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1

  一、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垄”,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精彩段落。

  3.通过研读宋方西冬天的美景,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句导入,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我们学了很多诗,你能背几句写冬景的诗吗?

  (二)课件出示一组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学生读诗句。

  导入:古人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描绘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冬景图,今天我们走进现代作家郭风写的《松坊溪的冬天》,去感受他笔下的冬景别样的美。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初读课文。

  1.导入:松坊村松坊溪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它就坐落在南方的高山地带的一个小山村——松坊村。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你感受到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二)检查自读,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读词语。

  松坊溪、蒲公英、雏菊、携带、淙淙

  3.学生交流课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松坊溪*时的美景——松坊溪的冬天下雪时的美景——雪后美景)

  4.学生交流不懂的问题。

  三、展示图片,欣赏美景。

  课件出示松坊溪图片

  四、自主学*,感受美景。

  (一)你认为什么时候的松坊溪最好看?勾画出相关语句,并把体会写在书上。

  (二)小组交流。

  五、精读文本,体验美景。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研读:

  (一)*时的松坊溪

  1.(课件相机出示)那溪石多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子睡在岸边,有的像几只熊正准备走上岸去。说体会。

  2.(课件相机出示)那鹅卵石多么好看,有玛瑙红的,有松青的,有带着白色条纹、彩色斑点的,还有蓝宝石般发亮的。说体会。

  3.(课件相机出示)溪水多么清。溪中照着蓝天的影子,又照着桥的影子;照着蓝天上浮游的云絮的影子,又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说体会。

  4.请同学们边看图片边某某老师朗读3—5自然段感受*时松坊溪的美景。

  5.同学们,松坊溪的*时“多么好”,不仅仅局限于大溪石、鹅卵石和溪水。

  6.(课件出示)你瞧,溪中的鱼儿游得多么( ),溪边的树林多么( ),空气多么( );你听,鸟声多么( )。松坊村的人们生活多么( )。

  7.同学们,松坊溪的*时的确太好了!松坊溪远离城市,虽然偏僻,却没有噪声,没有污染,充满着宁静与祥和。

  8.指导朗读。

  9.指名读写溪水部分。

  理解溪水的清通过影子来写,还可以看出周围景色之美。

  10.仿说。

  溪中事实上还有很多影子,男女生分别仿照第一、第二句练说。

  11.总结。

  (1)指名按板书总结,联系课文说说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写*日的松坊溪的部分。

  12.文章的题目是《松坊溪的冬天》,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却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松坊溪的*时呢?

  作者描写*时的景色,是为了和冬天的景色互相映衬,互相比较,使冬天的景色更丰富、更充实、更富有变化。可以想象,松坊溪的冬天一定更好看!

  (二)冬天的松坊溪

  1.初冬的松坊溪

  (课件相机出示)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蒲公英,它们带着白茸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飞扬扬地飘着。说体会。

  (课件相机出示)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雏菊,它们还在开放蓝色的花。而山上的枫树,在前些日子里,满树全是花般的红叶,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飘落了。说体会。

  (课件相机出示)在高大的枫树上,挂着好多带刺的褐色果实。说体会。

  感受绚丽多彩的初冬美景后,赛读。

  2.雪中的松坊溪

  (课件相机出示)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茸毛的种子一般,在风中飞舞。

  你感受到了什么?

  3.雪后的松坊溪

  雪后的松坊溪好看在哪儿?

  (课件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交流,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还记得*时的松坊溪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二)*时的松坊溪那么美,作者为什么要以《松坊溪的冬天》为题呢?松坊溪冬天究竟是怎样的美呢?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

  二、品读文本,陶醉美景中。

  (一)你看到冬天的松坊溪了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二)同学们,我们*时总觉得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是美的,为什么说这一片白色的,被雪覆盖着的松坊溪也是美的呢?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三)让我们走进课文,来寻找这种美,感受这种美。打开课本,仔细读一读9-16自然段,找一找松坊溪哪些地方因为白色而显得更美了?

  (四)交流品读。

  1.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想象一下,一群白色的小牛,两只白色的狮,几只白色的熊感觉是不是很新鲜?这些溪石看上去是不是更有趣更可爱了?能把这种可爱有趣读出来吗?

  2.松坊溪的石桥上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是啊,因为白色,一座普通的石桥竟成了白玉雕出来的桥!多精美啊。请这个小组读一读。

  3.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木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林和竹林子,都披着雪。那高高的枫树和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段话,然后闭上眼睛,让自己去这个白雪世界中走一走看一看,再回来告诉老师,你有些什么感受?

  你能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大家都带到这样一个世界中去走一走吗?

  谁还能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不同的感受?相信你带着这种感受去读,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得更好。

  带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一起来读一读。

  4.溪中的倒影:映照着XXXXXXXXXX雪影,发亮的白雪世界。

  (五)小结:同学们,在冬天的松坊溪里,我们同样找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致。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更欣赏冬天的美了吗?

  这些景致*时能看到吗?在当地其他地方能看到吗?是啊,当我们看够了*时的花红柳绿,忽然看到这样一个纯净洁白的世界会感到它是多么美啊!

  (六)这种美是谁带来的呢?(课件出示)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茸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现在,如果你置身于漫天飞舞的大雪中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感受?

  带着你们的这些感受,把这句话读好。

  指名读,读到雪,你是怎样的感受?指名读。

  课文写“下雪”的三句话,作者是分三个自然段写的,你知道为什么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七)小结:有雪真好,雪带来的白色松坊溪真好,想不想完整感受一遍?

  师生配乐合作朗读。

  (八)有没有陶醉在这个白雪世界中?这个世界真的满眼都是白的吗?真的那么静吗?有没有其他发现?

  1.这是一群怎样的溪鱼?它给洁白宁静的世界带来的什么?

  2.小结:这溪鱼给冬天的松坊溪带来的是色彩,是活力,是一分春意!

  你认为,你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这两个小节?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惊喜。

  (九)松坊溪的冬天多美啊!我们再去游览一番好吗?(课件出示冬天松坊溪美景的照片,学生欣赏)

  (十)带着对松坊溪的'向往之情,带着对松坊溪冬天美景的赞美之情,再把课文读一遍。(生读课文)

  三、拓展练*表达情感。

  (一)一群群小溪鱼,使原本恬静、洁白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勃勃生机。它们是那么活泼,那么可爱,让我们一起祝福它们快快向前游某某,去饱览松坊溪冬天的美好风光吧!不知它们还会看到什么美景,同学们替它们写一写好吗?(课件出示:我愿化作一条彩色的溪鱼XXXXXXXXXX)

  (二)学生写话,教师指导。

  (三)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随机评价。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饱览了松坊溪冬天的美景,体会了南方的冬天特有的味道。希望同学们能细心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特征,用丰富的语言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

  五、作业(选取其中一项)。

  1.背诵、积累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段落。

  2.松坊溪这么美,把它介绍给其他朋友。

  3.收集有关描写冬天的文章或句子,编成文集或小报;

  4.模仿课文的写法,选一处景物介绍家乡冬天的景色。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2

  一、激情谈话导入

  (播放音乐)每当我听到这首乐曲,总想起冬天,冬天是守侯严寒,孕育明媚阳光的季节!如果,让你们用一种色彩来形容冬天,你会选择哪种?

  学生回答

  董老师想你们选白色,是因为想起了雪花吧,雪花是你们童年的真,童年的纯,并带着你们走进晶莹剔透的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冬天!

  板题:松坊溪的冬天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在这轻音乐中静静品味课文,并思考一下课文给了你什么感觉?(生自由读,教师巡查指导,请生来说。)

  2、这节课我们就去感受松坊溪的雪景,自由地朗读9—18小节,感受一下松坊溪的雪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不同的句式赞美一下!(生自由读,并交流)

  过渡:你们的赞美,足以让我知道语言文字的魅力,优美的文字,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人间仙境,我们也仿佛成了一片雪花,这朵雪花等我们细细的品味。

  三、感悟、品味

  打出: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1、请看这三段文字,应该怎样读?(个别学生读)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生讲,可以渗透“了”的读法和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2、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下雪的快乐,孩子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词语雪落无声!其实下雪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静意的美!咱们一起用朗读感受它的静!

  过渡:多么简单而抒情的文字,拉*了我们与松坊溪雪中美景的距离,请默读12—16小节,你能品出雪中美景的什么?

  (随学生思路走)

  打出: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1、学生品读(可能会抓住它的写作方法“比喻、排比”;特点:“轻、柔、洁白特点”;雪大。)

  2、带着你的感受读一下

  3、多美的雪,你们的朗读让我好想成为一片雪花,一片飞舞的雪花,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打出: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象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象有两只白色的师睡在雪地里;好象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1、学生品读、交流(比喻、拟人把溪石增添了动感,如饮、睡、冒、走;白色,从与上面的对比写法)

  2、是啊,同一种事物只要在身上加一件白色衣服就变成了冬天的一道风景,谁愿意用声音向我们传达一下。(生读)

  3、喜欢读这句话的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4、你脑海中松坊溪的溪石好象什么呢?

  打出:松坊溪的石桥上覆盖着白雪了,好象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1、学生品读,想像一下白玉雕出来的桥是怎样的?

  2、是啊,多美的雪中石桥呀,为松坊溪增添了一道彩,我想和你们一起去感受它的美。

  过渡:雪中的美景我们已尽情的在优美文字中遨游过,积淀过了,现在一起去欣赏一下雪后的景色!你们听我来读,能不能找到冬天。

  四、读中悟法赏景

  打出15、16节

  1、教师读,生听并找出描写冬天的词。(都披着白雪)

  2、你们瞧,就是这五个字,让这段文字穿上了冬天的服饰,你来读第一句;就是着五个字,让松坊村变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你来读第二句;就是这五个字,让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句。

  过渡:同学们,我真是太佩服作者了,能用这么自然纯朴的文字描写出美丽的雪景。

  3、你们有没有作者是由——到——的安排写作的,请把板书与图画相结合。

  学生说由*到远。

  4、我们来读这三句话,“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结合图画,是由——到——的安排写作的。(由远到*)

  过渡:你瞧作者真是太妙了,在写法上来了个(生说首尾呼应),对同一事物进行反复的呼唤,让我们一起听一听松坊溪发出的声音!(男、女生分读“我听见——————”)

  5、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是写什么时候的雪景?(生说早晨)

  6、雪后的早晨阳光轻轻洒在这片洁白的大地上,哪种景象你见过吗?这就是一片发亮的白雪世界。(1、2小组用你们的声音去感受,3、4小组用你们也来。)

  过渡:学到这儿,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这是一幅什么色彩的画?

  7、请学生回答。(白色)

  8、挺美的,可我们似乎会感觉到缺点什么,而作者却给这幅画纯白的雪景图添上了亮丽的一笔!请你快速默读17、18小节,从中你感觉到什么?

  9、学生交流(一群又一群表示多;彩色表示美;游来游去、忽地、一下子、散表示水中的灵动,冬天的生机)

  10、这么美的景象谁想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呢?(生朗读)

  11、鱼儿在享受这个美丽的溪水,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静中有动、寒中有暖、白中有色、回味无穷)

  五、总结

  同学们,美景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难忘,把我们从现实带到了童话世界,那是作者用手中的笔带给我们的。我们也用自己笔记下身边的冬天吧!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体会作者看到景物时的心情

  4、在朗读、想象中,感受和学*作者优美的语言,深入体会作者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解雪中松坊溪的景物的特点

  2、学*抓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把句子写生动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知道各部分的大概内容,学*课文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回顾第一部分,导入新授课内容

  二、学*第二部分

  1、进入情境: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进来了,看,下雪了(出示:下雪了雪降落在松坊村了雪降落在松坊溪了)谁来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生读)下雪时松坊溪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二部分,说说你喜欢哪些景物

  2、生自读,勾画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①说体会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②体会雪的特点

  ③体会语言的诗意美

  ④指导朗读

  那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了;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到覆雪的溪岸上了;好像溪中生出好多白色的大蘑菇了

  ①体会比喻、排比写出石头形态各异

  ②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

  ③指导朗读

  ④仿写

  桥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①从“白玉雕出”体会石桥的美

  ②读一读

  4、小结:下雪时松坊溪的雪花、溪石、石桥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来欣赏雪中的松坊溪吧!

  三、学*第三部分

  雪止了,松坊溪又是怎样一番模样呢?请自读第三部分,你是从哪里看出这是写雪后景像的,勾画下来

  1、生自读,勾画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木棚上,都披着雪

  山上的松树林和竹林子,都披着白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他们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

  ①从村子到山上,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到远)

  ②从远山到溪石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远到*)

  ③一连六个“披着白雪”有没有让你觉得重复啰嗦,为什么》

  ④指导朗读

  在这粉妆玉砌的白雪世界间,生活着一群活泼的小精灵,它们是——(溪鱼)

  当我要从桥上走开时,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间,有一群彩色的溪鱼,接着又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忽地,我看见那成群*的彩色溪鱼,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的洞隙间游去,都有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映照在溪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①水中的溪鱼有什么特点?(多、活泼)

  ②为什么写雪后的景色要写溪鱼?(静中有动、寒中有暖、白中有色、严寒中蕴含生机)

  ③配乐读

  四、回归整体,积累优美的语句

  1、学*了本文,松坊溪留给你什么映像?用不同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2、试着背诵喜欢的句子

  3、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郭风怎样的情感?(热爱与赞美)

  五、小结写法,布置作业

  1、从这篇课文你学到哪些写法?

  2、模仿课文的写法,选一处景物介绍家乡冬天的景色

  板书设计:

  14松坊溪的冬天

  下雪时:雪花溪石石桥(如诗如画)热爱

  雪止了:……披着白雪……溪鱼(静中有动)赞美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1

  一、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垄”,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精彩段落。

  3.通过研读宋方西冬天的美景,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句导入,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我们学了很多诗,你能背几句写冬景的诗吗?

  (二)课件出示一组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学生读诗句。

  导入:古人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描绘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冬景图,今天我们走进现代作家郭风写的《松坊溪的冬天》,去感受他笔下的冬景别样的美。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初读课文。

  1.导入:松坊村松坊溪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它就坐落在南方的高山地带的一个小山村——松坊村。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你感受到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二)检查自读,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读词语。

  松坊溪、蒲公英、雏菊、携带、淙淙

  3.学生交流课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松坊溪*时的美景——松坊溪的冬天下雪时的美景——雪后美景)

  4.学生交流不懂的问题。

  三、展示图片,欣赏美景。

  课件出示松坊溪图片

  四、自主学*,感受美景。

  (一)你认为什么时候的松坊溪最好看?勾画出相关语句,并把体会写在书上。

  (二)小组交流。

  五、精读文本,体验美景。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研读:

  (一)*时的松坊溪

  1.(课件相机出示)那溪石多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子睡在岸边,有的.像几只熊正准备走上岸去。说体会。

  2.(课件相机出示)那鹅卵石多么好看,有玛瑙红的,有松青的,有带着白色条纹、彩色斑点的,还有蓝宝石般发亮的。说体会。

  3.(课件相机出示)溪水多么清。溪中照着蓝天的影子,又照着桥的影子;照着蓝天上浮游的云絮的影子,又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说体会。

  4.请同学们边看图片边某某老师朗读3—5自然段感受*时松坊溪的美景。

  5.同学们,松坊溪的*时“多么好”,不仅仅局限于大溪石、鹅卵石和溪水。

  6.(课件出示)你瞧,溪中的鱼儿游得多么( ),溪边的树林多么( ),空气多么( );你听,鸟声多么( )。松坊村的人们生活多么( )。

  7.同学们,松坊溪的*时的确太好了!松坊溪远离城市,虽然偏僻,却没有噪声,没有污染,充满着宁静与祥和。

  8.指导朗读。

  9.指名读写溪水部分。

  理解溪水的清通过影子来写,还可以看出周围景色之美。

  10.仿说。

  溪中事实上还有很多影子,男女生分别仿照第一、第二句练说。

  11.总结。

  (1)指名按板书总结,联系课文说说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写*日的松坊溪的部分。

  12.文章的题目是《松坊溪的冬天》,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却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松坊溪的*时呢?

  作者描写*时的景色,是为了和冬天的景色互相映衬,互相比较,使冬天的景色更丰富、更充实、更富有变化。可以想象,松坊溪的冬天一定更好看!

  (二)冬天的松坊溪

  1.初冬的松坊溪

  (课件相机出示)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蒲公英,它们带着白茸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飞扬扬地飘着。说体会。

  (课件相机出示)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雏菊,它们还在开放蓝色的花。而山上的枫树,在前些日子里,满树全是花般的红叶,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飘落了。说体会。

  (课件相机出示)在高大的枫树上,挂着好多带刺的褐色果实。说体会。

  感受绚丽多彩的初冬美景后,赛读。

  2.雪中的松坊溪

  (课件相机出示)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茸毛的种子一般,在风中飞舞。

  你感受到了什么?

  3.雪后的松坊溪

  雪后的松坊溪好看在哪儿?

  (课件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交流,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还记得*时的松坊溪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二)*时的松坊溪那么美,作者为什么要以《松坊溪的冬天》为题呢?松坊溪冬天究竟是怎样的美呢?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

  二、品读文本,陶醉美景中。

  (一)你看到冬天的松坊溪了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二)同学们,我们*时总觉得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是美的,为什么说这一片白色的,被雪覆盖着的松坊溪也是美的呢?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三)让我们走进课文,来寻找这种美,感受这种美。打开课本,仔细读一读9-16自然段,找一找松坊溪哪些地方因为白色而显得更美了?

  (四)交流品读。

  1.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想象一下,一群白色的小牛,两只白色的狮,几只白色的熊感觉是不是很新鲜?这些溪石看上去是不是更有趣更可爱了?能把这种可爱有趣读出来吗?

  2.松坊溪的石桥上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是啊,因为白色,一座普通的石桥竟成了白玉雕出来的桥!多精美啊。请这个小组读一读。

  3.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木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林和竹林子,都披着雪。那高高的枫树和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段话,然后闭上眼睛,让自己去这个白雪世界中走一走看一看,再回来告诉老师,你有些什么感受?

  你能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大家都带到这样一个世界中去走一走吗?

  谁还能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不同的感受?相信你带着这种感受去读,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得更好。

  带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一起来读一读。

  4.溪中的倒影:映照着XXXXXXXXXX雪影,发亮的白雪世界。

  (五)小结:同学们,在冬天的松坊溪里,我们同样找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致。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更欣赏冬天的美了吗?

  这些景致*时能看到吗?在当地其他地方能看到吗?是啊,当我们看够了*时的花红柳绿,忽然看到这样一个纯净洁白的世界会感到它是多么美啊!

  (六)这种美是谁带来的呢?(课件出示)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茸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现在,如果你置身于漫天飞舞的大雪中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感受?

  带着你们的这些感受,把这句话读好。

  指名读,读到雪,你是怎样的感受?指名读。

  课文写“下雪”的三句话,作者是分三个自然段写的,你知道为什么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七)小结:有雪真好,雪带来的白色松坊溪真好,想不想完整感受一遍?

  师生配乐合作朗读。

  (八)有没有陶醉在这个白雪世界中?这个世界真的满眼都是白的吗?真的那么静吗?有没有其他发现?

  1.这是一群怎样的溪鱼?它给洁白宁静的世界带来的什么?

  2.小结:这溪鱼给冬天的松坊溪带来的是色彩,是活力,是一分春意!

  你认为,你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这两个小节?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惊喜。

  (九)松坊溪的冬天多美啊!我们再去游览一番好吗?(课件出示冬天松坊溪美景的照片,学生欣赏)

  (十)带着对松坊溪的向往之情,带着对松坊溪冬天美景的赞美之情,再把课文读一遍。(生读课文)

  三、拓展练*表达情感。

  (一)一群群小溪鱼,使原本恬静、洁白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勃勃生机。它们是那么活泼,那么可爱,让我们一起祝福它们快快向前游某某,去饱览松坊溪冬天的美好风光吧!不知它们还会看到什么美景,同学们替它们写一写好吗?(课件出示:我愿化作一条彩色的溪鱼XXXXXXXXXX)

  (二)学生写话,教师指导。

  (三)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随机评价。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饱览了松坊溪冬天的美景,体会了南方的冬天特有的味道。希望同学们能细心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特征,用丰富的语言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

  五、作业(选取其中一项)。

  1.背诵、积累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段落。

  2.松坊溪这么美,把它介绍给其他朋友。

  3.收集有关描写冬天的文章或句子,编成文集或小报;

  4.模仿课文的写法,选一处景物介绍家乡冬天的景色。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垄”,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精彩段落。

  3.通过研读宋方西冬天的美景,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句导入,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我们学了很多诗,你能背几句写冬景的诗吗?

  (二)课件出示一组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学生读诗句。

  导入:古人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描绘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冬景图,今天我们走进现代作家郭风写的《松坊溪的冬天》,去感受他笔下的冬景别样的美。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初读课文。

  1.导入:松坊村松坊溪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它就坐落在南方的高山地带的一个小山村——松坊村。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你感受到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二)检查自读,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读词语。

  松坊溪、蒲公英、雏菊、携带、淙淙

  3.学生交流课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松坊溪*时的美景——松坊溪的冬天下雪时的美景——雪后美景)

  4.学生交流不懂的问题。

  三、展示图片,欣赏美景。

  课件出示松坊溪图片

  四、自主学*,感受美景。

  (一)你认为什么时候的松坊溪最好看?勾画出相关语句,并把体会写在书上。

  (二)小组交流。

  五、精读文本,体验美景。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研读:

  (一)*时的松坊溪

  1.(课件相机出示)那溪石多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子睡在岸边,有的像几只熊正准备走上岸去。说体会。

  2.(课件相机出示)那鹅卵石多么好看,有玛瑙红的,有松青的,有带着白色条纹、彩色斑点的,还有蓝宝石般发亮的。说体会。

  3.(课件相机出示)溪水多么清。溪中照着蓝天的影子,又照着桥的影子;照着蓝天上浮游的云絮的影子,又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说体会。

  4.请同学们边看图片边某某老师朗读3—5自然段感受*时松坊溪的美景。

  5.同学们,松坊溪的*时“多么好”,不仅仅局限于大溪石、鹅卵石和溪水。

  6.(课件出示)你瞧,溪中的鱼儿游得多么( ),溪边的树林多么( ),空气多么( );你听,鸟声多么( )。松坊村的人们生活多么( )。

  7.同学们,松坊溪的*时的确太好了!松坊溪远离城市,虽然偏僻,却没有噪声,没有污染,充满着宁静与祥和。

  8.指导朗读。

  9.指名读写溪水部分。

  理解溪水的清通过影子来写,还可以看出周围景色之美。

  10.仿说。

  溪中事实上还有很多影子,男女生分别仿照第一、第二句练说。

  11.总结。

  (1)指名按板书总结,联系课文说说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写*日的松坊溪的部分。

  12.文章的题目是《松坊溪的冬天》,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却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松坊溪的*时呢?

  作者描写*时的景色,是为了和冬天的景色互相映衬,互相比较,使冬天的景色更丰富、更充实、更富有变化。可以想象,松坊溪的冬天一定更好看!

  (二)冬天的松坊溪

  1.初冬的松坊溪

  (课件相机出示)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蒲公英,它们带着白茸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飞扬扬地飘着。说体会。

  (课件相机出示)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雏菊,它们还在开放蓝色的花。而山上的枫树,在前些日子里,满树全是花般的红叶,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飘落了。说体会。

  (课件相机出示)在高大的枫树上,挂着好多带刺的褐色果实。说体会。

  感受绚丽多彩的初冬美景后,赛读。

  2.雪中的松坊溪

  (课件相机出示)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茸毛的种子一般,在风中飞舞。

  你感受到了什么?

  3.雪后的松坊溪

  雪后的松坊溪好看在哪儿?

  (课件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交流,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还记得*时的松坊溪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二)*时的松坊溪那么美,作者为什么要以《松坊溪的冬天》为题呢?松坊溪冬天究竟是怎样的美呢?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

  二、品读文本,陶醉美景中。

  (一)你看到冬天的松坊溪了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二)同学们,我们*时总觉得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是美的,为什么说这一片白色的,被雪覆盖着的松坊溪也是美的呢?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三)让我们走进课文,来寻找这种美,感受这种美。打开课本,仔细读一读9-16自然段,找一找松坊溪哪些地方因为白色而显得更美了?

  (四)交流品读。

  1.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想象一下,一群白色的小牛,两只白色的狮,几只白色的熊感觉是不是很新鲜?这些溪石看上去是不是更有趣更可爱了?能把这种可爱有趣读出来吗?

  2.松坊溪的石桥上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是啊,因为白色,一座普通的石桥竟成了白玉雕出来的桥!多精美啊。请这个小组读一读。

  3.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木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林和竹林子,都披着雪。那高高的枫树和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段话,然后闭上眼睛,让自己去这个白雪世界中走一走看一看,再回来告诉老师,你有些什么感受?

  你能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大家都带到这样一个世界中去走一走吗?

  谁还能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不同的感受?相信你带着这种感受去读,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得更好。

  带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一起来读一读。

  4.溪中的倒影:映照着XXXXXXXXXX雪影,发亮的白雪世界。

  (五)小结:同学们,在冬天的松坊溪里,我们同样找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致。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更欣赏冬天的美了吗?

  这些景致*时能看到吗?在当地其他地方能看到吗?是啊,当我们看够了*时的花红柳绿,忽然看到这样一个纯净洁白的世界会感到它是多么美啊!

  (六)这种美是谁带来的呢?(课件出示)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茸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现在,如果你置身于漫天飞舞的大雪中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感受?

  带着你们的这些感受,把这句话读好。

  指名读,读到雪,你是怎样的感受?指名读。

  课文写“下雪”的三句话,作者是分三个自然段写的,你知道为什么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七)小结:有雪真好,雪带来的白色松坊溪真好,想不想完整感受一遍?

  师生配乐合作朗读。

  (八)有没有陶醉在这个白雪世界中?这个世界真的满眼都是白的吗?真的那么静吗?有没有其他发现?

  1.这是一群怎样的溪鱼?它给洁白宁静的世界带来的什么?

  2.小结:这溪鱼给冬天的松坊溪带来的是色彩,是活力,是一分春意!

  你认为,你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这两个小节?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惊喜。

  (九)松坊溪的冬天多美啊!我们再去游览一番好吗?(课件出示冬天松坊溪美景的照片,学生欣赏)

  (十)带着对松坊溪的'向往之情,带着对松坊溪冬天美景的赞美之情,再把课文读一遍。(生读课文)

  三、拓展练*表达情感。

  (一)一群群小溪鱼,使原本恬静、洁白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勃勃生机。它们是那么活泼,那么可爱,让我们一起祝福它们快快向前游某某,去饱览松坊溪冬天的美好风光吧!不知它们还会看到什么美景,同学们替它们写一写好吗?(课件出示:我愿化作一条彩色的溪鱼XXXXXXXXXX)

  (二)学生写话,教师指导。

  (三)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随机评价。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饱览了松坊溪冬天的美景,体会了南方的冬天特有的味道。希望同学们能细心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特征,用丰富的语言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

  五、作业(选取其中一项)。

  1.背诵、积累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段落。

  2.松坊溪这么美,把它介绍给其他朋友。

  3.收集有关描写冬天的文章或句子,编成文集或小报;

  4.模仿课文的写法,选一处景物介绍家乡冬天的景色。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3

  一、激情谈话导入

  (播放音乐)每当我听到这首乐曲,总想起冬天,冬天是守侯严寒,孕育明媚阳光的季节!如果,让你们用一种色彩来形容冬天,你会选择哪种?

  学生回答

  董老师想你们选白色,是因为想起了雪花吧,雪花是你们童年的真,童年的纯,并带着你们走进晶莹剔透的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冬天!

  板题:松坊溪的冬天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在这轻音乐中静静品味课文,并思考一下课文给了你什么感觉?(生自由读,教师巡查指导,请生来说。)

  2、这节课我们就去感受松坊溪的雪景,自由地朗读9—18小节,感受一下松坊溪的雪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不同的句式赞美一下!(生自由读,并交流)

  过渡:你们的赞美,足以让我知道语言文字的魅力,优美的文字,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人间仙境,我们也仿佛成了一片雪花,这朵雪花等我们细细的品味。

  三、感悟、品味

  打出: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1、请看这三段文字,应该怎样读?(个别学生读)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生讲,可以渗透“了”的读法和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2、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下雪的快乐,孩子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词语雪落无声!其实下雪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静意的美!咱们一起用朗读感受它的静!

  过渡:多么简单而抒情的文字,拉*了我们与松坊溪雪中美景的距离,请默读12—16小节,你能品出雪中美景的什么?

  (随学生思路走)

  打出: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1、学生品读(可能会抓住它的写作方法“比喻、排比”;特点:“轻、柔、洁白特点”;雪大。)

  2、带着你的感受读一下

  3、多美的雪,你们的朗读让我好想成为一片雪花,一片飞舞的雪花,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打出: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象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象有两只白色的师睡在雪地里;好象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1、学生品读、交流(比喻、拟人把溪石增添了动感,如饮、睡、冒、走;白色,从与上面的对比写法)

  2、是啊,同一种事物只要在身上加一件白色衣服就变成了冬天的一道风景,谁愿意用声音向我们传达一下。(生读)

  3、喜欢读这句话的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4、你脑海中松坊溪的溪石好象什么呢?

  打出:松坊溪的石桥上覆盖着白雪了,好象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1、学生品读,想像一下白玉雕出来的桥是怎样的?

  2、是啊,多美的雪中石桥呀,为松坊溪增添了一道彩,我想和你们一起去感受它的美。

  过渡:雪中的美景我们已尽情的在优美文字中遨游过,积淀过了,现在一起去欣赏一下雪后的景色!你们听我来读,能不能找到冬天。

  四、读中悟法赏景

  打出15、16节

  1、教师读,生听并找出描写冬天的词。(都披着白雪)

  2、你们瞧,就是这五个字,让这段文字穿上了冬天的服饰,你来读第一句;就是着五个字,让松坊村变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你来读第二句;就是这五个字,让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句。

  过渡:同学们,我真是太佩服作者了,能用这么自然纯朴的文字描写出美丽的雪景。

  3、你们有没有作者是由——到——的安排写作的,请把板书与图画相结合。

  学生说由*到远。

  4、我们来读这三句话,“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结合图画,是由——到——的安排写作的。(由远到*)

  过渡:你瞧作者真是太妙了,在写法上来了个(生说首尾呼应),对同一事物进行反复的呼唤,让我们一起听一听松坊溪发出的声音!(男、女生分读“我听见——————”)

  5、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是写什么时候的雪景?(生说早晨)

  6、雪后的早晨阳光轻轻洒在这片洁白的大地上,哪种景象你见过吗?这就是一片发亮的白雪世界。(1、2小组用你们的声音去感受,3、4小组用你们也来。)

  过渡:学到这儿,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这是一幅什么色彩的画?

  7、请学生回答。(白色)

  8、挺美的,可我们似乎会感觉到缺点什么,而作者却给这幅画纯白的雪景图添上了亮丽的一笔!请你快速默读17、18小节,从中你感觉到什么?

  9、学生交流(一群又一群表示多;彩色表示美;游来游去、忽地、一下子、散表示水中的灵动,冬天的生机)

  10、这么美的景象谁想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呢?(生朗读)

  11、鱼儿在享受这个美丽的溪水,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静中有动、寒中有暖、白中有色、回味无穷)

  五、总结

  同学们,美景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难忘,把我们从现实带到了童话世界,那是作者用手中的笔带给我们的。我们也用自己笔记下身边的冬天吧!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

  时间:一课时

  上课,师生问好。

  师:“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此写了许许多多的诗文。前一段时间我们举行了古诗文背诵活动。现在哪位同学想为老师和同学们背几句呀?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其他学生也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背诵的都是绝句或律诗,容量很有限,是取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景的。这一单元我们学*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极了,有春草、夏色、春雨、冬雪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一些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先来学*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投影课题在白茫茫的背景上)

  师:提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

  生:感到特别冷;我会想到呼啸的北风、飘飞的大雪、瑟瑟的枯枝。

  (其他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师:北风凛冽、天寒地冻、万木萧条、亘古沉寂是我们这里的冬天。那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在冬天又是怎样的胜景呢?这节课,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

  师:首先请大家明确两个学*重点:

  1、 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投影: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深情。

  (师配乐背诵全文)

  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不像我们这里,呼啸的北风令人受不了。

  生: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不像我们这里的冬天,即使有阳光,也是干燥的冷的厉害。生:济南的冬天很温柔,水不结冰,倒还充满了绿意。令人不禁想到我们这里的春天。(学生们发言很踊跃)

  师:好的文章三分赏析七分读,只听了一遍,同学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济南冬天的好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读一下课文,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此文的,阅读这篇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朗读的感情、语速、语调和语气)

  师:在阅读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注意下面这几个生字词:

  ①济(j ǐ)南②伦敦(d ūn)③髻(j ì)④镶(xi āng)⑤贮(zh ù)蓄⑥水藻(z ǎo)(投影生字词)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都十分认真。那么你认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呢?

  生:我认为作者心中充满了感激,济南的冬天给了他在北*和伦敦不同的特别温柔的感受。生:我认为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在济南这么温柔的地方过冬,作者自然是很喜悦的;同时,我认为他还为我们*有这么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师:那么,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更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生:用较轻声、喜爱和欣赏的语调读。

  师:那请你来读一下,好吗?读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地方。

  生:读第一、二、三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能把那种如诗似画的意境和作者喜爱、欣赏的心情读出来。师:这位同学读得确实不错。哪位同学能不看课本,试着背一下,说一、两句也行。(无人举手)

  师:那就再看一下,只看两眼。谁来试一下?

  (个别学生举手,试着背诵。其他学生也开始不断举起手来。)

  生:背第一段。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背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真不简单。下面听教师来朗诵第一段,同学们再来感受一下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师:那谁说说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生:温晴。

  (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

  师: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吗?

  生:在这里,作者通过和北*、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有阳光、温晴的特点。

  师:说的非常好,用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重点。那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你所到过的一个地方的特点?

  (无人举手)

  师:那你先想一下。你从小学到初中的感受;在家住久了,初到学校的感受;你又到别的地方游玩的感受等等。

  生:对于一个久在田野疯跑的孩子,能坐在明窗净几的教室里读书,那是一种幻想:教室里的气氛是温馨的,知识的海洋无限辽阔。

  生:对于一个久被遗忘的学生来说,能受到老师慈爱的抚摩,那是一种感动:老师的抚摩,是温柔的、慈爱的。

  (师长久无言)

  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作者是选取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来描绘济南特有的动人冬景的呢?

  生:山、雪、水。

  生:我认为还有阳光、村庄。

  (其他同学也表示赞同)

  师:对。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投影这些词语)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投影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师:济南有山有水,前面老师分析了雪中小山的美,那水呢?哪位同学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下?

  生:我认为济南冬天最突出的色彩是“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生:我认为这里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水有了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的热爱之情。

  生:类似的用法,我们在朱自清的《春》中还学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作者写阳光也很有特色,他是结合什么来写的?生:山。

  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比喻和拟人。

  师:那么“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有了着落。他们从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自觉的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这几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呢?

  生:从人的感觉的角度。

  师:好的写景文,注意调动人自身的各种感官。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详细地学*。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了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同时又可以写得生动形象。那么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

  (学生小声讨论)

  生:我认为一要抓住最突出的特点;二要运用多种手法。

  师:非常好。下面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本文的特色。

  (学生再读课文)

  师: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布置作业:模仿本文写法,写篇短文《校园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2

  方案一

  教学目的:学*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点:教学中要体现抓住景物特征和景的变化进行描写这个重点,同时也要注意有关词语,特别是形容词的学*;模仿本文写法,练写短文《家乡的冬天》。

  课型:自读课。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板书:济南的冬天(写景散文)老舍

  2、简介作者。

  (二)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板书重点词。

  (三)学生查字典。查好的同学上黑板注音。

  (四)讲析第1自然段。采取由一般到特殊的提问方式。

  1、你对冬天的景色进行过观察吗?冬天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2、济南冬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教师小结:经过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点出“气候温晴”这一特点。板书:气候温晴

  (五)讲析第2自然段。

  1、提出下刻问题。(1)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特殊地形引出“有山有水”这一特点,并板书。)(2)为什么要写济南人的感觉:“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比较映衬来突出济南冬天的暖和)

  2学生齐读一、二自然段。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1、2启然段。

  2、写出“慈善”“宽敞”“澄清”三个词的反义词,并造句。

  3、预*第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用得贴切的形容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外作业。

  (二)讲析3、4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3、4自然段。

  2、提问:济南的冬天除了天气温晴、有山有水这两个特点外,作者说,这还算不上济南冬天的最大特色,你可以总结出这个特色吗?(小雪胜景)板书。这个胜景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幻灯打出表格,学生可在书中找答案。答案写于另片上,或把答案盖住。待学生回答后再亮出答案。)

  描写对象

  特征

  是否用了修辞格

  静态写动

  抒情句及表达的感情

  树

  矮松

  越发青黑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受不住大雪,那些小山太秀气。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小山的关爱,情和景融在一起了。

  树尖上

  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

  比喻

  山

  山尖

  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

  一道白一道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比喻

  花衣好象被风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

  山腰

  日落时,微黄的阳光斜射山腰,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露出点粉色

  拟人

  3、讲述答案时应侧重意境的领会,让学生仿佛看见那种美景,不要止于文字上的答案。

  4、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

  (三)讲析第5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5自然段。

  2、提问:济南有山有水,上面写了山的美,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用四个字概括这里水的特点。(水藻真绿)板书。绿到什么程度?(“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里用了“拿”和“不忍”,你认为有什么妙处?(使物都带上了人的感情,用了拟人修辞格)。以上作者写出济南冬天的四个特点,把他对济南冬天的爱传递给了我们。

  3、接话竞赛:合上课本,请接话,看谁接得最快、最准。

  ①济南的冬天四大特点是——②强调气候温晴用的方法是——③济南四周的小山像——④小雪胜景像——⑤水藻真绿,绿的程度——

  4、结语:作者写尽济南冬天的特点之后,由分到合,发挥奇特想象,将冬天的济南包在空灵的蓝水晶里,构成一个美的整体。文章到此收笔,让读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5、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四)课堂练*。

  1、板书*作题:家乡的冬天。

  2、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3、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4、教师作综合评价。

  (五)布置课外作业:背诵3、4、5自然段,完成*作《家乡的冬天》。

  方案二

  (一)由教师组织学生预先写厂篇短文《XX的冬天》,然后让学生把*作与课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的理解。

  (二)在某一季节,选择本地区某一景点(如山、河、海边、公园等),确定几个观察对象。(如河边的树,河中的船、河水、桥等),围绕着一个中心(如暖晴、景色季节变化等),写一篇短文,要求明确写出学*了课文的何种写法。

  (三)学*运用对比、比喻、拟人(重点学*一种方法亦可)的手法。描写一种景色(不一定写咸完整文章),写成后,把各自的短文拿出来对照。师生共同讲评。对照中注意加深体会课文中运甩这些手法的妙处,并纠正一些运用不当的错误。

  方案三

  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剥皮吃桔子,比较法,就是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剥的一种好办法。

  (一)课前印发夏丐尊先生写的《白马湖之冬》(见所摘文附录),要求学生将两篇描写冬天的散文对照着读,思考两文的同异点,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归纳。

  相似点:1、文体相似。都是写景抒情散文。2、题材相似。都写冬天。3、两文的“我”都是从彼地来到此地。4、写的景物相似。都写环境的山,都有水,都有暖阳,都有雪。

  不同点:1、气候不同。一暖一冷。2、景物特点不同。风的声,山的态,水的色,人的情都不一样。3、“我”的感受不同。一个久住严寒的北*,又刚从阴冷的伦敦回来,感到无风温晴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个从热闹的杭州移居到荒凉的湖边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4、着重描述的景物不同。一则重在阳光、小山、雪、水;一则以凛冽的寒风贯通全篇。5、抒发的感情不同。一个抒发的是归国游子对祖国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一侧表现出身处严寒他乡,离群索居的知识分子孤独、寂寞的心境。

  通过比较可看出散文在表达上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怎佯取材,怎样结构,怎样造词造句,应根据客观事物的特点,根据自身的独特生活感受,根据主观表达需要来精心进行择取。

  (二)最后落实在练写观察日记上。使学生既练写《白马湖之冬》的白描手法,也学*《济南的冬夭》形象描绘的各种艺术手法。

  附: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2、学*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3、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切入角度:观察、理解并表现景物之美。

  【教学程序】

  一、导入

  老待在磨坪,让人总有几分厌倦。今天,雪霁天晴,我想跟同学们一道,“走出岩口河,走出南津关”,到山东省省会济南去作一趟免费旅游,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独特魅力,大家可有兴趣?

  (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

  二、品读

  1、穿过漫长的时空隧道,刹那间,我们已到达目的地。让我们首先对济南来个“走马观花”,以便捞个大致印象。

  (范读首段,提醒同学们抓主要语言信息。板书:宝地)

  2、我们大老员地跑到山东济南,仅仅这么惊鸿一瞥就回去,大家甘心吗?既然是专为游山玩水而来,那我们就不妨先不紧不慢地来看看济南的山。(板书:山)

  请大家美美地读,细细地品,品出二、三段中所写的山的特点。

  ⑴一圈小山──温暖、慈善(比喻、拟人)

  ⑵雪后小山──害羞、秀气(比喻、拟人)

  3、济南号称“泉城”,我们到了这儿,只看山,不看水,那恐怕要遗憾终生了。走,抓紧时间,抓住机遇,看水去!

  (板书:水)

  不知这儿的水,有哪些特色?

  冒热气、绿、澄清、空灵(比喻、拟人)

  请注意,这水边有一块石碑,碑上还刻有一首诗呢!嘿,这两句好妙!大家愿记下来吗?这两句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三、疑读

  自读,质疑。

  四、小结、回顾

  同学们,济南虽好,不可久留。穿过时空隧道,我们眨眼间又回到了磨坪,安安稳稳地坐在了本班教室。

  现在,我作为磨坪中学广播室的特约记者,想采访几位同学: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看过冬天的济南,你打算如何评价?

  2、老舍先生为什么称济南是块宝地?

  五、写作实践

  其实啊,我们磨坪也是个山青水秀的风水宝地,尤其是冬天,景色迷人。大家有兴趣拿起自己的生花妙笔,描绘一番吗?相信你一定能移情入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4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生动贴切的比喻句,拟人句并细细揣摩、品味。

  3、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学*写景状物抓住事物特征的作文方式。

  4、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及探究,合作的学*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写景状物抓住事物特征的作文方式,品味生动贴切的比喻句、拟人句。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中描绘的山、水、阳光、白雪等景物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本文的写作特点主要有: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脉络清楚;比喻和拟人的写法,形神兼备,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抓住特征,基调一致,色彩和谐。学*这篇文章将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着重学*写景状物抓住事物特征的写法。

  五、学情分析

  虽然初一学生对抒情散文的感悟能力还比较低,但前边刚刚学*了《春》这篇文章,学生对情景交融这种写法以及抓住特征有层次的进行描写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节课中,将对学生做进一步引导,加深他们对于情景交融写法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从春走到冬,在四季中徜徉。春天是美好的,嫩绿的小草,吐蕊的春花,柔和的春风,细密的春雨……夏天是炎热的,蝉鸣蛙噪,电闪雷鸣……秋天是萧瑟的,衰草连天,落叶飘零……不知不觉,冬天已悄然来临,那我们这里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各抒已见,用最恰当的词汇来描绘冬天的景象。

  (二)识作者(投影)

  (三)检查预*

  1、几个同学读生字,教师正音。

  2、把课下根据对生字的理解编写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同学们共同指正用得是否恰当。

  (四)范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播放音乐并呈现画面)

  (五)整体感悟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选取了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突出了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你觉得作者在描绘济南的冬天时蕴含着一份怎样的情怀?

  (六)精彩呈现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蕴含的诗情画意,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学生点评。

  (七)合作探究

  与《春》进行比较阅读,谈异同点。

  (八)经验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大家不禁感叹:济南的冬天真美,真温暖!想想作者是如何把文章写得如此细腻感人?学完之后你有哪些学*心得?请记录下来,全班交流。

  (九)自由畅谈

  你喜欢济南的冬天吗?为什么?

  (十)展示才华

  仔细观察我们这里的冬天,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抓住景物待征,写一篇300—4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阳光

  薄雪 情景交融 抓住特征

  温晴

  小山 比喻拟人 生动贴切

  绿水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为学生展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锻炼他们发现美的眼力,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济南的冬天》是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作者老舍1930年,从英国经新加坡回国,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老舍先生的眼里,都是那么美,都是那么温情。作者先总写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再分写济南冬天的“山”“水”,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水到渠成。学生学*本篇课文不仅能了解到冬天的济南是个怎样的“宝地”,还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情,主动亲*、接*大自然。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单了解作者老舍的生*成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学*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略弱,学生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有待提高。从*时学*情况看,学生对现代散文及文言文阅读感到较吃力,导致练*、考试时答题不完整,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审题、及阅读能力薄弱,但已经具备较强的网上搜索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朗读感悟法:文章是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主要采用“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2、情境教学法: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根据所描绘的景,进行想象与联想,走进情境中,便于体会作者的感情。

  3、讨论法:在反复讨论、互评探讨中领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应用,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交流,稍作引导。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源准备:自制“济南的冬天”课件;课文音频朗读、MP3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刚刚学*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在我们心目中,春已经逐渐丰满起来了,在我们的记忆中,春天是莺歌燕舞,是鸟语花香的。那么在你们的记忆中,冬天,尤其是北方的冬天又是怎样的?来,举手回答。(预设:很寒冷;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路上没人等等,且教师简单评价一下)恩,大家说的这些都是我们记忆中对北方冬天的认识,而北方的天气也确实很糟糕,阴冷,可以说到了深冬到处是天寒地冻,鸟兽都绝迹了。但对老舍先生来说,却在北方的济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冬天,这种冬天又是怎样的?它究竟是如何的奇特、与众不同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老舍《济南的冬天》去看一看。(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提问:还记得在小学时,你们在哪些课文中接触过老舍先生?(《猫》《养花》《林海》《草原》《趵突泉》说到其中2、3个即可)同学们交流一下对老舍先生的了解。(生1生2)

  在这里呢,老师简单介绍下老舍先生(PPT展示)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著名小说代表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代表作《龙须沟》《茶馆》等。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2)写作背景

  作者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深厚的感情,山东也因此被他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今天学*的这一散文是老舍为他的第二故乡所作。(了解了这点后,对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把握)

  (3)媒体出示课文重点字词

  (4)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哪一个词最适合用来概括,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指名回答

  3、学生讨论

  4、归纳明确:温晴(板书:温晴)

  三、重点感悟

  (一)研读第一段

  找到“温晴”所在的段落,看看为什么它最适合(明确第一段)

  1、齐读一遍,说说济南冬天总的特点为什么是“温晴”?

  2、指名回答

  3、教师明确

  (通过三组对比:

  北*“奇迹”多风

  伦敦“怪事”多雾

  热带“害怕”日光毒

  济南无风声响晴无毒日这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点出“气候温晴”这一总特点。

  (1)“宝地”二字透露出什么?

  (2)指名回答

  (3)明确“宝地”二字透露出来的是对济南冬天的怀念与喜爱。(板书:宝地)

  4、再次齐读一遍(边读边感受其中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怀念,喜爱之情)

  (二)深入感悟

  文章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天气特点,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的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1、提问:

  (1)作者抓住什么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这个特点的?(观察后面的段落。)

  (明确,板书:冬山冬水)

  (2)哪里写山,哪里写水?

  (山:3—5水:6)

  我们先来看冬山,快速浏览一下3、4、5自然段,回答老师:

  (3)作者是通过描写山的哪些方面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这个特点的?

  ①指名回答②教师明确:三个方面,分别是山的形状、山的色彩、山的形态

  (4)三种情况下的山,你们更喜欢哪一部分的描写?

  2、共同分析山景(3、4、5段)(随学生的回答排讲述先后顺序)

  (1)山的形状:(第3段)

  ①济南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老师也写了一段:

  “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这一圈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给济南带来了温暖。”

  对比一下,你们觉得哪种更好些?为什么?(同学讨论)

  a、指名回答

  b、教师总结

  c、齐读(再次感受其中的味道)

  d、“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的说:你“你们放心吧…”你放心了吗?老师想到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因为那么暖和。济南是一个小摇篮形状的地形,摇篮给人暖和、温馨、舒适的感觉,这样的比喻生动写出了小山的小巧暖和舒适的特点,进而表现了济南的温晴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②相信大家都看过小摇篮,小摇篮是宝宝睡觉的地方,表情都是怎么样的?那我们济南人在摇篮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可爱、甜美…“济南的人们在冬天都是面上含笑,他们一看山,心里就有了依靠。”我们可以看出济南的人们的生活是幸福、惬意的。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本段小结:所以,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确实是特别可爱呀!

  (2)山的形态:(第5段)

  这一组齐读第5段

  (我们一起来看看哈,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点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嗯,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画面?嗯,对啦,就是描写了城外的远山。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他认为这城外的山美得就像张水墨画一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样的画面(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点缀着小树、小村庄,树上装饰着小雪、屋顶上也卧着点雪,充满了安静和谐的氛围,远远望去,黑白两色,是不是显得愈加自然、清新、淡雅?))很美,是吧?(PPT展示图片)

  我们很容易就看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山的喜爱之情。不过,同学们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赏析一下吗?哪里用词用得巧妙?

  (文章两处使用了“卧”,“卧”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同时“卧”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济南的闲适的喜爱,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的。)

  四、小结归纳

  在老舍先生的描绘下,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脸带微笑的人们以及水墨画般的城外山景,一切都是显得那么安静舒适。

  五、作业布置

  1、自学第2自然段,请进行赏析(可以从它的作用、修辞手法、词语等方面),写在作业本上。

  2、课后再好好体会后面段落中老舍先生所抓住济南的冬天的景物特点,感受作者最终所抒发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阳光朗照下的小山可爱

  山

  温晴城外雪后的远山水墨画—淡雅

  (宝地)

  水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请回答PPT上的问题(PPT出示),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内容。

  二、重点感悟

  (一)山的色彩

  我们的作者最欣赏的就是薄雪覆盖下的山了。让我们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先来听一听这时候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指定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得美一点,其他同学可以一边听一边闭起眼睛来想像感受。)

  1、作者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请说说这句话里作者是抓住什么字来写的?

  明确:妙

  2、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妙”在何处。理清本段顺序:作者写山的色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找关键词)主要有哪些色彩?找出来用横线标注。

  a、指名回答

  b、明确:山上—山尖—山坡—山腰(自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1)山上——写山上的什么?

  ①矮松——“矮”这个字与什么协调?(“矮”与“小山、小雪”协调)

  ②越发青黑——用“青黑”有什么效果?(青黑凸显出了矮松的浓郁的生机、生命力,同时雪小,盖不住整个松树,体现济南的温晴。)

  ③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白花”是什么?(雪)

  ④作者为什么不说“雪”而说是“白花”?(说明雪漂亮,作者喜欢这样的雪。)

  ⑤这句哪个字用得好?——(“顶”)

  ⑥如果改成“扣”“罩”好不好?为什么?

  a、讨论、指名回答

  b、明确(我们来看,“顶”字为什么用得好?形态之美,“顶”更能说明是在“树尖上”说明雪很小,只有一点点;而如果用“扣”“罩”字,就不好听了也不好看了,它们都有整个盖住的意思,这样就不符合内容所说的“小雪”“薄雪”了。压在头上,扣在头上,覆盖在头上,都不好听——“顶”更具形态美,轻盈感,准确的表现出雪“小”的特点,突出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秀气。)

  (2)山尖——作者是怎么描写山尖的?你觉得哪个词用的好?

  “全白了,好像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镶”——用拟人手法,表现的是线条不断地在起伏延长,同时轮廓亮丽。另外,把它写的像巧匠一样,构建色彩纯净美丽的蓝天银边,看出作者喜欢雪的灵性。)

  (3)山坡

  “草色还露着,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色彩美丽,盖在山上,像美丽的衣服,所以像花衣,带水纹的花衣”

  ①这花衣实际上是什么情况?(实际上是这是“小雪”的杰作,雪覆盖不匀,带水纹的花衣给人以动感,更能凸显雪的灵性。)

  ②刚才写树尖用“顶”,写山尖用“镶”,那在山坡上用了一个什么词呢?找出来并说好不好,为什么?

  (“穿”——山象人一样爱美多情,突出雪的灵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相间的美丽样子。)

  (4)山腰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微微露出点粉色”

  ①“好像忽然害了羞”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拟人,雪像小姑娘一样娇羞,雪也多情,生动形象地写出雪的情态。)

  ②为什么是微微露出点粉色?

  (拟人,写出雪柔情万种,赋予雪以少女般害羞的神情,生动表现出雪泛出淡粉的娇羞情态。这里“微微”这个词用的很妙,多一分就造作,少一分又不够,“微微”刚刚好写出雪的娇羞的情态。)

  3、那这一段山的特点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好呢?(秀气)

  (PPT出示图片)

  本段小结:本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突出其秀气的特点。描写景物多,却并不杂乱。巧妙运用比喻、拟人,虚实结合,把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写得很有情趣,突出了济南“温晴”“是块宝地”的总特点。

  (二)研读最后一段

  作者是通过描写山的三个方面表现济南冬天“温晴”这个特点的,那作者又是如何通过水来表现表现济南冬天“温晴”呢?请快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水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步: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与同桌交流交流。

  第二步:全班交流(主要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进行分析,以下的1、2、3、的问题可以稍作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层的分析)

  1、“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表现出济南的水无限生机和在冬日里孕育朦胧春意。——“暖”)

  2、“水藻真绿…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寻找文中写了几处绿?

  (1)指名回答

  (2)明确(文章写了3处绿,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并且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人的性格、感情,突出水的暖、绿的特点。)

  (同时作者极力写水绿时,还通过垂柳照影子,透过水往上看,写出水的清、透。)

  (3)绿的精神怎么理解?

  ①指名回答

  ②明确(水藻在冬天释放所有的绿,这种绿的精神,意味着绽放生机、怒放生命。这么具有生机,这哪里是冬,分明是春的生机,是春!那生活在济南的人们是不是很幸福?这样的冬怎能不让老舍喜欢、向往!)

  3、大家觉得空灵的蓝水晶这个比喻怎么样,试着赏析下?

  (1)指名回答

  (2)明确(作者将天光、水色、绿影融为一体,用“空灵的蓝水晶”比喻澄澈透明、天明水净的济南,描绘出济南的冬天鲜亮明丽的色彩。同时,这个比喻也扣住了济南冬天的“晴”,碧空如洗,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空灵的蓝水晶这一比喻,可以说,老舍是忽略了水的表象,而只见水的本色了——写出了水的清、亮。试想,他该是用一种怎样的深情,才能领悟这水的本色呢?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本段小结:本段通过描写济南冬水的暖、绿、清,来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和“宝地”的总特点。

  4、提问:一篇文章总会有一个核心思想,而文章的总的感情爆发都会在哪里?——结尾。当然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老舍最后发表什么样的感慨?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师:奇怪了,我们的题目是什么——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冬天的济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能否把题目换成冬天的济南,以便点题?

  (1)指名回答(点两位学生)

  (2)师明确:济南的冬天,中心词在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让人生出冬天之感,重在感觉(精神),而结尾冬天的济南,中心词在济南,突出的是济南特有的韵致,重在景象,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是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济南的冬天,而不仅仅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

  三、小结归纳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如诗如画的美景,情景交融的文字,文章运用大量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把济南的冬天写得极致神韵!带给作者一种美的享受。

  四、拓展延伸

  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1、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2、教师综合评价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四,要求至少300字。

  2、将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到摘录本上。(明天一起上交)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阳光朗照下的小山可爱

  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气

  温晴城外雪后的远山水墨画—淡雅

  (宝地)

  水暖绿清亮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掌握“澄清”、“贮蓄”、“空灵”等词语的音、形、义;

  2、通过精读赏析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鉴赏力,并初步了解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热爱济南、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

  1、用一个4字短语或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印象中的冬天的景象及感受。

  预设:白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北风呼呼、风刀霜剑

  2、引言设疑:(多媒体出示图片)济南被誉为“泉城”,有着“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那儿的冬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这堂课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去感受济南冬日的别样风情。

  3、读准字音,了解词义。(见大屏幕)

  二、理清思路,把握特点

  1、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勾画出你认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词语及能明确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赞美)

  2、自由朗读,把握特点。

  (屏显)思考:“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短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3、理清思路,明确重点。

  假设要给一个从未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的冬天,根据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个方面?

  (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冬水这几部分,着重讲“薄雪覆盖下的山”。)

  三、精段细读,赏析美点(研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小雪后的小山”)

  1、通过分组朗读给第五自然段分层次。

  生读后用单竖线把三个层次标出来,教师指出:第一层概括;第二层细腻描写;第三层议论抒情。

  2、课堂训练:自由朗读本段,思考问题:(屏幕显示)

  ①对这段文字进行的诗意画面命名(“雪后斜阳”,“小山雪霁”)

  ②圈出像线索一样能贯穿全段的一个字

  (“妙”,“雪”写的是内容,而“妙”字是画面的特点。请把“妙”字圈下来)

  ③说说这段中“顶”、“镶”字为什么用得好?能从文中再举几个字说说吗?

  (“顶”字写出了雪中小松的形态美,写出了松上小雪的轻盈,它不是压着、扣着、盖在上面。“镶”字用得好,是因为线条很美,写出了天与山相连处逶迤的线条与亮丽的轮廓,同时这个“镶”字也有拟人手法的味道)

  比较:“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④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一句的表达之妙。

  (第一,这句话用了比拟的手法;第二,写出了雪后山色的斑斓;第三,给我们以画面之美;第四,有静有动,静中有动,山是不动的,但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给人以动感,诗意盎然。)

  追问:你能从文中再列举几句你认为很美的句子吗?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确归纳(见括号内容)

  4、想象画面,用减字法读课文。(屏显)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山上的矮松,树尖上,好像。山尖全了,给天镶上一道边。山坡上,有的地方,有的地方;这样一道儿,一道儿,给山们;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叫你希望看见一点。等到快日落的时候,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微微露出点。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

  四、同桌合作,探究疑点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谈谈你的理解并与同桌交流。

  (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五、小结本课,归纳要点

  1、掩卷沉思:通过本文的学*,我们学*到如何描写景物?(屏显)

  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有条理;情景交融;善用修辞(比喻、拟人)

  2、想象画面,教师提示,试背课文第五段。

  ②最妙的是。山上的矮松。山尖。山坡上。等到快日落的时候,阳光斜射在山腰上。就是下小雪吧,!

  六、作业设计

  1、根据课后练*二的示例,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写一点欣赏文字。

  2、片断仿写练*:以“秋天的原野”或“秋天的校园”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必须运用上述景物描写的方法。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作者首先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接着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景、水色。从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到城外远山,对济南冬天的山景进行了描写。文章通过生动而真切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3个生字,掌握5个要求会书写的生字。理解“响晴、温情、安适、贮蓄、澄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特征进行细致描绘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采用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感知、感悟文章内容。

  3、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济南暖阳下的山水、古城、村庄所寄托的浓浓爱意。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重难点分析:

  ·体会情景交融的境界是需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感受揣摩才能达成的。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特征进行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文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并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2、学*本文*易自然、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疑,激发兴趣

  朱自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郦道元的笔下,三峡四季,风光旖旎,摇曳多姿;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怎么样呢?他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济南的冬天》,看上帝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

  二、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1、作家作品。

  (1)学生相互交流收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自舍予,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等,散文清新优美。

  2、关于济南。

  位于山东境内,南面为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有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他们都是“小山”,最高千佛山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其他地方的冬天气候截然不同,城内多泉水,号称“泉城”。

  3、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语感的把握。

  (课件展示冬景图)

  4、学生自由读。

  (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展示)

  响(xiǎng)晴着(zhuó)落宽敞(chǎng)贮(zhù)蓄

  澄(chéng)清髻(jì)水藻(zǎo)狭(xiá)窄空灵

  (2)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朗读本文方法。如语速较慢、语调柔和、语气亲切、读出喜爱之情等等。

  教师点拨:朗读课文时,脑海中要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5、学生展示读,可配乐。

  师生共同体会朗读的情感把握。

  三、整体把握,理清全文脉络

  教师提示阅读方法:粗读,把握基本内容;细读,理解主题,揣摩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述的。

  1、学生默读,思考。

  (1)用一句话概述对全文的总体印象。(可从不同角度)。

  (2)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

  (3)文中具体描绘了那些景物?

  (4)作者对景物怎样描写?

  2、学生合作讨论上面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

  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个画面:阳光下的济南、雪后的山景、济南冬天的水。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进行体会。

  四、创新活动——当一当导游(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根据刚才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要给一个没有到过济南的人介绍济南冬天的特点,你准备怎样解说?请用自己的语言整合济南冬天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展示。

  3、全班展示,教师点评。

  五、小结

  1、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知。我们明确了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导游活动,加深了我们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再次细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揣摩、品味。

  第二课时

  一、赏析精彩片断

  1、再次听读课文,感悟语言的艺术,写法的精致。

  思考: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要求学生在书上作旁批,写出自己的见解,喜欢的理由尽可能详细;教师走入学生中指导。)

  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要熟读成诵。如尝试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

  2、品味语言,揣摩作者*实、优美的语言风格,体会本文的抒情方式。

  (1)教师示例:

  ①“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分析:这一句用与老天爷商量的口气,说明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写法上是创设意境,于字里行间流露真情。

  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紧紧扣住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天空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

  (2)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学生自主合作,相互交流。展示。)

  (3)课件出示练*题。

  (师生合作完成。)

  (针对课文第1段。)

  ①开头的特点是什么?(把济南和北*、伦敦进行了对比。)

  ②运用对比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说明济南是块宝地。)

  ③怎样抒情?(通过对比,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教师点拨:作者之所以用北*、伦敦、热带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六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的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4)学生默读课文,认真体会以上对课文的感悟、品味。

  3、教师小结。

  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可重点突出本文表现美的方法:选词讲究;对比烘托;多用修辞方法;有直接抒情、有意境中流露真情,也有虚实结合,联想抒情。)

  二、拓展延伸

  1、师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冬天的诗文。

  2、让学生进行和《春》、《三峡》的比较阅读。

  提示:可从语言、内容、写法多角度分析。

  (学生合作分析,教师小结。)

  3、实践。

  (1)小组展示说说家乡冬天的特征。

  (2)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

  三、课后作业

  1、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

  2、编一册有关冬天的诗文集。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解决生字词。

  (二)三分钟演讲。

  1、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欲望。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天气、山景、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1)温晴。

  (2)对比:

  北*(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堂上练*: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完成课后练*二。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十)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

  2、巩固生字生词。

  五、说课精要。

  未学之前首先背诵,此做法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写作及语言的积累。其次解决课文采用先总后分法,易于总体把握。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9、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

  1、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2、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第一、2题,第二大题。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反思1

  一、教后反思

  倾听着孩子们与文本的对话我的心时时感动着也被孩子们的解读所折服孩子们的心中有着怎样的一个丰富的世界啊有着怎样的灵气啊他们“在山风中听到远古的故事。”他们自在的与“彩色精灵对话”。他们“渴望随着溪水流向远方”这些正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或生发出的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

  反思整个教学环节从教师以动情的语言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到点拨学生想象画面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指导朗读一直到最后鼓励学生背诵。整个教学环节中表现出以下几点闪光点

  1、教师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一种情境。这里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文本的体验上。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对自然的感受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课文。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2、学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教师只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阅读的环境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后想象“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你最想做什么”这些问题都不是针对文本的内容而提的而是一种不着痕迹的学法的指导。更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的问题。而具体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产生。这样即保持学生阅读思维的完整性又保证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教学中教师若是忽视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针对文本内容提过多的问题就可能剥夺学生学*的主动权截断学生自己的阅读思维流程了。

  3、在学生扎扎实实地潜心会文后学生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不过这其中的感悟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有的模糊有的清晰有的浅显有的深刻有的全面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此时教师给学生搭建一个生生、师生之间*等对话的*台让学生在这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大胆地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在交流感悟之中学生彼此互相阐述互相倾听在与别人的思想碰撞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感悟从模糊走向清晰浅显走向深刻片面走向全面。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了自我超越。因此互动、交流是对话的核心环节。在这核心环节中教师应全身心的倾听。与学生一起感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4、那样对话内容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价值也就不能称其为“对话”而是一种典型的问答式了。因为那样教师与学生就不是建立在*等的基础之上。而是学生围着教师的思路转了。其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表现在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的对话后的交流。阅读是读者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活动。学生若是在心浮气躁的心境中与文本对话所得的仅仅是文本之“皮毛”。即使表面看起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热热闹闹实质上确是在进行“空中楼阁式”的教学。潜心会文是阅读对话之本教学中缺少这一环节或者淡化这一环节就会使阅读对话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学生的潜心会文也就没有“流入孩子心中的溪水”没有“洗涤心灵的溪水让心灵变的如蓝天一般的明净的”对话了。

  二、收获与心得

  反思后由心底发出感叹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以为这才是语文课的特殊意义所在。让语文课多一些情感吧要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感悟与理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塞给学生呢己心之悟最是至深。或许这才是培养学生具有真正自学能力之根本途径。在世纪之交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吧。语文教育应该呼唤学生情感的回归。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反思2

  《松坊溪的冬天》这是一篇文章文字虽然质朴但却非常的美,很值得让学生去赏析品味。在本课教学中的不足有;

  1、学生在感悟课文上能够做得很好。但结合着自己的感情来读课文,学生做起来就难了。现在我觉得落实学生朗读是当务之急。我主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注重朗读的技巧性指导,该停顿就停顿等;

  (2)注重朗读评价语的针对性、实效性,师生互评;

  (3)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让学生在“多样”中始终保持朗读的兴趣,而兴趣是成功最好的老师。

  2、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在排比句举一的教学中,感觉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后五句的教学中形式有些单调。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反思3

  《松坊溪的冬天》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有韵律有气势,瑰丽动人。课文用优美的文笔勾画了松坊溪*时和冬天令人沉醉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的是张建中主任设计的,在二小也听过了示范课,在感受着张主任巧妙熟丝的设计方案的同时也在感慨二小老师对课文把握的游刃有余。接下来我就简单地说说教学流程。课文一共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松坊溪*时的景色,另一个就是松坊溪冬天的景色。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个清晰的脉络。在讲两部分时,方法是相同的,首先找到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的相关句子,然后再分别找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设计的问题难度低,而且也达到了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但是在我的课堂上有很多的不足。

  当我带着这个设计走上讲台的时候,猜发现直接拿着别人的东西而不掺入自己的想法,讲的课就跟背教案是一样的,虽然可以不落环节,但是学生谈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不能有机结合,这样就造成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和学生感悟的不深。

  1、对学生的指引性评价不到位。

  比如在二班上课的时候,我虽然有意识让那个学生把话说完整,却没有激励其他同学也如此学*。

  2、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准确,语速也太快。

  在三班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在找冬天的松坊溪是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的时候,多数都找到了松坊村,那么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出现在我的身上,说话的时候重音应该落在松坊溪上,而不是发亮白雪。

  可是在我们本班上课的时候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才知道有很多的同学一直以为松坊溪就是松坊村,这说明第一课时的时候遗忘了问题。

  3、对教材把握的不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感悟不到位,肯定是老师的引导不到位,那我的问题就出现在对教材的把握不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上起课来,生硬得很。

  这几天,我静下心来,认真的把教材、教参读了几遍,把上节课的教案重新进行了整理。在我们班里从新讲了一遍,语速也放慢了许多,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到他们抓重点词句、展开想象、练*说话、感情朗读,教学过程进行的有条不紊,就这样,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一堂课结束了。

  课后,我认真的回味了5节课,第五次讲课之所以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其实就是我在经历几次备课时,能够踏下心来,走进教材,就如张建中老师在教材辅导时所讲的那样,以读者、作者、教者的三重身份分别去细细研读。在研读中我认真的分析着教材,抓住文章的重点,想象着学生在交流自己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时,他们会抓住哪些句子,会怎样想,怎样说,而对于他们所找的句子,他们的回答,我又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抓住关键的词句,谈感受,有感情的朗读,从而真正的体味到文章的美。这样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去设计问题,选择教法,学生自然而然的也提高了学*的兴趣,能够主动的发言,使课堂气氛既轻松又活跃,有了学生的配合,我当然感到轻松了许多。其次,学生课前对这篇课文的充分预*也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预*,所谓“预”就是“事先”、“预备”;“*”,是“学*”、“练*”之意。预*就是在学*新课之前的自学,有准备地去听老师讲课。这样由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就降低了学*的难度,提高了学*的效率,使教学过程进行得更顺利。再者,教师的充分备课也是不容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教师只有深入的研究了教材,抓住了教材的重难点,在课上才能熟练的驾驭教材,轻松的上好每一节课。而这些也正是我在第一次讲课时所缺少的,看来,作为教师是马虎不得的,是容不得我们偷懒的,哪怕是一次也不行,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的课上反应为我的做法做出了一个有力的回答。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师板:奇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黄迎客松的评价很高: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生:奇在模样。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姿态优美遒劲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遒劲这个词的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能读好这个词。看到“郁郁苍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好这句吗?

  还奇在哪里?

  生: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1、师: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时间长。(图文结合理解)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3、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生读)师:这正是“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2)陪客松奇美

  A、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出示:比喻句

  师: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

  师:盆景是什么意思?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奇松数量多,千姿百态。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从哪里读出来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师:黄山松的确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其它的黄山松吧!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四)小结。

  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

  孩子们: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更是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身姿,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不仅明白了黄山松“奇”在哪里,更为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

  指导朗读:

  ⑴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指名说)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⑶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⑷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朗读)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三棵奇松,好吗?(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教师引读第二节。)

  (三)观看录像、升化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出示录像,教师范读第三节)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再一起读一遍,好吗?(齐读)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师板:奇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黄迎客松的评价很高: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生:奇在模样。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姿态优美遒劲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遒劲这个词的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能读好这个词。看到“郁郁苍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好这句吗?

  还奇在哪里?

  生: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1、师: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时间长。(图文结合理解)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3、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生读)师:这正是“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2)陪客松奇美

  A、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出示:比喻句

  师: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

  师:盆景是什么意思?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奇松数量多,千姿百态。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从哪里读出来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师:黄山松的确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其它的黄山松吧!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四)小结。

  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

  孩子们: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更是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身姿,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不仅明白了黄山松“奇”在哪里,更为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