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设计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找出病句的病因并进行改正。

  3.熟记勉励人的名言,俗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4.了解《精卫填海》故事的内容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1.找出病句的病因,并能正确进行修改。

  2.积累勉励人的词语,名言,俗语等,并懂得恰当运用。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勉励人的词语,名言,俗语,并记录下来。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德国诗人*勒说:“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的确,一个人在确定了奋斗目标以后,若能持之以恒,始终如一的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目标就可以达到。挑山工如此,愚公移山如此,滴水穿石的小水滴亦如此,而《白色金盏花》中的老奶奶用20年的时间培育出白色的金盏花更是如此。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语文七色光七,再次走进“持之以恒”这个主题。

  二.新课

  (一)知识窗

  师:我国著名教育家谢觉哉曾说:“万事从来贵有恒”,而这句名言在一只小小精卫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1)指生读,读准,读流利。

  (2)默读,思考:你从精卫鸟身上受到了那些启发?(3)拓展

  师:精卫鸟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让我们为之震撼,同学们课下读一读原版的“精卫填海”,感触一定会更深。

  (二)日积月累

  师: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们都意识到乐“持之以恒”精神的可贵之处,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名言俗语。

  (1)指生读名言俗语。(2)齐读。

  (3)结合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三句名言俗语的理解。(4)再读(5)练*背诵

  (6)交流课前搜集的名言俗语。

  师:还有比名言俗语更简洁的语言形式,同样能免励我们向上。(1)指生读词语

  (2)你读懂了那个词语,跟大家交流一下(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个句子吗?(4)你还知道那些勉励人的四字词语?

  师:同学们能通过搜集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这样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走进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师:丰富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学*语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学好语文更重要。

  (三)练

  完成练1你能读准这些字音吗?在书上把错误的读音画掉。(1)生画

  (2)开火车读出正确读音(3)齐读完成练2(1)(出示)学生找病因,修改(2)交流(3)拓展三.总结

  读准每一个字音,把每一个字音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和别人交流时能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准确的意思,这两项同学们要持之以恒的去做。根基扎实了,你在语文方面才会有所发展。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万事从来贵有恒,希望同学们用此来勉励自己。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昆虫记》是法布尔耗尽毕生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记下的笔记。后来编写成书,共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去描写,甚至歌颂,微不足道的昆虫。这本书语言生动有趣,详略得当。阅读它,读者绝对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就像步入了童话世界,能充分领略昆虫世界的神奇。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喜欢一些小动物、小昆虫,所以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从他们最常见的昆虫入手,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走进昆虫王国,领略神奇世界,感受自然魅力。

  2、结合《昆虫记》选文,了解把握昆虫的*性,体会法布尔的文笔及其观察力,感受他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了解法布尔倾其一生研究昆虫、撰写《昆虫记》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领悟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法布尔精神”。

  【教学重难点】

  结合《昆虫记》选文,了解把握昆虫的*性,体会法布尔及其观察力,感受他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策略】

  讨论交流法、师生问答法

  【课前准备】

  上网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猜好吗?(出示谜面“一飞嗡嗡嗡,做事有分工,手提小花篮,整天忙不完。”)

  同学们很聪明,像蜜蜂、蝴蝶、蜻蜓这些小动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昆虫,你们身边都有哪些昆虫,能说说你对他们的了解吗?(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的知识很丰富,其实有一本书,里面介绍了许多的昆虫,叙述了昆虫世界许多有趣的故事,他就是法布尔的《昆虫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昆虫记》,去探索昆虫的奥秘吧。

  (二)出示目标(ppt展示)

  (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明确:

  1、简介作者

  让·亨利·法布尔(1823—1915),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他小时候饱受贫苦,曾经流浪街头,靠卖汽水、做零工等挣点儿钱。经过刻苦的自学,他进入一个食宿免费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上了中学教师。他没有进过正规的大学,但他以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自学了大学课程,并取得了博士学位。不管自己生活多么艰苦,工作多么繁忙,法布尔从没间断过对昆虫的研究。他深入昆虫世界,怀着无限的热情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巨著。1885年,《昆虫记》3卷本出版,直到1910年,《昆虫记》10卷本才出世。

  2简介写作背景

  法布尔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偏见”,二是“贫穷”。他想“登上大学讲堂”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虚伪,庸俗,妒嫉的心理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然而,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困”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蓄,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挤出一枚枚钱,购买坛,罐,箱,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进行研究,化教书匠之“贫困”为昆虫学之“富有”。

  3、老师还找到了几个有关法布尔的小故事,想不想看看?出示,交流。

  曾经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在他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有一次,他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他高兴极了,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走在路上,他又发现许多蚂蚁正在搬运几只死苍蝇,就伏在地上,用放大镜全神贯注地观察起来。汗水湿透了衣服,手脚都麻木了,他一直观察了4个小时才离去。

  长大后,有一次,他爬到一棵树上,观察螳螂的活动。把周围的一切都忘了。结果,别人误把他当成了小偷,要抓他,他才从观察中惊醒过来。(让学生认识法布尔,从事例中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程度)

  (四)走进《昆虫记》

  1.出示不同版本《昆虫记》的封面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2.介绍目录。

  目录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目录,同学们说说,目录中都有哪些内容?

  同学们从这些短短的标题中能获取了哪些知识呢?能猜出书中写了哪几种昆虫呢?有哪些是你认识的或者听说过的呢?

  3.出示《昆虫记》的内容精要,看看法布尔还对哪些昆虫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吧。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本书共10大卷,每卷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瓢虫、蜣螂、萤、蝉、螳螂、蚱蜢、蚂蚁、蟋蟀、孔雀蝶、松毛虫、天牛、狼蛛、绿蝇、蝈蝈、朗格多克蝎子、石蚕、豌豆象……

  (五)、自由阅读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孩子们,上周我们共同读了一本书——《昆虫记》,这是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一部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让我们一起继续走*法布尔,走进《昆虫记》,去领略昆虫界的神秘吧!

  二、自由阅读

  三、交流内容及感悟

  1、片段比较,感受写作风格。

  孩子们,你在品读的过程中有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深的精彩片段吗?愿意读给大家听吗?(精读)

  片段一——第一卷 第一章 圣甲虫

  圣甲虫有哪些特点?圣甲虫的生活*性如何?圣甲虫是如何工作的?

  想读这个故事吗?来,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和法布尔一起感受圣甲虫的可爱吧!怎么读这个故事呢?

  (出示提示)把书翻到这一页,去读读这个故事吧!注意,这本书的页码在书的旁边,而一般书的页码在书的下方。

  片段二——第一卷 第十五章 砂泥蜂

  当你们听到“蜂”这个字的时候,会联想到什么呢?是香甜的蜂蜜?还是六角型形状的蜂巢?或者是蜂尾上可后的毒针呢?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蜜蜂吧,不过,事实上蜂的种类非常多,像长腹蜂、胡蜂、节腹泥蜂、砂泥蜂、大头泥蜂、黄斑蜂、切叶蜂等等,而且每种蜂都有不同的生活*性。法布尔仔细地观察每一种蜂,有时是亲自饲养那些蜂,有时是坐在树林里或草地上连续观察几个小时,因此还发现了许多新种类的蜂。

  被达尔文誉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的法布尔一生致力于昆虫研究,他的《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在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为一炉,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世界经典名著。

  片段三——第一卷 第十九章回窝

  2、小结:正是因为法布尔把昆虫当作人来写,让他们拥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人的善恶美丑,所以才更加引人入胜。读这本《昆虫记》,你仿佛就是走进了一个小小的童话般的昆虫世界。

  四、激发阅读兴趣,继续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现在你一定喜欢上了这本《昆虫记》,就请大家继续走进《昆虫记》,走进法布尔,美美地去享受书的乐趣吧!

  第三课时

  一、猜谜引入,感受阅读乐趣

  老师这里有一段对某种昆虫的描写,你能根据这段描写,猜出这是一种什么昆虫吗?出示片段: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肤色,轻薄如纱的长翼。它的颈部柔软,头可以任意转动,看起来温柔可人。现在它半身直起,立在青草上,表情很庄严,宽阔的轻纱一样的薄翼,像面纱一样罩着。它前腿弯曲,伸在半空,好像修女在祈祷。

  讨论,猜猜这是什么昆虫,并说说自己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说说这段文字写得怎样?

  二、欣赏书中片段

  孩子们,读书只了解内容——知道这本书写了什么还不够,还要精品细读,对书中的精华要细细地品味、咀嚼,进而能积累运用,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片段一——读着这些描写虫子外形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它半身直竖,立在被太阳炙烤的青草上,态度庄严。它那宽阔的绿色薄翼如亚麻裙般的拖曳在地,前肢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

  这个奇妙的小动物尾巴上像挂了一盏灯,炎炎夏夜,它们在草丛里游荡,既像是一对对情侣在提灯夜游,又像是从满月里泻落的银辉。它的长腿笨拙地向前移动,红棕色的触角像扇子似的张开,一副馋涎欲滴的样子。头上是宽阔扁*的顶壳,上面有六个尖细的锯齿,这带齿的扁形顶壳像个耙子,既是挖掘工具,也用来剔除和抛弃粪便中无养分的植物纤维。

  片段二——蝉和蚂蚁(课件图)

  说说看,你见过蝉吗?在你印象中,蝉和蚂蚁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听故事:整整一个夏天,蝉不做一点事情,只是终日站在树梢上歌唱,而蚂蚁则忙于储存食物。冬天来了,当蚂蚁把储存的受潮食物放在太阳下晒时,一只饥饿的蝉前来乞讨,结果他遭到了难堪的待遇。

  蚂蚁骄傲地问:“你夏天为什么不收集一点儿食物呢?”蝉回答到:“夏天我要歌唱,太忙了。”

  “哈哈,你夏天唱歌吗?”蚂蚁毫不客气地回答,“好呀,那你冬天可以跳舞了!”最终,这只可怜的蝉饿死了。

  告诉你,这个寓言当然是造谣。事实上,蝉从来不需要依靠别人的施舍生活,它从不到蚂蚁门前乞食,相反的倒是蚂蚁,虽然他们把一切可以食用的东西都囤积起来,可有时还会饥肠辘辘地去向蝉哀求。它剥削蝉,掠夺蝉,简直就是一个强盗。

  没想到吧,让法布尔来告诉你吧。(出示文字)

  七月的午后,热浪滚滚,让人窒息。我们这里的昆虫如同受难的*民,干渴难忍,打不起精神,他们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朵上转悠,徒劳地寻找一点点能够解渴的汁液。可蝉却对这水荒一笑了之,它尖尖的嘴像一种微口径钻孔器,刺进自己饮之不竭的酒窖。它停在一根灌木的树枝上,一边不停的唱歌,一边在坚硬光滑的树皮钻孔。它纹丝不动,聚精会神,完全沉浸在歌唱和琼浆之中。

  品读片段,说感受。(从内容和文字)

  法布尔用诗人的语言,描绘这样鲜活的生命,昆虫在他的笔下是生动、美丽、聪明、勇敢的,他说他在“探究生命”,要使人们喜欢它们。法布尔为蝉*了,蝉是生产者呢。这本书里还向我们描述了蝉的*惯、蝉的洞穴、蝉的幼虫呢!

  片段三——红蚂蚁 回家的路

  猜猜看,红蚂蚁是怎么回家的?靠嗅觉?法布尔做了好几次实验呢?

  实验一:我取出一把大扫帚,把蚂蚁的去路扫出一米左右的宽度,路面上的粉尘啊石块啊都被我清扫得干干净净。我一共扫了四段,每个地方相隔几步远。

  猜猜红蚂蚁会怎么做?(生猜测)

  红蚂蚁来到第一个被截断的地方,明显地犹豫了起来。有的走开,有的徘徊,有的朝两侧分散。越来越多的蚂蚁拥过来,乱哄哄的,不知所措。终于有几只蚂蚁冒险走过了扫过的那一段,与此同时,另一些蚂蚁从侧面绕了一圈,也终于走上了原路。

  读到这,你有什么话想说?(引导从蚂蚁回家本身和描述的文字说起)

  实验二:实验似乎肯定了嗅觉的作用,但法布尔还是决定开始新的计划。我打开*常用来浇园子的帆布水管,蚂蚁的归途顿时被一条绵延的激流冲断了。水很多很急,把地面冲洗得很彻底,带走了所有的气味。

  猜猜红蚂蚁会怎么做?(生猜测)

  这一次,红蚂蚁们犹豫了很长时间,连拖在队伍最后一只也赶了上来。有几只踩着几颗露出水面的卵石走进了水里,几根麦秸成了摇摇晃晃的浮桥,好几只蚂蚁爬了上去,而橄榄枝的枯叶则成了木筏,载着一群蚂蚁乘客……有好些蚂蚁则完全不借助任何工具,半是莽撞半是手忙脚乱地到达了对岸。当然也有许多红蚂蚁被水卷走,可它们仍然固执地衔着猎物,随波逐流,搁浅在最突出的地方,重新寻找可以涉水的办法。(P30)

  生说感受。

  实验三:我用新鲜的薄荷叶擦地面,然后把它们盖在不远处的路上。归队的蚂蚁们在经过被擦过的区域,似乎毫不在意;在盖着叶子的地方,它们稍微犹豫了一下,然后还是走了过去。(P31)

  实验告诉法布尔,嗅觉应该不是指引红蚂蚁原路返回的原因。法布尔会就此罢手吗?后来,他又做了实验,做了什么实验呢?不告诉你,自己去看。

  从刚才读的这一系列的实验中,你想到什么?

  布尔眼里,这些昆虫虽然是渺小的生命,却充满了灵性。他的研究是充满诗意的。

  三、总结:

  几个小故事就已经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住了,书的序言里面有一句话:齐读

  一块地,就是我的全部梦想。(说附录《荒石园》)

  四、活动设计(作业)

  1.昆虫选美大赛。尝试制作昆虫名片,获取并交流昆虫的图片,然后介绍昆虫的*性和特征。

  2.昆虫故事会。观察或者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几种昆虫的特征和*性,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它们的生活,写一写自己和它们之间的故事。(最好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四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昆虫记》咱们已经阅读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这本书,看看同学们的收获如何吧。

  二:梳理升华:

  1、外形描写:《昆虫记》描写了几十种昆虫的外形以及生活*性,光蜜蜂就有11种之多,其实这些蜜蜂都是大同小异的,如果让我们来区分肯定会一头雾水,想看看法布尔是怎样区分他们,描写它们的吗?出示几个蜜蜂描写的片段,对比区分它们的不同。

  舍腰蜂:它的身体很有意思,中间部分非常瘦小,但后部却是非常肥大的,而这两个部分之间是由一根长线连接起来的。

  矿蜂:这是一种细长型的蜜蜂,腹底有一条明显的沟,沟里藏有一根刺,这根刺可以沿着沟来回地移动,它的身上有红色的斑纹。

  赤条蜂:它身材小巧,身段玲珑,细细的腰,腹部分成两节,上面小,下面大,黑色的肚皮上围着一条漂亮的红色腰带。

  无翅黄蜂:它身上长着红、白、黑相间的条纹,它没有翅膀,形状就像一只难看而又多毛的大蚂蚁。

  樵叶蜂:樵叶蜂是白色的,身上带着条纹,通常寄居在蚯蚓的地道里。

  金蜂:它全身闪耀着金色、绿色、蓝色和紫色的光芒。

  法布尔对昆虫的好奇为他的《昆虫记》开了好头,他的细腻与耐性成就了《昆虫记》的精彩。

  2、思想描写:

  在法布尔的笔下,昆虫世界和人类世界一样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勤劳有懒惰,有热情也有冷酷。小昆虫们也和人类一样,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所以我们就喜欢阅读了。

  三、延伸:

  同学们看得又认真又仔细,老师很佩服大家。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够像法布尔一样仔细、认真、用心,一定会做出一番成就的!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3

  一、文本解读

  《老翁捕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作者纪昀,选自他的笔记体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文章通过记叙“唐打猎”祖孙俩不费太大力气就制服一只凶猛老虎的经过,说明一切技艺皆从“*”中得来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知识积累、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文言文的阅读不是特别轻松。但是,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他们已初步具备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常识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阅读《老翁捕虎》这样浅易的文言文。

  三、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翻译

  2.体会文章主旨,学以致用

  四、教学方法

  教师引领与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相结合的形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与导入

  老师向学生问好,走下讲台,深入学生

  预设:同学们好,看到大家热情洋溢的笑脸和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俯下身子,询问2—3名学生)大家想成功吗?想成才吗?想梦想成真吗?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我们才能实现梦想呢?也许学了今天这节课,你会找到答案!

  出示课题

  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二)独学及成果展示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熟悉的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旌德县jīng邑人yì徽州huī皓然hào咯咯kǎ嗽sòu哂shěn此畜chù

  屹立yì颔下hàn尾闾lǚ毛帚zhǒu下缒zhuì信夫fú嗣彪sìbiāo

  秉烛bǐng谬巧miù励文恪公kè

  2.再读课文,标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决

  (请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上画上问号)

  (三)对学及成果展示

  1.解决“独学”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

  2.互相口头翻译课文,指出搭档翻译时的错误

  3.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

  (四)群学及成果展示

  1.找出你认为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2.文末引用史嗣彪与励文恪公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如果你还有疑问请你提出来

  (五)拓展提升

  结合自己的学*和生活,谈谈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天才出自勤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艺高人胆大)

  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附《老翁捕虎》课堂实录

  (一)课前交流与导入

  师:同学们好!看着大家热情洋溢的笑脸和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现在,我想现场采访一下(走进学生,俯下身子,询问2—3名学生)

  师:(示意生1站起)告诉大家,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1:当老师……

  师:(笑)老师好啊,将来我们是同行啊。那怎么实现你的理想啊?

  生1:好好学*。

  师:愿你通过你的努力早日实现梦想。(笑对生2)你呢?

  生2:我想当歌星。(师生笑)

  师:好啊,怎么实现?

  生2:坚持天天练歌。

  师:贵在坚持,你一定会梦想成真!

  生3:(主动站起)老师,我最*的理想就是考个好成绩。

  众生:我也是(这时有许多同学高举双手想发表意见)

  师:(示意学生坐好,出示幻灯片:你想梦想成真吗?)

  师:大家想梦想成真吗?那么,怎么才能实现梦想呢?也许学了今天这节课,你会受到些许启发!

  师出示课题《老翁捕虎》和作者简介

  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独学及成果展示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熟悉的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在解决不了的字词上画上问号。

  生:朗读课文

  师:有请生4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指正其在朗读时的错误。

  生4:读

  生5:“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的旌jīng他读作为JIN了。

  生6:还有第四行“时咯咯作嗽”中的咯kǎ,他读作KE了。

  师:这两个同学听的很认真,不错。送点掌声好不好。(掌声响起)下面有请生7同学朗读第二段,大家认真听读。

  生7:朗读第二段

  生8:(举手)“悬身下缒不能动”缒应读四声。老师,我能读一下第三段么?

  师:当然可以,大家掌声鼓励。

  生8:朗读第三段(热烈的掌声)

  师:生8确实是一位会读书的孩子。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一定要像生8一样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下面我为大家范读一下第二段,大家在听读时注意正音,并划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三)对学及成果展示

  师:(出示幻灯片)

  1.解决“独学”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

  2.互相口头翻译课文,指出搭档在翻译时出现的错误

  3.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学生声音渐息)

  师:现在,哪个同学如有疑问请举手

  生:“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应怎么翻译

  生:一定要聘徽州的唐打猎,才能除掉这个祸患。

  师: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你这样翻译在意思上是可以的,还能不能翻译的更准确一点。

  生:如果不聘来徽州的唐打猎,就不能除掉这个祸患。(掌声)

  师:在翻译时,注意遵循这样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生:“*伏众神,巧者不过*者之门。”怎么理解?

  生:技艺熟练能使技艺超群的人们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艺熟练的人门前经过。

  师:这句话一定要注意“*”的含义。还有不懂得语句么?

  生:“乃遣吏持币往。”什么意思?

  生:于是派了一个小官吏带着礼物前去(请唐打猎)

  师:这位同学翻译的非常准确,能够把省略的内容添加上。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一下老翁捕虎的故事。

  生:(几乎是在翻译课文)

  师:讲故事要力求简洁,抓住事件的主要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哪位同学再来讲一下。

  生:……

  师:太棒了,掌声在哪里?(掌声响起)下面我们来自我检测一下(出示幻灯片)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旌德县咯咯颔下下缒嗣彪谬巧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老翁哂曰(2)老翁顾童子曰

  (3)*伏众神(4)老翁手一短柄斧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2)*伏众神,巧者不过*者之门。

  (四)群学及成果展示

  师出示幻灯片:

  1.找出你认为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2.文末引用史嗣彪与励文恪公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如果你还有疑问请提出来

  师为学生分组并指导讨论

  (生纷纷举手)

  师示意第一小组代表回答

  代表1:我们认为第二自然段中“*伏众神,巧者不过*者之门。”可以作为文章主旨句。因为这句话是在老翁捕虎故事叙述完整后作者引用《庄子》的话,意在阐述熟能生巧的道理。

  (其他小组小手林立,大喊不同意)

  师:看来你们小组的看法有点问题,第二小组说一下你们的观点。

  代表2:我们认为第三段“均*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时主旨句。因为这句话出现在全文之后,是作者在老翁捕虎故事之后又引用了史嗣彪与励文恪公的事例,他们的技艺都是通过“*”获得的,都是熟能生巧。

  师:(板书“*”)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同意二小组的同学请举手(全体举手)

  师:其实第一小组的看法也是正确的,他们的答案也是合情合理的,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主旨句。让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们。(掌声)哪个小组来回答下一个问题。

  代表3:作者引用史嗣彪、励文恪的事意在揭示捕虎者身怀绝技的原因,进一步说明熟能生巧、练能生巧的道理。

  师:很好,掌声鼓励。现在,如果你对文章还有其他的疑问请提出来

  生:老翁为什么不在老虎熟睡之时杀死它,为何还要叫醒它?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有深度。哪个同学能够为他解决?

  生:为了增加悬念,让人好奇。

  师:目的何在,仅仅让人好奇吗?

  生:目的是在于突出老翁的高超的捕虎技艺。

  生:还有他的自信和从容。

  (五)拓展提升

  师:(出示幻灯片)

  结合从课文中明白的道理,试用一段话说说自己今后在学*方面的打算

  提示:学*了这节课,我明白了(什么道理),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将会(怎么做).

  生:学*了这节课,我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将会加倍努力学*,对学过的知识反复复*,大量做*题。

  生:学了这节课,我明白了要想梦想成真,就一定要勤奋刻苦,因为老翁告诉我“天才出自勤奋”。

  生:我懂得了在学*上一定要下苦功,因为老翁告诉我们“功到自然成”。

  生:我还明白了人不可貌相的道理。我们千万不要以貌取人。

  生:从老翁身上我懂得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像老翁一样勤学苦练。

  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我们的梦想早日成真,请切记老翁给我们的启示!下课。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昆虫记》是法布尔耗尽毕生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记下的笔记。后来编写成书,共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去描写,甚至歌颂,微不足道的昆虫。这本书语言生动有趣,详略得当。阅读它,读者绝对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就像步入了童话世界,能充分领略昆虫世界的神奇。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喜欢一些小动物、小昆虫,所以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从他们最常见的昆虫入手,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走进昆虫王国,领略神奇世界,感受自然魅力。

  2、结合《昆虫记》选文,了解把握昆虫的*性,体会法布尔的文笔及其观察力,感受他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了解法布尔倾其一生研究昆虫、撰写《昆虫记》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领悟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法布尔精神”。

  【教学重难点】

  结合《昆虫记》选文,了解把握昆虫的*性,体会法布尔及其观察力,感受他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策略】

  讨论交流法、师生问答法

  【课前准备】

  上网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猜好吗?(出示谜面“一飞嗡嗡嗡,做事有分工,手提小花篮,整天忙不完。”)

  同学们很聪明,像蜜蜂、蝴蝶、蜻蜓这些小动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昆虫,你们身边都有哪些昆虫,能说说你对他们的了解吗?(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的知识很丰富,其实有一本书,里面介绍了许多的昆虫,叙述了昆虫世界许多有趣的故事,他就是法布尔的《昆虫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昆虫记》,去探索昆虫的奥秘吧。

  (二)出示目标(ppt展示)

  (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明确:

  1、简介作者

  让·亨利·法布尔(1823—1915),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他小时候饱受贫苦,曾经流浪街头,靠卖汽水、做零工等挣点儿钱。经过刻苦的自学,他进入一个食宿免费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上了中学教师。他没有进过正规的大学,但他以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自学了大学课程,并取得了博士学位。不管自己生活多么艰苦,工作多么繁忙,法布尔从没间断过对昆虫的研究。他深入昆虫世界,怀着无限的热情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巨著。1885年,《昆虫记》3卷本出版,直到1910年,《昆虫记》10卷本才出世。

  2简介写作背景

  法布尔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偏见”,二是“贫穷”。他想“登上大学讲堂”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虚伪,庸俗,妒嫉的心理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然而,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困”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蓄,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挤出一枚枚钱,购买坛,罐,箱,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进行研究,化教书匠之“贫困”为昆虫学之“富有”。

  3、老师还找到了几个有关法布尔的小故事,想不想看看?出示,交流。

  曾经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在他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有一次,他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他高兴极了,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走在路上,他又发现许多蚂蚁正在搬运几只死苍蝇,就伏在地上,用放大镜全神贯注地观察起来。汗水湿透了衣服,手脚都麻木了,他一直观察了4个小时才离去。

  长大后,有一次,他爬到一棵树上,观察螳螂的活动。把周围的一切都忘了。结果,别人误把他当成了小偷,要抓他,他才从观察中惊醒过来。(让学生认识法布尔,从事例中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程度)

  (四)走进《昆虫记》

  1.出示不同版本《昆虫记》的封面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2.介绍目录。

  目录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目录,同学们说说,目录中都有哪些内容?

  同学们从这些短短的标题中能获取了哪些知识呢?能猜出书中写了哪几种昆虫呢?有哪些是你认识的或者听说过的呢?

  3.出示《昆虫记》的内容精要,看看法布尔还对哪些昆虫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吧。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本书共10大卷,每卷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瓢虫、蜣螂、萤、蝉、螳螂、蚱蜢、蚂蚁、蟋蟀、孔雀蝶、松毛虫、天牛、狼蛛、绿蝇、蝈蝈、朗格多克蝎子、石蚕、豌豆象……

  (五)、自由阅读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孩子们,上周我们共同读了一本书——《昆虫记》,这是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一部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让我们一起继续走*法布尔,走进《昆虫记》,去领略昆虫界的神秘吧!

  二、自由阅读

  三、交流内容及感悟

  1、片段比较,感受写作风格。

  孩子们,你在品读的过程中有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深的精彩片段吗?愿意读给大家听吗?(精读)

  片段一——第一卷 第一章 圣甲虫

  圣甲虫有哪些特点?圣甲虫的生活*性如何?圣甲虫是如何工作的?

  想读这个故事吗?来,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和法布尔一起感受圣甲虫的可爱吧!怎么读这个故事呢?

  (出示提示)把书翻到这一页,去读读这个故事吧!注意,这本书的页码在书的旁边,而一般书的页码在书的下方。

  片段二——第一卷 第十五章 砂泥蜂

  当你们听到“蜂”这个字的时候,会联想到什么呢?是香甜的蜂蜜?还是六角型形状的蜂巢?或者是蜂尾上可后的毒针呢?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蜜蜂吧,不过,事实上蜂的种类非常多,像长腹蜂、胡蜂、节腹泥蜂、砂泥蜂、大头泥蜂、黄斑蜂、切叶蜂等等,而且每种蜂都有不同的生活*性。法布尔仔细地观察每一种蜂,有时是亲自饲养那些蜂,有时是坐在树林里或草地上连续观察几个小时,因此还发现了许多新种类的蜂。

  被达尔文誉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的法布尔一生致力于昆虫研究,他的《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在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为一炉,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世界经典名著。

  片段三——第一卷 第十九章回窝

  2、小结:正是因为法布尔把昆虫当作人来写,让他们拥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人的善恶美丑,所以才更加引人入胜。读这本《昆虫记》,你仿佛就是走进了一个小小的童话般的昆虫世界。

  四、激发阅读兴趣,继续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现在你一定喜欢上了这本《昆虫记》,就请大家继续走进《昆虫记》,走进法布尔,美美地去享受书的乐趣吧!

  第三课时

  一、猜谜引入,感受阅读乐趣

  老师这里有一段对某种昆虫的描写,你能根据这段描写,猜出这是一种什么昆虫吗?出示片段: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肤色,轻薄如纱的长翼。它的颈部柔软,头可以任意转动,看起来温柔可人。现在它半身直起,立在青草上,表情很庄严,宽阔的轻纱一样的薄翼,像面纱一样罩着。它前腿弯曲,伸在半空,好像修女在祈祷。

  讨论,猜猜这是什么昆虫,并说说自己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说说这段文字写得怎样?

  二、欣赏书中片段

  孩子们,读书只了解内容——知道这本书写了什么还不够,还要精品细读,对书中的精华要细细地品味、咀嚼,进而能积累运用,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片段一——读着这些描写虫子外形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它半身直竖,立在被太阳炙烤的青草上,态度庄严。它那宽阔的绿色薄翼如亚麻裙般的拖曳在地,前肢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

  这个奇妙的小动物尾巴上像挂了一盏灯,炎炎夏夜,它们在草丛里游荡,既像是一对对情侣在提灯夜游,又像是从满月里泻落的银辉。它的长腿笨拙地向前移动,红棕色的触角像扇子似的张开,一副馋涎欲滴的样子。头上是宽阔扁*的顶壳,上面有六个尖细的锯齿,这带齿的扁形顶壳像个耙子,既是挖掘工具,也用来剔除和抛弃粪便中无养分的植物纤维。

  片段二——蝉和蚂蚁(课件图)

  说说看,你见过蝉吗?在你印象中,蝉和蚂蚁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听故事:整整一个夏天,蝉不做一点事情,只是终日站在树梢上歌唱,而蚂蚁则忙于储存食物。冬天来了,当蚂蚁把储存的受潮食物放在太阳下晒时,一只饥饿的蝉前来乞讨,结果他遭到了难堪的待遇。

  蚂蚁骄傲地问:“你夏天为什么不收集一点儿食物呢?”蝉回答到:“夏天我要歌唱,太忙了。”

  “哈哈,你夏天唱歌吗?”蚂蚁毫不客气地回答,“好呀,那你冬天可以跳舞了!”最终,这只可怜的蝉饿死了。

  告诉你,这个寓言当然是造谣。事实上,蝉从来不需要依靠别人的施舍生活,它从不到蚂蚁门前乞食,相反的倒是蚂蚁,虽然他们把一切可以食用的东西都囤积起来,可有时还会饥肠辘辘地去向蝉哀求。它剥削蝉,掠夺蝉,简直就是一个强盗。

  没想到吧,让法布尔来告诉你吧。(出示文字)

  七月的午后,热浪滚滚,让人窒息。我们这里的昆虫如同受难的*民,干渴难忍,打不起精神,他们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朵上转悠,徒劳地寻找一点点能够解渴的汁液。可蝉却对这水荒一笑了之,它尖尖的嘴像一种微口径钻孔器,刺进自己饮之不竭的酒窖。它停在一根灌木的树枝上,一边不停的唱歌,一边在坚硬光滑的树皮钻孔。它纹丝不动,聚精会神,完全沉浸在歌唱和琼浆之中。

  品读片段,说感受。(从内容和文字)

  法布尔用诗人的语言,描绘这样鲜活的生命,昆虫在他的笔下是生动、美丽、聪明、勇敢的,他说他在“探究生命”,要使人们喜欢它们。法布尔为蝉*了,蝉是生产者呢。这本书里还向我们描述了蝉的*惯、蝉的洞穴、蝉的幼虫呢!

  片段三——红蚂蚁 回家的路

  猜猜看,红蚂蚁是怎么回家的?靠嗅觉?法布尔做了好几次实验呢?

  实验一:我取出一把大扫帚,把蚂蚁的去路扫出一米左右的宽度,路面上的粉尘啊石块啊都被我清扫得干干净净。我一共扫了四段,每个地方相隔几步远。

  猜猜红蚂蚁会怎么做?(生猜测)

  红蚂蚁来到第一个被截断的地方,明显地犹豫了起来。有的走开,有的徘徊,有的朝两侧分散。越来越多的蚂蚁拥过来,乱哄哄的,不知所措。终于有几只蚂蚁冒险走过了扫过的那一段,与此同时,另一些蚂蚁从侧面绕了一圈,也终于走上了原路。

  读到这,你有什么话想说?(引导从蚂蚁回家本身和描述的文字说起)

  实验二:实验似乎肯定了嗅觉的作用,但法布尔还是决定开始新的计划。我打开*常用来浇园子的帆布水管,蚂蚁的归途顿时被一条绵延的激流冲断了。水很多很急,把地面冲洗得很彻底,带走了所有的气味。

  猜猜红蚂蚁会怎么做?(生猜测)

  这一次,红蚂蚁们犹豫了很长时间,连拖在队伍最后一只也赶了上来。有几只踩着几颗露出水面的卵石走进了水里,几根麦秸成了摇摇晃晃的浮桥,好几只蚂蚁爬了上去,而橄榄枝的枯叶则成了木筏,载着一群蚂蚁乘客……有好些蚂蚁则完全不借助任何工具,半是莽撞半是手忙脚乱地到达了对岸。当然也有许多红蚂蚁被水卷走,可它们仍然固执地衔着猎物,随波逐流,搁浅在最突出的地方,重新寻找可以涉水的办法。(P30)

  生说感受。

  实验三:我用新鲜的薄荷叶擦地面,然后把它们盖在不远处的路上。归队的蚂蚁们在经过被擦过的区域,似乎毫不在意;在盖着叶子的地方,它们稍微犹豫了一下,然后还是走了过去。(P31)

  实验告诉法布尔,嗅觉应该不是指引红蚂蚁原路返回的原因。法布尔会就此罢手吗?后来,他又做了实验,做了什么实验呢?不告诉你,自己去看。

  从刚才读的这一系列的实验中,你想到什么?

  布尔眼里,这些昆虫虽然是渺小的生命,却充满了灵性。他的研究是充满诗意的。

  三、总结:

  几个小故事就已经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住了,书的序言里面有一句话:齐读

  一块地,就是我的全部梦想。(说附录《荒石园》)

  四、活动设计(作业)

  1.昆虫选美大赛。尝试制作昆虫名片,获取并交流昆虫的图片,然后介绍昆虫的*性和特征。

  2.昆虫故事会。观察或者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几种昆虫的特征和*性,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它们的生活,写一写自己和它们之间的故事。(最好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四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昆虫记》咱们已经阅读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这本书,看看同学们的收获如何吧。

  二:梳理升华:

  1、外形描写:《昆虫记》描写了几十种昆虫的外形以及生活*性,光蜜蜂就有11种之多,其实这些蜜蜂都是大同小异的,如果让我们来区分肯定会一头雾水,想看看法布尔是怎样区分他们,描写它们的吗?出示几个蜜蜂描写的片段,对比区分它们的不同。

  舍腰蜂:它的身体很有意思,中间部分非常瘦小,但后部却是非常肥大的,而这两个部分之间是由一根长线连接起来的。

  矿蜂:这是一种细长型的蜜蜂,腹底有一条明显的沟,沟里藏有一根刺,这根刺可以沿着沟来回地移动,它的身上有红色的斑纹。

  赤条蜂:它身材小巧,身段玲珑,细细的腰,腹部分成两节,上面小,下面大,黑色的肚皮上围着一条漂亮的红色腰带。

  无翅黄蜂:它身上长着红、白、黑相间的条纹,它没有翅膀,形状就像一只难看而又多毛的大蚂蚁。

  樵叶蜂:樵叶蜂是白色的,身上带着条纹,通常寄居在蚯蚓的地道里。

  金蜂:它全身闪耀着金色、绿色、蓝色和紫色的光芒。

  法布尔对昆虫的好奇为他的《昆虫记》开了好头,他的细腻与耐性成就了《昆虫记》的精彩。

  2、思想描写:

  在法布尔的笔下,昆虫世界和人类世界一样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勤劳有懒惰,有热情也有冷酷。小昆虫们也和人类一样,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所以我们就喜欢阅读了。

  三、延伸:

  同学们看得又认真又仔细,老师很佩服大家。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够像法布尔一样仔细、认真、用心,一定会做出一番成就的!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2

  一、文本解读

  《老翁捕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作者纪昀,选自他的笔记体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文章通过记叙“唐打猎”祖孙俩不费太大力气就制服一只凶猛老虎的经过,说明一切技艺皆从“*”中得来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知识积累、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文言文的阅读不是特别轻松。但是,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他们已初步具备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常识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阅读《老翁捕虎》这样浅易的文言文。

  三、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翻译

  2.体会文章主旨,学以致用

  四、教学方法

  教师引领与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相结合的形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与导入

  老师向学生问好,走下讲台,深入学生

  预设:同学们好,看到大家热情洋溢的笑脸和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俯下身子,询问2—3名学生)大家想成功吗?想成才吗?想梦想成真吗?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我们才能实现梦想呢?也许学了今天这节课,你会找到答案!

  出示课题

  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二)独学及成果展示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熟悉的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旌德县jīng邑人yì徽州huī皓然hào咯咯kǎ嗽sòu哂shěn此畜chù

  屹立yì颔下hàn尾闾lǚ毛帚zhǒu下缒zhuì信夫fú嗣彪sìbiāo

  秉烛bǐng谬巧miù励文恪公kè

  2.再读课文,标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决

  (请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上画上问号)

  (三)对学及成果展示

  1.解决“独学”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

  2.互相口头翻译课文,指出搭档翻译时的错误

  3.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

  (四)群学及成果展示

  1.找出你认为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2.文末引用史嗣彪与励文恪公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如果你还有疑问请你提出来

  (五)拓展提升

  结合自己的学*和生活,谈谈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天才出自勤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艺高人胆大)

  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附《老翁捕虎》课堂实录

  (一)课前交流与导入

  师:同学们好!看着大家热情洋溢的笑脸和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现在,我想现场采访一下(走进学生,俯下身子,询问2—3名学生)

  师:(示意生1站起)告诉大家,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1:当老师……

  师:(笑)老师好啊,将来我们是同行啊。那怎么实现你的理想啊?

  生1:好好学*。

  师:愿你通过你的努力早日实现梦想。(笑对生2)你呢?

  生2:我想当歌星。(师生笑)

  师:好啊,怎么实现?

  生2:坚持天天练歌。

  师:贵在坚持,你一定会梦想成真!

  生3:(主动站起)老师,我最*的理想就是考个好成绩。

  众生:我也是(这时有许多同学高举双手想发表意见)

  师:(示意学生坐好,出示幻灯片:你想梦想成真吗?)

  师:大家想梦想成真吗?那么,怎么才能实现梦想呢?也许学了今天这节课,你会受到些许启发!

  师出示课题《老翁捕虎》和作者简介

  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独学及成果展示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熟悉的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在解决不了的字词上画上问号。

  生:朗读课文

  师:有请生4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指正其在朗读时的错误。

  生4:读

  生5:“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的旌jīng他读作为JIN了。

  生6:还有第四行“时咯咯作嗽”中的咯kǎ,他读作KE了。

  师:这两个同学听的很认真,不错。送点掌声好不好。(掌声响起)下面有请生7同学朗读第二段,大家认真听读。

  生7:朗读第二段

  生8:(举手)“悬身下缒不能动”缒应读四声。老师,我能读一下第三段么?

  师:当然可以,大家掌声鼓励。

  生8:朗读第三段(热烈的掌声)

  师:生8确实是一位会读书的孩子。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一定要像生8一样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下面我为大家范读一下第二段,大家在听读时注意正音,并划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三)对学及成果展示

  师:(出示幻灯片)

  1.解决“独学”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

  2.互相口头翻译课文,指出搭档在翻译时出现的错误

  3.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学生声音渐息)

  师:现在,哪个同学如有疑问请举手

  生:“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应怎么翻译

  生:一定要聘徽州的唐打猎,才能除掉这个祸患。

  师: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你这样翻译在意思上是可以的,还能不能翻译的更准确一点。

  生:如果不聘来徽州的唐打猎,就不能除掉这个祸患。(掌声)

  师:在翻译时,注意遵循这样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生:“*伏众神,巧者不过*者之门。”怎么理解?

  生:技艺熟练能使技艺超群的人们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艺熟练的人门前经过。

  师:这句话一定要注意“*”的含义。还有不懂得语句么?

  生:“乃遣吏持币往。”什么意思?

  生:于是派了一个小官吏带着礼物前去(请唐打猎)

  师:这位同学翻译的非常准确,能够把省略的内容添加上。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一下老翁捕虎的故事。

  生:(几乎是在翻译课文)

  师:讲故事要力求简洁,抓住事件的主要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哪位同学再来讲一下。

  生:……

  师:太棒了,掌声在哪里?(掌声响起)下面我们来自我检测一下(出示幻灯片)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旌德县咯咯颔下下缒嗣彪谬巧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老翁哂曰(2)老翁顾童子曰

  (3)*伏众神(4)老翁手一短柄斧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2)*伏众神,巧者不过*者之门。

  (四)群学及成果展示

  师出示幻灯片:

  1.找出你认为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2.文末引用史嗣彪与励文恪公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如果你还有疑问请提出来

  师为学生分组并指导讨论

  (生纷纷举手)

  师示意第一小组代表回答

  代表1:我们认为第二自然段中“*伏众神,巧者不过*者之门。”可以作为文章主旨句。因为这句话是在老翁捕虎故事叙述完整后作者引用《庄子》的话,意在阐述熟能生巧的道理。

  (其他小组小手林立,大喊不同意)

  师:看来你们小组的看法有点问题,第二小组说一下你们的观点。

  代表2:我们认为第三段“均*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时主旨句。因为这句话出现在全文之后,是作者在老翁捕虎故事之后又引用了史嗣彪与励文恪公的事例,他们的技艺都是通过“*”获得的,都是熟能生巧。

  师:(板书“*”)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同意二小组的同学请举手(全体举手)

  师:其实第一小组的看法也是正确的,他们的答案也是合情合理的,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主旨句。让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们。(掌声)哪个小组来回答下一个问题。

  代表3:作者引用史嗣彪、励文恪的事意在揭示捕虎者身怀绝技的原因,进一步说明熟能生巧、练能生巧的道理。

  师:很好,掌声鼓励。现在,如果你对文章还有其他的疑问请提出来

  生:老翁为什么不在老虎熟睡之时杀死它,为何还要叫醒它?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有深度。哪个同学能够为他解决?

  生:为了增加悬念,让人好奇。

  师:目的何在,仅仅让人好奇吗?

  生:目的是在于突出老翁的高超的捕虎技艺。

  生:还有他的自信和从容。

  (五)拓展提升

  师:(出示幻灯片)

  结合从课文中明白的道理,试用一段话说说自己今后在学*方面的打算

  提示:学*了这节课,我明白了(什么道理),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将会(怎么做).

  生:学*了这节课,我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将会加倍努力学*,对学过的知识反复复*,大量做*题。

  生:学了这节课,我明白了要想梦想成真,就一定要勤奋刻苦,因为老翁告诉我“天才出自勤奋”。

  生:我懂得了在学*上一定要下苦功,因为老翁告诉我们“功到自然成”。

  生:我还明白了人不可貌相的道理。我们千万不要以貌取人。

  生:从老翁身上我懂得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像老翁一样勤学苦练。

  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我们的梦想早日成真,请切记老翁给我们的启示!下课。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进而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2.使学生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文中重点语段,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词的含义,品析句间关系及段间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教师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梳理和恰当引用,以及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有“巨大贡献”,为何“鲜为人知”?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细读,体会邓稼先尽管历尽复杂恶劣的人文环境和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但依然保持着德高望重、严谨沉稳、忠诚坚韧的精神品质。

  首先是对邓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邓稼先所经历的客观条件概括。

  学生对于第二部分的探讨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着“巨大贡献”的邓稼先性格沉稳内敛,没有张扬丰功伟绩的内心需求;他长期扎根于艰苦的科研环境中,也没有被宣传的客观条件。进而,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下一环节探讨问题:既然邓稼先没有张扬功绩的内心需求,也没有被宣传功绩的客观条件,那么他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呢?

  第二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

  教师可以先给出几种假设,比如“名誉”?“权力”?教师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就这两个做出贡献的动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精读,体会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真正动力,进而感受其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

  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万里长征”“万里长城”和“僧侣向西朝拜的旅程”这“两个半万里”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共同体会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才支持着邓稼先作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却甘愿默默无闻。

  第三环节:总结与升华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文章最后一个部分,作者杨振宁找到了与邓稼先的共通之处,同时也找到了邓稼先永恒的价值。而在作者心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且有价值的呢?回顾全文,教师做总结升华:只有始终抱有热爱民族、抵抗侵略、结束战争、保卫和*、守护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才是个体生命发挥自己卓越的才能创造出穿越时空,抵达永恒的价值的途径。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12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反省与自我观察,反思主体是教师本人,反思对象是教师本人活动历程或现状中的种种现象。经常以自己的教学为反思的对象,去反省,去探索,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养。

  一、课堂教学的思索

  一节课40分钟,单位时间内能传输多少信息。我应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切实把握知识的深浅和学生实际接受程度,特别要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获得真实而准确的反馈信息。

  *年来,语文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我*时花了不少精力在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相对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基本知识失分严重。

  二、备课的修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点:

  1、备教材。进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课本中的例题(*题)往往显得层次不强,对照例题(*题)精心设计一些铺垫或引申的题目,形成例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节课的理性审视工作,今天的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2、备学生。我感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思维体。这启示我要做到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内外

  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业。尽最大可能亲自来到每一位学生身边,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边探讨,边批改。改善师生感情,使学生做作业更具有纠正错误的主动性。

  3、备练*。要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精心选择作业。具体做好三点:①与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②要符合本课的练*,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三、数困生的.转化

  语文困难生简称“数困生”。本班情况显示,数困生占30%。这些数困生的存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而我在这个学期中非常重视数困生的转化。青年语文家魏书生说得好,“学困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首先我给每位数困生找了一个同学当小老师,分层要求,给每个人订了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一周一小结,达到目标给予加分,弥补前段时间的低分状态。*时加强指导,注意心灵沟通,使数困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并得到收获,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期望着,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我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决心大胆探索,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作出应有的努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欣然走过20xx,七年级上期已*尾声,下面对本期教学从几个方面反思。

  一、对新课程理念及学生的学*方式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根据这个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教学《风筝》时,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所以,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结合课后所掌握的资料,提出问题,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说,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经常在课堂上,参与学生学*小组的讨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探究性。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的探究性学*,是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国庆假期的作业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种语文现象,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去做,我想对学*语文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让学生学好讲读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提倡真正搞好综合性学*。

  二、对学生语文的自主学*的*惯与能力的培养的反思。

  本期以来,我合理分配每天学*任务。把自己的学*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比文言文的背诵,诗歌的听写,默写等等,我都要求他们必须当天完成。

  其次,我教会他们必须要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的*惯,什么时候做其它事情,什么时候要看语文,教会他们懂得合理按排时间。

  第三,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学*时间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任务,而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因此,每次考试前,我都要求他们必须要有一个明确是时间表。

  另外,要懂得及时复*。为了使学*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的*惯。研究表明,及时复*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考试的时候尤其要跟他们强调这一点。

  还有,教会学生懂得向自己提问。不时地向自己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好方法。

  最后,还要懂得向他人提问。在学*中碰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无论你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简单、多么微不足道。在这一点上,我要求班级里面学*小组,学*成绩比较薄弱的同学每天必须向下班级的科任老师提出自己不懂得的问题。

  当然,养成做笔记的*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内容中的重要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

  语文是精深博大的,本期在一些方面带领学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还有许多不足留在后阶段努力更正。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今天和学生们一起学*了《咏雪》,它是《〈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为了完成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借助于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对“儿女”、“差”、“未若”、“因”这些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不太好,这就需要学生在学*文言文的过程中,注重每一堂课的积累与运用。

  在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再整体感知。我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你们更欣赏谁对雪景的描绘?为什么?”。旨在指导学生品析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参考书时所给的赏析内容,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自己动脑筋去思考“白雪纷纷”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这与学生*日里是否用心观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的学*中,引导学生静下来,聆听心声,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琐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相关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语文,重在积累、重在细细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浓,才能散发出悠远的清香。若是你能够在某个日落的下午,映着余辉,慢慢品尝,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期末考试考结束了,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从考试中吸取经验教训,现对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作一全面反思。

  我担任的是七年级一班、三班的语文课,我的主导思想是使学生对学*感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的重要性,由被动变主动,由让我学到我要学。因此我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学生的思想,二是抓学*。一学期下来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不如意之处:

  一、在思想上:在思想上主要结合课本中现有材料,如:课本中的《论语十则》等一系列古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和学*的方法,重视学*。

  二、在学*上:在学*上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教学)并提高应试技巧。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我是这样做的:

  1、背诵 :课内外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词全不放过,达到全员会背诵、全员会默写。

  2、注重课堂教学: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大胆尝试探究性学*的方法、愉快学*方法、古典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激活学生思维。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下学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不够特别满意,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最困惑的就是学生不能吃苦,做事没有常性,没有目标,连短期目标都没有,所以实施起来就特别困难,不知如何去做。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期末考试结束了,面对成绩,认真检讨自己,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

  1、背诵力度不够,不严,至使一些同学有懒惰思想,检查不到

  位,使一些同学无紧迫感得过且过。

  2、作文中对中、差生指导不到位,议论文训练太少。

  3、学生基础差,大部分学生不愿学,班级学*氛围不浓,纪律也不严。

  四、今后措施:

  1、继续加强古诗文言文的背诵检查力度,分小组任命小组长,课间检查,自*检查,加强晨读力度,每天明确背诵的任务,加大默写检查力度,每周活动课型式进行古诗文背诵。

  2、作文教学中,加大议论作文训练力度。多上一些诸如审题选材,立意方面的知识讲座,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日记、摘抄活动,一是提高学*语文的兴趣,二是提高作文的技巧。

  3、分期分批谈话,指导优等生,鼓励关心差生,提高辅导质量,增多辅导次数。但愿反思自我,能提高自己。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从教学方法来说,80年代以来变化最为显著,但其主要变化是一种联式的变化,例如,由教师的讲转变为教师的问,由教师的问转变为学生的问,由教师的答疑转变为学生的讨论等等。这里所要探讨的,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课堂的方法、手段,通过正确的途径来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

  1.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的学*兴趣,往往有其不可测的方面,例如,也许学生对这一些课有兴趣,但对整体的语文学*没有多大的兴趣;有的学生对某些内容兴趣,对其他内容就不感兴趣。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来说,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能保持这一兴趣。这就要研究怎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

  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有几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这也不是课堂教学评价中关于教学策略的重要评价依据。(1)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谓的新鲜感,也就是学生对所接触的学*内容中可能是陌生的,例如一个故事,一则寓言,一个成语,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就接收大量的信息,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当然,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还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不能游离教学内容旁逸斜出地引出许多的幽默、笑话,因为,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毕竟只是手段,重要的是促使学生投入到学*内容中中去,同时,也能结合学生的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扩充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并不是只由教师来完成,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先来表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由学生引发的内容,有时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2)激发学生的期待感,满足他们的期待心理。

  先是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是远远不足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兴趣,因为,新鲜感的产生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期待每堂课都能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在分析、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期待感,满足他们的期待心理。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反省与自我观察,反思主体是教师本人,反思对象是教师本人活动历程或现状中的种种现象。经常以自己的教学为反思的对象,去反省,去探索,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养。

  一、课堂教学的思索

  一节课40分钟,单位时间内能传输多少信息。我应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切实把握知识的深浅和学生实际接受程度,特别要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获得真实而准确的反馈信息。

  *年来,语文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我*时花了不少精力在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相对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基本知识失分严重。

  二、备课的修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点:

  1、备教材。进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课本中的例题(*题)往往显得层次不强,对照例题(*题)精心设计一些铺垫或引申的题目,形成例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节课的理性审视工作,今天的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2、备学生。我感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思维体。这启示我要做到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内外

  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业。尽最大可能亲自来到每一位学生身边,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边探讨,边批改。改善师生感情,使学生做作业更具有纠正错误的主动性。

  3、备练*。要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精心选择作业。具体做好三点:①与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②要符合本课的练*,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三、数困生的转化

  语文困难生简称“数困生”。本班情况显示,数困生占30%。这些数困生的存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而我在这个学期中非常重视数困生的转化。青年语文家魏书生说得好,“学困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首先我给每位数困生找了一个同学当小老师,分层要求,给每个人订了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一周一小结,达到目标给予加分,弥补前段时间的低分状态。*时加强指导,注意心灵沟通,使数困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并得到收获,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期望着,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我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决心大胆探索,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作出应有的努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一、根据文本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了解一代名将的胆识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学*本文,体会学*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2、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重难点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本文的重难点,以下是本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1、本课语言浅显易懂我先安排学生通过预*,疏通文意,把握内容。这样听起课来效果更好。

  2、本篇短文,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健全学生的人格很有教益,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3、学*中让他们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课堂活动:

  一、导入:一堂新课,好的导入能像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能激起学*本文的兴趣。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常常帮你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现在换成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解决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我顺机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我有个学生,他不肯努力学*,我劝他好好学*,他却说身边的事很多,在说他不打算上高中考大学,现在学不学无所谓,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看,该怎么跟他讲道理。”

  生:“跟他说说学*的好处”、“跟他说说就算不读大学,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上也能用上”。。。。。。同学们个个激情很高。我肯定了同学的回答之后,我抓住这个契机抛出这样的一句话“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翻开《孙权劝学》寻找答案。

  二、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几遍,并借助注解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2、请同学们翻译句子(一人一句、先读后议),师适当补充个别重点虚、实的用法注释。

  当同学们疏通了文意之后,我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深入学*本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吕蒙是怎样的人?孙权为何劝他学*?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了解了,最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说是总结同学们学*本文的收获“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

  3、当堂掌握本文出现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以下是在评课时,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高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文中出现的人物(吕蒙、孙权、鲁肃)分析可以进行拓展,多些介绍。

  2、适当进行故事引导,多读。

  3、举例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4、虚实词结合句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提高学生的能力。

  5、可以抓住“劝“字,引导同学学以致用,劝好友学*。

  个人反思:上课的时候课外知识不够,这可能是由于自己*时的阅读量还不够,知识不够全面。授课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重点还把握不好。今后我会多学*多听课,力求有更大的进步。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1、“小组合作学*”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重要途径。

  小组合作是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都误会了小组合作,认为小组合作只是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一个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到整个班级、整个学校的集体荣誉感。本人倒觉得课堂上其实只是整个小组学*的补充,更多的是在课外的友好积极合作。小组合作学*需要老师很好的指导。合理编排小组人员,科学搭配。每个成员都有主要职责,且职责具体到位,并适时调换。在合作中老师一定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及时指导合作学*的方向。

  2、要端正一种认识,即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不等于放任自流。

  要想学生有效地合作学*,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的任务,使他们具有方向感、责任感。每个学*小组应当有明确的小组任务,合作学*小组内部应当根据小组任务进行适当的分工,让每个小组成员有明确的个人任务。合作学*的任务一定要适合学生合作学*。合作学*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合作学*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无法完成而合作学*小组通过相互配合、帮助、讨论、交流能够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教师都是学生的促进者,要始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换言之,不管教学进行到哪一步,教师都应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全面服务,课堂应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3、小组学*要顾及弱势学生。

  合作学*要根据学*的内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成绩、学*风格等确定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小组内的人数搭配(一般4—6人一组),男女搭配,不要拉下任何一个同学。即使在一组内也要分工明确细致:哪位同学当小组长?哪位同学是中心发言人?哪位同学作记录?哪位同学作汇报等。只有这样,合作学*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小组合作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流于形式,这种做法令人担忧。如今小组合作学*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小组合作学*的策略。

  4、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时时关注合作学*进度,并根据合作学*情况,合理调节合作学*时间。千万不要在合作学*之前提出限时要求。与此同时,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积极、热情地加入到学生合作学*小组中去,参与他们的讨论学*,而且应要及时地指导:如在合作技巧的指导方面,应指导合作学*小组如何分配学*任务;指导合作学*小组如何分配学*角色;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小组成员学会共同讨论;学会相互交流;合作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间的观点。

  特别是在对学*困难学生的指导方面,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小组的学*活动中去,当学*小组遇到学*困难时,教师必须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学法指导和人文关怀。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构成与理解,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状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潜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潜力全面化、深层次化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构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透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用心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潜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经验必须程度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刚,我的确年轻,但这也意味着我没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响,个性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理解和发展空间。因而,我能够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潜力。透过、写、*作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潜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透过连词、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透过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教育和必须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资料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资料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能够充实自我,反思不足能够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理想》,是流沙河同志在*结束后复出提笔写的一首哲理诗,本诗多角度比喻理想的内涵,赞美理想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从而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拼搏奋斗。

  诗是好诗,但却令教师和学生均感到棘手。虽然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还是抽象和深奥了些,教师不好找突破口,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在备课的时候,我就确定用例证突破抽象。两课时下来,我和学生都感觉效果不错。今反思如下。

  1、导课自然。第一课时导课时,我让学生听《敢问路在何方》,简评并赞美了玄奘的追求理想的执著。第二课时给他们讲了张海迪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张海迪患小儿麻痹症的历史。两次导课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联系了诗文内容,让他们自然的理解了相应诗节的内容,不知不觉中就解决了两个难点。

  2、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路有两条线构成,一为质疑,一为解答——或者提出你发现的疑难问题,或者表述你解读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问答不只,以问者居多。后来,有胆大的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理解的内容。她讲的是第六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但她理解的并不透彻,我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作者为何把理想比喻成闹钟和肥皂?闹钟和肥皂有和功能?结果,学生很快明白了理想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作用。

  3、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与燃烧。一学生对“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提出质疑,说为何不是砖头石块?砖头石块的力度大,可以砸碎黄金梦。一同学说梦一般都晚上做,所以用闹钟敲与生活实际比较接*。大家对此很感兴趣,也参与其中,有修有改,思维灵活。

  总之,我把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到本课教学中,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做法还是很有价值的。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为切实搞好“新视野下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我作为主研人员,本学期,我执教的课文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狼》。在经过“上课-评课-修改-再上课-再评课”之后,做一下较为深刻的反思。

  首先,在确定课堂设计之前,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目标定位;

  4、教法与学法设想。

  《狼》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在研究第六单元课文的共同点时,我注意到,在本单元提示当中这样写道:“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和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和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因此,我认为本单元是以“动物”为主角,赋予它们以特定的寓意,对现实生活进行巧妙的讽喻和折射,学生从中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育。《狼》是一篇文言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中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故事说明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无论多么狡诈的狼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的道理。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明确保护动物的意义。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有了一定的积累,本课是可读性较强的故事,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基于上述原因,在教学中,我认为应尽可能放手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于是设计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积累词汇,理解文章大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学会多角度客观地分析问题。对于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于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朗读指导,品评探究的主体环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对字词的疏通,我采用了自主学*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自学中遇到的疑难,在自学展示环节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继续授以学法指导,如指点解词的方法等。

  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方面,我采用合作探究法,来突破重难点。我在此环节设计了六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讨论。这六个问题的设置层层相扣,一脉相承,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难点。

  在教材分析和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三个环节:

  (一)自主学*:诵读课文,梳理字词

  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初一的学生学*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更要重视。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

  在诵读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的预*题。如:作家作品简介,解决文中生字的读音,有些词的特殊用法,重点句子的翻译,初步翻译课文。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小组展示交流。学生们表现非常好,他们能按要求迅速完成自主学*的预*题,并在不懂得地方作圈点、勾画,然后在课堂上举手示意。在小组展示的时候,有一个句子的翻译引起了争议。“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有一个同学是这样翻译的:后面的一只狼停下来了,前面一只狼又追上来。这个同学回答完之后,立刻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质疑,反驳。他说:我不赞成他的观点。应该翻译为,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来了,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追上来了。这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思索,于是我将这个问题加以点拨,讲解。同学们就将这个重点句子的翻译掌握的更清楚了。

  (二)合作探究:研读赏析,妙点揣摩

  我在此环节设计了六个问题,即:本文从表达方式上看,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情节故事?文中怎样写狼的狡猾的?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里?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面对课文,(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组织同学们课堂讨论。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学生讨论的时候,我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讨论的气氛更浓了。

  学生讨论结束,然后是小组展示交流。同学们能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有同学质疑,补充回答问题。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在翻译重点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读好这些句子的节奏、语气。如:其一犬坐于前。有同学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我给他点拨,并加以纠正,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样,学生弄懂了意思,读准了节奏,也弄清楚了为什么这样读。还有一个问题,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回答后,我进行了归纳总结: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表现在他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善于抓住作战时机,然后采取了勇敢果断的'行动。

  (三)达标拓展:积累成语,感悟道理

  在重点字词解释时,我要求学生作适当联想,列举出在现代汉语中含有同样意思的字的成语。如,“两狼之并驱如故”中“故”字的含义是“旧,原来”。同学们就联想到了“温故知新”、“一见如故”。在理解到“顾野有麦场”中“顾”字的含义是“回头看”的意思时,引导学生们想到了“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还有后面的“杯水车薪”、“犬马之劳”等等;在探究完描写狼的狡猾的句子后,我引导学生说与狼有关的成语,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争先恐后的说了很多。同时叫他们做适当的记录。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成语。在探究完文章的主旨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做换位思考,然后多媒体展示《狼的十大处事哲学》,演唱《北方的狼》,点拨到对狼的保护,动物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回到编者的单元意图上来,再次紧扣了文本进行解读。

  总之,《狼》一文情节曲折动人,对这类叙事性特别强的文言课文,我没有过多设计呆板的字、词、句翻译的教学,而是充分发挥情节吸引人的优势,赋以课堂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在具体执教过程中,我特别注重采取激励措施,营造民主、宽松、竞争的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和老师一起和文本实现多边互动交流,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的去认识文本,自然而然的进入故事发展的情景当中,在阅读鉴赏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整节课感觉气氛活跃,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涨,表现非常积极踊跃。上完课后还有一个问题我已经意识到了:自主学*和合作探究环节用时稍长,以至于后面的达标拓展时间仓促,以至于削减了这一课的厚度。

  后来,我将一课时调整为两课时,在内容上也稍作修改,增加了改写课文的训练。第一课时重在疏通文意,积累成语;第二课时重在人物分析,领会主旨,拓展延伸。由于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因此,在另一个班上课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老师对课文语言的评析也更深入透彻了些;学生们有了圈点、勾画、批注、片段写作训练的时间,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少数同学还能当堂背诵。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七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七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说说我自己》这一节口语交际课,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出现的教学内容,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我自己。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由于学生在一起共同学*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因此,介绍的内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外表特征上,教材对如何介绍自己提出了要求: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说,要说真话;对如何听别人介绍也提出了要求,要注意听,看看有哪些补充。在交际时,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时能抓住自己的特点,有详有略,把事情说完整,听者作出评价。另外要创设恰当的交际场,让学生进入角色,有话可说。 教学背景: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共同生活了*三年的时间,在相互间的了解方面,他们既对对方有所了解(外貌、衣着、性格等),但又对对方缺乏更深刻的了解(爱好、特长、优缺点等);在语言表达方面,他们既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又缺乏较为完整、独到而又生动形象的描述。应该说,在三年级开展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三年级学生在身体心理等方面同低年级相比,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开展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不仅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对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大有裨益。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学会真实、客观地介绍自己的相貌特点、性格特征。

  2、进一步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3、学会聆听,同时在听的过程中能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在听后及时给予一定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学会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在介绍自己的过程中能够紧紧抓住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本人的肖像画或照片

  2、采访身边熟悉的人,看看他们眼中的自己是怎么样的。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范例引路,明确说的要点;

  2、创设情境,激发说的兴趣。

  学*方法:

  明确要求,抓住要点,积极参与,大胆表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猜谜语。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猜谜语吧,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两条谜语,都是猜我们班中的同学的,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1)小小男孩脑瓜大,眼睛大大嘴多话。爱运动来爱玩耍,可惜学*没人夸。

  (2)个子高高一女孩,皮肤白白发长长,爱学*来爱劳动,成绩优异人人夸。

  2、指名提问:你为什么能这么快猜中这两位同学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小结板书:外貌 性别 体形特征

  年龄 性格 爱好

  3、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与别人不同之处,同桌跟你相处久了,只了解你的外貌可不一定了解你的“个性”。今天我们就敞开了心怀,把自己介绍清楚,好吗?

  二、细读提示,明确要求

  读《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要求,找出自己认为要注意的地方划上线,并读给其他同学听。

  三、示范引路,开心说话

  1、课件(出示百度搜索猪猪侠图片):猪猪侠的自述。

  2、同桌或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要求听者作出评价或补充。

  3、指名在全班中介绍自己,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发现不足,请加以补充,听完后作出评价。

  四、突出重点,具体介绍

  1、导入:正因为每个人都不同,你说的“自己”也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先想想,自己性格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然后把咱们交际的话题补充完整。板书:××的我

  2、讨论:怎样把自己介绍得更加生动具体?

  3、用事例说话,使自己介绍得更具体,更生动。(板书:具体事例)

  4、课件(百度搜索视频):聪明勇敢的猪猪侠

  5、评价:猪猪侠的介绍具体吗?(通过引用典型具体的事例,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

  五、设置考场,秀出自己

  1、出示要求:我班将于六一儿童节举办校园雏鹰展新姿活动,凡属于本班学生可报名参赛,谁介绍自己得详细、具体、生动、就有机会获奖。届时邀请我班的老师担任评委,进行一个简单的考试,请大家准备一下。

  2、在四人小组内练*介绍自己,可从名字、外貌、性格、具体的事例等几方面来综合介绍一下自己。

  3、课件:(1)说话要求:具体、流畅

  (2)听者要求:认真听,作评价

  4 、“雏鹰秀”选拔赛。(邀请几位老师做评委,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接受老师的考核。)

  5、评奖:评出班级十大雏鹰新秀奖

  六、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同学们, 在这节口语交际课堂上,大家积极参与,兴趣很浓,相信收获也不少。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在这里作更具体更深入的介绍了。现在我给你们每人发一张口语交际评价表。带回去之后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做一个自我介绍。让他们给你打打分,下周再把评价表交回来。好吗?

七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作。

  3.编辑自己的*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

  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

  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

  调查内容

  感兴趣的人

  感兴趣的事

  感兴趣的景

  感兴趣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

  (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

  (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

  (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空场。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高潮)

  3.师小结评价:双方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为我们的辩论开了个好头。下面就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⑴正反双方运用大量事实做论据,互相发现中的漏洞做有力回击,双方辩友可随时补充。

  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科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那我们使科技步伐停滞不前行吗?

  ⑶双方进行辩论,拓展话题。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要求语言精炼,(有理有据)说理清楚。

  四、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

  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继续研究探讨,并推荐阅读资料。

  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

  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

  3.评选“最佳辩论手

  4.教师总结:

  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个难辩的话题。*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最自然的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给予我们报复。”是啊,“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都能以事实为依据,大胆进行辩驳,在辩论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关键看我们人如何看待。我们人类抱有怎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先进技术,驾驭和控制它也一定会实现的。相信:科技永远为我们人类更好的服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第二课时(*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作的欲望

  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童年里,你们每天都遨游在生活的海洋里,在感受着生活,体验着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深刻的人,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

  二、拓展思路

  1.翻阅自己*来写的日记、读书笔记,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满意的作品多读几遍;把心里特别想说的内容简要地记录。

  2.同学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概括板书(可能会有以下的情况)

  做过的──

  听到的──

  看到的──

  想到的──

  三、自由交流,引出要求

  1.小组讲述,老师引导学生先构思,有条理地讲述。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

  指名讲述。

  明确要求:大家要注意倾听,等他讲完后,你们可以有礼貌地举手,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对他在台上的讲述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

  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引出*作要求:(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语句通顺,在*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写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

  写人:事例典型,有真情实感

  写景状物:抓住特点,融入真情

  四、指导*作。

  1.同学们,你们的讲述很精彩。现在,你们就用笔把它描述下来吧。在写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作要求。

  2.指名读题,指导审题。

  3.学生自由写作,先写完的学生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同学那儿拜读他的大作,也可以把自己的*作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第三课时(*作讲评)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学会写作文是一种能力,学会修改、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文也是一种能力,它将使你受益终身。这节课我们按内容进行交流评赏,共同分享你们心中那美好的回忆。

  2重温*作要求。

  二、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1.师生互评。

  (1)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积极争取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也可以由同学们共同推荐佳作亮相。

  2.小组互评。

  按作文内容组建评赏小组,组内评赏,虚心学*他人的成功之处,真诚指出不足,并给予热情帮助。总结小组同学的意见,一人执笔,写出评语。

  3.全班评议。

  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宣读,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以及评价。

  4.自评修改。

  虚心听取、真情接纳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反复阅读,认真修改,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5.展示评改结果,增强成功体验。

  三、汇编作文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经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同学们的*作增色不少,出现了不少佳作。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部分作文,编一个属于自己的作文集。在前面写上编者的话,还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编写目录,并给自己的作文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交流评赏,不仅知道了自己*作中的优缺点,而且达到了互相学*,共同促进的目的。当然同学们编的*作集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一定会成为我们成长中永久的记录,期待着同学们*作选的诞生。

  回顾·拓展五

  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小组抽测,听写词语(四人一组,组长任选其中15个词语抽测组员,进行听写)。

  二、交流*台

  1.交流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①回顾本组的四篇课文及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②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学*收获。

  ①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六年来你在学*中走过的每一步,感受一定会很多,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读一读“交流*台”中的提示。

  ③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组内交流。

  ④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2.交流:

  ①你知道哪个成语的意思,说一说。

  ②你不懂哪个成语的意思,提出来。

  3.根据意思分类

  再读这些成语,你会发现其中有些成语的意思相*或反映了同一个内容,找找看。(例:第一行的四个成语都是关于“目标坚定、不懈努力”方面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关于团结协作方面的;“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是关于创新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关于“掌握规律、化难为易”方面的等。)

  4.选择其中一两个成语练*说话。

  5.抄写背诵

  四、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说一说这则成语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舍本逐末”的含义。

  3.同桌交换阅读搜集到的成语故事,说说成语的含义。

七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够跟别人商量事情,不为说话发愁。

  2、敢于在同伴面前表演,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能在情境中对话。

  3、明确商量的要求,在实践中学会商量。

  教学重点:

  1、敢于在同伴面前表演,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能在情境中对话。

  2、明确商量的要求,在实践中学会商量。

  教学难点:

  明确商量的要求,在实践中学会商量。真正做到语气恰当,内容清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商量。谁能告诉老师,商量是什么意思?我们为什么要跟别人商量?

  学生自由畅谈。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重要的交际方式——商量。

  二、读一读

  1、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跟别人商量事情。比如,你想和小丽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该怎样跟她商量呢?

  2、读课本上的话,想一想:小丽是怎样说的?根据想象补全对话。

  学生自由表述。

  三、练一练

  1、同桌轮流扮演小丽,商量一下调换值日的事情。

  范例:

  我:小丽,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情。

  小丽:什么事情啊?

  我:我想和你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早一点儿回家,你看行吗?

  小丽:真不巧,我答应了小明,跟他一起去看展览。

  我:没关系,那我再去问问别人能不能和我调换吧!

  提醒同学注意礼貌。

  学生自由表述。

  2、总结学生的表现,出示温馨提示:

  注意使用商量的语气。

  语言要文明,不命令。

  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成功与否都要表达谢意。

  四、选一选

  1、选择一种情况,说一说怎样商量。

  (1)向同学借的书没有看完,想再多借几天。

  (2)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就要开始了,但爸爸正在看足球比赛。

  2、小组自由交流。

  选择内容,选择合作伙伴。

  准备开始表演。

  五、演一演

  1、出示背景:有事好商量。

  学生开始表演。

  (1)声音洪亮,富有趣味。

  (2)吐字清楚,讲普通话。

  (3)表演形象,表现大方。

  2、做文明听众,不要打断别人的表演。

  3、评委自我推荐,邀请老师同学做最佳表演奖的评委。

  4、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发言。

  六、评一评

  1、我们的评委有明亮的眼睛和敏锐的听觉,请评委给表现最好的同学投票。

  学生评价完成后,说一说评选理由。

  2、颁奖。请评委宣布金话筒奖的获得者,奖励小红花或者其他奖励。

  七、课堂总结

  商量是*等的表现,学会商量可以让你获得最大的方便,同时也会因为礼貌地跟别人商量而获得朋友。请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商量。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汇总二十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情感态度: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

  教学重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切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技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技艺,在我国明、清时较流行,由于表演者多隐身于布幔或屏风之后,又称“隔壁戏”、今天,我们就通过赏读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来欣赏一场绝妙的口技表演、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范读、

  要求:学生听读时,用铅笔画出描写口技人表演时发出声音的句子、

  播放课文朗读、

  3、明确划线语句,即正面描写部分、学生齐读划线部分、

  (三)赏析正面描写部分

  1、刚才大家读的是口技人在一场口技表演中所发出的种种模拟的声音,在*时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口技呢?(欣赏一段口技)

  2、思考:我们课文中的口技表演与之相比怎么样呢?好在哪里?

  3、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这场口技表演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归纳:

  (1)声音模拟

  第二段模拟四口之家由睡到醒的过程,声音由远及*,由外到内,从小渐大,由少而多,由单声到混声、第三段,一家人由醒入睡,声音由显而微、第四段“忽一人大呼火起”而“百千齐作”,声音由少而多,由弱而强,由缓而急、“崩倒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等多种混杂的声音,表现不可遏止的火势;“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了求救和救火的紧张、纷乱的情形,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互相交织、

  声音不仅逼真,而且距离、速度、节奏、强弱、数量等反方面变化多端,显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变,毫无*板、呆滞之感、

  (2)情节构思

  口技人把这些声音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声音在规定的情景中,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以一个家庭为中心,表现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按时间推移展现了“惊醒”→“入睡”→“大火”三个场面,内容有轻重缓急之势,千态万状,尽收眼底,让人应接不暇、

  思考:为什么口技人在第一次小高潮过后,设计了一个再入睡的情节?第二个高潮时为什么突然煞住,不再表演大伙扑灭的情形?

  口技人营造的气氛有紧有松,有张有弛、第二个高潮的到来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如*地一声雷,高潮到来时,观众如临其境,又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从口技人声音模拟的惟妙惟肖和情节构思的精巧来看,这真是个技艺高超的口技人、文中用一个字来赞扬他:“善”(善于、擅长)

  (四)赏析侧面描写部分

  1、刚才我们一起赏析的这些描写表现了口技者技艺的高超,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口技者技艺不凡呢?

  2、学生探讨

  提示:模拟如此千奇百怪、惊险万状的繁杂声响,表演者是通过哪些道具表演的呢?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此简单的道具在课文开头已作了交代,在结尾又进一步强调,这与那繁杂逼真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烘托表演者技艺的不凡、

  作者不仅用道具的简单来侧面烘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还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表现演出的效果,从而达到赞扬表演者的目的、(学生画出三次描写观众的语句,齐读、)

  宾客们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完全被口技人的表演吸引了、他们的心情随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时而紧张,时而轻松,甚至以假为真,可见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观众,从侧面烘托了表演的戏剧效果,表现出口技人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

  (五)小结

  这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凡读过林嗣环《口技》的人无不为这位艺人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是不是每一位欣赏过他的口技表演的人都能像林嗣环那样用文字作出精彩的描绘呢?(不是)看来,今天我们能如身临其境地欣赏这场表演,林嗣环功不可没、你能说说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运用了对比手法;

  3、语言准确生动、

  不仅如此,作者还极富想象力,他把听到的声音转化成画面,再把鲜明的画面呈现给读者、(举例:遥文5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者表现的只是几声犬吠和女人打哈欠之类的声音,那条幽深的街巷,那种伸懒腰的姿态却是作者创造给我们的、)可见,发挥想象一画面表现声音,这是一种描写声音的好方法,也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六)指导朗读

  好的文章如果朗读得好,那就更增色几分、相信大家一定也想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更多人知道这场精彩无比的口技表演、我们试试吧、

  指导: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朗读时语气由轻到重,节奏由慢到快、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向自己的家人或朋友讲述这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4、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5、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6、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四.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五.作业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3

  [设计说明]:

  本文的教学设计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废止串讲,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2、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受、

  3、突出对课文中的“三美”(精粹活泼的语言美、超凡脱俗的形象美、含蓄深刻的意蕴美)进行教学、

  鉴于以上几点原则,本设计以“三美”带动全篇,整体感知、领悟全文、整个课堂教学呈总分总结构:整体感知——分步品味——总结收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整个过程读中品析,品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力求做到“美文美读”、

  [学*目标]:

  1、学*课文,背读课文、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

  45分钟

  [课前准备]:

  1、课前下发积累卡,指导预*,解决积累卡A面的内容、

  2、学生自读积累卡B面的内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型]:

  赏析、背读课

  [主导教法]:

  诵读、品析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10分钟)

  一、导语设计:(投影:出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

  同学们,谁能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人民之所以选择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是因为澳门不但莲多、莲美,还因为莲花能象征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无独有偶,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颂莲言志的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借描写莲花来抒发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放录音),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2、指名对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

  3、学生伴随音乐(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朗读课文、

  4、教师简单介绍:这是一篇美文,言简意丰,历来传诵不衰、

  5、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6、教师归纳小结(板书):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二:分步品味(30分钟)

  一、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1、小组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点拔小结:

  文章的.语言美: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亭亭净植),或重韵(蕃、丹、染),音调和谐,节奏明快、二表现在句式美、凡当略者,寥寥数字;当详者,精心勾画,散句、骈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变化多姿,叹古人,用陈述句,*实、稳妥,有“俱往矣”的韵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过“宜”字宣泄无遗、三表现在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有爱莲史的概述,有莲花形象的描绘,有对诸花品质的品评,有自身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为了突出“爱莲”这一主旨、虽惜墨如金,却已充分表达了丰富情感、

  4、伴随音乐或读、或背课文,感受语言美、(播放古筝独奏曲《流水行云》)

  二、欣赏文中的形象美

  1、请学生读出作者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

  2、结合莲花图,学生将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填入,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小组讨论,代表总结发言、(投影:出示正确答案)

  4、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

  5、学生看着莲花图,听着音乐,带着情感试背课文第一段,感受莲花形象美、

  (投影:出示完整的莲花图;放录音:古筝曲《流水行云》)

  三、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教师点拨小结: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衬托,使得“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弦外有音,这就是“意蕴美”、

  4、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或读、或背课文第二段、(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板块之三:总结收束(5分钟)

  一、学生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在音乐声中吟诵、(放二胡曲《高天上流云》)

  二、教师总结收束

  周敦颐的《爱莲说》,堪称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泼的语言风格、精在形神统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众好”的高雅主题,莲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征,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不愿隐逸、不慕富贵,保持高洁的情操,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这首诗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设计思路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它是泰戈尔《新月集》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这首诗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1、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设计了“美读亭”,试图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因此,我设计了“品诗轩”,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去体会诗人通过奇特非凡的想象来表现至纯至美的童心。

  3、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我又设计了“创意阁”,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放飞联想、想象的翅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从而把握这首诗的意境。

  (2)通过创设情境,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大胆想象,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去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去完成联想、想象的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通过奇特、美妙的想象,表现了至纯至美的童心。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揣摩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诗歌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2、诵读法

  诗歌的教学尤其注重朗读。针对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实际朗读水*,有效地指导朗读,在停顿、轻重、节奏、情绪等的处理上着重指导强调。朗读可由听读、试读、仿读、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形式多样。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中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从而理解诗的内在思想意义。

  3、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纸船》诗人通过奇特、美妙的想象,表现了至纯至美的童心。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并放飞自己联想和想象的思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教师拿出纸船)大家都放过吗?很好,那么你们回忆一下放纸船的经历。把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甚至放的招式都可以向大家介绍。(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看到这纸船,就会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那种感觉特美好。今天老师就来帮你们找回那种美好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散文诗《纸船》,看看能否从这首诗中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经历。)

  大诗人泰戈尔把自己放纸船的经历写成了一首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他的诗歌《纸船》。

  2、检查自主学*: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

  二、美读亭

  1、听读: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朗诵,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并适当标注。

  2、试读:自己试读,读出节奏和重音。(可以参看大屏幕。)

  3、仿读:教师播放录音,学生仿读。

  4、指名读,师生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5、指导朗读:在朗读的时候要做到:

  (1)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诵。

  (2)注意节奏和重音。

  (3)语气语调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6、赛读小组内赛读,推选最好的再进行比赛。

  宣布比赛规则:同学们当评委,负责找他们的优点,谁的优点多谁获胜,老师当主持,负责宣布结果,并发给奖品。(纸船)

  7、齐读。

  三、品诗轩

  1、内容探究

  (1)默读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

  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首先想到: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渴望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然后想到

  船载着秀利花*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小朵白云放在河里来与我的纸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诗人写“纸船”为了歌颂什么?

  明确:童心的天真,童趣的自然。

  2、写法探究

  (1)这首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奇特非凡的想象?为什么?

  (2)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处用词?说出理由。

  3、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过渡:歌唱家告诉我们:乘上歌声的翅膀,我们可以到达那最美的地方,那么,老师要告诉你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可以让我们文采飞扬。通过刚才的品读赏析,也打开了我们思维的闸门,下面,老师想看看我们同学谁的联想、想象力最丰富?)

  四、创意阁

  放飞联想、想象的翅膀(把同学分成三组,各组自选一个主持人,每说出一个加10分,根据各组的得分情况,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1、(大屏幕)波浪线

  同学们:“~~~~~~”这是什么?学生答:波浪线。

  问:那么,由这条波浪线,第一小组的同学定会浮想联翩。

  2、(屏幕显示)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画面:即水滴图,你们想到了什么?请第二小组的同学奇思妙想:

  3、出示“1+1=1”,问:“1+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看它到底能够表达些什么含义?

  结束语:想象,要冲破牢笼,让思想自由驰骋于古今中外;想象,要求新求异,努力创造新形象,表达新思想。同学们,让你的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在写作的天地中自由的翱翔。

  五、积累深化:如果你也有一艘载梦的船,你将放进怎样的梦?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出来。

【板书设计

  纸船

  泰戈尔

  ①希望纸船让异地人得到

  ②想到用纸船载花*安到岸上→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表现了童真稚趣

  ③想到天上的船放下来比赛④梦见睡仙坐在船里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读出重音和勾连。掌握课后生字词及课下注解,并能运用。重点理解比拟手法及作用,兼顾品味运用对比、反复、设问、排比的语句。能够区分实写与虚写的语句。会写200字的家乡冬景,写出景物的特征。

  二、借助解读富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理解蕴含句中的美好情感。借助想象读懂文中的诗情画意的具体体现。

  三、课前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师点拨,课后阅读四季写景文。

  【教学安排】两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预*作业:

  1、学生诵读,能读出重音和勾连。

  2、出示抄写本,备查。检查关注学生的书写和标音。教师点拨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认并识记。

  二、作者简介(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作业:

  1、学生诵读,能读出重音和勾连。

  2、出示抄写本,备查。检查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和标音。教师点拨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认并识记。

  3、从文中找出运用比拟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对写景和抒情起到怎样的作用。(教读过程中回答)

  二、作者简介(略)

  三、解读课文

  1、诵读全文,注意读出重音和勾连。(完成积累拓展四)

  2、课文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反映了济南的冬天什么特点?(完成思考探究一)

  3、文中运用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对描写景物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4、“理想的境界”蕴含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冬天的济南是理想的境界。(完成思考探究二)

  5、借鉴课文写家乡冬天的景物,不少于200字。(完成积累拓展五)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

  2、阅读辅助资料

  3、预*新课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完成“研讨与练*”一、

  b、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六、信息反馈:

  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听讲,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是应试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往往是事倍功半、

  (二)对语文学科的基本把握不够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处理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三个维度的关系,将语文作为科学的工具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知识与能力不能相容、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具有人文的性质,也是其他学科学*的基础、一些教师没有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来,而是看做语文学*的两个方面,从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与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材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材内容与当今时代的差距加大,不能跟时代的发展同步、初中语文教学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选取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范例、在学*的过程中,学*的内容不能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起来,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在教学的安排中,为了应付中考对部分课文死记硬背,而不是出于学*语文的热情、

  (四)阅读教学设置不合理

  初中语文阅读没有形成正确教学理念和思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是给出阅读的思路,仅仅是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字词,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犯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错误,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课文只是形成片面地理解,无法总览课文的全局、

  (五)初中语文教学以中考为中心,阻碍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水*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教师评职称的依据、在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对课外的知识只是轻轻点水,忽略不提、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生以“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缺少新颖的观点,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完全为了中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好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相结合,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改变落后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能力,改变被动学*的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和敢质疑的.求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学*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热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可以进行详细地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各种教学研讨,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对语文教师的交流与学*不够重视,也缺少资金的支持,这些都制约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克服困难,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三)语文课程改革,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与语文知识的学*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课文作为课外学*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教与学观念

  教师要建立以听、说、读、写立体化的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的阅读教学观主要包括:一是改变过去*面的教学结构,建立师生同参与的立体化网络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生成为学*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学会学*、做事、合作及生存;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实践中存在的事物,从实践中感受教学内容的内涵、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能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农村教师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读书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故事会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让学生们懂得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日记,努力把语文学*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三、小结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和缓慢的过程,需要广大的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很多,各地区、各学校和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现有资源,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改革课程体系等、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定能实现、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7

  内容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

  主题:《天净沙·秋思》

  课时:1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兆迪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3.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也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小令。该诗以简单的话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最为闻名,这首诗通过写景,表现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情与思乡之情。

  学*目标: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和写作特点;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体现诗人抒发感情的诗句。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课堂注重读中理解,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诗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体会诗词的写作特点,能总结出诗词的类型和作用,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是丰收的,是浪漫的,还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们知道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和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游子有家归不得的悲苦与凄凉。寒风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完整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后两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气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之人内心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九个形象,九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这首小令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8

  【总体构思】

  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又根据过去初中语文良好学**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成果经验,我们计划用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内容,把基本的语文学**惯养成教育铺开。《理想》这首诗写了作者有关理想的种种感受和体悟,*惯养成教育定位于:

  1、继续学*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强化第一单元已培养的*惯:作笔记;作勾画;质疑。

  这里*惯培养的具体操作指标是:有具体的.方法;有强烈的意识;有行动。

  由于本诗的内容形散,又基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诗文内容的水*可深可浅,因而学*的重点舍弃了整体感知,而放在局部探究感受上。关键是学生能有自己的体会点,学*才落实,因此大胆设想:在学生对诗充分感知后,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感知情况自己选择或先质疑或先说自己有感受有体会的诗句(在教学实际中学生90%选择先质疑),在质疑和体悟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与导向。其附着的教学内容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富于联想与想象,教学中通过仿第一诗节造比喻句理想

  是,进行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如下导向准备】

  1、有理想才能有作为;为了实现理想,要有牺牲的准备,比如牺牲一定的玩耍时间。重要的是要有得失观,有得必有失,只看你想得到什么,因而可能要舍弃什么。

  2、通过对忠厚者常遭不幸诗句的探讨,培养学生敢于怀疑。

  【教学板块】

  一、导入

  (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县人,班上也有学生是金堂县的,因而采用创设接*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实际中效果很好)

  我们班上有没有来自金堂县的同学?你们与《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乡哩──自然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二、充分感知

  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师正音。

  3、请一位学生读,其余作勾划。

  (之前已教学生怎样勾划:一疑二好三关键,勾划提示最明显)

  三、质疑

  方式:学生质疑学生答,师点拨。

  教师准备:

  1、第3节: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4节;折磨我那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

  第6节: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2、借对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四、通过诵读感受品位诗文

  1、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语气,是否读出感情。

  2、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3、自由组合小组,选喜欢的诗节,表演朗诵。

  教师准备:

  1、注意引导学生合作;

  2、鼓励学生在朗诵形式上有创意;

  3、教学生学会倾听;

  4、对别人的优秀表现衷心赞赏,学会鼓励他人。

  五、积累

  作勾划汇报──好词佳句。

  给可望不可即造句。

  六、作业

  1、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2、找合适的音乐配乐,准备朗诵比赛。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9

  [学法导引]

  《风筝》是一篇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的散文诗。文中回忆了“我”粗暴地毁掉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一少年往事,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字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这篇散文诗可以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

  [课时训练]

  一、《风筝》选自散文诗集 ,作者 ,原名 ,字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 ,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 ) 瑟缩( ) 什物( ) 苦心孤诣( )

  宽恕( ) 丫杈( ) 惊惶( ) mú( )样 nüè( )杀 jué( )别 伶dīng( )

  huǎng( )然大悟

  三、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 笑柄 尘封 惊慌失措 ( )

  B、什物 糊涂 宽怒 苦心孤旨 ( )

  C、肃杀 虐杀 点辍 恍然大悟 ( )

  D、吐雷 堕落 惩罚 毫不忆及 ( )

  四、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填字(每空填1字)。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 )他风筝,( )( )他放,( )他放,我和他( )( )放。我们( )着,( )着,( )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2.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于是二十年来豪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虏杀的这一暮,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拂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3.按要求写成语(或俗语)。

  (1)表达愉快心情的,如:

  (2)成语中带“苦”字的,如:苦心孤诣

  4.请用下面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尘封 肃杀 傲然

  课内精读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5.作者为什么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6.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我”的心情。

  7.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孩子们”的心情。

  8.“我”为什么向来不喜欢放风筝,不但不爱,而且嫌恶他?

  9.第三段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3、了解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过程与方法: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了解的:脉络:

  2、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3、体会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学*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4、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学*肖像描写

  2、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理解“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师:准备多媒体,准备音乐文件《命运交响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教学要点:

  领会贝多芬不屈不挠地同不幸的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学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磨难能使人优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看来,对个人而言,经历一些磨难,的确不算是坏事,况且,磨难的来临与否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二、简介贝多芬: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简要介绍贝多芬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安排学生朗读课文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字音,积累词语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教师提问:“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着重表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着重表现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四、研读课文,揣摩文中难句,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感触最深的句子,用笔画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理解句子含义,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需要,适时给予点拨,尽量让学生更多地品析贝多芬说的话

  成果展示::

  (1)“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音乐是心灵的颤动,是天籁之音,乐器奏出的是演奏者的心声。美是自然的,自然的美是最高境界。贝多芬在这里强调“我心里发出的”,表明他极度的孤独和内心无人企及的心灵震撼,从而也显示出音乐社会性的特点

  (2)“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5)“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6)“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

  2、学生就“我心目中的贝多芬”这个话题,畅谈对贝多芬的认识、评价,更深切地感受贝多芬不屈的斗争精神

  五、赏析文中的肖像描写,学*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

  好的肖像描写总是会表现人物的个性。下面我们就来品析文中的肖像描写,体会贝多芬的性格特征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请几名学生朗读。

  2、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学生讨论,明确::

  宽阔双肩: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拖着失效的助听器:经受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不拘小节

  悲剧一般的神情,含蓄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略带灰色深遂的眼,长而笨重的鼻子、略带方形的下颏: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著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意志。

  总之,贝多芬是一位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艺术家

  3、老师小结:描写人物外貌,要像作者一样,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以形传神,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与精神气质

  六、体验反思:

  学生们用两三句话谈谈学*本文后的感受

  提示:可从理解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知识两方面来谈感受,谈收获

  七、课堂小结:

  学了本文,我们了解到,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屈不挠与苦难抗争的一生,是对艺术不懈追求的一生,是对人类杰出贡献的一生。想做第二个贝多芬,很难。但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像贝多芬一样的有追求的人,一个敢与命运抗争的强者。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1

  知识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导言设计: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检查预*,掌握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四、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五、课堂活动:

  1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2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六、联想体验,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七、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八、布置作业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2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石、现代诗歌等;通过朗读的方法,熟悉文章内容、掌握结构特别、品味诗歌语言;通过竞赛、启示点拨、讨论等方法来相互充实古生物学方法的知识,增长见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重点

  把握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

  学*难点

  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资源利用

  网络资源

  导学设计

  师生自由空间

  学*笔记、学法指导等

  自主学*,秀出风采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你能给画线的字注上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吗?

  潜( )行档()案躯壳()卓()越幽()雅háī( )骨猛mǎ()cōng()茏思xù( ) guǒ( )藏

  2.解释词语

  (1)腐朽:

  (2)化为乌有:

  (3)潜行:

  (4)海枯石烂:

  (5)葱茏:

  (6)叹服:.

  二.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3.用简练的文字填写课文的结构图、

  发问求答

  揭示了真相

  自然的重现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吟哦讽诵

  1.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脉格梳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并回答: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言品析

  3.“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中的“你”指代什么?这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回答了什么真理?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6.“长眠在地下刚苏醒的化石”一句中“苏醒”是什么意思?

  拓展延伸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读了本诗,假如你是文中的一块化石,你能向我们讲述怎样奇幻的神话?

  当堂检测

  1.填空

  (1)《化石吟》中的“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的意思、

  (2)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从中窥见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语言,富于、

  (3)“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

  (4)全诗运用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来称呼,显得、

  2.对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代进发、(比喻)

  B.黑色的躯壳裹藏着没有生命的信息、(拟人)

  C.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排比)

  D.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对比)

  3.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说明什么是“返祖现象”、(不超过35个字)

  什么是“返祖现象”?生物在绵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身上的器官逐渐发生了进化或退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一代一代遗传下去、但是,在千千万万次生育中,也可能有一次,本来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却突然重新出现;仿佛某种长期被掏了的微弱遗传因素,突然又强化起来、这时,某个生物就出现了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状态的现象,这就叫“返祖现象”、

  重读课文“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这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4.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小节中

  ,《化石吟》导学案

  一句展开、

  5.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

  5.所选部分的第二小节是什么意思?

  7.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小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布置

  作业

  1、课外作业:

  2、书面作业: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3

  一:课题

  《散步》莫怀戚

  二:课时

  四十分钟

  三: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注重学生对亲情、责任以及生命感慨的把握。此文是一篇记叙性强的散文,穿插两处景物对初春田野的细腻描写。

  四:学情分析

  学生学*了第一单元的课文之后,对景物描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体会文中朴素自然的语言。学生经过预*,能自行解决生字词,理解大概文意,对深层次的对生命感慨的理解尚需进一步引导。此篇散文语言优美,可以借此改编成诗歌,不过学生只需理解到文中的对称句当中的叙事张力以及音律上的整齐即可。诗歌创作不统一要求,提供方向给有兴趣的学生自行思考。

  五:教学重点

  1.学*朗读,注重朗读过程中对重音、停连等技巧的掌握。

  2.探究语言特点,品味文中的回环句以及对称句。

  3.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尊老爱幼等美好品德。

  六:教学难点

  七:教学过程

  学*生字词,将正确的读音标注在课文二十五页的读读写写。翻开共学案,更正自己的答案,对的打钩,错的红笔更正。

  读关键词解释(2min)

  进入课文学*

  导入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视频。这个视频讲了个什么的故事呢?洗脚这一件家庭小事里有妈妈的`孝顺还有孩子对孝道的传承。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同样是讲家庭小事,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3min)

  首先,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课文的情感节奏。把自己代入课文的情景中去。情景不同,朗读时的语速语调也不同。遇到欢快激动的场景,语速应该是稍快,语调应该是欢畅明朗;遇到哀伤忧怨的情景,语速应该是放慢,就像放慢脚步一样,语调应该是深沉舒缓的。打开伴奏,你们就是朗读者,开始吧。6.《散步》……(7min)

  课文读了一遍,加上预*,相信大家已经大概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现在给三分钟时间,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请同学来回答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散步时出现了一次分歧,出现分歧时人物的选择又如何?(3min)

  分歧:母亲,孙子,我。(我为什么听从母亲呢?孝顺尊敬,因为陪伴母亲的时日已少,前文也提到,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等等,“我”是体会到时间不等人,有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悄悄地带走我们身边的人。)接着母亲还是选择走小路,那是对孙儿的疼爱和理解。(6min)

  刚才我们分析《散步》中的一个关键场景,出现分歧时,大概已经了解到《散步》里家庭成员有着怎样的性格。/现在我们阅读全文,留意全文中表现思想感情的句子,透露亲情的心理、动作、语言等句子,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待会请同学回答。

  (母亲慈爱亲切、儿子善良孝顺、妻子温柔贤惠、小儿子乖巧活泼)(5min)

  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分析了散步中发生的分歧,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我们了解的这一条条信息都是从哪里来的呀?从原文中来,作者是用语言向我们传递信息。现在我们来更加细致地赏析句子:找出文中打动你的句子,比如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关注词语的含义、作用,句式,作者情感等等。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来了解文章的深意。/待会请同学回答。(各5分钟共15分钟)

  景物:学*完第一单元的《春》以及《济南的冬天》,相信大家对景物描写的句子已经很熟悉,文章有两处写景的句子分别是?大家看到初春、新绿。嫩芽都会感觉到春天的?(生机)/前一段里作者已经讲到“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紧接着描写春天这样新的生命,也就意味着熬过严冬的母亲将获得新的活力。/同样另一处景物描写,体会到春天繁荣生机同时还有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感觉。读句子,做笔记。

  句式:同学们有没有找到一些句子让你觉得有对称之感的?关注标点符号,逗号,分号。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读起来富有音律感。把句子读一遍,把赏析读一遍,做笔记,把其余对称句读一遍。(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

  ③同学们,大家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睦等)/那么作者仅仅是写散步这样的家庭小事吗?家庭小事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在其中?比如文章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句子读一遍。从动词慢慢地你可以看出我和妻子的小心翼翼,对家人的保护,背上肩负着的是一个家庭的责任,赡养上一代老人,养育年轻一代。这也是文中其中的一个主旨所在。为什么说只是其中一个主旨呢?对这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有多种解读,比如刚刚我们讲到的尊老爱幼,中年人在家庭承担的责任,或者是初春田野里人和事物的美好和谐等等,言之合理即可。

  作者讲了一件家庭小事,现在我们换成同学们来讲一下家人打动你的小事,请同学们来分享。最后作业共学案阅读。(5min)

  线索:朗读/分歧/评价人物/语言(景物/句式/主旨)

  八:板书设计

  6.散步

  莫怀戚

  作业:共学案阅读题。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对比、比较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示诗歌视频,学生随录音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题目为《夏感》,那么作者对于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

  3、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板书:

  夏天总体特点:(1)紧张、热烈、急促总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人文要求:通过学*短文,理解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知识要求:理解短文内容,积累主要实词和虚词,把握人物形象。

  3、能力要求: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自制光盘(音乐、画面、提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读

  同学们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片段,听着这雄浑而沉淀着历史沧桑的乐曲,看着这狼烟滚滚、旌旗猎猎的画面,我们就会想到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图片),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图片)的信赖,可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孙权屡次劝他多学知识,可他总是推三阻四,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用处。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同学们想知道吗?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孙权劝学》。

  二、第一次尝试读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文章篇幅短小,注释详尽。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结合注解,争取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2、指定学生朗读。

  3、学生评价。(是否听清楚他们所读的字音、句读。)

  A、卿qing邪ye即更jingeng

  B、蒙/辞以军中多务。

  C、孤/凯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第二次尝试读文:理清故事情节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找出来,可以和同桌讨论,并尝试用自己的话互相讲讲这个事故。

  1、字、词、句质疑并解答(或将你认为很重要的地方提出来引起重视)。

  ①以:以……为借口

  务:事物

  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②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成语: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意思、用法)

  ……

  2、理清课文中故事情节(故事情节质疑并解答)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B、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吗?(辞——→就)

  C、课文怎样表现吕蒙学*效果的?(议论)

  D、鲁肃与吕蒙的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3、学生齐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故事情节。

  4、小结:

  孙权这一次劝学让武将吕蒙真的开始就学,而且取得了很大进步,就连文韬武略的鲁肃都愿意和他结为好友。

  四、第三次尝试读文:揣摩人物语言

  这个故事中写了哪几位人物?(3位)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那么,我们接下来仔细品读品读短文中非常重要的.语言描写,我们从哪些方面揣摩语言呢?(①身份②心理状态③语气)

  1、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语气语调,表现出对话中的神态,看哪些小组做得最好?

  2、播放音乐,创造情境,示范朗读

  (小组比读,学生评价,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3、动画配音。(由学生选出朗读的最棒的同学组合朗读。)

  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领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苦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称赞)

  吕蒙: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得意)

  4、教师小结:

  东吴的君主孙权非常爱惜人才,语重心长的劝说吕蒙要涉猎群书;武将吕蒙通过学*有了进步深感自豪,得意之情益于言表;忠厚的长者鲁肃看到吕蒙进步,由衷的称赞,并大为惊讶。

  五、第四次尝试阅读:拓展语言训练

  1、自编故事一则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建议,我们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在座的老师们,让这些老师再讲给和大家一样的青少年朋友们,好吗?

  2、尝试总结课文

  同学们,今天学*的《孙权劝学》一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谁能谈谈学*的收获: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谈启示。(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①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

  (注意语言表达清楚,有条理)

  3、写作训练

  我们班上的刘明同学非常聪明,可是由于沉迷上网,厌倦读书,这节课,我们学*了《孙权劝学》,老师觉得有很多话要对他说说,你们愿意劝劝刘明同学吗?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一学*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二成功的景物描写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导学生了解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

  三学*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教学设想:

  一以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为教学重点。

  二采取阅读、讨论、讲解、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写作能力。

  三在课前预*的基础上,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进一步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梳理结构。

  二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在学生预*的基础上,用投影幻灯出示词语,给加点的字注意: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二、补充注释:(可先让学生查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惯)。

  大抵:大都,大概。

  怠慢:有冷淡之意。

  朦胧:模糊看不清,一般形容月色或烟雾。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开阔。

  纠葛:指纠缠不清。

  三、结合预*分段,归纳段意。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指名回答。教师明确:

  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为依据,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来到*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其中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我”随母亲归省来到*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这是课文主体部分,可分四层:

  第一层:(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看社戏前的波折。小伙伴们帮助“我”实现了看社戏的愿望。

  第二层:(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小伙伴们愉快地架橹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和途中的见闻。

  第三层:(从“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在赵庄看社戏的情况。

  第四层:(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看社戏后深夜返回*桥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到全文结束)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对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

  四、作品在组织材料上做到了有详有略,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地体会、揣摩。

  (一)教师提问:小说的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是详写还是略写?不写这些内容行不行?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摘出这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这部分写了三个内容:

  1、“我”跟随着母亲归省来到*桥村。*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这里不仅能免读《诗经》之类的书,还能看到社戏。

  2、这里有与“我”年纪相仿,不拘行辈,嬉戏玩闹的小伙伴们(正是这些小伙伴实现了“我”看社戏的愿望)。

  3、*桥村这块乐土上可以钓虾、放牛、无拘无束、趣味无穷。

  然而以上这些内容都是略写,虽是略写,却又不能不写,因为这些内容跟看社戏有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为看社戏做了有力的铺垫。

  (二)教师提问: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一些波折,这里是详写的,为什么?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摘出遇到了哪些波折,然后回答详写的原因。教师明确:

  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叙事非常详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三)教师提问:在看社戏的途中,作者详写了什么?各采用了怎样的笔法?

  要求同学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写了小伙伴们开船,侧重于写动作:

  点、磕、后退、上前、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孩子们的精明能干;还写了春末夏初的夜景,作者侧重人的感觉写;写山,以动衬静地写;写渔火,由远及*地写。这些描写生动地勾画出了一幅江南水乡夜景图,读后仿佛使人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

  (四)教师提问:“在赵庄看社戏”这一节中,作者详写中又有略写,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要求学生在书上摘出内容,作比较后回答。教师明确:

  详写的内容是:双喜述说铁头老生翻筋斗的本领,“我”喜欢看“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个红衫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挨打的一折,让孩子们厌烦的老旦的踱来踱去不停的唱。总之,作者抓住了孩子们看戏的兴趣和对台上表演的反映进行详写。

  在详写中也有略写,如小旦、小生的演唱等等。

  详略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根据中心主题的需要,做到详中有略,略中有详,才能使文章多姿多彩。

  (五)教师提问:看社戏夜归途中,作者可写的东西很多,却只详写了“偷吃罗汉豆”的情节,应如何理解?

  要求同学们能够复述这一段(因为这段很贴*少年儿童的生活),然后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作者浓墨重彩叙写了小伙伴们偷吃罗汉豆,着意刻画了小伙伴这个群体,他们天真、淳朴、热情、聪明、能干。另外,究其实,那夜的戏让小伙伴们看得失望,仅让“我”看社戏的心愿得到了满足;偷吃的罗汉豆,不是珍馐美味,不过是普通的豆,却构成了“我”的极大快乐,这样写又与小说的结尾紧紧呼应起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五、布置作业:

  (一)背诵“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二)在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认真学*小说对人物的刻画。

  二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三检查作业,复*巩固上一课时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集体背诵、个人背诵相结合,课上背诵、课下背诵相结合。

  二、课堂练*:

  (教师出示投影幻灯片,要求学生做在笔记本上。)请按照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给出的情节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A 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 看社戏前的波折D 看社戏归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F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 随母亲归省小住*桥村

  1、情节顺序是:

  2、详写的是:

  3、略写的`是:

  [参考答案]

  1、G、F、C、B、A、D、E

  2、A、B、C、D

  3、E、F、G

  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

  (一)教师提问: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描写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二)教师提问:双喜是小伙伴中的代表人物,试分析双喜这个形象,从中了解他的性格特征。

  要求同学们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明确:

  双喜这个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得周全。

  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运用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很成功。

  (三)对于小说中的其他几个次要人物,教师可以略加提示。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

  四、教师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景物描写的特色。

  (一)教师提问:作者几次描写景物的立足点在哪里?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借助小说中的“我”,在船上描写了月夜行船、船头观戏、深夜归航几个画面,景随舟移,情随景迁,仿佛使读者身临其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师提问:“春夜出航”是最具魅力的写景段落,它有什么特色?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认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

  (三)教师提问: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

  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从赵庄回*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五、教师提问: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作为一般性的理解,不作重点问题处理。)

  要求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借助“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课堂写话。

  学*了“偷吃罗汉豆”一节后,请同学们写一段“童年的趣事”。(若课上时间不够,课下继续完成。)

  七、布置作业:

  完成书后练*二中的1、3两题和练*四的1、2两题。

  [参考答案]

  

  1、(1)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2)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3)可以钓虾、放牛,有许多生活乐趣。

  3、拔、点、磕、退、上、架,表现了小伙伴们驾船娴熟敏捷的技巧,勤快能干的性格和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四

  1、不直接写船,写岸边的景,反衬船走得快。

  2、这个比喻能使人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写老渔父喝采是从侧面烘托船走得快,摇船的本领高。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7

  [学法导引]

  《风筝》是一篇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的散文诗。文中回忆了“我”粗暴地毁掉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一少年往事,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字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这篇散文诗可以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

  [课时训练]

  一、《风筝》选自散文诗集 ,作者 ,原名 ,字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 ,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 ) 瑟缩( ) 什物( ) 苦心孤诣( )

  宽恕( ) 丫杈( ) 惊惶( ) mú( )样 nüè( )杀 jué( )别 伶dīng( )

  huǎng( )然大悟

  三、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 笑柄 尘封 惊慌失措 ( )

  B、什物 糊涂 宽怒 苦心孤旨 ( )

  C、肃杀 虐杀 点辍 恍然大悟 ( )

  D、吐雷 堕落 惩罚 毫不忆及 ( )

  四、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填字(每空填1字)。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 )他风筝,( )( )他放,( )他放,我和他( )( )放。我们( )着,( )着,( )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2.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于是二十年来豪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虏杀的这一暮,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拂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3.按要求写成语(或俗语)。

  (1)表达愉快心情的,如:

  (2)成语中带“苦”字的,如:苦心孤诣

  4.请用下面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尘封 肃杀 傲然

  课内精读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5.作者为什么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6.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我”的心情。

  7.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孩子们”的心情。

  8.“我”为什么向来不喜欢放风筝,不但不爱,而且嫌恶他?

  9.第三段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通过默读、圈画、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发明性想像改编神话。

  3、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对话导入课文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大家喜欢看神话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现在去浏览一下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几个动画片段。(投影──中国古代神话。)

  师:你们能说出这些神话故事的名称吗?

  生(齐答):**开天、夸父追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投影文字──片1:**开天;片2:夸父追日;片3:钻木取火;片4:女娲造人。)

  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列举其他你们所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

  生: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先重点观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女娲造人》和女娲造人画像。)

  二、学生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教师逐步引导: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里面有什么?

  (学生一脸迷惑与期盼。)

  师:一本古书──《太*御览》。翻开看看,卷七十八有《风俗通》的记载,一起读读看,大致意思是什么?

  (齐读后有几个学生举手说大致意思,老师示意一位学生回答。)

  师:感悟能力不错!现在让我们再一起朗读译文。(教师点击译文。)

  学生朗读译文。(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布置男女婚配。──《风俗通》)

  师:(创设阅读情景)再看下面有什么?(点击投影:“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

  2、学生快速阅读,尽快给作者回应:

  生1:更喜欢课文,因为它生动。

  生2:更喜欢课文,因为它比《风俗通》里的资料更具体。

  生3:我觉得还是《风俗通》里的简洁明了。

  生4:《风俗通》里的虽然简洁明了,但是缺乏生动的情节。

  生5:课文还有生动的环境描写。

  师: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喜欢袁珂的神话作品,因为它有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袁珂听了一定会非常高兴。我们看他有什么反应。

  (点击投影:“假如喜欢,请把它范文给你的朋友。──作者袁珂”)

  师: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先复述给在座的老师们听听,好不好?

  三、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动画,回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做好复述的准备(可以轻轻地说出来)。

  2、请一位学生复述课文。

  3、学生评议。

  4、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家长听听。

  四、师生一起进一步探究课文的魅力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体验。

  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只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多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技能。

  投影:

  ⑴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怎样一个形象。)

  ⑵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2、学生阅读、考虑、圈画、归纳,做书间笔记。

  3、小组推荐与讨论。

  4、全班推荐与讨论。

  生1:我来读一读体现喜悦感的语句──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女娲看着她亲手发明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获得是快乐的。

  师:你朗读得有感情。谁来汇报其他的收获?

  生2:我看出女娲其实是个活泼调皮的女孩。如第4节写道:“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也很聪明。如第4节:“她忽然灵机一动……”,想出造人的主意。体现喜悦感的语句还有如第12节的“这些小人儿在她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抚慰”。从中我体会到发明的快乐。

  师:同学们觉得她说得怎么样?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9

  教学目标 :

  (1)体会瞎眼养母和养女之间深深的母子之情。

  (2)学*文章借助具体事物抒**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瞎眼养母和养女之间深深的母子之情。

  教学难点:

  学*文章借助具体事物抒**感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1.初步感知

  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提炼课文所体现的情感。

  2.分析、讨论标题——《小巷深处》的作用。

  问题:能不能把标题《小巷深处》的“深”字去掉,改为《小巷处》?

  讨论、明确:“深”指小巷的长,幽深。与“小”字配合,突出了“我们”住的偏僻,“我们”家的贫穷。

  追问

  ①深”字有幽深的意思,突出了我家的偏僻和贫穷,在情感上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深”突出了“我们”住的地方很偏僻,“我们”家很贫穷。可是养母却收留了我,可见养母对我情深。

  ②:哪些地方体现了养母对我情深呢?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③:养女对养母的一片深情又是什么态度呢?有什么变化吗?文中找找,抓住关键词句或自己概括回答。

  归纳小结:养女对瞎眼养母的情感深不深?现在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小巷深处”中的“深”的含义有哪些?

  讨论、明确:"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深”是幽深的意思,与“小”字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我们”住的偏僻,“我们”家的贫穷。

  更突显出瞎眼养母和养女之间的深厚感情,她们的这种深厚的感情超越了物质,超越了血缘关系,是难能可贵的。

  3.学*文章借助具体意象抒**感的方法。

  问题(1):第27段中“路”“小巷”“竹棒”“人影”顺序能不能调换,有什么规律?真的看到了这些吗?为什么要重复“长长”?

  讨论、明确:不能调换。范围由大到小最后聚焦到母亲身上,这些都是“我”和母亲一同生活时熟悉的事物,能够引发人的联想、勾起人的想象,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借助这些“物”形象具体地抒发了“我”对养母的思念和自己的悔悟。这里是“我”想象的情景,表现“我”对母亲的这种感情是翻越千山万水,没有空间的阻隔的。“长长的”重复,是强调了我对养母的情感的深沉。

  追问:想象三年来“我”不与瞎眼的养母见面,母亲对“我”思念的情景。使用原来的句式。路,小巷,竹棒,人影应该是什么顺序?改后读一读。

  问题(2):课文还有哪些段落是把抽象的情感通过记忆中典型的“物”,具体形象地来抒发的?读一读体会这种感情。

  4.作业:

  以下句式,任选一条,写一段通过具体的“物”来抒情的文字,

  ⑴我开始淡忘了……那……甚至淡忘了……

  ⑵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还记得……还记得……还有,还有……那……那……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文言文和学*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当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一。

  4、做练*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的结局,应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

  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

  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

  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3。词语与练*。

  订正练*二、三。

  练*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

  练*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战役、但作者并没有描写硝烟弥漫的主战场,也没有写正义之师如何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是选择了诺曼底登陆的前一天,写了大战前的*静,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了战争中闪现的人性美——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

  学情分析:

  勇气对于六年级的学来讲并不陌生,但文章所说的勇气并不是我们*常所指的勇气,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智慧的勇气,一种由信仰产生的勇气、通过本课的学*,就是让同学们从语境中感受这样的勇气、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引导、点拨,让同学们体会到这样的勇气,理解勇气的真正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法、品读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两种勇气以及对这种勇气的叹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难点:理解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犯了错误敢于承认,是一种勇气;面对犯罪敢于站出来,是一种勇气……然而勇气的内涵,远不止于此、现在就让我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去感受那位法国女性和美国伞兵演绎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勇气吧、

  二、请学生打开书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对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对不理解的词根据反复读课文进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查字典解决、

  2、读书要认真,不但要要通顺流畅,而且还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课文的内容、

  3、检查预*:

  你知道下边词语的.正确读音吗,读给大家听听

  勋章绶带颀长盟军诺曼底熹微

  一栋枪毙门闩蜷身吆喝寡妇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不丢字,不落字;不读破句,语句通顺、

  三、熟读课文概括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归纳总结

  课文叙述了二战中一位美国伞兵的经历,歌颂了美国伞兵的勇敢和智慧,更赞扬了法国妇女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心中崇高的信仰、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我”遇到一位美国伞兵、

  第二部分(2至8):法国女人因为藏美国伞兵,丈夫被德国兵枪毙、

  第三部分(9至10)美国伞兵逃走,德国人追击搜索、

  第四部分(11至13):法国女人再一次把美国伞兵藏了起来、

  第五部分(14):两个人靠自己的勇气战胜了敌人、

  四、布置作业:同桌之间或给家长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言

  通过上课时我们对《勇气》一文的品读,我们已对勇气有了新的感悟、这节课,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再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对勇气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细读课文品味课文

  出示思考题:

  “是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用智慧战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的法国女人的勇气、”他们的勇气分别是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过程:

  1、先自学,注意边读边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再四人小组交流,然后班上交流,归纳总结、(让学生先说一说,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全班交流总结:

  文章题目是“勇气”,这勇气体现在两个人身上: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前者侧重的是因智慧而产生的勇气;后者侧重的是信仰而产生的勇气,通过体会,我们更敬佩的是后者的勇气、

  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从“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正是这“善良而镇定”让我们找到了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的依托、

  从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法国妇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这种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

  从“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我们体会到了法国妇女因失去丈夫内心巨大的痛苦、

  “哦,当然啦、快!”、这是法国妇女面对美国伞兵再次求助时,给予的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3、

  3、有感情的朗读有关段落,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

  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从“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藏起来”、“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否肯收留他,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呀、”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在危急时刻还是比较镇定,不放过任何获救的机会、

  从“突然,伞兵转身拼命往会跑,避开敌人,离开树林,跑进田野,又一次来到这户人家,”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的机智勇敢和勇气、更能体会到美国伞兵对法国妇女直觉的认识与信任、正是这一切使这位美国伞兵的冒险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为法国妇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

  三、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勇气的含义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把你新的感受写一写、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2

  知识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导言设计: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检查预*,掌握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四、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五、课堂活动:

  1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2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六、联想体验,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七、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八、布置作业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优美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体会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多形式朗读,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秋风吹散了夏日的雾霭,送来了一个清清蔚蓝的天空.秋雨润湿了山川河流,带来了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今天就让

  我们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歌《秋天》,一同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2、介绍作者及作品(展示课文标题:《秋天》和作者)

  在欣赏诗歌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何其芳笔下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进入这节课的第一环节“读秋”。

  二、

  读秋(课件展示:第一环节主题 “读秋”二字)

  1、学生齐读(课件展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在朗读前,请同学先读二遍屏幕上的生字词,读准字音,再朗读课文。

  2、播放配乐课文朗读。

  (对朗读情况作评价)同学们要不要听听名家们是怎么来读这首诗歌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合上书,跟随优美的音乐第二次走进《秋天》,同时根据屏幕上的朗读要求在书上作相应的标记。

  (课件展示朗读要求:1、划分节奏2、标出重音3、注意细节4、揣摩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很陶醉呀。那我们要不要摩仿他重新来一次呢?好,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练*朗读,先找找节奏、酝酿一下感情,希望这次读得更好。

  4、全班齐读(课件展示画面和音乐)

  5、评价朗读情况,导入下一环节

  同学们的领悟力很高,朗读技巧也大有所长进,我都快被你们的朗读深深陶醉了。那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受,你用什么呢?(生:美、好)那么美在何处呢?这当然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了。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品秋

  三、品秋(课件展示第二环节主题 “品秋”二字)

  所谓品,即品味,就是要仔细体会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秋天,是含蓄典雅的,要真正领略它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品诗中的“人” “物”“景” ,去发现诗歌的美。

  l

  “品秋”方式:合作探究性学*,以小组讨论发言为主。

  (一)探讨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感情。

  请同学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讨论(课件展示讨论问题组)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从导语中找)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的呢?

  A、表季节:(露珠、冷雾、白霜、蟋蟀)

  B、表地点:(稻香、镰刀、农家、渔船、牛背、牧羊女)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发言,我发现大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能力都很强,可谓“明察秋毫”。大家都抓住了秋天这个季节富有特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景物,这点对写作是值得借鉴的。

  2、这些景物构成了诗中的几幅图画?请你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名并说明理由。

  师:全诗仅三节,短小精悍(简单复*诗歌的特点: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等),却构成了三幅美丽的图画,(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要求说出理由。)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三幅画,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幽幽的山谷、闻到了浓浓的稻香、听到了轻轻的渔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见诗人怀着是对秋天的一种极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完成的诗作。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意境

  (课件展示:自主实践活动内容及方式)

  l

  主题:这样的秋景你喜欢吗?最喜欢哪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吗?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写的好在哪儿?

  2

  方式:以六人小组为单位选取本组最喜欢的一幅画,并展开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文字描绘所喜欢的图画。

  3、老师示范:朗读第一节并描绘(课件分别展示三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

  4、学生自由发言(2——3个同学)分别描绘三幅画,老师作评价。

  5.优美语句赏析---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作课堂小结,导入下一环节:(课件展示小结内容)

  1、小结: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探索,我们已了解到诗人通过描绘了不同的秋日场景和画面, 既展现了农闲时的清静氛围,还有世外桃源般的清远生活,也有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的清甜,创造了一种似乎远离尘俗的氛围.令人留连忘返,陶醉其中。

  2、学生再次美读课文(学生自由选择分节朗读)

  3、知识拓展:收集展示古今咏秋名句。

  在中国其他文学家笔下,秋也被描写得绚丽多姿,流光溢彩。唐代诗人王维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将秋写得清新明净,杜牧则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向我们勾勒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村秋景图,在刘禹锡眼中,秋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过春天更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一代伟人***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漫江碧透。”更是赋予了秋以蓬勃的生命力,写出了秋的.壮美。如此看来,“秋”真是美不胜收!(齐读诗句)

  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描绘自己眼中美丽的秋天呢?下面到了“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时间了,进入今天的第四个环节:绘“秋”。

  四、绘秋(课件展示第四环节主题 “绘秋”二字)

  按照课前的预*安排,同学们肯定已作好“绘秋”准备了。请同学们自由展示,让你丰富多彩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现吧!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准备,老师作简单评价。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课件展示方法)

  l

  心灵手巧(制作手工)

  2

  妙笔丹青(用图画和文字表现)

  其中展示三幅图,请学生用散文、诗词等形式自由描写并朗读。

  3

  学生创意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同学们的多种展示精彩地表现了自己眼里最美丽的秋天,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每个同学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我们的世界,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事物。最后让我们再次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中走进何其芳那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

  5.全班再次朗读《秋天》,结束本课教学。

  五、布置作业:

  1、以“我是风”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体裁不限,展现秋天的美丽。

  2、利用国庆节假期,走进大自然,发现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描绘家乡和祖国美丽的金秋十月。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4

  一、教学设计

  (一)内容概述:《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二)过程设计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枯瘠犀利辟易金垂安普刺忍俊不禁

  骨朵柔媚争妍斗艳古味盎然光嫩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

  (四)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

  (1)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o

  (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

  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

  (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

  (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

  (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

  枯瘠柔媚争妍斗艳忍俊不禁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5

  [设计说明]:

  本文的教学设计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废止串讲,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2、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受。

  3、突出对课文中的“三美”(精粹活泼的语言美、超凡脱俗的形象美、含蓄深刻的意蕴美)进行教学。

  鉴于以上几点原则,本设计以“三美”带动全篇,整体感知、领悟全文。整个课堂教学呈总分总结构:整体感知——分步品味——总结收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整个过程读中品析,品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力求做到“美文美读”。

  [学*目标]:

  1、学*课文,背读课文。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

  45分钟

  [课前准备]:

  1、课前下发积累卡,指导预*,解决积累卡A面的内容。

  2、学生自读积累卡B面的内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型]:

  赏析、背读课

  [主导教法]:

  诵读、品析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10分钟)

  一、导语设计:(投影:出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

  同学们,谁能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人民之所以选择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是因为澳门不但莲多、莲美,还因为莲花能象征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无独有偶,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颂莲言志的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借描写莲花来抒发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放录音),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2、指名对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

  3、学生伴随音乐(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朗读课文。

  4、教师简单介绍:这是一篇美文,言简意丰,历来传诵不衰。

  5、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6、教师归纳小结(板书): 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二:分步品味(30分钟)

  一、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1、小组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点拔小结:

  文章的语言美: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亭亭净植),或重韵(蕃、丹、染),音调和谐,节奏明快。二表现在句式美。凡当略者,寥寥数字;当详者,精心勾画,散句、骈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变化多姿,叹古人,用陈述句,*实、稳妥,有“俱往矣”的韵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过“宜”字宣泄无遗。三表现在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有爱莲史的概述,有莲花形象的描绘,有对诸花品质的品评,有自身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为了突出“爱莲”这一主旨。虽惜墨如金,却已充分表达了丰富情感。

  4、伴随音乐或读、或背课文,感受语言美。(播放古筝独奏曲《流水行云》)

  二、欣赏文中的形象美

  1、请学生读出作者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

  2、结合莲花图,学生将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填入,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小组讨论,代表总结发言。(投影:出示正确答案)

  4、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

  5、学生看着莲花图,听着音乐,带着情感试背课文第一段,感受莲花形象美。

  (投影:出示完整的莲花图;放录音:古筝曲《流水行云》)

  三、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教师点拨小结: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衬托,使得“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弦外有音,这就是“意蕴美”。

  4、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或读、或背课文第二段。(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板块之三:总结收束(5分钟)

  一、学生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在音乐声中吟诵。(放二胡曲《高天上流云》)

  二、教师总结收束

  周敦颐的《爱莲说》,堪称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泼的语言风格、精在形神统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众好”的高雅主题,莲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征,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不愿隐逸、不慕富贵,保持高洁的情操,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学生品析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追求生命本真的可贵品质;守住善良的品性;热爱生活,勇于面对生活。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追求生命本真的可贵品质;守住善良的品性;热爱生活,勇于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皇帝的新装》是篇童话,童话是充满夸张和想象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学*这篇童话。

  二、第一部分:初读感受,梳理情节

  1、读完这篇童话,你觉得可笑吗?(可笑)为什么?(如“皇帝在更衣室里”、“扭扭腰肢”“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等)

  2、《皇帝的新装》设计到的人物有很多,请大家先分分类。

  (皇帝、骗子、大臣、百姓、小孩子)

  3、这篇文章围绕“骗”字展开,请用四个字概括文章情节。如:骗子设骗。

  (小孩揭骗、骗子谋骗、皇帝受骗、百姓帮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皇帝挨骗)

  在这个骗局中,皇帝是怎样走在大街上?(光着身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或谁让皇帝赤裸着?(停顿一下)当然,这里面有皇帝自身的原因,今天大家先跟着老师分析一下皇帝。

  三、第二部分:谈谈皇帝,探究人性

  我们先看看开头。(屏显)

  1、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关心什么?不喜欢什么?多长时间换一套衣服?爱漂亮有错吗?(……)但过于爱漂亮,就显得这个人怎么样?(虚荣)

  (引导学生用夸张的口吻朗读体会皇帝爱“漂亮”)

  2、当骗子说能织出最美丽的布,而且这布有一种奇异的特性时,皇帝最关心的是什么?(哪些人不称职,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为什么皇帝会关心这些?(权力、隐私)仅凭一件衣服就能看出这些人吗?(不能)我们看这些人如何,应该看他们的什么?(工作能力,日常表现)足见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自作聪明、愚蠢)

  (引导学生读扮自作聪明的皇帝,窃喜的心理,用夸张的语气)

  3、当皇帝看不到任何衣服时,皇帝想——(屏显)

  皇帝这样问自己有错吗?(没错)皇帝害怕的是?(失去权力)请你来体会体会皇帝的内心世界。(主要读出皇帝震惊、害怕、担忧的心理,注意夸张语气)如果前面两位大臣说实话,皇帝会这样窘吗?如果皇帝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会相信大臣的话吗?明明没看到,却说看到了,可以看出皇帝是个怎样的人?(虚伪)

  4、他都这么狼狈了,为什么还要更骄傲?(屏显)大家设计一下,皇帝的心理活动。(尊严、面子)

  5、学生再总结:究竟是什么或谁让皇帝赤裸着?

  6、学生深入思考:怎样才能让皇帝不再赤裸着生活?(趁机出示安徒生写作目的的话)

  四、第三部分:激**感,升华主题

  1、A、B、C、D四组分角色齐声朗读。想开去,想开去,如果整个社会上至君臣,下到百姓都是这样,那么会怎样呢?

  2、静静思考,这个故事你还觉得可笑吗?为什么?(趁机板书)

  3、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趁机出示主题:守住生命的本真,守住内心的善良)

  4、全体学生读《守住本真与善良》一诗。(背景音乐)

  五、作业布置

  xxxxxx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7

  学*要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

  1.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预*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峰峦(luán ) 弥漫(mí ) 月晕(yùn )

  轻盈(yíng) 薄云( báo) 丝丝缕缕(lǚ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标志,征兆。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预先表露出来的迹象。

  3.本文作者是朱泳燚。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说明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二、检查导入:

  1.导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2.检查预*,听写字词

  3.提问作者

  三、学*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解题:题目简洁地概括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5具体介绍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二、精读课文,体会打比方的好处,尝试解决要点二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

  示例:(1)我喜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2)我喜欢“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品读课文,赏析文章准确的语言,尝试解决要点三

  例句:1.“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3、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四、拓展阅读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训练语段:

  龙卷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当它触及海面,便会翻江倒海卷起巨澜;当它触及地面,可以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杨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像利剑似的把坚固的大厦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有三四层楼高的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高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两千多人伤亡。)

  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主要是龙卷风内的空气飞速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和极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引起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其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

  1.文中括号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俗而准确地说明了龙卷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

  五、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上列加点字注音

  (1)峰峦( luán ) (2)绫纱(líng )

  (3)粼波(lín ) (4)弥漫(mí )

  (5)点缀(zhuì ) (6)棉絮( xù )

  (7)一霎时( shà ) (8)模糊( m ó )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下定义 )

  ②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分类别 )

  ③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引用 )

  ④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分类别、作诠释 )

  (二)读文章第六段:

  (1)这段文字第一句话作用是(AB)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采用了( 下定义 、引用 、作比较 ) 的说明方法。

  (3).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A)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三)读课外文段答题:

  在热带地区或航行于赤道附*的海船上,冰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冰可以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可以使捕捞的海产品保鲜。但是正是炽热的阳光最能“摧残”这些冰块。不过,科学家想出了办法让太阳对冰停止“敌对行为”不要那么水火不容。

  太阳当然不能直接制造冰块,但可以“曲线”造冰。比如,用电冰箱造冰,就是曲线造冰。电是一种能源,它可以使电灯发光,使电炉发热,却也能让冰箱造出坚硬的冰块来。电是能源,太阳也是能源,既然电可以造冰,太阳光为什么不能造冰呢?

  因此,从道理上说,太阳光是完全可以造出冰块来的,其中一个方法是使太阳能通过光电池把光变成电,再用电来开动冰箱。但这个方法要使大量的光电材料,成本高。为了让渔民都能买得起,法国一家船舶公司的科学家研制出太阳能冰箱——一种能自动制冰的机器。

  这种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外形像一个恒温箱,它既不用电,也不用烧油,就靠一个太阳光接收器。在接收器里装有许多活性炭颗粒,活性炭中有许多小孔,孔的直径只有百万分之25毫米,所以1克重的活性炭中孔的面积加起来很大,有1000*方米,相当于一个网球场面积的1.5倍。在这些活性炭的孔中“灌进”甲醇,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活性炭可以吸进好多甲醇。

  甲醇起什么作用呢?它和电冰箱中的制冷剂氟里昂的作用是一样的。在夜晚没有太阳时,因气温下降,接收器内的活性炭就吸进液态的甲醇。白天,太阳能接收器被太阳一晒,活性炭中的甲醇就变成气体,甲醇气化就会吸收大量周围的热量,起到冷却作用。气化后的甲醇流到制冰订的冷凝器变成液体,夜晚时又被活性炭粒吸进小孔内,每天就这样日夜循环制冰。

  这种制冰机的优点是不用电,而利用“天赐”的太阳光“良源”。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在阴天时因活性炭中的甲醇不能气化吸热,反而不能制造冰块。因此,这种太阳能冰箱只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才有用武之地。

  1.解释第二段中“曲线”一词的含义。

  曲线:间接。

  2.第三段中“从道理上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从本文看,主要侧重于介绍太阳能造冰的实际应用及方式,“从道理上讲”强调了其可能缺少推广价值的一面。

  3.第四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列数字。说明活性炭小孔面积大得惊人。这样写与下面“吸进好多甲醇”一致,揭示其强大的存储功能。

  4.从第五段中摘取、组合字词,填入下面句中的括号内:

  明确:甲醇所起的作用是:(气化吸热)(只填四字),从而制冷。

  5.从整体上看,“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具有哪些优点?

  明确:廉价不用电

  6.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明确:太阳能制冰机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反复诵读,争取当堂背诵。

  4、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古人智慧、诚信做人的美德,言辞要高雅。

  【重点】:

  1、文言字、词、句的理解;

  2、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具】:录音机、小黑板。

  【教时】:一课时

  【步骤】: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和聪明树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今天我们将把他们请到聪明树上,左边的聪明树是代表古代的聪明少年,右边的聪明树则代表同学们,回答问题准而多的小组就会上聪明树,望六个小组展开学*PK战。请同学们首先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各自的事迹(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七岁做诗、司马光砸缸、王冕四岁画画、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认识两位这样的才女神童。(板书课题)

  二、解题:《世说新语》是部什么书?“则”怎么讲?(抢答)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则”:就是“篇”,两则,就是两篇。

  三、会听:放录音,听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抢答)

  1、《咏雪》:写谢太傅一家人在雪天谈论诗文、咏雪。

  2、《陈太丘与友期》:写七岁儿童陈元方对父亲失信的友人义正词严,用自己的聪明机智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四、会学:检测预*(先学后教),小组可商量弄清答案再上台演板。任务分工:

  第一组:做《创新夺冠》自主预*1—2小题;

  第二组:做《创》自主预*3—4题;

  第三组:做《创》自主预*第5题;

  第四组:请两个同学分别口头复述两则故事内容;

  第五组:做《创》实践运用2;

  第六组: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见《创》实践运用3)

  五、小组代表演板期间,全班齐读课文。若学生答案还未写完,其他学生就自由读背课文。

  六、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七、会问:质疑问难,还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若有,请提出来。

  八、会说: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研读课文。小组讨论任务分工: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第一组)(见课后*题一)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也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请分别指出来。(第一组)(见《课堂作业》第6题)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个好?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再说几句咏雪的名句。(第二组)(见《课堂作业》第7题)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第二组)(暗示赞赏之情)

  5、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第三组)(无信无礼)

  6、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说说客人和元方的思想性格。(第三组)

  客人: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

  B、“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

  C、“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元方:

  A、对客人的一番义正严词可以看出,他聪明机智,很有教养,懂礼识义,同时也维护了家父的尊严,可见父子亲情浓厚。

  B、“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他的童真童稚。

  7、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第四组)

  8、会讲:创新讲述,发展思维: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把第二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下,不过你要想上聪明树就必须创新,试用陈元方或者友人的口吻来讲。(原来是第三人称,现在换成第一人称“我”来讲。)(第五组)

  9、总结两篇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第六组)

  九、拓展延伸: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1、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2、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人无信不立———孔子

  十、会背:点生试背课文,争上聪明树。

  十一、会演:创编表演课本剧,要求:

  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两篇短文各选一组代表上就可以了)

  十二、复*检测,夯实基础

  抢答《课堂作业》1—3小题

  十三、激情总结

  今天老师有幸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明白事理的陈元方;老师更有幸的是培养了我们班上许多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十四、作业:解释下列汉字在文中的意思,并根据这个意思找出相应的成语。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例:期——约定成语——不期而遇(出示小黑板)

  1、舍——舍弃成语——舍*求远

  2、去——离开成语——

  3、信——信用成语——

  4、引——拉成语——

  5、顾——回头看成语——瞻前顾后

  十五、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客人:无信无礼粗野暴躁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正直不阿懂理识义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高效课堂展示课,同学们预*充分,发言积极,配合默契;思考问题敏捷,讨论热烈,回答问题准确。小组分工合作任务完成较好。特别是激趣教学聪明树的设计较为恰当,激发了同学们及小组竞争的热情,正好扣了课文主题体现聪明才智少男少女的表现,课文课堂浑然一体。因此课堂教学认真研读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很重要。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理解人物性格。

  2、能力目标:体会本文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笔。

  3、德育目标:学*海伦·凯勒热爱生活、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结合海伦·凯勒的生*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你知道有哪些残疾人取得事业成功的事例?

  (学生列举)

  在全世界有许多残疾人,他们身残志不残,顽强的与不公*的命运抗争,他们以其坚强的意志,使他们的生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永远放射着璀璨的光芒。比如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

  二、介绍作者

  据你们了解海伦·凯勒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海伦·凯勒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小嘴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后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的悉心帮助下,半年内学会写信,后来考入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先后完成了《我生活的故事》等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还一直为盲人基金会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1968年6月1日,这位为人类创造了奇迹的人物,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一岁半就又盲又聋又哑巴,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顽强的生活下来了,长大后成为一名有杰出成就的人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残疾人成长的足迹。

  明确:

  ⑴海伦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也无法用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关于这一点,本文描述:“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这种性格,即使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后,也时有表现:“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这些都是急于想走出黑暗、沉寂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反应,文中十分形象地展示了这一阶段的心灵历程:“朋友,你可曾独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光明!快给我光明!”

  ⑵但她毕竟是一个求知欲极强、悟性极高、感情丰富的孩子。“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doll)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第一次。”在学*过程中,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着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着事物。这样,她能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⑶海伦不仅对知识总是怀着这种新奇的感受,对大自然也格外敏感。“在这里,我明白了大自然施与人类的恩惠,我懂得了阳光雨露如何使树木在大地上茁壮成长起来;我懂得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也懂得了松鼠、鹿和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栖息。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即使在给自然的恐吓之下,仍然细心地体验着这个自然世界的另一面。在美好的春光中,她更是热切地体察和探索着大自然的奥秘,即使是爬树被擦破了皮,仍然“有一种美妙的感觉”。

  ⑷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急于运用,历尽艰辛,总是感到“无比美妙”。因为她能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进行无限美妙的想像”。对“爱”的困惑,反复追问,得不到满意的回答,仍执著痴想,“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直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小结:海伦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可以说,她虽是一位盲人,但她的心灵比常人敏感而丰富,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

  5、文中有一句话指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请找出这句话并理解“再塑生命”这一标题深刻的含义。

  明确: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莎莉文老师。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文章的标题为《再塑生命》,它的深刻的含义是: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⑴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⑵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本文以“再塑生命”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三、品味语言

  莎莉文小姐以她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她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感情──隽永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植于海伦的心田。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如果有三天视力的话,首先想长时间地凝视着莎莉文老师的脸。在写这篇文章时文笔优美,充满了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下面我们就以第三部分为例学*它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

  学生感情诵读课文22~39语段

  1、找出文中关于“爱”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明确:

  “爱是花的香味吗?”──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有点儿……也不想玩了。”──有了爱,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作者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下,领悟到了爱的真谛,这种爱的感觉和体验让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

  爱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答案,请说说你的心声吧。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按以下的格式写几个句子:爱是_____________,能给人带来;爱是_____________,能给人带来。

  3、你读过的课文中,有不少内容都与爱有关,回忆一下,与同学交流。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记,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让我们一起用爱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重塑他们的生命。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现在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

  四、整体感知文意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的时候请想一想:海伦·凯勒为什么能创造奇迹,重塑生命?

  海伦·凯勒所创造的奇迹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

  在同学们默读的时候老师叫一个同学上黑板写出生字词,检查预*生字词的情况。

  五、深层研读

  1、莎莉文老师为“我”再塑生命,做了哪些事?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复述老师的事迹。

  2、再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的文字;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3、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4、海伦·凯勒的成功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她本人的努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请再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作者本人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10

  一:课题

  《散步》莫怀戚

  二:课时

  四十分钟

  三: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注重学生对亲情、责任以及生命感慨的把握。此文是一篇记叙性强的散文,穿插两处景物对初春田野的细腻描写。

  四:学情分析

  学生学*了第一单元的课文之后,对景物描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体会文中朴素自然的语言。学生经过预*,能自行解决生字词,理解大概文意,对深层次的对生命感慨的理解尚需进一步引导。此篇散文语言优美,可以借此改编成诗歌,不过学生只需理解到文中的对称句当中的叙事张力以及音律上的整齐即可。诗歌创作不统一要求,提供方向给有兴趣的学生自行思考。

  五:教学重点

  1.学*朗读,注重朗读过程中对重音、停连等技巧的掌握。

  2.探究语言特点,品味文中的回环句以及对称句。

  3.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尊老爱幼等美好品德。

  六:教学难点

  七:教学过程

  学*生字词,将正确的读音标注在课文二十五页的读读写写。翻开共学案,更正自己的答案,对的打钩,错的红笔更正。

  读关键词解释(2min)

  进入课文学*

  导入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视频。这个视频讲了个什么的故事呢?洗脚这一件家庭小事里有妈妈的孝顺还有孩子对孝道的传承。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同样是讲家庭小事,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3min)

  首先,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课文的情感节奏。把自己代入课文的情景中去。情景不同,朗读时的语速语调也不同。遇到欢快激动的场景,语速应该是稍快,语调应该是欢畅明朗;遇到哀伤忧怨的情景,语速应该是放慢,就像放慢脚步一样,语调应该是深沉舒缓的。打开伴奏,你们就是朗读者,开始吧。6.《散步》……(7min)

  课文读了一遍,加上预*,相信大家已经大概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现在给三分钟时间,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请同学来回答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散步时出现了一次分歧,出现分歧时人物的选择又如何?(3min)

  分歧:母亲,孙子,我。(我为什么听从母亲呢?孝顺尊敬,因为陪伴母亲的时日已少,前文也提到,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等等,“我”是体会到时间不等人,有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悄悄地带走我们身边的人。)接着母亲还是选择走小路,那是对孙儿的疼爱和理解。(6min)

  刚才我们分析《散步》中的一个关键场景,出现分歧时,大概已经了解到《散步》里家庭成员有着怎样的性格。/现在我们阅读全文,留意全文中表现思想感情的句子,透露亲情的心理、动作、语言等句子,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待会请同学回答。

  (母亲慈爱亲切、儿子善良孝顺、妻子温柔贤惠、小儿子乖巧活泼)(5min)

  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分析了散步中发生的分歧,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我们了解的这一条条信息都是从哪里来的呀?从原文中来,作者是用语言向我们传递信息。现在我们来更加细致地赏析句子:找出文中打动你的句子,比如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关注词语的含义、作用,句式,作者情感等等。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来了解文章的深意。/待会请同学回答。(各5分钟共15分钟)

  景物:学*完第一单元的《春》以及《济南的冬天》,相信大家对景物描写的句子已经很熟悉,文章有两处写景的`句子分别是?大家看到初春、新绿。嫩芽都会感觉到春天的?(生机)/前一段里作者已经讲到“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紧接着描写春天这样新的生命,也就意味着熬过严冬的母亲将获得新的活力。/同样另一处景物描写,体会到春天繁荣生机同时还有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感觉。读句子,做笔记。

  句式:同学们有没有找到一些句子让你觉得有对称之感的?关注标点符号,逗号,分号。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读起来富有音律感。把句子读一遍,把赏析读一遍,做笔记,把其余对称句读一遍。(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

  ③同学们,大家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睦等)/那么作者仅仅是写散步这样的家庭小事吗?家庭小事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在其中?比如文章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句子读一遍。从动词慢慢地你可以看出我和妻子的小心翼翼,对家人的保护,背上肩负着的是一个家庭的责任,赡养上一代老人,养育年轻一代。这也是文中其中的一个主旨所在。为什么说只是其中一个主旨呢?对这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有多种解读,比如刚刚我们讲到的尊老爱幼,中年人在家庭承担的责任,或者是初春田野里人和事物的美好和谐等等,言之合理即可。

  作者讲了一件家庭小事,现在我们换成同学们来讲一下家人打动你的小事,请同学们来分享。最后作业共学案阅读。(5min)

  线索:朗读/分歧/评价人物/语言(景物/句式/主旨)

  八:板书设计

  6.散步

  莫怀戚

  作业:共学案阅读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