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 16 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提前预*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通过学生的预*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易*人和蔼可亲。“*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

  “竺爷爷,杏花开啦!”( )。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 爷,竺爷爷!”

  竺爷爷( )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 )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问:“什么时候?”

  孩子( ):“刚才。”

  竺爷爷( )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 ):“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 “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文本细读: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本课的学*,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 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春天来了,我们班的同学是勤奋好学的,我们学过哪些写春天的诗呢?(引导学生背诵高鼎《村居》、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贺知章《咏柳》)同学们背得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春天来了,柳树伸展开嫩绿的枝条,草儿也伸个懒腰从地底下钻出来,燕子在天空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也都开满了花。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今天我们学*(板书:第一朵杏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想想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二、初读感知

  1、先检查同学们生字词都认识了没有。(指名认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同学们读了课文,能不能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课文主要写谁?

  3、我们来看看竺可桢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课件出示竺可桢介绍)

  4、竺可桢先生胸襟豁达开阔、治学严谨勤奋、待人宽厚至诚,堪称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课文写了他几次看花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几个段落,每段都讲了些什么?

  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读课文,一定有更多收获。请同学捧起书来用心地再把课文读一遍,想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6、请大家谈谈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你的理由。

  7、学*生字:师范写“仰”、“皱”,生描红仿写,师巡视辅导。

  三、作业

  1、完成本课《*字册》。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交代任务

  二、精读感悟

  1、学*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找找时间、地点、人物。

  (2)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课文用了哪些词语写他的动作?找出来。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四人小组分角色读第二至五自然段,三人一人一个角色,一人作评论员。评议后再读。在小组里说说最让你感动的部分。

  (4)请读得好的小组在全班读。

  (5)读读最让你感动的部分,并说说理由。

  (6)“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说明竺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惯地问”又说明什么?

  2、学*第二段

  (1)时间象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指名有感情朗读,体会动词运用的贴切。

  读了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小组分角色读第七至十四自然段,讨论孩子和竺爷爷的话分别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讨论并练*朗读。

  (3)全班讨论孩子和竺爷爷的话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4)指名读第十五自然段,说说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5)“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6)“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郑重”说明什么?

  3、学*第三段

  指名读,小组比赛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竺爷爷的话。

  4、小结全文:

  (1)从竺爷爷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2)师小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竺爷爷不但*易*人、和蔼可亲,而且搞科学研究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我们做学问也要学*竺爷爷主动探索、精益求精的品质。

  三、延伸拓展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搜集你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下节课举行“科学家故事会”。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易*人和蔼可亲。“*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 4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 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 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 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 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第一朵杏花》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在前语言在后、语言在前人物在后、人物在中间语言在两边的三种人物语言的形式。

  2、继续练*用题目扩展发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小组内对读课文,纠正字音。

  3、师检查,找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4、体会人物在前语言在后、语言在前人物在后、人物在中间语言在两边的三种人物语言的形式,完成学案。

  二、默读课文,概括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连段成篇的?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完成学案思考探究。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竺爷爷就是这样一丝不苟,所以才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2、课下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

  《第一朵杏花》·精读课·第一课时学案

  一、复*巩固,当堂检测

  体会人物在前语言在后、语言在前人物在后、人物在中间语言在两边的三种人物语言的形式,你能给下面的三句话加上标点吗?

  1、爷爷您来看杏花啦那孩子仰起脸天真地问

  2、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3、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地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二、思考探究:研读感悟,乐学分享

  课文讲了哪两件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步骤一:

  小组内读课文,边读边思课文时按什么顺序连段成篇的。

  (1)文中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时写竺可桢第一次看杏花。

  (2)文中文中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时写竺可桢第二次看杏花。

  步骤二: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次看杏花的故事,竺可桢第一次看杏花没有知道()开放的时间,第二年又去看杏花,竺可桢爷爷()地记下了()开放的时间。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和(),成为我国著名的()。

  三、拓展空间,乐在创编

  想想这些话是谁说的,每一句应给用怎样的语气读,照样子帮它们加上提示语。相信你能行哟!

  例1: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例2:

  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亲切地抚摸着孩子的头)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1)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菁华6篇)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品读第一次看花的情景,练*分角色朗读,感受竺可桢精确细致的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品读第一次看花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受竺可桢精确细致的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花导入:

  1、出示杏花图:师: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瞧,多美的杏花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吗?(学生自由描述)

  2、出示句子: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相机学*生字:泛)

  3、引出竺可桢:美丽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一位老爷爷,他就是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出示人物简介)

  4、今天我们就来学*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指课题)谁能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课堂开始,以随和的谈话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条件与课文相联系,运用媒体进行图片展示,引领学生感悟杏花之美,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渐入学*佳境。

  二、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一读:

  一株吹皱曾经精确仰起脸

  估计掌握绽开明媚兴冲冲

  大概规律郑重程度顷刻间

  (2)读好长句。(课件出示)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竺可桢爷爷几次看杏花?找一找,分别是那几个自然段写的?

  (2)交流。

  小结:课文按时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引领学生在对一篇课文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品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第一次看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竺可桢爷爷看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圈一圈,说一说,竺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2)“爷爷,您又看花啦?”

  (3)“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拓展了解竺可桢的*惯)

  (4)“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竺可桢坚持长期仔细观察、追求精确的品质。

  3、分角色朗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简要评价,注意提示语。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对话,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通过分角色朗读,品读字词,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感悟竺可桢坚持长期仔细观察、追求精确的品质,由此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

  四、总结本课。

  1、简要小结:

  2、作业:

  (1)把生词写正确,努力写得美观。

  (2)继续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竺可桢爷爷。

  附:板书设计

  一个中午

  第一朵杏花长期观察

  细致精确

  又是一年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2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 16 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提前预*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通过学生的预*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易*人和蔼可亲。“*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

  “竺爷爷,杏花开啦!”( )。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 爷,竺爷爷!”

  竺爷爷( )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 )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问:“什么时候?”

  孩子( ):“刚才。”

  竺爷爷( )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 ):“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 “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文本细读: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本课的学*,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3

  单元要点分析:

  本组课文以“观察、发现、研究”为主题,五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感情”》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第一朵杏花》、《蜜蜂》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矿矿的研究》向学生渗透研究、发现的意识。本单元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揭示,又有自我探索发现意识的培养;阅读链接中通过采访和书信交流的形式,使学生通过科学家*实的语言了解这些伟人的内心世界,又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

  学*本单元,首先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本单元的精髓所在——科学现象的发现、科学家的实验或同龄人的研究中渗透着哪些科学态度和精神;同时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学生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的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文本细读: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本课的学*,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 16 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竺可桢所说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品析,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教师准备:

  课件、小黑板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作业:

  1、 正确流利地读会7课课文

  2、 自学本课生字,要求会读会组词。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展示资料,了解竺可桢,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竺可桢的照片:同学们,你们认识他是谁吗?(竺可桢爷爷)

  2.老师:我知道,同学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竺可桢爷爷的资料,能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吗?(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说中加深对竺可桢爷爷的了解。)

  3.教师:竺可桢爷爷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呢?今天,我们学*的课文《第一朵杏花》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答案。

  (引导学生在搜集、展示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竺可桢,体会他在气象学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

  探究课文内容的积极兴趣)

  二、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自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围绕“第一朵杏花”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集体反馈,检查自读的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教师强调要点。

  字音:“载”是*舌音,“绽”“皱”是卷舌音;“律”的声母是“l”。

  字形:重点指导“惯”的笔画顺序;注意区别“梢”和“稍”。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 “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2、教师再次出示含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在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把课文读得更好。

  4、指名反馈:课文围绕“第一朵杏花”写了一件什么事?(竺可桢向一个孩子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答不上来。于是,竺可桢让孩子留心观察,来年告诉他。第二年,孩子准确地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并立即告诉了竺可桢,竺可桢郑重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学生自读为主,读后交流,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在自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交流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围绕第一朵杏花所叙述的这件事情和竺可桢爷爷成为一名著名的气象学家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第一课时课后检测

  1、给下列生字组词

  搬( )( ) 钓( )( ) 雁( )( ) 惯(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立即( ) 著名(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课文,品析句段,深入了解竺可桢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2、总结全文,教育学生学*竺可桢爷爷精确地观察,认真地研究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抄有关键句子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淡红色 *惯 需要 研究 估计 推算 著名

  2、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课文主要是围绕“第一朵杏花”写了关于竺可桢爷爷的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气象学家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寻新知识的兴趣)

  二、继续学文,探究原因

  1、指名读出文中直接点明竺可桢爷爷成为著名气象学家的原因。(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成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2、读中理解句子含义:自由地读一读,把你觉得读的时候要强调的地方画出来。

  3、指名反馈,教师追问为什么?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成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常年”“才”:强调了成功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的。竺爷爷能够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和他长期不懈地努力是分不开的。

  “精确观察”“认真研究”:这两个词语直接点明了竺爷爷取得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

  “著名”:体现了竺爷爷在气象学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4、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有感情地朝读这句话。(肯定、赞叹、佩服地)

  5。教师导:对于“精确观察”“认真研究”这两点,竺爷爷自己是怎么解释的呢?请大家把竺爷爷常说的这段话读一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1)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竺爷爷做科学研究的两个秘诀是什么?(允许学生互相讨论)

  (2)指名反馈。(观察、精确)

  (3)教师导: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观察,对什么要求精确呢?(学生结合课文以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认真地观察,持续不断的观察,长期地观察;精确的.时间,精确的温

  度,精确的位置……)

  6、教师小结:是呀,竺爷爷观察的认真以及对科学研究所追求的精确在“第一朵杏花”这件事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个故事,把你觉得能够体现竺爷爷观察精确、仔细,科研认真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

  7、集体交流、反馈。

  “爷爷,您又看花来啦?”

  (这句话说明,竺爷爷经常观察杏花)

  竺爷爷告诉她:“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儿。”

  (这里虽然写的是竺爷爷叫小孩留心点观察杏花,其实告诉了我们竺爷爷*时十分留心杏花,只要有关于他气象研究方面的东西,他都会留心地观察)

  “竺可桢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透过加点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竺可桢爷爷此时兴奋、激动的心情,他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因为他得到了第一朵杏花准确开放的时间。从这一侧面,我们同样能够体会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要求精确的态度)

  “竺可桢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从这我们看出,竺可桢爷爷*时善于积累材料。“郑重”一词体现了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8、指导学生怀着对竺可桢爷爷的敬佩之情,朗读这些句子。

  (直奔重点,从原因人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自读课文。再找句子,品读句子,集体讨论交流,将抽象的原因化为具体的事件,从而加深学生对竺爷爷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的原因的理解。从根本上认识到精确观察,认真研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精确观察,认真研究的科研精神)

  三、总结全文,启迪学生

  1、教师导:同学们,竺可桢爷爷凭着他对科学的严谨态度,精确观察,认真研究,在气象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你们从他的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总结:是呀,老师相信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一定能够做到仔细观察周围事物,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2、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1、“哪天?今天开的。”孩子( )地回答。

  2、竺爷爷( )告诉她:“我有用处,明天你可要留心点儿。”

  3、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了!”

  二、把竺可桢爷爷常说的那句话读一读。

  板书设计

  7、第一朵杏花

  精确观察

  竺可桢爷爷——————著名气象学家

  认真研究

  拓展材料:

  竺可桢同志是*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历任教授、所长、浙江大学校长。新*成立后,任*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并担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科学技术协会副*,*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1948年被选为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4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继续学*齐读课题

  2、第一朵杏花和杏花有什么不同吗?

  (1)学生说:杏花开得最早的那一朵

  (2)这篇课文就是竺可桢爷爷观察第一朵杏花的事情,知道他为什么第一朵杏花这么感兴趣呢?

  (3)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相关的文字就知道了。

  (4)学生读课文

  二、新授

  1、鼓励学生坚持读完课文。

  2、我觉得看完16自然段读完就可以知道原因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小节。

  (1)学生读课文

  (2)读完这一段,你觉得哪个词语有研究价值?

  学生说:我对精确观察这个词语有研究的意思。教师板书:精确观察

  3、竺可桢爷爷是怎样观察的?

  (1)请大家自己读读2—5自然段。

  (2)这些文字中,哪些能表现竺爷爷是在精心观察啊?(学生说:第一自然段)

  (3)再读第一自然段。哪些是竺爷爷精确观察的?

  学生说:

  (4)出示: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从哪里看出是精确观察?

  学生说:一朵一朵地数

  学生说:竺爷爷是走*了杏花才数的,这样可以数得更加清楚一下。

  学生说:四朵杏花开放的程度还是不同的。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程度的四朵花”,这样的观察才是“精确地观察”。

  (5)齐读这一个片断

  4、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1)出示:“爷爷,您又来看花啦?”……*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读完这个自然段,哪个词语给你的印象深刻啊?

  学生说:“又”,这里可以看出竺爷爷又来看花了……

  学生说:“*惯地问”

  竺爷爷看见桃花开了,会怎样问呢?

  (3)竺爷爷关注的是……(第一朵花开放的时间)

  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的`优秀的*惯。

  (4)齐读这个段落

  5、学生接着读后面的段落。“哪天?今天开的。”……“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1)学生读完,教师语言过渡

  (2)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里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你们想读读吗?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段落,分角色读(12—17小节)

  (3)学生分角色读

  (4)读出竺爷爷此时的心情了吗?(学生说:兴奋、高兴、欢天喜地、激动)

  (5)为什么高兴呢?孩子的高兴是什么?(学生说:上次他不知道杏花开放的时间,这次知道了。)所以孩子会喊;电脑出示……

  (6)竺爷爷的高兴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说:竺爷爷看到杏花开了)

  竺爷爷到底有没有看见杏花开呢?(课件展示)

  竺爷爷每年都知道杏花什么时候开?为什么要这么高兴呢?

  所以竺爷爷高兴地问:(学生读)

  (7)指导朗读

  孩子是想把第一朵杏花开的消息告诉竺爷爷,而竺爷爷则是想早点看见第一朵杏花。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觉得味道怎么样?)我们再来到读读,这次,女生来读竺爷爷的话,男生读小男孩。

  6、老师读下面的语言:……这里又有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啊?

  (1)他仅仅记下来的是一个日子吗?

  (2)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

  (3)兴冲冲也能看出竺爷爷的心情非常好……

  (4)指导朗读,特别是把你感受比较深的词语读好,好吗?

  (5)学生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7、想想,在这些文字和那些精确的数据背后有什么呢?

  (1)出示: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

  (2)师生交流。

  学生:在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

  学生:是他认真的态度。

  学生:这源自于科学的热爱(教师板书)。

  (3)每个观察,每个现象的出现能不让竺爷爷高兴和欣喜万分吗?所以当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了,他顷刻间……(电脑出示: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8、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的课题

  (1)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

  (2)让我们带着……的感受来读。

  (3)带着竺爷爷的认真的态度来读。

  三、学生拓展练*

  1、孩子们连杏花都被竺爷爷感动了,不是绽放是捧出啊,捧出的是对竺爷爷的敬爱,对他的热爱。

  (1)齐读。

  (2)真想采集一朵杏花送给竺爷爷,我们读到的是杏花,我们想到的是杏花背后这位热爱科学事业的竺爷爷。

  (3)还记得竺爷爷的这段话吗?齐读“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样的词语”你们有什么想对竺爷爷说吗?请大家写下来,好吗?

  2、学生动笔练*。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5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通用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人物简介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易*人和蔼可亲。“*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  )地说:“刚才。”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  )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

  竺 精确 观察

  可

  桢 一丝不苟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2)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1

  【设计意图

  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

  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生活。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易*人和蔼可亲。“*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

  竺精确观察

  可

  桢一丝不苟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和传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特别是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并书写本课生字词;学*1—5自然段)

  一、妙引课题,感受春景之美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第16课《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第六自然段。指导朗读。

  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大地都有什么变化呢?自由读第6自然段。

  这些变化都仿佛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到了?

  阳光明媚的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多么令人神往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美妙的春天。点读3人,注重评价语,再现画面。

  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谁来说说春风轻拂,大地还会有什么变化?(语言拓展)

  这么美的春天,老师也想来把她赞美——(指导本段朗读)

  师生共同赞美春天。(齐读本段)

  3、回顾旧知,质疑。

  美丽的春天就要来到人间,杏花马上就要开放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去年杏花开放时,竺爷爷遗憾地说了什么吗?(生答)

  二、学*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1、学*7—15自然段,合作完成“快乐读写园地”。

  孩子今年还会错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吗?自由读7——15自然段。

  问:孩子今年错过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呢?

  同桌互读对话部分。

  一年前,孩子还不能确定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一年后,带着组爷爷的叮嘱,孩子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他多想快一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竺爷爷呀!。(出示对话)这是他们俩的一段对话,书上没有他们说话的表情、语气,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填一填,填好的小组再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完成“快乐书写园地”)

  小组分角色展示对话。

  2、指导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同学们对人物情感的体会有所不同,但都说的很有道理。刚才在同学们填的时候,老师注意到填竺爷爷的问话时,同学们大多填了“关切”、“惊喜”等词语,这是为什么?在填孩子说的话时,大多填了“激动”、“兴奋”,这又是为什么?(挖掘人物内心。)

  综合大家的智慧结晶,老师选出了这样一些词语,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指导朗读)

  3、学*重点句子。

  孩子为看见第一朵杏花的开放而欣喜,竺爷爷为孩子的执着而欣慰,看,连杏花也为他们高兴:“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啊!”谁来读出杏花的美?(指导朗读)

  我就是这株阳光下的杏花,我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捧出了自己的第一朵杏花。我要把自己珍贵的花朵送给谁呢?谁来帮助我?

  三、学*竺可桢语录,悟理

  1、竺可桢人物介绍。

  竺可桢是为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地理、物候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了不起的成绩呢?

  2、学*第16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什么是“精确”?课文中“精确的时间”指的是什么?

  当竺可桢知道了这一精确时间后,他认真地、严肃地、一丝不苟地记了下来。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的态度?(郑重)

  “大概”、“也许”精确吗?“估计”、“推断”精确吗?(相机板书)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给予自己的启示。再读文。

  四、深化情感,拓展延伸

  1、布置课堂作业。

  让我们精确地记录下竺可桢爷爷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吧!(书写竺可桢语录)

  2、教师小结。

  当我们精确的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当我们精确的观察生活中每一处细小的变化时,我们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神奇、美好!生活是有规律可寻的!同学们,让我们在欣赏美妙的春景时,学会享受科学的春天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吧。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3

  设计理念: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上的"模糊与准确"的教育,读这篇文章,你传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读完自会豁然开朗.而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从自己思考的定位说来设计这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谁能说出"模糊"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谁能说出"大概"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以让学生说反义词来定位这一课,学生是喜欢的,因为学生愿意做这个活动,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是活跃的,孩子们是愿意把自己头脑中的思考表现出来的]

  师:在第三单元中,全班同学根据范文,模仿写出一篇观察植物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已经批完了,同学们也读过了批改过的文章,你们观察能力怎么样 我想同学们心中有数.我尊重你们的隐私,在这里我不说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篇特别有意义的观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书),我们一起来欣赏科学家的观察吧.

  [以欣赏观察定位此课,可以使学生轻松学生,让他们与自己的观察对比后,自己就十分清楚自己的观察是处于什么样的水*]

  师:请同学们先自已欣赏一篇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合上书本想一想这一课,然后谈谈这篇阅读的感受好吗

  生:

  师:看来大家第一遍阅读知道了许多东西,其实欣赏科学的观察一遍是不行的,看看再读一遍或者再读两遍,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继续读,此时我也与大家一起读,因为我本人也需要欣赏呀!好的文章谁不喜欢 )

  师:请同学再一次谈谈,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

  生:

  [这两次阅读可以把孩子定位在一个较高的层次,这也为第二课时的冲动教学打好基础,当然这也是对孩子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提供材料式说话训练]

  师:我轻轻地放一遍标准的朗读,哪个同学愿意与录音比读

  (放光盘中的读)(一学生同读,大家共同欣赏两种读)

  [这是一种朗读定位,过去我常常让学生听后再读,训练一段时间后,发觉效果不好,所以想到了用这种复合式读,效果很好,孩子的辨别能力提高较高]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静静倾听一遍录音吧!

  (重放录音)(我与师生共同倾听欣赏)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诉说第一朵杏花

  生:

  师:(放一段轻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个同学在那里诉说"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三次倾听,学生的欣赏定位可以达到了第一课时的高潮]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请提出来好吗

  生:

  师:请大家把这些问题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课后自己或者与同学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不管找到怎样的答案,都是你们努力得来的,建议你们最好把寻找的过程作为日记记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是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相接的定位,也是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的定位,这也是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写当天语文方面日记的定位]

  第一朵杏花

  一,词语训练.

  1,

  珠( ) 泛( ) 仰( ) 精( )

  株( ) 眨( ) 抑( ) 晴( )

  佑( ) 掌( ) 确( ) 皱( )

  估( ) 堂( ) 嘴( ) 破( )

  2,

  ( )粉红 ( )小草 ( )花苞

  ( )柳梢 ( )河水 ( )桃红

  一,填空.

  1,这篇( )的故事叙述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前后两次向孩子

  查询( )并郑重记下,赞扬了他的科学研究

  态度,说明( )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2,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是因为( ).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4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二)第一次 (学*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易*人和蔼可亲。“*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 (学*第6---15自然段)

  1. 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 齐读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 (学*第16自然段)

  1. 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易*人和蔼可亲。“*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3)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范文5份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1

  第一朵杏花

  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 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 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 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 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易*人和蔼可亲。“*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第一朵杏花

  竺 精确 观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品读第一次看花的情景,练*分角色朗读,感受竺可桢精确细致的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品读第一次看花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受竺可桢精确细致的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花导入:

  1、出示杏花图:师: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瞧,多美的杏花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吗?(学生自由描述)

  2、出示句子: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相机学*生字:泛)

  3、引出竺可桢:美丽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一位老爷爷,他就是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出示人物简介)

  4、今天我们就来学*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指课题)谁能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课堂开始,以随和的谈话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条件与课文相联系,运用媒体进行图片展示,引领学生感悟杏花之美,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渐入学*佳境。】

  二、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一读:

  一株吹皱曾经精确仰起脸

  估计掌握绽开明媚兴冲冲

  大概规律郑重程度顷刻间

  (2)读好长句。(课件出示)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竺可桢爷爷几次看杏花?找一找,分别是那几个自然段写的?

  (2)交流。

  小结:课文按时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引领学生在对一篇课文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品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第一次看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竺可桢爷爷看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圈一圈,说一说,竺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2)“爷爷,您又看花啦?”

  (3)“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拓展了解竺可桢的*惯)

  (4)“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竺可桢坚持长期仔细观察、追求精确的品质。

  3、分角色朗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简要评价,注意提示语。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对话,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通过分角色朗读,品读字词,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感悟竺可桢坚持长期仔细观察、追求精确的品质,由此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

  四、总结本课。

  1、简要小结:

  2、作业:

  (1)把生词写正确,努力写得美观。

  (2)继续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竺可桢爷爷。

  附:板书设计

  一个中午

  第一朵杏花长期观察

  细致精确

  又是一年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3

  设计意图:

  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生活。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易*人和蔼可亲。“*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

  竺 精确 观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上的"模糊与准确"的教育,读这篇文章,你传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读完自会豁然开朗.而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从自己思考的定位说来设计这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谁能说出"模糊"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谁能说出"大概"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以让学生说反义词来定位这一课,学生是喜欢的,因为学生愿意做这个活动,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是活跃的,孩子们是愿意把自己头脑中的思考表现出来的]

  师:在第三单元中,全班同学根据范文,模仿写出一篇观察植物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已经批完了,同学们也读过了批改过的文章,你们观察能力怎么样 我想同学们心中有数.我尊重你们的隐私,在这里我不说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篇特别有意义的观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书),我们一起来欣赏科学家的观察吧.

  [以欣赏观察定位此课,可以使学生轻松学生,让他们与自己的观察对比后,自己就十分清楚自己的观察是处于什么样的水*]

  师:请同学们先自已欣赏一篇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合上书本想一想这一课,然后谈谈这篇阅读的感受好吗

  生:

  师:看来大家第一遍阅读知道了许多东西,其实欣赏科学的观察一遍是不行的,看看再读一遍或者再读两遍,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继续读,此时我也与大家一起读,因为我本人也需要欣赏呀!好的文章谁不喜欢 )

  师:请同学再一次谈谈,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

  生:

  [这两次阅读可以把孩子定位在一个较高的层次,这也为第二课时的冲动教学打好基础,当然这也是对孩子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提供材料式说话训练]

  师:我轻轻地放一遍标准的朗读,哪个同学愿意与录音比读

  (放光盘中的读)(一学生同读,大家共同欣赏两种读)

  [这是一种朗读定位,过去我常常让学生听后再读,训练一段时间后,发觉效果不好,所以想到了用这种复合式读,效果很好,孩子的辨别能力提高较高]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静静倾听一遍录音吧!

  (重放录音)(我与师生共同倾听欣赏)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诉说第一朵杏花

  生:

  师:(放一段轻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个同学在那里诉说"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三次倾听,学生的欣赏定位可以达到了第一课时的高潮]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请提出来好吗

  生:

  师:请大家把这些问题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课后自己或者与同学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不管找到怎样的答案,都是你们努力得来的,建议你们最好把寻找的过程作为日记记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是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相接的定位,也是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的定位,这也是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写当天语文方面日记的定位]

  第一朵杏花

  一,词语训练.

  1,

  珠( ) 泛( ) 仰( ) 精( )

  株( ) 眨( ) 抑( ) 晴( )

  佑( ) 掌( ) 确( ) 皱( )

  估( ) 堂( ) 嘴( ) 破( )

  2,

  ( )粉红 ( )小草 ( )花苞

  ( )柳梢 ( )河水 ( )桃红

  一,填空.

  1,这篇( )的故事叙述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前后两次向孩子

  查询( )并郑重记下,赞扬了他( )的科学研究

  态度,说明( )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2,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是因为( ).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5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 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易*人和蔼可亲。“*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 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第一朵杏花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4)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菁华3篇)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本课的学*,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他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

  教学重点为目标1、2,教学难点为目标3。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20xx个常用汉字,基本上具备了阅读的能力,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能力。小学四年级处于生长发育的萌芽阶段,生理,心理都在不断的酝酿而走向我们说的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已初步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中年级段的学生热情活泼,善于表达,但多数学生对待学*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不愿意多问,不愿意思考,而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我们的学生目前缺乏并需要培养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思路

  本篇写的是人物故事。故事,往往有形象生动的情节、人物,

  有寄寓其中的深刻思想。因此,本篇教学的思路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简介人物,揭示课题。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尤其在物候方面有精深研究,这篇故事就是反映他在物候研究方面的严谨态度、不苟精神的,学生对其人可能不太了解,需要先搜集资料了解人物,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也便于顺势揭示课题。

  接着抓“第一朵”,比较探究。作者为什么不以“竺爷爷的故事”为题,而用“第一朵杏花”?这牵涉到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作出比较研究,便于抓住理解课文的契机,进而在“第一朵”上下功夫。

  继而研读故事,领会实质。故事围绕“第一朵”展开,时间跨度是前后两年,为了吃准“第一朵”开放的准确时间,人物形象的刻画关联到状态、语言、动作和心情,富有个性特点。这要作为主体来研究。

  最后由事及理,突出“精确”。末了一个自然段虽然不是故事本身,却是故事的自然延伸。通过人物语言和必要的点示,触及到课文的主旨。对此必须让学生有深入的认识,使他们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介绍人物,揭示课题→抓“第一朵”,比较探究→研读故事,领会实质→由事及理,突出“精确,这是我教学的大体思路。

  四、教后反思

  课上完了,结合教学效果,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就谈谈这节课,我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和不足之处。

  优点:

  1.本节课,教师很好地理解和吃透了教材,对教学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较准,最终的教学效果达成了课时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2.我对学生的表现非常满意。课前学生分享搜集的有关竺可桢的资料,六个孩子脱稿交流、侃侃而谈,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效应,对学生今后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是一个积极的方向引领。课堂中,气氛活跃,学生小组协作意识强,积极争取并珍惜小组展示的机会,参与面较广,孩子们跃跃欲试,不时蹦出精彩的发言。师生互动充分,有思维的碰撞,有一定的课堂生成。

  3.我对自己的板书设计还是很满意的。课标要求一个好的板书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的板书,前一部分结合本文题材是叙事,重在突出事件顺序,课文表达顺序;后一部分,结合本文重点难点,重在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尤其是最后的板书书写环节,时间关系,我临时决定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虽然我们写的字大小不一,甚至歪歪扭扭,但是提高了孩子们对板书内容的关注度,实际效果超出了预期。

  不足之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对照自己的教学流程,发现有好几处小环节都遗漏忘掉,比如在分角色朗读环节,因为赶时间,没能进行反复的朗读、品味,比较,进而突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态度;比如忘记了对本文标点符号的观察总结。最后还拖堂。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去个人不太*惯在公共场合展示表达外,应该从教学设计上找原因。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重点不够突出,究其原因是,问题的设计有些琐碎“面面俱到”。教师课堂语言还是显得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今后需在这方面多琢磨,抓重点,让课堂思路更加清晰。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和反思。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2

  一、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阅读,围绕教学设计的思想就是阅读理念。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过程,并得出结论。本教学设计遵循这样的思想,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和提升,达到使学生理解文本、自主体验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本课的学*,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2)引导学生学*竺可桢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三、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竺、桢、皱”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学*第1---5 自然段)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本环节设计阅读是关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朗读,并加以谆谆诱导,让学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学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这一环节,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指导学生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及分组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热情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只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和提升。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阅读教学只是手段,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过程,并得出结论。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小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并在学*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观 察

  可

  桢 一 丝不 苟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通过提问“本文讲的是哪位科学家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人公—竺可桢,并板书;在后面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及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板书“精确观察”“一丝不苟”。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3

  一、说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过程和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但五年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课文去学*和理解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如何使学生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学*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想,教学目标的达到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光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它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为这一类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使学生在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文本情境中进行自然有序、轻松愉快地学*。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学*课文的兴趣。在同学们整体,全面的去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会更积极的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逐层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并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以后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同时,去学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和先从整体去把握而后逐层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二)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疑,思之始,学之端。”从整体上去了解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目标。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这样,同学们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使同学们产生学*课文的兴趣,想去了解为什么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且引导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接下来的课文。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针对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全文的重点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是快步,又为什么是兴冲冲。在词语的分析中去体会和了解一个科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以及在学术问题研究中所得到的快乐。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在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讨论

  1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2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方法,这也是学生学*的重点。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会了解适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增强表现力,也更真切而细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会恰如其分的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去表达情感,并学会运用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方法。

  (四) 细致分析, 品读主题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之后,从细小处对课文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1 “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

  2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 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什么?

  以上三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对整篇课文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激发内心的情感去思考问题,并 深刻理解科学家在对待科学的问题上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精神。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同时,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和作者想要同学们学到的道理和精神。使文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细读悟理 精读悟情的学*方法,向学生们提供自学材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氛围中,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解惑悟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中感悟和体会到学*的快乐。并在轻松氛围中去体会到深刻的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致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轻松的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大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并在学*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五。作业设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课后不断的思考和巩固,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报。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温*和巩固。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竺可桢所写的科学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学术钻研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学会克服学*中遇到的困难,并在以后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塌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5)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1

课文的第7—14自然段描写了人物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浅显、简洁,理解起来没有很多的困难。因此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尝试给这段文字加上合适的提示语。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在*作中会碰到很多写对话的情景,可是却始终写不好,所以教会学生正确地写出符合人物特点的对话也是我们在课堂上所关注的。在出示人物对话后,请同学认真朗读这段对话,思考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结合人物语言机前文内容,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尝试给这段文字加上提示语。学生在讨论一番后,开始交流:

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孩子和竺可桢的对话,感受到两人的喜悦之情。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2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上课比赛,收获颇多。从拿到教材到备课、上课,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字词教学应扎实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的基础,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占一定的分量,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应加强字词教学的力度。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的字词时,单单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课生字词,带领学生读了两遍。这样的字词教学显然不够扎实,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能会读。也许是因为上的是比赛课,我将本应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压缩到了一课时中,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出于时间上的考虑而忽略了。但是,想想自己*时的教学,时间充分却也未能细致教学每课的生字词,导致生字词默写几遍,都有学生仍然出错,学生写起作文、日记来错别字连篇。看似简单的字词教学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二、抓课后问题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第5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本文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如能抓住这个问题设计教学环节,就可使整个教学环节更有整体感,也能更准确的扣紧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课堂小环节处理不到位

  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课堂中的小环节把握是否恰到好处。而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则恰恰疏忽了这些。比如: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兴奋地去告诉竺爷爷的那个片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给人物对话补充提示语的环节,有三个学生发了言,我只是让他们根据自己补充的提示语把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出来便草草结束了。其实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语很符合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学生的回答则不够妥当,或值得推敲。在这里教师不妨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来作个对比,通过这样的处理,帮助学生揣摩特定语境中的人物表现,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学*锻炼的机会。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3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易*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的东西。所以,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4

  今天,《第一朵杏花》在我们年级组绽放:

  以“小”见“大”解读文本

  集体备课《第一朵杏花》,开始。

  首先,我们初读,定好本篇文章的中心,即最后一小节。但此时对它的认识尚嫌粗浅,还无法一下精确。

  然后,大家从头开始细读文本。就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细致入微的“小”:大家慢慢读,读到写竺可桢的句子时停一停,“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找出“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咀嚼一下:常人看花,只看美与不美,竺可桢看花首先关注数量,数了数,是四朵,数字很精确。其次他关注绽放的程度,每一朵都细细看过,比较过,看出开的大小、先后……这不是我们看,而是一个“一丝不苟”的科学家在看。一句话,几个词就凸现出竺可桢看花与众不同――并非单纯欣赏,而是细致观察。把小处作为抓手,自然而又实在地看到了“大”的人物品质。

  头开好了,大家就依照此法认认真真、你一言我一语继续解读下去。于是,竺可桢这个人物形象,就渐渐丰满起来。

  思“前”想“后”设计活动

  一边解读教材,一边思考教学活动如何设计。还是第一部分,“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可以用比较法。先出示杏花图,让学生欣赏,简单说说所见所感。再出示句子,了解竺可桢爷爷是怎样看的,抓住“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来深入理解。然后随机板书:观察细致。有了环节,再往前看看:可是围绕了中心?答案是肯定的。课文核心目标是要理解竺可桢观察细致、精确,研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部分的目标:理解竺可桢观察细致,显然紧紧围绕总目标。再往后看看,预设一下达成情况:我们这里不常见杏花,学生会有想看图片的需求,给他看一看,是落在他渴求新知的一个点上,自然产生语言表达的愿望,但是,也正由于他对杏花的不熟悉,他只能说说表面的美丽。此时引出竺可桢的看,两相对比,不同显而易见,竺可桢的观察细致也就不难理解了。抓住语言文字细细体会的方法也在这一过程中温*,等于给了继续学*的方法,下文的“第一朵”“刚才”等词语他就会主动去抓住了。如此,可以看出,目标达成不困难,还为下**了铺垫。一番复查,得出结论:这一活动可行。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5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上课比赛,收获颇多。从拿到教材到备课、上课,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字词教学应扎实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的基础,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占一定的分量,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应加强字词教学的力度。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的字词时,单单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课生字词,带领学生读了两遍。这样的字词教学显然不够扎实,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能会读。也许是因为上的是比赛课,我将本应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压缩到了一课时中,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出于时间上的考虑而忽略了。但是,想想自己*时的教学,时间充分却也未能细致教学每课的生字词,导致生字词默写几遍,都有学生仍然出错,学生写起作文、日记来错别字连篇。看似简单的字词教学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二、抓课后问题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第5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本文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如能抓住这个问题设计教学环节,就可使整个教学环节更有整体感,也能更准确的扣紧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课堂小环节处理不到位

  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课堂中的小环节把握是否恰到好处。而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则恰恰疏忽了这些。比如: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兴奋地去告诉竺爷爷的那个片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给人物对话补充提示语的环节,有三个学生发了言,我只是让他们根据自己补充的提示语把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出来便草草结束了。其实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语很符合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学生的回答则不够妥当,或值得推敲。在这里教师不妨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来作个对比,通过这样的处理,帮助学生揣摩特定语境中的人物表现,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学*锻炼的机会。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6

  今天教学的是《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句,是这样进行的。学生首先交流了自己学*后的体会,说从中体会出了竺爷爷高兴的心情。教师提问:“除了高兴,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竺爷爷当时的心情?”学生说出了“喜悦”“激动”“兴奋万分”“兴高采烈”等等。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这类词语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可惜的是,教学时,没有引导学生选择最能表达竺爷爷当时心情的词语,如果这样做了,学生对这句话的认识会更加准确,对词语间的差别也会有所认识。接着,让学生说说这句中什么词语不能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内容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在我以往的教学当中是比较欠缺的一个地方。语言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我们由语言形式体会出了内容后,再来体会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对语言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在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学*状态,有了一定的收获,感受到了学*的愉悦的.时候,我忽然发现,竺爷爷的高兴有着非同寻常的地方。于是我说:“刚才我们感受到了竺爷爷兴奋的心情,我们还要闯第二关。谁知道我们下面该学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了学生形成一定的学*策略。但学生并没有正确回答出下面学什么,但这不要紧,让学生经历学*过程,学生最终会有所收获。在学生困惑的情况下,我这样引导:“假如你去看杏花,你看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问:“竺爷爷去看杏花,为了什么?”通过比较情境的创设,学生从不同的身份中悟出了竺爷爷是科学家,看杏花是为了科学,生怕去晚了开除了第二朵、第三朵,他高兴激动是为科学而激动。学到这儿,竺爷爷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教学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挖掘人物行动背后的动机,有利于深刻感悟。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7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灵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可也应该充满灵气与活力。赞可夫说过:“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民主,营造宽松氛围是不可缺少的。

  陶行知说:“创新能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千方白计地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和和谐的人际环境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挚友,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勇于猜测,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或异想天开的问题,允许学生敢于给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教学进行挑剔。记得我在教《第一朵杏花》时,要求学生回家先预*,再反馈他们的学*的情况,再反馈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竺爷爷要弯下腰来求问。”可能有的.学生没有理解这句话,在回答的过程中答案无奇不有,其中还有一位学生说:“竺爷爷可能是驼背。“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如果在这时我出声阻止这一切,那么我想再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还会这样异想天开的回答问题吗?答案肯定是”否“。这时我们教师要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来思考问题了。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乃至所错。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作为人师至关重要的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导他们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总结经验,走向成功的彼案。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8

  语文是工具。学生阅读书籍和写作文章的技能必须通过训练方能形成。阅读积累了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样式”,而作文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

  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读和写的紧密结舍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来成了人们读和写结合的至理名言。不过书海无涯,要讲究效率。“万卷”怕是没有时间去破的。我们的职责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攻读有限的篇目。小学阶段共有三百多篇课文,如果要求学生胸有文章百篇辽是有困难的。如果让学生精读百篇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获得“下笔尚通顺”的效果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段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阅读训练中,段的训练下仅包含着词句的因素,而且是构成篇章和体现文脉的外在形式;在作文教学中,段的训练是基础,没有扎实的`构段基本功就不能顺利实现布局谋篇。

  因此,引导学生把语文中的精彩片断学到手,让学生“胸有百段”,以读学写,写中促读,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中年级在学生学*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片断读写训练,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今天我听了刘爱香的《第一朵杏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句段式模仿,即用刚学的句式、段式模仿写片段,可见成效。句式模仿,例如在刘老师的《第一朵杏花》有这样一个片段,让学生模仿文中“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的句式,来自己写一写。她先提供了一个句式: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风吹――,吹――,吹――,吹――……于是,在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橘子,吹红了柿子,吹熟了庄稼……”“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小草,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熟了玉米。“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开了腊梅,吹冻了河水,吹来了雪花”等一些充满着诗情、跳动着灵性的语句。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9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上课比赛,收获颇多。从拿到教材到备课、上课,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字词教学应扎实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的基础,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占一定的分量,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应加强字词教学的力度。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的字词时,单单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课生字词,带领学生读了两遍。这样的字词教学显然不够扎实,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能会读。也许是因为上的是比赛课,我将本应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压缩到了一课时中,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出于时间上的考虑而忽略了。但是,想想自己*时的教学,时间充分却也未能细致教学每课的生字词,导致生字词默写几遍,都有学生仍然出错,学生写起作文、日记来错别字连篇。看似简单的字词教学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二、抓课后问题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第5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本文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如能抓住这个问题设计教学环节,就可使整个教学环节更有整体感,也能更准确的扣紧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课堂小环节处理不到位

  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课堂中的小环节把握是否恰到好处。而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则恰恰疏忽了这些。比如: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兴奋地去告诉竺爷爷的那个片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给人物对话补充提示语的环节,有三个学生发了言,我只是让他们根据自己补充的提示语把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出来便草草结束了。其实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语很符合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学生的回答则不够妥当,或值得推敲。在这里教师不妨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来作个对比,通过这样的处理,帮助学生揣摩特定语境中的人物表现,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学*锻炼的机会。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10

  今天,《第一朵杏花》在我们年级组绽放:

  以“小”见“大”解读文本

  集体备课《第一朵杏花》,开始。

  首先,我们初读,定好本篇文章的中心,即最后一小节。但此时对它的认识尚嫌粗浅,还无法一下精确。

  然后,大家从头开始细读文本。就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细致入微的“小”:大家慢慢读,读到写竺可桢的句子时停一停,“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找出“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咀嚼一下:常人看花,只看美与不美,竺可桢看花首先关注数量,数了数,是四朵,数字很精确。其次他关注绽放的程度,每一朵都细细看过,比较过,看出开的大小、先后……这不是我们看,而是一个“一丝不苟”的科学家在看。一句话,几个词就凸现出竺可桢看花与众不同——并非单纯欣赏,而是细致观察。把小处作为抓手,自然而又实在地看到了“大”的人物品质。

  头开好了,大家就依照此法认认真真、你一言我一语继续解读下去。于是,竺可桢这个人物形象,就渐渐丰满起来。

  思“前”想“后”设计活动

  一边解读教材,一边思考教学活动如何设计。还是第一部分,“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可以用比较法。先出示杏花图,让学生欣赏,简单说说所见所感。再出示句子,了解竺可桢爷爷是怎样看的,抓住“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来深入理解。然后随机板书:观察细致。有了环节,再往前看看:可是围绕了中心?答案是肯定的。课文核心目标是要理解竺可桢观察细致、精确,研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部分的目标:理解竺可桢观察细致,显然紧紧围绕总目标。再往后看看,预设一下达成情况:我们这里不常见杏花,学生会有想看图片的需求,给他看一看,是落在他渴求新知的一个点上,自然产生语言表达的愿望,但是,也正由于他对杏花的不熟悉,他只能说说表面的美丽。此时引出竺可桢的看,两相对比,不同显而易见,竺可桢的观察细致也就不难理解了。抓住语言文字细细体会的方法也在这一过程中温*,等于给了继续学*的方法,下文的“第一朵”“刚才”等词语他就会主动去抓住了。如此,可以看出,目标达成不困难,还为下**了铺垫。一番复查,得出结论:这一活动可行。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6)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优选【10】份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1

  教学本课时,我从题眼出发问“课题能不能换为‘一朵杏花’或‘竺爷爷’?”使教学过程围绕着第一朵杏花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杏树数了数,已经有??”“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里的*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认真和负责已经深入到了他的生活之中,感受竺可桢爷爷慈祥和善的特点,“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 “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 以及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映。“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欣喜若狂的情态。

  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进一步的诵读体味,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真切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竺爷爷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从而也使学生懂得学*也应具有一丝不苟的学*态度,做任何事都应该具有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2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古文的学*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自己的安排,认真督促学生预*。

  而预*的方式就是通过自主预*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在每个人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把不明白的问题向小组长或者组内同学提出,大家商量解决。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文学常识提示以后,就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字、词打上记号,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然后再参与到小组中去,进行上面的活动。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就每个组派人到黑板上板书出来,向老师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要足够,不要慌着去收拢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3

  语文是工具。学生阅读书籍和写作文章的技能必须通过训练方能形成。阅读积累了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样式”,而作文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

  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读和写的紧密结舍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来成了人们读和写结合的至理名言。不过书海无涯,要讲究效率。“万卷”怕是没有时间去破的.。我们的职责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攻读有限的篇目。小学阶段共有三百多篇课文,如果要求学生胸有文章百篇辽是有困难的。如果让学生精读百篇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获得“下笔尚通顺”的效果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段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阅读训练中,段的训练下仅包含着词句的因素,而且是构成篇章和体现文脉的外在形式;在作文教学中,段的训练是基础,没有扎实的构段基本功就不能顺利实现布局谋篇。

  因此,引导学生把语文中的精彩片断学到手,让学生“胸有百段”,以读学写,写中促读,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中年级在学生学*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片断读写训练,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今天我听了刘爱香的《第一朵杏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句段式模仿,即用刚学的句式、段式模仿写片段,可见成效。句式模仿,例如在刘老师的《第一朵杏花》有这样一个片段,让学生模仿文中“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的句式,来自己写一写。她先提供了一个句式: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风吹——,吹——,吹——,吹——……于是,在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橘子,吹红了柿子,吹熟了庄稼……”“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小草,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熟了玉米。“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开了腊梅,吹冻了河水,吹来了雪花”等一些充满着诗情、跳动着灵性的语句。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4

  这篇《第一朵杏花》是鄂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观察与思考”为主题,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中,我将这篇课文划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课文第一至第五自然段,了解他们第一次看杏花的经历,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第二课时,学*课文第六至第十六自然段,品读第二次看杏花的经历,并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中,我着重把握了以下几个训练点:

  一、朗读想象,感受拟人手法的精妙

  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三次,这节课中着重体现了两处。开课时,让学生

  找出第六自然段的重点句“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接着圈出句子中用得好的词“吹皱了”“吹醒了”“吹绿了”“吹鼓了”,再思考这些词语好在哪儿,让学生一步步感受作者是把春风当做人来写,写出了春风的生机和活力。第二处“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通过做动作了解作者在这儿是把杏树当作人来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第一朵杏花的珍贵。就这样,朗读、想象,再朗读,一步一步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精妙。

  二、还原场景,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

  运用人物的语言来表达人物的特点,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文中孩子和竺爷爷的那段对话,看似*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留给作者极为

  广阔的想象空间。经历了一年的等待,经历了一个春天的细致观察,终于等到了这盛开的第一朵杏花,孩子当时一定是万般的急切与兴奋,课文中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如何让学生们体会并读出这种情感?想象!想象孩子这个春天会怎样去等待和观察,走进孩子的生活去感受这份成功的不易!早上看、傍晚看,上学前看、放学后看,晴天看、雨中看,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这一刻,他怎能不兴奋,怎能不急切!在头脑中还原了孩子观察等待的场景,带着感情的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竺爷爷的话中也是如此,“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一连三个问号中有疑惑,也有兴奋赞许,更是他对待科学严谨态度的体现啊!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直接引用了竺爷爷的话,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他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通过反复朗读,找准关键词“精确”,突出语气词“不能、也不能”,进一步感受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两手齐抓,体现文化精神的传承

  第一年的春天,竺爷爷走*杏树仔细数花朵、弯腰*惯性地问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些言行都为孩子埋下了“明年一定要看到第一朵杏花”的信念。观察等待了一年,孩子终于等来了这一天,他将这个发现告诉竺爷爷时,竺爷爷的眼神和语气中是掩藏不住的兴奋和赞许,他走进书房,郑重地记下这个日子,这又是对孩子多大的鼓励啊!竺爷爷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影响了孩子,孩子也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他从竺爷爷求真的科学态度中学会了认真观察的方法,学会了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这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教学中,我不仅关注了竺爷爷,引导学生从他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他求真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关注了这位践行承诺、学会观察的孩子,两手齐抓,体现了这种科学态度的传承。

  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谈谈自己的感受,目的也是想通过文中竺爷爷和小孩的精神力量反思自己的言行,学会科学求真,学会精确观察,学会信守承诺,这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5

  本课教学中,我将课文进行了重组,首先学*小河与小草互相夸奖的话,体会小草的“碧绿”和小河的“清澈”。在读好这两句话之后,再学*“小河与小草为什么要互相赞美对方呢?”体会小草为什么这么绿和小河为什么这么清。学生对这样的学*比较容易接受,而且重组后流程设计更适合学生学*的心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

  在最后拓展部分,紧密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互相帮助的好朋友,比如设“蜜蜂”和“花朵”、“牛羊”和“草原”、“啄木鸟”和“大树”,并设计了“啄木鸟”和“大树”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树能茁壮成长”是因为啄木鸟为他捉去害虫,“小鸟的歌声这么动听”是因为大树给啄木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给了它一个温暖的家。学生在仿照文中句式练*对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地体会自然界有许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的。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氛围。

  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学的任务没有全部完成,最后的写字环节匆匆结束,没能在当堂训练。再加上本人的准备也不是太充分,学生对于“小草如何保住泥土”这一知识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书本的运用也是少之又少等等。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6

  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题,我就发现很多同学举起了手。看来同学们围绕题目已经有了很多大大的问号,请大家把你的问号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生:为什么作者要写《第一朵杏花》?

  生:《第一朵杏花》有什么好写的?

  生:它与其他的杏花有什么区别?

  生:围绕课题他会写些什么呢?

  ……

  其实,总体上是围绕2个问题来问:1.为什么要写?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问题1学生,有的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得到一个答案,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基础不同,学*态度不一样,对这些问题感到困难,而要在精读中才能体会到。问题2则是可以通过朗读完全解决的。

  师:这些问题班级里已经有些同学能解答了,可是还有很多同学不会,要想会很简单,现在把课文自己读一读,我相信会的同学会更多的。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生通读全文,师不停地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读过了,这些问题能解答了吗?请你把你能解答的问题说一下,并读一读帮你解决问题的那个段落。注意了,老师还要检查你书读得准不准?

  生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练*朗读。

  ……

  初读课文,学生一定要读透读准,一定要多读。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更加重要,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目的读书,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借助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以寻找答案为借口,促进学生多读书,这时学生乐意去读,真正落实读书成为学生学*语文的组要形式。语文新课程力纠时弊,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重视阅读在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中的意义,重视教材课文的构成,重视学生阅读的.面和阅读的量,注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积淀。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一流作品兴趣,提高阅读的品位和趣味。重视学生学会阅读,学会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不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让学生用心灵去与作品碰撞,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让学生阅读的过程充满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成为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7

  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帖子上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点交流。应该说,交流的东西都是挺重要的,给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此谢谢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字里行间一览无遗,所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引导分析,是我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找出描写竺可桢爷爷言行的句子,然后采用表演读、生活体验回忆等方式,感受"弯下腰来、*惯地问"等地方留给我们的感受。通过表演读,学生们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的*易*人,认真观察是长期养成的一种*惯。后面第二段中的"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等语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本文,讨论充斥着整个课堂,说、思、读等,给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8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

  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易*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

  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动作到位,如读到孩子回答“是”的时候有的学生用力地点了点头,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1、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欠缺乏,导致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灵活把握。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这让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3、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的东西。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的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9

  《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课文按时间的顺序先写竺可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答不上来。接着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最后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预*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第一朵杏花”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老年人,竺可桢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10

  今天教学的是《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句,是这样进行的。学生首先交流了自己学*后的体会,说从中体会出了竺爷爷高兴的心情。教师提问:“除了高兴,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竺爷爷当时的心情?”学生说出了“喜悦”“激动”“兴奋万分”“兴高采烈”等等。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这类词语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可惜的是,教学时,没有引导学生选择最能表达竺爷爷当时心情的词语,如果这样做了,学生对这句话的认识会更加准确,对词语间的差别也会有所认识。接着,让学生说说这句中什么词语不能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内容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在我以往的教学当中是比较欠缺的一个地方。语言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我们由语言形式体会出了内容后,再来体会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对语言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在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学*状态,有了一定的收获,感受到了学*的'愉悦的时候,我忽然发现,竺爷爷的高兴有着非同寻常的地方。于是我说:“刚才我们感受到了竺爷爷兴奋的心情,我们还要闯第二关。谁知道我们下面该学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了学生形成一定的学*策略。但学生并没有正确回答出下面学什么,但这不要紧,让学生经历学*过程,学生最终会有所收获。在学生困惑的情况下,我这样引导:“假如你去看杏花,你看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问:“竺爷爷去看杏花,为了什么?”通过比较情境的创设,学生从不同的身份中悟出了竺爷爷是科学家,看杏花是为了科学,生怕去晚了开除了第二朵、第三朵,他高兴激动是为科学而激动。学到这儿,竺爷爷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教学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挖掘人物行动背后的动机,有利于深刻感悟。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7)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五)份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本课的学*,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他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教学重点为目标1、2,教学难点为目标3。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20xx个常用汉字,基本上具备了阅读的能力,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能力。小学四年级处于生长发育的萌芽阶段,生理,心理都在不断的酝酿而走向我们说的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已初步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中年级段的学生热情活泼,善于表达,但多数学生对待学*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不愿意多问,不愿意思考,而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我们的学生目前缺乏并需要培养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思路

  本篇写的是人物故事。故事,往往有形象生动的情节、人物,

  有寄寓其中的深刻思想。因此,本篇教学的思路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简介人物,揭示课题。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尤其在物候方面有精深研究,这篇故事就是反映他在物候研究方面的严谨态度、不苟精神的,学生对其人可能不太了解,需要先搜集资料了解人物,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也便于顺势揭示课题。

  接着抓“第一朵”,比较探究。

  作者为什么不以“竺爷爷的故事”为题,而用“第一朵杏花”?这牵涉到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作出比较研究,便于抓住理解课文的契机,进而在“第一朵”上下功夫。

  继而研读故事,领会实质。

  故事围绕“第一朵”展开,时间跨度是前后两年,为了吃准“第一朵”开放的准确时间,人物形象的刻画关联到状态、语言、动作和心情,富有个性特点。这要作为主体来研究。

  最后由事及理,突出“精确”。

  末了一个自然段虽然不是故事本身,却是故事的自然延伸。通过人物语言和必要的点示,触及到课文的主旨。对此必须让学生有深入的认识,使他们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介绍人物,揭示课题→抓“第一朵”,比较探究→研读故事,领会实质→由事及理,突出“精确,这是我教学的大体思路。

  四、教后反思

  课上完了,结合教学效果,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就谈

  谈这节课,我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和不足之处。

  优点:

  1.本节课,教师很好地理解和吃透了教材,对教学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较准,最终的教学效果达成了课时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2.我对学生的表现非常满意。课前学生分享搜集的有关竺可桢的资料,六个孩子脱稿交流、侃侃而谈,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效应,对学生今后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是一个积极的方向引领。课堂中,气氛活跃,学生小组协作意识强,积极争取并珍惜小组展示的机会,参与面较广,孩子们跃跃欲试,不时蹦出精彩的发言。师生互动充分,有思维的碰撞,有一定的课堂生成。

  3.我对自己的板书设计还是很满意的。课标要求一个好的板书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的板书,前一部分结合本文题材是叙事,重在突出事件顺序,课文表达顺序;后一部分,结合本文重点难点,重在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尤其是最后的板书书写环节,时间关系,我临时决定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虽然我们写的字大小不一,甚至歪歪扭扭,但是提高了孩子们对板书内容的关注度,实际效果超出了预期。

  不足之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对照自己的教学流程,发现有好几处小环节都遗漏忘掉,比如在分角色朗读环节,因为赶时间,没能进行反复的朗读、品味,比较,进而突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态度;比如忘记了对本文标点符号的观察总结。最后还拖堂。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去个人不太*惯在公共场合展示表达外,应该从教学设计上找原因。

  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重点不够突出,究其原因是,问题的设计有些琐碎“面面俱到”。教师课堂语言还是显得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今后需在这方面多琢磨,抓重点,让课堂思路更加清晰。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2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课文描写了他和一个小孩子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题定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

  怎样展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呢?我借鉴了其他语文老师的经验,没有急于完成教学设计而是仔细分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我所讲的第二课时中,我想要落实两个目标,一是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二是从竺可桢和小女孩儿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的观察,才能准确的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学*课文语言的表达,抓住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会竺可桢爷爷的科学研究精神。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了解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去体会学*。确定了总体的教学思路,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来围绕文章中的一些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词句来学*。如:抓住“爷爷,你又看花来啦?”“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的问……”等几处语言的描写,引导学生感受竺可桢爷爷研究的严谨、认真以及对待他人和蔼可亲的态度。

  从朗读指导中,我抓住“时间像飞箭……杏树的花苞。”和文中的一部分对话描写。分别从中训练学生有感情的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第15自然段至结尾的学*中,我本着从重点词语,如:顷刻间、兴冲冲、郑重等一些词语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人物的情感。

  尽管预设比较细致,但由于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致使多处的感悟学*不深、不透,似乎是停在文字表面的感觉,存在着处理不妥之处。

  1、抓住了动作词语,但抓的不全,挖的不透。

  教学中我选择了“*惯的问”体会竺可桢对科学研究的主动探究,长期观察的精神。在备课中,我在教材分析中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却没有深刻体会到,可以说带有一种模糊性进入了课堂。通过课后与小教科滕老师的交流,我发现是自己没有发觉理解这段内容的方法,怎么能让学生准确理解呢?如果在抓住这一点的同时结合前后的内容,包括竺可桢观察杏花时的动作,与孩子交谈时的一些词语的流露,很自然地就能理解了这一点。

  2、借助对话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没有彰显学生的个性朗读。

  在对话朗读部分,我设计了想象补充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尽管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读得很是起劲,但总觉得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回顾教学过程,正是在这个环节上我处理的过于急躁,包括提示语的显示。如果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感受来读出不同的语气达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3、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但没有放开。

  我以为这节课教师放的不足,今后应在教学时在放的同时应及时的收回,应抓住学生的回答重点点拨,以加深理解,比如:教学第三自然段“爷爷弯下腰来,*惯的问”这时,应抓住“*惯”一词,从哪还可以看出来?

  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让学生或演或仿或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发展多种能力,体验文章的有趣。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第一朵杏花》是鄂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了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故事是在竺可桢和一个孩子之间展开,通过两次关于观察杏花的对话,用孩子观察态度的改变衬托出竺可桢可贵的科学精神。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还处于阅读教学起步阶段,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良好阅读*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上精炼而有效的启发引导,在细节中着力于培养学生好思、独思、善思的阅读*惯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这篇课文的学*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严谨的科学精神,无论是阅读点,还是文章主旨,都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课的学*,应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竺可桢爷爷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精神。

  3、通过学*课文,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重难点均为体会关键词句,感受竺可桢的科学精神。

  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

  1、导入新课,了解人物生*。

  2、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学*1――5段,通过第一次人物对话初步体会竺可桢爷爷严谨的科学态度。

  4、了解人物对话中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时的不同表达形式。

  三、说理念

  1、选择适当的教学切入点启迪思维,展开有效阅读。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故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准确的教学切入点,作为突破口,设计高效的提问,从而组织有效的阅读教学,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为了突破前面所说的教学重难点,我在开课介绍竺可桢的生*时直接告诉了学生这位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接着,重组教学顺序,将第16段的内容首先拿出来让学生细细品读,抓住两个“不能”,体会竺可桢所说的话的含义,提出他的研究态度就是精确观察。不过这时的“精确观察”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接下来要做的是就是把这四个字变为生动的画面,在文字的描述中加深对它的理解。于是我让学生认真默读1――5自然段,是否能找到一些让人感受到竺爷爷精确观察的词句,勾画下来。这样一个切入点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语言的兴趣,促使他们专心阅读、仔细搜索、大胆思考,给模糊的结论找出理由,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2、词句教学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学生通过朗读,逐步体会和感悟,教师的责任是要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桥梁,必要时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就提到“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含义能让我们紧扣“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核心要求,让课堂上的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充满语文的味道。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能表现竺爷爷精确观察的词句,深入体会这四个字的含义,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将模糊的概念变为学生头脑中生动的画面,再让学生通过不拘形式的朗读感受这些关键词句在表现人物特点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第1自然段中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程度地绽开”,想象竺爷爷看到了哪些开放的样子,理解“不同程度”的含义,从而体会竺爷爷观察杏花开放的仔细程度。又例如:第5自然段中引导学生抓住“遗憾”一词,首先理解它在词典中的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讨论竺爷爷为什么而遗憾,他希望孩子能做到什么,从而感受到竺爷爷严谨的科学精神。

  3、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好思、独思、善思的*惯。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提高学*能力。这节课,我就不遗余力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惯。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充分读书,想想课文写了几次看杏花,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在充分讨论后小结学*方法,告诉学生像这样根据时间划分部分,能让我们迅速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把厚书读薄。又例如:在学*提示语在不同地方的表达方式时,让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句子中刷红的部分所在的位置以及标点符号的不同打法,通过指导这种比较句子的学*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基础知识,并告诉学生在*时的*作中可以像这样尝试多种写对话的方式。

  以上这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环节都整合了白板技术先进的呈现方式,通过直观的展示、圈画等形式,帮助学生阅读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效率。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4

  一、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阅读,围绕教学设计的思想就是阅读理念。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过程,并得出结论。本教学设计遵循这样的思想,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和提升,达到使学生理解文本、自主体验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本课的学*,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2)引导学生学*竺可桢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三、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竺、桢、皱”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学*第1---5 自然段)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本环节设计阅读是关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朗读,并加以谆谆诱导,让学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学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这一环节,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指导学生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及分组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热情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只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和提升。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阅读教学只是手段,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过程,并得出结论。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小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并在学*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观 察

  可

  桢 一 丝不 苟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通过提问“本文讲的是哪位科学家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人公―竺可桢,并板书;在后面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及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板书“精确观察”“一丝不苟”。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5

  一、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阅读,围绕教学设计的思想就是阅读理念。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过程,并得出结论。本教学设计遵循这样的思想,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和提升,达到使学生理解文本、自主体验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本课的学*,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2)引导学生学*竺可桢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三、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竺、桢、皱”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学*第1---5 自然段)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本环节设计阅读是关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朗读,并加以谆谆诱导,让学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学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这一环节,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指导学生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及分组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热情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只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和提升。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阅读教学只是手段,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过程,并得出结论。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小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并在学*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观 察

  可

  桢 一 丝不 苟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通过提问“本文讲的是哪位科学家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人公—竺可桢,并板书;在后面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及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板书“精确观察”“一丝不苟”。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8)

——我是一朵云的作文(精选五篇)

  我是一朵云的作文 1

  我是一朵可爱的云,在天空中为大家变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大多数时候,我都穿上了美丽轻盈的白纱,在风儿姐姐的帮助下,展现出我那婀娜多姿的身形。我可以变成香甜的棉花糖,逗逗那些贪吃的小朋友。还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们:胖乎乎的小猪在草地上悠闲地散步;可爱的小白兔在开心地享受着美味的胡萝卜;聪明的小公鸡早早起床为人们打鸣;美丽的小花奉献出花粉,好让勤劳的小蜜蜂储存过冬的粮食;蝴蝶跳着欢快的舞蹈,像是在为某只小蝴蝶庆祝生日呢!我还可以变成一张白纸,让小朋友在上面写出漂亮的字。变成粉笔,老师拿着它写出中心要点,让同学们做好每一课的课堂笔记。变成橡皮,帮助小朋友们消灭错别字,这样作业本上就没有红红的大叉了!变成笔袋,铅笔、橡皮、尺子、钢笔……就会有一个温暖的家,它们可以在里面说悄悄话,聊着家常,多么舒服呀!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变得非常严肃,穿上一身黑色的衣服,变成一只凶恶的猛兽,偷偷地跑去那些胆小的不听话的小朋友家,吓吓他们。还可以变成黑窗帘,只要白天把它拉上,就会像夜晚一样,可以让熬夜加班的人们睡个好觉。

  早晨或傍晚,我穿上鲜红的衣服,和太阳公公一起唱歌跳舞,开心极了!

  我就是这么一朵千变万化的云!

  我是一朵云的作文 2

  记得小的时候,家乡的土地十分干旱,大人们总是焦急地说:“ 云啊,快聚集在一起,下一场透雨,让庄稼茁壮地成长吧!”于是,我幻想着——如果我是一朵小小的云。

  如果我是一朵小小的云,我要飘到炎热的大沙漠去。在沙漠的上空,我看见灼目的阳光,把沙漠中的小树晒得没精打采,奄奄一息。我不禁难过地流下眼泪。晶莹的泪珠“啪嗒”,滴在小树苗的身上,突然,他们笑了,贪婪的吮吸着他们渴望已久的雨露。

  如果我是一朵小小的云,我决不胆怯,我要飘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去观看我军战士在战场上是怎样英勇顽强。瞧,在一块大石头后面,一位战士背着水壶,观察着敌情,整装待发,把握机会冲出去为战友找水喝。糟糕,他取水时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腿,他昏倒了,嘴里却不住的念道:“水,水。”我再也忍不住了,再次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泪水哗哗地往下淌,滋润了战士们干裂的嘴唇。

  如果我是一朵小小的云,我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滋润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

  变成云的梦想,虽然不可能实现,可是它却是干旱灾区无数人的梦想。它犹如一只白鸽,把灾区人民的呼喊带给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让人们贡献出自己爱心。

  让我们奉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让灾区同胞感到家的温暖!

  我是一朵云的作文 3

  我是一朵云,也是大自然的旅行家,我*惯在高而湛蓝的天空,以不同的角度去观看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大地。

  日月不停穿梭,生命不断轮回,大自然的生灵永不停息。在那个初夏的午后,我又回到了我的故乡,那一片森林。我悠悠地漫游在它的上空,大地的一切是那么宁静,午后的阳光仿佛凝结住了残酷的生死。呀!榕树,你还记得我吗?我还记得,我离开时,你还年轻,你摇摆着茂盛的枝叶,向我轻轻地告别。现在,我回来了,而你呢?你的面庞早已长出了长长的胡须,你变得更加绿了,绿得深沉,绿得沧桑,你的身躯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变得成熟而稳重。

  告别了榕树,我继续前行。你好,可爱的小草,你是大地妈妈的孩子,瞧,它正对你微笑呢!嗨,美丽的红玫瑰,你美丽的面庞,点燃了丛林的绿色。你好,翩翩的蝴蝶,你看见了吗?我在你的头顶,愿我洁白的身躯。衬得你更加美丽动人。你好,可爱的鸟宝宝,要不要我帮忙寻找,你们出去猎食的父母?

  阳光轻逗花草,清风微抚树枝。我慢慢的走着,终于看到了我的出生地—那一个湖泊的上方。啊,美丽的湖泊,你是我的妈妈,你碧绿的面庞,深深的酒窝,是如此的美丽。在你的上空我不断膨胀,不断长大,渐渐地,我变成了黑色,挡住了天空,挡住了太阳。我开始分裂,变得沉重。忽然我从天上直坠而下,掉在地上,发出异常优美的声音:哗啦啦,哗啦啦。

  我是一朵云的作文 4

  滔滔不绝的云河,渐渐流入天际,源远流长的云河,阵容如一列长长的、庄严的仪仗队,个个穿着白礼服,挺胸抬首,气昂昂的云朵们,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们极爱组成一团,看上去如一幅幅静止的画面,实际上却是时时移动着、变幻着。你若过一分钟来观察,原来的图案全变了!——四蹄奔腾的百鬃野马,变成了似花非花的小波浪;飞流的瀑布,变成了神话般的城堡;爬行的婴儿,变成了拄拐杖的老人……一会儿又静止不动,一会儿又翻腾云海般地玩耍于天空,我们欢快地嬉戏,游玩!

  早上,太阳公公爱拿我们当纱帘,蒙在天边;夜晚,月亮奶奶给我们讲故事,我们便围成一团,认认真真地听。

  我们晚上特别爱在地面睡觉,观察人们的生活。但有时一懒床,便如一层层轻纱飘在早晨的空气中,人们爱这腾云驾雾,奇妙的感觉,便为我们又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雾。

  大自然母亲既然孕育了我们,我们就要回报和保护大自然的人们。先抱作一团,穿上灰衣服,让人们知道,提前收好衣服,带好伞。然后叫雷公公电婆婆用电将我们打散,形成降雨,灌溉农田,降低温度;有时风婆婆见着了,拉开风袋子,放出一阵冷风,将我们变成洁白的雪花,让人们喜从天降。

  我们在人们的手中,变成了一个个雪球,雪人,极致时变成冰雕,有趣极了。

  我们降到地面,不肯回到天上。每当这时,太阳公公便使出全身解数,将我们晒成气体,回到空中——母亲的怀抱。

  我在天地间上上下下,下下上上,不断轮回,为天地间的人们无私奉献。

  我身体时大时小,时多时少。

  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我是一朵云的作文 5

  我是一朵洁白的云,在明媚的晨光里伴随着热情的风,飘呀飘,飘过万水千山,越过丘陵盆地,飘到了一碧千里的*原上空。

  这里是绿的海洋。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茂盛的枝叶密不透风。田野里,绿油油的庄稼迎风起舞,在柔和阳光的映照下,散发着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微风拂过,绿色的波浪一直涌向远方……

  飘呀飘,我飘到了美丽迷人的小城上空,整个小城充满了绿的气息。一条条绿化带环绕着宽阔的马路,路两边一棵棵绿叶繁茂的大树生机勃勃,翠绿的枝叶绿得那样新鲜耀眼。树旁的花草、蜜蜂、蝴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构成小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河像一条飘动的绸带穿城而过,**绿树成荫,垂柳依依,柳枝随风弹奏着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仿佛从根根枝条间流淌出来,连小草都打起了节拍,盛开的鲜花也翩翩起舞。广场上,晨练的人们有的舞剑,有的跳舞,还有的打腰鼓……

  飘呀飘,我飘到了海堤防护林带,满眼都是绿色,绿色的青草,绿色的翠竹,绿色的大树……我深吸一口气,好清新!灰椋鸟啁啾婉转,仿佛在演唱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赶来了,好像这里将要举行一场动物演唱会呢!

  飘呀飘,我飘到了广袤的滩涂。这里芦苇遍地,河水清澈。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身披洁白的羽衣,头戴鲜艳的红宝石桂冠,唱着嘹亮的歌儿在这里自由自在地徜徉着,它们时而俯身饮水,时而金鸡独立……一条小鱼游过来,好像在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又有几条小鱼游了过来,好像在欢迎我的到来。我飘下去和它们一起做起了游戏。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啊!好一个水绿世界!好一个美丽的家园!明天我将继续旅游!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