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

  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并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盼盼迟到了》遵循了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材说的是儿童在生活中的事。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尽量让教学活动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儿童生活,下面我就谈谈对本课教学活动的体会和思考。

  一、创设情境,唤起儿童对已往生活的回忆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课的引入源于儿童身边或周围的事情,容易令他们产生愉悦的情绪和兴趣,而兴趣是儿童思维的内驱力,它使儿童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成为可能,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因此在课的引入上我就源于儿童的生活。一首欢快的《上学歌》很自然地将儿童带回早晨上学的路上,教师几句简单的话语就让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人物“盼盼”的身上,为后面的帮盼盼打下基础。

  二、教学活动贴*孩子的生活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1、话题的设计来自孩子的生活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学*的情绪化、兴趣化非常严重。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内在需要,是教学的关键和魅力所在。孩子们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能促使他们自主地观察、体验和感受。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我问:“你迟到过吗?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因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入学不久,这样的经历还是有的,这样一问,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很着急;有的说我怕老师批评我;有的说我怕小朋友笑我;有的说我对自己说下次一定不再迟到了……在分析盼盼为什么迟到的时候,孩子们的话就更多了:有的说我觉得是因为盼盼爱睡懒觉,才会迟到的;有的说我认为他可能是晚上看动画片看的太晚了,有一次我也是看动画片看到很晚,第二天就迟到了;有的说他可能是吃早饭时动作太慢了,我吃早饭时妈妈就会提醒我:吃快点,呆会迟到了;有的说盼盼可能在路上玩……孩子们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着这一切,使得盼盼成为孩子们中的一员,盼盼的经历就是孩子们的经历。在这种真实的体验中孩子们更积极地融入到课堂当中来。

  2、活动的设计符合孩子们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如果保护、满足了儿童的精神需要,把他们置身于智者、勇者之中,容易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情,能增强其自信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身心健康地成长。孩子都是天真的,喜欢互帮互助是他们共同的特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开展了“出主意、想对策,帮盼盼”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盼盼怎样才能不迟到?”孩子们立刻热情高涨,马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寻找办法,教师适时地进行价值引导,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应自觉养成按时作息、良好的饮食和卫生*惯;应自己的事自己做,产生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好胜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课堂上开展“穿衣服”、“整理书包”的比赛,既给儿童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儿童在比赛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为今后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增添了可能。

  三、让生活促进孩子们成长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惯的养成,知识和能力、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养成。在第二课时中我就设计了“争做生活小主人”活动,鼓励孩子们养成按时作息的*惯;做力所能及的事。使课堂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延伸,让子们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在体验中不断锻炼,在锻炼中茁壮成长。

  但想法与现实总有一定的差距,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分组讨论时,由于一年级小朋友还没有养成合作学*的*惯,讨论有点流于形式,到汇报时他们还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重复意见很多。又如在模拟生活,分组表演时,特别是分组竞赛,整理书包时,孩子们太兴奋了,场面有点失控,原定“掌握整理书包技能”的目标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总之,教师在品德教育中应服务于学生,引导学生用心地认识、感悟、体验生活,让积极的道德认识、体验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美化学生的心灵。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2

  《品德与生活》最大的的特点就是要贴*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明白事理。《向别人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旨在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对学*、生活充满自信,愿意向身边的榜样学*,学*别人的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1、感受学生

  为了体现课堂的真实性,让孩子们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和学生课前交流时我对课堂的内容没做任何铺垫,只是和孩子们娱乐一番唱唱歌、跳跳舞,对孩子们课堂上大体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帮助自己在课堂上抓住教育契机。华师附小二(1)班是一群活而不乱的孩子们,他们思维灵敏有极强的表现欲,对老师的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为此在教案设计上我有针对性的做了大胆尝试。如:我行我秀、说出心里话等。

  2、巧妙活动

  在活动中探究,在交流中感悟是品德与生活课堂的主体。整节课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我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贯穿始终,开课的手指操让大家兴趣十足,手绘鞋也独特新颖,这些源自生活贴*学生,孩子们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抓住学生就是盘活了课堂。随后“说出心里话”当我问到“别人有的长处,我没有时,我会怎么想呢?”孩子们开始大都用正面的态度表示“向别人学*!”当我的心里话抛出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心里话一一倒出“不服气、伤心、讨厌父母的攀比。”在大家相互的心理疏导后,都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转而真心实意的愿意向别人学*,本课的主题就彰显出来。向别人学*就必须发现、欣赏别人的长处、学*别人的宝贵经验、第三个活动“寻找闪光点”就给了孩子们发现与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孩子们自发为别人的长处鼓掌、为别人的进步鼓掌、甚至为自己的收获鼓掌、让本节课的学*目标落到实处。“孔子引路”的故事进一步让孩子感知:圣人尚且向别人学*,何况我们呢!四个活动层层深入,“向他人学*”牢牢进入孩子们心中。

  3、抓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寻找闪光点”时,一位孩子写到:我的好朋友从来就不生气。她的发现让我不禁惊讶,不生气多难得啊!要认识一下这位同学,果然在点她起来说时,震惊了全场的老师,遗憾的是这位同学不在现场,我抓住时机:有机会一定介绍我认识,我要向他学*。

  在贴“闪光叶”时一位帮助别人贴好叶子的小女孩,深深打动了我,一定要让大家知道她的行为,于是她成为我发现的“闪光叶”她的行为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是我们全体学*的榜样。

  课上还是有些不足之处,学生拜师时秩序稍显混乱,我想如何让学生在自由活动时能更有序,更自主是品生课活动中我们需共同探究的话题。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3

  《绿色小卫士》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的内容,通过这节课要使学生明白,人人都要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而且能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点力。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育性较强的学科,这门学科把课堂与生活紧密活动联系在一起。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而这些内容又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以学生生活的时间、空间为线索,选取儿童所感兴趣、所必须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和生活性。 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时,我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发展的课程新思想与课改新理念。我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课堂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中的激情、明理、导行等环节都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例如在激情这个环节中,我就利用课件播放学生搜集到的在村庄、广场、街道等实地拍到的破坏环境的图片。图片的直观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也让他们发出了“真脏啊!”“太可怕了!”这样的感慨。就这样,学生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热爱生活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明白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为学好本课的主题打好了基础。

  在明理这个环节中,我选取儿童最熟悉的“生活事件”——“吐痰”图作为范例,先让学生看图,再思考小朋友为什么把痰吐在纸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就被调动了,他们自己体验过吐痰,也见过乱吐痰的情形,因此谈起自己的想法,说起随地吐痰的种种危害也就得心应手了。

  本节课教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生活出发谈谈自己经验、体会,构建一个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学生的生活。

  (二)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原则

  新课标认为:儿童是学*的主体,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应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注意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观去观摩、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因此,我首先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把教材内容的重点确定为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通过图例的辨析使学生明确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以小组和作为主要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同学们有的表示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积极宣传,使每个人都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的表示要勤奋学*,长大以后为保护环境,美化祖国作贡献。还有的表示,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顾整堂课,我深刻体会到要教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只有在*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便捷操作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学生今后的信息素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4

  要改变长期以来保守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需改变陈腐的教学方法,就必需紧密联系同学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需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同学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同学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

  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发明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和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和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时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置教材、运用教材。例如活动一开始,我就改变教材*铺直叙的手法,通过课件比较“爱爱”和“淘淘”在家截然不同的表示,感受到作为小朋友要多替家人着想,并发生在家做“开心果”的情感动力。又如在让同学了解相关生日常识时,并不是翻开教材读一读就算了,而是巧妙改变为竞赛台,让同学把课前的调查通过竞赛的方式展示出来,增强了兴趣,发展了课外搜集资料的能力,体验到胜利的乐趣,充沛提高了同学学*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

  兴趣是学*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出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假如教师能够掌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同学的强烈情绪,调动同学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如在“做个开心果”这一环节中,先让同学通过课件的对比,讨论怎样才干在家做个“开心果”,然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扮演反馈,展示出同学对家庭和家人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通过自编、自导、自演、互评的形式,不时对照自身的言行,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

  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同学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同学良好*惯,激发同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在给母亲过生日时,能结合生活实际让同学自身动脑筋、自身出主意为妈妈过生日,充沛体现了自主性。在送礼物时,教师设计了让同学自身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礼物,不只燃发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同学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泥工能力、绘画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美术、音乐、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同学学*的主动性、开放性、发明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同学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溢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实际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同学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同学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一起关注其行为*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安排与家长一起填写“向日葵”图:把每天为家人所做之事填入到向日葵中,并将此项*惯锲而不舍,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5

  新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活力。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使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异”的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误区,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生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扎实的上好这门课程,首先应了解《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生活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生活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体验产生理解,体验产生情感。体验是对具体的社会事物或情境的亲身经历,它不仅仅发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还会作为活动的结果而存在,并且作为活动追求的结果。体验学*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它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积累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我知道了要上好一节品德课教师要根据内容精心创设贴*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提高教学实效;要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要加强情感教学,充分利用情感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更要加强自身修养,要以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这就是我在这门学科的教学实践后所得,所思,所感。我想:我会朝着我奋斗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把《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很好地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中。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

  《我自己会整理》是人教版教材《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个单元的第四个主题。这一单元的目标是: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一课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能表现整理自己东西的愿望。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结合一年级学生喜欢玩喜欢动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

  一、赛一赛,想一想。

  二、比一比做一做。

  三、看一看学一学。

  四,找一找整一整。

  五、夸一夸说一说。

  五个教学活动一个紧扣一个,由激发愿望到锻炼能力再到落实到生活中去,层层递进,逐渐达成目标。

  一、游戏引入,故事动情,再现生活,学会生活

  “源于儿童的生活、贴*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的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主旨。在教学中,我利用孩子爱动的特性,以游戏引入新课,使学生满腔激情地投入到学*中来。接着利用孩子乐于助人的这一优点,创设贴*儿童生活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情景,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轻松地进入思考状态,帮助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激发了学生要自己整理的感情。整理本来就是孩子们应该学*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也是在学生生活中细心捕捉了有价值的活动,(如:整理学具盒,整理书包,叠衣服等),通过再现生活,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完善,帮助学生提升生活,熏陶情感,发展品德。

  二、竞赛激情,榜样激励,活动贯穿,互助合作

  品德与生活课需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落实活动性。因此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竞赛活动——《找书本》,让孩子们彻底放松自己,在这种趣味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对以下的教学活动充满期待,同时也初步感受到自己会整理的好处。在教学中,我首先请会整理书包的孩子上台来整理书包,并适时的给予奖励,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孩子身过的榜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来。接着进行了一个两人合作整理书包的比赛,让孩子个个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在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以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所发展。还设计了整理学具盒、整理教室、叠衣服等贴*儿童生活的活动,从儿童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利用群体优势,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整理。为儿童创设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景,让孩子们自由地快乐地在活动中学*,引导孩子们明白整理的重要,培养孩子们整理的能力和*惯。

  三、教师激励,学生互评,课内学*,课外延伸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评价要更加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对儿童学*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随时发现表现突出的孩子及时给予奖励,我想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孩子们的优点,用不同的语言去鼓励孩子们的进步,通过教师评价,颁发奖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会自己整理其它物品的信心。同时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努力实践“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让孩子互相发现,互相激励。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评(自己说说自己书包整理得怎么样,填写“我会做”的表格)、互评(其它同学评议台上孩子整理书包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欣赏、鼓励、尊重,以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发展。此外,儿童行为*惯的训练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而应引向家庭、生活等更广阔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孩子学会叠衣服之后去整理自己的衣柜,填写“我会做”的表格,学期结束后再评比,意在让学生在今后的学*生活中继续努力,学完这课后去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等,利用课后的机会对儿童继续进行行为训练,并让家长参与进来(遇到问题还可以向爸爸妈妈学*,寻求帮助),以促进儿童行为养成,巩固训练成果。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比如,整节课的趣味性还显得有点不够。关于这些还期待着老师们给我提出来,以帮助我进步。欢迎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2

  《我升入了二年级》一课是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的第一课。这课是在学生升入二年级时的第一课,选择的教学时机是最佳的,内容也非常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些,大胆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一、快乐的暑假生活;二、新学期我的愿望,进行交流、讨论、总结,使学生不但在教学过程中有语言和经验的交流,更有创新意识的提高。学生的想法很实际,让你感觉他们的愿望是那么天真,仿佛就在眼前。

  我想:我们教师应该多反思,力求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更完善,更加贴*学生,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3

  通过本课的学*,学生已经基本上知道了*面图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看懂简单的*面图,能认识*面图中的方向和图例,能在*面图中找出某一点的位置。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目标要求,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环节:激趣导课、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流感悟、延伸拓展。

  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引领的作用。所以,在整节课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者,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设计。在激趣导课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学*的兴趣,我把自己用相机拍摄隆岗的图片制成课件,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感觉画面很熟悉、很亲切。在讲授什么是“方向标”、“图例”“*面图”时,我用的课件也是喜闻乐见的图片,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知识。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我也在课前收集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并把*面图在生活中的作用,以自己的体验讲授给大家。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好,但也有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完美。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让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提高!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4

  课堂上,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踊跃发言,在组织辩论活动时,没想到学生竟然普遍认为挫折是好事,从而自动地倾向反方的立场。

  课后我在思索:为什么学生在辩论中偏执一方呢?难道他们真的认为“挫折是好事吗?”当然,我首先想到了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原因,如:在探究一中,讨论:“挫折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一问题时应多引导学生作更深一步的探讨和感悟,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挫折带给我们每个人的首先是压力,痛苦和打击。”更有必要做的就是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由于遭受挫折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一生碌碌无为;或是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偏执,从此走向歧途的典型事例,事实上,挫折在这方面的影响而似乎更大更广。这样一来,不但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间接增加了他们的阅历,还会有利地引导他们避开某些不该发生的挫折从而保护自己。如:避开生活中的安全隐患等。

  从本节课的教学本意上看,引导学生直面挫折,敢于战胜挫折的生活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但让学生产生挫折是好事,而欢迎挫折的错觉,显然又是错误的。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5

  第一、课堂上,教师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可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达到教学从知识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待学生要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小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真的是这样,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但却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会滚动破碎,永不存在。联系自己幼小的学生,他们稚嫩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小心翼翼的对待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它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行动,从而大胆展示、大胆探索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

  第二、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张扬个性。孩子总有独特的想法,他们的那些在**眼里的“错误”,总有自己的想法和动机,我们作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展开个别教育的同时,也会因势利导的对其他学生产生教育作用,达到同受教育的机会。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启发、诱导教育他们。孩子都是有各自独立性格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下结论,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响。

  第三、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调节,又能积极投身于学*活动中,从而有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吃穿住话古今(一)》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个主题《吃穿住话古今》中的一个话题。本课通过讲述“食”,透过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生活中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收获:

  一、创设情境,拉*现实和历史的距离。

  《中华食文化》是个比较大的话题。吃不仅仅是为了充饥、品尝美味,吃中还有人的智慧,吃中还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采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学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进行历史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与关心了解中,学生才能尊重历史,尊重地方的文化与传统,萌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对民族及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教学时,我就从现实生活出发,了解了现代社会的“食”之后,再追根寻源,引发学生对于人类在几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这样一来,就拉*了现实和历史的距离,不会显得很脱节。

  二、活动多样,发现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这一新课程的特点,在品社教学中创设适宜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强化情感体验,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确保学生通过活动这个中介和载体,体验和分享,帮助学生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本课教学时设计了四个活动:食背后的故事、追溯古代饮食文化,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宣传、介绍中华食文化;同时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关的图片,穿针引线,使得课堂始终处于师生*等、共同探究学*的和谐氛围中。

  三、探究历史,体验学*历史的方法。

  历史总是以一种过去时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讲述的是离学生生活久远的时代发生的事件。那么人类是怎样了解历史的呢?在这里,我也渗透探究历史的方法。例如:在《吃穿住话古今(一)》这课中,教材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最初的人类,还不能把自己的历史记载下来。人们是怎样知道他们当时的生活的?”在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猜测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史书、成语、图片、出土文物、历史遗址等方面了解当时的历史。

  四、课后留白,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对话文本。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留有许多弹性空间。它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再加上,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我们为学生留有一定空间,让他们自主合作学*,在交流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在上完《吃穿住话古今》这课后,我请学生自己去探究我国的饮食礼仪,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我想下节课一定能上得更贴*学生,更能走进历史!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过后,还是发现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的发言,情感掌控得不是很好。本节课内容教学内容从走*远古时代到中外饮食的比较,内容很多,跨度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我每项内容都想深入挖掘,导致课堂教学教学时间不够充裕,虽然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有兴致,多感官的参与过程中,但孩子参与的时间还是不够多,今后设计要注重让学生随时有话可说,不仅仅是一名“看客”。;教师语言的组织上还不够精炼;在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精确;在处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问题。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科学,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生活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等,并且能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着眼于对学生学*兴趣的诱导,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挖掘,着眼于对认知过程的内在逻辑的呈现,使学生对学*材料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认知和感悟。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还得养成良好*惯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正确了解祖国,通过不断学*,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等活动,不断修炼自己,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下面是我总结出的几条小经验:

  1、拓宽教学的天地。让学生了解社会,仅仅在课堂上拿着书来读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真的走*,亲临去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我打破了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创设很多教学情境,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有时,我会组织辩论会,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碰撞思想的火花。有时,我会组织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自己收集的资料,……在*时的课堂上,我会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祖国,我为你自豪”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祖国的变化,关心祖国的发展变化;我布置学生与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看报、走出家门等方式,了解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升华爱国情怀。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是学*的主人,而且要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布置好预*作业和课后拓展的作业。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决不能将品德与社会课上成老师一言谈的说教课,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要让学生在我们教师的引领下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品德与社会》的教科书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反思之十一。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的结论,而是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完整、准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拓展,以使学生在某一主题学*中,能多角度地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或者在现有生活范围内,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所以在“联合国”一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和学*经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广泛整理各方面的资源,合理运用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生生活中,学生对联合国这个国际组织产生深刻的印象,对*的维和部队取得了成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和*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以下几点是教学本课的反思:

  一、让《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在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在教学中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以儿童原有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以回归生活为最终目的,让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终生发展。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搜查有关战争和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谈谈社会上不安全的现象,也让学生写写今后面对不安全的现象怎么办,这样吧课文与社会生活上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品德与生活》就是在记载在我们身边的事,把学到的知识也运用到生活当中。

  二、潜序渐进,清晰、完整的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主题是关于“和*与安全”,为了突显主题,让学生对和*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我从战争的话题入手,谈谈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无形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对和*的向往。接着从联合国说起,让学生通过搜索有关联合国的资料,体会联合国组织的规模之大,跨越国家之多,跨越地域之广,影响力之远;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维护世界和*与安全;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宪,章》的内容,明确联合国的权力和义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之十一》。再谈谈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庄严肃穆和发挥的作用,在此之上了解*参加国际维和部队的杰出成就,让学生对维和部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维和部队的光荣使命和至上荣誉产生敬畏之情。最后,谈谈身边不安全的现象,明确虽然生活在没有战争的社会但也受到不安全的威胁,如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疾病健康的安全等等,从而让学生产生消除安全隐患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给学生思想行为上得熏陶。整个教学环节潜序渐进,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突显教学主题达到教学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基于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尤其是世界大事的了解很少,尽管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联合国的相关内容,但是经历了一个寒假,很多已经淡忘。如果在课堂仅仅靠口头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们搜查有关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有关维和部队的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联合国,了解维和部队的资料,对和*产生新的共鸣,让课堂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作用。

  1.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看教材,并用铅笔进行勾画,这样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整理课前收集的资料,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2.小组合作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延伸。因此在教学本课是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首先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搜查有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搜查有关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也采用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学*课文内容后的收获等。如此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让学生们充分的展示自我,做到人人都发言,人人都参与,增强学*自信心,提高学*的兴趣、积极性。

  五、关注学生的活动,熏陶学生的思想行为。

  在教学前对文本我进行深入研究和学*,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做有意义的拓展,善于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开课学生首先交流自己已经了解的关于联合国的知识,接着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联合国的原则是什么?”“联合国是有哪些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有哪些维护人类和*的行动?”等。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教材和收集到的资料,探讨并解决问题。我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引导讲解。

  随着教学环节的推动,从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到了解维和部队发挥的作用,产生对和*的向往,再谈谈社会的不安全现象,让学生产生对安全的渴望,在此基础上面对不安全的现象,让学生写写希望身边的人怎么做,自己又决定怎么做?无形中在熏陶学生的思想,也规范今后的行为,这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其它课程不同的之处。最后,全班起立携手呼喊:携起手来,为了和*与安全!为了和*与安全,携起手来!让学生为和*与安全迈出第一步,给学生行为行动的鼓励,又突显本课教学主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处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真因为遗憾才让自己一次次进步,因为遗憾才能更完善自我,因为遗憾在教学之路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今年,我担任了三、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以前,由于刚接触这门学科,总*惯一言堂的办法传授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思维受限,表能力得不到提高。鉴于这些现象,自己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上网学*他人教学经验。通过学*研究,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深刻认识到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那掏出些不文明行为》一课中,我因势利导,除了找出图中的错误做法外,还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文明的时候,从而分清是非,有利于今后规范自己。这样不但学会了观察事物,锻炼了表达能力,又进了文明礼貌教育,同时又培养了交流与合作意识,课堂氛围较活跃。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讲到*地图一课时,通过对地图,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有待于学生们去开发资源,振兴中华。

  在讲到《可爱的家乡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家乡人的可爱,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乡人。了解家乡优秀人物作出的贡献,激发对家乡人由衷的敬佩和热爱之情。让学生准备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上课时一起体会歌曲的意境。也使用一首古诗开始学*,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对家乡的理解,以及对家乡的印象。再说说家乡的一些情况,特产、方言、并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乡人以及简单了解家乡杰出人物作出的贡献,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真正理解了“家乡哺育了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家乡,感受自己的家乡人,体会了家乡人的可爱,激发对家乡人的敬佩和热爱之情。家乡是儿童走出家庭、社区之后一个比较大的生活圈,家乡人是在这个生活圈中生活的群体。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眼中的家乡人大多与亲人相挂钩,关于其他家乡人以及家乡人的可爱之处,学生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用家乡话拉拉家常为着眼点,力求挖掘家乡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再让学生欣赏家乡的风景图、物产图,意在让学生明白家乡所有美好的一切是由家乡人创造的,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在这里,家乡人的可爱,需要用最实质的内涵来让小学生亲自丰满,也只有经历了真正的欣赏、品尝、交流等活动后得到的体验,生发的情感才会是深刻的、由衷的。而“家乡人”是可爱的,但并不等同于“杰出的”。所以在教学时又要注意到*凡的、普通的劳动者,只要有“可爱”之处,那都是值得赞美的。把握了这一点,我在学生明白“家乡人”是一群可爱的人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从身边家乡人做过的*凡事说起,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家乡人的认识,捕捉到家乡人的“可爱”之处,激发热爱家乡人的情感。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我多年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来。反思过去,有许多的感慨,酸甜苦辣皆俱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依然“新瓶装旧酒”,高呼“素质教育”、“新课改”,骨子里实践中仍奉行“应试教育”,“轰轰烈烈喊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是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真实写照。通过学案式教学培训,我认识到,应该紧跟形势,加快实施素质教育,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需要广大教师加强学*、提高认识、深入实践、不断反思、提高素质,钻研教学,成功扮演好自己作为先进理论的实践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改科研的开拓者,学生学*的领导者的四种角色,**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浅谈点滴体会。

  一、老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要倒给学生一怀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坚持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我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上课时学生的一句话我都很在意。“吾日三省吾身”我尽管做不到,但我常反省自己还是能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较为恢谐,学生不反感,有时就是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在意。几乎每上一节课,只要有不如意时,会多写一点,如果觉得这节课有兴奋点也记下。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记得有一次,社会实践时,要求学生走路,我一直与学生在一起。学校要求师生说普通话,我一直坚持说,有学生当第一次听我说地方话时都觉得别扭。当我有错别字时,学生能立即帮助我改正。当我说普通话发音不准时,学生能及时指出。这些都是我这几年的收获。我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提建议,凡是学生提意见的我评作业时,写一句“谢谢你给我提出这么好的建议。”学生有什么意见才会直接说。正因为我能正确对待我所范的错,学生也深受影响。一次学生在课堂上违犯纪律了,当时我也不能准确知道是谁,但我说了一句,犯错误没关系,只要承认错误并改正,我们大家都会原谅他的,说完,有同学站起来了。当时我真的很高兴,不用我去一个个查,可能因查不出而尴尬。

  4、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的老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常常因此忽略学生的权利,认为自己为学生好,而学生的权利微不足道。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的副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难免学生厌倦、反感。有一次上九年级的课时,因现在中考只作为等级,学生不太在乎,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听这课没兴趣,便抄写英语笔记,当时我特生气,将她的笔记本当着同学的面撕成两半,顿时,教室很安静,因为我一般情况是不会生气的。继续将内容上完,课后与学生谈话了解她的想法,我给她道歉,“我不应该撕笔记本,毕竟你花了那么多心血”。学生也承认了她的错,后来我上课时,当着全班的面给学生道歉,有学生不理解,我解释教师也有犯错误时。就这样我迎得了学生的信任,于是学生有什么心理话都与我说。请我为她们出主意。我尊重了学生,学生也尊重我,不管是上课的学生,还是没上课的学生对我都很亲*。我在学校哪怕在累,只要与学生相处,烦恼就没有了,学生只要看我脸色不好,都会说,教师别太累着了,多休息,保重身体。

  5、老师要保持快乐心态。只有老师的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的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常到学生中间看看,关心学生的痛痒,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次上课时,两位学生在座位上因一点小事吵起来。当时我也很生气,脸沉下来,流露出不高兴的情绪。学生都说,老师请别生气,生气会老的。我一听,立即调节好情绪继续上课,课后单独找学生谈话。事后我还对学生说谢谢。就这样我与学生的关系相处融洽。也是我不断反思的结果。

  二、先入为主,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热情,一举打响,一炮走红。为此,教师应当认真学*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涵义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二是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课本中黑体字、图画、故事、补白、问题的用意,融会贯通;三是应当认真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优化,发挥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预设教学实践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四是应当旁征博引,广泛查阅有关教材资料,积极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把课备精、备细、备透、备实、备深;五是应当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学生学*、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之中。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导入新课的方式居多,让学生听故事想结局、听故事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较好。六、合作探究,拓展升华所谓“合作学*”是相对“个体学*”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目标,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在过程中相互帮助的一种学*组织形式。合作学*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小组内讨论的,合作学*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学*活动,它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合作学*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小组合作学*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对于合作学*,国外学者做过很多深入的研究,例如美国的弗彻斯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小学生合作学*的实验研究。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小组成员的构成结构和小组规模对学生的学*能力有什么影响。弗彻斯等人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可简要概括如下:第一,合作学*情形都明显优于独立作业情形。在对复杂作务的完成方面合作学*促进了学生的互动质量。第二,在异质二人小组中,复杂任务的学*可明显地促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能力。第三,在参与水*上,二人组成的小组明显高于四人组成的小组,差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第四,不论哪种背景情况,差生的参与度都明显低于其他成员,这意味着调动差生参与积极性是开展合作学*的重要方面。所谓“探究学*”是相对“接受学*”而言的一种学*方式,即从学*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学*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把学*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学*目标的方向性更强。②具有较强的生活实践性。③研究手段的多样性。④更加重视学*过程的操作。概括起来讲,在新课改倡导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指导学生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适度的探究。我们之所以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方式,其理论依据是:1、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思考。20世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倡导一种“非指导教学”、“自由学*”、“自我指导的学*”等教学观点。之后,美国心理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法、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源于“以学生为本”,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和尊重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2、学会学*的思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部影响巨大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的人”。这是向全世界教育机构发出的警告。随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里,把“学会求知”作为未来社会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对教学实践而言,我们主要采用的是合作的学*方式,这里应注意合作的必要性,有无必要合作;合作的有效性,能否解决问题;合作的组织性,几个人为好,分工如何;合作的科学性,如何通过有效合作解决复杂、疑难问题。探究性学*方式,可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吸引学生研究学*、生活中的有价值的问题,阐述意义价值,寻找形成原因,探究解决办法,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理解与宽容》《感激与欣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7

  《我的家乡在哪里》的整个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活动化教学: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层层递进,有序进行,把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统一于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各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营造愉悦的情境,并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课前调查与课后延伸,拓展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品德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的特点,让学生在认知家乡、感悟家乡的活动过程中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养成热爱家乡的*惯,展示热爱家乡的行为。

  二、合作式学*:

  本课多个环节是小组的合作学*。教师通过扩充教材内容,适时恰当地加大了课堂学*的容量,细看学生的活动,由个人呈现搜集的资料→小组内互换交流→集体共享共识→教师小结。小组合作学*的方式使所有学生都有了参与探索的机会,他们面对面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整个课堂形成了信息活动的”场”,在充满了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这一特点,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体,引导他们自由组成小组,相互合作,自主探索交流,增长了知识,活动方式多样化。活动领域由课内到课外,由家庭到世界,感受家乡的魅力,激起对家乡的无限热爱,立志为家乡做些事,树立为建设家乡努力奋斗的豪情。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从生活出发,以学生为主体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儿童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不仅关注生活体验的本身,而且更加关注对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重视学生主体性学*”品德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课堂的资源。所以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旅游景点、土特产资源等;教师利用了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这样能贴*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变成了活泼的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扩大了教学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为这节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转变角色,贴*生活,快乐体验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感受和体验。”突出的是“把知识学*、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原则。现代的教学观还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观察、比赛等方法,理解和内化知识技能。这些在本课的教学中都有体现。让学生通过当导游这个角色,贴*了生活。从而参与学*、得到了快乐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我认为这不光是语文课要做到的,同样《品德与社会》也要做到。所以课前我就让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了解泉州各景点,搜集家乡的风味小吃,民间故事传说,地方特色文化等。通过课前课后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将课内的活动延伸到课外实际生活中,使思品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最后一课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在备课环境我就在想:世界各地的华人距离学生现实生活实在很远,如何让学生通过本课学*真切地感受到海外华人对祖*亲浓烈的思乡情结和真挚的爱国之心。帮助学生了解海外华人华侨身在他乡,在为所在国家作贡献的同时却有着割不断的祖国情结,与华人华侨体会同是炎黄子孙浓浓的爱国情怀,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何来突破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以一首张明敏的《我的*心》来突破,教师先创设一个轻松和协的气氛,在此环境下,引导学生倾听海外华人的心声播放张明敏的心声,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产生情感共鸣。然后我又想到通过让学生搜集一些表达海外赤子浓浓爱国情的具体事例和一些感人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海外华人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于是我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事例并合作研究自己的汇报形式,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感悟爱国情怀。

  在课结束前,让学生与海外华人真心对话,延伸爱国情感,并以我们的《大*》结束教学,使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就在这个档口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以“龙的传人”主题延伸活动,让孩子们在课下通过展示海外华人对世界的贡献,展示学生课外收集大量的资料加以说明、评选的结果,意在既深入完成了本节课的学*,又拓展了社会课堂空间,延伸到课外,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真正达到了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

  这节课的教学,很好地给孩子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相信在他们有效的心里,会留下“爱国”的印记,虽然课下的活动不是很尽如人意,我也要坚持去做。我想,引导孩子们参与的过程很重要,只要参与,只要经历,孩子们就会有收获。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菁华3篇)

《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1

  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依据新课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参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等资料。为了创造性地开展好本课的教育活动,我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遵循这一目标,在教育活动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

  一、注重了做儿童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践培养儿童的品德与*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注重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所设“三条轴线”。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和内化,即:让学生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注重了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我们能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山区的具体情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我们的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我们还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在多侧面、多层次上得到提高。

《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2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加强理论学*,为课前备课与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抓好教学,理论学*是关键,我认真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我深知备课不但要备学生,更要备教材、备教法,并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经验出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课,认真预设教学,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更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十分注重对教材情境创设的创造性改编,对课堂教学练*的重组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生命意义,力争课堂35分钟的教学质量。

  二、读透教材,严抓教学,力争课堂的有序、有趣、有效。

  第三册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现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我首先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态度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远离权威性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师对学生学*过程中的帮、导、带的重要作用,努力确保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最终实现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学有成效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以教研为*台,力争自身教研水*的再提高。

  教研工作必须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于是,在每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都认真作好充分准备,主动讨论,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同伴学*中,学*他们的方法,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以改进工作,在教学之后,我都十分注重将感悟特深的教学成功和失败体验、经验、教训进行发思、总结,这对于今后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四、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讲究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应求“全”,包括学生的学*兴趣、学*态度、学生活动和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渠道多样化,采用教师评、学生小组互评、自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评价讲究及时、适度,这样不同水*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学*引导,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老师及时的表扬、激励,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通过品德与生活课与班级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品德与生活学*兴趣,并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与生活*惯。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加强专业教学水*。教师的专业即是教师之本,我将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并通过听课加强互相学*,通过撰写反思、教学论文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让品德与生活教学更有趣、有效,更富创新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继续加强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研水*。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实验教师担负着承担教改前沿突破的重担,新理念下的教师要有“个人学*促成长”的思想,只有学*型的教师才能把教学研究工作做好,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因此,今后我还要继续学*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3

  这学期我担任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学科的老师,为了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学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的小学生。为此,在教学上我做了以下准备:

  一、全面理解课程目标的真谛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品德与生活顾名思义就是思想品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从以前单纯的书本传授跳跃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从生活中体验品德与生活的内容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然而,他们的有些行为*惯并不如人意。因此,在教学时我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找出正确的行为*惯,并在做中改正已经养成的不好的行为*惯,优化自身的品质。三、指导学生自主学*

  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此,教师要教学中的位置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学生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品德与生活的影子,我想这就够了,因为身为品生教师,能做的就是这些,让他们感受到学校里做个合格的好学生,家里做个合格的好孩子,社会上做个合格的好公民。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品德与社会》的教科书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反思之十一。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的结论,而是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完整、准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拓展,以使学生在某一主题学*中,能多角度地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或者在现有生活范围内,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所以在“联合国”一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和学*经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广泛整理各方面的资源,合理运用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生生活中,学生对联合国这个国际组织产生深刻的印象,对*的维和部队取得了成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和*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以下几点是教学本课的反思:

  一、让《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在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在教学中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以儿童原有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以回归生活为最终目的,让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终生发展。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搜查有关战争和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谈谈社会上不安全的现象,也让学生写写今后面对不安全的现象怎么办,这样吧课文与社会生活上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品德与生活》就是在记载在我们身边的事,把学到的知识也运用到生活当中。

  二、潜序渐进,清晰、完整的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主题是关于“和*与安全”,为了突显主题,让学生对和*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我从战争的话题入手,谈谈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无形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对和*的向往。接着从联合国说起,让学生通过搜索有关联合国的资料,体会联合国组织的规模之大,跨越国家之多,跨越地域之广,影响力之远;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维护世界和*与安全;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宪,章》的内容,明确联合国的权力和义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之十一》。再谈谈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庄严肃穆和发挥的作用,在此之上了解*参加国际维和部队的杰出成就,让学生对维和部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维和部队的光荣使命和至上荣誉产生敬畏之情。最后,谈谈身边不安全的现象,明确虽然生活在没有战争的社会但也受到不安全的威胁,如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疾病健康的安全等等,从而让学生产生消除安全隐患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给学生思想行为上得熏陶。整个教学环节潜序渐进,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突显教学主题达到教学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基于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尤其是世界大事的了解很少,尽管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联合国的相关内容,但是经历了一个寒假,很多已经淡忘。如果在课堂仅仅靠口头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们搜查有关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有关维和部队的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联合国,了解维和部队的资料,对和*产生新的共鸣,让课堂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作用。

  1.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看教材,并用铅笔进行勾画,这样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整理课前收集的资料,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2.小组合作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延伸。因此在教学本课是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首先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搜查有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搜查有关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也采用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学*课文内容后的收获等。如此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让学生们充分的展示自我,做到人人都发言,人人都参与,增强学*自信心,提高学*的兴趣、积极性。

  五、关注学生的活动,熏陶学生的思想行为。

  在教学前对文本我进行深入研究和学*,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做有意义的拓展,善于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开课学生首先交流自己已经了解的关于联合国的知识,接着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联合国的原则是什么?”“联合国是有哪些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有哪些维护人类和*的行动?”等。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教材和收集到的资料,探讨并解决问题。我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引导讲解。

  随着教学环节的推动,从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到了解维和部队发挥的作用,产生对和*的向往,再谈谈社会的不安全现象,让学生产生对安全的渴望,在此基础上面对不安全的现象,让学生写写希望身边的人怎么做,自己又决定怎么做?无形中在熏陶学生的思想,也规范今后的行为,这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其它课程不同的之处。最后,全班起立携手呼喊:携起手来,为了和*与安全!为了和*与安全,携起手来!让学生为和*与安全迈出第一步,给学生行为行动的鼓励,又突显本课教学主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处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真因为遗憾才让自己一次次进步,因为遗憾才能更完善自我,因为遗憾在教学之路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理解与宽容》《感激与欣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今年,我担任了三、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以前,由于刚接触这门学科,总*惯一言堂的办法传授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思维受限,表能力得不到提高。鉴于这些现象,自己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上网学*他人教学经验。通过学*研究,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深刻认识到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那掏出些不文明行为》一课中,我因势利导,除了找出图中的错误做法外,还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文明的时候,从而分清是非,有利于今后规范自己。这样不但学会了观察事物,锻炼了表达能力,又进了文明礼貌教育,同时又培养了交流与合作意识,课堂氛围较活跃。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讲到*地图一课时,通过对地图,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有待于学生们去开发资源,振兴中华。

  在讲到《可爱的家乡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家乡人的可爱,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乡人。了解家乡优秀人物作出的贡献,激发对家乡人由衷的敬佩和热爱之情。让学生准备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上课时一起体会歌曲的意境。也使用一首古诗开始学*,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对家乡的理解,以及对家乡的印象。再说说家乡的一些情况,特产、方言、并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乡人以及简单了解家乡杰出人物作出的贡献,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真正理解了“家乡哺育了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家乡,感受自己的家乡人,体会了家乡人的可爱,激发对家乡人的敬佩和热爱之情。家乡是儿童走出家庭、社区之后一个比较大的生活圈,家乡人是在这个生活圈中生活的群体。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眼中的家乡人大多与亲人相挂钩,关于其他家乡人以及家乡人的可爱之处,学生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用家乡话拉拉家常为着眼点,力求挖掘家乡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再让学生欣赏家乡的风景图、物产图,意在让学生明白家乡所有美好的一切是由家乡人创造的,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在这里,家乡人的可爱,需要用最实质的内涵来让小学生亲自丰满,也只有经历了真正的欣赏、品尝、交流等活动后得到的体验,生发的情感才会是深刻的、由衷的。而“家乡人”是可爱的,但并不等同于“杰出的”。所以在教学时又要注意到*凡的、普通的劳动者,只要有“可爱”之处,那都是值得赞美的。把握了这一点,我在学生明白“家乡人”是一群可爱的人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从身边家乡人做过的*凡事说起,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家乡人的认识,捕捉到家乡人的“可爱”之处,激发热爱家乡人的情感。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活动时,先让学生观察地图,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地图上的信息是怎样体现出...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看*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开展此次活动前,我让学生准备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并自己准备了*地图的拼图。活动时,先让学生观察地图,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地图上的信息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接着让学生深究不同地图上比例尺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例尺。学生在地图上找自己的家乡。这堂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张地图:*政区图、湖南省政区图。在开课时我采用看图片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激情。接着引出地图,并先后出示了这两张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这两张地图来认识地图的方向、图例、比例尺,掌握有关地图方面的知识。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在*政区图上找一找我们湖南省在祖国的哪个位置,以及周边有哪些邻居。由于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他们能很快地在地图上找到这些省份,然后让学生通过书中的图画和文字及学生们的分组讨论来了解有关家乡山东的知识。最后我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湖南省的位置,以及周边有哪些邻居,并说说自己的家庭的详细地址和它所在的方位,学生对这个环节的活动十分感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多与少的思考》一课出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资源、人口的现状,我国虽然地大物博,总资源丰富,但因总人口太多,所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低。在了解了我国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自发产生节省资源的想法,从而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节约*惯。

  “人口”与“资源”这些概念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离他们的生活也比较远,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它们、了解它们,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为学*的主体”这一原则,课前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并在课堂中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这样的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掌握主动权,比枯燥地讲解什么叫资源效果更好。

  品德与社会课程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现有认知上,因此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个情境——把粉笔分给多数学生,产生一盒不够分的结果,再通过问题“把这一盒粉笔比做我们国家的资源,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多,但是因为人口太多了,所以仍然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再通过数学算式:总资源÷总人口=资源人均占有量,让学生了解到节能及控制人口的必要性。

  在课的最后,向学生发出了“低碳生活”的号召,并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计划,并把这些细则落实到生活中,形成节约能源的生活好*惯。比如:除了人口计划之外,我们还能做到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保护环境、节约用水、节约用纸……最后通过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社会现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从而提高本节课讲述的可信度。

  品德课是一门综合课,主旨是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学*者参与现实的生活,要活用知识,在参与中学*,是社会参与的过程。并在学*中提高自己思考的能力,发展多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

  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在教会学生写爱心留言条的同时,通过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感悟家的温暖,体谅天下父母心,并且愿意付诸行动。课后,我从学生日记中,看到了许多留言条的内容。有写给父母的,有写给爷爷奶...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在教会学生写爱心留言条的同时,通过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感悟家的温暖,体谅天下父母心,并且愿意付诸行动。

  课后,我从学生日记中,看到了许多留言条的内容。有写给父母的,有写给爷爷奶奶的,他们希望“妈妈少打点牌”、“妈妈不要太累了”、“爸爸早点回家”、“爸爸少抽点烟,注意身体”、“希望与爸爸妈妈*等对话”……所有这些真的使我感到很欣慰。我教会了学生通过爱心留言条交流感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7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着,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我就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学*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学*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旗号。

  合作学*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领域和学*主题都要用合作学*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必然有害无益。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

  新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活力。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使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异”的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误区,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生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扎实的上好这门课程,首先应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性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体验产生理解,体验产生情感。体验是对具体的社会事物或情境的亲身经历,它不仅仅发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还会作为活动的结果而存在,并且作为活动追求的结果。体验学*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它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积累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我知道了要上好一节品德课教师要根据内容精心创设贴*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连接体验,提高教学实效;要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要和强情感教学,充分利用情感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更要加强自身修养,要以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这就是我在这闪实践后所得,所思,所感。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自己,把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很好地用于农村小学的课堂中。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

  《品德与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教研教学,我发现这门课程的课前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在*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课前参与环节。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贴*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的课程,它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溶入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对本教材的实用,我觉得课前参与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也是教材内容拓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是把学*的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课前让学生体会与教材有关的内容,或者在家庭中,到社会上、学校里去观察、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一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已成为《品德与社会》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课前的"热身"为课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了前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课前参与的情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活动的效果,课前可以使用的策略和方法很多,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种我学到的方法,可能也是大家经常用到的。(一)资料搜集法.资料搜集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内容。例如:本学期六年级三单元第一课《天有不测风云》课堂上,请查到相关资料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查到的内容,发挥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他们学*的积极性。文字资料的交流使全班同学对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成因、破坏力有了全面了解。各种资料的搜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调查访问法.调查法是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本册书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主题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有个活动是调查学校和家中每天的用水状况。课前,我请学生回家和父母根据每月缴纳的水费计算出每天水的使用量,再与父母思考其中哪些是被我们浪费掉的,又有哪些是可以节省下来的。并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学校的用水情况。进而更深刻的感受我国水资源匮乏和污染严重的情况。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之,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课前参与的前提下,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的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1

  让《品德与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一句话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我觉得这样的课虽然看上去不是热热闹闹,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品德与生活》课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教育。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2

  在区品德学科培训活动中,我执教了一堂课,课后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认为在这堂课中,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1、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包括师与生的对话,生与生的对话,生与文本的对话等。本堂课是借班上课,课前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少,学生对我很陌生,所以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才能拉进师与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乐于谈话,乐于交流。上课伊始,我播放了学生喜欢的歌曲《可爱的家庭》,会唱的小朋友马上跟着唱了起来,不会唱的小朋友也跟着拍起了手,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课堂气氛很温馨。让小朋友大喊我的名字,猜我名字的含义,学生觉得很新奇,不知不觉消除了与我之间的陌生感。我又拿出我的全家福,叙述了我先生因为女儿半夜发烧急得哭了的真实事件,学生深受感动,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的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都争着、抢着告诉大家爸爸妈妈为了“我”、为了这个家努力付出,不求回报。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小朋友一一叙述,所以安排了四人小组互说,在这个师与生、生与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激发了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情感。

  2、品德教学强调回归生活。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本堂课学生说话的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借助照片以及一些小物品激发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激发起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虽然说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但其中包含着家庭生活的欢乐,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的爱,都很真实。课外延伸中安排的两个实践活动:

  (1)自己设计一张感恩卡,写一句最想说的话,送给自己最想送的人。

  (2)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你能做而且能令他们高兴的事。

  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使品德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

  3、评价注重过程性。在听课教师的发言中,我感到老师们对我采用的评价方式特别感兴趣。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每发言一次得一颗星,学生自己用笔画在课题的旁边,发言声音响亮、语言流畅、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再加一颗星;一节课得三颗以上星的可以画一颗笑脸。这堂课没能得笑脸的,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可以弥补。这种延时评价为更多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展示自己的方式和途径,让更多的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挑子,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我自己任教的班级,我每月、每半个学期、一个学期都小结一次,避免了评价的主观性,学生非常开心。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3

  这是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我们都是好朋友》一课中的一个子课题。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贴*生活,增进感受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以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种课型为低年级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感知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搭建活动舞台让他们去体验。课堂中无论是学生自己讲述被他人帮助的事,还是寻求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真实再现了学生们*时所遇到、所发生的生活中的点滴故事。学生们个个都讲得真情实意,是我看到了孩子们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得到了体验,在交流中得到了升华。

  二、互动感知,加深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主要是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本课中首先通过“猜猜他是谁”使学生体会到同学之间是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学*才能共同进步的。再通过制作感谢卡来表达对曾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激之情。使学生的感恩情从形式上升到实践,真正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和心存对别人的感激,激发了学生对他人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良好品德。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学生在感恩环节中,活动形式比较单调,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真心实意的表达自己的谢意。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得到更真实的再现.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4

  要改变长期以来保守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需改变陈腐的教学方法,就必需紧密联系同学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需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同学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同学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

  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发明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和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和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时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置教材、运用教材。例如活动一开始,我就改变教材*铺直叙的手法,通过课件比较“爱爱”和“淘淘”在家截然不同的表示,感受到作为小朋友要多替家人着想,并发生在家做“开心果”的情感动力。又如在让同学了解相关生日常识时,并不是翻开教材读一读就算了,而是巧妙改变为竞赛台,让同学把课前的调查通过竞赛的方式展示出来,增强了兴趣,发展了课外搜集资料的能力,体验到胜利的乐趣,充沛提高了同学学*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

  兴趣是学*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出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假如教师能够掌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同学的强烈情绪,调动同学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如在“做个开心果”这一环节中,先让同学通过课件的对比,讨论怎样才干在家做个“开心果”,然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扮演反馈,展示出同学对家庭和家人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通过自编、自导、自演、互评的形式,不时对照自身的言行,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

  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同学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同学良好*惯,激发同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在给母亲过生日时,能结合生活实际让同学自身动脑筋、自身出主意为妈妈过生日,充沛体现了自主性。在送礼物时,教师设计了让同学自身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礼物,不只燃发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同学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泥工能力、绘画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美术、音乐、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同学学*的主动性、开放性、发明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同学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溢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实际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同学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同学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一起关注其行为*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安排与家长一起填写“向日葵”图:把每天为家人所做之事填入到向日葵中,并将此项*惯锲而不舍,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5

  《品德与生活》最大的的特点就是要贴*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明白事理。《向别人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旨在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对学*、生活充满自信,愿意向身边的榜样学*,学*别人的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1、感受学生

  为了体现课堂的真实性,让孩子们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和学生课前交流时我对课堂的内容没做任何铺垫,只是和孩子们娱乐一番唱唱歌、跳跳舞,对孩子们课堂上大体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帮助自己在课堂上抓住教育契机。华师附小二(1)班是一群活而不乱的孩子们,他们思维灵敏有极强的表现欲,对老师的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为此在教案设计上我有针对性的做了大胆尝试。如:我行我秀、说出心里话等。

  2、巧妙活动

  在活动中探究,在交流中感悟是品德与生活课堂的主体。整节课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我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贯穿始终,开课的手指操让大家兴趣十足,手绘鞋也独特新颖,这些源自生活贴*学生,孩子们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抓住学生就是盘活了课堂。随后“说出心里话”当我问到“别人有的长处,我没有时,我会怎么想呢?”孩子们开始大都用正面的态度表示“向别人学*!”当我的心里话抛出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心里话一一倒出“不服气、伤心、讨厌父母的攀比。”在大家相互的心理疏导后,都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转而真心实意的愿意向别人学*,本课的主题就彰显出来。向别人学*就必须发现、欣赏别人的长处、学*别人的宝贵经验、第三个活动“寻找闪光点”就给了孩子们发现与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孩子们自发为别人的长处鼓掌、为别人的进步鼓掌、甚至为自己的收获鼓掌、让本节课的学*目标落到实处。“孔子引路”的故事进一步让孩子感知:圣人尚且向别人学*,何况我们呢!四个活动层层深入,“向他人学*”牢牢进入孩子们心中。

  3、抓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寻找闪光点”时,一位孩子写到:我的好朋友从来就不生气。她的发现让我不禁惊讶,不生气多难得啊!要认识一下这位同学,果然在点她起来说时,震惊了全场的老师,遗憾的是这位同学不在现场,我抓住时机:有机会一定介绍我认识,我要向他学*。

  在贴“闪光叶”时一位帮助别人贴好叶子的小女孩,深深打动了我,一定要让大家知道她的行为,于是她成为我发现的“闪光叶”她的行为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是我们全体学*的榜样。

  课上还是有些不足之处,学生拜师时秩序稍显混乱,我想如何让学生在自由活动时能更有序,更自主是品生课活动中我们需共同探究的话题。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6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第三课。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以生为本”。尽量让课堂贴*学生生活,努力寻找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运用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熟悉了解各行各业。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比较流畅,先让学生了解了各行各业,然后给各行各业分类,最后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上课如流水般哗哗哗下来了但自己没留下印象,总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没落到实处,比较肤浅。从备课到上课感觉没有找到任何一个闪光点。更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给学生切身体会。最后一个“创建工厂”环节比较乱,准备好的小组跃跃欲试,都在准备自己的发言,没有认真听汇报交流。总体上讲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每一教学环节进行的很仓促,没有解决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均用力导致课堂没有闪光点,没有突破重难点。

  四、学生的课前预*不够,对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了解并不多,所以老师总在牵着孩子走。

  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比如:让孩子联系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说说各行各业和自己生活的关系;在了解各行各业之间关系的时候,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和怎样收看电视节目。整个过程中牵着孩子走的痕迹特别重,没有在孩子的调查、了解、探究之后进行教学,然后在课堂引导孩子梳理知识。品德与社会课就是一门以生活为出发点的学科,尽量让孩子从自己身边找到各行各业,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去调查研究,把“球”抛给学生,比如让学生采访爸爸妈妈和周围的人们,他们都在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他们怎样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业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等?

  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以及怎样收看电视节目的环节,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看,有点塞给学生的感觉,最好让学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收看电视节目单,需要哪些工作人员付出怎样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资料,引导孩子自己交流发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体现以生为本。

  在给各行各业分类时,在了解社会上有哪些不同行业之后给孩子留下时间自己分类,不要强加给学生。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7

  《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三册以“我爱我生活的地方”为主题的内容,通过这节课要使学生明白,人人都要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喜欢优美的环境,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反感。接下来我来谈谈教后的反思。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教育性较强的学科,这门学科把课堂与生活紧密活动联系在一起。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而这些内容又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以学生生活的时间、空间为线索,选取儿童所感兴趣、所必须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和生活性。

  在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发展的课程新思想与课改新理念。我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拉*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看图讲述或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灵活地使用,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直接经验、感知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或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地变动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而不需要刻板地按照教科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时,我先出示本地一些优美环境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方很美,需要大家的保护。后来又展现了一些乱倒垃圾,乱张贴和污水乱排放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产生反感。由于这些图片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所有在他们的心中产生了很大的震撼。道德情感得到提升。

  二、精心设计活动,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1、调查汇报,课前让学生去调查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课中让学生汇报,详实的资料学生有了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初步认识。

  2、表演,学生表演住楼上的同学往楼下扔东西的情景,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

  3、游戏,通过拍手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学到得知识。

  4、合作制定环保小公约。

  三,存在的问题

  课的一开始用了喜洋洋评环保小卫士的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在辨析导行时,没有把评选贯彻到底。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学缺少鼓励性的评语。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8

  进入新课改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已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规定,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核心,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活动贴*儿童的生活,强**学中儿童的参与、感悟、体验,这门课程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儿童的面前,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引新、明理、激情、导行模式已不适应该课程,因而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既然为活动型课程,就应体现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活动型课至少要体现如下特点:一是要有教育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编排就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我上学啦”就是要让学生逐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知道自己是个小学生了,该做什么?按什么要求去做。接着是“祖国的生日”一课,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是要有知识性。新课程并非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不只是过去的强调道德认知,引导道德行为,还增加了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教育。要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就有不少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要交给儿童。三是实践性。过去的品德教育大量的都是用“高”、“大”、“全”的人物、事例进行干巴巴的说教,而现在是寓教于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四是趣味性。儿童不同于**,有他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童真、童心、童趣是他们的固有特性,因此教育方式、活动方式一定要适应儿童,为他们所喜欢、所接受,让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去参与、感悟、体验。

  要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的设计要遵循活动课的特点,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其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少,何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新课标已有界定,在实际教学中其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我们的教育对象遍布城市、农村,所处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他们所在的学校、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各有不同,我们开展的活动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应儿童之别,有些就地取材的活动往往效果很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因地制宜。大城市的学校可利用学校的先进设备,有声有色地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可利用他们早晚都看到的、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小县城的学校可利用他们见到的离他们很*的现代文明;而农村的学生可开发他们的乡村世界、自然界。二是因课制宜。品德与生活共有五个单元和若干主题。如:“我是小学生啦”、“祖国的生日”、“美丽的秋天”、“我爱我家”、“冬天来了”。第一单元可开发本校优秀班级、优秀学生。第二单元可开发离校很*的人文环境,学生手中的图片资料。第三单元可开发学校的周边环境,走*工厂,走进大自然。第四单元可开发家长。三是因校制宜。文化积淀较深的学校,可开发校史、校情,学校培养出的杰出人物、优秀人物;各种藏书、电子读物较多的学校可发挥此优势。四是因人制宜。这里的“人”既指学生,也指**,实际上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开发,用他们的优秀品格,优秀素质可以影响其他学生,素养较高,内涵丰富的**(含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

  资源既已开发,就要会使用,如何使用课程资源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作实践中,本人分析研究了若干课,有的在资源使用上很成功,有的则欠妥,在资源使用上可以这样处理。一是因课利用。如“祖国的生日”一课,不一定要用多媒体,就利用学生搜集美丽的家乡、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建设辉煌成就的图片也行。“美丽的秋天”一课就可以利用孩子们搜集的秋天的各种果实,秋天采集的各种枝、根、叶。二是巧妙利用。利用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材料,启发学生有创意地制作,有创意地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巧妙地播放音乐,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三是灵活运用。品德与生活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开放的课堂就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这时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教育。三是因人利用,自己在听课时曾见过这种情况,全班同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可一个同学在悄悄地哭泣,何故?究其原因是他妈妈不久因车祸死亡,教师巧妙地讲了一个故事,鼓励他坚强,引导孩子说些鼓励他坚强勇敢的话……使课堂气氛发生转化。也曾见过课堂出现意外教师不知所措的情况,因此,因人而异利用资源也不可忽视。

  总之,要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以上只是在工作过程中的思考,属一孔之见,只要我们肯动脑筋,灵活机智,品德与生活课程就会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9

  《我能行》是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一节新授课,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故事和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把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讲故事,主人公的年龄与学生相仿,学生很快产生共鸣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小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第二个环节为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切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同学的佩服,老师的夸奖,让学生越说越爱说,越说越想说我给足了时间让学生去交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第三个环节为刘翔这一人物的引入,通过刘翔获胜时的照片和*日不顾伤痛的对比,使学生明白了成功不可能唾手可得,他需要你的努力和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做自信勇敢的人,明天成为和刘翔大哥哥一样成功的人。

  一节课的时间在学生的兴趣中引入,在兴趣中结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兴趣设计教学是我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在讲自己身上的事情时,学生非常踊跃但给学生回答的机会较少,如果把此环节改为小组内演讲或许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不断探新!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品德与生活教学随笔 (菁华5篇)

品德与生活教学随笔1

  新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活力。教师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使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异”的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误区,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新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成长参与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亲切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道德的陶冶。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扎实的上好这门课程,首先应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性质,又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德育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儿童意识,效益意识对德育新课程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课堂上,我们不仅要以活动促活跃,引导孩子们从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高,更要注意把握好活动的尺度,以增强活动的实际效果。我认为教师要调节好自身的情感,调控好学生的情绪反应,把握好课堂得氛围度。就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品德与生活教学随笔2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对课文内容作了具体的安排,重点讲述的课文针对班内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如在讲述一、二课时教育学生学*课文中的小朋友对学*耐心、认真,不懂就问,同时从小认真学*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实践上。如谢飞、李秋贤等学生他们也学会了不懂就问的道理,后来学*有了较大的进步。

  其次,在讲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一章时,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劳动人们的辛苦和勤劳,是我们的*的正确领导,以及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换来的今天美好的生活,现在我们要学好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强大。特别是我们的祖国有强大的科学,有宇宙飞船的上太空,说明了我们祖国的科学先进。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主人,所以我们更加要努力学好文化,同时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有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再次,课文用较大的篇幅来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善心,培养学生有一种积极的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为教育教学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品德与生活教学随笔3

  ●描述事例的发生:

  三月的一天,我一如既往的走进了三一班的教室,开始了我的日常教学工作。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讲授的主题是家人的爱。我告诉学生们,当他们刚刚睁开双眼时,看到的是爸爸、妈妈的笑脸;当他们刚刚学走路时,听到的是妈妈鼓励的声音。当他们生病时爸爸妈妈深夜抱着他们去医院的情景,等等,让孩子们体会到他们在家人的关爱下一天天的长大。

  接着我说同学们你们也讲讲你们的家人养育你们成长的故事吧!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课堂的气氛异常的活跃,孩子们兴奋的讲述着自己幸福家庭呵护培育他们的故事。孩子们有的拿来照片,有的拿来与家人在一起的视频,他们在组内交流着,脸上洋溢着幸福。

  这时我看到芳芳有些郁郁寡欢,同学们说的热火朝天,她却一直没有发言。当我发现以后我走到她的面前,问道孩子你身体不舒服吗?孩子摇摇头,我想也许是孩子们之间发生点小矛盾吧。

  在下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呵护生鸡蛋。每人开展一天“护蛋”活动。要求大家每人明天上学来带一枚生鸡蛋。通过这个活动我想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感受、通过呵护生鸡蛋的活动使他们领悟到父母养育他们的辛劳,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第二天我刚刚走进教室,看到很多的孩子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有些纳闷,仔细观察原来是孩子们都怕生鸡蛋破碎,坐在座位上看着自己带来的生鸡蛋,我的心里窃喜,活动初步见效了!

  ●确定事例的理由:

  在“护蛋”的课堂活动中,突发的课堂生成的问题摆在教师面前。

  上课的铃声响了,我让孩子们用彩笔给自己的鸡蛋宝宝画像。孩子们有的画上了美丽的头发,有的画了一个小笑脸,孩子们的兴趣极高。我在教室中巡视,当我走到芳芳面前时我突然发现芳芳带来了两个生鸡蛋,我正要上前询问,但我转念一想也许芳芳兴趣高,也许芳芳家里有两个孩子吧!

  我继续在学生中走动观察孩子们的创作。我的好奇心最终还是把我带到了芳芳的面前。看到芳芳画的鸡蛋宝宝一个是幸福笑脸的小男孩,另一个是一个哭脸的小女孩。我想这是为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

  学生们已经装饰完自己的鸡蛋宝宝了,我说同学们你们的宝宝诞生了,从今天起你就要想办法保护好你的宝宝,明天我们看一看谁的宝宝最健康,你们要精心呦,孩子们都把自己的鸡蛋宝宝小心的放在自己事先准备的“房子里”。

  只见芳芳把哭脸的鸡蛋宝宝小心的放在精心准备的盒子里,这个盒子的周围垫上软软的棉花,盒子的外面还画上了美丽的公主。放好后芳芳再把盒盖用胶条封好,鸡蛋就像睡在睡袋里一样安全了。放完以后芳芳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接着芳芳把笑脸的鸡蛋宝宝随意的放在空杯子里。我观察到这些,我的心在颤动,这让我联想到芳芳在班里总是默默无闻,缺乏童年的孩子应有的朝气,这个孩子给我的印象是忧郁。

  第二天在课堂上孩子们各自讲述着自己的“护蛋”经历,有的完好如初,有的已经破碎。

  芳芳带来了那个被她精心呵护的鸡蛋宝宝。在课堂上我刻意让芳芳向大家讲述她的“护蛋”经历,她兴奋的笑脸是我从来没有在她的脸上看到过的,我想这里面一定有秘密。我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打开她的心灵之窗。

  ●处理教学事例的方法:──细心加爱心运用教师的教育智慧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中午的时候我把芳芳叫到办公室,出乎我意料的是芳芳手里还拿着那个鸡蛋宝宝,其实“护蛋”的活动在上完课以后就已经结束了。此时我抓住这个契机,直接切入话题。我问:芳芳你的'那个鸡蛋宝宝呢?听到我的问话,她一愣,我说你能给老师讲一讲那个鸡蛋宝宝的故事吗?顿时孩子满眼泪花,说老师我把它故意摔碎了!这个鸡蛋宝宝是我,我们家没人爱我,我自己爱我自己。那个鸡蛋是我弟弟。我的心一惊,我深深的感受到芳芳这个孩子在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这个孩子太需要关爱了,她被人冷落的时间太长了。如果长期发展下去,不解开芳芳的心结后面的事情不可想象!

  原来芳芳是来自外地的学生,她的妈妈又给她生了一个小弟弟。芳芳的妈妈爸爸十分关注她的弟弟,在生活中处处为弟弟着想,弟弟永远是对的,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只给弟弟吃不给芳芳吃,总给弟弟买很多的东西,自从弟弟出生以后极少给芳芳买东西。芳芳感到极度的心里不*衡,以前在弟弟没有出生之前,芳芳的父母对芳芳也是百般的呵护,但芳芳的弟弟出生以后,芳芳的生活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一个生活在父母幸福呵护中的孩子,由于弟弟的出生和父母的忽视使她生活的世界突然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几岁的孩子难于承担的事情,这也是使芳芳性格、心理发生扭曲的原因。

  找到了芳芳的心结我开始每天在中午的时候找到她和她聊天,告诉她很多的办法,比如我教她,当妈妈只给弟弟零食吃的时候,我让她对妈妈说,妈妈您给弟弟吃吧,我不吃,弟弟小。第二天,芳芳主动找到我小声的告诉我,那天她照着我的话去做,妈妈反而给了她一大半的零食。类似的事情在不断的发生,芳芳的心情也在不断的变化,在这之中我悄悄的给她的父母讲述了芳芳在“护蛋”活动中的表现,由于芳芳缺乏父母的关爱,芳芳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多么可怜的孩子。告诉他们由于他们的过失给孩子带来的痛苦,带来的性格的扭曲,他们震惊了没有想到自己的自私疏忽带给孩子严重的心灵创伤。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芳芳也在一天天的变化,芳芳的心复苏了。从这个小姑娘的脸上我看到了自信,看到了幸福,看到了她应有的童真。

  ●分析教学事例的过程:

  静下心来反思,我思绪万千。我所景仰的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情况,正确、恰当地处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用心去做自己的教学工作,要善于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细心地去关爱每个学生,让他们都能充分享受到老师的爱,都能在老师爱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教育更是神奇的,许多不争的事实说明:一次偶然的教育机会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辛勤的园丁的教师,又怎能随意错失这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呢?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写到:爱心无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颗爱心。没错!我们理应用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用爱浇灌他们的心灵,总有一天她们会开花结果。

  师爱,是一把金钥匙,能打开孩子闭锁的心灵;师爱,是一双无形的手,能抚去孩子苦涩的泪花。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把爱播洒向那些如硬石头般的孩子们,我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成绩、理解和感动,而是自我的蜕变和灵魂的升华!让我们用爱去点亮那一盏盏心灯吧!来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

品德与生活教学随笔4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了教好本门课程,我总是认真做好课后随笔,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体会: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例在《我在进步》一课,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课前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这节课的主题活动贴*学生生活,学生非常爱上,乐于参与。于是,在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到:“思品课教师应重视改变课堂传授知识的*惯,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动中悟理、动中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再如,在《学会自我保护》这一课中,我尝试了小品教学法,让学生自演自无悟,学生兴趣高涨,本堂课的成功,使我大受启发,于是在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到: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书本知识,现实问题寓于滑稽的小品中,学生抽时间,挤时间去编、演,在演练中修改,充实内容。这个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创作与欣赏能力,也给大家带来了乐趣,真是忙中偷闲,不亦乐乎,也是一种快乐的学*方式,在这种快乐中体现合作精神。这样做从眼前看,确实是浪费了一些时间与精力,但从长远的角度、发展的方向去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但需要家长、社会、一些老师给予理解与支持。我愿与大家一起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的最佳途径,把课改理念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中。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例如在教学《孝亲敬长》时,我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结果学生对本课感悟不是很深,于是课下我及时记录了这一点:课上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这就强调了作为教师应该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个重要性。我们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调查采访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例在在教学《学*别人的长处》这一课时,我明显感到本班学生对别人的优点发现不够,反而专揪同学缺点,所以本课我临场发挥,由我扮演骆驼,一名学生扮演羊,同学们演老牛,上演了一幕《骆驼和羊》的童话剧,骆驼和羊的争论使学生深刻领会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再如:在教学《课堂教学的规则》一课时,学生忙于回答问题,课堂纪律反而有些乱,我趁机让学生们坐好,一分钟后,让生说原因,结果同学们找到了自身的不足,课堂纪律一下好转。于是,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道:非常情况,非常处理,教师在课上应多些应激机智,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品德与生活教学随笔5

  《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课程,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型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随笔。

  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感到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的内容,自己还教得特别累。刚拿到教材时,很茫然,不知如何去教。细看时觉得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生活化、大众化,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慢慢地,我就感到一定要用新的观念去理解它,要用新的方法去教学生。

  《我的祖国多辽阔》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中的第一个主题。通过本课学*,旨在促使儿童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教材以*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组材料:(*行政区图,两个文字资料框、地图周边的四幅小图和主持人的话及右下角小男孩的话),都是意在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教材体现了一种“引领”的功能,既给广大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同时也在一定层面上对学生的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

  本课综合了地理和品德各方面的教育内容,较好的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并注意将品德教育与知识的学*相融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技能的掌握相结合。文中以“地图”为载体,在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同时,把地图作为一种学*工具,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熟练掌握。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但这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祖国是学生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学生既*又远,因为毕竟她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去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祖国、了解祖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们一直力求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地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境,营造开放、宽松、和谐、*等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我们一直努力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建自主、互动、积极、向上的综合活动课。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范文十份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1

  《保护牙齿》是我上过的印象较为深刻的一课《品德与生活》课,这一课的教学主要要帮助学生认识牙齿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爱牙,护齿的意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漱口,勤刷牙的良好*惯。了解保护牙齿的小常识,会用正确的方法保护牙齿。

  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牙病问题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对牙齿防护常识掌握的也很少。好多孩子有蛀牙和龋齿,已经成为了不少家长很头疼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备课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本节课的内容是生活常识的教育,必须收集形象直观的资料,图片,护牙常识,才能把“如何保护牙齿和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惯”这些教学重点问题一一解决。

  于是,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一、 了解牙齿的作用。

  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收集到得有关牙齿的知识,说说牙齿能够帮我们做哪些好事?这个环节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到牙齿的重要性。

  二、 探究刷牙的重要性。

  在换牙的时候,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牙齿很好看,有的小朋友的牙齿很难看?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接下来请学生品尝*常他们爱吃的饼干。然后让学生观察牙齿表面的变化。在用清水漱口,观察杯子里水的变化,说说漱口水用什么作用?调查有多少同学做到饭后漱口。由于有的食物残渣还在牙缝里。不及时清理干净会使口有,引起龋齿等牙病。讨论还有什么好办法呢?引导示范正确的刷牙方法。一些环节水到渠成的进行下来。接着请孩子学着老师做一做正确的刷牙方法。接着我有饶有兴趣地给他们讲“没牙的大老虎的故事”,听故事是我们班的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的方式,他们知道了刷牙的重要性。可是,还不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我让他们观察泡在醋里的鸡蛋和我们*时看到的鸡蛋有什么不同,这样他们就明白了产生蛀牙的真正原因,是因为酸性物质的作用。这个环节的各个活动环环相扣,学生在充满乐趣中学到了知识。

  三、指导实践,延伸生活

  本环节主要通过结合学生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共同探究护牙的常识,并创设学生喜爱的游戏“我是小牙医”,让学生在游戏中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最后让学生听听唱唱《刷牙歌》,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在这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虽然“我是小牙医”的游戏学生玩得很开心,但是他们对护齿的知识了解得不多,“小牙医”的建议显得有点苍白。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2

  《商品无国界》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三课《我们手拉手》中的第二色块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到自己置身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并对这种现象的根源进行深入的探究。如何能将比较**化的经济问题,变成简单易行的、乐于被学生接受的手段,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在看来,这节课成功在以下几点:

  一、创设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精彩的导入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课堂,这为课堂上深入的学*做好了铺垫,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如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我和你》,通过音乐画面学生感受到了音乐无国界,从而导入本节课题:商品也无国界。

  二、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学*的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实用的的评价语言,更能激励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让孩子因为老师启发式的评价爱上动脑。如在交流身边的各国产品这一环节,学生一开始交流的大部分是汽车、手机、家电类的商品,范围比较窄,我就引导孩子“我注意到了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家电、汽车、手机,那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国外的食品或动画片、电视剧、电影呢?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在比如,在交流加入世贸的好处时,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通过引进别人的技术,在他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提高我们的水*。”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你太了不起了,将来一定是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犹如一缕春风,轻轻拂过,学生主动学*的欲望被激发的淋漓尽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每个孩子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所以在课堂上他们的每次发言都希望得到老师与众不同的评价,这时候我们就要根据孩子独具个性的发言给予差异化的评价,如在交流中国有哪些产品走出国门时,我根据学生的发言,给了他们差异化的评价。

  生:伊利牛奶走出国门。师:嗯,奥运会上选用的伊利牛奶,让他走进了世界各国。

  生:海尔的家电走出国门了。师:是啊,我们家就特别喜欢用海尔的冰箱。

  生:李宁的服装出口到很多国家。师:嗯,李宁奥运冠军龙服,伴随着奥运会**一次次升起,确实受到中国迷的追捧。

  师:我还知道青岛啤酒也远销海外。师:对,这也是我们山东的骄傲。

  三、将课堂与社会现实连接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品德课程是为关注现实而生,为解决问题而立。在设计你我共赢这环节中,怎样从身边那么多的商品中挑选出学生感兴趣的商品来研究,是我们当时一直在犹豫不定的问题。后来,我们想到目前争议最大的苹果手机,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在苹果的案例分析上,我们主要研究两个问题

  (1)圈出苹果的供应商和参与组装的国家。

  (2)根据苹果的利润分配图,谈谈你的发现。

  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世界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理解世界人民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目标,而第二个问题,引发的学生的思考比较深远,可以是创造与制造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不同,一个是中国的现状:人力资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价格比较低廉。这些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都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再如,前些年,有个美国记者发起了一次“抵制中国制造”的活动,并且写了一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所以在“你中有我”的环节中,我们将这个社会焦点拿到课堂上,既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人们离不开中国,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原来身边的很多事件都折射出品社课中的问题。

  四、活动为主,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成长。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活动是品德课的灵魂,在交流“我国出口的商品”这环节时,学生一一起来回答,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国力的增强,于是我设计了“借助资料,将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地图上插上**”这一活动。最后学生看到鲜艳的**在世界各国高高飘扬,自豪感油然而生。使教育的目的真正达到了“无痕”。

  总之,本节课通过多样的活动、多元化的评价将比较难、深的经济问题演变成学生能够乐于接受的、勇于积极探索、思考的品社课堂,相信本课之后,学生会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审视身边的经济问题。最终回到新课标提到“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3

  一直以来“回归生活”是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更是我在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而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看我多精神》一课则恰恰是把生活作为本源,将“坐、站、走”三个学生生活中经常忽略却又急待解决、纠正的行为*惯作为教学重点,可谓是贴*学生生活,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如何组织教学,开展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也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既发现了适合低年级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活动也找到了在教学实施中需要不断改进、深入研究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反思课堂教学后的一点收获。

  一、儿歌在教学中的应用

  千百年来“儿歌”成为孩子们最熟悉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琅琅上口易于熟记,孩子们总能在不轻易间理解其内涵,所以如果能在课堂上选好、用好儿歌,让孩子们在课后也乐于去说去玩则是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将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发现,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正因为这一点,教学中我在对“坐”、“站”、“走”三个行为*惯的纠正中向儿童介绍了这首简短的儿歌,即:

  坐如钟,挺胸膛,腿并拢,脚放*。

  站立时,背挺直,头抬起,看前方。

  走如风,脚步轻,收腹摆臂挺起胸。

  可以说这首儿歌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清了正确“坐、站、走”的关键,对指导孩子们的行为起到关键作用。孩子们在边说边做中知道如何“坐、站、走”才文明,才精神,在渐渐疲劳的课堂教学中有了精神,觉得有趣,乐于参与到“玩”的氛围中,在讲清教学重点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善于利用“比”的`精神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我觉得如果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间这种“比”的精神,对课堂教学的开展实施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就利用了“比”的优势开展了不同的活动。 “比”的优势在行为训练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学生间要比一比谁的姿势最美,最标准,谁的动作最迅速,学生还要和军人、松树比一比看谁做到了“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可以说这一竞争性的教学活动让枯燥的训练增添了情趣,对课堂的组织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看来善于利用“比”的精神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我发现各种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都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尝试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也能很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得能力。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4

  品德与生活应密切联系生活,品德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课堂上,教师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可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达到教学从知识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待学生要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小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真的是这样,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但却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会滚动破碎,永不存在。联系自己幼小的学生,他们稚嫩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小心翼翼的对待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它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行动,从而大胆展示、大胆探索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

  第二、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张扬个性。孩子总有独特的想法,他们的那些在**眼里的“错误”,总有自己的想法和动机,我们作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展开个别教育的同时,也会因势利导的对其他学生产生教育作用,达到同受教育的机会。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启发、诱导教育他们。孩子都是有各自独立性格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下结论,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响。

  第三、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调节,又能积极投身于学*活动中,从而有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从儿童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注重儿童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探究、交流和领悟,主张结合具体生活实例,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以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民主*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启发道德自觉,避免生硬说教就能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教学中,我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生活中的例子,设计生活化的活动。

  二、努力体现品德教学的“活动化”。课程标准将该课程定义为活动型综合课程,即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学*活动为主。教材中设计的情境对话、人物旁白、提示语以及大量的空白都在引发儿童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实现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体验活动,力求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难处,从而能调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一开始,我让学生蒙上眼睛从教室一角到另一角拿东西,活动中学生初步体会到作为盲人找寻事物是多么不容易,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我们蒙上眼睛放学后独自回家结果会是怎样?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失去光明是多么痛苦。接着让学生体验肢残人单手穿衣的感受,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特别无助。通过这两种角度体验活动,学生真实地感到残疾人生活是多么不容易,而此时帮帮残疾人就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唤。相信,我一道德品质也会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步养成。

  三、努力体现品德教学的开放性。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节课教材中只安排了“他们不容易”和“我能为你做什么”?两部分内容。我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了合理整合,努力构建一个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以期待关心帮助残疾人能成为我们每一个应有的美德。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感觉,教学效果很好。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6

  这节课的出发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长辈辛苦的付出,在体验亲情中──学会悦纳家人给予的爱。同时懂得作为家庭的一员,要为家庭添欢乐,家人爱我,我也要爱家人,要让家人快乐。因为只有在学生深刻体验了父爱、母爱、祖辈无私的爱时,才能升华为更广义的爱,才会去爱周围的人,并能怀有一颗宽容友善的心。 在教学方法上,我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从课本入手,最大程度地利用教材资源。因为新教改课程提供的材料比较丰富和贴*儿童生活,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二是要结合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感受,也只有在生活中他们才能培养责任心和良好的*惯。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了教参的儿歌导入方法,先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为整节课铺垫一个好的教学氛围。但放弃了课堂表演和情景模拟的形式,而是用语言创设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切的思想情境,这样既达到了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还节约了课堂时间。大声朗读和重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强化了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有梯度地设计了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完成每个活动后都能在认识、情感等方面得到提升。让学生从*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到学会心中有他人(如记住家人生日);从不理解父母的做法到尝试理解家人(如:父母不答应买东西、父母催作业、饭菜不合口);从任性转变为学会克制,减少打滚、挑食、不高兴、哭闹等不良行为,逐渐形成理解、听话的良性行为*惯(不良情绪要克制);从身在爱中不知爱、忽略父母对自己的爱,到开始认识到父母博大的爱,并常怀感恩之心(知道快乐源于爱);从一时兴起为家庭添欢乐,到经常有意识地给家人爱的反馈,并逐渐形成*惯(拓展活动:每天做一件让家人快乐的事情)。学生的这些进步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完成,但这节课应该成为他们进步的开始。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比较活跃,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问题,这对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是有好处的。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7

  进入新课改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已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规定,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核心,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活动贴*儿童的生活,强**学中儿童的参与、感悟、体验,这门课程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儿童的面前,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引新、明理、激情、导行模式已不适应该课程,因而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既然为活动型课程,就应体现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活动型课至少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要有教育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编排就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我上学啦”就是要让学生逐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知道自己是个小学生了,该做什么?按什么要求去做。接着是“祖国的生日”一课,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要有知识性。新课程并非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不只是过去的强调道德认知,引导道德行为,还增加了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教育。要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就有不少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要交给儿童。

  三是实践性。过去的品德教育大量的`都是用“高”、“大”、“全”的人物、事例进行干巴巴的说教,而现在是寓教于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四是趣味性。儿童不同于**,有他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童真、童心、童趣是他们的固有特性,因此教育方式、活动方式一定要适应儿童,为他们所喜欢、所接受,让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去参与、感悟、体验。

  要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的设计要遵循活动课的特点,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其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少,何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新课标已有界定,在实际教学中其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我们的教育对象遍布城市、农村,所处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他们所在的学校、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各有不同,我们开展的活动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应儿童之别,有些就地取材的活动往往效果很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从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因地制宜。大城市的学校可利用学校的先进设备,有声有色地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可利用他们早晚都看到的、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小县城的学校可利用他们见到的离他们很*的现代文明;而农村的学生可开发他们的乡村世界、自然界。

  二是因课制宜。品德与生活共有五个单元和若干主题。如:“我是小学生啦”、“祖国的生日”、“美丽的秋天”、“我爱我家”、“冬天来了”。第一单元可开发本校优秀班级、优秀学生。第二单元可开发离校很*的人文环境,学生手中的图片资料。第三单元可开发学校的周边环境,走*工厂,走进大自然。第四单元可开发家长。

  三是因校制宜。文化积淀较深的学校,可开发校史、校情,学校培养出的杰出人物、优秀人物;各种藏书、电子读物较多的学校可发挥此优势。四是因人制宜。这里的“人”既指学生,也指**,实际上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开发,用他们的优秀品格,优秀素质可以影响其他学生,素养较高,内涵丰富的**(含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

  资源既已开发,就要会使用,如何使用课程资源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作实践中,本人分析研究了若干课,有的在资源使用上很成功,有的则欠妥,在资源使用上可以这样处理。

  一是因课利用。如“祖国的生日”一课,不一定要用多媒体,就利用学生搜集美丽的家乡、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建设辉煌成就的图片也行。“美丽的秋天”一课就可以利用孩子们搜集的秋天的各种果实,秋天采集的各种枝、根、叶。

  二是巧妙利用。利用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材料,启发学生有创意地制作,有创意地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巧妙地播放音乐,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三是灵活运用。品德与生活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开放的课堂就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这时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教育。

  四是因人利用,自己在听课时曾见过这种情况,全班同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可一个同学在悄悄地哭泣,何故?究其原因是他妈妈不久因车祸死亡,教师巧妙地讲了一个故事,鼓励他坚强,引导孩子说些鼓励他坚强勇敢的话……使课堂气氛发生转化。也曾见过课堂出现意外教师不知所措的情况,因此,因人而异利用资源也不可忽视。

  总之,要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以上只是在工作过程中的思考,属一孔之见,只要我们肯动脑筋,灵活机智,品德与生活课程就会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为特征的综合型活动课。本课教学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载体,充分尊重学生,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巧用教育资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主体性活动为载体,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本课教学以主体性活动贯串于课的始末,每个环节都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体验、感悟。如:课始以猜谜活动出现,把学生的学*兴趣都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作了准备。课中以想一想、摸一摸、演一演、说一说、做一做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自主、全员、全程、全身心参与各项活动,在积极的体验活动中获得知识。

  二、把握教师角色定位,创设融洽课堂氛围。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本课的教学我始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位置上,扮演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融为一体。课堂上处处听到的是商量、建议、鼓励和表扬的语言,整堂课始终洋溢着和谐融洽的氛围。如:“会说话的手”的教学,出现了我考学生,学生考我的活动。“会表演的手”的教学,我也和学生一起表演,一起做动手健脑操,师生活动无痕。

  三、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及时整合教育资源。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动态的,变化莫测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时时都有新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多加关注,及时整合这一难得的教育资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课在“会表演的手”的教学,出现了一个学生上来表演孔雀的动作,还形象地说是在向大家问好。我及时地对全班同学说: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关心我们,听我们的课,连孔雀也来问候,我们就这样坐着不动声色吗?全班顿时热闹起来,小手做着孔雀点头的动作,向老师问好。文明礼貌的教育伴随在会表演的手的活动中进行,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总起来说,这堂课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如果类似的教学设计持之以恒,必将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9

  教学中,我把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品德与生活课与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缺少主体参与。本学期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教室”、“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一起玩游戏”这个单元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养成探究的*惯,学*探究的方法;能够应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我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 在教“交流多愉快”这个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展示会,让学生交流学*心得是如何应用于生活实践、取得的收获是什么。教育学生讲文明、有礼貌,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你好,祖国妈妈”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我布置学生与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看报、走出家门等方式,了解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升华爱国情怀。

  5.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二年级的班主任兼品德教师,我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劳动编织美好生活”这个单元教育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爱劳动地生活 ,要求学生诚实、勤劳,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收集、了解劳动者的辛苦,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同时深入了感恩教育。

  学生良好的行为*惯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每一节课有当堂课的目标,但也是其它目标的延伸、应用和巩固。为配合好品德与生活教学,我制定了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10

  这节课的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立足于学生的经验世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一些损坏眼睛的不良*惯,通过亲身实践,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孩子们懂得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增强了保护眼睛的意识;通过诵读儿歌,请校医作现场指导,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用眼的认识,确实学到了一些保护眼睛的基本技能。

  1、努力创设开放、活泼的教学情景。

  活动的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珍爱生命,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惯。让孩子们在猜谜,蒙眼睛看东西,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诵读儿歌、请医生作眼保健操的现场指导等一系列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中获得思想上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惯。

  2、关注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活动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参与,评价以正面鼓励为主,让学生猜一猜、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在活动中,我始终尊重孩子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从而主动地关注自己视力情况。

  不足的一点是:最后课堂延伸阶段,除了倡议举行一次眼保健操比赛之外,如果能附加一份讲究视力卫生的评比表,作为持续性的激励,就能进一步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