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优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1

  课题:

  分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3,第11页例4以及做一做,练*二中的3、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 关键: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或者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2 32 15 12

  2、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

  (1) 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3、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 一袋大米,每天用去千克,3天用去多少千克?

  (2) 某修路队,每天修路千米,5天修多少千米?

  (3)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全程的,4小时行驶全程的几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

  问题一: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1) 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①表示什么?

  经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就是求的是多少,也就是说把*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多少?

  ③ 画示意图分析。

  每小时粉刷 这面墙的

  这面墙的 的

  ③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面墙的的,是占整面墙的

  板书:

  ④ 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⑤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

  板书:

  想一想:虚线框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

  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师可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

  问题二:小时粉刷多少呢?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 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 画示意图加以验证。

  注意:画示意图时,要紧密结合的意义加以分析。

  (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3、 教学例4

  4、 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

  (1)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列出算式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

  ③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2)5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② 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③ 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

  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

  三、巩固练*

  1、完成例题后做一做

  2、完成练*二第3、4题

  四、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4 10 14 15

  二、列式计算。

  1、的是多少?

  2、千克的是多少?

  3、小时的是多少?

  三、解答下列问题。

  1、高山村农民开荒,每小时开垦荒地公顷,小时能开垦荒地多少公顷?

  2、一个长方形长dm,宽dm,它的面积是多少dm2?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练*一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他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出课题。

  1、复*题。

  (1)列式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提问:通过解决这三道整数乘法计算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整数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计算:

  计算 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分数乘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分数乘整数。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分析演示

  题中的: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个意思什么?(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 )

  确定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 ,是把整个蛋糕看作标准量(单位1);把每人吃的份数看作比较量。

  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列出加法算式 + +

  (2)观察引导: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

  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再启发学生说出 表示求3个 相加的和。

  (3)比较 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 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 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 的和。板书: + +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 。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 (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 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 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 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 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 是用分数 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 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 按简便方法计算。

  3、反馈练*: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一第1题。

  三、全课小结。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6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九第1-5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帮助学生形成对分数乘法相对完整的认识。

  例4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再让学生联系示意图所显示的结果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算出两个分数相乘的积,建立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例5让学生验证猜想,在操作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启发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观察例4、例5中几道题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比较分析,归纳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其后,通过填空形式启发学生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计算整数与分数相乘,把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最后,教材举例介绍了计算分数乘法时更为简单的一种约分方法,简化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口算,说说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进一步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作好铺垫。)

  二、教学新知

  (一)、建立猜想。

  1、出示例4的长方形纸,学生观察。

  2、依次呈现长方形图,逐步提问。

  (1)出示长方形纸的涂色部分。问:涂色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出示斜线。问:画斜线的部分各占的几分之几?

  追问:的、的又各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明确:的是, 的是。(板书)

  3、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列怎样的算式?求的呢?

  口答。

  4、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5、完成填空:

  6、比一比:

  这两个算式与以前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的是分数乘分数。

  7、猜想:观察这2个式子,猜猜分数与分数相乘是怎么计算的?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说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直观图,逐步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不断的追问、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独特体验,同时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方法的猜想。)

  (二)验证猜想。

  谈话:这个猜想很有价值,对不对呢?我们还要举一些例子来验证。

  1、出示例5的填空题和长方形图。

  2、结合题意提问。

  (1)说一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2)你能根据刚才的猜想写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完成填空。

  3、操作验证:

  (1)提出要求:请大家先在两个长方形图中分别画斜线表示的和的,然后观察一下结果和你猜想的得数一样吗?

  (2)学生操作活动,一生板演,师巡视

  (3)组织交流,证实猜想是正确的。

  (三)比较归纳。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4、例5四道算式:

  提问:在这些算式中,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

  2、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再在小组里交流。

  3、在交流中归纳总结方法;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的分母。

  (设计意图: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的乐趣。)

  (四)试一试

  1、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核对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2、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三、方法推广。

  1、出示:请用分数和分数相乘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 提示: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3、 学生尝试解答完成填空。指名板演。

  4、 追问: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5、说明:分数乘法也可以像下面的这样计算,教师示范:

  6、小结:今后计算分数乘法时,照上面的样子去做,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加以介绍点拨,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四名学生板演。

  交流时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2、完成练*九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小时耕地公顷,就是求 公顷的是多少。

  3、完成练*九第3题

  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错误原因,并进行订正。

  4、完成练*九第4题

  学生先直接在书上写出得数,再引导学生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计算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最希望得到应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一练、改错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并学会反思,养成检验的好*惯。)

  五、总结

  本节课学*了分数乘分数,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设计意图:必要的学*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方法。)

  六、课堂作业

  练*九第2题、第5题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画图表示、推导、归纳等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3、体验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性,感受画图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直观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长方形彩纸。

  一、折纸

  教师说明折纸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课件演示折纸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四分之一是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

  二、种地问题

  1、课件出示问题,根据题意出示图示。

  2、提出问题(1),继续出示图,使学生明白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出算式,并结合图得出:

  1/31/2=(11)/(32)=1/6

  3、提出问题(2),方法和过程同问题(1)。

  三、总结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出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完成试一试的四道题。

  四、课堂练*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4、练一练第4题。

  5、练一练第5题。

  由折纸引入学*活动,既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又是分数乘法问题的准备。

  结合课件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为总结计算方法作铺垫。

  先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自己总结方法,教师指导归纳,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

  分数乘分数问题的抽象描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其中的指谁的?理解这个问题,学生就知道了是求1/4的2/5是多少。

  通过面积计算,巩固分数乘法计算方法。

  关注比较方法,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抽象描述。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一次,再对折,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面积的几分之几?

  生: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面积的1/4。

  师: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的一半的几分之几?

  生: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的一半的1/2。

  师:也就是说四分之一是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利用课件演示说明)

  师边口述题意边出示课件。

  师边口述题目边演示课件。

  师: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怎样计算?

  生: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1/31/2=(11)/(32)=1/6。

  师:观察两道题的计算过程,分数乘分数,我们是怎么计算的?

  生概括归纳。

  师:大家用你们自己归纳的方法试着计算试一试的题目。

  交流时说说计算方法和过程。

  师:说说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算法。

  师:丫丫吃了其中的2/5,是谁的2/5?

  理解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式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注意学生比较的方法。对于好的方法给予表扬。并归纳总结比较方法。

  集体订正。注意得数后面要有单位名称。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做一做1~3,练*一4~7。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分数乘分数的应用的广泛事例,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具运用:

  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先说说下面算式的意义,再计算110×5=79×5=2×37=25×750=

  (2)同学们每小时清理草坪20*方米,照这样计算,14小时清理草坪多少*方米?

  二、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李伯伯家有一块12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种玉米的面积占35。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理解题意:这块地共有12公顷,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应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土豆的面积就是求12公顷的15是多少?乘法计算,列式12×15

  2、揭示课题:请你观察12×15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三、操作探究算理。

  1、提问:12×15究竟等于多少呢?

  2、提出操作要求:这张纸代表面积是1公顷菜地。请你们小组合作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说明12×15=110。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先把整张纸对折,纸就被*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2,再把这12部分*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占整张纸的110。说明12×15=110。

  5、结合课件演示进行归纳。

  用课件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均分成2份,1份是这张纸的12,又把这12*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均分成了2×5=10份,1份是这张纸的110。

  由此可以得到:12×15==110(板书算式)

  四、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理解题意:与解决问题(1)的方法相同,种玉米的面积占这块地(12公顷)的35,也是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玉米的面积就是求12公顷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35。

  2、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2的35。怎样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预设:与刚才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2×5=1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

  (板书算式)

  4、提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5、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五、练*。

  教材第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六、布置作业:练*一4~7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1)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6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九第1-5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帮助学生形成对分数乘法相对完整的认识。

  例4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初步理解的、的的含义;再让学生联系示意图所显示的结果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算出两个分数相乘的积,建立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例5让学生验证猜想,在操作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启发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观察例4、例5中几道题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比较分析,归纳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其后,通过填空形式启发学生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计算整数与分数相乘,把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最后,教材举例介绍了计算分数乘法时更为简单的一种约分方法,简化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口算,说说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进一步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作好铺垫。)

  二、教学新知

  (一)、建立猜想。

  1、出示例4的长方形纸,学生观察。

  2、依次呈现长方形图,逐步提问。

  (1)出示长方形纸的涂色部分。问:涂色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出示斜线。问:画斜线的部分各占的几分之几?

  追问:的、的又各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明确:的是, 的是。(板书)

  3、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列怎样的算式?

  口答

  4、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5、完成填空:

  6、比一比:

  这两个算式与以前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的是分数乘分数。

  7、猜想:观察这2个式子,猜猜分数与分数相乘是怎么计算的?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说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直观图,逐步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不断的追问、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独特体验,同时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方法的猜想。)

  (二)验证猜想。

  谈话:这个猜想很有价值,对不对呢?我们还要举一些例子来验证。

  1、出示例5的填空题和长方形图。

  2、结合题意提问。

  (1)说一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2)你能根据刚才的猜想写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完成填空。

  3、操作验证:

  (1)提出要求:请大家先在两个长方形图中分别画斜线表示的和的,然后观察一下结果和你猜想的得数一样吗?

  (2)学生操作活动,一生板演,师巡视

  (3)组织交流,证实猜想是正确的。

  (三)比较归纳。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4、例5四道算式:

  提问:在这些算式中,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

  2、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再在小组里交流。

  3、在交流中归纳总结方法;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的分母。

  (设计意图: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的乐趣。)

  (四)试一试

  1、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核对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2、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三、方法推广。

  1、出示:请用分数和分数相乘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 提示: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3、 学生尝试解答完成填空。指名板演。

  4、 追问: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5、说明:分数乘法也可以像下面的这样计算,教师示范:

  6、小结:今后计算分数乘法时,照上面的样子去做,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加以介绍点拨,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四名学生板演。

  交流时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2、完成练*九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小时耕地公顷,就是求 公顷的是多少。

  3、完成练*九第3题

  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错误原因,并进行订正。

  4、完成练*九第4题

  学生先直接在书上写出得数,再引导学生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计算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最希望得到应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一练、改错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并学会反思,养成检验的好*惯。)

  五、总结

  本节课学*了分数乘分数,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设计意图:必要的学*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方法。)

  六、课堂作业

  练*九第2题、第5题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做一做1~3,练*一4~7。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分数乘分数的应用的广泛事例,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具运用:

  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先说说下面算式的意义,再计算110×5=79×5=2×37=25×750=

  (2)同学们每小时清理草坪20*方米,照这样计算,14小时清理草坪多少*方米?

  二、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李伯伯家有一块12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种玉米的面积占35。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理解题意:这块地共有12公顷,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应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土豆的面积就是求12公顷的15是多少?乘法计算,列式12×15

  2、揭示课题:请你观察12×15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三、操作探究算理。

  1、提问:12×15究竟等于多少呢?

  2、提出操作要求:这张纸代表面积是1公顷菜地。请你们小组合作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说明12×15=110。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先把整张纸对折,纸就被*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2,再把这12部分*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占整张纸的110。说明12×15=110。

  5、结合课件演示进行归纳。

  用课件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均分成2份,1份是这张纸的12,又把这12*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均分成了2×5=10份,1份是这张纸的110。

  由此可以得到:12×15==110(板书算式)

  四、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理解题意:与解决问题(1)的方法相同,种玉米的面积占这块地(12公顷)的35,也是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玉米的面积就是求12公顷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35。

  2、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2的35。怎样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预设:与刚才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2×5=1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

  (板书算式)

  4、提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5、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五、练*。

  教材第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六、布置作业:练*一4~7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

  1. 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

  2.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经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3. 通过对算理、算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乘法意义及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数字“1”表示。现在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几? ( )

  2. 如果取这 的 ,现在得到的是整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看图得出结论 )

  3. 如果再取这 的 ,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图验证)

  【设计意图:讲课一开始采用了看图说分数的方式引入,既是对分数意义的一个回顾,也为本节课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提供了形的依托。】

  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 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 等于多少呢?说说你的想法,并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下来。

  3. 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 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把1个正方形看作1公顷,先*均分成2份,每份表示 公顷,再把 公顷*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把1公顷*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 公顷。

  5. 得出结果

  根据大家的想法, 。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开始的图形,是不是也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6. 猜想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吗?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二)探究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的算理算法

  1. 尝试猜想

  请你试着用这个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求 公顷的 ,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 。根据我们刚才的想法,结果应该是?( 公顷)。这个猜想正确吗?能不能想办法来进行验证?在老师提供的练*纸中画一画、算一算,并和同桌进行交流,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打开课本第4页看一看。

  2. 探究验证。学生自行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完成的学生可以完成例3做一做第2题进一步验证)

  3. 验证反馈

  (1)请几个采用不同验证方法的学生进行一一展示。

  (预计方法:

  A. 画图(图形或线段);

  B. 转化成小数再进行计算;

  C. 利用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

  (2)请已经完成例3做一做2的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结果及得到的想法。

  4. 得出结论

  看来咱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分数乘分数如何计算?在同学讨论回答后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设计意图: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学生学*数学的一种方式,在本节课的设置上先提供了探索的范例,再让学生提出猜想,最后通过举例、验证形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使学生既获得了探索的体验,又掌握了基础知识。】

  三、展示交流(展示交流,调拨归纳)

  简化计算过程

  根据我们所得的结论,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

  出示例4: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 千米/分。

  (1)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 。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2)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1. 读题,独立列式并解答。

  2. 反馈

  (1)题(1)展示不同的计算过程:A、先计算再约分;B、先约分再计算。

  (2)题(2)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以在计算时直接将整数和分母约分,结合学生的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3)对比体会得出结论:在计算时,先仔细观察数的特征,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会比较简单。

  3. 练*

  例4做一做。

  【设计意图: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至关重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对比体会到在分数乘法中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单,对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很有帮助。】

  四、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 基础练*

  (1)先看数再计算(练*一6、7两题)

  反馈校对、纠错。

  在反馈时通过对比、纠错让学生明白先观察数的特征,可以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这样能又对又快地得到结果。

  预计错题,估计错例:由于4和 的分子相同,学生有可能会将整数4与分子4相约分,在计算 时,结果错算成 。应该使学生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将整数与分母约分(也就是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将练*一的6、7两题并在一起,并将题目的考查形式改成先看数再计算,有助于学生形成计算的审题*惯。让学生发现通过观察可以感知数的特征并进行约分,这样可以让计算变得更加简单,正确率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第6题不以改错的方式出现,而直接以计算题的方式出现,是出于不强加错的思考,来自于学生的错例,学生更易于记在心上。】

  (2)完成例3、例4做一做剩下的题

  反馈校对、纠错。

  在校对答案后,可以进行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乘法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运算。

  2. 练*提升

  在○里填“>”“<”或“=”。想一想,哪些式子,你不计算就可以直接填出来?

  ○ ○ ○ ○

  反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哪些式子可以不计算就直接得出结果。

  (1)题1、题3主要引导学生从分数乘法的意义来理解;

  (2)题2、题4主要是对分数计算方法的巩固。

  【设计意图:计算的练*往往比较枯燥,这时题目的设计就显得比较重要了。本题的设计让学生们在练*反馈中既对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了回顾,又将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还对计算方法进行了巩固和应用,对学生的思维的拓展也是大有益处的。】

  3.拓展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些结论的?

  没错,“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我们学*数学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中,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学*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对本节课的小结中,对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方法进行回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重要。】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2)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6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九第1-5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帮助学生形成对分数乘法相对完整的认识。

  例4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初步理解的、的的含义;再让学生联系示意图所显示的结果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算出两个分数相乘的积,建立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例5让学生验证猜想,在操作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启发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观察例4、例5中几道题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比较分析,归纳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其后,通过填空形式启发学生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计算整数与分数相乘,把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最后,教材举例介绍了计算分数乘法时更为简单的一种约分方法,简化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口算,说说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进一步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作好铺垫。)

  二、教学新知

  (一)、建立猜想。

  1、出示例4的长方形纸,学生观察。

  2、依次呈现长方形图,逐步提问。

  (1)出示长方形纸的涂色部分。问:涂色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出示斜线。问:画斜线的部分各占的几分之几?

  追问:的、的又各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明确:的是, 的是。(板书)

  3、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列怎样的算式?

  口答

  4、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5、完成填空:

  6、比一比:

  这两个算式与以前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的是分数乘分数。

  7、猜想:观察这2个式子,猜猜分数与分数相乘是怎么计算的?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说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直观图,逐步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不断的追问、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独特体验,同时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方法的猜想。)

  (二)验证猜想。

  谈话:这个猜想很有价值,对不对呢?我们还要举一些例子来验证。

  1、出示例5的填空题和长方形图。

  2、结合题意提问。

  (1)说一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2)你能根据刚才的猜想写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完成填空。

  3、操作验证:

  (1)提出要求:请大家先在两个长方形图中分别画斜线表示的和的,然后观察一下结果和你猜想的得数一样吗?

  (2)学生操作活动,一生板演,师巡视

  (3)组织交流,证实猜想是正确的。

  (三)比较归纳。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4、例5四道算式:

  提问:在这些算式中,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

  2、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再在小组里交流。

  3、在交流中归纳总结方法;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的分母。

  (设计意图: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的乐趣。)

  (四)试一试

  1、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核对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2、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三、方法推广。

  1、出示:请用分数和分数相乘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 提示: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3、 学生尝试解答完成填空。指名板演。

  4、 追问: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5、说明:分数乘法也可以像下面的这样计算,教师示范:

  6、小结:今后计算分数乘法时,照上面的样子去做,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加以介绍点拨,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四名学生板演。

  交流时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2、完成练*九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小时耕地公顷,就是求 公顷的是多少。

  3、完成练*九第3题

  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错误原因,并进行订正。

  4、完成练*九第4题

  学生先直接在书上写出得数,再引导学生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计算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最希望得到应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一练、改错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并学会反思,养成检验的好*惯。)

  五、总结

  本节课学*了分数乘分数,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设计意图:必要的学*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方法。)

  六、课堂作业

  练*九第2题、第5题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6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九第1-5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帮助学生形成对分数乘法相对完整的认识。

  例4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再让学生联系示意图所显示的结果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算出两个分数相乘的积,建立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例5让学生验证猜想,在操作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启发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观察例4、例5中几道题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比较分析,归纳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其后,通过填空形式启发学生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计算整数与分数相乘,把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最后,教材举例介绍了计算分数乘法时更为简单的一种约分方法,简化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口算,说说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进一步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作好铺垫。)

  二、教学新知

  (一)、建立猜想。

  1、出示例4的长方形纸,学生观察。

  2、依次呈现长方形图,逐步提问。

  (1)出示长方形纸的涂色部分。问:涂色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出示斜线。问:画斜线的部分各占的几分之几?

  追问:的、的又各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明确:的是, 的是。(板书)

  3、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列怎样的算式?求的呢?

  口答。

  4、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5、完成填空:

  6、比一比:

  这两个算式与以前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的是分数乘分数。

  7、猜想:观察这2个式子,猜猜分数与分数相乘是怎么计算的?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说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直观图,逐步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不断的追问、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独特体验,同时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方法的猜想。)

  (二)验证猜想。

  谈话:这个猜想很有价值,对不对呢?我们还要举一些例子来验证。

  1、出示例5的填空题和长方形图。

  2、结合题意提问。

  (1)说一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2)你能根据刚才的猜想写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完成填空。

  3、操作验证:

  (1)提出要求:请大家先在两个长方形图中分别画斜线表示的和的,然后观察一下结果和你猜想的得数一样吗?

  (2)学生操作活动,一生板演,师巡视

  (3)组织交流,证实猜想是正确的。

  (三)比较归纳。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4、例5四道算式:

  提问:在这些算式中,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

  2、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再在小组里交流。

  3、在交流中归纳总结方法;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的分母。

  (设计意图: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的乐趣。)

  (四)试一试

  1、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核对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2、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三、方法推广。

  1、出示:请用分数和分数相乘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 提示: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3、 学生尝试解答完成填空。指名板演。

  4、 追问: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5、说明:分数乘法也可以像下面的这样计算,教师示范:

  6、小结:今后计算分数乘法时,照上面的样子去做,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加以介绍点拨,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四名学生板演。

  交流时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2、完成练*九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小时耕地公顷,就是求 公顷的是多少。

  3、完成练*九第3题

  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错误原因,并进行订正。

  4、完成练*九第4题

  学生先直接在书上写出得数,再引导学生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计算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最希望得到应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一练、改错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并学会反思,养成检验的好*惯。)

  五、总结

  本节课学*了分数乘分数,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设计意图:必要的学*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方法。)

  六、课堂作业

  练*九第2题、第5题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例4~5、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7页练*六第1~5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

  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的是,的是。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的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34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让学生说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

  再画斜线表示的和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

  1、完成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

  请同学们先完成P35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

  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35

  2、练*

  完成P35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

  1、做练*六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六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六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六的第2、5题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3)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有着丰富的学*经验,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也已经教学了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等基础的两步的混合运算题。在此基础上学*探究稍复杂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加以分析感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同样适用于分数,本节课是借助解决问题挖掘学*计算方法,重在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关运算律的应用。本课时在设计上分了三层:

  第一:导入环节,通过一个问题,梳理有关整数和小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唤起学生对这些已有的知识的回顾,为学*新知识做准备。然后,让学生猜测,我们学过的运算性质对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适用吗?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好奇心。

  第二:探究环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新知识,让学生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分析、观察特点,找出算式中的共性特点,借助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小组汇报时,充分说明计算的依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对前面知识进行思考与归纳,将学*方法进一步归纳整合,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三:总结部分,又让学生回扣前面的知识,将整数、小数、分数的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架构起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上完后,我认为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本节课是围绕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展开问题的发现、探究与解答。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悠久文化历史的熏陶上做的不到位,要让学生在增加课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身为*人的自豪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二、学生自主探索后练*的时间有些紧张,运算定律简便计算题没有进行练*,练*的题目多样性不够。如果能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学生学*的效率还会有所提高。更好的渗透了数学学*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注:本节课我和搭档池老师先进行了股份认备课,后相互听课进行集体研讨,我们一致认为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非常必要,而本节课也主要是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让学生充分感知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与不同点。在本节课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运算律的推广过程中,池老师借助了整数与小数、分数互化,搭建他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顺理成章的进行推理使用。而我在这里又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举例验证,感知他们的应用,看似有些难度,但学生恰是在这样的.证明活动中加以推理和掌握知识。我们一起备课、听课,相互提意见,说想法,不在乎是否比赛,只享受这样一次研讨成长的过程。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结合了分数的加减乘法的运算法则,以及对于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说,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却是庞杂的,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感受到孩子们学起来很吃力...

  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结合了分数的加减乘法的运算法则,以及对于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说,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却是庞杂的,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感受到孩子们学起来很吃力,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准确地把握这部分的内容,我没有一步到位,而是把这一节课的内容分散成了几节课。

  在这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分析这种问题需要线段图的帮助,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书写格式上,尤其要注意让孩子养成一种作业干净整齐的*惯,让孩子们体验到有些计算的步骤无需写在本上,而只需要在验算纸上进行即可。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本节课学生有着丰富的学*经验,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也已经教学了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等基础的两步的混合运算题。在此基础上学*探究稍复杂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加以分析感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同样适用于分数,本节课是借助解决问题挖掘学*计算方法,重在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关运算律的应用。本课时在设计上分了三层:

  第一:导入环节,通过一个问题,梳理有关整数和小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唤起学生对这些已有的知识的回顾,为学*新知识做准备。然后,让学生猜测,我们学过的运算性质对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适用吗?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好奇心。

  第二:探究环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新知识,让学生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分析、观察特点,找出算式中的共性特点,借助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小组汇报时,充分说明计算的依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对前面知识进行思考与归纳,将学*方法进一步归纳整合,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三:总结部分,又让学生回扣前面的知识,将整数、小数、分数的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架构起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上完后,我认为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本节课是围绕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展开问题的发现、探究与解答。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悠久文化历史的熏陶上做的不到位,要让学生在增加课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身为*人的自豪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二、学生自主探索后练*的时间有些紧张,运算定律简便计算题没有进行练*,练*的题目多样性不够。如果能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学生学*的效率还会有所提高。更好的渗透了数学学*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注:本节课我和搭档池老师先进行了股份认备课,后相互听课进行集体研讨,我们一致认为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非常必要,而本节课也主要是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让学生充分感知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与不同点。在本节课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运算律的推广过程中,池老师借助了整数与小数、分数互化,搭建他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顺理成章的进行推理使用。而我在这里又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举例验证,感知他们的应用,看似有些难度,但学生恰是在这样的证明活动中加以推理和掌握知识。我们一起备课、听课,相互提意见,说想法,不在乎是否比赛,只享受这样一次研讨成长的过程。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4)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0)份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1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巩固和进一部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首先在复*中,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接着以2/3×1/5、2/3×4/5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相结合。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课教学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纵观教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前两节课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第三节课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使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

  经历探究过程,优化互动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学*是孩子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两个班的上课中,关于分数乘分数法则都有不同的验证和说明的方法出现,这些方法远远超出课前的预设。究其原因,就是学*变成了自己的事,学的更主动,潜能发挥到了极至。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2

  紧张的三天时间过去了,对于我来说,仿佛经历了一个重大的抉择,我是一个心里素质极差的人,有人说,我为什么还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博文写下去,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做给人看,而是做给自己知道,让自己知道自己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能够不时的检视自己,审察自己,更能不断地提醒自己,自己是一个永远需要各方面营养填充的个体,也是一个需要不断纠正自己的人。

  在这节课中,有两点没能做做到的地方,一个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引领孩子们看到把1/2公顷*均分成了4份,也就是把1公顷*均分成了8份,这样学生在思维上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过渡,孩子们不能在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认识不到求1/2公顷的1/4是多少,求的是1/8公顷,分母代表把1公顷一共*均分成的份数,分子1代表取了其中多少份。面对孩子们的困惑,正是由于在指导上的缺失,才失孩子们不能更好的理解到这一点,要想让孩子有大视角,我们必须先要有大视角。

  第二,能让孩子们更具体的感受到,分子乘分子的积代表什么,分母乘分母的积代表什么,只能说,我们无论想到了多少,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我们自身,都会影响到我们自己做的事,就如同墙角的花,当我们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错,只有在一种忘记自我的状态中,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是一条永远都要坚持的理念。

  当然,此次活动,也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另一方面不足,没能请同事深入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只有别人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缺失的地方是哪些,也只有一针见血的指出,才会让我们前进的步伐更稳键。

  生活给予我们的挑战也许更是一个个地机会,更是一次次促进自己的方式,在这样的角度看来,压力更能让人进步,让自己更适应不断变的形式,让自己更能成为一个掌控自己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3

  1、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难度比我国低一到两个年级。

  2、重练*质量轻 练*数量,美国学生的作业负担很轻,尤其在数学,不会采用题海战,主要采用多样化的练*帮助学生数学学*。而且都是第二天课堂上完成头一天的作业,再上新课!

  3、比较重视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的培养,教学内容比较生活化,因为在美国中小学教学中,大量的'使用比如学生生活里面所遇到的以及课堂教学里面大家能接触到的例子来进行教学;比如,"现在有半杯糖均匀的洒在批萨上,现在来了三个小朋友,我们每个人能吃进多少糖?

  4、教学形式多样化,他们教学最多的方式是让学生充分的去参与,让学生去做,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很少把这种答案直接的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练*,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数学知识,如游戏,比赛。

  5、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课堂上比较自由,甚至可以走来走去,与我们要求学生规矩的端坐,完全不一样.学生会主动帮老师擦黑板!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4

  [片段一]

  师: 1/41/2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它的答案呢?

  生:能。

  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先独立思考,再与你的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生:(尝试计算答案,探究算理)

  师:(巡视,指导)

  师:许多组想出了很多办法,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据学生汇报:化小数板书;折纸请他生再演示;汇报算式先放一放,最后请学生说说理由)

  组1: 1/4=0.25,1/2=0.5,所以0.250.5=0.125=1/8,我们认为答案是1/8。

  组2:可以把一张纸*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这样一共把这张纸*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1/8。

  (师:这种方法你听懂了吗?这个8是怎么来的?

  组3:按他的想法来说,是折出来的,先*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均分成2份,实际上是把这长方形分成了8份。)

  组4:(边说边画):我们用的是线段的方法,画一条线段作为单位1,把它*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再把这一份*均分成2份取一份,就是把这条线段*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师:以1/41/2=11/42=1/8为例,你为什么能用42呢?(课件呈现)

  [片段二]

  师:像1/41/2,大家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果工作1/3小时可以铺设这块地面的几分之几?3/4小时呢?现在你能不能解决了?谁来汇报算式?(课件呈现)。

  师:听清要求,我们分工一下,1、2组研究第一个算式,3、4组研究第二个算式,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一下。

  生:选择探究算理及其结果。

  师:巡视,指导。

  师:许多组想出了很多办法,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我们先请选择第一个问题的同学汇报: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汇报。

  师:这题你们为什么没有化小数去解决。

  生:不能化有限小数。

  师:所以化小数去解决是不是对所有的分数乘分数都适用呢?(生:不能)所以化小数去解决分数乘分数有一定的局限性。

  师:我们再请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同学汇报: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片段三]

  师:从刚才的推算中,我们已经得出了1/41/2=1/8、1/41/3=1/12、1/43/4=3/16,是不是我们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都需要这样推算呢?(生:不是)

  师:那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分数乘分数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同桌讨论,汇报:

  (板书)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积的分母。

  [反思]

  1.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是否需要?

  在本节课的试教中,我采用了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中,我发现学生猜测1/41/2,他们猜测的结果都是1/8。在验证环节学生纯粹停留在如何得出算式结果上,导致学生的思路大大受到限制。而在第二次教学时。我采用了计算汇报方法归纳的思路进行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中更为积极主动,学生在汇报方法时也体现了层次性。学生群体一:单纯从如何得出答案入手,但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群体二:能初步从自己的探究中知道应该怎样算。

  综上所述,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的确在数学教学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对于部分内容的探究还是不适合的。

  2.教师该如何从学生的发言中抓准本质?

  课堂活跃了,学生发言就大胆了,自然而然课堂上各种不可预设的回答就出现了。作为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节奏、善于引导(归纳)学生发言,这样才不至于让有价值的问题流失,不至于让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变的无人理睬。

  如:我在试教中,学生汇报了1/41/2=(14)(12)=18=1/8,我一开始并没有理解这位同学的这样做的理由。我马上问:有谁明白这样做的理由吗?为自己尽量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当然,即使我明白这样做的理由,也应让学生多思考、多说说,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参与度。

  综上所述,我觉得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抓准本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必须从自身漫长的经历中去体验、感悟才能变得收放自如。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5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我主要是突出了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首先在复*中,我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直观演示,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用语言概括,初步渗透了无限的思想;然后让学生猜想1/2×1/4=?由于学生已有了分数乘整数的基础,所以不难猜出:1/2×1/4=1/8,接着就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体验到结果都相同,再借助教材中“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算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类似几道题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小结分数乘分数的方法。

  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6

  1、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难度比我国低一到两个年级。

  2、重练*质量轻 练*数量,美国学生的作业负担很轻,尤其在数学,不会采用题海战,主要采用多样化的练*帮助学生数学学*。而且都是第二天课堂上完成头一天的作业,再上新课!

  3、比较重视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的培养,教学内容比较生活化,因为在美国中小学教学中,大量的使用比如学生生活里面所遇到的以及课堂教学里面大家能接触到的例子来进行教学;比如,"现在有半杯糖均匀的洒在批萨上,现在来了三个小朋友,我们每个人能吃进多少糖?

  4、教学形式多样化,他们教学最多的方式是让学生充分的去参与,让学生去做,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很少把这种答案直接的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练*,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数学知识,如游戏,比赛。

  5、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课堂上比较自由,甚至可以走来走去,与我们要求学生规矩的端坐,完全不一样.学生会主动帮老师擦黑板!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7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巩固和进一部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首先在复*中,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接着以2/3×1/5、2/3×4/5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相结合。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课教学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纵观教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前两节课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第三节课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使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

  经历探究过程,优化互动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学*是孩子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两个班的上课中,关于分数乘分数法则都有不同的验证和说明的方法出现,这些方法远远超出课前的预设。究其原因,就是学*变成了自己的事,学的更主动,潜能发挥到了极至。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8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xx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纵观教材,树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9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xx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纵观教材,树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10

  不久前,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有一些反思,现整理如下:

  }案例一

  浙江版教材是这样安排和处理的:一台饲料粉碎机,每小时粉碎饲料1/2吨,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引导学生想: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就是求1/2吨的3/4是多少,算式是1/23/4。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1小时粉碎饲料1/2吨,1/4小时粉碎1/2吨的1/4,就是把1/2吨*均分成4份,取中的1份,也就是把1/2吨*均分成(24)份,取其中的1份。3/4小时粉碎1/2吨的3/4,就是取3个1/ (24),结果是 ,最后师生归纳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反思一】

  这样的安排侧重于意义的学*,但由于例题的安排缺乏一定的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比较枯燥和抽象,很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学生的学*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体验和创造中学*。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出发,基于这样的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这样的处理:

  〖案例二

  先创设问题情境地,分数单位乘以分数单位。课件出示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方米。然后,在正方形一角又出示一个小长方形,请大家估计一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大约是多少*方米,用分数表示。(学生猜测、估计)。课件出示背景格子图,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来整个正方形被*均分成了20份,而这个阴影部分恰好是1/20*方米;这个格子图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均分成了4份和5份,即:这个长方形阴影的长和宽分别是1/4米和1/5米。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那么1/51/4和1/20*方米之间有什么联系?你有什么想法?指导学生进行交流

  【反思二】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掌握数学知识。

  孔企*说,我们在课堂里讲的数学学科与数学家研究的数学是有区别的。数学家研究的数学学科是从概念、公理、定理出发的以逻辑体系为基础的数学,而我们给学生讲的数学则更多地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是这方面生活经验的升华。所以,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但这样的设计显然对算理的学*不足,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也是不足的。另外,所有这一切,包括图形和数据,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的所有猜想与活动都是在老师所划定的圈子里进行,虽然我精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索的情境,但是,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案例三

  活动与问题:1、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涂上颜色;再把这张纸的1/□看作单位1,表示出它的1/□,也就是1/□的1/□,把折出的1/□涂上然后把这张长方形展开看一看,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把刚才折纸的操作活动用算式表示出来吗?3、猜想与验证:涂两种颜色的阴影是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打开折纸并验证。4、把学生的算式和结果尽可能多的都写在白板上。5、小组讨论并发现规律。

  【反思三】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践中设计本课时,有以下三个想法:

  1、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1/□,可千万不要轻视这个小小的□,它给学生的很大的空间和权利。我们常说,学生是学*的主人;这个□就是在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更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3、在亲身活动中感受数学。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案例三的设计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把较复杂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用折纸这一直观动作进行反映,有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计算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有潜力,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激发这种潜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力求凸显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其内在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参与学*活动。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过程,使短短的一节课,时时充满生命活力。这是学生课堂生命活动得以充分展现的关键。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数学课的操作毕竟是学*意义上的操作,是一种特殊的动手活动,在组织操作活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操作目的,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使活动本身流于形式。二是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学具操作要注意适时、适量和适度。适时就是要注意最佳时机,当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用学具摆一摆,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适量是指要控制使用的次数,活动的时间,并不是搞得越多越好。适度是指当学生的感性认识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掌握火候,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5)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1

  不久前,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有一些反思,现整理如下:

  }案例一

  浙江版教材是这样安排和处理的:一台饲料粉碎机,每小时粉碎饲料1/2吨,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引导学生想: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就是求1/2吨的3/4是多少,算式是1/23/4。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1小时粉碎饲料1/2吨,1/4小时粉碎1/2吨的1/4,就是把1/2吨*均分成4份,取中的1份,也就是把1/2吨*均分成(24)份,取其中的1份。3/4小时粉碎1/2吨的3/4,就是取3个1/ (24),结果是 ,最后师生归纳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反思一】

  这样的安排侧重于意义的学*,但由于例题的安排缺乏一定的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比较枯燥和抽象,很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学生的学*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体验和创造中学*。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出发,基于这样的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这样的处理:

  〖案例二

  先创设问题情境地,分数单位乘以分数单位。课件出示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方米。然后,在正方形一角又出示一个小长方形,请大家估计一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大约是多少*方米,用分数表示。(学生猜测、估计)。课件出示背景格子图,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来整个正方形被*均分成了20份,而这个阴影部分恰好是1/20*方米;这个格子图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均分成了4份和5份,即:这个长方形阴影的长和宽分别是1/4米和1/5米。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那么1/51/4和1/20*方米之间有什么联系?你有什么想法?指导学生进行交流

  【反思二】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掌握数学知识。

  孔企*说,我们在课堂里讲的数学学科与数学家研究的数学是有区别的。数学家研究的数学学科是从概念、公理、定理出发的以逻辑体系为基础的数学,而我们给学生讲的数学则更多地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是这方面生活经验的升华。所以,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但这样的设计显然对算理的学*不足,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也是不足的。另外,所有这一切,包括图形和数据,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的所有猜想与活动都是在老师所划定的圈子里进行,虽然我精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索的情境,但是,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案例三

  活动与问题:1、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涂上颜色;再把这张纸的1/□看作单位1,表示出它的1/□,也就是1/□的1/□,把折出的1/□涂上然后把这张长方形展开看一看,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把刚才折纸的操作活动用算式表示出来吗?3、猜想与验证:涂两种颜色的阴影是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打开折纸并验证。4、把学生的算式和结果尽可能多的都写在白板上。5、小组讨论并发现规律。

  【反思三】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践中设计本课时,有以下三个想法:

  1、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1/□,可千万不要轻视这个小小的□,它给学生的很大的空间和权利。我们常说,学生是学*的主人;这个□就是在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更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3、在亲身活动中感受数学。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案例三的设计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把较复杂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用折纸这一直观动作进行反映,有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计算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有潜力,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激发这种潜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力求凸显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其内在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参与学*活动。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过程,使短短的一节课,时时充满生命活力。这是学生课堂生命活动得以充分展现的关键。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数学课的操作毕竟是学*意义上的操作,是一种特殊的动手活动,在组织操作活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操作目的,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使活动本身流于形式。二是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学具操作要注意适时、适量和适度。适时就是要注意最佳时机,当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用学具摆一摆,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适量是指要控制使用的次数,活动的时间,并不是搞得越多越好。适度是指当学生的感性认识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掌握火候,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2

  本节课《分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分数计算过程的探索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好。

  学生在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能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过程的约分,部分学生的约分意识不强,如3的倍数,7的倍数,甚至更大质数的倍数,学生不知道约分,使结果不是最简,还要加强训练。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3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我主要是突出了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首先在复*中,我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直观演示,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用语言概括,初步渗透了无限的思想;然后让学生猜想1/2×1/4=?由于学生已有了分数乘整数的基础,所以不难猜出:1/2×1/4=1/8,接着就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体验到结果都相同,再借助教材中“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算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类似几道题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小结分数乘分数的方法。

  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4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xx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纵观教材,树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5

  [片段一]

  师: 1/41/2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它的答案呢?

  生:能。

  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先独立思考,再与你的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生:(尝试计算答案,探究算理)

  师:(巡视,指导)

  师:许多组想出了很多办法,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据学生汇报:化小数板书;折纸请他生再演示;汇报算式先放一放,最后请学生说说理由)

  组1: 1/4=0.25,1/2=0.5,所以0.250.5=0.125=1/8,我们认为答案是1/8。

  组2:可以把一张纸*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这样一共把这张纸*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1/8。

  (师:这种方法你听懂了吗?这个8是怎么来的?

  组3:按他的想法来说,是折出来的,先*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均分成2份,实际上是把这长方形分成了8份。)

  组4:(边说边画):我们用的是线段的方法,画一条线段作为单位1,把它*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再把这一份*均分成2份取一份,就是把这条线段*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师:以1/41/2=11/42=1/8为例,你为什么能用42呢?(课件呈现)

  [片段二]

  师:像1/41/2,大家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果工作1/3小时可以铺设这块地面的几分之几?3/4小时呢?现在你能不能解决了?谁来汇报算式?(课件呈现)。

  师:听清要求,我们分工一下,1、2组研究第一个算式,3、4组研究第二个算式,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一下。

  生:选择探究算理及其结果。

  师:巡视,指导。

  师:许多组想出了很多办法,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我们先请选择第一个问题的同学汇报: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汇报。

  师:这题你们为什么没有化小数去解决。

  生:不能化有限小数。

  师:所以化小数去解决是不是对所有的分数乘分数都适用呢?(生:不能)所以化小数去解决分数乘分数有一定的局限性。

  师:我们再请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同学汇报: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片段三]

  师:从刚才的推算中,我们已经得出了1/41/2=1/8、1/41/3=1/12、1/43/4=3/16,是不是我们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都需要这样推算呢?(生:不是)

  师:那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分数乘分数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同桌讨论,汇报:

  (板书)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积的分母。

  [反思]

  1.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是否需要?

  在本节课的试教中,我采用了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中,我发现学生猜测1/41/2,他们猜测的结果都是1/8。在验证环节学生纯粹停留在如何得出算式结果上,导致学生的思路大大受到限制。而在第二次教学时。我采用了计算汇报方法归纳的思路进行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中更为积极主动,学生在汇报方法时也体现了层次性。学生群体一:单纯从如何得出答案入手,但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群体二:能初步从自己的探究中知道应该怎样算。

  综上所述,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的确在数学教学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对于部分内容的探究还是不适合的。

  2.教师该如何从学生的发言中抓准本质?

  课堂活跃了,学生发言就大胆了,自然而然课堂上各种不可预设的回答就出现了。作为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节奏、善于引导(归纳)学生发言,这样才不至于让有价值的问题流失,不至于让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变的无人理睬。

  如:我在试教中,学生汇报了1/41/2=(14)(12)=18=1/8,我一开始并没有理解这位同学的这样做的理由。我马上问:有谁明白这样做的理由吗?为自己尽量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当然,即使我明白这样做的理由,也应让学生多思考、多说说,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参与度。

  综上所述,我觉得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抓准本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必须从自身漫长的经历中去体验、感悟才能变得收放自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