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优选【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会书写“忆”字。

  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在读文中逐步理解市局的意思,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佳节?“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究竟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考提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开始。

  二、自主读书、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

  2、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吧?自己先练一练:

  佳节 重阳节 兄弟 异乡

  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 登高远眺 一年一度

  3、请学生当小老师读。

  4、颠倒词语顺序,再请学生读一读。

  (过渡:生字词同学们都学的非常好,我相信把它们藏到课文当中,同学们也一定能认出它们。这一次,老师对你们读书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们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哦。要想读的好,可是有窍门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长句子和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

  三、精读课文,诗文对照,感悟诗情。

  (一)研读第1、2小节“思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谁能把你读到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呢?只读句子也行,读完句子能说出自己读懂了什么更好。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谈谈读懂些什么?

  (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试想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多么寂寞,多么伤感,多么孤独,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以一个“独”字写出了当时客居他乡孤独冷寂的心情,下缀两个“异”更加深了那种孤独感。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名多个学生读)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呢?(重阳节)

  (2)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是多么热闹呀,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指名读)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扶、携”。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识记“采”字。

  (4)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

  (5)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6)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王维看到这一切,想想自己孤单的一个人,触景生情,怎能不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不由道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诗句中的哪个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二)研读第3小节“思亲”

  1、过渡:然而,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提示: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的?为什么高兴?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就一个重阳节去登高了吗?)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2、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板书:亲人)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3、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教师加以指导)

  (2)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跟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教师范读,生自由读,齐读。)

  4、王维不禁提笔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少了谁?王维。谁来读?

  (三)研读第四小节“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指多名朗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忆”字。指导书写“忆”字。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齐诵古诗。)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同学们,王维只在重阳节思念亲人吗?当端午节家家户户飘出棕香的时候,王维会吟诵――――,当八月十五家家团圆的时候,王维会吟诵―――――――

  其实,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那些海外游子在思念家乡时,会感叹――――――

  你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感叹――――

  2、古今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有很多很多,出示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五、总结全文: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人的距离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刻,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背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生齐背。

  六、布置作业:

  1、课后读熟这两首古诗,找一找这两首古诗背后的故事和资料看一看,你会对这两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2、现在的重阳节又叫敬老节,请你调查调查,现在的人们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

  王维(长安)――-----------亲人(家乡)

  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

  学*难点:

  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3课(板书课题)。

  2、谁知道这篇课文是围绕课题中的哪个词写的?

  3、谁能帮大家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呢?(出示幻灯片)

  4、同学们说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王维,一起去体会他那浓浓的思乡情怀吧。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

  (3)、我能结合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4)、我还读懂了……

  2、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倾听、补充。

  三、展示交流

  相信大家对课文都有了自己的感悟,你可以通过朗读来表现,也可以回答问题,还可以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四、拓展阅读

  1、其实,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情。你知道哪些?(《静夜思》《枫桥夜泊》)

  2、老师这里有几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古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自由读一读,感受诗人的情怀。

  3、齐读古诗,并把它们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积累本上。

  五、布置作业:

  1、我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或父母听。

  2、我能摘抄并背诵有关思念家乡或亲人的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设计。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

  学*难点:

  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3课(板书课题)

  2、谁知道这篇课文是围绕课题中的哪个词写的?

  3、谁能帮大家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呢?(出示幻灯片)

  4、同学们说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王维,一起去体会他那浓浓的思乡情怀吧。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

  (3)、我能结合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4)、我还读懂了……

  2、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倾听、补充。

  三、展示交流

  相信大家对课文都有了自己的感悟,你可以通过朗读来表现,也可以回答问题,还可以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四、拓展阅读

  1、其实,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情。你知道哪些?(《静夜思》《枫桥夜泊》)

  2、老师这里有几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古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王维《杂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古》

  自由读一读,感受诗人的情怀。

  3、齐读古诗,并把它们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积累本上。

  五、布置作业:

  1、我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或父母听。

  2、我能摘抄并背诵有关思念家乡或亲人的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4

  一、读题质疑、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这 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佳节?“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究竟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考提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开始。

  二、自主读书、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

  2、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吧?自己先练一练:

  佳节重阳节思念兄弟回忆异乡

  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3、请学生当小老师读。

  4、颠倒词语顺序,再请学生读一读。

  (过渡:生字词同学们都学的非常好,我相信把它们藏到课文当中,同学们也一定能认出它们。这一次,老师对你们读书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们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哦。要想读的好,可是有窍门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长句子和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

  三、组织交流,讨论解疑:

  1、经过几遍的读书,同学们已经能够读通读顺课文了,我们再来回顾刚上课时,大家提出的疑问。什么是佳节?(美好的节日)你知道我们 中国传统的佳节都有哪些吗?课文中指的是哪个节?(重阳节)重阳节是在什么时候?(九月九日)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书中知道的,表扬学生真会读书。)那么“倍”是什么意思?(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倍是“加倍”“更加”。“逢”是“每逢”“每到”)我们还知道了是王维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加倍的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了解王维。(王维,唐朝著名诗人,今山西人,九岁就开始 写作,被视为“神童”他是唐朝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过渡:是呀,重阳节就是每年的阴历九月初九,等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已经成为了我们 中国的一个传统的节日了。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王维写的这首诗中的一句话。)

  3、请同学们读读王维写的这首诗好吗?(生自由读诗)

  4、这首诗,你能读懂哪句话?你是从课文当中哪些地方读懂的呢?老师建议你们再一次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划下你读懂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说读懂了什么?

  6、齐读古诗。

  (过渡: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写字了。)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仔细看看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处于什么位置?你觉得那个字比较难写,自己用手指画一画,要摆好左右之间关系的字。

  2、学*“佳”“倍”“扶”“忆”(指名书空、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3、课下请同学们多读读课文,读出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说话等方法,理解“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理解并积累课外古诗两首。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我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会背古诗,下面我们来比赛一下,看谁能根据图片中的内容背出相应的古诗,背得又对又好。(我们背古诗的时候要背出诗歌的味道来,谁再来试一试?)(你背得真有韵味,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背一背。)(指名背和齐背相结合。)

  1、《山行》

  2、《回乡偶书》

  3、《赠汪伦》

  4、《夜书所见》

  5、《静夜思》

  6、

  一、导入

  1、刚才我们看图背古诗,同学们背得真好,徐老师这里还有一幅图,你知道是哪首诗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背)

  同学们背得真有韵味,我知道两个月前我们刚刚学了这首诗,下面徐老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里,我们来默这首诗,看谁默得又快又好。

  (生默写在方格本中)

  2、(出示整首诗)请同学们校对一下,错误的同学请订正好。

  让我们再有感情地吟诵一遍。

  3、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思乡之情?

  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

  齐读课题。(倍思亲这三个字读得真有味道,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读一读。)

  二、初读

  1、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读之前,有两个要求:(请一个学生读要求。)

  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说一说:

  ,王维,于是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检查词语

  预设出示:

  xiétiàoxù

  扶老携幼登高远眺思绪万千手挽着手头插茱萸兴高采烈

  指名读,

  下面我们一起读。师点生读。

  3、检查填空。(交流时及时反馈,如果学生说得不好,要马上给予纠正。)

  预设: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于是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欢度佳节的情景,更佳思念家乡的亲人,于是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起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于是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再读

  1、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反馈

  板块一:

  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你为什么划出这个句子?

  ①15岁:

  我们几岁?是啊,也就只比我们大了4、5年,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呢!

  年纪小

  出示:

  那么小的年纪,本该呆在父母身边好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而王维却独自一人远走他乡,这中间,他一定饱受离别之苦。

  ②京城长安:

  出示地图

  王维的家乡在这里,京城长安在这里,两地直线距离有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太行山,古时候出行靠的是步行和马车,如果乘马车,一刻不停地走,也要走5天5夜多。王维和他的亲人一个在太行山的这面,一个在太行山的那面,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天各一方。

  出示:天各一方齐读。

  是啊,王维离家非常的――远。

  ③两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离家已经很久了。出示:离家久

  2、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圈出来,将自己的感受在旁边注一注,学着老师这样试一试。

  王维那么小就离开家乡,而且时间那么久了。所以他时时都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2个学生读。

  3、读着读着,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诗,它非常形象地刻画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苦无依。

  出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师诵读,指名三人读。读完,问:懂吗?(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意思猜一猜。)

  (生自由说)你猜得真对,就是这个意思。

  4、只有影子和自己相伴,多么地孤独啊!

  齐读。(如果读得不好,可再读一遍。)

  5、出示并覆盖:独在异乡为异客。(红色)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有多少个夜晚,他都是――抱膝灯前影伴身。

  板块二:

  1、你还找到了什么句子?

  出示: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这里有个词语“扶老携幼”,“携”就是“带”的意思,那么“扶老携幼”呢?

  3、大街上人们扶老携幼去登高游玩,真是热闹啊,谁来读一读?

  4、记得清朝诗人叶燮有一句诗将节日的欢乐景象描写得十分生动。让我们一起来看。出示:

  迎春叶燮

  gǔ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注释:

  肩摩:肩膀相互摩擦。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毂击:指并行的车子相触击,形容车马川流不息。

  师读。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诗。

  这句话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先说说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5、大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来车往,多么的热闹阿!齐读诗句。

  板块三:

  1、肩摩毂击的热闹、扶老携幼的亲热让王维更感受到了自己抱膝灯前影伴身的孤独,此时,王维想了很多。

  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引读句子。

  2、这里有个词语“登高远眺”,“眺”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出示:向远处看)

  那么,“登高远眺”是什么意思?

  3、你能读出当时王维高兴的心情吗?

  生读句子。

  4、他还会想什么呢?

  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

  生练*说话。

  预设: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带着我们去城外登高远眺,那一幕幕至今还难以忘怀。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和我们赛一赛,看谁登得高,那一幕幕至今还难以忘怀。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事先为我们采好茱萸,让我们一大早就能头插茱萸,去登高远眺。

  5、他还想了什么呢?

  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母亲总要。

  6、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

  出示:

  预设: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母亲总要为我们亲手做香甜的重阳糕,那滋味,至今还难以忘怀。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母亲总要为我们亲手酿造甘甜的菊花酒,那滋味,至今还留在心间。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母亲总要。

  ……

  王维想了很多很多,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就是――思绪万千。

  出示:思绪万千

  一起读词语。

  7、是啊,王维思绪万千,他还想,

  师引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四、读诗

  1、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一起吟诵。

  2、“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说诗人仅仅在重阳节的时候才更加思念亲人吗?(对,不是的。)你怎么知道的?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是啊,每逢佳节,中秋节,端午节,除夕之夜,元宵佳节等,王维都会加倍地思念亲人。

  出示:

  除夕之夜,王维看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

  大年初一,王维看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

  中秋之夜,王维看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

  自己说――四人小组说(师巡视指导)

  后面两句你为什么不背了?你真聪明,后面两句是写重阳节的,用在这里不合适。

  3、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十分深切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它就成了千古传唱的名句,一直流传至今。

  4、记得有一年的元宵节,我在外地培训,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看着家家户户吃着团圆饭,我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之夜,坚守边疆的子弟兵们,看着天上一轮圆月和自己的形单影只,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人,情不自禁地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作业

  刚才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还补充了两句诗,这两句诗出自这两首诗。还有1分钟时间,请同学们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课后请同学们将这两首诗背诵、积累下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阅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1)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

  (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2、说到佳节,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

  3、这篇课文所说的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俗呢?投影出示。

  重阳节*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各地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过渡: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诗人王维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读完了?你们说说看,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3)老师听说三年级有很多孩子是外地的,有安徽的,有四川的,有重庆的,有贵州的……你们想念家乡的亲人吗?什么时候最想他们?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4)还有一些同学是父母外出打工的,你想他们吗?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评价:这些孩子离开父母的孩子有爷爷奶奶照顾,离开亲人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照顾,而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相距有*1000里。当时的王维比你稍大一些,15岁的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出外求学。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伴随在他在长安的每日每夜。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试试。

  带着份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一起读。15岁那年,预备齐。

  2、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仅仅是因为王维少小离家,形单影只,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思亲”。那“思亲”前的这个“倍”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更加。(板书:更加。)王维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是因为王维看到了——(生接: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1)是呀,有谁知道,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看见了怎样的情景呢?

  你来读。

  出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段话。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读完后再想想。待会儿,老师要请你来说,你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交流。)

  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_,真是_______。

  总结: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这段话该怎么读呢?你再试试。

  老师给你们配上段音乐,你们一起来试试。

  (3)过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同学们,你刚才看到的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有没有看到?而此时的王维却,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在重阳节这天,长安城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欢度节日,使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那么,此时此刻,他又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谁来读——

  (1)出示:

  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引读:希望大家能通过朗读,将王维以前的那份欢快带给老师,同时也带给自己。来,王维想,预备齐。

  (3)欢聚的时光总显得那么短暂,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以前在家乡时,王维和他的兄弟们欢聚在一起,是多么地让他高兴,而如今的王维却,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就是——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兄弟们却在山的那头,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自己在山的这头,家却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头,而心啊,却早已飞到了山的那一边。他仿佛看到了,男生读——

  出示: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王维既想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女生读——

  (6)王维的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重阳佳节到来之际变得愈发地浓厚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他的这种情感,你能体会得到吗?一起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品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真是个大诗人,在他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这几行诗中,读——

  (1)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问你,王维的那些兄弟们有没有话想对王维说呢?他们又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给你三分钟,把他们相对王维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小练笔,教师巡回辅导。)

  (3)王维兄弟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你来说。(课件播放音乐。)

  (4)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王维借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古至今,恒古不变。你瞧,这是隋代诗人薛道衡的思乡诗,读:

  出示: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思归》

  (2)这是诗仙李白的思乡诗,读:

  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3)你再瞧,这是诗圣杜甫的思亲诗,读:

  出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4)同学们请再看,这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思乡诗,读:

  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5)刚才几位都是古代的诗人,大家可千万别以为只有古人才会用诗来表达这种思念之情。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也是一样的,这种思乡的情感没有改变。这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诗,读——

  出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三、再次吟诵,升华情感。

  1、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也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中秋时,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不能回家与我们团圆。此时此刻,让我们拨通他们的号码,话语里千万别忘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2、重阳节,也许爷爷奶奶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此时此刻,让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给他们送去我们的祝福,千言万语总少不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春节时,当人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你说,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中,我们即将结束这节课的学*了。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吧!

  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

  (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2、说到佳节,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

  3、这篇课文所说的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俗呢?投影出示。

  重阳节*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各地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过渡: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诗人王维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读完了?你们说说看,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3)老师听说三年级有很多孩子是外地的,有安徽的,有四川的,有重庆的,有贵州的……你们想念家乡的亲人吗?什么时候最想他们?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4)还有一些同学是父母外出打工的,你想他们吗?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评价:这些孩子离开父母的孩子有爷爷奶奶照顾,离开亲人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照顾,而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相距有*1000里。当时的王维比你稍大一些,15岁的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出外求学。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伴随在他在长安的每日每夜。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试试。

  带着份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一起读。15岁那年,预备齐。

  2、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仅仅是因为王维少小离家,形单影只,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思亲”。那“思亲”前的这个“倍”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更加。(板书:更加。)王维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是因为王维看到了——(生接: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1)是呀,有谁知道,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看见了怎样的情景呢?

  你来读。

  出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段话。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读完后再想想。待会儿,老师要请你来说,你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交流。)

  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_,真是_______。

  总结: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这段话该怎么读呢?你再试试。

  老师给你们配上段音乐,你们一起来试试。

  (3)过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同学们,你刚才看到的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有没有看到?而此时的王维却,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在重阳节这天,长安城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欢度节日,使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那么,此时此刻,他又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谁来读——

  (1)出示:

  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引读:希望大家能通过朗读,将王维以前的那份欢快带给老师,同时也带给自己。来,王维想,预备齐。

  (3)欢聚的时光总显得那么短暂,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以前在家乡时,王维和他的兄弟们欢聚在一起,是多么地让他高兴,而如今的王维却,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就是——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兄弟们却在山的那头,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自己在山的这头,家却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头,而心啊,却早已飞到了山的那一边。他仿佛看到了,男生读——

  出示: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王维既想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女生读——

  (6)王维的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重阳佳节到来之际变得愈发地浓厚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他的这种情感,你能体会得到吗?一起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品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真是个大诗人,在他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这几行诗中,读——

  (1)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问你,王维的那些兄弟们有没有话想对王维说呢?他们又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给你三分钟,把他们相对王维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小练笔,教师巡回辅导。)

  (3)王维兄弟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你来说。(课件播放音乐。)

  (4)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王维借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古至今,恒古不变。你瞧,这是隋代诗人薛道衡的思乡诗,读:

  出示: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思归》

  (2)这是诗仙李白的思乡诗,读:

  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3)你再瞧,这是诗圣杜甫的思亲诗,读:

  出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4)同学们请再看,这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思乡诗,读:

  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5)刚才几位都是古代的诗人,大家可千万别以为只有古人才会用诗来表达这种思念之情。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也是一样的,这种思乡的情感没有改变。这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诗,读——

  出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三、再次吟诵,升华情感。

  1、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也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中秋时,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不能回家与我们团圆。此时此刻,让我们拨通他们的号码,话语里千万别忘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2、重阳节,也许爷爷奶奶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此时此刻,让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给他们送去我们的祝福,千言万语总少不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春节时,当人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你说,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中,我们即将结束这节课的学*了。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吧!

  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精选对话话题,创设一种民主、*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对话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同时,也要通过合理有效地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与探究。这也是本人个人课题所研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一篇很有特色的.文章齐读———)

  1、齐读课题。

  2、通过课前预*,谁能说一说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3、什么是佳节?你知道哪些佳节?文章中的佳节是指什么节日?

  4、美好的节日会带给我们什么?在美好的节日中,陪伴作者的是什么?

  二、检查预*

  1、生字词

  茱萸

  2、指导书写

  3、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山东”是什么意思?对作者王维你了解多少?

  (这节课就让我们进文章体会身在异乡的游子王维的思乡情。)

  三、走进文本,走*王维

  1、指名读文章第一段。

  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了解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读懂还需要抓住一些重要的词语来体会)

  2、抓住了哪些词语能帮我们读懂第一段的呢?

  3、这一段内容对应的是哪一句诗呢?

  4、这句诗中哪些字表达了作者游子的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两个“独”一个“异”所包含的情感)

  5、你能读好吗?

  6、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身在异乡的王维看到了什么?指名读。

  你抓住哪些词语体会到节日喜庆?

  7、自由读一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8、作客他乡的王维此刻心情如何?(眼前的欢乐场面,看到的,听到的都不属于他)陪伴他的只有——,这就是——

  你能理解体会“倍”中包含的情感吗?你能读好吗?

  9、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

  出示:以前……多么高兴啊!

  仔细读一读,你能读懂什么?

  10、此时这样的欢乐作者能享受到吗?对他来说这一切只能是———

  11、因为他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你能体会省略号的内容吗?

  12、作者此刻想到了兄弟们一定——引读。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13、他是如何知道兄弟们在想他呢?这就是诗句——引读,所要告诉我们的。其实不只是兄弟想他,他也思念着家乡的兄弟呀!

  14、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四、总结拓展

  1、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想象、体会,我们理解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浓浓的思乡之情。

  2、倍思亲的佳节一定是重阳节吗?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课堂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所以对于本文,应该抓住“思亲”一词,让学生在读文中感受作者王维远离家乡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浓浓深情。让学生通过读文感受作者的那份难言的思念,用换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所道出的真情。从而感悟这首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难点】:借助课文内容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咏华山》一诗吗?(齐背)在《母亲的恩情》一文中有首诗还能背掉吗?(齐背《游子吟》),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与前两首诗一样,也包在一篇课文中,现在就请跟老师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1、板书课题,随机教学“佳”、“倍”二字。

  2、同学们还记得学*文包诗的方法吗?(指名回答),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以前学*文包诗的方法来学*这篇课文吧。

  (设计意图:从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孩子回忆以前学*文包诗的方法来学*这篇课文,降低了学*这的难度。)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段读文,注意纠正读的不正确的地方。

  a、出示生字词,自由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b、哪些词通过读文后理解了,还有哪些不理解?同学之间交流。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很准,现在看你们能否把课文的句子读顺了。

  4、指名读文。读后同学自评。

  5、读过这篇课文你读明白了什么?

  6、生交流,谈读后的理解。(课件展示茱萸,并作以介绍)

  7、在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尽发出如此的感叹,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之情吧。

  (设计意图:要想让学生理解、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不把课文读通读顺再达到熟练的程度是体会不出诗人的这种感情的,所以本课时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的熟读感悟作铺垫。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只有深入读文才能理解诗意。通过检查读文,让学生谈感受,如果孩子能谈出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写字指导。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通过本课的学*,你们不仅能把课文读通读顺,还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了。字会认了,书会读了,不知字会不会写了呢?马上我们要比比看了。

  1、师范写“采”、“念”,生书空。

  2、生描红本课生字,师巡视个别指导。

  3、展示写的好的作业。

  (设计意图:对于中年级学段来说,写字训练仍不容忽视,通过写来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四、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抄写词语强化第一课时的字词训练,朗读课文为第二课时指导感情读文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言引入。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指名提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你读出了什么?”

  生自由谈读诗的感受。

  二、以读悟情。

  师: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1、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如谈不出,师再作以引导:你曾离开过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简笔画画出华山,并在华山东板书华家乡,西边板书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当你离开你的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后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4、此时的王维看到这种热闹的场面,更触动了他的思乡情怀,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指名读这段课文)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5、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6、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7、通过这位同学的朗读表达出了他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课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让孩子一遍遍深入地读文,才能让学生不断地走进文本,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另外,在教学中应不断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换位的方法让学生去感受诗人的心情,这样才能更好地使“人――人”真情得以互动)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当学生感情读得不到位或是老师感觉学生难以处理好感情读文时,老师的示范相当重要,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此环节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四、升华情感,吟诵古诗。

  1、这首诗饱含着作者浓浓思乡之情,带着作者的这份思念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请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结束这一课吧!

  2、师诵读诗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4

  一、读题质疑、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佳节?“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究竟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考提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开始。

  二、自主读书、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

  2、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吧?自己先练一练:

  佳节重阳节思念兄弟回忆异乡

  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3、请学生当小老师读。

  4、颠倒词语顺序,再请学生读一读。

  (过渡:生字词同学们都学的非常好,我相信把它们藏到课文当中,同学们也一定能认出它们。这一次,老师对你们读书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们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哦。要想读的好,可是有窍门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长句子和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

  三、组织交流,讨论解疑:

  1、经过几遍的读书,同学们已经能够读通读顺课文了,我们再来回顾刚上课时,大家提出的疑问。什么是佳节?(美好的节日)你知道我们*传统的佳节都有哪些吗?课文中指的是哪个节?(重阳节)重阳节是在什么时候?(九月九日)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书中知道的,表扬学生真会读书。)那么“倍”是什么意思?(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倍是“加倍”“更加”。“逢”是“每逢”“每到”)我们还知道了是王维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加倍的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了解王维。(王维,唐朝著名诗人,今山西人,九岁就开始写作,被视为“神童”他是唐朝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过渡:是呀,重阳节就是每年的阴历九月初九,等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个传统的节日了。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王维写的这首诗中的一句话。)

  3、请同学们读读王维写的这首诗好吗?(生自由读诗)

  4、这首诗,你能读懂哪句话?你是从课文当中哪些地方读懂的呢?老师建议你们再一次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划下你读懂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说读懂了什么?

  6、齐读古诗。

  (过渡: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写字了。)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仔细看看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处于什么位置?你觉得那个字比较难写,自己用手指画一画,要摆好左右之间关系的字。

  2、学*“佳”“倍”“扶”“忆”(指名书空、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3、课下请同学们多读读课文,读出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今天宾老师要和古宜镇二小的同学一起学*23课,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指导书写课题中的三个生字。

  2、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3、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4、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二、初读古诗,走*文本

  1、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出示整首诗。

  2、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想念)

  3、谁来读这首诗?

  4、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5、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古诗的呢?(交流学*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说得好,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6、刚才听老师读,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7、是呀,我们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读出感情来。你们想读读课文吗?(生自由读课文,约2遍。教师巡回指导。)

  三、诗文对照,读文悟情

  1、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次啊请大家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用铅笔划出来。(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1)课文中有一个句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你找到了吗?

  (生读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15 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一年多少天?(365天)两年多少天?对,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情是多么难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3)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谁能读一读这句诗?(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哪些字最能表现王维内心的悲凉?(独、异)请你再读给大家听。

  (4)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现在你就是那个孤独的王维,让我们一起发出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

  ●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是怎样欢度这个节日的?

  (生读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2)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范本10份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悟古诗写作是有感而发,尝试组织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是有背景和缘由。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3课(指板书) 学生齐读。

  2、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王维的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古诗)谁能读好它吗?

  指名读、齐读。

  3、每逢佳节,这里的佳节指的是(生接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有什么*俗?

  4、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重阳节是一个美好、团圆的节日,每到这样的节日,王维会倍思亲。

  5、你能说说“倍思亲”的意思吗?(更加思念亲人)我们再来读好它。

  二、教学第二小节

  1、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故事,走进他的内心。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哦,原来是王维看见长安的人们在欢度节日呀,(出示第二节)再读读这段话,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抓重点字词。

  2、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指名朗读句子。)

  3、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长安街上的热闹吧。(齐读句子)

  三、教学第一节

  1、看到别人都是家家团圆,是如此的幸福,可王维怎么样呢?

  是的,他(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只比我们大了6、7岁,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呢,却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700多个日日夜夜,想想看,这两年来,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想象说话。

  2、这么小年纪,本该在父母身边好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而如今却独自一人在外求学,他的内心是多么孤独呀!(板书:孤独)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3、这就是诗中的(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我们一起来。

  谁来读出王维孤独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

  4、看着大街上热闹的景象,王维的内心是格外的孤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老师读第一节,同学们读第二节。

  师生合作读第1、2节。

  5、在这样的情景中,王维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出示两句诗,齐读。

  四、教学第三节

  1、王维孤单一人,不由伤感起来,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出示第3节

  学生练*说话。

  2、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

  齐读。

  3、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就是——思绪万千。

  他还想到了什么?

  生答:如今我们却一句

  是呀,他和兄弟(天各一方)同学们,王维所在的长安,在华山以西,而家乡在华山以东的山西蒲州。一山之隔,千里迢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你能读好这两个词吗?(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4、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教师加以指导)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他们彼此牵挂,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浓浓的思亲之情。(指名读,齐读。)(板书:牵挂)

  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引读)。

  让我们来回味王维无尽的思绪吧。男生读山这头的王维,女生读山那头的兄弟,老师读两者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文字。)

  5、那时的快乐,现在的孤独、王维与亲人彼此牵挂,难怪他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学*诗

  1、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题)

  (1)同学们,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作客他乡,这就是——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3)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王维想到兄弟们肯定和往年一样,头插茱萸,携手登高,嬉笑欢乐,可独独少了自己一个人,这就是——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王维将自己浓浓的思念,凝于笔端,写下了这首思乡名诗。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配乐指读)

  3、多么动情呀!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配乐齐背)

  4、但是,到了现在,这个佳节已经不只指重阳节了,而是所有美好的节日,比如:

  中秋节,爸爸妈妈出差在外地,他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节,边防战士守卫边疆,不能回家,他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元宵节,哥哥在外国读书,不能回家,他会深情地吟道:每逢佳节倍思亲。

  5、其实,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你知道哪些?

  《静夜思》《枫桥夜泊》《夜书所见》(指名回答)(你能背诵一下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齐读三首诗)

  6、老师这里有几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古诗: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感受诗人的情怀。

  7、让我们再来好好欣赏这首诗,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在*字册上。

  8、布置作业:

  课后让我们搜集一下,来开一个“思乡诵诗会”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

  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学生围绕“思亲”质疑。(①为什么思亲?②怎样思亲?)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第二课时

  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思亲?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师引读:恰逢一年一度得重阳节又到了(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理解“倍”的意思。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交流后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

  4、用上这些好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看谁用的好词多。

  5、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导感情朗读。(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配乐范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2、自由读,讨论问题:王维是怎样思亲的?(前半段:王维思念以前与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后半段:王维遥想此时兄弟们是怎样思念他的。)

  3、学*前半段。(1、一边配乐,一边让学生默读,启发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2、指导感情朗读。)

  4、学*后半段。抓住“一定也在思念我“、无限深情地说……”反复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5、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王维此时的心情可用书上的哪句话表达?(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静。)

  2、指导感情朗读第一句

  3、联系上文,体会王维的思绪万千。(两个省略号)

  4、师: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5、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上台诵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会写生字,理解“佳节、倍思亲、忆、独”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1、学*“佳节”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喜欢过什么样的节日?为什么呢?我们常把美好的节日称为佳节。(板书:佳节,并学*讲解)我们经常见到“欢度佳节”的标语,你知道一般指哪些节日吗?

  2、每当佳节来临,你最希望的是什么呢?

  3、但是,有位诗人在佳节来临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读题。把思字用红笔写。问:老师为什么这个“思”字写成红色的。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4、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课题。

  5、质疑定标

  理解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课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

  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倍思亲?)

  6、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二、读诗学文,分步达标

  一读课文,认识作者和文包诗的特点

  1、我们就带着刚才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1)这个节日指的是什么节?(重阳节)学*多音字:重,并学写,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俗?(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身插茱萸……)

  (2)介绍作者

  要读懂一首诗,就要先了解作者,那你知道诗人王维吗?你以前背过他的什么诗呢?(鹿柴、送元二使安西)是啊,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认识文包诗

  读了课文,你发现这一篇课文的结构跟以前学过的什么课文有点类似呢?(《咏华山》《母亲的恩情》)像课文这样,先写故事再引出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诗句,叫文包诗。

  二读课文,通文解字

  1、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上小问号。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出示词语:你标出的词语在这里面出现了吗?

  佳节一年一度重阳节

  情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家家户户

  兄弟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望眺

  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3、指读,正音,兴:高兴,读第四声

  质疑: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

  (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头插茱萸:偏旁、插图。眺:从高处向远处看,列举一些表示看的词语)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自己读一读。

  在小组里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三读课文,体会思乡之情

  1、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念家乡)

  2、让我们第三次读课文,请你找出能够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语句,用线画出来,再读流利,让人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

  3、指名交流,重在生生交流

  4、全班齐读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写字了。

  2、写字指导

  哪些生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把书上的字描一下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

  (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2、说到佳节,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

  3、这篇课文所说的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俗呢?投影出示。

  重阳节*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各地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过渡: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诗人王维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读完了?你们说说看,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3)老师听说三年级有很多孩子是外地的,有安徽的,有四川的,有重庆的,有贵州的……你们想念家乡的亲人吗?什么时候最想他们?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4)还有一些同学是父母外出打工的,你想他们吗?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评价:这些孩子离开父母的孩子有爷爷奶奶照顾,离开亲人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照顾,而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相距有*1000里。当时的王维比你稍大一些,15岁的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出外求学。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伴随在他在长安的每日每夜。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试试。

  带着份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一起读。15岁那年,预备齐。

  2、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仅仅是因为王维少小离家,形单影只,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思亲”。那“思亲”前的这个“倍”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更加。(板书:更加。)王维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是因为王维看到了――(生接: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1)是呀,有谁知道,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看见了怎样的情景呢?

  你来读。

  出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段话。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读完后再想想。待会儿,老师要请你来说,你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交流。)

  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_,真是_______。

  总结: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这段话该怎么读呢?你再试试。

  老师给你们配上段音乐,你们一起来试试。

  (3)过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同学们,你刚才看到的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有没有看到?而此时的王维却,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在重阳节这天,长安城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欢度节日,使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那么,此时此刻,他又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谁来读――

  (1)出示:

  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引读:希望大家能通过朗读,将王维以前的那份欢快带给老师,同时也带给自己。来,王维想,预备齐。

  (3)欢聚的时光总显得那么短暂,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以前在家乡时,王维和他的兄弟们欢聚在一起,是多么地让他高兴,而如今的王维却,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就是――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兄弟们却在山的那头,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自己在山的这头,家却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头,而心啊,却早已飞到了山的那一边。他仿佛看到了,男生读――

  出示: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王维既想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女生读――

  (6)王维的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重阳佳节到来之际变得愈发地浓厚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他的这种情感,你能体会得到吗?一起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品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真是个大诗人,在他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这几行诗中,读――

  (1)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问你,王维的那些兄弟们有没有话想对王维说呢?他们又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给你三分钟,把他们相对王维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小练笔,教师巡回辅导。)

  (3)王维兄弟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你来说。(课件播放音乐。)

  (4)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王维借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古至今,恒古不变。你瞧,这是隋代诗人薛道衡的思乡诗,读:

  出示: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思归》

  (2)这是诗仙李白的思乡诗,读:

  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3)你再瞧,这是诗圣杜甫的思亲诗,读:

  出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4)同学们请再看,这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思乡诗,读:

  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5)刚才几位都是古代的诗人,大家可千万别以为只有古人才会用诗来表达这种思念之情。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也是一样的,这种思乡的情感没有改变。这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诗,读――

  出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三、再次吟诵,升华情感。

  1、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也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中秋时,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不能回家与我们团圆。此时此刻,让我们拨通他们的号码,话语里千万别忘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2、重阳节,也许爷爷奶奶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此时此刻,让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给他们送去我们的祝福,千言万语总少不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春节时,当人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你说,是不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懂得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中,我们即将结束这节课的学*了。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吧!

  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今天宾老师要和古宜镇二小的同学一起学*23课,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指导书写课题中的三个生字。

  2、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3、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4、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二、初读古诗,走*文本

  1、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出示整首诗。

  2、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想念)

  3、谁来读这首诗?

  4、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5、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古诗的'呢?(交流学*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说得好,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6、刚才听老师读,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7、是呀,我们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读出感情来。你们想读读课文吗?(生自由读课文,约2遍。教师巡回指导。)

  三、诗文对照,读文悟情

  1、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次啊请大家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用铅笔划出来。(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1)课文中有一个句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你找到了吗?

  (生读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15 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一年多少天?(365天)两年多少天?对,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情是多么难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3)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谁能读一读这句诗?(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哪些字最能表现王维内心的悲凉?(独、异)请你再读给大家听。

  (4)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现在你就是那个孤独的王维,让我们一起发出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

  ●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是怎样欢度这个节日的?

  (生读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

  (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2、说到佳节,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

  3、这篇课文所说的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俗呢?投影出示。

  重阳节*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各地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过渡: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诗人王维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读完了?你们说说看,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3)老师听说三年级有很多孩子是外地的,有安徽的,有四川的,有重庆的,有贵州的……你们想念家乡的亲人吗?什么时候最想他们?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4)还有一些同学是父母外出打工的,你想他们吗?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评价:这些孩子离开父母的孩子有爷爷奶奶照顾,离开亲人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照顾,而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相距有*1000里。当时的王维比你稍大一些,15岁的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出外求学。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伴随在他在长安的每日每夜。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试试。

  带着份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一起读。15岁那年,预备齐。

  2、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仅仅是因为王维少小离家,形单影只,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思亲”。那“思亲”前的这个“倍”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更加。(板书:更加。)王维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是因为王维看到了——(生接: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1)是呀,有谁知道,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看见了怎样的情景呢?

  你来读。

  出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段话。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读完后再想想。待会儿,老师要请你来说,你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交流。)

  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_,真是_______。

  总结: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这段话该怎么读呢?你再试试。

  老师给你们配上段音乐,你们一起来试试。

  (3)过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同学们,你刚才看到的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有没有看到?而此时的王维却,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在重阳节这天,长安城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欢度节日,使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那么,此时此刻,他又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谁来读——

  (1)出示:

  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引读:希望大家能通过朗读,将王维以前的那份欢快带给老师,同时也带给自己。来,王维想,预备齐。

  (3)欢聚的时光总显得那么短暂,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以前在家乡时,王维和他的兄弟们欢聚在一起,是多么地让他高兴,而如今的王维却,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就是——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兄弟们却在山的那头,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自己在山的这头,家却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头,而心啊,却早已飞到了山的那一边。他仿佛看到了,男生读——

  出示: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王维既想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女生读——

  (6)王维的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重阳佳节到来之际变得愈发地浓厚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他的这种情感,你能体会得到吗?一起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品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真是个大诗人,在他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这几行诗中,读——

  (1)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问你,王维的那些兄弟们有没有话想对王维说呢?他们又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给你三分钟,把他们相对王维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小练笔,教师巡回辅导。)

  (3)王维兄弟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你来说。(课件播放音乐。)

  (4)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王维借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古至今,恒古不变。你瞧,这是隋代诗人薛道衡的思乡诗,读:

  出示: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思归》

  (2)这是诗仙李白的思乡诗,读:

  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3)你再瞧,这是诗圣杜甫的思亲诗,读:

  出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4)同学们请再看,这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思乡诗,读:

  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5)刚才几位都是古代的诗人,大家可千万别以为只有古人才会用诗来表达这种思念之情。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也是一样的,这种思乡的情感没有改变。这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诗,读——

  出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三、再次吟诵,升华情感。

  1、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也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中秋时,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不能回家与我们团圆。此时此刻,让我们拨通他们的号码,话语里千万别忘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2、重阳节,也许爷爷奶奶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此时此刻,让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给他们送去我们的祝福,千言万语总少不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春节时,当人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你说,是不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懂得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中,我们即将结束这节课的学*了。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吧!

  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反馈:

  1、今天我们继续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首先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2、师:这个题目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板书:王维)你们会背吗?指名握学生背诵。

  3、这么多同学都会背了,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诗句中的几个生字填出来。请拿出练*纸来,填空。

  九月九日()山东兄弟

  ()在()乡为()客,每逢()节()思亲。()()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出示正确答案,学生对照纠正

  4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读文悟情。

  学*第一、二自然段,理解古诗前两句。

  1、学生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什么。

  2、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从“15岁”、“两年”这两个带有数字的词语中你读出什么了?

  (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试想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会是什么心情?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他乡做客。(指名多个学生读)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呢?(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呢?

  (2)这是个怎样的节日,你能找到文中的词来说一说吗?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指名读)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4)这样的情景,还让你想到哪些词?(热闹非凡 人山人海 喜气洋洋)

  (5)是呀,这重阳佳节可真热闹呀,据了解,重阳节人们不但要登高游玩,人们还会品尝重阳糕,还饮菊花酒。真是一个热闹、快乐的节日。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长安城呢?指名读,齐读。

  (6)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作为一个异乡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3、这两段内容对应了是古诗中的哪几句的意思?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你知道“独”是什么意思?“异乡”指哪里?“异客”又指什么?“佳”,指美好。“佳节”即美好的节日,在这里指哪个节日?“倍思亲”指怎样思念亲人?

  你能用文中的话或者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同桌互说,指名说。

  4、理解了这两句诗,我们再来读一读,一定会读的很好。指名读。

  学*第三自然段,理解古诗后两句。

  1、过渡: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2、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读后评议,他读得怎么样?指导朗读。

  (2)师简介“茱萸”。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板书:亲人)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4、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

  5、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教师加以指导)

  (2)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跟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教师范读,生自由读,齐读。)

  6、这段话对应了诗中的哪几句呢?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你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吗?能给大家说说吗?

  带着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之情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学*第四自然段,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忆”字。(板书:忆)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齐诵古诗。)

  三、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说诗人仅仅在重阳节的时候才更加思念亲人吗?

  出示句式:

  中秋之夜,王维看到家家户户吃着团圆饭,便情不自禁地吟诵——————

  除夕之夜,王维看到———————————————————————————,便情不自禁地吟诵——————

  这句诗现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完成作业纸上的填空:中秋之夜,坚守边疆的子弟兵们,看着天上一轮圆月和自己的形单影只,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人,情不自禁地吟诵:——————————

  2、读一读作业纸中思乡的诗,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8

  一、读题质疑、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佳节?“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究竟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考提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开始。

  二、自主读书、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

  2、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吧?自己先练一练:

  佳节重阳节思念兄弟回忆异乡

  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3、请学生当小老师读。

  4、颠倒词语顺序,再请学生读一读。

  (过渡:生字词同学们都学的非常好,我相信把它们藏到课文当中,同学们也一定能认出它们。这一次,老师对你们读书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们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哦。要想读的好,可是有窍门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长句子和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

  三、组织交流,讨论解疑:

  1、经过几遍的读书,同学们已经能够读通读顺课文了,我们再来回顾刚上课时,大家提出的疑问。什么是佳节?(美好的节日)你知道我们中国传统的佳节都有哪些吗?课文中指的是哪个节?(重阳节)重阳节是在什么时候?(九月九日)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书中知道的,表扬学生真会读书。)那么“倍”是什么意思?(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倍是“加倍”“更加”。“逢”是“每逢”“每到”)我们还知道了是王维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加倍的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了解王维。(王维,唐朝著名诗人,今山西人,九岁就开始写作,被视为“神童”他是唐朝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过渡:是呀,重阳节就是每年的阴历九月初九,等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的节日了。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王维写的这首诗中的一句话。)

  3、请同学们读读王维写的这首诗好吗?(生自由读诗)

  4、这首诗,你能读懂哪句话?你是从课文当中哪些地方读懂的呢?老师建议你们再一次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划下你读懂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说读懂了什么?

  6、齐读古诗。

  (过渡: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写字了。)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仔细看看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处于什么位置?你觉得那个字比较难写,自己用手指画一画,要摆好左右之间关系的字。

  2、学*“佳”“倍”“扶”“忆”(指名书空、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3、课下请同学们多读读课文,读出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游子吟》一诗吗?(齐背)在《母亲的恩情》一文中就包含有这首诗。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与《游子吟》一样,也包在一篇课文中,现在就请跟老师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1、板书课题,随机教学“佳”、“倍”二字。

  2、同学们还记得学*文包诗的方法吗?(指名回答),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以前学*文包诗的方法来学*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效果

  a、出示生字词,自由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b、写字指导。

  师范写“采”、“念”、“幼”“忆”,生书空。

  生描红本课生字,师巡视个别指导。

  展示写的好的作业。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很准,现在看你们能否把课文的句子读顺了。

  4、指名读文。读后同学自评。

  5、读过这篇课文你读明白了什么?

  6、生交流,谈读后的理解。(课件展示茱萸,并作以介绍)

  三、理解感悟。

  1、在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尽发出如此的感叹,再次引读课题。

  (1)不同的人,因为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读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心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悲伤,难过,忧愁)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课题。课题是一句,它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唐朝大诗人――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简笔画画出华山,并在华山东板书华家乡,西边板书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

  回忆、想念。

  2、朗读古诗。

  你读得真好,字正腔圆。但你还不是王维,你没有读出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提醒你们,这首诗是诗人王维的思亲之作,应该怎么读,谁愿意再试一试?

  你真了不起,还没有学*古诗,你就能读得这么好。是听你朗读,我们好像就看到了大诗人王维思念亲人的忧愁和感伤。你能再读一遍,让我们再感受一次吗?

  3、同学们,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我们就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相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对话。

  同学们都认真预*了课文,请你告诉我读了几遍课文?

  如果读了5遍后,课文还不能读好,你会怎么做?

  你们能这么做,就一定能感到语文学*会走越来越有滋味。读了这么多遍课文,相信大家都能把课文读得文从字顺。但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与文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笑,一起哭。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了,请打开书,用大诗人王维那颗思念亲人的心来读课文,尽情感受文字的温度。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刚才我说,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有些句子读后,我们感到很难过,心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这就是文字的温度。你们读出来了吗?

  (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谁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

  指导朗读。真的有点凉。告诉大家,为什么是凉的?

  引导:一年有365天,两年就有七百多天,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里是多么思念啊,心情是多么难过啊,所以这句话是――

  你的离家时间还不够长,你的心里也不够悲凉。再读!

  生齐读。师:读出了这句话的温度,你能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吗?(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对,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

  相机指导。齐读。

  5、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及时课件出示该句。

  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

  哪些词语让感到高兴,心里热热的?

  (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欢度节日)

  出示“一年一度”的“度”的意思选择

  理解“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

  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

  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读得还不够高兴,再读。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这句话,然后师指名读,读得很好。

  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不由叹道――(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生读)。

  四、总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课堂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所以对于本文,我抓住“思亲”一词,让学生在读文中感受作者王维远离家乡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浓浓深情。让学生通过读文感受作者的那份难言的思念,用换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所道出的真情。从而感悟这首诗的意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悟古诗写作是有感而发,尝试组织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是有背景和缘由。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3课(指板书) 学生齐读。

  2、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王维的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古诗)谁能读好它吗?

  指名读、齐读。

  3、每逢佳节,这里的佳节指的是(生接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有什么*俗?

  4、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重阳节是一个美好、团圆的节日,每到这样的节日,王维会倍思亲。

  5、你能说说“倍思亲”的意思吗?(更加思念亲人)我们再来读好它。

  二、教学第二小节

  1、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故事,走进他的内心。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哦,原来是王维看见长安的人们在欢度节日呀,(出示第二节)再读读这段话,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抓重点字词。

  2、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指名朗读句子。)

  3、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长安街上的热闹吧。(齐读句子)

  三、教学第一节

  1、看到别人都是家家团圆,是如此的幸福,可王维怎么样呢?

  是的,他(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只比我们大了6、7岁,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呢,却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700多个日日夜夜,想想看,这两年来,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想象说话。

  2、这么小年纪,本该在父母身边好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而如今却独自一人在外求学,他的内心是多么孤独呀!(板书:孤独)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3、这就是诗中的(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我们一起来。

  谁来读出王维孤独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

  4、看着大街上热闹的景象,王维的内心是格外的孤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老师读第一节,同学们读第二节。

  师生合作读第1、2节。

  5、在这样的情景中,王维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出示两句诗,齐读。

  四、教学第三节

  1、王维孤单一人,不由伤感起来,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出示第3节

  学生练*说话。

  2、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

  齐读。

  3、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就是——思绪万千。

  他还想到了什么?

  生答:如今我们却一句

  是呀,他和兄弟(天各一方)同学们,王维所在的长安,在华山以西,而家乡在华山以东的山西蒲州。一山之隔,千里迢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你能读好这两个词吗?(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4、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教师加以指导)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他们彼此牵挂,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浓浓的思亲之情。(指名读,齐读。)(板书:牵挂)

  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引读)。

  让我们来回味王维无尽的思绪吧。男生读山这头的王维,女生读山那头的兄弟,老师读两者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文字。)

  5、那时的快乐,现在的孤独、王维与亲人彼此牵挂,难怪他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学*诗

  1、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题)

  (1)同学们,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作客他乡,这就是——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3)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王维想到兄弟们肯定和往年一样,头插茱萸,携手登高,嬉笑欢乐,可独独少了自己一个人,这就是——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王维将自己浓浓的思念,凝于笔端,写下了这首思乡名诗。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配乐指读)

  3、多么动情呀!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配乐齐背)

  4、但是,到了现在,这个佳节已经不只指重阳节了,而是所有美好的节日,比如:

  中秋节,爸爸妈妈出差在外地,他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节,边防战士守卫边疆,不能回家,他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元宵节,哥哥在外国读书,不能回家,他会深情地吟道:每逢佳节倍思亲。

  5、其实,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你知道哪些?

  《静夜思》《枫桥夜泊》《夜书所见》(指名回答)(你能背诵一下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齐读三首诗)

  6、老师这里有几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古诗: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感受诗人的情怀。

  7、让我们再来好好欣赏这首诗,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在*字册上。

  8、布置作业:

  课后让我们搜集一下,来开一个“思乡诵诗会”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3)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范文10份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着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情景

  佳节

  登高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四,学*第一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啊?(唐朝的王维),王维为什么在诗中说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呢?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不觉已经()。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是啊,王维离开家乡时只有15岁,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独自一人来到了哪里?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第二自然段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就像其他传统佳节一样,是一个万家团聚的好日子,在这一天,王维看到了什么?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过节时,你们全家会出去玩吗?会有哪些人一起去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怎么走的呢?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c、全家出动,登高游玩,多开心啊?你觉得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游玩还会做些什么呢?

  课前布置学生预*,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师:是啊,多么开心的节日啊!可是独在异乡的作为异客的王维看到这样的情景会高兴吗?

  (不会)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怎么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六、学*课文第三节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3)师: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呢。你觉得家乡的兄弟在登高聚会时想对王维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预设:王维,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长安还好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七、拓展延伸

  思乡之情充溢着游子的内心,王维除了写这首诗千古绝唱外,还写这样一首思乡诗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师翻译大致意思,

  你觉得王维除了想知道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八、作业:

  1、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会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王维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佳”字的字形、字义。齐读。

  2、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

  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3、但是,唐代有位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讲解“倍”字的字形字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就是: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加倍的思念亲人。

  4、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5、明确学*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学*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

  是: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把课文读通顺。

  二、民主导学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129页,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多读几次,认清字形。

  2)、再次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或查字典。

  3)、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4)、三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A、出示词语:

  每逢插佳节兄弟

  茱萸倍思亲手挽手

  思念重阳节独在异乡

  登高远眺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忆山东兄弟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

  B、蓝字要求正确认读,红色的字是要求记住字形的。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已经记住了那些生字?告诉你的同桌(同桌互相交流)

  C、提问: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请你告诉大家。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提出个别生字的强调之处。

  重笔顺: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竖、横、横。

  读音:zhong

  chong

  选义:(1)重复

  (2)再

  (3)量词

  “重阳节”的重选(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叫重九。古时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驱邪避灾的*俗。

  采会意字

  幼与“幻”对比记忆等

  书空,描红

  D、出示生字:指名认读,还可组词

  逢插佳念兄

  茱萸独倍重

  挽眺扶携幼采忆

  E、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读前提问,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段朗读,相机指导、评价)

  F、再次认真齐读课文,注意把刚才读错的地方读准确。(及时评价表扬)

  G、快速浏览课文,把你刚才认为不理解的词语问问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实在

  解决不了的,一会大家共同解决。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三种方法理解词语。如:

  扶老携幼: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将字面意思连起来,就是词语的意思)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祛邪避灾。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了。到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向别人请教或查字典、资料)

  天各一方:两地相隔,非常遥远,不能相会。(联系上下文理解)

  4、请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

  古诗前两句的具体描绘,那些自然段是后两句的具体描绘。借助短文,理解诗句,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检测导结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我们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谁来说说你学到了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2、听写词语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思亲

  华山

  (西)长安

  家乡(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4

  一、谈话导入,初读诗句。

  1.小朋友们,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最爱的人是谁?为什么?

  2.是啊,亲人们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关爱,亲人的关爱总是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力量。可是在唐朝就有一个少年,15岁就离开了家,独自一人在外求学,(音乐响起,插图出示)他就是---王维。王维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他九岁就开始写诗,人们都把他当作神童。后来他的山水田园诗写得尤其出色,人们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句)教师配乐范读。

  3.想读吗?抽生读(正音:逢、插)→齐读。

  自由朗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王维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课文-----生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放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⑴生交流,师板书:王维重阳节长安(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方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简洁又明白。)

  ⑵关于重阳节,你了解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生字集中的句子,检查字词:(是呀,课文中也提到了这些*俗。)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抽生读→理解字词→齐读)

  (了解茱萸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手挽着手:做动作理解。登高远眺:目字旁,与眼睛有关,猜猜眺是什么意思?眺是怎样的看?我们来读读这个词语就会有所发现---站在高处往远处看。根据词语来理解字的意思也是一种方法。)

  师感情导入: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去触摸王维内心深处的思乡之弦,你们会对这句中蕴涵的情感有更多的深刻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读中悟情

  1、读中感受异乡的孤寂。

  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映入你眼帘的是哪两个数字?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15、两)

  (1)15----你们现在几岁?王维才比我们大5、6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他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师画草图),那里离长安可远啦,如果走去的话,要走一个多月呢。

  ⑵两----是啊,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一年365天,两年有700多天,700多个日日夜夜。你离开过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那时的你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

  (3)如果你就是王维,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最想做的是什么?带着这份情,指名朗读→一起读

  (4)走进了王维的生活,走进了他的内心,我们此刻被他身在异乡的孤寂深深震撼,再读这句,该怎样读?自己练练?(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指名朗读)

  评:你读出了他身处异乡的悲凉和孤寂!真好。

  评:我听出了你想回家的渴望!

  2、想象中感受思乡的快乐和哀愁。

  (1)了解佳节

  这里的佳节就是-----重阳节

  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是当时人们过重阳节的风俗*惯,这就好比是我们现在过春节(学插话生回答包饺子,拜年),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过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

  过重阳节,他们登高远眺、头插茱萸;

  就像过春节,我们_________;

  就像过端午节,我们__________;

  ________,我们________

  (2)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是多么热闹呀,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指名读)

  ▲课件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a抓住扶老携幼这个词语,推进对话这个成语很有意思,老师发现老和幼是反义词,你还发现了什么?(扶和携是近义词,都表示手的动作。)扶老携幼就是爸爸、妈妈一手搀扶着(学生:老人;爷爷、奶奶),对啊,还一手牵着(学生:小孩子;我们),对,这就叫(扶老携幼)。弄懂了每个字的意思就理解了整个词的意思。

  b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真是其乐融融,无比幸福。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人们很高兴,很快乐?(兴高采烈)

  c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d感情朗读

  e古时候的重阳节可是个特别喜庆、热闹的节日。让我们一起到大街上走一走,来看一看重阳节的热闹场面吧!课件演示各幅重阳节热闹、欢快、团圆的照片。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国民族音乐。

  同学们,你能将你感受的热闹的节日气氛,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吗?谁想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齐读)。

  你读的真的太热闹了,还有同学也想来试试?

  谁也能和他一样读出这种热闹的气氛?→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⑶此时的王维呢?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其间配上哀伤的音乐)

  a抽一生读。

  b这真是(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中是哪个词就是倍的意思,把它圈出来。)

  C师生合作读

  过渡:是呀,看到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王维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他会想到哪些人?哪些事?(抽2人)

  ⑷学*第三自然段。大家和王维想到一起去了。

  A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感受一下王维复杂的心情→交流。

  B时间在慢慢推进,王维的心情也在不断变化着。

  ▲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a用心读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

  b为什么高兴?感情朗读。→从你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谁再来读读。

  e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板书:亲人)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课件出示句子: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a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b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抽生读)

  a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思念这王维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跟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教师师生合作朗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情齐读。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多么简朴的诗句,却是最深情的、最能打动人心的。这句诗,不知牵动过多少游子的心。让我们用我们的笔把这千古佳句写下来,牢牢地记在心里。书写指导:佳、倍

  五、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割不掉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老师找了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付在课文后面,小朋友们课后去读一读,品味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试着去写一写。

  2、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背一背这首诗,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课吧.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配乐集体诵读古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思亲

  华山

  (西)长安

  家乡(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着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情景

  佳节

  登高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四,学*第一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啊?(唐朝的王维),王维为什么在诗中说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呢?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不觉已经()。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是啊,王维离开家乡时只有15岁,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独自一人来到了哪里?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第二自然段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就像其他传统佳节一样,是一个万家团聚的好日子,在这一天,王维看到了什么?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过节时,你们全家会出去玩吗?会有哪些人一起去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怎么走的呢?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c、全家出动,登高游玩,多开心啊?你觉得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游玩还会做些什么呢?

  课前布置学生预*,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师:是啊,多么开心的节日啊!可是独在异乡的作为异客的王维看到这样的情景会高兴吗?

  (不会)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怎么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六、学*课文第三节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3)师: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呢。你觉得家乡的兄弟在登高聚会时想对王维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预设:王维,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长安还好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七、拓展延伸

  思乡之情充溢着游子的内心,王维除了写这首诗千古绝唱外,还写这样一首思乡诗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师翻译大致意思,

  你觉得王维除了想知道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八、作业:

  1、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7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兴高采烈、思绪万千等核心词语的含义;

  3.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读课题:

  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小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读书,讨论交流。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们,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书:王维

  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

  板书:长安

  师:读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

  师:佳节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又有哪些风俗呢?

  板书:九月九日

  师:书上有一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重阳节的长安人们的心情,老师相信你只要仔细的读书,一定能找到?

  板书:兴高采烈

  师:请你接着老师的话说下去,用上兴高采烈。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

  师: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的声音让我们感觉到长安人们的兴高采烈?

  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

  板书:山东兄弟

  师:这就叫思绪万千。

  板书:思绪万千

  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

  师:今天是传统佳节重阳节,现在我--王维的.兄弟,已经头插茱萸,登上高处。此时此刻,不知远在他乡的王维怎么样。哎,不如打个电话给他。谁愿意做我的兄弟王维?

  师:可是当时还没有如此先进的通讯设备,就连写一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寄到家乡。作为诗人的王维表达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写诗。

  三.感悟诗歌

  1.朗诵: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读诗

  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我都想读了。谁敢和我比一比?

  师:我读诗的水*可不简单,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读几遍。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

  3.小比赛

  4.谁能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课文

  师:现在谁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五.默写古诗

  师:谁来帮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首诗写完整。其余的同学请在底下默写。

  (提醒书写和握笔姿势)

  评价:

  师:连粉笔字都写得这么好看,你的钢笔字一定更好看!

  茱萸这个词书本不要求会写,你都能写出来,真不简单。

  六.延伸

  师:你回家还想做什么?

  师:课后小朋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板书:

  兴高采烈

  长安

  九月九日

  山东

  思绪万千

  (王维)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8

  一、谈话导入,初读诗句。

  1.小朋友们,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最爱的人是谁?为什么?

  2.是啊,亲人们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关爱,亲人的关爱总是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力量。可是在唐朝就有一个少年,15岁就离开了家,独自一人在外求学,(音乐响起,插图出示)他就是---王维。王维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他九岁就开始写诗,人们都把他当作神童。后来他的山水田园诗写得尤其出色,人们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句)教师配乐范读。

  3.想读吗?抽生读(正音:逢、插)→齐读。

  自由朗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王维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课文-----生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放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⑴生交流,师板书:王维重阳节长安(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方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简洁又明白。)

  ⑵关于重阳节,你了解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生字集中的句子,检查字词:(是呀,课文中也提到了这些*俗。)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抽生读→理解字词→齐读)

  (了解茱萸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手挽着手:做动作理解。登高远眺:目字旁,与眼睛有关,猜猜眺是什么意思?眺是怎样的看?我们来读读这个词语就会有所发现---站在高处往远处看。根据词语来理解字的意思也是一种方法。)

  师感情导入: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去触摸王维内心深处的思乡之弦,你们会对这句中蕴涵的情感有更多的深刻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读中悟情

  1、读中感受异乡的孤寂。

  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映入你眼帘的是哪两个数字?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15、两)

  (1)15----你们现在几岁?王维才比我们大5、6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他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师画草图),那里离长安可远啦,如果走去的话,要走一个多月呢。

  ⑵两----是啊,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一年365天,两年有700多天,700多个日日夜夜。你离开过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那时的你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

  (3)如果你就是王维,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最想做的是什么?带着这份情,指名朗读→一起读

  (4)走进了王维的生活,走进了他的内心,我们此刻被他身在异乡的孤寂深深震撼,再读这句,该怎样读?自己练练?(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指名朗读)

  评:你读出了他身处异乡的悲凉和孤寂!真好。

  评:我听出了你想回家的渴望!

  2、想象中感受思乡的快乐和哀愁。

  (1)了解佳节

  这里的佳节就是-----重阳节

  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是当时人们过重阳节的风俗*惯,这就好比是我们现在过春节(学插话生回答包饺子,拜年),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过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

  过重阳节,他们登高远眺、头插茱萸;

  就像过春节,我们_________;

  就像过端午节,我们__________;

  ________,我们________

  (2)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是多么热闹呀,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指名读)

  ▲课件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a抓住扶老携幼这个词语,推进对话这个成语很有意思,老师发现老和幼是反义词,你还发现了什么?(扶和携是近义词,都表示手的动作。)扶老携幼就是爸爸、妈妈一手搀扶着(学生:老人;爷爷、奶奶),对啊,还一手牵着(学生:小孩子;我们),对,这就叫(扶老携幼)。弄懂了每个字的意思就理解了整个词的意思。

  b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真是其乐融融,无比幸福。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人们很高兴,很快乐?(兴高采烈)

  c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d感情朗读

  e古时候的重阳节可是个特别喜庆、热闹的节日。让我们一起到大街上走一走,来看一看重阳节的热闹场面吧!课件演示各幅重阳节热闹、欢快、团圆的照片。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国民族音乐。

  同学们,你能将你感受的热闹的节日气氛,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吗?谁想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齐读)。

  你读的真的太热闹了,还有同学也想来试试?

  谁也能和他一样读出这种热闹的气氛?→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⑶此时的王维呢?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其间配上哀伤的音乐)

  a抽一生读。

  b这真是(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中是哪个词就是倍的意思,把它圈出来。)

  C师生合作读

  过渡:是呀,看到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王维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他会想到哪些人?哪些事?(抽2人)

  ⑷学*第三自然段。大家和王维想到一起去了。

  A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感受一下王维复杂的心情→交流。

  B时间在慢慢推进,王维的心情也在不断变化着。

  ▲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a用心读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

  b为什么高兴?感情朗读。→从你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谁再来读读。

  e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板书:亲人)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课件出示句子: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a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b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抽生读)

  a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思念这王维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跟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教师师生合作朗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情齐读。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多么简朴的诗句,却是最深情的、最能打动人心的。这句诗,不知牵动过多少游子的心。让我们用我们的笔把这千古佳句写下来,牢牢地记在心里。书写指导:佳、倍

  五、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割不掉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老师找了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付在课文后面,小朋友们课后去读一读,品味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试着去写一写。

  2、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背一背这首诗,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课吧.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配乐集体诵读古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客王维

  登高插茱萸遥知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4)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汇总10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 1

  家乡那明亮皎洁、圆盘一般的月亮啊,包装不够精美却香甜可口的月饼呐,我有多久没有与你们亲*了?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们又能为我驻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独身漂泊在纷呈繁杂的大都市,整个人仿佛也变了不少:没有了儿时的童真、清纯,没有了少女时的豪言壮语、拼搏干劲……只是唯一保留着那份每逢佳节时对亲人的思念情怀,每当遇到困难、伤心时对家人的想念情思。

  从来就不是期望和家热恩团聚时吃上一顿什么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或是品尝那些包装精美、价格昂贵的糖果月饼,只是为一场朝思暮想的团圆,哪怕只能吃上粗茶淡饭,只要家人能够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团聚就已足够,就是极至的幸福和快乐。

  都市的夜空被节日的华灯映照得缤纷绚烂,仰头望天,脑海出现的却是家乡那沉静、安详的夜色。多么地希望再能回到小时侯那美好温暖的时光,回到父母的身旁,全家一起围坐在门前白果树下的圆桌旁,一边品尝果饼切蛋黄,一边说笑赏月。可是,可是今夜我却身在异乡,那样幸福于我已经成了一种奢望。我已经走出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纯真年代,我的肩膀上已经挑了担子,是我该努力奋斗去履行义务和责任的时候了。

  花再怎么好,月再怎么圆,我都已经不能够再随心所欲、放任自流了,只能多忍受一份思念的煎熬,多承受一份孤独的侵袭!

  真的好想每个佳节甚至是每一天都能陪伴在为我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爸爸妈妈的身旁,可是……我知道,爸爸妈妈不求我给他们多少钱财和礼物,也不求天天有我相伴左右,只要我幸福安康,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见到我,我能够在他们孤独悲伤时给予他们一点心灵的慰藉!爸爸妈妈多少次对我说过,他们只要我好好生活,照顾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他们不要我有太大的压力,不希望我忍耐太多、承受太多!

  “父母佳节盼团圆,儿女应常回家看看”,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哪!哪个父母不希望儿孙满堂、家庭和睦?谁不盼望节日时节家里热闹非凡、到处充满这欢声笑语?虽然父母不直接对子女说出心里的期盼,不要求子女时常回家看看,只因他们考虑到子女的学*、工作,要去做太多的事情……

  这个中秋之夜,花儿依然好,月儿依旧圆,阵阵的思念如夜空的星星悄悄地爬上我的心头,还好,身在远方,有朋友、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祝福,是他们安抚了我不安的心。

  但愿圆圆的、皎洁的月亮携去我对爸妈的无限思念;传递我对家人、亲友的诚挚祝福;告诉他们我很好,不要为我担心、牵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 2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次到了节日的时候总会思念家人,这不,重阳节就要到了,很多人都从工作的地方赶回来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庆祝节日,但是有些人却只能一个人孤独的坐在桌子上庆祝节日,比如:“刘奶奶”。

  每年的重阳节既是相聚的节日也是老人的节日,为了不让刘奶奶一个过节日,所以住在楼上的小胖想了一个主意……

  放完学后,小胖就把自己*日里积攒的零花钱都拿了出来去商店帮奶奶挑选礼物,当售货阿姨说要结账的时候,小胖看着自己*时辛苦积攒下来的钱,手就忍不住收了回来,但是脑海里又浮现了奶奶一个人的场景,“不行,我不能这样,奶奶*时一个人在家这么孤单,我怎么能还舍不得这点钱……”于是小胖就立马把钱给了阿姨,拿着礼物回去了。

  小胖带着礼品匆匆忙忙地跑进刘奶奶家,因为刘奶奶的儿女都到外边发展去了,只留下她孤零零的在这小屋里,小胖一进门连忙把手里的礼品送到刘奶奶手里,奶奶正在扫地,小胖抢过扫把“奶奶您辛苦了让我来吧”,不一会儿楼上的晓东、小林七楼的张叔叔、八楼的张伯伯也带着礼品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刘奶奶家。

  奶奶热情地说“各位,请上座大家把各自的特产都拿来给林奶奶吃,几个少先队员都来帮林奶奶干活有的在收拾房间,有的在帮林奶奶捶背。

  大人们被这几个小鬼头给感动了,也来帮助刘奶奶,几个少先队员他们还组织了几个节目给奶奶和大家看,逗得大家笑嘻嘻的。大家在这吃顿便饭吧!张伯伯要在大家面前展示他的厨艺,所以他要亲自下厨。

  晚饭开始了,大家一个劲的给奶奶夹菜叫奶奶多吃点。奶奶的饭碗了一个小山似的好了够了。奶奶说“你们也多点吧,辛苦了各位”。晚饭过后,大伙儿聚在一起有说有笑。陪奶奶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 3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妈,中秋节又到了,您身体还好吗?别疼花钱……”听着妈妈和姥姥的对话,我不禁想问:我和姥姥有多久不见了?

  记忆里,每年中秋,姥姥总会包大盘大盘的水饺,买好月饼,等着我们一家去吃个团圆饭。*时,姥姥和姥爷吃饭总在小方桌上吃,只有这一天才摆开大圆桌来吃饭。

  姥姥说,大圆桌象征团圆,看着我们一点点成长,她很高兴。

  自从舅舅在北京安了家,有了小表妹,姥姥就搬家到了北京。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月亮又像姥姥的大圆桌一样又亮又圆。

  “姥姥,又是中秋节了,您又买月饼了吗?”我问。

  “买了,都让你小表妹吃了。姥姥包的水饺味道怎么样?”“不怎么样——才怪哩!”

  挂断电话,我端着一盘月饼坐在阳台上,看着月亮高挂枝头,即使没有路灯,也一样的亮堂。看着洁白的月亮,我忍不住拾起一块月饼对着月亮。这月饼还是一样的,与往年一模一样,但不是姥姥买的,也少了团圆的味道,却多了许多思念。

  记忆中的姥姥家永远飘着一股浓冽的桂花香味;石榴总咧开小嘴挂在树梢上,虽然很酸,但每次我都会咬牙吃下几粒,再如数吐出,酸得我龇牙咧嘴,看得姥爷大笑不止。那只老黄狗总喜欢缠着我,因为是我将它养大的。

  我用力咬了一口月饼,摇了摇脑袋,那些都是往年的事了,今年的中秋,又将是一个思念的日子了。

  姥姥现在过得好不好呢?小表妹有没有淘气呢?

  我三下五除二吃完了那个月饼,望着月亮。

  月宫仙子嫦娥,还有那可爱的玉兔儿,你们是不是也会分别,清冷的.月宫,嫦娥会不会想起她可怜的丈夫后羿呢?伐桂的吴刚,你又会想起谁呢?茂盛、经久不衰的月桂,能否时光倒流,再让我重温那往年的团圆吧。

  团圆,就是在一起快快乐乐地。

  姥姥,我祝愿您长寿,小表妹长大后,您落叶归根,回来。又一年中秋,买下月饼,包下水饺——吃一顿中秋团圆饭。

  月儿一闪一闪,发暗的地方似舞袖的嫦娥。“起舞弄清影”,嫦娥在思念她的丈夫啊。一眨眼,嫦娥不见了,却是玉兔儿在笑眯眯地看着我。

  这一切,都尽收眼底。恍惚间,嫦娥舞清袖,玉兔儿陪她雀跃,吴刚停下了手中的一切,月桂也摇曳起来。

  姥姥,这一切您看得见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无法见面,在心中,我已吃上了您的团圆宴了!姥姥,我为您祝福。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 4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次到了节日的时候总会思念家人,这不,重阳节就要到了,很多人都从工作的地方赶回来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庆祝节日,但是有些人却只能一个人孤独的坐在桌子上庆祝节日,比如:“刘奶奶”。

  每年的重阳节既是相聚的节日也是老人的节日,为了不让刘奶奶一个过节日,所以住在楼上的小胖想了一个主意……

  放完学后,小胖就把自己*日里积攒的零花钱都拿了出来去商店帮奶奶挑选礼物,当售货阿姨说要结账的时候,小胖看着自己*时辛苦积攒下来的钱,手就忍不住收了回来,但是脑海里又浮现了奶奶一个人的`场景,“不行,我不能这样,奶奶*时一个人在家这么孤单,我怎么能还舍不得这点钱……”于是小胖就立马把钱给了阿姨,拿着礼物回去了。

  小胖带着礼品匆匆忙忙地跑进刘奶奶家,因为刘奶奶的儿女都到外边发展去了,只留下她孤零零的在这小屋里,小胖一进门连忙把手里的礼品送到刘奶奶手里,奶奶正在扫地,小胖抢过扫把“奶奶您辛苦了让我来吧”,不一会儿楼上的晓东、小林七楼的张叔叔、八楼的张伯伯也带着礼品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刘奶奶家。

  奶奶热情地说“各位,请上座大家把各自的特产都拿来给林奶奶吃,几个少先队员都来帮林奶奶干活有的在收拾房间,有的在帮林奶奶捶背。

  大人们被这几个小鬼头给感动了,也来帮助刘奶奶,几个少先队员他们还组织了几个节目给奶奶和大家看,逗得大家笑嘻嘻的。大家在这吃顿便饭吧!张伯伯要在大家面前展示他的厨艺,所以他要亲自下厨。

  晚饭开始了,大家一个劲的给奶奶夹菜叫奶奶多吃点。奶奶的饭碗了一个小山似的好了够了。奶奶说“你们也多点吧,辛苦了各位”。晚饭过后,大伙儿聚在一起有说有笑。陪奶奶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 5

  默默地你走了,留下了一堆回忆。又逢中秋,远方地你为何不再来续回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位诗人道出重阳节对家人的思念,也说也了每个人心中的想法,是的,中秋节就是中国的传统节目,意味着要团圆了,这使我想起了去年中秋。

  每年过中秋的时候,走在街上,总能听见小贩的吆喝声,市场上会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月饼,可我们对月饼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总是妈妈高兴地买回了家。几天后,我又把它给扔了,所以妈妈再也不买月饼了。

  那年的中秋,我没有和家人在一起过的。而是和同学去当义工了,“义工”听这词你都知道呀,就是义务劳动不收取任何报酬的事,就管你的一顿饭,当时,我和同学特意在中秋节那天去当义工的,那时,**着活,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提着大包小包地急匆匆地赶回家,我和同学*泛起一阵阵苦味。

  想着别人赶着团圆,而我们两个孤单地站在这个热闹的街道,心里一点都热闹不起来,当我们回到义工社的时候,正好赶上了聚会,那是义工们的聚会,也相当于和家人在一起感觉,虽然我不喜欢吃月饼,但在那氛围下,我们每个义工都把月饼吃得精光。

  在那之后,我们还看表演,我们这些义工都是“潜伏”的,*常看不出来会什么表演,可在那一天,唱哥歌的人尽展歌喉,舞蹈家也一个个涌现出来了,我肯定什么都没干啦,坐在那悠闲地看表演,纯属观众,那天我们这些人很热闹。

  今年的中秋又到了,可我不会再会当义工了,我只想陪着家人在饭桌上吃着团圆饭,那年的中秋成了我难忘的一次经历,真期待今年的中秋像那年一样高兴,难忘。

  现在中秋开始倒计时:3、2、1

  哈哈,还没这么快,中秋啊,中秋让我揭开你神秘的面纱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 6

  我用手勾勒出属于你的星座,遥望最遥远的一颗星,把最深的思念寄给最爱的你。我仿佛看到独在异乡的你,一人斟酌,一人赏月,一人思念。

  繁星闪烁着,墨蓝的天空,何曾听的见他们的呢喃?微光里,我看到你用眼泪凝成的星,一闪一闪,寄托了你所有的思念。李白独在异乡,望明月思故乡;杜甫在异乡,与月共舞。你独在异乡,咏不出千古名句,唱不出千古名曲。请你举一杯茶,在这跨越的千里,我邀明月与你一同举杯;请你张开双臂,我在远方为你传递温暖。我最亲爱的人啊,千万别忘了了,我的思念正在幻化成波涛,乘风破浪,为你赶去。躲在云里的秀月,趁着我们不注意,探出头来。连同安静的星星,也开始跳动。你的左心房是否也暖暖的?我在孔明灯上写下愿望,联同对你的牵挂与祝福,放飞在这无尽的夜空。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否刚好诠释了你的心情?也把你的心带到了最软弱的时候,今晚,让我给你最坚实的依赖,最贴心的怀抱。

  把时间冻结,把回忆倒数。我望眼欲穿,看我我看不到的你;我侧耳倾听,听我听不到的你;温馨的灯火,安静的心跳。我们像从前一样,在这月下细语,你给我的茶加糖,帮我切好月饼。然后我倚在你怀里,听你讲月亮上的故事,听你讲儿时的故事,听你唱明月。紧皱的眉被往事抚*,你灿烂的笑,滑过心间的细腻,不再*凡。亲爱的妈妈,即使你身在远方又如何?你的心,你的爱,你的温暖围绕着我,又有何求?将思念的泪水轻轻抹去,就像你为哭泣的我擦掉眼泪那样。夜深了,星星也乏了,只剩下我一人独望月,祈祷着今晚你的好梦,希望每晚星辰如梦入时你还能感到我的温暖。划过悲伤的河流,这一次,让我吟唱一曲明月,哄你入睡。

  明月夜,秋风起。淡凉的空气,旖旎的旋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戈壁旁,我把思念写千遍,遥寄远方的你。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 7

  又是一年中秋节,又是一个思乡的日子。

  自从2007年入职这个公司,就成为了海外浪子,四海漂泊,四海为家,没有在家过一个传统节日,包括春节,也没有给老婆孩子过一个生日。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独守的日子,不好过啊。

  我经常在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俗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作为一个男人,养家糊口,让老婆孩子吃好穿暖,过上比较舒服的日子,让老婆感觉没有跟错人,当然是第一重要的。在外,男人奔波劳苦,受气受累,挣回来血汗钱,回到家,交给老婆,老婆用温柔和体贴,抹去自己在外所受的艰辛和劳苦;回家给孩子买了他梦寐以求的玩具,孩子搂着自己的脖子撒娇亲热。这曾经是我向往的生活,也是我在外克服孤独寂寞,孤身在外工作的动力和精神支撑。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有了一定的收入储蓄,老婆对这种常年分居的生活,越来越不满,而我自己也对这种生活越来越厌烦,越来越想家,想老婆想孩子想父母。在这个中秋之夜,下了决心,过完年,就辞职回家,去寻找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快乐生活。

  这是小富即安吗?肯定是,但是小富即安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人生苦短,最重要的,是跟家人在一起快快乐乐的生活,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 8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了!在上海的姑妈姑父还是没有回来!

  从小,姑妈便是我的玩伴,那时姑妈放学,便牵着我去她家玩,她的同学们也去玩,然后那些同学全都认识了我。

  犹记得前年春节。天气晴朗,四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鞭炮声,炸开新年,迎来新年。此时,我与姑妈一家人正在那里烧烤!

  “快!快点涮油,快焦了!”姑父焦急的声音传来,我急忙用刷子刷了点油到羊肉串上,谁知手一抖,油都撒到炭火上面去了,“咣”火花四射,随后又下去了,我一看又焦了!“唉,这已经是第七个失败品了!”我摸着后脑,叹了一口气,哎!

  姑妈闻声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说:“别垂头丧气的,看姐的!”因为她认为她还年轻,所以自称“姐”。说着拿了一个羊肉串,在卤水里一蘸,放在烧烤架上。过了几秒,她拿出刷子从油碗里沾了一下,涂在羊肉串上,转一下,刷一下,再熟练地从孜然袋子里抓起一把孜然慢慢的慢慢的洒在羊肉串上。在高温下羊肉串开始飘着香味,羊肉串从红色慢慢变成深灰色。这时姑妈洒上孜然,羊肉串出架了,可以吃了。坐在旁边的我和姑父似饿狼般的,眼睛发绿,直勾勾地盯那羊肉串。真香!

  于是,在姑妈的指导下,我的'烧烤技术越发娴熟,烤出了许多香味四溢的美食,我们就这样吃了烤,烤了吃。姑妈在抓着烤串吃,满嘴流油,完全不顾她的淑女形象!在一旁的姑父抓着玉米棒,用唐老鸭啃法吃力地啃着玉米。阳光照在我们身上,将我们照得熠熠生辉。而我却在那儿不停地烤,脸上有油有灰有汗水,一边烧烤着,嘴里还叼着一块烤好的五花肉,真好吃,让我好吃得想哭。

  时间如闪电,马上又要快到春节了,不知是否又能吃到香味四溢的羊肉串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 9

  细数门前落叶,倾听屋外雨声,感受时间流逝。转眼便是中秋,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在特殊的时候,显得格外具体。

  仔细一算,父亲也离开了半年,时常提及,每每伤感。只是生活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结束,只是每个人都在失去中改变。

  比起以前,我觉得我更开朗,我每天都会傻笑,因为我知道,哭,并没有人心疼,因为最爱我的人不在。我必须学会坚强。

  哥哥,仿佛也更加成熟,学会做菜。尤其是每一次他休息,都会做饭,每一次都有西红柿炒鸡蛋。他说这是父亲最爱的,所以他特意学了……每次说完,我和母亲都保持沉默。相顾无言,唯有泪从横。

  哥哥的小女儿,仿佛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偶尔问起来爷爷去哪里了。她只是笑着说,打工挣钱去了。有的时候我也想和她一样,不知道父亲真的去哪里啦!

  最难过的不过是母亲,他们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爱情,只不过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罢了!但是,一个人就是一生。在他们眼里最浪漫不过和你慢慢变老。一个人的离开,照就另一个人的孤独。母亲很喜欢发呆,开始回忆,那段有父亲的生活。

  家里陈设是父亲喜欢的,只是少了一个经常提及却已消失的主人。我想借着皎洁的明月寄托我对您的思念,我想拖着秋风捎去安康。我想对着天空大喊我想你了,父亲。但是我只能默默述说,因为我怕家人听见,我怕思念蔓延,我怕没空气中全是悲伤的味道,我怕哥哥,母亲眼角又泛起泪花。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 10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吟诵着这首诗句,中秋节的情景便重新浮现在我的眼前。

  踏着满地银霜,迎着皎洁月光,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奶奶家过中秋。坐在奶奶家温馨的小院里,我仰头仔细地欣赏月色。云中那轮如梦似幻的中秋圆月,铺展开轻柔的光芒,把夜空装点的格外温馨。

  正欣赏着月色,听见奶奶说开饭了,我的食欲马上被唤醒,赶忙冲到桌子前一看,奶奶做了满满一大桌子的菜,琳琅满目的摆开来,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奶奶煮的肉包子味道可香了,我一连吃了好几十个都停不下来。

  吃完饭,爷爷打开了一盒月饼,喊着:“快来吃福气饼了!”我很纳闷,为什么要叫做福气饼呢?妈妈说:“为了爷爷、奶奶健康,请你们吃寿字饼吧。”然后,爸爸分到了“禄”字饼,妈妈笑着吃“喜”字饼。圆圆的月饼不仅象征团圆,更能带给大家美好的祝福。

  又是一年中秋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天上的月光还是一样,澄澈、明亮,唯独月光下的人变了,变得不一样了。在月光下的安静院落里,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亲情的温暖。

  花园学校五年级八班冯璟琪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5)

——每逢佳节倍思亲600字作文实用十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600字作文 1

  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值台风”莫兰蒂“过去,风还大得可怕。夜来了,带着焕然一新的面孔来了。黑得澈亮,黑得纯粹,黑得美轮美奂。虽没有一丝微弱亮光,但增添了一份清冽孤寂。然而,屋内的热闹气氛和屋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秋,就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以往,在我们家有五口人,今年却少了两口——爷爷和奶奶。所以这是第一个从主干家庭变成核心家庭的节日。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呢!爸爸正低头津津有味看着朋友圈发的动态,时不时还会拉妈妈一起看。而妈妈也是心不在焉地看着电视,只有我一个人盯着电视收看中央台的《中秋晚会》。这一家人,是在干嘛呢?

  月饼在眼皮下躺着,一个个泛着亮光,吼吼,一群可爱的”小胖子“!可是没有一个人动它们。中秋的气氛似乎没有呢。我无数次看向窗户,抬头望向一片漆黑的天空,连月亮也不出来啊!

  又无聊地继续看《中秋晚会》,中央台真心不好看,太不走心了,一入这个不走心的`中秋;主持人的台风好怪,一如这中秋节各自为欢的气氛。唉,三个人的中秋真没意思。看到有两个老夫妻坚守孤岛许久时,突然想起了爷爷奶奶。不知道他们在家过得好不好?现在在吃月饼?有没有一样思念我呢?我的思念在心底扩散,难受。再看看无所事事的大人们,中秋真是个不好的节日。

  不到半小时,妈妈就拉我练瑜伽,看来无聊透了!今年的中秋真没劲儿!

  明月何时照我还,儿时欢笑梦里边。

  每逢佳节倍思亲600字作文 2

  以前的中秋节都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但今年的中秋节,除了爸爸妈妈外,还有很多民工小学的小朋友们,以及城市之声的主持人,我们一起在植物园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10月3日一大早,我们一家人和另一些私家车家庭,来到植物园,从工作人员手里领到一个牌子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冲了进去。这里很安静,鸟的声音无处不在。树木很多,个个绿得苍翠欲滴,花儿开放得很整齐,像千万张可爱的笑脸似的。

  我们和城市之声电台的著名主持人阿亮一起走到一个大草坪上,所有人到齐后,阿亮告诉我们可以去结对子了,于是我找到了个女孩,和她交上了朋友,她叫管书影,是天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忽然,对面的大舞台上响起了音乐,只见一个外国小丑在台上跳起了舞,大家立刻冲向大舞台,看起了小丑表演。小丑把我们*时看到的气球系在一起,一会儿用气球做出一朵花,一会儿做出一只蜻蜓……一个节目表演完后,我们激烈的掌声没过了音乐声。“大家好!”又一个外国小丑穿着华丽的衣服,用不标准的汉语向大家问好。一边说着一边走了过来,这个小丑扮演的是一个小姑娘,她把呼啦圈玩得很好,能在腰上、腿上、脖子上、臀部把呼啦圈转起来,令人赞叹不已,她后来又表演了许多节目。

  自由活动开始了,我和新朋友管书影来到互动游戏区,玩了“找不同”、“向左向右转”、“掷色子”、“抢凳子”……非常好玩。

  中午我还吃了美味的午饭,今天我真快乐!

  每逢佳节倍思亲600字作文 3

  在妈妈工作的园区里,有一群特殊的小朋友。他们从出生起就被无情地夺走了听到这个世界上声音的权利。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成长,从戴上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的那一刻起,他们才慢慢地感受到声音的存在,慢慢地学*语言。

  中秋节前一天,妈妈告诉我说她们园区里有活动,一群充满爱心的人士要去看望小朋友,给小朋友们带去节日的祝福。像这样活动场面,我怎么能错过?就要求妈妈去上班时带上我。

  下午四点左右,叔叔阿姨们满脸微笑来到园区。他们带来了大米、食用油、水果和香甜的月饼。在老师的引领下,他们走进教室,与小朋友们亲密接触,小朋友们更是开心得不得了。他们热情地与叔叔阿姨们打招呼。“叔叔好,阿姨好!”大家很是惊奇,他们怎么会开口说话呢?园区老师向爱心人士讲解了小朋友们的助听设备以及他们艰难的康复过程。爱心人士们向老师竖起了大拇指,对小朋友们产生了更多的怜爱。他们轻拉小朋友们的小手,轻拂他们的脸庞,亲切的目光泛着泪花。在老师的提议下,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为爱心人士表演了节目。他们边唱边跳,我们都被感动了,用响亮的掌声告诉他们:“你们很棒!”

  相处的时间有些短暂,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愿更多的人来关爱这些特殊的小朋友,将爱传递下去。

  每逢佳节倍思亲600字作文 4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但我最喜欢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一年四季的秋季,由于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节。

  在这一天,有很多*俗:文人赏月,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爷儿,玩花灯,舞火龙……其中玩花灯的场面极其壮观,人们把做好的花灯放入一条河中,让花灯随着水漂流而去。

  相传后羿有一包不死药,准备和妻子嫦娥在月圆之夜服下,他的徒弟看到了,一心想要抢走这包不死药,有一次在后羿出去以后,嫦娥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后羿的徒弟趁着后羿不在家,想要去偷那包不死药,嫦娥被逼无奈吃下了那包不死药,立刻飞上了天,人们称这天为中秋节。

  今天,我们家也在过中秋节,今天早上,妈妈一大早就起来包饺子,先把面和好,擀成皮把拌好的馅包在饺子皮里,这样一个饺子就包好了。爸爸去超市买回许多好吃的东西。还有月饼,中秋节少不了月饼,从古时候就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俗。中秋节也少不了祭月,祭月就是祭拜月亮的意思,在阳台上放一个小桌子,上面摆满许多水果,月饼,还有一个大月牙儿。

  今天我们吃过饭后,一家人坐在阳台上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那皎洁的月光明亮的照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束月光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跳动。这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夜已经深了,我恋恋不舍的入睡了,不知道下一个中秋节会是什么样呢?

  每逢佳节倍思亲600字作文 5

  又一个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不管有多少事情没有完成,他们都会抽出时间和家人一起吃饭。即使身在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也会通过手机说一句祝福的话。

  中秋节,我们家会有亲戚来做客,最糟糕的时候,我们会在家里做一些家常菜,全家人会吃一顿干净的饭。今年是一个特殊的中秋节。我妈在北京照顾我小外甥,家里只剩下我和爸爸姐姐。这是一个只有三个人的中秋节。

  从下午开始,爸爸就一直在准备今晚的中秋节,妹妹下班回来也带了一些凉菜,于是不一会儿,我们的小中秋节就结束了。看着一桌子菜,却只有三个人吃饭,红酒的高脚杯要倒,但是里面装的是橙汁,饭桌要热闹,却只有三个人吃饭聊天。这应该是我们家最简单的中秋节了。

  这种气氛只在饭桌上维持,吃完饭我们就开始和妈妈视频聊天。视频一接通,我就听到小外甥发出婴儿的声音,然后我就看到妈妈抱着小外甥的画面。小侄子可能很好奇,盯着一双大眼睛还盯着屏幕,感觉好多了。我妈巧妙地哄着我小外甥,掩饰不住自己的开心,我却还是捕捉到一丝疲惫。我们和我妈妈聊了很多。我自然无法回避母亲一成不变的学*问候。虽然有屏幕,但还是感受到了中秋团圆的气氛。

  这是一个特殊的中秋节,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家人的声音和微笑。虽然我们相隔很远,却又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团聚”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600字作文 6

  中秋节终于到了,到处都洋溢着芬芳的空气和节日的喜庆气氛。

  清晨,小鸟在枝头“叽叽吱吱”唱着愉快的歌曲,花儿绽开笑容,随风婆娑起舞,散发出一阵又一阵泌人心脾的清香。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对爸爸妈妈说了声:“中秋快乐!”

  “叮呤呤……“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妈妈连忙拿起话筒。原来,是大舅舅打来的,今天是中秋佳节,舅舅想让我们去那吃饭,大家团聚团聚。放下电话,看了看钟表,呀,十一点半了!我们连忙起身,冲往舅舅家。

  “藕饼上来了!”“主厨”——舅舅喊道。哇,饭桌上五颜六色,可以组成一支彩虹队了,有鲜红的虾,黑红的肉,雪白的鸡,碧绿的菜,肉色的土豆……一个个散发出浓浓的香气,令人垂涟三尺,恨不得张口猛吃一顿。打舅舅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开饭!”我刚把手伸向筷子的那一刹那,妈妈碰了我一下。我抬起头,发现大家在等**杯呢!我拿起杯子,大喊:“中秋节快乐!”

  下午,大家各自玩了起来,妈妈与舅舅他们做有益身心的活动——打牌;爸爸蒙头午睡;我则和姐姐玩起了“人与鬼”是游戏。到处回荡着快乐的笑声。

  夜幕终于降临了,可我却没有见到一轮圆月,也许是下雨的缘故吧。尽管没有看见一轮圆圆的月亮,可我还是过了一个充实。愉快的中秋节。

  我爱中秋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600字作文 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这个时候,远离故乡的游子都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

  微风**,秋意凉人。空气中散发出的寒意使路上的行人都忍不住打了个冷颤。而我们家里却是热浪漫天。

  大人们围在一起聊着身边的趣事,而孩子们则打打闹闹,唱说着彼此的快乐。这时妈妈和奶奶”闪亮登场”,拿着手里的工具开始做月饼。边做边操心着家里的孩子。而我们则不管,看到做好了的月饼,偷偷拿出去与小伙伴分享。而妈妈还在郁闷:”哎!我刚做好的月饼怎么少了一个呢?”我们看到了便在屋里偷笑。

  晚饭开始了,晚饭虽然没有过年时那么丰盛,却胜在有热闹的氛围。在饭桌上,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在互相谦让。”给你,多吃点才能长身体。”谢谢了,您也多吃点,忙了一天了。””多吃点,这个菜好吃。”谢谢,谢谢!”。这样的氛围,这样的问候,使我沉浸在幸福之中,让我倍加珍惜这团聚时刻。

  晚饭过后大家移到窗边赏月。此时圆圆的明月夹在耀眼的星星之中,镶嵌在黑蓝的夜幕上。这一场景竟显得极其和谐,颇有几分水墨画的韵味,姿色动人。

  一天中最美好的夜晚即将过去,而中秋节也将随之而去。不过家人团圆的幸福,却是我怎么也忘记不了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600字作文 8

  中秋节的傍晚,我在看电视,正在洗衣服的妈妈叫我到阳台看月亮。这时,天还没暗下来,月亮金黄金黄的,就像是哪个调皮的孩子,将美味的蛋黄抛上了天。又过了一会儿,月亮由金黄变成淡黄色的了,像个玉米饼。当天色完全暗下来时,月亮变成白色的了,像面镜子,光特别大,向四周散发,好像给月儿穿上了透明的纱衣。

  七点多钟,爸爸带我到顶楼望月,我看着美丽的月亮提出了许多奇怪的问题,有的还考倒了爸爸呢!

  随后妈妈和我举行了一场猜月饼口味比赛。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将自己的眼睛蒙上,随意摸一个月饼,让对方切一小块,吃下肚去,便说出口味。第一局不分胜负,第二局仍不分胜负,第三局我尝到似鲍鱼口味的月饼,便大叫道:“是鲍鱼味的。”妈妈哈哈大笑!我才知道狡猾的妈妈在鲍鱼口味的饼上加了片青津果。我可不甘落后,该妈妈猜了,妈妈摸到了白莲蛋黄口味的月饼,我在白莲蛋黄口味的月饼上,加了一丁点儿哈蜜瓜口味的月饼,因为哈蜜瓜加得太少,所以妈妈猜成了白莲蛋黄口味的了,我在一旁兴灾乐祸,正在看电视的爸爸也被我们逗乐了。第四局我们把两种口味混在一起猜,两个人都猜错了,看来两种口味混在一起猜还不容易呢。

  九点多时爸爸再次和我到顶楼赏月,这时月亮已高高地爬上我们的头顶。月亮的光芒依然洒在宽阔的操场上,洒在高大的楼房上,洒在每个人的心里。

  每逢佳节倍思亲600字作文 9

  4个小时就像流水一样。转眼间,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8月15日中秋节。

  夜幕降临时,天空似乎多云空,伴随着几颗星星。明月像一面镜子,满月像一个圆盘。晚上六点一到,奶奶就在外面的院子里摆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月饼、茶和苹果。奶奶也把斗香放在桌子旁边。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一家人开始等待月亮出现。

  我等了又等。天空中有一点白色,好像月亮要来了。这时,月亮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但是月亮不是圆的,没有光。天空中的乌云聚集在月亮周围。经过反复的困难和挫折,月亮终于照亮了整个天空,突然间,天空变成了深蓝色。整个世界呈现出新的面貌。在月光下,草坪变成了金色。远处的星星也被月亮的光所覆盖,天空中除了月亮什么也没有。月亮像一个大银盘子。它看起来很孤独,我真的想成为一颗明亮的星星,飞向天堂空陪月姐。望着寂寞的月亮,我忍不住学着苏轼的样子,低声吟诵道:“什么时候是月亮,向天空要酒……”

  当全家人看到我看起来像一个“伟大的诗人”时,都大笑起来。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还有一些*俗,也就是吃月饼和赏月。因为那天的月亮是最圆最漂亮的,有很多关于月亮的美丽故事。人们都说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姐姐和可爱的玉兔。怀着这些希望,今年中秋节我将和大人一起赏月!

  每逢佳节倍思亲600字作文 10

  时间过的真快啊,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了。

  晚上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欣赏着又圆又亮的明月。啊!今晚的月饼好丰盛啊:有哈密瓜的有菠萝的有五仁的还有豆沙的,有甜的有咸的还有。这么多各式各样的月饼谗的我直流口水。我选了一块豆沙的吃了起来,爷爷问我:“好吃吗?”我说:“太好吃了!”爷爷说:“你只知道好吃,你知道月饼的来历吗?”我奇怪的摇摇头“那好,我就给你讲讲吧”爷爷说:“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渐渐把中秋节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它代表着*安`幸福,慢慢地月饼也成了节日的礼品了。”爷爷接着问:“你知道月饼名字的来历吗?”我又摇摇头,着急的催爷爷快讲,爷爷说:在很久以前,“月饼”也叫“胡饼,”据说有一年的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唐太宗嫌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着皎洁的明月,随口说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字便在民间渐渐传开。听到这里,我对爷爷说:“月饼,不但好吃,原来还有这么啊!”

  整个晚上,我都在津津有味的听爷爷讲有关月饼的各种,我都听的入了神。半夜里我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五十六个民族的小朋友都聚集在一起,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块香喷喷的月饼,大家有说有笑在一起欢度中秋佳节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