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学*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学*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如何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课前请同学们自由结合,4至6人为一小组,围坐一起,便于课堂上的讨论、合作)

  这一设计,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以及怎样合作学*

  阅读应该是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速读要求,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方法的学*,借速读来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精读作准备。这里的复述设计,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教给了把握课文的方法;对复述也提出了要求,为的是让学生明确怎样的复述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各种阅读能力。

  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或事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味的。但打动我们的,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未必都是轰轰烈烈的事与物。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郑振铎的小说《猫》,看看作者借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来阅读课文。请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阅读。

  [多媒体镜头1]

  速读要求

  1、用速读法阅读课文,要求能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读后要能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来复述课文,阅读时边读边用笔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请同学在3分钟内完成以上要求。

  (阅读后,请个别同学来概括课文)

  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

  复述时请注意:既要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要做到语言简洁明了。

  (同学点评,补充,老师点拨)

  教师明确:刚才同学复述得都不错,这里老师还想提醒大家,对于这一类内容较多但结构清晰的文章,复述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请同学们在刚才复述的基础上,从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三只猫亡失后的感情和态度的语句。

  阅读小说,把握主题,重在选准好的切入口。抓住文中表现作者感情、态度的语句,易于把握课文主旨。教师在思想意识上注重随时随处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师生讨论后明确:

  这些句子是:

  第一只猫:“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第二只猫:“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取我们所爱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教师启发:从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哪一只猫的亡失对作者触动最大或者影响最深?

  借助初读后的分析,水到渠成,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分析,指导学生在细读中讨论、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比较阅读,是阅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阅读中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方式。阅读方法的学*与阅读能力的训练应融合起来。

  明确:显然是第三只猫。

  教师启发:请同学们认真比较这三只猫,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镜头2]

  思考讨论

  1、开始时“我”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和对前两只猫有很大不同?(请从多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2、为什么最后“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又要“更难过得多”?

  3、作者通过写第三只猫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

  下面请小组同学讨论后回答。

  (同学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既然是比较阅读,就要能从多角度展开,将异与同分析透彻。这些阅读都为后面把握课文作准备,学会有步骤逐层深入地分析课文。

  好,请同学分别来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注意回答时尽量用文中语句来解答以上问题。

  师生讨论后明确:

  1、开始时,“我”不喜欢第三只猫是因为它从来历、外形、性情上看都不及前两只猫。

  (1)来历: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

  (2)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

  (3)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所以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而第一、二只猫则是家中的宠物。

  教师引导学生选准角度分析,鼓励学生阅读时的合作交流,为的是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发现新的问题;在这种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深度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3、(这个问题,同学可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适当归类。)

  从第三只猫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可能有以下几方面,比如:

  (1)讲了做人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2)作者是一个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人;

  时刻抓住整体把握课文这一思路,是正确理解小说主题的先决条件。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寻找答案。教师能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问题。

  (3)我们不要像第三只猫那样,做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这种人常常会被别人误解。

  (4)……

  教师启发:看来,前两个问题,同学通过文本的阅读,比较容易掌握。而第三个问题分歧较大,那么,到底哪一种看法比较贴切呢?我们又应如何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同学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一篇文章或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一定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也就是从全文的角度,综合考虑各部分内容,才能得出一个较客观的答案。

  随着阅读的深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刚才从写第三只猫的文字中体会到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否能涵盖全文,或者说作者从这三只猫中想共同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在同学们讨论前,老师想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在研讨时参考和思考,你们可以用来帮助思考,也可不必理会。讨论时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一定要围绕文本展开,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要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要做到有理有据。

  [多媒体镜头3]

  思考讨论

  1、此文主题反映的侧重点是“猫”还是“我”?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2、这三只猫详略上有不同,是否在反映主题上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4、对于课文主题,有人认为,是借“我”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者是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认为,是借猫揭示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你觉得是怎样的?

  (教师朗读这几道题)

  敢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应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效果。

  问题的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可以不必理会这些问题,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

  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解决,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

  (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同学自由发言,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关键是教师要注意他们是如何分析的,是否整体把握了全文,是否做到了有理有据。

  教师总结:

  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分析方法讲给学生听,希望对他们有所启示,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教师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同等的位置去分析问题,体现了*等的民主氛围。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分析问题较全面,较有思想;有的同学则把握得不够到位,但大家多多少少都讲出了一定的道理,这是值得肯定的。

  下面老师也谈谈自己的理解,同学们听听看,和你的看法有哪些异同?

  我认为,作者在文中不论是写“我”,写猫,还是写其他人,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揭示了做人的道理,或者说是想告诉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人这个做人的道理,不仅仅指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因为如果为了反映这一点的话,前两只猫在文中就显得是多余的了。这一点仅仅是做人道理的一部分。从猫身上,也能反映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去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如写第二只猫中捉去猫的过路人和“周家丫头”又分别代表了损人利己和不闻不问的两种世人。第二只猫遭到丢失的悲剧,难道不是和它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有很大关系吗?所以,我觉得作者写出了人间众生像,各种小人物的处世态度、做人风格在这篇文章中都活生生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们是否同意我的分析呢?我说这些,并不是要大家一定要接受我的观点,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分析、理解。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能让大家学会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真正把握全文的主旨,不能脱离对全文的整体把握,而开头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第三只猫的分析能帮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不知我的分析对同学们是否有启示。希望同学们课后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作业

  1、对于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下面老师发给大家一些文章资料,看看别人是怎样来理解和分析这篇文章的主题的,读后是否对你有所启发,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写一篇小的评论文章,谈谈你的新认识。

  设计目的:

  从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就渗透了这样一个理念:阅读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方法应是科学的。要有令人信服的见地必须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思路,这个作业就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个开放的阅读理念。读读他人的评价,听听他人的理解,说说自己的体会,都是精读一篇文章可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争议较大的文章,怎样分析作者的思想,怎样看待他人的理解,怎样阐述自己的看法,都是值得学*的。

  2、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通过整体把握课文来明确主题的方法。当然,课上学到的方法,我们还要能灵活地运用到*时的课外阅读中去。以“猫”为题的文学作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借助网络搜索一下这类文章,先用学到的方法分析理解一下所选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然后可以将这些写“猫”的文章作一个比较阅读。

  设计目的:

  课堂上教师教给阅读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在*时的阅读中能活学活用。通过让学生上网搜索写“猫”的作品并进行阅读,旨在将课内的学*引入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生活的体验。同时教师又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对阅读的范围及阅读的方法都作了一定的建议。这说明每节课布置的课外阅读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系统地、有计划、有步骤展开的。这样的学*,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结构清晰、思想内涵却较深的小说。所以此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握全文的主旨。教师有必要借这一课的学*教会学生分析、把握课文内涵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学*、知识的传授,不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而是采用了让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得学*这一类小说的方法。这种自主学*易于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自主不是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放任自流,也不是说只要是学生阅读获得的感受都是正确的。这种课堂上的调动学生学*的自主性并不抛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追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间的最佳结合点。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中学阶段需要逐步地有计划地进行,落实到每一课也应有所侧重。所以一课一得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整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为了让学生明白,一定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主旨,不能割断课文,孤立地借某几个片断的分析就得出某种结论。但为了整体把握,我们又可以选准突破口,先从对某些重要片断的分析、理解入手,从而扩展到对全文的把握。

  本设计注意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注意对学生阅读方式的指导,即借一遍遍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每一次阅读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对课文的理解不是读一遍就能获得的,每一步的阅读方法指导与阅读要求又是不同的。第一步,方法:速读;要求:借助关键句能复述课文主要情节。第二步,方法:有侧重的细读;要求:借助比较法,把握关键片断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三步,方法:精读;要求:从宏观上把握几个细节问题,深入分析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阅读过程,由浅入深,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意味着,师生的交流是*等地与文本对话,教师的引导与分析,并不是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共同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更主要的是把学生带入正确的思维轨道后让他们任意驰骋。

  在一节课内完成这篇并不简单的小说的理解,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引导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实在而有效地进行。多媒体的运用,充分体现辅助作用,重在以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作业紧扣课堂教学,在师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推荐阅读他人的评论文章,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学*正确评价他人的结论。这样能帮助学生在课后更深地把握课文主旨,从而使学生明白,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是不断深入的,这个过程并非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迁移阅读,借助网络可阅读大量的写同类事物的文章,而比较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课上学到方法,为的是到课外进行更大量的阅读。这样的作业设计,大大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与视野,是大大有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之“我的语文生活”要求最终实现的学*目标是:一是养成在生活中学*语文的良好*惯。二是尝试拟写广告词、对联,通过小组评比,创建分享园地等文学活动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七年级学生初步了解到语文学*的范围不仅仅包括课堂,还包括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招牌、广告语和对联等事物非常熟悉,但是如何鉴赏、评价却是困难的。同时,学生的关注热情也在繁重的学*生活中被压制。

  【教学目标】

  1.搜集并了解各种各样招牌的含义。

  2.发现招牌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热情,养成规范用字的良好*惯。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招牌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热情,养成规范用字的良好*惯。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解读名字,走*招牌文化

  提出问题:(出示“千仞冈”羽绒服店的招牌)猜猜看,这样起名是什么用意呢?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对名称含义的思考,以趣味引入,让学生认识到招牌和姓名一样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其中蕴含着不同的独特含义。

  活动二:交流收获,解读招牌文化

  提出问题:各小组已经收集到了相当丰富的关于招牌的信息,小组代表依次展示。

  1.首先指出招牌中的错别字现象,组员可以补充。

  2.呈现本组对招牌的分类情况,概括招牌取名的规律。

  【设计意图】1.全班参与,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欲望,让讨论聚焦到招牌的语言文字和表达含义上面。

  活动三:回归生活,延伸招牌文化

  提出问题:若干年后,你长大了。假如你成了一名创业者,你准备开一家什么样的店铺?

  1.请你为自己的店铺设计一块有创意的招牌。

  2.通过招牌“拍卖”活动,学生展示、解读自己创作的招牌。

  【设计意图】换位思考体验为店铺起名的过程,从而了解到招牌的命名,不管运用哪种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大家眼球,招揽四方宾客。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3

  (一)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了解作者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解读诗歌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合作探究

  (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朗读(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播放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吟诵这首诗,以加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和诗歌艺术美的品味。)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这首诗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设计思路】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它是泰戈尔《新月集》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这首诗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1、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设计了“美读亭”,试图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因此,我设计了“品诗轩”,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去体会诗人通过奇特非凡的想象来表现至纯至美的童心。

3、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我又设计了“创意阁”,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放飞联想、想象的翅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从而把握这首诗的意境。

(2)通过创设情境,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大胆想象,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去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去完成联想、想象的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通过奇特、美妙的想象,表现了至纯至美的童心。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揣摩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诗歌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2、诵读法

诗歌的教学尤其注重朗读。针对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实际朗读水*,有效地指导朗读,在停顿、轻重、节奏、情绪等的处理上着重指导强调。朗读可由听读、试读、仿读、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形式多样。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中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从而理解诗的内在思想意义。

3、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纸船》诗人通过奇特、美妙的想象,表现了至纯至美的童心。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并放飞自己联想和想象的思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教师拿出纸船)大家都放过吗?很好,那么你们回忆一下放纸船的经历。把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甚至放的招式都可以向大家介绍。(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看到这纸船,就会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那种感觉特美好。今天老师就来帮你们找回那种美好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散文诗《纸船》,看看能否从这首诗中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经历。)

大诗人泰戈尔把自己放纸船的经历写成了一首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他的诗歌《纸船》。

2、检查自主学*: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

二、美读亭

1、听读: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朗诵,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并适当标注。

2、试读:自己试读,读出节奏和重音。(可以参看大屏幕。)

3、仿读:教师播放录音,学生仿读。

4、指名读,师生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5、指导朗读:在朗读的时候要做到:

(1)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诵。

(2)注意节奏和重音。

(3)语气语调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6、赛读小组内赛读,推选最好的再进行比赛。

宣布比赛规则:同学们当评委,负责找他们的优点,谁的优点多谁获胜,老师当主持,负责宣布结果,并发给奖品。(纸船)

7、齐读。

三、品诗轩

1、内容探究

(1)默读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

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首先想到: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渴望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然后想到

船载着秀利花*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小朵白云放在河里来与我的纸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诗人写“纸船”为了歌颂什么?

明确:童心的天真,童趣的自然。

2、写法探究

(1)这首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奇特非凡的想象?为什么?

(2)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处用词?说出理由。

3、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过渡:歌唱家告诉我们:乘上歌声的翅膀,我们可以到达那最美的地方,那么,老师要告诉你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可以让我们文采飞扬。通过刚才的品读赏析,也打开了我们思维的闸门,下面,老师想看看我们同学谁的联想、想象力最丰富?)

四、创意阁

放飞联想、想象的翅膀(把同学分成三组,各组自选一个主持人,每说出一个加10分,根据各组的得分情况,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1、(大屏幕)波浪线

同学们:“~~~~~~”这是什么?学生答:波浪线。

问:那么,由这条波浪线,第一小组的同学定会浮想联翩。

2、(屏幕显示)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画面:即水滴图,你们想到了什么?请第二小组的同学奇思妙想:

3、出示“1+1=1”,问:“1+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看它到底能够表达些什么含义?

结束语:想象,要冲破牢笼,让思想自由驰骋于古今中外;想象,要求新求异,努力创造新形象,表达新思想。同学们,让你的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在写作的天地中自由的翱翔。

五、积累深化:如果你也有一艘载梦的船,你将放进怎样的梦?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出来。

【板书设计】

纸船

泰戈尔

①希望纸船让异地人得到

②想到用纸船载花*安到岸上→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表现了童真稚趣

③想到天上的船放下来比赛④梦见睡仙坐在船里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学*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学*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如何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课前请同学们自由结合,4至6人为一小组,围坐一起,便于课堂上的讨论、合作)

  这一设计,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以及怎样合作学*

  阅读应该是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速读要求,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方法的学*,借速读来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精读作准备。这里的复述设计,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教给了把握课文的方法;对复述也提出了要求,为的是让学生明确怎样的复述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各种阅读能力。

  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或事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味的。但打动我们的,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未必都是轰轰烈烈的事与物。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郑振铎的小说《猫》,看看作者借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来阅读课文。请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阅读。

  [多媒体镜头1]

  速读要求

  1、用速读法阅读课文,要求能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读后要能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来复述课文,阅读时边读边用笔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请同学在3分钟内完成以上要求。

  (阅读后,请个别同学来概括课文)

  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

  复述时请注意:既要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要做到语言简洁明了。

  (同学点评,补充,老师点拨)

  教师明确:刚才同学复述得都不错,这里老师还想提醒大家,对于这一类内容较多但结构清晰的文章,复述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请同学们在刚才复述的基础上,从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三只猫亡失后的感情和态度的语句。

  阅读小说,把握主题,重在选准好的切入口。抓住文中表现作者感情、态度的语句,易于把握课文主旨。教师在思想意识上注重随时随处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师生讨论后明确:

  这些句子是:

  第一只猫:“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第二只猫:“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取我们所爱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教师启发:从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哪一只猫的亡失对作者触动最大或者影响最深?

  借助初读后的分析,水到渠成,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分析,指导学生在细读中讨论、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比较阅读,是阅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阅读中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方式。阅读方法的学*与阅读能力的训练应融合起来。

  明确:显然是第三只猫。

  教师启发:请同学们认真比较这三只猫,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镜头2]

  思考讨论

  1、开始时“我”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和对前两只猫有很大不同?(请从多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2、为什么最后“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又要“更难过得多”?

  3、作者通过写第三只猫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

  下面请小组同学讨论后回答。

  (同学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既然是比较阅读,就要能从多角度展开,将异与同分析透彻。这些阅读都为后面把握课文作准备,学会有步骤逐层深入地分析课文。

  好,请同学分别来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注意回答时尽量用文中语句来解答以上问题。

  师生讨论后明确:

  1、开始时,“我”不喜欢第三只猫是因为它从来历、外形、性情上看都不及前两只猫。

  (1)来历: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

  (2)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

  (3)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所以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而第一、二只猫则是家中的宠物。

  教师引导学生选准角度分析,鼓励学生阅读时的合作交流,为的是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发现新的问题;在这种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深度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3、(这个问题,同学可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适当归类。)

  从第三只猫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可能有以下几方面,比如:

  (1)讲了做人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2)作者是一个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人;

  时刻抓住整体把握课文这一思路,是正确理解小说主题的先决条件。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寻找答案。教师能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问题。

  (3)我们不要像第三只猫那样,做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这种人常常会被别人误解。

  (4)……

  教师启发:看来,前两个问题,同学通过文本的阅读,比较容易掌握。而第三个问题分歧较大,那么,到底哪一种看法比较贴切呢?我们又应如何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同学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一篇文章或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一定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也就是从全文的角度,综合考虑各部分内容,才能得出一个较客观的答案。

  随着阅读的深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刚才从写第三只猫的文字中体会到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否能涵盖全文,或者说作者从这三只猫中想共同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在同学们讨论前,老师想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在研讨时参考和思考,你们可以用来帮助思考,也可不必理会。讨论时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一定要围绕文本展开,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要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要做到有理有据。

  [多媒体镜头3]

  思考讨论

  1、此文主题反映的侧重点是“猫”还是“我”?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2、这三只猫详略上有不同,是否在反映主题上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4、对于课文主题,有人认为,是借“我”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者是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认为,是借猫揭示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你觉得是怎样的?

  (教师朗读这几道题)

  敢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应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效果。

  问题的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可以不必理会这些问题,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

  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解决,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

  (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同学自由发言,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关键是教师要注意他们是如何分析的,是否整体把握了全文,是否做到了有理有据。

  教师总结:

  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分析方法讲给学生听,希望对他们有所启示,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教师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同等的位置去分析问题,体现了*等的民主氛围。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分析问题较全面,较有思想;有的同学则把握得不够到位,但大家多多少少都讲出了一定的道理,这是值得肯定的。

  下面老师也谈谈自己的理解,同学们听听看,和你的看法有哪些异同?

  我认为,作者在文中不论是写“我”,写猫,还是写其他人,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揭示了做人的道理,或者说是想告诉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人这个做人的道理,不仅仅指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因为如果为了反映这一点的话,前两只猫在文中就显得是多余的了。这一点仅仅是做人道理的一部分。从猫身上,也能反映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去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如写第二只猫中捉去猫的过路人和“周家丫头”又分别代表了损人利己和不闻不问的两种世人。第二只猫遭到丢失的悲剧,难道不是和它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有很大关系吗?所以,我觉得作者写出了人间众生像,各种小人物的处世态度、做人风格在这篇文章中都活生生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们是否同意我的分析呢?我说这些,并不是要大家一定要接受我的观点,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分析、理解。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能让大家学会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真正把握全文的主旨,不能脱离对全文的整体把握,而开头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第三只猫的分析能帮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不知我的分析对同学们是否有启示。希望同学们课后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作业

  1、对于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下面老师发给大家一些文章资料,看看别人是怎样来理解和分析这篇文章的主题的,读后是否对你有所启发,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写一篇小的评论文章,谈谈你的新认识。

  设计目的:

  从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就渗透了这样一个理念:阅读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方法应是科学的。要有令人信服的见地必须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思路,这个作业就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个开放的阅读理念。读读他人的评价,听听他人的理解,说说自己的体会,都是精读一篇文章可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争议较大的文章,怎样分析作者的思想,怎样看待他人的理解,怎样阐述自己的看法,都是值得学*的。

  2、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通过整体把握课文来明确主题的方法。当然,课上学到的方法,我们还要能灵活地运用到*时的课外阅读中去。以“猫”为题的文学作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借助网络搜索一下这类文章,先用学到的方法分析理解一下所选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然后可以将这些写“猫”的文章作一个比较阅读。

  设计目的:

  课堂上教师教给阅读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在*时的阅读中能活学活用。通过让学生上网搜索写“猫”的作品并进行阅读,旨在将课内的学*引入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生活的体验。同时教师又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对阅读的范围及阅读的方法都作了一定的建议。这说明每节课布置的课外阅读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系统地、有计划、有步骤展开的。这样的学*,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结构清晰、思想内涵却较深的小说。所以此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握全文的主旨。教师有必要借这一课的学*教会学生分析、把握课文内涵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学*、知识的传授,不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而是采用了让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得学*这一类小说的方法。这种自主学*易于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自主不是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放任自流,也不是说只要是学生阅读获得的感受都是正确的。这种课堂上的调动学生学*的自主性并不抛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追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间的最佳结合点。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中学阶段需要逐步地有计划地进行,落实到每一课也应有所侧重。所以一课一得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整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为了让学生明白,一定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主旨,不能割断课文,孤立地借某几个片断的分析就得出某种结论。但为了整体把握,我们又可以选准突破口,先从对某些重要片断的分析、理解入手,从而扩展到对全文的把握。

  本设计注意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注意对学生阅读方式的指导,即借一遍遍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每一次阅读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对课文的理解不是读一遍就能获得的,每一步的阅读方法指导与阅读要求又是不同的。第一步,方法:速读;要求:借助关键句能复述课文主要情节。第二步,方法:有侧重的细读;要求:借助比较法,把握关键片断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三步,方法:精读;要求:从宏观上把握几个细节问题,深入分析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阅读过程,由浅入深,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意味着,师生的交流是*等地与文本对话,教师的引导与分析,并不是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共同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更主要的是把学生带入正确的思维轨道后让他们任意驰骋。

  在一节课内完成这篇并不简单的小说的理解,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引导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实在而有效地进行。多媒体的运用,充分体现辅助作用,重在以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作业紧扣课堂教学,在师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推荐阅读他人的评论文章,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学*正确评价他人的结论。这样能帮助学生在课后更深地把握课文主旨,从而使学生明白,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是不断深入的,这个过程并非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迁移阅读,借助网络可阅读大量的写同类事物的文章,而比较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课上学到方法,为的是到课外进行更大量的阅读。这样的作业设计,大大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与视野,是大大有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1)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从第一次接触《目送》,到今天执教《目送》,回顾这一段备课过程,颇有些想法。

  记得赵老师第一次把龙应台的《目送》摆到我面前的时候,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感觉,不是慌张,是沮丧,因为自己已经好几年没有关注文坛的动态了,说这些年一心沉浸在初中语文教学上,而忽略了对文学的关注,其实是一个多么苍白的借口。虽然语文不等于文学,但文学却是语文教学素材的真哟来源。于是没有退缩的理由,只好硬着头皮去沉浸其中,这么一来,发现自己很快被作者带进去了。记得以前看过她的《野火集》,这里似乎没有那样的锋芒了,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无比孤独的龙应台,在政治上,文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她,突然发现:“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目送》中的龙应台似乎正一步步迈向空前的落寞。我被落寞抓住了,深深的,深深的不能解脱。于是解读的切入点就是落寞。但是仔细一想,一篇文章的感情是不能够从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的,这种感发的力量必须一点点培育,才能逐步的触动学生,所以这显然是一个不太合适的切入。那么路径在哪里呢?

  再一次回到文本,再读,再思考,我发现经过几次反复的读,似乎对文本有了不同的感觉,这种直觉跟一个字有关,那就是“门”,从小学的校门,机场的检票门,单位的侧门,医院的玻璃门,火葬场的炉门,门像一个到处存在的指示灯,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行的道路。对,就是门,就从门入手。那么。怎么开始?又怎么结束?

  时间关系,明天完成。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10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新课改教材中最让我动容的几篇课文之一。它以细腻动情的笔触描写了一群斑羚在面临灭顶之灾时的重大抉择。面对牺牲,它们是那么的坚决,那么的从容不迫,毫无自私与胆怯!年幼的斑羚以年老斑羚的身躯为桥梁,飞渡悬崖,获得重生。最后落单的头羚,没有了其他斑羚的帮助,也没有了它可帮助的斑羚,但它义无返顾地跃向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虹,消失在空寂的山谷中。它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

  每读一次,我的眼前都会模糊一片。感动于斑羚们的悲壮,震撼于它们的纯净得毫无杂质的透明的思想。在课前准备时,我觉得本文故事情节并不难理解,故以“情”贯穿全文,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吸引感染学生。

  这次教学大赛的机会对每一个开发区一中的教师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一堂好课来,每个参赛教师都面临着极大压力,但俗话说得好:有了压力,人才能进步。我坚信这一点。课前我动了很多脑筋精心地设计教案,有些环节设计得相当新颖,力图在“飞渡画图”和“朗读比赛”上出彩。由于比赛的需要还在“如何将本为两课时教学内容的讲读课融合为一课时”的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

  我在设计《斑羚飞渡》教学时共想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即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斑羚的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和引导学生学*斑羚在飞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为了很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对应设计了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虽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效果不是太理想。让我真正的感受到,要讲好一节课真的很难,学生的配合太重要了!

  在上完课后,纵观整个课堂,不得不承认存在以下缺陷:

  1、课堂节奏一路匆匆,虽有学生的感悟,但趋于表面化。

  窦桂梅老师在《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时提出,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感受到并且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能悟得许多教师由于充分描述而未曾或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那才是感悟的最高境界。但本节课明显看出学生自主利用的时候过少,讨论探究的机会基本没有。整节课节奏匆忙,都是我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缺少静静地感知时间。

  2、学生朗读不足

  语文课应有朗朗的读书声,何况我想让这一环节成为亮点。但在这节课中,学生朗读时间不足,自读活动不足,因而在开展朗读比赛时没有成功。导致对文本的感知不深不全。

  总之,我认为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反思一直要继续。不仅仅是这节课,在我的整个教学生涯中,都要不断的向优秀老师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让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课前,播放《白龙马》时,很多学生跟着和唱,对融洽气氛起了一定作用。马的动画以及影片对学生感受马的形象起了较大的作用。

  不足应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教学时,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比较内容易接受,因为在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式学*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后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七(7)班上课时,因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显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做到能读、会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读,养成很好的阅读赏析*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课堂从大程度上就是读得课堂,读好书是上好每一堂课的保证。而七(7)班却没有给他们时间,加之课文较长,让他们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导致情况不够好,致使有些学生不敢起来回答问题。另外,这个班的孩子不喜欢高声朗读课文,所以在展示时读得不够投入,少“情”。致使个别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这一点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加强的一块。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关于这堂课的设计,最让我犹豫的是主题的提炼,总想不好一个更好地走向。其中关于“不因个人喜好而影响对人、对事的客观公正的判断”的确定是毋庸置疑的。其实本篇文章可以多角度挖掘。所以最后设计让学生自己说收获,来引导总结。可能因为时间长空不够到位,导致主体探究提升方面并不深入,学生只提到了一两点,而且我也来不及拓展,造成了本堂课最大的遗憾。

  非常有幸能接受陈为群老师的意见指点,使我对这堂课有了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结合陈老师和前辈们的意见,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1、语感教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于文本解读。具体包括,如何通过品味语言解读文本,挖掘语言背后的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在《猫》的教学过程中,抓住关于三只猫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对他们不同的态度语言,作为感知主题的两条线缓缓推进,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题。

  2、设计替“我”说出几句话的环节(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展开),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训练,这是语感教学除了品味语言外的另一种形式。这些中间环节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创造都是来自本体,不要搞一些形式化的“作秀”,或是脱离文本的内容。任何课堂形式的创造都要体现有效教学的原则。

  3、读——要成为语感教学的手段,不要为读而读,或是随行所为,想到了就让学生读一下。朗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具体在课堂中,如当学生无法理解而造成“僵局”,可以通过“我们来读读这些句子”化解。或者当品味了一些精妙语句后,可以通过朗读感知其中的妙处或情感。真正做到以读促解,以解带读。

  4、除了朗读训练外,字词的敲打需要更注重精读、细读,停留的地方还需要多。例如,抓住3只猫“是怎么来的”。前两只都是自己或家人主动要来的,而第三只猫是在门口捡到的,从而得到花猫地位的卑贱。又比如“晒太阳”的'细节也各有不同,花猫是“蜷伏”,感觉很凄凄,可能*时对它并不好。又比如“若有若无”引出后,可以追问,“还有那些此配合它”。总之,这些“点”应该再明确、最多点、再停留。又如,在引导“为什么冤枉,是因为不喜欢”这个问题时,抓住“一定是……一定是……”,表现这种偏见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5、主题探究方面,学生可以领会的部分,可以简单的提到,甚至是不讲,教师更要去考虑一些学生不能了解的。如本篇文章可思考:这三只猫他到底喜不喜欢?有人认为它其实对三只猫都不是喜欢,纯粹是兴趣爱好,当作宠物看待,人并不尊重这些生命。主题可以引向同情弱小上来。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揣摩其写作的意图,这点主题的提升是合乎情理的。这也就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解读文本,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目的进行了解。

  正如我的导师赵飞燕老师所说,语文课堂永无满足,永远在不断修改完善中的前进,她的这种精神对我触动很深。就好像在修补一条路,我们应该不时地看看我们曾做过的:不*的地方再磨一下或填补一下,或者在道旁栽一些花草树木。如此下去,相信有一天当我们回过头去看,这必定会是条花团锦簇的康庄大道!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2)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3.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部分剧本提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 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明确任务

  1.学生观看央视公益广告《老人更需要儿女的陪伴》《别让等待成为遗憾》谈感受,明确公益广告就是要向社会发出呼吁或者号召,引导社会风气。

  2.关爱老人是当今的热点,社区要开展“关爱老人”宣传日,希望咱们学校能够帮忙策划些形式新颖、宣传效果好的节目,助力社区活动。受公益广告的启发,老师想请同学们帮社区做个公益广告剧本,拍成视频放到社区网站,效果应该不错。刚好,今天我们要学*的《散步》就是这一类的文章,同学们帮老师看看这个素材有没有改编的价值。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多种方式朗读,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任务一:确定文本的使用价值。

  1.朗读,说出文章写了什么事,重点是什么。

  2.在文中圈画或标注散步前后,“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原因,发掘出文章蕴含的值得宣传的品质、情感、精神等。

  5.全班交流,确定主题并填写。

  预设:

  交流第一阶段,基本能够说出“亲情”“孝顺”,但说不出“责任”“生命”。

  交流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六段,体会“我”的心理,学生会关注到“责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谁的责任,什么责任,“我”对这份责任的态度。学生会顺利体会到中年人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也可以顺便解决“就是整个世界”的理解

  预设主题:孝顺;尊老爱幼;亲情;中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家庭和睦。

  任务二:确定片名。

  1.带着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全班有感情朗读全文,酝酿一个别致的片名。

  2.交流自己拟的名字并陈述理由。

  预设

  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要提示,可以从内容、主旨的角度拟。可能还是打不开思路,进一步提示学生从事件要素(人物、时间、地点、环境、事件的关键环节,事件的波折等)的角度展开,注意贴*主题。

  从内容角度拟的剧名:

  《背》:这个故事的重点是“背”,同时“背”容易让人联想到责任。

  《一家人》:其实这就是一个一家人怎样和睦相处的故事,“一家人”温馨美好,体现着亲情。

  《三代》:故事讲的是“爱”在三代人之间流淌的动人故事,揭示的是人类生命轮回中独有人性光辉。

  《初春的田野上》:这是故事的地点,但是却被作者渲染出了象征的意味,象征生命的美好与蓬勃,象征亲情的美好,象征和谐家庭的幸福。

  从主旨角度拟的剧名:

  《孝顺》《尊老爱幼》《和睦》《责任》《亲情》《生命》等。

  任务三:撰写人物说明。

  1.列出人物,按照人物分角色表演读,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预设问题:学生可定会提出妻子没有语言怎么办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体会,是不是没有语言就没有态度,学生会发现妻子懂得维护丈夫的面子,在分歧面前贤惠明理。

  对于一些学生,母亲的善解人意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立足分歧造成矛盾的角度想想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立足于不让儿子觉得歉疚不安,也为了不让儿子非要坚持走大路而闹得大家不高兴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母亲要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我”:有鲜明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爱自己的儿子,但知道更应该孝顺时日不多的母亲。

  母亲:慈爱、善解人意。

  妻子:贤惠。

  儿子:活泼可爱,聪慧懂事。

  剧本提纲:

  【设计意图】以任务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剧本提纲。

  2.上网观看央视公益广告《妈妈的谎言》《洗脚》《筷子的故事》,注意从中受到启发,为继续修改剧本准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教学目标

  1、练*快速默读法,复述概括故事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了解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学*叙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感受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感受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音乐、图片欣赏导入:

  (多媒体展示珠峰图片,背景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1、师:通过刚才的欣赏,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概括珠峰的特点吗?(交流)

  2、珠峰高达、巍峨、雄伟壮观、万丈巉岩,高耸入云,被喻为世界第三极。

  (出示幻灯及珠峰简介,齐读)

  师:环境如此艰险、恶劣、似乎不可逾越,然而,我国的登山运动员早已在四十多年前将其变为现实,1960年5月24日,他们成功的将鲜艳的*插上了地球之巅!(出示图片)

  登山成功后,随从登山队采访的记者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今天我们要学*的《登上地球之巅》亦出自这篇通讯。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及体裁)

  二、课件反馈:

  (1)介绍“通讯”体裁;(2)了解作者;(板书)

  (3)易错字词点拨;(板书)(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词义。

  三、朗读,感知:

  1、带问题速读课文,思考:队员们登上珠峰峰顶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出示默读要求:三要四不要)

  2、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登山队员如何登上峰顶?分几个阶段?

  3、交流阶段:登山队出发(轻装上阵,准备登顶)------刘连满甘做人梯,突出第二阶段------留下氧气,甘愿牺牲------无氧登峰,完成壮举。(出示幻灯片)

  4、同桌相互说说登顶经过。

  四、问题探究:

  *登山队员在突击珠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靠什么克服地呢?(轻佻读课文、快速找出)

  板书:------缺氧、黑夜、寒冷、体虚、高山反应、路险。

  板书:-------团结协作、奉献、顽强的毅力……

  五、 研读赏析:

  1、师:文中登山队员的壮举令我们*人民无比自豪。他们身上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让人感动,他们的团结协作、上下一心,更让人震撼!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练*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要求:找句子、抓关键词,揣摩、思考:语气、情感该怎么处理、怎么表现,在读中去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壮举和伟大精神)

  例如:令我感动的句子是: 因为:

  朗读处理:

  2、交流、指导读、点拨、导学。

  3、登山成功后,报纸上刊登的照片只有三人,没有刘连满,为什么?他自己放弃的吗?如果你是主编的话,你会把他的照片一起登上去吗?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六、拓展:(作业布置)

  (1)英雄们的故事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整个中华民族。接下来,感动*组委会邀请你为登山英雄们写一段“感动*颁奖词”。(要求用到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第三题。

  七、小结:

  *登山队员以自己英勇无畏的精神成功登顶,创造了世界登山的奇迹,也向世人展示出*人的豪气与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同学们,大胆的向未知世界探索吧!为了你心中的梦想,去努力攀登你的理想之巅吧!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扮男装的奇女子花木兰。

  二、文体知识介绍

  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动人的诗歌,其中《木兰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浓烈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甲回乡的不*凡经历。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自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体会这首诗的感情。

  读准字音

  唧唧 机杼 军贴 可汗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戎机 朔气 金柝 扶将 红妆 著 帖花黄 傍

  2、听范读,要挺准读音,听清句子停顿。

  3、摇头晃脑读节奏,古代读书人读书进入佳境之时便会摇头晃脑,摇头晃脑正符合古文的节奏,学生试读节奏。

  4、小组合作 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译课文,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以一至四段为主,第二大组以五至七段为主。

  讨论前补充新知识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

  5、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6、概括诗歌情节。速度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情节。

  交流后的结果:代父从军(1---3);征战生涯(4);辞官回家(5---7)。

  四、根据情节尝试背诵。生自由背诵。

  五、作业:熟背全文并准确翻译句子。练*摇头晃脑读古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检查上节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二、走进木兰。

  1、摇头晃脑是读出来了,但老师没听出悲伤、忧愁、喜悦的情感。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木兰,了解木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感人的语句,读一读精彩的片段,并试着分析原因。

  2、师示范:

  感人语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了,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这个泪是喜悦的泪。

  精彩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仅在修辞上运用了互文,还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更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3、找出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知道补充。

  4、小组推荐在班内交流。

  教师要抓住关键句子的理解并指导朗读: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可见她的坚强勇敢。

  教师引导:木兰的决心是看完军贴立即下的,还是三思之后下的?(三思)哪些语句能看出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替父从军好事一桩为什么还叹息?(木兰是女子,古代女子没地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而家中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所以她心里矛盾,可以想象木兰的愁苦之态。但木兰最终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里面可是有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战场上面对的将是死亡,可见木兰的一片孝心,可见木兰的坚强勇敢。)

  怎样去读一二段呢?(慢而低沉。在读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要用坚定的语气读的沉着有力。)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万里”表示征途漫漫,“若飞”形容速度之快,木兰能够大胆的走向战场,并与男儿一样勇敢作战,木兰很了不起。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引导:每当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幅“月下戍边图”,月下何人?(木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下戍边图”。

  读这一段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读出她的英雄气概。)

  (3)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了木兰不幕功名富贵,甘过*凡生活的高贵品质。

  教师引导:木兰的理想生活是什么?(过*凡的日子。)在豫剧《花木兰》中有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请同学唱或者放音乐。(*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孝敬爹娘,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这本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也为了更多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所以“英雄”二字,木兰当之无愧。

  朗读这几句要注意:语调要*稳,“还故乡”三字要顿开,语调保持一致,以表现木兰的不卑不亢,不幕功名富贵的高贵品质。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战场厮杀时,要分辨男女就十分困难了。这是对木兰的赞美与歌颂。

  教师引导: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识、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5、小结:本文塑造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三、诗歌创作

  这么多的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的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谁说女子不如男

  4、英雄颂歌

  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

  学生展评作品。

  四、美读课文

  让我们放声朗读,把我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

  之后,请几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总结:

  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奋斗,她的品质正在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24、木兰诗

  木兰: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 巾帼英雄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已经过了十几个春节了,我们此地的大年怎样过,你们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本命年的回想

  二、学*目标:

  1、了解文题、作者。

  2、领略民俗风情。

  3、体味语言、情思。

  三、达标导学: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95页)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诵读课文。

  1、常规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

  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思考问题:

  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释疑解难:

  1、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2、学生自主交流解难。

  初步印象: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热爱、歌颂、留恋)

  语言

  第三段:'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用词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而程度有异,协调而精确。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炒年货歌(学会引用生活中的谚语、民谣。)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D、课后练*二。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

  (很有点情味)

  F、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安。”

  ——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四、探究交流:

  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五、作业:

  你在我们的家乡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调查一下家乡的民俗风情,回忆一下,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春节是那一个,并把他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作交流)

  2、学*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检查作业导入:

  三、达标导学:

  (一)*作交流

  同学们都对自己的家乡的春节做了调查,并且写成文章,刚才我们也交流了*作。同学们谁说一下:作者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跟现在过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们民族过年的*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1、讨论交流。

  2、推荐交流结果。

  (二)探究交流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

  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第四段,作者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帐之嫌。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三)朗读品味

  四、作业:

  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读书笔记。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

  二、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

  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2、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3、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4、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五、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背诵诗歌

  八、判断正误

  1、独怜表现了诗人对滁州西涧春景的喜爱。()

  2、幽字表现力诗人心情闲静。()

  3、潮急导致舟自横,有着必然联系。()

  4、舟自横表现力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3)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1

  由于实验班的竞争性强、压力大。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怠慢,认真学*,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接触教学的时候,我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时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通过实践,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二、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本人讲授《爱莲说》时,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四、加强理论学*,认真学*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要求教师把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而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五、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会、讨论会、朗诵比赛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编辑语文单元试卷。特别是充分利用"晚风在线"网站这一多功能*台,引导学生正确有效的从网上吸取知识营养,从中学到学*方法指导、阅读古今中外名篇与美文、语文系列题型训练,并通过每次语文定期的系列之星评比进行激励教学(如"书法之星、课堂之星、演讲之星、识记之星、阅读之星、作业之星、作文之星、考试之星及一学期的.两次"才子与才女"评比,在知识摄取上,在能力培养上,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而且出政策、讲落实,取得很大的效果。另外又进一步完善"晚风文学社"并重组了文学创作小组,利用作文课进行创作辅导,并坚持每2天写感受日记,及时批阅并学生范文朗读,累计至今每位学生已创作作文达59篇,而且作文质量日益提高,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六、重视创设语文学*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如在教室里开设《语文园地》、《优秀作业展》、《光荣榜》等栏目,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文及每次测试的成绩与表现,还有系列之星评比的名单及时公布。

  七、老师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总之,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学*,争取进步。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当然学海无涯,在教学上我还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自己不断的学*,取得更好成绩。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2

  时间飞逝,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又快结束了,针对本学期自己的一些工作情况,我对自己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

  一、致力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为此,我深入研读教材,力求读出自我;认真处理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精心预设课堂,上网查找名师课例,学以致用,实践、思考,力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扎实有效,轻松愉快。我总觉得,课堂是神圣的,课堂时间是宝贵的,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应该扎实有效,师生在学*知识探究问题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理应获得审美的愉悦,能力的增长,人格的提升,情感的陶冶。这不仅是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更是一种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我在追求中进步,在实践中困惑,在反思中成长。满意的课堂少之又少,失望了一次又一次,但我不气馁,仍然执着的追求。既然做了教师,既然不能离开课堂,我想摆脱那种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怪圈,给自己的生命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色与暗淡,也奉献给我的学生以真、以善、以美、以激情与青春。

  在我本学期的语文课堂上,贯穿了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文本语言的揣摩与赏析,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主旨的挖掘,以及其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都尽其所能地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切实完成。

  我整理了自己执教的《夸父逐日》的教学实录,《社戏》的教学片断,李保义老师帮我整理了四千字左右的我的公开课《猫》的教学实录,我反复把玩。在从事这些工作的时候,我觉得充实,觉得快乐。

  二、参与了省级课题“语文名师研究”的工作。

  在县教研室与范校长的关心与帮助下,我们语文组的几名老师参与了省级课题“语文名师成长研究”的研究工作。说实话,当初接到这个课题的时候,心里很没底。我是搞研究的那块料吗?我能顺利的完成研究任务吗?如果到头来没什么结果,不了了之,那不有负于学校的希望吗?很不自信,很是苦恼,内心的压力很大,直到现在,仍是如此。五月份的时候,课题组在八中召开课题研究阶段小结会,还让我们发言,我更是心虚到了极点,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好在有我们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我、草拟了一份发言稿,其余老师帮着修改完善,总算过了这一关。想不到,葛主任听了发言后,还夸奖说我们的子课题选得好,鼓励我们做下去。

  为了这个省级课题的研究,我们认真阅读《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余映潮,胡明道,肖家芸,程红兵,李海林……这些我们以前听说过没听说过的名师的课例摆上了我们的书桌;为了这个省级课题的研究,我们整理了最*几年学校与个人订的语文教学类的报刊;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们上网阅读名师博客,浏览各类语文的网站……很辛苦,但乐在其中。我们庆幸,我们有多么好的学*条件啊。

  三、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积累。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读书条件,让有益的课外书、文学名著进教室,这对学生的语文学*极有好处。语文学*说到底还是让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学生书读得多了,热爱读书了,语文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作为语文老师,我为这项活动拍手称快。我要求学生认真抄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段落、词句,并且晨读课上读,背。

  另外,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天抄写几句名人名言,既不会加重学生负担,也会对学生做人与语文学*有很大的帮助。我跟学生讲,将来你们只要回忆起初中生活,就会很自豪地说,在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我坚持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每天抄写几句名人名言。我相信,总有那么几句话,会让孩子记忆终生,终生受益。

  四、今后努力方向

  追求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动得有效。那种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一无所获的“活动”要离开我的课堂。让学生把字写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惯与认真的书写态度。提高学生“说”的水*。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大大方方地说,有理有据地说,不卑不亢地说,礼貌诚恳地说,感情充沛地说……

  让学生学会倾听。有好的倾听态度与*惯,礼貌地听,专注地听;有强的倾听能力,能抓住主要内容,能明白说话者的意图,能听出“弦外之音”,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思。在写作教学上多用些心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多写,不断提高其写作水*。

  我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不进步,不追求。只要还教语文,只要还做教师,那就尽可能让自己做得更好。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3

  时间飞逝,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又快结束了,针对本学期自己的一些工作情况,我对自己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

  一、致力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为此,我深入研读教材,力求读出自我;认真处理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精心预设课堂,上网查找名师课例,学以致用,实践、思考,力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扎实有效,轻松愉快。我总觉得,课堂是神圣的,课堂时间是宝贵的,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应该扎实有效,师生在学*知识探究问题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理应获得审美的愉悦,能力的增长,人格的提升,情感的陶冶。这不仅是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更是一种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我在追求中进步,在实践中困惑,在反思中成长。满意的课堂少之又少,失望了一次又一次,但我不气馁,仍然执着的追求。既然做了教师,既然不能离开课堂,我想摆脱那种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怪圈,给自己的生命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色与暗淡,也奉献给我的学生以真、以善、以美、以激情与青春。

  在我本学期的语文课堂上,贯穿了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文本语言的揣摩与赏析,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主旨的挖掘,以及其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都尽其所能地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切实完成。

  我整理了自己执教的《夸父逐日》的教学实录,《社戏》的教学片断,李保义老师帮我整理了四千字左右的我的公开课《猫》的教学实录,我反复把玩。在从事这些工作的时候,我觉得充实,觉得快乐。

  二、参与了省级课题“语文名师研究”的工作。

  在县教研室与范校长的关心与帮助下,我们语文组的几名老师参与了省级课题“语文名师成长研究”的研究工作。说实话,当初接到这个课题的时候,心里很没底。我是搞研究的那块料吗?我能顺利的完成研究任务吗?如果到头来没什么结果,不了了之,那不有负于学校的希望吗?很不自信,很是苦恼,内心的压力很大,直到现在,仍是如此。五月份的时候,课题组在八中召开课题研究阶段小结会,还让我们发言,我更是心虚到了极点,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好在有我们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我、草拟了一份发言稿,其余老师帮着修改完善,总算过了这一关。想不到,葛主任听了发言后,还夸奖说我们的子课题选得好,鼓励我们做下去。

  为了这个省级课题的研究,我们认真阅读《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余映潮,胡明道,肖家芸,程红兵,李海林……这些我们以前听说过没听说过的名师的课例摆上了我们的书桌;为了这个省级课题的研究,我们整理了最*几年学校与个人订的语文教学类的报刊;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们上网阅读名师博客,浏览各类语文的网站……很辛苦,但乐在其中。我们庆幸,我们有多么好的学*条件啊。

  三、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积累。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读书条件,让有益的课外书、文学名著进教室,这对学生的语文学*极有好处。语文学*说到底还是让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学生书读得多了,热爱读书了,语文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作为语文老师,我为这项活动拍手称快。我要求学生认真抄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段落、词句,并且晨读课上读,背。

  另外,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天抄写几句名人名言,既不会加重学生负担,也会对学生做人与语文学*有很大的帮助。我跟学生讲,将来你们只要回忆起初中生活,就会很自豪地说,在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我坚持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每天抄写几句名人名言。我相信,总有那么几句话,会让孩子记忆终生,终生受益。

  四、今后努力方向

  追求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动得有效。那种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一无所获的“活动”要离开我的课堂。让学生把字写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惯与认真的书写态度。提高学生“说”的水*。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大大方方地说,有理有据地说,不卑不亢地说,礼貌诚恳地说,感情充沛地说……

  让学生学会倾听。有好的倾听态度与*惯,礼貌地听,专注地听;有强的倾听能力,能抓住主要内容,能明白说话者的意图,能听出“弦外之音”,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思。在写作教学上多用些心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多写,不断提高其写作水*。

  我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不进步,不追求。只要还教语文,只要还做教师,那就尽可能让自己做得更好。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4)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菁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3.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部分剧本提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明确任务

  1.学生观看央视公益广告《老人更需要儿女的陪伴》《别让等待成为遗憾》谈感受,明确公益广告就是要向社会发出呼吁或者号召,引导社会风气。

  2.关爱老人是当今的热点,社区要开展“关爱老人”宣传日,希望咱们学校能够帮忙策划些形式新颖、宣传效果好的节目,助力社区活动。受公益广告的启发,老师想请同学们帮社区做个公益广告剧本,拍成视频放到社区网站,效果应该不错。刚好,今天我们要学*的《散步》就是这一类的文章,同学们帮老师看看这个素材有没有改编的价值。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方式朗读,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任务一:确定文本的.使用价值。

  1.朗读,说出文章写了什么事,重点是什么。

  2.在文中圈画或标注散步前后,“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原因,发掘出文章蕴含的值得宣传的品质、情感、精神等。

  5.全班交流,确定主题并填写。

  预设:

  交流第一阶段,基本能够说出“亲情”“孝顺”,但说不出“责任”“生命”。

  交流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六段,体会“我”的心理,学生会关注到“责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谁的责任,什么责任,“我”对这份责任的态度。学生会顺利体会到中年人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也可以顺便解决“就是整个世界”的理解

  预设主题:孝顺;尊老爱幼;亲情;中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家庭和睦。

  任务二:确定片名。

  1.带着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全班有感情朗读全文,酝酿一个别致的片名。

  2.交流自己拟的名字并陈述理由。

  预设

  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要提示,可以从内容、主旨的角度拟。可能还是打不开思路,进一步提示学生从事件要素(人物、时间、地点、环境、事件的关键环节,事件的波折等)的角度展开,注意贴*主题。

  从内容角度拟的剧名:

  《背》:这个故事的重点是“背”,同时“背”容易让人联想到责任。

  《一家人》:其实这就是一个一家人怎样和睦相处的故事,“一家人”温馨美好,体现着亲情。

  《三代》:故事讲的是“爱”在三代人之间流淌的动人故事,揭示的是人类生命轮回中独有人性光辉。

  《初春的田野上》:这是故事的地点,但是却被作者渲染出了象征的意味,象征生命的美好与蓬勃,象征亲情的美好,象征和谐家庭的幸福。

  从主旨角度拟的剧名:

  《孝顺》《尊老爱幼》《和睦》《责任》《亲情》《生命》等。

  任务三:撰写人物说明。

  1.列出人物,按照人物分角色表演读,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预设问题:学生可定会提出妻子没有语言怎么办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体会,是不是没有语言就没有态度,学生会发现妻子懂得维护丈夫的面子,在分歧面前贤惠明理。

  对于一些学生,母亲的善解人意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立足分歧造成矛盾的角度想想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立足于不让儿子觉得歉疚不安,也为了不让儿子非要坚持走大路而闹得大家不高兴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母亲要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我”:有鲜明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爱自己的儿子,但知道更应该孝顺时日不多的母亲。

  母亲:慈爱、善解人意。

  妻子:贤惠。

  儿子:活泼可爱,聪慧懂事。

  剧本提纲:

  【设计意图】以任务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剧本提纲。

  2.上网观看央视公益广告《妈妈的谎言》《洗脚》《筷子的故事》,注意从中受到启发,为继续修改剧本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学*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学会做读书笔记。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课文,疏通文意。

  2、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3、阅读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准备谈自己的读后的感受。

  教师:

  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我的信念》选入鄂教版七下第20课,人教版七下第9课,人教版(五四学制)六下第4课。该文章从居里夫人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工作理念三方面体现了居里夫人的信念。

  一、导入,由居里夫人的画像引出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我们的作家梁衡在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一百周年时写了一篇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相信大家读了之后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尤其是女同学,甚至要把她当成自己的偶像了。

  学生漫谈读后的感受。是什么力量使居里夫人在这百年之后还对我们每一位有着这样的迷人的魅力呢?

  今天我们来学*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范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三、梳理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四、重点研读(5~7段)

  1、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句子、语段,品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⑴ “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⑵ 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⑶ “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⑷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⑸ “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⑹ “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⑺ 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⑻ “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2、品味语言:

  ⑴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⑵ 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五、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六、作业

  1、基础作业:在摘抄本上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拓展作业: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结合《跨越百年的美丽》和学*本文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谈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或给自己的启发。

  3、预*作业:朗读《论语十则》,力争背过前四节。

  【课后记】

  居里夫人大多数学生都很清楚她是谁,通过搜集材料来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感受居里了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课前课后让学生读《居里夫人传》《跨越百年的美丽》,再次感受她伟大的人格魅力,并在生活中学*上学*她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如:《**开天》、《夸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

  2、学生寻找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讲述

  3、关于神话,关于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想象力。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如果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复述有遗漏,教师要提醒学生补充。

  3、跳读课文,划出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设题意图: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描述,是比较能体现作者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动人的地方。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标画出文中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叫“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要求统一。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三、拓展延伸

  你能对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或经过进行新的想像吗?

  四、教师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

  五、作业布置

  发挥想像,请以第一人称“我”叙述女娲见到自己造的人后的喜悦心情说一段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白文朗读、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的方法,把握人物情感,学会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学*古人的聪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2.学*摹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朗读时的白文断句,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课件。提问: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两个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聪明、机智。)

  今天,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中的《咏雪》,来认识两个孩子,看一看这两个孩子与司马光和曹冲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朗读,理解内容

  1.教师展示《咏雪》的白文(竖版)的`课件给学生。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

  学生自由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兴趣。

  2.教师展示《咏雪》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集体朗读,感受有标点的文章阅读在朗读时,要比白文的一读到底,顺畅、舒服、意思明了,断句和标点符号帮助自己更好地通过语气、节奏感受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感受白文朗读与标点文朗读的区别。

  3.教师展示《咏雪》的课本版课件给学生。男女生比赛读,各组比读,谈横版与竖版书写阅读的区别。(现代汉语的语言书写*惯是从左往右书写,而古代文言文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书写。)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文章的版式与现代的不同。

  4.概括故事。

  教师设题: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成表格问题,然后将表格内容组织成一句话。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咏雪》教学设计

  人物:谢太傅、兄子、兄女(谢道韫)

  情况:下雪日谢家聚会,谢太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

  做的事情:兄女分别咏雪。

  组织成一句话:下雪日谢家聚会,谢太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兄子、兄女分别咏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简单基本概括的能力。

  (三)围绕“咏”字,把握情感

  1.析“咏”解题。

  教师通过展示“咏”字由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知道“咏”的本意,由此学生知道“咏”的引申义:深情地抒发,表达,即赞颂。由此完成对题目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质疑,为后文的学*做铺垫。

  2.赏读咏雪句子,把握人物情感。

  (1)请同学们在文中用横线划出兄子、兄女二人咏雪的句子并朗读。

  (2)学生运用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两个人物朗读咏雪句子时的感情、语气、节奏等,并用演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两句咏雪的句子,一个是兄子胡儿说的,一个是小才女谢道韫的;两个人回答的都是“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句问话。两个孩子回答的时候,没有过多的描述,你能想象两个孩子回答时的神情、心理、语气、语调、节奏等吗?同学们运用脚本批注的方法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落实成文字,写到相应的句子旁边。使作者给我们的这块留白,通过我们的想象丰富起来,精彩起来。同学们可以大胆想象,多元解读。)

  举例:男孩性子急,想问题简单,只抢占第一个答题名额,所以他会很骄傲地快速地高声脱口而出;而女孩相对较沉稳,性格内向些,深思熟虑之后,自信地微笑着,不徐不疾地说。

  分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中,在全班中演读展示。

  【设计意图】巩固脚本批注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书写和演读,给孩子们充分的展露自己才能的舞台,提高文言文学*的兴趣。

  (3)体会文中人物对咏雪的句子的评价。

  教师提问:谢太傅更赞赏谁的咏雪句子?

  请学生们用曲线,划出描写谢太傅表情动作的句子并朗读。体会揣摩谢太傅对两个孩子咏雪句子的评价。

  教师提问:其实两个人都很聪明,一个好,另一个更出色,他们为什么这样优秀?

  教师课件出示谢太傅的学识、家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家庭生活情趣的词句(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大笑乐),加以分析。

  得出:她的家庭是一个温馨、欢乐、融洽的书香之家,正是这样的家庭培养出了如此聪明的孩子。

  分析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背诵、演读的方式,将咏雪故事的场景再现给同学们看。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讨论,更好的理解文章。让学生领会家庭氛围在对人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利用背诵演读,提高学生快速记忆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咏雪句子的评价。

  (1)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哪个好?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括号标出表明作者态度的句子并朗读,之后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对于谢道韫的赞赏之情。

  (2)补充文学常识。

  教师课件出示《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提示学生:“言语”指会说,善于言谈应对。作者正是欣赏谢道韫的这方面才学,才将此文编入《言语》一门。

  【设计意图】明确作者选材的意图,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

  (四)写法探究与活动学*

  教师提问:我们通过读文章知道了这则小故事的内容,知道了这个温馨和乐的大家庭,通过读作者,知道了他的写作意图。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又怎样看呢?你觉得怎样的比喻才是好的比喻呢?

  (教师带着学生分析两个比喻句,一个有形无神,还不是很贴切;另一个既有形又有神,给人一种很诗意的美感。总结得出好的比喻: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有意蕴。)

  学生尝试仿写赞美雪。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咏雪的句子,拓展思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描摹事物的方法,考察学生学*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描摹事物练*:请你任选一样事物进行描写和比喻。

  【设计意图】巩固学*成果。

  (六)板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②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学生发言,明确: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写作方法探究:

  ⑴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⑵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⑶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⑷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教学难点:

  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并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本节课会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将事件叙述清楚明白、生动具体的方法。

  2.写作部分相对独立,又要与阅读教学相互配合,本课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所选材料立足教材及课外名著,促进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3.写作素材为电视剧《西游记》中剧情,一方面学生较为熟悉,方便写作;另一方面,写作内容有意思,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4.突出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思考、写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授之以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活动,话语导入

  导语:入学以来,我们一直认真观察、体验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是一种良好的*惯,也是我们在写作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同学们在记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能有所提高。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这节课的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节用文字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明确本课学*目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引入新课。

  (二)观看剧情,列情节思路

  1.学生观看86版电视剧《西游记》第3集中孙悟空被派看守蟠桃园,偷吃仙桃的情节(时长:5分33秒)。看完后,请同学们先列出写作的情节思路。

  注:

  本集主要内容为“大圣闹天宫”: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前往花果山招安孙悟空,封他作齐天大圣。玉帝担心孙悟空闲游生事,便派他看守蟠桃园。王母娘娘蟠桃会没有邀请孙悟空,惹怒了他。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天兵天将与之展开激战,但无法降伏他。最后太上老君将悟空带回,投入八卦炉中,用三味真火烧炼。不料猴王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盛怒之下,打上灵霄宝殿。

  学生观看的视频是截取的本集中一个较完整的情节:玉帝被告知孙悟空整日闲游,与众仙称兄道弟,怕他惹是生非,便派他去看守蟠桃园(时长:33秒);入园后,土地神为孙悟空介绍仙桃的神奇功效(时长:3分13秒);孙悟空忍不住偷吃仙桃(时长:2分05秒);吃完仙桃悟空变成一个仙桃睡去(时长:17秒)。

  【设计意图】确定写作的情节思路,将事件讲完整,将经过讲清楚。

  2.通过展示、交流,发现所呈现的问题。

  3.通过回顾六要素知识,及分析《散步》情节作为样例,使学生能列出理想的情节思路。

  (1)知识回顾。

  我们在记叙事件时,最基本的一点是把事情讲清楚,这就要求下笔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清楚,并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首先,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时空内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其意义和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往往有交代的必要;其次,事件的“起因”(事件是怎样引起的)如不交代清楚,就会令人产生疑惑,不明就里;再者,“经过”是事件的主体,是叙述的重心,要重点写,写详细些;最后,“结果”是事件自然而然的收束,没有它整个故事就是不完整的。当然,贯穿故事过程的主人公必不可少。

  (2)分析课文样例。

  《散步》情节

  4.再次列出情节思路。

  学生再次列出故事的情节思路,并互相交流、完善。

  教师预设:

  (其中有些还可细分,如:偷吃仙桃时,孙悟空先在树下摘吃,后来又脱掉冠服跳上树吃。)

  5.教师小结:我们在记事时,为了它的完整性,就要思考事件的要素。同时,也要想想事情的经过有几个主要阶段,并将这些材料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这样,我们的叙事才能清楚明白。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方式提示学生记事要以清楚、明白为基础,并为写作任务搭起框架,绘出“主干”。

  6.完成写作:请同学们依据所列情节思路,完成故事的写作。

  (三)探究方法,实现“具体、生动”

  1.通过交流、展示,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叙事过于概括,难以吸引读者的问题。指出:叙事过程中,仅仅是能够把事情讲明白还远远不够,如果想让故事吸引人,使人爱读,则需要展开重要情节,详述事情经过。

  2.探讨方法。

  请同学们想想并相互交流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用文字把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引人入胜?

  预设:为事件的主干“添枝加叶”:将桃的样子、悟空垂涎欲滴的样子、偷桃时的不安心理、吃桃时的贪婪模样等细节,做细致刻画。要多角度全方位关注所写对象的信息:颜色、姿态、质地、容貌、神情、服饰、地点、种类等,一定程度而言,我们传递的信息越丰富,表达就越具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初步做到具体生动。

  3.修改作品。

  请同学们再次观看一遍视频,然后,对所写作品加以修改,使之生动、具体。写完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运用方法,加以实践。

  4.总结方法。

  教师巡视,查看同学们的写作情况,将精彩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后面方法讲解的示例,并结合《西游记》原著中的精彩细节描写来总结方法。

  预设:(1)恰当的修饰语(如:“熟透了的”大桃;大圣“一个翻身”跃上树)

  (2)具体可感的词语(如:孙悟空“摘”下一个桃子,不如孙悟空“拽”下一个桃子具体可感)

  (3)修辞手法(如:原著中作者写到:“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先熟的酡颜醉脸,还生的带蒂青皮”,“左右楼台并馆舍,盈空常见罩云霓”,这就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桃林之美、仙桃的诱人刻画得如在目前。)

  (4)侧面描写(如:“看着硕大的桃子,听着土地公公讲桃子的神奇功效,孙悟空馋得要命”,不如“看着硕大的桃子,听着土地公公讲桃子的神奇功效,孙悟空两眼放光、口水直流,手不自觉地直往桃子上伸。”后一句从侧面呈现出孙悟空馋的模样,生动具体。)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加以实践的基础上,补充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做到叙事生动、具体。

  (四)课堂总结

  初一阶段,我们要培养自己记事的能力,今天我们通过完成写作任务,主要学*了两点:首先要做到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讲述明白。第二,在叙事过程中要做到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希望同学们将今天所学内化为能力,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

  (五)布置作业

  1.用本课所总结的方法将自己的课堂*作做出修改,使之完善,并完成故事的写作。(注意:叙述完整清楚、条理清晰、具体生动。字数:不少于500字)

  2.做课本第二单元的写作实践练*一。

  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读起来让人兴味索然,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3.在自己的观察笔记中选择一篇记事的文章加以修改,要求同作业一。

  (注:作业一必做,作业二和作业三可任选其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学*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中查找到的资料。

  3.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把济南和北*、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教师点拨: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之所以用北*、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几个画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相互交流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

  (四)语言运用与品味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请学生展示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品析课文,思考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我认为 是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它妙在 。

  2.教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贴切。

  举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重点分析:被风儿吹动;害了羞。

  (2)词语选用上十分讲究。

  举例: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五)活动学*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

  2.说说自己家乡冬天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3.《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体会表达效果。

  2.小写作《校园的冬天》,400字左右,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效果。2.课堂知识的学以致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白文、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3.学*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2.学*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朗读时的白文断句以及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咏雪》认识了两孩子,感受到了他们的聪慧,领会到了语言的优美。今天我们再来通过《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来认识另一个孩子──元方。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请一名学生上台书写课题,大家读题目,说说题目什么意思。

  教师利用课件,解读孩子会出现问题的“期”字:出示“期”字由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给出这个字偏旁的演变和批注。学生总结“期”字的意思,得出题目正确的解释。

  教师进一步追问:请学生们根据题目猜一猜文章会写些什么?

  学生大胆想象,猜测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为后文的学*做铺垫。

  (二)多方式朗读,感知内容

  带领学生多方式读文,理解内容,与最初对内容的猜测找异同点。

  1.教师向学生展示课件《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白文(竖版)。

  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2.教师展示《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集体朗读。之后挑战课文的繁体版进行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各组比读。

  【设计意图】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兴趣。

  3.概括故事。

  教师设题: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提示:人物和事件。)

  一句话: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友人迟到责怪陈太丘,并对子骂父,元方据理反驳。

  4.明确题目作用。

  将概括的内容与猜想内容比较,明确这篇文章真正主要写的是元方。

  教师提问:题目和元方有什么关系呢?(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理清人物的主次关系,明确题目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1.整体感知元方性格。

  《咏雪》中的孩子咏雪有智慧,善于表达,语言优美,所以被选入《世说新语》的《言语》门。那么,本文中的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不喜欢元方?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元方的特点。(元方特点:讲信明礼的、聪明的、不卑不亢,敢于指出他人问题,敢于捍卫亲人尊严,有良好家教。)

  2.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元方也像《咏雪》中两个孩子一样机智聪明,也是善于说话,但作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编入《言语》呢?本文重点是在说元方的语言精彩吗?

  教师课件给出本文的出处《方正》,解释什么是“方正”。

  (1)读文章,提取表现人物方正的句子

  学生读文章,找出描写元方语言、动作中表现方正的语句,填表格中,进行分析表述。

  依据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这句语言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元方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他有良好的家教;对于有错在身,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还怒骂别人的友人,年纪小小的元方据理抗辩,有理有据公正客观地批判别人,同时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可见他的“方正”之气。

  依据元方语言中“家君”一词,作为谦辞的使用,体现元方的明礼。进而引导学生找出友人的一个用词“尊君”,结合课后*题理解古代汉语中大量的谦辞和敬辞的使用。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汉语中的“敬辞”与“谦辞”。

  引导学生用表格中的两个字,概括元方方正的表现,学生能够提取“信”“礼”两个字,指明正是因为他讲信明礼,所以才将本文选入《方正》门。

  (2)运用朗读表演,表现方正。

  如何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的元方的方正呢?请同学们用脚本批注的方法,从人物的表情、心理、语气、语速等方面,分析元方和友人的两次对话,之后学生个人展示,分角色小组展示,换角色演读展示,通过语气、节奏、重音等将人物的方正特点朗读出来。

  举例:父亲的友人理直气壮,觉得自己一点儿错没有,于是怒目圆瞪、声调高昂、义愤填膺指责别人不失信,傲慢无礼。对于自己不守时,避而不谈,把矛头都指向陈太丘,狂躁气愤地骂了陈太丘。

  举例:元方很气愤,心想这人太缺德了,但是它没有急躁,而是冷静机智的回击父亲的友人。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批注,最后,通过对话演读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3)探究动作,评析元方是如何做到方正的。

  教师提问:既然元方为人很方正,那么对于“友人惭,下车引之”的举动,“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学生能够言之有理的陈述自己的见解“失礼”“不失礼”均可。

  (四)把握主题,领会编者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世说新语》中有众多篇目,编者为什么要选出自《言语》的《咏雪》和出自《方正》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让我们学*呢?这两篇文让我们有什么收获启示?

  两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有年少聪明、智慧的孩子,有的孩子擅长优美的语言,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有的孩子正直、讲信明礼,有很好的道德修养。编者希望我们新一代少年聪明智慧,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这是编者对我们的期待。

  教师送给同学们的话:与诚信为伴,做品行正直的人!同礼节为友,传祖国文明精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成语。

  3.阅读《世说新语》中《乘船》《孔融让梨》《望梅止渴》等小故事。

  【设计意图】强化积累,拓展阅读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掌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想,保存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管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存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局部,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标明,化石还局部保管着生命有机物的剩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置: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身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一起研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置,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时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考虑。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局部,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说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考虑(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考虑,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沛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掌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歌。

  2、学*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重点语句。

  2.体味作者学*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设计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设计学生活动,模拟聋哑人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

  1.教师导入

  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磨难,面对绝境,我们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迎难而上?很多人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邰丽华和她的团队以聋哑之身演绎《千手观音》,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绚烂;贝多芬以残疾之躯谱写《命运交响曲》,让我们领略生命的辉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看看命运多舛的海伦·凯勒如何焕发生命的光彩。我们先看一段介绍海伦·凯勒的视频。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作者简介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再塑生命的人作者介绍。

  【设计意图】

  为人物分析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

  导入:是谁让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小女孩成就了这样一段生命的传奇呢?

  我们朗读《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文章写了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之间的哪些事?

  明确:海伦·凯勒初识安妮·莎莉文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

  2.阅读课文“杯”与“水”部分,布置下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莎莉文老师在教育海伦·凯勒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阻碍?

  明确:海伦·凯勒在学*“杯”和“水”的过程当中遇到了理解的困难,与老师发生了争执,陷入了迷茫、困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引导理清文章思路,简明扼要表达。

  (三)内容探究

  1.谈谈你对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的认识。

  教师播放微课感受水感受爱。

  明确:

  海伦·凯勒: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悟性极高、情感丰富。

  安妮·莎莉文老师:善解人意、讲究方式、充满爱心、耐心细致。

  2.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理解。

  明确:“重塑生命”的历程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通过重点段落的感知体会“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能全面思考。

  (四)语言探究

  教师引导:

  本文文字流畅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善思好学的性格和追求。

  教师布置问题:

  找出本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示例:

  句子: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赏析:这句话表面是写文字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实则暗示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哑人看到了“光明、快乐、希望”,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自己是最幸福的。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写法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文章前4段写了什么内容?文章前4段都没有安排安妮·莎莉文老师出场,这部分文字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最重要一天”的分量;同时,也给读者留有阅读期待,让人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恰当的铺垫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六)活动学*

  1.布置课外任务。

  搜集古今中外身残志坚人物的故事,感受其优秀品质。

  2.活动──体验“黑色世界”

  参看文本文件再塑生命的人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尊重并关爱残疾人群体,学*他们勇敢、坚强的品质;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体验没有光明的世界,珍惜光明,爱护生命。

  (七)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

  参考再塑生命的人同步检测。

  2.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写读后感。

  【设计意图】

  1.基础知识巩固。

  2.让学生全面了解海伦·凯勒,并能从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本文学*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中,提高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性。

  [能力目标]

  1.学*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喧嚣(xiāo)狩(shòu)猎篡(cuàn)夺

  窸(xī)窣(sū)气氛(fēn)吮(shǔn)吸静谧(mì)

  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颚(è)

  喙(huì)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性)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1、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2、学*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蝉》)

  一、预*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一。

  3、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xx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6、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思路

  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教学目标

  ①课文分析:本文写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教学本文,要让学生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意识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怎样看待友谊,怎样看待物质利益,怎样更好的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怎样消除我们与父辈之间的隔膜。

  ②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1)班学生语文成绩处于中等水*,在朗读与发散思维能力方面尚有欠缺。希望通过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要领,能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并能根据教师引导,发现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思考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

  三、课前准备

  学生

  ①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时就“金钱与友谊”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①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品味文章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现在我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些金银珠宝,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呢?(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能没钱。没有人认为金钱很重要,金钱是万能的吗?

  (大屏幕投影出示学生的观点,请作者读一读)

  “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我看来,友谊是建起人类沟通的桥梁,友谊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友谊的重要性是金钱无法比拟的。”

  “在人生当中,拥有几份真正的友谊,比拥有金钱更有意义。拥有友谊,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的朋友会来帮助你;拥有友谊,让你的生活更加快乐;拥有友谊,你的人生才会更加显现出自我价值。”

  “如果你没有了金钱,你可以得到真心朋友的帮助,马克思年轻时就是靠朋友救济才度过难关的,不是还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吗?但是如果你没有了友谊,就算有金钱,也会感到很孤单。”

  “友谊和金钱对我都很重要。没有友谊,生活将失去色彩,孤独和寂寞将始终缠绕着自己;没有金钱,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没有生存,何谈享受。”

  的确,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这足以表现友情无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好,今天我们来共同学*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2.教师板书课题,并检查预*。

  3.初步感知课文

  ①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板书)

  ②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③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4.精读赏析

  ⑴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⑵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礼物应不应该送?(分甲、乙展开辩论)

  ②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

  老师小结:

  甲该送:情比物重要

  乙不该送:父母送给自己的礼物怎么能回使友谊变得俗气。这对父母的不尊重。

  答:“我”不是随便送,是送给好朋友,转送他人并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礼物。而是万芳特别喜欢(她也不是因为名贵而喜欢,而是造型别致,美观)这并不庸俗。

  (过渡)我不知道木雕贵重而把它送给朋友,现在我知道了“贵重”,却要向朋友讨回(当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与朋友的情谊不如木雕贵重吗?

  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

  [小结]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试想连命都可以送,还有什么不可以送的啊?(江湖义气除外)当今社会有多少重情轻财,他们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为困难的下岗职工送去生活费,为失去父母的孩子资助学*费用,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对文章的主题已经有了鲜明的认识,那就是羚羊有价情谊无价,但现实毕竟是现实,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被人误解,内心很委屈的经历,说一说。

  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人生活在这样世界里,不可避免的与人交往,理解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们之间都需要理解,理解是永恒的话题。(出示)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忧愁。

  5.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6.作业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五、小结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默读,然后集中讨论我与父母冲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虽然学生也是积极参与讨论,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纸,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改为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妈妈”这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发言越来越积极,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这场家庭纠纷。“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圆滑世故;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在评议和争论中发现、理解、把握。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六、板书

  点评:

  这堂课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从“初步感知”到“精读赏析”,最后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反思”,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相辅相成,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旁批诗文,理清文章思路。

  2.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3.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朗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利用默读批注,感知理解诗文内容。

  2.设计对比诵读两首散文诗,体会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活动,介绍作者

  这节课我们来学*《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两首散文诗。谁来介绍一下这两首诗的作者?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泰戈尔曾两次访问过中国。访问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译成汉语。当时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散文诗,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散文诗。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冰心可以说是受惠于泰戈尔最深的“私淑弟子”了。受泰戈作品的影响,冰心的创作走向温柔的`爱的吟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欣赏朗诵《金色花》《荷叶·母亲》感受他们作品的异同。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朗读比赛。优秀的诗文是“诗中有画”的,这两首散文诗也不例外,每首诗都蕴含着几幅精美的画面,我们这次朗诵比赛的内容是:每组同学从两首诗文里各选一幅“画面”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设计活动,激发兴趣,引入本课。

  (二)自主阅读,批注“画面”,感知内容

  接下来,让我们朗读诗文,请大家拿起笔去文中寻找优美的“画面”,并在旁批处给“画面”拟个小标题,然后咱们比一比谁拟的题目最美。

  (学生默读批注文章,全班讨论,选出最佳标题。)

  示例:《金色花》:第一幅:母亲祷告,“我”为她散发香气。第二幅:母亲读书,“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第三幅:母亲拿灯去牛棚,“我”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荷叶·母亲》:第一幅:花瑞人祥回忆莲花白。第二幅:白莲凋零红莲亭亭。第三幅:雨打风摆红莲欹斜。第四幅:荷叶护莲尽显母爱。

  【设计意图】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三)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比较异同

  每幅画面都有了一个诗意的标题,如何能读出诗意的美呢?先让我们以组为单位边品味“画面”边填写《“画面”对比阅读表》,然后组内朗读,准备展示。

  “画面”对比阅读表

  (学生合作填写表格,朗读所选“画面”。)

  示例:

  【设计意图】训练朗读技巧;体会两首诗语言风格和情感的不同。

  (四)展示表格,比赛诵读,体会情感

  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请各组依次展示自己的表格并进行解说,然后诵读本组所选的“图画”。

  (分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着重从重音、停连、节奏、语气、情感等方面评价。评出特色,颁发奖状。)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提高把握感情基调能力;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可以知道,两篇文章可以从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课下我们可以将泰戈尔的《飞鸟集》与冰心的《繁星》《春水》进行对比阅读。也可以将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作业:课外阅读《飞鸟集》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同之处。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5

  一、定位

  本课的教学,要实现如下目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并学*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本文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合作学*、共同探究等活动,获得选材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益的生命启迪。另外,根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当今学生只知索取爱,不知奉献爱,“孝道”的传统道德意识普遍薄弱的现状,特拟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树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观。

  二、切入

  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兴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师讲述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

  3.学生体验家庭亲情:尊老爱幼。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散步》的作者)的温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儿孝”的氛围吧。

  三、探究

  诵读设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色。

  学生概括读了课文后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题、选材、语言等。1.唤起社会“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2.以小见大的选材特点;3.对称整饬的语言美……)

  跳读理解:“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性情怎么样;母亲性情怎样;儿子性情怎么样(“我”:孝,妻子:顺,母亲:慈,儿子:听话)

  品读探讨:

  1.合作探究

  探讨《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写的诗意美和语言美:

  (1)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劝母亲散步、又熬过一冬、委屈儿子、背母亲;妻子:温柔贤惠:在外面,总听我的;儿子:听话: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改变主意)。他们真诚善良,温和、谦让、体贴,是***的典范]。

  (2)文章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样的景物描写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两处: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第二处是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菜花、桑树、鱼塘……,这些景物蕴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给人的感受是诗意般的美。]

  (3)文章的语言美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试作分析。[一是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二是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仅供参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其实,我们还可以读出儒家传统文化在这里的投影。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以孝为先,信奉天下为公。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也正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所在。)三是句式对称整饬:“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语意对举与反衬,于*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韵味无穷]。

  探究文章选材特点:作者独具匠心,聚焦祖孙三代散步的*凡小事,唤起人们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

  2.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合作探究学*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和补充。教师也参与其中,或引导或补充,与学生*等对话。

  教师小结:我们从《散步》这篇散文中品味了洋溢其中的人性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也学到了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那么除此以外,读了莫怀戚的这篇短文,你的心灵你的思想又受到怎样的触动呢?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记得唐代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结天下人之心愿”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了关爱,而我们又回报给父母了多少呢?疼爱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孝敬老人则不容易做到。学了本课,你的思想和今后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交流一下。

  细读感悟

  1.组合作交流

  (1)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人呢?

  (2)你的父母给予了你千般的爱,万般的宠,那么你做过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呢?

  (3)你看到或听到过哪些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事?

  (4)我县电视台要采访我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典型学生,如果你被采访,你想说些什么?

  2.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探究成果,并接受他人的质疑和补充。评选出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十位典型

  四、拓展

  1.课外阅读“古今孝道”故事。

  2.两周后召开“我最孝”班会。

  3.月底召开“古今之孝”故事会(吴孟代亲供蚊噬、黄庭坚为母洗溺器、**为母洗内裤……)。

  4.阅读课外书:读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5)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菁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教学难点:

  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并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本节课会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将事件叙述清楚明白、生动具体的方法。

  2.写作部分相对独立,又要与阅读教学相互配合,本课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所选材料立足教材及课外名著,促进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3.写作素材为电视剧《西游记》中剧情,一方面学生较为熟悉,方便写作;另一方面,写作内容有意思,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4.突出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思考、写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授之以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活动,话语导入

  导语:入学以来,我们一直认真观察、体验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是一种良好的*惯,也是我们在写作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同学们在记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能有所提高。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这节课的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节用文字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明确本课学*目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引入新课。

  (二)观看剧情,列情节思路

  1.学生观看86版电视剧《西游记》第3集中孙悟空被派看守蟠桃园,偷吃仙桃的情节(时长:5分33秒)。看完后,请同学们先列出写作的情节思路。

  注:

  本集主要内容为“大圣闹天宫”: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前往花果山招安孙悟空,封他作齐天大圣。玉帝担心孙悟空闲游生事,便派他看守蟠桃园。王母娘娘蟠桃会没有邀请孙悟空,惹怒了他。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天兵天将与之展开激战,但无法降伏他。最后太上老君将悟空带回,投入八卦炉中,用三味真火烧炼。不料猴王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盛怒之下,打上灵霄宝殿。

  学生观看的视频是截取的本集中一个较完整的情节:玉帝被告知孙悟空整日闲游,与众仙称兄道弟,怕他惹是生非,便派他去看守蟠桃园(时长:33秒);入园后,土地神为孙悟空介绍仙桃的神奇功效(时长:3分13秒);孙悟空忍不住偷吃仙桃(时长:2分05秒);吃完仙桃悟空变成一个仙桃睡去(时长:17秒)。

  【设计意图】确定写作的情节思路,将事件讲完整,将经过讲清楚。

  2.通过展示、交流,发现所呈现的问题。

  3.通过回顾六要素知识,及分析《散步》情节作为样例,使学生能列出理想的情节思路。

  (1)知识回顾。

  我们在记叙事件时,最基本的一点是把事情讲清楚,这就要求下笔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清楚,并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首先,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时空内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其意义和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往往有交代的必要;其次,事件的“起因”(事件是怎样引起的)如不交代清楚,就会令人产生疑惑,不明就里;再者,“经过”是事件的主体,是叙述的重心,要重点写,写详细些;最后,“结果”是事件自然而然的收束,没有它整个故事就是不完整的。当然,贯穿故事过程的主人公必不可少。

  (2)分析课文样例。

  《散步》情节

  4.再次列出情节思路。

  学生再次列出故事的情节思路,并互相交流、完善。

  教师预设:

  (其中有些还可细分,如:偷吃仙桃时,孙悟空先在树下摘吃,后来又脱掉冠服跳上树吃。)

  5.教师小结:我们在记事时,为了它的完整性,就要思考事件的要素。同时,也要想想事情的经过有几个主要阶段,并将这些材料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这样,我们的叙事才能清楚明白。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方式提示学生记事要以清楚、明白为基础,并为写作任务搭起框架,绘出“主干”。

  6.完成写作:请同学们依据所列情节思路,完成故事的写作。

  (三)探究方法,实现“具体、生动”

  1.通过交流、展示,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叙事过于概括,难以吸引读者的问题。指出:叙事过程中,仅仅是能够把事情讲明白还远远不够,如果想让故事吸引人,使人爱读,则需要展开重要情节,详述事情经过。

  2.探讨方法。

  请同学们想想并相互交流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用文字把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引人入胜?

  预设:为事件的主干“添枝加叶”:将桃的样子、悟空垂涎欲滴的样子、偷桃时的不安心理、吃桃时的贪婪模样等细节,做细致刻画。要多角度全方位关注所写对象的信息:颜色、姿态、质地、容貌、神情、服饰、地点、种类等,一定程度而言,我们传递的信息越丰富,表达就越具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初步做到具体生动。

  3.修改作品。

  请同学们再次观看一遍视频,然后,对所写作品加以修改,使之生动、具体。写完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运用方法,加以实践。

  4.总结方法。

  教师巡视,查看同学们的写作情况,将精彩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后面方法讲解的示例,并结合《西游记》原著中的精彩细节描写来总结方法。

  预设:(1)恰当的修饰语(如:“熟透了的”大桃;大圣“一个翻身”跃上树)

  (2)具体可感的.词语(如:孙悟空“摘”下一个桃子,不如孙悟空“拽”下一个桃子具体可感)

  (3)修辞手法(如:原著中作者写到:“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先熟的酡颜醉脸,还生的带蒂青皮”,“左右楼台并馆舍,盈空常见罩云霓”,这就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桃林之美、仙桃的诱人刻画得如在目前。)

  (4)侧面描写(如:“看着硕大的桃子,听着土地公公讲桃子的神奇功效,孙悟空馋得要命”,不如“看着硕大的桃子,听着土地公公讲桃子的神奇功效,孙悟空两眼放光、口水直流,手不自觉地直往桃子上伸。”后一句从侧面呈现出孙悟空馋的模样,生动具体。)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加以实践的基础上,补充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做到叙事生动、具体。

  (四)课堂总结

  初一阶段,我们要培养自己记事的能力,今天我们通过完成写作任务,主要学*了两点:首先要做到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讲述明白。第二,在叙事过程中要做到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希望同学们将今天所学内化为能力,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

  (五)布置作业

  1.用本课所总结的方法将自己的课堂*作做出修改,使之完善,并完成故事的写作。(注意:叙述完整清楚、条理清晰、具体生动。字数:不少于500字)

  2.做课本第二单元的写作实践练*一。

  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读起来让人兴味索然,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3.在自己的观察笔记中选择一篇记事的文章加以修改,要求同作业一。

  (注:作业一必做,作业二和作业三可任选其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3.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部分剧本提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明确任务

  1.学生观看央视公益广告《老人更需要儿女的陪伴》《别让等待成为遗憾》谈感受,明确公益广告就是要向社会发出呼吁或者号召,引导社会风气。

  2.关爱老人是当今的热点,社区要开展“关爱老人”宣传日,希望咱们学校能够帮忙策划些形式新颖、宣传效果好的节目,助力社区活动。受公益广告的启发,老师想请同学们帮社区做个公益广告剧本,拍成视频放到社区网站,效果应该不错。刚好,今天我们要学*的《散步》就是这一类的文章,同学们帮老师看看这个素材有没有改编的价值。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方式朗读,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任务一:确定文本的使用价值。

  1.朗读,说出文章写了什么事,重点是什么。

  2.在文中圈画或标注散步前后,“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原因,发掘出文章蕴含的值得宣传的品质、情感、精神等。

  5.全班交流,确定主题并填写。

  预设:

  交流第一阶段,基本能够说出“亲情”“孝顺”,但说不出“责任”“生命”。

  交流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六段,体会“我”的心理,学生会关注到“责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谁的责任,什么责任,“我”对这份责任的态度。学生会顺利体会到中年人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也可以顺便解决“就是整个世界”的理解

  预设主题:孝顺;尊老爱幼;亲情;中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家庭和睦。

  任务二:确定片名。

  1.带着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全班有感情朗读全文,酝酿一个别致的片名。

  2.交流自己拟的名字并陈述理由。

  预设

  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要提示,可以从内容、主旨的角度拟。可能还是打不开思路,进一步提示学生从事件要素(人物、时间、地点、环境、事件的关键环节,事件的波折等)的角度展开,注意贴*主题。

  从内容角度拟的剧名:

  《背》:这个故事的重点是“背”,同时“背”容易让人联想到责任。

  《一家人》:其实这就是一个一家人怎样和睦相处的故事,“一家人”温馨美好,体现着亲情。

  《三代》:故事讲的是“爱”在三代人之间流淌的动人故事,揭示的是人类生命轮回中独有人性光辉。

  《初春的田野上》:这是故事的地点,但是却被作者渲染出了象征的意味,象征生命的美好与蓬勃,象征亲情的美好,象征和谐家庭的幸福。

  从主旨角度拟的剧名:

  《孝顺》《尊老爱幼》《和睦》《责任》《亲情》《生命》等。

  任务三:撰写人物说明。

  1.列出人物,按照人物分角色表演读,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预设问题:学生可定会提出妻子没有语言怎么办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体会,是不是没有语言就没有态度,学生会发现妻子懂得维护丈夫的面子,在分歧面前贤惠明理。

  对于一些学生,母亲的善解人意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立足分歧造成矛盾的角度想想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立足于不让儿子觉得歉疚不安,也为了不让儿子非要坚持走大路而闹得大家不高兴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母亲要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我”:有鲜明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爱自己的儿子,但知道更应该孝顺时日不多的母亲。

  母亲:慈爱、善解人意。

  妻子:贤惠。

  儿子:活泼可爱,聪慧懂事。

  剧本提纲:

  【设计意图】以任务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剧本提纲。

  2.上网观看央视公益广告《妈妈的谎言》《洗脚》《筷子的故事》,注意从中受到启发,为继续修改剧本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于1925年1月写的一篇散文诗,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鲁迅的文章过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得较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的教材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太大,过分强调鲁迅革命性、战斗性的一面,所以选的鲁迅作品往往充满了“火药味”,这使学生读了不少鲁迅作品,到头来却并不喜欢鲁迅。其实,鲁迅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间至爱真情的感人作品,这次教材选编的《风筝》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风筝》为我们讲述的是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误解,有阴云,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教学设想】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课后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等进行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新课

  a.作者简介。

  b.生字释词(点击幻灯片)

  三、感知

  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课文或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

  四、质疑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五、拓展

  练笔:如何看待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下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内容,从中我们了解了儿童时候鲁迅先生与他小兄弟之间的亲情,但从现在看来,鲁迅先生却是一看到风筝,就想起儿时对小兄弟放风筝和做风筝的态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那后来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心情有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二、合作探究

  [设疑探究](1~4段)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课件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提示:把风筝看作春天的象征)

  ③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教师小结]

  ①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②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③看得出神、惊呼跳跃……从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朗读研讨](5~12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注意朗读时的语速和情感。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学生朗读时教师细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水*)

  引导问题探究,解决好如下问题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课件出示问题:

  A.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B.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C.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互动小结]

  这一幕,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文中“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但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的榜样。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体验拓展

  1.阅读周粲的《满天的风筝》,将他的这篇文章和本问**比较,看看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何不同?

  2.现在离周六还有X天时间,请大家抽空做个风筝,一起来操场上放风筝。

  【教学感悟】

  《风筝》一文,意蕴丰富,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使读者面对同样的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我提倡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以人为本。教学中拟让学生反复阅读,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合作探究,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1、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2、学*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蝉》)

  一、预*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一。

  3、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xx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6、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掌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想,保存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管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存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局部,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标明,化石还局部保管着生命有机物的剩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置: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身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一起研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置,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时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考虑。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局部,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说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考虑(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考虑,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沛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掌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歌。

  2、学*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学*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中查找到的资料。

  3.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把济南和北*、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教师点拨: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之所以用北*、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几个画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相互交流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

  (四)语言运用与品味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请学生展示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品析课文,思考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我认为 是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它妙在 。

  2.教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贴切。

  举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重点分析:被风儿吹动;害了羞。

  (2)词语选用上十分讲究。

  举例: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五)活动学*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

  2.说说自己家乡冬天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3.《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体会表达效果。

  2.小写作《校园的冬天》,400字左右,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效果。2.课堂知识的学以致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白文、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3.学*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2.学*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朗读时的白文断句以及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咏雪》认识了两孩子,感受到了他们的聪慧,领会到了语言的优美。今天我们再来通过《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来认识另一个孩子──元方。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请一名学生上台书写课题,大家读题目,说说题目什么意思。

  教师利用课件,解读孩子会出现问题的“期”字:出示“期”字由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给出这个字偏旁的演变和批注。学生总结“期”字的意思,得出题目正确的解释。

  教师进一步追问:请学生们根据题目猜一猜文章会写些什么?

  学生大胆想象,猜测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为后文的学*做铺垫。

  (二)多方式朗读,感知内容

  带领学生多方式读文,理解内容,与最初对内容的'猜测找异同点。

  1.教师向学生展示课件《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白文(竖版)。

  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2.教师展示《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集体朗读。之后挑战课文的繁体版进行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各组比读。

  【设计意图】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兴趣。

  3.概括故事。

  教师设题: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提示:人物和事件。)

  一句话: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友人迟到责怪陈太丘,并对子骂父,元方据理反驳。

  4.明确题目作用。

  将概括的内容与猜想内容比较,明确这篇文章真正主要写的是元方。

  教师提问:题目和元方有什么关系呢?(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理清人物的主次关系,明确题目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1.整体感知元方性格。

  《咏雪》中的孩子咏雪有智慧,善于表达,语言优美,所以被选入《世说新语》的《言语》门。那么,本文中的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不喜欢元方?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元方的特点。(元方特点:讲信明礼的、聪明的、不卑不亢,敢于指出他人问题,敢于捍卫亲人尊严,有良好家教。)

  2.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元方也像《咏雪》中两个孩子一样机智聪明,也是善于说话,但作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编入《言语》呢?本文重点是在说元方的语言精彩吗?

  教师课件给出本文的出处《方正》,解释什么是“方正”。

  (1)读文章,提取表现人物方正的句子

  学生读文章,找出描写元方语言、动作中表现方正的语句,填表格中,进行分析表述。

  依据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这句语言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元方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他有良好的家教;对于有错在身,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还怒骂别人的友人,年纪小小的元方据理抗辩,有理有据公正客观地批判别人,同时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可见他的“方正”之气。

  依据元方语言中“家君”一词,作为谦辞的使用,体现元方的明礼。进而引导学生找出友人的一个用词“尊君”,结合课后*题理解古代汉语中大量的谦辞和敬辞的使用。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汉语中的“敬辞”与“谦辞”。

  引导学生用表格中的两个字,概括元方方正的表现,学生能够提取“信”“礼”两个字,指明正是因为他讲信明礼,所以才将本文选入《方正》门。

  (2)运用朗读表演,表现方正。

  如何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的元方的方正呢?请同学们用脚本批注的方法,从人物的表情、心理、语气、语速等方面,分析元方和友人的两次对话,之后学生个人展示,分角色小组展示,换角色演读展示,通过语气、节奏、重音等将人物的方正特点朗读出来。

  举例:父亲的友人理直气壮,觉得自己一点儿错没有,于是怒目圆瞪、声调高昂、义愤填膺指责别人不失信,傲慢无礼。对于自己不守时,避而不谈,把矛头都指向陈太丘,狂躁气愤地骂了陈太丘。

  举例:元方很气愤,心想这人太缺德了,但是它没有急躁,而是冷静机智的回击父亲的友人。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批注,最后,通过对话演读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3)探究动作,评析元方是如何做到方正的。

  教师提问:既然元方为人很方正,那么对于“友人惭,下车引之”的举动,“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学生能够言之有理的陈述自己的见解“失礼”“不失礼”均可。

  (四)把握主题,领会编者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世说新语》中有众多篇目,编者为什么要选出自《言语》的《咏雪》和出自《方正》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让我们学*呢?这两篇文让我们有什么收获启示?

  两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有年少聪明、智慧的孩子,有的孩子擅长优美的语言,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有的孩子正直、讲信明礼,有很好的道德修养。编者希望我们新一代少年聪明智慧,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这是编者对我们的期待。

  教师送给同学们的话:与诚信为伴,做品行正直的人!同礼节为友,传祖国文明精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成语。

  3.阅读《世说新语》中《乘船》《孔融让梨》《望梅止渴》等小故事。

  【设计意图】强化积累,拓展阅读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本文学*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中,提高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性。

  [能力目标]

  1.学*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喧嚣(xiāo)狩(shòu)猎篡(cuàn)夺

  窸(xī)窣(sū)气氛(fēn)吮(shǔn)吸静谧(mì)

  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颚(è)

  喙(huì)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性)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白文朗读、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的方法,把握人物情感,学会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学*古人的聪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2.学*摹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朗读时的白文断句,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课件。提问: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两个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聪明、机智。)

  今天,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中的《咏雪》,来认识两个孩子,看一看这两个孩子与司马光和曹冲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朗读,理解内容

  1.教师展示《咏雪》的白文(竖版)的课件给学生。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

  学生自由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兴趣。

  2.教师展示《咏雪》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集体朗读,感受有标点的文章阅读在朗读时,要比白文的一读到底,顺畅、舒服、意思明了,断句和标点符号帮助自己更好地通过语气、节奏感受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感受白文朗读与标点文朗读的区别。

  3.教师展示《咏雪》的课本版课件给学生。男女生比赛读,各组比读,谈横版与竖版书写阅读的区别。(现代汉语的语言书写*惯是从左往右书写,而古代文言文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书写。)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文章的版式与现代的不同。

  4.概括故事。

  教师设题: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成表格问题,然后将表格内容组织成一句话。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咏雪》教学设计

  人物:谢太傅、兄子、兄女(谢道韫)

  情况:下雪日谢家聚会,谢太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

  做的事情:兄女分别咏雪。

  组织成一句话:下雪日谢家聚会,谢太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兄子、兄女分别咏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简单基本概括的能力。

  (三)围绕“咏”字,把握情感

  1.析“咏”解题。

  教师通过展示“咏”字由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知道“咏”的本意,由此学生知道“咏”的引申义:深情地抒发,表达,即赞颂。由此完成对题目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质疑,为后文的学*做铺垫。

  2.赏读咏雪句子,把握人物情感。

  (1)请同学们在文中用横线划出兄子、兄女二人咏雪的句子并朗读。

  (2)学生运用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两个人物朗读咏雪句子时的感情、语气、节奏等,并用演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两句咏雪的句子,一个是兄子胡儿说的,一个是小才女谢道韫的;两个人回答的都是“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句问话。两个孩子回答的时候,没有过多的描述,你能想象两个孩子回答时的神情、心理、语气、语调、节奏等吗?同学们运用脚本批注的方法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落实成文字,写到相应的句子旁边。使作者给我们的这块留白,通过我们的想象丰富起来,精彩起来。同学们可以大胆想象,多元解读。)

  举例:男孩性子急,想问题简单,只抢占第一个答题名额,所以他会很骄傲地快速地高声脱口而出;而女孩相对较沉稳,性格内向些,深思熟虑之后,自信地微笑着,不徐不疾地说。

  分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中,在全班中演读展示。

  【设计意图】巩固脚本批注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书写和演读,给孩子们充分的展露自己才能的舞台,提高文言文学*的兴趣。

  (3)体会文中人物对咏雪的句子的评价。

  教师提问:谢太傅更赞赏谁的咏雪句子?

  请学生们用曲线,划出描写谢太傅表情动作的句子并朗读。体会揣摩谢太傅对两个孩子咏雪句子的评价。

  教师提问:其实两个人都很聪明,一个好,另一个更出色,他们为什么这样优秀?

  教师课件出示谢太傅的学识、家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家庭生活情趣的词句(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大笑乐),加以分析。

  得出:她的家庭是一个温馨、欢乐、融洽的书香之家,正是这样的家庭培养出了如此聪明的孩子。

  分析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背诵、演读的方式,将咏雪故事的场景再现给同学们看。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讨论,更好的理解文章。让学生领会家庭氛围在对人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利用背诵演读,提高学生快速记忆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咏雪句子的评价。

  (1)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哪个好?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括号标出表明作者态度的句子并朗读,之后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对于谢道韫的赞赏之情。

  (2)补充文学常识。

  教师课件出示《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提示学生:“言语”指会说,善于言谈应对。作者正是欣赏谢道韫的这方面才学,才将此文编入《言语》一门。

  【设计意图】明确作者选材的意图,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

  (四)写法探究与活动学*

  教师提问:我们通过读文章知道了这则小故事的内容,知道了这个温馨和乐的大家庭,通过读作者,知道了他的写作意图。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又怎样看呢?你觉得怎样的比喻才是好的比喻呢?

  (教师带着学生分析两个比喻句,一个有形无神,还不是很贴切;另一个既有形又有神,给人一种很诗意的美感。总结得出好的比喻: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有意蕴。)

  学生尝试仿写赞美雪。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咏雪的句子,拓展思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描摹事物的方法,考察学生学*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描摹事物练*:请你任选一样事物进行描写和比喻。

  【设计意图】巩固学*成果。

  (六)板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文情感基调,品味精美语言。

  2.初步感知印度文化和泰戈尔的诗歌特点。

  3.学*和借鉴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法感知课文内容。

  2.用品析讨论法领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3.用合作探究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童真童趣,感受人间至爱真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感悟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想象,鉴赏诗歌,学*和借鉴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2.学*本文托物寄情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品析、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并配合多媒体课件,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本课设置了情境导入、感知学*、品读欣赏、想象练*、活动学*、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2.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欣赏视频课件和反复朗读课文完成的。

  3.通过引导学生品赏语言,感受泰戈尔散文诗的魅力。

  4.利用本课特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刚刚告别了童年,冰心有一句写童年的诗句:“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如梦如幻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的孩子有无穷的想象力。伟大诗人泰戈尔笔下有这样一个印度孩子,他突发奇想,用纯真的童心和奇特的方法表现对母亲的依恋。让我们一起来品读《金色花》,认识这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

  播放情境课文窗前花影、情境课文庭院花香、情境课文牛棚惊喜,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并设计相关问题:

  1.文章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每幅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2.你能各找一个词形容文中孩子和母亲的特点吗?

  (答案见PPT批注)

  【设计意图】

  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特点。

  (三)品读欣赏

  1.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班级小组内讨论:

  (1)作者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2)作者是如何表现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与爱的?画出相关的词语。

  (3)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它给本文蒙上了宗教色彩,烙上了印度文化的印记。找出课文中其他体现宗教色彩的地方,画出相关的词语。

  (问题分析总结见PPT批注)

  2.通过视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播放课文解析巧妙的抒情角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神奇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走*伟大诗人泰戈尔。

  (四)表达练*

  1.教师引导:本文借助“金色花”的形象表达了纯真的母子之爱,这种通过想象,借助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同学们,你想借助什么表达对妈妈的爱呢?让我们也来借用这种方法比赛说说心里话。

  请以“妈妈,我想变成……,当你……的时候,我……”的句式说一句话。

  2.通过以下步骤组织训练:

  (1)学生仿写。

  (2)小组交流。

  (3)全班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既提高想象能力,又提高表达能力。

  (五)语文活动

  1.展开活动

  (1)教师: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用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亲人!爱周围的人乃至一切可爱之人吧!

  (2)组织《牛棚的故事》主题活动。

  2.参考金色花活动设计。(牛棚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

  参考金色花同步检测。

  2.课外活动安排。

  ①读书活动:阅读《新月集》,做读书笔记。

  ②实践活动:回家做一件事让父母感受你对他们的爱。

  【设计意图】

  1.基础检测练*。

  2.引导走*伟大诗人泰戈尔。

  3.让学生感受亲情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②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学生发言,明确: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写作方法探究:

  ⑴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⑵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⑶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⑷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如:《**开天》、《夸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

  2、学生寻找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讲述

  3、关于神话,关于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想象力。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如果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复述有遗漏,教师要提醒学生补充。

  3、跳读课文,划出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设题意图: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描述,是比较能体现作者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动人的地方。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标画出文中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叫“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要求统一。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三、拓展延伸

  你能对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或经过进行新的想像吗?

  四、教师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

  五、作业布置

  发挥想像,请以第一人称“我”叙述女娲见到自己造的人后的喜悦心情说一段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3

  一、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重点语句。

  2.体味作者学*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设计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设计学生活动,模拟聋哑人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

  1.教师导入

  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磨难,面对绝境,我们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迎难而上?很多人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邰丽华和她的团队以聋哑之身演绎《千手观音》,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绚烂;贝多芬以残疾之躯谱写《命运交响曲》,让我们领略生命的辉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看看命运多舛的海伦·凯勒如何焕发生命的光彩。我们先看一段介绍海伦·凯勒的视频。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作者简介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再塑生命的人作者介绍。

  【设计意图】

  为人物分析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

  导入:是谁让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小女孩成就了这样一段生命的传奇呢?

  我们朗读《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文章写了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之间的哪些事?

  明确:海伦·凯勒初识安妮·莎莉文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

  2.阅读课文“杯”与“水”部分,布置下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莎莉文老师在教育海伦·凯勒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阻碍?

  明确:海伦·凯勒在学*“杯”和“水”的过程当中遇到了理解的困难,与老师发生了争执,陷入了迷茫、困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引导理清文章思路,简明扼要表达。

  (三)内容探究

  1.谈谈你对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的认识。

  教师播放微课感受水感受爱。

  明确:

  海伦·凯勒: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悟性极高、情感丰富。

  安妮·莎莉文老师:善解人意、讲究方式、充满爱心、耐心细致。

  2.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理解。

  明确:“重塑生命”的历程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通过重点段落的感知体会“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能全面思考。

  (四)语言探究

  教师引导:

  本文文字流畅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善思好学的性格和追求。

  教师布置问题:

  找出本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示例:

  句子: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赏析:这句话表面是写文字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实则暗示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哑人看到了“光明、快乐、希望”,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自己是最幸福的。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写法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文章前4段写了什么内容?文章前4段都没有安排安妮·莎莉文老师出场,这部分文字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最重要一天”的分量;同时,也给读者留有阅读期待,让人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恰当的铺垫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六)活动学*

  1.布置课外任务。

  搜集古今中外身残志坚人物的故事,感受其优秀品质。

  2.活动──体验“黑色世界”

  参看文本文件再塑生命的人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尊重并关爱残疾人群体,学*他们勇敢、坚强的品质;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体验没有光明的世界,珍惜光明,爱护生命。

  (七)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

  参考再塑生命的人同步检测。

  2.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写读后感。

  【设计意图】

  1.基础知识巩固。

  2.让学生全面了解海伦·凯勒,并能从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4

  一、定位

  本课的教学,要实现如下目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并学*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本文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合作学*、共同探究等活动,获得选材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益的生命启迪。另外,根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当今学生只知索取爱,不知奉献爱,“孝道”的传统道德意识普遍薄弱的现状,特拟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树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观。

  二、切入

  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兴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师讲述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

  3.学生体验家庭亲情:尊老爱幼。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散步》的作者)的温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儿孝”的氛围吧。

  三、探究

  诵读设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色。

  学生概括读了课文后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题、选材、语言等。1.唤起社会“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2.以小见大的选材特点;3.对称整饬的语言美……)

  跳读理解:“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性情怎么样;母亲性情怎样;儿子性情怎么样(“我”:孝,妻子:顺,母亲:慈,儿子:听话)

  品读探讨:

  1.合作探究

  探讨《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写的诗意美和语言美:

  (1)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劝母亲散步、又熬过一冬、委屈儿子、背母亲;妻子:温柔贤惠:在外面,总听我的;儿子:听话: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改变主意)。他们真诚善良,温和、谦让、体贴,是***的典范]。

  (2)文章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样的景物描写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两处: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第二处是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菜花、桑树、鱼塘……,这些景物蕴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给人的感受是诗意般的美。]

  (3)文章的语言美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试作分析。[一是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二是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仅供参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其实,我们还可以读出儒家传统文化在这里的投影。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以孝为先,信奉天下为公。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也正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所在。)三是句式对称整饬:“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语意对举与反衬,于*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韵味无穷]。

  探究文章选材特点:作者独具匠心,聚焦祖孙三代散步的*凡小事,唤起人们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

  2.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合作探究学*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和补充。教师也参与其中,或引导或补充,与学生*等对话。

  教师小结:我们从《散步》这篇散文中品味了洋溢其中的人性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也学到了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那么除此以外,读了莫怀戚的这篇短文,你的心灵你的思想又受到怎样的触动呢?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记得唐代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结天下人之心愿”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了关爱,而我们又回报给父母了多少呢?疼爱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孝敬老人则不容易做到。学了本课,你的思想和今后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交流一下。

  细读感悟

  1.组合作交流

  (1)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人呢?

  (2)你的父母给予了你千般的爱,万般的宠,那么你做过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呢?

  (3)你看到或听到过哪些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事?

  (4)我县电视台要采访我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典型学生,如果你被采访,你想说些什么?

  2.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探究成果,并接受他人的质疑和补充。评选出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十位典型

  四、拓展

  1.课外阅读“古今孝道”故事。

  2.两周后召开“我最孝”班会。

  3.月底召开“古今之孝”故事会(吴孟代亲供蚊噬、黄庭坚为母洗溺器、**为母洗内裤……)。

  4.阅读课外书:读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学*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学会做读书笔记。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课文,疏通文意。

  2、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3、阅读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准备谈自己的读后的感受。

  教师:

  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我的信念》选入鄂教版七下第20课,人教版七下第9课,人教版(五四学制)六下第4课。该文章从居里夫人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工作理念三方面体现了居里夫人的信念。

  一、导入,由居里夫人的画像引出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我们的作家梁衡在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一百周年时写了一篇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相信大家读了之后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尤其是女同学,甚至要把她当成自己的偶像了。

  学生漫谈读后的感受。是什么力量使居里夫人在这百年之后还对我们每一位有着这样的迷人的魅力呢?

  今天我们来学*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范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三、梳理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四、重点研读(5~7段)

  1、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句子、语段,品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⑴ “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⑵ 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⑶ “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⑷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⑸ “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⑹ “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⑺ 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⑻ “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2、品味语言:

  ⑴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⑵ 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五、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六、作业

  1、基础作业:在摘抄本上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拓展作业: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结合《跨越百年的美丽》和学*本文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谈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或给自己的启发。

  3、预*作业:朗读《论语十则》,力争背过前四节。

  【课后记】

  居里夫人大多数学生都很清楚她是谁,通过搜集材料来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感受居里了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课前课后让学生读《居里夫人传》《跨越百年的美丽》,再次感受她伟大的人格魅力,并在生活中学*上学*她的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6)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菁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在设计时,我采用“学、展、练”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朗读。

  一、在组织教学中,采用了简约的设计思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二、在教学实施中,借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

  学生对安塞腰鼓是陌生的,在课的开始我首先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让学生感性认识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积淀。

  三、在教学过程,采用了“学、展、练”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课堂分成了两个板块:板块一:创设情境,感知“安塞腰鼓”的“好”。板块二:感情朗读,品味《安塞腰鼓》的“美”。在每个板块中都设计了“学”和“展”的环节。在板块一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几次,组内交流说说好在哪里,然后在组内交流展示。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很容易找到并做了准确的回答。在板块二中,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说出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让大家感受到它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展示,我还给了学生提示:例如: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在展示环节中,各组发挥小组智慧,采用了男女读、引读、齐读、组间赛读、挑战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把安塞腰鼓的“美”通过朗读展示在大家眼前。

  “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完成“学、展”环节后,我根据这课语言优美的特点,设计了小练笔:以“好一个韵律绳操!”为中心句,以我们的大课间活动“韵律绳操”为内容对个人或场面进行描写。(可以采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这个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可在学生练*中,只有极少的部分学生写出了一段话,看来,对学生*时*作训练的太少了。

  透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在语文课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把“读”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有效的手段,同时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写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在本次磨课活动中,我讲授的是下册第四单元第19、20、21课复*课,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在本课设计中,体现的教学思路。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

  根据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识点确立本节复*课的学*目标:

  1、巩固积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品味语言,理解意蕴深刻的句子。

  4、复*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利用小板块的训练模式复*。

  为了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我将整堂课分为:“整理积累知识”“典型例题剖析”“反馈练*”三大板块。

  1、整理积累知识板块。

  “整理积累知识板块”分为“字词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章内容回顾”三个小板块。

  (1)“字词积累”板块主要是选取三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尤其是易错字词,生字是以给生字加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形式出现,而词语是以解词的形式出现。

  (2)“文学常识积累”板块主要是对该篇文章的'常识知识的积累,如:作品的出处、作者简介等。

  (3)“文章内容回顾”板块主要是采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对文章内容及主旨进行回顾。

  2、“典型例题剖析”板块。

  “典型例题剖析”又分为“品味语言”“赏析景物描写”两个小板块。

  (1)“品味语言”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语言进行品味,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的学*模式,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品味赏析。

  (2)“赏析景物描写”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赏析,同样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的学*模式,对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品味赏析。

  3、“反馈练*”板块。

  “反馈练*”板块是针对本节课的学*任务,有所侧重的设计反馈练*,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反馈练*的内容包括字词检测和课外文段阅读。字词检测是从“字词积累”板块选取易错生字进行检测,课外文段阅读是针对本节课复*的内容,选取相关题型进行检测。

  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赋予特定的任务,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的进程,组织合作学*,安排发言,结对帮教,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讲课,今后在如下方面应有所改进:

  1、练*设计要有层次性。练*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不同水*的题目,将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者,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解决这一类简单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过程中有所收获。

  2、典型例题剖析中的反馈练*,应从不同角度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并且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自己讨论不了的问题,讲知识缺陷或易混的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在没研究之前不讲。所有的教学有学生参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提示和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按照*时*惯的上法,《伤仲永》一文的教学到了最后的感悟阶段,学生们侃侃而谈,什么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教育更重要,什么天才出于勤奋…….就是*时学*成绩不够好,学*不认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还在感叹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个个脸上带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败,难道这篇课文教学意义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掌握必要的字词,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这样简单吗?

  为什么这样贴*学生生活的'道理,同学们这么漠视,如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一个不幸的故事,而我们教学所做的,仅是分析,学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静静的看着全班,面无表情,同学对我反常的表现也十分惊讶,全班静悄悄的,我对着他们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精辟的总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己过”,刚才同学们讲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谈,可是你们的表情告诉我,原来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个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个仲永,你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是不是应学古人,以仲永为镜,明确一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呢,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手上有了本工具书,就忽视了课文里存在的思想意义,那我们的学*是严重本末倒置。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写这样的一个话题:仲永和我之比较。就天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进行比较写下你们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节课的时间,收到这样的一些感悟:天资不够,更需努力,父母关爱很幸福(有的孩子讲起了父母为了自己能好好学*,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与仲永的父母有本质不同,学校教育体系很完备,培养我们的素质很有利,学*环境有优势……在学生发言中,很多同学能结果自己的实际,真诚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语言变得真诚。。。。。。我想,此时此刻,《伤仲永》一文才稍稍实现了其“劝学”之意义。

  语文课需要氛围,与课文相融,与作者共鸣,与自己对话,一切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投入。这半节课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这样能行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教学目标是:学*本文严谨的结构安排,理解、感悟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学*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英能无畏的献身精神。考虑到这篇文章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在学生预*上,这样既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也有益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看,预*还是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都为中华民族说了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情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安排,也引出主题: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对于这样问题的概括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事实上在课堂学生的反应上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学生大部分能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到的三件事概括出来,但在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提示才能归纳完整。由此可见,学生很容易对于文章中详写的部分进行归纳,而对文章中一笔带过的的略写的部分却很容易疏忽。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如果当时能示范朗读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或放映“最后一次演讲”的电影片段,必能让学生更深切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本课作者臧克家作为一位有名的诗人,其语言的诗歌化,语言的精辟化,在本课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且本文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四字短语尤其丰富。所以在第二节朗读的时候,就特别提示学生应注意文章中那些精辟而诗化的语言,勾画出来细细咀嚼和品味。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语言走入文本,再次深层次感受作者的情思和闻先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认知触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灵倾听闻先生的呐喊。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能力,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尚待仔细推敲。如在教学实施中,怎样在一堂课中兼顾思想、内容与趣味的统一,品味语言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矛盾的统一;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教师怎样进一步下放自己的权力,放开胆子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多给学生能动的、合作的、探究的空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10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是以探险为话题的文章,《在沙漠中心》是一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还带有点西方意识流味道的课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其实挺难理解的,再加上选择在陌生的七(1)班做公开课,对我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冒险的历程,但我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即使失败,也要去探索,正像文中的所说的“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回想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落实到位:

  一、追求课堂的丰富性

  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二、追求课堂的深度感

  这堂课容易上得很“说教”。所以在主题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后以“以乐观、责任、执着、坚强、信念等来点燃生命之灯”的主题、以及“生与死”问题的探究,来提高文本的深度。虽然七年(1)班学生总体表现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学**惯不太好,有些学生课堂上喜欢看教参回答问题,懒于动脑筋;还有由于学生预*不充分,品尝文章关键句子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致“拓展延伸”只能在课后进行,是一点遗憾。

  三、创新与个性并发

  这堂课,基本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调动了气氛。精彩缘于生成。我很庆幸自己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敢想、敢说。孩子们是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生命,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信息量广,接受快捷,方法多样,思维活跃,课堂上常有“节外生枝”的情况,一成不变的“教案剧”根本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才会创造出美的涌动,就像鸟儿们喜爱生活在生机勃勃的绿树枝头,而绿树因为有了鸟儿的灵性才愈发苍翠挺拔,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有一颗“生态保护”的宽容之心,用自己的细心、爱心、恒心,呵护孩子们创造性的智慧,精心呵护孩子们偶尔“飞出”课堂的思绪,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串连起那飞扬的思绪,让语文课堂这棵绿树时时焕发灵动的光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在七下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课堂教学中对主问题的设计,试图突破新课程实施以来风靡一时的问题模式的`局囿,如“你最欣赏的语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一个细节是……”等,因为此类问题缺乏指向性,易形成“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收获寥寥”的浮夸现象。以下是我在第一单元1—3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主问题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以“你认为鲁迅先生更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为主问题展开课文研读和课堂讨论,依次解决了“百草园的乐趣在于”,“三味书屋的乐趣在于……”作者撷取这两个回忆片段的用意是什么”这样三个子问题。其中既有语言品味,又有人物赏析,也有主旨探究《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主问题是“文章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标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几层含义”、“文章回忆了爸爸与我的哪些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事件”,问题涵盖解题、概括、细节品读、写法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进行教学反思,能让自己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通过回顾,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自己肯定的支持,同时给予自己否定的思索修正。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有利于教师经验量的积累、质的提高和准备性的增强。下面我将以《陋室铭》为例,进行教学反思,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在快乐中学*。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文言文是比较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我认为懂得语言就是懂得语文。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国家,语言文字给我们留下的痕迹,并不是说我们会阅读就可以,我们还要学*古代的文化,学*古人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引入《陋室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朋友间的语调,热情的邀请同学们一起进入刘禹锡的房子参观。提问他们:你是否有尝试过描写自己的家或者卧室?你是怎样跟别人介绍的?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经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文言文的学*,最重要的是多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坚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方法。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范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赛读或者学*古人的说话方式进行朗读。在学*中,我们应从最基本的着手,让学生知道在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语文知识,提起自己学*的兴起,去寻找其中的快乐。以一颗快乐的心去填充自己的大脑,去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在实践中学*。

  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学*上的问题。《陋室铭》中托物言志的写法是这节课学*的重点,新的教学要求我们以生为本,以生为学*的主体。让学生懂得托物言志就是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联系着学生,使学生明白并会运用这种写法。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学生身上最容易检测到教师的成功与否,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相互学*时进行。的讨论,要允许答案的多样化。例如,在回答《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时,教师不能局限于答案,除了回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之后,还可以回答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追求淡泊,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等也可以。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必须认真研究文言文知识的基本特点,摒弃那种只教会学生字、词、句的解释的灌输性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学*古人高尚的品德和脱俗的情怀。

  三、在生活中学*。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语言文字,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国家,每天都在与语文打交道。现代白话文也是脱胎于古汉语,因此,我们日常中仍然可以看到或听到人们有时候会引用古文佳句。比如有些人的家里会悬挂一些文字,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么,这时我们就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住在里面的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生活中学*语文、运用语文。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学完,只有通过与社会接触,与生活接触,才能更好的理解语文。教学时应以生活为例,适当的运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在中国文化盛行的今天,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如果连自己祖先的话语都不了解,不就贻笑大方了吗?

  四、在思考中学*。

  作为一个教育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会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互动学*的教学方式呢?在讨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时,学生是否理解了互文及对偶呢?这节语文课所要理解的作者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掌握好了吗?认识的价值学生是否接受了,理解了?……45分钟的一节课,回顾起来会发现很多问题的存在,我们必须思考,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哪些地方可以继续借鉴,通过不断地自学,听课,向前辈请教,和同行交流,接受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在思考中学*,在学*中思考,让学*和思考二者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课堂的教学,并不是一味的传授字词句的解释,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去发问,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去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反思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提高与发展教学智慧的前提,是促进教师自身教学专业水*的保证。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成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者与研究者,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专业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1、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设计了四次读书,开篇散读,是为了使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着一生范读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第三次读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后的齐读,是读出对作者节操的赞美之情。上课结束时还有一读(或背),是为了体会本文一直押韵,只最末一句不押韵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后这一读,因下课铃响而导致未能实现,是一大遗憾。

  2、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3、语文课是美的教学,老师本身的.语言也应是美的。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不讲或少讲“水话”,使自己的授课语言更规范、更优美。也许这一点带来了相应的弊端:似乎更拉远了原来就已很感陌生的师生距离。而我在自己班上课,因为师生有感情基础,学生也适应和*惯了我这样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课是得心应手的。因此我反思之余也顿生一丝迷惑与彷徨:外出与不熟悉、没有感情基础的学生交流,是否还该保持规范、优美的授课语言和一贯的授课风格?如何更好地拉*与学生的距离?

  4、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学生的想象有了具体的对照,学生中有不认同者,我正好趁此机会说:“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果然碰到了类似情况,因此我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雅致的动态画面配以《广陵散》等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因为语文本身与艺术是密切相通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优点: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不足:

  1.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

  2.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

  3.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

  4.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

  5.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欣赏文章美。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我的太阳

  ——写给盲童

  高洪波

  太阳是圆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阳是热的,就像冬天的火炉。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阳;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见太阳,却看见了一切。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 快乐的盲孩子 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 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三)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 缓缓、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 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2)美读

  (3)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我和学生*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活动,学生的学*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老师缺乏追问的艺术,而*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小时侯,我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时侯,临村放电影,村里的伙伴们老早就知道了。相约晚上一起去看。夜里,爸妈一般是不会让我们出去,更何况是去临村。但看到一大群伙伴一起去,也就没说什么了。月夜,一群人,唧唧喳喳,有说有笑直奔二三里外的临村。一路上,脚下高低不*,但也没能阻止我们的兴致。有时候,等我们跑到的'时候,电影都快散场了,又跟着人群往回赶,在人群中东奔西突,快活无比。当然了,在路上也会埋怨当天拖后腿的那个伙伴,相约下次一定早些出发。早到的时候,大伙挤在一起,*地而坐,很兴奋。看着看着,银幕上的人物就渐渐依稀了。等到人声鼎沸的时候,才知道电影散场了。揉揉模糊的眼睛,把还在睡的伙伴推醒。路上照旧快活。现在才知道,看什么电影无所谓,看电影那只是一个借口,关键是大伙在一起。

  在社戏里也是如此,到赵庄看戏也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引子。骨子里,他们是希望能大伙一起去。只要大伙在一起,就是快乐无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

  4、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在设计问题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七个问题,重点是: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了陋室的特点?作者的陋室是否简陋?找出文中可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作分析。在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后对于句子的鉴赏,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鉴赏,学生却无从下口,这个问题相应也出现在第二个问题的分析上。课后我在寻找问题时发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也就是说在口头的问题上指向不明导致学生有了误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总之,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研读文章时进行的不是很顺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