【媒体设计】

  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见后“附”)

  一、导语设计

  (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解说:诗丈、图并举,乃为教学营造淳朴、宁静的意境,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课文谐和的振点。)

  二、解题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额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课文

  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听读课文,认准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

  生疏字: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黔(qián) 觞(shāng) 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

  ⑵ 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⑶ 跟读课文,掌握语调。

  学生随教师的范读而读。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⑷ 默读课文,领会文意。

  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⑸ 分读课文,*全篇。

  ① 男生读课文第1段,女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从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2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

  ② 女生读课文第1段,男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联系:两段以关键句相呼应。第1段“不慕荣利”,第2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③ 男女生齐读课前“阅读提示”,再次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并明确学*重点。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学*,贵在“读”字。此环节设计五步诵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惯,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品味──具体研*,突出重难点。

  ⑴ 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许人 不详其姓字──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⑵ 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三: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⑶ 既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⑷ 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解说:⑴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⑵是⑴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⑶既为⑴⑵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⑷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3、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语汇。

  ⑴ 积累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⑵ 积累精练雅致的连用四字句:

  课内的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衣穿褐,箪瓢屡空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迁移联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爱莲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是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陋室铭》)

  (解说:古文中有很多名句,意蕴丰厚,哲理深透;古文中有大量连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显得精练、精致、精美、精神。学生积累它们,既受美的熏染,又丰富语汇,受益无穷。)

  4、课堂训练。

  ⑴ 说的训练: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有何看法?

  ⑵ 写的训练:学用课文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写写自己(100字左右)。

  (解说:⑴要注意在时代背景、作者思想上予以点拨,不求学生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如:“不慕荣利”,其实是不愿与丑恶的社会同流合污。⑵要注意提示学生写出自己的性格志趣,同时语言要简练。)

  5、课堂小结。

  本次课学*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体会了多层面速写和类比烘托的记人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为文方面有所领悟。

  (解说:从课文人物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收束新课,强化课文重点;从做人与为文两方面启发学生,渗透德美教育。)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三。

  【附录】

  读诗:

  饮酒(之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联想:经过几李雨,东篱已残了:几杆枯竹斜插,几缕老藤缠绕。就如此罢,反正鸡已送给南山那个老翁了。昨天,他还送了壶酒来,不知对送鸡的答谢,他只说耕事闲了,随便联几句也算一乐。噫──篱下随意补的几簇菊,竟然开了,像昨夜展开经卷时,挑亮的灯焰。风来,香来,正好盈一袖回屋品酒,要是醉了,喝杯菊花茶,兴许诗行里也有余芳。那就采一些回屋罢,要是老翁还来,也好送几枝给他。“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哪里来的歌呢?仿佛坡下长烟截断的松林里。是老翁来了吧?正好,昨天他留的联句我已有对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性和情趣。

  2、学*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传记文的特点。

  【学*重点】

  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性和情趣。

  【学*难点】

  学*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写人物的方法。

  【学*方法】

  朗读、讨论、质疑。

  【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已学的陶诗导入。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范读2、自由读3、正音4、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四人小组,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2、提出不懂的词句。

  3、词句练*。

  四、自主学*

  1、研读课文叙写五柳先生的语句,自由提问。

  2、以“()的五柳先生”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理解课文

  你喜欢五柳先生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六、研读课文

  1、黔娄之妻的话对写五柳先生有何作用?

  2、本文与《桃花源记》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何差别?

  七、词句积累

  1、文中的四字句;

  2、文中的名句。

  八、写作训练

  1、学*本文运用简洁的语言写一篇个人小传,100字左右。

  2、教师示范。

  九、课堂小结

  十、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陶渊明的诗文作品与同学交流。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菁华6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晋时代,有许多特立独行的高人雅士,同学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

  我们今天就随同陶渊明一同去拜访魏晋时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有滋有味地读,有板有眼地读,互译课文,质疑字词,同时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

  讨论明确:想要了解一个人物,不妨研究一下他的兴趣爱好。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着文娱志。关注“会意”、“欣然”、“自娱”等词。表现了他的高情远趣。

  3、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深藏避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关注“晏如”等词语。

  4、体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其实,五柳先生无论是读书适意,还是醉酒陶情,无论是著文娱志,还是深藏避世,都缘于他的一种情怀,或者也可以说是他的思想境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板书)

  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话,注意“戚戚”与“汲汲”的意思。

  请学生仔细品读这两句话。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文言文,不但要学*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领会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难点:

  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课时: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诗人,散文家。29岁入仕,因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时,毅然辞去在任仅有80多天的彭泽县令,回柴桑老家隐居。此后直到逝世的23年间,再未出仕,以耕读自娱。

  2、传: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识字正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箪(dn)黔(qián)娄(lóu)

  汲(jí)俦(chóu)觞(shng)欤(yú)屡(l)褐(hè)瓢(piáo)

  4、解释词语:

  每有会意(只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造饮辄尽(总是)期在必醉(期望)

  曾不吝情/去留(舍不得;去,离开)

  环堵萧然(空寂)

  短褐/穿结(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箪瓢屡空(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此人;辈,同类)

  衔觞赋诗(酒杯)

  5、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籍贯姓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人物得名: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总之,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6、加赞语:(2段)升华对传人物的赞美。

  指出五柳先生的生活志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高尚人格的赞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以把五柳先生界定这样一个人,即:五柳先生是一个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悠然自得的隐士,他也有追求,只不过不是追名求利,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认定,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陶渊明。

  7、课文结构内容:

  一作传:从籍姓、得名、性格、爱好、境况、品行等方面给五柳先生作传(1段)

  二赞美:思想品格,生活态度。(2段)

  8、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即多用含有“不”字的句子。

  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名利”、“不求甚比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这些语句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个性,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高尚人格。其次,语言诙谐,充满了自赏与自嘲,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2)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9、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同学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10、原文、译文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3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老师现学现卖,做个样子给大家介绍自己。

  “五同”老师传

  听母亲说,我黎明出生,初来人间,哭声震天。家人以为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原来是一瘦小千金。父母盼我争强好胜,故取名一小子之名曰黎胜。然争强有余,总不能胜:学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步伐不健;亦追时尚赶新潮,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拼命读书,与莎翁交友,与太白唱吟,与鲁老夫子对话,与五柳先生趣谈。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学生叹曰:黎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教师引语: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如:生1:喜欢足球,却被称为臭脚。

  生2:每每迟到,总被老师耻笑,一笑了之。

  生3:不戚戚于分数,不汲汲于名次。

  课堂收束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

  一、走*陶渊明

  1、导入:初一时,我们曾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大屏幕显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不但写出了田园劳作之乐,更表达了诗人不要在污浊的社会中失去自我的美好愿望。事实上,陶渊明就是这样做的。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过着一种安贫乐道的隐士生活。今天,我们就学*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大屏幕显示课题)

  2、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和停顿。

  3、识记字词(朗读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读的好,首先要读准文中的每一个字。下面,我们一起识记字词。(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

  嗜shì、辄zhé、吝lìn、短褐hè、箪dān、汲汲jí、俦cháu、觞shāng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文章注释,弄懂文章大意。

  二、解读陶渊明

  1、齐读课文,让学生翻译课文大意。

  2、解释加点的字:

  亦不详其姓字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⑴五柳先生把名利看得很淡,文中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句话是: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在恬淡的隐居生活中,他有三大爱好。

  ⑵这三大爱好是: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时不死抠字句。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的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饮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文章哪些句子写出五柳先生的贫困生活?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这些描写,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学生熟读第一段,争取当堂背过,对读的好、背的快的同学予以奖励)

  ⑶赞语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赞语的实质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再次写出了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学生熟读第二段,争取当堂背过,对读的好、背的快的同学予以奖励)

  ⑷齐读下面句子,从句式方面归纳其特点。(大屏幕显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

  文中处处言“不”,恰写出了五柳先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赞扬了他高洁的志趣和人格。这是对五柳先生的赞语,更是陶渊明本人的真实写照。因为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齐读课文)

  三、我的自画像(播放音乐)

  今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拜访了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让我们的心灵多了一份宁静;更让我高兴的是,我还认识了我们三中的这么多同学,你们的聪明、多思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灵气。为使我们有更多地了解,现在,请大家也来写一则自画像。首先请大家了解我。(大屏幕显示)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全文。

  2、写一则自画像,不超过200字。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2、分析归纳五柳先生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此作出评价。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味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教学难点】

  体味五柳先生的精神内涵。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猜一猜图片上的人是谁?——陶渊明

  1、结合学过的诗句“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们知道“陶渊明独爱菊”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清晨他扛着锄头去锄豆,顺手采一丛菊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出示幻灯片)

  (1)嗜酒shì辄尽zhé吝情lìn短褐hè

  箪食dān汲汲jí欤yú黔qián 俦chóu

  (2)A.因/以为/号焉

  B.亲旧/知其/如此

  C.曾不/吝情/去留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尝试齐读读课文。

  三、指名翻译课文,积累字词。(10—15分钟)

  1、要求结合注释自行翻译,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

  2、理解重点字词。(结合幻灯片)

  3、再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性格,感悟他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10—15分钟)

  1.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归纳他的性格特点。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心得)

  3.老师点拨讲解:有些同学可能不是很赞赏五柳先生,因为他只顾喝酒,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家贫如洗却不努力工作。同学们评价得很好。

  但我怎么很喜欢他呢?

  你看他——隐居山林,种豆采花,是那样舒适惬意;

  你看他——“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却安然自若,是那样得豁达潇洒;

  你看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那样的随意自然;

  你看他——“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活得轻松自在;

  ……

  4、引导学生结合陶渊明设身世理解他的“魏晋思想”。

  陶渊明曾做过官,但他看不惯官场的繁复和腐败,他辞官归隐。(《归园田居》就是此时写的)。本文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作者借五柳先生这个人,表达自己对那种旷达自然、豪爽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渴望之情及自己那种亲*自然、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知足常乐的人生志向。当然,文章的五柳先生是作者假想的一个人,文章的情节当然有点夸张,陶渊明本身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酒鬼”。他那纯真高洁的品格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

  5、进一步联系生活:他不像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一天只知道挣钱、挣钱、只知道与别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活得好累!

  现在,你们是否喜欢五柳先生了。继续在课后一题的“评价”后面写上自己的感想。

  五、(机动环节)在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尝试着背诵。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文言文,不但要学*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二.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三.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是第一次来衢州,了解到咱们衢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是南孔圣地,也是围棋之乡。现在老师想让你来当一回导游,给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一下衢州的旅游景点。

  前天,我同几位朋友一起游了烂柯山,这座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好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哪位同学愿意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一.导入新课。

  这个故事让我着迷,不仅因为围棋的神奇魅力,更有观棋者的痴情,这位观棋的樵夫是晋代人,记得有位学者说过,晋人对外发现了山水,对内发现了深情,王质的身上就充分体现了晋人的这种深情。魏晋时代,有许多行为高蹈,特立独行的高人雅士,同学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

  我们今天就随同陶渊明一同去拜访魏晋时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有滋有味地读,有板有眼地读,同时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

  (二)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

  讨论明确:想要了解一个人物,不妨研究一下他的兴趣爱好。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着文娱志。关注“会意”、“欣然”、“自娱”等词。表现了他的高情远趣。

  投影: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晋书·陶潜传》

  3.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深藏避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关注“晏如”等词语。

  4.体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其实,五柳先生无论是读书适意,还是醉酒陶情,无论是著文娱志,还是深藏避世,都缘于他的一种情怀,或者也可以说是他的思想境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板书之)

  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话,注意“戚戚”与“汲汲”的意思。

  再请学生仔细品读这两句话。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晋书·陶潜传》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文言文,不但要学*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汉末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我们衢州不仅有烂柯山,更有孔庙,不仅有仙山灵气的熏陶,更有儒家文化的熏染,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下课!

  四.设计意图

  1.言文合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

  2.人文合一。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分享: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常识,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2、能力目标 理解文意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正确理解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教法学法:

  角色投入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课型结构:

  板块式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前置补偿,导入新课

  1、 师提问: “世外桃源”的出处。

  2、 回忆背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3、 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对陶渊明的概括了解。

  第二板块: 精讲点拨,略通文意

  1、 老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句读、语气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学生依据注释,同桌合作试通文意。师巡回指导。

  第三板块: 师生互动,构建板书

  1、转变角色 “记者”采访“五柳先生”

  师先示范:“先生是哪里人氏?”“先生贵姓?”

  2、学生角色转移为“记者”或“五柳先生”,进行问答活动。

  例:问“先生有什么爱好呢?”

  答“我爱读书,但并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3、在问答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构建板书。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4、生依据板书,背诵课文。

  第四板块: 大家谈

  1、 师引导过渡到对“陶渊明”的评价与认识上(让学生做评论员)

  品头论足说陶潜

  由古到今话隐士

  2、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例: 生 “我认为陶隐居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行为。他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

  3、老师及时予以点评、表扬。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评价陶的处世态度。

  第五板块: 畅想篇

  1、老师在肯定学生的评价后,引入到“戏说21世纪的五柳先生”,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做“导演”。

  2、生尽情导演

  例: “五柳先生当了一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

  3、老师表扬、鼓励。与学生共导同演。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勇士们再见!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2、分析归纳五柳先生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此作出评价。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味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教学难点】

  体味五柳先生的`精神内涵。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猜一猜图片上的人是谁?——陶渊明

  1、结合学过的诗句“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们知道“陶渊明独爱菊”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清晨他扛着锄头去锄豆,顺手采一丛菊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出示幻灯片)

  (1)嗜酒shì辄尽zhé吝情lìn短褐hè

  箪食dān汲汲jí欤yú黔qián 俦chóu

  (2)A、因/以为/号焉

  B、亲旧/知其/如此

  C、曾不/吝情/去留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尝试齐读读课文。

  三、指名翻译课文,积累字词。(10—15分钟)

  1、要求结合注释自行翻译,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

  2、理解重点字词。(结合幻灯片)

  3、再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性格,感悟他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10—15分钟)

  1、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归纳他的性格特点。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心得)

  3、老师点拨讲解:有些同学可能不是很赞赏五柳先生,因为他只顾喝酒,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家贫如洗却不努力工作。同学们评价得很好。

  但我怎么很喜欢他呢?

  你看他——隐居山林,种豆采花,是那样舒适惬意;

  你看他——“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却安然自若,是那样得豁达潇洒;

  你看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那样的随意自然;

  你看他——“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活得轻松自在;

  ……

  4、引导学生结合陶渊明设身世理解他的“魏晋思想”。

  陶渊明曾做过官,但他看不惯官场的繁复和腐败,他辞官归隐。(《归园田居》就是此时写的)。本文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作者借五柳先生这个人,表达自己对那种旷达自然、豪爽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渴望之情及自己那种亲*自然、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知足常乐的人生志向。当然,文章的五柳先生是作者假想的一个人,文章的情节当然有点夸张,陶渊明本身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酒鬼”。他那纯真高洁的品格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

  5、进一步联系生活:他不像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一天只知道挣钱、挣钱、只知道与别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活得好累!

  现在,你们是否喜欢五柳先生了。继续在课后一题的“评价”后面写上自己的感想。

  五、(机动环节)在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尝试着背诵。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文言文,不但要学*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性和情趣。

  2、学*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传记文的特点。

  【学*重点】

  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性和情趣。

  【学*难点】

  学*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写人物的方法。

  【学*方法】

  朗读、讨论、质疑。

  【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已学的陶诗导入。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范读 2、自由读 3、正音 4、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四人小组,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2、提出不懂的词句。

  3、词句练*。

  四、自主学*

  1、研读课文叙写五柳先生的语句,自由提问。

  2、以“( )的五柳先生”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理解课文

  你喜欢五柳先生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六、研读课文

  1、黔娄之妻的话对写五柳先生有何作用?

  2、本文与《桃花源记》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何差别?

  七、词句积累

  1、文中的四字句;

  2、文中的名句。

  八、写作训练

  1、学*本文运用简洁的语言写一篇个人小传,100字左右。

  2、教师示范。

  九、课堂小结

  十、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陶渊明的诗文作品与同学交流。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 (菁华3篇)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是作者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篇幅精短,但内涵深刻。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学生见识有限,理解接受文言文的能力有限,所以要提前布置好预*,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

  3、教学环境分析

  对文言文不感兴趣是中学生普遍现象,所以选择在多媒体室利用现代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开放的学*环境和讨论氛围,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体会作者 “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解决措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诵读,观看图片,填写表格等方法把握文章内容,了解陶渊明的志趣性格。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解决措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和精神。体会作者 “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

  1、精彩导入。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本课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作者在线。由学生先介绍作者,教师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陶渊明这个作者,帮助他理解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

  3、赏析五柳。学生熟读课文,合作填写表格,师生共同探究人物形象。

  4、穿越时空访五柳。让学生扮演五柳先生,其他同学进行现场提问,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5、各抒己见评五柳。提出问题:你喜欢五柳先生吗?引导学生客观辨证的认识五柳先生。

  6、奇思妙想话五柳。让先学生发挥想象,如果五柳先生生活在当今社会,他会怎么样?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反思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中学生在语文学*中最怕什么?调查结果是: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三怕之中文言文居首位,那么中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文言文呢?我曾经问我的学生,他们的回答是:文言文枯燥无味,读不懂,没有小说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散文优美的语言。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同学机械的记忆。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呢?在本课第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从课堂同学的表现来看,收到了我预想的效果。

  1、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他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一节好的语文课,它的导语很重要。本节课我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做导语,因为这个典故最能突出陶渊明的气节和精神,容易激发起学生深入了解走进陶渊明的欲望。

  2、走进作者,联系背景,深入解读文本。

  文言文是千年以前文人所写的,由于时空的距离感,所以不好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尤其本文实际陶渊明为自己写的自传,更有必要全面详尽的介绍陶渊明。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然后教师加以补充。

  3、搭建*台,展示才华,培养能力。

  新课程强**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情境的变化,课堂上老师是学生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所以这节课我我把教师的讲降到最低,然先生的活动占领课堂,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展示的*台,填写简历表,赏析五柳,访谈五柳,点评五柳,畅想五柳,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各

  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而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不必千篇一律。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形象性深受学生欢迎。本节课,在每个教学环节插入陶渊明的图片,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五柳先生简历表,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展示,提高了课堂效率,扩大了教学容量。总之,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有缺憾的,作为教育者,我也将不断反思,学*,积累,为创设有生命活力的开放的课堂而努力。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2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领略杰出人物的风采。同时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培养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材内容:

  本文是东晋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的一篇自传。在文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的三大志趣: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常写文章自娱,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与阅读能力,熟悉了文言文的阅读步骤,本文的篇幅短小,词句理解较简单,适合通过自主学*、合作质疑来探究文章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理论依据: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陶渊明,通过对其生活状况、志趣和爱好的梳理体会作者高洁的精神和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3)学*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洁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三、教学重点难点:

  梳理作者自传中的兴趣和爱好,学*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四、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主动质疑,合作探究式学*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课前准备:已经预*完成:课文的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初译课文。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二)读课文知通文意(15分钟)

  (三)抓文眼品读课文(10分钟)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3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领略杰出人物的风采。同时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培养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材内容:

  本文是东晋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的一篇自传。在文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的三大志趣: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常写文章自娱,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与阅读能力,熟悉了文言文的阅读步骤,本文的篇幅短小,词句理解较简单,适合通过自主学*、合作质疑来探究文章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理论依据: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陶渊明,通过对其生活状况、志趣和爱好的梳理体会作者高洁的精神和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3)学*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洁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三、教学重点难点:

  梳理作者自传中的兴趣和爱好,学*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四、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主动质疑,合作探究式学*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课前准备:已经预*完成:课文的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初译课文。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二)读课文知通文意(15分钟)

  (三)抓文眼品读课文(10分钟)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菁华6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

  这堂课,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入情入境读书法,立体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猜读法)、背的方法(重点词语背诵法,线索背诵法)、积累的方法(卡片读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充分调动了学*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2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3

  《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4

  《五柳先生传》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下面,我仅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回顾和反思。

  一 分析学情,激发兴趣

  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学*文言文的现象,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比照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

  二 突出朗读训练。

  抓住“读”这一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力求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的内涵,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让学生诵读、美读、跳读、研读,含英咀华,读出美,读出发现。

  三、分析文章,免入俗套

  在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收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让学生分成几组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尊重学生,创设氛围

  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及时的给予赏识。如此以来,使整堂课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让我更惊喜的是,几个*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他们一改“金口难开”、“冷眼旁观”的做法,积极的发言。

  五、走出预设,拓展思维

  在回答问题时,本以为学生会落入我的“圈套”,按照我的标准答案来回答,却没有想到课堂却走出了我的预设。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让原来只是一个看似很普遍的问题,牵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活跃异常。的确,创设学生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能引起争议的话题,不仅能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而且能使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发表意见,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要改变语文课堂这种沉闷的氛围,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比如,“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出理由”此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全面了解五柳先生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节。

  六、授人以渔,注重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这堂课上,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教给学生知人论世读书的方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充分调动了学*积极性,力争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比如,“试分析五柳先生和陶渊明的关系”这一拓展性练*的设计,意在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本课与学生以前读过的陶渊明诗作的联系。此题没有统一答案,重在引导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谈自己的看法。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有利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有关陶渊明资料的能力。谈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是一种口语表达的练*。

  七、当然,课堂存在的瑕疵很多:课堂不够活跃等。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5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在这课的资源中,有一段视频,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适的情形,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诉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作者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本课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学生需要开扩的视野,需要有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点粗浅认识。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6

  《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语文的一篇文言文,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对采用什么样的教法进行了一番琢磨,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有成效呢?秉承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的宗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学*实际,我对以往的教学流程进行了一些修改,经过教学实践后,我觉得对学生掌握所学能有不小的帮助。

  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情境导入、简介作者并了解传记,接着我就用课前设计的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了解一绿赵鞅氏碌奈辶壬呢?他是否也是一个另类的人?)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相关注释去疏通文意,并引导学生分组交流互助,并准备小组交流质疑。

  紧接着,我就在黑板上设计一些文中注释里没有解释的词,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行进中通过推敲其文意来解答,不一会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来解答,这是我在设计这一教学流程所没能想到的,经过师生评议得知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绝大部分都比较正确。这能使学生在这一个环节中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接着是让学生质疑还不会翻译的词句,让学生互助解答,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并采用师生共评共议的方式进行,学生从研讨中懂得了疏通文意之法,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也调动了他们学*文言文的热情与兴趣。

  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朗读的效果就比之前所教的学生好得多,我在听学生读后进行些点拨,学生可以说是一点便通。接着我又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节奏,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很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更上了一个台阶。

  这第一节课一下来,我就觉得很轻松,学生也觉得学文言文并没有那么难。再后来的第二节课中,文中所有研讨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多数学生在课堂里就能把全文背诵下来了。

  通过这次教学,我感到自己在教学文言文这一块变得轻松了,这都是比较好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所产生的效果。当然这其中也有不足之处,也许对个别学*程度差的学生的关注度就不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弥补协调才行。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菁华5篇)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1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第一句就有出其不意之感:写传为何不说姓名,甚至作传者连自己的住所也不知道?

  他什么文不名?通读全文,理解文意之后大有感慨。五柳先生不慕荣利,隐居山间,著文章示己志,以自娱,从不随意为他人俯首相屈。这一篇《五柳先生传》,作者故意隐去了姓字和住地,既往不提,只因宅边的五柳树,随性自号“五柳先生”,这一点让我颇为叹服。

  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这样淡泊随性,更何况是有风骨的文人!他的号写出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对隐居的向往。他认为退隐于山野,干自己所喜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名号无足轻重。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种豆南山下”、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这一选择不经意竟名垂千古了。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元老。正是因为娴静少言而向往山居的性格,这让他得以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由衷的情感,留下优美的诗篇。从先始的“自娱”,变成了经典的千古传颂,不知这样是否有悖他的初衷?然人已千古,却再也问不到了。但我认为自己的感受与人分享,以至于影响他人是快乐的,你也能将自己的快乐带给他人,先生应该是愿意的吧。

  “箪瓢屡空”、“环堵萧然”的环境也让我吃惊。读到此,一度想象四面土墙立在那里,边角苟连着,头顶上的树冠便是屋顶的画面。或许田园隐居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所谓“清高自闲”,那其中的艰苦环境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那个时代,陶渊明因不想入仕而隐居,不论条件多么不好,他却仍然自娱自乐,他是真正的自适在这山林里。或许这也没什么好强调的,在他的心里,早就有充足的精神食粮和抵御困境的勇气。他性格随性豪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做法虽是得罪了不少官人,但我确信他因此却拥有不少知交好友,他们之间定不吝啬,或置酒而招之,心情定是舒畅罢。在这样的生活中,或许他才是最幸福的。

  “安能摧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归去也!脱离了樊笼的陶公,得返自然,好一个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2

  老师讲《五柳先生传》时激情飞扬,我和同桌在下面讨论得热火朝天。

  ——题记

  先生不知其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似乎早就知道自己会名扬天下,所以趁早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这种看似随意的笔名很多,像三毛、二月河。改天咱也起一个!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感情五柳先生把不爱说话、没啥理想当做优点炫耀了。要是放我身上,那一定会招来这孩子内向、不要强、老实之类的话。这在如今张扬个性的时代岂能站稳脚跟?爱读书是好事,可是不深究又怎能有所“会意”?这让我想起了一篇题为《读书与装相》的文章。书是要好好读的,书生可不是装出来的。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家穷还爱喝酒,不会是喝穷的吧?亲戚好心请几顿,他还喝完就走,也不给人刷刷筷子洗洗碗。估计他老婆也不喜欢他喝酒吧,种点庄稼还“草盛豆苗稀”!酒鬼,好喝懒做的酒鬼!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你看看,都穷成这样了,还乐颠颠的,安之若素。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他,肩负着三代人的责任哪!唉!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就这么**淡淡的过一生,也太没志向了吧? 既不能上战场杀敌,又不能为国家富强出谋划策,就只想着自己?自私!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写自传的人总得夸夸自己好到什么程度,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鄙俗啊,可怜!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的小日子真滋润,终日优哉游哉,“无论魏晋”,那就当一个混世的魔王好了。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3

  自娱自乐的五柳先生陶潜殊不知是乐观派还是愤世派!他的前半生几乎皓首穷经不好容易得来了彭泽令的职位,他且終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辞官回乡!

  他一身百姓的装扮在南山下开辟一亩三分田!他原本就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文人,由于这几年也已经荒废了农事,春天到来时、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播下的希望的种子且换来了草盛豆苗稀的结果!但是五柳先生并不以为然、反而很高兴、对他来说他种下来的好像不是庄家而是一种心情!只是为百无聊赖的生活增添的兴趣!

  秋天来了,他颗粒无收、连买酒的钱都没有了!五柳先生这个老头开启了他的蹭酒模式!不过人们很愿意招待他,好像很理解他,知道他是个怀才不遇的好人!他也毫不客气、不过估计也不会白喝有可能捉刀代词的!那是他的强项!

  五柳先生是个十足的放浪形骸者!终日以酒为乐、以书为友!尽兴是大声狂笑、败兴是放声痛苦,似有点神经质的感觉!他无视世俗对他的冷眼嘲讽,他只追求最真实的自己不愿意伪装成一个可伶者!

  我很喜欢五柳先生!他宁愿做个贤君时期的民、也不愿意做桀纣时期的*!他与民同乐,斯期乐也!尽管衣衫褴褛也不改其本色!也许他就是孔子所说的安*乐道吧!

  五柳先生不管是在他那个年代还是在我们这个年代不理解他的人会认为他是另类人!他以自己特有的当时表达着自己!虽然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也不愿意在黑暗的官场中苟活!他要以自身的高杰为这个浊世留下一点清白,真有点“世人皆浊,我自清”的精神!

  五柳先生,也许很无奈!也许年轻时期的有过那种济世救民的豪情愿望,打算大施拳脚的时候却被现实鞭策的体无完肤!如果选择了冷眼旁观,怕有失愿望。只能选择辞世归隐,选择了寄情田园、选择了返璞归真。

  每个年代很缺少五柳先生这类人!至少他们保持着读书人的气节!但是更多的是对世道的失望!作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也只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4

  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正确的吗?基础知识要学的精而细。学*文言文不求甚解好吗?

  从中考的内容看,考字句的翻译,所以一定要在字句的解释上深究;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现代人难以理解其内容,所以要在字句上下功夫,才能明白其意思;从学*文言文的目的来看,一是为了读懂古书,一是为了从中获得道理。综上,文言文基础教学固然重要。洼子店中学语文教学重古文诗词,重字句的翻译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可是,如果文言文教学把大部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基础上,那每课的教学目标不就一样了吗?教学重难点都将是翻译课文,理解重点字词。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咱们中考能抓的就是这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大学老师却告诉过我:要选取每课特有的地方作为教学目标。

  初中生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古代社会状况难以全面展示,难以正确而又简单的表达。所以,读懂文言文不易,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情绪更为不易。尤其像陶渊明这样清醒认识官场黑暗、浑水难趟后选择无为、自然的人,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从此看来,《五柳先生传》非中考重点,与其表面看似容易理解,实则很难把握是分不开的。可以推测,教育部之所以把此文选入教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同学们这样一个暗示:在以后生活中遇到难以改变的困难时,可选择听天命、尊自然。让学生知道,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归隐(不叫逃避)。但这又不能明确告诉学生,否则他们有可能错误地理解,并学会逃避。

  中考文言文部分的试题,使很多学校把文言文当做重中之重。这样好吗?学校已经从教一些经典文言文,演变为大量扩充学生关于文言文的积累。使之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毕竟学生中的多数以后很少接触文言文。他们可间接得到它的精髓,通过少数行业精英的“翻译”。

  由此推到,*的应试教育是有其深刻根源的,这与古文又不无关系。古文难理解,所以重基础,少创新。由此看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时竟成为累赘。这也证明了哲学上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也是矛盾的。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5

  远离初中教材二十余年,闲来翻阅,惊叹变化之大,出乎意料,出于对古典文学喜好,重点翻阅了古典文学部分,新编入的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短小精悍、值得品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今读斯文,好生感慨。“五柳先生”字号源于宅边五棵柳树,突出特征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三大志趣为读书、嗜酒、著文章;生活境况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让人刮目相看。

  此文以安贫乐道为主旨,以“不”统领全文: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此文寓意尽在九“不”中,其“恬淡自足、胸襟开阔、开朗乐观、意存高远、耿直率真”之性情跃然纸上。

  掩卷沉思,此“五柳先生”也谓陶渊明人生写照:“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萧统《〈陶渊明集〉序》)。

  持此心态者,非独陶渊明也。魏晋时期,高压政策及门阀制度,与读书人自由个性矛盾尖锐,正直之士深受压迫,且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于醉乡获闲静。实则读书人之无奈选择。

  五柳先生借酒浇愁,虽洁身自好、不入世俗、安于闲静,但其消极避世心态应为当今社会所摒弃,理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五柳先生传》教案菁选

《五柳先生传》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柳先生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柳先生传》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

  3.学*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难点、重点分析]

  1.为什么说《》就是陶渊明的自传呢?

  分析:古代传记一般是他人写的,而且,传记一般是传主去世后才撰写的。本文大概是陶渊明28岁时所写,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对“五柳先生”的生性爱好和生活情况进行了真切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困,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从对“先生”的描述来看,只要对陶渊明的生*有所了解的话,不难发现,其实就是对陶自己的写照。陶渊明在二十多岁时就撰写“自传”,后面还加上一段赞语,尤其显得逼真。由此可见,陶渊明的确是恣情任意,与众不同,此又暗合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可以认定,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

  2.本文第一句就交代了“五柳先生”名号由来,应如何理解?

  分析:传记开头一般是介绍传主的名姓、籍贯等,这是惯例。因“不详”其姓氏、处所,故以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称宅主为“五柳先生”,给人一种不同凡俗的感觉,同时也隐含了陶渊明超脱的隐士风格。

  3.如何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分析:现代汉语中,“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的了解。在此如果也这样理解的话,就未免有些断章取义,有失偏颇了。试想,作为文学大师的陶渊明,总不至于是“不求甚解”罢。分析语句的含义,必须置之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所以,我们只有把它放回原文中,联系下文内容,贯通起来,方能识其真义。下文接着的语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时一有体会,便高兴得废寝忘食。不难理解,陶渊明读书重视的是感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应该是指陶渊明喜欢读书,但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即不拘泥于对字句的解释),而重在感悟。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

  4.关于“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应如何理解?

  分析:这部分着重写“五柳先生”喜欢喝酒,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却毫不在意,发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从陶渊明“嗜酒”可看出他是借酒排解对世俗的不满,这一点从他“爱菊”,追求高洁的品性不难理解。

  陶渊明生性爱喝酒,由于“家贫”又不能经常得到满足。“亲旧”知此爱好,“或(有时)置酒”来招待他。这一点为后文“自赞”“不戚戚于贫贱”作了铺垫。对亲旧召饮,陶渊明是每请必到,且希望喝醉,以酒自娱之情跃然纸上。“既醉”就离去,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是偏义复词,偏指“去”),表现自己知足常乐之意,暗合“以酒自娱”。

  5.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分析: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

  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6.文章最后为什么写一段“赞日”?文段中引用“黔娄之妻言”有何作用?分析:传记后面写上评语,是古代传记的一般惯例。如《史记》中每传之末都有“太史公日”之类的评语。本文中的“赞日”亦同上例,只是换“评(曰)”为“赞”而已。这一部分对五柳先生的评价更直观地表现了他高洁的情怀。

  文中引用“黔娄之妻有言[原文:彼先生者(指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xīn)于富贵……传中援引其后两句,改“忻忻”为“汲汲”。“忻忻”,高兴的样子。]”,意在把五柳先生同黔娄这样的名士类比。作者引用古人之言,认为两人是同一类人,他们共同特点都不为贫贱而忧愁,不追求富贵荣华。

  7.《》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

  本文语言朴素洗练,心声袒露,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确是文如其人。

  (2)选取事例典型,描绘惟妙惟肖。

  文章虽不长,但所选事例都很典型,所以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形神兼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读。

  在初一第二册我们学过《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呢?(生答,师对陶渊明的性情等特点板书)现在,我们来学*他写的一篇传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指出几个字词的读音:箪瓢屡空dàn piáo lǚ kōng;晏yàn;欤yú。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参照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圈画出来,允许学生对疑难问题讨论解决。

  4.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清闲安静,不羡慕(或追求)名位利禄。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句必须联系起来理解,否则会断章取义。意为:喜欢读书,但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每当有体会,就高兴得废寝忘食。

  [点拨:结合具体语境体会文章语句的含义,注意上下文的联贯。]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醉了时,就离开(亲旧处),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之意可给学生指明强调“去”意。]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自得其乐,(诗文)很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此语了解大意即可。如学生水*较高,兴趣广泛,亦可将此典故讲给学生听。(文中有注解)注意:有言,曾经说过。后文中的“欤”同“与”,表疑问语气。

  必须明确: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只要能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通晓大意即可,千万不可过分在字词解释上下功夫。

  5.指导学生用白话文复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明显失误可及时订正。

  三、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四、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讨论,要求:

  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并理解其性格特点。

  (1)通过读,先找出相关语句。

  (2)再讨论表现了其何样的性格、志趣等。

  分析: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淡泊名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注重感悟。

  “性嗜酒”:爱好喝酒,以酒自娱。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率性放旷。

  “环堵……晏如也”: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毫不在意,表现了他乐观

  豁达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他能安于贫困的隐士形象。

  “常著文章……以此自终”:以诗自娱,不计得失。

  “不戚戚……富贵”:安于贫困、不求名利。

  [教师应适时点拨,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其性格、志趣等。]

  (3)小结: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

  (4)比较“五柳先生”和陶渊明的性格。

  不难发现,“五柳先生”即陶渊明。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结合导课中的板书。]

  五、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去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选材的精当。

  1.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袒露心声,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请你从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有何妙处?

  [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2.本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那么,本文选取了几个事例?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本文虽短,却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试从文中“赞”语中找出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谈出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难看出是“不汲汲于富贵”一句;对第二个问题要求不宜定位太高,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谈出一点道理即可肯定,主要是训练学生议论表达能力。]

  六、加深感悟。

  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有关时代背景的材料,提醒学生回忆《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比较思考:《》中看似*淡的内容中蕴含着什么深刻内涵?由此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陶渊明寄情于诗酒,可知其对世俗的不满,对恬淡自由、人民安乐的生活的向往(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具有淡泊名利、安于贫困、志向高洁的情怀。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只要能谈出一定道理即可,切不要追求“标准答案”。]

  七、背诵全文。

  本文较短,可用“抄读法”让学生背诵。

  八、作业。

  要求学生将本文译成现代汉语(不求字字落实,只求文能达意即可)。

  [小资料]

  《》鉴赏。

  这是一篇用史传体写的自传性散文。五柳先生实即作者陶渊明自己。史传是由史官撰写的,实录行状,见美见刺,褒善贬恶,作出评论,留芳遗臭,千古永垂。而作者俨然以史官立场、春秋笔法来为自己立传。如果不是诡谲寓言,那就是坦然自信。所以本文明显的特点是思想明确,形象鲜明。

  传说五柳先生是个隐士,来路不明,姓氏不传。这并非姑隐其名,而是隐士必须的特征,因为郡望、籍贯和姓字都可以杜撰,自古以来,隐士而为名士者也不乏其人。作者的用意在于蔑视门阀士族所依重的郡望、阀闾、士姓;根本不在乎,索性不要了。为了便于称呼,就以住宅边五棵柳树作为称号;由于受到尊敬,因而人们称他先生;这正是姓氏字号最初的来历和*尚,也在淳朴的社会中获得尊重。所以这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字籍贯,便有明确的对立于门阀世俗的思想倾向,显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东晋盛行清德玄谈,以隐矫名、以谈炫荣的假隐士不少,其实是走捷径的利禄之徒。五柳先生是真隐士,“遁世无闷”,淡漠世事,不尚玄谈,不爱荣华富贵。所以文静不多言谈。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好读书”,“性嗜酒”。隐士是士,也是读书人,爱好读书是本分,理所当然。不同于世俗的是,他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求荣利,不必适应官府标准,无须牵强附会,穿凿曲解。他按自己的理解来读书,所以每当有心得体会,“便欣然忘食”。他是从古圣贤作者求取真知,精神上获得充实和鼓舞,守志励节。至于魏晋名士风流的饮酒,在他则是本性的嗜好,爱喝而已,既不标榜,更不风流,反而因为贫穷,窘相毕露,有酒就喝,一醉方休,根本不管别人的礼貌态度。所以他的饮酒,任性而旷达,不矫情,不放肆,获得亲友的理解和宽容。

  真隐士是贫士,不能安贫乐道,是坚持不了的。五柳先生几乎赤贫,住房破门,衣服破旧,饮食不继,却安然自在,而且还写文章抒怀述志,自得其乐。这样的生活,他满足了,心里踏实,没有追求也没有失落,没有苦闷与烦恼。显然,他不是儒家贤人颜回的安贫乐道,而是乐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道,跟虚伪丑恶的门阀荣利决裂。不过他的态度比较*和,只是“颇示己志”,似不揭露丑恶,因而显得冲淡自然。诚如鲁迅所说,丑恶多了,看惯了,众所周知,也不值一提了。这恰是东晋时代的特色。

  思想明确,形象鲜明,是作者采取史传体写作所必须的。史传有赞,撰者以史官立场表明褒贬。本传的赞十分明确归结出五柳先生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不愁贫贱也不求富贵,二是怡然自乐,返朴归真,希望过先民生活。这也正是传立行状的取舍准则和传文层次结构的安排原则,因而选材典型,行文简洁,风格*淡朴实,意味深长,百读不厌。

  教学后记

《五柳先生传》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及其生活态度。

  2、学*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3、掌握一些与文章意思相关的词语及文言常用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

  2、回忆已经学过的与陶渊明有关的内容,包括生*、诗文等。

  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练*诵读。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贯穿文章始终,教师可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填出内容。这一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人方法,而且也可以引导学生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过的与陶渊明有关的内容

  简介: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做过几任小官,后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如《桃花源记》,《饮酒诗》等。本节课我们来学*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式文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生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词,同时进行翻译。(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师补充为辅)

  附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知道他的姓氏名字。(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先生”作称号。(五柳先生)爱好闲静很少讲话,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死抠字眼,每当有心得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爱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备了酒招待他,他到亲友家去喝酒,(总是)一饮而尽,希望能喝醉,喝醉以后就回去,(却)不会舍不得离去。(他)家里四壁空旷,(房屋破败得)遮不住风雨太阳,(他穿的)粗布短衣也是穿洞打补丁的,放食物和水的器具常是空的,但他感到安然自在。(他)常常写文章自己(娱乐),(文章)颇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他)没有得失之念,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有句话:不忧愁于贫贱,不追求于富贵。仔细体味这句话,这五柳先生就是黔娄一类人吧?过着饮酒写诗,以抒发他的志趣的生活。(他是)无怀氏的百姓吗?是葛天氏的百姓吗?

  同时掌握重点字词的翻译。

  1、先生不知何许人 2、因以为号焉

  3、不慕荣利 4、好读书

  5、每有会意 6、欣然忘食

  7、性嗜酒 8、或置酒而招之

  9、造饮辄尽 10、期在必醉

  11、曾不吝情去留 12、环堵萧然

  13、不蔽风日 14、晏如也

  15、不戚戚于贫贱 16、不汲汲于富贵

  17、因以为号焉 18、曾不吝情去留

  三、深入探究

  1、师:这篇课文是一篇传记,那么写传一般会涉及到哪些方面。

  明确:性格、思想、爱好、生活等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涉及到这些方面的内容(要求从原文中找出)。并说说这些内容写出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爱好: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思想: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具体理解文中词句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四、合作探究:

  1、结合课文练*一思考,如果五柳先生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你是否会去喜欢他,说说你的理由。(无固定答案,生自由发挥)

  2、有人说,这篇课文其实就是陶渊明写的自传,你认可这一说法吗,或者说你能在文中找到陶渊明的影子吗?请你说说理由。(要求结合曾经学过的陶渊明的文章来说)

  五、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五柳先生传》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并品析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画像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

  (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

  通过几遍朗读,

  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

  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

  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行赏读。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①"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

  "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这便是"会意"的境界。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③"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重点理解.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

  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四、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传,写在作业本上。

《五柳先生传》教案4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 - 品析 - 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渊明。

  2、 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感知

  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正字音,理解语句的`意思。

  三、品析

  1、 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2、 结合图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3、 讨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两题或三题)

  1、 背诵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三

  3、 给自己或他人写一篇小传。

  4、 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他的看法。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 活 贫 穷

  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 神 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传》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悟主人公性格志趣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3、学*抓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2、积累字词,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朗读和整体把握。第二课时翻译及字词。

  一、导入:李白诗云“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同学们可知诗句中写的'人是谁?

  彭泽令,五柳先生,是陶渊明。上学期我们学*了《桃花源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景色怡人,远离战争,人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五柳先生传》,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生活状态、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曾经做过彭泽令,东晋文学家。

  2、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共五首,《桃花源记》

  三、检查预*情况

  1、读音

  辄zhé尽 短褐hè黔qián娄 曾zēng不 箪dān瓢 俦 chóu衔觞shāng

  2、朗读检查。齐声读,老师正音。

  四、朗读训练。

  1、自读,从节奏,语速,语调,读音等方面训练,读出感情。

  2、指名读书,其他人听后评议(2 ~3人)。

  3、老师范读,听并用 划出节奏。师教读。

  4、齐声读。

  五、解读志趣

  先生无名无姓,不知哪里人,得号缘由:“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以柳树为号,柳之扶风正如隐士的高洁飘逸,先生又有哪些志趣呢?

  1、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志趣(三大志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

  饮酒---------“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自得其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足见一斑。

  4、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箪瓢屡空,”但是他“晏如也”

  ---------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5、“赞”语中哪句与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并谈谈你的看法。

  不慕荣利------“不汲汲于富贵”

  6、写作特点: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眼目(共九个)

  六、作业设计

  1、读注释,自主翻译。(为第二课时准备)

  2、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性格不慕荣利

  好读书

  志趣 性嗜酒 率真放达

  著文章

  生活 环堵萧然 安贫乐道

  八、教后反思

《五柳先生传》教案6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大意,以及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2、熟练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人的方法。

  3、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4、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人格。

  教学重点:体会学*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

  教学难点:体会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读文,谈话入课,析题。

  1、质疑。

  2、为谁作传,他为什么称为“五柳先生”?

  3、我们学过五柳先生写过的诗文吗?

  二、新授:

  1学生背诵《归园田居》,指出作者抒发的志向。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抒发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高尚的节操,表现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由此进入时代背景的介绍:东晋末年,社*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满了虚伪和欺诈,这就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3、引入到对写人手法以及人物性格等特点的分析。提问: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学*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生活和志趣的。请读课文,完成下表: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生活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

  人物态度 自娱,颇以示志 忘怀得失 晏如也

  精神风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难点的`突破。

  1、谈话引入难点句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爱读书的喜好,还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学*到一种新的学*方法,是什么呢?师生共同分析。

  2评价分析陶渊明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首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次,这句话原本是谁评价谁的?第三,作者在这里使用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精神面貌的深入理解。

  五、根据表格总结全课:

  1、 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3、 他生活过得怎样?

  4、 他耐得住这样的贫穷?

  学生齐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仿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六、思维延伸:

  读了本文,你现在懂得陶渊明为什么在自己的传记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不点明自己的住址了吗?

  七、布置作业:学*了本文对于人物的写法,依照本文,为自己或你熟悉的人作一个小传。

《五柳先生传》教案7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短篇传记,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指导思想】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设想】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的真实情境,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体验故事,进行自主感知,自我感悟,形成语感,陶冶情操

  2、 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学*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启发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学*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2、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和对有关语句的理解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3、 请学生提前了解陶渊明其人,回忆以前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这节课我们学*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进入文本

  (1)、研*课文。

  1、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

  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瓢(piáo) 屡(lǚ) 娄(lóu) 欤(yú)

  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要点提示: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3、课文疏通

  要求:

  重点字词——准确、多音字认识、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些简单句式

  ㈠解释字词

  嗜:喜欢,特别爱好

  辄:就,总是

  吝:吝惜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贫贱人所服

  箪:用苇、竹编制的用来存放事物的器具

  汲汲: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汲:取水于井)

  俦:朋友、伴侣

  觞:酒杯

  ㈡解释词句

  详:详细的知道

  翻译: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因而

  翻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辄:就,总是

  翻译:他一来就要把酒全部喝光

  萧:冷冷清清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翻译: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戚戚:忧愁的样子

  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翻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㈢多音字注音

  传、好、期、号、乐、少等

  ㈣一词多义

  之、言、意、得、其、甚、志、去等

  ㈤翻译句子

  1)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4、课文翻译

  1) 全文翻译

  2) 翻译、学*时注意下列问题: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感情轻微变化

  要点提示: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2)、寻读探究。

  1.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要点提示:

  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

  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2. “嗜酒”说明了什么? 他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借酒醉获得心灵的*静,体现了他的率真放达的天性。

  淡泊名利。他实际上有痛苦,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和乐趣。

  3.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讨论: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3)、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1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四: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先生安守贫贱。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本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 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那么,本文选取了几个事例?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例: 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要点提示: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4)、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要点提示:

  ①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②是①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③既为①②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④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5)、品读探究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同学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6)、悟读升华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去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选材的精当。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袒露心声,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请你从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有何妙处?

  [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2、结合全文,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列出示意图)

  (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3、假如你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三)作业

  1、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能体现个性,抒发感情的自传.

  2、背诵课文。

《五柳先生传》教案8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学*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以帮助学生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1、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今天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做一个小游戏,看大家是否真正身心放松了。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范读、自由读、重点读、齐读)

  3、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c.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d.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陶渊明生*简介)。

  4、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a.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b.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5、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附录一: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五柳先生传》教案9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

  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品析?-?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实录】

  一、前置补偿,导入新课:

  师:成语“世外桃源”出自东晋田园诗人写的《》一文,后常用来借指?。

  生:陶渊明?桃花源记幻想(想象、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师:除《桃花源记》外,我们在初一时还学过陶渊明的一首诗,谁能背诵一遍呢?生:(背诵)?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这位同学背得非常准确,通过以上两篇诗文的学*,我们了解到陶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你们想更多地了解陶渊明吗?那么让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下“五柳先生”吧!

  板书课题

  二、精讲点拨,略通文意:

  师:范读课文,强调重音、句读、语气。

  生:(朗读两遍)

  师: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试着疏通文章大意(巡回指导,排疑解难)

  三、师生互动,构建板书:

  师:现在大家已经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认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扮演“五柳”来个“答记者问”,好吗?

  生:(惊讶)

  师:(问一生)请问先生您贵姓啊?(你就是“五柳先生”了)

  生:我没姓。师:那先生叫什么呀?

  生:我也没有名。

  师:谁来接着采访“五柳先生”呢?谁来当记者(生纷纷举手)

  生:请问先生是哪里的人呢?

  生:我不知道。师:我们已知道本文是陶渊明写的一篇自传,他真的连自己的姓名和籍贯都不知道么?他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这又暗示着作者的什么身份呢?(隐士)

  生:(继续采访)那先生又为什么叫“五柳先生”呢“生:因为我家种有五棵柳树,因此用它做号。

  生:请问先生性格如何?

  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先生有什么爱好吗?

  生:我*时最爱读书,但并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生:先生*时爱喝什么饮料呢?

  生:我爱喝酒,并且一喝就醉(学生笑)

  生:先生常自己喝吗?生:不,我家里很穷,喝不起,常到亲戚朋友家去。

  生:先生还有其他的志趣吗?

  生:*时也写一些文章,自得其乐。

  生:老师我能采访一下您吗?

  师:当然可以。同学们,我们为这位同学的勇敢挑战鼓掌。(学生鼓掌)生:先生您有崇拜的偶像或知心朋友吗?

  师:(思考)有啊!战国时的黔娄就是我的知己。

  生:为什么?

  师:因为我“不慕荣利”,他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俩算是志同道合吧!

  生:可黔娄是战国时的人,您在现在就没有知心朋友吗?师:(沉吟片刻)恐怕没有,至今还未曾找到,可说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学生鼓掌)

  生:……师生共同归纳板书:? ?身份:隐士?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①? 传?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五?穿:短褐穿结晏如也 陶? 柳?吃:箪瓢屡空? 先? 渊? 生不戚戚于贫贱? 自传?黔娄之俦?明? 不汲汲于富贵以古贤自比②? 赞? ?无怀氏,葛天氏之民①师: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师:这种“以古贤自比”的写法,我们在以前也曾学过。

  生: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句?即此写法。(师笑,众生鼓掌)

  (学生依据板书背诵课文)

  四:大家谈:

  师:通过本文的学*,我们对陶的性格志趣、生活态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他这种思想曾被后世很多人推崇、赞扬,可谓是“名垂千古”。其实呀,名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总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却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荣利”却美名流传至今,而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后人有谁知道呢?但现在又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在“采访”之后,做个评论家:

  品头论足说陶潜? 由古到今话隐士

  生:我认为陶“闲静少言”不行,当今社会应多说话、多与他人交往,才能有更大发展。

  生:我认为陶读书“不求甚解”不好,我们读书应深入体会每字每句的含义。

  生:我认为陶“性嗜酒”,且好喝醉不好,有害身体健康。

  生:反对,如果陶不喝酒就写不出好文章了,像诗仙李白,就常喝酒,且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句。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李白英年早逝原因之一就是喝酒造成的,若他不喝酒,

  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美丽的诗篇。

  生:也许他不喝酒连一篇好诗也写不出来呢。

  师:这个我们就不好去问李白了。(生笑)

  生:我认为陶隐居是在逃避现实是懦夫行为。(生鼓掌)他**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生笑,鼓掌)

  师:那么历史上又会出现一位起义领袖—陶渊明。(生笑)生:如果我们都像他一样找个“世外桃源”躲起来,那么谁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人类又怎么会有进步呢?(生鼓掌)五、畅想篇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是优秀的记者、评论员,那么大家不妨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陶渊明活在我们今天,就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会怎样?会有何变化?请大胆发挥想象,过把“导演”瘾,拍一部“戏说二十世纪的.五柳先生”。学生热情高涨:

  生: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出色的农业家。

  生: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生:今日的五柳成了一个醉鬼,流浪街头,沦为乞丐。

  生:今日的五柳开了一家酒店,做了总经理。生:五柳先生又当官了,而且是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鼓掌)

  生:由于他闲静少言,找不到工作,最终被社会淘汰了。

  师:我也做一次“导演”吧,我想啊,五柳先生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去种柳树。(生笑)并运用现代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耐高温抗高寒的柳树新品种,种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一直《种树种到联合国》(本册书课文名)被授予“环保卫士”的光荣称号。在国内同袁隆*一样享受***津贴,并建起豪华别墅,再也不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破屋了,而且他同孔子、愚公等人被评“中国十大杰出老年”,真是名利双收啊!(生鼓掌)

  五、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邢台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下课:勇士们再见!

《五柳先生传》教案10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能力目标

  掌握学*古文的方法

  3、思想目标

  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新授

  总结

  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能力目标:掌握学*古文的方法。

  3、价值目标: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师:为了充分利用好这节课,首先我们来看学*目标:

  (出示学*目标)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读)

  (出示冯友兰读书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我国在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的读书方法来学*这篇古文。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把它写到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生:(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文章,划出了不会读的字,好我们来看黑板上不会读的字,谁来帮助解决。

  生:(帮助正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颇(pō)

  黔(qián)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赋(fù) 欤(yú)

  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下文章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在难读的句子上可以划出节奏。

  生:(听朗读,划节奏)。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师:刚才,我们通过纠正字音,听节奏,初步学*了这篇短文的读法。下面我们根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响亮”的要求,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生:(生齐读)

  师:了解了课文怎样读后,我们来“知其意”,了解文章讲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译课文:首先划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如果小组不能解决的,请小组长把不会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同学们不懂的字词?

  生:(回答)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往,到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一词多义

  1.以: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3.言:闲静少言【说,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4.如:晏如也 【......的样子】亲旧知其如此 【像】

  5.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左右】

  6.其: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师:古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积累。下面我们花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背诵字词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做好古文的巩固工作。一会接受检测。

  生:(朗读)

  三、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师:下面,我们来看几道题目,检查同学们的学*效果。

  生:(作练*)

  (出现学*任务)

  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2.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3.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

  (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

  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4.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陶渊明生*简介)。

  师:读了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我们来明其理,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的题目来完成学*任务。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任务)

  师: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学*效果。

  生:(回答)

  师:作者的这篇自传正也是他追求的正是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呢,同学们找出来。其实不仅是陶渊明,很多古代文人都有过相似的追求。下面我们就搜集相关的资料,作好积累。

  师:我们请同学来说一下,相关的人和他们的作品。

  师:老师也收集了几个类似的人物。

  (出现拓展资料)

  总结

  师:这节课,一方面,我们会读了文章,了解讲了什么,同时了解了陶渊明等人的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品质,另一方面,我们也按照了“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方法来学*这篇古文。

  四、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2.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五、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六.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拓展材料: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师:这些人都是,我们把他们积累下来。

  生:(背)

  七、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备与同学交流。

  2.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

  3.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具体内容列成表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认知生字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读一读,写一写,集中掌握: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箪(dān) 黔(qiá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欤(yú)

  2.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课文,不设置思考题,只要求大家认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后指导学生朗读。

  3.翻译课文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逐段逐句地解释全文,并做好笔记。教师巡视,要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询问。最后由学生课堂讲解,相互交流。

  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曾不吝情去留 ④环堵萧然

  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⑦以乐其志 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附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4.研讨与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条分缕析地谈谈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相关内容列在黑板上)

  5.归纳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前所列表格内容。

  提示:

  主要方面 相 关 内 容

  籍贯姓字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 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注:内容交*的地方,不必细究。

  朗读、背诵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背、互背,争取当堂背诵。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二、四。

  2.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传记和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计

  复*巩固

  教师可根据情况,做巩固性练*,也可通过说和写的方式,检查相关内容。

  重点研读

  教师导学:

  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请大家再深入阅读,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本文主要赞美了五柳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格?

  2.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本文是否可以看做是陶渊明的自传?

  3.找出课文中的否定句,谈谈大量使用否定句的作用。

  4.从本文来看,你认为写传记应表现哪些内容?

  教师提示:

  1.作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

  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本文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学生未必能谈得透,可以教师讲解为主)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作者在文章中声声言“不”,处处表现五柳先生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和他的高洁志趣。

  (教师可先讲一讲什么是否定句,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并略作分析,教师略加点拨)

  4.传记是用来记载人物生*事迹的,所以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楚,写详细。如本文就写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名、思想、性格、爱好、生活情况。除此之外还应有生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写传记要紧的是要真实。

  (此项内容可根据情况取舍)

  拓展探究

  教师导学:

  本文是我们学到的第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很有特点的文章,对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会感到疑惑,大家不妨提出来共同探究一下。

  (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并由同学们解答。能即时解答的即时解答,不能即时解答的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将讨论题集中到以下方面:

  1.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代人物,本文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2.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3.在表现人物上,有些内容今天看起来真的不敢恭维。对此,你怎么看?

  4.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提示:

  1.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门第观念盛行,作者有愤于此,故借此以示叛逆。

  2.“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喜欢读书, 只求领会要旨,不穿凿字句。这与他 “不慕荣利” 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求知的满足和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

  3.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少问题,谈出不少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让学生明确,传记重在写实,本文内容是五柳先生(亦即陶渊明)*生的真实记录。

  4.各抒己见,不求苛同。但务必使同学们观点正确,提高认识。

  集体背诵

  教师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我们对陶渊明的生*事迹又有了新的了解。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出身贫寒,一生穷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最后死于贫病。但他志趣高洁,愤世嫉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陶渊明可谓人穷志不穷,我们的确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

  作业

  1.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2.给你的同学写一篇小传。

《五柳先生传》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2.学*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简介作者。

  3.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教师范读课文。

  5.应注意的字词

  辄()吝情()短褐穿结()箪()晏()黔()汲汲()俦()衔觞()欤()

  6.分析课文结构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7.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应注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

  许,地方,处所。

  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

  招之:邀请他。

  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家境、*性、卓尔不群的志趣)

  8.讲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

  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类。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9.板书

  性字、籍贯无性字、无籍贯

  家境

  贫寒

  *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

  好读书

  (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

  卓尔不群

  志趣

  好喝酒

  (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

  (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10.布置作业

  略

《五柳先生传》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学*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难点突破】

  可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法,对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汇,在复*本课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文言文的常用词也适当练*。有些句子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五柳先生传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情况

  可据学生情况处理。

  四、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2、掌握重点字词句(侧重课下注释)

  3、反复朗读,回答问题

  ⑴ 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因此这样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

  ⑵ 本文写人的方法与特点。

  文章虽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并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因而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文中在表现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方面,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的'简陋,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描写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简陋。文章把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⑶ 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⑷ 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醉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⑸ 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⑹ 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⑺ 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六、布置作业

  体会课文中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性格:娴静少言 不慕名利

  生活:环堵萧然 宴如 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自然

  志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安贫乐道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五柳先生传》教案15

  复*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重点

  1、学*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难点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难点突破

  可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法,对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汇,在复*本课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文言文的常用词也适当练*。有些句子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

  复*过程

  一、导入 复*,板书课题 五柳先生传

  二、出示复*目标

  三、检查预*情况(可据学生情况处理)

  四、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2、掌握重点字词句(侧重课下注释)

  3、反复朗读,回答问题

  (1)、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因此这样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

  (2)、本文写人的方法与特点。

  文章虽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并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因而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文中在表现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方面,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的简陋,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描写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简陋。文章把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3)、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4)、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醉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5)、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6)、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7)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六、布置作业

  体会课文中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七、板书设计 :

  性格:娴静少言 不慕名利

  生活:环堵萧然 宴如 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传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自然

  志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安贫乐道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菁选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本节课上,教者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以文言文学*方法的指导为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背的方法(线索背诵法),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较好的调动了学*积极性,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本节课主要是突出朗读训练。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课文读得熟,再抓住“读”这一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这节课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探讨有的问题时,教师总情不自禁地想将学生引向自己的预想答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探究的能力。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加以注意和改进。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2

  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本节课中,第一层次通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通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好的尝试。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3

  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自己把五柳先生从潇洒的酒徒升华成了忧郁的世外高人时,也就突然发现,不用再分析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迅速开始探讨探讨人物的描写方法时,也就有了学生脱口而出的:“几个否定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人物形象”这句话。

  课前再好的设计都不如课堂上学生实地发现的问题重要:老师上课解决的是学生的问题而不应该仅仅是老师设计的问题。

  感受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慢读课文。当我和同学们一起慢慢来读课文时,我可以发现几个孩子在慢慢的朗读课文的时候脸上的那种会意的表情。这个方法是我在讲授《陋室铭》的时候采用的,感觉不错,所以这次讲五柳先生我决定再次使用,效果很好,之所以后来孩子们能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妙语连珠,能发现文章多使用否定句和这次慢读课文是分不开的。

  这次授课,也让我发现,老师的备课真的不能凭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因为这节课是下册的`课文,没有在其他班级讲过,所有的设计都是凭经验来定,当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老师们设计的问题并不代表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应该保护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发动同学一起来解决,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4

  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

  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里对兴趣的源泉作如此阐释,对我们的课堂应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课堂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教师的语言幽默、知识本身的趣味等等原因,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表达欲望。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开启自己的`思维,在课堂里高速运转,积极表达,体验创造的快乐。换句话说就是要能在课堂上引爆学生的思维。

  笔者在今天上课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的切身体会。

  今天上的课文是《五柳先生传》,先带着学生复*了上学期所学陶渊明的诗文和陶渊明的生*思想等知识后,我带着学生直接进入文本的学*,首先让学生自己试读课文,疏通文句,几分钟以后,我问有没有学生愿意试读,无人举手,索性我就钦点,正好这个学生上课态度上一直有些故意取宠之嫌,他有些哼腔的快速低声的读完课文,夹杂着读错了两个字。我问其他同学可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样?有没有可以改进的?下面鸦雀无声,我再次鼓励,仍无人应答。这样简单的问题没人发言,顿时我心里燃起一团火,虽然被理智压住了但后面的译读和互相质疑环节也是生硬结束。每次课堂效果不理想总会让我很难过很失落。课后,我愤恨学生到了初二后的课堂发言的消极被动,也在反思自己的失误。也许正是因为简单,已经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燃起他们求知的渴望,克服困难的成就感。还有这篇文章我没有事先布置预*,虽然文本不难,但简短的几分钟内让他们不仅要读好还要评出怎么读,实在是有些为难。痛定思痛,我在课间及时调整上课策略。

  在第二个班级教学时,再引入课文后,首先要求学生自主朗读疏通词句并断好句,找人试读后并适当点评,然后再在学生自主合作的基础上译读课文,不仅读通还要读懂,在质疑交流结束后,我问学生,课文读通读懂了后已经了解文章内容,要看你有没有真正读懂文章,那还要看我们如何有表情的朗读这篇文章?你对哪句话有感觉你就挑哪句话然后我们一起读读,再次给学生时间自己试读和同学讨论读,最后我们学生一起边读边揣摩每句话该如何读。真个过程可谓行云流水,学生参与积极,热情高涨,在品读过程中一个爱读书爱喝酒爱写文章,洒脱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诗人形象已清晰地进入学生的心中……

  课堂上,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首先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给学生品尝到战胜的成就感,同时问题又应该基于一定的知识背景,不能过易过难又不能过急,应当在新旧知识的切合点把握好它的度,让学生的思维变成一种力量,促发自己的主动创造意识。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5

  执教完《五柳先生传》这一课后,有几个听课的老师对我说,文言文就要这么扎扎实实地上,如果不把字词和句子的意思的弄清楚了,所有的文章分析都是空中楼阁。

  这也是我上课前告诫自己要注意事项,所以,在过生字词关的时候,当我把我认为关键的字词解决后,又问了一句:还有不懂的吗?满以为所有的.字词都解决了,结果又有学生提出还有不懂的字词。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赶紧发动其他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处,就是分析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时,很多学生都不懂“为什么五柳先生喝酒会‘期在必醉’”?明明已经是个隐士了,为什么还要喝醉?我的课前设计是分析完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这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在我试图回到我设计上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于是我抛开课前设计,由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句引导同学们知道原来酒是解忧之物开始,再从“无怀氏、葛天氏” 之**想到世外桃源的安居乐业、恬淡自足,让学生们自己去感悟,原来喝酒是为了麻醉自己。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6

  以往的古文授课往往重视两大环节:读背结合;释通文意,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老师只是稍微点拨一下就匆匆收场。本节课一改往日陈旧的授课方式,力求有所创新。教师抓住一个关键的“不”字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设计学*方式,努力挖掘课文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情趣,使学生在探索和快乐中切实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文言文的内涵深刻博大,语言光辉简洁,是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全文语言朴素、自然,在不到200字的篇幅中,他以精辟的笔墨描写了自己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性格等各个方面。

  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深处,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志趣、精神风貌呢?细细钻研教材后,我突发奇想,《五柳先生》这篇课文有九处关键句使用了“不”字,何不从“不”字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走进课文深处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呢?

  第一课时在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后,我对学生说:“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本文很多关键句都用了‘不’字,下节课我们就从‘不’字入手,分析陶渊明的精神风貌。大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对文中‘不’字的理解。怎么样?有信心吗?大家一定要好好准备一下。”

  以往的古文授课往往重视两大环节:读背结合;释通文意。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老师只是稍微点拨一下,就匆匆收场。所以每讲完一篇文章总感觉意犹未尽,似乎总划不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古文课很少采用完全放手给学生的授课方式。学生准备的怎么样?他们会积极配合吗?我略带不安走进教室。

  整体读完课文后,我拿着粉笔在课题下方写了一个大大的“不”字,“谁先来发表高见呢?”话音刚落,有“雄辩手”称号的王志峰首先走上讲台,他从容自若,把跌落到鼻尖的眼睛推会原位,清清嗓子,用一种很严肃的声调说道:“文章开篇就连用两个‘不’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字即把自己排除在名门贵族之外,不仅不知籍贯和出身,就连姓名、字号也不知。我查过资料,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当时许多为官者往往高谈自己的风雅,炫耀才华,标榜出身。而陶渊明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一个“不知”,一个“不详”极大的讽刺了那些士族以门第出身为荣耀的恶俗,又道出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风格。”真不愧为雄辩手,此番话说得有理有据,仿佛让人看到陶渊明正与污水浊流搏击的身姿,大家不禁肃然起敬。

  想不到第二位上台发言的竟是我班有名的“淑女”阮爱琳,她聪明好学,性格极为腼腆。此时虽早已涨红了脸,但却显得信心十足、锋芒毕露。“文章中有一句话,可谓一语概括全篇──‘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为人不仰慕荣华富贵,不羡慕**厚禄,‘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直抒胸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巾帼不让须眉啊!

  小画手王晓彤一言不发,只是在黑板上为大家展开一幅画。画面上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遮挡不住一年四季的风雨烈日,一位长须老者端坐桌前,手拿书卷,衣衫褴褛缀满布丁,脸上充满安宁刚毅的神色。画面下一行清新秀丽的文字映入眼帘“环睹萧然,不蔽风日”,好一个“不”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悠闲自若,以苦为乐,既有不屈意志又志趣高洁的人物形象。

  正当大家还沉浸在画面的想象中时,苏晓晓、王志威两名同学早已迫不及待走上讲台,面向大家。苏晓晓把一本书卷成筒状,举在嘴边,略带微笑。“同学们,现在开始直播名人采访节目,本期特邀嘉宾──陶渊明先生。”

  (主持人)“陶先生你好,能为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读书心得吗?”

  (陶渊明)“我喜欢读书,但不求甚解,而是力求诗书的精神真谛。”

  (主持人)“你才华横溢,为何隐居山林,把酒东篱,却不在官场崭露头角,普救民众。”

  (陶渊明)“我也曾幻想‘大济苍生’,但争名逐利,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使我厌恶,所以我宁愿独善其身,回归自然。”

  (主持人)“‘大济苍生’的抱负无从施展,面对着腐朽的现实,你内心真的能*静?”

  (陶渊明)“‘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我只能把内心的理想寄托于桃花源。”

  苏晓晓的提问直入主题,王志威的扮演惟妙惟肖,两名同学的现场采访把借酒浇愁,怀才不遇,但率直放达、超然世外的隐者形象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此时,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

  最后孙辉同学为大家展示了两幅毛笔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苍劲有力的字,似乎在飞舞,在低诉。好一个安贫乐道、志趣高洁的君子!

  课后我看到一位学生在笔记本上总结到:归隐自然,把功名富贵视若粪土,宁可乞讨度日,也绝不“为五斗米折腰”。虽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清汤粗饭,几杯黄酒,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另一位学生写道:贫能养志,不用趋炎附势,没有车马之喧,只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悠悠哉,清逸脱俗,守正不阿,醉酒率意,快慰*生。

  课后我静思:这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课堂环节不是很紧凑,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还不够尽如人意。但在学生心目中,本节课无疑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上课时迸发的积极性都是无与伦比的。他们能紧扣一个“不”字,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也是以往在课堂上收获不到的。

  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用“教”的创新文体去点燃“学”的创造火焰,使师生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让语文课堂像春天一样,绽放出勃勃生机,成为师生共享快乐的园地。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7

  以为学生会落入我的“圈套”,会按照我的标准答案来回答,却没有想到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回答得异彩纷呈。更可贵的是我从他们身上看到“责任”两个字。这原来只是一个看似很普遍的问题呀,为什么*常三缄其口的学生会顿时活跃异常?

  我心目中的好课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所以我苦口婆心地讲了课堂上踊跃发言的`种种益处;我也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赏识,并以加分“相诱”。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几个*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总是“金口难开”、“冷眼旁观”。这个学期就是活跃分子也有几个变得甘于寂寞,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清风乍起”、“水波不兴”,为此我大伤脑筋,然而今天为什么出现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了!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8

  教学是在探究中发展的,对这一失误有两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 教师要珍视学生“偏颇性”的观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开放的课堂注重学生个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时会出现偏颇,甚至错误,而这种理解往往是学生的心里话,当出现这种现象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找准产生偏颇错误的症结,再将问题还给学生,调动他们查寻资料,作积极思考,从而更深入更全面更准确地看待文本中的人、事、理。这种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是极为珍贵的。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引导,久而久之,封住学生的口,凝固学生的`脑,扼杀学生的思维。

  二、 教师要多读书,才能让教学之路更加宽畅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是多元的……”,《课标》也提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对作品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就对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教师要有能力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发现文学精神,发现古代的人,通过文本的学*发现个性的人,如学*《记承天寺夜游》发现苏轼,学*《醉翁亭记》发现欧阳修,学*《满井游记》发现袁宏道,学*《五柳先生传》发现陶渊明 ……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不断研究教材,不断吸收知识,才能和学生一起打开一扇扇的智慧之窗,发现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探究的东西。

  达到欣赏传中人物的个性之美的目的。在课堂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原因,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挖掘还不够,同时,对整个课堂生成性的、不曾预设的精彩缺乏有效调控。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9

  《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语文的一篇文言文,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对采用什么样的教法进行了一番琢磨,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有成效呢?秉承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的宗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学*实际,我对以往的教学流程进行了一些修改,经过教学实践后,我觉得对学生掌握所学能有不小的帮助。

  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情境导入、简介作者并了解传记,接着我就用课前设计的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了解一绿赵鞅氏碌奈辶壬呢?他是否也是一个另类的`人?)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相关注释去疏通文意,并引导学生分组交流互助,并准备小组交流质疑。

  紧接着,我就在黑板上设计一些文中注释里没有解释的词,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行进中通过推敲其文意来解答,不一会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来解答,这是我在设计这一教学流程所没能想到的,经过师生评议得知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绝大部分都比较正确。这能使学生在这一个环节中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接着是让学生质疑还不会翻译的词句,让学生互助解答,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并采用师生共评共议的方式进行,学生从研讨中懂得了疏通文意之法,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也调动了他们学*文言文的热情与兴趣。

  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朗读的效果就比之前所教的学生好得多,我在听学生读后进行些点拨,学生可以说是一点便通。接着我又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节奏,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很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更上了一个台阶。

  这第一节课一下来,我就觉得很轻松,学生也觉得学文言文并没有那么难。再后来的第二节课中,文中所有研讨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多数学生在课堂里就能把全文背诵下来了。

  通过这次教学,我感到自己在教学文言文这一块变得轻松了,这都是比较好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所产生的效果。当然这其中也有不足之处,也许对个别学*程度差的学生的关注度就不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弥补协调才行。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0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在这课的资源中,有一段视频,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适的`情形,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诉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作者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本课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学生需要开扩的视野,需要有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点粗浅认识。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1

  今天我讲授了《五柳先生传》一课。

  课上,我把课文分成九个小组,从解题、介绍作者到课文内容、结构、中心进行讲解。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好讲解内容,脱稿进行讲授。他们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再讲解实词,分析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问题,然后分析句子的作用。这节课,学生讲解条理清楚,使重点知识落到了实处。

  这节课让我知道了学生的实力,只要给足时间,教会方法,学生就能讲好。脱稿讲课一直是我的梦想,经过我与学生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这让我又有了信心。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学有收获。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是:台上学生讲得精彩,台下学生听得不太用心,笔记做得不认真。缺少提问的环节,导致所讲知识落得不实,考试成绩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重视提问环节,与课堂评价联系起来,提高学*效率。

  这几天的文言文教学,我越来越意识到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并不代表学生学会了知识,要想真正学会知识,就要抓好每个环节,不仅关注台上学生,更要关注台下学生学*情况,以确保学会知识,记好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2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首先从读中让学生体会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初步了解五柳先生,然后通过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更加深了对五柳先生的了解。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希望今后更加努力。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3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实际做以下反思:

  反思一、时间分配不合理。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桃花源记”入手,设计导学前测,由问题:“陶渊明为什么要退隐?”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接着引出“五柳先生”,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然而在具体设计学案的时候,只注重了学案的实用性,忘记了时间的限制,所以在课堂操作时占用时间过长,使后面的环节不能完成。

  反思二、学*难度估计不够。在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采取了小组学*的形式,让学生分成几组自由辩论,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由于课文当中生字词比较多,翻译难度较大,学生询问的较多。于是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我并没有急于往下赶,而是延长讨论时间,并停下来让学生串讲翻译课文,我随时进行了点拨,又占去了很大的时间,改变授课计划是听课时的大忌,但课堂教学的目的要以学生的掌握为主,而不是环节是否完整。这关键是由于备课时考虑不周造成的。

  反思三、学生的活动程度不够。因为初三忙于赶课,课时紧,学生展示的时间不足,所以学生在展示方面的训练不够,表现在课堂学生展示死板单调。

反思四、课堂教学过于拘泥学案。由于受学案的限制,教学环节不能随机应变,使教学过程变成跑学案的过程,体现不出语文课的特色。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4

  这堂课,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入情入境读书法,立体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猜读法)、背的方法(重点词语背诵法,线索背诵法)、积累的方法(卡片读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充分调动了学*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5

  在整个导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体验、感悟为主,极力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文言氛围。在欣赏文本中,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在积极的对话中,使课堂成为师生(学生之间)的语言、观念、思维的火花碰撞的“现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达到欣赏传中人物的.个性之美的目的。在课堂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原因,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挖掘还不够,同时,对整个课堂生成性的、不曾预设的精彩缺乏有效调控。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1

  《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可分为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实验的成功原因三个部分,下面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时思考讨论: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一些关键词语来深化学生理解。例如,“顺利”“不假思索”两个词。“顺利”本意是指“在事物的发展中或工作的进行中没有或很少遇到困难”,教师可联系到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来帮助学生理解,“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这实际上是为“顺利”提供了相反的注解。因此,在课文的语境中,“顺利”实际上含有“迅速的,没有任何阻碍的”意思。“不假思索”在文中的意思是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的,学生通过上下文应该不难理解。教师应抓住这个词适当拓展,让学生想象女孩说话时的神态,并体会她的思想品质。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一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例如,“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这句话主要讲了教育家被女孩的高尚品格深深感动了。由于句中使用了“激动”和“好久”等词语,才使句子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

  课文有较强的现场感,可以在上课之前或上课之后,让学生按照教育家做实验的要求与方法演一演,也可以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认识,进一步体验情感。通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就是我的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2

  《五柳先生传》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下面,我仅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回顾和反思。

  一 分析学情,激发兴趣

  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学*文言文的现象,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比照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

  二 突出朗读训练。

  抓住“读”这一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力求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的内涵,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让学生诵读、美读、跳读、研读,含英咀华,读出美,读出发现。

  三、分析文章,免入俗套

  在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收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让学生分成几组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尊重学生,创设氛围

  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及时的给予赏识。如此以来,使整堂课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让我更惊喜的是,几个*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他们一改“金口难开”、“冷眼旁观”的做法,积极的发言。

  五、走出预设,拓展思维

  在回答问题时,本以为学生会落入我的“圈套”,按照我的标准答案来回答,却没有想到课堂却走出了我的预设。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让原来只是一个看似很普遍的问题,牵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活跃异常。的确,创设学生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能引起争议的话题,不仅能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而且能使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发表意见,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要改变语文课堂这种沉闷的氛围,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比如,“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出理由”此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全面了解五柳先生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节。

  六、授人以渔,注重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这堂课上,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教给学生知人论世读书的方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充分调动了学*积极性,力争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比如,“试分析五柳先生和陶渊明的关系”这一拓展性练*的设计,意在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本课与学生以前读过的陶渊明诗作的联系。此题没有统一答案,重在引导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谈自己的看法。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有利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有关陶渊明资料的能力。谈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是一种口语表达的练*。

  七、当然,课堂存在的瑕疵很多:课堂不够活跃等。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3

  这堂课,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入情入境读书法,立体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猜读法)、背的方法(重点词语背诵法,线索背诵法)、积累的方法(卡片读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充分调动了学*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4

  《五柳先生传》这是初中阶段一篇典范的文言文,字词句的字面意思和翻译不是很难,大多在课本上有注释。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和重点放在对文言文的朗读指导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试图通过形式多样的范读、齐读、个读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和感知人物。比如“晏如也”这句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坦然自若、毫不在意的语气,“欣然忘食”的“欣然”二字读出高兴的语气等等。这样能让学生迅速了解了一个安贫乐道、在读书中获得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另外,文言文的学*对于初中生来说,一直就是个难点。学生大多畏难,害怕文言文。文言文的教学往往停留于字词的串讲,课堂常常陷入被“填鸭”和枯燥沉寂的状况。因此我有意识的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适当扩展,用较为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来激发学生了解五柳先生的兴趣,并增加一些作者的生*和其他诗文,让学生真正了解一个真实的个性鲜明的五柳先生,从而让他们更容易去感悟古代隐士的高雅志趣。比如陶渊明做官越做越小、读书饿肚子、一贫如洗仍喝酒赏菊的逸事。

  从课堂反馈来看,基本上很好地完成了我预设的.一些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的配合比较顺畅,对本文字词的学*通过课前预*和课中讲解也能轻松掌握。但由于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远离我们这个时代,他的卓尔不群的个性也远离世俗,不是很被人理解和接受。学生在感悟体会方面不能马上产生共鸣。还有学生对文言文中一些和现代汉语*惯差异较大的文言现象也学*不太透彻,仅仅限于识记阶段,还不能举一反三。上课由于拓展较大,容量较大,所以上课的节奏略快,学生及时消化的时间有限,比如文言现象的整理归纳和文言文的理解性背诵,这些将在后期的学*中必须进行补充和加强。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5

  这堂课,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入情入境读书法,立体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猜读法)、背的方法(重点词语背诵法,线索背诵法)、积累的`方法(卡片读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充分调动了学*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6

  喜欢教《五柳先生传》,源自对陶渊明的一份独特的爱,当然也出于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份好奇。

  《五柳先生传》属宁静而深远、似枯而实腴的文章,充分显示出五柳先生的淡泊名利的心境。于是,我在教学时试图追求一种深水静流的境界,期冀能够触摸到每个文字背后丰赡的思想情愫,紧紧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以“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通过初读、诵读、品读等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在师生互动交流,质疑探究中,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品鉴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高洁志趣,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精神气质。这一阶段我主要设计了一个主问题: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除了兴趣外,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又设计了一个重点探究学*环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表达看法。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教给了学生必要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解决了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时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叶老师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学生的独特发现和领悟,也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在这一环节,设计的问题是: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让学生联系自身作出价值判断,直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并恰当的引用了陶渊明的《拟古》、《杂诗》、以及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等材料,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对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印象。从而自然而和谐地过渡到洒脱、率真的“魏晋风流”的文化反思与咀嚼。最后在课堂最后的寄语中深情地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反思:在充满阳光的现代社会,虽然魏晋时代的文人那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已经不值得我们提倡了,但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当然,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激情的缺乏,也是无庸置疑的。在学生回答后有时没有及时地跟进和追问(如对“不知何许人也”的阐释就显得比较急躁与引导不足;在学生回答引用老子的话这么精彩的时候没有及时跟进)等问题还有待改进。

  教学《五柳先生传》,试图展示出自己的这种思索与追寻,尽管这堂课没能如愿。突然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第一句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的,归去!归去磨剑!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7

  执教完《五柳先生传》这一课后,有几个听课的老师对我说,文言文就要这么扎扎实实地上,如果不把字词和句子的意思的弄清楚了,所有的文章分析都是空中楼阁。

  这也是我上课前告诫自己要注意事项,所以,在过生字词关的时候,当我把我认为关键的字词解决后,又问了一句:还有不懂的吗?满以为所有的字词都解决了,结果又有学生提出还有不懂的字词。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赶紧发动其他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处,就是分析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时,很多学生都不懂“为什么五柳先生喝酒会‘期在必醉’”?明明已经是个隐士了,为什么还要喝醉?我的课前设计是分析完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这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在我试图回到我设计上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于是我抛开课前设计,由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句引导同学们知道原来酒是解忧之物开始,再从“无怀氏、葛天氏”之**想到世外桃源的`安居乐业、恬淡自足,让学生们自己去感悟,原来喝酒是为了麻醉自己。

  当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自己把五柳先生从潇洒的酒徒升华成了忧郁的世外高人时,也就突然发现,不用再分析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迅速开始探讨探讨人物的描写方法时,也就有了学生脱口而出的:“几个否定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人物形象”这句话。

  课前再好的设计都不如课堂上学生实地发现的问题重要:老师上课解决的是学生的问题而不应该仅仅是老师设计的问题。

  感受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慢读课文。当我和同学们一起慢慢来读课文时,我可以发现几个孩子在慢慢的朗读课文的时候脸上的那种会意的表情。这个方法是我在讲授《陋室铭》的时候采用的,感觉不错,所以这次讲五柳先生我决定再次使用,效果很好,之所以后来孩子们能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妙语连珠,能发现文章多使用否定句和这次慢读课文是分不开的。

  这次授课,也让我发现,老师的备课真的不能凭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因为这节课是下册的课文,没有在其他班级讲过,所有的设计都是凭经验来定,当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老师们设计的问题并不代表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应该保护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发动同学一起来解决,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8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在这课的资源中,有一段视频,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适的情形,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诉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作者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本课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学生需要开扩的视野,需要有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点粗浅认识。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9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本节课上,教者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以文言文学*方法的指导为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背的方法(线索背诵法),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较好的调动了学*积极性,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本节课主要是突出朗读训练。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课文读得熟,再抓住“读”这一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这节课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探讨有的问题时,教师总情不自禁地想将学生引向自己的预想答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探究的能力。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加以注意和改进。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10

  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本节课中,第一层次通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通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好的尝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