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1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面镜成像的特点、*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任务及学情分析】

  *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面镜的作用,掌握*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精神,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面镜成像的原理。

  2. 难点:设计实验找到“虚像”,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实验器材】

  1. 教师用具:蜡烛、光屏、镀膜玻璃、支架、*面镜、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用具:蜡烛、镀膜玻璃、支架、刻度尺、*面镜、坐标纸等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及讲授解析

  【评价设计】

  1. 注重过程评价: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各种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评价;

  2. 设计当堂检测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复*导入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及原理

  (1) 已知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2.新课教学

  模块一:通过观察活动,建立“像”的概念,明确*面镜的作用

  教师引导:利用课前热身2,巩固*面镜的第一个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学生活动:通过*面镜观察自己或其它同学。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镜子中的“你”叫什么?

  交流发现: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师归纳:在物理学中,镜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于“影”。引导学生得出*面镜的第二个作用——成“像”,从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块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了解*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为后续*面镜成像特点的学*打下基础。)

  模块二:探究*面镜的成像特点

  环节一:提出问题——*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分组讨论:观察*面镜中的像,你认为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学*目标,提出最贴*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展开讨论。)

  环节二:提出猜想,交流发现

  学生活动:围绕着学案上的问题,边观察*面镜中的自己,边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通过观察发现像与物之间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大远小……(提示学生说明猜想依据)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的猜想,并进行归类:同学们的猜想主要围绕着像与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展开讨论,用最贴*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猜想。)

  环节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选用怎样的器材才能找到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像与物体到*面镜的距离?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比较,选择合适的器材解决问题。

  突破难点:利用镀膜玻璃不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代替物体在*面镜中的像,便于比较大小关系。(请学生到讲台来,演示交流小组讨论得出的实验方案。)

  形成目标: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案,知道器材的选择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观察、收集、记录相关的实验信息(或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实验的最大难度在于怎样找到“像”,因此,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构思,从而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镀膜玻璃代替*面镜、利用同样的蜡烛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环节四: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温馨提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应改变物体与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几次。

  学生活动:根据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为在设计实验方面仍存在疑问的同学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另外,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呈现,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环节五:分析归纳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成果,并尝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引导:如果将对应的像与物的位置相连,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学生不易发现的“连线垂直”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特点。)

  环节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交流提升实验结果,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

  环节七:评估(按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像“*大远小”的感觉呢?

  课件展示:人眼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视角会随着物体到人眼的距离发生变化,当视角变小时,就会感觉好像物体变小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课前猜想所随机制定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像“*大远小”的特性,教师则没有必要人为的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来讲解此部分的内容。)

  (模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模块三:*面镜成像的原理——建立“虚像”的概念

  环节一:知道*面镜成“虚”像

  教师引导:如果有木板把点燃的蜡烛遮住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烛焰吗?

  学生讨论:利用*面镜观察。

  教师引导:(用*面镜改变角度,使学生可以通过*面镜再次看到烛焰。)通过学*我们知道,同学们看到的是蜡烛的“像”,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尝试用光屏承接*面镜所成的像。

  交流结论:通过类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虚像”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虚像”的特点。)

  环节二:*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寻找*面镜成像的原理

  交流学*成果。

  教师活动:总结提高,利用多媒体展示“*面镜成像作图法”。

  形成目标: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法,并能够结合*面镜成像特点规范作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在学生已经对*面镜成像特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对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模块四:了解*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面镜成像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举例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关于*面镜成像的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尝试解释现象揭示本质,从物理走向社会。)

  3.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回顾本节课学*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在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实验技能方面有哪些提升?还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进行归纳提升,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4.当堂检测

  1.利用*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物体在*面镜中的像。(图略)

  2.身高为1.6米的一位同学,站在*面镜前1米的地方,他在镜中的像到*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当他向镜面移*0.5米时,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_;像的高度是_______。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学*进行简单的反馈练*,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课在学*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难点。例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怎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找到像的具**置?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较像的大小关系?以及在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教师只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做好铺垫,利用适时的提醒,使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实验的过程,他们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实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本节是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

  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对*面镜成像成像的规律学生易受到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能正确的了解镜中像和物体关系,特别是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不能正确理解。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镜中像和放在镜子后与物体大小相同的物体重合了,来体验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同时通过强调人眼对远*的物体大小感觉不同来加深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了解。其次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面镜成虚像的现象,通过在像的位置放在一个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来正确认识虚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与*惯。

  三、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获得答案。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3

  一、学*目标:

  1.了解*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

  2.通过实验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了解虚像的的成因及与实像的区别。

  4.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学*了*面镜成像,通过学*我们应该了解*面镜 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么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在实验探究方面能够设计实验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替代法。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三、激趣导入:右图中的小女孩把头贴在桌面上,便在桌面上出现了与小女孩一摸一样的像,与头部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生活中,我们站在*面镜前也能看到自己的像,通过观察,你能得出*面镜成像的特点吗?

  四、自主学*

  1.自己悟一悟:观察右图,了解*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通过*面镜成像原理图可以看出,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物体在*面镜中成的像,也可以理解成反射光线是由像点直接发出的。

  2.仔细读一读:课本43页之探究,重点记住实验操作过程。(课堂上注意观察,思考教师演示实验)

  3.自己做一做:查找资料,弄懂*面镜成像的特点:

  温馨提示:*面镜的成像总是与物体等大的。为什么我们离*面镜越远感觉所成的像越小?这是视觉造成的,就像我们站在路中间,越朝远处看路越窄一样。

  4.想想议一议:

  (1)看课本44页之虚像,对比小孔成像谈谈虚像与实像的区别:

  (2)课本43页之想想议议。

  5.仔细读一读:看课本244页科学世界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五、当堂训练

  达标测试

  1.表面*的金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对光发生 反射而成像。

  2.*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像和物体到*面镜的 相等;像和物体的 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 的。

  3.一个人当他走面镜时,像与*面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一只小鸟在离湖面10米的空中飞行,它在湖中所成的像距该小鸟的距离是 米。

  4.利用凸面镜作为汽车观后镜是因为它可以 光线, 视野。

  5.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 面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

  能力提升

  1.如图,岸边的树在地面上有影子;小桥在水中有倒影。前者是由 形成的,后者是由 形成的。

  2.在宾馆的长廊尽头的墙上安装了一块与墙壁等大的*面镜如图,这是利用了 原理给人一种走进无尽长廊的感觉。

  3.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所示,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 题图 2题图 3题图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4.在研究*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a)在桌面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1)要想研究玻璃成像的特点,关键问题是设法确定像的位置,仔细想想,实验时具体的作法是: 。我们这样确定像的位置,凭借的是视觉效果相同,因而可以说是采用了 的科学方法。

  (2)实验中为了判断烛焰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所采取的措施是 。

  (3)某实验小组实验所记录的现象如图(B)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结论?为什么?

  (4)实验中某同学提出在玻璃的同一侧,通过玻璃扳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你可以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5)若用*面镜代替玻璃板,上面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进行.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1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面镜成像的特点、*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任务及学情分析】

  *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面镜的作用,掌握*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理解*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面镜成像作图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精神,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面镜成像的原理。

  2、难点:设计实验找到“虚像”,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实验器材】

  1、教师用具:蜡烛、光屏、镀膜玻璃、支架、*面镜、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用具:蜡烛、镀膜玻璃、支架、刻度尺、*面镜、坐标纸等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及讲授解析

  【评价设计】

  1、注重过程评价: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各种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评价;

  2、设计当堂检测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复*导入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及原理

  (1)已知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设计意图:复*小孔成像及光的反射定律,为本节课学*的*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虚像的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

  模块一:通过观察活动,建立“像”的概念,明确*面镜的作用

  教师引导:利用课前热身2,巩固*面镜的第一个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学生活动:通过*面镜观察自己或其它同学。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镜子中的“你”叫什么?

  交流发现: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师归纳:在物理学中,镜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于“影”。引导学生得出*面镜的第二个作用——成“像”,从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块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了解*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为后续*面镜成像特点的学*打下基础。)

  模块二:探究*面镜的成像特点

  环节一:提出问题——*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分组讨论:观察*面镜中的像,你认为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学*目标,提出最贴*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展开讨论。)

  环节二:提出猜想,交流发现

  学生活动:围绕着学案上的问题,边观察*面镜中的自己,边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通过观察发现像与物之间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大远小……(提示学生说明猜想依据)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的猜想,并进行归类:同学们的猜想主要围绕着像与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展开讨论,用最贴*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猜想。)

  环节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选用怎样的器材才能找到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像与物体到*面镜的距离?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比较,选择合适的器材解决问题。

  突破难点:利用镀膜玻璃不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代替物体在*面镜中的像,便于比较大小关系。(请学生到讲台来,演示交流小组讨论得出的实验方案。)

  形成目标: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案,知道器材的选择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观察、收集、记录相关的实验信息(或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实验的最大难度在于怎样找到“像”,因此,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构思,从而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镀膜玻璃代替*面镜、利用同样的蜡烛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环节四: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温馨提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应改变物体与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几次。

  学生活动:根据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为在设计实验方面仍存在疑问的同学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另外,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呈现,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环节五:分析归纳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成果,并尝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引导:如果将对应的像与物的位置相连,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学生不易发现的“连线垂直”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特点。)

  环节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交流提升实验结果,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

  环节七:评估(按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像“*大远小”的感觉呢?

  课件展示:人眼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视角会随着物体到人眼的距离发生变化,当视角变小时,就会感觉好像物体变小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课前猜想所随机制定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像“*大远小”的特性,教师则没有必要人为的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来讲解此部分的内容。)

  (模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模块三:*面镜成像的原理——建立“虚像”的概念

  环节一:知道*面镜成“虚”像

  教师引导:如果有木板把点燃的蜡烛遮住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烛焰吗?

  学生讨论:利用*面镜观察。

  教师引导:(用*面镜改变角度,使学生可以通过*面镜再次看到烛焰。)通过学*我们知道,同学们看到的是蜡烛的“像”,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尝试用光屏承接*面镜所成的像。

  交流结论:通过类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虚像”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虚像”的特点。)

  环节二:*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寻找*面镜成像的原理,交流学*成果。

  教师活动:总结提高,利用多媒体展示“*面镜成像作图法”。

  形成目标: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法,并能够结合*面镜成像特点规范作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在学生已经对*面镜成像特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对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模块四:了解*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面镜成像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举例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关于*面镜成像的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尝试解释现象揭示本质,从物理走向社会。)

  3、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回顾本节课学*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在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实验技能方面有哪些提升?还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进行归纳提升,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4、当堂检测

  1、利用*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物体在*面镜中的像。(图略)

  2、身高为1.6米的一位同学,站在*面镜前1米的地方,他在镜中的像到*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当他向镜面移*0.5米时,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_;像的高度是_______。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学*进行简单的反馈练*,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课在学*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难点。例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怎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找到像的具**置?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较像的大小关系?以及在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教师只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做好铺垫,利用适时的提醒,使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实验的过程,他们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实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本节是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

  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对*面镜成像成像的规律学生易受到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能正确的了解镜中像和物体关系,特别是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不能正确理解。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镜中像和放在镜子后与物体大小相同的物体重合了,来体验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同时通过强调人眼对远*的物体大小感觉不同来加深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了解。其次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面镜成虚像的现象,通过在像的位置放在一个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来正确认识虚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与*惯。

  三、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获得答案。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

  (五)教学难点:*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教法:实验探究法;提问法;谈话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面镜,一块玻璃板,两个铁夹作为玻璃板支架,白纸,光屏,一盒火柴,两支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笔。

  教师演示器材:打火机两个,蜡烛两支,*面镜,*板,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吹蜡烛实验,激发学生学*兴趣,同时引入新课

  教师:本实验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玻璃板,点明玻璃板我们称为*面镜,生活中常用的*面镜是镜子。今天我们共同学*“*面镜成像”。教师板书课题。(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进行新课:

  【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 观察:

  由小时候照镜子到镜后找像引入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或远离*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老师表演照镜子,学生充当像(为学生猜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二)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位置跟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呢?*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出示课件)

  (三)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刚才亲身的体验提出猜想,教师将猜想在副板书写出来:像物等大,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四)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设计实验:(在课前预*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筛选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并从中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需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2)怎样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怎样测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小组交流实验记录和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5)再次点燃*面镜前的蜡烛,用光屏在后面接收,观察能否接受到烛焰的像.,得到*面镜成虚像.

  【*面镜成像原理】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解释*面镜成像原理:

  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S’就是S在*面镜中的像。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在知识和学*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面镜成像

  *面镜成像的特点: *面镜成像原理: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光的反射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教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

  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

  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生:不同。并回答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

  师: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师: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

  3、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生:实验验证。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

  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生: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其实验方案。

  师:点拨实验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4、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⑴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⑵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师: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凸透镜焦距f=10cm

  5、分析论证

  师:各小组根据你们的数据,看能否总结出凸透镜的这些成像规律。

  课件出示:

  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哪个因素有关?

  ⑵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⑶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⑷像的正倒: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生:讨论分析总结,并展示。

  二、模拟演示,再现规律

  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加强对实验规律的理解。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整个探究过程,看经历了哪些环节?

  三、结束语

  实验中同学们可能还遇到了其他一些问题,如物距变化与像距变化和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等,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共同探究。

  【课后作业】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镜成像规律,说一说它们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

  2、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看到的现象,并与凸透镜成像实验比较,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能力目标:

  能顺利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情感目标:

  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二、教学重点

  1.说出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2.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

  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对光、调焦距、找到清晰的物像。

  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物像。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讲述: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很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显微镜是一个放大的仪器,首先来了解显微镜的构成以及它放大的功能。

  (二)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对照P36显微镜的结构图片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

  1、对照图片,找到目镜和物镜:

  要求学生从镜筒上取下目镜观察,看上面标注的数字(10x);再让学生转动转换器,移动物镜,观察转换器上的三个物镜上标注的数字(4x10x40x)以及三个放大不同倍数的物镜长短情况。

  问:

  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什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显微镜下成的像有什么变化?

  目镜、物镜,上面的数字代表的是它们放大的倍数;其中4倍和10倍的物镜属于低倍物镜,而40倍的物镜属于高倍物镜。高倍物镜的镜身相对长些,低倍物镜的镜身相对短些。

  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如:实验桌上的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是多少?最小放大倍数是多少?

  显微镜下的视野是固定的,放的越大,意味着看到的物像越少,而且成倍地减少。

  2、由于目镜与物镜都是凸透镜,因此显微镜下成的物像是一个倒像。

  如:视野中看到的是“上”字,标本上的字应是怎样的?如:“F”、“b”等。

  如:如果视野中的物像偏右下方,如何移动标本将其移到视野的中央?

  问:

  3、能起到调节焦距的是哪两个结构?它们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如何使用?

  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粗、细准焦螺旋各转动一周,可以使镜筒分别移动升降10mm和0.1mm,因而,通常在低倍境下,使用粗准焦螺旋;在高倍境下,使用细准焦螺旋。

  顺时针旋转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逆时针旋转,使镜筒上升。

  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避免与标本相撞;

  镜筒上升时:眼睛应观察目镜,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4、调节光线的结构

  反光镜和遮光器上的光圈

  光线较强时:较小光圈和*面镜

  光线较弱时:较大光圈和凹面镜

  (三)练*使用显微镜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显微镜使用的步骤,教师示范,并作适当的解释。

  1.取境安放

  学生阅读步骤1和2:

  说明:

  目镜是插在镜筒上的,反光镜是插在镜臂上面的,显微镜一旦倾斜,反光镜很容易掉下来。

  显微镜偏左安放在桌面上,是要求学生左眼观察目镜,右眼同时画图或记录。

  2.对光

  学生阅读步骤3和4:

  归纳对光三转三选:

  先转转换器,选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再转遮光器,选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再转反光镜,选反光镜的*面镜;

  最后,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学生分组操作,在显微镜下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

  3.观察

  学生阅读步骤5、6、7:

  说明:

  将要观察的写有“上”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上”字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压住。

  遵循先下后上的原则,即:

  先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直到物镜接*玻片标本为止;再逆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左眼观察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楚物像为止。最后,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楚。

  学生按小组合作,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写有“上”的玻片标本,直到看清楚为止。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练*情况,并作适当的指导。

  总结归纳:

  看到的物像与标本本身有什么关系?

  视野中如果物像位置不在正中央,如何移动标本?

  视野中如果出现污点,如何判断污点的位置?

  如果将物镜改为高倍物镜,看到的物像变大的同时,看到的物像是多了还是少了?

  4.清洁收境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注意事项:

  说明:

  将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

  用擦镜纸擦拭镜头

  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通光孔的两边,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学生完成清洁收镜,同时整理视野桌。

  (四)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

  1.写有“上”的标本,显微镜下观察的的是什么?如果是“F”、“b”呢?

  2.如果你发现“上”字不在视野的正中央,应如何移动?

  3.你放大的最大的倍数是多少?最小的放大倍数是多少?倍数放大的越大,看到的物像会怎样?

  4.倍数放的越大,看到的物像越大,看到的部位就越少。

  5.完成课后练*

  6.阅读P40课后资料:从古老的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2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主要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进行观察前的准备,包括玻片标本的准备与显微镜使用方法技能的培训;第二部分是分别利用不同观察手段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一方面感受工具的先进对观察发现的促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建构细胞的概念。

  首次使用显微镜,学生会非常兴奋。但由于显微镜是较精密、复杂、昂贵的光学仪器,要想看清楚镜头下的玻片标本更需要误差极小的多步操作,所以不宜先放手让学生尝试使用显微镜,而应该加强显微镜使用的指导力度,只有学生切实掌握了显微镜使用的正确要领,后面的观察活动才能更大发挥自主性,才能获得镜头之下更准确的信息,从而顺利建构起单元的主要概念——工具发展推动人类认识世界的不断深入,顺利建构有关细胞与微生物的事实性概念。

  至于玻片标本的制作,如果教学条件允许,建议教师可以带领孩子进行亲手制作,这样会更增加学生对显微镜下看到的景象的可信度,并真切体会肉眼观察与显微镜下观察的巨大差异。而且学生会很乐意进行这种动手操作活动。如果教学条件有限,建议教师播放制作过程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再直接提供现成的玻片标本让学生观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结构。

  2、过程与方法:会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动物表皮玻片标本,会用图画记录观察到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微观世界的精彩,发展研究生命世界的兴趣。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1、同一观察对象,利用不同观察手段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建构单元核心概念:人们设计、发展不同的仪器和工具,为了更全面、真实、深入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如:生物的多样性)并将获得的认识服务于自身(如微生物技术的利用)。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能准确获取玻片标本的信息,初步建构细胞的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a.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每两人一份)

  b.文本材料:显微镜结构图说明,观察记录单。(每两人一份)

  c.视频资料:《超视觉世界》片断(放大身边的物体)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出示图片,科学史教育: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x胡克有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师:这是一个洋葱,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细胞吗?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它的细胞?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课件演示)

  1)擦拭载玻片、盖玻片。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在洋葱内表皮用刀片划出一个约一*方厘米的正方形(使用刀片时注意安全),用镊子撕取洋葱内表皮

  4)将内表皮置于载玻片的清水中,并使之展开。

  5)从一侧开始慢慢盖上盖玻片,不能留有气泡。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然后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取多余的碘酒,使洋葱表皮细胞均匀染色。

  2.学生根据活动指导说明以组为单位制作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

  (三)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

  2.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四)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3.师指导学生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和动物表皮玻片标本,每2人一台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的细胞,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记录单上。

  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和感受。(洋葱表皮在显微镜下像“砖墙”一样,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格子中间还有小圆点,有的在中央,有的在格子边缘。)

  (教师可以在学生发现基础上,利用PPT出示洋葱细胞图片,并规范讲解细胞壁、细胞核,多个细胞的构造像小房间,里边“住”着小人“细胞核”。

  (五)感受显微镜为人类带来的视觉延伸

  视频资料:超视觉世界节选自《国家地理》光盘,大致内容是一粒沙、一滴水,一张纸的表面,居室的沙发上,肉眼与显微镜下的迥异现象,其间也展现了普通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观察出的对象越来越微观。

  (六)回顾与反思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科学知识?

  2.说一说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3.试着说说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的步骤。

  学*评价:

  一、填空

  1.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3.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液泡等组成。

  二、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三、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步骤方法?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5.洋葱表皮玻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布置作业:

  略

  课后小结:

  略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能力目标

  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发展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细胞,及其与生物的关系。具体活动如下: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从基本结构上说则大体上是一样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的一切活动,比如:生物的长大、繁殖等都是靠细胞来实现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秘,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专门来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讲授新课]

  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位荷兰眼镜商在16xx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结构简单,放大倍数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这种显微镜是用光线照明的,属于光学显微镜。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显微镜的制造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到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电子显微镜。它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线进行观察,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倍。电子显微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了细胞更细微的结构。它的应用领域已经不止局限于生物学,在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现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显微镜。

  在学*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进行取镜和安放。取镜和安放可概括为几步: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边缘7厘米左右,安装好目镜和物镜。下面,大家就按照这一步骤先来练*一下。安放好以后请大家对照教材上的图,认识一下各结构名称。

  学生活动:对照彩图认识各结构名称。教师作适当指导。

  教师活动:认识了各结构以后,更重要的是会使用它来进行观察物像。现在每一小组都有四种观察玻片:写上“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首先以号片为例观察。观察前要先对光,对好以后才能观察。(演示、对光、观察的步骤说明多媒体)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对照练*。

  教师活动:在对光和观察时要注意

  1.先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

  3.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观察完②号片后再依次观察其他玻片,在观察时要仔细,考虑一下,这每个装片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其他玻片,讨论问题。

  教师活动:这四种玻片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甲:物像是倒像,而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学生乙: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学生丙: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好,看来,大家对这些问题考虑比较全面,回答完全正确。下面我们针对③号片再做一次观察,但不同的是我们换一下目镜,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换目镜、观察、讨论。

  教师活动:发现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体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体数越多。很好,看来大家都认真观察比较过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不明白的同学再观察比较一次。观察完后,把显微镜擦干净,如需擦目镜和物镜请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送回原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和操作步骤及其中的注意事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使用当中一定要养成规范使用、爱镜护镜的良好*惯,不要忽视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做一些课堂练*。

  四、板书设计 略

  五、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目标

  导入新课

  新课题教学

  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的操作

  归纳总结背景知识的介绍:(课件展示)由介绍电子显微镜发明的背景:“科学家的故事”——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说明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从而引出显微镜,简述显微分类,目前研制状况

  通过课件与实物的对照,介绍显微镜结构和各结构相应功能,得出其工作原理

  ① 课件中展示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并将各步注意点进一步领会

  ② 学生按要求自主尝试操作

  ③ 由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操作显微镜,教师在教室中巡回,对有因难的同学作指导,并将学生易范的'错误记录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难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出使用显微镜的科学使用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获得显微镜感性认识,为下一步作准备

  明确操作步骤及各步注意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规范操作作比较,分析遇到的问题的原因学生能力得提高

  进一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操作的熟练度

  巩固新知识

  六、作业布置:一课三练

  七、课后反思

  初次学*使用显微镜的课,学生兴奋、跃跃欲试,而必须交待的注意事项又非常多,难免出现教师细细交待,学生亦步亦趋,在严格要求下,学生放不开。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进行了两次实际操作,时间上的把握对教师要求较高。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面设计教学计划 菁选

*面设计教学计划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面设计教学计划 ,欢迎大家分享。

*面设计教学计划 1

  一、培养目标

  通过系统的教学及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现代*面设计实践技能,能够从事企业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品牌推广、企业形象设计及设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期间学生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

  三、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

  1.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艺术设计创作的专业技能和方法;

  3.具有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

  四、主干学科与相*专业

  主干学科:艺术

  相*专业:绘画专业、动画专业

  五、主要课程

  图形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面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效果图、CI策划与设计、电脑综合设计。

  六、主要实践环节:

  军训、绘画写生周、艺术设计周、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七、标准修业年限

  四年

  八、学士学位

  达到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可授予文学学士。

  九、各学期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别学时数占总学时数%学分数占总学分数%学分分配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

  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第七学期第八学期

  公共基础课736 29.49% 40.5 20.93% 9.5 10 8 8 3 0.5

  专业基础课480 19.23% 30 15.50% 12 11 7

  专业课800 32.05% 50 25.84% 4 12 12 13 9

  实践环节分散0 0

  集中35周35 18.09% 2 2 3 3 3 3 3 16

  专业选修课352 14.10% 22 11.37% 22

  公共选修课128 5.13% 8 4.13% 8

  课外要求8 4.13% 8

  最低毕业要求2496 100.00% 193.5 100.00%

*面设计教学计划 2

  一、培养目标

  通过系统的教学及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现代*面设计实践技能,能够从事企业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品牌推广、企业形象设计及设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期间学生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

  三、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

  1.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艺术设计创作的专业技能和方法;

  3.具有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

  四、主干学科与相*专业

  主干学科:艺术

  相*专业:绘画专业、动画专业

  五、主要课程

  图形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面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效果图、CI策划与设计、电脑综合设计。

  六、主要实践环节:

  军训、绘画写生周、艺术设计周、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七、标准修业年限

  四年

  八、学士学位

  达到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可授予文学学士。

  九、各学期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别 学时数 占总学时数% 学分数 占总学分数% 学分分配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第七学期 第八学期

  公共基础课 736 29.49% 40.5 20.93% 9.5 10 8 8 3 0.5

  专业基础课 480 19.23% 30 15.50% 12 11 7

  专业课 800 32.05% 50 25.84% 4 12 12 13 9

  实践环节 分散 0 0

  集中 35周 35 18.09% 2 2 3 3 3 3 3 16

  专业选修课 352 14.10% 22 11.37% 22

  公共选修课 128 5.13% 8 4.13% 8

  课外要求 8 4.13% 8

  最低毕业要求 2496 100.00% 193.5 100.00%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就要来亲自动手检验一下。用什么办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师:知道了实像和虚像之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u

  6、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如果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具体的问下面的问题)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生:讨论回答。

  7、当堂练*:

  ①什么仪器利用"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像。"

  ②什么仪器利用"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像。"

  ③什么仪器利用"当u

  8、布置作业:老年人看不清温度计的读数,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给他帮助,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教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

  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

  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

  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认识*面图形教学设计(精选5篇)

  认识*面图形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讨论等活动过程,使学生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面图形,经过想象与推测,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和形状;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与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拼搭、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根据从一个方位看到的*面图形能拼摆出多种不同位置关系和形状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能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经过想象与推测,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三、教学准备

  正方体实物,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谈话引入

  1.复*旧知

  课件出示题目:下面图形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已经分两次学*了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观察物体时要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去观察。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理小学阶段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与要求,一方面是为了复*旧知,另一方面也为系统地学*新知打下基础。

  (二)操作体验,理解运用

  1.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学*例1(1)(课件出示题目要求)。

  ①教师:想一想,可以怎样摆呢?

  教师课件演示教材中的两种摆法。

  课件出示问题:还可以怎样摆?

  教师:请大家拿出4个小正方体,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摆完看一看,你们所摆的小正方体从正面看是不是符合要求的图形(注意:摆小正方体时,要面靠面地摆)。

  ②同桌合作操作,教师巡视。

  ③反馈交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摆的图形。

  ④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只要一行摆三个,另外一个可以放在这三个小正方体前面或后面的任意位置,或者如下图所示:

  前后每行各摆两个(课件出示摆法)。

  (2)学*例1(2)(课件出示题目要求)。

  教师:请大家先静静地想一想,想好了再摆一摆,摆完后请同桌互相验证,看一看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究竟有没有变。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操作。

  ②同桌互相验证,如发现有问题的请你帮助同桌纠正错误。

  ③反馈交流,展示多种摆法。

  先把3个小正方体摆成一行。另外两个小正方体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中的任意两个的前面或后面;另外两个小正方体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中的任意一个的前面或后面(可以把一个摆在前面,一个摆在后面)。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只要一行摆三个,另外两个可以放在后面或前面的任意位置(课件出示多种摆法)。

  (3)想一想: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可以怎样摆?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多种摆法。

  ③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④概括总结:

  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面图形拼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例1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拼摆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到“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面图形拼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2.教学教材第2页例2。

  (1)出示例2(课件出示教材插图)。

  (2)教师:刚才我们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面图形能拼摆出多种不同的立体图形,现在根据兰兰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这三个方向看到的*面图形,你能摆出她所观察的立体图形吗?请你尝试着摆一摆。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拼摆,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能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吗?

  你发现了什么?

  (5)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6)教师:根据这三个方向看到的*面图形,你能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概括得出: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面图形拼摆立体图形,结果只有一种。

  (7)尝试练*(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独立思考──尝试拼摆验证”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拼摆出原来的立体图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深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练*一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练*一第2题。

  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像这样只根据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看到的*面图形拼摆成的立体图形是不确定的(结果不只一种),只有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面图形拼摆的立体图形才是确定的。

  3.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练*一第3题。

  4.小明搭了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左下图,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右下图。搭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小明最少需要()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个小正方体。

  【设计意图】练*题的设计要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通过练*让学生再次认识到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面图形拼摆出的立体图形是不确定的,从三个方向观察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检查学生的学*效果,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应用了数学中概括总结的学*方法,同时深化了所学知识。

  2.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第4题。

  认识*面图形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第3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形四边形和圆。

  2、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发展学生合作意识。

  3、在拼一拼、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4、通过几何图形的学*,体会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形四边形和圆。

  教法设计:

  激趣引导法、创设情景法

  学法设计:

  观察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展板、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请看大屏幕。(课件依次出现大树、太阳、小草、小鸟、牧童骑牛图。)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真了不起,发现了这幅图中有好多图形。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牧童骑牛图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太阳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树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这幅画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形四边形图形,

  你认识它们吗?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拿出你带来的物体,你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上面的图形吗?(小组交流一下,互相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立体图形上的*面图形

  2、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面有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各种形状的图片,你们能把这些图片分分类吗?(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哪个小组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织分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小组1:我们组分了5类,长方形分了一类,正方形分了一类,圆形分了一类,*形四边形分了一类,三角形分了一类。

  小组2:我们是按颜色分的

  你们的这种分法很有道理,这节课我们来学*按形状分类后的图形。

  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都是长方形?

  长长的,直直的、有4个角。

  那正方形是什么样子的?

  四四方方的、方方正正的、有4个角

  那*形四边形呢?

  也有4个角,

  谁来说三角形的样子?

  3条边,3个角。

  圆呢?

  圆圆的,弯弯的。

  圆的边是弯曲的,其他图形的边是直直的。

  三、课堂检测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这些*面图形的.样子了,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了。

  (课件出示图形,学生辨认)

  (出示情境图中的“牧童骑牛”图)牧童骑牛图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现在谁

  来说一说?

  牧童骑牛图是由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四边形拼成的。

  四、联系生活,深入感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今天所学的图形,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地板砖的面是正方形的。

  我们带的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我们星期一升**时,**的形状的长方形的。

  我们图书角的图书版子的形状是*形四边形的。

  我们的画画笔盒子的底面是圆形的。

  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到生活中去走走,看看!(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图形)

  五、谈收获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形四边形。

  作业布置:

  练*一第2题

  认识*面图形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9~140页复*的全部*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和掌握本单元学*的知识,弄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画图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硬纸*行四边形和梯形各一个,直尺和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提问: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单元学*了哪些*面图形?

  今天这节课就来复*这些*面图形。(板书课题)通过复*,要进一步认识这些*面图形的特征,掌握好这些图形的概念和相关的一些知识,要能认识一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复*角和垂线、*行线

  1.复*线段、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先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再画一条射线。追问:射线能量长度吗?直线呢?请大家再画一条直线。

  我们已经分别画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出示线段、射线和直线)谁来说一说,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2.复*角和角的分类。

  提问:我们还学*过角。怎样的图形是角?(画一个角)我们学过哪几种角?

  请同学们看第2题,在练*本上画出题里的几个角。(指名两人板演)

  提问画的各是什么角,并说明理由。

  小结:我们学过锐角、直角、钝角、*角和周角。直角、*角和周角各是多少度?(板书:直角=90*角=180周角=360)直角和*角有什么关系?

  3.复*垂线和*行线。

  提问: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板书:互相垂直)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行的?(板书:互相*行)垂直和*行是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现在请同学们做第3题,在书上过a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行线。

  提问:垂线是怎样画的?(老师画一组垂线)*行线是怎样画的?(老师画一组*行线)都画对了吗?

  三、复*多边形

  1.复*了*行四边形。

  请同学们再用画*行线的方法,把第4题里的两条线段作为*行四边形的两条边,画出一个*行四边形。

  追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板书:*行四边形)为什么是*行四边形?(板书:两组对边分别*行)

  2.复*三角形。

  提问: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板书:三角形三条线段围成)按照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成哪几类?是怎样分的?

  说一说下面图里各是什么三角形。

  我们还根据边的特点,认识过哪几种三角形?

  下面三角形中哪些是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请同学们做第5题,把每个三角形里三个角的度数量出来,写在角里,然后告诉老师,各是什么三角形。量好后向学生提问各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追问: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或者是不是钝角三角形,是怎样判断的?判断一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要根据几个角是锐角来判断?

  3.复*梯形。

  提问:谁来说一说,第6题里三个各是什么图形?第二个为什么是梯形?(板书:梯形只有一组对边*行)根据什么说第三个图形是*行四边形的?

  追问:梯形和*行四边形不同在哪里?

  4.画高。

  现在请同学们看第6题,在书上分别画出三角形、梯形和*行四边形的高。(出示图形,指名一人板演。老师巡视)

  提问:和高垂直的边叫做这个图形的什么?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高。在这些图形里,高和底是互相垂直的线段,高和底又是互相对应的。

  5.学生操作。

  (1)请同学们拿出一个*行四边形。

  你能在这个*行四边形上画一条线段,再沿画的线段剪开成两个图形,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大家试一试。谁来说一说怎样画和剪,怎样拼。(老师再演示)

  想一想,你是沿这个*行四边形的什么剪开的?为什么要沿高剪开才能拼成长方形?

  (2)请同学们拿出一个梯形,像老师这样对折,(示范)再打开。

  大家看着这个图形想一想,怎样剪下一个小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是怎样剪和拼的?(老师再演示)

  提问:剪下的这个小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会是直角三角形?

  四、复*小结

  这节课复*了哪些知识?你能说出这些*面图形的特征吗?说一说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五、综合练*

  让学生在书上做复*第9题。

  用小黑板出示,学生回答练*情况,要求说明理由。(老师板书判断符号)

  认识*面图形教学设计 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的,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连贯性,深刻体会“面在体上”,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了解了立体图形各面的特征。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认识的立体图形拓出相应的*面图形,使学生对立体图形各面的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感受到*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了图形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重视学生的观察、发现与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把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长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放在一起,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同时对*面图形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直三棱柱、圆柱、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图案,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各种*面图形拼成的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它们都是些什么图案呢?

  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同学们来认一认、指一指。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学*新课之前,创设具体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使学生初步感知*面图形,为下面的学*作铺垫。

  操作实践,学*新知

  1.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课件出示一组立体图形)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立体图形吗?

  (学生说出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些图形的家就在这些立体图形上,你们能找到吗?现在请同学们4人一组,在学具上摸一摸、找一找,并小组交流你们从哪个立体图形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小组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小结: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直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和长方形。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的家都在立体图形上,老师想把这些图形从立体图形中搬出来放到纸上,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课件出示课堂活动卡)

  生:沿着立体图形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4人一组,每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把它们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们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有好多面,剪下的图形只有一个面,**的。

  师:对,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些图形就是*面图形。

  2.观察发现,了解*面图形的特征。

  (1)认识长方形、*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各一组)

  师:长方形、*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各有什么特征?

  预设

  生1:长方形的特征是长长方方的,有4条边,每条边都是直直的。

  生2:*行四边形的特征是4条边都是直直的,其中一组对边是倾斜的'。

  生3:三角形有3条直直的边。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长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

  生:虽然这些图形的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特征是相同的,所以应该属于同一种图形。

  (2)认识正方形和圆。

  (课件出示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圆各一组)

  师:正方形和圆的特征各是什么?

  预设

  生1:这些正方形都有一个相同点:四四方方的,有4条边,每条边都是直直的,并且一样长。

  生2: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圆圆的。

  3.联系实际,深化对*面图形的认识。

  师: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4.小结: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都是*面图形,都是物体(立体图形)的一个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利用立体图形画出*面图形,再剪下来摸一摸,不仅使学生感受到“面在体上”,同时也体会到*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显著区别,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总结,使学生对*面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巩固练*

  1.抢答。

  师:我这里有很多图形,请你们在看见一个图形时,大声喊出它的名字。

  (从准备好的教具袋中拿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说出图形名称)

  2.完成教材5页1题。

  先让学生说说需要涂色的是什么图形,再涂上相应的颜色。

  3.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课堂总结

  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

  布置作业

  教材5页2、3题。

  认识*面图形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掌握将组合图形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探讨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学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掌握将组合图形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运用分割法和添补法的策略,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具准备】

  七巧板、答题纸、每小组一张例题一的*面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认识图形

  1、课件激趣:猜一猜,这个盒子里到底藏了哪些*面图形?(课件演示图形从盒子里跑出来)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学生动手拼一拼:拿出准备好的七巧板,一分钟竞赛,在一分钟内拼出有趣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这些图形和基本图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揭示组合图形的概念:基本图形拼成的图形叫组合图形。

  4、生活中哪里还有组合图形?(学生说;课件展示。)

  5、练眼力:看看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学生试着分一分,老师总结:可见,几个基本图形组合在一起就是组合图形,同样的,一个组合图形也可以分成几个基本图形。运用这样的思想,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二、情景出示,体验探索

  1、课件出示情境: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客厅*面图如下)。大家能帮小华计算一下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吗?7m 4m 6m 3m 2、客厅*面图,要铺地砖需要知道什么?

  3、面积如何求?小组一起研究,在老师发的*面图纸上试一试,寻找计算办法,并计算出得数。(小组内研究、计算)

  4、在黑板上展示不同的计算办法,让小组代表讲解本组解决思路和办法。

  前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分割法)

  第四种方法有什么特点?(板书:添补法)

  5、如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呢?引导学生总结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解决问题,强化应用

  1、请大家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大队辅导解决一个问题:中队旗到底有多大?

  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计算结果,教学反思《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2、出示零件*面图,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对比。 54mm 20mm 30mm 10mm 27mm 3、一块草坪,如下图。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现在有两家公司联系,A公司说种一*方米草要5元,B公司说种同样的草一共需要2500元。如果让你决定,你会选择哪家公司?

  4、还有两幅组合图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面积吗?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四、 小结

  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了那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根据图形本身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分割法或添补法)。

  五、趣味思考题

  学校校园里有一块长方形的地,想种上红花、黄花和绿草。一种设计方案如图。你能分别算出红花、黄花、绿草的种植面积吗?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分割法添补法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自主学*的原则,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出了转化思想,能够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加强了数学的乐趣。

  一、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辨一辨,认识组合图形的特点。

  学生用七巧板动手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本事这个类似游戏的活动就充满了挑战和趣味,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把不同的基本图形拼在一起,就是经历了组合图形形成的过程,对于组合图形的特点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不同的基本图形打好了基础。在认识了组合图形后,又以游戏的形式做“练眼力”一题,让学生把七巧板拼好的作品分成不同的基本图形,这是为新课情境的解决办法做提示,也是为抽象的数学图形的分割做好基础。

  二、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在同伴的合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

  教师设置情境,请学生四人一小组帮助小华计算客厅的面积。 7m 4m 6m 3m每个小组都可以在*面图上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然后选出不同的做法展示全班展示,让小组代表解释本组的思路和方法。当时黑板上展出的学生的做法共有六种,经过学生的讲解分析和判断,大家一致拿掉了非常复杂的两种分割方法,并阐明了理由。这个过程很好地把“分割法”和“添补法”进行了展示,并且在不好的展示范例中发现了分割越简单越好计算为上策,以及不论采取什么方法,只要能找到相关数据才是对的办法的结论。这些教学中的重难点都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计算、体验和对比得到的,是学生自己经历了学*的过程,效果较好。

  三、课堂练*紧扣生活实际,并注重教学难点的进一步实践。

  随后出现的课堂练*,均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来。首先队旗的面积计算,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引起他们的计算热情。同时中队旗这个组合图形可以用分割法或者添补法转化成不同的基本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组合图形计算的多样性。接着计算的零件的面积,则是学生体会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练*的第三题则设置了哪个公司的报价划算的情境,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其后跟着的两道练*,都是不断加强本节课的学*要点,注重学生的实际问题的解答能力。

  本节课没有得到很好突破的,正是在教学难点部分。老师没有吃透教材,对于学生真正的难点心中并不明确。学生用分割法或者添补法转化成基本图形并不存在困难,而是选择了某种分割法或者添补法后能够找到相关的数据来进行计算,这才是突破的重点。首先老师在思想上认识不够,所以在课堂上强调不够;同时教学环节的而设计上就没有注意突出这一点。如果在练*中加入错题分析,以学生的错来引出难点突破,或者加入一道:看分割好的组合图形你需要找到哪些数据的练*,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这样显得重难点突破,集中力量突破,数学课堂的效率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