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1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高的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评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评析】小组合作学*,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评析】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评析】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巩固,拓展延伸

  1.自主练*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自主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评析】通过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3.游戏拓展,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 ,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评析】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2】《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

  学生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因此教学时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设计思想: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尝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遵循由观察—发现—总结—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建立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师这里有一个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依次展示各个物品:露露盒、茶盒、罐头盒)你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什么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本节课,你想知道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呢?同学们都是好学的孩子,关于圆柱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构建新知

  1、一起来看一看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展示盒子中物体画在纸上的形状)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

  2、拿起你手中的圆柱,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三个面。圆柱的面各有什么特点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31下边的内容,边学边结合实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谁的收获最多。

  4、交流汇报:

  (1)关于底面,重点理解“完全相等的两个圆”这句话,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验证两个底面完全相等。

  (2)关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其是一个曲面。

  (3)关于高,知道圆柱有无数条高,所有高的长度都相等。

  (4)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从上到下是一样粗细的,指出在小学研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师随机板书圆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学们动手动脑找出了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的好*惯。下面我们小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外包装纸剪开,看看展示开后能得到什么形状。(学生小组动手操作)

  6、展示学生剪开后得到的图形。小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师巡视指导)

  7、交流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小结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三、巩固练*。

  1、判断下面各图形是否为圆柱体。

  2、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3、思维拓展,给出底面直径和圆柱的高,试着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2、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圆柱的各部分特征,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在数学世界中有更多的收获,不断地体验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2

  第一课时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练一练、练*五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预*作业:

  1、预*课本第18页例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知道什么什么样的形体是圆柱和圆锥。

  3、在课本上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练*五的1-4题。

  教学过程:

  一、预*效果检测

  1、你预*的两个立体图形,分别叫什么?

  2、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

  3、反馈练*五的完成情况。

  二、合作探究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3、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2、做练*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3、做练*五第4题。

  教学反思:(略)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完成第39页上的“做一做”和练*十的第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53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 r或C= Π 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二、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校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柱

  教师: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模一模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l题。

  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如钢管、汽油桶、炉子姻简、截面是圆形的铅笔等。

  (2)出示(投影)一组立体图形,辨析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3.教学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出示一个带完整商标的罐头盒。

  教师:这个罐头盒是什么体?(是圆柱体。)

  “它的侧面是哪个面?”

  让前排的学生指示给全班同学看,使学生明白,这个圆柱的侧面实际上可以用罐头盒上的商标纸来表示。

  然后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再将商标纸打开,*展在黑板上。

  教师:现在商标纸是什么形状?(是长方形。)

  教师沿着商标纸的边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再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包在圆柱的侧面上,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底面的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四、小结(略)

  五、课堂练*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可以将教科书上的图用投影仪放大或画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指给大家看,其他学生评月是否正确。

  2.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3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柱,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量完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量的。

  3.做练*十的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特征来解释。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4

  一、揭题示标

  【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0页到第12页的例1和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想:

  1、圆柱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二、自主探究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本上)

  第11、12页的“做一做”

  要求:

  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三、合作提升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图认为判断正确的请举手。

  【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观察自己做的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和宽相当与圆柱的什么?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练*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四、巩固运用

  1、练*

  圆柱有( )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 ),有一个( ),展开后是个( )。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2、当堂训练(课本练*二,第15页)

  作业:课本第1、2、3、4题(填书上)。

  练*:《学*与巩固》第6页

  五、总结解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1、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渗透学*方法。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正方体的学*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

  二、图片引入,探索圆柱的特征。

  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

  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把侧面剪开变成了长方形,是沿哪里剪的?(圆柱的高)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变成了*面。板书:化曲为直

  在以前的学*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评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评析】

  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夯实基础。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评析】

  有效的练*,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完成第39页上的“做一做”和练*十的第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53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 r或C= Π 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二、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校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柱

  教师: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模一模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l题。

  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如钢管、汽油桶、炉子姻简、截面是圆形的铅笔等。

  (2)出示(投影)一组立体图形,辨析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3.教学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出示一个带完整商标的罐头盒。

  教师:这个罐头盒是什么体?(是圆柱体。)

  “它的侧面是哪个面?”

  让前排的学生指示给全班同学看,使学生明白,这个圆柱的侧面实际上可以用罐头盒上的商标纸来表示。

  然后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再将商标纸打开,*展在黑板上。

  教师:现在商标纸是什么形状?(是长方形。)

  教师沿着商标纸的边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再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包在圆柱的侧面上,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底面的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四、小结(略)

  五、课堂练*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可以将教科书上的图用投影仪放大或画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指给大家看,其他学生评月是否正确。

  2.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3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柱,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量完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量的。

  3.做练*十的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特征来解释。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7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高的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评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评析】小组合作学*,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评析】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评析】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巩固,拓展延伸

  1.自主练*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自主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评析】通过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3.游戏拓展,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 ,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评析】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2】《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

  学生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因此教学时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设计思想: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尝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遵循由观察—发现—总结—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建立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师这里有一个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依次展示各个物品:露露盒、茶盒、罐头盒)你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什么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本节课,你想知道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呢?同学们都是好学的孩子,关于圆柱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构建新知

  1、一起来看一看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展示盒子中物体画在纸上的形状)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

  2、拿起你手中的圆柱,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三个面。圆柱的面各有什么特点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31下边的内容,边学边结合实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谁的收获最多。

  4、交流汇报:

  (1)关于底面,重点理解“完全相等的两个圆”这句话,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验证两个底面完全相等。

  (2)关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其是一个曲面。

  (3)关于高,知道圆柱有无数条高,所有高的长度都相等。

  (4)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从上到下是一样粗细的,指出在小学研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师随机板书圆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学们动手动脑找出了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的好*惯。下面我们小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外包装纸剪开,看看展示开后能得到什么形状。(学生小组动手操作)

  6、展示学生剪开后得到的图形。小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师巡视指导)

  7、交流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小结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三、巩固练*。

  1、判断下面各图形是否为圆柱体。

  2、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3、思维拓展,给出底面直径和圆柱的高,试着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2、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圆柱的各部分特征,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在数学世界中有更多的收获,不断地体验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8

  一、揭题示标

  【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0页到第12页的例1和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想:

  1、圆柱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二、自主探究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本上)

  第11、12页的“做一做”

  要求:

  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三、合作提升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图认为判断正确的请举手。

  【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观察自己做的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和宽相当与圆柱的'什么?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练*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四、巩固运用

  1、练*

  圆柱有( )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 ),有一个( ),展开后是个( )。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2、当堂训练(课本练*二,第15页)

  作业:课本第1、2、3、4题(填书上)。

  练*:《学*与巩固》第6页

  五、总结解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1、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思考,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圆柱的特征。

  2、看懂圆柱的*面图。

  教学用具

  圆柱体模型 教法、学法

  观察探究、操作归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2、揭示课题。

  (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形状。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行

  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三、巩固练*

  1、做第17、18页“做一做”*题。

  2、做第20页练*二的第1—2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高的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评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评析】小组合作学*,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评析】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评析】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巩固,拓展延伸

  1、自主练*第1题。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自主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评析】通过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3、游戏拓展,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评析】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学生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因此教学时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1)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高的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评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评析】小组合作学*,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评析】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评析】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巩固,拓展延伸

  1.自主练*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自主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评析】通过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3.游戏拓展,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 ,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评析】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2】《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

  学生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因此教学时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设计思想: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尝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遵循由观察—发现—总结—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建立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师这里有一个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依次展示各个物品:露露盒、茶盒、罐头盒)你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什么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本节课,你想知道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呢?同学们都是好学的孩子,关于圆柱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构建新知

  1、一起来看一看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展示盒子中物体画在纸上的形状)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

  2、拿起你手中的圆柱,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三个面。圆柱的面各有什么特点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31下边的内容,边学边结合实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谁的收获最多。

  4、交流汇报:

  (1)关于底面,重点理解“完全相等的两个圆”这句话,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验证两个底面完全相等。

  (2)关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其是一个曲面。

  (3)关于高,知道圆柱有无数条高,所有高的长度都相等。

  (4)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从上到下是一样粗细的,指出在小学研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师随机板书圆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学们动手动脑找出了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的好*惯。下面我们小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外包装纸剪开,看看展示开后能得到什么形状。(学生小组动手操作)

  6、展示学生剪开后得到的图形。小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师巡视指导)

  7、交流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小结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三、巩固练*。

  1、判断下面各图形是否为圆柱体。

  2、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3、思维拓展,给出底面直径和圆柱的高,试着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2、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圆柱的各部分特征,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在数学世界中有更多的收获,不断地体验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渗透学*方法。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正方体的学*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

  二、图片引入,探索圆柱的特征。

  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

  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把侧面剪开变成了长方形,是沿哪里剪的?(圆柱的高)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变成了*面。板书:化曲为直

  在以前的学*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评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评析】

  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夯实基础。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评析】

  有效的练*,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认识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和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30cm,宽20cm),正方形。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侧面包装好的圆柱形物体,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快速旋转,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圆柱)

  点出课题:圆柱的认识

  对于圆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相信将会对圆柱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1)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师: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同学们都在那些地方见过圆柱?

  课件展示老师搜集的圆柱图片,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2)操作感知,归纳圆柱的特征

  师: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下面我们就利用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对圆柱进行研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圆柱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吗?请你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进行验证。

  活动完成,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引导,得出圆柱的组成及特征。

  2.认识圆柱的高

  瞧,老师这还有两个圆柱呢。注意看,它们的底面相同,那它们的什么不同呢?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呢?你认为圆柱的高指的是什么?谁能指一指?

  课件讲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让学生再指出几条高。体会高有无数条。并引导学生明白内部也有高。并用课件演示高一样长。课件出示:圆柱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

  介绍生活中圆柱的高的不同叫法。

  及时练*(课件展示)

  这些问题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看你们这么棒,老师手中的这个小圆柱也忍不住想请你们帮个忙了。它想知道自己身上的侧面包装纸有多大。该怎么办呢?

  3.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思考:你想怎样剪呢?剪完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呢?想一想。

  (2)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探究要求)

  (3)活动完成后小组汇报。(找两组同学上去边演示边讲解,师适时追问并板书)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4)师进行演示操作,并把侧面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5)课件演示侧面展开整个过程,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理解消化。

  (6)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没有可能是正方形呢?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呢?(用正方形纸演示)

  小结:圆柱的侧面如果沿高剪开,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斜着剪开就是*行四边形,如果沿折线或取下剪开得到的将会是不规则图形。

  这节课不知不觉中我们既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又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同学们的学*效果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对自己作一检测。

  三、巩固练*

  1、概念辨析

  2、辨一辨(哪个是圆柱的展开图)

  3、创造圆柱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在刚才旋转创造圆柱的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奇妙的数学现象呢。想知道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课件显示)有趣吗?在神奇的数学世界里,像这种有趣的现象还有许多,就等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4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从*面几何想象到立体几何,沟通面与体的关系。

  1、请看屏幕,看到两个什么样的*面图形?

  2、猜一猜,

  (1)号长方形如果向后移产生一定的厚度,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2)号长方形如果围绕宽这条边旋转一周,猜想一下,又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二)、引入课题

  猜对了吗?想象力不错!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一)、整体感知,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从直观几何抽象到经验几何

  1、现在举起你们昨天做的圆柱,互相欣赏一下。手巧的同学做得比较精致,有的同学作品不够完美,看来动手能力还得提高。

  2、那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你们观察很仔细)

  3、请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圆柱体图片,罐头盒、茶叶筒、木桩。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呢?想看看吗?

  (二)、研究圆柱的特征

  1、提问:那圆柱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每人拿一个圆柱,用手摸一摸,互相交流,有什么发现?

  2、小组汇报,哪一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发现圆柱有哪些特征?

  ①、随着学生回答质疑:

  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预设:观察、画剪、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是否重合)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请看屏幕演示。

  ③、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随着学生回答后板书。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1个侧面——曲面

  3、高的认识

  ①、出示两个高低不同圆柱。请看,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那么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圆柱的高低和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②、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③、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你能画一条你自己制作的圆柱的高吗?长度是多少?还能不能再画一条高,长度又是多少?你能总结出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吗?

  同意吗?还有补充吗?说得很完整,我们把它写下来。(板书: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④、高的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它的说法,比如:

  硬币的高叫什么?(厚)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长)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深)

  4、小结圆柱特征

  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同桌互相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

  谁来指指老师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横放)

  (三)、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

  ①、请看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为什么?(开火车游戏)

  ②、看来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出示两个小圆和一个大侧面,它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2、实践操作,探究关系

  ①、提问:那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学具进行研究。

  ②、抽读探究要求,小组讨论交流在1—5号之中,给圆柱选择合适的侧面包装。

  ③、质疑:这么多侧面,你为什么选择4号和5号呢?5号为什么也能围成圆柱的侧面呢?(通过割补、*移转化成长方形)贴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④、提问:观察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有什么关系?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同意吗?回答很准确。(板书: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⑤、猜猜看,老师手中这个圆柱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想一想在什么条件下,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圆柱底面周长=高)

  3、小结:这样看来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有哪些图形(长方形、*形四边形、正方形)

  三、练*与质疑,组装圆柱的拓展题(从计算几何演绎到推理几何)

  想一想:哪几号材料能组成圆柱(接口不计),为什么?

  1、2、4号不能。(梯形上底长度小于圆的周长)

  1、2、3号和1、2、6号可以组成圆柱。(圆的周长等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底边长度)

  四、课堂小结,提升理念

  同学们表现很积极,通过大家的研究探索,我们认识了圆柱,你能谈谈有哪些收获吗?

  祝贺你们能有这么多的收获。

  五、课堂延伸

  圆柱体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欣赏在建筑、市政设施、食品等方面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今天我们讲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其实在生活中还存在斜圆柱和弯圆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仔细观察身边的物体,你会发现更多有关圆柱的有趣的知识。

  圆柱的认识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1个侧面——曲面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掌握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操作、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构建生态课堂。

  3、情感目标: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增强合作的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的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实物、剪刀、线等。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分一分。(课件出示实物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按形状把它们分一分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拖动分类)?

  2、说一说。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图形的特征简要说一说)?

  师:剩下的这些形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突出两个圆柱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2个圆柱,再看一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3个圆柱,它们都是直直的(点击,抽象出圆柱的*面图形),而且上下一样粗,象这样的圆柱就叫直圆柱。

  师: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评析: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有利于学生学*的生活情境,在分类中自然地引出课题,然后举例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最后通过对实物的辨析,强化对圆柱体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二、自主探索,分析问题

  1、独立思考,初步理解圆柱的特征。

  ①想一想。

  师:观察这些圆柱,(点击出示研究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得出:圆柱有上下2个圆……

  ②摸一摸。

  师:圆柱除了上下两个圆面之外,还有其他的面吗?请你摸一摸,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总结:圆柱上下两个面是*面,周围的这个面是弯曲的面,叫曲面。

  ③说一说。

  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柱*面图)?

  师总结:圆柱上下2个*面叫圆柱的底面,圆柱周围的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合作探究,理解圆柱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圆柱,你还有什么发现?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导:它的2个底面怎样?圆柱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你有什么方法验证?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3、全班交流,掌握圆柱的特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1:用尺子量一量圆柱底面的直径,看是不是一样大。

  生2:揭下2个底面,重合起来比,发现它们完全相同。生演示。

  生3:揭下1个底面,贴到另一面,它们也完全相同。生演示。

  生4:先沿一个底面画圆,再把圆柱倒过来,和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它们也完全相同。生演示。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验证出2个底面完全相同(板书)。

  [评析: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学生发现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相同点,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由什么决定?

  生:它们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

  师:和两个底面垂直的线段长度是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圆柱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在黑板的图上标明高)。

  师:如果老师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你能找出一条高吗?圆柱有多少条高?你能给圆柱画一条高吗?(师生演示)

  [评析: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突破了以往只教学圆柱侧面高的教学定势,从内外两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初探圆柱的侧面积。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圆柱形茶叶盒外层的包装纸,我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面积,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生1:直尺不好量就用卷尺量。

  生2:剪下来压成*面再算。

  ……

  2、验证,理解圆柱的侧面积。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哪剪下来的包装纸是什么形状呢?老师给每个圆柱都裹上了一层包装纸,请你试着剪一剪,看有几种不同的剪法?都能剪出什么形状?各应该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生1: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包装纸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生2: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生3:……

  师总结:我们沿圆柱的一条高把侧面剪开,压*,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板书)。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要想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应该知道什么条件?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高,又该怎样求它的侧面积?

  [评析: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包、剪、比等手段化曲为直,帮助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积就是侧面包装纸的面积,再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手段发现问题的本质,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先由学生判断,再根据学生的叙述出示底面、侧面和高。(图略)

  2、画出下面圆柱的高。

  3、选择。选择正确的算式,并说明理由。

  4、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

  硬卡纸圆柱体,相应电脑课件,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的立体图形圆

  柱体。通过学*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2.课件出示练*题

  3.做练一练第3题。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四、作业布置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2)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练一练、练*五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预*作业:

  1、预*课本第18页例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知道什么什么样的形体是圆柱和圆锥。

  3、在课本上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练*五的1-4题。

  教学过程:

  一、预*效果检测

  1、你预*的两个立体图形,分别叫什么?

  2、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

  3、反馈练*五的完成情况。

  二、合作探究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3、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2、做练*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3、做练*五第4题。

  教学反思:(略)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渗透学*方法。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正方体的学*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

  二、图片引入,探索圆柱的特征。

  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

  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把侧面剪开变成了长方形,是沿哪里剪的?(圆柱的高)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变成了*面。板书:化曲为直

  在以前的学*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评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评析】

  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夯实基础。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评析】

  有效的练*,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3

  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张白纸,现在,我想让这张纸站立起来!(教师演示纸横站、竖站怎么都不行)怎么站不起来呀?同学们能想办法帮帮老师吗?

  (请学生拿出纸试验,并到前面展示。)。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教师指出:像这样(指卷成筒形的)形状的物体在数学上称为圆柱。圆柱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主动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笔筒、岗亭等实物图。

  指出:这里的支柱、笔筒、岗亭的主体部分都是圆柱,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状,以增加立体感和美感。

  (2)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3)利用课件从上述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

  2、操作感知—圆柱的各部分

  (1)请同学们看看、摸摸手中的圆柱形物体,同桌讨论:圆柱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2)组织学生交流,初步感知圆柱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面,是两个圆面,叫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3)请学生说说手中圆柱各部分名称。

  (4)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可能有如下方法:

  a、可以剪下来比较;

  b、量半径、量直径;

  c、量周长;

  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3、认识圆柱的高

  (1)教师出示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提出问题:哪个圆柱比较高,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2)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a、独立探究:让学生想办法测量自己手中圆柱的高。

  b、集体交流测量方法,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圆柱的高。

  4、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

  (1)猜一猜: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2)剪一剪: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摊*——(会得到一个长方形)

  (3)议一议: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4)集体交流,形成共识: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知识拓展

  a、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正方形?

  b、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什么形状?导发现:当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一样的时候,把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得到一个*行四边形。

  (6)做一做:快速转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交流同座互相指、说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练一练、练*五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预*作业:

  1、预*课本第18页例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知道什么什么样的形体是圆柱和圆锥。

  3、在课本上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练*五的1-4题。

  教学过程:

  一、预*效果检测

  1、你预*的两个立体图形,分别叫什么?

  2、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

  3、反馈练*五的完成情况。

  二、合作探究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3、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2、做练*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3、做练*五第4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3)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9页到第20页的例5和例6的内容,重点看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6解题过程,想: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本上)

  第20页“做一做”和第21页第5题。

  要求:

  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每一步都要写出来。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题: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看第2题:认为算式列对的举手?你是怎么思考的?

  3、看计算过程和结果,认为对的举手?

  4、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几道练*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六、补充练*:

  1、一个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30立方厘米,高是60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形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3、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三,第21页)

  作业:第3、4、7、8题写作业本上

  练*:第1题写书上,第2、6、9、10题写练*本上

  八、板书设计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的时间较少。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2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似”这个词?

  5、教师演示。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似于长方体。

  7、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 底面积 高

  圆柱体积 底面积 高

  8、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用字母如何表示。

  V=sh

  10、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1、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12、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

  课后“练一练”里的练*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9页到第20页的例5和例6的内容,重点看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6解题过程,想: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本上)

  第20页“做一做”和第21页第5题。

  要求: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每一步都要写出来。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题: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看第2题:认为算式列对的举手?你是怎么思考的?

  3、看计算过程和结果,认为对的举手?

  4、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几道练*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六、补充练*:

  1、一个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30立方厘米,高是60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形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3、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三,第21页)

  作业:第3、4、7、8题写作业本上

  练*:第1题写书上,第2、6、9、10题写练*本上

  八、板书设计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的时间较少。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4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第十一册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

  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案《第十一册圆柱的体积公开课》。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63

  0.58

  52

  (设计意图:设计练*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四.拓展练*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六.布置作业

  1.A册*题2.7

  2.拓展练*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青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8页。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探索和学*。“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圆柱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公式的探索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积学具、沙子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天气渐渐热了,在夏季同学们最喜欢的冷饮是什么?(生回答)

  课件出示:两个圆柱体冰淇淋。

  谈话:看,小明买了两个冰淇淋,你能猜猜哪种包装盒体积大吗?

  (生猜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的猜测为后面的实验验证做好了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谈话: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我们也许能从以前研究问题的方法里得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请大家想一想,在学*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巧妙地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

  三、利用素材,探索新知。

  ㈠交流猜测

  谈话:通过刚才的回顾,你们能想办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体积吗?

  生: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可不可以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师谈话:你的想法很好,怎样转化呢?

  生讨论,交流。

  生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想法:

  1、先在圆柱的底面上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竖着切掉四周,得到一个长方体,然后把切下的四块拼在一起。

  2、可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同的扇形,然后竖着切开,重新拼一拼。

  3、如果是橡皮泥那样的,可以把它重新捏成一个长方体,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了。

  谈话:请同学讨论和评价一下,哪一种方法更合理呢?引导学生按照第二种方法进行验证。

  ㈡实验验证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谈话: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按照刚才第3小组的方法把它转化为*似的长方体,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学生合作操作,集体研究、讨论、记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 操作,再次感受“化圆为方”的思想。动手操作,是学生发现规律和获取数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四、分析关系,总结公式

  1、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

  引导学生发现:

  转化后的形状变了,但是体积没有变,底面的面积没有变,高也没有变。

  2、分析关系

  引导说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3、总结公式。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非常正确。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课件分别演示将圆柱等分成16份、32份、64份的割拼过程,学生观察、思考。)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观察: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长方体。

  (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

  谈话:其实大家刚才又采用了“化圆为方”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你现在能总结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V=Sh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适当的演示,沟通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共同点——转化法,便于学生顺利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五、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自主练*第1题、第2题、第3题

  设计意图巩固练*及时让学生利用结论解决问题,感受自己研究的重要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总结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1.课前互动,我们做一个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来对比气球变大后所占用空间的变化。在热烈的气氛中让学生感受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用空间的大小。

  2.教学伊始我创设学具槽做圆柱学具这一睛境,让学生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给这4个圆柱学具排序这一问题设疑,让学生明确学*目标。

  3.动手实践是学生体验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图形转化、猜想推理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三步曲:第一步:选择转化的方法。第二步:体验转化的过程、第三步:验证转化的结果。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转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体验数学。

  4.用字母表示公式已经是学生很熟知的几何知识,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与圆柱体积有关的字母,让他们写出相应的公式并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公式与*题的联系,让他们对号入座。学生根据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给4个圆柱学具排序。这样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方法,同样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在对比算法中掌握新知。 5.体积和容积这两个概念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学生会说意义,但是通过了解,学生并不是真正理解圆柱的体积和容积。所以我在第一次探究中安排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学*实践中区别圆柱的容积和体积。从形象到抽象建立圆柱的体积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次探究则是加入表面积这一刚刚学过的内容,让学生在为3道选择问题的练*中达到区别体积、容积、表面积的目的,从而实现学*运用的最佳状态。 6.最后的思维训练是计算正方体中最大圆柱体的体积,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此题算法多样,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使它和教学过程有机组合,把学*延伸到实际,让知识在体验中生成。

  7.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情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知识的学*也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让他们用今天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写成数学日记,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质疑问难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气球,(师从兜里掏出两个气球,将其中一个递给学生。)你试试把它们变大。(老师再把两个气球放回兜里。)为什么这个放不回去了?(因为其中一个的体积变大了。)看来它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教室中还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

  师:这是一个制作学具的学具槽,想一想,它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学具来?

  生:圆柱学具。

  师:是的。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圆柱学具占据了学具槽的空间。

  师:这就是圆柱学具的体积。你真善于发现!能用你的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生: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谁来试着给这4个圆柱学具按体积从大到小排排序?你来试试。

  生:体积大小接*,不能确定。

  师:老师听懂了,无法判断的原因是不知道圆柱体积的大小,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师板书。)

  二、图形转化。猜想推理

  师:想一想,你有办法得到这4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圆柱课件再从槽中跳出。) 生:用公式计算。 生:用水或沙子转化计算。 师:你们是怎样转化的,具体说说。

  生:用橡皮泥转化计算。

  生:用圆形纸片叠加计算……

  师:嗯,这些方法都很好,就在今天的课堂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生:因为没有实验学具,所以只能用公式计算。

  师:其他的方法可以在课后进行。

  师:想用公式计算的同学,你想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结合你们以往学*几何图形的经验,举例说明。

  生: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是把新学的转化为学过的。例如:圆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

  师:联系旧知识,采用转化法,确实不错。 师:那现在它是一个圆柱,你想怎么办?

  生:像刚才一样进行*均分。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沿着圆柱的底面直径*均切分成16个小扇形。

  师: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说转化后的结果。

  生:将圆柱沿底面直径*均分成16个小扇形,切分之后,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师:(刚才我们将圆柱沿底面直径*均分成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如果想让它更*似于长方体,你想分成多少份?(32)更*似一点。(64)你呢?(128)……

  师: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

  师: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词,依照关键词自由读读转化的过程。

  师:现在再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7(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时形状变了,但是它们底面积、高和体积都没变。)

  总结文字公式: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师:恭喜大家,我们已经成功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掌声鼓励一下)老师这有一些字母:d、s、r、c、h、v、π。它们与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息息相关,请你们用字母表示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生:v=sh v=(d/2)2π×hv=π2×h v=(c÷π/2)2π×h

  师:对比这四个公式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彩色粉笔画线。)

  生:相同之处都是底面积乘以高,不同是底面积求法不同。

  师:谢谢你精彩的发现,你叫什么名字,认识一下,老师会记住你的。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快来解决刚才的实际问题吧!这是我们要由大到小排序的4个圆柱学具,请你们拿出题卡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并排序。

  1号底面积50*方厘米,高2.1分米:

  2号直径是10厘米,高20厘米;

  3号半径是4厘米,高22厘米;

  4号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8厘米。

  师:汇报一下你的计算和排序结果,并说说你应用了哪个公式?

  师:与他答案相同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你是怎样做的?现在你清楚了吗?

  师:看来,灵活运用公式,并选择合理的算法。会使我们的学*更高效。

  四、巧用公式,多重探究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都学到了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

  生: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题。请你们选择合适的问题。

  师:读完之后,你认为求什么就可以大声地说出来。

  (生:体积、容积、表面积。)

  学具厂有一个制作学具的圆柱形铁皮桶。它的底面直径是22厘米,高是25厘米,_________?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______________9底面积是380*方厘米。侧面积是1727*方厘米_________________?

  师:说说你选择问题的根据是什么?

  生:体积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圆柱能容纳物体的大小,表面积是圆柱所有面积的总和。

  五、开放训练,拓展提升

  师:学*很愉快,我们来庆祝一下:在一个棱长为a分米正方体盒中,放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蛋糕,系上b分米长的丝带,(打结部分忽略不计)挖去1根直径为c厘米,高是d厘米的圆柱蜡烛空隙,这个蛋糕体积到底是多少呢?这次我们男女生比赛,列式不计算,看谁解法多并说明解题思路。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课本第7页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提高知识的迁移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

  实物演示帮助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拄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二、学*探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出示目标:1、推导2、计算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师出示一个圆柱,提问:这是不是一个圆柱?用手捂住圆柱的侧面,只把其中的一个底面出示给学生看提问:“大家看,这是不是一圆?”“这是一个圆,那么要求这个圆的面积,刚才我们已经复*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教师将这分成16块的底面出示给学生看,问: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有点接*长方体:)

  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了。

  把圆柱拼成*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小结: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2、自觉书本第7、8页。

  3、教学例3。

  出示例3。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2)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40×1.8=72

  答:它的体积是72立方厘米。

  ②1.8米=180厘米

  V=sh=40×1800=72000

  答:它的体积是72000立方厘米。

  ③40*方厘米=0.4*方米

  V=sh=0.4×1.8=0.72

  答:它的体积是0.72立方米。

  ④40*方厘米=0.004*方米

  V=sh=0.004×1.8=0.0072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072立方米。

  (3)自觉书本第8页例3。提出质疑。

  (4)做第9页“试一试”。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学*的。

  四、巩固练*。练一练1~4题。

  五、《作业本》第4页。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8

  一、教学对象及学*内容特点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小学立体几何图形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学的长方体知识和将学的圆椎体知识的桥梁,其公式是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V=Sh的延续。

  二、教学目的:

  学生能借助媒体提供的资源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能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进行圆柱体积的计算。

  学生能利用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三、教学基本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方法:整个过程,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点,以小组学*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辅导者。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和*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已学过,因此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去学*,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电脑、课本、实物提供的资源协商解决问题,使全体学生都成为学*的主人。

  四、教**用的主要手段、技术、材料:电脑网络、实物投影、圆柱体。

  五、教学过程的设想和点评

  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行为点评

  第一阶段:创设情景,设疑引趣。

  教师故事引入:圆柱形状的"转笔刀"和"浆糊笔"迎着朝阳高高兴兴上学了,走着走着,它们就为哪个体积大而争论起来,"转笔刀"很自信地说:"看我这么胖,肯定是我的体积大!""浆糊笔"很不服气地说:"我比你高多了,一定是我的体积大!"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了很久还没个结果。

  提问:小组讨论寻找解决这两个圆柱体积大小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

  2、小结归纳:解决圆柱的体积的方法:寻找一种方法,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然后应用公式求圆柱的体积。

  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让他们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也从宏观上得到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出人意料的回答,老师根据情况,给予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概括规律

  1、电脑提供学生探索资源:

  (1)*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公式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导出过程。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2、学生反馈自学内容,师生共同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1、学生打开电脑"自能学*"中的"寻方法",有选择地看学过的*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导出过程,从中找到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圆柱公式的推导过程。

  3、小组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4、师生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学生自学课本例题,并完成例4内容。通过利用资源、自能学*,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学*中去,使学生学会学*、学会协作,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监控密切观察着学生的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如用课本的方法或用类比的方法,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三阶段:拓展公式,自能训练。

  1、公式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底面积通常没有直接给出,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条件也能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呢?

  2、教师小结:无论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还是底面周长,我们都必须根据V=Sh,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然后乘以高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

  3、质疑

  1、学生可根据已学的"圆的面积"公式导出。

  (当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时V=∏r2h、当已知直径时V=∏(d÷2)2h、当已知周长时,先求半径,再求底面积,然后求圆柱体积。

  2、判断。并说明原因

  (1) 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积是8*方厘米,高是6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48立方厘米。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方米,高是10米,它的体积是100*方米。

  (3) 一个圆柱体铁罐,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3米,求它的体积。 列式是:3.14×22×3

  1、根据生活实际,当知道圆柱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时,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拓展思维,不要停留在只会死记公式、生搬硬套的低层次上。并大力鼓励、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2、通过练*,学生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教师也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四阶段:反馈学*、应用提高。

  1、提出练*要求:先做"巩固"练*,有余力的再做"提高"练*。

  2、小结练*情况,及时表扬对而快的同学及小组

  3、回应开头,解决"浆糊笔"和"转笔刀"争论的问题。学生在电脑上完成。

  1、赛车游戏:看谁跑得快。

  (1)圆柱的底面积是15*方米,高是3米,体积是( )立方米。

  (2)已知圆柱的高是20厘米,底面积100*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方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粮囤,从里面量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2.5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 )立方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底面积是16*方分米,它的高是( )分米。

  2、提高练*。考你智慧:看谁攀得高。

  (1)一个圆柱,它的底面直径4厘米,高是3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铁架,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少问题,可通过师生交流或小组互相帮助解决,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六、归纳总结、自我评价。

  1、提出要求,学生谈收获。

  2、总结本节情况。 谈收获,并作出自我评价。通过谈收获,体现学*的自主性,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七、对教学过程的设想和点评:

  新课程标准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较为有限,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提倡课程贴*小学生的生活,这节课从学生身边学*用品"卷笔刀"和"浆糊笔"的入手,通过拟人的方式,由它们上学过程中引起的.争论导出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这样在教学进程中安排好相关的情景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开展活动,通过看、做、玩、想等方式,让学生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新课标还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和生活打好基础。这是一节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探究型数学课,引入后,教师则大胆放手,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寻找比较圆柱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方式进行实践活动,观察由圆柱转变成已学过长方体的过程,在观察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形成共识后并加以记录。再将大家的记录结果对比、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转变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的发展,珍视每位学生的探究体验及独特见解,在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述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思维更是得到发展与创新。不仅激发了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并在探究中发现、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了实践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增强,真正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1、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揭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其中我们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3、教师: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一下,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

  1、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学生交流,教师动画演示。

  (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2)怎样转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似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

  (3)教师说明:底面扇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长方体。

  (4)教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 = S h

  三、运用公示,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

  ①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七的第1题:填表。

  ②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试一试。

  ③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④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迁移应用,质疑反馈。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中,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纸上的*题

  教学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

  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足之处是:

  1、

  2、 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少。 教学时教师语言过于*缓,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分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2.在充分展示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推理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 法:启发点拨,归纳总结,直观演示

  学 法:自学归纳法,小组交流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一)导学

  1.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师:你学过哪些体积的计算公式?(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2.圆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一个圆,*均分成数个扇形,拼成一个*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边用幻灯片演示。)得到圆面积公式s=2πr。

  3.动脑筋想一想,圆柱的体积,能不能转化成你学过的形体,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4、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今天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定向

  出示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二、合作交流(15分)

  1.阅读书25页。

  2、看书回答:

  (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似长方体的?

  (2)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和高分别与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切拼成的长方体体积?为什么 ?用字母怎样表示?

  3、小组展评交流结果。

  (1)展评题(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长方体的?把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似长方体。(教师加以说明,底面扇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长方体。)

  (2)展评题2。

  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

  (3)展评题3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sh

  4、公式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做一做1、2题。

  三、自主学*(5)

  1、出示例6

  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直径8厘米 高10厘米 这袋奶498毫升

  2、尝试列式计算.

  3、学生展示自学结果。

  4、小结

  小结: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如果给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先求出底面积)和高。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四、质疑探究(2)

  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五、

  小结检测

  (

  13

  分)

  (一)小结

  让学生说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体积公式。

  (二)检测

  1、把圆柱切开,可拼成一个( ),圆柱的体积等于*似长方体的( ),圆柱的底面积等于( ),圆柱的高等于( ),所以圆柱的体积=( )。

  2.圆柱体的底面积3.14*方分米,高4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4 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5、 一张长方形的纸长6.28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一下。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sh

  75× 90=6750(立方厘米) 杯子的底面积:3.14×(8/2) ×(8/2) ×10=502.4(ml)

  答:它的体积是6750立方米。答: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4)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 (菁华3篇)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3)延伸发现.展开的*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显示:*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二的第3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二的第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P10—12)

  教材分析:

  教材先呈现出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再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结合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那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了学生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柱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体,学生有广泛的认知基础,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圆柱体实物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体的立体图形,使全体学生经历从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

  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量一量,想一想,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高、侧面、及侧面展开图形状及其与圆柱体的对应关系,并能够对一些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或实验验证。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猜想、操作、分析、概括水*,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师生互动中是全体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圆柱体)的独特魅力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兴趣,并使部分学生大致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准备:

  圆柱体实物及模型、直尺、色卡纸、剪刀、胶带、ppt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

  1、出示主题图。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这些都是圆柱体。

  师:圆柱体是立体图形,*时简称它为圆柱。今天我们就来学*圆柱的认识。(板书:圆柱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先从生活出发,从而让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质疑探究

  PPT出示自学探究

  ①通过制作圆柱体,想一想圆柱体是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量一量圆柱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强调结合制作圆柱的过程,小组归纳总结。

  1、生汇报:圆柱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两个圆,一个侧面。

  生:两个圆是圆柱的底面,侧面是圆柱的侧面。

  2、生:两个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粗细一样。

  3、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生:在两个底面之间。

  生:无数条。

  生:通过测量发现圆柱的高都相等。

  师:你是怎么量的?

  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圆柱,加深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自学能力,让学生演示测量的过程,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尺可以比较准确,便捷的测出圆柱的高)

  师:日常生活中圆柱的的高还有那些不同称谓?

  例如:硬币的高教做【厚】;钢管横放时的高叫做【长】水井的高叫做【深】等。

  【设计意图】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应突破侧面高的教学定势,以两底面间的距离从内外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丰富学生空间意识观念。

  小练*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练*,检测学生对圆柱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的理解)

  圆柱的侧面

  我们在制作圆柱时有没有发现圆柱还隐藏着一个秘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你是沿着那条线展开的?

  (小组讨论交流)

  生汇报,并适时板书

  生:沿着一条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生:沿着其中一条曲线剪,展开后是一个*行四边形。

  生:不规则的剪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师:沿着高剪,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师: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为什么?

  生:是一个正方形,因为前面说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而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所以沿高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那么沿高展开后就是一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剪开、围裹等实践操作,把圆柱体的侧面化曲为直,不仅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勇于探索并有所收获,培养学生良好的一丝不苟的学*品质。

  三、深化巩固,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这种立体图形,回忆一下:

  1、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侧面沿高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

  4、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作业布置:

  ①完成练*册圆柱的认识。

  ②寻找生活中的圆柱体

  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所以学生学生对圆柱是有初步认识的。所以,在新授时,有以下成功之处:

  1、在导入时利用课前制作圆柱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圆柱,学生通过制作圆柱,能很快知道圆柱有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2、教学中采用亲自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小组活动,采用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高。

  3、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在突破重难点是鼓励学生用多种办法去尝试通过小组合作,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并且多鼓励学生去说。

  4、多与生活联系,在练*时,有一道判断题,在判断已给物体是不是圆柱,一些不是圆柱的物体如腰鼓,手鼓等。

  不足之处;

  1、在讲圆柱的高这一特征时,没有鼓励学生动手测量,只是简单地指了指。

  2、整节课鼓励性语言较少,教师说话有些啰嗦》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 :

  硬卡纸圆柱体,相应电脑课件,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的立体图形圆

  柱体。通过学*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2.课件出示练*题

  3.做练一练第3题。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四、作业布置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5)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在以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概念建立地非常快,而又容易忘记。我想,概念的建立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自主地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自由地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这样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探究精神。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形的实物,同桌合作,观察讨论,再反馈。学*侧面积时,让学生卷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发现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又如,在推导侧面积公式时,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并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打开,又卷一次。思考: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现在卷成圆柱的什么?

  生:原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师:真好,那如果要计算你卷成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算呢?

  生:长乘以宽。

  师:也就是圆柱的什么乘什么呢?

  生: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

  师:好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思考,认识了圆柱,还知道了它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研究生活中实物,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记忆就少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就多了。如此,学生就有机会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到数学的奇妙,使每位学生在数学都得到不同的发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柱的认识》一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兴趣浓厚,学得主动积极。因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所以我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情境。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突破难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这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探索交流,增强他们学*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课堂的最后,合作制作一个储蓄罐。通过小组交流,理解了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后,在展开操作。同学们一起动手动脑,合作的去探索,去创造。这样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如同学们通过摸口袋中的物体后,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马上又让他们去发现,去观察圆柱的基本特征。

  意图和思路都是正确的,但问题的提出不是很清晰和明确,给孩子们的发现带来了不便,发现什么呢?如果把“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改成“圆柱也有它的特征,看看谁能先发现它的特征?”就更加准确些了。

  2.又如,在同学们观察课件:

  把圆柱沿着其中的一条高展开后,形成了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长方形。马上让同学们通过观察说出:长方形和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教学的实施不如先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梳理思路再进行汇报,来得更好些等等。

  总之,我从这堂课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教学水*,又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锻炼了自己,完善了自己,使我受益颇丰!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3

  讲课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同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达成共识。晚上,按照*惯,我一边看教学设计稿一边想象课堂上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思过来想过去,越看越觉得教学设计太死板,于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师讲座时说到:“对于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先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上有什么?然后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特点﹚?……”联系我要讲的《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一课,同是几何图形的教学,运用以上教学流程行不行?这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临时调整教学思路可能会很仓促,万一讲砸了怎么办?还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讲吧,毕竟有前两位教师的基础,得失摆在眼前,就算讲不精彩,也不会糟糕到哪里。

  一、成功之处

  现在讲课结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来源于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对教材理解比较到位,课堂上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能耐心诚恳的倾听﹑鼓励,教师的这些做法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消除了学生对新教师的陌生感,拉*了师生距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来源于教师临时更改教学设计,课堂预设不够充分,对于课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另外,对于我组的研修主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对激发学生主动性,这方面做的还有欠缺,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够丰富,还需继续研究。

  三、改进措施

  就这样,大脑里一直有两个小人儿在斗争。就在不定时,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国培中心一位位专家传授的教学理念,在影子学校听课研讨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数学课堂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孩子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想到这些我坚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试一试。

  一节课结束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通过这次课例研修,特别是自己亲自执教课堂,带给我的收获很多很多:教学理念需更新,课堂执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4

  本课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认识特点,尽可能地做到“数学教学应该尽可能展现数学怎样从实际背景材料中抽象出来,又怎样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做到了:

  一、方法渗透抛砖引玉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不能依靠机械记忆,而应该是老师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获取学*的能力。为此,我在开课复*旧知牵引出新知时,刻意强调要以研究长、正方体组成及特征的方法去研究圆柱体。因为与知识,技能相比,方法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敏锐地予以捕捉,应用,有时还必须外显化,刻意放大,并在课堂中予以传递。设计一个适当的教学方式,并有意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从而形成高效有效的`数学学*活动,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这样既揭示了数学知识前后,内在的密切联系,又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学*,怎样去思维,让学生掌握“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方法。

  二、合作探究推波助澜自主合作探索学*,学生是知识的直接探索者、建构者和发现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引领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与组织学生动手合作,通过观察、思考、想象、概括、分析、优化等数学思维活动探索出圆柱体侧面展开后长等于圆柱体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这一结论。力图使学生不被动接受数学概念,而是通过“头脑创造”去探索、发展、生成数学概念,去再现数学概念的形成路径。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激情的课堂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和思考。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

  三、理解运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告诉我们:“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此设计是全课的升华和结晶。旨在让学生通过前段的学*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从具有原始背景的数学素材中抽象出其中包含的数学问题。是“用”数学,是一种提升与完备数学能力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以数学的眼光去审视、挖掘出数学信息,并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与数学内部的需要”。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种“去情境化,去个人化和去时间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生动、活泼的学*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惯和能力,并努力将“文化落实到人格”,直至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主动学*新知,突破难点、疑点,能解决实际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比如,我从圆柱模型拼成长方体入手,强调它们是等底等高长方体。由长方体体积公式V=Sh,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再通过学生的具体实际操作、小组合作探究,从而探索出圆柱体积公式,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圆柱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比如,回顾上学期所学的圆的面积推导公式,从而理解圆柱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相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本节课中,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采用多媒体课件。但我认为一节好课就非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吗?其实不然。当然,今天我在教学中,确实有许多的不足。比如,将圆柱体切割成若干等份,等份越多,分得越细,就越接*于长方体。倘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或许效果更明显

  总之,今天教学中的不足,我会不断改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设计更精、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梯度问题,让他们在有限的时空内愉快学*、成长!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6)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比赛,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

  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和发展性练*,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学生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比赛,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

  在练*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和发展性练*,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2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因为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如何调动学生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呢?在这节课的教学上,我是注重了对学生学*方法的引导。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内容中,也提出要注重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大小,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中,“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是学生课堂中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在课前参与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自己制作好的圆柱,并与小组内成员的作品进行分享交流,得出圆柱的特征。让学生深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另外在教学圆柱的侧面时,我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一定的提示引导下,让学生知道了圆柱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会出现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而且自己弄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是由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对方法的反馈。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学生把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比较有序地说出圆柱的某些特征,二是更多的学生还不能迁移方法,而是从自己最感兴趣或最为明显的特征着手进行说明。接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的心理,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体实物,使学生从对圆柱的初步认识到慢慢地发现其中的知识。再把各自的发现进行对比、证明,总结得出圆柱的特征。

  在探索圆柱体侧面的特征时,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再给学生时间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引导学生得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圆柱的关系。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侧面展开与圆柱的关系。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中,圆柱的特征成为学生探究的主体需要,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成了探索者、创造者。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少讲、少说,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实现生生多向交流。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理解掌握较深、较透、计算也比较准确。同时,也发现学生会出现以下错误:

  错误1: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不熟练,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混淆。

  错误2:算式正确,计算又会出错。

  错误3:圆柱表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有时只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有时只求侧面积,还有时求侧面和两个底面,混合在一起学生就乱套了。

  错误4:“进一法”的运用,部分学生也出错。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教学时在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上下了很大功夫使每个学生真正理解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并使这一推导过程在脑海里建立表象,为计算扫清障碍。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4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

  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和发展性练*,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5

  讲课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同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达成共识。晚上,按照*惯,我一边看教学设计稿一边想象课堂上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思过来想过去,越看越觉得教学设计太死板,于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师讲座时说到:“对于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先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上有什么?然后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特点﹚?……”联系我要讲的《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一课,同是几何图形的教学,运用以上教学流程行不行?这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临时调整教学思路可能会很仓促,万一讲砸了怎么办?还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讲吧,毕竟有前两位教师的.基础,得失摆在眼前,就算讲不精彩,也不会糟糕到哪里。

  一、成功之处

  现在讲课结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来源于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对教材理解比较到位,课堂上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能耐心诚恳的倾听﹑鼓励,教师的这些做法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消除了学生对新教师的陌生感,拉*了师生距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来源于教师临时更改教学设计,课堂预设不够充分,对于课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另外,对于我组的研修主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对激发学生主动性,这方面做的还有欠缺,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够丰富,还需继续研究。

  三、改进措施

  就这样,大脑里一直有两个小人儿在斗争。就在不定时,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国培中心一位位专家传授的教学理念,在影子学校听课研讨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数学课堂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孩子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想到这些我坚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试一试。

  一节课结束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通过这次课例研修,特别是自己亲自执教课堂,带给我的收获很多很多:教学理念需更新,课堂执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7)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范文十份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 1

  本单元而第一部分是圆柱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我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反馈练*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基本练*和有拓展性的发展性练*,在形式、难度上比较灵活。有针对性的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拼、切、转、摸等在动手操作中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表面积、体积有了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当然我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部分学生不能说出道理;在学*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操作不到位。在以后的几何与图形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设计小一点的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在实施中一定要落实到位。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 2

  圆柱是学生在学*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导入阶段时,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直接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让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告诉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随处可见。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又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随后,很自然的过渡到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圆柱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再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使学生对圆柱有个更进一步感觉。接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的心理,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体实物,使学生从对圆柱的初步认识到慢慢地发现其中的知识。再把各自的发现进行对比、证明,这样一来,使学生从实物中直观地认识了圆柱,并很容易的就抽象出圆柱的特征。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所以在探索圆柱体侧面的特征时,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得到长方形、*行四边形、正方形,然后再给学生时间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数学的兴趣。

  整节课,我以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 3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了,利用课件出示长方形图片,并提现问题“由长方形你能想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由此联想到长方体,紧接着我通过实物演示和课件演示:长方形绕着其中的一条边旋转,运动轨迹形成圆柱的过程。引导学生由*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体会“面动成体”,并揭示课题:圆柱的认识。

  探究圆柱的特征时,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认真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学生的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利用课件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由直观物体到抽象几何形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则采用自主学*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通过自学教材、观察圆柱实物、摸一摸、比一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为了深化圆柱特征的认识,我还采用实物操作演示:长方形绕着其中的一条边旋转。从运动的角度认识圆柱的特征。

  探究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圆柱的特征出发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是不是任意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底面)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提出探究要求(1)侧面和两个底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再动手实践操作进行验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微课《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的播放使学生知道了圆柱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会出现的图形。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这样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练*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不同的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中加深对圆柱的认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体现数学知识的有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设计“你发现了什么?”等开放性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思考、研究的天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 4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上课开始,采用游戏导入,当学生从袋中摸出比较陌生的物体时,学生的学*热情高涨。这个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并不是流于形式。因为学生在触摸中初步感受了圆柱的特征,因而能准确地把它与学过的立体图形区别开。

  第二,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结合实物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学生学*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几个活动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

  第三,注重学生多样化的思考策略。

  教学中,充分为学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让学生验证“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我们听到学生说出了4种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名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第四,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结束时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为罐头厂家设计一个外包装。这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这一理念。

  但精彩中难免也会有些遗憾:一是,语言有时不太准确。如:指着圆柱说“圆柱旁边有一个面是侧面”。过于急躁,如果说“圆柱除了两个底面还有一个曲面,它是圆柱的侧面”就会更好了。二是,应该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当有一个小组汇报出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时,应该就势引导学生演示,让学生发现它通过割补法也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面图形。

  反思了本节课,我有了一点教学重建的设想: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上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手中圆柱的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较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基础 。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 5

  讲课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同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达成共识。晚上,按照*惯,我一边看教学设计稿一边想象课堂上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思过来想过去,越看越觉得教学设计太死板,于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师讲座时说到:“对于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先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上有什么?然后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特点﹚?……”联系我要讲的《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一课,同是几何图形的教学,运用以上教学流程行不行?这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临时调整教学思路可能会很仓促,万一讲砸了怎么办?还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讲吧,毕竟有前两位教师的基础,得失摆在眼前,就算讲不精彩,也不会糟糕到哪里。

  一、成功之处

  现在讲课结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来源于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对教材理解比较到位,课堂上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能耐心诚恳的倾听﹑鼓励,教师的这些做法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消除了学生对新教师的陌生感,拉*了师生距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来源于教师临时更改教学设计,课堂预设不够充分,对于课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另外,对于我组的研修主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对激发学生主动性,这方面做的还有欠缺,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够丰富,还需继续研究。

  三、改进措施

  就这样,大脑里一直有两个小人儿在斗争。就在不定时,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国培中心一位位专家传授的教学理念,在影子学校听课研讨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数学课堂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孩子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想到这些我坚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试一试。

  一节课结束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通过这次课例研修,特别是自己亲自执教课堂,带给我的收获很多很多:教学理念需更新,课堂执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 6

  讲课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同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达成共识。晚上,按照*惯,我一边看教学设计稿一边想象课堂上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思过来想过去,越看越觉得教学设计太死板,于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师讲座时说到:“对于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先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上有什么?然后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特点﹚?……”联系我要讲的《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一课,同是几何图形的教学,运用以上教学流程行不行?这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临时调整教学思路可能会很仓促,万一讲砸了怎么办?还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讲吧,毕竟有前两位教师的基础,得失摆在眼前,就算讲不精彩,也不会糟糕到哪里。

  一、成功之处

  现在讲课结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来源于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对教材理解比较到位,课堂上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能耐心诚恳的倾听﹑鼓励,教师的这些做法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消除了学生对新教师的陌生感,拉*了师生距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来源于教师临时更改教学设计,课堂预设不够充分,对于课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另外,对于我组的研修主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对激发学生主动性,这方面做的还有欠缺,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够丰富,还需继续研究。

  三、改进措施

  就这样,大脑里一直有两个小人儿在斗争。就在不定时,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国培中心一位位专家传授的教学理念,在影子学校听课研讨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数学课堂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孩子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想到这些我坚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试一试。

  一节课结束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通过这次课例研修,特别是自己亲自执教课堂,带给我的收获很多很多:教学理念需更新,课堂执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 7

  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时,我就是本着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图,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来设计教学程序的。

  在圆柱体积的求法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学具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得出圆柱的体积求法与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都是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体现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新课标的要求。

  这节课结束后,我静下心来反思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发现了遗憾与失误。由于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有几个学*很差,所以在*时的讲课中总是对一些关键的内容反复强调,生怕他们没记住。对学生包办代替的太多,放不开学生的“手脚”。久而久之,学生不愿动脑,不想动脑,一有难题就在等老帅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 8

  圆柱是学生在学*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导入阶段时,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但部分同学在计算时不够细心,结果出错的较多,还需强化训练。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 9

  圆柱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有所接触,是继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之后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是一个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典型。因此这节课的学*显得尤为必要,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上课伊始,图片显示建筑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圆柱形,给学生一个震撼,了解圆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认识,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体进行理性的认识。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过后组织学生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是直观感知层面的活动中,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再把圆柱放在*面上来了解,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圆柱侧面展开的学*我将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将影响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学*。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阶段,紧紧围绕新知我设计了针对性练*和发展性练*,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学*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 10

  这节复*课教材内容包括圆柱的特征、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直接利用公式计算的题目掌握的很好了,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或已知体积和底面半径求高这种变式题,还有部分学生不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8)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学*本小节后,对后面学*较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且对于学生的运算能力、推导能力有进一步的帮助。学生能够背诵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掌握“读作”“写作”的不同要求并能够理解每个乘式的含义。本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5的乘法口诀,而在此后,又要学*更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所以这节既有承前的作用,又有了启后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 五五() 四五( ) 三三( )

  二二( ) 三四() 三五( )二五() 四四( )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

  ×5=10

  ×5=25

  ×2=10

  4×=20

  1×5=

  ×5=15

  ×5=20

  ×=25

  5×=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2乘3得几?

  b、3个4是多少?

  C、5个3的积是多少?

  d、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e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练*

  四、课堂小结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2

  一、认识乘法

  教案设计:二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的交流等活动,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惯,进一步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第3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例题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模式:三段式

  教学过程:

  一、铺引

  出示算式:

  第一组 第二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

  二、探究

  1.教学例题。

  教师提问如何列算式?

  用加法算:2+2+2=6

  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乘法初步认识)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 ×”.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训练

  1.基本练*

  出示复*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3+3 3×2; 5+5+5 5×3; 4+4+4+4 4×4;

  2+2+2+2+2 2×5

  2.想想做做1、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列出算式。

  四、课堂总结。

  作业:2、5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4×2 = 8 或 2×4 = 8

  . .

  . .

  . .

  乘号 乘数乘数 积

  4 × 2读作:“4乘2”, 2 × 4读作:“2乘4”

  教后记:

  第二课时 练*一

  执行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能较熟练地写出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模式:三段式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

  教师指导,检查。

  2、学生仔细观察图,写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让学生观察跳绳图,说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5+5+5+5=20

  乘法算式:5×4=20 或4×5=20

  3、学生观察,比较是几个几相加,并写出乘法算式。

  3×5=15 5×3=15

  二、重点练*

  1、第5页4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讲解,强调是几个几。

  2、第5页5题

  学生在书上写出算式,指名读一读。

  4×2=8 2×4=8

  6×3=183×6=18

  5×6 6×5

  3、第5页第6题

  教师读题,学生填写,集体订正。

  4、第6页7题

  学生看图,列出算式

  4×2=8

  5、第6页8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名列式。

  5×3=15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进一步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之间的联系。

  2.在应用乘法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感受乘法的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激发学*乘法的兴趣。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准确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练*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前面课我们认识了乘法,你想用前面学*的乘法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认识前面学*的乘法。

  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练*

  二、基础练*,巩固意义

  补充题: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5+5=□×□

  (1)生读题,独立完成。

  展示:3+3+3+3=3×4,5+5=2×5。

  (2)思考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第一个加法算式,每一个加数都是3,有4个这样的3,所以可以写成4×3或者3×4;第二个加法算式是2个5相加,相同加数是5,有2个,所以可以写成2×5或5×2。

  三、综合练*,整体提升

  1.练*一第5题。

  (1)第(1)小题。

  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将信息填在括号里?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采用什么方法?

  你是怎么得出乘法算式的?

  (2)第(2)小题。

  仔细观察,将信息填在括号里。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面包?采用什么方法?看第二种方法,你是怎么得出乘法算式的?

  观察这两个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初步感受:两个因数,其中一个为1,另一个因数为5,最后的积是5。

  (3)第(3)小题。

  有多少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所以是几个几?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练*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第1幅图中,是几个几相加?可以怎样列式?为什么?第2幅图中,可以填几个几呢?怎么列式呢?(4×6或6×4)为什么用乘法算式呢?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3.完成练*一第7题

  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再集体评议。

  4个6相加,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和是多少?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2×3=()+()+()=()+()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第一个加法算式,有几个相同的加数?(3个)所以2×3可以看成几个几相加;第二个加法算式,有几个相同的加数?(2个)所以可以看成几个几相加。

  4.练*一第8题。

  仔细读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什么样的算式才是朋友?

  分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小兔子3×4的朋友有哪些?一共有几个朋友?熊猫呢?……

  四、拓展练*,发展提高

  1.完成练*一第9题。

  先观察这幅图。

  从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再集体交流:为什么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2.补充题

  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边?下面每个图形中有多少个三角形?一共有几条边?

  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边?(3条)。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每一个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一共有多少条边?

  小组讨论,集体汇报:

  (1)第一个图形有3个三角形,一共有3+3+3=9条边,因为是3个3,所以可以写成乘法算式3×3=9;

  (2)第二个图形有4个三角形,包含了4个3,一共有4×3=12条边。

  (3)第三个图形有5个三角形,包含了5个3,一共有3×5=15条边。

  五、全课总结,概括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4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认识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乘法的来源和含义十分重要。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因此,教材是在与加法的比较中引入乘法的。主题图是草地上小动物的场景,让学生感知、理解几个相同数连加就表示几个几;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法的意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写比较简便。”与过去的旧教材相比,苏教版新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加、减法的含义和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的知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一次飞跃。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对进一步学*乘法口诀和乘法计算及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比较熟悉两个数相加或不同的数相加,对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接触较少。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惯,进一步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课时课题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能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列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算式的奇妙与数字的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深切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能力,为认识乘法做好准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断体会乘法的实际含义,在比较中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初步体验到求几个相同数的和,列乘法算式通常比加法算式简便。

  使用教材的构想:

  教材的安排没有把乘法的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断体会乘法的实际含义。把认识乘法含义和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过程。从蕴含乘法含义的例题启,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因此在使用教材教学时,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和切实掌握。

  教学流程设计: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出示主题图)教师谈话: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小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小白兔是几只在一起的?小鸡呢?(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师:谁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2+2+2=6(只)]

  师追问: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

  老师想让你用算式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谁愿意试一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全班交流。

  [板书:3+3+3+3=12(只),4个3相加得12]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同组小朋友可以互相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它们都是相同的数相加。〔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列式,比较讨论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类特殊加法算式的特点(加数相同),为理解乘法做好铺垫。〕

  2、补充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

  谈话: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出示:比如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谁会列式?

  (板书:2+2+2+2=8)

  这个算式是表示()个()相加得8。

  再比如,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式?(板书:4+4+4=12)

  这个算式是表示()个()相加得12。

  3、不同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

  (出示以5×3形式排列的海绵宝宝)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海绵宝宝,喜欢吗?表现好的小朋友都有机会获得这儿的海绵宝宝。有信 心得到吗?

  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个海绵宝宝?

  让学生独立观察得到:横看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

  (板书:5+5+5=15,3个5相加

  3+3+3+3+3=15,5个3相加)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来的都是这儿一共有的聪明娃娃的个数,所以得数相同,都是15。

  [设计意图:通过安排一定量的相同数相加的具体生动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构建乘法的含义打好基础。]

  二、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谈话: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2+2+2+2=8)6张桌上呢?9张桌上呢?(请学生把算式写在题纸上)

  师:同学们,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太麻烦)

  师: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算式太长的问题,你们想学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 写作:4×2=8或2×4=8。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介绍乘号、乘数、积等名称。(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4、反思乘法的意义。

  谈话:4个2相加,是怎样用乘法算的?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多张电脑桌让学生对用加法计算感到太麻烦的情境,激发学*探求新算法的欲望,帮助学生感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三、课堂训练与达标检测

  1、做“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谈话:聪明娃娃带了几道题目来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出示题目)

  (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看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校对。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想做做”3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先看老师是怎样摆的。(出示两堆圆片,每堆5个)

  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下面让小朋友自己来摆,听清要求: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你先摆的是几个几?又摆的是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算式填在书上。

  在小组内集体交流订正后提问:比较这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4题。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5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思考题:你会将下面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吗?

  (1)12+12+12+6=()×()

  (2)6+6+6+3=()×()

  (3)10+10+5+5+10=()×()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开放性的练*,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能和小朋友们说一说吗?你认为自己这节课上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兔的只数:2+2+2=6(只)鸡的只数:3+3+3+3=12(只)

  3个2相加得64个3相加得12

  2+2+2+2=8(4个2相加)4+4+4=12(3个4相加)

  5+5+5=15(3个5相加)3+3+3+3+3=15(5个3相加)

  电脑的台数:2+2+2+2=8(台)

  4个2相加,可以写成:

  4×2=8或2×4=8

  乘数乘数积

  教学反思:

  学生一年级学过连加,但大多是不相同的几个数相加,对相同数的连加接触较少,而几个相同数连加是认识乘法的生长点。因而在教学中,从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入手,通过一系列题目的训练,为学生认识乘法做好知识铺垫。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算法的欲望,引导学生感受相同数连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通过比较,让学生感悟乘法计算的优越性。最后借助多样化、开放性的练*,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动嘴说,动脑想,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学生动手摆、说的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面不够,今后要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训练。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5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50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2、教材的编写意图

  “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教材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让学生用三角板、五角星、小雨伞和小棒,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算理。

  三、学前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过多个数相加的基础上,初步来学*乘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我班学生大部分能掌握,有一小部分不能很好掌握,对于这几个小朋友还需花时间来辅导帮助他们理解两位数减法的算理。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5、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前5分钟

  (略)

  (一)情景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

  (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他们边摆小棒边进行对话:“我会用小棒摆小旗。”“我摆了五棵小树。”“我也会摆。”“我也会。”??)

  师: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学生踊跃回答。)

  师:你们会用小棒摆这么多的作品,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生:好!) 师: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生1:我摆了3座小房子。

  生2:我摆了2颗星星。

  生3:我摆了10个三角形。

  生4:我摆了4棵小松树。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起眼的小棒摆出了这么美丽的作品。那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了几个作品?一个图案用了几根小棒?你摆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呢?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活动)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6+6+6=

  7+7+7+7=

  3+3+3+3+3+3+3+3+3+3=

  3、师:小朋友们通过摆小棒列出了那么多加法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一样的数。

  4、师:对,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的加法顶多只有三个数相加,今天小朋友们列的加法算式有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们能列出这么长的算式,真了不起。

  如果老师给你足够的小棒让你继续摆,你打算摆出多少个?你还能列出算式吗?(生:能)如果你摆了100个作品,你还能列出加法算式吗?(学生:能!)那你想像一下你列的算式会怎么样啊?

  生1:算式很长。

  生2:本子上都写不下了。

  生3:可能写满了黑板也写不完算式。

  生4:写起来太麻烦了。

  5、师:是啊,看来这样的算式写起来还真麻烦。那你们能不能研究一种写起来简便的方法,让很长的连加算式变得简便点呢?例如黑板上同学列的这个10个3相加算式,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这个算式写起来简单些,或者发明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来代替这个加法算式呢?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学校进行的教研活动中,我讲了二年级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乘法的知识,在新课的导入时,我主要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问学生有关乘法你们了解哪些知识?学生从各个方面说,首先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做一个了解。其次为揭示“相同加数”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意义为新知识的学*作了铺垫。巧妙设疑,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本节课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如新课阶段,教师让学生算一算每个图形各用了几根小棒,列出算式。这时,并不规定列加法算式,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列出加法,有的列出乘法算式,然后通过对左右两边算式的观察比较发现加数相同时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加数不同时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认识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一样,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两种算式的写法与读法不一样。求几个相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写法与读法上。通过观察、比较和概括,达到初步认识乘法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精心设计的练*,避免了集中练*对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5×2”的意义,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体

  会到学*数学的乐趣。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情绪饱满,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主要的问题是我没有掌握好学生自学的时间,这个环节放的有点时间多了,导致后面的练*时间紧,这说明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能力不是太了解,就这一点也希望和其他老师们共同探讨研究一下。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1和“做一做”及练*题。

  学情分析 :

  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学*乘法的数学园地,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体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更加热爱数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惯。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运算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教具准备: 课件 小棒若干 练*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孩子们,假期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去过游乐园吧,那里是小朋友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去逛一逛。大家看这里都有什么呀?

  学生可能说:小火车、过山车、摩天轮、小桌子等等。

  师:①摩天轮上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4+4+4+4+4=20 同意吗? 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你为什么这样列式?(每组有4个人,一共有5组) 有几个4相加?

  ②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2+2+2+2+2+2=12

  你为什么这样列式?(一组有2人,一共有6组)有几个2相加?

  ③小火车上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3+3+3=12

  你为什么这样列式?(一组有3人,一共有4组)有几个3相加?

  好,那咱们一起看看,他们这样列式你们同意吗?(同意)

  二、探索新知

  1、观察P45摆小棒的情境图

  看老师这里的小朋友在做些什么?(课件出示P45的情境图)这里正在进行有趣的拼图游戏。 师:谁能说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

  (雨伞,菱形,房子,树,三角形,五角星)

  小明摆的是什么?摆了几把雨伞?每把雨伞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分别观察每个同学摆的图形,请同学说一说摆的是什么?摆几个?每个用几根小棒?一共用多少根?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相同加数的算式写左边,不同加数的算式写右边)

  (2)分类。

  师:仔细观察左边的算式,默默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左边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加法算式,加数都一样

  师:再仔细观察右边的算式,默默地读一读,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些算式和左边的算式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加数都不相同

  师:那这样看来,黑板上这些算式就可以分为两类,是哪两类?

  生:??

  师:对!一类是加数不相同的,另一类是加数都相同的。左边每个算式加数是都相同吗?(引导学生再次观察黑板左边的算式,感知每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师:这么长的算式读时或写时方便吗?麻烦吗?(麻烦)你们想不想知道数学家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生:想)300多年前,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莱想出了用乘法计算,并一直沿用到今天。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 “ 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3)认识乘法、乘号

  观察黑板左边第一个算式4+4+4+4+4=20

  师:在这个算式中加数是几?(板书 4 ) 有几个相同加数?(板书5) 这个算是表示几个几相加? 表示5个4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5×4表示

  5 ×4 5是什么?相同加数的个数4是什么?相同加数

  乘号

  这个符号×与我们以前学过的 + 有什么不同地方?

  师: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加法算式里的这个符号叫加号,乘法算式里的这个符号叫什么?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乘号像什么?乘号在写的时候,先写 “/”,再写“﹨”,学生书空。乘号在读的时候,我们读“乘”。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这个算式读作:5乘4等于20 表示5个4相加 5个4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式4 ×5表示 4 ×5=20 读作:4乘5等于20

  你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了吗?下面几个加法算式请你自己在练*本上改写

  写完后投影展示交流

  (4)摆小棒

  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捆小棒,你觉得用3根小棒可以摆什么图形?三角形

  老师计时,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摆的多,开始!

  学生摆图形,师:摆好了吗?你摆一个图形用几根小棒?摆了几个这样的图形?摆了几个几?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把加法算式写到题卡上,再改写成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三、应用拓展 巩固乘法

  1、基础练*:

  ①、改写加法算式

  ②、做一做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的问题之后,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算式和想法。

  ③、游戏 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老师一共拍了多少下?请同学写乘法算式。

  ④、延伸应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古诗中的字数)、(药片数??)、(小组人数)等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乘法,我们知道许多相同的数加在一起可以用乘法来表示,而且写成乘法特别的简便。我们以后还会学*许多有关乘法的知识,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运用自己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战胜每一次挑战,学到更多的知识!你们能不能做到?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4+4+4+4+4=205×4=20 读作:5 乘4等于20 4+1+4+1+4

  4×5=20 读作:4 乘5等于20

  2+2+2+2+2+2=12

  3+3+3+3=12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初步感知

  在准备阶段,我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

  2、引导探究

  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矛盾引出乘法,认识乘法。

  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以3+3+3+3+3+3=18为例,6个3,10个3,20个3呢?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学生讨论,老师板书出有代表性的想法。比较算式,你们知道数学家是怎么想的?板书:6×3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可能问“×”叫什么?6从哪里来?3呢?乘号是加号斜过来的,因为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由这样的加法得来的,因此,科学家就把加号斜着得来的。怎么读呢?师领读6乘3,生齐读。

  4、改写算式,应用比较。

  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上完这节课我才发现并不像我想像中的那样好,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

  课后我想,如果不用书上的情境图,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来一个摆小棒比赛呢?如摆三角形比赛,摆小树比赛,摆正方形比赛,摆小房子比赛??摆之前要明确要求,在规定时间里,比一比谁摆得图形又快又多!接着再来一个计算比赛:我们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自己摆的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学生会说出很多个相同的数相加的情况,如3+3+3+3+3+3+3;4+4+4+4+4;5+5+5;6+6+6+6??教师可以再追问一次,如果100个4相加呢?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在练*本上进行计算,这时学生会“啊”的一声或者愁眉苦脸,这时教师还不讲乘法,问学生你为什么会“啊”?你怎么不算了呢?这时学生会说这样太麻烦,教师这时趁热打铁引入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我觉得这样做,学生会更加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学*乘法,乘法是怎么得来的,突破重难点会更容易一些。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

  3、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5、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去过游乐园吗?去游乐园干什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求大家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逛逛游乐园。(课件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1)从面画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2)根据你们看到的情景能不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3)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3+3+3=12

  2+2+2+2+2+2=12

  4+4+4+4+4=20

  3+3+3=9

  (5)请同学们看看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它们的共同点是每一道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教学读法。

  (1)“3+3+3+3=12”这道加法算式,如果用乘法去计算,该怎样写?

  (2)如果有更多的3相加,例如10个3、100个3又该怎么写?

  (3)这道题的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结果是多少?

  像这样好多个3相加求和的,还可以用“乘法”来算。我们就先来研究3+3+3+3这道算式吧,数学家们把4个3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是——板书:3×4=12。

  (4)认识“×”号。

  “×”号,它与我们认识的加号、减号一样,也是一种运算符号。

  (5)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

  3×4=12 读作:3乘4等于12。

  (6)教学“3×4=12”的意思。

  “3”表示相同加数,“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2”表示相同加数的和。(4个3相加可以写成3×4=12,也可以写成4×3=12,这里都表示4个3相加。)

  (7)请同学们将其余三道加法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

  (8)听学生汇报,评价学生的汇报结果。

  2、玩游戏。

  (1)同学们喜欢用小棒摆图案吗?现在我们就和图中小朋友们一起摆一摆图案,比比看谁摆得又快又好!

  (2)出示例子。

  (3)说一说摆出了什么图案?

  (4)要摆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要用多少根小棒?

  A、组织学生交流(教学根据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B、让学生仔细观察,将板书的算式进行分类。

  C、引导学生发现上面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点?(一边加数相同,一边加数不相同)

  (5)想一想:14+6=20能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不能改写,只有加数相同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因为这两个加数不相同,所以不能写成乘法算式。)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九第1、2、3、4题。

  3、试一试,你是最棒的。

  6×3读作( ),表示( )

  5×4读作( ),表示( )

  2×7读作( ),表示( )

  4、我最棒。

  ( )+( )+( )+( )+( )=( )×(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乘法的知识。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3+3+3+3=12

  2+2+2+2+2+2=12

  4+4+4+4+4=20

  3+3+3=9

  3×4=12读作:3乘4等于12。

  4×3=12读作:4乘3等于12。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8

  第十周星期二第二节20xx--.04—22

  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8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个3。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6×2=123×8=24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认识乘法(2))

  二、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

  (2)提问:有几条金鱼?每缸有多少条?

  求一共有多少条,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6

  (1)出示第6题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只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7

  (1)独立完成第7题的两道题。

  (2)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3)比较一下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交流。

  5、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9

  (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

  (3)老师小结。

  教学后记:课堂气氛好,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9

  课时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教材分析

  要求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掌握乘法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本节内容是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后学*的,学生有了扎实的加法基础。同时学好本节内容也为学*乘法口诀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了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对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有扎实的计算基础。更容易理解和学*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认识乘法,知道乘法比加法简便,掌握乘法的意义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法认识乘法,掌握乘法的意义和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比法学*,认识乘法比加法简便。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的意义和读法。

  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通过连加算式的举例引出乘法的意义。通过对比法理解乘法比加法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5分钟)

  老师在黑板上列出连加算式:

  3+4+5=10+20+30=

  2+2+2=5+5+5=

  师巡视学生计算情况,并适当予以纠正。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大家观察上面四个连加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回答后,引出今天的学*内容:今天我们来学*如何更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板书:

  4+4+4+4+4=

  此算式可写成4×5=

  3+3+3+3+3=

  此算式可写成3×5=

  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4+4+4+4

  5个4相加,可以写成4×5或5×4。

  读作:4乘5或5乘4。

  三,课堂巩固练*(5分钟)

  5+5+5+5+5+5

  写成乘法算式是(),

  读作()

  点名四个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他学生在练*本上做。

  四,课堂小结2分钟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了乘法的意义和读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我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本节书上课后题。

  板书设计

  乘法的认识和意义

  4+4+4+4+45个4相加

  可写成4×5或5×4。读作:4乘5或5乘4。

  教学反思

  我对本节课比较满意,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比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乘法比加法简便,学生容易掌握。我最满意的地方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都想上黑板做算式题。本节课总体上达到了我期望的水*,但也有不足之处。在巩固练*阶段,部分学生容易把乘法算式读错。例如:5×6。部分学生读作:五乘六或者5乘6等于30。这些都是错误的读法。原因如下:1,学生把乘法算式的读法和100以内数的读法混淆;2,算式中没有的数想当然地读出来。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特别强调乘法算式读法中数字要小写,没有的数不要读。辨别5×6和5×6=30的读法不一样。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10

  【设计理念】

  本课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目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引出乘法运算,在理解与运用符号的学*过程中感悟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与统一性,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1-3。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预设的学*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的动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经验,沿着“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再创造的学*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观察、分类、尝试、抽象等数学活动,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过程中,获得学*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中发现问题

  1.生成算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列算式。

  2.观察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分类中提出问题

  1.算式分类:让学生将算式按照加数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点明本课的学*任务。

  【设计意图:以明快而简洁的节奏点明学*任务,从学生的学*基础出发,通过分类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三、尝试中分析问题

  1.尝试创造。

  出示情境:怎样准确而快速地表示出“20个3相加”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尝试用符号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2.有序展示。

  预设方法一:3+3+3+......3

  预设方法二:20个3相加

  预设方法三:20×3

  四、抽象中解决问题

  1.方法比较: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

  2.符号统一:通过观察与比较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统一的必要性。

  3.强化抽象:让写出“20×3”的学生阐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课题:在解决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时,咱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课题)

  5.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本课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再创造,努力让学生经历“×”这一符号产生的过程,体验符号的意义与价值,感悟符号表达的简洁性与统一性,进而发展符号意识。】

  五、沟通中整体建构

  1.看图写出算式。

  2.看图提出问题。

  3.看式想象图形。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数学模型”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

  六、总结中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这节课咱们只是初步地认识了“乘法”这个新朋友,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和它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2.延伸。

  板书设计:

  乘 法

  6+6=12 2×6=12 2个6相加8+8+8+8=32 4×8=32 4个8相加 ??×3=60 20个3相加 20

  【设计思路】

  一、关注设计的理念,引领教学的思路。

  在课标20xx年版倡导“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本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首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乘法的需求。而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认识乘法的产生的必要性,进而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与应用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二、关注学生的学情,把准教学的起点。

  学生做为学*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状况,才能沟通教与学的联系,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

  1.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三种版本教材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情境图

  我们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情境图虽不同,但设计意图一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学*新知的动力。这就说明本课学*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这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设计贴*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低年级的学生架设生活与乘法学*的桥梁,进而认识乘法。

  2.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认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正如课标中指出的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是“拍板者”。应尊重学生学*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调整中帮助其完成正确的认识。

  三、 关注经验的积累,沟通数学的“形与式”。

  提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最大的创新之一。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数学内涵和数学目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本课的教学中,师生一起经历了“看图列算式”“创造算式”“看算式写算式”“看

  算式想像生活情境”等数学味十足的活动,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数学模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更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同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断积累着各样的“经验”,有活动当时的经验,还有延时反思的经验,有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有受别 人启发得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断地转化和建构为属于学生本人的东西,从中获得并积累可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关注思想的感悟,传递教学的力量。

  《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认为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是绝不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据此,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其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数学模型,初步感悟数学建模的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引导学生将加数相同的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思想。而贯穿本课始终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形与式的对应、比较与分类,“以形助数”!让学生对乘法学*达到理解的目标层次。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语)。也许每一位数学教师对“一堂数学课对于学生的数学发展有多大的力量起多大的作用”都不应当忽视,因为,不就是这一堂又一堂的数学课汇成学生整体的数学教育的吗?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9)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难点:看懂圆柱的*面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媒体呈现:大屏幕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3—5个)。

  1、让学生分类整理,想想它们有哪些特征和量的计算。

  2、观察没有学*过的物体,告诉学生对这些物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今天我们认识其中一个,它叫圆柱引出课题。

  3、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设计意图】生活是生态的,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有利于学生学*的生态情境,在分类中自然地引入课题,使课堂自然、生动。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题: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例: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并旋转。

  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感受*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旋转。

  三、巩固练*

  1、做第18、19页“做一做”*题。

  2、做第20页练*三的第1题。

  3、做第19页“做一做”*题。

  4、做第20页练*三的第2~5题。

  四、小结:你对圆柱还有哪些问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形状。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多少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水柱的多少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三、巩固练*

  1、做第18页“做一做”*题。

  2、做第20页练*三的第2题。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让学生在活动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例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教学具准备:

  配套课件、一些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实物,学生四人小组准备好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的小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显示:例1情境图及自拍图片(茶叶罐、薯片罐、蛋筒、铅笔长方体、正方体等)

  2.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哪些物体形状我们比较熟悉?你能说出它们各是什么形体吗?(生答)

  3.除了长方体、正方体还有些形体你认识吗?(学生随意说说)

  4.师:看来大多数同学已经能叫出这两个新朋友的名字了。今天我们就*距离的接触新朋友,充分的了解他们。板书:圆柱和圆锥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索

  1.教学圆柱的认识

  (1) 观察例1中的物体,你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吗?(生答,课件显示)

  (2)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时圆柱形的?(学生举例)

  (3) 认识圆柱的面

  课件出示研究题:

  ① 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这样的面吗?

  ② 上下两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大小相等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③ 拿出准备好的圆柱,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④ 圆柱上下一样粗吗?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研究题,教师巡视聆听学生的意见。

  全班交流反馈。情各小组代表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小结:

  ① 圆柱有3个面围成。(课件显示红色)长方体和正方体没有这样的面。教师讲解: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围成圆柱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课件上显示名称)

  ② 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大小相等。(学生演示自己的验证方法,教师课件演示上面的圆形往下移动,和下面的圆形完全重合)

  ③ 用手摸的感觉是底面是*的,侧面是弯曲的。

  ④ 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明确课本上所说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4) 认识圆柱的高

  ①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里呢?是指哪一段的距离?(同桌互相指一指自己带来的圆柱的高)

  ② 指名上台指给全班学生看。明确:圆柱的高是上底面到下底面的距离。(课件显示)

  ③ 你能找到几条这样的高呢?(明确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5) 练*

  下面的物体,哪些是圆柱?为什么?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2.教学圆锥的认识

  ⑴课件显示例题1中的圆锥物体。日常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举例说说)

  ⑵拿圆锥又有哪些特点呢?请你们观察自己带来的圆锥

  物体,完成以下表格。

  物体名称 底面 侧面 顶点 高

  圆柱 两个底面是圆形,大小相等 一个侧面是曲面 无数条

  圆锥

  (3)交流圆锥具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教师课件配着演示。

  ①圆锥由几个面围成?

  ②圆锥的侧面有什么特点?底面呢?

  ③什么是圆锥的高?

  (4)把自己圆锥上各部分名称指给同桌看。

  (5)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利用手中的工具尝试测量一下,教师巡视辅导。

  指名上台演示,教师课件演示。

  3. 比较圆柱和圆锥

  问: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三、 巩固深化,拓展运用

  1. 课本第19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说说理由。

  2. 判断说理:

  (1) 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

  (2) 圆锥的高有无数条。( )

  (3) 圆柱两个底面直径相等。( )

  (4) 圆柱和圆锥都有一个曲面叫侧面。( )

  3. 书本第20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教师讲解:从正面、侧面或上面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画下来都应该是*面图形。

  4. 操作题

  (1) 拿一张长方形纸卷一卷,看能卷成什么形状?有几种卷法?

  (2) 拿一张正方形纸卷一卷,卷成什么形状?

  5. 书本第20页第5题

  (1) 猜一猜,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形状?

  (2) 转一转,看一看,验证猜想。

  四、 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这节课上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呢?和同桌交流一下。

  五、作业

  六、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对圆柱的特征进行研究的?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对于圆柱是从面、直观图、高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我及时设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圆锥?通过交流学生对学*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4

  设计思想: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尝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遵循由观察—发现—总结—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建立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师这里有一个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依次展示各个物品:露露盒、茶盒、罐头盒)你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什么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本节课,你想知道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呢?同学们都是好学的孩子,关于圆柱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构建新知

  1、一起来看一看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展示盒子中物体画在纸上的形状)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

  2、拿起你手中的圆柱,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三个面。圆柱的面各有什么特点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31下边的内容,边学边结合实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谁的收获最多。

  4、交流汇报:

  (1)关于底面,重点理解“完全相等的两个圆”这句话,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验证两个底面完全相等。

  (2)关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其是一个曲面。

  (3)关于高,知道圆柱有无数条高,所有高的长度都相等。

  (4)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从上到下是一样粗细的,指出在小学研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师随机板书圆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学们动手动脑找出了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的好*惯。下面我们小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外包装纸剪开,看看展示开后能得到什么形状。(学生小组动手操作)

  6、展示学生剪开后得到的图形。小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师巡视指导)

  7、交流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小结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三、巩固练*。

  1、判断下面各图形是否为圆柱体。

  2、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3、思维拓展,给出底面直径和圆柱的高,试着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2、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圆柱的各部分特征,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在数学世界中有更多的收获,不断地体验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P10—12)

  教材分析:

  教材先呈现出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再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结合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那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了学生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柱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体,学生有广泛的认知基础,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圆柱体实物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体的立体图形,使全体学生经历从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

  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量一量,想一想,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高、侧面、及侧面展开图形状及其与圆柱体的对应关系,并能够对一些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或实验验证。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猜想、操作、分析、概括水*,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师生互动中是全体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圆柱体)的独特魅力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兴趣,并使部分学生大致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准备:

  圆柱体实物及模型、直尺、色卡纸、剪刀、胶带、ppt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

  1、出示主题图。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这些都是圆柱体。

  师:圆柱体是立体图形,*时简称它为圆柱。今天我们就来学*圆柱的认识。(板书:圆柱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先从生活出发,从而让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质疑探究

  PPT出示自学探究

  ①、通过制作圆柱体,想一想圆柱体是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量一量圆柱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强调结合制作圆柱的过程,小组归纳总结。

  1、生汇报:圆柱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两个圆,一个侧面。

  生:两个圆是圆柱的底面,侧面是圆柱的侧面。

  2、生:两个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粗细一样。

  3、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生:在两个底面之间。

  生:无数条。

  生:通过测量发现圆柱的高都相等。

  师:你是怎么量的?

  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圆柱,加深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自学能力,让学生演示测量的过程,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尺可以比较准确,便捷的测出圆柱的高)

  师:日常生活中圆柱的的高还有那些不同称谓?

  例如:硬币的高教做【厚】;钢管横放时的高叫做【长】水井的高叫做【深】等。

  【设计意图】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应突破侧面高的教学定势,以两底面间的距离从内外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丰富学生空间意识观念。

  小练*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练*,检测学生对圆柱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的理解)

  圆柱的侧面

  我们在制作圆柱时有没有发现圆柱还隐藏着一个秘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你是沿着那条线展开的?

  (小组讨论交流)

  生汇报,并适时板书

  生:沿着一条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生:沿着其中一条曲线剪,展开后是一个*行四边形。

  生:不规则的剪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师:沿着高剪,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师: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为什么?

  生:是一个正方形,因为前面说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而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所以沿高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那么沿高展开后就是一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剪开、围裹等实践操作,把圆柱体的侧面化曲为直,不仅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勇于探索并有所收获,培养学生良好的一丝不苟的学*品质。

  三、深化巩固,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这种立体图形,回忆一下:

  1、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侧面沿高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

  4、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作业布置:

  ①、完成练*册圆柱的认识。

  ②、寻找生活中的圆柱体

  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所以学生学生对圆柱是有初步认识的。所以,在新授时,有以下成功之处:

  1、在导入时利用课前制作圆柱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圆柱,学生通过制作圆柱,能很快知道圆柱有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2、教学中采用亲自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小组活动,采用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高。

  3、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在突破重难点是鼓励学生用多种办法去尝试通过小组合作,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并且多鼓励学生去说。

  4、多与生活联系,在练*时,有一道判断题,在判断已给物体是不是圆柱,一些不是圆柱的物体如腰鼓,手鼓等。

  不足之处;

  1、在讲圆柱的高这一特征时,没有鼓励学生动手测量,只是简单地指了指。

  2、整节课鼓励性语言较少,教师说话有些啰嗦》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10)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实用5份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知识的复*,进一步熟练解答基本的数学问题。

  2、通过猜想、估算、验证等数学活动,应用圆柱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温固引新。

  师:还记得哪些与圆柱圆锥有联系的计算公式?

  生:回答相联系的数学公式。

  师:到底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做个抢答练*好吗?

  生:回忆基本知识。

  师:到底同学们掌握得怎样呢?老师想通过一个练*来检查同学们公式灵活运用的情况,愿意接受这次挑战吗?

  1、抢答练*,请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1)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12.56米,求它的底面积是多少*方米?

  (2)一个圆柱体木块的体积是90立方米,用他削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模型,被削掉的部分是多少立方米?

  (3)一根圆柱形状的木料底面直径16厘米、高20厘米,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切成相等的两块,表面积增加多少*方厘米?

  学生抢答,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板书。

  2、解决数学问题:

  (1) 出示一圆柱图

  师:看到这个圆柱体,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柱、圆锥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竞赛的形式来解决,竞赛要求:

  1、时间3分钟。

  2、请把问题、列式和结果写下来。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最多、列式和结果最正确。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互查;

  (3) 学生汇报;

  (半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底面积是多少?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剩余的部分是多少?)

  (4)如果出现问题下面改正。

  师:同学们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现在出现了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家愿意帮忙解决吗?

  二、解决实际问题:

  最佳设计方案。

  师:问题是这样的:面粉厂准备要招收仓库保管员,领导们打破了常规中只面试就招工的`办法,而采用数学考试的方法,出了一道数学题。同学们有兴趣来应聘吗?

  有一张长方形的铁板长9.42米,宽6.28米。请你设计出一种就地围装粮食最多的方案。(接口忽略不计)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小组成员汇报方案。

  三、深化应用。

  师:如果每立方米可装粮食400千克,能算出最佳方案中大约可装多少粮食吗?

  四、课堂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猜想、验证、合作、估算中,老师很高兴。哪些同学可以得到仓库保管员的应聘书呢?请来谈一谈你现在的心情及感受。

  其他同学,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你还存有疑惑或问题吗?

  五、补充题详见共享空间

  课前思考:

  潘老师设计的本课时教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以往的复*课有所不同,重在将所学知识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系统复*,估计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对复*产生一些兴趣。

  因为这一单元涉及到的知识较多,而且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也都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在复*时还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复*。

  下面补充这样几题:

  市民广场砌了一个圆柱形的喷水池,从里面量水池的底面半径是5米,深1.2米。

  1.

  (1)这个水池占地多少*方米?

  (2)要在这个水池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这个水池装满水,最多能装多少立方米?

  (4)在池口围一圈栏杆,栏杆长多少米?

  2.一辆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8米,直径是1.5米。如果车轮每分钟滚动5周,10分钟压路面多少*方米?压路机10分钟前进了多少米?

  3.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半径3米,高2米,用这堆沙在5米宽的公路上铺10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长?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 2

  设计说明

  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之后学*的。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成不同,圆柱是由*面和曲面围成的,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基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能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对圆柱特征的思考,使学生联想到学*圆柱的方法与学*长方体的方法一致;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关系时,适时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实践操作的作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较多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思考,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积累圆柱特征的相关知识,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柱模型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剪刀 胶水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复*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2)关于长方体你了解多少?

  预设

  生1:长方体有6个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

  生3:长方体有8个顶点。

  生4:相对的面……

  2.谈话引入。

  长方体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组成,“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属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

  设计意图:提问激趣,在引导学生复*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之后,向学生渗透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在学*新知时,自觉运用知识的'迁移,亲身体验研究立体图形方法的一致性。

  探究新知

  1.观察、提问,给出圆柱的名称。

  (1)观察教材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这些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

  (2)观察圆柱形实物。

  指出:像这样,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3)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掌握圆柱的特征。

  (1)观察实物,并摸一摸,明确圆柱的组成。

  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上、下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2)物、图对照,明确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①底面: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②侧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3)明确侧面的特征及两个底面之间的关系。

  ①摸一摸,说一说:摸一摸圆柱的侧面,说一说它的形状。

  ②观察、比较、思考:圆柱的侧面有什么特征?两底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鼓励创新思维,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结论: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4)认识并理解圆柱的高的含义及特点。

  出示两个底面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圆柱。

  观察、思考:两个圆柱有什么区别?

  交流、明确

  ①圆柱的高: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②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5)指出摆放方式不同的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8页“做一做”1题)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 3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其中有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 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反思:采用游戏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在摸一摸的游戏中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然后通过对比、辨析强化对圆柱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独立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反思:概念教学要求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观察实物,使知识得到整合。]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准确地概括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来。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你是怎样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反思: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圆柱的上下底面之间画了4条线段,这4条线段是否都是圆柱的高呢?如果不是能说出你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五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五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五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五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全课总结: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使学生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3、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

  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关键:

  利用学具充分演示,使学生自主感悟。

  教具准备:

  圆柱实物,侧面展开教具,长方形小旗等。

  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呈现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

  问:你见过这些形状的物体吗?这类物体的名称叫什么?

  2、揭示并板书课题。(圆柱体)

  3、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电池、柱子、水杯等)

  探索新知1、教学例1.

  (1)观察圆柱体实物。

  问:圆柱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a、看一看,摸一摸。

  b、教师介绍:底面、侧面、高。

  c、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高。

  (2)观察立体图形。

  a、教师现场作画。

  b、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底面、侧面、高,教师板书注明。

  (3)圆柱的特征。

  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4)演示学具。

  a、猜一猜,转动长方形小旗后,会是什么形状?

  b、学生演示学具。

  c、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演示的结果和你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

  2、教学例2.

  (1)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2)教具演示。

  a、侧面剪开,展开成长方形。

  b、把长方形围起来,形成圆柱。

  (3)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再操作、观察、讨论、汇报、)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11、12页的“做一做”。

  4、课堂。

  结合教具、学具说一说对圆柱的认识。

  巩固练*完成练*2的第1~4题。

  第1题。

  (1)指出圆柱,同座交流。

  (2)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物体?

  第2题。

  (1)判断哪些是圆柱。

  (2)说想法。

  第3题。

  (1)观察图形,想象能折成什么形状的物体。

  (2)折一折。

  第4题。

  (1)想一想,猜一猜。

  (2)互相交流。

  布置作业完成补充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