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选【二十】份

首页 / 教学计划 /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分类(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

  (十)、总复*(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地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将5、4、3、2加几的问题转化成9、8、7、6加几的进位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5、4、3、2加几的问题中,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将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比较熟练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计算的角度发现加法交换律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能通过规律的发现,类比迁移,自主探究5、4、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做准备

  1.师生互动复*算法。

  以6+9为例复*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即“凑十法”。

  2.学生抢答快速计算。

  9+2=

  8+5=

  8+3=

  7+5=

  6+4=

  9+5=

  【设计意图】巩固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熟练9、8、7、6加几的准确度与速度,为学生新知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比较发现,找规律

  1.在题组计算中初步感受规律存在。

  2+8=10+5=8+6=9+7=8+2=5+10=6+8=7+9=

  (1)学生独立计算出以上每组题的结果。

  (2)教师指名回答,订正计算结果。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看一看:观察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与计算结果。

  想一想: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说一说: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结果也是相同的。

  (2)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总结规律。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语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揭示课题。

  带着你的发现,继续研究5、4、3、2加几。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题组计算,让学生在计算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进行总结提升,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三)类比迁移,重方法

  1.观察特点。

  (1)出示例题。(教材第95页例4)

  5+7=5+8=4+8=3+9=

  (2)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加数的特点。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每道题中的两个加数均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2.探究方法。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例题4的学*。

  教师指名回答,订正计算结果。

  (2)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①小组内交流,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

  预设一:继续用“凑十法”解决5、4、3、2加几的计算问题。

  预设二:借助刚才的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从而计算出结果。如计算5+7时想7+5;计算4+8时想8+4;计算5+8时想8+5;计算3+9时想9+3。

  ②全班内交流,总结归纳不同的计算方法。

  (3)体验比较方法。

  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

  学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就可以很快说出得数。

  3.总结提升。

  在计算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把小数加大数变成大数加小数,这样就可以用我们学过的9、8、7、6加几的方法解决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5、4、3、2加几中两个加数的特点,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在尝试、交流、比较、体验中自主探究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在类比迁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实践应用,促提升

  1.巩固练*。

  (1)看图列式并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1题,以检验学生的学*效果。

  (2)快速抢答巩固方法。

  以学生抢答的形式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说答案,巩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3)比较发现感受关系。

  ①你能快速算出它们的得数吗?

  ②每组算式中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得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几或少几,和也随着多几或少几。

  2.游戏提升。

  请学生用连一连的方式将每封信准确地送进信箱。

  做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一封信没有送出去,并思考它该送到什么样的信箱?

  【设计意图】练*分为两个层次,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应用、理解求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感受加数与和的关系,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哪些收获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3

  一、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学期应该加强班本身的业务素质水*,提升自己的育人艺术,强化学生各种学**惯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倾听、质疑等方面能力,与班主任配合,共同抓好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的道德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努力使学生的通过一学期的学*在知识、能力、智力等各方面都能上一个新台阶。

  二、教学要点

  1、学生各种学**惯的培养。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倾听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

  三、实施过程

  1.*惯的培养。

  (1)游戏:跟我做、举手等。

  (2)对对歌:进教室、抬头挺胸、从端正。

  (3)手指操。

  (4)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等。

  2.营造向上氛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1)制定班级公约、班风,给自己班级、小队取个新名字等。(2)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立“袖珍图书角”、“卫生角”、“金色童年”、“我们在这里成长”等文化背景。(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显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理自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创新精神。

  3.合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培养小干部

  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4.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特殊教育

  ①.期初排出特殊学生名单(贫困家庭学生、智力障碍学生、自控力差生),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②.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对特殊学生开展教育。

  ③.针对行为*惯差、自控力差的学生,开学初计划用一周的时间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学**惯。

  ④.开展“帮困”活动。通过“结对助困”等活动,从生活、学*等方面对贫困学生进行关心帮助。

  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听取各方意见,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行为动向。要力争和班主任及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特别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共识,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5、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深入研究教材与学生,力求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4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2个班共有68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七、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

  一单元数一数1课时

  二单元比一比2课时

  三单元1至5的认识3课时;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单元分类2课时

  六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复*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单元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单元认识钟表2课时

  九单元9加几3课时

  九单元8、7、6加几4课时;5、4、3、2、加几3课时

  十单元总复*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5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及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工作。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惯都没有形成,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要两面都要俱到。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6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1)班有61人,一(2)班有58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如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3、分一分、认识物体;

  4、11—20各数的认识;

  5、20以内的进位加法;

  6、20以内的退位减法;

  7、总复*。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7

Ⅰ、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个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惯、学**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要让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Ⅱ、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 ;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

2、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Ⅲ、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二)能力方面

1、在学*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符号感和初步的数学思想。

4、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的良好*惯。

3、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等。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安排

1、准备课 ----------- 4课时;

2、位置---------- -------- 6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 10课时;

4、认识图形 (一)------- 3课时;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5课时;

6、1—20各数的认识------ 10课时

7、认识钟表----------- 3课时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0课时;

9、总复* ---------------- 10课

以上是数学网为大家准备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8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本班共有学生17人,其中男6人,女11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计划。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2、第二单元《比较》。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

  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的正文和*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

  (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

  (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四)分类与统计的编排分类的经验。

  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为了避免小组学*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的评价。

  要结合学*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对解决问题的评价。

  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9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

  建构主义的学*观认为,学*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应该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该: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3、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同时注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

  5、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起空间观念。因此,教学时应该注意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大量、丰富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大量感知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什么是空间与图形,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做什么,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

  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8、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努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主要表现在: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2)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加深知识的理解。

  (3)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实物(动物、水果等)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这些都可以供学生认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时操作用。

  2.口算练*卡片

  3.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这是为使学生达到计算熟练用的学具。

  4.数的组成练*卡片这是为使学生掌握数的组成的练*材料

  5.计数器这是演示20以内的数和计算用的一种教具。

  6.绒板这是用来演示数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用的教具。

  7.钟面

  8.方木块可以用来数数和演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9.小棒本学期每个学生要准备20根小棒。

  10.数位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用。

  六、课时安排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正课16周,总复*4课时。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分类(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加几………………………………………………………………3课时

  整理和复*………………………………………………………………………1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

  十、总复*(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0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课标”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八个单元,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四个领域,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内容。特点:

  一是选取了贴*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自然界,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体会学*数学的意义。

  二是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形成问题串,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

  三是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优化单元认识结构。重视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在认数与计算方面设置小单元,并重视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四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提倡多样化的学*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融为一个过程。

  六是提倡多样化的学*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学期教学目标:

  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会数20以内的数,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4、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5、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7、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8、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9、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解决问题: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同伴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汁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4、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措施:

  1、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

  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标。

  3、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知识、发展技能,学*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4、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5、注意学*过程的构建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窗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动手、动脑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通过“做数学”获得再创造的机会,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6、注意评价的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过程。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第1――2周 一、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第 3 周 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第 4 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5 周 国庆放假

  第6――8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9 周 四、有趣的游戏

  第10――11周 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第 12 周 六、有趣的游戏――认识图形

  第13――15周 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第16――17周 八、雪山乐园――总复*

  第18――19周 期末复*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1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目的性教育和学**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惯。

  4、对思维活跃、学*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2

  一、学情分析:本班人数22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2人。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四、教材分析: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和两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五、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六、难点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能力和学**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有条理、讲究美的好*惯。

  5。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七、质量目标:及格率达95%以上,优秀率达到85%以上。

  八、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九、德育与数学

  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3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惯。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新的学*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刻,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学生,指导家长,共同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小学的学*生活,养成良好的*惯。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数学的现实意义。

  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海底世界——数数;

  一、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二、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三、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四、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空间与图形:

  五、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六、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统计与概率:

  七、妈妈的小帮手——分类和比较;

  八、我换牙了——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教材生活性强,生动有趣。

  四、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惯。

  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20以内加减法及应用。

  2、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难点: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创新的学**惯。

  2、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4

  一 、指导思想:

  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提倡高效课堂教学,学*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培养师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学生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5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入校园,他们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因此他们的学*积极性还很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为10~15分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少本地的学生都上过幼儿园;而许多外来人员的子女,由于种种因素,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已期更好地完成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数,比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读写20以内的数 , 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2、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总目标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 、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学*,改变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 、重视培养*惯。好的*惯使学生学*数学事半功倍。在*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等良好*惯,形成自觉行为。

  3 、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6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本班共有学生17人,其中男6人,女11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计划。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2、第二单元《比较》。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

  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的正文和*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

  (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

  (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四)分类与统计的编排分类的经验。

  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为了避免小组学*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的评价。

  要结合学*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对解决问题的评价。

  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7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 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因为刚刚进入学堂门,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惯。

  通过课堂观察,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同学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个别同学数数能力、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好、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这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一单元:数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比一比是学*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

  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

  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 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编排,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空间。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 在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能力和学**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有条理、讲究美的好*惯。

  5.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惯。

  4、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思维活跃、学*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合理利用课外教辅材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利用中午对差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吃得了”。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8.对于作业进行一系列积极的两种评价,如正确率和书写整洁度都做评价,全对+书写特认真的学生得“优+两个五角星”,全对+书写比较认真的学生得“优+一个五角星”,全对+书写一般的学生得“优”,如果作业有错的学生得“优-或合格。

  七、弱势学生转化措施:

  1、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2、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民**力,做到师生互动。

  3、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弱势学生。

  4、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和理解教学。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数学的兴趣。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8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41名同学,一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这个学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二、教学指导思想

  这册实验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排。

  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的一些好的经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丰富的知识。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

  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材梳理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初步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数序,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空间与图形:

  (1)经历观察常见*面图形的过程,直观认识这些图形,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3、统计与概率: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进行简单的分类,学会用简单的符号收集、整理数据,并把统计结果填入简单的统计表。

  (2)能看懂简单的统计表,并初步能对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

  4、情感与态度

  (1)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联系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身边的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观察、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

  (2)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有初步的经过思考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有初步的与同学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学*数学知识的体验。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二)教学难点:

  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会看读写几时几分。

  3、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4、用数学。

  5、发展空间观念。

  六、实践活动课

  数学活动课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数学活动课的兴趣,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提高了能力。在本学期教学活动课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惯。

  1、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例如:实践活动小小商店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的学*方式和民主的学*气氛。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

  2、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例如,图形的拼组,安排了例2、例3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探索、发现、感受所学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又如数100以内数的教学,教材也展示了开放式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数数,并通过互相交流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感性认识。

  七、教学策略和措施:

  1、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学*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3、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4、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加强基本训练,打好计算教学基础。选择多种口算方法如视算、听算、限时计算等,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较多的练*机会。

  5、为学生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7、结合教学内容有机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知识提供丰富的资源。创设激趣、激情的情景,让学生愉快的自觉的投入学*中去。

  9、培养认真、仔细的计算和及时进行检验的学**惯,特别要重视学生良好的计算*惯培养、

  10、作为教师首先以身作则,以饱满的精神上课,以良好的教风影响学风,做到认真研究教材,挖掘生活素材,如多种形式的图片、卡通等,设立动手、动口、动脑等合作交流的栏目,备好每一堂课,顾及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提高40分钟效益。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9

  1、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0

  一、教学目标

  一年级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经过一年的学前教育后进入小学的,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生,当然也还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以及个人的接受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要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入手,使学生对数学学*感兴趣,这就是关键,再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有了浓厚的数学学*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惯,也就使学生迈向了数学学*成功的第一步。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准备课;

  2、位置;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4、认识图形(一);

  5、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

  6、11~20各数的认识;

  7、认识钟表;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总复*

  2、教学目标

  ①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②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③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⑤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⑥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

  本文由方案库为您搜集。整理,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⑦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⑧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方案范—文库_为您搜集整理学*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⑨培养学生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⑩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

  ①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及10以内各数的组成。

  ②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③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④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⑤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⑥会进行比一比,直观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初步认识钟表。

  4、教学难点

  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②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③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了解分类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

  ⑤认识钟表。

  5、教具准备

  ①实物(动物、水果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

  ②口算练*卡片;

  ③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

  ④数的组成练*卡片;

  ⑤计数器;

  ⑥绒板;

  ⑦钟面;

  ⑧方木块;

  ⑨小棒;

  ⑩数位表。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本文由方案库为您搜集。整理,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方案范—文库_为您搜集整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的信心,力争做到数学学*起步阶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6、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惯,为学生学*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时安排

  1、准备课2课时 第一周

  2、位置 3课时 第二周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第三至五周

  ①15的认识

  ②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③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4、认识图形(一) 3课时 第六至七周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第八至十三周

  ①6、7的认识和加减法

  ②8、9的认识和加减法

  ③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④连加、连减、加减法混合

  实践活动:

  数学乐园 1课时

  6、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第十四周

  ①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②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实践活动:

  数学乐园 1课时 第十五周

  7、认识钟表 2课时 第十六周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第十六至十八周

  ①9加几

  ②8、7、6加几

  ③5、4、3、2加几

  9、总复* 4课时 第十九至二十一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选【二十】份扩展阅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选【二十】份(扩展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通用15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一起对今后的学*做个计划吧。想学*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28人。其中 女生16人,男生12人。由于不及龄和插班生比较多,各方面的养成*惯参差不齐 ,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和生活*惯。如: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老师指挥;做小动作等。 这些都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和生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56556986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本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各数的组成,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按照给定的标注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能进行简单的统计活动,并能对数据简单分析;认识整时、半时,会用“快几时了、刚过几时”描述时间。

  难点:

  1、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惯。让每个孩子喜爱老师、喜欢数学

  4、对思维敏捷、学*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对一些差生要耐心的辅导。

  5、重视学困生的补 缺补漏,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

  6、充分利用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数学吧搜集整理

  六、课时安排:(65课时)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2课时

  3、分一分,1课时

  4、认位置,2课时

  5、认数(一),7课时

  6、认物体,2课时

  *有趣的拼搭,1课时

  7、分与合,5课时

  8、加和减(一),18课时

  *丰收的果园,1课时

  9、统计,1课时

  10、认数(二),4课时11、认钟表,1课时12、加和减(二),

  13、期末复*,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的转变,使他们对“学*”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惯比较随意,有的上课把脚放在凳子上的。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欲望的,有较好的学*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本册教材的特点:

  1、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材试图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可能性、关系、算法等丰富的现代数学世界。

  2、 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中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进而通过学*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结论。这样的课程体系,为确立学*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3、 建立探索性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于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的信心,力争做到数学学*起步阶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6、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惯,为学生学*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 4课时

  总结:以上是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对你教学上有帮助,如有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本班学情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的转变,使他们对“学*”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惯比较随意,个别孩子课堂上随意下位的情况严重。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欲望的,有较好的学*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体系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9个小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

  2、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7、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8、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

  2、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3、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体验分类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

  7、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三、本期教学目标:(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应培养的能力。)

  1、认识0~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5、能说出个位和十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6、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7、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8、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9、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本期教学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惯。学生学*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的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学生刚刚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教学是要注意根据孩子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环节,如游戏,故事,比赛等,注意从生活中找素材,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提供具体的学*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过程。

  3、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刚入学的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创设丰富有趣的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既关注个体又不影响全体。

  4、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上等。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做练*、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1)、发现困难生要及时帮助,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兴趣。

  (2)、积极开发学生对学*兴趣,利用情境培养学*数学的愿望。

  (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对优秀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利用奖章制度树立班级学*榜样,结合班级的评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氛围。

  五、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 ,位置 ,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总复*。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点。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 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切实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操作、直观,启发和引导等教具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把数学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措施

  1、明确师生定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切实抓好每单元的知识点,突破难点,做到每单元过关。

  3、做好每单元的检测工作,及时查缺补漏。

  4、重视培优补差。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数

  1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一)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到10各数。 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能认、读10以内的数,会写0到10各数。 认、读、写10以内的数。

  2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二)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数学的愉悦。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 第二单元:

  比较(一)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惯。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认识符号“<”“>”“=”的含义。 运用符号“<”“>”“=”。

  第二单元:

  比较(二) 1、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常用的比较的.方法。

  5 第三单元:

  5以内的加减法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加减法的认识和含义。 学*5以内的加减法。

  6 第三单元:

  10以内的加减法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 学*10以内的加减法。 学*10以内的加减法。

  7 第三单元:

  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简单四则运算的运算意义和顺序。

  8 第三单元:

  整理和复*

  活动:大家来锻炼 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

  2、提高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速度。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数学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表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体验探索的乐趣。

  9 第四单元:分类

  第五单元:前后 1、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2、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3、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0 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掌握方位的相对位置。

  11 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 1、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识别。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识别。

  12 第七单元:

  捆小捧、搭积木 1、使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13 第七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通过情境,让学生学会“9+?”、“8+?”的进位加法。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9+?”、“8+?”的进位加法。

  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掌握“9+?”、“8+?”的计算方法,再脱离实物进行口算。

  14 第七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让学生探索并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掌握“十几减8、9”的计算方法,再脱离实物进行口算。

  15 第七单元:

  整理和复* 让学生在小组内整理加(减)法表,并找出规律进行小组交流。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16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统计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使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使学生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7 总复*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

  4、使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

  18 总复*一

  19 总复*一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6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一(3)班有62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六、教学进度

  (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7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的兴趣和良好*惯

  数学学*的兴趣对于数学学*非常重要。教师要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过程。

  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二):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目的性教育和学**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惯。

  4、对思维活跃、学*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8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50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如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域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20以内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加法、减法运算的意义,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了解这些常见的几何体;

  2、数学思考领域

  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对20以内数的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学生在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简单几何体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解决问题领域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初步了解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情感与态度领域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可以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而知识与技能的学*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

  四、本册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1.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

  现实的——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学生愿意思考,乐于接受;

  引入数学问题(如P7例1、P18例1);

  引导学*思路(如P71第11题);

  激发学*兴趣(如P26例1、P54主题图)。

  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数学知识不宜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如P10例1、P81主题图);

  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认知*台(如P17第9题);

  体现开放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如P8例4,P36例3);

  把合作交流作为学*行为与学*要求(P16第8题,P89第3题)。

  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让学生亲*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乐于学*数学;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文字以对话出现。

  有利于学生“(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

  课堂活动

  作用: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机会;

  课堂活动与教学活动、练*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主要形式:操作、游戏等。

  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

  个体与集体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

  P16第8题、P62第4题,认识周围的数、我有一双小巧手。

  贴*儿童生活,注意适用性与开放性;

  展现过程,有一定的操作性。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5.体现学法,利学利导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

  ——允许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认真听讲,课堂练*、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方式。

  6. 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的重要资源;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影响……

  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本册两个数学文化:P58“分类”和P80“***数字的由来”)

  五、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七、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1 准备课 2课时

  2—3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9课时

  4—9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16课时

  10 分一分、认识物体 5课时

  11—13 11—20各数的人数 7课时

  14—16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8课时

  17—19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9课时

  20 总复* 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2.能确定物品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来描述物品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能确定物品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来描述物品的相对位置。

  养成教育训练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文具(铅笔、橡皮擦、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他们。

  2.刚才我们鼓掌用的是我们的左右手。

  3.今天我们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各书空三遍。

  二、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咱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们可是一对好朋友,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方向举起右手)。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情?再举起你的左手,你会用左手做哪些事情?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边找,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就指到哪儿行吗?小学教案课件网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课间左右操。

  3.课间左右操

  我们一起来做左右操!

  伸出我的左手,左手左手左手

  伸出我的右手,右手右手右手

  拍拍我的左肩,左肩左肩左肩

  拍拍我的右肩,右肩右肩右肩

  拉拉我的左耳,左耳左耳左耳

  拉拉我的右耳,右耳右耳右耳

  跺跺我的左脚,左脚左脚左脚

  跺跺我的右脚,右脚右脚右脚

  三、巩固练*。

  1.师提示,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用品。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2.完成课本的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谁愿意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生说,师补充。

  教学反思:

  《左右》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可能是不认识那两个字,也可能分不清左右,我通过不同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印象,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亲身体验。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0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3)班有62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4)班数学课。这些学生天真可爱,活泼调皮。但是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其中男生23人,女生14人,总共37人。

  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四.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有综合练*,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六.教学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教学进度计划及课时安排

  1、准备课(2课时)

  2、位置(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5认识(6课时)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1课时)

  整理和复*(1课时)

  4、认识图形(一)(2课时)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6、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7、认识钟表(2课时)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9、总复*(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2

  一 、指导思想:

  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提倡高效课堂教学,学*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培养师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学生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3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新学期我的工作要认真学*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至上、发展为先、和谐为本”的指导思想,细化目标,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2、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课书共安排了十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七个单元)

  走进数学

  创设师生、生生交往的情境和空间,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在认识同学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前后、左右,了解学生的认数情况。

  第一单元比一比

  本单元选择学生身边的事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通过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比较,初步感受比较的思想和方法。

  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

  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事物,使学生认识10以内各数,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等数学符号的含义,知道10以内各数的顺序,并会表示物体的个数以及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第四单元合与分

  通过操作,感知合与分的方法,体会把一组物品“分”成两部分和把两部分“合起来的含义,知道10以内各数的组成。

  第五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通过参与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准确进行计算。

  第七单元认识11——20各数

  通过熟悉的事物认识11——20各数,能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能用大于、等于、小于和词语描述20以内的大小,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

  第八单元20以内的加法

  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在操作、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20以内的加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

  第九单元20以内的减法

  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在操作、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20以内的减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空间与图形(共一个单元)

  通过身边熟悉的实物,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能用眼、手等感官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三)统计与概率(共1个单元)

  (四)实践活动(共3个活动)

  三、教学目的要求

  1、能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2、认识符号大于、等于、小于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3、能用2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比较。

  4、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加、减的含义。

  5、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6、尝试与他人交流各自的算法。

  8、结合数的认识,了解20以内的数的排列规律。

  9、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10、能对简单几何体进行分类。

  1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如形状、颜色、数量、用途)对物体进行分类,在比较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12、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用途)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比较,在比较和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同一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13、经历观察、操作、游戏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学*的趣味性。

  14、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五、教学进度及周课时安排

  见教育局教研室统一安排布署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在“玩”中学数学,把单调的数学口算技能练*通过“对口练*”、“数学游戏”等儿童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来进行。

  “讲故事”中学*数学,通过看图说话、看图讲故事和趣味性很强的情景图,把认数、计算和学生喜欢做的看图将故事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数学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素材,使学*变为生活。

  (1)、及时呈现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数学意识。

  (2)、设计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和理解

  4、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兴趣。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6、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效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7、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又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8、进一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活动,首先从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9、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0、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11、关注两头。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一是学*困难的学生,课堂上关注学困生的学*情况,以鼓励、激励为主,重视课堂上辅导督促工作。及时跟踪,及时补缺补漏,切实达到教学目标。一是优秀的学生,要提供更多的思维训练材料,让他们吃饱,激发热爱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4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刚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非常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惯和学**惯在一年级显得尤为重要。一年级的学生都是活泼可爱的,对任何事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新学期要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真正感兴趣,喜欢学数学,做到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特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20以内数的认识(共2个单元)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加减法(共5个单元)第四单元——合与分;第五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第八单元——20以内的加法;第九单元——20以内的减法;第十单元——探索乐园(加减计算中的规律)。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第一单元——比一比;第三单元——认识图形(一);第六单元——分类。?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会比较大小、长短、轻重、高矮。

  2、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个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3、初步知道加、减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7、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4、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5、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五、教学进度计划表

  本册教科书各单元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一周

  9.2

  前后左右

  9.3

  数一数

  9.4

  1.1

  高矮、长短比一比

  9.5

  1.2

  大小、轻重比一比

  9.6

  第一单元测试

  第二周

  9.9

  试卷讲评

  9.10

  2.1

  1-5各数的认识

  9.11

  2.2

  6-9各数的认识

  9.12

  2.3

  多些、少些、同样多

  9.13

  2.4

  认识

  >、<

  和

  =

  第三周

  9.16

  2.5

  0的认识

  9.17

  2.6

  10的认识

  9.18

  2.7

  认识几个和第几个

  9.19

  2.8

  10以内数的顺序

  9.20

  第二单元测试

  第四周

  9.22

  试卷分析

  9.23

  3.1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9.24

  3.2

  搭积木

  9.25

  第三单元测试

  9.26

  试卷分析

  第五周

  9.27

  4.1

  2-6各数的合

  9.28

  4.2

  7、8、9的合与分

  9.29

  4.3

  10的合与分

  9.30

  第四单元测试

  第六周

  10.8

  试卷分析

  10.9

  复*1—4单元

  10.10

  月考

  10.11

  试卷分析

  10.12

  月考

  第七周

  10.14

  试卷分析

  10.15

  5.1

  加法的初步认识

  10.16

  5.2

  5以内的加法

  10.17

  5.3

  减法的初步认识以及5以内的减法

  10.18

  5.4

  6、7的加减法

  第八周

  10.21

  5.5

  8、9的加减法

  10.22

  5.6

  10的加减法

  10.23

  5.7

  0的加减法

  10.24

  5.8

  动物乐园

  10.25

  5.9

  第九周

  10.28

  5.10

  10.29

  5.11

  有趣的数字

  10.30

  第五单元测试

  10.31

  试卷分析

  第十周

  11.4

  6.1

  分类的初步认识和按给定的标准分类

  11.5

  6.2

  按不同标准分类

  11.6

  第六单元测试

  11.7

  试卷分析

  11.8

  7.1

  认识11-20各数

  第十一周

  11.11

  7.2

  认识计数单位“十”、11-20各数的组成

  11.12

  7.3

  用小棒表示11-20各数,并比较大小

  11.13

  第七单元测试

  11.14

  试卷分析

  11.15

  复*5—7单元

  第十二周

  11.18

  期中测试

  11.19

  试卷分析

  11.20

  8.1

  不进位加法

  11.21

  8.2

  9加几

  11.22

  8.3

  8加几

  第十三周

  11.25

  8.4

  7加几、6加几

  11.26

  8.5

  连加

  11.27

  8.6

  整理和复*

  11.28

  第八单元测试

  11.29

  试卷分析

  第十四周

  12.2

  9.1

  不退位减法

  12.3

  9.2

  11减几

  12.4

  9.3

  12减几

  12.5

  9.4

  13、14减几

  第十五周

  12.9

  9.5

  15-17减几

  12.10

  9.6

  连减

  12.11

  9.7

  加减混合

  12.12

  9.8

  整理与复*

  12.13

  9.9

  玩扑克

  做数学

  第十六周

  12.16

  第九单元测试

  12.17

  试卷分析

  12.18

  10.1

  简单事物中的规律

  12.19

  10.2

  加减计算中的规律

  12.20

  第十单元测试

  第十七周

  12.23

  试卷分析

  12.24

  z.1

  认识20以内的数

  12.25

  z.2

  12.26

  z.2

  12.27

  z.3

  比一比、认识图形、分类

  第十八周

  12.30

  12.31

  试卷分析

  1.2

  1.3

  试卷分析

  1.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5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3)班有62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

  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

  3、分一分、认识物体;

  4、11-20各数的认识;

  5、20以内的进位加法;

  6、20以内的退位减法;

  7、总复*。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读懂学生,真正做到备好课,因材施教,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放手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惯。

  3、充分利用课外教辅材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吃得了”。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4、上课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精彩的发言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6、利用家长联系本和校讯通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适当交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数学的方法。让家长们针对自己孩子的学*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7、对于作业进行一系列积极的两种评价,如正确率和书写整洁度都做评价,全对的学生批改的日期上方得大五角星,如果作业有错的学生,等订正后在批改的日期下方得个五角星。

  五、课时安排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选【二十】份(扩展2)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通用15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制定一个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3)班有62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五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总复*的编排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复*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知道整时和半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约4课时

  20以内的数.......................................1课时

  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1课时

  认识图形、认识钟表...........................1课时

  用数学.............................................1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惯、学**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要让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 ;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

  2、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二)能力方面。

  1、在学*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符号感和初步的数学思想。

  4、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的.良好*惯。

  3、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等。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

  1、准备课 4课时;

  2、位置6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4、认识图形 (一) 3课时;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5课时;

  6 、1—20各数的认识10课时

  7、认识钟表3课时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0课时;

  9、总复* 10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新的学*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然而“学会倾听”是新课标中对一年级小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水*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惯。首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状态。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二、教学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五、教学难点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七、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2课时

  (二)比一比4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6课时

  1、1———5的认识5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8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3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6课时

  (五)分类4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8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8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6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6课时

  整理和复*2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6课时

  (八)认识钟表4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6课时

  1、9加几5课时

  2、8、7、6加几6课时

  3、5、4、3、2加几5课时

  整理和复*2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十)总复*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教学目标

  一年级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经过一年的学前教育后进入小学的,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生,当然也还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以及个人的接受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要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入手,使学生对数学学*感兴趣,这就是关键,再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有了浓厚的数学学*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惯,也就使学生迈向了数学学*成功的第一步。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准备课;

  2、位置;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4、认识图形(一);

  5、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

  6、11~20各数的认识;

  7、认识钟表;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总复*

  2、教学目标

  ①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②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③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⑤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⑥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

  本文由方案库为您搜集。整理,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⑦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⑧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⑨培养学生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⑩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

  ①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及10以内各数的组成。

  ②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③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④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⑤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⑥会进行比一比,直观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初步认识钟表。

  4、教学难点

  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②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③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了解分类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

  ⑤认识钟表。

  5、教具准备

  ①实物(动物、水果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

  ②口算练*卡片;

  ③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

  ④数的组成练*卡片;

  ⑤计数器;

  ⑥绒板;

  ⑦钟面;

  ⑧方木块;

  ⑨小棒;

  ⑩数位表。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本文由方案库为您搜集。整理,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的信心,力争做到数学学*起步阶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6、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惯,为学生学*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时安排

  1、准备课2课时 第一周

  2、位置 3课时 第二周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第三至五周

  ①15的认识

  ②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③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4、认识图形(一) 3课时 第六至七周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第八至十三周

  ①6、7的认识和加减法

  ②8、9的认识和加减法

  ③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④连加、连减、加减法混合

  实践活动:

  数学乐园 1课时

  6、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第十四周

  ①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②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实践活动:

  数学乐园 1课时 第十五周

  7、认识钟表 2课时 第十六周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第十六至十八周

  ①9加几

  ②8、7、6加几

  ③5、4、3、2加几

  9、总复* 4课时 第十九至二十一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6

  教学内容:

  8、7、6加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3、培养学生初表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意识及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5、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新知铺垫

  1、口算

  2、括号里能填几

  3、分解数的组成

  (通过“数的.组成”这部分复*,为下面的学*进行必要的铺垫)

  二、新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课件出示风景片及情境图

  教师创设情境: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到处是盛开的鲜花,无论走到那里都生机盎然,充满着绿色的气息,在这里还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你喜欢这儿吗?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去公园好吗?可是你们要注意在公园游览时,要爱护那里的一草一木,保护优美的环境,不要破坏它,要和那里的小动物做朋友,不要伤害他们好吗?同学们,前面就是公园了,我们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小朋友才能买门票进公园,你知道一共来多少个小朋友吗?

  (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买公园门票,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数学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得有趣,认为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

  1、探索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指名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讨论

  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3、小组汇报交流

  生可能出现的三种算法:

  (1)数数法:1、2、3……12、13,一共有13个人。

  (2)接数法:左边有5个人,然后接着数6、7、8……13,一共有13个人。

  (3)凑十法;左边有8个人,把右面的2个人与这8个人合起来,凑成10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4、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不错,那你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不爱发言学生,同时还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互相促进的作用。)

  (三)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探索用计算方法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列算式呢?(生说,师板书8+5)

  2、小组合作交流,动手用小棒摆

  要求在摆好后,把你的摆法说给同桌听,在听人讲话时,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的加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惯。)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的转变,使他们对“学*”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惯比较随意,有的上课把脚放在凳子上的。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欲望的,有较好的学*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本册教材的特点:

  1、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材试图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可能性、关系、算法等丰富的现代数学世界。

  2、 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中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进而通过学*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结论。这样的课程体系,为确立学*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3、 建立探索性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于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的信心,力争做到数学学*起步阶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6、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惯,为学生学*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 4课时

  总结:以上是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对你教学上有帮助,如有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8

  一、现状分析

  今学期我主要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年级共有学生58人。绝大部分同学都进入过幼儿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学生的数学成绩比较差。因为读幼儿园时学生的学**惯、行为*惯等养成不太好,因此影响了学*。今后一定要加大力度培养他们的养成教育。但总体上来看,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年级。

  二、目标要求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

  3、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

  4、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地口算和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

  6、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4、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5、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5、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

  6、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学会所要学的知识。

  7、分层布置作业,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8、规范好作业格式,重点抓好养成教育。

  六、 教学安排

  一、 生活中的数…………………………7课时

  二、 比较……………………………… 5课时

  三、 加减法(一)………………………16课时

  四、 分类……………………………… 2课时

  五、 位置与顺序…………………………4课时

  六、 认识物体……………………………2课时

  七、 加减法(二)………………………15课时

  八、 认识钟表……………………………2课时

  九、 统计…………………………………2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9

  一、情况分析

  本人担任的是一年级数学提高班的教学,这些孩子聪明、活泼、可爱,对学*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学*能力、学*水*则参差不齐.由于这门课程学生没有教材,所以在组织活动,尤其是要学生配合准备学具方面有一定困难.

  二、教材简析

  一年级教材课程,主要设计理念是:趣味性、实践性.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学*内容以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实践活动为主。

  三、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学*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也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惯。

  6、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四、实施措施

  1、以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程纲要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为依据,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2、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惯,培养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学具,课上组织好每一个教学活动,把每一个教学设计都落实下去,课后坚持写教学后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4、采用边教学边反思边调整的方法,不断修改、完善教材。

  5、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完善评价体系。

  6、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并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提高效率。

  五、教学进度安排

  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0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

  约3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1

  一、本册教材的特点:

  1、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材试图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可能性、关系、算法等丰富的现代数学世界。

  2、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中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进而通过学*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结论。这样的课程体系,为确立学*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3、建立探索性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于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的转变,使他们对“学*”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惯比较随意,有的上课把脚放在凳子上的。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欲望的,有较好的学*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期教学的内容及目标:

  本册教材安排9个小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数与代数: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认识钟表、比较。

  2、空间与图形:认识物体、位置与顺序。

  3、统计与概率:小统计和分类。

  4、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有找一找、说一说;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整理自己的房间,向同伴说说是怎样整理的;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怎样分类,并与同伴说一说;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班中每个小组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等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0~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5、能说出个位和十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6、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7、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8、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9、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入校园,他们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因此他们的学*积极性还很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为10~15分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少本地的学生都上过幼儿园;而许多外来人员的子女,由于种种因素,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已期更好地完成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数,比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读写20以内的数 , 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2、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总目标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 、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学*,改变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 、重视培养*惯。好的*惯使学生学*数学事半功倍。在*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等良好*惯,形成自觉行为。

  3 、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切实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操作、直观,启发和引导等教具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把数学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措施

  1、明确师生定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切实抓好每单元的知识点,突破难点,做到每单元过关。

  3、做好每单元的检测工作,及时查缺补漏。

  4、重视培优补差。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数

  1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一)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到10各数。 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能认、读10以内的数,会写0到10各数。 认、读、写10以内的数。

  2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二)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数学的愉悦。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 第二单元:

  比较(一)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惯。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认识符号“<”“>”“=”的含义。 运用符号“<”“>”“=”。

  第二单元:

  比较(二) 1、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常用的比较的方法。

  5 第三单元:

  5以内的加减法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加减法的认识和含义。 学*5以内的加减法。

  6 第三单元:

  10以内的加减法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 学*10以内的加减法。 学*10以内的加减法。

  7 第三单元:

  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简单四则运算的运算意义和顺序。

  8 第三单元:

  整理和复*

  活动:大家来锻炼 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

  2、提高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速度。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数学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表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体验探索的乐趣。

  9 第四单元:分类

  第五单元:前后 1、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2、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3、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0 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掌握方位的相对位置。

  11 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 1、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识别。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识别。

  12 第七单元:

  捆小捧、搭积木 1、使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13 第七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通过情境,让学生学会“9+?”、“8+?”的进位加法。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9+?”、“8+?”的进位加法。

  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掌握“9+?”、“8+?”的计算方法,再脱离实物进行口算。

  14 第七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让学生探索并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掌握“十几减8、9”的计算方法,再脱离实物进行口算。

  15 第七单元:

  整理和复* 让学生在小组内整理加(减)法表,并找出规律进行小组交流。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16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统计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使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使学生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7 总复*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

  4、使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

  18 总复*一

  19 总复*一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4

  一、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1、录像:商场外景镜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出分类的标准。

  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6、7的认识和加减法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2、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8、9的认识和加、减法

  1、结合8和9的学*,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2、在学*中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三)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对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结合数概念的学*,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抽象出数(四)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流的能力。

  2、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掌握计算方法。

  (五)数学乐园

  1、学*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创设游戏活动:送信游戏、起立游戏、投掷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

  能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数位。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

  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掌握计算方法

  四、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9加几

  1、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2、在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自主学*的空间。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二)8、7、6加几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2、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3、组织数学游戏,激发学*兴趣。

  4、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5、4、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五、总复*

  1、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5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及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工作。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惯都没有形成,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要两面都要俱到。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选【二十】份(扩展3)

——最新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选【五】份

  最新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

  教学目标(全册总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回读、写;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会把2-10各数分成两个数,会把十几分成十和几;会比较20以内得数的大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初步学会用数与他人交流。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10以内的加减计算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两个数相减、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会用学过的加减计算解决用图画形式或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简单的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3)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和分针,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时,会用整时和大约几时表述时间。

  (4)会比较一些常见物体的轻重。

  教材重点:

  认数(一)、认识物体、加法和减法、统计、认数

  (二)、认识钟表、加法

  教材难点:

  认识钟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及

  情况分析

  教学措施

  1、加强对学生能力和良好学**惯的培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应用形象直观的教具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4、适当加强口算的教学。

  5、加强图形初步知识的教学。

  6、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教学进度表

  单元课题课时时间单元教学要点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教学要点

  一数一数29.1-9.2分别数1~10个物体的个数。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3.让学生体会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交流、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儿童乐园:爱护环境

  二比一比29.4-9.7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

  1. 联系学生生活选取素材。

  2. 恰当地呈现问题。

  3. 练*安排多有变式,且承载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学会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标准。

  三分一分29.8-9.9把一些东西按某种标准分类。

  1. 巧选例题素材。

  2. 练*题包含了不同的分类要求,梯度明显。通过学*会分一些简单的物品

  四认位置39.10-9.14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

  2. 在操作活动中把握方位。

  3. 实际体验位置关系是相对的。能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关系

  五认数(一)129.15-9.301.认数时逐步抽象概括,重视引导学生规范地 写数。

  2. 重视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

  3. 多方面展示 0 的含义。

  4.直观展示比多少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5. 教学10的认识时渗透 10 个一是 1 个十。

  6. 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认识1-10各数及各数的大小比较并认识表示大小的符号野外的蘑菇不乱采

  六认识物体410.9-10.12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1、教材的呈现顺序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堆积木的场景---分离出研究对象 ;典型物体---实物表象 ;

  图 形---一般性表象 ;名 称---几何知识 ;举例、分类--- 应用、拓展 2. 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安排动手操作型的实践活动:有趣的拼搭

  单元课题课时时间单元教学要点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教学要点

  七分与合910.13-10.231.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2. 注意沟通分与合的联系。

  3. 逐渐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水*。

  4.让学生在游戏中有兴趣地练*和记忆。能掌握10以内数的不同分法。34、38、39页美化环境

  八加法和减法2510.26-11.27加、减法的含义,口算10以内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重视加、减法含义的教学。

  (1)例题都从现实情境引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通过操作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3)通过“一图一式”“一图二式”“一图四式”发展对加减法含义的认识。

  (4)能正确的计算出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丰收的果园例题美化校园:植树、浇水

  九统计211.30-12.1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办法收集整理数据,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1. 有趣的情境产生统计需要,激活 统计方法。

  2. 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时注意不要颠倒分、排、数的顺序,不要拔高教学要求。

  3、能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办法收集整理数据,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十认数(二)812.2-12.11认识 11~20 各数。

  1. 在操作活动中理解 10 个一是 1 个十,初步感受满10进一的好处。

  2. 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认识 11 ~ 20 各数

  的组成,初步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 继续培养学生的数感。

  4. 安排 10 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学*能认识数位,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能正确口算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单元课题课时时间单元教学要点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教学要点

  十一认识钟表312.14-12.16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

  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

  1. 充分利用学生认钟表的已有经验,在交流中形成认识。

  2. 组织形式多样的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惯, 渗透一天有 24 小时会认钟表,知道时针和分针并会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时。

  十二加法1212.17-12.311. 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学生自主探索的必然现象。

  新的计算教学过程:学生面对情境问题产生计算欲望自主选定计算策略,设法计算 相互交流,修正或确认自己的算法 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反思、校正、提高。 算法多样化是对群体而言。

  2.逐步提高算法思考的抽象程度。

  3.设计形式多样、数量较多的练*, 以使学生达到熟练口算的程度。

  4.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理解20以内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十三期末复*4+机动1.4-1、熟练地数出数量是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20以内每个数的含义,会书写0-20各数。

  2、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最新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

  一、情况分析:

  今年教学一(7)班和一(8)班,每个班级都是60几名学生。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

  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能力和学**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有条理、讲究美的好*惯。


  最新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3

  一、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26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10人。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学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对数学学*有很高的兴趣,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好,能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班中部分学生的听讲*惯不是很好,注意力很难集中,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要走加大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县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能力和学**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有条理、讲究美的好*惯。

  5、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新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4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先教学数11到20各数,然后教学1到20各数的读数的顺序及大小写数,最后出现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和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口算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到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技能目标

  1)、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惯。

  2)、通过摆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性目标

  1、在学*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重点

  认识数位,了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难点

  1、会读、会写11――20各数,掌握这数的组成、顺序及大小。

  2、认识十位与个位。

  3、熟练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最新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5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是很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

  三、 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认真学*《数学课程标准》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 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选【二十】份(扩展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1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4)班数学课。这些学生天真可爱,活泼调皮。但是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其中男生23人,女生14人,总共37人。

  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四.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有综合练*,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六.教学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教学进度计划及课时安排

  1、准备课(2课时)

  2、位置(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5认识(6课时)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1课时)

  整理和复*(1课时)

  4、认识图形(一)(2课时)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6、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7、认识钟表(2课时)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9、总复*(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生活还不适应,学生的行为学**惯都没有形成,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总复*。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认识立体图形,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六、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数一数(1课时)

  (二)准备课:比一比(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图形(3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课时)

  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十、总复*(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2)班有42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的转变,使他们对“学*”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惯。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惯比较随意,有的上课把脚放在凳子上的。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欲望的,有较好的学*数学的兴趣。因此这一学期以在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知识结构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总复*。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

  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五、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1、准备课 数一数 比一比 约3课时

  2、位置 约3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 约3课时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约21课时

  6、11—20各数的认识 约4课时

  7、认识钟表 约2课时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约12课时

  9、总复* 约4课时`

  六、完成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惯。学生学*的常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

  学生刚刚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教学是要注意根据孩子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环节,如游戏,故事,比赛等,注意从生活中找素材,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提供具体的学*

  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过程。

  3、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刚入学的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创设丰富有趣的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既关注个体又不影响全体。

  4、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等。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做练*、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1)、发现困难生要及时帮助,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兴趣。

  (2)、积极开发学生对学*兴趣,利用情境培养学*数学的愿望。

  (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对优秀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利用奖章制度树立班级学*榜样,结合班级的评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氛围。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新的学*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然而“学会倾听”是新课标中对一年级小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水*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惯。首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状态。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二、教学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五、教学难点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七、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2课时

  (二)比一比4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6课时

  1、1———5的认识5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8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3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6课时

  (五)分类4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8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8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6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6课时

  整理和复*2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6课时

  (八)认识钟表4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6课时

  1、9加几5课时

  2、8、7、6加几6课时

  3、5、4、3、2加几5课时

  整理和复*2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十)总复*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的兴趣和良好*惯

  数学学*的兴趣对于数学学*非常重要。教师要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过程。

  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二):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目的性教育和学**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惯。

  4、对思维活跃、学*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6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准备课, 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乐园;认识图形(一),活动园地;11~20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最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我们的校园,数学实践活动;总复*。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我将更深刻地学*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学*和钻研教材与《数学课程标准》。多读课改知识,多参加课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力争把工作搞得更好。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校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校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孝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7

  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重点难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2课时)

  三、1至5的认识(10课时)

  1、1至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分类(2课时)

  六、6至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复*……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加几………………….3课时

  十、总复*(4课时)

  改进教学方法或建议: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8

  一 、指导思想:

  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提倡高效课堂教学,学*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培养师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学生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9

  教学计划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的数学教师,任务较重,所以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一(1)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8人,女27人,一(2)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9人,女26人。从学生人数上观察,男生多于女生,那么课堂纪律便是一项较棘手的问题,再加上一年级孩子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所以这学期的重点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和生活*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方面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四、教材的评价方面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的评价

  要结合学*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8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三单元 17课时

  第四单元 2课时

  第五单元 5课时

  第六单元 2课时

  第七单元 14课时

  第八单元 2课时

  第九单元 2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0

  一、本班学情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的转变,使他们对“学*”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惯比较随意,个别孩子课堂上随意下位的情况严重。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欲望的,有较好的学*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体系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9个小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

  2、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7、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8、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

  2、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3、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体验分类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

  7、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三、本期教学目标:(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应培养的能力。)

  1、认识0~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5、能说出个位和十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6、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7、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8、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9、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本期教学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惯。学生学*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的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学生刚刚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教学是要注意根据孩子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环节,如游戏,故事,比赛等,注意从生活中找素材,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提供具体的学*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过程。

  3、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刚入学的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创设丰富有趣的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既关注个体又不影响全体。

  4、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上等。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做练*、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1)、发现困难生要及时帮助,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兴趣。

  (2)、积极开发学生对学*兴趣,利用情境培养学*数学的愿望。

  (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对优秀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利用奖章制度树立班级学*榜样,结合班级的评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氛围。

  五、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羊口镇卧铺小学一年级总计144人,学生因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惯。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新的学*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刻,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学生,指导家长,共同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小学的学*生活,养成良好的*惯。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数学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海底世界——数数;一、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三、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空间与图形:四、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六、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统计与概率: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和比较;八、我换牙了——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教材生活性强,生动有趣。

  四、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惯。

  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2

  一、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面图形,感受*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的主动性、学*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把培养学生自主学*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果想获取更多的有关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的资料。请关注我们。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3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新的学*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然而“学会倾听”是新课标中对一年级小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水*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惯。首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状态。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二、教学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五、教学难点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七、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2课时

  (二)比一比4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6课时

  1、1———5的认识5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8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3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6课时

  (五)分类4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8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8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6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6课时

  整理和复*2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6课时

  (八)认识钟表4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6课时

  1、9加几5课时

  2、8、7、6加几6课时

  3、5、4、3、2加几5课时

  整理和复*2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十)总复*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4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 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因为刚刚进入学堂门,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惯。

  通过课堂观察,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同学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个别同学数数能力、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好、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这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一单元:数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比一比是学*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

  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

  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 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编排,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空间。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 在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能力和学**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有条理、讲究美的好*惯。

  5.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惯。

  4、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思维活跃、学*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合理利用课外教辅材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利用中午对差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吃得了”。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8.对于作业进行一系列积极的两种评价,如正确率和书写整洁度都做评价,全对+书写特认真的学生得“优+两个五角星”,全对+书写比较认真的学生得“优+一个五角星”,全对+书写一般的学生得“优”,如果作业有错的学生得“优-或合格。

  七、弱势学生转化措施:

  1、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2、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民*力,做到师生互动。

  3、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弱势学生。

  4、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和理解教学。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数学的兴趣。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5

  一、教材分析:

  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

  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方法、思考方式。

  教材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要认真,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促进自己的教学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把培养学生自主学*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果想获取更多的有关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的资料。请关注我们。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选【二十】份(扩展5)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12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四、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五、分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六、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能力和学**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有条理、讲究美的好*惯。

  5.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七、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的兴趣和良好*惯

  数学学*的兴趣对于数学学*非常重要。教师要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过程。

  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二):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目的性教育和学**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惯。

  4、对思维活跃、学*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三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49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如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域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20以内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加法、减法运算的意义,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了解这些常见的几何体;

  2、数学思考领域

  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对20以内数的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学生在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简单几何体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解决问题领域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初步了解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情感与态度领域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可以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而知识与技能的学*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

  四、本册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1.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

  现实的——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学生愿意思考,乐于接受;

  引入数学问题(如P7例1、P18例1);

  引导学*思路(如P71第11题);

  激发学*兴趣(如P26例1、P54主题图)。

  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数学知识不宜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如P10例1、P81主题图);

  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认知*台(如P17第9题);

  体现开放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如P8例4,P36例3);

  把合作交流作为学*行为与学*要求(P16第8题,P89第3题)。

  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让学生亲*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乐于学*数学;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文字以对话出现。

  有利于学生“(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

  课堂活动

  作用: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机会;

  课堂活动与教学活动、练*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主要形式:操作、游戏等。

  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

  个体与集体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

  P16第8题、P62第4题,认识周围的数、我有一双小巧手。

  贴*儿童生活,注意适用性与开放性;

  展现过程,有一定的操作性。

  5.体现学法,利学利导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

  ——允许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认真听讲,课堂练*、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方式。

  6. 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的重要资源;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影响……

  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本册两个数学文化:P58“分类”和P80“*数字的由来”)

  五、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七、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1 准备课 2课时

  2—3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9课时

  4—9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16课时

  10 分一分、认识物体 5课时

  11—13 11—20各数的人数 7课时

  14—16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8课时

  17—19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9课时

  20 总复* 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

  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方法、思考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口算训练。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6、利用小组讨论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7、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8、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方法。

  9、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四、减负措施

  加强课堂有效性教学,争取40分钟里理解掌握消化知识,低年级不布置回家作业。

  五、心理健康教育

  1、给后进生更多的关心与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增强数学兴趣。

  六、学困生教改措施

  1.帮助后进生树立学*数学的信心,加强课后辅导,对其作业降低要求。

  2.深入调查学生的作业要求,改进作业的布置及检查方式,增加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作业。

  3.强化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态度和*惯,把学**惯的好坏与期末数学成绩的评价相结合。

  4、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教学进度

  1、 数一数……约1课时

  2、 比一比…… 约2课时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 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 分类……约2课时

  6、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 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 认识钟表……约2课时

  9、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 总复*……约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本班学情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的转变,使他们对“学*”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惯比较随意,个别孩子课堂上随意下位的情况严重。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欲望的,有较好的学*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体系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9个小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

  2、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7、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8、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

  2、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3、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体验分类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

  7、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三、本期教学目标:(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应培养的能力。)

  1、认识0~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5、能说出个位和十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6、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7、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8、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9、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本期教学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惯。学生学*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的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学生刚刚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教学是要注意根据孩子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环节,如游戏,故事,比赛等,注意从生活中找素材,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提供具体的学*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过程。

  3、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刚入学的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创设丰富有趣的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既关注个体又不影响全体。

  4、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上等。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做练*、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1)、发现困难生要及时帮助,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兴趣。

  (2)、积极开发学生对学*兴趣,利用情境培养学*数学的愿望。

  (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对优秀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利用奖章制度树立班级学*榜样,结合班级的评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氛围。

  五、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6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面图形,感受*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2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1~5的认识……………………………………………………… 6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课时

  整理和复*…………………………………………………………… 1课时

  (四)、认识图形(一)(2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7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3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课时

  整理和复*…………………………………………………………… 2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课时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2课时

  3.5、4、3、2加几………………………………………………… 4课时

  整理和复*…………………………………………………………… 1课时

  (九)、总复*……………………………………………………………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7

  一、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一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60人。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和生活*惯。如: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老师指挥;读、写方面的要求等。这些都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和生活。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水*,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 实际问题。认、写20以内的数,读、会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计方法。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单实际问题。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整时的时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置关系。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3)联系具体情境,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复一些简单的问题。能根据物体的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能根据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的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或问题,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有喜欢数学学*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1.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2. 安排两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 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4.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 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5.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 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 并用数交流信息。

  6.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学生 保留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五、课时安排:

  一. 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 分一分1课时

  四. 认位置1课时

  五.认数(一)10课时

  六.认识物体2课时

  七.分与合6课时

  八.加法和减法21课时

  九.统计1课时

  十.认数(二)5课时

  十一.认识钟表1课时

  十二.加法5

  十三.期末复*4课时

  数学, 国标, 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8

  教学计划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的数学教师,任务较重,所以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一(1)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8人,女27人,一(2)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9人,女26人。从学生人数上观察,男生多于女生,那么课堂纪律便是一项较棘手的问题,再加上一年级孩子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所以这学期的重点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和生活*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方面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四、教材的评价方面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的评价

  要结合学*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8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三单元 17课时

  第四单元 2课时

  第五单元 5课时

  第六单元 2课时

  第七单元 14课时

  第八单元 2课时

  第九单元 2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9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观察、比较的方法。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惯。

  四、教学重点。

  1、能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20各数;能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3、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5、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6、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五、教学难点。

  1、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3、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

  4、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0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4)班、(5)班的数学教学。其中一(4)班有40名学生,男生21人,女生19人 ,一(5)班 有42人,男生 人,女生 人。

  1、知识掌握情况:两个班的学生对10以内的数数都掌握地挺好,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数100以内的数,知识方面可能对他们来说不会存在太大困难。但两个班还是存在一部分后进生,如一(4)班的金翔,范晨刚等。

  2、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简单的计算能力、数数,其它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上没有,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述,由于年龄的关系,没有任何的表述能力。

  3、学*态度和学**惯:学生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刚跨入小学,对数学课堂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

  相信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和努力,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并让学生的学*兴趣得到有效地提高。

  两个班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及素质都会得到更好地提高。

  二、教材总体分析:

  (一)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共十个单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难点: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三)教材编排特点: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

  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

  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初步养成良好的学*能力和学**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有条理、讲究美的好*惯。

  5.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综合实践活动:

  1、内容: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具体安排

  “数学乐园”是安排在第10周。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校园”安排在第 周,借助“我们的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并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看简单的统计图。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1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启智”教育为目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学依据。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操作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五、教学进度安排:

  时间(月日)

  章 节

  课题

  教材分析

  重难点

  教具准备

  8月30日至9月3日适应周

  9月4日 至 9月12日

  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1、按顺序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

  3、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品分类;

  4、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上课课件需备课老师自己准备。以下只提供参考学戏剧与教育)挂图、10根小棒、学具盒

  9月13日 至 9月30日第五节 第六节 认数(一)认识物体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

  1、熟练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叙述呢个识别这些物体,能体会*面和曲面。学具盒、直尺图、投影仪、水彩笔、积木、实物模型

  10月9日 至 11月27日第七节第八节 第九节

  分与合加法与减法统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让学生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1、熟练掌握10以内的数的组成;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3、指导学生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投影仪、数字卡片、口算卡片、学具盒、加法和减法表、书中附页的图片

  11月28日至 12月28日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认数(二)

  认识钟表加法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1、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

  2、认识钟表面上接*整点的时间,理解“大约几时”的含义;

  3、理解20以内进位加的方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直尺、钟面教具、小棒、数字卡片、实物投影仪

  12月29日至放假第十三节期末复*

  教材通过多所学内容全面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复*20以内加法计算;复*数的概念及组成;提高计算速度。加法、减法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2

  一、指导思想

  以*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学*和贯彻“新课程标准”,深入教改实验,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以校本教研促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学*领会新标准,积极开展新教材及国标本实验教材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

  3、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三、工作重点:

  1、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认真贯彻并落实教学"六认真"。深入教改实验,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规范教育常规,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组织学*"新标准",发挥备课组的群体教研作用,以备课组或年级段开展教研活动,上好教研课。开展以"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为课程的教学研究。准确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基本理念及目标任务。

  3、强化课堂教学,年级组*学进度,组织好各项质量检测和竞赛活动争取再上新台阶。

  四、工作措施:

  (一)落实新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发展。

  1、认真学*新标准,严格执行新标准的指导思想。

  2、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转换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建立*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扩大学生信息交流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信息交流面要达100%,培养学生具有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针对一年级新生的特征,加强入学常规教育,规范行为,培养良好的学**惯。

  3、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对小学数学新教材的深入研究,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对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分析数学内容、目标、重难点,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

  (二)强化常规管理,优化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为落实"教学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提出了教学常规工作"十字"方针,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法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三)、教师间相互学艺研讨。本学期,老师要上一节优质公开教学,加强教学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竞赛及论文交流活动。每人上交一篇论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选【二十】份(扩展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 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因为刚刚进入学堂门,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惯。

  通过课堂观察,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同学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个别同学数数能力、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好、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这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一单元:数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比一比是学*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

  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

  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 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编排,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空间。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 在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能力和学**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有条理、讲究美的好*惯。

  5.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惯。

  4、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思维活跃、学*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合理利用课外教辅材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利用中午对差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吃得了”。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8.对于作业进行一系列积极的两种评价,如正确率和书写整洁度都做评价,全对+书写特认真的学生得“优+两个五角星”,全对+书写比较认真的学生得“优+一个五角星”,全对+书写一般的学生得“优”,如果作业有错的学生得“优-或合格。

  七、弱势学生转化措施:

  1、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2、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民*力,做到师生互动。

  3、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弱势学生。

  4、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和理解教学。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数学的兴趣。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地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将5、4、3、2加几的问题转化成9、8、7、6加几的进位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5、4、3、2加几的问题中,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将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比较熟练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计算的角度发现加法交换律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能通过规律的发现,类比迁移,自主探究5、4、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做准备

  1.师生互动复*算法。

  以6+9为例复*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即“凑十法”。

  2.学生抢答快速计算。

  9+2=

  8+5=

  8+3=

  7+5=

  6+4=

  9+5=

  【设计意图】巩固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熟练9、8、7、6加几的准确度与速度,为学生新知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比较发现,找规律

  1.在题组计算中初步感受规律存在。

  2+8=10+5=8+6=9+7=8+2=5+10=6+8=7+9=

  (1)学生独立计算出以上每组题的结果。

  (2)教师指名回答,订正计算结果。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看一看:观察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与计算结果。

  想一想: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说一说: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结果也是相同的。

  (2)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总结规律。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语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揭示课题。

  带着你的发现,继续研究5、4、3、2加几。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题组计算,让学生在计算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进行总结提升,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三)类比迁移,重方法

  1.观察特点。

  (1)出示例题。(教材第95页例4)

  5+7=5+8=4+8=3+9=

  (2)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加数的特点。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每道题中的两个加数均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2.探究方法。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例题4的学*。

  教师指名回答,订正计算结果。

  (2)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①小组内交流,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

  预设一:继续用“凑十法”解决5、4、3、2加几的计算问题。

  预设二:借助刚才的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从而计算出结果。如计算5+7时想7+5;计算4+8时想8+4;计算5+8时想8+5;计算3+9时想9+3。

  ②全班内交流,总结归纳不同的计算方法。

  (3)体验比较方法。

  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

  学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就可以很快说出得数。

  3.总结提升。

  在计算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把小数加大数变成大数加小数,这样就可以用我们学过的9、8、7、6加几的方法解决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5、4、3、2加几中两个加数的特点,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在尝试、交流、比较、体验中自主探究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在类比迁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实践应用,促提升

  1.巩固练*。

  (1)看图列式并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1题,以检验学生的学*效果。

  (2)快速抢答巩固方法。

  以学生抢答的形式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说答案,巩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3)比较发现感受关系。

  ①你能快速算出它们的得数吗?

  ②每组算式中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得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几或少几,和也随着多几或少几。

  2.游戏提升。

  请学生用连一连的方式将每封信准确地送进信箱。

  做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一封信没有送出去,并思考它该送到什么样的信箱?

  【设计意图】练*分为两个层次,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应用、理解求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感受加数与和的关系,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哪些收获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4)班、(5)班的数学教学。其中一(4)班有40名学生,男生21人,女生19人 ,一(5)班 有42人,男生 人,女生 人。

  1、知识掌握情况:两个班的学生对10以内的数数都掌握地挺好,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数100以内的数,知识方面可能对他们来说不会存在太大困难。但两个班还是存在一部分后进生,如一(4)班的金翔,范晨刚等。

  2、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简单的计算能力、数数,其它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上没有,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述,由于年龄的关系,没有任何的表述能力。

  3、学*态度和学**惯:学生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刚跨入小学,对数学课堂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

  相信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和努力,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并让学生的学*兴趣得到有效地提高。

  两个班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及素质都会得到更好地提高。

  二、教材总体分析:

  (一)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共十个单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难点: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三)教材编排特点: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

  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

  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初步养成良好的学*能力和学**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有条理、讲究美的好*惯。

  5.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综合实践活动:

  1、内容: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具体安排

  “数学乐园”是安排在第10周。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校园”安排在第 周,借助“我们的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并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看简单的统计图。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教育和谐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深入开展细致全面的教学管理,进行扎实有效的教学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38名学生,其中男生38人,女生12人。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对课堂学*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时间短。

  为此本学期计划特定如下: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措施

  1.一年级学生的计算学*要和意义理解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计算策略的优化和算理的渗透,同时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思维的训练。

  2.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对象的直接感知。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很多学生都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因此,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该加强学生的实际感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把握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符号感。扩大学生的信息贮备,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究数学的生活情景,给学生机会在实际情景中感知、操作、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学*数学。

  3.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把握好度,在具体和抽象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在低段要紧密和学生的动手操作相联系,可以通过观察、接触(摸、折、剪、拼等)等各种手段来让学生认识几何形体,建立空间观念。同时,要将生活材料数学化,在具体、半抽象、抽象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在教学中要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已经作为数学知识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随着数学知识的学*进行渗透。

  5.《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 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5、分类…………………………………………………2课时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1课时

  7、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8、认识钟表……………………………………………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12课时

  10、总复*………………………………………………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

  教学计划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的数学教师,任务较重,所以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一(1)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8人,女27人,一(2)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9人,女26人。从学生人数上观察,男生多于女生,那么课堂纪律便是一项较棘手的问题,再加上一年级孩子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所以这学期的重点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和生活*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方面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四、教材的评价方面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的评价

  要结合学*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8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三单元 17课时

  第四单元 2课时

  第五单元 5课时

  第六单元 2课时

  第七单元 14课时

  第八单元 2课时

  第九单元 2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选【二十】份(扩展7)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优选【10】份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动物聚餐的教学情境(在比大小中制作的小猴等学具)。当我将小猴子、桃子、苹果等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正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

  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4、强调“第几”中的“第”字,从生活出发,实际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我添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寻找自己小组中的“几和第几”。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我做到了数学活动不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后,我对本节课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结合上课和对本课新的理解,说说我本课的不足。

  1、课堂中对学生学*情况没有及时掌握和关注。课堂中有个别学生没有及时参与到学*活动中,我没有关注到,影响了学生学*效果。

  2、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有些前松后紧。由于时间紧,巩固练*比较匆忙,练*不到位,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如果在教学6时,在节约出时间分配给后面7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数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试图想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但因为我考虑不周,学生在说6和7的组成时手势各有各的方法,我当时也没有指出说明。

  4、在课快结束时,我看到其他班有的学生出来活动了,就以为停电了,已经下课了,所以后面游戏快速结束,也没有全课小结。

  本节课,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我紧紧抓住知识的系统结构,通过逐个突破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因本人水*有限,在上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许多不足,这有待我以后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3

  《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0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在此之前,学生对“0”已有初步的感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并能正确书写。难点: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想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之间,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0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能主动探索,学*0的'有关加减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与学生共同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快乐学*。

  例如:引导学生理解“0”表示没有这一含义,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毛掉毛”这一动画情境让学生从视觉上初步感知0的第一个含义,表示什么也没有;接着,让学生猜罐子里的硬币加深对印象;最后,还让学生举例说明,用放磁铁强调。这样,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认识了0表示没有的含义。

  二、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主动学*。

  例如:有关0的加减法,为了让学生发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一个数加0,结果等于这个数本身;一个数减0,结果也等于这个数本身的规律。我先让学生看图列出有关算式,再举生活中例子让学生列有关算式,最后让学生自己举出类似的算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课堂上的组织教学还不够到位。由于学生首次到学校五楼多媒体教室上课对周边一切都很好奇,加上多媒体教室相对教室大得多我没带扩音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纪律较涣散、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应该做到一手抓组织教学,一手抓学科教学,两手都不能误。

  二、调控课堂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时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获取知识服务。但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考虑到课件的问题,所以在个别环节显得啰嗦。如,“三毛掉毛”环节,学生说三根毛都掉了,头上没有一根头发,成了光头,我应该顺势引出:没有一根头发用哪个数来表示。可考虑到下一张课件,却做到一再啰嗦三毛头上有三根头发用几来表示,二根头发用几表示,一根头发用几来表示,而后才问没有一根头发用几来表示,致使教学显得啰嗦。

  学无止境,在今后教学中我将把有效组织课堂教学、随机调整预案,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作为努力的一个方向。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4

  《5以内的减法》这一课是主要的基本减法运算,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一,结合课件,理解减法含义。

  而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还是先让学生从基本出发,从认识减法的`意义出发,让孩子自己通过理解来说出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减法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演示“原来有5个小朋友,后来走了两个”和“秋千上有3个小朋友,走了一个”等等这样的情境,让孩子们看图来说一说他们看到的,进一步让他们去理解,“飞走了、掉下来了、开走了”等等要用减法来计算,渗透减法的意义。当孩子们把减法的意义理解了,计算起来就会明白多了。

  二,结合说图意的过程,列减法算式。

  减法列示相对于加法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列式前,我都让学生结合图意,用三句话说说图的意思,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原来有( ),走了( ),还剩( )”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哪部分减?减去那部分?总结要从原来的一共当中去掉飞走的,跑掉的部分,不能用剩下的去减。虽然有一定的好转,但仍有错误,需要多加锻炼,养成说图意列算式的好*惯。

  三,运用多样方法,练*口算,提高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发现口算方法不是难点,而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是重点。因此,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上。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各种竞赛等手段来进行,在教学中,利用口算卡片,采用抢答、开火车、小组比赛、男女擂台赛等游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了口算速度。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5

  “算法多样化”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教学中算法的“一统化”。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

  一、多样化算法可以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计算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人也许有快慢之说,而对不同的人却不存在优劣之分。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我没有提前透露自己的观点,只是组织学生们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每只举着的小手,鼓励他们敢于争论,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刻,也正是他们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活动,经历着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的时刻,这正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用学生那颗智慧的火花去点燃其他学生,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符合现代认知建构主义思想,是释放学生自信心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多样化的算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不同的算法有时也展示了学生思维的不同发展水*。毋容置疑,学生的认知发展在水*上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常常反映到不同的算法上来,如8+6的计算,接着数这种算法表明学生的思维处在利用数序运算的水*上,还不能把第二个加数作为一个单独的对象看待,需要把它分拆成6个一,思维的概括性还很差。如果学生只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对进一步的学*将是非常不利的。我们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并不是说要允许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这种较低的发展水*上。相反,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使我们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这类儿童的思维发展。其他学生展示的不同算法,为这类儿童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三、算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他们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教学8 +6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教师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气氛宽松活跃。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变得聪明自信,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得到收获,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教材中,加强心算、允许估算,计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发现了5+8其实用8+5来想更好,把5拿来分成2和3;有的学生认为刚学了9+5=用它来推算出结果更简单;更有学生掰起手指头一手比8,一手比5,重叠的是3,那就是13。在我们看来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学生的应用中它们却很自如,原因源于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体验,多样化的知识由此产生。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6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主动学*的良好*惯。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注重用游戏,活动、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体验。例如“左,右”教学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上下、前后的认识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可以清楚地辨认,但不少学生对左右方位关系不太容易分清。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似乎觉得“左,右”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应该都懂了,但后来我想:学生对“左,右”的位置关系,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内容,先创设问题情境,“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然后让学生举一举,摸一摸,拍一拍,跳一跳,找一找,说一说,等游戏活动体验左右。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对“左,右”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7

  作为教师首次面对的就是教学一年级的新生。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使我有了很多的困惑和徘徊,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是更多的是鼓起勇气、重拾起对教学的热情向前进,一学期过去了,有必要对这一学期进行下总结。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不局限于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适当重组教材,做到能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第几”时,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参与活动,学生兴趣很浓厚。先让学生一起准备好,我说:“第一排”。那么第一排的学生就迅速的站起来。在说第几排的时候,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把“第”字拖长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充分体会第几的概念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

  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数的组成”时,学生不仅能总结出组成方法,还会把方法并成又如,个数字,我让学生编一套操来形象的展示这个数。可以用身体,手等。在第二天的汇报交流时,我惊喜的发现了学生巨大的创造能力,每个数字在学生的深动演绎下变得活灵活现。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通过对房间里的东西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同时,学生又对分好类的东西放在哪里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分鞋子时,学生把皮鞋放一层,凉鞋放一层,并能说出人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和分类带来的方便。

  二、不足与困惑。

  我虽然在师范的学*中学*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也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很多在书上介绍的教学方法照搬到现实教学中并不适用。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学生一声高于一声,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在本学期我试过用严厉的教学态度,也试过用温柔可亲的教学态度。

  但效果都不持久,在下学期,我也许应该运用“严”和“松”并重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但何时“严”何时“松”是我作为新教师要在今后几年里好好探索和把握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我希望是在一年级能用到课件的课都用课件演示生动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样,课堂纪律也会好很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我所做的课件都比较简单,无法真实再现生动的画面,再者,从网上下载以及和各位老师交流课件还不够,这是我在下学期要努力的方向。

  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特别是我教学的一个班级,程度好的学生对于难题点拨以下就能自己理解和明白,但是程度较差的'学生说了三、四遍也不是很消化。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方法与措施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

  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提高。

  2、由于我们是农村的学校,家长不太重视孩子在家的学*,学校教育和家庭学*达不到一致。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总之,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给了我很多需要反思的方向和提高的建议。希望下学期我会有所进步。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8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惯还未养成,学生家庭及学生智力存在差异,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学生的学*成绩还不够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要做到:

  一、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二、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要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为学好数学迈出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要做到: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间。这样就能改变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的短处。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要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使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这样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使学生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可能。

  3、批改作业。

  要针对不同的练*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要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可给满分,要养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提高学*效果。要分析练*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注理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的心理,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度卷中,要增加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要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法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以期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学校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9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惯还未养成,学生家庭及学生智力存在差异,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学生的学*成绩还不够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要做到:

  一、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二、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要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为学好数学迈出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要做到: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间。这样就能改变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的短处。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要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使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这样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使学生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可能。

  3、批改作业。

  要针对不同的练*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要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可给满分,要养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提高学*效果。要分析练*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注理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的心理,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度卷中,要增加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要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法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以期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学校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0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惯还未养成,学生家庭及学生智力存在差异,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学生的学*成绩还不够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要做到:

  一、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二、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要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为学好数学迈出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要做到: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间。这样就能改变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的短处。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要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使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这样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使学生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可能。

  3、批改作业。

  要针对不同的练*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要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可给满分,要养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提高学*效果。要分析练*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注理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的心理,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度卷中,要增加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要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法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以期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学校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选【二十】份(扩展8)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优选【10】份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1

  本册内容有: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是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用书上说“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于是开学初期,我一步一步慢慢教,稳扎稳打地让学生理解、巩固。结果到期末复*阶段发现这部分学生掌握得非常扎实,也有学前班接触过的原因。但是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很生疏,心算计算很慢,个别学生用指头也很慢,*时我要求学生尽量不用手指头点,都表扬心算或者是用“凑十法”的学生,渐渐地学生竟然以点手指头为耻了,导致中下的学生不敢数,考试时口算空白。这是我*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失误,复*时纠正说:“到了关键时候比如考试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只要能算对的方法都是很棒的!”所以这部分的内容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

  本学期我坚持了以下几个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一、坚持做学生作业批改记录

  本学期一直在做作业批改记录,原来想积累之后整理出一篇“典型错例分析”,参加瑞安市的比赛,结果每天都在赶数量的事情,根本没时间做些有质量的事情。我想比赛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有用材料的积累。做的'不够的是,我没有将错误学生的学生名字记录下来,下学期有待改进,努力把事情做得更细致。

  二、坚持做试卷分析

  这个学期我每个单元考试都做了试卷分析,但是不足的是:分析得不到位。

  三、坚持作业订正时一对一、面对面

  一年级小朋友听的*惯不是很好,如果错题每个都在课堂中分析,并不能保证每个小朋友都能在听并订正。于是,一开始我就打定主意,利用课间一个个地叫到面前订正,我认为这样的效果好多了。

  四、坚持对学生的激励评价

  七岁多的孩子最爱表现,也最容易得到成就感,假如老师给予一点表扬,他们会很开心,很听话!于是,在课堂中对于表现突出的小朋友奖以红花,没有参与课堂的小朋友我给予言语激励!考试得满分或*段时间有进步的给予喜报,联合家长一起表扬!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2

  我去年教初中的一年级,今年教小学的一年级,感觉自己的教学思路跨越很大。一学期来,在教学上留下很多遗憾:一是高估学生的学*起点,有时感觉无法理解像4+7=11这样的题目竟然一大部分的学生不会做。二是课堂纪律掌控得不如人意,不能像对初中学生那般策略实行,59名学生奶声奶气地一声响起就炸开了锅,让人的耳膜狂受打击。三是只教一个班级,对上得不如意的课调整思路后无法重新教学。

  本册内容有: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是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用书上说“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于是开学初期,我一步一步慢慢教,稳扎稳打地让学生理解、巩固。结果到期末复*阶段发现这部分学生掌握得非常扎实,也有学前班接触过的原因。但是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很生疏,心算计算很慢,个别学生用指头也很慢,*时我要求学生尽量不用手指头点,都表扬心算或者是用“凑十法”的学生,渐渐地学生竟然以点手指头为耻了,导致中下的学生不敢数,考试时口算空白。这是我*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失误,复*时纠正说:“到了关键时候比如考试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只要能算对的方法都是很棒的.!”所以这部分的内容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

  本学期我坚持了以下几个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一、坚持做学生作业批改记录

  本学期一直在做作业批改记录,原来想积累之后整理出一篇“典型错例分析”,参加瑞安市的比赛,结果每天都在赶数量的事情,根本没时间做些有质量的事情。我想比赛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有用材料的积累。做的不够的是,我没有将错误学生的学生名字记录下来,下学期有待改进,努力把事情做得更细致。

  二、坚持做试卷分析

  这个学期我每个单元考试都做了试卷分析,但是不足的是:分析得不到位。

  三、坚持作业订正时一对一、面对面

  一年级小朋友听的*惯不是很好,如果错题每个都在课堂中分析,并不能保证每个小朋友都能在听并订正。于是,一开始我就打定主意,利用课间一个个地叫到面前订正,我认为这样的效果好多了。

  四、坚持对学生的激励评价

  七岁多的孩子最爱表现,也最容易得到成就感,假如老师给予一点表扬,他们会很开心,很听话!于是,在课堂中对于表现突出的小朋友奖以红花,没有参与课堂的小朋友我给予言语激励!考试得满分或*段时间有进步的给予喜报,联合家长一起表扬!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3

  我本学期任教一(3)、一(4)两个班的数学。从一期的观察来看,两个班的小朋友各有不同:一(三)班的小朋友热爱学*,态度端正,自觉遵守学校及班上的各项纪律规定,学**惯好,家长配合也比较好,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一(四)班的小朋友相对而言,活泼开朗,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喜欢合作学*,但他们自制能力差,学**惯有待培养。有几个孩子的基础很薄弱,家长配合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天*心静气坐下来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不过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有不少的收获,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学期来的做法。

  一.教学学*方面

  认真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教研活动,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学*能力、合作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1)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及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备教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自主学*的问题,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如何让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等。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不够生动,课后辅导涉及的学生面不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做一名好老师,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4

  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回顾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3)、(4)班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惯还未养成,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本学期已经*结束,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迎接下学期的工作,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做好课前准备——备好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怎样才能教好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前、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分析和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增强上课技能——上好课

  在上课中,我做到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我还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一年级孩子年龄小特别喜欢爱表扬,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越表扬他就会越学越好,在提高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学*的方法,并认真细致的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在课堂上抓住机会提问他,

  鼓励他,表扬他,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学的愉快。进步越快。针对各种问题,我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

  有人说:“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态度,养成认真的吸光有积极的意义。”在做数学作业时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作业的书写以典型示范、表扬为主。

  六、教学中的不足和反思

  1、对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到位。

  2、一部分学生对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学*态度不够端正。

  3、复*这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不看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做完之后不会检查。

  总之,一学期的工作已结束,有收获,同时也有不足;工作中不足之处,我将及时找出差距,积极弥补不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20xx年1月10日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5

  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回顾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惯还未养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本学期已经*结束,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良好的*惯

  一年级的学生是幼儿园里直接过来的,对一些学**惯、课堂纪律一概没有概念。刚开始一个月,我有些大意了,忽视了这一点,后来我发现他们上课坐姿不正确,想怎样坐就怎样坐,老师讲课他们在下面随便插话,书写不干净等题目,学**惯养不好,再加上家庭、智力等差异,学生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激起学生的学*爱好,培养良好的学**惯。“你们看他做的多好,你们有无信息超过他?”这样就让做的不好的同学有了意识,对有进步的也给予嘉奖,渐渐课堂纪律有了很大改善。对书写题目,在每次作业完成后,我在本子上通过画笑脸、小星星、贴小花、贴优等不同方式嘉奖,每个学生都尽可能是自己的作业干净、漂亮,养成良好的*惯才能更好进行学*。

  二、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学*的知识很简单,关键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数学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也做了一些努力,对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能与同伴交换,发现并能提出题目发展学生的利意图识,感遭到同一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构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强,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惟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时尽可能利用生活中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把握,如:在教学原来有多少的题目有好多的学生理解不了原来是甚么意思,我就拿学生苹果做例子。我随便拿了8苹果,分给3个同学,手里还剩下5个,问他们我原来拿了几个?再让学生把我的做法用语言描写出来,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8。由此启发我们设计了亲子互动作业,让家长与我们携手让孩子理解并学会利用。

  再如:在教学熟悉物体这一节时,我拿生活中的物品作原形引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学生很快便有了深入的印象,对物体有了感性熟悉,为以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趁热打铁人,我又让学生做了立体圆形的手抄报,非常漂亮,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立体圆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重视对落后生的辅导

  对落后生,我在教学中留意下降难度,放缓坡度,答应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学*,重视他们的学*进程,在教学中逐渐培养他们的学*爱好,进步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中的不足和反思

  1、对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到位。

  2、一部分学生对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学*态度不够端正。

  3、复*这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不看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做完之后不会检查。

  以上仅是我在班级工作中所做的一些努力,回首这半年的工作,几多感慨,这其中有的是经验,然而更多的是教训。如果问我这一年来的感受的话,我会说,是很累,但很充实。是领导、家长及学生的信任使我背负着责任,是强烈的责任心使我激流勇进。我不会成为名师,但我会用我的真心、爱心、热心去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永不放弃。

雪溪小学

20xx.1.20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6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新的一学期即将过去,在这紧张有序的教学工作中,*心静气坐下来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不过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着时有不少的收获。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主要工作

  在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1)、(2)班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69人。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经过一学期多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如:学会并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会分类、会认立体图形物体、认识钟表等。但是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基础差,作业完不成,学**惯差造成了成绩较差的现象。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今后的教学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2、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怎样才能教好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前、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分析和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3、在上课中,我做到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我还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运用

  图片,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认识钟表时,我通过教具来进行直观教学,认识时针和分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怎样在钟表上拨整时。

  4、在作业方面,我会在课堂上留十分钟时间用来完成课堂作业,对于学*好的学生,完成作业速度快的学生,我会直接批改,直接纠正错误;对于完成作业慢的学生,我也会当面批改,当面纠正错误或者让学*好的帮助学*差的学生,同事也培养了学生的一些良好*惯。同步练*也是如此,按时批改,利用时间讲解*题,刚开始,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如何纠正错误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学生在原题上纠正错误,最后,统一要求学生在错题旁边改正错题,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在复*时发现错误,更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5、在本学期,听课十三节,通过听其他老师的优质课,取长补短。

  二、教学业绩

  本学期学*的知识很简单,关键是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数学学*打下基础。在书写方面,我会严格要求,规范书写。

  1、在学*完一单元的知识,我会出一份卷子,让学生回家在父母的辅助下认真完成,再进行批改和讲解。在期中测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考试,两个班的成绩均分都在七十几分;在期末考试中,两个班的均分在八十五分,得满分有5人,成绩在九十分以上的占有一半人数,但是仍然有不及格的学生,通过这几次考试,我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不是很好,审题不清以及两级分化太严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考试不是看学生的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的依据;而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根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把握情况,学生的努力情况。

  以此,我做了相关的改进,让学生多练*,多巩固,在上课期间多关注学*困难以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

  2、对于后进学生,我会对他们放低要求,在教学中留意下降难度,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慢速学*,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爱好,进步他们的自信心。

  3、在学生的学*中,只有老师和学生是不行的,还要有家长的辅助,所以,多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学*是很重要的,让孩子可以更好的发展。

  三、教学思考及整改思路

  一年级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是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但是,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发现以下问题:对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到位;一部分学生对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学*态度不够端正;复*这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不看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做完之后不会检查。

  所以,根据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反思后,我有了以下整改思路:

  1、多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合作交流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2、在课堂教学中多设置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从而更加喜欢学数学在数学中解决问题。

  3、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后进学生,积极鼓励。

  总之,一学期的工作已结束,有收获,同时也有不足;工作中不足之处,我将及时找出差距,积极弥补不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

  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7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在课前认真备课,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明确学生的认知基础,完成详尽的教学预案,因地制宜、因课制宜,有效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做好充分的课前教学准备;

  第二,课堂上对学生要求明确,严明课堂纪律,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

  第三,上课饱含激情,注重课堂语言准确、简练、富有感染力和趣味性,努力让幽默成为自己的*惯,增强学生学*的乐趣;

  第四、精讲多练,注重使用启发式教学,努力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尽可能让课堂成为更多学生的舞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五、课堂评价生动多样,因人而异,注重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五、本学期在课堂加强学生口算的训练。

  坚持每天都拿出五分钟的时间练*口算题,重点做到讲算理讲计算方法。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使我班孩子的.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

  。在教研活动中,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七、积极反思,做反思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边教边学、且思且行,积极反思自己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及时地查找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以教学随笔的形式及时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8

  本学期,我调回实验小学,负责一(5)、一(6)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由于低年级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特别重视,认真学*知识,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事请教,在摸索中前进,在努力中提高。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自己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教育工作方面

  1、虚心学*、用心摸索,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生活更加贴*,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学*方法和*惯。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⑶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教学中;

  ⑷教学中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在课堂上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⑸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培优补差、对症下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要提高教学质量,我还特别重视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一年级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

  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例如我班的个别同学,课堂上无心听讲,针对这一情况我经常找其谈心,课后进行辅导,考试成绩逐步提高。

  二、其他业务工作

  1、珍惜机遇、认真准备,圆满完成赛课任务。

  我参加了青羊区第二届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小学数学决赛,执教《确定位置》一课。以前也参加过赛课,但这是我第一次代表实小参赛,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一方面能锻炼提高自身水*,同时又要努力为学校争光。

  对于本次赛课,我从很早便开始投入准备,查阅资料、熬夜备课,一次次的试讲、评课、修改,周而复始,这里面,也倾注了我和同事们的心血,团队中老师们无私地传授给我宝贵的教学经验,对教案、课件给予了宝贵的建议,悉心指导我的板书设计,认真聆听观摩试讲、并提出意见,专家听课日和赛课前为我鼓劲、给我信心。大家在在共同合作讨论中,贡献分享智慧,收获汲取经验,让我受益匪浅,赛课也取得了圆满成功。

  2、实事求是、展示风采,顺利开展家长开放日。

  本学期,学校也开展了家长开放日的活动,一方面,展示了学校的教学和人文氛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的素质和风采,让家长放心、满意。为配合这次活动,我也积极准备公开课,收集资料、认真准备,不断摸索教学方法,努力改进教学效果,同时注意在言谈举止体现雅的含义,实现雅教育的本质,为家长们展示出一个真实的自我,也代表真实的实小。通过努力,公开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三、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班级发展不*衡,一(6)班的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2、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时常有变更;

  3、继续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主体教学、活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加强业务学*,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本学期,工作有得有失,今后我一定会取长补短,力争做到更好。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9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由学前班升入,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生的过去我不是很了解,本学期我努力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出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设计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让学生练*,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惯,对激发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收银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

  三、参加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小学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10

  这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由学前班升入,对学生的过去我不是很了解,本学期我努力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

  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

  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惯,对激发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收银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

  三、参加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

  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到其他班级听课,学*教学经验,大家交流、讨论: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