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春节,北京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2、给这些词语排序,找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3、导入课文:老舍先生仅用了一千多字就把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欢乐喜庆的画面呈现了出来。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4、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认真阅读感受深的部分,请简单写出批注。

  (3)练*有感情朗读。

  二、深入课文,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对照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二)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汇报,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读悟结合。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腊八粥材料的丰富及作者运用到了打比方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不仅材料丰富,还表达了丰收的景象,是丰收的代表。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引人资料,感悟深情

  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离开了北京25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所写的文章,充满了他对北*春节的向往与喜爱。通过引入老舍先生曾写的《想北*》一文的片段,请学生读一读,进而感受到本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这种想北*、爱北*的深深情感。

  五、拓展延伸

  自由交流说一说自家都是怎么过春节的。

  六、总结全文

  春节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个传统节日,各种*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我们的身边,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了,更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一定会继续延续下去,延续到将来的。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收

  二十三 求*安

  有详 除夕 共团圆 美好

  有略 初一 送祝福 期望

  十五 好兆头

  十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重点认知,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四、反顾整体,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3

  一、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单元《过年》中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散文。文章共有7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根据课文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和认知现状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在原有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自学9个生字并会组词。

  2、读熟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把自己*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

  二、广泛搜集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处理资料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过年方面的知识。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的资料。

  三、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拉*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你们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字进行读、写的指导。

  (三)、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过年”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这些材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书、问别人)

  3、老师通过看教学参考书和上网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过年的资料,你们想听听吗?教师口述介绍。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4、小结:看来呀,只要我们肯动手去找,动脑去想,动口去问就能获得知识。我们既然知道了过年的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是怎样一个热闹的场面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通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

  (五)、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同学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同桌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用“……要……还要……”说一句话并互相订正。

  4、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教师引读第三段

  师:到了腊月十九日——(生读)

  5、范读第四自然段,生细细品味并做出评价。体会除夕的热闹景象。

  6、男女生比读第五自然段。解决不理解的词“截然不同”并摘抄下来。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去感受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7、师生对擂读第六自然段,使学生的学*兴趣进一步升华,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个排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再次通读全文,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师同时板书)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气氛。

  3、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

  (八)、课外作业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大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课后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小结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一学期的学*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分类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写明是哪类材料,以备用。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4

  学*目标 :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引题。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想不想听?知道里面说的什么节日吗?(春节)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的理由。

  2、提起春节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板书:北京的春节 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检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忙乱、团圆)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 下面老师请你们默读,请快速地浏览,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做上标记。开始。

  2、都画好了吧,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 )…… 生交流,教师板书:腊八 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这就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同学们,在这些重要的日子中老舍爷爷特别详写了哪些日子.(学生说师作出标记)

  四、品读课文

  1、在老舍爷爷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下面请同学们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和大家交流交流。

  2、师:画完了吗?哪位同学能和大家交流一下?

  (1)腊八

  学生交流 :

  1、腊八的当天要做的两件大事是哪两件吗?(鳌腊八粥 泡腊八蒜)

  2、师配合图片。 (那你知道腊八粥是有哪些东西熬制的吗?那老舍先生是怎么形容的?感觉到老舍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师:腊八蒜你们见过吗?老舍先生又是怎么描写的?能读读吗?

  师:听了有什么感受,试想象。

  (2)除夕,生交流。

  “ 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病疫等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听着喜庆的鞭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生试说。

  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这是一种合家团圆的热闹,一起来读出这种热闹。

  (3)大年初一

  初一的景象和除夕相同吗?( 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我们请男生和女生分别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看谁读得好! 学生评价。 师小结。

  (4)元宵节

  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11—12自然段,找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

  1、老北京的灯我们是看不到了,那就看看老师准备的灯吧。出示图片。

  2、观看幻灯片(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先自己练*读读。然后分小组比赛读)。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拍着,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 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 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六、拓展延伸

  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有不同的*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和同桌说一说。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 祥和 团圆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惯。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而传承千百年的*传统风俗文化节日“春节”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朴素而生动的表达出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温馨和美好,是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风俗拓展有关只是的很有用的素材。

  学情分析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因此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风俗、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看看表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春节),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这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老舍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那现在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老舍?

  二、初读感知

  (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完成以下三个题目:

  1、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作者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3、作者详写的是哪几个日子,略写的是哪几个日子?

  (二)交流

  1、检查生字词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3、作者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从这道练*题中,你发现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4、作者详写的是哪几个日子,略写的是哪几个日子?从这道题的回答中,你发现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啊?

  三、研读赏析

  请你从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中任选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好好研读相关段落,看看这个日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并且还要划出其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并简单的做一下批注。

  (一)腊八

  腊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重点句交流: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引号里面是个什么句子?文章当中引用这样的句子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师小结:老舍先生很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后来“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通过老舍说的这句话,你感觉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幽默风趣)带着这种风趣幽默,再读这句话。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1、你对这个句子怎么做的批注?(抓色如翡翠色味双全)腊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个又一个饺子,吃得很香很美味)你想不想吃?那让我们把这两个词送入句子中美美的品一品这腊八蒜吧。(读到年底、、、、、、、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指名读,齐读)

  作者运用了两个词,就使腊八蒜这么馋人,那你觉得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啊?(简练准确)

  (二)除夕

  除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守夜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看来除夕留给大家的总体印象是热闹。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你会发现这一句是个什么句子?除了以上同学谈到的那一些,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闹?看来字里行间都在写热闹,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热闹。

  再看一下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特点?

  (三)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重点句: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对比)

  那这一天人们有哪些活动呢?请结合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这类提示性的词语来说。

  (四)元宵节

  春节的高潮是一个接着一个,过完了除夕、过初一,那春节的第三个高潮是什么?(元宵节)你怎么知道的?(重点句: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品读“又”字)

  那请同学们同位合作学*元宵节部分,看看元宵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部分在写法上又有什么特点呢?可从从表达手法和结构特点两方面考虑。

  (1)说说元宵节的风俗*惯。(观花灯吃元宵)

  (2)作者着重写了哪部分?那你现在知道表达特点这个空该填什么了么?

  (3)作者把花灯描写得这么详细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从文中找出这个句子,你会发现元宵节时,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提升

  (一)学完这节课,你在课文内容或写作方法上有哪些收获呢?

  (二)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1梁实秋的《过年》,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批改预*纸的抄写部分,找出学生容易出错的生字。

  板块一:谈话导入,明确学*目标

  1、复*单元学*目标。

  2、谈话导入新课。

  3、简介老舍,了解其作品特点。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春节话题引入本文的学*,让学生关注本地过春节的传统*俗。】

  板块二:检测预*,整体感知

  1、字词检测,纠正易错字。

  (1)讲解课前批改时发现的易错的字词,读一读。

  (2)范写:麦

  2、提取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对照预*表格,四人小组讨论、修改,要做到语言简练、不缺漏。(出示表格)

  (1)学生汇报,集体校对,对的打“√”,错的改正。

  3、读表格。

  这张表格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你能读出来吗?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完全具备独立学*的能力,包括独立识字、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地设计预*能使得课堂效益翻倍。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修改、集体校对等方法检查预*,既体现了学生的能动性,也体现了年段目标。引导学生读表格,提升其概括、分析能力。】

  板块三:把握文章结构,学*详略有致的写作方法

  1、把握写作顺序,学*表达时间的方法。

  (1)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语句呢?快读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相关的语句。

  (2)PPT出示,你们都找齐了吗?一齐读读这些介绍时间的语句,看看老舍是怎样巧妙介绍的?

  (3)学生汇报: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4)小结:老舍这样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方式过渡,避免了重复,过渡自然,层次分明,值得我们学*运用。

  2、把握文章整体的详略,学*详略有致的写作方法。

  (1)如果让你来写春节,从腊八写到正月十九,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每个日子都写吗?

  (2)小结:要选择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特殊的、影响深刻的节日详写。请大家找一找:老舍先生对哪些日子进行了详写?请在表格中打上“Δ”(引导学生看表格)。

  (3)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本文叙述的时间跨度很大,内容详略得当地安排十分重要,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得按篇章长短来区分详略,而本文出现了“一句一场景”这样的按内容区分详略的文段,所以在这一板块,学生更重要的任务,是揣摩作者整体详略安排的意图。】

  板块四:品读文段,进一步学*详略有致的写作方法

  腊八

  作者是怎么详写腊八的呢?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腊八的哪些*俗?是怎样介绍的?把你的发现批注下来。

  1、腊八粥

  学生朗读句子、汇报,老师点拨。

  重点写了煮粥的材料,感受材料的丰富。

  品读比喻,体会感情。

  2、腊八蒜

  学生朗读句子、汇报、体会。

  色味——喜爱之情;作用——特殊作用,为年夜饭的饺子特别准备。

  除夕

  1、除夕可是个大日子的。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写什么?为什么?

  2、老舍先生是怎么写的?齐读第七自然段,说体会。

  3、这是怎样的热闹呢?一句一句出示,师生合作读。发现有什么特点了吗?

  4、学生汇报:一句一场景。

  5、师生合作有感情朗读。

  6、对比阅读

  (1)快速默读第28页的首篇“阅读链接”,看看同样是写除夕,梁实秋和老舍笔下的除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小结:他们都写出了当地特有的过节风俗,都写出了自己的情感。但是两位作家对除夕的情感态度截然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选自己印象最深的风俗内容来写,也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文章越真实,越能打动人。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章片段描写的详略安排,学*详略有致的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段的同时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三个问题,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在片段中怎样详略得当地描写。并通过“阅读链接”的文本对比,让学生明确写作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选择不同内容、不同角度进行。】

  板块五小练笔:我家的除夕

  1、想一想:写什么,怎样写?写出真情实感,注意详略安排。

  2、说一说。

  3、写一写。

  作业:1、阅读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原文。

  2、搜集广州过春节的资料,了解广州过春节的风俗。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1)放鞭炮检查。(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教师小结。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俗,办一期手抄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8

  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透过第一节课的学*,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资料,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这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资料?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能够结合课文的学*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资料?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能够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资料,再纵观将要学*的课文题目,看围绕“民风民俗”安排了哪些资料,学生对本单元的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会主动搜集相关资料的资料,为理解课**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如:

  空竹:能够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十分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十分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能够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资料,能够明白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培养整体感知的潜力,解答疑问,为面的学*作好铺垫。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个性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能够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

  风俗*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齐讨论讨论。(“风俗*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资料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一目了然地呈此刻学生的眼前,学生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到利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学*课文。

  四、自由朗读,练*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俗了解得更清楚了。此刻自由练*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培养学生朗读潜力,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资料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

  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复*巩固所学生字。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此刻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资料: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对这节课的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练*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群众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群众练*中到达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读潜力,对课文资料更加熟悉。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搞笑。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述,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述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透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简单自在。

  4、元宵。主要透过对灯的描述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能够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能够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述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完美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从中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文时才会做到详略得当。

  六、学*“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能够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惯,2、 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 通过阅读,4、 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句子。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 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预*要求1、 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2、 把课文读通顺,3、 提出自己的问题。4、 收集北京或其他各地过年的风俗*惯。二、导入课文1. 板书课题,2. 齐读课题。3. 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 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2. 认识生字,3. 理解词语,4. 了解课文大意。5. 检查学*情况说说你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师生共同梳理问题。认识词语:规矩 腊八蒜 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毛驴 恰好 一盏灯 预示 吉祥重点理解词语:吉祥 忙碌 翡翠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高潮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4.学生根据课后“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这个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四、练*有感情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导入1. 指2. 名3. 认读词语。4. 开火车读课文,5. 师生共议。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2.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是“高潮”?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3.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第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学*,然后总结学*方法。第二、第三部分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并填表。(表格用小黑板出示)5、 觉得老北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老北京的人们在过春节时候心情怎样?三、课外延伸:1.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吗?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四、练*:用加点的词语造句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要……还要……五.作业: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语文活动:一、“开卷有益”:《过年》二、“读一读,填一填” 学生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并试着填一填最后一组词语。三、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形容春节的成语、对联、俗语等等吗?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阅读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1)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出示歌谣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你们想读吗?1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⑴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交流汇报,

  3、默读课文,合作填表: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时间风俗*惯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⑵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教师随机板书: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开始)(高潮)(结束)

  4、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⑴⑵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2、练*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自由练读。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

  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⑴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⑵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⑴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⑵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谈谈自己的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⑶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俗中选择编写。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开始)(高潮)(结束)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新年好》、关于春节的课件。

  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音乐《新年好》,并出示课件1。

  师:听着这音乐,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春节的情景呢?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过春节的事。(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一个传统的节日,祥和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课文的要求:(播放课件2)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去,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全班交流。

  (1)播放课件3:【我会读】腊月、蒜瓣、翡翠、杂拌儿、麦芽糖、榛子、栗子、逛天桥、逛庙会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三、深入理解课文,小组合作。

  1、快速浏览课文,播放课件4,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师巡视,告诉学生提高阅读速度,读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指名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作者着重写的日子有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并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读文提示: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呢?现在我们把我们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部分的内容,喜欢哪个日子的同学就研究哪部分的内容,(举手看分配情况,教师指定地点)

  4、学生坐定后,播放课件5,看研究要求。

  教师强调,听好研究的规则:哪组找得快,我们就先来研究哪部分的内容,并先给本组加上第一颗星,明白吗?

  四、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指导品读腊八,播放课件6、7,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2)、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读这不是粥,而是会。色如翡翠色味双全)

  2、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8、9【逛庙会】

  4、指导品读元宵。

  出示课件10、11,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5、师小结:

  (1)、老师在这里也归纳了这些日子的风俗*惯,(播放课件12)。

  (2)、北京的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非常喜欢他们的春节,于是就编了一首童谣,(播放课件12)【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五、拓展延伸,学*阅读链接。

  1、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老北京的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在春天播放希望,秋天才有收获。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六、作业超市

  1、小练笔:(出示课件13)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2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惯进行了介绍。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着眼于整个篇章;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二、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活动俨然也成了熬腊八粥。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

  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过于执著。

  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三、谋划适当的方法

  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另外,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方法单一。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名师点评: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文章用的全是老百姓的口头语,生动地写出了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韩老师在对课文的讲解过程中,紧紧抓住作者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生从中体会详略得当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也为学生后面的小练笔环节打下了基础。但是韩老师在小练笔的时间安排上略显不足。如果时间充足,学生能在课上完成一个小片段,全班一起交流欣赏,相信对学生的写作帮助会更大。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感情的抒发自然流畅。通过朗读作者那种欢喜之情很能感染读者,所以本文的朗读指导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对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一些关键词的使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以便学*和应用。但是韩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并没有重视朗读方面的指导,尤其是一些重点词语的感情理解上引导也不及时和到位,所以学生并没有深入的体会到作者恰当的用词。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韩老师在教学设计,课堂调控方面处理的都很好,相信会越来越好。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准备:

  歌曲《恭喜恭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恭喜恭喜》,听着这首歌,我们好像又回到了那些喜庆的日子。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初步感受了春节的热闹,那么,我们现在回忆回忆,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时间顺序,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中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之后忙着准备年货;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初六铺户开张;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熟读了解。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

  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略写:准备年货,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三、深入品析,感受*俗

  现在我们来研究详写的部分(讨论回答)

  1、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①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农业展览会。”

  ------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通俗风趣。(熬粥的成分多)

  ②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几个饺子。”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两个词,语言简练,写出了腊八蒜颜色好看,让人忍不住就流口水。

  (2)除夕:

  除夕真热闹----对除夕的总体感受。

  ①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说明大家都在庆祝除夕,语言严谨。

  ②味、色、音: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味道美,家家饮食丰盛;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颜色喜庆;

  “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从声音感受很喜庆、很热闹;

  (3)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

  ①全城都在休息;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传统*俗,人们轻松;

  “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玩的花样很多,令人向往。

  (4)元宵:春节的又一高潮

  ①“处处张灯结彩”“整条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灯很多;

  ②“各形各色”“有的……有的……”--------灯的种类很多;

  -----对灯的描写,感受到元宵很喜庆、很热闹,突出了“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四:回顾全文,*作练*:

  1、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因为这四天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序曲和三个高潮,是春节中最重要的日子,因而做了具体的描述,而略写了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读者对北京独特的风俗*惯印象深刻。

  2、北京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写一些你喜欢的节日。

  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注意教学的详略

  在老舍的这篇文章中,总体叙述了北京春节的几个时间段,文中有详有略,如果每个时间段都讲的话,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容易让学生觉得罗嗦。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就课文的略写部分让学生进行简单理解,重点选取详写的部分进行讨论、体悟。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在讨论中辨明问题,在体悟中感受北京风俗的人文底蕴及语言特色。

  二、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是让学生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让学生自己感受。本班学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自主的进行感受。不仅抓住*俗、庆祝场面从大的方面去感受,而且从细处着眼抓住重点词语去感悟。如:学生在感悟除夕时抓住“除非”“万不得已”这样的词语,体会到春节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在*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从中也能看出*人的凝聚力。所以,对于重点句段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学*按必须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会场景描述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各地的春节*俗。

  教学过程: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课文资料,开展以下阅读实践:

  1.默读课文两遍,诵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2.识记字词,给生字和多音字注音,并在文中圈出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搜集有关作者老舍和有关春节的资料。

  4.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5.透过对课文的预*,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书上。

  一、学*“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但是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俗,你又明白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二、检查预*效果、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一)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纲自由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交流。

  2.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二)交流汇报。

  1.认读生字新词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指导书写:熬榛

  2.读准字音

  蒜suàn)瓣栗(lì)子风筝(zhēmg)

  3.读准多音字。

  当铺(pù铺(pū)路

  4.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5.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俗。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人为一个学*小组,合作填表。(课件出示表格)时间风俗*惯

  (二)生汇报填表资料,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学生回答。

  教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师:过完十五,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师: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生答。(板书:时间顺序)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受

  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俗了解得更清楚了。老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就应透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祥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品读自己喜欢的日子,试背。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状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状况。

  五、美读课文,加深体会

  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就像一幅幅画面展此刻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再一次走到课文中去,去感受热闹、喜庆的春节吧!

  学生美读全文,播放音乐。

  六、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能够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齐拍着手,来读一读这首童谣。(出示课件)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七、作业

  课后搜集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也写一写。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间顺序)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附:《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课前预学单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样过春节的这天我们将跟随著名语言大师老舍一齐去看看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相信你们必须会有许多相同的感受,让我们一齐走进第六课《北京的春节》吧!

  一、1.大声朗读。读了(遍,我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了。

  2.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段落是(,我要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二、我来学*字词:

  1.我来读:这些词语我都能准确认读。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2.我来写:生字我都会写了,我要给大家个性提醒的字是

  3.我来理解词语:

  在这篇课文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不懂的请你想办法解决他们。

  三、我来理解课文:

  读了课文我们必须明白了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让我们一齐来填表吧!

  (表格附在后面)

  四、我来提问: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读了课文后我想与大家一齐探讨研究的关于学*上的问题是

  五、我来搜集资料:

  搜集作家老舍的资料;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散文。各地春节*俗等。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5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根据学情而定)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北京的春节究竟是怎样过的?说出各个时间段都有些什么*俗。(参见上节课的表格)

  二、了解其他*俗,体会北京的年味儿

  北京的春节,除夕那一天可是热闹得不得了,爆竹声声迎新春,对联条条庆春来,家家团圆共守岁,红红火火过大年。那么其他的日子呢?其他的日子也一样让人印象深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从其他节日又能体会到怎样的年味儿,旁注在书中。

  交流反馈,点明每个日子独有的滋味,穿插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初一:全城休息体现出悠闲。

  庙会里应有尽有,大家爱逛庙会体现出富足祥和。

  比赛不为争第一体现出闲适随意。

  小结:初一与除夕相比,一样喜庆一样欢乐,但滋味却大有不同,如果说除夕是一顿大餐,那么初一就是随意小点了。所有的人都给自己放了大假,随意地走亲访友逛庙会,在那一天,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了竞争的压力,有的只是那份无忧无虑的悠闲。

  元宵:各处都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体现出喜庆。

  小孩放花炮体现出热闹。

  必须吃元宵体现出幸福温馨。

  小结:相比较初一的闲适随意,元宵则多了一份热闹。这是一个灯火通明充满着梦幻色彩的日子,这是小孩子欢天喜地又吃又玩的日子,这是一个全家团圆充满着温馨和幸福的日子。

  腊八:家家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而且讲究,体现了一份隆重。

  小结:春节的帷幕就是在这一天正式拉开的,腊八粥和腊八蒜的讲究体现了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

  腊月初旬到除夕:孩子们准备过年,体现了隆重,热闹,欢喜。

  大人们忙乱体现了隆重,喜庆。

  腊月二十三:喜庆。

  过了二十三到除夕:忙碌,隆重,充实。

  残灯末庙:冷清,回复往日的*淡。

  三、理解详略

  1、小结:老舍先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种种规矩,表达了老北京人打心眼里对春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课文篇幅不长,却把老北京过春节时一个月左右的*俗写得清清楚楚,这么多的*俗老舍先生是怎样安排详略的呢?

  2、交流。

  明确除去三个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初一、元宵,其他日子都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这三个日子最重要,也最能体现北京春节热闹、喜庆、隆重、欢乐的年味儿,其他日子都是为这三个节日做铺垫的。这些安排详略,能突出重要节日,把北京春节独有的年味儿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色

  其他地方又是怎样过年的?其他作家又是怎样写过年的?

  浏览阅读链接中的两篇文章,联系课文从作者对过年的情感、选材角度、语言特色三方面去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具体理解见教材分析)

  从而体会课文语言多用短句,客观描摹为主,但蕴涵着老舍对北京民俗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五、理解*俗之本质。

  为什么过年有那么多*俗,老舍和斯妤却仍然那么喜爱?

  小结:看似繁琐的规矩背后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忙碌了一年,能在一个重要的节日里,全家团圆在一起,吃得好,玩得好,过得好。

  讨论:你该如何看到我们宁波过年的*俗?甚至其他节日的*俗?

  明确:无论什么*俗,背后都有人们美好的`祝愿,要理解并尊重。

  六、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想要查找的民风民俗

  交流想要查找研究的内容,引导查找同一内容的学生建立合作关系。

  内容:节日*俗;婚嫁*俗;民居*俗;饮食*俗;起居*俗;服饰*俗;育儿*俗;养*俗……

  方法:询问长辈;上网搜索;阅读书籍……

  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的题目。

  2、从喜爱或抵触中选一个角度,写写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字数不超过250。

  3、阅读《北京的春节》原文,推荐阅读老舍儿子选编的《老舍讲北京》。

  4、根据所要调查的内容,查找资料,最好有图片、实物、音频、视频等资料。(此作业可慢慢完成,一直到*作前才结束。)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准备:

  歌曲《恭喜恭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恭喜恭喜》,听着这首歌,我们好像又回到了那些喜庆的日子。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初步感受了春节的热闹,那么,我们现在回忆回忆,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时间顺序,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中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之后忙着准备年货;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初六铺户开张;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熟读了解。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

  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略写:准备年货,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三、深入品析,感受*俗

  现在我们来研究详写的部分(讨论回答)

  1、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①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农业展览会。”

  ------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通俗风趣。(熬粥的成分多)

  ②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几个饺子。”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两个词,语言简练,写出了腊八蒜颜色好看,让人忍不住就流口水。

  (2)除夕:

  除夕真热闹----对除夕的总体感受。

  ①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说明大家都在庆祝除夕,语言严谨。

  ②味、色、音: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味道美,家家饮食丰盛;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颜色喜庆;

  “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从声音感受很喜庆、很热闹;

  (3)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

  ①全城都在休息;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传统*俗,人们轻松;

  “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玩的花样很多,令人向往。

  (4)元宵:春节的又一高潮

  ①“处处张灯结彩”“整条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灯很多;

  ②“各形各色”“有的……有的……”--------灯的种类很多;

  -----对灯的描写,感受到元宵很喜庆、很热闹,突出了“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四:回顾全文,*作练*:

  1、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因为这四天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序曲和三个高潮,是春节中最重要的日子,因而做了具体的描述,而略写了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读者对北京独特的风俗*惯印象深刻。

  2、北京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写一些你喜欢的节日。

  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注意教学的详略

  在老舍的这篇文章中,总体叙述了北京春节的几个时间段,文中有详有略,如果每个时间段都讲的话,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容易让学生觉得罗嗦。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就课文的略写部分让学生进行简单理解,重点选取详写的部分进行讨论、体悟。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在讨论中辨明问题,在体悟中感受北京风俗的人文底蕴及语言特色。

  二、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是让学生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让学生自己感受。本班学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自主的进行感受。不仅抓住*俗、庆祝场面从大的方面去感受,而且从细处着眼抓住重点词语去感悟。如:学生在感悟除夕时抓住“除非”“万不得已”这样的词语,体会到春节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在*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从中也能看出*人的凝聚力。所以,对于重点句段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2、给这些词语排序,找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3、导入课文:老舍先生仅用了一千多字就把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欢乐喜庆的画面呈现了出来。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4、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认真阅读感受深的部分,请简单写出批注。

  (3)、练*有感情朗读。

  二、深入课文,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对照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二)、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汇报,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读悟结合。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腊八粥材料的丰富及作者运用到了打比方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不仅材料丰富,还表达了丰收的景象,是丰收的代表。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引人资料 感悟深情

  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离开了北京25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所写的文章,充满了他对北*春节的向往与喜爱。通过引入老舍先生曾写的《想北*》一文的片段,请学生读一读,进而感受到本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这种想北*、爱北*的深深情感。

  五、拓展延伸

  自由交流说一说自家都是怎么过春节的。

  六、总结全文

  春节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个传统节日,各种*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我们的身边,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了,更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一定会继续延续下去,延续到将来的。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收

  二十三 求*安

  有详 除夕 共团圆 美好

  有略 初一 送祝福 期望

  十五 好兆头

  十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学*按必须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会场景描述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各地的春节*俗。

  教学过程: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课文资料,开展以下阅读实践:

  1.默读课文两遍,诵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2.识记字词,给生字和多音字注音,并在文中圈出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搜集有关作者老舍和有关春节的资料。

  4.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5.透过对课文的预*,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书上。

  一、学*“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但是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俗,你又明白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二、检查预*效果、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一)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纲自由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交流。

  2.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二)交流汇报。

  1.认读生字新词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指导书写:熬榛

  2.读准字音

  蒜suàn)瓣栗(lì)子风筝(zhēmg)

  3.读准多音字。

  当铺(pù铺(pū)路

  4.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5.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俗。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人为一个学*小组,合作填表。(课件出示表格)时间风俗*惯

  (二)生汇报填表资料,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学生回答。

  教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师:过完十五,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师: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生答。(板书:时间顺序)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受

  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俗了解得更清楚了。老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就应透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祥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品读自己喜欢的日子,试背。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状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状况。

  五、美读课文,加深体会

  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就像一幅幅画面展此刻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再一次走到课文中去,去感受热闹、喜庆的春节吧!

  学生美读全文,播放音乐。

  六、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能够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齐拍着手,来读一读这首童谣。(出示课件)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七、作业

  课后搜集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也写一写。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间顺序)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附:《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课前预学单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样过春节的这天我们将跟随著名语言大师老舍一齐去看看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相信你们必须会有许多相同的感受,让我们一齐走进第六课《北京的春节》吧!

  一、1.大声朗读。读了(遍,我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了。

  2.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段落是(,我要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二、我来学*字词:

  1.我来读:这些词语我都能准确认读。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2.我来写:生字我都会写了,我要给大家个性提醒的字是

  3.我来理解词语:

  在这篇课文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不懂的请你想办法解决他们。

  三、我来理解课文:

  读了课文我们必须明白了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让我们一齐来填表吧!

  (表格附在后面)

  四、我来提问: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读了课文后我想与大家一齐探讨研究的关于学*上的问题是

  五、我来搜集资料:

  搜集作家老舍的资料;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散文。各地春节*俗等。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分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学生状况:

  学生的识字水*较高,能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的意思。自学能力较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

  1、出示预*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教师看不到学生预*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把预*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的方法,培养预*的*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省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

  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哪儿呢?

  生:挂在大街上。

  生:挂在一些商店门前。

  生:挂在家里

  师:导演们设计好了么,可以开拍了吗?

  生:还得等到有月亮的晚上。

  师:我们的录像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

  生:(一时沉默,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

  师:我们拍好了录像,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词,怎么样?(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7、请自读课文2、5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五、拓展练*: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趣味说话。

  1、同学们,大家都带来了很多资料,你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劳动成果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资料。现在,我们按照资料内容的先后顺序展示交流。请个小组推荐一至两名代表。

  2、学生活动:

  一个同学展示了奶奶泡得腊八蒜的照片,并对奶奶泡腊八蒜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奶奶从腊月初八那天就忙着泡蒜了。她先把蒜剥得光光的、白白的,再放进罐头瓶子里,然后往瓶子里倒醋,再盖上瓶子盖。半个月过后,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教师及时表扬,能用学过的词语说话的现象。)

  几个同学展示了除夕晚上放花的照片,一家人包水饺的照片,看春节联欢会的照片,门上贴着春联的照片。我随即指导观察,建议大家仿照课本第四自然段进行了说话练*:到了除夕可真热闹。下午,爸爸在我家的门上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吃过晚饭,我和哥哥在放礼花。礼花太漂亮了,一会儿是红颜色的,一会儿是绿颜色的,一会儿又变成了金灿灿的星星。五颜六色的礼花不断的升上天空。鞭炮声日夜不绝。妈妈和奶奶、婶婶在包水饺,连小妹妹也来帮忙。八点了,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我最喜欢看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一部分学生展示了唱大戏、舞狮子等图片,我把这部分作为一组,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六自然段练*说话:过了初六,春节的高潮就到了。许多艺术团都来到街上演出。有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有唱大戏的,有玩杂耍的。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丰富多彩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潜能被激发起来。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二、练*书写。

  1、本课有九个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个“规矩”。同学们闭上眼睛,眼前能浮现出这两个字吗?其余的七个字你觉得那些字较难写?谁愿意做小老师,指导这几个字的写法呢?(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难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生生互动,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解决。)

  2、学生练*书写、组词。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好写的字可少些或不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效率。)

  三、拓展练*:

  查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俗。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的安排缺乏弹性,如在写字这一环节中,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出现了无事可干的现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2)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

  一、学*目标

  1.了解单元导语,抓单元训练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目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二、预*学案

  (一)预*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的表达思路。

  (二)预*内容

  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饺子 杂拌儿

  翡翠 榛子 栗子 风筝 鞭炮 逛庙会

  ()七八() 万()更() ()灯()彩

  有()有() 各()各() 日()不()

  ()()不同 万不()() 灯火()()

  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记下来。

  三、教导学案

  (一)读议结合,小组合作探究

  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具体有哪些风俗*惯?合作填表,并说一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风俗*惯

  (二)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反复朗读体会。

  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体会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结合自己过年谈感受。

  (三)总结提升

  北京人过春节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四)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阅读语文主题学*丛书《走进民族村》之《英国人的圣诞节》《云南的歌会》,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阅读提纲:

  1.英国人是怎样庆祝新年的?与我们*的节日有哪些不同?

  2.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四、课堂检测

  1.我会写

  fěi cuì chū xún biān pào

  ( ) ( ) ( )

  áo zhōu zá bàn fēng zhēng

  ( ) ( ) ( )

  2.我会填

  ( )的展览会 ( )的香味

  ( )的玩具 ( )的姿态

  ( )的技能 ( )的日子

  3.我会选

  (1)《北京的春节》指出新年的高潮是( )

  A除夕 B元旦 C元宵节 D过小年

  (2)《北京的春节》指出新年的彩排是( )

  A除夕 B元旦 C元宵节 D过小年

  五、课后作业

  1.读课后“阅读链接”,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不同的写法,并运用到*作当中去。

  2.搜集各民族春节有哪些*俗?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有关春节的*俗。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现在,我们就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请你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3交流后,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汇报重点: (预设)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幽默。

  (2)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多吃几个饺子。体会老舍语言的简练。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从家家赶做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语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全方位的描写,更体现除夕的热闹,也可见老舍先生描写细腻。

  3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男人在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客。

  逛庙会可通过学生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4正月十五: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有一个月的时间,*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五、课后小练笔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 6 北京的春节

  腊八、 除夕、 正月处一、 正月十五

  热闹 团圆 喜气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新年好》、关于春节的课件。

  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音乐《新年好》,并出示课件1。

  师:听着这音乐,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春节的情景呢?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过春节的事。(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一个传统的节日,祥和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课文的要求:(播放课件2)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去,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全班交流。

  (1)播放课件3:【我会读】腊月、蒜瓣、翡翠、杂拌儿、麦芽糖、榛子、栗子、逛天桥、逛庙会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三、深入理解课文,小组合作。

  1、快速浏览课文,播放课件4,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师巡视,告诉学生提高阅读速度,读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指名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作者着重写的日子有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并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读文提示: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呢?现在我们把我们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部分的内容,喜欢哪个日子的同学就研究哪部分的内容,(举手看分配情况,教师指定地点)

  4、学生坐定后,播放课件5,看研究要求。

  教师强调,听好研究的规则:哪组找得快,我们就先来研究哪部分的内容,并先给本组加上第一颗星,明白吗?

  四、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指导品读腊八,播放课件6、7,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2)、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读这不是粥,而是会。色如翡翠色味双全)

  2、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8、9【逛庙会】

  4、指导品读元宵。

  出示课件10、11,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5、师小结:

  (1)、老师在这里也归纳了这些日子的风俗*惯,(播放课件12)。

  (2)、北京的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非常喜欢他们的春节,于是就编了一首童谣,(播放课件12)【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五、拓展延伸,学*阅读链接。

  1、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老北京的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在春天播放希望,秋天才有收获。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六、作业超市

  1、小练笔:(出示课件13)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2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惯进行了介绍。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着眼于整个篇章;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二、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活动俨然也成了熬腊八粥。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

  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过于执著。

  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三、谋划适当的方法

  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另外,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方法单一。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名师点评: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文章用的全是老百姓的口头语,生动地写出了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韩老师在对课文的讲解过程中,紧紧抓住作者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生从中体会详略得当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也为学生后面的小练笔环节打下了基础。但是韩老师在小练笔的时间安排上略显不足。如果时间充足,学生能在课上完成一个小片段,全班一起交流欣赏,相信对学生的写作帮助会更大。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感情的抒发自然流畅。通过朗读作者那种欢喜之情很能感染读者,所以本文的朗读指导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对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一些关键词的使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以便学*和应用。但是韩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并没有重视朗读方面的指导,尤其是一些重点词语的感情理解上引导也不及时和到位,所以学生并没有深入的体会到作者恰当的用词。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韩老师在教学设计,课堂调控方面处理的都很好,相信会越来越好。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能力目标:

  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发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播放歌曲《恭喜发财》)同学们,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的情景?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集体交流所了解的有关春节的*俗。

  3、(出示有关春节*俗的幻灯片)自由读幻灯片中的内容,了解有关春节的*俗。

  4、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齐读。

  5、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交流、简介作者。(出示课件内容)自读了解。

  二、检查预*,了解情况。

  1、集体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生词,指名读,集体订正,再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可分为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分别是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2、集体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相继出示有关的幻灯片)

  3、指名分时间段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这些重要日子的哪些风俗*惯呢?同桌合作,划出有关内容,填写表格。(出示表格)

  4、集体交流所填内容。(出示表格内容补充)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课件内容)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指名读有关内容)(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出示课件内容)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出示课件内容)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从正月初一的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中,我们感受到北京人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春节中最令你开心的事。(出示课件内容)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但是,却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出示课件内容)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师生合作读第七自然段,联系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出示课文内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集体交流感受。(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4、学*本段首句的特点(总起句、中心句),以及由总到分的写法,体会“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自己体会,再集体交流,然后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5、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这种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表现出来。

  6、配《恭喜》乐曲,指名展示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俗,感受了北京春节的年味,明白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一些不懂的内容。收获真大。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

  六、作业超市: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俗,并选取一样,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5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根据学情而定)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北京的春节究竟是怎样过的?说出各个时间段都有些什么*俗。(参见上节课的表格)

  二、了解其他*俗,体会北京的年味儿

  北京的春节,除夕那一天可是热闹得不得了,爆竹声声迎新春,对联条条庆春来,家家团圆共守岁,红红火火过大年。那么其他的日子呢?其他的日子也一样让人印象深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从其他节日又能体会到怎样的年味儿,旁注在书中。

  交流反馈,点明每个日子独有的滋味,穿插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初一:全城休息体现出悠闲。

  庙会里应有尽有,大家爱逛庙会体现出富足祥和。

  比赛不为争第一体现出闲适随意。

  小结:初一与除夕相比,一样喜庆一样欢乐,但滋味却大有不同,如果说除夕是一顿大餐,那么初一就是随意小点了。所有的人都给自己放了大假,随意地走亲访友逛庙会,在那一天,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了竞争的压力,有的只是那份无忧无虑的悠闲。

  元宵:各处都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体现出喜庆。

  小孩放花炮体现出热闹。

  必须吃元宵体现出幸福温馨。

  小结:相比较初一的闲适随意,元宵则多了一份热闹。这是一个灯火通明充满着梦幻色彩的日子,这是小孩子欢天喜地又吃又玩的日子,这是一个全家团圆充满着温馨和幸福的日子。

  腊八:家家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而且讲究,体现了一份隆重。

  小结:春节的帷幕就是在这一天正式拉开的,腊八粥和腊八蒜的讲究体现了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

  腊月初旬到除夕:孩子们准备过年,体现了隆重,热闹,欢喜。

  大人们忙乱体现了隆重,喜庆。

  腊月二十三:喜庆。

  过了二十三到除夕:忙碌,隆重,充实。

  残灯末庙:冷清,回复往日的*淡。

  三、理解详略

  1、小结:老舍先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种种规矩,表达了老北京人打心眼里对春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课文篇幅不长,却把老北京过春节时一个月左右的*俗写得清清楚楚,这么多的*俗老舍先生是怎样安排详略的呢?

  2、交流。

  明确除去三个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初一、元宵,其他日子都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这三个日子最重要,也最能体现北京春节热闹、喜庆、隆重、欢乐的年味儿,其他日子都是为这三个节日做铺垫的。这些安排详略,能突出重要节日,把北京春节独有的年味儿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色

  其他地方又是怎样过年的?其他作家又是怎样写过年的?

  浏览阅读链接中的两篇文章,联系课文从作者对过年的情感、选材角度、语言特色三方面去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具体理解见教材分析)

  从而体会课文语言多用短句,客观描摹为主,但蕴涵着老舍对北京民俗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五、理解*俗之本质。

  为什么过年有那么多*俗,老舍和斯妤却仍然那么喜爱?

  小结:看似繁琐的规矩背后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忙碌了一年,能在一个重要的节日里,全家团圆在一起,吃得好,玩得好,过得好。

  讨论:你该如何看到我们宁波过年的*俗?甚至其他节日的*俗?

  明确:无论什么*俗,背后都有人们美好的祝愿,要理解并尊重。

  六、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想要查找的民风民俗

  交流想要查找研究的内容,引导查找同一内容的学生建立合作关系。

  内容:节日*俗;婚嫁*俗;民居*俗;饮食*俗;起居*俗;服饰*俗;育儿*俗;养*俗……

  方法:询问长辈;上网搜索;阅读书籍……

  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的题目。

  2、从喜爱或抵触中选一个角度,写写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字数不超过250。

  3、阅读《北京的春节》原文,推荐阅读老舍儿子选编的《老舍讲北京》。

  4、根据所要调查的内容,查找资料,最好有图片、实物、音频、视频等资料。(此作业可慢慢完成,一直到*作前才结束。)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

  3、教师导入:是呀,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们国家的首都,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读课文。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认读。

  (2)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及书写的再强调。

  (5)读课文,感知内容,在读课文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指名分段读,其他评价。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完成练*:找出描写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段落。

  5、指名反馈。

  6、讨论、交流每个部分的大概意思。

  7、读课文。

  四、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

  1、教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们读完课文后,对北京春节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热闹、高兴、有趣等)

  2、教师导入,激发兴趣:是啊,北京的春节可热闹、可有意思啦,他们都做了什么,春节里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呢?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完成表格。

  时间

  活动

  你的感受

  开始

  高潮

  结束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上节的读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春节里北京城洋溢着怎样的氛围?(学生根据上节的感悟,自由发言)

  2、作者从哪三方面具体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开始、高潮、结束)

  3、学生齐读课文。

  二、反馈自学,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一)体会开始时的忙碌、快乐。

  1、指导反馈:北京人开始过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腊月初到元宵上市前)

  2、集体反馈,人们都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3、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孩子们、大人们)

  4、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

  5、自由地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忙碌、快乐)

  6、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洋溢着的喜悦: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7、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8、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又都干什么呢?

  (二)体会高潮时热闹。

  1、指名反馈:时间?

  2、指名读一读,其他思考:高潮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指名反馈:热闹。

  4、再读一读,讨论、交流: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高潮时的热闹的?

  5、学生自由反馈。

  6、教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春节高潮的热闹,也让他们在录像中了解老北京春节一些特点活动。

  7、读文,说说元宵一到,让老北京热闹起来的主要是什么节目?(灯展)

  8、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9、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10、拓展延伸,结合录像的内容或是收集到的'资料,说说老北京春节还有哪些特点的活动?

  (三)体会结束后的忙碌。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想像春节过后,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3、教师小结:所以说春节是每个人最休闲的时候,春节一结束,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所以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辛苦一年的人们,在欢度春节之后,又进入了新的一年的繁忙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情感。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

  附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资料,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这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资料?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能够结合课文的学*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资料?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能够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如:

  空竹:能够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十分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十分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能够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资料,能够明白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个性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能够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齐讨论讨论。(“风俗*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资料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俗了解得更清楚了。此刻自由练*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此刻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资料: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群众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群众练*中到达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搞笑。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述,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述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透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简单自在。

  4、元宵。主要透过对灯的描述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能够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能够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述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完美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学*“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能够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8个,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节日的热闹,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认识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文化年的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关于过年童谣的课件,各地各民族过春节*俗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学生说,教师可与学生作适当的探讨)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一下北京的春节,感受那里的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开火车式轮流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同时纠正其它同学读的不正确的地方。

  3.同学交流汇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思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

  三、细读课文,了解老北京*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的,到哪天结束?

  2.读课文,按顺序填下表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 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 买爆竹 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 贴对联年画 炮声不绝 吃团圆饭 祭祖 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 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节阅读和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除夕、元宵)

  2、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试着读出热闹喜庆的气氛。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大家下来后再用心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对生字进行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1.听写后学生对照课本检查改错。

  2.讲解易写错的字。(熬、醋)

  二、品读课文

  1.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几个时间段?(结合上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2.在这五个时间段里,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1-7)读一读。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忙乱、紧张等)。大人们在忙什么?小孩们在忙什么?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在这五个时间段里,重点写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都一样热闹吗?找出文中的段落,默读思考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

  同学交流体会:(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抓住关键词语,逐一品读,体会特点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大家再来读课文,看一下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把过年的喜庆气氛读出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9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根据学情而定)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北京的春节究竟是怎样过的?说出各个时间段都有些什么*俗。(参见上节课的表格)

  二、了解其他*俗,体会北京的年味儿

  北京的春节,除夕那一天可是热闹得不得了,爆竹声声迎新春,对联条条庆春来,家家团圆共守岁,红红火火过大年。那么其他的日子呢?其他的日子也一样让人印象深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从其他节日又能体会到怎样的年味儿,旁注在书中。

  交流反馈,点明每个日子独有的滋味,穿插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初一:全城休息体现出悠闲。

  庙会里应有尽有,大家爱逛庙会体现出富足祥和。

  比赛不为争第一体现出闲适随意。

  小结:初一与除夕相比,一样喜庆一样欢乐,但滋味却大有不同,如果说除夕是一顿大餐,那么初一就是随意小点了。所有的人都给自己放了大假,随意地走亲访友逛庙会,在那一天,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了竞争的压力,有的只是那份无忧无虑的悠闲。

  元宵:各处都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体现出喜庆。

  小孩放花炮体现出热闹。

  必须吃元宵体现出幸福温馨。

  小结:相比较初一的闲适随意,元宵则多了一份热闹。这是一个灯火通明充满着梦幻色彩的日子,这是小孩子欢天喜地又吃又玩的日子,这是一个全家团圆充满着温馨和幸福的日子。

  腊八:家家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而且讲究,体现了一份隆重。

  小结:春节的帷幕就是在这一天正式拉开的,腊八粥和腊八蒜的讲究体现了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

  腊月初旬到除夕:孩子们准备过年,体现了隆重,热闹,欢喜。

  大人们忙乱体现了隆重,喜庆。

  腊月二十三:喜庆。

  过了二十三到除夕:忙碌,隆重,充实。

  残灯末庙:冷清,回复往日的*淡。

  三、理解详略

  1、小结:老舍先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种种规矩,表达了老北京人打心眼里对春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课文篇幅不长,却把老北京过春节时一个月左右的*俗写得清清楚楚,这么多的*俗老舍先生是怎样安排详略的呢?

  2、交流。

  明确除去三个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初一、元宵,其他日子都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这三个日子最重要,也最能体现北京春节热闹、喜庆、隆重、欢乐的年味儿,其他日子都是为这三个节日做铺垫的。这些安排详略,能突出重要节日,把北京春节独有的年味儿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色

  其他地方又是怎样过年的?其他作家又是怎样写过年的?

  浏览阅读链接中的两篇文章,联系课文从作者对过年的情感、选材角度、语言特色三方面去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具体理解见教材分析)

  从而体会课文语言多用短句,客观描摹为主,但蕴涵着老舍对北京民俗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五、理解*俗之本质。

  为什么过年有那么多*俗,老舍和斯妤却仍然那么喜爱?

  小结:看似繁琐的规矩背后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忙碌了一年,能在一个重要的节日里,全家团圆在一起,吃得好,玩得好,过得好。

  讨论:你该如何看到我们宁波过年的*俗?甚至其他节日的*俗?

  明确:无论什么*俗,背后都有人们美好的祝愿,要理解并尊重。

  六、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想要查找的民风民俗

  交流想要查找研究的内容,引导查找同一内容的学生建立合作关系。

  内容:节日*俗;婚嫁*俗;民居*俗;饮食*俗;起居*俗;服饰*俗;育儿*俗;养*俗……

  方法:询问长辈;上网搜索;阅读书籍……

  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的题目。

  2、从喜爱或抵触中选一个角度,写写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字数不超过250。

  3、阅读《北京的春节》原文,推荐阅读老舍儿子选编的《老舍讲北京》。

  4、根据所要调查的内容,查找资料,最好有图片、实物、音频、视频等资料。(此作业可慢慢完成,一直到*作前才结束。)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3)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舍先生。文章描绘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热闹、喜庆的画卷,展示了咱们*节日的温馨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说学情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能力,学生对春节也有一定的了解。由于这篇文章描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与咱们今天过春节有些不同,于是在课前,我做了一番调查,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在了解了学生学*的困惑以后,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交流探究,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复*导入

  课上我想通过听写一些关键词语的方式引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体现高年级语文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把握文章写作顺序

  让学生把听写的词语再排排序,这样很自然的就把握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也达到了回顾课文的目的。

  三、精读课文、品味春节

  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部分,我主要是想抓住重点词句去引领学生体会老舍先生为了突出文章特点所使用的表达方法,领悟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要达到这一目的,我着重在两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1、学*腊八这个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又不太理解,于是我做了如下设计:(1)让学生知道是腊八拉开了春节的序幕。(2)从“各种”一词读出粥的材料是非常丰盛的(3)紧紧抓住“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这一句让学生品读到作者采用了打比方的写作手法,就是这么一个打比方让人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之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再如学*“除夕真热闹”这部分,我认为这一部分不仅是让学生感受除夕的热闹,更有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寓意在其中。所以我设计了两层,第一层是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表现除夕这天真的很热闹。另一点是抓住守岁让学生知道这是晚辈向长辈送出祝福的一种方式,从而领悟到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引人资料 感悟深情

  备课中,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离开了北京25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所写的文章,充满了他对北*春节的向往与喜爱。为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体会到这种情,我选入了老舍先生曾写的《想北*》一文的片段,请学生读一读,进而能感受到本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这种想北*、爱北*的深深情感。

  说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收

  二十三 求*安

  有详 除夕 共团圆 美好

  有略 初一 送祝福 期望

  十五 好兆头

  十九

  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通过学*能够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突破:透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

  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

  1、同学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谁能说一说,在春节里,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

  2、童谣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童谣二: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合家欢,乐淘淘,大家齐迎新年到,新年到!

  诗歌: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同学们,这天,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齐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一下京味十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年文化。我们已经学*了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谁能说一说?

  介绍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代表作有:《骆驼样貌》,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貌》、《四世同堂》便是描述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资料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先生自读课文。

  要求:(1)、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解决课文生字词,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作者写了春节期间哪些重要的日子?

  2、指名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机正音)

  (1)读下列词语:

  初旬腊八粥蒜瓣翡翠醋腊月杂拌儿榛子蜜饯麦芽糖鞭炮通宵

  守岁水浒传小贩除夕黏娴熟走马灯宫灯分外逛街元宵天桥

  (2)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初旬

  腊月

  除夕

  守岁

  天桥

  3、读完课文,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怎样的?

  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祥和等

  4、讨论交流:课文描述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三、再读课文,感受过年的味道。

  1、北京人的春节过得又热闹又喜庆。此刻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年的味道,能找到哪些年的味道?

  2、从描述爆竹的文字中感受年的味道。

  儿童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天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3、从空气中到处飘荡着食品的香味感受过年的味道。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又甜又粘的糖;腊月二十三那天,还要把肉、鱼、鸡、青菜、年糕什么的准备充足;除夕夜,家家做年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家家都要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

  4、人们过年的时候快乐吗?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春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大事,对于大人们来说也是大事。家家忙过年,人人都欢喜。孩子们能够尽情地吃、玩、乐,大人们也是忙着准备过年吃的、穿的、用的,还有逛天桥、逛庙会、听戏、做灯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由此能够看出人们过年时的情绪是多么快乐。

  四、展示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优美的部分读出来与大家共赏。

  五、布置作业

  1、文中有许多描述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2、抄写下列词语。(积累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出示歌谣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你们想读吗?1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⑴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交流汇报,

  3、默读课文,合作填表: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时间风俗*惯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⑵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教师随机板书: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开始)(高潮)(结束)

  4、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⑴⑵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2、练*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自由练读。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

  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⑴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⑵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⑴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⑵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谈谈自己的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⑶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俗中选择编写。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开始)(高潮)(结束)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

  3、教师导入:是呀,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们国家的首都,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读课文。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认读。

  (2)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及书写的再强调。

  (5)读课文,感知内容,在读课文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指名分段读,其他评价。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完成练*:找出描写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段落。

  5、指名反馈。

  6、讨论、交流每个部分的大概意思。

  7、读课文。

  四、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

  1、教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们读完课文后,对北京春节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热闹、高兴、有趣等)

  2、教师导入,激发兴趣:是啊,北京的春节可热闹、可有意思啦,他们都做了什么,春节里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呢?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完成表格。

  时间

  活动

  你的感受

  开始

  高潮

  结束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上节的读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春节里北京城洋溢着怎样的氛围?(学生根据上节的感悟,自由发言)

  2、作者从哪三方面具体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开始、高潮、结束)

  3、学生齐读课文。

  二、反馈自学,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一)体会开始时的忙碌、快乐。

  1、指导反馈:北京人开始过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腊月初到元宵上市前)

  2、集体反馈,人们都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3、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孩子们、大人们)

  4、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

  5、自由地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忙碌、快乐)

  6、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洋溢着的喜悦: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7、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8、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又都干什么呢?

  (二)体会高潮时热闹。

  1、指名反馈:时间?

  2、指名读一读,其他思考:高潮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指名反馈:热闹。

  4、再读一读,讨论、交流: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高潮时的热闹的?

  5、学生自由反馈。

  6、教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春节高潮的热闹,也让他们在录像中了解老北京春节一些特点活动。

  7、读文,说说元宵一到,让老北京热闹起来的主要是什么节目?(灯展)

  8、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9、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10、拓展延伸,结合录像的内容或是收集到的资料,说说老北京春节还有哪些特点的活动?

  (三)体会结束后的忙碌。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想像春节过后,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3、教师小结:所以说春节是每个人最休闲的时候,春节一结束,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所以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辛苦一年的人们,在欢度春节之后,又进入了新的一年的繁忙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情感。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

  附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恭喜恭喜》、关于春节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恭喜恭喜》,幻灯片播放与春节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们重新回味过年的喜庆的氛围,问同学们除了上述在图片中展示的事物外,还有什么与过春节有关的事物?

  2、在大家谈了自己家乡过春节的情况之后,那么大家是不是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呢。

  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过春节?为什么我们把春节称为“年”?我们在过年,那么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人们是不是也在过年呢?

  (老师和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关于春节的一些资料。)

  3、在我们回味了年的感觉,了解了年的来历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下老舍爷爷笔下的老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二、疏通全文,整体感知

  1、请13位学生轮流大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给每段做标记,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易读错的词和句进行指导和纠正。)

  2、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板书呈现本文重点要学*的和易错的新字词,如“旬、熬、蒜、醋、翡、榛、栗、筝、鞭、逛、腊八粥、蜜饯、掺和、黏、通宵、娴熟”,个别新词的意思可以用ppt加文字或图片解释。

  3、在疏通完文字之后,让学生再快速地浏览课文一遍,同时让学生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对北京的春节进行描写的,并找出具体的词语来说明,老北京的春节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整体印象。

  4、对所提问题进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并引导学生据此进行分段。

  5、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分组讨论、体会年味

  1、“在初步感受了老北京春节的气氛之后,让我们来具体地用心地体会下老舍爷爷笔下的北京人过年的味道吧!”

  好,我们发扬下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各选一个过年的时间段,然后找一找在这些时间段中哪些东西让你感受到的年的味道,一起来充实一下下面这个表格:

  日子年的感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好,我们通过许许多多的事物体会了年的味道,那么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一下自己对年的味道的理解,好不好?

  (做以下示例:年的味道是鞭炮的味道,鞭炮声声,辞旧迎新;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年的味道是快乐的味道……年的味道是热闹的味道……)

  3、在体会好年的味道之后,我们用眼睛一起来看看过年的一幅幅图画,大家一起再仔细看看全文,然后挑选一两幅你最喜欢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和大家交流,然后再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和大家分享你过年时的感觉。

  四、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回想你从小到大最难忘的过年的几件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出示歌谣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你们想读吗?1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⑴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交流汇报,

  3、默读课文,合作填表: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时间风俗*惯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⑵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教师随机板书: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开始)(高潮)(结束)

  4、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⑴⑵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2、练*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自由练读。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

  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⑴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⑵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⑴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⑵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谈谈自己的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⑶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俗中选择编写。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开始)(高潮)(结束)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学*按必须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会场景描述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各地的春节*俗。

  教学过程: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课文资料,开展以下阅读实践:

  1.默读课文两遍,诵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2.识记字词,给生字和多音字注音,并在文中圈出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搜集有关作者老舍和有关春节的资料。

  4.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5.透过对课文的预*,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书上。

  一、学*“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但是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俗,你又明白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二、检查预*效果、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一)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纲自由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交流。

  2.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二)交流汇报。

  1.认读生字新词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指导书写:熬榛

  2.读准字音

  蒜suàn)瓣栗(lì)子风筝(zhēmg)

  3.读准多音字。

  当铺(pù铺(pū)路

  4.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5.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俗。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人为一个学*小组,合作填表。(课件出示表格)时间风俗*惯

  (二)生汇报填表资料,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学生回答。

  教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师:过完十五,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师: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生答。(板书:时间顺序)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受

  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俗了解得更清楚了。老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就应透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祥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品读自己喜欢的日子,试背。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状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状况。

  五、美读课文,加深体会

  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就像一幅幅画面展此刻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再一次走到课文中去,去感受热闹、喜庆的春节吧!

  学生美读全文,播放音乐。

  六、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能够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齐拍着手,来读一读这首童谣。(出示课件)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七、作业

  课后搜集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也写一写。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间顺序)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附:《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课前预学单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样过春节的这天我们将跟随著名语言大师老舍一齐去看看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相信你们必须会有许多相同的感受,让我们一齐走进第六课《北京的春节》吧!

  一、1.大声朗读。读了(遍,我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了。

  2.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段落是(,我要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二、我来学*字词:

  1.我来读:这些词语我都能准确认读。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2.我来写:生字我都会写了,我要给大家个性提醒的字是

  3.我来理解词语:

  在这篇课文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不懂的请你想办法解决他们。

  三、我来理解课文:

  读了课文我们必须明白了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让我们一齐来填表吧!

  (表格附在后面)

  四、我来提问: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读了课文后我想与大家一齐探讨研究的关于学*上的问题是

  五、我来搜集资料:

  搜集作家老舍的资料;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散文。各地春节*俗等。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8

  一、导入新课,理清顺序

  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齐去学*老舍笔下的春节。明白老舍哪人吗?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感受一下北京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透过上节课的学*,我们明白了老舍先生按照什么顺序,依次描述了哪些时间人们的活动及北京春节的风俗?

  生答

  看着老师的板书,你明白哪是人们准备过年?哪是人们过年?结束呢?

  二、学*课文1-7段,体会文本,感受节日喜庆

  1、请同学们默读1至7段,请你边读边思考,读了人们准备过年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生说师提炼词语相机板书忙碌快乐喜悦

  A、学*腊八节

  师:腊八这天人们就开始忙碌了,人们在腊八这天会做什么?

  生说

  师:找出描述腊八粥的句子,自读,试着读出腊八粥的滋味。

  生自读,指名读

  师:请你找出描述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试着读出腊八粥的滋味。(指名读)

  你读出腊八粥的什么滋味?为什么它香甜?我们来看看老舍爷爷告诉我们了腊八粥是由什么做的?所以这哪是粥啊,就是小型农业展览会。你瞧,老舍爷爷的语言多么诙谐,搞笑啊。

  腊八蒜

  马老师个性喜欢吃腊八蒜,让我来读读腊八蒜的滋味。听老师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说

  你看作者抓住了蒜的什么特点来写?色味

  只用了2个词就把腊八蒜如此生动的展示给我们,让我们不禁佩服语言大师的用词精妙简练。你也像老师这样有滋味的读一读腊八蒜吧。

  B、铺户

  1、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铺户比*日还要忙碌?

  加紧了加多了赶年的摊子……(谈感受)

  想象铺户中,大街上都是什么样的情景。

  2、老师就带你们到街上去转转。(出示图片)如果你是卖货人,你的情绪怎样样?

  (引导学生感受喜悦的情绪)

  C、小孩

  1、孩子们为了迎接新年,都忙些什么呢?

  指名说

  2、你为迎接新年都会做哪些准备。师生交流

  D、大人

  1、准备过年大人是最忙碌的,大人们都要做什么?能透过你的读让大家感受出大人们的忙碌吗?指名读师生合作读(读出务必……务必……务必……务必…)

  2、为什么务必要做好这些活动?

  是呀,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传统节日---年,能够说家家团圆,举国欢庆。

  E、过小年

  从腊八到除夕之前,这短短的二十二天中,除了腊八节还要---过小年。哪些同学家过过小年?说说你家过小年是怎样过的?(生说)

  自读老北京人是怎样过小年的跟我们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学法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相信每个同学都被老舍爷爷笔下的北京春节吸引了,作家之所以能将北京的春节描述的如此生动,让我们这么爱读,除了他用词精炼简洁,语言风趣外,还有一个秘密。让老舍爷爷自己来告诉你吧!(出示)

  “我不论写什么,总期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和名词,我还持续我的‘俗’与‘白’。”---老舍

  语言的俗白也是老舍作品的一大风格。

  四、在人们的忙碌、喜悦、期盼中,年已经不知不觉的到来了,这只是个开端,还有更热闹,喜庆的节日留待我们下节课去领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体会详略得当、总分结构、准确用词等写法的好处。

  3、以文带代文,学*《除夕》《本命年的回想》《青玉案·元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文中描写的“除夕”“十五”这两个日子,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详略得当、总分结构、准确用词等写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引入新课

  美好古老的传统节日,各具特色的地方节日中蕴含着一份份美好动人的情感,一种种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再次走进《北京的春节》一课,去体验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二、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1、这一课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十五、十九”六个日子,在这六个日子里,作者详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十五”四个日子。这样写详略得当,条理清晰,让人读了感觉清楚明了,重点突出,如果面面俱到,会让人感觉文章非常臃肿,让人读着不够轻快明了。

  2、复*回顾课文内容3、总结写作法宝一: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三、在美读中悟情,在悦写中提升

  1、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作者描写最详细的四个日子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反复读读,体会写法,加以批注。

  2、反馈交流:

  (1)学*“除夕”部分

  ①教师总结读。

  ②围绕中心句强调读。

  ③本段中心句:除夕真热闹。在作家老舍的笔下除夕夜是热闹的,那在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地区除夕夜又是怎样的呢?

  ④以文带文:

  A、斯妤《除夕》 B、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⑤比较三两位作家笔下的除夕的异同之处。

  相同点:都写出了除夕夜的红火喜庆,都采用了总分的写法。

  不同点是描写的侧重点不同,描写的角度不同,一个抓住了热闹、一个抓住了忙碌,一个抓住了欢乐而又庄严,然后从各方面围绕重点去写。

  ⑥总结写作法宝二:总分结构,条理清晰。

  ⑦朗读地方节日特色范文。

  ⑧学生课堂练写。

  ⑨分享交流、评价。

  以上是我们交流学*的除夕部分,现在我们来学*“十五”部分,如果说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那什么又是元宵节的高潮就是灯了。

  3、学*元宵节部分。

  (1)换词朗读: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都是玻璃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都是牛角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文中的一律、清一色、通通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把它们都换成“都”,感觉怎么样?

  (2)比较换词的效果,总结写作法宝三: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汉语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或词语来表达。这样可以避免言语呆板枯燥,也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当然文中妙不可言的美文表达还有很多呢。

  (3)朗读感悟

  这妙不可言的是回环反复的美——大人赏灯: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这妙不可言的是简洁流畅的美——小孩玩灯: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妙不可言的是留白遐想的美——吃元宵: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在现代作家的笔下元宵节是这么的美好快乐,那么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笔下元宵节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4)以文带文:《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教师诵读译文,学生读原文。

  简析助理解:在这首词中的元宵佳节之日作者都描写了些什么呢?有马、有车、有灯、有人。那马、那车、那灯、那人、何其美哉!绘声、绘色、绘形、绘神,让人回味无穷·······一切的美好都会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请同学们带着这份回味无穷和本堂课学到的三大写作法宝完成课后的学*。

  四、布置作业,巩固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节日。

  2、背诵《九月十日即事》和《鹊桥仙》。

  板书:

  北京的春节

腊八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小年除夕总分写法条理清晰初一十五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十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4)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

  今天,我上了《北京的春节》一课公开课,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建议,自己也有所感悟有所反思。一直以来,总以为精致的教学便是细腻,便是对于几个语段进行反思的感悟。谈到感悟,便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的说。然而,今天我明白了精致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细腻,还要对整篇文章有全班考虑;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精准的策略。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四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腊八”重在“忙”,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腊八、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脚走路,蹑手蹑脚了。所幸的是,经过一次次的磨课探讨,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在老师们的建议下,我第二次上课时作了调整。

  处理重点语段,我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在交流汇报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训练点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语言训练点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积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理答:1、两个问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真不容易。谁再来说说?2、你的表述真有条理。3、太神了!这么长的句子你都能说得这么流畅、完整。谁也能向这位同学一样说说?4、哇!在表达中,你能加进自己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向你学*!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叙述顺序,老师提示质疑,重读课文,锻炼缜密思维,然后了解文中详写与略写的日子。既遵循了学*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而且,在渗透本课的表达方法时,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选择了一个教学内容点设计了语言训练说话句式,用积极的评价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激发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效果好。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作者写作的用心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更好。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针对本课的教学,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用童谣引入,让学生从童谣的内容中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及风俗*惯。接着引导学生在预*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浏览课文,画出北京春节的时间段,并找出详写部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研读“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竞赛,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忙碌、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还是用童谣来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讨论,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通过反思这一节课,我发现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少,教师讲解成了主导,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京腔京韵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达到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目的。

  3、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本节课教学缺乏对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方法少,读的形式少,学生感悟理解就很肤浅。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下大力气进行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也有几个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整个教学态势表现不够突出。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感情不够,语调比较*淡,肢体动作也比较僵硬。第二,在导入环节中,可能由于紧张,一些本想讲的话语忘记讲了,内容的衔接略有点生疏,对待学生的发言的评价语言也比较单调。这两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3

  教学本课时,我觉得自己对于收集资料方面预*做得不够好: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俗,在预*过程中我总是希望学生能搜集很多的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

  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搜集来的信息资料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后的预*中应该教会学生精挑细选,选择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服务,逐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能力,这才是新时代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一项本领。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预*还应该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在以后的课堂我会让学生大胆地在资料当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把搜集的资料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这样的预*才是有效的学*。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5

  这是新学期学*的第一篇课文,还萦绕着浓浓的年味儿,孩子们带着年的喜悦走进了课文的学*。值得人高兴的是:孩子们在课外搜集了资料制作了课件。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回到课文中描绘的老北京,品读了老北京的年味儿,了解了独特的年风俗。但是,让我注意到的是:查找资料的孩子很多,但是孩子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资料对学*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有效利用资料上还需要引导。

  1、没有学会处理资料:

  资料大多很长,内容杂,但有都是和课文有关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看来还是要交给学生处理的方法,并要真正落到实出。

  2、搜集资料的学生始终是一部分,有些学生无动于衷:

  我想原因之一首先是老师的动员工作还要做得细致些,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搜集了资料的学生多激励,产生榜样作用,以点带面。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资源,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资料和课文学*割裂开来,是两张皮,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手中拿着一大堆资料,只是想一吐为快,却没有想到要把资料和课文学*紧密结合起来,让资料充分发挥作用,帮助自己学*;学*到课文的一部分,应运用资料的哪一部分,而不是一让交流资料,我就一股脑地倒出来,根本不管此时此处课文是否需要这个资料,这个资料是否和此处课文联系紧密,能否帮助我们加深对这段课文的理解倒完了资料就站在哪儿等着老师同学的评价,学*是个自我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寻找更多的学*资源,是个思辩、表达、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还需要在*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4

  读着老舍版的《北京的春节》、舒乙版的《北京的春节》、梁实秋的《过年》、思妤《除夕》,思考着如何整合和取舍教学内容。是否可以比较?那目的是什么?

  第一课时决定以课文为本,理清楚课文写作顺序,其所以然。学生选择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自由说指名说。结合课堂表格知道详写和略写部分,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比较老舍的除夕描写和思妤的出*描写。

  第二课时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舒乙版的《北京的春节》、梁实秋的《过年》比较。 读读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写写“我的春节”,点评(这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这几天脑中一直盘旋的一个词是“文本解读式教学”,发现自己的课堂更多的是带领学生读懂教材,得出“详略结合”等写作方法,却没有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堂上还是以我的讲授为主,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看似好心的举动反而打击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用手托着下巴听讲,有的心不在焉地做小动作,有的发呆似的看着我。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思想舞动起来,老师至关重要,课前的备课还得下工夫。

  今年为了全面推行教师专业化成长计划,学校下大力气在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素质方面进行强化。教导处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同年级组开展赛课活动。

  统揽全册,还是选择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去年试过,今年又重新拾起,绝不是怯于应对新课文,而是,去年讲的时候,自己就有很多的不足。集体研讨的时候,大家也很热心的指出了我这一节课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对同事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要虚心接受。可怎样接受?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既然学校提供这么好的机会,何不借此展示下自己“修炼”的成果?

  《北京的春节》的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笔、“俗白”风格、京味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全文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基于此,课前播放音乐“喜洋洋”,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喜庆”。导入时的歌谣,学生拍手齐读,既烘托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情绪,比我上次我来读的效果好。谈感受时,有个孩子回答说:北京的春节真“俗”的!下一跳,还好原来是想说老规矩多。

  自由朗读环节。上次有老师说大部分孩子没读完,这次放手了,读完了也过了4分多钟。对于这篇幅较长的文章,这样的做法不适宜。徐老师的课堂上,这样的环节可以略,因为仅仅是在熟悉文章、读准字音。如果是:检查课前预*作业,这样效果会更好些。这部分,我怎么会说“B和C”的学生呢?语言有些随意了。

  默读找出文章重点节日。得益于前段时间一再努力的培养,孩子们预*完成的很不错,时间段很容易找的到。之所以分段,一是教学目标中要求;二是有助于下步教学环节。想说下语文*惯的养成。去年有教师就提出这问题,今年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就很好的给上了一课,无论是听课、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细节都是。只有语文老师良好的语文*惯,才会培养出学生的好*惯。

  交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当然可以不必按照我课前设计,完整说出答案,漏下的可以在具体分析时补充。交流探讨是我课堂教学的软肋,自己很羡慕大家的收放自如,自己的课堂仍“欠火候”。课堂上,很多学生直接把目光锁定在“除夕”。当然我也围绕着“热闹”展开。分析到“人们的活动”和“音、色、味”后,如果这样: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想必会跟好些。腊八蒜。着重突出了“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

  课件中,每个时间段都有安排,尽量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安排。没进行完的'环节,留在第二课时。结束时的意图是想,分析完全文后,了解老舍先生详略得当的写法。

  纵观本节课,分析课文占用时间过多,师生交流有些纯粹,而没有做到像徐老师课堂上的,读悟结合。知,己不足,当改之。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5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惯进行了介绍,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俗的留恋。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家乡*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6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详写部分,在授课时做重点的讲解。整篇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问学生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学生们个个都高高兴兴地叙述着,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活跃的课堂学生们兴趣浓厚,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孩子们兴趣盎然的交谈,让我欣喜万分。等学生交流完,我就带领着学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去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写到了哪些节日,详写的哪几个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为什么?接下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到自己喜欢的日子,反复朗读,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畅谈交流,在娱乐中完成学*任务。

  但也有不足之处,学生课前收集的大量的资料,由于资料大多很长,内容杂,利用率不高。这就需要学生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让学生真正学会学*,获得自学的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7

  一、情趣盎然,感受语言的魅力。

  《老北京的春天》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如果不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很难体会到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因此我把落脚点放在了读书上,运用观看图片、学生评一评、教师语言渲染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例如学*除夕一段,学生在评价同学读书时这样说: “书上写到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我在过年穿上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时,特别高兴,所以在读这句话时我觉得应该读的高兴点。”“鞭炮声日夜不绝,应该再读的再热闹一些,因为鞭炮这一家响过之后,那一家又放起来了,响声不断,所以要读再热闹一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家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飘了出来,感到特别香,应该再读得香一点。”学生的精彩发言,充分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体现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形成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哪个日子最热闹,找出来读一读,和前后桌讨论讨论、引导想象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读到除夕的热闹时,通过教师的导语,让学生充分调动感官,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了什么?例如在学*元宵节这一部分,启问学生:“从哪儿感受到元宵的热闹?”学生有如下的发言: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呼作响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从这个省略号中我们猜想一下还可能出现什么的花灯?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积累不够,很多孩子都表述不很清楚。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在自主合作中进行探究式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但通过上课,发现在评价学生时,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还不够及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增强应变的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8

  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篇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俗。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是以读促悟。每一个学*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二是充分发挥了阅读链接的作用,并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二、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三、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

  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觉得教学效果不佳,留下太多的遗憾。

  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一名教师只有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才会不断成长起来。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9

  这是新学期学*的第一篇课文,还萦绕着浓浓的年味儿,孩子们带着年的喜悦走进了课文的学*。值得人高兴的是:孩子们在课外搜集了资料制作了课件。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回到课文中描绘的老北京,品读了老北京的年味儿,了解了独特的年风俗。但是,让我注意到的是:查找资料的孩子很多,但是孩子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资料对学*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有效利用资料上还需要引导。

  1、没有学会处理资料:

  资料大多很长,内容杂,但有都是和课文有关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看来还是要交给学生处理的方法,并要真正落到实出。

  2、搜集资料的学生始终是一部分,有些学生无动于衷:

  我想原因之一首先是老师的动员工作还要做得细致些,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搜集了资料的学生多激励,产生榜样作用,以点带面。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资源,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资料和课文学*割裂开来,是两张皮,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手中拿着一大堆资料,只是想一吐为快,却没有想到要把资料和课文学*紧密结合起来,让资料充分发挥作用,帮助自己学*;学*到课文的一部分,应运用资料的哪一部分,而不是一让交流资料,我就一股脑地倒出来,根本不管此时此处课文是否需要这个资料,这个资料是否和此处课文联系紧密,能否帮助我们加深对这段课文的理解倒完了资料就站在哪儿等着老师同学的评价,学*是个自我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寻找更多的学*资源,是个思辩、表达、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还需要在*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5)

——《北京的春节》的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北京的春节》的优秀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有关春节的*俗。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现在,我们就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请你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3交流后,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汇报重点: (预设)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幽默。

  (2)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多吃几个饺子。体会老舍语言的简练。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从家家赶做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语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全方位的描写,更体现除夕的热闹,也可见老舍先生描写细腻。

  3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男人在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客。

  逛庙会可通过学生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4正月十五: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有一个月的时间,*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五、课后小练笔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北京的春节》的优秀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有关春节的*俗。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现在,我们就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请你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3交流后,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汇报重点: (预设)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幽默。

  (2)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多吃几个饺子。体会老舍语言的简练。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从家家赶做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语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全方位的描写,更体现除夕的热闹,也可见老舍先生描写细腻。

  3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男人在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客。

  逛庙会可通过学生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4正月十五: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有一个月的时间,*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五、课后小练笔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北京的春节》的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复*巩固:

  1、本课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描写了春节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师板书:时间顺序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曲《元日》让我们沉浸春节的喜庆与欢乐之中,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北京,去感受首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⑵.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师:(过渡)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3、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⑴.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⑵.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⑶.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四、妙笔生辉日日练: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样的春节,但感受却不同,请把自己过春节时感受最深的情景详略得当地写一写。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6)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生:……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难读词语,检查预*

  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

  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书写好的对联

  教学过程

  一、 歌曲激趣导入。

  1、 课件播放歌曲《恭喜》,回顾过年情景。

  师:从这首喜庆的歌曲中,你想起了什么? 生:(过年的有关事)

  这首歌是我们常在过年时唱到的一首歌。

  2、 课件出示关于北京春节的图片。

  师:瞧,这是哪在过春节呢?生:北京。板书:北京

  3、 引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在语言大师老舍的引领下,去细细品味北京的春节。板书:的春节

  [意图:通过歌曲的导入,感受快乐喜庆的气氛,虽说是课堂刚出发,但希望学生能从歌曲图片中能有热流在沸腾了。]

  二、 复*课文,用童谣来回顾北京过年前的准备。

  1、 回顾课文1—7自然段。

  师:北京人过春节都会做些什么呢?

  2、 出示童谣,用韵律表现童谣。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首歌谣来回答吗?

  [意图:练*与游戏结合,童谣是基础训练上的诵读题,韵律是下课自编的,在课堂上演练,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也是快乐的。]

  三、 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除夕

  1、自学9—11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还有哪些日子吸引你?

  我相信你们的学*能力一定很强,自学9—11自然段,做好自学笔记。

  2、 交流体会。

  (1) 学生做好笔记后交流。

  (2) 教师做小结词。

  师: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北京人在这几天十分休闲,真是高高兴兴迎新年。 板书:(板书:休闲)贴下联:高高兴兴迎新年

  3、 小结:同学们你们用精美的语言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元旦,谢谢你们。

  [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一定的学*能力了,老师牵线去学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所以自学、交流是不必少的,这也需要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做。]

  <3>元宵节

  1、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春节结束了。

  2、师:过了一年,你们又将长大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学到更多的知识。

  3、贴横联:新年快乐。

  [意图:让学生活生生的了解春联的特点。]

  四、领悟写法

  1、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六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你从课文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意图: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老舍的写作方法,再加以实践指导,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学生的*作水*。]

  3、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师:昨天,同学们写了一篇日记《我的春节》,如果此时再让你重写,你打算怎样写?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意图: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

  [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特色进行巩固或延伸,真正做到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

  六、结束语: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两过月,2009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资兴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7)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突破:透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

  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

  1、同学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谁能说一说,在春节里,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

  2、童谣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童谣二: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合家欢,乐淘淘,大家齐迎新年到,新年到!

  诗歌: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同学们,这天,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齐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一下京味十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年文化。我们已经学*了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谁能说一说?

  介绍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代表作有:《骆驼样貌》,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貌》、《四世同堂》便是描述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资料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先生自读课文。

  要求:(1)、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解决课文生字词,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作者写了春节期间哪些重要的日子?

  2、指名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机正音)

  (1)读下列词语:

  初旬腊八粥蒜瓣翡翠醋腊月杂拌儿榛子蜜饯麦芽糖鞭炮通宵

  守岁水浒传小贩除夕黏娴熟走马灯宫灯分外逛街元宵天桥

  (2)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初旬

  腊月

  除夕

  守岁

  天桥

  3、读完课文,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怎样的?

  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祥和等

  4、讨论交流:课文描述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三、再读课文,感受过年的味道。

  1、北京人的春节过得又热闹又喜庆。此刻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年的味道,能找到哪些年的味道?

  2、从描述爆竹的文字中感受年的味道。

  儿童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天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3、从空气中到处飘荡着食品的香味感受过年的味道。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又甜又粘的糖;腊月二十三那天,还要把肉、鱼、鸡、青菜、年糕什么的准备充足;除夕夜,家家做年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家家都要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

  4、人们过年的时候快乐吗?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春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大事,对于大人们来说也是大事。家家忙过年,人人都欢喜。孩子们能够尽情地吃、玩、乐,大人们也是忙着准备过年吃的、穿的、用的,还有逛天桥、逛庙会、听戏、做灯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由此能够看出人们过年时的情绪是多么快乐。

  四、展示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优美的部分读出来与大家共赏。

  五、布置作业

  1、文中有许多描述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2、抄写下列词语。(积累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学*按必须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会场景描述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各地的春节*俗。

  教学过程: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课文资料,开展以下阅读实践:

  1.默读课文两遍,诵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2.识记字词,给生字和多音字注音,并在文中圈出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搜集有关作者老舍和有关春节的资料。

  4.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5.透过对课文的预*,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书上。

  一、学*“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但是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俗,你又明白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二、检查预*效果、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一)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纲自由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交流。

  2.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二)交流汇报。

  1.认读生字新词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指导书写:熬榛

  2.读准字音

  蒜suàn)瓣栗(lì)子风筝(zhēmg)

  3.读准多音字。

  当铺(pù铺(pū)路

  4.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5.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俗。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人为一个学*小组,合作填表。(课件出示表格)时间风俗*惯

  (二)生汇报填表资料,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学生回答。

  教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师:过完十五,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师: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生答。(板书:时间顺序)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受

  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俗了解得更清楚了。老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就应透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祥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品读自己喜欢的日子,试背。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状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状况。

  五、美读课文,加深体会

  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就像一幅幅画面展此刻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再一次走到课文中去,去感受热闹、喜庆的春节吧!

  学生美读全文,播放音乐。

  六、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能够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齐拍着手,来读一读这首童谣。(出示课件)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七、作业

  课后搜集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也写一写。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间顺序)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附:《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课前预学单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样过春节的这天我们将跟随著名语言大师老舍一齐去看看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相信你们必须会有许多相同的感受,让我们一齐走进第六课《北京的春节》吧!

  一、1.大声朗读。读了(遍,我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了。

  2.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段落是(,我要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二、我来学*字词:

  1.我来读:这些词语我都能准确认读。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2.我来写:生字我都会写了,我要给大家个性提醒的字是

  3.我来理解词语:

  在这篇课文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不懂的请你想办法解决他们。

  三、我来理解课文:

  读了课文我们必须明白了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让我们一齐来填表吧!

  (表格附在后面)

  四、我来提问: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读了课文后我想与大家一齐探讨研究的关于学*上的问题是

  五、我来搜集资料:

  搜集作家老舍的资料;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散文。各地春节*俗等。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抓住描写元宵两个自然段,体验节日气氛。

  3、体会文章的的写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我也喜欢过节。古代的诗人还把节日写进了诗歌。瞧,杜牧这样写清明节,请读……苏轼这样写中秋节,请读……王维这样写重阳节,请读……王安石这样写春节,请再读……今天,我们继续学*第18课,板书课题。(课件1)

  2、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对北京的春节有了自己的了解,来,我们复*一下吧!

  二、复*回顾

  1、连一连(课件2:出示时间及风俗)

  北京的春节前后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在课文中重点提到了以下时间,分别是:腊八——腊月十九——腊月二十三——除夕——元宵。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呢?你能准确地连一连吗?

  2、对,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们在过年时丰富而有趣的活动。(课件3,春节活动图片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贴春联、观灯等。配乐,教师点击)同学们,感受到没有,春节来了,春节真的来了!如果让你选择,春节期间你最喜欢做什么呢?

  过渡:是啊,过年就是这么热闹、快乐、喜庆,让人回味无穷。再回到课题,北京的春节和我们这儿的春节有哪些不同呢?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快找找!

  三、精读品悟

  预设一:学生汇报,我们这儿不熬腊八粥,不泡腊八蒜。(这腊八粥可不是一般的粥,书上是这样介绍的,出示生读。是啊,这就是南方、北方地域文化*俗的差异)

  预设二:学生汇报,我们不买杂拌儿(你知道什么是杂拌儿吗?)生读。这么多于果掺和着蜜饯吃下,那嘴里满是什么滋味?(生答)这滋味一直甜到心里头,想想就忍不住要流口水。谁再来读?(推荐朗读高手)

  预设三:我们二十四过小年,北京二十三过小年,还家家祭灶王爷。(你真会联系生活学*。对,过小年的时间不一样)

  预设四:我们没有庙会逛。(出示逛庙会的图片介绍庙会。提起北京的庙会那真可以算得上是春节的一大盛会。初五、初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庙会,据图片逐一介绍)

  预设五:元宵节,我们家中没有那么多好玩的灯。(怎么个好玩法,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生读十三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师引导读出注释“走马灯”。光是这样想想,就是一种享受啊!再从家中走到大街上,你还会看到什么景象?引出十二自然段的学*)

  (1)好一个悬灯结彩,好一个火炽而美丽。我还想知道大街上到底都挂了哪些灯,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故事)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可以看出来。

  灯的图案多:“《红楼梦》《水浒传》”人物多,可以感受到。

  (3)正是有了这么多各式各样灯的装饰,元宵节才变得一(生答)美丽。因而老舍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变色,分男、女生读)这是拿元宵节和除夕、元旦——(生答:作比较),以此突出——元宵节。

  四、体会写法

  同学们,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这一比啊,我们发现这北京的春节还真是活动多样,气氛热闹啊!而且,我们通过学*,进一步体会到了北京独特的年文化。

  刚才,我们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学*。其实,我们还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表达出北京春节的那份热闹、喜庆的。比如:

  1、打比方(出示:这不是粥……农业展览会)

  什么意思,明白吗?(生谈理解)看看,腊八粥里有各种米、各种豆,还有各种干果,数数一共列举了几种?(生一一列举)何止这些,还有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我们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这些统统都藏在一个省略号里,它们在腊八这天纷纷聚拢来,多像开——(生:农业展览会)这样一打比方,感觉怎样?(生谈)

  2、引入传说

  过渡: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第六自然段也写得特别有趣。(出示原句,再出示删除的段落,比较一下,谁来谈谈)

  (删除传说,生体会其带来的趣味性)

  3、破折号(补充说明,突出强调)。没时间就作为课外延伸。

  一篇文章里竞出现了达八处之多的破折号,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呢?因为时间关系,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探究,去思考。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了北京的春节,再一次感受到浓郁的传统年文化;我们还从作者的角度破译了写作的一些表达技巧。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阅读的热情与*惯,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张敏,津市市第二小学高级语文教师。人如其名。张——张弛有道,是她对语文教学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敏——敏而好学,是她身体力行的一种人生态度。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学*“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有关春节的*俗。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现在,我们就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请你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3交流后,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汇报重点: (预设)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幽默。

  (2)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多吃几个饺子。体会老舍语言的简练。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从家家赶做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语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全方位的描写,更体现除夕的热闹,也可见老舍先生描写细腻。

  3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男人在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客。

  逛庙会可通过学生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4正月十五: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有一个月的时间,*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五、课后小练笔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 6 北京的春节

  腊八、 除夕、 正月处一、 正月十五

  热闹 团圆 喜气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抓住描写元宵两个自然段,体验节日气氛。

  3、体会文章的的写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我也喜欢过节。古代的诗人还把节日写进了诗歌。瞧,杜牧这样写清明节,请读……苏轼这样写中秋节,请读……王维这样写重阳节,请读……王安石这样写春节,请再读……今天,我们继续学*第18课,板书课题。(课件1)

  2、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对北京的春节有了自己的了解,来,我们复*一下吧!

  二、复*回顾

  1、连一连(课件2:出示时间及风俗)

  北京的春节前后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在课文中重点提到了以下时间,分别是:腊八——腊月十九——腊月二十三——除夕——元宵。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呢?你能准确地连一连吗?

  2、对,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们在过年时丰富而有趣的活动。(课件3,春节活动图片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贴春联、观灯等。配乐,教师点击)同学们,感受到没有,春节来了,春节真的来了!如果让你选择,春节期间你最喜欢做什么呢?

  过渡:是啊,过年就是这么热闹、快乐、喜庆,让人回味无穷。再回到课题,北京的春节和我们这儿的春节有哪些不同呢?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快找找!

  三、精读品悟

  预设一:学生汇报,我们这儿不熬腊八粥,不泡腊八蒜。(这腊八粥可不是一般的粥,书上是这样介绍的,出示生读。是啊,这就是南方、北方地域文化*俗的差异)

  预设二:学生汇报,我们不买杂拌儿(你知道什么是杂拌儿吗?)生读。这么多于果掺和着蜜饯吃下,那嘴里满是什么滋味?(生答)这滋味一直甜到心里头,想想就忍不住要流口水。谁再来读?(推荐朗读高手)

  预设三:我们二十四过小年,北京二十三过小年,还家家祭灶王爷。(你真会联系生活学*。对,过小年的时间不一样)

  预设四:我们没有庙会逛。(出示逛庙会的图片介绍庙会。提起北京的庙会那真可以算得上是春节的一大盛会。初五、初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庙会,据图片逐一介绍)

  预设五:元宵节,我们家中没有那么多好玩的灯。(怎么个好玩法,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生读十三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师引导读出注释“走马灯”。光是这样想想,就是一种享受啊!再从家中走到大街上,你还会看到什么景象?引出十二自然段的学*)

  (1)好一个悬灯结彩,好一个火炽而美丽。我还想知道大街上到底都挂了哪些灯,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故事)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可以看出来。

  灯的图案多:“《红楼梦》《水浒传》”人物多,可以感受到。

  (3)正是有了这么多各式各样灯的装饰,元宵节才变得一(生答)美丽。因而老舍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变色,分男、女生读)这是拿元宵节和除夕、元旦——(生答:作比较),以此突出——元宵节。

  四、体会写法

  同学们,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这一比啊,我们发现这北京的春节还真是活动多样,气氛热闹啊!而且,我们通过学*,进一步体会到了北京独特的年文化。

  刚才,我们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学*。其实,我们还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表达出北京春节的那份热闹、喜庆的。比如:

  1、打比方(出示:这不是粥……农业展览会)

  什么意思,明白吗?(生谈理解)看看,腊八粥里有各种米、各种豆,还有各种干果,数数一共列举了几种?(生一一列举)何止这些,还有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我们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这些统统都藏在一个省略号里,它们在腊八这天纷纷聚拢来,多像开——(生:农业展览会)这样一打比方,感觉怎样?(生谈)

  2、引入传说

  过渡: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第六自然段也写得特别有趣。(出示原句,再出示删除的段落,比较一下,谁来谈谈)

  (删除传说,生体会其带来的趣味性)

  3、破折号(补充说明,突出强调)。没时间就作为课外延伸。

  一篇文章里竞出现了达八处之多的破折号,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呢?因为时间关系,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探究,去思考。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了北京的春节,再一次感受到浓郁的传统年文化;我们还从作者的角度破译了写作的一些表达技巧。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阅读的热情与*惯,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张敏,津市市第二小学高级语文教师。人如其名。张——张弛有道,是她对语文教学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敏——敏而好学,是她身体力行的一种人生态度。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8)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恭喜恭喜》、关于春节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恭喜恭喜》,幻灯片播放与春节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们重新回味过年的喜庆的氛围,问同学们除了上述在图片中展示的事物外,还有什么与过春节有关的事物?

  2、在大家谈了自己家乡过春节的情况之后,那么大家是不是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呢。

  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过春节?为什么我们把春节称为“年”?我们在过年,那么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人们是不是也在过年呢?(老师和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关于春节的一些资料。)

  3、在我们回味了年的感觉,了解了年的来历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下老舍爷爷笔下的老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二、疏通全文,整体感知

  1、请13位学生轮流大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给每段做标记,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易读错的词和句进行指导和纠正。)

  2、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板书呈现本文重点要学*的和易错的新字词,如“旬、熬、蒜、醋、翡、榛、栗、筝、鞭、逛、腊八粥、蜜饯、掺和、黏、通宵、娴熟”,个别新词的意思可以用ppt加文字或图片解释。

  3、在疏通完文字之后,让学生再快速地浏览课文一遍,同时让学生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对北京的春节进行描写的,并找出具体的词语来说明,老北京的春节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整体印象。

  4、对所提问题进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并引导学生据此进行分段。

  5、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分组讨论、体会年味

  1、“在初步感受了老北京春节的气氛之后,让我们来具体地用心地体会下老舍爷爷笔下的北京人过年的味道吧!”好,我们发扬下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各选一个过年的时间段,然后找一找在这些时间段中哪些东西让你感受到的年的味道,一起来充实一下下面这个表格:日子年的感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好,我们通过许许多多的事物体会了年的味道,那么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一下自己对年的味道的理解,好不好?

  (做以下示例:年的味道是鞭炮的味道,鞭炮声声,辞旧迎新;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年的味道是快乐的味道……年的味道是热闹的味道……)

  3、在体会好年的味道之后,我们用眼睛一起来看看过年的一幅幅图画,大家一起再仔细看看全文,然后挑选一两幅你最喜欢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和大家交流,然后再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和大家分享你过年时的感觉。

  四、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回想你从小到大最难忘的过年的几件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