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10篇)

首页 / 教学计划 / | 教学计划,数学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4班现有学生56人。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班级人数比较多,可从三年级一直到五年级,都是自己带过来的,所以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比较充足,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动机,进入最佳学*的动态。

  二、本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观察物体、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现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其中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一)本册教材的特点:

  1、优化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丰富素材。

  2、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本册教学重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三)本册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本册教学总目标及要求: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工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好*惯。

  四、本册教学措施:

  (一)常规方面:

  1、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还应同年级其他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2、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时间,

  3、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态度和学*方法、学*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4、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5、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7、练*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8、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9、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和生活的强者。

  (二)后进生转化方面: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

  2、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3、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学*兴趣。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后进生有恒心、有毅力,在学*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枯燥中寻乐趣,于困难中求喜悦。

  4、老师的辅导要及时,当然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后进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三)优秀学生培养措施

  1、保护优秀学生学*的积极性,鼓励质疑。

  2、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有计划对学生进行抓优指导。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继续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和学**惯。开展“争星榜”、发送小喜报的形式,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

  2、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学*各种资料,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六、辅导计划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3、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

  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 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学生

  基本

  情况

  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在数与代数等四大领域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他们能灵活地运用,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的方法,但也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弱一些。备课时应注意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具体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对学困生能进行个别辅导,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促使其自觉学*。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在书写上要进一步提高要求,形成良好的学**惯,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培养其责任感。

  学期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加、减、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5、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6、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各单元教材重难点 分数加减法 折纸: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能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长方体(一)教学重点:了解长方体的 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计算长方 体的表面积.

  分数乘法: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与分 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重点培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整数与分数的 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长方体(二)教学难点: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分数除法: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是分 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重点培养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被除数的分数*均分成几份,其中的 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 义。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 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 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

  确定位置: 重点:在方格纸上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南偏东30度”和“东偏南30度”的不同。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点来判断方向。

  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快速地分析、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 关系,列出方程。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 教学重点 复式条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读图能 力;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推测;理解*均数的意义.

  主要

  教学

  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学期课时安排 分数加减法 (共10课时)

  折纸--2

  星期日的安排—2

  机动—1

  “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2

  练*一—2

  机动—1

  长方体(一)共8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和练*—2

  展开与折叠—1

  长方体的表面积--2

  露在外面的面----1

  练*二—1

  机动 --1

  分数乘法共10课时

  分数的乘法(一) --2

  分数的乘法(二) -- 1

  分数的乘法(三) -- 2

  练*三 -- 3

  机动复*--1

  长方体(二) 共10课时

  体积与容积 -- 1

  体积单位 -- 2

  长方体的体积—2

  体积单位的换算-- 2

  练*四 -- 2

  有趣的测量—1

  整理与复*(一)--共2课时

  分数除法共8课时

  倒数 -- 1

  分数除法(一)-- 1

  分数除法(二) -- 2

  分数除法(三) -- 2

  练* 五—2

  确定位置共2课时

  确定位置(一) --1

  确定位置(二)--1

  用方程解决问题共4课时

  邮票的张数 --1

  相遇问题 -- 2

  练*六—2

  数学好玩共3课时

  “象征性”长跑 --1

  有趣的折叠--1

  包装的学问--1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共6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1

  复式折线统计图 --2

  *均数的再认识 --2

  练*七—1

  总复*共6课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的快乐。

  教学难点:

  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

  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石头、大豆、乒乓球等。

  三、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他们学*认真、踏实、自觉,基础一般,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法分析

  我先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创设情境,开启他们的智慧。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以下四个环节结束本课的教学任务:

  1、创设情境,开启智慧。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跟语文老师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但瓶里的水不够高,乌鸦一颗一颗的往瓶子里装石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教师提问:a、乌鸦喝到水了吗? b、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解析这一现象? c、乌鸦往瓶子里装的小石子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来帮助乌鸦算一算好吗?把学生带入了动物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乌鸦叼来的小石子即不像长方体,又不像正方体。不能直接用公式求出体积怎么办呢? 产生智慧的.火花。

  2、交流探究,分享智慧。

  首先,是让学生去猜猜石块的体积?开发学生的思维,但,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求出石块的体积呢?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 其次,分组汇报 (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其他组员有没有补充。

  3、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有可能提到的方案:

  方案一: A、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B、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可以怎样算? a、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 b、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 质疑: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 教师板书:上升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 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到入长方体的容器中算出体积。质疑: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会溢出来)

  教师板书: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1)将石块放入没水的容器中。(2)往容器中加水,淹没整块石头。(3)将石块取出。教师板书:下降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四:(1)将石块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容器中的水位在升高的同时又溢出。

  教师板书:上升的水的体积+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4、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并计算石子的体积。

  三、巩固拓展,展示智慧

  a、拳王争霸。

  b、说说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一个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呢?

  c、课后阅读 如阿基米德、曹冲称象、捞铁牛等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提升智慧。

  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本节课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4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教五年级1班,共有学生31人,男生17人,女生14 人。

  从去年的学*成绩看,该班学生大部分学生*时在数学学*上态度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时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但是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加上某些同学的学*方法有待改进,和班上的学*风气不太浓,所以数学成绩进步不是很明显,该班也有一部分同学学*态度不端正,学*目的不明确,*时学*比较懒惰,加上学*兴趣不够浓厚,所以数学成绩比较差,针对的数学教学现状,本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学*的*惯。经过期末考试,本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是太差,部分学生在数学方面有深厚的兴趣,学*刻苦认真,且有一引起数学方面的尖子,同时也有部分的差生,针对的数学教学现状,本期在的数学教学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继续让学生保持学生*的浓厚兴趣,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争取使的数学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二、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4.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5.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6.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均数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及对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质数,合数,通分约分等知识理解。在正确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册教材的教学难点是:

  1,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算法及灵活应用。

  2,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分解质因数。

  3,对分数单位,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通分,约分的技巧。

  4,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五、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加强自身学*,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水*,不断学*当今社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学*贯彻新课标的实践中力争上游,抢占教学改革的制高点。

  2,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和学**惯。开展活动,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

  3,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抓好班级数奥兴趣小组的辅导,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4,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六、具体作法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三个面各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和任务,以五年级教材为根本,以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注重双基,但不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大胆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

  1、备课:备课严格依据大纲要求,灵活处理教材,做到以本为本,不脱离大纲和学生的实际,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钻研学生,做到既备教法又备学生,并能配备难度相当适当的*题。

  2、上课:多学*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上课思路清析,板书清楚,思维逻辑严密,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作业:配备难度适中和数量适当的课内课外*题,按时批改作业。

  4、考试:科学命题,严格组考,考试后及时总结,分析试卷能提示问题的实质。

  5、思想教育:认真做好优生、中等生差生的工作。使优生更优、中等生赶优,差生丢掉差的思想包袱。

  6、辅导:课中和课后辅导,做到学生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惑必解。

  教学研究重点

  七、课时安排

  第1.2周 图形变换5课时

  第14-15周 分数加法和减法 10课时

  1.轴对称 1课时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3.旋转1课时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

  5.欣赏设计1课时

  6.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课时

  整理和复* 2课时

  第2-5周 约数和倍数 17课时

  第16.17周 简单的统计 6课时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课时

  2.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课时

  3.能被2、3、5整除的数 3课时

  4.求*均数 2课时

  5.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3课时

  6.整理和复* 1课时

  7.最大公约数 5课时

  第18周 数学广角 3课时

  1.最小公倍数 2课时

  2.总复* 5课时

  整理和复* 2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1课时

  第6-8周 长方体和正方体 15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8课时

  整理和复* 2课时左右

  第9-13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 6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4.约分和通分 6课时

  整理和复* 2课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教五年级1班,共有学生31人,男生17人,女生14 人。

  从去年的学*成绩看,该班学生大部分学生*时在数学学*上态度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时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但是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加上某些同学的学*方法有待改进,和班上的学*风气不太浓,所以数学成绩进步不是很明显,该班也有一部分同学学*态度不端正,学*目的不明确,*时学*比较懒惰,加上学*兴趣不够浓厚,所以数学成绩比较差,针对的数学教学现状,本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学*的*惯。经过期末考试,本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是太差,部分学生在数学方面有深厚的兴趣,学*刻苦认真,且有一引起数学方面的尖子,同时也有部分的差生,针对的数学教学现状,本期在的数学教学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继续让学生保持学生*的浓厚兴趣,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争取使的数学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二、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4.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5.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6.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均数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及对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质数,合数,通分约分等知识理解。在正确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册教材的教学难点是:

  1,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算法及灵活应用。

  2,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分解质因数。

  3,对分数单位,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通分,约分的技巧。

  4,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五、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加强自身学*,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水*,不断学*当今社会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学*贯彻"新课标"的实践中力争上游,抢占教学改革的制高点。

  2,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和学**惯。开展活动,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

  3,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抓好班级数奥兴趣小组的辅导,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4,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六、 具体作法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三个面各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和任务,以五年级教材为根本,以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注重双基,但不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大胆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

  1、备课:备课严格依据大纲要求,灵活处理教材,做到以本为本,不脱离大纲和学生的实际,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钻研学生,做到既备教法又备学生,并能配备难度相当适当的*题。

  2、上课:多学*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上课思路清析,板书清楚,思维逻辑严密,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作业:配备难度适中和数量适当的课内课外*题,按时批改作业。

  4、考试:科学命题,严格组考,考试后及时总结,分析试卷能提示问题的实质。

  5、思想教育:认真做好优生、中等生差生的工作。使优生更优、中等生赶优,差生丢掉差的思想包袱。

  6、辅导:课中和课后辅导,做到学生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惑必解。

  教学研究重点

  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课件设计,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效率,是本学期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重点。

  七、课时安排

  第1.2周(一)图形变换5课时 第14-15周(五)分数加法和减法 10课时

  1.轴对称 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2. 旋转1课时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

  3.欣赏设计1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课时

  整理和复* 2课时 整理复* 2课时

  第2-5周(二)约数和倍数 17课时 第16.17周(六)简单的统计(一) 6课时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课时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课时

  2.能被2、3、5整除的数 3课时 2.求*均数 2课时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3课时 整理和复* 1课时

  4.最大公约数 5课时 第18周(七)数学广角 3课时

  5.最小公倍数 2课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6

  一、学情分析:

  五(2)班共有学生38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惯良好,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钻研,敢于探索,爱提问和质疑。五(1)班共有学生38人,相比之下,学**惯不是很好,成绩也不好;*10名成绩过差,勉强达到四年级水*,主要表现在知识欠账过大,接受能力差,学*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照抄作业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

  (一)、分数除法、长方体

  (二)、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统计和总复*,共计7个单元。另外还安排了“数学与生活”、“有趣的测量”和“数学与购物”3个专题学*内容。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有: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针对分数应用题);

  3、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难点有:

  1、整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

  2、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

  4、感受1立方米(m3)、1立方分米(dm3)、1立方厘米(cm3)以及1升(L)、1毫升(mL)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结构,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并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

  3、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

  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在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和题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的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使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四、主要教学措施:

  1、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有学会向会学转变,有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自主性和学*的效率。

  3、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4、抓好每月一次的单元测试,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7

  基本情况:

  本班共学生44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2人。本班学风较杂实,纪律较好,绝大部分学生能按时完成书面作业,成绩较好。不足之处是个人表现能力不够强,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解决问题缺乏创意,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够关心,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较差。针对这一情况,本人将严谨治学,因材施教,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使他们各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学工作目标及要求: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4、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7、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的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的理解。

  2、改进比例的编排,突出比例的概念,丰富联系实际的内容,培养实践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安排对小学阶段数学学*的整理和复*,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具体措施:

  1、关注教改动态,不断探索新课程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的。

  2、精心备课、上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的的数学问题。

  4、改革学*评价机制,过程与结果并重,全面考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5、加强师生交流,建立相互尊重、*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6、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组织好学生活动。

  7、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他们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逐步达到有机融合、同步,老师、家长、学生统一思想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8、不断提高自身学识水*和业务能力。

  内容及时间安排:

  1、负数 (3课时)

  2、百分数(二)(8课时左右)

  3、圆柱与圆锥 (11课时左右)

  4、比例 (10课时左右)

  5、数学广角 (3课时左右)

  6、整理和复* (28课时左右)

  合计 (63课时左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8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0名,从上学期学生学*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学*不够努力,缺乏学*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学*方法不够好,学*成绩不理想。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将加强对学生的学*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能够独立的学会思考和解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还有抓好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动机,进入最佳学*的动态。

  二、本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简易方程、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因数与倍数、和与积的奇偶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球的反弹高度、分数加法和减法、圆、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知识的形成,牢固掌握公式和方法。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本册教学总目标及要求: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4、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5、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好*惯。

  四、本册教学措施:

  1、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还应同学科其他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2、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态度和学*方法、学*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3、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4、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练*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6、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学*各种资料,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7、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8、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9、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题。

  10、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9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想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 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的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容积和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一个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感受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旋转、和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

  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4课时)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第四单元、粉刷都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第六单元、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2课时)

  第八单元、总复*(4课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0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有学生31人。大部分的学生学*态度端正,有着纯真,善良的本性。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在困难。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本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其中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一)、本册教材的特点:

  1、优化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丰富素材。

  2、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本册教学重点:

  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

  (三)、本册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本册教学总目标及要求: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工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好*惯。

  四、本册教学措施:

  (一)常规方面:

  1.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2.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时间,

  3.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态度和学*方法、学*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4.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5.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7.练*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8.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9.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和生活的强者。

  (二)后进生转化方面: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

  2、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3、班主任不仅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学*兴趣。 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后进生有

  恒心、有毅力,在学*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枯燥中寻乐趣,于困难中求喜悦。

  4、老师的辅导要及时,当然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后进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班主任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三)优秀学生培养措施

  1、保护优秀学生学*的积极性,鼓励质疑。

  2、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有计划对学生进行抓优指导。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10篇)(扩展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10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他们能灵活地运用,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的方法,但也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弱一些。还有部分学生由于*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惯,作业马虎,字迹潦草,学*态度不端正,导致学*成绩不理想。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对学困生能进行个别辅导,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促使其自觉学*。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在书写上要进一步提高要求,形成良好的学**惯,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培养其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 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加减法:7课时

  (2)长方体(一):10课时

  (3)分数乘法:12课时

  (4)长方体(二):10课时 整理与复*:3课时

  (5)分数除法:8课时

  (6)确定位置4课时

  (7)用方程解决问题5课时 数学好玩:2课时

  (8)数据的表示和分析:8课时

  (9)总复* :5课时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 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 体验理解数学。

  3。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4。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课件设计,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效率。

  5。每周参加教研活动,听有经验老师的讲课,学*他们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五、辅导计划

  1。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2。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题。

  3。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4。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内容的增删和变化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一共有十个单元。与实验教材相比,主要是有以下几个调整和变化。

  1.重新整合年、月、日和24时记时法的认识

  24时记时法的内容原本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但在教材实验过程中,不少教师反映学生解决这部分内容中“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有一定困难,建议适当后移。考虑到“课标20xx年版”把24时记时法安排在第一学段,所以教材修订时将这部分内容与年、月、日的知识加以整合,集中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也方便教师组织演示、操作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

  2.提前安排两步混合运算,鼓励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标20xx年版”把两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由第二学段移至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正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为此,教材在修订时作了相应的安排。尽管学生在此前的学*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两步式题(含同级运算式题和乘加、乘减式题),但这些式题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逐次计算”。本册教材安排的两步混合运算式题涉及两步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形,自然也就涉及运算顺序的各项基本规定,因此它对学生的后续学*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必要的关注。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还第一次要求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两步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宏观地把握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引导他们把解题思路与相关运算顺序的规定有机结合,从而促进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3.按“解决问题策略”内容板块的整体规划,教学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的策略

  从所求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像这样执果索因、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能从原题中全部找到的思考方法,我们称之为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与三年级上册安排的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样,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体验并掌握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助于他们逐步加深策略体验,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并为综合运用学过的策略以及继续学*其他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4.后移*均数的认识,重新设计简单数据统计活动内容

  根据“课标20xx年版”的要求,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重点应让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不要求认识正式的统计图表,也不要求认识*均数以及用*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为此,教材把原来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与*均数有关的内容后移至四年级上册,同时,引导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继续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中蕴含着信息,感受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与二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相比,本册教材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了解并初步掌握数据的简单汇总、排序和分组方法;另一方面,则引导他们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初步体会分析数据时不仅要关注个别数据,也要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概括简单分布情况,这样才能从数据中获得更多也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教材简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共安排了九个单元,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千米和吨”、“解决问题的策略”、“混合运算”、“年、月、日”、“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小数的初步认识”。

  2.“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算24点”和“上学时间”。第十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整理与复*”。还增设探索“有趣的乘法计算” 专题活动。

  三、各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适用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甚至三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中去。因此,在整数乘法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把它组成一个单元,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本单元安排了6个例题,具体如下:例1:两位数乘10的口算(包括几十乘几十)

  例2: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例5:两位数乘几十的笔算

  例6: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建议

  1.教学两位数乘10,鼓励学生探索算法,在交流中相互印证,从中选择比较方便的方法。

  例1教学12×10,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从这些菜椒的堆放方式得到算法的启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探索算法。

  2.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估算,体现估算的意义;创设需要估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

  例2的编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关于估算的教学思想,即估算不单是一种数学计算方式,更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教学估算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怎么算,而是主动探索新算法的学*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解决怎样的问题用到了估算,体会是如何估算的,还要体会到估算都有什么作用。

  3.意义建构笔算的竖式,首先要解决分几步乘以及每步乘的结果写在哪里的问题,然后要解决如何进位的问题,最后形成完整的计算法则。例3和例4都是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3着重教学竖式的结构,包括乘的步骤以及每一步乘得的结果的书写位置;例4着重教学乘法过程中的进位,并形成计算法则。这样安排分散了难点,有利于课堂教学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并有效地解决难点。

  4.教学两位数和几十相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简便的竖式怎样写,还要他们体会这样写的合理性。本单元计算两位数乘几十,一般采用笔算,尤其是像37×30这样需要进位的乘法,不要求学生口算出得数。两位数乘几十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特殊情况,它的竖式在遵循计算法则的前提下,有特殊处理的方面。例5教学的这些乘法,使学生掌握简便形式的笔算技巧。

  5.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重视解题思路的形成,发展推理能力。

  6.结合乘法计算,渗透乘法运算律和积的变化规律。

  配合例5的“想想做做”第5题以及单元复*中的第8题、第10题、第11题都是结合乘法笔算,在渗透乘法运算律和积的变化规律。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一)教学内容

  千米和吨不与其他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一起教学,是因为认识千米和吨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支持,要在现实的情境里体验1千米是多长、1吨是多重,要联系万以内数的知识进行千米和米、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低年级学生一般不具备认识千米和吨的条件,所以教材在三年级下册教学这两个计量单位。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分别是:

  例1:认识千米

  例2:认识吨

  (二)教学建议

  1.因地制宜,安排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

  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尽管有些学生会听到或看到这个长度单位,但并没有形成1千米的长度概念。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缺少感性认识来支持概念的形成。二是千米无法像较小的长度单位那样,在直尺上直接感知。

  2.创设学*“吨”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1吨有多重。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1吨的物体很重。学生认识吨,不可能像体验1克、1千克那样直接拎一拎、掂一掂,也不能像感知1千米那样直接看到,只能间接体会。

  3.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千米和吨”的实际应用,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或估计。

  练*三中第3、第4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生困难不大;第5题不必算出精确得数,通过估算就能解决。教材还安排了填表和测量的活动,如第8题,了解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的长度;第9题按自己走1千米所用的步数或时间,推算出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长1千米。这些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切不可忽视。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具体安排如下:

  例1:初步体会从问题出发的推理过程,解决有三个已知条件的,求还剩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例2:利用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解决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求一共多少或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二)教学建议

  教材安排遵循“策略”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学*策略:先体会策略,再运用策略,逐步达到掌握策略的目的。教材主要安排求一共多少、还剩多少、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适宜从问题出发进行推理,学生很熟悉这些数量关系,有助于他们初步学会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从而形成思路、掌握策略。

  1.首次教学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加强对学生引领的力度,凸显思路的特点和方法。

  2.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从问题想起的好处。

  3.编排必要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在练*中逐渐完善和稳定。教材编排的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针对策略的特点而进行的专项训练,二是应用策略解答的两步计算问题。根据问题先说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利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推理分析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统计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把计算从加减或乘除的同级运算扩展到加(减)乘(除)不同级运算,要求学生体会并掌握运算顺序,学会使用递等式表示运算过程与步骤,初步运用混合运算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水*,本单元只教学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安排了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例2: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例3: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材把不同级的混合运算分成了“有乘法也有加减法”和“有除法也有加减法”两段,各安排一道例题教学,降低了认知难度,能方便教与学。

  (二)教学建议

  1.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应遵循的规定,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定?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与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相结合的主要原因。

  2.在教*算顺序的同时,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初步体会列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算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列出分步算式再通过“代入”,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另一种是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式直接列出综合算式。逐步体会 教材突出列综合算式要依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先思考问题的数量关系,在列综合算式的*惯。3.学会思辨

  3.精心安排题组练*,使全单元的教学效果更好。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需要掌握多种类型计算的运算顺序,有同级的、不同级的、有小括号的,如何把这些运算顺序构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便于学生及时提取,正确使用呢?教材安排了一些计算题组,通过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熟悉并全面掌握运算顺序。如p35/4尽管数据相同,数的位置相同,但是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同。相类似的安排还有p37/3、p39/3、p40/2。

  第五单元:年、月、日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的计量单位中,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难以体验一个单位具体有多少,而且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教材把时间单位的教学分成两段安排。本单元是教学时间单位的第二段,在二年级教学的时、分、秒的'基础上,再来教学年、月、日的知识,以及24时记时法。全单元安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认识年、月、日

  例2:认识*年和闰年

  例3:认识24时记时法

  例4: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建议

  1.安排学生在年历上收集、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比较不同年份二月的天数,教学*年和闰年的知识。

  *年和闰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的二月份。教材把*年和闰年二月份的月历作为学具,指导学生认识*年和闰年,体会有关闰年的规律。

  3.联系生活常识,利用图形直观表示24时记时法的原理与方法。

  4.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放开思考与算法。

  日常生活中常有“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差异很大。本单元教材通过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懂得“经过时间”的含义,初步学会求经过时间的思考方法。例4:例题安排的是求整点与整点之间的经过时间,要求独立思考,允许解法多样。问题要求“《动画剧场》从14:00开始播放,16:00结束,播放多长时间”。这个问题不是很难,教材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可能看着钟面思考,也可能仿照例3的直条思考,然后教材指出,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经过时间”的含义。其实,在钟面上或直条上直接数出播放时间,与列式计算,其思考过程是一致的,都是从16小时里去掉14小时,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教学时要沟通它们的相同点。“试一试”是求非整点时刻之间的经过时间,教材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思考。用一条线段表示从8:00到9:00,再把这条线段*均分成6份,每份表示10分钟,在8:10下面标注开始,在8:40下面标注结束,学生直接看着线段图计算播放时间。学生可以直接数,也可以列式计算。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知识是*面图形面积的起步知识,在以后教学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全单元安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面积

  例3:认识面积单位

  例4、例5、例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例7: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感受,在物体表面和*面图形上抽象出面积的意义。

  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有“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这句话,本单元没有这样写出。而是联系具体材料,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自主抽象与概括。

  2.教学常用的面积单位,加强操作活动,形成面积单位的初步观念。

  与面积单位的基本概念有关的知识是:什么是面积单位、有哪些面积单位、各个面积单位分别是多大、怎样使用面积单位等。

  3.通过测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通过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推算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把面积单位的进率安排在本单元最后教学,可以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通过计算推理出相关的进率。

  5.适时安排关于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类不同的量。周长和面积都存在于*面图形上,学生容易混淆求周长和求面积的问题。所以,及时安排周长和面积的比较,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是教学不可疏忽的任务。(1)比较计量单位及其使用。(2)比较概念及其算法。(3)体会周长相同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同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6.编排“动手做”,激发对图形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渗透图形的运动。

  这里安排的“动手做”,分别把一个较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若干个较小的长方形,通过在大长方形和正方形里画小长方形,得出最多能分成的个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用计算和考虑图形的周长或面积,只要关注图形的形状特点,思考怎样把小长方形“放”在大图形里面,可以横着放,也可以竖着放,可以思考怎样放正好,怎样放还会有剩余,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在直观图形的帮助下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继续教学分数,把若干个相同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单元一共编排5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1、例2: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例3:“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例4: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例5:“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发认知需要;借用集合圈,把若干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凸显几分之一的本质特征。

  2.教学整体的几分之几,突出它与几分之一的关系。

  3.求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把几厘米改写成十分之几分米,把几角改写成十分之几元,为教学一位小数作准备。

  5.编排“动手做”,开展形象思维,体验分数1/4的意义。

  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学*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建议

  一位小数的含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联系实际初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是本单元在知识技能方面最主要的教学任务。至于比较小数的大小和计算小数加、减法,都在初步感受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都为深入体验一位小数的含义而安排。

  1.联系实际事例引出一位小数,初步揭示一位小数的概念。

  “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是小学数学对一位小数意义的概括性表述,学生需要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中逐渐形成这个概念。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里,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以后,例3安排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例4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都可以看做是小数意义的实际应用,也是小数概念的继续加强。

  3.精心编排练*题,加强概念,发展数感。

  练*十一是全单元的综合性练*,在扎扎实实练*有关一位小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十分重视一位小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数感。(1)数形结合,加强一位小数的概念。例如练*中的第1题、第3题、第5题。(2)感受数之间的关系,发展数感。例如练*的第10题。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一)教学内容

  例1:简单的数据汇总

  例2:分析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二)教学建议

  1.把各个小组的数据合并,是常用的汇总方法;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常用的数据整理方法。

  2.分析数据、引发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

  统计教学要体会数据里蕴含着信息,既然是“蕴含”,就需要挖掘、加工和利用数据里的信息。学生开展统计活动,不仅应得到有用的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思考,发挥数据的作用与价值

  四、教学进度

  全册教材共安排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5课时的全册内容的整理与复*。全学期大约还有20%左右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的安排教学。

周 次日期教 学 内 容 和 课 时 安 排备 注
1
两位数乘两位数(4)
2
两位数乘两位数(4)
3
两位数乘两位数(2)有趣的乘法计算(1)机动(1)
4
千米和吨(3)机动(1)
5
解决问题的策略(4)
6
混合运算(4)
7
混合运算(1)实践活动(1)机动(2)
8
年月日(4)
9
年月日(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2)
10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4)
1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机动(1)
12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4)
13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2)小数的初步认识(2)
14
小数的初步认识(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2)
1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2)实践活动(1)机动(1)
16
整理与复*(4)
17
整理与复*(1)期末复*(3)
18
期末复*、考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共有学生43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本学期重点抓好后20%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动机,进入最佳学*的动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

  1、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基础知识:

  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⑦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基本技能:

  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活动、学*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学生能预*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讨论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4)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统计等内容里适当地让学生作一些初步的社会调查汇报 展示实践结果。(尝试教学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其他学科相结合, 突破学科界限,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几个“训练”

  (5)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防止死记硬背, 尽量使学生自己探索、领悟得出规律,然后进行强化规律。

  (6)变式题的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 加强变式题的练*,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4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6)班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都比较好,学生计算能力也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思路还不够开阔和灵活。全班学生总体智力水*较好,但是一个班级里学生智力差异明显,班级学困生有几个。学生总体学**惯较好,但是,有少部分学生*惯较差,常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课堂作业也很是马虎潦草,课堂经常不专心听讲,除此之外,个别学生还要做小动作,自由讲话。种种现象,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所以,提高五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任重道远。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的要求大纲的要求比做了调整。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是有关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这两个单元将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是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的基础,因此教材在第三单元先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数的运算中,学生已经学*了计算分母小于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本册教材在揭示分数的意义后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计算的过程又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找规律”教学简单图形*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图形*移已有初步体验,也具有一定的探索规律的能力,因此安排这一内容是恰当的,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是有价值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对*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四次。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经历探索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用数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

  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形式上可以多采用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优生名单:

  周某、汪某、陈某、许某、葛某、张某、刘某、陆某

  学困生:汪某、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人,其中女生人,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学**惯已有大的转变,特别是上课认真听讲的*惯已比以前好多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的*惯也有很大地改观,但是,大部分同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不积极思考,被动学*,学*自觉性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二、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乘法:13课时

  (2)长方体(一)15课时

  (3)分数除法:18课时

  (4)长方体(二):15课时

  (5)分数混合运算:15课时

  (6)百分数:17课时

  (7)统计:5课时

  (8)总复*:4课时

  三、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4)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7)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6)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

  (4)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四、教学措施:

  通过一学期的相处,发现学生的学**惯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成绩不理想,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后进生面广。针对出现的问题,本学期我重点抓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构建积极上进、团结协助的氛围。

  第二、在本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并进一步加强学*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对学困生实行个别辅导,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促使其自觉学*。在书写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培养其责任感。

  第三,学生根据上学期成绩建立目标,进行谈话,让每个学生都给自己定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

  第四,对本学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及时进行过关测试,掌握学生学*情况,及时进行补差补漏。

  第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和学**惯。

  第六、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学*各种资料,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五、培优辅困工作:

  优生名单:

  学困生名单:

  培优工作:确定优生,重点辅导,在学*态度上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在学*内容上,除了要求优生更好地完成学*任务外,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给出不同的训练内容,让他们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辅导学困生: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3、设计提问、设计练*、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六、教学进度表:(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6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包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简易方程”:本单元内容是由原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的方程内容整合而成。修订后的教材有几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变化。一是以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为主,同时适当启发学生依据方程特点灵活进行思考。二是增设列方程解稍复杂相遇问题的例题。三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求不同方程的解法,逐步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2)“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不仅知识点较多,而且存在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方法,历来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教材注意以学生熟悉的整数乘除法为基础,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突出相关知识和方法的逻辑关联,有序地展开教学内容。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含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真分数与假分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第二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

  (4)“分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考虑到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亦已学*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所以本单元教材十分注意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5)“解决问题的策略”:删除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转化是一种重要而又最为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此前的各类数学活动中曾经多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考虑到上述具体学情,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转化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尝试从策略角度重建相应的认知结构,体会转化的'策略能够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生疏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从而使原有的相对模糊的认识趋于清晰和明朗,使原本相对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具一般意义。

  2.“图形与几何”领域

  “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六单元“圆”。

  本单元教学圆的知识,主要有圆的形状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作为一种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曲线图形,圆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圆的半径、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较为直观的层面,还应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形成更多、更有价值的感悟。

  3.“统计与概率”领域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是呈现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之一,而呈现和描述数据仅是统计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而更多地在于学会根据问题背景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以及通过不同角度的数据分析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结论,从而不断加深对统计活动过程的理解,逐步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4.“综合与实践”领域

  “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蒜叶的生长”和“球的反弹高度”。

  《蒜叶的生长》是结合“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重新设计的,其侧重引导学生围绕蒜叶及其根须的生长情况,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感受数据对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

  《球的反弹高度》由原实验教材中同名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改造而成,其一方面强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的活动线索,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主动开展实验探究;另一方面则突出了“回顾反思”的活动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总结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帮助他们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认识水*。

  第八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整理与复*”。

  此外,修订后的教材删除了《找规律》单元内容,增设探索“积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的专题活动。教材侧重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思等活动,探素并发现几个数相加的和或几个数相乘的积的奇偶性规律,帮助他们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感受基本数学思想,培养探索学*的兴趣和能力。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丰富对奇数和偶数的认识,提升数学思考的水*;也有利于他们感受数学规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

  二、学情分析:

  五(2)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8人。绝大部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作业拖拉,不能按时完成,上学期学的内容掌握得还可以,这学期要提优补差。

  五(3)班学生对数学学*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学*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动机,进入最佳学*的动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会解一些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过程,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加深对自然数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理解;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丰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一步积累图形和几何的学*经验,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联系统计活动过程认识折线统计图,初步掌握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和特点,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能对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培养符号意识,感受方程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2)在认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等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本特征,加深对自然数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数感。

  (3)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4)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学会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5)在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等活动中,经理有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6)在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面图形的认识,感受不同*面图形的相互关联,发展空间观念。

  (7)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问题解决方面

  (1)联系分数的意义、方程的特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等数学知识和方法,尝试从数量的多少及其关系、物体的形状及其变化等角度,提出和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2)在列方程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基于数据作出判断和简单预测,以及应用转化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增强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4)在分析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探索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等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5)在探索计算方法、检查计算结果、发现数学规律,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条理的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在倾听后总结,进一步增强主动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探索2、5、3的倍数的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求组合图形面积等活动中,经历克服困难、发现规律、获得结论的过程,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和进步,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用分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和关系,用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等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严谨性,感受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初步了解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中的内容,参与实际调查,探索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等关系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逐步养成乐于动手、勤于思考的*惯以及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握圆的特征及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将问题抽象成方程,掌握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吃透新教材,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精心备课。

  2.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的关系。

  3.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能力。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4.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数学教学应体现“创设情境——经历探索——交流体验、感悟——评价反思——应用拓展”的基本过程。

  (2)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密度和强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2)要注意在直观感知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学*概念,不要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3)加强学法指导,通过探究、交流、指导、反馈、总结的学*过程,培养学生学*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6.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1)教学评估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过程的考察;

  (2)知识和技能的评估,试题类型要多样化;

  (3)评价应体现激励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7

  本册教科书一共安排了8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领域有4个单元,主要内容有分数的加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用方程解决问题;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有长方体一、长方体二和确定位置;统计与概率有1个单元,主要内容为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除此之外还有数学好玩、整理与复*和总复*。

  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加、减、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5.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6.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1.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 能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4.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5. 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6. 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7. 在方格纸上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8. 掌握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9. 提高复式条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读图能力;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四、教学难点

  1. 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 灵活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 学懂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4. 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5. 学会除数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6. 准确理解“南偏东30度”和“东偏南30度”的不同。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点来判断方向;

  7. 能够快速地分析、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8.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推测;理解*均数的意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8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然后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四、学情分析

  本班的个别学生思维活跃,常有独到的见解,语言表达比较清晰。有极个别的学生自觉性太差,完不成作业,上课没养成倾听得*惯。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这一学期应继续加强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和个别后进生的转化。

  五、教学措施

  1.、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9

  一、 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46人,中等生20人,优秀生15人。本班学生历来的课外作业完成得不够理想,大多数学生书写状况缭草;上课用心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的人不多;少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很差,上课走神等。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措施,力争本期有较大的提升。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二)图形与几何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第三单元 长方体与正方体;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四)数学思想方法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找次品

  (五)数学综合运用

  1、探索图形;2、打电话。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 *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 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

  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面图或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7、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六、后20%学生转化计划:

  1、原因分析:

  本身资质差,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不能将数学结合生活。

  有的学生很聪明但是很自负,不认真,贪玩。

  2、措施:

  (1)*时多照顾他们。

  (2)加强基础训练。

  (3)加强学**惯、行为的培养。

  (4)提高他们学*的信心、兴趣。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0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或垂直方向*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3. 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

  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判断

  教学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材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材分析:

  1. 本单位的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2. 教材的变化:

  (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的。

  教学重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4、能正确熟练的应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5、建立容积的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1、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2、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3、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运用体积单位估算常用物体的体积。

  4、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课时安排:12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材分析:

  1. 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2. 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

  (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0课时进行教学。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分析

  1.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度

  本单元的学*内容有: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 教学安排。

  本单元内容分为三节,先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的算理,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搭好阶梯;再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转换的思想方法,即将异分母分数转换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减运算能力;最后学*加减混合运算,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提高分数运算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

  运用法则正确进行同分分母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同分母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掌握。

  课时安排:7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统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材安排: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注意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如,众数的含义就是通过与*均数的对比来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2. 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本单元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明确学*目的。

  教学重点:

  众数的含义和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

  三种统计量的区别和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发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科书在素材的选取上非常注重现实性,如钙片、矿泉水、松果、饼干、糖果、白糖等物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既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

  教科书的两个例题在编排上都呈现了小组合作学*的情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惯。

  2.注意体现思维过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书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2则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先让学生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寻找规律,总结、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同时也从可验证归纳出的方法是否正确。这里之所以需要验证,是因为本单元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总复*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整理与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使学生的数概念、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进一步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也得到增强,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空间与图形、统计。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部分内容不作具体要求,因此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内容。

  复*重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4.会填统计表和求*均数。

  课时安排:2课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10篇)(扩展2)

——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

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

  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 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学生

  基本

  情况

  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在数与代数等四大领域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他们能灵活地运用,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的方法,但也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弱一些。备课时应注意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具体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对学困生能进行个别辅导,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促使其自觉学*。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在书写上要进一步提高要求,形成良好的学**惯,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培养其责任感。

  学期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加、减、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5、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6、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各单元教材重难点 分数加减法 折纸: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能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长方体(一)教学重点:了解长方体的 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计算长方 体的表面积.

  分数乘法: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与分 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重点培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整数与分数的 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长方体(二)教学难点: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分数除法: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是分 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重点培养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被除数的分数*均分成几份,其中的 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 义。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 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 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

  确定位置: 重点:在方格纸上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南偏东30度”和“东偏南30度”的不同。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点来判断方向。

  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快速地分析、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 关系,列出方程。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 教学重点 复式条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读图能 力;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推测;理解*均数的意义.

  主要

  教学

  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学期课时安排 分数加减法 (共10课时)

  折纸--2

  星期日的安排—2

  机动—1

  “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2

  练*一—2

  机动—1

  长方体(一)共8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和练*2

  展开与折叠—1

  长方体的表面积--2

  露在外面的面----1

  练*二—1

  机动 --1

  分数乘法共10课时

  分数的乘法(一) --2

  分数的乘法(二) -- 1

  分数的乘法(三) -- 2

  练*三 -- 3

  机动复*--1

  长方体(二) 共10课时

  体积与容积 -- 1

  体积单位 -- 2

  长方体的体积—2

  体积单位的换算-- 2

  练*四 -- 2

  有趣的测量—1

  整理与复*(一)--共2课时

  分数除法共8课时

  倒数 -- 1

  分数除法(一)-- 1

  分数除法(二) -- 2

  分数除法(三) -- 2

  练* 五—2

  确定位置共2课时

  确定位置(一) --1

  确定位置(二)--1

  用方程解决问题共4课时

  邮票的张数 --1

  相遇问题 -- 2

  练*六—2

  数学好玩共3课时

  “象征性”长跑 --1

  有趣的折叠--1

  包装的学问--1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共6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1

  复式折线统计图 --2

  *均数的再认识 --2

  练*七—1

  总复*共6课时

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学*的主动性远远不够。当然,班上也有很多用心向上的学生,也有很多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学生。针对班级的实际状况,在下学期的数学教学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帮忙后进生树立学*数学的信心,加强课后辅导,对其作业降低要求。

  2.深入调查学生的作业要求,改善作业的布置及检查方式,增加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作业。

  3.强化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态度和*惯,把学**惯的好坏与期末数学成绩的评价相结合。

  4。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坚持课堂“数学之星”的评选,严格要求的同时鼓励学生上进。

  二、教学资料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好处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好处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好处,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好处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透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取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透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潜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好处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好处,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好处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好处。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41页42页。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研究*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对常见*面图形特征及其周长、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既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学*其它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若干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

  学具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块

  前置作业:

  1、 面积是24*方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都是哪几种?并画一画。

  2、 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

  3、 准备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可以摆成什么形状?体积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实物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来说说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昨天的知识你掌握的很好,相信你,前置作业完成的也很认真吧?你准备了几个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啊?都摆成什么形状了?体积是多少呢?

  根据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也动手摆。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因为这个长方体由 4个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 4立方厘米。

  图下板书:4立方厘米

  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

  学生操作。

  生: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这个长方体就含有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5立方厘米。

  2、揭示课题

  师:可见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1、提出猜想

  师: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摆出一个长方体,并计算它的体积?

  出示表格。学生四人一小组,每组一张表格。

  长 宽 高 正方体个数 体积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师: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活动,师巡视。

  师:同学们摆出了许多不同的长方体,并且填好了表格。哪一组来汇报?

  学生黑板前展示表格,并做详细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呢?师: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验证猜想

  课件出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先想一想,再摆一摆。

  1、长4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

  2、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3、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师:这是三个不同的长方体,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猜出它们的体积吗?根据回答,课件出示:4×1×1=4立方厘米 4×3×1=12立方厘米 4×3×2=24立方厘米

  师:那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再来摆一摆。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师巡视。

  组织交流,课件出示拼摆后的图形。

  师:你是怎么摆的?体积是多少?

  师:和我们之前的猜想一样吗?

  师:那如果再给你一个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呢?出示例1

  课件出示:

  师:7×4×3=84立方厘米,所以它的体积就是84立方厘米。

  3、概括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验证,得出之前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吗?

  V=abh

  师: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就是什么图形?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

  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长、宽、高都叫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课件出示正方体,出示公式。

  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书上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学生阅读课本。课件出示

  正方体的体积:V=a3

  师:写的时候,3要写在a的右上角,并且要写的小一些。

  小训练:完成例2,在练*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

  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9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

  2、长0.5米、宽2.5米、高0.8米

  3、棱长6分米

  四、拓展延伸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出示:

  品名:正方体收纳凳

  尺寸:30×30×30

  材质:涤纶+PP不织布+纤维板

  颜色:黑白

  师:你能看懂这个说明书吗?

  师:如果要往这里放一个长40cm宽20cm高10cm的玩具箱,能放入到收纳凳里吗?

  师:看来不能光比较体积的大小,还要联系实际情况,看看长宽高是否都符合要求。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10篇)(扩展3)

——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

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

  五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使用五年级(下册)教科书。这册教科书里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七个单元,前六个单元教学新知识,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和任务。第七单元是总复*,目的是通过系统整理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进一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可以说将青岛版小学数学的特色发挥并展示得淋漓尽致,主要有以下特点:

  1.淡化生活情境,突出数学情境。

  由“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是该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情境串的呈现上,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知识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生活情境逐渐简约。本册教材突出表现为:一是创设有利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如圆、圆柱与圆锥单元,呈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形、圆柱、圆锥形状的物品作为情境;二是突出数学信息,淡化生活情境。如百分数单元,在假日旅游的背景下,更多呈现的是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的数学信息,便于直接引入新知探索;三是创设纯数学情境。如百分数单元的相关链结,小数、百分数、分数互化的知识以及第三个信息窗中绿点标示的问题,没有在信息窗中呈现,而是在探索中直接给出。

  2.突出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探索新知”。

  这一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合作探索中进行重墨体现。例如,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教材从现实问题“怎样求冰淇淋盒的容积?”入手,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怎样求圆柱体的体积?”,学生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圆面积的推导方法,猜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操作、验证,总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利用计算公式求出圆柱体的体积,解决冰淇淋盒容积的问题。

  教材的这一基本模式,有利于学生从知识经验和客观现实出发,在研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理解和应用数学。改变了以往单纯教师讲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良好的数学素养。

  3.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一特点体现在对知识的结构编排上,与传统教材相比,立足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例如,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编写,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本册教材编排顺序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样编排,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对比学*,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理解。又如,传统教材是先学*比例尺,再学*正反比例的知识;而本册教材是先学*正反比例的知识后再学*比例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初步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编写本册教材时,特别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材通过圆的面积与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面积的比较,既估计了圆面积的大小范围,又渗透了正多边形逼*圆的方法,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又如,在探索圆周率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教材渗透了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5.总复*的编写思路清晰,形式新颖。

  总复*的编排可以说是青岛版教材的又一大亮点。在教材送审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前几套教材在送审的过程中均因*淡而未获通过。本套教材在总复*方面进行了独特的编排,充分体现了青岛版教材的思路与特色,将系统整理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渗透、数学学*方法等进行了充分地展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结构编排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形成系统的网络体系。总复*根据内容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版块,引领学生按知识体系有条理的回顾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重视数学学*策略与方法的总结和提升。传统的总复*内容只包含知识与技能方面,而本教材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回顾整理,同时还注重学*策略与方法的回顾整理。教材设计了“知识与技能”和“策略与方法”两大版块。一方面,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回顾整理;另一方面,对整个小学阶段教材中渗透的转化、数形结合、模型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学*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新型的复*方式,注重教师引领与自我反思相结合。教材在知识与技能中设置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两个版块。“讨论与交流”版块是提示学生去体会学*知识的价值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如:“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启发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三个性质的内在联系进行回顾整理;“应用与反思”版块则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题目,使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自我检测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查漏补缺,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4)练*题少而精。传统教材总复*部分的练*题量比较大,机械重复的内容较多。为了避免上述现象,本教材减少了练*题的数量,并精心设计每道练*题,使每道练*题都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突出复*重点,减轻学生的学*负担。

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学*的主动性远远不够。当然,班上也有很多用心向上的学生,也有很多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学生。针对班级的实际状况,在下学期的数学教学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帮忙后进生树立学*数学的信心,加强课后辅导,对其作业降低要求。

  2.深入调查学生的作业要求,改善作业的布置及检查方式,增加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作业。

  3.强化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态度和*惯,把学**惯的好坏与期末数学成绩的评价相结合。

  4。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坚持课堂“数学之星”的评选,严格要求的同时鼓励学生上进。

  二、教学资料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好处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好处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好处,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好处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透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取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透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潜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好处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好处,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好处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好处。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变换、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等。其中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等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一)在数与代数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变换。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的经历,在前面学*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形状图通过操作还原该物体,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这册教材让学生学*折线统计图。在学*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到当数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多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数学广角”,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还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1、基础知识和技能:

  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⑦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解决问题和方法

  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堂、当天的学*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活动、学*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⑤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10篇)(扩展4)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一)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

  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

  本册教材让学生学*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

  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探索并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向周边的居民宣传有关禁毒知识,做禁毒宣传的小能手。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学*成绩。

  4、多创设学*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合作探究,拓展引申。

  7、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六、课时安排

  1、小数乘法———————————————(8课时)

  2、小数除法————————————————(11课时)

  3、观察物体————————————————(3课时)

  4、简易方程(16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3课时)

  (2)解简易方程(12课时)

  整理和复*(1课时)

  量一量找规律(2课时)

  5、多边形的面积——————————————(9课时)

  量一量——————————————————(1课时)

  6、统计与可能性—————————————(4课时)

  铺一铺——————————————————(1课时)

  7、数学广角————————————————(3课时)

  8、总复*(4课时)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2)班大部分的学生学*态度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有着良好的学**惯,上课时基本上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合作意识较强,少数学生能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但总体上从期末测试情况看,学生的成绩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学困生的面还是比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有不同的收获。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工作计划为依据,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抓手,结合四年级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计划。

  二、具体措施:

  1、多读多看,端正思想

  陶行知老先生以“行知”来勉励自己,而教师在进课堂前,则需多“知”才能“行”。一知:现行的教育教学法规,知法守法,以法来约束自己的教学行为;二知:本学科知识的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教学定位;三知:孩子们的心理、思想状态;四知:自己作为育人者的“高尚”思想。

  2、多说多写,启迪智慧

  想法只有在碰撞中才能产生火花,我们要及时的将自己对教学的思考、问题的质疑、育人的困惑展示出来。除了规定的每周五下午的集体备课时间,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可以是课间的10分钟,可以是午休时间,当然也可以是任意有想法的时候。组内的3位成员要养成“说”的*惯。

  3、多听多上,提高能力。

  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如果课堂如小溪流水般波澜不惊,教师是没有进步。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中,才能快速的成长起来。这学期,翻开教导处的行事历,各级的活动接二连三。组内的成员要争取在各个活动中留下身影,我们不求突出、不为名次。我们要的是过程,在基本功比赛中,提高教材研读能力;在磨课过程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在教学联谊中,完善自己的认知。

  三、注意的问题

  1、注重学生的活动、学*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即重心前移。注意评价的方式方法。

  2、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避免评价的统一性。

  3、注重教学素材及呈现方式多样化以及数据的真实科学性。

  4、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应用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为了顺利完成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提高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优计划,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及培优工作中,力争取得好成绩。

  一、思想方面的培优。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

  2.定期与学生家长、班主任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

  二、有效培优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对各种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

  1.课上优等生解决难题。

  2.课堂练*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 ——拓广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解答*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

  三、在培优中的几点方法。

  1、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2、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方案,给优秀生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

  3、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培养学*兴趣,树立对学*的信心。

  4、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如上复*课时,要把知识进行网络,把知识进行列表比较,把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上*题评讲课时,做到既评又讲,评有代表性的学生答题情况,讲知识的重点、易混点、热点及考点。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提高优生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4

  五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使用五年级(下册)教科书。这册教科书里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七个单元,前六个单元教学新知识,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和任务。第七单元是总复*,目的是通过系统整理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进一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可以说将青岛版小学数学的特色发挥并展示得淋漓尽致,主要有以下特点:

  1.淡化生活情境,突出数学情境。

  由“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是该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情境串的呈现上,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知识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生活情境逐渐简约。本册教材突出表现为:一是创设有利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如圆、圆柱与圆锥单元,呈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形、圆柱、圆锥形状的物品作为情境;二是突出数学信息,淡化生活情境。如百分数单元,在假日旅游的背景下,更多呈现的是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的数学信息,便于直接引入新知探索;三是创设纯数学情境。如百分数单元的相关链结,小数、百分数、分数互化的知识以及第三个信息窗中绿点标示的问题,没有在信息窗中呈现,而是在探索中直接给出。

  2.突出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探索新知”。

  这一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合作探索中进行重墨体现。例如,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教材从现实问题“怎样求冰淇淋盒的容积?”入手,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怎样求圆柱体的体积?”,学生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圆面积的推导方法,猜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操作、验证,总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利用计算公式求出圆柱体的体积,解决冰淇淋盒容积的问题。

  教材的这一基本模式,有利于学生从知识经验和客观现实出发,在研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理解和应用数学。改变了以往单纯教师讲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良好的数学素养。

  3.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一特点体现在对知识的结构编排上,与传统教材相比,立足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例如,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编写,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本册教材编排顺序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样编排,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对比学*,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理解。又如,传统教材是先学*比例尺,再学*正反比例的知识;而本册教材是先学*正反比例的知识后再学*比例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初步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编写本册教材时,特别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材通过圆的面积与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面积的比较,既估计了圆面积的大小范围,又渗透了正多边形逼*圆的方法,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又如,在探索圆周率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教材渗透了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5.总复*的编写思路清晰,形式新颖。

  总复*的编排可以说是青岛版教材的又一大亮点。在教材送审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前几套教材在送审的过程中均因总复**淡而未获通过。本套教材在总复*方面进行了独特的编排,充分体现了青岛版教材的思路与特色,将系统整理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渗透、数学学*方法等进行了充分地展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结构编排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形成系统的网络体系。总复*根据内容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版块,引领学生按知识体系有条理的回顾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重视数学学*策略与方法的总结和提升。传统的总复*内容只包含知识与技能方面,而本教材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回顾整理,同时还注重学*策略与方法的回顾整理。教材设计了“知识与技能”和“策略与方法”两大版块。一方面,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回顾整理;另一方面,对整个小学阶段教材中渗透的转化、数形结合、模型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学*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新型的复*方式,注重教师引领与自我反思相结合。教材在知识与技能中设置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两个版块。“讨论与交流”版块是提示学生去体会学*知识的价值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如:“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启发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三个性质的内在联系进行回顾整理;“应用与反思”版块则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题目,使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自我检测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查漏补缺,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4)练*题少而精。传统教材总复*部分的练*题量比较大,机械重复的内容较多。为了避免上述现象,本教材减少了练*题的数量,并精心设计每道练*题,使每道练*题都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突出复*重点,减轻学生的学*负担。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学情分析:

  五(3)班本学期共有学生47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 25人。从去年的学*成绩和*时实际观察看,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多数学生*时学*态度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但有个别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加上学*方法有待改进,导致不能自觉完成学*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和家长辅导,针对学生的学*现状,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课堂效率,使学生养成自觉学*的好*惯。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讨能力。

  二、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而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的经历,在前面学*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形状图通过操作还原该物体,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让学生学*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到当数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多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教材除了结合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等知识,让学生体会、理解和掌握归纳法、符号思想、分类思想、演绎推理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等思想方法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优化、推理、模型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基础知识: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之间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轴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二)基本技能:

  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多利用多媒体*台,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学*的教学情境。

  (2)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

  (3)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组织好一对一帮教学*。

  (4)加强课堂练*时间,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掌握情况。

  (5)加强单元检测,及时让学生及教师自己反馈教学情况,以便查漏补缺。

  (6)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7)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8)加强自身学*,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水*,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五、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

  一、观察物体(三)3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

  1、因数和倍数 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3课时

  3、质数和合数 3课时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8课时

  整理和复* 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4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4、约分 5课时

  5、通分 6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课时

  整理和复*1课时

  五、图形的运动(三) 5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6课时

  七、折线统计图6课时

  八、数学广角4课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