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1-26 00:00:00 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师板:奇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黄迎客松的评价很高: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生:奇在模样。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姿态优美遒劲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遒劲这个词的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能读好这个词。看到“郁郁苍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好这句吗?

  还奇在哪里?

  生: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1、师: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时间长。(图文结合理解)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3、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生读)师:这正是“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2)陪客松奇美

  A、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出示:比喻句

  师: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

  师:盆景是什么意思?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奇松数量多,千姿百态。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从哪里读出来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师:黄山松的确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其它的黄山松吧!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四)小结。

  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

  孩子们: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更是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身姿,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不仅明白了黄山松“奇”在哪里,更为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

  指导朗读:

  ⑴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指名说)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⑶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⑷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朗读)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三棵奇松,好吗?(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教师引读第二节。)

  (三)观看录像、升化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出示录像,教师范读第三节)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再一起读一遍,好吗?(齐读)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师板:奇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黄迎客松的评价很高: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生:奇在模样。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姿态优美遒劲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遒劲这个词的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能读好这个词。看到“郁郁苍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好这句吗?

  还奇在哪里?

  生: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1、师: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时间长。(图文结合理解)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3、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生读)师:这正是“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2)陪客松奇美

  A、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出示:比喻句

  师: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

  师:盆景是什么意思?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奇松数量多,千姿百态。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从哪里读出来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师:黄山松的确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其它的黄山松吧!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四)小结。

  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

  孩子们: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更是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身姿,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不仅明白了黄山松“奇”在哪里,更为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

  一、初探“奇”

  1、齐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黄山松奇在哪?)

  2、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黄山松奇在哪?生自由说

  3、书中是如何概述黄山奇松的特点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幻灯片)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谁来读这两句话?你们听懂了什么?

  二、再探“奇”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作者选择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向我们做了详细介绍。今天,我们来到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欣赏这三大名松。

  1、(幻灯片)默读第二小节:

  用——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2、(出示迎客松图片)作者如何描写迎客松的。

  (幻灯片)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迎客松奇在哪?生根据内容谈理解。把你们的理解读进句中。

  3、人们这样评价这棵松:(生齐说)

  (幻灯片)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师介绍)迎客松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堪称黄山奇松的代表。迎客松的形象体现了黄山的奇美,体现了黄山勃勃的生机,体现了黄山面临种种磨难所展现的顽强生命力。

  4、再来看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应该有更深的感悟。谁再来读一遍。

  5、好客的迎客松不光热情的迎来了宾客,还为宾客配了一位导游——绿色巨人陪客松,它可是一位称职的导游,一边陪同游人欣赏美丽的黄山风光,一边为游客做详细的介绍。想想,如果你是那位绿色巨人,你会介绍些什么呢?(生自由介绍)

  6、在陪客松绘声绘色的介绍下,游客们沉浸在黄山迤逦的风光中,不知不觉天色渐暗,黄山另一位好客的主人——送客松会把你送下山。送客松又是怎样的英姿呢?(出示送客松图片)

  (幻灯片)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送客松又奇在哪呢?生根据内容谈理解。它会怎样向游客告别呢?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

  11、体味着黄山奇松的热情,回味着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宾客心中热情激荡。

  (幻灯片)黄山松真__啊,(奇)

  怎不令人_______!(流连忘返、恋恋不舍、情有独钟等)“情有独钟”这个词反应了什么?(反应了作者对黄山奇松喜爱至极点)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配乐朗读)

  三、感悟情谊

  黄山奇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

  (幻灯片)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从两个更加你体会到什么?读出对黄山奇松及黄山的满腔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小练笔

  (出示黄山部分奇松图片)

  黄山除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还有卧龙松、倒挂松、团结松、龙爪松、探海松、孔雀松,黑虎松……应有尽有,而且千姿百态,各俱神韵。今天我们也用我们手中神奇的笔把我们喜欢的一棵松写出来。(生完成小练笔,音乐伴奏)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体会第2自然段的写作特色,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口头练说一种黄山松。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运用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写黄山怪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音乐、屏幕上出示“黄山”)师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屏幕出示“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站在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就可以欣赏到对面悬崖上的三大名松,它们分别是(生答)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二、朗读、背诵第2自然段,体会写作方法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精读了《黄山奇松》这一课,谁能完成

  下面的填空题。

  (屏幕出示填空题)

  (自由练说;指名学生答;而后出示完整内容,一起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要是能有感情地背诵出来,就更棒了,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背))

  师问: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三大名松,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最生动,为什么?(生答)

  师小结:作者恰当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三大名松写具体了。

  三、结合课外收集资料,口头练说其他松

  过渡:当然,黄山远不止这些名松,同学们,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松呢?(指名答)

  你能不能运用文中描写迎客松、送客松的方法,插上想象的翅膀,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松。

  (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练写“黄山奇石”

  过渡:看来,大家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黄山不仅有着形态各异的奇松,还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它们也是黄山的一绝,大家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

  看:

  (播放课件)

  同学们都深深陶醉于黄山美妙的景色中。要是让没去过黄山的人也能领略一下黄山怪石独特的美,那该多好!你有办法吗?(生答)

  我们不妨也学*作者,用笔来写一写黄山的怪石。

  (出示要求)

  为了便于大家写作,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黄山的怪石。

  (播放课件,定格于怪石图片的排列画面)

  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指名读,评价

  五、推荐课文、书籍

  《语文补充阅读》第八册中的《黄山游记》

  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第14课《黄山奇石》

  人教版《社会》第五册中的《泰山和黄山》

  板书:

  迎客松

  20、黄山奇松

  陪客松、送客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

  生回答。

  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同学们再好好地品味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用“ ”分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1)课件出示迎客松。

  学生欣赏

  这棵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这句把什么比做什么?同学们,你们一起来做做这棵迎客松,舒展你的身姿,用热情的话语,欢迎游客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板书:好客的主人)你能读出迎客松的这种热情吗?(指名读)

  (2)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多么优美、多么遒劲的迎客松啊,读了这几句话,有的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能把你想说的告诉大家吗?

  (3)学生交流

  (4)投影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知道为什么称它为迎客松吗?读句子,完成填空。(课件:填空)

  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

  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迎客松?师小结: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朗读指导: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3)完成填空:

  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美景,并伴有二胡曲《听松》。

  8、指导学生说话:

  (1)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什么?(板书:千姿百态)

  (2)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还会有些什么样子的松树呢?

  如果你就是一棵黄山松,你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完成想象说话。

  三、课外拓展。课件出示:四绝

  黄山不仅是松的海洋,还是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同学们课前已经能够自由组合成学*小组,搜集了不少黄山的资料,下面就请各小组派代表为大家作补充介绍。

  (学生代表介绍,图片配文字说明)

  四、总结

  同学的介绍,使我们对黄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家想不想亲自到黄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啊!同学们回去可以把这美丽奇特的黄山风光介绍给你的父母,说不定他们一心动,暑假就带你们去看奇松,观云海,赏怪石,泡温泉呢!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本第九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的教学模式。

  (二)设计理念

  《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交流,教师转变角色,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感悟,与文本自由的进行亲密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感悟,加深理解,在读中引发思维,唤起情感,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和教材发生碰撞。进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读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

  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4、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今天,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谈话:好!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在,请你们进入“自学天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

  2、学生自主学*。

  3、汇报自学情况:

  (1)好!你们通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2)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三、合作学*,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提供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2、重点汇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①“迎客松”的句子:

  问题:迎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迎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针对“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欣赏:单击“迎客松”词语,“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游。

  探究: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想象:面对天下游客的到来,迎客松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②陪客松:

  问题:陪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陪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读了“陪客松”这一句,你想说点什么吗?

  品读: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臂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③送客松:

  问题:送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送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探究:为什么送客松被称为“天然盆景”呢?

  想象:单击“送客松”,欣赏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 “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送客松面对着即将离开的游客,它会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自己对送客松的理解与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配乐朗读全文。

  【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因课设练,拓展迁移

  1、学*《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读了这篇课文,谈谈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2、黄山怪石也别有情趣,请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

  3、学生准备,教师个别指导,组织学生汇报,适时点评。

  4、教师小结:黄山怪石,千姿百态,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你们说得太精彩了!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吗?我建议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迁移。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这是一篇很好的*作范文。我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

  (五)教后反思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技能,如:浏览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信息发布的技能和网络参与的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方式,而且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要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学*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出发,大力提倡“体验性教育”、“研究性学*”,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致力描写黄山之松的姿态优美独特,富有情趣,重点介绍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充分展现了它们的奇特之处,饱含了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美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第一自然段概括点示了黄山“四绝”,突出了其中的“奇松”使人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黄山的三大名松,体现了“奇”的特点及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点明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强调其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感受黄山松的奇美特点,培养学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黄山松的奇与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黄山之松的“奇、美”的特点,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课件及相关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思学文,突出奇松。

  1.导入语: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大家一定对黄山有了一定的了解。咱们班有去过黄山的同学吗?请去过黄山的同学谈谈感受。

  2.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浏览了黄山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知道什么意思吗?(学生自由发言)

  3.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文字。(出示第一自然段课文)。这段话告诉我们黄山有“四绝”,他们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是情有独钟。

  4.指导学生理解“情有独钟”。

  (激思学文,突出奇松。即从徐霞客的名言入手,激起学生对这句名言的思考,从而认识到黄山的特别之处。接着让学生思考这段文字中“四绝”、“闻名于世”、“情有独钟”等词的意思,体会黄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及人们对黄山奇松的钟爱之情,从而在教学一开始就突出奇松。)

  二、激趣学文,感受奇松。

  1.过渡语:黄山有“四绝”,人们为什么对奇松情有独钟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下面的文字,想想黄山的奇松美在何处,又奇在哪里?

  2.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出示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三大名松)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与送客松。

  4.三大名松的名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请大家用笔圈出。(2次)

  5.第一次集中出现,第二次是分别出现。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总分的写法)

  6.出示总写的句子。理解“黄山绝胜处”的绝(与四绝的对比)。在这段文字中哪一个词与“绝胜”相对应。

  7.出示写“迎客松”的句子。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从哪里又能感受到它的奇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了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了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

  8.同学们迎客松热情好客,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句子)陪客松如同一个巨人站在你的身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觉?

  9.在黄山松如其“人”,来到时有“人”相迎。游玩时有“人”相伴,就是离开也不会感受寂寞,因为还有“人”相送。它就是“送客松”。(出示句子)

  10.找找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之处。(出示不同之处)

  11.要想把描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除了要读出它的特点以外,还得把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学生练*读,指名读。)

  12.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三幅名松的照片,你能结合课文内容把他们区分开来吗?(出示三幅图片)

  13.指导有感情地读。(配以图文)

  14.听完了大家的朗读,老师还有一点疑惑。在这三大名松中为什么只有迎客松成为了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呢?(自由发言)

  (激趣学文,感受奇松。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写三大名松的,语言优美风趣,比喻形象生动,教学中我既注重了让学生体验品味语言文字的之趣。同时还考虑到本环节的学*内容较多,部分学生的学*劲头有所减弱。为此我借助课件设计“看图识名松”的环节,以便调动起学*的学*兴趣。当然,图片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三大名松进行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三大名松的奇美特点。)

  三、激情学文,赞美奇松。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松是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的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录像)

  2.出示第三自然段。(自由读)

  3.这段话是说黄山的松树千姿百态。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或、有的)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省略号)发挥你的想象,黄山奇松除了如黑虎,似孔雀,还会像什么?(自由发言)

  4.正是有了奇松的装点,才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东岳泰山比不上它,西岳华山比不上它,南岳衡山比不上它,北岳恒山比不上它,中岳嵩山也比不上它。难怪旅行家徐霞客会感慨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5.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黄山的神奇与秀美)

  (激情学文,赞美奇松。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达成这一目标时,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借助于录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黄山的神奇与秀美,激发学生对黄山的赞美之情。一是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入手,体会黄山因松而更加神奇,因松而更为秀美,并且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对黄山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以情学文。)

  【板书设计】

  迎客松 更加神奇

  黄山奇松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更加秀美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法:

  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迁移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准备:

  预*课文,解释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盆景

  后鼻音:玉屏楼状如黑虎

  翘舌音:状如黑虎

  (2)朗读下列词语: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郁郁苍苍枝干遵劲枝干蟠曲

  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

  誉地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

  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4、练*: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卡片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卡片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 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知道,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卡片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卡片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卡片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而且……”。(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投影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网络教学,让学生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学*,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同学们,马上就要“五一”劳动节了,有没有打算出去游玩呀?你准备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哪儿呢?为什么想去哪呢?(学生畅所欲言)

  2、今天老师再向你们介绍一个“五一”旅游的好去处,那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媒体出示“黄山”两字)那里的松、石、云、泉都非常有名,大家想去吗?

  现在让我们先去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先出现黄山松图片,然后逐渐出示特写的“奇”字)

  3、齐读课题后学生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

  1、检查预*:指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根据读书要求评价)

  3、听课文朗读,边听边看边思:黄山松奇在哪?

  4、交流(1)位置奇(提示: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回答后齐读最后一段)

  (三)品读体会

  1、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让我们一起到曾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去观松,在那儿,你会看到哪些松树呢?

  2、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在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1)学*迎客松:

  ①细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理解:“遒劲”“饱经风霜”

  看图想想“郁郁苍苍”是说这棵树长得怎么样?你能换个词吗?

  指导读该句。

  ②指读第二句:这句话是写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它名字的由来)

  指导朗读

  ③师读第三句,要求学生换一种说法,请用上“不仅……而且……”

  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仅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人们只要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

  指导朗读。(“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迎客松的奇、美以及对它的赞美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学生自行试读、指读、齐读。

  ⑵学*陪客松

  过渡:迎客松是那样的奇美,那陪客松又是怎样的呢?

  ①指读有关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②说说你认为陪客松的奇特又表现在哪呢?

  ③看图

  ④读:要求把它的奇读出来

  ⑶送客松又奇在哪呢?

  ①自由读课文

  ②指答看图理解“蟠曲”并与迎客松的“遒劲”作比较

  ③感情齐读

  3、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果然是那样的神奇,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再一次去体会这三大名松的奇。

  齐读第二段中描写三松的句子

  4、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松最具有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让我们去一饱眼福,好吗?

  学生观看录像。

  5、引读:看完这一画面,我们不禁脱口而出:黄山松真是——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是它们装点着整个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难怪人们会对它——情有独钟。

  (四)走进黄山

  过渡:黄山四绝中其他三绝也是别有情趣,让我们再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学生观看“怪石”及“云海”。

  2、谈话总结:

  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峨眉的秀丽,雁荡的巧石,丹霞的崖谷,嵩山的锐峰,恒山的浑厚,黄山都兼而有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是山,也是海,是山之海,云之海,松之海,花之海,光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五)作业设计

  你想去黄山旅游吗?

  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行动,写一份建议书,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黄山,把去黄山的理由写充分,可以吗?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你们知道到了什么呢?

  2、边播放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边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3、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松更是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呢?(奇)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

  5、想寻找答案吗?

  (二)、创设情境,感受奇松。

  1、创设情境:请大家把眼睛闭上,我们登上了去黄山的飞机,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我们爬啊爬,终于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请大家睁开眼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松树,它们又奇在哪里呢?

  2、学生交流讨论,师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大家说得很好,这三种松的确都非常奇特。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既然它有这么大的魅力,那我们就一起去领略迎客松的风采,并从语言文字中来感受它的奇吧!

  (三)、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2、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的意思,读好词语,并读出它的奇。(指名读、齐读)

  (2)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的形态就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指名读、齐读)

  (3)黄山上的松有千千万万,为什么不选其他松,而偏偏选它,这足以看出它的奇特之处。(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迎客松的方法。

  6、除了迎客松外,还有两种松也十分奇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迎客松的方法学*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8、同学们,玉屏楼真是一个观松的好地方,我们站在上面已经看到了三棵奇松,我们一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深深地吸引住,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松树,让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松好不好?

  (四)、观看图片及录像、升化情感。

  (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内容)

  1、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你能仿照着再说几种其他形态的松吗?

  2、观看图片及录象。

  (五)、再次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1、黄山松和黄山浑然天成,美伦美奂,相信此刻,大家已经完全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了。可是回程的飞机已经在催我们登机了,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向黄山松、向黄山告别。

  回到家中,亲戚朋友要问了:你到黄山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我是你们的姐姐,从没去过黄山,而且又对黄山松特别感兴趣,你能不能当回小导游,向我介绍黄山奇松呢?

  2、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

  (六)、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松,写具体、生动。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

  2、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课件等方法理解新词语“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的意思。

  3、能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资料、课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与美。

  4、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预*课文,做好批注。

  课前欣赏:黄山风景录像资料

  六、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前我们欣赏了黄山风景的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播放黄山风景录像生动直观,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的体验,很快就激发起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很想去揭开黄山奇松那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游览过许多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谁到过黄山?(板书:黄山)

  3、关于黄山,你了解多少?小组内交流课前所查资料后指生汇报。

  【设计意图:收集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和生活提供便利,在学生交流资料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资料的好*惯。】

  4、过渡语: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出示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

  5、齐读课题,读出“奇”,我们要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惯,就先从课题开始,好吗?学生质疑问难,问题集中在“奇”上,在旁边板书“奇?”。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课题开始,就开始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好*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疑,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

  (一)检查难读的词、句。

  1、词语:

  情有独钟誉为陡崖乃至宾客屹立(学生对词语的读音掌握很好,不用费太多时间)

  2、句子

  ①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重点指导“遒劲”,尤其是多音字“劲”,容易读错,多读几遍。)

  ②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句子较长,指导学生注意了停顿,就能把句子读好了。)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设计意图:预*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方法,养成预**惯,由不自觉到自觉,认真预*,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检查预*还可以了解学生学情,解决了字音,会读课文了,课文的解读、感悟才可以开始。】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

  (一)学法

  1、自读

  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三大奇松的?边读边做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课件出示自读小提示:1、划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2、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指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句子)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让我们细细地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先来看第一句:

  句一: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学生抓重点词谈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①从“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枝干遒劲”借助图片、联系校园中的松树、所查的资料图片字、画遒劲有力、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遒:qiú雄健有力:遒劲。遒健。也指诗文、书画等雄健有力)。《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相关内容: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海伦·凯勒》教学设计《我的“长生果”》教案梅花魂诺贝尔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教案练*1教学设计《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教学案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③从“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运用方法体会:借助饱经风霜的脸图片、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风霜、联系资料迎客松已经有800多年了)

  ④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让这棵八百岁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奇不奇?我们能不能把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奇读出来呢?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迎客松被称为什么?(板书:好客的主人。)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拟人)

  ③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现在,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伸出手臂,大声地说:“黄山欢迎您!”

  ④读句二。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课件出示句子)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还代表着整个黄山。(课件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指生填空)

  ③师小结拓展: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宾厅处就有一副迎客松图,还有许多饭店入口处也都有迎客松图,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④再读句三。

  (二)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句,运用联系图画、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资料、利用工具书等方法体会迎客松的“奇”。

  (三)用法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先不急着说,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运用方法体会陪客松、送客松的奇,并在旁边写批注。

  (四)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指生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2、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3、指导朗读。

  (五)自选第二自然段中喜欢的句子,赛读。

  (六)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迎客松,总结学*方法,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其他两大名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合作意识。真正做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

  1、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黄山松还“奇”在哪儿?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板书:千姿百态)

  2、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

  3、发挥想象说话。课件出示说话练*: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有的从山腰斜出,像();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有的仰望天空,像在();有的卧在山间,似乎()……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说话后出示黄山松各种品种的图片,也可展示学生所查图片)

  4、这些造型太神奇了,看看这段是什么结构?(总—分—总)同学们可以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写黄山的其他松,也可以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更可以写写黄山其他三绝:怪石、云海、温泉。

  5、出示黄山怪石图后指导仿写:例如写“怪石”,指导:重点围绕哪个字写?(怪)第一句可以怎么写?(黄山石真是千奇百怪。)第二句呢?(生仿照文中第二句说。)第三句呢?

  6、如有时间动笔写。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法:

  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迁移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准备:

  预*课文,解释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盆景

  后鼻音:玉屏楼状如黑虎

  翘舌音:状如黑虎

  (2)朗读下列词语: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郁郁苍苍枝干遵劲枝干蟠曲

  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

  誉地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

  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4、练*: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卡片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6

  一、教材简析: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笔下三大奇松的美。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里行间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怎么样?

  [评析: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过渡:这里有一段我在旅游时拍摄的视频,请大家欣赏一下,观赏完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些图片美吗?作者笔下的奇松更美,今天我们就来学*《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评析: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美的词句。

  [评析: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2.交流感受,细研课文。

  过渡:课文写得最美的是那一段?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深研课本,走进文本:

  1.请同学们以小组读课文第二段,选择喜欢的一棵松树,找出描写它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互相做小导游介绍一下。

  【评析:学生自读自悟,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集体汇报交流。

  (1)感受“迎客松”的奇美: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评析:为了做好小导游,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精神完成自己的介绍。在向大家介绍奇松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b、出示迎客松的图片与文字,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并引导学生读“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它的与众不同。

  c、品读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欣赏陪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学生品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c、读好这句话,师指导朗读。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出示送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学生朗读“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它的奇特。

  c、朗读这段话,感受它向游客告别的依依惜别之情。

  3、看同学们学得这么高兴,老师有件礼物送给大家。(出示三大名松的诗句)

  [评析:学生良好*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好*惯,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4、感悟写作顺序。

  同学们课文介绍三大名松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是啊,这样的文章才会有条有理。

  5、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1.自读第三段,欣赏画面。(板书:神奇秀美)

  2.练笔:

  (1)根据刚才看到的精美图片,结合本课的写作方法,给你喜欢的图片配上一段解说词。

  (2)希望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惯,并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将美丽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

  生回答。

  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同学们再好好地品味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用“ ”分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1)课件出示迎客松。

  学生欣赏

  这棵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这句把什么比做什么?同学们,你们一起来做做这棵迎客松,舒展你的身姿,用热情的话语,欢迎游客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板书:好客的主人)你能读出迎客松的这种热情吗?(指名读)

  (2)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多么优美、多么遒劲的迎客松啊,读了这几句话,有的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能把你想说的告诉大家吗?

  (3)学生交流

  (4)投影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知道为什么称它为迎客松吗?读句子,完成填空。(课件:填空)

  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

  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迎客松?师小结: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朗读指导: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3)完成填空:

  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美景,并伴有二胡曲《听松》。

  8、指导学生说话:

  (1)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什么?(板书:千姿百态)

  (2)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还会有些什么样子的松树呢?

  如果你就是一棵黄山松,你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完成想象说话。

  三、课外拓展。课件出示:四绝

  黄山不仅是松的海洋,还是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同学们课前已经能够自由组合成学*小组,搜集了不少黄山的资料,下面就请各小组派代表为大家作补充介绍。

  (学生代表介绍,图片配文字说明)

  四、总结

  同学的介绍,使我们对黄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家想不想亲自到黄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啊!同学们回去可以把这美丽奇特的黄山风光介绍给你的父母,说不定他们一心动,暑假就带你们去看奇松,观云海,赏怪石,泡温泉呢!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觉黄山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祖果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境

  1、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四绝中最奇的要数黄山松了。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我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这段里哪个词最能体现人们对黄山松的喜爱?

  2、反馈。(情有独钟)

  二、导入,感受奇松

  1、过渡:黄山有四绝,人们为什么对奇松一绝情有独钟呢?学*了下面的内容你就会明白。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看看黄山的奇松美在何处,奇在哪里?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段,出示阅读要求:

  (1)这段课文分成几层?各写了什么?

  (2)用你喜欢的线分别画出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

  (3)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

  3、反馈。

  (1)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谁来读读写迎客松的句子?

  (2)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3)迎客松不光美,更奇的是……(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3、小结:(出示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么热情好客啊!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生齐: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4、朗读写迎客松的句子。

  (1)怎样才能把迎客松的美,迎客松的奇,迎客松的热情好客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自由练*有感情地朗读。

  (2)反馈。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一评。

  小结过渡:迎客松热情好客,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读读写陪客松的句子?

  1、朗读写陪客松的句子。

  (1)同学们,当你登上黄山欣赏着这美丽的黄山风光时,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你旁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想想这儿应该怎么读?

  (2)反馈。(自由读,指名读)

  过渡: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天也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这时,你会发现,还有人在送你呢!谁呀?(生答:迎客松)

  1、你能找出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吗?

  2、反馈交流。

  3、朗读写送客松的句子。

  (1)要想把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就要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词语读好,特别是把最后一句写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

  (2)练读后,指名读。

  4、再读课文,领略三大奇松的风采。

  三、观看录像、升化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出示录像,教师范读第三节)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再一起读一遍,好吗?(齐读)

  四、总结,课外延伸。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感悟,感受黄山奇松“奇”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字词板块

  1、板书“奇”,用“奇”组词。

  (奇怪/奇异:样子和我们常见到的不一样。

  奇特:特别的,有特点的)

  板书:松

  老师在第一次看到这个“奇”字的时候,想要准确地知道这个奇字的意思,想到本学期应该培养的良好学**惯就是要随时使用工具书,因此在字典上查到了以下意思,请同学们来帮忙,奇应该是哪一个意思?(出示“奇”字在字典中的义项)

  理解奇的字义。

  (1)罕见的;特别的;非常的。

  (2)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

  (3)惊异。

  (4)姓

  2、再读“奇松”,说说词义。

  3、课文中有几个字注上了音,是需要我们会读的,谁来给大家响亮地读一读?

  第一组(出示):玉屏楼 盆景 郁郁苍苍 枝干遒劲

  (认准生字字音:玉屏楼“屏”后鼻音;盆景的盆为前鼻音,景为后鼻音;郁郁苍苍“yù”;枝干“gàn” 遒劲“qiú”)

  4.出示第二组词语:

  第二组:屹立陡崖 状如黑虎 誉为

  ①形*字:崖与涯,壮与状 区分

  ②誉:三点三横,上半部分与“举”为同一部首结构,撇和捺要舒展,下半部分为“言”

  ③屹立,书写时了解“屹”如同山峰一样站立着,注意偏旁

  5.默写

  第三组:姿态优美 姿态独特 千姿百态 充满生机

  这一组词语较为简单,让学生动笔默写,批改时注意“姿态”上下结构讲解

  通过三组词语,能够用三组词语中的几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到两句话吗?

  生可能会说:黄山奇松姿态优美、姿态独特,让我们感觉到充满生机。......

  引导学生关注“黄山”“奇松”,进入课题。

  第二板块:朗读板块

  我们曾经领略过庐山的云雾,感受它瞬息万变的特点;也曾经欣赏过吉林的雾凇,感受它千姿百态的特点,大自然是多么奇妙,给了我们这么多奇妙的景观。有一位著名的明朝地理学家,和老师一个姓,姓徐,叫徐霞客,他在登上这座山时说到“五岳归来不看山。____归来不看岳。”这里的填写的地名正是黄山。

  今天,我们一起去黄山(板书课题:黄山),一起去看看这罕见而又特别的黄山奇松。

  1.初步感知课文(谈悟得,提疑问)

  师:同学们来谈一谈,哪些地方在朗读时需要多注意一些?请打上“△”符号

  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朗读流利即可。

  3.检查出示:(老师在朗读时遇到这几处地方比较难度,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忙读好这几句话。)

  ①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②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抓住关键词“当然是”,读出这一份自豪感。)

  ③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4.通过这三句话分别来自一二三自然段,回归课文内容。

  了解每一段所写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总分总的课文结构

  这里的总分总结构可与我们*时看到的不一样,老师说不一样是因为总分总结构围绕的对象不一样,你们来说一说这里的文章结构是围绕哪一个字写的?

  “奇”字

  第三板块:感受“奇”松

  我们刚才就已经知道,奇松的意思是罕见而又特别的松树,我想黄山以外,罕见而又特别的松树也有啊!在我们小区里有些大伯家里种的松树,也很奇特,我觉得这也是奇松,这黄山松究竟奇在哪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你认为奇特的地方,字词句都可,打上“☆”符号。

  交流,朗读指导,抓住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找到你认为奇特的地方,字词句都可,任意选择其中之一说说理由。(PPT出示要求)

  ①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②圈出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③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喜爱之情。

  课文中写了黄山的奇松,究竟有几种?哪几种?(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每一种“奇”松的语句吗?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评价语:“你把迎客松读得太年轻了。”“你把迎客松读得太柔美了。”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本第九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的教学模式。

  (二)设计理念

  《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交流,教师转变角色,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感悟,与文本自由的进行亲密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感悟,加深理解,在读中引发思维,唤起情感,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和教材发生碰撞。进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读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

  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4、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今天,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谈话:好!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在,请你们进入“自学天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

  2、学生自主学*。

  3、汇报自学情况:

  (1)好!你们通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2)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三、合作学*,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提供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2、重点汇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①“迎客松”的句子:

  问题:迎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迎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针对“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欣赏:单击“迎客松”词语,“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游。

  探究: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想象:面对天下游客的到来,迎客松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②陪客松:

  问题:陪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陪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读了“陪客松”这一句,你想说点什么吗?

  品读: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臂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③送客松:

  问题:送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送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探究:为什么送客松被称为“天然盆景”呢?

  想象:单击“送客松”,欣赏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 “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送客松面对着即将离开的游客,它会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自己对送客松的理解与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配乐朗读全文。

  【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因课设练,拓展迁移

  1、学*《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读了这篇课文,谈谈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2、黄山怪石也别有情趣,请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

  3、学生准备,教师个别指导,组织学生汇报,适时点评。

  4、教师小结:黄山怪石,千姿百态,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你们说得太精彩了!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吗?我建议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迁移。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这是一篇很好的*作范文。我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

  (五)教后反思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技能,如:浏览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信息发布的技能和网络参与的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方式,而且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要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学*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出发,大力提倡“体验性教育”、“研究性学*”,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师板:奇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陪客松,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

  4、讨论交流。

  (一)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黄迎客松的评价很高: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xx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xx迎客松,因为xx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生:奇在模样。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姿态优美遒劲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遒劲这个词的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能读好这个词。看到“郁郁苍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好这句吗?

  还奇在哪里?

  生: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1、师: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时间长。(图文结合理解)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3、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生读)师:这正是“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二)陪客松奇美

  A、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出示:比喻句

  师: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三)送客松

  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

  师:盆景是什么意思?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xx大自然、黄山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陪客松,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奇松数量多,千姿百态。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从哪里读出来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师:黄山松的确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其它的黄山松吧!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四、小结。

  1、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

  孩子们: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更是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身姿,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不仅明白了黄山松“奇”在哪里,更为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神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是因何而得名的。

  3.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姿态各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松的奇和美。

  2.知道“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是因何而得名的。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3课《黄山奇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精读品味,感受奇松。

  同学们,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来,我们一起写下这三棵奇松的名字。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一)品味迎客松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A“乃至”,表示意思更深一层。你能给“乃至”换个意思相*的词吗?(甚至)

  B.如今,一提到黄山的松树,马上就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

  2.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1)姿态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出示句子)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的神奇?

  理解“遒劲”的意思(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雄健有力)

  理解“郁郁苍苍”:(“郁郁”:茂盛的样子;“苍苍”:青翠,表示颜色。)

  (2)精神奇:

  理解饱经风霜,感悟迎客松生命力顽强

  这样“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的迎客松,作者却说他“饱经风霜”,你们知道什么是饱经风霜吗?(出示老人的脸)

  资料介绍有关迎客松的情况。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一棵迎客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你经历了哪些呢?

  出示句子

  当烈日暴晒时,

  我感觉,但是我想。

  当电闪雷鸣时,

  我感觉,但是我挺直了身体想。

  当大雪压顶时,

  我感觉,但是我抖抖身上的雪想 。

  师: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依然郁郁苍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生: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读。

  (3)名字奇

  除此以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谁能找到相关的句子。指名说(出示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好客的迎客松正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可以加上动作。指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朋友,欢迎您到黄山来!我们黄山欢迎您!)

  哇,真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让我们像热情的迎客松一样(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读(手指句子)

  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齐读(出示诗句: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迎客松不愧为黄山第一名松,这就是它的奇特之处。此时此刻,我相信迎客松的形象已经深入我们的心中了,让我们带着这份赞叹再来读一读迎客松的句子吧。

  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二)品味陪客松

  孩子们接下来,让我们运用刚才学*迎客松的方法来学*,(出示自学要求)

  1.过度: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又奇在哪里呢?

  出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高大挺拔,苍翠茂盛)具体体现在词语“绿色的巨人”(点红词语)板书“绿色的巨人”。据资料记载,这棵陪客松高5米,顶端的直径也是5米。

  2.那为什么给它起名叫“陪客松”呢?

  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日复一日,那它的身上又有怎样的精神呢?

  无私的奉献精神

  默默无闻

  那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句子。(评价:真是一棵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陪客松)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三)品味送客松

  1.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呢?读(姿态独特,枝干盘曲)

  瞧!这是盆景,出示盆景图片。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2.那为什么把它叫做“送客松”?指名说(出示句子: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这是一句拟人句,把送客松当作人一样热情,伸出手臂向客人告别。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

  它会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指名(欢迎再次来黄山旅游。欢迎再来,再见。 黄山,永远欢迎你们。)

  多么好客的的送客松,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读句子: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自己先练读一下。指名读。可以加上动作再读读。再指名读。评价:多好客呀,像人一样挽留你。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升华情感。

  1、同学们,黄山松何止这三大名松,它们星罗棋布,争奇竞秀。它们或_______,或_______,或_______;或_______,或_______,或_______;它们有的_______,有的_____……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____,更加____.黄山奇松真是___(板书:千姿百态)

  2、文中的省略号又是什么意思呢?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

  播放录像。(伴以优美的音乐,出示各种黄山松的画面及名称,教师有详有略地解说——倒挂松、竖琴松、双龙松、黑虎松、探海松、孔雀松、卧龙松……)

  3、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黄山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黄山奇松真是千姿百态。潇洒挺秀,真美……)请大家带着你的这一份赞叹,一份惊喜读读最后一段吧。自由读

  四、小练笔:(出示图片:组图)

  孩子们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句子,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么成功呢,请看(出示课件)秘诀在这里呢。请仿照第二段的写法,任选一种松树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写出它姿态的“奇特”, 写在作文本上。(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写作。(播放音乐和松树图片)、点评

  五、布置作业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渭城区双泉学校 王雅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体会“屹立”“饱经风霜”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读文、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7

  一、教材解读:

  本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瓷胎独特,十分搞笑。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在督导过程中帮忙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理解课文资料,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忙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读通课文。

  3、导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

  3、领悟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朗读下列词语:

  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充满生机

  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

  誉为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

  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4、练*: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

  誉:撇和捺要舒展。

  遒:“西”内别忘了一横。

  盆:撇和捺的位置要摆正。

  屹:右边不要多横。

  俯:右边“府”的一撇要到位。

  状:同“壮”要区别开来。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透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资料,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透过上节课的学*,我们明白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明白,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这天,咱们就一齐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能够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述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述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述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述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貌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样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述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述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必须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能够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明白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仅……而且……”。(迎客松不仅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此刻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样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那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貌,你就必须能读好,必须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必须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齐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补充练*。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6课《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读准读通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感悟三大名松的姿态美,体会作者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假期生活五彩缤纷,多姿多彩,这个假期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哪里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游玩,领略一下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板书并齐读课题。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从课文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

  2.抽生读词。

  陡崖屹立遒劲情有独钟姿态优美

  盆景宾客蟠曲饱经风霜充满生机

  重点订正“劲”的读音,此处读“ jìng ”。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一)品读第二段,感受奇松。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划出描写三大奇松的句子。

  2.感受迎客松的奇,抽生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从文中的语句可以看出迎客松奇在哪里?

  形态奇:

  ①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手臂,伸出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课件出示迎客松”

  ②此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大家伸出手臂,五洲四海的朋友来了,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什么?

  精神奇:(生命力旺盛):

  ①“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说明什么?(生命力旺盛)“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知道这个词意思的?谁能用这个词语说几句话?

  ②文中说迎客松饱经风霜,据说迎客松已有1300多岁了,请你想象一下,这棵屹立于黄山之巅的千年松,可能会经历那些磨难?

  ③指导朗读“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一句。“饱经风霜”一词要用凝重的语气读。“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也要重读强调。

  ④欣赏古诗:

  曾有古人作诗赞叹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出示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把你的敬意融入到句子里读一读,好吗?

  ⑤“乃至”可以用哪个词换一下?为什么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⑥迎客松姿态奇特,生命力顽强,是我们哪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迎客松姿态奇异,是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生命力顽强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所以迎客松走出了黄山,走出了安徽,来到了人民大会堂,矗立在人民大会堂会客厅的墙壁上。1997年,中华人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爷爷去世之后,央视精选画面要为***送行,迎客松就担此重任。

  ⑦此刻,望着这样一株令人称奇的树,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⑧带着赞美的思想感情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⑨总结作者描写迎客松的写作方法。(先写实,再联想)

  3.默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思考陪客松和送客松奇异姿态是怎样的,作者把它们联想成什么?

  4.三大名松的姿态奇特,顽强生命力令人折服,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这部分句子,让他们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里。

  5.第二自然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6.分组自由背诵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

  (二)师范读,学*课文第三段。

  1.范读第三段,要求学生找出两个词语,补充板书,并说说理由。

  2.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想一下黄山松的奇特姿态还有哪些?生想象练说。

  三、拓展延伸,想象练说。

  出示探海松、卧龙松等奇松图片,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画面,仿照课文第二段作者描写三大名松的方法,选一株或几株松树,说给同学听。

  四、回顾总结,升华主题。

  1.浏览课文,看看整篇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2.黄山松“奇”在哪里?

  3.这篇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美,有神奇的九寨,甲天下的桂林,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祖国大好河山。

  五、布置作业,实践体会。

  1.继续背诵课文第二段。

  2.争当小导游。

  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招聘小导游,条件是普通话标准,口才好,能把三大名松的特点说出来,有条件的同学请浏览下面这个网页,设计一段导游词。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黄山奇松》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中引出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先交代三大名松的生长地,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然后再一一描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不同的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重点、难点:检查学生课前预*情况,交流收集到的学*资料,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和大家见面时,你们要求老师上课声音响亮,能和同学们一起收集资料,你们对自己也提出了不少要求:要预*好课文,要善于提问。我回去之后,仔仔细细读了几遍课文,并通过网络收集到了不少资料。我越读,越觉得课文写得很精彩,我有好多好多的想法要与大家交流。不知你们预*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

  二、检查预*情况: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这是课文中的生字,⑴你会读了吗?你觉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⑵谁愿意把生字组成词语,领着大家读一读?⑶这些生字你还能组成别的词语吗?

  2、检查读书: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⑴当一个同学读的时候,我想请其他同学和我一起做评委,我们要认真听,并且要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或者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能读得比他好。”好吗?⑵指名朗读,即时评价。

  3、小结:同学们对生字和课文的预*很到位!

  评析: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的预*情况。学生通过读词语、扩词、听、读、评价读课文等,巩固了课文中的生字,并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听,当好评委,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勇敢地站起来,挑战同学,挑战自我。这样整个环节一气呵成,畅快淋漓。

  三、审题,提问:

  1、过渡:我们知道,学*一篇文章,要一边读一边想。我们就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好吗?

  【引导学生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评析: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质疑问难的方法。学生很会提问,如:黄山在哪?黄山名称是怎么来的?黄山有哪些奇松?奇在哪里?为什么课文要以黄山奇松作题目?黄山除了有奇松,还有什么奇?……

  四、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过渡:既然提出了问题,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想请大家通过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也可以借助你收集到的资料,在头脑里形成画面,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

  评析:引导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来解决问题。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松形神情“奇”。

  设计思路:

  抓住文中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层层品读,感受黄山松的形神奇特;人松合一,感悟黄山松的独特情感。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晚上好。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黄山奇松》。

  上课。同学们好。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请准备好笔和纸,听写几个词语。

  请对照大屏幕,全对的请举手。

  出示:

  潇洒挺秀遒劲蟠曲

  郁郁苍苍绿色巨人天然盆景千姿百态

  检查并订正。

  2、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词语是哪个?(遒劲)老师板书:讲解示范。

  这个词不仅容易写错,也容易读错。请你读。你也读。一起读。

  3、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描写谁的?(黄山松树)

  二、揭题抓“奇”,初读印证

  1、你们是否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只用一个字概括了黄山松树的特点,那就是——奇。

  2、通过预*,你印象中,黄山松树的什么最为“奇特”?

  3、让我们再次读文章,揭秘黄山松树的“奇”,找到你觉得最为奇特的描写,画出相关的语句。

  4、自由朗读课文。

  5、分享:你从哪些描写感受到它们的奇?

  你先来。请你补充。

  还有吗?

  6、老师发现,刚才很多同学找到的句子都是有关三棵松树的描写?它们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教师板书)为什么呀?

  哦,它们的名字奇特。来,读读它们的名字,从名字中感受到什么?

  你来黄山游览,有人欢迎、有人陪伴、有人相送,这奇特的名字让我们有了别样的情感。

  看来,你有不同见解。它们的姿态十分奇特,你还发现它们的名字与姿态有关。

  7小结:我们来对照一下,前面哪位同学的分享最为准确?让我们把掌声送上,向他们学*。

  三、关注“奇”松,感受写法

  1、黄山松如此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把目光聚焦在这三棵松身上呢?除了它们的“奇特”,还藏着什么呢?下面随着作者的笔触聚焦到三棵松树,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看是否能读出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填空式背诵。

  (1)它有()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地手臂,好像在跟游客()。

  (3)师生合作朗读。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3、说说发现。小结:三句话有共同的特点,前一句是松树的姿态的描写,后面的内容a+都是由此产生的联想。

  4、那如果老师把这位子换一换,你们看行不行?

  小结:看来,抓住不同姿态的特点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合理的联想才是锦上添花。这是隐藏在文章中的秘妙。让我们再次朗读,感受黄山松的奇,感受黄山松的情。

  四、迁移练笔。

  1、师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领略的是黄山三大奇松的风采。其实,黄山的每一棵松树都有自己的姿态与情趣,请看——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句话里也藏有秘密,请读一读,说说发现。请你结合这句话,选择一组姿态产生合理联想,写一写。

  2、学生练笔。

  3、小结:一个个精妙的词语赋予松树生命,一处处生动的联想赋予松树灵性,这是为什么?

  明白了,你们和作者一样,对黄山、对自然充满了热爱。同学们,万物生长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正因为有人用心去观察与体会,才使它们的生命变得更为精彩。相信你们今天的欣赏与赞美将使它们变得更为美好。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的黄山,除了奇松,那里的怪石、云海、温泉同样闻名于世,今天老师推荐给大家的三篇文章正是描写它们的。课后请你们对照阅读,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板书

  黄山奇松

  遒劲

  迎客松

  陪客松姿态联想热爱

  送客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体会第2自然段的写作特色,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口头练说一种黄山松。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运用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写黄山怪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音乐、屏幕上出示“黄山”)师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屏幕出示“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站在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就可以欣赏到对面悬崖上的三大名松,它们分别是(生答)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二、朗读、背诵第2自然段,体会写作方法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精读了《黄山奇松》这一课,谁能完成

  下面的填空题。

  (屏幕出示填空题)

  (自由练说;指名学生答;而后出示完整内容,一起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要是能有感情地背诵出来,就更棒了,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背))

  师问: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三大名松,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最生动,为什么?(生答)

  师小结:作者恰当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三大名松写具体了。

  三、结合课外收集资料,口头练说其他松

  过渡:当然,黄山远不止这些名松,同学们,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松呢?(指名答)

  你能不能运用文中描写迎客松、送客松的方法,插上想象的翅膀,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松。

  (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练写“黄山奇石”

  过渡:看来,大家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黄山不仅有着形态各异的奇松,还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它们也是黄山的一绝,大家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看:

  (播放课件)

  同学们都深深陶醉于黄山美妙的景色中。要是让没去过黄山的人也能领略一下黄山怪石独特的美,那该多好!你有办法吗?(生答)

  我们不妨也学*作者,用笔来写一写黄山的怪石。

  (出示要求)

  为了便于大家写作,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黄山的怪石。

  (播放课件,定格于怪石图片的排列画面)

  生练写,师巡视指导指名读,评价

  五、推荐课文、书籍

  《语文补充阅读》第八册中的《黄山游记》

  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第14课《黄山奇石》

  人教版《社会》第五册中的《泰山和黄山》

  板书:

  迎客松

  20、黄山奇松

  陪客松、送客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卡片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 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知道,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卡片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卡片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卡片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而且……”。(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投影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搜集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语言文字,体会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第20课,并学*了课文的第1小节,知道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使得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那么黄山松究竟奇在哪儿呢?引得人们对她如此偏爱,请大家打开课文,大声地朗读课文2、3两小节,边读边想,黄山松奇在哪里?

  (边说边打出各种姿态的黄山松)

  二、精读课文2、3两小节

  1、学生自由读2、3节,思考: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师巡视。

  2、共同讨论:黄山松奇在哪里?

  (1)你认为黄山松奇在哪里?引出第3节的学*或第二节的学*

  你是从哪里知道黄山松的姿态非常多的?

  过渡:是呀,黄山是那么的大,松树是那么的多,姿态又是那么的奇,真是千姿百态啊!课文有选择地向我们具体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这三大名松各自奇在哪里呢?请你再仔细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引出第二节的学*

  迎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从“饱经风霜”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象一下:迎客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里,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她的表现又怎样呢?请做下列的填空:

  狂风来了,迎客松()

  暴雨来了,迎客松()

  电闪雷鸣,迎客松()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悬崖边,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神奇呀!这句话该怎样去读呢?

  这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古朴苍健的迎客松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一丛遒劲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人们又赋予她丰富的想象,齐读第二句话。

  正因为这样,她现在已经成为整个黄山的代表了,让我们一起用骄傲的语气朗读第三句话。

  过渡:同学们很会读课文,很爱动脑筋,那么你还从哪里读出黄山松的神奇呢?

  陪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她已有500多岁了,仍然以她高大的身姿风雨无阻地陪伴游客们欣赏黄山美丽的风光。

  送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枝干蟠曲”是什么意思?

  谁知道盆景的制作过程?指名说一说。(出示一盆盆景)

  人们把枝干蟠曲的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你体会到了什么?

  蟠曲的枝干向山下伸去,人们又把她想象**的手臂,在送游客们下山。

  指名读一读写“送客松”的句子。

  小结:课文具体地向我们描述了黄山松的神奇,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再次领略黄山松的神奇吧!

  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过渡:黄山松千姿百态,课文只给我们具体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同学们在课前也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松的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三、交流资料:

  1、指名上台介绍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教师略作评点。

  2、黄山真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呀!真乃绝中之绝,因此又有许多人在赞美她,谁来读一读你搜集到的文章。

  3、指名上台朗读。

  4、老师也搜集了一首赞美黄山松的诗,想和大家共同分享。

  5、大屏幕出示《黄山松》,学生自由吟诵。

  6、全班齐诵。

  四、结束全文。

  点评:这是一节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有机结合的课。1、执教者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文、勾画、思考、对话,通过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研读,使学生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命力。2、根据内容和目标较好地选择了拓展点“奇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在课内交流,通过对“凤凰松”“双龙松”“黑虎松”的品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长环境,奇在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凭据教材结合内容师生收集并整理资料,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课本越读越厚。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黄山奇松》。(板书课题)

  二、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开始)

  出示: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2、交流,看“四绝”图。

  师:“奇松”——松树在悬崖上争奇;“怪石”——怪石在山峰上矗立;“云海”——云海在峰壑中弥漫;“温泉”——温泉四季常暖。大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这就是黄山“四绝”。

  3、在人们向往的“四绝”中,最钟情的是其中的奇松。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情有独钟),什么意思?(特别偏爱、感情专一)读词,把带有“情有独钟”的这句句子读好它。

  4、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指名读第二句话,评议,把“处处”、“潇洒”、“挺秀”这几个词读好,齐读。

  三、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三大名松的名称。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指名说,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黄山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呢?自己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奇在何处”可以圈圈画画?

  迎客松:

  1、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迎客松的“奇”?交流

  2、出示迎客松的图片和句子

  a、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边看迎客松的图片边适当引导,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

  b、是啊!这棵迎客松屹立在黄山上已经一千多年了,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但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是一棵多么——的松树啊!你能把它读好吗?

  c、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3、你还从哪里体会到迎客松的“奇”?

  4、学生读第二句句子。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

  b、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c、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d、读好句子。把迎客松的热情、好客读出来。

  5、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6、请一位同学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语句,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大家先练一练,体会体会。谁来试一试?

  过渡: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

  陪客松

  1、(出示课件:陪客松图片)现在,请你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多读课文,看看陪客松“奇”在哪里呢?指名读。

  2、为什么说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呢?

  (看图,这是——旁边是——为什么称它是绿色的巨人呢?说说你的体会,相机指导朗读,读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送客松

  1、(课件)瞧,这就是送客松,它“奇”在何处呢?

  2、指名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重点欣赏枝干蟠曲(枝干弯弯曲曲,这就是蟠曲)、天然盆景(没经人工修饰,天然形成的,正因为它的枝干蟠曲,所以人们把它们比作天然盆景)、依依不舍

  3、朗读指导:送客松正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总结三松

  1、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形态奇美,神韵非凡。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配乐朗读第二段)

  2、这三大名松写得真美,请你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名松,将它背出来,把它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学生练背)

  3、练说:认识了这三大名松,同学们想亲自去黄山看一看吗?这不,机会来了:

  (1)(PPT出示:争当小导游“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2)出示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

  学生准备一分钟,可只介绍一棵松,导语也可自己设计。

  (PPT设计超链接,学生介绍的同时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

  四、学*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三自然段)其实,黄山松何止这三大名松,它们星罗棋布,争奇竞秀,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黄山奇松真是——

  (板书:千姿百态)。

  2、瞧它们向我们走来了。(播放各种松树的图片)

  3、想象说话:PPT出示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

  4、小结:同学观察认真,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

  (齐读第三段。)

  五、总结全文

  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指着板书)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

  2、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奇而奇得绝,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3、学写广告词

  长假快到了,太仓的教育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三日游”的游览线路,请你写一句广告词。

  六、 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 。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5

  一、初探“奇”

  1、齐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黄山松奇在哪?)

  2、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黄山松奇在哪?生自由说

  3、书中是如何概述黄山奇松的特点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幻灯片)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谁来读这两句话?你们听懂了什么?

  二、再探“奇”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作者选择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向我们做了详细介绍。今天,我们来到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欣赏这三大名松。

  1、(幻灯片)默读第二小节:

  用——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2、(出示迎客松图片)作者如何描写迎客松的。

  (幻灯片)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迎客松奇在哪?生根据内容谈理解。把你们的理解读进句中。

  3、人们这样评价这棵松:(生齐说)

  (幻灯片)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师介绍)迎客松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堪称黄山奇松的代表。迎客松的形象体现了黄山的奇美,体现了黄山勃勃的生机,体现了黄山面临种种磨难所展现的顽强生命力。

  4、再来看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应该有更深的感悟。谁再来读一遍。

  5、好客的迎客松不光热情的迎来了宾客,还为宾客配了一位导游——绿色巨人陪客松,它可是一位称职的导游,一边陪同游人欣赏美丽的黄山风光,一边为游客做详细的介绍。想想,如果你是那位绿色巨人,你会介绍些什么呢?(生自由介绍)

  6、在陪客松绘声绘色的介绍下,游客们沉浸在黄山迤逦的风光中,不知不觉天色渐暗,黄山另一位好客的主人——送客松会把你送下山。送客松又是怎样的英姿呢?(出示送客松图片)

  (幻灯片)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送客松又奇在哪呢?生根据内容谈理解。它会怎样向游客告别呢?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

  11、体味着黄山奇松的热情,回味着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宾客心中热情激荡。

  (幻灯片)黄山松真__啊,(奇)

  怎不令人_______!(流连忘返、恋恋不舍、情有独钟等)“情有独钟”这个词反应了什么?(反应了作者对黄山奇松喜爱至极点)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配乐朗读)

  三、感悟情谊

  黄山奇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

  (幻灯片)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从两个更加你体会到什么?读出对黄山奇松及黄山的满腔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小练笔

  (出示黄山部分奇松图片)

  黄山除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还有卧龙松、倒挂松、团结松、龙爪松、探海松、孔雀松,黑虎松……应有尽有,而且千姿百态,各俱神韵。今天我们也用我们手中神奇的笔把我们喜欢的一棵松写出来。(生完成小练笔,音乐伴奏)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黄山奇松》说课稿 (菁华3篇)

《黄山奇松》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3个自然段,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入境入情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们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五年级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上课伊始,采用电教媒体出示黄山风景图片,一下子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心情得到了舒缓,身心获得了愉悦,无形中为下面的学*奠定了一个恰当和谐的感情基调。

  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围绕教学目标,以“读”为主线,注重引导。

  3、延伸开放,拓展深化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品味“迎客松”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说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四、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合作学*为主。学生在学*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图片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相互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学*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策略,使计算机网络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以“黄山四绝”引入课文,课件出示,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2、“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去仔细观赏这些奇特的松树吧!(板书题目:奇松)根据题目让学生提出疑问(黄山奇在哪儿?)(让学生质疑培养了学生质疑能力,又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活动)

  3、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朗读课文(2)简单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4、交流

  5、精读课文。主要采用抓住重点段也就是课文第2段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松之奇。黄山松奇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节。读后请同学们交流对自己喜欢的一棵松树的感悟。这儿我主要介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迎客松之奇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讨论,全班交流。

  出示语句,再读体会。

  6、品读语句,感受松之奇。引导学生交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到以下几点

  交流:

  一奇在姿态

  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二奇在生命力强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

  三奇热情好客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让学生在网络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黄山奇松》说课稿2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启动、编写到实验、总结、推广,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六年来,这套教材的使用,无疑为我们进一步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真正确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语文教育思想作出了方向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们深化小语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展现了广阔的前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光彩,蕴含着美的情趣。今天我有幸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得黄山更加秀美。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感性认识上的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对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结合本课的实际,准确定位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好本节课的立身之本。当初备课时,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可谓下了一番功夫。苏教版小语教材明确提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学科定性、定位观。“语文姓语”,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认定了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小语姓小”,明确了小语教学的基础性,认准了小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不是要从理论意义上向学生传授语言学的知识,而是要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他们最起码的运用水*的语文基本功。从这一思想来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需要学*的是课本中原汁原味的东西,而绝不是关于课本的那些零碎枯燥的东西,基于这一定性、定位观,结合新大纲的精神,从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任务以及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实际出发,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品读,在读中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审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

  3、注重积累运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介绍黄山美景。

  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理之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我力求体现“以读书为主线,强调读中感悟,提倡活记乐背,注重迁移运用”这一指导思想,下面我想就这四点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以读为本,将读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学生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动行机制是什么?以往,我们总是*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以各种分析和各类知识的灌输来取代学生的语言*得过程,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学生学到手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语言学*之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按照“初读感知——熟读感悟——品读体会——记忆背诵”四个基本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在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学*迎客松,通过“循文明象、体情悟道”感悟文中“枝干遒劲”和“饱经风霜”这两个新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练*背诵。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最后通过观赏其它奇松,齐读最后一节,结束新课的学*。这样,通过全程的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以感知为基础,将读中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手段。

  感悟,感知而领悟。感悟,既是学生学*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新大纲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感悟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让学生感悟的呢?

  1、悟其意。

  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如《黄山奇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代表”“象征”的含义。领悟的方法还是先要从整体上去感知:它为什么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为什么象征着黄山?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一代而过,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己理解。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学生学*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的,所以要择其需要领悟处领悟之。

  2、悟其情。

  “情”,就是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或物产生的特定情感。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情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

  三、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新大纲要重视在读中感悟,但更强调语言积累。强调语言的积累,那么究竟要积累什么?积累范文的语言,而绝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和背诵,要让学生学*“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这是我们苏教版一贯倡导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让学生积累范文语言,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写得多好,不仅把迎客松写得美,写得奇,还写出了迎客松的地位,这么好的句子,不让学生背上,不让学生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其次重视积累,还包括积累名家名句,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补充了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让学生记住,学生很高兴,很乐意地去背了。记得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爬云龙山观景台,便见到一个少先队员一边向上爬一边对他的小伙伴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看,这个同学学过的《登鹳雀楼》诗竟在这儿派上了用场。我今天让学生们记住徐霞客的名言,说不准哪一天学生真游玩完黄山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那时真有一鸣惊人之感。若是*日这些同学积累甚少,头脑空空,我想即便面对更加绮丽迷人的景色,恐怕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

  四、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学生对黄山奇松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介绍黄山奇松,这不光是很好的迁移运用,更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口头言语交际日益频繁。因此重视说话教学,加强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抓住小学阶段发展儿童口语的最佳期,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言语交际和观察表达练*。其中言语交际训练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要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再造想象,发展言语的交际功能,沉淀言语的交际经验。从这点来看,让学生在家长面前介绍黄山奇松正是为了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此外,我在布置课后作业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校园中三座典型的建筑物,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总之,小学语新大纲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正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一句话,这就是走“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之路。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主观上,我力图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展示苏教版教材的教革方向,努力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客观上,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的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说课中的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黄山奇松》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号说课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山奇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优美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奇特与千姿百态,其中具体写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突出显示了黄山松的“奇”,表达了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之情。

  二、 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的学*,感受黄山松的“奇”。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中第二点为教学重难点。

  三、 说教法、学法

  为了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包括情境教学法,阅读法,讲授法。学法则有自主探究法,合作学*法,角色扮演法。

  四、 说教学过程

  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章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整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下面我来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奇松是四绝之首,今天,我们就登上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去欣赏一下黄山的奇松。

  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才能主动投入到学*中去。

  (二)精读课文,体会松“奇”

  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先快速浏览一遍第二自然段,说说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哪几棵松。在学生回答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之后,让学生默读一遍第二自然段,分别用直线、波浪线和虚线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在划对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棵松来读一读。

  读完之后,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黄山的松被称为奇松,而且作者在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松树里挑了这三棵来写,想必这三棵松肯定是最奇的,那么这三棵松奇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先来看看迎客松奇在哪里。

  这时,我会把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出示在PPT上,让学生仔细阅读,并说说这些句子分别写了迎客松的哪些内容。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归纳出这几句分别写了迎客松的姿态、名字由来和地位。关于迎客松的姿态奇,我主要引导学生注意“虽然……却仍然”这一句,让学生从这句带有转折意味的句子中感悟迎客松的姿态奇。

  而迎客松的名字由来奇,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加上看课文的迎客松插图,让学生通过图文直观感受迎客松长成欢迎客人的模样,这本身就是一奇。至于地位奇,我会引导学生看“乃至整个黄山的代表”一句,让学生感受到一棵树能代表一座山,这也是奇。

  至于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奇,我就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着迎客松,自主探究学*。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亲*文本,自读自悟,在阅读、思考与交流中感悟黄山松的奇。

  第二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所以在学生感悟出黄山松奇的基础上,我会指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从开头到“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一部分。我首先会让学生集体朗读一遍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隐去其中一些重要描写(如下),先让几位学生试着填一填,再全班试着填一填。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_______称为“黄山绝胜处”的________了。楼前悬崖上有“_____”“______”“______”三大名松。迎客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却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有一丛_______________,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_____________,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词析句,探究修辞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和比喻,还有排比。正是这些修辞手法,让黄山奇松更加生动传神,因此对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很有必要。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让学生试着分析一下这个句子,说说这个句子里包含哪些修辞手法,并点评一下这个句子好不好。我会做适当的提点,让学生感受到修辞的奇妙,仅仅只用了短短29个字,就把黄山松千姿百态的.特点写活了。同时,我也会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四)总结升华,运用训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登上了玉屏楼,看了黄山三大名松,感受到三大名松的奇。现在,如果你是个小导游,你能把黄山奇松(选取一棵)介绍给游客听吗?请同桌之间互相配合,一人演游客,一人演导游,自行组织对话,注意要把黄山松的奇表达出来。这样设计,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除了课文介绍的黄山奇松,黄山还有三绝,课后选择其中一绝搜集资料,看看它到底绝在哪儿?明天课上交流。

  六、板书设计

  16 黄山奇松

  姿态

  奇 名字由来

  地位

  黄山之松 比喻

  千姿百态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黄山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黄山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黄山松的特点,重点语句的含义和写作方法。

  3、通过学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山松的特点,理解“黄山归来不看送”的含义。理解“黄山松的美,在于它没有被世俗化”等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有“四绝”:起送、怪石、云海、和温泉。奇松是黄山最有特色的一绝。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它?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黄山松》。

  二、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梳理问题:

  1、黄山松有哪些特点?

  2、课文都介绍了哪些名松?

  三、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准确。

  四、检查初读情况:

  教师归纳板书

  气势宏伟(总)

  迎客松热情

  探海松执著

  黑虎松高大(分)

  连理松缠绕

  黄山归来不看送(总)

  五、深入学*课文:

  我们再读课文,欣赏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名松的。

  (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品读,欣赏。)

  六、学*写作特点:

  1、作者是按观察顺序对这些名松进行描写的。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归纳:初上→刚登上→正当→绕过→再往前走(移步换景)

  2、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

  3、点面结合

  4、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融为一体

  七、拓展:欣赏诗歌《黄山松》。

  八、综合训练:

  1、认读课后生字

  2、读四字词

  3、分别画出课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4、画出课文中所有关联词语

  九、总结:

  板书设计:

  黄山松

  气势宏伟(总)

  迎客松热情

  探海松执著

  黑虎松高大(分)

  连理松缠绕

  黄山归来不看送(总)

《黄山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2、被累好词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学生:了解丰子恺其人,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材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课文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是围绕黄山松树的特点来写的。从听人说黄山松有特色,到自己的概念变得明确,这里有两个层次,这样的描写,如说话一般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第2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首先注意了黄松的生存环境:松树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的生存环境简直太糟糕了。“石罅”、“石缝”、“石上生”,作者反复强调,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奇特,生存之艰难。以至于引起了作者的好奇:这松树生长靠的是什么呢?石头缝里有养料吗?作者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猜想松树的养料大概是一种叫做“石髓”的东西。这里,作者没有用赞美的语言,没有用让人激情澎湃的诗一般的文字去赞美黄山松的生命力,而是通过作者的看,作者随意的思索,作者对那棵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松树的描写,慢慢地把这个意思透露出来。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这一部分,特别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这些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能够了解它们的意思。学生初读丰子恺的这篇文章,可能在文字上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以后,他们读类似的文章就不会再觉得特别困难,这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很有好处。

  第3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点来写的。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枝条向上生;二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条长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则一根枝条也不长。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谈谈黄山松的特点,有条件的话可以展示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从“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好像一个很疏的木梳,又像学*的‘*’字”这些句子可以体会,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也很准确。

  第4段:这一部分是在开头写出黄山松的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这句话写出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具有团结力。开头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这一段先写“团结松”。作者先写它的形态:用“密切”、“偎傍”刻画出它枝条团结紧密的情态。然后作者写了自己的思考。“谛视”,就是很认真地看,作者很认真地看,在想什么呢?想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接着作者写了它的坚实:树干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这样强大坚实,才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是什么让这松树这样强大、团结?作者是这样描写团结松的:“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接着,作者写“蒲团松”,它“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但是这样一棵树,“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让作者不由得感叹:“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这一部分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的时候抓住“偎傍”、“不可思议”让学生体会黄山松团结的力量。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自己去总体感知课文

  ,并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白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概括段意。可以从黄山松的特点着手来写这几个小标题。

  教学设计参考

  一、直观感知,读题解意

  1、苯樯芑粕降木吧,回忆从前学过的写黄山风景的课文。

  2、倍量翁猓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蹦读全文,了解文章讲了什么。

  2、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3、备三个段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被粕剿晌什么有顽强的生命力?读课文,勾画出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苯涣鞲惺埽美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回顾全文

  板书:

  生命力顽强

  一心向阳光

  强大团结力黄山松

《黄山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夹xí()luǒ()露不屈不náo()

  3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

  一、初探“奇”

  1、齐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黄山松奇在哪?)

  2、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黄山松奇在哪?生自由说

  3、书中是如何概述黄山奇松的特点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幻灯片)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谁来读这两句话?你们听懂了什么?

  二、再探“奇”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作者选择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向我们做了详细介绍。今天,我们来到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欣赏这三大名松。

  1、(幻灯片)默读第二小节:

  用——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2、(出示迎客松图片)作者如何描写迎客松的。

  (幻灯片)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迎客松奇在哪?生根据内容谈理解。把你们的理解读进句中。

  3、人们这样评价这棵松:(生齐说)

  (幻灯片)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师介绍)迎客松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堪称黄山奇松的代表。迎客松的形象体现了黄山的奇美,体现了黄山勃勃的生机,体现了黄山面临种种磨难所展现的顽强生命力。

  4、再来看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应该有更深的感悟。谁再来读一遍。

  5、好客的迎客松不光热情的迎来了宾客,还为宾客配了一位导游——绿色巨人陪客松,它可是一位称职的导游,一边陪同游人欣赏美丽的黄山风光,一边为游客做详细的介绍。想想,如果你是那位绿色巨人,你会介绍些什么呢?(生自由介绍)

  6、在陪客松绘声绘色的介绍下,游客们沉浸在黄山迤逦的风光中,不知不觉天色渐暗,黄山另一位好客的主人——送客松会把你送下山。送客松又是怎样的英姿呢?(出示送客松图片)

  (幻灯片)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送客松又奇在哪呢?生根据内容谈理解。它会怎样向游客告别呢?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

  11、体味着黄山奇松的热情,回味着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宾客心中热情激荡。

  (幻灯片)黄山松真__啊,(奇)

  怎不令人_______!(流连忘返、恋恋不舍、情有独钟等)“情有独钟”这个词反应了什么?(反应了作者对黄山奇松喜爱至极点)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配乐朗读)

  三、感悟情谊

  黄山奇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

  (幻灯片)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从两个更加你体会到什么?读出对黄山奇松及黄山的满腔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小练笔

  (出示黄山部分奇松图片)

  黄山除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还有卧龙松、倒挂松、团结松、龙爪松、探海松、孔雀松,黑虎松……应有尽有,而且千姿百态,各俱神韵。今天我们也用我们手中神奇的笔把我们喜欢的一棵松写出来。(生完成小练笔,音乐伴奏)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体会第2自然段的写作特色,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口头练说一种黄山松。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运用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写黄山怪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音乐、屏幕上出示“黄山”)师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屏幕出示“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站在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就可以欣赏到对面悬崖上的三大名松,它们分别是(生答)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二、朗读、背诵第2自然段,体会写作方法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精读了《黄山奇松》这一课,谁能完成

  下面的填空题。

  (屏幕出示填空题)

  (自由练说;指名学生答;而后出示完整内容,一起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要是能有感情地背诵出来,就更棒了,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背))

  师问: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三大名松,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最生动,为什么?(生答)

  师小结:作者恰当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三大名松写具体了。

  三、结合课外收集资料,口头练说其他松

  过渡:当然,黄山远不止这些名松,同学们,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松呢?(指名答)

  你能不能运用文中描写迎客松、送客松的方法,插上想象的翅膀,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松。

  (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练写“黄山奇石”

  过渡:看来,大家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黄山不仅有着形态各异的奇松,还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它们也是黄山的一绝,大家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

  看:

  (播放课件)

  同学们都深深陶醉于黄山美妙的景色中。要是让没去过黄山的人也能领略一下黄山怪石独特的美,那该多好!你有办法吗?(生答)

  我们不妨也学*作者,用笔来写一写黄山的怪石。

  (出示要求)

  为了便于大家写作,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黄山的怪石。

  (播放课件,定格于怪石图片的排列画面)

  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指名读,评价

  五、推荐课文、书籍

  《语文补充阅读》第八册中的《黄山游记》

  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第14课《黄山奇石》

  人教版《社会》第五册中的《泰山和黄山》

  板书:

  迎客松

  20、黄山奇松

  陪客松、送客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

  生回答。

  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同学们再好好地品味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用“ ”分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1)课件出示迎客松。

  学生欣赏

  这棵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这句把什么比做什么?同学们,你们一起来做做这棵迎客松,舒展你的身姿,用热情的话语,欢迎游客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板书:好客的主人)你能读出迎客松的这种热情吗?(指名读)

  (2)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多么优美、多么遒劲的迎客松啊,读了这几句话,有的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能把你想说的告诉大家吗?

  (3)学生交流

  (4)投影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知道为什么称它为迎客松吗?读句子,完成填空。(课件:填空)

  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

  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迎客松?师小结: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朗读指导: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3)完成填空:

  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美景,并伴有二胡曲《听松》。

  8、指导学生说话:

  (1)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什么?(板书:千姿百态)

  (2)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还会有些什么样子的松树呢?

  如果你就是一棵黄山松,你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完成想象说话。

  三、课外拓展。课件出示:四绝

  黄山不仅是松的海洋,还是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同学们课前已经能够自由组合成学*小组,搜集了不少黄山的资料,下面就请各小组派代表为大家作补充介绍。

  (学生代表介绍,图片配文字说明)

  四、总结

  同学的介绍,使我们对黄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家想不想亲自到黄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啊!同学们回去可以把这美丽奇特的黄山风光介绍给你的父母,说不定他们一心动,暑假就带你们去看奇松,观云海,赏怪石,泡温泉呢!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本第九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的教学模式。

  (二)设计理念

  《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交流,教师转变角色,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感悟,与文本自由的进行亲密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感悟,加深理解,在读中引发思维,唤起情感,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和教材发生碰撞。进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读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

  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4、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今天,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谈话:好!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在,请你们进入“自学天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

  2、学生自主学*。

  3、汇报自学情况:

  (1)好!你们通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2)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三、合作学*,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提供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2、重点汇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①“迎客松”的句子:

  问题:迎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迎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针对“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欣赏:单击“迎客松”词语,“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游。

  探究: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想象:面对天下游客的到来,迎客松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②陪客松:

  问题:陪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陪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读了“陪客松”这一句,你想说点什么吗?

  品读: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臂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③送客松:

  问题:送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送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探究:为什么送客松被称为“天然盆景”呢?

  想象:单击“送客松”,欣赏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 “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送客松面对着即将离开的游客,它会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自己对送客松的理解与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配乐朗读全文。

  【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因课设练,拓展迁移

  1、学*《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读了这篇课文,谈谈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2、黄山怪石也别有情趣,请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

  3、学生准备,教师个别指导,组织学生汇报,适时点评。

  4、教师小结:黄山怪石,千姿百态,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你们说得太精彩了!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吗?我建议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迁移。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这是一篇很好的*作范文。我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

  (五)教后反思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技能,如:浏览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信息发布的技能和网络参与的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方式,而且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要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学*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出发,大力提倡“体验性教育”、“研究性学*”,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致力描写黄山之松的姿态优美独特,富有情趣,重点介绍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充分展现了它们的奇特之处,饱含了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美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第一自然段概括点示了黄山“四绝”,突出了其中的“奇松”使人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黄山的三大名松,体现了“奇”的特点及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点明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强调其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感受黄山松的奇美特点,培养学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黄山松的奇与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黄山之松的“奇、美”的特点,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课件及相关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思学文,突出奇松。

  1.导入语: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大家一定对黄山有了一定的了解。咱们班有去过黄山的同学吗?请去过黄山的同学谈谈感受。

  2.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浏览了黄山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知道什么意思吗?(学生自由发言)

  3.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文字。(出示第一自然段课文)。这段话告诉我们黄山有“四绝”,他们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是情有独钟。

  4.指导学生理解“情有独钟”。

  (激思学文,突出奇松。即从徐霞客的名言入手,激起学生对这句名言的思考,从而认识到黄山的特别之处。接着让学生思考这段文字中“四绝”、“闻名于世”、“情有独钟”等词的意思,体会黄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及人们对黄山奇松的钟爱之情,从而在教学一开始就突出奇松。)

  二、激趣学文,感受奇松。

  1.过渡语:黄山有“四绝”,人们为什么对奇松情有独钟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下面的文字,想想黄山的奇松美在何处,又奇在哪里?

  2.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出示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三大名松)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与送客松。

  4.三大名松的名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请大家用笔圈出。(2次)

  5.第一次集中出现,第二次是分别出现。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总分的写法)

  6.出示总写的句子。理解“黄山绝胜处”的绝(与四绝的对比)。在这段文字中哪一个词与“绝胜”相对应。

  7.出示写“迎客松”的句子。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从哪里又能感受到它的奇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了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了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

  8.同学们迎客松热情好客,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句子)陪客松如同一个巨人站在你的身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觉?

  9.在黄山松如其“人”,来到时有“人”相迎。游玩时有“人”相伴,就是离开也不会感受寂寞,因为还有“人”相送。它就是“送客松”。(出示句子)

  10.找找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之处。(出示不同之处)

  11.要想把描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除了要读出它的特点以外,还得把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学生练*读,指名读。)

  12.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三幅名松的照片,你能结合课文内容把他们区分开来吗?(出示三幅图片)

  13.指导有感情地读。(配以图文)

  14.听完了大家的朗读,老师还有一点疑惑。在这三大名松中为什么只有迎客松成为了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呢?(自由发言)

  (激趣学文,感受奇松。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写三大名松的,语言优美风趣,比喻形象生动,教学中我既注重了让学生体验品味语言文字的之趣。同时还考虑到本环节的学*内容较多,部分学生的学*劲头有所减弱。为此我借助课件设计“看图识名松”的环节,以便调动起学*的学*兴趣。当然,图片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三大名松进行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三大名松的奇美特点。)

  三、激情学文,赞美奇松。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松是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的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录像)

  2.出示第三自然段。(自由读)

  3.这段话是说黄山的松树千姿百态。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或、有的)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省略号)发挥你的想象,黄山奇松除了如黑虎,似孔雀,还会像什么?(自由发言)

  4.正是有了奇松的装点,才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东岳泰山比不上它,西岳华山比不上它,南岳衡山比不上它,北岳恒山比不上它,中岳嵩山也比不上它。难怪旅行家徐霞客会感慨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5.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黄山的神奇与秀美)

  (激情学文,赞美奇松。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达成这一目标时,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借助于录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黄山的神奇与秀美,激发学生对黄山的赞美之情。一是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入手,体会黄山因松而更加神奇,因松而更为秀美,并且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对黄山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以情学文。)

  【板书设计】

  迎客松 更加神奇

  黄山奇松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更加秀美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法:

  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迁移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准备:

  预*课文,解释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盆景

  后鼻音:玉屏楼状如黑虎

  翘舌音:状如黑虎

  (2)朗读下列词语: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郁郁苍苍枝干遵劲枝干蟠曲

  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

  誉地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

  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4、练*: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卡片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黄山奇松说课稿 (菁华6篇)

黄山奇松说课稿1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并学*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精读第二自然段,品味课文“精当”的用词,体会三送的奇特,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句子里理解描绘黄山奇松的词语,通过学*能够背诵第二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合作学*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说教法

  1、创设情境,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五年级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第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一组黄山风景图,并配以乐曲,一下子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无形中为下面的学*奠定了一个恰当和谐的感情基调。

  2、由扶到放,自主合作。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3、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以“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品读感悟”、“情感熏陶”等语文学科个性。采用“读—感—品”的方法,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重了引导。

  4、参与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指导背诵”的环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五、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为主。学生在学*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图片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相互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学*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策略,使计算机网络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复*导入

  (1)引读课题后,让学生提取第一自然段的信息。

  (2)完成填空,并朗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当

  2、精读课文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分别读描写三松的句子,并找出评价最高的松树。

  (2)重点介绍“迎客松”,从描写迎客松“奇”的词语出发,配合资料、造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迎客松的形态的奇特,以及生命力的顽强。

  (3)用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背诵。

  (4)放手让学生自由解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朗读课文时注意对重点词的分析,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5)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安排,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填空,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3、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介绍祖国的名胜,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作业的设置。我让学生在提供的图片中选择,仿照课文中三松的描写方式练*写话,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情感的升华。

  4、板书设计

  因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在三松,所以我的板书也是以此为基础,直观地展示了课文的重点。

黄山奇松说课稿2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黄山奇松》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中引出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先交代三大名松的生长地,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然后再一一描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不同的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本课的训练重点及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内化、巩固。

  教学对象及其学*需要分析: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20分钟。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视野不够开阔,对黄山奇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视听结合,能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了生字,而且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但基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仍欠缺,因此,本节课重视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读书、边思考,一切都在自读、自悟、自冶中完成。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含量,营造了创造的氛围,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将儿童引向创新学*之路。

  一、运用媒体 以画想象 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象,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媒体演示 激情体验 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我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利用媒体 以实引虚 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我随即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评析与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并让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其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分析这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验课:教师的工作富有创新性;学生的学*体现研究性、实践性;信息技术与设备体现了工具性。创设了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师生、生生沟通情境和关系,大大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之更具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关注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基于“整合”的理念: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的学*观;能力培养、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教学目标观;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现实学*的承担者与发动者的教学活动观;以及信息技术是学*工具与资源的技术观。

  整合的课堂,学生需注重读书、注重发现、注重质疑、注重探究、注重辩论、注重想象、注重合作、注重感悟,需最大限度地接触和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才有希望达到信息技术促进学*改善的目的。只要我们能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施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黄山奇松说课稿3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多媒体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下面我就围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以《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拓展性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借助多媒体资源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姿态,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

  二、说教法

  多媒体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阅读课文内容,探究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思考问题,以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策略,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复*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便于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去。

  (二)、质疑启思,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引入到本课的重点内容

  播放四绝的图片,在这四绝中,人们却对黄山松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完后,让他们再看课题,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学生回答:奇)那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黄山松奇在哪里?)这样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产生兴趣。然后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奇松,他们奇在哪里?(学生读后讨论)这样让学生人情入景,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学*。

  (三)、重点引读迎客松

  这一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课件图文结合,让学生找出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通过找句子,再找词语来完成。学生交流讨论后,从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然后再用激情朗读来反映出它的奇。其中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从指导他们读好词语着手,然后再读好句子,最后读好写迎客松的整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学*的方法,从着手句子到品读词语,最后到整段文字。从品词析句中,进行感情积淀,为感情朗读服务。

  (四)、自学另外两种松,选择一种你更喜欢的介绍给大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简单归纳了一下学*迎客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法,自学另外两种松,然后再把你较喜欢的一种松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它到底奇在哪里。最后读出这两种松的奇。在这一环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并通过小组讨论,来增强他们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观看其它松的图片及录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交流讨论你想象中的其它形态的松。用直观的方法让他们身临其境,便于更深地理解本文。

  (六)、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回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复述本文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而情境的创设更有利于本环节的实施。

  (七)、课后延伸,拓展训练。让学生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刻的松,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它写具体、生动。学完课文后,更有利于指导写作。

黄山奇松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的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黄山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教学本课,要用两课时来完成,我现在说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松奇美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的特点来写黄山松的。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五年级的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上课时 ,我将出示一些图片,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围绕教学目标,以读为主线,注重引导。

  3、延伸开放,拓展深化。品味迎客松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说欢迎词。教学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当导游。

  四、说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为主。学生在学*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图片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

  相互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步:新课导入

  第二步:感悟黄山松的奇特

  第三步:总结全文

  六、说作业设计和板书

黄山奇松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谭文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山奇松》(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1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文章的表达方式很有特色,它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流畅,将黄山奇松的秀美描写得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情感训练的美文。

  (新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看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基础。)但受年龄限制,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和能力仍有限,对黄山松树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

  结合本文特点和5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名松的“奇美”。

  3.引导学生领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4.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中,教学重点是: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名松的“奇美”。

  难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话题设置法、指导阅读法,媒体演示法,拓展迁移法。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大板块展开。分别是:

  板块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以“黄山四绝”的图片引入课文,配以优雅的乐曲。

  2、在出示图片的同时,我提出导语:对于黄山,大家了解多少呢?“黄山四绝”是否有听说过?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却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一起来观赏这些奇特的松树吧!

  这样设计将思维由黄山引到黄山四绝再到黄山奇松,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想象。

  板块2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扫清文本障碍,同时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识记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

  字音易错的字,如宾、卧。宾容易读成bing,in和ing不分,卧由于即墨方言土语的特点学生容易将圆口O发成扁口。

  字形易错的字,如陡、卧。陡容易将双耳旁写成双人旁。卧左边部分的笔顺易写错。

  让学生用钢笔描红,然后在练*本上写一写、练一练。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纠正出错字音,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然后相互交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板块3 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我分为两部分,分别出示主话题。

  第一部分:

  1、以多媒体出示主话题:“文章中具体写了哪些松树?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带着问题小声朗读第二自然段,交流讨论。让学生划出描写三种松树的相关句子。

  3、指名学生回答自己所划句子,然后问学生“你喜欢哪种松树?为什么呢?”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或者动情地朗读课文当中的句子,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使用多媒体展示黄山三松的图片,让学生对号入座,指出它们的名称、特点,尽量复述。让学生在对号入座这样的小游戏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印象。

  5、让学生再美美地整体读一遍这三部分句子,把喜爱之情读出来。尝试背诵它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部分:

  1、以多媒体出示主话题:“黄山上只有这三种松树吗?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有的学生会从第一自然段中的“处处”看出来,有的学生会从第三自然段的“千姿百态”看出黄山松树的姿态之多,还有的学生会从标点省略号中看出来还有很多种姿态的松树作者没有写。

  2、让学生用赞叹的语气自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深入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板块4 赏读积累,拓展延伸

  1、学生试扩展第三自然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性。

  2、学生自读课文,体味作者语言,说说作者是怎么将三松的奇美写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累这样的方法,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另外“三绝”,试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写其中一绝。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在积累*鸣,整合中深化。同时,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这样设计板书:

  黄山奇松

  陪客松

  处处 迎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此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黄山奇松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号说课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山奇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优美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奇特与千姿百态,其中具体写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突出显示了黄山松的“奇”,表达了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之情。

  二、 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的学*,感受黄山松的“奇”。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中第二点为教学重难点。

  三、 说教法、学法

  为了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包括情境教学法,阅读法,讲授法。学法则有自主探究法,合作学*法,角色扮演法。

  四、 说教学过程

  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章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整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下面我来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奇松是四绝之首,今天,我们就登上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去欣赏一下黄山的奇松。

  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才能主动投入到学*中去。

  (二)精读课文,体会松“奇”

  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先快速浏览一遍第二自然段,说说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哪几棵松。在学生回答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之后,让学生默读一遍第二自然段,分别用直线、波浪线和虚线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在划对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棵松来读一读。

  读完之后,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黄山的松被称为奇松,而且作者在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松树里挑了这三棵来写,想必这三棵松肯定是最奇的,那么这三棵松奇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先来看看迎客松奇在哪里。

  这时,我会把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出示在PPT上,让学生仔细阅读,并说说这些句子分别写了迎客松的哪些内容。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归纳出这几句分别写了迎客松的姿态、名字由来和地位。关于迎客松的姿态奇,我主要引导学生注意“虽然……却仍然”这一句,让学生从这句带有转折意味的句子中感悟迎客松的姿态奇。

  而迎客松的名字由来奇,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加上看课文的迎客松插图,让学生通过图文直观感受迎客松长成欢迎客人的模样,这本身就是一奇。至于地位奇,我会引导学生看“乃至整个黄山的代表”一句,让学生感受到一棵树能代表一座山,这也是奇。

  至于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奇,我就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着迎客松,自主探究学*。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亲*文本,自读自悟,在阅读、思考与交流中感悟黄山松的奇。

  第二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所以在学生感悟出黄山松奇的基础上,我会指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从开头到“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一部分。我首先会让学生集体朗读一遍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隐去其中一些重要描写(如下),先让几位学生试着填一填,再全班试着填一填。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_______称为“黄山绝胜处”的________了。楼前悬崖上有“_____”“______”“______”三大名松。迎客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却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有一丛_______________,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_____________,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词析句,探究修辞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和比喻,还有排比。正是这些修辞手法,让黄山奇松更加生动传神,因此对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很有必要。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让学生试着分析一下这个句子,说说这个句子里包含哪些修辞手法,并点评一下这个句子好不好。我会做适当的提点,让学生感受到修辞的奇妙,仅仅只用了短短29个字,就把黄山松千姿百态的特点写活了。同时,我也会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四)总结升华,运用训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登上了玉屏楼,看了黄山三大名松,感受到三大名松的奇。现在,如果你是个小导游,你能把黄山奇松(选取一棵)介绍给游客听吗?请同桌之间互相配合,一人演游客,一人演导游,自行组织对话,注意要把黄山松的奇表达出来。这样设计,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除了课文介绍的黄山奇松,黄山还有三绝,课后选择其中一绝搜集资料,看看它到底绝在哪儿?明天课上交流。

  六、板书设计

  16 黄山奇松

  姿态

  奇 名字由来

  地位

  黄山之松 比喻

  千姿百态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1

  课文分析与学生状态分析: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就在校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可是本学期出,在归类识字中,通过看图识字,学*安徽黄山"等风景名胜,学生又对桃、猴、鸡、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我在教学中,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通过读课文,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

  3、通过观察图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欣赏好词佳句,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

  卡片、图片、课件

  教学课时:1

  教学流程:

  (热身播放课件)同学们,让我们在快乐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感受快乐。上课之前,请你像我这样做:学会自信、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好了,上课!

  1、录像引入,激趣质疑。

  2、师简介黄山: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山体雄伟奇特,有“岩、洞、潭、瀑”等自然景观,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黄山四绝”。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欣赏一下“四绝”之一的“奇石”(师板书)。

  (评:创设情境,激情激趣)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5、说说课文的三幅图分别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内容相对应。

  二、图文结合,细读课文

  (一)学*第一自然段

  1、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请你画出来。

  2、交流:

  重点词语:闻名中外、景色秀丽、神奇、尤其

  3、课件演示:

  安徽地理位置——黄山风景区——资料介绍(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导语:黄山四绝,所以说黄山风景区是“闻名中外”的,相比之下,怪石更突出,所以用“尤其”。

  4、指导朗读:你喜欢黄山风景区吗?将你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评: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本段内容。导读全篇)

  (二)学*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思考:

  (1)这四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第二和第四自然段写法相同,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写法相同)。

  (2)这四段分别介绍了哪些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学*第三自然段,指导学法:

  (1)出示课件“猴子观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①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看)

  课文的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

  ②你看了这幅图的奇石后有什么问题吗?

  (2)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3)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奇石的句子。再从句子中找出具体描写“奇”的词,用“”画下来。(板书:找)

  (4)议论:这些词写得好在哪里?(板书:议)

  (“抱”、“蹲”、“望”写出了猴子观海的动作,把石猴子写活了。石猴子入迷的神态:一动不动。)

  (5)谁愿意到前面来表演一动不动观看云海的姿势?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表演中学*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得到能力培养]

  (6)理解“陡峭”、“翻滚的云海”。(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并看看课件出示的翻滚的云海的图片理解词语)。

  (7)几千年来,这只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

  (8)讲述故事,学生任意编,教师可提示(孙悟空有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的本领,它飞到这里,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舍不得走了。它想这里真是太美了,我可要多欣赏一会儿)猴子观海多么有趣啊!我们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抱”“蹲”“望”“一动不动”,要读得重一些。学生自由读后,教师引读这一段。(板书:读)

  3、师生看板书总结第三自然段的学*方法。

  学*方法:看→找→议→读

  下面由学生按照上面的学*方法自学第二和第四、五自然段。

  [评:此环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三、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

  (一)学*第六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介绍了哪些奇石?

  2、这些奇石作者有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你能按下面的提示,仿照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把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样子具体说一说吗?

  温馨提示:

  (出示大屏幕)①就说天狗望月吧,什么样的天狗,望着什么样的月儿,在想什么?

  ②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什么样的狮子,在怎样抢球,抢怎样的球?

  这就是有趣的狮子抢球。

  学生先同桌说,然后老师再指名说。

  3、你还从书上哪里看出黄山的奇石很多。

  齐读最后一句。

  (二)按图片上奇石的.样子给它起名字。

  出示图片(几块奇石),由学生讨论给它们起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评:让学生浮想联翩,浮想联翩中闪烁着学生们创新的火花,显示了课堂的生命活动,学生们的想象、思维、表达等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师:读了课文,看了图画,你想夸夸黄山吗?

  如果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你能运用书上的词语夸黄山,说明你不仅善于学*,而且会积累,并会主动运用。

  《评:注重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五、总结全文

  看了,听了你们的表现,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理解了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一句话。(大屏幕点击)“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确如此,你们有机会的话随父母去黄山游玩一下。

  [评:此环节使学生产生去黄山看奇石的愿望和爱黄山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黄山奇石

  奇形怪状有趣极了

  仙桃石飞落天狗望月

  猴子观海抱、蹲、望狮子抢球

  仙人指路站、伸、指仙女弹琴

  金鸡叫天都伸、叫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2

  一、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2课《黄山奇石》的第二课时。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本课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它不仅具体形象地介绍了文中四幅插图的奇石,而且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本课时重点解决2——5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复*生字词和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看懂图意,能抓住“奇”字欣赏奇石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当堂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学文,运用讲、读、写、画等形式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学*者特征分析

  《黄山奇石》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据调查,很多学生没有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又结合二年级的学生能独立阅读一定数目的篇章,能根据学*的要求进行品词,品句,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根据上述目标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和采用了如下策略:

  (1)自主学*策略

  自主学*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

  (2)创新学*策略

  创新学*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教材的局限。从单一的,一刀切的“封闭式”教学转变到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

  1,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结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理论,就本课而言,“黄山奇石”的“奇”是全文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在学*中真切感受到千姿百态的黄山石,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大量文本的阅读及表象素材的感悟,拓展本课语文学*内容,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2,对语文来说,要最终落实到“读”和“写”。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跨越式资源,这些资源内容丰富,而且与课文的主题,教学目标有关,深具实效性和科学性。这样的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大大增加,而且还为学生的打写创作积淀了创作的源泉,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中,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最后还生成了属于自己的语文学*成果。这也充分体现了跨越式教学试验中“以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自**。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图片;flash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揭示“奇”

  师:(播放介绍黄山风景录像片断。)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我们来学*课文:黄山奇石(点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奇”

  1、谁来读读课题,你觉得“奇”是什么意思?

  带着你们对“奇”的理解,一齐把题目读一遍。

  2、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块奇石的样子?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这些奇石,在具体介绍的石名旁打记号,读好后小组交流一下。

  课文介绍了黄山上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

  具体介绍的石头是“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师:(课件依次点击石名,指名一学生读这些奇石)

  (三)、品读探”奇”

  1、课文介绍了很多奇石,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猴子观海”(点出“猴子观海”图),哪块石头像猴子?(指名学生上台指出)同学们看图,你觉得猴子在干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这块石头的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读,教师点出课件出示句子: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课文这几句话,写得怎么样?小组讨论一下。

  3、“猴子观海”有趣,“仙人指路”也很有趣。

  (点击课件,播放”仙人指路”图及相关文字:远远望去,它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出手臂指向前方。)

  自由读这几句话,谁来学做一下这块石头的样子。

  4、同学们假如你在黄山游玩,山路一转,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这样的石头,你会觉得怎样?

  5、谢谢各位小仙人。在黄山,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酷似猴子观海的石头,高高的山峰上有一位仙人在指路。这一切是多么的有趣!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一段话读一读。

  (四)、观图联想,写“奇”

  1、作者经过观察,抓住黄山石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点击课件,播放“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图片)下面我运用这种方法,选择大屏幕上的其中一块石头,抓住它的样子,写几句话。

  2、课文是怎样写这两块石头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师配乐朗读课文第3段)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五)、读画诵说,赞“奇”

  1、能让你们产生如此丰富想象的是作者笔下的“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可见黄山奇石是多么不同寻常,多么神奇。来让我们一起认认真真读这段话,如果你朗读比较好,就用感情朗读,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画画比较好,就用简笔画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记性比较好,就用书上的句子加上你自己的话说出它们的神奇。

  2、看了,听了你们表现,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理解了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这节课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放学回家以后,查找一下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为自己设计一条游览黄山的导游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这节课中总体思路要做到:目标具体,教学环节清晰,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学*,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都的得到较好的提高和发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处处能体现出老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的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另外,在教学过程方面要充分体现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发现问题,主动学*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八、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第四册的内容,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能够自主学*,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基于以上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做了以下反思:

  一、flash课件的使用恰当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我根据课文内容,在情景导入、奇石探究、课文朗读等方面适时使用了flash课件,效果较好。如在欣赏完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的四块奇石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flash课件,再现了黄山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奇石。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课件手段就能有效地营造出声画并茂的课堂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调整好准备上课听讲的愉悦的情绪背景,更重要的是为整堂课做好主题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于授课内容上。另外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让学生带着想看黄山奇石的好奇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产生了对黄山“奇石”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深入学*课文内容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热情高涨。

  二、经过课件引导和学生的互动探究,对基础性知识点的掌握有效。

  由于本课出现的“我会认”的生字较多。对学生的掌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课件辅助教学,把这些字在学生识记的基础上带入课文中学*,把识字和文本情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对于要求“我会写”的生字,我通过课件展示书写顺序,并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和同学演板,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规范的书写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在阅读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研读课文,理解词义,读懂句子。并且通过多媒体如如课件的示范朗读等调动学的各种感官投入学*。在品读中让学生深刻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之处,既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又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要适当的进行课堂气氛的调控,才能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展示、音频朗读示范、字词书写练*等比较全面的完成了各项教学目标。在最后一个环节,我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处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收获与理解,结合文本内容选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内容或读一读,熟记课文;或画一画,加深理解;或写一写,进行小练笔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写练中有收获、有发展。可当多数同学在兴趣盎然的陶醉在自己的学*过程中时,有位同学在读“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他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的啼叫……”这一句的末尾时,故意捂着嘴巴小声“喔喔喔”地叫着,还对其他的同学扮着做鬼脸。多数同学都被他逗的无法安心学*,他却还在那里暗自得意。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进行了制止,让他和同学们对他所做公鸡鸣叫的样子和声音与课文中“雄鸡”鸣叫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再次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较好的化解了一次课堂意外事故。在这件事中我感到课堂中适当的课堂气氛调控是必要和必须的。但要把握好时机,控制好教学节奏,化教学意外事故为课堂生成性资源,在赞赏、鼓励与探究的气氛中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3

  【情景说明】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黄山之后的感叹。《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抓住黄山“四绝”之一──怪石,娓娓道来。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原本无生命,但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读了这篇课文再去游黄山,孩子一定会更喜爱黄山石,也一定更会欣赏黄山石了。本课图文并茂,学*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一一表述出来。朗读是得以完成这一目标的载体,因而组织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是本课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让学生在初读中向往黄山的神奇,在研读中欣赏黄山的怪石,在品读中回味黄山的魅力。教师要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学生能以不同的角色在感悟语言、摹仿语言的同时也能创造语言,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在假期中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你认为那里最有趣、最好玩的是什么呢?今天呀,我们也去一个有趣的地方玩一玩,看看那里有些什么东西最能吸引你呢?

  板书:

  黄山

  一、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黄山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我们呢?先听一听朗读吧!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之后说说自己都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

  奇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找出来,并试着读通顺。

  3、⑴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⑵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指导识字。

  二、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黄山奇石真是太有趣了,你认为哪几处怪石最有趣呢?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有趣的地方:

  1、学*“猴子观海”段落:

  ⑴ 指名朗读,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有趣?它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呢?

  ⑵ 结合插图理解“陡峭”、“云海”;动作演示理解“一动不动”;认读“峰、胳膊”。

  ⑶ 练读这一段,怎么读出趣味来呢,试背诵。

  ⑷ 表演读:

  我们能把“猴子观海”介绍给你周围的小朋友听吗?指名说。

  ⑸ 换角色读:

  石猴可想和大家交朋友呢,它还会说话,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哦!

  (指名学生可以加进适当的动作。)

  ⑹ 情景表演:

  石猴在黄山顶上呆了好长时间,无数游客都与它合影留念,它想为大家介绍一次观海的景象呢!

  2、黄山的奇石数可多了,我们再去看看其他几处吧!

  (用以上方法学*其他段落。)

  三、品读课文,拓展想象

  1、我们知道黄山的奇石数都数不完,可惜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等就没有具体说了,我们也能用有趣的语言给大家介绍,敢和书上写的挑战吗?

  “天狗望月”为例:

  ⑴ 学生上台做“望”的动作。

  ⑵ “天狗”望到了什么呢?它心里在想什么呢?

  ⑶ 学生先可以一句一句的说,然后连起来说。

  2、“天狗望月”被同学们说的栩栩如生,黄山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听后,可着急了,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出示奇石图片。

  ⑴ 分小组选择喜欢的图片,然后讨论怎样说?

  ⑵ 指名说。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游览了黄山,见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你回家准备给爸爸妈妈怎么说你的收获呢?

  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

  营造*等、和谐的学*氛围,让每个孩子在赞美声中对自己充满信心。*等、和谐的学*氛围能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参与学*活动中,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教师一句恰当的.赞美更会让孩子欣喜若狂,拥有一种成就感。一句赞美的话并不难说,但是发自老师内心对学生的赞美确实很少。其实,学生身上有很多动人之处,这都是要靠老师用心去发现的。赞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老师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奖励,他们常常从老师的赞美中来悄悄地衡量自己,从赞美中获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赞美的话对孩子们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还要那么吝惜赞美的语言呢?

  保护学生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才踏进校园的学生,对学*充满了渴望,他们也很想通过老师、课堂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来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看来,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可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才得以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束缚,特别是不受外界的约束,从而畅快的表情达意。为什么儿童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下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的破坏。作为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破坏者,而应该是保护者、开发者。

  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尽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师忽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是越俎代庖,这样一来,教得省事,教学任务又完成得快。但这样造成的后果确实相当严重,完全背离《课标》的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就是改变学*方式,改变一种学**惯,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实施课程改革。因而,要把学生看作学*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对话与合作中学*,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知识生成,它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因而自主对话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的舞台,也不再是部分学生成功的乐园,而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天地。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4

  一、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2课《黄山奇石》的第二课时。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本课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它不仅具体形象地介绍了文中四幅插图的奇石,而且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本课时重点解决2——5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复*生字词和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看懂图意,能抓住“奇”字欣赏奇石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当堂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学文,运用讲、读、写、画等形式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学*者特征分析

  《黄山奇石》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据调查,很多学生没有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又结合二年级的学生能独立阅读一定数目的篇章,能根据学*的要求进行品词,品句,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根据上述目标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和采用了如下策略:

  (1)自主学*策略

  自主学*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

  (2)创新学*策略

  创新学*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教材的局限。从单一的,一刀切的“封闭式”教学转变到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

  1,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结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理论,就本课而言,“黄山奇石”的“奇”是全文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在学*中真切感受到千姿百态的黄山石,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大量文本的阅读及表象素材的感悟,拓展本课语文学*内容,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2,对语文来说,要最终落实到“读”和“写”。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跨越式资源,这些资源内容丰富,而且与课文的主题,教学目标有关,深具实效性和科学性。这样的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大大增加,而且还为学生的打写创作积淀了创作的源泉,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中,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最后还生成了属于自己的语文学*成果。这也充分体现了跨越式教学试验中“以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自**。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图片;flash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揭示“奇”

  师:(播放介绍黄山风景录像片断。)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我们来学*课文:黄山奇石(点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奇”

  1、谁来读读课题,你觉得“奇”是什么意思?

  带着你们对“奇”的理解,一齐把题目读一遍。

  2、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块奇石的样子?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这些奇石,在具体介绍的石名旁打记号,读好后小组交流一下。

  课文介绍了黄山上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

  具体介绍的石头是“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师:(课件依次点击石名,指名一学生读这些奇石)

  (三)、品读探”奇”

  1、课文介绍了很多奇石,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猴子观海”(点出“猴子观海”图),哪块石头像猴子?(指名学生上台指出)同学们看图,你觉得猴子在干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这块石头的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读,教师点出课件出示句子: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课文这几句话,写得怎么样?小组讨论一下。

  3、“猴子观海”有趣,“仙人指路”也很有趣。

  (点击课件,播放”仙人指路”图及相关文字:远远望去,它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出手臂指向前方。)

  自由读这几句话,谁来学做一下这块石头的样子。

  4、同学们假如你在黄山游玩,山路一转,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这样的石头,你会觉得怎样?

  5、谢谢各位小仙人。在黄山,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酷似猴子观海的石头,高高的山峰上有一位仙人在指路。这一切是多么的有趣!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一段话读一读。

  (四)、观图联想,写“奇”

  1、作者经过观察,抓住黄山石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点击课件,播放“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图片)下面我运用这种方法,选择大屏幕上的其中一块石头,抓住它的样子,写几句话。

  2、课文是怎样写这两块石头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师配乐朗读课文第3段)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五)、读画诵说,赞“奇”

  1、能让你们产生如此丰富想象的是作者笔下的“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可见黄山奇石是多么不同寻常,多么神奇。来让我们一起认认真真读这段话,如果你朗读比较好,就用感情朗读,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画画比较好,就用简笔画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记性比较好,就用书上的句子加上你自己的话说出它们的神奇。

  2、看了,听了你们表现,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理解了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这节课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放学回家以后,查找一下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为自己设计一条游览黄山的导游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这节课中总体思路要做到:目标具体,教学环节清晰,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学*,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都的得到较好的提高和发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处处能体现出老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的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另外,在教学过程方面要充分体现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发现问题,主动学*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八、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第四册的内容,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能够自主学*,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基于以上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做了以下反思:

  一、flash课件的使用恰当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我根据课文内容,在情景导入、奇石探究、课文朗读等方面适时使用了flash课件,效果较好。如在欣赏完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的四块奇石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flash课件,再现了黄山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奇石。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课件手段就能有效地营造出声画并茂的课堂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调整好准备上课听讲的愉悦的情绪背景,更重要的是为整堂课做好主题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于授课内容上。另外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让学生带着想看黄山奇石的好奇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产生了对黄山“奇石”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深入学*课文内容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热情高涨。

  二、经过课件引导和学生的互动探究,对基础性知识点的掌握有效。

  由于本课出现的“我会认”的生字较多。对学生的掌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课件辅助教学,把这些字在学生识记的基础上带入课文中学*,把识字和文本情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对于要求“我会写”的生字,我通过课件展示书写顺序,并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和同学演板,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规范的书写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在阅读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研读课文,理解词义,读懂句子。并且通过多媒体如如课件的示范朗读等调动学的各种感官投入学*。在品读中让学生深刻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之处,既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又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要适当的进行课堂气氛的调控,才能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展示、音频朗读示范、字词书写练*等比较全面的完成了各项教学目标。在最后一个环节,我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处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收获与理解,结合文本内容选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内容或读一读,熟记课文;或画一画,加深理解;或写一写,进行小练笔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写练中有收获、有发展。可当多数同学在兴趣盎然的陶醉在自己的学*过程中时,有位同学在读“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他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的啼叫……”这一句的末尾时,故意捂着嘴巴小声“喔喔喔”地叫着,还对其他的同学扮着做鬼脸。多数同学都被他逗的无法安心学*,他却还在那里暗自得意。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进行了制止,让他和同学们对他所做公鸡鸣叫的样子和声音与课文中“雄鸡”鸣叫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再次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较好的化解了一次课堂意外事故。在这件事中我感到课堂中适当的课堂气氛调控是必要和必须的。但要把握好时机,控制好教学节奏,化教学意外事故为课堂生成性资源,在赞赏、鼓励与探究的气氛中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是:区。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

  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在横中线以上。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3.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出示第一图)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学*。

  1.第1自然段:

  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

  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

  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就有这些呢?

  (6)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是:区。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

  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在横中线以上。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3.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出示第一图)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学*。

  1.第1自然段:

  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

  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

  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就有这些呢?

  (6)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7

  课文分析与学生状态分析: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就在校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可是本学期出,在归类识字中,通过看图识字,学*安徽黄山"等风景名胜,学生又对桃、猴、鸡、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我在教学中,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通过读课文,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

  3、通过观察图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欣赏好词佳句,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

  卡片、图片、课件

  教学课时:1

  教学流程:

  (热身播放课件)同学们,让我们在快乐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感受快乐。上课之前,请你像我这样做:学会自信、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好了,上课!

  1、录像引入,激趣质疑。

  2、师简介黄山: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山体雄伟奇特,有“岩、洞、潭、瀑”等自然景观,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黄山四绝”。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欣赏一下“四绝”之一的“奇石”(师板书)。

  (评:创设情境,激情激趣)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5、说说课文的三幅图分别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内容相对应。

  二、图文结合,细读课文

  (一)学*第一自然段

  1、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请你画出来。

  2、交流:

  重点词语:闻名中外、景色秀丽、神奇、尤其

  3、课件演示:

  安徽地理位置——黄山风景区——资料介绍(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导语:黄山四绝,所以说黄山风景区是“闻名中外”的,相比之下,怪石更突出,所以用“尤其”。

  4、指导朗读:你喜欢黄山风景区吗?将你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评: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本段内容。导读全篇)

  (二)学*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思考:

  (1)这四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第二和第四自然段写法相同,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写法相同)。

  (2)这四段分别介绍了哪些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学*第三自然段,指导学法:

  (1)出示课件“猴子观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①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看)

  课文的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

  ②你看了这幅图的奇石后有什么问题吗?

  (2)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3)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奇石的句子。再从句子中找出具体描写“奇”的词,用“”画下来。(板书:找)

  (4)议论:这些词写得好在哪里?(板书:议)

  (“抱”、“蹲”、“望”写出了猴子观海的动作,把石猴子写活了。石猴子入迷的神态:一动不动。)

  (5)谁愿意到前面来表演一动不动观看云海的姿势?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表演中学*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得到能力培养]

  (6)理解“陡峭”、“翻滚的云海”。(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并看看课件出示的翻滚的云海的图片理解词语)。

  (7)几千年来,这只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

  (8)讲述故事,学生任意编,教师可提示(孙悟空有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的本领,它飞到这里,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舍不得走了。它想这里真是太美了,我可要多欣赏一会儿)猴子观海多么有趣啊!我们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抱”“蹲”“望”“一动不动”,要读得重一些。学生自由读后,教师引读这一段。(板书:读)

  3、师生看板书总结第三自然段的学*方法。

  学*方法:看→找→议→读

  下面由学生按照上面的学*方法自学第二和第四、五自然段。

  [评:此环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三、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

  (一)学*第六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介绍了哪些奇石?

  2、这些奇石作者有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你能按下面的提示,仿照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把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样子具体说一说吗?

  温馨提示:

  (出示大屏幕)①就说天狗望月吧,什么样的天狗,望着什么样的月儿,在想什么?

  ②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什么样的狮子,在怎样抢球,抢怎样的球?

  这就是有趣的狮子抢球。

  学生先同桌说,然后老师再指名说。

  3、你还从书上哪里看出黄山的奇石很多。

  齐读最后一句。

  (二)按图片上奇石的样子给它起名字。

  出示图片(几块奇石),由学生讨论给它们起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评:让学生浮想联翩,浮想联翩中闪烁着学生们创新的火花,显示了课堂的生命活动,学生们的想象、思维、表达等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师:读了课文,看了图画,你想夸夸黄山吗?

  如果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你能运用书上的词语夸黄山,说明你不仅善于学*,而且会积累,并会主动运用。

  《评:注重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五、总结全文

  看了,听了你们的表现,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理解了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一句话。(大屏幕点击)“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确如此,你们有机会的话随父母去黄山游玩一下。

  [评:此环节使学生产生去黄山看奇石的愿望和爱黄山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黄山奇石

  奇形怪状有趣极了

  仙桃石飞落天狗望月

  猴子观海抱、蹲、望狮子抢球

  仙人指路站、伸、指仙女弹琴

  金鸡叫天都伸、叫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8

  【情景说明】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黄山之后的感叹。《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抓住黄山“四绝”之一──怪石,娓娓道来。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原本无生命,但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读了这篇课文再去游黄山,孩子一定会更喜爱黄山石,也一定更会欣赏黄山石了。本课图文并茂,学*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一一表述出来。朗读是得以完成这一目标的载体,因而组织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是本课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让学生在初读中向往黄山的神奇,在研读中欣赏黄山的怪石,在品读中回味黄山的魅力。教师要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学生能以不同的角色在感悟语言、摹仿语言的同时也能创造语言,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在假期中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你认为那里最有趣、最好玩的是什么呢?今天呀,我们也去一个有趣的地方玩一玩,看看那里有些什么东西最能吸引你呢?

  板书:

  黄山

  一、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黄山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我们呢?先听一听朗读吧!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之后说说自己都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

  奇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找出来,并试着读通顺。

  3、⑴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⑵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指导识字。

  二、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黄山奇石真是太有趣了,你认为哪几处怪石最有趣呢?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有趣的地方:

  1、学*“猴子观海”段落:

  ⑴ 指名朗读,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有趣?它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呢?

  ⑵ 结合插图理解“陡峭”、“云海”;动作演示理解“一动不动”;认读“峰、胳膊”。

  ⑶ 练读这一段,怎么读出趣味来呢,试背诵。

  ⑷ 表演读:

  我们能把“猴子观海”介绍给你周围的小朋友听吗?指名说。

  ⑸ 换角色读:

  石猴可想和大家交朋友呢,它还会说话,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哦!

  (指名学生可以加进适当的动作。)

  ⑹ 情景表演:

  石猴在黄山顶上呆了好长时间,无数游客都与它合影留念,它想为大家介绍一次观海的景象呢!

  2、黄山的奇石数可多了,我们再去看看其他几处吧!

  (用以上方法学*其他段落。)

  三、品读课文,拓展想象

  1、我们知道黄山的奇石数都数不完,可惜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等就没有具体说了,我们也能用有趣的语言给大家介绍,敢和书上写的挑战吗?

  “天狗望月”为例:

  ⑴ 学生上台做“望”的动作。

  ⑵ “天狗”望到了什么呢?它心里在想什么呢?

  ⑶ 学生先可以一句一句的说,然后连起来说。

  2、“天狗望月”被同学们说的栩栩如生,黄山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听后,可着急了,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出示奇石图片。

  ⑴ 分小组选择喜欢的图片,然后讨论怎样说?

  ⑵ 指名说。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游览了黄山,见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你回家准备给爸爸妈妈怎么说你的收获呢?

  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

  营造*等、和谐的学*氛围,让每个孩子在赞美声中对自己充满信心。*等、和谐的学*氛围能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参与学*活动中,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教师一句恰当的赞美更会让孩子欣喜若狂,拥有一种成就感。一句赞美的话并不难说,但是发自老师内心对学生的赞美确实很少。其实,学生身上有很多动人之处,这都是要靠老师用心去发现的。赞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老师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奖励,他们常常从老师的赞美中来悄悄地衡量自己,从赞美中获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赞美的话对孩子们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还要那么吝惜赞美的语言呢?

  保护学生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才踏进校园的学生,对学*充满了渴望,他们也很想通过老师、课堂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来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看来,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可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才得以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束缚,特别是不受外界的约束,从而畅快的表情达意。为什么儿童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下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的破坏。作为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破坏者,而应该是保护者、开发者。

  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尽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师忽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是越俎代庖,这样一来,教得省事,教学任务又完成得快。但这样造成的后果确实相当严重,完全背离《课标》的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就是改变学*方式,改变一种学**惯,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实施课程改革。因而,要把学生看作学*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对话与合作中学*,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知识生成,它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因而自主对话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的舞台,也不再是部分学生成功的乐园,而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天地。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是:区。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

  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在横中线以上。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3.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出示第一图)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学*。

  1.第1自然段:

  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

  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

  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就有这些呢?

  (6)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10

  对于本班学生来讲,没人到过黄山,更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课文的语言*实,用词准确,学生一读就懂,可是真正要想象出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形怪状,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架设与文本沟通的桥梁。通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有表达的兴趣和愿望,可是用词不够准确,语句缺乏条理性。因此,帮助学生尝试将阅读中积累的词语运用到口头表达或写话中,让学生通过想象,仿照课文,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也是这一课的重难点之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会认:陡、峭、臂。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感受合作学*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记忆字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三、教学用具: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黄山奇石》一课,你知道“黄山”在哪儿吗?“黄山奇石”奇在哪吗?看谁读了课文后能把这些答案告诉同学们。揭示并板书课题:黄山奇石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和会认的字。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同学互相帮助,解决认字的问题。如果仍然有不认识的生字,就做好记号。

  3、教师走下去收集学生不认识的汉字,把这些生字写在黑板上。

  4、指名让学生读带拼音的生字,解决字音的问题。

  (三)、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记字形的?说说*时是怎样用这些字的?

  2、小组汇报学*过程。每组讲一个字,讲的不好,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汇报的形式是

  (1)读字音;

  (2)分析字形和在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

  (3)扩展词语。

  3、理解词语意思:(学生在理解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说。)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进一步。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四)指导书写:

  1、学生在书上把每个字按笔顺描写。

  2、仔细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试着把每个字独立写一个,写后与范字比较,看看哪笔写得不好再进行修改。

  3、在书写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字不太好写?

  4、教师指导书写。

  (1)出示带田格的“滚”字。

  (2)观察这个字,有什么特点?(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3)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滚”字:三点水旁的“提”写得不要太*,在横中线上收笔。右半部分的“点横”和“公”字要写在横中线上。下面的笔画是:撇、竖提、撇、捺,最后一笔“捺”要与左面的提同高。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独立书写这个字,每字写一遍。

  (6)同桌同学互查,相互纠正。

  (7)展示评议。

  5、其他生字由于笔画少,不是很难,学生把每个生字独立写一遍。学生有问题举手,教师个别辅导。

  6、展示评议,比比谁写得最好。

  (五)、初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和老师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读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6段)

  2、自己读课文,提出问题。

  3、教师走下去收集问题。

  (六)、复*巩固:

  1、看词语,说出生字,并补充完整:

  xx秀丽(神)奇

  xx奇形怪(状)

  xx仙人(指)路

  2、读词大比拼: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看老师出示词语卡片,看谁读的准确。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每个字写3遍。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2、抄写词语:神奇风景区弹琴名字翻滚著名巨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通过读课文,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

  3、通过观察图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欣赏好词佳句,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展开想像。

  教学用具: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朗读感悟。

  教师:这节课我邀请同学们当小导游,结合画面、课文内容给大家介绍黄山,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认真观察,看看谁是:最佳小导游。下面我们先练*练*怎样概括地介绍景点。

  1、教师请学生当小导游观察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介绍。

  2、然后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做到有语气。谈谈读后的感觉。

  3、进行朗读展示。

  4、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介绍,指名介绍,大家评议。

  二、抓住重点进行介绍,深入理解。

  同学们知道先从整体进行介绍,黄山风景区的奇石真是数不胜数,接下来我们练*抓住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处景点进行介绍。

  1、自己读课文,找找描写黄山奇石的段落,想想具体介绍了哪些奇石,边读边在书中画一画。

  2、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结合学生说的及时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3、在小组内讨论:这些奇石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对照课文插图,进一步了解黄山奇石“奇”在哪里。)

  4、自己练*借助插图介绍其中的一个奇石。(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三、指导朗读,入情入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黄山奇石的样子,在介绍时还要注意加工自己的语言,做到绘声绘色,用你的语言去吸引游客。

  1、黄山奇石生动有趣,你们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自己试试。

  2、老师也想读读行吗?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以小组为单位读读。

  四、启发想像,练*讲解。

  课文的结尾概括的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同学们请你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的样子,动笔画一画;

  让学生结合手中的画用自己的话介绍。

  师:黄山风景区还有许许多多的奇石叫不出名字,你能不能结合图片,仔细观察,大胆想像,根据奇石的样子起名字,给大家介绍。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五、推选小导游进行介绍,评选最佳导游。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结合一处奇石景点进行介绍。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竞赛。

  1、进行现场讲解。

  2、组织大家评议。

  教师总结:

  通过大家生动、形象的介绍,我们知道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有趣的奇石、怪石。黄山是天造地设的宠儿,随便一处,或松或石、或云海温泉,无一不美,无处不奇,置身其间,使人觉得来到了天上人间。同学们,努力学*吧!将来希望你们学有所成,凭借自己的能力,前去游览,感受黄山的美丽神奇!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反思:我通过设疑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想要尽快的了解黄山有多奇。并通过多种方法识字。再用小导游的方法来促进他们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并且能够声情并茂给大家介绍某种奇石的神奇之所在。大家都有一种什么时候能去黄山亲自一游就好了的想法。在总结的过程中我又告诉他们应该努力学*,将来靠自己的能力登上黄山,似乎他们的学*尽头更足了。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9)

——黄山奇松小学作文范本5份

  黄山奇松小学作文 1

  黄山,一座堪称天下奇观的名山,这里风景如诗如画,在悬崖峭壁的石峰中,顽强生长许许多多,不屈不挠的奇松。

  我们坐索道到达了白鹅岭,又从白鹅岭步行来到了黑虎松。眼前的这课大松树枝繁叶茂,好似一只张牙舞爪的猛虎,威武地站在那儿。那翠绿色的松针好像老虎竖起来的寒毛。那棕色的树皮,犹如猛虎精美的,满是花纹的皮毛。

  离开了黑虎松,我们又来到了北海宾馆,在宾馆的旁边矗立着一座小山峰。从*处看,它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的巨石好似一个巨大的毛笔头,下面的石块犹如一根笔直的笔杆,上下两边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只巨大的“毛笔”。更奇妙的是在“笔头”上,长了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松树。从远处看这只“毛笔”上仿佛绽开了一朵“花”,所以这里也叫梦笔生花。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传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很爱喝酒,一天他喝醉了,梦见一位神仙送给他一只金光闪闪的毛笔,而且笔头上开了一朵花。李白醒后去了许多地方,想要找到这只神笔。他来到了黄山,终于在这里看到这座山峰,正如他梦中的笔一模一样,从此,李白写的诗更加有名了。

  沿着陡峭的石级,我们走了大约十公里的路程,来到了黄山最为著名的景点——迎客松。迎客松的主杆十分笔直,在树干的右侧长出两枝茂密的树杈,从远处看,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站在一块巨石的旁边,伸开修长的胳膊,正迎接游客的到来。

  黄山的奇松不可计数,如团结松、送客松、卧龙松……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黄山,一定要记得看看这里的奇松啊!

  黄山奇松小学作文 2

  奇松、怪石是黄山的两大特色。黄山之行,松树岩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看到的是迎客松,它张开枝丫,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一路上还见到了送客松、陪客松、黑虎松、团结松和雨伞松……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松树,一棵棵千姿百态,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长在岩石缝里。

  黄山的岩石也是非常奇特。登山的路上,我们不仅见到了书本上学过的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我还见到了鳌鱼吃螺蛳、首屈一指、梦笔生花、青狮白象、十八罗汉、猪八戒照镜子、童子拜观音…… 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竟将岩石打造得如此栩栩如生。

  黄山奇松小学作文 3

  去过黄山,见到过松。

  那时正值冬日里,天很冷,没有阳光。我们从山脚,坐着缆车上到山顶去,边观山,边观松。

  缆车很*稳,远处卷来的风毫不留情地打着我的脸,刮地我生疼。我用手捂住脸向下看去。

  那是极陡的坡,就像一个佝偻着的人正想挺直腰板。坡上满是大块的岩石,嵌在土中,宝石一般。岩间苍松耸立,一棵棵高大的松树扎准了岩石间、细缝中的一丁一点土源,分布在山上四周,零星,却也不少。

  我凝视着那一株株挺立的松树——耸立在峭壁岩间,显得又是孤单又傲然,仿佛是以王者的姿态对待一切。那树分明是长在陡峭的山坡上,却又是那么自然,那么随意地立着。粗壮的枝干往上,再往上,便开始分散枝丫,纵横交错的树枝显得有些凌乱,大把大把的细松针就挂在枝上。

  松树或歪或斜,或纵或横地立在山间,优雅又随性。是什么让它能够如此轻易地挺立山间呢?——是根,是那生命的源头。松的根从少少的一丁点的土中扎下,为生命努力着,将自己牵得更深,引得更远。冲破一层层岩石与硬土,为了生的希望去追寻广阔的新天地。没有人知道它会延伸到哪里,会有多远,多长,它只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奋斗!

  因为根,松可以自由生长,因为根,松可以傲立风中!

  面对这般的松,我不禁呆呆地愣住了。良久,发出感叹: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么?一生朝着一个目标去执着,去奋斗,去拼搏!一路上也许会有艰难险阻,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努力着,最后总会成功!

  寒风里,面对一株株挺拔的坚强的松,我不由得从心底里生出一股对勇者的敬意……

  黄山奇松小学作文 4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徐霞客在多次游历黄山后对黄山的赞美!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我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无疑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在黄山的奇松中,最为著名、美丽的黄山十大松!每当游人们观赏到这十大松后,都情不自禁的啧啧赞叹!而最令我震撼便是那虎气勃勃的黑虎松,宏伟壮观的卧龙松与妖娆妩媚的孔雀松。

  黑虎松在夜晚时观赏。因为没有阳光的原因,所以会看到千万只黑虎伏在树干、树枝上的景象,令人不寒而栗!它的姿态十分宏伟,树干又高又粗,树枝遒劲有力,树冠稀稀落落。从远处看如同黑虎的老窝!

  卧龙松真是验证了名副其实这个词语。卧龙松的姿态十分的壮丽,它的树干十分壮观、粗糙,树枝又长又粗,就如同那一只大龙的爪子。因为树冠上的叶子十分茂密,从远处看就像看到了一只史前巨兽,让人望而生畏!

  孔雀松姿态十分的美丽!它的树干又细又长,犹如一只孔雀的头颅。它的树枝长长的,如同孔雀蓝绿色的羽翼!

  黄山奇松有的让人望而生畏,有的宏伟壮观,有的妖娆妩媚。它们装点着黄山,使黄山更加美丽。

  黄山奇松小学作文 5

  黄山是大家听说过又没有去过的景点之一,现在就让我做一回小导游吧。听好了,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而我今天要说的就是奇松,它们为什么奇怪呢,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生长,哪怕是陡崖边都可以生长出一个个挺秀的奇松。

  我先说一说迎客松吧。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身出去,如同一个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再说一说陪客松吧。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吧。

  最后,我要说的是送客松。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是典型的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地手臂,好像在和游客依依不舍的告别。

  这就是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0)

——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1

  【课前透视】

  黄山雄姿灵秀,气势磅礴,是著名的旅游圣地。本文向我们展示的是“黄山四绝”之一的黄山石。在作者笔下,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显示出它神奇,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趣味横生。不禁让人由此及彼,更加喜爱黄山。本文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共六个自然段,有三个自然段配有图片,可说是图文并茂,为理解课文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黄山是名胜,可孩子年纪小,真正去过的不多。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来收集相关资料,拉*教材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大胆想像,体会黄山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黄山,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的14个生字的正确读音,掌握会写的8个生字的笔划笔顺;

  2、读熟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教学重点】

  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搜集黄山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课件演示:

  (出示文中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画面上的石头像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块想一想、说一说。)刚才小朋友看到的和描述的是黄山的石头,它以奇特闻名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黄山奇石》,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敢想敢说,发挥了主体作用。

  2、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好地方?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乘上旅游专列一同去安徽的黄山,去欣赏那里闻名遐迩的奇石,愿意吗?板书课题。

  联系学生爱旅游的实际,创设了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对话*台

  一、自读

  1、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同桌互相学*,检查读音。

  3、小组合作读,要求:彼此帮助,读得流畅。

  4、大组赛读,要求:比比哪组读得有情感。

  引导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采用活泼的形式促进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二、识字

  1、小组识字。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不会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请教老师。

  2、汇报识字。选出小组的代表,带领大家认读生字。

  3、分层次读字词。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再去掉拼音读生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

  5、游戏检测。教师读生字,学生和教师玩“照镜子”的游戏。评选“识字小能手”。

  识字环节要创设识字的情境,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在交流中多了解识字方法,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

  三、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分自然段指读,其他同学点评议。

  3、小组合作通读全文。

  发挥学生读书的自主性,在朗读的方式上不要限制,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写字

  1、教师出示要写的生字:尤、其、区、它。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示范,重点对难写的字进行指导。如:“区”字的笔顺:一区

  4、学生练*。教师巡视。

  养成良好的写字*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多观察,多练*。

  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二个生字,学*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山石的“奇”。

  难点:将观察图画与熟读课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和想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具准备

  本课的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录像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那里风光秀丽,景色神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那里的风景?(看录像《黄山四绝》《黄山奇石》)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录像片,领略了祖国四大名山之一黄山的奇妙景色。黄山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奇松苍劲,怪石林立,素有“人

  间仙境“之称,尤其是黄山的奇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这一景观――黄山奇石。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遇到带注音的生字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默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下边的要求。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点?

  (3)在书上圈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检查第2题3个问题的落实情况。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领读。

  (三)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说说从这一段的内容中你听懂了什么。

  (从四方面介绍了黄山风景区)

  (2)怎样理解“闻名,秀丽,神奇,尤其”这几个词?

  (闻名:有名。秀丽:清秀美丽。神奇:非常奇妙。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2、学*第二、三、四自然段。

  黄山奇石是黄山最突出的景观。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呢?请你拿出笔在书上画出来。

  (1)学*第二自然段。

  ①(出示挂图)“仙桃石”奇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文,圈出重点词体会。

  ②小组讨论,“仙桃石”奇在哪里?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描述的?

  (“仙桃石”的神奇,作者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写的。奇在:石头像桃子。“桃子”刚巧落在石盘上。)

  ③文中哪两个词把“仙桃石”写活了?

  用动词演示“飞、落”体会“仙桃石”的神奇。

  ④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2)学*第三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几部分内容?

  (这一段介绍了两部分内容,“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

  ②(出示挂图)“猴子观海”奇在哪里呢?读课文,小组讨论。

  (“猴子观海”:奇在这块石头在陡峭的山峰上。奇在外形像猴子。奇在姿势。神态很有趣。)

  结合图文说说你对“陡峭”的理解。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从哪儿可以看出“猴子”的姿势、神态很有趣?

  (从“抱,蹲,望”这几个词可以看出很有趣。)

  “猴子观海”真是奇而有趣,你愿意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

  ③“仙人指路”又是怎样的神奇呢?请同学你们看图读课文,总结描写方法。

  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有趣的语气来。

  (3)学*第四自然段。

  ①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②“金鸡叫天都”奇在哪儿呢?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了呢?

  ③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像作者描写奇石的有趣样子。

  3、黄山奇石真是太神奇了,黄山的奇石仅仅只有这几种吗?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黄山奇石还有什么样的,想象它们的样子。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

  (2)黄山奇石真是太有趣了,请你想像除了书上介绍的几种,还会有什么样?你能向大家介绍你发现的奇石吗?

  (3)请你把你发现的奇石写成一小段话,下节课读给大家听。

  4、学完了课文,黄山奇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甲:黄山奇石真是太神奇了。

  学生乙:黄山奇石太有趣了。

  学生丙:我真想亲自到黄山去看看,领略一下那里的奇妙风光。

  5、你们喜欢黄山奇石吗?让我们带着对它的喜爱之情齐读课文。

  (四)总结

  通过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我们共同领略了黄山的神奇,黄山奇石奇在形状,醋似某械人或物,奇在有情趣,能引起我们的许多遐想,还奇在怪石林立,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我们的祖国真是太美了,太神奇了,希望同学们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景点,把它背诵下来。

  五、板书设计

  14黄山奇石

  仙桃石飞落

  猴子观海抱蹲望

  秀丽神奇仙人指路站伸指

  怪石有趣金鸡叫天都伸啼叫

  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3

  课文分析与学生状态分析: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就在校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可是本学期出,在归类识字中,通过看图识字,学*安徽黄山"等风景名胜,学生又对桃、猴、鸡、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我在教学中,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通过读课文,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

  3、通过观察图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欣赏好词佳句,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

  卡片、图片、课件

  教学课时:1

  教学流程:

  (热身播放课件)同学们,让我们在快乐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感受快乐。上课之前,请你像我这样做:学会自信、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好了,上课!

  1、录像引入,激趣质疑。

  2、师简介黄山: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山体雄伟奇特,有“岩、洞、潭、瀑”等自然景观,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黄山四绝”。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欣赏一下“四绝”之一的“奇石”(师板书)。

  (评:创设情境,激情激趣)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5、说说课文的三幅图分别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内容相对应。

  二、图文结合,细读课文

  (一)学*第一自然段

  1、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请你画出来。

  2、交流:

  重点词语:闻名中外、景色秀丽、神奇、尤其

  3、课件演示:

  安徽地理位置――黄山风景区――资料介绍(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导语:黄山四绝,所以说黄山风景区是“闻名中外”的,相比之下,怪石更突出,所以用“尤其”。

  4、指导朗读:你喜欢黄山风景区吗?将你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评: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本段内容。导读全篇)

  (二)学*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思考:

  (1)这四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第二和第四自然段写法相同,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写法相同)。

  (2)这四段分别介绍了哪些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学*第三自然段,指导学法:

  (1)出示课件“猴子观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①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看)

  课文的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

  ②你看了这幅图的奇石后有什么问题吗?

  (2)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3)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奇石的句子。再从句子中找出具体描写“奇”的词,用“”画下来。(板书:找)

  (4)议论:这些词写得好在哪里?(板书:议)

  (“抱”、“蹲”、“望”写出了猴子观海的动作,把石猴子写活了。石猴子入迷的神态:一动不动。)

  (5)谁愿意到前面来表演一动不动观看云海的姿势?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表演中学*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得到能力培养]

  (6)理解“陡峭”、“翻滚的云海”。(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并看看课件出示的翻滚的云海的图片理解词语)。

  (7)几千年来,这只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

  (8)讲述故事,学生任意编,教师可提示(孙悟空有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的本领,它飞到这里,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舍不得走了。它想这里真是太美了,我可要多欣赏一会儿)猴子观海多么有趣啊!我们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抱”“蹲”“望”“一动不动”,要读得重一些。学生自由读后,教师引读这一段。(板书:读)

  3、师生看板书总结第三自然段的学*方法。

  学*方法:看→找→议→读

  下面由学生按照上面的学*方法自学第二和第四、五自然段。

  [评:此环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三、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

  (一)学*第六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介绍了哪些奇石?

  2、这些奇石作者有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你能按下面的提示,仿照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把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样子具体说一说吗?

  温馨提示:

  (出示大屏幕)①就说天狗望月吧,什么样的天狗,望着什么样的月儿,在想什么?

  ②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什么样的狮子,在怎样抢球,抢怎样的球?

  这就是有趣的狮子抢球。

  学生先同桌说,然后老师再指名说。

  3、你还从书上哪里看出黄山的奇石很多。

  齐读最后一句。

  (二)按图片上奇石的样子给它起名字。

  出示图片(几块奇石),由学生讨论给它们起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评:让学生浮想联翩,浮想联翩中闪烁着学生们创新的火花,显示了课堂的生命活动,学生们的想象、思维、表达等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师:读了课文,看了图画,你想夸夸黄山吗?

  如果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你能运用书上的词语夸黄山,说明你不仅善于学*,而且会积累,并会主动运用。

  《评:注重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五、总结全文

  看了,听了你们的表现,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理解了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一句话。(大屏幕点击)“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确如此,你们有机会的话随父母去黄山游玩一下。

  [评:此环节使学生产生去黄山看奇石的愿望和爱黄山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黄山奇石

  奇形怪状有趣极了

  仙桃石飞落天狗望月

  猴子观海抱、蹲、望狮子抢球

  仙人指路站、伸、指仙女弹琴

  金鸡叫天都伸、叫

  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二、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三、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四、教学内容:

  课本第7-10页

  五、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六、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让我们乘着快乐号列车一起游览一番美丽的黄山吧!

  2、在上车之前,谁能简单介绍一下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风景秀丽,主峰光明顶,最高点是莲花峰。那里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名。有“天下第一名山”的美誉。)

  3、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出示地图黄山的位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提出要求,自读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2)读后标出自然段。(3)让生字朋友回家去。

  3、 谁想跟生字交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语。

  3、这一课一共讲了几处景点?分段接读课文。

  三、学*课文、指导朗读。

  1、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这里有个“尤其”谁能换个词?(特别、尤为注意)这句话该怎么读呢?自己先练*练*吧!(自读)谁能大声的、自信的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2、过渡:这么多景点,我们先游览哪里呢?(学生自己选择景点学*)板书:猴子观海“猴子观海”是什么样子?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不会的同学自己读一下第三自然段。看图从哪里看出“猴子观海”很神奇?(复述猴子观海的动作)这句话都用了一些什么词?(表示动作的词:抱、蹲、望)板书关键词语谁能抓住这几个词读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指名读、生生比赛读,师生比赛读。

  3、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仙人指路”吧!板书:仙人指路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游览这部分景点呢?(自读、小组读、表演读、同位接读)如果你是这位仙人你会对我们这些小游客说点什么呢?生1:欢迎你到黄山来。生2:前面还有个更美的景点呢!……

  4、顺着仙人的指引,下一站我们去哪里呢?板书:金鸡叫天都让我们看看金鸡叫天都是什么样子!(自读)谁有问题?(什么叫天都?)多美呀!谁来读读?(指名读)换一种方式读读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5、还有哪里我们没有去看?板书:仙桃石自己读,体会仙桃石神奇在哪里,并说给同位听听。(指导朗读:好像、飞、大、落)那么大个的桃子从天上飞下来,正好落在石盘里多神奇!谁能读得更神奇一些?

  6、 课文里还提到了这几块奇石。出示第五自然段。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学*?(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四、小组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第 二 课 时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用优美的朗读再次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美丽。

  2、背诵竞赛: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背诵相应段落。

  二、复*生字。

  1、开火车读字组词。

  2、读儿歌,巩固识字。

  三、指导书写。

  1、教师、学生一同分析字型。

  2、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

  3、学生描红,临写。

  4、 组词练*,小组内开展组词竞赛,看谁组的词最多。

  四、想想说说。

  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再挑一块说一说,画一画。

  五、 布置作业。1、书写生字、词语。2、朗读背诵课文(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背诵。

  六、 相关练*。

  见《素质教育新学案》第6页的游乐园。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仙桃石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神奇 美丽

  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这一课是一篇看图学文,文字浅显易懂,书中配有精美的图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能轻松理解课文。

  孩子们浮想联翩,也许孩子们的想象是幼稚的,不尽人意的,但却是丰富而又美好的,既有所学知识的运用,又有突破常规的创见,创造的意识得到良好的培养。孩子们边想边表演,乐在其中。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更带给他们信心和勇气。

  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5

  【情景说明】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黄山之后的感叹。《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抓住黄山“四绝”之一──怪石,娓娓道来。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原本无生命,但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读了这篇课文再去游黄山,孩子一定会更喜爱黄山石,也一定更会欣赏黄山石了。本课图文并茂,学*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一一表述出来。朗读是得以完成这一目标的载体,因而组织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是本课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让学生在初读中向往黄山的神奇,在研读中欣赏黄山的怪石,在品读中回味黄山的魅力。教师要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学生能以不同的角色在感悟语言、摹仿语言的同时也能创造语言,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在假期中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你认为那里最有趣、最好玩的是什么呢?今天呀,我们也去一个有趣的地方玩一玩,看看那里有些什么东西最能吸引你呢?

  板书:

  黄山

  一、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黄山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我们呢?先听一听朗读吧!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之后说说自己都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

  奇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找出来,并试着读通顺。

  3、⑴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⑵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指导识字。

  二、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黄山奇石真是太有趣了,你认为哪几处怪石最有趣呢?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有趣的地方:

  1、学*“猴子观海”段落:

  ⑴ 指名朗读,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有趣?它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呢?

  ⑵ 结合插图理解“陡峭”、“云海”;动作演示理解“一动不动”;认读“峰、胳膊”。

  ⑶ 练读这一段,怎么读出趣味来呢,试背诵。

  ⑷ 表演读:

  我们能把“猴子观海”介绍给你周围的小朋友听吗?指名说。

  ⑸ 换角色读:

  石猴可想和大家交朋友呢,它还会说话,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哦!

  (指名学生可以加进适当的动作。)

  ⑹ 情景表演:

  石猴在黄山顶上呆了好长时间,无数游客都与它合影留念,它想为大家介绍一次观海的景象呢!

  2、黄山的奇石数可多了,我们再去看看其他几处吧!

  (用以上方法学*其他段落。)

  三、品读课文,拓展想象

  1、我们知道黄山的奇石数都数不完,可惜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等就没有具体说了,我们也能用有趣的语言给大家介绍,敢和书上写的挑战吗?

  “天狗望月”为例:

  ⑴ 学生上台做“望”的动作。

  ⑵ “天狗”望到了什么呢?它心里在想什么呢?

  ⑶ 学生先可以一句一句的说,然后连起来说。

  2、“天狗望月”被同学们说的栩栩如生,黄山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听后,可着急了,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出示奇石图片。

  ⑴ 分小组选择喜欢的图片,然后讨论怎样说?

  ⑵ 指名说。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游览了黄山,见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你回家准备给爸爸妈妈怎么说你的收获呢?

  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

  营造*等、和谐的学*氛围,让每个孩子在赞美声中对自己充满信心。*等、和谐的学*氛围能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参与学*活动中,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教师一句恰当的赞美更会让孩子欣喜若狂,拥有一种成就感。一句赞美的话并不难说,但是发自老师内心对学生的赞美确实很少。其实,学生身上有很多动人之处,这都是要靠老师用心去发现的。赞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老师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奖励,他们常常从老师的赞美中来悄悄地衡量自己,从赞美中获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赞美的话对孩子们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还要那么吝惜赞美的语言呢?

  保护学生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才踏进校园的学生,对学*充满了渴望,他们也很想通过老师、课堂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来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看来,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可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才得以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束缚,特别是不受外界的约束,从而畅快的表情达意。为什么儿童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下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的破坏。作为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破坏者,而应该是保护者、开发者。

  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尽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师忽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是越俎代庖,这样一来,教得省事,教学任务又完成得快。但这样造成的后果确实相当严重,完全背离《课标》的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就是改变学*方式,改变一种学**惯,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实施课程改革。因而,要把学生看作学*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对话与合作中学*,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知识生成,它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因而自主对话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的舞台,也不再是部分学生成功的乐园,而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天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