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

首页 / 教学计划 / | 2023-03-15 00:00:00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做一个计划。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xx人。学生在二年级学*基础上,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字词的自学能力较强,并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孩子们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在说话方面,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语句较连贯。片段写作已经没有太大困难,为下一步的完整*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要求和方法。在部分课文的练*题后,还安排有“资料袋”。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这些字一般安排在精读课文后。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一、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三、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前四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从本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做好准备。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

  “综合性学*”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作、口语交际并重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在于“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更能在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改进课文和课后练*的编排,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系统。

  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以学*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2、改进课后练*的设计。

  课后练*,都是以学*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与低年级教材“我会读”“我会写”的设计思想一脉相承,结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本册教材在课后练*的设计上,改变了过去以布置、要求的语气提出思考练*内容的叙述方式,采用了以激励的口吻引导学生自主学*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其中,有的是以“我能……”“我要……”的方式引领学生展示学*的成果。有的.是以“我们来讨论讨论……”“我们来交流交流……”这样一些富有激情的话语引导大家合作学*。有的用富有活力和个性的儿童化语言,激励学生认真朗读课文。

  3、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本册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和积累语言,且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的思想。一是在课后练*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二是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三是加强了朗读、背诵训练,而且增加了自由度。

  4、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随着学生会认、会写的字的增多,学生写话的愿望日益增强。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特点,本册在二、四、六、八单元分别安排了的四次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 “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为主,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但不要拔高要求,不要把它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作”来对待。

  (四)改进“语文园地”的形式,丰富“语文园地”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体现整合,加强“口语交际”和“*作”,本册教材把“口语交际”和“*作”这两个板块提前。并增设“趣味语文”“成语故事”两个栏目,语文园地中的内容依次为:“口语交际”“*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板块,由以前的“展示台”“宽带网”变为“展示台”“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这四项交叉安排,使语文园地的内容更丰富、更有趣。

  5、丰富语文园地的内容和形式,增设“趣味语文”“成语故事”两个栏目。

  四、学*目标

  1、在语文学*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xx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默读,学*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学*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五、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1、要转变观念,改革语文教学,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建立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2、要十分重视汉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中吸取养分,重视语文的积累。

  3、树立面向全体联系实际的大语文教育观。重视学法知道,培养自学能力。

  4、重视对后进生的优先照顾,主要是课堂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

  5、教师本人加强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教学质量。

  6、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重过程轻结果,教给学生读书写作的方法,培养中年级良好的读书与*作*惯。

  六、教学时间安排:

  本学期从xx年x月x日至xx年x月x日,其中节假日、集体活动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两周。实际授课时间为十五周。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约一星期半教学一单元,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单元15~17课时

  第五单元15~18课时

  第二单元13~15课时

  第六单元14~16课时

  第三单元15~18课时

  第七单元15~18课时

  第四单元15~18课时

  第八单元15~18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基本情况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

  本单元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学校老师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无私的爱;社会对少年儿童成长给予的关爱。由于现阶段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受爱,不知道爱人,在家不知道爱父母,在学校不知道爱老师和同学,在社会上不知道爱他人。因此,本单元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父母的爱,他人的爱,还应当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本单元的主题思想重在让学生认识自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不同,意识到自己和同学在班级中有不同的作用,懂得在与同学和他人的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等相处。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的观察,认识各行各业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感受到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从而树立尊重各行业劳动者的态度,并对他们怀有感激之心。

  第四单元:《寻路和行路》。

  本单元力求让儿童掌握有意义的知识为出发点,改变过去把学知识与儿童生活脱节的状况,让儿童知识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课程中的知识学*对学生而言是有用的和有意义的。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三、本期教学目的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具准备及专题实验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等

  六、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

  1 1、家人的爱(第一单元)

  1 2活动天地:为家人做事

  1 3 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1 4活动天地:有话大家说

  1 5 3、来自社会的爱

  1 6听听老师的心里话

  1 7清明节

  18 1、不一样的你我他(第二单元)

  19我们一起来作画

  1 10 2、换个角度想一想

  1 11五一国际劳动节

  1 12 3、分享快乐

  113 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第三单元)

  14 2、阿姨叔叔辛苦了

  1 15端午节

  1 16 3、说声谢谢

  1 17 1、学看*面图

  1 18 2、校外探路

  1 19 3、出行的学

  1 20期末复*考试

  1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会保护自己”“我尝试自主学*”“我和我的朋友”“我们生活在一起”。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感。教学中应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扩展阅读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扩展1)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共有三个班,大部分学生热爱学*,能按照《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正。在去年的期末检测中,合格率100%,但是,也有少数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性不够强,表现在上课爱讲小话,课余时间不够自觉。这学期,将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历史等相关的内容有机融合,设置了综合性学*主题,按单元结构呈现,分五个单元。教材具有综合性、开发性、情感性,形式活泼等特点。每个主题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突出主题间合乎生活逻辑的联系渗透。这样有利于形成社会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协调发展。

  本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现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发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它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对话,富有亲切感。

  三、教学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生活中要养成文明礼貌关心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关爱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与集体生活。

  4、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6.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7.初步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8.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5、采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学*兴趣。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我学*,我快乐3课时

  1、时光老人对我说1课时

  2、我有一把金钥匙1课时

  3、今天我进步了吗1课时

  第二单元家庭因我更美丽3课时

  1、妈妈,您放心吧1课时

  2、我爱我的家人1课时

  3、我们共同面对1课时

  第三单元共享友爱阳光3课时

  1、大家都是好朋友1课时

  2、你的心情我理解1课时

  3、友爱是相同的1课时

  4、为了友谊,我们共同努力

  第四单元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4课时

  1、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1课时

  2、家乡的打工族1课时

  3、行行出状元1课时

  4、“小蜜蜂”在行动1课时

  第五单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3课时

  1、56个民族是一家1课时

  2、多彩的民族风情1课时

  3、民族团结一家亲1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进度 备注

  1 2.25——2.26 1、家人的爱(第一单元) 1课时

  2 2.29——3.4 1、家人的爱(第一单元) 3课时

  3 3.7——3.11 活动天地:为家人做事 3课时

  4 3.14——3.18 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3课时

  5 3.21——3.25 活动天地:有话大家说 3课时

  6 3.28——4.1 3、来自社会的爱 3课时

  7 4.5——4.8 听听老师的心里话 3课时

  8 4.11——4.15 1、不一样的你我他(第二单元) 3课时

  9 4.18——4.22 我们一起来作画 3课时

  10 4.25——4.29 2、换个角度想一想 3课时

  11 5.3——5.6 3、分享快乐 3课时

  12 5.9——5.13 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第三单元) 3课时

  13 5.16——5.20 2、阿姨叔叔辛苦了 3课时

  14 5.23——5.27 3、说声谢谢 3课时

  15 5.30——6.3 1、学看*面图(第四单元) 3课时

  16 6.6——6.10 2、校外探路 3课时

  17 6.13——6.17 3、出行的学问 3课时

  18 6.20——6.24 期末复* 3课时

  19 6.27——7.1 期末复* 3课时

  20 7.4——7.6 考试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爆竹声中,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年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现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 指导思想

  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学生学*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三、教学任务与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的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四、教学措施。

  1、从人道的角度出了,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等机会。学生的*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五、教学进度。

  月 份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二 月 第一单元 8课时 1—4

  三四月 第二单元 8课时 5—8

  五 月 第三单元 8课时 9—12

  六 月 第四单元 8课时 13—16

  七 月 期末复* 检测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共有三个班,大部分学生热爱学*,能按照《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正。在去年的期末检测中,合格率100%,但是,也有少数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性不够强,表现在上课爱讲小话,课余时间不够自觉。这学期,将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历史等相关的内容有机融合,设置了综合性学*主题,按单元结构呈现,分五个单元。教材具有综合性、开发性、情感性,形式活泼等特点。每个主题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突出主题间合乎生活逻辑的联系渗透。这样有利于形成社会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协调发展。

  本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现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发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它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对话,富有亲切感。

  三、教学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生活中要养成文明礼貌关心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关爱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与集体生活。

  4、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6.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7.初步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8.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5、采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学*兴趣。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我学*,我快乐3课时

  1、时光老人对我说1课时

  2、我有一把金钥匙1课时

  3、今天我进步了吗1课时

  第二单元家庭因我更美丽3课时

  1、妈妈,您放心吧1课时

  2、我爱我的家人1课时

  3、我们共同面对1课时

  第三单元共享友爱阳光3课时

  1、大家都是好朋友1课时

  2、你的心情我理解1课时

  3、友爱是相同的1课时

  4、为了友谊,我们共同努力

  第四单元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4课时

  1、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1课时

  2、家乡的打工族1课时

  3、行行出状元1课时

  4、“小蜜蜂”在行动1课时

  第五单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3课时

  1、56个民族是一家1课时

  2、多彩的民族风情1课时

  3、民族团结一家亲1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课内外学*活动中去。

  三年级学生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数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由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如《我想要我能要》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等。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荣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等相处、互相帮助。

  4、珍惜时间,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惯,独立完成学*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规律。

  6、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系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方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扩展2)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一起对今后的学*做个计划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与社会课,通过了解,三(1)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也总会有几个学生顽皮,组织纪律涣散。虽说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们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规教育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学校,这就需要老师能耐心地指导,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和常规教育,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督促学生改正缺点。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将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手工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但主导价值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碰到的道德问题做出准确的判定和评价。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朴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发言。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用电教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思品教学质量。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负担和心理压力。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2课时

  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1课时

  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1课时

  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1课时

  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1课时

  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1课时

  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1课时

  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1课时

  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1课时

  第九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2课时

  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课时

  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 2课时

  第十二周 家乡的山和水 2课时

  第十三周 我的家乡变了样 2课时

  第十三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1课时 第十附* 我喜欢过年 1课时

  第十五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2课时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课时 第十七周 一起采风去 2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识,通过对水、电、火的安全使用问题,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在爱的阳光下 10课时

  第一、二周 家人的爱

  第三、四周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第四、五周 来自社会的爱

  我们共欢乐 8课时

  第七周 不一样的你我他

  第八周 换个角度想一想

  第九周 分享的快乐

  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6课时

  第十一周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

  第十二周 阿姨、叔叔辛苦了

  第十三周 说声“谢谢”

  寻路和行路 8课时

  第十四周 学看*面图

  第十五周 校外探路

  第十六周 出行的学问

  第十七周 马路不是游戏场

  第十八周 复*、考核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但也有几个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加强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2课时

  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2课时

  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2课时

  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2课时

  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3课时

  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2课时

  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1课时

  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1课时

  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2课时

  第九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1课时

  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课时

  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 1课时

  第十二周 家乡的山和水 2课时

  第十三周 我的家乡变了样 1课时

  第十三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1课时

  第十四周 我喜欢过年 2课时

  第十五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2课时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课时

  第十七周 一起采风去 1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50名,其中三(1)班有23名,三(2)班有27名,年龄大多在9-10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辨方向和学画*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有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并进一步让学生画画上学的路线图。读图、识图和画图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们常说“一张地图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图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中开展地图知识的学*,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做准备。教材编写从学*辨别方向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面图、学画*面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掌握画*面图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戏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编排了“为校园画张像”、“学画*面图”“我们学*的场所”和“我为学校添‘绿色’”四个主题内容。每一个主题的学*,教师都要结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渗透。

  每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主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社区是*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到社区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认识社区里为大家服务的人们,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捐助、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从小做文明的社区一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生活的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教材编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区活动”、“文明的社区生活”、“感谢社区服务者”、“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五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和自然灾害惩罚人类两个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教育。针对*年来逐年上升的火灾和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一旦遇到火灾,要懂得逃生的办法和基本知识,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减少生命损伤,学会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灾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引导学生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教材编排了“认识自然”、“当灾害来临时”、“防止火灾”、“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四个主题内容。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惯。加深对学*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和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五、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六、专题研究计划

  根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特制定本学期教学专题研究计划如下:

  主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方法:

  1、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

  2、教育学生多掌握一些自然灾害的自救和互救知识。

  七、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我班品德与社会方面的学困生有:程铭静、张萧、陈培高。主要原因是理解能力差,记得慢。转化措施如下:(1)因材施教,课上提一些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体能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兴趣。(2)课下安排学*组长帮助他们。

  2、尖子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的兴趣。

  八、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让校园更美丽 10课时

  第二单元 温馨的社区生活 12课时

  第三单元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8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良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学*这一门课程,能积极投入到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目标要求:

  1.通过“说说我自己”的学*,引导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2.通过“我与家庭”的学*,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尊重家长,与家庭成员搞好关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和邻里和睦相处,搞好关系,要注意保护自己,做一个聪明的、让人喜爱的孩子。

  3.通过“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学*,引导学生学*了解有关学校的常识与规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礼让精神、互助精神,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教学难点:

  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进度:

  三个单元15课计划安排32课时。

  第一单元 说说我自己

  1.认识我自己 2课时

  2.我的兴趣特长 2课时

  3.爱爱护自己的名誉 2课时

  4.我在进步 2课时

  第二单元 我与家庭

  1.家庭的亲情 2课时

  2.我是家庭的一员 2课时

  3.与家人说说心里话 2课时

  4.我和邻居 2课时

  5.居家的安全与保护 2课时

  6.“护蛋”行动 2课时

  第三单元 我们的学校生活

  1.我和同学 2课时

  2.我们敬爱的老师 2课时

  3.养成良好的学**惯 2课时

  4.我们的班集体 2课时

  5.我爱我校 2课时

  复*整理 2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的目标。

  2、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3、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4、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我学* 我快乐,家庭因我而美丽,共享友爱阳光,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侧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本课程的学*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五、教学进度安排

  1

  2.10—2.15

  开学工作

  2

  2.16—2.22

  时光老人对我说

  3

  2.23—3.1

  我有一把金钥匙

  4

  3.2—3.8

  今天我进步了吗

  5

  3.9—3.15

  妈妈,您放心吧

  6

  3.16—3.22

  我爱我的家人

  7

  3.23—3.29

  我们共同面对

  8

  3.30—4.5

  大家都是好朋友

  9

  4.6—4.12

  你的心情我理解

  10

  4.13—4.19

  友爱是相同的

  11

  4.20—4.26

  为了友谊,我们共同努力

  12

  4.27—5.3

  五一假期

  五.一劳动节

  13

  5.4—5.10

  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

  14

  5.11—5.17

  家乡的打工族

  15

  5.18—5.24

  行行出状元

  16

  5.25—5.31

  “小蜜蜂”在行动

  17

  6.1—6.7

  56个民族是一家

  18

  6.8—6.14

  多彩的民族风情

  19

  6.15—6.21

  民族团结一家亲

  20

  6.22—6.28

  期末测试

  21

  6.29—7.4

  假期工作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共分四个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每个单元下设三到四个学*主题,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父母,关注自己);

  2、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2、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

  二、学情简析:

  本班共有23名学生,其中,从本校二年级直接升上来13人,前水峪教学点转入9人,外地转来1人。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但同时,三年级的.孩子又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2、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二)技能目标

  1、珍惜时间,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惯,独立完成学*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2、学*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三)素质目标

  1、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四)情感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

  感受与同学见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等相处、互相帮助。

  四、培优转差措施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2、从学生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五、减负提质措施

  1、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六、教学进度与逐周安排:

  周次 教 学 内 容 授课数 备注

  1《开学第一课》1课时

  2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1、我爱我的家》1课时

  3《2、我们的学校》1课时

  4《3、我们的社区》1课时

  5第二单元我在学*中长大《1、我学会了》1课时

  6国庆放假1课时国庆节

  7《2、向"谁"学》1课时

  8《3、做学*的主人》1课时

  9《4、大家都在学》1课时

  101--2单元复*2课时

  111--2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12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1规则在哪里》1课时

  13《2规则有什么用》1课时

  14《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1课时

  15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1、我是谁》1课时

  16《2、我的责任》1课时

  17《3、我能做好》1课时

  18 3--4单元复*1课时

  19 3--4单元测试与讲评1课时

  20 期末复*1课时

  21期末复*1课时

  22期末考试1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临*期末,我希望对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同学指导与评价,特制定本学科期末复*计划:

  首先,需要明确本学期究竟学*了哪些内容,才干给同学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复*,争取用两节课的时间对本学期的学*内容进行梳理,协助同学整理,以便有计划的复*。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它重在情感体验、道德认识和正确的合乎社会规范的言行。所以,思想品德教育胜利与否关键看同学的言行。在复*阶段,我将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切忌空谈大道理,将学校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通过讲述以和同学的再现等形式出现于复*课上,组织他们展开讨论与评价,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会道德判断。这学期,我们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期末复*阶段,将通过回顾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同学的认识。在回顾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同学谈自身的切身体会,从而生发成各单元的道德要求,以激**感、指导言行。

  临*期末,必需做到专时专用,努力上好每一节复*课,力争使我的思品课成为小朋友们乐于上并且有益于他们健康生长的课。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五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的编排

  本册教材的结构与三年级上册基本相同,共有四个单元,一、三单元各有三课,二、四单元各有四课.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4个专题。依次是:珍爱生命;关心你爱护你;出行的学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1)框架结构综合?

  (2)学*内容开放?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客厅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3)整体设计连贯?各课的设计既有各自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又有散发性,课与课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4)学*方式新颖?突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学*特点。

  (5)呈现形式活泼

  三、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2、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知识

  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集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生态,呵护生命。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第二单元: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体会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第三单元: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能利用交通图选择比较简单的出行路线。知道出行时怎样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方式。知道有关的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四单元: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了解为家乡作出贡献的人,唤起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六、教学措施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2、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生活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2、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

  3、注意让学生通过经验来建构认识。

  4、注意通过范例,引导学生自觉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5、重视对学*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八、学生*惯养成目标

  1、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5、在与同伴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6、及时记录心中的疑问,经努力无法解决就虚心向别人求教。

  7、比较自觉地运用工具书解决学*中碰到的问题。

  8、能较自觉地在课前和课后从相关的书籍中查寻需要的资料。

  9、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搜索,初步养成分类整理信息、介绍重点内容的*惯。

  九、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12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课时

  第四单元8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我在家庭中幸福成长”、“我们一起长大”、“班级是我们快乐的家”、“我喜欢我们的学校”四个单元,共12个主题,31个活动。 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会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家人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爱家庭、爱家人,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和居家生活安全意识,行成真爱生命、热爱生活、关系他人的生活态度。

  2、了解自己的特点,知道每个人各有所长,学会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诚实守信,*等相处。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对人宽容。

  3、学会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学*困难,取得成绩的乐趣。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等意识。

  4、热爱关心学校,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学会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能利用图例画出自己学校的*面图和上学路线图。

  三、教学方法与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3、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 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4、综合组织多种活动。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四、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我在家庭中幸福成长------------------8课时

  第二单元 我们一起长大-------------------7课时

  第三单元 班级是我们快乐的家-------------------9课时

  第四单元 我喜欢我们的学校------------------7课时

  期末复*-------------------------------------2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学生知识能力*惯态度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本册共包含三个单元:

  说说我们的社区生活、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

  三、教学目的任务: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五、主要措施: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辨方向和学画*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有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并进一步让学生画画上学的路线图。读图、识图和画图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们常说“一张地图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图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中开展地图知识的学*,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做准备。教材编写从学*辨别方向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面图、学画*面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掌握画*面图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戏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编排了“为校园画张像”、“学画*面图”“我们学*的场所”和“我为学校添‘绿色’”四个主题内容。每一个主题的学*,教师都要结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渗透。

  每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主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社区是*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到社区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认识社区里为大家服务的`人们,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捐助、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从小做文明的社区一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生活的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教材编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区活动”、“文明的社区生活”、“感谢社区服务者”、“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五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和自然灾害惩罚人类两个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教育。针对*年来逐年上升的火灾和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一旦遇到火灾,要懂得逃生的办法和基本知识,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减少生命损伤,学会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灾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引导学生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教材编排了“认识自然”、“当灾害来临时”、“防止火灾”、“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四个主题内容。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惯。加深对学*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和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五、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年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投入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目的要求。

  1、通过“说说我自己”的学*,引导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2、通过“我与家庭”,的学*,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尊重家长,与家庭成员搞好关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和邻里和睦相处,搞好关系,要注意保护自己。做一个聪明让人喜爱的孩子。

  3、通过“安全生活每一天”的学*,引导学生学*了解有关学校的学*常识与规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礼让精神,互助精神,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学**惯。

  三、重点难点。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难点:

  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我的家

  1.人人都有自己的家3课时

  2.我爱我的家3课时

  第二单元我学*和生活的地方

  1我们的学校3课时

  2.我生活的社区3课时

  第三单元我在生活中长大

  1.我成长,我快乐3课时

  2.做生活的小主人3课时

  第四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

  1、规则在哪里3课时

  2、规则有什么用3课时

  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3课时

  期末复*、考试3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课程是在中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学*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

  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计十三课。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课时。

  第一单元认识我自己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时间

  1、两年来的变化(2课时)第二周

  2、我的优点和不足(2课时)第三周

  3、我的兴趣和特长(2课时)第四周

  4、相信我能行(2课时)第五周

  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单元我爱我家

  5、说说我的家

  6、我是怎样长大的

  7、爸爸妈妈真辛苦法制教育:了解环境卫生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9、共建文明家庭第三单元我们的班集体

  10、说说我们班法制教育:了解环境卫生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11、同学友谊要珍惜

  12、我们应该这样学

  13、团结合作才能赢法制教育:课题四:用火安全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课时)第六周

  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3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班级情况分析: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扩展3)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3篇)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辨方向和学画*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有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并进一步让学生画画上学的路线图。读图、识图和画图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们常说“一张地图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图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中开展地图知识的学*,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做准备。教材编写从学*辨别方向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面图、学画*面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掌握画*面图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戏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编排了“为校园画张像”、“学画*面图”“我们学*的场所”和“我为学校添‘绿色’”四个主题内容。每一个主题的学*,教师都要结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渗透。

  每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主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社区是*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到社区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认识社区里为大家服务的人们,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捐助、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从小做文明的社区一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生活的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教材编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区活动”、“文明的社区生活”、“感谢社区服务者”、“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五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和自然灾害惩罚人类两个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教育。针对*年来逐年上升的火灾和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一旦遇到火灾,要懂得逃生的办法和基本知识,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减少生命损伤,学会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灾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引导学生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教材编排了“认识自然”、“当灾害来临时”、“防止火灾”、“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四个主题内容。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惯。加深对学*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和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五、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XX—XX学年度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感。教学中应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周:《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周:《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周: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周:复*

  第十周:《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周:《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周:《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周: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周:综合活动

  第十五周:学生社会生活考察活动

  第十六周:复*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将心比心心更宽》的教学设计05-02

  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1-16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1-02

  小学三年级学生品德评语04-10

  论品德修养04-17

  论品德修养01-04

  品德修养谚语07-31

  学生品德评语05-21

  学生品德评语05-21

  演讲与口才的教学计划03-26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品社成绩普遍较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教材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三、教材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珍爱宝贵的生命》,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第四单元《探讨人类文明的足迹》。

  四、教材重点与难点:

  1、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的渴望、共创和*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了解一些常见的科技灾难,懂得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环境面临的难题,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在自然灾害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

  4、知道自己是未来的建设者,了解作为一个未来主人翁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合作竞争能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奋发向上的报国志向。严格要求自己,发挥特长,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努力学*。展望未来社会,树立信心,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的未来。懂得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未来才会变得美好。

  五、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扩展4)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3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1

  我的领里生活(第一单元)

  2

  2

  1.邻居家的小伙伴,《1》

  2

  3

  2、不给邻居添麻烦《7》

  2

  4

  3快乐的领里生活《13》

  2

  5

  4快了的童年

  2

  6

  5听听老师的心里话

  2

  7

  1、我的成长与学校(第二单元)

  8

  为了介绍我们的学校

  2

  9

  2、我是教室美容师

  1

  10

  3、我送老师一朵花

  2

  11

  我的成长与他人(第三单元

  12

  我的劳动感受

  2

  13

  有多少人为了我

  2

  14

  不说话的朋友

  2

  15

  家乡哺育了我i第四单元

  16

  我的家乡在哪里

  2

  17

  请到我的家乡来

  2

  18

  期末复*考试2

  2

  2

  3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爆竹声中,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年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现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 指导思想

  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学生学*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三、教学任务与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的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四、教学措施。

  1、从人道的角度出了,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等机会。学生的*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五、教学进度。

  月 份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二 月 第一单元 8课时 1—4

  三四月 第二单元 8课时 5—8

  五 月 第三单元 8课时 9—12

  六 月 第四单元 8课时 13—16

  七 月 期末复* 检测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四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三、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邻居家的小伙伴

  第三周 不给邻居添麻烦

  第四周 快乐的邻里生活

  第五周 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第六周 我是教室美容师

  第七周 我送老师一朵花

  第八周 我的劳动感受

  第九周 有多少人为了我

  第十周 不说话的“朋友”

  第十二周 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十四周 请到我的家乡来

  第十五周 可爱的家乡人

  第十六周 我们共同的家

  第十七、八周 复*结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扩展5)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人、走*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的目标。

  3、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成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侧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

  我在成长:

  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己的学*时间表。

  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收入自己的锦囊的活动。

  3、试着每天把自己的新发现记下来。

  4、建立自己的学*档案。

  我与家庭:

  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2、学会认识安全标志,保护自己。

  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办法多。

  4、建立自己的安全卡。

  我与同学:

  1、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

  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

  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

  1、想办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2、帮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

  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

  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

  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惯和特色食品。

  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

  3、了解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五、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本课程的学*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六、课时安排

  1我学*,我快乐10课时

  2家庭因我更美丽()课时

  3共享友爱阳光()课时

  4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课时

  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课时

  共计:()课时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学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同学,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只使同学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同学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备注

  1 从四大发明说起 2

  2、 圆明园在哭泣 2

  3、 悲愤的吼声 2

  4、 *人民站起来了 2

  5、 春天的故事 2

  6、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2

  7、 走进新时代 2

  8 高峡出*湖 2

  9 西部大开发 2

  10 日新月异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国际组织 2

  13 期末复* 2

  14 期末检查 2

  15 检查反馈 2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学生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学生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及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1)学会为别人着想,与邻居和睦相处。

  (2)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从小养成合理、文明消费的*惯。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五、教学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学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同学,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只使同学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同学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备注

  1 从四大发明说起 2

  2、 圆明园在哭泣 2

  3、 悲愤的吼声 2

  4、 *人民站起来了 2

  5、 春天的故事 2

  6、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2

  7、 走进新时代 2

  8 高峡出*湖 2

  9 西部大开发 2

  10 日新月异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国际组织 2

  13 期末复* 2

  14 期末检查 2

  15 检查反馈 2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会保护自己”“我尝试自主学*”“我和我的朋友”“我们生活在一起”。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感。教学中应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扩展6)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菁华6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承担了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把握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上课时我能够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积极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惯有很大的进步。能够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努力做好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存在的问题与教训

  1、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兴趣不够浓厚。

  2、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3、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五、将来努力的方向和措施

  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深深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会把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机渗透,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从小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使他们努力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2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感。教学中应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xx:《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xx:《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xx: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xx:复*

  第十xx:《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xx:《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xx:《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xx: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xx:综合活动

  第十五xx:学生社会生活考察活动

  第十六xx:复*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3

  通过一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我对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下面从以下几方面略作总结。

  一、学生地位变了

  1.学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方案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班级学生需要进行设计的。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强烈的针对性。教师活动方案的设计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还要考虑到班级、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其次,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要具有较大的弹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与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对活动的准备和计划,而不是对教学过程的严格安排。因此,它具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师在具体组织活动中随时会遇到学生的"突发事件",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有思想,会依照自己的意志开展活动。而活动中出现的许多内容可能是原先方案中没有安排,不曾考虑到的。所以,我们的活动方案只能是一种思路,一种目标,而不应该是一个具有严格"程序"。

  2.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谈话、制作、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学*和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等发生实际接触,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而学生就是在这种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发展。所以,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受教育者,而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动者。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活动,决定了每次教学活动的完成与否,成功与否。

  二、教科书作用变化了

  许多年来,教科书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它一直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师生运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是以教科书为中心进行教学。而今,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教科书的作用变化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科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而不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供教师讲授,不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讲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圣经"。《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作用实际上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中,学生、教材、教师有了全新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地位和全新的关系。这些正是未来教育逐步追求的目标,是*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轨的开始,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4

  光阴飞逝,一学期的工作又临*尾声,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本学期,所任教的三年级思品与社会也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在这一学年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现对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注重指导,使活动能顺利操作。

  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小组学*”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

  (二)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发展。

  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成绩,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1、基本情况:三年级学生大部分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惯。但仍有少数学生学*、纪律都较松散,学*能力较弱。

  2、具体措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时我细心观察学生的学*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实际情况拟订学*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3)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课件,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关注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3、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5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1)班《品德与社会》教学,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一个学期已快结束了。现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成长中的我和你》这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家人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以及同学眼中的“我”,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了解别人眼中的“我”是怎样的。初步明白为什么自己眼中的'“我”和别我眼中的“我”是不一样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结合自己新学期的新计划新目标,将自己想象中的新形象展示给同学们,形式可用图画,可以有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懂得从别人处获得建议和帮助,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教材第13页,“考考你”意在让学生换位体验生让自己帮助别人或得到别人帮助时的心情。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夸爸爸赞妈妈》、《老师,亲爱的老师》《感激与欣赏》时,采用中队主题会的形式开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6

  本学期我承当了三年级下学期三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全面掌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协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上课时我能够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小朋友们做一个维护环境的好小朋友,提高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身边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只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才干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沛的理论指导,才干防止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身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惯有很大的进步。

  能够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

  当然,教学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示在以下方面:

  1、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兴趣不够浓厚。

  2、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3、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一起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示,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4、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身边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扩展7)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菁华3篇)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

  一、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活动中去。三年级三个班共139人,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册有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如《我想要我能要》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见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等相处、互相帮助。

  4、珍惜时间,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惯,独立完成学*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6、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合理消费、勤俭节

  约。

  四、课时安排

  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

  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

  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4、同样是学*(2-3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

  第九周——6、*安回家(2课时)

  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

  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第十九周复*结

  第二十周期末考查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

  一、 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课内外学*活动中去。

  三年级学生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数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由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 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 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如《我想要 我能要》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 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等。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荣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等相处、互相帮助。

  4.珍惜时间,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惯,独立完成学*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规律。

  6.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系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方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四、课时安排

  第一周——1.自画像

  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

  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

  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 4.同样是学*(2——3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

  第九周——6.*安回家(2课时)

  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

  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 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四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30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扩展8)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0篇)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四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30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但也有几个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加强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2课时

  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2课时

  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2课时

  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2课时

  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3课时

  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2课时

  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1课时

  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1课时

  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2课时

  第九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1课时

  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课时

  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 1课时

  第十二周 家乡的山和水 2课时

  第十三周 我的家乡变了样 1课时

  第十三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1课时

  第十四周 我喜欢过年 2课时

  第十五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2课时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课时

  第十七周 一起采风去 1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3

  一、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活动中去。三年级三个班共139人,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册有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如《我想要我能要》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见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等相处、互相帮助。

  4、珍惜时间,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惯,独立完成学*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6、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合理消费、勤俭节

  约。

  四、课时安排

  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

  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

  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4、同样是学*(2-3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

  第九周——6、*安回家(2课时)

  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

  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第十九周复**结

  第二十周期末考查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4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四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30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5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德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从学生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学*认真、思想纯朴,进取心强。对各文化课学*非常投入,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家长对本课程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对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参与率不够高。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全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感受从小爱学*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条件;懂得学*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生活态度;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工作计划《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能力与方法: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学*的;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

  2、借助“家庭树”的形象理清家庭结构;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操劳,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

  3、学*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用品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意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了解“绿色食品”;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全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学*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

  4、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难点: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

  2、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二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成长》·· 6课时

  第二单元 《我的家庭》··· 8课时

  第三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课时

  第四单元 《七彩的社会生活》·· 8课时

  机动······ 2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6

  一、 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课内外学*活动中去。

  三年级学生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数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由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 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 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如《我想要 我能要》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 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等。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荣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等相处、互相帮助。

  4.珍惜时间,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惯,独立完成学*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规律。

  6.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系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方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四、课时安排

  第一周――1.自画像

  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

  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

  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 4.同样是学*(2――3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

  第九周――6.*安回家(2课时)

  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

  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 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7

  一、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与社会课,通过了解,三(1)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也总会有几个学生顽皮,组织纪律涣散。虽说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们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规教育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学校,这就需要老师能耐心地指导,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和常规教育,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督促学生改正缺点。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将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手工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但主导价值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碰到的道德问题做出准确的判定和评价。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朴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发言。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用电教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思品教学质量。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负担和心理压力。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2课时

  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1课时

  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1课时

  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1课时

  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1课时

  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1课时

  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1课时

  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1课时

  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1课时

  第九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2课时

  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课时

  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 2课时

  第十二周 家乡的山和水 2课时

  第十三周 我的家乡变了样 2课时

  第十三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1课时 第十附* 我喜欢过年 1课时

  第十五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2课时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课时 第十七周 一起采风去 2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8

  一、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与社会课,通过了解,三(1)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也总会有几个学生顽皮,组织纪律涣散。虽说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们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规教育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学校,这就需要老师能耐心地指导,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和常规教育,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督促学生改正缺点。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将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手工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但主导价值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碰到的道德问题做出准确的判定和评价。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朴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发言。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用电教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思品教学质量。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负担和心理压力。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2课时

  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1课时

  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1课时

  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1课时

  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1课时

  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1课时

  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1课时

  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1课时

  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1课时

  第九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2课时

  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课时

  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 2课时

  第十二周 家乡的山和水 2课时

  第十三周 我的家乡变了样 2课时

  第十三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1课时 第十附* 我喜欢过年 1课时

  第十五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2课时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课时 第十七周 一起采风去 2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9

  一、 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课内外学*活动中去。

  三年级学生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数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由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 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 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如《我想要 我能要》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 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等。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荣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等相处、互相帮助。

  4.珍惜时间,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惯,独立完成学*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规律。

  6.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系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方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四、课时安排

  第一周——1.自画像

  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

  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

  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 4.同样是学*(2——3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

  第九周——6.*安回家(2课时)

  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

  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 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德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从学生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学*认真、思想纯朴,进取心强。对各文化课学*非常投入,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家长对本课程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对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参与率不够高。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全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感受从小爱学*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条件;懂得学*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生活态度;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工作计划《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能力与方法: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学*的;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

  2、借助“家庭树”的形象理清家庭结构;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操劳,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

  3、学*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用品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意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了解“绿色食品”;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全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学*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

  4、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难点: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

  2、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二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成长》·· 6课时

  第二单元 《我的家庭》··· 8课时

  第三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课时

  第四单元 《七彩的社会生活》·· 8课时

  机动······ 2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扩展9)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合集五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1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共有三个班 ,大部分学生热爱学*,能按照《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正。在去年的期末检测中,合格率100%,但是,也有少数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性不够强,表现在上课爱讲小话,课余时间不够自觉。这学期,将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 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历史等相关的内容有机融合,设置了综合性学*主题,按单元结构呈现,分五个单元。教材具有综合性、开发性、情感性,形式活泼等特点。每个主题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突出主题间合乎生活逻辑的联系渗透。这样有利于形成社会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协调发展。

  本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现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发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它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对话,富有亲切感。

  三、教学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生活中要养成文明礼貌关心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关爱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与集体生活。

  4、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 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6.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7. 初步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8.知道世界 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 和不同 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5、采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学*兴趣。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我学*,我快乐 3课时

  1、 时光老人对我说 1课时

  2、我有一把金钥匙 1课时

  3、今天我进步了吗 1课时

  第二单元 家庭因我更美丽 3课时

  1、妈妈,您放心吧 1课时

  2、我爱我的家人 1课时

  3、 我们共同面对 1课时

  第三单元 共享友爱阳光 3课时

  1、 大家都是好朋友 1课时

  2、你的心情我理解 1课时

  3、友爱是相同的 1课时

  4、为了友谊,我们共同努力

  第四单元 谢谢你,家乡的劳 动者 4课时

  1、清晨,谁在为我们 忙碌 1课时

  2、 家乡的打工族 1课时

  3、 行行出状元 1课时

  4、“小蜜蜂”在行动 1课时

  第五单元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3 课时

  1、 56个民族是一家 1课时

  2、多彩的民族风情 1 课时

  3、民族团结一家亲 1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2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但也有几个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加强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2课时

  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2课时

  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2课时

  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2课时

  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3课时

  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2课时

  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1课时

  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1课时

  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2课时

  第九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1课时

  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课时

  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 1课时

  第十二周 家乡的山和水 2课时

  第十三周 我的家乡变了样 1课时

  第十三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1课时

  第十四周 我喜欢过年 2课时

  第十五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2课时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课时

  第十七周 一起采风去 1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3

  一、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共分四个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每个单元下设三到四个学*主题,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父母,关注自己);

  2、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2、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

  二、学情简析:

  本班共有23名学生,其中,从本校二年级直接升上来13人,前水峪教学点转入9人,外地转来1人。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但同时,三年级的孩子又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2、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二)技能目标

  1、珍惜时间,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惯,独立完成学*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2、学*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三)素质目标

  1、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四)情感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

  感受与同学见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等相处、互相帮助。

  四、培优转差措施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2、从学生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五、减负提质措施

  1、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六、教学进度与逐周安排:

  周次 教 学 内 容 授课数 备注

  1《开学第一课》1课时

  2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1、我爱我的家》1课时

  3《2、我们的学校》1课时

  4《3、我们的社区》1课时

  5第二单元我在学*中长大《1、我学会了》1课时

  6国庆放假1课时国庆节

  7《2、向"谁"学》1课时

  8《3、做学*的主人》1课时

  9《4、大家都在学》1课时

  101--2单元复*2课时

  111--2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12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1规则在哪里》1课时

  13《2规则有什么用》1课时

  14《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1课时

  15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1、我是谁》1课时

  16《2、我的责任》1课时

  17《3、我能做好》1课时

  18 3--4单元复*1课时

  19 3--4单元测试与讲评1课时

  20 期末复*1课时

  21期末复*1课时

  22期末考试1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4

  一、教材分析(略)

  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

  1.使学生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方向,即以“学会做人”为中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己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帮助教师克服传统教学观念的惯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

  2.使学生成为从社会生活出发实现知识整合的过程。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角度)地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3.使学生成为在实践、体验、感悟中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帮助教师超越,以知识直接传承,思维单一路径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从直接传授转向间接传授,从简单呈现结论转向关注过程体验,从信息单向传输转向多向交流和多元选择的教学策略的转变,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中,通过自己的建构实现发展的过程。

  一、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1.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为基本要素整合学*内容。

  2.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体现同时学*的原则。

  3.具有充分的活动性,弹性和延展性。

  二、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和体例

  1.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1>总的框架结构:各大单元下均包若干单元(长单元,短单元结合)。本套教科书所含单元的次序主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再考虑逻辑次序。因此,每一年级教科书包含从个人到世界的8个单元。

  <3>学*信息的呈现结构:文字、图像、学*活动三个系统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形成生活情景——问题线索——参考信息——行动方案——方法建设(工具使用)的内容呈现结构。

  <2>学*重点:旨在引导学生多问学*的方向和重点。教科书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4>学*活动:即活动部分,教科书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小新闻,小评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____________个学生,大部分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快乐。本人已任教了一学年。对全班每位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对本册内容的学*不会有困难。再加上我校处于城郊交际处,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动的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既不自满也不自卑,善于为别人拥有长处而欣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成功。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3.感受从小爱学*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条件;懂得学*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是光荣的,要珍惜劳动成果,要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他人的成长,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的遵守竞争意识。

  2.了解家庭中的亲戚及称谓,明白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中发生在长辈身上的故事。了解家里的喜和乐。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3.学*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的职业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用品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奋、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义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知道农村是农作物的家园,了解“绿色食品”;认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变化;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与措施

  1.《天生我材必有用》.①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②照镜子活动,目的在于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特点。③设计合理活动,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④开展“我能行”实践活动。

  2.《我要向你学*》.①讲述《骆驼和羊》的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懂得人有所长,物有所短的道理。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长处和短处。③通过故事会明白取长补短的重要意义。

  3.《竞争与合作》.①故事屋《我们能赢》,使学生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竞争无处不在。②用“评议角”的方式竞争规则的教育。

  4.《我来画棵家庭树》.①绘制家庭树,理解家庭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家庭的含义。②“智慧谷”,写出亲属的称谓。

  5.《我家的故事》.①讲述家的故事,初步了解家的功能。②写一个“我家的故事”,体会“我爱我家”的情感。

  6.《家人关爱我成长》.①婴儿成长的过程图及“故事屋”,感受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②古诗《游子吟》,小调查,我的生日,引出我们要报答的养育之恩。③“采摘爱心苹果树”是具体的行为指导。

  7.《欢迎来我家》.①知道自己家的布局,了解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家周围的环境。②利用小表演懂得如何待客做客。

  8.《‘问号’之歌》.①阅读文中诗文,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充满问号。②利用故事屋,活动角,了解古今少年好学勤学的榜样故事。③师生收集勤奋好学的格言、谚语。

  9.《做学*的有心人》.①利用文中的故事及学生收获的故事,说明“只有耕耘才有收获”。②测试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关注测试的过程,谈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用“聪”字引出良好的学**惯。

  10.《寸金难买寸光阴》.①背诵《明日歌》理解含义。②学生表演,从中明理。③组织一分钟活动。④设计和执行课余时间表。

  11.《生活中的你我他》.①利用猜职业的方式导入。②让学生谈谈新的职业种类,体现与时俱进。③采访活动,了解各行各业。

  12.《热闹非凡的市场》.①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去问,认识一些商业场所。②通过了解调查,比较各种购物方式,货物摆放方式,价格及收款方式的不同,对各行各业有个初步的了解③安排一次体验活动。

  13.《农产品的家园》.①通过观察图景,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明白农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②教师介绍“胡柚的旅行”。

  14.《走进工厂》.①图片引入,充分理解生活用品与现代化工厂的联系,理解生产中的分工与合作。②参与一座工厂,亲身体验工厂中的分工与合作。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5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学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同学,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只使同学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同学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备注

  1 从四大发明说起 2

  2、 圆明园在哭泣 2

  3、 悲愤的吼声 2

  4、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

  5、 春天的故事 2

  6、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2

  7、 走进新时代 2

  8 高峡出*湖 2

  9 西部大开发 2

  10 日新月异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国际组织 2

  13 期末复* 2

  14 期末检查 2

  15 检查反馈 2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