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是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对比”这一重要写作手法,学生在辨别,特别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对比作为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谁能介绍一下“白居易” 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的生*、作品、风格。 使学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 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班级交流。 学生自读。

  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 养成学生主动学**惯。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 诗中刻画了2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人物,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学生回答。

  圈划批注,学*文章。

  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并组内交流。

  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位。

  明确要使人物生动,需要运用描写。

  学*对比的写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作业 通过阅读学*后,请你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 学生思考、填表。 梳理文章脉络,中心。

  思路点拨

  从文章的描写入手,通过学*对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时完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结尾的表格可以作为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堂练*。

  练*举隅

  1、 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2)何所营:(3)心忧炭贱愿天寒:(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5)惜不得:(6)系向牛头充炭直:

  2、本诗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苦?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难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谁知道烧炭的过程?(学生试着回答)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辛苦)好,今天我们就来学*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这样辛苦劳动的一位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及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他的一首“为事”而作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2、讽喻诗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表达对被压迫的人民的同情。这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社会的弊端。

  3、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能进行公*交易吗?

  三、分析鉴赏诗歌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鉴赏这首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中主要写了哪两类人?诗歌围绕“炭”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写了卖炭翁和宫使两类人。

  诗歌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及炭被掠夺等事。(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诗歌哪部分写烧炭?哪部分写运炭?哪部分写炭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第一至八句写烧炭。第九至十二句写运炭。第二段整段写炭被掠夺的过程。

  3、诗歌的头两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在终南山。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烧炭之难,谋生之艰;也说明路远难行,运炭艰难。

  4、课文是怎样描写卖炭的老翁的呢?

  明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这些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外貌描写。

  6、这两句诗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样?有什么特征?

  明确:年龄大。年龄大的人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描写老翁的外貌?

  明确: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在干什么呀?

  明确: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明确:艰辛。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老翁的境况呢?

  明确:可怜。

  1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会盼望天气怎样?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为什么呢?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明确:盼望天气变暖和。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卖不出好价钱;天寒,炭的价格就会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心理: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2、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价钱,终于他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辗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试举例说明。

  明确:艰苦。“一尺雪”说明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辗冰辙”说明炭很重,冰雪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晓驾炭车”“日已高”则说明路途遥远,运炭时久。“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13、这么辛苦地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是干什么用的呢?

  明确:“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之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食。

  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

  明确:没有。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以看出。他最终得到“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这就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15、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命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止是一车炭,更是老人生活的希望!

  16、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明确: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宫使的横行霸道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黄衣”“白衫儿”说明了来者的身份。“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形象。“把”“称”“敕”“回”“叱”“牵”“系”等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欺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这一点?

  明确:“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教师总结: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诗人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地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们说过: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白居易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他对“宫市”现象深恶痛绝,于是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公然掠夺。中唐时的“宫市”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了“宫市”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3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1、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2、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卖炭翁》)

  3、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4、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生自由读古诗。)

  2、师: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听老师来为你们讲述。(师范读古诗)

  3、师问:古诗与现代文有哪些不一样?(富有节奏感、意思深奥……)

  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读懂古诗,我们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

  4、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烧炭、卖炭)

  师:哪几句写了烧炭?(前两句)哪几句写了卖炭?(后两句)

  三、学*方法,感悟诗情

  1、学*方法一——读懂意思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课件出示)

  (1)师:我们先来学*烧炭部分,读一读,看看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老人烧炭的地点和老人的外貌)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发现的?

  (2)师:这两句是写烧炭,但是它告诉我们怎样烧炭了吗?那么你又是怎样知道老人烧炭很辛苦的?(从老人的外貌描写中感受到的。)

  (3)老人苦在哪?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读诗)

  a、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师: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b、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C、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师:是啊,你让我们看到了蓬头垢面的卖炭翁,脸上满是贫穷的颜色,的确可怜。还有补充吗?

  d、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生读这句诗。)

  e、师:(屏幕出示这句诗,师指着“烟火色”“苍苍”和“黑”这3个词。)这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担负着生命的全部希望,为了生存他已经——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生:我从“烟火色”“十指黑”感受老人烧炭的辛苦。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慢慢就读懂了古诗的意思,“读”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2、学*方法二——合理想象

  (1)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此时此刻,老人正在南山中做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方法三——读出感情

  (1)通过想象画面,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与无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吗?

  (2)学生自己试着读出感情。

  (3)指名读,读出感情。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懂意思,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方法学*了前半部分,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自己学*古诗的后半部分。

  四、运用方法,自学古诗

  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学*方法一——读懂意思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2师: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之所以成为佳句,是因为只要你读起它,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读一读,是哪个词语触动着你的心弦?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师: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却是更无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风雪,为什么?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2、学*方法二——合理想象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畅谈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方法三——读出感情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2、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

  我们仿佛看到了——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步履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3、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师: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板书设计:

  卖炭翁

  读懂意思 苍苍、十指黑

  合理想象 衣正单、愿天寒 } 艰苦、可怜

  读出感情 ……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的学*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卖炭翁》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这首叙事诗,仅20句,135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在本诗的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发表议论,揭露和控诉以及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也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控诉。学*本诗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感悟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活动。

  学情分析八下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能初步品味作者感情,能赏析浅显的诗句。但在炼字品句,感悟意蕴的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掌握了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容易流于文字表面,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孩子们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避免学生将诗歌学*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深入思考、分析与品味,还要注意把握本篇诗歌的现实主义情怀。老师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和方法学*,让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感知人物形象,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句式、用韵)。

  2.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内容,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2.通过对比“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揭露和控诉以及同情的现实主义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杜甫写于安史之乱的诗歌被称为“史诗”,白居易写关于底层百姓被称为“新乐府诗歌”,这些诗歌都表现了心系苍生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古体诗,白居易的《卖炭翁》。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为我们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课文围绕“炭”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

  烧炭—运炭—失炭

  【三、品读诗歌,读出形象】

  1.品读诗歌,卖炭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苦”

  2.哪些细节能体现卖炭翁的苦?

  回答句式:

  我觉得卖炭翁炭很苦,

  文中可以体现。

  A:烧炭——(辛)苦

  ① “伐薪南山中”——取原材料的路途遥远,偏僻,非常的不容易

  ② “满面尘灰烟满色”——工作环境的恶劣

  ③ “两鬓苍苍”——年岁已高

  ④ “十指黑”——工作时间长

  ⑤ “衣正单”——穷

  ⑥ “心忧炭贱愿天寒”——心里矛盾,穷苦。

  B:运炭——(艰)苦

  ① “一尺雪”——雪很厚,运输艰难

  ② “晓”——非常早,很冷

  ③ “碾冰辙”——路滑,很艰难

  ④ “日已高”——时间长,路途遥远

  ⑤ “牛困人饥”——饥寒交迫,疲劳

  C:失炭——(悲)苦

  ① “翩翩”——轻快而趾高气昂

  ② “把、称、叱、牵”——蛮横无理的强盗行为

  ③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梢一丈绫”——炭如此之多,但是值得却如此至少。“红梢、绫”对卖炭翁老说是毫无用处的。

  小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希望成为泡影。宫使夺走的不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卖炭翁全部的希望。

  “惜不得”“充炭直”,卖炭翁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无奈惊恐。这种苦是看不到希望的悲苦。

  3.是谁让卖炭翁过的如此的悲苦?

  请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认真品读诗中宫使抢炭相关句子,比较宫使与卖炭翁的人物刻画上有什么异同,可以看出宫使的什么形象特点。

  预设1:(将句中的颜色词重点标出)

  宫使: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讨论后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句子都是肖像描写,也都使用了颜色词。但不同于描绘老翁时那触目惊心的“黑”“白”,宫使的“黄衣白衫”是如此的华贵整洁,与老翁的“满面尘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正是这宫使却强取豪夺,令人不敢相信,

  追问:如何理解“翩翩”?这是褒义词吗?

  预设:“翩翩”原指轻快的样子,在这里可以看出宫使骑着高头大马,高高在上、得意扬扬,一副轻慢无礼的样子。

  预设2: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撤。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动作描写。饥寒交迫、劳累至极的卖炭翁只是打算找个地方稍事休息。宫使骑马而来,只用了“把”“称”“回”“叱”“牵”几个动作便表现出其拿出文书、宣读命令、调转车头、抢走炭车时的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两相对比更强烈地突出了卖炭翁的“可怜”命运。

  预设3: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灰直。

  追问:通过这组对比,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一车炭,千余斤”,如果说这就是老翁生存的希望,那么“半匹红纱一丈绫”彻底地粉碎了他的一切想望。两者价值悬殊,这哪里是“换”,就是在掠夺啊!

  4.演读“宫使抢炭”部分

  用声音表现老翁的“苦”和宫使“霸”,可加入动作。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悟读诗歌,读出情怀】

  1.可怜的卖炭翁遇上蛮横凶恶的宫使,他的命运让我们深深地牵挂,他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的吗?这幕后黑手是谁?

  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白望:“望”指在市场上东张西望,看看哪些物品是他们所需要的;“白”指白取其物,不付物价,“白望”指那些采购的宫使。)

  ——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2.有着类似遭遇的仅仅是卖炭翁一人吗?宫使为什么敢如此嚣张,能如此嚣张?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梅尧臣《陶者》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张俞《蚕妇》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北宋)范仲淹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李绅

  有着被掠夺的悲惨遭遇的不只是卖炭翁,还有卖柴翁,烧瓦的、养蚕的……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卖炭翁一人的同情,也不止于对宫使的痛恨。诗人通过卖炭翁这一经过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的形象,是要揭露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普遍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是所有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表达对整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而批判和控诉的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这才是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社会意义所在。

  总结:其实自古以来不止有白居易,从诗经的“国风”,到杜甫白居易,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再到鲁迅的“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家国责任与“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担当,前赴后继,遥相呼应。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今日之*确实国富民强,但面对动荡风云动荡的国际形势,我们依然重任在肩,虽然现在不再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时代,但我们依然有责任关注国家大事,做好自己的事情,续写担当故事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此诗,致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

  1.齐读《卖炭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自由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互相讨论、交流,扫清字词障碍。

  小组合作讨论

  勾画诗歌细节描写和对比句,并进项赏析。

  划分节奏

  加入动作

  演读“宫使抢炭”部分,体会老翁的“苦”和宫使“霸”

  扫清字词障碍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以读带品,以品促读。通过多种描写来品味人物形象更加深了对本诗主旨的理解,对比的运用更加强了这一色彩,为揭示诗歌主题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展开探讨,利用情境代入勾起学生对老人的同情以及宫市的痛恨,再加上老师及时对写作背景的补充,让学生处于深度学*中,其对主旨的理解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又深入挖掘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对白居易的深层了解,有助于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一首《卖炭翁》也许是一时兴起之作,可是白居易一生写了170多首这样的讽喻诗歌,一篇《卖炭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百姓的疾苦,不仅是统治者的腐败,更看到*知识分子热忱的济世情怀!

  板书设计

  烧炭—运炭—失炭

  作业设计1.请同学们读白居易的《观刈麦》,体会诗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哪些些细节可以体现?根源又是什么?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来都不缺有担当精神的人,大家知道哪些人呢?我们的担当又是什么呢?

  一组诗歌整体设计

  白居易的一组诗歌,新乐府的体现,宫使形象的异同点,(1+X加起来不少于4篇)3-5的整体设计

  不是单片带动另一篇,也不是复*课

  例:组合四篇文本,升华部分继续拓展文本

  山重水复疑无路——谈困境之困(提取信息)四篇文章的主人公有何困境;哪种困境最绝望

  咬定青山不放松——品突围之道(语言品味)最触动你的句子,触动点在哪里

  突围之志真的突围了吗;精神的超越;联系杜甫的很多诗歌

  例:金庸的侠客精神

  先异中求同,再同中求异,贯穿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能力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预*先知:

  1、走*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翩翩两骑口称敕

  2、重点词语:

  薪:柴辗:通“碾”,轧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叱:吆喝直:通“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卖炭翁卖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标划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可以是人物描写,可以是修辞方法,可以是词语运用……)谈谈你最欣赏哪句话?为什么?

  指导:

  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诗用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勾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4)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美读运用】: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附板书: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悲苦——同情

  对比

  宫使——霸道——讽刺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3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1、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2、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卖炭翁》)

  3、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4、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生自由读古诗。)

  2、师: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听老师来为你们讲述。(师范读古诗)

  3、师问:古诗与现代文有哪些不一样?(富有节奏感、意思深奥……)

  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读懂古诗,我们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

  4、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烧炭、卖炭)

  师:哪几句写了烧炭?(前两句)哪几句写了卖炭?(后两句)

  三、学*方法,感悟诗情

  1、学*方法一——读懂意思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课件出示)

  (1)师:我们先来学*烧炭部分,读一读,看看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老人烧炭的地点和老人的外貌)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发现的?

  (2)师:这两句是写烧炭,但是它告诉我们怎样烧炭了吗?那么你又是怎样知道老人烧炭很辛苦的?(从老人的外貌描写中感受到的。)

  (3)老人苦在哪?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读诗)

  a、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师: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b、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C、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师:是啊,你让我们看到了蓬头垢面的卖炭翁,脸上满是贫穷的颜色,的确可怜。还有补充吗?

  d、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生读这句诗。)

  e、师:(屏幕出示这句诗,师指着“烟火色”“苍苍”和“黑”这3个词。)这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担负着生命的全部希望,为了生存他已经——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生:我从“烟火色”“十指黑”感受老人烧炭的辛苦。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慢慢就读懂了古诗的意思,“读”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2、学*方法二——合理想象

  (1)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此时此刻,老人正在南山中做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方法三——读出感情

  (1)通过想象画面,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与无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吗?

  (2)学生自己试着读出感情。

  (3)指名读,读出感情。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懂意思,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方法学*了前半部分,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自己学*古诗的后半部分。

  四、运用方法,自学古诗

  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学*方法一——读懂意思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2师: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之所以成为佳句,是因为只要你读起它,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读一读,是哪个词语触动着你的心弦?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师: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却是更无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风雪,为什么?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2、学*方法二——合理想象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畅谈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方法三——读出感情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2、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

  我们仿佛看到了——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步履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3、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师: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板书设计:

  卖炭翁

  读懂意思 苍苍、十指黑

  合理想象 衣正单、愿天寒 } 艰苦、可怜

  读出感情 ……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dtnl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dtnl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d、t、n、l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3、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二、教材说明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四个声母d、t、n、l,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画。

  第一幅图是一只队鼓和一副鼓锤,敲鼓的声音得提示d的音,队鼓和鼓锤组成的图形提示d的形。

  第二幅图是一条跳起的鱼,鱼的体态提示t的形。

  第三幅图是一个大门洞,门洞的形状提示n的形。

  第四幅图是一个小男孩手拿一根小木棍赶猪,小男孩嘴里发出的声音嘞提示l的音,小男孩手中的小木棍提示l的形。

  第二部分是d、t、n、l与单韵母的拼音练*。

  第三部分是d、t、n、l的书写格式及笔画笔顺。

  第四部分是带调拼读音节,认识五个生字。配有图画,画着一匹马驮着米袋在前面走,后面小兔追上来告诉他:你的米袋漏了。

  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

  三、教学重点:

  声母d、t、n、l的发音及d、t、n、l与韵母拼读音节

  四、教学难点:

  n、l的发音及n、l与韵母的拼读。

  五、教学准备

  1、配合学*d、t、n、l发音的录音带;d、t、n、l的字母卡片;d、t、n、l与单韵母相拼的翻动式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生字生词卡片。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b、p、m、f和六个单韵母

  (二)教学声母d

  1看图,出示声母d及直观图。

  2、小朋友,你认识它吗?指名试着读一读。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教师示范发音引导学生读对,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经验和学*方法。

  3、学生模仿读、练读、对读、同座互相检查读,教师相机指导、纠正发音。

  利用图画,第一幅图是一只队鼓和一副鼓锤,敲鼓的声音得提示d的音,队鼓和鼓锤组成的图形提示d的形。以说话助发音,借助得发准d的音。

  教师注意:

  1、发d时,舌尖抵住上牙床(上齿龈),憋住气流,然后舌尖突然放开,吐出微弱的气流,声带不颤动。

  2、学生练*发d的音,体会发音要领。教学d时,可让学生把手掌放在嘴前感觉不同的发音方法:发d时,感觉不到气流冲出。

  3、教学d的字形。

  (1)看图,d像马蹄印子;

  (2)读顺口溜左下半圆ddd;与字母b进行比较。

  (三)按以上方法教学声母t、n、l

  注意:

  1、发t时,发音动作和d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口腔送出的气流比较强。发n时,舌尖顶住上牙床,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从鼻腔出来。发l时,舌尖顶住上牙床,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

  2、方法同上,着重区别n和l的发音。教学n、l时,可让学生捏着鼻子发l的音,体会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松开鼻子发n的音,体会气流从鼻腔出来。

  3、d、t、n、l的发音部位都在舌尖和上齿龈,叫舌尖音。

  4、教学d、t、n、l的形,可以结合看图,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队鼓鼓锤ddd,鱼儿跳舞ttt,一个门洞nnn,小木棍儿lll。

  (四)书写指导

  除了讲清d、t、n、l的笔画笔顺和每一笔在四线格所占的位置外,还要提醒学生将d、t、n与学过的有关字母进行区别,如db,dp,tf,nm。笔画名称:叫左半圆。

  第二课时

  一、复*d、t、n、l的发音和写法。

  (1)自己练*读。

  (2)互相读。

  (2)指名读。

  (3)抽卡片读

  二、指导拼音

  1、教学声母d、t、n、l和单韵母拼读音节,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拼音方法反复练*,熟练拼音。

  2、教师以de→de为例,边示范拼读,边讲解拼音方法。

  3、学生反复练*拼音之后,教师出示音节da、di、du供学生巩固。

  4、教学n、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时,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分辨n、l与同一韵母拼读成音的细微差别。

  5、通过带调拼读,联系口语帮助学生分辨、记忆,如,nù→nù是发怒的怒,lù→lù是马路的路;nǚ→nǚ是女同学的女,lǚ→lǚ是旅游的旅。

  三、反复练*,总结表扬表现好的学生。

  第三课时

  一、复*声母d、t、n、l和单韵母拼读音节

  二、书写指导

  1、讲清d、t、n、l的笔画笔顺和每一笔在四线格所占的位置。

  2、提醒学生将d、t、n与学过的有关字母进行区别,如db,dp,tf,nm。笔画名称:d左边叫左半圆。

  三、认读字词,读儿歌

  1、首先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一匹马驮着袋大米在路上走,路边有大片土地。不知什么时候米袋漏了,小马没觉察,是小兔追上来告诉了他。

  2、带调拼读音节,读出词语,认识大、米、土、地、马五个字,知道路边的田地就是土地。

  3、巩固认读,用大、土、地、马口头组词,巩固记忆生字。

  4、把红色标出的音节读一读,再引导学生熟读儿歌,

  注意:

  课文中的儿歌,全文注音,第一次出现的本课所学的音节用红色标出。

  安排儿歌的目的是在语言环境中复*巩固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同时培养学生学*汉语拼音的兴趣。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把红色标出的音节读一读,再引导学生熟读儿歌,教师不必讲解,也不要求学生理解儿歌的内容。

  四、扩展活动

  1、做游戏看谁接得又快又准。

  老师说顺口溜的上半句,学生抢接下半句。

  如,教师说一个伞把,学生接ttt;老师说一根拐棍,学生接fff。

  2、做游戏看谁找得准,找得快。

  听老师或同学读音节,看谁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摆成音节读一读。

  3、拼读下面的音节。

  ná、nǚ、lù、lǘ、dǎ、dú、tǎ、tù

  4、做游戏找朋友。

  把生字卡片和相应的音节卡片分发给10位学生,由拿音节卡片的同学一个一个寻找,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相应的生字卡片的.同学答:你的朋友在这里。两人并排站在一起领读生字。

  五、表扬本课表现好的学生

dtnl的教学设计2

  一、复*检查。

  1、卡片认读声母:bpmf,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什么?(声母)声母一般都站在音节的最前面。

  2、认读韵母卡片,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为什么?(单韵母)再人带调韵母,教师讲解:声调都标在韵母上面。

  3、复*带调音节bápábàmāmùbùmǒ等。

  4、认读生字和词语:爸、妈、我、爸爸、妈妈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两个声母和它们的拼音。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最认真,最聪明,学得最好,读得最准。

  三、教学声母d。

  1、看投影说话引出d:图上画了什么?它会发出什么声音?说话:鼓棒敲鼓,咚咚咚。

  师引出:鼓声“咚”的声母就是d,板书:d。

  2、教学d的发音,记清形。

  (1)听:教师示范发音,舌尖顶住上颚,堵住气流,然后舌尖突然离开,让气流冲出来。

  (2)看:教师范读时的口形,发音部位。

  (3)读:领读,齐读,正音。

  (4)记:马蹄声响ddd

  像个反6ddd

  左下半圆ddd

  3、教学d的书写。

  (1)范写:两笔写成,半圆也在2楼。

  (2)书空:作业本上写三个。

  4、教学d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1)板书d,声母是→d。板书ì,韵母是→ì。声音不中断,紧接着带出ì,直呼→dì。板书:dì。

  (2)开火车读di的四声,组词读。

  四、做课中操。

  五、教学声母t。

  1、出示雨伞,引出t:请同学看弯弯的伞柄,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声母“t”的样子就像一把弯弯的伞柄。板书:t,将雨伞打开,伞面张开后,在伞柄上加一横,就是t了。

  2、教学t的发音,记清形。

  (1)看、听:用薄纸放在嘴前,示范dt的区别。(发t时,嘴里有一股气送出。)p、t一样。

  (2)读、记:领读、轮读、正音。顺口溜记:伞柄朝下ttt。

  3、指导t的书写。

  4、拼读t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1)t---ī---tī谁会读?t---ū---tū?

  (2)拼读tatetitu及四声连读。

  六、巩固复*。

  1、卡片读dt。

  2、对比读:b---p---df---t(念顺口溜,做动作强化记忆。)

  3、看实物猜字母。

  拿一把小花伞,伞柄朝上,(f),伞柄朝下,(t),学生读字母。

dtnl的教学设计3

  教材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d、t、n、l4个字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拼成音节的拼音方法及带调拼读音节;

  3、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等能力,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学*环境,让学生体验学*汉语拼音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母d、t、n、l的发音及d、t、n、l与韵母拼读音节。利用课件中生动形象的意境图帮助学生发准d、t、n、l的音,记住它们的形。通过范读,指名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多形式拼读,让学生掌握d、t、n、l与韵母拼读。

  难点:区分n和l的发音要领。通过捏住鼻子发l音,松开鼻子发n音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n和l发音方法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师:现在又到了学*汉语拼音的时间了。我们上节课学*了4个声母,我们现在一起来复*一下。声母大家读得非常好,老师呢,这还有几个音节,看看你们谁拼读的最准确。(出示卡片读声母b,p,m,f,出示ppt读出音节)。

  二、认识dtnl

  2、师:今天我们学*4个新的声母,看看他们是谁;老师示范。

  3、指导学生朗读。它发的是d的音。顶着牙床,突然松开,不送气。送气。气是从鼻子里出来的,气是从舌头两边流出来的。

  4、开火车。

  5、老师连着读,学生跟着读。

  6、自由朗读。

  7、点名学生读。点评。

  8、tnl教法同上

  二、记住dtnl的形

  1、师:好,现在请大家翻开书第12页,大家看看第一竖行是我们今天学*的声母dtnl,看看他们旁边的图和这个声母有什么关系。

  2、说儿歌。

  三、区分bdmntf

  1、出示bd,学生观察发现。

  2、利用儿歌记忆。

  师:嗯,真棒!这节课呀,大家能自己通过观察发现(请您继续关注本站)了声母的字形,并且区分bpmfdtnl

  四、书写dtnl

  1、学生观察如何去写b、

  2、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3、学生练*,老师指导。

  五、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又学*了4个声母dpmf,大家表现的非常棒,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更加认真,让我们快一点认识所有的拼音朋友,然后去了解丰富多彩的汉字王国好吗?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卖炭翁》作文500字 (菁华3篇)

《卖炭翁》作文500字1

  很久以前,南山上有一位卖炭的老人,不分昼夜的砍树,烧柴,他的脸被柴火熏的变成了黑色,还有许多灰尘,两鬓的头发已经变白,十个手指也成了黑色。卖炭得到的钱可以干什么呢?顶多可以买些吃的,穿的。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少,却希望天气能够再寒冷一些,这样,炭就可以卖出好价钱了。

  也许是老爷爷感动上苍,晚上果然下了大雪,足有一尺厚,天还没有亮,老人就架着炭车去城里卖炭,一张破旧的`牛车,在冰上辗出一道印子,一路上,老爷爷摔倒好多次,浑身伤痛,终于赶到了城内。太阳已经高升了,牛困了,老人也饥饿难忍了,在城门外的泥土中休息。

  这时,两个衣着洒脱的、骑着骏马的男人朝这边过来,是谁呢?老人想,原来是两位皇帝身边的使者呀!在马上,两人拿出文书,说自己是皇帝派来的,抢过牛车就往朝廷拉。一车炭,就这样被使者拉走了,老人十分舍不得,又不敢去违背了朝廷,经过老人的苦苦哀求,使者随手把半匹红娟和一丈白绫系在了牛头山,呵斥道:“这些足够你这车炭了。”说完调转马头,缓缓离去,看着使者们的背影渐渐消失,老人坐在泥中放声大哭。

  这时,正巧被正在散步的皇帝看到了,派宫女去问一问事情的经过,宫女了解后,如实禀告了皇帝,皇帝听了以后非常生气,要亲手杀掉自己的那两个使者,并给了老人很多金银财宝,老人成了城里的亿万富翁,度过了幸福的晚年。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永远不要出现卖炭翁的故事。

《卖炭翁》作文500字2

  唐开元年间,有位卖炭的老翁,他每日在南山中烧炭度过,炭钱的微薄勉强糊口,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写在脸上的是为生计发愁的苦闷,他的面色土灰,十指是那整日被烟熏火燎的颜色。无论春夏秋冬,他的衣服总是单薄的。炭在炉中翻滚,窗外已白雪皑皑,老人喜上眉梢,炭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了。

  寒风伴着黎明,敲打家家户户的窗,之间风雪交加,这片银装素裹的山正打着寒噤,只见一个年迈的背影牵着牛向城内走去,留下的印记被大雪埋没,刚走过的一切卑微如小草,似乎从未有过。

  长安城还未苏醒,雪花冻住了每个子民的梦,老人带着牛在泥中歇息,牛的饥饿在老人的安抚下掩盖,老人希望天公不作美,他就能用炭的温暖来换取一日的温饱。

  引入眼帘的`身姿是谁呢?原来是来买炭的宫使,价钱都还没开口,宫使飞扬跋扈,手拿文书,一字一句的念着皇帝的命令,来不及老人吝惜,就把牛吆喝着牵向宫外,老人内心波澜起伏,面对跋扈的宫使却无能为力,宫使把牛拽得生疼,牛哀鸣着,仿佛在求宫使放过着温饱都不能解决的老人,但是宫使毫不怜惜,调转车头就走,老人迫切地想要得到劳动成果,却只剩下宫使留下的半匹红纱一丈白绫。

  看着宫室远去的背影,老人和牛留在了原地,独自徘徊。

《卖炭翁》作文500字3

  荒凉的终南山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辛勤劳作。

  北风呼啸着狂奔而过,似乎不愿在这荒凉偏僻的地方多待一会儿。砍柴的斧头被搁在一旁,老者在专注地烧炭。烟熏火燎中,他的面孔时隐时现。布满灰尘的苍老的脸上,两鬓的白发与被熏黑的十指各外扎眼。

  蓦地,老者叹了一口气,颓然地看看自己身上早已破烂不堪的单衣,又想到自家快空了的粮缸,屋外的老牛发出低沉的吼声,老人又叹了口气,喃喃自语到:“下场雪吧!下场雪就好了,让我好把炭给卖出去。”

  也许感动了上天,夜里,北风呼啸得越来越响,鹅毛大雪纷纷落下。老者紧了紧身上毫无保作用的旧衣,激动的泪光在眼眶里闪烁。

  天不亮,老者就从床上起来,唤醒还在睡着的老牛,装好牛车,拉着千余斤的炭向长安城进发。

  真的好大一场雪啊!山路上积了快一尺厚的雪,走起来格外费力。四处白茫茫一片,阴沉的天好似穹庐一般笼盖了四周。冷风钻进衣服上的破洞,针扎般刺着老者的皮肤。

  不知道翻过几座山,走过多长的小路。随着太阳的挪移,长安城*在眼前,老牛发出低沉的喘息声,再也拉不动装炭的牛车。老者喘着粗气说:“歇一下吧,老伙计。把这车炭卖了,就有吃的了。”

  一阵马蹄声轻快地响起,黄色与白色的衣襟撞入老者眼中。“喂,你!把牛牵到北面去。”黄衣男子拿着皇帝的文书,说是命令。老者只好调转车头,吆喝着赶牛朝皇宫走去,心一下子沉到了底。

  太监似乎不愿与老者多说一句话,他瞟了一眼车上千余斤的炭,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便不屑地把炭车拉走了。

  老者纵使不舍,有又何种方法呢?一人,一牛,一片死寂的白。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卖炭翁》续写作文 (菁华3篇)

《卖炭翁》续写作文1

  在中唐时期,有一位卖炭的老爷爷在南山上,他砍柴烧炭,脸上灰尘遍布,非常辛苦。两鬓的头发早已变得苍白,十根手指因常年烧炭而变得又黑又亮,卖炭所得也赚不了多少钱,赚来的钱也只够每天的一日三餐和穿的衣服。可惜身上的衣服单薄,心里却希望天再冷一些。

  一夜过后城外下了一场大雪,在地上积了一尺厚,金鸡报晓之时,老爷爷便驾车运着一车炭往城里赶,车在冰上辗出了一道印子。路远车重,一路上老爷爷不知道摔了多少次,终于赶到了城内。太阳已高高升起,牛也困了,老爷爷也非常饥饿,就在市里的南门外一个泥泞的地方歇歇脚。

  这时,远远过来两个人,身穿一袭白衣,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他们是谁?原来是黄衣使者,他们手拿文书,嘴里说是皇上派他们来的。调转车头,呵斥着牛向北走。一车炭非常多,老爷爷都舍不得让宫使带走。看着老爷爷苦苦哀求的样子,宫使丢了半匹红绡和一丈白绫给老爷爷就驾车而走,老爷爷依依不舍地目送自己一车炭和牛走向北方。这一车炭,是老爷爷全部的希望,如今没有了,可怎么生活啊!

  老爷爷正在伤心时,一个*民走了过来,发现了可怜的老爷爷,就把老爷爷带回家。听了老爷爷讲完经历后,*民给了老爷爷一些炭,一身暖和的新衣衫,一匹小马和几袋口粮。老爷爷换上了新衣裳带上东西,感谢这位*民回家去了。可是,没过多久老爷爷又骑着马来找这位*民登门道谢,这次他带来了许多绡和一些炭。*民见老爷爷来了收下了他给的东西,还热情的款待了他。就这样老爷爷幸福地度过了自己晚年的生活。

  我希望,我们社会永远也不要再出现卖炭翁的故事。

《卖炭翁》续写作文2

  “这是你给的钱!”官吏无情地把一丈绫扔给卖炭翁,“都给你钱了,你还想怎么样?去去去。”官吏带着一车炭回了宫。

  卖炭翁又饿又渴,但又想到了家人,于是到市场上买了一些吃的,回到家,他和家人先吃了饭,然后讨论以后怎么过。

  “老头子,不然我们以后养猪吧,猪好养。”

  “不行,猪养地太慢了,我们家也买不起猪。”

  “那干什么呢?”

  “不如种菜吧,成本小,长得快。”

  “好,就种菜。”

  于是老翁去买了些种子,开始种了。

  真是不种不知道,一种吓一跳。老翁在翻土的时候,竟挖到了一块金子,于是他买了更多的种子和肥料,于是第二年,他大丰收,卖掉得到了很多钱。

  一年又一年,老翁变成了一个大地主,十分有钱,但他一直不忘艰苦的生活。

《卖炭翁》续写作文3

  昨夜雪下的.很大,地上已堆积了很深的雪,树在风中摇曳着,卖炭翁拉着黄牛背呆呆地站在那里。

  王者黄衣使者渐行渐远的背影,卖炭翁心如刀绞。家里的老婆孩子已经好几天没吃饭了,本趁着下雪,他能卖个好价钱,但却被抢去,之后捡上剩余的煤渣回去还能暖暖手,他牵着一路辛苦拉车,疲惫不堪的老黄牛原路返回,远远的看见了那个破败不堪但为他遮风挡雨的家。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画风》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画风》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2、通过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到,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这是什么?

  谜底:风

  2、板书:风。

  3、那谁会画风呢?想不想展示一下画风的本领?(想)好,那我们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来展示自己画风的本领。

  4、板书:

  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我们来展示一下你们自学生字的本领。看看你们能把这一课的生字读出来吗?

  ⑴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出示卡片,全班齐读生字。

  ⑶开火车读,在就个别字组词。

  ⑷做个小游戏。

  ⑸指导字“陈”的左耳旁由几笔写成?(二笔),笔划读成“横撇弯钩”;“艺”字的下半部分是由几笔写成?(一笔),笔划读成“横折弯钩”。

  2、过渡:

  看来,同学们的生字都掌握的不错。现在我来检查你们的课文读懂了没有?请你说一说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用笔画出你自己的答案。同桌讨论交流。(结合挂图)

  2、汇报:

  ⑴赵小艺:

  句子:“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体会:因为有风时,风吹动旗子,旗子才会飘起来。所以画飘动的旗子,就画出了风。

  板书:旗子飘

  ⑵陈丹:

  句子:“只见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体会:风把小树吹弯了,弯弯的小树就表示有风。

  板书:小树弯

  ⑶宋涛:

  句子:“他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体会:斜斜的雨丝是因为有风吹。

  板书:雨丝斜

  ⑷赵小艺:

  句子:“风车在呼呼地转。”

  体会:风车转动是因为风吹,画出了转动的风车就表示有风。

  板书:风车转

  2、交流、讨论:

  通过对这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学*,说说你们喜欢他们吗?为什么?(三位小朋友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筋。)

  板书:敢想敢做,善于动脑。

  3、现在呀,我们要来展示你们朗读课文的水*。谁想来展示呢?

  ⑴个别读(分段朗读)

  ⑵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小组朗读)

  4、刚才,同学们替课文当中的三个小朋友展示了画风。现在阿,老师想让你们也来展示一下你们自己是怎样画风的。不过,老师这一次要求你们展示的方法可有些特别,老师先不要你们说,也不要你们画,而是让你们把画风的办法想一想,再写下来。听明白了吗?

  例:泛着波纹的湖水,放风筝的小孩,人顶风向前走。

  四、小结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把它画下来。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事物,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要敢于创新,向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学*,做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五、板书设计

  旗子飘

  小树弯敢想敢做

  15、画风雨丝斜善于动脑

  风车转

  五、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三个小朋友善于动脑的'句子。

  2、画画风,画好后与同学交流。

《画风》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同时提高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猜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个谜语-----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2、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是谁呢?(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赶快把他们的名字拼一拼吧。

  请同学们来跟他们打个招呼吧,教师先示范。

  拼音去掉,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也出现了。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显字呢?(加一加、减一减等)

  二、读文

  1、他们这三位小朋友是怎么来风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们身边的小老师。

  2、学生自由读文。

  3、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吧。

  4、交流。

  5、课件出示三幅画,现在同学们看这三幅画,你们知道这都是谁的画呢?请你找出课文里的句子把它配在每一幅画上吧。

  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7、你们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四、拓展

  1、现在你们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呢?

  2、过渡:三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变成了画。我们敬爱的叶圣陶爷爷却把风变成了诗。教师配乐读《我们知道》

  《我们知道》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木微微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泛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诗句呢?说了这么多风的诗句,不如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3、风不但能在诗里,还能在歌声里,谁能唱一唱风的歌。

  五、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布置什么作业呢?

  2、老师这儿也有很多建议呢,同学们可以选自己刚才布置,也可从老师这儿选一题来做。

  个性作业自主选择

  给大家设计了这样几项作业,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喜爱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喜爱朗读的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喜爱表演的你: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喜爱阅读的你:找一些写风的文章,读一读。

  喜爱游戏的你: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草地上放飞你的快乐。

  喜爱散步的你:到操场上、山上,沐浴在春风里,感受大自然的抚爱。

  喜爱观察的你: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春风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

  喜爱日记的你:把你想到画风的办法写下来。

《画风》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2、通过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件礼物,看(出示图片)图上画了什么?

  这样一幅美丽的画,是三位小朋友画的,让我们来认识认识。谁能叫准他们的名字。(出示幻灯片)

  2、这样,这些摘掉帽子的名字,你还认识吗?在这里赵、宋、陈都是姓,小艺、涛、丹是他们的名。现在你能把这段话读通顺吗?

  3、我们的这三位新朋友不但画了这么美丽的画,他们还想画风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能把它画下来呢?让我们打开书本,翻到66页。自己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

  洁白乌云忽然景物

  眨眨眼睛一根旗杆显得更美了

  斜斜的雨丝弯弯的小树呼呼地转

  3、看来,同学们的生字、词语都掌握的不错。现在我来检查你们把课文读通了没有?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过渡:我们不但要把课文读通顺,还要把它读懂。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用笔画出答案。讨论交流。(幻灯片出示学生划的句子)

  这几个句子中有那么多的他,可把老师搞糊涂了,你能帮帮我么,他分别是谁?把句子中的他换成名字读一读。

  2、现在这三位小朋友把画画完了,该给画儿起个什么名字呢?(画风)不行,每个人所画的内容是不同的,我们所起的题目要紧扣画儿的内容。

  再出现写赵小艺画画的句子,好好地来读一读,从字里行间去发现,起题目(旗子飘)只是画了旗子为什么让别人感受到风来了呢?看来这个“飘”字非常的重要。

  3、同样的方法给其他的图画分别起名(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边起名边板书。

  让我们看着黑板,一起来边做动作,边说一说。(旗子飘,风来了;小树弯,风来了;雨丝斜,风来了;风车转,风来了。)

  谢谢你们给他们画的画起了题目。我们小朋友可真了不起。有一所学校的小朋友说:“我不但能给画取题目,还能给画配诗呢?不信,你看我为赵小艺的画配的诗。”

  我们这么聪明,肯定也行对不对?让我们也来试一试。

  先给陈丹的画来配首诗看。

  能给另外的两幅图配诗吗?拿出课桌里的练*纸试一试,先挑选一幅写。

  4、交流、讨论。

  通过对这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学*,说说你们喜欢他们吗?为什么?(三位小朋友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筋。)

  板书:敢想敢做,善于动脑。

  5、现在呀,我们要来展示你们朗读课文的水*。谁想来展示呢?

  出示课文的4—8自然段

  自己朗读

  6、刚才,同学们替课文当中的三个小朋友展示了画风。老师知道我们的小朋友还有许多方法来体现风来了,你准备怎么画?

  例:泛着波纹的湖水,放风筝的小孩等。

  (四)小结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把它画下来。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事物,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要敢于创新。

  (五)作业

  1、再次认读生字

  2、生字书写指导(4个上下结构的字)

  三、板书设计

  旗子飘

  小树弯敢想敢做

  15画风雨丝斜善于动脑

  风车转

  四、教学反思

  《画风》一课,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比较浅显,学生很容易通过朗读自己体会。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画风的,以及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找出重点句说说,合作解疑→改变表达的方式,最后说说你还有画风的方法吗进行拓展“的方式学*课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课件比较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课件的使用配合了重难点的突破,丰富了课堂内容,扩大了知识容量。

  在教学的设计上,我努力突出语文教学特点。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有效的拓展训练。因为课文富有儿童情趣。我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让学生把课文内容改变成诗歌的教学环节。以课本第四——八自然段的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的乐趣。用激励的语言(你真是一位小诗人。你很了不起等)为学生的创作注入了催化剂,使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和成功的自豪感。在本堂课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来说说画画如果你来画风,你准备怎么画的环节。把学生当成了真正的主人,让他们积极的思考起来,从文本里走出来。

  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总会有些不完美,这节课也不例外。例如:

  1、学生的活动面不够广,个别学生发言次数过多。

  2、课堂节奏把握不是太好。在课文的引入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3、应该在课堂中注重“以读为本”,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而不是让学生回家读书。本节课在学*过程中,欠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完课文,应该回读课文,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和完整的印象。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时间比较少。

  短短的三十五分钟虽然过去了,但这节课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是功夫篇,需要老师用心一点一滴的去学*,去积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同时从以上的教学点滴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的源头活水就在于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动、精彩。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卖炭翁》扩写 (菁华3篇)

《卖炭翁》扩写1

  唐朝时期,在终南山里,有一个孤独又可怜卖炭翁,每天砍完柴,就在终南山里烧。

  他每天都在山中忙碌,脸熏的跟烟灰色似的。

  老翁卖炭得了钱去干什么呢?原来只是想用这些钱买点衣服穿,吃上一顿饱饭。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少,可是他还是想让天再冷一点,使炭能卖贵一些。

  一夜醒来,他看见门外雪足够一尺厚了,老翁乐的跳起来了。他连忙驾起炭车,去城里卖炭。到了市场,牛已经累了人也饿了,老翁才在市场外面找了一个空地歇了一会。

  这时有两个骑着马的人来到老翁跟前。他们是谁呢?原来是宫里来的黄衣使者。手里拿着文书证明,高声叫道,皇上要用你的炭,说完把牛拉的炭车牵向北走去。一车炭重一千多斤,可是就这样被使者们抢走了。老人虽然感到很惋惜,可他却一句话也没说。

  使者把半匹红纱系在牛头上,充当炭的价值。

  你说这老翁多可怜呀!

《卖炭翁》扩写2

  昨夜,长安城内大雪纷飞,寒风凛冽,但为了买墨,我不得不披上棉袄外出。

  走到门外,到处都是白色的,树上、屋顶上全是积雪,孩子们正丢着雪球,路上一个老人拖着蹒跚的步子,拉着满是炭的车,不敢走快,生怕把摇摇晃晃的炭车给拉垮了。到南门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拉车的老牛已经累得直喘气,卖炭翁也饿了。这时,一个身穿黄丝绸衣服的人和一个白衣使者骑着骏马从我面前走过,来到卖炭翁面前,趾高气昂地说:“皇上有令,命我二人前往南门集市采购木炭,若不从者,斩!”卖炭翁哪敢违抗圣旨?两人留下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拉着炭车头也不回地就走了。老人家伤心地把红绡和绫系在牛头,坐在地上痛苦地哭了起来。此时此刻我非常愤怒,一车炭有千余斤,竟然只换到了一些布!

  我过去安慰老人家,老人家把经历向我细细道来:木柴于南山砍伐,再拿回家烧炭,由于常年烧炭,稀疏的白发早已如雪花那样苍白了。烟熏火烤,脸上的皱纹又深又密,双手也被烤黑。揭开米缸发现米已经所剩无几,只得出门卖炭,赚点钱来买食物填肚子。明明衣着单薄还希望天气冷一些,这样炭火才能卖得好价钱。可惜运气不好,一出门就血本无归!

  我看着老人家满脸的皱纹,再看看他单薄的衣服,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给他。老人家激动得掉下眼泪。

  朱门骨肉臭,路有冻死骨!愿卖炭翁的故事不再发生!

《卖炭翁》扩写3

  这年冬天凛冽的寒风卷着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而来,顿时,长安城里银装素裹,满头皆白。这天,我正闲着没事做,好友约我去集市喝酒,吃喝完之后,我们便在长安城里闲逛一会。

  虽然下着大雪,天气寒风刺骨,但集市上依然热闹,人来人往。这时,我们见到一位老翁,他衣着单薄,脸被炭熏得黑黑的,指甲缝也有炭灰,他正赶着一辆载满了炭的牛车在街上走着。

  我们继续走着,还没走多远,便看到前面有两人骑着马横冲直撞的在街上叫喊“宫市、宫市”,我们定眼一看,那不是两个宦官吗?我们俩马上闪到一边去。街上的行人看形势不对,关窗的关窗,收摊的'收摊,顿时街上变得冷冷清清的。

  有一位卖水果的老人,没来得及收摊,两个宦官就已经到他的面前了。只见那黄衣太监说道:“水果我们拿去了!”老人不让,黄衣太监野蛮的踹开了他,说道:“我们是奉皇上的命令来的,你想违背皇上的命令?”老人家没办法,只能认了。没一会他们便走向卖炭老翁那边去,老翁正想求情,还没等老翁说完,便抢走了他的炭。老翁哭着跪求:“不要呀!我还要靠这车炭的钱来买衣服、买食物维持生活呢!”“这匹红布给你当报酬,没拉走你的牛就不错了!”说完便扬长而去。

  我走上前去,给了老翁一些银子,跟老翁说:“以后看到这些人,一定要退避三舍,如今的世道不太*呀!这些银子给您买穿的,您收好了。”老翁点头称是。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淫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皇帝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皇帝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皇帝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歌舞升*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八)有感而发:小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九)结束语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岁月静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淫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皇帝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皇帝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皇帝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歌舞升*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八)有感而发:小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九)结束语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岁月静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生读)

  (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指生汇报读。(一人读)

  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

  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读一读。

  指生读。(一人)

  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怨: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二)心理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