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爱护**,愿有自己的行动为**增光的思想感情。

  2、本课适合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

  教学重点难点:

  学*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爱护**,愿有自己的行动为**增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一枚硬币,请学生观察背面是什么图案?说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它?

  二、初读课文

  安排充分的自渎时间。

  1、首先利用汉语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将诗歌读通读顺。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在自读基础上也可以同桌互读或小组读,指明读,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内容有所知,有所感;初步了解”我”在*时的生活中,怎样爱护**,又这样用自己的行动使**更美丽。

  三、理解课文

  1、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书长句中停顿。

  可通过重点句进行指导,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注意句子中怎样停顿,初步体会为什么要停顿。

  2、 充分利用插图边读边想像。

  课文中的插图显示了第二小节中”我”在街上扶起摔倒的小弟弟的场景。第一小节擦净硬币上的**和第三小节走过*,仰望**的场景,可启发同学们边读边想象。

  注意要把朗读诗句、观察画面和展开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情感。

  3、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和语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 复*

  要重视字词教学。首先,要注意引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的意思。

  二、 学*生字词

  1、要注意以下字形的指导

  “徽”字易错,左中右结构,中间”山”下面是”系”不要少了”一”;另外,中间部分不要和”微”混淆

  “帽”字共12笔,右上是”曰”不是”日”下边是”目”不是”日”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如:“闪烁”、“映照”、“辽阔”等。让他们想想,夏天的夜晚仰望天空,什么东西在“闪烁”?

  三、 思考交流

  我们做什么事能为**争光?

  教学后记:

  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的资料,学生通过小组间互相交流资料认识了**的图案,了解了**的意义,爱国之情也就油然而升。

《**》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爱护**,愿有自己的行动为**增光的思想感情.

  2、本课适合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

  教学重点难点:

  学*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爱护**,愿有自己的行动为**增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一枚硬币,请学生观察背面是什么图案?说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它?

  二、初读课文

  安排充分的自渎时间。

  1、首先利用汉语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将诗歌读通读顺.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在自读基础上也可以同桌互读或小组读,指明读,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内容有所知,有所感;初步了解”我”在*时的生活中,怎样爱护**,又这样用自己的行动使**更美丽。

  三、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书长句中停顿。

  可通过重点句进行指导,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注意句子中怎样停顿,初步体会为什么要停顿。

  2、充分利用插图边读边想像。

  课文中的插图显示了第二小节中”我”在街上扶起摔倒的小弟弟的场景.第一小节擦净硬币上的**和第三小节走过*,仰望**的场景,可启发同学们边读边想象。

  注意要把朗读诗句、观察画面和展开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情感。

  3、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和语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

  要重视字词教学.首先,要注意引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的意思.

  二、学*生字词

  1、要注意以下字形的指导

  “徽”字易错,左中右结构,中间”山”下面是”系”不要少了”一”;另外,中间部分不要和”微”混淆

  “帽”字共12笔,右上是”曰”不是”日”下边是”目”不是”日”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如:“闪烁”、“映照”、“辽阔”等。让他们想想,夏天的夜晚仰望天空,什么东西在“闪烁”?

  三、思考交流

  我们做什么事能为**争光?

  板书设计:

  **

  拾起硬币

  扶起小弟弟……

  为**争光添彩

  教学后记:

  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的.资料,学生通过小组间互相交流资料认识了**的图案,了解了**的意义,爱国之情也就油然而升。

《**》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爱护**,愿有自己的行动为**增光的思想感情。

  2、本课适合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

  教学重点难点:

  学*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爱护**,愿有自己的行动为**增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一枚硬币,请学生观察背面是什么图案?说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它?

  二、初读课文

  安排充分的自渎时间。

  1、首先利用汉语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将诗歌读通读顺。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在自读基础上也可以同桌互读或小组读,指明读,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内容有所知,有所感;初步了解”我”在*时的生活中,怎样爱护**,又这样用自己的行动使**更美丽。

  三、理解课文

  1、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书长句中停顿。

  可通过重点句进行指导,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注意句子中怎样停顿,初步体会为什么要停顿。

  2、 充分利用插图边读边想像。

  课文中的插图显示了第二小节中”我”在街上扶起摔倒的小弟弟的场景。第一小节擦净硬币上的**和第三小节走过*,仰望**的场景,可启发同学们边读边想象。

  注意要把朗读诗句、观察画面和展开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情感。

  3、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和语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 复*

  要重视字词教学。首先,要注意引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的意思。

  二、 学*生字词

  1、要注意以下字形的指导

  “徽”字易错,左中右结构,中间”山”下面是”系”不要少了”一”;另外,中间部分不要和”微”混淆

  “帽”字共12笔,右上是”曰”不是”日”下边是”目”不是”日”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如:“闪烁”、“映照”、“辽阔”等。让他们想想,夏天的夜晚仰望天空,什么东西在“闪烁”?

  三、 思考交流

  我们做什么事能为**争光?

  教学后记:

  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的资料,学生通过小组间互相交流资料认识了**的图案,了解了**的意义,爱国之情也就油然而升。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爱护**,愿有自己的行动为**增光的思想感情。

  2、本课适合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

  教学重点难点:

  学*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爱护**,愿有自己的行动为**增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一枚硬币,请学生观察背面是什么图案?说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它?

  二、初读课文

  安排充分的自渎时间。

  1、首先利用汉语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将诗歌读通读顺。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在自读基础上也可以同桌互读或小组读,指明读,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内容有所知,有所感;初步了解”我”在*时的生活中,怎样爱护**,又这样用自己的行动使**更美丽。

  三、理解课文

  1、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书长句中停顿。

  可通过重点句进行指导,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注意句子中怎样停顿,初步体会为什么要停顿。

  2、 充分利用插图边读边想像。

  课文中的插图显示了第二小节中”我”在街上扶起摔倒的小弟弟的场景。第一小节擦净硬币上的**和第三小节走过*,仰望**的场景,可启发同学们边读边想象。

  注意要把朗读诗句、观察画面和展开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情感。

  3、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和语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 复*

  要重视字词教学。首先,要注意引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的意思。

  二、 学*生字词

  1、要注意以下字形的指导

  “徽”字易错,左中右结构,中间”山”下面是”系”不要少了”一”;另外,中间部分不要和”微”混淆

  “帽”字共12笔,右上是”曰”不是”日”下边是”目”不是”日”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如:“闪烁”、“映照”、“辽阔”等。让他们想想,夏天的夜晚仰望天空,什么东西在“闪烁”?

  三、 思考交流

  我们做什么事能为**争光?

  教学后记:

  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的资料,学生通过小组间互相交流资料认识了**的图案,了解了**的意义,爱国之情也就油然而升。

《**》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爱护**,愿有自己的行动为**增光的思想感情.

  2、本课适合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

  教学重点难点:

  学*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爱护**,愿有自己的行动为**增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一枚硬币,请学生观察背面是什么图案?说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它?

  二、初读课文

  安排充分的自渎时间。

  1、首先利用汉语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将诗歌读通读顺.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在自读基础上也可以同桌互读或小组读,指明读,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内容有所知,有所感;初步了解”我”在*时的生活中,怎样爱护**,又这样用自己的行动使**更美丽。

  三、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书长句中停顿。

  可通过重点句进行指导,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注意句子中怎样停顿,初步体会为什么要停顿。

  2、充分利用插图边读边想像。

  课文中的插图显示了第二小节中”我”在街上扶起摔倒的小弟弟的场景.第一小节擦净硬币上的**和第三小节走过*,仰望**的场景,可启发同学们边读边想象。

  注意要把朗读诗句、观察画面和展开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情感。

  3、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和语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

  要重视字词教学.首先,要注意引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的意思.

  二、学*生字词

  1、要注意以下字形的指导

  “徽”字易错,左中右结构,中间”山”下面是”系”不要少了”一”;另外,中间部分不要和”微”混淆

  “帽”字共12笔,右上是”曰”不是”日”下边是”目”不是”日”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如:“闪烁”、“映照”、“辽阔”等。让他们想想,夏天的夜晚仰望天空,什么东西在“闪烁”?

  三、思考交流

  我们做什么事能为**争光?

  板书设计:

  **

  拾起硬币

  扶起小弟弟……

  为**争光添彩

  教学后记:

  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的.资料,学生通过小组间互相交流资料认识了**的图案,了解了**的意义,爱国之情也就油然而升。

《**》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

  2、 通过对课文的学*,使学生了解**,尊重**,培养学生爱护**,愿意用自己的行动为**增光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对课文的学*,使学生了解**、尊重**。(重点)

  2. 理解“我看见警察叔叔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映照的更美丽。”“**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两句的意思。(难点)

  教具准备:

  1. 实物投影

  2. **的图片

  3. 课件(时间为一分钟的题为**的纪录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预*课文,鼓励他们到图书馆查阅纸质或电子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文件下载、手写采蜜集等等)记录下来。

  2、准备几枚硬币。

  二、创设情境

  同学们,每周一升旗的时候,我们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每当这时,**声总会在校园上空回荡。每当这时,你看到了什么?会想起什么呢?

  出示一枚硬币,请学生观察背面是什么图案? **图案里有什么?在哪里还可以看见**?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以“**”为题的小诗。

  板书课题:**

  三、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首先利用汉语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将诗歌读通读顺.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在自读基础上也可以同桌互读或小组读,指明读,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内容有所知,有所感;初步了解“我”在*时的生活中,怎样爱护**,又怎样用自己的行动使**更美丽。

  四、再读诗歌,互动质疑。

  (一)读读这首小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回答:

  1.拾到钱要交给老师。

  2.钱币脏了要擦洗干净。

  3.要帮助别人,小弟弟不小心摔倒了要主动把他扶起来。

  4. 当我主动把小弟弟扶起来时,我看见警察叔叔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映照的更美丽。

  5.**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二)读完这首诗歌你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写在问题卡上。

  问题预测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问题

  1.**图案里有什么?我们在哪里可以看见**?

  2.我们做什么可以使**更美丽?

  3.为什么**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4.为什么当我把小弟弟扶起来,我看见警察叔叔会露出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映照的更美丽?

  5.为什么要把钱币擦洗干净?……

  (二)梳理质疑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问题卡,放在实物投影上师生一起去梳理:

  1.按诗的内容顺序梳理:

  (1)为什么要把钱币擦洗干净?

  (2)为什么当我把小弟弟扶起来,我看见警察叔叔会露出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映照的更美丽?

  (3)为什么**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4)做什么可以使**更美丽?……

  (三)解决策略:

  ①择法自学:用自己喜欢的学*方式,通过默读、圈画、思考、旁批来感知重点内容。

  ②四人一组讨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中交流、提高。

  ③全班汇报:大家各抒己见,组内外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充分交流,教师适时点播。

  2. 汇报交流

  (1)学生可以在投影上展示他搜集到的资料:**图案、介绍**中有什么?代表什么?

  读一读诗中相关的内容。

  (2)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再放前面使用过的课件。

  师生一起朗读这首诗。

  (3)学生可以结合《采蜜集》等记录*时观察、收集的资料,说说在哪里可以看见**?

  (4)同桌同学讨论:我们做什么可以使**更美丽?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

  (一)完成下列活动之一即可:

  1.个人:读读你喜欢的诗句。

  画画你喜欢的情节。

  2.同桌之间:背诵这首诗。

  3.四人活动: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4.自由组合:根据课文内容再试着写几句诗,可添加在课文中的任何地方。

  (二)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复*》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兴趣。

  2、经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例题:

  某村今年植树20xx棵,_________,去年植树多少棵?

  (设去年植树x棵)

  2、连线:

  1。去年植树是今年的3/5 (1—1/4)ⅹ=20xx或20xx÷(1—1/4)

  2。今年植树是去年的3/52000×(1+1/4)

  3。今年比去年少1/42000×3/5

  4。去年比今年少1/43/5ⅹ=20xx或20xx÷3/5

  5。去年比今年多1/4(1+1/4)ⅹ=20xx或20xx÷(1+1/4)

  6。今年比去年多1/42000×(1—1/4)

  (二)、解法分类,归纳总结。

  1、小组交流:

  A: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B:把这六题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2、小组汇报:

  A: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a:画出分率句,找出单位“1”。

  b:写出数量关系式。

  c:列出方程再解方程。

  B:把这六题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a:当单位“1”是已知的的量时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b:如果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c:当单位“1”是未知的量时用除法或用方程计算。

  (三)、练*

  1、说出单位“1”的量,写出数量关系。

  (1)行驶了全程的3/4。

  (2)一本书,看了2/5。

  (3)今年比去年增产1/4。

  (4)本月用水量比上月节约3/11。

  (5)铁丝比铜丝短1/3。

  (6)科技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4/5。

  2、根据问题写算式,根据算式提问题,不计算。

  一批水果900吨,第一周运了它的2/9,第二周运了它的1/4。 ⑴第一周运了多少吨?(算式)

  ⑵两周共运多少吨?(算式)

  ⑶900×(1-2/9-1/4)(问题:)

  ⑷900×(2/9-1/4)(问题:)

  ⑸再运多少吨就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一半?(算式:)

  (四)、全课小结。

《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复*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

  2、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乘除法。

  3、巩固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4、巩固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一步建立吨、千克、克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复*,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通过复*,使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和整理;能够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结合实际,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3、通过复*,激发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使学生更加乐于学*数学。

  教学设计: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2、整理回顾口算方法: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

  (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3)计时训练:我们开始一个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总复*的第1题,准备好,“开始!”交流,订正。

  3、回顾整理笔算的方法:

  (1)口算同学们做得又对又快,笔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书上的第5题的算式。

  (2)交流,评价。

  4、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式题。

  (1)在以前我们学生的两步计算试题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试着做一做第9题。

  (3)全班订正。

  (4)出示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5、复*常用的计量单位。

  (1)刚才,同学们计算题掌握的`都非常好!这学期我们不仅学会了口算、笔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一些计算方法,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好多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2)指名回答,师板书:

  时间单位:年、月、日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填完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订正。

  (5)做第3题。

  6、拓展交流:自己再把今天复*的相应的单元内容看一看,有没有疑难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其他同学。

  板书:常用计量单位:1年=12个月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复*》教学设计3

  一、复*目标:

  1、划分说明文层次,分析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概括层意。

  2、理清说明的顺序。

  3、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

  4、分析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体会说明文简洁、准确的语言特点。

  二、说明文阅读的相关知识点: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依说明对象与目的: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依说明语言、表达方式:*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练*

  下面两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象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跑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

  (摹状貌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唐朝的张嘉贞说它是“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三)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列数据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

  (四)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说明文的语言:

  从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加以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六)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

  2、递进式

  三、答题指导:

  (一)初读说明文,可以做哪些工作?

  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资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二)答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2、明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3、回答问题要简明得体,或者直接用原文中的话,或用简洁的话概括原文。不要脱离原文。

  中心句

  中心句指的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和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情况下一段只有一个中心句,且以短句居多。

  中心句的位置: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段尾,极少数在段中。

  四、布置作业:

  练*答案;

  1.说明淡水资源污染严重,英国科学家研究以小鱼虫治理水污染的情况。

  2.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无节制的生活污水的排放。或答:大量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各种化肥的使用,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

  3.湖水的富营养化造成了湖中各种浮动藻类的过度繁殖,水色变绿、水质恶化,严重抑制了湖泊中其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4.举例子,以具体事实说明造成湖水富营养化的原因。

  5.我们应该使用无磷洗涤剂,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杜绝工业污水的排放,推广、采用污水处理技术,加大宣传力度等。

  6、.①海啸浪的波很长②周期较长③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快④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等

  7、.举例子列数字说明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8、.不能去掉。用上这个词,说明海底地震并不是海啸产生的唯一原因。

  9、.类型发生地区逻辑

  五、复*反思: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寒食》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寒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学*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寒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 “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学*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众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众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2、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均数、中位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3、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众数和中位数、*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同学们,你们自己买过衣服吗?谁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什么型号的?你们买过“均码”的衣服吗?谁知道“均码”是什么意思?

  “均码”的衣服所有人都能穿上吗?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我们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每年都会准备举行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我们班选出了15名舞姿比较好的候选人,身高如下:

  文委挑选了一件均码的衣服,她们都能穿上吗?

  1.411.411.411.441.451.47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但是根据需要我们要从中选出10名队员,利用你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庆六一这个现实的、有趣的,并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带入了需要“统计”的最*发展区,会产生强烈的交流的欲望。】

  独立完成各抒己见

  认识众数会找众数

  【到底哪种数据更好呢?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众数与*均数、中位数的区别。明确认识。突破难点。】

  合作交流统一认识

  归纳总结明确关系

  三、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下面大家看,这是老师从卫生保健张老师那里拿到的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统计: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均水*比较合适?为什么?

  (4)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视了?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对教材练*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更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理解众数、中位数的区别。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引导学生将之与分数相联系,求出*视的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穿成珠,结成网。】

  (三)下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刚刚考完的数学试卷)

  老师从我们班和二班中各抽出了10张试卷,下面大家看这是这10张试卷的分数统计:

  (1)班:98 98 89 94 95 95 97 91 92 93

  (2)班:99 96 89 91 95 88 97 93 92 90

  (1)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2)你有什么发现?(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这次考试,哪个班的成绩好一些呢?应该用哪个量来比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同时明确,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四、在数据分析中体验,尝试统计决策。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现在甲乙两家公司同时招聘普通职员,下面是这两家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老师家有一位亲威今年正好大学毕业,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应聘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帮他?

  【学*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道开放性的*题,没有一个所谓的唯一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自己的选择,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可以。真正体现“不同人学*不同的数学。”】

  五、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知识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众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与相关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2、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一、制造冲突,认识众数

  1、教师谈话引入并出示。

  招聘启示

  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均工资25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远东公司人事部

  小王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找人事部门理论,人事部门向他出示了这个月工资单。

  远东公司月工资单(单位:元)

  2、观察讨论交流并汇报

  ①这家公司是招聘启示是骗人的吗?

  ②大部分员工工资都是1000多,为什么*均工资会是2500元呢?

  ③用*均工资2500元来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合适吗?

  教师此时总结:*均数虽然是最常用的一个代表值。计算时它充分利用了全部数据的信息,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当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均数的代表性较差。

  ④那用多少元能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呢?

  1500元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数学上我们就称1500元是这一组数据的众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众数的的知识、(板书:众数)

  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呢?(学生自由的说,教师归纳: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再次板书:众数)

  4、那1500元能代表员工A的工资吗? 能代表员工B的成绩吗?那他代表的是谁的工资呀?(板书:多数水*)

  5、看了刚才的招聘启示,老师总觉得有些迷惑人。那你能不能重新设计一个,能够反映大多数员工工资水*的一则招聘启示呢?

  二、联系情景,理解众数

  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2

  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每人都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①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②请求出这组数据的*均数和的众数。并说说在这一组数据中,*均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③那你认为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④和刚才工资单比较,通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众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呢?

  2、已经学*了众数,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众数,你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吗?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六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是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14岁、15岁。你能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吗?

  师:小结一下:同学们,从刚才的练*中,我们知道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可能只有一个众数,也有可能有2个或者更多的众数,也有可能一个众数也没有。

  三、联系生活,应用众数,

  1、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么多众数知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众数吗?

  2、601班4名同学竞选班长,以下是他们的得票情况表:

  如果你是601班的班主任,班长应该是谁是呢?为什么?

  3、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如果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4、请你读一读生活中的数学。

  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的*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5、选一选,请同学们分析、判断,看看使用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选做)

  ①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②面包店店主最关心哪种面包销售量最好。

  ③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识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说说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2、课后延伸

  在这一组数据中,(100、99、98、97、96、95、94、93、30、30)

  你觉得用什么数来代表这组数的一般水*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板书:略

《众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经理3000

  副经理2000

  员工A900

  员工B800

  员工C750

  员工D650

  员工E600

  员工F600

  员工G600

  员工H600

  员工I550

  月工资30002000900800750650600600600600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均数是1000,所以月*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均数的知识,*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均水*,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均数太大。

  师:对,*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均水*。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新同步》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

  (650)(600)

  (先排序)

  奇数个,取中间的一个数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

  偶数个,取中间两个的*均数

  【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理解三种统计量的意义,准确的运用统计量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动物》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动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沼虾、河蟹的经济意义以及园蛛、蜈蚣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比较沼虾和蟹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四种动物的学*,使学生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学*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树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动物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有益动物,防除有害动物的观念。

  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四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对代表动物的学*,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几种代表动物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却都属于节肢动物,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也缺少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学生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的同时,才能逐步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进而归纳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蝗虫、沼虾、河蟹(雌、雄)、园蛛、蜈蚣的活体和挂图、实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皿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设疑启动引出课题→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列表归纳比较→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课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来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图。问学生: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章开头前几幅图移到此处来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课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来判断特性。同时教会学生一种学*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时吃到的虾不一样,因为*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 关于蟹的教学,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农村的学生都有感性认识,只用一只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应说明是河蟹还是海蟹。

  关于园蛛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在采集园蛛标本时,注意留心观察园蛛吐丝、结网和捕食昆虫的情况,并写出观察报告,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观察报告,不当之处,教师应给予纠正。通过汇报,教师问:蜘蛛都结网吗?蜘蛛很像昆虫,但它是昆虫吗?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园蛛,弄清园蛛的形态结构,师生归纳完成板书表格,重点讲解园蛛的纺绩器的结构,园蛛是怎样结网捕虫的?对农业生产有什么益处?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下列计算:有人统计每666.7*方米(即1亩)稻田内约有蜘蛛3万至8万只,如果按每个蜘蛛每天消灭5~8只农业害虫来计算,那么每666.7*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约能消灭多少只农业害虫?由此可见蜘蛛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生物防治的意义。历史上确有其人——威灵顿将军,由于连打败仗躺在茅草屋内很沮丧,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从失败到成功,自己终于很受启发振作起来,打了一次大胜仗。也可以把这段小故事安排在讲解园蛛时作为导言。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物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蜘蛛比较感兴趣,有很多关于蜘蛛的趣闻,可以课后阅读。

  关于蜈蚣的教学,教师出示蜈蚣的标本和观察提纲,师生整合,完成板书表格。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点,并用彩色粉笔画出不同点。把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活体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时展示出来(或者把四种代表动物的挂图展示出来),摸一摸标本,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们的身体是否都分部?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的?足和触角是不是分节的?想一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书。

  最后让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维持生态*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学*本章内容的最终目的。

《动物》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学*说明文中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条理清晰地介绍事物的方法。

  2、学*说明文中恰当运用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3、培养热爱生命、爱护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学*重点

  体会说明文抓住事物特点,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介绍针鼹的珍奇。

  学*难点

  掌握运用不同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由即将举行的巴西世界杯的吉祥物犰狳导入新课。

  2、复*本单元学*过的说明文,明确学*说明文的方法。

  (二)师生合作,质疑探究

  1、明对象。

  出示课题《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齐读课题明确本课主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课题中抓住了这个事物的什么主要特征?

  2、抓特征

  学生小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哪些段(语句、词)在写它的稀有 ?

  (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等)(1段)

  ○2哪些段写它的珍奇?

  (2—10段)

  ○3本文从哪些方面说明针鼹的珍奇?

  (形体、技能、*性、繁殖等方面)

  ○4把2-10自然段划分成四个层次,然后紧扣事物特征拟小标题

  第一层 第2自然段 奇特的外形

  第二层 第3、4、5自然段 奇特的技能

  第三层 第6、7、8、9自然段 奇特的生活*性

  第四层 第10自然段 奇特的繁殖方式

  3、理顺序

  本文先介绍了针鼹的外形,再介绍了它的技能、生活*性,最后介绍它的繁殖方式,从外形(现象)到内在(本质),采取了逻辑顺序。介绍动物类的说明文,一般可采用这种说明顺序。

  4、辨方法

  思考:文章通过怎样的说明方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

  5、品语言

  思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你举例简要分析。

  小结 :

  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针鼹”,全文紧扣针鼹的稀有和珍奇的特征进行有条理地说明,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今后我们会学*到更多的说明文,会认识到更多的说明方法。希望同学们学会阅读说明文,提升我们的阅读技能。

  (三)延伸、拓展:

  1、谈感悟

  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谈出你们的感受。

  大熊猫 针鼹 藏羚羊 考拉熊

  谈喜爱之情

  被猎杀的大熊猫 藏羚羊 青羊

  谈如何保护

  2、结束语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种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激起了同学们对世界动物喜爱之情,又唤醒了我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让我们和这些可爱的动物交朋友,与自然和谐相处吧!

  (四)布置作业:《三维同步学与练》P88页二、三题

《动物》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及教材的地位

  《激素调节》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第一节, 是《课标》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中的一个二级主题。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器官系统密切配合,依赖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本节主要内容是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教材以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为例,重点说明激素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大多已进入青春期,身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学*这部分知识,使学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教学实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2)以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为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资料和对照实验等形式,体验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列举部分激素分泌异常时的表现,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难点:激素分泌异常时的表现。

  二、教学方法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讨论法和探究式教学法,并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讨论过程中动起来,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阅读、推理、分析和总结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à自学交流à实验分析à展示巩固à归纳拓展

  四、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辅助展开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从学生自身的变化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2、自学阅读,合作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

  例如 问题: ①人体主要有哪些内分泌腺?它们分泌的激素主要是什么?

  ②什么是激素?

  ③你知道哪些疾病与激素分泌有关?

  ④侏儒症与呆小症有哪些异同点?

  3、实验分析,合作体验。

  通过分析和讨论教材中有关激素的实验资料,讨论并归纳实验结论,思考总结:①为什么饲喂甲状腺激素的蝌蚪提早发育成青蛙?②国家为什么提倡吃加碘食盐?③糖尿病患者应如何治疗等,从中认识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产生及功能,并指出这两种实验方法是研究激素作用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对照实验法,动物实验法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展示巩固,关注自我。

  利用多媒体辅助,展示人体结构模型,让学生把各种内分泌腺体填充到人体的恰当位置。明确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展示图片,列表区别内外分泌腺,并归纳激素异常时的表现,明确激素调节的重要性。

  5、归纳拓展,升化情感。

  通过小结归纳,区别内外分泌腺,明确激素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方面的重要调节作用,知道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异同点。此外,激素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美容护肤品、保健品等多个领域,一方面造福人类,另一方面激素也被滥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和批判滥用激素的行为,珍爱生命!

  五、通过课后“思考与练*”巩固反馈。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错误》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错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2、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学*课文,对自己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正确对待错误。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 ,采用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体会诗的含义。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能知错就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警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2、学生自读,思考关于什么的名言警句?生活中有没有犯过错误?那当我们面对错误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来聆听诗人的教诲。

  3、导入本课,板书课题:《我们的错误》

  二、初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朗读情况。同桌互读,指名读,纠正读音 。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错误,诗人列举了两件很*常的小事,指名读第一节。当我们犯错误以后,该怎么做呢?指名读第二节。是啊,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勇敢的面对错误,在错误中成长。指名读三四小节。

  3、再读课文,你一定还会有新的收获。

  默读诗歌,画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认真体会,可以在旁边做出批注;有不懂的问题要标记出来。

  三、精读诗歌,感悟内涵。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诗中的哪些话最形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文中关键的词(句、段)

  1、“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

  这句话,很多学生都耳熟能详,但是未必真正做过深入的思考过,理解这个句子可以涉及到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失败是成功之母?什么情况下会一错再错?

  补充从失败的教训中崛起的人和事情,深化认识。

  2、“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

  教育要点: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接受教训。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在日常生活中,对待错误,要做到,早知道,早改过,才能轻装上阵;错误使人发展,错误使人进步,虽然人们总是渴望不断成功,但是,客观现实总是挫伤着人们的意志,考验着人类的品德,给人们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正确面对,错误往往导引着人们的成功之路。

  3、“错误是必修的一课,每个人都要细细读。细细读啊,把它读通,读通它啊,你才会成熟。上好人生这一课啊,你将永远不会糊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重心长的叮嘱,有感情的朗读体验。想一想作者说这些话时,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还担心年轻人什么?听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感受?

  教育要点:在生活的常理中,错误不会像辉煌照人的成绩那样让人意气风发。错误总是令人讨厌,让人沮丧。但是,诗人却是为错误欢呼歌唱:应该豁达乐观的看待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竟技状态,才能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这样恰恰是成功的保证。

  四、阅读欣赏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小节,进行背诵积累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风格,学*诗歌的表达方式

  2、熟读成诵,感悟诗人的心意

  诗人象一个温和的长者,象一个谦和可敬的导师,用*等的身份,可亲的态度,温和、朴素而简明的语言,和我们娓娓交谈。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没有声色俱厉的责备,他态度和蔼,委婉亲切,从各个角度讲述道理,告诫世人,给人深刻的警示。

  让我们再来读诗,读出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情感,再试着把它背诵下来吧。

  五、课堂小结

  作者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直面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

  六、拓展练*:

  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你记忆最深的一次错误是什么?当时是怎样处理,学了这篇文,你觉得当时处理得好吗?今后你打算怎样面对错误?

  七、板书设计:

  我们的错误

  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知错就改

  孩子,你知道错了么

  教学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直面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然而,当我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是否犯错误?犯了什么错误时?学生们大都在说其他同学的错误,一直在说:“他(她)如何如何?”而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错误熟视无睹,不肯说出来。我让学生又读了课题,认清是《我们的错误》来说说自己的错误,教育学生能直面错误,然而,学生们还是不说。我想:也许是出于害羞,也许是有碍于自尊,而不去说。正好这时,有一个女生没有认真听课,和邻座悄悄的做小动作,我走到她的面前,请她说一说自己现在犯了什么错误?她说:“xx踢我了。”我又重复了一遍,我说:“那么你现在犯了什么错误?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么?”这个女生还是再强调“xx踢我了”。而对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讲的错误一点也没认识到,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下课的时间快到了,我没有让她在说,就是让她在说她也不会说,对于自己的错误他一点也没有认识到。此时此刻,我想:不管这节课再如何去讲,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由先前的“她、他”,到最后的xx,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却很少去面对,不能正面认识自己的错误,又怎能去改正错误?如果不能,知错就改就成了空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没有达成。

《错误》教学设计2

  整体感知:

  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他的名作《错误》被誉为“当代抒情诗的绝唱”。这首诗写的是江南一个小镇上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个遗憾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地鉴赏这首美丽的诗歌并针对其中鲜明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懂得好的诗歌应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同时,让学生对郑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地点:多媒体教室

  方式:以诵读和互动讨论为主

  过程:

  一:

  师:(导入 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的*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 “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 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渐渐 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 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师:太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本诗,在本课的开头我曾经说过:杨牧曾评价郑愁予是“*的*诗人”,也就是说他和*的“外国诗人”是不一样的。那些人用生疏恶劣的*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郑愁予不同,他的诗歌是*化的,你是否同意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哪些动人之处呢?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停顿片刻,然后一生又问:诗中有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等待的季节漫长,莲花的开落也日复一日,时间在无声中流淌,作者在这里以音响的延伸来暗示容颜的逝去,体现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这里,讲求的是诗句表达的一种节奏和韵味。在诗中还有几句也有这种效果,你们能找到吗?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文化里才有。这是*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错误》教学设计3

  一. 教学理念

  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运用这个思想,我尝试建构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想象、联想——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教学步骤。最后进行知识的控固和加深。在这节课中,我们凭借诗中的古典意象,引出些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教法,学法,以达到学生品味意境的目的。同时利用探讨,研究,点拨,让学生自主发言等,达到真正的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二.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错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当代诗三首》中的第 一首。本单元主要学**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错误》是郑愁予的名作,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全诗共九行三节。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第二节的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学*《错误》一诗重点要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这一诗眼的意思;同时要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朗读并背诵。

  2.理解生动,鲜明的意象。

  说明:语文学*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

  1. 感知,分析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

  2.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3.品味诗中古典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1. 陶冶学生情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说明:语文学*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领悟诗中女子的情感,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同时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难点: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美。

  三.说学情

  学生是学*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当代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对诗歌的研读有待加强。这单元已经学*了*的词,*现代诗三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理念和学情,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 教法:

  诵读法:培养学声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学生对诗有各自的理解,我选用抽个别同学起来诵读,老师和同学双方进行评价,再放标准的朗读带。

  讲授法:本诗中采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象,作为高一的学生,再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问题探究法:主要体现在对“莲花的开落”“美丽的错误”的理解中。

  2.学法

  1. 诵读吟咏法。

  2. 联想、想象法。

  3. 问题探究法

  说明:学法的制定,主要是在教法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教学环境和条件,本课的重难点而设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掌握诵读吟咏,问题探究等学*方法。

  五.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通常犯的“错误”为什么不用“美丽”形容?

  今天学的诗《错误》和这个错误用什么区别?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性,用问题法导入,开始就直接提出本课的重点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作者简介

  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必要介绍作者,但只是简要的介绍,根据他诗中的两种不同的气质,指出郑愁予是“浪子诗人”,进行语文积累。由于他诗中常用古典意象,又叫“*的*诗人”。并让学生在此诗中总结。对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有所突破。

  3. 朗诵

  抽一个学生起来诵读,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4.听朗读带

  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过程,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也有利于节约时间。

  5.新课研讨:

  这步主要在于学生的研讨和想象,由此我设立如下问题。

  (1)诗中包含了那些事物?

  (2)“莲花的开落”应怎样理解?

  (3)诗中包含的意象有那些?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4)怎样理解“美丽的错误”?

  这三个问题建立在对整体文章的把握上,第一个问题中,我之所以不用意象来提问,是想让学生分清表现在诗中的事物和意象,理解意象是作者寄托了感情的事物。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的讨论,采用问题探究法。既展现女子等待之久,相思无尽,也有可能是女子的感情变化。问题三是对于意象的理解,为本诗的难点,由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朗读,联系自身想象完成,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由利于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最后一个问题是根据本文的重难点而设立,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老师不宜介绍太多争论话题,也不应禁锢学生思想。让学生自主讨论,老师引导,共同一起完成。

  6.解答:

  其目的在于回顾开头提出的问题,对两种错误进行解答,深化重难点。同时对“*的*诗人”进行讲解,由文本分析过渡到对风格特点的分析。在思维的连贯中引出下一点。

  7.讨论总结。

  对诗的结构,风格,语言进行总结。这些已经在新课研讨中出现,但在最后加以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主题突出。


《**》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二、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5、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1、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1)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图案设计》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圆的认识》一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案列方程解应用题常见错误评析第一单元方程第5课时整理与练*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反思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分数与整数相乘说课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2

  《电脑图案设计师》是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次活动的内容。这节课研究的是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两条命令。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会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翻转/旋转”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加以拓展。

  “翻转/旋转”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指定要变化的图形,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翻转/旋转”命令将图形进行各种变化,完成操作。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和自然课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要逐步渗透。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案例描述:

  在一阵铃声过后,我走到了多媒体电脑跟前,打开了我的文件夹中名为“图形的翻转与旋转动画”的Flash文件。

  师:同学们,请把目光集中到大屏幕,欣赏一组优美的动画。(生观看)

  师问:你们能谈谈观看后的感受吗?

  生1:我看到有的图形调了一个面。

  生2:我看到有的图形从左边变到右边了。

  生3:我觉得有的图形好像变了一个角度。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说明你们在观看的时候很认真。图形从左边变到右边我们通常把它称作水*翻转,图形从上面变到下面我们通常称作垂直翻转,另外,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不同角度的动画实际上就说明了图形也可以按一定角度旋转。那我们了解了图形可以产生这么多的变化后,你们想不想让自己所画的图形也产生不同的变化呢?

  生:想。

  师:好。请你们打开电脑,在自己的画布上随意画出一个图形,然后小组自行探讨使图形产生不同变化的方法。现在开始!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答疑。)

  师:嗯,刘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可以当一名出色的小画家,想象力特别丰富,但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不知道怎样使自己画的美丽图形进行各种变化,谁愿意帮帮他们,说说你的操作方法?

  生:我画的是环保小屋,如果我想让小屋的烟囱变到右边来,就首先把小屋选定,然后点击“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选项,会出现一个对话框,在对话框中任意选择一种变化,例如我选择“水*翻转”,然后点击“确定”后,小屋的烟囱就会从左边变到右边来了。

  师:你们都知道怎样使自己的图形变起来了吧,秘密全在“图像”菜单里,只要你点击它,就可以让你的图形想怎样变就怎样变。同学们,还记得在自然课中学过的地球引力知识吗?地球像个大圆球,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站在地球上的,就像这样(出示地球图片和四位小朋友的图片)。

  师问:这幅图美吗?

  生:美。

  师问:老师也很喜欢这幅图,想把它在电脑上画出来,但老师只画出了一位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办法帮帮忙,把其他三位小朋友也请到我们这儿来做客呢?

  生:有。

  师:先不急着回答老师,任何方法都要通过实践来证实它的可取程度,现在请你们打开桌面上名为“地球引力”的文件,把你想到的方法操作试试。

  (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答疑。)

  师:同学们都开动脑筋找到了合适的方法,谁愿意在大屏幕上向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样请出其他三位小朋友的?

  (生1上台演示操作。)

  (生2上台演示操作。)

  师:图形的变化有所不同,变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只要是适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结束语:今天,大家通过尝试、合作、交流,掌握了图形变化的两种方法,生活中还有许多其它的变化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希望同学们能利用更多的图形变化的知识,勾画出自己美好的未来!

  案例评析:

  “画图”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Windows应用程序。在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多动手,使他们在轻松的愉悦气氛中主动学、玩中学、学中玩。通过本课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教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达到了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个突破主要体现在“翻转”与“旋转”命令的教学。生动、有趣的课堂引入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引入要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Flash动画让学生感受图形各种各样的变化,自然地引出:让自己所画的画也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进入新课的学*。

  “翻转/旋转”命令的操作难度并不大。但是这种变化的讲解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讲清楚并不容易。因此,我们就让学生自行探索“翻转/旋转”命令的使用方法,它是怎样使图形变化的?应该如何操作?我们交给学生自行探索,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使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感受这个命令带来的乐趣。然后,学生根据个人的体会来告诉其他同学,教师适当做一下小结,主要是体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待学生对“翻转/旋转”命令有了初步了解后,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借用自然课中已学过的地球引力知识布置任务,又一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这个环节里,学生的差异也显露出来了,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任务,有的学生思路并不清晰,这时,教师要给那些完成任务的学生安排一些新任务,以充实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当小老师,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学*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始自终充分自主的学*,学生“指导”学生,协作互助;而执教者始终保持着一个引航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教学中还应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够充分,思路还不够放开,大多数学生仍局限在教师的思维之中,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活动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的反映。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