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华10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

  2、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播放音乐《月光曲》

  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提示课题,板书)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

  3.翻译。先小组合作翻译,解决字词障碍,再不懂可举手问老师。然后,指名翻译。

  强调:“但……耳”翻译为“只……罢了”

  4.(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2)去夜游的一般会是什么人?

  闲人。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闲”组词,并从文中找理由说说为什么?

  悠闲、空闲、闲趣等

  (4)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说话。

  三.品读赏析

  月夜出游,别有一番情趣。那么,书画的境界,课文中表现在哪里?找出并读一读。

  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此时的我和张怀民俨然两条小鱼,自在地游来游去。

  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乌台诗案”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闲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生*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请学生发言汇报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上来)

  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三、背诵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四、品味

  出示课件问题:

  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总结: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重点:目标2

  学*方法: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7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8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一篇《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王宏兴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着再来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吧。

  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如,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你看,《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及其周围环境,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他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因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的苦闷心情。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

  社会现实后,潜心着自己的创作。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为之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两次流放,长期抑郁,健康状况恶化,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苏轼为人旷达。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许是较为旷达的吧。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是啊,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含蓄表达的就是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他的文风在此文中,就有所反映。

  4、文章的格调不同。柳宗元的文章凄寒

  ,苏轼的文章闲旷。“文如其人”,此言用在他俩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联系两个人的其它文章,就更能佐证了。所比较的两篇文章,它们的感情基调就是很不相同的。用文章的句子就可说明了。《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格调,这里,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

  最后,笔者想用两句话两篇比较的文章作结,“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有其殊”。看来,在学*的过程中,我们有比较的必要了。以前,笔者教两篇文章时,不作过多的比较,现在想来,让学生比较一回,这两篇文章文章的学*,印象不是更深了吗?效果就更不用多说了。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体会,明确学*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目标与全体学*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华10篇)(扩展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华10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亦未寝()

  藻荇()竹柏()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前面的学*,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六、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七、拓展练*:

  1、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

  2、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播放音乐《月光曲》

  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提示课题,板书)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

  3.翻译。先小组合作翻译,解决字词障碍,再不懂可举手问老师。然后,指名翻译。

  强调:“但……耳”翻译为“只……罢了”

  4.(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2)去夜游的一般会是什么人?

  闲人。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闲”组词,并从文中找理由说说为什么?

  悠闲、空闲、闲趣等

  (4)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说话。

  三.品读赏析

  月夜出游,别有一番情趣。那么,书画的境界,课文中表现在哪里?找出并读一读。

  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此时的我和张怀民俨然两条小鱼,自在地游来游去。

  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乌台诗案”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闲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4.重点: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5.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

  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三、跟随课件朗读课文,纠正

  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三、研*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7、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8、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9、作业。

  课件展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2、学*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手周传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听完之后向学生说明这首歌是在他读完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后有感而发,写成一首比较流行的歌曲。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资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关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写的)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有关课文

  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理解文句,在通读中整体感知。

  熟读背诵:让学生在简单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翻译情况

  感知、理解全文内容:

  一、再次重申写作背景。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闲人”。这里作者以他人之“闲”(指世人多汲汲于名利而为俗务所累),反衬“吾两人”之“闲”(当时张怀民也谪居于黄州)。而作者心境之闲,既有清闲安逸之情,也含谪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宁静的情怀。而这种“闲”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前文夜游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写出年月日,并特别点出“夜”,于是引出对“夜游”的记叙。“解衣欲睡”,却见“月色入户”。只因这月色,于是有“欣然起行”去寻“乐”。一人不足“乐”,于是便想到寻人共“乐”,遂有“至承天寺”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只几句话,便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这是记叙。

  寺庭漫步,中心是观赏月色,于是有如绘的写景。“步于中庭”时,被满院月光所吸引,以致产生一种错觉:“如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水中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这才醒悟: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笔下别开生面,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现了诗般的意境。

  三、简洁的语言:本文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叙事简单,写景如画,而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人的“闲”。三种表达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简洁,实为作文之典范。

  四、布置作业: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重点

  难点1. 重点: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贴图)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

  内容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寝()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7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8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 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

  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

  (1)预*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走*苏轼。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学*目标(投影)

  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这句话写出

  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师结合进行板书。

  c.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2、学*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手周传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听完之后向学生说明这首歌是在他读完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后有感而发,写成一首比较流行的歌曲。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资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关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写的)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有关课文

  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理解文句,在通读中整体感知。

  熟读背诵:让学生在简单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翻译情况

  感知、理解全文内容:

  一、再次重申写作背景。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闲人”。这里作者以他人之“闲”(指世人多汲汲于名利而为俗务所累),反衬“吾两人”之“闲”(当时张怀民也谪居于黄州)。而作者心境之闲,既有清闲安逸之情,也含谪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宁静的情怀。而这种“闲”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前文夜游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写出年月日,并特别点出“夜”,于是引出对“夜游”的记叙。“解衣欲睡”,却见“月色入户”。只因这月色,于是有“欣然起行”去寻“乐”。一人不足“乐”,于是便想到寻人共“乐”,遂有“至承天寺”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只几句话,便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这是记叙。

  寺庭漫步,中心是观赏月色,于是有如绘的写景。“步于中庭”时,被满院月光所吸引,以致产生一种错觉:“如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水中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这才醒悟: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笔下别开生面,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现了诗般的意境。

  三、简洁的语言:本文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叙事简单,写景如画,而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人的“闲”。三种表达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简洁,实为作文之典范。

  四、布置作业: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华10篇)(扩展2)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菁华3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2、学*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全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手周传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听完之后向学生说明这首歌是在他读完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后有感而发,写成一首比较流行的歌曲。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资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关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写的)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有关课文

  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理解文句,在通读中整体感知。

  熟读背诵:让学生在简单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翻译情况

  感知、理解全文内容:

  一、再次重申写作背景。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闲人”。这里作者以他人之“闲”(指世人多汲汲于名利而为俗务所累),反衬“吾两人”之“闲”(当时张怀民也谪居于黄州)。而作者心境之闲,既有清闲安逸之情,也含谪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宁静的情怀。而这种“闲”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前文夜游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写出年月日,并特别点出“夜”,于是引出对“夜游”的记叙。“解衣欲睡”,却见“月色入户”。只因这月色,于是有“欣然起行”去寻“乐”。一人不足“乐”,于是便想到寻人共“乐”,遂有“至承天寺”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只几句话,便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这是记叙。

  寺庭漫步,中心是观赏月色,于是有如绘的写景。“步于中庭”时,被满院月光所吸引,以致产生一种错觉:“如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水中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这才醒悟: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笔下别开生面,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现了诗般的意境。

  三、简洁的语言:本文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叙事简单,写景如画,而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人的“闲”。三种表达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简洁,实为作文之典范。

  四、布置作业: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4.重点: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5.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

  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三、跟随课件朗读课文,纠正

  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三、研*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7、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8、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9、作业

  课件展示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华10篇)(扩展3)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华6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四、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背诵此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三、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四、疏通文句。

  (一)、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注音

  解()遂()寝()荇()柏()

  2.解释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念:想,思考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徐行,散步。

  庭:庭院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但:连词,只是,不过耳:相当于“而已”“罢了”。

  3.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3、感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他面对逆境中的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古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闲人”的含义。

  四、教学设想

  用研读法精讲课文,讲一个课时。

  五、学生预*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和好朋友一起看日出的经历吗?(生答)那又有和好朋友夜深人静时分一起出游的经历吗?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那时的快乐?(生回忆)今天,不管是有过这种快乐回忆的同学,还是没有的,我们一起在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走进苏轼那时夜游的时候,一起分享他笔下的美好景物,一起感受他那时不一样的心情。

  (转写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地点。“夜”,点明时间。苏轼在夜晚小游承天寺,用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冷清皎洁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

  (三)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简述、交流苏轼的生*及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御使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府的别称)。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天涯海角)别驾。苏轼人生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

  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 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讲方法,提效率。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过程:

  (一)文学积累引入: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苏轼)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指生介绍,并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北宋( )家,( )家。他是(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ǎo ( ) xìng ( ) suì( )

  (三)、指导生朗读课文。

  (1)指生检查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读错的字音。)

  (2)教师范读。(听准读音,注意停顿和断句。)

  (3)学生自由读。 (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

  (4)展示读。

  (5)齐读。

  (四)、再读课文,自主学*,合作探究。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地点( ),

  人物( ),起因( )。

  2、本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的感情。

  3、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写一写,记一记。

  (五)、研读课文,提难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六)、拓展迁移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七)、课堂检测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事: 夜游———记叙

  苏轼 景: 空明——描写

  情:赏月的欣喜(自得)

  被贬的悲凉(自嘲)

  “闲”——豁达乐观

  人生的感慨(自解)

  自遣的豁达(自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

  【学*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的写作特点。

  【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问题导读】(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一、初读课文懂文意。

  1、音字互填:

  解衣( ) 寝( ) 藻( )荇( )

  2、解释加点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念( )无与乐者( ),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 )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 ),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二、再读课文明内容。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作者描写了怎样的夜景?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赏析。

  三、细读课文悟主旨。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心情)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慨?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5、结合“文本助读”,说说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通过学*此文,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8、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我的问题】:

  【小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文学常识复*导入,进而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二、 整体感知

  1、解题

  “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并非名刹,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2、听老师范读,掌握重点字词的发音和文章停顿。

  3、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走出门。(突然)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同游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1)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用文中词语)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

  (2)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 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慨

  可以看出作者感受的复杂: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给人以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着自豪之感。

  二是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是作者自我安慰而已。

  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五、课堂练*

  (一):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三):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四):阅读理解。

  (1)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五).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华10篇)(扩展4)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实用20份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 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看承天寺图片

  三、听录音学朗读

  四、学生整体感知

  1 .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

  2.理解全文

  五、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段描写好不好,好在啊里?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六、重点探究

  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你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怎样来看待他的这种心境?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我安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七、比较拓思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塘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被贬之人,同样是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不同?

  柳宗元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同样选择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怀、抑郁,但二者的心境还是有不同的。柳宗元在《小石塘记》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与悲苦,这从他对小石塘周围环境的描写中便可感受得到;而《记承天寺夜游》则不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还呈现出自嘲、自解的心态,这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说苏轼的心态要比柳宗元更乐观一些。

  八、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九、课外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3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文学常识复*导入,进而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二、 整体感知

  1、解题

  “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并非名刹,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2、听老师范读,掌握重点字词的发音和文章停顿。

  3、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走出门。(突然)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同游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1)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用文中词语)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

  (2)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 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慨

  可以看出作者感受的复杂: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给人以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着自豪之感。

  二是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是作者自我安慰而已。

  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五、课堂练*

  (一):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三):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四):阅读理解。

  (1)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五).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4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 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看承天寺图片

  三、听录音学朗读

  四、学生整体感知

  1 .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

  2.理解全文

  五、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段描写好不好,好在啊里?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六、重点探究

  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你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怎样来看待他的这种心境?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我安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七、比较拓思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塘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被贬之人,同样是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不同?

  柳宗元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同样选择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怀、抑郁,但二者的心境还是有不同的。柳宗元在《小石塘记》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与悲苦,这从他对小石塘周围环境的描写中便可感受得到;而《记承天寺夜游》则不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还呈现出自嘲、自解的心态,这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说苏轼的心态要比柳宗元更乐观一些。

  八、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九、课外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5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6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 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看承天寺图片

  三、听录音学朗读

  四、学生整体感知

  1 .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

  2.理解全文

  五、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段描写好不好,好在啊里?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六、重点探究

  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你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怎样来看待他的这种心境?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我安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七、比较拓思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塘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被贬之人,同样是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不同?

  柳宗元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同样选择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怀、抑郁,但二者的心境还是有不同的。柳宗元在《小石塘记》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与悲苦,这从他对小石塘周围环境的描写中便可感受得到;而《记承天寺夜游》则不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还呈现出自嘲、自解的心态,这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说苏轼的心态要比柳宗元更乐观一些。

  八、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九、课外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7

  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寻赏月人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携手怀民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四)第四关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

  (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给对方听。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

  教师引导: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

  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

  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八、作业

  板书:

  积水空明贬谪的悲凉

  写景抒情自我排遣的.达观

  藻荇交横有闲赏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摇曳)

  皆

  景语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8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读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感情。

  2、 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积累文言词汇,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思考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竹影摇曳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9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0

  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寻赏月人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携手怀民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四)第四关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

  (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给对方听。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

  教师引导: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

  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

  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八、作业

  板书:

  积水空明贬谪的悲凉

  写景抒情自我排遣的达观

  藻荇交横有闲赏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摇曳)

  皆

  景语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重点:

  目标2

  学*方法:

  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淡,意在点睛: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2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设想

  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

  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提问:苏轼在这个夜晚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月色与竹柏影

  (四)、了解背景,体会“闲”情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请同学翻译这几句的意思。

  提问:老师仍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学生思考

  明确: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怎么是个闲人了?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要仔细体会这里的“闲”情。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这里的感情,读出苏轼的豪情与乐观。www.xkb1.com

  学生齐读课文。

  (五)、培养豁达的.心境

  这样的“闲”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呢?苏轼在文中有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闲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反映他的思乡之情,那么苏轼呢?他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六)、总结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通 贬谪的悲凉

  达 赏月的欣喜 闲情

  乐 漫步的悠闲

  观 人生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设想

  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

  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提问:苏轼在这个夜晚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月色与竹柏影

  (四)、了解背景,体会“闲”情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请同学翻译这几句的意思。

  提问:老师仍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学生思考

  明确: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怎么是个闲人了?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要仔细体会这里的“闲”情。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这里的感情,读出苏轼的豪情与乐观。www.xkb1.com

  学生齐读课文。

  (五)、培养豁达的心境

  这样的“闲”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呢?苏轼在文中有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闲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反映他的思乡之情,那么苏轼呢?他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六)、总结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通 贬谪的悲凉

  达 赏月的欣喜 闲情

  乐 漫步的悠闲

  观 人生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5

  内容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寝()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6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四、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背诵此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三、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四、疏通文句。

  (一)、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注音

  解( ) 遂( ) 寝( ) 荇( ) 柏( )

  2.解释

  欣然 :愉快地,高兴地 念:想,思考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 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徐行,散步。

  庭:庭院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但:连词,只是,不过耳:相当于“而已”“罢了”。

  3.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7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四、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背诵此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三、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四、疏通文句。

  (一)、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注音

  解( ) 遂( ) 寝( ) 荇( ) 柏( )

  2.解释

  欣然 :愉快地,高兴地 念:想,思考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 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徐行,散步。

  庭:庭院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但:连词,只是,不过耳:相当于“而已”“罢了”。

  3.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8

  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 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讲方法,提效率。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过程:

  (一)文学积累引入: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苏轼)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指生介绍,并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北宋( )家,( )家。他是(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ǎo ( ) xìng ( ) suì( )

  (三)、指导生朗读课文。

  (1)指生检查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读错的字音。)

  (2)教师范读。(听准读音,注意停顿和断句。)

  (3)学生自由读。 (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

  (4)展示读。 (5)齐读。

  (四)、再读课文,自主学*,合作探究。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地点( ),

  人物( ),起因( )。

  2、本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的感情。

  3、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写一写,记一记。

  (五)、研读课文,提难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六)、拓展迁移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七)、课堂检测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事: 夜游-——记叙

  苏轼 景: 空明——描写

  情:赏月的欣喜(自得)

  被贬的悲凉(自嘲)

  “闲”——豁达乐观

  人生的感慨(自解)

  自遣的豁达(自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9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华10篇)(扩展5)

——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合集五篇

  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设想

  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

  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提问:苏轼在这个夜晚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月色与竹柏影

  (四)、了解背景,体会“闲”情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请同学翻译这几句的意思。

  提问:老师仍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学生思考

  明确: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怎么是个闲人了?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要仔细体会这里的“闲”情。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这里的感情,读出苏轼的豪情与乐观。

  学生齐读课文。

  (五)、培养豁达的心境

  这样的“闲”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呢?苏轼在文中有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闲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反映他的思乡之情,那么苏轼呢?他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六)、总结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通 贬谪的悲凉

  达 赏月的欣喜 闲情

  乐 漫步的悠闲

  观 人生的感慨

  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 ) 亦未寝 ( )

  藻荇 ( )竹柏( )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前面的学*,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 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

  1.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3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4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5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