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

  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二)读清句读 学*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通句读,虽然文章已经有了标点,不过有些句子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之间还需要再次停顿,请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旨:甘美 善:好处 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中来。

  (3)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代表性。

  反:反省 强:勉励 长:促进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3.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思(大概??吧?“ 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表示房屋。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 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 即庐,(四)指导背诵 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请背诵第一句。

  学*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背第二句。 学*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学*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所以说教学相长。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尤其是从至道的学*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的大好时光,

  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不断反省。

  八、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学*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九、板书设计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

  一、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三、预*作业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

  【学*重点】

  学*目标的1、2两项。

  【学*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

  【学*重点】

  学*目标的1、2两项。

  【学*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

  【学*重点】

  学*目标1、2

  【学*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 yuè )命 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 食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学 善 教 知 困 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的乐趣,在学*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

  【学*重点】

  学*目标1、2

  【学*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 yuè )命 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 食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学 善 教 知 困 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

  【学*重点】

  学*目标的1、2两项。

  【学*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

  【学*重点】

  学*目标的1、2两项。

  【学*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

  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的乐趣,在学*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

  【学*重点】

  学*目标1、2

  【学*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 yuè )命 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 食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学 善 教 知 困 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的乐趣,在学*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

  【学*重点】

  学*目标1、2

  【学*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 yuè )命 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 食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学 善 教 知 困 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春》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春》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时节,学生乐于亲*大自然,引导学生在欣赏春天、享受春天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培养听障学生观察事物、感受生活及表达语言的能力。

  学生分析:

  听障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相对于健听孩子,对同一件事,听障学生多侧重于用连贯的词来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健听孩子低很多,而且往往浮于表面,语言直白,缺乏相应的联想、形象化的语言,所以,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春天的变化、自己的感受,能流畅地表述,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教学设计:

  在*作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照相机留下春天的足迹。在课堂上,回顾学过的与春天有关的诗、文,边背诵这些诗文,边与学生分享春的美丽与作者的感情及写法;再与学生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照片,引导学生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最后,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有条理地描绘春天。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笔下的春天,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

  1、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与春相关的诗文。

  (学生熟知的诗文有《春》(朱自清)、《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村居》、《春夜洛城闻笛》《春夜喜雨》、《春日》、《春望》、《忆江南》、《钱塘湖春行》等)

  2、教师与学生重点分享《春》、《钱塘湖春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师生分享《钱塘湖春行》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c.学生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春景,你最喜欢哪个?(抓住中间两联体会)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喜爱)

  (2)师生分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哪些诗句体现了题目中的早春?

  c.三四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用了什么方法?

  (3)师生分享《春》

  a.学生说说朱自清写了春天的哪些景?(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人们的活动)

  b.你印象最深地是哪种景?(学生自由说说)

  c.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很寻常的景物在朱自清的笔下展现了非同寻常的诗意美,抓住景物的特点,使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表达了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欣赏春之美,寻找身边春的足迹

  1、全班16个同学,分成四组,每组展示自己最美的10张照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小组代表讲述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学生有条理的说说春天的足迹。(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尽量用规范、形象的语言。)

  3、学生在纸上列出自己的作文提纲。

  4、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借鉴诗文中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春天的变化与美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学生完成*作。

《春》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能概括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并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能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好处,学会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品味语言,品味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批注与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语言赏析。

  一、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音乐

  听到这支曲子,我们也忍不住要四处寻觅春天了。都说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你对春天

  有什么样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呢?

  1全班交流对春季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可以引用古诗词或者成语)

  诗句提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人人都喜欢春天,可是对春天的感受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带着问题听读文章。

  1)明确生字词读音

  2)课文围绕“春”描绘了几幅春景图?根据课文内容为这几幅春景图拟小标题(标题要求字数统一,简洁明了,争取控制在三个字左右)。

  全班交流,明确:

  1)读准下列字词的音(个别朗读)

  朗润酝酿婉转嘹亮应和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

  2)5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2、理清思路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描绘江南春景的散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几部分?

  全班交流,明确:盼春(1)、绘春(2—7)、赞春(8)

  2)既然本文描绘春天图景是主体,那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一和第三部分呢?

  明确:第一节充分表达喜爱春天、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感情。盼春是绘春的基础。

  第八节是在前文充分描绘春天美丽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赞春是绘春的升华。

  3)前4幅春景图能否和第五幅调换顺序呢,前四幅之间是否也可以调换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前4幅写景,第五幅写人,人活动在美丽的春景中,让春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春草是最先报春的,然后再是春花。春草和春花的生长是要靠风雨的滋润培养的。从植物写到天气,也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三、品析语言: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春草图”语段,你认为在这部分中哪些词、句,写得比较贴切传神,试说出理由。

  学生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换意见,完善回答,全班交流。

  明确: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教师可适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了漫长寒冬,当你刚从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嫩,写质地。绿,写颜色。

  (2)“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最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学生讨论后明确: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叠词同时也使句子变的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学生回答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春草的生机勃勃和作者对春草的喜爱。

  学生齐读第二段。

  2、欣赏“春花图”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用批注的方式说明理由。

  学生品析,全班交流时同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如“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句中的“闹”字可否换成“叫”,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闹”一字传神,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要及时归纳赏析要点,注意表述的思路:

  赏析切入点:A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B品修辞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C析语言风格。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D找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视觉、听觉等感官角度的描写等。

  表述思路:我比较喜欢文中的“……”句话,因为……。

  在阐述喜欢语句的原因时,还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语言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

  3、根据归纳的赏析要点,自读第四、五段,赏析春风、春雨图。

  学生先自行通过批注找出美点,小组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4、朱自清先生清丽的语言让我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此时再看上课伊始我们为春景图拟的小标题,就发现它们是多么的单调无味,你能不能换上更生动传神的小标题呢?(标题要求字数统一,形象生动)

  全班交流,板书出示比较。

  如:1春草复苏图,春草萌芽图;2春暖花开图,百花争艳图;3杨柳随风图,春风依依图;4春雨绵绵图,如烟春雨图;5春勤人早图,人勤迎春图

  5、声情并茂的集体朗读全文,体会课文蕴涵的情味美。

  四、布置作业

  1、整理收集的咏春的古诗句,写在积累本上。

  2、仔细观察你的校园,写一篇《校园的秋》。

《春》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拟人、比喻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语言。

  3.学*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揣摩精彩的词、句、段在表情达意傻瓜的作用。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吟咏四季的佳作,今天我们就随着朱自清的笔触一起去领略春的迷人风采。

  二、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旧课,自然引出新课:

  上堂课,我们训练了朗读课文,梳理了文章结构,谁能说说全文分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板书:盼春——绘春——赞春)本文于开头写盼春,就让读者内心掀起思春的波澜,为下文描绘春景奠定了欢乐基调,从第二段开始,作者抓住春天的特征,粗略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

  四、探究新课: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赏析绘春部分地五幅春景图,请同学们速读三至七段,按顺序说明每段描写的对象(板书:草花风雨人)问:这五幅春景图中,你觉得那副写得最好,为什么?(一)每幅图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今天我们就以春雨图为样本共同赏析(出示课件,放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眼看画面,耳听录音,用心体会春雨图的优美意境。

  思考:

  1、这段写了几层意思(板书:特点、景物)

  2、春雨绵绵夏雨急,文中哪几句话突出了春雨的特点?分别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板书:细密、闪亮、绵长)

  3、雨中景都写了什么,(板书:树草灯人屋)

  4、描写雨中景时采用什么顺序?(由物及人,由静到动,由*及远)

  5、本段描写春雨及雨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喜雨之情)

  6、哪些语句传达了这种感情,试举例说明。(可别恼)

  7、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一)小结:这一段作者抓住了春雨特征及春雨中特有的景象,把那一派细雨绵绵的春光,一种和*安静的氛围,描绘的出神入化,表达了作者的喜雨之情。刚才老师已做了赏析示范,接下来同学们要合作探究,品味赏析另几幅春景图。

  (二)现在请同学们一面欣赏春草图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春草图)一面用原文语句给它配上画外音(齐背春草图)今天我教给大家一种学*方法,叫发现法,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春草图,那么什么是发现法呢?围绕下边问题,谈出认识、体会的都是“发现”(课件出示)

  (1)发现哪个词用的妙,说说它的妙处。(偷偷,钻,嫩,绿,满是)

  (2)发现哪个句子写得好,说出它好在哪里。

  (3)发现这段用词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叠词的运用)

  (4)有什么疑问说出来和大家商讨。现在速读春草图,你有什么发现,就举手和大家交流。(鼓励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人人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发现说明你不仅勤于思考而且善于思考)当学生谈到叠词特点时,问:那么这些叠词能不能去掉一个字呢?我们来试试看。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改后文字)大家再看原文比较一下,改后的文字和原文哪个富有感情?(改后的文字只是*淡地写写,而原文在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原文中那种写法叫什么(借景抒情)质疑:老师有个疑问,所能帮老师解决,写春草为什么要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侧面写春草的柔嫩可爱,突出春草勃发带给人们的快乐)小结:这段描绘春草的特点,观察细致,描写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身历其境之感,而且较多地使用叠词,对小草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接下来作者着力描写春花竞放的场景,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在荧光屏上放映百花争奇斗艳的画面。

  (1)首先勾勒主要景物的形态,作者首先把镜头对准了树,你的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桃树、杏树、梨树,镜头下移:蜜蜂、蝴蝶、草丛、野花)

  (2)现在把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看谁头脑中的画面色彩更艳丽。你看到了什么?(红像火的桃花,粉如霞的杏花,白似雪的梨花,黄褐相间的蜜蜂,色彩斑斓的蝴蝶,茵茵绿草地,野花五彩缤纷)

  (3)好,我们的电视画面已经五彩缤纷了,现在我们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花下成群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蝴蝶轻盈起舞,草地上的野花迎风摇曳着,俏皮的眨着眼睛。)刚才我们通过想象已初步领会春花图的意境,现在再交给大家一种学校方法:合作探究法(课件出示)一会我们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春花图的妙处,在书上做好笔记,然后交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1、抓住春花什么特点?

  2、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3、描绘景物时哪些词用得精确?

  4、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运用了什么修辞?全班交流:

  (1)花多、色艳、味甜

  (2)高—低色-味虚-实

  (3)闹、赶趟儿、像眼睛、像星星

  (4)拟人、排比、比喻刚才我们学*春草图的时候了解了一种侧面烘托的写法(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是为了侧面烘托草的柔嫩可爱)本段有类似的写法吗?(写蜂闹蝶飞,是侧面烘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小结:作者描绘春花图,动静、高低、色味虚实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之中。

  五.作业:

  1、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

  2、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三个专题分类收集诗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为它配画。推出五幅特写镜头,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荷花》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荷花》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能力目标 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惯和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势,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副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点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准备:

  课件、头饰、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设境激趣 触发美

  1、 猜谜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哪种花吗?

  2、 出示课题

  师:是啊,正因为荷花有这样的品质,从古至今,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再来认识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为我们带来的——荷花(板书课题)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再美一点,瞧,这就是——

  3、 展示荷花图

  (媒体课件出示活生生的荷花图)

  师:你们看的都入迷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眼前的荷花吗?

  (亭亭玉立 千姿百态 洁白无暇 含苞欲放 翩翩起舞 争奇斗艳 相看两不厌)

  4、 引导过渡

  师:同学们,我觉得你们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那叶老先生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还是随着他的步伐到荷花池边去看看吧。

  二 人文对话 探寻美

  (一) 初读,感受美

  师:同学们,尽情的读课文吧,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画出来,再多读几遍。

  (二) 细读,品味美

  1、合作学*

  师: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鼓掌。这么多想说,我可不急的听,好的东西应与你的学*伙伴分享。赶快与你的学*小组,互相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再找出你们组共同喜欢的句子。好,开始吧!

  (学生分组学*,师生一同探讨)

  2、学*第二自然段

  〈1〉品读第二自然段(媒体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能让你的快乐与我们共同分享吗?我们先来学*第二自然段,这段有你喜欢的句子吗?

  (指名读,说出喜欢的理由。评读,喜欢读的一起读。)(欣赏“荷叶挨挨挤挤的画面”)

  〈2〉品味“冒”

  师:有个词语,老师觉得它最美,但又说不出原因,谁能帮帮我呢?

  ①可换什么词?

  ②(如 钻、长、顶、抽 伸 跳 探

  蹦)让学生分别带入原文读。③可为什么偏用“冒”?到底怎样长才叫冒?

  ④(毫不犹豫、迫不及待、一下子钻出来、亭亭玉立、兴高采烈等)让学生带着所说的感情读。

  ⑤ 想象说话

  师:它们这么急的长出来是想干什么呢?

  〈4〉了解姿态(出示录象)

  师:这些荷花千姿百态,课文写了哪几种?

  (生说,师灵活贴画)

  〈5〉指导朗读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啊,让我们拿起书,一起像荷花一样冒起来吧,做上你认为最美的姿势,一起美美地朗读这一段吧。

  接读:(出示课件,一段话)读的真好,如果叶爷爷有在的话,一定为你们骄傲的。

  3、学*第三自然段

  〈1〉 想象“活的画”:

  除了这几种姿态,你还能想象其他的姿态吗?

  (歪着脑袋 翘着小嘴 调皮的孩子 跳舞)

  师:千姿百态的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远远看去,美的就像一幅活的画。

  (板书 活的画)

  ⑵理解“画家” (出示课件)

  于是,作者不由的发出感叹: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副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位画家是谁啊?

  (板书 大自然)

  (3) 指导朗读

  师:真聪明,大自然不用笔,不用纸,却能让荷花看起来像一幅活生生的画。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孩子一起读第三自然段,夸夸荷花,赞美大自然。把荷花读得好像就在我们眼前,能行吗?

  4、学*第四自然段

  (1) 配乐范读,再自由朗读。

  师: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的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2〉表演“当荷花”(戴上头饰)

  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谁来作第一朵荷花?你真勇敢,我为你配上音乐吧,你来读,其他同学,可以象荷花一样跳舞,象蜻蜓一样飞翔,象小鱼一样游动,都可以。

  第二朵,第三朵在哪?(喜欢的同学一起读,边读边做动作,坐的同学也可以表演)

  5配乐想象:还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课件出示:蜻蜓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

  小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美梦;

  —————,告诉———————、、、、、、、)

  引导:还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呢?请闭上眼,这一次,让我们静静地

  静静地,用心灵去听,去感受荷花的世界吧。

  师:谁能用看到了?谁听到了?

  6指导朗读

  师:太美了,现在我们都是荷花了,用我们最美的语言告诉大家我们有多么快乐,好吗?

  三、 品读想象 感悟美

  1、师:读到这,我们情绪高涨,激情飞扬,如果站在荷花池边的是你,会怎样赞赏呢?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如:当主持人、画家``````)

  2、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先读叶爷爷写的这篇文章送给荷花仙子,好吗?来,一起来,可站着,可上来,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3、 配乐齐读(出示课件)

  4、总结:荷花是美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善待大自然,好吗?

  四 、扩展延伸 放飞美

  1、(课件出示 阅读材料)

  师:学完了课文,你还想更多地了解荷花吗?请看——

  (时间如果允许,可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材料)

  2、作业布置

  师:这两项我们已经学过了,课后,由小组讨论选择其中的一项共同完成。当然意见不一样的也可以选择几项完成,爱学*的孩子总是这样。

《荷花》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冒”字,能联系上下文、借助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挨挨挤挤”、“冒出来”等词语在句中表达的意思,并学会运用。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荷花、荷叶特点的一般写法,感受荷花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荷花》一课,荷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荷花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清香)评价:荷花的姿态令你难忘。荷花很香,还没看到花就先闻到了香味,荷花是洁白无瑕的。你关注到了荷花的颜色……

  总结过渡: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荷花很美,同学们,叶老是怎样具体描写荷花的美的?让我们深入走进文本,再次欣赏叶老笔下的荷花。

  二、品读感悟

  请大家在小组内共同学*课文。请看学*要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自己画出描写荷花美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下感受。

  3,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交流分享。

  预设一: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说说你的感受。我找到的句子是(),从挨挨挤挤这个词看出荷叶很多,一个挨着一个。

  出示图片,读词语:关于这一点谁有其他的感受:生:荷叶很茂密

  生:荷叶像亲密无间的朋友一样。

  总结:像亲密无间的朋友!理解得多好哇!在叶圣陶的眼里荷叶是有生命,有感情的,真好,你读读这个词。

  c,生活当中你见过哪些场面或者事物是挨挨挤挤地呢?联系生活中挨挨挤挤的场面,学以致用。

  关于这一句谁有补充?

  我从“碧绿”这个词感受到荷叶特别绿,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借机指导朗读。

  我从大圆盘这个词感受到荷叶很圆,很漂亮,你;来读一读?

  预设二: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说说你的感受。引出“冒”字。讲“冒”的的写法,范写。

  根据字典上“冒”的意思,选择在本句中“冒”的意思;“冒”字可以换成什么字?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体会怎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在对比中学*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预设三:有的才展开两三片……马上要破裂似的。

  说说你的感受,品读荷花的不同姿态。

  预设四: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从这一句我知道了荷花的姿态是千姿百态,特别美。带着感受读一读,

  在这里作者把每一朵荷花的姿态都进行详细描写了吗?为什么?

  小结:大家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仿照叶老的写法,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内容详细描写,其他略写。

  既然荷花是千姿百态的,你还能想象出荷花的其他不同姿态吗?

  拓展练*

  生:我能想象到荷花从荷叶中长出来,歪着脑袋的样子!

  生:我还知道荷花翘着嘴巴的样子!

  小结: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预设五: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预设一:大自然。

  a,大自然确实是伟大画家,鬼斧神工,看……图画,

  b,看了大自然画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画,有什么想说的呢?

  大自然真了不起呀!齐读第三自然段

  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在学生结束读书后,教师立即播放音乐,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谁来做我们第一朵荷花!谁来做第二朵荷花?第三朵在哪里?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谁又会来告诉你,他有什么快乐呢?请写在练*纸上。

  生:(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

  会有蝌蚪游过来,告诉我他找到妈妈了。

  会有小蜜蜂飞过来,对我说:“荷花姐姐,你们真好看,真香。”

  会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会有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他捉害虫的故事。

  师:总结:人成了花,花成了人。真是如痴如醉呀!

  齐读第四自然段

  其实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描写荷花。看……出示爱莲说。等

  作业:任选其一

  1、我要把文中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2、我要继续搜集关于荷花的美文、故事,传说,歌曲……,进一步了解荷花。

  3、我要模仿《荷花》的写法,写写我喜欢的一种植物。

《荷花》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这一池荷花的美丽和勃勃生机,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池荷花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中,可以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荷花的特点,欣赏荷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荷花》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谁来说一说你对荷花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说一说所了解的关于荷花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写的就是荷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欣赏荷花的动画片段,感受荷花之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学*课文创设良好的情境。

  三、初读课文,自学感知

  1、设问:这么美的荷花在作者的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字幕,指名读学*要求。

  学*要求: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通过看图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懂?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看图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还不懂的问题在书上标出来。

  四、检查自读情况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看图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根据学生质疑情况梳理教学重点、难点,归纳如下:

  (1)“我”为什么感受到: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2)“我”为什么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五、根据学生质疑情况,直奔重点,学*课文。

  (一)学*课文二、三自然段,凭借情境,理解词语,感受荷花之美。

  1、看书回答: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出示字幕)指名读2、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想:作者看到的荷花、荷叶是什么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提问:读了2、3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领会表达。请同学们自由读2、3、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些词句中你能体会到这一池荷花很茂盛,很美?出示画面,图文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读段落,读句子,看画面,充分想象,感受荷花之美,感受这一池荷花的勃勃生机。

  4、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荷花之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难句: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结合动画荷花片段,引导学生领会表达。

  5、小结:正是因为这一池荷花长得这么茂盛,这么美,还正在生长着,随风摆动,所以“我”才感受到:如果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来读呢?指名读,学生自由读,进一步体会荷花之美,感受作者所看到的这一大幅活的画。

  (二)学*4、5自然段

  1、启发谈话: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美丽的`白荷花,如果你也站在荷花池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说一说。

  2、设问:面对着这一池荷花,作者会是怎样的感觉呢?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后回答: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3、引导学生看着动画画面描述一下“我”被荷花美景陶醉时眼前所出现的美妙景象。

  4、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三句话,想像一下,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白荷花,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5、老师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闭目想像,进一步感受作者被荷花美景陶醉时的感觉。

  (三)学*第六自然段

  设问:我真的是一朵荷花吗?我是来干什么的?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这一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六、总结全文,激趣深化。

  1、学了课文,这一池荷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么美的荷花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下来的?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理清课文写作的顺序。

  2、课文学到这里,老师很想知道,同学们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予以肯定。

  七、找学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在头脑中尽情展现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一幅幅画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九、特色作业:把课文中所描述的白荷花画一画或者办一期荷花小报。

  板书设计:

  闻花香

  荷花

  12、荷花看美

  荷叶

  想仿佛

  教学点评: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流畅,向我们充分展现了这一池荷花的美丽和勃勃生机。教学中引导学生看图学文,学文看图,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并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荷花特点,欣赏荷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淫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皇帝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皇帝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皇帝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歌舞升*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八)有感而发:小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九)结束语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岁月静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淫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皇帝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皇帝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皇帝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歌舞升*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八)有感而发:小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九)结束语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岁月静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生读)

  (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指生汇报读。(一人读)

  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

  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读一读。

  指生读。(一人)

  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怨: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二)心理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