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春节,北京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俗,学生喜闻乐见。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过春节的欢喜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情分析: 过春节学生也是喜闻乐见,最喜欢不过了。只是要了解各地的风俗不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腊月、初旬、翡翠、杂拌儿、走马灯、零七碎八、万象更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都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来上课。和家人聊聊自己家乡怎么过春节?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过新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今天同学们都穿着新衣服,好漂亮,老师拿出相机照下这漂亮的一幕。

  2.请你们说说我们家乡怎么过春节的,好吗?

  (学生纷纷回答:农历十二月初十开始买年货。二十四送灶神,家家吃汤团,团团圆圆;二十九白天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贴年画、祭天神,这天晚上每人吃长寿面:大年三十一家人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小孩子可以玩游戏,大人欢聚看春晚;正月初一上坟,不拜年;初二开始按照辈分走亲访友;十五晚上迎龙灯,拔龙须,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等。)

  3.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老北京的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说你的感受。

  (糖瓜粘我们没有吃过,磨豆腐、蒸馒头我们也不做。二十九晚上我奶奶会蒸好几笼糖糕。)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让我们跟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去那过过春节好吗?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前后同学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圆圈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老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重要日子的活动反复读一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3.全班交流汇报:

  1)我发现老北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我发现老北京的孩子像我一样特喜欢买爆竹。

  3)我发现老北京正月初一还能逛庙会,我不知道庙会是什么?(请同学帮忙逛庙会是什么?)

  4)我发现老北京是花灯好多,好美。比我们中洲公园的花灯品种多一些。

  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地道的老北京民俗中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最难忘的就是除夕夜了,我们小朋友穿着过年的新衣,吃完团员的年夜饭,拿了压岁钱,就开开心心的三五成群做游戏,不玩个半夜三更是不回家的,这天爸爸,妈妈也不会催我们回家。)

  3.除夕夜真的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感情朗读这段。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老师听小朋友开始说得其实我们的春节也是过得热闹,开心的。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俗,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 除夕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逛庙会

  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大家一起敲起自己的铅笔盒,桌子,一起唱《过新年》,“过新年那,隆咚隆咚锵……”回顾除夕。学生你瞧我,我瞧你,好像现在就是在过新年,好不开心。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我们也喜欢看迎龙灯,记得小时候的我跟着龙灯跑到天亮,我妈妈还以为我睡觉了。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你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蝴蝶灯、鸳鸯灯等,我想这些是同学们*时在迎龙灯的时候看到的吧。)

  2.元宵节的灯会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好好欣赏老北京的灯。

  3课件出示老北京的花灯,请同学们欣赏。(哇!哦这个漂亮,哇塞!唏嘘赞美声不断。真的比我看到的中洲公园的灯多。)

  4通感朗读这两段,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比较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2课文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讨论得出: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十五这四天,好处是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 *作:写一篇家乡的春节

  五。喜悦结束

  配乐一起唱《恭喜》,互相恭喜。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详写

  热闹喜庆团圆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书写好的对联

  教学过程

  一、 歌曲激趣导入。

  1、 课件播放歌曲《恭喜》,回顾过年情景。

  师:从这首喜庆的歌曲中,你想起了什么? 生:(过年的有关事)

  这首歌是我们常在过年时唱到的一首歌。

  2、 课件出示关于北京春节的图片。

  师:瞧,这是哪在过春节呢?生:北京。板书:北京

  3、 引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在语言大师老舍的引领下,去细细品味北京的春节。板书:的春节

  [意图:通过歌曲的导入,感受快乐喜庆的气氛,虽说是课堂刚出发,但希望学生能从歌曲图片中能有热流在沸腾了。]

  二、 复*课文,用童谣来回顾北京过年前的准备。

  1、 回顾课文1—7自然段。

  师:北京人过春节都会做些什么呢?

  2、 出示童谣,用韵律表现童谣。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首歌谣来回答吗?

  [意图:练*与游戏结合,童谣是基础训练上的诵读题,韵律是下课自编的,在课堂上演练,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也是快乐的。]

  三、 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除夕

  1、自学9—11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还有哪些日子吸引你?

  我相信你们的学*能力一定很强,自学9—11自然段,做好自学笔记。

  2、 交流体会。

  (1) 学生做好笔记后交流。

  (2) 教师做小结词。

  师: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北京人在这几天十分休闲,真是高高兴兴迎新年。 板书:(板书:休闲)贴下联:高高兴兴迎新年

  3、 小结:同学们你们用精美的语言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元旦,谢谢你们。

  [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一定的学*能力了,老师牵线去学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所以自学、交流是不必少的,这也需要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做。]

  <3>元宵节

  1、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春节结束了。

  2、师:过了一年,你们又将长大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学到更多的知识。

  3、贴横联:新年快乐。

  [意图:让学生活生生的了解春联的特点。]

  四、领悟写法

  1、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六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你从课文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意图: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老舍的写作方法,再加以实践指导,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学生的*作水*。]

  3、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师:昨天,同学们写了一篇日记《我的春节》,如果此时再让你重写,你打算怎样写?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意图: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

  [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特色进行巩固或延伸,真正做到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

  六、结束语: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两过月,2009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资兴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生:……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难读词语,检查预*

  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

  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书写好的对联

  教学过程

  一、 歌曲激趣导入。

  1、 课件播放歌曲《恭喜》,回顾过年情景。

  师:从这首喜庆的歌曲中,你想起了什么? 生:(过年的有关事)

  这首歌是我们常在过年时唱到的一首歌。

  2、 课件出示关于北京春节的图片。

  师:瞧,这是哪在过春节呢?生:北京。板书:北京

  3、 引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在语言大师老舍的引领下,去细细品味北京的春节。板书:的春节

  [意图:通过歌曲的导入,感受快乐喜庆的气氛,虽说是课堂刚出发,但希望学生能从歌曲图片中能有热流在沸腾了。]

  二、 复*课文,用童谣来回顾北京过年前的准备。

  1、 回顾课文1—7自然段。

  师:北京人过春节都会做些什么呢?

  2、 出示童谣,用韵律表现童谣。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首歌谣来回答吗?

  [意图:练*与游戏结合,童谣是基础训练上的诵读题,韵律是下课自编的,在课堂上演练,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也是快乐的。]

  三、 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除夕

  1、自学9—11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还有哪些日子吸引你?

  我相信你们的学*能力一定很强,自学9—11自然段,做好自学笔记。

  2、 交流体会。

  (1) 学生做好笔记后交流。

  (2) 教师做小结词。

  师: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北京人在这几天十分休闲,真是高高兴兴迎新年。 板书:(板书:休闲)贴下联:高高兴兴迎新年

  3、 小结:同学们你们用精美的语言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元旦,谢谢你们。

  [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一定的学*能力了,老师牵线去学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所以自学、交流是不必少的,这也需要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做。]

  <3>元宵节

  1、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春节结束了。

  2、师:过了一年,你们又将长大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学到更多的知识。

  3、贴横联:新年快乐。

  [意图:让学生活生生的了解春联的特点。]

  四、领悟写法

  1、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六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你从课文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意图: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老舍的写作方法,再加以实践指导,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学生的*作水*。]

  3、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师:昨天,同学们写了一篇日记《我的春节》,如果此时再让你重写,你打算怎样写?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意图: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

  [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特色进行巩固或延伸,真正做到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

  六、结束语: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两过月,2009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资兴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安塞腰鼓》优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安塞腰鼓》优质教学设计1

  【导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本文气势恢宏、词语简洁有力、句式铿锵激越的特点。

  3、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激情。

  4、体味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深意。

  【课时计划】

  1课时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进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自学互研 生成基础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亢奋(kàng) 晦暗(huì) 羁绊(jī)

  冗杂(rǒng)蓦然(mò)戛然而止(jiá)

  闭塞(sè)飞溅(jiàn)恬静(tián)

  烧灼(zhuó)骤雨(zhòu)震撼(hàn)

  瞳仁(tóng)辐射(fú)

  2、词语解释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冗杂:繁杂。

  蓦然:突然,猛然。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3、作者简介

  刘成章,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在陕西省作家协会副*、*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作品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课文录音朗读(多媒体播放),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交流点拨】文章按“鼓响前,鼓演中,鼓声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第二部分(5~27段),第三部分(28-30段)。其中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也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把握情感

  请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先找出第二部分第一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前写的好的地方,抽取学生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作者把“但是”和“看”独立成段的用意。

  【交流点拨】作者把“但是”和“看”独立成段,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2、品味“一捶起来就发狠了,没命了,忘情了!”的作用。

  【交流点拨】短句,用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运用了哪些修辞,起到了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的想象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想大开大合,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表达出了安塞腰鼓雄壮的场面,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

  步骤四 精读课文 理解内涵

  1、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下面来感悟《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

  【交流点拨】用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情的句式、瑰丽奇特的想象、急促爆裂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棒槌的文字,在那天地之间,在那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荡起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这鼓声鼓景,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舞姿、沉重的鼓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赞美之情,歌颂了陕北人民的粗犷、豪迈情怀。

  2、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交流点拨】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②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③歌颂阳刚之美;④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文化,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的自豪。黄土高原上有壮阔、豪放、火烈、雄浑、激荡、磅礴、冲破束缚、阻碍、痛快淋漓的安塞腰鼓,而江南有姿态各一、百船竞渡、气氛热烈、争先恐后的龙舟赛。这些形式各一的表演,铸就了我们中华的灿烂文化。

  2、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令你想到这种不可阻挡的生命力量?

  【交流点拨】划龙舟比赛、足球比赛、田径比赛等。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表演前 安静(以动衬静)表演中 亢奋(铿锵有力)表演后 寂静(呼应开头)

《安塞腰鼓》优质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了解安塞腰鼓。

  2.学*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腰鼓表演的技艺,品味文章的语言。

  3.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知道的几种?

  生:画画、雕塑、武术

  师:我们身边的能列举几个吗?

  生:闹元宵、踩高跷、舞狮、秧歌

  师:对,其实,还有一种威风锣鼓表演,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今天我们学一篇同样为鼓的表演安塞腰鼓的文章,看看安塞人能舞出点什么?

  二、理解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把生词分为四类:注音、解释、书写、累积。启发学生体会这样分类的目的。指出整理、累积词语的方法,什么样的词语需要整理和累积(不认识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如何累积(分类、书写记忆、运用记忆)?

  2.文章写了什么?

  要求: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始部分,写一群后生神情沉稳而安静地站着;紧接着写他们开始捶、发狠、忘情、没命地捶;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写到了文章的什么段落?文章最后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由此可见,文章写了一次黄土高原人表演安塞腰鼓的文艺活动。由此,你认为整篇文章的层次可以如何划分?归纳一下各部分的大意。(教师预设:第一,表演前;第二,表演中;第三,表演后。)

  (2)在文章中间的部分,同学们是否发现有一些句子反复出现,在整体理解课文方面能给你什么提示?根据这些提示,试着把这一部分划分一下小的文章层次,总结一下层意。(教师预设:第一,写安塞腰鼓的舞姿以及给人的联想。第二,写安塞腰鼓巨大的声响给人的感受。第三,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第四,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对你欣赏舞蹈艺术有什么启示吗?由此初步思考,作者写安塞腰鼓,要表现什么?从哪些语句、段落可以看得出来?试着读一下。

  四、重点研读。

  师:你认为文章哪一句话、哪一段、哪几段写得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一说理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或者有什么疑问、需要讨论的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1.文章写表演前的情况,有什么好处?

  师提示:没有一个静止的开始,后面的忘情的动,好像就没有参照系一样。这里的静,是为后面的动蓄势。

  分析:人物茂腾腾的后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性格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2.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用排比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然后用比喻写后生的舞姿像强震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鼓点像骤雨;流苏像旋风;脚步像乱蛙;瞳仁像火花;风姿像斗虎。

  这样写的好处: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很好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怎么理解?

  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开放。表现: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要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种信心和勇气。

  4.如何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声势的不同凡响。

  第一句写响声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声;第二句写响声撞击在心里,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第三句写响声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5.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

  6.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觉,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觉特别的寂静。这里是用静来反衬刚才的闹。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有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五、小结。

  1.文章写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作者想通过叙写,表达作者对于生命中奔腾的力量的赞美;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人特有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启发?(按照时间划分来写活动的方法;语言大多使用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善于抓住生活中美的东西;写表演活动可以从舞姿、声响、给人的想象、给人心灵的冲击等方面着手。)

  3.安塞人内在的东西给你什么启示?(人应该有追求,应该这样痛快地生活和追求着。)

  4.阅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会调动自己的感觉经验,体会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选其一)。

  1.观看千手观音,写一段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注意运用刘成章写安塞腰鼓的手法,学*他的语言。(教师提供网址)

  2.你知道我们家乡独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吗?试着搜集、整理、交流一下,学*本课的写法,写一写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秧歌队伍表演的情形。

  第二部分网络议课实录

  问题一: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加法还是减法

  陈大伟(以下简称陈):读完你的教学后记,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你对教学的理性追求。做事之前要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这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迷惑和忘记。你对学生的理解基础、达成理解可能的方式、理解什么、学会描写的方法,学会欣赏舞蹈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给人很多启发。这种启发是对认识教材和分析教材的思路的启发,对我的帮助很大。你在反思中提到这节课,自己设计的内容过于繁重。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和观点。课堂教学不能贪大求全,什么东西都想做,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

  任念国(以下简称任):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追求大而全向来是教师经常犯的一种错误。但是自己感觉:老师备课时还必须要大而全,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选择最佳的、适时的切入点,以点代面,重点突破,从而更加深入地全面把握。

  陈:我同意备课要深、透、全,但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学会舍得,并充分认识到一节课不可能吃成胖子,教学中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对教材理解多么深刻!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或许,现在教师要做的,不是怎么去扩充,而是应该想想怎么做减法。

  陈: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带着沉重的包袱,想着得奖,想着听课者的好评,却失去了自我和真实。实际上,一节课就是一节课,三维目标需要在经常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评课时,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要求一节课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都必须出现。

  任: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如果不能把压力很好地转化为动力,战时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整的话,这确实是一个授课教师一个用粉笔作战的战士要打败仗的很重要的原因。

  陈:这是很难避免的压力。我认为,有更高层次和境界的教师在此时是心中只有学生,只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现状进行教学。

  问题二:单篇教学与主题单元如何有机联系

  陈:我把你的《安塞腰鼓》教学简记读了两遍,我认为你的把握是对的:以时间为线索,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进行,而在表演中,又从声响、动作、想象等方面展开。

  以时间为线索是一方面,同时考虑到这是一个艺术欣赏的单元,还可以从舞台艺术的角度具体展开,比如:

  表演前:

  (人物)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场景)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动作神态)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

  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影场景的写法,也是戏剧开幕前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在想象中期待那惊心动魄的一捶。

  表演中:

  鼓点像骤雨(声);流苏像旋风(物);脚步像乱蛙(人);瞳仁像火花(眼);风姿像斗虎(人的整体感觉)。

  任:你的建议让我很受启发。从主题单元的角度来考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策略。因为自己对舞台艺术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去涉猎。陈老师所建议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艺术舞台艺术的涉猎和储备,可能对他一生都有好处。这个思路我会汲取的,谢谢!

  陈:在我的听课实践中,我注意到很多老师很难把握一节课的要点,他们仅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整体感和前后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也很难找到展开教学的思路。所以我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时常常谈到:我们要学会欣赏整个画面,而不是仅仅陷入某一个局部。我注意到你在此处特别强调谢谢,我很高兴,哪怕就这一个问题我们达成了共识,都是我们讨论的成果。

  问题三:如何认识和处理文章的特色

  陈:我以为这是一位舞蹈艺术行家的杰作。学*排比,是这节课的一个要点。通过这里的学*,让学生意识到,排比不是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展开(或者不断深入地迫*,此处是从不同角度展开)。学生要学*观察舞蹈艺术,需要从声、形、动态、眼神、整体感觉等方面入手。

  任:关于排比,你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就是缘于教师的考虑肤浅。自己*时的分析也只是站在考试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一下:排比的使用有什么具体意义,增强了什么样的语言气势(有什么表达效果)而已。至于如何从哪些方面来增强语言气势、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排比,还真的没有深入探索过。我想这也许是自己今后应该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陈:另外,我在此受到的一点启示是,比喻首先应该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学*比喻是学*联想和想象。对于这个看法,是否有道理?不知道你怎么看?

  任:对于比喻的产生,首先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说法,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所以,先有联想,然后才能产生自己认为很贴切的比喻;至于想象,如果在此时有用武之地的话,换成比较好了!

  陈:在这里,比较是一种方式,我是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考虑的,你说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对我认识比喻有好处。但我在想,有没有把比较熟知的东西想象成更美妙的大家不大熟悉的东西(这之中的心理活动可能是想象)?你能不能想到一个例子?

  任:非要找一个例子的话,找张晓风的《行道树》好了。

  陈:另外,你很注意抓住词、突破词、强调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但短句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短句怎样利用,在运用中体会短句的作用,我觉得还需要讨论或者引起重视。

  任:对!自己在词语、短句、铺排句子组合的整体设计上,确实缺乏一个通盘的考虑,导致在语言的学*上缺乏整体性。

  陈:在此,我更想向你请教:长句、短句表达的差异是什么,在此课中怎样处理更好。

  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会:(1)短句、长句、段落的交错使用、融合,与安塞腰鼓鼓点的急促与舒缓,沉重与轻盈,整齐划一的队伍行动与个体的舒展表现相结合的现场描摹是一致的。(2)甚至可以用长句、短句、段落的重复交错使用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梳理和把握。(3)可以放在文章的整体把握阶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深入理解和体会,以求得对这种舞台艺术的深入体会和领悟。(4)在对这种表达方式的仿写和运用中加以体会。

  陈:真好。我还体会,鼓点急促是用短句来突出、来表现的。我在想:关于词的教学是集中好,还是具体到句段赏析时再分散处理好?

  任:我觉得是分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要好一些,让词语成为有家的词语、成为句子中、语言中活生生的词语。实际上,我在词语的设计上是想教给学生一种梳理的方法。但最后,还是少了这一环节。

  问题四: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

  陈:如你所说,对安塞腰鼓你不熟悉,学生也不熟悉。因此你在教后反思中所设想的一次视频的播放的意义和价值似乎不能低估。如何用更好呢?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和展开教学的核心。我设想:是否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引导:看了这一段,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用几个词描述一下。

  (2)启发:我们来看一看某某作家的感受,他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

  (3)体味:反复咏读、品味字、词、句,体味短句、排比、比喻的用处。

  (4)运用:现在我们再看一遍视频,想一想,你对这段舞蹈有了哪些更深刻的印象。

  (5)表达:想一想,面对这段舞蹈,你会写些什么?你将怎样写?

  这样的线索会不会简单一些,会不会节约出一些时间来?

  我没有语文教学经验,所以仅仅是一种设想,要请你思考和批评。

  任:关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先由具体的现实录像般的视觉感受给大家一个印象,还是在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产生印象之后,再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例子予以现身说法?我还是希望: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本身,将视频放在最后。原因很简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先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很重要的,一是任何事情必须先有自己的判断,二是避免被先入为主的感性材料所左右,泯灭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这更符合语言文字理解的*惯吧!

  陈:你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也说说我这样考虑的理由,它实际上涉及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的问题。我的考虑是:安塞腰鼓舞蹈艺术是源,这篇作品是流,先有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或者艺术活动,然后才有这篇文章,我想的就是先回归本源,而不是首先用文本约束。这样的教学进程就是:直观地回归艺术本身,自己先感受、体悟;然后用文章做参照,体会文章的特色与创造;再回到艺术,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这样,学生将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容易出现。我个人的感受是,音乐艺术、形象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比文学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更大,所以《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当然,这种讨论和实践都可以继续深入。

《安塞腰鼓》优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安塞腰鼓的资料。附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命名为“*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思考问题:

  ⑴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

  ⑵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

  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

  ⑴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⑵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⑶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⑷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

  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

  七、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

  3、解决课后学*建议

  【教后感】

  现代化技术与语文的整合: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古希腊教育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上课伊始,播放一组画面,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拉*了学生和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接着在聆听课文朗读以后,又给课文精彩的段落配以画面和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用声音,色彩,图象等形式感染学生情绪,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还增大了课堂容量,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

  开展了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实践的活动。

  课前安排三分钟讲话和学生的点评;阅读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听读,范读,散读,抽读,品读等活动;在品读过程中还设计了仿说拓展的实践活动。作业安排朗读背诵精彩段落,仿写精彩语句的作业。最突出的一点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从不同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和陕北人民纯朴,粗犷,豪放的性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附:*民间舞蹈】

  春节的民众活动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开始于宋代和清代的民间歌舞形式。自古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在漫长岁月中龙逐渐已被人们所神化,被当作既可腾云驾雾,又能翻江倒海,主宰农田旱涝的神灵,而被以农耕为生的汉民族所尊崇,祭拜。因此,在从南到北的汉族地区便出现了春节时,被人们舞耍于硝烟弥漫,震耳欲聋爆竹声中,千姿百态,无以数计的各种龙形。其中最被人们熟悉的要算是形体硕大,长达10米左右,用彩绸扎起来的“布龙”或“彩龙”。《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

  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狮舞”除以上表演形态外,还有至今流传在陕西省城固县的“狮舞”一绝:“笑和尚耍狮”。

  《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在走街串巷中做行进表演,又将最后集中于旷场做正式的歌舞演出。因此在北方,人们索性就把过去有着祭祀色彩,而今完全成为春节娱乐式的民间文艺形式称为“社火”或“秧歌”,把这支浩荡的队伍统称为“秧歌队”。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傣族人民喜爱和崇尚孔雀,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因此,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一定要表演《孔雀舞》。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小学语文优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小学语文优质教学设计1

  李方膺(1697-1756),*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州(今南通市)人。别署有木田、木子、抑园、仙李、成村、觉道人、啸尊者、木头老子、翰墨苍头、江左陋儒、淮南布衣、借园主人等等。是清中期的“扬州八怪”之一。曾为官,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两袖清风。

  李方膺擅梅、兰、竹、菊、松、杂花、虫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

  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枝干高耸,正直坚韧,是勇士。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松,赞美松,风雪洗礼松更翠,大雪压枝更挺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苍松怪石图题诗》。

  二、自主学*:

  1.简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主人、为官期间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菊、梅、杂花及鱼虫,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

  2.读标准音:矫(jiǎo)阙(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谀(ē yú)铮(zhēng)

  3.解词:

  ①阿谀奉承: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铮铮: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4.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

  1.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

  (明确:“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2.赏画:

  (1)整体欣赏画面。

  (明确: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轻染“淡墨痕”,仅花蕊加墨重点,清新俏丽;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

  (2)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二者关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四、探究学*: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借所画的怪石、苍松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五、拓展训练: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松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请学生谈本课的收获

小学语文优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实物投影仪。

  2、图片、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计划: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临写。

  课外: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教师谈话,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好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读书,先组内读,学会互评,后汇报读,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2)出示字词:(略)

  (3)点名读,相机正音。

  3、各自轻声朗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理清脉络,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以下内容:

  (1)有些动植物怕北风,北风很得意。

  (2)北风自以为是,但小雨不怕它。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并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指导。

  3、范写,提醒注意。

  4、学生在《*字册》上练*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听课文录音。

  (1)问:北风来了,天气就变冷了,北风呼呼地吹,它都吹向了谁?自读,找出后用笔画一画。

  (2)它们怕北风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导朗读。你觉得北风怎样?

  2、学*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北风是怎样说这句话的?你能把这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语气读出来吗?

  (3)过渡:真的大家都怕北风吗?

  3、学*第三自然段。

  (1)你怎么知道小雨不怕呢?

  (2)怎样读?(坚定、勇敢)

  (3)过渡:小小的鱼儿竟然不怕它,北风这下可气坏了,它是怎样的表现呢?

  4、学*第四自然段。气极了的北风猛吹了一口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北风想干什么?

  过渡:那小雨冻死了吗?

  5、学*第五自然段。北风看不见小雨了,为什么会非常得意呢?小雨真的没有了吗?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 总结。

  北风和小雨,你喜欢谁呢?这一篇童话故事,写了强大的北风虽然能够使许多动植物害怕,但是勇敢而聪明的小雨却不怕它。

  四、朗读背诵。

  1、反复练*朗读。

  2、分段试背。

  3、有感情地背诵。

小学语文优质教学设计3

  一、复*导入。

  1、复*生词:汪汪、危险、肌肉、伸缩、甲藻、硅藻、窃窃私语、长途旅行

  2、通过上节课的学*,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吗?(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3、这句话在那个段落?它和第一段构成了一个自问自答的什么句?(设问句)那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景色奇异在哪儿,物产又有多丰富吧!想去海底看看吗?那就请同学们睁大眼睛,和老师一起穿上潜水衣吧,海底那个未知的世界在等着我们呢!准备好了吗?好,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播放海底世界录像)

  4、你觉得海底怎样?(美丽)五彩斑斓的颜色,可爱活泼的小鱼儿,还有那些连名字也说不出来的小动物,构成了海底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可是海底何止这些?就像作者所说: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全班回答)

  5、到底海底的景色如何奇异,物产怎样丰富呢?请同学们自由的在课文的海洋中去阅读,找出最吸引你的地方,然后一起和同学们来分享你的收获吧!(默读)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在海底世界发现了什么呢?课文的那个自然段最吸引你,为什么?

  (1)指名读。做适当的评价。

  (2)理解“窃窃私语”并造句。

  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背地里小声地、悄悄地说话)

  例句:草丛中的小昆虫常常窃窃私语。

  作者用水中听音器听到的海底动物的声音又是怎么样的呢?自由读本段,用“—”画出来。指读,齐读,“……”省略了什么?你能想像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声音?如:“有的像小鸡一样唧唧,有的像小鸭一样嘎嘎,有的鸽子一样咕咕,有的小猫一样喵喵。”

  (3)接读师:他们吃东西的时候,生:发出一种声音。

  (4)句式练*: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过渡:还有哪个自然段吸引你?为什么??

  2.精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提出要求:这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中心句。

  这几种动物活动的方式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哪些说明方法?

  (2)自由读课文,完成表格。

  (3)介绍自己喜欢的海底动物。

  师:这么多的海底动物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吧!把你喜欢的海底动物的特点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来感受它的可爱!(生自由练*)指名表演读如:梭子鱼行动的`快,海参的慢,等等。

  在学生介绍后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

  (4)表演读。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多好呀!我想你们读起来一定也很棒。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读到你特别喜欢的海底动物的时候就大声的读出它的特点。(在班上试试)

  3.精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认识了那些可爱的海底动物,海底世界还有形态各异的植物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1)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采用学*第三段的方法学本段:照中心句,用“——”画出;作者抓住植物的哪两个方面来写的?(板书)

  (2)句式训练(有``有``还有```)

  例如:水里有___,有___,还有___。

  草原有___,有___,还有___。

  (3)教学举例子的说明方法(4)齐读。

  4.精读第五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海底世界还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有哪些资源呢?喜欢第五自然段请举手,你们太有经济头脑了,这么丰富的物产,得产生多少财富呀。听老师读,请同学们把海底世界的资源用横线画下来。

  (1)师朗读课文。老师朗读完了,你们找到了哪些海底资源呢?

  (2)学生回答。

  (3)资料交流: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海底有哪些能源吗?它们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帮助吗?(4)指名说。

  (5) 小结:海底的资源不可计数,人类现在已经在开发海底的资源了。这些资源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5.精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慨?有什么话想说吗?生自由说。

  师: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呢?(海底世界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对照板书,深化中心句的理解。

  三.延伸主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1.学了《赶海》《海底世界》,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

  放音乐:例(我想对大海说,大海啊,你像一位母亲,孕育了数量繁多、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我爱你,大海。)

  2.激趣。

  小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几种小动物、几种植物和矿产资源。其实海底世界生物的种类还有很多很多,有的资源被发现了,却因为技术跟不上而不能合理的应用,更可惜的是还有更多的资源没被发现呢。

  你们想探索海底世界吗?那你们就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学*,希望将来的你们能让海底世界能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实用二十份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惯,2、 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 通过阅读,4、 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句子。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 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预*要求1、 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2、 把课文读通顺,3、 提出自己的问题。4、 收集北京或其他各地过年的风俗*惯。二、导入课文1. 板书课题,2. 齐读课题。3. 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 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2. 认识生字,3. 理解词语,4. 了解课文大意。5. 检查学*情况说说你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师生共同梳理问题。认识词语:规矩 腊八蒜 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毛驴 恰好 一盏灯 预示 吉祥重点理解词语:吉祥 忙碌 翡翠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高潮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4.学生根据课后“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这个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四、练*有感情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导入1. 指2. 名3. 认读词语。4. 开火车读课文,5. 师生共议。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2.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是“高潮”?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3.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第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学*,然后总结学*方法。第二、第三部分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并填表。(表格用小黑板出示)5、 觉得老北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老北京的人们在过春节时候心情怎样?三、课外延伸:1.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吗?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四、练*:用加点的词语造句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要……还要……五.作业: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语文活动:一、“开卷有益”:《过年》二、“读一读,填一填” 学生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并试着填一填最后一组词语。三、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形容春节的成语、对联、俗语等等吗?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2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根据学情而定)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北京的春节究竟是怎样过的?说出各个时间段都有些什么*俗。(参见上节课的表格)

  二、了解其他*俗,体会北京的年味儿

  北京的春节,除夕那一天可是热闹得不得了,爆竹声声迎新春,对联条条庆春来,家家团圆共守岁,红红火火过大年。那么其他的日子呢?其他的日子也一样让人印象深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从其他节日又能体会到怎样的年味儿,旁注在书中。

  交流反馈,点明每个日子独有的滋味,穿插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初一:全城休息体现出悠闲。

  庙会里应有尽有,大家爱逛庙会体现出富足祥和。

  比赛不为争第一体现出闲适随意。

  小结:初一与除夕相比,一样喜庆一样欢乐,但滋味却大有不同,如果说除夕是一顿大餐,那么初一就是随意小点了。所有的人都给自己放了大假,随意地走亲访友逛庙会,在那一天,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了竞争的压力,有的只是那份无忧无虑的悠闲。

  元宵:各处都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体现出喜庆。

  小孩放花炮体现出热闹。

  必须吃元宵体现出幸福温馨。

  小结:相比较初一的闲适随意,元宵则多了一份热闹。这是一个灯火通明充满着梦幻色彩的日子,这是小孩子欢天喜地又吃又玩的日子,这是一个全家团圆充满着温馨和幸福的日子。

  腊八:家家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而且讲究,体现了一份隆重。

  小结:春节的帷幕就是在这一天正式拉开的,腊八粥和腊八蒜的讲究体现了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

  腊月初旬到除夕:孩子们准备过年,体现了隆重,热闹,欢喜。

  大人们忙乱体现了隆重,喜庆。

  腊月二十三:喜庆。

  过了二十三到除夕:忙碌,隆重,充实。

  残灯末庙:冷清,回复往日的*淡。

  三、理解详略

  1、小结:老舍先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种种规矩,表达了老北京人打心眼里对春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课文篇幅不长,却把老北京过春节时一个月左右的*俗写得清清楚楚,这么多的*俗老舍先生是怎样安排详略的呢?

  2、交流。

  明确除去三个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初一、元宵,其他日子都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这三个日子最重要,也最能体现北京春节热闹、喜庆、隆重、欢乐的年味儿,其他日子都是为这三个节日做铺垫的。这些安排详略,能突出重要节日,把北京春节独有的年味儿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色

  其他地方又是怎样过年的?其他作家又是怎样写过年的?

  浏览阅读链接中的`两篇文章,联系课文从作者对过年的情感、选材角度、语言特色三方面去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具体理解见教材分析)

  从而体会课文语言多用短句,客观描摹为主,但蕴涵着老舍对北京民俗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五、理解*俗之本质。

  为什么过年有那么多*俗,老舍和斯妤却仍然那么喜爱?

  小结:看似繁琐的规矩背后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忙碌了一年,能在一个重要的节日里,全家团圆在一起,吃得好,玩得好,过得好。

  讨论:你该如何看到我们宁波过年的*俗?甚至其他节日的*俗?

  明确:无论什么*俗,背后都有人们美好的祝愿,要理解并尊重。

  六、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想要查找的民风民俗

  交流想要查找研究的内容,引导查找同一内容的学生建立合作关系。

  内容:节日*俗;婚嫁*俗;民居*俗;饮食*俗;起居*俗;服饰*俗;育儿*俗;养**俗……

  方法:询问长辈;上网搜索;阅读书籍……

  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的题目。

  2、从喜爱或抵触中选一个角度,写写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字数不超过250。

  3、阅读《北京的春节》原文,推荐阅读老舍儿子选编的《老舍讲北京》。

  4、根据所要调查的内容,查找资料,最好有图片、实物、音频、视频等资料。(此作业可慢慢完成,一直到*作前才结束。)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2、给这些词语排序,找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3、导入课文:老舍先生仅用了一千多字就把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欢乐喜庆的画面呈现了出来。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4、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认真阅读感受深的部分,请简单写出批注。

  (3)、练*有感情朗读。

  二、深入课文,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对照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二)、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汇报,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读悟结合。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腊八粥材料的丰富及作者运用到了打比方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不仅材料丰富,还表达了丰收的景象,是丰收的代表。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引人资料感悟深情

  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离开了北京25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所写的文章,充满了他对北*春节的向往与喜爱。通过引入老舍先生曾写的《想北*》一文的片段,请学生读一读,进而感受到本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这种想北*、爱北*的深深情感。

  五、拓展延伸

  自由交流说一说自家都是怎么过春节的。

  六、总结全文

  春节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个传统节日,各种*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我们的身边,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了,更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一定会继续延续下去,延续到将来的。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收

  二十三求*安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4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造文境。

  二、反馈词句,悟言韵。

  1.检查字词预*状况。

  守岁残灯末庙天一擦黑

  掺和榛子风筝

  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1)理解第一组词语的意思。

  (2)读出第二、三组词语的味道。

  2.练读段落,感受老舍语言的北京韵味儿。

  三、初品年味,感文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热闹、喜庆。

  3.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在这段时间里,老舍先生写了哪些节日风俗,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感受

  4.汇报交流预学单上的表格。

  5.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所写。

  (2)作者有详有略地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

  四、摩挲除夕,*文法。

  1.走进除夕段落,透过品读词句、链接资料、情境练说等方式感受热闹。

  重点品句一: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1)学生交流感受。

  (2)播放过去老北京叫卖春联、年画的吆喝声。

  (3)生读对联,感受人们对新年完美生活的向往。

  (4)出示年画,引导学生解读其中的寓意,感悟人们的对新年完美生活的祈盼。

  重点品句二: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1)学生交流感受。

  (2)抓重点词“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引导学生读出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及回家的坚定。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话:在外边做事的人为什么千辛万苦地赶回家吃团圆饭。从而体悟中国人过年的情结啊。

  2.引导学生发现本段的写作特点和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

  (1)写作特点:作者就是从香味、色彩、声光、情结这几个方面写出了除夕的.热闹。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浓浓的年味。

  (2)语言风格:简洁、朴实。

  3.情境引读第七自然段。

  4.辐射全篇,在其他的语段中进一步体会老舍俗白的语言风格。

  预设: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5.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民间俗语”,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这样朴素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读起来,就好像拉家常一样亲切有味。

  五、比较阅读,赏文风。

  1.比较阅读斯妤所写的《除夕》片断,思考两篇文章在年俗、年味、言味这几方面的不同。

  2.分小组学*交流。

  3.推荐阅读老舍其他文学作品。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年味,言味

  热闹,京韵

  喜庆,俗白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准备:

  歌曲《恭喜恭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恭喜恭喜》,听着这首歌,我们好像又回到了那些喜庆的日子。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初步感受了春节的热闹,那么,我们现在回忆回忆,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时间顺序,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中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之后忙着准备年货;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初六铺户开张;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熟读了解。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

  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略写:准备年货,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三、深入品析,感受*俗

  现在我们来研究详写的部分(讨论回答)

  1、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①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农业展览会。”

  ------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通俗风趣。(熬粥的成分多)

  ②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几个饺子。”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两个词,语言简练,写出了腊八蒜颜色好看,让人忍不住就流口水。

  (2)除夕:

  除夕真热闹----对除夕的总体感受。

  ①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说明大家都在庆祝除夕,语言严谨。

  ②味、色、音: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味道美,家家饮食丰盛;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颜色喜庆;

  “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从声音感受很喜庆、很热闹;

  (3)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

  ①全城都在休息;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传统*俗,人们轻松;

  “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玩的花样很多,令人向往。

  (4)元宵:春节的又一高潮

  ①“处处张灯结彩”“整条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灯很多;

  ②“各形各色”“有的……有的……”--------灯的种类很多;

  -----对灯的描写,感受到元宵很喜庆、很热闹,突出了“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四:回顾全文,*作练*:

  1、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因为这四天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序曲和三个高潮,是春节中最重要的日子,因而做了具体的描述,而略写了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读者对北京独特的风俗*惯印象深刻。

  2、北京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写一些你喜欢的节日。

  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注意教学的详略

  在老舍的这篇文章中,总体叙述了北京春节的几个时间段,文中有详有略,如果每个时间段都讲的话,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容易让学生觉得罗嗦。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就课文的略写部分让学生进行简单理解,重点选取详写的部分进行讨论、体悟。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在讨论中辨明问题,在体悟中感受北京风俗的人文底蕴及语言特色。

  二、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是让学生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让学生自己感受。本班学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自主的进行感受。不仅抓住*俗、庆祝场面从大的方面去感受,而且从细处着眼抓住重点词语去感悟。如:学生在感悟除夕时抓住“除非”“万不得已”这样的词语,体会到春节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从中也能看出中国人的凝聚力。所以,对于重点句段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出示歌谣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你们想读吗?1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⑴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交流汇报,

  3、默读课文,合作填表: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时间风俗*惯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⑵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教师随机板书: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开始)(高潮)(结束)

  4、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⑴⑵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2、练*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自由练读。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

  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⑴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⑵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⑴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⑵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谈谈自己的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⑶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俗中选择编写。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开始)(高潮)(结束)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2、给这些词语排序,找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3、导入课文:老舍先生仅用了一千多字就把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欢乐喜庆的画面呈现了出来。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4、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认真阅读感受深的部分,请简单写出批注。

  (3)、练*有感情朗读。

  二、深入课文,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对照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二)、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汇报,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读悟结合。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腊八粥材料的丰富及作者运用到了打比方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不仅材料丰富,还表达了丰收的景象,是丰收的代表。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引人资料 感悟深情

  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离开了北京25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所写的文章,充满了他对北*春节的向往与喜爱。通过引入老舍先生曾写的《想北*》一文的片段,请学生读一读,进而感受到本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这种想北*、爱北*的深深情感。

  五、拓展延伸

  自由交流说一说自家都是怎么过春节的。

  六、总结全文

  春节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个传统节日,各种*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我们的身边,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了,更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一定会继续延续下去,延续到将来的。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收

  二十三 求*安

  有详 除夕 共团圆 美好

  有略 初一 送祝福 期望

  十五 好兆头

  十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8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有关春节的*俗。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现在,我们就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请你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3交流后,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汇报重点: (预设)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幽默。

  (2)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多吃几个饺子。体会老舍语言的简练。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从家家赶做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语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全方位的描写,更体现除夕的热闹,也可见老舍先生描写细腻。

  3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男人在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客。

  逛庙会可通过学生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4正月十五: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五、课后小练笔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 6 北京的春节

  腊八、 除夕、 正月处一、 正月十五

  热闹 团圆 喜气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分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学生状况:

  学生的识字水*较高,能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的意思。自学能力较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

  1、出示预*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教师看不到学生预*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把预*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的方法,培养预*的*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省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

  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哪儿呢?

  生:挂在大街上。

  生:挂在一些商店门前。

  生:挂在家里

  师:导演们设计好了么,可以开拍了吗?

  生:还得等到有月亮的晚上。

  师:我们的录像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

  生:(一时沉默,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

  师:我们拍好了录像,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词,怎么样?(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7、请自读课文2、5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五、拓展练*: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趣味说话。

  1、同学们,大家都带来了很多资料,你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劳动成果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资料。现在,我们按照资料内容的先后顺序展示交流。请个小组推荐一至两名代表。

  2、学生活动:

  一个同学展示了奶奶泡得腊八蒜的照片,并对奶奶泡腊八蒜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奶奶从腊月初八那天就忙着泡蒜了。她先把蒜剥得光光的、白白的,再放进罐头瓶子里,然后往瓶子里倒醋,再盖上瓶子盖。半个月过后,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教师及时表扬,能用学过的词语说话的现象。)

  几个同学展示了除夕晚上放花的照片,一家人包水饺的照片,看春节联欢会的照片,门上贴着春联的照片。我随即指导观察,建议大家仿照课本第四自然段进行了说话练*:到了除夕可真热闹。下午,爸爸在我家的门上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吃过晚饭,我和哥哥在放礼花。礼花太漂亮了,一会儿是红颜色的,一会儿是绿颜色的,一会儿又变成了金灿灿的星星。五颜六色的礼花不断的升上天空。鞭炮声日夜不绝。妈妈和奶奶、婶婶在包水饺,连小妹妹也来帮忙。八点了,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我最喜欢看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一部分学生展示了唱大戏、舞狮子等图片,我把这部分作为一组,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六自然段练*说话:过了初六,春节的高潮就到了。许多艺术团都来到街上演出。有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有唱大戏的,有玩杂耍的。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丰富多彩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潜能被激发起来。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二、练*书写。

  1、本课有九个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个“规矩”。同学们闭上眼睛,眼前能浮现出这两个字吗?其余的七个字你觉得那些字较难写?谁愿意做小老师,指导这几个字的写法呢?(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难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生生互动,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解决。)

  2、学生练*书写、组词。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好写的字可少些或不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效率。)

  三、拓展练*:

  查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俗。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的安排缺乏弹性,如在写字这一环节中,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出现了无事可干的现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0

  教学要求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

  3、教师导入:是呀,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们国家的首都,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读课文。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认读。

  (2)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及书写的再强调。

  (5)读课文,感知内容,在读课文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指名分段读,其他评价。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完成练*:找出描写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段落。

  5、指名反馈。

  6、讨论、交流每个部分的大概意思。

  7、读课文。

  四、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

  1、教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们读完课文后,对北京春节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热闹、高兴、有趣等)

  2、教师导入,激发兴趣:是啊,北京的春节可热闹、可有意思啦,他们都做了什么,春节里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呢?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上节的读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春节里北京城洋溢着怎样的氛围?(学生根据上节的感悟,自由发言)

  2、作者从哪三方面具体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开始、高潮、结束)

  3、学生齐读课文。

  二、反馈自学,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一)体会开始时的忙碌、快乐。

  1、指导反馈:北京人开始过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腊月初到元宵上市前)

  2、集体反馈,人们都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3、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孩子们、大人们)

  4、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

  5、自由地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忙碌、快乐)

  6、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洋溢着的喜悦: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7、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8、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又都干什么呢?

  (二)体会高潮时热闹。

  1、指名反馈:时间?

  2、指名读一读,其他思考:高潮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指名反馈:热闹。

  4、再读一读,讨论、交流: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高潮时的热闹的?

  5、学生自由反馈。

  6、教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春节高潮的热闹,也让他们在录像中了解老北京春节一些特点活动。

  7、读文,说说元宵一到,让老北京热闹起来的主要是什么节目?(灯展)

  8、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9、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10、拓展延伸,结合录像的`内容或是收集到的资料,说说老北京春节还有哪些特点的活动?

  (三)体会结束后的忙碌。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想像春节过后,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3、教师小结:所以说春节是每个人最休闲的时候,春节一结束,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所以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辛苦一年的人们,在欢度春节之后,又进入了新的一年的繁忙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情感。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1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新年好》、关于春节的课件。

  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音乐《新年好》,并出示课件1。

  师:听着这音乐,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春节的情景呢?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过春节的事。(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祥和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课文的要求:(播放课件2)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去,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全班交流。

  (1)播放课件3:我会读腊月、蒜瓣、翡翠、杂拌儿、麦芽糖、榛子、栗子、逛天桥、逛庙会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三、深入理解课文,小组合作。

  1、快速浏览课文,播放课件4,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师巡视,告诉学生提高阅读速度,读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指名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作者着重写的日子有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并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读文提示: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呢?现在我们把我们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部分的内容,喜欢哪个日子的同学就研究哪部分的内容,(举手看分配情况,教师指定地点)

  4、学生坐定后,播放课件5,看研究要求。

  教师强调,听好研究的规则:哪组找得快,我们就先来研究哪部分的内容,并先给本组加上第一颗星,明白吗?

  四、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指导品读腊八,播放课件6、7,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2)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读这不是粥,而是会。色如翡翠色味双全)

  2、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8、9逛庙会

  4、指导品读元宵。

  出示课件10、11,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5、师小结:

  (1)老师在这里也归纳了这些日子的风俗*惯,(播放课件12)。

  (2)北京的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非常喜欢他们的春节,于是就编了一首童谣,(播放课件12)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五、拓展延伸,学*阅读链接。

  1、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老北京的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在春天播放希望,秋天才有收获。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六、作业超市

  1、小练笔:(出示课件13)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2、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2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批改预*纸的抄写部分,找出学生容易出错的生字。

  板块一:谈话导入,明确学*目标

  1、复*单元学*目标。

  2、谈话导入新课。

  3、简介老舍,了解其作品特点。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春节话题引入本文的学*,让学生关注本地过春节的传统*俗。】

  板块二:检测预*,整体感知

  1、字词检测,纠正易错字。

  (1)讲解课前批改时发现的易错的字词,读一读。

  (2)范写:麦

  2、提取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对照预*表格,四人小组讨论、修改,要做到语言简练、不缺漏。(出示表格)

  (1)学生汇报,集体校对,对的打“√”,错的改正。

  3、读表格。

  这张表格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你能读出来吗?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完全具备独立学*的能力,包括独立识字、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地设计预*能使得课堂效益翻倍。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修改、集体校对等方法检查预*,既体现了学生的能动性,也体现了年段目标。引导学生读表格,提升其概括、分析能力。】

  板块三:把握文章结构,学*详略有致的写作方法

  1、把握写作顺序,学*表达时间的方法。

  (1)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语句呢?快读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相关的语句。

  (2)PPT出示,你们都找齐了吗?一齐读读这些介绍时间的语句,看看老舍是怎样巧妙介绍的?

  (3)学生汇报: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4)小结:老舍这样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方式过渡,避免了重复,过渡自然,层次分明,值得我们学*运用。

  2、把握文章整体的.详略,学*详略有致的写作方法。

  (1)如果让你来写春节,从腊八写到正月十九,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每个日子都写吗?

  (2)小结:要选择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特殊的、影响深刻的节日详写。请大家找一找:老舍先生对哪些日子进行了详写?请在表格中打上“Δ”(引导学生看表格)。

  (3)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本文叙述的时间跨度很大,内容详略得当地安排十分重要,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得按篇章长短来区分详略,而本文出现了“一句一场景”这样的按内容区分详略的文段,所以在这一板块,学生更重要的任务,是揣摩作者整体详略安排的意图。】

  板块四:品读文段,进一步学*详略有致的写作方法

  腊八

  作者是怎么详写腊八的呢?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腊八的哪些*俗?是怎样介绍的?把你的发现批注下来。

  1、腊八粥

  学生朗读句子、汇报,老师点拨。

  重点写了煮粥的材料,感受材料的丰富。

  品读比喻,体会感情。

  2、腊八蒜

  学生朗读句子、汇报、体会。

  色味――喜爱之情;作用――特殊作用,为年夜饭的饺子特别准备。

  除夕

  1、除夕可是个大日子的。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写什么?为什么?

  2、老舍先生是怎么写的?齐读第七自然段,说体会。

  3、这是怎样的热闹呢?一句一句出示,师生合作读。发现有什么特点了吗?

  4、学生汇报:一句一场景。

  5、师生合作有感情朗读。

  6、对比阅读

  (1)快速默读第28页的首篇“阅读链接”,看看同样是写除夕,梁实秋和老舍笔下的除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小结:他们都写出了当地特有的过节风俗,都写出了自己的情感。但是两位作家对除夕的情感态度截然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选自己印象最深的风俗内容来写,也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文章越真实,越能打动人。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章片段描写的详略安排,学*详略有致的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段的同时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三个问题,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在片段中怎样详略得当地描写。并通过“阅读链接”的文本对比,让学生明确写作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选择不同内容、不同角度进行。】

  板块五小练笔:我家的除夕

  1、想一想:写什么,怎样写?写出真情实感,注意详略安排。

  2、说一说。

  3、写一写。

  作业:1、阅读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原文。

  2、搜集广州过春节的资料,了解广州过春节的风俗。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俗,学生喜闻乐见。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过春节的欢喜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情分析: 过春节学生也是喜闻乐见,最喜欢不过了。只是要了解各地的风俗不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腊月、初旬、翡翠、杂拌儿、走马灯、零七碎八、万象更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都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来上课。和家人聊聊自己家乡怎么过春节?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过新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今天同学们都穿着新衣服,好漂亮,老师拿出相机照下这漂亮的一幕。

  2.请你们说说我们家乡怎么过春节的,好吗?

  (学生纷纷回答:农历十二月初十开始买年货。二十四送灶神,家家吃汤团,团团圆圆;二十九白天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贴年画、祭天神,这天晚上每人吃长寿面:大年三十一家人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小孩子可以玩游戏,大人欢聚看春晚;正月初一上坟,不拜年;初二开始按照辈分走亲访友;十五晚上迎龙灯,拔龙须,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等。)

  3.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老北京的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说你的感受。

  (糖瓜粘我们没有吃过,磨豆腐、蒸馒头我们也不做。二十九晚上我奶奶会蒸好几笼糖糕。)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让我们跟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去那过过春节好吗?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前后同学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圆圈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老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重要日子的活动反复读一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3.全班交流汇报:

  1)我发现老北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我发现老北京的孩子像我一样特喜欢买爆竹。

  3)我发现老北京正月初一还能逛庙会,我不知道庙会是什么?(请同学帮忙逛庙会是什么?)

  4)我发现老北京是花灯好多,好美。比我们中洲公园的花灯品种多一些。

  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地道的老北京民俗中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最难忘的就是除夕夜了,我们小朋友穿着过年的新衣,吃完团员的年夜饭,拿了压岁钱,就开开心心的三五成群做游戏,不玩个半夜三更是不回家的,这天爸爸,妈妈也不会催我们回家。)

  3.除夕夜真的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感情朗读这段。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老师听小朋友开始说得其实我们的春节也是过得热闹,开心的。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俗,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 除夕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逛庙会

  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大家一起敲起自己的铅笔盒,桌子,一起唱《过新年》,“过新年那,隆咚隆咚锵……”回顾除夕。学生你瞧我,我瞧你,好像现在就是在过新年,好不开心。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我们也喜欢看迎龙灯,记得小时候的我跟着龙灯跑到天亮,我妈妈还以为我睡觉了。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你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蝴蝶灯、鸳鸯灯等,我想这些是同学们*时在迎龙灯的时候看到的吧。)

  2.元宵节的灯会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好好欣赏老北京的灯。

  3课件出示老北京的花灯,请同学们欣赏。(哇!哦这个漂亮,哇塞!唏嘘赞美声不断。真的比我看到的中洲公园的灯多。)

  4通感朗读这两段,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比较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2课文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讨论得出: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十五这四天,好处是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 *作:写一篇家乡的春节

  五。喜悦结束

  配乐一起唱《恭喜》,互相恭喜。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详写

  热闹喜庆团圆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能力目标:

  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发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播放歌曲《恭喜发财》)同学们,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的情景?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集体交流所了解的有关春节的*俗。

  3、(出示有关春节*俗的幻灯片)自由读幻灯片中的内容,了解有关春节的*俗。

  4、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齐读。

  5、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交流、简介作者。(出示课件内容)自读了解。

  二、检查预*,了解情况。

  1、集体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生词,指名读,集体订正,再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可分为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分别是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2、集体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相继出示有关的幻灯片)

  3、指名分时间段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这些重要日子的哪些风俗*惯呢?同桌合作,划出有关内容,填写表格。(出示表格)

  4、集体交流所填内容。(出示表格内容补充)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课件内容)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指名读有关内容)(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出示课件内容)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出示课件内容)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从正月初一的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中,我们感受到北京人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春节中最令你开心的事。(出示课件内容)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但是,却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出示课件内容)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师生合作读第七自然段,联系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出示课文内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集体交流感受。(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4、学*本段首句的特点(总起句、中心句),以及由总到分的写法,体会“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自己体会,再集体交流,然后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5、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这种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表现出来。

  6、配《恭喜》乐曲,指名展示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俗,感受了北京春节的年味,明白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一些不懂的内容。收获真大。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

  六、作业超市: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俗,并选取一样,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俗,学生喜闻乐见。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过春节的欢喜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情分析: 过春节学生也是喜闻乐见,最喜欢不过了。只是要了解各地的风俗不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腊月、初旬、翡翠、杂拌儿、走马灯、零七碎八、万象更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都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来上课。和家人聊聊自己家乡怎么过春节?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过新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今天同学们都穿着新衣服,好漂亮,老师拿出相机照下这漂亮的一幕。

  2.请你们说说我们家乡怎么过春节的,好吗?

  (学生纷纷回答:农历十二月初十开始买年货。二十四送灶神,家家吃汤团,团团圆圆;二十九白天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贴年画、祭天神,这天晚上每人吃长寿面:大年三十一家人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小孩子可以玩游戏,大人欢聚看春晚;正月初一上坟,不拜年;初二开始按照辈分走亲访友;十五晚上迎龙灯,拔龙须,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等。)

  3.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老北京的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说你的感受。

  (糖瓜粘我们没有吃过,磨豆腐、蒸馒头我们也不做。二十九晚上我奶奶会蒸好几笼糖糕。)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让我们跟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去那过过春节好吗?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前后同学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圆圈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老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重要日子的活动反复读一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3.全班交流汇报:

  1)我发现老北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我发现老北京的孩子像我一样特喜欢买爆竹。

  3)我发现老北京正月初一还能逛庙会,我不知道庙会是什么?(请同学帮忙逛庙会是什么?)

  4)我发现老北京是花灯好多,好美。比我们中洲公园的花灯品种多一些。

  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地道的老北京民俗中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最难忘的就是除夕夜了,我们小朋友穿着过年的新衣,吃完团员的年夜饭,拿了压岁钱,就开开心心的三五成群做游戏,不玩个半夜三更是不回家的,这天爸爸,妈妈也不会催我们回家。)

  3.除夕夜真的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感情朗读这段。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老师听小朋友开始说得其实我们的春节也是过得热闹,开心的。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俗,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 除夕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逛庙会

  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大家一起敲起自己的铅笔盒,桌子,一起唱《过新年》,“过新年那,隆咚隆咚锵……”回顾除夕。学生你瞧我,我瞧你,好像现在就是在过新年,好不开心。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我们也喜欢看迎龙灯,记得小时候的我跟着龙灯跑到天亮,我妈妈还以为我睡觉了。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你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蝴蝶灯、鸳鸯灯等,我想这些是同学们*时在迎龙灯的时候看到的吧。)

  2.元宵节的灯会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好好欣赏老北京的`灯。

  3课件出示老北京的花灯,请同学们欣赏。(哇!哦这个漂亮,哇塞!唏嘘赞美声不断。真的比我看到的中洲公园的灯多。)

  4通感朗读这两段,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比较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2课文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讨论得出: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十五这四天,好处是让春节的风俗*惯给我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 *作:写一篇家乡的春节

  五。喜悦结束

  配乐一起唱《恭喜》,互相恭喜。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详写

  热闹喜庆团圆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抓住描写元宵两个自然段,体验节日气氛。

  3、体会文章的的写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我也喜欢过节。古代的诗人还把节日写进了诗歌。瞧,杜牧这样写清明节,请读……苏轼这样写中秋节,请读……王维这样写重阳节,请读……王安石这样写春节,请再读……今天,我们继续学*第18课,板书课题。(课件1)

  2、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对北京的春节有了自己的了解,来,我们复*一下吧!

  二、复*回顾

  1、连一连(课件2:出示时间及风俗)

  北京的春节前后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在课文中重点提到了以下时间,分别是:腊八――腊月十九――腊月二十三――除夕――元宵。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呢?你能准确地连一连吗?

  2、对,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们在过年时丰富而有趣的活动。(课件3,春节活动图片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贴春联、观灯等。配乐,教师点击)同学们,感受到没有,春节来了,春节真的'来了!如果让你选择,春节期间你最喜欢做什么呢?

  过渡:是啊,过年就是这么热闹、快乐、喜庆,让人回味无穷。再回到课题,北京的春节和我们这儿的春节有哪些不同呢?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快找找!

  三、精读品悟

  预设一:学生汇报,我们这儿不熬腊八粥,不泡腊八蒜。(这腊八粥可不是一般的粥,书上是这样介绍的,出示生读。是啊,这就是南方、北方地域文化*俗的差异)

  预设二:学生汇报,我们不买杂拌儿(你知道什么是杂拌儿吗?)生读。这么多于果掺和着蜜饯吃下,那嘴里满是什么滋味?(生答)这滋味一直甜到心里头,想想就忍不住要流口水。谁再来读?(推荐朗读高手)

  预设三:我们二十四过小年,北京二十三过小年,还家家祭灶王爷。(你真会联系生活学*。对,过小年的时间不一样)

  预设四:我们没有庙会逛。(出示逛庙会的图片介绍庙会。提起北京的庙会那真可以算得上是春节的一大盛会。初五、初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庙会,据图片逐一介绍)

  预设五:元宵节,我们家中没有那么多好玩的灯。(怎么个好玩法,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生读十三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师引导读出注释“走马灯”。光是这样想想,就是一种享受啊!再从家中走到大街上,你还会看到什么景象?引出十二自然段的学*)

  (1)好一个悬灯结彩,好一个火炽而美丽。我还想知道大街上到底都挂了哪些灯,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故事)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可以看出来。

  灯的图案多:“《红楼梦》《水浒传》”人物多,可以感受到。

  (3)正是有了这么多各式各样灯的装饰,元宵节才变得一(生答)美丽。因而老舍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变色,分男、女生读)这是拿元宵节和除夕、元旦――(生答:作比较),以此突出――元宵节。

  四、体会写法

  同学们,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这一比啊,我们发现这北京的春节还真是活动多样,气氛热闹啊!而且,我们通过学*,进一步体会到了北京独特的年文化。

  刚才,我们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学*。其实,我们还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表达出北京春节的那份热闹、喜庆的。比如:

  1、打比方(出示:这不是粥……农业展览会)

  什么意思,明白吗?(生谈理解)看看,腊八粥里有各种米、各种豆,还有各种干果,数数一共列举了几种?(生一一列举)何止这些,还有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我们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这些统统都藏在一个省略号里,它们在腊八这天纷纷聚拢来,多像开――(生:农业展览会)这样一打比方,感觉怎样?(生谈)

  2、引入传说

  过渡: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第六自然段也写得特别有趣。(出示原句,再出示删除的段落,比较一下,谁来谈谈)

  (删除传说,生体会其带来的趣味性)

  3、破折号(补充说明,突出强调)。没时间就作为课外延伸。

  一篇文章里竞出现了达八处之多的破折号,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呢?因为时间关系,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探究,去思考。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了北京的春节,再一次感受到浓郁的传统年文化;我们还从作者的角度破译了写作的一些表达技巧。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阅读的热情与*惯,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张敏,津市市第二小学高级语文教师。人如其名。张――张弛有道,是她对语文教学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敏――敏而好学,是她身体力行的一种人生态度。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7

  教学要求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

  3、教师导入:是呀,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们国家的首都,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读课文。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认读。

  (2)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及书写的再强调。

  (5)读课文,感知内容,在读课文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指名分段读,其他评价。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完成练*:找出描写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段落。

  5、指名反馈。

  6、讨论、交流每个部分的大概意思。

  7、读课文。

  四、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

  1、教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们读完课文后,对北京春节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热闹、高兴、有趣等)

  2、教师导入,激发兴趣:是啊,北京的春节可热闹、可有意思啦,他们都做了什么,春节里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呢?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完成表格。

  时间

  活动

  你的感受

  开始

  高潮

  结束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上节的读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春节里北京城洋溢着怎样的氛围?(学生根据上节的感悟,自由发言)

  2、作者从哪三方面具体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开始、高潮、结束)

  3、学生齐读课文。

  二、反馈自学,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一)体会开始时的忙碌、快乐。

  1、指导反馈:北京人开始过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腊月初到元宵上市前)

  2、集体反馈,人们都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3、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孩子们、大人们)

  4、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

  5、自由地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忙碌、快乐)

  6、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洋溢着的喜悦: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7、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8、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又都干什么呢?

  (二)体会高潮时热闹。

  1、指名反馈:时间?

  2、指名读一读,其他思考:高潮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指名反馈:热闹。

  4、再读一读,讨论、交流: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高潮时的热闹的?

  5、学生自由反馈。

  6、教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春节高潮的热闹,也让他们在录像中了解老北京春节一些特点活动。

  7、读文,说说元宵一到,让老北京热闹起来的主要是什么节目?(灯展)

  8、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9、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10、拓展延伸,结合录像的内容或是收集到的资料,说说老北京春节还有哪些特点的活动?

  (三)体会结束后的忙碌。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想像春节过后,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3、教师小结:所以说春节是每个人最休闲的时候,春节一结束,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所以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辛苦一年的人们,在欢度春节之后,又进入了新的一年的繁忙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情感。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

  附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8

  一、导入新课,理清顺序

  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齐去学*老舍笔下的春节。明白老舍哪人吗?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感受一下北京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透过上节课的学*,我们明白了老舍先生按照什么顺序,依次描述了哪些时间人们的活动及北京春节的风俗?

  生答

  看着老师的板书,你明白哪是人们准备过年?哪是人们过年?结束呢?

  二、学*课文1―7段,体会文本,感受节日喜庆

  1、请同学们默读1至7段,请你边读边思考,读了人们准备过年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生说师提炼词语相机板书忙碌快乐喜悦

  A、学*腊八节

  师:腊八这天人们就开始忙碌了,人们在腊八这天会做什么?

  生说

  师:找出描述腊八粥的句子,自读,试着读出腊八粥的滋味。

  生自读,指名读

  师:请你找出描述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试着读出腊八粥的滋味。(指名读)

  你读出腊八粥的什么滋味?为什么它香甜?我们来看看老舍爷爷告诉我们了腊八粥是由什么做的?所以这哪是粥啊,就是小型农业展览会。你瞧,老舍爷爷的语言多么诙谐,搞笑啊。

  腊八蒜

  马老师个性喜欢吃腊八蒜,让我来读读腊八蒜的滋味。听老师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说

  你看作者抓住了蒜的什么特点来写?色味

  只用了2个词就把腊八蒜如此生动的展示给我们,让我们不禁佩服语言大师的用词精妙简练。你也像老师这样有滋味的读一读腊八蒜吧。

  B、铺户

  1、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铺户比*日还要忙碌?

  加紧了加多了赶年的摊子……(谈感受)

  想象铺户中,大街上都是什么样的情景。

  2、老师就带你们到街上去转转。(出示图片)如果你是卖货人,你的情绪怎样样?

  (引导学生感受喜悦的情绪)

  C、小孩

  1、孩子们为了迎接新年,都忙些什么呢?

  指名说

  2、你为迎接新年都会做哪些准备。师生交流

  D、大人

  1、准备过年大人是最忙碌的,大人们都要做什么?能透过你的读让大家感受出大人们的忙碌吗?指名读师生合作读(读出务必……务必……务必……务必…)

  2、为什么务必要做好这些活动?

  是呀,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传统节日―――年,能够说家家团圆,举国欢庆。

  E、过小年

  从腊八到除夕之前,这短短的二十二天中,除了腊八节还要―――过小年。哪些同学家过过小年?说说你家过小年是怎样过的?(生说)

  自读老北京人是怎样过小年的跟我们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学法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相信每个同学都被老舍爷爷笔下的北京春节吸引了,作家之所以能将北京的春节描述的如此生动,让我们这么爱读,除了他用词精炼简洁,语言风趣外,还有一个秘密。让老舍爷爷自己来告诉你吧!(出示)

  “我不论写什么,总期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和名词,我还持续我的‘俗’与‘白’。”―――老舍

  语言的俗白也是老舍作品的一大风格。

  四、在人们的忙碌、喜悦、期盼中,年已经不知不觉的到来了,这只是个开端,还有更热闹,喜庆的节日留待我们下节课去领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9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学生虽然学*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作好学*迁移的准备。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老舍(1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2: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上年货儿童放假新年的“彩排”除夕以前

  除夕元旦光景初六开张元宵)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5、完成表格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第二课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出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再回忆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时间先后顺序)课件出示:(给一个小小的提示)

  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要求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师: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

  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板书: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

  “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点击课件:相应变色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指导朗读:放音乐

  听,这欢快的音乐,谁能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呢?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

  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

  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图片+声音)

  3、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

  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板书:详、略

  2、学生举例。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

  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能力目标:

  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发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播放歌曲《恭喜发财》)同学们,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的情景?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集体交流所了解的有关春节的*俗。

  3、(出示有关春节*俗的幻灯片)自由读幻灯片中的内容,了解有关春节的*俗。

  4、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齐读。

  5、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交流、简介作者。(出示课件内容)自读了解。

  二、检查预*,了解情况。

  1、集体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生词,指名读,集体订正,再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可分为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分别是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2、集体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相继出示有关的幻灯片)

  3、指名分时间段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这些重要日子的哪些风俗*惯呢?同桌合作,划出有关内容,填写表格。(出示表格)

  4、集体交流所填内容。(出示表格内容补充)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课件内容)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指名读有关内容)(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出示课件内容)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出示课件内容)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从正月初一的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中,我们感受到北京人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春节中最令你开心的事。(出示课件内容)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但是,却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出示课件内容)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师生合作读第七自然段,联系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出示课文内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集体交流感受。(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4、学*本段首句的特点(总起句、中心句),以及由总到分的写法,体会“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自己体会,再集体交流,然后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5、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这种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表现出来。

  6、配《恭喜》乐曲,指名展示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俗,感受了北京春节的年味,明白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一些不懂的内容。收获真大。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

  六、作业超市: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俗,并选取一样,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范本5份

  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生:……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难读词语,检查预*

  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

  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2

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身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身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身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示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示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示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身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身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身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俗,办一期手抄报。

  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4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根据学情而定)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北京的春节究竟是怎样过的?说出各个时间段都有些什么*俗。(参见上节课的表格)

  二、了解其他*俗,体会北京的年味儿

  北京的春节,除夕那一天可是热闹得不得了,爆竹声声迎新春,对联条条庆春来,家家团圆共守岁,红红火火过大年。那么其他的日子呢?其他的日子也一样让人印象深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从其他节日又能体会到怎样的年味儿,旁注在书中。

  交流反馈,点明每个日子独有的滋味,穿插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初一:全城休息体现出悠闲。

  庙会里应有尽有,大家爱逛庙会体现出富足祥和。

  比赛不为争第一体现出闲适随意。

  小结:初一与除夕相比,一样喜庆一样欢乐,但滋味却大有不同,如果说除夕是一顿大餐,那么初一就是随意小点了。所有的人都给自己放了大假,随意地走亲访友逛庙会,在那一天,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了竞争的压力,有的只是那份无忧无虑的悠闲。

  元宵:各处都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体现出喜庆。

  小孩放花炮体现出热闹。

  必须吃元宵体现出幸福温馨。

  小结:相比较初一的闲适随意,元宵则多了一份热闹。这是一个灯火通明充满着梦幻色彩的日子,这是小孩子欢天喜地又吃又玩的日子,这是一个全家团圆充满着温馨和幸福的日子。

  腊八:家家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而且讲究,体现了一份隆重。

  小结:春节的帷幕就是在这一天正式拉开的,腊八粥和腊八蒜的讲究体现了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

  腊月初旬到除夕:孩子们准备过年,体现了隆重,热闹,欢喜。

  大人们忙乱体现了隆重,喜庆。

  腊月二十三:喜庆。

  过了二十三到除夕:忙碌,隆重,充实。

  残灯末庙:冷清,回复往日的*淡。

  三、理解详略

  1、小结:老舍先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种种规矩,表达了老北京人打心眼里对春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课文篇幅不长,却把老北京过春节时一个月左右的*俗写得清清楚楚,这么多的*俗老舍先生是怎样安排详略的呢?

  2、交流。

  明确除去三个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初一、元宵,其他日子都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这三个日子最重要,也最能体现北京春节热闹、喜庆、隆重、欢乐的年味儿,其他日子都是为这三个节日做铺垫的。这些安排详略,能突出重要节日,把北京春节独有的年味儿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色

  其他地方又是怎样过年的?其他作家又是怎样写过年的?

  浏览阅读链接中的两篇文章,联系课文从作者对过年的情感、选材角度、语言特色三方面去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具体理解见教材分析)

  从而体会课文语言多用短句,客观描摹为主,但蕴涵着老舍对北京民俗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五、理解*俗之本质。

  为什么过年有那么多*俗,老舍和斯妤却仍然那么喜爱?

  小结:看似繁琐的规矩背后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忙碌了一年,能在一个重要的节日里,全家团圆在一起,吃得好,玩得好,过得好。

  讨论:你该如何看到我们宁波过年的*俗?甚至其他节日的*俗?

  明确:无论什么*俗,背后都有人们美好的祝愿,要理解并尊重。

  六、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想要查找的民风民俗

  交流想要查找研究的内容,引导查找同一内容的学生建立合作关系。

  内容:节日*俗;婚嫁*俗;民居*俗;饮食*俗;起居*俗;服饰*俗;育儿*俗;养**俗……

  方法:询问长辈;上网搜索;阅读书籍……

  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的题目。

  2、从喜爱或抵触中选一个角度,写写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字数不超过250。

  3、阅读《北京的春节》原文,推荐阅读老舍儿子选编的《老舍讲北京》。

  4、根据所要调查的内容,查找资料,最好有图片、实物、音频、视频等资料。(此作业可慢慢完成,一直到*作前才结束。)

  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准备:

  歌曲《恭喜恭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恭喜恭喜》,听着这首歌,我们好像又回到了那些喜庆的日子。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初步感受了春节的热闹,那么,我们现在回忆回忆,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时间顺序,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中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之后忙着准备年货;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初六铺户开张;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熟读了解。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

  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略写:准备年货,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三、深入品析,感受*俗

  现在我们来研究详写的部分(讨论回答)

  1、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①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农业展览会。”

  ------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通俗风趣。(熬粥的成分多)

  ②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几个饺子。”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两个词,语言简练,写出了腊八蒜颜色好看,让人忍不住就流口水。

  (2)除夕:

  除夕真热闹----对除夕的总体感受。

  ①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说明大家都在庆祝除夕,语言严谨。

  ②味、色、音: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味道美,家家饮食丰盛;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颜色喜庆;

  “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从声音感受很喜庆、很热闹;

  (3)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

  ①全城都在休息;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传统*俗,人们轻松;

  “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玩的花样很多,令人向往。

  (4)元宵:春节的又一高潮

  ①“处处张灯结彩”“整条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灯很多;

  ②“各形各色”“有的……有的……”--------灯的种类很多;

  -----对灯的描写,感受到元宵很喜庆、很热闹,突出了“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四:回顾全文,*作练*:

  1、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因为这四天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序曲和三个高潮,是春节中最重要的日子,因而做了具体的描述,而略写了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读者对北京独特的风俗*惯印象深刻。

  2、北京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写一些你喜欢的节日。

  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注意教学的详略

  在老舍的这篇文章中,总体叙述了北京春节的几个时间段,文中有详有略,如果每个时间段都讲的话,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容易让学生觉得罗嗦。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就课文的略写部分让学生进行简单理解,重点选取详写的部分进行讨论、体悟。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在讨论中辨明问题,在体悟中感受北京风俗的人文底蕴及语言特色。

  二、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是让学生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让学生自己感受。本班学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自主的进行感受。不仅抓住*俗、庆祝场面从大的方面去感受,而且从细处着眼抓住重点词语去感悟。如:学生在感悟除夕时抓住“除非”“万不得已”这样的词语,体会到春节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从中也能看出中国人的凝聚力。所以,对于重点句段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