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b)×c=a×c+b×c]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方式。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8~P49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

  125×8=25×9×4=18×25×4=

  125×16=75+25=89×100=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并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应用的定律。

  2、再出示:119×56+119×44=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课本插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两个工人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这面墙壁,另一个叔叔贴另一面墙壁。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叔叔贴的瓷砖一起数的话,一行有10块,一共有9列。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估计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试着估计。

  3、列式解答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块)

  师:这边的6×9和4×9分别是算什么?

  生: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

  师:哦,然后两面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你们明白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列的,(6+4)×9(板书)

  =10×9

  =90(块)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两面墙共有9列,一行有6+4块,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10块,再用10×9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行,找到了这种方法。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计算方法不一样,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

  4、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

  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63×64+63×36和63×(64+36)

  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7、揭示课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9页的“试一试”。请同桌讨论探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80+4)×25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3、让生观察:36×3

  =30×3+6×3

  =90+18

  =108

  师:你能说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吗?

  生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题、例题、练*题等。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学*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奠定了基础。

  三、练*应用

  (生练*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过程应是学*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b)×c=a×c+b×c]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方式。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奠定了基础。】

  三、练*应用

  (生练*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过程应是学*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8~P49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

  125×8=25×9×4=18×25×4=

  125×16=75+25=89×100=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并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应用的定律。

  2、再出示:119×56+119×44=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课本插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两个工人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这面墙壁,另一个叔叔贴另一面墙壁。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叔叔贴的瓷砖一起数的话,一行有10块,一共有9列。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估计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试着估计。

  3、列式解答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块)

  师:这边的6×9和4×9分别是算什么?

  生: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

  师:哦,然后两面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你们明白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列的,(6+4)×9(板书)

  =10×9

  =90(块)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两面墙共有9列,一行有6+4块,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10块,再用10×9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行,找到了这种方法。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计算方法不一样,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

  4、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

  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63×64+63×36和63×(64+36)

  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7、揭示课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9页的“试一试”。请同桌讨论探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80+4)×25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3、让生观察:36×3

  =30×3+6×3

  =90+18

  =108

  师:你能说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吗?

  生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乘法分配律教案 (菁华3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社教材四年级下册P26页例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请看大屏幕。

  出示:两件上衣(价格分别是100元、80元)

  两条裤子(价格分别是70元、50元)

  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2)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案计算出总价(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探索交流,建构规律

  1、生选择搭配方案并计算。

  2、组内研讨,并出示: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3、汇报交流:

  (1)探讨第一种方案。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项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预设学生回答:A: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1套多少钱。即:一套的价钱×套数=总价。列式为:(100 70)×5

  B: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5件上衣的价钱和5条裤子的价钱。即:上衣价钱 裤子价钱=总价.列式为:100×5 70×5)

  (2)探讨第二种方案。

  (3)探讨第三种方案。

  (4)探讨第四种方案。

  教师板书:

  一套 ×套数 = 5件上衣 5条裤子

  (150 100)× 5 = 150×5 100×5

  (150 70)× 5 = 150×5 70×5

  (100 100)× 5 = 100×5 100×5

  (100 70)× 5 = 100×5 70×5

  4、生列举例子。

  (1)出示:活动要求

  A、写出三个这个的算式。

  B、交流: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2)汇报、师板书学生说的等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证明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5、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问: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全班所有同学的算式?

  6、学生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 20)×12=□×12 □×12

  25×(4 9)=□×4 □×9

  8×(10 5)=□×□ □×□

  30×24=30×□ 30×□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 52×12 15×18 26×18

  (15 18)×26 25×40 25×4

  25×(40 4) (48 52)×12

  14×(45-5) 11×4 25×4

  (11×25)×4 14×45-14×5

  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的吗?

乘法分配律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例6,练*十四的第3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复*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

  一、复*。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32(200+3) 8.323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组、3组的同学算第1题和第3题,第2、4组的同学算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为什么第l、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3组做第5、7题,第2、4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2、4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6。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个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道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

  做练*十四的题目。

  1.第3题,让学生口算。

  2.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一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3.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第9题和第lo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做第19*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 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 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

  (4)教师出示:20×(15+9)

  20× 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

  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

  达到水到渠成。)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

  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

  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 24×5+24×8

  (3)20×(17+15) 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 - 10×8+125× 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2)与6×8—6×8相等的式子是( )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5.练*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十四第2题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乘法分配律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乘法分配律课后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要做到让学生进行“探究、推理、自己总结规律”很难,因为上的是直播棵,为了突破难点,在备课时,我做足了功课,首先我从例题入手,把乘法分配律放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策略很多,此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1)(4+2)×25;

  (2)4×25+2×25,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为什么:(4+2)×25=4×25+2×25,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讲完例题后,又让学生通过发语音、课堂连麦的形式让举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每个例子不仅可放在具体情境中,也可借助乘法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得出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及它的应用”,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乘法分配律课后教学反思2

  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学生学*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练*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举例:设计学校买书的情景。让学生帮助出主意。出示:“一套故事书45元,一套科技书35元,各买3套书。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5+35)×3=80×3=240(元)、45×3+35×3=135+105=240(元)。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可通过练*发现孩子们掌握得并不如意,在下节课我将继续加强练*。

乘法分配律课后教学反思3

  曾经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数学教学,甚至可以为了我的学生与数学教学,放弃我个人的休息时间,为的只是我爱的学生能爱上我教的数学,能把数学学得很出色。然而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成效“背叛”了设想,作业“背叛”了课堂?一切显得那么捉襟见肘,“徒劳无功”成了我这学期最大的感受,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当我回想起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琐事,老师们交流时的经验之谈,再重新翻阅起一些理论书刊时,我似乎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经“背叛”了数学教学。

  “哦,简单,简单!”黄玄昶又乐滋滋地高高举起他的'手,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的回答又正中我的下怀,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答案吗?说实话,开公开课我就喜欢像他这样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而且一步一步被我“引进”来,突出所谓的教学重点,攻克预设的教学难点,最后解决相应的问题,“看上去很美”,真的,经过我的“引导”,他能“自主探索”,寻求规律,最后消除疑问,这不是一件看上去很“完美”的事吗?

  可是……“怎么又错了!”我真是纳闷,上课如此“高效”的人,怎么作业就这么惨不忍睹?题目稍一拐弯,就转不过来了,曾经我把他定论为思维的灵活性不够,然而上完这堂《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后,经过反思与请教,我终于发现我错了。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所以,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规律的数学语言表达上,而是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感悟、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惯,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是形成良好学**惯的催化剂。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情境,也就是根据例题图,提出问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有意识的蕴含新知识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配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惯,是数学老师在数学课上的重要任务。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65+45)×5=65×5+45×5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展开类比:假如我们要选择另外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相同,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的钱吗?让学生在再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初步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得到更多的等式,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直到发现规律,同时质疑是否有反例,再一致确定规律的存在,并得出字母公式。

  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过程,学生不仅自主发现了乘法分配律,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而且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注重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学生在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惯,而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中都得到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博采众长,共同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知识的形成过程,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拓宽了学生思维,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学生也学得积极主动。

  4、练*设计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练*题型的设计上,我基本尊重课本上知识的体系,在第4个练*中,三组题目的对比练*主要是巩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计算的简便。而在计算的过程中会选择更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性,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我在设计教学时,先出示一组题,在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后,有意让女生做简便的一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女生做的题比较简便,然后再出示第二组,还是有意让女生做简便的一题,所以还是女生优先,至此我引导学生发现:有时先加再乘比较简便,有时先乘再加比较简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作出合理的选择,甚至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先做适当改写,使计算更简便。

  这样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两轮比赛,对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有了初步的体验,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对下一课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增加了一个变式题:“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这是乘法分配律的变式,这在第三课时将会碰到这种题型,所以这里先埋下一个伏笔。由基本题到变式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热情较高,能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学的交流合作,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过程,不断追寻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希望能在与学生有限的接触时间内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养成良好的数学学**惯,使我们的学生终身受益。这是一个值得我永远追求并为之努力的目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也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上课时,我以轻松愉快的闲聊方式出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教学资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算式:(8+6)×2=8×2+6×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给大家计算带来的便利。从而感受数学的美。

  这堂课由具体到抽象,大多需要学生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学*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课时要加以改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知识。

  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律,因此在上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因为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求长方形周长的两种通过一节课的学*,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规律能理解,也能灵活运用,但是要求用语言来归纳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有部分学生就感到很为难了。感觉他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般。课本中关于乘法分配律只有一个植树的例题,但是练*中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却灵活而多变,学生们应用起来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状,我把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了归类,分别取个名字,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题目能灵活应用。

  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这样三类

  一、*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进行*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个数字与8相乘,这样不公*,称不上是*均分配法,学生印象很深刻,开始还有部分学生只选择一个数与8相乘,归纳方法后学生都能正确应用了。

  二、提取公因数法。如:25*40+25*60=25*(40+60)解题关键:找准两个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数,提取出公因数后,剩下的另一个数字该相加还是该相减,看符号就能确定了。

  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这类题的关键在于观察那个数字最接*整百数,将它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数或者整百数减去一个数,再应用惩罚的分配率进行简算。有了归类,学生再见到题目就能依据数字或运算符号的特征熟练进行乘法分配律的简算了。

  以这个为切入点,从而比较顺利地引入新课,正好那天是植树节所以我又创让“打比方”成为数学课堂的闪光点。

  凡是教过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律的教师都会体会到“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律中最难掌握的。学生在做练*题中错误最多。所以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身队深度的剖析和思考。最后想出了用打比方突破课堂难点。虽然我们的“比方”有时看来似乎有点不恰当,但是这种比方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推理能力以及拓展思路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是这样做的:

  我由解决问题引出乘法分配律的等式,但我没有急于给学生灌注这叫乘法分配率,而是写下了这样一个式子;{姐姐+我}×妈妈=姐姐×妈妈+我×妈妈然后提问:“谁能解释为什么我这样写吗?思维活跃的学生马上就会回答:“因为妈妈是你和姐姐共有的,所以你和姐姐都有资格和妈妈在一起。”......学生们的学*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明白了数学原来也是通俗易懂的。然后我再让他们阅读教材,给这个看似“不恰当”的`比方定性为“乘法分配率”。归纳整合为字母算式:(a+b)×c=a×c+b×c,这时我再此让学生展开联想,让他们学着老金刚怒目在自己身边和生活中进行举例,学生很快举出(上衣+裤子)×人=上衣×人+裤子×人,(铅笔+圆珠笔)×本子=铅笔×本子+圆珠笔×本子等例子等不是十分贴切,但却富有情趣,孩子在编例子的同时,其实已把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学生就不会出现(a+b)×c=a×c+b的错误,在生动活泼的“打比方”中,既带给了学生体验学*的快乐,又让我们枯燥深奥的数学概念成为形象而具体的理解形成,这种教法我在教“乘法交换律”时也用到过,我在结尾时把它总结为“左右搬家”然后讲了个铺子搬家的故事,学生们在津津乐道的故事中,在形象贴切的“打比方”中学懂了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真正使数学课堂贴*生活。

  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 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的需要,提出问题: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通过两种方法和算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先让学生根据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后要求学生照样子说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学生再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比较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分配率的最大区别,前者只在连乘的同一级运算中运用,后者是在两级运算中运用,所以,看清题目是一级运算还是两级运算对决定算法非常重要。这节课虽然成功引导学生发现了定律,但教完之后,在练*过程中还有部分学生掌握不好,在后一阶段依然要加强练*,边练*边总结算法,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

  成功之处:

  1、本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主题图,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买校服情境:这学期学校要换新校服。上衣每件28元,裤子每条12元。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交流,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28+12)×44=28×44+12×44。

  2、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在总结乘法分配律时没有把结构说的很透彻,导致学生出现在练*时有一个同学在同步学*的.练*题中把连乘算成乘法分配律。

  2、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导致学生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应用。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乘法分配律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乘法分配律课后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要做到让学生进行“探究、推理、自己总结规律”很难,因为上的是直播棵,为了突破难点,在备课时,我做足了功课,首先我从例题入手,把乘法分配律放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策略很多,此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1)(4+2)×25;

  (2)4×25+2×25,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为什么:(4+2)×25=4×25+2×25,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讲完例题后,又让学生通过发语音、课堂连麦的形式让举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每个例子不仅可放在具体情境中,也可借助乘法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得出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及它的应用”,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乘法分配律课后教学反思2

  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学生学*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练*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举例:设计学校买书的情景。让学生帮助出主意。出示:“一套故事书45元,一套科技书35元,各买3套书。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5+35)×3=80×3=240(元)、45×3+35×3=135+105=240(元)。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可通过练*发现孩子们掌握得并不如意,在下节课我将继续加强练*。

乘法分配律课后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乘法分配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第一课时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初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本课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灵活根据题型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成功之处:

  1.课始通过复*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以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空的练*,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及特点,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2.分类型进行练*。采用边讲边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专项练*进一步巩固每一类型题目。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a×(b+c);

  第二类是a×b+a×c;第三类是a×b+a;第四类是接*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个数。整体教学就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其中的变式练*,然后再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由于分类型讲解练*,导致时间分配不足,个别题型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

  2.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够,导致个别学生对某一类型的题目没有掌握。

  再教设计:

  1.加强小组合作的学*,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能小组解决的问题,就小组解决,充分发挥小组组际间的交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抓住易出错类型题,重点讲解,重点训练。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菁华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奠定了基础。】

  三、练*应用

  (生练*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过程应是学*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教学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第一小题,右边的两组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7×28+7×72

  7×(28+72)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7×28+7×72=7×(28+72)

  (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板书:猜想)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是否也成立。

  2、商场“五一”举行让利大折扣,王老师趁这机会去为参加校园歌手比赛的五位同学挑选服装,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1)看到这幅图画,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你想提什么问题?

  (2)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3)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4)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65×5+45×5(65+45)×5

  (5)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把自己举出的例子在练*本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举三个例子)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

  (4)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5)大屏幕出示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总结,学生齐读。

  三、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

  (2)对,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8+4)×2534×72+34×28

  (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全班共同校对。

  明确: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判断。然后请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明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符合什么规律?

  小结:通过长方形周长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已不自觉地在运用了。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五、总结回顾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学生在学*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的一个完善。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济青高速公路为素材,通过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提供的信息,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相遇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合作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在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活动中得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难点】

  清楚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及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

  谈话:瞧,这是济青高速公路!在这里,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请你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信息预设: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

  问题预设: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板书)

  谈话: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在答题纸上解答。

  生独立解答。

  预设:

  2.结合情境,感知规律。

  提出要求:结合线段图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

  回答预设:①我先算出1小时两辆客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然后再求两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也就是济青高速的全长是多少千米。

  ②我先求这辆大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小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然后把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设计意图:把相遇问题通过学生的理解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是思维的抽象,也是数学化的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营造研究的氛围,又使学生探究的问题清晰明了。结合情境理解算的合理性,利用学生的学*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存在。】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谈发现。

  预设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特点观察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

  预设区别:①左边有3个数,右边有4个数,两个乘法算式中都有相同的因数2。

  ②左边有小括号,应该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边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谈话:根据前面运算律的学*,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回答: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

  【设计意图:抛开情境,观察算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两种方法的结果一样。通过观察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不同,渗透规律特点。使学生建立“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这样的研究意识。】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1.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进行验证吗?如果有需要,可以用计算器进行举例。

  学生独立计算举例。

  指生代表板演,再指一名学生举例。其余学生同位交流,并用计算器帮助同位验证。

  谈话:请你先和同位交流你举的例子,并用计算器帮同位验证一下他的等式是否成立。

  预设举例:(25+35)×4=25×4+35×4

  (60+50)×2=60×2+50×2

  (65+55)×42=65×42+55×42

  ……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像这样的例子举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2.观察几组等式的相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回答:①这几组等式的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②这几组等式的右边都是把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规律。

  谈话小结:刚刚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的结论就是乘法分配律。

  教师出示乘法分配律。

  谈话:请你边读边理解,并把它记在心里,比比谁记得又快又准确。

  生按要求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谈话:我们用这么多的算式和文字来表示它,麻不麻烦?有没有简便的方法?

  预设回答:可以用字母表示。

  教师要求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着用字母abc来表示乘法分配律。

  学生试着在答题纸上写字母表达式。

  指生板演(a+b)c=ac+bc。

  谈话: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么样?

  预设回答:简洁、明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就是数学的美,一种清晰而简洁的语言!

  教师小结:刚刚我们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出了乘法分配律,还能用字母把这么多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明规律的存在,鼓励学生表达这个规律,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学生经历观察、描述、操作、思考、推理、概括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学*过程。】

  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1.连一连。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3.火眼金睛辨对错。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4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新知。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例题,完成“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通过计算说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态度,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

  感,增强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这学期,我们学校鼓号队又增加了新成员,辅导员柳老师正在为他们准备服装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列式后交流反馈解题思路,并借助图形加深学生对两种解题思路的体会。

  提问:猜一猜,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会怎么样?

  计算验证:算一算,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等式:(30+25)x4=30x4+25x4

  2、类比展开。

  (1)出示图形,让学生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两种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吗?板书:(30+25)x6=30x6+25x6

  (2)除了把长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裤子,把它们看成6套衣服,还可以看成什么?

  要求6套课桌椅多少元,你准备怎么解决?

  板书:(100+60)x6=100x6+60x6

  3、体验感悟。

  (1)类似这样的等式还有吗?你能写出第4组吗?

  学生举例后,挑3组板书。

  (2)提问:这3组算式相等吗?怎么证明?(计算、乘法的意义)

  同桌互相检查刚才写的算式是否相等。

  (3)交流:介绍你写成功的经验

  引导:你是怎么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的?

  4、提示规律。

  (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展示。

  板书:(a+b)xc=axc+bxc

  (3)板书: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师小结。

  三、巩固内化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指出后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出示:72x(30+6)= 齐说答案。

  出示:(25-12)x4= 可能等于什么?怎样才能确认?你能联想到什么?小结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48+52)×13 48×13+52×13 □

  40×5+2×5 5×(40+2) □

  75×(19+1) 75×19+75 □

  40×50+50×90 40×(50+90) □

  27×(16+30) 27×16+30 □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报答案,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让你计算的话,你更愿意计算哪边的式子呢?为什么?小结:有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想想做做第5题。

  2、选做题: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换成“3个数的和”、“4个数的和”或“更多个数的和”,结果还会不会不变?用合适的方试着进行验证。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奠定了基础。】

  三、练*应用

  (生练*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过程应是学*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b)×c=a×c+b×c]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方式。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菁选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识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52+199+24838×125×8×3

  二、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热身赛。(请看大屏幕,男同学做第一小题,女同学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0×37+10×63

  10×(37+63)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并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10×37+10×63=10×(37+63)

  (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板书: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题目里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概括、归纳,初步了解其中的规律。)

  三、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看到这幅图画,你想提什么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1)谁能估计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他的估计是否正确。

  (3)(谁来汇报自己的算法)出示两种不同的算式6×9+4×9和(6+4)×9,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为探讨规律做准备。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4、讨论交流: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并交流算式的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5、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设计意图:找到两个式子之间的特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关键。)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

  (4)刚才我们举了很多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呢?

  (a+b)×c=a×c+b×c

  (5)等号左边(a+b)×c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右边a×c+b×c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等式从左到右成立,反过来从右到左呢?也是成立的。

  四、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

  (2)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80+4)×2534×72+34×28

  (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刚才这两道题比较简单,大家做出来了,现在我出两道比较难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出来,请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下面这两道题目,怎样简算?

  38×29+3843×102

  (4)小结:如果遇到像刚才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把它稍做变化,再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式子中的运算方法与数字的不同。)

  五、巩固练*,解决问题(我们刚才认识了乘法分配律,老师要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我们来做练*)

  1、请大家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_里填上适当的数。

  (10+7)×6=______×6+______×6

  8×(125+9)=8×______+8×_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3、饮料送货车给大成饮食店送去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一共有多少瓶?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

  六、全课小结

  请你选择一个最能代表今天研究成果的算式,说说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总结、应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今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去研究其他的数学知识。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2

  一、教材依据

  义务教育课程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材48、49页)

  二、设计思想

  “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被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题材,编排在《乘法》单元的“探索与发现”一节中,意在通过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步骤。根据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力图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方式等几个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在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主要是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希望通过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空间,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探究性学*的特征和要求。同时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发现——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发现、去探索,经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达到启迪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教学的重难点定位为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使学生欣赏到数**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数学的主动性。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探索乘法的分配律,归纳乘法分配律。

  五、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发现问题

  昨天,老师和两位小朋友去参观了正在装修中的学生食堂三楼多功能教室,善于观察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一道数学问题,你们能不能帮忙解决下?

  课件出示:图片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1)谁能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

  (2)谁来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口答,师板书)

  板书:6×9+4×9(6+4)×9

  =54+36=10×9

  =90(块)=90(块)

  (3)请同学们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汇报)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猜想、验证

  (1)能不能利用你的发现举些例子来呢?

  生:举例

  (2)提出猜想:还有更多的'算式吗?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具有这一规律呢?

  (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进行探索)

  2、概括、归纳

  (1)说说你们刚才验证的情况。

  生1:我按照这个规律写出的两个算式是:7×5+3×5和(7+3)×5的得数都等于50。

  生2:我按照这个规律写出的两个算式是:42×64+42×36和42×(64+36)的得数都等于250。

  生3……

  生4……

  (2)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其实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刚才我们举了很多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列举完吗?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字母)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呢?

  生:(a+b)×c=a×c+b×c

  (3)等号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它又有怎样的应用呢?

  (课件分步出示练*)

  1、填一填(课本49面练一练第一题)

  2、请同桌同学合用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

  (80+4)×2534×72+34×28

  (1)学生讨论研究;

  (2)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为什么这样算;

  (3)小结:通过研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四)巩固练*、解决问题

  (课件分步出示)

  1、填一填

  (10+7)×6=__×6+__×6

  8×(125+9)=8×__+8×__7×48+7×52=__×(__+__)

  2、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

  (80+4)×2534×72+34×28

  2、下面这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怎样计算?

  (20+4)×2532×(200+3)38×29+38×1

  39×10138×29+3825×41

  (五)课堂小结

  1、说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2、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3、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3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新知。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例题,完成“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通过计算说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态度,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

  感,增强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这学期,我们学校鼓号队又增加了新成员,辅导员柳老师正在为他们准备服装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列式后交流反馈解题思路,并借助图形加深学生对两种解题思路的体会。

  提问:猜一猜,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会怎么样?

  计算验证:算一算,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等式:(30+25)x4=30x4+25x4

  2、类比展开。

  (1)出示图形,让学生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两种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吗?板书:(30+25)x6=30x6+25x6

  (2)除了把长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裤子,把它们看成6套衣服,还可以看成什么?

  要求6套课桌椅多少元,你准备怎么解决?

  板书:(100+60)x6=100x6+60x6

  3、体验感悟。

  (1)类似这样的等式还有吗?你能写出第4组吗?

  学生举例后,挑3组板书。

  (2)提问:这3组算式相等吗?怎么证明?(计算、乘法的意义)

  同桌互相检查刚才写的算式是否相等。

  (3)交流:介绍你写成功的经验

  引导:你是怎么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的?

  4、提示规律。

  (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展示。

  板书:(a+b)xc=axc+bxc

  (3)板书: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师小结。

  三、巩固内化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指出后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出示:72x(30+6)= 齐说答案。

  出示:(25-12)x4= 可能等于什么?怎样才能确认?你能联想到什么?小结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48+52)×13 48×13+52×13 □

  40×5+2×5 5×(40+2) □

  75×(19+1) 75×19+75 □

  40×50+50×90 40×(50+90) □

  27×(16+30) 27×16+30 □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报答案,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让你计算的话,你更愿意计算哪边的式子呢?为什么?小结:有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想想做做第5题。

  2、选做题: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换成“3个数的和”、“4个数的和”或“更多个数的和”,结果还会不会不变?用合适的方试着进行验证。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4

  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

  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

  《乘法分配律》教学课件

  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的题目:有一个长方形的果园,原来宽20米,长8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问:现在这个果园的面积有多大

  二、学*新知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怎样的呢

  把你想到的图形画在练*本上。并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

  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③全班反馈(课件动态演示)

  先来看第一种方法:

  可以先算出扩大规模后果园的长,再算出扩大规模后果园的面积,即(80+30)×20=2200(*方米)

  (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展示出这道题目的示意图,进行动态演示,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一步的计算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理解另一种方法打下基础。)

  再来看第二种方法,可以先算出果园原来的面积,再算出后来增加的面积,最后把原来的面积和增加的面积全起来就是果园现在的面积。即80×20+30×20=2200(*方米)

  (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从中清楚地看到这种方法和第一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同时又真正的明白,虽然方法不同,但所要求的结果完全一样)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大家是不是已经发现了尽管这方法不一样,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说明(80+30)×20=80×20+30×20(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两种方法求出的是同一个结果,同时,更能给学生初步感悟乘法分配律提供一定的帮助。)

  ②师:刚才扩大规模后的长是增加了30米,现在给大家一次机会,你来决定让长增加几米同时请你用两种方法算一算,看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是否一样

  如果我们把果园的宽的米数用圆形来表示,原来的米数用三角来表示,长增加的米数用五角星来表示,上面的式子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这样表示了呢

  ( +▲)×★=×★+▲×★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的方便性,在很短的时间给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数据所计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让课堂节奏更稳,更快,解决问题更高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

  ③接下来,我们共同来验证一下,看我们想到的这个式子是不是正确的呢现在这里面原来的长和宽及扩大规模后增加的长的数量都由你来决定填写,填写完后,进行计算,验证,来证明这个等式不仅适用上面的两个例子,同样适用于你所举的例子。

  验证;(100+50)×40=100×40+50×40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积相加。

  同学们,你们真厉害,你们所发现的规律在数学上就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三、巩固练*:

  1、请看下面这个算式,(40+8)×25

  结合刚才的长方形的面积,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想象成宽是25米,原来的长是40米,扩大规模后增加的`长是8米,因此我们可以先求出原来的面积40×25和增加的面积8×25,合起来就是现在的面积。

  2、计算59×20+41×20

  师:除了把它们想象成刚才的长方形的面积,还可以想象成什么呢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想象这样的场景:学校要举行歌唱比赛,参加的20名同学要统一着装,老师们先买了20件上衣,每件59元,又买了20条裤子,每条裤子41元,老师买这些衣服一共花费了多少元钱呢

  59×20+41×20

  =(59+41)×20我们可以先求出一套衣服多少元再乘以

  =100×20它的套数,是不是计算更简单呢

  =20xx

  亲爱的同学们,相信你们通过今天的学*,对乘法分配律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今天的课快要结束了,老师留给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这道题目问的是原来的面积比增加的面积多多少*方米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如果有两种方法可以解答,你认为这两种方法之间有联系吗请大家认真思考,下节课我们再见!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5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口算:

  (二)学*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积极性.

  出示102×( ).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

  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

  在讨论基础上得出:

  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25)×4.因此

  要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别.

  (四)作业

  练*十四第5~10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在学*过程中学会学*,学会与人交流合作。新理念还体现不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

  3、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

  4、通过计算,培养仔细看题、留意特点、反映迅速等良好*惯!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

  2、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计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顾引入

  1、我们昨天学了……,请写出依据(字母表达式)

  2、看着这个字母表达式,你想说点什么?

  1、学生一起回答省略部分

  2、学生各自在自己草稿本上写出字母表达式

  3、让学生充分表达!

  以忆引练,为接下来的练*做知识铺垫准备!

  二、开展练*

  分别出示:

  1、基础题

  (1)选择题

  (2)填空题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口答选择题

  2、笔写填空题

  3、比赛方式完成简便计算

  1、通过选择和填空两种题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及其算式结构。

  2、训练准确简便计算能力,也是巩固新课掌握的计算方法

  小结:正确使用乘法分配律,留意算式结构,小心相同因数混乱。

  2、提高题(计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么算)。

  1、先标出你认为能够简便计算的题

  2、动笔计算,并验证自己的`观察

  养学生观察力、细心力、分析力、和计算灵活性。

  小结:一看、二想、三算

  3、拓展题(能快速算出下面各题吗?)。

  用作选做题:做你会计算的题

  训练学生拆数、拼凑、约感能力,满足学*能力较强学生需要

  小结:变看似不能简便计算为能够简便计算

  三、全课总结

  1、涵盖小结内容

  2、分享个性错误(如写错数字、计算错),避免同学犯与自己相同的错误。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b)×c=a×c+b×c]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方式。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8

  乘法分配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二、教法学法: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我们学校教舞蹈的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叶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板书:65×5+45×5(65+45)×5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4)列成等式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1)提出类比问题:如果叶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32×6+65×6(32+65)×6

  32×8+65×8(32+65)×8

  32×6+45×6(32+45)×6

  32×8+45×8(32+45)×8

  (4)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

  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数学的方法。

  3、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修改算式,感悟规律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

  (3+4)×63×6+4×6

  3×17+3×53×(17+5)

  20×(5+13)20×5+5×13

  (13+7)×413×4+7

  (13+7)×413×4+7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揭示规律

  (1)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80+20)×4,谁是它的好朋友?(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6×(10+20),(A+100)×5,(42+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2)揭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

  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35×8+65×8 9×18+9×282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巩固内化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__里填入合适的数

  (1)、(15+23)×2=____×2+_____×2

  (2)、(37+12)×16=37×____+12×____

  (3)、___×___+___×___= ( 16+26)×8

  (4)、(125+11)×8=____×____+____×_____

  (5)、276×38+276×62=____×(___+___)

  如果计算的话,(4)、(5)你会选择左边的算式还是右边的算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2、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2×15+4×15=(2+4)×15??????()

  订正:

  (2)5×(20+6)=5×20+6????????()

  订正:

  (3)8×23+8×27=8×23+27????????()

  订正:

  (4)9×(6×4)=9×6+9×4????????()

  订正:

  3、应用题

  一块长方形的桌面,长68厘米,宽32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

  *4、用简便方法计算(任选一题)

  ①(125+9)×8 ②128×31-28×31 ③43×5+46×5+11×5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

  (四)总结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五)课堂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短袖衫裤子夹克衫乘法分配律:

  32元45元65元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65×5+45×5=(65+45)×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325+225=110×5

  =550(元)=550(元)

  其他购买方案:

  32×6+65×6=(32+65)×6

  32×8+65×8=(32+65)×8

  32×6+45×6=(32+45)×6

  32×8+45×8=(32+45)×8

  〔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学*效果很不理想,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正确率很低。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教学中通过“朝三暮四”的故事解决“这只猴子20天要吃多少个栗子?”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故事情景,得到了(3+4)×20=3×20+4×20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

  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3+4)×20=3×20+4×20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7个20,右边也表示7个20,所以(3+4)×20=3×20+4×20。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 ①竖式计

  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 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练*时注意练*量和练*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一次,再到1周练*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36页内容,和练*四的第5、6、7、9题。

  教学目标:

  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数学”的新理念。

  活动过程: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第一小题,右边的两组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9×37+9×63

  9×(37+63)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9×37+9×63=9×(37+63)

  (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板书:猜想)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看到这幅图画,你想提什么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1)谁能估计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他的估计是否正确。

  (3)(谁来汇报自己的算法)出示两种不同的算式6×9+4×9和(6+4)×9,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把自己举出的例子在练*本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举三个例子)

  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

  (3)刚才我们举了很多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呢?四人小组商量一下,这个算式看起来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右边表示什么意思?大家说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文字表述,请看大屏幕,这是老师通过大家的表述总结出来的,谁能给大家读一下。

  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哪里应特别注意?

  请看黑板上的等式,这个等式从左到右成立,反过来从右到左呢?也是成立的。

  三、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

  (2)对,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80+4)×2534×72+34×28

  (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刚才这两道题比较简单,大家做出来了,现在我出两道比较难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出来,请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下面这两道题目,怎样简算?

  38×29+3843×102

  (4)、小结:通过研究,你认为怎样的题目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如果遇到像刚才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把它稍做变化,再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四、巩固练*,解决问题

  我们刚才发现认识了乘法分配律,老师要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我们来做练*

  1、请大家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_里填上适当的数。5、6、7题和前面几道题哪里不一样?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2、大家请到数学医院,帮老师判断对错。

  3、完成连一连。(给一分钟思考时间,然后抢答)

  4、完成填一填。(这道题我找表现最好的小组来开火车)

  5、应用题(请大家帮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五、全课小结

  请你选择一个最能代表今天研究成果的。算式,说说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总结、应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今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去研究其他的数学知识。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第56、57页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下节课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在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在学*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学**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建立乘法分配律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小明和小华都是他的好朋友。”这句话也可以怎么说?

  生:……

  师:真聪明,回答正确,在数学王国里也有类似的表达,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生活问题,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的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促进学生感悟、内化、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明晰算理。

  1、情境一——厨房贴瓷砖

  (1)让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生汇报,师择取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算法及解题思路。

  (3)组织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讲清楚是怎样想的。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适时板书四种算法:3×10+5×10;(3+5)×10;4×8+6×8;(4+6)×8。

  (4)小组讨论:观察四个算式,哪两个算式联系紧密,是否可以用等号连接?

  (5)全班交流。[(3×10+5×10与(3+5)×10联系紧密,可用等号连接;4×8+6×8与(4+6)×8联系紧密,可用等号连接。]

  追问:为什么可以用“=”连接?让学生充分讲道理。

  (6)比较:观察上面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中的`第一个算式里10出现了两次,而第二个算式里10只出现了一次,第一个算式没有小括号,第二个算式有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了……)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情境——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情境二——花圃

  (1)让学生看图并解决问题。

  (2)学生汇报算法及解题思路,师配以课件演示并板书:(30+25)×2;30×2+25×2。

  师:这两个算式是否可用等号连接,为什么?(可以因为它们的结果相同,都是求篱笆的长,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3、举实例

  师:生活中,像用这样两种方法解决的问题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比如:(1)老师买了5个篮球和5个足球,一个篮球50元,一个足球8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2)一辆中巴车限乘20人,一辆小轿车限乘4人,现在各租2辆,一共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现实背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

  (三)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了观察总结、举例验证、抽象概括和尝试应用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观察总结

  (1)师:同学们,请观察黑板上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请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学生结合算式,能说出自己的发现即可)。

  (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指着算式小结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两个数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4)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多组算式入手,通过观察比较,互相补充,在算式中寻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分析题意中,找寻其存在规律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举例验证

  让学生列举不同的算式来验证乘法分配律,再小组交流,集体反馈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列举的算式并适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举例验证过程,是学生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对于学生识记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自己举例验证有利于学生将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

  3、抽象概括

  (1)让学生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即时指导,再汇报交流,师板书:a×c+b×c=(a+b)×c,生齐读字母公式。

  (2)让学生比较乘法分配律与“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这两句话之间的相似之处。

  生:a相当于爸爸,b相当于妈妈;c相当于我,爱相当于乘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历经归纳推理到抽象概括的过程,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4、尝试应用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4×9+6×9……,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2)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教师巡视抽取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

  (4)再问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说出另一种算式,课件呈现4×9+6×9=(4+6)×9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合此题说说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就是乘法分配律形式的再现过程,要让多个学生表达,在相互表达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四)挑战过关,应用规律:

  第一关:请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方格?(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计算)。

  (1)学生汇报算法;

  (2)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第二关:填一填

  ①(12+40)×3=□×3+□×3

  ②15×(40+8)=15×□+15×□

  ③78×20+22×20=(□+□)×20

  ④66×28+66×32+66×40=(□+□+□)×□

  (1)学生展示填写的答案。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为什么?

  第三关:学校要给28个人的合唱队买服装,一件上衣58元,一条裤子42元,请你算算买服装要花多少钱?(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1)学生汇报算法。

  (2)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小结:学*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么计算简便就怎么算。

  [设计意图:多样练*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在练*中,帮助学生继续完善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梳理新知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加以梳理,最后质疑解惑。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3+5)×10=3×10+5×10

  (4+6)×8=4×8+6×8

  (30+25)×2=30×2+25×2

  (35+65)×5=35×5+65×5

  (2+3)×5=2×5+3×5

  (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奠定了基础。】

  三、练*应用

  (生练*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过程应是学*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比赛场景,在活动中激趣

  谈话:听说我们四(1)班的同学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想不想显一显身手?那我们来一个速算比赛怎么样?

  A组B组

  (1)135×6+65×6(1)(135+65)×6

  (2)9×37+9×13(2)9×(37+13)

  在A组同学不服气,说B组容易时,教师激趣:是吗?B组容易?那我们再来一次好吗?

  A组B组

  (1)(10+4)×25(1)10×25+4×25(2)(4+8)×125(2)4×125+8×125

  谈话:为什么这次A组又输了?观察观察,可不要冤枉了老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一切数学知识来源于发现问题,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有所成就在于他发现问题。看看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发现一个怎样的数学知识。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海安县首届批发王杯少儿才艺大赛”了,声乐兴趣小组的于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一样的漂亮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评析:玩是学生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如何让学生玩出效果来?教师提供了一个“竞赛”的机会,让学生在“竞赛”中发现竞赛的不公*,*而寻找不公*的原因,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同组算式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活动情境,在合作中探究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于老师可以怎样搭配服装?

  (1)学生的选择方法1: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安排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板演,并了解全班学生采用的什么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课件显示)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巡视。

  [教师板书:(65+45)×5=65×5+45×5],让学生读一读。

  (2)学生的选择方法2: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32+45)×5=32×5+45×5]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信封中的练*纸,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在□里画=号),哪些不能?当然你可以先计算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得数,也可以仔细观察。

  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中间的□里画“=”

  (1)(28+16)×7□28×7+16×7

  (2)15×39+45×39□(15+45)×39

  (3)74×(20+1)□74×20+74

  (4)40×50+50×90□40×(50+90)

  (5)(125×50)×8□125×8+50×8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课件显示修改过程)

  谈话:你能写出几组类似这样的式子吗?大家动手写一写。(提醒学生认真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比较这些等式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

  3.反思学*,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像这样等号左边和右边的式子都会相等,这是不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存在?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数,这个规律怎样表示?[板书:(a+b)×c=a×c+b×c板书好适当图例解释意思]

  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课件显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评析:深层次的探究,教师不急于点明规律,维持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总结规律,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内化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谈话:让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数学知识进入今天的“数学乐园”吧!

  1.大显身手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师:第2题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补充板书:a×c+b×c=(a+b)×c]

  2.生活应用

  (“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结:说说两种方法的联系。

  3.巧妙运用

  (“想想做做”第4题)(同桌一人做一组,做在练*本上)

  谈话: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计算比较简便?

  现在你知道上课开始时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快吗?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明辨是非

  我校二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34人。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王小明这样计算:

  (3+2)×(34+36)

  =5×70

  =350(人)

  ①观察一下,你赞同王小明的算法吗?为什么?

  ②要用乘法分配律,要有什么条件?

  5.巧猜字谜

  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

  人×(1+2+3)=

  6.大胆猜想

  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号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交流猜想。

  谈话:我们再回到课开始的那条题目上,如果于老师想知道“买5件夹克衫比5件短袖衫贵多少元?”你能帮她吗?试试看!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a-b)×c=a×c-b×c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让我们为自己的伟大发现热烈鼓掌吧!

  【评析:例题的第三次变式,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了素材,也让本课学生的探究得到延伸,拓展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练*的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四、回忆梳理知识,在反思中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3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P27: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

  1、P27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x5-5x8(18-8)x5

  265×105-265×5265×(105-5)

  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惯,在学*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质疑猜想

  1、出示口算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知道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8+25+7572+493+2825×19×4

  12×125×8168×5×214×2=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分组计算比赛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分组计算比赛,好不好?

  出示:脱式计算

  第二组题目:45×12+55×1234×72+34×28

  第一、三组:(45+55)×12(72+28)×34

  师:你们觉得这场比赛公*吗?仔细观察两组算式,大家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结果为什么相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探究。

  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8×4+5×4(8+5)×4

  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

  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

  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

  (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

  (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

  3、师:仔细观察,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

  想一想:这里的分配,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分别配对的意思。)

  师:这道等式反过来写,依然成立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

  1、填一填:

  4×(25+8)=__×___+___×__

  38×37+62×37=___×(___+___)

  502×19+11×502=___×(___+___)

  48×99+48×1=___×(___+___)

  a×b+a×c=___×(___+___)

  2、判断对错:

  8×(125+9)=8×125+9()

  27×8+73×8=27+73×8()

  (12+6)×5=(12×5)×(6×5)()

  (25+9)×4=25×4+9×4()

  3、试一试

  (1)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4、分组计算比赛

  85×16+15×16(40+8)×25

  68×128-68×2834×(100+20)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五、课外思考

  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想一想,以前在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分配律?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P36页例3,做一做,练*六*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复*导入

  (8+2)×1258×125+2×125

  2、揭示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2)

  二、自主学*

  (一)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6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

  1、计算(4+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4+2表示什么?再乘25表示什么?

  2、计算4×25+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4×25表示什么?2×25表示什么?把它们的积相加表示什么?

  3、计算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4、这是乘法的什么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5、会用简便算法计算4×25+6×25吗?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6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7×(3+7)=117×3+117×7

  24×(5+12)=24×17

  (4+5)×a=4×a+5×a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针对自学提纲5题请不同方法同学汇报。

  3、结合“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四、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4+36)()

  2、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出得数

  ⑴25×(200+4)⑵35×201

  25×200+25×435×200+35

  ⑶265×105—265×5⑷25×11×4

  265×(105—5)11×(25×4)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03×20xx×5524×205

  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2+167×3+167×5=167×()

  28×225—2×225—6×225=()225

  39×8+6×39—39×4=()×()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5+24×25125×22—125×14

  (25+20)×435×99+35

  2、每个同学要用9本练*本,四(1)班有42人,四(2)班有38人,这两个班共需要多少本练*本?

  3、计算。

  89×10135×36+35×63+35

  4、小马虎由于粗心大意把30×(□+3)错算成30×□+3,请你帮忙算一算,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练*册相关*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a+b)×c=a×c+b×c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在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学*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7×4×25 125×9×8 48+315+52 888+17+83 125×8

  (2)、评出胜负,分析原因。

  (3)、小结: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今天我们继续探索乘法的另一定律《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1、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问题一:育新学校马上要举行艺术节比赛了,老师准备给他们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景图)

  短袖衫32元/件裤子45元/件夹克衫65元/件

  (1)提问:要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再算一算。

  (2)学生动手,独立算出要付的钱数。

  (3)教师巡视,让用65×5+45×5和(6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并说明解题思路。

  板书:(65+45)×5     65×5+45×5

  问题二: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4米,宽26米,求周长。

  (1)学生动手,独立算出周长。

  (2)教师巡视,让用64×2+26×2和(64+26)×2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并说明解题思路。

  板书:64×2+26×2 (64+26)×2

  三、探索规律。

  1、板书:(65+45)×5=65×5+45×5

  (64+26)×2=64×2+26×2

  2、体验感悟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等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呢

  3、类比展开。

  提问:你能根据刚发现的特点编几组等式吗

  学生编写,教师巡视后全班交流。

  4、揭示规律。

  (1)用语言表述: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如果有学生答得比较到位: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的。

  (2)谈话:如果现在要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你们认为应该用几个字母呢(3个)

  我们就用a、b、c这三个字母来表示

  (3)引导:如果在第一个等号的左边我用a来表示65,b来表示45,c来表示5就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

  板书:(a+b)×c

  (4)追问:那么等号的右边应该怎么来表示呢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口答后板书:(a+b)×c=a×c+b×c

  四、应用规律。

  练*课本56页第一,二*题

  五、拓展延伸。

  1、看看前面买服装的问题,根据提供的信息,除了可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之外,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出示: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出示:60×5-50×5 (60-50)×5

  (2)思考:这两道算式等不等呢你怎么知道相等的

  这个等式和我们发现的乘法分配律的形式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3)如果老师是这样买的,

  出示:买5件夹克衫、5条裤子和5件短袖衫,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出示:

  60×5+50×5+30×5 (60+50+30)×5

  (4)这两道算式等不等呢

  这个等式和我们发现的乘法分配律的形式一样吗

  2小结:乘法分配律不仅适用于两个加数相加,还适用于两个数相减,甚至是多个数相加或相减。同学们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相信在今后的计算中会更加简便快捷。

  六、全课小结

  你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总结、应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今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去研究其他的数学知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