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实用10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素食《记承天寺夜游》)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这次夜游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满庭芳·归去来兮》) 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补充资料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个字中,对时间的交代就花了10个字。而类似的情形在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苏轼离开或达到人生又一驿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见,这次夜游在苏轼看来,同样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2.那么,这次夜游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夜游"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夜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天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诗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这次夜游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夜游的动因(月色入户)、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夜游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夜游的赏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此时夜游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拓写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想要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案,需要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当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书写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出示板书填空: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守)

  9、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九、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

  (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5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素食《记承天寺夜游》)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这次夜游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满庭芳·归去来兮》) 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补充资料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个字中,对时间的交代就花了10个字。而类似的情形在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苏轼离开或达到人生又一驿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见,这次夜游在苏轼看来,同样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2.那么,这次夜游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夜游"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夜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天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诗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这次夜游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夜游的动因(月色入户)、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夜游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夜游的赏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此时夜游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拓写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想要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案,需要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当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书写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通过自由朗读、补读、演读、助读资料辅助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过程,获取文本内容的整体感悟、分层次理解、细节处品读等知识,掌握通过不同方式咬文嚼字理解内容的技能,培养能够在人生逆境中不断与自我和解,用豁达洒脱的积极心态面对人生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分层次理解文本内容,品悟作者的人生体验

  课时:

  1课时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文本类型:

  诵读型+主题型文本类型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学*宋代男神苏轼的一篇经典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记述性很强的文言文,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的学*方法也很有趣,一起来看。

  【投影展示】

  学得精彩的标志是读得精彩

  读通故事——整体概读

  读品意境——读出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读悟心境——读出叙述中的起伏跌宕

  读懂人生——读出言辞中的心路历程

  过渡:

  四次诵读,四次挑战,帮助大家理清层次,理解主题,感受和学*文字的魅力。来,让我们一起开始挑战吧!

  (点评:开门见山的导入语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教学目标清晰,学*步骤清晰,眉清目秀。)

  第一部分

  读通故事——整体概读

  1.自由朗读,梳理线路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结合课文内容完善板书信息:

  【投影展示】

  全文内容及重点字读音,配乐自由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板书:简笔画中间部分标注“承天寺夜游”突出“夜游”二字,在右侧依次画上箭头标识,由学生归纳完善行踪,提示使用动词概括为两字词语,提示“起行”与“赏景”。)

  明确:起行寻友夜游(赏景)抒怀

  (反思:

  1.此处讲课时设置为配乐朗读,学生便不自觉的形成了齐读的形式,反而失去了自由读的意义。只有充分的自由读后的思考,才能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文章内容,便于梳理出行文思路。

  2.在概括词语补充填空的内容设置上是否可以考虑在自由朗读后的自由概括,这样更加能够体现出多元化的信息要素,进而去整合完善。如此一来,我想在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应该能够更清晰作者的思路。)

  2.默契齐读,理出层次

  过渡:

  同学们,通过大家概括出的四个关键词,我们了解到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子和朋友怀民夜游承天寺所见所闻所感,这一篇古文虽只有一段话,但却表达了不止一层的含义,古人讲故事讲究“起承转合”,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再读课文,用停顿读出文章的四个层次。

  (学生齐读,根据梳理出的行踪图,在每一个层次后停顿。)

  【投影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稍加分析朗读每一个层次时的情感,全班齐读。)

  (反思:

  1.正是因为缺少了第一个环节的充分朗读,也就在齐读的时候学生并不太默契。这个环节的推进前提是在第一环节的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的,进而过渡到文章内容的层次理解;

  2.在“起——承——转——合”的解释上时候可以考虑学生较为熟悉的“叙事——写景——抒情”,而“叙事”就包含了“起——承”两个部分。如此而来,应该更好理解。)

  过渡:

  大家很有默契啊!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下一个挑战吧——

  第二部分

  读品意境——读出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投影展示】

  请你用这样的方式来说话:(第一个空格内容可以是原句,也可是原句中的关键词)

  从“”,我读出了一个的夜晚

  我读出了的夜景

  (学生自由展示)

  预设:

  从“月色入户”,我读出了一个明亮的夜晚

  从“月色入户”,我还读出了一个宁静的夜晚

  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我读出了一个空明的夜晚

  从“月色入户”的“入”字,我读出了一种有些喜悦的,快乐的夜

  从“盖竹柏影也”的“盖”字,我读出了苏轼的洒脱,这是一个随性的自由的夜晚

  ……

  (反思:

  1.这个环节的问题设置上不够清晰,让学生一时间无法清楚明白应该如何作答,是否可以在提问时明确:“请你从本段中写景的句子中找到奥秘”聚焦到“写景句”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2.应该更加细致地注重课堂生成,如:

  (1)学生在赏析“月色入户”的“入”字时,从拟人的角度入手,同时学生提问:“如果换成洒字,是不是就不是拟人了呢?”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进一步说明翻译时我们可以用“进入”等拟人的词语来解释,返回来思考作者这一个“入”字写得好;

  (2)学生在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时,有人误解为“水的清明”,而这个问题也正是考点,难点,此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或同学们思考正确的解释是什么,发现了“如”就理解了比喻的修辞,进而明白此处写得还是月的皎洁,在宁静之夜,写下了空明之景,进而引导理解“空”,有庭院景色之空明,更有内心深处的空与静;

  (3)“竹柏”的适度拓展,引申为“君子”是否更契合主题;

  (4)解释写景之句可以配合着板书展开解读,如此更能直观地理解内容。)

  过渡:

  【投影展示】

  同学们,作为宋代文人,苏轼有典型的宋人的特色,他雅致,内敛,苏轼的月,是清空洒脱的。

  借明月寄相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美好祝愿)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凄清愁苦)

  借明月诉衷肠: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无可奈何、不安现状)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永遇乐》(清夜无尘、月光如银)

  (学生齐读感悟)

  (点评:此处的写月诗句的拓展能够让同学们更开阔的理解到苏轼对月亮的特别情感,同时对于下一部分情感的展开提供便利。)

  归纳过渡:

  在这样一个宁静之夜,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欣赏如此空明之景,(教师板书为承天寺的图画左边)苏子和好友怀民是什么样的心情境遇如何呢?一起来看——

  第三部分

  读悟心境——读出叙述中的起伏跌宕

  根据提示,补写内容,演读文本,深入思考

  【投影展示】

  请你根据上下文内容补充“我”和怀民的表情动作语言或心理等,想象当时的场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苏子想/说: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苏子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怀民说:“”(添加动作)

  苏子说:“”(添加动作)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动作描写)

  (学生分小组自由活动)

  (学生演绎,惟妙惟肖,精彩绝伦)

  (反思:

  1.此处教师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在于针对学生的展示能够一针见血地有针对性的指出优缺点,如第一个展示小组对于上下文的理解不够,也就导致补充的语句缺少过渡性,但是在文采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点明第二组的同学在怀民的情感把握上做得比较好,第三个小组的背景内容补充是一大亮点,这样一来对学生应该有很强的指导性;

  2.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呢?其实此处被贬之身的背景应该适当地补充给学生,再这样的背景下也就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文本上思考;

  3.小组展示应该更加精要,同时可以考虑上台展示的形式是否更好。挑选最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后,着重拓展扩充“闲人”的理解,说透“闲人”,身体有闲,无公务可做,心里有闲,面对困境只能自嘲,进而开解自我,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再读句子,揣摩情感会更好些。教师在这一个部分有点着急,就着问题展开来讨论问题,应该是一种接下来需要需要修炼的本领。)

  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归纳:

  同学们,在精彩的表演之后,我们看到之人

  (学生自由补充:闲适之人、自由之人、洒脱之人……补充板书在左侧黑板上)

  【投影展示】

  承天寺夜游,

  宁静之夜,

  空明之景,

  闲适之人。

  (生读,生记笔记)

  过渡:

  同学们,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第四部分

  读懂人生——读出言辞中的心路历程

  【投影展示】(配乐朗读)

  元丰二年(某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在黄州,苏轼的月,是现实的镜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元丰三年(某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bìn)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元丰五年(公元某年)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赤壁赋

  (元丰五年)

  苏轼徜徉在赤壁古战场中,

  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月景中,

  同行游客们“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当有人怅然悲观地“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叹不能“挟(xié)飞仙以遨(áo)游,抱明月而长终”之时,

  东坡却给出了思考的结果: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明月亘古不变地悬照在他眼前,他也主动融进了无边的月色中,尽情享受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俯仰天地,忘怀得失。

  (反思:

  1.课件制作中这个环节的配乐音量控制还需要注意,同时可以加入学生的朗读丰富形式;

  2.预设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关键词来分析作者的心路历程在时间上还显得有点局促;

  3.过渡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深入理解词人的心路历程,达到论世知人的目的。)

  总结

  这一路走来,东坡以如仙的风骨,达观积极、顺其自的心态面对人生,在与清风的交流、明月的融合中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

  他的洒脱与自我超越,更是今天的——

  【投影展示】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反思:强化阅读还是应该引起重视,在经过一节课的分析之后,学生对于作者心境的把握肯定与刚起头不同,那么就需要趁热打铁再次齐读课文,努力读出作者的心情。)

  叶嘉莹先生说得有趣,东坡是个天才,是个沾染了几分仙气儿凡人,他的一生都在用这“仙气儿”来解脱人生的不幸,他的一生教给我们如何与世界和解,如何与自我握手言和。

  课后作业:

  【投影展示】

  请你动手写写自己的感悟吧!关于苏轼的,关于人生的,无论如何,只要用心就好。

  【板书设计

  【附录】

  自评:

  与自我和解,是一生的功课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自评

  晋城爱物学校时慧慧

  这是自我的一次新的尝试,或者说是一次挑战。当我确定了诵读型文本类型的时候,我明白这节课也是对于如何能有效运用诵读这样的形式推进教学目标达成的一次挑战。

  回想起这一堂课,从备课准备开始,过程便是极度艰难的,因为日常教学中掌握的朗诵方式太过于匮乏且单一,搜索枯肠也还是想不出该怎么展开。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文本,当我发现了“起承转合”的内容变化的时候,想到了余映潮老师的朗读四步骤,依靠什么方式完成文本梳理,自由朗读思考归纳进而默契齐读,明确内容。事实证明,这样的自由朗读方式是可以推进基本的层次梳理教学的;在赏析经典句子的环节,我想到了王君老师的诵读型文本处理方法,对比读、补读、演读,这样丰富多彩的方式都是完全可以借来一用的,课堂流程走下来发现,这样丰富的方式能够分层次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整堂课,我基本做到了指令明确、目标清晰,能够将新旧知识前后串联,以多样朗读、重点问题为主线贯穿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板书设计新颖独特而且能够契合文本内容,思路清晰,并且能够展现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对我来说,这是一节充分展示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课标要求的一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

  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任何一节课,任何一件事,都不可十全十美。很多环节在思考的过程是美好的,甚至是自认为简单容易的,但确实又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理解问题所在,或者说因为教师的耐心缺失而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误,归根结底,还是不够精炼,想要表达的多,放手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或者说留给学生的思考的空间还是太过于狭窄,这样看来,在主题的探究上就会出现一些讲不透,说不清的问题,敢于取舍显得非常可贵,或者说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定课时的关键点讲解也很重要。

  每一节课在下课铃声敲响的那一刻,都会在我们的内心产生出很多的情感,兴奋地、遗憾的,交织在一起,让你欣喜地看到一些亮点之外免不了还会感慨:如果能……就好了……并且在这过程中总是想到会有很多地方需要推敲,可做修改,甚至是在这不断完善的过程里日益完善。然而,语文课的魅力恰就在于,当我们在对于字词理解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去开展教学的时候,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我们的引导中衍生出无数种自我内心的感悟,然后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而这每一份独一无二,是知识的二次转化,是思维的碰撞,更是灵魂深处的对话,也许因为这些临时生成而“扰乱”“打破”了原定计划,甚至会让人感受到紧张焦虑局促不安,甚至是因此而中断、暂停、陷入僵局,但你终究不能否认,这份拥有残缺的不完美,才恰恰是课堂最美好的地方,才是于我们而言最有意义的地方,这一路走来,才明白:接受自我的不完美,接纳课堂的残缺,认可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思考,这些才是人生最宝贵的体验,今天的这堂课,我们读懂的应该也是东坡心中那一份豁达释怀,最终明白:与自我和解,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重要功课。

  作者简介

  时慧慧,山西省晋城爱物学校初中语文教师,晋城市模范教师,晋城市名师培养工程初语组学员,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愿用虔诚之心,真挚之情,描绘出最美妙的语文的颜色,不负此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月夜图片、多媒体

  预*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教师再作强调。)

  2、简介苏轼的生*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练*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灯片4)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b、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研读及赏析。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谈谈。(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4、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幻灯片8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7、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幻灯片10)

  四、小结。(幻灯片1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

  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

  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

  生的难能可贵。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老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把拓展延伸的练*“月夜下那最美丽的一刹那”重新修改并续写完毕。

  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附: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作者,知人论世。

  3、走*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六、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 月色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积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

  (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个别朗读开始。

  (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略)

  四、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韵味。

  2.通过品读,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3.学*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记承天寺夜游》,请打开课本第195页。上课前,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放松放松:

  屏显:猜字

  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个什么字?

  学生自由竞猜

  2.它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描绘“”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板书)。

  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里,这番景色,看了很惬意,悠闲――情绪安适。

  板书:

  闲

  身 情

  无事安适

  这是“闲”的两个境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闲”的最高境界。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儿。现在,哪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朗读毕,引导学生评价,主要从音准和停顿两个方面来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下面两句的停顿。

  屏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交流,或询问老师。

  4.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84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谁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提示:一个晚上,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赏月。(提示学生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来回答。)

  三.品读,体悟“闲”字。

  1.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提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自称为什么?

  预测,明确:闲人

  4.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屏显: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1.行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请关注描写作者行为的词句。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5.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1)行为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A.抓住以下几个重要词语进行品析:

  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空闲。

  欣然起行――看见美丽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闲情逸致。

  遂至――于是,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与步――肩并肩,手拉手散步。说明两人是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

  B.小结:在这个美丽的月夜,苏轼“闲”而早睡,“闲”而看月,“闲”而寻友,“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无所拖累,他已经到达了“闲”的第一个境界。(画△将“身-无事”框起)

  C.但他在“闲”字里,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情:解衣欲睡(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念无与为乐者(郁闷)――怀民亦未寝(欣慰)――相与步于中庭(闲适)。

  (2)景物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指名翻译这个句子。

  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积水,水里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结合“如”、“盖”引导。

  B.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词语形容水的特点的?

  提示:空明。

  D.注解中对“空明”的解释只有“澄澈”,我觉得还远远不能表达“空明”的丰富内涵。你还能从“空明”读出水的什么特点?(或怎么样的水才能清澈见底?)

  提示:纯洁、宁静。

  E.“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纯洁、宁静。你觉的“空明”还是在写什么?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导:心如止水(没有杂念,抛弃了烦恼和个人得失)。

  F.小结:这就是“闲”的第二个境界。(画△将“情――安适”框起)

  G.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作者宁静、纯洁的心情。

  学生朗读,并作指导:语速缓慢、*和;“盖”字要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四.迁移,感受旷达。

  1.苏轼从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

  屏显:(写月光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生齐读后,师结:别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为什么,苏轼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别人不一样。

  3.知人论世,体悟作者心情。

  屏显:(1)苏轼其人: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在家庭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些丢了性命。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苏轼此时的心情应该也会是苦闷、孤独的,从前面行为中就能看出他的无聊。那他怎么还能有这样的心情?

  屏显:苏轼,你真是个________的人啊!

  预测,明确:豁达乐观、闲适洒脱,等等。

  4.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语及苏轼贬官诗,补充说明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屏显:

  (1)他有远大抱负,却五次遭贬。

  他一生坎坷,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心智卓绝,身上元气淋漓,朗然刚正,悠游坦荡自在。他身居要职却从来激情飞扬,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间盛宴,一生载歌载舞,深得人间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

  (2)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五.总结,提升感受。

  1.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读出苏轼的豁达乐观。

  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闲”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让我们再次走*苏轼,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显:(在《*湖秋月》乐曲声中字幕徐徐升起)

  苏轼从承天寺夜游中收获了许多欢乐,这是他的悠闲赐予他的。

  他恬淡闲适之心地并没有亏待他,不但让他享受了山水之乐,自然之情,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和灵气。

  于是,人生失意,身处困境时,他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于是,中秋之夜,骨肉分离时,他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怀一颗闲适恬淡悠远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鸟,皆美之化身,自得其乐。

  去功名利禄远点,则利欲不熏我心,清贫能守,则博爱及物。

  清风明月在怀

  功名利禄看透

  六、巩固,布置作业:(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素食《记承天寺夜游》)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这次夜游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满庭芳·归去来兮》)

  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补充资料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个字中,对时间的交代就花了10个字。而类似的情形在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苏轼离开或达到人生又一驿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见,这次夜游在苏轼看来,同样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2、那么,这次夜游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夜游"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夜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天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诗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这次夜游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夜游的动因(月色入户)、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夜游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夜游的赏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此时夜游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拓写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想要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案,需要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当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书写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韵味。

  2.通过品读,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3.学*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记承天寺夜游》,请打开课本第195页。上课前,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放松放松:

  屏显:猜字

  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个什么字?

  学生自由竞猜

  2.它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描绘“”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板书)。

  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里,这番景色,看了很惬意,悠闲――情绪安适。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儿。现在,哪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朗读毕,引导学生评价,主要从音准和停顿两个方面来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下面两句的停顿。

  屏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交流,或询问老师。

  4.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84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谁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提示:一个晚上,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赏月。(提示学生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来回答。)

  三.品读,体悟“闲”字。

  1.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提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自称为什么?

  预测,明确:闲人

  4.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屏显: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

  (1)行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请关注描写作者行为的词句。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5.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1)行为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A.抓住以下几个重要词语进行品析:

  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空闲。

  欣然起行――看见美丽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闲情逸致。

  遂至――于是,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与步――肩并肩,手拉手散步。说明两人是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

  B.小结:在这个美丽的月夜,苏轼“闲”而早睡,“闲”而看月,“闲”而寻友,“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无所拖累,他已经到达了“闲”的第一个境界。(画△将“身-无事”框起)

  C.但他在“闲”字里,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情:解衣欲睡(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念无与为乐者(郁闷)――怀民亦未寝(欣慰)――相与步于中庭(闲适)。

  (2)景物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指名翻译这个句子。

  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积水,水里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结合“如”、“盖”引导。

  B.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词语形容水的特点的?

  提示:空明。

  D.注解中对“空明”的解释只有“澄澈”,我觉得还远远不能表达“空明”的丰富内涵。你还能从“空明”读出水的什么特点?(或怎么样的水才能清澈见底?)

  提示:纯洁、宁静。

  E.“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纯洁、宁静。你觉的“空明”还是在写什么?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导:心如止水(没有杂念,抛弃了烦恼和个人得失)。

  F.小结:这就是“闲”的第二个境界。(画△将“情――安适”框起)

  G.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作者宁静、纯洁的心情。

  学生朗读,并作指导:语速缓慢、*和;“盖”字要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四.迁移,感受旷达。

  1.苏轼从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

  屏显:(写月光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生齐读后,师结:别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为什么,苏轼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别人不一样。

  3.知人论世,体悟作者心情。

  屏显:(1)苏轼其人: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在家庭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些丢了性命。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苏轼此时的心情应该也会是苦闷、孤独的,从前面行为中就能看出他的无聊。那他怎么还能有这样的心情?

  屏显:苏轼,你真是个________的人啊!

  预测,明确:豁达乐观、闲适洒脱,等等。

  4.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语及苏轼贬官诗,补充说明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屏显:

  (1)他有远大抱负,却五次遭贬。

  他一生坎坷,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心智卓绝,身上元气淋漓,朗然刚正,悠游坦荡自在。他身居要职却从来激情飞扬,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间盛宴,一生载歌载舞,深得人间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

  (2)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五.总结,提升感受。

  1.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读出苏轼的豁达乐观。

  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闲”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让我们再次走*苏轼,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显:(在《*湖秋月》乐曲声中字幕徐徐升起)

  苏轼从承天寺夜游中收获了许多欢乐,这是他的悠闲赐予他的。

  他恬淡闲适之心地并没有亏待他,不但让他享受了山水之乐,自然之情,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和灵气。

  于是,人生失意,身处困境时,他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于是,中秋之夜,骨肉分离时,他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怀一颗闲适恬淡悠远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鸟,皆美之化身,自得其乐。

  去功名利禄远点,则利欲不熏我心,清贫能守,则博爱及物。

  清风明月在怀

  功名利禄看透

  六、巩固,布置作业:(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素食《记承天寺夜游》)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这次夜游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满庭芳·归去来兮》) 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补充资料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个字中,对时间的交代就花了10个字。而类似的情形在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苏轼离开或达到人生又一驿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见,这次夜游在苏轼看来,同样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2.那么,这次夜游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夜游"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夜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天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诗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这次夜游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夜游的动因(月色入户)、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夜游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夜游的赏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此时夜游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拓写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想要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案,需要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当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书写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

  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教内容和步骤

  —、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 ) 荇( )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现实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充分了解环境问题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学*,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以实际行动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和自觉性。

  3、觉悟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因为本课的教学立足点就在于要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只有突出讲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去依法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能为后两框内容的学*奠定一份情感基础。

  2、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含义。因为在*时许多学生常将环境问题的含义认为就是人类任意排放废气物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也是环境问题。所以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他们学会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本课主要内容,明确学*目的。

  2、教师和学生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几幅美景图片和韩红的《家乡》歌曲把学生引入美好环境的氛围,然后峰回路转发问: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是危言耸听?给学生一个突兀的感觉,创设一个疑问,导入新课的学*。

  2、解决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教学难点:

  用丰富的图片资料、事例和漫画,从环境受污染的种类出发,形象地告诉学生,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现了问题,从而引出环境问题的含义。再用一条连线题帮学生回顾环境问题的两个具体表现。

  3、解决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这一教学重点:

  通过超连接的形式,把图片、文章、事例、数据与环境问题的具体危害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说明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五、课堂小结

  用回放课件的形式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让学生通过上述的资料谈谈对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使学生有了情感升华,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言文、宁静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读出文章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文字资料

  学情分析:本文是苏轼的名作,但其中的复杂感情对于未经世事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就点到为止了,不再深入探讨。重点放在朗读和重点字词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级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学们有没有欣赏啊?(没看到)太可惜了!但有关月亮的诗句应该记得一些吧!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机来到元丰六年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苏轼少年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朗读,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2、学生齐读(读清句读)

  3、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赛一赛)

  月色入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遂: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了罢了。

  翻译完以后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

  4、学生齐读,提示:但、盖、念三个字拖长点音,读出文言味。

  5、抽个别学生朗读这三句话,再评点。

  6、引导学生看标题,突出”夜“字,读出宁静的味道。

  7、再读课文,读出“欣然”的欣喜味,“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味,“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味。

  四、说夜游,赏美景,发感慨。

  1、在标题前加上人物、事件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晚上,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

  2、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为什么寻张怀民共游?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们都是被贬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张怀民的资料: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到了何种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赏到如此美景,有什么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A、贬谪的悲凉B、人生的感慨C、赏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闲人”一词透出了一种旷达、乐观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生活经历谈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七、小结:本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1、八、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⑴ 丛中蛙鸣不断。⑵ 村中狗吠鸡鸣。⑶ 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呢? 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难点。)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课堂总结及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板书设计:

  月:空明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闲人:清闲之人 悠闲之人

  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预*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教师再作强调。)

  2、简介苏轼的生*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练*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灯片4)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b、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研读及赏析。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谈谈。(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4、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幻灯片8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7、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幻灯片10)

  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四、小结。(幻灯片1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

  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

  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

  生的难能可贵。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老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把拓展延伸的练*“月夜下那最美丽的一刹那”重新修改并续写完毕。

  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附: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言文、宁静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读出文章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文字资料

  学情分析:本文是苏轼的名作,但其中的复杂感情对于未经世事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就点到为止了,不再深入探讨。重点放在朗读和重点字词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级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学们有没有欣赏啊?(没看到)太可惜了!但有关月亮的诗句应该记得一些吧!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机来到元丰六年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苏轼少年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朗读,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2、学生齐读(读清句读)

  3、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赛一赛)

  月色入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遂: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了罢了。

  翻译完以后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

  4、学生齐读,提示:但、盖、念三个字拖长点音,读出文言味。

  5、抽个别学生朗读这三句话,再评点。

  6、引导学生看标题,突出”夜“字,读出宁静的味道。

  7、再读课文,读出“欣然”的欣喜味,“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味,“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味。

  四、说夜游,赏美景,发感慨。

  1、在标题前加上人物、事件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晚上,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

  2、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为什么寻张怀民共游?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们都是被贬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张怀民的资料: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到了何种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赏到如此美景,有什么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A、贬谪的悲凉B、人生的感慨C、赏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闲人”一词透出了一种旷达、乐观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生活经历谈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七、小结:本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八、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

  (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积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

  (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个别朗读开始。

  (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略)

  四、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作者,知人论世。

  3、走*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导入)

  1、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绩裴然)

  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网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作品,共赏月色

  (一) 朗读正音

  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3、读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然”、“念”意思)

  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的意思)

  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说说大意)?(翻译、赏析)

  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放飞想象,感悟苏轼

  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2、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四、飞跃升华,与苏轼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诵全文,小结课堂

  1、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小结课堂,推荐作品

  (1)苏轼作品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2)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3)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华10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

  2、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播放音乐《月光曲》

  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提示课题,板书)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

  3.翻译。先小组合作翻译,解决字词障碍,再不懂可举手问老师。然后,指名翻译。

  强调:“但……耳”翻译为“只……罢了”

  4.(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2)去夜游的一般会是什么人?

  闲人。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闲”组词,并从文中找理由说说为什么?

  悠闲、空闲、闲趣等

  (4)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说话。

  三.品读赏析

  月夜出游,别有一番情趣。那么,书画的境界,课文中表现在哪里?找出并读一读。

  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此时的我和张怀民俨然两条小鱼,自在地游来游去。

  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乌台诗案”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闲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生*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请学生发言汇报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上来)

  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三、背诵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四、品味

  出示课件问题:

  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总结: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重点:目标2

  学*方法: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7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8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一篇《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王宏兴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着再来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吧。

  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如,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你看,《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及其周围环境,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他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因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的苦闷心情。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

  社会现实后,潜心着自己的创作。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为之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两次流放,长期抑郁,健康状况恶化,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苏轼为人旷达。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许是较为旷达的吧。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是啊,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含蓄表达的就是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他的文风在此文中,就有所反映。

  4、文章的格调不同。柳宗元的文章凄寒

  ,苏轼的文章闲旷。“文如其人”,此言用在他俩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联系两个人的其它文章,就更能佐证了。所比较的两篇文章,它们的感情基调就是很不相同的。用文章的句子就可说明了。《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格调,这里,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

  最后,笔者想用两句话两篇比较的文章作结,“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有其殊”。看来,在学*的过程中,我们有比较的必要了。以前,笔者教两篇文章时,不作过多的比较,现在想来,让学生比较一回,这两篇文章文章的学*,印象不是更深了吗?效果就更不用多说了。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体会,明确学*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目标与全体学*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菁华9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六、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 月色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悲怆。他是谁?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活动:

  1.细读课文,圈画《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景物。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竹柏影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文章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教师语言: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记承天寺夜游》情感一个字。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乎被流放,但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师语言: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不超过500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1.由月亮话题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之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二、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㈠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㈡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能整体翻译课文。

  三、学中求问 问中求学

  ㈠ 学中求问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小组交流,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

  ㈡ 问中求学

  要求:解决各组提出的问题

  弄清重点词意

  四、读思结合 不殆不罔

  三读文章,探究思想

  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提出问题。

  2、问题整理归纳

  ⑴ 作者为什么会夜游?又为什么到承天寺去?所见夜景如何?引发怎样的感叹?(用原文回答)概括层意。

  ⑵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⑶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⑷ 细细品味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简要说明景物特点,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⑸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⑹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师生交流,问题解答。

  ⑴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⑵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⑶ “欣然” 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⑷ 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⑸ 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⑹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学以致用 小试身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六、学而省之 评价收获

  1、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这篇文章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写真生活,抒真情感。

  七、学而*之 不亦乐乎

  布置作业:

  1、积累吟咏月亮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 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附:板书设计

  叙事──寻伴夜游                    闲人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闷                      抒情──月下感叹 旷达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赏析佳句

  2、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学*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 体会作者的复杂心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

  二、 朗读课文

  1、 明确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 老师做示范朗读(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4、 让学生尝试读出停顿,老师出三个例句检查。

  5、 梳理重点字词

  三、 初探文章(从记叙的角度)

  1、 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课文

  2、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3、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引出佳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动静结合,既有对月色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营造了月色皎洁的空灵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这个环节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四、 再探文章(从抒情的角度)

  1、 结合文章谈谈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

  (补充作者因“乌台诗案”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内心的几经波折)

  2、 引出佳句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落实在对“闲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凉但又豁达的特殊复杂的心情。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所以,老师要根据需要,给出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贴*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带着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的第三点。

  (这个环节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作者的内心)

  五、 小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全文仅84个字,却使记叙、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但又豁达的情怀。

  六、 布置作业

  为了落实学生对文章从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发挥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将原文改写为现代文。老师给出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学生思考,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现实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充分了解环境问题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学*,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以实际行动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和自觉性。

  3、觉悟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因为本课的教学立足点就在于要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只有突出讲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去依法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能为后两框内容的学*奠定一份情感基础。

  2、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含义。因为在*时许多学生常将环境问题的含义认为就是人类任意排放废气物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也是环境问题。所以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他们学会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本课主要内容,明确学*目的。

  2、教师和学生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几幅美景图片和韩红的《家乡》歌曲把学生引入美好环境的氛围,然后峰回路转发问: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是危言耸听?给学生一个突兀的感觉,创设一个疑问,导入新课的学*。

  2、解决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教学难点:

  用丰富的图片资料、事例和漫画,从环境受污染的种类出发,形象地告诉学生,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现了问题,从而引出环境问题的含义。再用一条连线题帮学生回顾环境问题的两个具体表现。

  3、解决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这一教学重点:

  通过超连接的形式,把图片、文章、事例、数据与环境问题的具体危害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说明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五、课堂小结

  用回放课件的形式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让学生通过上述的资料谈谈对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使学生有了情感升华,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言文、宁静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读出文章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文字资料

  学情分析:本文是苏轼的名作,但其中的复杂感情对于未经世事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就点到为止了,不再深入探讨。重点放在朗读和重点字词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级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学们有没有欣赏啊?(没看到)太可惜了!但有关月亮的诗句应该记得一些吧!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机来到元丰六年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苏轼少年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朗读,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2、学生齐读(读清句读)

  3、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赛一赛)

  月色入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遂: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了罢了。

  翻译完以后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

  4、学生齐读,提示:但、盖、念三个字拖长点音,读出文言味。

  5、抽个别学生朗读这三句话,再评点。

  6、引导学生看标题,突出”夜“字,读出宁静的味道。

  7、再读课文,读出“欣然”的欣喜味,“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味,“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味。

  四、说夜游,赏美景,发感慨。

  1、在标题前加上人物、事件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晚上,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

  2、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为什么寻张怀民共游?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们都是被贬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张怀民的资料: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到了何种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赏到如此美景,有什么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A、贬谪的悲凉B、人生的感慨C、赏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闲人”一词透出了一种旷达、乐观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生活经历谈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七、小结:本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八、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积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

  (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个别朗读开始。

  (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略)

  四、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菁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

  这次的公开课,安排的内容是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对我来说,苏轼一直是心中的偶像。而这篇散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一句,也一直在心头萦绕。

  文章很短,只有85个字,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么呢?翻阅了课程纲要,查看了整个单元的设计说明,初步确定为:一把握重点文言词汇,二欣赏写景佳句,三感悟作者情感。本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的原则,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主要让学生通过预*完成,课上交流重点句和疑难句。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从“月”字入手,顺便也欣赏写景佳句。

  就这样设计出初稿进行了试讲,同事们纷纷给出了意见。尤其是欣赏写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处,过于单薄。因为在准备时,看到许多教学设计都抓了“闲人”一词,我便想跳出这一藩篱,结果没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失于浅薄。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见后,我把“月”与“闲”紧密结合在一起,写月景,抒闲情,因月生闲情,因闲情而赏月,两者本就紧密相关。

  在具体设计中,“闲”字的领悟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根据学生预*的情况得到证实,学生普遍对“闲人”的含义存在疑惑。预设就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而且学生通过背景的`了解,已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东坡”别号的来历,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感悟“闲情”的真正含义所在。同时,借助《临江仙》一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句,进一步深入体会到,作者那种因月释怀,却终难放下的复杂心绪。

  而在“月”景的赏析中,一是紧扣了文本,通过修辞等方面感悟妙处。二是利用音乐,展开想象,在想象中丰富感知。这里,先是利用《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艺术特征引发出文章的艺术特征,接着,在乐曲中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老师利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似乎空无一物,却又蕴含一切,包容一切。这一切,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愤懑,被贬谪的凄苦,被冷落的落寞……什么功名、才华、抱负、欢喜、忧愁……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化作虚无。此时,此景,我已与东坡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心中默念“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思绪也在月光下无声洒落……只是一个“盖”是把人从梦幻中唤醒,回到纷扰的现实,发出“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的感叹。

  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我板书下“长夜两闲人,月洗一片心”两句。这正是我对本文的一点总结,一丝感触。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谢这“月”洗涤我一片凡心,给予我这一课时的安宁。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2

  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是:要重视知识的积累,要以诵读为基础,要注重审美鉴赏。在这一节课里,我兼顾到了这三方面。

  一、从教学上看

  1.课堂引入巧妙有效:由学生*时对“闲”的理解巧妙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理解苏轼“闲”的特殊心境。

  2.课堂导学详细,目标明确,层次也较清楚。

  3.注重教学整合度,目标整体达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比较综合。

  4.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学法指导。

  5.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学会感悟与反思。

  二、从学*上看

  1.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活动真实有效。

  2.学生的合作学*比较深入,能积极探究共同的问题。

  3.学生对“月”文化很感兴趣,积累较丰富,能有自己的.感悟。

  4.掌握了本文字词知识,学*并体会到情景交融写法的作用。

  三、从不足上看

  1.课堂容量较大,有个别知识点给学生的时间过少。

  2.对写景的欣赏,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启发得不够。

  3.品味“闲人”、“闲景”、“闲情”,可以放得更开一些,让学生结合个人的理解,自由去感悟,能自圆其说即可。

  4.有些问题的设计,思维梯度显得不明显,造成好生“吃不饱”。

  5.朗读指导不到位,主要是在节奏的把握上不够细化。

  “得失寸心知。”好的方面可以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宜尽快改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3

  教授文言文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和积累。我先由多张月夜美景图片的连播配乐,创设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吟诵描写月的诗句,以旧带新,引出本文写月的别具一格,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是写月之作,为后面理解写景句做了铺垫,又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更是如此。我在教这一课时,以读为基础,采用了多种的诵读方式,由浅入深的体会:首先,我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和停顿,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断句很准确;再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要求学生:把握好朗读节奏,读出韵味来;在学生有了朗读体会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展示读、评价读、创设师生竞读,多种互动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读出韵味来,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接下来,译读课文,即结合课文注释,译读全文。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译文。学生们有的看注释,有的查找工具书,有的相互讨论,有的举手问我……充分展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意识。不出所料,学生对字词句的含义或重点句翻译游刃有余,问题迎刃而解。于是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理解了文本。紧接着品读赏析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学生不但分析出月景的特点,修辞手法的效果,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理解,使我意外。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达到了预期目的,也自然而然的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的`拓展环节,我还是以文本为基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扩写课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事实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我觉得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学*。略有遗憾的因为麦克太短,为了达到听觉效果,学生面没有照顾全。在设计上,如果趁热打铁,及时指导学生背诵的话会更好。但设计不能贪多,课堂时间有限,我已达到了我自己的预期目标。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时教学的一个总结。我会积极总结得与失,并争取今后做的更好。请领导、老师们给予指正。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4

  20xx年11月我在阜新市第四中学接受跟岗培训,在八年二班上了一节研修课。很高兴也很紧张。高兴的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能掌握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紧张的是怕自己上得不够好有损学校的名声。

  为了上好本次开放周的课,我早早就开始准备。先是选课题,张萍老师根据实际教学进展情况,让我讲《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的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豁达乐观、随缘自适、感慨深微的情感。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这一课分为四个步骤讲解的。

  一、三读课文,理解成诵。

  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

  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

  四、合作探究,解难释疑。

  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新课标中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

  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把“闲人”这个词向学生解释透彻,如果能解释得更到位,相信学生对于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将更深。

  其二可能是自己出于紧张的原因,自己没有掌握好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提前了几分钟下课。

  总的感觉,本次教学开放周让自己进步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的是: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最后衷心地感谢初二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5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我便开始进行课堂构思,即以文言为重心,开展字词类教学,培养学生的文言基础。在字词教学的基础上,赏析写月句,感受苏轼面对挫折和逆境的豁达乐观,培养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人文精神。

  在对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我尽可能在这堂课上体现一种新理念,通过学生自主学*,在完成基础训练中发现问题。学生自主翻译作为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完成内容的理解。通过展示发现学生表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三点谈谈: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我坚信“没有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完成学*目标;在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层次上有差异的学生,把目标注视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再通过激发竞争意识让学生相互质疑,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把文本只作为一个“例子”。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挖掘学生潜在的语文能力。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握好拓展的“度”与“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学生的学*兴趣、课外阅读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比较准确地确定拓展迁移的方向和范围,使学生望语文而生情,望语文而生趣。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就是教会了学生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不足之处是我的语言运用的感染力不足,缺乏抑扬顿挫,影响了表达效果,而且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不足。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6

  一。 成功之处

  1. 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由于这篇文章短小(84字)自认比较容易驾驭,且又是中考必考篇目,所以我选取这一课来讲授。我从吟月诗句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之后进行题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所蕴含的信息。“记”交代了文体,“夜”交代了时间,“承天寺”交代了地点,学生对课文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让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诵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至此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赏析、诗句积累、布置作业。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做到了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2.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在这节课中,我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进学生,指导学生诵读,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回答耐心倾听、思路不对时耐心引导,不急于求成,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并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18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 不足

  1、 诵读不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更应以读为主,在读中了解,在读中领悟。但我却对诵读重视不够,只是在初读时提出明确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之后就忽略诵读,不能把诵读贯穿到底。只就问题而分析问题,没有通过诵读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意境,领悟作者内心世界,所以导致在探究、赏析时时间不够。今后在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译、赏、探环节中也体现诵读,引学生进入情境,深入到问题之中。

  2、备课不细,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备课时没有备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导致学生时间不够。在探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着复杂感情,及对“闲人”含义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对这重点、难点突破不够,草草收尾。分析其原因就是备课不细,设计内容过多,在教学中不能灵活运用,灵活把握,只想把课文完整地展现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7

  “共同备课工作坊”结束了,感觉还不错。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的一篇散文小品。这篇短文仅用84个字就巧妙地勾画了一幅月夜景色图,用淡淡的月景诉浓浓的愁情,似从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荡,烟波生色。教读此文,历来不会忽视这样几个问题:赏析月色,理解“闲人”,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在呈现的这堂课上,我的努力方向与此相同,只是在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容易、更真切、更深刻地达成这些目标上费了些脑筋,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设计有:

  教学结构完整、严谨。我一直认为,设计一堂课犹如构思一篇文章,要做到线索明晰,结构严谨。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安排了两个关键词:黄州、苏轼。首先,导入时,我引用了苏轼自己的诗句: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让学生感受“黄州”在苏轼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给学生以“黄州”是苏轼的福地的印象。在教学环节“悟闲愁”之前,我又为学生提供了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关于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落魄经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黄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最后在学生读懂了“闲人”的豁达之后,再次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作结,生发学生的人生感悟。这一结构也为学生把握苏轼的人生态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

  教学环节新颖、巧妙。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紧扣一个“闲”字,主要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知文意—品闲情—悟闲愁—懂闲人。这使得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递深,把对文章的理解条理化,简单化了,达到了化整为零的效果。其中之巧还体现在背景资料的适时出示上。在日常的备课中,我一直坚持先要“裸读”的原则,即不借助任何课文以外的资料,让自己沉浸文中,先要捕捉到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初读此文时,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学生的第一感受就是:苏轼好有闲情雅致,好清闲啊,文中的月色写得太美了,太妙了。根据这种初读的体验,我首先设计了“品闲情”这一环节,其中包括了对月色的'赏析。是不是“闲人”的内涵仅止于此呢?此时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资料是适时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递深,既而再通过“悟闲愁”来理解“闲人”的更多内涵。这要比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这一点要有益得多。

  当然,更值得反思与总结的还应该师本节课的遗憾。

  我希望自己能够切记:一节课45分钟,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全面*庸。选择价值点、兴趣点深入挖掘,方能成就精彩课堂。我想本节课严重拖堂应该也与此点没有处理好有关。

  正确的理念践行得不够。很同意张老师的说法: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学”为主。本节课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为着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桥梁,课堂上听到的最多的还是老师的声音,学生的精彩展现得不够,。我想对于我来讲,要将理念变为思维方式,转化为行动,还有更多的问题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总的感觉,此次比赛是对自己*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8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9

  1、文言文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文言文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要注重审美鉴赏。在这一节课里,我觉得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

  2、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不少值得我继续发扬的。

  (1)教者这一方面:

  ①课堂引入巧妙有效。由学生*时对“闲”的理解巧妙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理解苏轼闲的特殊心境。

  ②课堂设计以“闲”字一线贯穿,又环环相扣。对“闲”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每一步都紧密相连。

  ③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④注重教学整合度。目标整体达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综合。

  ⑤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学法指导。

  ⑥重视自身的亲和度。在教学中,我态度可亲,幽默风趣,充满关爱、及时激励。

  ⑦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感悟反思。

  (2)学生这一方面:

  ①参与度。学生参与活动真实有效,学生参与活动的面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②合作度。合作学*真实有效,每个小组四个成员都积极合作讨论。

  ③兴趣度。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争相抢答。

  ④开放度。我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和创造的空间。

  ⑤掌握度。这一节课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3、上完这一节课,听了老师的点评和分析,我知道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不少遗憾,值得我好好深思后加以改正。

  (1)课堂容量太大,有不少的知识点不够时间给学生好好吃透。特别是写景美的欣赏,学生一下子还没想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我呢,就给学生分析了,抢夺学生的思考。还有,品味“闲人”给的时间不够,学生还不能充分的透彻的理解,我就帮忙分析了,不该!

  (2)不注意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如果有难题需要学生解答,应该先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层层推进。如在学生思考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时,看到学生一下想不出来,我应该由浅入深地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逐层思考,水到渠成。

  (3)朗读指导不到位。我很想多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但看到时间紧,就没有做到,很后悔,以后不管怎样,也不能轻视朗读。我应该在学生每次读完后都给予点评知道,甚至应该范读文章。

  (4)知识的上下联系不够,没有和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这个知识点原先在哪里出现过,要引导学生联系。学*散文的方法框架怎样?要帮助学生构建起来。

  (5)缺乏脉络清楚的板书。

  教学疑惑:

  1、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多少为宜?有不少专家倡大容量、高效率,说一节课完成三个目标为及格,完成四个目标为优秀,完成五个六个目标才称得上是好课。但是这一次,老师都说我的这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应该设计两到三个目标就好。

  2、每个知识点都要上下联系,那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

  3、课前给学生充分的预*吗?

  4、一定要用粉笔板书吗?

  5、新探索与守住经典,孰轻孰重?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二、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三、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自由朗读、大声朗读等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如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不够放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闲人”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介入太多。以致学生对“闲人”理解不到位,似懂非懂。

  其二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创新,需要大胆革新。融入新的教学方法。

  其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没有顾及全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1

  在惠州永汉中学赵榕深教师工作室跟岗学*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初二(5)班上了一节汇报课,教学内容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让我们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

  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

  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

  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挖掘,来教学。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2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力争在课堂活动中教给学生学*方法,我大致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景导入法。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古诗文中写月亮的名句,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的所写的月景中,从而激起学生学*本文的兴趣。

  二、诵读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整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音,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多处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相互释疑,举手回答,教师只作适当点拔,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法。小组讨论文重点字词、课文翻译及写景句子作用。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学们的表现很好,很主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这些是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当然,这节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朗读方法指导不到位,让学生翻译课文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多,应该在积累词语和翻译课文时,再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在走*苏轼的环节中,学生对苏轼的了解还很表面,课前应该布置学生尽可能地寻找关于苏轼的资料,才有利于真正理解苏轼的心境。另外,本人来自方言区,普通话咬音不准,表达欠缺。本人所在学校教学条件差,几乎没有运用多媒体,对课堂容量把握不好,再者深圳地区的'学生水*和本人所处地区的学生差异,也使本人心中缺了底气,造成课堂心理紧张,这也是个人心理素质、教学功底的欠缺造成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

  2、教学中应精于备课,读透教材,挖掘、深化、跳出教材,积极发挥自己的内涵与睿智,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上课时大胆放手,灵活机动,善于驾驭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公开课时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应毫不怯场,善于临场发挥,懂得调节现场气氛,注意说话的艺术,同时,注意个人的仪态风度,令教态更亲切,对学生更具亲和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3

  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4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竞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只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胜利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沛,在各局部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身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5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功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6)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0)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1

  《记承天寺夜游》以语言洗练、意蕴深幽、文化含量丰富而被誉为“神品”。全文虽仅有84个字,但字里行间又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文本解读容易,解读出作者欲掩藏的内容就不容易了,这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挑战。其中牵涉到有关苏轼的人生际遇、人格形象、哲学思想等问题,不是几节课就能够说清楚的。这又需要老师对于苏轼其人有一定的了解,对教师的学养积淀又是挑战。

  扛着锄头铁锹站在一座金山面前,怎么不叫人激动。

  我处理这篇文章,重点抓了以下几点:

  一、以“寻张怀民”为切入口,联系写作背景进行文本分析,推理演绎被作者小心隐藏的当夜复杂烦闷的心境。

  二、通过对“欣然”、“为乐”的辨析,理解作者故作笑颜表现了他夜游以及之后写作的目的在于排解心中的苦闷。

  三、通过对“月光”之空明的描写和“竹、柏”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苦闷的化解,并探讨作者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超脱的原因。

  四、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把握作者自信自尊、超然不群的精神面貌。

  教学中一层层剥下去,让学生逐层推理、感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分析推理的快感,但对于能力相对偏弱的同学来说,可能就比较难以跟上思路的演进。甚至有的同学在同学已经清楚推理了为什么寻张怀民同游暗示了作者心中苦闷的整个逻辑过程后,依然茫然不解。固然有思维的能力和惰性的问题,但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够跟着把脑筋动起来,或者至少达到与之能力相应的低层级目标,却也是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思考的。

  遇到真正的好文章,就像玉人得到了一块好玉料,欣喜、激动、不安,又难免遗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2

  这次听评课的内容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由二中的郭晓燕老师和贾金瑞老师作课。两位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就《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展现出不同形式的语文课堂。同时,两位老师都从读、译、赏、诵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不同的语文美。郭老师的教学内容扎实,语言优美,教学环节层层相扣;贾老师的课堂沉稳大气,教学设计锐意创新,体现以读悟情的教学过程。两位语文教师为大家展现出了同课异构的精彩。

  课后的评课环节,两校的资深老师对于这堂课,给予细致而到位的'点评。尤其对新到岗的老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意识,拿到一篇文章要在心中明确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要有文本意识、学生意识、教师意识。语文老师的阅读水*对学生的阅读水*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新的老师,对于一篇新的文章要读十遍以上,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才能在读中培养自己咬文嚼字的功夫,才能将学生的阅读引到一个更深的高度。例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可以从字词当中去推敲作者的复杂的心情。其次,要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为学生做了本应该学生多的事情,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学生思考后的答案而是老师的自己的答案。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对学生恰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后自己得到答案。再次,是如何处理文和言的关系。文言文是学生的软肋,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去学*文言文。内容要大于形式,文言字词的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用整堂课去讲字词的翻译上,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文本。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美的课堂、感受美的过程。很感谢学校组织的这种活动,促进自己在学*中发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3

  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二、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三、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自由朗读、大声朗读等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如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不够放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闲人”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介入太多。以致学生对“闲人”理解不到位,似懂非懂。

  其二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创新,需要大胆革新。融入新的教学方法。

  其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没有顾及全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4

  教授文言文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和积累。我先由多张月夜美景图片的连播配乐,创设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吟诵描写月的诗句,以旧带新,引出本文写月的别具一格,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是写月之作,为后面理解写景句做了铺垫,又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更是如此。我在教这一课时,以读为基础,采用了多种的诵读方式,由浅入深的体会:首先,我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和停顿,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断句很准确;再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要求学生:把握好朗读节奏,读出韵味来;在学生有了朗读体会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展示读、评价读、创设师生竞读,多种互动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读出韵味来,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接下来,译读课文,即结合课文注释,译读全文。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译文。学生们有的看注释,有的查找工具书,有的相互讨论,有的举手问我……充分展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意识。不出所料,学生对字词句的含义或重点句翻译游刃有余,问题迎刃而解。于是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理解了文本。紧接着品读赏析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学生不但分析出月景的特点,修辞手法的效果,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理解,使我意外。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达到了预期目的,也自然而然的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的拓展环节,我还是以文本为基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扩写课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事实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我觉得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学*。略有遗憾的因为麦克太短,为了达到听觉效果,学生面没有照顾全。在设计上,如果趁热打铁,及时指导学生背诵的话会更好。但设计不能贪多,课堂时间有限,我已达到了我自己的预期目标。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时教学的一个总结。我会积极总结得与失,并争取今后做的更好。请领导、老师们给予指正。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5

  这次听评课的内容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由二中的郭晓燕老师和贾金瑞老师作课。两位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就《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展现出不同形式的语文课堂。同时,两位老师都从读、译、赏、诵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不同的语文美。郭老师的教学内容扎实,语言优美,教学环节层层相扣;贾老师的课堂沉稳大气,教学设计锐意创新,体现以读悟情的教学过程。两位语文教师为大家展现出了同课异构的精彩。

  课后的评课环节,两校的资深老师对于这堂课,给予细致而到位的点评。尤其对新到岗的'老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意识,拿到一篇文章要在心中明确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要有文本意识、学生意识、教师意识。语文老师的阅读水*对学生的阅读水*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新的老师,对于一篇新的文章要读十遍以上,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才能在读中培养自己咬文嚼字的功夫,才能将学生的阅读引到一个更深的高度。例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可以从字词当中去推敲作者的复杂的心情。其次,要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为学生做了本应该学生多的事情,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学生思考后的答案而是老师的自己的答案。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对学生恰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后自己得到答案。再次,是如何处理文和言的关系。文言文是学生的软肋,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去学*文言文。内容要大于形式,文言字词的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用整堂课去讲字词的翻译上,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文本。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美的课堂、感受美的过程。很感谢学校组织的这种活动,促进自己在学*中发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6

  1、文言文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文言文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要注重审美鉴赏。在这一节课里,我觉得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

  2、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不少值得我继续发扬的。

  (1)教者这一方面:

  ①课堂引入巧妙有效。由学生*时对“闲”的理解巧妙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理解苏轼闲的特殊心境。

  ②课堂设计以“闲”字一线贯穿,又环环相扣。对“闲”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每一步都紧密相连。

  ③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④注重教学整合度。目标整体达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综合。

  ⑤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学法指导。

  ⑥重视自身的亲和度。在教学中,我态度可亲,幽默风趣,充满关爱、及时激励。

  ⑦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感悟反思。

  (2)学生这一方面:

  ①参与度。学生参与活动真实有效,学生参与活动的面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②合作度。合作学*真实有效,每个小组四个成员都积极合作讨论。

  ③兴趣度。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争相抢答。

  ④开放度。我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和创造的空间。

  ⑤掌握度。这一节课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3、上完这一节课,听了老师的点评和分析,我知道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不少遗憾,值得我好好深思后加以改正。

  (1)课堂容量太大,有不少的知识点不够时间给学生好好吃透。特别是写景美的欣赏,学生一下子还没想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我呢,就给学生分析了,抢夺学生的思考。还有,品味“闲人”给的时间不够,学生还不能充分的透彻的理解,我就帮忙分析了,不该!

  (2)不注意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如果有难题需要学生解答,应该先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层层推进。如在学生思考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时,看到学生一下想不出来,我应该由浅入深地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逐层思考,水到渠成。

  (3)朗读指导不到位。我很想多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但看到时间紧,就没有做到,很后悔,以后不管怎样,也不能轻视朗读。我应该在学生每次读完后都给予点评知道,甚至应该范读文章。

  (4)知识的上下联系不够,没有和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这个知识点原先在哪里出现过,要引导学生联系。学*散文的方法框架怎样?要帮助学生构建起来。

  (5)缺乏脉络清楚的板书。

  教学疑惑:

  1、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多少为宜?有不少专家倡大容量、高效率,说一节课完成三个目标为及格,完成四个目标为优秀,完成五个六个目标才称得上是好课。但是这一次,老师都说我的这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应该设计两到三个目标就好。

  2、每个知识点都要上下联系,那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

  3、课前给学生充分的预*吗?

  4、一定要用粉笔板书吗?

  5、新探索与守住经典,孰轻孰重?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7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由于这篇文章短小(84字)自认比较容易驾驭,且又是中考必考篇目,所以我选取这一课来讲授。我从吟月诗句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之后进行题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所蕴含的信息。“记”交代了文体,“夜”交代了时间,“承天寺”交代了地点,学生对课文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让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诵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至此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赏析、诗句积累、布置作业。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做到了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2、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在这节课中,我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进学生,指导学生诵读,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回答耐心倾听、思路不对时耐心引导,不急于求成,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并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18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不足

  1、诵读不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更应以读为主,在读中了解,在读中领悟。但我却对诵读重视不够,只是在初读时提出明确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之后就忽略诵读,不能把诵读贯穿到底。只就问题而分析问题,没有通过诵读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意境,领悟作者内心世界,所以导致在探究、赏析时时间不够。今后在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译、赏、探环节中也体现诵读,引学生进入情境,深入到问题之中。

  2、备课不细,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备课时没有备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导致学生时间不够。在探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着复杂感情,及对“闲人”含义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对这重点、难点突破不够,草草收尾。分析其原因就是备课不细,设计内容过多,在教学中不能灵活运用,灵活把握,只想把课文完整地展现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8

  "课堂是活的。好的语文课堂,要不断生成丰富的资源;好的语文老师,要能敏锐地捕捉这些资源并因势利导,随机渗透地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焕发活力"。在教学完《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后,我对如何开发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1,学生是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资源:

  一堂语文课,一位老师和几十个学生组成了一个宝贵的资源库,且不说教师方面,因为教师本身就是倾尽全力传授知识。大多数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几十个学生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的内在潜力,都可以为教学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奇妙功效。"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完全可以把学生作为资源,以学定教,课堂上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对教案进行调整。可改变教学思路,变换实践形式。

  这节课正是一个原本没有预设的问题——"人能走进画中吗",引出了一幕"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前,我对课文的处理思路和课堂中的并不太一样,是孩子的这个疑问才让我意识到,要让孩子感受到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就要带他们走入画中。潜意识中,教案就跟着学生的学*思路前进。我感到这节课中,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激活,课堂呈现的是一种民主,和谐安全的气氛,不知不觉中,孩子就走进了画中。

  2,音像,图片是化静为动,点石成金资源: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苏霍姆林斯基语)。本节课为了让海岛的孩子感知陌生的"竹排",我动用了许多直观资源:如生动的课文插图,真实的竹排照片(幸好去过楠溪江)学生通过直观,多侧面地认识了竹排,对它产生了向往,甚至体会到坐在上面的感受。这些都是文字分析无法达到的功效。为了让诗歌中简练的语言"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在儿童心中"活"起来,我引入课文录音,借助了联想,学生内心的表象终于被激活,兴奋地喊"我看到了"。

  这些课程资源可以让孩子兴趣盎然,热情投入地学*语文,难怪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回顾情境教育探索历程后说:"儿童的思维若是鱼,我们要为他造海;儿童的思维若似鸟,我们应为他开天"。"开天和造海",不正是努力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9

  《记承天寺夜游》以语言洗练、意蕴深幽、文化含量丰富而被誉为“神品”。全文虽仅有84个字,但字里行间又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文本解读容易,解读出作者欲掩藏的内容就不容易了,这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挑战。其中牵涉到有关苏轼的人生际遇、人格形象、哲学思想等问题,不是几节课就能够说清楚的。这又需要老师对于苏轼其人有一定的了解,对教师的学养积淀又是挑战。

  扛着锄头铁锹站在一座金山面前,怎么不叫人激动。

  我处理这篇文章,重点抓了以下几点:

  一、以“寻张怀民”为切入口,联系写作背景进行文本分析,推理演绎被作者小心隐藏的当夜复杂烦闷的心境。

  二、通过对“欣然”、“为乐”的辨析,理解作者故作笑颜表现了他夜游以及之后写作的目的.在于排解心中的苦闷。

  三、通过对“月光”之空明的描写和“竹、柏”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苦闷的化解,并探讨作者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超脱的原因。

  四、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把握作者自信自尊、超然不群的精神面貌。

  教学中一层层剥下去,让学生逐层推理、感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分析推理的快感,但对于能力相对偏弱的同学来说,可能就比较难以跟上思路的演进。甚至有的同学在同学已经清楚推理了为什么寻张怀民同游暗示了作者心中苦闷的整个逻辑过程后,依然茫然不解。固然有思维的能力和惰性的问题,但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够跟着把脑筋动起来,或者至少达到与之能力相应的低层级目标,却也是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思考的。

  遇到真正的好文章,就像玉人得到了一块好玉料,欣喜、激动、不安,又难免遗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10

  这次听评课的内容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由二中的郭晓燕老师和贾金瑞老师作课。两位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就《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展现出不同形式的语文课堂。同时,两位老师都从读、译、赏、诵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不同的语文美。郭老师的教学内容扎实,语言优美,教学环节层层相扣;贾老师的课堂沉稳大气,教学设计锐意创新,体现以读悟情的教学过程。两位语文教师为大家展现出了同课异构的精彩。

  课后的评课环节,两校的资深老师对于这堂课,给予细致而到位的点评。尤其对新到岗的老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意识,拿到一篇文章要在心中明确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要有文本意识、学生意识、教师意识。语文老师的阅读水*对学生的阅读水*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新的'老师,对于一篇新的文章要读十遍以上,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才能在读中培养自己咬文嚼字的功夫,才能将学生的阅读引到一个更深的高度。例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可以从字词当中去推敲作者的复杂的心情。其次,要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为学生做了本应该学生多的事情,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学生思考后的答案而是老师的自己的答案。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对学生恰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后自己得到答案。再次,是如何处理文和言的关系。文言文是学生的软肋,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去学*文言文。内容要大于形式,文言字词的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用整堂课去讲字词的翻译上,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文本。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美的课堂、感受美的过程。很感谢学校组织的这种活动,促进自己在学*中发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7)

——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1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

  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胸怀。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这一课分为四个步骤讲解的。 一、多读课文,理解成诵。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四、合作探究,解难释疑。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目标明确。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王老师的高效课堂五步教学法为依据,导入后我利用多媒体把本课的学*目标出示给学生,先让学生直观认识本课的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为更好的完成学*任务打好基础。

  二、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观看视频朗读。让学生听读后再练*有感情朗读、齐读。最后熟读成诵的目标。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文言语句的丰富之美、意韵之妙,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到了语言文学的魅力。如果说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就是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学生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很好地完成了第一条学*目标。

  三、新课标中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学生自学完以后,我再出题检验学生的学*效果,字词部分采取抢答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参与面比较广,*时不爱答问的陈广、莫科等学生也参与其中了。

  四、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

  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重点分析赏月的诗句,抓住能表达人物心情的词语,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 学*一篇文章,把握课本知识是必然的

  但是也还是不够的,所以我在后面增加了对作者进行评价的部分,为了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特意为学生提供了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落魄经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黄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最后在学生读懂了“闲人”的豁达之后,再次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作结,生发学生的人生感悟。这一结构也为学生把握苏轼的人生态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一、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把“闲人”这个词向学生解释透彻,如果能解释得更到位,相信学生对于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将更深。

  二、 要掌握好课堂时间

  每个环节要分配好时间,我在上课时让学生翻译文章时花的时间多了,所以结束时有点仓促,指导学生背诵也是流于形式了,以后在这方面要把握好。

  三、作业部分如果能放到课堂内来完成就能体现学生的水*,会觉得这堂课更加完美一些。

  四、有些学生还是有点拘谨,放不开,老师也生怕完不成任务没有作很好地引导。

  正确的理念践行得不够。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学”为主。本节课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为着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桥梁,课堂上听到的最多的还是老师的声音,学生的精彩展现得不够。我想对于我来讲,要将理念变为思维方式,转化为行动,还有更多的问题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总的感觉,本次教学让自己进步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公开课是对自己*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多反思,总结一些经验,让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轻松。

  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2

  “共同备课工作坊”结束了,感觉还不错。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的一篇散文小品。这篇短文仅用84个字就巧妙地勾画了一幅月夜景色图,用淡淡的月景诉浓浓的愁情,似从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荡,烟波生色。教读此文,历来不会忽视这样几个问题:赏析月色,理解“闲人”,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在呈现的这堂课上,我的努力方向与此相同,只是在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容易、更真切、更深刻地达成这些目标上费了些脑筋,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设计有:

  教学结构完整、严谨。我一直认为,设计一堂课犹如构思一篇文章,要做到线索明晰,结构严谨。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安排了两个关键词:黄州、苏轼。首先,导入时,我引用了苏轼自己的诗句: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让学生感受“黄州”在苏轼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给学生以“黄州”是苏轼的福地的印象。在教学环节“悟闲愁”之前,我又为学生提供了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关于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落魄经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黄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最后在学生读懂了“闲人”的豁达之后,再次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作结,生发学生的人生感悟。这一结构也为学生把握苏轼的人生态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

  教学环节新颖、巧妙。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紧扣一个“闲”字,主要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知文意—品闲情—悟闲愁—懂闲人。这使得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递深,把对文章的理解条理化,简单化了,达到了化整为零的效果。其中之巧还体现在背景资料的适时出示上。在日常的备课中,我一直坚持先要“裸读”的原则,即不借助任何课文以外的资料,让自己沉浸文中,先要捕捉到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初读此文时,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学生的第一感受就是:苏轼好有闲情雅致,好清闲啊,文中的月色写得太美了,太妙了。根据这种初读的体验,我首先设计了“品闲情”这一环节,其中包括了对月色的赏析。是不是“闲人”的内涵仅止于此呢?此时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资料是适时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递深,既而再通过“悟闲愁”来理解“闲人”的更多内涵。这要比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这一点要有益得多。

  当然,更值得反思与总结的还应该师本节课的遗憾。

  我希望自己能够切记:一节课45分钟,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全面*庸。选择价值点、兴趣点深入挖掘,方能成就精彩课堂。我想本节课严重拖堂应该也与此点没有处理好有关。

  正确的理念践行得不够。很同意张老师的说法: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学”为主。本节课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为着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桥梁,课堂上听到的最多的还是老师的声音,学生的精彩展现得不够,。我想对于我来讲,要将理念变为思维方式,转化为行动,还有更多的问题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总的感觉,此次比赛是对自己*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

  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3

  这篇小品文已经讲完,但是,讲过之后却是心里放不下,原因就是在板书时,“人生感慨”部分与全文主旨部分有了冲突,备课时竟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导致课堂上自己感觉有些慌乱。

  由于周末,放学后同事们也都记着回家,也没好意思去打扰大家。今天返校,回到办公室,一定得好好问问是咋回事。

  另外,由于仓促,总感觉课堂上有什么东西给遗漏掉了,现在却是想不起来。

  当中的“叙事”和“描景部分推进都很顺利,就是到了抒发感慨这个地方,卡了一下。

  全文总结时,“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闲游”还有“人生的感慨”中,最后一个我觉得有些牵强。

  第二部分的比喻句讲解得感觉还比较令人满意,不过需要一些练*题来测验一下才知道真实情况的。

  本周五进行作文时,一定要练一练。

  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4

  这次的公开课,安排的内容是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对我来说,苏轼一直是心中的偶像。而这篇散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一句,也一直在心头萦绕。

  文章很短,只有85个字,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么呢?翻阅了课程纲要,查看了整个单元的设计说明,初步确定为:一把握重点文言词汇,二欣赏写景佳句,三感悟作者情感。本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的原则,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主要让学生通过预*完成,课上交流重点句和疑难句。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从“月”字入手,顺便也欣赏写景佳句。

  就这样设计出初稿进行了试讲,同事们纷纷给出了意见。尤其是欣赏写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处,过于单薄。因为在准备时,看到许多教学设计都抓了“闲人”一词,我便想跳出这一藩篱,结果没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失于浅薄。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见后,我把“月”与“闲”紧密结合在一起,写月景,抒闲情,因月生闲情,因闲情而赏月,两者本就紧密相关。

  在具体设计中,“闲”字的领悟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根据学生预*的情况得到证实,学生普遍对“闲人”的含义存在疑惑。预设就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而且学生通过背景的了解,已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东坡”别号的来历,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感悟“闲情”的真正含义所在。同时,借助《临江仙》一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句,进一步深入体会到,作者那种因月释怀,却终难放下的复杂心绪。

  而在“月”景的赏析中,一是紧扣了文本,通过修辞等方面感悟妙处。二是利用音乐,展开想象,在想象中丰富感知。这里,先是利用《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艺术特征引发出文章的艺术特征,接着,在乐曲中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老师利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似乎空无一物,却又蕴含一切,包容一切。这一切,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愤懑,被贬谪的凄苦,被冷落的`落寞……什么功名、才华、抱负、欢喜、忧愁……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化作虚无。此时,此景,我已与东坡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心中默念“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思绪也在月光下无声洒落……只是一个“盖”是把人从梦幻中唤醒,回到纷扰的现实,发出“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的感叹。

  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我板书下“长夜两闲人,月洗一片心”两句。这正是我对本文的一点总结,一丝感触。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谢这“月”洗涤我一片凡心,给予我这一课时的安宁。

  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5

  12月4日,我讲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后来认真的回顾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美文,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三个环节,即知人论世、诵读感悟、品评赏析。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直至领悟他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者的生*、经历、境遇等都会在文章中有所体现,并形成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文章的特殊主题。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文章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所以第一步,我详细介绍了苏轼常识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对苏轼的了解更深了,并且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又成就了黄州”的道理。

  二、诵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分文章七分读”。可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自己以及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必须加强朗读。

  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很多的诵读方式,如第一步可“不求甚解”地朗朗出声地诵读,让学生们首先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第二步自由读,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在读中培养语感。第三步低声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占了这一节课的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多读,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上能熟读成诵,同时学生们也提高了整体感悟的能力。

  其次是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有一句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让学生们想象一下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三、品评赏析

  这一点也主要在诵读过程中来进行的。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说的还不错,这不仅加强了对文章重点的把握。同时,深切的感受到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大家会想到苏轼,想到他的豁达从容!

  但遗憾的是自己的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前后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太顺畅,而且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8)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1

  12月4日,我讲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后来认真的回顾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美文,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三个环节,即知人论世、诵读感悟、品评赏析。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直至领悟他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者的生*、经历、境遇等都会在文章中有所体现,并形成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文章的特殊主题。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文章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所以第一步,我详细介绍了苏轼常识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对苏轼的了解更深了,并且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又成就了黄州”的道理。

  二、诵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分文章七分读”。可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自己以及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必须加强朗读。

  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很多的诵读方式,如第一步可“不求甚解”地朗朗出声地诵读,让学生们首先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第二步自由读,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在读中培养语感。第三步低声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占了这一节课的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多读,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上能熟读成诵,同时学生们也提高了整体感悟的能力。

  其次是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有一句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让学生们想象一下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三、品评赏析

  这一点也主要在诵读过程中来进行的。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说的还不错,这不仅加强了对文章重点的把握。同时,深切的感受到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大家会想到苏轼,想到他的豁达从容!

  但遗憾的是自己的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前后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太顺畅,而且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2

  教授文言文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和积累。我先由多张月夜美景图片的连播配乐,创设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吟诵描写月的诗句,以旧带新,引出本文写月的别具一格,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是写月之作,为后面理解写景句做了铺垫,又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更是如此。我在教这一课时,以读为基础,采用了多种的诵读方式,由浅入深的体会:首先,我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和停顿,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断句很准确;再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要求学生:把握好朗读节奏,读出韵味来;在学生有了朗读体会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展示读、评价读、创设师生竞读,多种互动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读出韵味来,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接下来,译读课文,即结合课文注释,译读全文。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译文。学生们有的看注释,有的查找工具书,有的相互讨论,有的举手问我……充分展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意识。不出所料,学生对字词句的含义或重点句翻译游刃有余,问题迎刃而解。于是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理解了文本。紧接着品读赏析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学生不但分析出月景的特点,修辞手法的效果,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理解,使我意外。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达到了预期目的,也自然而然的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的拓展环节,我还是以文本为基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扩写课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事实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我觉得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学*。略有遗憾的因为麦克太短,为了达到听觉效果,学生面没有照顾全。在设计上,如果趁热打铁,及时指导学生背诵的话会更好。但设计不能贪多,课堂时间有限,我已达到了我自己的预期目标。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时教学的一个总结。我会积极总结得与失,并争取今后做的更好。请领导、老师们给予指正。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3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的典范。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了解背景,初步感知。

  为了避免阅读的随意性,让学生少走弯路,我课前向学生布置了搜集提苏轼资料的作业,导学铺垫。这些资料告诉学生苏轼被贬黄州后的文学成就,“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又成就了黄州”。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许多发现:一是苏轼文学才能高,二是他心胸旷达,能够做到身在逆境依然有所作为。为下面的理解苏轼的感情打下铺垫。

  二、以读促感,二度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美文,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作品的张力,体会到了文言词句的丰富之美、意韵之妙,加深了理解,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养。这样的朗读把学生推向了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情境。

  三、以问导思,理解人物。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设计弹性问题,有助于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设置“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4

  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5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力争在课堂活动中教给学生学*方法,我大致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景导入法。

  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古诗文中写月亮的名句,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的所写的月景中,从而激起学生学*本文的兴趣。

  二、诵读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整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音,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提问法。

  在教学过程中,多处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相互释疑,举手回答,教师只作适当点拔,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法。

  小组讨论文重点字词、课文翻译及写景句子作用。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学们的表现很好,很主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这些是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当然,这节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朗读方法指导不到位,让学生翻译课文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多,应该在积累词语和翻译课文时,再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在走*苏轼的环节中,学生对苏轼的了解还很表面,课前应该布置学生尽可能地寻找关于苏轼的资料,才有利于真正理解苏轼的心境。另外,本人来自方言区,普通话咬音不准,表达欠缺。本人所在学校教学条件差,几乎没有运用多媒体,对课堂容量把握不好,再者深圳地区的学生水*和本人所处地区的学生差异,也使本人心中缺了底气,造成课堂心理紧张,这也是个人心理素质、教学功底的欠缺造成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

  2、教学中应精于备课,读透教材,挖掘、深化、跳出教材,积极发挥自己的内涵与睿智,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上课时大胆放手,灵活机动,善于驾驭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公开课时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应毫不怯场,善于临场发挥,懂得调节现场气氛,注意说话的艺术,同时,注意个人的仪态风度,令教态更亲切,对学生更具亲和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