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论语

《论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复*

  一、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录的孔子关于“学*”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语言,更是在学*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

《论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积累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3、认真研读课文,了解传统文化,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态度、学*方法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学*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

  背诵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三组古诗。

  二、新课导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孔子。

  三、走*孔子

  还有人说,若*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孔子。

  1、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孔子的知识。

  2、教师补充。

  四、简介《论语》

  孔子是流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北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吸取养分,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部声名远扬的《论语》。

  教师介绍《论语》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流利有感情诵读,了解大意。

  六细品课文,赏析感悟

  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在小组内读给大家听听,并谈谈为什么喜欢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名言、古诗、故事或生活中的经历)。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七、拓展延伸

  《论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哪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论语》,你还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读过哪些经典名著,给大家介绍一下,不要忘了带上你的感悟哦。

  学生展示交流。

  八、总结

  *,是一个有着三千余年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论语》《诗经》《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遗产。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够多阅读这些经典文化,感受先贤们的智慧与豪情,感受古代文人们的傲骨与诗情。总之,这些古典文学将是你养心益智的好帮手,更是你运笔挥洒自如,日后步入文学殿堂的好阶梯。

  九布置作业

  背诵《论语》六则。

《论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古人可贵的学*方法、学*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教学方式

  黑板教学

  课文脉络

  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

  整体板书

  学*方法:①②③⑥⑦

  学*态度:④⑤⑥

  个人修养:①⑧⑨⑩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已经接*尾声了。

  问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第一课时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两千多年。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时常地复*。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指演*礼、乐;复*诗、书。也含有温*、实*、练*的意思。

  ③朋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学而时*之”:“而”是连词,表顺接。

  ②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②“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①“学而时*之”中,孔子特别强调“*”的重要和乐趣。“*”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之”讲的是学*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之——学*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②知:领悟。

  ③可:可以。

  ④以:凭借。

  ⑤为:作为。

  2、翻译

  孔子说:“温*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稳。所以,我们同学复*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方法,指出在复*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我们看第四则论语。

  1、疑难字词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有害。

  2、翻译

  孔子说:“只学*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就会疑惑不解。”

  3、讲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学”当然是指学*,“思”则是指思考。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我们同学在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样说,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态度,说明学*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疑难字词

  ①诲(hùi)教导

  ②女(rǔ)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⑤乎:语音助词。

  2、翻译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3、讲解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我们来看第七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5、板书

  不知:不懂装懂——不耻下问

  ×√

  第二课时

  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翻译(先解释一半)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师法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去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

  2、讲解

  问①:大家怎么理解“师”这个字呢?——这个老师当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旁边的人。只要他们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和借鉴的地方,那他们在那方面就能够教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对不对?

  看看你们周围,说说,谁可以做你们的老师呢?(随意点出来,借机夸一下一些同学)

  问②:这样我们就可以学*别人的长处了对不对?用孔子的话是怎么说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则后半句读完好不好——引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时开始以下释义)继续: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应持什么态度?比如,我很爱睡懒觉,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你们要不要学我啊?(学生肯定答“不要”)那你们怎么做呢?引孔子的话: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别人的缺点注意改正(自己)。

  3、疑难字词

  ①善指擅长的(方面),优点,长处。

  ②不善指缺点,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个“之”: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⑤第二个“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向某一处长于自己的人学*。

  5、板书

  善:从之

  不善:改之

  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疑难字词

  ①岁寒严寒时节。

  ②凋凋谢。

  ③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2、翻译

  孔子说:“时到严寒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3、点析常识

  松柏并非不落叶,只是经得起风霜,落叶晚且新旧交替无间断而已。

  4、讲解

  **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为人便同松柏一样,松柏久耐霜寒,撑到最后,独做天地间最盎然挺立的绿树。君子亦是如此,混迹于浊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与人苟容。我国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是谁,大家知道吗——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将一个人的品质看清,因此,我们只有像松柏那样,历经考验才能得出结论。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诉人们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疑难字词

  ①言在这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个字”。

  ②行之遵照它。

  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翻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遵照它去做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讲解

  问①:这一则的中心是“恕”字。同学们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词语或成语呢?(让大家说,然后写在黑板上)宽恕、饶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问②:看这些词,“宽恕、饶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种什么态度呢?——有宽广的胸怀。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说话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变得不高兴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说话人已经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对不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为“女”字,变成“怒”。让学生理解“恕”与“怒”的转换,其实很简单)

  我们重新看孔子说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导致的结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结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遵循*等待人原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遵循*等待人的原则。

  回到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三省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谋谋划、筹划事情。

  ②)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③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④传(chuán)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与“学而时*之”的“*”字一样,指温*、实*、演*等。老师传授的知识。

  2、点析

  ①“而”的用法:表顺接。

  3、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忠竭诚?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信实相待?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认真复*?”

  4、讲解

  问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谁吗?请同学起来回答(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问②:由此可见,《论语》的确不只记录了孔子,还记录了他弟子的言行。孔子学识渊博,教育弟子时循循善诱,教出的弟子当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门生,曾参就在其中,因而他讲的言论也值得我们学*。

  在这句中,他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谁能告诉我,古语中哪个字表示“多次”,哪个字表示“自我检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读音)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为人处事和学*应有的三种态度,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做事的态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交友的态度,“传而不*乎”讲学*的态度。

  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1、讲解

  问①:大家读这一则的时候,有没有立刻想到哪个人的名字?(任贤齐,学生不懂也可提出来)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欢引古语来给孩子起名字。当然了,“任贤齐”这个不一定由此而来,但我们因此想想,以古语起名,是不是能够寄托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呢?**有个女儿叫“李敏”的,名字含义就来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讷于言必敏于行”。

  问②:大家看课文注释便可知道,“贤”指的是什么?(指贤人,做名词使用)“齐”呢?(向某人看齐,像他学*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贤齐”的,结合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我们给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那就是……(等大家一起回答,找出前半句翻译:见到贤人就向他学*,希望能和他看齐)

  问③:上一则曾子说每天要“自省”,这里孔子也“自省”了是不是,可见古人很能自我反省,从而提高。那为什么自省呢?后半句,谁能解释一下?给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后半句翻译: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2、翻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3、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方法、学*态度,强调做人要懂得“以人为镜”。

  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疑难字词

  ①弘毅刚强,勇毅。

  2、翻译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肩负沉重,路途遥远,已实行人德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3、讲解

  这一则我们从字面意思看是比较好理解的,没有那么多晦涩的词。(一一讲“弘毅”、“任”即责任,“道”即道路,“已”即停止)值得注意的是,“以为”这个词,与现代汉语完全不一样,应翻译为“以之为”。这个结构,必须把某个名词插入其中,看句子,那应该是:“以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么说理解吗?明白这个结构的用法了吗?

  读这一则,谁能想到两个成语?(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同义词:负重致远、全力以赴。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同义词:鞠躬尽瘁)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身怀抱负的人就该有坚毅的态度。

  四、布置作业

  在理解《论语》十则的基础上,任选一则,写一篇有关自己的感受或体验的短文。

《论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积累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3、认真研读课文,了解传统文化,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态度、学*方法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学*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

  背诵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三组古诗。

  二、新课导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孔子。

  三、走*孔子

  还有人说,若*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孔子。

  1、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孔子的知识。

  2、教师补充。

  四、简介《论语》

  孔子是流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北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吸取养分,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部声名远扬的《论语》。

  教师介绍《论语》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流利有感情诵读,了解大意。

  六细品课文,赏析感悟

  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在小组内读给大家听听,并谈谈为什么喜欢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名言、古诗、故事或生活中的经历)。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七、拓展延伸

  《论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哪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 《论语》,你还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读过哪些经典名著,给大家介绍一下,不要忘了带上你的感悟哦。

  学生展示交流。

  八、总结

  *,是一个有着三千余年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论语》《诗经》《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遗产。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够多阅读这些经典文化,感受先贤们的智慧与豪情,感受古代文人们的傲骨与诗情。总之,这些古典文学将是你养心益智的好帮手,更是你运笔挥洒自如,日后步入文学殿堂的好阶梯。

  九 布置作业

  背诵《论语》六则。

《论语》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预*提问:(1)大家预*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适时候提出问题:“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可能没有联系吗?

  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这一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

《论语》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预*提问:(1)大家预*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适时候提出问题:“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可能没有联系吗?

  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这一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

《论语》教学设计7

  【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学*其中的精华。

  二、预*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文本。

  (一)自主学*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语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供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方式,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点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化表达。

  教学难点

  参照权威资料独立思考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布置预*,了解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这能成为同学们的共同理想。有一部书可以随时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它就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今天开始我们来试一试,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学*能量,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传道授业的音容笑貌。但是,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语了,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还需费一番工夫,幸好我们可以借助资料和注释,并且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这一学*历程。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

  (电子幻灯展现课文内容,集中到前四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3、教师巡视教室一周,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讨论细解

  1、学生提出教师未来得及回答的问题,寻求大家帮助。

  2、将全体同学分为八个小组,每小组再重点负责一则,确保每两个小组研究同一内容。

  3、小组内交流对这则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为同学们讲解本组负责的课文内容,要求先朗读、再领读、后讲解。任务相同的小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并穿插发表意见。

  四、引导精解

  1、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点评,明确可否。

  2、教师准备如下问题,推动探究争论,引导深入理解。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中的“*”有人认为应理解为“温*”,有人认为应理解为“实践”,书下注释折中地处理,将两种解释并列出来。查阅工具书,掌握“*”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种理解更恰当。

  “*”的原意是鸟屡次拍打翅膀练*飞翔,从原意看,理解为实践或练*更为恰当,学*的乐趣也应该是学了就去实施。温故知新当然可喜,但还是没有实践的乐趣更为明确。

  (2)书下注释标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对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于“克己复礼、爱众求仁”思想的传播和施行。

  (3)分别查明“君”和“子”在称呼他人时表达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起来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义。

  “君”单独使用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子”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能不怨怒,有这种胸襟气度的确值得人崇敬,的确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联系下列观点,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则。

  《中论治学篇》: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师矣。

  《礼记中庸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则与“温故知新”一则互为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学思结合才能让学*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识,但没有疑问,没有对于疑问的深思,没有深思后的顿悟,知识永远是知识,不是学识,学*也变得索然无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当然,不能踏实为学,没有丰盈的积累和有益的参照,就只能处于虚无缥缈中。“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如果偏废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对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导与屏幕打出的这段描述有关,仔细研读这一则和所给资料,思考孔子想让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内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贱,从小就参加劳动,性格果敢爽直,时有莽撞之举,但十分敬爱孔子,闻过则喜。因此也时常得到孔子语重心长的教诲。《荀子》中记载,当时子路穿着华美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见状教导他为人应谨慎,不可以这样张扬的形象处世。子路马上出去换了一身衣服进来,但神情举止还很自负,孔子就说了课文中的话来警示他,不要不懂装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严谨处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境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

  (7)我们今天研读探讨的这四则都与为学有关,哪一点让你反观了自己的为学状况?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

  五、诵读深解

  1、学生放声朗读前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前四则。

  3、全体背诵前四则。

  六、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前四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七、板书设计

  *之——谈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乐之——学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极好方式,可谓一举双得。今天我们就来展示交流同学们就课文后半部分写的读书笔记。同学们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做如下准备: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了?”

  自知者明。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自我完善。做事尽心竭力、尽职尽责是谓“忠”,交友一诺千金、光明磊落是谓“信”,从师孜孜以求、反复实践是谓“*”。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数职,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实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难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确可行。此时,可以拷问自己主要社会角色的分数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知人者智。及时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恶,才能和谐相处。所以,不必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随时提醒自己去主动了解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高尚的人生态度,更何况,这样做了,不管别人如何,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才是拥有人生智慧的贤者,也只有这样的智者贤者,才能宠辱不惊,悠然自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看到那些缺点而(反思自己)改正。”

  学人者强。见到贤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见到贤者,渴望比肩,鲜有闻之。与贤者看齐,需要勇气和胆识,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学*,则需要有谦逊的美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同行者那里学到很多。杰出者是学*的对象,普通人也是学*的对象,学众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爱人者仁。有贤者就有不贤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看到不贤之人和不善之处,不可生厌恶之心,而应当做一面镜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赏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和做出这样的事,以谦逊的态度和悲悯的情怀面对,这就是爱人不恶人的仁者境界。

  (4)旧时乡间有这样的俗语:“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伟大。”这与孔子人生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这种傲慢心理,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之人,就是因为他能放弃与生俱来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长。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四则。

  3、全体背诵后四则。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四则。

  2、在课后“积累”的第二项和第三项中任选一项完成,有精力的同学可完成两项。

  六、板书设计

  律己省身——谋事而忠 爱人学人——不知不愠

  ——交友而信 ——见贤思齐

  ——学而时* ——必有我师

  ——患不知人 ——择善而

《论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3.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四则语录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可阅读《论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初步了解孔子及《论语》,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1.根据课后注音轻声读文,达到读音准确。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互相订正,达到“正确”这一目标。

  4.学生再练*朗读,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还要注意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掌握好句子停顿,可以同桌进行讨论,在书上做标记,并相互指导。

  5.指名读课文,全班评价

  6.出示课文范例,再引导学生练*朗读。

  7.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朗读。

  三、深入读文,理解内容。

  1.《论语》四则讲的都是为学的内容,谈了哪些关于学*的问题呢?同学们先根据课后注释理顺文章大意,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注意读讲结合,主要依前面的关于本文的译文进行讲解。

  3.现在我们来想想,课文中谈到了哪些关于学*的问题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文章。

  5.尝试着背诵。

  四、延伸

  1.你还了解哪些先哲语录呢?

  2.回忆一下有关自己学*的事,并联系这篇课文谈谈今后自己将如何学*。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语录。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阅读


《论语》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1)

——《论语》教学设计 (菁华9篇)

《论语》教学设计1

  一、 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二、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演*”。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或“复*”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不但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译文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温*)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过呢?”

  3.孔子说:“在温*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方法、学*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

  传(chuán)不*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了,然后时常复*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教学设计3

  【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学*其中的精华。

  二、预*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文本。

  (一)自主学*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语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供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方式,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点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化表达。

  教学难点

  参照权威资料独立思考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布置预*,了解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这能成为同学们的共同理想。有一部书可以随时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它就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今天开始我们来试一试,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学*能量,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传道授业的音容笑貌。但是,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语了,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还需费一番工夫,幸好我们可以借助资料和注释,并且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这一学*历程。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

  (电子幻灯展现课文内容,集中到前四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3、教师巡视教室一周,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讨论细解

  1、学生提出教师未来得及回答的问题,寻求大家帮助。

  2、将全体同学分为八个小组,每小组再重点负责一则,确保每两个小组研究同一内容。

  3、小组内交流对这则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为同学们讲解本组负责的课文内容,要求先朗读、再领读、后讲解。任务相同的小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并穿插发表意见。

  四、引导精解

  1、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点评,明确可否。

  2、教师准备如下问题,推动探究争论,引导深入理解。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中的“*”有人认为应理解为“温*”,有人认为应理解为“实践”,书下注释折中地处理,将两种解释并列出来。查阅工具书,掌握“*”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种理解更恰当。

  “*”的原意是鸟屡次拍打翅膀练*飞翔,从原意看,理解为实践或练*更为恰当,学*的乐趣也应该是学了就去实施。温故知新当然可喜,但还是没有实践的乐趣更为明确。

  (2)书下注释标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对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于“克己复礼、爱众求仁”思想的传播和施行。

  (3)分别查明“君”和“子”在称呼他人时表达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起来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义。

  “君”单独使用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子”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能不怨怒,有这种胸襟气度的确值得人崇敬,的确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联系下列观点,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则。

  《中论治学篇》: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师矣。

  《礼记中庸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则与“温故知新”一则互为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学思结合才能让学*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识,但没有疑问,没有对于疑问的深思,没有深思后的顿悟,知识永远是知识,不是学识,学*也变得索然无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当然,不能踏实为学,没有丰盈的积累和有益的参照,就只能处于虚无缥缈中。“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如果偏废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对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导与屏幕打出的这段描述有关,仔细研读这一则和所给资料,思考孔子想让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内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贱,从小就参加劳动,性格果敢爽直,时有莽撞之举,但十分敬爱孔子,闻过则喜。因此也时常得到孔子语重心长的教诲。《荀子》中记载,当时子路穿着华美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见状教导他为人应谨慎,不可以这样张扬的形象处世。子路马上出去换了一身衣服进来,但神情举止还很自负,孔子就说了课文中的话来警示他,不要不懂装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严谨处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境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

  (7)我们今天研读探讨的这四则都与为学有关,哪一点让你反观了自己的为学状况?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

  五、诵读深解

  1、学生放声朗读前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前四则。

  3、全体背诵前四则。

  六、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前四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七、板书设计

  *之——谈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乐之——学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极好方式,可谓一举双得。今天我们就来展示交流同学们就课文后半部分写的读书笔记。同学们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做如下准备: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了?”

  自知者明。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自我完善。做事尽心竭力、尽职尽责是谓“忠”,交友一诺千金、光明磊落是谓“信”,从师孜孜以求、反复实践是谓“*”。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数职,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实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难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确可行。此时,可以拷问自己主要社会角色的分数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知人者智。及时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恶,才能和谐相处。所以,不必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随时提醒自己去主动了解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高尚的人生态度,更何况,这样做了,不管别人如何,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才是拥有人生智慧的贤者,也只有这样的智者贤者,才能宠辱不惊,悠然自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看到那些缺点而(反思自己)改正。”

  学人者强。见到贤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见到贤者,渴望比肩,鲜有闻之。与贤者看齐,需要勇气和胆识,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学*,则需要有谦逊的美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同行者那里学到很多。杰出者是学*的对象,普通人也是学*的对象,学众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爱人者仁。有贤者就有不贤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看到不贤之人和不善之处,不可生厌恶之心,而应当做一面镜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赏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和做出这样的事,以谦逊的态度和悲悯的情怀面对,这就是爱人不恶人的仁者境界。

  (4)旧时乡间有这样的俗语:“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伟大。”这与孔子人生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这种傲慢心理,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之人,就是因为他能放弃与生俱来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长。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四则。

  3、全体背诵后四则。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四则。

  2、在课后“积累”的第二项和第三项中任选一项完成,有精力的同学可完成两项。

《论语》教学设计5

  一、教材解析:

  第十板块即:先哲语录,这一板块包括《论语四则》、《舍生取义》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四则》是从《论语》中挑选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含义丰富,对于学生的学*、教育、思想很有启迪作用。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态度,劝诫人们对学*要诚实等。四则语录,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语言凝练,千古流传,值得我们学*。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二是引领学生体会先哲语录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理念:

  小学学*文言文体现了小学向初中的一个过渡。所以在人教版、长春版等教材为了体现小学和初中的这种衔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文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通过本组课文的学*重在,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读出理解,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对本篇文言文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和多种形式的诵读,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四、教学重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读成诵,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教法选择: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里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收集资料交流法、各种形式的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提问法、体验法。

  七、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已经进入高段,通过四年循序渐进的学*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而且上册刚刚学了三则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图序》,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是本册的这两篇孔孟的先哲语录中的经典名句和道理对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定会使学生学出趣味,学出感悟。

  八、教学时间: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虽少却很充实,语句虽短却很具体,而且对于《论语》、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也要有所了解,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课时的时间: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生本对话,了解论语。

  1、课件出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课件演示)

  3、今天的语文课,让我们走*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预*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课前的阅读文本和收集资料就是让学生与文本首次对话,扫清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愿意把自己对孔子的了解与大家分享。在师生资料的整合中,激发学*课文的兴趣,学生有强烈的.了解《论语》,学*佳句的愿望。

  (二)、师生对话,指导诵读。

  1.学生逐句自由读文,适时纠正字音。

  2、指名读,全班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4.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轻声练*,画出节奏。

  4.指名读,规范节奏,语调。

  5.学生个性读,师生评价。

  6.小组同学比赛读。

  (学*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质疑思辨是关键的过程。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三)、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内容。

  1、小组内通过注释和资料说说你对这四句话的理解和疑惑。

  2、小组汇报。重点理解患、诲故自省等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生本对话,读出韵味。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五、书写患、贤两字,重点指导贤字.

  六、作业。朗读课文。查找论语中有关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一)、生本对话,复*引入。

  1、(放古筝曲子,课件演示进入文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载道”。《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2、教师复*提问“患、诲、汝、故、自省”词的意思。

  (此环节以《论语》这部经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其蕴含的道理,再通过复*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的含义。)

  (二)、与孔子对话

  教师讲述孔子《两小儿辩日》逸事,鼓励学生谈体会。你还听说过那些有关孔子的故事,说一说你的感受。

  (三)、与自己对话,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经验,说说你的体会。(课件演示)

  (这样设计以故事的情节促进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升华学生对深刻哲理的认识。)

  (四)、生本对话,浓缩成语

  学生自由读文,提炼出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

  (五)背诵

  1.在上面的学*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师要乘胜追击,同学们能够从古文中想到经典,学*古文还非常注重积累,鼓励学生背诵。

  2.背诵也要采用多种形式。

  (此环节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熟读成诵,激励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先哲语录,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业。背诵课文。

《论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⑴ 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 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 吾日三省吾身。

  ⑶ 传不*乎?

  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后五段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方法。

  2、学*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

《论语》教学设计7

  一、教材解析:

  第十板块即:先哲语录,这一板块包括《论语四则》、《舍生取义》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四则》是从《论语》中挑选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含义丰富,对于学生的学*、教育、思想很有启迪作用。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态度,劝诫人们对学*要诚实等。四则语录,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语言凝练,千古流传,值得我们学*。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二是引领学生体会先哲语录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理念:

  小学学*文言文体现了小学向初中的一个过渡。所以在人教版、长春版等教材为了体现小学和初中的这种衔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文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通过本组课文的学*重在,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读出理解,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对本篇文言文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和多种形式的诵读,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四、教学重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读成诵,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教法选择: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里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收集资料交流法、各种形式的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提问法、体验法。[

  七、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已经进入高段,通过四年循序渐进的学*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而且上册刚刚学了三则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图序》,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是本册的这两篇孔孟的先哲语录中的经典名句和道理对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定会使学生学出趣味,学出感悟。

  八、教学时间: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虽少却很充实,语句虽短却很具体,而且对于《论语》、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也要有所了解,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课时的时间: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生本对话,了解论语。

  1、课件出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课件演示)

  3、今天的语文课,让我们走*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预*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课前的阅读文本和收集资料就是让学生与文本首次对话,扫清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愿意把自己对孔子的了解与大家分享。在师生资料的整合中,激发学*课文的兴趣,学生有强烈的了解《论语》,学*佳句的愿望。

  (二)、师生对话,指导诵读。

  1.学生逐句自由读文,适时纠正字音。

  2、指名读,全班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4.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轻声练*,画出节奏。

  4.指名读,规范节奏,语调。

  5.学生个性读,师生评价。

  6.小组同学比赛读。

  (学*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质疑思辨是关键的过程。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三)、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内容。

  1、小组内通过注释和资料说说你对这四句话的理解和疑惑。

  2、小组汇报。重点理解患、诲故自省等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生本对话,读出韵味。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五、书写患、贤两字,重点指导贤字.

  六、作业。朗读课文。查找论语中有关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一)、生本对话,复*引入。

  1、(放古筝曲子,课件演示进入文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载道”。《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2、教师复*提问“患、诲、汝、故、自省”词的意思。

  (此环节以《论语》这部经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其蕴含的道理,再通过复*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的含义。)

  (二)、与孔子对话

  教师讲述孔子《两小儿辩日》逸事,鼓励学生谈体会。你还听说过那些有关孔子的故事,说一说你的感受。

  (三)、与自己对话,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经验,说说你的体会。(课件演示)

  (这样设计以故事的情节促进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升华学生对深刻哲理的认识。)

  (四)、生本对话,浓缩成语

  学生自由读文,提炼出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

  (五)背诵

  1.在上面的学*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师要乘胜追击,同学们能够从古文中想到经典,学*古文还非常注重积累,鼓励学生背诵。

  2.背诵也要采用多种形式。

  (此环节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熟读成诵,激励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先哲语录,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业。背诵课文。

《论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古人可贵的学*方法、学*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方式】黑板教学

  【课文脉络】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

  【整体板书】

  学*方法:①②③⑥⑦

  学*态度:④⑤⑥

  个人修养:①⑧⑨⑩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已经接*尾声了。

  问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第一课时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两千多年。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时常地复*。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指演*礼、乐;复*诗、书。也含有温*、实*、练*的意思。

  ③朋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学而时*之”:“而”是连词,表顺接。

  ②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②“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①“学而时*之”中,孔子特别强调“*”的重要和乐趣。“*”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之”讲的是学*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之——学*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②知:领悟。

  ③可:可以。

  ④以:凭借。

  ⑤为:作为。

  2、翻译

  孔子说:“温*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稳。所以,我们同学复*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方法,指出在复*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我们看第四则论语。

  1、疑难字词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有害。

  2、翻译

  孔子说:“只学*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就会疑惑不解。”

  3、讲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学”当然是指学*,“思”则是指思考。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我们同学在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样说,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态度,说明学*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疑难字词

  ①诲(hùi)教导

  ②女(rǔ)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⑤乎:语音助词。

  2、翻译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3、讲解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我们来看第七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5、板书

  不知:不懂装懂——不耻下问

  ×√

  第二课时

  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翻译(先解释一半)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师法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去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

  2、讲解

  问①:大家怎么理解“师”这个字呢?——这个老师当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旁边的人。只要他们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和借鉴的地方,那他们在那方面就能够教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对不对?

  看看你们周围,说说,谁可以做你们的老师呢?(随意点出来,借机夸一下一些同学)

  问②:这样我们就可以学*别人的长处了对不对?用孔子的话是怎么说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则后半句读完好不好——引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时开始以下释义)继续: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应持什么态度?比如,我很爱睡懒觉,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你们要不要学我啊?(学生肯定答“不要”)那你们怎么做呢?引孔子的话: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别人的缺点注意改正(自己)。

  3、疑难字词

  ①善指擅长的(方面),优点,长处。

  ②不善指缺点,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个“之”: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⑤第二个“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向某一处长于自己的人学*。

  5、板书

  善:从之

  不善:改之

  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疑难字词

  ①岁寒严寒时节。

  ②凋凋谢。

  ③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2、翻译

  孔子说:“时到严寒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3、点析常识

  松柏并非不落叶,只是经得起风霜,落叶晚且新旧交替无间断而已。

  4、讲解

  **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为人便同松柏一样,松柏久耐霜寒,撑到最后,独做天地间最盎然挺立的绿树。君子亦是如此,混迹于浊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与人苟容。我国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是谁,大家知道吗——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将一个人的品质看清,因此,我们只有像松柏那样,历经考验才能得出结论。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诉人们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疑难字词

  ①言在这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个字”。

  ②行之遵照它。

  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翻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遵照它去做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讲解

  问①:这一则的中心是“恕”字。同学们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词语或成语呢?(让大家说,然后写在黑板上)宽恕、饶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问②:看这些词,“宽恕、饶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种什么态度呢?——有宽广的胸怀。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说话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变得不高兴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说话人已经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对不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为“女”字,变成“怒”。让学生理解“恕”与“怒”的转换,其实很简单)

  我们重新看孔子说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导致的结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结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遵循*等待人原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遵循*等待人的原则。

  回到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三省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谋谋划、筹划事情。

  ②)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③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④传(chuán)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与“学而时*之”的“*”字一样,指温*、实*、演*等。老师传授的知识。

  2、点析

  ①“而”的用法:表顺接。

  3、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忠竭诚?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信实相待?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认真复*?”

  4、讲解

  问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谁吗?请同学起来回答(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问②:由此可见,《论语》的确不只记录了孔子,还记录了他弟子的言行。孔子学识渊博,教育弟子时循循善诱,教出的弟子当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门生,曾参就在其中,因而他讲的言论也值得我们学*。

  在这句中,他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谁能告诉我,古语中哪个字表示“多次”,哪个字表示“自我检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读音)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为人处事和学*应有的三种态度,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做事的态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交友的态度,“传而不*乎”讲学*的态度。

  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1、讲解

  问①:大家读这一则的时候,有没有立刻想到哪个人的名字?(任贤齐,学生不懂也可提出来)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欢引古语来给孩子起名字。当然了,“任贤齐”这个不一定由此而来,但我们因此想想,以古语起名,是不是能够寄托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呢?**有个女儿叫“李敏”的,名字含义就来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讷于言必敏于行”。

  问②:大家看课文注释便可知道,“贤”指的是什么?(指贤人,做名词使用)“齐”呢?(向某人看齐,像他学*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贤齐”的,结合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我们给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那就是……(等大家一起回答,找出前半句翻译:见到贤人就向他学*,希望能和他看齐)

  问③:上一则曾子说每天要“自省”,这里孔子也“自省”了是不是,可见古人很能自我反省,从而提高。那为什么自省呢?后半句,谁能解释一下?给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后半句翻译: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2、翻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3、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方法、学*态度,强调做人要懂得“以人为镜”。

  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疑难字词

  ①弘毅刚强,勇毅。

  2、翻译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肩负沉重,路途遥远,已实行人德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3、讲解

  这一则我们从字面意思看是比较好理解的,没有那么多晦涩的词。(一一讲“弘毅”、“任”即责任,“道”即道路,“已”即停止)值得注意的是,“以为”这个词,与现代汉语完全不一样,应翻译为“以之为”。这个结构,必须把某个名词插入其中,看句子,那应该是:“以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么说理解吗?明白这个结构的用法了吗?

  读这一则,谁能想到两个成语?(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同义词:负重致远、全力以赴。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同义词:鞠躬尽瘁)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身怀抱负的人就该有坚毅的态度。

  四、布置作业

  在理解《论语》十则的基础上,任选一则,写一篇有关自己的感受或体验的短文。

《论语》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预*提问:(1)大家预*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适时候提出问题:“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可能没有联系吗?

  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这一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


《论语》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2)

——《论语》读书心得 (菁华9篇)

《论语》读书心得1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传世名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伦理、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当今许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险品。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学生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再来看看孔子的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这是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凡此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它们至今仍在我国甚至世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以说,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正因为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所以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读《论语》,老师们请多关注孔子作为“教师”形象出现的精彩言论。可以说,孔子是*历史上教师的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教师的优良传统。他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语》读书心得2

  当你灰心丧气时,名著为你排忧解难;当你高兴快乐时,名著与你一起欢笑;当你无所事事时,名著给你笑声连连。四书之一《论语》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品读这本书,让我们在一句句话、一幅幅画、一个个人物中悟出许许多多的人生哲。

  为人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仁”,而这句话正好体现出“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像“君子**之美,不**之恶”等等都能体现出。我的感受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做到“仁”,那么我们就会博得别人的好感和青睐。

  道德品质,“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不能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要宽容大气而且谦虚一些,这样就算得上是一个接*于完美的人了。我的感受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也不会得到重用。

  学而不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十分重视“博学”,全篇共四十三章言及学,共出现六十五个“学”字。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学*,并且教导学生也要勤思敏学。我的感受是:当我们学*时,一定要学透彻,学明白,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朋友们,快快再次拿起这本书读一读吧!你会发现,《论语》其实充满了奥秘与神奇。朋友们,让我们多读好书,多读名著,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携手共同创造明天的辉煌吧!

《论语》读书心得3

  《论语》,不得不说,它对后来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发!

  随着现代文化的逐步发展,《论语》也被人们翻译、演绎了出来。有的为了方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含的人生道理,它被人们改编成了电影、动画片等等。

  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论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随着它的广泛传播,人们现在对《论语》的传播的方法的看法也越来越大。因为为了使更多人知道理(了解)《论语》,就把它弄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势来传播,那些电视剧或是电影为了提高收视率,就把《论语》的内容篡来改去,没有尊重历;打不的人为了敷衍了事,并没有把握和充分散发出《论语》的本质,有违《论语》的本质;也有人认为这是是可以接纳的,因为它假进了文化的传播。

  人们各有各的意见。或许吧,现在《论语》的传播方法确实各有各的意见。就像古人说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的确,现在的《论记》被人们搞成了事事非非的样子,这就有违了《论语》的实质。但这也有它对立的一面,这促进了《论语》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论语》。

  如大家所知,《论语》告诫了人们的言行举止;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来对待学*;遇到困难时的态度。

  我们不应该只片面地去看待事物,要全面地去看,去了解它所含的最深刻的意义。就像这《论语》,人们对它的传播方式各怀意见,虽然它现在的传播方法被我们所不以同,但不可否认的的是,它确实,真真实实地使知道《论语》的人越来越多。这使得更多的人通过《论语》所述的,养成了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行为*惯。

  因此,我认为通过媒体传播的方法是可行的!

《论语》读书心得4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凡的人学*,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书心得5

  论语为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所撰写,它不似同时期名著道德经有老子为其编著的逻辑和写作结构,径直由*常与弟子的对话而组成,在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为,政治的哲理,较之于道德经所需的文学素养论语采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相较于老子的“个人熏陶”孔子的“成功”也不为之过。

  想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实属事出有因,毕竟法家过于严酷,墨家过于功利,道家过于仙风道骨。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此为孔子之孝道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此为孔子之学道。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此为孔子之交友观。

  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此为孔子之人生观。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过,肆意,流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几于道,谓圣人。

《论语》读书心得6

  于丹所谈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自己行为的拓展,也如论语中所讲,一个人:“心中有眼中就有”,一天充足的阳光、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于丹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

  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为人正直,坦荡刚正,顶天立地的朋友,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宽容的朋友,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更容易让我们从内心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可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偏辟、善柔、便妄三种坏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他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优柔寡断的朋友往往会干扰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而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往往会让你我付出惨痛的代价。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于丹论语心得》,不正是这样一位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吗?

《论语》读书心得7

  最*读论语,读于丹的解读论语,有了新的感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与感悟。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做一个学*型的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听信别人。

  只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就会疑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而学*,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大脑却一片空白,学*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在思考,也在于吸收。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学*。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一定的学*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因学*而思考,而感到充实。因思考而学*,而感到明智。可见,学*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强调学*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读书心得8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初春的夜晚,仔细品味着一本蓝色仿线装的、薄薄的小书——《论语》,心里别有一番滋味。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得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

  想想在这个信息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r。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本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IgB。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7L于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做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于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我们*人可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等级社会的生活经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鼻屯二三一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白扫门前雷,莫管他人瓦上霜……总之,我们*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人是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在任何的环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最喜欢内耗,*,最容易忘记过去,最经常变得麻木不仁,最喜欢隔岸观火,允当看客的。好了,不说丁,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原以为可以用笔做刀创,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地呼喊,惊醒沉睡的*人。可是他锗厂,文学的力量毕竟有限,鲁迅本人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是*率领的,手握着真正的枪杆子的百万雄师,彻底改变了*。

  不论是孔子,还是鲁迅,他们对人件善恶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商让历史去评说了。

《论语》读书心得9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得到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也没有好好看,一直搁在书架上,直到前一阵子我一时兴起,随手拿来翻了几页,我就被于丹深入浅出的解读给吸引住了。所以,接下来我便一口气将他读完,不敢说读完后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想法。

  《论语》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在后来又陆陆续续学*一点,但是学得也不是很齐全,因为处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都难以静下心去研究2500多年前古人的思想,于丹老师却做到了,她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

  这些解读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快餐,在这些易于消化的经典解读中,于丹教授讲解的仁爱之道也使我启发很大:仁爱是做人根本。仁爱讲求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宽则得众,你对别人宽和,会换来世界给你的一个回馈。于丹在书中写道: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的教学的态度。这让我想到我的工作,我面对一群天真而顽皮得孩子,他们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当他们的表现令我失望时,我总是责怪他们,用强硬的语气压制他们,学生也许是口服心不服,也许对我是畏大于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强迫别人去干。

  那么,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呢,希望老师怎样和自己交流。尊重学生,*等对待学生,这也符合当今提倡的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让学生徜徉在这种*等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适应这种关系,喜爱这种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延伸到他的处世之道,这也不正是我们应该教授给我们孩子的吗?

  我们读一本书,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虽说于丹这本书在网络上有颇多争议,但我还是想成为其追捧一族,毕竟和它偶然的邂逅,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于丹的《论语》心得对我是一种引领,它使我更用心的去体验每日的工作和生活。


《论语》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3)

——《论语》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论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积累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3、认真研读课文,了解传统文化,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态度、学*方法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学*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

  背诵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三组古诗。

  二、新课导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孔子。

  三、走*孔子

  还有人说,若*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孔子。

  1、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孔子的知识。

  2、教师补充。

  四、简介《论语》

  孔子是流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北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吸取养分,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部声名远扬的《论语》。

  教师介绍《论语》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流利有感情诵读,了解大意。

  六细品课文,赏析感悟

  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在小组内读给大家听听,并谈谈为什么喜欢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名言、古诗、故事或生活中的经历)。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七、拓展延伸

  《论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哪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论语》,你还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读过哪些经典名著,给大家介绍一下,不要忘了带上你的感悟哦。

  学生展示交流。

  八、总结

  *,是一个有着三千余年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论语》《诗经》《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遗产。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够多阅读这些经典文化,感受先贤们的智慧与豪情,感受古代文人们的傲骨与诗情。总之,这些古典文学将是你养心益智的好帮手,更是你运笔挥洒自如,日后步入文学殿堂的好阶梯。

  九布置作业

  背诵《论语》六则。

《论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为我们阐释了对今天的学生仍有指导作用的学*方法和态度,还有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本课涉及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惯和学**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行为*惯,深入养成教育。

  【教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关于学*方法和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的深刻内涵。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

  师: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师:我们今天学*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为课文学*做准备。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

  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

  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自由练读

  朗读提示: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4.指名朗读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从朗读开始进入课文学*,通过朗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4)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高兴)

  乐

  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之(代词,指学*的内容)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

  2.理解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针对性精讲

  4.翻译全文,贯通文意

  5.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论语》是*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默读,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再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和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自主译读课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贯通文意,达到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学*目标。

  四、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熟练背诵本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检查课文背诵

  2.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中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

  师: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阐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方法,说明了温*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的是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

  师:《〈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预设

  课件出示:

  治学篇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态度)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语录”分类归纳,既整理了思维,启迪了思考,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做了准备。

  1.品读“治学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

  (1)思考: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预设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3)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拉*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学*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古为今用。

  2.品读“修身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

  师: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交流明确)

  预设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思”,就是广泛学*,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

  (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预设

  坚定志向,加强学*,加强自我反省,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板块,精心整合了教学内容,细致地安排了学生的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运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节课分三步(“朗读—解读—吟诵”)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第二课时通过分类品读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疑难探究】

  《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

  ①关于学*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精神。

  ②关于学*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③关于学*的内容。孔子主张学*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的根本,学*重在抓住根本。

  ④关于学*的目的。孔子认为,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学*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论语》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预*提问:(1)大家预*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适时候提出问题:“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可能没有联系吗?

  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这一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

《论语》教学设计4

  《〈论语〉十二则》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朗读教学法 探究法 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熟读,明白其内涵,通过讨论,掌握其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但这并不等于说,《论语》就是*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设计5

  一、教材解析:

  第十板块即:先哲语录,这一板块包括《论语四则》、《舍生取义》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四则》是从《论语》中挑选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含义丰富,对于学生的学*、教育、思想很有启迪作用。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态度,劝诫人们对学*要诚实等。四则语录,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语言凝练,千古流传,值得我们学*。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二是引领学生体会先哲语录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理念:

  小学学*文言文体现了小学向初中的一个过渡。所以在人教版、长春版等教材为了体现小学和初中的这种衔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文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通过本组课文的学*重在,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读出理解,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对本篇文言文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和多种形式的诵读,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四、教学重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读成诵,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教法选择: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里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收集资料交流法、各种形式的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提问法、体验法。[

  七、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已经进入高段,通过四年循序渐进的学*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而且上册刚刚学了三则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图序》,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是本册的这两篇孔孟的先哲语录中的经典名句和道理对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定会使学生学出趣味,学出感悟。

  八、教学时间: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虽少却很充实,语句虽短却很具体,而且对于《论语》、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也要有所了解,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课时的时间: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生本对话,了解论语。

  1、课件出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课件演示)

  3、今天的语文课,让我们走*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预*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课前的阅读文本和收集资料就是让学生与文本首次对话,扫清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愿意把自己对孔子的了解与大家分享。在师生资料的整合中,激发学*课文的兴趣,学生有强烈的了解《论语》,学*佳句的愿望。

  (二)、师生对话,指导诵读。

  1.学生逐句自由读文,适时纠正字音。

  2、指名读,全班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4.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轻声练*,画出节奏。

  4.指名读,规范节奏,语调。

  5.学生个性读,师生评价。

  6.小组同学比赛读。

  (学*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质疑思辨是关键的过程。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三)、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内容。

  1、小组内通过注释和资料说说你对这四句话的理解和疑惑。

  2、小组汇报。重点理解患、诲故自省等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生本对话,读出韵味。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五、书写患、贤两字,重点指导贤字.

  六、作业。朗读课文。查找论语中有关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一)、生本对话,复*引入。

  1、(放古筝曲子,课件演示进入文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载道”。《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2、教师复*提问“患、诲、汝、故、自省”词的意思。

  (此环节以《论语》这部经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其蕴含的道理,再通过复*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的含义。)

  (二)、与孔子对话

  教师讲述孔子《两小儿辩日》逸事,鼓励学生谈体会。你还听说过那些有关孔子的故事,说一说你的感受。

  (三)、与自己对话,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经验,说说你的体会。(课件演示)

  (这样设计以故事的情节促进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升华学生对深刻哲理的认识。)

  (四)、生本对话,浓缩成语

  学生自由读文,提炼出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

  (五)背诵

  1.在上面的学*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师要乘胜追击,同学们能够从古文中想到经典,学*古文还非常注重积累,鼓励学生背诵。

  2.背诵也要采用多种形式。

  (此环节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熟读成诵,激励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先哲语录,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业。背诵课文。


《论语》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4)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实用5份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1

  一、教材解析:

  第十板块即:先哲语录,这一板块包括《论语四则》、《舍生取义》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四则》是从《论语》中挑选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含义丰富,对于学生的学*、教育、思想很有启迪作用。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态度,劝诫人们对学*要诚实等。四则语录,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语言凝练,千古流传,值得我们学*。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二是引领学生体会先哲语录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理念:

  小学学*文言文体现了小学向初中的一个过渡。所以在人教版、长春版等教材为了体现小学和初中的这种衔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文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通过本组课文的学*重在,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读出理解,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对本篇文言文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和多种形式的诵读,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四、教学重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读成诵,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教法选择: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里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收集资料交流法、各种形式的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提问法、体验法。[

  七、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已经进入高段,通过四年循序渐进的学*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而且上册刚刚学了三则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图序》,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是本册的这两篇孔孟的先哲语录中的经典名句和道理对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定会使学生学出趣味,学出感悟。

  八、教学时间: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虽少却很充实,语句虽短却很具体,而且对于《论语》、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也要有所了解,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课时的时间: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生本对话,了解论语。

  1、课件出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课件演示)

  3、今天的语文课,让我们走*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预*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课前的阅读文本和收集资料就是让学生与文本首次对话,扫清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愿意把自己对孔子的了解与大家分享。在师生资料的整合中,激发学*课文的兴趣,学生有强烈的了解《论语》,学*佳句的愿望。

  (二)、师生对话,指导诵读。

  1.学生逐句自由读文,适时纠正字音。

  2、指名读,全班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4.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轻声练*,画出节奏。

  4.指名读,规范节奏,语调。

  5.学生个性读,师生评价。

  6.小组同学比赛读。

  (学*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质疑思辨是关键的过程。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三)、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内容。

  1、小组内通过注释和资料说说你对这四句话的理解和疑惑。

  2、小组汇报。重点理解患、诲故自省等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生本对话,读出韵味。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五、书写患、贤两字,重点指导贤字.

  六、作业。朗读课文。查找论语中有关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一)、生本对话,复*引入。

  1、(放古筝曲子,课件演示进入文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载道”。《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2、教师复*提问“患、诲、汝、故、自省”词的意思。

  (此环节以《论语》这部经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其蕴含的道理,再通过复*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的含义。)

  (二)、与孔子对话

  教师讲述孔子《两小儿辩日》逸事,鼓励学生谈体会。你还听说过那些有关孔子的故事,说一说你的感受。

  (三)、与自己对话,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经验,说说你的体会。(课件演示)

  (这样设计以故事的情节促进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升华学生对深刻哲理的认识。)

  (四)、生本对话,浓缩成语

  学生自由读文,提炼出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

  (五)背诵

  1.在上面的学*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师要乘胜追击,同学们能够从古文中想到经典,学*古文还非常注重积累,鼓励学生背诵。

  2.背诵也要采用多种形式。

  (此环节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熟读成诵,激励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先哲语录,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业。背诵课文。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

  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

  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1、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

  (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

  (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

  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

  择友(6、7章)

  处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

  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如:517子曰:“晏*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如何与人交往,让人“久而敬之”。

  3、联系实际,生动理解《论语》在今天的意义。用《论语》具有的警醒意义的话反思我们的言行,鞭策我们进步。如: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体生活。

  注:活动应充分体现儒家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鼓励学生反省自己,反思生活,不可泛泛而论。

  (形式:分组讨论,就某一论题设正反方辩论,写小论文。)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古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点

  1.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具 学具PPT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三、探究学*、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方法,阐述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板书设计《论语》十二章 学*方法

  学*态度

  修身做人

  教学反思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积累语言的*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孔子,一起学*《论语十二章》。

  2、写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3、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4、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6、全文分析

  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

  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

  通过学*《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

  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不学*《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

  7、写作特点

  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丰富多变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5

  1、试题取材范围

  《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见下)。

  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2、《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层次

  教学内容

  价值目标

  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层次下工夫。

  2、《〈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

  1、名句默写(填空)

  可能存在的.问题:①懒得背;②不熟练;③错别字;④轻视《论语》名句

  2、文本探究(简答)

  一模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

  主要应该是结合虚词的那道选择题,极有可能挑几个《论语》的虚词,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哉若人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三、复*策略

  1、教师要督导学生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2、有必要将18个文言虚词用《论语》中的句子集成整理、训练一下;

  3、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消灭错别字;

  4、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透弄熟。

  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学生能脱离教材说得清吗?

  5、要模仿样卷,针对性地或选择或原创或整合一些好题,进行一定量的练*与讲解,加强应试技能的训练;

  6、要加强解探究题的格式规范化指导,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须告诫学生拓展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兴发飙。

  探究题答题具有论辩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7、不要忽视了每篇课文后的那道探究题,很有重新疏理的必要。

  8、根据你的研究,有选择地覃研十课中的重点难点段落,引领学生沿着字词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释三能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