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计划 / | 教学计划,社会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你我同行》,意在使儿童了解与人交往,如何相处一些常识。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惯。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与人交往,如何相处一些常识。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

  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五、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第13周至第15周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5个主题,本教材以六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单元:从小学创造、从田野到车间、走进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足迹、我们去环球旅行。

  “从小学创造”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益处,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创造力。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创造中可能遇到的失败,并尝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通过创造活动,让学生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

  “从田野到车间”这个单元教育学生了解工业、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认识日用农产品及生活用品,探究这些用品的生产过程,知道农业、工业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农业,感受工农业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快乐、幸福。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明白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服务工农业将更造福人类的道理。

  “走进信息时代”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现代通讯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了解通讯方式的变迁,感受现代通讯的飞速发展,体验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了解并遵守网络使用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充分享受信息带来的方便和乐趣。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我调控能力、节制能力。

  “人类文明的足迹”这个单元教育学生 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

  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我们去环球旅行”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了解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感受地球之美。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对世界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

  四、教学进度:

周 次教 学 内 容备 注
1从问题开始
2创造的快乐
3让田野告诉你
4走进车间
5插上科技的翅膀
6坐在家里看世界
7沟通无极限
8我的信息生活
9灿烂的古代文明
10伟大的科学成就
11绚丽的文学艺术
12文明遗产知多少
13地球有多大
14飞越太*洋
15和非洲朋友共舞
16迷人的欧洲风情
17世界真奇妙
18期末总复*
19期末考试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学会合作”三课书,强调培养合作的重要性和怎样去合作的方法,第二单元“祖国 我为你自豪”五课书,通过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要热爱祖国,第三单元“放飞和*鸽” 三课书,告诉我们和*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第四单元 “只有一个地球” 四课书,告诉我们人类要保护环境,第五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三课书,告诉我们对未来要充满希望。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单元重点难点分析:

  本册教材五个单元各有相应的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学会合作”两课书的重点难点是:怎么去合作?

  第二单元“祖国 我为你自豪”五课书的重点难点是:怎样才是爱祖国?

  第三单元“放飞和*鸽” 三课书的重点难点是: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第四单元 “只有一个地球” 四课书的重点难点是:怎样保护地球?

  第五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三课书的重点难点是:为什么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四、教学措施: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打算采取如下教学措施:

  1、充分抓住新教材的特点,根据新教材教学内容多、教学容量大、教材内容活、课时要求高、内容跳跃大的种种特点,采取主动钻研教材、加强自身修养、大量获取信息材料、力争教学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六个字,这是总的指导思想。

  2、尊重学生的自主学*精神、放手让学生主动学*,激发学生思考。

  3、兼顾学生个别差异,关注两头。

  4、作好课前准备,积极与班级老师配合,搞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开展相关活动。

  5、做好作业与练*,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进度及安排:

周次







课时



备 注



1



2.17—2.23



齐心真好







2



2.24—3.2



对手也是朋友







3



3.3—3.9



让我们荡起双浆







4



3.10—3.16



新时代,新生活、春天的故事







5



3.17—3.23



从“东方红”到“神舟”







6



3.24—3.30



光辉的瞬间







7



3.31—4.6



我为祖国绘蓝图





清明节



8



4.7—4.13



和*,我们共同的愿望







9



4.14—4.20



战争,人类的灾难







10



4.21—4.27



让世界沐浴和*的阳光







11



4.28—5.4



地球,生命的摇篮





五一节



12



5.5—5.11



大自然的诉说、地球累了







13



5.12—5.18



守望碧水蓝天







14



5.19—5.25



小小少年







15



5.26—6.1



我有一个梦、明天不遥远







16



6.2—6.8



复*、测试





端午节



17



6.9—6.15









18



6.16—6.22









19



6.23—6.29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 、学生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六年级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少年期。这个期间人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在个性方面出现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感”的发展,表现在:期望自己能和**一样独立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期望了解和参与**的生活世界;对于成年人的刻意模仿。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尽管对于他的理解还是很不够的,但少年儿童们却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从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为了使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 你我同行;

  第二单元 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 同在一片蓝天下;

  第四单元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的渴望、共创和*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通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生活提供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助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1 男生和女生 2

  2 朋友之间 2

  3、 学会和谐相处 2

  4、 只有一个地球 2

  5、 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 2

  6、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 2

  7、 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2

  8、 放飞和*鸽 2

  9、 我们手拉手 2

  10、 我的成长足迹 2

  11、 临别感言 2

  12--16 期末复* 10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惯。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

  册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五、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 世界问题还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 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第13周至第15周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扩展1)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教学情况概述

  本年级共有学生二百多人,通过上学期的学*,通过对于学生的个人修养及品质的培养,学生在如何坚持诚信、与他人相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简要了解了关于我国建国前后的发展情况。本学期在这些知识学*的基础上,给学生介绍了关于世界的人文环境历史知识,在清晰的脉络中学*关于和*与战争、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丰富内容。本学期的学*将会使学生站在本国发展的基础上来理解世界史中的林林总总,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世界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具体实施

  (一)培养爱好和*的情感

  通过对世界战争的学*与了解,使学生懂得战争给人类的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学*世界几次重要战争的相关史实,让学生在学*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来收集资料,在查找资料过程中拓展知识面,更加深入学*史实背后的历史意义。用战争的残酷来衬托和*的美好,深入的思考和*鸽所带表的人类美好的愿望。知道和*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懂得渴望和*是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帮助学生加强国际理解。

  (二)形成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了解地球海陆分布情况。通过对人类生活得探究,形成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国际意识,形成关爱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理性的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能力

  通过收集相关的历史和现实资料,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以多种方式搜集、整理、选择、表现信息的能力,以及多角度看问题、认识是世界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

  本学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措施主要有体验探究式学*、问题解决式学*。使学生在收集资料、查找资料以及分析资料过程中间接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的意义、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等,探索各类大事件对人类发展史的重要影响。通过解决问题式的学*,在探究中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教学共三个单元,计划学时为36学时,做一下计划安排:

  第四单元永恒的愿望共*时

  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3学时

  迈向和*的世界3学时

  为了正义与和谐3学时

  第五单元地球真美丽共20学时

  共同的家园3学时

  环绕地球看世界12学时

  做一名地球卫士5学时

  第六单元成长记录册共7学时

  成长中的新问题3学时

  学做有道德小公民2学时

  我要上中学了2学时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学会合作”三课书,强调培养合作的重要性和怎样去合作的方法,第二单元“祖国 我为你自豪”五课书,通过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要热爱祖国,第三单元“放飞和*鸽” 三课书,告诉我们和*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第四单元 “只有一个地球” 四课书,告诉我们人类要保护环境,第五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三课书,告诉我们对未来要充满希望。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单元重点难点分析:

  本册教材五个单元各有相应的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学会合作”两课书的重点难点是:怎么去合作?

  第二单元“祖国 我为你自豪”五课书的重点难点是:怎样才是爱祖国?

  第三单元“放飞和*鸽” 三课书的重点难点是: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第四单元 “只有一个地球” 四课书的重点难点是:怎样保护地球?

  第五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三课书的重点难点是:为什么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四、教学措施: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打算采取如下教学措施:

  1、充分抓住新教材的特点,根据新教材教学内容多、教学容量大、教材内容活、课时要求高、内容跳跃大的种种特点,采取主动钻研教材、加强自身修养、大量获取信息材料、力争教学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六个字,这是总的指导思想。

  2、尊重学生的自主学*精神、放手让学生主动学*,激发学生思考。

  3、兼顾学生个别差异,关注两头。

  4、作好课前准备,积极与班级老师配合,搞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开展相关活动。

  5、做好作业与练*,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进度及安排:

周次







课时



备 注



1



2.17—2.23



齐心真好







2



2.24—3.2



对手也是朋友







3



3.3—3.9



让我们荡起双浆







4



3.10—3.16



新时代,新生活、春天的故事







5



3.17—3.23



从“东方红”到“神舟”







6



3.24—3.30



光辉的瞬间







7



3.31—4.6



我为祖国绘蓝图





清明节



8



4.7—4.13



和*,我们共同的愿望







9



4.14—4.20



战争,人类的灾难







10



4.21—4.27



让世界沐浴和*的阳光







11



4.28—5.4



地球,生命的摇篮





五一节



12



5.5—5.11



大自然的诉说、地球累了







13



5.12—5.18



守望碧水蓝天







14



5.19—5.25



小小少年







15



5.26—6.1



我有一个梦、明天不遥远







16



6.2—6.8



复*、测试





端午节



17



6.9—6.15









18



6.16—6.22









19



6.23—6.29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共29人,男生14人、女生15人,本地农村学生,大多数学生学**惯与品行表现较好,对教材知识的学生有兴趣,但少数学生学*相对困难,个别学生上课纪律也较差,*时表现不很乐观。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最后一年学*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内容更加深刻,学*视野更加开阔。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品德、科学、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学*内容,四个单元具体涉及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内部间的相互关系,如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人类需要、社会文明(个体和公共社会);二是国家*代以来的历史与发展,以及**的诞生和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三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外交流及其人们的生活水*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四是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及文化。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由于六年级教材内容涉及的面广,教材采用了一定的主题将相关知识进行了高度综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如第一单元以文明为主线,将科学、不迷信、社会文明、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等内容统整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改变和完善着自己的物质生活,一步步走向文明。人们在享受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更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文明的关注及文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密切相连。由于内容上的高度综合,教材注意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学*。在呈现方式上突出了高年级教材编写的特点,除了教材的文字量相对增大外,采用了图片、小资料、图表、信息点击、新闻报道、情景卷入、事例对比、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材料和图表的分析、比较和研究,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来进行探究学*、获得对问题的综合认知和感受。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史地内容在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为四分之三。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历史内容学*与初中的历史、地理学*的价值观不同之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史地内容是以“散点”式的方式呈现,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初中历史课程要求的是:通过历史课程学*,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地理课要求的是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品德与社会课程史地内容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学*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不是系统地、详细地讲述和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及诸多背景因素,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连史地内容的学*。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六上教材在史地内容编写时,重视历史与现实、乃至未来之间的关系;历史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沉淀、浮现;儿童在生活中能发现、理解和感受到的一些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引导儿童走进历史中,去感悟,去认识,去理解。比如,关于“破碎的山河”这一话题。首先从xxxx年、xxxx年、20xx年三幅涉及领土的地图中,引发和生成出问题意识,并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历史探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七子之歌,对现代儿童来说并不很陌生,也不难从周围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些信息。更重要的是,这些饱含着丰富的历史史实的信息和现象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淀及呈现,恰恰也正是教材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捕捉历史痕迹,探究祖国*代历史的一个契机。再比如,在“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这个话题中,教材先指出日本侵略我们国家,给祖国人民带来了深深的灾难。但历史并不是过去式,它还在影响着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所以,教材呈现了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伤害我们同胞的事实。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教材注重让学生通过学*,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让他们懂得看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应当联系地看、历史地看、辩证地看。如第二单元,教材通过新旧*的纵向事实比较,如两次洛杉矶奥运会;两个世纪开端的不同性质的两个事件;*在世界上国际地位不断增强的事实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历史地、发展地、联系地看待祖国的发展。如第三单元教材通过新旧*的纵向事实比较,引导学生从餐桌上的变化,即农产品的变化,以及日常工业用品从无到有的变化,体会祖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和思考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学会综合地、联系地看待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第四单元,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周边国家人们的生活*俗与该国地域环境、气候特点、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联系地看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走向文明;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生活;追求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自觉抵制黄赌毒和不良的生活嗜好。

  (二)、1.、让学生初步了解*代*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人民面对列强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知道*人民,尤其是在**的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敬佩、爱戴革命先辈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三)、1、让学生认识到新*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由于**的正确领导所带来的。

  2、让学生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感到无比骄傲,激发学生热爱**的情感。

  (四)、1.帮助学生从小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从小能以多元的观念来认识多彩的世界,为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打下良好基础,以尊重和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俗。

  2、让学生认识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世界文明的进程,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5个主题,本教材以六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单元:从小学创造、从田野到车间、走进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足迹、我们去环球旅行。

  “从小学创造”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益处,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创造力。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创造中可能遇到的失败,并尝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通过创造活动,让学生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

  “从田野到车间”这个单元教育学生了解工业、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认识日用农产品及生活用品,探究这些用品的生产过程,知道农业、工业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农业,感受工农业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快乐、幸福。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明白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服务工农业将更造福人类的道理。

  “走进信息时代”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现代通讯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了解通讯方式的变迁,感受现代通讯的飞速发展,体验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了解并遵守网络使用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充分享受信息带来的方便和乐趣。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我调控能力、节制能力。

  “人类文明的足迹”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

  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我们去环球旅行”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了解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感受地球之美。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对世界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

  四、教学进度:

  略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18人,学生思想纯洁,学*态度好,上进心都很强,爱学*、爱劳动,是个优秀的班集体。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单元,即学会合作、祖国,我为你自豪、放飞和*鸽、只有一个地球、我的未来不是梦。

  主题文: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其作用相对灵活。

  情景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对话,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措施

  1、注重学生对学*兴趣的培养。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课外收集相关的资料。

  3、在课堂中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加深对知识和生活的体验。

  4、充分发掘课本资源,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扩展2)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第一单元“生命是宝贵的”学*主题下有三个话题-----生命的奥秘、珍爱我们的生命和善待自然万物。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一切都要从正确认识生命开始。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带领学生探究生命的奥秘。我在执教《生命的奥秘》一课时的时候,努力挖掘教材资源,针对课程标准,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大胆转变学*方式,教学中针对六年级儿童的特点,重视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知识获得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本节课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努力突出品德与社会学科特点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本节课在学生知识、生活经验的缺乏的情况下,我大胆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与胎儿生长发育相关的资料,让他们初步了解了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如何长大,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中去思索,探究生命孕育的奇妙话题。再引导学生对“自己出生的那一天家里人都如何度过的”这一问题课前进行深入的调查,特别强调要了解妈妈在那一天受了哪些苦,一步步地使学生初步懂得“生命不仅仅神奇,而且特别珍贵”的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包涵了母亲怀孕时的艰辛和对宝宝的精心呵护,同时也离不开父亲及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至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我们都被浓浓的爱包围着。及时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获得情感体验,整节课无形之中渗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悟到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本节课至始至终重视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突出了品德性的特点。

  二、以“主体多元 合作探究”教模呈现活动

  这节品德与社会课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奥秘的,生命对于一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太抽象了,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大胆的以我校推行的“主体多元 合作探究”教模为活动呈现方式,转变学生学*方式,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利用预*(包括前制性学*)环节,把在关生命奇妙的话题抛给学生自己探究,让他们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在与小组同伴分享学*成果的过程中,一步步探究生命的奥秘,感知生命孕育的神奇。课上让他们把书包双肩背于胸前,体会母亲怀孕时的感受;讲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故事,感受自己的到来给整个家庭所带来的幸福;再听一位妈妈现场讲述生孩子时的感受,体会做妈妈的艰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学*成果的同时,感悟出每个人生命的宝贵。很多孩子在听完阿姨的讲述之后说:妈妈真伟大!并由此感悟也生命的宝贵。

  三、及时抓住即时生成的问题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节课我不仅努力地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密切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还注意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借机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得出结论。通过一个小话题“感受妈妈孕育我们的艰辛”,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体验、思考、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同时我还注意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如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人产房外焦急的等待、亲朋好友的奔赴相告”,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家人的担心和喜悦,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家人,也属于社会。我巧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深入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一直以来,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方式是讲,道理是灌输的,中间缺乏一个学生自己领悟内化的过程,形成一听就懂,欲做却不能的情形。因此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自悟与启发的统一,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本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前调查自己出生时的故事、妈妈怀孕时家人的付出等问题,让学生自主在社会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我适时鼓励学生做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充分感悟生命是宝贵的重要意义,从而启发学生层层深入、自悟自得感到珍爱生命的重要,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人、爱社会的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较为成功的,大部分学生热情高涨,受到教育,可是我还是发现有少数孩子很茫然。在合作学*中,我上前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和同桌交流时,有一个孩子的回答让我觉得很意外。他说:“我不觉得我父母为我做了什么,也感觉不到他们的爱,妈妈还经常打我呢!”孩子的话触动了我,现在的确有很多父母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对自己的小孩要求非常严格,轻则训斥重则打骂,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总觉孩子太小不懂。而现在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孤独,如果父母*时不注意他们的心理需求,多与孩子聊聊天,多听听他们讲话的话,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比较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从这节课上我明白了,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课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建立新的课程目标下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更好的教学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也产生许多困惑,但是我相信,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努力钻研,我们的教学会更完美。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素质养成的动因。而情感的培育依赖于感悟,依赖于一种对情感的感知方式。人在社会实践中,总能引起生理心理层面的一些变化,这就是一种体验。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在《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成长记录册》这一单元中,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心理状况,设计了《我的这6年》课堂教学。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用回顾去唤醒爱,用反思去体验爱,用寄语去点燃爱,用倾诉去表达爱,使师生间、同窗间的爱得到升华,更使品德课堂能够促发道德体验,令学生在启发激励之下,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为将来升入中学的学*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环节之一——爱的回顾

  1、教学活动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自己爱好摄影的优势,将学生小学6年里的学*生活和参加各项活动的照片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从入学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逐渐成长,重温昔日的幸福班级生活。

  2、教学意图

  一张张熟悉、开心的笑脸,一幅幅难以忘怀的场景,不仅创设了教学情景,感染了学生,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更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和想要倾诉的欲望,加深对母校的感情。

  3、教学反思

  随着学生熟悉的歌曲《我的骄傲》的响起,听着老师动情地介绍回顾每一张照片,看着自己一步一步成长的片段,孩子们回想起六年来的点点滴滴,学生完全沉浸在回忆的思绪之中。此时此课,这一张张熟悉、开心的笑脸,一幅幅难以忘怀的场景勾起了他们的曾经,唤醒了他们的生活经历。这一环节的回顾,*时精心积累的照片资料起到了1+1>2的作用。在这临别之际,更加勾起孩子们准备分离的思绪,强烈地激发其爱老师、爱同学的感情。

  二、教学环节之二——爱的反思

  1、教学活动

  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反映自己成长进步的照片、奖状、证书、作业本、成绩册、评语等,放到成长记录袋中。课堂上学生交流工作纸童年大事簿。先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展示。分享提纲是最难忘的童年往事,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交流完毕后把工作纸及照片等放入成长记录册内。

  2、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的学*方法回忆6年的学*生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忆,体会成长的快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惯,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感受老师的培育之恩,深爱培育过自己的老师,更加珍惜彼此的情感。

  3、教学反思

  朝夕相处的同学通过这个机会围坐在一起,谈谈这六年中最难忘的事以及感受,之前的一节品德课,要求大家把这六年来积累的值得纪念的东西带回学校。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还要养成良好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学*,加强理论修养,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明理。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点拨者,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学*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有限的课程资源,从各个角度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课改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式学*和研究性学*,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

  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中,主要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抢夺圆明园、焚烧圆明园,揭露侵略者残酷的行为,旧社会的*受尽了屈辱,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残酷的历史事实的了解,体验和感受,孩子们做为一个*人是不应该忘记那段历史的,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屈辱。而且学生还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整节课显得特别活跃。问题反思:通过教学我感到不足的是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太少。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自强不息!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教学和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加以总结和升华,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这是难得的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的快乐,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如何做人处事,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扩展3)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3篇)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35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指导思想:

  1、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2、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三、教材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的需要。

  四、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五、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

  六、教学内容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屈辱的历史

  2、不屈不挠的抗争

  3、没有*,就没有新*

  4、永久的缅怀

  5、人类文明的摇篮

  6、 丰富的思想宝库

  7、 永恒的文化遗产

  8、 大自然的坏脾气

  9、 与自然灾害的较量

  10、灾难无情人有情

  11、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12、科学技术的另一面

  13、科学家的启示

  14、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35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指导思想:

  1、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2、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三、教材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的需要。

  四、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五、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六、教学内容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屈辱的历史

  2、不屈不挠的抗争

  3、没有*,就没有新*

  4、永久的缅怀

  5、人类文明的摇篮

  6、 丰富的思想宝库

  7、 永恒的文化遗产

  8、 大自然的坏脾气

  9、 与自然灾害的较量

  10、灾难无情人有情

  11、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12、科学技术的另一面

  13、科学家的启示

  14、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是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四、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开学工作

  2 1.我的课余生活

  3 2.不和烟酒交朋友

  4 机动

  5 3.害人的邪教

  6 4.身边的变化

  7 5.感受村民选举

  8 6.隔海相望

  9 7.跟着唐僧去西游

  10 8.金字塔下留隔影

  11 9.奥林匹克的故乡

  12 10.我做志愿者

  13 11.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

  14 12.春节和圣诞

  15 13.人种有不同

  16 机动

  17 机动

  18 复*迎接考查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扩展4)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3篇)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本学期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二、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教学中,要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

  四、课时安排

  一、我们健康成长

  1、品格的试金石

  2课时

  2、不可丢掉的传家宝

  3课时

  3、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3课时

  二、为了建设新*

  1、站起来的*人民

  2、劳动者的来源

  三、腾飞的*

  1、春天的故事

  2、国家的主人

  3、在世界舞台上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探究、体验,在学*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惧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

  四、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本学期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二、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教学中,要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

  四、课时安排

  一、我们健康成长

  1、品格的试金石

  2课时

  2、不可丢掉的传家宝

  3课时

  3、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3课时

  二、为了建设新*

  1、站起来的*人民

  2、劳动者的来源

  三、腾飞的*

  1、春天的故事

  2、国家的主人

  3、在世界舞台上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扩展5)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菁华5篇)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重点”“学*内容”“学*活动”“单元练*”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

  2、学*重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学*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分课文练*和活动练*两大部分。“课文练*”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报告、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13课时

  第二单元为了建设新*10课时

  第三单元腾飞的*15课时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及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策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二、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现实生活。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学生主体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障了我们的权益。

  3、了解国家所蒙受的耻辱,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4、通过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满机遇和挑战。

  四、教学措施:

  (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学生学**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的*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惯。

  六、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断提高业务水*;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一班、六年级二班、六年级七班、六年级八班品社课下册的教学工作。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几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展开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景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地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永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审核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相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要求:

  1、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懂得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能创造;勇于尝试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

  2、了解工业、农业生产与认得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科学技术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3、感受现代通信和现代传媒与人们生存的关系;了解现代通信和现代传媒的种类与方式。

  4、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文学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主要价值。

  5、知道实际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知道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风情,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成果。

  五、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5

  一、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5个主题,本教材以六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单元:从小学创造、从田野到车间、走进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足迹、我们去环球旅行。

  “从小学创造”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益处,

  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创造力。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创造中可能遇到的失败,并尝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通过创造活动,让学生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

  “从田野到车间”这个单元教育学生了解工业、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认识日用农产品及生活用品,探究这些用品的生产过程,知道农业、工业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农业,感受工农业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快乐、幸福。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明白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服务工农业将更造福人类的道理。

  “走进信息时代”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现代通讯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了解通讯方式的变迁,感受现代通讯的飞速发展,体验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了解并遵守网络使用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充分享受信息带来的方便和乐趣。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我调控能力、节制能力。

  “人类文明的足迹”这个单元教育学生 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

  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我们去环球旅行”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了解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感受地球之美。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对世界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扩展6)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实用十篇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1

  一、本学期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二、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教学中,要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

  四、课时安排

  一、我们健康成长

  1、品格的试金石

  2课时

  2、不可丢掉的传家宝

  3课时

  3、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3课时

  二、为了建设新中国

  1、站起来的中国人民

  2、劳动者的来源

  三、腾飞的中国

  1、春天的故事

  2、国家的主人

  3、在世界舞台上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2

  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重点”“学*内容”“学*活动”“单元练*”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

  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

  2、学*重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学*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分课文练*和活动练*两大部分。“课文练*”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报告、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13课时

  第二单元为了建设新中国10课时

  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15课时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3

  一、自我分析

  只有专业知识扎实、深厚、广博、精深,才能驾驭教材、课堂,做到深入浅出,真正消化理解,使之转化为智能,这样,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在这些方面,虽然从教以来一直在不断努力,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工作中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二、教材分析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学*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勇于尝试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

  2、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感受科学技术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3、感受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与人们生存的关系,了解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的种类与方式。

  4、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认识,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5、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直到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风情,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成果。

  五、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35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指导思想:

  1、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2、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三、教材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的需要。

  四、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五、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六、教学内容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屈辱的历史

  2、不屈不挠的抗争

  3、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4、永久的缅怀

  5、人类文明的摇篮

  6、 丰富的思想宝库

  7、 永恒的文化遗产

  8、 大自然的坏脾气

  9、 与自然灾害的较量

  10、灾难无情人有情

  11、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12、科学技术的另一面

  13、科学家的启示

  14、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5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中心,以个人为起点,不断扩大学*内容,由*及远地开展相对系统和有效的学*,同时,通过合理安排的梯度,相对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2、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教材编写模式。

  3、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适当拓展,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导生活)。

  4、教材内容的呈现,通常采用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5、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每个单元前面设置了单元页,对该单元学*内容,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的形式进行概括与提示。

  本册教材共设置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宝贵的生命”,包括1――3课的内容;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包括4――6课的内容;第三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包括7――9课的内容;第四单元“探索人类文明的足迹”,包括10――12课的内容。

  二、班级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共有5个班,大多数学生能孝亲敬长,关心他人,热爱祖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珍惜和节约资源的意识,自主参与品德课教学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好地和同学合作学*,等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惯。但也有少数学生学**惯还不能适应品德课教学的需要,不能大胆地参与合作交流,自主学*意识较差,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引导、纠正。,识 5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生命来之不易,树立热爱生命就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作的意识和自护自救、防毒防害的安全意识。

  2、崇尚公*、公正、民主、*等,初步形成现代民主意识,重视法律,初步产生对法律的敬畏之情和守法用法意识;热爱集体,初步养成对集体、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3、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关爱自然。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4、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崇尚历史文化名人不断进取、为国为民的优良品质。认同社会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应该为人类造福的道理。

  (二)行为与*惯:

  1、生活中注意安全,遇险能采取自我救护措施;自觉抑制有毒物品、邪教等社会因素对生命的伤害。

  2、关心国家与社会的民主生活;积极参与学校民主活动,正确行使自己的民**利;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自觉遵守法律。

  3、养成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惯;培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惯。

  4、掌握从多种途径了解人类文明成就等事物的方法,具有探究人类文明成就的深厚兴趣。养成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达成共识的*惯。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命孕育、诞生、成长的艰辛,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有关的安全常识,知道有毒物品与邪教的危害,有初步的自我救护能力。

  2、知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中的意义;简单了解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民主参与能力和依法自护能力。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学*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4、知道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文明的主要成就,并能用列表等方式进行归纳。了解音乐、绘画、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知道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培优、促中、转差目标:

  1、对于优生,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全面发展。

  2、对于中等生,要多引导,多鼓励,引导他们敢于与大家合作交流,逐步提高。

  3、对于学困生,要及时发现和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学*的兴趣,使他们有自主学*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意识到生命来之不易,珍爱宝贵的生命;知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守法意识;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关爱自然;认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应该为人类造福的道理。

  2、教学难点: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有关的安全常识,知道有毒物品与邪教的危害;知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学*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掌握从多种途径了解人类文明成就等事物的方法,具有探究人类文明的深厚兴趣。

  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转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优化教学过程。

  3、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注重指导学生选择更优的学*方法。

  4、根据学生实际,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加强专题研究。

  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七、教学进度表: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6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35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指导思想:

  1、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2、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三、教材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的需要。

  四、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五、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六、教学内容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屈辱的历史

  2、不屈不挠的抗争

  3、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4、永久的缅怀

  5、人类文明的摇篮

  6、 丰富的思想宝库

  7、 永恒的文化遗产

  8、 大自然的坏脾气

  9、 与自然灾害的较量

  10、灾难无情人有情

  11、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12、科学技术的另一面

  13、科学家的启示

  14、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7

  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重点”“学*内容”“学*活动”“单元练*”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

  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

  2、学*重点:旨在引导 学生了解学*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分课文练*和活动练*两大部分。“课文练*”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报告、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 13课时

  第二单元 为了建设新中国 10课时

  第三单元 腾飞的中国 15课时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8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六(2)班有学生43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从小学创造、从田野到车间、走*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足迹、我们去环球旅行。各单元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1、“从小学创造”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创造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创造力。

  2、“从田野到车间”这个单元教育学生了解工业、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认识日用农产品及生活用品,探究这些用品的生产过程,知道农业、工业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农业,感受工农业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快乐、幸福。

  3、“走进信息时代”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现代通讯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了解通讯方式的变迁,感受现代通讯的飞速发展,体验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了解通讯方式的变迁,感受现代通讯的飞速发展,体验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4、“人类文明的足迹”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5、“我们去环球旅行”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了解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感受地球之美。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对世界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积极得心态去面对创造中可能遇到的失败,并尝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通过创造活动,让学生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

  2、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明白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服务工农业将更造福人类的道理。

  3、了解并遵守网络使用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充分享受信息带来的方便和乐趣。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我调控能力、节制能力。

  4、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5、通过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另外,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六、课时安排

  (略)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9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及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策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二、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现实生活。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学生主体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障了我们的`权益。

  3、了解国家所蒙受的耻辱,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4、通过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满机遇和挑战。

  四、教学措施:

  (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一文来自!

  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学生学**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的*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惯。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10

  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重点”“学*内容”“学*活动”“单元练*”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

  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

  2、学*重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学*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分课文练*和活动练*两大部分。“课文练*”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报告、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13课时

  第二单元为了建设新中国10课时

  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15课时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扩展7)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10篇)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5个主题,本教材以六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单元:从小学创造、从田野到车间、走进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足迹、我们去环球旅行。

  “从小学创造”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益处,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创造力。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创造中可能遇到的失败,并尝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通过创造活动,让学生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

  “从田野到车间”这个单元教育学生了解工业、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认识日用农产品及生活用品,探究这些用品的生产过程,知道农业、工业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农业,感受工农业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快乐、幸福。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明白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服务工农业将更造福人类的道理。

  “走进信息时代”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现代通讯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了解通讯方式的变迁,感受现代通讯的飞速发展,体验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了解并遵守网络使用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充分享受信息带来的方便和乐趣。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我调控能力、节制能力。

  “人类文明的足迹”这个单元教育学生 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

  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我们去环球旅行”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了解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感受地球之美。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对世界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

  四、教学进度: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从小学创造。第二单元:从田野到车间。第三单元:走进信息时代。第四单元:人类文明的足迹。第五单元:我们去环球旅行。

  二、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探究、体验,在学*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惧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

  三、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3、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3

  一、自我分析

  只有专业知识扎实、深厚、广博、精深,才能驾驭教材、课堂,做到深入浅出,真正消化理解,使之转化为智能,这样,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在这些方面,虽然从教以来一直在不断努力,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工作中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二、教材分析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学*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勇于尝试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

  2、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感受科学技术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3、感受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与人们生存的关系,了解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的种类与方式。

  4、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认识,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5、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直到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风情,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成果。

  五、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

  一、学期课程总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间的关系,体验合作的快乐。

  2、让学生了解祖国新时代的新面貌,树立为祖国自豪、为祖国骄傲的情感。

  3、培养孩子们的和*意识,号召他们为世界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4、通过学*,了解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惯。

  5、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并鼓励他们为此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教的六184、185个班的大部分学生学*比较认真,求知欲较强,对世界充满好奇,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共同进步。但也有个别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不良*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三、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分析.

  1、综合性。

  本册教材共设五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开放性。

  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4、形式活泼。

  教材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富有亲切感。

  四、教学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

  (1)、要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及时关注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以便及时地、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

  (4)、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一些爱绿护绿活动和环保小调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注意整体把握。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尽力挖掘活动空间,从更多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尽可能地体现一种儿童文化,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朋友。

  五、减负提质措施。

  1、为了让孩子们轻松而又愉快的学到知识,增强能力,我在课堂中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创造愉快的学*氛围来让学生自己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

  2、不布置呆板的书面作业,而是让学生去读报、上网查资料、做社会小调查等,来增长孩子们的见识,锻炼他们的能力。

  六、潜能生转化措施。

  针对部分潜能生,本学期需对他们注以更多的爱心和关心,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加强学**惯、生活*惯和行为*惯的督促和指导,让他们自信而健康地成长。另外我将多注意这些孩子接触外界的情况,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正确地引导。

  七、评价措施。

  本学期将采取*时评分制和期末考核制相结合,而不是靠一张试卷定成绩,而且重在*时的学*情况及完成作业、处理问题的情况。再结合家长及同学们的评价情况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评价。

  八、环境教育。

  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一些爱绿护绿活动和环保小调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行为和*惯。

  九、教学安排。

  周次

  课题

  第一、二、三周

  第一单元

  第四——八周

  第二单元

  第九——十一周

  第三单元

  第十二——十五周

  第四单元

  第十六——十八周

  第五单元

  第十九周

  复*

  第二十周

  考试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35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指导思想:

  1、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2、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三、教材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的需要。

  四、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五、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六、教学内容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屈辱的历史

  2、不屈不挠的抗争

  3、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4、永久的缅怀

  5、人类文明的摇篮

  6、 丰富的思想宝库

  7、 永恒的文化遗产

  8、 大自然的坏脾气

  9、 与自然灾害的较量

  10、灾难无情人有情

  11、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12、科学技术的另一面

  13、科学家的启示

  14、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6

  一、自我分析

  只有专业知识扎实、深厚、广博、精深,才能驾驭教材、课堂,做到深入浅出,真正消化理解,使之转化为智能,这样,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在这些方面,虽然从教以来一直在不断努力,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工作中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二、教材分析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学*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勇于尝试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

  2、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感受科学技术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3、感受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与人们生存的关系,了解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的种类与方式。

  4、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认识,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5、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直到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风情,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成果。

  五、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7

  本班有学生35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指导思想:

  1、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2、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三、教材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的需要。

  四、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五、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六、教学内容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屈辱的历史

  2、不屈不挠的抗争

  3、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4、永久的缅怀

  5、人类文明的摇篮

  6、 丰富的思想宝库

  7、 永恒的文化遗产

  8、 大自然的坏脾气

  9、 与自然灾害的较量

  10、灾难无情人有情

  11、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12、科学技术的另一面

  13、科学家的启示

  14、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8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六(2)班有学生43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从小学创造、从田野到车间、走*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足迹、我们去环球旅行。各单元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1、“从小学创造”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创造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创造力。

  2、“从田野到车间”这个单元教育学生了解工业、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认识日用农产品及生活用品,探究这些用品的生产过程,知道农业、工业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农业,感受工农业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快乐、幸福。

  3、“走进信息时代”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现代通讯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了解通讯方式的变迁,感受现代通讯的飞速发展,体验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了解通讯方式的变迁,感受现代通讯的飞速发展,体验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4、“人类文明的足迹”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5、“我们去环球旅行”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了解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感受地球之美。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对世界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积极得心态去面对创造中可能遇到的失败,并尝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通过创造活动,让学生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

  2、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明白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服务工农业将更造福人类的道理。

  3、了解并遵守网络使用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充分享受信息带来的方便和乐趣。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我调控能力、节制能力。

  4、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5、通过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另外,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六、课时安排

  (略)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9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35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指导思想:

  1、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2、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三、教材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的需要。四、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六、教学内容安排表

  周次 教学内容

  1 屈辱的历史

  2 不屈不挠的抗争

  3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4 永久的缅怀

  5 人类文明的摇篮

  6 丰富的思想宝库

  7 永恒的文化遗产

  8 大自然的坏脾气

  9 与自然灾害的较量

  10 灾难无情人有情

  11 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12 科学技术的另一面

  13 科学家的启示

  14 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0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是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四、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开学工作

  2 1.我的课余生活

  3 2.不和烟酒交朋友

  4 机动

  5 3.害人的邪教

  6 4.身边的变化

  7 5.感受村民选举

  8 6.隔海相望

  9 7.跟着唐僧去西游

  10 8.金字塔下留隔影

  11 9.奥林匹克的故乡

  12 10.我做志愿者

  13 11.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

  14 12.春节和圣诞

  15 13.人种有不同

  16 机动

  17 机动

  18 复*迎接考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