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初中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

  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

  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

  3、最后设计的*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写问题,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受到:

  1.我们的概念教学一定要遵照学生的认知*惯。

  2.我们的讲解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纲,统览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数。

  具体来说就是:

  1、学生的认知*惯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

  2、学生接受知识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后才运用,而且运用的时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渐提高”。

  3、化学学*不能脱离生活,要多举例子,从中找到规律,切记不可过于抽象。

  4、还要适当进行知识融合,到了一个阶段,就要利用*期所学的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升级。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3

  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觉这种说法欠妥。因为当我给学生讲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对于水和NaCl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形成共用电子对和电子的转移的情况。结果,课后有的同学就问我:“老师,不是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了吗?那2H2+O2=2H2O这个反应中,怎么从原子中分出了电子,而且还形成了共用电子对,在2Na+Cl2=2NaCl中,也从原子中‘跑’出了电子的转移了呢?”我木然。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学*中,对于初级阶段、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给“分子、原子”下一个更好的定义,能够帮助他们去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微观粒子,是很必要的。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4

  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

  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时,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实验巧妙,准备充分的资料。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实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5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

  分子与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也是从这课开始学生要学会用微观的观点解释宏观的现象。所以这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建立微观观点。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想象环节,让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引导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避免学生上完课不知道或乱想。课堂上举出生活中的事实让学生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了解一些宏观现象如何用微观上的分子原子去解释,反过来再总结下微观粒子的特点能解释什么宏观问题。在课堂上我与学生的交流*等且融洽,让我感觉良好。下课后一名学生悄悄告诉我:“老师,你不是说化学后面很难吗?今天我听懂了啊~”学生的话可以看出我的课堂设计已经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但是这堂课也暴露出我教学上的一些缺点:

  一、有时候实验的现象很微弱,前排学生能看清,但后面的学生看不见。这时候可以用实物投影投影现象,投影的效果是很好的,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运用。

  二、使用了酚酞,但没有介绍清楚,没有在黑板上写出“酚酞”。这是不该犯的错误!

  三、口误比以前少了,但还是有,以后在备课环节还需要注意。

  四、黑板字写的不好。以后不管是否使用电脑都要写板书,练*黑板板书。

  另外,教学还可以有一些改进。放一瓶香水在教室,当讲到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寻”味找香水;当讲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时候可以用香水让学生理解物质固、液、气三态变化;实物投影的使用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讲到物质是由看不见的物质组成的时候,可以故意说我看见了什么东西,而学生看不见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在最后的实验变型题时,可以让学生先说现象,再让学生来做实验,展现现象,还可以自己故意做错,让学生分析试验失败原因;在演示实验的时候自己讲解完应该找学生重复一到两次。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

  本节课“分子和原子”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在物质发生变化时从个数和种类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同时也是为以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好基础。但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抽象认识存在疑惑,这就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微观粒子的存在,并且也让学生知道宏观物质间的反应其实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粒子在发生着重新的组合而形成新的物质或微粒间间隔的变化。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几个常见生活现象入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虽然学生对常见生活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从化学的角度来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回答不够完整,随时给学生讲解人类认识物质的过程,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通过展示苯分子结构和原子移动形成的“中国”二字,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存在,由此引出分子的几个性质。但由于分子很小,无法观察,通过一系列数字的举例,让学生感受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存在间隔等,同时通过再次举例验证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种类、个数的变化与否来定义分子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举证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最后让学生形成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

  所以本节课以提问、讨论、举例、归纳、验证等形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学*中加以强调和应用。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3

  课题《分子和原子》教学需要2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重点理解其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本次课堂教学设计意图是:由老师巧设悬念和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和讨论,采用活跃的分组比赛等形式总结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实施当中,主要采用探讨、研究、学生实验、分组比赛等参与教学,效果较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活跃的分组比赛形式进行尝试教学。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和动力。学生在比赛学*过程中有“比”法,不知不觉中就自己努力发挥,参与到其中来。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初中学生毕竟是很好强的。

  (二)是采用探讨、研究和学生参与实验来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自行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能力及结论。向“民主化”方向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施行合作学*,交流探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增强其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对“分子基本性质”的学*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讨,自己动手去参与实验得出结论,会比老师讲解和演示来得容易接受和掌握。因为学生的实验和讨论发自自己的努力和发现而得到的。老师应从原来的扮演“演员”的角色向“导演”发展。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亲身体验并学会方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

  探讨方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及联系实际运用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本次教学在联系实际生活方面也有所突破,能联系“臭味”微粒运动等环境问题展开,并有机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热爱美的环境和积极保护环境。

  (三)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能巧设伏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存在,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更深刻。

  当然,本次课堂缺点和漏洞很多。比如由于化学实验的成分较多,导致时间把握不好。对知识的传授有些零乱,深、广度不够等等。

  总之,此次教学还不是设想中的理想课堂。只因本人的教学水*和能力有限,有待提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真正做到“激趣、求异、探法、迁移”这一创新基本理念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待加强教师素质和基本功。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4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

  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

  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

  3、最后设计的*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写问题,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受到:

  1.我们的概念教学一定要遵照学生的认知*惯。

  2.我们的讲解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纲,统览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数。

  具体来说就是:

  1、学生的认知*惯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

  2、学生接受知识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后才运用,而且运用的时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渐提高”。

  3、化学学*不能脱离生活,要多举例子,从中找到规律,切记不可过于抽象。

  4、还要适当进行知识融合,到了一个阶段,就要利用*期所学的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升级。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5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1、反思教学目标的指定

  教学目标全面、准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⑵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3)认识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并学会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宏观现象。

  (4)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使学生养成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的*惯,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⑵初步学会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方法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分子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

  (3)在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反思教学目标的实施

  教学过程中予设目标顺利的达成,课堂即时性目标也有效利用。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1、反思教学内容的组织

  利用香水做“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抓准切入点,激发兴趣。然后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主线发现问题,引发思维,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小组汇报方法,归纳小结解决问题,反思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活动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效果很好。

  2、反思教学问题的设拟

  问题设置是整节课的题眼,我经过反复推敲,逐渐把问题设置的具体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问题循序渐进、有思维量、,引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过度语言明确、简练、具体,有启发性。使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和谐、流畅,教学效果很好。

  3、反思课程资源的利用和补充

  本节课我采用游戏引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发了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有效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兴趣的保持。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并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来自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拓展和应用,使学生学会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对本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对教材进行了梳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并运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来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联系大量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感知化学与生活系息息相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反思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节课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将“裸露”的化学知识进行包装,将知识置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抓准切入点,引发了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和学*兴趣,激发了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

  2、反思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中教师成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具有亲和力,尊重学生,与学生*等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反思学*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运用具体的情景引发思维,呈现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相关的性质;并将有关的性质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很好的引导学生改变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和合作学*的机会;探究性学*发挥了主体作用。

  4、反思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引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合理的使学生了解了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和相应的性质,使学生体会到微观粒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来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联系

  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而且我对本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它们成了本节课的亮点,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实验会说话!很多抽象的微观知识学生理解和运用水到渠成。同时我对教材进行了梳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使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紧凑,一环扣一环,教学思路非常清楚。

  5、反思教学评价的使用

  注重学*过程评价,评价形式灵活多样;起到诊断性、激励性作用。

  四、教学结果的反思

  本课题研究微观粒子,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精彩的实验,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密切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活动、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实物、模型、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效果很好。

  课堂上,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引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用一滴水滴在学生手心里,让学生感知一滴水的微小,然后调查有没有人愿意数一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再让学生猜十亿人每人一分钟数一百个,日夜不停要数多少年(三万年),又用乒乓球和地球来做类比,来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改进了实验:用滴有酚酞的小滤纸片粘在大烧杯的内壁上,直接罩在氨水瓶上,效果好速度快又节约药品,同时防止了环境污染,一举多得。用冷水和热水同时做品红分子运动的实验,清楚明了的体现了分子的运动和温度对分子

  运动的影响,除去了加热的麻烦,增加了有效教学时间。利用注射器和干燥管来做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实验,节省药品,省时,效果好。利用针管做等体积空气和水的压缩比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等的学*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联。

  突出优点:1、具有亲和力。教态自然,和学生沟通的好。

  2、教学思路清晰、紧凑,一环扣一环

  3、教材梳理好,灵活得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4、实验改进是亮点,操作简单,节约药品,现象明显,缩短时间

  5、比喻和类比运用形象,贴切

  6、生活中的事例选择得当,贴*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到渠成

  不足:有老师听课,所以有些紧张,学生到前面做实验后忘记叫他们回座位,学生自己也没敢回去,结果站在前面一段时间,很别扭。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分子和原子》的复*课,所以目标要符合复*课的目标。将新授课时的‘知道’改为‘复*’更好。在知识梳理时大胆的选用新的例子,这样可以改变复*课的枯燥乏味。教师能不说的就不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能更多的暴露问题,达到复*的目的。在本课的复*中我说的比较多,一方面是学生不说,我觉得是他们不会必须说;一方面是怕学生说的不好,不放心。

  我在解释分子的体积小的时候引用了一个物理长度单位‘光年’,可是我却将它当做时间来引用。我事后非常惭愧,甚至是无地自容。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又教了两年来的物理,还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我深感对不起教过我的老师,在这里我郑重的说声:对不起!

  我的*题处理的也不是很好,应该向校长说的那样,把固定的题型放在固定的知识点下面来练*。还应该大致统计一下做对的同学有多少,特别是做错的,错在哪了?全都做对的*题就没必要在讲了,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做后面的实验探究题。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7

  这节课,我认为董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l水和25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董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董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8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并且制作了课件动画。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几个演示实验都以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有学生操作。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

  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自己在一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有更大提高。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9

  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

  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时,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实验巧妙,准备充分的资料。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实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同学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有所涉及。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所以初三学生要真正理解的分子、原子的性质是较为困难的。于是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微观动画,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分析,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③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②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②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证实分子的存在: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学生在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2、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我们人类用肉眼看不见,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为了说明这一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对具体的数字感觉枯燥,效果差。通过多媒体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分子自我介绍,这样学生兴趣高,收到了很好教学效果。

  3、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分子和原子这么小是静止的还是不断运动的,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学生会发现A烧杯中液体变红,这种好奇现象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借助多媒体模拟氨分子运动扩散过程,展现宏观现象的微观过程,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4、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和原子除了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为了让学生清晰的`明确这一点,我安排了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自主学*的过程,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动画,生动形象的动画,有利于学生理解分子的间隔。

  5、总结拓展、回归生活

  至此,有关“分子小、分子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此时又我借助多媒体动画,将分子的运动、分子的间隔的性质,进行拓展,让学生知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会加快,分子间的间隔也会加大。随后我投影一些生活常见现象的图片时,引发学生思考,拉*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六、课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是微观世界的粒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学起来枯燥、学生吃不透、难点难突破,本节课,利用课件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动画模拟,帮助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降低了学*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知识。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1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举例子,既要举能够反映微观世界的还要保证这个例子能使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特征长期有印象。

  2、由于本课属于微观世界,所以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义,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我在进行这堂课之前必须好好思量的。当然经过实际教学,仍有一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理解物质的宏观和微观。

  3、在教授本课时,我觉得还应加大实验力度,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大胆猜想。例如除了书上品红的实验外,还可以做红墨水在水中运动的实验、蔗糖溶解的实验、将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4、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应该化难为易,让学生们热爱化学,懂得如何学*化学。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2

  本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抽象的微观概念的教学活动过程。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易观察事物的变化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演绎、推理,再现科学探究“经历”,既培养抽象思维,又学*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由宏观到微观的抽象分析思维能力。这个学*过程不能仅靠教师讲述就能得到较高课堂效率的,而要在学生“亲身经历”的思辨中,通过教师的“拉”与“推”——引导、点拨下逐步达成。

  为此,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安排:

  1.本课题设计安排2课时完成,目的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机,参与课堂学*活动,将问题及疑虑在课堂中得到充分暴露,得到及时纠正并学到正确的描述、分析、推理的方式方法。

  2.用足、用好教科书中的每一个信息资源。让学生体会认真阅读教科书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教科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选资源。

  3.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积累的资料,更深刻的领悟,在第三单元组织进行物质结构知识启蒙教学的设计意图,以及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尺度。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3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4

  这节课从确定课题到讲虽然用了两周的时间,准备比较充分,但是在教学后还是发现了许多的问题。

  1.上课时比较紧张,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课的经验依然缺乏。

  2.整节课的设计比较守旧,没有创新,是一堂常规课

  3.实验方面不够开放,给学生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太少,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达到理想的实验探究目的。

  4.从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太直接,没有引导和思考的环节。

  5.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学生动手时有点怕,今后教学中要从第一章开始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5

  《分子和原子》一课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对微观物质世界有所了解。而微观物质世界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答案,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论认识,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有以下几处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加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品红扩散实验的改进

  在教材上品红扩散实验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一个对照实验---

  热水中品红扩散的实验。当观察到热水中品红迅速扩散的现象时,学生忍不住地惊呼。通过对照实验,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分子不断运动,并且为后面的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内容埋下伏笔,可谓一举两得。

  2、氨分子扩散实验的改进

  书本上的氨分子扩散实验是在烧杯中完成的。我们将此实验稍加

  改进后命名为“铁树开花”。在能得出相同的结论的基础上,铁树开花的神奇现象带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学生对此印象深刻,记忆也一定会长久的。

  3、小游戏的引用

  当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有了一些了解后,需要深入到能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此时我以刚刚做过的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为例,领着大家做了“微观上水分解”的小游戏。我和学生一起双手握拳高举在头的两侧,模拟成一个个小白兔,代表一个个水分子。当我把灯打开表明通电后,一个个小白兔先是拳、头分离,接着分别找到了各自的朋友。拳拳相对成了一个氢分子,头头相对成了氧分子。整个班级都成了氢、氧分子汇集的海洋。然后我又请了两名完成得非常好的同学上台表演,台下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陶醉在刚刚结束的游戏中,此时适时地领着大家归纳总结,轻松地解决了从分子角度上理解化学变化的困难。

  本节课完成后,教学成功的喜悦伴随了我很久。通过检测,学生的课堂达标率较高。而这些源于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个人精心备课,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精髓,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及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实用5篇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1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举例子,既要举能够反映微观世界的还要保证这个例子能使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特征长期有印象。

  2、由于本课属于微观世界,所以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义,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我在进行这堂课之前必须好好思量的。当然经过实际教学,仍有一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理解物质的宏观和微观。

  3、在教授本课时,我觉得还应加大实验力度,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大胆猜想。例如除了书上品红的实验外,还可以做红墨水在水中运动的'实验、蔗糖溶解的实验、将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4、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应该化难为易,让学生们热爱化学,懂得如何学*化学。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2

  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觉这种说法欠妥。因为当我给学生讲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对于水和NaCl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形成共用电子对和电子的转移的情况。结果,课后有的同学就问我:“老师,不是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了吗?那2H2+O2=2H2O这个反应中,怎么从原子中分出了电子,而且还形成了共用电子对,在2Na+Cl2=2NaCl中,也从原子中‘跑’出了电子的转移了呢?”我木然。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学*中,对于初级阶段、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给“分子、原子”下一个更好的定义,能够帮助他们去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微观粒子,是很必要的。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3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4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

  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

  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

  3、最后设计的*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写问题,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受到:

  1.我们的概念教学一定要遵照学生的认知*惯。

  2.我们的讲解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纲,统览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数。

  具体来说就是:

  1、学生的认知*惯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

  2、学生接受知识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后才运用,而且运用的时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渐提高”。

  3、化学学*不能脱离生活,要多举例子,从中找到规律,切记不可过于抽象。

  4、还要适当进行知识融合,到了一个阶段,就要利用*期所学的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升级。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5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

  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

  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

  3、最后设计的*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写问题,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受到:

  1.我们的概念教学一定要遵照学生的认知*惯。

  2.我们的讲解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纲,统览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数。

  具体来说就是:

  1、学生的认知*惯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

  2、学生接受知识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后才运用,而且运用的时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渐提高”。

  3、化学学*不能脱离生活,要多举例子,从中找到规律,切记不可过于抽象。

  4、还要适当进行知识融合,到了一个阶段,就要利用*期所学的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升级。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菁华3篇)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这次优质课竞赛我是迎难而上,我有选择的机会,但我选择了较难上的一课,以前上过这一课,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逼自己深钻一下,来一次自我超越,因为可以得到学校各位同事的.帮助,现场各位专家的指点,让我豁然开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本课题为什么放在《水的组成》这个单元中?

  第三单元是讲水的组成,只讲宏观,不讲水的微观构成是不全面的,让学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这样也分散、降低了第四单元的难度。我们分析整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水是本节课的主角,以水的蒸发导入,品红地在水中扩散证明分子的存在,一滴水中的分子个数介绍分子的小,水的蒸发说明分子的运动,水与酒精的混合说明分子间的间隔。

  3、本课题的主线是什么?(知识结构)

  课题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我认为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顺便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转变学*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方式。注重学*过程,在快乐的学*中,实现学*目标。

  探究式式方法的指导。

  快乐学*法。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我曾设计了加热水,品红扩散,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这种任务驱动的学*方式必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兴

  2、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我选择了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可以说是物证、人证具在,由不得他不想念。

  3、由微粒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把实验仪器做了一些改进,因为我校没有二十个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的大烧杯,所以我把装氨水的烧杯换成了小试管,蒸馏水换成自来水,这不影响实验效果。我先让学生预*实验,问学生现有的仪器能完成该实验吗,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改变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我这节课的质量如何就看学生的表现了,这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

  6、练*(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学生自我参照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内容,加强今后学*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为有意识有学*。

  ②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的最高权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评价的“终审权”是学生的,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一理想的学*境界。这是我的评价理与其它评价的第一个重要区别。

  ③参照性评价:第二重要区别是评价标准以自我为参照,我们的很多学科进行了多年的分层次教学,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他们把学生人为的分为ABC等几个层次分别评价。一个班有60个学生就应该有60个层次的评价标准,这样才是准确的评价。制定60个标准不可能,所以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再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照评价内容进行参照性评价,重点是发现自己的收获,肯定自己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

  8、板书设计:第一个学*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诱发新知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多媒体展示图片:远处能闻到烤鸡的香味,湿衣服能被晒干,蔗糖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消失,而水会变甜。

  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并向空中喷洒香水,问: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为什么会闻到?

  然后教师做品红扩散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品红为什么会消失,而整杯水变红色?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原子做铺垫。

  提出研究

  课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揭开自然界许多的不解之谜。提示学生“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探究物质的粒子性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提出问题:通过观看以上资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推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多媒体展示几种物质的分子。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

  实验探究:

  微粒的性质特征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这些微小的粒子,都具有哪些性质特征呢?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些数据,教师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推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通过让学生分析、对比一些数据,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当我们看到品红消失、闻到香水的香味时,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入2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教师接着问:如果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实验探究A:

  仪器、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示:浓氨水与酚酞不直接接触,但应同处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成。)

  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鼓励和肯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大胆地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组织各小组互相交流学*成果,并展示成功的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B(演示):

  仪器、药品:食醋、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

  实验要求:观察、比较加热前后,哪一种情况能更明显地闻到醋酸的气味?

  组织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推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问题:你能否举出一两个生活实例,说明我们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

  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及组际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体现了“从化学走向,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宗旨。

  设疑: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道水泥路上,每隔不远就有一道缝隙(多媒体展示图片)?你知道它们所起的作用吗?这些缝隙在冬天和夏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C(演示):将5mL水倒入5mL酒精中。观察到液体总体积不足10mL。

  这一实验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性呢?多媒体展示模拟实验及模拟的微观解释。

  接着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D。

  实验探究D:

  仪器、药品:两个大小相同的气球,一个装水,另一个吹入气体,并使其大小相同。

  实验要求:用手挤捏气球,比较两个气球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组织小组讨论,并互相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引导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拉*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时时有“化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微观想像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气球是学生常玩的玩具,以此做为实验探究的用品,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

  活动探究:分子是可分的设疑:水在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过程中都有气体产生,而且水会不断减少,那么在这两个过程中水分子会有何不同变化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推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当学生对分子的运动特征有所认识时,引导学生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不同表现,这不仅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部分是学*的难点,学生难于进行自主探究,而需要通过联系新旧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分解后,就不再是原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对分子概念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反馈,运用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练*题,允许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抽查提问。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老师在喷香水,同学们可以闻到香味;

  ⑵湿衣服在阳光正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⑶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吗?

  ⑴原子必须先构成分子才能构成物质;

  ⑵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⑶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3、在一只盛有一定体积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块糖块时,发现水面上升,当糖消失时,液面又有所下降,为什么?

  及时进行反馈练*,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情况。

  1、2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学*化学的信心和兴趣。第3题更侧重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微观想像能力的检查,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交流讨论,体验成功

  在这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实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相信每个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其特性有了一些了解,这时,多媒体打出两个讨论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2、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异同点?

  接着,再用一个趣味抢答结束本课。

  3、比一比,看谁答得多:

  在化学变化中①一定不变的有:

  ②可能有变的有:

  ③一定有变的有:

  学生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用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体验到学*的成功,同时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做了梳理和总结。

  实践应用,巩固收获

  布置适量作业:试列举一些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事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分子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学生为了完成小论文,必然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3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教材第一节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但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只能解释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却不能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本节内容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和新分子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的方法获取信息,学*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3、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提问,也是本章内容的切入点。也正是这些疑问,增强了学生的学*动力。

  本节内容是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对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分子、原子等。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去认识,避免发生学生学*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注意让学生运用物质的结构初步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图片演示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利用给出的各种材料,通过提取信息、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法指导有利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提高学*效率。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我特制了一套图片。通过这套图片,学生可以认识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进而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还可以通过这套图片学生自己演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事实。通过图片演示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认识了物质的变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使抽象干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拓展视野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苯分子图像一些科学家移动48个铁原子排成的'一个圆环后来,又成功移动铁原子写成了两个汉字“原子”探索发现分子氢分子H2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为什么水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呢?水氧气氢气水通电→氢气+氧气结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你能解释吗?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交流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吗?举例说明。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氧原子氢原子水电解动画电解水想一想:在水电解过程中,什么微粒没有发生变化?什么微粒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物分子被破坏原子新分子聚集聚集新物质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在不断运动。原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分析归纳相同点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相同。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不同点相互关系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课堂检测1、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A、氧气B、氧元素C、氧分子D、氧原子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加快B、分子间的间隙变小C、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D、一种分子运动到了另一种分子之间去3、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原子比分子的体积小C、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D、分子、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4、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氧气B、水C、酒精D、汞5、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A、能否直接构成物质B、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大,原子小6、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原子学说创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人--道尔顿(阅读P65—P66页)板书设计分子和原子物质构成构成分子构成分裂原子(小、轻、动、空隙)谢谢大家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菁华3篇)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方式。注重学*过程,在快乐的学*中,实现学*目标。主要采用的学*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诱发新知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多媒体展示图片:远处能闻到烤鸡的香味,湿衣服能被晒干,蔗糖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消失,而水会变甜。

  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并向空中喷洒香水,问: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为什么会闻到?

  然后教师做品红扩散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品红为什么会消失,而整杯水变红色?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原子做铺垫。

  提出研究

  课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揭开自然界许多的不解之谜。提示学生“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探究物质的粒子性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提出问题:通过观看以上资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推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多媒体展示几种物质的分子。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

  实验探究:

  微粒的性质特征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这些微小的粒子,都具有哪些性质特征呢?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些数据,教师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推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通过让学生分析、对比一些数据,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当我们看到品红消失、闻到香水的香味时,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入2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教师接着问:如果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实验探究A:

  仪器、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示:浓氨水与酚酞不直接接触,但应同处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成。)

  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鼓励和肯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大胆地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组织各小组互相交流学*成果,并展示成功的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B(演示):

  仪器、药品:食醋、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

  实验要求:观察、比较加热前后,哪一种情况能更明显地闻到醋酸的气味?

  组织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推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问题:你能否举出一两个生活实例,说明我们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

  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及组际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体现了“从化学走向,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宗旨。

  设疑: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道水泥路上,每隔不远就有一道缝隙(多媒体展示图片)?你知道它们所起的作用吗?这些缝隙在冬天和夏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C(演示):将5mL水倒入5mL酒精中。观察到液体总体积不足10mL。

  这一实验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性呢?多媒体展示模拟实验及模拟的微观解释。

  接着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D。

  实验探究D:

  仪器、药品:两个大小相同的气球,一个装水,另一个吹入气体,并使其大小相同。

  实验要求:用手挤捏气球,比较两个气球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组织小组讨论,并互相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引导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拉*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时时有“化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微观想像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气球是学生常玩的玩具,以此做为实验探究的用品,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

  活动探究:分子是可分的设疑:水在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过程中都有气体产生,而且水会不断减少,那么在这两个过程中水分子会有何不同变化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推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当学生对分子的运动特征有所认识时,引导学生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不同表现,这不仅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部分是学*的难点,学生难于进行自主探究,而需要通过联系新旧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分解后,就不再是原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对分子概念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反馈,运用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练*题,允许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抽查提问。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老师在喷香水,同学们可以闻到香味;

  ⑵湿衣服在阳光正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⑶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吗?

  ⑴原子必须先构成分子才能构成物质;

  ⑵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⑶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3、在一只盛有一定体积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块糖块时,发现水面上升,当糖消失时,液面又有所下降,为什么?

  及时进行反馈练*,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情况。

  1、2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学*化学的信心和兴趣。第3题更侧重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微观想像能力的检查,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交流讨论,体验成功

  在这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实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相信每个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其特性有了一些了解,这时,多媒体打出两个讨论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2、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异同点?

  接着,再用一个趣味抢答结束本课。

  3、比一比,看谁答得多:

  在化学变化中①一定不变的有:

  ②可能有变的有:

  ③一定有变的有:

  学生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用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体验到学*的成功,同时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做了梳理和总结。

  实践应用,巩固收获

  布置适量作业:试列举一些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事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分子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学生为了完成小论文,必然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将相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1

  再没有恨,再没有泪,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在激昂的歌声中,我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长嘘了一口气,回想起来喜忧掺拌。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历史,就意味着过去,如果不让孩子们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课堂上就不能游刃有余,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很难把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放手,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台,我只是起了一个影响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及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在朗读中,在表演中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激起孩子们的阅读欲望,从而使他们领会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并学*这样的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融会贯通,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引导他们会结合生活实际往高处想,往远处想,不要就事论事,学会深一层挖掘它的思想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辨证主义观点。课堂上孩子们精彩的演说使我感到看上去很乏味的历史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却充满了神奇和幻想。

  可惜的是这节课在我的前怕狼后怕虎、顾此失彼的思想下却成了败笔:分析过细,语言有重复,没有把握好长课文短处理的方法,没有很好地教给孩子们学*的方法,就像袁校长、姜主任、王主任、吴主任给我评课时说的那样,文章只需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项就够了,而这节课我有些写面面俱到,结果却是一大败笔,有损了这节课的形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课后练*中出现的题都没有逃出我的所讲范围,同学们掌握的非常牢固,我心里才有了点安慰。

  课讲完了,就自身而言,还是缺少锻炼,临场应变能力太差,研究教材太肤浅,不够全面,一意孤行,缺少和大家的沟通,闭门造居。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想了很多,也有了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有句话说得好,打铁自身要硬,我认为这里所说的硬是指:语言要硬,应变能力要硬,坚持不懈的精神要硬,驾驭教材的能力要硬,文学底蕴要硬,从我身上缺少的恰恰就是硬,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瞬息万变的课堂。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能关注我的课堂,并给予指导,给我指点迷津,更希望各位老师能在教学中给我帮助,我不胜受恩感激!

将相和教学反思2

  本课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教学中:首先,我从整体入手,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将、相原来是和睦的,后来失和了,最后又和睦了这条线,为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打下了初步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认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

  最后,又从部分升华到整体,三个故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

  教学中,我以学生学*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形式,体会全文。使学生民主,在学*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中获得更多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探究性学*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但对学生的评价我感觉有不到位的地方,原因是对历史了解还太少。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将相和教学反思3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小故事,对于历史小故事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背景的认知意识的跟进,通过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历史故事中的现代意义的,是对文本进行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不想把时间放在对故事情节的纠缠教学中,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提炼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自主学*中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只要是对祖国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价值体验,或者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我认为教学本单元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将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

  因此我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人物。首先从读切入感悟几个人,这可算是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再就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

  体现了“读”是内化的吸收,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品质: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廉颇骁勇豪爽,知错就改,开了“负荆请罪”的先河。

将相和教学反思4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时,我先检查了学生的预*情况,从题目入手,使学生知道“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和”字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接着我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

  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我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

  回顾本节教学,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尤其在朗读训练上不到位,同时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

将相和教学反思5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饿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血色河南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知道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指导学生经度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血色回归年积极性高,学*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本节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分子和原子》的复*课,所以目标要符合复*课的目标。将新授课时的‘知道’改为‘复*’更好。在知识梳理时大胆的选用新的例子,这样可以改变复*课的枯燥乏味。教师能不说的就不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能更多的暴露问题,达到复*的目的。在本课的复*中我说的比较多,一方面是学生不说,我觉得是他们不会必须说;一方面是怕学生说的不好,不放心。

  我在解释分子的体积小的'时候引用了一个物理长度单位‘光年’,可是我却将它当做时间来引用。我事后非常惭愧,甚至是无地自容。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又教了两年来的物理,还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我深感对不起教过我的老师,在这里我郑重的说声:对不起!

  我的*题处理的也不是很好,应该向校长说的那样,把固定的题型放在固定的知识点下面来练*。还应该大致统计一下做对的同学有多少,特别是做错的,错在哪了?全都做对的*题就没必要在讲了,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做后面的实验探究题。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同学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有所涉及。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所以初三学生要真正理解的分子、原子的性质是较为困难的。于是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微观动画,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分析,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③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②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②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证实分子的存在: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学生在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这样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2、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我们人类用肉眼看不见,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为了说明这一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对具体的数字感觉枯燥,效果差。通过多媒体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分子自我介绍,这样学生兴趣高,收到了很好教学效果。

  3、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分子和原子这么小是静止的还是不断运动的,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学生会发现A烧杯中液体变红,这种好奇现象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借助多媒体模拟氨分子运动扩散过程,展现宏观现象的微观过程,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4、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和原子除了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为了让学生清晰的明确这一点,我安排了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自主学*的过程,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动画,生动形象的动画,有利于学生理解分子的间隔。

  5、总结拓展、回归生活

  至此,有关“分子小、分子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此时又我借助多媒体动画,将分子的运动、分子的间隔的性质,进行拓展,让学生知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会加快,分子间的间隔也会加大。随后我投影一些生活常见现象的图片时,引发学生思考,拉*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六、课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是微观世界的粒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学起来枯燥、学生吃不透、难点难突破,本节课,利用课件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动画模拟,帮助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降低了学*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知识。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3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4

  这节课从确定课题到讲虽然用了两周的时间,准备比较充分,但是在教学后还是发现了许多的问题。

  1、上课时比较紧张,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课的经验依然缺乏。

  2、整节课的设计比较守旧,没有创新,是一堂常规课

  3、实验方面不够开放,给学生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太少,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达到理想的实验探究目的。

  4、从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太直接,没有引导和思考的环节。

  5、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学生动手时有点怕,今后教学中要从第一章开始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5

  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还是继续学*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等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的兴趣,成为学生学*的分化点,为此我首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打开香水瓶盖,为何能闻到香味?在客厅,为何能闻到厨房炒菜的味道?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入课堂。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紧接着:创设承上启下的问题情景,引出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品红扩散的演示实验我改为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验的真实性,决不是老师说啥是啥。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生活例子(如“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再者 “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 由于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学生难以理解,不能准确分析,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活才是一个大课堂。

  对于分子概念的教学又是本节课的另外一个难点,所以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和动画课件——水通电分解,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分子的概念。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也感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为老师减轻了负担,对于学生理解微观、抽象的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最后,*题的布置我力求来源于生活,使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实用十份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分子的特征。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

  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

  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新课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1、【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出示图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教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

  【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思考问题】水为什么能变红?

  【出示图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

  【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

  3、【思考问题】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成立吗?

  【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

  【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实验与探究认识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

  活动与探究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1、【思考问题】前面我们做过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水蒸发和水电解一样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回顾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讨论、交流、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从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在讲授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时,先给出电解水的微观图示,试图让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微粒,各几个?

  ②这些微粒中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不变?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④从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结果学生对微粒模型图不熟悉,回答前两个问题很困难,对后面的`问题就更无从入手了。这样尝试之后就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只在“分子、原子关系”“物理、化学变化实质及主要区别”等处安排学生交流讨论。力求抓住学生学*心理,紧扣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在哪里会想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主线。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2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1、反思教学目标的指定

  教学目标全面、准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⑵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3)认识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并学会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宏观现象。

  (4)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使学生养成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的*惯,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⑵初步学会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方法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分子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

  (3)在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反思教学目标的实施

  教学过程中予设目标顺利的达成,课堂即时性目标也有效利用。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1、反思教学内容的组织

  利用香水做“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抓准切入点,激发兴趣。然后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主线发现问题,引发思维,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小组汇报方法,归纳小结解决问题,反思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活动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效果很好。

  2、反思教学问题的设拟

  问题设置是整节课的题眼,我经过反复推敲,逐渐把问题设置的具体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问题循序渐进、有思维量、,引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过度语言明确、简练、具体,有启发性。使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和谐、流畅,教学效果很好。

  3、反思课程资源的利用和补充

  本节课我采用游戏引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发了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有效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兴趣的保持。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并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来自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拓展和应用,使学生学会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对本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对教材进行了梳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并运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来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联系大量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感知化学与生活系息息相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反思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节课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将“裸露”的化学知识进行包装,将知识置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抓准切入点,引发了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和学*兴趣,激发了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

  2、反思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中教师成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具有亲和力,尊重学生,与学生*等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反思学*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运用具体的情景引发思维,呈现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相关的性质;并将有关的性质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很好的引导学生改变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和合作学*的机会;探究性学*发挥了主体作用。

  4、反思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引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合理的使学生了解了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和相应的性质,使学生体会到微观粒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来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联系

  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而且我对本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它们成了本节课的亮点,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实验会说话!很多抽象的微观知识学生理解和运用水到渠成。同时我对教材进行了梳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使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紧凑,一环扣一环,教学思路非常清楚。

  5、反思教学评价的使用

  注重学*过程评价,评价形式灵活多样;起到诊断性、激励性作用。

  四、教学结果的反思

  本课题研究微观粒子,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精彩的实验,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密切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活动、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实物、模型、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效果很好。

  课堂上,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引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用一滴水滴在学生手心里,让学生感知一滴水的微小,然后调查有没有人愿意数一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再让学生猜十亿人每人一分钟数一百个,日夜不停要数多少年(三万年),又用乒乓球和地球来做类比,来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改进了实验:用滴有酚酞的小滤纸片粘在大烧杯的内壁上,直接罩在氨水瓶上,效果好速度快又节约药品,同时防止了环境污染,一举多得。用冷水和热水同时做品红分子运动的实验,清楚明了的体现了分子的运动和温度对分子

  运动的影响,除去了加热的麻烦,增加了有效教学时间。利用注射器和干燥管来做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实验,节省药品,省时,效果好。利用针管做等体积空气和水的压缩比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等的学*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联。

  突出优点:1、具有亲和力。教态自然,和学生沟通的好。

  2、教学思路清晰、紧凑,一环扣一环

  3、教材梳理好,灵活得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4、实验改进是亮点,操作简单,节约药品,现象明显,缩短时间

  5、比喻和类比运用形象,贴切

  6、生活中的事例选择得当,贴*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到渠成

  不足:有老师听课,所以有些紧张,学生到前面做实验后忘记叫他们回座位,学生自己也没敢回去,结果站在前面一段时间,很别扭。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分子的特征。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

  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

  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新课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1、【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出示图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教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

  【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思考问题】水为什么能变红?

  【出示图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

  【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

  3、【思考问题】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成立吗?

  【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

  【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实验与探究认识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

  活动与探究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1、【思考问题】前面我们做过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水蒸发和水电解一样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回顾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讨论、交流、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从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在讲授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时,先给出电解水的微观图示,试图让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微粒,各几个?

  ②这些微粒中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不变?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④从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结果学生对微粒模型图不熟悉,回答前两个问题很困难,对后面的问题就更无从入手了。这样尝试之后就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只在“分子、原子关系”“物理、化学变化实质及主要区别”等处安排学生交流讨论。力求抓住学生学*心理,紧扣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在哪里会想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主线。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4

  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

  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时,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实验巧妙,准备充分的资料。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实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5

  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

  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时,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实验巧妙,准备充分的'资料。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实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6

  这节课,我认为董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l水和25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董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董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7

  《分子和原子》一课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对微观物质世界有所了解。而微观物质世界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答案,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论认识,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有以下几处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加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品红扩散实验的改进

  在教材上品红扩散实验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一个对照实验---

  热水中品红扩散的实验。当观察到热水中品红迅速扩散的现象时,学生忍不住地惊呼。通过对照实验,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分子不断运动,并且为后面的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内容埋下伏笔,可谓一举两得。

  2、氨分子扩散实验的改进

  书本上的氨分子扩散实验是在烧杯中完成的。我们将此实验稍加

  改进后命名为“铁树开花”。在能得出相同的结论的基础上,铁树开花的神奇现象带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学生对此印象深刻,记忆也一定会长久的。

  3、小游戏的引用

  当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有了一些了解后,需要深入到能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此时我以刚刚做过的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为例,领着大家做了“微观上水分解”的小游戏。我和学生一起双手握拳高举在头的两侧,模拟成一个个小白兔,代表一个个水分子。当我把灯打开表明通电后,一个个小白兔先是拳、头分离,接着分别找到了各自的朋友。拳拳相对成了一个氢分子,头头相对成了氧分子。整个班级都成了氢、氧分子汇集的海洋。然后我又请了两名完成得非常好的同学上台表演,台下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陶醉在刚刚结束的游戏中,此时适时地领着大家归纳总结,轻松地解决了从分子角度上理解化学变化的困难。

  本节课完成后,教学成功的喜悦伴随了我很久。通过检测,学生的课堂达标率较高。而这些源于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个人精心备课,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精髓,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及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8

  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分子和原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还是继续学*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等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的兴趣,成为学生学*的分化点,为此我首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打开香水瓶盖,为何能闻到香味?在客厅,为何能闻到厨房炒菜的味道?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入课堂。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紧接着:创设承上启下的问题情景,引出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品红扩散的演示实验我改为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验的真实性,决不是老师说啥是啥。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生活例子(如“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再者“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由于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学生难以理解,不能准确分析,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活才是一个大课堂。

  对于分子概念的教学又是本节课的另外一个难点,所以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和动画课件——水通电分解,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分子的概念。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也感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为老师减轻了负担,对于学生理解微观、抽象的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最后,*题的布置我力求来源于生活,使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9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

  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

  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

  3、最后设计的*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写问题,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受到:

  1.我们的概念教学一定要遵照学生的认知*惯。

  2.我们的讲解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纲,统览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数。

  具体来说就是:

  1、学生的认知*惯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

  2、学生接受知识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后才运用,而且运用的时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渐提高"。

  3、化学学*不能脱离生活,要多举例子,从中找到规律,切记不可过于抽象。

  4、还要适当进行知识融合,到了一个阶段,就要利用*期所学的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升级。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10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合集5篇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1

  《原子的构成》课题的教学,教材编排上是叙述性的,很抽象。若按传统方法直接按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不会对原子结构的知识产生兴趣。教师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经过反复研究教材,本人觉得这一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理论型”探究性学*的好素材。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呢?通过查阅了一些资料,决定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展开学*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灵活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把教师讲解为主改为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原子的结构,单靠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很难在脑海里形成原子结构模型。因此听着是懂了,但遗忘得也快。为了克服这一点,课堂上运用影像资料、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本人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非常重要,有问题才能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探究活动才能发现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地过程中学生才能学*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有几点需要研究、探讨:

  ⒈本节课从严格意义上讲,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在老师设计的“圈套”中进行的。这样处理的原因主要在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本人最初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在课余查找一些人类认识原子的结构的史料,感知前人认识原子的历史,事先做一些辅垫。再在课堂上利用动画启示,教学也许更顺畅一些。但农村中学大多数是住读生,手头资料有限,上网查阅也不现实。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农村中学开展探究性学*活动值得研究的问题。

  ⒉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如何培养这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差异较大,如何具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在方式方法上值得探讨。

  ⒊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 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分组讨论,,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加深了对原子结构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有时会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要求还课堂给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无论哪种学*方式都需要很多时间,农村的实际决定了这段时间会更长,而课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怎样解决这些现实的教学问题,让我们在实践中一起探索!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2

  今天早上雾气很大,出门有点冷,因为要给学生上课,心里很紧张,到了学校也无法缓解这种紧张的情绪,对,我很紧张,虽然从老师,学生,室友的角度都看不出我的紧张情绪,但是我,确实很紧张,直到,孩子们做完操回到教室,一个个的坐好安静下来,我深呼吸一下,让学生收拾好书本,开始我的第一节课。我即使再紧张,也要控制,因为我的课只有45分钟,紧张也是一堂课,享受也是一堂课,还不如好好呢。

  上课的时候,感觉最好的不是我把这节课上完了,时间也掐得比较准,而是初三(1)班的孩子积极地配合我,认真的在听讲,思考的时候大家都在动脑,记笔记的时候没有一个是不动起来的, 也就说我上课的时候他们在听,在参与,而不是我一个人讲。

  上完这节课,翟老师和我大概的交流了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三点:

  ①在化学史部分,介绍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时候,关于这三个现象,我引导的太多,学生没有自己思考出来,可能那些层次相对低一点的同学不一定会回答的出来,我自己原本的处理是组织学生讨论,当时上课的时候一紧张,又怕控制不住学生就临时把讨论去除了。

  ② 介绍 核电荷数 这个概念的时候,只是由学生从书本53页的段落中寻找到,但是却没有向学生自己介绍这个概念。

  ③关于 相对原子质量 的单位为“1”,可以省略,这个知识点,就忘记了向学生讲。

  基于以上这几个失误,我要记在我的反思上,便于以后工作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今天第一天上课,上完课自己的感觉还是不错的,翟老师和一班的学生都说 上的蛮好,虽然我知道这个 “蛮好”带着点安慰,但是我就当是真的“蛮好”来接受吧,哈哈,自我安慰一下。

  明天去那边学校,第一件事情是 拿一班学生的化学 作业批改,从作业中来看看自己上课到底上的怎么样,看看他们反馈的信息才能真正知道一节课的质量。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3

  1.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课堂学*中应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模拟情境,通过形象化描述、科学推理、史料佐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2.引导学生进行设想、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等活动,开展由宏观到微观完善思维的合作探究。因而,引领学生逐步由表及里的综合系列问题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保证学生认识的顺利发展,必要的运用实际问题情景,也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题的教学内容设计,应以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钠原子、氯原子的结构为基础与重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适当迁移与拓展。

  3.在教学中,如果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碳12是一种碳原子,必须补充“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可能不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都相同”。教学实践证明,不补充上述两个概念,极易引起学*认识上的紊乱。做这样的.教学铺垫后,对元素概念的建构与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4.在认识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似值的区别,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二是相对原子质量虽然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但可以通过相对原子质量对物质的质量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具体的物质质量。目前,这方面的认知衔接尚为教学的空白,因此,在后续的许多相关化学计算的学*过程中,导致学生出现众多推理问题的认知障碍。这部分内容的学*,有相当的学生处于机械模仿,严重影响了学*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和自主发展。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4

  教学建议:

  1.本课题内容是学*化学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而言,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因为学生缺乏粒子的观点,我们在第三单元讲解水的组成时,就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水电解的微观模拟动画以及解释图片,这个模拟动画可能会使学生从感性上认为原子是一种实心的球体。因此本节课我们仍然建议教师们采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通过动画让学生观看原子内部的模拟图。

  2.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与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上面也讲到本节课抽象内容比较多,要求学生在脑海里要建立一个立体原子的原子内部模型,因此,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原子的立体模型等。

  3.对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及电性的关系,建议通过学生阅读原子内部的带电情况图进行自我归纳。特别是关于“原子为何不带电这个问题”可以用具体的原子进行说明,指出原子中质子所带的具体电荷、电性,及电子所带的具体电荷、电性,从而得出原子不带电的结论

  4.关于原子核体积和原子体积的相对大小,除了教材中的类比思维,还可以通过学生活动建立直观印象,如: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圈代表原子核,那么按照想想象制做原子模型,则景外边缘应该在哪里?是否超出了这张纸?是否超出课桌、教室、教学大楼、学校?

  5.让学生联系生活中、通过讨论提出“应如何使原子质量的大小表达得更方便、更直观?”的方法,然后提出化学中的方法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值的获得,可以渗透讲解化学史中对相对原于质量标准的规定的演变过程。为了建立“碳12原子的1/12”定义为标准的'印象,建议直接给出数据,利用公式带入数据算出性对原子质量,最后归纳出“碳12原子的1/12对所有原子都是不变的”,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6.对比电子、质子、中子质量时,可以给出实际的数据并得出结论“一个质子质量=1832个电子质量,从而得出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中。

  7.类比、归纳是不错的方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图表,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对比电子、质子、中子质量时,可以给出实际的数据并得出结论”一个质子质量=1832个电子质量,从而得出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中。

  本节课的优点:

  1. 本教学设计运用学生自主探究学*模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开放性题目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2.这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要让学生掌握原子内部结构及微粒间的关系,我们通过数据的量化、科学的推理、真实的图像让学生认识。“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结论需要经过推理完成。

  3.这节课充分利用图片、动画,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认识微观世界,又通过多种表格,让学生认识微粒间的关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边学边练,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新知识,内容充实,课堂容量大,学生小测反馈情况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和改进设想:

  在细节的处理上不够果断、灵活,时间的安排还有不够合理之处。整节课的内容较简单,设计的练*题欠梯度。假如能加入英国化学家卢瑟夫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即可以增加趣味性也可以提高难度,更接*中考。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5

  今天早上雾气很大,出门有点冷,因为要给学生上课,心里很紧张,到了学校也无法缓解这种紧张的情绪,对,我很紧张,虽然从老师,学生,室友的角度都看不出我的紧张情绪,但是我,确实很紧张,直到,孩子们做完操回到教室,一个个的坐好安静下来,我深呼吸一下,让学生收拾好书本,开始我的第一节课。我即使再紧张,也要控制,因为我的课只有45分钟,紧张也是一堂课,享受也是一堂课,还不如好好呢。

  上课的时候,感觉最好的不是我把这节课上完了,时间也掐得比较准,而是初三(1)班的孩子积极地配合我,认真的在听讲,思考的时候大家都在动脑,记笔记的时候没有一个是不动起来的,也就说我上课的.时候他们在听,在参与,而不是我一个人讲。

  上完这节课,翟老师和我大概的交流了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三点:

  ①在化学史部分,介绍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时候,关于这三个现象,我引导的太多,学生没有自己思考出来,可能那些层次相对低一点的同学不一定会回答的出来,我自己原本的处理是组织学生讨论,当时上课的时候一紧张,又怕控制不住学生就临时把讨论去除了。

  ②介绍核电荷数这个概念的时候,只是由学生从书本53页的段落中寻找到,但是却没有向学生自己介绍这个概念。

  ③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可以省略,这个知识点,就忘记了向学生讲。

  基于以上这几个失误,我要记在我的反思上,便于以后工作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今天第一天上课,上完课自己的感觉还是不错的,翟老师和一班的学生都说上的蛮好,虽然我知道这个“蛮好”带着点安慰,但是我就当是真的“蛮好”来接受吧,哈哈,自我安慰一下。

  明天去那边学校,第一件事情是拿一班学生的化学作业批改,从作业中来看看自己上课到底上的怎么样,看看他们反馈的信息才能真正知道一节课的质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