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实用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92~93页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初步感受复*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意义,熟练地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整理与复*,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100以内加法与减法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计算*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100以内加减法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数位及数位上数的意义;良好的计算*惯与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激趣引入

  (一)回顾梳理:

  师:同学们,我们这学期的新知识已经学完了,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啊?

  1.学生自主梳理,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整理;课件分步呈现P92页的4幅图。

  3.教师板书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认识人民币——找规律——解决问题

  (二)交流感受:

  1.你在这一学期的学*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哪些事情让你的印象最深刻?

  2.学生自主发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新的发现等。

  3.师质疑:这学期我们学的知识真多啊!你对这些知识都已经完成掌握了吗?我们有必要来将这些知识复*复*吗?

  4.点明课题:本学期学的知识这么多,我们今天就来复*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共同梳理,让学生简单回顾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并通过让学生谈学*体会,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的乐趣,进而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复*应用

  (一)复*100以内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这节课哪位小朋友的表现最棒!

  1.复*数位:出示计数器

  (1)谁来说一说:计数器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别是什么位呢?

  (2)这些数位上的一个珠子分别表示多少?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珠子,所表示的数却不相同呢?

  (3)十位的一个珠子相当于个位的几个珠子?百位的一个珠子又相当于十位的几个珠子呢?那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又是多少?

  2.复*数的组成: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拔出57,问:谁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它个位上的7表示?十位上的5表示?

  (2)完成P95练*二十的第2题。

  3.复*数数、数的顺序和大小:

  (1)你会数数吗?我们在数数时可以怎么数?引导学生说出:可以1个1个地数,可以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

  (2)你能用计数器拔出57前面的一个数吗?那57后面一个数是多少?这三个如果从大到小排,应该怎么排?

  (3)完成P95练*二十的第1、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应用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二)复*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

  1.夺红旗比赛: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P95练*二十的第4题。

  (2)学生汇报结果,学生互相检验是否正确。

  (3)讨论:

  ①这8道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引导学生发现:有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有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②每一类分别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

  ③说一说每一类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在练*之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梳理各种计算方法,沟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意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2.练*二十一第5、6题。

  【设计意图:这两题也是“数的运算”的不同形式的练*,教师要注意:在做这两题前要创设故事情境,如第4题可以用“孙悟空巧变>、<、=”,第5题可以用“猪八戒吃西瓜”,以激发学生练*的兴趣。】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新百数表”:

  1.建构“新百数表”

  (1)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这张百数表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完成表格。

  2.观察比较

  (1)再次观察,发现规律:

  ①横着看,每一行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②竖着看:每一列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新旧百数表进行比较:课件呈现新旧两个百数表,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只要学生说出的发现是对的,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解决第(3)题。这题解决后,可再让学生仿照这个问题再提出几个问题,继续练*。

  (2)解决第(4)题。

  (3)解决第(5)(6)题:

  ①学生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完整的回答,如:第选的是第1行的第几个数和第8行的第几个数,它们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②并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完成后,可模仿这两个问题继续练*。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复*数的认识,并综合了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新百数表的建构、新旧百数表的对比与探究及应用新百数表中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质疑反思

  (一)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知识?

  (二)质疑反思

  1.对于本节课复*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或者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容易出错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当然,你也可以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拿来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质疑反思,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学*,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体会。】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为复*内容

  二、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3)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2)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加深理解,并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有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17~19周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共分为五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本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

  总复*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表内乘法集中复*,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乘法口诀,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复*前,应根据学生*时学*的情况,制订适合本班实际的复*计划,以使复*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复*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和“统计”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

  1.“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

  教材中安排了两道小题,着重复*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复*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的笔算两位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教学中应注意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即可,教师不必总结出条文让学生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的自信心。对于具体计算,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只要学生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2.“表内乘法”的复*。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复*: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乘法口诀是计算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熟记。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背出全部乘法口诀。对于乘法计算,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另外,对乘法口诀,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避免机械背诵。

  复*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中描述的事情,要解决题目的问题,应该怎样做?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后,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叙述。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

  (1)“米和厘米”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长度单位是米和厘米。要求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教材安排了两道题。第4题是让学生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米”和“厘米”的长度。这种练*对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非常重要。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训练测量方法。

  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可以像教材中要求的“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和“用手指表示1厘米有多长”,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这些长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估计和测量的复*,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交流估计的方法。对于量线段,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学生从0刻度开始,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只要学生量的正确都是可以的。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计和测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角和直角”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要求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

  教材先通过数图中角和直角的个数,复*角和直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在图中加一条线段的活动,把画直角和数直角结合起来复*。

  复*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在几何中发现角或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另一方面,应尽量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实物的面上有什么样的角(对直角要进行判断),使学生经常注意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观察物体”的复*。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题目。第7题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第8题是画轴对称图形。

  复*观察物体时,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想像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应该是哪个图。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些其他实际物体,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

  复*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然后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的意识和*惯。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能力,养成合作学*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读写方法、大小比较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这学期的新课学*已结束,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板书课题)

  二、整理全册所学内容

  1.小组合作,初步整理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

  (2)想一想: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吗?怎样整理才能使这些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现出来呢?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

  整理要求:

  A?整理结果要简洁、清晰、有条理。

  B?整理完后,要能说出整理的过程。

  2.全班汇报交流、完善整理结果

  (1)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过程、结果。

  (2)结合展示、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你喜欢哪种整理方法?为什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哪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调整?

  (3)根据评价结果,可选一种有代表性的板书。如:全册内容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有余数的除法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千米、毫米

  时间单位:时、分、秒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三、整理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1)出示数5555,从右往左,你能依次说出每一个数位上的“5”各表示多少吗?

  (2)填空: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10个千是()。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1页第1题,然后交流。

  2.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一十二。

  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千九百八十数到二千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一千七百数到三千。

  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2)写出3408后面的三个数和3001前面的三个数。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5页第3题,并交流填的结果。

  3.读写方法

  (1)读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1题。指名读,然后说一说:怎样读万以内的数。(特别强调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2)写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4.大小比较

  (1)写出下列各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三千零二三百零二二千三百三千二百三千零二十

  (2)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做教科书第136页第5题。

  5.较大数的估计

  一个数比400大得多,比2000少一些,这个数可能是:(在正确的数下打?)99913801900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6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92~93页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初步感受复*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意义,熟练地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整理与复*,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100以内加法与减法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计算*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100以内加减法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数位及数位上数的意义;良好的计算*惯与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激趣引入

  (一)回顾梳理:

  师:同学们,我们这学期的新知识已经学完了,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啊?

  1.学生自主梳理,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整理;课件分步呈现P92页的4幅图。

  3.教师板书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认识人民币——找规律——解决问题

  (二)交流感受:

  1.你在这一学期的学*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哪些事情让你的印象最深刻?

  2.学生自主发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新的发现等。

  3.师质疑:这学期我们学的知识真多啊!你对这些知识都已经完成掌握了吗?我们有必要来将这些知识复*复*吗?

  4.点明课题:本学期学的知识这么多,我们今天就来复*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共同梳理,让学生简单回顾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并通过让学生谈学*体会,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的乐趣,进而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复*应用

  (一)复*100以内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这节课哪位小朋友的表现最棒!

  1.复*数位:出示计数器

  (1)谁来说一说:计数器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别是什么位呢?

  (2)这些数位上的一个珠子分别表示多少?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珠子,所表示的数却不相同呢?

  (3)十位的一个珠子相当于个位的几个珠子?百位的一个珠子又相当于十位的几个珠子呢?那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又是多少?

  2.复*数的组成: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拔出57,问:谁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它个位上的7表示?十位上的5表示?

  (2)完成P95练*二十的第2题。

  3.复*数数、数的顺序和大小:

  (1)你会数数吗?我们在数数时可以怎么数?引导学生说出:可以1个1个地数,可以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

  (2)你能用计数器拔出57前面的一个数吗?那57后面一个数是多少?这三个如果从大到小排,应该怎么排?

  (3)完成P95练*二十的第1、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应用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二)复*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

  1.夺红旗比赛: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P95练*二十的第4题。

  (2)学生汇报结果,学生互相检验是否正确。

  (3)讨论:

  ①这8道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引导学生发现:有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有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②每一类分别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

  ③说一说每一类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在练*之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梳理各种计算方法,沟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意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2.练*二十一第5、6题。

  【设计意图:这两题也是“数的运算”的不同形式的练*,教师要注意:在做这两题前要创设故事情境,如第4题可以用“孙悟空巧变>、<、=”,第5题可以用“猪八戒吃西瓜”,以激发学生练*的兴趣。】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新百数表”:

  1.建构“新百数表”

  (1)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这张百数表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完成表格。

  2.观察比较

  (1)再次观察,发现规律:

  ①横着看,每一行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②竖着看:每一列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新旧百数表进行比较:课件呈现新旧两个百数表,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只要学生说出的发现是对的,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解决第(3)题。这题解决后,可再让学生仿照这个问题再提出几个问题,继续练*。

  (2)解决第(4)题。

  (3)解决第(5)(6)题:

  ①学生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完整的回答,如:第选的是第1行的第几个数和第8行的第几个数,它们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②并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完成后,可模仿这两个问题继续练*。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复*数的认识,并综合了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新百数表的建构、新旧百数表的对比与探究及应用新百数表中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质疑反思

  (一)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知识?

  (二)质疑反思

  1.对于本节课复*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或者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容易出错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当然,你也可以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拿来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质疑反思,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学*,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体会。】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5-126页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意识和*惯,认真地审题,正确地进行口算、笔算,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深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良好计算检验的意识和*惯。

  教学难点:

  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教法:质疑引导,组织练*;学法:小组合作,独立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同学们,我们要想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且能够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就必须要牢固掌握哪些知?(必须掌握好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来复*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

  教师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请积极举手说一说想起了哪些知识点?看谁想得多?

  教师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然后指出上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能否用一个知识结构图描述上述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启迪思维,用表扬鼓励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复*状态。)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情况。

  请各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讨论情况。

  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各小组建构的知识网络图。

  3、师生共同分析建构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保罗更多相关知识的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让每一个小组成员介绍讨论构建情况。然后,师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图。这样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复*小数四则运算。

  1.出示问题: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学生同桌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的加减法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律,即都满足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小数的加减法需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必须将两个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才能相加减。

  4.同学们,要想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就必须做到什么?

  教师讲明:首先要认真细心地进行审题,然后再计算,计算后要进行检验。

  5.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检验呢?

  师(出示教科书第125页第4题):请同学们看这一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进行检验。

  这一题正确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师生交流。

  6、出示练*题

  计算并且验算。

  7.83+1.6780×*

  6.12—3.581435÷35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检验。

  集体订正。

  7.出示:4000÷25一13×12

  64一(7.2+5.9)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属于什么运算?指名学生回答。

  那么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进行交流。

  师小结: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学生独立计算上面两题。

  8、完成练*二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让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使学生巩固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此外,还注意了复*验算方法,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进行验算,进一步培养检验的*惯。)

  (二)、复*运算定律。

  1、复*运算定律。

  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怎样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利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使运算简便)。

  2、出示练*二十一第7题。

  请同学们根据正确的运算定律进行填空。

  你是怎样填的?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12×4十188×4101×87

  135×50×225×33×4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的简便运算。

  4、完成练*二十一第5题。

  题目中的图给我们绘出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几大行星?

  学生观察回答。

  看了这个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教科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表,表中的数据是各个行星和太阳的距离。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想办法计算出你的问题的答案。

  5、完成练*二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说明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练*题复*学过的几种常用的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说明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这样更加巩固了运算定律的运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师下发作业纸,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题目如下:

  1、运算下列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36+95+74+105188×35-188×34

  67÷2.5÷0.04

  0.32×12.5×250

  5+13.7+45+6.3+50

  2、填空。

  6020千克=()吨()千克

  5千米9米=()米

  350分=()时()分

  560000*方米=()公顷

  3、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苹果23筐,梨27筐,每筐水果重37千克,一共重多少千克?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三个题目,自我评价,自我鉴定,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师根据检测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待加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熟记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认真审题保证正确率

  进行检验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复*“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到或复*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二.复*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8×3=24(角)6+24=30(角)

  或:6×1+8×3=6+24=30(角)

  2.复*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的意识和*惯。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能力,养成合作学*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读写方法、大小比较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这学期的新课学*已结束,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板书课题)

  二、整理全册所学内容

  1.小组合作,初步整理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

  (2)想一想: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吗?怎样整理才能使这些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现出来呢?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

  整理要求:

  A?整理结果要简洁、清晰、有条理。

  B?整理完后,要能说出整理的过程。

  2.全班汇报交流、完善整理结果

  (1)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过程、结果。

  (2)结合展示、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你喜欢哪种整理方法?为什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哪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调整?

  (3)根据评价结果,可选一种有代表性的板书。如:全册内容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有余数的除法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千米、毫米

  时间单位:时、分、秒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三、整理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1)出示数5555,从右往左,你能依次说出每一个数位上的“5”各表示多少吗?

  (2)填空: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10个千是()。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1页第1题,然后交流。

  2.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一十二。

  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千九百八十数到二千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一千七百数到三千。

  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2)写出3408后面的三个数和3001前面的三个数。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5页第3题,并交流填的结果。

  3.读写方法

  (1)读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1题。指名读,然后说一说:怎样读万以内的数。(特别强调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2)写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4.大小比较

  (1)写出下列各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三千零二三百零二二千三百三千二百三千零二十

  (2)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做教科书第136页第5题。

  5.较大数的估计

  一个数比400大得多,比2000少一些,这个数可能是:(在正确的数下打?)99913801900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为复*内容

  二、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3)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2)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加深理解,并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有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17~19周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反思的*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

  (1)完成练*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惯。

  (2)完成练*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推理

  1.复*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物**置,今天对于位置与方向的复*,进一步回顾了方向与位置。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们具有很好的记忆力和较强的总结能力,并热衷于参加富有神秘感和挑战性的活动。基于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制订出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问题,回顾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位置的方法。并总结根据描述在*面图上找出物体的具**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回顾确定物**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面图上的具**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

  (1)回顾情境教学法。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设计,既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也更好地服务了我们的教学活动。

  (2)逐层练*、及时反馈法。通过学与练的紧密结合,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帮助学生巩固了旧知。

  (二)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观察、比较、发现的学*方法。在比较中,学生有所发现,获得思维的进步与发展。

  六、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设置情景

  1、投影出示台风照片。

  ⑴同学们对这个例题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

  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

  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1、确定观测点。

  2、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

  3、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三)知识反馈,巩固延伸

  1、警察局收到卧底送来的示意图。(图略)

  (以警察局为观测点,找出三个犯罪分子的位置)

  2、连连看

  3、填空(找出物体的位置及方向和距离)

  4、完成书上练*。

  (四)课堂小结七、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的位置

  1、确定观测点。

  2、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

  3、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3

  复*目标:

  能熟练掌握的计算方法并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复*重点:

  有条理再现旧知,正确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同学们我们再一次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那么到现在为止,你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你都记着那些知识,老师出个题考考大家好吗?

  小黑板出示:计算下面各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

  (1)32+47

  (2)546+217

  (3)497+139

  580-200 912-804 603-205

  学生可能出现:用口算、估算、笔算或用拨计数器等方法算。

  (让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算法的思路过程)

  谈话:通过刚才计算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说:

  ●发现这三组题有加法也有减法。

  ●发现第一组是不进(退)位加减法,第二组是一次进位和一次退位加减法,第三组是两次进位和两次退位的加减法。

  (此处,学生用“一次、两次”表示,老师可适时点拨用“不连续、连续”表示更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检查学生对万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比较深化 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计算,也发现了这么多知识。下面大家用笔算计算下列各题并演算:

  837-205 329+182 306-97

  (指3名同学板演)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再讨论一下用笔算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让板演的三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可能:

  ①只说加法计算法则。

  ②只说减法计算法则。

  谈话: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连起来想一想,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说:

  相同点:都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此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加深对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以组为单位互相出题进行练*,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时间大约8分钟)

  2、开放题:

  方框里可以填那些数?并计算出结果。

  342-12 =21

  只改变1473+378中第一个加数的最后数字3,使它仍是连续进位加法。

  开放性题目不做统一性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有的可能全部做出来,也可能只做出几个来。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互相出题,人人当“小老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进行了整理与复*,你学得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的发展,根据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提出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与练*中开放性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体现得很好。

  2、创造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民主氛围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这节课明显感到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学生为活动所吸引,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很少干预,课堂中进行的是真正的师生、生生间*等的交流。同时,展示交流活动给予了学生自由表现自己成果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3、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提高了全员参与度

  根据本课内容与复*目标,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能力水*,教师设计、组织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中,激发了学生学*的内在动机,教师没有受教材的束缚,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交流辩论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5页总复*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回顾轴对称、*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析:

  本课是总复*的第三课时,在学生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在于复*巩固已有的知识,更侧重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对称、*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图形的运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已经学*了哪些?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移和旋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

  (1)出示: 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什么呢?

  (2)出示: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怎样剪出来?先怎样折,再怎样剪?

  (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三人分工各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

  (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对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移、旋转现象吗? (小花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移;笑脸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旋转;风车则是物体的旋转现象等。)

  (三)联系生活,完善认知。

  1. 出示:

  2.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移和旋转现象吗?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移和对称现象,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回顾和复*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移和对称现象,发现*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沟通其与对称之间的联系,最后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移和旋转现象,沟通图形的变换与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关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复*数据收集整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你们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现象,有的找到了*移现象,还有的找到了旋转现象,以你们记录的第一条为准做一项调查。

  (一)收集整理数据

  可以怎样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举手、画正字等)

  (二)记录分析数据

  1.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

  现象 对称 *移 旋转 人数。

  2.分析数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感受?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移和旋转现象,一方面复*巩固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7页练*二十二的第9题。巩固复*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教材第117页练*二十二的第10题。 巩固复*旋转现象。

  3.教材第118页练*二十二的第11题。 巩固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让学生在观察、判断以及整理分析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运动与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你的收获是什么?

  2.小小设计师(机动)。

  要求:

  ①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图形。

  ②根据你画的基本图形,运用*移、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③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④集体交流,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案说说设计过程。(实物投影)

  设计意图:复*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在交流收获中自我评价。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在创造中感受图形的变换之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2、113页综合练*题。

  教学目标:

  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了乘除法等知识,知道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小组合作

  1、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说给大家听

  2、同位互相说说(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交流汇报。

  1、请同位互相背乘法口诀。

  2、分组练*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

  出示第1题。引导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进行列式计算

  出示第2题。(练一练,进行填数的练*,互相说说知道什么,要求什么。再进行填数

  出示第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出示第4题(是一道口算题练*)或活动前线说明活动规则和要求,轮流出示表示得数的数字卡片,反复练*,达到正确、熟练的目的。

  出示第5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成练*。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总复*》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5-126页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意识和*惯,认真地审题,正确地进行口算、笔算,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深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良好计算检验的意识和*惯。

  教学难点:

  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教法:质疑引导,组织练*;学法:小组合作,独立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同学们,我们要想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且能够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就必须要牢固掌握哪些知?(必须掌握好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来复*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

  教师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请积极举手说一说想起了哪些知识点?看谁想得多?

  教师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然后指出上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能否用一个知识结构图描述上述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启迪思维,用表扬鼓励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复*状态。)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情况。

  请各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讨论情况。

  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各小组建构的知识网络图。

  3、师生共同分析建构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保罗更多相关知识的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让每一个小组成员介绍讨论构建情况。然后,师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图。这样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复*小数四则运算。

  1.出示问题: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学生同桌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的加减法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律,即都满足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小数的加减法需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必须将两个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才能相加减。

  4.同学们,要想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就必须做到什么?

  教师讲明:首先要认真细心地进行审题,然后再计算,计算后要进行检验。

  5.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检验呢?

  师(出示教科书第125页第4题):请同学们看这一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进行检验。

  这一题正确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师生交流。

  6、出示练*题

  计算并且验算。

  7.83+1.6780×*

  6.12—3.581435÷35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检验。

  集体订正。

  7.出示:4000÷25一13×12

  64一(7.2+5.9)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属于什么运算?指名学生回答。

  那么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进行交流。

  师小结: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学生独立计算上面两题。

  8、完成练*二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让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使学生巩固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此外,还注意了复*验算方法,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进行验算,进一步培养检验的*惯。)

  (二)、复*运算定律。

  1、复*运算定律。

  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怎样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利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使运算简便)。

  2、出示练*二十一第7题。

  请同学们根据正确的运算定律进行填空。

  你是怎样填的?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12×4十188×4101×87

  135×50×225×33×4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的简便运算。

  4、完成练*二十一第5题。

  题目中的图给我们绘出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几大行星?

  学生观察回答。

  看了这个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教科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表,表中的数据是各个行星和太阳的距离。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想办法计算出你的问题的答案。

  5、完成练*二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说明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练*题复*学过的几种常用的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说明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这样更加巩固了运算定律的运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师下发作业纸,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题目如下:

  1、运算下列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36+95+74+105188×35-188×34

  67÷2.5÷0.04

  0.32×12.5×250

  5+13.7+45+6.3+50

  2、填空。

  6020千克=()吨()千克

  5千米9米=()米

  350分=()时()分

  560000*方米=()公顷

  3、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苹果23筐,梨27筐,每筐水果重37千克,一共重多少千克?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三个题目,自我评价,自我鉴定,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师根据检测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待加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熟记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认真审题保证正确率

  进行检验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年级数学《总复*》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物**置,今天对于位置与方向的复*,进一步回顾了方向与位置。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们具有很好的记忆力和较强的总结能力,并热衷于参加富有神秘感和挑战性的活动。基于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制订出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问题,回顾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位置的方法。并总结根据描述在*面图上找出物体的具**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回顾确定物**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面图上的具**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1)回顾情境教学法。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设计,既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也更好地服务了我们的教学活动。(2)逐层练*、及时反馈法。通过学与练的紧密结合,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帮助学生巩固了旧知。

  (二)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观察、比较、发现的学*方法。在比较中,学生有所发现,获得思维的进步与发展。

  六、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设置情景

  1、投影出示台风照片。

  ⑴同学们对这个例题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

  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

  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1、确定观测点。

  2、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

  3、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三)知识反馈,巩固延伸

  1、警察局收到卧底送来的示意图。(图略)

  (以警察局为观测点,找出三个犯罪分子的位置)

  2、连连看

  3、填空(找出物体的位置及方向和距离)

  4、完成书上练*。

  (四)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的位置

  1、确定观测点。

  2、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

  3、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二年级数学《总复*》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92~93页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初步感受复*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意义,熟练地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整理与复*,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100以内加法与减法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计算*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100以内加减法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数位及数位上数的意义;良好的计算*惯与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激趣引入

  (一)回顾梳理:

  师:同学们,我们这学期的新知识已经学完了,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啊?

  1.学生自主梳理,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整理;课件分步呈现P92页的4幅图。

  3.教师板书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认识人民币——找规律——解决问题

  (二)交流感受:

  1.你在这一学期的学*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哪些事情让你的印象最深刻?

  2.学生自主发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新的发现等。

  3.师质疑:这学期我们学的知识真多啊!你对这些知识都已经完成掌握了吗?我们有必要来将这些知识复*复*吗?

  4.点明课题:本学期学的知识这么多,我们今天就来复*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共同梳理,让学生简单回顾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并通过让学生谈学*体会,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的乐趣,进而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复*应用

  (一)复*100以内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这节课哪位小朋友的表现最棒!

  1.复*数位:出示计数器

  (1)谁来说一说:计数器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别是什么位呢?

  (2)这些数位上的一个珠子分别表示多少?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珠子,所表示的数却不相同呢?

  (3)十位的一个珠子相当于个位的几个珠子?百位的一个珠子又相当于十位的几个珠子呢?那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又是多少?

  2.复*数的组成: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拔出57,问:谁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它个位上的7表示?十位上的5表示?

  (2)完成P95练*二十的第2题。

  3.复*数数、数的顺序和大小:

  (1)你会数数吗?我们在数数时可以怎么数?引导学生说出:可以1个1个地数,可以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

  (2)你能用计数器拔出57前面的一个数吗?那57后面一个数是多少?这三个如果从大到小排,应该怎么排?

  (3)完成P95练*二十的第1、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应用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二)复*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

  1.夺红旗比赛: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P95练*二十的第4题。

  (2)学生汇报结果,学生互相检验是否正确。

  (3)讨论:

  ①这8道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引导学生发现:有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有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②每一类分别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

  ③说一说每一类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在练*之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梳理各种计算方法,沟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意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2.练*二十一第5、6题。

  【设计意图:这两题也是“数的运算”的不同形式的练*,教师要注意:在做这两题前要创设故事情境,如第4题可以用“孙悟空巧变>、<、=”,第5题可以用“猪八戒吃西瓜”,以激发学生练*的兴趣。】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新百数表”:

  1.建构“新百数表”

  (1)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这张百数表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完成表格。

  2.观察比较

  (1)再次观察,发现规律:

  ①横着看,每一行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②竖着看:每一列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新旧百数表进行比较:课件呈现新旧两个百数表,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只要学生说出的发现是对的,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解决第(3)题。这题解决后,可再让学生仿照这个问题再提出几个问题,继续练*。

  (2)解决第(4)题。

  (3)解决第(5)(6)题:

  ①学生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完整的回答,如:第选的是第1行的第几个数和第8行的第几个数,它们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②并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完成后,可模仿这两个问题继续练*。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复*数的认识,并综合了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新百数表的建构、新旧百数表的对比与探究及应用新百数表中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质疑反思

  (一)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知识?

  (二)质疑反思

  1.对于本节课复*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或者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容易出错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当然,你也可以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拿来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质疑反思,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学*,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体会。】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

  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穿西服(很多角)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

  1、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

  2、

  二、观察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角吗?说说在哪里。

  2、除了我们认识过的过的直角,还有什么些什么样子的角?

  三、体会比较钝角和锐角

  1、请你用身体来表示出这些角来。

  2、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一下主题图上这些角,你发现可以把图上的这些分分成几类?

  3、这些比直角要小的角书上把它们叫作什么角?比直角要大的这些角叫什么角?

  4、那你能用纸折出锐角吗?你怎么知你折的角就是锐角?让学生边比边说。

  5、折出钝角说说

  6、找出生活中的三种角。

  7、完成39页第1题。

  四、动手画角

  1、动手试画,说说你是怎么样画角的。要注意什么。

  2、根据老师的要求画角。

  五、完成39页第2题。

  六、用三角板拼出钝角,看谁拼的多。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个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百,一百一百地数,十个百是千。

  2.知道并能说出数位顺序表的排列及每位的实际意义。

  3.会用正方体积木块、千数简图、人民币等不同方式表达数。

  教具:

  方块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

  一、情境引入

  1.出示多媒体花图

  师:这些花多美,想知道究竟有多少,可以怎么办?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一朵一朵地数用.表示十朵十朵地数用-表示一百朵一百朵地数用□表示这是上节课学*千数简图的知识。

  出示:□□□师:看简图你就知道花的朵数了,先写数再读数。(师出示答案校对)

  2.揭示课题:数可以用千数简图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千以内的数。(板书:小探究)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十进制数位表,会用正方体积木块表示数。

  引:我们先看看小丁丁在做什么?演示媒体,提示学生轻轻地跟着数。

  问:看了电脑演示,你知道了些什么知识?根据回答,小结并输入结果。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小结:用正方体积木块也可以表示数。

  尝试表示数。

  A板书:312,要求:从学具中挑出合适的表示。(校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B问:4种学具中还有一种未使用过的,让312变大,并写出这个数。

  小结:(出示表格)通过动手摆学具我们已经知道4种学具各代表什么,请试着再说说。(输入结果)针对练*:比比谁摆得又快又对?205出示答案(说说哪种学具未用到,为什么?哪一位上没有单位?

  板书:(个位、十位)根据你所掌握的本领与刚才学到的结论,你能说说还有哪些数位吗?按一定的顺序说出。出示数位顺序表,请学生提问。

  小结:从左到右变大,满十个千还有更大的,所以用省略号。

  2.练*运用要求将引入题改为用正方体表示,并说组成,检验自己对否。出示结果校对。

  A完成书3(1),先说组成再写数。

  出示:243

  要求:用手中的学具或桌上的笔纸等材料,自己试着表示这个数。出示媒体,看看你与谁的想法一致。介绍人民币的表示法,想想怎样准备。

  小结:同一个数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示。

  B针对练*:书3(2)(3)口头说说302改用正方体表示如何改?230改用人民币表示如何改?501改用千数简图表示如何改?

  小结:大家学得真不错。

  三、综合运用

  按1到4号编一题,考考其他3人,可以是读数、写数、分拆或说组成,也可以是今天所学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说说今天学到的本领。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5)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5-126页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意识和*惯,认真地审题,正确地进行口算、笔算,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深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良好计算检验的意识和*惯。

  教学难点:

  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教法:质疑引导,组织练*;学法:小组合作,独立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同学们,我们要想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且能够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就必须要牢固掌握哪些知?(必须掌握好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来复*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

  教师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请积极举手说一说想起了哪些知识点?看谁想得多?

  教师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然后指出上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能否用一个知识结构图描述上述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启迪思维,用表扬鼓励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复*状态。)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情况。

  请各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讨论情况。

  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各小组建构的知识网络图。

  3、师生共同分析建构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保罗更多相关知识的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让每一个小组成员介绍讨论构建情况。然后,师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图。这样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复*小数四则运算。

  1、出示问题: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学生同桌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的加减法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律,即都满足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小数的加减法需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必须将两个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才能相加减。

  4、同学们,要想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就必须做到什么?

  教师讲明:首先要认真细心地进行审题,然后再计算,计算后要进行检验。

  5、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检验呢?

  师(出示教科书第125页第4题):请同学们看这一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进行检验。

  这一题正确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师生交流。

  6、出示练*题

  计算并且验算。

  7.83+1.6780×*

  6.12—3.581435÷35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检验。

  集体订正。

  7、出示:4000÷25一13×12

  64一(7.2+5.9)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属于什么运算?指名学生回答。

  那么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进行交流。

  师小结: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学生独立计算上面两题。

  8、完成练*二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让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使学生巩固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此外,还注意了复*验算方法,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进行验算,进一步培养检验的*惯。)

  (二)、复*运算定律。

  1、复*运算定律。

  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怎样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利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使运算简便)。

  2、出示练*二十一第7题。

  请同学们根据正确的运算定律进行填空。

  你是怎样填的?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12×4十188×4101×87

  135×50×225×33×4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的简便运算。

  4、完成练*二十一第5题。

  题目中的图给我们绘出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几大行星?

  学生观察回答。

  看了这个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教科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表,表中的数据是各个行星和太阳的距离。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想办法计算出你的问题的答案。

  5、完成练*二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说明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练*题复*学过的几种常用的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说明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这样更加巩固了运算定律的运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师下发作业纸,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题目如下:

  1、运算下列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36+95+74+105188×35-188×34

  67÷2.5÷0.04

  0.32×12.5×250

  5+13.7+45+6.3+50

  2、填空。

  6020千克=()吨()千克

  5千米9米=()米

  350分=()时()分

  560000*方米=()公顷

  3、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苹果23筐,梨27筐,每筐水果重37千克,一共重多少千克?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三个题目,自我评价,自我鉴定,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师根据检测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待加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熟记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认真审题保证正确率

  进行检验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师:我们前边学*了如何解决问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复*一下本册我们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引入课题师:不过,在整个复*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去解决,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好,下面我们就以闯关的方式,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好玩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对本课学*的内容充满期待。】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境一:猴子。

  1.他们先来到树下,准备摘梨: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条件。

  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决。

  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分桃子。

  1.摘完了梨,我们来分桃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条件。

  2.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我们班27人,每人分1个桃子后,还剩4个。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一篮有多少个桃子?

  4.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观察)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求部分,而第二题求总数。

  (2)引导学生发现:这1道题是已知整体,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解决;第2题是已知部分,求整体或总数,所以用加法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最基本的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三:比花多少。

  1.多美的花儿啊,有牡丹、月季和菊花等。课件呈现情境图:

  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呈现问题(1):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1)因为问的是月季花比菊花多的盆数,而没有问牡丹。所以,这个问题与牡丹的盆数无关,也就是说20盆牡丹是多余信息。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就是求45比30多多少。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

  6.小结:

  (1)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

  (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其修改或补充。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有一个多余条件的问题的练*,进一步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评价,提高他们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情境四:分糖。

  1.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观察:小明和红红分别有多少块糖?红红还剩多少块?小明还剩多少块?

  3.呈现问题:

  (1)红红吃了多少块糖?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3)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5)根据结果,带领学生再次理解“已知总数求部分”、“多余条件”。

  4.小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

  (五)情境五:运梨。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2)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4)前面所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本题结果是多样的;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不管用哪种方法,第一次运走的数量与再次运走的数量发生变化。教师可以举例说明。

  5.呈现问题2:*呢?

  (1)这个问题只有三个字,谁来完整的把这个问题表述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

  (2)学生独立解决。

  (3)指名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现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逆序、开放的练*,让学生在利用方法与策略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与灵活性。】

  (六)情境六:母鸡下蛋。(同数相加)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的方法来解决。】

  (7)情境七:分装鸡蛋。(减去相同的数)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装满是什么意思?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连减法、列表法、画圈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有多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的方法来解决。】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全课总结

  1.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本课结束后,我们本册的数学学*就完成了,但我们的数学学*还将继续,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中,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我们也将接受更多、更大的挑战。你们有信心接受这样的挑战吗?那我们就先来试一试吧?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情境图:(各种商品及相应的价格)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3.同桌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设计意图:本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用同数连加的方法计算,也可用减去相同数的方法计算。把本题放入拓展延伸环节,既是为了今后学*乘、除法作铺垫,也是为了数学学*的有效延续,让学生对未来所学知识充满好奇心与期待!】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师:我们前边学*了如何解决问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复*一下本册我们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引入课题师:不过,在整个复*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去解决,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好,下面我们就以闯关的方式,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好玩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对本课学*的内容充满期待。】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境一:猴子。

  1.他们先来到树下,准备摘梨: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条件。

  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决。

  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分桃子。

  1.摘完了梨,我们来分桃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条件。

  2.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我们班27人,每人分1个桃子后,还剩4个。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一篮有多少个桃子?

  4.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观察)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求部分,而第二题求总数。

  (2)引导学生发现:这1道题是已知整体,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解决;第2题是已知部分,求整体或总数,所以用加法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最基本的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三:比花多少。

  1.多美的花儿啊,有牡丹、月季和菊花等。课件呈现情境图:

  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呈现问题(1):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1)因为问的是月季花比菊花多的盆数,而没有问牡丹。所以,这个问题与牡丹的盆数无关,也就是说20盆牡丹是多余信息。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就是求45比30多多少。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

  6.小结:

  (1)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

  (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其修改或补充。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有一个多余条件的问题的练*,进一步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评价,提高他们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情境四:分糖。

  1.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观察:小明和红红分别有多少块糖?红红还剩多少块?小明还剩多少块?

  3.呈现问题:

  (1)红红吃了多少块糖?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3)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5)根据结果,带领学生再次理解“已知总数求部分”、“多余条件”。

  4.小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

  (五)情境五:运梨。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2)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4)前面所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本题结果是多样的;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不管用哪种方法,第一次运走的数量与再次运走的数量发生变化。教师可以举例说明。

  5.呈现问题2:*呢?

  (1)这个问题只有三个字,谁来完整的把这个问题表述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

  (2)学生独立解决。

  (3)指名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现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逆序、开放的练*,让学生在利用方法与策略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与灵活性。】

  (六)情境六:母鸡下蛋。(同数相加)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的方法来解决。】

  (7)情境七:分装鸡蛋。(减去相同的数)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装满是什么意思?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连减法、列表法、画圈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有多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的方法来解决。】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全课总结

  1.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本课结束后,我们本册的数学学*就完成了,但我们的数学学*还将继续,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中,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我们也将接受更多、更大的挑战。你们有信心接受这样的挑战吗?那我们就先来试一试吧?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情境图:(各种商品及相应的价格)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3.同桌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设计意图:本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用同数连加的方法计算,也可用减去相同数的方法计算。把本题放入拓展延伸环节,既是为了今后学*乘、除法作铺垫,也是为了数学学*的有效延续,让学生对未来所学知识充满好奇心与期待!】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6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92~93页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初步感受复*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意义,熟练地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整理与复*,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100以内加法与减法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计算*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100以内加减法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数位及数位上数的意义;良好的计算*惯与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激趣引入

  (一)回顾梳理:

  师:同学们,我们这学期的新知识已经学完了,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啊?

  1.学生自主梳理,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整理;课件分步呈现P92页的4幅图。

  3.教师板书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认识人民币——找规律——解决问题

  (二)交流感受:

  1.你在这一学期的学*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哪些事情让你的印象最深刻?

  2.学生自主发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新的发现等。

  3.师质疑:这学期我们学的知识真多啊!你对这些知识都已经完成掌握了吗?我们有必要来将这些知识复*复*吗?

  4.点明课题:本学期学的知识这么多,我们今天就来复*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共同梳理,让学生简单回顾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并通过让学生谈学*体会,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的乐趣,进而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复*应用

  (一)复*100以内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这节课哪位小朋友的表现最棒!

  1.复*数位:出示计数器

  (1)谁来说一说:计数器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别是什么位呢?

  (2)这些数位上的一个珠子分别表示多少?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珠子,所表示的数却不相同呢?

  (3)十位的一个珠子相当于个位的几个珠子?百位的一个珠子又相当于十位的几个珠子呢?那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又是多少?

  2.复*数的组成: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拔出57,问:谁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它个位上的7表示?十位上的5表示?

  (2)完成P95练*二十的第2题。

  3.复*数数、数的顺序和大小:

  (1)你会数数吗?我们在数数时可以怎么数?引导学生说出:可以1个1个地数,可以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

  (2)你能用计数器拔出57前面的一个数吗?那57后面一个数是多少?这三个如果从大到小排,应该怎么排?

  (3)完成P95练*二十的第1、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应用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二)复*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

  1.夺红旗比赛: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P95练*二十的第4题。

  (2)学生汇报结果,学生互相检验是否正确。

  (3)讨论:

  ①这8道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引导学生发现:有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有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②每一类分别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

  ③说一说每一类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在练*之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梳理各种计算方法,沟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意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2.练*二十一第5、6题。

  【设计意图:这两题也是“数的运算”的不同形式的练*,教师要注意:在做这两题前要创设故事情境,如第4题可以用“孙悟空巧变>、<、=”,第5题可以用“猪八戒吃西瓜”,以激发学生练*的兴趣。】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新百数表”:

  1.建构“新百数表”

  (1)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这张百数表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完成表格。

  2.观察比较

  (1)再次观察,发现规律:

  ①横着看,每一行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②竖着看:每一列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新旧百数表进行比较:课件呈现新旧两个百数表,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只要学生说出的发现是对的,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解决第(3)题。这题解决后,可再让学生仿照这个问题再提出几个问题,继续练*。

  (2)解决第(4)题。

  (3)解决第(5)(6)题:

  ①学生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完整的回答,如:第选的是第1行的第几个数和第8行的第几个数,它们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②并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完成后,可模仿这两个问题继续练*。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复*数的认识,并综合了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新百数表的建构、新旧百数表的对比与探究及应用新百数表中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质疑反思

  (一)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知识?

  (二)质疑反思

  1.对于本节课复*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或者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容易出错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当然,你也可以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拿来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质疑反思,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学*,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体会。】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5-126页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意识和*惯,认真地审题,正确地进行口算、笔算,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深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良好计算检验的意识和*惯。

  教学难点:

  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教法:质疑引导,组织练*;学法:小组合作,独立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同学们,我们要想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且能够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就必须要牢固掌握哪些知?(必须掌握好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来复*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

  教师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请积极举手说一说想起了哪些知识点?看谁想得多?

  教师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然后指出上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能否用一个知识结构图描述上述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启迪思维,用表扬鼓励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复*状态。)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情况。

  请各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讨论情况。

  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各小组建构的知识网络图。

  3、师生共同分析建构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保罗更多相关知识的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让每一个小组成员介绍讨论构建情况。然后,师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图。这样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复*小数四则运算。

  1.出示问题: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学生同桌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的加减法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律,即都满足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小数的加减法需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必须将两个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才能相加减。

  4.同学们,要想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就必须做到什么?

  教师讲明:首先要认真细心地进行审题,然后再计算,计算后要进行检验。

  5.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检验呢?

  师(出示教科书第125页第4题):请同学们看这一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进行检验。

  这一题正确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师生交流。

  6、出示练*题

  计算并且验算。

  7.83+1.6780×*

  6.12—3.581435÷35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检验。

  集体订正。

  7.出示:4000÷25一13×12

  64一(7.2+5.9)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属于什么运算?指名学生回答。

  那么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进行交流。

  师小结: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学生独立计算上面两题。

  8、完成练*二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让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使学生巩固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此外,还注意了复*验算方法,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进行验算,进一步培养检验的*惯。)

  (二)、复*运算定律。

  1、复*运算定律。

  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怎样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利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使运算简便)。

  2、出示练*二十一第7题。

  请同学们根据正确的运算定律进行填空。

  你是怎样填的?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12×4十188×4101×87

  135×50×225×33×4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的简便运算。

  4、完成练*二十一第5题。

  题目中的图给我们绘出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几大行星?

  学生观察回答。

  看了这个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教科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表,表中的数据是各个行星和太阳的距离。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想办法计算出你的问题的答案。

  5、完成练*二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说明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练*题复*学过的几种常用的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说明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这样更加巩固了运算定律的运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师下发作业纸,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题目如下:

  1、运算下列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36+95+74+105188×35-188×34

  67÷2.5÷0.04

  0.32×12.5×250

  5+13.7+45+6.3+50

  2、填空。

  6020千克=()吨()千克

  5千米9米=()米

  350分=()时()分

  560000*方米=()公顷

  3、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苹果23筐,梨27筐,每筐水果重37千克,一共重多少千克?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三个题目,自我评价,自我鉴定,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师根据检测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待加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熟记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认真审题保证正确率

  进行检验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复*“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到或复*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二.复*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8×3=24(角)6+24=30(角)

  或:6×1+8×3=6+24=30(角)

  2.复*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的意识和*惯。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能力,养成合作学*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读写方法、大小比较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这学期的新课学*已结束,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板书课题)

  二、整理全册所学内容

  1.小组合作,初步整理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

  (2)想一想: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吗?怎样整理才能使这些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现出来呢?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

  整理要求:

  A?整理结果要简洁、清晰、有条理。

  B?整理完后,要能说出整理的过程。

  2.全班汇报交流、完善整理结果

  (1)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过程、结果。

  (2)结合展示、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你喜欢哪种整理方法?为什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哪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调整?

  (3)根据评价结果,可选一种有代表性的板书。如:全册内容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有余数的除法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千米、毫米

  时间单位:时、分、秒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三、整理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1)出示数5555,从右往左,你能依次说出每一个数位上的“5”各表示多少吗?

  (2)填空: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10个千是()。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1页第1题,然后交流。

  2.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一十二。

  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千九百八十数到二千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一千七百数到三千。

  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2)写出3408后面的三个数和3001前面的三个数。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5页第3题,并交流填的结果。

  3.读写方法

  (1)读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1题。指名读,然后说一说:怎样读万以内的数。(特别强调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2)写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4.大小比较

  (1)写出下列各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三千零二三百零二二千三百三千二百三千零二十

  (2)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做教科书第136页第5题。

  5.较大数的估计

  一个数比400大得多,比2000少一些,这个数可能是:(在正确的数下打?)99913801900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为复*内容

  二、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3)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2)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加深理解,并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有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17~19周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7)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计划优选【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计划 1

  一、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是二(85)班,这个班共有学生31人。本班级在数学学*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的口算速度比较慢,笔算的正确率不高;

  (2)不能正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的学*自觉性还比较差;

  (4)学生的学**惯还不够好,学*的积极性也不高;

  (5)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训练、

  二、复*内容:

  表内除法(1)(2)、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作一简要说明。

  1、“表内除法”的复*。

  通过一学期的学*,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似数不同,知道*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4、“克和千克”的复*。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5、“图形与变换”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图形(锐角和钝角)与变换(*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的。因此,复*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惯。

  6、“解决问题”的复*。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本学期的学*,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单元的复*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

  7、“统计”的复*。

  统计知识复*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三、复*重点与难点:

  复*重点:

  1、表内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

  4、解决问题。

  复*难点:

  1、找规律。

  2、克和千克。

  3、图形与变换。

  4、统计

  四、复*措施:

  1、走进新课程。向课堂要质量。继续认真学*和领会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各单元知识要点。在复*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

  2、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3、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生互助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4、在复*中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和理解教学。

  5、在复*中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数学的兴趣。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

  8、复*时少讲精讲,让学生多练,在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9、重点指导学困生,缩小他们与优生的差距。

  10、复*时有张有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快乐成长。

  五、补缺措施:

  1、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能在小老师的帮助下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2、每天作业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过关。多到每天堂堂清,不拖欠。

  3、对学困生要有爱心和耐心,要对他们温和,循循善诱,让他们喜欢数学。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计划 2

  我任教的是二(85)班,这个班共有学生31人。本班级在数学学*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的口算速度比较慢,笔算的正确率不高;

  (2)不能正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的学*自觉性还比较差;

  (4)学生的学**惯还不够好,,学*的积极性也不高;

  (5)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训练.

  二、复*内容:

  表内除法(1)(2)、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作一简要说明。

  1.“表内除法”的复*。

  通过一学期的学*,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似数不同,知道*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4.“克和千克”的复*。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5.“图形与变换”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图形(锐角和钝角)与变换(*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的。因此,复*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惯。

  6.“解决问题”的复*。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本学期的学*,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单元的复*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

  7.“统计”的复*。

  统计知识复*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三、复*重点与难点:

  复*重点:

  1、表内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

  4、解决问题。

  复*难点:

  1、找规律。

  2、克和千克。

  3、图形与变换。

  4、统计

  四、复*措施:

  1、走进新课程。向课堂要质量。继续认真学*和领会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各单元知识要点。在复*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

  2、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3、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生互助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4、在复*中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和理解教学。

  5、在复*中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数学的兴趣。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

  8、复*时少讲精讲,让学生多练,在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9、重点指导学困生,缩小他们与优生的差距。

  10、复*时有张有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快乐成长。

  补缺措施:

  1、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能在小老师的帮助下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2、每天作业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过关。多到每天堂堂清,不拖欠。

  3、对学困生要有爱心和耐心,要对他们温和,循循善诱,让他们喜欢数学。

  六.复*时间安排

  1、解决问题3课时(5.17——5.19)

  2、表内除法5课时(5.21——5.25)

  3、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6课时(5.26——6.3)

  4、克和千克2课时(***——6.5)

  5、统计2课时(6.7——6.8)

  6、图形与变换2课时(6.9——6.10)

  7、找规律2课时(6.11——6.12)

  8、综合练*10课时(6.14——6.23)。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计划 3

  教材分析

  本册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共分为七部分: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因此,在总复*中没有单独安排学*,只是在练*中出现。编排时,应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指导思想

  1、本册教材学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处于杂乱、含糊、无序的状态,必须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综合,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归纳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序地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内在联系。

  2、进行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

  3、复*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理解。复*课知识的覆盖面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有机结合。

  4、复*课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体系,分层、分类、分项,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善于把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复*,注意知识的多变性、包容性。

  5、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节复*课所重点讲解的例题。每一节复*课要环环相连,每道复*例题要体现循序渐进。一道复*例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6、复*中的练*题,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7、复*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发动学生归类分项,发动学生出题,发动学生讨论,让学生去求异、联想、发散,主动探索,寻查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计算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应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认识万以内的数并进行比较和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移和旋转现象,克与千克,能掌握统计方法,通过分析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基础比较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比较被动,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复*阶段要进行系统性的'复*,积极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及时反馈,使复*体现实效性,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争取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复*目标

  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通过复*,加深对除法的含义的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进一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认识轴对称现象,感知*移、旋转现象。

  6.理解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从已知信息中,九宫格数独,有序观察、合理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措施

  1、针对各班的学*情况,制定好复*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惯,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4、复*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情感和态度。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计划 4

  一、复*目标:

  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复*内容:

  1、表内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

  4、克和千克。

  5、图形与变换。

  6、解决问题。

  7、统计。

  8、 “找规律”。

  三、复*要求:

  1、知识要求:

  (1)表内除法。

  a、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b、除法的意义。

  c、用乘法口诀求商。

  d、综合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万以内数的认识。

  a、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和大小比较。

  b、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相邻计数单位是十进关系。

  c、生活中还经常用*似数进行交流。

  (3)万以内的加减法。

  a、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千、整百数加减。

  b、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c、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d、运用计算解决问题。

  (4)克和千克。

  a、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1000克=1千克

  b、用秤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c、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图形与变换。

  a、辨认直角、钝角和锐角。

  b、辨认生活中的*移、旋转现象。

  c、辨认简单的图形在方格上向什么方向*移了几格。

  (6)解决问题。

  a、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找出生活中或情境图中的信息和问题。

  b、根据信息和问题,综合运用加、减、乘、除计算可以解决问题。

  c、有些问题一步计算就可以解决,又写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

  (7)统计。

  a、了解统计的过程和意义。

  b、会看、填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和一格表示物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简单分析数据。

  c、利用统计解决问题。

  2、能力要求:

  (1)通过基本概念的复*,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口算和笔算的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应用题的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复*措施:

  1、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以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辅导指明方向。

  2、根据学生的学*情况重组复*内容,设计多种形式进行复*。如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和设计综合性的复*题,提高学生复*的兴趣,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以提高复*的效率。

  3、与生活密切联系。复*时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

  五、复*进度与时间安排:

  1、万以内数的认识。(1课时)

  2、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1课时)

  3、用数学知识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1课时)

  4、图形与变换、找规律、统计、千克和克。(1课时)

  5、综合练*。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计划 5

  教材分析

  本册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共分为七部分: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因此,在总复*中没有单独安排学*,只是在练*中出现。编排时,应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指导思想

  1、本册教材学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处于杂乱、含糊、无序的状态,必须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综合,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归纳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序地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内在联系。

  2、进行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

  3、复*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理解。复*课知识的覆盖面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有机结合。

  4、复*课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体系,分层、分类、分项,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善于把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复*,注意知识的多变性、包容性。

  5、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节复*课所重点讲解的例题。每一节复*课要环环相连,每道复*例题要体现循序渐进。一道复*例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6、复*中的练*题,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7、复*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发动学生归类分项,发动学生出题,发动学生讨论,让学生去求异、联想、发散,主动探索,寻查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计算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应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认识万以内的数并进行比较和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移和旋转现象,克与千克,能掌握统计方法,通过分析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基础比较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比较被动,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复*阶段要进行系统性的复*,积极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及时反馈,使复*体现实效性,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争取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复*目标

  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通过复*,加深对除法的含义的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进一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认识轴对称现象,感知*移、旋转现象。

  6、理解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从已知信息中,九宫格数独,有序观察、合理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措施

  1、针对各班的学*情况,制定好复*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惯,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4、复*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情感和态度。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8)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4及练*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米产生的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提问:我们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二、活动设计——测量课桌

  1.设疑: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谁来估一估?

  2.动手操作,测量课桌的长度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选择测量的工具及连续量

  (2)组织汇报,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测量方法更加简便。

  3.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学生观察尺子: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4.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

  5.量出3分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巩固练*

  1.说一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它的一个单位长度。

  2.练*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练*一第5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此题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

  4.练*一第6题

  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涉及到单位之间的转换。

  5.练*一第7题是实践活动的另外一种形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教学设计 2

  【片段一】引入毫米

  师:在学具盒里有一根大约5厘米长的小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在学生的学具盒里有若干根小棒,只有一根白色的是5、3厘米长)

  生:白色的小棒大约是5厘米。

  师:是的,这根白色小棒大约是5厘米长,但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学生独自测量)

  生:比5厘米长一点儿。5厘米多3小格。5厘米多3毫米。

  师:有同学说这根小棒长5厘米多3小格,也有说是5厘米3毫米,这说明现在我们用厘米已无法较精确地表示出这根小棒的长度。其实1小格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表示。(板书:毫米)

  【评析】三年级的孩子在课前对长度单位毫米已有所接触,但对它们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还没有建立表象。教师以学生已知的“厘米”为切入点,在测量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为使测量精确,不够整厘米时,需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把毫米和厘米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编写的逻辑意图综合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较好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在估计小棒长度、测量小棒长度的活动中引出毫米,感受用毫米作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些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并自主地参与后续的学*活动。

  【片段二】认识毫米

  师:尺子上3小格就是3毫米,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并和同桌说一说。(同桌指完后,请一位学生到课件中放大的尺子上指出1毫米。)

  师:(指着课件中放大的直尺图)这样1小格是1毫米,2小格是几毫米呢?3格呢……10小格呢?

  生:10毫米。1厘米。

  师:怎么有的同学说10毫米,有的同学说1厘米?

  生:1厘米=10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中任选1厘米,数一数是否有10毫米?也就是10小格?

  师:你是选直尺上的`哪个厘米来数的?

  生:刻度2至刻度3,是1厘米,有10毫米。刻度5到刻度6,1厘米里有10毫米。等等。

  (板书:1厘米=10毫米)

  生齐读:1厘米=10毫米。

  师: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是几毫米?(2厘米,20毫米。)从0刻度到刻度3呢?(3厘米,30毫米。)从刻度2到刻度6呢?(4厘米,40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学具盒里找一找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学具有:1元硬币、电话卡等)

  生: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这两样物品的厚度。

  生: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1元硬币的厚度是2毫米。

  师:在学具盒里找出最短的小棒,量一量有多长?

  生:2厘米5毫米。

  生:25毫米。

  生:2厘米5毫米就是25毫米。

  师:你能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度吗?估计好后把结果填入表内。再用尺子量一量。

  测量的物体我的估计我的测量

  数学书的厚度

  师:说说你的估计结果和测量结果,相差多少?

  生:我估计是1厘米,测量结果是7毫米,估多了3毫米。

  生:我估计是5毫米,测量结果是7毫米,少估了2毫米。

  师: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毫米作单位吗?

  生:我爸爸去划玻璃时,玻璃的长度要用到几厘米几毫米。

  生:工人师傅做的一些机器零件就是用毫米做单位的。

  生:一张纸(指着数学书的一页)的厚度是1毫米。

  师追问:一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吗?(学生马上开始测量验证。)

  生:一张纸没有1毫米。

  生:大约10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师:像我们数学书里的纸张,大约10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课件出示小资料:a、铅笔芯。教师介绍铅笔芯的粗细规格一般用毫米作单位。b、眼镜片的厚度。c、播音员报气象预报:20xx年8月14日,第10号台风“珊瑚”带来大风暴雨,截止到当天下午5时,厦门*均降雨量达300毫米以上,靠山地地区降雨量均超过350毫米,小坪水库最大降雨量达587毫米。)

  师:请同学们不用尺子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学生动手画)再用尺子量一量,长了或短了多少?

  生:我画长了1毫米,就是画了11毫米或1厘米1毫米。

  生:我画短了2毫米,就是画了8毫米。

  【评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体验,当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学生的学*就不只是“文本学*”,而是“体验学*”。这一环节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创设了许多体验学*的情境,通过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学*材料和富有挑战性的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认识毫米的过程中,有找一找(在尺子上找一毫米,在文具盒里找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摸一摸(摸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说一说(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估一估、量一量(测量物体的长度前先估计)、画一画(不用尺子画一段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感知到逐步抽象的体验过程,充分体验到1毫米的长度,建立了毫米的正确的表象。画一厘米长的线,把毫米的认识与厘米紧密联系起来,深化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学*的*台”,将学生的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三位一体地参与,体验成为有效学*的基石。

  【片段三】认识分米

  师:不用尺子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学生动手画)

  师:在学具盒里有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找出来与自己画的10厘米比一比,是画长了,还是画短了?(学生拿出10厘米长的***棒与自己画的进行比较。)

  师:这10厘米(拿着小棒)也是一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看数学书第4页,从书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10厘米=1分米。(教师板书。)

  师:你能把1分米有多长表示出来吗?

  生: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

  生:用了一半的铅笔大约长1分米。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吗?

  生:从0刻度到刻度10。

  生:从刻度10到刻度20。

  生:从刻度2到刻度12。

  师:知道了1分米有多长,2分米有多长呢?(学生举起了尺子,一根尺子大约是2分米。)4分米有多长呢?(同桌两人把两根尺子拼到一起长大约4分米。)8分米有多长呢?(学生4人小组把4根尺子拼在一起长大约8分米。)10分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吗?(学生比划)

  生:10分米就是1米。

  师:为什么?

  生: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师:先估计课桌的宽,把结果填入表格,再用尺子量一量。完成表格。(提供3根不同长短的彩带,让学生选择后估计,测量。)

  测量的物体我的估计我的测量

  课桌的宽

  【评析】前一教学环节,教师的组织引导多一些,而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学,体现方法的层次性。在分米的认识过程中,让学生自学课本得出“1分米=10厘米”以及用1分米度量的优越性。通过找1分米、比划1分米的长短等活动来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在估一估、量一量中,让学生学会目测,间接运用工具得出物体的长度。追问1分米有多长,2分米有多长,4分米、8分米、10分米有多长,沟通了厘米、分米和米的联系。探究、自学等自主活动,强调把学*、读书等的时间还给学生,但不是“放羊式”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导向功能,适度把握思考方向,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片段四】解决问题

  1、量一量

  2、画一画。①1分米长的线段;②长2厘米5毫米的线段。

  3、算一算。

  4厘米=()毫米80毫米=()厘米

  6分米=()厘米40厘米=()分米

  18毫米+42毫米=()厘米3分米+7分米=()米

  75厘米—28厘米=()厘米=()分米()厘米

  4、填一填。

  (1)我们三年级上册数学书的厚度约是8()。

  (2)一枚钉子的长度约54()。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活动,提高参与学*的意识,体验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对于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前面我们学*了哪长度单位?(板书:米m 厘米cm)

  游戏规则:现在老师两手分开,你们觉得差不多1米了,就喊停。停的时候,找学生拿米尺测量一下。

  继续游戏,你们觉得差不多有1厘米了,喊停!检验一下。

  谈话:我们知道1米比1厘米要长的多,那么,你们还记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1米=100厘米)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米和厘米无处不在,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 展现例题)

  过渡:看来,大家学*的很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参观长度王国可是,守卫人想考考大家,你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吗?

  提示:你能指一指数学书的厚度在哪里吗?

  二、新授

  1、认识毫米

  (1)产生需要,初步认识1mm

  追问:在刚才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你有什么发现?

  (大约1厘米,不到1厘米)

  介绍:是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见这样不是整厘米的时候,那就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在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mm,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书:mm)

  那么1mm有多长呢?

  (2)多种感官参与,感知1mm

  ①从直尺上感受1mm

  要求:请你从尺子上找一找1mm,同桌相互指一指。

  明确:1小格就是1mm

  ②测量感受1mm

  现在,老师这里有个回形针,我想知道它的厚度,可以这样测量,明白了吗?

  请你把我课前给你们的物品请出来,量一量他们的厚度,好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 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米尺、一分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请同学们猜一猜,沈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自己的身高并板书。

  谈话: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再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要求:明天就是三八节了,老师制作了一张贺卡,你知道这张贺卡的长和宽各是多长吗?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张贺卡,用尺量一量。(长20厘米,宽10厘米)

  讲解: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分米也是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分米。(板书:分米)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 认识分米。

  (1) 找一找。

  1分米有多长呢?我们大家一起看着尺子数一数,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1分米,并组织交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只要是10厘米长就是1分米)

  (2)画一画。

  谈话:你们能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吗?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画好后,小组里的同学互相检查。

  提问:画长1分米的线段要注意什么?(沿着直尺的边,从0画到10;两个端点不能漏了;画好后要标好长度)

  谈话:请同学们用拇指对准线段的左端,用中指对准线段的右端,比画一下,看1分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3) 说一说。

  提问:你们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吗?(学生举例)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1分米,你知道1米是几分米吗?小组合作在米尺上数一数,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组织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分米。

  (4) 量一量。

  谈话:用米尺来量一量课桌和椅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大约各是几分米。

  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

  2. 认识毫米。

  (1) 谈话: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提问:那数学书的厚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用尺量一量。

  提问:在量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满1厘米)是的,用厘米不能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下面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

  (2) 谈话: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的每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谈话:那1厘米中有多少毫米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出示放大了的尺)这里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老师把刻度放大了。(师生共同从1数到10)

  谈话:刚才我们数了从0~1这1厘米间有10毫米,除了这个1厘米外,你还能找到另一个1厘米,学着刚才那样,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吗?

  反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数的结果。也就是说10毫米的长度和几厘米一样长?(1厘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谈话:再用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毫米)

  (3) 谈话:请同学们再用尺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大约是1毫米)

  谈话:那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长或厚大约是1毫米,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可能想到:银行卡、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

  (4)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老师量出了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你能说说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看出橡皮长35毫米的?

  结合学生回答,讲解: 5毫米的地方有一根比厘米刻度线稍短一点的刻度线,因为它在5毫米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5毫米线。

  再问:这根回形针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呢?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位新成员: 分米和毫米(完成课题板书),还知道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为了使用方便,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三、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小明的日记。

  谈话:学*了数学知识,就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3)班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记录了为妈妈过生日的事,想看看吗?

  出示:

  20xx年3月7日 晴

  明天是妈妈的生日,我要为妈妈买些礼物。一早,我从2( )的床上爬了起来,到卫生间,拿起1( )长的牙刷,刷完牙吃完早饭,急忙来到超市。超市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 )。一走进超市,我就看到了滚着烤的肉肠,每根都长约1( ),真馋人!逛了一会儿,我选了一条妈妈最喜欢的小方巾,边长约是5( )。我付了款,高高兴兴回家了。

  提问:小明不知道括号里应该用哪个长度单位,你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2. 量一量。

  谈话:请每位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在小组里讨论一下,选哪个单位合适,然后量一量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大约各是多少?填在练*纸上。

  四、 课堂总结(略)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分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尺,课件、彩纸条。

  2.学生准备: 彩纸条,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个长度单位?(毫米)现在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 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1毫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测量一只小蚂蚁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度用什么单位?估计一下是几厘米?

  [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探索实践

  1.认识分米。

  (1) 量一量。

  要求:快用直尺量一量你的纸条长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认识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5分米等于几厘米?

  (2) 认一认。

  引导: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 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

  ② 体验。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说明: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的,都应予以鼓励。]

  (3)画一画。

  ① 要求: 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② 交流: 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③ 引导: (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如果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如果从刻度2、3开始画呢?

  [说明: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④ 小结: 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⑤ 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组织全班交流。

  (5)数一数。出示1根纸条,几分米?2根……9根是几分米?也几厘米?10根是几分米?也几厘米?伸手比画一下,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长度单位表示?(1米)(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说明: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三、总结

  1.提问: 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分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的,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四、巩固练*

  1.指导完成练*册第1题。

  先让学生在练*册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2.指导完成练*册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理由。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