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1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学生读题。教师设疑: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 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 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出示投影

  肖邦 维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奋起

  蜡烛 亡国之恨 消逝 肺结核

  深渊 雾霭 盛满 呐喊

  5、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 质疑讨论,学*全文

  1、 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各组汇报。

  2、 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 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小组学*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 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 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 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11、 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依据是什么?

  2、交流,理清文章线索:

  满怀悲愤,离开祖国——化热血为音符,鼓舞斗争——弥留之际,嘱托姐姐

  二、再读课文,感知爱国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读出感情。

  2、交流朗读,评议,指导。

  三、精讲课文,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过渡:为什么三部分都有人喜欢呢?(它们都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说说那些地方写出了肖邦对祖国的爱,将自己的理解写在相关语句后面。

  2、交流:(着重理解有关句子及肖邦的感情变化)

  3、练*感情朗读,练*背诵第2自然段(可抓住咏唱——叮嘱——赠杯给学生记忆的支撑)。

  (二)、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将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2、交流,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好以下句子:

  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呐喊与抗争。

  他把在亡国的痛苦和……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时间在消逝,……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3、小结。

  (三)、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读(听)后的感想。

  (1)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话;

  (2)当时他才39岁。(理解“才”的多重意思)

  3、练*有感情朗读,加强体验。

  四、总结

  1、总结,煽情

  2、播放《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体会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至极的爱国情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2

  教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

  2、指导学生学*作者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场面描写。

  3、指导学生读写迁移,能完成小练笔。

  学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作者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场面描写。

  3、读写迁移,能完成小练笔。

  教学重点、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第3课,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对于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刻画,文中却只有一句对他的语言描述,细心的你能快速找到它么?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祖国沦陷→离别祖国→思念祖国→难忘祖国

  2、明确目标: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离别祖国,感受离别的动人场面

  3、效果预期:

  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完成这节课的学*任务,有信心么?准备好了么?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离别的场景,

  梳理全段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策略:默读课文2自然段这段写了告别的哪三个场景?哪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圈出关键词语,并在旁边批注感受。

  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四人小组交流:

  (内容包括:1、读懂了什么?2、是从哪里读懂的?3、是怎么读懂的?4、想到了什么?5、还有哪里读不懂?)

  自主学*: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各成员进行整理和分工。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四人小组上台交流,重点引导汇报以下几点:

  (1)赠送银杯

  (1)(结合文中句子“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交流时引导学生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刻画了这个感人的场景。

  补充时,学生交流出了“宁恋家乡一�g土,莫恋他乡万两金”

  (2)吟唱送别曲

  (结合文中句子“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交流时拓展《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深化学生情感。

  (3)老师叮嘱

  师相机评点:你们很会读书,善于从书中得出自己的见解;你们能从课外资料中应证自己的观点,真了不起!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这浓浓的师生离别情,爱国情读出来吧!

  教师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任务二:

  快速浏览第4段,肖邦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日夜思念?有感情地读一读,交流读书的感受,看看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

  (内容包括:1、读懂了什么?2、是从哪里读懂的?3、是怎么读懂的?4、想到了什么?5、还有哪里读不懂?)

  自主学*: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各成员进行整理和分工。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四人小组上台交流,重点引导汇报以下几点:

  作者是按照先总后分的叙述特点表达的。

  指导朗读

  三、检测导结:

  想象肖邦的同学们离别时的画面是怎样的?试着写一写。

  可以从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几方面来写。学*作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板书设计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吟唱送别曲 环境描写

  离别祖国 老师叮嘱 神态、动作

  赠送银杯 语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课题这条情感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陶冶。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介绍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曲》磁带;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

  2、学生自主预*,完成学案相关*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自学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耗嗤恋囊�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回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更为本课的教学指明方向。】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互动探究:(学案内容)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耗嗤恋囊�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探究指导: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文章第一节。 注意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师课件出示,肖邦离开祖国波兰的背景资料。)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耗嗤恋囊�杯?

  此段的学*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自己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本段学*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的是更好地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精讲点拨课文结束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

  (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引导学生练说)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指导朗读: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学中,我紧抓这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四、矫正反馈(学案内容)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 ,用意是 。

  2、我学*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

  3、“弥留之际”意思是 ,肖邦在 (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

  指导方法:学生先自主完成练*,然后交流展示,最后师生共同纠正反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2、(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3、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课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结束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已经通过一堂课的铺垫,经过老师的引导,到达了含苞欲放的时候,而音乐的铺陈则成了学生感情喷发的催化剂与强化剂,在音乐声中,达到了情感共鸣,化成了千言万语,厚积薄发,课堂则到达高潮。】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业(巩固案内容)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

  2、

  附板书设计 :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以读促疑,以疑促思,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内容。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实践是更重要的学*。我们只有将学*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4

  一、 检查预*

  昨天同学们已经回去预*了课文,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读长句子。?)

  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

  默写,订正,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巴黎、肺结核)

  肖邦 悲愤 咏唱 一腔热血

  忧虑 巴黎 肺结核 蜡烛

  二、出示课题。

  指读课题,

  今年老师要告诉大家一句话,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来。”

  文字是会说话的,透过文字,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1、我——肖邦。(简介肖邦) 板书:钢琴家

  2、肖邦现在不在国内,在国外。(可以追问,从哪儿看出来的?正确吗,我们说话,要言之有据,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3、这是肖邦说的一句话。

  转到课文的结尾,出示那句话。

  “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找一小组,开火车,反复读)问,你体会到了这句话背后的什么?(肖邦的爱国)

  板书,爱国。(同意吗?好,我们六一班的同学非常棒,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问题。那么,你们能从课文的其他文字中来证明你们的结论吗?默读课文,画出文章中能够体会到肖邦爱国情感的词语来。)

  三、默读课文,体会爱国。(10)

  A,悲愤。 年轻的…… 肖邦得知……

  理解:悲愤欲绝。

  这里有个词语,悲愤欲绝,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分别理解四个字的意思,然后合起来,说明痛苦愤怒到了极点,甚至不想活了,以前我们课文里学到过,当司马迁受到酷刑的时候,他也曾经悲愤欲绝。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就是先理解……)

  B,留恋 不得不 回首

  C,思念 第四自然段

  D,四处奔波 生计 祖国

  F 致死不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相机理解:与世长辞,辞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告辞,对,故人西辞黄鹤楼。辞就是离开的意思,与世长辞就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人世。通过联系相*的词来理解词语,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小结:

  四、回顾欣赏

  这就是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爱国钢琴家,正如课文里所说的那样,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忧虑全部倾注在他的音乐之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心声。(播放钢琴曲)

  五、释疑质疑

  至此,我们基本了解了一个爱国的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肖邦,但,课文中还有许多疑问没有解决,比如课后第四题就有两个疑问,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学贵善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找出来。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悲愤

  钢琴家 留恋

  思念

  爱国 四处奔波

  至死不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阅读,我们初步体会到了肖邦的拳拳爱国之心,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课文。有人说,“音乐是流淌的诗,诗是凝固了的音乐。”而肖邦也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来尝试一下走进肖邦的内心。

  【体会诗与音乐】

  1、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是埃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音乐家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诗人则用诗来表达。老师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春望》

  指读齐读两段话。

  2、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播放《革命练*曲》)

  而同样遭遇亡国之恨的文天祥也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篇章。(《过零丁洋》)

  小组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出示肖邦说的最后一句话)

  一小组开火车连续读肖邦的话,最后齐读。

  这句遗言,饱含了什么?(失望、悲愤……)

  再齐读。

  一个深深热爱着祖国的人,致死却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空留遗恨,这让我想到了陆游的那首——《示儿》。

  出示示儿,指名读。

  小结:同学们,你看,诗与音乐是相通的,而爱国之情,无论古今,无论中外,都是一样的。在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捍卫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这一点,中外音乐家也是相似的。听这首《革命练*曲》的时候,我的耳边又想起了一段耳熟能详地旋律。(起立)

  唱、听《义勇军进行曲》。

  【写诗,悟情】

  不同的是语言,相同的是帜热的爱国情感。让我们再回到维斯瓦河畔,回到那个分别的场景,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即使你远在他乡,”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出示歌词,默读。

  即使你远在他乡,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 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生长的地方。 即使你远在他乡, 祖国依然是你灵魂的故乡。 不要忘记祖国, 用你的双手效力祖国, 铭记祖国, 用你的智慧振兴祖国。 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 即使你远在他乡, 祖国依然是你梦中的天堂。唤醒你的祖国吧, 用你的音乐去感染她! 赞美你的祖国吧, 用你的激情点燃她! 即使在你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也别忘了, 吻你伟大的祖国

  [*作,走进内心]

  肖邦致死也没有忘记老师和同学们的叮嘱,他做到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里肖邦只说了一句话,这样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人,用他的音乐在倾诉,你听出了他说了些什么吗?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再次播放《革命练*曲》,学生练笔。

  讨论,交流。

  总结全文:这就是肖邦,一个波兰人民的儿子,这就是肖邦,一个爱过的典范。每一个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最起码的准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大声地说《我们爱你啊,中国》

  齐背,下课。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

  1、学*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

  1、学*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4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布置前置性作业

  1搜集肖邦的资料

  2掌握文章中的七彩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4把课文读通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汇报前置性作业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钢琴,7岁学*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布置前置性作业

  在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做好批注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板书,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略读第一段

  1、学生各自读第一段(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交流: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理解:瓜分、深渊。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3、指导朗读第一段。(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三.学*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四.学*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到底是什么事呢?。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五.学*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六.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⒉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拟定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⒈读通课文。

  ⒉学*生字新词。

  ⒊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⒈直接板书课题: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⒉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⒈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⒉指名分节读课文。

  ⒊对课文内容质疑。

  ⒋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⒈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⒉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第3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第一节。

  ⒈提问: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得祖国?

  ⒉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⒊指导朗读。

  ⑴谈话。

  此时,肖邦的心情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悲愤)。什么叫悲愤?

  请你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心情。

  ⑵自由练读、指名读。

  二、学*第二节:

  ⒈谈话:

  就在1830年11月的一天,肖邦动身离开了首都华沙。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送行,课文的第二节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⒉默读第二节,画出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语句。

  ⒊交流所画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练*有感情朗读。

  ⑴出示: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激动的泪水缢满了眼眶。

  ⑵指名读。

  ⑶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学生读书、讨论。

  ⑷指导朗读。

  谈话:同学们,读书要字字入目,要读进去,我们不光要读懂文章的表面意思,更要读出它没直接表达出的意思。这几句话不仅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离别情深,更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一样深爱自己的祖国,他为自己的祖国深感悲哀,但他并不希望肖邦离开祖国,忘记祖国,此时还有什么东西比祖国的泥土更珍贵呢?

  ①范读。

  ②自由练读、指名读。

  ⑸练*背诵这几句话。

  三、学*第三段。

  过渡:虽然肖邦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可他的心时刻都和祖国相连。

  ⒈自由读3、4自然段,思考:什么事使肖邦“悲愤欲绝”?什么叫“悲愤欲绝”?

  ⒉他又是怎样做的?再读第三段,找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3、集体交流。

  4、师述:第四节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请大家读一读,体会它的写法及肖邦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思念祖国的情怀。

  5、感情朗读。

  五、学生第五小节。

  过渡:但由于疾病的折磨,肖邦于1849年10月逝世。

  ⒈出示:

  弥留之际,肖邦……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⒉提问:什么叫“弥留之际?”肖邦的遗愿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⒊进一步深入读体会。

  六、齐读最后一节。(根据学生朗读情况酌情指导)

  七、作业:

  练*背诵第二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⒈朗读全文。

  ⒉背诵第二节。

  ⒊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练背第二节。

  ⒈先复*上节课所背的部分。

  ⒉自由练背其余部分。

  ⒊练背全节。(根据提示背:告别亲友——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接杯离去)

  三、小练笔(写读后感)。

  1、回忆课文给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说明原因。

  2、谈谈对肖邦这一人物的看法。

  3、回忆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世的爱国表现。

  4、练*写作。

  5、指名读并简评。

  四、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爱国(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⒉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拟定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⒈读通课文。

  ⒉学*生字新词。

  ⒊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⒈直接板书课题: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⒉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⒈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⒉指名分节读课文。

  ⒊对课文内容质疑。

  ⒋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⒈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⒉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第3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第一节。

  ⒈提问: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得祖国?

  ⒉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⒊指导朗读。

  ⑴谈话。

  此时,肖邦的心情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悲愤)。什么叫悲愤?

  请你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心情。

  ⑵自由练读、指名读。

  二、学*第二节:

  ⒈谈话:

  就在1830年11月的一天,肖邦动身离开了首都华沙。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送行,课文的第二节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⒉默读第二节,画出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语句。

  ⒊交流所画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练*有感情朗读。

  ⑴出示: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激动的泪水缢满了眼眶。

  ⑵指名读。

  ⑶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学生读书、讨论。

  ⑷指导朗读。

  谈话:同学们,读书要字字入目,要读进去,我们不光要读懂文章的表面意思,更要读出它没直接表达出的意思。这几句话不仅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离别情深,更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一样深爱自己的祖国,他为自己的祖国深感悲哀,但他并不希望肖邦离开祖国,忘记祖国,此时还有什么东西比祖国的泥土更珍贵呢?

  ①范读。

  ②自由练读、指名读。

  ⑸练*背诵这几句话。

  三、学*第三段。

  过渡:虽然肖邦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可他的心时刻都和祖国相连。

  ⒈自由读3、4自然段,思考:什么事使肖邦“悲愤欲绝”?什么叫“悲愤欲绝”?

  ⒉他又是怎样做的?再读第三段,找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3、集体交流。

  4、师述:第四节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请大家读一读,体会它的写法及肖邦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思念祖国的情怀。

  5、感情朗读。

  五、学生第五小节。

  过渡:但由于疾病的折磨,肖邦于1849年10月逝世。

  ⒈出示:

  弥留之际,肖邦……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⒉提问:什么叫“弥留之际?”肖邦的遗愿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⒊进一步深入读体会。

  六、齐读最后一节。(根据学生朗读情况酌情指导)

  七、作业:

  练*背诵第二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⒈朗读全文。

  ⒉背诵第二节。

  ⒊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练背第二节。

  ⒈先复*上节课所背的部分。

  ⒉自由练背其余部分。

  ⒊练背全节。(根据提示背:告别亲友——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接杯离去)

  三、小练笔(写读后感)。

  1、回忆课文给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说明原因。

  2、谈谈对肖邦这一人物的看法。

  3、回忆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世的爱国表现。

  4、练*写作。

  5、指名读并简评。

  四、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爱国(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拟定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通课文。

  2、学*生字新词。

  3、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直接板书课题。

  2、针对课题质疑。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对课文内容质疑。

  4、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1、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2、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第3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第一节。

  1、提问: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得祖国?

  2、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3、指导朗读。

  ⑴谈话。

  此时,肖邦的心情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悲愤)。什么叫悲愤?

  请你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心情。

  ⑵自由练读、指名读。

  二、学*第二节:

  1、谈话:就在1830年11月的一天,肖邦动身离开了首都华沙。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送行,课文的第二节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2、默读第二节,画出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语句。

  3、交流所画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练*有感情朗读。

  ⑴出示: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激动的泪水缢满了眼眶。

  ⑵指名读。

  ⑶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学生读书、讨论。

  ⑷指导朗读。

  谈话:同学们,读书要字字入目,要读进去,我们不光要读懂文章的表面意思,更要读出它没直接表达出的意思。这几句话不仅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离别情深,更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一样深爱自己的祖国,他为自己的祖国深感悲哀,但他并不希望肖邦离开祖国,忘记祖国,此时还有什么东西比祖国的泥土更珍贵呢?

  ①范读。

  ②自由练读、指名读。

  ⑸练*背诵这几句话。

  三、学*第三段。

  过渡:虽然肖邦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可他的心时刻都和祖国相连。

  1、自由读3、4自然段,思考:什么事使肖邦“悲愤欲绝”?什么叫“悲愤欲绝”?

  2、他又是怎样做的?再读第三段,找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3、集体交流。

  4、师述:第四节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请大家读一读,体会它的写法及肖邦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思念祖国的情怀。

  5、感情朗读。

  五、学生第五小节。

  过渡:但由于疾病的折磨,肖邦于1849年10月逝世。

  1、出示:

  弥留之际,肖邦……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2、提问:什么叫“弥留之际?”肖邦的遗愿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3、进一步深入读体会。

  六、齐读最后一节。(根据学生朗读情况酌情指导)

  七、作业:

  练*背诵第二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全文。

  2、背诵第二节。

  3、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练背第二节。

  1、先复*上节课所背的部分。

  2、自由练背其余部分。

  3、练背全节。(根据提示背:告别亲友——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接杯离去)

  三、小练笔(写读后感)。

  1、回忆课文给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说明原因。

  2、谈谈对肖邦这一人物的看法。

  3、回忆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世的爱国表现。

  4、练*写作。

  5、指名读并简评。

  四、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爱国(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

  1、学*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课文,搜集有关肖邦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句思考:想想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你了解他吗?(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肖邦,认识肖邦。再次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努力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生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理清文章脉络。

  4、交流评议。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⑴简介当时背景,讨论交流。

  ⑵相机理解“列强”“瓜分”等词语。

  2、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读词语。

  2、课文内容。

  3、过渡语。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情景?

  汇报交流。

  2、品读体会人物心情。

  ⑴默读文段,找出反映肖邦情感变化的句子。

  (“感动地点了点头”——“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⑵那么他感动的是什么呢?

  ⑶品读体会,交流。(感动于师生都来送行;感动于咏唱老师特地谱写的送别曲;感动于老师的深情叮嘱。)

  ⑷自由读,体会肖邦的感动。

  ⑸肖邦又为何激动呢?

  ⑹交流朗读。

  1、选择部分内容练*背诵。

  检查。

  2、品读肖邦“离去”的句子。

  3、过渡。

  三、研读三、四自然段。

  1、浏览课文,找有关词语填空。这是个的18年。

  2、交流。

  3、理解第三自然段。

  ⑴这是个悲愤的18年,他悲的是(),愤的是()。

  ⑵听音乐,老师朗诵,学生朗读。

  4.出示第四节。

  ⑴读,文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全部、彻夜……)

  ⑵读一读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⑶你还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肖邦的工作?

  ⑷创设情境,练*说话,加深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情感动力。

  ⑸齐读。

  四、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1、师过渡引出句子。

  2、指导读:“喃喃”的语气。

  3、理解“紧紧”,弥留之际,他已经虚弱得不得了,可是他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的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4、齐读。

  五、升华情感。

  1、师补充资料。

  2、再读课题。

  3、写话。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一起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聆听了他用生命谱写的最壮美的旋律,感受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七、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背熟第二自然段。

  2、搜查阅读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动人故事。

  长眠的心脏因有效教学又博出爱国的强音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6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布置前置性作业

  1搜集肖邦的资料

  2掌握文章中的七彩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4把课文读通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汇报前置性作业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钢琴,7岁学*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布置前置性作业

  在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做好批注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板书,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略读第一段

  1、学生各自读第一段(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交流: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理解:瓜分、深渊。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3、指导朗读第一段。(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三.学*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四.学*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到底是什么事呢?。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五.学*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六.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3)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品析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爱国情怀。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下面这些词语,相信你能读正确,读出词的情义。

  2、出示:悲 愤 悲愤欲绝 忧愤

  不得不 彻夜 长眠

  四处奔波

  3、指名读。要求:正确 有感情

  4、你能用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5、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意图:这组词语,不但是文本内容高度浓缩,而且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此环节既复*词语,又回顾文本,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走*肖邦,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探究激动原因。

  1、默读第二段,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两个字?

  (离别 送别等)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你能背一背吗?

  3、汪伦借踏歌表达对李白不舍深情,高适以敬酒表达厚重的义。埃斯内尔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心中真情?默读第二段,思考。

  (咏唱送别曲 言语叮嘱 赠送银杯)

  4、感情朗读本段。(扣“特殊”“紧紧”“深情” 指点,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送别诗,联系旧知,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抓住“特殊”“紧紧”“深情”等词语诵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深情和期望。“泪水溢满眼眶”的原因水到渠成。一个情真意切的肖邦走进学生的心田。]

  (二)扣“疾驰”,悟报国志。

  1、上勾下连,悟“疾驰”内涵。

  ⑴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不舍、留恋之情在同学们读中涌动, 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而是疾驰而去?“疾驰”似乎不合情理呀。

  ⑵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三、四段。想一想,离别的18年是怎样的18年?

  ⑶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

  ⑷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还告诉我们什么?

  (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一刻也不能耽搁等)

  ⑸那在“回首”和“疾驰”之间你现在感受到什么?

  (肖邦对祖国和亲人的爱,为国而战的志向、决心。)

  ⑹好一腔爱国情,好一个报国志。读这句话!

  [意图:此环节先将“疾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再联系上下文,拓宽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词语内涵的质地。最后“回首”“疾驰”之间你感受到什么的追问,从整体上去把脉词语间内在的微言大义、言中之情,又为下文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肖邦,感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做铺垫。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肖邦跃然纸上。

  三、走进肖邦,感悟爱国情怀。

  1、一个彻夜工作的肖邦。

  ⑴走进肖邦的一夜。

  出示: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①默读这句话,哪个词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

  (彻夜)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③出示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回国失败的一段文字资料。生读谈感受。

  出示:现在时晚上八点,肖邦在

  时针指向夜里十点,肖邦在

  铛铛,多么疲惫的钟声。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可肖邦还在

  疲倦的时针指向凌晨三点,而我们的肖邦仍在

  ④创设对话情境:师:肖邦你不困吗?生(略)

  师:肖邦你休息会呀!哪怕是一分一秒。生(略)

  ⑤感情朗读读这句话。

  ⑥这个夜是殚精竭力的夜,这个夜是废寝忘食的夜呀。18年呀,肖邦仅仅渡过一个这样的夜吗?(常常)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什么?

  ⑦是呀,这也是肖邦内心深处的最强音-----播放《革命进行曲》

  ⑧感情朗读3-4自然段。

  2、一个四处奔波的肖邦。

  ①出示:为了生计,为了祖国,他四处奔波。

  ②读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

  清晨,当人民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此刻的肖邦

  中午,当人们吃着特腾腾的饭菜时,这时的肖邦

  晚上,当一家人享受灯光的温馨时,劳累一整天的肖邦却

  ③生说(略)

  ④师生对话:师:肖邦呀肖邦,请你停一下你匆忙的脚步好吗?生(略)

  师:肖邦呀肖邦,能否驻足你行色匆匆的身影?生(略)

  ⑤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了多少这样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的夜呀;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多少这样四处奔波的日子,再细细读这些句子你分明感受到肖邦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呀?

  ⑥读第五第1-3句。

  [评析:本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悟中想像,在想像中表达,并通过对话方式模拟情境,一个为祖国而殚精竭虑工作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丰盈起来。

  3、一个要“长眠”于祖国的肖邦。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仅仅握着姐姐路的维卡的手,喃喃的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⑴读这句话,那些词让你感动,为什么?

  (紧紧 喃喃 长眠)

  ⑵紧紧握表达的是爱国情,喃喃地说表达的是爱国心,长眠更表达了回归故里的愿望。短短的一句话45个字,但肖邦爱国的心声响起三次,作者让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

  ⑶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肖邦的心声。

  四、回读前文,抒写升华。

  1、肖邦离去了,带着亡国之恨,带着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18年呀,18年前分别的情境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1830年……《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18年呀,恩师的嘱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埃斯内尔紧紧地握着肖邦的手说:“孩子……请收下吧。);

  师:肖邦疾驰而去的情境永远会定格在你我的心中:

  生读:肖邦在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

  2、此刻,你的内心肯定涌动许多感触,写下来吧。

  3、生写后交流。(在《革命进行曲中》交流结束本节课教学)

  [意图:本环节既巧妙地完成背诵任务,又使得课堂教学整体性强,同时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为学生的抒写打开思维大门,做到言意兼得。]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课题这条情感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陶冶。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介绍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曲》磁带;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

  2、学生自主预*,完成学案相关*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自学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回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更为本课的教学指明方向。】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互动探究:(学案内容)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探究指导: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文章第一节。 注意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师课件出示,肖邦离开祖国波兰的背景资料。)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自己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本段学*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的是更好地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精讲点拨课文结束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

  (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引导学生练说)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指导朗读: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学中,我紧抓这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四、矫正反馈(学案内容)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 ,用意是 。

  2、我学*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

  3、“弥留之际”意思是 ,肖邦在 (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

  指导方法:学生先自主完成练*,然后交流展示,最后师生共同纠正反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2、(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3、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课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结束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已经通过一堂课的铺垫,经过老师的引导,到达了含苞欲放的时候,而音乐的铺陈则成了学生感情喷发的催化剂与强化剂,在音乐声中,达到了情感共鸣,化成了千言万语,厚积薄发,课堂则到达高潮。】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业(巩固案内容)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

  2、

  附板书设计 :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以读促疑,以疑促思,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内容。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实践是更重要的学*。我们只有将学*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⒉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拟定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⒈读通课文。

  ⒉学*生字新词。

  ⒊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⒈直接板书课题: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⒉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⒈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⒉指名分节读课文。

  ⒊对课文内容质疑。

  ⒋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⒈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⒉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第3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第一节。

  ⒈提问: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得祖国?

  ⒉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⒊指导朗读。

  ⑴谈话。

  此时,肖邦的心情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悲愤)。什么叫悲愤?

  请你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心情。

  ⑵自由练读、指名读。

  二、学*第二节:

  ⒈谈话:

  就在1830年11月的一天,肖邦动身离开了首都华沙。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送行,课文的第二节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⒉默读第二节,画出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语句。

  ⒊交流所画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练*有感情朗读。

  ⑴出示: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激动的泪水缢满了眼眶。

  ⑵指名读。

  ⑶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学生读书、讨论。

  ⑷指导朗读。

  谈话:同学们,读书要字字入目,要读进去,我们不光要读懂文章的表面意思,更要读出它没直接表达出的意思。这几句话不仅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离别情深,更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一样深爱自己的祖国,他为自己的祖国深感悲哀,但他并不希望肖邦离开祖国,忘记祖国,此时还有什么东西比祖国的泥土更珍贵呢?

  ①范读。

  ②自由练读、指名读。

  ⑸练*背诵这几句话。

  三、学*第三段。

  过渡:虽然肖邦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可他的心时刻都和祖国相连。

  ⒈自由读3、4自然段,思考:什么事使肖邦“悲愤欲绝”?什么叫“悲愤欲绝”?

  ⒉他又是怎样做的?再读第三段,找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3、集体交流。

  4、师述:第四节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请大家读一读,体会它的写法及肖邦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思念祖国的情怀。

  5、感情朗读。

  五、学生第五小节。

  过渡:但由于疾病的折磨,肖邦于1849年10月逝世。

  ⒈出示:

  弥留之际,肖邦……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⒉提问:什么叫“弥留之际?”肖邦的遗愿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⒊进一步深入读体会。

  六、齐读最后一节。(根据学生朗读情况酌情指导)

  七、作业:

  练*背诵第二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⒈朗读全文。

  ⒉背诵第二节。

  ⒊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练背第二节。

  ⒈先复*上节课所背的部分。

  ⒉自由练背其余部分。

  ⒊练背全节。(根据提示背:告别亲友——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接杯离去)

  三、小练笔(写读后感)。

  1、回忆课文给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说明原因。

  2、谈谈对肖邦这一人物的看法。

  3、回忆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世的爱国表现。

  4、练*写作。

  5、指名读并简评。

  四、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爱国(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4)

——我把安全带回家作文 (菁华5篇)

我把安全带回家作文1

  我们现在生活在节奏紧张的大都市里,很少在家里做东西吃,都是去超市买。超市里的食品各式各样,什么都有。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副食品,总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且还增加了许多新品种;菜市场里的蔬菜水果颜色也不再单调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五花八门。就连解渴的也不再光是白开水了,有小瓶装的矿泉水,还有桶装的饮用水和各式饮料。然而,危险也随之而来。

  有些食品会出现质量问题,一些食品添加了甜味剂和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目的就是想卖出自己的商品。人们短期吃了也许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还不明显,但是长期吃了以后轻则影响健康会患有一些疾病,重则有生命危险。

  就拿我们*时来说,放学后有些同学去小卖部买吃的:香菇丝、鸡柳……同学们的口袋里并不缺少零花钱,所以买零食吃的人很多。那些食品是不安全的,有的没有QS(质量安全)标、有的是三无产品……可是贪吃的同学们一但馋虫作怪,那管得了那么多呢,只图一时的痛快了。再说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都会有:净含量、品名、配料、执行标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藏方法、制造商、地址、生产许可证号和条码,价格当然也会贵一点。最便宜的也会好几块钱。而上面说的“鸡柳” 、“香菇丝”这些就没有QS标、条码、生产许可证号、执行标准,而且还有食品添加剂,才5毛钱,味道还不错,所有就有一些人买。

  所以说,我们只有了解食品安全的小常识,为了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在购买食品的时候我们要认真仔细不图便宜,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真正做到把安全带回家。

我把安全带回家作文2

  在上学途中,你是否边走边看,对路边的花草着迷,而且与同学在马路上追逐打闹却全然不顾周围飞驰的车辆呢?在学校学*的时间里,你是否在教室里大吵大闹,追逐打闹,甚至与同学做危险性游戏呢?放学回家的路上,你是否像一个英雄一样独自走在马路中央呢?到时候,吃亏的可是自己。

  据我了解,同学们的安全意识都不是很高。因为他们不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总电源,甚至不了解总开关。而且,他们不知道,如果家人发生了煤气中毒的一类事情,该怎样处理。

  课间我们只有10分钟的下课时间,希望你们好好把握,注意调节和休息,不要做危险游戏。尽管每次学校广播都在讲,请大家不要在走廊、楼道内追逐打闹,以免摔倒。可实际上,仍然有好多同学改不掉坏的*惯。一到下课,就特别活跃,楼上楼下的跑,可一到上课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兴奋的静不下心。哪里还能听进老师的讲课呢?

  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大吵大闹,追逐打闹,甚至与同学做危险性游戏;有的同学在走廊的栏杆上滑滑梯,或者与同学大打出手;还有的同学竟然从二楼跳到底楼,这种危险的事,是应该避免的。有的同学天天用粉笔袭击别人,可能将来能当一名射击手,可谓是百发百中,有的同学为了锻炼传球和接球的能力,为打篮球而奠定基础,就用废纸粘成一个大纸团,下课便分组,将球丢来丢去,偶尔会扔在某个同学的身上,但是他们并不觉得自己错了,还是继续打。这几种游戏都存在着危险性,而且还将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

  以上列举的种种,都是可能出现危险的事,世上没有做错了事就吃的后悔药,也没有让时间倒回去的时空穿梭机,这都是人们的幻想。只有注意安全,关爱生命,才能尽量让自己做过的事不后悔。生命只有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注意安全,将自己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否则,害的不只你一个,还有别人以及你的家人。所以我们应该时时处处注意安全。

  还有一个必须提醒的事,防火、防电、防水。这“三防”是我们从小就听惯的,所以不用多说也知道它有多么地重要。全国每天就有很多次火灾,还有电引起的灾祸,想一想,这要害了多少人啊!就因为自己的疏忽,才会危害了自己,同时也危害了别人

我把安全带回家作文3

  生命是我们值得珍惜的,可是有些人偏不听。我记得有一次爸爸带我们出去旅游。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开心极了。可没有过多久,就让我目瞪口呆,是因为我看见一辆货车大概是为了快点完成任务就闯了红灯。一个小男孩边走边看书,没有注意到那个货车,不幸被车撞到了。小男孩身上的鲜血直流,我害怕极了,心砰砰直跳。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惊人的画面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所以我们要牢牢记住安全歌。

  当爸爸妈妈开车时我都会马上提醒他们,喝了酒不能开车、开车时要慢点,要系好安全带——我们身边的安全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例如:不能在楼梯上追逐、不可以一个人去江河湖边游泳——我们要从小树立安全意识,只有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一生才*安。

我把安全带回家作文4

  学校发展了一系列“安全伴我成长”的运动,还常常请去警察叔叔替我们道课。性命是世界上最最可贵的货色包含小动物包括花草树木,该他们永遥的走了,是多多金钱也无奈挽回的。生涯中会有许多良多的意外,如车祸、溺水、火灾、以及吃东东时不警惕将食品卡在喉咙处咽不下往而导致的窒息逝世灭,皆是生活中无法预感的。所以,咱们应当注意安全。并且要提示别人留神安全。

  爸爸妈妈辛辛甜苦把我们养大,不轻易。天天为我们干饭,洗衣服,交迎,还要辛劳农息,可他们素来没有叫功累。我们是他们手中的宝,不什么己比他们对我们更赖,他们情愿少吃一心,也要给我们吃。他们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他们是乏的,但望到我们一每天长大,他们又是快活的,所以我们更应当注意安全。我也时常提醒爸爸少抽点烟,少喝点酒;提醒妈妈不要太累,累了就要劳动,别累没病来;提醒街坊家的小孩儿,别跑的太钝,摔着,“激烈活动之后不能大口大口的喝水。”我对这个小敌人说。

  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在这面,我也告知大家多少个安全方点的常识吧!大家都晓得,剧烈运动后不能大口大口的喝水,可这是为什么呢?由于剧烈运动后,心跳快度放慢。口脏是供血的重要器民,应你喝太多水时,血液来不及达到胃部,你就会觉得胃胀,胃疼,重大者可能会死殁。很恐怖吧?喝水这么小的事件也会引伏死亡,可睹危险无处不在。但只有我们注意,就能够防止很多的危险。如不横穿马路,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过马路要瞅红绿灯或按接警的指挥走。下楼时不能拉后面的同窗,不能在楼梯上追赶打闹,还不能大家到江、河、湖、海等地游泳;在产生火灾时不能慌,不能跳楼,要及时拨击119报警,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假如来不迭,就用手捂住口鼻,疾速分开现场。还有,不要给生疏我启门。

  安全是最主要的,不能马虎。要时刻记住:你是父母的法宝,是祖邦的将来,必定要保障本人的安齐。有一个健康的身材,才干恶佳教*,每天向上,未来能力报效祖国。

我把安全带回家作文5

  有人说生命是钻石,有人说生命是金子,我说生命是花,就像是春天里五颜六色的花,世界因如花的生命而精彩,可是有人却轻易地让生命之花过早的凋谢了。

  学校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和学*的场所,有老师,有同学,有花草树木,处处洋溢着歌声和欢笑。我们就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爱着我们的学校。可是学校里同学多,地方小,你是否注意我们身边一些不安全因素呢?比如:课间相互追逐,打打闹闹,都是不安全的,还常出现危险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快放学了,我的同桌为了好玩,用双手撑着前后的桌子像荡秋千一样,想要从板凳上跳过去,结果他不仅没有跳成,还把自己弄伤了,重重的摔在了地上,鼻子上流了许多血。这下子可吓坏了老师和同学们。如果他遵守纪律,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因此,我们要听老师的话,在学校要注意校园安全:上下楼梯靠右走,课间走廊不追逐、不打闹,同学之间不斗殴,同学之间要谦让;回家途中也要注意安全:行车走路要左看右看,不闯红灯。不在公路上玩耍,奔跑,要时时注意交通安全;在家里也要注意家庭安全:不玩火,不接触电源和带电电器。

  让我们时时刻刻保持安全意识,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5)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在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和爱国情怀的极致表现,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送行”这段文字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震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我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和理解的基础上熟读、领悟、背诵。背诵这段文字,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而且,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促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一是读中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二是音画激情。教学时,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三是表演抒情。“送别”的一段中,教师的“叮嘱、赠礼”部分感人至深,师生情浓,爱国情深。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体现出来,交流各自的感受。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3

  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课文要求背诵的,可见其在文中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肖邦与老师、同学告别的'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为理解肖邦的强烈爱国之情和其不舍离开祖国的内心世界,我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第四自然段——这部分内容的结构是“总—分—总”,我仍然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及思念祖国的情感。

  第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联系文章前面的内容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肖邦的爱国情感,之所以爱国,他才会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而且更能看出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无论是师友送行时赠送泥土的“特殊礼物”,还是身处异乡时肖邦忘我的音乐创作,以及弥留时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长眠祖国的地下,都突出了这条情感主线——炽热执着的爱国情!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精读训练时,我就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学生学*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很多细节都是注意到了。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在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回来的。所以说,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要上好这堂课,必须设法拨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弦。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1、读中悟情: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

  2、音画激情: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

  3、表演抒情:“送别”的一段中,教师的“叮嘱、赠礼”部分感人至深,师生情浓,爱国情深。我让学生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体现出来,交流各自的感受。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3

  文本的语言特点是叙述中安排了许多抒情的词句。透过这些与事件紧密相连的抒情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流亡海外的肖邦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亡国的痛苦激发着他忘我工作,谱写出许多革命乐曲激励着祖国人民奋勇杀敌。可以说,从被迫离国到临终遗言主要人生经历都透露着肖邦强烈的拳拳爱国情感。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一些情节、一些细节去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在角色转换的交流互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能够找到具体的语句来谈感受,但部分学生仍不能从具体的语言入手体会这样一种情感,对文本的学*还停留在内容的了解上,没有很好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高年级文本的学*绝不能蜻蜓点水,而应在重点故事的感悟、重要语句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从而提高感悟能力,受到文本所要表现出的故事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的熏陶。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国家危难时刻,肖邦选择流亡海外,而不是拿起武器从军杀敌?

  (学生思考并同桌交流。)

  生:他选择离开祖国是十分无奈的,从“不得不”这个词可以看出,他并不想离开自己的祖国。他肯定是经过了一番思考才决定选择离开的。

  生:我觉得肖邦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是音乐家应该用音乐为武器去打击侵略者,比直接上战场杀敌要更合适,发挥的作用更大。

  师:能再说明白一些吗?他怎么样用音乐作为武器呢?

  生:他可以创作革命乐曲,来鼓舞军队的士气,士兵们就可以奋勇杀敌了。

  师:有道理,革命乐曲不是枪炮子弹,但可以发挥比枪炮子弹更大的威力。

  生:我觉得他选择离开也是正确的,他有那么出色的音乐才华,如果不能创作音乐了就太可惜了。再说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后他还会回来的。他在国外也可以联络爱国的人士共同支援国内的战争,揭露沙俄的罪恶行径,唤起世界各国人民对沙俄的反对。

  师:你太有才了,居然想到用社会舆论来打击侵略者。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救国策略。

  师:同学们的理解是深刻的,也许当时有人对肖邦的离开还会说三道四,认为他是想逃避,甚至是叛国。那么,肖邦只有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肖邦流亡海外的生活经历。

  分析:离开不是背叛,而是爱国,是为了更好的支援祖国抗击沙俄。这种情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对肖邦选择流亡海外的看法,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以及设身处地的从揣摩肖邦内心想发的角度思考,感受丰富,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时,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在此,我主要运用了语言理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与提升,应该说这样的理答是带有智慧的,有效地推进了教学的进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4

  今天我很幸运,校长光顾了我班,和大家共同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虽说课前有准备,但对于这类脱离学生生活的课文,空洞的说教很难唤醒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我只能尽我所能,让学生融入文本。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对于第二自然段“师生送别”这一场面处理得比较成功。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况,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作了些调整,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根据提示对段落进行分层。而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不同的情境。

  如:在教学“咏唱送别曲”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体验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别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远在他乡,xxxx。”的句式。在教学“赠送银杯”时,我用引读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面对老师、同学深情的歌声,面对老师埃斯内尔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自始至终,肖邦始终没说一句话。他真的无话可说吗?假如你就是此时的肖邦,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畅所欲言,真正走进了肖邦的内心。

  不足之处: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课文,学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5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

  在精读训练时,我就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学生学*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很多细节都是注意到了。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在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回来的。’所以说,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问学生:“爱国的方式有很多,肖邦为什么选择离开祖国?你怎么看?”有学生说:“肖邦是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如果留在波兰,可能还没有创作就被炸死了,所以离开祖国是明智的。”学生能有这一观点令我欣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6

  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6岁就开始学*钢琴,7岁学*作曲,8岁即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及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前奏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这是备课时我看到的一段有关肖邦的资料,当时我被那些数字吸引着,立即从网上搜索他的作品来听。真的,各种风格的都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抒情风格的钢琴曲,舒缓的乐曲让人沉醉。我不是一个音乐细胞很好的人,因此个人的喜好左右着欣赏水*。

  在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我有过很多的感动。感动于肖邦对祖国那强烈的爱,惊诧于他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心中的那份深入每一个细胞的爱国之情。读了好几遍课文,每当读到他对姐姐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时,我都会停滞不前,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境,将那画面定格细细品味,不止一次地想用一段他的乐曲来映衬当时情境。试着选了几段,配了自己的读书,却发现不如没有。因为弥留之际的肖邦对姐姐是“喃喃地说”,那是一种低到几乎没有的声音,用任何底乐都显得有些多余,不如让学生闭目轻读体会吧。

  学完课文布置学生去读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第三课时的时候有学生对我说肖邦和这三位一样爱国爱得很深,至死不渝,但很无奈,都有深深的遗憾。至此我觉得这篇课文可以结束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6)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

  本学期学校开放日期间,我做了一节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课,受到了市教研员刘老师和兄弟学校老师的较高评价,同时也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不少。现将做课后的一些感受与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1、关于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由于初三教学任务的繁重性与中考的紧迫性,作为教材重要内容的现代诗歌教学被老师们无奈地严重压缩。九年级上下册共编有两个诗歌单元,但据我所知,没有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名老师以够把这两个单元以够认认真真地讲授完成。能讲三四首已是不错的了。

  但现代诗歌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又是不可或缺的。现代诗歌在积累语言、品味情感、陶冶性情、提升品味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其它文学体裁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主张对于优秀的现代诗歌我们必须要讲,而且要讲透。不仅要讲出本首诗的内容与情感,更应教给学生的是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2、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我把本节研究课的研究课题定位于:中学生从何从美学的角度鉴赏现代诗歌。力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具备初步的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尽量起到教一课而带全面的作用,引领学生以本课为范例,进而主动地去学*课本中的其它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对现代诗这种文学体裁的兴趣,课下能够去较多地搜集并主动积累一些现代诗歌。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以“从美学角度鉴赏现代诗歌”为纲,努力突出三点:即充分诵读、适量训练、广泛拓展。以上各点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贯彻,课堂效果良好。

  二、课堂教学的得与失。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研究课题选择恰当,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学生学到了知识,基本掌握了现代诗鉴赏的“三美”原则。

  2、课堂环节的设计合理,整堂课我设计为聆听诗意、品读诗意、感受诗意、创造诗意、延展诗意五个环节,各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3、诵读的环节体现充分,无论是教师的激情范读,还是学生的品读,展示性朗读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本节公开课的亮点之一。

  4、教法和学法选择适当,课堂分析精炼。课文分析不照本宣科,不以诗论诗,而是重在以本诗为例,向学生传授鉴赏诗歌的方法,形成能力,课堂中重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从诗歌最简单的意象入手,逐步达成目标。

  5、训练和拓展得到了体现,很多学生搜集多首朦胧诗的作品,扩大了学生知识面。体现了“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语文教学思想。

  我认为本节课在以下方面仍需改进,是本节课的不足:

  1、环节设计过多,使得各环节过于紧凑,有些环节流于肤浅,如创造诗意这一环节,学生的练*时间只有三分钟,显得有些紧张。

  2、课堂气氛需进一步调整,一方面是学生的预*不充分,公开课准备仓促;另一方面学生显得有些紧张。

  三、改进措施及今后教学设想。

  1、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继续发挥自己善于研究的优势,向同组刘老师及其它各位老师学*,加大语文教学的研究力度。

  2、充分挖掘各种方法,全方位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将教师上课的激情转化为学生学*的热情。

  3、突出教学中的课堂管理和课下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学*成绩。

  一次教学开放日的公开课活动,让我受益很多,相信一定会给自己以合的课堂教学带来诸多的帮助,愿与来自各校的各位领导老师共同提高。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2

  我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据题质疑。

  据题了解是谁要把什么带回祖国,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3、深读课文抓重点词句。

  4、讨论解疑,悟情。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忱的*,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但是在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感受肖邦的爱国深情时,学生由于朗读不够多,句子找的不完整,.再加上是一位新手,对课文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感受不是太深.此次不是教学不是很成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以肖邦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依次写肖邦被迫离开、告别亲人、思念祖国、临终请求四部分。

  课始,我指导学生理解课题,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题就能获得许多信息,如: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已解决,有些则要通过对课文的学*来慢慢理解。

  首先通过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大致讲了什么,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被迫离开,重点体会肖邦离开的原因,通过朗读读出肖邦的无奈,对“不得不”要重读。第二部分告别亲人,要指导学生理解埃斯内尔送泥土的原因。在教学中我有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了老师和同学们在路边咏唱后,我让一位学生起来说说老师又做了什么,学生开始读出了老师说的话,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说出了“讲埃斯内尔送给肖邦一只装满了祖国泥土的银杯”,这样讲就很好了。

  教完这篇课文,我感觉效果还是不好,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老师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自己的阅读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大打发展,对学生是不利的。

  如何把教材当成训练场,对学生进行扎实地阅读训练是很必要的。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课文,学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朦胧诗,也是一首深情的爱国诗歌。诗人舒婷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全诗四节,共有四个意象群,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诗歌先抑后扬,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读来使人荡气回肠。怎样教学这首诗歌?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朗诵上。因为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因此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后读,读品结合。教学设计上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宽松的学*环境,让学生用心去读,反复去读,用心去感受。以读带品、以读促品是本课的所采用的重要的学*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个人读、自由读、集体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比如开头教师诵读让学生初步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中,然后让学生与文本亲密的接触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本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在仔细玩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过程中灵活让学生个独,齐读,分句读等,并且落实诵读技巧,推动学生理解文本。

  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引领学生从品析诗歌的意象入手来感知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梳理出诗人的情感脉络。

  体会情感美的两个方面:

  一是情感由深沉悲痛到激昂热烈的变化美;

  二是对祖国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赤诚美。所以在分析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体会到了意象的新颖与准确。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

  领会诗人移注在形象上的主观情感,体会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从而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四、课堂环节的设计合理。

  整堂课我设计为聆听诗意、品读诗意、感受诗意、延展诗意四个环节,各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联系紧密。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觉得在以下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1、环节设计过多,各个环节的衍接过渡上显得有些粗糙,过渡不够自然。由于各环节过于紧凑,有些环节流于肤浅,由于太注重读的指导,致使课堂计划的意象指导没能更充分的落实,课堂调控能力还需加强。

  2、学生自己站起来展示的勇气不够,缺少那种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感觉。当然这也说明我个人的调动力度和对学生激励力度还没要达到我预想的效果,缺少形式多样调动。

  总而言之,我这堂课的整体设计是想以读促教,以读促学,但效果与预想还稍有差距,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也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诗歌教学的难度,我将会在诗歌的教学上继续摸索、探究,寻求更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我诗歌教学的质量。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4

  教读本文,我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朗读。学生用心去读,反复去读,用心去感受。不仅让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而且读时要揣摩诗句意思,体会诗的内在旋律。

  2、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思维,领会诗人移注到形象上的主观情感,体会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的心声的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因为他在某种程度上是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有助于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联系时代背景材料,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深刻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学完本文之后,多数学生已经熟读成诵,可以看得出,他们已经被感染,深深地爱上这首诗。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5

  课文记叙了十五岁的*到美国留学时,在一次讨论历史方面问题的班会上,以自己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有力地驳斥一位美国学生关于“……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达了*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课文故事内容具体、感人,语言优美、生动,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在感受语言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在教《我不能忘记祖国》这篇课文时,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内容之后,我又留了一些时间让学生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特别是重点指导朗读*说的两段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还特意安排了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验整个学*的过程。并给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说说你认为*是个怎么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待学生读完课文后,他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只听他们有的说:我认为*是个热爱祖国的人。从他说的那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来;有的说*是个热爱学*,勤于思考的学生。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来;还有的说:*是个知书达礼,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教学节奏较快,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二是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不够。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6

  说实话,这节课我很早就相当熟悉了,它描写了*在读中学时,针对一位美国学生提出的*“被历史淘汰了”的言论所做的辩驳,表达了*爱国的情怀。

  正因为自己太熟悉了,所以觉得很简单,就没有提前准备,就这样一直推到了上个星期天,当我真正深入了解这篇课文时,才发现并不向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这篇课文的出彩之处就是*说的那两段话,怎样才能把这两段话讲解清楚并做到层次分明,让听课的老师一听就能明白呢?当时很困惑也很慌乱,怎么写也不满意,直到周一中午,思路才出来,但是成稿之后才发现教案设计的很乱,知识过于琐碎。所以我认为我这节课上的不好原因有以下几点:

  1、准备时间不充分,修改不到位,没有和有经验的老师在一起交流;

  2、没有深入了解文本,只体现了一个表面;

  3、在语文课上,功夫下的不够深,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缺少学*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上课的前后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弥补缺点,让自己有所进步!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7)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菁选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1

  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课文要求背诵的,可见其在文中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肖邦与老师、同学告别的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为理解肖邦的强烈爱国之情和其不舍离开祖国的.内心世界,我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第四自然段——这部分内容的结构是“总—分—总”,我仍然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及思念祖国的情感。

  第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联系文章前面的内容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肖邦的爱国情感,之所以爱国,他才会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而且更能看出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无论是师友送行时赠送泥土的“特殊礼物”,还是身处异乡时肖邦忘我的音乐创作,以及弥留时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长眠祖国的'地下,都突出了这条情感主线——炽热执着的爱国情!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精读训练时,我就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学生学*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有很多细节都注意到了。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在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回来的。还有学生说:“泥土用银杯来装,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热爱祖国,珍爱祖国的一点一滴,泥土竟然用银杯装,而不是普通的玻璃杯或其他容器。”

  所以说,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的是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

  和学生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深信学生们和我一样,也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在讲课时我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更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上课时,我首先抓住标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就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因此,我又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如果能进一步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效果会更好。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4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不想。”

  “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5

  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课时。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对于第二自然段“师生送别”这一场面处理得比较成功。

  1、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说主要写了什么?而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小组交流汇报)

  2、在交流 “咏唱送别曲”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体验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别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_。”的句式。

  3、自始至终,肖邦始终没说一句话。他真的无话可说吗?假如你就是此时的肖邦,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通过交流,通过联系上下文,通过自己的'感悟,通过联想等手段与方法,感受肖邦的不舍与爱国。

  而这堂课的主要不足在于:我的教学语言还需更精练些;有些问题没有多大价值,还不如把时间节省下来,用于感情朗读。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6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

  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情在歌中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别情深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物寄相思

  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满目皆情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7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条情感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力争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首先是以读为手段,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酝酿情感,以此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肖邦的爱国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补充文中的空白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如读到“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小组练写歌词;读到“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让学生说说:这是肖邦会对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孩子们在语言训练中,走进人物的世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充分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有了这样一个学*的.过程,才会酝酿出丰富的情感,才会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

  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肖邦的话,体会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9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无论是师友送行时赠送泥土的“特殊礼物”,还是身处异乡时肖邦忘我的音乐创作,以及弥留时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长眠祖国的地下,都突出了这条情感主线――炽热执着的爱国情!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精读训练时,我就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学生学*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很多细节都是注意到了。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在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回来的。’所以说,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要上好这堂课,必须设法拨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弦。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1、读中悟情: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2、音画激情: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3、表演抒情:“送别”的一段中,教师的“叮嘱、赠礼”部分感人至深,师生情浓,爱国情深。我让学生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体现出来,交流各自的感受。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10

  今天,我与学生学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是第一课时。在课中,我觉得有三处处理得比较好。

  其一是学生字“肖”时,我让学生交流了“肖”的另一个读音,并组词。学生知道另一个读音读“xiào”,也会组词“惟妙惟肖”。我就告诉学生在读“xiào”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像,一个指相片、图像,比如“肖像”。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不读“xiào xiàng”应该读“xiāo xiàng”。我没有立即下定论,而让他们去查字典。结果一查,发现字典上果然是读“xiào xiàng”。于是,我说,老师也一直以为是读“xiāo xiàng”。老师在课前也去学了生字,在查字典时,发现这个词读错了,就纠正了过来。我想,通过查了字典,你们也应该记住这个词的读音了吧。以后我们读词,可不能想当然,要勤查工具书。

  其二是在让学生交流“逝”的字义时。一位学生说,“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说:“是用于表示对死者的敬意。”我知道她查了字典,但对这句话,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于是,我说:“通常我们会说某某人死了,某某动物死了。而如果是我们敬仰的人死了,我们会说逝世。那么死,还有哪些说法,分别用于什么人?”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牺牲,用于英雄与烈士。”“驾崩,用于皇帝。”“圆寂,用于寺庙里的法师。”……我说:“同学们,你们看,对于死,有这么多词来说。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是多么丰富呀。我们*时要多注意积累与辨别,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其三是在学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题。一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他的同学不离开波兰,而肖邦却要离开呢?”问题提出后,我问其他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人举手。于是,我肯定这位学生提了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由于临*下课,我就把问题存着,让学生课后好好去研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3、4自然段,了解肖邦在国外所做的事,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很有音乐才华,他的工作就是创作与演出音乐。他的音乐给波兰人民以信心与力量,他是用音乐在救国。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国内,一定会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离开波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范本十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精彩创意搜索信息

  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1、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2、同桌互背,指名背。

  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1、仿照第2段分场景的写法,写一段自己与别人的告别场面。

  2、欣赏肖邦的作品。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2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的设想):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 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钢琴,7岁学*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4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⒉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推荐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拟定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⒈读通课文。

  ⒉学*生字新词。

  ⒊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⒈直接板书课题: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⒉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⒈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⒉指名分节读课文。

  ⒊对课文内容质疑。

  ⒋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⒈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⒉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第3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第一节。

  ⒈提问: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得祖国?

  ⒉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⒊指导朗读。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推荐,希望对你有帮助!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5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6

  【基础练*】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比一比,再组词。

  三、把洗浴补充完整,再解释。

  辞——告别,指去世。

  绝——死亡;气息中止

  际——时候。

  疾——快,急速,猛烈。

  亡——灭亡

  腔——说话的腔调,还特指胸腔的意思。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

  1、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所作所为对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力基本为零。而他留在波兰反而会给自己惹麻烦,所以无论对波兰或者对他个人来说,到国外都是正确选择。

  2、因为肖邦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很强的民族性,它弘扬的是波兰文化,波兰民族魂,对波兰人民来说,是反抗的动力。对侵略者当然也就是大炮了。

  3、钢琴用音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让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就像诗歌用语言、用意向表达感情一般。钢琴曲和诗歌两者同为艺术的表达形式,都可让作者的思想抽象的传达到听者的脑海中。

  4、冼星海、聂耳

  【发展练*】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

  1、A C B

  2、院子,阔大;

  纪念碑,简洁爽朗;

  故居房子,普通

  3、表达了作者对肖邦故居的倾慕,更表达了他对肖邦的敬仰、崇敬之情。

  4、想象一个多星期后这里会有盎然春意,是为了表达对肖邦故居会更美好的赞美;

  想象肖邦会在缤纷的'花丛中迎接我们,是为了表达对肖邦景仰怀念之情。

  5、本文的表达顺序是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

  表达了对肖邦的深情缅怀的思想感情。

  二、读一读。

  因为它历尽了整个中华民族*代的屈辱史,也见证了*海外人民心酸的奋斗史。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7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中“祖国”的含义,知道祖国很大、很美,产生自豪感。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尝试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1、动物图片小白鹅、小山羊、小燕子、小蜜蜂、小鸭子、小牛、小鸟、小猴子等。

  2、《美丽的祖国》语言CD(盒带)、教师教学资源。

  3、幼儿学*资源②第32~33页

  活动过程

  1、借助图片,帮助幼儿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1)分别出示小白鹅、小山羊、小燕子、小蜜蜂等图片,请幼儿说说动物的名称及其生活的地方。

  (2)分别出示河流、山坡、泥窝、花朵图片,请幼儿说说是什么地方,分别是谁的家。

  2、结合教师教学资源完整感知诗歌内容,尝试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2)教师尝试接龙朗诵诗歌,如教师朗诵前半句,幼儿接后半句。

  (3)完整朗诵诗歌,用轻柔、优美的声音表现诗歌的美感。

  3、理解诗歌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尝试仿编诗歌。

  (1)尝试仿编诗歌。

  为什么小白鹅说,祖国有清清的`河流?(因为河流是小白鹅生活的家。)

  用同样的方法仿编出其他诗句。

  (2)尝试创编诗歌。

  出示小鸟、小猴等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它们生活在哪里,它们会告诉我们祖国有什么?

  (3)师幼结合图片,共同朗诵所仿编、创编的诗歌。

  活动延伸:

  1、阅读幼儿学*资源②第32~33页,根据画面提示,引导幼儿继续仿编《美丽的祖国》。

  2、可在阅读区里投放更多图片,供幼儿进行仿编诗歌游戏。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8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精彩创意搜索信息

  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1、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2、同桌互背,指名背。

  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1、仿照第2段分场景的写法,写一段自己与别人的告别场面。

  2、欣赏肖邦的作品。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精彩创意搜索信息

  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1、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2、同桌互背,指名背。

  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1、仿照第2段分场景的写法,写一段自己与别人的告别场面。

  2、欣赏肖邦的作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