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黑夜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知道白天和黑夜是轮流变化的。

  2.能用绘画表现在同一地点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景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白天和黑夜》。

  2.地球仪(在地球仪的*地域上贴一红五星)、手电筒,活动前设法让活动室的光线暗淡一些。

  3.黑色卡纸及白色铅画纸幼儿人手各一张(依据幼儿的情况尽量选择小一些的纸),油画棒或蜡笔若干,胶水或双面胶、短绳。

  活动过程:

  一、讨论、实验:白天和黑夜

  1.请幼儿讨论:黑夜是怎么来的?白天和黑夜是怎样轮换的?可点击“白天黑夜的轮换”。

  2.教师出示地球仪,请幼儿找到*的位置,然后将打亮的电筒固定在离地球仪有一定距离的一侧。教师操纵地球仪自转,并对幼儿解释,手电的`光就像是太阳光。当*地域对着光源时,请幼儿说*是白天还是夜晚。当*地域背离光源时,再请幼儿判断*是白天还是夜晚。教师继续转动地球,让幼儿观察并判断白天、夜晚的转换情况。请几位幼儿操作尝试这个试验。

  二、绘画操作:白天和黑夜

  1.请幼儿说说白天和黑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欣赏】,请幼儿用语言描述同一场景在白天和黑夜呈现出的不同景象。教师注意引导:白天和黑夜各有各的特点,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是很美好的时光。

  3.教师给幼儿分发绘画工具,请他们在白纸上和黑纸上分别画出任意一个地点白天和黑夜不同的情景。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作品完成后,请他们把黑白两幅作品的背面互相粘贴,并在中间夹上绳子(如图)。作品《白天与黑夜》便完成了。

  三、分享与展示

  1.请幼儿展示和交流作品。

  2.将作品穿起来挂在教室中。

  活动反思:

  白天和黑夜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大班孩子对于这一现象并不陌生,虽然自己每天都在经历着白天和黑夜的转换,但是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同时他们对于神秘的宇宙会十分感兴趣。日夜的变化的理论如果单纯的讲给幼儿听,是很抽象的。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学*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概念。

  2、知道白天、黑夜的不同之处。

  3、在快乐的游戏中正确区分白天和黑夜。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白天、黑夜的大背景图各一张、画有白天、黑夜特征的小图片若干。

  3、幼儿游戏操作卡片若干(约每人一份)

  4、游戏大转盘一个

  活动过程:

  一、“白天真热闹”,通过小视频认识白天及白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1、出示手偶太阳,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这是谁?它会在什么时候出来玩?

  白天到了,都有谁会和太阳公公一起玩?

  2、观看小视频,了解白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提问:太阳公公出来了,白天到了,都有谁醒来了?

  3、出示白天的背景图,幼儿边说教师边将对应图片粘贴到背景图上。

  4、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对照图片再次感知“白天真热闹”

  二、“黑夜静悄悄”,通过小视频认识黑夜及黑夜里人们的活动。

  1、出示手偶月亮,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这是谁?它会在什么时候出来?

  黑夜到了,小朋友都会做什么呢?

  2、观看小视频,了解黑夜里人们的活动。

  提问:月亮婆婆出来了,黑夜到了,都有谁睡着了?

  3、出示黑夜的背景图,幼儿边说教师边将对应图片粘贴到背景图上。

  4、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对照图片再次感知“黑夜静悄悄”

  三、通过多个快乐游戏,正确区分白天和黑夜

  1、快乐大转盘:通过大转盘旋转,辨别图片内容是白天还是黑夜

  提问:这是白天还是黑夜的小秘密?图片上画的是什么?

  谁能帮小象找一个白天(黑夜)的小秘密?

  2、找“白天”和“黑夜”:幼儿每人从大口袋里摸一张图片,同伴间交流图片的内容,说说自己拿的是白天还是黑夜的小秘密,然后粘贴到相应的背景图上。

  3、找“太阳”“月亮”。幼儿每人一张卡片,根据卡片中小朋友的活动,选择判断应该粘贴太阳还是月亮。

  4、游戏“太阳和月亮”:幼儿每人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的手偶,教师手持图片,边走边念儿歌,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判断,然后高举太阳或月亮。

  附:儿歌

  走走走,长长长,看看是谁挂天上?幼儿答:太阳太阳挂天上。

  走走走,长长长,看看是谁挂天上?幼儿答:月亮月亮挂天上。

  课后反思:

  组织完本次活动,从活动效果分析我比较满意。本节活动目标落实较好,活动过程中也较好的体现《指南》和《纲要》的精神。为了组织好本次活动,我从教材分析到教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都经过了反复的尝试与调整。主要目的就是想实现始终以游戏贯穿活动过程,想让教法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想让幼儿在看看、说说、摆摆、玩玩中更好的感知白天和黑夜的特征。我感觉在以下几方面效果较好:

  首先:对于多媒体视频的使用,它符合“小班幼儿不会有意识的识记某事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的年龄特点。视频中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第二:“3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中进行的。”“孩子喜欢玩,喜欢在实际操作中学*”。本节活动的四个游戏设计的都比较好,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在游戏中很好的落实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了“教无痕”。例如:“大转盘转转转”,这是幼儿很喜欢的游戏,通过帮助可爱的小象找秘密,从而让孩子们更好的感知白天和黑夜的不同之处。

  本活动幼儿的情绪是愉悦的,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时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无意间听到李悦在说,“我吃好饭,下去玩很长时间天才会变黑”,正是由于季节转换,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有个别家长也在抱怨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爬不起来,抓住这一点,开展此活动,落角点在于养成孩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惯。

  活动目标:

  1.感知白天和黑夜,了解白天黑夜不同的活动。

  2.学*儿歌,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白天黑夜的事情。

  活动准备:

  太阳和月亮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模仿动作――白天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太阳?看到太阳升起来了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出示太阳图片)

  2、学*儿歌: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也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二、模仿动作――夜晚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月亮?月亮出来了,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出示月亮图片)

  2、学*儿歌:月亮出来了,小草睡觉了,小花睡觉了,小朋友们也睡觉了……夜晚静悄悄。

  三、小猫和老鼠――白天、黑夜在做什么

  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白天是工作的时候,夜晚是睡觉的时候,那你们知道小猫在白天做什么?晚上做什么?

  四、操作表现――巩固白天和黑夜的不同

  分辨贴纸上的东西,哪些是白天的,哪些是夜晚的,分别贴到合适的画面中,并做相应的动作表示相应的事情。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的学*必须是在具体的感性的活动中,通过多种感性进行。同时又有强烈模仿**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为此,我根据幼儿的学*特征,设计此活动,选择贴*幼儿生活的白天和黑夜,作为不同的情景,来体验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激发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欢快、热闹与舒缓、安静的情绪,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动静交替的方式,让幼儿充分体验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一、活动目标:

  1、幼儿感受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体验乐曲所表现的欢快、热闹与舒缓、安静。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用肢体动作表现不同风格的音乐。

  3、激发幼儿大胆、愉快地参与音乐活动。

  二、活动准备:

  动画VCD、音乐、太阳和月亮城堡、白天与黑夜的背景、太阳和月亮的头饰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律动进入城堡。

  指导语:小朋友,咱们一起到*堡和月亮城堡玩游戏吧。

  (二)幼儿在*堡里感受乐曲《铃儿响叮当》热闹、欢快的情绪,并用肢体语言表现。

  1、幼儿欣赏乐曲《铃儿响叮当》一遍,引导幼儿为乐曲打节奏,感受乐曲的欢快。

  2、幼儿观看动画VCD,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讨论白天的热闹情景。

  指导语:太阳出来了,花儿醒了、小树醒了,还有谁也醒了?他们都会做些什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请幼儿尝试随音乐用肢体动作表现白天的热闹欢乐情景。

  (三)幼儿在月亮城堡里感受乐曲《摇篮曲》安静、舒缓的情绪,并用肢体语言表现。

  1幼儿欣赏乐曲《摇篮曲》一遍,引导幼儿用轻柔的动作为乐曲打节奏,感受乐曲的舒缓。

  2、幼儿观看动画VCD,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讨论黑夜的安静情景。

  指导语:月亮出来了,花儿睡了、小草睡了,还有谁也睡了?

  3、请幼儿尝试随音乐用肢体动作表现黑夜安静、舒缓的情景。

  三、游戏:白天与黑夜

  游戏规则:当太阳或月亮出现时,幼儿根据相应的音乐,进行表演。

  活动反思:

  激发幼儿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教学活动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场所。让幼儿亲临大自然,充分运用他们的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知。让幼儿接触大自然,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还促进了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诱发了他们学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学*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概念。

  2、知道白天、黑夜的不同之处。

  3、在快乐的游戏中正确区分白天和黑夜。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白天、黑夜的大背景图各一张、画有白天、黑夜特征的小图片若干。

  3、幼儿游戏操作卡片若干(约每人一份)

  4、游戏大转盘一个

  活动过程:

  一、“白天真热闹”,通过小视频认识白天及白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1、出示手偶太阳,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这是谁?它会在什么时候出来玩?

  白天到了,都有谁会和太阳公公一起玩?

  2、观看小视频,了解白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提问:太阳公公出来了,白天到了,都有谁醒来了?

  3、出示白天的背景图,幼儿边说教师边将对应图片粘贴到背景图上。

  4、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对照图片再次感知“白天真热闹”

  二、“黑夜静悄悄”,通过小视频认识黑夜及黑夜里人们的活动。

  1、出示手偶月亮,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这是谁?它会在什么时候出来?

  黑夜到了,小朋友都会做什么呢?

  2、观看小视频,了解黑夜里人们的活动。

  提问:月亮婆婆出来了,黑夜到了,都有谁睡着了?

  3、出示黑夜的背景图,幼儿边说教师边将对应图片粘贴到背景图上。

  4、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对照图片再次感知“黑夜静悄悄”

  三、通过多个快乐游戏,正确区分白天和黑夜

  1、快乐大转盘:通过大转盘旋转,辨别图片内容是白天还是黑夜

  提问:这是白天还是黑夜的小秘密?图片上画的是什么?

  谁能帮小象找一个白天(黑夜)的小秘密?

  2、找“白天”和“黑夜”:幼儿每人从大口袋里摸一张图片,同伴间交流图片的内容,说说自己拿的是白天还是黑夜的小秘密,然后粘贴到相应的背景图上。

  3、找“太阳”“月亮”。幼儿每人一张卡片,根据卡片中小朋友的活动,选择判断应该粘贴太阳还是月亮。

  4、游戏“太阳和月亮”:幼儿每人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的手偶,教师手持图片,边走边念儿歌,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判断,然后高举太阳或月亮。

  附:儿歌

  走走走,长长长,看看是谁挂天上?幼儿答:太阳太阳挂天上。

  走走走,长长长,看看是谁挂天上?幼儿答:月亮月亮挂天上。

  课后反思:

  组织完本次活动,从活动效果分析我比较满意。本节活动目标落实较好,活动过程中也较好的体现《指南》和《纲要》的精神。为了组织好本次活动,我从教材分析到教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都经过了反复的尝试与调整。主要目的就是想实现始终以游戏贯穿活动过程,想让教法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想让幼儿在看看、说说、摆摆、玩玩中更好的感知白天和黑夜的特征。我感觉在以下几方面效果较好:

  首先:对于多媒体视频的使用,它符合“小班幼儿不会有意识的识记某事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的年龄特点。视频中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第二:“3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中进行的。”“孩子喜欢玩,喜欢在实际操作中学*”。本节活动的四个游戏设计的都比较好,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在游戏中很好的落实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了“教无痕”。例如:“大转盘转转转”,这是幼儿很喜欢的游戏,通过帮助可爱的小象找秘密,从而让孩子们更好的感知白天和黑夜的不同之处。

  本活动幼儿的情绪是愉悦的,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时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无意间听到李悦在说,“我吃好饭,下去玩很长时间天才会变黑”,正是由于季节转换,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有个别家长也在抱怨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爬不起来,抓住这一点,开展此活动,落角点在于养成孩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惯。

  活动目标:

  1.感知白天和黑夜,了解白天黑夜不同的活动。

  2.学*儿歌,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白天黑夜的事情。

  活动准备:

  太阳和月亮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模仿动作――白天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太阳?看到太阳升起来了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出示太阳图片)

  2、学*儿歌: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也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二、模仿动作――夜晚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月亮?月亮出来了,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出示月亮图片)

  2、学*儿歌:月亮出来了,小草睡觉了,小花睡觉了,小朋友们也睡觉了……夜晚静悄悄。

  三、小猫和老鼠――白天、黑夜在做什么

  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白天是工作的时候,夜晚是睡觉的时候,那你们知道小猫在白天做什么?晚上做什么?

  四、操作表现――巩固白天和黑夜的不同

  分辨贴纸上的东西,哪些是白天的,哪些是夜晚的,分别贴到合适的画面中,并做相应的动作表示相应的事情。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1、全课小结: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2、总结。

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看懂简单的*面图。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

  3、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 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必须成对出现,前一个数表示列,后一个数表示行。

  师:表示物**置除了用数对表示,还有什么方法呢?你想了解吗?

  师:暑假里,大家有什么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大家的暑假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少年宫举行了“假期少年军营行”活动,大家有没有兴趣去看一看?

  师边说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主题图:这是一幅军事演*图,图上为我们展示军事沙盘图,大家看一看,图上有什么?(板书课题:军事演*)

  生:有指挥部、蓝军阵地、红军阵地。

  【评析:军事路线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新奇的事物,通过教师启发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探究新知

  (一)解读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能说说图上有什么?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重点讲右下脚的图例。10千米表示这样1厘米线段长10千米。

  师:你能说出从指挥部到蓝军阵地怎样走?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

  给学生1分钟的思考时间。

  师:看来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先说给同组同学听一听。小组长注意做好总结。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进行交流,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想法一:从指挥部向东北走。

  想法二:从指挥部先向东走再向北走。

  想法三:从指挥部先向北走在向东走。

  想法四:从指挥部向东北走20千米。

  师:这几种方法中大家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学生交流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互评。

  【评析:新的课程改革,倡导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达到方法优化。】

  师:东北方向怎样确定?

  引导学生说出是东和北中间的方向。也就是东偏北45度或北偏东45度。

  师:赶紧请我们的量角器帮忙,量一量蓝军阵地在指挥部什么方向上。

  学生进行测量并交流。

  可以呈现两种答案:北偏东40度方向20千米处或东偏北50度方向20千米处。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描述行走路线?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标出方向和距离的军事路线图,找准信息,准确、完整地说出来。

  (二)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从指挥部到红军阵地怎样走?

  师:应该如何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答案一:西偏北40度方向10千米处。

  答案二:北偏西50度方向10千米处。

  师生点评。

  师:看来大家对描述物**置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咱们来做个练*,比比看谁掌握得最棒。

  【评析: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放手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交流、展示,在探究中发现要想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知道方向和距离,在讨论中学*新知识,增长智慧。】

  三、自主练*

  做自主练*1、2、3题。

  自主练*第1题是一道巩固新知识的基本练*题。练*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面图,独立思考,填写答案。完成后相互订正、纠错。

  第2题是解决显示问题的练*题,练*时,应通过介绍泉城的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解题。解题过程中应先引导学生充分读图,把标示、方向、单位长度都弄明白,再进一步解决问题。

  第3题是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建筑物位置的练*题,练*时,对大门和图书馆的位置,要让学生弄清北偏西与北偏东的区别后再填写;对于实验楼和科技楼的位置,要弄懂东偏南、南偏西及含多少个单位长度,再填写。

  四、走进生活。

  先一说你从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然后再说一说你从学校到家的路线。

  【评析: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问题多来自于现实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举一些现实事例,引导学生经理探索与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过程,感受方向与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回顾,交流学*收获。

  【评析: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反思学*过程,领悟学*方法,获得学*数学的经验。但是应该引起教师注意的是,最后环节的梳理同新知识的教学同样重要,不要流于形式。】

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1、在实际情境中,给定一个方向,学生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真正的感受,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定向观念。

  活动准备

  收集判断东西南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

  1、课前收集有关判断方向的资料。

  2、展示、交流收集材料。

  二、活动一:在操场上

  1、组织全班学生到操场上辨认方向。

  2、谁能辨认东、西、南、北?你是怎么辨认的?

  3、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向板,标上东、西、南、北。

  4、看一看、说一说: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在记录纸上把它们记下来,并标明4个方向。

  活动二:在教室里

  1、展示记录纸。

  2、互相看看有什么不同?

  3、在教室里辨认东、西、南、北,说一说各有什么?

  活动三:你说我做

  (给定一个方向,朝其余三个方向走)

  1、同桌2人合作,互换角色。

  2、指名上台表演。

  活动四:指挥交通

  1、模拟表演:请一名同学当黑猫警长,12名同学扮演带卡片的小动物。

  2、宣布活动规则:得数大于10的朝北走,其余的朝南走。

  3、评一评:谁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动物。

  4、渗透有关交通安全的教育。

  谈一谈: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白天与黑夜》教案设计 (菁华3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白天与黑夜》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

  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

  (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

  (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

  (2)提问:

  ①“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

  (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

  (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思考:

  ①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白天与黑夜》教案设计2

  设计思路:

  *时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无意间听到李悦在说,“我吃好饭,下去玩很长时间天才会变黑”,正是由于季节转换,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有个别家长也在抱怨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爬不起来,抓住这一点,开展此活动,落角点在于养成孩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惯。

  活动目标:

  1.感知白天和黑夜,了解白天黑夜不同的活动。

  1.学*儿歌,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白天黑夜的事情。

  活动准备:

  太阳和月亮图片、学生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模仿动作――白天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太阳?看到太阳升起来了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出示太阳图片)

  2、学*儿歌: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也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二、模仿动作――夜晚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月亮?月亮出来了,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出示月亮图片)

  2、学*儿歌:月亮出来了,小草睡觉了,小花睡觉了,小朋友们也睡觉了……夜晚静悄悄。

  三、小猫和老鼠――白天、黑夜在做什么

  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白天是工作的时候,夜晚是睡觉的时候,那你们知道小猫在白天做什么?晚上做什么?

  四、操作表现――巩固白天和黑夜的不同

  分辨贴纸上的东西,哪些是白天的,哪些是夜晚的,分别贴到合适的画面中,并做相应的动作表示相应的事情。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白天与黑夜》教案设计3

  活动目标:

  1.能区分白天、黑夜。

  2.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自己在白天和黑夜的主要活动。

  3.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的规律。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学生初步了解白天与黑夜的特征。

  材料准备:分别有太阳、月亮的背景图片各一张,人们在白天、黑夜活动的图片若干。

  材料配套:数字资源《白天和黑夜》。

  活动过程:

  一、观察分别有太阳、月亮的背景图片,区分白天和黑夜。

  提问:图上表示的是什么时候?从哪里看出来?

  二、感受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活动。

  1.提问:白天你在干什么?爸爸在干什么?妈妈在干什么?

  2.学生操作,进一步理解白天和黑夜。

  引导语:这里有许多的图片,看看图片中的人们在做什么?是什么时候做的?请你们根据图片上的内容,分别放在白天或黑夜的背景图片中。

  3.学生操作,教师观察。

  4.小结:人们在白天会做很多不同的事,夜晚月亮星星出来了,人们都要睡觉了,只有一些上夜班的叔叔阿姨还在工作。

  三、游戏“翻图片”,进一步理解白天、黑夜、感受昼夜交替的规律。

  玩法:教师随意翻图片,如果是白天,学生就做关于白天的活动,并说“白天××在××”:如果是黑夜,学生就做关于白天的活动,并说“夜晚××在××”。

  提问:白天结束了是什么时候?夜晚结束了是什么时候?

  四、活动延伸:游戏活动:在益智区投放“白天和黑夜”游戏的材料,引导学生玩“白天和黑夜”游戏。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2--93页“练*与实践”3-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2--93页“练*与实践”3-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明确其中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

  设计理念:

  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用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会根据几个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着重复*根据应用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板书课题)通过复*,要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来解答应用题。同时还要能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术方法或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

  2、复*解题步骤。

  提问:我们过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板书:(1)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

  (2)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案。

  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照解题步骤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板书:关键:找等量关系)因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只有等量关系找正确,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才正确。

  学生个别口答后再整理

  二、整理与反思1、电视节目现在能收看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开通有线电视前只能收看几套节目?

  2、京沪高速公路全长1262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出发,相向而行,每小时分别行120千米和95千米。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

  3、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大约是黄河小浪底水库的3倍,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比长江三峡水库少260亿立方米。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是多少亿立方米?长江三峡呢?

  4、完成93页第6题

  (1)理解鞋的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关系

  (2)进行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

  强调:根据题目的情况,合理选择方法,列算式或列方程

  5、完成93页的第7题

  理解“一种药品降价10%”的含义

  6、完成93页的第8题

  强调:(1)两种衬衫的原价相同,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价不同。(2)108原是这两中衬衫现价的和。

  7、完成93页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说说1-3每道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以及怎样列方程,每个方程各是怎样解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两人一组,分组开展活动,适时互换角色。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互说体会

  四、拓展延伸

  甲、乙、丙三个数的和是255,已知甲数除以乙数,乙数除以丙数都商5余1,甲、乙丙各是多少?学生课后交流、探索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2页《式与方程》“练*与实践”的第1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式与方程》复*教材上分为两个部分,“整理与反思”部分主要复*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以及方程意义和解法。教材先后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首先要求学生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当用字母表示数时,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公式,运算律和数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说说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程的含义;接着要求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等式的有关性质,在整理中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和方法。

  “练*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根据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应的数量,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价值,培养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能力;“练*与实践”第2题是解方程的练*,教材呈现的方程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而且解方程的过程还涉及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计算,通过练*,能使学生加深对等式性质的认识,并自觉整理有关方程的解法;“练*与实践”第3-6题是让学生列方程解决有关整数或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其中,第6题让学生利用鞋的码数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根据已知的码数列方程求出相应的厘米数,或根据已知的厘米数列算式求出相应的码数。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一些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难点: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完成练*。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式与方程》,(板书课题——“式与方程”)。方程好多同学不再陌生,这里的式是什么意思,猜一猜!

  预设学生回答:式子;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师小结:一般指含有字母的式子。

  ⑵举例回忆。

  举例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二、解决问题,梳理知识。

  ⑴举例分类。

  板书学生说出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引导学生适当分类。

  公式:S=vt,……

  规律:a+b=b+a,……

  数量关系:5a,……

  ⑵再次理解。

  呈现“练*与实践”第1题;自主完成“练*与实践”第1题;交流矫正所填的答案;理解答案所表示的意思;体会用字母表示答案,其实也在表示数量关系。

  ⑶激活记忆。

  呈现“练*与实践”第2题;自主完成“练*与实践”第2题,指明学生板演;评价学生的板演情况,回忆学过会解答的方程类型和解方程的根据。

  例: 30X=15 回忆类型X×a=b和X÷a=b。

  解:30÷30×X=15÷30 运用了等式的性质,回忆等式的性质2。

  X=15÷30 可以省去上面一步。

  X=0.5

  联想等式的性质1,回忆简单方程的类型,X±a=b。

  例: 50X-30=52 把50X看作一个数,说明也是转化思想。

  解:50X-30+30=52+30 运用等式的性质1。

  50X=52+30 可以省去上面一步。

  50X=82

  X=82÷50 运用等式的性质2.

  X=1.64

  回忆验算的方法,并选择题目验算;比较呈现方程的异同,正确选择解方程的方法。

  ⑷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练*与实践”第3-6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方程思考,体会列方程的思考方法;介绍其它解答方法,体会转化的策略和方法。

  “练*与实践”第3题,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重点句子是“现在能收看的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列出方程,体会隐含在句子中的数量关系式,并沟通和算式之间的联系。

  “练*与实践”第4题,一般会选择算式解法。引导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方程:(120+95)X=1262和120X+95X=1262,体会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列出的方程也不同,沟通两种方程间的联系。

  “练*与实践”第5题,引导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列出方程,解方程,验证答案;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转化策略的简捷。

  “练*与实践”第6题,交流换算的方法,特别是厘米换成码数的方法,可以变换出新的公式a=(b+10)÷2,也可以用方程解答等等。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科书92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练*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今天要复*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师:你能自己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长方形的周长C=2(a+b)

  加法交换率a+b=b+a……

  师:什么叫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教师引导:含有字母的等式叫方程。

  (2)表示相等的式子叫等式。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师长:你知道等式有哪些性质?举例说一说。

  强调:0除外

  教师归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等式的两边相等。

  二、练*与实践

  1.在括号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种贺卡的单价是a元,小英买5张这样的贺卡,用去()元;小明买n张这样的贺卡,付出10元,应找回()元。

  (2)每千瓦时电费0.52元,每立方米水费2元。小明家本月用了a千瓦时电和b立方米水,一共要付水费()元。

  2.第2题

  (1)完成后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每个方程的过程,分别运用了等式的哪些性质?

  (2)说说解答每题时应注意什么?

  3.电视节目现在能收看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开通有线电视前只能收看几套节目?

  学生交流、完成

  4.京沪高速公路全长1262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出发,相向而行,每小时分别行120千米和95千米。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

  学生交流、完成

  5.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大约是黄河小浪底水库的3倍,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比长江三峡水库少260亿立方米。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是多少亿立方米?长江三峡呢?

  学生交流、完成

  4.第6题

  强调:根据题目的情况,合理选择方法,列算式或列方程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你对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及其相互关系,懂得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

  2、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在学生懂得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养成好问的学风,成长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四)美育渗透点

  借助分论点有力地支撑中心论点的严谨的结构美。

  二、学法指导

  本文语句通俗易懂,可在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已经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辨析论点、论据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说理的思路,结合分析理解书后*题四,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论点,是学*的重点,可以通过放手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辨析来完成。

  2、学*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思路,是学*难点,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分析、归纳。

  3、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与遇事不想动脑筋多思考,一味依赖别人的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分辨不清,教师宜作一点提示和引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议论文三要素知识,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思路、及所用论证方法。

  2、结合练*四,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师在课上,—方面要对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作点拨,另一方面,可以与学生一起,另选事实作论据替换文中的事例,以帮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思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文章运用分论点逐层论证论点的方法,分析文章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以求学会这两种论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着重分析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逐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独到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怀疑与学问》是他的治学经验的结晶。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学*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大有益处的。

  本文议论的是怎样做学问,作者善于层层深入地阐述问题,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因此,文章虽短,但论证全面而透辟。

  (三)教学过程

  1、由古今有成就的学者、名人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故事导入。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学*《怀疑与学问》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

  2、预*检查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1)概括出本文议论的问题。

  (2)理解“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

  3、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题:

  (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哪两个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两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是层进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

  (1)本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所以只是论题。本文的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2)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指导研读第3至5节及第6节,着重通过节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加之朗读体会,感受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明确:3—5节为论证中心论点,提出并论证第一分论点。

  3—4节论述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3节,侧重论述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第4节紧承上文,点出第一层的中心意思,阐明怎样正确对待传说的话。第5节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此层是对上一层的`引申和扩展。第6节,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上两段所论述的共同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接着先从正反两面讲道理,再摆事实进行论证。最后指出“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从反面论说了怀疑在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方面的意义。由此,层层拓展,进行论证。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入手,通过阅读、分析、体会,懂得了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道理,特别是本文摆出中心论点后,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脑,一味倚赖别人,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在第4节这样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可见,文中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结构提纲,加深理解,本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特点。

  2、继续朗读课文,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练*替换论据,学会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写议论性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为人所信服、接受,必须选用翔实有力的论据来证明。事实论据越确凿、有代表性,理论论据越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就越有说服力。摆事实、讲道理,是绝大多数议论所采用的基本论证方法,本文也是这样。引证、例证、分析事理透彻详尽,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论证论点,说明事理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明确:本文突出地采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证:文章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者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论点,又作为论据,很有说服力。中间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与该段的小论点十分切合,也十分精当。例证: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2、结合完成练*四,加深对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法的理解。

  3、试着在文中运用引证和例证的地方,选用别的论据来替换,看谁找得既多,又与文章论证的论点紧相吻合。

  4、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所举例子能证明观点。

  (四)论点和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点能统率论据,论据能紧扣论点。我们不仅要学会扣住论点选择有说服力的论据,还要能够从材料中准确地提炼出论点。

  (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一次纠纷,边听边辨析各自的观点及运用的论据,然后就此提出自己的某一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写一篇以议为主,叙议结合的练笔。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本文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

  难点:本文引用的句子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预*查评

  1、检查预*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厦门、中山、北京等大学任教。**后,担任过*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史学会理事等职务。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他一生坚持记笔记66年,即使在十年动乱受到迫害以及住院治病期间也不中断。他一共写了500多万字笔记,共1200多册。其中有不少“创见”,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主要著作有《顾颉刚文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读课文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并指出错误的地方。

  2、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这篇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者“学者先要会疑”)。

  第二部分第一层:(3、4段),论述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顺顺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层:(5段),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那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二部分(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细读分析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第3段共4句话,这4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么理解?为什么?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7、第4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什么?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8、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9、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10、第6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

  (1)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1个分论点。第3、4、5段在总论点提出后,先作论述,然后在这句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3)(“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4)(“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五、归纳总结

  1、试归纳本文的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2、讨论: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

  (2)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六、拓展延伸

  在治学方面有许多格言,你能不能列举一些?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他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学*的东西。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特点,语言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之处。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单元议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本文中比较突出的或新出现的。

  教学重点可放在理清文章结构以整体把握文章、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正反说理对比论证、语言特点等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后,任*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史学会理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2、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3、题目解说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4、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想和做》,《谈骨气》等。驳论,就是通过反驳错误或*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主要有:驳对方的论点,驳对方的论据,驳对方的论证。如《“友邦惊诧”论》等。

  三、预*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认读

  顾颉刚(jié)程颐(yí)萤火(yíng)

  塾师(shú)停滞(zhì)

  2、词语补注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或站不住脚,比喻事物的荒谬。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启迪:导、启发。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四、课文内容解析

  1、内容解析

  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本文的论题。表面看,“怀疑”与“学问”是并列关系,实质上文章是在说“怀疑”的重要性。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作者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出治学的严谨。

  接下来的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从如何对待传说和如何对待书本、学问两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与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5段论述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结尾一段,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纳第3~5段论证的观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后半句提出本段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作者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再举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进行论证,然后由点到面,指出一切学问家都具有怀疑的精神,且以“常常怀疑”、“常常辨伪”、“常常评判”、“常常修正”等四句概括出怀疑精神在治学中的重要体现。在此基础上,又从反面论述了“墨守前人旧说”恶*的严重后果。

  2、特色赏析

  (1)思路缜密、层层深入。

  文章开篇引用名言,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消极与积极两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在论述前一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时,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证据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别人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再扩展开去提出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来辨别是非。这样,本文论证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展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从积极方面论及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文章论述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全面而精当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首先,文章多次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开篇以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代为立论,开门见山,先声夺人,既摆出论点,客观上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第5段又援引孟子的名言,略作阐释,有力论证段首的分论点。

  其次,文章运用大量具体事例证明论点,令人信服。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列举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并连续多次追问,使人确信古书上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提出“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煅炼出来的”,极具说服力。

  此外,还反复运用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论点。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是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在正反对比中强调了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重要性。而“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又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语言准确、透辟周密。

  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例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一句,短短几个字,就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又如“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蕴含丰富,论述精辟。其中,“一切”强调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的句式,准确恰当,便于语意的表达;“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如何把“新学说”“建设”起来;四个“常常”的重复使用,突出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两者准确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一句精当地总结了上面的论述。以上这一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足见语言的透辟周密。

  3、句段品鉴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品析:这句话从正面阐述了一切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四个“常常……”循序渐进地概括了“怀疑的精神”。“一切”二字把做学问的人的那种严谨的态度表现了出来。

  (2)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品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原话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那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过两三页罢了。

  4、写法探究

  (1)以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开篇,点破题目,手法独特,以古人名言提出论点,更是奇中有巧。

  (2)论证论点层层深入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段至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

  (3)分析事理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

  (4)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据和论点,很有说服力。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5、难点探究

  (1)课文在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引用古代有名的学者的话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既扣住了“学问”二字,又有说服力度。

  (2)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是支撑,是论据。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要再加以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3)两个分论点基本含义的理解。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是个递进复句,前半句中“消极”指的是被动接受别人的学说观点,后半句中“积极”指的是主动创立自己的学说观点。

  五、归纳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六、作业

  七、

  教学反思

  新的课标实施后,强调学生在成长中阅读,《怀疑与学问》提出了“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必要条件”,指明了敏于生疑、勇于质疑是创造的关键;列举了大量的事例,阐述了求异、发散、逆向等是创造的基本思维方法。本单元如此丰富的内涵,若学生仅支离破碎的了解,而没有系统的消化、把握再形成自己的认识,那么本单元“创造”主题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学生对如何成为“创造型人才”也难有深刻认识。因此,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独到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查找一些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这样教学也就为学生议论文的学*和写作作了一次很好的指导,学生对创造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指导、互动的学*,认真的讨论探究,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认识真可谓百花齐放:“人类有需要就有创造”、“创造必须对生活有足够的热情”、“阅读积累是创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将文本的创造内涵做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诠释。这次教学尝试,其实也是一次创造,只有大胆构想,勇于实践,选题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教学才有可能迈出新的一步。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白天与黑夜》教案实用5篇

  《白天与黑夜》教案 1

  设计思路:

  *时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无意间听到李悦在说,“我吃好饭,下去玩很长时间天才会变黑”,正是由于季节转换,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有个别家长也在抱怨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爬不起来,抓住这一点,开展此活动,落角点在于养成孩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惯。

  活动目标:

  1。感知白天和黑夜,了解白天黑夜不同的活动。

  1。学*儿歌,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白天黑夜的事情。

  活动准备:

  太阳和月亮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模仿动作——白天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太阳?看到太阳升起来了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出示太阳图片)

  2、学*儿歌: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也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二、模仿动作——夜晚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月亮?月亮出来了,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出示月亮图片)

  2、学*儿歌:月亮出来了,小草睡觉了,小花睡觉了,小朋友们也睡觉了……夜晚静悄悄。

  三、小猫和老鼠——白天、黑夜在做什么

  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白天是工作的时候,夜晚是睡觉的时候,那你们知道小猫在白天做什么?晚上做什么?

  四、操作表现——巩固白天和黑夜的不同

  分辨贴纸上的东西,哪些是白天的,哪些是夜晚的,分别贴到合适的画面中,并做相应的动作表示相应的事情。

  《白天与黑夜》教案 2

  活动目标:

  1.知道白天和黑夜是轮流变化的。

  2.能用绘画表现在同一地点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景象。

  活动准备:

  1.课件《白天和黑夜》。

  2.地球仪(在地球仪的中国地域上贴一红五星)、手电筒,活动前设法让活动室的光线暗淡一些。

  3.黑色卡纸及白色铅画纸幼儿人手各一张(依据幼儿的情况尽量选择小一些的纸),油画棒或蜡笔若干,胶水或双面胶、短绳。

  活动过程:

  一、讨论、实验:白天和黑夜

  1.请幼儿讨论:黑夜是怎么来的?白天和黑夜是怎样轮换的?"

  2.教师出示地球仪,请幼儿找到中国的位置,然后将打亮的电筒固定在离地球仪有一定距离的一侧。教师操纵地球仪自转,并对幼儿解释,手电的光就像是太阳光。当中国地域对着光源时,请幼儿说中国是白天还是夜晚。当中国地域背离光源时,再请幼儿判断中国是白天还是夜晚。教师继续转动地球,让幼儿观察并判断白天、夜晚的转换情况。请几位幼儿操作尝试这个试验。

  二、绘画操作:白天和黑夜

  1.请幼儿说说白天和黑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欣赏】,请幼儿用语言描述同一场景在白天和黑夜呈现出的不同景象。教师注意引导:白天和黑夜各有各的特点,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是很美好的时光。

  3.教师给幼儿分发绘画工具,请他们在白纸上和黑纸上分别画出任意一个地点白天和黑夜不同的情景。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作品完成后,请他们把黑白两幅作品的背面互相粘贴,并在中间夹上绳子(如图)。作品《白天与黑夜》便完成了。

  三、分享与展示

  1.请幼儿展示和交流作品。

  2.将作品穿起来挂在教室中。

  活动反思:

  白天和黑夜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大班孩子对于这一现象并不陌生,虽然自己每天都在经历着白天和黑夜的转换,但是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同时他们对于神秘的宇宙会十分感兴趣。日夜的变化的理论如果单纯的讲给幼儿听,是很抽象的。

  《白天与黑夜》教案 3

  活动设计意图:

  这本绘本幽默、有趣,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层。虽是简单的形象,简单的场景,但在阐述白天与黑夜的同时,蕴含了一个为人的道理:分享与“融合”。幼儿在幼儿园时常出现争抢的现象,正好可以运用这片幽默的绘本,潜移默化地阐述做人的道理。

  活动目标:

  1、通过绘本学*,了解白天与黑夜的不同。

  2、理解绘本故事,知道人事物各有所长,学会“分享”与“相融”。

  3、体验绘本的幽默与趣味性。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1、绘本《白天与黑夜》PPT

  2、动画《昼与夜》

  3、白天与黑夜形象图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奇怪的朋友,请你们猜猜他们会是谁?

  ——出示白天与黑夜(请幼儿观察并猜想)

  二、理解绘本

  白天与黑夜碰在一起会发生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图一:这天早晨,和往常一样,白天睡醒了······咦?白天身上出现了什么?(草原、奶牛、公鸡啼鸣)

  图二:

  1、“起来啦······啾啾”白天身上出现了小鸟。

  2、醒来时白天身上出现了公鸡、奶牛,走着走着,又飞来了小鸟,白天继续走在草原上,你猜!他身上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

  图三:

  1、闻花香、晒太阳。、

  2、可是这时候,白天遇到了一个怪东西,这个怪东西会是什么?

  图四:

  白天不知道这位其实就是黑夜。

  图五:

  1、请幼儿观察白天的表情与动作。(害怕)

  2、“白天想·····没事吧”。

  3、这时,黑夜醒了······

  图六:

  呀!他俩惊叫着,跑的远远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图七:

  1、白天用手指戳着黑夜的肚子:“好奇怪啊···”

  2、为什么他们会觉得对方很奇怪呢?

  3、他俩长的一样但身上出现的东西却完全不同。

  图八:

  1、“嘿!当心点!”黑夜生气了!

  2、他们在做什么?(打架)

  3、白天身上发生了什么?

  图九:

  白天把黑夜拎到悬崖边,结果一不小心两人掉到了海里。

  图十:

  1、黑夜把白天拖上了岸,就在这时,白天身上的一个东西吸引了黑夜的目光······

  2、会是什么东西吸引了黑夜呢?

  3、白天有这么美丽的蝴蝶,黑夜也想着自己不是也有好看的东西嘛!

  图十一:

  黑夜身上出现了美丽的萤火虫,哇!白天看呆了!

  图十二——图十四:

  1、于是白天与黑夜分享起好玩的东西来。

  2、白天有五彩缤纷的彩虹,你觉得黑夜会有像彩虹一样美丽的东西吗?

  3、绚烂的烟花,他俩相互分享着如此美好的东西,会成为好朋友吗?

  图十五:

  白天与黑夜两人跳起了舞“嘭——嚓——嚓”。

  图十六——结束:

  1、咦?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会发生什么事?

  2、黑夜的太阳升起来了,白天的太阳落下山了。

  3、两人的肚子连在一起形成了美丽的朝阳与晚霞。

  4、接着,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白天和黑夜怎么了?“最后”

  小结:他们从不相识——打架——分享——融合——好朋友。

  三、完整欣赏绘本动画

  1、播放动画

  2、白天与黑夜不认识的时候做了什么事?后来······?最后成为了好朋友。

  3、*时生活中,小朋友们有时会为一个小小的玩具争吵起来,应该怎么做?

  小结:我们应该学会分享、合作,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亦是你的。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的更美好!

  四、延伸活动

  绘画:《白天与黑夜的分享》人手一张,空白的白天黑夜图,请幼儿创想自己的白天与黑夜,互相分享。

  课后反思:

  绘本十分有趣,成功地吸引了幼儿。大班幼儿早有黑夜与白天的概念,整节课我让幼儿在具体形象下进行了白天与黑夜的区分。有个别幼儿没有区分正确,但在同学与教师的引导下也成功的解决。这节课基本完成了目标,但自我感觉设计上没有很成功,在幼儿学会分享环节,过短促。幼儿情感提升方面仍要加强。

  《白天与黑夜》教案 4

  活动设计意图:

  这本绘本幽默、有趣,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层。虽是简单的形象,简单的场景,但在阐述白天与黑夜的同时,蕴含了一个为人的道理:分享与“融合”。幼儿在幼儿园时常出现争抢的现象,正好可以运用这片幽默的绘本,潜移默化地阐述做人的道理。

  活动目标:

  1、通过绘本学*,了解白天与黑夜的不同。

  2、理解绘本故事,知道人事物各有所长,学会“分享”与“相融”。

  3、体验绘本的幽默与趣味性。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1、绘本《白天与黑夜》PPT

  2、动画《昼与夜》

  3、白天与黑夜形象图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奇怪的朋友,请你们猜猜他们会是谁?

  ——出示白天与黑夜(请幼儿观察并猜想)

  二、理解绘本

  白天与黑夜碰在一起会发生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图一:这天早晨,和往常一样,白天睡醒了······咦?白天身上出现了什么?(草原、奶牛、公鸡啼鸣)

  图二:

  1、“起来啦······啾啾”白天身上出现了小鸟。

  2、醒来时白天身上出现了公鸡、奶牛,走着走着,又飞来了小鸟,白天继续走在草原上,你猜!他身上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

  图三:

  1、闻花香、晒太阳。、

  2、可是这时候,白天遇到了一个怪东西,这个怪东西会是什么?

  图四:

  白天不知道这位其实就是黑夜。

  图五:

  1、请幼儿观察白天的表情与动作。(害怕)

  2、“白天想·····没事吧”。

  3、这时,黑夜醒了······

  图六:

  呀!他俩惊叫着,跑的远远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图七:

  1、白天用手指戳着黑夜的肚子:“好奇怪啊···”

  2、为什么他们会觉得对方很奇怪呢?

  3、他俩长的一样但身上出现的东西却完全不同。

  图八:

  1、“嘿!当心点!”黑夜生气了!

  2、他们在做什么?(打架)

  3、白天身上发生了什么?

  图九:

  白天把黑夜拎到悬崖边,结果一不小心两人掉到了海里。

  图十:

  1、黑夜把白天拖上了岸,就在这时,白天身上的一个东西吸引了黑夜的目光······

  2、会是什么东西吸引了黑夜呢?

  3、白天有这么美丽的蝴蝶,黑夜也想着自己不是也有好看的东西嘛!

  图十一:

  黑夜身上出现了美丽的萤火虫,哇!白天看呆了!

  图十二——图十四:

  1、于是白天与黑夜分享起好玩的东西来。

  2、白天有五彩缤纷的彩虹,你觉得黑夜会有像彩虹一样美丽的东西吗?

  3、绚烂的烟花,他俩相互分享着如此美好的东西,会成为好朋友吗?

  图十五:

  白天与黑夜两人跳起了舞“嘭——嚓——嚓”。

  图十六——结束:

  1、咦?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会发生什么事?

  2、黑夜的太阳升起来了,白天的太阳落下山了。

  3、两人的肚子连在一起形成了美丽的朝阳与晚霞。

  4、接着,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白天和黑夜怎么了?“最后”

  小结:他们从不相识——打架——分享——融合——好朋友。

  三、完整欣赏绘本动画

  1、播放动画

  2、白天与黑夜不认识的时候做了什么事?后来······?最后成为了好朋友。

  3、*时生活中,小朋友们有时会为一个小小的玩具争吵起来,应该怎么做?

  小结:我们应该学会分享、合作,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亦是你的。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的更美好!

  四、延伸活动

  绘画:《白天与黑夜的分享》人手一张,空白的白天黑夜图,请幼儿创想自己的白天与黑夜,互相分享。

  课后反思:

  绘本十分有趣,成功地吸引了幼儿。大班幼儿早有黑夜与白天的概念,整节课我让幼儿在具体形象下进行了白天与黑夜的区分。有个别幼儿没有区分正确,但在同学与教师的引导下也成功的解决。这节课基本完成了目标,但自我感觉设计上没有很成功,在幼儿学会分享环节,过短促。幼儿情感提升方面仍要加强。

  《白天与黑夜》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

  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

  (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

  (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

  (2)提问:

  ①“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

  (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

  (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思考:

  ①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