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苹果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1

  本节课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的起始课《分苹果》。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除法的竖式计算。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的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接触到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较为熟练的掌握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所以学生能过根据所学,运用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于除法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启下的是,本节课所学*的除法的竖式计算,为学生将来学*更为复杂的除法打下基础。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分物过程,在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的基础上学*竖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这也是启下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是:

  1、在上课的起始跟着学生一起复*除法的意义,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除法各个部分的名称,为新授课做准备。

  2、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并根据自己选出的两个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于除法的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释如何解决除法问题,并引导学生说一说,摆一摆。

  本节课处理不当的地方我认为是:

  1、在介绍除法竖式时,没有结合除法的意义来解释,只是单纯的引导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中被除数、除号、除数和商之间的对应关系。

  2、没有介绍清楚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

  3、没有设置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摆一摆,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

  接下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专研教材,把握教材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本节课需要着重把圆圈2中所提炼出来的除法的意义,运用到圆圈3讲除法竖式中去,学生不仅可以学*到除法竖式的书写,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2、需学*提问的技巧,争取做到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能马上明白老师的用意。

  3、在备课时,要在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上,设置对学生学*该知识有帮助的操作活动。

分苹果教学反思2

  《分苹果》这节课主要通过“小熊过生日”这一情境使学生体会*均分的意义,发展他们的数感。我从学生所熟悉的和喜欢的事例(过生日)出发,设计了一个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创设了12个苹果怎么*均放在4个盘子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的需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初步的感知,下一步就需要孩子们亲自去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动手操作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分小圆片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均分的含义,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清晰的表象,为后面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由于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不同,因此为了能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学*和表现的机会,我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给学生留有足够完成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对于班上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我们的学*中来。新课程改革中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个个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而且有收有放,收放有序,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从而使学生感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玩数学、体验数学”。另外我还在整堂课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种“小动物的游戏”,带出了多种有效的练*,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数学,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饶有兴趣中逐步提高计算技能,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节课学生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和发展,表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可以摆脱学具操作,应用乘法口诀进行*均分了。

分苹果教学反思3

  1、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两种“*均分”的形式。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生的“*均分”的结果,但更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均分”时你是怎么想的,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分苹果教学反思4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分苹果》是在学生学*了9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由于一(5)班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聪明好奇,善于表达,乐意合作,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具和课件,通过让学生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的情境导入,然后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在有序的分苹果的方法中思考、得出10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因为学具是在课前用纸包住下发的,学生感觉它很神秘,明确自己的学*任务后就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包装。当形象的小苹果卡片捧在手里的时候,学生感到很兴奋,自然而然地就分起了苹果,学*兴趣异常浓厚。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较强的学*兴趣,加上原有的计算基础,便能自己攻破学*难点了。

  二、 动手合作,发展思维。

  本节课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活动,比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做到动而不乱。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必须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方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多种分苹果的形式,从而探索出10的几种不同分成。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合作活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还算融洽。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的不同分法。我比较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领悟加减法算理。我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气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巧换方式,固化学*。

  本节课我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好动好玩,喜欢易上口的歌谣及短时记忆能力强的特点,让学生在乐中学,边拍掌边唱10字歌,既强化10以内的加减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能力。学生学*热情异常高涨,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 练*跟进,画龙点睛。

  教学中我通过考反应、巧应用、我能行等专题练*跟进学生的学*,达到学*效益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动手操作10的分成后,让学生口头表达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在学*10的组成歌谣后,让学生与我合作,我说出一个数字,要求学生立刻说出凑成十的另一个数字。接着完成水果拼盘、小狗爬梯、看图列式等问题,练*层层递进,课件图新颖有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学*。总之,我在课堂中,注重了学生学*知识的感受过程,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如学生的倾听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再丰富些,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我将继续努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分苹果教学反思5

  1、 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两种“*均分”的形式。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生的.“*均分”的结果,但更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均分”时你是怎么想的,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活动,让学生探究怎样给24名学生排队,有几种排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排法。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还算融洽。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均分的意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气氛。

  总之,我在课堂中,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如学生的小组小组能力、倾听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任务交待应明确、具体等。


分苹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分苹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分苹果》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分苹果》教学反思1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内容和小组合作的学*方式为理念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小狗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兴

  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和练*,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发展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能力。

  教学流程示意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师生合作分苹果。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将出示10个实物苹果,与学生一起分苹果,要求是把10个苹果分成两份,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教师将与学生一起列出算式.这部分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10的组成以及有关10的加减法.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轻松一刻”活动.活动之一:拍手游戏,教师用手指出示数字后,学生用手指回应教师,手指之和是10。活动之二:“找朋友”学生手中拿樱桃卡片,寻找另一位拿樱桃卡片的同学,樱桃数量之和是10。通过“轻松一刻”使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巩固练*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带领学生完成书中的练*题。

  第五环节:猜电话号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带有计算题的卡片,小组合作完成后,得数排列起来就是老师的电话号码,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过程

《分苹果》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过程。在练*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分苹果》教学反思3

  在教学《分苹果》认识“*均分”这一重要知识点时,除呈现出学生熟悉的各种情境,并大量运用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学*!在师生与生生互动中,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启迪,学会了把一些物体*均分成几份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分的过程,学*效果良好。

  教师应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的学*体验: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在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学生自然就认为他们学*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2、指导学生个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在活动中通过分东西体验到什么叫“*均分”,体验*均分的不同分法;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做数学”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让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

  3、以学生为主,提倡课堂活动的开放性,学新的知识和基本练*都融合到活动和游戏中去,使学生学得愉快,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运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创设的生活情境之中,又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地增强教学的效果。

《分苹果》教学反思4

  在开学之初,我在本学期第一课《分苹果》的教学,非常荣幸能够得到主任的聆听和指导。各位领导给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也为我这学期的教学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如下的反思:

  1、教学目标方面。我在理解本节课的学*目标时出现了偏差。本节课是在借助分物活动,回顾与理解除法的意义、算理的。再结合分物活动理解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意思、除法竖式形式这方面,而忽略算理的理解。导致课堂上,前面学生的列表法、数线图法、口诀计算法我一带而过,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的共性是让学生体会18里有3个6,教材这部分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用这几种方法的计算理解除法计算的算理,而我没有理解教材这部分的安排用意。学生课堂上在算法多样化环节提出了圈一圈、分一分的方法,我更没有借此机会分一分,使学生能充分理解算理,在除法竖式的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分一分的活动讲解除法竖式,学生也能容易理解除法竖式的意思了。因此,我以后的计算教学要注重学生对除法算理的理解,备课时也要理解教材的安排用意,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

  2、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语言不简洁、准确,以后我要注意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使我的教学语言表达精炼准确。

  3、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没有放手让学生多说、多表达。

  今后努力的方向:

  1、课前谈话。对于有人听课时,学生易产生紧张心理,课堂上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现象,课前谈话可以使学生心情放松、精神集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要从*时练*课前谈话,使学生能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

  2、读教材:(1)情景,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有实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多读、细读教材、向同组老师请教的方法理解教材的安排意图,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计算课中,注重算理的渗透。

  3、我以后要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简洁、有效。与学生的交流语气要*和、亲切。

  4、我在以后的备课中,要重视教学问题设计,使自己的教学问题要精练、准确。

《分苹果》教学反思5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情境,进行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课堂气氛活跃,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学*数学。

  其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在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两种 *均分的形式。同时,既要重视学生的*均分的结果,也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均分时你是怎么想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活动,让学生讨论怎样给24名学生排队,有几种排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排法。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让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同学交流,倾听同学间的不同分法;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均分的意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气氛。我在课堂中,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如学生的小组能力、倾听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小组交流的设计应明确、具体等。


分苹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分苹果》说课稿 (菁华3篇)

《分苹果》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分苹果》,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预期效果四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分苹果》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9的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学*除法竖式的写法。但是由于这是开学的第一节课,编者考虑学生经历了一个假期的休整,对课堂学*还不太适应,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安排的比较少。教材通过安排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几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复*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入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编者还意图通过教师教学时让学生在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是紧密联系起来的。

  (二)学情分析

  1、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这是本节课学生学*新知识的生长点。

  2、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并乐于回答问题。孩子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还需要借助一些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持;但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强,需要教师做好课堂的调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热情。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故事情境法:通过猜谜语、与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一起分苹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操作发现:通过学具的使用给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即满足了学生的动手需求,又让学生在自由的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

  3、多媒体辅助法:课件、动画丰富的视觉感知贯穿整个课堂,既抓住了学生的视线,激发了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又让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中得到适时放松。

  4、讲授法:除法竖式的规范写法是一个新的知识,它不能依赖学生去发现,老师的精心讲授,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并能快速掌握除法竖式的规范写法。 ㈡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重点是把学*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本节课在学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灵活、有趣层次性强的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教师开课之初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创设分苹果学*情境,让孩子们与喜欢的卡通人物一起学*,激发孩子们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操作体验

  1、课件出示分苹果主题图,提出问题:每篮放5个苹果,20个苹果可以放几篮?

  2、动手操作,讨论算法。

  ⑴学生解决问题前,老师首先提出2个要求:①既可以独立动脑筋想一想,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利用每组的苹果图片代替苹果,边说边摆,关键要说清你分的过程。②想完或摆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几种算法,然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聪明,找到的算法最多。

  【设计意图:明确具体、层次分明的要求,让学生操作起来有的放矢,又尊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层次性。】

  ⑵学生独立思考或摆一摆学具,小组交流,探究多种计算方法。 ⑶集体交流,学生汇报不同方法时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对应演示、讲解、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利用生动的课件演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渗透算法多样化,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对比、教师讲解认识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⑴教师谈话引出并出示除法竖式。

  ⑵请小朋友们把竖式跟横式比较一下,看看你能发现哪些问题,把你发现的问题跟同组小朋友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介绍除法竖式除号的写法及被除数、除数的书写位置。

  ⑷结合分苹果的过程讲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讲解后再要求学生说说书写顺序及每个数表示的含义,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除法竖式每一步表示的实际含义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开始没有采用通常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与横式的比较中找出他们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再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性学*过程,又为教师下一步为了突破重难点的讲解铺垫了认知基础。教师讲解中结合分苹果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把数和形,形和式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构建除法竖式的雏型,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和除法竖式的算理,掌握算法和写法;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完整模型,又感悟位值制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趣味练* 拓展运用

  我设计了三个层面的练*,逐步提高要求:

  第一层是基本练*(智力开门)。通过本题的练*,使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第二层是解决问题,延伸算法(智慧屋)。只有把所学知识置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学生会更感兴趣。

  第三层是改错练*。让学生在判断和改错中强化对除法竖式每一步实际意义的理解,深入领悟位值制思想,进一步提升学生除法竖式的运算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练*,希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期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第四环节: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通过设问“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还可以评价他人的学*表现,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四)教学预期效果

  1、每个同学在“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95℅的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90℅的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

  3、80℅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分苹果》说课稿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2课时——————《分苹果》,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

  一、首先我来分析教材。

  《分苹果》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均分的两种情况。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初步体验*均分的意义,来感受*均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认识除法的重要性,是后续学*、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面对数量较少的物体,勇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均分。

  教学难点: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均分实物的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我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教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而服务,以培养学生学*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故事情境导入法;2、激励法;3、多媒体辅助法;4、开放式教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以“分苹果的”这个故事情境贯穿课的始末,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体验,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呀,今天特别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哦,原来,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她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笑笑为大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大家看,她拿出了什么?(课件出示)哦,这么多又大又甜的苹果呀!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大苹果?

  师生一起数苹果。

  师:对,一共有12个苹果。现在笑笑想请同学们帮她把这些苹果分别摆到盘子里,你们愿意帮忙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帮助笑笑“分苹果”。出示课题:分苹果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师:笑笑拿出了4个盘子,要把这12个苹果放到4个盘子里,怎么放最合理呢? 对,*均分。

  师:上节课我们在帮小猴子分桃子的过程中认识了“*均分”。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什么是 “*均分”?

  学生代表说一说。

  师:根据图上的情境,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比如:12个苹果放到4个盘子里,*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苹果?

  师:*均每个盘里放几个苹果呢?就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注意边分边说你是怎么*均分的?

  学生动手分一分。

  师:谁能汇报一下你分的结果?

  学生汇报结果。

  师:那你能说说是怎么分的吗?

  (学生介绍*均分的方法,教师及时评价。)

  2、师:苹果分好了。咦,乐乐发现盘子有点小,放三个苹果有点挤。他建议:

  每个盘子里放2个苹果,可以吗?哦,明明说:”当然可以,可是盘子不够呀。小朋友们,请你帮乐乐和明明分一分。(课件出示:这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几个盘子?)

  学生先独立思考或具体操作,再进行全班交流。

  师:哪位小朋友来汇报一下你分的结果?

  学生介绍分的结果及具体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聪明,通过动手实践二个二个的分,或者借助学过的乘法口诀,都算出了可以放 6 盘。

  师:其实呀,这种分法也是*均分。因为每盘放的苹果是同样多的。所以,*均分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均每盘放几个”,一种是“*均可以放几盘”。

  3、师:接下来,请大家想一想:除了每盘放 2 个,可以放 6 盘。还可以怎样*均分?请小朋友动嘴说一说,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还可以怎样*均分?

  同桌摆,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

  1。小兔背萝卜

  ① 先数一共有多少根萝卜?

  ②如果每只小兔拿4根萝卜,需要—( )只小兔才能运走?

  2、小松鼠装松果。

  (1) 出示“练一练”中的第2题的图片。

  (2) 互动活动:故事中的问题问答。

  问题举例:① 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 ②每个篮子装3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 ③有6个篮子,*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 ④有9个篮子,*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 ……

  3、排队做操。

  (1)出示“练一练”中的第4题的图片。

  (2)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排?

  ①可以采用的办法:用学具摆、用笔在纸上画、想乘法口诀等。

  ②可能会产生以下不同的排法:

  每排4人,排6排; 每排6人,排4排; 每排3人,排8排;

  每排2人,排12排; 每排12人,排2排。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从“*均分的两种典型方式”、“分实物的多种操作途径”等方面交流感想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

  分一分,填一填:把18个圆形。

  1、*均分成3份,每份( )个。

  2、*均分成6份,每份( )个。

  3、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 )份。

  4、*均分成5份,还剩( )个。

  5、每7个分一份,分成了( )份,还剩( )个。

  六:板书设计:

  分苹果

  *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6个盘子

《分苹果》说课稿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注意:

  在数物时的手不要遮住图案,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时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来带领幼儿按物数数。

  活动准备: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15个梨、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幼儿;喜欢。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香蕉、杏、还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

  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拿出水果勋章)你们看好看吗?

  幼:好看。

  教:想要吗?

  幼:想。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幼;恩有苹果......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好。

  (1、2、3、4、5、6、……)

  教;哦苹果有20个,小朋友苹果有多少个呀?谁来回答。举手回答,不举手我不让回答,如果不举手,你也说我也说,那水果图案小勋章给谁呢?所以回答问题要把手举好老师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朋友不喜欢你们了,不给你们图案小勋章了哟(好,XX你来吧)XX幼:20个。

  教:恩对了,来,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结束语;小朋友你们回家后再数一数别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谁比谁多,谁的数量大)


分苹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苹果教案及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苹果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出示动画:雨点落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尝试解释牛顿的第二个问题

  1、看到苹果落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2、牛顿还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牛顿想到的第二个问题)你没有想到吧?

  牛顿思考问题的深度比我们更深,想到的问题更具有探究性,这就是大科学家牛顿比我们高明的地方,我们应该向牛顿学*。

  3、对于牛顿的第二个问题,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学生讨论,说说)

  4、在解释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做个“滴水不漏”的小游戏,好吗?

  5、讲解游戏规则,教师演示,请一个学生演示。

  (1)用手紧紧握住系着水杯的绳子。

  (2)把水杯快速地旋转。

  6、学生游戏。

  7、谈话:当我们把水杯倾斜甚至倒过来的时候,水会怎样?为什么会掉下来?

  当水杯快速旋转时,水有没有掉下来?水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提示:刚才我们是把水杯向哪里甩?水杯是怎样运动的?

  (板画:水杯绕手圆周运动轨迹图)

  8、你能对牛顿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作出解释了吗?

  (提示:月球是围绕地球转动的。那么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刚才的旋转水杯有什么联系呢?)

  9、可以说,没有牛顿对“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解释,就没有今天的航天事业。

  请看——(播放神五载人飞船发射的视频)

  六、课堂总结

  (时间充裕)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并带着这个疑问进行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并围绕“苹果为什么落地”作出了两个非常科学的解释,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现象产生疑问吗?(请学生说说)

  你有过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你愿意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时间不足)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板书:

  20、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地球吸引→重力垂直向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学生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是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

苹果教案及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看懂图画书,明白不同动物拿苹果的方法。

  2.感受鼠小弟不放弃坚持到底的信心。

  【教学准备】

  课件、彩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封面

  1.以一只红红的苹果吸引幼儿注意,导入故事,苹果长在哪里呢?

  2.点击PPT:高高的苹果树上结了好多大大的的红苹果,树上有几只苹果呢?引导学生们一起数数‘1、2、????’。

  3.谁想吃苹果呀?看看谁想吃苹果?

  小老鼠长得矮,树长得很高,小老鼠能摘到苹果吗?

  4.还有谁想吃苹果呢?”谁来了呢?

  二、小鸟拿苹果(老师出示小鸟的图片)

  小鸟来了,小鸟想吃苹果。

  1.问“小鸟怎么吃到苹果的呢?”

  预设:“小鸟飞上去,就拿到了。”

  2.然后播放ppt。是小鸟拿苹果图片。

  3.老师边说边唱:“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有营养!”

  4,.“飞呀飞呀”孩子们一边看着图画,一边做着动作,跟着叙述。看看,谁还想吃苹果呢?

  三、猴子拿苹果(老师出示小猴的图片)

  小猴来了,小猴想吃苹果。

  1.问“小猴子怎么吃到苹果的呢?”

  预设:“小猴子爬上树吃苹果。”

  2.然后播放ppt。是猴子拿苹果图片。

  3.老师边说边唱:“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有营养!”看看,还有谁来了?

  四、大象拿苹果(老师出示大象的图片)

  来了一头大象,大象想吃苹果。

  1.问“大象怎么拿到苹果的呢?”

  预设:“大象伸出长长的鼻子一卷,就拿到了。”

  2.然后播放ppt。是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拿苹果图片。

  3.老师边说边唱:“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有营养!”看看,还有谁来了?

  五、长颈鹿拿苹果(老师出示长颈鹿的图片)

  来了一只长颈鹿,长颈鹿想吃苹果。

  1.问“长颈鹿怎么拿到苹果的呢?”

  预设:“长颈鹿个子很高,摘苹果。”

  2.老师说: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摘苹果,长颈鹿用长长的脖子摘苹果.然后播放ppt。是长颈鹿拿苹果图片。

  3.“鼠小弟看到长颈鹿拿走了一个苹果,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4.大家伸伸自己的脖子,看看有多长哦!

  5.看看,还有谁来了?

  六、袋鼠拿苹果(老师出示袋鼠的图片)

  来了一只袋鼠,袋鼠想吃苹果。

  1.问“袋鼠怎么拿到苹果的呢?”

  预设:“袋鼠会跳,能跳着摘苹果摘苹果。”

  2.老师自己来做苹果树,鼓励小朋友们做小袋鼠跳着摘苹果

  3.然后播放ppt,是袋鼠跳着摘苹果.

  4.老师边说边唱:“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有营养!”

  5.看看,还有谁来了?

  七、犀牛拿苹果(老师出示犀牛的图片)

  来了一头犀牛,犀牛想吃苹果。

  1.问“犀牛怎么拿到苹果的呢?”

  预设:“犀牛用头撞树,一撞苹果就掉下来了。”

  2.然后播放ppt,是犀牛犀牛用头撞树,一撞苹果就掉下来了.。

  3.老师自己来做苹果树,鼓励小朋友们做犀牛.撞树树上的苹果就掉下来了.

  八.模仿练*小老鼠好着急,树上只剩下几个苹果了?小老鼠学*小袋鼠跳着摘苹果.要是我也会跳,那该多好呀!小老鼠在干什么?小老鼠在学*小鸟飞.要是我也会飞,那该多好呀!小老鼠在干什么?小老鼠在伸长学*长颈鹿伸长脖子.要是我的脖子也那么长那该多好呀!小老鼠在干什么?它在伸长鼻子,学*谁呀?要是我的鼻子也有那么长,那该多好呀!小老鼠在干什么?它在学爬树,学*谁呀?要是我也会爬树,那该多好呀!小老鼠在干什么?它在撞树,它在学*谁呀?学*犀牛要是我也有那么大力气该多好呀!老师带领学生们把刚才各种动物摘苹果的样子模仿一遍。最后,小老鼠吃到苹果了吗?小老鼠想了那么多办法,还是没有吃到苹果,小老鼠受伤了.

  九、海狮来到了

  点击:海狮和鼠小弟的画面。“看看,海狮来了!”

  海狮问小老鼠:你在干什么?

  小老鼠说:我想吃苹果

  海狮说:让我来帮助你吧?

  鼠小弟问海狮:你会飞吗?你会爬树吗?你有长长的鼻子吗?你有长长的脖子吗?你跳得高吗?你的力气大吗?”

  海狮说:这些本领我都没有,可是我却有一个本领能帮助你.海狮用什么本领把小老鼠送到树上呢?

  把问题抛给学生,海狮怎样帮助小老鼠呢?

  预设:海狮会顶球,把球顶得高高的,这样,就可以把小老鼠顶到树上了。

  十.老师播放故事动画,再讲述回顾一下故事。

  活动反思:

  一、对文本的解读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是一个绘本故事,故事的情节简单有趣,说的是高高的树上长着红红的苹果,鼠小弟好想吃,他希望自己像鸟儿一样能飞,像猴子一样会爬树,像大象一样有长长的鼻子……这样它就能够吃到苹果。可是鼠小弟没有本领,看着树上的苹果越来越少,鼠小弟有点着急,就在这时候海狮来了,虽然海狮没有其他动物那样的本领,可它会顶球,最后,海狮利用它的这个绝活把鼠小弟顶到了树上,它们合作摘到了苹果。

  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很多小动物以及把它们独特的本领都描绘的很详细,于是我结合小班“可爱的小动物”的主题,选择了这个绘本故事,以故事为原型设计了集体活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一方面幼儿从中可以认识各种动物和它们独特的本领,另一方面激发幼儿大胆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动物的本领。

  二、教学目标的达成

  1、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阅读乐趣。

  看看、想想动物们摘苹果的方法,根据动物的不同本领来推断,想象各种动物是怎样摘苹果的。而且在整个过程当中,一直弥漫着宽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听故事演故事乐在其中。

  2、学会细致的观察图片,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不同动物发挥自己特长摘到苹果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画面进行猜测(预测),培养学生阅读图画书的能力,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孩子的读图能力。在讲述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预测”的阅读教学策略,从封面、重点页面来指导学生阅读图画书,例如,让孩子们根据题目猜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鼠小弟先后见过那些动物摘到了苹果、鼠小弟低着头心里在想什么。学生根据已经阅读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在下一页面出现猜中的内容时,我们听到的就是孩子们会意的笑声、欢快的大叫。

  三、其它思考:

  1、要进行推荐阅读,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和他创作的其他图画书,让学生继续阅读这些世界经典的图画书。教师最好先把书认真阅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且展开合理的想象,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欣赏绘本的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画面走进人物内心,可以通过多次的分角色扮演,让孩子分别模仿鼠小弟和这些动物,增加趣味性、学生相当活跃,课堂在此呈现高潮。可以看出,在课堂当中,很多孩子都能走进了鼠小弟的心灵世界,能真切感受到鼠小弟的感受;互动环节也能惟妙惟肖模仿小熊与月亮的对话。

苹果教案及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出示动画:雨点落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尝试解释牛顿的第二个问题

  1、看到苹果落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2、牛顿还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牛顿想到的第二个问题)你没有想到吧?

  牛顿思考问题的深度比我们更深,想到的问题更具有探究性,这就是大科学家牛顿比我们高明的地方,我们应该向牛顿学*。

  3、对于牛顿的第二个问题,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学生讨论,说说)

  4、在解释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做个“滴水不漏”的小游戏,好吗?

  5、讲解游戏规则,教师演示,请一个学生演示。

  (1)用手紧紧握住系着水杯的绳子。

  (2)把水杯快速地旋转。

  6、学生游戏。

  7、谈话:当我们把水杯倾斜甚至倒过来的时候,水会怎样?为什么会掉下来?

  当水杯快速旋转时,水有没有掉下来?水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提示:刚才我们是把水杯向哪里甩?水杯是怎样运动的?

  (板画:水杯绕手圆周运动轨迹图)

  8、你能对牛顿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作出解释了吗?

  (提示:月球是围绕地球转动的。那么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刚才的旋转水杯有什么联系呢?)

  9、可以说,没有牛顿对“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解释,就没有今天的航天事业。

  请看——(播放神五载人飞船发射的视频)

  六、课堂总结

  (时间充裕)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并带着这个疑问进行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并围绕“苹果为什么落地”作出了两个非常科学的解释,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现象产生疑问吗?(请学生说说)

  你有过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你愿意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时间不足)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板书:

  20、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地球吸引→重力垂直向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学生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是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

苹果教案及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看懂图画书,明白不同动物拿苹果的方法。

  2.感受鼠小弟不放弃坚持到底的信心。

  【教学准备】

  课件、彩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封面

  1.以一只红红的苹果吸引幼儿注意,导入故事,苹果长在哪里呢?

  2.点击PPT:高高的苹果树上结了好多大大的的红苹果,树上有几只苹果呢?引导学生们一起数数‘1、2、????’。

  3.谁想吃苹果呀?看看谁想吃苹果?

  小老鼠长得矮,树长得很高,小老鼠能摘到苹果吗?

  4.还有谁想吃苹果呢?”谁来了呢?

  二、小鸟拿苹果(老师出示小鸟的图片)

  小鸟来了,小鸟想吃苹果。

  1.问“小鸟怎么吃到苹果的呢?”

  预设:“小鸟飞上去,就拿到了。”

  2.然后播放ppt。是小鸟拿苹果图片。

  3.老师边说边唱:“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有营养!”

  4,.“飞呀飞呀”孩子们一边看着图画,一边做着动作,跟着叙述。看看,谁还想吃苹果呢?

  三、猴子拿苹果(老师出示小猴的图片)

  小猴来了,小猴想吃苹果。

  1.问“小猴子怎么吃到苹果的呢?”

  预设:“小猴子爬上树吃苹果。”

  2.然后播放ppt。是猴子拿苹果图片。

  3.老师边说边唱:“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有营养!”看看,还有谁来了?

  四、大象拿苹果(老师出示大象的图片)

  来了一头大象,大象想吃苹果。

  1.问“大象怎么拿到苹果的呢?”

  预设:“大象伸出长长的鼻子一卷,就拿到了。”

  2.然后播放ppt。是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拿苹果图片。

  3.老师边说边唱:“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有营养!”看看,还有谁来了?

  五、长颈鹿拿苹果(老师出示长颈鹿的图片)

  来了一只长颈鹿,长颈鹿想吃苹果。

  1.问“长颈鹿怎么拿到苹果的呢?”

  预设:“长颈鹿个子很高,摘苹果。”

  2.老师说: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摘苹果,长颈鹿用长长的脖子摘苹果.然后播放ppt。是长颈鹿拿苹果图片。

  3.“鼠小弟看到长颈鹿拿走了一个苹果,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4.大家伸伸自己的脖子,看看有多长哦!

  5.看看,还有谁来了?

  六、袋鼠拿苹果(老师出示袋鼠的图片)

  来了一只袋鼠,袋鼠想吃苹果。

  1.问“袋鼠怎么拿到苹果的呢?”

  预设:“袋鼠会跳,能跳着摘苹果摘苹果。”

  2.老师自己来做苹果树,鼓励小朋友们做小袋鼠跳着摘苹果

  3.然后播放ppt,是袋鼠跳着摘苹果.

  4.老师边说边唱:“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有营养!”

  5.看看,还有谁来了?

  七、犀牛拿苹果(老师出示犀牛的图片)

  来了一头犀牛,犀牛想吃苹果。

  1.问“犀牛怎么拿到苹果的呢?”

  预设:“犀牛用头撞树,一撞苹果就掉下来了。”

  2.然后播放ppt,是犀牛犀牛用头撞树,一撞苹果就掉下来了.。

  3.老师自己来做苹果树,鼓励小朋友们做犀牛.撞树树上的苹果就掉下来了.

  八.模仿练*小老鼠好着急,树上只剩下几个苹果了?小老鼠学*小袋鼠跳着摘苹果.要是我也会跳,那该多好呀!小老鼠在干什么?小老鼠在学*小鸟飞.要是我也会飞,那该多好呀!小老鼠在干什么?小老鼠在伸长学*长颈鹿伸长脖子.要是我的脖子也那么长那该多好呀!小老鼠在干什么?它在伸长鼻子,学*谁呀?要是我的鼻子也有那么长,那该多好呀!小老鼠在干什么?它在学爬树,学*谁呀?要是我也会爬树,那该多好呀!小老鼠在干什么?它在撞树,它在学*谁呀?学*犀牛要是我也有那么大力气该多好呀!老师带领学生们把刚才各种动物摘苹果的样子模仿一遍。最后,小老鼠吃到苹果了吗?小老鼠想了那么多办法,还是没有吃到苹果,小老鼠受伤了.

  九、海狮来到了

  点击:海狮和鼠小弟的画面。“看看,海狮来了!”

  海狮问小老鼠:你在干什么?

  小老鼠说:我想吃苹果

  海狮说:让我来帮助你吧?

  鼠小弟问海狮:你会飞吗?你会爬树吗?你有长长的鼻子吗?你有长长的脖子吗?你跳得高吗?你的力气大吗?”

  海狮说:这些本领我都没有,可是我却有一个本领能帮助你.海狮用什么本领把小老鼠送到树上呢?

  把问题抛给学生,海狮怎样帮助小老鼠呢?

  预设:海狮会顶球,把球顶得高高的,这样,就可以把小老鼠顶到树上了。

  十.老师播放故事动画,再讲述回顾一下故事。

  活动反思:

  一、对文本的解读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是一个绘本故事,故事的情节简单有趣,说的是高高的树上长着红红的苹果,鼠小弟好想吃,他希望自己像鸟儿一样能飞,像猴子一样会爬树,像大象一样有长长的鼻子……这样它就能够吃到苹果。可是鼠小弟没有本领,看着树上的苹果越来越少,鼠小弟有点着急,就在这时候海狮来了,虽然海狮没有其他动物那样的本领,可它会顶球,最后,海狮利用它的这个绝活把鼠小弟顶到了树上,它们合作摘到了苹果。

  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很多小动物以及把它们独特的本领都描绘的很详细,于是我结合小班“可爱的小动物”的主题,选择了这个绘本故事,以故事为原型设计了集体活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一方面幼儿从中可以认识各种动物和它们独特的本领,另一方面激发幼儿大胆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动物的本领。

  二、教学目标的达成

  1、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阅读乐趣。

  看看、想想动物们摘苹果的方法,根据动物的不同本领来推断,想象各种动物是怎样摘苹果的。而且在整个过程当中,一直弥漫着宽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听故事演故事乐在其中。

  2、学会细致的观察图片,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不同动物发挥自己特长摘到苹果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画面进行猜测(预测),培养学生阅读图画书的能力,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孩子的读图能力。在讲述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预测”的阅读教学策略,从封面、重点页面来指导学生阅读图画书,例如,让孩子们根据题目猜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鼠小弟先后见过那些动物摘到了苹果、鼠小弟低着头心里在想什么。学生根据已经阅读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在下一页面出现猜中的内容时,我们听到的就是孩子们会意的笑声、欢快的大叫。

  三、其它思考:

  1、要进行推荐阅读,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和他创作的其他图画书,让学生继续阅读这些世界经典的图画书。教师最好先把书认真阅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且展开合理的想象,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欣赏绘本的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画面走进人物内心,可以通过多次的分角色扮演,让孩子分别模仿鼠小弟和这些动物,增加趣味性、学生相当活跃,课堂在此呈现高潮。可以看出,在课堂当中,很多孩子都能走进了鼠小弟的心灵世界,能真切感受到鼠小弟的感受;互动环节也能惟妙惟肖模仿小熊与月亮的对话。

苹果教案及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能够对课前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采用简单的仪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感觉重力的存在,做好简单的记录。

  2、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并作简单记录;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会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理解重力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乐于合作、积极交流、敢于质疑、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你喜欢春天吗?谁能来说一说春天有什么变化?

  师:看来大家都是爱观察的好孩子,善于观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良好*惯,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观察中得到启示。例如,(出示课件)*古代科学家鲁班观察到带齿的野草发明了锯;英国科学家瓦特观察到热水汽顶起壶盖的现象,创造发明了蒸汽机;美国科学家莱特兄弟观察到在空中自由飞翔的蜻蜓,发明了飞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中,像科学家那样用思索的眼睛去观察,去探究,好不好?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一)认识地球引力: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秋天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到秋天的苹果园里去看看吧,(出示课件)你看到什么现象?(苹果落地了)(板书:苹果落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出示课件)三百多年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也曾看到过这种现象,并且进行了深入探究。

  师:其实,生活中类似的“苹果落地”现象还有很多,你知道吗?来,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生汇报。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些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图片,边看边解说)

  师:看到这么多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它们为什么落地?)(补充板书课题)

  同学们真聪明,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也像科学家牛顿那样来探究这个问题。

  2、猜想假设

  为什么它们会落到地上,而不落向天空呢?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是什么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它们都受到一种向下的力)

  3、设计实验方案

  (1)、老师给同学们准备好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出实验方案。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出可行实验方案。组长把各组的实验方案记录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实验方案。

  4、实施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实验。

  5、汇报交流

  (1)、组长展示实验记录表并汇报。

  (2)、师:刚才各组汇报了自己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牛顿的发现是什么:在地球上或地球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出示课件)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地球引力)

  (二)、认识重力:

  1、同学们,还想不想再亲自感受一下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面,请大家提一提小桶,举一举哑铃(师演示),看看有什么感觉?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2、组长领取实验器材。

  3、学生汇报感受。

  4、师生小结:我们提的小桶、举得组长领取实验器材。

  哑铃受不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受)正是由于它们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才使我们的手感觉有一种力在向下拉一样,我们把这种力叫做重力。确切地说:“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出示课件)(板书:地球引力重力)

  (三)、探究重力的方向:

  1、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我们班同学非常聪明,下面,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这是游戏装置,游戏规则是:(出示课件)每人两粒绿豆,分别放进漏斗里,不准捡掉落的绿豆,全部放完后请坐端正,表明你们的游戏已结束。哪组的绿豆落进锥形瓶最多,哪组就获胜。

  2、组长领取游戏装置。

  3、教师提出要求:做游戏之前,老师还有几个问题要说,请听好:大家要一边玩游戏一边认真观察、思考,注意玻璃器材要轻拿轻放,另外,不要碰到漏斗。

  4、做游戏,师巡视。

  师:好,请组长汇报你们组一共放进去多少绿豆?

  组长汇报,

  5、听取获胜组的汇报,让他们谈有什么启发?

  6、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实验又发现了重力的方向(板书:竖直向下)箭头

  7、让学生重做以上实验,深刻认识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1、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学*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但是假如有一天地球引力消失了,世界将会怎样?

  2、猜想假设。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多生说)

  3、生自由猜想。(跑步:人会飘浮起来。睡觉: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感觉一样。踢足球:足球会飞离地球。写字:假如用地球上的*惯姿势写字,整个身体就会被笔尖支撑起来,如果用力过度,也会使你不由自主的转换角度。交通:现有的交通秩序被打乱,如汽车一开就飘走了,会发生许多交通事故。)

  4、师:同学们,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吃饭、喝水、走路,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重力。但是有的时候人们又要克服重力的作用。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1)人们是怎样利用和克服地球引力的?(2)了解有关失重方面的知识。

  板书设计:20苹果为什么落地

  地球引力重力

  方向:竖直向下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通过孩子的探究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本课设计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课前感知常见的力。

  本课课前活动安排让学生玩纸飞机,在玩前先让学生思考:怎样让飞机飞得高,飞的远?引导学生在发言中意识到:要想使飞机飞的高需要给它一个向上的力,要想使飞机飞的远,需要给它一个向前的力,从而为学生课上探究苹果落地的原因做了铺垫。

  2.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无论是地球引力还是重力,都是非常抽象的。就是由于孩子天天生活在地球的引力中,才对身边的现象*以为常,认为就应该是这样,而忽略了对现象的思考。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学生对苹果落地的现象有所了解,也知道是地球引力的缘故,但地球引力究竟是怎么回事却解释不清楚。

苹果教案及教学反思6

  活动目标:

  1、愿意和同伴一起参与活动,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

  2、学*简单的仿编并演唱给大家听。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苹果树,歌曲录音。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出示苹果树:看,树上有什么?让我们来摘苹果吧。幼儿围着苹果树做采摘苹果状。(老师念歌词前半部分: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老师把摘下的苹果送给幼儿,念后半部分: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多快乐。

  二、感受并学*歌曲

  1、苹果摘好了,老师把刚才我们摘苹果的事编成一首好听的歌。

  2、教师范唱,幼儿欣赏。

  3、幼儿跟着教师有节奏地念歌词。

  4、幼儿跟唱,鼓励幼儿边唱边做动作。

  5、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表演。

  三、仿编歌曲

  1、你还喜欢吃什么水果?

  2、鼓励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水果编进歌曲中。

  活动反思:

  在本次音乐活动选择贴*幼儿生活经验。如何以音乐活动为主线,有机渗透其它各领域的教育因素,是我们在音乐创新活动中一直探索的一种模式。启发幼儿在“摘苹果”的动作中、仿编歌词、活动中自然的融入了艺术、科学等领域,贯穿了整合教育的思想。幼儿在玩玩耍耍中获得了发展,体验到活动带来的快乐感受。真正做到玩中乐,玩中学。


分苹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1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战友们对苹果的传递上。首先,在讲授第一次传递时,我让学生们在文中找出每个战士都非常需要这个苹果,也渴望吃掉这个苹果的相关语句,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再带着情感去品读,体会文中每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战友们在忍受着极其饥渴、辛苦、生命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心里却还想着别人,把苹果传给别人。然后再联系本单元学过的《生命与水》课文,回顾人在缺水的情况下的生命极限是多长时间,进而体会到战友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心里只想到别人的深厚情谊,一种关爱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一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高尚境界。

  其次,我再通过“苹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一口气能吃掉十个二十个。”与“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引入第二次传递“动员”的重点讲授。学生通过为两个句子的对比和感情朗读,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了此刻这八位异常干渴的战士是依靠顽强的意志,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来抵挡这个苹果的诱惑的。从而进一步地明确了主题思想。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们理解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的思想情感,升华主题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最后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上甘岭》电影的剪辑片段,重温了当时的感人画面,进一步地升华了主题思想,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整堂课上下来,总体的感觉还是较好的,学生们的朗读、理解和感受都很到位。而且感觉课堂气氛轻松,学生们入情入境,体会深刻。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2

  《一个苹果》是北师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这是一篇情感性很浓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三者达到共鸣。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了一个“情”字

  主要运用了“激情引趣,渲染情感”的阶梯性阅读教学方法。

  就是在教学中实现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情感逐步升华,水到渠成。主要实现了四个教学环节。

  1.课前交流,引导积累,沟通情感。

  我设计四个脑筋弯弯绕的游戏,一举夺得,使学生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轻松愉快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喜欢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课,学生在短时间喜欢我,沟通了情感,为理解课**了情感的铺垫。

  2.初读感知,了解内容,铺垫情感。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不感动?你激动不激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受了课文的情感。

  3.直入重点,品词析句,激**感

  此环节我又设计了阶梯性的教学环节: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活的情感体验;小组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班级交流,师与生交流,生与生交流,情感互相碰撞激**感。志愿军战士先人后己的思想及情深厚谊的阶级友爱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4.换位思考,诵读诗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通过换位干瘦志愿军战士的关怀、体贴的友爱之情。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做什么?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通过回答可以看出学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引导学生读我自己自创的小诗,学生对“一个苹果”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突出了一个“巧”字

  教学中,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谁该吃这个苹果?”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深入研究,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这一问题辐射全篇,体现了巧妙。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副板书:“他渴呀!他应该吃这个苹果,但是……”并围绕这个问题巧妙地贯穿了全文,同时让学生情感逐步地升华,深深地体会了战友间阶级友爱的情感。

  三、注重了一个“法”字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了边读书、边画、边批注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的方法等,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

  四、体现了一个“谐”字

  在教学中,做到了欣赏学生,运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后进学生,如开始的脑筋弯弯绕游戏,对读得慢学生的尊重等,真正地做到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3

  非常感谢老师给我提供了这次和孩子们一起相处的机会。我本人从事医务工作,由于繁忙的工作节奏和不固定的作息,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少,深感遗憾的同时也觉得有愧于孩子,所以这次义工课我非常重视,非常珍惜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时光,希望能为孩子的快乐童年抹上绚丽的色彩。

  一、故事性和趣味性有效叠加。

  义工课的主题《一个苹果》,是一个数字游戏,故事里会先后出现苹果、虫子、鸟、猎人、狗熊、小船、乌龟、鱼、蜂窝等动物或事物,问孩子每一样分别有多少个,考察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很多孩子开始只是觉得好玩,很有趣,当老师提问的时候会感到迷茫,因为他们没有刻意地数一共有多少个,这是正常现象。设计这个活动的本意就是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有效叠加︰一方面,让孩子在感受故事的趣味性,感受快乐,这符合幼儿快乐童年的本身需要;另一方面,大班幼儿面临着与小学的衔接,必要的启蒙教育穿插,会为将来打好基础。

  二、孩子们的进步让我感动。

  虽然仅仅是节故事课,但是孩子们的变化着实令我感到吃惊。虽然他们没有刻意数有多少事物,但是课堂上表现地非常活跃,能够沿着故事找答案,回忆故事过程,从中找到答案,真的是太棒了。孩子们的聪慧和进步令我欣喜不已,这离不开老师*时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培养。

  三、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

  通过这次义工课,我也亲自目睹了幼儿园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流程、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一丝不苟的日常工作。几位老师的默契配合,相互信任展现了一个团队具备的良好素质,让我倍感欣慰和钦佩。我想,对于家长来说,幼儿园义工活动开展的真是太有必要了。家长们每天只是幼儿园匆匆忙忙接送孩子,与老师沟通、交流的太少了,我对幼儿园的教学、生活,还有许多的未知,而今天的义工体验,让我对孩子们学*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对幼儿园有了更深入、更直观、更真切的体会;同时,有了这样的一次亲身经历,我更加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老师们的辛苦与责任,也让我对幼儿园老师的这份职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弹指一挥间,两年半了,孩子们就要升小学了,感谢实验幼儿园大﹙6﹚班的老师们,你们为孩子们的成长进步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努力,你们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者、启蒙人,你们陪伴他们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感谢你们!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将努力地提高自己,关爱孩子,做好家校紧密结合,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拥有绚丽多彩童年。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4

  我的教学步骤是:

  一、复*生字词语,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二、新授:

  1、通过讲解志愿军战士两次传递苹果的顺序,指导学生学*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紧扣难点,指导学生从战士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体会他们之间互相关系体贴的崇高品质。

  三、放飞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播放歌曲,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花了几天对教材认真地钻研,制作课件和以上简要教学设计,预设的教学流程与同学们合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虽然得到了好评,但对自己存在的细节不足须反思一番:

  1、指导朗读中方式过于单调,主要分了男女读,齐读。还须个别读,分角色读,形式多样,让学生真正在读中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预设的问题要充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一一代劳。

  3、速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须谨慎,避免紧张时说话张冠李戴。

  4、在拓展环节放飞想象中应让学生联系实际,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5

  教学《一个苹果》一课之后,结合五、六年组同事对本节课的评议,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存在以下优点及问题:

  本节课优点:

  一、找准切入点。

  本节课教者在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回顾理出文章的主线后,以书后问题:“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你感受到了什么?”为切入点,直接进入课文内容的学*,导入较为巧妙,又把握了文章的整体思路。

  二、把握好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文章用大量笔墨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进行描写,衬托了战士们对苹果的渴望。大量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教者在切入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回顾学*写人记事文章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的词句品读感悟,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从而 使战士们之间互相关怀友爱、关心他人的`品格跃然纸上。

  三、充分重视朗读指导。

  在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指名读、评价读、练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读的

  方式让学生读中充分悟情,这种战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指战员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已与感情朗读中得以内化升华。

  存在的问题:

  一、课文用来切入的问题{书后问题1}在课的后续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应将后续教学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层层展开、环环相扣,这样课文所体现的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情感才能凸现出来。

  二、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勾画词句,并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在书上做好批注。但在自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的不是很好,教师的思路顺着学生走了,应及时将学生拉回,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三、在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时,学生的汇报很杂,有语言的、有动作的??教师此时没能适时引导,让学生先集中就一个方面来谈。这样火力不集中,板书也显得有些散。


分苹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分一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分一分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分一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出商场里的物品是怎么样摆放得,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新知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入手,让学生通过把杂乱的铅笔以及卡片进行有规律的摆放。学生在小组探究中进行交流,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主人。

  在整个教学中我能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注重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找出分类的标准,进而掌握分类的方法。在设计*题环节中我注意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并在最后一题中设计了分类中最难的一道知识拓展题,来加深教学难度。

  本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注重了直观感知,方法科学,效果明显。

  不足之处:

  1、 教学应该做到就地取材,比如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学生有什么不 同?学生会回答男女不同,就可以进行分类。这样学生能更深刻的感悟到什么是分类,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2、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使全员参与到课堂中来。

  3、 小组合作学*之前,教师要明确要求,及时做好引导。人数不宜过 多,控制在2-4人。

  4、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的语言要亲切,抑扬顿挫,富有感染 力。

  5、 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大胆放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6、 可以制作一些小礼物去激励学生的学*兴趣。

  7、 自身的课堂掌控能力要努力提高,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措施,让孩子能动、能静。

  8、 课件制作要有鲜明的对比度,背景不能太花,字要大,要一目了然 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教学的思考,我会继续努力钻研教学业务,争取上好每一堂课。

分一分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均分的问题,深刻地体验到*均分的意义。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

  因此,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分一分的情境,符合学生帮助别人的心理,学生很容易进入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已经有了多次*均分的操作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请学生用小棒摆独立解决,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对于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能促进学生对具体*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与抽象除法算式的联系的理解,也就是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有了现实的依托。只有解释清楚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才算是理解了除法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第二次*均分之后就让学生尝试写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对模型进一步的建立与巩固。

  结合本节课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练*,围绕重、难点,巩固新知,加深同学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是本节课的最大收获。

分一分教学反思3

  例题呈现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的图片,其中的许多商品不仅摆放得整齐,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摆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开摆放。让学生观察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并思考这样摆放的好处,从中初步体会什么是分类、为什么分类和怎样分类。我在思考如何让分类的需要在学生的心中显得更加的迫切呢?分类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了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分类的必要,我把例题的图片做成了一张张活动的卡片,创设了一个“整理我们的小小超市”的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全班交流讨论和小组交流讨论的一些方法,这样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提高。“合作”是开放式的交流信息。学生的各种见解、思路,在交流中得到肯定或否定,培养学生虚心和求实的精神,使他们能在比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合作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不甘为人后的学*兴趣,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分类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因此,在教学后,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回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把桌上混合在一起的文具和学具分别装在文具盒和学具盒里。再一次进行书包的整理或者对自己的房间进行整理,鼓励学生选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尝试。

分一分教学反思4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的。

  一、故事导入。

  首先我给学生娓娓动听地讲述<<一分钟>>的故事,讲完后,让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一分钟的宝贵,然后引入到课文的学*中。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

  以“一分钟”为突破口,提问导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差,教学时,我进行了适时地引导:课文讲谁(元元)——(怎么样)一分钟,结果——,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又以“为什么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就迟到了20分钟”,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详细讲述课文主要内容,引出上学路上发生的两件事。这两件事是元元迟到的原因,也是朗读的重点。

  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20分钟为线索,以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教学中,引导的不太到位,学生的理解能力受一定的限制,朗读的能力及激情都不够,有待训练和进一步的提高。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1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续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第二天早上,丁零零,闹钟又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想想看,今天元元还会迟到吗?他会怎么做呢?请你接着往下写)由于前面学生已经阅读理解得比较到位,所以在续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在续编课文的同时,学生也懂得了如何去珍惜时间。

分一分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在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对分数的意义不易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时运用具体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均分,说明分数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2的理解;之后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把分数表示出来。在认识12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再认识其他分数,教学中,以“放”为主,让学生主动活动、集中展示、汇报交流,收集学生的不同折法,展开对14本质意义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分数的读、写法,采取学生直接介绍、教师补充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拓展练*的设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充分的拓展空间,同时渗透后继知识的学*。因此,学*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一分(一)》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苹果”游戏,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渗透新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数学游戏活动—拍手表示结果引入二分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折不同形状的纸),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分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在组花瓣的游戏中,学生充分的活动进一步感悟分数,理解分数,应用分数。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教学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型展开。

  2、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

  这节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本节课的引入,数学游戏是全体学生参与,在认识12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感悟12,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全体学生又一次通过折一折 涂一涂创造出新的分数,了解24,34,44的意义。在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分数。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实现了让学生成为主人这样的教学意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

  3、 在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导课时的数学游戏让学生用掌声表示半个,一些同学用手势表示切的动作,有些同学表示掰的动作,这是学生创新的第一次显现;在探究“半个”的表示方法中,学生用12来表示。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12,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4、 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孩子们都爱做游戏,因此我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吸引他们开展学*活动。

  不足之处,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叙述分数的意义时,语言还要再规范一些,在明白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新授时间再紧凑一些。如果在探究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时,学生说出用12表示一半就不要引导其他表示方法了。给练*的说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间,会把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


分苹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分与合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分与合教学反思1

  分与合是第七单元的重点内容,通过把几个物体分为两部分,或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的规律,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孩子们在练*中、活动中、游戏中记住分与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在发现中学*。根据教材特点,以分桃子为素材,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情景,充分运用这些情景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数的分与合的教学,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体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培养迁移能力。要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必须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安排了4的分与合的讲解,利用迁移能力探索学*5的分与合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采用合作学*,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幸福和快乐、信心与勇气都来自成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的成功,这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同桌合作学*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去参与,去选择,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虽然刚刚上学的.一年级孩子还不太会合作学*,但是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至关重要。但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合作学*的效果,学生交流的不够。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巧妙的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长生学*的兴趣,从而进入积极参与状态,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学*能力

  这节课从总体上把握得过关了,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重点理解是通过操作、合作让学生自己探索2、3、4、5的分与合,而且要让学生多练*分与合连着说。重点的把握我觉得很好的一点是我让学生说的机会很多,每一个环节不管是游戏或是练*,都很注重说。课上学生的反映也很好,基本都能说完整。不足在于:

  (1)设计让他们用手指摆一摆、分一分效果没有达到,学生大都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或者想象来说4与5的各种分成,真正根据手指来分的不多,可能用实物会好一点。

  (2)按一定顺序排列,本来教学要求上没有这一项的,但为了便于以后的教学,我觉得有必要讲,使学生先形成一个表象,感知怎样按顺序。但结果我觉得把握得不好,没有讲够,讲透。部分学生能发现1、2、3、4的规律,但不是全部,这有待做深入讲。

分与合教学反思2

  首先,10的分与合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学*加减法的基础,用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和“破十法”计算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所以非常重要,比其他的分与合安排的学*时间更多,于是我把它独立出来,单独用了一节课来进行专门的教学。本节的教学目标我设了三个: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已得出10的分解与组成。2、通过儿歌、对口令、闯关练*等活动熟练掌握10的分与合。3、在活动中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1、复*:以“开火车”的形式训练口算,并复*9以内数的分与合,为学*10的分与合作铺垫。2、游戏导入:通过一个魔术游戏,使学生从羡慕老师的“高明”到发现其中的秘密,激发孩子进一步学*和探索的兴趣。3、小组合作,共同探索10的分与合: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了9以内分与合的基础,也已经初步学会了怎样去有序地分,就是要一个一个地按顺序分,应该说知识基础和操作基础都已经作好了准备。所以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自己用学具去分,自己来记。既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小组中的分工与合作。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流相处。4、记忆10的分与合: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用了对口令、儿歌等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10的分与合,并会有条理地思考。5、巩固练*:在这里我引入了一个“小猴旅行”的故事,并在故事中设了三关练*。自己解释题意,让学生独立做。学生的学*兴趣非常高,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根据对10的分与合的理解,自觉、熟练地加以应用。既适应了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个性特征,寓教于乐,同时又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浓厚兴趣。6、总结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使学生养成自己总结归纳的好*惯。最后让学生给自己打分,满分是10分,表现好的地方占几分,表现不好的地方占几分,使学生在评价自己的同时又一次感受了10的分与合。

  总之,这节课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我在备课的时候灵活的处理了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尝试体会,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各位数学老师齐聚在一起,周老师、赵老师、郭老师等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讨论,在肯定的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比如:用魔术游戏导入时可以多进行一次,或者直接运用它进行10的分与合,更多的发挥它的作用等等,还有的老师提出最后要回到导入,揭示魔术的奥秘,让这节更完整;赵老师还提出,一节课要动静结合;我们还讨论了小组教学,如何更好的培养学*数学的学**惯等等。各位老师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给予了改进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慢慢地改进。

分与合教学反思3

  《分与合》这一内容是认数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学*加减法的基础。每一个认数内容中都包含这一知识点,所以让孩子建立分与合的意识,并且掌握分与合的方法是初学分与合时的关键部分。我在教学《2~5的分与合》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理解感受分与合的思想,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过程,掌握2-5 的组成,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方法,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本节课我利用鼓掌时手是不断的分开合拢这一生活实例入手引入本节课题。然后又创设了小松鼠请客这一教学情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通过让其猜测小动物的不同分法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然后让孩子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去感受分与合的思想,去探索有序分的方法。最后通过猜数、合手指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去巩固2~5的分与合。课上完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课堂气氛较活跃,孩子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各个活动中来,从巩固练*时孩子的回答来看他们对2~5的组成基本能当堂掌握。

  分与合教学反思5篇分与合教学反思5篇但是课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我对此节课的反思。一方面是孩子未能很好的掌握理解有序分的思想,在猜测小动物的不同分法时孩子感觉很轻松,但是到了自己用 5根小棒自己分一分,说一说的环节时,很多孩子不能找全5的所有分法,很容易发生重复遗漏的现象,这说明孩子没有形成有序的意识,不能按照有序的方法去进行分组。另一方面我利用的是镜面对称的方法让孩子感受成对的思想,我是让孩子观察屏幕上老师的手影,希望通过这一“小魔术”让孩子看到一组分成就能马上联想到相反的那一组,但是我忽视了孩子在跟着我做时存在的实际困难,孩子手指不能灵活的进行分与合,尤其是隐性基因的孩子根本不能将手指分成那样,所以这样的方法对孩子不太实用。我应该将其改成每个孩子都能完成的拍手操,既方便操作,又朗朗上口。

  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会在后面教学其它数的分与合时加以改进,让孩子能学会利用有序分的思想找到一个数的所有分法,并能通过拍手操来熟练掌握各个数的组成。

分与合教学反思4

  在做教学反思之前,想谈一谈课堂组织和管理中的一些感受,两个月的时间过来对于一年级的课堂教学我心里仍然充满着困惑和无助,曾经站过的讲台似乎开始让我畏惧,畏惧课堂效率低、畏惧课堂组织差、畏惧安排的内容完不成……,深知一年级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组织是我要攻克的难关,只有有序的课堂才能够有好的果效,所以还要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和学*。

  2-5的分与合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并进行抽象的活动中,理解数的分解和组成的含义,认识2-5各数的分与合,基本记住2-5各数的'分与合;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能力。重点是2-5的分解和组成,难点是理解分解和组成的含义。

  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猴子去桃园摘桃子的情境,将采回来的4个桃子分到两个盘子里,可以怎样分,让学生用学具中的圆片代替4个桃子动手分一分,交流汇报分的结果,教师按顺序板书学生分的情况。再让学生按顺序说一说,说明4个可以分成1个和3个,也就是4可以分成1和3,让学生体会通过动手分圆片到抽象出数的分解的这一过程。板书4的分解,同时理解4的组成是把分开的再合起来,从而掌握4的分解和组成。这里重点对4的分解和组成进行教学和指导,为后面各数分与合的学*打下基础。

  在开头所谈到的与本节课不是不无关系的,首先,对于学生在使用学具过程中的管理不足,导致整个过程显得格外混乱,之前的课堂上虽然已经接触并使用过学具盒,但是对学生来讲学具盒好像一直都那么新鲜,表扬使用的好的,惩罚那些没有按要求使用的,用尽各种办法效果还是不理想,知道是与自己的课堂组织和教学设计有关,但是到底如何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对我来说还是模糊的,很多时候知道要怎样怎样,可是如何落实却不得而知,真的是很苦恼的事情。对于2-5的分解和组合很多孩子都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很快掌握并熟练的说出来,但是对于意义的理解上我检测的不够,导致后来练*册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没有对应圆片直接填数字的分解。应该结合想想做做1再次强调按照摆出的填写,然后再说说分解成的1和3对应的是哪几个圆片。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并没有突破,还需要在后续各数的分解中对其意义的理解进行巩固。

  其实以上内容谈不上是反思,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觉得还是要和咱们数学组大家庭中的亲们多交流学*,不断在课堂管理和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能够组织好课堂并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形成良好的学**惯。继续努力吧!

分与合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10的分与合”。在上课前我反复读了教材,领会到:这一内容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紧跟教材的要求。课始,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出:

  1、有5串珠子,每串都有10颗。

  2、主题图旁边的玉米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你能有序地涂一涂、分一分吗?

  “有序”一词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我不放心地问:你能理解有序的意思吗?一直提问了4个孩子,才有一个小女生说“就是1、2、3、4、5、那样的。”(孩子们的词汇有限)我赶紧跟上:说的真好,有序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刚才这个女生说的1、2、3……就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

  完成了两件事,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涂、填。我认为孩子们有了8、9分与合的教学基础,会很快的完成两个问题。在不停地巡视中发现:竟然有一半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按要求来完成。我快速地思考着:问题出在哪儿呢?

  盯着黑板上的主题图想到:孩子们得到的两点如果分开教学会不会好一些?于是让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指着第一行的珠子图问:“这一行有10颗珠子,有几颗涂上了红色?几颗没有涂色?”“把10颗珠子中的一颗涂色,9颗没有涂色就是把10分成了几和几?”孩子们齐答:“把10分成了1和9。”“如果第二行涂色你准备怎样涂?”“涂2颗”“分成了几和几?”“第三行呢?”“涂3颗”“你能完成吗?”“能!”很快,孩子们就完成了涂色和填空。

  第一次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算是失败了。还得一步一步地引导完成。究其原因:刚入学不到两个月的孩子们一直是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学*和作业,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惯。所谓“*惯”是长期行为导致的惯性思维。目前我所带的两个班的孩子还没有达到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在老师和家长长期引导的*惯中走出来。编写教材的专家们考虑的是:孩子们在入学前早就接触过10以内数的分与合,所有区域、所有孩子的知识基础和学*能力是相同的。在“10的分与合”这个知识点上应该能独立完成所要求的两点。课堂现实告诉我:虽然都是6岁的孩子却存在着:区域的差异、知识基础的差异和学*能力的差异。还没有达到脱离引导的*惯。如果这节课我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一味地按照教参的要求进行教学,例题下面的练*是不能完成了。

  思考了这么多,得到一个结论:“*惯”是可以该掉的,但该掉*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让人觉得比较沉重的过程。何况孩子们需要该掉的还不止是这一个呢!


分苹果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分苹果》说课稿合集5篇

  《分苹果》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分苹果》。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一定认识并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兴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和练*,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发展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分苹果》说课稿 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2课时——————《分苹果》,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

  一、首先我来分析教材。

  《分苹果》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均分的两种情况。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初步体验*均分的意义,来感受*均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认识除法的重要性,是后续学*、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面对数量较少的物体,勇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均分。

  教学难点: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均分实物的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我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教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而服务,以培养学生学*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故事情境导入法;2、激励法;3、多媒体辅助法;4、开放式教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以“分苹果的”这个故事情境贯穿课的始末,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体验,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呀,今天特别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哦,原来,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她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笑笑为大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大家看,她拿出了什么?(课件出示)哦,这么多又大又甜的苹果呀!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大苹果?

  师生一起数苹果。

  师:对,一共有12个苹果。现在笑笑想请同学们帮她把这些苹果分别摆到盘子里,你们愿意帮忙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帮助笑笑“分苹果”。出示课题:分苹果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师:笑笑拿出了4个盘子,要把这12个苹果放到4个盘子里,怎么放最合理呢? 对,*均分。

  师:上节课我们在帮小猴子分桃子的过程中认识了“*均分”。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什么是 “*均分”?

  学生代表说一说。

  师:根据图上的情境,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比如:12个苹果放到4个盘子里,*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苹果?

  师:*均每个盘里放几个苹果呢?就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注意边分边说你是怎么*均分的?

  学生动手分一分。

  师:谁能汇报一下你分的结果?

  学生汇报结果。

  师:那你能说说是怎么分的吗?

  (学生介绍*均分的方法,教师及时评价。)

  2、师:苹果分好了。咦,乐乐发现盘子有点小,放三个苹果有点挤。他建议:

  每个盘子里放2个苹果,可以吗?哦,明明说:”当然可以,可是盘子不够呀。小朋友们,请你帮乐乐和明明分一分。(课件出示:这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几个盘子?)

  学生先独立思考或具体操作,再进行全班交流。

  师:哪位小朋友来汇报一下你分的结果?

  学生介绍分的结果及具体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聪明,通过动手实践二个二个的分,或者借助学过的乘法口诀,都算出了可以放 6 盘。

  师:其实呀,这种分法也是*均分。因为每盘放的苹果是同样多的。所以,*均分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均每盘放几个”,一种是“*均可以放几盘”。

  3、师:接下来,请大家想一想:除了每盘放 2 个,可以放 6 盘。还可以怎样*均分?请小朋友动嘴说一说,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还可以怎样*均分?

  同桌摆,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

  1。小兔背萝卜

  ① 先数一共有多少根萝卜?

  ②如果每只小兔拿4根萝卜,需要—( )只小兔才能运走?

  2、小松鼠装松果。

  (1) 出示“练一练”中的第2题的图片。

  (2) 互动活动:故事中的问题问答。

  问题举例:① 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 ②每个篮子装3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 ③有6个篮子,*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 ④有9个篮子,*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 ……

  3、排队做操。

  (1)出示“练一练”中的第4题的图片。

  (2)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排?

  ①可以采用的办法:用学具摆、用笔在纸上画、想乘法口诀等。

  ②可能会产生以下不同的排法:

  每排4人,排6排; 每排6人,排4排; 每排3人,排8排;

  每排2人,排12排; 每排12人,排2排。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从“*均分的两种典型方式”、“分实物的多种操作途径”等方面交流感想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

  分一分,填一填:把18个圆形。

  1、*均分成3份,每份( )个。

  2、*均分成6份,每份( )个。

  3、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 )份。

  4、*均分成5份,还剩( )个。

  5、每7个分一份,分成了( )份,还剩( )个。

  六:板书设计:

  分苹果

  *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6个盘子

  《分苹果》说课稿 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2课时——————《分苹果》,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

  一、首先我来分析教材。

  《分苹果》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均分的两种情况。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初步体验*均分的意义,来感受*均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认识除法的重要性,是后续学*、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面对数量较少的物体,勇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均分。

  教学难点: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均分实物的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我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教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而服务,以培养学生学*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故事情境导入法;2、激励法;3、多媒体辅助法;4、开放式教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以“分苹果的”这个故事情境贯穿课的始末,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体验,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呀,今天特别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哦,原来,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她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笑笑为大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大家看,她拿出了什么?(课件出示)哦,这么多又大又甜的苹果呀!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大苹果?

  师生一起数苹果。

  师:对,一共有12个苹果。现在笑笑想请同学们帮她把这些苹果分别摆到盘子里,你们愿意帮忙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帮助笑笑“分苹果”。出示课题:分苹果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师:笑笑拿出了4个盘子,要把这12个苹果放到4个盘子里,怎么放最合理呢? 对,*均分。

  师:上节课我们在帮小猴子分桃子的过程中认识了“*均分”。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什么是 “*均分”?

  学生代表说一说。

  师:根据图上的情境,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比如:12个苹果放到4个盘子里,*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苹果?

  师:*均每个盘里放几个苹果呢?就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注意边分边说你是怎么*均分的?

  学生动手分一分。

  师:谁能汇报一下你分的结果?

  学生汇报结果。

  师:那你能说说是怎么分的吗?

  (学生介绍*均分的方法,教师及时评价。)

  2、师:苹果分好了。咦,乐乐发现盘子有点小,放三个苹果有点挤。他建议:

  每个盘子里放2个苹果,可以吗?哦,明明说:”当然可以,可是盘子不够呀。小朋友们,请你帮乐乐和明明分一分。(课件出示:这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几个盘子?)

  学生先独立思考或具体操作,再进行全班交流。

  师:哪位小朋友来汇报一下你分的结果?

  学生介绍分的结果及具体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聪明,通过动手实践二个二个的分,或者借助学过的乘法口诀,都算出了可以放 6 盘。

  师:其实呀,这种分法也是*均分。因为每盘放的苹果是同样多的。所以,*均分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均每盘放几个”,一种是“*均可以放几盘”。

  3、师:接下来,请大家想一想:除了每盘放 2 个,可以放 6 盘。还可以怎样*均分?请小朋友动嘴说一说,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还可以怎样*均分?

  同桌摆,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

  1。小兔背萝卜

  ① 先数一共有多少根萝卜?

  ②如果每只小兔拿4根萝卜,需要—( )只小兔才能运走?

  2、小松鼠装松果。

  (1) 出示“练一练”中的第2题的图片。

  (2) 互动活动:故事中的问题问答。

  问题举例:① 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 ②每个篮子装3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 ③有6个篮子,*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 ④有9个篮子,*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 ……

  3、排队做操。

  (1)出示“练一练”中的第4题的图片。

  (2)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排?

  ①可以采用的办法:用学具摆、用笔在纸上画、想乘法口诀等。

  ②可能会产生以下不同的排法:

  每排4人,排6排; 每排6人,排4排; 每排3人,排8排;

  每排2人,排12排; 每排12人,排2排。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从“*均分的两种典型方式”、“分实物的多种操作途径”等方面交流感想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

  分一分,填一填:把18个圆形。

  1、*均分成3份,每份( )个。

  2、*均分成6份,每份( )个。

  3、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 )份。

  4、*均分成5份,还剩( )个。

  5、每7个分一份,分成了( )份,还剩( )个。

  六:板书设计:

  分苹果

  *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6个盘子

  《分苹果》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水果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幼儿最熟悉。通过这样的材料让幼儿来主动的探讨和数数.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分苹果”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分苹果”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两数之间的多大小”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数数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数数,可能要求会比较的底,但是在对数与数之间的多大小来理解。

  三、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数数,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分苹果”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自己来数数;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每排五个的基本特征.这里,我准备卡纸水果,首先,我将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小朋友就会按五个五个来数,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20个苹果跟15个犁来进行比较.

  3、幼儿再次操作

  活动准备:

  1.一张图,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苹果贴贴纸

  四、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数”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让幼儿过来进行比较苹果跟犁多几个,犁跟西红柿多几个,。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数数再讨论,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20个苹果跟15个梨多,就是20比15多,也就是20比15大,依次说苹果和梨,梨和西红柿的大小关系.

  五、教学流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对水果的兴趣进行谈话,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案励幼儿自由的操作,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分苹果》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水果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幼儿最熟悉。通过这样的材料让幼儿来主动的探讨和数数.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分苹果”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分苹果”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两数之间的多大小”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数数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数数,可能要求会比较的底,但是在对数与数之间的多大小来理解。

  三、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数数,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分苹果”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自己来数数;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每排五个的基本特征.这里,我准备卡纸水果,首先,我将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小朋友就会按五个五个来数,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20个苹果跟15个犁来进行比较.

  3、幼儿再次操作

  活动准备:

  1.一张图,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苹果贴贴纸

  四、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数”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让幼儿过来进行比较苹果跟犁多几个,犁跟西红柿多几个,。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数数再讨论,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20个苹果跟15个梨多,就是20比15多,也就是20比15大,依次说苹果和梨,梨和西红柿的大小关系.

  五、教学流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对水果的兴趣进行谈话,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案励幼儿自由的操作,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