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绿》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1-08 00:00:00 教学设计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挥”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集中、交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写了一首诗《绿》,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呢?

  2、指名分小节读诗,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再读诗歌,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第一、二小节。

  1、伴着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好像……(自己轻声朗读)

  5、感受绿的美: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二)学*第三、四、五小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这么多的绿集中起来,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呢?朗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三、四、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再仔细读读。

  第三小节: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的。

  雨中的是绿色的。

  水中的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的。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小节:

  (1)出示小练*。

  想象说话: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点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全文朗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阅读。

  1、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2、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1)学生自读“阅读链接”。

  (2)从视觉上感受灵隐之绿,以及“绿”的层次。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二

  教学难点: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2】(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板书:10绿)

  4、全班齐读课题。

  5、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了解他吗?(艾青)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走进“绿”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4】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气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出秘件5】

  交叉: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指挥:指导演奏的人。

  整齐:有秩序,协调一致。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4)指导书写。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本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教师重点指导“瓶、挤”

  “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瓦”,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横折弯钩不要写得太长。说主要内容,一是“挤”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上面是“文",不是“攵)

  3、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7】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风一吹,就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在一起。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1—3小节):写到处都是“绿气

  第二段(412316;5小节):具体介绍“绿”的静态和动态。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种绿色,感受到绿的奇妙,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课下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2、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挤在一起。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绿给作者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跟着诗人艾青的脚步来到绿色的春天,体会春的美妙。

  二、诵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出示课件14】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二节),【出示课件15】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自己轻声朗。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板书:绿得发亮、绿得出奇)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朗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说话练*。【出示课件16】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齐读。

  第四节:

  (1)【出示课件17]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板书:挤、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2)出示说话练*。【出示课件18】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3)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2、拓展运用,读写训练【出示课件19、20、21】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一说: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绿,满眼都是绿。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静态的绿,艾青笔下的

  绿是有动态感的。

  3、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4、试背课文。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二

  教学难点: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2】(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板书:10绿)

  4、全班齐读课题。

  5、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了解他吗?(艾青)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走进“绿”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4】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气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出秘件5】

  交叉: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指挥:指导演奏的人。

  整齐:有秩序,协调一致。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4)指导书写。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本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教师重点指导“瓶、挤”

  “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瓦”,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横折弯钩不要写得太长。说主要内容,一是“挤”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上面是“文",不是“攵)

  3、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7】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风一吹,就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在一起。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1—3小节):写到处都是“绿气

  第二段(412316;5小节):具体介绍“绿”的静态和动态。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种绿色,感受到绿的奇妙,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课下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2、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挤在一起。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绿给作者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跟着诗人艾青的脚步来到绿色的春天,体会春的美妙。

  二、诵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出示课件14】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二节),【出示课件15】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自己轻声朗。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板书:绿得发亮、绿得出奇)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朗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说话练*。【出示课件16】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齐读。

  第四节:

  (1)【出示课件17]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板书:挤、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2)出示说话练*。【出示课件18】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3)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2、拓展运用,读写训练【出示课件19、20、21】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一说: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绿,满眼都是绿。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静态的绿,艾青笔下的

  绿是有动态感的。

  3、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4、试背课文。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四年级下《绿》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四年级下《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挥”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集中、交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写了一首诗《绿》,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呢?

  2、指名分小节读诗,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再读诗歌,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第一、二小节。

  1、伴着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好像……(自己轻声朗读)

  5、感受绿的美: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二)学*第三、四、五小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这么多的绿集中起来,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呢?朗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三、四、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再仔细读读。

  第三小节: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的。

  雨中的是绿色的。

  水中的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的。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小节:

  (1)出示小练*。

  想象说话: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点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全文朗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阅读。

  1、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2、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1)学生自读“阅读链接”。

  (2)从视觉上感受灵隐之绿,以及“绿”的层次。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 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四年级下《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二。

  教学难点:

  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2】(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板书:10绿)

  4、全班齐读课题。

  5、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了解他吗?(艾青)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走进“绿”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4】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气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交叉: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指挥:指导演奏的人。

  整齐:有秩序,协调一致。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4)指导书写。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本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教师重点指导“瓶、挤”

  “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瓦”,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横折弯钩不要写得太长。说主要内容,一是“挤”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上面是“文",不是“攵

  3、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7】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风一吹,就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在一起。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1-3小节):写到处都是“绿气

  第二段(412316;5小节):具体介绍“绿”的静态和动态。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种绿色,感受到绿的奇妙,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课下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2、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挤在一起。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绿给作者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跟着诗人艾青的脚步来到绿色的春天,体会春的美妙。

  二、诵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出示课件14】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二节),【出示课件15】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自己轻声朗。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板书:绿得发亮、绿得出奇)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朗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说话练*。【出示课件16】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齐读。

  第四节:

  (1)【出示课件17]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板书:挤、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2)出示说话练*。【出示课件18】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3)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2、拓展运用,读写训练【出示课件19、20、21】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一说: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绿,满眼都是绿。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静态的绿,艾青笔下的

  绿是有动态感的。

  3、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4、试背课文。

  绿【出示课件22】

  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对绿的赞美

  内容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对春的热爱

  挤、重叠、交叉按着节拍飘动

  教学反思

  《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本课的教学中,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可对于学生来说此小节却是他们最难理解的部分。因此,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不足之处:

  只有少数同学想象比较丰富,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需在“学以致用”上下工夫。还有,通过学生的问答和听写反馈可以看出,我在词语理解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方面仍有待于更新,应在读文品悟的同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去理解。

四年级下《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挥”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集中、交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写了一首诗《绿》,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呢?

  2.指名分小节读诗,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再读诗歌,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第一、二小节。

  1.伴着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好像……(自己轻声朗读)

  5.感受绿的美: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二)学*第三、四、五小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这么多的绿集中起来,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呢?朗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三、四、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再仔细读读。

  第三小节: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的。

  雨中的是绿色的。

  水中的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的。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小节:

  (1)出示小练*。

  想象说话: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点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全文朗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阅读。

  1.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2.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1)学生自读“阅读链接”。

  (2)从视觉上感受灵隐之绿,以及“绿”的层次。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 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四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四年级秋天教学设计1

  (自设话题)

  教学目标

  1.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快乐,能进一步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愿意将秋天中自己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事讲给大家听,在讲述中培养表达、倾听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设计理念

  本设计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注重多向互动,提高交际实效;注重*惯培养,提高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走进自然,回忆过去的生活,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为课上的交际作准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凭借课本插图,引入交际话题

  1.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读图,说说画面所展现的内容,知道这节课要说的是秋天的事情。

  2.讲一讲家乡的秋天、印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内容说开去。

  3.师谈话:同学们说得真好!是的,秋天是个五彩斑斓的季节,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丰收的喜悦,带来无尽的快乐。在这美好的金秋季节,让我们一起来讲述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板书交际话题:秋天的快乐)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凭借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说画面内容,交流家乡的秋天、印象中的秋天,把学生带入具体的交际情境。]

  二、播放活动情景,明确交际重点

  师过渡:同学们请看录像片段,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说说让你感受到快乐的是什么?

  1.情境一:班级学生秋游情景(课件播放录像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片段后,师生互动示例: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秋游录像片段,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我想到了秋游那一天,我看到了美丽的枫叶,它们有黄色的、红色的,在那郁郁葱葱的松林中显得十分耀眼。我还拣了几片枫叶,用它们来做书签。

  师:很好!你不仅欣赏到秋天的美景,还享受到用枫叶做书签的乐趣。

  生:看了录像,我想起了秋游时和林林同学一起采集野白菊花送给王老师的情景,王老师可高兴了。

  师:王老师很高兴,为什么高兴能说一说吗?

  生:王老师说野白菊花能明目清火,可以泡菊花茶喝。

  生:……

  2.情境二:学生到果园参观,和果农一起采摘果子(课件播放录像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片段后,师生互动示例:

  师:看了刚才的录像片段,你想说些什么?

  生:果园里的果子种类很多,有火红的柿子,金黄的橘子……看着它们我可高兴啦!

  师:看到丰收的果园很高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从农民伯伯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的口袋里一定又多了不少钱。

  生:看着录像,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可爱的果子,想起它们给我带来的快乐。

  师:能说说哪些果子可爱在哪里吗?

  生: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挂在树梢多么惹人喜爱,水灵灵的葡萄像珍珠一样真好看,小石榴还张开嘴巴向我微笑呢!

  师:你说得太棒了!是啊,看到丰收的景色怎能不高兴呢!

  生:……

  (在学生讲述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交际的重点在于把秋天的快乐说具体,老师的指导语言要流露出高兴的心情,以便为学生作出示范。)

  [设计意图:选择播放学生自身参与过的、感兴趣的活动录像片段,师生互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本次交际的重点,为下一环节学生讲述秋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作铺垫。]

  三、回忆生活经历,说出秋天的快乐

  师过渡:秋天里,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想想说说美好的秋天都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快乐的事情?

  1.回忆生活说话题

  (1)学生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回味秋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指名说说自己所回忆的事情,激活学生的`记忆表象。(在学生说话题时,老师要提示学生说清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事情,是做什么事情感受到的快乐,以触发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最大限度地拓展交际话题。]

  师过渡:从刚才同学们说话题的发言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秋天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认为能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说给大家听。(课件出示讲述要求:要把秋天让人感到快乐的地方讲清楚,要说出自己的快乐,要让人听了受到感染。)

  2.自主准备,自己说给自己听

  在学生自主准备时,可提示学生先想一想自己要说哪几个方面,然后再说一说。

  3.小组合作,说给组内的同学听

  (1)学生分组。(学生的分组要注意不同地区学生的合理搭配,做到组内质异,组间质同。)

  (2)学生小组互动交流,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中去,并依据交际要求作相应的指导,物色在班上交流的人选。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先是学生个体自主梳理、试说,让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再是小组合作、互动交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交际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交流、表达的范围。]

  4.多向互动,让全班同学分享“我”的快乐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就自己所感受到的秋天的快乐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从大家的表情中老师可以感受到你们的交流一定非常精彩,现在请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让我们一起分享秋天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我们来比一比、评一评,看看谁的介绍最能吸引大家。

  全班的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发言代表的代表性。如农村的、城镇的、山区的、*原的、产稻区的、产茶区的……

  (2)要注意让没有经历过体验某种秋天快乐的同学,在听后提出自己不明白、想知道的内容。

  (3)同学的补充要根据实际进行合理的调控,教师要凭借自己的童年经验参与交际。

  [设计意图:班级交流,既为全体学生提供示范,又是落实多向互动的凭借,是提升交际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拓展训练时空,为*作作准备

  1.师总结谈话:这节课,同学们个个都能说会道,在交际中,我们感受到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的快乐,让我们走向自然、亲*自然,去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妙吧!

  2.拓展训练:开展留住秋天的快乐的活动,凭借我们灵巧的小手,把自己感受到的秋天的快乐画下来,并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者邻居家的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图画。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的总结谈话,把交际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拓展训练的安排,注重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年级秋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了、子、人、大”四个字。

  2、能正确、顺畅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知道秋天的一些变化。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顺畅地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知道秋天的一些变化。学情分析:

  秋季共有三个月的时间,在秋季开始时安排这一主题单元的学*,有助于指导学生在今后*三个月的时间里,运用本单元学*的观察方法认识自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生字“气”。

  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做辨别形*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天()()水空()()油(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

  导学: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2)学*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3)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导学: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看来,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呀!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5)了解“片”的字理。

  出示“片”的古文字,“片”的古文字就像一分为二的木片,所以“片”的本义是*而薄的物体。我们还可以说“一片”什么?

  (6)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4、齐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身边的景物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吧!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理解句子。

  (5)导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雁飞行时的样子吧!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雁到底是怎样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

  (6)谁愿意读出大雁飞行时的画面?指名读第2自然段。

  (7)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8)学*生字“大、飞、会、个”。

  大:象形字。甲骨文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含“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

  飞:(课件出示鸟儿展翅飞翔的动作,出示“飞”字的古文字)“飞”就像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样子。同学们模仿鸟儿做一做展翅飞翔的动作吧。组词:飞机、飞鸟。

  会:认识“人字头”。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人+云=会。组词:开会、学会。

  个:运用数笔画或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个”。“个”一般用做量词,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一个()。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3)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导学: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吧。(配乐朗读课文)

  (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这是两个感叹句,我们朗读时语气要强烈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播放秋天美景的画面,教师渲染情境进行引读:

  秋天,天气是那么凉爽,金黄的树叶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从树上翩翩落下,我们高兴地说道——啊!秋天来了!

  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变换队形飞向南方,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我们不禁感叹道——啊!秋天来了!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心情?(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3、学*生字“秋、了”。

  秋:(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秋”字。)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子”对比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4、齐读第3自然段。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了”字的书写。

  (1)出示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2)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写两遍“了”字。(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运用迁移法学*“子”的书写。

  (1)教师先示范“子”的书写,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再示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2)学生描红,练*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四年级秋天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与设计理念

  《秋天》这篇课文图文并茂,通过描写秋天的丰收景象,人们欢快的心情,向孩子们展示了一幅硕果累累而又美丽动人的秋景图。通过学*课文,让孩子们感受秋天的美、秋天的充实,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难点: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

  教学准备

  秋天的图片、生字卡片、优美音乐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孩子们,一年有哪四个季节吗?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欣赏几幅漂亮的图片?(播放秋天的图片)孩子们,你们知道刚才我们欣赏的图片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季)秋天景色美不美呢?美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2、板题,读题

  (过渡):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而且是个丰收的季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第2课《秋天》。齐读两遍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感官上感受到秋天因丰收而更加的美丽;轻松的谈话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录音,整体感知

  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录音,感受秋天的美丽。

  2、学*生字词

  (1)这位叔叔读得好不好?那我们也像他这样读一读。请同学们打开书本24页,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把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来。(学生读课文,划生字词,师巡视辅导)

  (2)刚才同学们自学时找出了生字词,老师也把它们找出来,你会读了吗?谁来拼读。(指名读,齐读)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生字的读音。(学生自由发言)

  (3)秋姑娘把词语里的生字娃娃请出来,你们认识吗?(出示字卡,请小老师考同学;开火车读。)

  (4)奖礼品活动。同学们读得真好,秋姑娘准备一些礼品要奖励大家,你如果能把礼品上的生字读准确,就能得到一颗星星。(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A、指名黑板上演示书写;

  B、生评价书写;

  C、师点评;

  D、全班练*书写。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听、读、画、玩、写认识生字、读准字音,了解生字的结构,掌握生字的写法。游戏结合更有趣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生字词。

  三、读通课文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那么短的时间就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娃娃,我想同学们肯定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的。

  A、生自由读课文;

  B、指名读、赛读;

  C、师范读;

  D、配音乐全班读。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四、作业

  朗读课文、书空生字。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识字量较大,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书空生字能更好地掌握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秋天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秋天的。

  设计意图:用轻松愉快的谈话,引导学生从上节课感官上了解秋天的美丽,逐渐过渡到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秋天的美丽。

  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个地点的秋天景色?你最喜欢哪个地点的秋天景色?为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板书,田野、果园、打谷场)

  1、田野:田野里中写了哪些(东西)农作物?(稻子、棉花、高粱)黄澄澄的稻子像什么?(金子)用“像”说一句话

  你还知道哪些农作物是秋天成熟的?(玉米、小麦)

  看见这些漂亮的农作物你会怎样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谁愿意试读这段话?(试读、赛读、范读、齐读)

  2、果园:果园里有哪些水果?(苹果、石榴、葡萄、枣)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石榴,葡萄、枣分别长什么样子?积累类似“水灵灵”这样的词语。

  如果一阵风吹来会闻到什么?(一阵阵清香)还有那些水果是秋天成熟的?

  谁能把这段话读好?(试读、赛读、范读、齐读)

  3、打谷场上:打谷场上有什么?(粮食)公路上有什么?(运粮食的汽车)

  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能听到什么?(人们的笑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4、除了庄稼,水果。粮食成熟了,秋天还有什么特点?

  a、小草黄了。

  b、树叶也黄了。

  c、树叶纷纷扬扬落下来。

  读第一自然段。积累像“纷纷扬扬”一样的词语。

  5、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课文中藏着一能概括秋天的句子,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丰收的季节真美丽!)(指名回答)齐读最后一句话。(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6、找朋友游戏:黄澄澄的稻子、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

  7、秋天可真美啊,把你觉得最美的一句读给你的好伙伴听一听,可以离开座位。

  8、美美地读课文一遍。(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景,感受秋天的美、秋天的充实。然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自己的所爱,练*边读边听边看边记,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并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理解了“丰收的季节真美丽!”的意思,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练*

  学了这篇课文,你能够说说自己身边秋天的景色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秋天的景色,激发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从而热爱大自然。

  四、作业

  把你最喜欢的一处秋天景物画下来,然后说说你画的景物是什么颜色的,你为什么喜欢它,下节课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画秋天的美景,感受秋天那丰收的成熟的颜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板书设计

  田野庄稼

  2、秋天果园水果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打谷场上粮食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观潮》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介绍了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中对潮来时场面的描写生动。形象,具体,语言优美精练,感情真实饱满,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与写作方法,因此教学本篇课文,应重视学生对课文中精美语言的积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一、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为了帮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去。

  二、引读探究,学*新知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以读为主为主的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老师给予帮助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在读中掌握作者观察与写作的方法,达到读为学服务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情导读:

  ⑴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地录像,从多种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⑵ 教师引导学生将观看潮来时情景产生的情感融入朗读三。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更有兴趣。

  ⑶ 学生自由练*后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分组比赛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⑷ 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读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是课文中的精华所在,不易读好,学生读后如果没有读出情感,教师就表示也很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读,征求同学的意见。这样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融洽了师生感情,体现了师生互动。

  2、积累词语,明确词义: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了让学生能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并能恰当运用,设计这样的练*题,即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接是什么词语。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静──风*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水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这个复*词语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词义的理解,有比赛的形式进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训练,实践运用:

  在学生明确词义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设计填空练*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一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括号里的答案不是统一的,可以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运用不同的词语进行填空,既体现出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

  4、巧设练*,突破难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在介绍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照位置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顺序描写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这种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设计这样的一组填空练*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填空后,引导学生观察括号里的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结出时间的推移和位置的变换顺序,然后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让学生对照这些词语说说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这为背诵三。四自然段起到了引导辅助作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5、揭示规律,引导迁移:

  当学生读书的兴趣被激发出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读书的技巧与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读读潮来前或潮退去去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学*知识,形成技能,运用技能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读写结合,延伸新知

  在教学的结束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以日出为题的小练笔,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延伸,并能实践运用。

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想想自己读课文时,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展开交流。

  4.阅读教材*题中的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读懂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呈现钱塘江大潮,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这一自然景观;结合教材“资料袋”的相关知识讲解,明白钱塘潮大潮形成的原因。

  3.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本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体会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是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从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读懂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理解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展现钱塘潮大潮的视频资料)钱塘八月潮水壮,八方宾客翘首望。古往今来,奇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令无数游客和文人倾倒。“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赞赏钱塘潮的名句。它告诉我们,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正是一年一度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描绘,去一览这“天下奇观”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潮、逐、震、霎”、前鼻音“盐、顿、盼”和后鼻音“昂、鼎、崩”。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潮、鼎、沸、堤、阔”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昂、震、逐、渐、盼、犹、余”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潮、据、堤、盼、余”等字时,可以用形*字对比的方法;学*“滚”字时,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字谜示例:

  一个阿公,藏在衣中,遇见流水,翻转运动。(谜底:滚)

  形*字对比识字示例:

  潮(海潮)—朝(朝代)—嘲(嘲笑)

  余(剩余)—涂(涂抹)—途(旅途)

  堤(大堤)—是(是非)—提(提升)

  盼(期盼)—粉(粉丝)—纷(纷飞)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潮”左中右三部分均要写得窄而瘦;左边和中间部分写在靠竖中线稍右一点的位置,中部起笔略高于三点水;右部起笔最低,与中间首横齐*。

  “据”左窄右宽,右部竖撇起笔低于提手旁,向左下长伸,写在竖中线上;“古”横起笔于田字格中心,向右伸出,超过“尸”。

  “震”的雨字头要写得扁而宽,下部“辰”的横画均短小而向右上略倾,竖撇和捺画向左右伸展。

  易错提示:

  “阔”是门字框,不要写成同字框;里面是“活”,不要少写一撇成了“沽”。

  “顿”左部末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折;右部“页”的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氵—潮(浪潮)—滚(翻滚)—渐(逐渐)—沸(沸腾)—浩(浩荡)—浴(沐浴)—污(污水)

  (4)多音字。

  薄

  闷

  号

  (5)重点词语释义。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沸腾:形容喧嚣嘈杂。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若隐若现(成语):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成语):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声鼎沸(成语):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齐头并进(成语):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浩浩荡荡(成语):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山崩地裂(成语):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形容巨大的声响。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部分(2):写潮来前,钱塘江上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部分(3、4):由远及*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5):简要描写了潮头过后的景象。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明确: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

  3.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无比的地理原因。

  明确: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100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却只有3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逐渐狭窄的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理原因和观看视频,同学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指名让学生回答)有同学用“奇特、雄伟、壮观”这三个词语来形容,大家觉得准不准确?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五、练*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潮水 根据 堤岸 宽阔 盼望 滚动 顿时 逐渐 一堵墙 犹豫 天崩地裂 地震 霎时 剩余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钱塘江大潮有怎样的特征?(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本段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只有一句话,而这句话却是全文的中心句。“自古以来”说明“天下奇观”这一称号由来已久,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2.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中“横卧”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及潮来前江面*静的特点。

  (2)怎样理解“江面很*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

  明确:“江面很*静”反衬出下文“潮来时”的猛烈、壮观。“越往东越宽”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特征,说明这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3)“江潮还没有来……等着,盼着”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数众多,“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人热情高涨。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3.阅读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大潮从远处奔来时的声响、形态及观潮人的兴奋之情。

  (2)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闷雷滚动”形容大潮从远处而来时的声音,暗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无比。

  (3)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顿时人声鼎沸……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两句?

  明确:“人声鼎沸”“踮着脚”“往东望去”等词语写出了观潮人心情的迫切及迎接大潮时的兴奋之举,从而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及其巨大的吸引力。

  (4)第4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横贯”一词有何特点?与前文哪个词形成了对照?

  明确:“横贯”一词写出了潮来时的动态变化,与第2自然段中的“横卧”形成动与静的对照,表现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5)说说第4自然段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①“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浪比作“水墙”,从视觉上形象地表现出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②“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向前涌动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推前浪,水势很猛,速度极快,从视觉的角度突出其势不可当之感。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极言钱塘江大潮的声音震耳欲聋,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其气势非凡。

  (6)说说在这两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

  明确:作者是按照由远及*的方位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①声音由远而*: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②大潮的形态变化: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③其他表示方位的词语:远处——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再*些——越来越*。

  4.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第一句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潮头过后,余波还能“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作者通过描写潮头过后余波汹涌的景象,再次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

  (2)“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表现了什么?

  明确:写出江潮的水量之大,其作用仍旧在于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说说钱塘江大潮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大潮的声音“奇”: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江潮的声威。②大潮的形态变化“奇”: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江潮的形态和气势。

  6.读课后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八月涛声吼地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②“头高数丈触山回”——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③“须臾却入海门去”——霎时,潮头奔腾西去。④“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生动优美的语言,极具画面感,也极富感染力。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大潮奔涌的景象。赞叹、陶醉之余,我们也不禁为祖国拥有如此壮美的自然景观而感到自豪。

  四、练*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犹如“战马飞奔,*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再*—更*”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再*—更*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西游记》四年级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西游记》四年级教学设计1

  学*目的:

  分析人物形象。学*孙悟空具有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

  第一块:探讨人物形象

  1、请学生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任选一个)

  ①大闹天宫 ②智调芭蕉扇 ③智擒红孩儿 ④赌胜车迟国⑤三打白骨精 ⑥美猴王 ⑦真假美猴王

  2、组织学生结合小说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3、师生归纳: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双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孙悟空的形象,在当时寄托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反抗邪恶势力和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理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块:展开语文活动

  1、人物评价题: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200字的人物简介。(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红孩儿)

  2、组织学生辩论(任选一题):

  (1)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辨词怎么说?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火,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2)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3、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

  ①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②反方: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除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

  反方:

  4、小结: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被称为“勇敢化身”孙悟空这人物形象,他神通广大,智勇双全,他蔑视皇权,敢于造反;他勇往直前,积极进取。这是值得大学学*的。但我们在阅读中应该撇开西天取经故事中的佛教色彩,把它抽象地看做一项魔、除恶务尽、便表现了他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是一切邪恶势力的决心。

《西游记》四年级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剪影艺术之美,并对这种表现形式感兴趣。

  2、初步了解皮影戏的特点,产生喜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西游记故事的了解,西游记皮影片段视频,皮影道具

  活动过程:

  1、音乐导入。

  (1)播放西游记的配乐,孩子随乐自由律动。

  (2)师:知道这首音乐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小结:这手音乐讲的是西游记的故事。

  2、了解皮影戏

  (1)出示皮影道具,让幼儿看一看,玩一玩。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他们有什么用处?你在哪里看到过?

  (2)教师介绍皮影表演的特色。

  3、欣赏皮影表演视频。

  (1)请幼儿欣赏西游记的经典皮影表演“三打白骨精”。

  (2)师:你在皮影戏里看到了什么?

  (3)请幼儿学学皮影戏里的动作。

  小结: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4、请幼儿分组进行皮影戏表演。

  (1)请幼儿自由分组一起讨论皮影戏是怎么表演的。

  (2)播放西游记音乐,幼儿表演皮影戏。

  活动延伸

  1、观看更多的皮影戏作品,进一步激发孩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设置皮影戏剧场,让幼儿在表演区进行皮影戏表演。

《西游记》四年级教学设计3

  盐城市第一小学 朱晓媛

  活动目标:

  1、 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少年版)的基础上,熟知故事,了解主要人物的特点,汲取*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加以深入探究。

  2、分小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准备一个与西游记有关的节目。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1、课件:听拍手歌《西游记》。(儿歌:唐僧骑马咚隆咚…… )

  2、同学们,这首拍手歌,大家都会吗?好,和你的同桌拍手动起来。

  3、学生唱拍手歌,并相互拍手。

  4、声音响亮,个个精神抖擞,真好!

  上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最*,我们二年级文学社举行了“走进《西游记》”的读书活动,请看大屏幕!

  2、课件:课外读书画面。(几周内学生读书的情况剪辑以及开展的讲故事活动的镜头。)

  3、这是老师在课间捕捉到的镜头,谁来说说画面中的你们在干什么?

  4、是啊,同学们读书可真认真,从你们读书时专注的眼神里,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西游记》的喜爱。

  二、介绍读物、玩具

  1、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搜集有关《西游记》的读物和玩具,谁来告诉老师,你们都带了什么?

  2、(随机走到一生前):你带来了什么?

  学生搜集到的书、工艺品、孙悟空造型的毛绒玩具等并简要说说特征)

  兵器玩具:(金箍棒、九齿钉钯、日牙铲等兵器介绍)

  3、(对着拿金箍棒的学生)你能学着孙悟空的样子摆个造型吗?

  4、还有谁也带来了玩具,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想玩一玩吗?好,现在就玩起来吧!

  5、小组玩玩具。(学生兴致高涨,拿着玩具互相玩耍。)

  6、这么多活泼机灵的小猴子啊!我们的阶梯教室都快成花果山了,真热闹!

  7、过渡小结:听了同学们刚才的介绍,老师感觉到了《西游记》已经走*了我们的生活,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今天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更了解《西游记》,谁才是真正的《西游记》迷,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游知识题库。

  三、知识题库。

  1、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有问必答!

  ⅹⅹⅹ请听题:

  ①《西游记》是谁写的? (回答正确)

  ②天蓬元帅是谁? (恭喜你,答对了)

  ③唐僧师徒去西天的什么地方?

  2、让我们接着往下看,是不是和同学们所说的意思一样?(课件:八戒劝孙悟空的无声画面)

  3、咦!他们在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让我们试着给刚才的动画

  配配音,同座的两个同学一个做孙悟空,另一个做猪八戒,看着大屏幕练一练,也可以加上动作,开始!

  4、生看屏幕练*2~3遍。

  5、哪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是谁?……)你们先打声招呼,喊一下对方的名字?(八戒、猴哥)

  6、多亲热的兄弟俩啊!已经进入角色了,准备开始,先是悟空说话……

  7、2——3对表演。

  8、评:你们俩把孙悟空和猪八戒表现得活灵活现,都可以在中央电视台做动画片的配音演员了。

  四、人物分析

  1、同学们,孙悟空和猪八戒你们喜欢谁呢?

  2、(一生说:喜欢孙悟空),为什么喜欢他?还有谁也喜欢孙悟空?那就请你们说一说喜欢他的原因?

  3、例如说到英勇善战:你能说说从哪儿看出孙悟空英勇善战?(穿插小故事),看来,你确实非常了解孙悟空!

  4、小结孙悟空的人物特点。

  5、那有喜欢猪八戒的吗?说说原因?

  6、生说。

  7、是呀,原来,猪八戒也有这么多的优点,怪不得同学们喜欢。

  8、你们还喜欢谁?

  9、总结过渡:是啊,《西游记》里的每一个人都很有特点,在去西天?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诗题《望洞庭》之“望”,说明作者离洞庭湖的距离远,视野开阔,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此时的胸襟开阔。《岳阳楼记》中“望洞庭八百里”描写的是洞庭湖粗犷的一面,本诗中的洞庭秋月静谧、和谐,这是洞庭湖温柔细腻的一面。

  全诗围绕“和”字来写,“和”为诗眼。诗人先描写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湖面是什么样子的?诗中没有写,但联系上下诗句,我们很容易看到此时诗人眼前的洞庭湖风*浪静,水波不兴,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好似笼罩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映衬下,朦朦胧胧的。

  【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我想,只要课上,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适当的引导、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本堂课应该会是一堂精彩的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

  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学法: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自读—质疑—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情,自主设疑(5—8分钟)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谁来介绍洞庭湖?(课件出示洞庭的美景)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听配乐朗读画节奏,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台,让学生体验自主参与的乐趣,并为学*古诗扫清障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尊重学生学*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学中,我充分组织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过程,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词句训练提升情感体验。】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探究前,组织学生观看洞庭湖美景,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积极性,为学生探究解疑做铺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这个环节的设计,分四步走:自读理解、品读想象、美读悟情、升华情感。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典型词语、句子,指导熟读感悟,让学生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想想中理解课文,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获得情感共鸣,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析解读,进一步展示并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用钢笔完成课后描红。

  2、背诵古诗《望洞庭》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思维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古诗,拓展知识。】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看到 联想到

  湖面 镜未磨 银盘

  君山 青螺

  喜爱 赞美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准备工作,请你们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样品,不知道你们的收获怎么样?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了的土壤?你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

  (学生把从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

  〔让学生用各种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对土壤进行捏团、颜色、颗粒大小、气味、加水搅拌后沉淀等比较,〕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师:刚才,各小组同学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不同土壤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你能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

  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老师在学生汇报结论时进行归纳,在归纳中得出“人们*惯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沙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壤土。(课件出示)板书

  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

  师:根据含沙量的不同,人们把土壤分为了三类,你猜一猜这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其它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你们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1、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

  2、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土壤:

  保水性(强、弱)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

  师:从实验中我们知道,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每种他们不同的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师总结:由于砂质土的含砂量多,颗粒大,所以它的渗水性就强,而渗水性强的土壤它的透气性也强。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透气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课件)

  (三)展示交流活动:玩一玩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土壤。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观察一下你自己带来的土壤,根据含沙量的多少看看它们属于哪一类的?

  学生活动。

  (四)拓展创新

  1、土壤分为哪几类?

  2、谈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土壤可分为三类: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默读课文。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侧重抓住描写梅花鹿语言、动作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实现自我教育。

  教学重点:

  侧重抓住描写梅花鹿语言、动作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寓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导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光我们人类爱美,动物们也爱美。上节语文课我们就认识了一只这样的动物,请齐读课题。这是一只怎样的梅花鹿?读出它的特点来。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爱美”来品读这则寓言,看看其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中去。)

  二、品读课文

  1、自由读1——11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现梅花鹿爱美的句子。然后想一想:从中都读懂了什么?

  相机出示,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1)、“嗬,这身黄色皮衣油亮亮的,上面的斑点雪白雪白的,这一定是世界上看的外套了!我的身段那么匀称,简直可以做模特儿啦!”

  (2)“嘿,我的角枝枝杈杈的,精美别致,好像美丽的珊瑚!若是像猴子那样,顶一个毛茸茸的秃瓢儿,真羞死人了。”

  (3)梅花鹿不由自主地看到了自己的双腿,不禁撅起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真是美中不足,有点太干巴了,那雪花一样的斑点也少得可怜。若是它更美丽些,我不就可以当个的芭蕾舞演员了吗?”

  2、分角色朗读1-11自然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默读12-16自然段。体会角和腿起的作用

  4交流:梅花鹿的腿起了什么作用?角起了什么作用?

  5齐读:“唉,我真糊涂!我原来讨厌的四条腿,跑起来那样有力,可以救我的性命,而我赞美的角却如此不争气,今天是丧命在它手上了。”

  6、引导学生给故事续编结尾。

  7、交流想对梅花鹿说的话。

  8、交流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

  (设计意图:理解寓言蕴含的深刻哲理,强化体验。)

  三、拓展

  这则优美的寓言选自《伊索寓言》,让学生课下能走进《伊索寓言》阅读原文,并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下来,让更多的人感悟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训练复述能力,加深理解)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4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童话,这样的整体安排,让孩子们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在童话的世界里尽情地徜徉、幻想??从而更喜欢童话这种文学体裁。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内容、学*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课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

  2.《大林和小林》《小山雀学本领》。

  【教学重点】

  1.在童话描写的美好情景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

  2.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内容、学*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2.师: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它那动人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让我们感受真、善、美,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去感受童话的魅力吧!板书题目

  二、主题回顾

  1、 同学们,从第三组的课文中,你分别感受到了什么? 《巨人的花园》分享快乐;《幸福是什么》;劳动创造; 《去年的树》;朋友真情;《小木偶的故事》体验生活;

  2、学了这些课文,我们对童话有所了解,那么什么是童话,它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三、学*童话《大林和小林》

  1、(出示课件)过渡:同学们都知道,张天翼是我国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写过许多童话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张天翼写的一篇童话故事《大林和小林》(板书题目)

  2.(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拿出阅读材料,自由读阅读材料一《大林和小林》,边读边想: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4、(出示课件)快速浏览文章内容,同桌讨论:

  (1)、在路上,大林和小林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

  (2)、怪物想吃掉大林和小林,他们用什么办法逃走的?

  (3)、你喜欢大林还是小林?为什么?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个童话给了你什么启示?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出示课件)全班齐读

  我的感悟:

  我要学*小林,做一个勤劳、勇敢的孩子,遇到困难,要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过渡 :同学们,大林和小林的故事让我们明白,要做一个勇敢、勤劳的孩子,下面的这个故事小山雀学本领,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四、(出示课件)学*童话《小山雀学本领》

  1.请大家自由阅读《小山雀学本领》,边读边想: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有什么启示?

  2、指名说

  3、师小结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五、诗朗诵 《神奇的世界》

  1.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和主人公一同体验神奇、分享快乐,它让我们梦想成真!它把我们 带进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神奇的世界。(出示课件)《神奇的世界》

  六、作业

  1、好书推荐:张天翼的《秃秃大王》和《宝葫芦的秘密》

  2、课下写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板书:

  美丽的童话世界

  大林 懒想当富翁,不想工作

  胆小 不动脑筋

  小林 勤劳 热爱劳动

  勇敢 机智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掌握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认识扩大、缩小

  出示书中练*

  37×10=400÷10=

  37×100=400÷100=

  师:观察37×10=370。我们还可以说“把37扩大10倍后是370。”那37×100我们还可以怎么说?(把37扩大100倍后是3700。)

  师:说得不错,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35×10=350,把35扩大10倍是350。38×100=3800,把38扩大100倍后是3800。)

  师:你能不能举出不同的例子?(25×2=50,把25扩大2倍是50。25×4=100,把25扩大4倍是100。)

  师:再看400÷10=40,试着说一下。(400÷10=40,把400缩小10倍是40。)

  师:那400÷100呢?(400÷100=4,把400缩小100倍后是4。)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500÷10=50,把500缩小10倍是50,500÷100=5,把500缩小100倍后是5。)

  师:能举出不同的例子吗?(120÷2=60,把120缩小2倍是60。120÷3=40,把120缩小3倍是40。)

  二、积变化的规律。

  出示两组算式。

  (1)4×2=825×40=1000

  40×2=8025×20=500

  400×2=80025×10=250

  师:这两组题首先我们先看第一组。竖着观察你发现什么?

  (其中一个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10倍、100倍,积8也跟着扩大10倍、100倍。)学生在这里如果不能准确的说出师可引导说出规范的话。

  师:再看第二组你有发现什么?

  (其中一个因数25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10倍、100倍,积1000也跟着缩小10倍、100倍。)

  师可引导说出规范的话。

  师:说得不错。好同学们当我们发现这些之后我们能不能把我们刚才的话总结一下?

  小组讨论。

  师巡视

  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师可适时指导规范学生的话。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指多名同学说。

  师:下面我们运用这一规律做几道题。(师板书15×6=90)

  师:根据15×6=90老师再写一个算式让你算一算得数,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好准。(师板书:15×24=

  指明说答案,并说思考过程。

  师:说得不错,通过用积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很快的说出得数。好,下面我们再看一题——师板书

  15×30=15×48=15×36=15×54=

  (让学生逐个按“积变化的规律”表述。)

  师:根据上面的算式说出23×4=

  师指明说答案,并用积变化的规律来表述。

  然后师接着出题:230×40=23×40=

  三、练一练

  做第一题:生独立做,师巡视。集体订正时着重然学生通过比较用积变化的规律来表述。

  做第二题:说出判断理由。

  四、总结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四年级《*开天地》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四年级《*开天地》的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开天地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

  “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好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是新课标对三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一项要求,而本课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因此,在本课教学时,我依据集体备课时老师们的建议,抓住了课文中的有关词语,从词语着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了词语的引导,学生也容易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2、制作相应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一直广为流传。同学们都搜集了那些民间故事呢?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交流。

  3、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民间故事。(课件播放《*开天地》)同学们听说过这个故事吗?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

  要求:

  a、把课文读通顺。

  b、画出文中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c、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读效果。

  a、认读生字词并指导识记、书写。

  b、指名读文。

  c、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找出最能概括课文内容的一句话(中心句)

  3、*是怎样用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三、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学*了生字词,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二、研读文本

  (一)出示词语混沌一片一片漆黑轻而清重而浊缓缓上升慢慢下降

  1、指名读

  2、找找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是用来写什么的?

  3、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齐读,找出其中的反义词。

  (二)出示词语:抡起猛劈顶蹬

  1、齐读。

  2、这些词语是表示什么的?它们是用来写谁的?读有关句子,想象*顶天立地的样子。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想象。

  过渡:巨人的神力也是有限的,*终于累倒了。

  (三)出示词语:隆隆的雷声飘动的云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

  1、指名读。

  2、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的,是用来写什么的?

  3、师:*临死了还想着为人类造福,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4、课件出示*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师引读。

  5、指名复述这部分课文。(课件引导)

  三、拓展:

  同学们想想这后面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身体的其他部位都变成了什么?

四年级《*开天地》的教学设计2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师:谁能用讲故事的语气来为我们的课文开个头?指名读第一段。

  二、研读感悟

  1、研读第2自然段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醒来后,他看见周围一片漆黑,他拿起斧头准备……想象一下,刚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师:读书就要这样,请大家带着想象出来的画面,读读第2自然段。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3)交流: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用斧头劈开了天和地。)教师送词:开天辟地。

  指导朗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重点指导“抡”、“猛劈”,可结合动作理解。)

  (3)研读“轻而清的东西……变成了地”。

  ①师生合作读此句;男女生合作读。

  ②师: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找意思相反或相*的词“轻、重”;“清、浊”;“上升、下降”。 “缓缓”、“慢慢”是一组近义词。)

  师:请大家思考,这些词的运用说明了什么?(天与地的不同)。

  ③指导朗读。师生、生生合作读,重读反义词,加深印象。

  4、研读第3自然段

  (1)师:天地分开后,*是怎么做的?

  (2)师:一年过去了,*怎么做?

  师:一百年过去了,*仍然……

  师:一万年,一百万年过去了,*仍然……

  师:课文中时间久是怎么说的?(不知过了多少年)。

  师:是呀,*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板书:顶天立地)

  (3)感受*的顶天立地。

  ①师说词,生读*顶天立地的句子。

  ②生说顶天立地,师读*头顶天脚踩地的句子,感受*的精神。

  (3)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形成了,而*却……(生答)

  5、研读第4自然段

  (1)师:同学们,*累得倒下去了,随之天地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由读第4自然段,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指读。

  师:如果老师让你把这一段话读成一句话,你能吗?(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是一个词呢?(变化)

  (3)诗化朗读,感受*创造的世界之美。

  ①出示诗化课文,教师配乐朗读。

  他呼出的气息,

  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

  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

  变成了大地上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

  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

  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

  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

  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_______,

  变成了_________的___________;

  ②学生自由练读,感受世界之美。

  ③指读,进行朗读指导。

  ④师:是呀,在这每一个词语的后面,都有着丰富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四季的风 飘动的云 隆隆的雷声 ……

  (4)训练说话,感受神话魅力

  师:同学们,*的身体倒下了,难道他仅仅变成了这些吗?他的牙齿,他的脚,他的手指又变成了什么呢?你能用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吗?

  ①学生自由练写

  ②四人小组交流

  ③小组选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4)小结:同学们,你们说了这么多变化,想象力真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变化写到书上,课文后面的省略号能擦去吗?(不能,因为省略号代表还有很多很多变化,用笔是写不完的)

  (5)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的积累。

  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小结全文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说什么?

  四、作业:

  摘录课文中“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

  第3课时

  一、熟读课文,练讲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词句),再将每段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3、在自己练*的基础上进行四人小组讲故事。

  4、四人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开天地》,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顺序混乱,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

  二、补充学*神话《后羿射日》(此环节,教师可根据实际另找材料)

  1、教师口述神话故事《后羿射日》。

  2、学生用简单的话概括教师讲的故事。

  三、交流课外搜集的神话故事

  1、四人小组交流课外搜集的神话故事。

  2、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四年级《*开天地》的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轴,挖掘语言训练点,多渠道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并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大意,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开天地》,混沌的宇宙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他突然醒了,接下来,故事将会发生什么呢?谁能按顺序简单地讲讲这个神话故事?

  2、指名讲故事大概内容。故事先写宇宙混沌一片,接着*用斧子劈开天地,然后用头顶天,用脚蹬地,使天地成形,最后化为万物,有了美丽的宇宙。

  3、你们讲得真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神话故事,仔细读课文,读懂这个神话故事。

  二、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一)

  1、自由读2—6自然段,如果把一篇文章能读成一句话,那么这篇神话能读成哪句话?画出来。

  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2、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就更了不起了,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哪个词?

  板书:创造

  指导读好创造这个词

  3、再读重点句

  4、存疑:*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

  (二)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你知道了什么?在带给你体会的句子上就做上记号。

  (很多同学都做上了记号,做记号,表明你在思考,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关键句子)

  交流用最简洁的一个字来回答。板:难

  2、哪些词句带给你这种体会?读给大家听一听。

  (1)出示:他见周围……

  预设:我从劈字看出,很难,因为要用力板难劈

  你能抓住动作来体会,能把她用力劈的情境读出来吗?

  生读:你抡的是一把小斧子,只能劈柴,不能劈天。

  你这样能劈的开天吗?——猛劈

  师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只听一声巨响,……

  预设:从“缓缓、慢慢”知道天分开很难

  师:把这种难(分)板:读出来(指导读得慢、艰难)

  读着读着,文中有几对反义词,你发现了没有?

  指浊:你见过哪些东西是浊的?……

  是的,一般来说,浊的东西是我们看到的混的,稍微要重一点,清的东西会往上升,这两种不同的东西你能通过读,让我不需要眼睛,只靠耳朵就能辨别出来吗?指名读

  听出来了,轻的东西读得轻,向上飘的感觉,重的东西读得重,好像往下沉,

  齐读句子。

  (三)自由读第三节:思考用哪个字来概括这件事?

  板:累

  1、示句子:天地分开以后,*怕他们……

  预设:我从“头顶天,脚踏地”知道他很累,因为……

  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顶天踏地(板书:天地分开)

  看图:这就是*顶天蹬地的画面,谁能像他那样做一做。

  指名上台表演。指导用力蹬,这样才可以读得用力。

  问学生要不要休息?

  比较:同学们,你们刚才顶的仅仅是一分钟,*顶了多少时间?

  指名回答:(网上查)

  联系上下文

  从“不知过了多少年知道”

  引读:真会读书,不知过了多少年,*就这样顶天蹬地,

  一年过去了;生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

  一百万年过去了,生读……*真累呀,累得——指名说

  (四)学*第4自然段

  1、天地终于成形,*却累得倒了下去,这一倒,*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变成了什么呢?好好读这一段,同桌两人,一个读*的身体部位,一个接变成了什么?(板书:天地成形)

  同桌互相读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

  难怪有人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幅画。

  2、*仅仅变成风云、花草……,他身体的哪些部位还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指名说

  3、你们的回答,终于让我明白了,*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板书:化成万物)老师把句式进行改变,咱们合作读,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师生分读。背下来

  4、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想象,如果没有*,就没有什么?

  5、什么都没有的宇宙就是开头说的“混沌一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说?写下来。(板书:宇宙混沌)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同学们,真的有*这个人吗?

  是的,这是个神话,*这个人是不存在的,美丽的宇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以前,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有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人民就创造了很多有趣的神话,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板书:美丽宇宙)

  四、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2、用得好的词语抄下来

  3、看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开天地

  宇宙混沌

  天地分开

  天地成形

  化成万物

  美丽宇宙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 ),潮来了。

  (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 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 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生答)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下载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放视频)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倏而黄烟四起()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一]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二]据说*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7号飞天等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

  五、拓展延伸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七、布置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略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四年级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四年级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当然,*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四年级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2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⑴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⑵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线。)

  ⑶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⑴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⑵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四年级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9)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菁选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2)、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1)、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2)、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1)、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2)、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3)、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1)、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水军在潮里演*;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2)、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相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铺设情景,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你想和老师一起去游玩颐和园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颐”字的书写

  2、简介颐和园

  二、学*词语、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

  2、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

  三、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景点1:长廊

  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1、说说从哪儿体会到了它的长?

  重点句指导:(课件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比较感知长廊的长:我们的教室长8米,七百多米相当于——个教室,这真是——

  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

  b、齐读句子,感受长廊的长。

  2、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3)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4)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景点2:万寿山

  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1、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 “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作者接下来来到了昆明湖,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3

  设计思想: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学*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除了认识长城是我国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外,还要学*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进行观察,即学*由远及*、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及学*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让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由远及*、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重点是图文结合,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重点围绕“伟大的奇迹”,展开联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难点是学*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进行观察,进行表达。第二课时难点是想象建造长城的艰难,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搜集长城相关资料,教师准备长城的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题。

  1、谈话,激发兴趣

  幻灯片:“世界遗产”

  提问: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交流后提出学*任务:阅读语文书第81页,把答案画上横线。

  2、主题导入

  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五单元的学*,学*我国的“世界遗产”。第一篇文章介绍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长城。

  3、齐读课题。长城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会被列入“世界遗产”?观察课文插图寻找答案。

  二、观察插图,学文。

  1、学*观察顺序

  提问:书中的两幅插图,为什么拍出的效果不同?拍摄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引导学生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内容也不同。

  教师板书:按顺序。

  2、补充问题。

  幻灯片出示:远看长城,你看到了什么?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主要事物,有重点去观察,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预计学生观察结果:(长、弯弯曲曲、崇山峻岭)

  3、文中第几段对这幅图进行了描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明确写文章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4、男女生分别朗读第一段。思考:课文是如何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写出来的?作者写清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不仅写出了长城很长,修筑在崇山峻岭之间,弯弯曲曲的样子,还写出了长城的起止点,具体长度。

  教师可通过幻灯片出示地图上长城跨越各个省市的图片,加深理解。也可以通过换把13000里换算成650万米,联系学生课间操跑过的路程1000米,用时4分钟,告知学生跑完长城需要我们连续不断奔跑47小时。

  5、再次默读第一段,思考:这样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板书:打比方列数字长气势雄伟

  6、小结后过渡:语言的魅力来自于表达的技巧。咱们的汉语,简简单单一个字词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这个建筑之所以被成为“长城”,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引导学生名字的由来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长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城墙。

  7、从“墙”字入手,了解长城的设计巧妙。

  提问:我们身边都有哪些墙?在纸上用简单的图形表示。长城的墙是什么样的?观察第二幅图,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并说说自己画的内容。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抓住事物的特点,画出长城与我们家的围墙的不同点来。

  8、课文哪个段落对长城的设计做了具体介绍?请读一读,比较自己的描述,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文章不仅按顺序写清了长城的构造,还把设计的好处也写了出来。

  9、小结:要求学生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的'学*,思考:这课的学*让你们对长城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请用上“不仅------还-----”这对关联词语练*说话。

  10、设置悬念:长城被评为世界遗产,不仅仅是因为它高大坚固、气势雄伟、设计巧妙,还因为什么?下一节课揭示谜底。

  三、布置作业,练*表达。

  1、谈话导入:回顾课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长城的特点介绍给我们的?

  2、学生小结:由远到*、打比方、列数字(按顺序抓特点)

  3、创设情景:文明校园申报需要大家说说我们的校园,我们选一个校园中的景观——升旗台,进行介绍。

  4、范文呈现。

  校园的升旗台

  进入学校大门,就看到庄严,肃穆的升旗台。

  远看升旗台,在阳光照射下,旗杆闪闪发光。有风的时候,鲜艳的***在旗杆顶端迎风招展,这让我到国家那革命烈士们付出了生命,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看升旗台,往上走四个楼梯,就到了升旗台上,升旗台呈长方形,大约长十米,宽四米,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显得严肃、庄重。在升旗台正中间有一个正方形台子,也是大理石做的,旗杆就矗立在上面。旗杆是用不锈钢做的,比四层教学楼还要高。旗杆下面是粗的,越到上面越细。

  升旗台的两边镶嵌着美丽的花坛,花坛成“S”形,花坛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花坛里面种着六棵笔直的桂花树,桂花树旁边种着几棵无名的紫色小树。花坛的外围种着一行四季青,春天来了比盆栽的映山红更有精神。每到八月,桂花开了,香气扑鼻,整个升旗台被香味包围着。花坛中的花都开了,让升旗台显得更加美丽。

  这就是我们校园的升旗台,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昌河小学。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4

  学*阶段:

  水*二

  学*目标:

  通过多种练*形式发展跳跃能力

  学*内容:

  蹲跳起

  重点:

  初步学会蹲跳起动作。

  难点:

  做到两腿迅速蹬直、向上跳起。

  学*步骤:

  二、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1.教师组织队列起步走和原地的二列横队成四列横队走

  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8”字形接力跑》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和要领。

  3.组织游戏。先组织一次试练,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继续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教师进行裁判。

  学生活动:1.观看同学的示范,认真的听教师的讲解。

  2.在教师的组织下热情的投入到游戏中去,并和同伴很好的配合进行游戏。

  3.在教师总结后认识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的纠正。并更好的完成游戏。

  组织:以四路纵队完成游戏。

  三、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重点:初步学会蹲跳起动作。

  难点:做到两腿迅速蹬直、向上跳起。

  教师活动:1.教师邀请同学做蹲跳起练*。并进行比较。

  2.教师进行动作的示范和技术要领的讲解。

  3.组织学生进行练*。组织学生进行原地的蹲跳练*。并要提出哪位同学的动作完成的好跳动高。组织学生进行行进间的'蹲跳练*。并组织学生看谁跳的快而好。

  学生活动:1.认真的看示范和听讲解。

  2.努力的完成练*把技术动作作好。同时要求更好的表现自己。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组织:四路纵队。

  四、放松练*,调节自身。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放松的练*。要使学生的身体尽量的放松。

  学生活动:积极的投入到放松练*中去。让自己好好的放松。为下节课准备。

  组织:在蹲跳练*完成的队列上。

  1、课后小结

  2、安排回收器材

  3、师生告别

  场地:操场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感受乡村生活得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得由衷热爱之情。

  3、学*作者通过描写乡下和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感的表达方法以及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描写方法,感受乡下美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读文复*导课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继续畅游在乡间的小路上,接着欣赏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景色,好吗?(出示课题,齐读。)

  2、回忆课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动人的美丽景色?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青藤瓜架、鲜花翠竹、群鸡觅食、小桥戏鸭、庭院晚餐、纺织娘高唱)

  二、整体把握,质疑提问

  1、如果只让你用一句话,你怎样概括这些美景?

  (出示中心句,齐读。板书:独特、迷人)

  (课件出示:找出中心句,是总体把握文章的一种方法。)

  2、读书贵在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看谁善于思考质疑?

  三、举一:指导学*,总结方法

  1、学*“青藤瓜架”一段。

  过度:黄老师想先邀请同学们去青藤瓜架下看看,寻觅那份独特与迷人,好吗?捧起书来,我们来好好读读这一段,抓住那些让你喜欢、让你心动的语句来体会体会,把你的读书感受简单的'写在书旁边,学会做批注,一会我们好交流,好吗?

  2、交流:说说自己从这一段中读出了什么,也可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文中还用了几个动词写瓜和藤,你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

  4、这么多的优美词句,让我们把它们珍藏在心里吧!快

  5、小结学*方法,课件出示学*方法

  三,反三:选择学*方法,潜心读文,品味语言,感受情景

  1、过度:还有那么多的美景还需要老师带领吗?好,自己学。选择一个或几个学*方法自己学*,记着些批注

  2、带着自己的学*收获交流交流。

  3、学生读文,批注

  4、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四、组织交流,感情朗读,进行文字训练

  1、过度: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专心读书的样子就是这课堂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相信相信课文中的美词佳句、诗情画意或多或少都印在了你们的心里。来,做一个善于分享的孩子吧!谁愿意不你觉得最美的景色读给大家听,或者跟大家讲讲你的体会?

  2、组织交流,鼓励个性展示

  重点引导:

  ①青藤瓜架

  A、你觉得这些瓜架可爱吗?为什么?那些词语用得好?

  B、课件出示图片,引导感知

  C、感情朗读

  ②鲜花竹笋

  A、出示图片

  B、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片繁花吗?

  C、你觉得在描写竹笋时,有没有哪一个词语特别吸引你?为什么?竹笋探出头来会说些什么呢?

  D、女生来读花的妖娆,男生来读读竹笋的鲜嫩可爱。

  ③群鸡觅食

  A、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些鸡多么悠闲啊!来,让我们多读几遍!

  B、乡下人家还会养些什么呀?比如————

  你能像作者这样写写吗?来,我们试一试(课件出示仿写引导)——,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它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或是瞧见————————。

  ④小河戏鸭

  A、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B、想象说话

  即使——————,它们也从不吃惊。

  是呀,多么和谐的乡村生活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⑤看过青藤,赏过繁花,感受了小桥戏鸭,还有什么让我们留恋的呢?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吧!

  五、理清顺序,回归整体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带我们欣赏这乡下美景的?

  2、描写景物一定要有顺序,这样才有调有理。这一幅幅美景如图画般顺序展开,我们不得不深情地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3、你们知道吗?读了这一课,黄老师一直被这篇课文所描绘的乡下美景深深的吸引着,打动着,所以呀,老师把这些内容做成了一首小诗,想不想一睹为快啊?

  在乡下

  在乡下,在房前

  那张满绿叶的长藤瓜架

  结满了多少水灵灵的故事

  在乡下,在屋后

  那幽幽翠竹绰绰花影

  把恬淡的日子摇曳成醉人的画

  在乡下,在场院

  鸡也悠闲鸭也欢畅

  小桥流水映红夕阳

  天也高啊地也阔

  天高地阔乡下人家

  六、布置作业

  1、你能像老实这样把你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改写成优美的小诗吗?

  2、背诵喜欢的段落,为他配上美丽的插图。

  3、搜集乡下生活或风景图片,了解乡下生活

  4、阅读链接熟读,背诵。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6

  激情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开天辟地》

  出示:混沌开天辟地冉冉上升巍峨精疲力竭合拢雷霆纵横纵横

  齐读上面的词,选用其中的词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就这样,**以他的神力和身躯---------

  板书:神力身躯

  过渡:**是怎样利用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民主导学:

  任务一:

  出示:自由读课文1—2小节,思考:1、**开天辟地前,天地是怎样的?2、**是怎样开天辟地的?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神?

  生交流汇报:天和地还没有分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

  师:天和地没有分开,会是怎样的呢?你能想象一下吗?交流: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谁能通过朗读向人们传达这样一个世界。指名读

  过渡:是呀!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昏睡了一万八千年的**醒来了,看到周围黑乎乎的一片,他感到很茫然,此时,他多么渴望见到光明啊!于是他开始开天辟地。

  师:**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神?

  交流汇报:他一使劲翻身---------破碎了。

  出示:他一使劲翻身--------

  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神?

  交流汇报:力大无穷板书:力大无穷

  那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他是个力大无穷的神的?

  交流汇报

  那我们通过朗读把他的力大无穷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过渡:**用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那天和地分开以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任务二:

  默读课文3---6小节,思考:**开辟了天地后,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觉得**是个怎样的神?

  师:头顶天,脚踏地,让我们做个顶天立地的动作吧。全体起立,我们来试试一分钟。

  这样站着,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汇报:累,腰酸背痛

  我们才做了一分钟,就累了,而**却这样坚持了一万八千年,这需要一种怎样的精神呀?

  交流汇报: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

  那你还从哪些句子中看出他是个持之以恒的神?

  交流汇报

  是呀!这一万八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顶天立地的,所以课文中称**是个-----巍峨的巨人。

  “巍峨”是什么意思?

  是的,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在这里不仅形容什么?指名交流

  其实巍峨这个词不仅指**的身躯高大,还指**的------高大。指名交流

  是的,在人们心目中**是个了不起的巨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五小节,把这个巍峨的巨人记在心中。

  就这样,**顶天立地了几千万年,天不再-------引读

  什么是“精疲力竭”?交流汇报

  为什么倒下了还要微笑?

  交流汇报。因为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宇宙再也不会黑暗了。

  是呀!**具有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啊!面对死亡,他是那么坦然,那么无畏,那么无怨无悔。

  过渡:顶天立地的**倒下了,天地间又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改天换地,学*第7节。

  自由读课文,出示第7小节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让我们看看他的身躯都变成了什么?交流汇报

  那么这些生化出的世间万物又是**身躯的哪一部分变成的呢?

  人们把口中呼出的.气想象成什么?把光芒万丈的太阳想象成什么?-----

  看,口中呼出的气与风和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交流汇报

  对,如此美的词语,课文运用了排比和想象,想象不是瞎想,在作文中我们如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将会为作文增色不少。

  过渡:**生前开天辟地,又用了一万八千年顶天立地,死后又把他的身躯化成了世间万物来改天换地,从中你觉得他又是一个怎样的神?

  交流汇报:无私奉献板书:无私奉献

  是的,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这个宇宙,这个世界,那我们再读这一节时应该怀着怎么的心情来读呢?

  交流汇报:敬佩、崇敬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第7节。

  检测导结:

  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除了课文中列举的外,他还会化成哪些万物?

  头发变成了______________,高耸的鼻梁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

  1、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知道开天辟地是什么意思?

  原来指**开辟了天地后才有了人类,现在指开创了人类历史或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齐读课题

  2、同学们,学了这篇神话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汇报:学***开天辟地的精神、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

  是的,希望大家长大以后也能像**一样开天辟地,干一番大事业。

  作业:

  1、背诵课文6、7、8小节

  2、选做题:

  (1)搜集其它的神话故事读一读。

  (2)以《我给课文改句话》或者《我给课文改标点》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

  神力力大无穷

  持之以恒

  **

  身躯无私奉献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7

  本课题是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题的内容。本课题通过对于莱茵河畔的德国这个国家音乐家巴赫的了解,从而感受巴赫的经典作品《小步舞曲》的旋律,并能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这首《小步舞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段旋律以级进与跳进交替、连音与顿音相间,十分生动活泼;第二段与第一段没有大多的对比,只是音区提高,力度增强,情绪更为明朗。巴赫的这首《小步舞曲》虽然简单,但由于曲调动听,不少乐队把它编成管弦乐或轻音乐曲演奏,还被填上歌词演唱,成为巴赫最通俗的名曲之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德国音乐家巴赫和小步舞曲的相关知识,扩宽音乐视野,为学*歌曲服务。 2.能够初步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小步舞曲》,体验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

  3.通过欣赏和亲身体验感受相同乐曲不同乐器带来的不同演绎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巴

  赫及其作品的体验和感受,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是新课标强调的教学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主体、创新”为主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愉快的接受新知识,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发现、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来学*音乐,理解音乐,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开阔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今天让我们跟着音乐,踩着优雅的舞步走进音乐教室。(播放《小步舞曲》音乐)唱《师生

  问好歌》,提醒坐姿,进行发声练*。

  二、导入新课

  从小到大,童话故事伴随我们成长,它使我们的童年更加美好,这就是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格林兄弟(出示图片,大家齐声回答:格林兄弟)。

  提问:你看过他们的哪些主要作品?

  (学生回答:丑小鸭、睡美人、白雪公主等)德国还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今天就让我们认识格林童话故乡的音乐家们吧!

  三、走进巴赫

  1.说起德国的音乐家,我们在上学期已经了解了谁?(学生回答:德国的音乐家,乐圣——贝多芬。)

  【设计意图:学生联系上学期所学的知识,说出乐圣——贝多芬就是德国音乐家,学生立刻对格林童话的音乐家产生了探究心理,对德国音乐家产生了无限遐想,这样自然地将学生带入艺术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2.德国有位伟大的作曲家——巴赫。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巴赫的介绍资料,请你简要介绍一下。(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巴赫的资料。)

  【设计意图:在复*旧知识的基础上,联系新知识的学*,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巴赫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全面,陆老师也收集一段巴赫的视频介绍,大家想看看吗?(学生观看视频介绍。)

  4.伟大的巴赫离我们现在已经有将*300年的历史,但他的乐曲成了世界名曲。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小步舞曲》。

  5.指导学生谈谈欣赏后的感受。(学生谈欣赏后的感受,如优美、轻快、三拍子等。)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艺术,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及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欣赏巴赫的经典作品小步舞曲,让学生感受德国古典音乐的旋律,学生自主说出欣赏后的感受,觉得乐曲很优雅、轻快,三拍子的。】

  6.你知道什么是小步舞吗?小步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最初产生于民间,后传入宫廷,很快在欧洲贵族社会中流行。这种舞蹈速度*缓,动作典雅,因为其步伐小且欢快而得名。节拍都是三拍子的。当时不少有名的作曲家都写过小步舞曲,其中以巴赫的这首小步舞曲和贝多芬写的一首小步舞曲最为有名。

  四、学唱歌曲

  1.这首经典的舞曲有人给他填了词,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你听!

  2.演唱歌谱。这首《小步舞曲》的旋律大家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你能跟着琴声亲自唱一唱 吗?先请同学们看歌谱,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歌曲中的一些音乐符号。歌曲分为几段呢?第一段中哪两句是相似的乐句,那两句是相同的乐句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难点,说出歌曲中一些音乐符号及意义,分析歌曲的结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使课堂更形象更生动。】

  第二段第一乐句的高音要有气息控制,还要注意变化音的音高。完整演唱歌谱。

  3.唱词,指导学生用圆润的声音唱,高音有气息的支持,唱得轻松。

  4.采用不同形式演唱:分组、个别演唱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发声方法唱好歌曲的高音乐句,听准变化音的音高提示力度的变化等。采用不同的形式演唱,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练*,力求通过巧妙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时检测和反馈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重、难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音乐总是用时间流逝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今天的课,我们感受到了小步舞曲清新典雅的旋律,灵活精巧的节奏,惟妙惟肖的视听效果,我们充分享受了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同学们,让我们记住巴赫,记住他的小步舞曲。(点击歌曲范唱)下课!

  教学反思:

  在*时的音乐教学中,我常常把识谱教学有机地渗透到音乐实践中。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采用整体听赏法、逐句模唱法和对比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充分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

  通过本课的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德国有名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也学会了有感情地完整演唱巴赫的作品《小步舞曲》。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双语教学法、整体听赏法、逐句模唱法、创设情景法和循序渐进的竖笛教学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教学效果佳。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学*活动中,不仅学会了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也了解了一部分音乐基础乐理知识。在*时的音乐教学,我注意渗透音乐乐理知识教学和器乐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时的音乐活动中把演奏竖笛、学唱歌谱歌曲相结合,可充分激发学生学*音乐、学*演奏乐器的兴趣。在竖笛教学中,我让学生明白学*演奏竖笛的好处和如何坚持演奏一种乐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性,也可以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提高音乐感,最终使学生的音乐素质达到一种境界。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挥”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集中、交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写了一首诗《绿》,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呢?

  2.指名分小节读诗,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再读诗歌,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第一、二小节。

  1.伴着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好像……(自己轻声朗读)

  5.感受绿的美: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二)学*第三、四、五小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这么多的绿集中起来,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呢?朗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三、四、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再仔细读读。

  第三小节: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的。

  雨中的是绿色的。

  水中的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的。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小节:

  (1)出示小练*。

  想象说话: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点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全文朗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阅读。

  1.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2.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1)学生自读“阅读链接”。

  (2)从视觉上感受灵隐之绿,以及“绿”的层次。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 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9

  【教材简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名言引路,初识“伽俐略”。

  师: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1、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名言。

  2、老师也想和大家分享一则名言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指名朗读后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

  (2)揭示名言作者: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

  (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成就资料。(要求语言简练)

  (4)课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辉煌成就(简表)

  师: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二.紧扣“文本”,走*“伽俐略”。

  1、名言中导入

  师:同学们,要真正认识伽利略,光凭这则名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借助于各种文学作品,在充满情味的语言文字中去逐渐丰满伽俐略伟大的形象。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伽利略年轻时一次举世闻名的经典实验,去真正认识一下这个科学家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一举成功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出示试学要求一:

  a.思考:伽利略曾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绩,作者为什么在课文开头只介绍“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b.从这段文字的介绍中,你觉得这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伽利略。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不寻常、辩论家”认识到伽利略在读书时就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为下文的大胆质疑埋下了伏笔。)

  2、对比中品读。

  学生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

  (1)出示试学要求二:

  a.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事件想想名言中“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指什么?

  b.伽利略和当时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划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试学后,教师引导交流。

  *课件出示: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①.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②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③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④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过渡: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伽利略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课件出示:“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①.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请一学生先读)可以算一算,画一画,他得出了哪两种结果:

  (1)______

  (2)______

  ②.把你的研究成果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指名说。总结:由一个事实得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是自相矛盾(一慢一快)。板书

  ③.(说得这么好,请你也读读这一段话,让我们回味一下怎么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才提出这样的问题。

  ④.你知道你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怀疑,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危险吗?

  ⑤.拓展资料:十六世纪布鲁诺为坚持“日心说”而被教会活活烧死的事例。

  小结:从伽利略大胆质疑的想法中,你又感受到他是一个(不迷信权威)的科学家。

  过渡:是的,从同一句话中就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无疑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存在问题!难道伽利略就单通过文字推理推测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吗?他还做了些什么?

  3、试验中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4、5、6自然段

  (1)出示试学要求三:

  a.为了解开心中的疑问,伽利略都做了些什么?

  b.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有什么变化?

  (2)试学后检测交流。

  *课件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a.做一次试验不是就够了吗,干吗反复做许多次?你体会到了什么?

  b.想象:

  当伽利略第一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也许会想:是我(),还是()?

  当他第()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也许是我(),也许是( )?

  当他第()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肯定是我( )!肯定是( )!

  小结:是啊,他考虑的那样周密,又是那样的细致,从这里,你又觉得伽利略是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过渡:25岁的年轻教授向学生宣布实验结果后,仅仅完成了他试验的第一步,因为他还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其,目的何在?

  ①.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课件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小结: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来验证,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实验,他真是一位(执着追求)的科学家。

  ②.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③.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让学生想象此时人们的心理活动:

  a.原以为两个铁球____________,但看到的却是___________.

  b.原以为胜利者是________,但________才是胜利者。

  c.原以为无情的事实会____________,现在无情的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结中提升

  ①.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最后的句子:尽管伽利略的公开试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痴迷信奉于亚里士多德的人们,但是他终归还是让人们明白了:

  *出示课件:

  a.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b.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②能不能把原句(第1句)改为第2句?为什么?

  (“像…这样…”不能删:因为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伟人,所有人,如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老师、父母,尽管知识比我们丰富,懂得多,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全对)。

  ③朗读练*

  ④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⑤.让我们永远记住伽利略,记住伽利略带给我们的启示,正如刚走进这个经典的故事之前我们读到的——读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总结全文: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课后延伸,缅怀伽利略

  活学:

  1、伽利略敢于质疑、执着追求,不仅向世界宣告了一个科学道理,更给了人们许多许多的启示。随着两个铁球的同时落地,那些嘲笑伽利略胆大妄为的人,那些责备他固执的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你学*本课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的方法,展开想象,试着写一写。

  2、课外阅读《伽利略的女儿》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在聆听《乘雪橇》、学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冬天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能听出乐曲《乘雪橇》的音乐风格及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3.能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表达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能准确的表现带有升记号的音符。

  【教学内容】

  一、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二、欣赏乐曲《乘雪橇》

  【教学重难点】

  能完整而准确地演唱歌曲。

  唱准歌曲中的变音记号——升记号。能准确听出欣赏曲中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

  【教学准备】电子琴、光盘、歌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聆听乐曲《乘雪橇》:

  一、导入:

  设问:1.同学们在冬天做着各种喜欢的游戏,你们都喜欢哪些冬天的游戏呢?

  2.老师小时候最喜欢打雪橇了,你们是不是也很喜欢呀。你能说说大雪橇时的情景吗?

  3.老师这里有一段音乐就是表现打雪橇的情景的,请你听一听。

  二、熟悉乐曲主题旋律。

  1.随琴演唱主题。

  2.边唱边用动作表现。

  【设计意图】熟悉乐曲主题旋律,帮助理解音乐作品的变现手法。

  三、完整聆听乐曲《乘雪橇》。

  设问: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乐曲名字叫《乘雪橇》,请你听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在这首乐

  曲中出现了几次?

  2.每一次的'出现都有什么样的变化?

  3.乐曲这样的变化,表现怎样的情绪和情景?

  【设计意图】感受作者的意图,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四、完整表现乐曲,边听边做动作。

  学*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一、导入: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设问:雪花与梦有关系吗?

  请你听一首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请你听谁在做梦?

  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做了什么梦?

  请你在歌词当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歌词的内容,帮助理解歌词的含义。

  二、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1.聆听歌曲范唱。

  看歌片找出有特点的地方。

  2.师范唱歌曲。

  3.试唱歌曲难点处。

  随琴演唱变音记号处。

  【设计意图】先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4.初次表现歌曲。

  随琴哼唱歌曲。

  5.再次表现歌曲。

  随着歌曲拍手伴奏。

  6.歌曲处理。

  (1)分析歌曲

  第一部分前八个小节,叙述性强,*稳、轻快。尤其四个告诉要轻,唱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第二部分后八个小节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注重了抒情性。表现了对小动物的亲切和喜爱,所以唱得要强。

  7.完整表演歌曲。

  8.歌词创编。

  设问:(1)歌曲中告诉了我们冬天到了一些小动物要冬眠了,那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们要冬眠吗?

  (2)请你把书上描写小动物的歌词,改写成你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9.演唱自己创编的歌词。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编意识。

  三、小结。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氛围,引入课文学*。

  2、板书课题:

  白鹅

  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

  3、过渡,体会鹅吃相“高傲”的部分。

  二、品读“吃相”,体会“高傲”、“有趣”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

  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三、品读“侍候”,再悟“高傲”、“有趣”

  1、理解“侍候”:

  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

  3、指导读书:

  体会白鹅的“高傲”、“有趣”。

  4、指导情感朗读:

  读出情趣。

  四、发现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作者写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小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4、这只白鹅的确高傲,作者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侍候它?

  5、指导说话,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积累语言,背诵喜爱的内容

  1、自由摘录喜欢的词、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多读读,鼓励背诵。

  六、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它们有趣的特征,可以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课外观察一种小动物,动笔写一写。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通过读文,能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1、关于这篇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同学们回家是认真读了书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里,看看作家是怎样描写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的?

  二、学*新课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2、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4、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读一读文中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5、由开始的`“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那作者写《猫》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吗?那他是怎样写猫的呢?看看课文,再讨论讨论。

  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7、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体会作者的对比、你认得写作手法,养成仔细观察的*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图片生字卡片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一首诗,题目是《鹅》大家谁还记得?下面我要找个同学来背诵一下这首诗。(适当夸奖学生)谁的家里有鹅?你给大家介绍下,你家的鹅是什么样的啊?(找学生适当点评)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鹅》,我们来看一看,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和眼中同学所描述的鹅到底有什么差别?

  学*生字,初读课文

  下面老师请几个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我们大家的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

  出示生字表中的词语

  (1)板书生字,请学生组词。

  (2)强调生字的读音,提示个别生字的`书写。出示词语:净角强调“角”的读音是jue。领着孩子们读词语。

  (3)多音字:待和供。

  (4)让孩子们在练*本上抄写一遍生字,教师巡视。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一二自然段,勾画出你感兴趣的词语。学生谈体会。

  相机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1)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认为哪句话和全文有关系?)

  (2)谁愿意大声朗读一二自然段?(随机抽取,适当夸奖,学生评价)

  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二段。

  (3)既然课文是按照叫声步态吃相三个词的顺序来写白鹅的,那我们就先看看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白鹅的叫声的?哪些词写出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学生默读第三段,边度变勾画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和词语)

  学生找出相关词语,教师相机板书: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学生齐读四个词语)

  继续朗读课文,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教师提示:狗的特点。把狗和鹅放在一起写,说明他们有相似之处。

  填空我仿佛看到了一只鹅。

  作者表面上在写鹅叫得很凶,实际上是对鹅的一种赞美,赞美鹅的什么优点?

  下面我们继续读第三段,认真的读每一句话,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你觉得白鹅叫,好像在说什么?(学生发挥想象)

  2、你们看,有一只鹅正在向我们走来,读第四段。

  (1)找出哪些词语是描写鹅走路的样子?

  相机板书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傲然站着

  (2)哪个同学愿意按照课文的写法来前面给大家模仿一下白鹅走路的样子?(教师适当鼓励)

  (3)在这一段作者还写了小鸭子的走法,为什么要写小鸭子的走法?

  引导学生说出对比写法,为了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自由读课文,进一步体会白鹅的步态。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

  手拉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完了小数的认识和小数的加减法及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情感目标:

  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前游戏

  师:刚才的游戏大家都玩得非常开心,我们每天在这样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有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同学们知不知道,在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

  有的用着破旧的课本,有的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他们眼里充满了对学*的渴望。)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生1:这些山区的孩子太可怜了,条件这么艰苦。

  生2: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们还刻苦努力,我们应该向他们学*。生3: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实在太幸福了,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天上地下。

  生4:老师,我们应该给他们捐钱捐物,让他们用上新的课本和文具。(这个想法一提出,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说要给捐钱,有的说要给捐文具,还有的说要给捐书。)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一些贫困的地方,还有许多上不了学的孩子,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望他们,我们应该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他们,我们要和他们“手拉手”。(板书课题“手拉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情境图

  师:老师先带你们去超市选购一些学*用品。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仔细阅读图上的文字,看图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给学生留一分钟的读题和思考的时间)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一:小组间互相提数学问题,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谁能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他俩每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如何解答呢?

  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列式解答。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什么好方法?

  (复*学*过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

  活动二:解决“买三个书包和三个文具盒要花多少元?”验证小数的乘法分配律。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简单,老师给你们提个难点的“赠送给这3名同学每个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要花多少元?”

  (要求:每四人学*小组,各自列式解答,争取做得和小组的其他成员不一样)

  生:列式解题,请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出乘法分配律律。(多让学生自己说)

  活动三:连连看(巩固练*)

  活动四:学*大闯关(拓展练*)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有几道题,请同学们做一做。

  1.计算下面各题

  (8+0.8)×1.25 2.8×3.6+2.8×1.4 2.5×2.8×4

  师: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题,看一看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做。

  生2:这些题都可以用我们以前学的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这几道题,看哪些同学的方法最简便。(学生试做,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看谁的方法最好?)

  (教师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会用简便方法做)

  小组汇报交流,说出各自的意见。

  2.计算。

  2.5×13+0.922-1.6×7

  0.25×13.7×0.4 0.89×4.8+0.89×5.2

  师:要求学生能用简便方法的尽量用简便方法做。做完后同伴两人相互交流。

  (三)解决问题

  课本练*,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

  请学生说说学*这一课的收获和感想。

  生1:我学会了在小数乘法中也可以用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生2: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仅学到了小数乘法的知识。同时,我也知道还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学*。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去帮助人和关心人。今后,我们也要向实验小学的同学学*,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献爱心。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学*“三点水”、“提手旁”和“单人旁”

  3.重点指导“果、条”两个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词语,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山坡漂亮抬头望小山村果树林清澈见底

  时间修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

  2.集体读词语

  二、识字、写字:

  1.学生听读

  老师或学生读字音,另一个学生选出认读字中的生字。同时其他学生在书中选择标画

  2.小组自学生字

  ⑴.选择小组长,带领大家读生字,采用多种形式读一读。齐读、指名读、抢读

  ⑵.讨论识字方法:(小组汇报)

  ①.把“村”和“果”字中的木字进行比较

  ②.“间”的笔顺,先写“门”后写“日”

  ③.“公”是“八”字头,不要写成“人”字

  ④.重点学*“条”字第五笔是竖钩

  ⑶.选择3个生字进行书写指导

  果:“日”要写的扁一点

  那:左右结构,左宽右窄注意指导偏旁的.写法

  条: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老师来书写

  3.指导学生抄写生字并及时反馈

  三、板书设计:

  小山村

  村(cūn)果(ɡuǒ)那(nà)条(tiáo)时(shí)间(jiān)公(ɡōnɡ)

  四、课堂作业:

  1.书写生字

  2.给下面各字加偏旁组成本课生字,在组词(见幻灯)

  3.抄写句子

  4.按要求写偏旁

  五、教学回顾:

  本课掌握较好,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能够理解,并能够能够通过阅读表现出来

  小组进行活动时,还要注意合作的学*。学会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