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合集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方法:

  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哦。)

  二、课前热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精思的你一定能理解此诗,掌握得很好。)

  1、诵读古诗,朗读展示(一定要有感情哦,比一比,看谁读的最好。)

  2、走进作者(结合目标检测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对理解此诗至关重要。)

  《过零丁洋》作者是,(朝代)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号文山。本诗是一首言。

  3、理解重点词语(先结合课下注释自己掌握,然后默写在学案上。)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教学难点

  掌握品味鉴赏诗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尤为强烈。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也是一个中华民族饱受耻辱的朝代——皇帝被掳,都城被侵,国人被屠。耻辱的历史让我们痛心,但却也造就了一个个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许多爱国志士中的一位,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华彩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这位民族英雄,学*他的悲壮诗作,感受他的崇高人格。(出示课题)

  二走进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张弘范劝他写信招降在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背景简介

  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读诗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及感情。

  3指名读

  4小组读,理解诗意。

  五品诗

  从—————————————————————————————句,我想到了(运用什么修辞,写出了)—————————————————————————。

  例如:

  从首联我想到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期间经历了多少艰辛、无奈遗憾。

  方法:

  1、联系实际,体会真情。2发挥想象,感悟真情。

  六悟诗

  像文天祥一样的爱国英雄还有哪些?还有哪些名句是来赞扬人们的这种高尚情操的?

  板书:

  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发挥想象,感悟真情。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板书:《过零丁洋》文天祥)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

  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

  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

  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 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 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阅读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1)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过零丁洋》,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

  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

  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学*《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同学们请看题目,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生:“过零丁洋”就是路过零丁洋。

  师:仅仅是路过零丁洋吗?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释):不是的,文天祥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对啊,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的俘虏,他会做何感想呢?

  生:成为阶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很痛苦。

  生:还有伤感与无奈。

  师:《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同学们来朗读诗歌,结合刚才对题目的理解,请你们读完后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三、把握全诗意思。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译文: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可联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文天祥的诗句更胜一筹: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杜甫的诗只是两组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则是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

  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诗,以生命殉国,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四、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诵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五、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欣赏张明敏的歌曲《我的*心》,默默感受爱国情怀。

  六、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课后反思: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师生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

  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过零丁洋》,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

  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

  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学*《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同学们请看题目,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生:“过零丁洋”就是路过零丁洋。

  师:仅仅是路过零丁洋吗?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释):不是的,文天祥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对啊,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的俘虏,他会做何感想呢?

  生:成为阶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很痛苦。

  生:还有伤感与无奈。

  师:《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同学们来朗读诗歌,结合刚才对题目的理解,请你们读完后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三、把握全诗意思。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译文: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可联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文天祥的诗句更胜一筹: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杜甫的诗只是两组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则是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

  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诗,以生命殉国,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四、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诵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五、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欣赏张明敏的歌曲《我的*心》,默默感受爱国情怀。

  六、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课后反思: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师生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

  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不屈不挠 无怨无悔

  颔联: 借用比喻 忧国忧民

  颈联: 借用双关 抒写感受

  尾联: 慷慨正义 舍生取义

  教学过程:

  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一: 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体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

  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2)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过零丁洋》,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

  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

  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学*《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同学们请看题目,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生:“过零丁洋”就是路过零丁洋。

  师:仅仅是路过零丁洋吗?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释):不是的,文天祥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对啊,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的俘虏,他会做何感想呢?

  生:成为阶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很痛苦。

  生:还有伤感与无奈。

  师:《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同学们来朗读诗歌,结合刚才对题目的理解,请你们读完后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三、把握全诗意思。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译文: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可联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文天祥的诗句更胜一筹: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杜甫的诗只是两组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则是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

  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诗,以生命殉国,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四、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诵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五、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欣赏张明敏的歌曲《我的*心》,默默感受爱国情怀。

  六、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课后反思: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师生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

  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不屈不挠、无怨无悔

  颔联: 借用比喻、忧国忧民

  颈联: 借用双关、抒写感受

  尾联: 慷慨正义、舍生取义

  教学过程:

  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一: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体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

  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不屈不挠 无怨无悔

  颔联: 借用比喻 忧国忧民

  颈联: 借用双关 抒写感受

  尾联: 慷慨正义 舍生取义

  教学过程:

  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一: 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体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

  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3)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优选【5】份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不屈不挠无怨无悔

  颔联:借用比喻忧国忧民

  颈联:借用双关抒写感受

  尾联:慷慨正义舍生取义

  教学过程:

  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一: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体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

  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过零丁洋》赏析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教学难点

  掌握品味鉴赏诗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尤为强烈。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也是一个中华民族饱受耻辱的朝代——皇帝被掳,都城被侵,国人被屠。耻辱的历史让我们痛心,但却也造就了一个个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许多爱国志士中的一位,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华彩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这位民族英雄,学*他的悲壮诗作,感受他的崇高人格。(出示课题)

  二走进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张弘范劝他写信招降在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背景简介

  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读诗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及感情。

  3指名读

  4小组读,理解诗意。

  五品诗

  从—句,我想到了(运用什么修辞,写出了)。

  例如:

  从首联我想到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期间经历了多少艰辛、无奈遗憾。

  方法:

  1、联系实际,体会真情。2发挥想象,感悟真情。

  六悟诗

  像文天祥一样的爱国英雄还有哪些?还有哪些名句是来赞扬人们的这种高尚情操的?

  板书:

  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发挥想象,感悟真情。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3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板书:《过零丁洋》文天祥)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

  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

  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4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

  2、名句的默写运用。

  3、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默写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诵读+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读’作者简介和代表作。

  1、利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读。

  2、教师再进行归纳。

  文天祥,宋代爱国词人,注有《指南录》《指南后录》

  二、自读——注释。

  了解文意。

  三、诵读——诗歌

  1、反复诵读。

  2、有50以上的同学记住就停。

  四、研读——探究名句的运用。

  问题一: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关的句子是(比喻)(颔联)_____,______。

  问题二:运用谐音和双关,写出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问题三:表明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

  1、小组探究。

  2、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做旁批。

  五、再次诵读诗歌。

  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反思。

  1、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设计的理念。

  2、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5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古代诗词的学*在整个初中阶段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课标对古诗词诵读学*的要求是: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在评价上,则侧重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能力。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二)教材地位:

  《过零丁洋》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在整册书中位于第三单元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慷慨正气”,所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之美。《过零丁洋》正是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所展现的对国家的责任和坦然面对死亡的豪情。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文天祥和有关文学常识,知道本诗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熟练默写,理解诗歌的意思。

  3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学*文天祥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古代诗歌的学*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品析,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对于诗歌的朗诵也有一定的基础,只是*时缺乏专门的训练,在朗诵的技巧和表现力上有很大的不足。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通过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要用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二)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主动性,培养学生学*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以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情感为主要目标,共分五个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展示南宋末年的社会、政治、军事形势和文天祥的生*,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首先,学生自读诗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小组内自主解决。在读准字音基础上,试着去把握诗的情感,通过朗读边读边加以体会。教师可从重音、节奏、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初步体会情感,读懂诗意。

  (三)品读,读出情感。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品、赏析诗文:a、理解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内容;b、抓住关键字、词,体会所表达的情感;c、抓住典型的句子,领悟诗的意境之美(可从修辞、表现手法等入手);d、结合背景理解诗的深刻精神内涵。

  学生边读边在课本上作批注,并试着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小组内相互评价、纠正。

  在学生展示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边读边说,读中体情。如诗的前三联写了诗人一生的遭遇和国家、个人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境遇,重点抓住“风飘絮”“雨打萍”“惶恐”“零丁”等词加以体会,应该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读出诗人的悲愤和无奈;尾联表现了诗人为国牺牲、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应当用高亢、激昂的语气去读。读中有品,品读结合,在读中自主学*,加深对诗的理解、体会。

  (四)说读,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所了解的相关知识,说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五)背读,小组内相互比赛,背诵全诗。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4)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过零丁洋》,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

  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

  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学*《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同学们请看题目,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生:“过零丁洋”就是路过零丁洋。

  师:仅仅是路过零丁洋吗?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释):不是的,文天祥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对啊,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的俘虏,他会做何感想呢?

  生:成为阶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很痛苦。

  生:还有伤感与无奈。

  师:《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同学们来朗读诗歌,结合刚才对题目的理解,请你们读完后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三、把握全诗意思。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译文: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可联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文天祥的诗句更胜一筹: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杜甫的诗只是两组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则是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

  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诗,以生命殉国,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四、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诵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五、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欣赏张明敏的歌曲《我的*心》,默默感受爱国情怀。

  六、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课后反思: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师生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

  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不屈不挠、无怨无悔

  颔联: 借用比喻、忧国忧民

  颈联: 借用双关、抒写感受

  尾联: 慷慨正义、舍生取义

  教学过程:

  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一: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体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

  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不屈不挠 无怨无悔

  颔联: 借用比喻 忧国忧民

  颈联: 借用双关 抒写感受

  尾联: 慷慨正义 舍生取义

  教学过程:

  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一: 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体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

  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5)

——文天祥公园作文 (菁华5篇)

文天祥公园作文1

  当秋风扫落叶萧瑟,你的人生将迎来如盛开的菊花。你永远不会把这当作悲伤,因为你永远坚信“自古以来谁的生命中没有死亡,留下一颗照亮历史的心”。

  我该用什么词来形容你站在刑场上:你的眼睛在燃烧,但有一丝忧伤;你的身影坚定,但却让人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长长的胡须飘飘,你此时在想什么。

  回首往事,你也曾有过“青春不知愁味”的岁月。你经常梦回你的家乡。你在田野里玩蝴蝶,在荷塘的月光下玩蜻蜓。你品着茶,唱着李白的“四川路上难攀青天”。你看杜甫的《山山水水破城草满树》。你的心没有波浪和涟漪。如今,文天祥,你一生中能写下浓浓春意和情诗的时候已经尘埃落定。

  沉重的叹息掩盖了菊花落在你身后的声音。长胡子飘,如果不是宋朝的沦陷,你怎么能改变你的生活。回忆总是苦涩的,你仰望漆黑的天空,两行浑浊的泪水悄然滑落。

  当你写下“我最*一直在报道秋风,我担心我的鬓角”这句话时,你已经准备好了。你在那个奸诈的部长负责的法庭上打得很惨。你树立了“但要活下去,用你的力量报道世界”的雄心。你期待的是“何月熙的军马,他的车和书随处可见”。但你的斗争是徒劳的。你发誓要和宋朝一起生活。在威胁和诱惑下,你永远不会低头。你坚毅的目光从未改变,你的正义足以让山河为你变色,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你和这些留着长胡子的人,你看到菊花背后在寒风中挣扎,挣扎,即使无法重返天空,也不会倒下。

  你抬起头,你的生命就会倒数。你没有恐惧。你总是相信“天地有义,五花八门”。临终时,你跪拜大宋,你说:“臣之心乃磁针石,不代表南方不肯安息。”。

  “一个人生来就死,要么比泰山重,要么比鸿毛轻。”你走了。你会变得坚强和自由。仰望星空,你是他们中的一员,照耀着子孙后代。你虽然没有留下太多,但留下了很多辉煌;你虽然遭受了民族毁灭的不幸,但你的诗歌得到了升华,充满了英雄精神。你本性的坚定和你所处的时代使你的生活与众不同。剩下的是坚定和正义。更重要的是,有一句话“孔子说仁义,孟子说取义,义尽,仁义来”。

  你勇敢地走了。你身后的菊花凋谢了,金黄的光辉遍满大地,菊花的香气从你的鼻子里飘出来,飘荡在天地之间

文天祥公园作文2

  跨越千年,时光飞转。漫漫长河,寻寻觅觅。只为见证一代豪杰——文天祥。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您在大是大非前守自己的立场;在*厚禄,荣华富贵前坚拒诱惑;在牢狱折磨前始终心向祖国,忠贞不屈。您的铮铮傲骨会伴随岁月,永垂不朽。

  您的拳拳报国之志被后代世世传颂悟那“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便想您心系人民,心系南宋;叹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见您忠心向宋,绝不归无的信念:忆那“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赞您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品那“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敬您爱国情操……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众人皆醉,唯我独醉。”或许这便是您坚守一方心灵净土。遥想当年,您一腔热血洒牢狱,忠心向宋无诲言。在元军的酷刑逼降下,在先帝的劝降下,在前宋群臣的诱惑下。您依然坚定下自己的立场。铮铮爱国心,拳拳报国志。恰似那出手芙蓉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国家虽灭亡,忠心摧不毁,清高一世传。令我动容,令我折服。

  一代英豪浩然正气长存人间,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定将流芳百世,千年传颂。

文天祥公园作文3

  轻轻地掩上《最感动的十大人物》这本书,感慨万千,不禁思绪又回到令我最感动的是十人物之中……在我心底里不断呐喊的名字——文天祥。一提起文天祥,你先想到了什么?我脑中立刻闪现的是两首诗,一首是文天祥的《正气歌》和于谦的《石灰吟》,因为老觉得石灰吟就是文天祥的真实写照。当然他的《过零丁洋》也很有名,那首诗也成了他命运的最终注脚。

  提起文天祥,想起清朝的一个总督,名字叫叶名琛,说起来叶名琛,好像骨气更硬一点,因为他连洋人的粮食都不吃,结果自己饿死了,但是如果我们综合看起来就会发现,文天祥比他要伟岸得多。

  文天祥自己出钱组织了一万多人抗击元朝,为了江山社稷跟元朝交手无数,做了南宋的丞相,当发现朝廷昏暗后毅然离开,倾全力抗元,终因兵败被俘。他的可敬在于被俘后,甚至整个南宋都已经灭亡的情况下,都坚决不投降,坚守了自己的信念。或许有人会觉得他这是愚忠,不过他的确是令人敬佩的,读他的《正气歌》,当真感觉浩浩荡荡、冲彻天地间、而留余韵于千年。能写出这样东西的人,他的内心的信念该是何等的坚定呀。有时候就想如果清朝时能出来几个文天祥,大清何以能使江山稳固四百年,由此也可以看出南宋时虽然*昏庸,但是“中华文明造极于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赫然站出了一位巍巍民族灵魂人物——文天祥。

  文天祥最后被元军杀害,可是更像是成全了文天祥,在受刑前,他朝南跪拜,称自己该做的都做了,从容受死。

  兵荒马乱之际,国邦危难之时,出来一个文天祥。他具有我们民族的一个特质,古代讲究“修身治国齐天下”,他也这么做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可能说的很肤浅,理解也不深,但每每想到文天祥,总觉得我中华有此人物,就觉得万分自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在我泱泱中华上才可能出一个文天祥,自豪之感无以复加。

  文天祥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文天祥公园作文4

  当秋风扫落叶的萧瑟之际,你的生命将迎来如绽放菊花般的灿烂。你从不以此为悲,因为你始终坚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站在刑场上的你,我该用什么词描述:你目光如炬,却隐隐透着一丝丝悲凉;你身影坚定,却使人感到难耐的孤寂与落寞,长须飘飘,你此时在想什么。

  回首往事,你也曾有“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华。你时常梦回故乡,你与蝴蝶嬉戏在田间地头,与蜻蜓流连于荷塘月色。你品茶吟着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观视着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的内心没有波澜,亦无一丝涟漪,而如今,文天祥,你一生中那个能写出浓浓春意和绵绵爱意诗句的年华早已被尘埃覆盖了吧。

  重重的叹息声掩盖了你身后那一瓣菊花落下的声响。长须飘飘,若不是当年大宋朝的沦陷,你怎会改变自己的一生。回忆总是苦涩的,你抬眼望望阴暗的天空,两行浊泪悄悄滑落。

  当你写下“*来又报秋风劲,颇感忧时鬓欲斑”的句子时,你已经做好准备。在奸臣当道的朝廷中你奋力反抗。你立下“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的雄心壮志,期盼着“何月洗兵马,车书四海同”。但你的斗争是徒劳的,你立誓与大宋同存亡。在威逼利诱之下,你始终不肯低头。你坚定的眼神从未变过,你的大义凛然足以让山河为你变色,世人为之震撼。

  长须飘飘的你以及这些时,你是否看到身后的菊花在寒风中挣扎,拼搏,纵使无力回天,也绝不倒下。

  你昂首挺胸,生命将进入倒数读秒。你毫不畏惧,你始终相信,“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生命的终结点,你向着大宋江山跪下了,你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走了,走的轰轰烈烈,走的洒洒脱脱。仰望星空,你是否是其中的一颗,千秋万代照耀着后人。你虽然没有留下太多,但留下的不无精彩;你虽然遭遇了国破家亡的不幸,但你的诗句无不得到升华,充盈着英雄气概。你生性的坚定和你所在的时代铸就了你不*凡的一生。留下的是坚定,是浩然正气,更是那一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你走了,勇敢无畏地走了。你身后的菊花凋落了,灿烂的金色铺满大地,扑鼻而来的是一阵菊花的清香,悠悠飘散在天地之间……

文天祥公园作文5

  《文天祥》一书,我看后心情难以*静。

  在宋朝末年,朝廷衰弱,国内纷乱,外族乘机入侵。先后钦、徽二帝被俘,朝廷被迫南迁,把都城迁到临安,就这样北宋灭亡,南宋开始,保住了半壁江山,这真是奇耻大辱。后来,北方王朝的铁蹄向践踏,半壁江山也难保的时候,南宋朝廷荒淫无度,奸臣挡道,最后连都城都处于危机之中,在危难之际,大宋丞相文天祥挺身而出,变卖了所有家产,组织了万人士兵,参加了保卫临安的战斗。后来被俘,写了《过零丁洋》一诗。后来,元军把文天祥关了4年,威逼利诱全部使尽,文天祥誓死不降,最后英勇就义。

  文天祥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流传千古,万古流芳。他有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心,这颗赤心必将光照千古!文天祥的壮举惊天动地,泣鬼神,他禀然正气;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临刑前还那么昂首挺胸,神态自若。文天祥是天之骄子,是英雄豪杰,做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保家卫国,是一个热血男儿,为不让家破人亡、国破家亡而浴血奋战,赤贫沙场,抗战杀敌。文天祥为国尽忠有一股“宁做”宋朝鬼,不做元朝臣的劲头“他死前说了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绝世佳话表明了什么?表明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意志!我明白,他只有两条路一是:投降,二是:死。抛弃自己的信仰,出卖自己的灵魂来保住自己的头颅,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的,文天祥决定以死报国。

  我也要像文天祥一样有一颗赤心报国的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6)

——文天祥的故事 (菁华5篇)

文天祥的故事1

  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下面我们来看看历史人物文天祥的故事

  早期经历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即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的父亲逝世,文天祥回家守丧。

  开庆初年(1259年),元朝的兵队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对宋理宗说要迁都,没有人敢议论说这是错的。文天祥当时入朝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不被采纳,就自己请免职回乡。后来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没有回音。因此出外任瑞州(今江西高安)知州,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担任军器监并兼任代理直学士院。贾似道称自己患病,请求退休,用以要挟宋理宗,诏令没应允。文天祥起草制诰,所写文字都是讽刺贾似道的。当时起草圣旨诰命的内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高兴,命令台臣张志立奏劾罢免他。文天祥已经几次被斥责,援引钱若水的例子退休,当时他三十七岁。

  咸淳九年(1273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素就对文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神色忧伤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望你努力。”

  主要成就

  军事

  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 、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时元军攻鄂州(今武汉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避兵。文天祥尚未就职,即上书宋廷,建策建方镇分地防守,从民兵中选精兵,破格选用将帅。并请除杀动摇民心的董宋臣,未被采纳,辞官回乡。后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尚书左司郎官等职 。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宋守将多降。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今杭州)。上书力陈分全国为四镇,集中财力、军力抗元。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江府。遣将援常州(今属江苏),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 ,退守余杭(今杭州西)。德佑二年(1276年)力请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江府张世杰率京师军民20余万,与元军背城一战,宋廷不许。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泛海至温州(今属浙江)。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等。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聚兵抗元。十一月,进军江西失败。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义军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于雩都(今于都)击败元军,收复兴国(今属江西)及赣州、吉州的属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文学

  文天祥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道》这篇哲学专著外,再无其它专题研究或专著,这是由于当是的环境不允许他坐下来进行专题研究所致,除对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这是最有价值的著作,称之为史诗。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天祥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对诗词的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这两个特色即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所谓前期指的是赣州奉诏勤王开始至夜走真州这个阶段。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是一支爱憎分明,具有战斗力的队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阙》一诗。从这些诗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经看到前途已呈现光明,复兴有望。后来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将文天祥杀掉,以绝后顾之忧。苗再成通过与文天祥共议复兴大志,觉得李的说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张胆违抗,便设“看城子”之计,将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后拒而不纳。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斗志昂扬接新的战斗。他写了《高沙道中》这首长诗,运用了*易流畅的散文化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周详而不零碎地将他出真州城后身历险境的经过和盘托出,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全诗每句五言,隔句押韵,长达80多韵,一韵到底。读后大有浑灏流转的感觉,难怪后人读此诗后,觉得可与杜甫写的《北征》相媲美。这段时间,文天祥写的诗篇较多,内容大都振奋人心,可以说是两个特色时期的中间时期,亦即过渡时期。

  到了福安之后,情况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皇帝仍被陈宜中等人把持。虽然文天祥由行朝给了官职,但是不允许在行朝工作,连要求开府于永嘉(温州)也不允许,最后决定让其开府于南剑(福建南*县),不久已移开府于汀州再至漳州,于此可知文天祥这个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这个职衔,不过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官衔名称而已。这一时期,文天祥在诗词写作上,开始显露出后期阶段的特色,大都有对人生旅途多“险阻艰难”未尽人意的感叹。

  特别是在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张弘范集中军力破崖山,强制文天祥与之随船前去。文天祥坐在另一舟中看到宋军被元军打败的惨景,心中犹如刀割,深恨竖子大不争气,致有此败,造成行朝覆灭。乃作长诗以哀之。诗题为《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一首,表达了当时文天祥的心情是何等的沉痛,对贾似道、陈宜中之流所造成的恶果无比痛恨。文天祥这一阶段写的诗词,既悲壮、沉痛,又秀腴,典雅。

文天祥的故事2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文天祥的故事3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蒙古兵排山倒海般南压,南宋危如累卵。拉着四岁的宋恭帝垂帘听政的谢太后连忙鼻子一把眼泪一把地下“哀痛诏”,急命各地方官招兵“勤王”,抗敌保“国”。谁知“满朝朱紫贵”,真正领兵“勤王”的只有六人,文天祥是其中之一。

  文天祥毁家纾难,捐资充当军费,招募兵丁三万人赴临安救难。途中,他接到命令,任*江府知府,领兵救援常州。可怜这位*江府知府还没来得及踏上*江的土地,只是领了个虚名,就带着他的破烂“消防车”去常州“救火”。这支没来得及训练的“蚁军”有点乌合之众的味儿,一碰上强大的蒙古军铁骑,立刻化为齑粉,一战下来,仅余六人。文天祥死里逃生。

  一个文天祥纵使有三头六臂或有分身之术,也难以抵挡蒙古军滚滚南下的洪流。

  1275年,临安,元军兵临城下。谢太后已决心投降,派人去元军大营谈判,然而却遇到两个棘手问题。

  一是“大宋”对蒙古怎么称呼的问题。谢太后先派人前往伯颜营中,主动提出称侄或侄孙并纳币的屈辱条件,请求元朝罢兵议和,当即遭到伯颜拒绝。伯颜大帅不要这个“侄子”,更不要这个“侄孙”。谢太后继而又派人去伯颜营中“奉表称臣”,又是答应给钱又是许诺给物,仍遭到伯颜大帅的怒斥。太皇太后无奈,只得用小皇帝赵显的名义向元“百拜奉表”,主动削去帝号,改称“国主”,派监察御史杨应奎带着宋朝传国玉玺三去伯颜营中,拱手送上尚存的全部河山。宋朝彻底玩完。

文天祥的故事4

  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

  “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如果南宋不投降,元军马上就发起进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胁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钦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道:“你的忠心,我非常佩服。如果你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

  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怎么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希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刑场上,文天祥面色从容。他对监斩官说:“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面对南方而死!”说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几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

文天祥的故事5

  岳飞死后一百余年,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再次面临覆灭之灾,在这一次站出来的爱国英雄之中,有一位叫作文天祥。

  文天祥来自一个文脉深厚的家族。早在西汉时期,其先祖文翁就以兴办学堂、发展教育而闻名天下,此后历代更是出现了大量以学问著称的族人。千余年的家学相传之下,文氏家族培养出了一种以正直、忠义为核心的家风,这也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普遍气质。此后,无论文氏族人迁徙何处,都能传承这种家风,并用以教化子孙后代。

  如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学识渊博,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一生未能出来为官,却始终怀有书生救国的理想,并将这种理想化为一种期望,寄托在对子孙的教导上。在这种教导下成长起来的文天祥,自幼便立下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他儿时的偶像,也尽是那些历朝历代为国尽忠的英烈。在少年时代的一次游历中,他看到当地人所祭祀的欧阳修等宋代名臣都有“忠”的封号,这让他很是激动,并立下誓言要成为其中一员。

  他也有那个能力。

  虽是书生,但文天祥不是只会写诗作赋的类型,在南宋面临强大外来威胁的情况下,他与那个时代的许多书生一样,思考与学*的重心都放在如何爱家卫国上。在二十岁的进士考试中,他从*传统哲学出发,着眼于危亡局势,一口气写下一万多字的富国强兵之策,看得考官大为惊异,称为忠肝义胆之作,连昏聩老朽的皇帝宋理宗看后也为之一振,亲自点他为第一名。

  第一名又有何用?

  此时朝中当道者,乃是权臣贾似道,用什么样的人为官,要看与他的关系如何。对于文天祥而言,贾似道可绝不是一个正直忠义之人,即便其一手遮天,文天祥也不会去巴结。更妙的是,在贾似道让文天祥按照他的意思写一些朝廷公文时,后者以自己的才华和操守,写出来一些暗讽这位权臣的文章。文天祥的种种建议根本不可能得到采纳,他也在贾似道的打击下,没过多久便离开了官场。

  不为官,不代表忘记国家命运。当北方新兴的蒙古帝国大举南下之时,当贾似道一类的权臣带着大军不战而逃之时,当南宋都城告急之时,这位年仅四十的书生,不仅响应朝廷号召,再度出山为官,还作出一个决定:毁家救国。

  他变卖了所有家产,募集了数万人的兵马,去为南宋都城解围。这种舍小家救国的壮举,在当时引来一些朋友的质疑,有人劝他:“连朝廷的正规军都敌不过蒙古军队,你这些临时募集的人马又有何用呢?”

  文天祥的回答是:“国家养育我等这么多年,到危急之时,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前去相救,这让我感到十分痛心!所以我要以身殉国,用死来唤起天下义士的报国之心,那样的话,或许局势还可以挽救。”

  看来当时文天祥的同道中人一定很少,那么他是一个孤独的*吗?

  不是,他从不孤独。忠义报国,本就是文家的风尚。家人一直在默默支持他,哪怕失去家业,也在所不惜。他的兄弟文璧更是长期与他并肩作战。

  无奈蒙古帝国正当上升之时,其军队横行欧亚大陆无敌手,与之对抗是一件胜算很小的事情。南宋王朝若有英武之君,拼尽全力,利用长江天险与水战优势,或许还有回天的机会。但问题是南宋王朝末代的皇帝,要么无能,要么年幼,连当一个太*帝王都够呛,更别指望他们能在此时力挽狂澜了。

  一些家风不正的人,在这个时刻都很“机智”地选择了开门投降,然后掉过头来当敌人的急先锋。这些败类之中,不乏文天祥曾经的上司,如南宋丞相留梦炎;以及文天祥曾经的部属,如他的副将吴浚。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可没有殉国的念头,而是忙着选准时机投降。

  文天祥不降。

  跟随在他身边的许多人也不降,屡败屡战,从几万人打到几千人,再打到几百人,他们一直在奋战。

  直到全军覆没。

  此时蒙古帝国已经建立起名为元朝的*,其皇帝忽必烈有心招揽*中的英杰,以安抚人心,稳固统治秩序。而已经名震天下的文天祥,就是忽必烈首要的招揽对象。

  在被押到北方去见忽必烈的路上,文天祥在一个夜晚,目睹了退守于海上的南宋残余力量最后之死战。被关押在元军战舰上的他,所见到的是二十余万南宋军民在英勇抵抗之下,或战死,或投海,或自焚……尽数殉国。

  他应该也看到了南宋末代皇帝,年仅八岁的赵昺,一个孩童,由左丞相陆秀夫背负着,投海自尽。

  那一刻之后,他不想死。

  死有何难?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毫不动摇,才是极难之事。他不能在海上殉国,那就要在忽必烈的面前,不怕淫威,不贪一死,顽强地活下去,彰显读书人的傲骨和文家的忠义家风。

  忽必烈关了他三年,劝了他三年,结果是劝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三年之后的一个冬天,飞雪之中,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7)

——《文天祥》读后感 (菁华5篇)

《文天祥》读后感1

  在众多关于爱国的文章之中,《文天祥》这一篇文章使我受益颇多。

  《文天祥》这一篇文章讲的是:南宋末年,元朝侵略南宋,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文天祥是这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战争中,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他领兵打仗,遭受三次重大挫折,被敌人俘虏。但他坚持决不投降,只求以死殉国。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大英雄。

  我被文天祥这种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精神所感动。在国家危亡紧急时刻,他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看的最高。皇帝忽必烈以丞相之位劝降,文天祥也无动于衷。文天祥死后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我清楚地记得他《过洋丁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诗。他那只求意思不求苟生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是啊,我们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爱护自己的`祖国。虽然现在的我们做不到带兵打仗,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乱丢垃圾;不要破坏花草树木;不要污染河流……我们要将文天祥当作榜样,将那种热爱祖国,爱护祖国,一心一意为祖国的精神源远流传下去。我们不能忘记祖*亲身上的伤痕,那些伤痕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欺负。

  “文天祥”这一篇文章给我感触很深。我敬重文天祥这样的爱国人士,鄙视那些投降派和卖*。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都是那些爱国人士的鲜血换来的。

《文天祥》读后感2

  在众多关于爱国的文章之中,《文天祥》这一篇文章使我受益颇多。

  《文天祥》这一篇文章讲的是:南宋末年,元朝侵略南宋,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文天祥是这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战争中,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他领兵打仗,遭受三次重大挫折,被敌人俘虏。但他坚持决不投降,只求以死殉国。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大英雄。

  我被文天祥这种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精神所感动。在国家危亡紧急时刻,他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看的最高。皇帝忽必烈以丞相之位劝降,文天祥也无动于衷。文天祥死后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我清楚地记得他《过洋丁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诗。他那只求意思不求苟生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是啊,我们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爱护自己的祖国。虽然现在的我们做不到带兵打仗,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乱丢垃圾;不要破坏花草树木;不要污染河流……我们要将文天祥当作榜样,将那种热爱祖国,爱护祖国,一心一意为祖国的精神源远流传下去。我们不能忘记祖*亲身上的伤痕,那些伤痕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欺负。

  “文天祥”这一篇文章给我感触很深。我敬重文天祥这样的爱国人士,鄙视那些投降派和卖*。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都是那些爱国人士的鲜血换来的。

《文天祥》读后感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铮铮铁骨的诗句正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使我深受震撼。

  当我读到文天祥为了招兵抗元,卖了自己的家产做为军饷时,我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他不和一些人一样去投降呢?那样既可以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又可以做更大的官,那样不是更好吗?哦!当我读到文天祥被俘后所说的'话:“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时,我才明白了。文天祥面对劝降,却用了《过零丁洋》里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为答复。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在世,谁没有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关照青史吧!”文天祥对元朝的花言巧语,更是无比蔑视。元朝统治者见他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给他戴上满身刑具,还把他关押在牢狱中。三年的牢狱啊!也没使文天祥他屈服,他们担心日久生变,就把文天祥杀害了。但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应当学*文天祥的那种宁死不屈,忠诚爱国的精神!

《文天祥》读后感4

  读了《文天祥》一书,心情难以*静。

  在宋朝末年,朝廷衰弱,国内纷乱,外族乘机入侵。先后钦、徽二帝被俘,朝廷被迫南迁,把都城迁到临安,就这样北宋灭亡,南宋开始,保住了半壁江山,这真是奇耻大辱。后来,北方王朝的铁蹄向践踏,半壁江山也难保的时候,南宋朝廷荒淫无度,奸臣挡道,最后连都城都处于危机之中,在危难之际,大宋丞相文天祥挺身而出,变卖了所有家产,组织了万人军队,参加了保卫临安的战斗。后来被俘,写了《过零丁洋》一诗。后来,元军把文天祥关了4年,威逼利诱全部使尽,文天祥誓死不降,最后英勇就义。

  文天祥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流传千古,万古流芳。他有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心,这颗赤心必将光照千古!文天祥的壮举惊天动地,泣鬼神,他禀然正气;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临刑前还那么昂首挺胸,神态自若。文天祥是天之骄子,是英雄豪杰,做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保家卫国,是一个热血男儿,为不让家破人亡、国破家亡而浴血奋战,赤贫沙场,抗战杀敌。文天祥为国尽忠有一股“宁做”宋朝鬼,不做元朝臣的劲头“他死前说了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绝世佳话表明了什么?表明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意志!我明白,他只有两条路一是:投降,二是:死。抛弃自己的信仰,出卖自己的灵魂来保住自己的头颅,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的,文天祥决定以死报国。

  我也要像文天祥一样有一颗赤心报国的心!

《文天祥》读后感5

  今天,我看了《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从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至祥兴元年(1278)期间,元军不断进攻南宋,文天祥曾不幸被俘。期间,元军多次劝其投降,企图利用他的声望来收服尚未收服的两淮、江南、闽广等地。但文天祥宁死不屈。后来,文天祥出逃后在宋积极率军抗元,直至兵败被俘。

  在监狱中,元多次派多人,包括: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元朝丞相孛罗、被俘的宋恭帝赵显、以及文天祥的家人等前来劝降,都被他坚定回绝。在监狱中,英雄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二十年(1283),文天祥因宁死不屈,被处决。终年四十七岁。死后在他的身上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看完故事,我为英雄的事迹深深感动,想想历史上多少人甘为亡国奴,多少背叛祖国的走狗,多少汉奸狗腿子,如果象文天祥一样,多一些对国家的忠心和坚强气概,多一些至仁至义的英雄品格。我们的国家也少一些磨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强大。

  不要说“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每个历史时期都会需要这样的忠心爱国人士。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尽一个学生的能力,热爱我们的祖国吧。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8)

——《过零丁洋》读后感优选【十】份

  《过零丁洋》读后感 1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相信大家不陌生吧。这首诗就是出自文天祥笔下的诗《过零丁洋》。这首诗所体现了无限的悲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什么文天祥有无限的悲哀和视死如归的呢?那是因为文天祥被元军抓后,元军统帅张弘范劝说文天祥投降,但文天祥视死如归,宁死也不肯投降,张弘范认为文天祥是位难得的人才,没有杀他,把他软禁在军船上。文天祥在船上面对零丁洋,思绪万千,如浪涛翻滚,一首诗突然在脑海里浮现,遂提笔写下千古流传诗作《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这句话表现出了文天祥的无限悲哀,因为国家没有了,怎么不伤心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最能体现出文天祥当时所表现的诗句精神也是这首诗中的精华所在。

  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不知感召了后代多少仁志士为国家而英勇献身。

  夏明翰就是一位典型人物,夏明翰出身于豪绅家庭,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夏明翰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在武汉被敌人杀害。当敌执行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笔来。于是,他写下了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过零丁洋》体现出来的豪情壮志是永垂不朽的,不会因为历史而抹檫掉的。

  《过零丁洋》读后感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位感慨万千的捍国勇士,如今却惨死,但他的精神,对!顽强不屈的精神,宋朝将士大多是为国哭,当然,也有几个卑鄙小人是为利哭。

  虽然宋朝不乏人才,而且他们都是忠心报国的勇士,但他们的皇帝都很昏庸,纵使他们百战百胜,但是,你就得想想了,他们虽然百战百胜,但他们也忠心报国,怎敢不以皇帝为主?所以最后闹了个国破人亡,而他们不食敌人的“栗”,有的要求向北死,我真想穿越时空去,把宋朝的皇帝千刀万剐。

  这是一首表达丧国之痛的歌,而他代表着,代表着他那倔强的气质,他虽被流放,但是他还有骨子里的骄傲,还有自己的意志,但他也知道,自己是无法抗拒的,他自己已经被痛苦隐没了。

  金兵破过后,他写下这悲痛之歌,和正气歌截然不同,但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既表现了文天祥爽快的态度,又看出了他视死如归的态度。多么勇猛、忠心报国的一位烈士呀!

  但现在,我们却愧对列祖列宗,把那一位忠臣的《过零丁洋》的名句给篡改了,变成了“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都得死。”那一位烈士的壮举却葬送在了烽火的玩笑,真是惋惜!

  他那是正气的、激励别人的顶峰之歌,也是叹着两宋兴衰之哀的哀叹之声。我希望,别人都能记住他,他是最伟大的!

  我觉得,他也在为国哭,但他一直都在坚持着、锲而不舍地报国,那报国的心自始自终都没改变过,甚至死。那“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报国之将呀!

  《过零丁洋》读后感 3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相信大家不陌生吧。这首诗就是出自文天祥笔下的诗《过零丁洋》。这首诗所体现了无限的悲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什么文天祥有无限的悲哀和视死如归的呢?那是因为文天祥被元军抓后,元军统帅张弘范劝说文天祥投降,但文天祥视死如归,宁死也不肯投降,张弘范认为文天祥是位难得的人才,没有杀他,把他软禁在军船上。文天祥在船上面对零丁洋,思绪万千,如浪涛翻滚,一首诗突然在脑海里浮现,遂提笔写下千古流传诗作《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这句话表现出了文天祥的无限悲哀,因为国家没有了,怎么不伤心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最能体现出文天祥当时所表现的诗句精神也是这首诗中的精华所在。

  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不知感召了后代多少仁志士为国家而英勇献身。

  夏明翰就是一位典型人物,夏明翰出身于豪绅家庭,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夏明翰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在武汉被敌人杀害。当敌执行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笔来。于是,他写下了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过零丁洋》体现出来的豪情壮志是永垂不朽的,不会因为历史而抹檫掉的。

  《过零丁洋》读后感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位感慨万千的捍国勇士,如今却惨死,但他的精神,对!顽强不屈的精神,宋朝将士大多是为国哭,当然,也有几个卑鄙小人是为利哭。

  虽然宋朝不乏人才,而且他们都是忠心报国的勇士,但他们的皇帝都很昏庸,纵使他们百战百胜,但是,你就得想想了,他们虽然百战百胜,但他们也忠心报国,怎敢不以皇帝为主?所以最后闹了个国破人亡,而他们不食敌人的“栗”,有的要求向北死,我真想穿越时空去,把宋朝的皇帝千刀万剐。

  这是一首表达丧国之痛的歌,而他代表着,代表着他那倔强的气质,他虽被流放,但是他还有骨子里的骄傲,还有自己的意志,但他也知道,自己是无法抗拒的,他自己已经被痛苦隐没了。

  金兵破过后,他写下这悲痛之歌,和正气歌截然不同,但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既表现了文天祥爽快的态度,又看出了他视死如归的态度。多么勇猛、忠心报国的一位烈士呀!

  但现在,我们却愧对列祖列宗,把那一位忠臣的《过零丁洋》的名句给篡改了,变成了“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都得死。”那一位烈士的壮举却葬送在了烽火的玩笑,真是惋惜!

  他那是正气的、激励别人的顶峰之歌,也是叹着两宋兴衰之哀的哀叹之声。我希望,别人都能记住他,他是最伟大的!

  我觉得,他也在为国哭,但他一直都在坚持着、锲而不舍地报国,那报国的心自始自终都没改变过,甚至死。那“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报国之将呀!

  《过零丁洋》读后感 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信这句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是流传千古的爱国诗句,它歌颂了文天祥慷慨就义的气节和精神。

  当我阅读到《过零丁洋》这首诗时,我能体会到文天祥那时的心情和他临死前回忆他那动荡不安的一生的那份沉重。他刻苦读书,精通大大小小的经书,并通过考试做了官。他以为能用他的才能来报效祖国并安稳生活,可等来的却是在兵荒马乱的战斗中度过四年,后来被俘之后慷慨就义。我能想像他那种痛苦,那种国破家亡的痛苦。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被打倒,在过零丁洋时写下了这首凄凉却气势磅礴的诗--《过零丁洋》。

  我没有去过惶恐滩,但是我从书上知道这滩是赣江十八滩中最险恶的一个。没有去过零丁洋,但是我从这零丁洋的名字中得知诗人经过这里时多孤苦、零丁。

  居安思危,忧国忧民,保家卫国。在四年的战斗中,文天祥始终保持着这种心态。可能死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吧。他一生动荡不安就像雨击打浮萍一样。他在临死前,还保持一身傲骨,一世正气,大概是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气势吧!

  我们生在一个和*而强大的国家,我们不需要像文天祥那样为国捐躯,我们能有小康的生活。但是文天祥那种刚正不阿,心系国家兴亡的胸襟,超然物外的洒脱,忧国忧民的情操,像一颗珍珠,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令人敬仰。

  保家卫国,慷慨就义,虽然他的生命结束了,可是他的精神永远保存了下来。流传在那些镇守边疆的军人、战士们的心中,流传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这种精神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是无价的,是最珍贵的。

  每每读起这首诗,我都会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朗读,去用心感受。我想,如果文天祥能看见我们现在这和*时代,他会该是多么的高兴啊!

  《过零丁洋》读后感 6

  “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是出自《过零丁洋》这首诗的。我阅读了《过零丁洋》,一幅动人的画面在眼前:从小文天祥就立志报国,从考中进士开始,就为祖国操劳,又与元军孤军奋战了四年。亡国了,也没法救国,倍感伤心,如今九死一生,国破家亡,被元军囚禁,更是孤苦伶仃。可他仍不投降,与敌人视死如归。

  文天祥是多么的热爱祖国,再面临死亡,他仍面不改色,不屈服于敌人,仍与敌人视死如归。从古至今,跟文天祥一样的人也有许多,不计其数。鲁迅18岁,见外国海军侵略,就考入南京水师;后来,感到发展矿工业祖国才能富强,又去考了矿物学。毕业后,他又转而投医,最后人们是心理不好,就决心用笔唤醒民众。刘胡兰在抗日战争中**本人抓住面对着死亡,祖国,也不把同伴供出。都深深的爱着祖国。

  与文天祥相比,我感到羞愧不已。现在好好学*才能报效祖国可如今有学*环境,我都不好好学*。上课时,老师在上面大讲,我在下面小讲,脑子里想的'是周杰伦、阿杜的歌声,心中的是引人入胜的电脑游戏,不时还在暗暗发笑。弄得同学们目瞪口呆。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站起来,牛头不对马嘴地乱说一气,搞得大家哄堂大笑。到了考试,一窍不通,只能乱写一气,成绩后,总对说下次要努力,可是两三个小时,立下的志愿就忘了,更不用说去努力了。

  可是读了《过零丁洋》这首诗后,我知道了要热爱祖国,青少年热爱祖国最的是好好学*,练就一身硬本领,将来出社会后,为祖国建设,让祖国耸立在世界强国中。

  《过零丁洋》这首诗像我的照明灯,小老师,告诉我要热爱祖国,好好学*;又像多彩的阳光,伴我踏向未来的征程。

  《过零丁洋》读后感 7

  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是出自《过零丁洋》这首诗的。今天我阅读了《过零丁洋》,一幅动人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从小文天祥就立志报国,从考中进士开始,就为祖国操劳,自己又与元军孤军奋战了四年。亡国了,自己也没法救国,倍感伤心,如今九死一生,国破家亡,自己被元军囚禁,更是孤苦伶仃。可他仍不投降,与敌人视死如归。

  文天祥是多么的热爱祖国,再面临死亡,他仍面不改色,不屈服于敌人,仍与敌人视死如归。从古至今,跟文天祥一样的人也有许多,不计其数。鲁迅18岁,见外国海军侵略中国,就考入南京水师;后来,感到发展矿工业祖国才能富强,又去考了矿物学。毕业后,他又转而投医,最后认为人们是心理不好,就决心用笔唤醒民众。刘胡兰在抗日战争中**本人抓住面对着死亡,为了祖国,也不把同伴供出。他们都深深的爱着祖国。

  与文天祥相比,我感到羞愧不已。现在只有好好学*才能报效祖国,可如今有良好学*环境,我都不好好学*。上课时,老师在上面大讲,我在下面小讲,脑子里想的是周杰伦、阿杜的歌声,心中存在的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电脑游戏,自己不时还在暗暗发笑。弄得同学们目瞪口呆。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站起来,牛头不对马嘴地乱说一气,搞得大家哄堂大笑。到了考试,自己一窍不通,只能乱写一气,成绩出来后,总对自己说下次一定要努力,可是不到两三个小时,自己立下的志愿就已经忘了,更不用说去努力了。

  可是读了《过零丁洋》这首诗后,我知道了一定要热爱祖国,我们青少年热爱祖国最重要的表现是好好学*,练就一身硬本领,将来出社会后,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让祖国耸立在世界强国中。

  《过零丁洋》这首诗像我的照明灯,小老师,告诉我要热爱祖国,好好学*;又像多彩的阳光,伴随着我踏向未来的征程。

  《过零丁洋》读后感 8

  读了这首《过零丁洋》朗朗上口的诗,使我激情澎湃,使我对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感到崇拜与敬仰,同时也为诗中作者所遭遇的悲惨事件感到悲伤。

  《过零丁洋》这首诗歌中所描述的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时所写的,全诗所描述得慷慨激昂,体现出文天祥的'爱国之情,尤其是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这一句诗更体现了文天祥英雄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仰和昂扬斗志、还有他那爱国民族气节。

  读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之后,我不禁想起了抗战时期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美好的今天,捍卫祖国领土,这不正是爱国的表现么?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总是很贪玩,从不听爸爸妈妈的话,每当我玩的满头大汗、全身脏兮兮的回家,爸爸妈妈看到我这个样子,总是会唠唠叨叨的说:“儿子,你整天这么玩,能不能用玩的心思多用在学*上呀?老是跑去玩,长大后能有什么出息呀?”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总在想:“学*有什么好的,不就是读书认字吗?”但当我学*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之后,我渐渐的明白了,我们之所以要学*,那是为了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读书不忘报国,报国不忘读书。”所以想要为祖国做出贡献,那么读书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不能像烈士那样,为国捐躯,但是我们也要怀着像烈士一样的精神报国,正如文天祥一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这奋勇激昂的诗句中,我越来越认真的读书了,对报效祖国的信念也越来越强了。《过零丁洋》这首诗歌,不仅让我对文天祥更加的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一生下来就是为了担负这一个伟大的使命,那就是——报效祖国。

  《过零丁洋》读后感 9

  “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是出自《过零丁洋》这首诗的。我阅读了《过零丁洋》,一幅动人的画面在眼前:从小文天祥就立志报国,从考中进士开始,就为祖国操劳,又与元军孤军奋战了四年。亡国了,也没法救国,倍感伤心,如今九死一生,国破家亡,被元军囚禁,更是孤苦伶仃。可他仍不投降,与敌人视死如归。

  文天祥是多么的热爱祖国,再面临死亡,他仍面不改色,不屈服于敌人,仍与敌人视死如归。从古至今,跟文天祥一样的人也有许多,不计其数。鲁迅18岁,见外国海军侵略,就考入南京水师;后来,感到发展矿工业祖国才能富强,又去考了矿物学。毕业后,他又转而投医,最后人们是心理不好,就决心用笔唤醒民众。刘胡兰在抗日战争中**本人抓住面对着死亡,祖国,也不把同伴供出。都深深的爱着祖国。

  与文天祥相比,我感到羞愧不已。现在好好学*才能报效祖国可如今有学*环境,我都不好好学*。上课时,老师在上面大讲,我在下面小讲,脑子里想的是周杰伦、阿杜的歌声,心中的是引人入胜的电脑游戏,不时还在暗暗发笑。弄得同学们目瞪口呆。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站起来,牛头不对马嘴地乱说一气,搞得大家哄堂大笑。到了考试,一窍不通,只能乱写一气,成绩后,总对说下次要努力,可是两三个小时,立下的志愿就忘了,更不用说去努力了。

  可是读了《过零丁洋》这首诗后,我知道了要热爱祖国,青少年热爱祖国最的是好好学*,练就一身硬本领,将来出社会后,为祖国建设,让祖国耸立在世界强国中。

  《过零丁洋》这首诗像我的照明灯,小老师,告诉我要热爱祖国,好好学*;又像多彩的阳光,伴我踏向未来的征程。

  《过零丁洋》读后感 10

  读了这首《过零丁洋》朗朗上口的诗,使我激情澎湃,使我对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感到崇拜与敬仰,同时也为诗中作者所遭遇的悲惨事件感到悲伤。

  《过零丁洋》这首诗歌中所描述的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时所写的,全诗所描述得慷慨激昂,体现出文天祥的爱国之情,尤其是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这一句诗更体现了文天祥英雄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仰和昂扬斗志、还有他那爱国民族气节。

  读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之后,我不禁想起了抗战时期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美好的今天,捍卫祖国领土,这不正是爱国的表现么?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总是很贪玩,从不听爸爸妈妈的话,每当我玩的满头大汗、全身脏兮兮的回家,爸爸妈妈看到我这个样子,总是会唠唠叨叨的说:“儿子,你整天这么玩,能不能用玩的心思多用在学*上呀?老是跑去玩,长大后能有什么出息呀?”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总在想:“学*有什么好的,不就是读书认字吗?”但当我学*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之后,我渐渐的明白了,我们之所以要学*,那是为了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读书不忘报国,报国不忘读书。”所以想要为祖国做出贡献,那么读书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不能像烈士那样,为国捐躯,但是我们也要怀着像烈士一样的精神报国,正如文天祥一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这奋勇激昂的诗句中,我越来越认真的读书了,对报效祖国的信念也越来越强了。《过零丁洋》这首诗歌,不仅让我对文天祥更加的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一生下来就是为了担负这一个伟大的使命,那就是——报效祖国。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9)

——过零丁洋教案优选【五】份

  过零丁洋教案 1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 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 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 拓展阅读《金 陵 驿》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 首联中诗人选取了 、 、 、 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 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 ,根据是 (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 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过零丁洋教案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 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教案 3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 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 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 拓展阅读《金 陵 驿》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 首联中诗人选取了 、 、 、 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 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 ,根据是 (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 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过零丁洋教案 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板书:《过零丁洋》文天祥)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过零丁洋教案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 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10)

——文天祥简介合集5篇

  文天祥简介 1

  家世渊源

  “富田文氏”是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的后裔,五代后唐时期文天祥先祖文时迁徙至今江西吉州,开吉州庐陵淳化乡富田文氏一脉。

  文天祥在《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一文中是这样说的:“先君子尝考次谱系,文氏系成都徙吉,五世(七世—编者)祖炳然居永和镇,高祖正中由永和徙富田。”《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后面称《纪年录》亦云:“庐陵文氏来自成都,公六世(七世—编者)祖炳然居永和镇,五世(八世—编者)祖正中徙富田。”所以现在有人把文天祥认作是客家人,是不确实的。

  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

  乱世保国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

  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尽忠南宋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 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不屈气节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显位。

  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被杀害。文天祥在刑场写下了绝笔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哇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后人评价他:“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事业虽无所成,大节亦已无愧”肯定他主要不是名相,而是以名相能为烈士。

  文天祥简介 2

  乱世忠国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宦海尽国

  后来,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份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

  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乱世报国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隰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不久出任*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江三天后,*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在南宋行朝中,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

  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正义念国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后在镇江虎口脱险。

  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气节爱国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文天祥简介 3

  文天祥系宋朝理宗时的状元,官至丞相,被封为信国公。当都城临安危急时请缨卫城未成,又奉命去元营议和,因据理论争被扣留。冒死逃脱后转战赣、闽、粤等地,以图复国,後乒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途中,船经深圳南山海域伶仃洋时,曾以《过伶仃洋》一诗斥答元敌的劝降,留下了浩然正气、凛冽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

  在他被拘囚的`四年中,每日面南而坐。统治者施尽伎俩对其百般折磨,在生死存亡间他坚贞不屈,矢志不移,四十七岁时慨然赴难。七百余年飞逝,伶仃洋潮涨潮落,惶恐滩春来冬去,文氏祠草枯草荣。

  文天祥的忠贞报国,为真理而战的“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的民族气节,必将对海内外旅游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用,从而振奋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得以加强。

  文天祥简介 4

  文天祥临刑前的犹豫

  英雄面对死亡也会有怯懦。电影《勇敢的心》中,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临刑前高呼“自由!”但是在临刑离开囚室前,他却对上帝祈祷,希望获得勇气,以抵抗面临死亡的恐惧。

  中华民族的英雄文天祥,在留给历史舍生取义的宏大英雄气概之外,面临死亡威胁和元朝的利诱时,也并非全无恐惧,他不仅对自己的信念发生过怀疑,甚至可能有过“投降”的念头。

  《宋史·文天祥传》记载了他模棱两可的话:“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其中暗示,他有归隐故乡当道士(黄冠),甚至将来做元朝顾问的念头。这样看来,文天祥已经有归降的可能,但忽必烈却不能容忍这样模糊的态度,他要的`是奴才式全心全意的投降。

  “幸好”忽必烈并没有同意他归隐当道士的请求。一位被文天祥怒斥过的降元的老同事也不同意:“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正是靠文天祥的鲜血最终一洒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气贯千古的话,我们才获得了一位永远的英雄,而非乱世时常见的隐士。

  杀身成仁的文天祥怎么会怯懦、逃避呢?投降?更连想都不会想。后人多怀疑元朝人修撰的《宋史·文天祥传》,是故意诽谤、侮辱咱们的民族英雄。是的,在中国人的思维*惯中,英雄永不怯懦,怯懦者绝无勇敢。岂不知,人性比我们想象复杂得多。文天祥临死前的逃避,完全是有可能的。

  在写出《过零丁洋》后不到一年,文天祥其实就开始“怀疑”所谓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受尽苦难被押到大都后,他写了一首《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的诗,其中即有“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意为恐怕自己舍生取义,照不了汗青,只有在野史中流传。

  文天祥无法让“上帝赐予我力量”,他需要历史正义的力量来激励自己,中间经历怀疑也是正常。此前,当他被押到广州时,劝降的人就“嘲笑”他青史留名的信念,“国亡矣,忠孝之事尽矣。正使杀身为忠孝,谁复书之。”文天祥说:“殷之亡也,夷、齐不食周粟,亦自尽其义耳,未闻以存亡易心也。”可见,对于丹心能否照汗青,文天祥是有过反复的。

  文天祥不怕牺牲,抵得住利诱。但是,当一个叫灵阳子的道士跟他谈道,却让他动了归隐佛道之心。此前,文天祥认识的一位南宋宫廷琴师汪元量,就曾被忽必烈赐为黄冠道士。文天祥虽是儒教中人,却对佛道颇为心仪,这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叫道生和佛生即可明显看出。

  “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这是文天祥在灵阳子来狱中见他后的一首赠诗。此诗与文天祥《正气歌》等正气凛然的作品迥然有别。在儒家杀身成仁、忠君守义的悲壮精神之外,确实还有一个在佛道中徘徊、寻求解脱的文天祥。

  从文天祥给灵阳子的另一首诗中更可看出端倪:“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早年,文天祥仕途失意时,就曾回文山老家终日忘情于泉石,“领客其间,穷幽极胜,乐而忘疲。”当身陷故乡几千里外的大都的监狱中,与灵阳子的谈道,激起了文天祥对往昔逍遥岁月的回忆。

  1280年中秋夜,被忽必烈赐为道士的汪元量挟琴为狱中的文天祥演奏《胡笳十八拍》。这是汉末的蔡文姬在被匈奴掠获十二年、回到故乡后写的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月圆之夜,故国不在,身陷囹圄,汪元量的弹唱响起,和蔡文姬一样亡国无家的文天祥,又是怎样一种悲痛呢。而后,文天祥写了《胡笳曲》十八拍,在序的最后,签名却是“浮休道人文山”。“浮休”语出《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从文天祥自称“浮休道人”可以看出,“得以黄冠归故乡”的言语,并非没有根据。

  七百多年后,当看到文天祥在死亡前信仰的松动,逃避的想法,甚至投降的一念,并不会觉得其形象有所减损,而是更符合人性的真实,让人亲*,让人感动。

  文天祥最终没有逃避,大义凛然地走上了刑场。临刑前,万人观睹,文天祥殊为从容,对吏卒说:“吾事已毕,心无怍矣。”南向拜而死。在他遗体所着的衣服中,人们发现了他留下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简介 5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原名云孙,字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文天祥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1283年,因不屈服于南侵的元兵诱降,被秘密杀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