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氓》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设想】

  “诵读”规律是以字面认读为开端,以文意阅读为深入,情感注入是关键,审美评价是创新。据此,设计以下教学方案: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重点】

  “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诗经·卫风·氓》。(板书)

  二、检测预*,巩固知识(2分钟)

  过渡: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分成研究小组,相互交流了有关《诗经》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扫除了文字障碍,并有同学将课文注释按照“课文相关资料”、“古文化积累资料”、“重要词语资料”等类别进行了分类整理,大家参照注释疏通了课文《诗经》三首的大意,大多同学们争相发言,兴趣盎然,激情正浓。三、学生“音读”《卫风·氓》

  过渡:正如上节课同学们所说:《诗经》中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触物感怀、随口唱出的歌,日常生活的内容,里巷歌谣的自然韵律,因物赋形,因情成咏,不假雕琢,因而其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朴素、自然而富有韵律美的特点。古人读诗谓之“吟”、谓之“咏”,今天我们通过“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板书)的方法来品读《卫风·氓》。

  三、学生“音读”《卫风·氓》

  1、教师明确“音读”要领:

  “音读”(板书):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词与词的关键,读出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如停顿:句间的停顿要根据不同的标点来确定停顿时间,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而句内停顿,有时是自然停顿,有时音节停顿,有时情感停顿,有时又需要意义停顿,要根据不同内容来确定。诵读技巧: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调控得体。

  下面结合第一节诗就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略作说明:

  (句间的连接是根据句子的大意确定的。)

  氓之蚩蚩,(促接)抱布贸丝。(转接)匪来贸丝,(缓接)来即我谋。(拖长接)送子涉淇,(*接)至于顿丘。(舒缓接)匪我愆期,(怨情接)子无良媒。(劝解接)将子无怒,(促接)秋以为期。

  2、学生尝试“音读”《卫风·氓》,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胶片:

  1、给字词注音:

  2、解释加点字:

  3、归纳通假字:

  4、总结多义字:

  3、学生互听互读,,把握“音读”要领。

  教师提示:

  ⑴ 注意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

  ⑵ 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

  ⑶ 注意音*字不要混淆。

  ⑷ 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四、学生“意读”《卫风·氓》

  1、介绍“意读”要领与要求:

  “意读”(板书):以理解诗歌意义、内容为目的,借助诗歌内容与诗句之间形成的联系,对诗歌进行练读,读中理解诗句内容,把握各诗节的联系,从而从意义角度把握诗歌。

  “意读”的基本要求:

  ⑴ 弄清各诗节内容的联系。

  ⑵ 弄清一节诗中的关键的诗句是哪句。

  ⑶ 弄清整首诗意义的核心是什么。诵读技巧:“意读”声中见人,语中见事,语调变通

  2、教师以《卫风·氓》最末一节诗为例“意读”。

  ⑴ 概括诗歌内容:诗节写的内容是,女主人公因为自己钟情的男子背信弃义,对自己不忠,而彻底绝望。

  ⑵ 明确意读的关键句,“老使我怨”,“怨”字是整节诗的诗眼,是意义与内容的核心。

  ⑶ 明确各句间的意义关系:首句“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统领各句,第二、三、四句写“怨”的缘由,末句由“怨”而生绝望,是意义的延伸。

  ⑷ 范读示例。

  4、学生分组,尝试“意读”《卫风·氓》其他诗节,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诵读障碍情况预测:

  ⑴ 不能准确弄清楚各章节诗歌内容重点。

  ⑵ 不能梳理诗节中句间关系。

  ⑶ 统领句的诗句把握不准。

  ⑷ 诵读时意义与读音不能和谐地结合。

  学生进入诵读环节:默认文字符号──思考诵读重点──捕捉诵读关键句──理清诵读时意义支配下的声音流动程序。

  5、各小组选派代表阐述自己选定的诗节“意读”内容、程序和原委。

  教师提示概括: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顽固。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等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男女不*等的婚姻给女方造成的巨大创伤。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板书)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由结婚到婚变的婚姻生活。(板书)第三章总结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之悼矣”后的感受和决绝(板书)的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学生“情读”《卫风·氓》

  1、介绍“情读”要领与要求:

  “情读”,(板书)是指借助是诗歌的节拍、重音、语调、语速等手段,将读者体悟到的文章的感情诵读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法,核心是“情”,这里的情包括: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文中人物的情,和读者对文章领悟后散发出的情。三种感情要在某个特定的时空撞击定位后,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情读”。

  “情读”的基本要求:注意情与节奏的结合统一;情要与整首诗的韵律和谐统一;情要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诵读技巧:“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形成共鸣。

  2、讨论明确:

  ⑴ 诗中女主人公是一位钟情的女子。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满怀期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情意真切,“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烈(板书)之情出于自然,幸福(板书)之感溢于言表。

  ⑵ 诗中女主人公的遭遇是悲惨的。一个钟情女子,碰到一位“二三其德”的负心汉子,她只有“老使我怨”的痛苦(板书)与哀伤(板书)。

  ⑶ 女主人公又是清醒、刚烈(板书)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⑷ 全诗笼罩着悲剧气氛。尽管恋爱时充满了欢乐,但很快就因为男子的“喜新厌旧”而成了悲哀的反衬,以乐景写哀景,使得悲剧氛围更浓厚。

  3、情感对接:

  ⑴ 默读全诗,体会本诗的感情线索:

  明确:顺着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情感线索:“热烈→冷却→冰冻”的轨迹发展变化。

  ⑵ 筛选信息,捕捉情感承载的重点诗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现出自己对感情忠贞不二,男子则“二三其德”,不能从一而终。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怨”(板书)字是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态演变带来的悲剧,是女主人公心灵痛苦的凝结,也是诗眼(板书)。

  品评情感,唤起共鸣。

  点拨:共鸣是心与心的感情沟通,方法之一是角色置换,假如你是诗中的那个女主人公,你会怎样呢?方法之二是与女主人公进行对话,体悟女主人公由爱情幸福到遭人遗弃的情感落差,爱她所爱,恨她所恨。

  六、学生“美读”《卫风·氓》

  1、介绍“美读”要领与要求:

  “美读”,(板书)是在音读、意读、情读基础上,对诗歌从美感高度去诵读。诵读时,要体现出音调的和谐美、内容的充实美、作者与读者的情调美。

  “美读”的基本要求:以审美的眼光、审美的心理来关照作者、文章和自我。诵读技巧:

  “美读”审美:形象、形式、韵律、情趣

  2、学生讨论、揣摩、“美读”《氓》:

  ⑴ 用“欣赏与赞美”的口吻读反映女子感情与品格的诗句:

  摘录:“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处处替别人着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单纯、天真、善良。“女也不爽”,说她不仅钟情,而且品行端正。

  ⑵ 用“痛苦与同情”的口吻诵读反映女子凄惨遭遇的诗句:

  摘录:“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经历爱情挫折以后的心灵流露。“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恪守妇道的宣言。“夙兴夜寐,(成语)靡有朝矣”勤劳可爱,令人敬佩。

  ⑶ 用“痛恨与轻蔑”的口吻诵读反映男子薄情寡义的诗句:

  摘录:“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孰端孰斜,孰优孰劣,对比可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副负心郎的嘴脸。

  ⑷ 品读《卫风·氓》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赋”、“比”、“兴”及对比、反衬手法)

  “淇水汤汤,渐车靡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不是“起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手法。

  诗歌当中的对比手法。

  七、结合所学,齐诵《卫风·氓》

  八、教师小结

  【附板书设计】

  卫风·氓

  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诗眼:怨

  章节: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氓》优秀教学设计 2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热烈,有的含蓄,有的让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荡气回肠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来聆听那里所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二、积累·整合

  1、识记下列字的字音:

  氓:méng 蚩:chī 匪:fěi 淇:q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裳:cháng 靡:mǐ 咥:xì 隰:xí 角:jiǎo

  2、制作知识卡片:

  ⑴ 卡片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

  ⑵ 卡片二: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⑶ 卡片三: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二、感受·鉴赏

  1、感受情感:

  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恋爱 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婚变 沉痛怨恨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决绝 清醒刚强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四、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不思其反

  载笑载 言士贰其行 亦已焉哉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注意:粘贴时,丢失了原来箭斗、括号等符合,抱歉!)

  2、鉴赏技巧:

  ⑴ 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①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②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婚

  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⑵ 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思考·领悟

  教师引言: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她的勤劳令人赞美,她的痴情令人迷醉,她的智慧让人折服,她的坚强让人敬佩。同学们,你能从我们的女主人公的这些典型性格中领悟点儿什么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吗?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的人容易爱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从嫁到氓家,多年来一直是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家里地理一人干,里里外外一把手。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尽管丈夫移情别恋,但她从未想过要离开他,因为她心存幻想,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心转意。

  结论:勤劳的人是无暇移情别恋的。

  启发:勤能排除私心杂念,勤是会得到回报的──天道酬勤。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在学*中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

  (典故:《不如我的驴》)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

  四、探究·发现

  1、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 男子负心说。

  ⑵ 年老色衰说。

  ⑶ 男权主义说。

  ⑷ 情感透支说。

  2、讨论题:透过《氓》中的爱情悲剧,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或神话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里发现点儿什么吗?

  ⑴ 爱是一见钟情。

  ──七仙女与董永

  ⑵ (2)爱他,就要协助他完成自己的事业。

  ──马克思与燕妮

  ⑶ 爱,是一场永远不愿醒来的梦!

  ──孟姜女与万喜良

  ⑷ 爱是举案齐眉。

  ──汉代的梁鸿与孟光

  ⑸ 爱是相敬如宾。

  ──汉代的庞公与其妻

  ⑹ 爱是志同道合。

  ──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⑺ 爱是对她的忠贞不渝。

  ──唐代的元镇与韦惠丛

  ⑻ 爱,是想着为他做任何事;是想着她为你做过的任何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

  ⑼ 爱,是为之殉情、比翼双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

  ⑽ 爱,是千年等一回,缘分天注定。

  ──许仙与白素贞

  ⑾ 爱,是我心化为连理枝。

  ──焦仲卿与刘兰芝

  ⑿ 爱,是虔诚的守望。

  ──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与望夫石的传说

  ⒀ 爱,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五、应用·拓展

  教师引言:

  同学们,鲁迅先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的鉴赏,靠的就是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联想。你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叙述进行鉴赏,也可以超越作者的思维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给本文的主人公写一篇鉴赏短评吧!

  例文:

  孤独而坚强的舞步

  ──《氓》中女主人公的评析

  秋色的晚霞中,我仿佛看见你的背影,或许带上些许绝望;欣欣然的春华,也许是你初开的情愫;繁盛的夏花,记载过你的激情。而今,我只能用它们来映衬秋风中的你,只因为拥有这一切,才能在绝望中过滤出你坚强的人生哲学──舍得、敢舍得、敢、勇敢

  爱,是永恒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爱就不会被搁置,每人都在寻觅一个值得爱或被呵护的人,爱的厅堂中,人各自寻寻觅觅,行色匆匆,蜷缩在自身世界中找自己超负荷的情感载体,却又各自封锁,像是不敢惊动厅堂中的圣人先哲们。你,你首先打开了心扉,把自己的一颗滚烫的心毫无保留地摆在了你心爱的男人面前,当你爱的人来了,你非但不会畏缩,反而会迎上去,用一种理想的姿态扑向你的理想幸福。的确,你爱他,很爱他,你看不见他时会哭,却不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你为他哭,值得你为他哭的人正是永远都不会让你哭的那位但你爱了,用心来轰轰烈烈地爱了一把。你爱他,超过了爱您自己!

  你本来以为爱是可以永恒的,你本来也觉得你的付出与回报会是等价的。却不知道泡在爱河中的两个人谁爱得最深就注定伤得更深。你本来以为他会对你好的,像开始一样。

  所以,那天,阳光明媚得刺眼,灿烂得有些儿令人眼晕,但没有人会看到,送亲的人只会看见灼灼的叶与将来的繁繁的果实,迎娶的人只会不时地向花轿中张望,幻想能透过红盖头看出些什么,抬着花轿的农夫也许幻想着如何窥视新娘的洞房花烛夜,新郎官也许正勾画着新婚后的快乐生活。只有新娘,被红得刺眼的红绸挡住了视线,任自己在花轿中颠簸在未知的路上。你此时没有错,他是爱你的,你希望他一直都这样爱下去,如同你爱他一样爱你。至少那时是这样。你笑了笑,随手拈出一支笔,写下: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沉浸在爱中是快乐的,新婚对你,对所有女人都是难忘的。你有姿色,他有情调,这样的新婚是完美的。你不会否认,那片你常想起的葵花海,你曾说你爱葵花,那天他就带你去看了那片葵花海,你惊呆了,只能用它来描述,繁华,盛大的繁华。你做你的葵花,我来给你光和热,他笑了笑,望着你说,接着,他低下头来,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虽已感受多次,但这次截然不同。你迎了上去,吻了心跳,风起,吹起一潭花海,你们浸在阳光中,淹没在花的涟漪中快乐围着你,浪漫压得你不容得有更多的理智,这就是爱情,准确的说是热恋,幸福的。

  正是这样,你认定了他,你开始小心翼翼地经营这份你已认定了的爱情,你愿意为他做一切你认为值得的事,于是,你很自然也很主动地冲进了牢笼,我认为这就是你的错误之处了。从一位在爱中沐浴的血性女人摇身变成了再*常不过的居家女子,于是,他开始闻不到向日葵的花香,你也不再主动,只是日复一日修补裂痕,很努力,却很徒劳,因为他是男人,不能给他温存的窝他会感到厌倦,既然得不到温存,那便寻找刺激。阳光越来越远,向日葵却很努力的向前追,拼命地追,一边追一边歇斯底里,撕心裂肺,却像在云里雾里哭了,又哭了,你觉得他离你远了,太远了,却还在离你而去忽然想起这一追便追了好久心中却在说,还要追的他是一切向日葵要阳光再来

  虽然,此时的你重新燃起了得到他的欲望,甚至比以前更强烈,因为你已*惯了蜷缩在他的生活中,做他生活的配角,为他铺好精致的生活再跟着他沿着他的轨迹走,可是,你不知,在你不知不觉中,他也渐渐把你推到配角的位置上。

  你累了,真的很累,想到他也许在另一个地方对另一个女人说同样的话你反倒觉得心不那么痛了。空荡荡的房子,倒也宁静,你想到。你其实不是灰心,我懂的,你在想着什么。确切点,是思考,你是很明智的你也许想了许多,比如说爱,他,理想与现实目光定格,思想却不断运转,摒弃、升华最后,你,追寻过去,那些你曾爱过的痕迹,你也知道很深,却没想到如此深。

  最后,你来到了葵花海,你终于笑了,笑得很好看,他们还是那样,很繁华的样子。物是人非,你说道,信手拈来: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你也许,不,是一定不知几千年之后的今天的人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而不断徘徊在藕断丝连的痛苦之海,智慧的你却早已参悟,我觉得,你,是真正的国色天香;一生,所有女人应经历的所有生活、状态、心情,你都一览无遗;清纯的初体验,热恋,新婚,男欢女爱,相离。更难能可贵的是分离后的凤凰涅槃,破茧成蝴蝶,成了飘飞在空中的坚强,孤独了几千年的舞者幸福的舞者

  写后: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是以我的思想为线索虚构,她其实是幸福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几千年来有多少人怜她,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我是对的,不管怎样,也许就像故事中的氓和她一样,分不清谁错,也许都没错吧!

  从痴情到怨情

  ──论《氓》中的女主人公

  千年前景,一段曲折悲情,一位痴情却坚强的女子,牵动着我的每一根心弦,在我的脑海中经久不散。

  三千年前的一片蓝空下,这位年轻的姑娘,与一位笑嘻嘻的来买丝的男子,展开了这一段动荡的情与怨。

  起初是真情,这应是不假,这也是这姑娘对这一段情的期盼与渴望,从而使她在相识时一眼便知那男子的来意,使她不顾路远而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使她温柔的安慰易怒的男子*静下来,又使她在登上倒塌的墙壁却不见复关时,伤心地泣涕涟涟,更使她在既见复关时载笑载言!

  想想她与男子依依不舍的远送,想想她在不见复关时,多么的紧张难过,担心无法与男子相见而泣涕涟涟,再想想当她既见复关时,因兴奋激动而载笑载言

  这是怎样的一种痴啊!

  她的那一整颗心,都沉浸在了这最初的情意中,全心全意,无怨无悔!

  如此纯情,如此热情,如此痴情,我想这也是她在后来无法及早从这段苦情生活中脱离出来的原因之一吧!

  最初进入男子之家,生活还算美满,但似乎是如桑之自然变化,生活渐渐不如意,也许是生活真的过于残忍,这痴情的女子的性格也开始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巨大的'改变!

  千年前另一片飘着愁云的天空下,这位已年老色衰的女子,望着远处的桑树黄叶飘落,不禁也想到了自己,现在的丈夫,早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有着忠厚样子的男子,他早已心意不专,早已三心二意了。可是更可悲的是,做为长兄的却无法理解她,而且还咥其笑矣。这又似一拳重重地打在了她本已受伤的心上。

  生活中如此多的变化,使她开始静下心来,仔细的思索,使她想起要与丈夫白头到老的誓言,使她忆起童年时如此安然如此快乐的日子,又使她想起曾经的誓言如此诚恳,而今却反悔了,更使她想到了要从这苦情的生活中逃离出去

  而我只能知道,这三千年前的一段苦情中,这曾经是多么的痴情多么全心全意的女子,而今却对此时的情产生了怨恨,开始静静思考独自伤心,开始决定离开这劳苦的生活,在千年前的这种男权社会中选择了放弃!

  而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坚强啊!

  这多么残酷的现实生活,把她原来多情的心塑造成了坚固的墙,虽然满是裂痕但仍坚强地抵挡了这段无奈的苦情。

  如此的勇气,如此的坚强,如此的决裂,使人无法想象当初她是多么的痴情,只能让人感叹,由这痴情展开的这一段悲情对这女子身心怎样的影响啊?!

  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我也只能说,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走出婚姻的枷锁

  ──兼评《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氓和女主人公战胜了相遇的第一个难关,但又因为喜新厌旧的氓不懂得珍惜坚贞勤劳的妻子,而把这段姻缘给毁了。

  如果我们把很多看似*凡的事物都看成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便会加倍珍惜。

  女主人公被抛弃后,她的内心一定是愤恨和懊悔的,但再悔恨也无补于事。因为从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她意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她又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因此,刚烈的她绝不留恋这破裂的婚姻,强扭的瓜不甜,而是理清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真正需要,清醒地走出烦恼的误区。

  狡黠、轻浮的氓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妻子,女主人并不指望有个飞黄腾达的丈夫,或是万贯的家产,只希望有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能对自己多一点点理解和爱。能体谅自己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凤兴夜寐,靡有朝矣,在疲倦时帮一把,而不是指责她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够;生病时能在身边呵护备至,而不是只在病入膏肓后才痛哭流涕。

  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在一家超市排队时,看到一对老年夫妇,男的在后面,轻轻地吻了一下女人的头发,女人回眸一笑,拿过男人的手在唇上点了一下。此刻真是很感动,爱情原来可以简单到一个商场了不经意的吻,简单到黄昏里自然地携手,简单到回家时的一个拥抱,简单到陌生人海中远远投来的会心一笑。白头偕老自然是女主人公所憧憬的,但事与愿违,她也只能坦然面对。

  女主人公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己先前的花容月貌在岁月、贫苦之风的吹袭下,干枯了,老化了,没有人再欣赏了。真的,没有什么比爱情和容颜的失去更能打击一个女人的心了。被丈夫抛弃,是最让女主人公痛心的了,她也许想不通,毕竟她是因为生活才变得憔悴?

  很想对她说:勇敢追求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不会患得患失,才会豁达快乐!

  《氓》优秀教学设计 3

  一、新课导语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热烈,有的含蓄,有的让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荡气回肠……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来聆听那里所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二、积累·整合

  1、识记下列字的字音:

  氓:méng 蚩:chī 匪:fěi 淇:q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裳:cháng 靡:mǐ 咥:xì 隰:xí 角:jiǎo

  2、制作知识卡片:

  ⑴ 卡片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

  ⑵ 卡片二: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⑶ 卡片三: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二、感受·鉴赏

  1、感受情感:

  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恋爱 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婚变 沉痛怨恨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决绝 清醒刚强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四、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不思其反

  载笑载 言士贰其行 亦已焉哉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注意:粘贴时,丢失了原来“箭斗、括号”等符合,抱歉!)

  2、鉴赏技巧:

  ⑴ 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①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②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婚

  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⑵ 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思考·领悟

  教师引言: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她的勤劳令人赞美,她的痴情令人迷醉,她的智慧让人折服,她的坚强让人敬佩。同学们,你能从我们的女主人公的这些典型性格中领悟点儿什么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吗?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的人容易爱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从嫁到“氓”家,多年来一直是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家里地理一人干,里里外外一把手。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尽管丈夫移情别恋,但她从未想过要离开他,因为她心存幻想,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心转意。

  结论:勤劳的人是无暇移情别恋的。

  启发:勤能排除私心杂念,勤是会得到回报的──天道酬勤。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在学*中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

  (典故:《不如我的驴》)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

  四、探究·发现

  1、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 男子负心说。

  ⑵ 年老色衰说。

  ⑶ 男权主义说。

  ⑷ 情感透支说。

  2、讨论题:透过《氓》中的爱情悲剧,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或神话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里发现点儿什么吗?

  ⑴ 爱是一见钟情。

  ──七仙女与董永

  ⑵ (2)爱他,就要协助他完成自己的事业。

  ──马克思与燕妮

  ⑶ 爱,是一场永远不愿醒来的梦!

  ──孟姜女与万喜良

  ⑷ 爱是举案齐眉。

  ──汉代的梁鸿与孟光

  ⑸ 爱是相敬如宾。

  ──汉代的庞公与其妻

  ⑹ 爱是志同道合。

  ──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⑺ 爱是对她的忠贞不渝。

  ──唐代的元镇与韦惠丛

  ⑻ 爱,是想着为他做任何事;是想着她为你做过的任何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

  ⑼ 爱,是为之殉情、比翼双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

  ⑽ 爱,是千年等一回,缘分天注定。

  ──许仙与白素贞

  ⑾ 爱,是我心化为连理枝。

  ──焦仲卿与刘兰芝

  ⑿ 爱,是虔诚的守望。

  ──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与“望夫石的传说”

  ⒀ 爱,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五、应用·拓展

  教师引言:

  同学们,鲁迅先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的鉴赏,靠的就是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联想。你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叙述进行鉴赏,也可以超越作者的思维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给本文的主人公写一篇鉴赏短评吧!

  例文:

  孤独而坚强的舞步

  ──《氓》中女主人公的评析

  秋色的晚霞中,我仿佛看见你的背影,或许带上些许绝望;欣欣然的春华,也许是你初开的情愫;繁盛的夏花,记载过你的激情。而今,我只能用它们来映衬秋风中的你,只因为拥有这一切,才能在绝望中过滤出你坚强的人生哲学──舍得、敢舍得、敢、勇敢……

  爱,是永恒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爱就不会被搁置,每人都在寻觅一个值得爱或被呵护的人,爱的厅堂中,人各自寻寻觅觅,行色匆匆,蜷缩在自身世界中找自己超负荷的情感载体,却又各自封锁,像是不敢惊动厅堂中的圣人先哲们。你,你首先打开了心扉,把自己的一颗滚烫的心毫无保留地摆在了你心爱的男人面前,当你爱的人来了,你非但不会畏缩,反而会迎上去,用一种理想的姿态扑向你的理想幸福。的确,你爱他,很爱他,你看不见他时会哭,却不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你为他哭,值得你为他哭的人正是永远都不会让你哭的那位……但你爱了,用心来轰轰烈烈地爱了一把。你爱他,超过了爱您自己!

  你本来以为爱是可以永恒的,你本来也觉得你的付出与回报会是等价的。却不知道泡在爱河中的两个人谁爱得最深就注定伤得更深。你本来以为他会对你好的,像开始一样。

  所以,那天,阳光明媚得刺眼,灿烂得有些儿令人眼晕,但没有人会看到,送亲的人只会看见灼灼的叶与将来的繁繁的果实,迎娶的人只会不时地向花轿中张望,幻想能透过红盖头看出些什么,抬着花轿的农夫也许幻想着如何窥视新娘的洞房花烛夜,新郎官也许正勾画着新婚后的快乐生活。只有新娘,被红得刺眼的红绸挡住了视线,任自己在花轿中颠簸在未知的路上。你此时没有错,他是爱你的,你希望他一直都这样爱下去,如同你爱他一样爱你。至少那时是这样。你笑了笑,随手拈出一支笔,写下: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沉浸在爱中是快乐的,新婚对你,对所有女人都是难忘的。你有姿色,他有情调,这样的新婚是完美的。你不会否认,那片你常想起的葵花海,你曾说你爱葵花,那天他就带你去看了那片葵花海,你惊呆了,只能用它来描述,繁华,盛大的繁华。“你做你的葵花,我来给你光和热,”他笑了笑,望着你说,接着,他低下头来,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虽已感受多次,但这次截然不同。你迎了上去,吻了心跳,风起,吹起一潭花海,你们浸在阳光中,淹没在花的涟漪中……快乐围着你,浪漫压得你不容得有更多的理智,这就是爱情,准确的说是热恋,幸福的。

  正是这样,你认定了他,你开始小心翼翼地经营这份你已认定了的爱情,你愿意为他做一切你认为值得的事,于是,你很自然也很主动地冲进了牢笼,我认为这就是你的错误之处了。从一位在爱中沐浴的血性女人摇身变成了再*常不过的居家女子,于是,他开始闻不到向日葵的花香,你也不再主动,只是日复一日修补裂痕,很努力,却很徒劳,因为他是男人,不能给他温存的窝他会感到厌倦,既然得不到温存,那便寻找刺激。阳光越来越远,向日葵却很努力的向前追,拼命地追,一边追一边歇斯底里,撕心裂肺,却像在云里雾里……哭了,又哭了,你觉得他离你远了,太远了,却还在离你而去……忽然想起这一追便追了好久……心中却在说,还要追的……他是一切……向日葵要阳光……再来……

  虽然,此时的你重新燃起了得到他的欲望,甚至比以前更强烈,因为你已*惯了蜷缩在他的生活中,做他生活的配角,为他铺好精致的生活再跟着他沿着他的轨迹走,可是,你不知,在你不知不觉中,他也渐渐把你推到配角的位置上。

  你累了,真的很累,想到他也许在另一个地方对另一个女人说同样的话……你反倒觉得心不那么痛了。空荡荡的房子,倒也宁静,你想到。你其实不是灰心,我懂的,你在想着什么。确切点,是思考,你是很明智的……你也许想了许多,比如说爱,他,理想与现实……目光定格,思想却不断运转,摒弃、升华……最后,你,追寻过去,那些你曾爱过的痕迹,你也知道很深,却没想到如此深。

  最后,你来到了葵花海,你终于笑了,笑得很好看,他们还是那样,很繁华的样子。物是人非,你说道,信手拈来: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你也许,不,是一定不知几千年之后的今天的人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而不断徘徊在藕断丝连的痛苦之海,智慧的你却早已参悟,我觉得,你,是真正的国色天香;一生,所有女人应经历的所有生活、状态、心情,你都一览无遗;清纯的初体验,热恋,新婚,男欢女爱,相离。更难能可贵的是分离后的凤凰涅槃,破茧成蝴蝶,成了飘飞在空中的坚强,孤独了几千年的舞者……幸福的舞者……

  写后: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是以我的思想为线索虚构,她其实是幸福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几千年来有多少人怜她,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我是对的,不管怎样,也许就像故事中的氓和她一样,分不清谁错,也许……都没错吧!

  从痴情到怨情

  ──论《氓》中的女主人公

  千年前景,一段曲折悲情,一位痴情却坚强的女子,牵动着我的每一根心弦,在我的脑海中经久不散。

  三千年前的一片蓝空下,这位年轻的姑娘,与一位笑嘻嘻的来买丝的男子,展开了这一段动荡的情与怨。

  起初是真情,这应是不假,这也是这姑娘对这一段情的期盼与渴望,从而使她在相识时一眼便知那男子的来意,使她不顾路远而“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使她温柔的安慰易怒的男子*静下来,又使她在登上倒塌的墙壁却不见复关时,伤心地“泣涕涟涟”,更使她在“既见复关”时“载笑载言”!

  想想她与男子依依不舍的远送,想想她在“不见复关”时,多么的紧张难过,担心无法与男子相见而“泣涕涟涟”,再想想当她“既见复关”时,因兴奋激动而“载笑载言”……

  这是怎样的一种“痴”啊!

  她的那一整颗心,都沉浸在了这最初的情意中,全心全意,无怨无悔!

  如此纯情,如此热情,如此痴情,我想这也是她在后来无法及早从这段苦情生活中脱离出来的原因之一吧!

  最初进入男子之家,生活还算美满,但似乎是如桑之自然变化,生活渐渐不如意,也许是生活真的过于残忍,这痴情的女子的性格也开始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巨大的改变!

  千年前另一片飘着愁云的天空下,这位已年老色衰的女子,望着远处的桑树黄叶飘落,不禁也想到了自己,现在的丈夫,早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有着忠厚样子的男子,他早已心意不专,早已三心二意了。可是更可悲的是,做为长兄的却无法理解她,而且还“咥其笑矣”。这又似一拳重重地打在了她本已受伤的心上。

  生活中如此多的变化,使她开始静下心来,仔细的思索,使她想起要与丈夫白头到老的誓言,使她忆起童年时如此安然如此快乐的日子,又使她想起曾经的誓言如此诚恳,而今却反悔了,更使她想到了要从这苦情的生活中逃离出去……

  而我只能知道,这三千年前的一段苦情中,这曾经是多么的痴情多么全心全意的女子,而今却对此时的情产生了怨恨,开始静静思考独自伤心,开始决定离开这劳苦的生活,在千年前的这种男权社会中选择了放弃!

  而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坚强啊!

  这多么残酷的现实生活,把她原来多情的心塑造成了坚固的墙,虽然满是裂痕但仍坚强地抵挡了这段无奈的苦情。

  如此的勇气,如此的坚强,如此的决裂,使人无法想象当初她是多么的痴情,只能让人感叹,由这“痴情”展开的这一段悲情对这女子身心怎样的影响啊?!

  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我也只能说,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走出婚姻的枷锁

  ──兼评《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氓和女主人公战胜了相遇的第一个难关,但又因为喜新厌旧的氓不懂得珍惜坚贞勤劳的妻子,而把这段姻缘给毁了。

  如果我们把很多看似*凡的事物都看成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便会加倍珍惜。

  女主人公被抛弃后,她的内心一定是愤恨和懊悔的,但再悔恨也无补于事。因为从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她意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她又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因此,刚烈的她绝不留恋这破裂的婚姻,“强扭的瓜不甜”,而是理清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真正需要,清醒地走出烦恼的误区。

  狡黠、轻浮的氓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妻子,女主人并不指望有个飞黄腾达的丈夫,或是万贯的家产,只希望有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能对自己多一点点理解和爱。能体谅自己“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凤兴夜寐,靡有朝矣”,在疲倦时帮一把,而不是指责她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够;生病时能在身边呵护备至,而不是只在病入膏肓后才痛哭流涕。

  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在一家超市排队时,看到一对老年夫妇,男的在后面,轻轻地吻了一下女人的头发,女人回眸一笑,拿过男人的手在唇上点了一下。此刻真是很感动,爱情原来可以简单到一个商场了不经意的吻,简单到黄昏里自然地携手,简单到回家时的一个拥抱,简单到陌生人海中远远投来的会心一笑。白头偕老自然是女主人公所憧憬的,但事与愿违,她也只能坦然面对。

  女主人公“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己先前的花容月貌在岁月、贫苦之风的吹袭下,干枯了,老化了,没有人再欣赏了。真的,没有什么比爱情和容颜的失去更能打击一个女人的心了。被丈夫抛弃,是最让女主人公痛心的了,她也许想不通,毕竟她是因为生活才变得憔悴?

  很想对她说:“勇敢追求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不会患得患失,才会豁达快乐!

  《氓》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

  1、学*《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

  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 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氓》优秀教学设计 5

  【教材依据】

  《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 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

  伸、拓展。过程与方法:

  1、 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 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学法: 课前自主学* 课堂分组讨论探究 合作交流展示

  教法: 点拨 梳理归纳

  【教学准备】

  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板书题目)

  一、预*检测:

  检测题1、简要介绍《诗经》(括号部分设空,幻灯片展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六艺内容上是:(风雅颂),手法是:(赋比兴) 形式以(四言诗)为主。《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师强调:《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浪漫主义源头是下一课即将学*的《离骚。》

  检测题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师生互动,共同评价修正,幻灯片展示)

  诗歌内容: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2、男女恋人相思,结婚;3、劝诫女子不要沉溺爱情;4、控诉男子不要移情别恋;5、女子婚后生活痛苦;6、女子决绝离开。

  故事情节: 恋爱(一二)婚变(三四五)决绝(六)

  师过度:看来同学们预*的还不错,这节课我们在大家预*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作更深一步的分析探究。请同学们带着导学案上的问题快速浏览全诗,然后集体朗诵课文,注意节拍。

  二、课堂探究:

  导学案上“课堂探究”部分设计的四个问题给学生12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学科长组织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展示问题形式为:每组一题,抽签决定展示任务;剩下一个小组点评其他小组的回答并打分。问题一、二黑板展示,其他的口头展示。

  问题一: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并填写下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依据学生展示成果生成以下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分析男女主公性格,每一个性格的生成都要从课文找到相关依据。

  氓:抱布贸丝 来即我谋 尔卜尔筮(“尔卜尔筮”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任感,现在很多高中生早恋,你现在还处于为自己前途奋斗的年龄,你的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那么另外一个人的将来你更是负担不起,在你展翅高飞的时候,你给自己的翅膀上压上太多的东西,恐怕你会成为折翼的天使。

  问题二: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让变化的?(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辅以幻灯片)

  教师点拨:恋爱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沉醉爱河 热情幸福

  婚变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怨恨沉痛 心如帏湿

  决绝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回头是岸 清醒刚强

  师过度:女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情感从沉醉幸福到清醒转身,是什么造成了她情感的变化?她的坚强的形象也值得我们探究。

  问题三:除了婚姻的不幸外,有哪些因素让女子更痛苦?你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的?(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①使学生明白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发生不但是“氓”的性格多变造成的,更是时代悲剧。②教师可联系古代婚姻制度里女子被休弃的“七出”拓宽学生知识面。

  教师点拨: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以及女子在爱情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悲剧。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幻灯片展示)

  问题四:“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并了解比兴艺术手法的好处。 教师点拨:不能删去,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种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 2

  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以桑叶枯黄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这两句同时也是“兴”,先说桑树再说氓和女子的爱情故事,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拓展探究

  女主人公决绝的转身留给我们一个坚强背影,而男主人公氓的“二三其德”也让我们唾弃,假如你是她(他)的朋友,请你发一条短信或者写一首诗送给她(他)。

  设计意图:①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对“氓”的做法持否定唾弃的态度而对女主人公是鼓励支持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②发散思维,锻炼学生文笔。③与高考语言运用题挂钩,力求表达鲜明、生动、准确、得体。

  同学自由发挥,精彩展示。

  四、师生共结:男主人公“氓”的不负责任让一位痴情纯真的女子遭受了婚姻悲剧,但女主人公决绝的转身留给我们一个坚强的背影,“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祝她幸福。我希望在座的女生同学也能像这位女子一样独立坚强,最后老师把课文中的这句话送给各位女同学“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五、背诵:最后让我们一起看着板书试着来背诵这篇课文。

  六、作业《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课后反思】

  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很不错,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展示问题三时学生总结了三点:一是结婚前的幸福甜蜜到结婚后“氓”对女主人公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么大的变化让女主人公很痛苦;二是娘家人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让女子失去了依靠的坚强后盾很痛苦;三是当时女人地位低下的时代因素。这个讨论结果比我自己预设的答案全面,所以我以学生回答为准。拓展探究题目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写诗的同学大有人在,比如一位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多年泪沾裳,爱恨两茫茫。冷若寒风逝,此戏已散场。世事变无常,勿要空悲伤。愿有一人心,伴你天地荒。”不但给予了女主人公劝慰更是对她后面的生活展开了幸福的期盼。另外一位男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老矣生哀怨。”还有同学写道“一场失败的婚姻并不是你一人之错,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要乐观向前看,相信你一定能遇到一个与你相伴终生的良人。”这位同学肯定对《诗经》里的《国风·唐风·绸缪》 比较熟悉,“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存在的问题是展示问题一时,学生回答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说女主人公温柔纯真,任劳任怨等这些性格时没有及时点出,导致性格和情感扯到一起混为一谈。另外展示拓展探究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写给坚强的女主人公的,仅有两名同学是写给“氓”的。以后课前设计应该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可以设计成女同学写给女主人公,男同学写给“氓”,这样更合理。


《氓》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氓》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1)

——《氓》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氓》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落实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文本,欣赏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我”被遗弃的原因,培养学生坚强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坚强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即“国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6)《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五经”,而风、雅、颂、赋、比、兴则被称为《诗经》“六义”。

  (二)预*检测

  1.《诗经》,又称为《》、《》,是我国__________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诗歌__________的源头,《__________》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儒家所说的“四书”是指《》、《》、《》和《》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和《》五部作品,再加《》则称为“六经”;《诗经》“六义”指的是、、、、、。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犹可说也(通,)(2)隰则有泮。(通,)

  (3)于嗟鸠兮(通,)(4)无食桑葚(通,)

  (5)匪来贸丝(通,)(6)将子无怒(通,)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泣涟涟涟(古:,今:鼻涕)(2)三岁食贫(古:,今:三岁的年龄)

  (3)子无良媒(古:,今:孩子)(4)将子无怒(古:__________今:将要;将军)

  (5)总角之宴(古:,今:宴会)

  (6)至于顿丘(古:__________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夙兴夜寐 ( )(2)二三其德()3.士贰其行()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译文: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__________)

  译文:

  (3)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

  6.把你在预*过程中有疑惑的词、句写在下面。

  (三)交流讨论

  1.《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分组讨论、展示)

  方法:

  氓:

  女主人公:

  3.你认为诗中女子是怎样的形象?

  (四)深入探究

  1.你觉得诗中女子为何被弃,“付心郎”变为“负心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有怎样的爱情婚姻观?

  (五)拓展延伸

  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1.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例如: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2.研究本诗中水意象

  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时的感情有何不同?“淇水”在诗中有何作用?

  五作业

  背诵全诗,并补写下列句子。

  1.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4.《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__________,。

  5.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女子年老色衰,男子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

  8.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卫风氓》以桑树起兴,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11.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2、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师作配音范读。生齐读。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齐读最后一节。

  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美读——诵其文

  学生齐背全诗。

  质疑探究: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拓展提升:

  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困惑。印象中,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活。她和我们将要学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上、精神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布置作业: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推荐阅读:

  1、《孔雀东南飞》

  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氓》教学设计3

  *古诗中最主要的诗意手段是“赋比兴”。

  和古希腊长篇英雄史诗以叙事为主不同,*早期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以抒情为主的道路。《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抒情短章。但是,抒情和叙事本来就是分不开的。诗经几乎每一首又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寓情于事,涵情于物,这是*早期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突出表征。

  而诗经中的有些篇章在叙事方面已比较成熟,其中,《卫风·氓》是叙事艺术较为成功的篇章之一。

  《氓》同《诗经》中的绝大多数篇章一样,兼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而以赋为主。“赋”即是直言其事,实际也就是叙事。

  《氓》是借叙事以抒情”。同时诗歌又综合运用押韵、叹词、比兴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增强了诗歌浓郁的抒情美。

  诗中采用女主人公追忆的手法,对整个婚恋过程进行了疏朗的、跳跃式的简单叙事,而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和笔墨抒情。在女主人公回忆中,其情感是随着思绪的流动和婚恋的发展变化而有节奏有层次的变化的。

  抒情美:“诗情是诗美的内容本质。在构成诗美的诸因素中,诗情是首要的因素。诗情决定着诗美,没有诗情便没有诗美。”

  女主人公对男子称呼语微妙的变换,颇值玩味。

  首章写氓借贸丝之名,与女主人公谋划婚事。根据后面章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两句来看,氓与女主人公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很有感情基础的。“氓之嗤嗤,抱布贸丝”,诗歌开篇处,男子以一个外乡人的形象出场,这个笑嘻嘻的家伙很拙劣地与女子套*乎。在物物交换的社会里,织好了的布应该去换取生活必需品,而他居然拿来换丝。丝,那是贵族才用得着的物品啊!“丝”与“思”谐音双关,“氓”以用布币买丝的隐语来挑逗女主人公,也正合此时女主人公羞涩含蓄之情态。(女主人公先写氓“蚩蚩”的忠厚样子。这种择偶标准表明她看中的是内在品质,不是氓的长相,但氓表面靠得住,最后并没靠得住。)而“来即我谋”之“谋”,应是谋划婚事,而并非初识恋爱,两人的相识已有一段过程。因此,“送子涉淇…子无良媒”,是写女子送氓回家,一路上谈话的内容都是婚事,而氓想早娶,却因无有良媒,女方父母尚未应允,以至氓以为女子思想不坚而生怨言。古代的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才有“既然男女相恋,干脆结婚算了,为什么还要媒人”和“既然已订‘秋以为期’,为什么还说‘子无良媒’”的疑问。古代自由恋爱是不被认可的,如果不经过媒妁的沟通,就是私定终身。从诗的内容看,“秋以为期”可能是女主人公为私奔作准备,因为爱到极至,她安慰氓:“请你不要生气,我最迟秋天就跟你走。”

  “送子涉淇”、“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男子传递了意图之后,顺利地与女子确定了关系,两人交往渐密。此时男子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抱得美人归,所以,对女子一再延宕婚期的做法大为恼火。而女子却表现得相当矜持,即使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却依然客客气气地称其为“子”,即“您”。客气,在一定程度就是“生分”,就是“距离”。这一阶段,女子对彼此相处分寸的拿捏相当到位,因此在感情中,她完全处于优势地位。

  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女主人公对氓爱恋之深,二是这个女子公然违背父母之命,自定婚期,足见其很有主见和反抗精神。(勇敢、善良和顺、善解人意、含蓄带怯)

  第二章就叙事而言是全篇最为精彩的篇章。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这种对有情男女幽会场面的描写,以及对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叙述,都十分自然质朴,毫不雕饰,它把一个纯情少女坠入爱河中的神情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形神兼备。这种描写很有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效果,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多情少女淡抹盛妆,登上村头的墙垛,向意中人居住的方向凝神眺望,这时候,她觉得片刻的时间也如同经年历月,是那么漫长。当她的视线所及还没有出现意中人的时候,她痛苦异常,不觉泪眼潸潸,“泣涕涟涟”了。可是,当氓出现在她的眼前时,她转悲为喜,喊着笑着,飞快地朝氓奔去,她完全沉浸在这种狂喜之中,仿佛这世界存在的只有他们两个8943;8943;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激动人心的场面啊。能在简洁叙述中给人以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女主人公的情感不再掩饰,溢于言表了。男子暂时的离去让女子陷入了无限的相思。此时,男子在女子心中便成了一个不可与他人语、无法与他人分享的私人密码。“复关”到底为何物其实无须深究,那河马、那大象、那狗熊8943;8943;现代女孩如是说,而远古的女子便称其为那“复关”。此句抒情直率真切,层层递进,将热恋中女子的复杂心理和动人情态描摹得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其用情之深令不少后世读者为之动容。方玉润评点此处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痴情”二字点出了此女用情之深。

  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再次见面,女子已完完全全放下矜持,从“您”到“你”的转换,把女子的急切与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男子却似乎怀有异心,用种种借口来搪塞,女子敏感地察觉到什么,但此时她已深陷情网,无从逃脱,也许她以为婚姻可以让感情稳定,让男子不再心有旁骛,因而匆匆地把自己嫁掉,其实,这已为后面婚姻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一个“尔”字,其情可鉴,其痴可悲。

  注意“尔卜尔筮”,氓说自己既卜又筮,没什么不好,就是没有提到所请的“良媒”。由此氓的卜、筮值得怀疑,也许仅是甜言蜜语罢了。但恋爱中的女人相信了,于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由此可见,第2节在情感上已经比第1节进了一步,已由恋爱到结合了。只是因为没有提到媒妁之言,所以让人怀疑这种结合可能是私奔。男女双方虽是私订终身,但也并非视婚姻为儿戏,而是很认真地占卜了一番,在卦辞没有凶咎之言时,女子才最后答应婚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但是,后来的婚变,男方的负心,自己的遭遗弃,说明“体无咎言”的占卜很值得怀疑,而从叙事的角度而言,以后情节的发展恰与本章所叙形成鲜明的衬照。

  女主人公对这简单的婚嫁场面的描绘中貌似不动声色,不带抒情色彩,透过字面仔细体味这“你娶我嫁”的情景,实则暗暗传递了女主人公期待已久的做新娘的欢快和幸福。做新娘的时刻,是所有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自然是女主人公幸福感的颠峰。

  这种“以乐景写哀,愈倍增其哀”的艺术手法,为《诗经》之后的历代文学家们所借鉴。人在乐极、悲极之际,都愿直抒胸臆。诗歌的第二节,女主人公用赋的手法铺陈其事、直抒其情,追忆了自己思念盼望“氓”的感受和“氓”前来迎娶的情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朱熹语),“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胡寅语),赋的手法与比、兴不同,赋于叙事言物中直接抒情。

  第三章基本是插入记叙中的议论之辞,在全诗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这种表述方式的变化,正体现了本诗在叙事结构上的灵活性。女主人公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向世间女子提出严肃的忠告:当一个女子豆蔻年华、花容月貌之时,她的确能够得到男子的爱恋,男女双方都会坠入情网。但是,“士之耽兮…不可说也”,男子爱上一个女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会日见*淡,而女子爱上了一个男子,则会爱得日久弥深,以至不能自拔。这是世间男女对待爱情的不同心态。“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世间的少女们啊,可千万不要和男子们厮混;这些语言虽不免过激,却也包含有合理的因素: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已婚女子在家庭中毫无经济地位,视丈夫为终生依靠。对婚姻感情的专一,就是对未来安稳的人生生活的把握。而丈夫拥有经济的主宰权,贫穷患难时还可以与糟糠之妻共命运,一旦富有,则生“淫欲”之念,娶新弃旧。因而在婚姻生活中,女子总是处于任人驱遣宰割的不幸地位。诗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是很有社会普遍性的。

  “不可说也”为什么不放在全诗最后?第3节的内容是女主人公从自己惨痛的婚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想给自己的同胞们留下些教训,有点自言自语的意味,并不是对全诗的总结,所以不必放在全诗的最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善良。

  第4节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承接第3节开头,仍然以桑为比,是说女子青春不再,人老珠黄,因此恩爱不再。从这里可以看出,氓的择偶标准与女主人公恰好相反,取貌不取德。“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明她离去了。首先是氓变心了,所以女子才主动离去,因此她就是“弃妇”,诗的主要内容都是写“弃妇”的感情经历,当然这首诗也就是一首“弃妇诗”。不过应当看到“弃妇”性格中坚强的一面,她的主动离开也是一次抉择。

  “无与士耽”、“士也罔极”。本诗中的“士”应分为两个层次,前者泛指所有的男人,后者重指自己的丈夫。在叙事中插入抒情,是悲愤之极的流露。以自身的经历去提醒和告诫所有的女人:不要沉溺于男人们的花言巧语,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抒情之后,重回叙事的轨道,自己并无过失,婚姻的失败是“士”(即自己的丈夫)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三、四节用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美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桑”的意象比中有兴,引发了其后的抒情叙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春天桑叶之肥美润泽,喻年轻貌美的女子新婚浓情蜜意的生活;以秋天桑叶之枯黄败落,喻其色衰爱弛之艰难处境。“桑之未落”句后,女主人公由回忆当初欢愉的新婚,回到了悲惨的现实生活,情感也发生了两极化的转变,由大喜落入大悲,由幸福之颠跌入痛苦之渊。婚后生活的不幸使她无法遏制自己的悲愤悔恨,直以“于嗟”两句呼告,劝诫世上女子不可沉迷于爱情。

  第四节因“桑落”而感慨,以低沉的情调抒怀,倾诉了婚后物质生活的贫苦和精神上受到的伤害。

  “兴”。归纳起来,兴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歌曲的引子,引起所咏之词,其次还有启发、诱导联想的作用。在《诗经》中,兴的具体运用有三种情形,大量的是借物起兴,兴的意义与后面诗意不相关,只起发端作用;另一种虽也是借物起兴,但此物能引起联想,与后面诗意相关,如《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咏自然景物,有渲染气氛、引起感情抒发的作用;还有一种是此物不仅能引起联想,而且与后面的诗意有比喻的关系,如《关雎》开头以水鸟相向和鸣起兴,喻君子淑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属此类。又如《氓》中有两章用桑叶起兴,但同时桑叶又比喻弃妇的容貌、遭遇:这实际上已是象征性兴象了。如果说上述第一种是单纯的兴,那么第二种是兴而赋,第三种就是兴而比。以上情况说明,赋、比、兴三者常常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有时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特别强调不仅要注意比与兴的区别、更应注意比与兴之间联系的原因。

  第四、五两章写婚后生活,叙事中兼及议论抒情。婚后的生活绝无婚前瞻想的甜蜜,“三岁食贫”的艰辛的物质生活,“夙兴夜寐”的无休止的辛勤劳作,女主人公都可以忍耐承受,只要夫妻谐和,甘苦与共,这些本也算不了什么。可令人心酸的是,在她为家庭、为婚姻付出了青春代价而人老珠黄之后,所得的报答却是丈夫的虐待和抛弃,这些才是使她心如死灰、对丈夫彻底失望的根本原因。她愤怒地控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们婚姻没标准,都是反复无常的负心汉。过激的言辞饱含着对“氓”一类的负心汉的无情鞭挞。

  第5节追述在氓的家里多年勤苦操劳,有时还要遭受身体上、情感上的家庭暴力。“兄弟不知,其笑矣”兄弟为什么笑?,兄弟姐妹的嘲笑使她的感情更加复杂,也许她一直在用美满婚姻的美丽谎言欺瞒家里人呢,且当初她出嫁又基本属于私奔性质,现在被休回家,真是蒙受了莫大的耻辱。第五节中悲痛之情难以压抑,叙说婚后被“氓”凶暴虐待并抛弃,而更令女主人公心寒如冰的是,自己遭受如此不幸,亲兄弟们不仅不予同情,反而予以耻笑嘲弄。“诉说”本是人类痛苦忧闷心情的一种排解方式,是弱者无奈于命运的终极需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苦恼》中的车夫,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在遭受失子之痛的打击后,四处寻求诉说对象的。本诗中的女主人公在遭受丈夫虐待遗弃的婚变之后,同样有着这种心理需求。可亲兄弟既然如此,还有谁愿意做她倾诉的听众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既然人情如纸,世态炎凉,她就只能在反躬自悼、自悯自怜中聊获慰藉了。回娘家后孤独无助、黯然伤神。“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8943;8943;”(《毛诗序》),人在悲伤、忧愁思虑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长吁短叹。第五节在叙说女主人公遭受“氓”的虐待抛弃,亲人又不知情不理解时,连连用了六个“矣”字,这长长短短的六次哀叹,步步递进,层层渲染,叹出了女主人公此刻极端不幸的身世之感和极端低落的情绪。全诗抒情回落到了女主人公情绪的最低谷。

  第六节:“及尔偕老…,隰则有泮”,叙事的最后,女子被弃回家,没有得到兄弟们的安慰,反而遭到冷嘲热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女子家中当初对这个婚姻并不看好,女子是违背全家人的意愿毅然出嫁,而今落得如此下场,只好关起门暗自伤心。一人独坐空房,一时间,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尽管此时对男子充满了怨恨,但毕竟做了多年的夫妻,又怎能忘记那些曾经有过的甜蜜?人们总说,女子在最后是痛定思痛,与男子决绝。但是,多年的恩情,又怎能一下子说断就断呢?称呼重又回复为“尔”,这个对她而言是最简单也最亲密的称呼,其实已经昭示了女子心中欲罢不能的秘密。当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时的两相欢悦海誓山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如今氓却抛弃了她,氓前后感情的巨大反差,使她悔恨愤激,彻底失望,这才决定抛弃幻想,与氓一刀两断。从一定的角度而言,“决断”是这桩婚姻的不幸的悲剧结局,但是,与其把它看做是这桩婚姻的死亡,毋宁说这是她新的人生的起点。她以女性少有的清醒与坚强,从这桩不幸婚姻的泥沼中脱身而出,迈向新生。用反比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这段婚姻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清醒地认识到:果真与“氓”相处到老,等待自己的将比现在还糟糕,只能一辈子泡在无边无际的苦海了。

  所以最后她清醒理智的割断了情思,一句“反是不思,亦矣焉哉”,“哉”字语气毅然决然,全诗嘎然而止,干净利落。这段悲情最后即使没有升华,但总算解脱了吧。

  有一种说法是“长吁短叹”有利于健康,“意乱心慌,忧愁悲伤,长吁短叹,心胸宽广,解去抑郁,心里豁亮;惊恐惆怅,思虑彷徨,长吁短叹,心神安详,去掉压抑,坦然舒畅。”从《氓》诗的情感波澜来看,女主人公哀叹不止后,确实达到了减轻压抑、心胸宽广、心里豁亮的效果。

  悲剧的主题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意义。一个有着鲜明生动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在这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卫国,地处现在河南,也是春秋时期的中部,这个地方受礼乐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女子对感情不像郑国等地那样奔放。在本诗中,女子的喜怒哀乐完全取决于男子对自己的态度。称呼的转换在此处不是一个随意的现象,而是女子情感历程的脉络,也是我们解读这段感情起承转合的线索。

  形象美:“一定条件下,文学作品的强力度情感符号在于人物”,人物形象美也是诗歌美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以美好的形象而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如《木兰诗》中勇敢、刚强而美丽的木兰,戴望舒《雨巷》中带着淡淡幽怨、惆怅的丁香花一般的姑娘,让人读之难以忘怀。《氓》诗第二个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勤劳、善良而理性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美丽: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外在的秀美,《氓》诗并没有直接描述,而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沃若”,润泽的样子,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内在美,即勤劳勇敢、善良和顺等美好品质。《氓》诗中突出的体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在美:初恋时善解人意、含蓄带怯、温柔婉约;热恋时热烈奔放、深挚缠绵、楚楚动人;婚后勤劳贤淑、感情专一;婚变后凄婉动人而又刚强理性、自尊自爱。如果说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弃妇,那也是一个内外兼美的动人弃妇,一个既重情感性,又清醒理性的具有独特内在人格美的“弃妇”。

  女主人公最可贵的是其理性美、人格美。婚变后,她尽管也凄婉感伤,却又清醒理性,体现了不同于《诗经》中其他弃妇的刚强果断、自尊自爱的独立人格魅力,这样即使在男权中心社会也能赢得了男性的尊敬和女性的钦佩。她的理性美是贯穿全篇的。她在最初“氓”来求婚时并没有贸然答应,而是谨慎行事、理性定夺婚期。在婚变后她能静心思考其原因,坚持自己的正确(“女也不爽”),认识对方的问题(“二三其德”),女方没有过错,错于男人用情不专,违背誓言。“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即使兄弟不知情而嘻笑如常的情况下,她非但没有祥林嫂式地到处倾倒苦水,而且还能冷静下来去思量这些事情,有悲伤也独自吞落。女主人公孤独隐忍的高贵心灵充满张力的呈现出来,更增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特别是最后一刻,女主人公一句“反是不思,亦矣焉哉”,语气坚定,显示出其刚强的一面。女主人公形象刚柔并济的美学特点与《诗经》中其他弃妇相比则更显光辉。

  在婚前婚后,女主人公和“氓”的姿态是不同的。婚前,“氓之蚩蚩”“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是“求”者的姿态,而女子尚有推迟、拒绝的可能性;婚后,则男女角色互换,“氓”是“二三其德”、“至于暴矣”,而女主人公却遭遇无故被弃的命运,毫无权力可言。“氓”虚伪善变的本质反衬了女主人公的真诚重情。女主人公形象的感染力还在于她的遭遇代表了男权中心社会广大妇女的普遍遭遇,她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典型性,她的悲剧具有一种超越自身的普遍性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里直接用“士”“女”泛指,表明女主人公说的已经不再只是自己,而是跳出了个人情感的藩篱,关注更多妇女的命运,希望她们不要受到感情伤害。尽管囿于时代局限,女主人公的认识不全面,但客观上却揭示了男权中心社会一种普遍的婚姻悲剧。

  作为*古代最早的一首弃妇诗,《氓》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妇女与婚姻问题。本文拟通过诗中描述的情景透视当时人们的婚恋观念及社会状况。妇女地位:在男权中心社会,“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为妻纲,女性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爱情就是女性生命的全部,而男性则不然,丈夫可以三妻四妾,随意欺凌抛弃妻子而不受任何道德谴责和法律约束。

  婚姻:在*古代,婚姻从来就是文学的母题。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男女*等的爱情婚姻不过是一种婚姻理想罢了,现实生活中则并非如此。在阶级社会的传统婚姻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尤其如此。在奴隶制度的《诗经》时代,女子私奔还比较常见,尚不一定受到社会舆论的多大谴责;而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影响,女子私奔就被认为是可耻的失节行为,不仅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甚至还会受到族权的严厉惩罚;包括剥夺生命。从该诗描述的情景看,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生活是相当自由的。其次,这首诗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她没能为夫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造成的。《卫风·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恋爱与婚姻尚较自由的世风世俗,同时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诗经·氓》的叙事艺术:顺叙、倒叙兼用;叙事方式的灵活性【开头两章纯为叙事笔墨,叙述男女双方恋爱、订婚的过程。为后文的铺垫和衬照。而以下四章则是叙事兼议论,其中议论的文字直抒胸臆(悔恨、怨恨和愤恨)第三章笔锋一转,以纯粹议论的文字表达痛苦反思,议论的文字在全篇中就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第四、五、六章都是叙事中有议论,章法较第三章又有变化,在叙事中穿插议论】

《氓》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设想

  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

  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四、教具设备: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二)介绍课题

  现在请XXX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三)难字难音

  匪:fēi汤:shāng

  愆:qiān徂:cú

  将:qiāng裳:cháng

  载:zài靡:mǐ

  于:xū隰:xí

  说:tuō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

  1.情节

  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伤害。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2.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布置作业

  1.复*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第四课氓

  恋爱(第1、2章)(热情、幸福)

  氓婚变(第3、4、5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6章)(清醒

《氓》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

  1、学*《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

  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 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氓》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2)

——《氓》获奖教学设计(精选5篇)

  《氓》获奖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学*《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㈠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㈡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㈢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㈣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㈤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㈥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

  ㈦自主合作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学*“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定情送别约期(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任性

  姑娘:温柔体贴痴情迁就男子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集体背诵一二章

  2、学*“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⑴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学*“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4、从文中可以看出年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5、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6、板书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氓》获奖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现代文中的比兴手法:

  1.无垠的天空,是雄鹰一生的行程;苍茫的大地,是流水一生的路程;流逝的岁月,是人的一生的旅程。斗转星移,日落日升,花开花落,时间飞逝,我们背着行囊,永远行走在这没有尽头的旅途中,为了追逐明天的太阳,完成今日的愿望,实现昨日的梦想,拥有美好的未来,我们默默地坚守着一个信念:永不停息。(《倒掉疲惫》)

  2.天空没有不逝的彩虹,人生也没有永远灿烂的风景。圆满很美,残缺遗憾有时也是美。(《残缺也是一种美》)

  3.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说借》)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6)《诗经》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赞颂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行为准则。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三)入题

  《卫风氓》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诗中讲的是一个古今中外反复上演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六章,情节单一:一二章写婚前,三四五章写婚后,第六章写结局,整个故事是在抒情女主人公的追述中展开的。

  (四)整体感知

  中国历来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女子作为男子财产的一部分,与珠宝、美玉并列,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封建伦理又要求她们心甘情愿地充当男子的玩物与奴隶。于是,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也就充满了闺中女子的哀怨与悲泣,闺怨诗在文学史上有了不容忽视的一*之地。这首诗就是在闺怨诗歌星空中闪着熠熠光辉的一颗明星。那么女主人公到底有着怎样的怨恨呢?她又是如何倾诉自己的愁苦情怀呢?让我们来共同感受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第一节许婚第二节迎娶第三节劝诫第四节控诉第五节伤自反省第六节决绝

  归纳: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3、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阅读全诗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恋爱——热情、幸福婚变——怨恨、痛苦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五)具体分析

  这首诗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者很巧妙地把淇水作为抒情线索。女主人公托情于淇水,汤汤淇水成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见证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人是变化的,尤其是心境。第二次踏入河流时,水已非当初之水,人亦非当时之人。而《卫风氓》中三次写到同一条河流,女子的心境又有何不同?让我们跟随流淌的文字走进这位女子的心灵世界。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女主人公回忆当初与氓的一次约会的情景。当初老实忠厚的氓已经赢得了女主人公的芳心,这次约会是他们恋爱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次约会,是在女主人公推迟了婚期情况下,氓才心急火燎地以“抱布贸丝”为借口来找女主人公。正是有了这次会面,才有了“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场景。

  可以想见,女主人公对氓的爱是真挚而深厚的,她推迟婚期,是因为“子无良媒”,这是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女主人公一边送氓回家,一边叙谈家常,一直把氓送过了淇水。也正是这次约会,女主人公向氓许诺“秋以为期”,让氓吃下了定心丸。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女主人公在恋爱期间像这样“送子涉淇”的经历不止一次,这时的淇水不仅见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热恋场景,而且“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二人甜蜜幸福的情愫。

  小结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笑是一种幸福,哭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毕竟还有人让她牵挂落泪。好一个一往情深,纯情浪漫的热恋女子呀。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温馨而浪漫。心中有情,眼里看水,如果此时河流是有颜色的,那应该是一片粉红,代表的是幸福的爱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这时的女主人公已经成了弃妇,独自坐在车上,缓行于淇水岸边,以至于淇水波涛卷起的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女主人公何以成了弃妇呢?“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氓家生活清贫,她不能与氓共患难吗?不。“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氓家劳作太累,她不堪其苦好逸恶劳吗?否。

  当初女主人公与氓两情相悦,感情深厚,有诗为证:“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女主人公已到了时刻想见到氓,时刻想依偎在氓身边的痴情程度。如此痴情的女子,一般对夫家的清贫生活与辛勤劳作是不会介意的。

  那么是女主人公品行不贞,红杏出墙,被氓遗弃吗?也不是。诗中没有以上三方面的蛛丝马迹。而一句“女也不爽”表明女主人公并没有什么过错。她之所以被遗弃,是因为氓“士贰其行”,而且“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婚前婚后行为不一致了,他感情不专,甚至一变再变。这种现象古往今来从未消失过。喜新厌旧是感情不专一男子的通病。婚前女子花容月貌,温顺可人,男子自会不遗余力地追求;然而婚后,由于生活劳苦,女子姣容衰退而成为黄脸婆,感情不专的男子就会露出喜新厌旧的面目,进而抛弃糟糠之妻。诗中女主人公就遭遇了这种不幸。氓不仅“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甚至“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发展到家庭暴力地步了,女子被遗弃的命运已成定局。更可悲的是,女主人公被丈夫虐待,向娘家人诉说,却得不到同情与安慰,反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如此酸楚悲痛,“更向何人说”?可怜的女主人公只能“静言思之,躬有悼矣。”

  诗人二写淇水,自然是让淇水目睹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孤寂与悲愤的身影,让淇水倾听弃妇饱含辛酸而又怨恨的诉说。倘若淇水有情,那么她扬起的水花是对弃妇的安慰,她奔腾的涛声是在为弃妇鸣不*。可以说,此时“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弃妇内心的苦汁。如果仅写这位弃妇的悲苦与哀怨,就只能赢得人们的同情;然而作者插入了弃妇的生活经验,以此告诫世上的女子要慎重对待婚姻,“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弃妇不幸婚姻经历的经验总结,是对男女不*等的封建婚姻的控诉,更是对热恋中的和后世的女子的善意告诫。所以说淇水扬波,也是对弃妇善良之心的赞许。

  小结事易时移,物是人非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枯萎凋零,女子流年已逝、人老珠黄,氓二三其德,夫妻感情破裂,女子被弃,痛苦伤悲。而桑树曾经葱茏茂盛,女子曾经青春美丽光彩照人,氓曾经信誓旦旦,两人曾经感情亲密,女子曾经幸福甜蜜。对比是如此地鲜明,桑树迎来了自然的秋天,女子也步入了人生之秋。

  她遭受着双重的痛苦: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拳脚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亲人讥笑,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前路渺茫。这些,交织成一张痛苦之网,使她痛不欲生,身累心更苦。第二次穿越淇水时,她会不由地想到当初的有情人共涉淇水,那时的甜蜜越多,此时的悲痛越重。淇水波涛翻滚,女子悲情汹涌;天地同悲,江河落泪。一切景语皆情语,淇水成了横跨在夫妻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面对汤汤淇水的弃妇“静言思之”,认识到自己的愿望与现实已形成尖锐矛盾,“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妻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与氓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就如同淇水“有岸”。此时弃妇面对滔滔淇水,心潮起伏,往事如同电影特写镜头一样,一幕幕在弃妇脑海中闪现,总角时期青梅竹马“言笑晏晏”,何等愉快;恋爱时期,“信誓旦旦”,海枯石烂不变心,何等坚决。可是好景不长,没想到氓“反是不思”(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既然氓如此绝情,那就算了吧!此时女主人公已从痛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表达了“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

  小结《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

  (六)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女子:勤劳、善良、热情、淳朴、智慧、坚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合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真诚地把幸福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多于悲伤,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而坚强,和氓彻底决绝,这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守压迫和欺凌的底层妇女的另一面。

  氓:始乱终弃、无信义、自私自利的伪君子。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言和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性。

  (七)启示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是一剂毒药。容易使人利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漫漫人生路,总会错几步。错几步不要紧,关键是知道怎么错,不再错。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我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女人当自强)

  《氓》获奖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

  本课定位为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是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古诗创作中的现实主义。

  二、教材分析

  《氓》出自于《诗经》,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不难把握。本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氓》的内容,感受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

  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主人公,理解诗中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用现代思想点评诗中故事,强调男女*等和法律**。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氓》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品味诗歌的语言

  2.讨论法:理解主人公感情

  3.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过程

  (一) 复*导入,朗读诗歌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探讨了《诗经》,了解了《诗经》的代表作《氓》的基本内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它,探索它的情感脉络和现实意义。首先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来回顾《氓》的故事情节。 (学生朗读,回顾情节)

  谁来为我们说一下《氓》这首叙事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氓》全文共六章,讲述了一个女子自由恋爱,明媒正娶却最终被抛弃回家的故事。

  (二) 小组合作,探究文本

  1.探究故事结局及其原因

  提问: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请通过文本找出答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女子:“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面对爱情不冷静,过于主动,易被男子轻视。 男子:“至于暴矣”“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违背誓言变了心。

  小结:男权社会男女的不*等。 2.结合文本,分析主人公情感。

  在这种不*等的恋爱婚姻中,故事主人公们有怎样的情感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女子:恋爱——“送、乘、望、泣涕、笑、言”——热情幸福

  婚变——“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委曲求全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悲伤反思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真诚劝告

  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清醒决绝

  男子:恋爱——“抱、贸、来、谋、怒、卜、筮”——热切追求,信誓旦旦

  婚变——“至于暴矣”“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变心背誓

  3.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对两个主人公在婚姻中的情感态度,我们能看出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女子: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形象。

  勤劳、淳朴、不畏贫苦

  爱情梦想破灭,由忍耐转为怨恨,最终发出痛楚的`呼喊。 小结: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代表,是男人经济、政治的附属品。 男子:对家庭不负责,始乱终弃的形象。 小结:男权社会中的代表人物。

  (三) 拓展延伸: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现代,女子面对婚变,将会怎样做?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会怎么做?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

  八、总结

  经典的力量或许就在于此,它早已站在了精神的制高点反思人性所需,通过女子的决绝,我们看出了先民在受苦无望时对尊严的维护,这也让现在的我们重新思考了男女*等与法律**。

  九、布置作业

  请为《氓》中的这位女子写一份书信,表达你想要对她说的话。 要求:200字左右 格式:书信

  十、板书设计

  氓

  恋爱——婚变——决绝

  女子:热切——怨恨——清醒 男子:殷勤——————变心

  十一、教学反思

  课前:本案侧重在对诗歌情感的体悟和对现实意义的思考,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情感,再通过拓展延伸思考其现实意义。朗读是本课重要的教学方法,要强调朗读。拓展部分要求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氓》获奖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学*《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氓》获奖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第一首诗《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节课4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

  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6、集体读订正的字音,明确课下注释的位置。(3分钟)

  7、体会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二、布置作业:(3分钟)

  1、回家自己读课文,复*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下节课在听写本上听写。

  2、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

  《诗经》是我国___的诗歌总集,又称《》和《》,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到__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写300字。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

  2、了解卫地的独特的文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仔细品味。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并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二、新授:

  1、了解学生回家读课文的情况,肯定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堂上请大家齐读。(8分钟)要求:读准字音,彼此监督,而且要整齐,加进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人物。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内容。

  2、请同学介绍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可以谈一点,也可以谈整篇课文。(15分钟)

  (总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考虑给以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刻的讨论。请同学们就课文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4、介绍赋、比和兴的含义,找出课文的例子,请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明确三种写作手法,课堂上仿写。(7分钟)

  5、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5分钟)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三、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下节课。


《氓》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3)

——《氓》 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氓》 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设想

  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

  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四、教具设备: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二)介绍课题

  现在请某某某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三)难字难音

  匪:fēi汤:shāng

  愆:qiān徂:cú

  将:qiāng裳:cháng

  载:zài靡:mǐ

  于:xū隰:xí

  说:tuō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

  1.情节

  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伤害。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2.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布置作业

  1.复*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第四课氓

  恋爱(第1、2章)(热情、幸福)

  氓婚变(第3、4、5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6章)(清醒

《氓》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5、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下节课。

《氓》 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现代文中的比兴手法:

  1.无垠的天空,是雄鹰一生的行程;苍茫的大地,是流水一生的路程;流逝的岁月,是人的一生的旅程。斗转星移,日落日升,花开花落,时间飞逝,我们背着行囊,永远行走在这没有尽头的旅途中,为了追逐明天的太阳,完成今日的愿望,实现昨日的梦想,拥有美好的未来,我们默默地坚守着一个信念:永不停息。(《倒掉疲惫》)

  2.天空没有不逝的彩虹,人生也没有永远灿烂的风景。圆满很美,残缺遗憾有时也是美。(《残缺也是一种美》)

  3.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说借》)

  (5)《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6)《诗经》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赞颂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行为准则。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三)入题

  《卫风氓》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诗中讲的是一个古今中外反复上演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六章,情节单一:一二章写婚前,三四五章写婚后,第六章写结局,整个故事是在抒情女主人公的追述中展开的。

  (四)整体感知

  *历来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女子作为男子财产的一部分,与珠宝、美玉并列,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封建伦理又要求她们心甘情愿地充当男子的玩物与奴隶。于是,千百年来的*文学史也就充满了闺中女子的哀怨与悲泣,闺怨诗在文学史上有了不容忽视的一*之地。这首诗就是在闺怨诗歌星空中闪着熠熠光辉的一颗明星。那么女主人公到底有着怎样的怨恨呢?她又是如何倾诉自己的愁苦情怀呢?让我们来共同感受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第一节许婚第二节迎娶第三节劝诫第四节控诉第五节伤自反省第六节决绝

  归纳: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3、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阅读全诗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恋爱——热情、幸福婚变——怨恨、痛苦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五)具体分析

  这首诗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者很巧妙地把淇水作为抒情线索。女主人公托情于淇水,汤汤淇水成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见证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人是变化的,尤其是心境。第二次踏入河流时,水已非当初之水,人亦非当时之人。而《卫风氓》中三次写到同一条河流,女子的心境又有何不同?让我们跟随流淌的文字走进这位女子的心灵世界。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女主人公回忆当初与氓的一次约会的情景。当初老实忠厚的氓已经赢得了女主人公的芳心,这次约会是他们恋爱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次约会,是在女主人公推迟了婚期情况下,氓才心急火燎地以“抱布贸丝”为借口来找女主人公。正是有了这次会面,才有了“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场景。

  可以想见,女主人公对氓的爱是真挚而深厚的,她推迟婚期,是因为“子无良媒”,这是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女主人公一边送氓回家,一边叙谈家常,一直把氓送过了淇水。也正是这次约会,女主人公向氓许诺“秋以为期”,让氓吃下了定心丸。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女主人公在恋爱期间像这样“送子涉淇”的经历不止一次,这时的淇水不仅见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热恋场景,而且“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二人甜蜜幸福的情愫。

  【小结】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笑是一种幸福,哭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毕竟还有人让她牵挂落泪。好一个一往情深,纯情浪漫的热恋女子呀。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温馨而浪漫。心中有情,眼里看水,如果此时河流是有颜色的,那应该是一片粉红,代表的是幸福的爱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这时的女主人公已经成了弃妇,独自坐在车上,缓行于淇水岸边,以至于淇水波涛卷起的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女主人公何以成了弃妇呢?“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氓家生活清贫,她不能与氓共患难吗?不。“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氓家劳作太累,她不堪其苦好逸恶劳吗?否。

  当初女主人公与氓两情相悦,感情深厚,有诗为证:“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女主人公已到了时刻想见到氓,时刻想依偎在氓身边的痴情程度。如此痴情的女子,一般对夫家的清贫生活与辛勤劳作是不会介意的。

  那么是女主人公品行不贞,红杏出墙,被氓遗弃吗?也不是。诗中没有以上三方面的蛛丝马迹。而一句“女也不爽”表明女主人公并没有什么过错。她之所以被遗弃,是因为氓“士贰其行”,而且“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婚前婚后行为不一致了,他感情不专,甚至一变再变。这种现象古往今来从未消失过。喜新厌旧是感情不专一男子的通病。婚前女子花容月貌,温顺可人,男子自会不遗余力地追求;然而婚后,由于生活劳苦,女子姣容衰退而成为黄脸婆,感情不专的男子就会露出喜新厌旧的面目,进而抛弃糟糠之妻。诗中女主人公就遭遇了这种不幸。氓不仅“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甚至“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发展到家庭暴力地步了,女子被遗弃的命运已成定局。更可悲的是,女主人公被丈夫虐待,向娘家人诉说,却得不到同情与安慰,反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如此酸楚悲痛,“更向何人说”?可怜的女主人公只能“静言思之,躬有悼矣。”

  诗人二写淇水,自然是让淇水目睹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孤寂与悲愤的身影,让淇水倾听弃妇饱含辛酸而又怨恨的诉说。倘若淇水有情,那么她扬起的水花是对弃妇的安慰,她奔腾的涛声是在为弃妇鸣不*。可以说,此时“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弃妇内心的苦汁。如果仅写这位弃妇的悲苦与哀怨,就只能赢得人们的同情;然而作者插入了弃妇的生活经验,以此告诫世上的女子要慎重对待婚姻,“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弃妇不幸婚姻经历的经验总结,是对男女不*等的封建婚姻的控诉,更是对热恋中的和后世的女子的善意告诫。所以说淇水扬波,也是对弃妇善良之心的赞许。

  【小结】事易时移,物是人非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枯萎凋零,女子流年已逝、人老珠黄,氓二三其德,夫妻感情破裂,女子被弃,痛苦伤悲。而桑树曾经葱茏茂盛,女子曾经青春美丽光彩照人,氓曾经信誓旦旦,两人曾经感情亲密,女子曾经幸福甜蜜。对比是如此地鲜明,桑树迎来了自然的秋天,女子也步入了人生之秋。

  她遭受着双重的痛苦: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拳脚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亲人讥笑,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前路渺茫。这些,交织成一张痛苦之网,使她痛不欲生,身累心更苦。第二次穿越淇水时,她会不由地想到当初的有情人共涉淇水,那时的甜蜜越多,此时的悲痛越重。淇水波涛翻滚,女子悲情汹涌;天地同悲,江河落泪。一切景语皆情语,淇水成了横跨在夫妻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面对汤汤淇水的弃妇“静言思之”,认识到自己的愿望与现实已形成尖锐矛盾,“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妻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与氓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就如同淇水“有岸”。此时弃妇面对滔滔淇水,心潮起伏,往事如同电影特写镜头一样,一幕幕在弃妇脑海中闪现,总角时期青梅竹马“言笑晏晏”,何等愉快;恋爱时期,“信誓旦旦”,海枯石烂不变心,何等坚决。可是好景不长,没想到氓“反是不思”(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既然氓如此绝情,那就算了吧!此时女主人公已从痛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表达了“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

  【小结】《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

  (六)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女子:勤劳、善良、热情、淳朴、智慧、坚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合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真诚地把幸福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多于悲伤,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而坚强,和氓彻底决绝,这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守压迫和欺凌的底层妇女的另一面。

  氓:始乱终弃、无信义、自私自利的伪君子。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言和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性。

  (七)启示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是一剂毒药。容易使人利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漫漫人生路,总会错几步。错几步不要紧,关键是知道怎么错,不再错。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女人当自强)

  惜缘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鲁人版高一教学设计


《氓》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4)

——《氓》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氓》教学设计1

  一、新课导语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热烈,有的含蓄,有的让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荡气回肠……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来聆听那里所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二、积累·整合

  1、识记下列字的字音:

  氓:méng 蚩:chī 匪:fěi 淇:q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裳:cháng 靡:mǐ 咥:xì 隰:xí 角:jiǎo

  2、制作知识卡片:

  ⑴ 卡片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

  ⑵ 卡片二: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⑶ 卡片三: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二、感受·鉴赏

  1、感受情感:

  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恋爱 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婚变 沉痛怨恨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决绝 清醒刚强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四、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不思其反

  载笑载 言士贰其行 亦已焉哉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注意:粘贴时,丢失了原来“箭斗、括号”等符合,抱歉!)

  2、鉴赏技巧:

  ⑴ 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①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②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婚

  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⑵ 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思考·领悟

  教师引言: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她的勤劳令人赞美,她的痴情令人迷醉,她的智慧让人折服,她的坚强让人敬佩。同学们,你能从我们的女主人公的这些典型性格中领悟点儿什么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吗?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的人容易爱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从嫁到“氓”家,多年来一直是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家里地理一人干,里里外外一把手。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尽管丈夫移情别恋,但她从未想过要离开他,因为她心存幻想,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心转意。

  结论:勤劳的人是无暇移情别恋的。

  启发:勤能排除私心杂念,勤是会得到回报的──天道酬勤。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在学*中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

  (典故:《不如我的驴》)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

  四、探究·发现

  1、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 男子负心说。

  ⑵ 年老色衰说。

  ⑶ 男权主义说。

  ⑷ 情感透支说。

  2、讨论题:透过《氓》中的爱情悲剧,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或神话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里发现点儿什么吗?

  ⑴ 爱是一见钟情。

  ──七仙女与董永

  ⑵ (2)爱他,就要协助他完成自己的事业。

  ──马克思与燕妮

  ⑶ 爱,是一场永远不愿醒来的梦!

  ──孟姜女与万喜良

  ⑷ 爱是举案齐眉。

  ──汉代的梁鸿与孟光

  ⑸ 爱是相敬如宾。

  ──汉代的庞公与其妻

  ⑹ 爱是志同道合。

  ──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⑺ 爱是对她的忠贞不渝。

  ──唐代的元镇与韦惠丛

  ⑻ 爱,是想着为他做任何事;是想着她为你做过的任何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

  ⑼ 爱,是为之殉情、比翼双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

  ⑽ 爱,是千年等一回,缘分天注定。

  ──许仙与白素贞

  ⑾ 爱,是我心化为连理枝。

  ──焦仲卿与刘兰芝

  ⑿ 爱,是虔诚的守望。

  ──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与“望夫石的传说”

  ⒀ 爱,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五、应用·拓展

  教师引言:

  同学们,鲁迅先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的鉴赏,靠的就是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联想。你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叙述进行鉴赏,也可以超越作者的思维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给本文的主人公写一篇鉴赏短评吧!

  例文:

  孤独而坚强的舞步

  ──《氓》中女主人公的评析

  秋色的晚霞中,我仿佛看见你的背影,或许带上些许绝望;欣欣然的春华,也许是你初开的情愫;繁盛的夏花,记载过你的激情。而今,我只能用它们来映衬秋风中的你,只因为拥有这一切,才能在绝望中过滤出你坚强的人生哲学──舍得、敢舍得、敢、勇敢……

  爱,是永恒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爱就不会被搁置,每人都在寻觅一个值得爱或被呵护的人,爱的厅堂中,人各自寻寻觅觅,行色匆匆,蜷缩在自身世界中找自己超负荷的情感载体,却又各自封锁,像是不敢惊动厅堂中的圣人先哲们。你,你首先打开了心扉,把自己的一颗滚烫的心毫无保留地摆在了你心爱的男人面前,当你爱的人来了,你非但不会畏缩,反而会迎上去,用一种理想的姿态扑向你的理想幸福。的确,你爱他,很爱他,你看不见他时会哭,却不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你为他哭,值得你为他哭的人正是永远都不会让你哭的那位……但你爱了,用心来轰轰烈烈地爱了一把。你爱他,超过了爱您自己!

  你本来以为爱是可以永恒的,你本来也觉得你的付出与回报会是等价的。却不知道泡在爱河中的两个人谁爱得最深就注定伤得更深。你本来以为他会对你好的,像开始一样。

  所以,那天,阳光明媚得刺眼,灿烂得有些儿令人眼晕,但没有人会看到,送亲的人只会看见灼灼的叶与将来的繁繁的果实,迎娶的人只会不时地向花轿中张望,幻想能透过红盖头看出些什么,抬着花轿的农夫也许幻想着如何窥视新娘的洞房花烛夜,新郎官也许正勾画着新婚后的快乐生活。只有新娘,被红得刺眼的红绸挡住了视线,任自己在花轿中颠簸在未知的路上。你此时没有错,他是爱你的,你希望他一直都这样爱下去,如同你爱他一样爱你。至少那时是这样。你笑了笑,随手拈出一支笔,写下: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沉浸在爱中是快乐的,新婚对你,对所有女人都是难忘的。你有姿色,他有情调,这样的新婚是完美的。你不会否认,那片你常想起的葵花海,你曾说你爱葵花,那天他就带你去看了那片葵花海,你惊呆了,只能用它来描述,繁华,盛大的繁华。“你做你的葵花,我来给你光和热,”他笑了笑,望着你说,接着,他低下头来,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虽已感受多次,但这次截然不同。你迎了上去,吻了心跳,风起,吹起一潭花海,你们浸在阳光中,淹没在花的涟漪中……快乐围着你,浪漫压得你不容得有更多的理智,这就是爱情,准确的说是热恋,幸福的。

  正是这样,你认定了他,你开始小心翼翼地经营这份你已认定了的爱情,你愿意为他做一切你认为值得的事,于是,你很自然也很主动地冲进了牢笼,我认为这就是你的错误之处了。从一位在爱中沐浴的血性女人摇身变成了再*常不过的居家女子,于是,他开始闻不到向日葵的花香,你也不再主动,只是日复一日修补裂痕,很努力,却很徒劳,因为他是男人,不能给他温存的窝他会感到厌倦,既然得不到温存,那便寻找刺激。阳光越来越远,向日葵却很努力的向前追,拼命地追,一边追一边歇斯底里,撕心裂肺,却像在云里雾里……哭了,又哭了,你觉得他离你远了,太远了,却还在离你而去……忽然想起这一追便追了好久……心中却在说,还要追的.……他是一切……向日葵要阳光……再来……

  虽然,此时的你重新燃起了得到他的欲望,甚至比以前更强烈,因为你已*惯了蜷缩在他的生活中,做他生活的配角,为他铺好精致的生活再跟着他沿着他的轨迹走,可是,你不知,在你不知不觉中,他也渐渐把你推到配角的位置上。

  你累了,真的很累,想到他也许在另一个地方对另一个女人说同样的话……你反倒觉得心不那么痛了。空荡荡的房子,倒也宁静,你想到。你其实不是灰心,我懂的,你在想着什么。确切点,是思考,你是很明智的……你也许想了许多,比如说爱,他,理想与现实……目光定格,思想却不断运转,摒弃、升华……最后,你,追寻过去,那些你曾爱过的痕迹,你也知道很深,却没想到如此深。

  最后,你来到了葵花海,你终于笑了,笑得很好看,他们还是那样,很繁华的样子。物是人非,你说道,信手拈来: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你也许,不,是一定不知几千年之后的今天的人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而不断徘徊在藕断丝连的痛苦之海,智慧的你却早已参悟,我觉得,你,是真正的国色天香;一生,所有女人应经历的所有生活、状态、心情,你都一览无遗;清纯的初体验,热恋,新婚,男欢女爱,相离。更难能可贵的是分离后的凤凰涅槃,破茧成蝴蝶,成了飘飞在空中的坚强,孤独了几千年的舞者……幸福的舞者……

  写后: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是以我的思想为线索虚构,她其实是幸福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几千年来有多少人怜她,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我是对的,不管怎样,也许就像故事中的氓和她一样,分不清谁错,也许……都没错吧!

  从痴情到怨情

  ──论《氓》中的女主人公

  千年前景,一段曲折悲情,一位痴情却坚强的女子,牵动着我的每一根心弦,在我的脑海中经久不散。

  三千年前的一片蓝空下,这位年轻的姑娘,与一位笑嘻嘻的来买丝的男子,展开了这一段动荡的情与怨。

  起初是真情,这应是不假,这也是这姑娘对这一段情的期盼与渴望,从而使她在相识时一眼便知那男子的来意,使她不顾路远而“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使她温柔的安慰易怒的男子*静下来,又使她在登上倒塌的墙壁却不见复关时,伤心地“泣涕涟涟”,更使她在“既见复关”时“载笑载言”!

  想想她与男子依依不舍的远送,想想她在“不见复关”时,多么的紧张难过,担心无法与男子相见而“泣涕涟涟”,再想想当她“既见复关”时,因兴奋激动而“载笑载言”……

  这是怎样的一种“痴”啊!

  她的那一整颗心,都沉浸在了这最初的情意中,全心全意,无怨无悔!

  如此纯情,如此热情,如此痴情,我想这也是她在后来无法及早从这段苦情生活中脱离出来的原因之一吧!

  最初进入男子之家,生活还算美满,但似乎是如桑之自然变化,生活渐渐不如意,也许是生活真的过于残忍,这痴情的女子的性格也开始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巨大的改变!

  千年前另一片飘着愁云的天空下,这位已年老色衰的女子,望着远处的桑树黄叶飘落,不禁也想到了自己,现在的丈夫,早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有着忠厚样子的男子,他早已心意不专,早已三心二意了。可是更可悲的是,做为长兄的却无法理解她,而且还“咥其笑矣”。这又似一拳重重地打在了她本已受伤的心上。

  生活中如此多的变化,使她开始静下心来,仔细的思索,使她想起要与丈夫白头到老的誓言,使她忆起童年时如此安然如此快乐的日子,又使她想起曾经的誓言如此诚恳,而今却反悔了,更使她想到了要从这苦情的生活中逃离出去……

  而我只能知道,这三千年前的一段苦情中,这曾经是多么的痴情多么全心全意的女子,而今却对此时的情产生了怨恨,开始静静思考独自伤心,开始决定离开这劳苦的生活,在千年前的这种男权社会中选择了放弃!

  而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坚强啊!

  这多么残酷的现实生活,把她原来多情的心塑造成了坚固的墙,虽然满是裂痕但仍坚强地抵挡了这段无奈的苦情。

  如此的勇气,如此的坚强,如此的决裂,使人无法想象当初她是多么的痴情,只能让人感叹,由这“痴情”展开的这一段悲情对这女子身心怎样的影响啊?!

  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我也只能说,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走出婚姻的枷锁

  ──兼评《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氓和女主人公战胜了相遇的第一个难关,但又因为喜新厌旧的氓不懂得珍惜坚贞勤劳的妻子,而把这段姻缘给毁了。

  如果我们把很多看似*凡的事物都看成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便会加倍珍惜。

  女主人公被抛弃后,她的内心一定是愤恨和懊悔的,但再悔恨也无补于事。因为从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她意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她又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因此,刚烈的她绝不留恋这破裂的婚姻,“强扭的瓜不甜”,而是理清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真正需要,清醒地走出烦恼的误区。

  狡黠、轻浮的氓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妻子,女主人并不指望有个飞黄腾达的丈夫,或是万贯的家产,只希望有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能对自己多一点点理解和爱。能体谅自己“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凤兴夜寐,靡有朝矣”,在疲倦时帮一把,而不是指责她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够;生病时能在身边呵护备至,而不是只在病入膏肓后才痛哭流涕。

  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在一家超市排队时,看到一对老年夫妇,男的在后面,轻轻地吻了一下女人的头发,女人回眸一笑,拿过男人的手在唇上点了一下。此刻真是很感动,爱情原来可以简单到一个商场了不经意的吻,简单到黄昏里自然地携手,简单到回家时的一个拥抱,简单到陌生人海中远远投来的会心一笑。白头偕老自然是女主人公所憧憬的,但事与愿违,她也只能坦然面对。

  女主人公“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己先前的花容月貌在岁月、贫苦之风的吹袭下,干枯了,老化了,没有人再欣赏了。真的,没有什么比爱情和容颜的失去更能打击一个女人的心了。被丈夫抛弃,是最让女主人公痛心的了,她也许想不通,毕竟她是因为生活才变得憔悴?

  很想对她说:“勇敢追求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不会患得患失,才会豁达快乐!

《氓》教学设计2

  一、新课导语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热烈,有的含蓄,有的让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荡气回肠……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来聆听那里所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二、积累·整合

  1、识记下列字的字音:

  氓:méng 蚩:chī 匪:fěi 淇:q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裳:cháng 靡:mǐ 咥:xì 隰:xí 角:jiǎo

  2、制作知识卡片:

  ⑴ 卡片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

  ⑵ 卡片二: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⑶ 卡片三: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二、感受·鉴赏

  1、感受情感:

  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恋爱 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婚变 沉痛怨恨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决绝 清醒刚强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四、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不思其反

  载笑载 言士贰其行 亦已焉哉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注意:粘贴时,丢失了原来“箭斗、括号”等符合,抱歉!)

  2、鉴赏技巧:

  ⑴ 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①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②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婚

  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⑵ 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思考·领悟

  教师引言: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她的勤劳令人赞美,她的痴情令人迷醉,她的智慧让人折服,她的坚强让人敬佩。同学们,你能从我们的女主人公的这些典型性格中领悟点儿什么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吗?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的人容易爱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从嫁到“氓”家,多年来一直是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家里地理一人干,里里外外一把手。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尽管丈夫移情别恋,但她从未想过要离开他,因为她心存幻想,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心转意。

  结论:勤劳的人是无暇移情别恋的。

  启发:勤能排除私心杂念,勤是会得到回报的──天道酬勤。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在学*中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

  (典故:《不如我的驴》)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

  四、探究·发现

  1、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 男子负心说。

  ⑵ 年老色衰说。

  ⑶ 男权主义说。

  ⑷ 情感透支说。

  2、讨论题:透过《氓》中的爱情悲剧,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或神话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里发现点儿什么吗?

  ⑴ 爱是一见钟情。

  ──七仙女与董永

  ⑵ (2)爱他,就要协助他完成自己的事业。

  ──马克思与燕妮

  ⑶ 爱,是一场永远不愿醒来的梦!

  ──孟姜女与万喜良

  ⑷ 爱是举案齐眉。

  ──汉代的梁鸿与孟光

  ⑸ 爱是相敬如宾。

  ──汉代的庞公与其妻

  ⑹ 爱是志同道合。

  ──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⑺ 爱是对她的忠贞不渝。

  ──唐代的元镇与韦惠丛

  ⑻ 爱,是想着为他做任何事;是想着她为你做过的任何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

  ⑼ 爱,是为之殉情、比翼双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

  ⑽ 爱,是千年等一回,缘分天注定。

  ──许仙与白素贞

  ⑾ 爱,是我心化为连理枝。

  ──焦仲卿与刘兰芝

  ⑿ 爱,是虔诚的守望。

  ──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与“望夫石的传说”

  ⒀ 爱,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五、应用·拓展

  教师引言:

  同学们,鲁迅先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的鉴赏,靠的就是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联想。你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叙述进行鉴赏,也可以超越作者的思维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给本文的主人公写一篇鉴赏短评吧!

  例文:

  孤独而坚强的舞步

  ──《氓》中女主人公的评析

  秋色的晚霞中,我仿佛看见你的背影,或许带上些许绝望;欣欣然的春华,也许是你初开的情愫;繁盛的夏花,记载过你的激情。而今,我只能用它们来映衬秋风中的你,只因为拥有这一切,才能在绝望中过滤出你坚强的人生哲学──舍得、敢舍得、敢、勇敢……

  爱,是永恒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爱就不会被搁置,每人都在寻觅一个值得爱或被呵护的人,爱的厅堂中,人各自寻寻觅觅,行色匆匆,蜷缩在自身世界中找自己超负荷的情感载体,却又各自封锁,像是不敢惊动厅堂中的圣人先哲们。你,你首先打开了心扉,把自己的一颗滚烫的心毫无保留地摆在了你心爱的男人面前,当你爱的人来了,你非但不会畏缩,反而会迎上去,用一种理想的姿态扑向你的理想幸福。的确,你爱他,很爱他,你看不见他时会哭,却不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你为他哭,值得你为他哭的人正是永远都不会让你哭的那位……但你爱了,用心来轰轰烈烈地爱了一把。你爱他,超过了爱您自己!

  你本来以为爱是可以永恒的,你本来也觉得你的付出与回报会是等价的。却不知道泡在爱河中的两个人谁爱得最深就注定伤得更深。你本来以为他会对你好的,像开始一样。

  所以,那天,阳光明媚得刺眼,灿烂得有些儿令人眼晕,但没有人会看到,送亲的人只会看见灼灼的叶与将来的繁繁的果实,迎娶的人只会不时地向花轿中张望,幻想能透过红盖头看出些什么,抬着花轿的农夫也许幻想着如何窥视新娘的洞房花烛夜,新郎官也许正勾画着新婚后的快乐生活。只有新娘,被红得刺眼的红绸挡住了视线,任自己在花轿中颠簸在未知的路上。你此时没有错,他是爱你的,你希望他一直都这样爱下去,如同你爱他一样爱你。至少那时是这样。你笑了笑,随手拈出一支笔,写下: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沉浸在爱中是快乐的,新婚对你,对所有女人都是难忘的。你有姿色,他有情调,这样的新婚是完美的。你不会否认,那片你常想起的葵花海,你曾说你爱葵花,那天他就带你去看了那片葵花海,你惊呆了,只能用它来描述,繁华,盛大的繁华。“你做你的葵花,我来给你光和热,”他笑了笑,望着你说,接着,他低下头来,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虽已感受多次,但这次截然不同。你迎了上去,吻了心跳,风起,吹起一潭花海,你们浸在阳光中,淹没在花的涟漪中……快乐围着你,浪漫压得你不容得有更多的理智,这就是爱情,准确的说是热恋,幸福的。

  正是这样,你认定了他,你开始小心翼翼地经营这份你已认定了的爱情,你愿意为他做一切你认为值得的事,于是,你很自然也很主动地冲进了牢笼,我认为这就是你的错误之处了。从一位在爱中沐浴的血性女人摇身变成了再*常不过的居家女子,于是,他开始闻不到向日葵的花香,你也不再主动,只是日复一日修补裂痕,很努力,却很徒劳,因为他是男人,不能给他温存的窝他会感到厌倦,既然得不到温存,那便寻找刺激。阳光越来越远,向日葵却很努力的向前追,拼命地追,一边追一边歇斯底里,撕心裂肺,却像在云里雾里……哭了,又哭了,你觉得他离你远了,太远了,却还在离你而去……忽然想起这一追便追了好久……心中却在说,还要追的……他是一切……向日葵要阳光……再来……

  虽然,此时的你重新燃起了得到他的欲望,甚至比以前更强烈,因为你已*惯了蜷缩在他的生活中,做他生活的配角,为他铺好精致的生活再跟着他沿着他的轨迹走,可是,你不知,在你不知不觉中,他也渐渐把你推到配角的位置上。

  你累了,真的很累,想到他也许在另一个地方对另一个女人说同样的话……你反倒觉得心不那么痛了。空荡荡的房子,倒也宁静,你想到。你其实不是灰心,我懂的,你在想着什么。确切点,是思考,你是很明智的……你也许想了许多,比如说爱,他,理想与现实……目光定格,思想却不断运转,摒弃、升华……最后,你,追寻过去,那些你曾爱过的痕迹,你也知道很深,却没想到如此深。

  最后,你来到了葵花海,你终于笑了,笑得很好看,他们还是那样,很繁华的样子。物是人非,你说道,信手拈来: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你也许,不,是一定不知几千年之后的今天的人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而不断徘徊在藕断丝连的痛苦之海,智慧的你却早已参悟,我觉得,你,是真正的国色天香;一生,所有女人应经历的所有生活、状态、心情,你都一览无遗;清纯的初体验,热恋,新婚,男欢女爱,相离。更难能可贵的是分离后的凤凰涅槃,破茧成蝴蝶,成了飘飞在空中的坚强,孤独了几千年的舞者……幸福的舞者……

  写后: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是以我的思想为线索虚构,她其实是幸福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几千年来有多少人怜她,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我是对的,不管怎样,也许就像故事中的氓和她一样,分不清谁错,也许……都没错吧!

  从痴情到怨情

  ──论《氓》中的女主人公

  千年前景,一段曲折悲情,一位痴情却坚强的女子,牵动着我的每一根心弦,在我的脑海中经久不散。

  三千年前的一片蓝空下,这位年轻的姑娘,与一位笑嘻嘻的来买丝的男子,展开了这一段动荡的情与怨。

  起初是真情,这应是不假,这也是这姑娘对这一段情的期盼与渴望,从而使她在相识时一眼便知那男子的来意,使她不顾路远而“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使她温柔的安慰易怒的男子*静下来,又使她在登上倒塌的墙壁却不见复关时,伤心地“泣涕涟涟”,更使她在“既见复关”时“载笑载言”!

  想想她与男子依依不舍的远送,想想她在“不见复关”时,多么的紧张难过,担心无法与男子相见而“泣涕涟涟”,再想想当她“既见复关”时,因兴奋激动而“载笑载言”……

  这是怎样的一种“痴”啊!

  她的那一整颗心,都沉浸在了这最初的情意中,全心全意,无怨无悔!

  如此纯情,如此热情,如此痴情,我想这也是她在后来无法及早从这段苦情生活中脱离出来的原因之一吧!

  最初进入男子之家,生活还算美满,但似乎是如桑之自然变化,生活渐渐不如意,也许是生活真的过于残忍,这痴情的女子的性格也开始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巨大的改变!

  千年前另一片飘着愁云的天空下,这位已年老色衰的女子,望着远处的桑树黄叶飘落,不禁也想到了自己,现在的丈夫,早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有着忠厚样子的男子,他早已心意不专,早已三心二意了。可是更可悲的是,做为长兄的却无法理解她,而且还“咥其笑矣”。这又似一拳重重地打在了她本已受伤的心上。

  生活中如此多的变化,使她开始静下心来,仔细的思索,使她想起要与丈夫白头到老的誓言,使她忆起童年时如此安然如此快乐的日子,又使她想起曾经的誓言如此诚恳,而今却反悔了,更使她想到了要从这苦情的生活中逃离出去……

  而我只能知道,这三千年前的一段苦情中,这曾经是多么的痴情多么全心全意的女子,而今却对此时的情产生了怨恨,开始静静思考独自伤心,开始决定离开这劳苦的生活,在千年前的这种男权社会中选择了放弃!

  而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坚强啊!

  这多么残酷的现实生活,把她原来多情的心塑造成了坚固的墙,虽然满是裂痕但仍坚强地抵挡了这段无奈的苦情。

  如此的勇气,如此的坚强,如此的决裂,使人无法想象当初她是多么的痴情,只能让人感叹,由这“痴情”展开的这一段悲情对这女子身心怎样的影响啊?!

  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我也只能说,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走出婚姻的枷锁

  ──兼评《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氓和女主人公战胜了相遇的第一个难关,但又因为喜新厌旧的氓不懂得珍惜坚贞勤劳的妻子,而把这段姻缘给毁了。

  如果我们把很多看似*凡的事物都看成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便会加倍珍惜。

  女主人公被抛弃后,她的内心一定是愤恨和懊悔的,但再悔恨也无补于事。因为从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她意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她又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因此,刚烈的她绝不留恋这破裂的婚姻,“强扭的瓜不甜”,而是理清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真正需要,清醒地走出烦恼的误区。

  狡黠、轻浮的氓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妻子,女主人并不指望有个飞黄腾达的丈夫,或是万贯的家产,只希望有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能对自己多一点点理解和爱。能体谅自己“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凤兴夜寐,靡有朝矣”,在疲倦时帮一把,而不是指责她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够;生病时能在身边呵护备至,而不是只在病入膏肓后才痛哭流涕。

  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在一家超市排队时,看到一对老年夫妇,男的在后面,轻轻地吻了一下女人的头发,女人回眸一笑,拿过男人的手在唇上点了一下。此刻真是很感动,爱情原来可以简单到一个商场了不经意的吻,简单到黄昏里自然地携手,简单到回家时的一个拥抱,简单到陌生人海中远远投来的会心一笑。白头偕老自然是女主人公所憧憬的,但事与愿违,她也只能坦然面对。

  女主人公“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己先前的花容月貌在岁月、贫苦之风的吹袭下,干枯了,老化了,没有人再欣赏了。真的,没有什么比爱情和容颜的失去更能打击一个女人的心了。被丈夫抛弃,是最让女主人公痛心的了,她也许想不通,毕竟她是因为生活才变得憔悴?

  很想对她说:“勇敢追求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不会患得患失,才会豁达快乐!

《氓》教学设计3

  *古诗中最主要的诗意手段是“赋比兴”。

  和古希腊长篇英雄史诗以叙事为主不同,*早期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以抒情为主的道路。《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抒情短章。但是,抒情和叙事本来就是分不开的。诗经几乎每一首又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寓情于事,涵情于物,这是*早期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突出表征。

  而诗经中的有些篇章在叙事方面已比较成熟,其中,《卫风·氓》是叙事艺术较为成功的篇章之一。

  《氓》同《诗经》中的绝大多数篇章一样,兼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而以赋为主。“赋”即是直言其事,实际也就是叙事。

  《氓》是借叙事以抒情”。同时诗歌又综合运用押韵、叹词、比兴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增强了诗歌浓郁的抒情美。

  诗中采用女主人公追忆的手法,对整个婚恋过程进行了疏朗的、跳跃式的简单叙事,而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和笔墨抒情。在女主人公回忆中,其情感是随着思绪的流动和婚恋的发展变化而有节奏有层次的变化的。

  抒情美:“诗情是诗美的内容本质。在构成诗美的诸因素中,诗情是首要的因素。诗情决定着诗美,没有诗情便没有诗美。”

  女主人公对男子称呼语微妙的变换,颇值玩味。

  首章写氓借贸丝之名,与女主人公谋划婚事。根据后面章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两句来看,氓与女主人公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很有感情基础的。“氓之嗤嗤,抱布贸丝”,诗歌开篇处,男子以一个外乡人的形象出场,这个笑嘻嘻的家伙很拙劣地与女子套*乎。在物物交换的社会里,织好了的布应该去换取生活必需品,而他居然拿来换丝。丝,那是贵族才用得着的物品啊!“丝”与“思”谐音双关,“氓”以用布币买丝的隐语来挑逗女主人公,也正合此时女主人公羞涩含蓄之情态。(女主人公先写氓“蚩蚩”的忠厚样子。这种择偶标准表明她看中的是内在品质,不是氓的长相,但氓表面靠得住,最后并没靠得住。)而“来即我谋”之“谋”,应是谋划婚事,而并非初识恋爱,两人的相识已有一段过程。因此,“送子涉淇…子无良媒”,是写女子送氓回家,一路上谈话的内容都是婚事,而氓想早娶,却因无有良媒,女方父母尚未应允,以至氓以为女子思想不坚而生怨言。古代的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才有“既然男女相恋,干脆结婚算了,为什么还要媒人”和“既然已订‘秋以为期’,为什么还说‘子无良媒’”的疑问。古代自由恋爱是不被认可的,如果不经过媒妁的沟通,就是私定终身。从诗的内容看,“秋以为期”可能是女主人公为私奔作准备,因为爱到极至,她安慰氓:“请你不要生气,我最迟秋天就跟你走。”

  “送子涉淇”、“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男子传递了意图之后,顺利地与女子确定了关系,两人交往渐密。此时男子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抱得美人归,所以,对女子一再延宕婚期的做法大为恼火。而女子却表现得相当矜持,即使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却依然客客气气地称其为“子”,即“您”。客气,在一定程度就是“生分”,就是“距离”。这一阶段,女子对彼此相处分寸的拿捏相当到位,因此在感情中,她完全处于优势地位。

  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女主人公对氓爱恋之深,二是这个女子公然违背父母之命,自定婚期,足见其很有主见和反抗精神。(勇敢、善良和顺、善解人意、含蓄带怯)

  第二章就叙事而言是全篇最为精彩的篇章。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这种对有情男女幽会场面的描写,以及对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叙述,都十分自然质朴,毫不雕饰,它把一个纯情少女坠入爱河中的神情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形神兼备。这种描写很有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效果,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多情少女淡抹盛妆,登上村头的墙垛,向意中人居住的方向凝神眺望,这时候,她觉得片刻的时间也如同经年历月,是那么漫长。当她的视线所及还没有出现意中人的时候,她痛苦异常,不觉泪眼潸潸,“泣涕涟涟”了。可是,当氓出现在她的眼前时,她转悲为喜,喊着笑着,飞快地朝氓奔去,她完全沉浸在这种狂喜之中,仿佛这世界存在的只有他们两个8943;8943;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激动人心的场面啊。能在简洁叙述中给人以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女主人公的情感不再掩饰,溢于言表了。男子暂时的离去让女子陷入了无限的相思。此时,男子在女子心中便成了一个不可与他人语、无法与他人分享的私人密码。“复关”到底为何物其实无须深究,那河马、那大象、那狗熊8943;8943;现代女孩如是说,而远古的女子便称其为那“复关”。此句抒情直率真切,层层递进,将热恋中女子的复杂心理和动人情态描摹得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其用情之深令不少后世读者为之动容。方玉润评点此处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痴情”二字点出了此女用情之深。

  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再次见面,女子已完完全全放下矜持,从“您”到“你”的转换,把女子的急切与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男子却似乎怀有异心,用种种借口来搪塞,女子敏感地察觉到什么,但此时她已深陷情网,无从逃脱,也许她以为婚姻可以让感情稳定,让男子不再心有旁骛,因而匆匆地把自己嫁掉,其实,这已为后面婚姻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一个“尔”字,其情可鉴,其痴可悲。

  注意“尔卜尔筮”,氓说自己既卜又筮,没什么不好,就是没有提到所请的“良媒”。由此氓的卜、筮值得怀疑,也许仅是甜言蜜语罢了。但恋爱中的女人相信了,于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由此可见,第2节在情感上已经比第1节进了一步,已由恋爱到结合了。只是因为没有提到媒妁之言,所以让人怀疑这种结合可能是私奔。男女双方虽是私订终身,但也并非视婚姻为儿戏,而是很认真地占卜了一番,在卦辞没有凶咎之言时,女子才最后答应婚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但是,后来的婚变,男方的负心,自己的遭遗弃,说明“体无咎言”的占卜很值得怀疑,而从叙事的角度而言,以后情节的发展恰与本章所叙形成鲜明的衬照。

  女主人公对这简单的婚嫁场面的描绘中貌似不动声色,不带抒情色彩,透过字面仔细体味这“你娶我嫁”的情景,实则暗暗传递了女主人公期待已久的做新娘的欢快和幸福。做新娘的时刻,是所有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自然是女主人公幸福感的颠峰。

  这种“以乐景写哀,愈倍增其哀”的艺术手法,为《诗经》之后的历代文学家们所借鉴。人在乐极、悲极之际,都愿直抒胸臆。诗歌的第二节,女主人公用赋的手法铺陈其事、直抒其情,追忆了自己思念盼望“氓”的感受和“氓”前来迎娶的情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朱熹语),“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胡寅语),赋的手法与比、兴不同,赋于叙事言物中直接抒情。

  第三章基本是插入记叙中的议论之辞,在全诗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这种表述方式的变化,正体现了本诗在叙事结构上的灵活性。女主人公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向世间女子提出严肃的忠告:当一个女子豆蔻年华、花容月貌之时,她的确能够得到男子的爱恋,男女双方都会坠入情网。但是,“士之耽兮…不可说也”,男子爱上一个女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会日见*淡,而女子爱上了一个男子,则会爱得日久弥深,以至不能自拔。这是世间男女对待爱情的不同心态。“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世间的少女们啊,可千万不要和男子们厮混;这些语言虽不免过激,却也包含有合理的因素: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已婚女子在家庭中毫无经济地位,视丈夫为终生依靠。对婚姻感情的专一,就是对未来安稳的人生生活的把握。而丈夫拥有经济的主宰权,贫穷患难时还可以与糟糠之妻共命运,一旦富有,则生“淫欲”之念,娶新弃旧。因而在婚姻生活中,女子总是处于任人驱遣宰割的不幸地位。诗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是很有社会普遍性的。

  “不可说也”为什么不放在全诗最后?第3节的内容是女主人公从自己惨痛的婚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想给自己的同胞们留下些教训,有点自言自语的意味,并不是对全诗的总结,所以不必放在全诗的最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善良。

  第4节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承接第3节开头,仍然以桑为比,是说女子青春不再,人老珠黄,因此恩爱不再。从这里可以看出,氓的择偶标准与女主人公恰好相反,取貌不取德。“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明她离去了。首先是氓变心了,所以女子才主动离去,因此她就是“弃妇”,诗的主要内容都是写“弃妇”的感情经历,当然这首诗也就是一首“弃妇诗”。不过应当看到“弃妇”性格中坚强的一面,她的主动离开也是一次抉择。

  “无与士耽”、“士也罔极”。本诗中的“士”应分为两个层次,前者泛指所有的男人,后者重指自己的丈夫。在叙事中插入抒情,是悲愤之极的流露。以自身的经历去提醒和告诫所有的女人:不要沉溺于男人们的花言巧语,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抒情之后,重回叙事的轨道,自己并无过失,婚姻的失败是“士”(即自己的丈夫)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三、四节用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美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桑”的意象比中有兴,引发了其后的抒情叙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春天桑叶之肥美润泽,喻年轻貌美的女子新婚浓情蜜意的生活;以秋天桑叶之枯黄败落,喻其色衰爱弛之艰难处境。“桑之未落”句后,女主人公由回忆当初欢愉的新婚,回到了悲惨的现实生活,情感也发生了两极化的转变,由大喜落入大悲,由幸福之颠跌入痛苦之渊。婚后生活的不幸使她无法遏制自己的悲愤悔恨,直以“于嗟”两句呼告,劝诫世上女子不可沉迷于爱情。

  第四节因“桑落”而感慨,以低沉的情调抒怀,倾诉了婚后物质生活的贫苦和精神上受到的伤害。

  “兴”。归纳起来,兴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歌曲的引子,引起所咏之词,其次还有启发、诱导联想的作用。在《诗经》中,兴的具体运用有三种情形,大量的是借物起兴,兴的意义与后面诗意不相关,只起发端作用;另一种虽也是借物起兴,但此物能引起联想,与后面诗意相关,如《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咏自然景物,有渲染气氛、引起感情抒发的作用;还有一种是此物不仅能引起联想,而且与后面的诗意有比喻的关系,如《关雎》开头以水鸟相向和鸣起兴,喻君子淑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属此类。又如《氓》中有两章用桑叶起兴,但同时桑叶又比喻弃妇的容貌、遭遇:这实际上已是象征性兴象了。如果说上述第一种是单纯的兴,那么第二种是兴而赋,第三种就是兴而比。以上情况说明,赋、比、兴三者常常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有时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特别强调不仅要注意比与兴的区别、更应注意比与兴之间联系的原因。

  第四、五两章写婚后生活,叙事中兼及议论抒情。婚后的生活绝无婚前瞻想的甜蜜,“三岁食贫”的艰辛的物质生活,“夙兴夜寐”的无休止的辛勤劳作,女主人公都可以忍耐承受,只要夫妻谐和,甘苦与共,这些本也算不了什么。可令人心酸的是,在她为家庭、为婚姻付出了青春代价而人老珠黄之后,所得的报答却是丈夫的虐待和抛弃,这些才是使她心如死灰、对丈夫彻底失望的根本原因。她愤怒地控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们婚姻没标准,都是反复无常的负心汉。过激的言辞饱含着对“氓”一类的负心汉的无情鞭挞。

  第5节追述在氓的家里多年勤苦操劳,有时还要遭受身体上、情感上的家庭暴力。“兄弟不知,其笑矣”兄弟为什么笑?,兄弟姐妹的嘲笑使她的感情更加复杂,也许她一直在用美满婚姻的美丽谎言欺瞒家里人呢,且当初她出嫁又基本属于私奔性质,现在被休回家,真是蒙受了莫大的耻辱。第五节中悲痛之情难以压抑,叙说婚后被“氓”凶暴虐待并抛弃,而更令女主人公心寒如冰的是,自己遭受如此不幸,亲兄弟们不仅不予同情,反而予以耻笑嘲弄。“诉说”本是人类痛苦忧闷心情的一种排解方式,是弱者无奈于命运的终极需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苦恼》中的车夫,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在遭受失子之痛的打击后,四处寻求诉说对象的。本诗中的女主人公在遭受丈夫虐待遗弃的婚变之后,同样有着这种心理需求。可亲兄弟既然如此,还有谁愿意做她倾诉的听众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既然人情如纸,世态炎凉,她就只能在反躬自悼、自悯自怜中聊获慰藉了。回娘家后孤独无助、黯然伤神。“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8943;8943;”(《毛诗序》),人在悲伤、忧愁思虑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长吁短叹。第五节在叙说女主人公遭受“氓”的虐待抛弃,亲人又不知情不理解时,连连用了六个“矣”字,这长长短短的六次哀叹,步步递进,层层渲染,叹出了女主人公此刻极端不幸的身世之感和极端低落的情绪。全诗抒情回落到了女主人公情绪的最低谷。

  第六节:“及尔偕老…,隰则有泮”,叙事的最后,女子被弃回家,没有得到兄弟们的安慰,反而遭到冷嘲热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女子家中当初对这个婚姻并不看好,女子是违背全家人的意愿毅然出嫁,而今落得如此下场,只好关起门暗自伤心。一人独坐空房,一时间,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尽管此时对男子充满了怨恨,但毕竟做了多年的夫妻,又怎能忘记那些曾经有过的甜蜜?人们总说,女子在最后是痛定思痛,与男子决绝。但是,多年的恩情,又怎能一下子说断就断呢?称呼重又回复为“尔”,这个对她而言是最简单也最亲密的称呼,其实已经昭示了女子心中欲罢不能的秘密。当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时的两相欢悦海誓山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如今氓却抛弃了她,氓前后感情的巨大反差,使她悔恨愤激,彻底失望,这才决定抛弃幻想,与氓一刀两断。从一定的角度而言,“决断”是这桩婚姻的不幸的悲剧结局,但是,与其把它看做是这桩婚姻的死亡,毋宁说这是她新的人生的起点。她以女性少有的清醒与坚强,从这桩不幸婚姻的泥沼中脱身而出,迈向新生。用反比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这段婚姻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清醒地认识到:果真与“氓”相处到老,等待自己的将比现在还糟糕,只能一辈子泡在无边无际的苦海了。

  所以最后她清醒理智的割断了情思,一句“反是不思,亦矣焉哉”,“哉”字语气毅然决然,全诗嘎然而止,干净利落。这段悲情最后即使没有升华,但总算解脱了吧。

  有一种说法是“长吁短叹”有利于健康,“意乱心慌,忧愁悲伤,长吁短叹,心胸宽广,解去抑郁,心里豁亮;惊恐惆怅,思虑彷徨,长吁短叹,心神安详,去掉压抑,坦然舒畅。”从《氓》诗的情感波澜来看,女主人公哀叹不止后,确实达到了减轻压抑、心胸宽广、心里豁亮的效果。

  悲剧的主题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意义。一个有着鲜明生动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在这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卫国,地处现在河南,也是春秋时期的中部,这个地方受礼乐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女子对感情不像郑国等地那样奔放。在本诗中,女子的喜怒哀乐完全取决于男子对自己的态度。称呼的转换在此处不是一个随意的现象,而是女子情感历程的脉络,也是我们解读这段感情起承转合的线索。

  形象美:“一定条件下,文学作品的强力度情感符号在于人物”,人物形象美也是诗歌美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以美好的形象而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如《木兰诗》中勇敢、刚强而美丽的木兰,戴望舒《雨巷》中带着淡淡幽怨、惆怅的丁香花一般的姑娘,让人读之难以忘怀。《氓》诗第二个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勤劳、善良而理性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美丽: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外在的秀美,《氓》诗并没有直接描述,而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沃若”,润泽的样子,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内在美,即勤劳勇敢、善良和顺等美好品质。《氓》诗中突出的体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在美:初恋时善解人意、含蓄带怯、温柔婉约;热恋时热烈奔放、深挚缠绵、楚楚动人;婚后勤劳贤淑、感情专一;婚变后凄婉动人而又刚强理性、自尊自爱。如果说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弃妇,那也是一个内外兼美的动人弃妇,一个既重情感性,又清醒理性的具有独特内在人格美的“弃妇”。

  女主人公最可贵的是其理性美、人格美。婚变后,她尽管也凄婉感伤,却又清醒理性,体现了不同于《诗经》中其他弃妇的刚强果断、自尊自爱的独立人格魅力,这样即使在男权中心社会也能赢得了男性的尊敬和女性的钦佩。她的理性美是贯穿全篇的。她在最初“氓”来求婚时并没有贸然答应,而是谨慎行事、理性定夺婚期。在婚变后她能静心思考其原因,坚持自己的正确(“女也不爽”),认识对方的问题(“二三其德”),女方没有过错,错于男人用情不专,违背誓言。“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即使兄弟不知情而嘻笑如常的情况下,她非但没有祥林嫂式地到处倾倒苦水,而且还能冷静下来去思量这些事情,有悲伤也独自吞落。女主人公孤独隐忍的高贵心灵充满张力的呈现出来,更增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特别是最后一刻,女主人公一句“反是不思,亦矣焉哉”,语气坚定,显示出其刚强的一面。女主人公形象刚柔并济的美学特点与《诗经》中其他弃妇相比则更显光辉。

  在婚前婚后,女主人公和“氓”的姿态是不同的。婚前,“氓之蚩蚩”“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是“求”者的姿态,而女子尚有推迟、拒绝的可能性;婚后,则男女角色互换,“氓”是“二三其德”、“至于暴矣”,而女主人公却遭遇无故被弃的命运,毫无权力可言。“氓”虚伪善变的本质反衬了女主人公的真诚重情。女主人公形象的感染力还在于她的遭遇代表了男权中心社会广大妇女的普遍遭遇,她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典型性,她的悲剧具有一种超越自身的普遍性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里直接用“士”“女”泛指,表明女主人公说的已经不再只是自己,而是跳出了个人情感的藩篱,关注更多妇女的命运,希望她们不要受到感情伤害。尽管囿于时代局限,女主人公的认识不全面,但客观上却揭示了男权中心社会一种普遍的婚姻悲剧。

  作为*古代最早的一首弃妇诗,《氓》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妇女与婚姻问题。本文拟通过诗中描述的情景透视当时人们的婚恋观念及社会状况。妇女地位:在男权中心社会,“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为妻纲,女性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爱情就是女性生命的全部,而男性则不然,丈夫可以三妻四妾,随意欺凌抛弃妻子而不受任何道德谴责和法律约束。

  婚姻:在*古代,婚姻从来就是文学的母题。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男女*等的爱情婚姻不过是一种婚姻理想罢了,现实生活中则并非如此。在阶级社会的传统婚姻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尤其如此。在奴隶制度的《诗经》时代,女子私奔还比较常见,尚不一定受到社会舆论的多大谴责;而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影响,女子私奔就被认为是可耻的失节行为,不仅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甚至还会受到族权的严厉惩罚;包括剥夺生命。从该诗描述的情景看,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生活是相当自由的。其次,这首诗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她没能为夫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造成的。《卫风·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恋爱与婚姻尚较自由的世风世俗,同时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诗经·氓》的叙事艺术:顺叙、倒叙兼用;叙事方式的灵活性【开头两章纯为叙事笔墨,叙述男女双方恋爱、订婚的过程。为后文的铺垫和衬照。而以下四章则是叙事兼议论,其中议论的文字直抒胸臆(悔恨、怨恨和愤恨)第三章笔锋一转,以纯粹议论的文字表达痛苦反思,议论的文字在全篇中就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第四、五、六章都是叙事中有议论,章法较第三章又有变化,在叙事中穿插议论】

《氓》教学设计4

  *古诗中最主要的诗意手段是“赋比兴”。

  和古希腊长篇英雄史诗以叙事为主不同,*早期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以抒情为主的道路。《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抒情短章。但是,抒情和叙事本来就是分不开的。诗经几乎每一首又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寓情于事,涵情于物,这是*早期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突出表征。

  而诗经中的有些篇章在叙事方面已比较成熟,其中,《卫风·氓》是叙事艺术较为成功的篇章之一。

  《氓》同《诗经》中的绝大多数篇章一样,兼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而以赋为主。“赋”即是直言其事,实际也就是叙事。

  《氓》是借叙事以抒情”。同时诗歌又综合运用押韵、叹词、比兴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增强了诗歌浓郁的抒情美。

  诗中采用女主人公追忆的手法,对整个婚恋过程进行了疏朗的、跳跃式的简单叙事,而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和笔墨抒情。在女主人公回忆中,其情感是随着思绪的流动和婚恋的发展变化而有节奏有层次的变化的。

  抒情美:“诗情是诗美的内容本质。在构成诗美的诸因素中,诗情是首要的因素。诗情决定着诗美,没有诗情便没有诗美。”

  女主人公对男子称呼语微妙的变换,颇值玩味。

  首章写氓借贸丝之名,与女主人公谋划婚事。根据后面章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两句来看,氓与女主人公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很有感情基础的。“氓之嗤嗤,抱布贸丝”,诗歌开篇处,男子以一个外乡人的形象出场,这个笑嘻嘻的家伙很拙劣地与女子套*乎。在物物交换的社会里,织好了的布应该去换取生活必需品,而他居然拿来换丝。丝,那是贵族才用得着的物品啊!“丝”与“思”谐音双关,“氓”以用布币买丝的隐语来挑逗女主人公,也正合此时女主人公羞涩含蓄之情态。(女主人公先写氓“蚩蚩”的忠厚样子。这种择偶标准表明她看中的是内在品质,不是氓的长相,但氓表面靠得住,最后并没靠得住。)而“来即我谋”之“谋”,应是谋划婚事,而并非初识恋爱,两人的相识已有一段过程。因此,“送子涉淇…子无良媒”,是写女子送氓回家,一路上谈话的内容都是婚事,而氓想早娶,却因无有良媒,女方父母尚未应允,以至氓以为女子思想不坚而生怨言。古代的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才有“既然男女相恋,干脆结婚算了,为什么还要媒人”和“既然已订‘秋以为期’,为什么还说‘子无良媒’”的疑问。古代自由恋爱是不被认可的,如果不经过媒妁的沟通,就是私定终身。从诗的内容看,“秋以为期”可能是女主人公为私奔作准备,因为爱到极至,她安慰氓:“请你不要生气,我最迟秋天就跟你走。”

  “送子涉淇”、“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男子传递了意图之后,顺利地与女子确定了关系,两人交往渐密。此时男子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抱得美人归,所以,对女子一再延宕婚期的做法大为恼火。而女子却表现得相当矜持,即使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却依然客客气气地称其为“子”,即“您”。客气,在一定程度就是“生分”,就是“距离”。这一阶段,女子对彼此相处分寸的拿捏相当到位,因此在感情中,她完全处于优势地位。

  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女主人公对氓爱恋之深,二是这个女子公然违背父母之命,自定婚期,足见其很有主见和反抗精神。(勇敢、善良和顺、善解人意、含蓄带怯)

  第二章就叙事而言是全篇最为精彩的篇章。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这种对有情男女幽会场面的描写,以及对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叙述,都十分自然质朴,毫不雕饰,它把一个纯情少女坠入爱河中的神情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形神兼备。这种描写很有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效果,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多情少女淡抹盛妆,登上村头的墙垛,向意中人居住的方向凝神眺望,这时候,她觉得片刻的时间也如同经年历月,是那么漫长。当她的视线所及还没有出现意中人的时候,她痛苦异常,不觉泪眼潸潸,“泣涕涟涟”了。可是,当氓出现在她的眼前时,她转悲为喜,喊着笑着,飞快地朝氓奔去,她完全沉浸在这种狂喜之中,仿佛这世界存在的只有他们两个8943;8943;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激动人心的场面啊。能在简洁叙述中给人以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女主人公的情感不再掩饰,溢于言表了。男子暂时的离去让女子陷入了无限的相思。此时,男子在女子心中便成了一个不可与他人语、无法与他人分享的私人密码。“复关”到底为何物其实无须深究,那河马、那大象、那狗熊8943;8943;现代女孩如是说,而远古的女子便称其为那“复关”。此句抒情直率真切,层层递进,将热恋中女子的复杂心理和动人情态描摹得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其用情之深令不少后世读者为之动容。方玉润评点此处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痴情”二字点出了此女用情之深。

  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再次见面,女子已完完全全放下矜持,从“您”到“你”的转换,把女子的急切与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男子却似乎怀有异心,用种种借口来搪塞,女子敏感地察觉到什么,但此时她已深陷情网,无从逃脱,也许她以为婚姻可以让感情稳定,让男子不再心有旁骛,因而匆匆地把自己嫁掉,其实,这已为后面婚姻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一个“尔”字,其情可鉴,其痴可悲。

  注意“尔卜尔筮”,氓说自己既卜又筮,没什么不好,就是没有提到所请的“良媒”。由此氓的卜、筮值得怀疑,也许仅是甜言蜜语罢了。但恋爱中的女人相信了,于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由此可见,第2节在情感上已经比第1节进了一步,已由恋爱到结合了。只是因为没有提到媒妁之言,所以让人怀疑这种结合可能是私奔。男女双方虽是私订终身,但也并非视婚姻为儿戏,而是很认真地占卜了一番,在卦辞没有凶咎之言时,女子才最后答应婚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但是,后来的婚变,男方的负心,自己的遭遗弃,说明“体无咎言”的占卜很值得怀疑,而从叙事的角度而言,以后情节的发展恰与本章所叙形成鲜明的衬照。

  女主人公对这简单的婚嫁场面的描绘中貌似不动声色,不带抒情色彩,透过字面仔细体味这“你娶我嫁”的情景,实则暗暗传递了女主人公期待已久的做新娘的欢快和幸福。做新娘的时刻,是所有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自然是女主人公幸福感的颠峰。

  这种“以乐景写哀,愈倍增其哀”的艺术手法,为《诗经》之后的历代文学家们所借鉴。人在乐极、悲极之际,都愿直抒胸臆。诗歌的第二节,女主人公用赋的手法铺陈其事、直抒其情,追忆了自己思念盼望“氓”的感受和“氓”前来迎娶的情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朱熹语),“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胡寅语),赋的手法与比、兴不同,赋于叙事言物中直接抒情。

  第三章基本是插入记叙中的议论之辞,在全诗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这种表述方式的变化,正体现了本诗在叙事结构上的灵活性。女主人公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向世间女子提出严肃的忠告:当一个女子豆蔻年华、花容月貌之时,她的确能够得到男子的爱恋,男女双方都会坠入情网。但是,“士之耽兮…不可说也”,男子爱上一个女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会日见*淡,而女子爱上了一个男子,则会爱得日久弥深,以至不能自拔。这是世间男女对待爱情的不同心态。“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世间的少女们啊,可千万不要和男子们厮混;这些语言虽不免过激,却也包含有合理的因素: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已婚女子在家庭中毫无经济地位,视丈夫为终生依靠。对婚姻感情的专一,就是对未来安稳的人生生活的把握。而丈夫拥有经济的主宰权,贫穷患难时还可以与糟糠之妻共命运,一旦富有,则生“淫欲”之念,娶新弃旧。因而在婚姻生活中,女子总是处于任人驱遣宰割的不幸地位。诗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是很有社会普遍性的。

  “不可说也”为什么不放在全诗最后?第3节的内容是女主人公从自己惨痛的婚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想给自己的同胞们留下些教训,有点自言自语的意味,并不是对全诗的总结,所以不必放在全诗的最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善良。

  第4节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承接第3节开头,仍然以桑为比,是说女子青春不再,人老珠黄,因此恩爱不再。从这里可以看出,氓的择偶标准与女主人公恰好相反,取貌不取德。“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明她离去了。首先是氓变心了,所以女子才主动离去,因此她就是“弃妇”,诗的主要内容都是写“弃妇”的感情经历,当然这首诗也就是一首“弃妇诗”。不过应当看到“弃妇”性格中坚强的一面,她的主动离开也是一次抉择。

  “无与士耽”、“士也罔极”。本诗中的“士”应分为两个层次,前者泛指所有的男人,后者重指自己的丈夫。在叙事中插入抒情,是悲愤之极的流露。以自身的经历去提醒和告诫所有的女人:不要沉溺于男人们的花言巧语,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抒情之后,重回叙事的轨道,自己并无过失,婚姻的失败是“士”(即自己的丈夫)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三、四节用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美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桑”的意象比中有兴,引发了其后的抒情叙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春天桑叶之肥美润泽,喻年轻貌美的女子新婚浓情蜜意的生活;以秋天桑叶之枯黄败落,喻其色衰爱弛之艰难处境。“桑之未落”句后,女主人公由回忆当初欢愉的新婚,回到了悲惨的现实生活,情感也发生了两极化的转变,由大喜落入大悲,由幸福之颠跌入痛苦之渊。婚后生活的不幸使她无法遏制自己的悲愤悔恨,直以“于嗟”两句呼告,劝诫世上女子不可沉迷于爱情。

  第四节因“桑落”而感慨,以低沉的情调抒怀,倾诉了婚后物质生活的贫苦和精神上受到的伤害。

  “兴”。归纳起来,兴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歌曲的引子,引起所咏之词,其次还有启发、诱导联想的作用。在《诗经》中,兴的具体运用有三种情形,大量的是借物起兴,兴的意义与后面诗意不相关,只起发端作用;另一种虽也是借物起兴,但此物能引起联想,与后面诗意相关,如《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咏自然景物,有渲染气氛、引起感情抒发的作用;还有一种是此物不仅能引起联想,而且与后面的诗意有比喻的关系,如《关雎》开头以水鸟相向和鸣起兴,喻君子淑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属此类。又如《氓》中有两章用桑叶起兴,但同时桑叶又比喻弃妇的容貌、遭遇:这实际上已是象征性兴象了。如果说上述第一种是单纯的兴,那么第二种是兴而赋,第三种就是兴而比。以上情况说明,赋、比、兴三者常常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有时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特别强调不仅要注意比与兴的区别、更应注意比与兴之间联系的原因。

  第四、五两章写婚后生活,叙事中兼及议论抒情。婚后的生活绝无婚前瞻想的甜蜜,“三岁食贫”的艰辛的物质生活,“夙兴夜寐”的无休止的辛勤劳作,女主人公都可以忍耐承受,只要夫妻谐和,甘苦与共,这些本也算不了什么。可令人心酸的是,在她为家庭、为婚姻付出了青春代价而人老珠黄之后,所得的报答却是丈夫的虐待和抛弃,这些才是使她心如死灰、对丈夫彻底失望的根本原因。她愤怒地控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们婚姻没标准,都是反复无常的负心汉。过激的言辞饱含着对“氓”一类的负心汉的无情鞭挞。

  第5节追述在氓的家里多年勤苦操劳,有时还要遭受身体上、情感上的家庭暴力。“兄弟不知,其笑矣”兄弟为什么笑?,兄弟姐妹的嘲笑使她的感情更加复杂,也许她一直在用美满婚姻的美丽谎言欺瞒家里人呢,且当初她出嫁又基本属于私奔性质,现在被休回家,真是蒙受了莫大的耻辱。第五节中悲痛之情难以压抑,叙说婚后被“氓”凶暴虐待并抛弃,而更令女主人公心寒如冰的是,自己遭受如此不幸,亲兄弟们不仅不予同情,反而予以耻笑嘲弄。“诉说”本是人类痛苦忧闷心情的一种排解方式,是弱者无奈于命运的终极需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苦恼》中的车夫,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在遭受失子之痛的打击后,四处寻求诉说对象的。本诗中的女主人公在遭受丈夫虐待遗弃的婚变之后,同样有着这种心理需求。可亲兄弟既然如此,还有谁愿意做她倾诉的听众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既然人情如纸,世态炎凉,她就只能在反躬自悼、自悯自怜中聊获慰藉了。回娘家后孤独无助、黯然伤神。“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8943;8943;”(《毛诗序》),人在悲伤、忧愁思虑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长吁短叹。第五节在叙说女主人公遭受“氓”的虐待抛弃,亲人又不知情不理解时,连连用了六个“矣”字,这长长短短的六次哀叹,步步递进,层层渲染,叹出了女主人公此刻极端不幸的身世之感和极端低落的情绪。全诗抒情回落到了女主人公情绪的最低谷。

  第六节:“及尔偕老…,隰则有泮”,叙事的最后,女子被弃回家,没有得到兄弟们的安慰,反而遭到冷嘲热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女子家中当初对这个婚姻并不看好,女子是违背全家人的意愿毅然出嫁,而今落得如此下场,只好关起门暗自伤心。一人独坐空房,一时间,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尽管此时对男子充满了怨恨,但毕竟做了多年的夫妻,又怎能忘记那些曾经有过的甜蜜?人们总说,女子在最后是痛定思痛,与男子决绝。但是,多年的恩情,又怎能一下子说断就断呢?称呼重又回复为“尔”,这个对她而言是最简单也最亲密的称呼,其实已经昭示了女子心中欲罢不能的秘密。当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时的两相欢悦海誓山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如今氓却抛弃了她,氓前后感情的巨大反差,使她悔恨愤激,彻底失望,这才决定抛弃幻想,与氓一刀两断。从一定的角度而言,“决断”是这桩婚姻的不幸的悲剧结局,但是,与其把它看做是这桩婚姻的死亡,毋宁说这是她新的人生的起点。她以女性少有的清醒与坚强,从这桩不幸婚姻的泥沼中脱身而出,迈向新生。用反比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这段婚姻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清醒地认识到:果真与“氓”相处到老,等待自己的将比现在还糟糕,只能一辈子泡在无边无际的苦海了。

  所以最后她清醒理智的割断了情思,一句“反是不思,亦矣焉哉”,“哉”字语气毅然决然,全诗嘎然而止,干净利落。这段悲情最后即使没有升华,但总算解脱了吧。

  有一种说法是“长吁短叹”有利于健康,“意乱心慌,忧愁悲伤,长吁短叹,心胸宽广,解去抑郁,心里豁亮;惊恐惆怅,思虑彷徨,长吁短叹,心神安详,去掉压抑,坦然舒畅。”从《氓》诗的情感波澜来看,女主人公哀叹不止后,确实达到了减轻压抑、心胸宽广、心里豁亮的效果。

  悲剧的主题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意义。一个有着鲜明生动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在这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卫国,地处现在河南,也是春秋时期的中部,这个地方受礼乐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女子对感情不像郑国等地那样奔放。在本诗中,女子的喜怒哀乐完全取决于男子对自己的态度。称呼的转换在此处不是一个随意的现象,而是女子情感历程的脉络,也是我们解读这段感情起承转合的线索。

  形象美:“一定条件下,文学作品的强力度情感符号在于人物”,人物形象美也是诗歌美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以美好的形象而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如《木兰诗》中勇敢、刚强而美丽的木兰,戴望舒《雨巷》中带着淡淡幽怨、惆怅的丁香花一般的姑娘,让人读之难以忘怀。《氓》诗第二个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勤劳、善良而理性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美丽: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外在的秀美,《氓》诗并没有直接描述,而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沃若”,润泽的样子,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内在美,即勤劳勇敢、善良和顺等美好品质。《氓》诗中突出的体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在美:初恋时善解人意、含蓄带怯、温柔婉约;热恋时热烈奔放、深挚缠绵、楚楚动人;婚后勤劳贤淑、感情专一;婚变后凄婉动人而又刚强理性、自尊自爱。如果说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弃妇,那也是一个内外兼美的动人弃妇,一个既重情感性,又清醒理性的具有独特内在人格美的“弃妇”。

  女主人公最可贵的是其理性美、人格美。婚变后,她尽管也凄婉感伤,却又清醒理性,体现了不同于《诗经》中其他弃妇的刚强果断、自尊自爱的独立人格魅力,这样即使在男权中心社会也能赢得了男性的尊敬和女性的钦佩。她的理性美是贯穿全篇的。她在最初“氓”来求婚时并没有贸然答应,而是谨慎行事、理性定夺婚期。在婚变后她能静心思考其原因,坚持自己的正确(“女也不爽”),认识对方的问题(“二三其德”),女方没有过错,错于男人用情不专,违背誓言。“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即使兄弟不知情而嘻笑如常的情况下,她非但没有祥林嫂式地到处倾倒苦水,而且还能冷静下来去思量这些事情,有悲伤也独自吞落。女主人公孤独隐忍的高贵心灵充满张力的呈现出来,更增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特别是最后一刻,女主人公一句“反是不思,亦矣焉哉”,语气坚定,显示出其刚强的一面。女主人公形象刚柔并济的美学特点与《诗经》中其他弃妇相比则更显光辉。

  在婚前婚后,女主人公和“氓”的姿态是不同的。婚前,“氓之蚩蚩”“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是“求”者的姿态,而女子尚有推迟、拒绝的可能性;婚后,则男女角色互换,“氓”是“二三其德”、“至于暴矣”,而女主人公却遭遇无故被弃的命运,毫无权力可言。“氓”虚伪善变的本质反衬了女主人公的真诚重情。女主人公形象的感染力还在于她的遭遇代表了男权中心社会广大妇女的普遍遭遇,她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典型性,她的悲剧具有一种超越自身的普遍性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里直接用“士”“女”泛指,表明女主人公说的已经不再只是自己,而是跳出了个人情感的藩篱,关注更多妇女的命运,希望她们不要受到感情伤害。尽管囿于时代局限,女主人公的认识不全面,但客观上却揭示了男权中心社会一种普遍的婚姻悲剧。

  作为*古代最早的一首弃妇诗,《氓》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妇女与婚姻问题。本文拟通过诗中描述的情景透视当时人们的婚恋观念及社会状况。妇女地位:在男权中心社会,“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为妻纲,女性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爱情就是女性生命的全部,而男性则不然,丈夫可以三妻四妾,随意欺凌抛弃妻子而不受任何道德谴责和法律约束。

  婚姻:在*古代,婚姻从来就是文学的母题。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男女*等的爱情婚姻不过是一种婚姻理想罢了,现实生活中则并非如此。在阶级社会的传统婚姻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尤其如此。在奴隶制度的《诗经》时代,女子私奔还比较常见,尚不一定受到社会舆论的多大谴责;而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影响,女子私奔就被认为是可耻的失节行为,不仅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甚至还会受到族权的严厉惩罚;包括剥夺生命。从该诗描述的情景看,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生活是相当自由的。其次,这首诗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她没能为夫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造成的。《卫风·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恋爱与婚姻尚较自由的世风世俗,同时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诗经·氓》的叙事艺术:顺叙、倒叙兼用;叙事方式的灵活性【开头两章纯为叙事笔墨,叙述男女双方恋爱、订婚的过程。为后文的铺垫和衬照。而以下四章则是叙事兼议论,其中议论的文字直抒胸臆(悔恨、怨恨和愤恨)第三章笔锋一转,以纯粹议论的文字表达痛苦反思,议论的文字在全篇中就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第四、五、六章都是叙事中有议论,章法较第三章又有变化,在叙事中穿插议论】

《氓》教学设计5

  【教材依据】

  《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 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伸、拓展。过程与方法:

  1、 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 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学法: 课前自主学* 课堂分组讨论探究 合作交流展示

  教法: 点拨 梳理归纳

  【教学准备】

  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板书题目)

  一、预*检测:

  检测题1、简要介绍《诗经》(括号部分设空,幻灯片展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六艺内容上是:(风雅颂),手法是:(赋比兴) 形式以(四言诗)为主。《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师强调:《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浪漫主义源头是下一课即将学*的《离骚。》

  检测题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师生互动,共同评价修正,幻灯片展示)

  诗歌内容: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2、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3、劝诫女子不要沉溺爱情;

  4、控诉男子不要移情别恋;

  5、女子婚后生活痛苦;

  6、女子决绝离开。

  故事情节: 恋爱(一二)婚变(三四五)决绝(六)

  师过度:看来同学们预*的还不错,这节课我们在大家预*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作更深一步的分析探究。请同学们带着导学案上的问题快速浏览全诗,然后集体朗诵课文,注意节拍。

  二、课堂探究:

  导学案上“课堂探究”部分设计的四个问题给学生12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学科长组织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展示问题形式为:每组一题,抽签决定展示任务;剩下一个小组点评其他小组的回答并打分。问题一、二黑板展示,其他的口头展示。

  问题一: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并填写下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依据学生展示成果生成以下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分析男女主公性格,每一个性格的生成都要从课文找到相关依据。

  氓:抱布贸丝 来即我谋 尔卜尔筮(“尔卜尔筮”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任感,现在很多高中生早恋,你现在还处于为自己前途奋斗的年龄,你的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那么另外一个人的将来你更是负担不起,在你展翅高飞的时候,你给自己的翅膀上压上太多的东西,恐怕你会成为折翼的天使。

  问题二: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让变化的?(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辅以幻灯片)

  教师点拨:恋爱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沉醉爱河 热情幸福

  婚变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怨恨沉痛 心如帏湿

  决绝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回头是岸 清醒刚强

  师过度:女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情感从沉醉幸福到清醒转身,是什么造成了她情感的变化?她的坚强的形象也值得我们探究。

  问题三:除了婚姻的不幸外,有哪些因素让女子更痛苦?你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的?(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

  ①使学生明白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发生不但是“氓”的性格多变造成的,更是时代悲剧。

  ②教师可联系古代婚姻制度里女子被休弃的“七出”拓宽学生知识面。

  教师点拨: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以及女子在爱情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悲剧。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幻灯片展示)

  问题四:“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并了解比兴艺术手法的好处。 教师点拨:不能删去,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种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 2

  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以桑叶枯黄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这两句同时也是“兴”,先说桑树再说氓和女子的爱情故事,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拓展探究

  女主人公决绝的转身留给我们一个坚强背影,而男主人公氓的“二三其德”也让我们唾弃,假如你是她(他)的朋友,请你发一条短信或者写一首诗送给她(他)。

  设计意图:

  ①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对“氓”的做法持否定唾弃的态度而对女主人公是鼓励支持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②发散思维,锻炼学生文笔。

  ③与高考语言运用题挂钩,力求表达鲜明、生动、准确、得体。

  同学自由发挥,精彩展示。

  四、师生共结:男主人公“氓”的不负责任让一位痴情纯真的女子遭受了婚姻悲剧,但女主人公决绝的转身留给我们一个坚强的背影,“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祝她幸福。我希望在座的女生同学也能像这位女子一样独立坚强,最后老师把课文中的这句话送给各位女同学“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五、背诵:最后让我们一起看着板书试着来背诵这篇课文。

  六、作业《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课后反思】

  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很不错,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展示问题三时学生总结了三点:一是结婚前的幸福甜蜜到结婚后“氓”对女主人公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么大的变化让女主人公很痛苦;二是娘家人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让女子失去了依靠的坚强后盾很痛苦;三是当时女人地位低下的时代因素。这个讨论结果比我自己预设的答案全面,所以我以学生回答为准。拓展探究题目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写诗的同学大有人在,比如一位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多年泪沾裳,爱恨两茫茫。冷若寒风逝,此戏已散场。世事变无常,勿要空悲伤。愿有一人心,伴你天地荒。”不但给予了女主人公劝慰更是对她后面的生活展开了幸福的期盼。另外一位男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老矣生哀怨。”还有同学写道“一场失败的婚姻并不是你一人之错,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要乐观向前看,相信你一定能遇到一个与你相伴终生的良人。”这位同学肯定对《诗经》里的《国风·唐风·绸缪》 比较熟悉,“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存在的问题是展示问题一时,学生回答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说女主人公温柔纯真,任劳任怨等这些性格时没有及时点出,导致性格和情感扯到一起混为一谈。另外展示拓展探究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写给坚强的女主人公的,仅有两名同学是写给“氓”的。以后课前设计应该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可以设计成女同学写给女主人公,男同学写给“氓”,这样更合理。

《氓》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氓》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5)

——氓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分析卫女形象,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人物形象。

  【课前预*】

  交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的基本理解(要求:读标题,读诗,读注释)

  2、你对这首诗歌有什么疑问或思考?

  【课堂过程】 课前音乐:《诗经 氓》吟诵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发诗趣

  1、导入:

  今天我们学*《诗经》中的一首:《氓》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无论是《兼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雎》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不过学者鲍鹏山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也就是我们即将学*的《氓》中的主人公,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她真的是“最完美的”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诗歌。(目标展示)

  第二环节赏读诗文,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

  二、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三、学生诵读展示。

  第三环节 赏析细节,把握脉络

  1、一首好诗,我们要反复读。要读出韵味,读出细节。而意象就是诗歌里表情达意的常见细节。《氓》这首诗中,有个意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条见证氓与女子爱情的河流,它就是——淇水。

  2、它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3、你能不能围绕淇水,从卫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称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那年,淇水边_______

  4、三次淇水边,“卫女”心情有什么不同?

  (老师板书:恋爱——幸福而甜蜜;婚变——悲伤而无奈;决裂——清醒而刚烈)

  5、自己揣摩一下该用何种语气、何种表情来读这淇水三章。

  师:“淇水”是一个特定的意象,一条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见证女主人公的遭遇由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过程。

  第四环节 探讨人物,提升诗旨

  1、读者往往透过一个人的经历,所作所为,能窥探到他具有怎样的性格。那么你感受到氓中的女子是一个怎样人?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最好能找到情感共鸣点。比如女生,你可以去思考、探讨卫女身上的哪些优点你也具备或应该拥有?男生,你可以思考卫女身上的哪些优点值得你把这样一个女子当作红颜知己甚至是人生伴侣?当然你也可以去反思,卫女身上有哪些教训可引以为鉴。

  学生自由发言(重视裸读)

  2、我们看看知名学者是怎么评价这位女子的?

  (1)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2)钱钟书先生曾评价过这名淇水女子:“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

  你们的思想和知名学者有很多共同点我们不妨总结一下。在这场爱情婚姻悲剧中,她有三个身份:作为恋人,她多情温柔热烈;作为妻子,她娴淑勤劳、甘守清贫;她还有第三个身份:弃妇

  师补充:弃妇

  因婚姻破裂或丈夫变心而被抛弃的妇女。最常见的反应是?

  哭诉:男子变了心,我们常常会听到女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我为他操持家务养儿育女,付出那么多,他怎么能这样对我,殊不知这样的抱怨模式,从诗经里的女子就开始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嫁给你这么多年,我承担了所有的家务,起早贪黑,天天如此,可我的辛苦换来的是什么:“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你家业有成,生活安定,对我的态度却越来越粗暴。

  被抛弃的女子该如何应对呢?

  是低三下四的摇尾乞怜以求一安身之所,还是寻死觅活?随后我们会学到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女主刘兰芝和丈夫焦仲卿伉俪情深,但却不得婆婆喜欢,百般刁难,丈夫被迫将其休弃,刘兰芝哥哥又想让其改嫁他人,刘兰芝选择了投水自尽。还是选择夫妻反目成仇?

  《氓》中的女子的选择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心。违反誓言不思恩情,那就算了吧。她选择了冷静理性地反思这段婚姻。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从她被抛弃后的选择,能看出她有怎样的性情?

  清醒、刚烈的性格。

  也就说她无论是恋人,还是妻子,还是弃妇。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结局依然凄凉。

  这样就取得了双重的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产生无限的同情;但又恰恰在这样的婚姻悲剧中,女主人公能保持清醒冷静理智独立自尊,使人生出无限的敬意,也许就是因为这些,鲍鹏山先生认为她是*弃妇的最完美形象!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她过于轻率、识人不明、又过于投入沉湎爱情。相比于《蒹葭》中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美,《氓》更具有现实主义的力量。

  第五环节 思考爱情与婚姻

  1、这样一场以自由恋爱为开始的婚姻以悲剧收场,令人唏嘘不已。也不禁令人猜测,他们婚姻破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同学们,你们从诗中找到哪些原因?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朝三暮四。对爱妻是不忠在先,继而无情抛弃。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未落的时候茂盛而润泽,桑叶落下时枯黄而憔悴。用桑叶的变化来形容女子容貌这是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色衰爱弛,如花美眷敌不过似水流年。在那个女子处于附属地位的年代,这简直就是加在所有女子的头上的魔咒。透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她向所有天下所有女子发出了善意的劝告: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大家读一读这一节,看能不能读出这种节奏的起伏,体会情感的变化?

  小结:爱情和婚姻是一个永远都值得争议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个人今后都要面对的问题。希望通过这篇诗文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齐声背诵诗歌。

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初步胚芽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

  重点

  反复吟诵,体会感情,背诵课文。

  难点

  了解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特点。

  教学手段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一复*,背诵课文一二段。

  二.分析课文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分心讨论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

  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板书设计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氓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设想

  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

  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四、教具设备: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二)介绍课题

  现在请某某某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三)难字难音

  匪:fēi汤:shāng

  愆:qiān徂:cú

  将:qiāng裳:cháng

  载:zài靡:mǐ

  于:xū隰:xí

  说:tuō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

  1.情节

  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伤害。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2.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布置作业

  1.复*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第四课氓

  恋爱(第1、2章)(热情、幸福)

  氓婚变(第3、4、5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6章)(清醒

氓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初步胚芽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

  重点

  反复吟诵,体会感情,背诵课文。

  难点

  了解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特点。

  教学手段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一复*,背诵课文一二段。

  二.分析课文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分心讨论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

  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板书设计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氓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3.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4.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5使学生了解*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二导入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作为我国文学初唱的《诗经》,其中的爱情诗从文学的角度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这些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是淳朴、自然、浪漫的*等爱情。本课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位女性的爱情生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⒈简介《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诗》被当作儒家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补充:“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首。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作品分类:风、雅、颂

  《诗经》中作品按其表现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内容生动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共105篇。“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用于一般的宴会典礼。部分小雅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歌词。

  表现手法:

  ⑴大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⑵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作品内容:史诗、讽刺诗、爱情诗、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等样样都有。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氓教学设计6

  1、学*《诗经》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结合注释,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学*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叙事诗的情节;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2、学*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法、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过一定量的古诗文,常见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不陌生,加之新课标下的实验教材具有注释详尽的特点,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下注解疏通诗义。可通过反复诵读,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教法设计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

  在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用演示课件对板书形成补充,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增强感性认识,扩大教学内容。

  教时1课时

  一、诗情画意导入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看到她那忧伤哀怨的眼神,听到她那如怨如慕,声泪俱下的倾诉。接下来我们一起赏析《氓》

  (备课札记⊙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创设情境,由《诗经》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

  汉代以前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

  按其手法可分为“赋”“比”“兴”。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歌解析: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3、朗读感受

  ①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诗文一遍。

  ②老师范背,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③学生齐读一遍。

  4、疏通诗义

  结合诗下注释,疏通诗义,注意诗中的通假字、生僻词的理解。

  (备课札记⊙积累并掌握《诗经》的相关知识,使新旧知紧密衔接起来,这也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教师综述诗文内容,便于学生从概观上把握作品,减轻学生阅读负担。⊙四言诗的节奏多是“二二”拍。⊙充分利用注释,主动获取知识)

  三、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在较为扎实的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翻译。

  1、先给出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第一段的翻译(投影),

  要求学生仿照余老的翻译,尝试把其余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诗,内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句式可长可短,最好音韵和谐。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选一段,老师留一段,师生同堂翻译,即兴完成。)

  ⑵成果展示

  小组内传阅、讨论、评议、推选,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可先展示自己翻译的内容,激发学生展示的热情。)

  (备课札记⊙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动脑思,动口议、动手写,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惟其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养,语文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四、问题探究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章:许婚

  第二章:迎娶

  第三章:劝诫

  第四章:被弃

  第五章:反省

  第六章:决绝决裂

  很明显,本诗是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恋爱——婚后——决裂”这个条线索展开的。本文为一首叙事诗。

  2、叙事诗中人物为主体,本文有两位主人公——女子与氓。那本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3分钟

  展示成果。

  明确:通过对比塑造了女子与氓两个人物。

  女子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婚前痴情、专一,沉浸在爱情之中;婚后醒悟到“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婚后恋爱、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出女主人公纯真、善良、清醒、刚强(板书)的性格特点。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至于暴矣”。

  女子和氓的性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叙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本诗是通过何种艺术手法来抒情的?

  提示:比兴是《诗经》首创的艺术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比兴的诗句,并体会其作用。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

  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来写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做贪食而快乐的小鸟。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一直昏醉不能自拔。藉此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②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也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喻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由浓到淡。

  ③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淇水再宽也有边岸,沼泽再大也有个边际,可是女子的受苦的生活却似乎没有尽头,这同时写出了女子要与这种悲苦生活决裂的决心。

  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3、这一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氓》反映了男女不*等的婚姻带给女性的巨大伤害。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得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

  五、拓展延伸。

  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男子负心说。

  ⑵年老色衰说。

  ⑶男权主义说。

  ⑷情感透支说。

  六、结语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沧海桑田,是否还有勇气去爱!

  当我们就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我们的内心无法*静。三千年的悲恻动人的歌声还在启迪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板书设计

  氓(弃妇诗)

  恋爱

  结婚甜蜜、幸福

  婚变怨恨、痛苦

  决裂清醒、坚强

  形象:勤劳、善良、痴情、温柔、坚强


《氓》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6)

——《田忌赛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田忌赛马》优秀教学设计 1

  【设计理论】

  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使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为此,语文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充分运用语言交际,展开语文活动的场所,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如此方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特色】

  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1、读了课题,你推想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田忌与谁赛马?怎样赛马?结果怎样?)

  2、带着以上三个问题自读课文,并在问题的相关处做上记号。

  3、交流自读成果,串联问题答案,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让学生通过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从而落实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并完成初读任务。)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层次。

  1、课文哪部分写田忌初赛失败?哪部分写田忌再赛胜利?哪一部分写了由败到胜“转”的过程?

  2、参考“转败为胜”这一成语,用自然段归纳法给课文分段。

  (这样,进一步熟悉课文,理清结构,初步感知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过程。)

  三、动手演示,理解两次赛马的情况。

  1、自读课文,说说两次赛马的情况。

  2、用已准备的“马卡片”(学具)演示两次赛马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板演并讲述过程。

  (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在兴趣盎然的演练过程中读懂课文一、三两部分内容,形成深刻印象。)

  四、深读课文,研究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

  1、什么叫“转败为胜”?看着这个板书,你想问什么?

  (还是同样的马、为什么能“转败为胜”?)

  2、研读第一次赛马以后田忌、孙膑和齐威王的心理状态。

  (1)指导学法:

  一划(表现人物心理的词句)

  二研(这些词句对表达人物心理的特定含义)

  三读(这些人物的不同情感心理)

  (2)范例引读,明确研读方法与目标。

  (3)自己研读。

  (4)交流感悟。

  3、讨论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

  随机板书:马快不了多少

  仔细观察

  │齐威王傲慢、轻敌

  ↓

  认真思考分析

  (**学生的口,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词句,或含义深刻的句段,品个够,议个透,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浅、或深、或对、或错,只要是在思考,只要敢说,都应该鼓励,从而激活课堂。)

  五、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在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

  六、适当浓缩课文,突出对话,指导分角度演读,体会情感。

  七、作业。

  设想这场赛马将电视现场直播,请你当节目主持人,写一段解说词。

  【评点】

  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语文,体现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求。教师的设计着力通过读、议、演、学具操作、当节目主持人等多种活动,顺应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的客观规律,而以凸显了设计的教学价值所在。

  《田忌赛马》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思考能力

  3)、化解课文的难点。

  设计过程:

  一、整体感知情景导课

  1、先让学生按板书回顾全文内容,提出本节课学*的重点。

  2、教师提出学*重点: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二、读课文理解两次结果不同的原因

  1、情景朗读《田忌赛马》后再读赛马的段落。这一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情景朗读能让学生形象了解当时的场面及人物的表现。

  2、小组借助学具动手操作,创新讲解学生动手操作并讲解的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这样设计就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里突破了难点。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质疑,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这个问题,老师应指出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第一次比赛田忌为什么会输?并导入对“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虽然很简洁,但它包含的内容却很广。只有提出这一问题,学生才能感知得全面,理解得深刻,并借助视觉器官充分地观察、思考,从而体会到:原来齐威王的上等马比田忌的上等马强,中等马也比田忌的强,即使是下等马,也比田忌的强,所以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然后我让学生把六匹小马拿到桌上自己边看书边排出第二次比赛的阵容。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别的排法,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试着排排,看哪种方法最好,再讨论。这一设计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摆、推敲、比较、联系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分析人物渗透思想教育

  1、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好办法?而田忌却不能?

  2、齐威王为什么不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这一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读从字里行间进一步领会人物的想法,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这一设计我想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已有认知水*,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并把所想的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说出来,这是培养学生词语的组织运用能力的很好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创新学*。

  本设计是针对不同的能力层次和不同的兴趣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在各自的水*上去发挥。而且此设计也很好地体现了“学以致用”,尤其是学生在思维不受约束的情况下,他们的创新展示会把课堂气氛推向又一个高潮。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分四步。

  一、情景朗读激发兴趣。

  当播放情景朗读时,学生个个兴致盎然,仿佛真正置身于赛马场一样。他们时而睁大眼睛,时而顿悟般点点头,时而露出微笑。尤其是播放到齐威王目瞪口呆的镜头时,部分学生还不停地模仿呢!

  二、小组合作创新展示。

  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课前,我让学生自制了六匹小马。上课时,学生们就兴致勃勃的,有个学生还戏言他是“骑着马”来教室的。当让他们小组合作演一演赛马的经过时,他们迫不及待地取出小马,说着、演着。更为开心的是展示时,我请了两组学生进行表演,他们手举纸马,解说着、表演着,教室里不时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可见学生们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但这环节还是有一点遗憾的——只找一组学生表演就可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顾看热闹,而没有进行细致的思考。尽管我强调在看表演的过程中,要进行质疑,但实际上学生是思绪只停留于看热闹,几乎没有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想:如果在让学生表演第二次赛马取胜的原因时,出示“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三个句子,让学生边演示边解说,就更能突破难点。

  三、深入分析人物,渗透思想教育

  本设计重视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众所周知,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当我设问:为什么田忌没有想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一个学生说:“田忌是武将军,其实武将军一般都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是个很有哲理性的回答,看来学生懂得还真多。这也是我意料之外的回答。

  实践证明: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只有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来,才能有所收获和发展,这样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课堂上每个生命是那样鲜活可爱。

  四、不同层次练*设计

  这一环节体现了难易程度不同的练*,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布置任务两分钟后,两位学生展示了c层次(利用文中的生词创编故事)的创新成果。短短的两分钟准备时间,就能流畅地讲一个完整的、内容丰富的故事,真是不简单。这都与我*时对他们进行这样的训练分不开的。唯一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只有两个学生展示了c层次的题,而另两个层次的题没时间检查完成的情况。主要就是表演赛马的经过浪费了时间,否则,这节课会更理想。如果我还进一步引申;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很多。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很多的话又会是什么样?也许会争论的很激烈的。(可惜我没有进一步引申)

  总之,这节课学*氛围活跃,师生相互合作、讨论、探究,做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等对话。

  从教学理论上讲,课程已由教师“专制”走向师生“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现代教学过程不仅仅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科学观。所以,我们不仅要在教学整体优化上下功夫,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们应该相信并时刻用“每个儿童都是天才”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留给每个生命一片活动的天空,让他们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尽情歌唱。而不要总是以没完没了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路走,那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享受的过程。

  《田忌赛马》优秀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两次赛马的经过。

  2、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部分学生有更多启发)

  3、有感情朗读课文3—12自然段。能积累一些词语。

  教学重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机。多媒体课件。纸马。

  课型:阅读探究课。

  [课前激趣]玩纸牌

  出示两组牌,红心10、8、4,草花9、7、3。上来的同学当然挑红心。同学先出结果老师总以2比1获胜。由此得出"在战争中,在比赛中,有时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看弱的一方能否掌握主动权。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个历史故事。

  2、板书:田忌赛马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教学重点

  1、思考:围绕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生讨论

  3、师综合;综合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出示投影片1)

  a、田忌和齐威王一共赛了几次马?

  b、第一次赛马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c、第二次赛马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d、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四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三、学*“两次赛马”部分

  (一)找出两次赛马的段落。

  (二)自学这两部分

  ①各人大声朗读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②各人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

  第xx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___对齐威王的___,接着用___对齐威王的___,最后用___对齐威王的___。由于______,所以田忌___。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

  ①老师要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了。先请人来读1—2自然段。认真听,读完了,我要请人到台上来讲一讲第一次是怎么赛的。

  指名读。读一读1: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②一生上台讲说第一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③指名读13—17自然段。

  ④另一生上台讲说第二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三、质疑,推理

  1、启发质疑:

  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板书: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2、顺势设问:

  (出示问题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3、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齐读这一句。

  板书:调换顺序

  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板书:孙膑献计

  4、这个顺序可以随便调吗?

  小结: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孙膑真是____。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神机妙算、计算精密……)

  四、学*“孙膑献计”部分。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出示问题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主意?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按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比较:夸耀——夸奖

  2、四人小组练读——指名四人读(先说说你给同学出了什么主意)——评价——全班齐读。

  3、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在文中找一找有关句子,用笔划出来,想一想。

  (出示)

  ①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善于观察)

  ②“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善于思考)

  ③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知己知彼)

  4、小结:

  谁连起来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

  五、总结、积累

  1、总结全文:

  2、(出示学*目标2)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④从全局出发,不怕牺牲局部利益⑤遇到困难,不灰心⑥骄兵必败……)

  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3、(出示学*目标3)学了这篇文章,我们认识了三个历史人物。现在请你来评价一下这三个历史人物,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案: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孙膑:神机妙算、智勇双全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田忌:有勇无谋、屡败屡战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齐威王:夜郎自大、盲目乐观、骄兵必败

  你想对孙膑说一句什么话: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对田忌说一句什么话: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对齐威王说一句什么话:_________________

  4、课外作业: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动脑筋的故事读一读,准备参加班级故事会。

  (预案: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你有哪些故事,回去收集资料。)

  板书设计:

  15、田忌赛马

  调换顺序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通过课文学*,懂得做事要开动脑筋,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这节课分四个部分进行了教学。

  一、学生质疑,理清思路。

  首先游戏激趣,引导学生围绕田忌赛马这一课题质疑,提出自己想弄清的问题,教师经过归纳整理,引出学生的学*目标,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了学*的方向。

  二、自主学*,明理育心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分成四个步骤:

  1、学生阅读自学,养成独立学*的*惯,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细读人物对话,了解人物性格,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揣度田忌失败的心情,谈自己的看法,明白怎样正确对待失败;“应该怎样对待胜利”这一问题。

  3、学生思考取胜的办法,教师再演示孙膑的做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学生讨论“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办法而田忌却不能”这一问题,明白“做事要注意方法,讲究策略”这一道理。

  以上几步,学生通过自主学*,既明白了道理,又受到了良好的心理熏陶,在有效地进行了学科心理教育,从而体现“协同教学”的基本思想。

  三、巩固练*,当堂反馈

  四、读讲课外故事,培养思维,拓展教学空间

  总之,这节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自主学*、讨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田忌赛马》优秀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败为胜的故事,这篇课文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以赛马为线索,生动地记叙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仔细的观看比赛,巧用智谋,用相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取得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在里边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思想方法的巨大作用,世间的万物无不处于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发生向对立面的转化,也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教学目标】

  1、自主学*字词,会认“策、荐”两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赢、拳”等5个生字,理解赏识,胸有成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致勃勃、遥遥领先、不动声色、好奇、出谋划策、引荐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诵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课前准备】

  1、学生:预*课文,了解《史记》以及孙斌、田忌等人物。

  2、教师:准备*课堂课件完成学生版任务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一

  1.引导学生读题目

  2.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3.出示生字、生词

  任务二

  课件出示计时器,奖励题以及解释

  认真完成任务单二

  任务三

  1.出示故事的背景

  2.出示故事的开头

  3.出示故事的经过(孙膑的办法是什么?)

  4.出示故事的结果

  找到故事的背景

  阅读故事的开头(2-9)

  阅读故事的经过(办法是什么)(11-13)

  阅读故事的结果(14-16)

  1)让学生通过故事背景-开头-经过-结果梳理故事的脉络

  2)让学生知道孙膑的办法到底是什么。

  任务四

  1.课件出示计时器,奖励题以及解释

  认真完成任务单四。

  2.背诵奖励题

  《田忌赛马》优秀教学设计 5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扫兴、挖苦、夸耀、讥讽、轻蔑、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足智多谋。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重点: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难点:孙膑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的根据是什么?

  一、情景导入,确定探究主题

  1、玩牌优秀

  2、复*课文内容,确定探究主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学生上台演示并板书。

  (3)请学生提问题,确定主题: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二、探讨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师:你喜欢用什么方式学*探究?

  2、师:好,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学*探究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师巡视,随机指导)

  三、展示学*成果,综合训练提高

  1、学生自由汇报学*探究成果

  (1)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2)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3)齐威王洋洋得意。

  (4)孙膑善于观察。

  2、相机性进行朗读训练。

  3、创设情境,选择性的练说。

  四、布置作业

  1、把自己最想说话用写信的形式写下来。

  2、查阅有关孙膑的资料,写一份孙膑的小传。

  板书设计:15、田忌赛马

  第一次第二次

  齐威王上中下转上中下

  田忌上中下败下上中

  3:0为0:2

  胜


《氓》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7)

——《军神》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军神》优秀教学设计 1

  —、学生视角

  “军神”一个响亮的称呼,学生看到课题后自然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谁是“军神”?为什么称为“军神”等,这会促使学生尽快学文,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课文中沃克医生的态度变化和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对历史背景了解不多,也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二、教师思考

  本文记述了战争时期德国医生沃克为***做眼部手术的经过,通过沃克医生情绪变化的描写,赞扬了***顽强的意志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自主读书、感悟。

  三、重点

  1、练*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句子,坚持快速阅读,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五、信息资料

  1、师生共同查阅战争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的故事。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要求

  1、了解***被称为军神的原因,学****顽强的意志力。

  2、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学*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根据白己搜集的资料,谈谈对***及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

  二、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及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

  同学们,昨天我们初步阅读了《军神》这篇课文,学*了课文中的生字,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一下,请同学起来读。哪组同学愿意来读?(出示生字卡片)

  二、讲授新课:

  下面我们继续学*这篇课文。请大家把书打开到P94页。

  1、初读课文:

  首先,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

  下面,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画出来。画好后交流。

  3、精读课文:

  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师生共同分析一两处,然后指导朗读。其余的部分学生自学,把体会写在一边。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指名读,并进行评议。

  6、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7、小结:课文中除了直接写到***的表现外,还用大量的篇幅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了表现***坚强的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要理解这些变化,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的表现;同时,理解了这个变化,也就体会了***坚强的意志。所以,理解这个问题对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

  三、总结,升华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用自己的话夸夸被称作军神的***元帅。

  四、布置作业:

  1、摘录一首表达革命气节的诗。

  2、搜集有关***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17军神——(***)

  楷模

  冷冷地问——口吃地说——惊呆了——慈祥的神情

  顽强的意志

  《军神》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理念: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空间,营造自主探究的学*氛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多样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体会情感,积累情感,升华情感,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主探究,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对革命领袖的崇敬。

  3、练*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坚强的意志。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将军的资料、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像,问: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2、谁来介绍***?(让学生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介绍***)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速读感知把握情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用简洁的话概括。

  3、检查:

  (1)出示词语:沃克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晕过去勉强***

  (2)交流感受。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再读课文,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处,好好的多读几遍,细细的体会,为什么会获得这样的感受?再在小组内交流。

  (二)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段,在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指导感情朗读,读中悟因,读中生情。)

  重点交流以下几处:(其余几处让学生自由交流,结合理解,指导感情朗读)

  a、出示:“他愣住了,……他冷冷的问……”

  1、“愣住”、“冷冷”分别说明什么?

  (学生说体会,师相机板书:冷冷)

  2、指导学生读好开头至课文11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评议;男女生分角色再读。要读出***的镇定,沃克医生的傲慢。师相机板书:微笑)

  b、出示:“沃克再一次愣住了……一刀刀割掉!”

  1、引读,问: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愣住)

  3、再读这一段。(“能忍受”“摘除”“一刀刀割掉”

  用红色显示,读出沃克医生吃惊、难以相信的语气;突出手术之重、之大。)

  4、引读第15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c、出示第16、17两自然段。

  1、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颤抖汗珠滚滚忍不住一声不吭

  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居然”用红色显示)

  (师相机板书:颤抖汗珠滚滚一声不吭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2、指导读好这两段。

  d、出示22自然段。

  1、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谈体会。(师板书:惊呆勉强一笑)

  2、指导读好这两段。(指读;评价;再指读,齐读。读出沃克医生的无比敬佩、由衷赞叹之情。师板书:肃然起敬)

  3、(师指板书)追问:是什么使沃克的神态、情绪有这样大的变化?

  4、再次齐读22自然段。

  5、(点击段落中“军神”两字,使其呈现红色)问:现在,你怎样理解它?

  6、让我们带着对***的敬佩之情再读一读课题:军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指***像)说:现在,这位可敬的军神就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先写下来,再交流。)

  2、师述:全体起立,向这位可敬的军神献上我们最崇高的队礼!敬礼!

  3、深情朗读全文。

  4、总结:同学们,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由交流,可以是感想,可以是写法,也可以是其他,只要与课文内容衔接,都可以。)

  5、出示作业超市:

  (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3)继续搜集***(其他革命前辈也可以)的故事,举行讲故事比赛。

  附板书:军神

  沃克***

  冷冷微笑

  愣住*静

  颤抖汗珠滚滚忍不住一声不吭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惊呆勉强一笑

  肃然起敬

  《军神》优秀教学设计 3

  设计理念: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让学生自读感悟,自我探究。通过读一读、演一演,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

  知识目标:

  1、学*生字,掌握并会运用新词。

  2、理解课文,体会“军神”一词所包含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表现“军神”的重点词语,能说出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原因。

  德育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理解表现***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坚强

  教学难点:理解沃克先生称赞***的话。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图文对照,初读感知。

  师:伴随着悦耳的铃声,我们又要开始了新的学*、新的探索。通过以前的阅读,我们认识了许多英雄人物,如英勇的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的刘胡兰、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他们都是普通战士,但他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也是一名军人的故事。他,堪称“军神”。

  1、课题让你想到什么?

  2、浏览课文,想一想,谁是“军神”,文中讲了他的什么事?

  二、直奔中心,理清脉络。

  1、看图,请你用一句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手术后,沃克与***谈话的情景。)

  2、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画面上沃克医生翘起大拇指时说的内容?读课文,在书上用直线画出。

  3、交流并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4、学生提出问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为“军神”呢?

  (理清文章脉络:1、求治2、术前3、术后)

  5、过度: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为“军神”呢?(出示问题)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课文,寻找答案。

  三、抓住关键,读中感悟。

  1、(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你有什么疑问吗?

  2、生交流:为什么称***为“会说话的钢板”?

  3、理解“钢板”,钢板有什么特点?(说明***意志坚强)

  4、文中哪些词句具体反映了***有坚强的意志?

  请大家分小组学*课文,并划出有关的词句。

  小组合作分工采用的学*方法:

  屏幕出示:自主学*方法

  1、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

  2、结合课文插图、查资料、讲故事体会;

  3、注意标点符号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其他方法。

  在小组合作交流之中,教师可以参与进去。

  教师指导重点参考如下:

  细节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惊疑”反映出来人伤势严重。

  “*静”说明这位军人此刻没有丝毫怯意。

  “病人一声不吭……居然被抓破了”说明手术过程对病人来说是痛苦的,而他却一直坚持着,更反映出病人的钢铁意志。

  “七十二刀”准确地数出刀数说明了军人的冷静,更衬托出他的惊人毅力。

  “你堪称军神”充分流露出沃克医生发自内心的惊叹与赞赏。

  “肃然起敬”表明沃克医生对***由衷的敬佩。

  四、深入探究,体会中心。

  师:对***这样特殊的病人,沃克医生也是第一次遇到。文章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过程中,对沃克医生的神态和语言作了大量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一起找出这些语句,体会一下沃克医生当时的感受。

  出示幻灯(重点摘出沃克医生的“四句话”,指导朗读)

  1、“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惊疑)

  2、“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怀疑)

  3、“你挺不住可以哼叫。”(关爱)

  4、“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敬慕)

  师: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师:那文章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描写沃克医生?

  师:侧面描写是为了正面烘托***,这种方法我们也应该在今后的*作中学*和借鉴。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5、交流:

  出示第二节文字、交流

  重点体会:

  ①“坚决不愿意”、“恳切”

  (感受***不怕疼痛的勇气)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话,通过提示语读出人物的语气。

  ②“能!我一定能!”

  能!我一定能!

  能,我一定能。

  (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体会语气的坚定并读好这句话)

  ③“自个儿爬上手术台”

  (联系自己打针时的情景说说体会)

  ④师小结,引读——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⑤分角色朗读

  出示第三节文字、交流

  重点体会:

  ①“一声不吭”、“紧紧抓住”

  (体会***强忍剧痛时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

  读好这句话

  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

  (体会***当时所忍受的疼痛是何等剧烈)

  ③分角色朗读

  ④师小结,齐读: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出示第四节文字、交流

  重点体会:

  ①“笑着说”

  (在难以忍受的手术后竟还能笑着说——坚毅顽强)

  根据提示语读好这句话

  ②“吓了一跳”、“不禁失声喊道”

  (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过程中竟能清楚地数刀数,所以沃克医生会…)

  感情朗读,感受沃克医生的由衷敬佩

  ③小结,引读——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④分角色朗读§4

  ⑤师小结:

  五、拓展空间。

  1、想象空间:选择以下词语围绕课文说一句话或一段话

  过度、拒绝、施行、麻醉剂、肃然起敬、诊所、惊疑、勉强、过奖、

  从容镇定、目光柔和、沃克医生、哼叫、晕过去、***、绷带、吭声、由衷

  2、拓展练说

  同学们,慈祥的刘爷爷就在我们面前(屏幕出示照片),此时此刻你想和刘爷爷说什么心里话吗?

  六、教师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谈的很好。在战争年代,象***这样的英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不怕流血牺牲,推翻了**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年代的人们,不仅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应该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贵品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板书设计:

  求治

  28、军神术前坚忍不拔真正的男子汉

  (***)术中钢铁意志会说话的钢板

  术后

  八、教后反思:

  《军神》优秀教学设计 4

  [教材解读]

  《军神》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组织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并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钢铁般的意志。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的钢铁意志,既是本文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的难点。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懂得在文中的意思。

  2、练*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惯。

  3、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的坚强意志。学*课文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读懂课文,了解***的钢铁意志,学*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声效

  [教学理念]

  1、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学生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使学生经历阅读实践。在师生与文本*等对话的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沟通课堂内外,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的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过程预设]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昨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关云长刮骨疗伤)那么,关云长刮骨疗伤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小结: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而本文,***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2、板书“沃克”和“***”,相机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沃”和“承”。

  3、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1)出示含有本课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生字的词语,学生认读。(课件出示生字词)

  年龄土匪绷带拒绝施行麻醉剂

  哼叫由衷勉强堪称晕过去一声不吭

  (2)引导学生更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

  〖学情预设〗

  学生在读词语时易把“施行”的“施”读成“shí”、“勉强”的“强”读成“qiáng”。

  学生在给生字“拒”扩词时,可能组成词语“距离”“规矩”等。

  〖教学策略〗

  若学生出现读错的现象,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为其正音。

  若学生出现同音替代的现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区分形*字“拒”和“距”“矩”,并分别组词。

  【用学生熟悉的相类似的故事导入新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意了故事之间的联系,又使学生对即将学*的课文有个大致了解。学生对字词的学*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组词扩词,是为了更换语境,在新的语境中强化学生对生字的再认识。】

  二、速读课文以学定教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同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圈画出来。

  〖学情预设〗

  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为什么称***是军神?

  ***保持清醒的大脑做什么?

  开始,***为什么谎称自己叫“刘大川”?

  ……

  〖教学策略〗

  教师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

  对那些易于回答的问题,请知道答案的同学予以帮助;

  对那些有思考价值、值得阅读探究的问题,将其逐一梳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自主解决。

  在这里,教师还可以转变角色,以学*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探究:如,本文主要人物是***,但写沃克医生的文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关注学情,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自主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顺学而导

  在下面的学*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到顺学而导。

  教师相机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16年的重庆,来到临江门外那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与***、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手术,解开我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1、朗读对话,体会从容镇定。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11小节,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这部分内容说得更清楚一些。)

  (2)借助资料,了解***的伤势,体会***的从容镇定。(课件出示***受伤的资料)

  资源共享:1916年,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又从右眼飞出,***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

  (3)分角色读前11节,注意人物语气、情绪的变化。师读沃克的话,生读***的话,体会这一部分人物对话的特点。

  教师相机小结:这是一个军医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看来,写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

  (4)相机解决学生在阅读这一部分时可能提出的问题。

  2、借助资料,体会意志之坚。

  (1)指名读12-15节,了解***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

  〖学情预设〗

  学生在前面提出了“***为什么拒绝使用麻醉剂?他保持清

  醒的大脑做什么?”的问题。

  〖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切入,借助课外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课件出示资料)

  资源共享:“孙膑失去了双腿,依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我失去一只眼睛,只要还有健全的大脑,也可以驰骋疆场,为祖国效汗马之劳。”

  《军神》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的坚强意志。

  3、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惯。

  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课内容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衬托***坚强的意志。教学时要切入中心,引导学生质疑、多层次读书解疑,自主探究,以深入理解、体会。

  2、教学准备:

  3、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的资料(图片、生*事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扣紧神,你怎么理解军神一词?设想一下,被称为军神的一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发言。

  3.经过预*,知道军神是指--***。由同学们谈对***的了解,教师补充介绍***的事迹。

  二、检查预*,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预*情况。

  2、指导难写字龄匪承的写法,学生把13个生字正确书写一遍。

  3、指名读课文,并评价,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随课文理解个别新词,如施行、由衷、肃然起敬等。

  4、质疑问难。

  三、整体感知: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主要人物、主要事情)

  2、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4、仔细再默读课文,尝试自读品味,根据描述人物的文章特点,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作阅读批注,思考解决质疑中提到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留意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文中的几种表述方式。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16年,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发生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一个军人在治疗受伤的眼睛,拒绝用麻药。沃克医生也情不自禁地称赞他是军神。这位军人就是***。

  二、抓住中心,提挈全文:

  1、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了解***的令人震惊之处。上节课的学*中,许多同学很快就被文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感动了,还记得沃克医生是怎样称赞***的吗?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那段话并画下来。

  2、读一读这段话。理解关键词,抓住学*的重点问题。(为什么说***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说他堪称军神?)

  三、体会军神,领悟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的描写,用-画下来。

  2、指名汇报。

  3、出示描写***在手术台上表现的文句:病人一声不吭......居然被抓破了。请学生朗读。

  4、听了朗读,你有什么感想?

  5、出示图,师描述图意,调动学生情感:看,躺在病床上的***正以惊人的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痛楚--他一声不吭,双手紧紧地抓住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6、集体练读这段话。

  7、***坚强、无畏的表现,让沃克医生大感意外。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语句很多,用~~画下来。仔细读一读,看看沃克医生的情绪、神态有什么变化?

  8、生交流汇报。(师引导学生分'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来说)

  9、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变化?从他神态、情绪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10、交流汇报。集体练读。

  11、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为什么具体地描述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的变化呢?分角色朗读***与沃克的对话,了解侧面烘托的写法。

  四、升华探究,赞美军神:

  1、读完全文,***将军的伟大形象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到底是人还是神?为什么堪称军神?(联系上节课收集的课外资料理解,随机板书)

  2、出示***将军的照片。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抱负远大的***,让我们面对他,和沃克医生一道赞美他--齐读称赞军神的话。

  五、课外延伸:

  1、阅读拓展:《中华名将--***》。

  2、学*了课文,结合阅读拓展,写写读书感受。

  板书设计:

  17、军神

  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

  ***拒绝麻醉→强忍剧痛→受到赞赏--意志坚强堪称军神

  沃克态度冷漠→由衷赞叹→肃然起敬


《氓》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8)

——幼儿园教学设计优秀(精选5篇)

  幼儿园教学设计优秀 1

  活动说明

  本书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初步认识并理解感叹号、省略号的意义,知晓其在本书中的作用;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培养幼儿根据图画线索读图、理解并分析故事的能力,特别是对书中脚印的观察及其分析,因为“到底是谁的脚印“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和纽带;引导幼儿通过有关脚印的游戏、活动认识常见动物及其形体特征,发展幼儿的身体灵活性,增加在户外活动的安全意识。

  活动一:大书阅读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认识感叹号、省略号;

  2、引导幼儿熟悉文字内容。

  活动准备:

  大书

  活动过程:

  一、组织谈话

  1、出示各种脚印,让幼儿猜猜到底是谁的脚印。

  二、阅读封面

  1、向幼儿展示大书,请幼儿讲一讲书本封面的基本信息。

  2、教师总结孩子们的答案,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上的细节。

  三、看图猜测DD教师逐页展示遮住文字的画面,和孩子一起观察和讨论,猜猜这些到底是谁的脚印。

  四、大书指读

  1、讲完故事后,将故事文字展示出来,教师为幼儿进行朗诵;

  2、读的时候突出感叹号和省略号的地方。

  3、教师带领孩子们重复阅读几次,帮助孩子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活动二:小书阅读

  活动目标:

  通过重复阅读巩固读本中的内容。

  活动准备:

  大书、小书

  活动过程:

  一、文字阅读

  教师拿出大书,帮助小朋友进行复*阅读,巩固认识感叹号和省略号。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幼儿的指读过程。集体阅读之后,教师将小书发给每个幼儿,请幼儿自己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二、游戏活动

  教师可带幼儿玩游戏,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活动三:拓展活动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腿部肌肉和身体的灵活性;

  2、增加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安全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锻炼身体做活动前的准备运动,讲明游戏规则。

  二、游戏活动将幼儿分组进行游戏。

  幼儿园教学设计优秀 2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能用自然的声音唱出3/4拍“强弱弱”的特点。

  2、能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创造性地用动作、表情等表现歌曲的内容。

  3、体验小蜗牛旅行的快乐,学*小蜗牛不怕困难、开朗乐观的精神。

  活动重点:

  学唱歌曲,能用自然的声音唱出3/4拍“强弱弱”的特点。活动难点:能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创造性地用动作、表情等表现歌曲的内容。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活动前,在自然饲养角养小蜗牛,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特征和*性,增进对小蜗牛的了解和喜爱

  物质准备:

  1、与歌曲内容匹配的课件、小蜗牛的头饰、蜗牛妈妈的头饰

  2、幼儿呈半圆形围坐在大屏幕前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观看草地图片,发音练*,学*跳跃和连贯的不同唱法。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草地上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图片上的小狗、小鸡、青蛙是怎样唱歌的,并用跳跃

  的音声模仿这些小动物唱歌。

  二、出示课件,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熟悉歌曲的内容

  教师:“这是谁?你们知道小蜗牛为什么这么开心?”幼儿自由猜想小蜗牛开心的原因。 “因为他要去旅行”“小蜗牛身上有什么?”“有壳”“这是他的房子”“小蜗牛头上有触角,我们给她起名叫犄角”“小蜗牛去旅行可开心了,它还会唱歌呢,你们听:咿呀儿呦,呀咿儿呦”小蜗牛从来不回头

  三、教师范唱歌曲,幼儿熟悉歌词

  1、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启发幼儿感受歌曲的欢快、优美。

  教师:“小朋友,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蜗牛?

  教师小结:“这是一只不怕困难、勇敢乐观的小蜗牛。有一首歌唱的就是这只勇敢的小蜗牛,名字叫做《快乐的小蜗牛》。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教师: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教师小结:这是一首欢快、优美的歌曲。

  2、教师清唱歌曲,幼儿再次听赏,

  教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歌里都唱了些什么?提问:你都听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

  四、幼儿学唱歌曲,在和小蜗牛一同旅行的游戏情境中演唱歌曲

  1、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完整的跟随教师朗诵歌词两遍。第一遍朗诵重点指导幼儿说准歌词

  第二遍朗诵重点指导幼儿加动作进行朗诵。

  2、幼儿完整演唱歌曲第一遍,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唱准歌词。

  教师:我们把小蜗牛旅行的故事唱一唱,要把歌词唱清楚。

  3、幼儿完整演唱歌曲第二遍,教师重点指导幼儿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师:小朋友,小蜗牛旅行心情是怎样的?怎么表现?

  4、幼儿完整演唱歌曲第三遍,重点引导幼儿加动作进行表演。

  教师:“这一次,我们加上好看的动作来表现小蜗牛快乐的心情吧”四、幼儿分角色表演《快乐的小蜗牛》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变成小蜗牛去旅行吗?”

  教师扮演蜗牛妈妈,幼儿扮演小蜗牛,进行表演1―2遍,引导幼儿欣赏旅途中的美景,遇到雨天如何避雨。

  五、教师带幼儿二随音乐离开活动室。

  幼儿园教学设计优秀 3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一次遇到危险逃生小演*好吗?

  (师多媒体播放,生演练。)

  师:同学们真棒,除了这几种危险,你们利用课余时间还对我们的危险做了哪些调查,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汇报呢?

  (生到前面来展示汇报)

  二、活动

  师: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深刻地感受到了同学们调查时的认真和极高的热情。我们的自身安全意识提高了,可怎么才能让我们身边的人们意识也有所提高呢?

  (生:进行宣传……)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来试着用自护小卡片的形式来进行宣传,好吗?

  (好)

  师:老师去其他学校参观学*的时候,看见了他们学校宣传栏里的自护小卡片,就迫不及待地把它们带了回来,大家想欣赏吗?

  (想)(师出示卡片)

  师:请小组认真观察它是由哪些内容构成的?

  师:找同学来汇报

  师:同学们,开动你们的大脑想一想,还有哪些样式的卡片呢?根据大家课前的调查,你们的自护卡片上哪些内容来警示人们提高自护意识呢?

  (师出示问题和表格)

  师:哪组小卫士来汇报你们的成果?

  (生汇报)

  师:我的自护小卫士们,你们都已经擦拳磨掌准备大显身手了吧?那就让我们各显神通、团结协作来制作自护小卡片好吗?

  (好)

  师:请自护小卫士们立刻动起来,设计出属于你们团队的宣传卡片。

  师: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我们的安全。

  (师出示安全提示、生设计制作)

  三、作品展示

  师:全班展示

  (师将作品贴在墙上)

  四、师生评价

  1、生互评

  2、师评

  五、总结:

  师:希望这一张张小卡片能发挥它巨大的作用,让我们的身边所有的人都有安全意识。

  幼儿园教学设计优秀 4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图片若干,塑封的底版图一张(画有小标记),回形针10个,筐5个。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学*分类。

  (2)认识常见小动物,知道它们各自爱吃的食物,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能按指定的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要点

  引导幼儿看底版图,了解小标记。让幼儿取筐分类,找一个最喜欢的小动物按指定的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说一说,这个小动物最喜欢吃什么,把它找出来,再给它们匹配相应的小食物。

  活动过程

  (1)、将筐里的实物分类。

  (2)、分别按指定的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

  (3)、再给小动物分别匹配相应小的食物。

  课后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助他们梳理总结。

  在活动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动思,所以在准备学具和提要求时更谨慎了。引出“一端对齐法”的概念,对幼儿能较快地理解还是有助的。相信对将来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帮助。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魔术中开始、游戏中结束,整体感觉孩子们能尽快地融入整个活动的氛围,都还挺开心的。

  幼儿园教学设计优秀 5

  活动目标:

  1、对观察小昆虫、小动物有初步兴趣。

  2、练*添画蝌蚪的尾巴。

  3、认识黑色,巩固棉签画的方法。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有画棉签画的经验。

  物质材料:黑色颜料、棉签、小毛巾等。画好蝌蚪身体的画纸,小蝌蚪的图片

  一、开始部分:

  1、用儿歌引出小蝌蚪

  小蝌蚪,小蝌蚪,黑黑脑袋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

  2、认识小蝌蚪。

  观看小蝌蚪的图片,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二、基本部分:

  1、观察画面

  出示画纸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发现画了几只小蝌蚪但都没有尾巴。

  2、示范画法

  教师拿出棉签,用棉签蘸黑色颜料在每只小蝌蚪的身后画出弯弯的(曲线)小尾巴,示范过程中注意提醒小朋友如何使用材料。

  3、幼儿作画

  (1)准备材料

  每人一张画纸,一根棉签,黑色颜料放在桌子中间。

  (2)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幼儿用棉签添画小蝌蚪的尾巴。

  三、结束部分:

  1、将幼儿作品摆放在一起进行欣赏,励幼儿大胆参与。

  2、收拾绘画用品,组织幼儿洗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