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学设计菁选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3-03-07 00:00:00

《村居》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村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村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抓住“醉”字研读文本,展开想象,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

  3.通过对词的朗读和感悟,体会作者对农村安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在学*新的课文之前,先来读几首古诗。(课件出示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袁枚的《所见》、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学生齐读这几首古诗)

  2.读了这些古诗,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都是关于乡村田园风光和儿童无忧无虑生活的诗。)

  3.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次外出,也看到了一处美丽的田园风景,不禁感慨万千,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清*乐村居》。(出示词)

  【设计意图:所选读的这几首古诗与所要学*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轻松地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易于激发他们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辨析“剥”的读音,说一说“蓬”在这里为什么不读轻声,知道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是哪几个字押韵的。)

  2.古代的词都是可以用来合乐歌唱的,因而在读的.时候除了押韵之外,还非常讲究节奏和谐。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3.课文读好了,但是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意思吗?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自己的预*尝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4.要能准确地说出词意,必须先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师生共同讨论“吴音”、“媚好”、“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5.谁来说说这首词描写的情景?

  【设计意图:学*古典诗词离不开一个“读”字,学生只有读顺读通了词句,才能披文入境,进一步去领悟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同学们,读一首好词,就像品一杯香茶,只有用心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芳香。面对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面对这样的一家人,你能用书中的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板书:醉)

  2.从低矮的茅屋,我们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一户物质富有的人家,但是两位老人却能一边饮酒,一边亲热地谈笑,说明这里的“醉”不仅仅指两位老人因酒而醉,肯定还有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使他们陶醉其中。想想看,两位老人到底会陶醉于什么呢?

  3.结合学生的回答展开相应的讨论。

  (1)为乡村美景所醉。

  这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课文中用了“茅檐、溪上、青青草”三个词勾勒出了乡间的田园风光,其实乡村的景色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讲一讲。

  练*有感情地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为夫妇恩爱所醉。两位老人有可能在亲热地交谈什么呢?

  听了两位老人的谈笑,老师不禁想到了《诗经》里的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现在的流行歌曲来翻译,就是“最浪漫的事,是与你一起慢慢变老”。这对老夫妻相敬如宾,相爱一生,这样的情感怎能不让人陶醉呢?

  练*有感情地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为儿子的勤劳孝敬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个儿子一边劳动一边在想些什么?

  正是孩子的勤劳孝敬才使老人陶醉于这幸福之中啊!

  练*有感情地朗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为小儿子的天真顽皮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抓住“卧”字想象小孩子一会儿躺卧,一会儿趴卧,一会儿睡卧的姿势,体会其天真顽皮的特点)

  练*有感情地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同学们,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吗?

  (和和美美、天伦之乐、幸福安康、和睦温馨、其乐融融……)

  5.这么美好的环境,这么闲适的生活,这么甜蜜的亲情,即使不喝酒,也肯定会被深深地陶醉的,因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和老人一起陶醉于眼前的一切。(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从词眼“醉”字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体会思想感情,享受审美乐趣,使之领会抓词眼阅读的方法,同时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的意识及能力。】

  四、走*作者,体会情感

  1.此情此景,使老人陶醉了,更使在这里流连忘返的辛弃疾陶醉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词。不过,这首词仅仅是表达对农村*静安宁生活的赞美吗?让我们来走*辛弃疾。(出示辛弃疾资料让学生阅读)

  辛弃疾是我国宋朝的一位著名词人。他21岁就参加了抗击金人的义军,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后来担任过很多军职。这期间他写出了大量的词作,词中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他极力主张南宋王朝抗金北伐,并提出了很多的主张、政策,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到了他42岁的时候,却因为谗言陷害被解除了职务,退居到现在的江西省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这里,辛弃疾度过了他人生最为艰辛的20年。《清*乐村居》就写于这一时期。

  2.当时金兵南下,黄河以北的大片国土陷于金兵的铁蹄蹂躏之下,征战沙场二十多年的作者在前线看到的是百姓的流离失所,看到的是百姓的生命朝不保夕,看到的是百姓的血泪生活,如今看到眼前的安静和谐的乡村生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3.教师小结:

  是啊,要是没有战争,祖国统一,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过着这样安宁幸福的日子该有多好啊!这就是辛弃疾,一个一生都在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让我们带着辛弃疾的美好愿望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补充,拓展文本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及写作的背景,使之更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五、赏析辛词,领略风格

  1.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著称,与苏轼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并称为“苏辛”。这首词并不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现在我们来读一首代表他豪放词风的词。(师范读)

《村居》教学设计2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古诗《村居》,练*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背诵。

  ⑴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学生描字,说──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村居》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1、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词学*的氛围,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特色】

  基于网络的演示性、丰富性、拓展性进行诗词教学。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交流:

  3.出示课文。 “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4.听课文范读,找找哪些词该重读?(边听做记号。)

  5.是否学过相似的“词”?形式上有何特点?(点击网页)(《卜算子 咏梅》;分上、下阕)

  6、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学生按要求读。)

  7、检查自读的效果(请生评议;学*好的方面,读给同桌听。)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根据你的经验,读懂一首词有哪些方法?

  交流:查字典;小组讨论;看图理解;看看有关注释理解。

  2、四人小组用你们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并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上阕交流:(1、 指读上阕。2、 找出描写的事物3、 理解意思,教师补正(……带着酒意,操着吴语,谈得很亲热。哪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呀!)4、 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5、 小组赛读上阕。)

  4、下阕交流: (1、 指名读下阕。2、 找出描写的主要对象3、 理解意思,听教师补正(……最可喜的是小儿,在河边伏着正剥莲蓬取莲子吃呢。)4说说下阕写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下片四行是一句话,写这家三个儿子的活动充满生机。)

  5、理解全词。(连起来说词意:自己练说,互说,指名说,评议。)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2.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

  四、再现诗境,指导吟诵。

  1、边看图画,试着背诵。

  五、拓展学*。

  1、学生自主合作拓展学*。(1、学生自由组合利用网络内容“诗人简介”、“辛弃疾全集”、“佳句欣赏”进行拓展学*。2、交流: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交流所学内容。学生交流。(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

  六、总结延伸。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把今天学到的内容介绍给家长听。

《村居》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村居》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诗的创作创作成就最高是在──那么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在──宋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谁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字还有什么读法?“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2、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响亮了。哪个字读音没有把握的,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生字。再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剥”的读音。讲解词的上阙与下阙以及朗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要点一:

  读到“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那读这“青青草”呢?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来读一读这句话。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再读这句话。

  要点二:

  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时的表达*惯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中儿”就是二儿子。你会怎么夸这两个儿子?读一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这最小的那个孩子呢?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那从哪儿看出小儿子“无赖”呢?

  指导理解卧剥莲蓬。你能把卧成其他的词吗?如“躺”“趴”“睡”。

  比较一下这几个词,哪个更好一点。

  “卧”字把时趴时躺时睡的小孩子写活了,更写出了他的自由自在,天真可爱。

  把整个下阙读一读。

  2、这首词还有哪儿你不好懂的呢?

  要点:要一下子理解整句话是有点难度,看看这句话中有哪些词语你能读懂的?“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边看图边想象,你还能读懂哪个词语?

  “醉”喝酒后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归吴国,所以称吴音。这里就是指老两口在说话,聊天。

  那么他们怎么样聊天呢?理解“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也许老爷爷会对老奶奶说:

  也许老奶奶会对老爷爷说:

  指导朗读。

  3、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要点一:

  谁来说说自己先看到的画面?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要点二:

  你们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记得词里是怎么写的吗?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

  2、交流:

  (好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大儿、二儿勤劳能干,小儿无忧无虑,好一幅安居乐业图!)

  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出示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我听出了你的快乐、也听出了你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3、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

  (欣赏歌曲。)

  五、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村居》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板书: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乐村居)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简介)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莲蓬"的"蓬"我们*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要点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③练*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在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时,他们从最深的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也可以由*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生: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那你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赏析有困难,教师及时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任务对话来体验相亲相爱之情和农村生活的和乐美好:"醉",到底是谁醉了?老夫妇会在屋前用软软的吴语交谈些什么?通过追问和想象,学生感受到了老人的亲密无间,也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和谐美好。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2、交流看到的画面

  风景图

  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锄豆图、织笼图

  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

  卧剥图

  3、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设计意图】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加深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易学、乐学。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

  2、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乐村居》)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吟唱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村居》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㈠、猜谜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则谜语,请听: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宵。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栓着腰。

  2、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指名说)

  ㈡、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高鼎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板书课题,指导读准*舌音“村”。)

  ㈢、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㈣、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么写的?(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教案_村居教学设计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们在这么美的风景下防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意境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村居教案_村居教学设计

  ㈤、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㈥、扩展活动

  开展放风筝活动。

  七、作业设计

  1、说一说你放风筝的过程。

  2、写字练*。

  八、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

  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

  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教学设计8

  【教材简说】

  《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4课的两首古诗之一,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它描写的是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的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⑴ 学生练读。

  ⑵ 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烟”前鼻音,“醉”“散”是*舌音,“忙”“童”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一、二句:

  ⑴ (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⑵ 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板书:?)

  我们一会儿再解决这个问题。

  ⑶ 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⑷ 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⑸ 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⑹ 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

  ⑺ 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⑻ 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⑼ 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三、四句:

  ⑴ 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⑵ (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指导写“忙”字。

  ⑶ 请你谈谈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把自己想象成图中那几个刚散学归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心中的喜悦。

  ⑷ 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练*朗读全诗,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准备比赛读。

  2、比赛读,其余同学当评委。

  3、配乐背诵,边背边想象在美丽的春天里快乐的生活。

  五、解疑

  1、这首诗我们先读到这里。还有一个小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呢?

  (老师指板书)

  “草长莺飞二月天”为什么不说“二月天草长莺飞”?

  2、请同学们按“草长莺飞二月天”读一遍,再按“二月天草长莺飞”读一遍,看看怎样读更好听。

  3、让学生写出“天”“烟”“鸢”的拼音,然后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

  (韵母都是 ān)

  4、小结:

  你们说得真好!他们的韵母都一样,这样写诗,听起来特别好听,特别有味道。如果换成了“飞”字味道就差了。

  六、扩展活动

  1、(配乐)自由动手绘画。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2、评析学生作品:

  (实物投影打出)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鸟飞/二月天,? tiān

  拂堤/杨柳/醉/春烟。 yān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yuān

《村居》教学设计9

  活动目标:

  1、采用古诗配画、赏画吟诗的形式把幼儿带入诗情画意的境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

  2、通过古诗新唱的方法,让幼儿加深对古诗内涵的理解。

  活动准备:

  1、画:咏柳、惠崇春江晚景。2、简笔画,毛笔,字卡。3、背景音乐。4、课件。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图片,理解古诗内容,学*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咏柳、惠崇春江晚景。

  1、边出示图画边让幼儿猜猜这是画的哪一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咏柳、惠崇春江晚景

  二、新授古诗《村居》

  1、图文并貌地理解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边画边念儿歌,把孩子带入诗情画意地境界。“早春的二月,田野里长满了绿幽幽的.青草,小黄莺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嫩绿的柳条轻轻地拍打着堤坝,啊!春天陶醉啦!”“你们知道我画的是什么季节吗?”

  2)“是早春的二月有些什么呢?”学学:黄莺是怎么飞的,青草是怎么长的,杨柳是怎么拍打的,

  3)“春天真是太美了,还有一句好听的诗句呢,我们一起听: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老师有感情地朗诵加动作)“你听到了什么?情用刚才的话来说说?”

  4)仔细听第二遍: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边朗诵边出示字卡。

  5)游戏:字图配对。“谁能把字卡放在相应的图片下面?”“找找、圈圈。草、莺、柳、堤。”

  6)我们一起把这句好听的诗句演一演,说一说。练*2~3遍。

  2、图文并貌地理解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那么优美的春景中还会有谁呢?请你们仔细看”边画边放背景音乐。“小朋友又称之为儿童。”

  2)“这些儿童在忙些什么呢?”学学:放学,放风筝。

  3)“那么秀丽的春景加上儿童在放风筝真是令人陶醉,我又有两句诗句送给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好听吗?你听到了什么?请用刚才的话来说?”

  4)第二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出示字卡。

  5)游戏:字图配对。“谁能把字卡放在相应的图片下面?”“圈圈,谁来找找纸鸢在哪里?”

  6)“我们一起把带有儿童的诗句演演,说说。”

  7)“有景有情才是最美的,我们一起把早春的景色和儿童放风筝和在一起朗诵行吗?”(完整朗诵诗歌)。

  8)“加上音乐加上感情就更优美了,我们一起来试试。”

  9)一半幼儿演,一半幼儿朗诵。

  3、揭示古诗。“你们知道我们刚才朗诵的诗句和起来是一首什么吗?”“古诗的名字是村居,是浙江杭州诗人高鼎老爷爷写的。”“为什么要取一个村居这个名字呢?”

  三、复*巩固《村居》

  1、“我们一起就来欣赏这位高鼎老爷爷给大家带来的《村居》”(放课件)

  2、”听了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3、“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朗诵一遍,把你们刚才的感情加进去。”

  4、“你们朗诵得真好,有的儿童还用了动作了,现在一起吟诵给后面得老师听好吗?”

  四、活动延伸

  1、“刚才你们朗诵得真有感情,但是古诗还可以变换节奏地朗诵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放磁带让幼儿学一学)

  2、“刚才有的小朋友已经唱了出来,其实啊古诗真的可以唱的,你们听!”(放磁带让幼儿学一学)3、结束:我们**室唱给其他的儿童听好吗?

《村居》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 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 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 醉春烟 儿童学

  拂堤杨柳 早春 竟放纸莺

《村居》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清*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

  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一)配图乐,激学趣

  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

  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乐·村居》所画。

  2、齐读课题

  (1)正音:乐(yuè)

  (2)读准课题

  “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创意境: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入课题: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这首词。

  【设计理念】 中国阅读教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曾说:我们已经走进了“读图时代”,画面阅读正与文字阅读互竞雄长,它们共同开辟出一条“全脑阅读”的新路。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图画来,从图画中看出文字来。本着追求这一理念,本课时古诗教学设计中从图入景,随景读文,逐步引入学*古诗。

  二、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词文

  1、自由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古诗。

  师相机正音: 媪(ǎo)、剥(bāo)、翁媪、莲蓬、卧剥

  3、教师范读

《村居》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2、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

  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

  课前准备:多媒体出示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一份恬静的田园氛

  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关于辛弃疾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词题,试想画面:

  我们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谁来背一背曾经学过的古诗。(课前)

  今天,我们要学*一首与古诗相似的作品:词板书:词

  出示全词:

  1、快速浏览这首词,与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相机介绍词的别称:长短句、填词、上下阕

  师:乍眼一看,这首词是不是有两个题目呢?

  词牌名!题目读,停顿乐(正音)

  师:看到村居,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交流)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

  二、疏通文本,感知画面:

  师:是呀,我们所看到乡村生活是一幅多么安宁、祥和画面,那么,词人辛弃疾眼中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听录音

  师:我们来读这首词,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一)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媚,剥(bao),翁媪(理解,生领读)

  (二)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强调停顿,齐读)

  (三)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读出来。

  师: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锄豆图,联系《锄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织笼图,想象鸡鸭成群,联系《四时田园杂兴》

  小溪图,茅檐图,感受屋小草青。想象流水的声音,溪水绕人家。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

  卧剥图,想象荷花景,诗句。抓住“卧”(换躺、趴比较),想象小脚丫的动作,想象顽皮的样子。“送给他哪个词?”

  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又能送他一个词么?体会自在,认真,理解“无赖”。读

  相媚图,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

  师: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师:我们一起读。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

  (重点感受卧剥图,相媚图,感情练读)

  (四)师: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你最喜欢哪幅画面?

  师: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

  师: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

  交流,引导“醉”——谁醉了?为什么醉?(老夫妇,诗人,我们)

  师:真好!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把我们的对这和美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读出来!

  (播放,感情朗诵。)

  三、拓展建构,丰孕画面。

  (一)介绍辛弃疾生*,了解其心境——安居乐业。

  (二)推荐阅读

《村居》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愿意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伴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阳快落山了,晚风**,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村居》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1、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村居图,陶醉的不仅是翁媪,是作者,还有我们,大家想不想把这首词读得更好?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推荐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作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

  (1)、改写《清*乐村居》,要求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写具体,写出词的意境美,题目自拟。

  (2)、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欣赏作者词的魅力,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延伸诗人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任务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也是学*的延续。)

《村居》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课文插图,播放音乐。提问: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不能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概括?

  2、教师:这幅图就是根据这首词所作。(板书:清*乐 村居)

  提问:谁能把它的题目读一读?(“乐”读“yuè”;“清*乐”词牌;“村居”题目)

  村居:乡村闲居

  同学们,你们曾经学过村居的诗歌吗?

  (高鼎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3. (小知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题目: 词牌名+题目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结构:分上下两片 或上阙和下阙

  又叫长短句

  它和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一起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农村的生活令人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要求读准)

  指导读准“翁媪”(wēng’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富有节奏。(要求有韵味)

  出示节奏图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东、笼、蓬”的押韵。

  学生表演读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同位可讨论。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懂了的打“√”,不懂的打“?”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 “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

  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教师出示画面:(教你一招)

  如何理解词语:

  (练* 理解无赖的意思)

  1.过去的王小明是个无赖,大家都不喜欢他。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 “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理解地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 (口语)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农家篱笆小院,低矮的茅檐,老树著新花。清澈的溪流,茂盛的野草,碧绿的豆角,飘香的莲蓬,盛开的荷花,这是一幅清丽的乡村自然风光。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荷花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相媚图 (表演)

  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聊风景、农活、儿子、夫妻恩爱、过去美好的回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出示: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

  老爷爷望着老伴笑着说:“……”

  “……”

  “……”

  3、 锄豆图 (对话)

  观察画面,戴着斗笠,天气很热,汗流浃背,你想到了什么诗?

  想象大儿子,心中会想些什么?

  老公公和老婆婆看到大儿子,会说些什么呢?

  4. 织笼图 (对话)

  想象二儿子,心中会想些什么?

  看到儿子劳动的场面,老夫妻俩会怎么说?(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

  5、卧剥图 (写作)

  (1)引导学生抓住“卧”,理解小儿的天真、淘气,以及自由自在的快活之情。

  (2)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小儿是非常的顽皮,拿起笔,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注意观察小儿的动作、神态、语言)

  四、体会意蕴,定格画面。

  1、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动的快乐,有晚情的温馨……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整体画面出示:他们的生活条件好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他们过得幸福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你在家准备做哪个儿子呢?

  大儿子的勤劳

  二儿子的`懂事

  小儿子的可爱

  我们应该好好学*,守纪文明,和我们的家人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保护;辛勤的劳动,*和的心态!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让我们真心地祝福他们)

  (背景音乐:我祝愿……我希望……)

  2、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陶醉、沉醉、迷醉!

  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作家卡片,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现)(引导:词人厌恶官场的黑暗,向往田园生活)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一背,读出我们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详和,更深切地懂得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许多描写乡村风景的诗句

  (多媒体出示,学生朗读)选择一条记下来

  (教师要求大家课外做有心人,多积累)

  五、升华意境,创作作品。

  1. 师: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喜欢将诗词作品作为书写内容,不仅语言文字美,诗词意境美,而且扇形、圆形的各种纸型也增添了作品的形式美。

  (出示)这就是我们学校几位老师书写的《清*乐 村居》作品,感觉怎样? 生1:十分漂亮,很雅致。 生2:很有古典韵味。 师:同学们愿意也来写一写吗? (发钢笔字专用书签,生书写作品)

  教师范写三个生字: “锄”结构要紧凑

  “莲”是上下结构

  “翁”两个*右边的要大些

  (背景音乐 师生共同书写)

  2.作品展示

  3.布置作业:想象情境。并写下来,回家说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清*乐 村居

  景 美

  人 和 田园生活

  情 真


《村居》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村居》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菁选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乐村居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诗的创作创作成就最高是在──那么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在──宋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谁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字还有什么读法?“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2、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响亮了。哪个字读音没有把握的,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生字。再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剥”的读音。讲解词的上阙与下阙以及朗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要点一:

  读到“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那读这“青青草”呢?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来读一读这句话。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再读这句话。

  要点二:

  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时的表达*惯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中儿”就是二儿子。你会怎么夸这两个儿子?读一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这最小的那个孩子呢?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那从哪儿看出小儿子“无赖”呢?

  指导理解卧剥莲蓬。你能把卧成其他的词吗?如“躺”“趴”“睡”。

  比较一下这几个词,哪个更好一点。

  “卧”字把时趴时躺时睡的小孩子写活了,更写出了他的自由自在,天真可爱。

  把整个下阙读一读。

  2、这首词还有哪儿你不好懂的呢?

  要点:要一下子理解整句话是有点难度,看看这句话中有哪些词语你能读懂的?“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边看图边想象,你还能读懂哪个词语?

  “醉”喝酒后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归吴国,所以称吴音。这里就是指老两口在说话,聊天。

  那么他们怎么样聊天呢?理解“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也许老爷爷会对老奶奶说:

  也许老奶奶会对老爷爷说:

  指导朗读。

  3、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要点一:

  谁来说说自己先看到的画面?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要点二:

  你们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记得词里是怎么写的吗?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

  2、交流:

  (好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大儿、二儿勤劳能干,小儿无忧无虑,好一幅安居乐业图!)

  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出示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我听出了你的快乐、也听出了你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3、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

  (欣赏歌曲。)

  五、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清*乐·村居》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首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然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种亲切感,也油然而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

  2、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过程:

  一、揭题入课,粗知宋词

  师:亲爱的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一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色彩明丽、清新的水墨画,是一曲婉转动听的歌曲,也是一段绵长悠远的内心独白。今天我们一起徜徉于乡间溪畔,去看看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师:板书课题)

  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来说一说古代的“词”?(备注: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或者“长短句”“诗余”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有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者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的缘由。在音韵上,词和音乐紧密结合。清*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村居”中“居”字的含义(课件出示:《论语》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字,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种讲法。家有家政,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懈倦。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禄,都是由人民纳税而来,更不可懈倦。就居心而言,无论治家治国,心都要公正而无倦。只有立志为民,才能居之无倦;只有诚意正心,才能行之以忠。)

  二、自主初读,吟品词韵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师:请同学首先自由读词,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师:词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阙,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另外,古人写词,是把感情、内容和节奏结合在一起,推敲出来的.。所以,读词还要讲究*仄。*,就是第一、第二声,读得舒缓。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促。请同桌之间两个人分为上、下阙再练*读读。

  2、出示词语:茅檐、相媚好、锄豆、剥莲蓬、亡赖、翁媪

  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读并齐读

  3、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加上动作,比如摇头、用手击掌,脚还会打着节拍,我们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评议)

  4、师:回忆一下,原来我们理解诗意时有几种方法?(生:借助工具书、借助字典、根据生活体验理解、借助书下注释、可以问同学或老师等)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5、比较发现,初品词意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

  翁媪:老翁、老妇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目及太*盛世景,胸怀报国壮志心。

  师:谁醉了?(课件出示问题)

  师:词中的“翁媪”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样“相媚好”的?(同桌之间扮演翁媪逗趣)

  师:指名读上阙,边读边想象,有怎样的一幅画面映入脑海?

  6、指名读下阙,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师:溪水人家绕,绿野乡村,有对老夫妇正醉中逗趣,三个孩子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卧”是怎样的姿态?(观察课件画面)可不可以换成“躺”、“趴”?

  重点理解亡赖:同“无赖”,亡,这里指顽皮、淘气。

  师:“无赖”是贬意词的,为什么在这里作者却用“最喜”呢?

  师:你们在家淘气时,父母是怎样说你的?

  生:叫我淘气包,烦人精,说家快让我给拆了。

  师:是啊,当父母唤你为“淘气包”时,这看似批评的话语,实则是在喜爱啊!所以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最喜欢这个淘气剥莲蓬的孩子。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欢读词的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意象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知不觉读了这么多遍。你仿佛都看见什么了?(指名交流,并放课件溪水之声,再读此诗)

  2、如此美好的家园,如此“安居乐业”的生活,真的让人留恋忘返。于是,辛弃疾一时兴起,信笔写下这首词。让我们随着音乐,一齐朗读吧!(课件音乐)

  3、师:有了父母的相亲相爱,兄弟的力所能及,才成就了小儿的“无赖”。如此其乐融融的景色让人好生羡慕和向往。辛弃疾看到了此情此景,难道产生的仅仅是幸福是羡慕吗?

  (课件出示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师:《破阵子》是我们曾经在课外积累时背诵过的词,我们首先一起来复*一下。(齐读)指名回答:通过读,你体会出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精忠报国、奋战杀场、豪放不羁)

  5、师:是啊,就是这样的一位精忠报国,誓死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词人,他的一颗报国之心是否在疆场上得以施展?充斥于满心的怎么还有欲说还休的“愁”呢?

  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师:结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辛弃疾的生*资料,谁来说一说,词人的“愁”指的是什么?

  (备注: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齐之历城人(今济南),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68岁那年,当宋帝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当命令到达铅山的时候,辛弃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辛弃疾怀抱着他那始终不能实现的政治抱负与世长辞了。)

  师:读过了诗人的两首词之后,你体会到辛弃疾胸中的仅仅是对和*生活、安居乐业的向往吗?(学生交流)是啊,期盼着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居安思危”的情怀充满了诗人的胸膛。

  师:带着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来背诵《清*乐·村居》。

  师:带着对词人爱国执着精神的敬佩,我们再背《清*乐·村居》。

  板书:

  清*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居家:家居乐业

  居官:居安思危

  居心:精忠报国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的《清*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媪”“剥”两个生字,理解“翁媪”“吴音”“相媚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情景,体会田园生活的美。

  3、了解宋词的常识及辛弃疾的生*经历。培养学生对祖国独特文学形式的喜爱和欣赏的感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宋词及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背诵诗词,导入新课

  1、课前学生背诵新*积累的宋词:

  欧阳修《采桑子》、陆游《卜算子·咏梅》、晏殊《破阵子》。

  2、揭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你能说出这些作品的体裁类别吗?(宋词)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乐·村居》。

  3、读课题,注意“乐”是“音乐”之“乐”。说一说预*中学会了什么。

  4、教师补充介绍宋词常识和辛弃疾生*。

  二、自学课文及检查交流

  1、出示要求:

  读正确、流利,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资料。

  2、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交流与检查:

  ⑴指名读,正音。教师给予评价,指导适时停顿。

  ⑵再读全文,词义质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举手汇报。

  ⑶说说诗词大意。

  三、*字

  1、描红、临写生字。教师个别指导。

  2、抄写词语。

  四、作业

  熟读这首诗。

  第二教时

  一、交流已经学会的内容,明确本课任务

  1、关于课文,你已经学会了什么?

  2、出示本课学*目标,对照检查:

  ⑴听写词语:

  低小、吴音、莲蓬、鸡笼、翁媪。

  ⑵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注意是否韵味。

  ⑶说出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渡:看来我们对这首词的学*还需要更深入些。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体会词的情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精读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词中写的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2、同小组交流。

  3、发言与指导:

  ⑴景:

  描述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完整与优美,注意顺序。

  关键词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扩大外延:

  荷塘、豆地、其它庄稼。

  过渡:

  你觉得这样的乡村景色怎么样?更美的是乡村的人。

  ⑵人:

  注意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家?有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关键词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⑶词人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关键词:

  “醉”、“喜”、“相媚好”。

  4、小结:

  田园生活美如画,村居人家乐融融,此刻你一定和诗人一样,想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此情此景。快打开本子试一试吧!

  5、简单交流后,再次诵读全文。

  三、拓展阅读

  同学们如果对辛弃疾的词感兴趣,课后可以选读下面几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清*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整首词画面感极强,词中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通过对农村朴素恬静、清新秀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的生动描摹,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学中,笔者采用“读一首词”“赏一幅画”“悟一份情”的教学法使词中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农村生活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教学要求,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借助课文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翁媪、卧剥、相媚好、无赖”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通过多层次的诵读,想象词中田园生活的场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难点:多层次诵读,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一:诗词对比,了解词的特点

  《清*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首词。在这之前,学生只学过诗,从未接触过词。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和词的不同之处。笔者在黑板上板书“村居”两个字,问学生:“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想到了农村生活,有的回答想到了农村人居住的房子。笔者接着出示高鼎的诗《村居》让学生读一读,并用一句话进行过渡:“在清代诗人高鼎的笔下,《村居》是一首诗,而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笔下,《村居》却是一首词。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诗与词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对诗词异同的梳理,学生较容易发现词的三大特点:每行词的字数都不相等;词除了有题目,还有一个词牌名;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为上阕(上片)和下阕(下片)。此环节通过诗词形式上的对比,使学生对词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感受词的韵味

  学*古诗文,不仅要正确读准字音,更要读出诗中的韵味,感受其韵律美。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分两步进行教学。

  1、正确诵读

  通过自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学生读准一些难读的字音,并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如针对“翁媪”二字的读音,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偏旁部首的方法来理解“翁”是指老年男子,“媪”指老年女子,并用拆字理解的方法明白“翁媪”一词指的是一对老年夫妇;还有对比古今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如“无赖”的今义是贬义,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而在古代,“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又如“剥莲蓬”一词,学生很容易读错。笔者出示了“剥”的两个读音和不同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来选择正确的读音:“bāo”,意思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bō”,意思是用强制手段夺去,依照法律取消。学生根据意思很容易找出“剥”在这里指的是去掉莲蓬的皮,也就能选择正确的读音“bāo”。而“莲蓬”这个词中“蓬”一般读轻声,但在词中为了押韵要读它的第二声。

  2、读出韵味

  古诗词*仄有序、简短精炼,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了这首词上阕压的是“ao”音:“小、草、好、媪”;下阕压的是后鼻音“ng”:“东、笼、蓬”。一般在朗读诗词中,读*声时,即阴*和阳*,声音要拉长;而读仄声时,即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笔者通过范读,让学生模仿诵读,读出了这首词的.韵味。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翁”“媪”“无赖”的含义,读准“剥莲蓬”的字音,以及了解词的韵律,让学生能够把词句读顺,然后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品悟词的韵味。

  (三)教学环节三:想象画面,感知词的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笔者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来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大意。这首词虽然只有8行46个字,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生活画卷。笔者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书本插图及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懂词句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词中描绘的这幅美好的生活画卷。

  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词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笔者引导学生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想象:“

  1、感悟景之美(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来体会);

  2、感悟人之和谐(抓住‘醉里吴音相媚好……溪头卧剥莲蓬’来体会)。”接着描绘出五幅画:乡村美景图、翁媪醉聊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让学生把这五幅画结合在一起,完整地说出这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练说,一幅乡村美景图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设计摒弃了对古诗词繁琐的分析和对诗意的死记硬背,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诗词特有的意境之美,不仅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了词的意思,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教学环节四:紧扣词眼,感悟词的意境

  每首诗都有诗眼,词也不例外,抓住“词眼”展开教学,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首词的词眼是“喜”字。课上,笔者问学生:“通过诵读,你发现了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了吗?它就藏在这首词中。请大家用心读一读,找出最能表达词人此刻心情的那一个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喜”这个词眼。教师板书“喜”字后说:“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令他这么欣喜?”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归纳出作者“喜”的四个原因是:环境宁静、夫妻和美、两儿勤劳、小儿无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喜”字理解了作者对这户人家老头老太生活和美的喜爱、对两儿勤劳的喜爱、对小儿天真无邪的喜爱和对这与世无争的宁静村庄的喜爱之情。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学生的心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真正走进了词所创设的如诗般恬静的优美意境中。

  (五)教学环节五:背景补充,体悟作者的心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笔者补充介绍了作者辛弃疾的相关资料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接着,笔者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读到这儿,老师的头脑中冒出了一个问号,辛弃疾是众所周知的爱国词人,此时的他为什么不去赞美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将士,而是极力地赞美这安宁*静的乡村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之前已经了解了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他们的回答可谓精彩纷呈。

  如

  生1说:“因为他已经厌倦了战场的厮杀,现在他更向往安宁*静的生活。”

  生2说:“从这可以看出,他热爱和*,希望所有的百姓都能远离战争、远离战场。”生3说:“因为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像这家人一样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笔者顺势进行小结:“是啊,辛弃疾希望全天下的家庭都能像这户人家一样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他不愧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这首词中不光渗透出作者的‘喜’,更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在学*这首词时,笔者引导学生将词中宁静的乡村生活融入烽火连天的南宋王朝这一历史大背景中,使学生了解到词中所描绘的安定祥和的环境在那个战乱年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学生还从中感受到了词人对安宁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教学环节六:课外拓展,激发读词热情

  学完了课文《清*乐?村居》,课堂教学还没画上句号,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了辛弃疾的另一首不同风格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学生要理解这首词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先让学生听录音诵读,再给他们讲解了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降低学生理解词句的难度。最后,笔者用一段话作为课堂结束语:“辛弃疾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有茅檐低小的宁静美好,也有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在不同的时期,他所写的词风格也迥然不同,但其中不变的是他那份浓浓的爱国热情。同学们课后可以去读读他的词,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爱国词人的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末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这首词,通过与《清*乐·村居》的相对比,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词人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两首词虽然风格截然不同,但都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为学生将来学*辛弃疾更多的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6

  《清*乐·村居》

  生活清寒贫苦,贫穷而廉洁守节

  村居教学设计一等奖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

  方志敏一直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但是精神却是"富有"的

  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清苦贫穷但是内心*静

  部编版四语下册《清*乐.村居》教案及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内容第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和词的区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笔下的“醉”和“喜”,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前面我们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了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那么,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一首词。这首词可是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辛弃疾写的哦!

  二、了解作者(观看短片)

  为什么辛弃疾会被称为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介绍。

  三、学*《清*乐.村居》

  (一)区分诗和词的不同。看,这就是词中之龙的秀才将军辛弃疾。他和著名的苏轼诗人并称“苏辛”,可见他的词得到了世人高度赞誉,《清*乐.村居》就是流传极广风格清新的代表作。这词和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一起小声诵读,认真观察吧!

  A、题目不同:(词有两部分组成)

  B、字数不同:每一句的字数不一样

  C、格式不同

  D、分上阙、下阙

  1、观看视频学*

  总结:A、词也是押韵的(上阙押ao,下阙押ong、eng)

  B、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2、理解重点词语(剥莲蓬、亡读wu),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下面词语:

  3、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好的春居图吧!请听范读,看看谁能听出这首词的节奏来)

  (二)学*上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翁媪?

  1、请同学们抓关键词找出描写的景物、人物?(茅檐、溪上、吴音、翁媪)

  2、醉是什么意思?(A、陶醉了B、喝着小酒,微微醉了)

  3、醉在哪里呢?(A、醉在好听的吴地方言,B、醉在“相媚好”的`语言中)到底是不是呢?4、让我们听听吴地的方言吧!完成下面练*、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答案

  (三)、学*下阙: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抓关键词学*

  动词特点:锄、织、剥可以看出大儿:勤劳能干,中儿:心灵手巧,小儿:淘气可爱(同学们真棒,相信大家已经能把古诗背下来了吧)

  2、不同形式朗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辛弃疾的词《清*乐.村居》,大家也知道了诗和词的区别,接下来请同学们一齐背诵这首词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词

  2、完成练*题

  六、教学反思:

  读得“自然”。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中自然地想起学过的诗句,在自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的快乐。

  附课后练*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一课古诗,除了写好生字词,背诵课文等,接下来就是巩固练*了。下面的这套练*题不错哦!可以叫爸爸妈妈打印出来的,赶紧拿起笔吧!

  附练*题答案

  同学们写好后就可以对对答案,也可以自打打分,看看自己对课文掌握了多少了。分数不理想的同学也不要气馁,继续加油!分数优秀的同学也不能骄傲哦!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后面的学*任务。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词图对照,感受意境美

  1、(PPT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结合插图,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能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

  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总结学法:看来结合课文插图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是我们理解古代作品一个行之有效的学*方法)

  3、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无赖”“相媚好”两个词语的'教学)

  (1)、无赖: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无赖是什么意思呢?(不讲道理,不听话......有贬义之意)那一个无赖的孩子怎么会说最喜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那你觉得在这里“无赖”是什么意思呢?(顽皮,调皮)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的父母也经常会用这样看似批评的话表达对我们的疼爱之情,你能想起来吗?(读出无赖)

  (2)、相媚好:由“媚”字展开教学,媚字左边是一和女右边是一个眉,好象是说年轻女子的眉毛,美吗,好吗?那课文中谁会说谁好呢?(翁说媪)是吗?引出“相”--互相?指名解释:互相夸奖对方的好。他们会怎样夸奖对方呢?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一个低小的茅屋前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亲热的坐在一起,正说着些什么?你听......

  (学生先自己互相说,教师点拨后指名说)

  4、多么恩爱的老两口,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去描绘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画面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多么好的环境、多么朴素的一家人)

  5、再读全文,整体感受。

  二、咬文嚼字,体会情感美

  1、你能用一个字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吗?引出“醉”

  a、“醉”字好啊,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咱们一起去和这家的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孩子聊天吧。

  b、你最想和谁聊天呢?聊些什么?自由说话(同桌进行)

  3、看来这些孩子都能说普通话,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可是这对老夫妻,年级大了,耳朵也不太好,还只会说吴音,我们怎么和他们聊天呢?这样,老师和你们一起去和他们二老聊聊?

  4、设置问题:“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小茅屋里?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学生自由表达)

  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难怪二老的脸上总是笑容满面呢!这样的生活真好真好!老师几次都被文章深深的吸引,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歌!

  5、“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辛弃疾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背景介绍)

  (学生自由说,教师注意提升)

  6、在那个战争不断兵荒马乱的时期,这样一家人的生活谁不向往,这样的生活谁不沉醉呢?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板书(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课后多读一些宋词,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8

  【教材简介】

  《清*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写的一首表现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不用“人在图画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移步换景,客观摹状,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词中以“溪”萦回映带,意脉连绵,情思不断,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对安宁*静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了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板书“居”,组词。想到了什么?然后板书“村居”。指名背诵高鼎的《村居》。

  2、今天我们将学*一首题名也叫《村居》的诗,不过,它的前面还有三个字“清*乐”(板书)。(播放舒缓悠扬的音乐)“清*乐”是词牌名,又名“醉东风”,它相当歌曲的谱子。看,咱们的语言真有意思,三个字就能定下曲子的意境。

  3、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屏幕出示辛弃疾的'生*,学生看之后提取关键词,譬如:字幼安,号稼轩。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词作的风格:农村词,英雄词。)

  4、放声诵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读顺,读正确。(学生读词,教师做手势进行指挥。)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翁媪 锄 莲 相媚好 剥

  2、指名学生读一读,一边正音,一边加以渗透。

  〔锄——锄禾(指名背诗)——锄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指导读“青青草”。)

  莲——莲花——莲蓬(为了读起来响亮点,读第二声)〕

  3、齐读。

  4、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在哪儿呢?(指名说,相机板书: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5、这么多人和景,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一处景,将它们像珍珠一样串了起来,找找看,看看谁是火眼金睛?(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板书:溪)这个字和大家的感情肯定很深,因为咱们是桃溪小学的一员。如果,把这个“溪”换成提足旁的“蹊”,你有什么发现?(齐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现在大家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图?(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回答。)

  (①幸福的一家子 ②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③安居乐业的一家人……)

  三、走进村居,在诗意中徜徉。

  1、是啊,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其中,你认为谁是最幸福的?说一说你的理由。

  2、在这里,“醉”可以理解成什么?(沉醉)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是沉醉?(学生交流)景美,心情舒畅,或许也会喝点老酒,微带醉意。

  “醉里吴音相媚好”,诗人先声夺人,突出翁媪亲热聊天,用吴方言说着贴心话的样子。如果在作文中你能掌握先声夺人的“法宝”,你的作文定会锦上添花。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3、句式训练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__”

  4、学生自由交流。指名谈一谈。(男女同桌之间扮演翁媪,自由畅谈。)

  5、其实,儿女一直是父母口中永恒的话题。听——

  1)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

  2)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么认真啊!他也老大不小了,该帮他娶个媳妇了。”

  3)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

  ……

  6、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齐读)大儿幸福吗?中儿呢?(指名回答)

  句式训练:

  大儿的幸福,在于( );中儿的幸福,在于( ) ;翁媪的幸福,在于( )。

  7、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会是怎样的神情?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交流,指答。板书 最喜 )小儿子是“无赖”,翁媪怎么会“最喜”呢?(学生交流)

  理解“无赖”。当父母看到你顽皮的时候会怎么说?

  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哪一个字表现了小儿的活泼可爱?指名说一说。

  8、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前者想到的是责任,后者让人欣慰。小儿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可真是个精灵鬼。你看,他一边津津有味地剥着莲蓬,一边还津津有味地数着“一颗,两颗…… ”,让我们好好地端详他剥莲蓬的样子。(学生交流,理解“卧”)

  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推敲一下。

  一个“卧”字,不仅让我们想象到有趣的画面,还引发了大家的感慨:“动”的时候是那么的随心所欲、无拘无束;“静”的时候是这样的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动一静竟然融合在一个字上,真是“一字千金”啊!此情此景,你羡慕“小儿”吗?为什么?

  9、看到“莲蓬”,你会想到哪些诗?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儿可能就是刚刚“偷采白莲回”,正在美美地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呢!

  10、此情此景,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词人醉了:他陶醉在乡村生活的淳朴之中,陶醉在一家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中。让我们也一起来陶醉一番,陶醉在乡村的美景中,陶醉在一家人的相亲相爱之中。(齐声诵读,然后背诵。)

  11、我们再来看这一家老小,居住在这样矮小的茅屋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遇上大冬天就更别说了。如此清贫的日子,他们却其乐融融。因为即使是这样简单的幸福,在当时,许多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12、词人闲居在上饶老家二十多年,写了许多词,形成了“稼轩体”。可是看似居安的他却一直充满忧虑,忧虑着北方战场,真是“此生谁料,心在‘战场’,身老‘村居’”。他多么希望这种安居乐业不仅仅是一家两家,多么渴望不再有“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凄惨。所以说这样的农村剪影在词人的心中只是“别调”。他心忧天下,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情怀。

  四、将“醉”字进行到底

  赏析《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初读悟“醉”

  1、那么深深地刻在诗人辛弃疾心中的基调是什么?(媒体出示)

  2、想一想,“破阵子”这一词牌表达得意境是怎样的?(慷慨激昂)你听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3、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洋溢着爱国、报国的激情。)哪一句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壮志未酬?(“可怜白发生”。)

  (二)、探询“醉”的缘由

  1、这首词开篇就“醉”,它和《清*乐·村居》里的“醉”一样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醉酒之后,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指名读一读。(配上激昂的音乐)

  3、词人由看到一家人的安居乐业,想到了天下:老百姓多么渴望过上和*安居的生活啊!词人多么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醉在村居”啊!(出示村居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齐读)

  4、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村居”,享受一下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蓦然回首”,却发现咱们和这幸福的一家人,还是半个老乡呢。(出示吴方言分布图)让我们用我们的“吴侬软语”来读一读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配乐,学生用吴方言读词,体会。)

  五、作业。

  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其中,描写儿童的古诗词更是脍炙人口,别有韵味:一个“卧”字,精彩纷呈。在课外阅读积累中,睁大你的慧眼,你一定能采撷到其中亮丽的一枚。试试看,怎么样?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清*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乐”是词牌名,“乐”要读成“yuè”清*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3、“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清*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⑴ 生字正音。

  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

  ⑵ 理解上述词语。

  ⑶ 指名试读课文。

  四、练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

  听清节奏。

  2、学生试读。

  3、学生分组齐读。

  4、全班齐读。

  五、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齐读全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上片四行:

  ⑴ 学生读。

  ⑵ 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茅檐低小:茅屋又低又小。

  溪上青青草:河边上长着青青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白发谁家翁媪: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

  ⑶ 小结。

  ⑷ 齐读上片四行。

  2、学*下片四行:

  ⑴ 指名读。

  ⑵ 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鸡笼是圈养鸡鸭的半球形罩子,*底,用竹篾编织,顶上有孔。看图理解。

  最喜小儿无赖: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无赖”本意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的人,这时作“顽皮”来解释。

  溪头卧剥莲蓬: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⑶ 小结。

  ⑷ 齐读下片。

  3、连起来讲说:

  ⑴ 各人自练。

  ⑵ 同座位互讲。

  ⑶ 指名讲说。

  三、总结全文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板书: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乐村居)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简介)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莲蓬"的"蓬"我们*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要点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③练*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在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时,他们从最深的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也可以由*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生: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那你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赏析有困难,教师及时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任务对话来体验相亲相爱之情和农村生活的和乐美好:"醉",到底是谁醉了?老夫妇会在屋前用软软的吴语交谈些什么?通过追问和想象,学生感受到了老人的亲密无间,也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和谐美好。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2、交流看到的画面

  风景图

  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锄豆图、织笼图

  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

  卧剥图

  3、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设计意图】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加深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易学、乐学。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

  2、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乐村居》)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吟唱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清*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

  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在古诗破开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一)配图乐,激学趣

  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

  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乐·村居》所画。

  2、齐读课题

  (1)正音:乐(yuè)

  (2)读准课题

  “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创意境: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入课题: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这首词。

  【设计理念】

  中国阅读教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曾说:我们已经走进了“读图时代”,画面阅读正与文字阅读互竞雄长,它们共同开辟出一条“全脑阅读”的新路。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图画来,从图画中看出文字来。本着追求这一理念,本课时古诗教学设计中从图入景,随景读文,逐步引入学*古诗。

  二、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词文

  1、自由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古诗。

  师相机正音: 媪(ǎo)、剥(bāo)、翁媪、莲蓬、卧剥

  3、教师范读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2、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

  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

  课前准备:多媒体出示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一份恬静的田园氛

  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关于辛弃疾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词题,试想画面:

  我们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谁来背一背曾经学过的古诗。(课前)

  今天,我们要学*一首与古诗相似的作品:词板书:词

  出示全词:

  1、快速浏览这首词,与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相机介绍词的别称:长短句、填词、上下阕

  师:乍眼一看,这首词是不是有两个题目呢?

  词牌名!题目读,停顿乐(正音)

  师:看到村居,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交流)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

  二、疏通文本,感知画面:

  师:是呀,我们所看到乡村生活是一幅多么安宁、祥和画面,那么,词人辛弃疾眼中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听录音

  师:我们来读这首词,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一)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媚,剥(bao),翁媪(理解,生领读)

  (二)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强调停顿,齐读)

  (三)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读出来。

  师: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锄豆图,联系《锄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织笼图,想象鸡鸭成群,联系《四时田园杂兴》

  小溪图,茅檐图,感受屋小草青。想象流水的声音,溪水绕人家。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

  卧剥图,想象荷花景,诗句。抓住“卧”(换躺、趴比较),想象小脚丫的动作,想象顽皮的样子。“送给他哪个词?”

  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又能送他一个词么?体会自在,认真,理解“无赖”。读

  相媚图,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

  师: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师:我们一起读。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

  (重点感受卧剥图,相媚图,感情练读)

  (四)师: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你最喜欢哪幅画面?

  师: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

  师: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

  交流,引导“醉”——谁醉了?为什么醉?(老夫妇,诗人,我们)

  师:真好!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把我们的对这和美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读出来!

  (播放,感情朗诵。)

  三、拓展建构,丰孕画面。

  (一)介绍辛弃疾生*,了解其心境——安居乐业。

  (二)推荐阅读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3

  课题:

  《清*乐村居》(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十课)

  教材简介:

  《清*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设计理念:

  1、在诵读中理解内容,想象意境,感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并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切忌教师详尽地讲解,破坏古诗文的优美意境,而应该引导学生乐此不疲地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想象意境、感悟情感,品味古诗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再现情境,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学*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使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应该是扎实有效的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语文训练,使词的内容、情境、意境等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语言,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紧扣词眼,引导品析,激发想象,感受词人的伟大情怀。

  文眼是文章的精华,作品的灵魂,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写作主旨。所以扣住文眼,就能使教学纲举目张,通贯全篇。这首词中的“醉”字就是全词之眼。“醉”在本词中有三层意思:一是酒醉;二是陶醉、沉醉,即心醉;三是心碎的意思。特别是第三层意思,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更勾起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而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品悟“醉”字,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设计思路: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1、板书课题:清*乐村居,正音:乐(yuè)音,朗读课题。

  2、比较:这个课题和以前学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3、理解题意。

  4、简介体裁——词。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出生字,练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正音:卧剥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一)、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

  《清*乐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二)、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思考讨论画线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朗读,读好韵脚。

  (三)、读好*仄。

  古人在朗读文章时,除了遵循四声的规律外,还讲究*仄。简单来说,在朗读时,*声音超微拉长一些,仄声音稍微短促一些。

  1、出示朗读提示:清*乐(yuè)·村居

  ○*声●仄声⊙可*可仄△*韵▲仄韵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情景

  (一)、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

  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二)、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1、这首词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1:醉里吴音相媚好,关键词:醉里、相媚好

  重点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重点3:溪头卧剥莲蓬,关键词:卧

  3、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你想起了哪些学过的诗句

  4、指导感情朗读。

  5、展开想象,口语交际。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三)、词外人——作者

  1、其实,这首词中还有一个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最喜最喜小儿无赖”。

  3、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

  B、心醉或陶醉、沉醉。

  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可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4、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C、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心碎。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而现在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5、扩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烽角连营。”

  6、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附一: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附二:板书设计

  清*乐村居辛弃疾

  酒醉醉心醉

  心碎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1、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词学*的氛围,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特色】

  基于网络的.演示性、丰富性、拓展性进行诗词教学。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交流:

  3.出示课文。 “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4.听课文范读,找找哪些词该重读?(边听做记号。)

  5.是否学过相似的“词”?形式上有何特点?(点击网页)(《卜算子 咏梅》;分上、下阕)

  6、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学生按要求读。)

  7、检查自读的效果(请生评议;学*好的方面,读给同桌听。)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根据你的经验,读懂一首词有哪些方法?

  交流:查字典;小组讨论;看图理解;看看有关注释理解。

  2、四人小组用你们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并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上阕交流:(1、 指读上阕。2、 找出描写的事物3、 理解意思,教师补正(……带着酒意,操着吴语,谈得很亲热。哪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呀!)4、 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5、 小组赛读上阕。)

  4、下阕交流: (1、 指名读下阕。2、 找出描写的主要对象3、 理解意思,听教师补正(……最可喜的是小儿,在河边伏着正剥莲蓬取莲子吃呢。)4说说下阕写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下片四行是一句话,写这家三个儿子的活动充满生机。)

  5、理解全词。(连起来说词意:自己练说,互说,指名说,评议。)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2.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

  四、再现诗境,指导吟诵。

  1、边看图画,试着背诵。

  五、拓展学*。

  1、学生自主合作拓展学*。(1、学生自由组合利用网络内容“诗人简介”、“辛弃疾全集”、“佳句欣赏”进行拓展学*。2、交流: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交流所学内容。学生交流。(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

  六、总结延伸。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把今天学到的内容介绍给家长听。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读正确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5、指名读。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 “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来,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教师指导读,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在问?(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这个“谁家”,读出问的语气。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说说。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3、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

  板书设计: 清*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村居》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菁选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乐村居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的《清*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愿意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伴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阳快落山了,晚风**,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地学*,正确理解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词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词的学*,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各位朋友,敢和我对对暗号,搞搞默契吗?自信的孩子最有魅力!何为暗号呢?咱们来对诗,我说前句,你们对后句。只要你们能说得上来,就是对上了暗号。

  童孙未解供耕织—— 绿遍山原白满川—— 草长莺飞二月天——开轩面场圃——

  2.真有默契啊!正如诗人李商隐所说,我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请同学想想,这些诗都是描写什么的?

  3.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恬静的田园生活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诗文里,田园诗词是一颗闪亮的明星。今天,熊老师要和大家一块来学*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看老师板书,字乃人的衣冠,要一笔一画写工整。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1.谁愿意把课题读一遍?这“乐”字在这里读作音乐的“乐”,老师想请教大家对“清*乐”的理解?你怎么知道的?你是个会学*的孩子。借助注释是我们学*古诗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请你把注释1大声地读一遍。“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读课题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

  2.村居的意思就是乡村人家,读到村居,你想象到了什么?这是同学们想象中的村居。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24页,把这首词自由朗读四遍,前两遍争取读准生字和多音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词读通顺,最好能读出节奏。读完后,还要请大家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一下呢?

  2.经过大家的提醒,咱们再来读这首词,就简单多了。现在,谁愿意把这首词读一遍?其他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3.他读正确了吗?你真勇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值得称赞的。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大屏幕出示这首词)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四、范读课文,把握诗境。

  1.同学们,读古诗词,初读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和诗人有了初步的沟通和交流。老师读这首词也有自己的感觉,不过我的感觉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可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走进辛弃疾的田园生活。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3.(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缺少了什么?(放流水声)小溪怎么流的呢?(缓缓地流着、叮咚地流着、潺潺地流着)

  4.同学们想象得合情合理,大家都是会学*的孩子,因为想象也是学*古诗的方法之一。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构成了一幅美好温馨的村居图。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这首词。(放音乐,师生齐读。)

  五、分步解读,品语诗情。

  1.村居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这首词当中有一个字表达了辛弃疾看到这温馨美好村居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

  2.“醉”就是这首词的词眼。辛弃疾喝酒了吗?可是他醉了呀!?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他醉在哪儿呢?他一醉田园风景美如画。同学们,一起读。(磊屏幕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3.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4.草是怎样的草,水是怎样的水?同学们,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些。此时,你就是辛弃疾。饭后,你慢步田园,面对着醉人的美景,你深深地吸上一口气。田园的空气怎么样?小溪里的水——很清很清;溪边的小草——很绿很绿;溪里的荷花——很美很美,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好一个世外桃园,真是人间仙境啊!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辛弃疾,你醉了吗?醉了,那就读啊,轻轻的,慢慢的,读出你的醉。

  5.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自己试一试。

  6.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真是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全班同学,咱们一起晃起来,摇起来。

  7.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了,他一醉乡村风景美如画,那还有二醉,三醉,四醉呢?

  8.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句。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吗?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

  第一个问题:“吴音”是什么意思?当时辛弃疾被朝廷贬到江西上饶的带湖,这个地方战国时期称为吴国,所以叫吴音。

  9.第二个问题:“相媚好”是什么意思?老爷爷和老奶奶会说些什么呢?

  (大屏幕出示: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老奶奶)望了望老伴,笑着说——”)

  10.(大屏幕出示老两口幸福生活的画面)多么幸福的老两口啊!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这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啊。你醉了吗?请你读!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的肯定。同学们一起读!

  11.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于景美,醉于人和,咱们再来和他一起醉,这三醉是醉于——谁愿意读读第三句。谁能讲讲这句诗的意思?谁愿意夸夸大儿子?12.引读《锄禾》。夸过了大儿,咱们再来夸夸中儿,要求用上一个四字成语。

  13.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和中儿,辛弃疾又醉了.可是,还有醉中之最呢!那就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是什么意思? 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无赖”。你们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再读这一句,读出小儿子的天真活泼。

  14.这句词中的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孩子的淘气?“卧”什么意思?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还可以用哪个字?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15.“卧”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一个“卧”字写出了小儿子的顽皮淘气,写出了小儿子的悠然自得!用字传神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要不以推敲著名的诗奴贾岛怎么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呢!谁愿意再把这句读一读?

  六、诵读品味,怡然沉醉。

  1.词读到这儿,相信这一家子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一家子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对了,正如大家所说,这是温馨的一家,美好的一家,令人陶醉的一家,概括大家的感觉,那就是和谐(板书:和谐)其实,和谐的生活不仅是古代人的向往,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同样也在追求着和谐,构建着和谐。

  2.此时,辛弃疾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这份和谐中。那么仅仅是辛弃疾醉了吗?还有谁醉了?

  3.这一家子生活富裕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这么矮这么小的茅屋,到了冬天怎么遮风避雨呢?我得问一问词中的老爷爷,老奶奶了:你家生活并不富裕啊!你怎么会沉醉其中呢?唉,先别忙着回答,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按照大屏幕上的提示来回答。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就是我们说的聪明人。(大屏幕出示:虽然……但是…… ?)

  4.老师问了词中的翁媪,你想问词中的谁?

  5.是啊,物质上的财富怎么能比得上精神上的财富呢?要知道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征战沙场二十多年,曾为实现国家统一而四处奔走。由于受到奸臣的陷害,他报国无门,被皇帝贬到江西上饶的带湖隐居。闲居在南方的辛弃疾出来散步,看到了这和谐的一家子,心生向往。同学们,目睹了北方战乱之苦的辛弃疾,此时此刻最渴望的是什么?虽然居住在和*的南方,心却在想着战乱的北方,这叫什么?

  6.引读:辛弃疾向往着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啊!所以,看到这和谐的村居生活,他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一醉——(学生读第一句)二醉——(学生读第二句)三醉——(学生读第三句)四醉——(学生读第四句)。

  7.国泰民安的理想,报国无门的苦闷,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清*乐·村居,此时此刻,你们能读出爱国词人对美好生活的那一份向往吗?(学生齐读全诗)

  8.从你们的诵读中老师听到了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感受到了和谐村居那醉人的魅力。此时此刻,咱们这课堂上又多了一醉,那就是在场的所有人都醉了。这首词的韵律很美,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下面我们师生互动来个辛词二重读,好吗?怎么读呢,仔细听好了,熊老师读一句,你们接着把这一句的后面三个字重复读一遍,听明白了吗?那好,咱们来试试。

  9.此时此刻,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地缓缓地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永远……这份和谐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那是因为词人的词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的,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出感情是诗词的生命。(大屏幕出示:

  感情,诗词的生命

  愁极: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怒极: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忧极: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喜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辛弃疾愁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怒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在辛弃疾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10.同学们,辛弃疾的每首词都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都是一曲委婉动听的歌,都是一段绵延不断的情。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板书: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乐村居)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简介)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莲蓬"的"蓬"我们*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要点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③练*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在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时,他们从最深的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也可以由*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生: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那你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赏析有困难,教师及时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任务对话来体验相亲相爱之情和农村生活的和乐美好:"醉",到底是谁醉了?老夫妇会在屋前用软软的吴语交谈些什么?通过追问和想象,学生感受到了老人的亲密无间,也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和谐美好。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2、交流看到的画面

  风景图

  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锄豆图、织笼图

  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

  卧剥图

  3、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设计意图】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加深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易学、乐学。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

  2、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乐村居》)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吟唱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5

  课题:

  《清*乐村居》(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十课)

  教材简介:

  《清*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设计理念:

  1、在诵读中理解内容,想象意境,感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并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切忌教师详尽地讲解,破坏古诗文的优美意境,而应该引导学生乐此不疲地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想象意境、感悟情感,品味古诗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再现情境,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学*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使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应该是扎实有效的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语文训练,使词的内容、情境、意境等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语言,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紧扣词眼,引导品析,激发想象,感受词人的伟大情怀。

  文眼是文章的精华,作品的灵魂,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写作主旨。所以扣住文眼,就能使教学纲举目张,通贯全篇。这首词中的“醉”字就是全词之眼。“醉”在本词中有三层意思:一是酒醉;二是陶醉、沉醉,即心醉;三是心碎的意思。特别是第三层意思,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更勾起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而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品悟“醉”字,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设计思路: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1、板书课题:清*乐村居,正音:乐(yuè)音,朗读课题。

  2、比较:这个课题和以前学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3、理解题意。

  4、简介体裁——词。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出生字,练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正音:卧剥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一)、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

  《清*乐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二)、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思考讨论画线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朗读,读好韵脚。

  (三)、读好*仄。

  古人在朗读文章时,除了遵循四声的规律外,还讲究*仄。简单来说,在朗读时,*声音超微拉长一些,仄声音稍微短促一些。

  1、出示朗读提示:清*乐(yuè)·村居

  ○*声●仄声⊙可*可仄△*韵▲仄韵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情景

  (一)、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

  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二)、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1、这首词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1:醉里吴音相媚好,关键词:醉里、相媚好

  重点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重点3:溪头卧剥莲蓬,关键词:卧

  3、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你想起了哪些学过的诗句

  4、指导感情朗读。

  5、展开想象,口语交际。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三)、词外人——作者

  1、其实,这首词中还有一个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最喜最喜小儿无赖”。

  3、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

  B、心醉或陶醉、沉醉。

  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可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4、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C、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心碎。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而现在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5、扩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烽角连营。”

  6、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附一: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附二:板书设计

  清*乐村居辛弃疾

  酒醉醉心醉

  心碎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清*乐·村居》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首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然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种亲切感,也油然而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

  2、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过程:

  一、揭题入课,粗知宋词

  师:亲爱的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一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色彩明丽、清新的水墨画,是一曲婉转动听的歌曲,也是一段绵长悠远的内心独白。今天我们一起徜徉于乡间溪畔,去看看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师:板书课题)

  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来说一说古代的“词”?(备注: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或者“长短句”“诗余”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有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者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的缘由。在音韵上,词和音乐紧密结合。清*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村居”中“居”字的含义(课件出示:《论语》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字,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种讲法。家有家政,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懈倦。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禄,都是由人民纳税而来,更不可懈倦。就居心而言,无论治家治国,心都要公正而无倦。只有立志为民,才能居之无倦;只有诚意正心,才能行之以忠。)

  二、自主初读,吟品词韵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师:请同学首先自由读词,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师:词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阙,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另外,古人写词,是把感情、内容和节奏结合在一起,推敲出来的'。所以,读词还要讲究*仄。*,就是第一、第二声,读得舒缓。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促。请同桌之间两个人分为上、下阙再练*读读。

  2、出示词语:茅檐、相媚好、锄豆、剥莲蓬、亡赖、翁媪

  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读并齐读

  3、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加上动作,比如摇头、用手击掌,脚还会打着节拍,我们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评议)

  4、师:回忆一下,原来我们理解诗意时有几种方法?(生:借助工具书、借助字典、根据生活体验理解、借助书下注释、可以问同学或老师等)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5、比较发现,初品词意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

  翁媪:老翁、老妇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目及太*盛世景,胸怀报国壮志心。

  师:谁醉了?(课件出示问题)

  师:词中的“翁媪”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样“相媚好”的?(同桌之间扮演翁媪逗趣)

  师:指名读上阙,边读边想象,有怎样的一幅画面映入脑海?

  6、指名读下阙,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师:溪水人家绕,绿野乡村,有对老夫妇正醉中逗趣,三个孩子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卧”是怎样的姿态?(观察课件画面)可不可以换成“躺”、“趴”?

  重点理解亡赖:同“无赖”,亡,这里指顽皮、淘气。

  师:“无赖”是贬意词的,为什么在这里作者却用“最喜”呢?

  师:你们在家淘气时,父母是怎样说你的?

  生:叫我淘气包,烦人精,说家快让我给拆了。

  师:是啊,当父母唤你为“淘气包”时,这看似批评的话语,实则是在喜爱啊!所以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最喜欢这个淘气剥莲蓬的孩子。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欢读词的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意象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知不觉读了这么多遍。你仿佛都看见什么了?(指名交流,并放课件溪水之声,再读此诗)

  2、如此美好的家园,如此“安居乐业”的生活,真的让人留恋忘返。于是,辛弃疾一时兴起,信笔写下这首词。让我们随着音乐,一齐朗读吧!(课件音乐)

  3、师:有了父母的相亲相爱,兄弟的力所能及,才成就了小儿的“无赖”。如此其乐融融的景色让人好生羡慕和向往。辛弃疾看到了此情此景,难道产生的仅仅是幸福是羡慕吗?

  (课件出示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师:《破阵子》是我们曾经在课外积累时背诵过的词,我们首先一起来复*一下。(齐读)指名回答:通过读,你体会出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精忠报国、奋战杀场、豪放不羁)

  5、师:是啊,就是这样的一位精忠报国,誓死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词人,他的一颗报国之心是否在疆场上得以施展?充斥于满心的怎么还有欲说还休的“愁”呢?

  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师:结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辛弃疾的生*资料,谁来说一说,词人的“愁”指的是什么?

  (备注: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齐之历城人(今济南),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68岁那年,当宋帝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当命令到达铅山的时候,辛弃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辛弃疾怀抱着他那始终不能实现的政治抱负与世长辞了。)

  师:读过了诗人的两首词之后,你体会到辛弃疾胸中的仅仅是对和*生活、安居乐业的向往吗?(学生交流)是啊,期盼着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居安思危”的情怀充满了诗人的胸膛。

  师:带着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来背诵《清*乐·村居》。

  师:带着对词人爱国执着精神的敬佩,我们再背《清*乐·村居》。

  板书:

  清*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居家:家居乐业

  居官:居安思危

  居心:精忠报国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课文插图,播放音乐。提问: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不能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概括?

  2、教师:这幅图就是根据这首词所作。(板书:清*乐 村居)

  提问:谁能把它的题目读一读?(“乐”读“yuè”;“清*乐”词牌;“村居”题目)

  村居:乡村闲居

  同学们,你们曾经学过村居的诗歌吗?

  (高鼎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3. (小知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题目: 词牌名+题目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结构:分上下两片 或上阙和下阙

  又叫长短句

  它和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一起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农村的生活令人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要求读准)

  指导读准“翁媪”(wēng’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富有节奏。(要求有韵味)

  出示节奏图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东、笼、蓬”的押韵。

  学生表演读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同位可讨论。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懂了的打“√”,不懂的打“?”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 “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

  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教师出示画面:(教你一招)

  如何理解词语:

  (练* 理解无赖的意思)

  1.过去的王小明是个无赖,大家都不喜欢他。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 “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理解地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 (口语)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农家篱笆小院,低矮的茅檐,老树著新花。清澈的溪流,茂盛的野草,碧绿的豆角,飘香的莲蓬,盛开的荷花,这是一幅清丽的乡村自然风光。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荷花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相媚图 (表演)

  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聊风景、农活、儿子、夫妻恩爱、过去美好的回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出示: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

  老爷爷望着老伴笑着说:“……”

  “……”

  “……”

  3、 锄豆图 (对话)

  观察画面,戴着斗笠,天气很热,汗流浃背,你想到了什么诗?

  想象大儿子,心中会想些什么?

  老公公和老婆婆看到大儿子,会说些什么呢?

  4. 织笼图 (对话)

  想象二儿子,心中会想些什么?

  看到儿子劳动的场面,老夫妻俩会怎么说?(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

  5、卧剥图 (写作)

  (1)引导学生抓住“卧”,理解小儿的天真、淘气,以及自由自在的快活之情。

  (2)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小儿是非常的顽皮,拿起笔,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注意观察小儿的动作、神态、语言)

  四、体会意蕴,定格画面。

  1、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动的快乐,有晚情的温馨……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整体画面出示:他们的生活条件好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他们过得幸福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你在家准备做哪个儿子呢?

  大儿子的勤劳

  二儿子的懂事

  小儿子的可爱

  我们应该好好学*,守纪文明,和我们的家人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保护;辛勤的劳动,*和的心态!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让我们真心地祝福他们)

  (背景音乐:我祝愿……我希望……)

  2、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陶醉、沉醉、迷醉!

  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作家卡片,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现)(引导:词人厌恶官场的黑暗,向往田园生活)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一背,读出我们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详和,更深切地懂得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许多描写乡村风景的诗句

  (多媒体出示,学生朗读)选择一条记下来

  (教师要求大家课外做有心人,多积累)

  五、升华意境,创作作品。

  1. 师: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喜欢将诗词作品作为书写内容,不仅语言文字美,诗词意境美,而且扇形、圆形的各种纸型也增添了作品的形式美。

  (出示)这就是我们学校几位老师书写的《清*乐 村居》作品,感觉怎样? 生1:十分漂亮,很雅致。 生2:很有古典韵味。 师:同学们愿意也来写一写吗? (发钢笔字专用书签,生书写作品)

  教师范写三个生字: “锄”结构要紧凑

  “莲”是上下结构

  “翁”两个*右边的要大些

  (背景音乐 师生共同书写)

  2.作品展示

  3.布置作业:想象情境。并写下来,回家说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清*乐 村居

  景 美

  人 和 田园生活

  情 真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清*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乐”是词牌名,“乐”要读成“yuè”清*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3、“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清*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⑴ 生字正音。

  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

  ⑵ 理解上述词语。

  ⑶ 指名试读课文。

  四、练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

  听清节奏。

  2、学生试读。

  3、学生分组齐读。

  4、全班齐读。

  五、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齐读全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上片四行:

  ⑴ 学生读。

  ⑵ 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茅檐低小:茅屋又低又小。

  溪上青青草:河边上长着青青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白发谁家翁媪: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

  ⑶ 小结。

  ⑷ 齐读上片四行。

  2、学*下片四行:

  ⑴ 指名读。

  ⑵ 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鸡笼是圈养鸡鸭的半球形罩子,*底,用竹篾编织,顶上有孔。看图理解。

  最喜小儿无赖: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无赖”本意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的人,这时作“顽皮”来解释。

  溪头卧剥莲蓬: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⑶ 小结。

  ⑷ 齐读下片。

  3、连起来讲说:

  ⑴ 各人自练。

  ⑵ 同座位互讲。

  ⑶ 指名讲说。

  三、总结全文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9

  《清*乐·村居》

  生活清寒贫苦,贫穷而廉洁守节

  村居教学设计一等奖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

  方志敏一直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但是精神却是"富有"的

  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清苦贫穷但是内心*静

  部编版四语下册《清*乐.村居》教案及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内容第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和词的区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笔下的“醉”和“喜”,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前面我们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了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那么,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一首词。这首词可是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辛弃疾写的哦!

  二、了解作者(观看短片)

  为什么辛弃疾会被称为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介绍。

  三、学*《清*乐.村居》

  (一)区分诗和词的不同。看,这就是词中之龙的秀才将军辛弃疾。他和著名的苏轼诗人并称“苏辛”,可见他的词得到了世人高度赞誉,《清*乐.村居》就是流传极广风格清新的代表作。这词和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一起小声诵读,认真观察吧!

  A、题目不同:(词有两部分组成)

  B、字数不同:每一句的字数不一样

  C、格式不同

  D、分上阙、下阙

  1、观看视频学*

  总结:A、词也是押韵的(上阙押ao,下阙押ong、eng)

  B、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2、理解重点词语(剥莲蓬、亡读wu),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下面词语:

  3、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好的春居图吧!请听范读,看看谁能听出这首词的节奏来)

  (二)学*上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翁媪?

  1、请同学们抓关键词找出描写的景物、人物?(茅檐、溪上、吴音、翁媪)

  2、醉是什么意思?(A、陶醉了B、喝着小酒,微微醉了)

  3、醉在哪里呢?(A、醉在好听的吴地方言,B、醉在“相媚好”的.语言中)到底是不是呢?4、让我们听听吴地的方言吧!完成下面练*、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答案

  (三)、学*下阙: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抓关键词学*

  动词特点:锄、织、剥可以看出大儿:勤劳能干,中儿:心灵手巧,小儿:淘气可爱(同学们真棒,相信大家已经能把古诗背下来了吧)

  2、不同形式朗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辛弃疾的词《清*乐.村居》,大家也知道了诗和词的区别,接下来请同学们一齐背诵这首词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词

  2、完成练*题

  六、教学反思:

  读得“自然”。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中自然地想起学过的诗句,在自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的快乐。

  附课后练*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一课古诗,除了写好生字词,背诵课文等,接下来就是巩固练*了。下面的这套练*题不错哦!可以叫爸爸妈妈打印出来的,赶紧拿起笔吧!

  附练*题答案

  同学们写好后就可以对对答案,也可以自打打分,看看自己对课文掌握了多少了。分数不理想的同学也不要气馁,继续加油!分数优秀的同学也不能骄傲哦!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后面的学*任务。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0

  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

  在教学《清*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 ,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静观片刻,我对大家说: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二、多样解词方法,体会词义的朦胧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词语都作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

  在《清*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并说:老两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 !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我接着说:是啊,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一个媚字 ,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在理解翁媪时,我让学生根据字形猜一猜是什么意思,学生马上就明白,翁上面是一个公字,可能是老公公,而媪字左边是女所以可能是老婆婆。在理解无赖一词时,我说: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撒泼放刁,蛮不讲理的人称为无赖,这里是这个意思吗 ?可以看看图,想一想。我觉得是小孩调皮可爱。我接着说:是的,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区别,此时的无赖让人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可爱,这就是古诗词用词的魅力。

  三、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

  对古诗词的学*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

  在教学《清*乐·村居》时,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请同学们闭眼,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加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于是,我问学生:来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河塘里面荷花竞相开放。我仿佛看到小溪边,一个顽皮的小孩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剥莲蓬呢。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我仿佛看到大儿子和二儿子在辛勤地劳作呢 !我仿佛看到茅屋前,一对老夫妻有些醉意,正在说悄悄话呢!于是我追问:你听到老两口说些什么吗?同桌一个做老公公,一个做老婆婆试试,他们会说些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老头子,你看我们的孩子多懂事啊,他们在辛勤地忙着农活,我俩可以安享晚年了。有的同学说:老太婆,谢谢你,给我生了这么懂事的孩子,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只希望早点抱孙子哦 !

  在《清*乐·村居》的教学中,笔者在把学生带人意境之后问道:假如此刻你到了乡村,你最想做什么呢?学生说:我最想像小孩一样,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悠闲。我最想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闻青草的芳香。我还想骑在牛背上,潇洒地吹着短笛,让笛声在田野中回响。我最想在小溪边垂钓,那多舒服。我也想到地里去耕耘,享受劳动的快乐。由于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学生:查一查“翁”和“媪”的意思。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你们刚才背诵的除了唐诗外,还有一首词(板书:词),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对,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中秋》。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词。

  2.揭示课题,读准多间字“乐”。

  3.解题: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能合着音乐歌唱,所以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乐”就是词牌名,常见的还有“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等。“村居”是词的题目。朗读时,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时间长一点。(范读,齐读)

  从“村居”这个题目上,大家来推测一下,这首词将会写些什么什么内容呢?

  映示:乡村人家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l)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正音。

  yán mèi wēnɡ ǎo chú wò bāo

  茅 檐 相媚好 翁 媪 锄豆 卧 剥

  “剥”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bāo”,表示一个动作——把外面的皮或壳去掉叫“剥” (bāo),词中是剥什么呢?(“剥莲蓬”:把莲蓬剥开,取出里面的莲子吃)谁还能用“剥”(bāo)这个读音说一个词呢?(如:我们家买了桔子,吃的时候,要把桔子的皮——“剥开”)这个“剥”还有一个音“bō”,谁能用“bō”这个读音组词?(板书:剥削 剥夺)

  3.指名朗读,提示: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4.范读,再指名读,齐读。

  5.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欣赏。(播放动画)

  问: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色?

  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江南农村的田园生活的画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画卷中。

  三、理解词意。

  1.读一读词,看一看画,想一想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交流: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分别解决。

  查字典理解:

  翁:上了年纪的男子。 媪:上了年纪的妇女。 翁媪:一对老年夫妻。

  看图理解:

  “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茅檐”这里指茅草屋。 卧剥:趴卧在地上剥莲蓬。

  老师点拨:

  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无赖:现代的意思是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但在这首词中是“顽皮”的意思,是对小孩的爱称。

  3.逐句朗读,同桌合作说一说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4.交流: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比较难于理解?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古诗词中,有时为了对仗、合仄或押韵的需要,常常把其中的词句倒过来写,这叫“倒装”。这句便是,按我们现代的*惯,应该写成这样:

  出示:谁家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

  (2)是谁“醉”了?为什么会醉的呢?

  (3)想一想:老俩口一边喝酒,一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说词意: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5.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

  低矮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了青青的小草。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讨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十分顽皮,正趴卧在溪边剥吃着刚刚摘下的莲蓬呢。

  提示:“锄豆”意为“在豆地里锄草”。(回忆“锄禾日当午”的“锄”也即此意。)

  四、品读欣赏。

  1.诵读全词,读好每句的节奏。指名读。

  2.朗读古诗词,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怎样?

  3.联系全词,谁醉了?仅仅是因为喝酒多而“醉”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

  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溪上青青草”;

  老俩口的恩爱生活——“醉里吴音相媚好”;

  勤劳能干的大儿子——“大儿锄豆溪东”;

  心灵手巧的中儿子——“中儿正织鸡笼”;

  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溪头卧剥莲蓬”。

  这样的生活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温馨、安宁、*和、幸福)

  师: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翁媪陶醉了。

  4.作者看到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此时的作者辛弃疾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中。

  简介辛弃疾(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多年为官,42岁时遭馋言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收复失地,但不为朝廷采纳。《清*乐 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辛弃疾看到这样一幅清新淡雅、其乐融融的村居图时,他会怎样想?

  出示:向往热爱安宁*静的田园生活

  板书: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5.(音乐声起)茅檐、小溪、青草,还有这幸福的农家,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难怪词人辛弃疾如此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面对如此秀丽的风光,面对如此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读出一份热爱与向往吗?让我们一齐再次诵读。

  五、合作探究(机动)。

  1.从“茅檐低小”这句看,这户农家生活富裕吗?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妻却感到那么快乐和满足呢?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既然老俩口有“最喜”,那一定还有另外的“喜”啰。那么,他们还“喜欢”什么呢?(大儿子的勤俭辛劳,中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活泼可爱,老夫老妻恩爱有加,一家人和和美美,还有远离战争、安居乐业……真是其乐融融啊!)

  六、拓展延伸。

  1.辛弃疾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词还有许多,这里,老师为大家补充其中的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范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七、作业:填空。

  《清*乐 村居》中,“ ”是词牌名,“村居”是 ,它的意思是 。词的作者是 词人 。这是一首描写 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 、 、 、 等这些*常的农村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出来,抒发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6 清*乐 村居

  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2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合作学*的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有了房子,有了家,心里才安稳,才能安居乐业。

  二、认识词牌名

  词是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课件出示《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词中“破阵子”是词牌名,想一想该如何读好这个词牌名?

  1.教师范读词牌名后,让学生跟读

  2.词牌名有时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厮杀的音乐)。

  从音乐中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再读词牌名——“破阵子”

  下面我们再听一首乐曲(一段舒缓,轻柔的乐曲)。谈谈你的感受。这可能是那一种词牌名?(“清*乐”)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牌名。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音乐的欣赏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词牌名的作用,它表现了整首词的意境。)

  三、初读词,体会韵味

  1.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谁给我们背背这首诗?(学生背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孩子们天真无邪放风筝的情景,那么辛弃疾给我们带来的《村居》这首词描绘的又是一番什么情景呢?

  2.出示课件<<清*乐村居>>.

  教师讲述: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我们有时候也叫上片、下片。上阕和下阕之间,老师以空行为标志,这就相当于我们*时文章中段与段之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一样,读的时候要稍微停顿一下。

  (设计意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教学以前很少接触,这里一方面介绍了词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对下面的指导朗读做了铺垫。)

  3.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师对重点字句作相应指导。

  理解“吴音”、“翁媪”;读好“媪”、“剥”

  1.指导朗读。(古人吟诗,往往加上动作,上阕拍手读,下阕踏足读,师范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双人齐读)

  (设计意图:采取形式活泼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体会词的韵味。)

  三、细细品味,理解词的意境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这首词,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视频画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⑴.“大儿锄豆溪东”读到“锄”字,你想到了那首诗?你想到了什么?把你的感觉带到词中读读。

  ⑵.“中儿正织鸡笼”师引导学生看图,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织鸡笼的样子。(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⑶.“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重点理解什么叫“相媚好”。

  他们可能在说什么?他们是如何夸赞对方的呢?

  出示句式“翁对媪说(),媪对翁说()”学生自由练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一方面更进一步了解了“相媚好”的意思,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⑷.“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可以改成什么字?(体会“卧”字的妙处。)你是如何理解小儿是如何卧的?(写出了小儿天真烂漫的特点)

  理解“无赖”的意思。

  ⑸.“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指导读好“低小”

  引导学生想象“溪上青青草”的样子。

  2.把几幅画面拼成一幅完整的画(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再仔细看看画中缺少了什么?(师放课件“溪水的声音”)引导学生想象这溪水是怎样流的。在水声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全词。

  3.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却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4.看图,谁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的感受?(美、醉)

  5.假如你就是词人,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四、介绍词人及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写作意图。

  1.介绍辛弃疾。(爱国词人,早年上过战场,后因小人陷害,回到江苏上饶,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看到了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他不禁又想到了战火纷飞的北方战场。)

  2.此时此刻,辛弃疾最渴望的是什么?

  (安定的生活,幸福的家庭……)

  3.再读《破阵子》,作者征战沙场,最渴望的仍是什么?(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4.国泰民安,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板书

  23.清*乐 村居

  醉里吴音…… 安居乐业

  醉里看剑…… 居危思安

  教材简析:

  《清*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6个短句,共描写了5个人。先写老俩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确立的新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

  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从“三维目标”出发,是“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媪”“剥”两个生字,理解“翁媪”“吴音”“相媚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情景,体会田园生活的美。

  3、了解宋词的常识及辛弃疾的生*经历。培养学生对祖国独特文学形式的喜爱和欣赏的感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宋词及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背诵诗词,导入新课

  1、课前学生背诵新*积累的宋词:

  欧阳修《采桑子》、陆游《卜算子·咏梅》、晏殊《破阵子》。

  2、揭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你能说出这些作品的`体裁类别吗?(宋词)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乐·村居》。

  3、读课题,注意“乐”是“音乐”之“乐”。说一说预*中学会了什么。

  4、教师补充介绍宋词常识和辛弃疾生*。

  二、自学课文及检查交流

  1、出示要求:

  读正确、流利,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资料。

  2、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交流与检查:

  ⑴指名读,正音。教师给予评价,指导适时停顿。

  ⑵再读全文,词义质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举手汇报。

  ⑶说说诗词大意。

  三、*字

  1、描红、临写生字。教师个别指导。

  2、抄写词语。

  四、作业

  熟读这首诗。

  第二教时

  一、交流已经学会的内容,明确本课任务

  1、关于课文,你已经学会了什么?

  2、出示本课学*目标,对照检查:

  ⑴听写词语:

  低小、吴音、莲蓬、鸡笼、翁媪。

  ⑵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注意是否韵味。

  ⑶说出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渡:看来我们对这首词的学*还需要更深入些。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体会词的情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精读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词中写的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2、同小组交流。

  3、发言与指导:

  ⑴景:

  描述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完整与优美,注意顺序。

  关键词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扩大外延:

  荷塘、豆地、其它庄稼。

  过渡:

  你觉得这样的乡村景色怎么样?更美的是乡村的人。

  ⑵人:

  注意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家?有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关键词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⑶词人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关键词:

  “醉”、“喜”、“相媚好”。

  4、小结:

  田园生活美如画,村居人家乐融融,此刻你一定和诗人一样,想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此情此景。快打开本子试一试吧!

  5、简单交流后,再次诵读全文。

  三、拓展阅读

  同学们如果对辛弃疾的词感兴趣,课后可以选读下面几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理念:

  让学生需要我,让学生可以离开我。

  二、教学目标:

  1.诵读一首词: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按节奏韵律诵读。

  2.想象一幅画:结合词意,展开想象,丰富意境。

  3.走*一个人:尝试评注,拓展阅读,了解词人,体悟情感。

  三、教学年级:

  六年级

  四、教学活动:

  (一)初知为基,正确诵读

  1.师生对话,随机渗透“词”的相关讯息。

  2.质疑解惑,初知此词大意。

  3.练*诵读这首词。

  (二)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1.选择一个角度,想象画面。

  2.分享交流各自的`想象。

  3.感悟意境,再次诵读。

  (三)尝试评注,体悟情感

  1.引导学生尝试评注。

  2.拓展阅读学者的评注。

  3.交流评注:

  (1)说说自己与学者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2)说说学者没有关注的,而你有感觉的地方。

  (3)说说你没有想到的,而学者关注到的地方。

  4.结合评注,引导学生关注“醉”这个字,结合词人经历深入理解这个“醉”幷有感情诵读。

  (四)回望课堂,延展课外

  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下作业。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诗的创作创作成就最高是在──那么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在──宋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谁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字还有什么读法?“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2、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响亮了。哪个字读音没有把握的,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生字。再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剥”的读音。讲解词的上阙与下阙以及朗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要点一:

  读到“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那读这“青青草”呢?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来读一读这句话。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再读这句话。

  要点二:

  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时的表达*惯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中儿”就是二儿子。你会怎么夸这两个儿子?读一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这最小的那个孩子呢?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那从哪儿看出小儿子“无赖”呢?

  指导理解卧剥莲蓬。你能把卧成其他的词吗?如“躺”“趴”“睡”。

  比较一下这几个词,哪个更好一点。

  “卧”字把时趴时躺时睡的小孩子写活了,更写出了他的自由自在,天真可爱。

  把整个下阙读一读。

  2、这首词还有哪儿你不好懂的呢?

  要点:要一下子理解整句话是有点难度,看看这句话中有哪些词语你能读懂的?“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边看图边想象,你还能读懂哪个词语?

  “醉”喝酒后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归吴国,所以称吴音。这里就是指老两口在说话,聊天。

  那么他们怎么样聊天呢?理解“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也许老爷爷会对老奶奶说:

  也许老奶奶会对老爷爷说:

  指导朗读。

  3、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要点一:

  谁来说说自己先看到的画面?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要点二:

  你们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记得词里是怎么写的吗?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

  2、交流:

  (好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大儿、二儿勤劳能干,小儿无忧无虑,好一幅安居乐业图!)

  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出示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我听出了你的快乐、也听出了你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3、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

  (欣赏歌曲。)

  五、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村居》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村居》教学反思菁选

《村居》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村居》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村居》教学反思1

  《清*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表现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不用”人在图画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移步换景,客观摹状,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词中以“溪”萦回映带,意脉连绵,情思不断,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对安宁*静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了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只能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来激发。所以在教学中,我在言语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创设了多处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向课文的更深处行进,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辛弃疾的退金心愿未了,怎么会流连田园生活?细细琢磨,我对词中的“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全词的中心词,这个醉,究竟是谁的“醉”?我反复诵读,研究资料,有了新的发现:词的上片描写了乡村清秀的景色,

《村居》教学反思2

  《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这篇讲读课文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和鸟在空中飞翔,正是诗的意境。这首唐诗有四行两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窗外传来了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讲朦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村居》展现的是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放飞风筝,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这首古诗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快乐学*,自主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通过比较、辨别,理解诗意;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感悟诗境;通过动手拼图,培养想象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想象拼图,口语训练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诗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村居图”,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大古诗学*的外延。

《村居》教学反思3

  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是一个过渡语,能让学生既联系了实际又能对古人笔下的春天产生兴趣,既而有学*的欲望。

  古诗教学的另一个难点便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一年级学生若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是很难进入这个情境的,所以在讲述的时候,我尽量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比如在说“春眠不觉晓”时,我就会让学生去想一想现在的实际,某些有了一定的同感,朦胧中便会产生诗人那时的心境,“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与“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写,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村居》教学反思4

  前段时间我上了语文苏教版五上第26课《清*乐·村居》,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写景方面,词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都会背吗?是理解词意吗?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词人通过词向人们传达的思想。于是我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为全课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词的学*,从总体上明白了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说“翁媪”谈论的内容,去谈自己的现在与未来。而这恰恰是词没有直接表达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词人对生活的理解,这也是辛弃疾所向我们传达的没有言明的东西。只有理解到这一步,我觉得这才能算完整的学完这首词。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也是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这样,我们读诗词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停住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时代的节奏,去感悟时代,去理解时代,与时代产生共鸣。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顺南宋,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张并不仅没有得到南宋**的认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这首次就创作与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终生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的将领来说,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同时这也就是他对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设计是我们有拘泥于文章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补那一个个空白。真正的走进文章走进作者。

  但是我在教学时没有适当的拔高,没有进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进历史,这就使我的教学出现了失误,没有让感情得到深华。在教学时我脱离了课文也是我教学时的一个错误,在教学时我的教学语言不规范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我想,经过这样的学*与讨论,我们新教师一定能很快的成长起来的。

《村居》教学反思5

  《清*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媼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媼”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最”字则写出诗人对“小儿”的天真可爱的喜爱和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童趣的赞赏。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最后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让学生想象、交流,感受老人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训练中进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先由眼前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补充出示作者更多的背景资料介绍,从而体会在那种环境下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基本上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但觉得在想象画面的这个环节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互动交流的时间也不够,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可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总之,一堂课下来,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村居》教学反思6

  《村居》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在学*《春晓》一诗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诗人孟浩然对春天的喜爱、珍惜之情,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诗人高鼎眼中的田园乡村中的春天。

  在课前预*中我已经安排范读,安排学生对生字进行圈画、注音,这对课堂上对生字的认读打下了基础。在上课时,我首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再次体验对诗句韵律的把握,而后让学生自读。但在安排自读过程中,学生总是齐读,方法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要多加训练,让学生明白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读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诗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前一句的意思学生可以理解。而后一句不好理解,这部分我直接进行讲授。但是整体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的体会很泛泛,虽然通过想象进行启发,学生对春天的美丽有所感受,但不够强烈,说明*时的'情感积累不够,也说明情感升华还不到位。

  在生字讲解中,我对会认字和会写字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了区分,学生能够加深印象;在识字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组词及时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区分、多音字的积累,这些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但在生字教学中存在练*不够的问题,我只是在诗文中让学生认字,而没有单独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在会写字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自己体验字的书写,建立写字的结构观念。

  在整首诗文的讲解中,教师主导地位太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诗文体验中。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设置的问题没有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需要注意的。

  在*惯养成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有所改善,而写字的正确姿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惯养成不能单单看这一节课的表现,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另外需要关注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村居》教学反思7

  《清*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

《村居》教学反思8

  《村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景色和孩子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全诗写出了春色的秀丽和孩子们的欢乐。

  学*这首古诗,我设计重点是朗读和背诵指导,先范读和放多媒体课件的朗读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整体印象;再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把句子读流利,在练读中对词句有个初步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了解大意,对诗中的'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就指导学生理解地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诗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就自然地理解课文的诗意。体现了“每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理念,也说明了古人们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村居》教学反思9

  高鼎的《村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的美丽画面,配上儿童放学归来迎着东风放飞风筝的快乐生活,非常富有情趣。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虽然接触的古诗不多,但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意也比较通俗易懂,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古诗的朗读上,以培养学生对的古诗的兴趣以及对诗意的领悟能力上。

  首先我以猜谜的方式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看图引入诗的意境。然后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读准字音。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很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因此我安排了自由读,读准字音;同桌互读,帮一帮,指出哪个字没读准;指名读,及时纠正字音;男女生读;齐读等方式来读准古诗。接着是图文对照,读中感悟。对于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朗读背诵,不要求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因此在诗意的掌握上只要求大致理解。所以我用猜一猜的方式来感悟这首诗的后面两句。如:你们知道诗中哪一句是写了小朋友们在放风筝?古时候的人把风筝叫什么?诗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放风筝?小朋友们能在轻松的学*气氛下理解两句诗的意思。前两句我是采用看图说一说的方法,“这幅图中,除了小朋友在放风筝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春天美丽的景色。然后再来美美的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在小朋友朗读不到位的时候,我采用教师配乐朗读的方法请学生欣赏,来说一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来学着读,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最后是拓展,请小朋友来朗读收集到的`有关春天的古诗,进行古诗的积累,同时体会春天的多姿多彩,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季节,古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古诗。

  自己的一点疑惑:关于题意的理解不知需不需要?原本打算通过给生字组词的方式,如:村(村子、山村、村庄)居(居住、居民、邻居)请小朋友理解诗意以后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但实际课堂里没有操作。这一点是原于对要求中提出的不要对古诗作过多的分析这个尺度把握不准。

《村居》教学反思10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村居》教学反思11

  本节教研课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组内集体备课、教案再设计以及课堂实践。在整个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为更好的探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对优缺点进行细致的剖析:

  一、 指导识字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也不例外,教学目标中,要求本节课认识“诗、首、烟、童、散、早、忙、纸”八个字,会写“村、春、童、学、早、东、放、纸、”八个字。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识字,然后抽卡片测试学生识字情况。指名读和小组读想结合,并且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区别*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节。记字形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后面的古诗内容分析中进行,一方面觉得这样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与篇结合起来,并不孤立。使整个课堂结构浑然一体。

  二、 指导朗读

  一首好的古诗就是一幅鲜明的'图画,一首优美的歌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我们反复吟咏,深刻体味诗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汉语的简约美。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变换了多种朗读方式: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等。不但要读,还要带着目的读,每一次读都要实现不同的目标,这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读出韵味读出效果。另外,我在在指导朗读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请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然后问学生:老师读的怎么样?评价一下。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对,读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停顿和重音。在这个环节中,重音的指导不够到位,从而导致学生读的并不理想,这是我今后再进行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

  三、 指导理解古诗内容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本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合作交流,不过深挖掘诗句意思的原则进行。通过图文结合,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春天之美,课外活动的快乐。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词,例如:“拂”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不刻意要求学生人人能叙述古诗的大概内容,而是强调个人感受,达到人人可以背诵就可以了。课堂最后,教师进行拓展训练:背一背自己熟悉的描写春天的诗歌,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总之,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课堂的调控,语言的组织及教师机智都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

《村居》教学反思12

  今天教学古诗《村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我一看到课本上这幅画面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这首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景美、人美、事美,是一幅水墨画,是一首动听的歌!

  我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毋庸置疑,如何让小孩子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只有在充分理解古诗诗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试图更多地从一年级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我认为,抓住每句的重点字,这是理解诗句的金钥匙,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第一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我抓住“长”“飞”两个字,来引导孩子对这句的理解:

  (师)再过两天就是农历的二月天了,春天就要来了,你们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生)我很开心,因为我可以穿上漂亮的花裙子了!

  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跟爷爷去河边钓鱼了!

  我特别高兴,因为我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了!

  ……

  (师)是呀,春天到了,小草脱下厚厚的黄外套,换上嫩绿的春装,他在很开心地“长“着;黄莺姑娘也在愉快的飞来飞去,体会他们的心情读出“长”和“飞”的意思来。

  第二句“拂堤杨柳醉春烟”我抓住一个“醉”来教学:

  (师)杨柳姑娘最爱美了,春天来了,她甩着一头漂亮的长发,在和绿绿的河堤交谈呢,堤岸在悄声的赞美她,柳树姑娘在出神地望着远处的春烟,陶醉了!你有过陶醉的经历吗?谈一谈。

  (生)看好看的故事书的时候,我太开心了陶醉了,妈妈叫我吃饭我都听不见!

  看好看的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时候,太好玩儿了,我陶醉了!什么都不想做!

  (师)是啊,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陶醉的心情来读这句诗,读好“醉”字。

  第三句“儿童散学归来早”,我抓住“早”来引导。

  师:如果你们家里做了好吃的或者是妈妈给你准备好了礼物或者家里来了你特别想见的客人,你是不是特别希望早点放学呢?是啊,诗中的小朋友和你们一样,那就着这种急切的心情读出第三句。

  生:读。

  第四句“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让孩子们自己观察思考,体会小孩的心情,他们一下就找到了“忙”字。忙得开心忙得兴高采烈,于是孩子们在深切体会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反思:对于古诗的教学,教师对全诗的准确把握很重要,需要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和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同步,,才能让小孩子们的语文兴趣越来越浓郁,才能像蓝天上高高放飞的风筝一样: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村居》教学反思13

  《清*乐·村居》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学中,我们为了突破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

  1、释课题,知作者。

  2、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明诗意。(借助注释,小组学*)。

  4、品读体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朗读想象:感悟诗歌意境。

  6、将这首词改写成故事。

  7、拓展阅读:关于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歌。

  8、诗意行走:仿写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

  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朗读、想象、感悟、读写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精神。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村居》教学反思14

  *来,对于自己的教学特质一直处于深思中,我所说自我的“教学特质”之“特质”并不是说它显示我独特的教学思考。我的教学特质,我对它越来越清晰明了。对一篇教材有着自我的见解,不是从学生理解层面去思考的,而是完全从纯文学的层面去思考。我想,这也是导致我不好的教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我喜欢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生出许多想法,因为想法太多,或许也有那么些精妙处所在,于是,我就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满把抓着。其实,这些想法应该是为教服务的`,应该在具体规划中进行删减,能体现文章中心的,能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语文情感有所促进激发作用的,就留着,并且很好地协调起来,没用的,自然该是大刀阔斧地改了。

  就拿我这课的设计来说吧,设计的时候以为会有很好的效果,课下来之后,就发现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原来想象的,预期的目标没能达到,课上很冷场,学生们没能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这和我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我就像和一帮对词赏析颇有研究的文学爱好者一样探讨,那怎么行呢?他们毕竟是小学生,对词只是新接触,且词这种文体表达的情感比较细腻、深刻,要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去体会,是经历,而绝非看来听来的经验之谈,学生们当然难以理解。

  不过,这样的失败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我的许多设计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太过繁杂,我该好好调整一下思路,抓住某一点,沿某线来重新规划,所有的宗旨都直奔中心去,我想,只要奔着中心去,这课应该是会有所改观的。

  *来,总是在尝试着古诗教学,虽然,对于我们乡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但是,如果我能够引导到位,找好契合点,我想,无论从什么层次上出发,总能让学生们在诗词的学*中,有所获益的。

  比方说,我们几围绕“醉”字大做文章可以,谁醉了,醉是高兴的醉,是伤心的醉,还是想一醉解千愁却不得解的醉?在本首词中,他醉的是什么?分别从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词人个人经历及*况层面、整个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层面等进行深入思考,逐层逐次地去体会这首词,体会词人。

  再比方说,可以围绕“重词”这个现象来讨论,词中哪些地方重词了,为什么重?一一去分析比较,也就能解出词人心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甚至能读出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岂不是很好?

  当然,还可以有别的思考,只是只能抓住某一点来,还课堂生成的空间,还学生去深刻体会的氛围时间,还一个本真实在的教学情境。

《村居》教学反思15

  古诗词教学,最难之处就是入情入境,有时候学生能把诗句倒背如流,却依然游荡在诗句之外,进入不了诗的意境之中。怎样让学生体会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进而像辛弃疾一样为之动情呢?

  教学中,我依托想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品诗,品出意境,品出情趣。透过这个“卧”字,你眼前浮现的小儿剥莲蓬是怎样的情境?学生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了孩童不同的剥莲蓬的情境。当学生似乎“山穷水尽”之时,我又巧妙地出示课文插图——看看插图中小儿的两只小脚丫,它们动起来了吗?伸出你的小手,用两只小指头代表两只小脚丫,咱们也动起来吧!此刻,学生灵光乍现,纷纷伸出小手,比画着、回味着,似乎自己就是词中的小儿,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一时间,课堂上童趣盎然,在学生动手动脚的过程中,小儿的顽皮可爱跃然“手上”。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学生就真正入情入境了。至此,学生的羡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自然地融入了诗中。


《村居》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清*乐村居》片段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清*乐村居》片段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出示:走*辛弃疾)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补充课题,生读题。)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预设:

  (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剥莲蓬(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莲蓬,把花生的皮去掉叫——剥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剥香蕉,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削苹果,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剥削。“莲蓬”的“蓬”我们*时念轻声,这里应念pénɡ,这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指名读)

  2、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3、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生自由读)

  4、人常说诗中有画,你在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茅舍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

  5、(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美丽的.村居图)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幽静的村居图)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幸福的村居图)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6、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第一句)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荷花的芳香)(草香和泥土的气息)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7、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你想给这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命名什么有意思的题目?(农家乐,世外桃源,温馨;最美的风景……)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醉。那可真是“沉醉不知归路”了,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居啊,多么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啊,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听听这“相媚好”的翁媪在用吴地方言说些什么呢?

  (1)“相媚好”:什么意思?(想象说话)

  这是老夫妻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听了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唱《最浪漫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温馨的情景啊!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多好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相媚好)

  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幸福的老夫妻)请读出幸福之情。(恩爱的老夫妻)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和和美美的老夫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我们再来夸夸他们的三个儿子。

  研读“无赖”:谁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卧)

  “卧”是什么意思?除了俯卧,还可以怎样卧?(仰卧、侧卧……)

  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自由自在)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天真活泼)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3)聊着这些,看着这些,让老两口醉了,这里的“醉”仅指醉酒吗?

  (4)听到这些,作者禁不住走上前去问:“白发谁家翁媪?”(师生对话)

  “老伯贵姓?你们住在这低小的茅屋里想必生活并不富裕,你们怎么会这么快乐和满足呢?”

  8、小结:这里的风景优美,这样的家庭很幸福,老两口陶醉在和美的生活中。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

  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三、总结升华,背诵课文。

  1、你们觉得这些画面美吗?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这些画面对我来说很*常啊,作者怎么就觉得那么富有诗意呢?

  简介作者生*:800多年前,辛弃疾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而且受到了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想到在沦陷区度日如年的老百姓,再看到眼前的一家五口,作者真的觉得眼前的画面太美了,太富有诗意了。

  2、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看着这个远离战火、温馨舒适的村居生活,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让老者有所养,勤者有所闲,这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目的呀!看到这样理想的村居生活,他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这首只有46个字的词——《清*乐·村居》(齐读词)

  3、这使许多人“醉”了的村居,走过800多年的风雨,清清新新地走来了,能试着背一背吗?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

  四、拓展材料,走*词人。

  1、辛弃疾一生很多时候都在醉,真可谓“但愿长醉不复醒”,我们再来看这两首词,他又是怎样的醉呢?

  《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醉?

  (2)补充材料:

  辛弃疾受不到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使他无法有大的作为,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长达二十余年。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3)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看剑”时的心情。(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4)我觉得他的这首词最能表达他因何而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5)因何而醉?一个字——愁。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6)由于历史的错位,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诗家幸,*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他为*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7)一个满怀豪情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宁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64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1207年农历九月初十,67岁的辛弃疾在病床上大喊好几声杀贼,在铅山含恨辞世。

  五、回环结课,激荡情感。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无奈、悲壮。

  诗人一生常醉,但像在《村居》中这样的陶醉实在很难得,那就让我们再随着诗人难得的醉上一回吧!齐背《清*乐·村居》。

《清*乐村居》片段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1、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村居图,陶醉的不仅是翁媪,是作者,还有我们,大家想不想把这首词读得更好?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推荐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作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

  (1)、改写《清*乐村居》,要求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写具体,写出词的意境美,题目自拟。

  (2)、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欣赏作者词的魅力,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延伸诗人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任务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也是学*的延续。)

《清*乐村居》片段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出示:走*辛弃疾)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补充课题,生读题。)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预设:

  (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剥莲蓬(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莲蓬,把花生的皮去掉叫——剥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剥香蕉,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削苹果,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剥削。“莲蓬”的“蓬”我们*时念轻声,这里应念pénɡ,这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指名读)

  2、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3、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生自由读)

  4、人常说诗中有画,你在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茅舍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

  5、(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美丽的.村居图)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幽静的村居图)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幸福的村居图)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6、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第一句)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荷花的芳香)(草香和泥土的气息)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7、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你想给这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命名什么有意思的题目?(农家乐,世外桃源,温馨;最美的风景……)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醉。那可真是“沉醉不知归路”了,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居啊,多么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啊,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听听这“相媚好”的翁媪在用吴地方言说些什么呢?

  (1)“相媚好”:什么意思?(想象说话)

  这是老夫妻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听了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唱《最浪漫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温馨的情景啊!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多好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相媚好)

  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幸福的老夫妻)请读出幸福之情。(恩爱的老夫妻)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和和美美的老夫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我们再来夸夸他们的三个儿子。

  研读“无赖”:谁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卧)

  “卧”是什么意思?除了俯卧,还可以怎样卧?(仰卧、侧卧……)

  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自由自在)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天真活泼)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3)聊着这些,看着这些,让老两口醉了,这里的“醉”仅指醉酒吗?

  (4)听到这些,作者禁不住走上前去问:“白发谁家翁媪?”(师生对话)

  “老伯贵姓?你们住在这低小的茅屋里想必生活并不富裕,你们怎么会这么快乐和满足呢?”

  8、小结:这里的风景优美,这样的家庭很幸福,老两口陶醉在和美的生活中。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

  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三、总结升华,背诵课文。

  1、你们觉得这些画面美吗?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这些画面对我来说很*常啊,作者怎么就觉得那么富有诗意呢?

  简介作者生*:800多年前,辛弃疾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而且受到了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想到在沦陷区度日如年的老百姓,再看到眼前的一家五口,作者真的觉得眼前的画面太美了,太富有诗意了。

  2、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看着这个远离战火、温馨舒适的村居生活,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让老者有所养,勤者有所闲,这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目的呀!看到这样理想的村居生活,他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这首只有46个字的词——《清*乐·村居》(齐读词)

  3、这使许多人“醉”了的村居,走过800多年的风雨,清清新新地走来了,能试着背一背吗?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

  四、拓展材料,走*词人。

  1、辛弃疾一生很多时候都在醉,真可谓“但愿长醉不复醒”,我们再来看这两首词,他又是怎样的醉呢?

  《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醉?

  (2)补充材料:

  辛弃疾受不到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使他无法有大的作为,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长达二十余年。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3)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看剑”时的心情。(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4)我觉得他的这首词最能表达他因何而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5)因何而醉?一个字——愁。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6)由于历史的错位,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诗家幸,*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他为*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7)一个满怀豪情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宁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64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1207年农历九月初十,67岁的辛弃疾在病床上大喊好几声杀贼,在铅山含恨辞世。

  五、回环结课,激荡情感。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无奈、悲壮。

  诗人一生常醉,但像在《村居》中这样的陶醉实在很难得,那就让我们再随着诗人难得的醉上一回吧!齐背《清*乐·村居》。


《村居》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想象,引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季)那你在春天里都看到了些什么呢?(指名学生发言)你觉得春天的景色怎么样?(很美)

  是啊!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清朝诗人高鼎也被春天的美景吸引住了,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诗名叫《村居》。(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二)以读为主,借助课件,感受诗意。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古诗中易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提醒学生听清难读的字音。

  4、学生练读,读正确、读流利。

  5、指名读。(2-3人随机指导,读得好给以鼓励)

  6、齐读。

  7、学生质疑,教师借助课件解疑或者学生之间自己解决。

  本首古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如下:

  "莺飞"可利用"莺"的字形解决。

  "拂堤杨柳"借助课件解决。

  "醉春烟"中的"醉"利用组词解决;"春烟"借助课件解决。

  "纸鸢""二月天""忙趁"等一些简单的词可让学生自己解决。

  (三)听配乐范读,激发想象,深化诗意。

  1、学生听配乐范读,边听边想象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2、指名学生简单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景物。

  3、再听配乐范读,扩展想象内容。

  4、同桌互相说一说想象的内容。

  5、指名说。(3-4人)

  6、利用课件展现学生想象到的画面,看画面听配乐范读,欣赏这首诗。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杨柳醒了,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多美呀!谁能读一读前两行诗句,读出这种美呢?想一想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引导学生知道要用赞美的语气读)

  (1)指名读。(2-3人,老师随机指导)

  (2)齐读。

  2、大好的春光中,孩子们在自由自在地放风筝,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谁能通过读3、4行诗句,表现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呢?

  (引导学生要用稍快的语速读,略显跳跃。)

  (1)指名读。(2-3人,老师随机指导)

  (2)齐读。

  3、激发学生的配乐朗读兴趣,配乐朗读。

  4、指名配乐朗读

  5、师:"这么美的诗,如果能背诵下来就更好了,谁会背了?自己先试一试。"

  6、指名背诵。(2-3人)

  7、会背的请站起来一起背诵。

  (五)渗透口语交际,熟悉背诵。

  1、"放学回到家,谁愿意把这首诗背给妈妈听呢?现在老师当妈妈,想象一下见到妈妈应该怎么说?谁愿意跟老师合作?"(师生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发挥)

  2、"谁愿意背给姐姐听呢?老师当姐姐,想想见到姐姐又该怎么说?"(师生合作)

  (六)巩固练*。

  抢答题内容:

  1、诗中哪些词句说明了本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哪两行诗写的是孩子们的活动?

  哪两行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3、"村居"的意思是()。

  (1)在城市居住

  (2)在农村居住

  (七)课外练*。

  1、画:学了这首诗,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2、唱:把这首诗当作歌曲唱一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只要自己觉得好听。

  3、编:按古诗的意思,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讲一讲。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可任意选作)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1、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村居图,陶醉的不仅是翁媪,是作者,还有我们,大家想不想把这首词读得更好?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推荐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作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

  (1)、改写《清*乐村居》,要求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写具体,写出词的意境美,题目自拟。

  (2)、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欣赏作者词的魅力,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延伸诗人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任务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也是学*的延续。)


《村居》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清*乐村居》片段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清*乐村居》片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清*乐村居》片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快乐、惬意、悠闲、和谐。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能看图描述。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能看图描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古典音乐(古筝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乐村居)谁来读课题?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简介)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印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这首词。

  二、初读感知,诵读正音。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同学们注意听了,老师请一个同学读的时候,你们也要在心里跟着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3、指导朗读:

  (1)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这首宋词有上下两阕,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咱们一起来试着读一读。(出示划分节奏的词)

  (2)此也可以排列成诗的格式来读,你看——(幻灯出示),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来比一比,看谁读的节奏感美。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与句式提示)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及注释,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你从中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这个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读着,我仿佛看到(听到)。

  (自由品读,一边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的画面。)

  生交流(预设):

  ▲感悟人和

  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1)古诗词的语言和现代语言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豆田里的杂草。

  (2)中儿是指——?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表达训练:如果用上多么......多么......这个词,你会怎么夸?

  小儿调皮可爱。

  (1)品“亡赖”

  ①“亡”与现在的“无”同音同义,是古汉语的读法。

  ②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亡赖”是什么意思?(相机板书:亡赖)具体表现在哪里?(卧)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顽皮的小儿子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从剥莲蓬的姿势中可以体会到小儿子怎么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③练*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指导朗读:小儿那无拘无束调皮可爱的样子实在让人喜欢,那就把咱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感悟景美

  (1)读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茅檐青青草)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溪边的一棵小草,潺潺溪水从你身边流过,读出你的感受。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情真

  (1)理解“翁媪”

  “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这老两口在用当地方言聊天呢。

  (3)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相机板书:相媚好)

  (二)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引导学生感受“醉”之“陶醉”。(师:多么温馨、悠闲自在的生活!老两口怎能不感到满足和幸福呢!这儿的“醉”仅仅是喝酒后的“醉意”吗?它还指什么意思?(陶醉)这老两口为什么而陶醉了?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读着首词,其他同学联系上下文一边听一边想。

  (5)交流

  (6)指导朗读:这对老夫妇醉了、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四、生成画面,描述词境。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户农家的生活画面。同学们默读这首词,把这些画面在心中理理顺。

  2、交流看到的画面

  师: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出示句式:我看到这样的画面,词中是这样写的。

  ▲风景图

  你先看到了什么画面?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你接着看到了什么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三儿图

  最后你会看到什么画面?

  3、你看,我们用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请同学们看着这幅插图,同桌之间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和谐美满的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五、简介作者,深悟词情

  过渡:同学们把作者辛弃疾的感受都说出来了,这户人家住的虽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看到这一家幸福安宁的生活,其乐融融的场景,作者辛弃疾也深深陶醉了,创作了这首词。辛弃疾大家了解吗?

  1、出示作者资料,介绍词人辛弃疾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对农村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2、体会诗人情感:读完这段资料,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齐诵全词(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

  4、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那惬意、悠闲、和谐的村居生活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记不住的也可以看着书读。(出示画面师引背)

  六、总结课堂,巩固延伸。

  1、现在这村居生活和谐美好的画面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清*乐村居》片段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出示:走*辛弃疾)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补充课题,生读题。)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预设:

  (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剥莲蓬(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莲蓬,把花生的皮去掉叫——剥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剥香蕉,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削苹果,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剥削。“莲蓬”的“蓬”我们*时念轻声,这里应念pénɡ,这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指名读)

  2、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3、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生自由读)

  4、人常说诗中有画,你在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茅舍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

  5、(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美丽的.村居图)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幽静的村居图)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幸福的村居图)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6、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第一句)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荷花的芳香)(草香和泥土的气息)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7、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你想给这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命名什么有意思的题目?(农家乐,世外桃源,温馨;最美的风景……)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醉。那可真是“沉醉不知归路”了,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居啊,多么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啊,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听听这“相媚好”的翁媪在用吴地方言说些什么呢?

  (1)“相媚好”:什么意思?(想象说话)

  这是老夫妻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听了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唱《最浪漫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温馨的情景啊!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多好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相媚好)

  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幸福的老夫妻)请读出幸福之情。(恩爱的老夫妻)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和和美美的老夫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我们再来夸夸他们的三个儿子。

  研读“无赖”:谁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卧)

  “卧”是什么意思?除了俯卧,还可以怎样卧?(仰卧、侧卧……)

  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自由自在)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天真活泼)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3)聊着这些,看着这些,让老两口醉了,这里的“醉”仅指醉酒吗?

  (4)听到这些,作者禁不住走上前去问:“白发谁家翁媪?”(师生对话)

  “老伯贵姓?你们住在这低小的茅屋里想必生活并不富裕,你们怎么会这么快乐和满足呢?”

  8、小结:这里的风景优美,这样的家庭很幸福,老两口陶醉在和美的生活中。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

  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三、总结升华,背诵课文。

  1、你们觉得这些画面美吗?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这些画面对我来说很*常啊,作者怎么就觉得那么富有诗意呢?

  简介作者生*:800多年前,辛弃疾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而且受到了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想到在沦陷区度日如年的老百姓,再看到眼前的一家五口,作者真的觉得眼前的画面太美了,太富有诗意了。

  2、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看着这个远离战火、温馨舒适的村居生活,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让老者有所养,勤者有所闲,这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目的呀!看到这样理想的村居生活,他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这首只有46个字的词——《清*乐·村居》(齐读词)

  3、这使许多人“醉”了的村居,走过800多年的风雨,清清新新地走来了,能试着背一背吗?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

  四、拓展材料,走*词人。

  1、辛弃疾一生很多时候都在醉,真可谓“但愿长醉不复醒”,我们再来看这两首词,他又是怎样的醉呢?

  《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醉?

  (2)补充材料:

  辛弃疾受不到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使他无法有大的作为,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长达二十余年。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3)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看剑”时的心情。(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4)我觉得他的这首词最能表达他因何而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5)因何而醉?一个字——愁。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6)由于历史的错位,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诗家幸,*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他为*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7)一个满怀豪情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宁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64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1207年农历九月初十,67岁的辛弃疾在病床上大喊好几声杀贼,在铅山含恨辞世。

  五、回环结课,激荡情感。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无奈、悲壮。

  诗人一生常醉,但像在《村居》中这样的陶醉实在很难得,那就让我们再随着诗人难得的醉上一回吧!齐背《清*乐·村居》。


《村居》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教学设计菁选

实用教学设计1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教学设计1

  (1)课时:一课时(40分钟)

  (2)课型:新授课

  (3)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

  (4)按照教材教法要求撰写,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要求及板书设计等,力求体现教学形象性,直观性和实践性。

  课题: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用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知道从日用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欣赏优秀的日用产品设计作品,了解产品设计的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述,分析产品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学*愿望,能积极思考,具有求新求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从功能、材质、造型、色彩四个方面欣赏、评述日用产品。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审美能力。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新颖奇特的日用品;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切苹果的神器,让学生猜这有什么好处?学生猜,讨论。从而引指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设计,引出今天的课题《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活动二:直观感知,具体分析

  生活中处处有设计,处处有奇思妙想,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德国厨房里工具的巧妙设计的图片。

  提问:这样的.设计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你觉得怎样设计才能更完美。并要求学生欣赏图片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例如:德国厨房中的厨具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注重实用的同时,更人性化,用起来更贴心。青花瓷盘在考虑到实用的基础上,把全世界闻名的青花瓷以最美的感受展示给大家,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看看古代哪些生活用品中充满了无穷的智慧。例如:红漆花形洗子,你能看出它造型上的优美和实用性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漆型洗子是利用自然界的花瓣的形状作为创作的原型,利用中国红在色彩上很鲜艳,非常美观。)

  教师提问: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生活用品,设想一下,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考虑哪几方面进行设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首先要有实用性,其次要有艺术性,二者相结合就是最佳设计)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

  (一)教师演示

  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视屏的方式让同学感受旧物改造的好处以及方式方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二)课堂练*

  布置任务:设计作品可以在造型、色彩、及实用性上多加考虑,设计体现个性的出独一无二的作品。用我们学过的或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一)学生展示交流

  教师让同学做小小鉴赏员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

  同学们一小组的形式派出代表发言,评价主要围绕着造型色彩和实用性展开。

  教师请作者谈一下自己设计或改造的旧物的创作灵感

  最后教师总结评议,指出作品中的亮点和问题,语言多以鼓励为主

  活动五,小结,作业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下中央二台的《交换空间》这个栏目,里面有许多设计师将他们优秀的设计,展示给我们,有时间的时候大家可以借鉴学*一下,你会变得更加智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创意设计,我们离不开设计,同学们让我们都打开脑洞,把身边已经过时的生活用品来一次大改造,或者作为设计者,有更多更好的发明设计出现在我们班的同学中,为生活服务、装点生活。

  六、板书设计

  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设计特点:实用性,艺术性,

  设计要素:造型、色彩、实用性

  七、课后反思

实用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售”“驮”“卖”等14个生字,积累“买卖”“出售”“栩栩如生”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初步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二、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非洲小朋友、动物、大瀑布和木雕的有关图片,自制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非洲儿童图片)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孩子都是什么地方的吗?(非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黑色的皮肤)你们想和他们做朋友吗?今天梁老师就带着大家走出亚洲,走进非洲,来认识一位非洲的少年。

  2、板书揭题:《卖木雕的少年》区分“买”和“卖”,并指导书写。

  3、从课文的题目中,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大家?

  生:买木雕的少年是谁?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是怎样的木雕?(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世界地图还有非洲小朋友的图片,直观形象的让孩子们初步感知非洲的情况,之后板书课题,让学生质疑,让孩子们提出由课题想了解的问题,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认真听课文范读。

  (1)注意读准字音,把本课的词语或是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提问: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我”和非洲少年)

  (2)小组合作讨论,我到非洲旅行时,开始想要(),但是因为(),只好放弃了,最后()。

  (3)课文围绕木雕写了哪些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3、交流反馈

  在班内交流,个别同学试说,教师相机评价(设计意图:初步朗读课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参与讨论,通过教师出示的总结提纲完成内容填写,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三)再读课文、识记字词

  1、幻灯片出示本课词语:买卖出售驮着构思新奇五官端正掏出饭馆一堆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牙齿莫西奥图尼亚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栩栩如生

  2、开火车试读词语。

  3、整体读词语。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本课生字并试着分析识记方法。强调:“售”字书写时要注意隹字右边有四横;“驮”字右边是大;“馆”食字旁右边不要写成宫;“辨”字的辨析;“齿”的笔顺书写。

  4、考考你大瀑布真是(),那里(),景色()。摊点上的木雕()、()坐凳(),大象雕的(),我一看就()。(设计意图: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从字的读音、词语的认读,个别生字的辨析书写等方面让学生认读生字和词语,以个别读、开火车读、整体读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识记,加强学生对生字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四)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朗读。

  2、指名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3、通过朗读,你觉得少年是一个这样的人?少年身上有哪些你学的地方?(少年对中国人很友好,朋友之间很尊重对方,热情、充满关爱,少年把中国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4、教师总结:本课我们了解了大瀑布的美丽和木雕的精美,也知道了作者首先听朋友介绍木雕、然后挑选木雕,接着放弃木雕,最后少年赠送了木雕。认识了一位把中国人当成是朋友的非洲少年,那么,非洲少年为这么说这样做呢?我们下节课来共同学*。(设计意图:本课为第一课时,所以要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只有熟读课文,才能正确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悟少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初步体会非洲少年与中国人之间的友谊,为第二课时的学*打好基础。)

  (五)作业布置

  认真学*本课生字新词,并把词语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课后认真搜集有关非洲的资料图片,并把自己搜集的信息和同学分享。

实用教学设计3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术是生物科学、医学等领域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因此,“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高中选修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本文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个课题,旨在为学生实践其他的生物技术实验做好铺垫,又由于本节内容位于传统的发酵技术之后,所以它是在传统的生物实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微生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可用“承前启后”这个词语来概括本课题的地位。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确立本课题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列举培养基的种类等基础知识,说明培养基配方及作用;概述无菌技术。

  (2)能力目标:尝试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领悟实验原理,交流实验体会;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由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除了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因此,实验时针对培养基、操作者、用于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和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才能成功培养微生物。可见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的关键。教学中可联系医疗和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无菌技术。

  二、教学建议

  1.设置适当情境----有效导入

  虽然微生物无处不在,但由于其一般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所以学生对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总体比较陌生。我们可以尝试以如下情境导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红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块腐乳、一盒酸奶,让学生思考这些食品分别主要是由何种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情境二通过投影仪展示水华和赤潮等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

  通过上述情境的展示和讨论,学生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学*本专题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在微生物培养中保持培养过程纯净的重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夯实理论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这一课题,就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学情和各学校实验条件而言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要保证该课题的有效展开,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探究学*。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就是弄清楚三个概念:培养基、菌落和无菌技术。

  关于培养基,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制备一个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对培养基有个初步的形象认识,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培养基的类型及分类依据,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培养基分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设置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①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是什么?②琼脂在培养基中主要起什么作用?③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与其培养基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一定相同吗?④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化学成分、用途等分类依据分别应属于何种培养基?⑤硝化细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养生物的碳源、异养生物的碳源分别是什么?

  而菌落是实验室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教师可实物展示或投影展示大肠杆菌的菌落、分解尿素细菌的菌落、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并让学生比较菌落形态、颜色、光泽等方面的不同,然后讨论以下问题:①科学研究为什么常用菌落作为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②菌落形成常在什么培养基表面?液体培养基可以产生菌落吗?③为什么说获得单个菌落就表示微生物得到了“纯化”?④菌落的观察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至于无菌技术,是本课题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操作要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P15小字部分“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以及教材P85的附录4,然后归纳出消毒灭菌的适用对象,并以表格的形式比较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3.实验操作部分:建立流程、弄清原理----体会无菌技术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该培养基的配置细节较多,但是并不是完全要记住的,只要抓住关键的环节(牛肉膏和蛋白胨的称量与熔化方法、先调pH后灭菌等),然后建立以下简单的流程图即可:

  计算→称量→融化→调pH→灭菌→倒*板

  上述流程图还可简化为六个字:“算、称、融、调、灭、倒”。为了更好的掌握培养基的配置,还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①皿底和皿盖的大小关系?培养基是倒在那个上面?②“倒*板”中的“倒”字该如何理解?③培养基和培养皿的灭菌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④“倒*板”指的是接种前还是接种后,还是都要?

  (2)纯化大肠杆菌的两种方法

  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很多,教材着重介绍了*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板法,但是原理大

  致是相同的:通过连续划线或系列稀释,降低大肠杆菌浓度,得到单个细菌繁殖成的菌落。以*板划线法为例,可尝试建立如下基本流程:

  教材中关于两种接种方法有详细的示意图,可先让学生自己看,然后由学生谈谈哪些

  细节体现了无菌操作的要求,哪些操作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在实验室应从哪几大方面确保无菌操作的实现。(3

  )实验室操作

  本课题大体可按以下实验流程操作:

  本课题的具体流程可由学生结合书本中的提示自行设计,鼓励创新,但必须以遵循接种的基本原理和无菌操作为前提,以获得纯化的大肠杆菌菌落为目标,以安全为第一保障。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帮助。

  下面结合实际操作提出几个注意点或建议:①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本实验最好选择非致病菌种,如本课题教材中的大肠杆菌等,这样可避免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本实验用到的'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紫外灯等仪器设备都要先培训、后使用,并填好使用记录,强化安全意识。②以无菌操为关键要领。由于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该实验稍不留意就会失败,所以无菌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且细节很多,我们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制定实验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可行性,然后将每一个应该注意的无菌操作环节都做好标

  注;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每组至少要安排两位同学监督操作是否遵循的了严格的无菌,并做好记录,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便于查找实验失败的具体环节和原因。③体现对照原则和重复原则。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的恒温箱培养,未接种的作为空白对照,只有上面培养基完好且无菌落产生,才能说明培养基配置成功了,才有可能得到大肠杆菌单菌落,否则实验只有重做。为了确保实验成功的概率,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基的数目,避免由于偶然原因导致实验失败,延长了实验周期。④以获得标准的大肠杆菌单菌落为主要目标。由于学生不清楚大肠杆菌菌落特征,教师最好事先提供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可以是培养好的菌落,也可以是图片。引导学生从菌落颜色、形状、大小、光泽等方面来描述大肠杆菌菌落的特征。一般选择12h和24h为观察基点比较合适,因为微生物具有繁殖快的特点,如果培养时间太长,菌落也会连成一片,就不容易看到单个菌落了。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可以通过生产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练*相应操作,从中体会纯净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原理再进行操作实验,利用培养结果指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成败并相互讨论总结,深入理解知识。当然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惯。

实用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掌握汉字构成的一些规律。会填字组成语,并会运用这些成语造句。能找出句子生病的原因,并能正确修改。积累有关学*方面的谚语或名言。自读知识窗内容,了解司马光的事迹。

  二、教学重难点

  学*和掌握汉字的构成规律。

  三、教学流程

  (一)练观察,找出观察这两个部件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组讨论它们用在字中有什么不同。汇报自己的发现。再找出一些有这两个部件的汉字写一写。成语补充完整并选两个造句。学生独立填写,师巡回检查。指名汇报。强化正确答案,纠正错误答案。造句。自选词语,自由发言。注意拓展思维,避免趋同。修改病句。读句子,,找出句子生病的原因。学*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正确答案:在语文课上,大家都认真地听讲。(属用词重复)为了写好这次作文,我特地到公园里观察了一阵子。(属用词不当)

  (二)日积月累本次日积月累都是与读书有关的谚语和名言。学*方法:学生自读。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同桌互读,说说自己对每句话的理解。熟读,试着背诵。

  (三)知识窗让学生试着说说题目“脚踏实地”的意思。学生自由读短文,了解司马光是怎样脚踏实地地编写《资治通鉴》的`。小组交流读书体会。联系实际举一些脚踏实地的例子。

  (四)作业:搜集一些有关读书方面的谚语或名言。

实用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和妈妈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知识。课文优美、生动,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目标】

  1.认识“呱、圈”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和五自然段,读出亲切,欢快的语气。

  3.通过课前体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情朗读课文,重点理解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

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大屏幕,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小眼睛,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师: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2.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和回声有关的故事。

  3.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回声}

  师:同学们请注意“声”字不仅翘舌而且还有后鼻音。{板书:shēng}读“声”。

  4.师: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师:恩,有的同学速度很快,已经读好了,坐端正了。

  2.检查生字:

  呱哩圈纹碰返

  师:谁来读读第一个字?拼读。师:你的三拼音读得很准。师:谁再来试试?师:你的声音很响亮。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下一个,谁来?你来读。师:你的轻声读得很好!师:我们学着他的样一起读读。

  师:第三个字有点难读,谁来试试?师:三拼音节读得很准。师:一起读!

  师:下个字,请你读!师:前鼻音读得真准。大家一起来试试!

  师:谁来读第五个字?师:很好,后鼻音读得很准。师:请大家齐读。师:恩,同学们都读准了!

  师:最后一个字!请你读。师:全班跟读。

  3.去拼音读字。

  师:去掉拼音帽还能读准吗?自由试一试。师: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来开火车,火车火车往哪开?

  4.读词语。

  师:生字躲到词语里去了。你还会读吗?呱呱叫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

  师: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互相读这些词,如果你的同桌还读不准的,请你帮帮他!一起读读!

  5.了解“返回”

  师:最后一个词“返回”有个小秘密,返就是回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有趣的词吧!(齐读)

  6.读词、句子(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

  师:大家看“一圈圈”和“波纹”碰到一块儿了,你会读吗?你读,你读。师:这就是一圈圈波纹,一起读。师:(电脑屏幕用鼠标点)现在老师把词语放进句子里,你还会读吗?自己练一练。请你读!师边做动作,边读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请大家带着动作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回声

  (一)学*第一自然段。

  1.师:同学们生字宝宝我们已经掌握了,那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呀?

  2.师:是呀!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他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呀?

  3.师:是呀!特别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呢?

  师:你能不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请你来!师:我听到他读得真美呀!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样读一读吧。

  (二)学*第二自然段。

  1.师:是呀!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高兴地叫?注明:师引读,点击屏幕。

  师:这时桥洞里传来了一个声音——(师轻读)“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小青蛙紧接着又问?

  师:“你是谁?你在哪儿?”

  2.师:(出示这句话:呱呱呱,多好看哪!)仔细看,这句的结尾是什么标点符号呀?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师:那我们一起来高兴地读读这句话吧!谁再来读读?他读得真高兴呀,我们再来读读!

  师:(出示这句话:你是谁?你在哪儿?)这句是什么标点符号呢?师:那该怎么问呢?请你来!(我们在读问句的时候,要稍微地往上扬一点,像老师这样,){范读}我们一起来问问吧!

  3.师: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4.师:小青蛙这时听到有一只青蛙在学他说话,他心里会感到怎样?

  (三)学*第三自然段。

  师:于是,他就去问?谁来读读他问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我听到他读出了那种奇怪的感觉。我们也一起来奇怪地问问吧!

  (四)学*第四——六自然段。

  师:青蛙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学*第四自然段

  (1)师:同学们,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这时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先读读第四自然段,再来填一填吧。师:谁来填?师:我们一起读。

  (2)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河水是怎样变化的吧?

  (3)师:谁来读读这段话?我听到你的碰字字音读得比较重。

  师:谁再来读?你的荡字也读得比较重了。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读吧!

  (4)师:是呀,石子一扔,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水的波纹{板书:水波}碰{板书:碰}到了?{板书:河岸}又怎么样?(师边做动作演示){板书:荡}

  (5)师:我们再来读读这河水的变化吧,会做动作的同学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2.学*第五自然段

  (1)师:还有什么波纹也跟河水的波纹一样呢?读读第五自然段,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师:请你说!你找到了什么?(生:声音的波纹)

  (2)师:哦,声音的波纹,那声音的波纹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填空: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师:请你来填!师:一起读。

  (3)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感受下小青蛙的回声吧!

  (4)师: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5)师:是呀,声音的波纹{板书:声波}碰{板书:碰}到了?(生:桥洞的石壁){板书:石壁},也要返回来{板书:返}。(手演示)这样我们的耳朵就听到回声了。(一只手指着耳朵)这就是回声。(手指着板书课题)

  (6)师:声音的波纹可真有趣呀,谁来读读这句话?请你读!恩,我听到你的返字读得比较重,大家再来读读吧!

  (7)师:是呀,这就是回声,青蛙妈妈就是想把这个道理告诉小青蛙的,我们把青蛙妈妈说的话读一读吧!

  (8)师:小青蛙明白了回声,高兴得一蹦老高,说:“(生: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师:妈妈笑着点点头。

  3.学*第六自然段

  (1)师: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生:呱呱地叫个不停)。桥洞里立刻响起了一片呱呱的回声。小青蛙欢快地说:“(生:多好玩啊!)”

  (2)师:小青蛙懂得了道理,多高兴呀!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当成小青蛙,高兴地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四、学写生字

  (一)学“影”字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也和小青蛙一样,带着欢快的心情来学写两个生字吧!看到“影”字。师:同学们看看这个字是什么结构呀?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2.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呀?这个三撇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部首,我们仔细观察写这三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呀?要注意这三撇起笔在同一条线上。我们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还要注意左边要写得比较(生:宽)右边写得比较(生:窄),(师:加上手势)这就叫左宽右窄。

  (二)学“游”字

  1.看看这个字,游的左边是?(生三点水),中间是?(生方),右边是?(生撇,横,子,)老师有个好方法来记这个字:大人带着孩子到一个方方的池塘里游泳。

  2.这就是什么字呀?闭上眼睛记一记,记住了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书空)小手拿出来。预备齐,点(生继续读)。(师生一起写,师注意面对学生书空)同学们注意这三个部件要写得瘦长一些。

  3.下面老师把两个字送进田字格!{板书“影和游”}请你们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现在你们也把这两个字送进田字格里吧,描一个,写一个。(师范写“影和游”,生描和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学生作业展示: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某某的影字三撇的起笔在同一条直线上,(用笔指着书上)整个字摆在田字格的正中央,而且写得左边宽右边窄。哎呀,真棒!打钩。

  5.这个学生的游字三个部件写得瘦长,而且挨得很紧,像一家人,真不错!打钩。

  五、拓展

  1.师:同学们,生字我们就学到这,今天我们学*了一篇很有趣的课文《回声》,*时你们听到过回声吗?(生:听到过)你们是在哪听到的呢?

  2.师小结:除了回声,其实我们的生活处处存在着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很多,用你们的眼睛,用你们的心到生活中去发现吧。

  3.师:好,这节课我们学*了生字,读懂了课文,还学写了两个生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剩余的生字,并且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的自觉性。

  2、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奇妙纸的特点和作用。

  3、大胆想象一下,你还想造出什么样的纸。

  二、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不同纸的不同特点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纸奶奶感慨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

  四、课前准备:

  准备课文中介绍的各种纸的实物。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正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纸今年有多大年纪了吗?(举一张纸)关于纸的历史和现在,你们了解多少呢?在生活中,人们通常用纸干什么?学*了《纸奶奶的生日》一课,我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同学们想到了什么?(纸奶奶是谁?纸奶奶有多大?有谁来庆贺?生日热闹吗?)

  (二)初读课文,完成练*。

  出示投影一:

  摘录课文中的词语:

  出示投影二:

  摘录课文中的新词:。

  出示投影三:

  课文中讲了哪几种纸?

  避水纸

  耐热纸

  食用纸

  容器纸

  防锈纸

  速溶纸

  (三)分组学*,合作讨论。

  1、以组为单位,用最快的方法完成下列表格。

  纸名

  特点

  作用

  避水纸

  耐热纸

  食用纸

  容器纸

  防锈纸

  速溶纸

  2、产品展销会每小组任选一种纸为参展商品,派一位代表以推销员的身份介绍该纸品的特点及作用。

  如避水纸:我有一身好本领,不怕水来不怕压;不怕泡来不怕煮,身体结实武艺强。我可以用来做雨衣,做游泳衣,欢迎大家前来选购!

  3、想象大比拼你还能发明什么纸?小组为单位,进行想象大挑战。介绍新纸品的特点和作用。

  (四)语感训练,体会写法。

  1、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方法,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和向人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纸的发展,让我们对不同纸的作用、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作者的文笔很生动,将不同的纸化作一个个可爱的人物,叙述方法也不断变化。如在介绍避水纸出场时,作者这样写道:避水纸恭恭敬敬地对纸奶奶说------同学们,你们还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语句吗?读一读,加以体会。

  2、体会带点词的准确用法。

  我在开水里煮三天三夜,身体照样结结实实。

  我在开水里连续煮三天三夜,身体照样结结实实。

  我能经受1000摄氏度的高温。

  我能经受*1000摄氏度的高温。

  3、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五)拓展练*:

  1、给造纸厂写一封信,介绍自己设想中的新产品。

  2、为其中的一种纸写句广告词。

实用教学设计6

  1、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根据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1、“嵌入式”教学法

  把与职业岗位有关的身体素质练*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到普通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去,使体育课在完成锻炼学生素质,提高***技能等任务的基础上,对“准职业人”进行必要的身体训练的教学方法。

  1.2、专门性教学法

  开设专门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合理选择与职业活动相*或相似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身体练*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的目的在于借助体育项目的练*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1.3、职业实用性运动项目教学法

  根据职业活动对身体姿势、身体状况的具体要求,选择在操作方式或身体能力方面与职业特点相似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的方法。职业实用性运动项目不仅符合职业活动的要求和特点,而且可以预防职业活动对身体状况和姿势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1.4、拓展训练教学法

  拓展训练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中,它可以培养员工适应环境、克服困难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相互了解信任、团结协作的能力,还可以增强个人勇于挑战、不畏艰难实现目标的.勇气和自信心。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难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中实现,所以合理将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引入到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中,更能够贴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达到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以及熔炼团队的教学目的。

  1.5、职业实用性体能训练法

  主要针对“准职业人”在未来工作过程中身体活动的特点来改造原有的体育教学项目与内容,或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身体练*内容,达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能更好地适应职业活动中将要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效果的教学方法。

  2、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评估结果的好坏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所以说要想客观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要随着教学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可以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不应该只考虑学生的运动成绩,而是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

  3、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实际方案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改革与方案的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三段式”的教学形式与“被动式”的接受与学*指定内容的单一课程内容结构休系,以社会发展、就业岗位需要和学生综合发展为出发点,积极构建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学科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行的立体化课程模式,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台,架构新的课程体系。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方案以个性化为基本的设计思路,它所依据的是高职院校的性质和特点、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与水*以及学生的体育基础等。

  3.1、开始阶段

  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目标。该阶段的教育特征是诱导性教育,课程方案的模式是职业实用性课外体育俱乐部或职业短期培训班。具体方案如下:一年级体育基础课教学;二年级进行体育选项课教学;“第二课堂”开设职业实用性课外体育俱乐部或职业短期培训班。设立一年级基础课教学、二年级体育选项课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并存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大课程模式。

  3.2、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教育特征是强化性教育,课程方案的模式是“3+1”即:选修课+体育俱乐部(含职业实用性体育)。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强化性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在一、二、三学期实施选项课教学,整个选项课采用开方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来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进行练*,通过练*掌握一至两项锻炼身体的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在项目设置上,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场地等情况灵活设置。在第四学期实施体育俱乐部(含职业实用性体育),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增加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可以某个专业作为试点,如“护理专业实用形体礼仪体育俱乐部。

  3.3、成熟阶段

  该阶段的教育特征是专门性教育,课程方案的模式是“2+2”(第一学年的选项课教学,第二学年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主要特征是分专业进行模块教学。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分四个模块:体育运动锻炼*惯养成模块;休闲体育技能模块;职业岗位核心素质模块;职业岗位素质拓展模块。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出高等职业体育教育要为就业服务的特点,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有关的内容作为体育教学内容。

  作者:辛雷 单位: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实用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概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通过学*、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大远小的原理。理解视*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学*它能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是绘画作品更真实。

  2、技能目标:通过学*,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且有留意观察的*惯和探究生活中的*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能发现“*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三、学*者特征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称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收集相关资料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理念提出“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教师与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与接收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重点突出以下一点。

  1、教师要成为教学设计的创新者为了突出“用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表现立体感”这一重点,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感受知识的魅力。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第一,用范画中两个大小不一的“海宝”以奔跑的动式来表现*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第二,用儿童画中一排树木来直观的表现*大远小、*高远矮、*粗远细和*稀远密的透视现象

  第三,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的真实感我把音乐元素融入到了美术课堂上,引到学生在乐曲中需找立体感,恰当地运用音乐元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网上收集各种透视现象的图片、名家画作、透视现象的多媒体文件、绘画用的尺子、铅笔、水彩笔等工具。通过对名家画作的欣赏和临摹,让学生更理解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更深刻的记忆大师的作品也通过基础的透视*大远小表现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20xx年5月1日——10月,在上海召开了什么啊?

  生:世博会。

  师:这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民骄傲的一件事情。你们知道上海的'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生:海宝。

  师:海报象征着吉祥,蕴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今天我们请海宝来同大家一起学*,大家欢迎吗?

  师:仔细看,海宝从远处到*处有什么不同呢?

  生:在*处的大,远处的小。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谁愿意把你知道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路、房。

  师:同学们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啊!但在观察这些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像这种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出现*大远小的变化在绘画上就叫透视现象。

  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讲授新课。

  ①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那么什么是透视呢?就是用线条或着色彩在*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透视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形体透视。

  二是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面上用线条来标识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

  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现空间的距离。

  ②用简笔画形式表达出来!问:他们有哪些透视现象(除了色彩方面)。

  生:*大远小、*宽远窄、*高远低、*清晰远模糊、、、、、、

  师:哇,好厉害。同学们发现这么多透视现象,那么在仔细观察。观察在绘画上色时色彩有哪些变化?

  生:*处亮一些,鲜艳一点,远处灰暗一些。

  师:假如,老师让XXX站在路的一端向另一端跑我不说停,他就不准停,最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这位同学的回答真是棒极了,由于道路两旁的树木向远处逐渐缩小最终会缩到一点,这个点就叫做消失点的水*线就是视*线。通过消失点的水*线就是视*线。通过消失点的垂直线。这些在画面上通常是不用画出来的。

  ③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在我们就去看看艺术家是怎样处理画面中的透视现象的?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看看作者是用什么艺术形式表达的这幅作品?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哪些透视现象?

  ④我们今天研究透视就是要解决如何把现实世界里的三维空间立体事物表现在一个*面上?(如果说老师今天要求你们在一张纸上临摹学生作品,你们想先从哪方面入手)老师在黑板上做范画。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填加上人物以及交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拓展

  学生互评,从他人的作品中学*和借鉴,相互学*,不断提高。

  (五)、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大远小;*高远低;*宽远窄;*清晰远模糊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总结和反思

  一节美术课虽然只有40分钟,但透视对学生的影响却早已冲出了时间的界线。透视是实际绘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它是提升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的前提,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学会把透视原理分析透讲解明白,为孩子们以后的实际绘画奠定基础,引导他们咋爱思考中寻找美,在实践中创造美,在创新中拥有美。相信,在充满梦幻的童心世界,会有对艺术的翅膀,在梦想的天空里自由的翱翔!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画作业时,表现物体的前后尺寸不是很明显。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透视的问题,理解的不到位,我们可以慢慢的引导,使他们对这一概念更好的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中。

  九、教师个人介绍

  姓名:xxx

  学校:xxx学校

  电子邮件:

  电话:

实用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用"竭力"造句。

  3、朗读课文,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的神奇。

  4、结合课外资料和同学交流世界上还有哪些奇妙的植物。

  教学重点:

  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的神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思考,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吃到虫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3、用"竭力"造句。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难点:

  用"竭力"造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世界上的生物千奇百怪,会吃虫的植物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来见一见会吃虫的植物。板书:

  二、初读课文

  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预*,检查自己的预*成果,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订正字音。

  认读词语,相机理解:

  (1)茅膏菜,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吃虫的植物?

  (2)黏液,想一想黏液的样子。

  (3)粘住,读准字音,粘住谁了认读苍蝇。

  (4)跌进,半截,腐烂。

  (5)本课还有两个多音字,出示"扎","盛",说说这两个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语。

  (6)竭力是什么意思?读句子"一条蜈蚣跌进猪笼草的袋子里,半截身体露在袋外,正竭力挣扎着想爬出袋子"一边读一边想象蜈蚣竭力往外爬的情景,进一步理解"竭力"。

  (7)你能用"竭力"说句子吗?

  自学生字,反馈练*。

  (1)加偏旁成本课生字并组词。

  矛,高,夜,占,失

  (2)比一比,组词语。

  蝇() 截() 竭()

  绳() 裁() 喝()

  三、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都写了什么?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写了茅膏菜和猪笼草的样子,以及它们是怎样吃虫的

  四、理清层次

  根据刚才我们归纳的内容,你能给课文分段吗

  学生分段,订正结果。(1—2自然段是第一段,3—4自然段是第二段)

  自己默读第一段,想一想在介绍茅膏菜是先介绍什么,再说什么,

  又是怎样介绍猪笼草的?

  了解课文在介绍这两种吃虫的植物时,都是先介绍它们的样子和怎样吃虫的,再举例说明。

  五、小结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吃虫的植物,茅膏菜和猪笼草,我们根据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那么它们又是怎样吃虫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了解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的神奇。

  3、结合课外资料和同学交流世界上还有哪些奇妙的植物,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的神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思考,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吃到虫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9课

  二、精读课文

  学*第一段。

  默读第一段,思考:茅膏菜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吃虫的?它为什么能吃到虫子?可以用不同的符号画一画。

  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填表:

  植物名称

  外形特点

  怎样吃虫

  能吃到虫子的原因

  茅膏菜

  (师生共填)

  叶子是半月形的,又嫩又绿。叶子上长满柔毛,还带着黏液。

  粘住小虫,叶子紧紧地卷起来。

  半月形的叶子更容易卷起,嫩绿的颜色吸引小虫,柔毛和黏液可以粘住小虫。

  猪笼草

  (小组合作)

  全身红红绿绿,叶子长,宽大,挂着一个袋子,细毛上有蜜汁袋口和内壁很滑,袋底有“积水”,虫子掉进袋子后被“积水”腐蚀。

  颜色和蜜汁吸引虫子,袋口和内壁很滑使虫子容易掉进袋子不能逃脱,消化液的'腐蚀作用很强。

  (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只用简单的词语即可)

  (1)说茅膏菜的样子时,播放课件,直观了解茅膏菜的样子。知道“积水”是什么(消化液)

  (2)边读文边说茅膏菜这样的外形特点对捉虫有怎样的作用。

  (3)完成表格。

  (4)茅膏菜的叶片紧紧卷起,小虫怎么也逃脱不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给我们讲的事例。

  (5)补充资料,茅膏菜并不大,直径长约1厘米,最后把苍蝇消化得只剩下两片翅膀和六条细腿,真是吃虫的能手。

  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学*第二段"猪笼草".

  小组学*第二段内容,按要求填表。

  投影学生自学成果,规范语言。

  课件出示,直观了解猪笼草的外形。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半截身体露在袋外,正竭力挣扎着想爬出袋子,可是那袋里的半截身体,已经腐烂的不成样子了。"说说感受,感受猪笼草真是吃虫的能手。

  小结:正因为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使它们成了自然界的吃虫能手。

  课外阅读:

  1、在世界上的众多植物中还有许多像茅膏菜和猪笼草这样的吃虫高手,你还知道有谁吗

  2、结合课外阅读说一说:例如"捕蝇草""瓶子草""毛毡苔"

  3、除了这些吃虫的奇特植物,你还知道哪些神奇植物和它们的奇特本领,可以仿照书上的方法,先说说它们的样子,能举个例子。

  小结:在我们的世界上有许多奇妙的植物,动物和事情,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有一种吃虫的植物叫猪笼草。它的枝条上有一个“瓶子”。猪笼草上面有蜜,虫子飞来吃蜜就马上掉进“瓶子”里,一会儿就化了。我自从知道了猪笼草,我就不尽地赞叹:大自然真神奇!

  思维拓展:

  通过课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吃虫的植物是怎样吃虫的,那么你还知道有哪些有趣又奇妙的植物呢?

  总结:

  今天学*的收获。

  板书设计:

  吃虫的植物

  茅膏菜猪笼草先画一画句子

  再找一找联系

  最后想一想作用

实用教学设计9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几面**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3)(指教室里的**)这面**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2

  操场上的**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3/2

  两面**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题。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

  完成课文练*六第1~3题。

实用教学设计10

  前几天,参加市里举办的期初思品备课,对于教学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

  课堂教学设计是备课过程的具体体现,也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第一蓝本。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十分重要。对于教学设计,我谈以下两点见解。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要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现有知识水*的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快乐中和互动中达到教学效果。这个原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最主要原则。

  2、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的原则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投其所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般涉及到交友、网络、影视明星等等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体现到教学设计中,有张有弛地加以渗透。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促成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多种能力。

  3、要尊重学生现有的经验的原则

  学生通过对过去知识的学*与积累,经过头脑的初步加工,已经形成了个性化的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其实这些也是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使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断深入,新的经验不断积累,进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不断提升和升华,逐步形成学科特色。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实用性。

  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听许多同行的思品课,也参与评价了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盲目追求新颖性和学生的理念性,忽略了教学设计的实用性。表现就是课堂上热热闹闹、掌声雷鸣,游戏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幻灯片也过多、过于花哨地挤满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老师乐呵呵。但是,课后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掌握的很少。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没达到教学目的,甚至是与新课程理论相悖而驰的。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以下几点:

  1、实用性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下,讲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和研究性学*,通过老师的巧引妙导,恰当的活动设计,使学生自己去体味,去辨别,去发现,去创新,达到学以致用。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是教师宏观把握全课,贵在一个“导”字。学生做学*的主角,答案力争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

  2、实用性的教学设计要做到研究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乐于学生接受。

  随着教材版本的多样化,要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排除一个版本教材以及教学参考的干扰和限制,跳出课本的条条框框,结合学生的实际,大胆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现实特点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设计最大限度的符合课程标准。思品课版本很多,例如人教版、西苑版和北师大版的,抓住同一方面(或者相*的)教学内容,参看不同版本的教学参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3、实用性的教学设计要善于运用电教手段,激活思品课教学。

  电教手段,易于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不能过多,不更过于花哨。我的教学设计里,时而用到电教设备,但是不经常用,即使用了也是课本资源以外的资源,或者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知识,用了也是十分简单,也达到了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设计要在坚持以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和科学性,使教学设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乐于学生接受,又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和业务量,进而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通过参加期初的市级备课,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自己决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体现和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

实用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情感:通过对常见生活用品的欣赏评述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知识: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生活用品的设计,掌握实用和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3)能力:能自觉地以艺术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常见的生活用品,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评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活用品实物数件。

  课堂教学:

  一、游戏导入

  课件展示几组质地不同(不锈钢、塑料、再生纸、陶瓷),造型不一的餐具。游戏规则:同学都是采购员,根据特定的对象,选择合适的餐具并说出理由。二、欣赏评述

  (课件展示几组生活用品,引导学生欣赏,师生共同分析)

  1、果盘:枝条交缠,鸡冠花纹,构图大方简洁,红、蓝、白三色搭配古朴典雅,放置水果时,与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枝、叶、花、果实在内容上形成一种统一的美感,是*面和立体的结合。

  2、坐椅:

  A、木椅:金字塔的造型给人稳固、安全的感觉,使人可以放心的坐下休息,原始的木纹和色彩缤纷的椅垫形成对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融合。

  B、折椅:铝合金的椅架,造型简洁大方,可以折叠打包,携带方便。帆布面料比较耐磨,深蓝的色彩又较耐脏,真不失为现代人旅游的好伙伴。

  C、椅子一组:单纯的颜色,简洁的造型,给人舒适的感觉,看到了就忍不住想坐一坐。同时,不用时要尽可能节省空间的问题设计者也为你想到了,看,几把椅子叠在一起形成的新的立体构成造型,像一座抽象的现代雕塑,不也觉得很美吗?

  三、合作交流

  (一)想一想、谈一谈

  1、购买某种生活用品时你应如何进行选择?

  2、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3、 通常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分析、评述一件生活用品?

  (课件逐一展示问题,分别请同学发言)

  (二)看一看、比一比

  手机:(分组训练,相互讲解)

  A款:外形方正规整,蓝色的屏幕和银色的机壳形成色彩的差异,喜欢它的人应该是工作严谨,一丝不苟的人。

  B款:精致小巧的外形,机盖上镶嵌着璀璨的宝石,更显得高雅尊贵,是很多女士的.掌中爱物。

  C款:流线外形和金属质感,传达出独特的信息,机盖合起后呈简洁的弧形造型,活泼的式样加上多种富有青春气息的色彩,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拿在手中,置于衣袋,都会使人感到很舒适。(录音讲解,学生对照。)

  (三)写一写、讲一讲

  1、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根据自己的感受在纸上用几句话写出这件生活用品的设计好在哪里?你对于这件生活用品的设计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2、小组交流。

  3、请勇于展示的同学上讲台展示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并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四)试一试、摆一摆

  四、课外拓展

  课件展示几组日常生活用品,在学生浏览欣赏的过程中提出要求:

  1、做个有心人。在*常能针对各种常见生活用品的设计,分析其优缺点,提出改进的建议。

  2、人小点子多。在父母、亲友购买生活用品时,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实用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中的设计的*惯,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一件生活用品的设计效果,认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生活用品。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生活用品美观与实用的有机结合。

  教师教具准备:

  优秀生活用品设计作品欣赏投影或多媒体课件;生活用品实物数件。

  学生学具准备:

  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如小钟表、小茶杯、小像框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二、引导阶段:请学生以一件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说出喜欢它的理由(从功能、造型、色彩等方面),导出本单元的学*内容。

  三、进入新课:

  1、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应该是实用的,同时又是美观的。日用产品不仅给使用者带来方便,也使人们在使用时感到舒适和愉快,很自然地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和不足,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的几种优秀生活用品,引导学生欣赏,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提示和归纳。

  (1)果盘:缠枝鸡冠花纹的纹饰,色彩古朴典雅,构图大方简洁,放置水果时,与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缠枝加水果,同类物在*面、立体上的结合形成了统一的美感。不放水果时,也是一件美观的案头摆设。

  (2)木椅:金字塔式的造型,使人有稳固,安全的

  感觉,可以放心的倚坐休息,木质部分单纯的造型,朴实的色彩和原始感的木纹,与现代气息浓厚的椅垫形成对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融合。

  (3)手机设计图:A款,流线外形和金属质感,传达出独特的信息,置于掌上似乎可以操控穿梭于太空的飞行器;B款,方正规正,拥有它的人应该是诚实、严谨、一丝不苟的专业人士;C款,蓝色的屏幕,游戏机式的按钮设计,外观上可以强化的机器性特征,一定是喜欢寻求刺激的小伙子们的掌中爱物;D款,机盖合起后呈简洁的弧形造型,拿在手中、置于袋里,都会使人感到舒适。

  (4)咖啡具:瓷釉颜色柔美和谐,旋涡纹的纹饰体见了原始彩陶的纹饰,其色彩又与咖啡的颜色相调。盖上无钮,防止打开放在桌上滚落打碎。至于把手造型的设计,则充分考虑了手持时的力学原理,其舒适省力是显而易见的.。

  (5)椅子一组:用最少的材料,最简洁的造型,最单纯的颜色,有最舒适的感觉,也许是这组椅子的设计者所要追求的。不用时尽最大可能节省放置空间的问题饱为你想到了,同时,多把椅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的立体构成造型,象一座抽象形态的现代雕塑,不也觉得很美吗?

  2、设计者在设计各种用品时不仅要考虑美观而且充分考虑了实用的各种细节,着实让人感动。申国有句古话叫"学以致用",即物品的存在都有它特定的用途的,所以,产品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它的用途(功能),同时,人对物质产品还有精神方面的要求。(欣赏红

  漆花形洗子)漆器制造在申国有悠久的历史,在自然的花朵形状的基础上加以规整化,是一件实用与美观结合得非常好的作品。(活动二)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共同

  讨论它们的设计好在哪里,有什么缺点。(活动三)将几件相同用途的生活用品放到一起对比欣赏,展开讨论:同是喝水的环子,你更喜欢哪只,为什么?进行分析评述。

  反馈阶段:

  师生讨论以下问题:

  1、购买某种生活用品时你知何进行选择?

  2、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总结:

  人类生活中处处存在设计,设计是为了更高质量的生活,生活用品设计不能单从美观的角度出发,要从功能、材料、形式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做到美观而实用。

  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生活用品,

  二、生活用品的功能,实用价值、审美价值

  三、生活用品的设计原则,美观又实用


《村居》教学设计菁选(扩展8)

——《村居》教学设计优选【10】篇

  《村居》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学*生字

  1.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开火车读。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学*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2.指名说,老师补充。(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第二句。

  6.看课件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卷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10.指名反复该。老师指导。

  11.全班齐读一二句。

  学*三、四句

  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村居》教学设计 2

  《清*乐·村居》

  生活清寒贫苦,贫穷而廉洁守节

  村居教学设计一等奖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

  方志敏一直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但是精神却是"富有"的

  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清苦贫穷但是内心*静

  部编版四语下册《清*乐.村居》教案及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内容第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和词的区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笔下的“醉”和“喜”,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前面我们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了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那么,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一首词。这首词可是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辛弃疾写的哦!

  二、了解作者(观看短片)

  为什么辛弃疾会被称为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介绍。

  三、学*《清*乐.村居》

  (一)区分诗和词的不同。看,这就是词中之龙的秀才将军辛弃疾。他和著名的苏轼诗人并称“苏辛”,可见他的词得到了世人高度赞誉,《清*乐.村居》就是流传极广风格清新的代表作。这词和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一起小声诵读,认真观察吧!

  A、题目不同:(词有两部分组成)

  B、字数不同:每一句的字数不一样

  C、格式不同

  D、分上阙、下阙

  1、观看视频学*

  总结:A、词也是押韵的(上阙押ao,下阙押ong、eng)

  B、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2、理解重点词语(剥莲蓬、亡读wu),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下面词语:

  3、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好的春居图吧!请听范读,看看谁能听出这首词的节奏来)

  (二)学*上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翁媪?

  1、请同学们抓关键词找出描写的'景物、人物?(茅檐、溪上、吴音、翁媪)

  2、醉是什么意思?(A、陶醉了B、喝着小酒,微微醉了)

  3、醉在哪里呢?(A、醉在好听的吴地方言,B、醉在“相媚好”的语言中)到底是不是呢?4、让我们听听吴地的方言吧!完成下面练*、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答案

  (三)、学*下阙: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抓关键词学*

  动词特点:锄、织、剥可以看出大儿:勤劳能干,中儿:心灵手巧,小儿:淘气可爱(同学们真棒,相信大家已经能把古诗背下来了吧)

  2、不同形式朗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辛弃疾的词《清*乐.村居》,大家也知道了诗和词的区别,接下来请同学们一齐背诵这首词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词

  2、完成练*题

  六、教学反思:

  读得“自然”。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中自然地想起学过的诗句,在自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的快乐。

  附课后练*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一课古诗,除了写好生字词,背诵课文等,接下来就是巩固练*了。下面的这套练*题不错哦!可以叫爸爸妈妈打印出来的,赶紧拿起笔吧!

  附练*题答案

  同学们写好后就可以对对答案,也可以自打打分,看看自己对课文掌握了多少了。分数不理想的同学也不要气馁,继续加油!分数优秀的同学也不能骄傲哦!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后面的学*任务。

  《村居》教学设计 3

  教材说明:

  《村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儿童处在人生早春,东风带来融融的暖意,纸鸢是放飞的乐趣,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几分希望。

  教学目标:

  1.认识“村、居、醉、烟、童、散、忙”7个生字,会写“忙”。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课前咱们先玩个游戏,游戏名字叫:对对碰,碰对了的小朋友是最棒的。

  幻灯片出示:

  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眠不觉晓——

  夜来风雨声——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指名对以上诗句(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一句多叫几个同学对)。

  3、齐读这些诗句。

  4、同学们知道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吗?(春天)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绿草、飞鸟、河堤、杨柳、农房、炊烟、儿童、纸鸢等)

  描绘情境: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引导学生吟诵《草》);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引导学生吟诵《春晓》);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引导学生吟诵《咏柳》)。傍晚,农家的炊烟袅袅上升。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正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村居》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2、板书课题:村居

  三、自学古诗,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对照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生字的读音。

  提示:

  *舌音的`字:散、醉

  翘舌音的字:趁、纸

  后鼻音的字:莺

  3.同学之间相互听读古诗,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全班听评是否读得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四、进入情境,指导朗读

  1.指名读古诗,说说自己是怎么读出诗歌的韵律美的。

  2.引导看图,诵读诗句,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句,边读边想像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探出了头,小草还高兴地说:“春天真美呀!春风姑娘的手真温暖呀!”

  生2:我仿佛看见了黄莺鸟儿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还唱着欢快的歌儿。

  (2)是呀!这就是“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3:我仿佛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仿佛听到了虫子的歌唱。

  生4:我仿佛看到了柳树姑娘垂着长长的辫子,在风中翩翩起舞。

  师:这时你想起了哪句诗呀?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3)、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烟袅袅,春天的农村真美呀!请同学们把这美用你的朗读给读出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4)、多么美好的时光呀!小孩子们可不愿错过这大好春光,他们正忙着干什么呢?

  生:他们放学后早早回家,忙着在春风中放风筝呢!

  师:你怎么知道的呀?

  生:我是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两句诗中知道的。

  师:真会读书的孩子呀!知道从诗句中找答案!

  师:你喜欢放风筝吗?

  生:喜欢!

  师:请你把你的喜欢之情送进诗句中读出来,好吗?

  生:读诗。

  (多让几个同学读)

  3、小结:春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一曲动听的音乐,也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就让我们伴着音乐把春天的美好给读出来吧!(齐读《村居》)

  五、拓展延伸。

  其实,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这里老师再送同学们几句。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六、总结

  春天到了,花红了,草绿了,鸟儿唱着欢快的歌儿,鸭子们到水里嬉戏,孩子们也玩得正欢呢!多么美好的时光呀!让我们再次跟着诗人高鼎去感受着美好的春天吧。(齐读诗歌)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村居》。

  2、和爸爸妈妈读其他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八、板书设计:

  村居

  小草——新芽

  黄莺鸟——飞舞真让人陶醉

  春烟——擦过——杨柳

  读书的孩童——早回家——放风筝。

  《村居》教学设计 4

  一、 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 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 学生自读。

  2、 教师检查,正音。

  3、 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 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 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 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 分小组讨论。

  2、 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 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 集体交流。

  5、 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 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 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 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 背诵全诗。

  五、 拓展练*。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村居》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㈠、猜谜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则谜语,请听: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宵。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栓着腰。

  2、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指名说)

  ㈡、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高鼎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板书课题,指导读准*舌音“村”。)

  ㈢、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㈣、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么写的?(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教案_村居教学设计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们在这么美的风景下防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意境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村居教案_村居教学设计

  ㈤、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㈥、扩展活动

  开展放风筝活动。

  七、作业设计

  1、说一说你放风筝的过程。

  2、写字练*。

  八、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

  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

  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媪”“剥”两个生字,理解“翁媪”“吴音”“相媚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情景,体会田园生活的美。

  3、了解宋词的常识及辛弃疾的生*经历。培养学生对祖国独特文学形式的喜爱和欣赏的感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宋词及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背诵诗词,导入新课

  1、课前学生背诵新*积累的宋词:

  欧阳修《采桑子》、陆游《卜算子·咏梅》、晏殊《破阵子》。

  2、揭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你能说出这些作品的体裁类别吗?(宋词)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乐·村居》。

  3、读课题,注意“乐”是“音乐”之“乐”。说一说预*中学会了什么。

  4、教师补充介绍宋词常识和辛弃疾生*。

  二、自学课文及检查交流

  1、出示要求:

  读正确、流利,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资料。

  2、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交流与检查:

  ⑴指名读,正音。教师给予评价,指导适时停顿。

  ⑵再读全文,词义质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举手汇报。

  ⑶说说诗词大意。

  三、*字

  1、描红、临写生字。教师个别指导。

  2、抄写词语。

  四、作业

  熟读这首诗。

  第二教时

  一、交流已经学会的内容,明确本课任务

  1、关于课文,你已经学会了什么?

  2、出示本课学*目标,对照检查:

  ⑴听写词语:

  低小、吴音、莲蓬、鸡笼、翁媪。

  ⑵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注意是否韵味。

  ⑶说出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渡:看来我们对这首词的学*还需要更深入些。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体会词的情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精读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词中写的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2、同小组交流。

  3、发言与指导:

  ⑴景:

  描述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完整与优美,注意顺序。

  关键词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扩大外延:

  荷塘、豆地、其它庄稼。

  过渡:

  你觉得这样的乡村景色怎么样?更美的'是乡村的人。

  ⑵人:

  注意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家?有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关键词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⑶词人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关键词:

  “醉”、“喜”、“相媚好”。

  4、小结:

  田园生活美如画,村居人家乐融融,此刻你一定和诗人一样,想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此情此景。快打开本子试一试吧!

  5、简单交流后,再次诵读全文。

  三、拓展阅读

  同学们如果对辛弃疾的词感兴趣,课后可以选读下面几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村居》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区别*、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字形:

  ①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②诗:讠字旁;醉:酉字旁;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村居》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理解一些字的含义,体会诗中的韵律美。

  3、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6个。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的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描绘的美丽场景进行描述。

  3、引导学生学*课外古诗,进行相关类别古诗的整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课前准备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文本与生活,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生自由说如生1:春天来了柳树姑娘穿上了新衣服,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朋友们在放风筝。生2: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青蛙醒了。)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

  师: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小鸟在唱着欢快的歌。多么美好的春光啊!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精彩美妙的诗篇,《村居》就是其中的一首。

  释题:分别让学生用组词方式解释村和居,知道村居的意思就是在农村居住。

  [设计意图]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画面、音乐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的交响乐”,为学生奠定了学*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把不懂得字词勾出来。

  2、用课件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a、我能读:莺、堤、拂、趁、村、童、散、归。

  b、我能找:下面的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些字最象

  村、童、堤、散、归。

  c、我能说:用字组词,并说一句话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帮助弱势学生识字,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通力合作。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理解词句,深入感知。

  1、课文中你哪些词不懂?学生质疑,小组学*,师生共同解决。

  2、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一下诗中美丽的画面。同桌互相为一组,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色,你是通过哪句话知道的。

  汇报自学情况

  预设:1、儿童散学归来早(课件播放:钟声、孩子们的喊叫声)听,听到了什么?(“放学了—”,“放风筝了—”)师:村里的孩子们多高兴啊!我们也高高兴兴地读读第三句。(指名读,强调“归来早”这三个字要重读,“早”字带拖腔)

  2、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放风筝吗?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把风筝放上天的?(生叙述放风筝的过程)师:谁愿意上来表演放风筝?(学生上台表演)师:看,他的风筝上天啦!这是我们想怎么读“忙趁东风放纸鸢”请试试。(学生试读)师:快看,我们的风筝风得多高啊!快快找找你的风筝在哪?找到了吗?

  3、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学生看课件自由说。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4、草长莺飞二月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设计意图]善于调动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在关键处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信息。

  四、放飞想象,发散思维。

  师:早春二月,鸟语花香,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读一边想,你的脑海里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我好像看见了,放学的钟声响了,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生:我仿佛看见了烟雾里,柳树舒展枝条轻轻拂着长堤。

  生:我好像也在那放风筝。

  师:这是春的气息,这是春的脚步。让我们在美美的读一读。

  [设计意图]巧妙运用“入情通文”,打通了“人”与“语言”的通道,学生入了情,就通了文,于是“情”与“文”就“接触”,就对话了,“人”就获得了“语言”,语言也获得了“人”

  五、注重拓宽教学内容

  师:春天这么美好,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师出示课件,展示其他关于春天的古诗,拓展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引进课外学*资源,充实和完善课堂学*内容,拓展是联系的拓展,延伸是明了基础上的延伸。

  六、注重读写结合

  师:春天的景色如此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以《村居》为題把春天早晨的景象写下来或画下来吧(生有的写话,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在我们的笔下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欣赏。

  学生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由说到编再到创,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使学生充分体验的成功。

  七、写字指导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2、分析字型,指导重点字。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字,能够使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更牢固,在汉字的比较过程中体会传统的汉字形体美

  八、采蜜集

  1、练*填古诗(课件出示)

  2、把《村居》中的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说一说。写在采蜜集中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古诗,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九、扩展活动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早春 竞放风筝

  学生绘画作品展示

  《村居》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抓住“醉”字研读文本,展开想象,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

  3.通过对词的朗读和感悟,体会作者对农村安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在学*新的课文之前,先来读几首古诗。(课件出示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袁枚的《所见》、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学生齐读这几首古诗)

  2.读了这些古诗,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都是关于乡村田园风光和儿童无忧无虑生活的诗。)

  3.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次外出,也看到了一处美丽的田园风景,不禁感慨万千,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清*乐村居》。(出示词)

  【设计意图:所选读的这几首古诗与所要学*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轻松地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易于激发他们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辨析“剥”的读音,说一说“蓬”在这里为什么不读轻声,知道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是哪几个字押韵的。)

  2.古代的词都是可以用来合乐歌唱的,因而在读的时候除了押韵之外,还非常讲究节奏和谐。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3.课文读好了,但是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意思吗?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自己的预*尝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4.要能准确地说出词意,必须先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师生共同讨论“吴音”、“媚好”、“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5.谁来说说这首词描写的情景?

  【设计意图:学*古典诗词离不开一个“读”字,学生只有读顺读通了词句,才能披文入境,进一步去领悟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同学们,读一首好词,就像品一杯香茶,只有用心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芳香。面对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面对这样的一家人,你能用书中的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板书:醉)

  2.从低矮的茅屋,我们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一户物质富有的人家,但是两位老人却能一边饮酒,一边亲热地谈笑,说明这里的“醉”不仅仅指两位老人因酒而醉,肯定还有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使他们陶醉其中。想想看,两位老人到底会陶醉于什么呢?

  3.结合学生的回答展开相应的讨论。

  (1)为乡村美景所醉。

  这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课文中用了“茅檐、溪上、青青草”三个词勾勒出了乡间的田园风光,其实乡村的景色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讲一讲。

  练*有感情地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为夫妇恩爱所醉。两位老人有可能在亲热地交谈什么呢?

  听了两位老人的谈笑,老师不禁想到了《诗经》里的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现在的流行歌曲来翻译,就是“最浪漫的事,是与你一起慢慢变老”。这对老夫妻相敬如宾,相爱一生,这样的情感怎能不让人陶醉呢?

  练*有感情地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为儿子的勤劳孝敬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个儿子一边劳动一边在想些什么?

  正是孩子的勤劳孝敬才使老人陶醉于这幸福之中啊!

  练*有感情地朗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为小儿子的天真顽皮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抓住“卧”字想象小孩子一会儿躺卧,一会儿趴卧,一会儿睡卧的姿势,体会其天真顽皮的特点)

  练*有感情地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同学们,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吗?

  (和和美美、天伦之乐、幸福安康、和睦温馨、其乐融融……)

  5.这么美好的环境,这么闲适的生活,这么甜蜜的亲情,即使不喝酒,也肯定会被深深地陶醉的,因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和老人一起陶醉于眼前的一切。(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从词眼“醉”字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体会思想感情,享受审美乐趣,使之领会抓词眼阅读的方法,同时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的意识及能力。】

  四、走*作者,体会情感

  1.此情此景,使老人陶醉了,更使在这里流连忘返的辛弃疾陶醉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词。不过,这首词仅仅是表达对农村*静安宁生活的赞美吗?让我们来走*辛弃疾。(出示辛弃疾资料让学生阅读)

  辛弃疾是我国宋朝的.一位著名词人。他21岁就参加了抗击金人的义军,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后来担任过很多军职。这期间他写出了大量的词作,词中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他极力主张南宋王朝抗金北伐,并提出了很多的主张、政策,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到了他42岁的时候,却因为谗言陷害被解除了职务,退居到现在的江西省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这里,辛弃疾度过了他人生最为艰辛的20年。《清*乐村居》就写于这一时期。

  2.当时金兵南下,黄河以北的大片国土陷于金兵的铁蹄蹂躏之下,征战沙场二十多年的作者在前线看到的是百姓的流离失所,看到的是百姓的生命朝不保夕,看到的是百姓的血泪生活,如今看到眼前的安静和谐的乡村生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3.教师小结:

  是啊,要是没有战争,祖国统一,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过着这样安宁幸福的日子该有多好啊!这就是辛弃疾,一个一生都在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让我们带着辛弃疾的美好愿望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补充,拓展文本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及写作的背景,使之更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五、赏析辛词,领略风格

  1.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著称,与苏轼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并称为“苏辛”。这首词并不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现在我们来读一首代表他豪放词风的词。(师范读)

  《村居》教学设计 10

  【教材简介】

  《清*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写的一首表现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不用“人在图画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移步换景,客观摹状,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词中以“溪”萦回映带,意脉连绵,情思不断,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对安宁*静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了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板书“居”,组词。想到了什么?然后板书“村居”。指名背诵高鼎的《村居》。

  2、今天我们将学*一首题名也叫《村居》的诗,不过,它的前面还有三个字“清*乐”(板书)。(播放舒缓悠扬的音乐)“清*乐”是词牌名,又名“醉东风”,它相当歌曲的谱子。看,咱们的语言真有意思,三个字就能定下曲子的意境。

  3、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屏幕出示辛弃疾的生*,学生看之后提取关键词,譬如:字幼安,号稼轩。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词作的风格:农村词,英雄词。)

  4、放声诵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读顺,读正确。(学生读词,教师做手势进行指挥。)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翁媪 锄 莲 相媚好 剥

  2、指名学生读一读,一边正音,一边加以渗透。

  〔锄——锄禾(指名背诗)——锄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指导读“青青草”。)

  莲——莲花——莲蓬(为了读起来响亮点,读第二声)〕

  3、齐读。

  4、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在哪儿呢?(指名说,相机板书: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5、这么多人和景,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一处景,将它们像珍珠一样串了起来,找找看,看看谁是火眼金睛?(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板书:溪)这个字和大家的感情肯定很深,因为咱们是桃溪小学的一员。如果,把这个“溪”换成提足旁的“蹊”,你有什么发现?(齐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现在大家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图?(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回答。)

  (①幸福的一家子 ②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③安居乐业的一家人……)

  三、走进村居,在诗意中徜徉。

  1、是啊,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其中,你认为谁是最幸福的?说一说你的理由。

  2、在这里,“醉”可以理解成什么?(沉醉)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是沉醉?(学生交流)景美,心情舒畅,或许也会喝点老酒,微带醉意。

  “醉里吴音相媚好”,诗人先声夺人,突出翁媪亲热聊天,用吴方言说着贴心话的样子。如果在作文中你能掌握先声夺人的“法宝”,你的作文定会锦上添花。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3、句式训练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

  4、学生自由交流。指名谈一谈。(男女同桌之间扮演翁媪,自由畅谈。)

  5、其实,儿女一直是父母口中永恒的话题。听——

  1)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

  2)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么认真啊!他也老大不小了,该帮他娶个媳妇了。”

  3)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

  ……

  6、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齐读)大儿幸福吗?中儿呢?(指名回答)

  句式训练:

  大儿的幸福,在于( );中儿的幸福,在于( ) ;翁媪的幸福,在于( )。

  7、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会是怎样的神情?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交流,指答。板书 最喜 )小儿子是“无赖”,翁媪怎么会“最喜”呢?(学生交流)

  理解“无赖”。当父母看到你顽皮的时候会怎么说?

  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哪一个字表现了小儿的活泼可爱?指名说一说。

  8、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前者想到的是责任,后者让人欣慰。小儿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可真是个精灵鬼。你看,他一边津津有味地剥着莲蓬,一边还津津有味地数着“一颗,两颗…… ”,让我们好好地端详他剥莲蓬的样子。(学生交流,理解“卧”)

  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推敲一下。

  一个“卧”字,不仅让我们想象到有趣的画面,还引发了大家的感慨:“动”的时候是那么的随心所欲、无拘无束;“静”的时候是这样的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动一静竟然融合在一个字上,真是“一字千金”啊!此情此景,你羡慕“小儿”吗?为什么?

  9、看到“莲蓬”,你会想到哪些诗?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儿可能就是刚刚“偷采白莲回”,正在美美地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呢!

  10、此情此景,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词人醉了:他陶醉在乡村生活的淳朴之中,陶醉在一家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中。让我们也一起来陶醉一番,陶醉在乡村的美景中,陶醉在一家人的相亲相爱之中。(齐声诵读,然后背诵。)

  11、我们再来看这一家老小,居住在这样矮小的茅屋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遇上大冬天就更别说了。如此清贫的日子,他们却其乐融融。因为即使是这样简单的幸福,在当时,许多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12、词人闲居在上饶老家二十多年,写了许多词,形成了“稼轩体”。可是看似居安的他却一直充满忧虑,忧虑着北方战场,真是“此生谁料,心在‘战场’,身老‘村居’”。他多么希望这种安居乐业不仅仅是一家两家,多么渴望不再有“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凄惨。所以说这样的农村剪影在词人的心中只是“别调”。他心忧天下,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情怀。

  四、将“醉”字进行到底

  赏析《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初读悟“醉”

  1、那么深深地刻在诗人辛弃疾心中的基调是什么?(媒体出示)

  2、想一想,“破阵子”这一词牌表达得意境是怎样的?(慷慨激昂)你听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3、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洋溢着爱国、报国的激情。)哪一句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壮志未酬?(“可怜白发生”。)

  (二)、探询“醉”的缘由

  1、这首词开篇就“醉”,它和《清*乐·村居》里的“醉”一样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醉酒之后,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指名读一读。(配上激昂的音乐)

  3、词人由看到一家人的安居乐业,想到了天下:老百姓多么渴望过上和*安居的生活啊!词人多么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醉在村居”啊!(出示村居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齐读)

  4、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村居”,享受一下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蓦然回首”,却发现咱们和这幸福的一家人,还是半个老乡呢。(出示吴方言分布图)让我们用我们的“吴侬软语”来读一读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配乐,学生用吴方言读词,体会。)

  五、作业。

  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其中,描写儿童的古诗词更是脍炙人口,别有韵味:一个“卧”字,精彩纷呈。在课外阅读积累中,睁大你的慧眼,你一定能采撷到其中亮丽的一枚。试试看,怎么样?


《村居》教学设计菁选(扩展9)

——《清*乐 村居》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清*乐 村居》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1、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词学*的氛围,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特色】

  基于网络的演示性、丰富性、拓展性进行诗词教学。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交流:

  3.出示课文。 “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4.听课文范读,找找哪些词该重读?(边听做记号。)

  5.是否学过相似的“词”?形式上有何特点?(点击网页)(《卜算子 咏梅》;分上、下阕)

  6、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学生按要求读。)

  7、检查自读的效果(请生评议;学*好的方面,读给同桌听。)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根据你的经验,读懂一首词有哪些方法?

  交流:查字典;小组讨论;看图理解;看看有关注释理解。

  2、四人小组用你们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并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上阕交流:(1、 指读上阕。2、 找出描写的事物3、 理解意思,教师补正(……带着酒意,操着吴语,谈得很亲热。哪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呀!)4、 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5、 小组赛读上阕。)

  4、下阕交流: (1、 指名读下阕。2、 找出描写的主要对象3、 理解意思,听教师补正(……最可喜的是小儿,在河边伏着正剥莲蓬取莲子吃呢。)4说说下阕写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下片四行是一句话,写这家三个儿子的活动充满生机。)

  5、理解全词。(连起来说词意:自己练说,互说,指名说,评议。)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2.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

  四、再现诗境,指导吟诵。

  1、边看图画,试着背诵。

  五、拓展学*。

  1、学生自主合作拓展学*。(1、学生自由组合利用网络内容“诗人简介”、“辛弃疾全集”、“佳句欣赏”进行拓展学*。2、交流: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交流所学内容。学生交流。(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

  六、总结延伸。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把今天学到的内容介绍给家长听。

  《清*乐 村居》教学设计 2

天目湖中心小学 尚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贫乐?村居”图

3、图上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准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贫乐?村居”。配乐朗读。

二、初学诗意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正音)

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指正读音bāo剥)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儿锄豆……二儿……”

7、交流学*中遇到的问题。

“翁媪”老年妇女

“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吴音”吴地方言

8、对照插图说说整首诗意。

9、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10、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分块品读

1、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清贫乐?村居”分解图。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3、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

4、集体交流。(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

(1)小儿卧剥莲蓬。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

(2)大儿锄豆溪东。

(3)“二儿正织鸡笼”二儿会怎样想……

(4)“醉里吴相媚好,……翁媪”

这一对老人会聊些什么?(大儿、二儿、小儿……以后的生活)

指名读这二句话,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见到什么画面?

2、同桌互说交流。

3、指名说。

4、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品味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小结、作业 

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

《清*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乐 村居》教学设计 3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1、板书课题:清*乐 村居,正音:乐(yuè)音,朗读课题。

  2、比较:这个课题和以前学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3、理解题意。

  4、简介体裁――词。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出生字,练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正音:卧剥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一)、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清*乐 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二)、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思考讨论画线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朗读,读好韵脚。

  (三)、读好*仄。

  古人在朗读文章时,除了遵循四声的规律外,还讲究*仄。简单来说,在朗读时,*声音超微拉长一些,仄声音稍微短促一些。

  1、出示朗读提示:

  清*乐(yuè)・村居

  ○*声 ●仄声 ⊙可*可仄 △*韵 ▲仄韵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情景?

  (一)、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

  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二)、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1、这首词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1:醉里吴音相媚好,关键词:醉里、相媚好

  重点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重点3:溪头卧剥莲蓬,关键词:卧

  3、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你想起了哪些学过的诗句?

  4、指导感情朗读。

  5、展开想象,口语交际。

  读着 (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

  (三)、词外人――作者

  1、其实,这首词中还有一个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最喜最喜小儿无赖”。

  3、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

  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

  b、心醉或陶醉、沉醉。

  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

  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可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4、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c、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心碎。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而现在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5、扩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烽角连营。”

  6、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附一: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清*乐 村居》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清*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p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p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

  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一)配图乐,激学趣

  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

  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乐・村居》所画。

  2、齐读课题

  (1)正音:乐(yuè)

  (2)读准课题

  “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创意境: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入课题: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这首词。

  【设计理念】 中国阅读教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曾说:我们已经走进了“读图时代”,画面阅读正与文字阅读互竞雄长,它们共同开辟出一条“全脑阅读”的新路。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图画来,从图画中看出文字来。本着追求这一理念,本课时古诗教学设计中从图入景,随景读文,逐步引入学*古诗。

  二、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词文

  1、自由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古诗。

  师相机正音: 媪(ǎo)、剥(bāo)、翁媪、莲蓬、卧剥

  3、教师范读

  《清*乐 村居》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地学*,正确理解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词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词的学*,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各位朋友,敢和我对对暗号,搞搞默契吗?自信的孩子最有魅力!何为暗号呢?咱们来对诗,我说前句,你们对后句。只要你们能说得上来,就是对上了暗号。

  童孙未解供耕织―― 绿遍山原白满川―― 草长莺飞二月天――开轩面场圃――

  2.真有默契啊!正如诗人李商隐所说,我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请同学想想,这些诗都是描写什么的?

  3.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恬静的田园生活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诗文里,田园诗词是一颗闪亮的明星。今天,熊老师要和大家一块来学*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看老师板书,字乃人的衣冠,要一笔一画写工整。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1.谁愿意把课题读一遍?这“乐”字在这里读作音乐的“乐”,老师想请教大家对“清*乐”的理解?你怎么知道的?你是个会学*的孩子。借助注释是我们学*古诗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请你把注释1大声地读一遍。“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读课题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

  2.村居的意思就是乡村人家,读到村居,你想象到了什么?这是同学们想象中的村居。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24页,把这首词自由朗读四遍,前两遍争取读准生字和多音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词读通顺,最好能读出节奏。读完后,还要请大家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一下呢?

  2.经过大家的提醒,咱们再来读这首词,就简单多了。现在,谁愿意把这首词读一遍?其他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3.他读正确了吗?你真勇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值得称赞的。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大屏幕出示这首词)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四、范读课文,把握诗境。

  1.同学们,读古诗词,初读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和诗人有了初步的沟通和交流。老师读这首词也有自己的感觉,不过我的感觉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可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走进辛弃疾的田园生活。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3.(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缺少了什么?(放流水声)小溪怎么流的呢?(缓缓地流着、叮咚地流着、潺潺地流着)

  4.同学们想象得合情合理,大家都是会学*的孩子,因为想象也是学*古诗的方法之一。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构成了一幅美好温馨的村居图。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这首词。(放音乐,师生齐读。)

  五、分步解读,品语诗情。

  1.村居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这首词当中有一个字表达了辛弃疾看到这温馨美好村居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

  2.“醉”就是这首词的词眼。辛弃疾喝酒了吗?可是他醉了呀!?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他醉在哪儿呢?他一醉田园风景美如画。同学们,一起读。(磊屏幕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3.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4.草是怎样的草,水是怎样的水?同学们,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些。此时,你就是辛弃疾。饭后,你慢步田园,面对着醉人的美景,你深深地吸上一口气。田园的空气怎么样?小溪里的水――很清很清;溪边的小草――很绿很绿;溪里的荷花――很美很美,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好一个世外桃园,真是人间仙境啊!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辛弃疾,你醉了吗?醉了,那就读啊,轻轻的,慢慢的,读出你的醉。

  5.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自己试一试。

  6.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真是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全班同学,咱们一起晃起来,摇起来。

  7.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了,他一醉乡村风景美如画,那还有二醉,三醉,四醉呢?

  8.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句。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吗?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

  第一个问题:“吴音”是什么意思?当时辛弃疾被朝廷贬到江西上饶的带湖,这个地方战国时期称为吴国,所以叫吴音。

  9.第二个问题:“相媚好”是什么意思?老爷爷和老奶奶会说些什么呢?

  (大屏幕出示: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老奶奶)望了望老伴,笑着说――”)

  10.(大屏幕出示老两口幸福生活的画面)多么幸福的老两口啊!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这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啊。你醉了吗?请你读!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的肯定。同学们一起读!

  11.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于景美,醉于人和,咱们再来和他一起醉,这三醉是醉于――谁愿意读读第三句。谁能讲讲这句诗的意思?谁愿意夸夸大儿子?12.引读《锄禾》。夸过了大儿,咱们再来夸夸中儿,要求用上一个四字成语。

  13.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和中儿,辛弃疾又醉了.可是,还有醉中之最呢!那就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是什么意思? 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无赖”。你们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再读这一句,读出小儿子的天真活泼。

  14.这句词中的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孩子的淘气?“卧”什么意思?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还可以用哪个字?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15.“卧”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一个“卧”字写出了小儿子的顽皮淘气,写出了小儿子的悠然自得!用字传神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要不以推敲著名的诗奴贾岛怎么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呢!谁愿意再把这句读一读?

  六、诵读品味,怡然沉醉。

  1.词读到这儿,相信这一家子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一家子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对了,正如大家所说,这是温馨的一家,美好的一家,令人陶醉的一家,概括大家的感觉,那就是和谐(板书:和谐)其实,和谐的生活不仅是古代人的向往,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同样也在追求着和谐,构建着和谐。

  2.此时,辛弃疾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这份和谐中。那么仅仅是辛弃疾醉了吗?还有谁醉了?

  3.这一家子生活富裕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这么矮这么小的茅屋,到了冬天怎么遮风避雨呢?我得问一问词中的老爷爷,老奶奶了:你家生活并不富裕啊!你怎么会沉醉其中呢?唉,先别忙着回答,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按照大屏幕上的提示来回答。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就是我们说的聪明人。(大屏幕出示:虽然……但是…… ?)

  4.老师问了词中的翁媪,你想问词中的谁?

  5.是啊,物质上的财富怎么能比得上精神上的财富呢?要知道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征战沙场二十多年,曾为实现国家统一而四处奔走。由于受到奸臣的陷害,他报国无门,被皇帝贬到江西上饶的带湖隐居。闲居在南方的辛弃疾出来散步,看到了这和谐的一家子,心生向往。同学们,目睹了北方战乱之苦的辛弃疾,此时此刻最渴望的是什么?虽然居住在和*的南方,心却在想着战乱的北方,这叫什么?

  6.引读:辛弃疾向往着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啊!所以,看到这和谐的村居生活,他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一醉――(学生读第一句)二醉――(学生读第二句)三醉――(学生读第三句)四醉――(学生读第四句)。

  7.国泰民安的理想,报国无门的苦闷,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清*乐・村居,此时此刻,你们能读出爱国词人对美好生活的那一份向往吗?(学生齐读全诗)

  8.从你们的诵读中老师听到了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感受到了和谐村居那醉人的魅力。此时此刻,咱们这课堂上又多了一醉,那就是在场的所有人都醉了。这首词的韵律很美,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下面我们师生互动来个辛词二重读,好吗?怎么读呢,仔细听好了,熊老师读一句,你们接着把这一句的后面三个字重复读一遍,听明白了吗?那好,咱们来试试。

  9.此时此刻,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地缓缓地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永远……这份和谐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那是因为词人的词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的,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出感情是诗词的生命。(大屏幕出示:

  感情,诗词的生命

  愁极: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怒极: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忧极: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喜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辛弃疾愁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怒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在辛弃疾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10.同学们,辛弃疾的每首词都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都是一曲委婉动听的歌,都是一段绵延不断的情。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