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认识三个字,会写三个字。

  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导入。

  1、把作业本卷成筒用眼睛从纸筒里王外面看,能看到什么?拿开纸筒在看!对比哪个看到的东西多。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理解“坐井观天”中的“观”的含义。谁在井里看天?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生标出自然段,并圈出文中生字。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3、同桌之前检查认读词语。

  4、抽读词语卡片。

  三、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的两个主人在哪里对话?他们一共有几次对话?

  2、理解第一段话,板书课文插图,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3、默读课文,画出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指名朗读。

  4、指导朗读三次对话,启发不同语气。

  5、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6、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四、学*生字,指导写字。

  1、指导观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提醒大家怎样才能把字写的正确、美观。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描红、临写。

  4、展评。

  五、总结。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学*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文中的青蛙和小鸟,你要做像青蛙还是小鸟一样的人呢?

  六、作业布置。

  你觉得青蛙要怎样做才不会错?假如他跳出来了,他会看到些什么?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兴趣

  1、根据要求,做游戏“纸筒看黑板”。

  师ppt:游戏规则:

  (1)左手把纸筒放在左眼处

  (2)右手捂住右眼。

  (3)头不能移动,直视前方。

  师:通过纸筒,你看到的黑板是什么样子的?拿下纸筒,再看看你刚才看过的地方。你看出了什么?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纸筒,我们发现,视角不同,看到的范围也就不同了。

  今天,有一只小青蛙,坐在了一口井中,仰望天空,它眼中的蓝天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13.坐井观天》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找课文有几个段落。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两个小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学生反馈。(板书:争论天的大小)

  过渡:这位同学概括简单明了,以后我们也要学*他这种概括课文的方法。

  3、师:小鸟和青蛙在争论天的大小,那小鸟和青蛙在井的什么位置进行争论的?你从文中的那句话知道的呢?

  5、青蛙在哪里?谁来给老师摆一摆?小鸟又在哪里呢?

  三、学*课文、深入体会

  1、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小鸟和青蛙在井沿上发生了争论,那他们是怎样争论的?文中出现了几次对话?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他们的对话。

  2、小朋友们认真读书的样子特别可爱,老师愿意分享你们丰收的喜悦,谁来说一说,小鸟和青蛙之间发生了几次对话?。

  学*第一次对话:

  师:他们的对话可有趣啦!请小朋友自由朗读第1次对话,(课件出示)谁想读一读?

  指导朗读。理解:小鸟飞了多远啊?一百多里有多远呢?

  学*第二次对话:

  3、师:小朋友们,读得真投入,小鸟和青蛙的对话真精彩,下面我们来学*第二次对话。看看小鸟和青蛙又说了什么?(谁来读?)

  (1)、大话是什么话?你说过大话吗?你看青蛙多么自信,它说小鸟在吹牛呢?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文中青蛙为什么说小鸟说了大话呢?

  (2)、小鸟是怎么来反驳青蛙的呢?天有多大?让我们来学*第二个生字?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出示图片练说:小鸟飞呀飞,飞过,飞过,还没有看到天的边。

  教师引读:天真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这些都是无边无际的,大得很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4)、同学们读得可真棒,下面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学*第三次对话:

  4、师:学到这里,大家都已明白,到底是谁错了?可自以为是的青蛙还和小鸟争论不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为什么笑?

  (1)、谁来读一读,真不错,青蛙为什么笑了?它是多么的自以为是啊!他是多么的愚蠢啊!让我们来读一读。

  小鸟为什么笑了?是啊!小鸟见识多广,诚恳地劝告青蛙,希望青蛙能改变它的看法,让我们来读一读。

  (2)、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是青蛙错了,可它自以为是以为是自己对了,要怎样才能让青蛙知道自己错了呢?(跳出来,让小鸟带他到处走一走)

  (3)、师:对,眼见为实,青蛙真的从井口跳了出来,让小鸟带他到处走一走它会看到什么?它自己对小鸟说些什么?(生练说)

  这还是一只的青蛙。

  师:小朋友们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优美,相信你们能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让我们有滋有味地齐读第三次对话。

  四、学写生字。

  1、读完了三次对话,下面我们来学*写生字。出示生字:沿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沿字有什么特别?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1、在把握教材时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通过这三个词来了解课文,穿针引线。首先,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设计了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等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实现对第一次对话的理解。

  2、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顺带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但是在具体教学时,我又在思考:怎样让学生了解说大话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与说谎话的区别。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我。最后我想:如果举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是否效果更好呢?所以在教学中,我举了两个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什么是说大话。

  3、通过第三个关键词“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对话。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两次,这两次的笑是有区别的。文中两个笑。青蛙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是。另一个小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这在为学生最终了解文章寓言作铺垫。

  在教学中,本人还有许多不足。如朗读指导不够,教师的评价语言匮乏等,以后我定会多多学*,把自己的教学水*再三提高。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沿、际”两个生字,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会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懂得学*、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青蛙、小鸟图片。

  3、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前板画)师:看图,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师:一只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天,这就叫――坐井观天(师板书)(齐读)

  二、新授:

  1、谁来给同学们读读这个有趣的小故事?(指生读)

  师:青蛙坐在井里,小鸟在哪里?(生答)你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生字卡片“沿”,带拼音读。

  你知道“井沿”是哪里吗?(生答)就请你来,让小鸟落到井沿上吧!(生到黑板放小鸟)

  师:井沿就是井的边,那你知道床的边应该叫什么呢?碗呢?桌子呢?(出示图片)

  2、师:我们知道了“沿”的读音和用法,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呢?(生说,师范写、生写四个)

  3、同学们字写的很棒,相信课文读的更好,我们打开书,继续走到青蛙和小鸟身边吧!谁来读一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指生读。

  4、师:一百多里,那就是飞了很远很远的距离啊,这个时候,小鸟会感到很累,很渴,谁再来读小鸟的话?(师读青蛙的话,指生读小鸟的话,两名同学读后全班读小鸟,突出“一百多里”体会小鸟的累、渴)

  5、同学们读的多好啊,就这样,体会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语气,自己读一读他们的另外两次对话。

  指生读,师:听了青蛙和小鸟的话,你知道它们是为了一件什么事情而争吵吗?(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天有多大?)青蛙是怎么认为的呢?(指读)师:什么是大话?

  师:青蛙认为小鸟在吹牛,那它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板书)师:那小鸟呢?(指读)(出示卡片无边无际)

  师:这个词啊,就是形容非常非常大,都看不到边际。(出示沙漠、大海的图片)学生练*说话。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无边无际来形容?

  6、师:现在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大的很呢,同意小鸟说的请举手,那你们读小鸟的话一定很棒。同意青蛙说的请举手。青蛙也是这个故事当中很重要的角色,缺了它,故事就不完整。谁认为自己能读好青蛙说的话,你也勇敢地举起手来。出示古诗《登鹳雀楼》,齐读。

  师:可是青蛙不懂得这个道理啊,它现在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来一起读一读第

  6、7段。(生齐读)(师出示“信”生拼读)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生答)

  师:单人旁加个语言的言,中国人崇尚信义,意思是做人应该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做到。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成为言而有信的人。谁能用信来扩词?

  7、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跳出井口来吗?

  师:看哪位同学的本领大,能把小青蛙劝出来。

  师:老师相信这只井底的小青蛙听了同学们的劝告,一定会急着跳出来,看看这无边无际的天空,这景色优美的大自然。

  三、课后扩展:读儿歌。

  太阳、月亮、地球哪个最大?哪个最小?播放动画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青蛙井口小鸟无边无际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沿”等三个生字,会写“信”等8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无边无际”等成语的意思。

  2、技能目标:能运用新学的八个生字组词。

  3、情感目标:通过学*“坐井观天”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学*和做事都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

  二、教学重点

  认识3个字,会写8个字,并组词。

  三、教学难点

  理解“坐井观天”和“无边无际”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若干张。

  2、自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3、准备人手一张田字格的书写纸。

  4、课前布置学生带字典。

  五、课型

  新授课

  六、课时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一个新的故事,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并提示课题意思:坐在井里看天。)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学生齐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

  (三)、教师指导,认读生字

  1、出示“井”的插图,了解“井沿”指得是什么地方,认识“沿”。

  2、通过查字典,理解成语“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

  3、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

  (四)、写字指导

  1、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巩固认读生字。

  (教师提示并板书写好字的五个秘诀:看、描、写、评、改。)

  2、让学生看:前六个生字有何共同特点(左右结构)?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左窄右宽)?

  3、教师讲解并范写。

  1)、写“沿”字,注意右上方与“几”字不同。

  2)、写“际”字,左边要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耳朵要写得高而窄;右边是“二、小”。

  3)、写“还”字,要注意是半包围结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公开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同时指出哪个字没写漂亮。

  7、学生仔细修改。

  (五)、巩固生字:给八个组词。

  (六)、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生字,会写了八个字,并学了八个生字的组词;理解了成语“坐井观天”和“无边无际”的意思。

  (七)、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八个生字。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并给向家长请教:为什么做人不能坐井观天?

  八、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沿、际、信、抬、蛙、错、答、还

  井沿、天际、相信、抬头、青蛙、错误、回答、还有

  写好字的秘诀:看、描、写、评、改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2.教学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三、教具准备:

  1.课件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导入:同学们,成语是个大王国。这个王国里有耍小聪明的狐狸,有拔苗助长的农夫,还有糊涂的国王。今天,老师来当导游,带领大家来参观成语王国里的一口古老的井。

  [课件出示:井]很久很久以前,这儿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谁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

  1.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2.解释课题:观,看;坐井观天,就是坐在井里看天。

  3、关于这个故事,你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说的板:青蛙、小鸟)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大家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2、想一想:青蛙在――,小鸟在――。

  3、用序号标出青蛙和小鸟进行了几次对话。说说:它们在争论――。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填空。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学*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让学生说明青蛙和小鸟各自所处的位置。板书:井沿。讲解生字。井沿: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

  齐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用“落”呢?(副板书:落?)

  故事就这样在青蛙和小鸟的邂逅中开始了。

  2、回答提出的问题:几次对话?指名让学生按对话次数朗读课文。

  3、青蛙和小鸟在争论――。(板:天?)

  四、讲读课文

  它们是如何争论起来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第一次对话吧。

  1、讲读第二、三自然段。[课件出示]

  (1)青蛙向小鸟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从哪儿来呀?问的语气)

  (2)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3)“一百多里”在这里说明了什么?(一百多里是一段很长的路程,在这里说明小鸟飞了很远,天很大。它飞过哪些地方?)你能用朗读告诉大家小鸟飞了很远吗?

  解决(落?)

  (4)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2.讲读第四、五自然段。(接下来发生什么情况了呢)

  1)[课件出示]

  (1)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2)“说大话”是什么意思?(指夸张的话,吹牛)

  (3)青蛙为什么说小鸟“说大话”?(因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根本没有一百多里,小鸟不可能飞那么远)板书:井口那么大

  (4)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板书:无边无际

  (5)教学际,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用来形容什么?(无边无际没有边际的意思。在这里用来形容天非常大)

  (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四、五自然段。它们俩的语气、态度会是怎样的呢?同桌来演一演吧。

  注意“哪”的读音和语气(“哪”作语气词,读轻声,不读第三声)《坐井观天》

  指名表演。

  (7)青蛙和小鸟为了天有多大的问题争论起来,谁对?小鸟怎么知道天无边无际,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读课文,找出答案。

  2)、谁愿意告诉大家,小鸟和青蛙为什么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的看法?(小鸟在天上飞,青蛙坐在井里)

  3)、教师板书:“天上”、“井里”

  4)、指板书小结:小鸟说天无边无际是因为它在天上飞,青蛙只有井那么大是因为它坐在井底。

  5)、同学们讨论一下,能不能给这只坐在井底看天的青蛙取个名字?(井底之蛙)

  青蛙成为井底之蛙,并不能全怪它。它生来就在井底,出不去。青蛙也很可怜呀。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你能不能让这只青蛙不出井底,也能了解外面的世界吗?有什么办法?(生:让她看书、看报;帮它在井口装摄像头……)

  小节:要想不成为井底之蛙,我们该怎么做?

  3.讲读第六、七自然段。

  我们再来看看青蛙和小鸟的争论,看看这只青蛙除了见识少,还有没有别的缺点,你从哪儿看出来?[出示第六、七自然段]生自渎

  (1)还有什么缺点?从哪儿看出来?它笑什么?

  指导朗读“我不会弄错的。”(读出骄傲、自以为是的语气了吗?)(生评议)

  (2)小鸟为什么笑了?(小鸟笑青蛙眼光太狭窄,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小片天,还自以为是,不承认自己的看法有错误)教学:信

  指导读小鸟的话。“你是弄错了。”(其中的“是”字,表示了肯定的、勿容置疑的语气)(生评议)

  (3)小鸟为什么叫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眼界就会变得开阔,就会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就不会再坚持自己原来的错误看法了)

  (4)指导朗读多么骄傲、自以为是的青蛙,多么善良、诚恳的小鸟,谁能演好这两个角色?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课后延伸:

  1、小结: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它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2.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把课后的字写在田字格里。

  六、作业:

  发挥想象,如果有一天,井水升得很高,青蛙跳出了井口,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板书:

  坐井观天

  青蛙小鸟

  井口大天,无边无际?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1)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优质教案实用五篇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1

  一、教材简说

  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啊。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一个新的故事,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

  2、指导学生自读故事,注意把生字读准,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3、指名说说自已读了文章后知道了什么。

  4、让学生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

  5、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

  6、同桌互相交流对生字的认识。

  三、指导写字。

  先让同学们“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再让同学们“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指导“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再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最后通过课后的“读读抄抄”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生字后继续学*。

  二、朗读感悟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1)通过学*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5)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4、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5、感悟第三次对话。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2)小组合作学*。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3)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6、分角色朗读。

  (三)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合作学*,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2、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看看地球、太阳和月亮谁大。

  三、小结.

  四、练*:

  1.出示投影片,说句子。

  2.读一读,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3、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懂得课文“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和故事说明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理解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知道它们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四、教具准备:

  (青蛙、小鸟图片,小猴、苹果玩具各一个,青蛙和小鸟头饰,课文录音带。FLASH制作的CIA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字新词,第二课时讲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引入。

  出示小鸟和青蛙图。谁能用小鸟和青蛙这两个词说一句话?谁能上来贴青蛙和小鸟图?

  小鸟会飞过哪些地方?(出示CAI,看小鸟飞过的草原、城市、田野、大海等处)让学生学小鸟飞。

  (二)学*第一次对话

  1、学生自读课文2—7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分别抽学生读课文2—7段。指导朗读。

  3、让学生提出疑问。再读课文2—5段,边读边找答案。

  4、小鸟和青蛙到底争什么问题?(天有多大)(出示CAI,看小鸟和青蛙各自说的话)

  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惊奇的语气)

  6、小鸟又是怎样回答的?

  (三)学*第二次对话

  过渡:青蛙相信小鸟的话吗?我们来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 (出示CAI 动画)

  1、读、思:朗读它们的第三次对话。思考:那么远指的是多远?“大话”是什么意思?

  2、朋友,别说大话了!用怎样的语气读这句话?(不相信)(学生分别试读)

  3、连起来把青蛙说的两句话读一读。

  过渡:这是青蛙的观点,他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又是怎样认为的?(无边无际)

  [1]、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出示CAI)哪个小朋友能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2]、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出示CAI)仿照这个句子练*说话。

  出示实物:小猴(小猴可爱得很哪!)

  [3]、又出示实物:苹果。让学生分别按颜色、形状、香味,再让他们尝一尝苹果的味道,分别练*说话。(苹果……得很哪!)

  [4]、有感情地朗读它们的第二次对话。

  齐读。加上动作读。分角色读。

  (四)学*第三次对话

  过渡: “他们到底谁对谁错?”“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请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学它们的第三次对话。(出示CAI)

  1、小朋友们,可以结合讨论学*。边学边思考。

  2、检查自学情况。

  它们各自争论的理由是什么?

  (1)他们谁对谁借?

  (2)青蛙为什么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3)出示CAI:井壁。再做实验:把本卷成筒,用一只眼睛看上去,会看到什么。(学生用手比)

  (4)谁能用“一……就……”说话。(出示CAI)

  (5)抽读第三次对话。

  (五)引导想象: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么说?

  (六)齐读全篇课文。再分角色读。分角色戴头饰表演。

  (七) 归纳寓意:刚才我们仔细读了课文,讨论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还看了几个同学的表演,在想想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帮学生归纳寓意。说得好,“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有些人看问题目光狭小,所以有限,还自以为是。这节课,我要送给大家一句话,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天有多大

  青蛙

  井口那么大

  评析:

  《坐井观天》是一则趣味性较强的寓言故事,童话色彩较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更好地组织教学。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法。采取贴图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小鸟和青蛙各自所在的位置。动画演示小鸟飞过的哪些地方,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运用看、摸、尝实物说话,引导学生理解和加强学生感叹语句的训练,进行说话练*;投影展示对话,进行朗读表演,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三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青蛙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错误;培养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时要站得高、看得全面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第四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小鸟与小青蛙的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出示课件,一张图片,“一望无际,蔚蓝的天空”的图片,然后引入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天大吗?你们认为天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看看课文中青蛙和小鸟认为天有多大。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感知。

  二、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2、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和同桌一起讨论得出结论,并将生字写在生字卡片上。

  3、教师检查并纠正学生读音上的错误。

  三、细读感悟

  1、图文结合,细读全文

  让大家齐声朗读第一句话,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

  设计如下的口头填空:青蛙坐在(),小鸟落在(),然后用课件展示青蛙和小鸟位置的图片。

  2、A:让学生自读剩下的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小鸟和青蛙对天空大小不同看法的句子。(这里让学生接触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句子)。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B:接下来让同学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通过比赛朗读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并理解“大话”和“无边无际”的意思。

  C: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青蛙的话要用自信傲慢的语气,而小鸟的话要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D:分角色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语气的不同。

  3、感悟第三次对话。大家齐声朗读。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A: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B:动手实验:学生用纸筒看天花板,再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学生做实验有感而发,言之有理即可。

  老师总结实验:其实我们用纸筒看天花板,和青蛙在井里看天是一样的。要想看到大的天花板,应该怎样做?就得摆脱纸筒的限制,把我们的视野放大,看得更远,见得更多。

  C: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这只小青蛙的朋友,你会跟小青蛙说些什么呢?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4

  知识与能力:

  1、认识4个会认字及“井沿、坐井观天”等词语,会写“喝”和“渴”。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课文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理解寓言的含义。

  3、能在初步理解寓意基础上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4个会认字及“井沿、坐井观天”等词语,会写“喝”和“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板书课题《坐井观天》,生书空,齐读课题。

  2、提问:“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生答)

  3、游戏复*会认字。

  二、新授课:

  1、初读课文,用“”划出青蛙的话,用“~~~~”划出小鸟的话。(交流汇报)

  2、齐读第一自然段,请生在黑板上贴出青蛙和小鸟的位置。理解“井沿”,拓展(碗沿、河沿)

  3、观看视频,思考: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问题?(天有多大?)

  4、合作学*:用方框划出青蛙对天的看法,用圆圈划出小鸟对天的看法。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6、分段指导朗读。

  (1)句型训练: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

  (2)比一比: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拓展:大海、沙漠、草原、森林)

  7、想一想,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

  8、小实验。

  9、理解:最后一次对话中青蛙和小鸟都笑着说,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青蛙:自以为是、愚蠢。小鸟:真诚、善意)

  10、分角色表演。

  三、拓展:

  1、填儿歌,朗诵。

  2、小组合作: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填练*卡)

  3、交流:学了这则寓言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自主学*生字“喝”和“渴”。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5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理念: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3.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重点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教育学生开拓视野,多读书籍,增长见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5分钟。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一篇新课文(板书)《坐井观天》。

  齐读课题。“观”是什么意思?看了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2、《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3、要想读好这篇课文,首先就要检测同学们的生字认读情况,看那位同学预*的最好,生字认读的最好。(出示课件)

  三、课文讲读。

  1、看来同学们的生字掌握的都很好,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以上要求。(课件出示)

  2、青蛙和小鸟各在什么地方?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课件出示)请小朋友读一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说这个“落”用得好在哪儿?能具体说说,井沿指哪一部分?

  井沿指井的边。井沿就是井边。那么桌子边叫什么?——桌沿;床的边呢——床沿;小河的边——河沿;帽子的边——帽沿;

  “沿”这个字怎么写呢?要注意什么?谁来说说?

  三、学*第2——第7自然段

  1、下面再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的读课文,用“——”划出青蛙的话,用“﹏”划出小鸟的话。并完成以下问题:

  (1)青蛙和小鸟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

  (2)青蛙认为天有多大?

  (3)小鸟认为天有多大?

  2、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呢?我们来合作读一读。

  3、我们来看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请同学读)

  (1)小鸟飞了一百多里路,说明小鸟飞得?······特别远,到底有多远呢,谁知道?大约是从我们曲阜到济宁的距离,远不远?大家一起读一读。

  (2)、青蛙相信小鸟说的话吗?

  它们产生了争论,谁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你知道它们各自的观点吗?

  4、男生女生合作完成它们的第二次对话,分角色读。

  (1)“说大话”是什么意思?青蛙认为小鸟的哪句话是大话?它为什么认为小鸟说的这句话是在说大话呀?

  所以它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难以接受。疑惑不解。

  (2)青蛙实在难以想象,它想: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它的意思是——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的。这里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肯定的意思,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它的观点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用不着飞那么远。

  (3)师:谁来做青蛙,告诉小鸟。(指名读)

  小鸟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谁来做小鸟,讲给青蛙听——指名读。

  师:小鸟,你想告诉青蛙什么?谁知道“无边无际”?小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请大家一起跟随小鸟飞一回,我们出发了——(播放各

  小鸟飞过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边,天可真是无边无际!谁来告诉青蛙,让它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

  5、青蛙和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1)、听了小鸟的话,你觉得它说得对吗?(对的)但是,听了小鸟的话,青蛙却笑了,说——

  (2)、青蛙为什么笑?他是怎样认为的?

  (3)、青蛙为什么这么肯定自己不会弄错的?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同学们用纸做一口井,我们到井底看一看,你看到的天花板有多大?

  真是一只————自以为是的小青蛙。我们来齐读小青蛙的话。

  (4)、用一......就说一句话

  (5)、师:青蛙笑了,我们发现小鸟也——笑了。读一读,说——小鸟笑青蛙什么?

  (6)师:所以小鸟说——你是弄错了。这是小鸟第几次说青蛙弄错了?前一次在哪里?我们来读一读。

  由此可见:

  小鸟是:目光远大,见识广。

  青蛙真是:目光短浅,见识少。

  这就是坐井观天的故事

  三、总结全文

  1、青蛙终于跳出来了——哇,它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2、谁能说说“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什么吗?

  3、交流:学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4、所以我们要对小青蛙说:

  小青蛙,小青蛙,水井底下安了家,说天只有井口大。

  小青蛙,你错啦!天是无边无际的,你快出来看看吧!

  小朋友,记好了,不学固执的青蛙,看待事物全面化。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2)

——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巩固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4到9小节,领会他们的创意,并学着他们的样子写写自己的创意.

  4.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一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4分)

  1、开火车读生字,句子.

  (1)昨天我们开始学*了15课,认识了一些生字朋友,让我们一起先来和他们打个招呼。

  (2)读得真棒,那你们能不能读这个。先请同桌二人先读一读,指名读二人,齐读.

  2.通过昨天的学*我们还认识了赵小艺,宋涛,陈丹三个小朋友,知道了他们在一起画画,忽然间,宋涛有了一个疑问__谁能画风?

  二.理解课文,感情朗读.(16分)

  1、那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后来究竟谁能画风呀!(生答)请你们到课文的4到8小节中找一找他们是怎么来画风的?请你划一划相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老师出示.谁来说一说,他们是怎么画风的?

  4.反馈.

  三.读文感悟,相互交流赵小艺

  让我们先来学一学赵小艺是怎么画风的.

  (一)出示:赵小艺――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1.请你读一读第四小节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赵小艺是怎么来画风的,你从哪里看到有风?圈出来

  体会飘,板书.

  2.赵小艺画出风来了,那你能用朗读把风表现出来吗?

  赵小艺除了用飘着的旗子来画风,他还怎么来画风了.

  (二)出示:赵小艺�D�D�D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1.请你读一读句子,说说他还怎么来画风的,你从哪里看到有风了?圈出来

  2.又是一阵风,你能用朗读把这阵风表现出来吗?可以边读边做做

  (三)齐读第4.5.8小节.赵小艺用了两种办法画出了风,请你自由读一读4.5.8小节,边读边想一想你从写赵小艺的句子中发现了什么?

  四.学*陈丹和宋涛怎么画风的.

  你知道别的二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1.出示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1)说说陈丹是怎样画风的,从哪里看出有风?板书.

  (2)谁能试着读一读,把你体会到的风带给大家,你可以加上一些动作?

  2.出示宋涛――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1)说说宋涛是怎样画风的,从哪里看出了有风?板书

  (2)教师在这里发现了二个优美的短语,你能不能照着样子写几个。

  (3)宋涛带给大家的是斜斜的雨丝,你能不能用读来让大家感受一下那阵清凉的风?

  指名读,齐读整一段

  3.齐读4-8小节.

  4.三位小朋友用不同的好办法画出了风,你想不想夸夸他们?

  5.分角色读课文.今天老师听出来了大家都很喜欢他们,那我们再来分角色读读他们的故事的故事.前后四个小朋友一个做----,分角色读一读2-8小节.小组读.指名读,

  五、联系生活,拓展练*(10分)

  1.读了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你是不是也已经有了自己画风的好办法.你想怎么画?

  2.出示课件,请同桌间先说一说,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想怎么来画风。学生说画风二人..

  3.老师相信下面还有更多画风的好办法,那就请你赶紧写下来吧,学生写画风,老师巡视.

  4.学生展示作品.老师表扬好的同学.

  六.学*第九节.(5分)

  1.小朋友们不仅有了画风的好办法而且能把自己的好办法写出来,真是了不起。风娃娃听说我们正在这里说他,画它,他也赶来凑热闹了,他这一吹,画中的景物�D�D接读.

  2.请你再读一读这一小节,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1)好像说明没有动,只是感觉在动.困为他们画得太像了。

  (2)显得更美了.说明画本来就美,很像.现在风有了,画中的景物就像真的有风在吹动他们,就更加好看,美丽了.

  (3)风来了,画更美了,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夸夸文中的小朋友,也夸夸我们。齐读.

  七.书写(5分)

  1.引:赵小艺他们很聪明画出了风,我们小朋友比他们更聪明,不仅读懂了他们画的风,而且啊还会自己动脑筋来写画风呢.

  2.接下来老师想请聪明的你们来写写字,看谁还很能干。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今天要写的生字.并想一想,今天写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同时也想一想哪个字最难写.重点指导:

  (1)交流注意的地方:丝,斜,艺,涛,

  (2)老师范写难写的字,学生练写,老师巡视.

  (3)学生作品展示.

  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课文、有感表地朗读课文;

  2、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互相合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美术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也来出个谜语请你们来猜,好吗?

  谜面: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花儿见它点点头,小草见它弯弯腰。

  生:是风。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是风(板书:风)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有关风的课文(板书:15 画风)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在画风?为什么画风?风能画出来吗?……

  二、复*生字

  1、出示课件:三位小朋友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呀,今天有三位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要和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的名字就藏在老师手中的生字卡片中,看看谁认得它们,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指名带读,其他同学跟读。

  2、同学们的识字本领真不小,现在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谁了吗?

  生:是宋涛、陈丹、赵小艺。

  喊喊他们的名字,打个招呼吧?生打招呼。

  三、分段学*课文

  1、同学们真热情,想不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生:想)

  那咱们赶快找开课文读一读吧,老师有个小小有要求,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

  2、知道三位小朋友分别画了什么吗?请帮我来连一连吧

  宋涛 小树

  陈丹 雨丝

  赵小艺 旗子

  风车

  对上号了吗?表扬他!

  3、出示课件:三幅画

  老师这里有三幅小朋友的,看看哪位同学能很快辩认出是谁的画,是从课文中哪一段知道的?

  a、认出宋涛的画

  ⑴读出相应的段落

  ⑵有风了吗?

  “斜斜的”、“吹斜了”应该重读。

  b、认出陈丹的画

  ⑴找到相应的段落了吗?请读一读。

  ⑵同学们,你们都是小树了,读出风的感觉了就把腰弯一弯

  c、认出赵小艺的画

  ⑴指名相应的段落

  ⑵重点指导读出有风的感觉

  “旗子在空中飘着”、“风车在呼呼地转”。

  4、三位小朋友画风成功了吗?(成功了)

  是从课文中哪一段看出来的.。请找到的同学一起读。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想象一下一阵风吹来,我们仿佛看见旗子在(飘扬),雨丝是(斜斜的),小树是(弯弯的),还有风车在(呼呼地转)。

  美不美呀?(真美呀!)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把这一段再美美地读一遍(生读最后一段)。

  6、小朋友们的画这么美,能配上几首诗就更美了,同学们能作诗吗?(能)

  请同学们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句式给小朋友的画配上小诗。

  8、指名分别配上小诗

  师帮忙整理。

  9、一起动支脑筋,给我们的集体创作加个题目。

  10、全班带着题目齐读诗歌。

  这可是我们班的伟大作品呢。

  四、指导朗读

  1、欣赏课文朗读,(课件:动画朗读课文)

  2、同学们有信心读得更好吗?想不想换另一种方式来朗读?

  3、分小组分角色朗读,先练一练。

  4、推荐几位到上面来分角色朗读,可以根据你的理解加上一些动作表演(推先四位同学)下同的同学都是评委了,等会儿还要请你们来评评,认为谁读得好。(学生分角色朗读)

  5、谁来评评?

  学生试评,师相机指导

  6、小结:上面的同学读得很投入,下面的评委也很出色,表扬他们,也表扬自己。

  五、拓展体会,画风展示

  1、宋涛、陈丹、赵小艺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这么漂亮,真是不简单哪,同学们喜欢他们吗/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喜欢宋涛,因为他敢于提出问题;喜欢陈丹,因为她很聪明,善于向别人学*,修正自己的错误;喜欢赵小艺,她肯动脑筋,第一个画出了风,很有自信心。)

  2、这三位小朋友既聪明又肯动脑筋,遇到困难就认真想办法解决,值得我们学*,他们会画风,你们会画风吗?(生:会)

  咱们石码中心小学的同学就是有自信。

  3、我们也来说说风,画画风吧。请同学们找开68面,读读写写。

  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

  4、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写下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请到上面来展示给大家看,读给同学们听。

  5、学生展示,教师边评价。

  (字写得真好看;主意不错;真是有意思)

  6、同学们的好主意真多,风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以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同学们赶快准备五颜六色的画笔来画画风吧。各小组合作,先商量好,听音乐开始画,音乐停止马上停笔,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最有创意,能不能用刚才的格式给作品配首诗,介绍介绍风藏在哪里。

  (音乐开始)

  ……

  (音乐停止)

  7、时间到,推荐一下好作品,各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介绍作品。

  教师适时评价。

  8、小结:

  我们二年一班的同学个个表现这么出色,这节课我们不但读懂了课文,学会了画风,还学会了作诗呢。

  六、课堂延伸

  1、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关于生活中风的图片,请大家一同欣赏。

  出示课件:生活中的风。

  2、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风,细心观察的同学都能找到它,能说说你对风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表现得真棒,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有趣的作业:生活中的声音与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该怎样把它画下来呢?

  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画风》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学生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方法,而且乐于接受课程标准的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设计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强调学生自主学*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分角色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写话能力。

  【教学准备】

  CAI课件 生字卡片 简笔画

  【学生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复*

  我们继续学*《画风》。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来写课题(板书:画风)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新朋友,还认得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赵小艺、陈丹、宋涛。相机贴在黑板上)齐读名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直接出示课题,同时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

  二、引导朗读对话

  过渡: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的郊外,吸引了三个画画的孩子。他们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呢?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全文,重点把他们画风的句子读一读。

  2、抽学生读,教师相机在名字下一一对应粘贴简笔画,同时读图下句子,再说说还可以用哪些句子表达图的意思。

  3、三个孩子边画画,边交谈,他们进行了几次对话?快速读课文,找找看,并把他们的对话勾下来。

  (多媒体展示对话内容)

  问:爱提问题的宋涛说的这三次话语气有什么不同?该怎样读?(第一次疑问的语气,他也认为风不能画,同时也带有为难别人的意思;第二次表现出惊喜,读得大声,而且十分高兴)

  问:宋涛提的问题难住了陈丹,陈丹是怎么回答的?(第一句用为难的语气;第二句受到启发,带有兴奋的心情,用肯定的语气读。)

  问:肯动脑筋的赵小艺怎么说的?(用非常肯定、自信的语气朗读。)

  4、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5、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读。提示:需要几个角色?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6、汇报展示:抽一两组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会人物的内心,读出文中人物的不同语气,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目的。

  三、课内拓展

  1、你们喜欢这三个孩子吗?为什么?

  2、你还有别的更多的办法画风吗?

  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像老师黑板上展示的画一样,把风画出来吧!在画的下面写上一两句话。看谁想得最妙、画得最快、写得最好。

  3、抽一两位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造。

  四、指导写字

  多媒体展示生字。

  请仔细观察,这六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觉得哪个字不容易写美观?

  教师范写这个字。学生写字。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惯。

  五、课外拓展

  我们知道了风这种自然现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用画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你还知道有其他形式把风表现出来吗?

  老师这里有一首诗、一首儿歌把风表现出来了。(让学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惯。

  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课文、有感表地朗读课文;

  2、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互相合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美术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也来出个谜语请你们来猜,好吗?

  谜面: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花儿见它点点头,小草见它弯弯腰。

  生:是风。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是风(板书:风)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有关风的课文(板书:15 画风)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在画风?为什么画风?风能画出来吗?……

  二、复*生字

  1、出示课件:三位小朋友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呀,今天有三位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要和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的名字就藏在老师手中的生字卡片中,看看谁认得它们,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指名带读,其他同学跟读。

  2、同学们的识字本领真不小,现在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谁了吗?

  生:是宋涛、陈丹、赵小艺。

  喊喊他们的名字,打个招呼吧?生打招呼。

  三、分段学*课文

  1、同学们真热情,想不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生:想)

  那咱们赶快找开课文读一读吧,老师有个小小有要求,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

  2、知道三位小朋友分别画了什么吗?请帮我来连一连吧

  宋涛 小树

  陈丹 雨丝

  赵小艺 旗子

  风车

  对上号了吗?表扬他!

  3、出示课件:三幅画

  老师这里有三幅小朋友的,看看哪位同学能很快辩认出是谁的画,是从课文中哪一段知道的?

  a、认出宋涛的画

  ⑴读出相应的段落

  ⑵有风了吗?

  “斜斜的”、“吹斜了”应该重读。

  b、认出陈丹的画

  ⑴找到相应的段落了吗?请读一读。

  ⑵同学们,你们都是小树了,读出风的感觉了就把腰弯一弯

  c、认出赵小艺的画

  ⑴指名相应的段落

  ⑵重点指导读出有风的感觉

  “旗子在空中飘着”、“风车在呼呼地转”。

  4、三位小朋友画风成功了吗?(成功了)

  是从课文中哪一段看出来的。请找到的同学一起读。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想象一下一阵风吹来,我们仿佛看见旗子在(飘扬),雨丝是(斜斜的),小树是(弯弯的),还有风车在(呼呼地转)。

  美不美呀?(真美呀!)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把这一段再美美地读一遍(生读最后一段)。

  6、小朋友们的画这么美,能配上几首诗就更美了,同学们能作诗吗?(能)

  请同学们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句式给小朋友的画配上小诗。

  8、指名分别配上小诗

  师帮忙整理。

  9、一起动支脑筋,给我们的集体创作加个题目。

  10、全班带着题目齐读诗歌。

  这可是我们班的伟大作品呢。

  四、指导朗读

  1、欣赏课文朗读,(课件:动画朗读课文)

  2、同学们有信心读得更好吗?想不想换另一种方式来朗读?

  3、分小组分角色朗读,先练一练。

  4、推荐几位到上面来分角色朗读,可以根据你的理解加上一些动作表演(推先四位同学)下同的同学都是评委了,等会儿还要请你们来评评,认为谁读得好。(学生分角色朗读)

  5、谁来评评?

  学生试评,师相机指导

  6、小结:上面的同学读得很投入,下面的评委也很出色,表扬他们,也表扬自己。

  五、拓展体会,画风展示

  1、宋涛、陈丹、赵小艺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这么漂亮,真是不简单哪,同学们喜欢他们吗/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喜欢宋涛,因为他敢于提出问题;喜欢陈丹,因为她很聪明,善于向别人学*,修正自己的错误;喜欢赵小艺,她肯动脑筋,第一个画出了风,很有自信心。)

  2、这三位小朋友既聪明又肯动脑筋,遇到困难就认真想办法解决,值得我们学*,他们会画风,你们会画风吗?(生:会)

  咱们石码中心小学的同学就是有自信。

  3、我们也来说说风,画画风吧。请同学们找开68面,读读写写。

  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

  4、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写下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请到上面来展示给大家看,读给同学们听。

  5、学生展示,教师边评价。

  (字写得真好看;主意不错;真是有意思)

  6、同学们的好主意真多,风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以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同学们赶快准备五颜六色的画笔来画画风吧。各小组合作,先商量好,听音乐开始画,音乐停止马上停笔,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最有创意,能不能用刚才的格式给作品配首诗,介绍介绍风藏在哪里。

  (音乐开始)

  ……

  (音乐停止)

  7、时间到,推荐一下好作品,各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介绍作品。

  教师适时评价。

  8、小结:

  我们二年一班的同学个个表现这么出色,这节课我们不但读懂了课文,学会了画风,还学会了作诗呢。

  六、课堂延伸

  1、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关于生活中风的图片,请大家一同欣赏。

  出示课件:生活中的风。

  2、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风,细心观察的同学都能找到它,能说说你对风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表现得真棒,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有趣的作业:生活中的声音与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该怎样把它画下来呢?

  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会写“涛”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学*重难点】

  1、写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具准备】

  贴图、课件、生字卡。

  【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位爱动脑筋的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是谁吗?(出示贴图,相机贴出)

  2、指名三人贴名字。

  3、复*生字:请大家叫出他们的名字,有礼貌地和他们打打招呼吧!(自由打招呼)

  二、指导写字

  1、过渡:

  哎,他们的名字你们会写吗?(会)黄老师也相信你们会,会写这不难,但要写好就有点难了,你们能写好吗?(能)好,口说无凭,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吧。

  2、那我们就先来写这个字吧:

  (生字卡出示:涛)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要在田字格中写好“涛”字要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3、范写“涛”字。

  4、下面,请小朋友们那出生字本,在田字格中练*写两个。(提示学生注意写字姿势,教师巡堂指导)

  5、展示作业,进行评价。

  三、朗读感悟

  1、出示三幅画,指名三人上来给画找主人。

  2、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这三幅画的语句。

  3、你画了哪些句子,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引导读完这三幅画的内容为止)

  4、过渡: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把句子找到了。(课件出示:4~8段)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些句子读好,对吗?(对)

  ⑴ 就请你们先自由地练练吧。

  ⑵ 指名读,学生评:你想对他的朗读说些什么?

  ⑶ 过各种方式的读,把读不好的部分练*读好。(如:挑战读,男女赛读,小组读等)

  ⑷ 齐读。

  5、分角色朗读:

  现在,你们想不想换一个方法来读一读?(想)这个部分有几个角色?(指名回答)

  ⑴ 下面,请你们在四人小组里面分工练*读一读吧。

  ⑵ 汇报:

  哪个小组能勇敢地站到这里来读给大家听听?

  ⑶ 学生评价:

  大家听了他们的朗读,感觉怎样?

  ⑷ 全班合作读:

  刚才在四人小组里你是练*读哪个角色的,待会儿你就站起来读哪个角色。

  6、赵小艺、宋涛、陈丹把无形的风,用有形的东西表现出来了,多能干呀,你们快想句话夸夸他们吧。(指名说)

  三、拓展发散

  你们很会欣赏别人,你们也很能干。那除了他们的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表现风吗?好,你可以唱有关风的歌,背背有关风的诗句,也可以画画风,你想怎样表现风就怎样表现!好,你们可以自由地练*了。(教师巡堂指导,并参与学生活动。)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杰作?

  四、自然结课

  同学们的节目都很精彩,由于时间的原因,就到这里吧!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15、画风

  赵小艺头像 宋 涛头像 陈 丹头像

  赵小艺 宋 涛 陈 丹

  赵小艺的画 宋 涛的画 陈 丹的画

  【特色说明】

  本教案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色: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趣巩固

  本教案一开课,就利用课文中的三个主角人物创设了“和朋友打招呼”这么一个识字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巩固第一节课时中所学的生字。

  二、以读为本,学*扎实有效

  本教案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思想,做到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形式多种多样,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起来,力求做到不花俏但学*扎实有效。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教案设计了“表现风”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风,从课文回到生活,联系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10、《画风》第二课时说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

  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法的选择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教学行为策略的运用

  (一)复*旧知,巩固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喊对了,小伙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二)深入理解,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通过复*旧知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然后我再采用实物展示、现场画画等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找出“风藏在哪里?”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老师“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来棒。当几个句式连在一起以后,就成了一首饶有诗意的小诗。我让学生给自己作的小诗加上题目,再一起朗诵自己的大作,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

  (三)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观”,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可以说,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萌芽。

  《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在经过了前面的铺垫后,学生再用这种“诗人”般的话去猜猜别的画的风在哪里,更是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四、板书程序设计。

  板书设计很简单,就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小诗”组成。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理解总结,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升华和感悟。

  《风来了》

  风来了,

  风把小树吹弯了,

  风藏在摆动(跳舞)(飘舞)的小树里。

  风来了,

  风把旗子吹动了,

  风藏在飘扬(舒展)的旗子里。

  风来了,

  风把风车吹转了,

  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3)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教育点:

  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知识点: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训练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课文。

  创新切入点:

  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林海的诗文、图片资料。

  2、剪辑编制反映林海之美的录相片。

  3、制作投影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1、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19课。请想一想,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

  4、品味美师:服气吗?不服气?那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提示,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生:仔细品读。

  5、讨论美(1)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①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②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③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段组织辩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段的讨论之间。)

  ①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帮我说说吗?

  ②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③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要决一雌雄!重点讨论的五个小片段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6、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3)理解"兴国安邦"。师:难怪作者说,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吗?

  7、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来尽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8、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学生写在印着精美图片的作业纸上,教师用电脑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9、憧憬美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尽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妈明年暑假带你进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业。

  评析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全人"意识和创新意识,做到了立体化。创新的层次定位很准确。简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深入研究品味重点片段的前提。欣赏录像是前一个环节的延伸,又是后一个环节的基础,可以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学生的独立学*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巧妙地"点火扇风"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品读提示独具匠心。一个"品"字的运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审美心理,符合本文的文体特征。提示的内容颇具启发性和层次性。根据学生的有效活动组织教学是课堂创新教学的显著特征。

  此环节由学生提出讨论学*的内容,由师生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的参与很巧妙,绝无喧宾夺主之嫌。师生*等地参与比赛是崭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体现,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手段。"教材无非是例子。"把师生精心选择的重点片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按照段落顺序串讲课文的格局,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巧妙创新。这是新的教材观的体现。

  此环节可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此,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板书设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诵读训练方式新颖独特,行之有效。究其实质,是因为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这是不无道理的。创造是教学的永恒主题,师生同台竞相创造是课堂创新教学的至高境界。该环节巧妙地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的精髓: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总评:

  这个教学设计从四个方面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创新。

  1、教学目标立体化。创新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而"人",是大写的"人",丰满的"人",立体的"人"。所以,语文课堂创新教学必须做到教学目标立体化,必须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有意训练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主动提高。这堂课,贯穿全过程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三局比赛。这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情趣,培养他们竞争合作与民主*等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语言文字,能够从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立体化。

  2、教学内容生活化。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例子的功能。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生活与课文内容的结合点切入,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整堂课,学生不是呆板地学课文,而是转换角度,围绕林海的美与教师展开比赛。这种转化,并非雕虫小技,而是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的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过程。

  3、教学过程美育化。世界上,美的力量最大;美育的效果最好。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化,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并创造美,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他们的素质,实现教学的全面创新。这堂课,时时处处都在围绕"美"组织教学,完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美育化。

  4、教学方法主体化。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学着眼,从学生的学*心理出发,精心安排了有条理、有层次、有情趣的自读自悟、辩论发言、诵读比赛和诗文创作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方法的主体化。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

  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

  一、复*导入 :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合作学*,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

  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

  (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三、总结。

  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

  1、背诵课文。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作者喜爱和赞美大兴安岭的思想感情。

  2、表情朗读课文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新课

  1、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课文以――“亲切与舒服”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请大家回忆一下,作者前二次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与舒服的?请读出有关句子(出示句子)

  2、大兴安岭的美丽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闪烁)?(板书岭林花)

  那么岭林花到底怎么美?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懂、读好这一部分。

  二、学*第二段

  (一)学*“岭”

  1、个别读第2 节,思考:(卡片出示)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

  2、交流。(多、温柔)

  3、(卡片出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怎样感受到的?请默读这部分,圈画出重点词句。

  交流:

  a、秦岭:“云横秦岭”

  请看(出示秦岭图)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小结:大兴安岭同它――大不相同,那实在是――太温柔了。

  b、“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抓住横、顺……体会姿态多,谁能读出姿态的多?个别读,男女生轮读。

  比较句子,拿去点儿,意思一样吗?抓住点儿体会温柔,谁能把岭读得又多又温柔?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c、“多少条岭……”

  抓住看不完,联系该句重点词体会多,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抓住看不厌体会美。

  d、“每条岭……”

  体会温柔,长满珍贵的树木,决不是光秃秃的岩石。每条岭的线条都是那么柔和,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

  4、体会情感,熟读这段。

  呀,如果能亲眼看看这岭该多好啊!请看,(出示岭)如果说秦

  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出示秦岭比较)那么大兴安岭的岭是又――多又――柔,美得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大家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

  5、小结学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这一部分的?谁能结合思考题来说一说。(指卡片)

  先读课文,思考: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再读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是怎样感受到的?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岭的美表达出来。

  (二)学*“林”

  1、岭如此美丽,岭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学*林。

  2、自由读3、4二节,思考问题1(如海)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广阔、不同的蓝色、海面有波浪、海边有浪花)

  3、过渡:林又广又绿,美如海,你是怎样读懂的,请同学们以学*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2。呆会儿请你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4、谁先交流,大家仔细听,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不够,你认为该怎样读?评读。随机朗读。

  a“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非常广阔,一片绿色,真像林的海洋。个别读。

  b“群岭起伏……”――长满树木的山岭有高有低,像海上的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真美啊!

  c“多少种绿颜色呀……”――一片绿色,有深有,有明有暗,像阳光照射下的海面一般美。

  d“落叶松的海洋”――广阔无垠,一碧千里,犹如海洋般辽阔无边。

  e“海边上……”――岭上的青松像大海,青松边沿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像海边的浪花。真美。

  泛:动态美,充满生命和活力。

  你能把这句话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吗?用问号有什么好处?谁能把这海边的白桦读得更美。个别读,举手的同学读。

  5、看图引读。

  出示图,引:这就是林的海洋,目之所及――的确――多少种绿颜色呀――兴安岭上――是的――看――

  林这么美丽,看在眼里,真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三)同法自学“花”。

  1、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花这一部分,不过要求可更高了,这回要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

  2、个别交流特点,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请读出来。对于她所读地句子,假如你也有所感受的话,请跟他一起读。随机板书(多、艳)

  3、边讲述,边闪现岭、林、花的短镜头:作者看到岭那么多那么温柔,又看到岭上的林那么广那么真像林的海洋,还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艳,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出示“兴安岭……鞋”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范读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灯片,作者怎么会把兴安岭当作一位姑娘的?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学*第6 节。

  回到句子“它的美丽……不空洞。”

  1、过渡:大兴安岭的确美极了。(闪美丽)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这什么说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呢?请自由读第6节,并联系上文,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讲给大家听。

  2、小结:大兴安岭不但美丽,而且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连在一起,和千家万户连的生活连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兴安岭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读句2。那么第三次亲切与舒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下节课再学*。

  三、总结课文。

  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了课文第二部分。如果还有地方没读懂的,请提出来。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那位同学最聪明,能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任选一题说说。

  1、大兴安岭的岭真――啊!――

  2、岭上的林真――啊――

  3、林中的花真――啊――

  板书

  岭――多、柔

  19林海 林――如海亲切与舒服

  花――多、艳

  糜丽英老师执教《林海》一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教育点:

  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知识点: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训练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课文。

  创新切入点:

  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林海的诗文、图片资料。

  2、剪辑编制反映林海之美的录相片。

  3、制作投影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1、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19课。请想一想,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

  4、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那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提示,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生:仔细品读。

  5、讨论美

  (1)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①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②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③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过程当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段组织辩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段的讨论之间。)

  ①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帮我说说吗?

  ②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③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要决一雌雄!重点讨论的五个小片段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6、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3)理解"兴国安邦"。师:难怪作者说,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吗?

  7、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来尽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8、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学生写在印着精美图片的作业纸上,教师用电脑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9、憧憬美

  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尽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妈明年暑假带你进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业。

  评析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全人"意识和创新意识,做到了立体化。创新的层次定位很准确。简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深入研究品味重点片段的前提。欣赏录像是前一个环节的延伸,又是后一个环节的基础,可以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学生的独立学*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巧妙地"点火扇风"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品读提示独具匠心。一个"品"字的运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审美心理,符合本文的文体特征。提示的内容颇具启发性和层次性。根据学生的有效活动组织教学是课堂创新教学的显著特征。

  此环节由学生提出讨论学*的内容,由师生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的参与很巧妙,绝无喧宾夺主之嫌。师生*等地参与比赛是崭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体现,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手段。"教材无非是例子。"把师生精心选择的重点片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按照段落顺序串讲课文的格局,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巧妙创新。这是新的教材观的体现。

  此环节可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此,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板书设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诵读训练方式新颖独特,行之有效。究其实质,是因为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这是不无道理的。创造是教学的永恒主题,师生同台竞相创造是课堂创新教学的至高境界。该环节巧妙地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的精髓: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总评:

  这个教学设计从四个方面体现了语文。

  1、教学目标立体化。创新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而"人",是大写的"人",丰满的"人",立体的"人"。所以,语文课堂创新教学必须做到教学目标立体化,必须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有意训练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得到主动提高。这堂课,贯穿全过程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三局比赛。这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情趣,培养他们竞争合作与民主*等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语言文字,能够从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立体化。

  2、教学内容生活化。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例子的功能。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生活与课文内容的结合点切入,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整堂课,学生不是呆板地学课文,而是转换角度,围绕林海的美与教师展开比赛。这种转化,并非雕虫小技,而是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的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过程。

  3、教学过程美育化。世界上,美的力量最大;美育的效果最好。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化,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并创造美,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他们的素质,实现教学的全面创新。这堂课,时时处处都在围绕"美"组织教学,完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美育化。

  4、教学方法主体化。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学着眼,从学生的学*心理出发,精心安排了有条理、有层次、有情趣的自读自悟、辩论发言、诵读比赛和诗文创作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方法的主体化。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

 

--------------------------------------------------------------------------------

 

??教学内容:《林海》第2—5自然段。

??教学目标 :

??1.思想认识: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基础知识: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新词。

??3.基本能力:①学*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②结合课文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③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学*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导入  ,明确任务

??1.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学到了些什么?(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

??2.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这节课大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出:课文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方面?怎样表达作者亲切、舒服之情的?)

??二、自由初读,整体感知

??1.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2.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岭、林、花)

??三、精读“举一”,熟读“反三”

??(1)精读“举一”

??学*第二自然段。

??读——细读,在草稿纸上写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画——用横线画出写“岭”的特点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写景美的词句。

??议——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解——搜集各组不能解决的较集中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读——先读画横线句子,通过范读、抽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的特点;再读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出对大兴安岭的喜悦之情;最后抽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闭目想像,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谈——说说学*这段的收获。比谁说得多,说的最有价值。(老师总结指出:①借景抒情表达真情实感;②通过“读”体会思想感情;③写“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岭”形成对比,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学*比较构思的表达方式。训练:以《我的家乡》为题,说说用比较法该怎样构思?)

??小结学法:读、画、议、解、谈。

??(2)熟读“反三”

??1.按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学*写“林”的两个自然段。

??提示:谈学*这两自然段收获。①借景抒情,体会感情;②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③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训练:以《课间活动》或《野炊》为题,“面”可写些什么,“点”可写些什么?④理解课文内容后,限时间背诵课文。

??2.运用前面的学法学*写“花”这一自然段。

??提示:画,用简笔画画出经打扮了的像小姑娘一样的大兴安岭。(先读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再想像作画,比比谁画得又快又符合课文内容。)训练:一个句子中用上两种或三种修辞手法。

??四、巩固练*,落实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同桌互相背诵3—5自然段。

??2.说说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写景抒情)

??3.从本册教材中各找三课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文章。

??4.下面这些题目应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秋天的校园》、《我爱老师》、《家乡的田野》、《啊,好大的黄桷树》、《环卫工人,我赞美您》。

??5.(选作题)从上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1)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2)表达方式:用上比较构思、点面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

 

--------------------------------------------------------------------------------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4)

——《灯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灯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体会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学*本课生字、新词。

  3、练*缩写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创作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怎样把课文分成三?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4)请三名同学分三层朗读课文。

  四、深入理解第二段内容。

  1、指导理解第一层。

  (1)指名朗读率一层。

  (2)通过杳字典理解下列词语:挺进、豫皖苏、围歼战。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内容。(在围歼战开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中的插图,看得那样入神,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和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4)激战马上就要开始了,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想什么呢?(革命胜利以后,劳动人民将有可能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而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而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郝副营长高尚丰富的内心世界。)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这一层再朗读一遍。

  2、指导理解第二、三层。

  (1)指名朗读。

  (2)指导理解下列词语:后续部队、千钧一发、整编师。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层的内容。(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可能失败,情况非常危急。人们望着黑 的围 ,万分焦急。就在这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藏了他的遗体。)

  (4)课文中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表现了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战斗打响后”和“战斗胜利后”这两层再朗读一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预*课文的其它部分。

《灯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题

  1、谈话:灯光,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事物了,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作家王愿坚笔下的灯光却有着一段感人的经历。今天我们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

  2、王愿坚在**战争期间,当过战地记者,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过渡:预*是考验自学能力最好的途径。昨天,己经布置同学们进行了预*,相信你们都有认真的去完成,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谁的自学能力最优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以下词语:郝副营长、挺进、、突击、战地、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千钧一发、焦急、璀璨。(个别读 全班读)

  2、这篇文章,作者以什么事物的描写为线索?(灯光)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作者以“灯光”的描写为线索,那他又是从哪里的“灯光”入手呢?

  三、品读感悟

  1、(出示*广场灯光图片)请看,这就是*广场上的灯光。

  师:*广场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那永生难忘、举国欢庆的日子,那激动人心、举世瞩目的时刻,会在每一个*人心中定格。

  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多好啊!)

  2、课件出示学*要求:

  “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同桌讨论。

  4、汇报、交流。

  (1)、第一次出现是: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这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引出“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相机板书:千万盏灯(温暖)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① 一句“多好啊!”说出了心中的什么感受?(指名读,谈感悟)

  相机板书:吊着的电灯(羡慕)

  ②齐读。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师范读,生读

  采用个性演读的方式:

  郝副营长眯着眼睛,望着远方说——

  郝副营长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兴奋地说——

  郝副营长一边抚摸着图画,一边深情地说——

  郝副营长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深情地说——

  师引读: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

  生齐读:“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该多好啊!”

  师: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憧憬”是什么意思? (希望 愿望 梦想 )

  师:此时此刻,郝副营长会憧憬些什么呢?(师板书:憧憬)

  过渡:郝副营长美好的愿望实现了吗?他见到电灯了吗?

  5、“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1)他为什么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牺牲了。)

  (2)找出文中语句,再读一读。 (相机板书:火光 指路)

  过渡:无论岁月怎样流逝,无论过去多少时间,革命先烈永远在我们心中。

  6、“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相机版书:华灯 璀璨)

  (1) 读、悟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引导*作中运用。(副板书:首尾呼应)

  (2)体会倒叙的手法。(副板书:倒叙)

  小结过渡:同学们,像郝副营长这样,为了新*的成立,壮烈牺牲的英雄还有很多。正是这千千万万的革命者用生命和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们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容易吗?

  板书:幸福生活 来之不易(珍惜)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还知道哪些英雄人物?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2、拓展: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说些什么?把你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为文字表现出来。

  如:郝副营长,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

  (郝副营长,您虽然没有见过电灯,但您的一颗心却照耀着千千万万的人,您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您真勇敢,我敬佩您!)

  过渡:同学们写得多好啊!看来收获不小。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1、引导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畅谈收获。

  2、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说说你对“灯光”有什么新的认识。

  (灯光象征了幸福生活。)

  六、布置作业

  1、阅读王愿坚的革命题材小说《小游击队员》,或观看王愿坚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2、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灯光

  千万盏灯 (温暖)

  吊着的电灯(羡慕) 幸福生活

  灯光 (憧憬) 来之不易(珍惜)

  (多好啊!) 一星火光 (指路)

  华灯光 (璀璨)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让学生细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交流。

  细读三处“多好啊”,学生明白,这里“多好啊”不仅仅指孩子能在灯光下学*,而是郝副营长憧憬战争取得胜利后,孩子们有更优越的学*环境,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能繁荣富强。正是对未来的这种美好憧憬,郝副营长才会在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的危机关头,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找到前进的方向才取得战斗胜利的勇气。此时,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已在学生心中树立。

  不足的是讲解过多,学*词语花太多的时间。在往后的略读课文中,会放手给学生自学、自悟。

《灯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绝大部分写往事。开头写由*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第一课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以“多好啊”和“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探究,先独立阅读,再小组交流,最后进行阅读汇报。此时,老师要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三、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及先烈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2、结合课后练*中的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方式。并结合语言环境,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部分词句在表达意思及反映人物思想感情方面的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6—9自然段。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直入重点

  今天我们继续学*《灯光》。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学*情况。

  1、谁来读?

  *广场赞叹沉入回忆

  千钧一发点燃回忆往事

  *前华灯怀念战友

  你能根据上面的词语快速完成填空吗?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作者漫步在(),听到一声(),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1947年初秋,激烈的围歼战打响了。在()的时刻,郝副营长()一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却牺牲了自己。很久以后,在*璀璨的华灯下,又一次()。

  2、仔细观察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课文的线索)

  沉入回忆

  ↓

  回忆往事

  ↓怀念战友

  (二)走*文本,感受英雄

  课文的题目是“灯光”,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的灯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前的灯光吧!(出示课件1,生谈感受)是啊,看到这明亮温暖的灯光,听到这一声赞叹,让作者想起一位故去的战友,他就是——

  我们知道作者是一位战地记者,战争已离我们那么久远了,他又采访过很多的人,为什么唯独郝副营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郝副营长是一个()的人。出示课件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地学*课文。

  1、默读课文3——11自然段,画出描写郝副营长的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出示课件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做批注,教师巡视。)

  全班汇报交流:

  ①体会郝副营长是一个年轻有为,英勇善战,热爱学*的人。

  ★读中感悟,悟中促读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名汇报。

  老师特别注意到你刚才说到的“注视、沉思”,从中你又感受到什么?到底是一副怎样的画吸引着他,并引发他无限的遐想呢?看插图,(出示课件4)就是这样一幅图,引出了作者与郝副营长的一段对话。(课件5出示)

  ★同桌合作读一读。谁愿意来展示?

  ★这段话中“多好啊”反复出现两次,每次出现郝副营长都格外动情,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你找出并作简单批注。指名汇报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汇报: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该多好啊”这句话,他那么希望孩子们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可自己却没有见一见电灯,我很难过。师:你能联系整篇课文去体会,这很好。谁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生:我感受到郝副营长特别想见到电灯。这是郝副营长的心愿。

  师:是吗?老师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百感交集,我想用我的朗读来表达我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师配乐朗读,乐曲:《雨的随想》)

  师:谁还想读一读郝副营长说的话?(指名3名学生读)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接读这段话。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生:齐读“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该多好啊!”

  师: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憧憬”是什么意思?他向往、憧憬什么?

  灯光他只在图片中见过,灯光有多亮他也只能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想象,但是我们分明从中感受到他对灯光强烈的渴望。

  ②体会郝副营长是一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人。

  ★还有哪些描写郝副营长的语句?

  ★课件出示10自然段

  ★从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词体会出的?“划着、点燃、举得高高的”体会出他不怕牺牲、机智勇敢。你抓住他的动作来体会很棒,但我们还要考虑当时的情形如何,为什么迫使他做出这样的举动。

  ★理解“千钧一发”,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请你找一找相关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情况危急。

  体会到了吗?能通过你的朗读再现这个场景吗?把你的感受送入文中读一读。(3人)

  千钧一发如果找不到突破口。突击连的战友就会();如果再找不到突破口,我军所精心部署的计划就会();如果还找不到突破口,这场战役就会()。

  ★这真是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生死攸关之时啊!就在大家万分焦急,束手无策的时候——突然,黑暗里出现了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但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了。此时此刻,这燃烧的书还仅仅是一星火光吗?它是什么?这就是胜利之光,这就是希望之光。

  ★课件出示插图孩子们,看,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这意味着什么?是这样的,对于一个打过许多胜仗的战斗英雄他怎会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11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

  孩子们,为了挽救更多战友的生命,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但是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为了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但是他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但是他却一眼也没看见过今天的幸福。

  ★是啊,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得及见一见渴望的电灯,想一想,除了电灯,还有什么他再也看不到了?(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未来)郝副营长就这样放弃了幸福的生活,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再读这句话。(11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

  (三)对比感悟,领会写法

  课文学到这里,我总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课文以“灯光”为题,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前的灯光,这是为什么?去掉行不行?

  汇报:①不行,因为只有看到*前璀璨的灯光,路人才会说“多好啊”,才会引起作者的回忆。

  我倒觉得可行,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回忆郝副营长的英雄事迹,去掉开头和结尾还是一篇完整的课文。生在思考。

  我们还是回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段话。(投影出示: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生小声读完

  郝副营长憧憬的是什么?

  憧憬将来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

  是啊,现在呢?

  明白了,现在我们能够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了,而且还有这么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的愿望实现了。

  *前明亮的灯光似乎在告诉郝副营长,您的梦想实现了,您可以安息了。

  过渡:这种写法就是首尾呼应,其实我在*时的*作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孩子们,郝副营长憧憬的仅仅是电灯吗?

  生:不是

  师:他还憧憬什么呢?

  生:他还憧憬未来

  生:他憧憬美好的生活

  生:他憧憬他的后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说得真好(板书:幸福生活)此时的灯光已不再仅仅是“灯光”了,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啊!同学们,再读一读课题,你的感受一定会更深刻的。生深情地读课题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①郝副营长为了心目中美好而神圣的憧憬,不惜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贯的生命,却没来得及看到一眼他一直深情憧憬的灯光,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可他为了革命胜利,不惜壮烈牺牲而又感到毫无遗憾。作者王愿坚在《后记》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其实,不仅仅是郝副营长,为了新*,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还有无数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也许*时你并不觉得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但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是革命先辈梦寐以求的理想。此时此刻,面对无数的革命先烈,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③英雄,应该铭记,历史,更不能遗忘,为此老师向你们推荐下列读物(投影出示:推荐阅读)

  (五)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填空。

  郝副营长是一个、、的人。

  2、根据自己的*惯选做不同的笔记。

  ★摘录笔记(至少摘录6个词语,2个句子。)

  ★心得笔记(100字左右)

  (六)回归单元主题,结束全课(两幅图)

  漫漫黑夜中,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了希望的火苗,战火纷飞中,是无数的革命先烈为我带来了幸福的曙光,让我们铭记英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5)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菁华3篇)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1

  【教学要求】

  1、通过学*,让学生初步了解《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是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2、理解“说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了解反问句的意思,练*读出反问句的语气。

  3、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进行说话训练。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卡片:

  小鸟、井沿、回答、弄错、无边无际、抬头、青蛙。

  2、实物:

  玩具熊猫、苹果、8开铅化纸。

  3、多媒体课件:

  句子:

  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⑵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小节:第6节和第7节的课文内容。

  练*:

  ⑴选择正确的意思: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要飞那么远。

  ⑵选词填空,练*说话:

  海洋沙漠礼堂森林

  ( )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⑶想想说说:

  听了小鸟和青蛙的话,我忍不住说:“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信息世界

  井:井盖井口井沿井壁井水井底

  成语故事:九种动物图,点击后出现有关的故事题目、《成语故事》书。

  动画:小鸟飞过村庄、河流、高山。

  4、学具:8开铅化纸。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交代上节课的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了生字词语和课文的第一节。

  2、读词语卡片。

  3、用词语练*说话:青蛙小鸟

  二、整体感知

  1、练*读第2节到第7节,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从第2节到第7节中挑选自己喜爱的一节读给同桌听,同桌点评。

  4、学生质疑。

  5、小结过渡。

  三、学*第2节到第5节

  1、青蛙认为天多大?小鸟认为天多大?

  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语句。

  2、出示:

  青蛙图井口那么大天有多大

  小鸟图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讨论青蛙说的话,进行语言训练:

  ⑴出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①“那么远”是指多远呢?

  出示:“一百多里”和小鸟飞过村庄、河流和高山的画面。

  ②选择正确的意思:

  出示: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要飞那么远。

  ③指导读出语气。

  ⑵理解“说大话”的意思:

  ①过渡: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青蛙却认为它在说大话。

  ②出示:“朋友,别说大话了!”

  “说大话”换词练*。

  ⑶练*有感情地朗读。

  4、讨论小鸟说的话,进行语言训练:

  ⑴出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⑵复*“无边无际”的意思,有感情地读句子。

  ⑶选词填空,练*说话:

  海洋沙漠礼堂森林

  出示:( )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⑷依照句式,练*说话:

  ①出示玩具熊猫和苹果,练*说话。

  ②启发学生说说熟悉的人和物。

  5、练*有感情地读第2节到第5节。

  四、学*第6节、第7节

  1、过渡:天有多大?青蛙和小鸟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它们又争了起来。

  2、指导读出争论的语气。

  3、讨论:天究竟有多大?谁说得对?

  4、讨论:青蛙为什么会出错?

  ⑴学生使用学具,教师演示课件。

  ⑵练*有感情地读:

  ③说话练*:听了青蛙和小鸟的话,我忍不住说:______________。

  五、朗读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分角色读全文。

  2、拓展延伸,出示:

  信息世界

  井

  成语故事

  ⑴通过“井”这个窗口,出示“井口”等词语。学生读读记记。

  ⑵通过“成语故事”窗口,出示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故事的题目。推荐全注音卡通丛书《成语故事》。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坐井观天”、“无边无际”的意思,会写生字“渴”和“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角色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难点:知道小鸟和青蛙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的寓意: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教学过程:

  一、 词语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第12课《坐井观天》,哪位小朋友知道“观”的意思是什么?(看)那坐井观天的意思呢?(坐在井里看天),齐读“坐井观天”。

  2出示词语:

  第一组:渴 喝 (点一点偏旁不同,识记小口诀:口渴需要水,就用三点水;喝水要用嘴,所以口字旁)

  口渴 喝水

  第二组:无边无际(理解意思:没有边际,形容范围很广阔)你能说一说:无边无际的( )吗?例如:无边无际的大海 无边无际的沙漠(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

  第三组:一只小鸟 一只青蛙 一口井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讲谁和谁发生的一件什么事?(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它们是在什么地方发生争论的?

  二、 学*课文

  (一)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学生自读)

  2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口井,老师还把青蛙和小鸟邀请到教室里了,根据课文内容,哪位小朋友能够帮助老师把它们的位置贴到黑板上吗?(学生贴图)

  3。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二)为了天的大小这个问题,他们总共争论了几次,请同学们自读2—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小鸟的话,用波浪线划出青蛙的话。

  1出示全部对话,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从它们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青蛙和小鸟的想法,青蛙认为天只有(板贴: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板贴:无边无际)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1。学*第1次对话:我们来看第一次对话,

  出示: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指名读)

  A你从问号读出青蛙怎样的心情?(好奇、疑惑)

  B一百多里是很远很远,我们去看看小鸟飞过了哪些地方?(图片展示它飞过城市、村庄、树林、田野)小鸟飞得这么远,你能读出远吗?(指名3—4位学生读一读)

  评:他的速度很慢,让我们感觉到很远很远。

  C你能读出青蛙的好奇心和小鸟飞得远吗?(同桌练读,并展示)

  评:感觉到这是一只有好奇心的小鸟,感受到了小鸟飞得很远很远

  2学*第2次对话:听到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青蛙怎么说的?

  A出示第2次对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指名读青蛙的话并评价)

  B为什么青蛙说小鸟在说大话呢?(理解词语:说大话,即吹牛的意思)我来采访一下小青蛙:小青蛙,你为什么说小鸟在说大话呢?(青蛙认为自己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跟它说天无边无际,所以青蛙认为小鸟在吹牛)

  C让我们伸出手来抱一抱,井口那么大是多大?这么小的地方,还用飞那么远吗?根本用不着。这么小的地方,所以这个问号里藏着青蛙的什么?(不屑、不相信)

  D让我们带着不相信的语气再来读一读青蛙的话。(齐读)

  e刚才我们跟着小鸟去了城市、村庄、树林、稻田,还是没有看到天的边际,天可真是大得很哪,请同学来读一读,读出天的无边无际。(指名读,齐读)

  f男女生读好青蛙与小鸟的第二次对话:读出了青蛙的不相信,读出了天的无边无际。

  3.学*第3次对话:

  过渡:现在两个人有分歧了,一个说大,一个说小,到底谁对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三次对话,找一找答案。

  出示: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

  (1)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话,理由是什么?(找句子说明: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

  (2)卷筒实验:学生模仿老师卷筒实验,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是为什么?老师小结归纳,青蛙坐在井里看天和我们用圆筒看天,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所以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

  (4)现在,你认为是小鸟说得对还是青蛙说得对?为什么?(青蛙错在:天天坐在井里,见识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还自以为是。)

  (5)全班交流:青蛙笑什么?小鸟笑什么?

  (青蛙笑:自己对,小鸟错。小鸟说大话,自己天天坐在井里看

  天只有井口大,小鸟骗人……

  小鸟笑:青蛙弄错了,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劝告,还自已以为是,笑它目光短浅,井底之蛙……)

  (4)我们和小鸟一起告诉他: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

  小鸟之所以知道天无边无际是因为它飞得高,看得远。确实是这样,从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眼界狭小,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要听取别人正确的建议,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三、演读对话

  知道寓意后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不同的语气,自己练读,分小组读好对话

  四、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喝与渴(回顾识字小口诀:口渴需要水,就用三点水;喝水用嘴喝,所以口字旁)

  2、指导生字书写。

  五、板书设计:

  天的大小

  青蛙: 井口那么大

  小鸟: 无边无际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生字,通过换词、说话练*,理解“大话”、“无边无际”、“那么远”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懂得学*、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

  3.练*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的朗读和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可以交流成语故事。

  一、 复*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学生读)

  (一)根据提示,听写词语

  请拿出作业纸,根据提示写词语。

  1.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一起说

  ①(教师板贴) (小鸟 青蛙) 把青蛙送进田字格

  2.小鸟落在井的边上,井的边叫什么?(井沿)

  3.形容很大很大,大得没有边,这个词语叫做什么?请写下来,有困难的可以看大屏幕(出示拼音)

  (二)反馈

  1. 出示词语:青蛙 井沿 无边无际

  “沿”右半部分的第二笔是横竖弯,(拿起手书空)没有钩。请你自己校对一下,对的就在下面打个勾。

  2.全对的请举手。

  3.这么多人啊!真了不起,一起把每个词语读两遍。

  4上节课我们学过,它们在争论什么,谁还记得?(指名回答)

  课件显示:天有多大

  二、整体感知,理清观点

  1.理清双方观点:那他们各自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轻轻打开书,用“------”画出小鸟和青蛙不同看法的句子。

  3.我们来反馈一下,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指名回答

  (课件显红: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评价:都划对的孩子请举手。错的小朋友赶紧订正。

  4.谁理解它们各自的观点?

  青蛙认为天___________ 小鸟认为天__________

  交流,教师板书: 井口那么大 无边无际

  评价:你真会读课文!

  三、研读对话,分析观点

  (一) 小鸟和青蛙的观点大不一样,你赞成谁的观点?一起说

  1.出示: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小鸟认为——学生齐读显红部分

  (1)出示词语卡片:“无边无际”。齐读

  小鸟为什么说天是无边无际的?请你从课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指名回答。

  出示并齐读:“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2)你可以从哪些词语感受的到天是无边无际的?(显红 一百多里,口渴了)

  (3)感受“一百多里”,1里=500米,我们钱江苑的操场是1圈200米,100多里=( )圈呢!(指名回答)250圈。让我们插上翅膀,一起来做一做小鸟吧!(播放动画:小鸟看到的景色)请全体起立。

  (4)口语交际:教师先引读,小鸟飞呀,飞呀,飞过了森林,又飞过了小河,还飞过了一个个的村庄——突然遇到了狂风暴雨,快点往前飞。(这只小鸟嘴巴闭的牢牢的,它把浑身的力气都用在了翅膀上!)——翅膀振动的再用力些——你累了吗?才飞了几里呢!继续飞,再飞一会(十秒钟)————你怎么飞不动了?怎么慢下来了?——可是还没飞完呢,再加把劲吧!——飞了一百多里,小鸟飞的感觉是什么?

  交流:苦 累

  出示 :“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指名读

  (5)飞了这么久,还是没有飞完,怪不得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慢),开列火车读读这个词语。(出示词卡)

  (6)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

  出示:(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引导:大自然中)

  (7)指导朗读:小鸟飞了那么多地方,也没飞到天的边,天可真大啊!你能把天的大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评价:这么快就到了?一百多里哪!(几个人读)

  评价1:真大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

  评价2:真的是没有边际呢!

  (二)研读青蛙的观点

  1.我们都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可是青蛙却认为小鸟在——

  出示: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1)理解“说大话”,什么是说大话?带进去读一读。

  (2)是啊,他觉得小鸟在说大话,在吹牛。所以他说天——

  (3)指名读显红“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谁再来读?

  2.为什么青蛙会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1)我们来做个试验。现在请你拿起手中的那张白纸跟老师一样先把纸卷成井的形状,再看一看,天花板,你看到了什么?

  (2)那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又看到了什么呢?

  教师引读 :教师引读 :

  瞧,一天过去了,青蛙一抬头就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

  一个星期过去了,青蛙一抬头还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

  一个月过去了,青蛙一抬头还是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

  一年过去了,青蛙一抬头还是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从来没有跳出过井口,因此他坚信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3.在青蛙的眼里,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它怎么会相信小鸟的话呢?你能读出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语气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评价1:眉头都皱起来了,读出了对小鸟的疑问!

  评价2:你读出了感叹的语气!

  评价3:我看到了你撅起的小嘴,一脸的不相信!

  (4)出示青蛙和小鸟的观点,师生合作朗读

  (老师当青蛙,学生当小鸟)(旁白去掉,老师带头饰)

  (三)研读青蛙和小鸟各自的理由。研读两个“笑”的含义

  同时出示6、7两段,课件中两个“笑”变红

  出示: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同样是笑,但它们到底笑的是什么?同桌讨论

  反馈,随机指导朗读并评价。

  (1)青蛙在笑什么?

  1.青蛙笑小鸟错了,自己是对的。

  2.青蛙觉得自己天天坐在井里看天,最了解天的大小,不会弄错的,小鸟居然和他争论,实在可笑。

  3.天天坐在井里,你读得真好!

  那你来做做固执的青蛙吧!(说完直接读)

  评价1:你眼睛睁的大大的,非常坚定。

  评价2:把它的固执读出来了,谁再来试一试。

  评价3:付老师仿佛看到青蛙在自以为是的样子!

  (2)小鸟笑什么?(指名回答 青蛙很固执)

  1.小鸟笑青蛙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

  2.小鸟笑青蛙确实弄错了,还自以为是。

  3.我觉得“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要读得很有耐心。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3)出示青蛙和小鸟的理由,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当青蛙,女生当小鸟)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这是一个多么有趣而有意思的故事啊,愿意演一演吗?同桌两人,一人当青蛙,一人当小鸟,就读他们的对话,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一组同桌朗读、请两名同学到台前朗读(带头饰)

  你们班谁朗读的最好?——你不愧是朗读小能手!

  四、想象写话,拓展延伸

  1.演得真好!小鸟说的话太对了,小青蛙听了以后,瞧!终于忍不住跳出来啦,(PPT演示)

  2.课件出示:青蛙终于忍不住跳了上来:

  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什么、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青蛙终于忍不住跳了上来, (课件出示)

  请你写下来

  实物投影学生*作,反馈(1—2个学生作品,学生自读)

  5.教师总结:是啊,世界是如此的绚丽多彩,神秘而美妙,希望大家不要向课文中的青蛙那样,坐井观天,目光短浅还自以为是。在以后的学*和生活中多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6)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2课《黄山奇石》的第二课时。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本课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它不仅具体形象地介绍了文中四幅插图的奇石,而且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本课时重点解决2——5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复*生字词和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看懂图意,能抓住“奇”字欣赏奇石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当堂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学文,运用讲、读、写、画等形式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学*者特征分析

  《黄山奇石》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据调查,很多学生没有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又结合二年级的学生能独立阅读一定数目的篇章,能根据学*的要求进行品词,品句,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根据上述目标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和采用了如下策略:

  (1)自主学*策略

  自主学*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

  (2)创新学*策略

  创新学*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教材的局限。从单一的,一刀切的“封闭式”教学转变到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

  1,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结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理论,就本课而言,“黄山奇石”的“奇”是全文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在学*中真切感受到千姿百态的黄山石,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大量文本的阅读及表象素材的感悟,拓展本课语文学*内容,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2,对语文来说,要最终落实到“读”和“写”。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跨越式资源,这些资源内容丰富,而且与课文的主题,教学目标有关,深具实效性和科学性。这样的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大大增加,而且还为学生的打写创作积淀了创作的源泉,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中,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最后还生成了属于自己的语文学*成果。这也充分体现了跨越式教学试验中“以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自**。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图片;flash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揭示“奇”

  师:(播放介绍黄山风景录像片断。)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我们来学*课文:黄山奇石(点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奇”

  1、谁来读读课题,你觉得“奇”是什么意思?

  带着你们对“奇”的理解,一齐把题目读一遍。

  2、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块奇石的样子?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这些奇石,在具体介绍的石名旁打记号,读好后小组交流一下。

  课文介绍了黄山上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

  具体介绍的石头是“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师:(课件依次点击石名,指名一学生读这些奇石)

  三、品读探”奇”

  1、课文介绍了很多奇石,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猴子观海”(点出“猴子观海”图),哪块石头像猴子?(指名学生上台指出)同学们看图,你觉得猴子在干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这块石头的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读,教师点出课件出示句子: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课文这几句话,写得怎么样?小组讨论一下。

  3、“猴子观海”有趣,“仙人指路”也很有趣。

  (点击课件,播放”仙人指路”图及相关文字:远远望去,它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出手臂指向前方。)

  自由读这几句话,谁来学做一下这块石头的样子。

  4、同学们假如你在黄山游玩,山路一转,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这样的石头,你会觉得怎样?

  5、谢谢各位小仙人。在黄山,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酷似猴子观海的石头,高高的山峰上有一位仙人在指路。这一切是多么的有趣!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一段话读一读。

  四、观图联想,写“奇”

  1、作者经过观察,抓住黄山石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点击课件,播放“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图片)下面我运用这种方法,选择大屏幕上的其中一块石头,抓住它的样子,写几句话。

  2、课文是怎样写这两块石头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师配乐朗读课文第3段)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五、读画诵说,赞“奇”

  1、能让你们产生如此丰富想象的是作者笔下的“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可见黄山奇石是多么不同寻常,多么神奇。来让我们一起认认真真读这段话,如果你朗读比较好,就用感情朗读,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画画比较好,就用简笔画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记性比较好,就用书上的句子加上你自己的话说出它们的神奇。

  2、看了,听了你们表现,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理解了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这节课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放学回家以后,查找一下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为自己设计一条游览黄山的导游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这节课中总体思路要做到:目标具体,教学环节清晰,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学*,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都的得到较好的提高和发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处处能体现出老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的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另外,在教学过程方面要充分体现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发现问题,主动学*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八、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第四册的内容,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能够自主学*,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基于以上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做了以下反思:

  一、flash课件的使用恰当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我根据课文内容,在情景导入、奇石探究、课文朗读等方面适时使用了flash课件,效果较好。如在欣赏完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的四块奇石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flash课件,再现了黄山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奇石。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课件手段就能有效地营造出声画并茂的课堂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调整好准备上课听讲的愉悦的情绪背景,更重要的是为整堂课做好主题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于授课内容上。另外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让学生带着想看黄山奇石的好奇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产生了对黄山“奇石”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深入学*课文内容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热情高涨。

  二、经过课件引导和学生的互动探究,对基础性知识点的掌握有效。

  由于本课出现的“我会认”的生字较多。对学生的掌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课件辅助教学,把这些字在学生识记的基础上带入课文中学*,把识字和文本情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对于要求“我会写”的生字,我通过课件展示书写顺序,并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和同学演板,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规范的书写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在阅读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研读课文,理解词义,读懂句子。并且通过多媒体如如课件的示范朗读等调动学的各种感官投入学*。在品读中让学生深刻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之处,既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又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要适当的进行课堂气氛的调控,才能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展示、音频朗读示范、字词书写练*等比较全面的完成了各项教学目标。在最后一个环节,我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处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收获与理解,结合文本内容选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内容或读一读,熟记课文;或画一画,加深理解;或写一写,进行小练笔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写练中有收获、有发展。可当多数同学在兴趣盎然的陶醉在自己的学*过程中时,有位同学在读“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他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的啼叫……”这一句的末尾时,故意捂着嘴巴小声“喔喔喔”地叫着,还对其他的同学扮着做鬼脸。多数同学都被他逗的无法安心学*,他却还在那里暗自得意。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进行了制止,让他和同学们对他所做公鸡鸣叫的样子和声音与课文中“雄鸡”鸣叫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再次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较好的化解了一次课堂意外事故。在这件事中我感到课堂中适当的课堂气氛调控是必要和必须的。但要把握好时机,控制好教学节奏,化教学意外事故为课堂生成性资源,在赞赏、鼓励与探究的气氛中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一、回忆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山奇石》,并且学*了生字新词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们还记得吗?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什么地方呀?那里景色如何?(引导联系第一段回答,板书:神奇、有趣)

  二、激趣导入

  这节课,老师来当导游,带大家去欣赏黄山那有趣的奇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好吗?

  三、学*课文

  (一)整体感知首先,请听老师范读课文的第

  四、五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的相关画面,同时留心观察:

  课文中介绍了哪几处奇石?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二)分层学*

  1、学*第二段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介绍了仙桃石?翻开书找一找。(出示图片)

  (2)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仙桃石是什么样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看着图说一说)

  (3)仙桃石这么大,又在这么高的地方,它是怎么来的呢?加上想象说一说。

  (4)指导朗读说的真神奇、真有趣,更有趣的是仙桃正好稳稳当当的放在了石盘里,像招待客人一样。其实这是谁的功劳呀?对,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让我们读出仙桃石的有趣,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吧!

  2、学*第三段

  (1)同学们,刚才老师引导大家抓住仙桃石的样子,加上丰富的想想体会了它的神奇、有趣,那么,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猴子观海”的呢?(出示图片,指名朗读。)

  (2)从哪儿体会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请你们小组四人先一块儿读一读,然后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从样子、位置来引导。)

  ①哪句话写出了猴子的样子?看看图,再从课文中找一找。(出示句子)

  ②哪几个词写出了猴子的`动作?请你坐在凳子上学一学。有趣吗?

  ③更有趣的是,猴子竟然在干什么?(看云海)

  (欣赏云海:云上下翻滚,十分壮观,能看到这么美的云海,是因为黄山太高了。)

  ④课文中哪个词也讲了黄山高呢?(陡峭)(出示图片)

  (3)指导朗读

  同学们,多么有趣的位置,多么有趣的猴子,你能读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吗?

  3、学*第四段、第五段

  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从猴子的样子和它所在的位置感受了“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接下来,老师请你们从“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两处奇石中选一出你喜欢的,自己读一读,然后看看图从它的位置、样子加上想象说一说它的神奇、有趣。(出示自学指导。指名回答,抓住一出体会到位,多请人补充。)

  (1)“仙人指路”

  ①仙人在什么地方?(学一学动作)

  ②仙人是什么样子?

  ③仙人好像在告诉人们什么?

  ④指导朗读

  (2)“金鸡叫天都”

  ①金鸡在什么地方?

  ②它是什么样子?

  ③金鸡在叫什么呢?

  ④指导朗读。

  (3)齐读第

  四、五自然段。

  4、指导背诵

  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人间奇迹,创造了黄山那一处处奇石,请选一处你喜欢的,看看图,读读课文,试着背一背,练好了像小导游一样介绍给你的同桌,好吗?谁来背一背?谁愿意来当小导游介绍黄山的奇石?(放音乐和画面)

  5、学*第六段

  同学们,黄山的奇石何止这四种啊,还有很多很多。课文中只提到名字的奇石有哪些?(出示第六段)

  (1)自由朗读,找一找。

  (2)请你选一处,模仿着课文的写法,想一想:他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加上丰富的想象说一说。(练*,指名说)

  (1)山还有许多没有名字的奇石呢,请你们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起个名字,好吗?(依次出示:仙人下棋、天鹅孵蛋、骆驼峰)

  (4)指导朗读。你们大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使黄山奇石有趣极了,下面,咱们来共同体会它的多、奇、趣吧!(齐读)

  四、总结谈话

  五、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学会本课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8个字和一个多音字都。

  ⑵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朗读中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学*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2、难点是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卡、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趣味识字,学*课文1、2自然段,学*五个生字。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课文3至12自然段,学*三个生字。

  一、复*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课,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指名来读读吧!

  二、学*第3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第3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

  2、理解:陡峭。

  3、出示句子: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4、指导感情朗读,理解云海。

  5、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第4自然段

  1、课文还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读读第四自然段你们就会知道。

  2、出示句子:

  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3、指导感情朗读。

  4、男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第5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第5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

  2、出示句子:

  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

  3、指导感情朗读。

  4、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谁读得最好。

  5、指导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五、学*第6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6自然段,看看第6自然段还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

  2、出示句子:

  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3、理解:

  奇形怪状。

  4、指导感情朗读。

  5、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给岩石起名字。

  6、女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七、指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八、学写生字

  1、读田字格中的生字形、状、岩。

  2、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

  3、在田字格里怎么摆才好看了?

  4、师范写岩字。

  5、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板书】

  黄山奇石

  仙桃石 天狗望月 仙人指路 仙女弹琴

  猴子观海 狮子抢球 金鸡叫天都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知识与能力】

  1、识字、写字。

  2、朗读能力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4、领略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重点学*】

  朗读3自然段。

  【设计说明】

  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着重突出识字教学。如:

  复现二类字;学文时识记“陡峭”。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词

  字幕:

  黄山石,形状奇,山峰巨,石盘立。

  金鸡啼,有名气,仙桃石,天下奇,

  小猴子,伸脖子,胳膊举,看仔细。

  二、谈话学*第一段

  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做到了正确、流利,而且学*了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美美地读课文,大饱眼福。

  2、师: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

  3、指读、评价“闻名中外”“尤其”

  4、过渡:

  黄山奇石到底有多神奇、多有趣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黄山看看这些有名的怪石。

  三、自学2~5自然段

  1、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你最喜欢那座怪石?把这一段美美的读一读,一会儿与同桌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四、全班交流:吸引你的是哪块就汇报哪块

  1、“仙桃石”:

  ⑴指读、评价“飞、落”。

  ⑵师:为什么不说是像桃子,而说像仙桃?

  ⑶想像: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仙桃石从天而降。)

  ⑷师:真感谢作者地神奇想像,用一个飞、一个落两个词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石头写神了,真有趣!

  ⑸过渡:

  黄山地仙桃石真神奇,你们还要看哪块奇石?

  2、“猴子观海”:

  指读、评价。

  ⑴“陡峭”:

  ①记字型。

  ②你走过你认为陡峭的山路吗?当时什么感觉?

  ③有感情地读。

  (教师评价:还不够陡。好陡呀!)

  ⑵“抱、蹲、望”:

  ①师:三个词突出了猴子当时的动作。

  ②读后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可爱)

  ③师:如果这是一只真猴,它望着翻滚的云海,会想些什么呢?

  ④指读,这“猴子观海”怎么样?

  ⑶教师小结:

  一个抱、一个蹲、一个望就勾勒出了一个观望云海、调皮的猴子呀!我不禁夸奖作者的用词巧妙,更让人赞叹那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神奇景观了。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此时此刻我提议:让我们带着一种赞美的语气再读一读。

  ⑷齐声诵读第三自然段。

  3、仙人指路:(略)

  指读。

  4、金鸡叫天都:(略)

  指读“金光闪闪”。

  5、六段:

  师问:黄山的奇石就仅仅这七座吗?你从哪找到的根据?

  (……这说明什么?还会有什么奇石?会是什么样的?)

  五、扩展练说

  小结:

  这么多石头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姿态,真可谓是──“奇形怪状”了。

  六、整体回归:放幻灯片

  七、背诵导

  你愿意把其中一块巨石永远的留在你的记忆深处吗?正好把奇石送给不能外出旅游的亲人好吗?练*背,检查背。

  总结:

  多么神奇的黄山呀!令人向往,其实黄山不仅仅有奇石,还有奇松、云海、温泉……这么秀丽神奇的景色真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怎能不──“闻名中外”呢?在1990年12月我国的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写字:听写生词

  (由于我已经把生字都处理了,只能听写。)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仙桃石

  猴子观海神奇

  仙人指路有趣

  金鸡叫天都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著名的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姿态各异的奇石,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找出各节中概括节意的句子,了解并体会各节是如何围绕概括句写具体的。

  3.掌握本课15个生字,积累课后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10个。

  4.学*用“每当……就……”的句式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节。

  教学重点:

  读懂每一节意思,了解怎样围绕中心把一段话写具体。

  教学难点:

  认识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段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黑板: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山上有许多形状奇特的石头,人们给它们起了搞笑的名字。

  2.师用曲线划出“黄山风景区”。

  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风景区吗?请你来谈谈。

  3.师介绍: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精辟评价。古人还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1990年,黄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风景区的面积约154*方公里,有大小72个山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黄山有四绝,即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

  (1)“闻名”是什么意思?“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

  (2)除了黄山风景区闻名中外,你明白我国还有哪些风景区或成就闻名中外?

  3.理解“奇特”

  奇特什么意思?黄山风景区什么很奇特?(石头)

  板书:奇特

  这篇课文写的就是黄山风景区奇特的石头。

  4.板书课题:

  黄山奇石

  (奇特)

  二、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特的石头?

  用“――”划出,交流

  板书:仙桃石

  猴子观海

  黄山奇石金鸡叫天都

  (奇特)五老奔天都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四、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

  2.标序号,读通课文;

  3.完成课后2、3题。

  检查自学:

  1.注意“状”和“琴”的写法。

  2.“形”和“雄”的部首(右边)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交流课后2、3题。

  “每当……时候……就”的上半句表示时间,后半句是说在这样的时候,谁(或者什么)会产生什么状况。“就”是连接词,并且还有必然性的意思。

  五、熟读课文,理解第一节

  1.小组朗读课文,理解第一节两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交流:

  第一句:地理位置。

  第二句:写山上多奇石,人们根据它们的形状,透过想象和联想,给它们起了一些搞笑的名字。既点明了题意,又有“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全文的总起。

  3.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词并家默;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指名5人分节朗读,要求读通句子,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特的石头?

  2.交流板书:

  仙桃石

  猴子观海

  黄山奇石金鸡叫天都

  (奇特)五老奔天都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二、学*课文

  (一)第二节“仙桃石”

  让我们来读懂这一节的意思。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节,弄清每句话的意思。

  2.指名读,讨论理解:仙桃石奇特在哪里?请你用曲线划出有关词句。

  归纳板书:

  ①形状像桃子;

  ②巨大;

  ③似乎是从天上仙人那儿飞下来的;

  ④险,“只有底部一小块挨着下面的石盘子”;

  ⑤牢,尽管它与下面的山石接触面很小,但它还是“牢牢地站在那里”。

  3.在引读和提问中理解:

  看到形状像桃子一样的巨石,就会使人想象到――(它似乎……落地太快)。因为它飞得太急,落地太快,所以――(只有……石盘子)。因此第2、3两句是作者的想象。

  第3句是什么关系的句式?(因果)透过想象将“仙桃石”神化的两个词是――(似乎、也许),突出了仙桃石的奇,也使文章生动搞笑。

  (继续读)尽管――(这样……)还是――(牢牢……)。这组关联词是什么关系的句式?(转折)进一步写出了“仙桃石”之奇。其中的“这样”就是指――(只有……石盘子)。

  4.齐读并小结:我们透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读懂了第二节,了解了仙桃石是块奇特的石头。

  (二)第三节

  过渡:猴子观海是块怎样的石头呢?

  1.自由朗读第三节,找出写这一节的主要意思的句子用“――”划出。

  交流板书:形象逼真

  2.再读课文,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这一段是怎样把“猴子观海”写具体的。

  (一动不动,蹲,仿佛在观看)――拟人手法。

  (三)第四节

  过渡:我们用学*第三节的方法学第四节。

  1.首先请自读,找出写这一节的主要意思的句子用“――”划出。交流。

  板书:个性搞笑

  2.再读,请你用曲线划出“金鸡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个性搞笑在哪儿的句子。交流。

  3.这写冷冰冰的石头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它写活了,让人觉得它们确实搞笑呢?(拟人)请你用小圈圈出描述“金鸡”姿态、动作的词和“五老”神态、情绪的词。自读体会。

  4.引读:

  “金鸡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个性搞笑,――(每当……啼叫),但是,当你爬上天都峰,再回头看那“金鸡”时――(那只……走来)。原先“金鸡”和“五老”是同一山顶上的一组大石头。

  同一组石头为什么会有两个搞笑的名字?书上哪句话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板书:变)

  小结:同一组石头,作者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却不一样,真是个性搞笑。

  5.齐读第4节

  (四)第五节

  1.读文,课文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五老奔天都还介绍了哪些?有没有具体写?为什么?

  2.作者怎样简单写的呢?再读有关资料。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节;

  2.仿照课文写法,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一个来写,看谁写得最生动。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课前透视

  黄山雄姿灵秀,气势磅礴,是著名的旅游圣地。本文向我们展示的是“黄山四绝”之一的黄山石。在作者笔下,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显示出它神奇,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趣味横生。不禁让人由此及彼,更加喜爱黄山。本文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共六个自然段,有三个自然段配有图片,可说是图文并茂,为理解课文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黄山是名胜,可孩子年纪小,真正去过的不多。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来收集相关资料,拉*教材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大胆想像,体会黄山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黄山,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的14个生字的正确读音,掌握会写的8个生字的笔划笔顺;

  2、读熟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教学重点

  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搜集黄山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课件演示:

  (出示文中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画面上的石头像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块想一想、说一说。)刚才小朋友看到的和描述的是黄山的石头,它以奇特闻名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黄山奇石》,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敢想敢说,发挥了主体作用。

  2、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好地方?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乘上旅游专列一同去安徽的黄山,去欣赏那里闻名遐迩的奇石,愿意吗?板书课题。

  联系学生爱旅游的实际,创设了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对话*台〗

  一、自读

  1、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同桌互相学*,检查读音。

  3、小组合作读,要求:彼此帮助,读得流畅。

  4、大组赛读,要求:比比哪组读得有情感。

  引导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采用活泼的形式促进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二、识字

  1、小组识字。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不会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请教老师。

  2、汇报识字。选出小组的代表,带领大家认读生字。

  3、分层次读字词。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再去掉拼音读生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

  5、游戏检测。教师读生字,学生和教师玩“照镜子”的游戏。评选“识字小能手”。

  识字环节要创设识字的情境,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在交流中多了解识字方法,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

  二、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分自然段指读,其他同学点评议。

  3、小组合作通读全文。

  发挥学生读书的自主性,在朗读的方式上不要限制,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写字

  1、教师出示要写的生字:尤、其、区、它。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示范,重点对难写的字进行指导。如:“区”字的笔顺:一区

  4、学生练*。教师巡视。

  养成良好的写字*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多观察,多练*。

  第二课时

  〖对话*台〗

  一、复*

  摘仙桃游戏:(出示仙桃形生字卡片)你喜欢哪个仙桃就拿起哪个,高高举起,带领同学生读,并为仙桃找朋友(组词或找出形*字),并练*用字词说话。

  二、精读

  1、师有感情略带夸张的语气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黄山石的奇。

  2、学生分组自由朗读。争取做到有感情。

  3、选读汇报。喜欢哪部分就练*读哪部分,再上台展示。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选择内容,选择方式,并给学生阅读以充分的时间,激发学生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三、诵读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出自己感受,体会黄山石的奇特与美丽。

  2、配乐齐读全文。

  3、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试着背诵这一部分,比一比,看谁背得有感情。

  读书要有个性的体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感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行积累。

  四、练*

  1、出示课后“想想说说”,引导学生弄清意思。

  2、小组内练*说。

  3、汇报自己的成果。

  结合课文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拓展

  1、现在,黄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去画一画这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起些有趣名字吧!画后边介绍边展示。

  2、搜集交流。将你搜集的有关黄山的故事、图片等资料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收获。

  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不限于课文内容,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相互交流,培养了语文综合素质。

  六、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巨、安、块、站。学生认读。

  2、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观察字形。

  3、学生练*。教师巡视。

  4、教师范写,指导重点。如巨,与区字形*似,里面两笔不同。

  5、学生再练写,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让学生在练*过程中相互评议,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培养写字上也会相互促进。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读懂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黄山石的神奇,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熟读课文并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模仿课文选一块或两块黄山石说一说。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黄山石的神奇。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字词

  开小火车认读字词并正音。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黄山奇石(读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黄山吗?(生说出示资料简介)

  师:黄山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奇石)

  2、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走进黄山去欣赏一下“四绝之一”的奇石(看录像)待会老师让你们来谈谈你们的感受。

  3 、反馈

  板猴子观海仙人指路

  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三、研读课文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能在书中划一划句子,圈一圈词,从中体会黄山奇石的神奇。

  2、小组交流

  3、汇报

  (一)A 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几个内容?(“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两块奇石)

  B 这两个内容分别是怎样写的?

  (1)(出示“猴子观海”图片)齐读写“猴子观海”的话。课文围绕“猴子观海”写了那几个方面内容?

  (2)在哪里“观海”?(陡峭的山峰上)“陡峭”是什么意思?看看课文插图中哪个地方最陡峭,把这个词写上去。观什么“海”?(云海)怎样“观海”?

  (3) 你认为“猴子观海”这块石头奇在哪里?

  像:外形像;有情趣:云海壮观,猴子观海入了迷。

  (4)指导朗读。背诵这段话,体会“猴子观海”的神奇。

  (5)(出示“仙人指路”图片)齐读写“仙人指路”的话,说说“仙人指路”又奇在什么地方?

  C 这两个内容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呢?

  默读,用“~~~~~~”划出这句话,并圈出最重要的连接词。(“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

  指导朗读这句话。(更读重音)

  你能把“更有趣”换个词说说吗?(更有意思)

  (二)学*课文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讨论:

  A 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几个内容?(“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两块奇石)

  B 这两个内容分别是怎样写的?

  (1)(出示“金鸡叫天都”图片)讨论:A “金鸡叫天都”与前面介绍的几块奇石有什么不同之处?

  (“金鸡叫天都”由几块石头组成?)

  B 为什么把这一组石头叫做“金鸡叫天都”?这一组石头的形状酷似引颈啼叫的雄鸡。

  太阳升起来后,石头金光闪闪,颜色也酷似雄鸡。

  (2)(出示“仙桃石”图片)齐读写“仙桃石”的话。“仙桃石”奇在哪里?

  (三)学*课文第4自然段

  齐读这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1)黄山石奇在哪里?(形状千奇百怪,酷似人物、景物,且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师小结:

  黄山石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有机会,大家不妨亲自去看一看,你一定也会陶醉其中。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拓展

  根据课文最后一句话“而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说一段话。

  六、作业

  (1)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相应的课堂练*作业。

  板书设计2黄山奇石

  猴子观海仙人指路

  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学文,运用学生讲、读、画、表演等各种方式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黄山的奇妙和大自然的伟大,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读中真切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有趣。

  难点: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去过黄山吗?黄山之美,堪称中国名山之最。兼得泰山之雄伟,庐山之飞瀑,衡山之烟云,峨眉之清凉,因而又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乃黄山“四绝”。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来欣赏一下黄山的四绝之一,板书:黄山奇石。

  二、初步感知:

  1、运用课件录音欣赏黄山奇石课文插图。

  2、观察完图,学生观察图说像什么?

  3、初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

  4、接读课文,生评价。

  5、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想像画面。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中了解“秀丽神奇、闻名中外、尤其”等词语意思。

  2、配乐读出情。

  3、小组练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请学生当导游,带领大家去游黄山。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奇特

  仙桃石

  猴子观海

  有趣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

  教学反思:

  通过朗读欣赏,角色扮演等方式,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厚,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但课堂上学生参与得还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第二课时(详案)

  一、导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记住了生字的字音,了解了黄山上有哪些奇石,并且还学*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一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新授:

  1、通过上节课的学*,你觉得黄山石怎么样?生答。

  老师用“奇特、有趣”两个词来概括大家的发言,好不好?(板书:奇特、有趣)

  2、那么你觉得哪块黄山石最奇特、最有趣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哪块奇石,边读边把描写它奇特、有趣的地方画下来。当然,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就把它标出来,待会儿一起解决,好吗?

  3、生画。然后问:你有哪些词不理解?请提出来!

  4、下面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奇石介绍给大家听听?介绍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愿意结合刚才画的词句给大家讲出它的奇特有趣,就讲;如果你愿意读,就有感情地读一读;如果你能通过动作把石头奇特的样子表演出来,你就表演给大家看;如果你能在短时间内画图表示出它的奇特,你就画。下面自己抓紧想一想,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5、下面谁先来介绍?(顺序依学生回答的为准。)

  (1)仙桃石:生说自己的理解。谁愿意来读读?(一生读)老师把其中一个句子改写成这样,你看看哪句好?为什么?(这说明作者用词非常准确。)好,谁还想来读读?别看就一句话,想读好也不太容易。谁再试试?(生读)还是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2)猴子观海: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下面,谁能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一生读)谁认为自己能比他读得还好,读得更有趣?试一试(一生读)老师帮你一把,给你配上音乐来读,一定会更棒,谁想来试试?(一生读)齐读。试背一遍。

  (3)仙人指路:生说。多么奇特、有趣呀!谁能读好?试一试!找个同学比一比。配乐读。试背一遍。

  (4)金鸡叫天都:生说。课文没有插图,谁能想象出他的样子?它好象在对天都峰说什么呢?谁能把它的奇特有趣读出来?找生读。配乐读。齐读一遍。

  6、课文是不是就写了这几块奇石?在哪一自然段还写了?找生读最后一段.

  7、又写了什么奇石?想象一下“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是什么样的?

  8、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黄山上的石头可真奇特有趣呀!并且还有许多石头等着咱们去给它起名字呢!现在,你心里在想什么?

  9、你喜欢黄山吗?那老师现在就带你去游览一下黄山好吗?这次咱们就不单单看奇石了,还记得老师上节课讲的黄山四绝吗?除了“怪石”,还有什么?(生答)好,同学们等不及了吧!请看录象。

  10、美不美?请你们带着对黄山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11、下面用你喜欢的方式选两段你认为最好的课文背诵一下。

  12、检查背诵。

  13、同学们,黄山石奇特、有趣,黄山更美!其实,祖国大地上还有许多这么著名的风景区,课下同学们可以读读有关的课外书。另外,告诉大家,下一单元就有一篇介绍宝岛台湾风景秀丽迷人的日月潭的文章,课下同学们可以先睹为快!

  好!这节课就学到这儿,下课!

  第三课时(简案)

  一、背诵课文。

  二、学*生字。

  三、处理课后题。

  四、出示一幅怪石图训练学生想象力,先说话,再写话。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奇特仙桃石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

  有趣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9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学*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黄山是……

  [影]

  旁白:同学们,这里就是黄山风景区,被称为天下第一山而闻名中外,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可见黄山之神奇魅力,那里风光秀丽,山峰险峻,怪石林山。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一起欣赏黄山怪石的奇趣。

  板题:黄山奇石

  二、默读课文2—5段

  1、人有名字,黄山的石头也有名字,请大家默读课文p131,2—5段,看看课文介绍几块石头?叫什么名字?

  板书:仙桃石 猴子观望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2、多有趣的名字(出示图),你们看这是什么石?

  3、你喜欢哪块石头?请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三、讲读课文

  1、边看图边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块石头?为什么喜欢?你觉得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同位交换意见)

  2、指导学*“猴子观海”一段。过渡:很多同学都喜欢“猴……”这块石头,现在让我们先欣赏这块神奇有趣的石头吧。

  ①示图,指名读。边听边思考:你认为这块石头奇在哪?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好?

  ②理解:陡峭翻滚 板书:抱蹲望

  ③演示:朗读背诵小结:在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外形像猴子的石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是多么神奇而有趣。

  3、下面我们继续欣赏其它三块石头,汇报。

  仙桃石:把一块大石头比作大桃子、很形象逼实,一个“飞”一个“落”就把仙桃写活了,说不定还是孙悟空偷吃仙桃时掉下来的一个桃子呢!板书:飞落

  仙人指路:

  ①(动作演示)怎样指?

  ②板书词语:站伸指

  ③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仙人指路”的动作,神态非常生动、有情趣。

  金鸡叫天都:

  ①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

  ②这只雄鸡是怎样叫的?(动作演示)板书:伸着 对着 啼叫

  ③这几个词形象地写出雄鸡啼叫的情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真是奇妙极了。

  4、小结:刚才我们欣赏了四块奇石,你觉得它们奇在什么地方?(形状奇怪有趣,能引起别人的想像)

  过渡:在黄山像这样有趣的石头多得数不清,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呢?

  5、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思路,练*说话

  1、出示: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

  你能根据这些名字展开想象,用几句话说说这些怪石的样子吗?(自选自说,指名说)

  2、在黄山,奇形怪状的石头还有很多,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出示图片)

  五、总结:

  在大自然中,像黄山这样风景秀丽的地方还有很多,有机会,我们去游览吧。

  六、作业:

  必做题:朗读课文,再从课文中选两段背下来。

  选做题

  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向别人介绍黄山的奇石。

  3、根据黄山奇石的形状,给它起个名字,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4、找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

  一、 回忆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山奇石》,并且学*了生字新词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们还记得吗?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什么地方呀?那里景色如何?

  (引导联系第一段回答,板书:神奇、有趣)

  二、激趣导入

  这节课,老师来当导游,带大家去欣赏黄山那有趣的奇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好吗?

  三、学*课文

  (一) 整体感知

  首先,请听老师范读课文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的相关画面,同时留心观察:课文中介绍了哪几处奇石?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

  (二) 分层学*

  1、学*第二段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介绍了仙桃石?翻开书找一找。(出示图片)

  (2)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仙桃石是什么样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看着图说一说)

  (3)仙桃石这么大,又在这么高的地方,它是怎么来的呢?加上想像说一说。

  (4)指导朗读

  说的真神奇、真有趣,更有趣的是仙桃正好稳稳当当的放在了石盘里,像招待客人一样。其实这是谁的功劳呀?对,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让我们读出仙桃石的有趣,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吧!

  2、学*第三段

  (1)同学们,刚才老师引导大家抓住仙桃石的样子,加上丰富的想想体会了它的神奇、有趣,那么,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猴子观海”的呢?(出示图片,指名朗读。)

  (2)你从哪儿体会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请你们小组四人先一块儿读一读,然后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从样子、位置来引导。)

  ①、哪句话写出了猴子的样子?看看图,再从课文中找一找。(出示句子)

  ②、哪几个词写出了猴子的动作?(变红)请你坐在凳子上学一学。有趣吗?

  ③、更有趣的是,猴子竟然在干什么?(看云海)

  (欣赏云海:云上下翻滚,十分壮观,能看到这么美的云海,是因为黄山太高了。)

  ④、课文中哪个词也讲了黄山高呢?(陡峭)(出示图片)

  (3)指导朗读

  同学们,多么有趣的位置,多么有趣的猴子,你能读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吗?

  3、学*第四段、第五段

  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从猴子的样子和它所在的位置感受了“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接下来,老师请你们从“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两处奇石中选一出你喜欢的,自己读一读,然后看看图从它的位置、样子加上想象说一说它的神奇、有趣。(出示自学指导。指名回答,抓住一出体会到位,多请人补充。)

  (1)“仙人指路”

  ①、仙人在什么地方?(学一学动作)

  ②、仙人是什么样子?

  ③、仙人好像在告诉人们什么?

  ④、指导朗读

  (2)“金鸡叫天都”

  ①、金鸡在什么地方?

  ②、它是什么样子?

  ③、金鸡在叫什么呢?

  ④、指导朗读。

  (3)齐读第四、五自然段。

  4、指导背诵

  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人间奇迹,创造了黄山那一处处奇石,请选一处你喜欢的,看看图,读读课文,试着背一背,练好了像小导游一样介绍给你的同桌,好吗?

  谁来背一背?

  谁愿意来当小导游介绍黄山的奇石?(放音乐和画面)

  5、学*第六段

  同学们,黄山的奇石何止这四种啊,还有很多很多。课文中只提到名字的奇石有哪些?(出示第六段)

  (1)自由朗读,找一找。

  (2)请你选一处,模仿着课文的写法,想一想:他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加上丰富的想象说一说。(练*,指名说)

  (3)黄山还有许多没有名字的奇石呢,请你们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起个名字,好吗?

  (依次出示:仙人下棋、天鹅孵蛋、骆驼峰)

  (4)指导朗读。

  你们大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使黄山奇石有趣极了,下面,咱们来共同体会它的多、奇、趣吧!(齐读)

  四、总结谈话

  五、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

  课文分析与学生状态分析: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就在校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可是本学期出,在归类识字中,通过看图识字,学*安徽黄山"等风景名胜,学生又对桃、猴、鸡、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我在教学中,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通过读课文,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

  3、通过观察图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欣赏好词佳句,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

  卡片、图片、课件

  教学课时:1

  教学流程:

  (热身播放课件)同学们,让我们在快乐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感受快乐。上课之前,请你像我这样做:学会自信、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好了,上课!

  1、录像引入,激趣质疑。

  2、师简介黄山: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山体雄伟奇特,有“岩、洞、潭、瀑”等自然景观,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黄山四绝”。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欣赏一下“四绝”之一的“奇石”(师板书)。

  (评:创设情境,激情激趣)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5、说说课文的三幅图分别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内容相对应。

  二、图文结合,细读课文

  (一)学*第一自然段

  1、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请你画出来。

  2、交流:

  重点词语:闻名中外、景色秀丽、神奇、尤其

  3、课件演示:

  安徽地理位置——黄山风景区——资料介绍(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导语:黄山四绝,所以说黄山风景区是“闻名中外”的,相比之下,怪石更突出,所以用“尤其”。

  4、指导朗读:你喜欢黄山风景区吗?将你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评: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本段内容。导读全篇)

  (二)学*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思考:

  (1)这四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第二和第四自然段写法相同,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写法相同)。

  (2)这四段分别介绍了哪些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学*第三自然段,指导学法:

  (1)出示课件“猴子观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①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看)

  课文的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

  ②你看了这幅图的奇石后有什么问题吗?

  (2)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3)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奇石的句子。再从句子中找出具体描写“奇”的词,用“”画下来。(板书:找)

  (4)议论:这些词写得好在哪里?(板书:议)

  (“抱”、“蹲”、“望”写出了猴子观海的动作,把石猴子写活了。石猴子入迷的神态:一动不动。)

  (5)谁愿意到前面来表演一动不动观看云海的姿势?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表演中学*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得到能力培养]

  (6)理解“陡峭”、“翻滚的云海”。(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并看看课件出示的翻滚的云海的图片理解词语)。

  (7)几千年来,这只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

  (8)讲述故事,学生任意编,教师可提示(孙悟空有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的本领,它飞到这里,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舍不得走了。它想这里真是太美了,我可要多欣赏一会儿)猴子观海多么有趣啊!我们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抱”“蹲”“望”“一动不动”,要读得重一些。学生自由读后,教师引读这一段。(板书:读)

  3、师生看板书总结第三自然段的学*方法。

  学*方法:看→找→议→读

  下面由学生按照上面的学*方法自学第二和第四、五自然段。

  [评:此环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三、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

  (一)学*第六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介绍了哪些奇石?

  2、这些奇石作者有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你能按下面的提示,仿照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把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样子具体说一说吗?

  温馨提示:

  (出示大屏幕)①就说天狗望月吧,什么样的天狗,望着什么样的月儿,在想什么?

  ②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什么样的狮子,在怎样抢球,抢怎样的球?

  这就是有趣的狮子抢球。

  学生先同桌说,然后老师再指名说。

  3、你还从书上哪里看出黄山的奇石很多。

  齐读最后一句。

  (二)按图片上奇石的样子给它起名字。

  出示图片(几块奇石),由学生讨论给它们起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评:让学生浮想联翩,浮想联翩中闪烁着学生们创新的火花,显示了课堂的生命活动,学生们的想象、思维、表达等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师:读了课文,看了图画,你想夸夸黄山吗?

  如果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你能运用书上的词语夸黄山,说明你不仅善于学*,而且会积累,并会主动运用。

  《评:注重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五、总结全文

  看了,听了你们的表现,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理解了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一句话。(大屏幕点击)“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确如此,你们有机会的话随父母去黄山游玩一下。

  [评:此环节使学生产生去黄山看奇石的愿望和爱黄山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黄山奇石

  奇形怪状有趣极了

  仙桃石飞落天狗望月

  猴子观海抱、蹲、望狮子抢球

  仙人指路站、伸、指仙女弹琴

  金鸡叫天都伸、叫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

  【知识与能力】

  1、识字、写字。

  2、朗读能力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4、领略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重点学*】

  朗读3自然段。

  【设计说明】

  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着重突出识字教学。如:

  复现二类字;学文时识记“陡峭”。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词

  字幕:

  黄山石,形状奇,山峰巨,石盘立。

  金鸡啼,有名气,仙桃石,天下奇,

  小猴子,伸脖子,胳膊举,看仔细。

  二、谈话学*第一段

  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做到了正确、流利,而且学*了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美美地读课文,大饱眼福。

  2、师: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

  3、指读、评价“闻名中外”“尤其”

  4、过渡:

  黄山奇石到底有多神奇、多有趣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黄山看看这些有名的怪石。

  三、自学2~5自然段

  1、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你最喜欢那座怪石?把这一段美美的读一读,一会儿与同桌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四、全班交流:吸引你的是哪块就汇报哪块

  1、“仙桃石”:

  ⑴ 指读、评价“飞、落”。

  ⑵ 师:为什么不说是像桃子,而说像仙桃?

  ⑶ 想像: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仙桃石从天而降。)

  ⑷ 师:真感谢作者地神奇想像,用一个飞、一个落两个词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石头写神了,真有趣!

  ⑸ 过渡:

  黄山地仙桃石真神奇,你们还要看哪块奇石?

  2、“猴子观海”:

  指读、评价。

  ⑴ “陡峭”:

  ① 记字型。

  ② 你走过你认为陡峭的山路吗?当时什么感觉?

  ③ 有感情地读。

  (教师评价:还不够陡。好陡呀!)

  ⑵ “抱、蹲、望”:

  ① 师:三个词突出了猴子当时的动作。

  ② 读后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可爱)

  ③ 师:如果这是一只真猴,它望着翻滚的云海,会想些什么呢?

  ④ 指读,这“猴子观海”怎么样?

  ⑶ 教师小结:

  一个抱、一个蹲、一个望就勾勒出了一个观望云海、调皮的猴子呀!我不禁夸奖作者的用词巧妙,更让人赞叹那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神奇景观了。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此时此刻我提议:让我们带着一种赞美的语气再读一读。

  ⑷ 齐声诵读第三自然段。

  3、仙人指路:(略)

  指读。

  4、金鸡叫天都:(略)

  指读“金光闪闪”。

  5、六段:

  师问:黄山的奇石就仅仅这七座吗?你从哪找到的根据?

  (……这说明什么?还会有什么奇石?会是什么样的?)

  五、扩展练说

  小结:

  这么多石头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姿态,真可谓是──“奇形怪状”了。

  六、整体回归:放幻灯片

  七、背诵导

  你愿意把其中一块巨石永远的留在你的记忆深处吗?正好把奇石送给不能外出旅游的亲人好吗?练*背,检查背。

  总结:

  多么神奇的黄山呀!令人向往,其实黄山不仅仅有奇石,还有奇松、云海、温泉……这么秀丽神奇的景色真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怎能不──“闻名中外”呢?在1990年12月我国的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写字:听写生词

  (由于我已经把生字都处理了,只能听写。)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仙桃石

  猴子观海 神奇

  仙人指路 有趣

  金鸡叫天都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向往旅游。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准备:

  卡片、图片、电脑。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同学们,知道黄山吗?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今天我们就要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去欣赏黄山奇石。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播放黄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观看,师:看完了,你有什么感受要告诉我们的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和会认的字。

  (一)教师:为了让同学们游玩的愉快而有意义,我们先要做好准备工作,请大家拿好介绍的内容,自己先读一读,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如果有不认识的汉字请你画出来。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同学互助,解决认字的问题。如果仍有不认识的生字,就做好记号。

  3.师走下去收集学生不认识的汉字,把这些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4、指名让学生读带拼音的生字,解决字音的问题。

  (二)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记字形的?说说*时是怎样用这些字的?

  2、小组汇报学*过程。每组讲一个字,讲的不好,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汇报的形式是:

  (1)读字音;

  (2)分析字形和在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

  (3)扩展词语。

  3、理解不懂词语意思:(学生在理解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说。)闻名:尤其:神奇:陡峭:翻滚:

  (三)指导书写:

  1.学生在书上把每个字按笔顺描写。

  2.仔细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试着把每个字独立写一个,写后与范字比较,看看哪笔写得不好再进行修改。

  3.在书写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字不太好写?

  4.教师指导书写。

  (1)出示带田格的“滚”字:观察这个字,有什么特点?(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滚”字:三点水旁的“提”写得不要太*,在横中线上收笔。右半部分的“点横”和“公”字要写在横中线上。下面的笔画是:撇、竖提、撇、捺,最后一笔“捺”要与左面的提同高。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独立书写这个字,每字写一遍。

  (4)同桌互查,相互纠正。

  (5)展示评议。

  三、初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听录音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读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自己读课文,提出问题。

  3、教师走下去收集问题。

  四、复*巩固:看词语,找出生字卡片,补充完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黄山奇石真是千奇百怪,神奇至极啊,让我们打开课本,再到课文中去欣赏。请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再思考课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块奇石?

  (生自由朗读课文。)

  2、反馈,师板书: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3、在这几块奇石中,挑选你喜欢最感兴趣的一块或几块,快速到课文中去找找,仔细读读,研究一下,你为什么喜欢它?然后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家。

  二、分层学*(随机)

  1.师:你喜欢哪个?为我们读读——生:我喜欢猴子观海。生朗读(出示图片)

  a能说说猴子观海吸引你的理由吗?b谁也喜欢这块,谁也来说说?

  c读得真到位,你能为我们表演一下吗?(请学生表演。师随即询问:请问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啊?)

  d这只猴子在想些什么?面对这猴子观海,你有什么要说吗?

  e请别的同学有也说说f一起把这几句话读读。

  2.师:还有别的吗?生(仙人指路),朗读(图片出示)

  a谁也喜欢这个,请你读。b讲讲你为什么喜欢这幅?

  c请喜欢这幅的同学一起朗读。

  3.仙桃石:学生朗读。

  a你为什么喜欢这块?

  b这样一块神奇的石头,它的来历你想都过吗?

  c你能说得那么好,相信你一定能把这奇与美读出来。请你再读一遍。

  d谁也来试试。(指名2、3位)

  e请女生读

  4.金鸡叫天都:生朗读

  a为什么喜欢?

  b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你对这块石头的喜爱吗?

  c谁也喜欢?——理由,朗读

  d几块巨石组成的金鸡叫天都太神奇了,我仿佛看到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伸长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啼叫。让我也来读读,如果你们愿意也可以和我一起读,好吗?(师范读)

  三、整体朗读

  师:黄山奇石果然名不虚传,让我们一起再来品味它的神奇美丽。

  品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课堂实践

  1、同学们对黄山奇石有了这么深的理解,我觉得都能做做小导游了。请你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看看图,读读说说。当一回小导游,介绍给你的同学,介绍给我们老师,好吗?也可以小组成员之间交流。

  2、学生做导游,学生评价:(师引导:你觉得这位导游怎么样?)

  (师评价:我觉得如果这位导游能够加上自己对这块石头的理解,那么游客就会更加感兴趣了)

  3、再请学生表演

  五、延伸巩固

  1.师:黄山的奇石又何止这四种,有些石头还没有取名字,正等着你去发觉呢!

  2.出示图片,请学生取名。再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这幅画。

  3.朗读全文:大自然真是神奇,她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带着这份自豪,好好的把黄山奇石的奇、趣夸一夸,把我们祖国山河的壮丽赞一赞,把整篇课文轻声读一读。

  4.黄山真是令人向往。这里有介绍黄山的一段影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六、作业:黄山奇石我们了解了,黄山的另外三绝,希望你有机会去找一些资料,自己再去了解。

  板书设计:

  2、黄山奇石

  奇形怪状有趣极了

  仙桃石飞落天狗望月

  猴子观海抱蹲望狮子抢球

  仙人指路站伸指仙女弹琴

  金鸡叫天都伸叫……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3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目标

  1、复*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听写词语。

  2、提出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黄山石的奇。

  (2)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成果。

  (3)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二、自主学*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顺序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它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

  (1)看图读,读出黄山石的奇,表达出对黄山石的赞叹之情。(如我喜欢猴子观海这块石头,作者把它写得非常生动有趣,我们要通过朗读把它的奇、美表现出来,让石猴动起来等。)

  (2)想象读,边读边想象黄山奇石的样子。

  2、我会说。

  (1)看了图读了课文,学生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四块黄山奇石。

  (2)学了文中的比喻句,学生也会说一句比喻。

  (二)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个性化朗读。

  2、小组表演读,像导游给游客介绍一样朗读,最好是背诵。

  3、小组仿写的一块石头(对比展示,生生互评)。

  4、小组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三、提问总结,激发知识冲突

  黄山石的奇体现在哪里?(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总结,加深对黄山石奇特的体会与感悟)

  四、拓展延伸

  1、自编童话

  挑自己喜欢的一块奇石,根据课文的介绍,发挥想象,编个故事。

  2、图片绘画展

  根据课文中黄山奇石的图片,或画一画你想象中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抢球”,每个小组布置一个图片绘画展。

  五、课堂练*

  1、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再读一读。

  (1)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2)黄山的怪石多有趣啊()

  (3)你去过黄山吗()

  (4)妈妈,你带我去黄山玩一趟吧()

  2、补充完整句子,再读一读。

  (l)“猴子观海”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

  (2)“仙人指路”远远望去,真像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鸡叫天都”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仙桃石”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他们的样子。

  3、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彩笔、白纸、钢琴曲。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那里有无数的奇石、怪石,景色神奇,十分有趣。你们想去看看吗?

  (出示课件)先出示黄山全景图,然后分别出示“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

  教师:这些奇石究竟神奇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走进第4课《黄山奇石》中去领略一番吧!

  二、朗读课文。

  1、范读课文。(学生在优美的钢琴曲中,聆听老师朗读课文。)

  2、分组分段读课文。(五个学*小组每组读一段,最后一段全班一起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请六个学生到前面,每人读一段。)

  三、理解课文。

  1、图文对照,在书上画出作者写了哪些奇石,说说分别是哪幅图。(学生在书上画,老师板书。)

  2、教师:本课作者抓住这些石头的外形特点,运用准确的词语,把“静”的石头写“活”了。下面就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老师板书。)

  3、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想像,体会这读一读。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奇石,具体说说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配有课件出示)

  5、听老师说奇石的特点,猜猜奇石的名字。(配有课件出示)

  6、教师:课文还提到了哪些奇石呢?为什么没有象前面那些奇石那样,作详细地描写呢?(教师板书)

  7、想一想、试一试。

  教师:你能根据“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名字想像出它们的具体样子吗?

  8、总结:黄山奇石有趣,作者写得也有趣。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不仅能引发我们的联想,而且吸引着我们去游览,去想像,去尝试着起名字。通过对本课地学*,谁能谈一谈黄山风景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黄山的奇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板书:秀丽神奇、奇形怪状)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仙桃石——飞、落

  猴子观海——抱、蹲、望

  黄山奇石仙人指路——站、伸、指秀丽神奇

  金鸡叫天都——变、伸、啼叫奇形怪状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第二课时

  一、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分组分段读课文。

  二、识字。

  1、认读词语。

  教师:这篇课文中有不少词语用得可好了!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认得最快,读得最准,记得最牢。

  (1)出示课件,把学生带入一片花丛中,将十个认读字组成词语藏在每朵花的后面。点击花朵,逐个显示词语,指名让学生读,读对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2)比一比。

  小组开火车比赛,比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好。最后全班齐读。

  2、认读生字。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的词语中有很多是今天要求认识的生字。(课件出示认读生字)请同学用笔在课文中圈出这些生字,并大声练读。

  (2)小组互相读一读,听一听,评一评。

  (3)小组开火车比赛,比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好。

  (4)学生听读音找生字卡片。

  (5)小组学*: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的字形?(小组讨论)

  三、写字。

  1、指导生字结构、部首、笔顺。

  2、区别形*字。

  区——巨神——伸

  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

  要求学生描红,把生字写在田字格正中,要写匀称,写好看。

  4、组词、造句。

  (1)让学生给生字组词,能组多少就组多少。

  (2)教师选择词语让学生造句。

  四、你说,我也说。

  完成课后*题,说一说“你曾经去过哪些地方?给同学介绍一下那里都有什么?”

  五、作业:写写我的采蜜集。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透过看图、学文,运用学生讲、读、画、表演等各种方式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结合观察图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潜力。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读中真切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搞笑。

  难点: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教学用具:

  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简案)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去过黄山吗?黄山之美,堪称中国名山之最。兼得泰山之雄伟,庐山之飞瀑,衡山之烟云,峨眉之清凉,因而又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乃黄山“四绝”。这天,老师就带着大家来欣赏一下黄山的四绝之一,板书:黄山奇石。请齐读一遍课题。

  二、运用课件欣赏黄山奇石课文插图,生观察图说像什么?

  三、观察完图,初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

  四、认读生字词。

  五、接读课文,生评价。

  六、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七、学*第一自然段。读中了解“秀丽神奇、闻名中外、尤其”等词语意思。配乐读出情。

  八、小组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详案)

  一、导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记住了生字的字音,了解了黄山上有哪些奇石,并且还学*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一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新授:

  1、透过上节课的学*,你觉得黄山石怎样样?生答。

  老师用“奇特、搞笑”两个词来概括大家的发言,好不好?(板书:奇特、搞笑)

  2、那么你觉得哪块黄山石最奇特、最搞笑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哪块奇石,边读边把描述它奇特、搞笑的地方画下来。当然,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就把它标出来,待会儿一齐解决,好吗?

  3、生画。然后问:你有哪些词不理解?请提出来!

  4、下面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奇石介绍给大家听听?介绍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愿意结合刚才画的词句给大家讲出它的奇特搞笑,就讲;如果你愿意读,就有感情地读一读;如果你能透过动作把石头奇特的样貌表演出来,你就表演给大家看;如果你能在短时间内画图表示出它的奇特,你就画。下面自己抓紧想一想,小组能够讨论讨论。

  5、下面谁先来介绍?(顺序依学生回答的为准。)

  (1)仙桃石:生说自己的理解。谁愿意来读读?(一生读)老师把其中一个句子改写成这样,你看看哪句好?为什么?(这说明作者用词十分准确。)好,谁还想来读读?别看就一句话,想读好也不太容易。谁再试试?(生读)还是让我们大家一齐来读读这句话吧!

  (2)猴子观海: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下面,谁能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一生读)谁认为自己能比他读得还好,读得更搞笑?试一试(一生读)老师帮你一把,给你配上音乐来读,必须会更棒,谁想来试试?(一生读)齐读。试背一遍。

  (3)仙人指路:生说。多么奇特、搞笑呀!谁能读好?试一试!找个同学比一比。配乐读。试背一遍。

  (4)金鸡叫天都:生说。课文没有插图,谁能想象出他的样貌?它好象在对天都峰说什么呢?谁能把它的奇特搞笑读出来?找生读。配乐读。齐读一遍。

  6、课文是不是就写了这几块奇石在哪一自然段还写了找生读最后一段.

  7、又写了什么奇石想象一下“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是什么样的?

  8、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黄山上的石头可真奇特搞笑呀!并且还有许多石头等着咱们去给它起名字呢!此刻,你心里在想什么?

  9、你喜欢黄山吗?那老师此刻就带你去游览一下黄山好吗?这次咱们就不单单看奇石了,还记得老师上节课讲的黄山四绝吗?除了“怪石”,还有什么?(生答)好,同学们等不及了吧!请看录象。

  10、美不美?请你们带着对黄山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11、下面用你喜欢的方式选两段你认为最好的课文背诵一下。

  12、检查背诵。

  13、同学们,黄山石奇特、搞笑,黄山更美!其实,祖国大地上还有许多这么著名的风景区,课下同学们能够读读有关的课外书。另外,告诉大家,下一单元就有一篇介绍宝岛台湾风景秀丽迷人的日月潭的文章,课下同学们能够先睹为快!

  好!这节课就学到这儿,下课!

  第三课时(简案)

  一、背诵课文。

  二、学*生字。

  三、处理课后题。

  四、出示一幅怪石图训练学生想象力,先说话,再写话。

  板书设计:黄山奇石

  奇特-仙桃石-猴子观海搞笑

  仙人指路-金鸡叫天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7)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份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11个生字和反文旁1个偏旁;会写“只、石”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认识自然段。

  3、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自然段。

  教学难点:

  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领悟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孩子们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的特点,在课堂上设计了猜谜语、角色表演、动手实操等环节,增强了孩子们的学*兴趣。

  教师摒弃细碎的讲解,精心创设实践活动,给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阅读,感悟文本内涵。

  课堂上开展“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做一做”“圈一圈”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学*的方法,使之能熟练运用学会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看谁猜得准: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谜底:乌鸦)

  2、图上的乌鸦在干什么?(乌鸦在喝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乌鸦喝水》这一课。

  【设计意图】爱猜谜语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图片,加深孩子对乌鸦的印象,激发学*热情。

  3、学生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认写生字

  1、将会认字和会写字圈画在课文中,并和你的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感受课文,学*生字词,反复地引导孩子们结合拼音阅读课文,可以降低生字的学*难度,是识记生字的有效方法。

  2、出示本课生字课件,请学生认读,巩固记忆。

  (1)生字组成了词语,你会读吗?

  乌鸦到处办法旁边许多放进升高找到

  (2)生字跑到了句子中,你能读对吗?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喝不着。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设计意图】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孩子们初步认读了生字,但是印象并不深刻,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在教学中以多种方式复现生字,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3、小乌鸦想出办法喝到了水,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呢?

  “加一加”:

  办:“力”字加两点。法:“去”字加三点水旁。找:“戈”字加提手旁。许:“午”字加言字旁。

  “数笔画”:

  出:共5笔,第3笔是竖。

  石:共5笔,第4笔是横折。

  【设计意图】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4、教师指导书写。

  (1)观察“法、找、许”三个字的结构特点: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学生仿写,评议修改。

  (3)学生观察“可、石、办”三个字的字形特点,先描红,再书写,然后评议修改。

  【设计意图】教师在指导书写时应有层次、有重点。间架结构或笔画繁难的字要重点指导,比较简单的字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并书写,借以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三)细读、感悟、明理

  1、同学们字词掌握得很好,课文也一定能学好。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2、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乌鸦口渴了,它当时是什么样的感觉?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口渴”时的感受。

  (2)乌鸦是怎样找水的?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吗?

  出示课件: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想一想:乌鸦为了找水,飞过了哪些地方呢?

  演一演:乌鸦到处找水喝。

  (3)你能读出乌鸦非常想喝水的心情吗?

  (4)乌鸦找到水了吗?指读第二句,想想怎样读?(高兴)

  (5)那么,小乌鸦喝到水了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板书三个不同的瓶子(口大水不多、口小水不多、口小水多),让学生仔细观察瓶子形状及瓶里水的多少,并用手指当乌鸦嘴伸向课前准备的装有水的透明瓶子,帮助学生理解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

  (6)请你再把第一自然段读一遍,注意读出小乌鸦到处找水、找到水喝不着、想办法时的不同语气。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在多读中悟情。

  4、学*第二、三自然段。

  (1)喝不到水,小乌鸦就不喝了吗?他是怎样做的?(想办法)

  (2)小乌鸦想到了什么办法?请你用横线画在书上,再读一读。

  (3)他是怎么想到的这个办法的?(观察周围)

  (4)这个办法行吗?我们来做做实验。(提示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

  (5)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个现象的?(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6)句子练*:_______渐渐_______。

  (7)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只小乌鸦吗?为什么?(遇到问题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爱动脑筋)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通过阅读、画、批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课文。

  (四)指导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只可爱、聪明、遇到困难肯动脑筋的乌鸦,你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吗?

  2、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悟出背诵的方法,如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看动画片背诵等,引导学生学会巧背课文。

  3、学生练*背诵。

  4、指名背诵。

  (五)课文延展,发散思维

  1、同学们都觉得乌鸦很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假如乌鸦的旁边没有小石子,该怎么办?指名说说

  预设:乌鸦可以找一根吸管,把水吸上来。乌鸦可以找一个碗,把水倒出来喝。乌鸦可以请他的好朋友帮忙,把水拿起来给他喝。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既为学生的思维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探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2、看来,同学们比乌鸦还聪明。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只要动一动脑筋,就能想出办法来。

  3、课后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二会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朗读、背诵。

  【课前准备】

  1、 生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2、 石子、高脚瓶、 水。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

  小朋友,《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大家都挺喜欢的。昨天,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词,还记得吗?老师来考考你们学得怎么样。(指名复*生字)

  乌:乌云、乌黑、乌鸦;在写“乌”的时候,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多了一点就是“鸟”字了。

  办:办法、办公、怎么办

  围:围巾、围绕、。 终:终于。于:于是,终于。

  渴、喝:这两个字,你是怎么记住的?(渴:口渴了需要水,是三点水旁。喝:用嘴巴喝水,口字旁)右下部分容易写错,我们一起来书空: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再现难点字,比较形*字,复*环节扎扎实实。

  二、学*课文

  小朋友生字学得很好,下面我们就学*课文。打开课文,我们先学*课文第一小节。

  1、第一小节

  ⑴ 第一小节的内容挺简单,现在老师不教你们,让小朋友自己学,看哪些小朋友有本领。我们自己看着拼音读读、想想,也可以同座交流,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 学生自读(出示:乌、渴、喝)

  ⑶ 讨论

  ① 小朋友们都读懂了吗?谁能用这3个字说一句话,老师从你们说得话中就知道你们有没有读懂。

  比较: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一只乌鸦口渴了,找水喝。

  课文上说乌鸦到处找水喝,加上“到处”,怎么样?(乌鸦找了很多地方)

  ② 你还读懂了什么?(出示背景图,石头、乌鸦)

  这里有一幅图,谁能指着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看谁读懂了。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指着图说说。

  边说边做:(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

  指导:乌鸦看见*件瓶子里有水,真高兴!可是却喝不着,多着急呀。读第一节的第2句。

  “怎么办呢?”乌鸦一定在想办法。再读:怎么办呢?

  ⑷ 我们再一起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注意突出“到处、可是、怎么办呢”。(齐读)

  ⑸ 小结:小朋友真有本领。老师不教,你们通过自己学,把第一小节读懂了。

  此举采用了自学或同桌讨论法,意在使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与同座合作讨论,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自己了解文章第2小节的内容。

  2、第二小节

  ⑴ 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我们也来帮助乌鸦,好吗?大家把书合起来,想想有什么办法能喝到水呢?(把瓶子打破、放入沙子、用吸管吸、把瓶子倒过来,抱着瓶子喝水┄┄)

  ⑵ 小朋友想得办法真不少。一种把瓶子打破,一种把瓶子倒过来,一种把瓶子啄个洞;还有的想出了这样的办法:放入沙子……,共想了个办法。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乌鸦想了个什么办法?课文第二小节,老师还是不讲,让小朋友自己学,大家一边读,一边想,看你们有没有读懂。

  ⑶ 小朋友们读懂了吗?请小朋友再读一读句子,边读边做。(学生分小组演示)老师要从你们的动作里,看哪些小朋友真的读懂了。

  (提示:现在你们就是那只乌鸦。书上说乌鸦围着瓶子边走边想,你该怎么做?)

  教师把第二小节的解读,集中落实于“演示”设计上,突破了“烦琐提问”的积弊,同时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教师“交流”的操作策略替代传统的学生应答,使设计所具有的弹性特点,适应了课堂教学现场生成的客观规律。

  ⑷ 刚才小朋友边读边做可认真了,现在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做乌鸦,再做给大家看看。(指名上台演示)

  下面小朋友仔细看,看他读懂了没有?

  ⑸ 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① 乌鸦围着瓶子边走边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学生表演)书上哪个词说出乌鸦想这个办法不容易?(终于)(板书:终于)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句,突出“终于”。

  “乌鸦”你也要把这一句表演出来。

  ② (边演示边讲词句)乌鸦不用手拿石子,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叼”)我们用两个指头做乌鸦的嘴巴,该怎么“叼”,大家试一试。提示:“叼”就是用嘴衔东西说“叼”。例如:把烟衔在嘴里,就可以说是“叼着烟”。

  ③ 乌鸦怎么不叼大石子?你们知道吗?(大石子放不进瓶子,瓶口太小了。)

  ④ (瞧,这只乌鸦放了一颗大石子,石子卡在瓶口了,就喝不着水了。乌鸦叼的是什么样的石子?小石子。)

  ⑤ 乌鸦叼起一颗小石子放进瓶里,水升高了一点儿,它又叼起一颗放进去,水又升高了一点儿。书上说瓶里的水怎么样了?(瓶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如果把“渐渐”换成“很快”,行吗?

  出示句式:瓶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读一读。

  (“渐渐”是一点儿一点儿升高,“很快”是一下子升高。因为放一颗石子就升高一点,一颗一颗地放,所以只能用渐渐。)“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

  例如:“春天来了,天气渐渐暖和了。” “奶奶的病渐渐好了。”

  ⑥ 请小朋友读课文这一节的第2、3两句。

  看,乌鸦终于喝着水了。 板书:喝着水。

  指导:突出“叼”、“一颗一颗”、“渐渐”。要读得慢一些,突出一些。

  ⑦ 评价:乌鸦从喝不着水,到喝着水。它想的这个办法真好!好在哪儿呢?

  为什么乌鸦叼石子放进水中,不叼小木头块呢?(木头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

  为什么乌鸦叼小石子,不叼大石子呢?(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解决过了。)

  为什么乌鸦叼小石子,不叼沙子放进水里?(沙子太小,水很难上升,太慢了。)

  小结:乌鸦想到小石子比水重,放进瓶里,就沉到水底,占了水的地方,水就被挤到上面来了。

  ⑧ 乌鸦的办法想得好。刚才,我们也帮乌鸦想了好些 办法,我们来比一比,哪些办法比乌鸦想得好。

  (啄个小洞、用吸管吸、小瓶子抱着喝、请另一只乌鸦帮忙……)

  我们开动脑筋比乌鸦还聪明。

  三、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真有趣,我们一起再读课文。

  2、乌鸦开始喝不到水,后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喝着了水。它喝着喝着,心里美滋滋的。想想这时乌鸦会说什么呢?今后,遇到了困难要。

  3、你觉得这是一只( )的乌鸦。

  四、补充阅读

  1、乌鸦开动了脑筋,终于喝到了水。你还知道哪些爱动脑筋克服困难的故事。

  2、在大森林里有一只大公鸡,也爱动脑筋,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故事。(齐读课文)

  3、公鸡在路上遇到了谁?(狼)狼假装和公鸡很友好,还要和它一块儿走,狼其实想干什么?(吃掉公鸡)公鸡是怎么说的(后面还有狗)为什么这样说?(狼最怕狗了)狼听了就逃跑了。

  4、公鸡如果不动脑筋会怎样?(被狼吃掉)动脑筋,就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5、谁愿意做公鸡,狼,上台表演。

  教师适时补充课外阅读《聪明的大公鸡》,进一步巩固了寓意,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只有多思考,多动脑,才能解决困难。

  五、总结

  这一课,我们学*了《乌鸦喝水》,并补充阅读了,《聪明的大公鸡》。小朋友*时遇到困难,也像乌鸦,公鸡那样,多动脑,多思考,那你一定会解决困难,变得越来越聪明。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石、办、法、渐”4个字,会写“办、法”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

  3、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能用“渐渐”说句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圆底烧瓶,小石子。

  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预设5分钟)

  1、复*词语: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了第19课(指着板书)(齐读)乌鸦喝水,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和乌鸦交朋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登山比赛吧,看看你是不是个登山高手!

  出示词语一:乌鸦、口渴、找水、办法、到处,喝着水,(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你瞧!小朋友登山的本领可真大!这里还有几只登山途中的拦路虎,我们一起携起手来打败它们吧!谁愿意第一个来挑战?

  出示词语二:怎么、瓶子、渐渐、小石子(指名读,小组赛读)

  2、小朋友们可真能干,看来个个都是登山高手!

  3、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吗?谁来说一说?指名说。

  4,现在呀,要请咱们的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想一想一只乌鸦口渴了,它是怎样找水喝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学*课文第一自然段(预设8分钟)

  1、师:好的,读完了课文,哪位聪明的小朋友已经知道乌鸦是怎样找水喝的?把句子读出来。

  2、指名说,出示: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那乌鸦会飞到哪些地方去找水呢?如果你是乌鸦,你想去哪儿找水喝呢?

  生:池塘边(注意引导孩子回答完整,乌鸦会飞去池塘边找水喝)

  生:石缝中

  生:草丛中……

  师:是呀,乌鸦这里找找,那里找找,找遍了所有有水的地方,这就是“到处”找水喝。①板书“找水喝”,乌鸦这里找找,那里找找,找得——好辛苦啊!

  师:谁来当一当可爱的小乌鸦,能读出乌鸦找水的辛苦吗?(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这只乌鸦很辛苦。谁还想来试一试的?(指名读)

  师:你把乌鸦的辛苦全都读出来了,谁想跟他比一比的?(指名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3、师:乌鸦到处找水喝,找遍了池塘、草丛,终于他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

  4、乌鸦终于找到水了,心情真好!可就在它刚想喝水的时候,乌鸦碰到了难题。

  5、师:乌鸦喝水时遇到哪些困难?请位小朋友再来读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乌鸦碰到的困难,指名说——

  生:水不多。

  生:瓶口又小。

  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乌鸦的难处,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师: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呢?指名说——因为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

  师:是呀,因为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所以乌鸦喝不着水。

  8师:那么此时乌鸦喝不着水,它的心情怎么样?(很着急很难过)对呀,可着急可难过了,请小朋友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乌鸦很着急难过的样子。

  同桌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这一句话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10、师:面对这个难题,乌鸦一定非常地苦恼,文中那个词语说明它很苦恼呢?

  生:怎么办呢?

  师:你能把乌鸦的苦恼读出来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个问句?课件出示,指导读问句,指名读,齐读第1自然段。

  三、学*第二自然段(预设9分钟)

  1、师:乌鸦口渴极了,它左思右想,忽然眼睛一亮,它看见了什么?

  生: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

  师:你真会读书。出示: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2、师:这句话中有个新朋友——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组词,识记,与“右”比较。

  3、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这次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②板书“想办法”,

  瞧!这里还有两个新朋友在等着我们呢,谁来喊一喊它们的名字,指名读,齐读,谁有办法记住这两个字?让我们把这两个朋友请到田子格中吧!写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呢?师引导观察“办法”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办法”,“办”要先中间后两边,“法”要左窄右宽,生练写,师巡视并强调写字姿势。

  4、交了那么多新朋友,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一句吧!小石子多不多?你从哪里知道的?许多,谁能读出小石子的多?指名,小组赛读,齐读。

  5、刚才小朋友们读得可认真了,现在林老师带大家去放松一下,听听一首有关乌鸦喝水的歌!竖起耳朵仔细听哦!课件出示。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重难点

  1、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呢? 后来它是怎么喝到水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观察比较、动手实践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使学生懂得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步骤

  一、复*

  1、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乌鸦喝水》这一课,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a黑黑的乌鸦连眼睛都看不到了,所以“乌”字没有点

  b喝水要用嘴巴,所以“喝”是口字旁

  2、看小乌鸦来了。现在,它可要考考大家呢。

  a 复*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b “着”是个多音字,还有个读音是什么,给它找个朋友吧!(指名一个,板书拼音)

  c “喝”和“渴”(这课的生字中有一对孪生兄弟长的很像?你有好方法分清吗?)

  3、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用屏幕上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二、细读课文

  过渡:这个句子,谁来读一读?

  1、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a:(指名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b:生:乌鸦口很渴。那它是什么心情?(着急)指名读

  c:你还从哪里看出来乌鸦很着急?

  d:我们用望远镜去看一下,它都到哪里找水喝了?

  【去了那么多地方,这就是“到处”】

  过渡:这里也找不到,那里也找不到,心情怎么样?(着急)

  e:指名读,看谁读得好。(生练读后做动作齐读)

  1、口渴的厉害!

2、嘴巴都干了!

3、多着急呀!

  (2)是的,乌鸦很渴,很着急,到处找水喝,找到了吗?(生:找到了!)从哪里知道的?

  指名读。(出示: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背景:乌鸦看到水图片)

  你们看:小乌鸦找到水了,这时心情怎么样?(高兴、激动、兴奋)

  请学生以高兴的心情读。(说一个心情,读一个)

  (3)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小乌鸦们你们现在最想干什么?(喝水)那快去喝水吧!

  咦,你们怎么还不喝呀?你们遇到了什么麻烦呢?(指名交流)板书:瓶口小 喝不着

  师:真不错,观察得很仔细,想得也很有道理。那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请同学自己往下读。(出示: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 指名读

  (4)同学们,乌鸦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它该又是什么心情呢?如果你是小乌鸦,会怎么想?(注意观察图中乌鸦的表情,指名交流)

  (预设:

a.乌鸦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极力往瓶里伸。b.很气愤。c.很心烦。d.它一定很着急。)

  (5)师:谁来读一读,注意读出乌鸦的心情变化。(说一个心情,读一个)

  1、特别苦恼的乌鸦。

2、很失望。

3、真的很着急呀!

  (6)齐读。

  2、学*第二自然段。

  过渡语:这只乌鸦确实非常着急,可光着急也没什么用啊,该干什么呀?(得想想办法呀)

  那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1)请大家继续读读课文的二自然段,把乌鸦想出的办法用横线画出来。(指名简单交流)

  (2)出示句子,理解词语。

  a、那乌鸦的办法是一下就想出办法了吗?不是,你从哪里知道?(指名读)

  (出示: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b、读了这句,你有什么体会?“终于”。 

  c、你知道这时,小乌鸦的心情是怎样的吗?带着兴奋的心情读一读这句。

  (3)快去看看它的方法吧,指名回答。

  出示:(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相机板书:放石子喝着水

  (4)相机指导:

  a体会“一颗一颗”的用法。

  出示课件: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

  ①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如果把这句话去掉几个字,再读读,有什么感受?自由读。

  课件出示:它叼起小石子,放到瓶子里。

  ③指名说,体会“一颗一颗”的用法。

  b练*用“渐渐”说话。

  课件出示夏天来了,天气渐渐。

  渐渐 长大了 。

  渐渐。(指名说。)

  你也能用“渐渐”说话吗?(结合看图,说说瓶子里、外石头的变化、春天来了,天气..)

  (5)乌鸦到底是怎样喝到水的呢?大家要不要看一看?(指名学生做实验)

  这就是乌鸦找到的半瓶水,谁想来演示一下?

  请大家注意观察:他是怎么做的?瓶子里的水又有什么变化?

  (6)乌鸦终于喝到水了,此时,它的心情又是怎样呢?(开心、高兴……)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把第三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齐读)

  三、朗读课文,启发学生。

  1、教师:同学们,如果当时,那儿没有石子,乌鸦还可以想什么办法喝到水?

  2、讨论、交流:从乌鸦喝水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动脑筋想办法。

  3、儿歌: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集体反馈。教师引导:是呀,善于动脑筋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惯。

  4、你们喜欢这只乌鸦吗?捧起书0.

  自己美美的读一读课文,试试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四、指导背诵。

  (1)想不想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记下来,讲给爸爸妈妈听。

  (2)自己去背一背吧!谁来挑战,给我们背一背。

  a指名背第一小节。b这么快就会被背了,真棒,第二小节谁来背?c指名全文背。

  d 齐背愿意背的可以站起来背;不会背的可以看一看书;还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师总结评价学*情况。

  五:补充*题

  巩固练*

  佳文共赏

  《老办法不行了》

  一只乌鸦口渴了,飞出树林找水喝,在村中遇到了猴(hóu)子。猴子告诉它:“村子井里有水。” 猴子走了,乌鸦找到了那口井,就把小石子一颗一颗衔(xián)到井里,可是衔(xián)了很久,还是不见水升上来。 这时候,猴子到井边来打水,看到乌鸦用这种方法喝水,哈哈大笑,说:

  “你用这种办法喝瓶子里的水是可以的,喝井里的水就不行啦!”说完,猴子很快就打了一桶(tǒng)水,请乌鸦喝了个够(gòu)。

  1、本文写了( )和( )之间发生的事。

  2、在文中找出合适(shì)的字填空。

  一()石子 一()乌鸦 一()井

  一()办法 一()猴子 一()水

  3、乌鸦的老办法是什么?找出句子,并用“__”画出来。

  作业设计

  回家后把《乌鸦喝水》的故事复述给家长听。能够表演一下就更好了!

  《乌鸦和狐狸》

  一只乌鸦停在一棵树上,嘴里叼着一块奶酪。一只狐狸被奶酪的气味吸引了过来,对乌鸦说道:

  “哎,尊敬的乌鸦,您好!您是多么漂亮啊!在我看来您真是美极了!真的不骗您,如果您的歌喉和您的羽毛一样美丽,那么,您就是这林中的百鸟之王了。”

  听了这些话,乌鸦得意忘形,喜不自胜。为了显示它那美丽的歌喉,乌鸦张大了嘴巴,奶酪就掉了下来。狐狸得到了奶酪,并对乌鸦说:

  “我的好好先生,你要记住:所有阿谀奉承的人都是靠损害爱听吹捧的人的利益过日子的。这一教训也许值一块奶酪吧。”

  乌鸦满脸惭愧,不知说什么好,发誓以后再也不上当受骗了。可惜,这已有点儿晚了。

  板书设计

  24乌鸦喝水

  瓶口小喝不着

  ↓想办法

  放石子 喝着水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

  个字。会用“渐渐”说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二、教学重点:

  1、发现识字方法。

  2、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三、教学准备:

  1、学生与小组为单位,共同寻找矿泉水瓶和小石子。

  2、乌鸦图片,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认识这种鸟吗?(贴出乌鸦图)看看乌鸦是什么样子?(黑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听老师讲乌鸦救妈妈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乌鸦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乌鸦喝水》是怎么回事呢?请认真听录音,听了以后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生自由说)’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学*生字

  5、出示“乌”、“鸦”等9个生字,同桌交流识记生字的情况,会认的同学当小老师。

  在这些生字中,有两个字很相像,你怎样记住并区分它们呢?

  喝——渴(口“渴”需要水——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口字旁)

  比一比:乌——鸟鸦——鸭石——右

  6、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7、学*书写“可”、“石”等六个汉字

  观察汉字结构特点:三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重点指导“可”、“办”两个字。“可”字的横要写长一点,注意“口”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办”字中的撇是竖撇,注意观察左右“点”的区别。

  8、生练写。先描红,再练写。

  老师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二课时

  一、猜谜语引入,朗读课文

  1、大家先来猜个谜语:

  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学生猜出后,

  师:对,谜底就是乌鸦。现在我们继续学*乌鸦喝水的故事。(课件展示配音的动画故事,引导理解)

  2、把教材的第一幅插图(教学挂图)贴在黑板上。

  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找出来认真读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大家都有过口渴的感受吧?(口渴了真难受!)乌鸦虽然找到了水,可是却喝不着水。(课件演示)

  板书:遇到困难

  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呀?你能找出这个句子画下来吗?快试试。(指名读句)

  这时乌鸦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体会。

  4、我们都体会到了乌鸦着急的心情。可是光着急不能解决问题呀!那么应该——(板书:想办法)乌鸦想出什么办法来了?大家读读课文。

  5、现在我们按照乌鸦的办法来做个实验,请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想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渐渐”….”?比如:天气渐渐热起来了;我们渐渐长大了。

  6、你看,乌鸦用这个办法解决了困难,它喝到水了!心里多高兴啊!(贴图并板书:解决困难>让我们也来分享乌鸦的快乐,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二、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多有意思啊!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

  提示方法:

  a想想乌鸦先遇到了什么困难,接着它想出了什么办法,最后怎么样。

  b.把自己当作小乌鸦,边做动作边背诵。

  c.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

  (学生练*背诵;全班试背)

  三、启发想像,鼓励创新

  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该怎么办呢?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好。

  @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对想出的各种办法进行评议。

  四、学生谈体会,教师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你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她。

  五、板书设计:

  乌鸦喝水

  遇到困难

  想办法

  解决困难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8)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5篇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蕴含的深意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桥,比如:木桥,拱桥/石头桥……但是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座特别的桥,它是一座生命的桥。(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2遍。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并带着一个小问题去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小村庄里,洪水来临,党支部**――也就是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村民有序地过桥逃离,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板书:老汉,洪水,群众

  2、是的,洪水来了,我们看到大屏幕,这是洪水来临的景象,我们可以看到,洪水汹涌澎湃,肆虐泛滥,我们再回到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a、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b、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中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比喻)

  c、*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跳舞了(拟人)(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

  三、精读品味

  1、洪水如猛兽,死亡在逼*,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害怕么?(生:害怕)是的,这个村的村民也害怕了,求生的本能让大家惊慌失措逃跑,辣么,他们找到逃生的路了吗?哪位同学告诉我?

  (北面一座窄窄的木桥)

  2、大家想一想,如果村民们都自顾自往桥上走,大家能全部撤离么?(不能)

  3、死亡的气息在逼*,大家都嫉妒恐慌,然而有一个人例外,那是谁?在这个生死关头他做了什么抉择?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语句,你认为老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下句子:

  老汉沙哑着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老汉:临危不惧,不徇私情,威严,冷静,党员后离开――稳人心

  3、可党员也是人,随着洪水涨到腰上,这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党员按耐不住了,那老汉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找到相关句段,圈画出老汉的动作(冲上前去,揪,吼,凶得像只豹子)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读出老汉的生气愤怒

  4、这个小小的木桥终于承受不住洪水的攻击了,痛苦地**着,洪水已经到了胸膛,所幸的是村民们都撤离了,只剩老汉和小伙子。他们互相谦让逃生的机会,然而,来不及了,无情的洪水把他们都卷走了。

  5、故事读到最后,我们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其实是什么关系?(生:父子)这个结局让我们意外,却更震撼。的确,老汉是党员,在人民群众的生死关头,老汉冷静地像一座山,而他严格要求儿子后又谦让生机,这更是父爱如山!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故事读完了,老汉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洪水退了,村民得救了,木桥塌了。但令一座桥却立了起来,这座桥就是――老汉!这更是哦像老汉这样的***员关心,爱护群众的生命桥!

  五、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把想对老汉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16、桥

  临危不惧不徇私情无私奉献

  (生命之桥)

  老汉

  洪水

  群众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的课文已有过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因此,结合本课的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学*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老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感受老***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课文生字词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走*洪水,学*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桥》。

  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读读课文,去追寻这篇小小说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知课文,梳理内容

  1.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生字词学*情况。

  出示词语:

  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拥戴清瘦沙哑揪出

  (1)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读?

  (2)学生找出易出错的字,正音、指导书写。

  (3)老师把这词语分成了两排,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

  (4)请你们在上面一排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读,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3.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1)交流反馈。

  (2)师点拨:你们说的是故事感人的情节,故事中的主人公“老汉为了让村民顺利过桥,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又为下面的细读感悟打好基础。]

  4.那么,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生的呢?

  三、走*洪水,学*环境描写

  1.小组合作学*: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可怕的句子。

  (2)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交流汇报,相机分析,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

  3.再次通过朗读来感受句子的独特魅力及洪水的可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的良好*惯,通过抓关键词和有感情朗读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为体会老汉精神奠定基础。] 4.小练笔:同学们,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短句写出雨大及洪水的可怕,烘托小说的环境。你能用这样的环境描写方法写写3月31日上学时的那场暴雨及周围的情况吗?先说说,再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小说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通过小练笔检测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否到位,使语言文字训练在记叙文中得以有效落实。]

  四、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现在你明白这篇小小说为什么被评为全国优秀小说的原因之一吗?

  2.在这样的环境中,又发生了怎样感人的故事呢?小说的结尾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我们下节课再学。

  3.作业布置:课外,请同学们去阅读《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如《放心不下》、《一丝不苟》、《无名母亲》等。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内容,了解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目标,再设悬念,激起学生学*下文的欲望。同时,把课内学*引向课外学*,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附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可怕

  老汉?

  第二课时(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聚焦老汉,品味语言文字,重点感悟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员的伟大情怀。

  3.理解题目所蕴含着的深刻含义。

  4.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反思】

  《桥》一文是一篇小小说,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震撼人心,再次指引了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成《桥》第一课时教学后,我做了认真反思:一、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二、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多次、反复、分层次朗读,真真切切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1.展示每天语文课十分钟写字时间

  本课生字较多,我让学生通过自学、分组合作相互学,让学生识字正音,牢记字形,练*书写,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成每天语文课十分钟的写字教学目标,扫除学*障碍,为学生能顺利进入文本、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好铺垫。

  2.抓好多形式、分层次朗读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各种“读”的任务明确,各有侧重,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作了铺垫,也为领悟文章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扫除了障碍。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本节课的学*中能扎实进行,但我感觉到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特别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需加以研究和改进:

  1.还给学生充分的学*时间

  学生是学*的主体。整节教学中有努力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放心不下,总想让学生围绕老师为中心,使劲往预设目标上引,结果导致教师占用了本应属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因此,今后教学中要变较多的老师引导为更多的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主体。

  2.要充分做好学情分析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虽然能初步从洪水可怕中感知老汉的形象,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对洪水的危害,对党员、党支部**等特定身份还不够了解,这对小说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学生还不是很明白,对理解文本造成了一定影响。课前,我虽然对这一学情已经做了分析,但没有给予充分的解决。所以我想,如果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党员干部的资料或事迹,或者结合时事,了解洪水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及生活中的党员先锋模范形象,那么课堂上学生会更深入地走进人物内心,会更好地与作者、文本人物产生共鸣。

  教学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改进,成功和遗憾都是收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与研究,让教学艺术拾阶而上。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受洪水的肆虐

  1、同学们,你们从电视上看到过山洪暴发时的画面吗?当时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如果你遇到这种危急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3、今天我们继续学*16课《桥》,看看文中的老汉在山洪暴发时又是怎么做的?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村庄,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二、走*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并说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词来形容。

  2、交流,用一个词形容这场洪水给你带来的感受。

  3、你们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危急、恐怖、害怕的?找到并划下来读一读。

  4、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找到的句子。

  5、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6、同学们找得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7、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可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的样子吗?找找课文中的人们作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惊慌失措(惊恐万分、惊恐不安)

  8、让我们一起朗读第3――6自然段,感悟情况紧急,人们的惊慌失措。

  9、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10、“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四、聚焦老汉,感受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当人们跌跌撞撞拥向木桥时,看到了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找找令你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

  2、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3、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老汉此刻像一座山?

  4、为什么老汉这么一站,在哪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眼里就像一座山呢?

  5、你真会读书,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那你能告诉大家“拥戴”是什么意思吗?

  6、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7、面对如此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不说话,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

  8、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焦急如焚啊!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再次用心地朗读7、8自然段。

  9、在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10、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1、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前面?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12、哪位同学也来下这一道命令?

  13、这一道命令中,哪一个标点引起你们的注意?(生: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14、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我们铿锵有力地朗读这句话。

  五、设置矛盾,感受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

  2、请你们认真默读15――22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3、出示句子: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4、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5、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子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分组写: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让我们再来看着这对父子吧!(引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

  (引读)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引读)老汉吼道――

  (引读)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桥,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

  (引读)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

  7、就在小伙子被洪水吞没的一霎那,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谁来说一说?

  8、是啊,为了大家,老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他儿子的生命。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情感延续,铭记老汉精神

  师:村民们得救了,那位小伙子还没来得及跨过木桥,洪水已吞没了他和全村人拥戴的老汉,让我们看看五天后洪水退却时发生了什么事?

  师: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七、理解桥的含义,领悟老汉精神

  师: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可作者为什么要用“桥”为题?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生:这是老支书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生:这是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桥梁。

  生:是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八、积累语言,体会特点

  1、本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句、段,渲染紧张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写得很精彩?请把它们抄写下来,细细品读。

  九、以诗结课,升华情感

  师:是啊,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严的大山,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座大山,父爱如山!为了表达对老汉的敬意和怀念。老师作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

  一座山

  哦,老汉!更是一座深情的山

  我不知道你是一座山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你的姓,你的名一座镇定的山哦,老汉!

  但我知道

  征服了肆虐的洪水

  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一座刚毅的山心间

  ――老汉!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永远,永远!

  板书设计:

  16、桥

  生命桥不朽之梁联系群众的桥

  洪水如魔

  老汉如山

  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

  2、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

  3、理解题目所包含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复*听写,思前文

  1、听写词语:

  咆哮、惊醒、狞笑、势不可挡、放肆。

  2、用以上词语:说说洪水来势凶猛的样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认识的老汉。

  二、精读课文,知老汉

  过渡: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老汉却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在生死攸关之际他作出了怎样的抉择?

  1、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老汉言行的句子。

  2、自由读这些句子,找出最让你感到的句子,多读几遍。

  3、交流汇报,感受“…… 他象一座山。”所包含的内涵。

  ⑴ 颂支书:

  ① 自由读(课件出示)“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思考:“他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说“他是一座山”?(人们停住了脚,望着老汉)从这里看出什么?(老汉威信高,是村民的主心骨。)

  ② 读“老汉冷冷地说:‘可以**,到我这儿报名。’”

  a、指导读,读出”冷冷地”语气.

  b、思考:”冷冷地”是什么?不冷地又是什么?

  c、指名读句子。

  d、齐读:“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此时的“山”是一座什么?(人民群众的靠山)

  ⑵ 赞父爱:

  过渡:天下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呀!可是,我们看这位老汉爱吗?

  ① 读“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划出一些表示动作的词。

  b、你觉得这老汉怎么样?

  c、带着这种感觉读这一段。

  ② 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a、读完这句话,你想说什么?

  b、在这样的情况下,老汉能这样做,难道他不是一座山?

  c、读“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是啊,其实老汉也是有山一般的父爱的。即父爱如山啊!)

  ⑶ 悟结尾:

  师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同学们请再一次读:“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还仅仅是一座山吗?(崇高的人格,先人后己的精神)

  三、启发想象,写思绪

  过渡:同学们,老汉走了,假如你也是那一百多号人中的一员,或者你读了课文,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以不同的身份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四、总结课文,明题意

  1、带着问题再读全文,你认识这座桥吗?它是怎样的桥?

  2、文中是以老汉为主人翁的,为什么要以《桥》为题?

  3、这仅仅是课文中的桥吗?(是一座心桥,生命之桥。)

  4、现在,你心目中的老汉又是怎样的人?

  五、作业

  1、摘录课文中感动你的句子。

  2、读一读,填一填:

  先人后己 鞠躬尽瘁 心潮澎湃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洪水肆虐,老汉沉稳果敢,舍己救人的精神。

  2、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谈感受等,锤炼潜心读书的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4、介绍小说的三要素,扩展学生阅读视野。

  【教学重点】

  通过对环境的烘托,故事情节的展开感受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表达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设计理念】

  本文以频频分段的形式,笔调简练而利索地勾勒出洪水来袭的迅猛,老汉临场指挥的果敢,舍己救人的震撼力量。虽然桥是连接当时生与死的纽带,但是这桥是窄的,是经不起折腾的。所以,真正联结起村民生与死的坚实的桥梁,恰是老汉沉稳指挥的风范,舍己救人的力量,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而语言表达是为主旨服务的,所以,本课的设计旨在借以想象,描述,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并以情感渲染为依托,以多层次回环朗读为情感推波助澜,力求体现思维、语言及情感三者的和谐共振。

  【教学过程】:

  一.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16课,谈歌的小小说《桥》。板书课题你们读过小说吗?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随机板书:(环境 故事情节 人物)

  二.

  1、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再现那个可怕的黎明。老师不了解大家,我们班谁的朗读最好,给我们读一下。如果他在读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请及时在书上标注。(读完后,找其他同学订正)

  2、老师考虑到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又想大家已经五年级了,我决定采用大家自主学*的方式,老师设计了这张表,请组长把表格发给同学们。

  请大家再次走入文本,深入细致的读,你会有很多发现!然后用精炼简短的语言填写手中的表。(3-4分)

  3、回到你的小组中,看看另外三个同学的表格,如果有问题,可以相互交流一下。(2分)

  4、同学们通过自学,讨论已经把表格完成,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你们的学*成果?(指生回答)我们应先从哪方面汇报起? 环境是为了烘托故事情节和人物,我们就围绕环境先来汇报,其他人也可以就这一主题进行补充。老师把这些描写水的句子组合在一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找出修辞方法。

  我觉得你们的读得缺少点东西,这样,我们一起看一段录像,看看这里面有没有我们朗读时需要的那种感觉。(播放山洪录像)找到了吗?孩子们,对啊,我们需要读出水势之大,水势之猛啊,再读!!这水是怎么上来的?文中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好,你能找到吗?“窜”,(课件展示)水先是没腿深—舔着人们的腰—爬上老汉的胸膛—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除了水之外,关于环境描写还有什么?

  5、危难时刻总会有英雄挺身而出,今天谁是英雄?(板书老汉)老汉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壮,魁梧,他是那样的清瘦,文中还说他像一座山,说到这里,老师想给大家看2个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虽然只差一个标点,一个字,课文把原作的两句话改为三句话。使“他像一座山”的形象更加突出,使语言更富表现力。我们再读。

  6、这样的英雄人物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呢?我们接着汇报,(课件出示三句话)党员排在后面!(之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适当让把学生回答中的精炼词语板书到“情节”的下面。

  7、出示课文21—23段,老师引读。

  8、师配乐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读到这篇文章的结尾我们才知道这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受人拥戴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洪水只能吞没老汉的躯体,吞不没的是什么呢?说的好,孩子们让我们齐读这四段,用我们的感情告诉那位孤苦伶仃的老妈妈:你不会孤单,还有我们在!?(齐读)五天以后……

  三、虽然英雄老汉的下面没有任何文字,但他的死却是重于泰山,假如,我们在河边立一块碑,来纪念这个故事和牺牲在这里的人,你最想在这碑上写些什么呢?拿起笔,写在书上。

  (课件出示) (舍己为人精神崇高 捐躯铸就生命金桥 )

  四、大家齐读这碑上的最后一个字,“桥”,再读课题“桥”,现在我知道了这篇课文为什么用《桥》做题目了,你知道吗?

  这四种表达方法就是第四单元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9)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会写“云”、“公”、“车”三个字。认识笔画撇折和三个偏旁“矢、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朗读问句。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

  4、培养表达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教具准备:

  六种动物图片生字卡片其他动物图片门票

  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该怎么做呢?

  2、一(4)班的小朋友真能干,林老师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林老师交朋友吗?愿意就伸出你的小手,我们大手小手握一握,马上就是好朋友。

  3、是呀,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我们一起玩一玩,放松好了就有精神上课了。

  游戏“摸尾巴”:摸摸你的眼睛  摸摸你的嘴巴  摸摸你的鼻子

  摸摸你的脑袋  摸摸你的耳朵  摸摸你的尾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导入,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机能,诱发学生学*的欲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状态。导入不是蛮目的创设情境,要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要结合本课内容的特点,采取最能引起学生激情的方式,因为激情是导求新知的重要推动力,是构成学*动机最活跃的成分。)

  二、复*生字

  1、过渡:刚刚我们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摸尾巴》,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有些小朋友还哈哈大笑,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笑得这么开心吗?

  2、读题:我们没有尾巴,可是有一群小动物,它们有尾巴,它们正举行比尾巴大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比尾巴

  3、激趣:看比赛是要门票的,热情的小东门给小朋友送门票来了,门票在这里,它漂亮吗?有了门票,我们就可以看比赛了,这张门票可特殊了,我们用钱是买不到的,要通过智力大闯关才行。

  4、复*生字:(智力大闯关)指名——开火车——齐读

  5、恭喜小朋友顺利拿到门票了,我们赶快到森林里去看看吧!请小朋友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小动物有谁?

  句式: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小动物有________。(相机贴小动物图片)

  6、这么多小动物,他们的尾巴都很可爱呢,你最喜欢谁的尾巴,为什么?

  句式:我喜欢__的尾巴,因为它的尾巴_______。

  7、来,为你喜欢的'小动物加加油,你喜欢谁,就大声地叫出他的名字。

  有了小朋友的加油声,小动物们参加比赛更有信心了!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要善于开启、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观察、去感受事物,去研究文本,而不是单纯去想课文写的是什么。)

  三、学*问句

  1、小黑板出示问句

  比尾巴大赛的内容已经出来了,怎么比呢,谁能为大家读读。

  2、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发现这六句话的小秘密,他们哪里是一样的?

  3、小朋友们的眼睛真雪亮,这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小秘密。他们的末尾都有问号,所以这六句话都是问句,你们*时问过问题吗,怎么问的?

  比如:问字不知道怎么写,你会怎么问老师,怎么问同学?

  4、刚才他们在问的时候,末尾的语调都比较高,语气上扬。板上扬的符号

  你能用刚才问的语气读读这六句话吗?比尾巴大赛要招小记者,小记者是问问题的,谁来当当小记者?

  5、老师也送给小朋友们一个大大的问号,希望小朋友们与问号交朋友,多问问题,多动脑筋。

  四、学*答句

  1、比赛的内容出来了,谁想当小裁判,根据比赛的内容给这些小动物们评评尾巴?

  2、小黑板出示答句:小裁判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有结果了,哪个小裁判愿意把结果告诉给下面看比赛的小观众听呢!

  五、梳理全文

  1、比尾巴大赛真热闹,刚才的小记者和小裁判都忙累了,谁还想当?

  2、同桌两人一个但记者,一个当裁判自己练练看吧!展示读

  3、下面的小朋友也想当,那男生来来当小裁判,女生来当小记者,比比看,谁最棒?

  4、有一些新的小观众来看比赛了,他们不知道比赛的情况呢,我们一起告诉他们吧。一、二小组当小记者,三、四小组当小裁判。

  5、老师来当小记者,你们来当小裁判,我们不看课本,现在老师一句一句的问,你们能答出来吗?两句两句的问呢?加大难度,三句一起问呢?

  6、小朋友们越来越厉害了,你们能只看图就把这么长的课文背下来吗?

  7、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很好看,可是有一些小动物他们的声音可好听了,这不他们也举行了比声音大赛,我们一起听听看,谁的声音最好听?

  游戏:小鸡小鸡叽叽叽小鸭小鸭嘎嘎嘎小猫小猫喵喵喵小狗小狗旺旺旺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要让学生不断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促进理解,在读中增加感悟。教师要创造读的情境,要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读的兴趣,要让学生愿意读、乐于读,从而能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

  六、学*生字

  1、小朋友们,比尾巴大赛这么热闹,连天上的白云也过来看了,他看着看着就忘了回家了,我们送他回家吧?

  2、出示云、公、车,你发现什么?都有撇折

  3、昨天,我们已经说了要怎样才能写好这个笔画呢?

  4、师范写,生描一描再写一个。

  七、课外延伸

  1、比尾巴大赛这么好玩有趣,其他的小动物也很想参加呢,看有哪些小动物报名了!(贴图片)

  2、他们的尾巴怎样呢?谁来当当这些小动物,帮他们向小评委介绍介绍自己的尾巴。

  句式:大家好,我是____,我的尾巴___________。

  3、谁能象课文里一样,当当小记者问一问,当当小裁判评一评?

  4、小朋友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些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呢?

  5、这些小动物都有可爱的尾巴,可是,有一群小动物他们的尾巴却不见了,他们可伤心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它们把尾巴画上去吗?

  (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首先要从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着手,出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的图片,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激情很快被唤醒,学生产生了观察的欲望,教师再加以引导,明确目的,那么观察的效果就大大提升。观察要激起表达的愿望,要引起写作的意愿,教育学家斯宾塞说:“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去观察、去发现。

  反思: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摸尾巴游戏导入课堂,以拿门票的形式复*生字,以比尾巴评尾巴学*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在这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不是独立开来的,而是一脉相成,从一而中的。创设的这些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走若文本,与文本之间进行最*距离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在课堂中随处而见,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加加油,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评评尾巴,为丢失尾巴的小动物画上一条漂亮的尾巴。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强、参与面广,课堂氛围轻松而又愉快!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用语和体态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致使创设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会写云、公、车三个字。认识笔画撇折和三个偏旁矢、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朗读问句。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

  4、培养表达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教具准备:

  六种动物图片生字卡片其他动物图片门票

  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该怎么做呢?

  2、一(4)班的小朋友真能干,林老师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林老师交朋友吗?愿意就伸出你的小手,我们大手小手握一握,马上就是好朋友。

  3、是呀,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我们一起玩一玩,放松好了就有精神上课了。

  游戏摸尾巴:摸摸你的眼睛

  摸摸你的嘴巴

  摸摸你的鼻子

  摸摸你的脑袋

  摸摸你的耳朵

  摸摸你的尾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导入,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机能,诱发学生学*的欲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状态。导入不是蛮目的创设情境,要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要结合本课内容的特点,采取最能引起学生激情的方式,因为激情是导求新知的重要推动力,是构成学*动机最活跃的成分。)

  二、复*生字

  1、过渡:刚刚我们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摸尾巴》,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有些小朋友还哈哈大笑,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笑得这么开心吗?

  2、读题:我们没有尾巴,可是有一群小动物,它们有尾巴,它们正举行比尾巴大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比尾巴

  3、激趣:看比赛是要门票的,热情的小东门给小朋友送门票来了,门票在这里,它漂亮吗?有了门票,我们就可以看比赛了,这张门票可特殊了,我们用钱是买不到的,要通过智力大闯关才行。

  4、复*生字:(智力大闯关)指名开火车齐读

  5、恭喜小朋友顺利拿到门票了,我们赶快到森林里去看看吧!请小朋友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小动物有谁?

  句式: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小动物有________。(相机贴小动物图片)

  6、这么多小动物,他们的尾巴都很可爱呢,你最喜欢谁的尾巴,为什么?

  句式:我喜欢__的尾巴,因为它的尾巴_______。

  7、来,为你喜欢的小动物加加油,你喜欢谁,就大声地叫出他的名字。

  有了小朋友的加油声,小动物们参加比赛更有信心了!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要善于开启、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观察、去感受事物,去研究文本,而不是单纯去想课文写的是什么。)

  三、学*问句

  1、小黑板出示问句

  比尾巴大赛的内容已经出来了,怎么比呢,谁能为大家读读。

  2、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发现这六句话的小秘密,他们哪里是一样的?

  3、小朋友们的眼睛真雪亮,这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小秘密。他们的末尾都有问号,所以这六句话都是问句,你们*时问过问题吗,怎么问的?

  比如:问字不知道怎么写,你会怎么问老师,怎么问同学?

  4、刚才他们在问的时候,末尾的语调都比较高,语气上扬。板上扬的符号

  你能用刚才问的语气读读这六句话吗?比尾巴大赛要招小记者,小记者是问问题的,谁来当当小记者?

  5、老师也送给小朋友们一个大大的问号,希望小朋友们与问号交朋友,多问问题,多动脑筋。

  四、学*答句

  1、比赛的内容出来了,谁想当小裁判,根据比赛的内容给这些小动物们评评尾巴?

  2、小黑板出示答句:小裁判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有结果了,哪个小裁判愿意把结果告诉给下面看比赛的小观众听呢!

  五、梳理全文

  1、比尾巴大赛真热闹,刚才的小记者和小裁判都忙累了,谁还想当?

  2、同桌两人一个但记者,一个当裁判自己练练看吧!展示读

  3、下面的小朋友也想当,那男生来来当小裁判,女生来当小记者,比比看,谁最棒?

  4、有一些新的小观众来看比赛了,他们不知道比赛的情况呢,我们一起告诉他们吧。一、二小组当小记者,三、四小组当小裁判。

  5、老师来当小记者,你们来当小裁判,我们不看课本,现在老师一句一句的问,你们能答出来吗?两句两句的问呢?加大难度,三句一起问呢?

  6、小朋友们越来越厉害了,你们能只看图就把这么长的课文背下来吗?

  7、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很好看,可是有一些小动物他们的声音可好听了,这不他们也举行了比声音大赛,我们一起听听看,谁的声音最好听?

  游戏:小鸡小鸡叽叽叽小鸭小鸭嘎嘎嘎小猫小猫喵喵喵小狗小狗旺旺旺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要让学生不断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促进理解,在读中增加感悟。教师要创造读的情境,要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读的兴趣,要让学生愿意读、乐于读,从而能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

  六、学*生字

  1、小朋友们,比尾巴大赛这么热闹,连天上的白云也过来看了,他看着看着就忘了回家了,我们送他回家吧?

  2、出示云、公、车,你发现什么?都有撇折

  3、昨天,我们已经说了要怎样才能写好这个笔画呢?

  4、师范写,生描一描再写一个。

  七、课外延伸

  1、比尾巴大赛这么好玩有趣,其他的小动物也很想参加呢,看有哪些小动物报名了!(贴图片)

  2、他们的尾巴怎样呢?谁来当当这些小动物,帮他们向小评委介绍介绍自己的尾巴。

  句式:大家好,我是____,我的尾巴___________。

  3、谁能象课文里一样,当当小记者问一问,当当小裁判评一评?

  4、小朋友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些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呢?

  5、这些小动物都有可爱的尾巴,可是,有一群小动物他们的尾巴却不见了,他们可伤心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它们把尾巴画上去吗?

  (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首先要从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着手,出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的图片,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激情很快被唤醒,学生产生了观察的欲望,教师再加以引导,明确目的,那么观察的效果就大大提升。观察要激起表达的愿望,要引起写作的意愿,教育学家斯宾塞说: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去观察、去发现。

  反思: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摸尾巴游戏导入课堂,以拿门票的形式复*生字,以比尾巴评尾巴学*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在这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不是独立开来的,而是一脉相成,从一而中的。创设的这些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走若文本,与文本之间进行最*距离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在课堂中随处而见,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加加油,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评评尾巴,为丢失尾巴的小动物画上一条漂亮的尾巴。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强、参与面广,课堂氛围轻松而又愉快!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用语和体态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致使创设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通过比尾巴,让同学们了解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教学形式】

  寓教于游戏之中,采用和谐开放的教学,以小表演、小演讲为主要形式。培养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他们在宽松环境中学*知识。

  【课前实践】

  1、参观动物园;

  2、看有关电视节目;

  3、听爸爸妈妈讲有关动物的知识;

  4、收集有关动物的儿歌或者自编儿歌。

  【教具准备】

  《动物王国》多媒体课件、 动物图片、 动物尾巴图片、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今天,动物园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要开展“比尾巴”的活动,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参加,大家愿意吗?让我们都当一名裁判员,去看看它们怎样比尾巴。

  2、要当好裁判员,就得会说动物的名字。请大家读一读老师手上的音节词。

  (kong que ya zi hou zi tu zi song shu gong ji)

  指名读;再齐读;把六个音节词贴出来。

  3、出示课题:比尾巴。

  齐读;解释:“比”在这里是比较、对比的意思。 看到课题,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

  (谁比尾巴?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小动物们知道我们要参加它们的活动,可高兴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小动物们是怎么比尾巴的。

  二、学文识字

  1、感知全文。

  (多媒体出示课件)请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生答: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过渡:小动物们分成两个组比尾巴,你们想先参加哪一组的活动呢?(一、二节的动物为一组,三、四节的动物为一组)

  2、新授:出示图一(hou zi)

  ⑴ 要当好裁判员,就得认识动物。(出示图一):你认识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吗?

  ⑵ 看图:猴子的尾巴是怎么样的?(长长的)

  ⑶ 对了:(出示课件)谁的尾巴长?(齐读)

  ① “?”是什么标点符号?应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疑问)

  ② 学生练读:指名读、范读。

  ③ 那么谁的尾巴长呢?(猴子)

  ⑷ (出示课件)猴子的尾巴长。(照应:指上行,这个问人家的,这个是回答的,两个句子刚好是一问一答。)

  ⑸ 指导学生朗读:自由找朋友读。

  3、出示图二、图三。(tu zi song shu)

  ⑴ 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tu zi song shu)

  ⑵ tu zi和song shu的尾巴是怎么样的? (板书:短 一把伞)

  ⑶ “伞”是指什么?

  ⑷ (出示课件):一、二节课文。(自由找朋友读:你们喜欢读哪里?请向大家展示。小组对读、男女比赛读)

  ⑸ 头饰表演三种动物。

  4、现在,大家跟着音乐唱儿歌,做动作,轻轻松松,好不好?

  5、学*课文三、四小节。

  ⑴ 刚才,大家学*第一、二小节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板书:看 读)

  过渡:对了,按照刚才的学*方法,我们继续学*三、四小节。

  ⑵ 出示三幅图:(gong ji ya zi kong que )

  ① 图上画了什么动物?

  ② 它们的尾巴是怎么样的?(板书:弯、扁、好看)“好看”是什么意思?

  ⑶ 对了,我们一起打开书本读一读三、四小节。(男问女答,师问生答)

  三、游戏巩固

  1、全班加动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课件):播放几种动物的叫声:哪些小动物的尾巴不见啦?(小组比赛:贴图)动物们可着急了,你们说说怎么办呢?

  4、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动物们找尾巴,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5、前几天,老师布置了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观察,收集动物图片、儿歌、玩具等。现在请小朋友把收集到的资料给你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再到班上交流。(要求:你收集到了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6、现在我们一起来猜猜动作。(小组比赛:一个组的代表做动作,请另一个组的同学猜,并说出尾巴的特点。)

  7、学生做动作唱《比尾巴》儿歌。

  8、学生画一张自己喜欢的动物画,并想办法写上动物的名字。(可以是一种动物,也可以是多种动物。不会写的字可请家长帮忙。)在四人小组中出示自己准备好的自己画的动物画,带领小组同学认读名称,并讲动物尾巴的特点。再交换画,互相边认字,边说尾巴的特点。

  上台展示自己的画,并领大家读动物的名字。再把画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把动物的名称读一读,讲一讲尾巴的特点。

  四、总结

  动物的尾巴多种多样!这有待大家多观察、多看书、掌握更加丰富的动物知识。人和动物共同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今天,我们认识动物,就应该关心动物、保护动物。要知道,关心动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保护动物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2、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教学重点;读好问句语气是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奖牌、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板书标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

  小朋友真精神,腰板直直的,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1、游戏“摸一摸”:老师说你们做

  摸摸你的头发 摸摸你的鼻子 摸摸你的耳朵

  摸摸你的眼睛 摸摸你的小手 摸摸你的尾巴

  你笑什么?

  2、出示课题:我们没有尾巴,可是有一群小动物,它们有尾巴,它们正举行比尾巴大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比尾巴

  二、复*生字

  看比赛是要门票的,这张门票可特殊了,要闯关成功才可以得到。你们有信心吗?

  1、复*生字: 小猴子过河(开火车、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恭喜同学们顺利拿到门票了,我们赶快到森林里看比赛吧!

  请小朋友打开课本82页,带着以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做好读书的姿势。头正 、身直、脚放*。)

  开始吧!

  1、自由朗读

  2、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小动物有谁?(用 把它的名字圈出来)

  同学们,我们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吧

  3、学生齐读

  4、汇报:说话训练: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小动物有________。(鼓励全部回答)

  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猴子、兔子。

  四、再读课文,读好问句

  下面,狮子大王要宣布比赛项目了

  1、读一读:齐读。

  2、看一看:仔细观察,这些句子最后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

  谁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最好看?

  3、认识问句。

  每个句子后面都有一个符号叫问号。有这种问号的句子叫问句。

  那么这些问句该怎么读呢?

  4、引导学生读好问句,读出问的语气。

  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注意老师语气的变化

  齐读

  五、趣读课文,背诵课文

  你们可以找出获奖的小动物吗?

  1、出示第一、二小节。(PPT:)

  2、指导朗读

  开两火车读(一人一句)-----师生合作拍手读-----男女同学一问一答拍手读

  3、理解“长、短、好像一把伞”(引导观察图画-----拓展)

  4、拍手齐读

  4、出示第三、四小节

  5、指导朗读

  开两列火车读(一人一句)----全班起立动作读---同桌合作一问一答拍手读

  6、理解“弯、扁、最好看”(观察图画-----拓展)

  8、做动作齐读

  9、全班起立拍手齐读全文

  10、背一背

  1、挖空背诵

  2、借助黑板图片

  六、拓展延伸,续编儿歌

  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都当了一回最棒的小裁判。你们觉得有趣吗?

  龙老师这还带了许多小动物来报名参赛,你们瞧!这是什么?

  (恐龙)

  恐龙尾巴的特点是什么?

  我编的儿歌是“谁的尾巴大,恐龙的尾巴大” 这是什么?

  老鼠

  老鼠尾巴的尾巴特点是什么?

  我编的儿歌是“谁的尾巴小,老鼠的尾巴小” 这是什么?(燕子)

  对了,是燕子。燕子尾巴的特点是形状像?

  (剪刀)

  我编的儿歌是“谁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请大家以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像龙老师这样编一句儿歌好吗?

  1、“编儿歌”

  (PPT:小猪、老虎、金鱼、)

  2、汇报:

  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最美丽?

  七、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还学会创作儿歌了。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了解了很多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你还想知道其他动物尾巴的特点吗?请同学

  八、作业布置:

  通过课外书或者网络了解更多动物尾巴的特点,与家长分享,尝试用“谁的尾巴怎样?”问一问,让家长猜一猜。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通过比尾巴,让同学们了解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教学形式】

  寓教于游戏之中,采用和谐开放的教学,以小表演、小演讲为主要形式。培养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他们在宽松环境中学*知识。

  【课前实践】

  1、参观动物园;

  2、看有关电视节目;

  3、听爸爸妈妈讲有关动物的知识;

  4、收集有关动物的儿歌或者自编儿歌。

  【教具准备】

  《动物王国》多媒体课件、 动物图片、 动物尾巴图片、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动物园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要开展“比尾巴”的活动,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参加,大家愿意吗?让我们都当一名裁判员,去看看它们怎样比尾巴。

  2、要当好裁判员,就得会说动物的名字。请大家读一读老师手上的音节词。

  (kong que ya zi hou zi tu zi song shu gong ji)

  指名读;再齐读;把六个音节词贴出来。

  3、出示课题:比尾巴。

  齐读;解释:“比”在这里是比较、对比的意思。 看到课题,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

  (谁比尾巴?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小动物们知道我们要参加它们的活动,可高兴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小动物们是怎么比尾巴的。

  二、学文识字

  1、感知全文。

  (多媒体出示课件)请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生答: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过渡:小动物们分成两个组比尾巴,你们想先参加哪一组的活动呢?(一、二节的动物为一组,三、四节的动物为一组)

  2、新授:出示图一(hou zi)

  ⑴ 要当好裁判员,就得认识动物。(出示图一):你认识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吗?

  ⑵ 看图:猴子的尾巴是怎么样的?(长长的)

  ⑶ 对了:(出示课件)谁的尾巴长?(齐读)

  ① “?”是什么标点符号?应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疑问)

  ② 学生练读:指名读、范读。

  ③ 那么谁的尾巴长呢?(猴子)

  ⑷ (出示课件)猴子的尾巴长。(照应:指上行,这个问人家的,这个是回答的,两个句子刚好是一问一答。)

  ⑸ 指导学生朗读:自由找朋友读。

  3、出示图二、图三。(tu zi song shu)

  ⑴ 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tu zi song shu)

  ⑵ tu zi和song shu的尾巴是怎么样的? (板书:短 一把伞)

  ⑶ “伞”是指什么?

  ⑷ (出示课件):一、二节课文。(自由找朋友读:你们喜欢读哪里?请向大家展示。小组对读、男女比赛读)

  ⑸ 头饰表演三种动物。

  4、现在,大家跟着音乐唱儿歌,做动作,轻轻松松,好不好?

  5、学*课文三、四小节。

  ⑴ 刚才,大家学*第一、二小节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板书:看 读)

  过渡:对了,按照刚才的学*方法,我们继续学*三、四小节。

  ⑵ 出示三幅图:(gong ji ya zi kong que )

  ① 图上画了什么动物?

  ② 它们的尾巴是怎么样的?(板书:弯、扁、好看)“好看”是什么意思?

  ⑶ 对了,我们一起打开书本读一读三、四小节。(男问女答,师问生答)

  三、游戏巩固

  1、全班加动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课件):播放几种动物的叫声:哪些小动物的尾巴不见啦?(小组比赛:贴图)动物们可着急了,你们说说怎么办呢?

  4、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动物们找尾巴,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5、前几天,老师布置了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观察,收集动物图片、儿歌、玩具等。现在请小朋友把收集到的资料给你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再到班上交流。(要求:你收集到了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6、现在我们一起来猜猜动作。(小组比赛:一个组的代表做动作,请另一个组的同学猜,并说出尾巴的特点。)

  7、学生做动作唱《比尾巴》儿歌。

  8、学生画一张自己喜欢的动物画,并想办法写上动物的名字。(可以是一种动物,也可以是多种动物。不会写的字可请家长帮忙。)在四人小组中出示自己准备好的自己画的动物画,带领小组同学认读名称,并讲动物尾巴的特点。再交换画,互相边认字,边说尾巴的特点。

  上台展示自己的画,并领大家读动物的名字。再把画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把动物的名称读一读,讲一讲尾巴的特点。

  四、总结

  动物的尾巴多种多样!这有待大家多观察、多看书、掌握更加丰富的动物知识。人和动物共同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今天,我们认识动物,就应该关心动物、保护动物。要知道,关心动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保护动物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