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优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研究等比数列的各量;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比关系,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提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二、讲授新课:

  1、教学:

  思考:一个细胞每分钟就变成两个,那么经过一个小时,它会分裂成多少个细胞呢?

  分析:公比,因为,一个小时有60分钟

  思考:那么经过一个小时,一共有多少个细胞呢?

  又因为

  所以,则=1152921504

  则一个小时一共有1152921504个细胞

  2、练*:

  列1(解略)

  列2(解略)

  在等比数列中:已知求已知求

  在等比数列中,xx,则xx

  三、小结: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四、作业:P66,1题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2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一章第3节第二课时,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函数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如在“分期付款”等实际问题中也经常涉及到。本节以数学文化背境引入课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良好载体。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完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心理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并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公式探求过程所蕴涵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初步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和探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严谨性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和数学的严谨美。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前“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思想方法及公式应用中q与1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探索发现,类比。

  五、教学过程

  (一)借助数学文化背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数学文化背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的积极性。故事内容也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问题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有些学生会说用计算器来求(老师当然肯定这种做法,但学生很快发现比较难求。)

  问题3: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和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问题4:如果我们把(1)式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那么我们若在此等式两边同以2,得到(2)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比较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

  问题5:将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什么呢?。(学生会发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这五个问题层层深入,剖析了错位相减法中减的妙用,使学生容易接受为什么要错位相减,经过繁难的计算之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也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神奇。

  问题6: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让学生对错位相减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为探究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

  (三)类比联想,构建新知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问题7:如何求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前“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项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即:“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学生相互合作,讨论交流,老师巡视课堂,并请学生上台板演。)

  注:学生已有上面问题的处理经验,肯定有不少学生会想到“错位相减法”,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探究。

  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两边同时乘以公比“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后会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两个等式相减后,哪些项被消去,还剩下哪些项,剩下项的符号有没有改变?这些都是用错位相减法求等比数列前“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项和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最后师在突出强调,加深印象。

  两式作差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肯定会有学生直接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不忙揭露错误,后面再反馈这个易错点,从而掌握公式的本质。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的成就感。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问题8:由“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对不对呢?这里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能不能等于1呀?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那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是什么数列?此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你能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吗?(这里引导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如何把“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公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注:公式的理解

  知三求二:nqa1anSn;

  n的含义:项数(通项公式是qn-1);

  q的含义:公比(注意q=1,分类讨论);

  错位相减法:乘公比(作用是构造许多相同项)后错开一项后再减。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学生归纳,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四)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问题9: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指导。依学生的认知水*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错位相减法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提出公比q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3)累加法

  【设计意图】: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这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五)应用公式,深化理解

  例1:在等比数列{an}中,

  (1)已知a1=3,q=2,n=6,求Sn;

  (2)已知a1=8,q=1/2,an=1/2,求Sn;

  (3)已知a1=-1、5,a4=96,求q与S4;

  (4)已知a1=2,S3=26,求q与a3。

  【设计意图】:初步应用公式,理解等比数列的基本量也可“知三求二”,体会方程思想。

  例2:等比数列{an}中,已知a3=3/2,S3=9/2,求a1与q。

  【设计意图】:注意公式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例3:求数列{n+}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进一步体会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练*1:求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前8项和;

  练*2:a3=,S9=,求a1和q;

  练*3:求数列{n+an}的前n项和。

  (先由学生独立求解,然后抽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适时的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练*,深化认识,增加思维的梯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六)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问题10: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学生小结归纳,不足之处老师补充说明。)

  1、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

  当q≠1时,Sn==

  当q=1时,Sn=na1

  2、方法:错位相减法(乘以公比)

  3、思想:分类讨论(公式选择)

  (七)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19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了。

  【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

  (八)课后作业,分层练*

  (1)阅读本节内容,预*下一节内容;

  (2)书面作业:*题P308、10;

  (3)拓展作业:求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3

  一、设计思想

  1、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基于“人人都能获得必要得数学”即*等性的考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设计“适合学生发展得数学教育”,体现“人人学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但又与教师的设计问题与活动的引导密切结合,强调“活动”的内化,即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从而引起真正的数学思维,提高思维的效益。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真正感到数学是有意义的',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明确肯定“日常数学”的合理性等,另一方面,再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又应努力帮助他们清楚地去熟悉生活经验并上升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

  2、设计背景

  传统的数学作业单调枯燥,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和价值,突破传统,改变现状,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创新作业方式,激发兴趣,发展学生数学素质,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既要创新又要保证其科学有效,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学会合作、体验自主。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在学生学*过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的基础上,学*等比数列n前项和公式,能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求和问题。探索公式的推导、体会错位相减法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本节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重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较为丰富,因此是重点内容之一。本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错位相减法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等比数列的学*,发展数学应用意识,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发展数学的理性思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错位相减法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四周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设计思路如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课前给出复*:等比数列的定义及性质

  课首给出引例:“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

  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

  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

  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

  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

  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设计一个学生比较感爱好的实际问题,吸引学生注重力,使其马上进入到研究者的角色中

  来!]

  (二)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直觉认为穷人可以向富人借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得出:

  穷人30天借到的钱:S301230

  穷人需要还的钱:S301222229'(130)302 465(万元)

  [直觉先行,思辨引路,在矛盾冲突中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教师紧接着把如何求S301222229?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S301222229 ①若用公比2乘以上面等式的两边,得到

  2S30222229230②

  若②式减去①式,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S3023011073741823(分) ≈1073(万元)>465(万元)

  答案:穷人不能向富人借钱

  (三)引导学生用“特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猜想数学规律。

  提出问题:如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生很自然地模仿以上方法推导)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章“数列”第六节的内容,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

  4.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所谓不可理解的事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主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采用启发探究,合作学*,自主学*等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按照自主学*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培养自主学*的*惯和意识,形成自主学*的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直觉认为穷人可以向富人借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得出:

  穷人30天借到的钱:(万元)

  穷人需要还的钱:?

  2.学生探究,解决情境

  (2)教师紧接着把如何求?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①若用公比2乘以上面等式的两边,得到

  ②

  若②式减去①式,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分) ≈1073(万元) > 465(万元)

  由此得出穷人不能向富人借钱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很显然的事,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解决情境问题: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可以消去了,得到: ≈1073(万元) > 465(万元) 。老师强调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 学的信心,同时也为推导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提供了方法。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为,公比为q,如何求它的前n项和?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

  即

  方法:错位相减法

  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

  在学生推导完成之后,我再问:由得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的'愉快和成就感。

  4.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探究1.求和

  探究2.求等比数列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方法1: 观察、发现:.

  方法2:此等比数列的连续项从第5项到第10项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探究3:求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5.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数学思想: (1)分类讨论 (2)方程思想

  3.数学方法: 错位相减法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6.当堂检测

  (1)口答:

  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中

  若,则________,若,则________

  若=3,=81,求q及 ,

  若 ,求及q.

  (2)判断是非:

  ① ( )

  ② ( )

  ③若③且,则

  ( )

  【设计意图】对公式的再认识,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识记公式,并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7.课后作业,分层练*

  必做: P30*题 1―3 A组 第1题,

  选作题1:求的前n项和

  (2)思考题:能否用其他方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

  【设计意图】布置弹性作业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通过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展示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学**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形成学*能力。

  六、教学设计说明

  1.情境设置生活化.

  本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到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问题探究活动化.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成果,体验数学学*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3.辨析质疑结构化.

  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快”填空和判断是非练*.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模块,优化知识体系。

  4.巩固提高梯度化.

  例题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教科书中的例题改编而成,并进行适当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5.思路拓广数学化.

  从整理知识提升到强化方法,由课内巩固延伸到课外思考,变“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使数学学*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作业布置弹性化.

  通过布置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

  学生的根据高二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中,案例是基础,使学生感知教材;公式为关键,使学生理解教材;练*为应用,使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分组小讨论并充分运用直观完整的板书和计算机课件等教辅用具、手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也培养了

  思维能力。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公式推导、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亮点之处: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

  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特别是在例3中,教师针对题目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提示,让学生去尝试着解题。张漫同学的板书详尽,将思路方法概括表述出来,过程完整。只是结果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给予指出,同时也个结果错误也是学生经常犯的。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阅读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说课稿 (菁华3篇)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属性模型。人们往往通过离散现象认识连续现象,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数列。

  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采用了:

  1、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倒叙相加求和。不仅得出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而且对以后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一定的启发,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学*极限、微积分的基础,与数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难点:获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阶段、探索与发现阶段、应用知识阶段。

  探索与发现公式推导的思路是教学的重点。如果直接介绍“倒叙相加”求和,无疑就像波利亚所说的“帽子里跳出来的兔子”。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

  应用公式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公式,可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通过“选择公式”,“变用公式”,“知三求二”三个层次来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学法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呈现阶段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设计意图:

  (1)、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2)、承上启下,探讨高斯算法。

  2、探究发现阶段

  (1)、学生叙述高斯首尾配对的方法(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

  (2)、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共有多少颗宝石?(这是奇数个项和的问题,不能简单模仿偶数个项求和的方法,需要把中间项11看成是首、尾两项1和21的等差中项。

  通过前后比较得出认识:高斯“首尾配对”的算法还得分奇数、偶数个项的情况求和。

  (3)、进而提出有无简单的方法。

  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行四边形。

  获得算法:S21=

  设计意图: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问题2:求1到n的正整数之和。即Sn=1+2+3+…+n

  ∵Sn=n+(n—1)+(n—2)+…+1

  ∴2Sn=(n+1)+(n+1)+…。+(n+1)

  Sn=(从求确定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旨在让学生体验“倒叙相加求和”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求和”算法的改进)

  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Sn=an+an—1+an—2+…a1,

  ∴Sn=。

  图形直观

  等差数列的性质(如果m+n=p+q,那么am+an=ap+aq。)

  设计意图:

  一言以蔽之,数学教学应努力做到:以简驭繁,*实*人,退朴归真,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3、公式应用阶段

  (1)、选用公式

  公式1Sn=;

  公式2Sn=na1+。

  (2)、变用公式

  (3)、知三求二

  例1

  某长跑运动员7天里每天的训练量如下7500m,8000m,8500m,9000m,9500m,10000m,10500m。这位长跑运动员7天共跑了多少米?(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信息,学生可以从首项、尾项、项数出发,使用公式1,也可以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使用公式2求和。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

  例2

  等差数列—10,—6,—2,2,…的前多少项和为54?(本例已知首项,前n项和、并且可以求出公差,利用公式2求项数。

  事实上,在两个求和公式中包含四个元素,从方程的角度,知三必能求余一。)

  变式练*:在等差数列{an}中,a1=20,an=54,Sn=999,求n。

  知三求二:

  例3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d=20,n=37,Sn=629,求a1及an。(本例是使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求未知元。

  事实上,在求和公式、通项公式*有首项、公差、项数、尾项、前n项和五个元素,如果已知其中三个,连列方程组,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次深化。

  采用课后*题1,2,3。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1)、课堂小结

  ①、回顾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元素的表示方法,倒叙相加的算法,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球和公式及简单应用

  (2)、反思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课本p118,练*1,2,3;

  *题3第2题(3,4)。

  2、选做题:

  在等差数列中,

  (1)、已知a2+a5+a12+a15=36,求是S16。

  (2)、已知a6=20,求s11。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说课稿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体会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体会倒序相加求和的思想方法;

  2. 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兴趣,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解决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过程】

  一、明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确定本节课中心任务:

  本节课我们来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那么什么叫数列的前n项和呢,对于数列{an}:a1,a2,a3,…,an,…我们称a1+a2+a3+…+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n表示,记sn=a1+a2+a3+…+an,

  如S1 =a1, S7 =a1+a2+a3+……+a7,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二、问题牵引,探究发现

  问题1:(播放媒体资料情景引入)印度泰姬陵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图),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圆宝石吗?

  即: S100=1+2+3+······+100=?

  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会算,闻名于世;那么小高斯是如何快速地得出答案的呢?请同学们思考高斯方法的特点,适合类型和方法本质。

  特点: 首项与末项的和: 1+100=101,

  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 2+99 =101,

  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 3+98 =101,

  · · · · · ·

  第50项与倒数第50项的和: 50+51=101,

  于是所求的和是: 101×50=5050。

  1+2+3+ ······ +100= 101×50 = 5050

  同学们讨论后总结发言:等差数列项数为偶数相加时首尾配对,变不同数的加法运算为相同数的乘法运算大大提高效率。高斯的方法很妙,如果等差数列的项数为奇数时怎么办呢?

  探索与发现1:假如让你计算从第一层到第21层的珠宝数,高斯的首尾配对法行吗?

  即计算S21=1+2+3+ ······ +21的值,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当项数为奇数时,首尾配对出现了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引出倒序相加法做铺垫。

  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构成*行四边形。*行四边形中的每行宝石的个数均为21个,共21行。有什么启发?

  1+ 2 + 3 + …… +20 +21

  21 + 20 + 19 + …… + 2 +1

  S21=1+2+3+…+21=(21+1)×21÷2=231

  这个方法也很好,那么项数为偶数这个方法还行吗?

  探索与发现2:第5层到12层一共有多少颗圆宝石?

  学生探究的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思考刚才的方法是否同样可行?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一下(老师演示动画帮助学生)

  S8=5+6+7+8+9+10+11+12=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项数为偶数的等差数列求和时倒序相加是否可行。从而得出倒序相加法适合任意项数的等差数列求和,最终确立倒序相加的思想和方法!

  好,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一个好方法——倒序相加法!现在来试一试如何求下面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问题2:等差数列1,2,3,…,n, … 的前n项和怎么求呢?

  解:(根据前面的学*,请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强化倒序相加法的理解和运用,为更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打下基础。

  至此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倒序相加法,相信大家可以推导更一般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了。

  问题3: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an}首项为a1,公差为d,如何推导它的前n项和sn公式呢?

  即求 =a1+a2+a3+……+an=

  ∴(1)+(2)可得:2

  ∴

  公式变形:将代入可得: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探究基础上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很快就可以推导出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从而完成本节课的中心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推导,同时也复*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基本性质。

  三、公式的认识与理解:

  1、根据前面的推导可知等差数列求和的两个公式为:

  (公式一)

  (公式二)

  探究: 1、(1)相同点: 都需知道a1与n;

  (2)不同点: 第一个还需知道an ,第二个还需知道d;

  (3)明确若a1,d,n,an中已知三个量就可求Sn。

  2、两个公式共涉及a1, d, n, an,Sn五个量,“知三”可“求二”。

  3、探索与发现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 n 项和的两个公式.,请学生联想思考总结来有助于记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类比联想,拓展思维,增加兴趣,强化记忆

  四、公式应用、讲练结合

  1、练一练:

  有了两个公式,请同学们来练一练,看谁做的快做的对!

  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n}的Sn :

  (1)a1=5,an=95,n=10

  解:500

  (2)a1=100,d=-2,n=50

  解:

  【设计意图】熟悉并强化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巩固“知三求二”。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题:

  2、例题1: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 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

  解:设从2001年起第n年投入的资金为an,根据题意,数列{an}是一个等差数列,其中 a1=500, d=50

  那么,到2010年(n=10),投入的资金总额为

  答: 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7250万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3、例题2: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可以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

  解:

  法1:由题意知

  ,

  代入公式得:

  解得,

  法2:由题意知

  ,

  代入公式得:

  ,

  即,

  ②①得,故

  由得故

  【设计意图】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公式并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4、反馈达标:

  练*一:在等差数列{an}中,a1=20, an=54,sn =999,求n.

  解:由解n=27

  练*2: 已知{an}为等差数列,求公差。

  解:由公式得

  即d=2

  【设计意图】进一强化求和公式的灵活应用及化归的思想(化归到首项和公差这两个基本元)。

  五、归纳总结 分享收获:(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总结和表达能力)

  1、倒序相加法求和的思想及应用;

  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

  4、前n项和公式的灵活应用及方程的思想。

  …………

  六、作业布置:

  (一)书面作业:

  1.已知等差数列{an},其中d=2,n=15, an =-10,求a1及sn。

  2.在a,b之间插入10个数,使它们同这两个数成等差数列,求这10个数的和。

  (二)课后思考:

  思考: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除了倒序相加法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书面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及方法,同时通过布置课后思考题来延伸知识拓展思维。

  附: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1、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

  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3、公式的认识与理解:

  公式一:

  公式二:

  四:例题及解答:

  议练活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说课稿3

  一、下面先说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职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列这一章是中职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函数知识的延伸,而且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同时数列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题材。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本章的第二节,它为后继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对提高学生分析、猜想、概括、归纳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等差数列》作为《数列》这一章中两个最重要的数列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研究和解决集中体现了研究《数列》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对提高学生分析、猜想、概括、归纳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并结合学生学*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惯

  2、让学生在问题中感受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我将

  教学重点确定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确定为:应用等差数列解决有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要与学生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大部分中职生基础薄弱、理解接受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不会学*。学生认为数学难,枯燥理解不了。对数学学*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采用了问题、类比、发现、归纳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精讲多练。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另外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我设计了①创设情境—引入问题②分析归纳—解决问题③例题研究—运用新知④分组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归纳—提高认识⑥课后作业-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教学设想

  我经常在想: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由生活中的实例一招聘信息引入:A公司月薪2000元;B公司第一个月800元,以后逐月递加200元。你愿意到哪家公司上班?为什么?在A、B公司一年各共领多少钱?五年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给学生讲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1+2+3+…+100=

  同学们,如果你是小高斯,你会怎么向老师解释算法呢?

  (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教学设想

  由高斯的解题过程:

  S= 1+2+3+…+100

  S= 100+99+98+…+1

  2S=(100+1)×100

  S=(100+1)100/2=5050

  让学生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1、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

  类似m+n=s+t am+an=as+at m,n,s,t∈N+

  等差求和

  倒排相加

  另有

  即(2)——类似梯形面积公式便于记忆

  进而让学生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一年在A公司12×2000

  在B公司

  800+900+1000+…1900

  五年在A公司2000×12×5

  在B公司

  800+900+1000+…+6700

  ——让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解决当前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以致用。

  (三)例题研究——运用新知教学设想

  通过例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掌握、运用知识的效果

  例1、(1)求正奇数前100项之和;

  (2)求第101个正奇数到第150个正奇数之和;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00-3n,求其前65项之和;

  (4)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3,求S10

  例2、某长跑运动员7天每天的训练量(单位:m)分别是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10500,他在7天内共跑了多少米?

  例3、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d=,前n项之和Sn=。求a1及n

  课堂上让学生用两种公式解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板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分组训练—巩固新知

  教学设想,例题过后,我特地设计了一组检测题,

  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

  2、等差数列{an}中,(1)a1=2,d=-1则Sn=

  3、2c+4c+6c+…+2nc=

  4、一堆圆木,每层总比上一层多一根,顶层4根,最底层21根,这堆木料有多少根?

  5、一只挂钟,遇整点就敲响,钟响的次数是该点的时间数,从1点到12点共响几次?

  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归纳——提高认识教学设想

  让学生通过所学内容的小结,对知识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把课堂所学知识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六)课后作业自主探究

  教学设想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已经初步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求和,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我将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三列,一列为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一列为例题,一列为讲解。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我认为板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也很重要,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向学生展现了所学知识的框架,突出重点难点,清晰直观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五、说教学反思

  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课后及时总结,不断改进,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结束: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2)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菁选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等比数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三章“数列”第五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为进一步学*“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准备。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等在各种数列求和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它在如“分期付款”等实际问题的计算中也经常涉及到。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教师教学用书安排“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2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从教材体系来看,它为后继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特点而言,蕴涵丰富的思想方法;就能力培养来看,通过公式推导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运用数学语言交流表达的能力。

  突出重点方法:“抓三线、突重点”,即(一)知识技能线:问题情境→公式推导→公式运用;(二)过程与方法线:特殊到一般、猜想归纳→ 错位相减法等→转化、方程思想;(三)能力线:观察能力→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及严谨态度。

  难点: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从学生认知水*来看,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从知识本身特点来看,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和等差数列的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可比性低,无法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它需要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能充分理解并融会贯通,而知识的整合对学生来说恰又是比较困难的,而且错位相减法是第一次碰到,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物。

  突破难点手段:“抓两点,破难点”,即一抓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及时地给以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二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章“数列”第六节的内容,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

  4.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所谓不可理解的事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主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采用启发探究,合作学*,自主学*等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按照自主学*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培养自主学*的*惯和意识,形成自主学*的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直觉认为穷人可以向富人借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得出:

  穷人30天借到的钱:(万元)

  穷人需要还的钱:?

  2.学生探究,解决情境

  (2)教师紧接着把如何求?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①若用公比2乘以上面等式的两边,得到

  ②

  若②式减去①式,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分) ≈1073(万元) > 465(万元)

  由此得出穷人不能向富人借钱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很显然的事,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解决情境问题: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可以消去了,得到: ≈1073(万元) > 465(万元) 。老师强调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 学的信心,同时也为推导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提供了方法。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为,公比为q,如何求它的前n项和?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

  即

  方法:错位相减法

  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

  在学生推导完成之后,我再问:由得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的愉快和成就感。

  4.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探究1.求和

  探究2.求等比数列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方法1: 观察、发现:.

  方法2:此等比数列的连续项从第5项到第10项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探究3:求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5.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数学思想: (1)分类讨论 (2)方程思想

  3.数学方法: 错位相减法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6.当堂检测

  (1)口答:

  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中

  若,则________,若,则________

  若=3,=81,求q及 ,

  若 ,求及q.

  (2)判断是非:

  ① ( )

  ② ( )

  ③若③且,则

  ( )

  【设计意图】对公式的再认识,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识记公式,并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7.课后作业,分层练*

  必做: P30*题 1—3 A组 第1题,

  选作题1:求的前n项和

  (2)思考题:能否用其他方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

  【设计意图】布置弹性作业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通过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展示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学**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形成学*能力。

  六、教学设计说明

  1.情境设置生活化.

  本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到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问题探究活动化.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成果,体验数学学*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3.辨析质疑结构化.

  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快”填空和判断是非练*.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模块,优化知识体系。

  4.巩固提高梯度化.

  例题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教科书中的例题改编而成,并进行适当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5.思路拓广数学化.

  从整理知识提升到强化方法,由课内巩固延伸到课外思考,变“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使数学学*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作业布置弹性化.

  通过布置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

  学生的根据高二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中,案例是基础,使学生感知教材;公式为关键,使学生理解教材;练*为应用,使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分组小讨论并充分运用直观完整的板书和计算机课件等教辅用具、手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也培养了

  思维能力。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公式推导、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亮点之处: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

  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特别是在例3中,教师针对题目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提示,让学生去尝试着解题。张漫同学的板书详尽,将思路方法概括表述出来,过程完整。只是结果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给予指出,同时也个结果错误也是学生经常犯的。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惯;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猜想的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学*,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定义的归纳及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根据定义判断或证明某些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类比教学.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一张白纸,游标卡尺。

  【教学过程】

  【导入】

  复*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

  创设问题情境,三个实例激发学生学*兴趣。

  1.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得数列a,2a,4a,8a,16a,32a.(a>0)

  2.一辆汽车的售价约15万元,年折旧率约为10%,计算该车5年后的价值。得到数列15 ,15×0.9 ,15×0.92 ,15×0.93 ,…,15×0.95。

  3.复利存款问题,月利率5%,计算10000元存入银行1年后的本利和。得到数列10000×1.05,10000×1.052,…,10000×1.0512.

  学生探究三个数列的共同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新课讲授】

  由学生根据共同点及等差数列定义,自己归纳等比数列的定义,再由老师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句,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等比数列各项的限制条件:等比数列各项均不为零,公比不为零。

  等差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d表示.数学表达式:an+1-an=d

  等比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q表示.数学表达式:an?1 an?q

  知晓定义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看书p29页,书上前面出现的`关于等比数列的实

  例。让学生了解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要认真学好。

  在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定义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讲解例一。给出具体的数列,会利用定义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对(1)(5)两小题着重分析.

  例题一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找出公比;不是,请说明理由.

  (1) 1, 4, 16, 32.

  (2) 0, 2, 4, 6, 8.

  (3) 1,-10,100,-1000,10000.

  (4) 81, 27, 9, 3, 1.

  (5) a, a, a, a, a.

  讲解例二,进一步熟悉定义,根据定义求数列未知项。最后的小例一为了由利

  用定义的求解转到利用定义证明,二为了让学生发现等比数列隔项同号的规律。

  例题二

  求出下列等比数列中的未知项:

  (1) 2, a, 8;

  (2) -4, b, c, ?;

  已知数列2, x, d, y,8.是等比数列

  ①证明数列2, d, 8.仍是等比数列.

  ②求未知项d.

  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有个缓冲,做个巩固练*。当然此练*的安排,

  也是为了进一步挖掘等比数列定义的本质,辨析找寻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将具体问题再推广到一般,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判断证明方法。

  练*

  判断下列数列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1) 22 , 2 , 1 , 2-1, 2-2 .

  (2) 3 , 34 , 37, 310 .

  引申: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而bn?2n

  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

  由最后一例的证明,说明给出通项公式后可由定义判断该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反过来若数列已经是等比数列了,能否由定义导出数列通项公式呢?为下节课做铺垫。

  【课堂小结】

  由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做个简单的归纳小结。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或证明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要用定义判断

  2.等比数列公比q≠0,任意一项都不为零.

  3.学*等比数列可以对照等差数列类比做研究.

  【作业】

  1.书p48. No.1,2; a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找出公比;不是,请说明理由、

  (1) 1, 4, 16, 32、

  (2) 0, 2, 4, 6, 8.

  (3) 1,-10,100,-1000,10000、

  (4) 81, 27, 9, 3, 1.

  (5) a, a, a, a, a.

  讲解例二,进一步熟悉定义,根据定义求数列未知项。最后的小例一为了由利

  用定义的求解转到利用定义证明,二为了让学生发现等比数列隔项同号的规律。 例题二

  求出下列等比数列中的未知项:

  (1) 2, a, 8;

  (2) -4, b, c, ?;

  ? 已知数列 2, x, d, y,8、是等比数列

  ①证明数列2, d, 8.仍是等比数列、

  ②求未知项d.

  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有个缓冲,做个巩固练*。当然此练*的`安排,

  也是为了进一步挖掘等比数列定义的本质,辨析找寻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将具体问题再推广到一般,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判断证明方法。

  练*

  判断下列数列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1) 22 , 2 , 1 , 2-1, 2-2 .

  (2) 3 , 34 , 37, 310 .

  引申: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而bn?2n

  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

  由最后一例的证明,说明给出通项公式后可由定义判断该数列是否为等比数

  列。反过来若数列已经是等比数列了,能否由定义导出数列通项公式呢?为下节课做铺垫。

  【课堂小结】

  由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做个简单的归纳小结。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或证明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要用定义判断

  2.等比数列公比q≠0,任意一项都不为零.

  3.学*等比数列可以对照等差数列类比做研究.

  【作业】

  1.书p48. No.1,2;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5

  一、概述

  教材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材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解决一般问题

  教材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2、能力目标

  (1)学会通过实例归纳概念

  (2)通过学*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会归纳假设

  (3)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

  (2)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3)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三、教学对象及学*需要分析

  1、 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学*能力,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并掌握了函数及个别特殊函数的性质及图像,如指数函数。之前也刚学*了等差数列,在学*这一章节时可联系以前所学的进行引导教学。

  (2)对归纳假设较弱,应加强这方面教学

  2、学*需要分析: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课前复*

  (1)复*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复*指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2、情景导入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7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一章第3节第二课时,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函数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如在“分期付款”等实际问题中也经常涉及到。本节以数学文化背境引入课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良好载体。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完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心理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并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公式探求过程所蕴涵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初步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和探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严谨性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和数学的严谨美。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前“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思想方法及公式应用中q与1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探索发现,类比。

  五.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数学文化背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数学文化背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的积极性。故事内容也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问题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有些学生会说用计算器来求(老师当然肯定这种做法,但学生很快发现比较难求。)

  问题3: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和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问题4:如果我们把(1)式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那么我们若在此等式两边同以2,得到(2)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比较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

  问题5:将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什么呢?。(学生会发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这五个问题层层深入,剖析了错位相减法中减的妙用,使学生容易接受为什么要错位相减,经过繁难的计算之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也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神奇。

  问题6: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让学生对错位相减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为探究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

  (三)类比联想,构建新知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问题7:如何求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前“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项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即:“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学生相互合作,讨论交流,老师巡视课堂,并请学生上台板演。)

  注:学生已有上面问题的处理经验,肯定有不少学生会想到“错位相减法”,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探究。

  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两边同时乘以公比“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后会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两个等式相减后,哪些项被消去,还剩下哪些项,剩下项的符号有没有改变?这些都是用错位相减法求等比数列前“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项和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最后师在突出强调,加深印象。

  两式作差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肯定会有学生直接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不忙揭露错误,后面再反馈这个易错点,从而掌握公式的本质。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的成就感。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问题8:由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得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对不对呢?这里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能不能等于1呀?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那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是什么数列?此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你能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吗? (这里引导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如何把“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公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注:公式的理解

  知三求二:n q a1 an Sn ;

  n的`含义:项数(通项公式是qn-1);

  q的含义:公比(注意q=1,分类讨论);

  错位相减法:乘公比(作用是构造许多相同项)后错开一项后再减。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学生归纳,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四)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问题9: 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指导。依学生的认知水*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错位相减法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提出公比q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3)累加法

  【设计意图】: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 这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五) 应用公式,深化理解

  例1:在等比数列{ an }中,

  (1)已知a1=3,q=2,n=6,求Sn;

  (2)已知a1=8,q=1/2,an =1/2,求Sn;

  (3)已知a1=-1.5,a4=96,求q与S4;

  (4)已知a1=2,S3=26,求q与a3。

  【设计意图】:初步应用公式,理解等比数列的基本量也可“知三求二”,体会方程思想。

  例2:等比数列{ an }中,已知a3=3/2,S3=9/2,求a1与q。

  【设计意图】:注意公式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例3:求数列{n+ }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进一步体会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练*1:求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前8项和;

  练*2:a3= ,S9= ,求a1和q;

  练*3:求数列{n+an}的前n项和。

  (先由学生独立求解,然后抽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适时的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练*,深化认识,增加思维的梯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六)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问题10: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学生小结归纳,不足之处老师补充说明。)

  1.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

  当q≠1时,Sn= =

  当q=1时, Sn=na1

  2.方法:错位相减法(乘以公比)

  3.思想:分类讨论(公式选择)

  (七)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19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了。

  【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

  (八)课后作业,分层练*

  (1)阅读本节内容,预*下一节内容;

  (2) 书面作业:*题P30 8 .10;

  (3)拓展作业:求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图形直观的表征,让学生更加清晰求的都是同一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接*1,感悟极限思想。

  2、培养学生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计算出结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计算

  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我一个一个加下去看看,答案好像有点规律。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于1。

  可以画个图来帮助思考。用一个圆或一条线段来表示“1”。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2、渗透极限思想。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

  1、猜一猜“和”是多少?

  2、请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

  3、反馈: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会怎么样?

  那的结果怎么样?(无限接*1。)

  运用知识

  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我是这样想的

  所以原式的结果是1。

  、布置作业

  作业:第110页练*二十二,第3题、第4题、第5题。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研究等比数列的各量;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比关系,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提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二、讲授新课:

  1、教学:

  思考:一个细胞每分钟就变成两个,那么经过一个小时,它会分裂成多少个细胞呢?

  分析:公比,因为,一个小时有60分钟

  思考:那么经过一个小时,一共有多少个细胞呢?

  又因为

  所以,则=1152921504

  则一个小时一共有1152921504个细胞

  2、练*:

  列1(解略)

  列2(解略)

  在等比数列中:已知求已知求

  在等比数列中,xx,则xx

  三、小结: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四、作业:P66,1题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在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中,我们也常用到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重难点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过程

  【复*要求】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方法规律】应用数列知识界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确定其数学模型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并确定其首项,公差或公比等基本元素,然后设计合理的计算方案,即数学建模是解答数列应用题的关键。

  一、基础训练

  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20分钟x一次一个x为两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菌由1个可繁殖成

  A、511B、512C、1023D、1024

  2、若一工厂的生产总值的月*均增长率为p,则年*均增长率为

  A、B、

  C、D、

  二、典型例题

  例1:某人每期期初到银行存入一定金额A,每期利率为p,到第n期共有本金nA,第一期的利息是nAp,第二期的利息是n—1Ap……,第n期即最后一期的利息是Ap,问到第n期期末的本金和是多少?

  评析:此例来自一种常见的存款叫做零存整取。存款的方式为每月的某日存入一定的金额,这是零存,一定时期到期,可以提出全部本金及利息,这是整取。计算本利和就是本例所用的有穷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用实际问题列出就是:本利和=每期存入的金额[存期+1/2存期存期+1利率]

  例2:某人从1999到20xx年间,每年6月1日都到银行存入m元的一年定期储蓄,若每年利率q保持不变,且每年到期的存款本息均自动转为新的一年定期,到20xx年6月1日,此人到银行不再存款,而是将所有存款的本息全部取回,则取回的金额是多少元?

  例3、某地区位于沙漠边缘,人与自然进行长期顽强的斗争,到1999年底全地区的绿化率已达到30%,从20xx年开始,每年将出现以下的变化:原有沙漠面积的16%将栽上树,改造为绿洲,同时,原有绿洲面积的4%又被侵蚀,变为沙漠。问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能使全县的绿洲面积超过60%。lg2=0.3

  例4、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某市去年11月分曾发生流感,据资料记载,11月1日,该市新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有20人,以后,每天的新感染者*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者增加50人,由于该市医疗部门采取措施,使该种病毒的传播得到控制,从某天起,每天的新感染者*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着减少30人,到11月30日止,该市在这30天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共有8670人,问11月几日,该市感染此病毒的新的患者人数最多?并求这一天的新患者人数。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2

  教学重点: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重要数列模型之一,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遇到具体问题时,抽象出数列的模型和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引入: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细胞分裂模型

  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由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发现等比数列的特点

  进而让学生通过用递推公式描述等比数列。

  让学生回忆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过程然后类比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意:1公比q是任意一个常数,不仅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当首项等于0时,数列都是0。当公比为0时,数列也都是0。

  所以首项和公比都不可以是0。

  3当公比q=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当公比q大于1,公比q小于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

  4以及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的关系

  5是后一项比前一项。

  列:1,2,(略)

  小结: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巩固练*:

  1.教材P59练*1,2,3,题

  2.作业:P60*题1,4。

  第二课时5.2.4等比数列(二)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

  一.复*准备:

  提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讨论:如果是等差列的三项满足

  那么如果是等比数列又会有什么性质呢?

  由学生给出如果是等比数列满足

  2练*: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3等比中项:如果等比数列.那么,

  则叫做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教师给出)

  4思考:是否成立呢?成立吗?

  成立吗?

  又学生找到其间的规律,并对比记忆如果等差列,

  5思考:如果是两个等比数列,那么是等比数列吗?

  如果是为什么?是等比数列吗?引导学生证明。

  6思考:在等比数列里,如果成立吗?

  如果是为什么?由学生给出证明过程。

  三.巩固练*:

  列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和第4项分别是12和18,求它的第1项和第2项

  解(略)

  列4:略:

  练*:1在等比数列,已知那么

  2P61A组8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3、3节的内容。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2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类比分析、分类讨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数学思想。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类比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与态度: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验探索的艰辛,体味成功的喜悦,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

  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从教材体系来看,它为后继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本身特点来看,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和等差数列的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可比性低,无法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它需要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能充分理解并融会贯通;从学生认知水*来看,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教法学法分析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强调知识的严谨性的同时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从故事入手:传说,波斯国王下令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发明者对国王说,在棋盘的第一格内放上一粒麦子,在第二格内放两粒麦子,第三格内放4粒,第四格内放8米,……按这样的规律放满64格棋盘格。结果是国王倾尽国家财力还不够支付。同学们,这几粒麦子,怎能会让国王赔上整个国家的财力?

  关键就在于计算麦粒的总数。很明显,这是一个以1为首项,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前64项和的问题,即如何计算1+2+22+……+263?

  (二)师生讨论、探究新知

  总结归纳:当q=1时,Sn=na1

  当q≠1时,

  公式说明:①对等比数列{an}而言,a1,an,Sn,n,q知三可求二②运用公式时要根据条件选取适当的公式,特别注意的是,在公比不知道的情况下要分类讨论;③错位相减的思想方法。

  (三)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例1:等比数列{an}中,

  ①已知a1=-4,q=1/2,求S10 ②已知a1=1,an=243,q=3,求Sn

  ③已知a1=2,S3=26,求q。

  通过例题一,渗透知三求二的思想。

  练*:求等比数列1,-1/2,1/4,-1/8,…,-1/512的各项的和。

  例2、等比数列{an}中,已知a1=3,S3=9,求q,an。

  练*:等比数列{an}中,若S3=7/2,S6=63/2,求an、S9。

  通过练*得出等比数列前项和的一个性质:成等比数列。

  例3:(1)求数列1+1/2,2+1/4,3+1/8,… n+,…的前n项和。

  首先由学生分析思路,观察出这组数列的特点,它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而是等差加等比。归纳出这类数列求和的方法。

  思考:求和:1+a+a2+a3+…+an

  (四)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略

  七、课后记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军设计了问题,始终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让课堂活动变得生动而愉悦。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4

  一、设计思想

  1、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基于“人人都能获得必要得数学”即*等性的考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设计“适合学生发展得数学教育”,体现“人人学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但又与教师的设计问题与活动的引导密切结合,强调“活动”的内化,即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从而引起真正的数学思维,提高思维的效益。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真正感到数学是有意义的,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明确肯定“日常数学”的`合理性等,另一方面,再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又应努力帮助他们清楚地去熟悉生活经验并上升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

  2、设计背景

  传统的数学作业单调枯燥,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和价值,突破传统,改变现状,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创新作业方式,激发兴趣,发展学生数学素质,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既要创新又要保证其科学有效,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学会合作、体验自主。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在学生学*过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的基础上,学*等比数列n前项和公式,能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求和问题。探索公式的推导、体会错位相减法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本节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重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较为丰富,因此是重点内容之一。本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错位相减法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等比数列的学*,发展数学应用意识,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发展数学的理性思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错位相减法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四周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设计思路如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课前给出复*:等比数列的定义及性质

  课首给出引例:“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

  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

  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

  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

  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

  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设计一个学生比较感爱好的实际问题,吸引学生注重力,使其马上进入到研究者的角色中

  来!]

  (二)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直觉认为穷人可以向富人借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得出:

  穷人30天借到的钱:S301230

  穷人需要还的钱:S301222229'(130)302 465(万元)

  [直觉先行,思辨引路,在矛盾冲突中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教师紧接着把如何求S301222229?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S301222229 ①若用公比2乘以上面等式的两边,得到

  2S30222229230②

  若②式减去①式,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S3023011073741823(分) ≈1073(万元)>465(万元)

  答案:穷人不能向富人借钱

  (三)引导学生用“特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猜想数学规律。

  提出问题:如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生很自然地模仿以上方法推导)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5

  一. 教学内容:

  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式、通项公式、性质及前n项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要点:

  (一)等差数列

  1. 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1:

  2. 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2:

  3. (m, n, p, q ∈N )

  5. 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

  (1)利用 >0,d<0,前n项和有最大值,可由 ≤0,求得n的值。

  当 ≤0,且 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

  (二)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 ① 或 ②

  当q=1时, 时,用公式②

  2、 是等比数列 不是等比数列

  ②当q≠-1或k为奇数时, 仍成等比数列

  【模拟】

  1. 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是2,且前四项的和为1,那么前八项的和为 ( )

  A. 15 B. 17 C. 19 D. 21

  2. 已知数列{an=3n-2,在数列{an}中取ak2,akn ,… 成等比数列,若k1=2,k2=6,则k4的值 ( )

  A. 86 B. 54 C. 160 D. 256

  3. 数列A. 750 B. 610 C. 510 D. 505

  4.<0的最小的n值是 ( )

  A. 5 B. 6 C. 7 D. 8

  5. 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3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

  则这个数列有 ( )

  A. 13项 B. 12项 C. 11项 D. 10项

  6. 数列 并且 。则数列的第100项为( )

  A. C. 7. 在等差数列{ =-15,公差d=3,求数列{ 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3)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精选5篇)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 1

一、新课引入:

(问题见教材第129页)提出问题:(幻灯片)

二、新课讲解:

记,式中有64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乘以2后,中间有62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

(板书)即,       ①

,      ②

②-①得即。

由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其前项和,如何化简?

(板书)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仿照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等式两边应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即

(板书)③两端同乘以,得

④,

③-④得⑤,(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的取值)

当时,由③可得(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

当时,由⑤得。

于是

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的数列的和,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

(板书)例题:求和:。

设,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解:,

两端同乘以,得

两式相减得

于是。

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

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

三、小结:

1、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

2、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四、作业:略。

五、

板书设计

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例题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 2

  今天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引导学生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要内容。在探究公式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解决问题。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忽略公比q=1和q≠1的情形,从而突破了公比的q=1和q≠1难点,学生在推导公式中通过自己探究解决了“错位相减”的重要数学思想。高中新课程正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强调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本节课后还有以**会:

  (1)以学生为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可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因此数学学*的核心是思考,离开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这节课,通过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边展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励的语言、轻松愉悦的氛围、民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品尝到类比成功的欢愉。

  (2)巧设情景,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不断经历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体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在创造”过程,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本节课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从新课引入到课后作业,创设了一系列“数学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方式,创设有利条件,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在学*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惯。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 3

  今天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引导学生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要内容。在探究公式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解决问题。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忽略公比q=1和q≠1的情形,从而突破了公比的q=1和q≠1难点,学生在推导公式中通过自己探究解决了“错位相减”的重要数学思想。高中新课程正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强调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本节课后还有以**会:

  (1)以学生为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可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因此数学学*的核心是思考,离开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这节课,通过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边展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励的语言、轻松愉悦的'氛围、民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品尝到类比成功的欢愉。

  (2)巧设情景,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不断经历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体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在创造”过程,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本节课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从新课引入到课后作业,创设了一系列“数学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方式,创设有利条件,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在学*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惯。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 4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 , 上好每一堂课,要充分挖掘教材,要从 " 教 " 的角度去看数学 , 还要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 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对学生来说 , 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他不仅要能 " 做 ", 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 " 做 " 。以下是我对本次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即错位相减法;二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由于学生初次学*,以前没有接触过错位相减法方法,所以要想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错位相减这一方法应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先从简单的多项式化简,构造两个类似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比较它们的结构出发,给他们一个直观的感受。为拿出错位相减做铺垫。在教学中,学生也确实通过两个例子的比较,比较容易的总结出了这个方法。所以由学生自己来给出通项公式也就顺理成章了,拿出通项公式后,学生总*惯于直接套用公式而忽视对公式的分情况讨论,所以一定要反复强调。课后,在各位数学老师的帮助下,我认识到在强调公式的时候只是从公式本身出发是不够的,学生理解的也很模糊,如果在这里加上实际的例子效果应该会更好,这是以后需要加强的地方。后面在讲解例题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黑板上进行细致的演算,一带而过,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相应的课后反思,努力上好每堂课,我相信可以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 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在引入时我用了一个数学故事: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该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的积极性,怀里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实际上,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并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的愉快和成就感。

  对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这样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我们知道,

  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sn呢?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又有,能否联想到等比定理从而求出sn呢?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这其实就是关于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本节课通过三种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等比定理:回归定义,自然朴实.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精讲一题,发散一串的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学**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4)

——《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

  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

  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

  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

  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常常的几个场面,**常常的几句说话,**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2

  一、梳理内容:

  一间陋室、两种情感、三世变迁、四个女人

  二、体会情感:到文中找情,然后以“情在何处”的格式回答。

  参考:

  情在何处?

  情在那百年老屋剥蚀的斑斑痕迹里,在那渗漏的尘土与雨水里,在那环视四周而无可置放几案的情景里,在那一过中午就昏暗的光线里。――此情为的是反衬修葺之后的喜悦,又暗含家族没落之伤感也。

  情在那修整一新的砖瓦、窗户、垣墙里,在那反照的日影里,在那自己亲手种植的兰桂竹木里,在那朱颜已改的栏杆里。--此情乃辞旧迎新之情,又暗含修整房屋之后发奋苦读、重振家业之志也。

  情在那堆满书架的书籍里,情在那或仰或卧或歌或啸的自在里,情在那万籁有声而*或偶尔还别有风味的小睡里,情在那小鸟啄食而人至不去的蹦蹦跳跳里,情在那“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图画里。――此情是安静读书之乐啊。我们可否仿写一段话,表现我们的读书之乐?布置为课后作业。

  小结: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其旧之哀是为了衬托新之喜,要注意的是,它暗含了作者重振家业的理想也。

  情在诸父分家的伤心往事里,情在那到处是门到处是墙的混乱和对立的现实里,情在那客人要穿过厨房去吃饭而鸡栖息在厅堂的难堪里。此乃家族衰败之悲也。

  情在母亲站立过的方寸土地上(角落里),情在母亲的轻叩柴门的声音里,情在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询问里。――此乃母亲的关切之情也。

  情在大母的“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疼爱与兴奋里,情在大母离去时轻轻关门的动作里,情在大母拿来的那块象笏里。――此乃大母的疼爱、兴奋与期望之情也。

  情在那轩四次遭火而不焚的感叹里――上天要让我受一些磨难而终究是会保佑我科举有成的。此乃自我安慰之情也。

  情在那吾妻来归之后时至轩中向我问古事的情景中,在妻子一笔一画学练字的认真里,在妻子学着诸位小妹的口气转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的开心里。情啊,在妻死之后破败而无心修整的小阁子里。此乃与妻生活幸福而短暂之情也。

  以上之情,皆因物是人非,加上自己科举无成,重振家业无望,因而无论关爱、兴奋、期望,投影在作者心头的,都是深深的伤感,是为皆悲也。

  这种深深的伤感最后化为一树亭亭如盖的枇杷,所有之情均在那枇杷树上也,哀哉哀哉……

  三、布置作业:

  1、仿照第一段,用较为整齐的名句式写一段话,表现我们的读书之乐。

  2、写一段话,描写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用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

《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2、学*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以情动人。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两种感情;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教学思路:

  围绕一个“情”字为主线索展开,领会古代散文叙事中融入浓厚情感的写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设计理念:

  回顾性导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抓住“悲情”展开分析。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师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该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性导入,内容概括

  在前面课时学生已经掌握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复*回顾文章内容。这里以“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为线索概括主要内容。(这里板书)

  1、“一间小屋”的特点:狭小、阴暗、破旧→焕然一新、幽雅安静

  (这里分别要求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原句,体会修葺后书斋的变化)

  2、插入书斋名字的由来(怀远追宗之意;人生大志、光宗耀祖的志向,自号“项脊生”)

  3、两种感情:喜和悲(这里点一下即可,后面具体展开,为本课重点)

  4、三个女人:先妣、先大母、亡妻

  二、研读与赏析,对两种感情的分析

  1、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我们古时文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归纳的人生的“四喜三悲”有哪些?

  (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三悲: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悲喜之情我们刻苦铭心。但是喜悲两种感情,给我们记忆最为深刻和久远的应该是:悲情!本文的作者归有光这一生就经历了这人生“三悲”。

  2、“唐宋派”著以“情”动人为写作特色,抓住本文的主要的“悲情”展开。朗读第二段。展示多媒体。

  a、提问:文中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

  展示多媒体。(可悲的事:诸父分家、悼亡母、忆祖母。要求学生找出例句,分别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明确悲情表达是极有层次,由“客观记述意味深长”到“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再到“直泻而出汹涌如潮”,感情是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的。再要求学生从第二段里找出,能够体现亡母和祖母对“我”的关爱与期望的句子,从侧面写生活琐事,真实感人。)

  b、提问:为什么这里会写的如此感人,让你觉得可悲?

  展示多媒体。(若改写成“诸父分家,户庭杂乱;先妣爱子,呵护备至;大母疼惜,寄予厚望”是否可以?从而引出细节描写。)

  c、提问:本文有那些细节描写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示多媒体。(细节描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引出最后一段对妻子的追忆。)

  3、朗读最后写妻子的两段(第四、五两段),品味细节描写。

  拓展延伸: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抓住细节描写表现“思妻”的诗句,举例苏轼江城子、李商隐夜雨寄北。展示多媒体。(苏轼首创用词的形式悼念死去的亲人,这里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与李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异曲同工的。)

  4、提问:第四段中提到一个人,是:小姨。小姨为何总问关于“阁子”的事?

  (这里也是从侧面表现,夫妻阁子里的生活幸福、甜蜜,感情恩爱。)

  5、最后一段中的“枇杷树”,你怎么理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6、拓展延伸:若把最后一段改成“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是否可以?(感受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

  多媒体展示。回顾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品味“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与之的共同魅力。

  三、培养运用能力———作业

  写一段文字,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写法进行仿写,表现亲情的主旨。(要求: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200—300字左右。)

  四、板书设计

  一间小屋:狭小、阴暗、破旧→焕然一新、幽雅安静

  两种感情:喜、悲

  三个女人先妣(已故母亲)———叩门问寒慈爱

  先大母(已故祖母)———以手阖门期望

  亡妻(妻子)———凭几学书恩爱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5)

——un ün教学设计 (菁华3篇)

un ün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鼻韵母un ün的读和拼,巩固认读声母和un ün组成的音节,熟练地拼读音节词。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un yuɑn及其四声,并能用音节组词说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拼音王国正在进行拔河比赛,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去看一看?(想)媒体出示拔河图。

  2、小朋友认读后并问:红队是韵母,黄队是什么?(整体认读音节)。你们觉得哪队会赢啊?(红队会赢)

  3、师:是啊,红队多两个队员,当然会赢了。不过,我们小朋友别着急,今天我们来学两个整体认读音节,这样,两边的人数就一样了。

  二、学*整体认读音节yun

  1、讲故事导入(出示ün并齐读)

  师:小朋友认识了很多拼音朋友,真好!可ün说了:小朋友们在学校里有很多朋友,我也想找个朋友!于是,ün就像in一样去请y姐姐帮忙来变成yin,可是他一想,我这样戴上眼镜去和y姐姐拉手是不礼貌的,于是,ün赶忙去掉两点,请了大y姐姐站在它前面。

  (老师边说边播放课件,演示yun的形成过程)

  2、师:ün找到了朋友大y姐姐后,特别高兴,一时间忘了自己叫什么了,小朋友一起跟老师叫叫他的名字吧。(学生跟读)

  3、学生练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

  4、(出示yun的四声)

  师:整体认读音节yun戴上了漂亮的帽子后,你们会读了吗?学生练读yun的四声。

  5、给yun组词说话。

  三、学*整体认读音节yuɑn

  1、师:小朋友学得真好,为了表扬小朋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想看吗?(想)

  那就请看老师手里的卡片,谁能把他们读出来?(出示yu ɑn)

  2、师:有一天,yu和ɑn 一起到草地上玩,它们每人带了一个圆圈,大家请看(多媒体演示)

  玩着,玩着,两个圆圈滚到一起去啦!

  四、(变成:yuɑn)小朋友想想看,这个音该怎么读?(yuɑn)

  3、师:对,这是一个音节,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请小朋友跟老师读(范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五、4、师:yuɑn,如果我们读它的第二声,就是两个圆圈的“圆”,也是小小气象员的“员”。谁还能用yuɑn的四声组词?(出示四声)

  六、巩固练*

  1、出示 bái yún fú wù yuán yùn qì。

  2、师:yuan(出示)正在草地上玩得起劲,刚才的几个朋友也来了。出示un ün yun(出示一个就读一个),玩着玩着,天黑了,它们要回家了,瞧,接他们的车来了!(出示车子)

  第一辆车:an en in已经乘在车上了。

  第二辆车:yin乘在车上了,你能把un ün yun yuan也送上车吗?想想谁应该坐在拿辆车上?为什么?

  五、学*书写yun yuan(机动)

  六、总结

  今天我们在拼音王国里又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它们是整体认读音节yun yuan,小朋友把它们带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

un ün教学设计2

  一、复*巩固

  1、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新认识的拼音朋友吗?它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出来和小朋友打招呼了。

  2、(出示anenin)谁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

  3、指名读。

  4、谁能说说发这几个音时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方法把它们的音发准确吗?

  5、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前鼻韵母)

  二、导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另外两个前鼻韵母。

  2、(出示图)请小朋友看看这幅图,图上有些什么景物?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3、这幅图还可以编成一首儿歌呢。听老师念(抬头看看天,再看温度计,我是小小气象员,每天按时报天气)

  4、跟老师来念一遍,我们一起来念。

  三、学*unün

  过渡:出示un。我们先来认识今天的第一位朋友。

  (一)un的发音

  1、告诉学生,un的读音和温度计的“温”读音有点像,和anenin的发音方法一样,自己先试着拼一拼。

  2、谁已经会读了?(指名读)

  3、跟老师读,谁再试着来读一下?(指名读)

  4、我们再来开列小火车(开火车读)。

  (二)un的四声

  1、如果要给un戴帽子,该给谁戴呢?为什么?

  2、(出示un的四声)谁来试着读一下?

  3、开火车读,齐读。

  4、把次序打乱你还会读吗?(师随机指)

  5、我们一起来读。

  (三)ün的发音

  过渡:小朋友学得可真快,另外一个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和小朋友见面了。

  1、(出示ün)这个和我们刚刚学的un有什么区别吗?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2、把u换成了ü,这个前鼻韵母的发音和un的发音也大不相同了。

  3、看,在天空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云变成第一声该怎么念呢?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4、你来能用什么方法来记住ün的发音呢?(结合un的发音)

  5、谁再来读一读?我们再来开列小火车。

  (四)ün的四声

  1、小朋友读得真好,天气冷了,ün也要戴帽子了,该给谁戴呢?为什么?

  2、(出示ün的四声)谁来试着读一读。

  3、火车火车开起来(开火车读)

  4、打乱顺序读、齐读。

  四、学*整体认读音节yunyuan。

  (一)、整体认读音节yun

  过渡:小朋友表现的可真棒,这么快就能读这么准确了,为了奖励小朋友,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其实,ün它想成为音节,于是,它就去找大y姐姐,可是它一想,我这样戴着眼镜和大y姐姐拉手是不礼貌的,于是ün赶紧把眼镜摘下来了,让大y姐姐站在了边上。

  1、出示yun

  2、小朋友看,大y后面的韵母是谁呢?

  3、恩,yun是由大y和ün组成的,它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谁已经会读了?

  4、(开火车读、齐读。)yun和ün的读音是一样的,但是它是一个音节,而ün是韵母。

  (二)yun的四声

  1、(出示yun的四声)瞧,yun戴上了四顶漂亮的帽子,谁已经会读了?

  2、指名读,打乱顺序读。

  3、你能给这四声找个朋友呢,谁能试着用yun的四声来组词。

  4、指名组词。

  (三)、整体认读音节yuan

  过渡:小朋友太棒了,还有另外以为朋友也在等着我们呢

  1、出示yu,谁来读?

  2、出示an,这个谁来读?

  3、有一天,yu和an在草地上玩,它们没人都带了一个圆圈,玩着玩着,两个人滚到了一起。(出示yuan)

  4、小朋友想想看,这个音该怎么念呢?

  5、对,跟老师读:yuan。谁再来读?开火车读。

  6、yuan也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想想看,y后面跟着的是谁?如果我们把它变成第二声,就是圆圈的圆,也是小小气象员的员。

  7、那yuan的帽子该给谁戴呢?谁来说说看?

  8、出示yuan的四声,谁来试着读一读?开火车读,打乱顺序读。

  9、你能同样为yuan的四声找到朋友吗?用yuan的四声组词。

  五、巩固

  1、小朋友学得都很认真,我们再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了哪两个前鼻韵母?

  2、生回答(板书unün)

  3、还学了哪两个整体认读音节呢?

  4、生回答,(板书yunyuan)这两个整体认读音节中,大y后面跟着的都是ü,不是u。我们再来读一读。

  六、指导书写

  过渡:小朋友读得这么好,写得能不能这么好呢?

  1、出示an,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当一回小老师,教教大家an该怎么写?

  2、在*字册上书写,巡回指导。

  3、我们再来看看我们今天学*的另外一个前鼻韵母,(出示ün)这个谁来教?

  4、在*字册上书写,巡回指导。

un ün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前鼻韵母 an、en、in、un、ün 和整体认读音节 yuan、yin yun,读准音,认清形 ,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 ü 上两点省写规律。

  3、认识8个生字,正确朗读句子、儿歌。

  【教学重点】

  1、掌握前鼻韵母的发音、整体认读音节的识记。

  2、声母和前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

  【教学难点】

  三拼音节的发音是难点。

  【教学用具】

  字母卡片、生字卡片。

  【教学设想】

  由于本课的韵母较多,教学时可采用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它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音节的拼读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只作重点指导并采取多种形式来练读。识字教学时要发挥图的提示作用,从图入手,把生字与事物、画面、句子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认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导入

  认读6个单韵母和9个复韵母。

  二、学*新课

  1、学* an:

  ⑴ 出示xxxxxx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看图引出 an。

  ⑵ 练*读法:范读,自读,师生口型对比,同桌读,指名读,齐读。

  ⑶ 拼读练*。出示课件多种形式练*拼读音节。

  2、同样方法学* en in un ün。

  三、指导书写

  1、观察。

  2、说一说写法。

  3、范写。

  4、学生练写。

  四、比较识记

  1、观察他们的共同点,指导学生发现。

  2、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比较记忆的方法:

  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请你跟大家说一说。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不拘一格,畅所欲言。

  五、学*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1、领读。

  2、自读。

  3、同桌读。

  4、齐读。

  〖板书设计〗

  an en in un ün

  yuan yin yun

  〖教学后记〗

  这节课我感觉最大的收获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音节,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拍手练读音节,让学生的眼睛、小手、嘴巴、大脑都动起来。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认读五个前鼻韵母。

  二、学*新课

  1、出示音节,指导学生自己读一读,猜一猜,同桌读。

  2、指名回答。

  3、出示实物,鼓励学生。

  4、齐读。

  三、看图学句子、读生字

  1、自由看图。

  2、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3、出示拼音句子。学生试拼,小组互读。指名请一个小组同学读一读,领读,齐读。

  4、出示句子,鼓励学生借助拼音练*朗读。

  5、学*句子中的生字。出示课件,认读。

  四、学*儿歌

  1、读红色音节。

  2、圈出自己认识的音节拼一拼,借助拼音试读儿歌,同桌读。

  3、指名读,领读,齐读。

  4、认读生字,区分“他”和“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6)

——《an en in un ün》教学设计 (菁华5篇)

《an en in un ün》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利用拼音闯关游戏、“找朋友”、有趣的圆形拼图、多种评价方式等点燃了学生学*拼音的热情。人民教育出版社徐轶老师指出:“部编本新教材通过整合的情境图,让拼音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我充分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依据学生的口语基础,增强学*的趣味性。同时,她还提出:“儿歌可以复现音节、巩固音节,便于记忆”,因此,我自编儿歌,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巩固新知。总之,本课教学设计立足课程标准,融入部编本新教材的理念和特点,旨在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奠下坚实的汉语拼音基础,提升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意愿,并体现汉语拼音作为“识字工具”和“学*普通话工具”的功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部编本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部分学*内容。课本要求学*5个前鼻韵母和3个整体认读音节,并配有一幅家庭生活情境图,用来提示发音。同时,本课还要学*声母与前鼻韵母的拼读、词语、儿歌、音节词的书写等。前鼻韵母的教学属于拼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普通话学*中,属于发音易错点。本课实际教学时间应是3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为了扎实学生的拼音基础,方便学生自主学*,实现有效教学,我选择前鼻韵母ɑn、en和整体认读音节yuɑn的相关知识展开教学。

  学情分析:

  作为刚入小学一个多月的新生,孩子们天真烂漫,思维敏捷、乐于表达、渴望关注。同时,学生易兴奋,也易疲劳,学*兴趣浓厚,也容易注意力分散。孩子们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善于机械记忆,却不注重细节和理解。大多数学生拼音基础薄弱,发音不标准,特别是前鼻韵母的发音,容易与后鼻韵母混淆。他们尚没有养成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良好的学**惯和性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巧设情境,选择好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利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思考、表达、书写、评价等*惯。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前鼻韵母ɑn、en和整体认读音节yuɑn,读准音,认清形。

  能读准前鼻韵母ɑn、en和整体认读音节yuɑn的四声,并会拼读含有ɑn、en的音节。会熟练拼读三拼音节。

  3.学会书写ɑn、en和yuɑn,培养良好的书写*惯,学会评价。

  4.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团结同学、热爱班集体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认读前鼻韵母ɑn、en和整体认读音节yuɑn,读准音,认清形。

  教学难点:能读准前鼻韵母ɑn、en和整体认读音节yuɑn的四声,并会拼读含有ɑn、en的音节。会熟练拼读三拼音节。

  教学方法:

  示范引导法、激励法、游戏法、儿歌记忆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早上我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是拼音王国的国王写的,他说:“我听说,一年级七班的小朋友们很聪明,很爱学*,请黄老师帮我问他们一个问题:小朋友们已经学*过哪些复韵母了呢?”(教师模拟国王的声音。)谁能回答国王的这个问题呢?请按顺序说一下?

  咱们已经学*了一火车的复韵母宝宝了。(课件出示)今天咱们再来认识两个新的韵母宝宝吧!你们有信心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吗?

  【设计分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童话故事来导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兴趣。小火车的呈现和模拟国王的声音都能提高学生的学*热情,让刚入学一个多月的孩子迅速进入课堂学*状态。】

  二、联系生活,规范发音。(学*前鼻韵母ɑn和en)

  (一)学*前鼻韵母ɑn。

  请同学们看看图片上的一家人都在干什么呢?(预设:看电视)电视上演的是哪里呀?(预设:*)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跟着老师去北京*看一看?(出示自己旅游时拍摄的*照片。)谁能把你看到的说成一句话完整的话?(预设:我看见*有……。)师:*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所以每年的十月一日都是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刚刚过去的十月一日,是她的第67个生日。*城楼还被设计进了**当中,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课件出示**图片。)

  欣赏完美丽的*之后呢,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位韵母宝宝了,试着叫叫它的名字,早点和它成为好朋友吧!(课件出示ɑn)

  同学们听老师读一下,看看你读的和老师读的有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把“*”的“安”字发的略微轻一点儿、短一点儿,就是这个ɑn。注意把嘴巴张大,摆好发ɑ的口型,舌尖先是**的,再慢慢往上抬,最后碰到上齿的牙龈;老师有个小秘密要告诉大家:这个韵母中有n,表示气流从鼻尖儿出来,说明它是前鼻韵母。以后如果我们遇见单韵母加n组成一个新的韵母,那么它就是前鼻韵母,请跟我说:前鼻韵母(课件出示“单韵母+n=前鼻韵母”)。发音时,我们可以用手感受一下气流是否从笔尖儿冒出来,感觉到了吗?现在老师的左手表示我们嘴巴里的上方,右手表示舌头,看着老师的手读一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学*ɑn 的四声:

  (1)会标声调 。

  师:ɑn宝宝正在*广场上玩得开心呢,忽然刮来了一阵凉风,冷极了,我们赶快给ɑn带上声调小帽子好不好?帽子戴在谁的头上比较好呢?(预设:帽子要戴在韵母ɑ的头上。)为什么呢?(预设:有ɑ别放过,没ɑ找o、e,i、u并列标在后。)

  请一位勇敢、聪明的小朋友上黑板给ɑn标上四个声调。其他同学请看看他写得对不对,如果是对的,就请你读两遍。(板书:提前在四线格内写好四个ɑn,由学生加声调)。

  (2)会读四声。

  请同学们跟老师读,并用右手划声调;男女生比赛读。

  (二)学*前鼻韵母en。

  刚才我们已经和一位韵母宝宝交朋友了,你还想再认识一位韵母宝宝吗?同学们,请你们再看看这幅图,妈妈在做什么?(预设:妈妈在摁/按遥控器。师解释:“摁”就是“按”的意思。)。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做“摁”的动作呢?(预设:摁门铃、摁开关……)

  同学们,在“摁遥控器”和“摁门铃”中藏着一个韵母宝宝,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它就是en。我们刚才读的就是它的第四声。下面请跟老师读en。注意发音方法:嘴巴扁扁的,摆好发e的口型,舌头先是**的,再慢慢抬起来,最后碰到上齿的牙龈,气流从鼻尖出来。

  师示范,生反复跟读;开火车读。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两位韵母宝宝了,这两个韵母宝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你火眼金金的双眼看到了吗?(预设:都有n。)

  在讲ɑn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关于n的小秘密,有谁还记得?(预设1:n在这里表示气流从鼻尖出来。预设2:这两个韵母中都有n,他们都是前鼻韵母。)回家之后,我们将这个小秘密告诉自己的家人好吗?

  谁能试着读出en的四声呢?

  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写一遍en。(师板书en,生书空。)

  【设计分析:汉语拼音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图画,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依据学生的口语基础,认识拼音,学*拼音,化具体为形象,易于学生接受。通过介绍*,让学生接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前鼻韵母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音方法的讲解与示范,通过多种形式的发音训练,规范读音,扎实有效,同时,通过标调训练,巩固旧知,夯实基础。】

  三、闯关拼读,寓教于乐。(学*含有ɑn和en的音节)

  同学们真努力!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做:拼音闯关。读好上一关,才能进入下一关。

  第一关:我问你答,看图说话!(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事物名称:树根、粉红色的盆子、一碗米饭。)请一起拼读四个音节:gēn、fěn、pén、wǎn、fàn。

  第二关:第二关我要请同学们完成“找朋友”的任务,有谁想挑战这个任务?想参加的同学必须叫出卡片上的字母的名字,才能拿着卡片上讲台做游戏,谁来叫叫它的名字?……(请学生拿卡片g、k、h、u、án、ǎn、àn)请同学们记住自己拿得是哪个字母,请声母向大家挥挥手,请前鼻韵母向大家点点头,请单韵母向上跳两下。请声母g选择一位前鼻韵母朋友,u站在中间,组成一个新的音节。

  请大家一起拼读这对好朋友。谁可以告诉大家这是几拼音节?你可以帮大家回忆一下三拼音节的拼读要领?(预设:声轻介快韵母响。)那就请你根据这个拼读要领再带领大家读一遍。(以此方法组成三个三拼音节。)

  第三关:出示三个音节:juān、quān、xuān 。请你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老师带读;分小组比赛读。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请同学们看这两个音节,老师现在有点犯糊涂了,有一个问题始终弄不明白,想请教大家:你们看这两个音节,(课件出示:guɑn和juɑn)它们有一个长得一模一样的韵母宝宝,但是读音相同吗?(预设:不相同!)师:那前一个怎么读?后一个又怎么读呢?(预设:前面一个读u,后面一个读ü。)师:那为什么后面一个长得像u,却读作ü呢?(预设:小ü见到j、q、x,还有一个树杈y,脱掉帽子行个礼。)

  【设计分析:一年级新生活泼好动,乐于挑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拼读闯关游戏和“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情趣盎然。guɑn和juɑn两个音节的呈现,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总结规律,学有所得,尽情享受在游戏中学*的快乐和成就。】

  四、趣味拼图,儿歌巩固。(学*整体认读音节yuɑn)

  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很害羞,它说呀,只有大家猜对了这是什么,它才肯出来。(师出示各种不同大小的圆形,并从小到大依次粘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说出“yuán”。)

  同学们想象真丰富,能想出一些令人惊喜的答案,它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圆组成了一只可爱的毛毛虫,你们回家后还可以和爸爸、妈妈做一些圆,看看还能组成些什么。

  同学们请看看图片中电视边上放着什么?(预设:球。)它是什么形状的`?(预设:圆形。)

  那老师给大家请来的这位朋友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刚才呀,你们已经叫了它很多遍了,终于把这位害羞的小妹妹给请出来了,它就是整体认读音节yuɑn(课件出示yuɑn)。你们刚才说的是它的第二声,把“yuán”的声调变成一声,试着读一读吧。yuɑn是整体认读音节,只能整体读,不能分开拼读。这个音节比较长,我们可以分开发音,先发yu的音,再发ɑn的音,迅速地连在一起——yuɑn。

  yuɑn的声调小帽子带在谁的头上?老师昨天晚上写了一首儿歌,请跟着老师读:

  儿歌《yuān yuán yuǎn yuàn 》

  同学之情深如渊,yuān yuān yuān,

  大家一起就是缘。yuán yuán yuán。

  团结一致心不远,yuǎn yuǎn yuǎn,

  快乐成长都如愿。yuàn yuàn yuàn。

  谁能用yuān yuán yuǎn yuàn中任意一个来说个词或者说句话呀?(预设:我选择yuàn,愿望,过生日的时候,我会许一个愿望。)

  【设计分析:一年级新生思维非常形象、具体,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依次出示大小不同的圆形,让学生在反复说:“圆形”的过程中,练*yuɑn的发音,最后让孩子们看到由圆形组成的完整的毛毛虫,学生惊喜不已,记忆深刻。教师自编儿歌,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儿歌诵读中,练*yuɑn的四声,并受到热爱班集体和团结同学的教育。】

  五、规范书写,学会评价。

  同学们,你们刚才说得很精彩,但是你们能写得工整吗?ɑn很简单,相信大家都会写得很好,但是yuɑn都是由四个字母宝宝组成的,我们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呢?(师生学生共同回忆复韵母的书写要领:不能分得太远,也不能挨得太*;要写在格子的中央,上不碰天,下不着地,左右不能打墙;他们四个小朋友住在一个房子里,我们要注意写得瘦一点,要相互谦让。)(师板书:yuɑn。)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格式,在本子上写两遍。(投影展示教师书写的字。)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头要正、肩要*,腰板挺直,胸离书桌有一拳,眼离书本有一尺。还要注意握笔姿势:大拇指和食指不能打架,手离笔尖有一寸。

  字写得好的同学可以得到“书写小能手”奖章,如果你后面的字写得比前面的字好好看,也可以得到一枚奖章。(师巡视、指导,规范写字姿势,盖奖章。)

  现在,请同学们当当自己的小老师给自己写得字打星,如果你觉得你写得非常工整、美观,不需要再修改的,请打5☆,如果你觉得自己还需要进步,请打4☆,如果你觉得自己是认真写的,但是写的不够好看,请打3☆,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是用心写的,写得很不认真,那就请你这次就不要给自己打星了。

  生互评、推荐:请同桌互换一下本子,看看谁写得好,然后举手推荐一位写得好看的同学,老师放到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可以推荐同桌,也可以推荐自己。

  生推荐,师展示,其他同学点评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够好,并商讨该生自我评价是否合理。

  【设计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学生应该“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养成良好的*惯。在书写展示环节,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达到促进学生学*的根本目的。】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要上完了,有谁能帮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呢?(预设:前鼻韵母ɑn、en和整体认读音节yuɑn。)

  【设计分析:通过让学生自我总结学*内容,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学有所获的成就感,从而乐于总结、热爱学*。

  七、布置作业:

  教教父母读一读语文书上含有ɑn、en和yuɑn的音节。

  试着给家里的东西贴上拼音标签,比如“diàn nǎo”、“diàn sh씓yuán pén”等。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一、扎实有效,触类旁通。

  本课是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我做了教学内容的一些调整,没有按照通常的先教完五个前鼻韵母,再教三个整体认读音节,最后训练音节拼读的顺序,而是扎实、详细地教学前两个前鼻韵母ɑn、en和整体认读音节yuɑn,其间穿插音节的拼读教学,包括巩固标调规则、三拼音节的拼读要领和ü与jqx相拼的规则。这样可以为学生第二、三课时的自主学*奠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有效教学。在接下来的第二、三课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能够准确地发好前鼻韵母in、un、ün,并能正确、迅速地拼读相应的音节,这些都得益于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才能起到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二、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年级新生对祖国和班集体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出示*图片时,顺势做*历史简介和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对新*成立及刚过去的国庆节产生更多的认识。在教学yuɑn的四声时,为避免机械化记忆,教师自编儿歌,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得知识,并获得热爱班集体、团结友爱的教育,可谓匠心独运,“润物细无声”。

  以生为本,趣味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的主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本节课上,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立,到教学环节的安排,都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泰戈尔曾经说过:“所有的教育都要从关心儿童的天性开始。”刚入学一个多月一年级新生,他们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自律不强,表达随意,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用简练的语言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学伊始,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国王来信”的方式复*旧知、导入新课,引人入胜,让学生迅速进入新的课堂学*状态。在教学ɑn时,我展示了自己在天门城楼旁的旅游照片,拉*了学生和北京*的距离,也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播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种子。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不长,我巧妙安排游戏环节、起立拍手诵口诀以及毛毛虫拼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成长。

  汉语拼音是抽象的符号,教学应该避免枯燥乏味,充分利用表音表形图和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着汉语拼音从言语中来,到言语中去的原则,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比如“将你看到的说成一句完整的话”、“谁能用yuɑn的四声中的一个说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这些环节都尊重儿童渴望表达、乐于表达的天性。

  为了给学生的兴趣保鲜,让每一个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考虑到刚入学的孩子胆怯、渴望被关注的特点,课堂上,我始终不忘用温暖的眼神、和蔼的声音、亲切的动作鼓励孩子们用心学*、积极思考、清晰表达。比如,当一个害羞的女孩说出“我看到*广场上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时,我立即表扬她*时爱看课外书的好*惯,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导其他同学热爱阅读。

  起点教育,终身受益。

  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惯”。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培养孩子良好的学**惯成了当务之急。课堂上,我注重规范学生的读书姿势、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鼓励他们规范地占格和书写,纠正不规范的表达*惯,将起点教育变成终身受益的*惯养成教育。

  五、自主学*、多元评价。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编写思路中提出:“引导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方式,在自主学*、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的乐趣”。在课堂上,我尽力挖掘教学难点,比如guɑn和juɑn的观察比较等,让学生学会观察、乐于思考、善于总结。在动静结合的课堂上沉淀、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因此,在书写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再同桌之间评价、推荐,最后教师评价,并注重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在多元评价和互动中主动学*、自我认识、自我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次教学中,我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学生表达的机会不够多,对学生的评价不够丰富,写字环节时间不够充分等。但是,所有的遗憾都是下一个圆满的开始,在探索语文的时空里,吾将上下求索,保有初心,在成长的道路上学*语文,学做语文人。

《an en in un ün》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5个鼻韵母和yuan yin yun3个整体认读音节。

  2、练*拼读音节。

  3、能规范地书写五个鼻韵母。

  4、读儿歌,认识7个生字。

  二、教学准备

  鼻韵母卡片、拼读音节卡片、整体认读音卡片、生字卡、挂图。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图出文。

  1、(出示图片)村里来了一个马戏团,有哪些动物在表演什么节目呢?指名说。

  随机提问:台下有许多观众,他们有什么反应呢?

  2、(出文)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二)随文学拼音。

  1、(出示生字卡“团”)马戏团的“团”韵母“an”谁会读?它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用红笔标写“an”)指名读。

  师示范发音,边发音边讲解发音重点:先发a的音,然后舌根顶住上牙床,使气流从鼻腔出来。

  同桌互听互读rarr;全班抽读rarr;正音。

  随机读四声,自由读rarr;同桌指读rarr;开火车读。

  2、(出示拼音卡片:ban dan gan duan huan zhuan)指导拼读。(复*两拼法及三拼法。)

  自读rarr;指读。

  3、以“身shēn”、“琴qiacute;n”、“村cūn”、“群quacute;n”等字的拼音为例,同法教学en in un uuml;n及其拼读。

  (复*j q x 与uuml; 相拼的规则)。

  4、教师小结:an en in un uuml;n 五个韵母有什么共同点?(指出它们都是前鼻韵母。)

  (三)指导书写5个前鼻韵母。

  学生依次练*,当堂反馈。

  板书设计:

  略。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游戏“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师读韵母,生很快找出相应的韵母卡片:an en uuml;n i e un in。

  2、在儿歌中找出带有an en in un uuml;n的音节,练*拼读:tuaacute;n quacute;n shēn qiacute;n waacute;n yǎn cūn xiǎn gān hǎn chuagrave;nkagrave;n

  (二)读儿歌,认读7个生字。

  1、指生读儿歌,生领读。

  2、生自读,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它。

  同桌或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3、(出示生字条)指名认读,师生交流识字方法,组词、说话、巩固生字。

  4、朗读儿歌。

  (1)老师请一名儿歌读得很好的同学来朗读,学生自评。

  (2)学生自由读,体会怎样把这首儿歌读好。

  (3)赛读、互评。

  (随文识字,在识字中巩固拼音)

  (三)作业:把儿歌读给父母听。

  第三课时

  (一)复*导入。

  ǖn agrave;n iacute;n ēn ǚn(自读rarr;开火车读)

  (二)学*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1、(出示图)大家看,小熊骑车转圆圈,圆圈的“圆”这个音节怎么写?(板书:yuan)

  师范读,生领读,开火车读四声。

  学生书空写“yuan”,(让学生说说怎么记)。

  2、学*整体认读音节yin:大象吹口琴,声音真好听!“音”的音节怎么写?(学法同上)

  3、学*整体认读音节yun:小动物们做运动,“运”的音节怎么写?(学法同上)

  提示:当uuml;遇到y时,uuml;的两点去掉。

  4、(出示卡片yuan yin yun及其四声卡):认读。

  5、归类:把yuan an en yin yun in分成整体认读音节、韵母两大类。

  (三)复*拼读音节。

  游戏:连线,把图片与相应的音节搭配连起来。(白云、圆圈、棍子、练*本、裙子、军人、文具盒、录音机、男孩、圆珠笔等)

  (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拼音)

  (四)复*生字。

  “找朋友”游戏,老师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一生说字音,一生出字形。

  游戏反复几次,扩大学生练*面。

  (五)作业。

  书写前鼻韵母an en in un。

《an en in un ün》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前鼻韵母an、en 2个复韵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整体认读音节yuan。

  教学重点:

  1.学会韵母an、en 2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学会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读准音节kuan 、 guan 、 huan 、 juan、quan。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秋天到了,森林里可热闹啦,百兽之王老虎给动物们发了请柬,请他们去参加“小小丰收会”。成群结队的小动物都来了。首先赶来的是几个老朋友,瞧!你们认识他们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ai ei ui ao ou iu ie ve er)

  2.开火车认读9个复韵母

  过渡:(接着出示:an en in un vn五个韵母)咦?这五个孪生兄弟的面孔怎么是陌生的呢?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逐个来认识他们吧,并和他们交朋友!

  二.学*an en的读音

  1.调查学情

  有认识他们他们的吗?读读看,你是怎么认识他们的?

  其实,认识他们并不难,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画来认识。

  2.学*前鼻韵母an

  (1)出示“*图”(伴随着歌曲《我爱北京*》):谁知道这是什么?你了解*的多少知识?能介绍给大家听吗?(*在首都北京,是*北京的象征,*广场是世界最大的广场)

  (2)读准“an”的音

  教师范读,学生观察老师的口型

  学生模仿发音

  交给学生发音的方法:先发a的音,再发前鼻音n。用舌头顶住上牙床,让气流从鼻腔透出。

  读an的四声

  3.学*前鼻韵母en

  (1)出示摁门铃的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摁门铃?

  摁门铃是文明礼貌的行为,如果你是主人,客人摁了门铃以后,你会怎么做?(恭候在门口,开门等待客人)

  (2)摁是第四声,第一声你会发音?

  (3)范读,领读,开火车读

  (4) en的四声练*(先按顺序读在打乱顺序读)

  三.记字型,学书写

  1.过家家(过家家,过家家,a和n在一起,a在前,n在后,an an an)

  2.指导学生书写学生自己练写教师巡视知道

  边写边记忆:先写a,再写n,团结友爱不分开

  四.学*拼音

  1.谈话引入“我们光认识这两个前鼻韵母不算深交,要真正了解他们,就要知道他们能跟哪些声母交朋友组成音节。瞧!他们的朋友在这儿呢?

  2.出示d t n与anzh ch sh与en拼成的音节

  (1)学生独立尝试拼读

  (2)同桌合作拼读

  (3)小老师领读

  (4)开火车读

  3.学*三音节

  (1)出示:k kuan

  g ----u-an-- guan

  h huan

  (2)尝试三拼连读

  (3)仔细观察:u在这里充当什么?

  (4)再出示qquan

  j ---v-an-- juan

  xxuan

  (5)v上的两点怎么没有了?(小v见到j q x,擦掉眼泪笑嘻嘻)

  4.学*整体认读音节yuan

  (1)出示圆形的图案:这是什么图形呢?发圆的音。

  (2)读yuan的四声,反复认读

  (3)引导探索发现:这里的u实际上是什么?(v的两点省略了)

  背顺口溜:小v见大y,脱帽敬个礼

  (4)yuan是整体认读音节

  (5)拼读练*:出示下面词语的音节:一元钱,原来,演员

《an en in un ün》教学设计4

  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结合实际事物学会an、en 、in 、un、ün,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了解an、en 、in 、un、ün是前鼻韵母。

  3、通过情景的人物带动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做一个文明的学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an、en 、in 、un、ün的读音,尤其是an 、en的读音。

  2、教学难点:an 、en的发音。

  三、教学过程

  (一)卡片认读,复*旧知

  卡片认读ai、ei、ui、ao、ou、iu、ie、ue等8个复韵母

  这8个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所以小朋友都亲切地和它们打招呼。它们啊,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复韵母。

  (二)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今天啊,我们教室除了来了这些老朋友以外,还来一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吧!

  (小刺猬)这就是我们教室来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做欢欢,哪个小朋友来和欢欢打个招呼。能有礼貌的和欢欢打声招呼吗?

  今天啊,我们的小刺猬欢欢要去参加小熊的生日聚会,而且小熊还请欢欢帮她在路上带五个新朋友,现在欢欢要回去征求妈妈的意见,想去看看吗?

  (三)学*前鼻韵母an

  1、欢欢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告诉妈妈:“妈妈,妈妈,今天是小熊的生日,我想去参加他的生日聚会,行吗?”妈妈笑着说:“当然可以啊,不过在路上你可要注意安全。”小朋友,你们听清楚了吗?妈妈要欢欢路上注意什么啊?

  抽学生回答(要注意安全)

  (出示“安全”)是啊,安全第一。那小朋友,你能来当当欢欢的妈妈提醒欢欢注意安全吗?

  2、你们能正确地读出这个词语吗?(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3、当欢欢的妈妈在提醒欢欢注意安全时,欢欢已经帮小熊带到了第一个小朋友,他是谁呢?(出示an)

  4、练*an的发音。(范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老师带读)

  (四)学*前鼻韵母ün

  1、欢欢记住了妈妈的话,走出了家门。看,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啊!蓝蓝的天空还飘着几朵……(师贴出“白云”词,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我们也来和白云打声招呼吧。

  2、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你如果把白云的云读成第一声,那么它就是欢欢带来的第二个新朋友,谁愿意来试试?

  3、出示ün(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五)学*前鼻韵母un

  1、帮小熊带了三个朋友以后,欢欢心里很高兴,看到路边盛开着许多美丽的鲜花,忍不住想去闻闻。(做了闻的动作,一边做,一边说)

  2、欢欢闻着闻着,他要带的第三个小朋友就蹦出来了,(师贴出un,个别读,大组读,男女生读)

  (六)学*前鼻韵母in

  1、欢欢继续往前走,走到了一个岔路口,该往哪里走呢?小朋友,你们能想一个办法帮助欢欢吗?(让学生自主说,引导学生发现地上的脚印,贴出词语“脚印”)

  2、你能把“印”读成第一声吗?这就是欢欢带的第四个小朋友。

  3、一起来和他打声招呼吧。(一起读)

  哪个小朋友愿意单独和他打招呼呢?(个别读)

  我们请我们班的男子汉们(女孩子)来和他打声招呼。

  (七)学*前鼻韵母en

  1、欢欢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就走着有脚印的这条路,果真到了小熊的家,欢欢走到小熊的家门口,很有礼貌的摁了摁门铃,小朋友们,欢欢走到小熊家门口,做了一个什么动作?(摁门铃)

  2、到别人家里,一定要先摁门铃或者先敲门,经过别人的允许才能到别人家里去,只有这样才是有礼貌的好孩子,我们来一起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吧!

  3、这就是欢欢带的第五个朋友,(出示en)(范读,指名读,带读,开火车读)

  (八)了解前鼻韵母

  1、现在小熊的朋友们都到了,但是这样的队伍太乱了,既然到别人家做客,那就应该懂得礼貌,有秩序,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进去,那你能帮他们排队吗?(提示:按单韵母的顺序排)

  2、现在排队排好了,你发现了什么?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都是有一个单韵母和n组成的)

  3像这样有一个单韵母和n组成的韵母,我们把它们叫做前鼻韵母。(板书:前鼻韵母)

  4、哪个小朋友来当当指挥官,点点名。(按名顺序读)

  (九)拓展延伸

  到了小熊家,生日聚会就要开始了,猜猜看他们可能会做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

  (十)指导书写

  玩够了,玩累了,朋友们也该回家了,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家好吗?他们的家在哪里?(四线格)

  范写

  强调写字姿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小刺猬欢欢去小熊家参加小熊的生日,在路上要帮他带五位朋友这样一个故事贯穿整个课堂。一方面是为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从而更有效的教学。

  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情景的支撑,整节课学生的学*兴趣极为浓烈,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投入课堂,让学生很期待下一步回发生的事情,更加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有黑板上的一幅板画也激起了不少学生的兴趣。本来是因为多煤体的不方便才设计这样的一幅板画,但正因为这样一幅板画,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比如:教学in的时候,走到了岔路口,怎么样选择路,很多学生就马上发现可以根据脚印来选择小熊家的路。很明显,学生的`眼睛是很厉害的,他们也能通过一些细节来判断。而且也给了他们一个小常识,如果以后自己要选择一条不认识的路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脚印来判断。这样一来又拓展到了课外。接*尾声的一个环节:小熊和朋友们会做些什么?其实和本课的知识没什么联系,但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就加上去了。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开放的问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力是超出教师所预设的。所以这个环节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

  从课堂的教学实际来看,比我原先预设的要好的多,学生的反应是出乎我意料的。对于人文教育,我原先是预设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学en的时候教育。没想到,可能是因为*时训练得比较多,所以让学生和韵母朋友打招呼时,学生就会很好地说上这样一句:“……你好!”“……见到你很高兴!”有些学生还会招招手或者鞠个躬。作为教师的一种教育机智,我就随即进行了一个文明礼貌教育,夸他们是有礼貌的孩子。这样一来整节课又充满了文明的气息。

  但是,这节课也有这样几个不足的地方。第一是在复*环节。复*的形式比较单一,仅仅只是让学生读,而且是按顺序读。其实复*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这样的复*边得好象是一种形式,根本没有达到什么目的。过后反思在复*的过程中可以加上一个比较的环节,用辨别“双胞胎”的形式呈现ei、ie、ui、iu。这样的复*也许会更加完善。第二就是上课的过程中,我个人的教学机智还不够。比如评价语,还没有完全达到鼓励学生,或者说从评价中学*的目的。所以这是我个人有待加强的。还有就是还不够有激情,学生不能很好地被老师感染。如果能够把自己完全投入进去的话,也许学生的状态会更好。《an en in un ün》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关内容: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升**》教学案例及评析《自己去吧》教学案例an、en、in教学设计(第一课时)《ao ou iu(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棉花姑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咏鹅》教学设计《雨点儿》课堂实录5 草原的早晨查看更多>>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an en in un ün》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复*音节,看图学*音节词,培养学生学*拼音的兴趣。

  (二)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并说出图意,读句子,认识“山、田、左、片、右、风、云、她”8个字。

  (三)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读儿歌。

  二、教学重点

  复*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

  三、教学难点

  能按顺序观察图、说图意。

  四、教学方法

  游戏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出示复韵母卡片an、en、in、un、ün。

  2、出示两拼音,三拼音卡片。开火车读;(小兔小兔快开门,谁来开?)指名读、齐读。

  (二)导学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1、看图学音节词。

  方法:找一人敲鼓,鼓停时,拿花环的同学上台抽一张音节词卡片,读两遍。

  (1)做游戏“传花环”。

  (2)师出示音节词卡片。

  (3)出示实物图、铅笔盒、字典、转笔刀。

  大家读一读,用一两个词说话。学生上台抽卡片贴图。

  (激发学*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为了放松一下,让我们大家坐上氢气球一起到郊外玩一玩吧!

  2、看图按顺序说图意,学句子,识字。

  (1)逐步演示山、田、树、果园出现的课件,问:“谁愿意当个小导游,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郊外美丽的风景?

  生说:远处、*处、左边、右边各有什么?

  (训练学生观察图说话的能力。)

  用“郁郁葱葱”“广阔”“又大又红的苹果像红灯笼一样”等词句,按顺序介绍一下美丽的大草原。

  (丰富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的兴趣。)

  ①先给小伙伴介绍。

  ②上台指图说一说。

  (2)教师贴小动物图(小鱼、老鹰、小兔等)。

  师:(准备图)美丽的大草原准备开个盛大的宴会。看!大草原来了哪些小动物?

  (3)想当导游的同学赶快把这个热闹的场面介绍给各位老师和你的小伙伴吧!

  学生像讲故事一样,按一定的顺序给老师和小伙伴说一说。然后让想说的学生上台看图说说。

  (让学生主动学*,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

  师:大家玩得高兴吗?可是你们知道林文、孙燕会在哪里游玩呢?

  3、学*儿歌识字。

  (1)出示投影片(儿歌)。

  小组合作读,不会的问小老师。指名读。

  (2)出示课件演示爬山的过程并范读(配乐)。

  (把抽象内容具体可感地展示给学生。)

  (3)教师指要求认识的汉字。

  指名说并组词说话,学生做动作有表情地读儿歌。

  (4)师出示假山、小人的实物图演示爬山的过程。

  师:看!老师画了一棵大苹果树,看谁能帮老师把大苹果挂在树上?

  (三)巩固新知

  1、出示大苹果卡片。

  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真棒!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表现得更出色。

  课后小记:

  这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一节课始终边学边玩,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学*,师生、生生互动互学。一堂课,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也兴趣浓厚,取得了较好的学*效果。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7)

——8和9的教学设计优选【十】篇

  8和9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看图和涂色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良好*惯。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情境图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教学重难点:

  学会看图并能口述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根据数量关系联系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举行跳绳比赛了,你们想不想取得好成绩?要想取得好成绩,我们得怎么做呢?同学们说得很对,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加强练*。你们看,操场上的这些同学,他们练得多认真呀!

  2.出示跳绳图。

  (1)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看到了什么?根据你所看到的内容,你都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仔细看图,自己小声说一说。

  指名汇报。(举例)

  有2个同学抡绳,6个同学跳绳,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2+6=8,6+2=8

  有4个女同学,4个男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4+4=8

  跳绳的同学中有3个人穿裙子,5个人穿裤子,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3+5=8,

  5+3=8。

  学生说教师板书:

  6+2=82+6=84+4=8

  1+7=87+1=83+5=8

  5+3=80+8=88+0=8

  把上面的加法算式读一遍。

  (2)你能提出减法问题吗?试一试。先在小组内小声说一说,再指名汇报。例如:

  1)操场上有8个同学在跳绳,有4个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

  2)操场上有8个同学,有2个同学在抡绳,有几个同学正在跳?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减法算式

  (二)画一画

  1.师:现在,老师想为你们引荐一位新朋友,你们愿意吗?

  2.出示大象图。

  1)这是谁?

  2)出示图片

  师:大象伯伯正在装修房子,他想把这九块瓷砖涂上颜色,你们看它多辛苦呀,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大象伯伯呢?如果由你们来替大象伯伯涂色,你们想怎么涂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一根油画棒,自己动手画一画。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列出算式,针对同桌涂色的情况,想一想你都能列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呢?

  3.组织全班交流。

  (三)试一试

  1.出示:

  7+2=□9-4=□4+4=□

  6+3=□8-5=□8+□=□

  8和9的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以及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利用“一图四式”掌握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教具准备:

  1、第56页情景图课件。

  2、学生准备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2、根据恐龙图,你能写出哪些算式呢?(学生动笔写,教师巡堂)

  二、新授

  (一)小组合作写一图四式。

  1、你写了哪些算式?和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一组,互相说说你们写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一共写了几道算式?(学生互相说一说)

  2、指名小组回答,教师板书:

  6+2=8 8-2=6

  2+6=8 8-6=2

  根据一幅图我们可以写出4道算式,2道加法,2道减法。

  3、读算式,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与加法、加法与减法算式之间的规律,并相机讲解:

  (1)6+2=8 2+6=8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8-2=6 8-6=2 被减数减去差得减数。

  (3)6+2=8 8-2=6 8-6=2 两个数的和减去其中一个数得另一个数。

  5、 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算一算:

  5+6=11 12-3=9 7+6=13

  6+5= 12-9= 13-6=

  (二)摆一摆,写一写。

  1、下面我们来玩摆一摆的游戏。请拿出圆片。

  3蓝 6红

  根据摆的写出算式。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小结:可以写出4道。

  3、摆一摆:5蓝 4红 摆完后写算式,再指名回答。

  4、摆一摆:4蓝 4红 摆完后写算式,再指名回答,并追问:为什么刚才的图我们都写了4道算式,这里只写了两道?

  (三)练一练:看图写算式。(书61页第8题)

  1、你看到了什么?

  2、根据这幅图你能写出哪些算式?

  3、学生汇报:7+2=9 2+7=9 9-2=7 9-7=2

  (四)计算:

  1、刚才我们都是看图写算式和得数,不看图,你会算吗?

  2、出示:5+3= 3+5= 8-3= 8-5=

  3、指名算第一道,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用8的组成,当然,其他方法也肯定)

  4、后面的三道我们也可以用8的组成来计算,请直接说答案。

  三、练*

  1、我会算。

  1+7= 8-4= 8+0=

  6+3= 9-9= 8-0=

  说说想的过程,复*0的加减法的计算。

  2、写一写:用1、8、9三个数你能写出哪些加法或者减法算式?

  8和9的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能熟练地数出个数是8和9的物体,会正确读写,并能用8和9描述物体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能准确、工整地书写8和9。

  通过看、数、摆、说等活动,培养有序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提高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8和9的书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序地数数,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几天,我们共同认识了几个数字宝宝,看,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和我们一起来上数学课了。

  师: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

  生:能。

  师:谁来排?你来。

  生:0、1、2、3、4、5、6、7。

  师:你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生:我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的。

  师:真好。你都能将数字进行排序了。

  师:谁还有不同的排序方法。

  生:我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的。

  师:你真了不起。能想到和别人不同的排序方法。

  师:那你来排排?

  生:7、6、5、4、3、2、1、0。

  【学情预设 :如果排序落下0。师:落下这个数字宝宝0,它好伤心呀!/谁可以给他补充?师:你可真是细心的孩子(师小结:给数字排序时,一个数字宝宝都不能落下,不然它会很伤心的)】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不但能积极回答问题,还能把这些数字宝宝进行有序排列。

  师:现在,又有几个数字宝宝想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你们猜猜它们是谁。

  【学情预设: 生:100。师:我知道,你们最喜欢这个数字了,老师相信,只要你们能够努力,都能得到今天这节课的课堂表现100分。生:20、30。师:好,不错。谁再来猜猜?生:8和9。(再找一名学生)】

  师:到底是谁,老师要揭晓答案了,其实是数字8和9。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深入的了解8和9。

  板书:认识8和9。

  【目标达成】能对数字进行有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课本主题图的学*,感受8和9基数的含义。

  师:数字宝宝呀,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看这美丽的校园,这里面就藏着数字8和9。

  师:能找到它们吗?

  生:能。

  师:请快速打开数学书第50页,你的书上也有这幅图。

  师:认真观察这幅图,边看边数,看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8来表示,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9来表示。好,开始。

  师巡视,提问,你是怎么数的,你还可以怎么数?

  师:谁来说说,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生:8朵花,8棵树,8名学生。

  师:谁也找到了?

  生:8个字。

  【学情预设: 如果没有发现8个汉字。师:同学们再来观察这幅画,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师:谁也找到了8个字?

  生举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一个一个数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师: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数法?你说。(没有时,你们看老师这样数“两个两个数”行吗?)

  生:我是两个两个数的。

  师:现在你来数一数。

  生:2、4、6、8(师指着屏幕)

  师:真了不起,你都会两个两个数数了。

  师:我们一起数数。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呀,找到这么多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师:那我们再来说说那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9来表示?

  生:9盆花,9个人,9只蝴蝶。

  师:我们看看,是不是?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8朵花,8棵树,8个汉字等等,都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师:那么用几个图片来表示数字8呢?

  生:8个。

  师:那好,请迅速地摆好8个圆片。

  生操作。(找xxx在黑板上摆)

  师:看谁摆的又好又快,哎呀,xxx摆的真好。

  师:同桌互相数一数,摆的是8个吗?

  师:黑板上这名同学摆的对吗?

  师:如果老师这样摆,可以吗?

  师摆(8个圆片)

  师:对,我们这样摆也是8个圆片。

  师:如果让你快速地摆9个圆片,你打算怎么摆?(师站在黑板跟前,准备摆)

  生:一个一个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要添上一个圆片。(师摆)

  师:真的好快,这么爱思考,老师太佩服你们了!

  2、用计数器表示数字8、9

  师:如果让你们在计数器上拨出8和9,你会拨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上的)计数器。

  师:老师拨了几个珠子呢?

  生:7颗。

  师:(神秘地)现在大家注意了,我要变出8颗珠子来了。怎么拨?(师拨)

  师:现在是几颗珠子?

  生:8颗

  师:现在你能在你的计数器上拨出9吗?听要求 边拨边数,开始。

  拨完后。

  师:8颗珠子再拨几颗是9颗?

  生:1颗。

  3、黑板出示点子图,对数字7、8、9比较大小。

  师:我们知道了计数器上有8和9,数字也可以用点子图来表示。

  PPT展示

  师:看看第一个点子图中有几个点子,第二幅呢……第三呢……

  生回答。

  师:老师如果在7和8之间填一个符号,应该填什么?

  生回答

  师:如果8在前7在后这时应该填什么符号?

  生回答。

  师:谁来读读这个式子?

  师:再来看这边。8和9之间填一个符号,应该填什么?

  生回答

  师:反过来,9和8之间添什么符号?

  生回答。

  师:谁来读读这个式子?

  师:7、8、9的大小比较没难到你们,了不起!

  4、出示直尺图,在尺子上找一找8和9,进一步体会8和9的大小。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把断了的尺子,数字不全了,你能帮老师填填吗,怎么填?

  生填。

  师:你们表现这么好,老师带来了几个题目考考大家!请听老师读题!

  (1)8的前面是(),

  (2)8的后面是()

  (3)与8相邻的数是( )

  (4)7和9中间的数是( )

  师:问题解决的又准又快!真棒!

  5、理解几和第几。

  师:这个难题,你还能解决吗?

  师:要求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请快速的打开数学书第51页,自己圈一圈。

  师:你怎么圈的?

  生:我是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

  师:太好了,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回答

  【学情预设: 生:我圈了8只小动物。师:你是从哪边圈了8只呀?】

  师: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师:第二个题,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小动物画上帽子。

  开始画。

  师:你说说,你是在哪个小动物头上画的帽子?

  【学情预设: 生:我在小牛头上画的帽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有——】

  师:为什么在小羊头上画帽子呢?

  生回答。

  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有不同的吗?

  师:老师有个疑问 (师指两 8)为什么都是8, 这个圈是8只,而这个是1只呢?

  生回答。

  师:回答清楚、利索,好。

  师小结:8只表示有8个,第8表示有1个(师动作)

  师:第三个难题,老鼠排第一, 谁排第九?

  生:猴子排第九 。

  师:同意吗?你怎么知道呢?

  生回答。

  师:你是从哪边数的?

  生回答。

  师小结:数数要知道从那边数。

  师: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生:一共有9只小动物。

  师:你们太历害啦,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既然这么历害,你们能像这样(手指大屏幕)提一个问题吗?

  师:谁来提?

  生回答。

  师:瞧瞧:你们都会提问题啦,佩服,老师相信你们以后在数学王国里一定有大作为的!

  6、8和9的写法教学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8和9,8和9 怎么写呢?

  (师领写,生书空,然后描红,最后在课本抄写练*。)

  师:抬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

  师:8一笔写成,从田字格上半格右线中间起笔,从右向上到左,写一个半圆,拐向左下,再碰右线下线左线在横线中线相交,一直写到起点处,收笔。

  师:写8要注意什么?

  师:打开51页,写8,描两个写一个。

  师:9一笔写成,从田字格上半格右线中间起笔,向上碰上线中间,向左碰左线中间,绕圈碰横中线中间,向上绕到起笔处,再折线向下写斜线,到下线中间,收笔。

  师:写9要注意什么?

  师:接着,写9,还是描两个写一个。

  (三)巩固练*

  书上54页,练*十一的第1、3题。

  第一题:小猫钓鱼。

  师:刚才你们帮十二生肖解决了难题,被一个小动物发现了,觉得我们很厉害,也想让我们帮忙。

  师:请看(ppt)它的要求是按0-9的顺序连线,你们能完成任务吗?

  打开54页,开始连(记得用尺)

  错误做法展示。

  师:你是老师这么连的吗?这个小动物是谁呀?

  生:小猫。

  第二题:

  师:今天是动物大聚会吗,又有一波小动物坐火车赶来了,看火车已经从隧道里出来了,小兔说:我在第一车厢,小猴就想,那我在第几车厢呀?谁来帮帮小猴?

  师:你怎么数出来的?

  师:又有一列火车驶进了隧道,谁能给漏在外面的车厢标序号吗?

  【目标达成】能熟练地数出个数是8和9的物体,并能用8和9描述物体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工整地书写8和9。

  (四)课堂总结

  师:你们今天表现真好!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师:数字宝宝,陪我度过一节快乐的数学课。同学们,只要你在今后的学*中多去关注数字宝宝,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和数字宝宝成为好朋友。

  四、板书设计:

  认识8和9

  8 9

  8和9的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53―54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和9的物体,体会8和9基数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

  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序数的含义

  培养学生初步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

  8和9的基序数

  教学难点:

  8和9的写法及序数的理解

  教学用具:

  课件 点子图 �M式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们不仅要坐在课堂上,在教室里学*数学知识,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0~7这几个数,你们知道7后面是几?8的后面是几?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片,大家想不想看

  二、讲授新课

  1.师:请你观察一下图上有什么数学信息?

  生:8个小朋友,8只蝴蝶,9盆花,9个人(个别有疑问的上讲台指一指)

  2. ①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8个小朋友,8只蝴蝶,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②9盆花,9个人,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8和9这两个新朋友

  3.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出示点子图),你能数一数有几个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8和9)

  4. 我们已经认识了8和9这两个新朋友,你们再想一想,咱们见过的什么事物可以用8和9来表示?

  生:买了8颗苹果,8支铅笔

  5.①这么多地方可以用到8和9,说明他们很有用,想不想做摆图形的游戏?

  ②请从你的圆片中数出8个,摆成你喜欢的图形

  ③请从你的小棒中数出9个,摆成你喜欢的图形

  展示图形并且汇报(我用几根小棒摆成了我喜欢的….)

  6.�M式计数器的运用

  ①7个红色的珠子,这是几?再拨一个绿的,这是几?这个8是怎么得来的?

  ②9同上

  7.出示直尺

  这是什么?以起来念一下这些数字0到7,()里填几?正着念一遍,倒过来念一遍

  8. ①小精灵说,你们已经知道8和9的顺序了,就应该会比较大小了,我想出两道题考考大家,你们愿意吗?

  7()8 8()9

  ②小精灵又说,小朋友们你们学得这么认真,表现得这么棒,我真为你们自豪。在出一道题咱们比一下哪个小朋友更聪明,你们愿意跟他比吗?

  9()

  要求:先说说括号里填什么符号,再说问题框里填几

  9. 休息

  10. 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蝴蝶说我们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吧。(出示小黑板的蝴蝶)

  ①有一只蝴蝶说:“我在从左数第4只,请你让我飞一飞。”

  ②请你让从左数的三只蝴蝶飞一飞

  11.下面拿出老师给发的笑脸

  ①有一个笑脸说:“我叫…,我在从左数第8位,请给我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②请给从右数的2只笑脸涂上颜色

  12.写8和9

  要求:一笔写成; 书空;描红

  三、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8和9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8和9的含义,能正确数出8和9的物体,能正确读写8和9。

  2、进一步理解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数数的方法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4、培养数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5、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别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教学方法】

  创设生活情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复*0-7的数字(课件出示)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老朋友,一起认一认。

  2、给0-7个数排队

  谁来给这些数字排排队: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3、衔接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图,我们从中再认识几个新朋友好不好?

  二、学*新知

  (一)体会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图(出示挂图),抽象出数。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仔细数一数各有多少?用数字几来表示?

  2、学生汇报,师相应的板书出数字8和9 3、分别数出数量是8、9的物体,教案《《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复备)》。

  4、动手动脑:

  ①用点子图来表示:师:数字8如果用圆点来表示该画几个圆点?数字9应画几个呢?

  ②用双手展示:

  ③摆学具:按老师要求拿出8个和9个学具摆一摆,同桌检查验证。

  ④用脑想一想:寻找身边的数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可以用数字8和9来表示,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你身边的哪些物品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哪些物品可以用数字9来表示?

  (二)教学8,9的顺序及大小

  1、8、9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课件)

  学生观察师拨计数器:师1颗1颗地拨,学生齐数1、2、3、4…7

  师问:7颗珠子再添1颗是几颗?一起说(7添1是8)

  8颗珠子怎样变成9颗呢?一起说(8添1是9)

  2)出示直尺图(课件)

  124579

  师:这是一幅直尺图,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把这幅直尺图填完整。

  先填写,再顺读,倒读。

  师提问:8排在谁的前面?9排在谁的后面?

  师小结: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从一幅直尺图上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为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鼓掌!

  2、比较大小

  师:7、8、9是好朋友,它们的大小怎样呢?请看点子图。

  课件出示点子图。

  师:怎样很快数出每种颜色的点子数?你是怎样数的?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和"〉"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指名学生说,其余学生在书上做。

  (四)、教学8,9的序数含义

  1、课件出示蝴蝶图,师引导完成填空。理解8和第8的不同。

  2、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4页的给蝴蝶涂色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第54页,拿出水彩笔,听清楚要求,给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兰色,再给从左边数起的第九只蝴蝶涂上红色。

  (五)、教学8,9的写法

  1.指导观察

  师:已经认识了8和9,你觉得8和9像什么?

  2.教师示范8和9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

  学生边观察师边讲解:8字是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方起笔,自上而下,先写一个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字处连接,一笔写成。

  9字是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个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注意要圆滑,不能有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左下方写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

  3.完成课本P54页8、9书写练*。

  三、巩固练*

  1、按1-9的顺序连线。

  2、做书后的*题:教师引导学生做。订正。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8和9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等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教学难点: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一图四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激情导入

  1、复*,通过拍手歌游戏复*上节课学*的8和9的组成

  2、兴趣,激发导入

  从学生的兴趣切入:喜欢什么样的'恐龙?想和恐龙做朋友吗?但是恐龙喜欢和有智慧的小朋友做朋友,在这里恐龙为同学们设计了三道关卡,同学们敢于接受恐龙的挑战吗?

  二、探究,展示,交流学*成果

  第一关:出示恐龙图

  1、要求观察,图中有什么?

  2、同桌讨论:看恐龙图,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列式计算吗?要求说出你是怎么想的?(8只恐龙,其中左边6只,右边2只)

  3、根据所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并计算,同桌交流展示。

  4、延伸:有一只恐龙悄悄的跑到了前面,同学们能提出问题并能解答吗?

  出示小猴子踢足球的情境图,根据上述图示,你能提出问题并能解答吗?

  第二关: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摆学具,要求:拿出9个(根)学具(小棒),分成两部分,然后根据所摆图示,列出4道算式,同桌可以合作,写成后,同桌交流。同时让写出不同算式的学生分别汇报。

  延伸:大象伯伯也来凑热闹,给同学们留了8道算式,要求:不看图,不摆学具,很快的说出算式的答案。

  第三关:巩固练*

  通过摘水果的游戏,让同学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

  小结:你们真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恐龙成为了好朋友,高兴吗?

  三、巩固练*

  出示算式,让学生挑一道自己喜欢的算式并说出答案,会有意外的收获。学生抢答,形成恐龙图。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8、9的加减法》是在学*7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是根据一幅主题图,让学生写出四个算式并计算得数的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培养学生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教学的乐趣。

  首先让学生复*和巩固7以内加减法,为今后熟练地口算打基础。

  然后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通过设计三关,使学生体验了学*数学的无穷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增添了课堂情趣。通过设立三关,让学生闯关这样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第一关,我让学生观察恐龙图,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探索出“一图四式”,并掌握了8和9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第二关,通过让学生摆圆片,列出四道版式并计算得数;第三关,通过学生摘水果的游戏,进行口算。

  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的学*氛围。不仅轻松愉悦地掌握新知,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脑思考的小组合作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学*,成为学*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8和9的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53—54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和9的物体,体会8和9基数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

  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序数的含义

  培养学生初步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

  8和9的基序数

  教学难点:

  8和9的写法及序数的理解

  教学用具:

  课件 点子图 橫式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们不仅要坐在课堂上,在教室里学*数学知识,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0~7这几个数,你们知道7后面是几?8的后面是几?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片,大家想不想看

  二、讲授新课

  1.师:请你观察一下图上有什么数学信息?

  生:8个小朋友,8只蝴蝶,9盆花,9个人(个别有疑问的上讲台指一指)

  2. ①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8个小朋友,8只蝴蝶,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②9盆花,9个人,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8和9这两个新朋友

  3.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出示点子图),你能数一数有几个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8和9)

  4. 我们已经认识了8和9这两个新朋友,你们再想一想,咱们见过的什么事物可以用8和9来表示?

  生:买了8颗苹果,8支铅笔

  5.①这么多地方可以用到8和9,说明他们很有用,想不想做摆图形的游戏?

  ②请从你的圆片中数出8个,摆成你喜欢的图形

  ③请从你的小棒中数出9个,摆成你喜欢的图形

  展示图形并且汇报(我用几根小棒摆成了我喜欢的….)

  6.橫式计数器的运用

  ①7个红色的珠子,这是几?再拨一个绿的,这是几?这个8是怎么得来的?

  ②9同上

  7.出示直尺

  这是什么?以起来念一下这些数字0到7,()里填几?正着念一遍,倒过来念一遍

  8. ①小精灵说,你们已经知道8和9的顺序了,就应该会比较大小了,我想出两道题考考大家,你们愿意吗?

  7()8 8()9

  ②小精灵又说,小朋友们你们学得这么认真,表现得这么棒,我真为你们自豪。在出一道题咱们比一下哪个小朋友更聪明,你们愿意跟他比吗?

  9()

  要求:先说说括号里填什么符号,再说问题框里填几

  9. 休息

  10. 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蝴蝶说我们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吧。(出示小黑板的蝴蝶)

  ①有一只蝴蝶说:“我在从左数第4只,请你让我飞一飞。”

  ②请你让从左数的三只蝴蝶飞一飞

  11.下面拿出老师给发的笑脸

  ①有一个笑脸说:“我叫…,我在从左数第8位,请给我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②请给从右数的2只笑脸涂上颜色

  12.写8和9

  要求:一笔写成; 书空;描红

  三、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8和9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会认、读、写8和9。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9以内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及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

  8和9的顺序及基数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1、8和9的书写

  2、8和9基序数的含义及区别

  教法学法

  情境演示法 动手实践并观察的方法等

  教学准备:PPT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领了几位好朋友给大家,大家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吗?课件出示图片。

  1、一共有几个数?从做起第五个数是几?右边的五个数都是几?

  出示课件:5 2 0 6 3 7 4 1

  2、比较大小:6 5 4 7 4 4 7 6 0 5 6 6

  今天我们学*8和9的认识。

  二、教学新知

  1、教学8和9的序数含义

  (1)主题图教学。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2)先让小朋友独立观察,再同桌相互说一说各自看到了什么,分别是多少?

  (3)学生汇报。(数量8和9的物体有)

  ① 校园两旁有8棵树。

  ② 花坛里有8朵花

  ③ 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

  ④ 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⑤ 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⑥ 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在数的时候可能是无序的或不完整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并适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及热爱劳动教育。

  (4)抽象8和9

  ① 引导学生数点子图

  ② 摆学具。

  ③ 初步应用。问:看到8和9想到什么?(生活中有8和9的例子,也可让学生用画表示出来)然后展示学生作品。

  2、教学8和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逐一拨珠,让学生数。

  问: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出示直尺图。(见教材图)

  ① 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数改动几个作为填空如(8、9)

  ② 熟记0~9各数的顺序。并进行顺数和倒数。

  ③ 让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问题,让学生回答。

  3、初步体会基序数的含义的区别。

  4、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 出示书本上的点子图。

  (2)比一比看谁数得快。说一说数点子图的方法。

  (3)比较7、8、9的大小。

  5、书写8和9

  (1)老师示范书写8和9的笔画

  (2)学生在练*纸示范书写8和9

  三、巩固练*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8和9,请你们回家找一找,你们的好朋友都出现在身边的什么地方?

  8和9的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53—54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和9的物体,体会8和9基数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

  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序数的含义

  培养学生初步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

  8和9的基序数

  教学难点:

  8和9的写法及序数的理解

  教学用具:

  课件 点子图 橫式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们不仅要坐在课堂上,在教室里学*数学知识,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0~7这几个数,你们知道7后面是几?8的后面是几?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片,大家想不想看

  二、讲授新课

  1.师:请你观察一下图上有什么数学信息?

  生:8个小朋友,8只蝴蝶,9盆花,9个人(个别有疑问的上讲台指一指)

  2. ①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8个小朋友,8只蝴蝶,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②9盆花,9个人,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8和9这两个新朋友

  3.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出示点子图),你能数一数有几个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8和9)

  4. 我们已经认识了8和9这两个新朋友,你们再想一想,咱们见过的什么事物可以用8和9来表示?

  生:买了8颗苹果,8支铅笔

  5.①这么多地方可以用到8和9,说明他们很有用,想不想做摆图形的游戏?

  ②请从你的圆片中数出8个,摆成你喜欢的图形

  ③请从你的小棒中数出9个,摆成你喜欢的图形

  展示图形并且汇报(我用几根小棒摆成了我喜欢的….)

  6.橫式计数器的运用

  ①7个红色的珠子,这是几?再拨一个绿的,这是几?这个8是怎么得来的?

  ②9同上

  7.出示直尺

  这是什么?以起来念一下这些数字0到7,()里填几?正着念一遍,倒过来念一遍

  8. ①小精灵说,你们已经知道8和9的顺序了,就应该会比较大小了,我想出两道题考考大家,你们愿意吗?

  7()8 8()9

  ②小精灵又说,小朋友们你们学得这么认真,表现得这么棒,我真为你们自豪。在出一道题咱们比一下哪个小朋友更聪明,你们愿意跟他比吗?

  9()

  要求:先说说括号里填什么符号,再说问题框里填几

  9. 休息

  10. 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蝴蝶说我们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吧。(出示小黑板的蝴蝶)

  ①有一只蝴蝶说:“我在从左数第4只,请你让我飞一飞。”

  ②请你让从左数的三只蝴蝶飞一飞

  11.下面拿出老师给发的笑脸

  ①有一个笑脸说:“我叫…,我在从左数第8位,请给我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②请给从右数的2只笑脸涂上颜色

  12.写8和9

  要求:一笔写成; 书空;描红

  三、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8和9的教学设计 10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是孙老师第一次和大家上课,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尤其是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朋友,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这么干净美丽的校园,老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我知道,优美的环境离不开我们学校每位老师和同学的辛勤劳动,看,这是小精灵聪聪为大家拍下的一个劳动场面,仔细观察,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一)观察图画,建立数感

  1、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8来表示?

  2、又来了一位老师,一共多少人?

  3、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9来表示?

  正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小树更绿了,鲜花更美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更加干净漂亮了,对吗?

  4、大家看,小树、鲜花以及小朋友的人数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蝴蝶、花盆以及一共的人数都用哪个数字表示?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有8和9的知识。(板书:8和9的认识)

  (二)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你已经知道了关于8和9的哪些知识?

  2、在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这两个数字?

  3、你能说一句话,里面用上数字8或者数字9吗?

  再说给同位听一听。

  (三)用小棒设计美丽的图案,体验基数8和9的含义。

  1、请你数出8根小棒,拿在手中感觉一下有多少。

  2、用这些小棒你能摆出美丽的图案吗?摆完之后同位欣赏。

  3、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过来展览一下?

  4、再添上一根,现在是几根小棒?用这9根小棒你能不能摆出更美的图案?

  5、老师也摆出一些图案,想不想欣赏一下?(电脑出示)

  (四)教学8和9的大小。

  1、看来,只要认真动脑,大胆想象,用几根简单的小棒也能美化我们的生活。其实,不仅是小棒,用其它物品也能摆出美丽的图案,大家看,这是老师用圆片摆成的鲜花,数一数,用了几个?(电脑出示花形图案)

  2、再添上一个呢?(电脑演示添加圆片的.过程)

  3、观察这两幅画面,你知道了什么?(电脑并列出示表示7和8的花形图案)

  4、在8个下面再添上一个圆片,变成几个了?(电脑出示9个圆片摆成的花形图案)

  5、比较一下8和9,你又知道了什么?

  6、根据这几幅画面,你能给这3个数字排排队吗?

  (五)联系旧知,进行比较。

  1、认识新朋友,可不能忘记老朋友。如果给所有数字排队的话,你认为8和9应该排在哪个位置?

  2、一起读一遍,还可以怎样读?

  3、这几道题肯定难不倒你!(电脑出示几组练*)

  4、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猜谜语,这些小旗上面都有数字,猜对就送给你!

  (六)教学8和9的序数意义。

  1、看到大家学得这么好,小动物也排着整齐的队伍走来了,数数一共有几只?

  2、小青蛙排第几?还有不同的观点吗?

  这句话怎样说就完整了?

  看来,一个数字在生活中不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

  3、杂技团要进行表演,你能帮着叔叔们挑选一下大象演员吗?

  (七)教学8和9的写法。

  1、我们已经认识了8和9,那你会写这两个数字吗?

  2、老师书写示范,学生进行书空练*。

  3、学生在书上描红。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又知道了关于8和9的哪些知识?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课下互相研究一下好吗?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优选【5】篇(扩展8)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优选【10】篇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文章,通俗易懂,大纲所要求的生字词难度系数为一般,主要从一组反义词“暗”、“明”和“穿行”三词语入手,课文的讲解也围绕这三个词语来讨论、研究,与学生交流有关月亮和云彩话题的生活经验的同时,通过“一会儿……一会儿……”“不是……是……”的句式是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课文,激励学生积极地用事实来验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当一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种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遇到问题要多角度思考,寻找正确的答案,培养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惯。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留心观察勤于动脑。

  教学方法:

  讲读法、情境法、表演法

  教具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夜晚的景色。

  2、生字词语卡片。课文的相关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小朋友喜欢仰望天空吗?看见天上有什么?

  师:神奇的天空中藏着学多的秘密在等着你们去探索呢。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月亮图。(月亮)

  播放图片并配语:看月亮升起来了,他们一会儿藏到云层里,一会儿挂在树杈上,瞧这会还遮起半张脸。

  师:你觉得月亮怎么样?(大、美……)

  2.教师借助生字卡教学“亮”。

  师:跟老师一起来写它的名字。教师示范,重讲“亮”。小朋友们注意“亮”是个生字。上面是个玄字头,点横,下面有个口,秃宝盖下面一个几。注意书写时要把口、几写的扁一点。

  师:看,谁飘来了?你们看它像什么?

  3.教师出示云彩的图片。(带着目的看图)

  播放图片并配语:它们一会儿像朵朵浪花,一会儿像一个人,一会儿像只乌龟,一会儿像块蛋糕,真是千变万化!它们共同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云彩”,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4.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18课月亮和云彩,教师板书:“和”,学生齐读:18、月亮和云彩。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全文。

  2.学生初读课文。

  师:你们也来读一读,注意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一会儿老师检查吆!

  3.学*生字、新词。

  a.出示ppt生字(教师借助字理讲解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印象)

  师1:这8个字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生字,哪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谁也想读读?你怎么记住它?学生交流。(例:“穿”这个字挺有意思……)

  b.出示ppt词卡

  师2:美丽的云彩上都有一个词,咱们把它们大声读出来。

  师3:这些词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院子朋友穿行真快明暗果然)

  三、通读课文,深入理解

  1.同学互助通读全文。

  师: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读,这次同桌配合读,你读他听,他读你听,发现难读的字或句子,两人一同多读几遍,行吗?(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2.学*第一小节,帮助学生理解“穿行”“一会儿……一会儿……。”

  师:课文一共有几小节?谁来读第一小节?

  预设点评:a读的好,不但读准音,而且还很流畅。

  b.字音读准了,如果能再快点就更好了。

  c.老师纠正错字,并范读。

  出示ppt。

  师:谁再来读读? 读这句话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真有意思!月亮在云彩里怎样穿行呢?教师邀请学生学生师生合作来演绎教师在学生中“穿行”。(指名读,学生读出月亮穿行时的变化。)(教师板书:穿行)

  在通过演绎理解的基础上试着用“穿行”来说话:鱼儿在莲叶间穿行。我在通往梅花山大道的人流中穿行……

  3.学*第二小节中人物对话,明白两人各自的观点。

  师:丁大勇也看到这样的画面了忍不住说?站在一旁的李小文同意他的说法吗?他又是怎么说的?谁来把李小文的话说给丁大勇听?(点击强调:是……不是……。)

  指名读,齐读。

  (预设评价1)

  a.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月亮跑得的确很快。

  b.你真会读书,你把感叹号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呢。真厉害。

  c.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这个月亮像一只蜗牛在爬呢,真着急啊,读快点有力些行吗?

  (预设评价2)

  a:听了你的朗读,我有点不相信丁大勇的话了。

  b:真的是云彩跑得快吗?我觉得你读得不够确定,我还是相信丁大勇的话。

  c:你读得真自信,我愿意相信你的话,是云彩跑得快。

  男女声分角色读。

  4.学*第二小节后两句话,理解“果然”一词。

  出示ppt最后两句话指名读

  师:听你们读我都不知道我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了,有办法帮我吗?大家从树杈里看到了什么?这跟谁说的一样?(教师板书“果然”)“果然”就是指之前所说的和结果是一样的。

  你也用“果然”说一句话。

  例:早上,仇老师说我们会到鼓楼路小学上课,这会我们果然都坐在这。

  昨天爸爸说送条小金鱼给我,今天果然买回来了。

  齐读全文

  小结:丁大勇说的话有没有道理?李小文说的你看到过吗?课后小朋友们也去看看天空,看看你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交流。(教师板书:?……)

  四、指导写字

  又到我们每节课的写字时间了,请同学们把《*字册》打开到第18课。

  1.教学“亮”“文”的写字要领。

  亮:点空灵,五横匀,上下对正上部紧。

  文:交点、首点要对正,撇、捺舒展比横宽。

  教师板书,学生书空。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坐姿和握笔姿势。

  3.点评。

  板书:

  18、月亮和云彩

  穿行 ? 文

  果然……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亮、穿”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留心观察,勤于动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认识它吗?月亮;云彩。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月亮和云彩》这篇课文。

  2、学*生字:“亮”

  3、检查词语预*情况

  第一行都带有轻声;第二行是人名。

  二、精读感悟

  1、教学第一段

  (1)一天晚上,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他们发现了什么?

  (2)理解:“穿行”

  学*生字“穿”。

  你知道什么叫“穿行”吗?——情境演示

  你还在哪里见过“穿行”的情景?

  ()在()穿行。

  生自由说——

  蜜蜂在花丛中穿行。c

  (3)现在你理解“穿行”的意思了吗?——再读句子!

  (4)月亮在云彩里穿行,发生了什么神奇的景象呢?

  ——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月亮为什么会一会儿暗,一会儿明呢?指名说。

  师图片解说。

  你知道“一会儿”是怎样的感觉吗?(很快的)

  你能读出来吗?

  ——“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5)句式练*“一会儿……一会儿”

  音乐课上,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

  妈妈在家里一会儿(),一会儿()。

  (6)齐读第一自然段。

  2、教学第二段

  面对这么神奇的景象,小伙伴说了些什么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1)要求:用“”画出丁大勇说的话,用“~~”画出李小文说的话。

  (2)交流:

  丁大勇说什么?

  李小文说什么?

  (3)观察:丁大勇说的话最后用了一个什么符号?该怎么读?

  (4)李小文的想法和丁大勇的——不一样!

  “是……不是……”——表示李小文说这句话时态度很——肯定!

  男、女生分角色读——

  (5)讨论:究竟是月亮快还是云彩快呢?

  李小文是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的?

  ——“李小文叫大家站在一棵大树下,从树杈里看月亮。”

  理解:“树杈”?

  从树杈里看月亮,你看到什么现象呢?

  理解:“果然”

  (6)此时,站在一旁的丁大勇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7)李小文真是个——()的孩子。

  ——一起读第2自然段。

  三、填一填:

  根据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月亮云彩跑得快晚上

  一天,几个小朋友看见在里穿行,争论究竟是月亮还是云彩的事。

  四、总结全文:

  小朋友,自然界和宇宙中有许多神奇的现象,一花、一草、一星、一云,都隐藏着无穷的奥秘……

  五、书写生字:“亮”、“穿”

  教学反思:

  《月亮与云彩》一课主要写的是一个晚上,几个小朋友看见月亮在云中穿行,争论究竟是月亮还是云彩跑得快的事。而李小文用在树杈里看月亮的办法,证明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整堂课上完,颇有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积极性,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就能进入良好的学*状态。这堂课我利用图片观察、演示……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很好的解决了课文的难点。如“穿行”一词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很有难度,我通过演一演的形式,让三名学生做云彩,演示月亮穿行的过程。学生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自然就明白了穿行的意思,然后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穿行”说话,从而加深学生对该词的理解。

  但这节课上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朗读指导上不够到位与深入,有些关键词句如“一会儿明,一会儿暗”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引导读好,其次在某些教学环节上略显仓促,尤其是“果然”一词,没能有效地落实到位。备课时,我就觉得“果然”比较难处理,所以课堂上我只是蜻蜓点水地带过,事后发现学生其实根本没有真正理解,究竟怎么有效处理“果然”这个词?我很费解,于是我带着这个疑问去请教了语文教学底蕴一贯丰厚的李校,在李校智慧的引领下,我终于恍然大悟!很感谢李校的悉心帮助!同时也希望听课的教学行家——各位兄弟姐妹多提改进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谢谢!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文”、“得”、“快”、“朋”、“相”、“和”、“亮”等字,学*部首“禾”,积累“云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惯。

  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留心观察勤于动脑

  教学方法:讲读法、情境法、表演法

  教具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夜晚的景色。

  2、生字词语卡片、课文的相关图片。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回去认真观察夜晚的天空了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反馈自己观察的结果)

  2、导读:有一群小朋友,他们也认真观察了夜晚的天空,还发现了月亮和云彩的秘密呢!(教师板书课题)

  3、出示生字“亮”和“彩”,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强调“彩”的读音)

  4、指导读课题,特别是轻声词语“月亮”和“云彩”。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注意教师的停顿以及情感表现。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

  3、全班齐读,反馈读的情况。

  4、教师适当地评价。

  5,指名读,其他同学圈出生字新词。

  6、反馈图画生字新词的情况。

  7、学生自由读拼音、认读生字。

  8、指名读,学生评议,教师再强调。

  9、用生字进行组词说句练*。

  10、游戏:运用摘云彩和月亮的方式,检查熟读生字新词的情况。

  11、再读课文,读文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教师导读:同学们,大勇和小文等几个小朋友发现了月亮和云彩的什么秘密呢?请你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2、学生自由反馈、

  (1)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2)大勇发现月亮比云彩跑得快。

  (3)小文发现云彩比月亮跑得快。

  3、品读,理解。

  (1)教师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像月亮在云彩里穿行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云彩和月亮的图片,请学生演示“一会儿暗,一会儿明”,帮助理解‘穿行”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3)请学生试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4)教师导读,看着月亮在云彩里穿行,大勇说:。

  (5)讨论,小朋友们相信大勇的话吗?说出你的理由。

  (6)集体交流。(理解“相信”)

  (7)教师导读:可是小文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

  (8)大伙一开始相信小文的话吗?(不相信)

  (9)不相信,会露出怎样的表情或是说什么?(指名上台表演,并说一说。)

  (10)小朋友们,如果小朋友们不相信你,你的心情会怎样,会怎么做呢?

  (11)小文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读课文4、5自然段。

  4、了解判断云彩、月亮谁快的`方法。、

  (1)小文是怎么做的?(指名读一读,教师出示图片:树杈。)

  (2)结果,大家发现了什么?(指名反馈)

  (3)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4)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一读。

  李小文是对的,‘云彩确实比月亮跑得快。”

  (5)引导理解“确实”。

  (6)如果你们是那几个小朋友,会怎么夸小文呢?(学生发挥想像自由地说一说)

  四、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读出不向的角色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1、出示含有生字的五角星卡片、学生认读并带读。(出色完成任务的送颗五角星给她(他))。

  2、大家齐读生字。

  3、用生字口头组词。

  4、教师出示词语:“云彩”、“穿行”、“树杈”,大家一起读一读。

  5、用这些词说句。

  二、反馈观察情况,总结全文

  1、学生自由反馈用小文的办法观察云彩和月亮的情况。

  2、巩固旧知:同时观察夜空,大家都觉得月亮跑得比云彩快,而小文却为什么能够发现云彩比月亮快呢?(学生自由反馈,教师引导体会:观察认真,仔细思考

  3、教师总结,李小文真是一个观察认真,又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三、扩展延伸

  1、教师导言,激发兴趣:我了解到,上节课的课后我们班的小朋友不仅观察了夜晚的天空,还收集了许多关于云彩和月亮的知识或故事呢!

  2、学生自由反馈收集到的资料。

  四、角色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提出角色朗读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分配,自由朗读。

  2、以小组为单位、反馈角色朗读的情况,组间互相评议。

  3、学生推荐各组的优秀学生,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

  4、熟读成诵。

  五、指导写字

  1、教师出示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

  2、大家一起读一读。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集体反馈,强调注意点。

  5、认识部首“禾”并指导书写。

  (1)区别“禾”与“禾”,说说变化,强调要点。

  (2)学生跟着教师写一写。

  (3)展示部分作业,进一步规范“禾”部的书写。

  (4)学生练*,教师巡视辅导。

  6、学生写生字,教师巡视辅导。

  7、集体评议作业。

  板书设计:

  月亮和云彩

  慢快

  动脑筋多观察

  作业布置:

  1、读一读,试着写一写。

  例:跑得快

  走得xxxx得xxxx得xxxx得xx

  2、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语。

  几xx小朋友一xx办法

  几xx云彩一xx大树

  一xx电视一xx飞机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认读生字,会写7个应掌握生字,认识新的偏旁部首“禾”。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本课生字,会读会写好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谈话引入:一群孩子在一个晴朗的夜晚里在院子里看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看看书上的小朋友在看什么?

  2、引入新课:他们对着天空在指指点点说些什么?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学生自学课文和生字

  ①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后评价。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③同桌互读课后生字(不会的互相学*,纠正读错的音节。)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认读生字的音节和词语

  ②“开火车”读,看看哪节“车厢”断节。

  ③学生自由读词语,并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能用当中一个或多个说个句子的说一说;或说出它们的反义词)。

  生字教学:

  1、教师出示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

  2、大家一起读一读。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集体反馈,强调注意点。

  5、认识部首“禾 ”并指导书写。

  (1)区别“禾 ”与“禾”,说说变化,强调要点。

  (2)学生跟着教师写一写。

  (3)展示部分作业,进一步规范“禾 ”部的书写。

  (4)学生练*,教师巡视辅导。

  6、学生写生字,教师巡视辅导。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看看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把它标出来。(要求语句读通顺,读流利)

  2、指明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再评价。

  3、想象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提示任务:一天晚上,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他们发现了月亮和云彩的什么秘密呢?请你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自主阅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月亮和云彩的秘密。

  展示交流:

  1、指名读文后,回答。

  出示: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2、为什么月亮会一会儿暗,一会儿明?指名答

  (教师出示云彩和月亮的图片,请学生演示“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小结:月亮一会儿跑进云彩里,这时候天就暗;一会儿又从云彩里跑出来,这时候天就明。

  月亮这种一会儿跑进云彩里,一会儿又从云彩里跑出来的情形就叫――

  3、小朋友,你们觉得怎么样呀?(神奇)读好句子,评价

  4、多么神奇的月亮呀!课文中还用了两个词语来说明它的变化呢!

  那就是一会儿 一会儿

  那你能用一会儿 一会儿 来说句话吗?

  出示:

  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 )。

  妈妈一会儿( ),一会儿抹桌子。

  小鸟一会儿( ),一会儿( )。

  ( )一会儿( ),一会儿( )。

  五、精心设计练*题,检测完善

  填空:

  得:第五笔是(),共()笔,组词()。

  快:笔顺是(),共()画。

  和:部首是(),左边是(),右边是()。

  组词:

  目()禾()亮()去()

  相()和()几()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使学生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不管什么事,只要肯动脑筋多观察、思考,就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请生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讲了什么?

  二、品读感悟

  提出任务:看到这样神奇的一幕,小朋友们是怎么说的呢?

  自主阅读:学生自读,边读边想。

  展示交流:

  1、指名读,出示――丁大勇说:“月亮在云彩里跑得真快!”

  小朋友想一想丁大勇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情?(怪不得还用上了感叹号呢!)指导读出这种语气。

  2、可是李小文的看法却和丁大勇的看法不一样,他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大伙一开始会相信小文的话吗?(不相信)

  不相信,会露出怎样的表情或是说什么?(指名上台表演,并说一说。)

  3、为了让大家相信,李小文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读读李小文下面的做法。

  叫大家站在一棵大树下,从树杈里看月亮。(指名读一读,教师出示图片:树杈。)

  4、结果,大家发现了什么?(指名反馈)

  李小文前面说的和大家看到的是一样的,这就叫 ――果然。

  小结:以前提的或说的跟事情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果然。

  比如:早上,妈妈说今天晚上要下雨,放学后……

  听高年级的同学说今天要去看电影,到了中午……

  5、如果你们是那几个小朋友,会怎么夸小文呢?(学生发挥想像自由地说一说)

  小结:是呀,月亮和云彩都在动,李小文能找到一个不动的树杈,来证明云彩比月亮跑得快。真是爱动脑筋。

  三、检测完善

  按课文内容填空。

  (1)他们看见( )在云彩里( ),一会儿( ),一会明。

  (2)大家看了一会儿,只见( )云彩( )跑( )了,月亮却( )很慢。大家说:“( )是( )的,( )确实地( )跑的( )”。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 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字和认识“禾”字旁。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留心观察,勤于动脑。

  课型:新授课

  教法:讲授法 讨论法 自学法 练*法

  教具:挂图 小黑板 电教*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

  1、同学们夜晚你们见过月亮在云彩里穿行吗?那么你们想过到底有月亮跑龙套得快,还是云彩跑得快吗?

  2、提示课题。老师边板书课题边说:今天也有几个小朋友为 了这个问题争论起来,到底是谁?结果怎样?学*了课文你们就知道了。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新词。

  3、同桌互相读生字词,纠正错误读音。

  4、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读音。

  5、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课文一共有几自然段,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

  6、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7、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2、指导书写“文、得、快、法、相、和、亮”。让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3、检查评价作业

  四、同步练*

  a) 读拼音写汉字。

  yǔ wén mínɡ liàɡ xiāɡ tónɡ

  语( ) ( ) ( )

  fǎnɡ fā hé pínɡ kuài lè

  ( ) ( ) ( )

  b) 填空:

  得:第五笔是( ),共( )笔,组词( )。

  快:笔顺是( ),共( )画。

  和:部首是( ),左边是( ),右边是( )。

  c) 组词:

  目( ) 禾( ) 亮( ) 去( )

  相( ) 和( ) 几( ) 法( )

  小 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认真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后 记:

  朱红英: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自由的朗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小组讨论如何记住字形方法、怎样一字多组词。这样学生不学快,还学得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的学*精神。

  肖丽英 :通过让学生自觉、合作地学*生字,并且自选生字组词说一句话,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效果

  胡梅影:学生通过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感悟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画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提出要讨论的问题。

  2、自选段落读,你最有把握有感情读好哪一小节?请你认真地、反复地把这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读了这 一小节,你明白了什么?

  3、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练*用“一会儿……一会.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留心观察,勤于动脑。

  第二课时

  一、复*词语导入

  1、出示词语

  ①月亮、云彩

  ②小朋友、丁大勇、李小文

  ③暗、明快、慢

  ④穿行、果然

  2、这些词语都来自同一篇课文,那就是《月亮和云彩》

  指读、齐读

  二、新授

  1、一天晚上,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他们发现了月亮和云彩的什么秘密呢?请你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①自读

  ②指答

  ③出示: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指读

  为什么月亮会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指名答

  (教师出示云彩和月亮的图片,请学生演示“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小结:月亮一会儿跑进云彩里,这时候天就暗;一会儿又从云彩里跑出来,这时候天就明。

  穿行

  月亮这种一会儿跑进云彩里,一会儿又从云彩里跑出来的情形就叫

  ④小朋友,你们觉得怎么样呀?(神奇)

  指导读词

  ⑤词语读得真不错!如果把它放在句子中,你能读好吗?

  出示: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评价

  ⑥多么神奇的月亮呀!课文中还用了两个词语来说明它的变化呢!

  那就是一会儿一会儿

  那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来说句话吗?

  出示:

  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

  妈妈一会儿(),一会儿抹桌子。

  小鸟一会儿(),一会儿()。

  ()一会儿(),一会儿()。

  2、看到这种情形,丁大勇是怎么说的呢?

  请你们自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①丁大勇说:“月亮在云彩里跑得真快!”

  小朋友想一想丁大勇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情?(怪不得还用上了感叹号呢!)

  指导读出这种语气。

  ②可是李小文的看法却和丁大勇的看法不一样,他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大伙一开始会相信小文的话吗?(不相信)

  不相信,会露出怎样的表情或是说什么?(指名上台表演,并说一说。)

  ③为了让大家相信,李小文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读读李小文下面的做法。

  叫大家站在一棵大树下,从树杈里看月亮。

  (指名读一读,教师出示图片:树杈。)

  果然

  ④结果,大家发现了什么?(指名反馈)

  李小文前面说的和大家看到的是一样的,这就叫读词

  小结:以前提的或说的跟事情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果然。

  比如:早上,妈妈说今天晚上要下雨,放学后……

  听高年级的同学说今天要去看电影,到了中午……

  ⑤如果你们是那几个小朋友,会怎么夸小文呢?(学生发挥想像自由地说一说)

  小结:是呀,月亮和云彩都在动,李小文能找到一个不动的树杈,来证明云彩比月亮跑得快。真是爱动脑筋。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出示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明、朋

  2、大家一起读一读。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有什么共同点。

  (左右结构都有月)

  4、注意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师范写

  6、生描红

  7、学生写生字,教师巡视辅导。

  四、板书设计

  月亮和云彩

  跑得快的是云彩

  不是月亮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7

  一、导入

  欣赏《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mtv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心情上课。

  二、揭题

  过渡:天黑了,什么升起了?

  学生回答:月亮升起来了。

  ppt:动画展示:月亮升起来了。

  板书:月亮,并给“亮”字加上音节。问:你发现月亮的秘密了吗?

  生:“亮”读轻声,读两遍;再指两名学生读。

  师:补充,单独一个“亮”字,读第四声;和“月”在一起读轻声。

  出示生字卡,齐读两遍,你怎么记住这个字?

  生:加法,部件相加。

  生:偏旁记忆法。

  师补充:“一点一横”,以前读六字头,现在我们把它读作玄字头。

  这里所有的云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学生答“云彩”。

  师:板书“云彩”,并给“彩”字加上音节。

  谁发现“云彩”的秘密?

  生:彩字读轻声,指名读。

  这两个事物之间加上什么?

  生:和,板书这个字。

  齐读课题:月亮和云彩。

  三、学*生字词

  你们很善于观察,也有一群小朋友和你们一样善于观察,爱发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读课文,自主学*。

  生字宝宝急忙赶来和小朋友们交朋友了,出示,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出示词语宝宝。

  要求:读得好的,请他做小老师领读。

  这里有三个句子娃娃躲在云朵的后面,请你找来,你喜欢哪朵云?老师点出来。

  生:读句子。

  师交给方法:长句子要读好,就要注意停顿,在停顿的地方悄悄换一口气。

  指名读。

  这里还有一项最难的挑战,你们想不想挑战,分自然段指名读。

  其他小朋友跟着徐老师一样用耳朵听,想,听你听懂了什么?

  再次分段分组读。

  听了刚才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学生交流。

  四、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问:小朋友在院子里干什么?

  交流:

  动画演示:月亮不动,云彩在动来动去。这就叫“穿行“。

  拓展:

  图片两幅。

  填空:

  1.――在――穿行;蝴蝶在花丛中穿行。

  2.――在――穿行;鱼儿在荷叶间穿行。

  3.――在――穿行。龙在云彩间穿行;蛇在草丛中穿行……

  这些云彩在干什么?

  生:围着月亮打转转;

  生:和月亮打招呼。

  师:真有趣,你能来读一读吗?

  生读。

  出示:穿,齐读三遍。你怎么记住这个字?交流:

  生:穴字头加牙等于穿;

  生:减一减,再加一加;去掉草字头,加上穴字头,就是穿。

  师:这个字以前学过,在上学期的识字中有“穿衣”。下面我们将“穿行”这个词语放在句子中再打个招呼。

  生齐读相关的句子。

  月亮和云彩之间还有什么秘密?

  交流:一会暗一会明。

  为什么呢?

  交流。

  不仅月亮会变,我们的声音也会变,你们能不能个老师合作?

  师:一会暗(声音轻轻的),一会――学生齐读:明(声音比较响亮)

  你们感受到变化了吗?再指名读。

  多调皮的月亮啊!再次指名读这句话。

  “暗”和“明”这两个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结构相同

  生:偏旁相同。

  (意思相反的,也能说出来就更好了。)

  月亮和云彩之间还有好多好多秘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他们之间的秘密。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认读生字,会写7个应掌握生字,认识新的偏旁部首“禾”。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本课生字,会读会写好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谈话引入:一群孩子在一个晴朗的夜晚里在院子里看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看看书上的小朋友在看什么?

  2、引入新课:他们对着天空在指指点点说些什么?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学生自学课文和生字

  ①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后评价。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③同桌互读课后生字(不会的互相学*,纠正读错的音节。)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认读生字的音节和词语

  ②“开火车”读,看看哪节“车厢”断节。

  ③学生自由读词语,并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能用当中一个或多个说个句子的说一说;或说出它们的反义词)。

  生字教学:

  1、教师出示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

  2、大家一起读一读。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集体反馈,强调注意点。

  5、认识部首“禾 ”并指导书写。

  (1)区别“禾 ”与“禾”,说说变化,强调要点。

  (2)学生跟着教师写一写。

  (3)展示部分作业,进一步规范“禾 ”部的书写。

  (4)学生练*,教师巡视辅导。

  6、学生写生字,教师巡视辅导。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看看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把它标出来。(要求语句读通顺,读流利)

  2、指明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再评价。

  3、想象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提示任务:一天晚上,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他们发现了月亮和云彩的什么秘密呢?请你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自主阅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月亮和云彩的秘密。

  展示交流:

  1、指名读文后,回答。

  出示: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2、为什么月亮会一会儿暗,一会儿明?指名答

  (教师出示云彩和月亮的图片,请学生演示“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小结:月亮一会儿跑进云彩里,这时候天就暗;一会儿又从云彩里跑出来,这时候天就明。

  月亮这种一会儿跑进云彩里,一会儿又从云彩里跑出来的情形就叫——

  3、小朋友,你们觉得怎么样呀?(神奇)读好句子,评价

  4、多么神奇的月亮呀!课文中还用了两个词语来说明它的变化呢!

  那就是一会儿 一会儿

  那你能用一会儿 一会儿 来说句话吗?

  出示:

  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 )。

  妈妈一会儿( ),一会儿抹桌子。

  小鸟一会儿( ),一会儿( )。

  ( )一会儿( ),一会儿( )。

  五、精心设计练*题,检测完善

  填空:

  得:第五笔是(),共()笔,组词()。

  快:笔顺是(),共()画。

  和:部首是(),左边是(),右边是()。

  组词:

  目()禾()亮()去()

  相()和()几()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使学生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不管什么事,只要肯动脑筋多观察、思考,就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请生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讲了什么?

  二、品读感悟

  提出任务:看到这样神奇的一幕,小朋友们是怎么说的呢?

  自主阅读:学生自读,边读边想。

  展示交流:

  1、指名读,出示——丁大勇说:“月亮在云彩里跑得真快!”

  小朋友想一想丁大勇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情?(怪不得还用上了感叹号呢!)指导读出这种语气。

  2、可是李小文的看法却和丁大勇的看法不一样,他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大伙一开始会相信小文的话吗?(不相信)

  不相信,会露出怎样的表情或是说什么?(指名上台表演,并说一说。)

  3、为了让大家相信,李小文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读读李小文下面的做法。

  叫大家站在一棵大树下,从树杈里看月亮。(指名读一读,教师出示图片:树杈。)

  4、结果,大家发现了什么?(指名反馈)

  李小文前面说的和大家看到的是一样的,这就叫 ——果然。

  小结:以前提的或说的跟事情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果然。

  比如:早上,妈妈说今天晚上要下雨,放学后……

  听高年级的同学说今天要去看电影,到了中午……

  5、如果你们是那几个小朋友,会怎么夸小文呢?(学生发挥想像自由地说一说)

  小结:是呀,月亮和云彩都在动,李小文能找到一个不动的树杈,来证明云彩比月亮跑得快。真是爱动脑筋。

  三、检测完善

  按课文内容填空。

  (1)他们看见( )在云彩里( ),一会儿( ),一会明。

  (2)大家看了一会儿,只见( )云彩( )跑( )了,月亮却( )很慢。大家说:“( )是( )的,( )确实地( )跑的( )”。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文章,通俗易懂,大纲所要求的生字词难度系数为一般,主要从一组反义词“暗”、“明”和“穿行”三词语入手,课文的讲解也围绕这三个词语来讨论、研究,与学生交流有关月亮和云彩话题的生活经验的同时,通过“一会儿……一会儿……”“不是……是……”的句式是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课文,激励学生积极地用事实来验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当一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种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遇到问题要多角度思考,寻找正确的答案,培养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惯。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留心观察勤于动脑。

  教学方法:

  讲读法、情境法、表演法

  教具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夜晚的景色。

  2、生字词语卡片。课文的相关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小朋友喜欢仰望天空吗?看见天上有什么?

  师:神奇的天空中藏着学多的秘密在等着你们去探索呢。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月亮图。(月亮)

  播放图片并配语:看月亮升起来了,他们一会儿藏到云层里,一会儿挂在树杈上,瞧这会还遮起半张脸。

  师:你觉得月亮怎么样?(大、美……)

  2.教师借助生字卡教学“亮”。

  师:跟老师一起来写它的名字。教师示范,重讲“亮”。小朋友们注意“亮”是个生字。上面是个玄字头,点横,下面有个口,秃宝盖下面一个几。注意书写时要把口、几写的扁一点。

  师:看,谁飘来了?你们看它像什么?

  3.教师出示云彩的图片。(带着目的看图)

  播放图片并配语:它们一会儿像朵朵浪花,一会儿像一个人,一会儿像只乌龟,一会儿像块蛋糕,真是千变万化!它们共同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云彩”,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4.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18课月亮和云彩,教师板书:“和”,学生齐读:18、月亮和云彩。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全文。

  2.学生初读课文。

  师:你们也来读一读,注意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一会儿老师检查吆!

  3.学*生字、新词。

  a.出示ppt生字(教师借助字理讲解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印象)

  师1:这8个字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生字,哪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谁也想读读?你怎么记住它?学生交流。(例:“穿”这个字挺有意思……)

  b.出示ppt词卡

  师2:美丽的云彩上都有一个词,咱们把它们大声读出来。

  师3:这些词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院子朋友穿行真快明暗果然)

  三、通读课文,深入理解

  1.同学互助通读全文。

  师: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读,这次同桌配合读,你读他听,他读你听,发现难读的字或句子,两人一同多读几遍,行吗?(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2.学*第一小节,帮助学生理解“穿行”“一会儿……一会儿……。”

  师:课文一共有几小节?谁来读第一小节?

  预设点评:a读的好,不但读准音,而且还很流畅。

  b.字音读准了,如果能再快点就更好了。

  c.老师纠正错字,并范读。

  出示ppt。

  师:谁再来读读? 读这句话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真有意思!月亮在云彩里怎样穿行呢?教师邀请学生学生师生合作来演绎教师在学生中“穿行”。(指名读,学生读出月亮穿行时的变化。)(教师板书:穿行)

  在通过演绎理解的基础上试着用“穿行”来说话:鱼儿在莲叶间穿行。我在通往梅花山大道的人流中穿行……

  3.学*第二小节中人物对话,明白两人各自的观点。

  师:丁大勇也看到这样的画面了忍不住说?站在一旁的李小文同意他的说法吗?他又是怎么说的?谁来把李小文的话说给丁大勇听?(点击强调:是……不是……。)

  指名读,齐读。

  (预设评价1)

  a.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月亮跑得的确很快。

  b.你真会读书,你把感叹号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呢。真厉害。

  c.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这个月亮像一只蜗牛在爬呢,真着急啊,读快点有力些行吗?

  (预设评价2)

  a:听了你的朗读,我有点不相信丁大勇的话了。

  b:真的是云彩跑得快吗?我觉得你读得不够确定,我还是相信丁大勇的话。

  c:你读得真自信,我愿意相信你的话,是云彩跑得快。

  男女声分角色读。

  4.学*第二小节后两句话,理解“果然”一词。

  出示ppt最后两句话指名读

  师:听你们读我都不知道我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了,有办法帮我吗?大家从树杈里看到了什么?这跟谁说的一样?(教师板书“果然”)“果然”就是指之前所说的和结果是一样的。

  你也用“果然”说一句话。

  例:早上,仇老师说我们会到鼓楼路小学上课,这会我们果然都坐在这。

  昨天爸爸说送条小金鱼给我,今天果然买回来了。

  齐读全文

  小结:丁大勇说的话有没有道理?李小文说的你看到过吗?课后小朋友们也去看看天空,看看你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交流。(教师板书:?……)

  四、指导写字

  又到我们每节课的写字时间了,请同学们把《*字册》打开到第18课。

  1.教学“亮”“文”的写字要领。

  亮:点空灵,五横匀,上下对正上部紧。

  文:交点、首点要对正,撇、捺舒展比横宽。

  教师板书,学生书空。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坐姿和握笔姿势。

  3.点评。

  板书:

  18、月亮和云彩

  穿行 ? 文

  果然……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个晚上,几个小朋友看见月亮在云中穿行,争论究竟是月亮还是云彩跑得快的事。而李小文用在树杈里看月亮的办法,证明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设计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为此,我们通过听歌曲、讲故事、看图等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把课堂的导入环节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创设环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文学*贴*生活,联系生活,使课堂充满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认读生字,会写7个应掌握生字,认识新的偏旁部首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使学生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本课生字,会读会写好字,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不管什么事,只要肯动脑筋多观察、思考,就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学用具:生字卡、学生观察记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课前听一首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谈话引入:一群孩子在一个晴朗的夜晚里在院子里看什么呢?

  请大家打开书本P82,看看书上的小朋友在看什么?

  (充分利用教学插图,训练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想象,实现形象感知和语言体会的衔接。)

  2、引入新课:他们对着天空在指指点点说些什么?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和生字

  ①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后评价。

  师:你能像他那样读吗?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③同桌互读课后生字(不会的互相学*,纠正读错的音节。)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认读生字的音节和词语

  ②开火车读,看看哪节车厢断节

  师:出示课后认读的生字(音节和词语卡片)

  ③学生自由读词语,并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能用当中一个或多个说个句子的说一说;或说出它们的反义词)。

  (以上环节将学生自主学*,互相学*,教师及时检查重点指导结合起来,使学生普遍能读准字音,奠定阅读课文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看看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把它标出来。(要求语句读通顺,读流利)

  2、指明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再评价。

  3、想象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阅读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应重视阅读教材与生活的沟通。在朗读指导中创设情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朗读贴*生活,联系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朗读感悟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后评价,激起读书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画出来。小组同学讨论,互相学*。

  3、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练*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4、再看看书上的插图,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生各抒己见。

  (将体会建筑在多读,多种形式读,以及读与思,读与说等语文实践活动之上。)

  师: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5、学生用笔画出张大勇和李小文说的话并读一读,再分角色读一读。

  过渡:到底谁说的对,他又是怎样证实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6、指导学生学*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李小文是用什么办法证实自己的看法的?

  五、小结:

  学了这课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回家仔细观察,月亮和云彩到底谁跑得快?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尽量多的创设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了课文,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2、那么李小文说得对吗?

  学生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出示本课生字卡片,指名读。

  2、开火车读,赛读。

  3、自由读一读生字,同桌互读,边读边想,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4、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随机学*新的偏旁部首禾

  (利用比较法,加部件或写出相似字比较,师及时点拨、总结比较,提示学生认知。)

  5、指导书写

  指名说哪个字要怎样写才好看,师示范写在黑板上。

  6、学生独立写在书本上,师巡视指导。

  7、给学过的这些生字组词,并用快、相两个字组词并说一句完整话。

  (将写字分散按排可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体现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

  三、词语积累

  1、生字宝宝回到了课文中去,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有助于学生从课文的局部内容上,梳理语言的整体感知,反思对事物的认识。)

  2、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3、你还想从课文中积累哪些词语写下来。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希望大家能像李小文那样,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不管遇到什么问题要多动脑筋想一想,你们一定能有自己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

  课后记:

  1、通过课文的学*,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遇事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才能有好办法解决问题。

  2、我把课堂导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创设轻松的学*环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驱动器,学生有了学*积极性,就会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就能进入良好的学*状态,因此课堂的氛围就会比较热烈。

  3、本节课,我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需求,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组织了学*小组合作学*。由于是一年级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学*还不是很深入,只存在于表面,只有几个爱动脑筋的同学在发言,其中有一部分同学好象无所事事。那么,如何更好地组织好地年级学生合作学*呢?敬请大家指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