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蜜蜂》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片出示几幅昆虫的图片)

  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了不起的小客人。(幻灯片出示蜜蜂的图片)

  (预计学生通过预*课文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可能会情不自禁的喊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文

  1、通过课前的搜集,你知道了哪些过于蜜蜂的知识?交流一下。

  2、初读,处理生字: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4、检查生字:

  试验

  证实

  阻力

  几乎(jī)

  几个(jǐ

  推测

  沿途

  超常

  尽管(jǐn)

  尽力(jìn)

  陌生

  准确无误

  闷热(mēn)

  纳闷(mèn)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老师用“准确无误”来形容读得正确的孩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检查句子,

  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给孩子当堂学*的时间)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生生互动,解疑促读

  1、句子读得真不错,连着几个有难度的多音字也读得准确无误。不知道课文读得是不是也很好啊。接读课文,不读的孩子,仔细听,想一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指名说(做试验;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适当引导说完整。

  2、那么你有没有兴趣和作者一起去做这个实验呢?画出能表示作者实验做法的词语和句子,(第二~五自然段)自己读一读,请学生说,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相机板书。

  3、“几乎要触到地面”转换角色,你看到这种情景你会怎样想?

  4、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

  ⑴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他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他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⑵看到经历过那么多困难之后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5、学到这儿,大家一定很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蜜蜂*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你们同意他的这个结论吗?你怎么认为的。

  四、书写指导

  归类识字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法布尔认真观察和探索的精神

  3、学*用关联词说句子。知道用词准确有利于表达。

  教学过程

  一、检查句子

  在上一节课的学*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首先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二、复*

  复*上节课的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老师随机板书。

  做试验:原因

  过程

  结论

  听说

  准备

  不是……而是……

  无论……总……

  放飞、两只、十七只

  三、感悟课文

  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读出来,说理由,(其他人可以补充)或者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听清要求,先自己读一遍,再找。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时,预设了以下几个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对遣词造句的感悟,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

  1、讨论: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是必须的?少一个行不行,说出自己的理由。

  2、换位思考: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3、通过“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等词,来学*作者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精神,体会用词准确为课文表达所增添的色彩。

  四、通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把自己品味词语的所得再放回到课文中,朗读全文,通过第二课的学*,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新的启发。

  五、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后

  1、可以查阅资料,多方面了解蜜蜂的知识。

  2、续编故事。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教学反思】

  本单元组的主题是仔细观察,训练项目是用词准确。

  基于本班学生的特点,本课想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方面着手。想以多读多说的学*方式来进行。

  第一课时的读有了一定成效后,再写字上的时间就太仓促了,练*写字的环节只能放到课下来进行。在第二课时里,学生发散思维后说得多了,但是读得不够,本来设计读是想在了解内容的读上有所提高,但是发现自己还是顾此失彼,第二课时的朗读没有指导到一定的深度。在设计课时可能还有点明白,一到了课堂上就又犯糊涂了。

  品味词语时,从课文里走出来,回不去了,我说自己就像一只迷路的蜜蜂。最后好不容易回去了,(最后的自读全文)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形式,因为通过再读,学生的发现很少。在品评词语的时候,老师有“牵”的痕迹,在走教案的路子,没有真切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情。

  虽然在设计课的时候努力去做到关注学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感受,但在实际操作“找句子”这一环节时,应该总结出写作方法,结果又有绕进课文内容的嫌疑。自己的.语言很匮乏,一问一答的课堂呈现形式单调无激情。总之,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是从中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自己预想得还不够多,操作层面上仍需不断努力,使自己有进步。

《蜜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受伤的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锲而不舍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这是什么?

  2.说到蜜蜂,你想到了什么?

  3.说实话,其实我不太喜欢蜜蜂,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被它蜇过一回,但是后来听老人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就原谅它了。可是从此看到它,总觉得心里有疙瘩。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板题)才知道自己对它了解得太少。

  4.相信大家在读完课文后,必定会对它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课文。

  1.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2-5自然段

  (1)你是从哪看出作者的厌烦?

  重点:理解词语锲而不舍

  指导读出我的不耐烦、厌恶之情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一只怎样的蜜蜂?

  (2)小结: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我先是赶它,然后拍它,接着踏它,最后还使出全部力量碾它,恨不得置它于死地。可这只蜜蜂却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它两次从土里钻出来。

  3.学*6-11自然段

  (1)我再也不想去伤害它,我心中充满疑问,我开始静静地观察它,我看到了什么?蜜蜂做了什么令我感动?

  默读6-11自然段,同座合作补充板书。

  指名回答。

  (2)它是怎样修补自己的翅膀的?

  划记修补过程中的动词,完成填一填。

  (3)被修补的翅膀伤得怎样?从哪看出很严重?

  (4)尽管伤得这么严重,但它仍然(引读填一填)

  (5)师引读9-11自然段。

  (6)读完了蜜蜂振翅起飞的经过,你想对蜜蜂说什么?

  (7)这可爱的小生灵折服了我们,同时也折服了作者,从哪可以看出?

  (8)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入原名《翅与祷》

  三、总结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次钻出来

  不怕困难

  蜜蜂一次又一次修补翅膀

  坚持不懈

  三次试飞

《蜜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2、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么得出的。

  3、通过体会“推测” “几乎” “大概” 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学*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在默读中边读边想,理解并深入课文学*。师生共同理清试验的各个环节,在分析比较中学*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样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惯,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蜜蜂的资料。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常识和他的《昆虫记》。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明确要求

  1、 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蜜蜂》,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谁注意力最集中,不出声,不指读。思考:

  A、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B、课文哪些地方写试验的过程,哪些地方写试验的结果,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结论。

  (2段写过程,345段写结果,6段写结论)

  3、引入: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课文。

  二、抓住重点,感悟试验过程。

  1、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呢?默读课文第二段,

  2、四人小组合作学*。

  学*提示:

  (1)法布尔的这项试验是怎么做的 ?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你能用“先 ……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

  (2)从法布尔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3)这个试验中,能不能减少其中的一个环节?为什么?

  3、分组学*,教师指导。

  4、指名说说,全班交流。(1、先在自家花园里捉了一些蜜蜂,放在纸袋里。2、接着做了白色的记号,3、然后让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4、最后法布尔还把蜜蜂放在纸袋里走了两里多路。把蜜蜂放出来。)

  5、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归纳板书:(捉蜜蜂 做记号 女儿等 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6、从法布尔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让学生明白他这样做的目的。选自己家的蜜蜂(是为了便于观察),做上记号(与其他蜜蜂区分,使试验真实),让女儿守在蜂窝旁(掌握飞回来的时间),二十多只 (比较分析,得出较准确的结论。)

  7、说说在这个试验中,能不能减少其中的一个环节,要陈述理由。(不能少。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得到的结论会不准确)

  8、小结:是啊,难得作者考虑得如此细致周到,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非常严谨,对科学求实的作风。让我们来齐读课文的第二段,一起去感受法布尔做事严谨的科学态度吧。

  三、品读课文,探究试验结果

  1、师: 那么试验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再一次快速默读课文3、4、5段。

  2、现在老师先请三位同学来读读这三个自然段。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

  3、指名交流:(预设:蜜蜂飞回来了。二十只蜜蜂,有十七只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画出有关的句子。

  4、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 ,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A、如果你当时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预设:真是太高兴啦。小蜜蜂啊,真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找到了回家的路。我也以为你们回不了家了。)

  B、是啊,作者“我”在回家的路上,也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

  推测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出示句子: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C、如果是你,你会有怎么样的推测?说说你的想法。预设:想想蜜蜂在飞回来的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危险。

  D、蜜蜂竟然飞回来,难怪小女儿这样激动。指导用激动的语气读,女生齐读。

  (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了家。

  A、“准确无误”是什么意思?蜜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准确无误地飞回来的?

  完全正确 没有差错)联系上下文理解。是的,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他们偏离方向,他们准确无误地回家。)(尽管…… 但)这是一组关联词)。说明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

  B、指导朗读。男生齐读。

  5、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试验,那么作者又是应用怎样的语言来写的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比较句子: 这样改行吗?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的准确无误。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蜜蜂肯定找不到家了。

  6、放手默读课文,像这样用的准确的语言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试着找到几处吗?

  7、交流,屏幕显示句子,读一读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几乎要……大概……我想……

  四、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出示、齐读最后一段)

  2、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和你的同桌说一说。(预设:其他三只为什么不能准确地回家?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是什么?蜜蜂又是靠什么准确无误的回家的呢?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呢?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说明你们很善于思考。希望课后你们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这些疑问。看来,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电脑出示资料。

  如果你们对蜜蜂感兴趣,还可以自己去查找资料,自己再做一番研究。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讨论: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3、特向你们推荐《昆虫记》。这是法布尔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的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试验,真实记录昆虫的本能与*性的巨著。

  板书设计:

  14 蜜蜂

  法布尔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试验捉蜜蜂

  做记号严谨 求实

  女儿等

  走两里多路 放

  结论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而是本能

《蜜蜂》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通过学*“蜜蜂引路”的故事,学*列宁善于观察、思考和判断的品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蜜蜂会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蜜蜂是一种小昆虫,它怎么会给人领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识字。

  1、我们预*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真的认识它们了吗?

  出示生词卡片:莫斯科附*派人聊天敲门惊讶同志。

  自主归类识字:

  上中下结构的字:莫

  熟字加、换偏旁识字:斯—期付—附敲—搞呀—讶志—士。

  联系生活识字:聊派

  指读,齐读,开火车读,并相机理解词语。

  2、生字宝宝真调皮啊,瞧,他们一下子躲到课文里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细读感悟。

  (一)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老师小结: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小组汇报。列宁发现花丛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蜜蜂》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中谈话:

  我们已经学*了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谁来说说你可以找什么做你的向导?

  二、审题导入:

  1、蜜蜂: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新的小向导,它就是——蜜蜂。

  看着这两个字,咱们一起读一读,蜜蜂,细心的小朋友在读的时候一定发现了什么?都有“虫”字。

  2、引路:你知道什么是引路吗?

  3、导入:这群蜜蜂又是怎样当向导的呢?让我们随着这只小蜜蜂走进课文,打开语文书119页,发出声音快速地朗读课文,给课文标出小节,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再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三、抓图学文:

  1、汇报:同学们都读得很用心,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列宁,养蜂人)

  2、看图读文:是呀,在蜜蜂小向导的带领下,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找到文章插图)

  3、教学第4段: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看着插图,你听到了什么?“养蜂人”在说什么?“列宁”在说什么?

  我相信,有些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也注意到了他们此时的表情。

  关注:惊讶、笑着。

  什么情况下,你有过惊讶这种反映?

  4、回读1、2段,认读词语: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请大家读一读1、2自然段,心中有答案了再告诉我。

  t:这篇课文一共有6个生字,有5个生字朋友都躲在第一自然段里了,你能读通吗?

  看来列宁和养蜂的人是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看到列宁会觉得惊讶呢?

  5、回读第4段:

  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还有你自己所体会到的都送进这个句子里,把惊讶的语气给读出来。

  四、学*第3段,体会列宁观察思考:

  1、动听的声音加上生动的表情,使图上的养蜂人活灵活现。那从列宁的表情中你又看出了什么?为什么这么高兴?

  2、小朋友,我们再去看看,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当他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时,他会想些什么?

  当他看到蜜蜂飞进园子时,看到园子旁边的房子时,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3、学生自学感悟

  4、汇报:在讨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来听一听。

  五、共画路线图:

  1、是啊,多么巧妙的引路方式,如果能把列宁到养蜂的人的住处的路线画出来,其他人也不会走错了。咱们一起来画一画这幅路线图。

  2、快速地把文章看一遍,把表示地点的词圈出来。再想一想这路线怎么安排。到课文里找到理由告诉大家。

  3、介绍路线:如果你来当向导,你怎么向大家介绍这幅路线图呢?

  沿着山路走,走着走着,你会看见路旁有花丛……

  4、书写练*。

  六、课堂小结:小朋友,看来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小蜜蜂就会成为我们的向导。其实,在神奇的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比蜜蜂更有趣的向导呢!不管是太阳、大树、北极星还是积雪,还是今天的小蜜蜂,要找到这些向导的法宝是: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蜜蜂》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重点指导*翘音区别及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重点指导“论、试、袋、概、减”字的写法。

  2、通过重点句段,练*有感情朗读。

  3、学*默读,练*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一、谈话导入。

  1、以罗隐诗《蜂》导入。

  不论*地与峰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书写课题,提示学生注意它们都带“虫”,“虫”字写法各不相同。

  3、介绍作者——法布尔,推荐《昆虫记》

  二、自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⑴自由练*朗读课文,带拼音的字多读几次,遇到不带拼音的生字遇同桌或举手问老师。

  2、学生生字新词。

  ⑴出示生字,采取多形式认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读)

  重点指导:翘舌音(试、证、超、释),*舌音(阻、测),多音字(闷、几)

  ⑵指导写“试”、“阻”字。

  ⑶认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3、朗读重点句。

  ⑴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⑵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随时指导“概”与“减”字的写法。)

  ⑶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

  ⑷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⑸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三、默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提导默读,思考:作者为了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他是怎样做的?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把你觉得重要的句子或词语划下来。)

  2、学生默读,交流:

  “我”带的二十只蜜蜂,做上了白色的记号,把它们带到两里外,再让它们飞回来,还叫女儿在蜂窝边守着。回来后,女儿告诉我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第二天我又发现有十五只蜜蜂飞回来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能圈划课文重点词句,并做简单批注。

  2、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作风。

  3、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读写结合,写观察日记。

  一、试验起因——为什么做试验

  1、回顾: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蜜蜂有一个什么本领?(辨认方向)它可厉害了,不信读读下面这句话。

  读句子: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体会:关联词“无论……总……”的作用。练*用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

  2、理解“听说”含义,找反义词“亲眼”,明白作者为什么“想做个试验”?体会“我”求实的作风。

  二、试验过程——怎样做实验

  1、讨论话题一:为了这次实验,我做了哪些事情?

  ⑴细读第二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⑵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吗?(体会作者的严谨细致)

  2、讨论话题二:我为什么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⑴比较“推测”与“猜想”的区别,联系上下文理解“推测”的理由。

  ⑵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与词语划下来。


《蜜蜂》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阅读


《蜜蜂》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1)

——蜜蜂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蜜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2、能认读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蜜蜂、莫斯科”的小资料。

  2、制作“莫斯科、小山、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彩图卡片。

  3、出示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碰到过困难吗?(板书:碰到困难)

  2、是些什么困难呀?你是怎样克服的?说说看。(板书:克服困难)

  3、如果你不小心迷路了,你会请谁给你引路呢?(板书:引路)

  4、谁了解蜜蜂?蜜蜂有哪些作用?(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

  5、当你迷路时,蜜蜂还能给聪明的你引路呢。(板书:蜜蜂;形成课题:蜜蜂引路)

  二、紧扣课题,启发提问

  1、齐读课题后,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成如下问题:

  1)蜜蜂给谁引路?

  2)为什么他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蜜蜂又是怎样给他引路的?

  4)他怎么会想到让蜜蜂给自己引路的?

  2、小朋友真了不起,从小就养成了爱动脑筋提问题的好*惯!那么,我们一起来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通过认真思考然后把问题圆满解决。大家说好吗?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仔细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上问题。

  、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边听一边想,非常认真!还有很多小朋友非常可爱地托着腮,皱着眉在认真地思考呢。不过,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老师还得教给你们一个绝招,要不要?(要)那好,这绝招就是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课文,尤其要注意课文中的生字,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请问你们喜欢怎样读呢?

  老师适当介绍读书方法:

  1)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

  2)一边读一边想;

  3)对读;

  4)讨论读等。

  (三)学生自由读,生生互动。

  四、精读课文,展示读书成果

  (一)出示问题1),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学生回答是列宁以后,追问:列宁由蜜蜂引路找谁呀?养蜂人找到了吗?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把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说清楚?

  (二)出示问题2),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a、课件出示句子:“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的一座小山上。”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莫斯科”的小资料。介绍时可以相互补充。

  2、讲解“附*”一词的意思。

  教师点拨:读准“附*”的读音,引导学生弄懂它的意思。

  1)你的座位附*有哪些同学?你住的地方附*有些什么?

  2)现在你们知道“附*”是什么意思吗?(离得很*)

  3)1922年列宁住在哪里?(莫斯科附*的一座小山上)

  老师知道“莫斯科”的位置,(随即在黑板上贴图)。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确定小山的位置?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b、课文还有一个地方出现了“附*”这个词语,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1)、课件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园子傍边有一所小房子。”

  2)老师顺着小山在黑板上简画出一条小路,然后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让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3)看贴图,练说话。

  请看黑板上的贴图,用上“附*”这个词说一句话。

  c、辨析“常常”和“往常”

  1)游戏激趣,引发争论。

  小朋友,这里有件很有意思的事:“常常”这个词语硬说“往常”这个词和它的意思差不多,肯定是它的同胞兄弟;而“往常”又死不想认。你们来当一当法官评判评判好吗?

  学生辩论。

  2)出示句子,启发辩析。

  a、当地有个养蜂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3)练*巩固。

  设置情境: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往常、常常、经常、时常、*常”,学生把词语卡片摘下来放在下面句中,再读一读(注意答案的灵活性)。

  ①放学后,他()到操场打球。

  ②班长的学*成绩非常好,他()得到老师的表扬。

  ③我们学校的校车()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却()由一个女司机开。

  ④他()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d、扫清障碍,回归问题2。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问题2。

  2)师生小结: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找到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教情服从学情:如果学生会提到“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人“这句时,随机讲解“果然”一词的意思。

  教师点拨:列宁敲门时会怎样想呢?(这房子应该是养蜂人的吧)引读“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

  1)“果然”是什么意思?

  2)生活当中什么情况下能用上“果然”这个词呢?

  2、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导朗读。

  1)教师点拨;“惊讶”一词的意思。先让每个学生都做一做惊讶的表情;再问“惊讶”的意思;最后指导朗读对话:谁读得越惊讶,笑着说越自然就可以上台来演。

  2)学生练读

  3)分角色练读

  4)演一演

  a、看插图,想场景:列宁和养蜂人可能还会说些什么?

  b、模拟表演:一生演列宁站在教室门外;一生演养蜂人、

  3、品读列宁的话,问”向导”是什么意思?蜜蜂真的会引路吗?

  (四)出示问题3,精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a请问,你们读懂了什么?

  b师生小结;列宁之所以能找到以前自己从未到过的养蜂人的家里,靠的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c生字教学与说话教学整合训练、

  1)出示训练题1)我一边仔细观察课后的生字,一边认真思考,发现了()这个生字的特点是()。

  2)再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2、出示句子“他仔细观察——————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指名读句子,出示课件,一边指黑板上的贴图一边引导学生说。

  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他想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而()往往住在蜂房附*,只要我(),就能找到()。

  2)出示问题4,用上“果然”一词回答。

  五、拓展延伸

  1、蜜蜂为什么会引路?这跟列宁有什么关系?小朋友们以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学了课文,你的`收获一定不少吧?说来听听。

  2、师生小结: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是怎样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动脑筋把事情办好的?

蜜蜂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二、预*学案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三、导学案

  A、复*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课文。

  B、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4.5自然段。

  (2)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3)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角色换位,使学生入情入境,启发想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4)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C、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D、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3.4.5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1)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2)小结;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E、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1、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堂检测

  1. 巧填词:

  戴( ) 验( ) 湿( ) 确( )

  袋( ) 检( ) 温( ) 却( )

  2. 选选看:

  (1)听说(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那、哪)里,它总是可以回(道、到)原处。

  (2)(在、再)回家的路上,我推(测、侧)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五、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六、板书设计

蜜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见教参116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呢?

  2、学生汇报。

  3、师: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能力,无论被抛弃到哪里,它都能自己飞回原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现的呢?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本课我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

  二、初读课文

  1、分小组读完课文,给难读的字正音。

  2、自由读,讨论: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

  1、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验证内容

  验证过程

  验证结果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内容。

  3、质疑

  (1)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你从哪里发现的呢?(要求学生读出有关词句)

  (3)看到这样的验证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尝试用你的体会到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5、从作者的做法里你得到什么启发?

  (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动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6、分小组合作学*交流体会。

  四、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五、作业

  1、完成相应*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板书设计

  26、蜜蜂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蜜蜂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论、袋、证”等14个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证实”等词语。

  2、反复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3、学*作者法布尔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

  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样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来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 、猜谜:“一生勤劳忙,专去百花乡,回来献一物,香甜胜过糖。”

  2 、指名说谜底(蜜蜂)。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蜜蜂。(教师板书课题,指导“蜂”的读音,注意是后鼻音。)这篇课文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

  3 、关于蜜蜂,同学们知道它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 、学*课后“资料袋”内容。

  5 、教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的有关资料)蜜蜂体长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蜜蜂大都住在木箱子里,也有的住在墙洞里。蜜蜂是一种过集体生活的昆虫,在一群蜜蜂中有一只蜂王和许多工蜂以及少数的雄蜂。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围绕蜜蜂写了—件什么事?

  二、预*探究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合作交流

  1 、(多媒体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生字及词语,请读得好的同学带领大家一起读。(试验、证实、闷了、几乎、阻力、推测、包括、准确无误、尽管、逆风而飞、沿途、陌生、超常、解释)

  2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名读,齐读。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作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并得出了结论。)

  4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是按想做个试验——试验的过程——得出结论的顺序写的。)

  四、品读体验

  1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你从第1自然段中体会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结并过渡: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法布尔正因为有严谨的科学作风,不轻信,不盲从别人的结论,他要验证“听说”的事,决定亲自试验一下(这是“我”做试验的原因)。那么,法布尔又是怎样做试验的呢?

  2 、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法布尔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捉自家的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这一系列做法,体现了作者考虑周密,做事严谨。)

  第二课时

  继续合作交流;

  1、作者做试验的20只蜜蜂回到家了吗?试验的结果怎样?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回到家的蜜蜂有多少只?它们大概用了多长时间回到家的?

  2、议一议:对作者整个试验过程,你有什么感受?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理解“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体会作者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品质。)

  小结: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被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品质所感动,同时也一定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蜜蜂怎么会有这种能力?让我们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3、学*第6自然段。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想一想:作者这样的结论你满意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好,说明了同学们善于思考问题。有疑问并不奇怪,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但不管怎么说,作者能够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了他是一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四、巩固延伸

  1、师:同学们,由于法布尔生活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因此,在当时他不能解释蜜蜂的这种本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已经把这个奥秘解开了,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资料。

  (课件出示以下资料: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蜂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蜜蜂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表述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蜜源。)

  2、师:蜜蜂怎么“舞蹈”请参看课后“资料袋”。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不会迷路?它们凭借什么来判断方向、认识路线呢?

  ①指名交流。

  ②教师小结。(课件出示以下内容)鸽子、狗等动物不会迷路,即使把它带到很远的地方,它都能利用自己的认路本领回到自己家中。

  3、总结: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自然界还有许多奥秘,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你们就会有很多的新发现,因此,老师建议同学们在*时的学*生活中做一个留心观察的人。

蜜蜂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采蜜,它会给人指路吗?然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二、学*目标

  ㈠知识和技能:

  1、 认识课文中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读写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㈡过程与方法:

  利用快乐识字法、自主识字法指导学生学*生字,边看图边感知课文内容,并借助插图指导朗读。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文,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的。

  难点: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四、教具准备有关图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②、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③、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激疑: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2、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蜜蜂有关知识)

  二、图文结合,朗读理解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理解“附*”一词的意思。(①学生以自己的座位为中心,看看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附*,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旁边,哪些同学坐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②以自己家为中心,看看学校是否在你家的附*。让学生作出判断后表达出来,在相互交流中感悟理解。)

  些(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用以下句式理解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3)指导朗读。

  3.讲读第3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默读第三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一句话,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时候?(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3)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4)列宁在观察什么呢?他是怎样观察的?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图和第二句话。

  (5)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6)你们想这所房子会是谁的?为什么?

  (7)只要找到小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请第三句话,这句话说明什么?

  (8)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哪个词能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果然)

  (9)指导朗读。

  4、讲读第4自然段

  (1) 出示课件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读得真有感情,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在本课里,列宁的向导是谁?

  (6)大家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7)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三、拓展读。

  (1)课件出示有关列宁的故事、蜜蜂的知识

  (2)课件出示故事:《惊弓之鸟》、《聪明的小皇帝》、《蜜蜂和蝴蝶》。

  四、拓展写。

  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写它或者它的某一器官有什么功能和作用。

蜜蜂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新词,能区分“往常”和“常常”,懂得它们的意思。

  3、读懂课文,理解列宁是怎样借助蜜蜂找到养蜂人的,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

  4、借助动画演示,抓住第三自然段重点研读,分析列宁的思维过程,练*口语表达。借用媒体,采用多种方法学*生字。

  5、学*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会写“派”“敲”二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通课文,了解列宁和蜜蜂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直观呈现,导入课题‘

  1、了解蜜蜂。

  1)谜语:小小虫儿真可爱,飞到东来飞到西。飞来飞去采花粉,酿出蜜来人人夸。(蜜蜂)

  2)学生交流自己对蜜蜂的了解。(大屏幕呈现蜜蜂以及养蜂现场的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大致了解蜜蜂采蜜的过程。

  2、了解列宁。大屏幕出示列宁图片。学生交流列宁的资料。

  3、导入课题。

  同学们,这小小的蜜蜂有一次竟然帮了列宁一个大忙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蜜蜂引路)

  1)质疑课题。预设:蜜蜂给谁引路,是怎样引路的呢?

  2)理解“引路”。

  设计意图:媒体直观呈现列宁和蜜蜂的相关图片,扩大知识面

  二、初读课文,会读6个生字,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生字互相问问。

  3、认读生字。

  1)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交流识字方法。

  2)指名认读生词。(大屏幕出示词语:莫斯科 附* 派出 谈天 惊讶)注意纠正读音:“斯”读“sī”。

  3)检查识字情况。

  大屏幕出示:给下列生字宝宝注音。(相同的声旁用不同的颜色提示出来)

  撕( ) 府( ) 淡( ) 漠( )芽( )

  斯( ) 附( ) 谈( ) 莫( )讶( )

  指名读出生字,学生读教师打点击大屏幕出示读音。

  4、学生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大屏幕出示:

  列宁住在( ),他常常派人去找当地的( )来谈天。有一回,他往常派去的那个人到( )去了,他只好( )去找养蜂人。在( )的帮助下,列宁终于找到了( )。那个养蜂的人( )。

  三、细读课文,理解词语,感悟列宁的思维过程。

  1、学*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碰到长句子帮助学生断句多读几遍。

  2)读了这两段话,你们知道列宁住在哪里,为什么要亲自去找那个养蜂的人吗?

  a.结合学生的回答,大屏幕出示莫斯科图片,了解莫斯科是前苏联的首都。简图画出列宁的住处,理解“附*”的意思,说说自己的附*是谁。

  b.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大屏幕出示(用不同颜色区别两个词):

  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师: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

  预设:不能。因为“常常”的意思是次数多,与它意思相反的是“偶尔”;“往常”的意思是*常。

  有谁能给红颜色的词语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语吗?

  预设:常常——经常 往常——*常

  2、学*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那么他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继续学*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思考: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从每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

  列宁边走边看,发现( )。他仔细观察,只见(

  )。列宁敲了敲门,开门的( )就是(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发 现:蜜蜂 花丛

  仔细观察:蜜蜂 园子 房子

  结 果:果然就是)

  3)感悟列宁的思维过程。

  a.师:同学们,我们继续完成刚才的简图,列宁从家里出来,发现了花丛,花丛在哪里呢?(路边。点击大屏幕,显示花丛和蜜蜂。)当列宁看到路边的花丛,勤劳的小蜜蜂在忙着采蜜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

  预设:这应该是养蜂人的小蜜蜂吧!我不知道他家住在哪里,但是蜜蜂采了蜜一定会飞回家的,我跟在小蜜蜂的后面不是可以找到他家了吗?

  b.师:列宁这样想着跟着小蜜蜂走啊走,仔细观察发现小蜜蜂采了蜜,飞到了附*的一个园子,旁边还有一个小园子。(点击大屏幕,显示园子和小房子)看到这些,他又怎么想呢?

  预设:小蜜蜂飞到这个园子里,蜜蜂和养蜂人总是住在一起的,这房子应该是养蜂人住的吧!

  c.师:想到这里,列宁怎么做的呢?(走上前去,敲门)开门的果然是哪个养蜂的人。理解“果然”的意思。

  e.整体感知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过程,练*说话。

  大屏幕出示:

  列宁走出家门,边走边看,当他看到路边花丛中忙碌的小蜜蜂,他想( )。他仔细观察那些小蜜蜂,发现( ),他想( )。列宁想到这里,走到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 )是那个养蜂的人。

  3、学*第四自然段,感悟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

  (大屏幕出示课本插图)过渡语:两个人终于见面了,他们会说什么呢?我们学*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分角色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要惊讶呢?你能把“惊讶”换成另一个意思相*的词吗?

  4)列宁的向导是谁?(蜜蜂)蜜蜂真的能带路吗?(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四、总结全文。

  学生谈谈学*课文后的感受,或者说说想对列宁的心里话。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巩固识记6个生字,口头组词。指导书写9个生字。具体过程略。)


《蜜蜂》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2)

——《蜜蜂》教学设计 (菁华9篇)

《蜜蜂》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学前准备】

  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2、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

  【教学过程】

  一、课外勾连

  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

  2、播放有关昆虫的图片,请同学们感受昆虫世界的神奇。蝴蝶、蜜蜂、蜘蛛、蚂蚁、苍蝇……

  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

  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要求与方法

  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

  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

  4、在学*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那么,读完课文,你作了哪些整理,作了哪些积累?

  三、合作读课文,再独立完成以上作业,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最后我们再统一组织汇报

  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

  “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

  “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

  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练*设计】

  1、填空:

  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的能力,在蜜蜂的背上做了(),带到了()外,结果,有17只蜜蜂()。

  2、从课文里我摘抄了一些能够表现我对蜜蜂的喜爱之情的句子。

  3、学*了课文,我还要写一点学*体会,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打算。

《蜜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教学重点: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教学难点: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用具:生字卡。

  教学过程:蜜蜂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不错。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

  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教学后记:通过生字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课文的内容。

《蜜蜂》教学设计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群小客人(板书课题:蜜蜂)你们了解蜜蜂吗?

  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法国有个生物学家叫法布尔,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好吗?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⑴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新词圈起来,多读几遍。

  ⑵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卡片或展示生字词课件,检查认读情况。

  ⑵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朗读感悟

  1、学*第一自然段: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⑵相互交流知道了什么。

  ⑶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2、学*第二自然段: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⑵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说说我的试验是怎么做的。

  先说给同桌听听。再请两三名泩说给全班同学听。

  ⑶说说在这个试验中,哪些做法是不可少的,要陈述理由。

  ⑷朗读这时候几乎要触到地面这句话,转换角色想一想:假如你当时看到这种情景会怎样想?

  四、课堂练*

  1、指导写字:

  ⑴出示生字卡片论、试、验、袋、证、概、减、阻,组词朗读。

  ⑵交流识记生字方法和写字的经验。

  ⑶学生书写。

  2、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蜜蜂》教学设计4

  教材理解:

  课文记叙了“我”参观“养蜂大厦”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借赞美小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精神,歌颂了劳动人民为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而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读写“百花盛开、春色遍野”等词语,理解“酿造、渺小”等词语的意思,区别“走*”与“走进”的不同。

  2、学会运用读*号学*课文,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精神的可贵,学*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课时目标:

  1、运用读*号法预*课文,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蜜蜂的劳动特点,体会蜜蜂精神的可贵。

  一、导入、揭题:

  1、观看图片,说说图上的动物是什么。

  2、说说对蜜蜂的了解。

  3、填空:()小蜜蜂。

  4、揭题:

  本文作者选择“可爱的小蜜蜂”(板书“可爱的”)作为题目,为什么说小蜜蜂是可爱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要求: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课文,并请做到:

  (1)努力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2)运用读*号给课文作上批注。

  (3)找出最能表现蜜蜂可爱的句子。

  2、检查:

  (1)词语:百花盛开春色遍野酿造渺小成群结队沸沸扬扬

  (2)分段读课文。

  (3)出示最能表现蜜蜂可爱的句子: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三、围绕出示的中心句,学*课文的1~3自然段。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为什么说“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把具体表现这句话的语句划出来。

  (1)随机划出词句:酿的蜜多,可自己吃的有限……给他们留下一点点,够他们吃的就行了。他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2)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蜜蜂的劳动情况(成群结队出出进进飞来飞去沸沸扬扬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老梁对蜜蜂的评价及蜜蜂付出的劳动和生命。

  (3)想想老梁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介绍蜜蜂的?齐读老梁的话。

  3、小结:看到蜜蜂不辞辛苦的劳动,听到老梁对蜜蜂的介绍,作者的心不禁一颤。(出示第三自然段并配乐读)

  (1)同学们,“不禁一颤”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作者的心为什么会颤动?

  (2)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了解蜜蜂的精神是: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3)师:生命如此短暂,可蜜蜂依然这样繁忙而又快乐地劳作着,这样的蜜蜂,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呢?我们该如何来读好这一自然段呢?自由读,指名试读。

  请同学们怀着对蜜蜂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这一段(伴着音乐,升华感情)。

  四、作者由小蜜蜂联想到了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蜜蜂》教学设计5

  【教学思路】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实地观察蜜蜂。教学中,以提问法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并用填表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清试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不少有关蜜蜂的资料,我相信不少同学还对蜜蜂做了细致的观察,现在,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蜜蜂呢?

  2、学生汇报。

  3、师: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能力,无论被抛弃到哪里,它都能自己飞回原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现的呢?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本课我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

  二、初读课文

  1、分小组读完课文,给难读的字正音。

  2、自由读,讨论: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

  1、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验证内容

  验证过程

  验证结果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内容。

  3、质疑。

  ⑴ 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⑵ 你从哪里发现的呢?(要求学生读出有关词句)

  ⑶ 看到这样的验证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尝试用你体会到的感情和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适当指导。

  5、从作者的做法里你得到什么启发?

  (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动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6、分小组合作学*交流体会。

  四、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五、作业

  1、完成相应*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六、板书设计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

  ⑴ 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⑵ 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飞。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蜜蜂》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见教参116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呢?

  2、学生汇报。

  3、师: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能力,无论被抛弃到哪里,它都能自己飞回原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现的呢?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本课我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

  二、初读课文

  1、分小组读完课文,给难读的字正音。

  2、自由读,讨论: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

  1、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验证内容

  验证过程

  验证结果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内容。

  3、质疑

  (1)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你从哪里发现的呢?(要求学生读出有关词句)

  (3)看到这样的验证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尝试用你的体会到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5、从作者的做法里你得到什么启发?

  (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动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6、分小组合作学*交流体会。

  四、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五、作业

  1、完成相应*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蜜蜂》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3、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制作有关蜜蜂的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生字词语,指导写字,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学*2—6自然段,体会法布尔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复*生字词语。

  2、检查句子,

  在上一节课的学*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二、朗读感悟

  1、学*第二自然段

  引入:在上节课的学*中,我们知道法布尔想对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要做一个试验,具体的实验步骤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应的句子。

  (2)交流试验的具体步骤

  (3)试验的步骤能不能去掉一个?为什么?

  (4)理解“大概”,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学*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引入:试验的结果怎样?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请同学们阅读三、四自然段。

  (1)作者认为蜜蜂能回来吗?你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

  (2)第一批回来了几只蜜蜂?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

  (3)此时你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这时,小女儿看见“我”回来了,她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意外)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4)指名学生多人次地带着这种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朗读。

  2、学*第五自然段:

  引入: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请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第二批又飞回来几只蜜蜂,你是从第几自然段读出来的?你们认为它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大概用了多少时间。

  (3)换位思考:现在你就是十七只蜜蜂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4)可爱的小蜜蜂们,你们辛苦了,看到你们*安的归来,我是多么高兴啊!你们看作者是怎么夸赞这些小蜜蜂的?你觉得读时要注意哪些词语?

  (5)学生再一次体会读。

  3、学*第六自然段:

  (1)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让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2)学生多遍朗读第六自然段。课件出示句子,再用不是说话

  (3)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试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发布而通过实验证实了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蜜蜂靠的不是超强的记忆里,而是这种本能作者就是是生物学家,在当时他也无法解释清楚,从这里可以看出发布而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要向发布而学*什么?

  三、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件出示:蜜蜂的分类、蜜蜂的语言、蜜蜂采蜜)

  四、实践园乐园

  1、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2、小练笔: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3、自主实践:了解关于蜜蜂其它方面的知识,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14、蜜蜂

  捉蜜蜂———做记号———叫小女儿守着———放蜜蜂

  成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蜜蜂》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了解它们,研究它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辛勤采蜜的小蜜蜂。

  2、学生从课前查阅到的资料里说说有关蜜蜂的知识。

  3、蜜蜂还有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通。

  2、默读,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三、讨论交流

  1、全班交流

  ⑴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⑵从虽然手被蜜蜂刺了好多下,但我一直坚持着体会作者为了科学不怕困难的精神。

  ⑶从起风了,陌生的景物等与20只蜜蜂中有17只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自己的家对比,理解蜜蜂这种本能。

  2、从作者的作法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总结、扩展

  自然界中有许多奥秘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去研究,希望同学们都具有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有为科学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阅读《昆虫记》这本书

《蜜蜂》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二)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趣。

  板书课题10 蜜蜂引路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ù,不读fú。引:读yǐn,不要读成yǐ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离得很*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蜜蜂》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3)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本课是课标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准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教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交流资料,辅垫教学。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渠道,提高学*效率。

  2、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的兴趣也会高涨。

  3、发展语言,提高思维。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思维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第二自段时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因为…可是…所以…”说说本段意思,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为什么会亲自去找养蜂人,达到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语言,在学*第三段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列宁当时是怎么一边想象,一边仔细观察,最后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让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5、口语训练,延伸教学。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的方法,设计了下次课续编故事的活动,想像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他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这样对课文的学*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自由组织语言,准备口语交际练*。这种教学的延伸,目的是想巩固课文内容,让学生广泛了解资料,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6、板书与贴画,总揽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列宁住处和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利用”一词,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列宁找养蜂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2

  课题

  (1)课题:《蜜蜂引路》教学方案

  项目概述

  (2)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语文;

  (3)课题简介:《蜜蜂引路》是小学二年级语文第10课内容,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就是我这节课所要体现的。因此,我在进行传统的认字、写字、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了讲话训练,着重进行“因为…所以…”的训练。同时,我还通过对第三段的重点设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判断方面的训练。该课题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下述的教学目标。

  (4)学*团队:

  教师:许丹虹;

  学生:峡山街道拱桥小学二年级;

  前期分析

  (5)教学目标分析:

  (6)学*者特征分析:

  本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附*的村镇,人员状况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因为接触广而思维活跃,而另一些则稍微迟钝。学生的注意力总体来说还不错,能跟得上老师的思维。

  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活动阶段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可爱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

  2、播放课件,现实蜜蜂可爱的画面

  3、指名回答: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朋友是谁?(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4、小蜜蜂除了会采蜜之外,今天它还会给列宁引路(播放课件里蜜蜂引路动画)

  学生一起观看课件图片

  利用图片激发学生们学*的兴趣。

  3分钟

  (二)朗读课文,注意生字

  1、领读课文(二遍)

  2、指定四名学生,每人朗读一段

  3、学*本课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4、书写生字,提示几个字的书写注意事项。(板书)

  学生跟读;

  指定的学生依次朗读;

  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

  完成教学设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10分钟

  (三)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导出问题

  1、讲读第1自然段。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板书:山路,遇到问题。碰到问题是不是就退缩了呢,是不是等养蜂人呢?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1、根据老师提问,回答问题

  2、朗读

  3、思考

  1、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碰到问题时,不畏缩,努力思考解决之道的良好作风

  10分钟

  (四)突出重点,解决“引路”问题

  1、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一步步分析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1)因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所以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2)因为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3)因为列宁仔细观察,所以看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4)因为列宁看见那些蜜蜂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5)因为列宁看见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板书

  2、质疑:最后列宁找到了养蜂人了吗?是依靠谁呢?(提问)

  因为有蜜蜂做向导,所以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

  4、质疑:由此可见,列宁是一位怎样的人呢?(提问)

  列宁是一个喜欢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人,就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找到了养蜂的人。

  与老师互动,根据老师指引,进行探究性学*。

  实现行为和方法教学目标。

  10分钟

  (五)进行讨论,拓展思路

  1、把如何找到养蜂人的整个过程用一张幻灯片展示出来。

  2、让同学根据这张幻灯片,复述整个过程。

  3、改变课文情节,增加变数,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例如:蜜蜂不飞回去什么办?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啊,比如问路。

  4、指名回答: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观看课件,积极思考;

  和老师互动

  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

  5分钟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我们*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齐读一遍课文

  3、布置作业: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巩固教学内容

  2分钟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课程标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取了几篇体裁不同的课文。《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的第二篇,虽篇幅短小,却给人以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的重点。

  2.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图片、生字卡片、练*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生字“蜂”、“派”,注意左窄右宽的构字特点,会写词语“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附*、旁边”“引导、引领”“看见、观察、发现”;会摆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3、初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二课时学*目标:

  1.复*巩固生字,学写余下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会用“常常”造句。

  3.深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蜜蜂”),谁来叫叫它的名字。生读“蜜蜂”。师:对了,后鼻音真准,你来,一起叫。

  2.师:请拿出你的小手指和支老师一起把它请到黑板上来。(师写课题:蜜蜂)

  “蜜”字呀,宝盖头写得大一点,然后最下面是一个“虫”,因为蜜蜂是昆虫。“蜂”字呀要写好可不容易,我们要请田字格来帮帮忙(出示田字格),谁发现了“蜂”字要怎样写好?你说--(指名说)师补充:这个左右结构的字呀,左边比较小,右边比较大,这就叫左窄右宽。

  在你们的提醒下,我就可以把它写好了。(师边板书边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左边呀虫字旁窄一点,右边呀要注意啦,撇过来,捺捺在横中线上,底下一竖是悬针竖,发现了吗?一起再读一下:生齐读:蜜蜂。

  二、初读,感知故事内容。

  1.初读课文。

  今天的小蜜蜂呀,就在无意间和一个大人物交上了朋友,赶快翻开课本P119,大声地自由地读几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可以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课文)

  2、学*第一段,学*生字词。

  好,真的不忍心打断同学们,同学们读了一遍又一遍,但支老师真的很想听。谁愿意站起来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指名一生读第一段)

  你真能干,这段可不容易读,有好多生字,还有谁愿意读。(指名读)

  真棒!发现了吗?这段话里红色的全部是生字,这么多生字赶快去读读想办法和它交上朋友。(生认读生字)

  记住了,我指一个,你读一个。(在句子中)

  把它请出来,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先不出声,记一下。

  能读吗?“莫”、“斯”“莫斯科”知道吗?没关系,没教过当然是老师的责任喽,我来帮帮你。(出示课件: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谁会说?(指名说)会说了,一起说。

  继续来,“附”组个词语:附*。“谈”“谈天”“谈天”要说很多话,所以谈是言字旁。师板书:谈天。

  真聪明。读:派,都从哪里见过“派”?生:派人。蛋黄派。生活中也可以识字。“派”也需要小朋友写好它,仔细看,怎样才能写好,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

  师:小朋友注意了,它也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什么特点。拿出手指我们一起来写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说右边笔顺。注意“竖提”。

  小朋友注意了,刚才2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请拿起笔写,看谁的速度最快。写2个“蜂”、2个“派”。注意写字姿势。(师巡视)我发现呀,小朋友写字漂亮。“派”字可不容易写好,要注意笔顺。

  好,基本上都写好了,现在请你听清楚,把笔放下,看哪一位坐得最快,我们合作最棒。请把笔放下,来,拿起书,我们把生字送回到句子中去,你能把第一段读得更好吗?(齐读第一段)

  读着读着,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列宁1922年住在莫斯科附*的小山上。

  你读懂了这一点。

  还读懂了什么,谁继续说?

  生:我还读懂了当地有一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这里有一个人你们知道吗?列宁是谁?不知道,没关系。支老师来帮助你。

  (出示简介,介绍列宁)他就是列宁。

  列宁(1870—1924)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领导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3、检查读2-4段,说故事大意,补全板书。

  可能这些话你一下子不懂,总之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人。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他和我们的小蜜蜂发生了什么事情呀?老师请孩子们一起读课文的2—4段。注意了,这一次我们来自由读,你想读的就站起来,如果你读完第2段不想读了听一听可以坐下来,接下来也可以加入读第4段。

  想读第2段的站起来。(生读课文2-4段)

  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生说)

  简单地说,谁利用蜜蜂干什么?(指名说)

  对呀,蜜蜂为列宁引路,找到了养蜂人。(补全课题:引路)“引”左边是个弓,右边是一竖。引路的人,我们叫他为“向导”(板书:向导)

  那课文的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列宁说蜜蜂就是他的向导,谁发现了?

  指名说。

  出示: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里来的。”

  谁还要读?(指名3人)

  真棒!这句话中有2个词,它的意思和课文中的“引”差不多?谁能发现?

  生说:“领”、“向导”的“导”。

  “领”“导”都跟引的意思差不多。有个词语叫引导,还有一个词语叫引领。愿意积累吗?(师贴)一起来读。(生读:引导、引领)

  把这些词语给积累下来,我们知道了列宁呀请蜜蜂来给他引路。

  三、研读课文3、4段,体悟文本内蕴。

  1.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场景吧!(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话)读。

  2.现在你们就是列宁,来,走一走,看一看,好不好?

  二四班的小列宁们,请站起来吧!

  小列宁们,请跟着支老师的描述一起来走一走,做一做,好不好?(温馨提示)

  师描述第3小节内容,生做动作。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怎么做)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发现什么了)他仔细观察,(你观察得真仔细,看哪,蜜蜂飞起来了,孩子们,看哪)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怎么做)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老朋友见面了,好久不见了,怎么做?)

  3.刚才小列宁们一边走一边看,发现了很多很多,发现了什么?别急,继续到课文中找一找,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出示道具。(花丛 园子 小房子)

  生:我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出示:花丛)这是你的发现。

  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仔细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出示:园子)这是她发现的。

  还有吗?

  生:园子的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出示:小房子)你会发现。

  4.发现了这么多。这样一发现,我相信孩子们你肯定能把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摆出来,我这儿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师板画),你要怎么摆园子、小房子、还有花丛。

  别急,好好认真地去读书,就能摆出来了。如果还不会的抓紧时间去看书。

  谁会摆?你来摆一摆。(指名一生上台摆)

  这是花丛里有许多的蜜蜂,花丛摆在哪儿?园子摆在哪儿?房子呢?

  发现了没有?她是花丛和园子、园子和房子一样远,谁有意见?有发现吗?(生说,请他上来摆)课文里有两个词语告诉你了,摆好了,你要告诉大家你的依据。

  你说这里要远一点,为什么?(生说)

  你发现了两个词:附*、旁边。师边板书边说:“附*”稍微远一点,“旁边”就刚刚好在边上。

  师指板书说:这样一摆,你就明白了“附*”和“旁边”意思差不多,但是有区别。附*稍微远一点(用手势比划),旁边稍微*一点。(用手势比划)。园子还在附*,房子还在旁边。联系实际:比如:走廊就在我们教室的旁边,二楼会议室就在我们教室的附*。又比如:*阳县人民医院就在我们学校的附*,门口的卖衣服的服装市场就在我们学校的旁边。明白了吗?

  5.列宁看到蜜蜂怎么想到请蜜蜂来带路的?

  出示:

  A、我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预设生:心里想,这些蜜蜂一定是养蜂人的蜜蜂

  B、我看到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心想——————(这么多的蜜蜂采了蜜,都飞到附*的一个园子里了,这个园子很有可能就是蜜蜂的家。)

  C、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想——————

  (园子旁边有小房子,有房子的地方很有可能会有人,住着养蜂人)

  (同桌练说,请2位同学说)

  原来蜜蜂和养蜂人是有联系的,一联系就发现了规律。结果和他想的一样吗?你从哪个词语发现的?赶快去第3段中找出来。

  指名说:果然。

  发现了吗?果然。结果跟他想的是一样的。

  6.那,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第三段话中间有几个词语和“发现”意思差不多,都有看的意思。赶快认认真真去读第3段,找找。你发现了吗?认真发现,静静地看书。

  指名说:一边走一边看。(看)

  仔细观察(观察)只见。

  师:看、观察、发现、只见意思都差不多,都有看的意思。小朋友真能干。会发现就是会学*。列宁就是这样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

  让我们通过我们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3段)

  7.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师生读第4小节)

  8.要写好“附*”这两个字,你有发现小秘密吗?(指名生说:附三部分要靠拢一点)

  根据你们的发现,认认真真在田字格中把“附*”这个词写一遍。师讲评学生的字。

  (展台出示)他的这两个字,哪里值得你学*的,先说。要学会欣赏别人。

  谢谢你的评价。

  哪里写得更好点就更棒了,谁来提点小意见。

  他给你提了中肯的意见。

  谢谢小朋友善意的提醒。

  根据同学们的提醒,学学他的长处,改改你的短处,再写一遍“附*”。

  四、识字巩固。

  多好的一篇文章呀,支老师读着读着,把它读成了一首儿歌,送给聪明的你们。

  (课件出示:小儿歌)

  莫斯科,风景好,

  朋友谈天又说笑。

  养蜂人,真难(nán)找,

  还好发现小向导。

  附*蜜蜂回蜂巢(cháo),

  跟着它们把人找。

  仔细观察,勤思考,

  小小问题难不了(liǎ0),

  难不了!

  自由读——齐读——边读边拍手。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通过学*“蜜蜂引路”的故事,学*列宁善于观察、思考和判断的品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蜜蜂会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蜜蜂是一种小昆虫,它怎么会给人领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识字。

  1、我们预*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真的认识它们了吗?

  出示生词卡片:莫斯科 附* 派人 聊天 敲门 惊讶 同志

  自主归类识字:

  上中下结构的字:莫

  熟字加、换偏旁识字:斯—期 付—附 敲—搞 呀—讶 志—士

  联系生活识字:聊 派

  指读,齐读,开火车读,并相机理解词语。

  2、生字宝宝真调皮啊,瞧,他们一下子躲到课文里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细读感悟。

  (一)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老师小结: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小组汇报。列宁发现花丛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复*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4、蜜蜂给谁引路?——列宁。(课件出示)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

  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8、齐读第三段。(学生看大屏幕齐读)

  (三)学*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朗读感悟。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学生感情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

  师: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读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

  什么叫向导?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生答)

  4)请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4、扩展想象。

  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将怎样进行交谈?

  (学生交流展示)

  能把它和前面的对话演一演吗?

  (学生试演)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

  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蜜蜂》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4)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蜜蜂合集10篇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蜜蜂 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二、预*学案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三、导学案

  A、复*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课文。

  B、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4.5自然段。

  (2)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3)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角色换位,使学生入情入境,启发想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4)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C、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D、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3.4.5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1)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2)小结;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E、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1、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堂检测

  1. 巧填词:

  戴( ) 验( ) 湿( ) 确( )

  袋( ) 检( ) 温( ) 却( )

  2. 选选看:

  (1)听说(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那、哪)里,它总是可以回(道、到)原处。

  (2)(在、再)回家的路上,我推(测、侧)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五、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蜜蜂 2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了解它们,研究它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辛勤采蜜的小蜜蜂。

  2、学生从课前查阅到的资料里说说有关蜜蜂的知识。

  3、蜜蜂还有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通。

  2、默读,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三、讨论交流。

  1、全班交流。

  ⑴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⑵从虽然手被蜜蜂刺了好多下,但我一直坚持着体会作者为了科学不怕困难的精神。

  ⑶从起风了,陌生的'景物等与20只蜜蜂中有17只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自己的家对比,理解蜜蜂这种本能。

  2、从作者的作法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总结、扩展。

  自然界中有许多奥秘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去研究,希望同学们都具有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有为科学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阅读《昆虫记》这本书。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蜜蜂 3

  【教学思路】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实地观察蜜蜂。教学中,以提问法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并用填表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清试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不少有关蜜蜂的资料,我相信不少同学还对蜜蜂做了细致的观察,现在,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蜜蜂呢?

  2、学生汇报。

  3、师: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能力,无论被抛弃到哪里,它都能自己飞回原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现的呢?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本课我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

  二、初读课文

  1、分小组读完课文,给难读的字正音。

  2、自由读,讨论: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

  1、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验证内容

  验证过程

  验证结果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内容。

  3、质疑。

  ⑴ 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⑵ 你从哪里发现的呢?(要求学生读出有关词句)

  ⑶ 看到这样的验证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尝试用你体会到的感情和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适当指导。

  5、从作者的做法里你得到什么启发?

  (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动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6、分小组合作学*交流体会。

  四、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五、作业

  1、完成相应*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六、板书设计

  蜜蜂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⑴ 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⑵ 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飞。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蜜蜂 4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能力。

  4、通过学*,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难点:能理解和运用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目标(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小朋友过来,它呀,身上有一根针,能飞得很远,它最喜欢采花粉和采蜜了。它的画像是这样子的(出示蜜蜂图画),大家说它是谁呀?

  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板书“14 蜜蜂”)

  2、提出学*目标。

  ①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②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成果。

  二、展示学*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写生字新词。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展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法布尔试验的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此环节有时与“学*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查资料,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能力。

  4、通过学*,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目标(3分钟)

  1、谈话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中,我们知道法布尔想对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要做一个试验,具体的实验步骤是什么呢?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提出学*目标。

  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成果。

  二、展示学*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流利地朗读第()自然段。

  2、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写法。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赞法布尔。

  3、谈学文心得。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试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小练笔: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2、自主实践:了解关于蜜蜂其它方面的知识,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14.蜜蜂

  捉蜜蜂———做记号———叫小女儿守着———放蜜蜂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蜜蜂 5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群小客人(板书课题:蜜蜂)你们了解蜜蜂吗?

  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法国有个生物学家叫法布尔,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好吗?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⑴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新词圈起来,多读几遍。

  ⑵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卡片或展示生字词课件,检查认读情况。

  ⑵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朗读感悟

  1、学*第一自然段: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⑵相互交流知道了什么。

  ⑶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2、学*第二自然段: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⑵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说说“我”的试验是怎么做的。

  先说给同桌听听。

  再请两三名泩说给全班同学听。

  ⑶说说在这个试验中,哪些做法是不可少的',要陈述理由。

  ⑷朗读“这时候……几乎要触到地面”这句话,转换角色想一想:假如你当时看到这种情景会怎样想?

  四、课堂练*

  1、指导写字:

  ⑴出示生字卡片“论、试、验、袋、证、概、减、阻”,组词朗读。

  ⑵交流识记生字方法和写字的经验。

  ⑶学生书写。

  2、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蜜蜂 6

  【学*目标】

  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学前准备】

  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2、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

  【教学过程】

  一、课外勾连

  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

  2、播放有关昆虫的图片,请同学们感受昆虫世界的神奇。蝴蝶、蜜蜂、蜘蛛、蚂蚁、苍蝇……

  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

  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要求与方法

  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

  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

  4、在学*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那么,读完课文,你作了哪些整理,作了哪些积累?

  三、合作读课文,再独立完成以上作业,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最后我们再统一组织汇报

  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

  “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

  “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

  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练*设计】

  1、填空:

  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的能力,在蜜蜂的背上做了(),带到了()外,结果,有17只蜜蜂()。

  2、从课文里我摘抄了一些能够表现我对蜜蜂的喜爱之情的句子。

  3、学*了课文,我还要写一点学*体会,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打算。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蜜蜂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十四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二十个词语。

  2、学*默读课文,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学导议,让学生理解、感悟关键词句。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

  通过“听说、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策略: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目的: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要素:

  数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记号(过程中二十只蜜蜂受伤)。

  条件──两里半、沿途有许多景物、逆向的微风。

  结果──四十分钟,两只飞回并带有满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飞回。

  共计十七只蜜蜂飞回。

  实验结论: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法布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昆虫学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让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严谨与条理,又可以让我们体会人文的细腻与真诚。从科学的角度,法布尔的思考是比较周密的,实验过程是条理清楚的,对实验的记述也是比较客观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辉。如过程中小女儿爱格兰的表现,以及作者对蜜蜂“眺望”“遥远的家园”和“怀念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的猜想,使我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几许亲情与关爱。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法布尔图片、简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2、这节课我们将跟随法布尔走入昆虫的世界,一起去探究那里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复*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课件出示词语,自读、领读,检查预*。

  无论、实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陌生、逆风。

  论、验、证、减、阻、括、误、确、陌;实、袋;途、超;概、测。

  3、学*生字。

  概: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个点;论:右边不要写成“仓”;试:右边不要多一撇;减:左边是两点水。

  (三)深入课文,具体学*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就把自家的蜜蜂做上标记,放在纸袋中,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放飞它们。最后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蜂窝。法布尔得出结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他无法解释的本能。

  (2)梳理质疑。

  ①为什么是试验,不是实验?

  试验:为考察某事物的效果或性能,先在实验室或较小的范围内试用或试做。

  实验:为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

  ②蜜蜂是怎样飞回来的?

  ③为什么有三只蜜蜂没有飞回来?

  2、精读课文,探究深意。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我想做一个什么试验?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

  ①预设:试验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因为他“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②追问:“听说”是听别人说的,不是自己亲手验证的。所以他决定要自己做试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听说、认真)读完第一自然段,我们既知道了他做试验的原因,又可以看出法布尔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第一自然段里还有一组关联词你能找到吗?(圈出)“无论……总……”你能说说这组关联词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吗?

  (2)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法布尔又是怎么做的?做试验。

  ①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语句。思考:能不能去掉其中一个环节?为什么?

  ②预设:共四个步骤,不能去掉任何一个环节。

  课件出示:

  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便于观察;

  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为了更好地与其他蜜蜂区分;

  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掌握蜜蜂飞回的时间;

  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

  师:多么细致的安排啊!我们再来读一读做试验的这句话。法布尔的准备多么全面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严谨)

  ③师:蜜蜂被放出后,法布尔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快速找出作者观察到的现象,用曲线画出来。

  ④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作者想到了什么?作者对蜜蜂是否能回到家提出了疑问,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感受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过渡:那么,蜜蜂到底能否回到家呢?

  (3)出示自学提示。

  ①默读三至五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语句。

  ②交流汇报。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师: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推测呢?(预设:根据刚才看到的而想到的)

  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里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师:“也就是说”体会是在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天都快黑了,我们还没见到其他蜜蜂飞回来。(结合“两点四十分”体会观察时间长)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继续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这是一种我们人类所缺少的本能,“确确实实”体现出作者对蜜蜂认路本领的赞叹之情。(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③指名分段朗读:把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态度读出来。

  (4)作者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用心的思考,终于得出了结论。一起读读第六自然段。

  为什么作者能肯定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呢?(一直在袋子里,看不到路,无法识记)作者知道了蜜蜂无论飞到哪里,都能回到家中,并且他知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但他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由于当时科学设备的种种限制,法布尔无法再进一步深究蜜蜂究竟是靠什么来辨认方向的。所以,他在结论里也谈到了他的质疑。那么,读完作者得出的结论,你想对作者说什么?(也可以对蜜蜂说,对自己说,对同学说……)

  (5)总结:法布尔的结论中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也有存在质疑的地方。在面对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时,重要是不是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要学*渗透在试验中的探究精神。

  (6)交流书后关于蜜蜂的知识。

  (四)布置作业

  1、把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2、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或一种动物的活动,抓住其特点进行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为本单元的*作做准备。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蜜蜂 8

  蜜蜂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4)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五、作业设计

  练*默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3、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2、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3、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学生自读体会。

  2、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3、4、5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五、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2、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蜜蜂 9

  蜜蜂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4)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五、作业设计

  练*默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3、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2、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3、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学生自读体会。

  2、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3、4、5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五、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2、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蜜蜂 10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二、预*学案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三、导学案

  A、复*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课文。

  B、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4.5自然段。

  (2)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3)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角色换位,使学生入情入境,启发想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4)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C、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D、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3.4.5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1)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2)小结;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E、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1、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堂检测

  1. 巧填词:

  戴( ) 验( ) 湿( ) 确( )

  袋( ) 检( ) 温( ) 却( )

  2. 选选看:

  (1)听说(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那、哪)里,它总是可以回(道、到)原处。

  (2)(在、再)回家的路上,我推(测、侧)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五、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六、板书设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