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通分》教学设计1

  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比较大小。

  2、通过寻找比较分数大小来体验通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重难点:

  重点: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学校在被评为了“全国绿色环保学校”,

  环境教育对同学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还记得我们去年参

  观过中山市垃圾处理厂吗?你还记得垃圾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出示信息窗一:请看,这是某个城市一天来的垃圾处理情况。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你能提

  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1、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全班交流。

  …和…一共是多少?…比…多多少?…比…少多少?

  A、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问: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

  ()()()

  B、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列式()()

  ()你能算出来吗?你知道谁大谁小吗?

  C、比较大小

  填埋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回收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堆放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填埋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堆放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问:()能够直接比较出大小,

  比较的方法是()。

  2、比较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长做好记录,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将三种情况板书

  (1)化成小数比大小

  3/7≈()2/5=()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

  2/5=()3/7=()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3)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3/7=()2/5=()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这样做的优点是()。

  2、总结: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化成小数比大小,有的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也有的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三种方法都对。其实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

  3、优化方法

  比较堆放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问:用三种方法中你喜欢的方法比较这两个的大小?()

  4、通常情况我们*惯用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样()相同了,便于比较。

  5、观察两组化成同分母方法比较的过程,你能不能自己尝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通分?

  明确: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6、公分母是()。

  7、比较3/4和5/6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比较3/4和5/6的大小:()

  8、(1)24做公分母()

  (2)12做公分母()

  说说你是用哪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的?你是怎么把3/4和5/6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

  刚才有的同学用24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有的同学是用12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还可以用那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那你们觉得用哪个数做3/4和5/6的公分母简单?

  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9、解决问题:把3/10和4/15通分

  ()

  (四)及时强化,应用问题。

  1、根据通分的意义,想一想下列计算过程,哪个是通分?哪个不是通分?为什么?

  (1)2/3和3/5

  2/3=10/15 3/5=9/15

  (2)5/8和2/7

  5/8=15/24 2/7=8/28

  2、用通分的方法快速比较出堆放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3/7 2/35)

  3、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清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清哪部分重一些?

  4、有三根绳子,第一根长2/5米,第二根长4/5米,第三根长5/8米,小毛想找一根最短的绳子用,他应该选择哪一根?

  5、据统计,生活垃圾中废金属占1/4,废纸占3/10,食物残渣占3/10,危险垃圾占3/20。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你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通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94的内容及相应练*。

  教学目标:

  1、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熟练、快速地比较。

  2、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把两个分数进行通分。

  3、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4、经历探索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入新知

  1、求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8和99和27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3/4=( )/9=9/( )=( )/244/5=16/( )=( )/15=24/( )

  3、比较下列各组分数的大小。

  2/7○5/7  1/4○1/55/6○5/11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屏幕出示第93页例3“世界地图”

  师谈话导入:这是一幅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学生回答可能有:

  ①没有数据无法判断

  ②从图上可以估计,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

  师对学生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相机出示相关信息,“陆地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3/10

  而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0

  引导学生比较3/10和7/10的大小,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的理由可能有

  ①如果把地球面积*均分成10份,陆地占3份,海洋占7份,海洋面积大。

  ②3/10是3个1/10,7/10是7个1/10,7/10比3/10大。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这一话题引入,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凸显了数学的人文价值,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体会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出示

  3/13○4/132/7○4/75/9○2/9

  3/8○3/115/6○5/812/17○12/19

  师: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选择其中的两题(同分母、同分子类型)让学生说说理由

  如3/8○3/11

  师:观察这六组分数,你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数较大

  ②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机会,他就会还你一个惊喜。学生在尝试借助图形,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分数单位的多少等多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素材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形成结论的过程。)

  三、自主建构,解决问题

  (1)屏幕出示,第94页例4情景图

  (2)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3)自己探索,解决问题

  师:要比较谁的蛋白质含量高,就应该比较2/5和1/4,看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说一说,你准备怎么比较?

  学生交流自己想法,可能有

  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5=2÷5=0.4

  1/4=1÷4=0.25所以2/5大

  ②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1/4=2/8所以2/5大

  ③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1/4=5/20,2/5=8/20,所以2/5大。

  ④1-2/5=3/5,1-1/4=3/4,3/5小于3/4,所以2/5比1/4大。

  (4)揭示通分概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出2/5和1/4的大小,解决“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这一问题,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在交流辨析中明白:人们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这样比较方便。

  联系1/4=5/20,2/5=8/20,板书“通分”,口述内容,要求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两点

  ①和原来相等②同分母

  (设计意图: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在多种策略的比较中得出通分后比较分数的大小是非常方便的一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多样,在多样中优化,突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学生不仅触到新知的“脉”,还寻找到新知的“源”,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怎样通分?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通分呢?在交流中明确

  ①确定公分母(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②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化为同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在关注学生学*数学的情感态度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在学生理解了通分含义的基础上,设置“怎样通分?”这一问题,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对通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四、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完成第94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板书“5/6和7/8”的通分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用什么做公分母最简便?

  2、第95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交流发现,形成共识,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是对前面学*内容的检查与反馈。教师的指导和矫正提高了课堂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另外,在通分练*中,教师指名板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一最优方法,使学生对通分的认识不断深化。)

《通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2、通过动手操作折纸,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

  教学准备:PPT课件、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

  1/2=()/4=4/()

  2、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7和1411和9

  3、将下列各级分数通分。

  1/4和3/87/10和5/6

  4、抢答:

  1/5+2/53/7+2/74/9+5/9

  5/8-3/811/15—11/157/12—5/12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PPT出示: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纸。淘气用一张纸的1/2折一只小船,笑笑用同一张纸的1/4折一只小鸟。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列出算式。)

  先估一估它们的和(差)是多少?

  PPT出示:

  1/2+1/4在()之间。

  A、0—1/2B、1/2—1C、1—2

  2、尝试探索,操作验证。

  师:大家估计的正确吗?我们可以用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操作提示:

  (1)在长方形纸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1/2;

  (2)再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它的1/4;(不重复)

  (3)观察两种颜色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估算结果。指名说说3/4是怎么得出的。

  3、异分母分数相加,能直接计算吗?

  同桌交流。小结:异分母相加,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

  4、自主尝试:1/2—1/4。全班交流计算结果及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5、试一试:

  完成课本“试一试”。(3/4+5/89/10—1/6)

  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6、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PPT出示)

  三、巩固练*:

  1、课本“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巩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大家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掌握得较好了,接下来同学们来当一次小老师,帮小马虎看看他的计算是否正确。

  2/3+1/4=2/12+1/12=3/12=1/4

  11/14—5/7=11—5/14—7=6/7

  (1)先独立思考。

  (2)谁来当老师,帮他指出问题?

  (3)通过这道题的练*,你想给小马虎提点什么建议呢?

  4、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来解决问题。

  我们每天都制造很多的生活垃圾,环卫工作人员对我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废金属占生活垃圾的1/4;

  废纸张占生活垃圾的3/10;

  塑料袋占生活垃圾的2/5;

  其它垃圾占生活垃圾的1/20。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有红、黄、蓝三根彩棒,红棒比黄棒长3/4米,蓝棒比黄棒短1/6米。

  (1)红棒与黄棒相差多少米?

  (2)如果蓝棒比黄棒长1/6米,红棒与蓝棒相差多少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尝试解决。

  2、(1)1/2+1/3=1/3+1/4=1/4+1/5=1/3+1/5=

  (2)1/2-1/3=1/3-1/4=1/4-1/5=1/3-1/5=

  A.观察特点;B.计算,找规律;C.举例应用。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师: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计算

  1/2—1/4=2/4—1/4=1/4

  教学反思:

  《折纸》这一课主要是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反思本课节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

  1、根据学生学*的需要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两个小同学在手工课上进行折纸。分别用去了张纸的1/2和1/4。通过比较两个人用纸的多少,引发了学生对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利用数学信息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解答。在解答中,学生们遇到了困惑,正是因为这一困惑的出现引起了学生对这种算式该如何计算思考。通过观察、分析、估算和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因为分数单位不同必须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的探究计算法则的过程中,体会一步步推理,理解算理。

  2、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感知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技能。

  本课教学中借助折纸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提问解答的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生猜测、验证算式结果并归纳总结出法则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知识相关的数学模型,激发并满足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欲望。

  3、进行估算,注重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本课教学中在合作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前都设计了让学生先估一估的环节,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充分调动感官,结合自己已有的学*经验对加减法算式结果进行估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估测知识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初步感知。

  本堂课也出现一些不足,如:个别学生以往的“找两个数的公倍数、通分”知识中间有缺漏。折纸过程中,时间过多导致学生练*时间少,练*量不足。以后在新课前事先准备一些旧知识,以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学生容易走进新课堂,容易掌握知识。

《通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⑵4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⑶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 。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2、做练*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计算。

《通分》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

  ②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

  ③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求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8和99和27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3、比较下列各组分数的大小。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比较和的大小。

  提问:这两个分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上面3道题都能很快看出两个分数的大小,为什么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呢?

  (2)让全体学生自学课本第114页例3,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

  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能用24、36、45等数来作它们的公分母吗?

  ④课本上为什么选用12作公分母?

  (3)全体学生围绕以上思考题进行讨论。

  (4)通过直观图引导学生比较和的大小。

  ①是怎样变成的?

  又是怎样等于?

  ②谁会用”因为......所以......“来说明?

  板书:因为<,所以<

  (5)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通分的意义。教师板书课题--通分。

  2.学*通分的方法。

  (1)出示例2并对照通分的意义说明题目要求。

  (2)第(1)题把和通分,应当选用什么数作公分母?

  板书:用3和7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怎样化成二十一分之几?又怎样化成二十一分之几?

  (3)第(2)题把和通分该怎么做?

  全体学生试算,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4)如果把的分母”6“改成”8“,又该怎样通分?

  (5)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

  提问: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准确、快速地求出公分母)

  3.学生阅读课本第115~116页。

  三、课堂实践

  1、练*二十五第1题。

  2、练*二十五第3题。

  3、趣味练*:用1作分子,自己的学号作分母,同桌的两个通分。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通分?

  2、通分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二十五第1、2、4题。

  六、思考练*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通分》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通分》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通分》教学设计优选【10】篇

  《通分》教学设计 1

  一,*旧引新,揭示矛盾

  1,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课件1]

  8和9 9和27 5和6 6和8 12和18 10和15

  2,口答.[课件2]

  3/4=( )/8 3/4=9/( ) 3/4=( )/24 3/4=( )/20

  3,把1/3和1/5化成分母都是15的分数.[课件3]

  *后提问:A,说一说该题中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B,分母15与原分母3和5是什么关系

  C,由异分母分数到同分母分数,这个转化过程是依据什么来实现的

  4,揭示课题:通分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1)教学P115 .例 3: 比较3/4和5/6的大小

  ① 提问:A,3/4和5/6能直接比它们的大小吗 想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B,想一想:"相同的分母"与4和6有什么关系

  ② 试一试把它们化为同分母分数.

  观察学生的几个算式,有没有达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目的.

  ③ 反馈讨论:对比一下,"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 为什么

  ④ 小结: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板述: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 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课件4]

  (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2,教学通分的方法.

  (1)教学P116 .例 4: 把下面每组数的两个分数通分.

  2/3和5/7 1/6和7/12

  讨论:A,想想:要把这两组分数分别通分,第一步要做什么 第二步做什么

  B,说说公分母21是怎样确定的 公分母12是怎样确定的

  C,能说一说通分的一般方法吗

  板书:通分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 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课件5]

  9/10和8/15 3/8和5/12

  D,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 每步做什么

  三,巩固练*,强化提高

  1,说出下面每组分数的公分母.

  1/4和2/3 2/3和5/6 3/8和5/6 5/12和5/48

  2,P117 .1

  3,P117 .3

  四,课堂小结,抽象概括

  什么叫通分 通分的一般方法

  五,家作

  P117 .2,4

  板书设计: 通分的意义及方法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通分》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⑵ 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⑶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 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 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2、做练*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计算。

  《通分》教学设计 3

  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比较大小。

  2、通过寻找比较分数大小来体验通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重难点:

  重点: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学校在被评为了“全国绿色环保学校”,

  环境教育对同学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还记得我们去年参

  观过中山市垃圾处理厂吗?你还记得垃圾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出示信息窗一:请看,这是某个城市一天来的垃圾处理情况。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你能提

  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1、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全班交流。

  ……和……一共是多少?……比……多多少?……比……少多少?

  A、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问: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

  ()()()

  B、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列式()()

  ()你能算出来吗?你知道谁大谁小吗?

  C、比较大小

  填埋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回收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堆放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填埋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堆放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问:()能够直接比较出大小,

  比较的方法是()。

  2、比较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长做好记录,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将三种情况板书

  (1)化成小数比大小

  3/7≈()2/5=()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

  2/5=()3/7=()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3)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3/7=()2/5=()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这样做的优点是()。

  2、总结: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化成小数比大小,有的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也有的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三种方法都对。其实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

  3、优化方法

  比较堆放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问:用三种方法中你喜欢的方法比较这两个的大小?()

  4、通常情况我们*惯用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样()相同了,便于比较。

  5、观察两组化成同分母方法比较的过程,你能不能自己尝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通分?

  明确: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6、公分母是()。

  7、比较3/4和5/6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比较3/4和5/6的大小:()

  8、(1)24做公分母()

  (2)12做公分母()

  说说你是用哪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的?你是怎么把3/4和5/6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

  刚才有的同学用24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有的同学是用12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还可以用那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那你们觉得用哪个数做3/4和5/6的公分母简单?

  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9、解决问题:把3/10和4/15通分

  ()

  (四)及时强化,应用问题。

  1、根据通分的意义,想一想下列计算过程,哪个是通分?哪个不是通分?为什么?

  (1)2/3和3/5

  2/3=10/15 3/5=9/15

  (2)5/8和2/7

  5/8=15/24 2/7=8/28

  2、用通分的方法快速比较出堆放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3/7 2/35)

  3、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清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清哪部分重一些?

  4、有三根绳子,第一根长2/5米,第二根长4/5米,第三根长5/8米,小毛想找一根最短的绳子用,他应该选择哪一根?

  5、据统计,生活垃圾中废金属占1/4,废纸占3/10,食物残渣占3/10,危险垃圾占3/20。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你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通分》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⑵ 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⑶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 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 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2、做练*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计算。

  《通分》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93-9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2. 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并使策略最优化。

  3.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教材分析: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至94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通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抽象概括方法、比较法、观察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中。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

  了解学生对冬奥会的关注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然后请学生单选或多选温哥华冬奥会上令你感动的画面。

  【评析:体育最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这样的课前调查,既为本节的`教学提供了素材,又渗透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由温哥华冬奥会的举办,引出调查的信息并出示信息。

  师:同学们,20xx年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金牌榜首次进入世界前七!冬奥期间,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会激起我们的心灵震颤,(出示课件:王濛叩谢恩师李琰、周洋以一敌七摘取1500米桂冠、申赵18年圆梦登顶、中国短道接力金牌失而复得)。

  2、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

  【评析:情境的创设基于学生自己调查统计的结果,不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独立解决问题

  【评析:学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合作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已解决的问题,或讨论有疑问的地方。

  【评析:这个环节可以实现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维方式的互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3、汇报展示

  ⑴ 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①总结方法;

  ② 练*巩固: ○ ○ ○

  ⑵ 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①分子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②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评析:课堂中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主动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迸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真正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张扬的过程。同时这样处理环节也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4.教学通分。

  ⑴ 观察方法,揭示课题。

  师指着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做法问: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追问:“转化后分数的大小变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时教师揭示:像这位同学的方法,就叫做通分(板书课题)。

  ⑵ 阅读教材,理解意义。

  阅读课本93--94页,把你认为的重点或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标注一下。

  ⑶ 交流收获,掌握方法。

  看书后,先解决有疑问的地方,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学*通分有什么作用等等。

  【评析:这样做学生不仅触到新知的“脉”,还能寻到新知的“源”,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三) 巩固练*,拓展提升。。

  1、基本练*: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和 和

  2、拓展提升。

  同学们进行100米赛跑,丁丁用了 分,明明用了 分,谁的

  成绩好一些?

  3、随机练*黑板上的其余问题。

  【评析:通过从基础练到拓展练,把数学放到了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虽不见得有冰雪健儿们那样的天赋及机会,能够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可以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所激励,然后在我们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去赢得属于我们自己的金牌!

  板书设计:

  通 分

  大 小 不 变

  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

  转 化 (公分母)

  公倍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上,我最初的设计是依据教材,按照教材上的指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可是,课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身为教师的我,都已经不能够将学*和教学的关注点仅限于课本了。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就不能够再默守陈规、按部就班的进行原定预设计划了。因此我决定走出教材、了解学生,真正实现“用教材”“备学生”这一高度上来设计这节课。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在课前进行了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而进行冬奥会深刻画面的调查,并将这一调查结果引入课堂,学生积极的进行观察、提问、思考、交流等各项活动,在情趣交融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堂上学生是兵教兵,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评】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多元求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独立尝试,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效果很好。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分》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⑵ 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⑶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 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 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2、做练*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计算。

  《通分》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2、通过动手操作折纸,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

  教学准备:PPT课件、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

  1/2=()/4=4/()

  2、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7和1411和9

  3、将下列各级分数通分。

  1/4和3/87/10和5/6

  4、抢答:

  1/5+2/53/7+2/74/9+5/9

  5/8-3/811/15—11/157/12—5/12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PPT出示: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纸。淘气用一张纸的1/2折一只小船,笑笑用同一张纸的1/4折一只小鸟。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列出算式。)

  先估一估它们的和(差)是多少?

  PPT出示:

  1/2+1/4在()之间。

  A、0—1/2B、1/2—1C、1—2

  2、尝试探索,操作验证。

  师:大家估计的正确吗?我们可以用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操作提示:

  (1)在长方形纸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1/2;

  (2)再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它的1/4;(不重复)

  (3)观察两种颜色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估算结果。指名说说3/4是怎么得出的。

  3、异分母分数相加,能直接计算吗?

  同桌交流。小结:异分母相加,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

  4、自主尝试:1/2—1/4。全班交流计算结果及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5、试一试:

  完成课本“试一试”。(3/4+5/89/10—1/6)

  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6、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PPT出示)

  三、巩固练*:

  1、课本“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巩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大家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掌握得较好了,接下来同学们来当一次小老师,帮小马虎看看他的计算是否正确。

  2/3+1/4=2/12+1/12=3/12=1/4

  11/14—5/7=11—5/14—7=6/7

  (1)先独立思考。

  (2)谁来当老师,帮他指出问题?

  (3)通过这道题的练*,你想给小马虎提点什么建议呢?

  4、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来解决问题。

  我们每天都制造很多的生活垃圾,环卫工作人员对我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废金属占生活垃圾的1/4;

  废纸张占生活垃圾的3/10;

  塑料袋占生活垃圾的2/5;

  其它垃圾占生活垃圾的1/20。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有红、黄、蓝三根彩棒,红棒比黄棒长3/4米,蓝棒比黄棒短1/6米。

  (1)红棒与黄棒相差多少米?

  (2)如果蓝棒比黄棒长1/6米,红棒与蓝棒相差多少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尝试解决。

  2、(1)1/2+1/3=1/3+1/4=1/4+1/5=1/3+1/5=

  (2)1/2-1/3=1/3-1/4=1/4-1/5=1/3-1/5=

  A.观察特点;B.计算,找规律;C.举例应用。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师: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计算

  1/2—1/4=2/4—1/4=1/4

  教学反思:

  《折纸》这一课主要是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反思本课节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

  1、根据学生学*的需要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两个小同学在手工课上进行折纸。分别用去了张纸的1/2和1/4。通过比较两个人用纸的多少,引发了学生对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利用数学信息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解答。在解答中,学生们遇到了困惑,正是因为这一困惑的出现引起了学生对这种算式该如何计算思考。通过观察、分析、估算和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因为分数单位不同必须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的探究计算法则的过程中,体会一步步推理,理解算理。

  2、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感知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技能。

  本课教学中借助折纸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提问解答的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生猜测、验证算式结果并归纳总结出法则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知识相关的数学模型,激发并满足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欲望。

  3、进行估算,注重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本课教学中在合作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前都设计了让学生先估一估的环节,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充分调动感官,结合自己已有的学*经验对加减法算式结果进行估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估测知识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初步感知。

  本堂课也出现一些不足,如:个别学生以往的“找两个数的公倍数、通分”知识中间有缺漏。折纸过程中,时间过多导致学生练*时间少,练*量不足。以后在新课前事先准备一些旧知识,以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学生容易走进新课堂,容易掌握知识。

  《通分》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真确进行通分。

  2、使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在知识的运用中体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迅速准确地确定两个分数的公分母,判断分子分母需要扩大多少倍。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选择怎样的公分母才最简便。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填空题打印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5=( )/203/4=( )/201/2=10/( )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么想的?

  2、导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约分,今天我们继续学*,看看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还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2)它们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在小组中讨论,并试一试。

  (3)汇报交流各自想法。你是怎样想到要把它们改成分数是12、24的分数的呢?

  (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些分数的分母还可以是哪些数呢?

  (5)揭示通分的意义: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板书课题:通分。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6)3/4和5/6的公分母可以是哪些数呢?几个分数的公分母与这几个分数分母有什么关系?

  (7)观察上面的通分过程,你认为哪个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指出: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2、试一试。

  独立完成填空。18是6和9的什么?1/6是怎样得到3/18的?4/9呢?

  谁能说说应该怎样通分?先找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

  3、练一练。

  独立完成通分。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5/6和7/8的公分母是多少?通分的格式与书写过程要规范。

  三、巩固练*

  1、完成练*十二第1题。

  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填上分数。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并把通分结果写下来。按照通分的结果在图中画一画。

  2、完成第2题。

  在小组中说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可以比较快的找到10和5、8和10、3

  和5的公分母?

  3、完成第3题。

  独立完成判断。为什么第1组的通分是错的?错在哪里?你能口头说一下正确的吗?为什么第2组的通分不够简单?公分母应该是多少呢?能口头通分一下吗?

  4、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核对。

  四、课题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请你说说什么是通分?通分时要注意什么?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一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复*。复*后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填空练*,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

  2、在教学例4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 和 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6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3、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直观图形的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4、练*“试一试”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想通分实质是什么。取什么做公分母,根据什么把异分母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让学生独立往书上填,老师根据情况予以指导,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巩固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课后反思: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课始我让学生复*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一般关系、倍数关系、互质关系)的方法,为顺利学*通分打下基础的。再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学生在探究本上独立完成,我巡视了一下,发现学生有不同的改写结果,我有选择地指定三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有的同学把它们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也有化成分母是24的分数,还有写成分母是48的分数.让学生共同评议板演的学生改写结果是否正确。

  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三个问题:

  1、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时,首先要确定什么数?

  2、改写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3、改写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们讨论后我作了小结,让学生明确改写时两个分数的大小不能变,改写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必须乘相同的数。我随机揭示了什么叫通分、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公分母的概念,学生根据板书的内容很容易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学生的板书说说用哪个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上内容,进一步理解通分的过程分几步,我根据学生回忆的内容作相应的板书:

  1、确定公分母(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通分》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94的内容及相应练*。

  教学目标:

  1、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熟练、快速地比较。

  2、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把两个分数进行通分。

  3、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4、经历探索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入新知

  1、求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8和99和27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3/4=( )/9=9/( )=( )/244/5=16/( )=( )/15=24/( )

  3、比较下列各组分数的大小。

  2/7○5/7  1/4○1/55/6○5/11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屏幕出示第93页例3“世界地图”

  师谈话导入:这是一幅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学生回答可能有:

  ①没有数据无法判断

  ②从图上可以估计,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

  师对学生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相机出示相关信息,“陆地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3/10

  而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0

  引导学生比较3/10和7/10的大小,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的理由可能有

  ①如果把地球面积*均分成10份,陆地占3份,海洋占7份,海洋面积大。

  ②3/10是3个1/10,7/10是7个1/10,7/10比3/10大。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这一话题引入,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凸显了数学的人文价值,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体会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出示

  3/13○4/132/7○4/75/9○2/9

  3/8○3/115/6○5/812/17○12/19

  师: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选择其中的两题(同分母、同分子类型)让学生说说理由

  如3/8○3/11

  师:观察这六组分数,你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数较大

  ②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机会,他就会还你一个惊喜。学生在尝试借助图形,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分数单位的多少等多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素材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形成结论的过程。)

  三、自主建构,解决问题

  (1)屏幕出示,第94页例4情景图

  (2)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3)自己探索,解决问题

  师:要比较谁的蛋白质含量高,就应该比较2/5和1/4,看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说一说,你准备怎么比较?

  学生交流自己想法,可能有

  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5=2÷5=0.4

  1/4=1÷4=0.25所以2/5大

  ②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1/4=2/8所以2/5大

  ③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1/4=5/20,2/5=8/20,所以2/5大。

  ④1-2/5=3/5,1-1/4=3/4,3/5小于3/4,所以2/5比1/4大。

  (4)揭示通分概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出2/5和1/4的大小,解决“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这一问题,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在交流辨析中明白:人们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这样比较方便。

  联系1/4=5/20,2/5=8/20,板书“通分”,口述内容,要求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两点

  ①和原来相等②同分母

  (设计意图: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在多种策略的比较中得出通分后比较分数的大小是非常方便的一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多样,在多样中优化,突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学生不仅触到新知的“脉”,还寻找到新知的“源”,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怎样通分?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通分呢?在交流中明确

  ①确定公分母(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②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化为同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在关注学生学*数学的情感态度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在学生理解了通分含义的基础上,设置“怎样通分?”这一问题,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对通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四、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完成第94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板书“5/6和7/8”的通分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用什么做公分母最简便?

  2、第95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交流发现,形成共识,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是对前面学*内容的检查与反馈。教师的指导和矫正提高了课堂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另外,在通分练*中,教师指名板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一最优方法,使学生对通分的认识不断深化。)

  《通分》教学设计 10

  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比较大小。

  2、通过寻找比较分数大小来体验通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重难点:

  重点: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学校在被评为了“全国绿色环保学校”,

  环境教育对同学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还记得我们去年参

  观过中山市垃圾处理厂吗?你还记得垃圾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出示信息窗一:请看,这是某个城市一天来的垃圾处理情况。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你能提

  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1、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全班交流。

  …和…一共是多少?…比…多多少?…比…少多少?

  A、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问: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

  ()()()

  B、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列式()()

  ()你能算出来吗?你知道谁大谁小吗?

  C、比较大小

  填埋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回收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堆放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填埋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堆放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问:()能够直接比较出大小,

  比较的方法是()。

  2、比较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长做好记录,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将三种情况板书

  (1)化成小数比大小

  3/7≈()2/5=()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

  2/5=()3/7=()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3)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3/7=()2/5=()

  因为()○(),所以3/7○2/5

  问:你是根据()做的。

  这样做的优点是()。

  2、总结: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化成小数比大小,有的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也有的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三种方法都对。其实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

  3、优化方法

  比较堆放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问:用三种方法中你喜欢的方法比较这两个的大小?()

  4、通常情况我们*惯用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样()相同了,便于比较。

  5、观察两组化成同分母方法比较的过程,你能不能自己尝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通分?

  明确: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6、公分母是()。

  7、比较3/4和5/6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比较3/4和5/6的大小:()

  8、(1)24做公分母()

  (2)12做公分母()

  说说你是用哪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的?你是怎么把3/4和5/6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

  刚才有的同学用24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有的同学是用12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还可以用那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那你们觉得用哪个数做3/4和5/6的公分母简单?

  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9、解决问题:把3/10和4/15通分

  ()

  (四)及时强化,应用问题。

  1、根据通分的意义,想一想下列计算过程,哪个是通分?哪个不是通分?为什么?

  (1)2/3和3/5

  2/3=10/15 3/5=9/15

  (2)5/8和2/7

  5/8=15/24 2/7=8/28

  2、用通分的方法快速比较出堆放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3/7 2/35)

  3、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清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清哪部分重一些?

  4、有三根绳子,第一根长2/5米,第二根长4/5米,第三根长5/8米,小毛想找一根最短的绳子用,他应该选择哪一根?

  5、据统计,生活垃圾中废金属占1/4,废纸占3/10,食物残渣占3/10,危险垃圾占3/20。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你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通分》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通分教学设计(精选5篇)

  通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意义,学会通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探究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过程中,体验到“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

  3、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得到提升。

  教学重点:通分的一般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确定公分母。

  教学准备: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最*老师所在的学校准备要把整个校园美化起来,学校希望美化校园面积的5/6,园林规划部门认为可以美化校园面积的7/9。我班的同学才读三年级,不知道哪一种方案美化的面积大,你们能不能帮助我班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二、结合问题,组织探究

  1、认识通分

  ⑴形成数学问题,比一比7/9和5/6 谁大。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的策略。

  ⑵汇报、交流学*成果,可能有以下方法:(及时加以记录)

  A、 画图比较。

  B、化成小数比大小。

  C、把分子变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D、把分母变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

  ⑶讨论与归纳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把“异分母变成同分母的方法”,即通分的方法。

  2、理解通分含义

  把 7/9 和 5/6转化成 14/18 和 15/18 ,分数的大小不变,就是通分。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通分吗?谁能说出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我们说的通分是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学*通分的方法:

  ⑴尝试把1/6和1/8通分。

  公分母为什么用最小公倍数呢?

  ⑵你认为通分分哪几步?

  A先求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B再把各分数化成用最小公倍数做分母的分数

  ⑶通分的关键是找好公分母,而且要找最小公分母。

  5、尝试运用

  给下列两组数通分,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2/3和5/7 1/6和7/12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判断下列哪组分数的通分是对的?哪组不对?哪组不够简单?

  2、给下列各组数通分

  3、解决问题

  我们班同学准备建个小小图书角,其中有3/10的同学准备带科普书,有1/4的同学准备带童话书,有2/5的同学准备带儿童杂志,你知道我班同学中带什么书的人最多?带什么书的人最少?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4、课后作业

  P117的第2、4题

  四、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板书设计

  通分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93-9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并使策略最优化。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教材分析: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至94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通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抽象概括方法、比较法、观察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中。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

  了解学生对冬奥会的关注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然后请学生单选或多选温哥华冬奥会上令你感动的画面。

  【评析:体育最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这样的课前调查,既为本节的教学提供了素材,又渗透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由温哥华冬奥会的举办,引出调查的信息并出示信息。

  师:同学们,2010年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金牌榜首次进入世界前七!冬奥期间,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会激起我们的心灵震颤,(出示课件:王濛叩谢恩师李琰、周洋以一敌七摘取1500米桂冠、申赵18年圆梦登顶、中国短道接力金牌失而复得)。

  2、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

  【评析:情境的创设基于学生自己调查统计的结果,不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独立解决问题

  【评析:学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合作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已解决的问题,或讨论有疑问的地方。

  【评析:这个环节可以实现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维方式的互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3、汇报展示

  ⑴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①总结方法;

  ②练*巩固:○○○

  ⑵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①分子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②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评析:课堂中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主动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迸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真正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张扬的过程。同时这样处理环节也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4.教学通分。

  ⑴观察方法,揭示课题。

  师指着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做法问: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追问:“转化后分数的大小变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时教师揭示:像这位同学的方法,就叫做通分(板书课题)。

  ⑵阅读教材,理解意义。

  阅读课本93--94页,把你认为的重点或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标注一下。

  ⑶交流收获,掌握方法。

  看书后,先解决有疑问的地方,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学*通分有什么作用等等。

  【评析:这样做学生不仅触到新知的“脉”,还能寻到新知的“源”,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三)巩固练*,拓展提升

  1、基本练*: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和和

  2、拓展提升。

  同学们进行100米赛跑,丁丁用了分,明明用了分,谁的

  成绩好一些?

  3、随机练*黑板上的其余问题。

  【评析:通过从基础练到拓展练,把数学放到了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虽不见得有冰雪健儿们那样的天赋及机会,能够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可以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所激励,然后在我们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去赢得属于我们自己的金牌!

  板书设计:

  通分

  大小不变

  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

  转化(公分母)

  公倍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上,我最初的设计是依据教材,按照教材上的指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可是,课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身为教师的我,都已经不能够将学*和教学的关注点仅限于课本了。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就不能够再默守陈规、按部就班的进行原定预设计划了。因此我决定走出教材、了解学生,真正实现“用教材”“备学生”这一高度上来设计这节课。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在课前进行了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而进行冬奥会深刻画面的调查,并将这一调查结果引入课堂,学生积极的进行观察、提问、思考、交流等各项活动,在情趣交融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堂上学生是兵教兵,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评】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多元求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独立尝试,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效果很好。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分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93-9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并使策略最优化。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教材分析: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至94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通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抽象概括方法、比较法、观察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中。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

  了解学生对冬奥会的关注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然后请学生单选或多选温哥华冬奥会上令你感动的画面。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由温哥华冬奥会的举办,引出调查的信息并出示信息。

  师:同学们,20XX年第XX届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金牌榜首次进入世界前七!冬奥期间,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会激起我们的心灵震颤,(出示课件:王濛叩谢恩师李琰、周洋以一敌七摘取1500米桂冠、申赵18年圆梦登顶、中国短道接力金牌失而复得)。

  2、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独立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已解决的问题,或讨论有疑问的地方。

  3、汇报展示

  ⑴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①总结方法;

  ②练*巩固:

  ⑵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①分子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②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4.教学通分。

  ⑴观察方法,揭示课题。

  师指着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做法问: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追问:“转化后分数的大小变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时教师揭示:像这位同学的方法,就叫做通分(板书课题)。

  ⑵阅读教材,理解意义。

  阅读课本93--94页,把你认为的重点或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标注一下。

  ⑶交流收获,掌握方法。

  看书后,先解决有疑问的地方,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学*通分有什么作用等等。

  (三)巩固练*,拓展提升

  1、基本练*: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和和

  2、拓展提升。

  同学们进行100米赛跑,丁丁用了分,明明用了分,谁的

  成绩好一些?

  3、随机练*黑板上的其余问题。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虽不见得有冰雪健儿们那样的天赋及机会,能够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可以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所激励,然后在我们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去赢得属于我们自己的金牌!

  板书设计:

  通分

  大小不变

  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

  转化(公分母)

  公倍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上,我最初的设计是依据教材,按照教材上的指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可是,课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身为教师的我,都已经不能够将学*和教学的关注点仅限于课本了。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就不能够再默守陈规、按部就班的进行原定预设计划了。因此我决定走出教材、了解学生,真正实现“用教材”“备学生”这一高度上来设计这节课。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在课前进行了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而进行冬奥会深刻画面的调查,并将这一调查结果引入课堂,学生积极的进行观察、提问、思考、交流等各项活动,在情趣交融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堂上学生是兵教兵,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评】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多元求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独立尝试,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效果很好。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分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2、做练*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计算。

  通分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

  ⑵4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

  ⑶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2、做练*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十一第3题。

  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计算。


《通分》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小树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小树教学设计1

  《爷爷和小树》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有三个自然段五句话,写天冷了,爷爷爱护小树,照顾小树;天热了,小树给爷爷遮挡烈日,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文字活泼,富有情趣,且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根据课文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本课第一课时可通过“看、读、演、议”进行教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应该爱护小树,初步懂得一些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参加讨论并且发言。知道“衣裳”、“绿伞”在句子里指的是什么;知道“爷爷真好”、“小树真好”的原因。

  3.学会本课生字词。认识“小字头”和“四点底”。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能够积极参加讨论并且发言。知道“爷爷真好”,“小树真好”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够积极参加讨论并且发言。

  教学过程:

  一、看——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出示多媒体课件:

  1.爷爷给小树“穿衣服”的活动画面,孙子好奇地问爷爷什么。

  2.爷爷在树下摇扇乘凉的活动画面,孙子高兴地在树下边跑边叫。

  边出示图画边指导学生整体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再分别说说图上是什么季节,小树长得怎么样。爷爷在干什么。孙子会问爷爷什么,爷爷怎么说。可同位互说,指名说,把话说完整、说清楚。

  二、读——弄懂课文,培养读书能力。

  课文较短,且通俗易懂,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可这样引起读的`兴趣:刚才同学们看得认真,说得更好,书上有没有你说得好呢?

  1.图文对照,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把本课生字和要求认识的字在文中画出,并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情况

  (1)利用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2)检查读书时可指名分段读、同位对读、指读全文。注意纠正*、翘舌音,轻声音节的读法。注意指导长句子的读法。

  4.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5.细读课文,引导自悟。

  (1)说说小树在哪里。

  (2)天冷了,谁帮谁做了什么?“衣裳”指的是什么?小树还可以穿什么“衣裳”过冬?

  指导学生怀着高兴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3)图文对照,自学第2自然段。

  天热了,谁帮谁做了什么?

  “绿伞”指的上什么?并用“绿”练*说话。

  朗读提示:图上的爷爷和孙子心情怎样?该怎样读好这段话?

  (4)齐读第3段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为什么说“爷爷真好”、“小树真好”?

  指导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第3自然段。

  6.赛读。

  经教师指导,同学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这时可让同学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再比,可配上轻快的音乐。

  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在学生读熟,读出感情后,可再进行背诵练*。

  三、演——深化理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材只是例子,可以灵活运用,借助文中直观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对话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激发学生学*和创造的热情。

  创设情境:大屏幕展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在黑板上画出大大的房子,并配以合适的音乐。

  让学生3人一组分别扮演爷爷、孙子和小树。尽量让更多的小组有机会上台表演,要求在课文基础上有所发挥。

  例:

  孙子:爷爷,外面这么冷,您在干什么呢?

  爷爷:我们冷,小树也会冷的,我要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它就不会冻坏了……

  小树:(微动着树梢,用双手做树梢)谢谢爷爷,我真的不冷了,以后,我也会帮助您的。

  四、议——发散思维,增强环保意识

  1.小树和爷爷的关系怎样?

  2.如果没有人的帮助,小树会怎样?村木会给人带来什么好处?

  3.你帮树木做过什么?今后打算帮助树木做点什么?

  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况,教师相机总结。

小树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秃、萎”等8个生字;会写“萎、棍”等10个字;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适宜、垃圾、树坑、订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4、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小树的死因。

  2、掌握调查报告的写法。

  教具准备:

  插图,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启发质疑

  1、板书课题,简介什么是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人们根据在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而写出来的书面材料,目的在于提供研究问题的根据,以及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

  2、导入:春天,园林工人在一个小朋友家门前的马路西边种植了许多国槐。可到了夏天,有些小树居然死了。小朋友感到奇怪,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了一份调查报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画出生字词。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检查字音,教师作指导。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让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汇报)

  三、合作学*,细读课文

  (一)学*第1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作者为什么对小树死因进行调查?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来读读。

  (二)学*“调查”部分。

  1、学生自读“调查”部分。

  2、学生讨论:

  ①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步量法、统计法、画图、拍照等)

  ②作者通过调查发现了什么?(死树大多集中在集贸市场附*)

  3、教师小结。

  (三)学*“分析”部分。

  1、默读“分析”部分。

  2、思考:小树生长有哪些有利因素?又有哪些不利的因素?

  (有利的因素:国槐品质优良,今年气候好,又没有发现病虫害;不利的因素:环境卫生差,垃圾遍地)

  (四)学*“结论”部分。

  1、自由朗读“结论”部分。

  2、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3、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四、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听写本课的生字。

  二、讲授新课

  学*“建议”部分。

  1、齐读第四部分。

  2、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

  ①园林部门与集贸市场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制止毁树的不良现象。

  ②与每个摊主订立“保护绿化成果合同书”,制定具体措施,做到护树有奖,毁树必罚。

  3、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让学生互相交流汇报,教师点评)

  三、总结全文,理清文章各部分的联系

  1、文章各部分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可以调换位置,因为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原因,各部分讲述的内容不能调换位置)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围绕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来谈。

  四、课外实践

  1、你知道调查报告要分几部分写吗?怎么写呢?

  2、调查居住区的环境状况,把调查到的情况和同学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小树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激发他们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2、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

  教学过程:

  1、音乐表演游戏"小树叶"

  (1)听音乐根据春夏秋冬小树叶的变化在教师的带领和提示下进行表演。

  (2)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秋风起来了,秋风起来了,小树叶被风吹得发出了什么声音?沙沙沙沙的响呢,你听。(发声练*"小树叶沙沙")引导孩子感受强弱和音高的不同。

  2、 教师范唱

  师:"小树叶沙沙的在响好象在说话,它遇到了什么事情了,说了些什么?你想不想知道?^答~`案在老师唱的一首歌里呢,快坐下一起听一听。

  3、学*第一段歌词

  (1)范唱完提问:"小树叶发生了什么事情了?

  学生回答。

  师:"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它会害怕吗?我们一起问问它。 "(引导孩子们感受小树叶是在给妈妈说再见呢,用轻的亲切的声音来表现沙沙沙。)

  (2)语言节奏学说歌词教师:"咱们一起说说小树叶发生了什么事情。

  4、学*第二段歌词

  (1) 教师范唱第二段。

  师:“小树叶离开了妈妈,你说它会回来吗?那什么时候会回来?我们听一听小树叶是怎样说的。”

  (2) 语言节奏学歌词

  师:"听完了,你觉得它是一个怎样的小树叶?勇敢的小树叶是怎样说的?"

  5、师完整范唱

  师:"这首歌曲有两段表现了小树叶不同的心情,我先来给大家唱一唱。"

  问:"刚才我唱的时候,第一段的沙沙沙和第二段的沙沙沙有什么不一样啊?"(第一段小树叶好像在对妈妈说再见,声音比较轻,而第二段小树叶在勇敢对妈妈说它会回来声音很洪亮,让所有得人都能听到)

  6、完整的演唱师:"你喜欢这片勇敢的小树叶吗?那你来唱一唱,用你的声音来表现出勇敢。"

  6、尝试领唱和伴唱

  (1)师领唱生伴唱教师戴上小树叶的头饰扮演小树叶来领唱,小朋友来伴唱,就只唱最后一句沙沙沙。(提示用不同的声音和感受来演唱)

  (2)个别领唱师:"谁想扮演勇敢的小树叶上来表演表演?

  三、小结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居然在听音乐的时候,有个孩子哭了。他告诉我:“这首音乐让人听了心里难受”。虽然孩子没有能够很好的说准确,但是我能感受到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小小年纪的孩子居然也会因为听了音乐而伤心,而且还落下了眼泪,可见,我们在*时的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教育,哪怕是年纪小的孩子,他都有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树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能助跑跨跳宽度为30-40厘米的*面障碍。

  2、掌握用力蹬地、展腿、落地屈膝的动作要领。

  3、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

  活动准备:

  1、长布条一根、接力棒做成的小树若干根、垫子2块、小旗一面、纸箱2个。

  2、音乐《彩虹的微笑》、《彩虹的约定》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做热身活动。

  师:小朋友们好,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魔法布”游戏。

  (幼儿站在布下随布左右移动、弯腰、跳跃、蹲起等动作,来热身。)

  (二)玩“魔法布”,掌握跨跳技能。

  1、原地跨跳“魔法布”,熟练应用原地跨跳技能。

  师:魔法布又要考验大家的跨跳本领了,大家能不能跨过去?将布条展开宽30厘米放在地上,引导小朋友一个一个左右跨跳练*。

  师:大家跳得很轻松,下面魔法布又要变了,它要变宽了,大家还能跳过去吗?(魔法布增加到40厘米宽,幼儿加力跨跳依次练*,增强跨跳能力。)

  2、迫着跳“魔法布”,幼儿学*掌握助跑跨跳技能。

  师:魔法布要出大招了,大家敢不敢迎接挑战?魔法布要移动起来,让大家追着它跳。先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教师指导动作要领,幼儿分组练*。

  (三)创设游戏情境,巩固所学技能。

  1、创设“帮熊大熊二种小树”情境,激发游戏兴趣。

  师:大家长本领了,真牛!连熊大熊二都听说了。他们看想请大家帮个忙,你们愿意吗?原来,光头强趁熊大熊二冬眠的时候把山坡上的树全砍光了,春天来了,正是种树的好时节,熊大熊二想把小山坡重新种上树,他们想请小朋友来帮帮忙,这个忙我们帮不帮?

  2、介绍游戏场地,示范游戏玩法。

  找小朋友(或是教师)示范,先跨过小河,再爬过山坡,再种树。

  请孩子们依次练*。

  3、幼儿比赛“种小树”。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男女两组幼儿种树,教师重点观察、指导幼儿用力蹬地、展腿、屈膝落地的动作,督促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2)教师小结。

  (四)放松运动。

  教师引导幼儿做放松活动。

  (五)教师指导幼儿整理活动材料,收放整齐。

小树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培养细致观察、准确比较、合理想象的能力。

  2、用恰当的语言形容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

  3、激发和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细致观察、准确比较、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把树叶写得既具体又有趣。

  教学准备:自制幻灯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观察树叶。

  1、师述:同学们,你们喜欢树叶吗?我收集了许多树叶图片,大家想看吗?

  (板书课题:小树叶)

  在看图片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记住树叶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2、师展示幻灯1:各式树叶图。

  二、归纳特点,做好*作准备。

  (一)说树叶

  1、师述:树叶漂亮吗?你最喜欢哪片树叶?请向大家介绍树叶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2、师生交流,板书:形状圆形扇形又~又~……

  颜色黄绿红……

  (二)摸树叶闻树叶

  1、师述: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树叶,闭上眼睛摸一摸,闻一闻。你摸到的树叶是什么样的?你又闻到了什么气味?(板书:摸闻)

  2、学生活动:摸树叶,闻树叶。

  3、学生汇报,师板书:(摸)滑软刺……

  (闻)清香

  (三)谈作用

  1、师述:同学们,树叶每天都陪伴着我们学*、生活,你们知道树叶有什么本领吗?(板书:作用)

  2、师生交流,板书:(作用)遮阳挡风雨做肥料……

  三、片断练*

  1、师述:树叶被同学们说得那么美,那么有本事,你们想变成树叶吗?

  (课题补充板书:在“小树叶”前加“我是一片”)

  现在,大家想象一下,自己变成树叶后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完成我们的片断练*。(板书:写片断)

  2、师展示幻灯2:片断练写。同时,发给学生片断练写的'小卡片。

  片断练写内容——我是一片小树叶

  作者xxx

  我是xxx,是xx的孩子。

  *时,我最喜欢穿xxxxx。风儿一吹,我xxxx;小雨一淋,我xxxx;小鸟飞来了,我xxxx;太阳出来了,我xxxx。我觉得xxxxx!

  秋天到了,我立刻换上xxx的衣服,xx得像xxxx。随着xx的秋风,我xx地告别妈妈。我一边xxxx,一边对妈妈说:“xxxxxx。”

  3、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互相讨论。

  四、*作评价

  1、师边巡视边推举一些学生已写好的句子,请学生评价:

  ①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或你是觉得词用得好,还是……)

  ②你认为这句话需要修改吗?怎么改?

  2、同桌交换作品阅读。

  3、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4、师评价小结:同学们在练*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还使用了许多优美的词语,想象力也很丰富,让一片普通的树叶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同学们真是了不起!

  五、拓展延伸

  1、师述:同学们,我们可以用语言来展示树叶的美,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展现树叶的美,请看——

  2、师展示幻灯3:可爱的树叶贴画。

  3、师述:瞧,这些用树叶贴成的画好看吗?你们想做吗?放学后,大家多收集一些树叶,创作一幅树叶画,把创作的过程写下来,又是一篇好文章。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


《通分》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1

  新教材的“通分”是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在由特殊到一般地解决分数大小比较的同时,教学通分的。而分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安排了例3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而难点是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教材中没有安排例题,因此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应的例题来充实本课新授内容。

  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不用直观图,仅凭借已掌握的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相关知识就完全能理解掌握。但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理解起来则明显难度较大,今天的教学中,我借助折纸涂色的活动直观展现分数大小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切生日蛋糕作为教学原型,帮助启发学生思考,从而理解了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道理。

  折纸的操作活动和“切蛋糕”的形象比喻,对今天新知的掌握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学生作业正确率较高。在教学通分之前,复*了求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学生在解决例4中,有化成同分子再比较大小的,有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的,也有化成同分母的。学生思维活跃,方法多样。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公分母的现象比较普遍。教材并未要求学生必须用最小公倍数作分母,而直接用分母相乘的积做公分母找得既快,又正确。但用这种方法通分,将会导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数据大,给计算结果化简带来麻烦,且十分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并且例4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刚好是互质数关系,有些学生受其影响。

  2、当其中一个分数分子正好是1时,学生更亲睐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练*十八中,第2题中“1/3和3/7”、第4题“1/2和3/5”、第5题“1/4和3/8”、第6题“1/5和3/25”、第7题“3/5和1/4”许多学生都采取了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的方法,这体现了学生解题策略的灵活性,同时也巩固了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

  但在《课堂作业》中有这样一题,题目要求“把下面每组分数通分。3/8和5/12”,班级许多同学仍旧*惯性地将化成与分子相同的分数。殊不知这并不是通分。

  例题的教学只关注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策略,却忽视了概念“通分”的理解。由教材可知,“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子分数显然不是通分。虽然,它也要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但不符合通分的内涵。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强化只有化成“同分母分数”,才叫通分。

  在练*中增加一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变成同分子分数是否是通分,为什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将其中部分*题的`数据适当进行调整,重点巩固通分的方法,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好铺垫。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2

  《通分》这节课是在最小公倍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通分知识的全过程。

  充分的知识基础是作为探究性学*的基础,因此,新课开始引导学生复*求最小公倍数和复*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填空练*,都是为通分打基础。

  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探究的成功才会成为可能。而且我还精心设计了三组比较分数大小的练*题,一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一组是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第三组的两个分数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了,学生不能运用旧知直接比较,引出了一个新问题: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触及到本课的核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激发学生认识知识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但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1、我在教学时关注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可教学任务的完成却受到了影响。

  2、没能使学生在充分的练*中使新知得到“消化”,自己没有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时间分配。

  3、缺少教学机智,没能抓住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完善自己。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3

  “通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它用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奠定基础,是比较重要和实用的知识。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环节引入新课。

  1.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生汇报,教师板书两个。(选择异分母分数3/4 5/7)。

  2.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3.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你准备怎么比?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各小组确定一种方法,开展讨论研究,等一下分组汇报。

  4.分组讨论学*。

  5.请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接着,我让同学们说一说上述几种方法,哪一种更好?

  然后就引出了通分这概念。

  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为此我将通分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探讨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的活动,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理解通分的目的。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凡是学生经过努力而探索出来的方法,都应该是有价值的,因为每一种算法都包含了学生的智慧。在这节课上,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应该说,对于分母较小的分数而言,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也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但是,在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做法之后,学生都受到了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用这种方法,怎么办?这是数学上典型的方法多样化与方法最优化矛盾的集中体现,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这时可以通过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出示一组分母比较大的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和大小比较,让学生继续研究,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原来的画线段图的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改变一下原来的方法。这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4

  一、 主要优点如下:

  1.对于通分的本质(统一分数单位)踩得准。分数作为数概念家族的一员,其大小比较也与自然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有相似之处,自然数和小数进行大小比较实质上是在比较分数单位。而通分的本质是需要把异分母分数统一成同分母分数,即统一分数单位。这就是教材内容隐含的内容。而本课从复*引入以及教学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时就一直在切入分数单位概念,以为教学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学做铺垫,特别是在揭示通分概念时,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在图上进行通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通分概念以及通分的本质。

  2.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并较好地完成了这一目标。学*分数比较大小,不仅要掌握比较的方法,更要弄清楚比较大小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本课学*的通分,只是数学万千概念之一,而本节课渗透的转化知识,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还延伸到生活中,从而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而本次课在课前谈话(曹冲称象)、教学过程以及课后总结中,一直在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帮助解决问题。

  3.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学*中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一旦离开了这一核心,就背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知识、提高学*能力。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并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

  二、本节课,优点很少,不足之处甚多,主要如下:

  1.学生小组合作学*、自主探究体现得不够。对于本次课的概念的行成过程,学生的感受不够重,留给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还比较少。因为课堂是因学生而精彩,课堂是因为老师而开放,而本节课,老师固然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因为老师占据了课堂上很多时间,因为老师说了很多话,所以学生分配到的时间和表达的机会很少,这样就间接的剥夺了学生的学*机会,也就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2.没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运用教材的力度不够。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实际上能帮助老师和学生理清教学的思路以及教法和学法,但是备课以及上课时,却退而求其次,去寻找了大量资源来代替教材资源,只把教材当作了课堂练*的资料,花了时间和精力,但是却事倍功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概念教学,需要注意概念的整体性,而不宜把概念肢解成若干段落,这样反而不利于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在本次课中,老师引导学生把概念分成了若干所谓关键词,其实数学课本上的概念是一个整体,少了任何一个词语都会影响到通分概念的整体性,少了或者多了都会影响到对通分概念的理解。

  4.对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得不够熟悉。在本节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数学语言的错误,或者表达不完整,或者对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掌握得不够透彻,或者语言不够精炼等,都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学生学*的质量,而作为年轻教师,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也应该有长远的打算,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把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系统学*一遍,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5.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体现的不够强。而这又恰好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策略,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数学经验,形成数学知识,这样的知识也才可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在这方面本次课体现的不够,关键是老师还不能完全放手,还不充分信任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并体验,归根结题是老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没有走出来,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转变观念,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逐步发展的教育教学形式。

  总之,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得有失,在多次摸爬滚打中逐步总结经验教训,把失误降到最小、最少,那么教学就会逐步走向成功。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学*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知识、提高学*能力。例如:在比较2/5和1/4大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2、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你准备怎么比?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各小组确定一种方法,开展讨论研究,等一下分组汇报。

  3、分组讨论学*。

  4、请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居然找到了多种方法比较这两个分数。(化小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化成同分子分数再进行比较画两个相同的圆,分别用阴影表示着两个分数,再观察比较大小)。

  接着我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我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比较遗憾的地方,我总体感觉讲课效果不好,我备课不够充分,教学环节不是很严密。孩子们不能迅速找到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和前面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有关。在小组合作上不到位,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没有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今后要提前培训小组长,让她们充分预*,在小组交流时给组员指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我要不断学*,敬请领导老师们指导我的教学,我会不断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6

  “通分”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它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奠定基础。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生汇报,教师板书两个。(选择异分母分数)

  2.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自由讨论。

  3.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你准备怎么比?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各小组确定一种方法,开展讨论研究,等一下分组汇报。

  4.分组讨论学*。

  5.请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的概念。

  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为此我将通分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探讨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的活动,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理解通分的目的。

  通分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是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争论辩解的氛围中明确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想,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所以,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分》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通分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通分教学反思1

  一、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教材是学生学*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在设计通分这节课前,我考虑到通分这一知识比较简单,如果单纯以书上例题进行讲解,就显得过于*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我在引入设计时,大胆采用了新、奇、趣的方式、方法。

  通过学生对三个方案的理解引出学*的内容。当学生对于小红最喜欢什么花因意见不同发生争议时,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和学*主动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为下面的探索学*,归纳总结打好了思想上的准备。新授教学时,我注重了学生的学*体验,知识点的得出,都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分组合作或自己概括得出,使学生在学*时能不断感受成功的愉悦。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有效地组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新的教学理念,努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二、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能力的培育却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节课中,我还十分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如在合作讨论小红最喜欢什么花时?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交流,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开放地学*,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时,我并没有搬书上的概念,而是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感受规律,再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表述。以点到面,全面提高。

  三、困惑与不足

  尽管在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仍然一步步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把这些分数转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引导他们找出公分母可以是几。生怕他们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之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其实教师只需提醒学生一句,遇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情况时,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各种比较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启他们智慧的闸门。

  同时在一些小的细节上,我还出现了马虎和错误现象。比如:小红的方案是这块地的四分之三种月季,六分之五种菊花。可细想想,怎么可能把单位一分成四分之三和六分之五呢?还有在比较同分子的分数好比较还是同分母的分数好比较时,我认为分母相同的分数好比较,这一处同样欠缺思考。应根据不同题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方法进行比较。

  在练*题的设计上,我努力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几种类型。但最后由于时间紧张,练*做得不够扎实。其实作业完不成,完全可以放在课下,而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总之,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悟到: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的全过程,探索数学规律,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而作为教师,除了自身的业务。

通分教学反思2

  “通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奠定基础。

  优点:

  1.在导入时利用复*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的方法,给出7/8和5/6这两个异分母分数比大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比较,引出本节的课题。

  2、.概念讲解的比较透彻,在比大小时学生举出的两种方法,首先给学生明确通分是将分数的分母化成相同,而把分子化成相同只是比大小的一种方法,其次,抓住三个关键字“异分母分数”“和原来分数相等”“同分母分数”,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概念并掌握和牢记。不足的是最好再提点一下:“和原来分数相等指的是和原来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足之处:

  1、实际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其实教师只需提醒学生一句,遇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情况时,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各种比较的方法。

  2.在一些小的细节上,我还出现了马虎和错误现象。还有在比较同分子的分数好比较还是同分母的分数好比较时,我认为分母相同的分数好比较,这一处同样欠缺思考。应根据不同题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方法进行比较。

通分教学反思3

  “通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奠定基础。

  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

  一、在学生比较五分之二和四分之一的大小后,并板书到黑板上。会出现很多种情况,一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二是化成以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进行比较;三是化成以其他公倍数作公分母来比较,还出现化成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等。我对每一种方法都好好反馈,并着中讲解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作同分母的两种情况,确定都是通分,但是用最小公倍数比较简单。

  二、概念讲解的比较透彻,抓住三个关键字“异分母分数”“和原来分数相等”“同分母分数”,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概念并掌握和牢记。不足的是最好再提点一下:“和原来分数相等指的是和原来分数的大小相等。”

  三、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能力的培育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节课中,我还十分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在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时,我并没有搬书上的概念,而是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感受规律,再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表述。以点到面,全面提高。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有:

  尽管在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仍然一步步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把这些分数转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引导他们找出公分母可以是几。生怕他们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之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其实教师只需提醒学生一句,遇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情况时,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各种比较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启他们智慧的闸门。

  同时在一些小的细节上,我还出现了马虎和错误现象。还有在比较同分子的分数好比较还是同分母的分数好比较时,我认为分母相同的分数好比较,这一处同样欠缺思考。应根据不同题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方法进行比较。

通分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学*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

  学*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公分母,通过复*3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并引出三个新名词: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公分母,分散了例1的难点。复*1帮助学生复*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三种方法,为通分时准确快速地确定公分母作好了铺垫,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回头再看复*4,学生发现原来刚才那些同学所用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通分,而这些方法中,只有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的方法才是最简便的,再一次强调了通分的关键,学生也知道了通过通分可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自然而然地引出例

  通过复*4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不但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较好地把教材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课题的引出水到渠成。

  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性地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利用它来处理复*与例1、例2之间的关系,使这节课衔接恰当,自然流畅,让学生完全有能力解答例1、例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通分的概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学*通分时,先提示,再试算,在试算后设计了一组讨论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准确地掌握通分的方法,安排较多的学生试算、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借助图形直观形象的优势,加深学生对通分实质的理解。

  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形象简洁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通分的概念、方法尽显其中,不但便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内容,而且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通分教学反思5

  《通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还是学生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在学*本节课的时候,学生需要的知识储备有三点:

  1、会求两个数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指定分母的分数

  3、会比较同分母分数以及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由于本节是暑假过后的第一节课,从知识上看,学生对上述内容遗忘的比较多,所以在学*新课之前,应该先拿出来一节课,专门复*上面内容,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学生才能学*通分。

  一、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解通分的含义

  有了前面知识的复*,学生回忆起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然后开门见山,直接出示例题:你会比较3/7和2/5的大小吗?

  先引领学生观察: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如何比较大小?通过讨论,学生总结了三种比较大小的方法:

  1、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

  3、化成小数比大小

  共同之处: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就知识来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选择适当的方法比大小,指定学生分别板书。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同时,在这个环节里,明确通分的含义:

  转化

  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

  大小不变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理解通分的含义,理解公分母的概念。

  二、尝试例题,总结方法

  理解了通分的含义,出示例题:你能把3/4和5/6通分吗?

  仅仅一个例题,是总结不了通分的`过程的,再次,老师又补充了三个例题,分别是分母为互质关系、倍数关系、一般关系的。让学生尝试通分,并板书,暴露所有的问题,比如一般关系的部分学生都用它们的乘积做公分母,重点让学生区别,得出结论: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起算起来比较简单。通过几个例题,师生一起总结通分的方法:

  1、找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3、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纵观这节课,感觉在通分的概念的理解上,处理的比较好,但是学生尝试通分的过程中,错误暴露的还不是很多,应该多出几组,通过让学生计算,发现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比用乘积做公分母简单。

通分教学反思6

  通分一课是本单元学*的重难点内容,本课的学*以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作为铺垫,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依据,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为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和下一单元将要学到的分数加减法做延伸。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练*设计中努力做到面向全体,让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人人学到不同的数学。

  回顾本课的学*,有如**会:

  1、知识目标方面:

  通过练*,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了通分的含义、依据和方法,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速度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出错的情况也相对少了一些。尤其是中差生,最需要练*课的巩固与强化,基本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复*概念、讨论分析、动手练*、思维拓展等活动,掌握了知识的同时,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练*中,再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通分的关键,能够灵活的应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确定两个或三个分母的公分母。

  总体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很不错,起到了练*课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


《通分》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an教学设计 (菁华5篇)

an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了解传记的特点和写法;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学*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材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华罗庚人生经历和精神,传记文体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华罗庚(1910-1985)*现代数学家,是新*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他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他身负残疾,却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他在抗战期间,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却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他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大家听了这么多关于华罗庚先生的情况后,不知道大家对华罗庚先生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否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华罗庚先生感兴趣呢?

  2.字词。

  华:huā同“花”huà姓,华山huá中华。

  引申:令líng狐冲,任rén盈盈,韦wéi小宝贝

  扉页fēi拙zhuō叟sǒu筱xiǎo瘸què怜悯mǐn

  蜚声fēi金瓯ōu鹰鹯zhān褒奖bāo江畔pàn矩形jǔ

  追溯sù商榷què兴奋xīng怠慢dài

  3.作者简介。

  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是科技新闻工作者,也是科普作家。20xx年出版的《*科普名家名作》收录了顾迈南和她的作品。

  4.课文分析讲解。

  小标题一(1-6)失学前后,热爱痴迷数学

  (7-10)残疾后,决心献身数学。

  (1-5)清华四年,研究数论;英国两年,得出“华氏定理”

  小标题二(6-9)西南*几年,完成《堆垒素数论》

  (10-12)访美四年,扩大研究范围

  (1-6)致力于*的数学研究

  小标题三(7-10)致力于*的教育事业

  (11-15)致力于数学的实际应用

  (图为课文结构分析图)

  ⑴前言部分。

  结构上是倒叙。引申复*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并叙等。

  作用:在内容上写华罗庚挑战权威,引起读者的兴趣。

  选材上,选择华罗庚自学成材的标志,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同样的,对于这件事情之前、之后的情节发展,读者也有浓厚的兴趣。

  补充介绍人物:

  熊庆来,是华罗庚的老师,是**代数学的先驱。1893—1969,字迪之,云南人。曾经留学比利时、法国,并且在法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被国际上采用并称作熊氏无穷数。熊庆来先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培养*的科学人才相当的热心。早年他在东南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相当有才华,变经常指导他读书、研究,后来还和另一位教过刘光的教授一起资助他出国留学深造,甚至是卖掉自己身上的衣服给他寄钱。后来这个刘光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后来熊庆来先生来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在学术杂志上看到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才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70多高龄半身不遂的时候,还抱病指导两个研究生杨乐和张广厚,他们后来都成为很有成就的年轻数学家。

  唐培经,是华罗庚的同乡,也是江苏金坛人,后来曾经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1903—1988。从小家庭就很重视他的读书,全力培养他成材。他在东南大学学*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来回家乡担任金坛中学校长,接着到了清华大学担任教员,后来又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当选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员。抗战爆发以后,他毅然回国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个相当有爱国心的学者。1949年,唐培经先生到了美国,195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后来又担任了拉美区域农业统计顾问,直到1969年退休。

  ⑵第一部分。

  叙写了华罗庚青少年时期对数学的痴迷,即使遭受失学、身体残疾的不幸也仍然痴心不改,刻苦自学,终于成功的感人事迹。

  第一层:介绍华罗庚名字的由来、身世及家庭。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受数学老师王维克的影响而爱上数学。

  例子说明华罗庚在数学上的天赋,是为了进而说明为什么那么聪明即勤奋。

  诗一:表现要埋头苦干的思想,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智力的不足。说明华罗庚成功的原因。

  补充人物介绍:

  王维克,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是他的年级主任。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研究范围涉及外国诗歌,*古代诗歌,数学等众多领域。他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华罗庚的数学成绩卓然。而且由于网本身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的影响,华罗庚各个学科的成绩都很好,特别是中文方面,能文能诗。

  第三层:介绍华罗庚失学后仍然痴迷于数学而刻苦自学。

  第五段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具体感人地表现出他对数学的痴迷。

  “罗呆子”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其痴迷的程度。

  第四层:说华罗庚不幸染病而留下终身残疾。

  作用:设置悬念,同时写逆境更能体现华罗庚自学成材的艰苦和努力。

  第五层:介绍华罗庚决定不一生献给数学。

  呼应了文章前言部分。

  小结:文章处处着力刻画华罗庚青年时代自学环境的艰苦(失学、为生计而忙碌、身患残疾、学*的书籍数量极少),事实上是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条件越艰苦,越是说明他自学的努力程度大,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表现出了华罗庚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和刻苦自学的精神。

  第二课时

  ⑶第三部分。

  主要介绍了华罗庚1932进入清华大学到新*成立这*二使年的时间里,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巨大贡献。

  第一层:介绍华罗庚进入清华四年,研究数论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蜚声国际;留学英国两年,研究并得出了“华氏定理”。

  被破格提拔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补充人物介绍:

  叶企孙,1993年当时的*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是这样评价他的:“是我国*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物理学最早的组织者之一,为我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898—1977。出生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18毕业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受聘东南大学,后来到了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有担任了清华大学理学院第一任院长,成为清华大学的领导核心人物。同时,他也是*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在**前,一直是*科学界实际上的领导人。新*成立以后,当选了全国*委员和*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也就是今天的院士。但是,由于**前的经历,在**后他渐渐的脱离了*科学界的核心,在*中更是受到了牵连和迫害,在1977年悲惨死去。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在西南*的几年间的艰苦生活,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诗二:表现对国土受侵略,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愤慨,表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在昆明生活环境的艰难,即表现其成绩出之不容易,表现他的刻苦,也表现出爱国精神。

  第三层:写华罗庚应邀到苏联旅行及苏联科学界对他的褒奖、重视。;

  第四层:写华罗庚应邀访美四年,扩大了研究范围,受到美国数学家的赞誉。

  出国的讲话,为其将来的回国做了铺垫。

  各方面对他研究成就的评价,侧面表现出他研究成就之大,同时也表现出了以后毅然回国的爱国精神。

  小结:文章大量采用了他人对华罗庚的评价,通过评价反衬表现出华罗庚取得成就的巨大。同时,通过华罗庚在国外受到尊敬和研究成果斐然的描写,表现出一个在民族危亡关头依然放弃国外安稳的环境和锦绣前程,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数学家的爱国形象。

  ⑷第四部分。

  主要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

  第一层:写华罗庚号召留学生并带领家人回国。

  *采用了借代、借用、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酣畅淋漓地表现其爱国热情和一颗红彤彤的赤子之心。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人。重点介绍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

  看信的反应表现出他发现人才的兴奋和喜悦。

  第三层:介绍华罗庚传播与推广优选法和运筹学,把数学方法教给群众,去处理实际问题,受到外国同行的可顶。

  诗三: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

  第四层:写华罗庚光荣入党。

  诗四:表现华罗庚入党的喜悦心情和对党的耿耿忠心。

  第五层:写华罗庚自勉自励。

  自勉的理解(课后思考第一题):

  空,即空洞,无所事事;松,即松懈,不思进取。实,一则实干,扎扎实实地做事,活到老干到老,二则要办实事,科学要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小结:文章通过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表现出了华罗庚的爱国热忱,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和务实的工作态度。

  5.课后思考题。

  第一题,已经解决。

  第二题,已经解决。

  第三题:

  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30年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2年进入清华大学

  1937年夏天由英国回国,在西南*担任数学教授

  1941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

  1950年2月从美国动身回国

  1957年出版60万字的《数学导引》

  1958年以后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6.总结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华罗庚的精神

  逆境中奋斗的精神;自学成才的模范作用;爱国精神;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务实的工作态度。

  7.总结文章写作特色。

  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紧凑。表现在小标题上,除了开头外全文用三个小标题统领起来,三个小标题主要是以华罗庚的生*主要事情来拟定的,同时又暗含了青少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时期,概括性很强。

  ②过渡自然。部分之间,层之间,段之间都有巧妙的过渡。承上启下,很好的连接了文章的内容。

  ③语言准确、质朴、生动、形象。文章介绍的是数学家,所以文中时间、地点、生*事迹、研究成果、数学专用名词等都用得很准确,科学性很强。在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时候,不惜笔墨,用细节、引用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④大量使用引用这种写作手法。引用名人自己的话语、诗文,也是传记文表现人物真实的一种方法。文中引用了华罗庚的诗歌,以及他的话语,使文章对华罗庚精神世界的剖析更加深刻透彻,使读者能够触摸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

  ⑤评说的使用。传记主要是叙述介绍人生的生*事迹,如果穿插一些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可以使作品避免单调,增加一些文学色彩,使读者获得启迪和教育。

  8.回顾总结传记的特色。

  ①人物与历史背景相结合②真实性与文学性想结合,各种写作手法的应用③语言*实④评说的使用⑤引用的使用。

an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诵读,了解骚体诗诵读特征;通过自主、合作,了解屈原的身世和《离骚》的文学地位,掌握“名”“字”的词类活用和“不吾与”的宾语前置现象;探究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归纳诗人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并运用所学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诗歌1-6节分析诗句,归纳形象理解“香草”、“美人”的虚指义

  【教学难点

  本课的文本时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学生在朗读和内容理解上均有不小的难度;诗中作者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学生的认知误区;“香草”、“美人”的虚指义需要点拨。

  【教学策略

  教师范读和学生自主朗读,把握骚体诗的诵读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问题导读,让学生探究归纳人物形象,澄清认知误区。

  问题引导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掌握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

  【辅助教学】CAI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语

  幻灯片展示民俗活动,导入新课。

  设计语:这条静静流淌着的清澈的江水叫汨罗江,与它相关的民俗有很多。赛龙舟、吃粽子、挂荷包、喝雄黄酒、插艾草。这些风俗是关于什么节日的?这个节日是在哪一天?与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屈原的《离骚》。

  二、作者作品

  幻灯片展示文学常识。教师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做笔记。

  设计内容: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23篇。以《离骚》为代表。因为《诗经》中的精华部分为“国风”,所以后人将《诗经》和《离骚》并称“风骚”。它们是*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三、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

  2.提问、总结骚体诗诵读特征。

  设计: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骚体诗的句式则长短不一,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节奏感强;多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

  3.给5分钟时间,依照提示朗读1-6节,自主、合作疏通大意。

  要求:把生僻字词的音义写在书上。

  4.正音

  设计内容:裔、陬、揆、肇、锡、重、扈、芷、纫、汩、搴、阰、抚、秽

  四、品读诗歌、分析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一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出身高贵,生日吉利(板书)

  2.齐读第二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二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气度非凡,名字美好(板书)

  “名”和“字”的名词动用现象。

  3.误区澄清。问题抛出:屈原是否有点太过美化自己了?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屈原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屈原对自己出身的'讴歌,实际上饱含作为炎黄后嗣、五帝正统的骄傲和自豪,并因此把振兴楚国、拯民济物看作自己理应担当的责任。同时,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对奸佞小人的满腔愤怒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4.齐读第三节,问题抛出:根据第三节的信息,请说出屈原的衣着服饰。(明确:披着香草,戴着兰花。)这在现实中可能吗?(明确:香草、兰花不是实指,而是虚指,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象征着美好的品德。披香草,佩兰花即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本节是说屈原德才兼备,追求高洁)

  5.问题抛出:这种“香草兰花”的用法在第四节中哪里出现了?(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勤奋自勉)他为什么朝夕不辍地勤奋地追求着美德?(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不我待)

  “不吾与”属于宾语前置现象

  齐读第四节。

  6.屈原有如此美好的品德,仍然勤奋自勉,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内容: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很高兴,老师为你们知道学*而骄傲,为家乡有你们这样的有志学子而由衷地感到高兴。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想吟诗一首。

  7.教师范读第5、6节。教师引导。

  设计内容:时光飞逝,美人迟暮。抚壮弃秽,愿为先导

  8.问题抛出:老师把同学们比作美人,那么屈原把谁比作美人?

  明确:楚怀王。这里也使用了美人的虚指义,象征贤德的君主。

  五、练*巩固

  幻灯片展示诗歌鉴赏题。要求:动笔写出来。

  练*设计: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í),帽子上的缨带,这里是指蝉头部伸出的触须。

  诗歌写了蝉的哪些生活特点?作者在赞美什么?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诗句,竹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作者用竹子来写什么?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屈原的《离骚》,学*了他高洁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了他借香草美人象征美德君王的手法。走*屈原,我们才发现,原来他就是一朵晶莹剔透的雪花,以自己的高洁向这个世界宣告着与黑暗混浊的对立,并把生命融入楚国这片热土。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深情朗读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情怀。

  七、朗读诗歌。

  八、板书设计

an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发挥想象,学*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

  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节奏,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疏通大意,探究文本。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生齐:笑乐。)

  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五、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六、熟读成诵、快速记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

  七、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教学反思

  对于初一的新生而言,刚接触文言文,积累字词是关键,讲解可以帮组学生积累,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很重要。这节课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阅读方式比较单一,文言字词的讲解不是很透彻。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并且要更加仔细的研读文本,设法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发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成分。

an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字,认识“木子旁”。了解“刀”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2、能主动积累有关用餐的词语。

  3、感受家庭用餐时的温暖,初步了解中西餐文化,有爱惜粮食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识字并能恰当的运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食物卡片,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家人,这个家庭又和睦又温馨,你们想去看看吗?

  出示两张图片,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一家人在做什么?你从中体验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图画,看看上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吃的不同:中餐(米饭,汤,水饺,面条)

  西餐(咖啡,奶油,沙拉,牛排)

  学生边说教师边贴图片

  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认识了这些事物你们想不想也来认认这些词语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用餐》这课。

  二情景识字

  1、图文结合,学生看书自由读字,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圈画出生字。

  2、出示字卡,开火车认读,谁能把老师手中这些生字宝宝和它们的食物图片放到一起,并大声的读一读?

  在朗读中随机识字

  (1)学*“包”字。你在哪见过这个字?这个字是个象形字,讲解字的本义,并指导书写,书写时上小下大。

  (2)学*“杯”字。除了水杯,还有什么杯?(奖杯,酒杯,茶杯等)。指导书写“杯”左右结构,木字做偏旁捺变点,书写时左窄右宽。

  (3)认读“橙汁”时,提问:除了“橙汁”以外,你还见过什么汁?{西瓜汁,果汁,墨汁等}“汁”字与哪个字像?“汁——油”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认读“奶油”时,“奶油”的“奶”还用在哪儿?学生进行扩词练*,“奶”的偏旁是什么?还有哪些字是女字旁?

  大家看图观察到除了吃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吃饭使用的工具也不同)

  中餐:勺子,筷子

  西餐:刀,叉

  一般在吃哪些食物时可以用到他们呢?同学分类贴到相应的食物图片哪。一般吃中餐时我们用勺子,筷子,吃西餐时则用刀,叉。

  (5)学*“刀”字,出示字理识字图,这个字是象形字,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种刀,看同学们认不认识它们?出示“剪刀,水果刀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名称,并说说使用刀时应该注意什么?

  (6)学*“叉”字。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学*“叉”的来历,讲解“叉”的字理,这也是一个象形字。“叉”字与哪个字很像?又——叉,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学*刀叉的使用方法:

  看画面妈妈用哪只手拿着叉子?小男孩用哪只手拿着刀?介绍刀叉的使用方法和基本礼仪。

  请同学拿格尺当作刀,铅笔当作叉子,试试吃前,吃时和吃完饭时刀叉的用法。

  (7)我们在吃中餐时用的是筷子或者勺。学*“勺”字,它是一个象形字。是指有长柄的勺子形状,勺中的一点代表所舀取的食物,指导书写。它的最后一笔和“叉”一样都是点。区别一下“勺——勾”两个字。

  三巩固练*

  1、游戏:谁能准确地读出老师手中的生字宝宝,并能在黑板上找到相应的食物图片,这个食物就送给谁。

  (在朗读时注意“杯子,叉子,勺子,筷子”读轻声,“汁”在口语中*惯读儿化音。)

  2、游戏:给生字宝宝找家。黑板上有两张大桌子,谁能按照中西餐给这些字宝宝分类找到自己的家。

  四悟中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都学到了什么?

  (我认识了许多字,还会写了一些字。

  我了解了中餐和西餐的区别。

  我还知道了如何使用刀和叉子)

  你还想到什么吗?

  (我还想到我们应该节约粮食………)

  五作业布置

  1、书写并练*朗读生字。

  2、回家给爸爸妈妈讲一讲今天你所学到的知识。

an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诵读,了解骚体诗诵读特征;通过自主、合作,了解屈原的身世和《离骚》的文学地位,掌握“名”“字”的词类活用和“不吾与”的宾语前置现象;探究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归纳诗人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并运用所学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诗歌1-6节分析诗句,归纳形象理解“香草”、“美人”的虚指义

  【教学难点

  本课的文本时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学生在朗读和内容理解上均有不小的难度;诗中作者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学生的认知误区;“香草”、“美人”的虚指义需要点拨。

  【教学策略

  教师范读和学生自主朗读,把握骚体诗的诵读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问题导读,让学生探究归纳人物形象,澄清认知误区。

  问题引导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掌握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

  【辅助教学】CAI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语

  幻灯片展示民俗活动,导入新课。

  设计语:这条静静流淌着的清澈的江水叫汨罗江,与它相关的民俗有很多。赛龙舟、吃粽子、挂荷包、喝雄黄酒、插艾草。这些风俗是关于什么节日的?这个节日是在哪一天?与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屈原的《离骚》。

  二、作者作品

  幻灯片展示文学常识。教师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做笔记。

  设计内容: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23篇。以《离骚》为代表。因为《诗经》中的精华部分为“国风”,所以后人将《诗经》和《离骚》并称“风骚”。它们是*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三、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

  2.提问、总结骚体诗诵读特征。

  设计: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骚体诗的句式则长短不一,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节奏感强;多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

  3.给5分钟时间,依照提示朗读1-6节,自主、合作疏通大意。

  要求:把生僻字词的音义写在书上。

  4.正音

  设计内容:裔、陬、揆、肇、锡、重、扈、芷、纫、汩、搴、阰、抚、秽

  四、品读诗歌、分析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一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出身高贵,生日吉利(板书)

  2.齐读第二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二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气度非凡,名字美好(板书)

  “名”和“字”的名词动用现象。

  3.误区澄清。问题抛出:屈原是否有点太过美化自己了?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屈原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屈原对自己出身的讴歌,实际上饱含作为炎黄后嗣、五帝正统的骄傲和自豪,并因此把振兴楚国、拯民济物看作自己理应担当的责任。同时,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对奸佞小人的满腔愤怒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4.齐读第三节,问题抛出:根据第三节的信息,请说出屈原的衣着服饰。(明确:披着香草,戴着兰花。)这在现实中可能吗?(明确:香草、兰花不是实指,而是虚指,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象征着美好的品德。披香草,佩兰花即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本节是说屈原德才兼备,追求高洁)

  5.问题抛出:这种“香草兰花”的用法在第四节中哪里出现了?(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勤奋自勉)他为什么朝夕不辍地勤奋地追求着美德?(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不我待)

  “不吾与”属于宾语前置现象

  齐读第四节。

  6.屈原有如此美好的品德,仍然勤奋自勉,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内容: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很高兴,老师为你们知道学*而骄傲,为家乡有你们这样的有志学子而由衷地感到高兴。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想吟诗一首。

  7.教师范读第5、6节。教师引导。

  设计内容:时光飞逝,美人迟暮。抚壮弃秽,愿为先导

  8.问题抛出:老师把同学们比作美人,那么屈原把谁比作美人?

  明确:楚怀王。这里也使用了美人的虚指义,象征贤德的君主。

  五、练*巩固

  幻灯片展示诗歌鉴赏题。要求:动笔写出来。

  练*设计: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í),帽子上的缨带,这里是指蝉头部伸出的触须。

  诗歌写了蝉的哪些生活特点?作者在赞美什么?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诗句,竹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作者用竹子来写什么?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屈原的《离骚》,学*了他高洁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了他借香草美人象征美德君王的手法。走*屈原,我们才发现,原来他就是一朵晶莹剔透的雪花,以自己的高洁向这个世界宣告着与黑暗混浊的对立,并把生命融入楚国这片热土。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深情朗读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情怀。

  七、朗读诗歌。

  八、板书设计


《通分》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五年级数学《通分》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五年级数学《通分》教学反思 1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学*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

  学*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公分母,通过复*3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并引出三个新名词: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公分母,分散了例1的难点。复*1帮助学生复*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三种方法,为通分时准确快速地确定公分母作好了铺垫,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回头再看复*4,学生发现原来刚才那些同学所用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通分,而这些方法中,只有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的方法才是最简便的,再一次强调了通分的关键,学生也知道了通过通分可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自然而然地引出例

  通过复*4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不但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较好地把教材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课题的引出水到渠成。

  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性地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利用它来处理复*与例1、例2之间的关系,使这节课衔接恰当,自然流畅,让学生完全有能力解答例1、例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通分的'概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学*通分时,先提示,再试算,在试算后设计了一组讨论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准确地掌握通分的方法,安排较多的学生试算、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借助图形直观形象的优势,加深学生对通分实质的理解。

  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形象简洁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通分的概念、方法尽显其中,不但便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内容,而且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五年级数学《通分》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同时也为后面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两部分内容。

  成功之处:

  1.注重规律的总结,熟练掌握分数大小比较。在例4的教学过程中,由地球上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通过含有分数单位的个数直接比较出分数的`大小,但是在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在分子相同的大小比较中,使学生发现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2.掌握通分的含义及目的。在例5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2/5和1/4的大小,如果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必须把这两个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或者分子相同的分数,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通分的必要性,进而学生明确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由此得出通分的一般方法:可以以两个分母的任意一个公倍数作为公分母,也可以选取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学*通分后,由于受两个例题的影响,学生在练*做一做第2题时不仅进行了通分,还进行了分数大小的比较,看来学生非常容易受新知识学*的影响,非常容易照葫芦画瓢。

  2.学生在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总是出现只比较通分后的分数的大小,而不把原分数进行大小比较。

  再教设计:

  注意讲清通分的含义和目的,通分就是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不要与分数的大小比较混为一谈。

  五年级数学《通分》教学反思 3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通分》。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

  本课教学目标是:

  1、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在探究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过程中,体验到“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在学*新知识前,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分数的大小的复*。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数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还有同分子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依据。为学*通分打基础,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例四时,在故事情境中出示例题,让学生体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独立解决黄豆和蚕豆谁的蛋白质含量高?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困惑,并初步解决。在班内交流,当然在这一环节内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出现了多种方法,首先肯定每种方法都能解决本节内容的基础上指出,把遇到的新的问题转化成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是一种好的学*方法,然后优化转回到重点理解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过程,在这一环节里面解决难点问题公分母的确定,其根据是什么,为什么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能不能用他们的乘积?理解最优化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回忆这一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一过程。然后揭示课题通分,并阅读课本通分的概念。练*题的设计由浅入深,与生活紧密联系。最后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

  反思本节课,前面的复*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班内交流时大部分学生利用了通分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在学生班内交流时,出现了多种方法,在语言表达上需要多加训练。还有在此环节学生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最好,在为什么用通分这一方法解决比较大小时,还有在突破难点公分母的确定上占用时间较多,所以导致最后的拓展练*没有做,在预设上还需完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意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来完成。但是实践下来还是说的多了。我认识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参加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而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但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的学*经验甚至于生活经验,我做的还是不够的,我会继续努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孩子们呈上“好吃”且“有营养”的数学学*,做到每节课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

  五年级数学《通分》教学反思 4

  首先,由一些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引出当两个分数的分母如果不相同该怎样进行大小的比较,从而引起学生对学*通分的学*兴趣,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学*来解决,师生共同总结出如果把这些分母不相同的分数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那么再进行大小的比较就会比较方便。引出通分的'概念: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大小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叫做通分。同时,引导学生找出通分时怎样确定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用什么数做公分母会算起来会比较简便,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会得到用异分母分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就可以找到公分母。

  理解了通分的意义,并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后,通过一系列的练*,让学生熟练地把两个异分母分数通分,并进一步对两个以上的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练*时大胆尝试。

  五年级数学《通分》教学反思 5

  《通分》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是理解通分的意义,能够对异分母进行通分,为下一步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下基础。学生已经学*过了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通分时会正确应用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公分母。进而,对两个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

  首先,由一些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引出当两个分数的分母如果不相同该怎样进行大小的比较,从而引起学生对学*通分的学*兴趣,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学*来解决,师生共同总结出如果把这些分母不相同的分数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那么再进行大小的比较就会比较方便。引出通分的概念: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大小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叫做通分。同时,引导学生找出通分时怎样确定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用什么数做公分母会算起来会比较简便,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会得到用异分母分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就可以找到公分母。

  理解了通分的意义,并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后,通过一系列的练*,让学生熟练地把两个异分母分数通分,并进一步对两个以上的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练*时大胆尝试。


《通分》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 1

  《通分》这节课是在最小公倍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通分知识的全过程。

  充分的知识基础是作为探究性学*的基础,因此,新课开始引导学生复*求最小公倍数和复*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填空练*,都是为通分打基础。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探究的成功才会成为可能。而且我还精心设计了三组比较分数大小的练*题,一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一组是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第三组的两个分数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了,学生不能运用旧知直接比较,引出了一个新问题: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触及到本课的核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激发学生认识知识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但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1、我在教学时关注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可教学任务的完成却受到了影响。

  2、没能使学生在充分的练*中使新知得到“消化”,自己没有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时间分配。

  3、缺少教学机智,没能抓住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完善自己。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 2

  《通分》这一节安排在最小公倍数 的教学之后,是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大小,紧接着出现了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要比较大小,学生有了先前约分时要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的经验,因此很块想到了要把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变相同。但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要引出通分的概念和怎样找到公分母。学生很快想到了要将两个分母相乘然后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通成与原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大的分数。当然,学生这样想也是没有错的,这也是通分啊,同样也可以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来。

  然而,教材上是要利用最小公倍数去通分,也就是用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样通分的结果才是老师想要的!教学就是这么死板,当学生说要将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的结果做公分母的时候,我虽然没有当即扼杀学生的想法,但是也提出了{“最好不用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所说的通分就是要把两个分数的分母通成以最小公倍数为公分母的分数!”老师多可恶,学生的方法为什么就不能用而一定要遵从教师的规定或者是课本的要求呢!其实回过头来想想学生的思路,似乎更简单,将两个分数的分母直接相乘做公分母就可以了,省去了找最小公倍数的环节,还介绍了出错的可能性呢!

  一节课由于过多的强调了要以最小公倍数为公分母去通分,因此,后面*题环节的时间就显得过于紧凑了些,学生对方法已经掌握了七八分,但是如果当堂课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的话,后面的作业中会出现岑出不穷的问题,这也是我最担心的问题。教学就是这样前怕狼后怕虎,也总是在畏畏缩缩中前行!时间总是最好的提升方法,可是毕竟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想在巩固,只能是挤占其他学科的时间,这岂不是又无可避免的剥夺了学生的受某种学科教育的权利吗!老师啊,啥时候才能让你在自己的课堂充满自信的完成教学而不随意开展所谓的加强训练呢!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 3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学*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知识、提高学*能力。例如:在比较2/5和1/4大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2、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你准备怎么比?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各小组确定一种方法,开展讨论研究,等一下分组汇报。

  3、分组讨论学*。

  4、请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居然找到了多种方法比较这两个分数。(化小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化成同分子分数再进行比较画两个相同的圆,分别用阴影表示着两个分数,再观察比较大小)。

  接着我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我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比较遗憾的地方,我总体感觉讲课效果不好,我备课不够充分,教学环节不是很严密。孩子们不能迅速找到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和前面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有关。在小组合作上不到位,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没有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今后要提前培训小组长,让她们充分预*,在小组交流时给组员指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我要不断学*,敬请领导老师们指导我的教学,我会不断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 4

  “通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它用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奠定基础,是比较重要和实用的知识。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环节引入新课。

  1.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生汇报,教师板书两个。(选择异分母分数3/4 5/7)。

  2.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3.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你准备怎么比?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各小组确定一种方法,开展讨论研究,等一下分组汇报。

  4.分组讨论学*。

  5.请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接着,我让同学们说一说上述几种方法,哪一种更好?

  然后就引出了通分这概念。

  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为此我将通分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探讨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的活动,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理解通分的目的。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凡是学生经过努力而探索出来的方法,都应该是有价值的,因为每一种算法都包含了学生的智慧。在这节课上,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应该说,对于分母较小的分数而言,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也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但是,在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做法之后,学生都受到了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用这种方法,怎么办?这是数学上典型的方法多样化与方法最优化矛盾的集中体现,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这时可以通过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出示一组分母比较大的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和大小比较,让学生继续研究,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原来的画线段图的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改变一下原来的方法。这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 5

  一、 主要优点如下:

  1.对于通分的本质(统一分数单位)踩得准。分数作为数概念家族的一员,其大小比较也与自然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有相似之处,自然数和小数进行大小比较实质上是在比较分数单位。而通分的本质是需要把异分母分数统一成同分母分数,即统一分数单位。这就是教材内容隐含的内容。而本课从复*引入以及教学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时就一直在切入分数单位概念,以为教学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学做铺垫,特别是在揭示通分概念时,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在图上进行通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通分概念以及通分的本质。

  2.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并较好地完成了这一目标。学*分数比较大小,不仅要掌握比较的方法,更要弄清楚比较大小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本课学*的通分,只是数学万千概念之一,而本节课渗透的转化知识,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还延伸到生活中,从而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而本次课在课前谈话(曹冲称象)、教学过程以及课后总结中,一直在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帮助解决问题。

  3.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学*中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一旦离开了这一核心,就背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知识、提高学*能力。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并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

  二、本节课,优点很少,不足之处甚多,主要如下:

  1.学生小组合作学*、自主探究体现得不够。对于本次课的概念的行成过程,学生的感受不够重,留给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还比较少。因为课堂是因学生而精彩,课堂是因为老师而开放,而本节课,老师固然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因为老师占据了课堂上很多时间,因为老师说了很多话,所以学生分配到的时间和表达的机会很少,这样就间接的剥夺了学生的学*机会,也就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2.没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运用教材的力度不够。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实际上能帮助老师和学生理清教学的思路以及教法和学法,但是备课以及上课时,却退而求其次,去寻找了大量资源来代替教材资源,只把教材当作了课堂练*的资料,花了时间和精力,但是却事倍功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概念教学,需要注意概念的整体性,而不宜把概念肢解成若干段落,这样反而不利于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在本次课中,老师引导学生把概念分成了若干所谓关键词,其实数学课本上的概念是一个整体,少了任何一个词语都会影响到通分概念的整体性,少了或者多了都会影响到对通分概念的理解。

  4.对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得不够熟悉。在本节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数学语言的错误,或者表达不完整,或者对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掌握得不够透彻,或者语言不够精炼等,都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学生学*的质量,而作为年轻教师,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也应该有长远的打算,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把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系统学*一遍,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5.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体现的不够强。而这又恰好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策略,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数学经验,形成数学知识,这样的知识也才可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在这方面本次课体现的不够,关键是老师还不能完全放手,还不充分信任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并体验,归根结题是老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没有走出来,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转变观念,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逐步发展的教育教学形式。

  总之,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得有失,在多次摸爬滚打中逐步总结经验教训,把失误降到最小、最少,那么教学就会逐步走向成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