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读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见到“古诗”就是这遗产宝库中一块无价之宝。

  同学们: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记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说一下,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揭示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课题)

  2、简介陆游。指名读一下陆游的个人简历,在让大家一起读一下。

  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诗人。

  3、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这里要引导学生根据“示”组词)譬如:指示、训示、表示、显示、示众等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说“示”的意思,进而说说诗题的意思)这里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体会。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再次范读,学生跟着读

  2、布置自读要求:(指名读一下)

  要求:(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朗读。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

  检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等等。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及时的评价指导。

  四、学*理解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读书学*。

  无遗力:不遗留多余的力。换句话说就是“用尽全部的力气”。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读书学*)是不遗留多余的力气的。或者古人学*是竭尽全力的。十分的努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年轻的时候;工夫:花了工夫始:才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做到及时复*巩固。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行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终:终究、到底、毕竟。(可以通过组词理解如;终于、终究等等,通过比较说出终究比较合适)

  浅:肤浅、浅显。同样可以通过组词找出合适的答案。

  指名读读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很肤浅的。

  (2)理解第四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绝: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两者和起来就是“绝知”:理解得透彻、深入地理解)

  此事: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

  躬行:亲身去实践(“躬”也可以通过组词解决如:从“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过查字典解决)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理解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4)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思考:三、四行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师总结: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五、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读深入体会一下

  2、读了这么几遍,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写下下来。学生自己写几句话,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这首诗告诉我们:

  (1)读书学*必须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

  相机出示板书

  六、指导背诵,默写。

  七、板书设计:

  书本知识

  冬夜读书示子聿真正的学者

  实践经验

  八、作业

  1、完成补充教材上的练*。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2

  目标预设:

  1、熟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古诗的文字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领悟知与行的关系,并受到深刻的教育。

  设计思路:

  一、复*回顾,导入新课。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一、复*回顾,导入新课。

  1、背诵第4课两首古诗。

  2、《示儿》的作者是谁?

  3、陆游不仅是一名爱国诗人,还是一个大学问家,他的一生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在一个冬季的夜晚,陆游读书时,忽有所悟,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写的是什么诗吗?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1、出示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

  指名读,齐读。(正音:聿yu)

  借助工具书与预*,你们理解题目中的哪些字词?

  (预设:示:训示、教育。子:儿子。聿:即陆聿,陆游的小儿子。)

  2、借助解释题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师:古诗因为有着固定的格式限制,诗人写诗时,往往选择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入诗,而次要的词语往往会被省略,我们在理解诗意时,一定要还原它们。题目中,你们认为诗人省略掉哪些内容?

  出示:_______冬夜读书___________,示子聿。

  师:谁能够帮助老师,将题目补充完整?

  (预设: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未子聿。)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产生了什么问题?

  (预设:诗人心中生发了什么感想来教育小儿子陆聿?)

  3、熟读古诗,感知大意。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1、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理解题目的方法,理解诗句的大意。

  2、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

  古人________学问,无遗__________力,

  少壮________工夫,________老始________成。

  3、全班讨论交流,借助补充练*叙说诗句大意。

  (预设:古人做学问,无遗余力,少壮时期花的工夫,到老始有成。)

  4、师:为什么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努力钻研,一直到老年才会有成就呢?从中你受到什么启迪?

  4、齐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借助工具书与课前预*,你理解了这句诗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预设:终:毕竟、到底。浅:有限、肤浅。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叙说诗句大意。

  ________纸上得来________终觉浅,

  ________绝知此事______要躬行。

  师:此事在诗句中代指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这句诗阐述了知与行之间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预设: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5、师:陆游通过本首诗,告诉儿子什么样的哲理呢?

  (预设: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练*背诵。

  2、师: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所讲的道理,与另外一句名言差不多,谁能告诉大家?(预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作业:搜集陆游写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借助工具书,自主合作,大体领悟诗句的意思。

  3、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及学生的经验世界,懂得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丰富学*方法。

  4、借助插图想象入境、激情诵读,结合《示儿》多方面认识陆游。

  重点、难点:能联系实际,及学生所收集的资料,领悟诗中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设计理念:

  1、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本诗教学,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读中知诗意,读中悟情,读中悟理,用读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

  2、训练学生语文学*能力。为更好明诗理,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创设陆游父子问答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乐于表达,训练分析思维、口头表达能力;渗透学法,训练自主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赛诗,营造氛围

  1、师:今天课前咱们不唱歌,改背诗好吗?你若想起了诗词不用举手,起立背,其他会背的同学也可放声来背,开始。(学生背得不亦乐乎)

  2、师:《示儿》,本学期咱们刚刚学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板书:爱国)《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板书读课题)是陆游写的另外一首诗,他将为我们呈现不一样的陆游。

  3、师:齐读课题,提醒大家注意那个字?(聿,读“yù”,陆游的小儿子叫子聿。)从题目中你还了解到那些信息?

  预设:时间是冬夜,人物有陆游和他的孩子子聿,事件陆游将读书时生发出来的感受告诉儿子。

  【赛诗的目的是放松了紧张心情,唤醒诗歌学*的经历、情感,营造学诗氛围。“聿”字是不常见生字,学生受“律”字影响很容易将其误读为“lǜ”,因此在读题时强调读音。】

  二、渗透学法

  1、师:陆游告诉子聿哪些心得体会呢?学完诗咱们就清楚了。六年了,诗咱们学了不少,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学古诗?

  2、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咱们就按这四个环节来学诗,课后你们可以用这四点来检验自己是否学会了这首诗,或用这四个环节自主学*其他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六年级学生即将步入中学学*,他们已经具备而且必须具备独立自主学*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方法不容忽视。】

  三、反复读诗,把握大意

  3、师:诗,老师课前已经布置你们预*了,会读了吗?你们可别小看这短短的三十五个字,

  要读好他可不那么容易。(出示评价等级:)你们先自个儿练练,然后读给同桌听,让他评评你能达到哪个等级,老师希望你们能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个台阶。

  2,师:谁愿意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其他同学可不能闲着,认真听,待会儿用这两个等级来评价他们,并能简要说明为什么?

  (学生读,尽量让学生读准、读流利。为下文的教学做铺垫)

  3、师:不知不觉中,咱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诗,你们明白诗中陆游要告诉子聿哪些感想吗?逐行逐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4、课件出示:陆游对子聿说:儿子啊,(。)引导学生说大意,进行情感朗读。(补充板书:)

  预设:

  a、学生讲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时,教师问:爸爸做学问难吗?怎么难?(a,若读不好,师说我怎么听不出难的味道?b、若读得好,师问全班学生是否听出做学问难的味道,或问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引导读好“无遗力”“老始成”。)

  注意:“工夫”与“功夫”的意义区别。

  b、学生讲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问:爸爸,什么叫“躬行”?与躬行相对的是?你能用读来告诉我该怎样去学知识吗?引导学生读好“终”“浅”“绝”“要躬行”。

  注意区分“觉”“绝”。

  【古诗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富有韵律美节奏美,学*古诗首选方法是诵读。本环节我以读为主打曲,依据不同目的,安排学生绕有兴趣进行多次朗读:正确、流利两个等级标准既是学生认真诵读的动力,又是学生初读的方向、目标,更为后面的把握大意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理解大意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初次感悟外化为情感朗读,加深对诗意的感受。】

  四、借图入境,感受陆游

  1、师:听到这老师真想看看那晚那温馨而又充满智慧的一幕,你们想看吗?那好,请闭上眼睛,随老师乘坐多啦a梦的时光机到那晚,(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虽然这一幕静止不动,但有的同学很了不起,能依据图上陆游父子的动作神态,想象当时情景,让整个画面动起来。看看图,想想画面,把你看到的听到的与同桌说说,好吗?

  2、学生交流

  预设:

  a、陆游说的话直接用诗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陆游的神态,化身为陆游朗读。

  b、陆游说的话用自己话表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再读诗句。

  3、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陆游的那一面?(板书:爱子,爱学*)

  4、师:陆游不仅爱国,爱子,爱学*,还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唐婉,并为她写许多缠绵的爱情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看看。

  【一说到陆游,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赤诚的爱国之心。这首诗为读者呈现了陆游的其他面:爱子,爱学*。插图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当时场景,为学生顺利走进诗境搭桥铺路;再让学生站在陆游的角度,想象陆游的口吻,诵读诗句,读出心中的陆游,读懂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旁征博引,悟诗理

  1、师:刚刚你们只听到陆游将自己读书时所生发出来的感想告诉子聿,有谁听到他为孩子们解答疑惑的过程了。

  预设:

  a、a、师:爸爸,古人学问无遗力,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学生讲述课前收集关于勤学苦练的名人小故事

  b、师:是啊,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在诗句中包含着许多成语及名言:

  出示:1、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滴水穿石

  2、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自由朗诵,丰富对诗句哲理的理解)

  c、师:孩子,如此多有成就的古人圣贤是你的榜样,你要学*他们的?(学生答,板书:持之以恒)

  b、a、师:爸爸,书上的知识都是前人经验结晶,为什么学后还得躬行呢?你能用身边的例子给我讲讲吗?

  (学生举例)

  b、师:俗话说,站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真正学*游泳还得到水里亲身实践,一味地依赖书本知识,便如纸上谈兵中的赵括,学生或教师讲述《纸上谈兵》故事

  c、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爸爸,我不学赵括(),而要()板书:亲自实践

  课件出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学生自由诵读)

  【这是一首与读书想关的哲理诗,明理是本诗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及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动而又深刻的感悟诗中哲理;表达时创设了“冬夜陆游父子问答”这一情境,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表达能力。】

  六、拓展练*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代诗人()写,诗中的()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结合《示儿》,我知道陆游是一位()的诗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一共有8首,其中一首是这样的: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傍书在前。要识从来会心处,曲肱饮水亦欣然。按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自主学诗,想想诗中,陆游又告诉子聿读书要()。

  附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法哲理多样陆游

  读准诗持之以恒爱国

  知诗意孜孜不倦爱子

  入诗境亲身实践爱学*

  悟诗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学*的“唐诗宋词”就是这遗产宝库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外学*过哪些古诗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哪位同学愿意来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

  3、刚才大家背诵了《示儿》这首古诗,还记得作者是谁吗?(宋代诗人陆游)谁能给我们说说陆游?谁还有补充?同学们对陆游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好!详细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资料袋”。(课件出示陆游资料)

  4、老师结合“资料袋”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是著名的多产诗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他的另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生读课题)

  5、理解诗题。

  ①诗题中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谁能说说“示”的意思。(示:指示,训示)

  ②那么整个诗题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结合看图来理解)

  (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③我们知道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的晚上,他正在书房里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子聿对他进行教育。那他教育儿子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先来明确学*要求。(课件出示)

  (二)学*《冬夜读书示子聿》

  1、初读指导。

  ①同学们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把全诗读通、读顺。

  ②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读一下全诗。(我们除了要把字音读准,把诗读通、读顺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③教师范读。

  ④学生齐读。

  2、细读解诗句。(自主合作,共同探讨,理解诗句)

  ①同学们自己读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理解了哪些关键词,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交流合作)

  ②(课件出示关键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关键词的理解,然后全班共同探讨,理解诗句意思。

  学问:指读书学*,有做学问的意思。遗:即保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有竭尽全力之意。

  师:做什么事竭尽全力?(做学问)(板书:做学问)做学问不遗余力,就是怎样的读书?(认真地、勤奋地、孜孜不倦地读书)(板书:孜孜不倦)“谁读书孜孜不倦?”(古人)“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故事吗?”(课件出示: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精神。)

  “少壮工夫老始成”,工夫: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始:才。(师指导:学*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是一个漫长的旅途。现在都提倡终身学*,活到老,学到老。时间这么长,这期间还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可见做学问的艰难,是件苦差事。你想到哪些读书的名言警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我们要是认为做学问艰难、辛苦就不学了,放弃了,半途而废会不会取得成就?说明读书除了勤奋还需要什么?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持之以恒)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 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 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 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 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能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能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

  今日古诗:《劝学》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诗人的名字。有这样一位诗人,你知道是谁吗?

  【课件出示】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交流:陆游【课件出示】

  2、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他写的一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生背诵,师板书:示儿)【课件出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1、对比一下,这两首诗从题目上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师讲解:子聿,陆游的幼子。)

  交流:相同点:都有“示”字,都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

  不同点: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示”不仅有“把事物摆出来给儿子看”的意思,更含有“指示、训示、教育”的意思。【课件出示】

  2、从题目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交流)时间:冬天的一个夜晚;诗人在读书时生发了感想……

  3、小结:题目告诉我们,诗人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写了一首诗来教育小儿子。

  4、再读课题。

  过渡:陆游教育小儿子子聿了些什么呢?

  三、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1、【课件出示】自学古诗:(1)读通顺、流利;(2)以小组猜猜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做出简单的批注。

  2、检测朗读。个别——集体

  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重点字词意思:【课件随机出示】

  ①“学问”:指读书学*,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遗”: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③“始”:才。

  (2)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联系实际:

  A、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B、你知道哪些人都是青少年时代花费了工夫,到后来取得了成就呢?(王羲之、岳飞、玄奘、司马光、包拯、唐伯虎……)

  (4)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A.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C.明天有( )再来玩吧!

  D.*( ),名扬海外。

  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滴水穿石》这一课时,认识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5)小结: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以古人刻苦学*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板书: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6)齐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诗句意思。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重点字词意思:【课件随机出示】

  ①“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②“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③“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2)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联系实际:

  A、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课件出示】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今山西高*县附*)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B、 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C、 教师启发: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D、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课件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钱泳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俗语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4)提示:“觉”“绝”音同义不同,写得时候要注意。

  (5)通过刚才的学*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后两句中陆游告诉小儿子子聿一个什么道理呢?

  交流小结: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真正的学问=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6)齐读后两句。

  五、整体把握,熟读背诵

  1、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教师随机检测学生对于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3、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1)听范读。

  (2)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4、快速背诵。

  5、总结全诗,点明这首古诗与课前诵读的《劝学》都是寓理诗,告诉了人们一些道理。

  六、课堂检测【课件出示】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 )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

  (1)学*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

  (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 与“实践出真知”意思相同的诗句是( )。

  七、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1、默写这首古诗;

  2、读一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真正的学问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1)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见到“古诗”就是这遗产宝库中一块无价之宝。

  同学们: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记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说一下,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揭示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课题)

  2、简介陆游。指名读一下陆游的个人简历,在让大家一起读一下。

  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诗人。

  3、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这里要引导学生根据“示”组词)譬如:指示、训示、表示、显示、示众等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说“示”的意思,进而说说诗题的意思)这里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体会。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再次范读,学生跟着读

  2、布置自读要求:(指名读一下)

  要求:(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朗读。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

  检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等等。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及时的评价指导。

  四、学*理解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读书学*。

  无遗力:不遗留多余的力。换句话说就是“用尽全部的力气”。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读书学*)是不遗留多余的力气的。或者古人学*是竭尽全力的。十分的努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年轻的时候;工夫:花了工夫始:才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做到及时复*巩固。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行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终:终究、到底、毕竟。(可以通过组词理解如;终于、终究等等,通过比较说出终究比较合适)

  浅:肤浅、浅显。同样可以通过组词找出合适的答案。

  指名读读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很肤浅的。

  (2)理解第四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绝: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两者和起来就是“绝知”:理解得透彻、深入地理解)

  此事: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

  躬行:亲身去实践(“躬”也可以通过组词解决如:从“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过查字典解决)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理解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4)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思考:三、四行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师总结: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五、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读深入体会一下

  2、读了这么几遍,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写下下来。学生自己写几句话,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这首诗告诉我们:

  (1)读书学*必须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

  相机出示板书

  六、指导背诵,默写。

  七、板书设计:

  书本知识

  冬夜读书示子聿真正的学者

  实践经验

  八、作业

  1、完成补充教材上的练*。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1、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与文本的*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是新课标极力主张的,既关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等对话。

  2、赋材料以生命——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赋材料以人文性。如教学伊始,以《示儿》为桥梁唤醒学生对陆游的记忆,继而声情并茂地叙述陆游创作此诗的情境,此时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已幻化成生动的画面,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急切地期望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思路]

  我准备采用“通读”、“研读”、“悟读”“拓展”这四部曲来教学。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古诗;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同学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在组内研究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情况。同时提出未解之疑,其他同学自由补充,发表见解。悟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置身于诗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如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通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诗的认识,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完成学案相关*题。

  2、 搜集大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3、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

  2、认识他吗,了解他吗?他就是大诗人陆游,联系本学期学过的《示儿》,谁能说说对她的了解?(指名介绍陆游的生*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如: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一生爱国,所写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爱国诗人。)

  3、现在我们在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陆游最小的儿子叫-----子聿,“聿”字你怎么记住它呢?

  4、现在我们在来看整图,想象陆游和她的小儿子在干什么呢?(教育孩子、叫儿子读书、教育他)

  5、这幅图你看懂了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题目你一定理解了,题目叫-----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齐读。

  6、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看图的收获,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同时理解“示”的意思.(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有七子,子聿是他的小儿子,54岁时生。题意: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来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7、揭示写作背景。

  在810年前一个冬日的寒夜,北风呼啸,寒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激情,文思如泉,一挥而就写出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

  过渡:那么,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何感?想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学*了古诗就知道了。

  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经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简单概括并出示,请生读一读。

  【出示】一诵读 (读通诗文)

  二研读(读懂诗意)

  三悟读(读明诗理)

  3、师: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1)、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2)、看看自己对诗中的字、词、句是否能理解;

  (3)、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来教育儿子?把自己知道的在书上写一写。

  (4)、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与喜悦。

  三、交流展示

  (1)指名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

  (2)再读,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和教师针对同学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4)学生齐读古诗。

  四、互动探究(研读古诗,悟读明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练读很认真,不仅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还读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请同学们现在拿出学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一、二两大题预*的成果,哪些你读懂了,你还有那些疑问?待会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预设

  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交流描写古人学*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3)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激励学生简单讲一讲成语背后的故事。 【师板书——孜孜不倦】

  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4)“古人学问无遗力”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想要做好学问是很艰难的,仅靠一时的孜孜不倦是远远不够的,陆游是怎么告诉他的儿子的?(少壮工夫老始成)

  5)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始:才。这一句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你由“少壮”到“老”明白了在学*上除了孜孜不倦,还需要什么?(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有所成就】

  7)教师小结:确实,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惯,孜孜不倦地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经过长年的努力后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好学问的艰难。

  8)这是诗人以古人刻苦学*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9)生齐读这两句。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要从小下功夫,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陆游告诉他儿子做学问要把功夫特别要下在“哪里”?

  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请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1)“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2)理解“纸上”、“浅”。

  。

  3)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4)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5) 结合实例理解

  1、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吗?出示故事内容

  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所以说,这个事例从反面告诉我们,读------

  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还不行,还要怎样?(板书:亲自实践)

  2、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那么,在明代,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出示:

  2、他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这个实例从正面告诉我们,读------

  5)师小结:从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实践是多么的重要啊,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可谓——“实践出真知”啊!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师板书——实践出真知】

  6)读了这一句,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叹?

  生交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7)齐读这两句。

  2、陆游通过这首诗对儿子讲明了关于做学问的一些道理,谁能来细细道来?

  1)学生在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意味深长……)

  3)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4)那么,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请学生用朗读来表现。

  过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诗歌内容顿时立体起来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搁下笔来,情绪激动的他立即叫来小儿子,把他想到的做学问的一番道理告诉全告知子律。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10、出示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

  1)请学生说一说。简单评价。

  2)建议学生演一演。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来预演一下。

  请生上台表演。

  六、迁移运用。

  过渡: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

  1、回顾古诗学法,指名背诵。

  工”

  3、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 ),名扬海外。

  比较填空后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领会到: “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和心血;“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本事。(归纳理解词语的方法:比较法。)

  4、投影出示:“我学会,我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陆游通过诗文向儿子讲述了这样几个道理:

  (1)学*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六、拓展延伸。

  1、师:陆游经常通过写诗来教育他的儿子们,比如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他最疼爱小儿子子聿,冬夜读书有感,写下了八首诗来训示他的小儿子。

  出示其余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一读。

  2、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3、赠送学生古人的读书诗以劝勉。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陶渊明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借助工具书,自主合作,大体领悟诗句的意思。

  3、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及学生的经验世界,懂得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丰富学*方法。

  4、借助插图想象入境、激情诵读,结合《示儿》多方面认识陆游。

  重点、难点:能联系实际,及学生所收集的资料,领悟诗中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设计理念:

  1、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本诗教学,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读中知诗意,读中悟情,读中悟理,用读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

  2、训练学生语文学*能力。为更好明诗理,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创设陆游父子问答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乐于表达,训练分析思维、口头表达能力;渗透学法,训练自主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赛诗,营造氛围

  1、师:今天课前咱们不唱歌,改背诗好吗?你若想起了诗词不用举手,起立背,其他会背的同学也可放声来背,开始。(学生背得不亦乐乎)

  2、师:《示儿》,本学期咱们刚刚学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板书:爱国)《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板书读课题)是陆游写的另外一首诗,他将为我们呈现不一样的陆游。

  3、师:齐读课题,提醒大家注意那个字?(聿,读“yù”,陆游的小儿子叫子聿。)从题目中你还了解到那些信息?

  预设:时间是冬夜,人物有陆游和他的孩子子聿,事件陆游将读书时生发出来的感受告诉儿子。

  【赛诗的目的是放松了紧张心情,唤醒诗歌学*的经历、情感,营造学诗氛围。“聿”字是不常见生字,学生受“律”字影响很容易将其误读为“lǜ”,因此在读题时强调读音。】

  二、渗透学法

  1、师:陆游告诉子聿哪些心得体会呢?学完诗咱们就清楚了。六年了,诗咱们学了不少,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学古诗?

  2、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咱们就按这四个环节来学诗,课后你们可以用这四点来检验自己是否学会了这首诗,或用这四个环节自主学*其他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六年级学生即将步入中学学*,他们已经具备而且必须具备独立自主学*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方法不容忽视。】

  三、反复读诗,把握大意

  3、师:诗,老师课前已经布置你们预*了,会读了吗?你们可别小看这短短的三十五个字,

  要读好他可不那么容易。(出示评价等级:)你们先自个儿练练,然后读给同桌听,让他评评你能达到哪个等级,老师希望你们能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个台阶。

  2,师:谁愿意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其他同学可不能闲着,认真听,待会儿用这两个等级来评价他们,并能简要说明为什么?

  (学生读,尽量让学生读准、读流利。为下文的教学做铺垫)

  3、师:不知不觉中,咱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诗,你们明白诗中陆游要告诉子聿哪些感想吗?逐行逐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4、课件出示:陆游对子聿说:儿子啊,(。)引导学生说大意,进行情感朗读。(补充板书:)

  预设:

  a、学生讲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时,教师问:爸爸做学问难吗?怎么难?(a,若读不好,师说我怎么听不出难的味道?b、若读得好,师问全班学生是否听出做学问难的味道,或问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引导读好“无遗力”“老始成”。)

  注意:“工夫”与“功夫”的意义区别。

  b、学生讲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问:爸爸,什么叫“躬行”?与躬行相对的是?你能用读来告诉我该怎样去学知识吗?引导学生读好“终”“浅”“绝”“要躬行”。

  注意区分“觉”“绝”。

  【古诗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富有韵律美节奏美,学*古诗首选方法是诵读。本环节我以读为主打曲,依据不同目的,安排学生绕有兴趣进行多次朗读:正确、流利两个等级标准既是学生认真诵读的动力,又是学生初读的方向、目标,更为后面的把握大意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理解大意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初次感悟外化为情感朗读,加深对诗意的感受。】

  四、借图入境,感受陆游

  1、师:听到这老师真想看看那晚那温馨而又充满智慧的一幕,你们想看吗?那好,请闭上眼睛,随老师乘坐多啦a梦的时光机到那晚,(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虽然这一幕静止不动,但有的同学很了不起,能依据图上陆游父子的动作神态,想象当时情景,让整个画面动起来。看看图,想想画面,把你看到的听到的与同桌说说,好吗?

  2、学生交流

  预设:

  a、陆游说的话直接用诗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陆游的神态,化身为陆游朗读。

  b、陆游说的话用自己话表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再读诗句。

  3、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陆游的那一面?(板书:爱子,爱学*)

  4、师:陆游不仅爱国,爱子,爱学*,还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唐婉,并为她写许多缠绵的爱情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看看。

  【一说到陆游,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赤诚的爱国之心。这首诗为读者呈现了陆游的其他面:爱子,爱学*。插图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当时场景,为学生顺利走进诗境搭桥铺路;再让学生站在陆游的角度,想象陆游的口吻,诵读诗句,读出心中的陆游,读懂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旁征博引,悟诗理

  1、师:刚刚你们只听到陆游将自己读书时所生发出来的感想告诉子聿,有谁听到他为孩子们解答疑惑的过程了。

  预设:

  a、a、师:爸爸,古人学问无遗力,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学生讲述课前收集关于勤学苦练的名人小故事

  b、师:是啊,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在诗句中包含着许多成语及名言:

  出示:1、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滴水穿石

  2、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自由朗诵,丰富对诗句哲理的理解)

  c、师:孩子,如此多有成就的古人圣贤是你的榜样,你要学*他们的?(学生答,板书:持之以恒)

  b、a、师:爸爸,书上的知识都是前人经验结晶,为什么学后还得躬行呢?你能用身边的例子给我讲讲吗?

  (学生举例)

  b、师:俗话说,站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真正学*游泳还得到水里亲身实践,一味地依赖书本知识,便如纸上谈兵中的赵括,学生或教师讲述《纸上谈兵》故事

  c、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爸爸,我不学赵括(),而要()板书:亲自实践

  课件出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学生自由诵读)

  【这是一首与读书想关的哲理诗,明理是本诗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及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动而又深刻的感悟诗中哲理;表达时创设了“冬夜陆游父子问答”这一情境,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表达能力。】

  六、拓展练*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代诗人()写,诗中的()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结合《示儿》,我知道陆游是一位()的诗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一共有8首,其中一首是这样的: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傍书在前。要识从来会心处,曲肱饮水亦欣然。按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自主学诗,想想诗中,陆游又告诉子聿读书要()。

  附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法哲理多样陆游

  读准诗持之以恒爱国

  知诗意孜孜不倦爱子

  入诗境亲身实践爱学*

  悟诗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借助工具书,自主合作,大体领悟诗句的意思。

  3、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及学生的经验世界,懂得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丰富学*方法。

  4、借助插图想象入境、激情诵读,结合《示儿》多方面认识陆游。

  重点、难点:能联系实际,及学生所收集的资料,领悟诗中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设计理念:

  1、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本诗教学,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读中知诗意,读中悟情,读中悟理,用读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

  2、训练学生语文学*能力。为更好明诗理,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创设陆游父子问答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乐于表达,训练分析思维、口头表达能力;渗透学法,训练自主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赛诗,营造氛围

  1、师:今天课前咱们不唱歌,改背诗好吗?你若想起了诗词不用举手,起立背,其他会背的同学也可放声来背,开始。(学生背得不亦乐乎)

  2、师:《示儿》,本学期咱们刚刚学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板书:爱国)《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板书读课题)是陆游写的另外一首诗,他将为我们呈现不一样的陆游。

  3、师:齐读课题,提醒大家注意那个字?(聿,读“yù”,陆游的小儿子叫子聿。)从题目中你还了解到那些信息?

  预设:时间是冬夜,人物有陆游和他的孩子子聿,事件陆游将读书时生发出来的感受告诉儿子。

  【赛诗的目的是放松了紧张心情,唤醒诗歌学*的经历、情感,营造学诗氛围。“聿”字是不常见生字,学生受“律”字影响很容易将其误读为“lǜ”,因此在读题时强调读音。】

  二、渗透学法

  1、师:陆游告诉子聿哪些心得体会呢?学完诗咱们就清楚了。六年了,诗咱们学了不少,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学古诗?

  2、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咱们就按这四个环节来学诗,课后你们可以用这四点来检验自己是否学会了这首诗,或用这四个环节自主学*其他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六年级学生即将步入中学学*,他们已经具备而且必须具备独立自主学*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方法不容忽视。】

  三、反复读诗,把握大意

  3、师:诗,老师课前已经布置你们预*了,会读了吗?你们可别小看这短短的三十五个字,

  要读好他可不那么容易。(出示评价等级:)你们先自个儿练练,然后读给同桌听,让他评评你能达到哪个等级,老师希望你们能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个台阶。

  2,师:谁愿意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其他同学可不能闲着,认真听,待会儿用这两个等级来评价他们,并能简要说明为什么?

  (学生读,尽量让学生读准、读流利。为下文的教学做铺垫)

  3、师:不知不觉中,咱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诗,你们明白诗中陆游要告诉子聿哪些感想吗?逐行逐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4、课件出示:陆游对子聿说:儿子啊,(。)引导学生说大意,进行情感朗读。(补充板书:)

  预设:

  a、学生讲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时,教师问:爸爸做学问难吗?怎么难?(a,若读不好,师说我怎么听不出难的味道?b、若读得好,师问全班学生是否听出做学问难的味道,或问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引导读好“无遗力”“老始成”。)

  注意:“工夫”与“功夫”的意义区别。

  b、学生讲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问:爸爸,什么叫“躬行”?与躬行相对的是?你能用读来告诉我该怎样去学知识吗?引导学生读好“终”“浅”“绝”“要躬行”。

  注意区分“觉”“绝”。

  【古诗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富有韵律美节奏美,学*古诗首选方法是诵读。本环节我以读为主打曲,依据不同目的,安排学生绕有兴趣进行多次朗读:正确、流利两个等级标准既是学生认真诵读的动力,又是学生初读的方向、目标,更为后面的把握大意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理解大意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初次感悟外化为情感朗读,加深对诗意的感受。】

  四、借图入境,感受陆游

  1、师:听到这老师真想看看那晚那温馨而又充满智慧的一幕,你们想看吗?那好,请闭上眼睛,随老师乘坐多啦a梦的时光机到那晚,(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虽然这一幕静止不动,但有的同学很了不起,能依据图上陆游父子的动作神态,想象当时情景,让整个画面动起来。看看图,想想画面,把你看到的听到的与同桌说说,好吗?

  2、学生交流

  预设:

  a、陆游说的话直接用诗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陆游的神态,化身为陆游朗读。

  b、陆游说的话用自己话表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再读诗句。

  3、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陆游的那一面?(板书:爱子,爱学*)

  4、师:陆游不仅爱国,爱子,爱学*,还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唐婉,并为她写许多缠绵的爱情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看看。

  【一说到陆游,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赤诚的爱国之心。这首诗为读者呈现了陆游的其他面:爱子,爱学*。插图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当时场景,为学生顺利走进诗境搭桥铺路;再让学生站在陆游的角度,想象陆游的口吻,诵读诗句,读出心中的陆游,读懂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旁征博引,悟诗理

  1、师:刚刚你们只听到陆游将自己读书时所生发出来的感想告诉子聿,有谁听到他为孩子们解答疑惑的过程了。

  预设:

  a、a、师:爸爸,古人学问无遗力,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学生讲述课前收集关于勤学苦练的名人小故事

  b、师:是啊,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在诗句中包含着许多成语及名言:

  出示:1、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滴水穿石

  2、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自由朗诵,丰富对诗句哲理的理解)

  c、师:孩子,如此多有成就的古人圣贤是你的榜样,你要学*他们的?(学生答,板书:持之以恒)

  b、a、师:爸爸,书上的知识都是前人经验结晶,为什么学后还得躬行呢?你能用身边的例子给我讲讲吗?

  (学生举例)

  b、师:俗话说,站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真正学*游泳还得到水里亲身实践,一味地依赖书本知识,便如纸上谈兵中的赵括,学生或教师讲述《纸上谈兵》故事

  c、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爸爸,我不学赵括(),而要()板书:亲自实践

  课件出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学生自由诵读)

  【这是一首与读书想关的哲理诗,明理是本诗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及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动而又深刻的感悟诗中哲理;表达时创设了“冬夜陆游父子问答”这一情境,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表达能力。】

  六、拓展练*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代诗人()写,诗中的()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结合《示儿》,我知道陆游是一位()的诗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一共有8首,其中一首是这样的: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傍书在前。要识从来会心处,曲肱饮水亦欣然。按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自主学诗,想想诗中,陆游又告诉子聿读书要()。

  附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法哲理多样陆游

  读准诗持之以恒爱国

  知诗意孜孜不倦爱子

  入诗境亲身实践爱学*

  悟诗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 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 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 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 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2)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5)份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借助工具书,自主合作,大体领悟诗句的意思。

  3、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及学生的经验世界,懂得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丰富学*方法。

  4、借助插图想象入境、激情诵读,结合《示儿》多方面认识陆游。

  重点、难点:能联系实际,及学生所收集的资料,领悟诗中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设计理念:

  1、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本诗教学,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读中知诗意,读中悟情,读中悟理,用读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

  2、训练学生语文学*能力。为更好明诗理,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创设陆游父子问答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乐于表达,训练分析思维、口头表达能力;渗透学法,训练自主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赛诗,营造氛围

  1、师:今天课前咱们不唱歌,改背诗好吗?你若想起了诗词不用举手,起立背,其他会背的同学也可放声来背,开始。(学生背得不亦乐乎)

  2、师:《示儿》,本学期咱们刚刚学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板书:爱国)《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板书读课题)是陆游写的另外一首诗,他将为我们呈现不一样的陆游。

  3、师:齐读课题,提醒大家注意那个字?(聿,读“yù”,陆游的小儿子叫子聿。)从题目中你还了解到那些信息?

  预设:时间是冬夜,人物有陆游和他的孩子子聿,事件陆游将读书时生发出来的感受告诉儿子。

  【赛诗的目的是放松了紧张心情,唤醒诗歌学*的经历、情感,营造学诗氛围。“聿”字是不常见生字,学生受“律”字影响很容易将其误读为“lǜ”,因此在读题时强调读音。】

  二、渗透学法

  1、师:陆游告诉子聿哪些心得体会呢?学完诗咱们就清楚了。六年了,诗咱们学了不少,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学古诗?

  2、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咱们就按这四个环节来学诗,课后你们可以用这四点来检验自己是否学会了这首诗,或用这四个环节自主学*其他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六年级学生即将步入中学学*,他们已经具备而且必须具备独立自主学*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方法不容忽视。】

  三、反复读诗,把握大意

  3、师:诗,老师课前已经布置你们预*了,会读了吗?你们可别小看这短短的三十五个字,

  要读好他可不那么容易。(出示评价等级:)你们先自个儿练练,然后读给同桌听,让他评评你能达到哪个等级,老师希望你们能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个台阶。

  2,师:谁愿意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其他同学可不能闲着,认真听,待会儿用这两个等级来评价他们,并能简要说明为什么?

  (学生读,尽量让学生读准、读流利。为下文的教学做铺垫)

  3、师:不知不觉中,咱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诗,你们明白诗中陆游要告诉子聿哪些感想吗?逐行逐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4、课件出示:陆游对子聿说:儿子啊,(。)引导学生说大意,进行情感朗读。(补充板书:)

  预设:

  a、学生讲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时,教师问:爸爸做学问难吗?怎么难?(a,若读不好,师说我怎么听不出难的味道?b、若读得好,师问全班学生是否听出做学问难的味道,或问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引导读好“无遗力”“老始成”。)

  注意:“工夫”与“功夫”的意义区别。

  b、学生讲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问:爸爸,什么叫“躬行”?与躬行相对的是?你能用读来告诉我该怎样去学知识吗?引导学生读好“终”“浅”“绝”“要躬行”。

  注意区分“觉”“绝”。

  【古诗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富有韵律美节奏美,学*古诗首选方法是诵读。本环节我以读为主打曲,依据不同目的,安排学生绕有兴趣进行多次朗读:正确、流利两个等级标准既是学生认真诵读的动力,又是学生初读的方向、目标,更为后面的把握大意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理解大意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初次感悟外化为情感朗读,加深对诗意的感受。】

  四、借图入境,感受陆游

  1、师:听到这老师真想看看那晚那温馨而又充满智慧的一幕,你们想看吗?那好,请闭上眼睛,随老师乘坐多啦a梦的时光机到那晚,(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虽然这一幕静止不动,但有的同学很了不起,能依据图上陆游父子的动作神态,想象当时情景,让整个画面动起来。看看图,想想画面,把你看到的听到的与同桌说说,好吗?

  2、学生交流

  预设:

  a、陆游说的话直接用诗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陆游的神态,化身为陆游朗读。

  b、陆游说的话用自己话表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再读诗句。

  3、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陆游的那一面?(板书:爱子,爱学*)

  4、师:陆游不仅爱国,爱子,爱学*,还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唐婉,并为她写许多缠绵的爱情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看看。

  【一说到陆游,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赤诚的爱国之心。这首诗为读者呈现了陆游的其他面:爱子,爱学*。插图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当时场景,为学生顺利走进诗境搭桥铺路;再让学生站在陆游的角度,想象陆游的口吻,诵读诗句,读出心中的陆游,读懂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旁征博引,悟诗理

  1、师:刚刚你们只听到陆游将自己读书时所生发出来的感想告诉子聿,有谁听到他为孩子们解答疑惑的过程了。

  预设:

  a、a、师:爸爸,古人学问无遗力,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学生讲述课前收集关于勤学苦练的名人小故事

  b、师:是啊,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在诗句中包含着许多成语及名言:

  出示:1、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滴水穿石

  2、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自由朗诵,丰富对诗句哲理的理解)

  c、师:孩子,如此多有成就的古人圣贤是你的榜样,你要学*他们的?(学生答,板书:持之以恒)

  b、a、师:爸爸,书上的知识都是前人经验结晶,为什么学后还得躬行呢?你能用身边的例子给我讲讲吗?

  (学生举例)

  b、师:俗话说,站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真正学*游泳还得到水里亲身实践,一味地依赖书本知识,便如纸上谈兵中的赵括,学生或教师讲述《纸上谈兵》故事

  c、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爸爸,我不学赵括(),而要()板书:亲自实践

  课件出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学生自由诵读)

  【这是一首与读书想关的哲理诗,明理是本诗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及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动而又深刻的感悟诗中哲理;表达时创设了“冬夜陆游父子问答”这一情境,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表达能力。】

  六、拓展练*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代诗人()写,诗中的()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结合《示儿》,我知道陆游是一位()的诗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一共有8首,其中一首是这样的: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傍书在前。要识从来会心处,曲肱饮水亦欣然。按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自主学诗,想想诗中,陆游又告诉子聿读书要()。

  附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法哲理多样陆游

  读准诗持之以恒爱国

  知诗意孜孜不倦爱子

  入诗境亲身实践爱学*

  悟诗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2

关于《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 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 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 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 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见到“古诗”就是这遗产宝库中一块无价之宝。

  同学们: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记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说一下,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揭示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课题)

  2、简介陆游。指名读一下陆游的个人简历,在让大家一起读一下。

  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诗人。

  3、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这里要引导学生根据“示”组词)譬如:指示、训示、表示、显示、示众等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说“示”的意思,进而说说诗题的意思)这里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体会。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再次范读,学生跟着读

  2、布置自读要求:(指名读一下)

  要求:(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朗读。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

  检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等等。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及时的评价指导。

  四、学*理解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读书学*。

  无遗力:不遗留多余的力。换句话说就是“用尽全部的力气”。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读书学*)是不遗留多余的力气的。或者古人学**是竭尽全力的。十分的努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年轻的时候;工夫:花了工夫始:才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做到及时复*巩固。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行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终:终究、到底、毕竟。(可以通过组词理解如;终于、终究等等,通过比较说出终究比较合适)

  浅:肤浅、浅显。同样可以通过组词找出合适的答案。

  指名读读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很肤浅的。

  (2)理解第四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绝: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两者和起来就是“绝知”:理解得透彻、深入地理解)

  此事: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

  躬行:亲身去实践(“躬”也可以通过组词解决如:从“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过查字典解决)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理解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4)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思考:三、四行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师总结: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五、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读深入体会一下

  2、读了这么几遍,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写下下来。学生自己写几句话,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这首诗告诉我们:

  (1)读书学*必须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

  相机出示板书

  六、指导背诵,默写。

  七、板书设计:

  书本知识

  冬夜读书示子聿真正的学者

  实践经验

  八、作业

  1、完成补充教材上的练*。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赛背古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了不少古诗吧!那么,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来背诵给其他同学听听,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回味一下我国的一些朗朗上口、意境优美、千古流传的经典古诗。

  2、由学生背诵《示儿》导入。

  这首古诗是谁写的?板书:(宋代)陆游

  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诗人呢?

  (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具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

  (二)、自学古诗

  1、 大家可以采用我们学*古诗的方法来自学。

  一诵读 读通古诗

  二研读 读懂诗意

  三悟读 读明诗理

  <卡片主义出示> 多读几遍,看看自己了解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整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施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 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

  2、 小组讨论学*古诗

  (三)、导学古诗

  小组交流学*成果

  1、 检查”读通古诗”

  2、 指导学*古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

  “”什么意思?(结合看图、组词来理解)

  (出示:示:指示、训示)

  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那他教育儿子什么些什么?

  (2)、(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

  指名读前两句,齐读。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4)、(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5)、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

  指名读后两句,齐读。

  (6)、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7)、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 ……)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8)、评读。

  (四)巩固古诗

  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出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

  (五)、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2、赠送古人的读书诗来劝勉学生热爱读书。

  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发愤读书,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少年!

  (七)、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做学问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5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简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首古诗,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联系具体的事例讲出自己的理解。

  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学生课外查阅关于陆游的资料,搜集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学生诵读古诗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见到“古诗”就是这遗产宝库中一块无价之宝,它内涵深刻,蕴藏了许多艺术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如天上熠熠的星辉,在岁月的磨砺中,焕发出眩目的光彩,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 同学们,在学*小学课本中最后一首古诗前,我们回顾一下,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过哪些古诗呢?现在请同学们背诵一下本学期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师追问: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

  2、谈话揭题:

  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而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① 指名读诗题,聿读yù,师生一起读题目。

  ② 讨论:从题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有什么不懂的?

  从“冬夜”可以知道什么?(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

  “读书”呢?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示”可作什么理解?(示:指示,训示。即教育)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③ 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再指导读好诗歌题目。

  ④ 教师导思:陆游74岁时,在一个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不顾,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

  过渡:刚才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好像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2、读熟诗歌。

  ① 学生自由朗读。

  ②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③ 教师激励:会读诗的人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你再读读。

  ④ 再次听读检查。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过渡:学*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只有掌握了关键词语的意思,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全诗的主旨(出示全诗,标示关键词)。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3)

——《示儿》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示儿》的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示儿》这首古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全诗的真情自然流畅,让人感到了诗句背后的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

  依据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学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乃、祭”2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3、会借助注释和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谈话法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领悟诗歌意境。在学法上,贯穿自主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形式,采用读、想、说、写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三、说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直接导入课题,学生交流对诗人陆游的资料搜集,设置悬念“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临终之时还有什么事,令他放心不下,需要写下遗嘱,交代给孩子?”这样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进诗句,读通读顺

  古诗是*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它注重音律的美。依据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我鼓励学生在预*朗读的基础上,读出节奏,相机指导朗读,这样既不会覆盖古诗的艺术特点,也有益于孩子们接受理解。

  (三)品词析句,读懂诗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对本首古诗的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结合注释及课前阅读写作背景独立理解,小组交流互助说说诗人临终前给儿子说了什么。我把学*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他们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疑是学之初,思之始。”在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启发质疑,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学生提出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到这里我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相信在朗读中学生会体会出那份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滋味和感情。

  (四)古诗拓展,深化认识

  《课标》指出,语文学*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搜集时代背景资料,阅读陆游的其它爱国诗句,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四、说作业

  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这首诗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我布置学生将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一种主题的阅读课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一个“悲”“盼”“爱国”,浓缩展示了诗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初步的预设。课堂是动态发展的的,随时都会有新的生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示儿》的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

  二、设计理念

  1、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我努力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2、抓住古诗的情感线索,体现古诗感情丰富的特点。

  古诗乃作者抒发感情的产物,因此,我抓住那些意蕴深刻的字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意境,这是我教学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以教材为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累。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掌握学*方法,以点带面,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因此,这节课,我以《示儿》为点,引导学生去收集、积累更多的爱国诗,并以《示儿》为起点,开始训练学生从内容想开去这一单元新要求。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能力目标:

  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1、激发与古诗内容相同的情感,引导学生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

  2、借助注释,采用小组探究学*方式理解诗意。

  3、设法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与文本对话。

  4、加强朗读吟诵,以读升情。

  5、通过课外拓展,积累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理解诗义。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来、本来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农民很悲伤……)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导朗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寻欢作乐;他们在游山玩水;过着奢侈的生活)

  师: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是呀,生前爱国,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情怀——板书:爱国

  (五)读古诗,升华感情

  教师激情引读:诗人一生盼望的就是一个日子。(引领学生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二十岁时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立下报效祖国的决心;四十七岁时参军抗金,七十四岁时感叹“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此时,诗人的生命旅程已经到了尽头,他有千言万语要告诉儿子,这万语千言凝成了二十八个字,(引领学生)读……

  此时,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成七言绝句一首,(引领学生)背……

  此时,诗人用他最后的力量和激情,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引领学生)吟……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让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的先辈。老师也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对这位诗人的缅怀和敬意!

  赞陆游

  从小立下报国志,不破金兵誓不归。

  四十从军到白发,壮志未酬鬓先衰。

  虽死不敢忘忧过,赤胆忠心感后辈。

  六十间年万首诗,一腔悲愤化诗魂。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节的空白,插入两首相应内容的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诗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在学*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六)、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陆游的这首《示儿》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无数诗人悲愤,他们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你知道的有那些?[《课标》指出,语文学*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七)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

《示儿》的教学设计3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古诗――《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金兵肆虐,北方大好河山沦为金人领土,广大民众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定中原,苟延岁月。陆游自幼饱受战乱,对当时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青少年时期他便在心灵深处埋下爱国的种子。虽屡经风雨摧残,却历久弥坚。这首《示儿》是他在生命终点所发出”悲”叹。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被金兵霸占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盼望的是祖国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儿子。其间的爱国悲情感天动地,荡人肺腑。学*这首古诗,还要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联想陆游所处的时代,联想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走进文本,走进陆游心中,深刻感悟到诗人炽诚热烈的爱国情怀,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本课教学三维目标是:

  1、知识能力:学*2个生字,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疑中探寻,在寻中品味,在品中感悟古诗意蕴美。

  3、情感态度:理解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说设计理念:

  《示儿》是一首古诗,语言*实,但文笔曲折委婉,情感深厚真挚,给人以震撼。因此,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古诗词规律,切实提高人文素养”的理念,让学生悉心品悟,多元解读,深入体会诗人炽诚而热烈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课我主要采用“质疑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讨、吟诵悟读等方式来进行情感体验。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古诗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鉴于此,上课伊始,我出示画面,简要介绍《示儿》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他们结合画面解诗题,自主学*读诗文,合作探讨明诗义。作为六年级学生已有一些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示儿》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要完成上面这些任务并不难。学*这首诗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也就是悟诗情,入诗境。我是这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一)吟诵诗文知“悲”事

  学生静心吟诵诗文,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个字――悲,陆游因何而悲?学生由于对诗文已有初步了解,马上就知所“悲”之事――不见九州同。老师相机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入“悲”境

  在吟诵中简介:北宋末年,金兵屡犯中原,朝廷昏庸腐败,无心抵抗,宋军节节败退,金兵长驱直入,很快占领了国都――汴州,还掳去了两个皇帝――宋徽宗和钦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北宋宣告灭亡,从此山河破碎。钦宗的弟弟南逃到现在的杭州,建立新*――南宋,但他并不想去收复失去的土地,而是割地求和,苟且偷生。夜夜歌舞升*,朝朝饮酒取乐,遭殃的是宋朝百姓,他们饱受战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环节通过音乐的烘托,情景的营造,把学生带入陆游所处的那个悲惨而屈辱的朝代,使学生身临其境,走*陆游,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奠定基础。

  (三)多元解读品“悲”意

  假设你就是这位垂暮多病的老人,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吗?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中,和诗人同悲共吟:看到山河破碎,可以低声慢吟,悲痛欲绝;看到南宋*苟且偷生,割地求和,可以高声怒喝,无比愤慨;看到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可以忧心忡忡,愁绪满怀;想到自己重病在床,壮志未酬,可以仰天长叹,无限惆怅;想到有朝一日,祖国统一,语调铿锵,激昂坚定……在这里,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悉心体会“悲”。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个“悲”字,百千味蕴在其中,有痛有泪、有忧有恨、有憾有盼;一个“悲”字是爱与恨的交融,是情与义的化身。谁解“悲”中意?唯有静心吟。个性化的品读让学生的思绪与诗人的情感齐飞。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吟诵中得到熏陶,古诗丰富意蕴在吟诵中得到领会,教与学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拓展链接悟“悲”情

  在学生多元解读“悲”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陆游即将离开人世,他为何什么都不牵挂,而只悲“不见九州同”呢?学生结合课前收集到的陆游相关资料合作探讨,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各个时期的爱国诗句:

  二十岁时,陆游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

  (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直到四十岁他才有机会做一名小军官,而且时常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

  六十八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仍牵挂祖国的统一大业。

  (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直到八十二岁的他还在高唱:

  (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

  以上这些诗句让学生读读讲讲,弄懂诗意,使学生了解陆游的一生都是情系祖国,心系祖国。这一环节中,相关诗句的拓展链接,让学生凭借诗句走进陆游,让诗的教学充满诗意,让人物的形象”立”起来,让陆游那博大的爱国形象矗立在学生心中。

  (五)激情诵读抒“悲”声

  在学生感受出诗人伟大高尚的人格之后,我引领学生激情诵读。

  [临终之际的陆游有千言万语要说,但这万语千言只凝成二十八个字(师诵),临终之际的陆游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一首诗(女生诵),临终之际的陆游用他一怀愁绪为我们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全班齐诵)。]

  情以辞发,心随诗动.诵读声中,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感、热烈的赤子情怀感人肺腑;心潮起伏间,古诗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美妙的意境令人回味。

  一个“悲”字,让我们认识了陆游,了解了陆游;一个“悲”字,折射出陆游身上耀眼的光辉。学完本文后,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落实本组课文的要求-----从阅读内容展开联想,借以加深文章的理解,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七、说作业设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课到尾声,我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实践练*,供学生自主选择,并向课外迁移。

  1、感情背诵《示儿》并默写。

  2、发挥丰富的想象,将《示儿》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3、收集陆游的诗词或其他爱国诗歌,编写一本小诗集。

  总之,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悲”为切入点,创设情景,搭建*台,让学生走进文本,悉心品读,追“悲”溯人,走进陆游内心,让学生充分地感悟陆游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让学生在诗的王国里心随诗动,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情感得到熏陶,让学生在对诗的品味中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4)

——《示儿》教学设计 (菁华6篇)

《示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目标:

  ①学*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读边想。

  1)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中秋节好吗?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边散步,夕阳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时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两句诗( )。夜晚,清幽的月光照进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辗转反侧,联想到了李白写的一首诗( )。

  今天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畅饮,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 )。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诗( ),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

《示儿》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课文,提出预*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略

  六、指导学*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遗恨 不见九州同

  示儿

  遗愿王师北定

《示儿》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示儿》(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临终时感到悲哀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见不到祖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信失去的家园一定会被收复的坚定信念。这首诗言辞悲壮深沉,巧妙地运用诗人临终前这一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心理设置矛盾,在矛盾中展示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学会“祭、乃”两个生字;理解诗中“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2、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作业练*卡、板书设计材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随意背诵一首古诗让学生猜题、作者及朝代。师:同学们,古诗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奇丽瑰宝,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背背,看谁背得又多又好,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学*另一首古诗,它就是陆游的《示儿》。

  1、板书课题:15课 示儿(全班齐读课题)

  2、渲染氛围,听配乐诗朗诵(课件展示),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

  3、同学们知道《示儿》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么,你对陆游有多少了解呢?请你把收集到的关于作者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教师课件展示补充资料及陆游图像。

  二、学*这首古诗

  1、学*巩固“祭、乃”两个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读诗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语速、声音的高低等)。

  3、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愿意把它读懂吗?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么,还应该怎样学*呢?

  说说以往我们学*古诗有什么要求?提示学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文。

  4、再读这首诗,初步领会诗意,并思考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

  (1)想一想,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学*

  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惯,能在书上批注、画圈、思考。咱们古人所说的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或许也有一定的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这首诗的前两句。

  6、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结合课后注释或工具书,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说得不准确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1)“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同”是统一。“九洲同”是指全国统一。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从“但悲不见九洲同”这句诗中尼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诗人唯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

  7、自读自悟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后两句诗。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定”是*定,这里是指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就是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是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祀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虽然死了,还希望听到统一祖国的消息。

  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方法很值得大家学*,现在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答)

  三、 总结全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陆游临终时对儿子们嘱咐的动人悲壮的场景吧(课件展示当时情景)!

  1、现在你理解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祀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同学们,让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全班同学带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朗读他的这首爱国诗篇吧!

《示儿》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重难点: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陆游的《示儿》。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

  生:介绍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出示课件)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1177年(中原沦陷50周年),陆游《关山月》一诗中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1192年(中原沦陷65周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诗人一心向往报效祖国,英勇杀敌的情怀。

  三、1193年(中原沦陷66周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对收复失地的盼望。

  四、1210年(中原沦陷83周年),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下了相当于遗嘱的绝笔《示儿》。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示儿》

  (一)初读诗文,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生:先自读,再齐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给大家范读一遍。

  生:指名读。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理解诗意。(课件出示相关释义)。

  课件出示: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但:只。北定中原日: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阿日子。(多媒体出示,结合地图演示“北定”)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日子。

  生:交流合作,理解诗意。

  师:指名解释。诗里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

  生:“悲”。

  师:为什么“悲”,用原诗回答?

  生:齐答“不见九州同”。

  师:介绍当时局面。出示课件:(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中原,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报国,这种状况持续了95年。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

  师:下面谁能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对祖国统一的牵挂。

  生:指名读。后齐读。

  (二)再读诗文,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1、出示“悲凉”的意思:悲哀,凄凉

  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为收复失地而奋斗终生,但临死也不能看到“九州同”。诗人死不瞑目,内心悲凉万分。

《示儿》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课文,提出预*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遗恨 不见九州同

  示儿

  遗愿王师北

《示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5)

——《谈读书》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谈读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同学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师生共同合作学*,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再读课文,品析探究

  1、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阅读体会。

  点拨示例:(1)选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评析:这句话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2)选段:“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

  评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2、总结论证方法。

  四、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1、小结《谈读书》一文中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培根其它随笔中的名言警句,并选取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六、布置作业

  围绕课堂上谈到的你所感兴趣的话题提取观点,试着给它配上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

  七、板书设计:

  15、短文两篇

  谈读书(培根)

  1、读书的目的 对比论证

  2、读书的方法 比喻论证

  3、读书的作用 举例论证

  《谈读书》课堂实录

  鮀浦中学:谢白雪

  教师导入新课:我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你漫长的读书历程中,你收获了什么?

  生:读书使我收获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

  师:恩很好,读书使这位同学收获了很多,那么书应该怎么读?读书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思想,一起去感受他那简练有力的语言!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看注释,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对于培根这个名字我们大家应该不会太陌生,我们听过“知识就是力量”,一起来走进大师!(点击幻灯片),好赶快来读一读课文。我想邀请两位同学来配合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推荐推荐。

  (学生推荐同学朗读课文)

  (师生共读课文)

  师:读得怎样?

  生:好!

  师:鼓励鼓励!(掌声响起)恩这两位同学读得不错!但有些词语读得还不太准确,我们来巩固巩固!(点击幻灯片)

  (生读字词)

  师:文章的题目是谈读书,这是一个论题式的题目,那么围绕“读书”文中都谈了哪些内容?

  (生沉默)

  师:再看看课文吧!

  (教师巡视课堂)

  师:好,哪位同学来谈谈,你来吧!

  生:谈了读书的作用。

  师:很好!读书有什么作用?

  生:怡情,傅彩,长才。

  师:除此之外,还有吗?

  (学生沉默,教师面向全班)

  生:读书还能塑造人的性格!

  师:好!我们来看最后一层,“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生:可以疏通才智。

  师:那就是说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很好!

  师:文中还谈了哪些内容?

  生: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

  师:好!板书:1、读书的目的 2、读书的方法 3、读书的作用

  师:第一层讲了读书的目的,是怎么论述的?从哪些方面来谈了读书的目的?读书使人心情愉快,文采好,长才干。还有呢?读书费时过多…

  生:还从反面来讲

  师:很好,这就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对比论证!

  师:接下来讲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还有什么呢?

  生:读书与观察要结合。

  师:最后指出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不同态度,同意吗?

  (生齐声回答):同意

  师:接下来谈了读书的方法。大家在*时积累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生:可以通读,选读,精读…

  师:恩看看培根是怎么说的?谁来?

  生:读书时要有怀疑的态度,对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师:概括得很好。我们具体来看看。读书时不可故意找刺,不可尽信书,要有不同的读书方法,什么方法?

  生:要浏览读,选读,精读

  师:文中还提到读书应与什么结合在一起?

  生:与讨论,作文结合。

  师:好,像老师读这篇文章后,在课堂上与大家讨论,下课要写一写教学反思,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师:最后谈了读书的作用有?

  生: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师: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了解了,大家在读这篇文章时,觉得文中的语言怎样?

  生:优美

  师:不仅这样,它的语言很简练,让我们来品一品。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或最欣赏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点击幻灯片)

  (师巡视)

  师:好哪位同学来谈谈?

  (一女同学举手)

  师:(高兴)你来

  生:“读史使人明智…皆成性格”这句话运用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各个学科对人性格的作用,很有气势。

  师:是的,我们用上一个词来形容:一气呵成:仿佛是作者一口气说出来的,气势非凡!那么他列举这些是为了论证什么?

  生: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师:很好,这就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举例论证,

  师:它会使说理更有说服力。(点击幻灯片)

  师:我们来齐读这句话!

  师:谁再来谈?

  生:我谈这句话,“读书费时过多…学究故态”我觉得书读太多也不好,成呆子了。

  (生笑)

  师:是啊,读书总花好多时间,容易养成懒惰的*惯,如果老按书本的来做就成书呆子了。

  师:不错的看法。老师挺喜欢这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想想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沏一杯青茗,躺在柔软的床头,让阳光温柔地照进屋子,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师:品析句子时可以从不同角度.

  师:谁再来谈谈?(师指名)

  生:我喜欢这句“天生才干…如何修剪移接”它讲了读书可以使我们更好。

  师:为什么说天生才干是自然花草?

  生:没有修剪

  师:那么我们通过读书来修剪移接,就是读书能使我们更完美!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比喻论证。

  师:这样说理更形象易懂。(点击幻灯片)

  师:这篇文章几乎每句话都是名言,我们要把它们积累下来!

  (生齐读句子)

  师:文章围绕“读书”谈了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并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还有排比的修辞方法,使说理清晰,易懂,生动形象。

  师: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培根随笔中的精彩语句,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共读)

  师:关于逆境,美,友谊,培根是这样看的,同学们你们怎么看?跟小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

  师:在谈时我们应该注意先确立一个观点,加上有力的论据,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师:谁来谈谈?好,你来。

  生:我来说说逆境,“逆境对于积极乐观的人来说是垫脚石,对于消极,意志消沉的人来说是绊脚石,就像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就是在仓库里发明了该公司的产品的。

  师:很好啊,这位同学的观点鲜明,用了事实论据,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比喻论证。

  师:还有谁?

  生:我认为外在美不重要

  (生笑)

  师:说说理由。

  生:我们应通过读书来弥补不足,而不是之注重外在美。

  师:是啊,你从文中有了新的认识。再一个同学来

  生:我认为友谊是我们一生的宝石,应该珍惜

  师:很好,这位同学同样用了比喻论证。

  师:大家谈得不错,老师认为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有读书的机会,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回家后,请你围绕我们今天谈的话题,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

  师: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下课!

  教学反思

  教授完《谈读书》一文后获益良多,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本文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而且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并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品析探究(3)、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考虑初三学生的应试需要,在授课过程适时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如在“找话题,谈看法”环节,指导学生应先确立鲜明的观点,再找到有力的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完成对话题的论述。这就是议论文考查开放性题型时应注意的应试技巧。在与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不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致力于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教授本课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谈话导入时准备不充分,未能很好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的开始并不成功,这为后面与学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难度。在整体感知环节条理不太清晰,学生还不能很清楚地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对本文的论证结构也不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不能得到巩固。虽然本文不是严格的议论文,但属于议论性随笔,有关的知识点应该有所涉及。另外课堂需要有一个点燃激情的台阶,应设计一个问题引起学生讨论,可以是有关读书目的、读书方法或是读书作用等方面的探讨,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并化为自己对学*生活的深层次思考。在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由于未能发挥自身良好状态,与学生的交流较生硬,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这是我最遗憾的地方。

  在反复思考琢磨后,对本课教学设计做出如下调整。为加强学生对文章理解,可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提纲图来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在品析语言进入拓展延伸环节时,设计问题来过渡,如“现在社会上流传这种说法,读书根本没用,还不如来学炒股,学*如何赚钱来得实际,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利用课堂的讨论来加深认识,获得启迪。

  以上是《谈读书》一课的教学反思,这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上公开课不仅仅会留下宝贵的教学经验,还能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能力。通过参赛,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能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并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信念,将为之奋斗一生!感谢汕头市第七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感谢各位老师!

《谈读书》教学设计2

  13短文两篇

  教学方法指导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惯。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点拨法、讨论法、质疑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应该怎样读书?让我们一起去课文里找答案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狡黠(xiá)咀嚼(jǔjué)诘难(jiénàn)滞碍(zhì)

  豁然(huò)相似(sì)曲解(qū)蒸馏(liú)

  吹毛求疵(cī)

  (2)词义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在读中思考问题。朗读成诵。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性格和弥补精神缺陷。

  不求甚解:

  第一部分(1):亮敌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树靶子

  第二部分(3~4):阐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作批驳

  第三部分(5~8):阐明“不求甚解”方法可取——驳论点

  第四部分(9):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下结论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谈读书》中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的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谈读书》中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观点。

  3.《谈读书》介绍了哪几种读书方法?

  【交流点拨】文章介绍了选读、浏览、通读、精读、代读(摘要读)。

  4.《谈读书》一文提出读书有哪些作用?

  【交流点拨】读不同学科的书籍可以塑造人不同的性格,读书还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5.《不求甚解》一文开始是怎么提出观点的?

  【交流点拨】对一般人认为的“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分析,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6.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包含哪两方面内容?“不求甚解”有什么内涵?

  【交流点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要求:首先要好读书,其次,每读书必有所会意。“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要虚心,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于某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分析比较两篇短文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交流点拨】《谈读书》语言*易流畅,灵活地穿**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用语典雅,简约而富有智慧。《不求甚解》语言*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课的两篇短文向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作用、态度,我们要深入体会并加以学*,方能有所收获。

  2.拓展延伸

  学*《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②班门弄斧;③滥竽充数。

  【交流点拨】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低下”的新意。

  3.布置作业

  五、课后反思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归纳层次,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通过这种方式去引导他们了解文章的论述思路,学生的参与性和思考积极性都很高,这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两篇文章语言差别较大,学生也能自主发现和分析,让我学得本课上得比较成功。

《谈读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惯.

  教学时间:

  1课时

  第1课时

  (一)学*目标

  学*目标要具体、简要、可行、可测: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惯.

  (二)自学指导

  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明确自学的时间:

  1.学会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意思填词语:

  3.了解作者

  4.怡情傅彩

  (三)自学自测

  学生看书、看例题、做测试题,教师巡视。(教师出示问答题或测试题让学生检测自学情况)

  测试题:

  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目的。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惰、矫、迂。

  3、读书与经验互补。

  第二部分:谈读书的方法。

  1、读书要思考。

  2、读书的不同方法。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作用(益处)。

  1、正面论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2、反面论说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四)互动展评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建议教师预设)

  1、听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谈读书的?

  2、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请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大声的读一读。

  (五)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回扣目标:

  1.根据作者来谈读书,谈谈学生的读书方法。

  2.本文是随笔,没有中心论点。培根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3.归纳这篇文章的名言警句

  (六)当堂训练

  分必做题、选做题或思考题。必做题完不成的开小灶,巡视学困生,当堂批改学困生作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做到“堂堂清”。

  必做题:1.1、探究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2)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3)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4)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选做题:

  1、课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1)语言精辟,表意透彻、富有智慧,用词简明、含义深刻。

  (2)行文灵活,笔法生动,大量运用排比

  思考题:

  1、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2、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学*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板书设计:

  目的

  谈读书方法对比论证

  培根比喻论证

  教学反思:

  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谈读书》教学设计4

  一、课文内容分析

  《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态度和学*方法的三句话。第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常”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最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绝对”的意思。“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课文配有古人*地而坐,手执竹简展卷苦读的插图,和文章主题相互呼应。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好处已经有所体会,能对“读书明智”达成共识。对于文言文的学*,学生已经学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学*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等方法,关注古今异义,来理解文意。此外,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方面,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关键词的方法,实现对语文要素的落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推荐,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吗?谁能为大家简单讲一讲?(生讲述故事)

  2.我们从故事中能够看到古人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今天,我们也来学*一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请大家齐读课题《古人谈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明示文体,明确学法

  1.本课是文言文,由三个部分组成。今天,我们就先去学*前两部分。

  2.在学*文言文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学*。

  (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一)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前两则,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前两则,学生之间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关注“诲”、“识”、“耻”、“矣”、“岂”的读音。重点关注多音字“识”,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

  (二)读通语句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在老师停顿的地方,用“/”作标记。

  特别提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2.自己练*读通语句。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环节,关注多音字的字音,落实判断字音的方法。读通语句环节,关注对“听”的要求,落实边听边画的学*方法。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体现了读书训练的梯度。]

  四、再读课文,读懂读深

  (一)读懂文意

  1.自读课文,试着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前两则的意思。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

  2.小组合作,互促解疑。

  3.全班交流,师指导学生读懂文意。

  第一则重点关注: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点“耻”:以……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点“知”:前面几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通“智”,表示智慧。(渗透学法:在理解字意的时候,要根据这个字所在的语言环境来判断。)

  (3)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点“厌”:满足。(渗透学法:文言文中,要特别注意古今义区别较大的字。)

  第二则重点关注: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要点“漫浪诵读”:猜一猜,怎样读叫做“漫浪诵读”?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要点“急”:出示“急”在字典中的意思:①想要马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②使着急。③形容发怒、急躁。④很快而且猛烈,急促。⑤急迫、紧急。⑥紧急严重的事情。⑦对大家的事或别人的困难,赶着帮助。请同学们讨论,选择“急”在本课中的正确意思。(渗透学法:“急”在古文中表示重要,而现在常用的意识是着急。在学*时,这种古今义差别大的字要特别注意。)

  4.读课文。文意都读懂了,读的时候,要读出语气。

  (二)读深道理

  1.读完第一则,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来介绍读书的?

  预设:1.谦虚2.求实3.勤奋

  板书:(一)1.谦虚2.求实3.勤奋

  2.读完第二则,交流“三到”读书法。为什么要把“心到”放在最前面?谈谈自己在*时有没有做到这三点。

  预设:做到了。追问:有什么好处能分享吗?

  预设:没有做到。追问:今后打算怎么做?

  板书:(二)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设计意图:读通文意环节,采用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方式,关注并落实了古今义差别较大字的学*方法,巩固并增强了借助注释理解字意、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能力。读深道理环节,进一步探讨这两部分所蕴含的学*上的态度和方法,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学生有生长点。同时训练学生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3.读课文。道理明白了,再读课文,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交流分享,拓展延伸

  1.学*了前两则,你有什么收获?

  2.下节课我们继续学*第三则,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回顾学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古人谈读书》这篇文言文的第三则。上节课我们的学*步骤是什么?(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二、学法迁移,自主实践

  (一)同桌互助,读准读通

  1.出示学*提示。

  读准: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

  读通:与同桌一起读课文,针对停顿不一样的地方进行讨论。

  有问题记录下来,全班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知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设计意图:学生学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教师只在难点之处进行指点,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形成学*能力]

  (二)小组探究,读懂读深

  1.出示学*提示。

  读懂:借助学*第一、二则文言文的学*方法,读懂文意。遇到困难,记录下来,小组内互相解疑。

  读深:小组内用简要的话说一说曾国藩的读书要诀,并提炼出关键词。

  2.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读懂”。

  重点关注:

  (1)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断”:猜想“断”的意思,再查字典印证。

  (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河伯观海》”、“《井蛙窥天》”的故事。

  4.小组汇报“读深”。

  (1)曾国藩的读书要诀是什么?

  总结并板书:有志有识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预设: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曾国藩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预设: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

  (4)所以作者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三点很重要。

  5.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学法迁移,通过学*提示以及问题引导,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做降低了文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参与度。]

  三、夯实基础,认真写字

  1.出示本课9个生字,观察并提出最需要指导的生字,全班交流书写要点。

  预设:

  窥:上半部分“穴”的捺变成点,要写的扁而宽。左下部分“夫”的捺变成点。右下部分“见”的撇要写舒展,穿插到“夫”的下面。

  缺:右半部分“夬”稍长于左半部分“缶”。“夬”字撇的收笔要在“缶”字的下面。

  2.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已经上五年级了,有一定的写字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抓住学生写字时的难点进行点拨和指导。]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链接曾国藩的资料。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自幼勤奋好学,6岁时入私塾读书,14岁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突出。23岁中举,后考取进士,供职翰林院。曾国藩博学多才,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以《家书》(即《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所设计内容比较广泛,在*淡家常中含真是良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拓展读书名言。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曾国藩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

  五、再次读文,读书明智

  同学们,就像我们学到的,读书能让我们明智,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许多同学都爱读书,特别好。有的同学可能在读书的时候做的还不够,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定能感受到书籍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在古文的诵读中结束今天的学*吧。齐诵《古人谈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能理解和背诵关于读书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会圈点勾画和做读书卡片,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4、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概括和品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和品鉴能力。

  教学难点

  对作者富有哲理性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谈话式为主

  教学过程

  一、故事铺引

  二、个性阅读

  1、师生互读,并稍做点评。

  2、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

  思考回答:本文主要论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三、品读深究:

  再次浏览课文,要求学生:勾画你最喜欢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或者你不喜欢的句子,简述理由。

  同时通过谈话、质疑,引领学生生成、完成所提出的相关问题:(问题根据学生学*情况而定)

  四、实力做证

  1、给同学写卡片

  2、朗读:

  男生:读书足以怡情,我要读好书;读书足以傅彩,我要读好书;读书足以长才,我要读好书。

  女生:读史使人明智,我要好读书;读诗使人灵秀,我要好读书;数学使人周密,我要好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积累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

  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三)、扫清生字障碍

  生字:

  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傅()彩吹毛求疵()多音字:

  嚼好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五)、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用自己的话总结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读课文,选出你喜欢的语句,说明喜欢的理由并进行简单的赏析。(可以从语言修辞、思想内涵、表达观点、论证方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1、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作用

  2、(1)读书要仔细推敲

  (2)对不同的书,要不同地读

  (3)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笔记结合起来

  3、示例: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评析: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六)、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故事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6)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菁选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1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翻译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生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的深刻的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赏析 

  这首的意思是说,古人学*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2

  在冬日寒冷的夜晚,北风呼呼地吹着,窗外飘着鹅毛大雪,屋顶白了,外面的假山也白了……。。大诗人陆游与自己的小儿子——子聿在书房看书。

  大诗人陆游津津有味的看书,时不时拍手叫绝,时不时仰天长笑……。一旁的子聿却不想他父亲那样,一只手撑着头,感觉很痛苦。

  过了一会儿,子聿实在待不下去了,便转身离去。就在这时,陆游叫住了他陆游说:“古人做学问是不留余力的,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学*的啊!”“我会努力读书的,您就别这样了。”子聿答道。陆游有说:“子聿,你现在正是学*的时候。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要下苦功夫,才能到我这一把年纪才有所成就,你每天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光是普普通通的看一遍是不行的。要深切了解书本知识的话必须去亲自实践。你看,诗仙李白,因为去过千千万万的地方,所以写下各种诗。你现在这个年纪是应该去周游世界,进一步了解社会。我说的你明白吗?”“我明白了父亲,我以后会加倍努力,好好学*。”子聿说。

  于是,陆游怀着喜悦无比的心情写下一首朗朗上口的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7)

——《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 2

  教材简析

  《示儿》(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临终时感到悲哀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见不到祖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信失去的家园一定会被收复的坚定信念。这首诗言辞悲壮深沉,巧妙地运用诗人临终前这一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心理设置矛盾,在矛盾中展示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学会“祭、乃”两个生字;理解诗中“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2、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作业练*卡、板书设计材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随意背诵一首古诗让学生猜题、作者及朝代。师:同学们,古诗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奇丽瑰宝,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背背,看谁背得又多又好,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学*另一首古诗,它就是陆游的《示儿》。

  1、板书课题:15课 示儿(全班齐读课题)

  2、渲染氛围,听配乐诗朗诵(课件展示),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

  3、同学们知道《示儿》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么,你对陆游有多少了解呢?请你把收集到的关于作者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教师课件展示补充资料及陆游图像。

  二、学*这首古诗

  1、学*巩固“祭、乃”两个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读诗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语速、声音的高低等)。

  3、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愿意把它读懂吗?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么,还应该怎样学*呢?

  说说以往我们学*古诗有什么要求?提示学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文。

  4、再读这首诗,初步领会诗意,并思考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

  (1)想一想,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学*

  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惯,能在书上批注、画圈、思考。咱们古人所说的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或许也有一定的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这首诗的前两句。

  6、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结合课后注释或工具书,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说得不准确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1)“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中国。“同”是统一。“九洲同”是指全国统一。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从“但悲不见九洲同”这句诗中尼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诗人唯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

  7、自读自悟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后两句诗。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定”是*定,这里是指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就是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是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祀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虽然死了,还希望听到统一祖国的.消息。

  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方法很值得大家学*,现在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答)

  三、 总结全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陆游临终时对儿子们嘱咐的动人悲壮的场景吧(课件展示当时情景)!

  1、现在你理解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祀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同学们,让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全班同学带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朗读他的这首爱国诗篇吧!

  《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目标:

  ①学*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读边想。

  1)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 4

  一、 教学内容:

  教科版第五册 35页。

  二、 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

  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 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板书设计:

  示 儿

  (宋)陆游

  悲 盼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爱国 不变

  死

  《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 5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古诗――《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金兵肆虐,北方大好河山沦为金人领土,广大民众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定中原,苟延岁月。陆游自幼饱受战乱,对当时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青少年时期他便在心灵深处埋下爱国的种子。虽屡经风雨摧残,却历久弥坚。这首《示儿》是他在生命终点所发出”悲”叹。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被金兵霸占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盼望的是祖国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儿子。其间的爱国悲情感天动地,荡人肺腑。学*这首古诗,还要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联想陆游所处的时代,联想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走进文本,走进陆游心中,深刻感悟到诗人炽诚热烈的爱国情怀,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本课教学三维目标是:

  1、知识能力:学*2个生字,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疑中探寻,在寻中品味,在品中感悟古诗意蕴美。

  3、情感态度:理解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说设计理念:

  《示儿》是一首古诗,语言*实,但文笔曲折委婉,情感深厚真挚,给人以震撼。因此,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古诗词规律,切实提高人文素养”的理念,让学生悉心品悟,多元解读,深入体会诗人炽诚而热烈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课我主要采用“质疑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讨、吟诵悟读等方式来进行情感体验。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古诗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鉴于此,上课伊始,我出示画面,简要介绍《示儿》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他们结合画面解诗题,自主学*读诗文,合作探讨明诗义。作为六年级学生已有一些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示儿》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要完成上面这些任务并不难。学*这首诗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也就是悟诗情,入诗境。我是这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一)吟诵诗文知“悲”事

  学生静心吟诵诗文,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个字――悲,陆游因何而悲?学生由于对诗文已有初步了解,马上就知所“悲”之事――不见九州同。老师相机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入“悲”境

  在吟诵中简介:北宋末年,金兵屡犯中原,朝廷昏庸腐败,无心抵抗,宋军节节败退,金兵长驱直入,很快占领了国都――汴州,还掳去了两个皇帝――宋徽宗和钦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北宋宣告灭亡,从此山河破碎。钦宗的弟弟南逃到现在的杭州,建立新**――南宋,但他并不想去收复失去的土地,而是割地求和,苟且偷生。夜夜歌舞升*,朝朝饮酒取乐,遭殃的是宋朝百姓,他们饱受战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环节通过音乐的烘托,情景的营造,把学生带入陆游所处的那个悲惨而屈辱的朝代,使学生身临其境,走*陆游,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奠定基础。

  (三)多元解读品“悲”意

  假设你就是这位垂暮多病的老人,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吗?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中,和诗人同悲共吟:看到山河破碎,可以低声慢吟,悲痛欲绝;看到南宋**苟且偷生,割地求和,可以高声怒喝,无比愤慨;看到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可以忧心忡忡,愁绪满怀;想到自己重病在床,壮志未酬,可以仰天长叹,无限惆怅;想到有朝一日,祖国统一,语调铿锵,激昂坚定……在这里,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悉心体会“悲”。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个“悲”字,百千味蕴在其中,有痛有泪、有忧有恨、有憾有盼;一个“悲”字是爱与恨的交融,是情与义的化身。谁解“悲”中意?唯有静心吟。个性化的品读让学生的思绪与诗人的情感齐飞。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吟诵中得到熏陶,古诗丰富意蕴在吟诵中得到领会,教与学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拓展链接悟“悲”情

  在学生多元解读“悲”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陆游即将离开人世,他为何什么都不牵挂,而只悲“不见九州同”呢?学生结合课前收集到的陆游相关资料合作探讨,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各个时期的爱国诗句:

  二十岁时,陆游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

  (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直到四十岁他才有机会做一名小军官,而且时常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

  六十八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仍牵挂祖国的统一大业。

  (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直到八十二岁的他还在高唱:

  (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

  以上这些诗句让学生读读讲讲,弄懂诗意,使学生了解陆游的一生都是情系祖国,心系祖国。这一环节中,相关诗句的拓展链接,让学生凭借诗句走进陆游,让诗的教学充满诗意,让人物的形象”立”起来,让陆游那博大的爱国形象矗立在学生心中。

  (五)激情诵读抒“悲”声

  在学生感受出诗人伟大高尚的人格之后,我引领学生激情诵读。

  [临终之际的陆游有千言万语要说,但这万语千言只凝成二十八个字(师诵),临终之际的陆游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一首诗(女生诵),临终之际的陆游用他一怀愁绪为我们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全班齐诵)。]

  情以辞发,心随诗动.诵读声中,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感、热烈的赤子情怀感人肺腑;心潮起伏间,古诗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美妙的意境令人回味。

  一个“悲”字,让我们认识了陆游,了解了陆游;一个“悲”字,折射出陆游身上耀眼的光辉。学完本文后,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落实本组课文的要求-----从阅读内容展开联想,借以加深文章的理解,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七、说作业设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课到尾声,我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实践练*,供学生自主选择,并向课外迁移。

  1、感情背诵《示儿》并默写。

  2、发挥丰富的想象,将《示儿》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3、收集陆游的诗词或其他爱国诗歌,编写一本小诗集。

  总之,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悲”为切入点,创设情景,搭建*台,让学生走进文本,悉心品读,追“悲”溯人,走进陆游内心,让学生充分地感悟陆游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让学生在诗的王国里心随诗动,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情感得到熏陶,让学生在对诗的品味中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