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能力目标:

  能顺利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情感目标:

  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二、教学重点

  1.说出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2.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

  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对光、调焦距、找到清晰的物像。

  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物像。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讲述: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很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显微镜是一个放大的仪器,首先来了解显微镜的构成以及它放大的功能。

  (二)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对照P36显微镜的结构图片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

  1、对照图片,找到目镜和物镜:

  要求学生从镜筒上取下目镜观察,看上面标注的数字(10x);再让学生转动转换器,移动物镜,观察转换器上的三个物镜上标注的数字(4x10x40x)以及三个放大不同倍数的物镜长短情况。

  问:

  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什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显微镜下成的像有什么变化?

  目镜、物镜,上面的数字代表的是它们放大的倍数;其中4倍和10倍的物镜属于低倍物镜,而40倍的物镜属于高倍物镜。高倍物镜的镜身相对长些,低倍物镜的镜身相对短些。

  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如:实验桌上的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是多少?最小放大倍数是多少?

  显微镜下的视野是固定的,放的越大,意味着看到的物像越少,而且成倍地减少。

  2、由于目镜与物镜都是凸透镜,因此显微镜下成的物像是一个倒像。

  如:视野中看到的是“上”字,标本上的字应是怎样的?如:“F”、“b”等。

  如:如果视野中的物像偏右下方,如何移动标本将其移到视野的中央?

  问:

  3、能起到调节焦距的是哪两个结构?它们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如何使用?

  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粗、细准焦螺旋各转动一周,可以使镜筒分别移动升降10mm和0.1mm,因而,通常在低倍境下,使用粗准焦螺旋;在高倍境下,使用细准焦螺旋。

  顺时针旋转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逆时针旋转,使镜筒上升。

  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避免与标本相撞;

  镜筒上升时:眼睛应观察目镜,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4、调节光线的结构

  反光镜和遮光器上的光圈

  光线较强时:较小光圈和*面镜

  光线较弱时:较大光圈和凹面镜

  (三)练*使用显微镜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显微镜使用的步骤,教师示范,并作适当的解释。

  1.取境安放

  学生阅读步骤1和2:

  说明:

  目镜是插在镜筒上的,反光镜是插在镜臂上面的,显微镜一旦倾斜,反光镜很容易掉下来。

  显微镜偏左安放在桌面上,是要求学生左眼观察目镜,右眼同时画图或记录。

  2.对光

  学生阅读步骤3和4:

  归纳对光三转三选:

  先转转换器,选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再转遮光器,选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再转反光镜,选反光镜的*面镜;

  最后,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学生分组操作,在显微镜下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

  3.观察

  学生阅读步骤5、6、7:

  说明:

  将要观察的写有“上”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上”字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压住。

  遵循先下后上的原则,即:

  先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直到物镜接*玻片标本为止;再逆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左眼观察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楚物像为止。最后,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楚。

  学生按小组合作,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写有“上”的玻片标本,直到看清楚为止。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练*情况,并作适当的指导。

  总结归纳:

  看到的物像与标本本身有什么关系?

  视野中如果物像位置不在正中央,如何移动标本?

  视野中如果出现污点,如何判断污点的位置?

  如果将物镜改为高倍物镜,看到的物像变大的同时,看到的物像是多了还是少了?

  4.清洁收境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注意事项:

  说明:

  将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

  用擦镜纸擦拭镜头

  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通光孔的两边,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学生完成清洁收镜,同时整理视野桌。

  (四)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

  1.写有“上”的标本,显微镜下观察的的是什么?如果是“F”、“b”呢?

  2.如果你发现“上”字不在视野的正中央,应如何移动?

  3.你放大的最大的倍数是多少?最小的放大倍数是多少?倍数放大的越大,看到的物像会怎样?

  4.倍数放的越大,看到的物像越大,看到的部位就越少。

  5.完成课后练*

  6.阅读P40课后资料:从古老的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2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主要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进行观察前的准备,包括玻片标本的准备与显微镜使用方法技能的培训;第二部分是分别利用不同观察手段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一方面感受工具的先进对观察发现的促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建构细胞的概念。

  首次使用显微镜,学生会非常兴奋。但由于显微镜是较精密、复杂、昂贵的光学仪器,要想看清楚镜头下的玻片标本更需要误差极小的多步操作,所以不宜先放手让学生尝试使用显微镜,而应该加强显微镜使用的指导力度,只有学生切实掌握了显微镜使用的正确要领,后面的观察活动才能更大发挥自主性,才能获得镜头之下更准确的信息,从而顺利建构起单元的主要概念——工具发展推动人类认识世界的不断深入,顺利建构有关细胞与微生物的事实性概念。

  至于玻片标本的制作,如果教学条件允许,建议教师可以带领孩子进行亲手制作,这样会更增加学生对显微镜下看到的景象的可信度,并真切体会肉眼观察与显微镜下观察的巨大差异。而且学生会很乐意进行这种动手操作活动。如果教学条件有限,建议教师播放制作过程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再直接提供现成的玻片标本让学生观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结构。

  2、过程与方法:会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动物表皮玻片标本,会用图画记录观察到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微观世界的精彩,发展研究生命世界的兴趣。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1、同一观察对象,利用不同观察手段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建构单元核心概念:人们设计、发展不同的仪器和工具,为了更全面、真实、深入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如:生物的多样性)并将获得的认识服务于自身(如微生物技术的利用)。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能准确获取玻片标本的信息,初步建构细胞的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a.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每两人一份)

  b.文本材料:显微镜结构图说明,观察记录单。(每两人一份)

  c.视频资料:《超视觉世界》片断(放大身边的物体)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出示图片,科学史教育: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x胡克有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师:这是一个洋葱,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细胞吗?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它的细胞?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课件演示)

  1)擦拭载玻片、盖玻片。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在洋葱内表皮用刀片划出一个约一*方厘米的正方形(使用刀片时注意安全),用镊子撕取洋葱内表皮

  4)将内表皮置于载玻片的清水中,并使之展开。

  5)从一侧开始慢慢盖上盖玻片,不能留有气泡。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然后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取多余的碘酒,使洋葱表皮细胞均匀染色。

  2.学生根据活动指导说明以组为单位制作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

  (三)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

  2.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四)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3.师指导学生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和动物表皮玻片标本,每2人一台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的细胞,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记录单上。

  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和感受。(洋葱表皮在显微镜下像“砖墙”一样,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格子中间还有小圆点,有的在中央,有的在格子边缘。)

  (教师可以在学生发现基础上,利用PPT出示洋葱细胞图片,并规范讲解细胞壁、细胞核,多个细胞的构造像小房间,里边“住”着小人“细胞核”。

  (五)感受显微镜为人类带来的视觉延伸

  视频资料:超视觉世界节选自《国家地理》光盘,大致内容是一粒沙、一滴水,一张纸的表面,居室的沙发上,肉眼与显微镜下的迥异现象,其间也展现了普通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观察出的对象越来越微观。

  (六)回顾与反思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科学知识?

  2.说一说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3.试着说说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的步骤。

  学*评价:

  一、填空

  1.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3.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液泡等组成。

  二、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三、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步骤方法?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5.洋葱表皮玻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布置作业:

  略

  课后小结:

  略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能力目标

  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发展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细胞,及其与生物的关系。具体活动如下: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从基本结构上说则大体上是一样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的一切活动,比如:生物的长大、繁殖等都是靠细胞来实现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秘,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专门来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讲授新课]

  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位荷兰眼镜商在16xx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结构简单,放大倍数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这种显微镜是用光线照明的,属于光学显微镜。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显微镜的制造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到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电子显微镜。它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线进行观察,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倍。电子显微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了细胞更细微的结构。它的应用领域已经不止局限于生物学,在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现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显微镜。

  在学*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进行取镜和安放。取镜和安放可概括为几步: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边缘7厘米左右,安装好目镜和物镜。下面,大家就按照这一步骤先来练*一下。安放好以后请大家对照教材上的图,认识一下各结构名称。

  学生活动:对照彩图认识各结构名称。教师作适当指导。

  教师活动:认识了各结构以后,更重要的是会使用它来进行观察物像。现在每一小组都有四种观察玻片:写上“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首先以号片为例观察。观察前要先对光,对好以后才能观察。(演示、对光、观察的步骤说明多媒体)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对照练*。

  教师活动:在对光和观察时要注意

  1.先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

  3.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观察完②号片后再依次观察其他玻片,在观察时要仔细,考虑一下,这每个装片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其他玻片,讨论问题。

  教师活动:这四种玻片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甲:物像是倒像,而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学生乙: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学生丙: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好,看来,大家对这些问题考虑比较全面,回答完全正确。下面我们针对③号片再做一次观察,但不同的是我们换一下目镜,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换目镜、观察、讨论。

  教师活动:发现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体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体数越多。很好,看来大家都认真观察比较过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不明白的同学再观察比较一次。观察完后,把显微镜擦干净,如需擦目镜和物镜请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送回原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和操作步骤及其中的注意事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使用当中一定要养成规范使用、爱镜护镜的良好*惯,不要忽视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做一些课堂练*。

  四、板书设计 略

  五、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目标

  导入新课

  新课题教学

  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的操作

  归纳总结背景知识的介绍:(课件展示)由介绍电子显微镜发明的背景:“科学家的故事”——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说明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从而引出显微镜,简述显微分类,目前研制状况

  通过课件与实物的对照,介绍显微镜结构和各结构相应功能,得出其工作原理

  ① 课件中展示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并将各步注意点进一步领会

  ② 学生按要求自主尝试操作

  ③ 由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操作显微镜,教师在教室中巡回,对有因难的同学作指导,并将学生易范的'错误记录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难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出使用显微镜的科学使用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获得显微镜感性认识,为下一步作准备

  明确操作步骤及各步注意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规范操作作比较,分析遇到的问题的原因学生能力得提高

  进一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操作的熟练度

  巩固新知识

  六、作业布置:一课三练

  七、课后反思

  初次学*使用显微镜的课,学生兴奋、跃跃欲试,而必须交待的注意事项又非常多,难免出现教师细细交待,学生亦步亦趋,在严格要求下,学生放不开。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进行了两次实际操作,时间上的把握对教师要求较高。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能力目标:

  能顺利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情感目标:

  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二、教学重点

  1.说出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2.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

  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对光、调焦距、找到清晰的物像。

  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物像。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讲述: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很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显微镜是一个放大的仪器,首先来了解显微镜的构成以及它放大的功能。

  (二)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对照P36显微镜的结构图片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

  1、对照图片,找到目镜和物镜:

  要求学生从镜筒上取下目镜观察,看上面标注的数字(10x);再让学生转动转换器,移动物镜,观察转换器上的三个物镜上标注的数字(4x10x40x)以及三个放大不同倍数的物镜长短情况。

  问:

  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什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显微镜下成的像有什么变化?

  目镜、物镜,上面的数字代表的是它们放大的倍数;其中4倍和10倍的物镜属于低倍物镜,而40倍的物镜属于高倍物镜。高倍物镜的镜身相对长些,低倍物镜的镜身相对短些。

  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如:实验桌上的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是多少?最小放大倍数是多少?

  显微镜下的视野是固定的,放的越大,意味着看到的物像越少,而且成倍地减少。

  2、由于目镜与物镜都是凸透镜,因此显微镜下成的物像是一个倒像。

  如:视野中看到的是“上”字,标本上的字应是怎样的?如:“F”、“b”等。

  如:如果视野中的物像偏右下方,如何移动标本将其移到视野的中央?

  问:

  3、能起到调节焦距的是哪两个结构?它们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如何使用?

  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粗、细准焦螺旋各转动一周,可以使镜筒分别移动升降10mm和0.1mm,因而,通常在低倍境下,使用粗准焦螺旋;在高倍境下,使用细准焦螺旋。

  顺时针旋转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逆时针旋转,使镜筒上升。

  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避免与标本相撞;

  镜筒上升时:眼睛应观察目镜,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4、调节光线的结构

  反光镜和遮光器上的光圈

  光线较强时:较小光圈和*面镜

  光线较弱时:较大光圈和凹面镜

  (三)练*使用显微镜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显微镜使用的步骤,教师示范,并作适当的解释。

  1.取境安放

  学生阅读步骤1和2:

  说明:

  目镜是插在镜筒上的,反光镜是插在镜臂上面的,显微镜一旦倾斜,反光镜很容易掉下来。

  显微镜偏左安放在桌面上,是要求学生左眼观察目镜,右眼同时画图或记录。

  2.对光

  学生阅读步骤3和4:

  归纳对光三转三选:

  先转转换器,选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再转遮光器,选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再转反光镜,选反光镜的*面镜;

  最后,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学生分组操作,在显微镜下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

  3.观察

  学生阅读步骤5、6、7:

  说明:

  将要观察的写有“上”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上”字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压住。

  遵循先下后上的原则,即:

  先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直到物镜接*玻片标本为止;再逆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左眼观察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楚物像为止。最后,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楚。

  学生按小组合作,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写有“上”的玻片标本,直到看清楚为止。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练*情况,并作适当的指导。

  总结归纳:

  看到的物像与标本本身有什么关系?

  视野中如果物像位置不在正中央,如何移动标本?

  视野中如果出现污点,如何判断污点的位置?

  如果将物镜改为高倍物镜,看到的物像变大的同时,看到的物像是多了还是少了?

  4.清洁收境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注意事项:

  说明:

  将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

  用擦镜纸擦拭镜头

  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通光孔的两边,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学生完成清洁收镜,同时整理视野桌。

  (四)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

  1.写有“上”的标本,显微镜下观察的的是什么?如果是“F”、“b”呢?

  2.如果你发现“上”字不在视野的正中央,应如何移动?

  3.你放大的最大的倍数是多少?最小的放大倍数是多少?倍数放大的越大,看到的物像会怎样?

  4.倍数放的越大,看到的物像越大,看到的部位就越少。

  5.完成课后练*

  6.阅读P40课后资料:从古老的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2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主要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进行观察前的准备,包括玻片标本的准备与显微镜使用方法技能的培训;第二部分是分别利用不同观察手段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一方面感受工具的先进对观察发现的促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建构细胞的概念。

  首次使用显微镜,学生会非常兴奋。但由于显微镜是较精密、复杂、昂贵的光学仪器,要想看清楚镜头下的玻片标本更需要误差极小的多步操作,所以不宜先放手让学生尝试使用显微镜,而应该加强显微镜使用的指导力度,只有学生切实掌握了显微镜使用的正确要领,后面的观察活动才能更大发挥自主性,才能获得镜头之下更准确的信息,从而顺利建构起单元的主要概念——工具发展推动人类认识世界的不断深入,顺利建构有关细胞与微生物的事实性概念。

  至于玻片标本的制作,如果教学条件允许,建议教师可以带领孩子进行亲手制作,这样会更增加学生对显微镜下看到的景象的可信度,并真切体会肉眼观察与显微镜下观察的巨大差异。而且学生会很乐意进行这种动手操作活动。如果教学条件有限,建议教师播放制作过程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再直接提供现成的玻片标本让学生观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结构。

  2、过程与方法:会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动物表皮玻片标本,会用图画记录观察到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微观世界的精彩,发展研究生命世界的兴趣。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1、同一观察对象,利用不同观察手段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建构单元核心概念:人们设计、发展不同的仪器和工具,为了更全面、真实、深入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如:生物的多样性)并将获得的认识服务于自身(如微生物技术的利用)。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能准确获取玻片标本的信息,初步建构细胞的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a.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每两人一份)

  b.文本材料:显微镜结构图说明,观察记录单。(每两人一份)

  c.视频资料:《超视觉世界》片断(放大身边的物体)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出示图片,科学史教育: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x胡克有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师:这是一个洋葱,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细胞吗?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它的细胞?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课件演示)

  1)擦拭载玻片、盖玻片。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在洋葱内表皮用刀片划出一个约一*方厘米的正方形(使用刀片时注意安全),用镊子撕取洋葱内表皮

  4)将内表皮置于载玻片的清水中,并使之展开。

  5)从一侧开始慢慢盖上盖玻片,不能留有气泡。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然后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取多余的碘酒,使洋葱表皮细胞均匀染色。

  2.学生根据活动指导说明以组为单位制作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

  (三)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

  2.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四)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3.师指导学生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和动物表皮玻片标本,每2人一台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的细胞,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记录单上。

  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和感受。(洋葱表皮在显微镜下像“砖墙”一样,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格子中间还有小圆点,有的在中央,有的在格子边缘。)

  (教师可以在学生发现基础上,利用PPT出示洋葱细胞图片,并规范讲解细胞壁、细胞核,多个细胞的构造像小房间,里边“住”着小人“细胞核”。

  (五)感受显微镜为人类带来的视觉延伸

  视频资料:超视觉世界节选自《国家地理》光盘,大致内容是一粒沙、一滴水,一张纸的表面,居室的沙发上,肉眼与显微镜下的迥异现象,其间也展现了普通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观察出的对象越来越微观。

  (六)回顾与反思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科学知识?

  2.说一说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3.试着说说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的步骤。

  学*评价:

  一、填空

  1.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3.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液泡等组成。

  二、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三、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步骤方法?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5.洋葱表皮玻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布置作业:

  略

  课后小结:

  略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能力目标

  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发展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细胞,及其与生物的关系。具体活动如下: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从基本结构上说则大体上是一样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的一切活动,比如:生物的长大、繁殖等都是靠细胞来实现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秘,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专门来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讲授新课]

  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位荷兰眼镜商在16xx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结构简单,放大倍数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这种显微镜是用光线照明的,属于光学显微镜。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显微镜的制造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到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电子显微镜。它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线进行观察,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倍。电子显微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了细胞更细微的结构。它的应用领域已经不止局限于生物学,在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现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显微镜。

  在学*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进行取镜和安放。取镜和安放可概括为几步: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边缘7厘米左右,安装好目镜和物镜。下面,大家就按照这一步骤先来练*一下。安放好以后请大家对照教材上的图,认识一下各结构名称。

  学生活动:对照彩图认识各结构名称。教师作适当指导。

  教师活动:认识了各结构以后,更重要的是会使用它来进行观察物像。现在每一小组都有四种观察玻片:写上“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首先以号片为例观察。观察前要先对光,对好以后才能观察。(演示、对光、观察的步骤说明多媒体)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对照练*。

  教师活动:在对光和观察时要注意

  1.先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

  3.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观察完②号片后再依次观察其他玻片,在观察时要仔细,考虑一下,这每个装片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其他玻片,讨论问题。

  教师活动:这四种玻片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甲:物像是倒像,而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学生乙: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学生丙: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好,看来,大家对这些问题考虑比较全面,回答完全正确。下面我们针对③号片再做一次观察,但不同的是我们换一下目镜,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换目镜、观察、讨论。

  教师活动:发现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体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体数越多。很好,看来大家都认真观察比较过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不明白的同学再观察比较一次。观察完后,把显微镜擦干净,如需擦目镜和物镜请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送回原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和操作步骤及其中的注意事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使用当中一定要养成规范使用、爱镜护镜的良好*惯,不要忽视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做一些课堂练*。

  四、板书设计 略

  五、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目标

  导入新课

  新课题教学

  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的操作

  归纳总结背景知识的介绍:(课件展示)由介绍电子显微镜发明的背景:“科学家的故事”——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说明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从而引出显微镜,简述显微分类,目前研制状况

  通过课件与实物的对照,介绍显微镜结构和各结构相应功能,得出其工作原理

  ① 课件中展示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并将各步注意点进一步领会

  ② 学生按要求自主尝试操作

  ③ 由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操作显微镜,教师在教室中巡回,对有因难的同学作指导,并将学生易范的'错误记录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难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出使用显微镜的科学使用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获得显微镜感性认识,为下一步作准备

  明确操作步骤及各步注意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规范操作作比较,分析遇到的问题的原因学生能力得提高

  进一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操作的熟练度

  巩固新知识

  六、作业布置:一课三练

  七、课后反思

  初次学*使用显微镜的课,学生兴奋、跃跃欲试,而必须交待的注意事项又非常多,难免出现教师细细交待,学生亦步亦趋,在严格要求下,学生放不开。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进行了两次实际操作,时间上的把握对教师要求较高。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1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作为一位生物老师应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以便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教学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特别是我们民族地区的学生,我们生活的环境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这就更能让学生深有体会。也要求老师注重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我就是一直。我们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多注意选择与学生生环境密切联系的课外知识。

  我是一名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老师,对教材还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对知识的系统性还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知道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不能作为教学的绝对依赖。从上岗这段时间来看,我觉得我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系统地进行研究,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阶段需要学*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通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

  另一方面,通过日常听课和学*,我也认识到自己需要学*的地方还有很多。生物课堂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出很多的结论,他本身就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所以要求我们生物老师要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更重要的是也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生物教学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我们要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来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有时也可以画简笔画来进行知识的讲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惯。

  教学方法上,应尽量灵活,引导学生自主学*,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基础、兴趣情况和实际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2

  昨天城关中学、铜井中学和代庄中学的九年级老师们在各自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来我们学校研讨学*小组合作学*的情况,教研室徐主任一同前来(他已是第五次来我校给予工作指导)。

  按照学校安排,我在我班上了一节*题处理课,每次外校老师来听课,我最担心的都是千万别给学校丢脸,如果是本校老师听课,就想别对不住老师们,可自从实行小组合作学*以来,硬是没上出一节满意课,没找到以前的感觉,一节课下来总觉得不足、缺憾的东西太多。

  针对昨天的课,与以前相比,自己有底得多,能明确什么地方该点拨,能较为及时地评价,这大概得益于*段时间向其他老师的学*。学生也不像以前扭捏不舒服,知识性的东西比较明晰,相信学生能有所收获,谈到收获,对于老教师的我来说,最为遗憾的是不能及时灵活应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最后一个阶段我问了6组的1号同学让他谈收获,我绝没想到他会不说话,确实不应该、以前也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我只能*惯性的找了另一组的同学来谈一下,当时情绪确实受了一定的'影响。课后我仍在回想到底怎么了,他不知该说什么的话,我完全可以问他们组重点解决的问题,他全会了的话不就是他的收获吗?今天我找他谈了话,问起昨天的情况,他告诉我想总结的好一点,可越想越不知怎么说,太紧张了,可爱的孩子,太缺乏锻炼了。我这做班主任的真不合格。前一段就说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班级效果不一样,班主任有责任(刘立霞老师的课在4班和1班的差距),现在又出现这种状况,我更感到有压力,确实觉得需要学*、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应不断努力,至少应对得起家长们、孩子们。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3

  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新课标要求我们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性目标的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知识目标。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知识的学*笔者大多是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例如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围绕三个问题导入:

  1、什么是呼吸,请说出你身边的呼吸现象?

  2、人或动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讨论。有位学生提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存在?教学内容就这样自然的延续。

  二、技能性目标的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列举身边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要求的分组实验有具备条件,一个个都要开展,实验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七年级开展的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出乎意料,对实验也非常感兴趣,当场给以表扬。当然对学生的肯定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也是很有帮助。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学*七年级植物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同学们植物标本可帮助我们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为植物做些什么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花草树木,以后不会再出现有的同学践踏学校的`草坪这现象。”学生也意识要爱护一草一木。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4

  一、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必须**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中,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内调查校内的生物种类,并且可以把不认识的生物拍照课后查找。这样学生既了解了生物种类又熟悉了校园。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不同实验方式的不同功能

  观察实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例如,在观察花的结构中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

  演示实验是初中生物实验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现象鲜明、直观、简洁明了等特点,它是课文文字叙述的一个重要辅助部分。例如,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明显一目了然。离开了演示实验的铺垫,课文中的部分概念、原理及规律就显得苍白无力,如空中楼阁,飞来之峰了。

  学生实验是学生学*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学*方式为“自主、合作与探究”,而学生分组实验正是这种学*方式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双基”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学生分组实验中,练*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和观察认得口腔上皮细胞三节实验课中虽然也是观察实验但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通过三节的实验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

  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

  (1)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

  (3)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

  (4)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

  (5)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既是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具有让学生拥有科学探究的经历和体验科学是一个过程的优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等功能,是实现“新课标”中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目标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对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动机。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动机的基础。学生的学*兴趣是学生学*知识的直接动力,对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有创意地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踊跃提出问题。那么这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中学会创新,而且能使学生在这种“问题”的教学中,从小养成问题意识和勤于动脑思考问题的*惯。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让学生明确试验目的,他们就会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那么,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七、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于生物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上课时不能集中精力,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好学不好无所谓。诸如此类,这些学生目的不明确,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就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以此,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从小养成科学的学*态度。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科学思维方法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试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将实验步骤由繁到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是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是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是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

  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总之,只要老师开动脑筋,就能改变学生的学*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使学生具有学*生物的浓厚兴趣,有助于他们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观察、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5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潜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潜力以及探究式学*的*惯。但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理解、死记硬背的学*方式,拓展学生学*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认识到这一点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十分注意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方法两方应对学生兴趣和潜力的进行培养并进行了反思。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证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不仅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新知识的情境。新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开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资料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简单、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忙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变异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齐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靠性,防止养成思维隋性。

  学生在学*中主要场所是在教室,中学生物学教学绝大部分时间也在教室里,黑板粉笔,重复一年又一年。学生在教室里是死板板坐着,应对黑板,应对书本,单调地重复学生像笼中小鸟,我发现适当改变教学环境对活而有效课堂教学也起了很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当中,根据教学需要大胆离开教室,更换教学场所。如实验室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场所,那里有做各种实验的仪器设备,那里有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模型、标本、教具,那里有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氛围,所以我有很多课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上课,效果很好,学生能够动动手,培养操作潜力,学生可动动眼,培养观察潜力,学生也不是一向坐着,根据需要时站时坐。再如:参观大棚蔬菜种植和管理,是学*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两者关系及受哪些因素影响,最理想的地方,我试着把同学们带到农民大棚里,为他们上课,使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知识学*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求知欲增强,教学效果如愿以偿。改变教学环境,对活而有效课堂教学的作用表此刻:

  (1)教室是学生必需去又有所厌倦的地方,适当更换教学环境具有调节作用、

  (2)在新的环境里,有新的情境,易激起学*热情和求知欲。

  (3)在教室里可能接触不到新

  环境中的信息,教学资料单调。

  二、学生学*方法的培养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创新潜力。学*指导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方法,构成科学的高效的学**惯。例如在学*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能够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中枢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取一节有节的树枝,那么枝节就可比喻为细胞体,较细的可看为树突,较粗的就可比喻为轴突。树皮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较粗的枝条和树皮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学生的学*过程的是一个用心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概括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用心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传染病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现流黄鼻涕和头昏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用心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感冒属于哪一种传染病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潜力、

  3、系统梳理知识的潜力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人体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这样学生懂得生物学怎样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惯。有利于构成学*创新潜力。

  4、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潜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潜力和思维潜力。在学生掌握了必须的生物学知识后,可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状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透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潜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6

  初中生物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生物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优化知识结构

  生物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生物教师具有丰富的生物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生物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生物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生物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生物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生物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目的、兴趣、意志、态度、*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生物实验和生物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生物学家的故事,生物趣闻和生物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生物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态度和责任,对物理教学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7

  20xx年4月10—11日,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第一片区生物实验优质课评选活动,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的机会。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提升自己、反思自己的大好时机。此次活动在临沂九中举行,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我们听到了“不同风格”、“不同模式”的省级生物教学优质课,以及多位教授的精彩点评,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现将自己一些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科学课程,生物课本上的许多知识往往需要从实验中来获得。精心准备课堂实验,是对每一名生物老师的基本要求。在这次听课过程中,我看到各位老师对实验采取了不同的处理。

  有的老师以演示实验的方式,使学生观看到实验的全过程;

  有的老师以全班分组实验的方式,使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

  不同的实验形式往往与具体的实验内容有关。

  但无论如何,实验的重要性已在每名老师的授课中体现出来。

  通过实验,学生体验到了观察的重要性,只有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对实验现象的收集与解读。

  而在实验前后教师出示的温馨提示或问题讨论中,学生或通过设计实验提高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学*的能力,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初步得出实验结论,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从实验中获得了知识的丰富与能力的提高,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讲课时,与会老师们的授课方法各有千秋:有的教态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有的教法严谨,注重科学性,还有的注重学法的指导,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等等。让与会老师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每位老师在课堂上都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授课,为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了有力的条件,而且体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给我印象较深的是烟台市牟*实验中学的邵录老师在讲《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用几段自己寒假录制的视频演示实验过程及结果。课堂内容被极大丰富且具体可感,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节约了课上时间,实现了原本一节课完不成的内容。

  在我惊叹诸位老师精彩有趣的课堂时也引起了我对于自己教学的更多思考,加上教授的点评,让我更加清楚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这样进行:

  一、把握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效率。尤其在现在一个课标,多本教材的情况下,一定要研读课标,准确把握住所使用的教材的度。

  二、坚持锻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获得第一手资料。改变学生过度相信课本,过度依赖老师的现状。

  三、注重教学基本功的培养,使自己在课堂上能够更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更和谐的和学生进行交流。

  四、注重细节,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当和多样。

  五、对一些能应用直观教具的课堂,要充分应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课堂活泼化、直观化、实际化。

  六、课堂上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方式。小组合作和活动不能只留于形式,要有教师的指导和重难点的突破。

  当然,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但是我会按照专家的指导,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水*,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8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第二课时的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大知识点叫抽象,难于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发多种资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信息,展示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把学生从学*的边缘地带请到学*的中心地带。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抽象变为直观,静态变为动态,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动态的刺激。

  1、引入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血液循环挂图来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并设问:张强脚趾发炎,前臂静脉注射,能否治疗炎症呢?学生参照课本上的血液循环模式图进行小组讨论并获取结论。

  2、新授。在方法上,教师一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通过自主学*、合作交流和分析讨论等手段,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演示动画为探究活动的突破口,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愉快而全面地接受新知识。

  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途径,出示挂图讲述:教师提问:体循环开始于哪个腔?先后经过哪些血管?终点是哪个腔?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体循环途径并在草稿纸上画出,动脉血用红笔表示,静脉血用蓝笔表示。讨论组代表口头回答。(2)肺循环的途径。点拨提问:1、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发生了怎样的气体交换?2、 经过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成分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按照体循环的推理方式完成肺循环的模式图,学生代表口头说出血液成分的变化。

  3、知识反馈讨论。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他们的识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即能力培养的同时,基础知识也再次巩固、升华。教师给予讨论提纲:1、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还是有先后顺序?2、动脉里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这样的观点对吗?

  4、小结。学了本课,你对血液循环的意义有什么认识?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9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除了修订教学目标,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在教学中的不足,尤其是自身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中的不足,从而针对这些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这些不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进行《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教学时,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就应反思学生是否掌握了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探究方法,而这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反思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验证,才能在提高学*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反思的运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初中生物教学反思的内涵和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的运用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确定教学反思的时间

  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只有对初中生物教学反思的时间进行科学的确定,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反思的成效。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思。

  一是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在备课阶段进行,教师应对学生在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预测,并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是教学中的反思,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此时主要是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过程中心理变化的揣摩和分析,主动、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在促进教学调控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在加快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积极性的提升,从而对教学思路进行有效调整,总结教学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三是教学后的反思,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批判性地反思教学过程,结合多种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总结教学经验,促进研究能力的提升和理论素养的养成。

  (二)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一是写好教学笔记。教学作为与学生互动的动态过程,产生的问题及体会作为第一手的实践资料,教师应及时记录和整理下来。

  二是定期的教学反思讨论交流,让优秀的教育理论得到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疑惑的解决之道,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升理论水*,将教学理论应用到初中生物的实践教学中。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练*使用显微镜》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练*使用显微镜》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对显微镜很感兴趣,学生知道,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用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物体。所以本节课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

  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显微镜,我先让学生看书5分钟,熟记显微镜结构,之后,教师点课件,让学生看大屏幕说出显微镜结构名称,为了满足学生学*的欲望,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显微镜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这样举一反三,使学生对显微镜的结构有了更深的了解,效果很好。

  在讲解使用显微镜方法和步骤时,让学生看书总结,说出使用显微镜的四个步骤,之后每个步骤具体怎样操作,再让学生总结,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使用显微镜方法,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显微镜进行操作。这样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了理想的学*效果。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总结分析的能力,课堂效果较好。

《练*使用显微镜》教学反思2

  显微镜的'使用是初中学生学*生物学必须要熟练掌握的知识,也是中学生学*生物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仪器;是培养中学生严格规范操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个实验一定不能含糊。

  而课标只安排了一节的授课时间,课能上完,可学生的操作只能刚刚触及到皮毛,不能达到熟练规范操作的目的,因为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显微镜,要他们在四十五分钟内认识显微镜、了解其构造,了解使用方法,会用显微镜是不可能的。

  “显微镜的使用”是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个实验,考虑到学生对显微镜比较陌生,第一次接触科学仪器,不敢动,怕把显微镜弄坏,所以,我认为这个内容要安排两个课时,在练*使用显微镜之前的那一节课,我先上这些内容:

  ①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②介绍显微镜几个重点部分的作用;

  ③学生学*操作步骤,老师演示操作步骤,指出注意事项。

  我先让学生对照课本P37页图2-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把显微镜的结构讲清楚,因为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是练*使用显微镜的基础。如果不清楚显微镜的结果与功能,就谈不上正确使用显微镜。接下来学生自学“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并主学生提出疑问,尔后我演示操作步骤并解释相关疑问。但认识结构毕竟比练*操作容易得多,只有在练*操作过程中才能加深和巩固对显微镜结构的认识。显然接下来的第二节课是至关重要的一节课了。

  第二课时的学*任务有:

  ①学生在进一步了解操作步骤在基础上开始使用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如:人血涂片等。

  ②观察写在玻片上的“上”字和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

  ③观察自己的毛发。

  ④观察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移动方向的关系。

  ⑤物像和实物的差别,放大倍数问题。

  在具体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复*显微镜的操步骤,同时给学生交待这节课的学*任务,并把学*任务板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练*使用显微镜,我在他们之间巡视。我发现学生开始使用显微镜最易出现这些问题:

  ①显微镜安放位置不当,有的没有放在实验台的中央。有的放在桌的边缘;有的甚至完全放的是反的。

  ②玻片标本没有放好,没有移到通光孔中央,找不到观察目标。

  ③三四个围成一圈,把光线挡住了。

  ④低倍镜和高倍镜分不清,好多用的是高倍镜,找不到观察的物像,还有的认为高倍镜放大的倍数高,观察效果一定会更好。

  ⑤没有用细准焦螺旋,当能看到物像时,还是用的粗准焦螺旋;有的用高倍镜时,也没用细准焦螺旋。我边走边给他们一一纠正。在这节课结束前,让学生小结练*使用的情况,汇报上课实验收获。

  这节课上完后,我感到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课堂上还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到实验室上实验课,很激动,还应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二是实验中要反复说明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三是三四人使用一台显微镜,对光后视野时明时暗,有的把光线挡住了;挪动显微镜看不清物像等,要及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四是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自做,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验证。

  五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小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能帮老师的大忙。

《练*使用显微镜》教学反思3

  1.课前准备,现在的教学设计都有老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但实际上学生的课前准备是相当有限的,课前10分钟不可能,前一天的晚上更不可能。在目前的情况下,课前准备仍然只能以老师为主。

  2.学生初次看到视野里的物像时,并不是都有一种享受的感觉,有的充满了恐惧感,因此要及时给学生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原始的好奇心向科学探究欲的转化。

  3.每个同学对显微镜的使用兴趣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的要求和辅导都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比如进行操作技能竞赛时就要注意不要伤害到部分学生的自尊。

  4.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有许多规范和程式要求,如果一下子全部摆在学生面前,他们会显得束手无策,无所适从,应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来体验和尝试,获得成功和失败的真实感受。


初中生物《练*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1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求实、求活、求新”三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承,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2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是学*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通过培训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收获: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动机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生物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掌握实验步骤,规范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三)教师精心引领,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并给予全班表彰。

  (四)把握教材要求,反复考查实验

  教师要深钻大纲和教材,明确考试重难点和学情。通过反复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复*、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生物课的兴趣。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和国培专家团理论引领,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继续深入进行下去,继续培养学生学*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和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学生学*生物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3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潜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潜力以及探究式学*的*惯。但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理解、死记硬背的学*方式,拓展学生学*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认识到这一点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十分注意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方法两方应对学生兴趣和潜力的进行培养并进行了反思。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证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不仅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新知识的情境。新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开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资料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简单、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忙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变异”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齐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靠性,防止养成思维隋性。

  学生在学*中主要场所是在教室,中学生物学教学绝大部分时间也在教室里,黑板粉笔,重复一年又一年。学生在教室里是死板板坐着,应对黑板,应对书本,单调地重复学生像笼中小鸟,我发现适当改变教学环境对活而有效课堂教学也起了很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当中,根据教学需要大胆离开教室,更换教学场所。如实验室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场所,那里有做各种实验的仪器设备,那里有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模型、标本、教具,那里有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氛围,所以我有很多课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上课,效果很好,学生能够动动手,培养操作潜力,学生可动动眼,培养观察潜力,学生也不是一向坐着,根据需要时站时坐。再如:参观大棚蔬菜种植和管理,是学*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两者关系及受哪些因素影响,最理想的地方,我试着把同学们带到农民大棚里,为他们上课,使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知识学*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求知欲增强,教学效果如愿以偿。改变教学环境,对活而有效课堂教学的作用表此刻:

  (1)教室是学生必需去又有所厌倦的地方,适当更换教学环境具有调节作用。

  (2)在新的环境里,有新的情境,易激起学*热情和求知欲。

  (3)在教室里可能接触不到新环境中的信息,教学资料单调。

  二、学生学*方法的培养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创新潜力。学*指导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方法,构成科学的高效的学**惯。例如在学*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能够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中枢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取一节有节的树枝,那么枝节就可比喻为细胞体,较细的可看为树突,较粗的就可比喻为轴突。树皮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较粗的枝条和树皮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学生的学*过程的是一个用心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概括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用心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传染病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现流黄鼻涕和头昏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用心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感冒属于哪一种传染病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潜力。

  3、系统梳理知识的潜力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人体“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这样学生懂得生物学“怎样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惯。有利于构成学*创新潜力。

  4、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潜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潜力和思维潜力。在学生掌握了必须的生物学知识后,可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状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透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潜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4

  这堂课主要是学生自主学*内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因此,在学生自主学*的前提下,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生学得主动,思维活跃,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生物现象创设问题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激情;学会进行知识的回顾,一起复*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动力等相关知识,因为这是学生有前置知识,具备了生物知识,而在本节学*时要进行对比学*,即“最*发展区”,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本节课需要学*的新知识,让生物知识前后联系在一起,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的观点;然后提出学*目标,实验为出发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氧气,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三个实验。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课标要求,主要突出了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学*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并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把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采用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大量的图文、视频资料,内容丰富详实、形象生动。课件界面美观友好、交互性强,利于教师操作。

  学生在回顾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经典实验中,通过探究性的学*,广泛地参与,促进了光合作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分子水*上的概念建构,促进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领域上的发展,特别是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教师在主导这节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把握课堂的节奏,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5

  过去,我们的生物课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说、看、演、练,这种课看似行云流水、丝丝入扣,然而仔细想来,这种被动的学*方式是难以培养学生的潜力、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的

  生动搞笑充满活力的生物课是吸引学生自愿、自觉学*生物科的有效途径,怎样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快乐中理解知识和提高潜力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在课改中都就应思考的问题。

  一、从生物教师的教学位置创造课堂生机

  自古以来,三尺讲台就是教师挥洒激情的圣地,但也造成了师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不经教师允许敢私自走上讲台的。课堂上教师的站位是焕发课堂教学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始终站位在讲台是讲解,走到学生中间是交流;定点站位是说教,动态走位是合作。因此,课堂上教师站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效,影响学生学*潜能的发挥。教师长时间站在某一固定位置,学生会构成思维定势,导致一部分学生降低学*动机,而且会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务必仰视,这无疑构成了一种不*等的关系,会使他们产生压抑感,因而使课堂失去活力。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的合作伙伴。因此,教师重心下降,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齐交流、一齐研讨,以*等的姿态参与到教学中去,拉*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屏障,透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和探讨,学*气氛就会更加热烈,课堂便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笔者曾在一所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听一节初中生物课,老师在讲台上向学生出示人体大脑模型,模型不大,坐在教室后面委实看不清大脑的沟、回等结构,但听说自己的大脑就是如此的结构,学生们都十分渴望有个直观的认识。此时,授课老师拿着模型走下讲台,慢步穿行于同学之间,让他们*距离观察,甚至让学生触摸。原先枯燥的课堂立刻变得生机盎然,气氛良好。

  二、从生物教师的体态和语言创造课堂生机

  课堂学*气氛沉闷往往与教师语言呆板、缺乏活力有关。教师的语言在传授知识、开启心智、培养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动机的催化剂。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于想象则容易引发学*兴趣;语速快慢、语调高低变化容易给人以兴奋和关注,给课堂带来活力。课堂上教师的举止、神态、仪表、体态同样影响学生的学*情绪。教师亲切的教态和恰当的体态语言都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心境和用心向上的求知情趣。因此,课堂上教师若能做到面带微笑、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并能透过手势、体态和神态感染学生,做到手势潇洒、体态恰当、表情灿烂,加上抑扬顿挫、风趣幽默的语言,学生便能用心回应,构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对所学的资料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物知识做到讲解引人入胜,提问启发思维,答疑讲深讲透,难点通俗易懂,描述生物概念和原理字斟句酌,生物用语准确无误,结合语调的抑扬顿挫,整个生物课堂定能洋溢愉悦与活力。

  笔者在高中生物“XY型性别决定”知识介绍完后进行了这样的讲述:“大家都明白在封建社会里,女同胞们蒙受了许多屈辱,比如做媳妇的生了女娃,想抱孙子的婆婆就会怪她:长了个什么肚子?想绝我家的香火呀?这真是六月飞雪,千古奇冤。此刻同学们明白了生男生女关键在于是X**还是Y**跟卵细胞结合,不能把职责都往女性头上推。窦娥们,你们最后推翻了压在自己身上的大山翻身得**了,可喜可贺呀!_X(女学生名字),作为女性的一分子,你认为最就应要感谢谁呀?是的,我们要感谢孟德尔和摩尔根两位老人家。没有他们可能就没有这天的遗传学。以后,生孩子没生到让婆婆满意的小宝贝,你们就跟她讲:不是我不留意,是你儿子太大意!能不能这么说呢?男同胞们,人家怪到你们头上来了,你们作何反应呀?老天,冤枉呀!冤枉!女同胞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哟!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一齐来讨论一下‘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性’这句话是否正确”男女声的变换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情、姿态,引发了阵阵的笑声和掌声。严肃的科学理论在简单愉快的气氛中被融化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中。

  三、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课堂生机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多媒体在辅助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虽然重点资料滞空时间短、页面更新快、学*再现效果差等不足,但它能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把抽象、复杂的生物学知识转变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课件中的资料会给学生带给独特的视角、清新的画面和准确的动态过程,这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新的视听效果,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效率。

  例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学生难以透过语言的描述来理解,如果在讲解过程中能结合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就能够加速学生的理解进程。再比如光合作用的过程,即使透过静态的图示学生也无法完全理解,而利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循环过程动画软件,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更加深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课堂活力显然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四、用教学策略焕发课堂活力

  课堂气氛沉闷,往往与教师缺乏教学策略有关。课堂上老师们若能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采取有效策略,激发学*欲望,就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和坚持学,从而使学生表现出高度的学*热情,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问题导学,以问激活

  布鲁纳的发现学*理论认为,在学*时教师不要把教学资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带给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并由学生自己收集证据,让其从中有所发现。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设计导学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以问题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充分挖掘学生学*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当然问题设计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内在机理

  上,学生才会产生在学*内驱力基础上的想学,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一个也不会,或者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全会,那么这些问题就是无效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学*热情。例如,教师在讲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后,设计并布置这样一道题:下图是某一植物细胞,请分析该细胞所处的状态。

  本题是一道开放题,从相对静止的观点看,该细胞可能处于一种即时的动态*衡状态;从运动的观点看,该细胞可能正处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或者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开放的试题,开放的答案,源于课本却又略高于课本,给学生带给了一个宽阔的想像空间和展示学生自身水*的舞台,促使他们展开思维,主动探索,从中得到丰富多彩的答案,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

  2、延长问题的决定时间

  针对学生设计出的问题,教师不能立刻把答案告诉他们,而应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深刻内省和反思,从而引导学生思维在较深层次上的涌动,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回答效果,增强学生的学*自信心;也有利于创造学生思考的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头脑当作要被添满的容器,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应尽量使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在用心地活动着,让每一位学生都不能闲着。

  3、教师主动示弱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往往都能取得预想不到的成功。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等自由、尊重互谅的学*氛围。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善问,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如果课堂上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或状况,教师又不能立即做出决定或处理时,我们就应主动示弱,承认自己的不足,或请学生帮忙,或延缓回答。这样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相反学生会认为你亲切、随和,容易与你接*,也会消除畏惧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及其奇思妙想。甚至课堂上针对教师预设的问题或是在学生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能够在学生面前主动表现出茫然不知,主动表现出需要帮忙和解决的“窘态”,以满足同学们好胜心,铸就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兴奋性。

  4、进行课堂检测

  课堂上让学生带着任务学*,比无压力、无任务驱使的学*效率高得多,适当进行课堂的学*检测,学生上课才能用心地学*、记忆和巩固,从而使课堂表现出勃勃生机。

  5、即兴活动

  教师要根据课堂上的学*气氛,主动创设学*情境,如小组竞赛、即兴演讲、黑板板演、动手制作和开展游戏活动等,目的是有效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用心性和主动性。如在学*了植物的新陈代谢后的总结过程中,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给你一亩水稻田,怎样才能提高它的产量呢?”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或者家里栽培花卉、农作物的经验提出合理的措施。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提出了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法,教师趁机引导大家对这些方法进行点评和生物学原理分析,并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不足处或不甚理解的知识点立刻进行讲解,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情感十分融洽。

  再如,学生在学*免疫的相关知识时对传染源和病原体两个概念的理解比较费劲,我就在课堂上临时采用了一个小游戏,先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来,手掌上涂上很多粉笔灰,然后让他与下面的学生去握手,有的学生很大方,主动站起来跟他“友好”一下,有的则比较羞涩,不肯与他握手,然后我请学生用传染病学中的概念来分析这个行为过程中每个同学所扮演的主角,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粉笔灰代表病原体,手上有粉笔灰的同学代表传染源,与他握手的同学称为易感人群,而不愿与他握手的同学则表示他们远离传染源。游戏虽然简单,但它会使复杂的脑力劳动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是一种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能够构成无意记忆的过程。这种方法要比教师讲、学生背有效得多,也简单愉快得多。

  五、用教学机智促进课堂生机

  教学是现场直播,课堂会因不可测因素的出现而波澜起伏,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决定并妥善处理。“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诱导”前加“相机”两字,说明了“诱导”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相机”是否及时。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具有教学机智这一基本潜力素质,在课堂上能驾轻就熟地捉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教学时机,将教学资料及时地与当时的环境氛围相联系,不仅仅能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高潮,而且能使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与体现。

  有一天,课堂上正在组织学生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突然一位同学打了个很响的喷嚏,可能一些飞沫溅到了同桌的书上,同桌一边找餐巾纸擦,一边小声嘀咕,引得好些同学左顾右盼,那位剧情的制造者满脸茫然的看着我,我灵机一动。

  师: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思考,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中有哪些做法有利于提高卫生意识,预防有害微生物的入侵?

  生:不随地吐痰、勤洗澡换衣。

  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生:不在地摊上购买不洁食品。

  生:在教室里咳嗽、打喷嚏最好用餐巾纸捂住口鼻,以防飞沫乱溅,传染流感和非典等呼吸道传染病。

  这位老兄还没说完,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打喷嚏的那位同学的掌声显得尤为热烈。之后,我补充:当人咳嗽、打喷嚏时,气流会把口腔和鼻腔中的黏液带出很远,黏液中的水分很快蒸发,其中的细菌及其芽孢就会随着气流四处散布,威胁他人的健康,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咳嗽、打喷嚏都应使用手帕或纸巾,并且避免直接应对他人。一个咳嗽成了这节课的活化剂,它使得课堂气氛鲜活搞笑、生动可听。

  六、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料焕发课堂活力

  实践证明,教学资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联越多,学生越会对教学资料感兴趣。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整合学*资料,力求当堂学*资料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挂钩。如在学*高中生物资料时,教师有意识地把初中生物的知识整合在学*资料中,用心调动学生学*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学*“神经调节”可联系“科学用脑”,学*“被子植物的双**”时应先复*“花的结构”等等。同样把课本中的资料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学*“无性生殖”可联系果树的扦插、嫁接,学*酵母菌的知识可联系家庭中的酿酒、发面,还有像农作物的秸秆还田、一年多茬、无土栽培,像禽流感爆发、艾滋病肆虐,像*鸭蛋、多宝鱼事件等食品安全等现象和问题能够让学生阐述观点或解释现象。总之,教学中教师应多联系社会现实,多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审视和解决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应用价值的认同,焕发学*热情,调动学*用心性,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学生兴趣盎然。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6

  在本周的学*中,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很多优点,他们有了很多的进步!我看到了学生们对期中考试有了紧迫感,看到了学生们的激情,看到了学生们学*的劲头!这周讲的裸子植物和珍稀植物这一课,在课上只有一名学生没听讲没有写,其余的全部在自学,在填导学案!而且在课上学生总是积极、踊跃、争着回答问题,学生们的这种状态,看得我很欣慰!而且在展示时竟然一个后进生跟我说让他展示下一题!当时都给我震住了,我就马上答应了他!作为一个实*生我很担心他们不好好配合我,我也担心他们的成绩,而在课上竟出现这种情况,我还担心什么呢?即使后进生他们的成绩不会迅速提升,但他们的学*劲头让我看的很舒服!我也很感谢他们这样积极的配合我!

  虽然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毕竟人无完人,他们身上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导学案整理得不够全面、不够好,有待提高导学案的质量

  2、纠错本不能好好利用,总是马马虎虎的写上,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双色笔

  3、还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写作业的热情还是不够高

  4、有的生物小组长还不能做好自己的职责,不能及时的收作业判作业!

  针对学生出现的缺点,我初步设想了一下改进措施:

  1、在课上一定要让39名学生都动起来,慢慢的那一名他就会有触动,慢慢地会被感染,达到全动!一个良好的学*环境很重要,大家拥有一个这么好的学*环境,希望他们珍惜吧!

  2、纠错本要每天坚持,这是项作业,但更是一种*惯,这是养成良好*惯的开始!3、小组长一定要负起责任来,认真检查作业,督促组员认真完成作业!

  七五班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他们有着一个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学生,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优秀班主任!在这样的班主任的带领下,培养出了一批很懂事的孩子,一批优秀的学子!期中考试就要来了,寄语五班的学生们:每位老师都很喜欢你们,用你们的努力,发挥出你们自己最出色的成绩来吧!

  加油吧,相信通过一步步改进努力,我们会越来越好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