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1-04 00:00:00 教学设计,初二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了解诗人。

  3、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认识诗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体验。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诗人以诗传情,以诗言志,今天我们来学*刘禹锡的作品。

  二、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作品集为《刘宾客集》

  三、复*诗歌鉴赏方法

  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写作手法。)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四、写作背景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五、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六、学*诗歌。

  (1)注释。

  (2)译文

  61548;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翻译:

  6154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翻译:

  6154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译:

  61548;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3)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4)思想内容

  诗人被贬回来后心情惆怅,但并没有沉沦,他襟怀豁达,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1、练*册。

  2、背诵默写全文。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学*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注意: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联系学过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3.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3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背诵《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入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三、说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四、讲解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上赠诗相赠,

  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的心情。

  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三、 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五、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但诗人并未

  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六、学生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简要说说与《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的异同。

  七、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学*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注意: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上,两人诗词唱和(*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导思:①诗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千帆”“万木”又比喻什么?②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提供刘禹锡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诗,进一步理解他的豁达乐观胸怀。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提供今人对刘禹锡这两句诗的解读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拥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写了奋斗和收获,必须要“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新的必然要替代陈旧,诞生与死亡都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生命永远延续的催化剂,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面对老去,应该释放大度、无私、宽容和坦然;

  面对青春,应当获取拼搏,谦逊,珍惜和自律。

  这才是健康,发展,文明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生命链。

  这是我读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后人赋予的哲理: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教师讲解: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一蚍蜉而已,我刘梦得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依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多么顽强!多么的积极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怎样理解诗句中的“长精神”?

  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之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8、完成下面的填空,对名句说出自己的味道与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

  ————————————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刘禹锡

  诵读,了解诗歌内容——赏读,体会诗人情感——回读,共鸣诗人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联系学过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3.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3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背诵《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入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三、说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四、讲解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上赠诗相赠,

  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的心情。

  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三、 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五、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但诗人并未

  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六、学生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简要说说与《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的异同。

  七、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学*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注意: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联系学过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3.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3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背诵《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入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三、说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四、讲解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上赠诗相赠,

  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的心情。

  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三、 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五、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但诗人并未

  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六、学生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简要说说与《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的异同。

  七、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学*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注意: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草原上》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草原上》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初步接触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风格,从而体现本课的音乐与民族的人文性,初步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

  技能目标

  1 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2 在即兴编配舞蹈 编曲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个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的勾勒出一副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七度音的演唱 歌曲曲调的创编

  教学准备:

  钢琴 录音机 挂图 伴奏乐器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风和日丽、绿草如茵.想去的孩子请轻轻的闭上眼.

  生:做好准备.

  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你和你的小伙伴携手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那里绿草如茵,天湛蓝湛蓝的,朵朵的白云悠悠的飘浮在天空中,牧民们在这里悠闲的放着牧,牛羊成群.往远处望去有一个美丽的大毡房,有一个可爱的穿着民族服装的小朋友向你和你的小伙伴招着手,好像在说:“来吧,快来我家吧,快来我家做客吧.”这时,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走向了这个美丽的毡房,走进去后你们发现这里真的是很漂亮,各种各样的民族装饰品,当你们正陶醉在这些精美的物品中时,耳边突然穿来了一首悠扬的歌曲.此时老师播放《草原上》的录音.听完后给学生1分钟时间静静的感受.

  授新

  1 聆听教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

  2 师挂出挂图,请同学们讲一讲你*时所知道的关于草原的知识.结合刚才的感受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讲的同时师一直播放歌曲录音,让歌曲一直不断的在播放,给学生营造一种草原广阔的感觉.

  3 再次聆听教师范唱,要求学生仔细的聆听,可以轻声跟教师哼唱.

  4 请学生有‘走’和‘跑’来演唱歌曲,让学生首次感受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区别.

  5 尝试演唱歌词,注意哪些字唱的长一些哪些字唱的短一些.另外提醒学生注意歌词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一副画面.

  6 师生一起配合演唱歌曲

  师:蓝天

  生:高

  师:阳光

  生:照

  师生:草原好热闹

  师:马儿

  生:跑

  师:羊儿

  生:叫

  师生:这里风光好

  第二段相同

  7 师:们有没有发现在演唱歌曲时有一些字唱的短一些有一些字唱的长一些,你们可以告诉我是哪些字吗?请举手回答

  生:回答

  师:他们是怎么唱的呢?

  生:回答

  师:很好!我们把这些唱的短一些的音叫做四分音符,把唱的长一些的音叫做二分音符,刚才我们也用跑和走来演唱过了.你们发现没有,四分音符后面有没有尾巴?二分音符后面又有没有尾巴?

  生:回答

  8 师:草原上有哪些动物呢?如果请你用乐器来表现它们,你会选用什么乐器呢?为什么?

  生:回答

  9 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XX XX|XX XX|

  创编活动

  1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 师:今天所有的子表现都非常好,可是老师觉得要是你们可以完成下面这个任务的话,今天的你们会玩的更开心的.想来完成这个任务吗?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4到5个孩子一个小组.分钟时间让孩子们为歌曲创编讨论,要求要有草原的特色,让我们一看就知道你要表现的是草原.

  3 师生讨论蒙古草原的舞蹈动作最有特色的是什么?提示:骑马的动作

  总结

  师:通过今天学*蒙古族歌曲和编创蒙古族舞蹈你们了解到的蒙古族人民他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生:爽朗 豪迈的

  师:既然你们体会到了,请你们用这样的心情来演唱歌曲《草原上》

  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做着骑马的动作唱着歌曲离开教室.

《草原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字词,会认 4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围绕导读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蒙*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 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 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7.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8.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民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五、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厚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1 草原

  一碧千里 大 绿 景美 (静态)

  热情迎客 (动态)

  款待 好客 人情美

《草原上》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能用豪放、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草原上》,通过集体编创舞蹈、编配打击乐器,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稍快的速度、甜美的声音演唱《草原上》。

  教学难点:

  一字四拍处的拖音。

  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笑脸”小奖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进教室,律动《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音画导入

  媒体放映电视台正在热播的《射雕英雄传》草原上欢庆场面的的片段,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看到的是什么电视剧吗?生:《射雕英雄传》。师:那你们知道刚才看到的事情发生什么地方吗?生:大草原上。大草原给你的感觉怎样?生:略。师:今天我们就要跟着小导游一起去游览一下大草原,学一首《草原上》的歌。[设计意图]导入和现时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相结合,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的兴趣。

  三、视听结合,演唱歌曲

  点击媒体,出现美丽的草原风光,[背景音乐《草原上》]请一位去过内蒙大草原的学生或熟知大草原的学生上台来为大家作介绍。师:看了这么美的风光,听了这么动听的介绍,我们来把这草原美景用歌声唱出来吧?展示歌曲画面,教师示范唱《草原上》,学生打拍或跺脚。学生用“lu”唱歌曲,师钢琴伴奏。在悠扬的琴声中请学生朗读歌词。学生轻声唱,放歌曲动画课件,学生查找自己歌唱中的缺点,同桌互相唱给对方听。让学生说出这首歌曲中你认为最难唱的一句。生:略。师:注意一字四拍处的拖音。音准不要由于延长而发生偏差。反复练*。歌曲处理:引导学生用稍快、甜美地声音演唱歌曲。放歌曲伴奏,让学生跟伴奏唱。师把学生优美的歌声录入磁带,回放给学生们听。[设计意图]音响及画面从视觉和听觉上冲击着学生,有助于让他们获得直接地感受经验,初步感受《草原上》宽广辽阔的风格,为本歌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激发兴趣,创编舞蹈

  师:同学们唱得真好听,你们看草原上的小朋友被你们的歌声吸引了,都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师点击多媒体,出现蒙古舞蹈。师:我们也来学一下吧。师示范蒙古舞基本动作,学生跟着学。分小组请学生用刚学*的动作自己为歌曲《草原上》编排舞蹈。集体在歌曲的音乐中翩翩起舞。[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配合能力。看似简单的舞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欲望。

  五、加入打击乐

  师:同学们的舞姿真优美,现在啊,老师这里有几件打击乐器,为了让草原上的舞蹈更美丽,我们一起来给它配上打击乐。媒体出示碰铃、双响筒、沙球、手铃。师逐一介绍它们的名称、敲击法。让学生从他们的凳子底下取出打击乐,自己敲敲打打,试一试。师纠正错误的方法。师弹琴,学生为歌曲用打击乐伴奏。{先由单一的乐器伴奏,再逐渐加入其它乐器。}放歌曲ok带,学生边唱边敲击乐器,师在歌曲声中翩翩起舞。[设计意图]了解打击乐的敲击方法,锻炼各种能力,再一次激起学生的兴趣。

  六、音乐游戏――草原赛歌赛舞大会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蒙古草原上的首领被称为什么吗?生:大汗。师:对了,这节课的开头我们看的那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中就有一个有名的首领,说到这里大家肯定已经猜出来了。生:成吉思汗。师:对了,他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我们请班上的小小历史学家来告诉大家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小小历史学家:略。师:好,现在草原上的大汗宣布了,要举行一个赛歌赛舞大会,邀请大家参加。(学生分成四小组,比赛)。媒体出现草原上的大汗,现在宣布:草原赛歌赛舞大会现在开始。师弹琴,各小组按次序表演。(必需是描绘大草原的歌舞)用“笑脸”奖励优胜组。评委组根据各组的笑脸数进行评分。老师点评。再次播放《草原上》音乐,大家随音乐跳舞歌唱。[设计意图]:全面参与,激发竞争思想,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体现了复*巩固的原则。

  小结,下课。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学*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注意: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上,两人诗词唱和(*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导思:①诗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千帆”“万木”又比喻什么?②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提供刘禹锡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诗,进一步理解他的豁达乐观胸怀。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提供今人对刘禹锡这两句诗的解读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拥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写了奋斗和收获,必须要“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新的必然要替代陈旧,诞生与死亡都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生命永远延续的催化剂,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面对老去,应该释放大度、无私、宽容和坦然;

  面对青春,应当获取拼搏,谦逊,珍惜和自律。

  这才是健康,发展,文明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生命链。

  这是我读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后人赋予的哲理: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教师讲解: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一蚍蜉而已,我刘梦得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依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多么顽强!多么的积极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怎样理解诗句中的“长精神”?

  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之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8、完成下面的填空,对名句说出自己的味道与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

  ————————————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刘禹锡

  诵读,了解诗歌内容——赏读,体会诗人情感——回读,共鸣诗人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联系学过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3.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3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背诵《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入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三、说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四、讲解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上赠诗相赠,

  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的心情。

  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三、 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五、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但诗人并未

  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六、学生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简要说说与《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的异同。

  七、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

  这幅图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三 赏读,展开想象。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 美读,表达情感。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语气渐趋热烈;朗读“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一 尾段导入,了解意义。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二 小组合作,专题探究。

  接下来分小组学*,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三 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四 按专题*作。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说明:如果条件较差的班级,即缺乏《清明上河图》光盘、课件、较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图片的班级,可不上第2课时,教学目标中相应减去第3条)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

  这幅图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三 赏读,展开想象。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 美读,表达情感。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语气渐趋热烈;朗读“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一 尾段导入,了解意义。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二 小组合作,专题探究。

  接下来分小组学*,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三 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四 按专题*作。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说明:如果条件较差的班级,即缺乏《清明上河图》光盘、课件、较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图片的班级,可不上第2课时,教学目标中相应减去第3条)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上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课时:一课时

  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出示CAI《清明上河图》全图的画面)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我国古代绘画,想一想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交流)它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幅绘画作品的。(板书:24清明上河图)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三、自学《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呢?(板书:市郊景象、汴河*、市井街道)

  A.分组自学画面内容。(分成三组学*)

  B.汇报交流。

  1.《清明上河图》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枝芽萌动、农田初绿。

  (3)这一部分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赶集的人们驮着货物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码头停泊数条大船,人们忙着搬运粮食,这些都准备进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图》的汴河*(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热闹非凡?

  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是非常热闹。这从“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以看出来。

  (3)“人声鼎沸”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作者能写出这些声音说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图》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这一部分给你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3)从哪儿看出这“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家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是什么意思?

  各行各业,五行八作的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绝活,在明媚的春天里,购物者人来人往,商家店肆生意兴隆。

  (4)街市上都有哪些人?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

  “士农工商”写出了人们的社会阶层;“男女老幼”写出了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骑马的,乘轿的”写出了他们的社会身份;“购物的,叫卖的”写出了买卖双方。无论阶层、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四、自学第五、六自然段。(讨论、汇报)

  作者分三个部分详尽地描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品的具体内容。这幅作品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对它怎样评价的呢?

  1.《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可以用书中的哪两个词语来形容?(板书: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2.对于这样的一幅作品,作者是怎样对它评价的?

  (板书:重要地位、历史价值、珍贵资料)

  它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五、指导朗读。

  本课虽然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内容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进入情景,对描述的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六、朗读欣赏。(出示CAI)

  边看、边听、边想、边说。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市郊景象                       重要地位

  《清明上河图》  汴河*  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历史价值

  市井街道                      珍贵资料

  资料提供者: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八上《*的地形》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八上《*的地形》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

  *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地势剖面图、*主要山脉分布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

  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三、山脉纵横交错(板书)

  1、过渡:在我国的三级阶梯都是以山脉为界,感觉山脉就像骨架一样。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地形的骨架)

  2、读图(出示:*主要山脉分布图)

  找出以下方向的山脉:(板书)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3、活动:找五岳

  谈:我国奇峰名山众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们自古就是人们争相祭

  拜之处,游览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们能在图上找出来吗?

  它们分别们于哪一个省?离我们最*的是什么岳?

  板书设计:

  *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八上《*的地形》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能力。

  2、概括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特征,记住位于地势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

  3、初步树立自然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启发教学。

  教学重点

  我国地形地势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各种地理图象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内蒙古高原、长江中下游*原等地形区的资料,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到这些地形区的位置,并根据地形区的颜色对照图中高度表判断海拔高度。

  教师小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 教授新课

  一、*的地势特征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是深浅不同的绿色及浅黄色,代表*原及丘陵地形,西部黄色的颜色加深,代表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根据颜色的分布概括我国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是:

  学生答:西高东低。

  (2)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学生尝试绘出我国地势示意图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对可能出现的两种示意图进行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能是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也可能是由西向东阶梯状降低,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学生得出结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课堂活动:阅读第57页图B “*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及沿36°N地形剖面图”,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的,三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教师: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4)教师出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研究)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课堂小实验)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向内地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我国许多大河流向自西向东,地势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的流向。

  地势对水能资源蕴藏的影响——在地势阶梯的分界处往往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有利影响:滚滚东流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向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不利影响: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交通的障碍。

  二、*的地形特征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了我国的地势,知道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大家翻开课本58页,阅读课文,看除了我们上节课熟悉的山脉以外,还有哪些地理名称呢?

  生:(略)

  教师:对,高原 盆地 丘陵 *原 山地,这些分布在地表的各种形态,就称之为地形。那么地形的五种基本形态也就是高原、盆地、丘陵、*原、山地。

  师:大家看图C“*各种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重”图能发现什么问题? 讲解: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师:讲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大小纵横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看图F“*主要山脉分布”讲解山脉的走向。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转承: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原,山脉也是这些地形区的地理分界线。

  师:大家看图H“*四大高原”说说我国的四大高原是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生:讨论回答。

  师: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特点: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的高原,*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不*,石灰岩广布。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因地面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而得名,当地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广阔坦荡。

  师:看图D“*地形”提问我国第一级阶梯上主要分布着哪些高原呢? 生:青藏高原。

  师:除了青藏高原,还有其他的地形类型吗? 生:柴达木盆地

  师: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是哪个呢? 生:青藏高原

  师:谁能说说青藏高原上是什么样子吗? 生:雪山众多,冰川广布,宽谷和湖泊镶嵌其中。

  师:有人描写一个高原这样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是哪座高原呢? 生:内蒙古高原

  师:现在谁给同学们当内蒙古旅游的小导游呢?

  生:内蒙古高原上很*,羊马等好多,草中间野花很漂亮。还有就是草原的天很蓝。 师:在高原顶部感到很*,这点和*原上的感觉有些相似,一望无际的原野,让人感到心都开阔了好多。

  师:我们先总结一下内蒙古高原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坦荡如砥,起伏和缓

  师:高原和*原,有那么多的相似,那么区别他们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生:海拔高度

  师:对,大家看看我国三大*原的海拔高度大致是多少,那么我国四大高原的大致高度呢?

  生:*原大都在500米以下,高原以第二阶梯为例,大都在1000—2000米。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均海拔在4000米

  师:下面我们来学*四大高原中的最后一个内容,云贵高原。这次有人愿意来带队吗? 生:(略)

  师:由此可知,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那在到处都不*的地方,见到*地大家就会倍加珍惜,于是在这些地区人口 城镇集中,农业发达。

  师:除此之外我国主要有哪些*原呢? 生:东北*原、华北*原和长江中下游*原。 师:有哪些丘陵呢?

  生: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师:地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组讨论: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 响?

  (学生总结)教师归纳: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大的山区为我国发展旅游业和采矿业提供了条件。不利方面:*原面积少不利于耕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崎岖的山区又使交通不便。

八上《*的地形》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分析我国地势对气候、水利和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去发现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是一种资源,能为人类提供便利,培养综合分析资源的整体意识。

  【重点与难点】

  1、地势的主要特征;

  2、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一首词这样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怎样从地理的地势角度来理解“大江东去”?有的同学会回答可能是因为地势西高东低。这种说法对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我国的地势。

  二、新课学*

  (一)*的地势特征

  1、地势的概念: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称为地势。

  2、地势的特征

  读图,自西向东,海拔高度如何变化?(越来越低)

  地图中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颜色是否有明显的地域变化?(有) 深色集中在哪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深色在西部,浅色在东部) 根据颜色明显的区域变化,可以把*地势大致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每部分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第一部分:4000米以上;第二部分:1000米~2000米;第三部分:500米以下。)

  这种高低地势,就像阶梯一样分布着。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地势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阅读小卡片:(多媒体展示)

  拓展延伸: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多媒体展示) 3、三级阶梯的名称、位置、地形

  活动:读图

  参照图册在图中绘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大致界线。(如图) 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三级阶梯的名称。(海拔最高的为第一级阶梯,其次为第二级阶梯,最低的为第三级阶梯)(如图)

  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自然延伸到海洋中的部分,是大陆架。

  每一级阶梯的地形以什么为主?(第一级阶梯:高原、山地;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第三级阶梯:*原、丘陵。)

  想一想:图A和图B,哪一幅图所显示的是我国地势的特点?(见多媒体) 我的解释:我国地势不但西高东低,而且呈阶梯状分布。

  4、地势对气候、水利和交通的影响

  (1)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西高东低有利于暖湿的海洋风向内陆推进,形成降水;东高西低则会阻碍暖湿的海洋风向内陆推进。

  (2)地势对水利的影响

  读图,说说我国大型水电站的分布特点。(阶梯交界处)

  这些地方为什么能建大型水电站?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

  (3)地势对交通的影响 向东流的大河流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 拓展延伸:黄金水道——长江(多媒体展示)

  (4)地势对经济的影响

  东部地势低*、人口稠密、农业条件好、交通便利,这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动:探索

  这条河为什么叫倒淌河? 视频:倒淌河成因

  三、课堂练*

  1、下图中,能准确反映我国地势特征的是(B)

  2、读*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阶梯的主要地形是高原和山地,B阶梯的主要地形是高原和盆地。

  (2)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是有利于海洋上暖湿的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我国地势特征及其对气候、水利和交通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1、教材65页复*题1。

  2、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我国地势对气候、水利和交通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的地势与地形 (第1课时)

  (一)*的地势特征 地势的概念 地势的特征

  三级阶梯的名称、位置、地形 地势对气候、水利和交通的影响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赠汪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赠汪伦》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次教学的`主旨是领会诗歌的意境。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赠汪伦》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这一古诗被安排在第9板块。这一板块主要学*的主题是朋友,意在使学生在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的方法的基础上,联系实际,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2、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角是要努力创设情景,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本班学生的识字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所以课堂含量应该比较丰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字(赠、伦、乘、将、忽、踏、送),会写“汪”“李”“情”“舟”“闻”“及”6个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随文识字,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3、情感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

  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1、flash课件,2、视频文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背《静夜思》、《独坐敬庭山》这几首古诗的作者都是谁呢? (李白)

  介绍诗人:唐朝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给后世人留下900多首诗,人们都称他为“诗仙”。

  学*“李”字

  “李”是一个姓。咱们班姓李的孩子举举手,多自豪和那么有才的大诗人一个姓,快来介绍一下这个字,怎样使大家都记住。

  2、今天再来学*一首李白写的诗,齐读课题

  学*“赠”字

  “赠”就是送给的意思。拼读认识“赠”。

  3、出示“汪伦”(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

  学*“汪”字

  (二)借助故事理解诗意

  李白为什么要送给汪伦这首诗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呢!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李白与汪伦一见如故,他便留下来住了好几天,汪伦对李白盛情款待,两人相见恨晚。二人分别时,汪伦踏歌相送,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千古送别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两遍诗,想一想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随文识字

  1、学*“舟”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了,诗句中提到小船了吗?(播放字理图)古代人们就是把船称做“舟”。

  拼读音节读字。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

  观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指导写字。

  2、学*“闻”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时发生什么事了?在诗中哪里看出他听到歌声?(闻)

  拼读音节读字。

  分析字型、讲一讲记字的好办法。

  诗中前两行记叙了两人分别的场景,你们通过读再来体会体会吧,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前两行诗。

  李白回想起几天来和汪伦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在诗文的共同爱好,切磋的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情谊深厚,志同道合。人生难得一知己啊!临别时,汪论带者一群村民脚塌节拍,手挽手前来送行,李白感慨万分,面对此情此景,面对桃花潭水,李白立刻写下了这首,作为感谢!

  请同学们读读下两句。

  3、学*“及”字

  后两行诗中哪一个词是“不如”的意思?(及)

  拼读音节读字。

  “不及”是不如的意思,“及”是比得上、赶得上的意思。组词。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开火车写笔顺。

  4、学*“情”字

  回忆以前学*过哪些青字大家族中的字。

  拼读音节读“情”字。

  “青”字为了让我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送给我们一个目字旁儿;为了让我们拥有晴朗的天气,送给我们一个日字旁儿,今天它为什么送给我们竖心旁儿呢?

  (四)指导读诗

  1、一首峙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通过朗读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2、教师激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诗。

  3、指名背诵并说一说自己背诗的方法。会背诵的一起背,不会的也没关系,可以照着书读。

  (五)拓展,练*表达

  1、李白和汪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一生一世的朋友,老师想知道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做好朋友呢?

  2、表示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诗还有很多,像《黄鹤楼》、《别董大》、《晓出净慈寺》古诗作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以后我们还会不断地学*。

  (七)游戏巩固生字。

  小白兔过河(读词语)。

  (八)板书设计略

《赠汪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的意境,感悟李白汪伦之间浓浓的'朋友情、离别情。

  2、学会诗中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默写《赠汪伦》。

  4、能够根据古诗,练*编写歌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和教具、学具】

  1、课前一周,让学生收集有关朋友的流行歌曲,要求:记住歌词,会哼旋律,基本会唱。

  2、录像机或vcd机、录音机、投影仪。

  3、《烟花三月》mtv碟片;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歌曲《朋友》(周华健)等有关朋友的歌曲录音,配乐的古诗朗读磁带。

  4、古诗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境创设

  利用vcd,播放吴涤清演唱的歌曲mtv《烟花三月》(提醒会唱的同学跟着唱。)

  评析:在课前播放根据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改编创作的歌曲mtv《烟花三月》,可以渲染气氛,创设学*古诗的情境,再现古诗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激趣,上课导入

  1、谈话:刚才,上课前,同学们唱的是什么歌?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

  2、由歌曲联系到古诗:谁知道这首歌和哪首诗有关?谁会背?诗的作者是谁?

  3、简介作者──李白。

  4、复*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我们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能背吗?

  5、揭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学*白很有名的一首送别诗──《赠汪沦》。(板书课题)

  三、自读,初学古诗

  1、出示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轻读古诗,要求:

  ⑴ 自学诗中生字,读通古诗。

  ⑵ 对照课后“注释”试着弄懂诗的大意。

  ⑶ 提出自己什么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

  2、指名朗读古诗:

  ⑴ 注意生字“伦”(lún)的音、形。

  ⑵ 理解“赠”及诗题的意思。

  3、学生齐读古诗。

  四、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

  ⑴ 图上谁是李白,谁是汪伦?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李白、汪伦)

  ⑵ 从图上可以看出他们在干什么?(告别)

  2、指名读通古诗。

  3、引导学生质疑:说说诗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质疑,请理解的同学解答释疑,教师及时鼓励,表扬问得好的,答得妙的同学。)

  评析:学生乐于提问题,更乐于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学生是学*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4、教师着重指导理解“忽”:

  ⑴ “忽”是什么意思?(忽然)

  ⑵ 谁忽然听到谁的踏歌声?(李白听到汪伦的“踏歌声”)

  ⑶ 汪伦为什么在岸上踏歌?(为李白送行)—→你见过送别的场面吗?说说你见过的送别场景。—→“忽然”说明什么?(注意引导:汪伦踏歌为李白送行出乎李白的意料。)

  ⑷ 体会诗句中“忽”字该怎样读?—→指名试读诗句;—→指导读好“忽”(短、急促);—→再指名读好“忽闻岸上踏歌声”。

  评析:通过指导对“忽”字的理解和朗读,读出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可以感悟古诗用词的精当,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语感。

  5、理解“不及”和“千尺”,着重指导理解“千尺”。(板书:桃花潭 千尺)

  ⑴ “千尺”是什么意思?

  ⑵ 像“桃花潭水深千尺”这种带有“千”、“百”、“万”的数字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让学生找出来读读,背背。

  ⑶ 投影出示:危楼高百尺 飞流直下三千尺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句中带点部分的词是什么意思?这些诗句都采用了什么手法?读这些诗句时要注意什么?

  ⑷ 指名读好数字诗句。

  ⑸ “桃花潭水深千尺”采用了什么手法?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名读)

  评析:新知的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学*新知的过程也是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积累,掌握学*方法。

  6、齐读古诗。

  7、自由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质疑,体验情感

  1、同学们,学到这儿,《赠汪伦》一诗学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针对学生的问题,由学生之间自由解答。)

  2、在学生回答完所有的问题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老师有一个问题:汪伦为李白踏歌送行时唱的是什么歌?(估计学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评析:特殊问题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个环节中,“汪伦送行时唱的什么歌”这个问题必然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巧妙地引出学生的课前歌曲的积累。

  老师导语:你们不知道吧,我知道,你们想听吗?(打开录音机)

  3、播放歌曲录音:

  ⑴ 前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啊,朋友再见!》。

  ⑵ 周华健演唱的《朋友》。(提醒学生跟唱)

  评析:只听录音,避免视觉干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引导学生参与:现在同学们说说汪伦还会唱些什么歌?(指名唱一些关于朋友的流行歌曲)

  5、谈话小结:刚才,我们听的、唱的当然不是汪伦当时唱的歌,但表达的情感却和汪伦当时的情感是一致的,想想这些歌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板书:朋友情)

  6、现在,谁能把这首诗后一句改一下,直接点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朋友送我情。(板书:不及)—→先指名读,然后齐读。

  评析:教师利用歌曲,活跃了课堂气氛,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迁移达到理解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欣赏,背诵古诗

  1、出示插图,诗文,放配乐的古诗录音,学生欣赏。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范读)

  3、学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指名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5、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境,有感情地背古诗。(配乐)

  评析:在情境中欣赏、诵读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利于背诵,而且记忆深刻。

  七、作业,发展练*

  1、课外阅读、收集表现友情这一主题的相关古诗。

  2、根据古诗《赠汪伦》,编一首送别的歌词,提醒学生可以模仿《烟花三月》。

  ⑴ 朗读自己创作的歌词,集体评议。

  ⑵ 随意练唱自己创作的歌词。

  评析:诗是一幅画,诗是一首歌,音乐与诗歌是相通的。巧用音乐是本课的特色。从听由古诗改编的歌到自己编歌词,从理解到创作,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学*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教学简评】

  《赠汪伦》这首诗通俗易懂,表现了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但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友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激发学生体验汪李之间的友情上。根据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首先陆老师首先在课堂上做到了文本与学生直接对话,让学生读了古诗之后,带着自己的疑问、理解与同学对话、老师对话。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正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理念和精神,也体现了建构主义学*理论的探究、自主、合作的学*方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感悟、积累和迁移。教学中,陆老师注重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和积累,学会举一反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拓宽语文阅读渠道。尤其值得一体的是,本课的教学中,陆老师充分运用了音乐的渲染作用。课始用歌曲mtv导入,阅读过程中进行配乐诵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运用以友情为主题的歌曲,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汪李之间的友情,一首首文质优美的歌词,既是学生理解汪李之间感情的催化剂,也是学生学*的对象,巧用音乐,打通了学生课内学*和课余生活的联系。

《赠汪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根据喜好选择一首送别诗,自学并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 v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 复*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成果吗?

  出示[课件一]

  1. 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 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 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不敢高声语) ②白发三千丈 ③(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④(朝辞白帝彩云间)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 复*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激发学*新诗的兴趣。

  二、 交流资料

  我们刚才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学生简介李白的生*)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本《*名胜大辞典》中,我知道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赠汪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适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附板书:

《赠汪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根据喜好选择一首送别诗,自学并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 复*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成果吗?

  出示[课件一]

  1. 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 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不敢高声语) ②白发三千丈 ③(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④(朝辞白帝彩云间)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 复*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激发学*新诗的兴趣。

  二、 交流资料

  我们刚才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学生简介李白的生*)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本《*名胜大辞典》中,我知道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设计意图]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兴趣。

  三、 学*古诗 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 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 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 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并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3. 检查自学情况:

  ① 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③ 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

  问: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试着读出你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问: 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 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诗文的声调和节奏,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

  4. 配乐背诵 出示[课件四]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设计意图] 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5.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四、 扩展学*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请你选择其中几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

  如:《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选择学*内容和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

  2.汇报学*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北京二上《画家乡》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北京二上《画家乡》教学设计 1

  学*目的: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原”“贝”等6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学*运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4 鼓励学生用画笔画出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难点: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认识12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仅有浩瀚的大海、连绵的群山、广阔的*原、还有茫茫的草原、现代化的城市。住在不同地方的几位小朋友把他们美丽的家乡画了下来,想不想看看他们都画了些什么?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识记生字。

  过渡: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样了?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词)全班读

  2、(课件出示生词)男女生赛读

  读完学生自己评价。

  3、读单字

  4、同学们真棒,把生字都记住了,那你们是怎么记住的,快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5、个别难记的生字在全班交流

  6、小结: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结构复杂,不过,只要同学仔细观察,多动脑筋,注意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认识许许多多的汉字。

  7、游戏巩固。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一)通读全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要求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这几们小朋友的家乡分别是在哪儿?

  (二)他们的家乡美吗?是呀,这几位小朋友爱自己的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请看课文第一段,一起读。

  (三)、精读第二段,指导欣赏涛涛家乡的美。

  1、课件出示画面: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认真地读读课文的第二段,找一找,涛涛到底画了些什么?

  3、交流:

  ①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涛涛画的海美吗?那要怎么读才能让人觉得美?

  引导说句:(先用图片,再让学生自己说。)

  那么,那么。

  ②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

  好多呀!你从哪个词看出“多“?(一艘艘、满)重点指导读好这两个词。

  ③那个赤着脚捡贝壳的小男孩,就是涛涛。

  重点指导长句的朗读。体会涛涛的心情。

  4、师生合作读

  (四)两段连起来读

  (五)拓展延伸,口语交际。

  1、如果你是涛涛,你想怎样向小朋友介绍你的家乡?

  2、此时此刻,你想对涛涛说些什么?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贝、男、虾”三个生字,请学生仔细观察,写这三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师范写

  3、生练写

  4、学生作品展示、交流。

  五、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准备下节课交流

  北京二上《画家乡》教学设计 2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的编排特点是:围绕一个专题组织单元教材,便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语文素养。本组课文的专题是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除首尾两段外,其他各段都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欣赏“家乡”的美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阅读课文,学*优美的语言,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图文结合,感知课文

  教学本课应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图文互补的优势,引导学生通过看图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图中表现的事物,培养理解能力。可安排3个教学环节:

  1、观察: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由远景到*景、由景物到人物的顺序逐图观察。

  2、表达: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里有些什么景物——谁在做什么”的顺序表达图意,教师相机板书课文相关词语。比如:

  (第一幅图)海边:海水——蓝、宽;海中——船、装满、鱼虾;海滩——赤脚、捡贝壳。

  (第二幅图)山里:山高、水清、树大、竹篮、采蘑菇。

  (第三幅图)*原:*坦、宽广、稻子、棉花、菜地、翠竹、奔跑。

  (第四幅图)草原:羊群、骏马、赶羊。

  (第五幅图)城市:街道、楼房、街心公园、科技馆。

  3、朗读上述词语,为阅读课**准备。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需订音的字:脚(jiǎo) 原(yuán) 匹(pǐ)

  需辨形的字:爱(受) 脚(右边为单耳) 蓝(篮) 男(上“田”下“力”共7画)

  2、标出自然段序号,说说哪一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哪一幅图。

  3、随文学*词语,要求学生用“会写”的6个生字组词,以扩大词汇量。贝:贝壳、宝贝;男:男人、男生;

  虾:鱼虾、龙虾;原:*原、草原;

  爱:爱国、爱家;跑:跑步、奔跑。

  三、由扶到放,理解课文

  本课第2~6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时可采用“由扶到放”的方法,先引导学生读懂第2自然段,然后用以往学到的学*方法,小组合作学*,读懂后面的4个自然段。

  1、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数一数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再想一想每句话写的是什么?(第2自然段有4句话。第1句写涛涛的家乡在什么地方;第2句写那里的海水怎么样;第3句写海面上有什么;第4句写海滩上有谁,他在做什么。)

  2、在课文的第2~6自然段中,反复使用“……那么……那么……”的句式来描写景物,教学第2自然段时,可让学生对照插图说说“海那么蓝,那么宽”是什么意思。(海很蓝,很宽;海十分蓝,十分宽;海蓝得像无云的天空,宽得望不到边……)然后说说“山那么高,水那么清”,“*原那么*坦,那么宽广”又是什么意思。

  3、图文对照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对应的图上还有哪些景物课文没有写出来,仿照课文说给同学们听听。(海鸥围着渔船飞翔。海星被海浪送上了沙滩……)

  4、按照上面的学*方法,小组合作学*第3~6自然段。

  5、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下来。

  四、积累运用,练*说话

  1、读下面词组,想一想前面的部分描写带点词语(景物)的什么特点。

  (1)金黄的稻子 碧绿的草地

  雪白的棉花

  〔描写带点词语(景物)的色彩〕

  (2)宽宽的街道 宽宽的海面

  高高的楼房

  〔描写带点词语(景物)的形状〕

  2、在括号中填写描写色彩的词语。

  ()的麦苗()的朝霞

  ()的油菜花()的鲜花

  3、在括号中填写说明形状的词语。

  ()的松林()的小路

  ()的荷叶()的马路

  4、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

  5、仿照课文用几句话来介绍自己的家乡。

  北京二上《画家乡》教学设计 3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家乡的污染和防护以及爱护美丽的家乡

  2、内容说明: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家乡的污染和防护以及爱护美丽的家乡指的是家乡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受到了破坏和污染,具体表现在大气污染、水土污染、噪声污染三方面,了解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能采取什么办法来爱护我们美丽的家乡;其核心是认识污染和情况,了解相对的改善办法,理解它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找出能改变或者改善的措施;教学的重点是了解污染状况,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认知是哪些污染了家乡,通过图片,视频,交流等方式来了解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与说明

  1、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污染情况;

  (2)、小学生能做到的减少污染的办法;

  (3)、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2、目标说明:

  (1)、了解家乡的污染情况指的是让学生认识美丽的家乡在被大气污染,水土污染,噪音污染。

  (2)、小学生能做到的减少污染的办法指的是认识一些作为中小学生能做到的爱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方法。

  (3)、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指的是在学*中激发和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其从内心深处来爱护环境。

  三、教学问题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污染对我们的影响认识不全面,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我们周边的自然环境不错,学生的相关了解较少。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多收集一些漫画、图片、视频,让学生眼见为实,真实的了解这些方面。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用优美的家长风景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师生活动:

  1、我们的家乡云南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他的风采。

  2、如果要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家乡云南,你会说?

  (青山绿水、碧水蓝天、鸟语花香、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活动二:大气污染

  设计意图:了解家乡的大气污染的情况

  师生活动:

  1、同学们,我们的家长非常美丽,但是在家乡飞速发展的同时,家乡的环境也在遭受着污染和破坏,你知道有哪些污染?

  (大气污染、水土污染、噪声污染)

  2、什么是大气污染?

  (即空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的物质。)

  3、你看见过那些大气被污染的现象?

  (工业废气、生活废气、汽车尾气)

  4、大气污染还会引发雾霾现象,你知道雾霾吗?

  (观看视频,了解雾霾)

  5、家乡的大气被污染了,你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阐述所言)

  活动三:噪声、水土污染

  设计意图:了解噪声、水土污染的情况和危害

  1、家长的环境污染不止大气,还有噪声污染,想一想噪声污染有那些危害?

  2、噪声污染确实让人烦恼,心烦意乱,严重影响学*工作和生活,但让我们更痛惜的是水土污染

  3、你知道哪些水土污染的现象?

  4、漫画欣赏:毒苹果(你怎么对待环境环境就会怎么对待你)

  5、面对这些情况,你有哪些好点子,来改变、改善它?动一动脑筋提出你的建议。

  (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美丽家长在遭受着污染,我们很心痛,同时老师很感动大家有那么多办法来改善、改变它,也相信大家会为建设美丽家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请你为守护美丽的家长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北京二上《画家乡》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原、贝"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学*运用语言,表达对自身家乡的热爱。

  4、鼓励同学用画笔画出自身的家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瞧,这是什么?(出示中国版图)这是我们中国的版图,它就像一只大公鸡。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到处都生活着祖**亲的各族儿女。有的生活在城市,有的生活在乡村。有的在山区,有的在草原,还有的在沿海呢! 今天,我们班上来了几位小画家,他们都画下了自身美丽的家乡。(板书:画家乡)想看看吗?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请大家一边看大屏幕,一边听老师范读。想一想,这五位小画家分别来自哪里?你认为谁的家乡美,美在哪儿?

  2、自由说,初步感知课文。

  3、引导学*第2自然段。

  (出示第一幅图)瞧,这就是涛涛的家乡,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涛涛到底画了什么呢?把这局部读一读。

  4、朗读感悟:

  ⑴ 引导读出两个“那么”,感受大海的美和对大海的喜爱,并用“那么……那么”说话。

  ⑵ 引导读第二句话,抓住"满"字,感悟鱼虾很多的样子。

  ⑶ 画上的涛涛在干什么呢?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高兴)

  ⑷ 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⑸ 此时此刻,你想对涛涛说点什么吗?

  ⑹ 假如你是涛涛,怎样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你的家乡呢?(同学自由介绍)

  5、合作学*第3段。

  (出示第二幅图)分四人小组学*第3段。依照前面的学*方法,看图感情朗读,说说山山都画了什么,作导游介绍,然后进行展示。(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指导两个“那么”“又高又大的树”等词语)

  全班感情朗读。

  6、选择喜欢的局部自学。

  还有**、青青和京京的家乡没去,小朋友,最想去谁的家乡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仍然依照刚才的方法进行自学。

  全班交流自学体会。

  7、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背诵。

  【实践活动】

  1、引导同学画出自身的家乡。

  五个小朋友的家乡多美呀!我们的家乡也很美,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用绚丽的色彩来画一画自身的家乡吧!(同学画家乡)

  2、回家向爸爸妈妈介绍自身的画。

  【教学反思】

  《画家乡》一课文中五个小朋友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身的家乡,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读着《画家乡》,好象置身在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里旅游观光。你看,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你看,辽阔的*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你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你将再次感受到我们祖国是那么伟大,它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在放声歌唱。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同学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积累了美的语言,获得了美的享受,培养了美的情操。一幅幅的优美的画面不只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使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想拿起笔去画自身的家乡。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有兴趣地朗读课文,积累自身喜欢的语言,识字、写字,画一画自身的家乡。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低年级的小朋友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结合课文插图,向小朋友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出现在同学面前,让小朋友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同学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同学对学*课文的兴趣。

  在上这篇课文时,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课件,没能向同学展示无边的大海,葱茏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假如有这些生动的画面,同学一定会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北京二上《画家乡》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虾”两个字。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画中家乡景色的迷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大连,是我们美丽的家乡。你喜欢大连吗?

  2、是呀,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谁能不喜欢呢!如果让你把我们的家乡画下来,你想画什么?(指名说)

  3、大连的美景真多呀,老师相信你们画的大连一定很美。今天你们的画家朋友也画了自己的家乡,他们画得可美了,想看吗?

  4、让我们一起走进24课《画家乡》。

  5、板书课题。学生美美地读课题。

  二、识字写字:

  教师过渡:文中的几个小画家已经迫不及待地和大家见面了,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102页,借助拼音小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很会学*。书中的生字宝宝都着急了呢,一起去打个招呼吧!

  2、识字

  (1)带拼音出示词语

  ①自由练*拼读,不熟悉的可以问问同桌。

  ②指名读。

  ③指名领读。

  ④教师强调易错读音:“匹、市”

  (2)去掉拼音出示词语词语(词语变换位置)。

  ①自由练*读。

  ②开火车读。

  ③词语放到陌生语境中读。

  (3)只留生字(变换顺序)。

  ①男生女生配合读。

  ②扩词读。

  ③抢气球游戏。

  3、写字

  师过渡:会读还要会写,下面我们来看“贝”字的写法。教师指导“贝”,教师范写,学生描、写各一个。“虾”字教师强调结构,学生描。

  教师小结:同学们生字学*得很不错,字写得又非常端正,真了不起。

  三、初读感悟

  教师过渡:课文里的小画家朋友可高兴了。他们特地邀请我们去欣赏他们的家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欣赏吧!现在请小朋友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指名读课文。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认识了许多小画家朋友,他们都是谁呀?指名回答。

  师:他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他们都争着抢着要我们去自己的家乡呢,你想欣赏谁的家乡?(指名说)

  2、出示涛涛的家乡图。师: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什么地方?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将文字内容大概复述一遍)。

  师:涛涛的家乡真美呀!同学们的观察力真好,通过图画,就能把涛涛家乡的美丽表述出来。同学们读一读书中的第二段文字,相信同学透过语言文字,更能体会出涛涛的家乡美。

  3、出示第二段文字,学生自读。

  4、指名读。每人读一句。

  师追问:涛涛的家乡在海边,那里的大海什么样?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那么那么”句式。

  师引导:大海蓝吗?宽吗?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语让我们感受到海特别的蓝,特别的宽?(那么那么)

  师:小朋友们说对了,请你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6、师:想象一下,远处的船里装着什么?引导学生朗读“一艘艘船上”句子。

  7、师:海滩上那个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涛涛是那么那么(引学生用“那么那么”句式说话。)

  8、再将整段完整齐读一遍。

  9、师小结学*方法:刚才我们欣赏了涛涛美丽的家乡。我们是怎样学的?引导学生归纳:先通过图画感受美丽,再通过品读文字感受文字的美,最后通过朗读感悟美,通过图画、文字、朗读最后感悟到了家乡美。

  教师板书。对照板书再次归纳、强化学*方法。

  10、过渡:还想去谁的家乡看一看?(大屏幕出示山山的家乡图)

  11、小组运用刚才的方法合作学*,欣赏山山的家乡美。反馈,略读。

  四、说话练*

  师:小朋友的家乡真美啊,他们是怎么把家乡描绘的这么美的?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两个句子。

  1、指名读。发现两个句子里都有“那么那么”的句式。

  2、教师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那么那么”说话。

  师小结:看来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极了!

  五、全课总结

  教师:还有剩下几位小朋友呢!他们的家乡也一样很美,我们下节课接着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