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1

  听了老师的网络课《阿里山纪行》,感受最深的是她丰厚的知识底蕴、环环紧扣的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和整节课中所弥漫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文学韵味。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透露出对学生人性的关怀,体现出对教材准确的把握。总体来说,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体会作者渴望*人民情谊相融的愿望。

  二、巧妙地运用学生熟悉的歌曲来解决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赏析富有音乐性的语言。翟老师的方法是: 先让学生唱三种不同曲调的歌,体会歌曲不同的节奏美,再将歌曲与文字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最后再分析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通过比较与阅读,既体会了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还加深了对课文作者“渴望*人民情谊相融的愿望”的理解。

  三、站的制作,较好地呈现了学*内容,比较实用。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开放、交互、共享的*台,使学生能方便地利用这些资源。其中“阅读指津”、“跳读美文”、“品析美文”、“我展我才”、“百家争鸣”、“与我联系”等栏目的设置创设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协作学*、主动学*的教学环境。

  四、课堂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对学生学*方法的重视。鉴于学生很少上这种形式的网络课,老师导入本课后,便介绍网站所设栏目及其内容,给与学生方法上的指示。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进行学*;接着分成小组讨论归纳并汇报如何阅读写景类的文章的方法;在难点的突破阶段,教师不断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比较、练读,以达到体会文章语言音乐美和情韵美的目的。

  五、阅读设计科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教师由一开始带学生欣赏阿里山的图画美,到中间引导学生欣赏文章语言的音乐美,最后再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情感美,环环紧扣,且都牵动了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呈现出板块阅读的科学性、层次性。

  由于网络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本节课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1、采用 “听”“说”“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本来是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的,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前面教学板块所占时间较多,后面显得很紧张,造成“百家争鸣”、“与我联系”这两个凸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重要板块没有落到实处,削弱了课堂效果,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课交互、开放、共享的特点。

  2、从整节课看,由于教师主控较多,使得学生按部就班的线性学*略显多一些。

  3、网络技术上在某些环节还可以更优化些。比如播放的阿里山的迷人风光等图片不清晰。

  4、《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移步换景的手法在课堂教学中虽不是重点,但不做梳理,听课者脑中就形不成整体感。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同时,可以对移步换景的手法加以强调。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阿里山纪行》一课,不甚满意。现列举十大败笔:

  1、导语不熟练,不能做到目视前方。

  2、第一个问题应该齐答。顺势引出的课文结构和开头、结尾的特点应该有更明晰的思路。

  3、第三个问题处理仓促又费时,需要找合理引导学生的方法。还有,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另外,这是板书的内容,可以不必展示幻灯片。

  4、第四个问题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第五个问题赏析语言时,缺乏一个规范的回答模式,如“我欣赏______________(句子),因为它用_____________(方法)_______________(好处)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或感情)”。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当然,语言的特点音乐美和情韵美也有硬塞之嫌。

  6、导学归纳在“我欣赏了……”一部分关于五“美”教师有不必要的重复,“我学会了……”一部分除了移步换景、融情于景之外,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特征也是非常必要的。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的作用。

  8、临*下课,心理素质太差而语无伦次。

  9、不停地为完成任务赶时间,凝固了思维,漠然了表情。

  10、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这是最大的失败。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3

  听了老师的网络课《阿里山纪行》,感受最深的是她丰厚的知识底蕴、环环紧扣的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和整节课中所弥漫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文学韵味。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透露出对学生人性的关怀,体现出对教材准确的把握。总体来说,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体会作者渴望*人民情谊相融的愿望。

  二、巧妙地运用学生熟悉的歌曲来解决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赏析富有音乐性的语言。翟老师的方法是: 先让学生唱三种不同曲调的歌,体会歌曲不同的节奏美,再将歌曲与文字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最后再分析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通过比较与阅读,既体会了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还加深了对课文作者“渴望*人民情谊相融的愿望”的理解。

  三、站的制作,较好地呈现了学*内容,比较实用。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开放、交互、共享的*台,使学生能方便地利用这些资源。其中“阅读指津”、“跳读美文”、“品析美文”、“我展我才”、“百家争鸣”、“与我联系”等栏目的设置创设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协作学*、主动学*的教学环境。

  四、课堂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对学生学*方法的重视。鉴于学生很少上这种形式的网络课,老师导入本课后,便介绍网站所设栏目及其内容,给与学生方法上的指示。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进行学*;接着分成小组讨论归纳并汇报如何阅读写景类的文章的方法;在难点的突破阶段,教师不断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比较、练读,以达到体会文章语言音乐美和情韵美的目的。

  五、阅读设计科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教师由一开始带学生欣赏阿里山的图画美,到中间引导学生欣赏文章语言的音乐美,最后再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情感美,环环紧扣,且都牵动了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呈现出板块阅读的科学性、层次性。

  由于网络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本节课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1、采用 “听”“说”“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本来是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的,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前面教学板块所占时间较多,后面显得很紧张,造成“百家争鸣”、“与我联系”这两个凸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重要板块没有落到实处,削弱了课堂效果,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课交互、开放、共享的特点。

  2、从整节课看,由于教师主控较多,使得学生按部就班的线性学*略显多一些。

  3、网络技术上在某些环节还可以更优化些。比如播放的阿里山的迷人风光等图片不清晰。

  4、《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移步换景的手法在课堂教学中虽不是重点,但不做梳理,听课者脑中就形不成整体感。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同时,可以对移步换景的手法加以强调。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4

今天上了《阿里山纪行》一课,不甚满意。现列举十大败笔:

  1、导语不熟练,不能做到目视前方。

  2、第一个问题应该齐答。顺势引出的课文结构和开头、结尾的特点应该有更明晰的思路。

  3、第三个问题处理仓促又费时,需要找合理引导学生的方法。还有,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另外,这是板书的内容,可以不必展示幻灯片。

  4、第四个问题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第五个问题赏析语言时,

  缺乏一个规范的回答模式,如“我欣赏______________(句子),因为它用_____________(方法)_______________(好处)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或感情)”。

  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

  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当然,语言的特点音乐美和情韵美也有硬塞之嫌。

  6、导学归纳在“我欣赏了……”一部分关于五“美”教师有不必要的重复,“我学会了……”一部分除了移步换景、融情于景之外,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特征也是非常必要的。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的作用。

  8、临*下课,心理素质太差而语无伦次。

  9、不停地为完成任务赶时间,凝固了思维,漠然了表情。

  10、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这是最大的失败。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5

  本次公开课有几位组内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听了我的课,本来这节课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最终在课后的评课中被否决了。本课教学我还是很满意的,我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体会阿里山的美,在教学中大胆的尝试从几个角度去挖掘文本,就自我陶醉一下吧,感觉不错。

  当然,这节课也反映出自己不少的问题,如有人听课时比较紧张,*时那种潇洒的课堂与自信都没了,课堂上学生即时生成的思维火化不敢去抓住,怕出现知识性错误,本课就有这样一个遗憾,本来自己理解得很好,但没敢讲,以后一定要坚信备课上课是为了学生的,而不是为了给人听课的,上课只要没有讲错基础知识,其他的按照自己结合各种资料再加上自己的感悟去讲,管它教参怎么讲,管它别人怎么评价呢。

  公开课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是剖析自我不足的机会。在看了网络的同题同构课《阿里山纪行》后,我深感自身还需不断学*和提高:如怎样精心设计使课堂更富灵活性和实效性,过渡语的和谐自然,对学生回答的耐心倾听和激励性评价技巧等等,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阿里山作文 (菁华6篇)

阿里山作文1

  我的家乡在台湾,那里有一座美丽的阿里山。

  阿里山位于阿里山在台湾省嘉义县东北,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东面靠*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空间距离仅十五公里,但由山下一层一层盘旋绕上山顶的铁路,竟长达七十二公里,连通各森林区的支线,总长度有一千多公里。沿途有八十二条隧道,最长的达一千三百公尺。火车穿过热、亚热、温、寒四带迥异的森林区。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日出、云海、晚霞、森林)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最有特色的树是阿里山的阿里山神木,不过在民国86年7月1日上午10时5分,1/3已伏于在铁路上,另2/3被撑着。民国87年6月29日已将2/3放倒安息,回归自然。

  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陈早为人所称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春季的阿里山,花团锦簇,游人如织,美不胜收。炎炎夏季中,倘徉在森林里清爽宜人,听鸟语,闻花香,阴离子,芬多精处处弥漫,令人享受森林浴的乐趣。秋季,除了观赏日出的朝阳与夕阳余晖璀璨绚丽的晚景外,更是欣赏云海翻腾波涛起伏的壮丽美景的最佳季节。冬季,是观赏枫红层层落叶缤纷的季节,满山的青枫,艳丽脱俗耀眼极了!

  “阿里山”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故事:相传250多年前,达邦有一位酋长叫阿巴里,英勇善猎,只身翻山越岭来此打猎,满载而归,后来常常带族人来此打猎,收获颇丰,人们敬仰他,便以其名命名此山。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阿里山!

阿里山作文2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青年壮如山……”,在欢快的音乐中,我们来到了风景如画的阿里山。

  “隆隆——”汽车在一声刹车后戛然而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抬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远处的山顶上云雾缭绕,在那水汽朦胧的树林里,小火车从林间风驰电般地行驶,高楼在山腰和山顶上屹立着,犹如一个个百折不挠的战士挺立着……

  我痴迷地看着这美妙绝伦的仙境,疲劳一扫而空!

  来到阿里山的第二天,我们去看日出。走出旅馆,只见远方黑漆漆的,从夜幕中不断传出各种鸟叫声。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太阳始终没有露面。我有些没了耐心,准备打道回府时。妈妈却笑着说:“大家都在耐心地等待,因为美景值得等待。你怎么能半途而废呢?”是呀,我可不能放弃。又过了一会儿,耳边传来一声:“太阳出来了。”只见云彩那头瞬间露出万道霞光,接着,一个鲜红的球儿蹦了出来,慢慢往上升,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欢呼起来。

  啊!我爱阿里山那美丽的景色!

阿里山作文3

  2月1日,我和妈妈去到台湾,开启了7天的宝岛之行。我们去了许多景点,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阿里山了。

  阿里山位于台湾南部,它是台湾目前最高的山峰。阿里山的小火车是世界三大登山铁路中的其中一条。

  阿里山空气清新,走进山里,就像置身于森林浴之中,令人感到心旷神怡。那里的雾就像是一位不肯显颜露面的神仙,也宛若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一会儿无处不在,扑朔迷离,转眼间,却了无踪迹,不知去向。

  阿里山的树奇形怪状,有的像一只野猪,有的像一位少女,还有许多过百年的参天大树。整个阿里山的树木中,最粗,最高,年龄最大的就是阿里山神木了。它的树种是红桧,有12.3米粗,高45米,树龄约2300年。在2007年被名为阿里山神木。还有三代神木也颇为壮观,三棵树木同一条根,只要一棵树死去时,另外两棵也会跟着死去。他们就像是出生入死的三兄弟。由于他们的高度不一样,又被人们称为祖孙三代

  阿里山真美啊!我爱阿里山。

阿里山作文4

  放寒假了,姥姥、妈妈和我一起去台湾三舅家探亲,顺便游览台湾的美景。

  我们第一个去的地方是阿里山。到阿里山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穿过一段被浓雾笼罩着的树林,我们来到一个小小的“木头”旅店,准备在这儿过夜。这个小木屋全都是用圆柱形的木头建成的,里面有木桌、木椅、木床、木阳台和木走廊。令人惊奇的是,这里连杯子、暖壶、脸盆、垃圾桶也是木制的,真像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住的房子。在树林里游玩时,我还看见一只小松鼠把身子缩在树洞里,把小脑袋探出来。我悄悄地走过去,看见松鼠的小脑袋上有一对小耳朵,还有两只像玻璃球一样的眼睛,再加上亮亮的小鼻子和小小的嘴巴,显得格外可爱。我刚想伸手摸摸它,它却把小脑袋缩进洞里了。

  清晨,阿里山的雾渐渐地散去了,山上的奇花异草可多了:有的红如火,有的黄如金,有的白如玉,有的蓝如海,还有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含羞草和吃人草呢!

  听舅舅说,阿里山从台中一直延伸到台南,是一条很长的山脉。明天,我们还要去看更美丽的景色呢!

阿里山作文5

  阿里山位于我国台湾省嘉义县阿里山乡,是我在台湾游学所见的最美的风景,它非常迷人。

  在山下,夏天似乎逃跑了,寒风不经意地吹打着我们的脸,那风,像冰决一样的冷。我们往着山上出发。不料,天空下起了濛濛细雨,那雨如千万条银丝一样垂下来,轻轻的、柔柔的,像大地的甘露。远看,那雨像一层轻纱,把那清澈的湖、苍翠的山、蓝宝石般的天空都变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仙境一样!

  大概由于刚下过雨,山上慢慢起风了,风儿在劲吹的时候,只见山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阿里山的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云雾之中了。雾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一切。那瞬间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了。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有些地方显得影影绰绰的,犹如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的去雾只漂浮在山的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让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这时的云雾是静止的,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去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雾很快就散了,一切都变清晰了。我们又去看了阿里山神木,它已有五千年历史了,那是一棵高耸入云霄的红桧大树,树身有一点儿倾斜,它的主干已经断了,但依然精神挺拔,树梢的分枝部分苍翠碧绿。

  多么迷人的阿里山呀!

阿里山作文6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牛”。形容的就是美丽的阿里山。阿里山素来被称为宝岛台湾的一颗明珠。

  七月的一天,天空虽然下着濛濛细雨,但我们兴致勃勃驱车前往嘉义县的阿里山。途中翻山越岭,终于抵达目的地阿里山,开始了,我们的登山之旅。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在布满青苔的台阶上,欣赏沿途风光。山上奇树茂密,古木参天,漫山遍野尽是奇珍异草。空气中不时传来阵阵清香。忽然,眼前出现一只山雀,停在地面上,不知是在觅食,还是在欢迎我们,靠*它却不怕生。我想:正如书中所写的“鸟语花香”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为了留下这瞬间的美丽,我连忙拿起相机拍照。

  前方顺着指示牌,我们来到姊妹潭,这里的环境恬静幽美。水面清澈见底。大一些的是姊潭,小一点的是妹潭,它们相邻而居,遥相呼应。潭中有许多小蝌蚪和鱼在畅游。水面上亭台、树木的倒影,交相辉映,宛若一幅秀丽的山水画。

  离开姊妹潭,进入“神木”区,奇树异木,在这里汇成了一片绿色海洋。我们看到了从600多年至3000多年树龄的红桧木,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一代、二代、三代,“神木”区。其中,有一颗4100多年的高龄“大神木”。它已是树中生树,三代同堂,被称为“三代木”。微风吹来,树叶涌起千涛万浪,发出阵阵涛声,实为壮观。

  我们来到山顶,遥望远处,群山叠翠,云雾缭绕,犹如置身海上仙境。我们又登上观日楼,据说,在这里可以欣赏壮丽的日出。那时,云霞将呈现蓝、青、灰白、殷虹等色彩,变幻莫测,让人叹为观止。

  阿里山之旅结束了,我仍然依依不舍。我爱美丽的阿里山,更爱宝岛台湾。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山行》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山行》教学反思1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山行》教学反思2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 “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另外,在教学生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山行》教学反思3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1、教学效果: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古诗中抽象的意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给他们,直观、便于理解,降低了学*难度,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道。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2、成功之处:

  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牧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3、不足之处: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4、改进措施: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张张的图片中。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山行》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山行》教学反思1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山行》教学反思2

  甘溪中心校 王维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的前提,必须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烂熟于心以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那么诗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对本次课文教学的安排首先是这样的:

  一、熟读古诗,读中体会。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然后,再让学生听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听到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再模仿范读的节奏反复读诗,直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熟读,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进行个别难懂字词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古诗中的有些字词跟现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弄懂这些词的含义,我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结合图画:画面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直向山林深处延伸,有一个人站立在枫林旁,抬头遥望……学生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这时老师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导想象: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在一个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的颜色真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实在是太美了,于是诗人杜牧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通过刚才的引导,老师在这时再让学生逐字逐词对照理解,例如我问:“你们猜,‘小路弯弯曲曲’是诗中的那个词?(石径斜)‘伸向远方’对诗中的哪一句?(远上)‘白云飘浮的地方’对诗中的哪一句?(白云生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对诗中的哪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对应的诗句。

  三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都当作“杜牧”,然后我边创设情境边问:“小杜牧,你在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美丽如花的枫叶,有的说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余璇绚同学竟说她看到了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抓住她的这几句话追问道:“你怎么看出是‘隐隐约约’呢?”她说:“我感觉是‘隐隐约约’”我鼓励她说:“你的感觉真好,能说出原因吗?”这时,戴浩然同学高举起小手,我请他回答,他说:“我从‘白云生处’这个地方知道是隐隐约约看得到,因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会读书的孩子!”我夸赞道。这时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他们被那美丽的意境所感染,这时,我再锦上添花:“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呢?”这时他们读起诗来,感情全有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台,争相展示

  赛赛谁说得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诗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说,然后再选出代表比一比,说得好的同学上台来说。这一环节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说的比较好。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山行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山行教学反思1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山行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一个片断,我们或许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学生小组学*)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可以帮助第四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

  (教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绕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板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了,所以是“白云生处”。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

  生:我读懂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

  (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有点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呢。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小朋友,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

  (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

  生:老师,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反问:真的吗?

  生:我认为不是。

  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用上“寒山”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启发:小朋友,你们想想,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呢?

  生:秋天。

  师补充:而且是深秋时节,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因此作者在这儿用上了“寒山”。

  生:第四行为什么说“霜叶”呢?

  师:谁能回答这位小朋友的问题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会下霜。所以说是“霜叶”。

  师: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小朋友,杜牧用几句短短的诗句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教学反思3

  记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委老师在关于低年级人教版小语教材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省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板块共收入了5首古诗和一首花名歌。这5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把四季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情,体会诗意。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较多,诗的内涵较深,学*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将教学重点放在放在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上,还注意把如何激发学生学*兴趣当作一个重点。下面我以《山行》一课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大自然,有一天,他作在车上在山间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地还看得见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是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并且把这五彩斑斓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山行》。

  二、初读古诗,感受意境

  三、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四、借助图画,感悟诗情,体会诗意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下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请大家翻开书。

  孩子们打开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只描绘了后两句的画面,而前两句的画面被古诗的内容挡住了,我便借助这一资源,激发学生读诗、作画的兴趣。

  师:我们一年二班小朋友这么能干,那今天能不能自己努力,把书中被挡上的画面补充上呢?我来当画家,你们来当策划,告诉我应该画什么?能行吗?

  生:能!

  (孩子们情绪高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师: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的前两句,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还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

  生:我觉得还应该画上人家。

  师:那人家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

  生:应该画在白云生出来的地方。

  对!对!其他学生附和着。我知道,学生认为“生处”是白云“出生”。

  师:老师真佩服大家,已经学会将古诗中的文字变成自己的话了,但老师告诉大家,这里的“白云生处”指的是白云漂浮的地方,瞧,就是在这里。说着,我在山间画上了漂浮着白云。

  生:人家应该在白云的下面。

  (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地喊起来。)

  师:对了,说着,我在白云的下面画上了几座小房子。

  师:那要怎样才能到达这几户人家呢?好象还缺少点什么?

  生:应该有路。

  师:那应该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再读一读第一行诗,你就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应该是石头做的,还有点斜。

  我们班最聪明的王辉阳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其他孩子还不太明白。

  师:对了,“石径”指的就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斜”指的是小路的样子是弯弯曲曲的。

  师:瞧,大诗人杜牧只用了14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真让老师佩服!而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读诗,把诗中的文字变成了图画,更让老师佩服!现在,我们把图画再放进头脑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好吗?

  孩子们投入地朗诵起来。

  【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

山行教学反思4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这首诗意境优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对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直接将此首古诗背诵下来,部分幼儿跟诵,紧接着幼儿开始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便与幼儿记忆。活动结束时,幼儿在进行自主谈话,一个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问:“老师,什么是人家?”我一愣,这才想起古诗中的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小家伙问的是诗句中的内容,我微微一笑说:“宝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师,那里的人怎么那么有意思,居然住到白云上,他们不害怕吗?”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同时,我也让我有机会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

  为古诗配上动作一种便于幼儿记忆古诗的方法。当时只考虑便与幼儿记忆,没有考虑到诗的意境,致使出现今天的笑话,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背诵古诗时,也感受到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5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教学反思6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1

  《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肥市金葡萄小学 孔德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李时珍察访药材时衣食住行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述课文一二段

  1、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读词语: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一心赶路 飞鸟归林 焦急 隐隐约约 轮廓

  破败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蜘蛛网 夜幕 降临 枯枝杂草 舀

  煮沸 喝 啃 长年累月 奔波 皎洁 行囊 砚台 垒成 端详 嚼嚼 山风呼啸

  2、你能用上面一些词语复述一二段内容?以上词语,是李时珍察访药材的经历,感受到什么?(苦累)

  二、读文寻“苦”。

  文中介绍了他吃了哪些苦?默读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可以写批注,再同桌交流。

  一、浮想画面,感受古寺环境的破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请大家将语言组织好,先自己说,再交流: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师徒为了察访药材,住进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粮,品尝药草,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

  2.找出集中描写“古寺”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哪个词最能反映古寺的特点?

  3.学生找出古寺的特点是“破败”后,师范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破败的情景?

  组织交流。①情景: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②分析:“到处是灰尘、厚厚的蜘蛛网”说明了——(长时间没人住);“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说明了古寺一些墙壁倒塌了,无人修整,寺里阴暗潮湿)。

  三、前后联系,品析察访过程的艰辛

  1.师:请大家联系第1—3自然段,说说:李时珍师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住进这座破败的古寺的?

  2.学生自读后,组织讨论:

  ①是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月的情况下(第1自然段)。这几个月是怎么走过来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请结合第5自然段内容,想想:在路上,他们饿了——(啃几口干粮。比较:课文为什么用“啃”不用“吃或咬”?),渴了——(喝几口泉水)。他们白天——(赶路察访药材),晚上——(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他们真是太辛苦了!

  ②结合第二自然段:因为他们一心走路,错过了客店。想想:客店和古寺在环境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在客店里,没有 ,没有 ,没有 。有的是 ,有的是 ,有的是 。 他们为什么不住在这样温馨的客店里,他们赶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修订《本草》)

  3.李时珍师徒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真是太辛苦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

  4.李时珍觉得这样苦吗?李时珍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

  抓住“吃点苦是值得的”深化理解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造福人类,甘于吃苦”的精神。①李时珍吃的苦少吗?为什么说“吃点苦”?②“是值得的”,为什么值得?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6—7自然段。

  三、适度拓展,体会冒险尝草的精神

  1.指名读第8—13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2.组织交流。

  ①白天,赶路、采药,已经很累了,晚上还在趁着月光记录寻访所得,真令人感动。他们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来的。

  ②抓住“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不怕冒险的精神。

  讨论:李时珍尝药草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

  3.出示补充资料:

  有一次,李时珍拿着“山茄子”回到家,搞清了这种草药的学名是“蔓陀罗”。为了解它的药

  效,李时珍把蔓陀罗泡到了酒里。酒泡好了,李时珍把家人和徒弟找来,嘱咐了他们几句话,就喝了许多药酒,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过了好长时间,李时珍还没醒过来,家人和徒弟赶忙端来事先准备好的绿豆甘草汤,灌到他嘴里,没多大功夫,李时珍醒了过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当家人和弟子埋怨他太冒险时,李时珍笑着说:“不亲自尝尝,怎么断定它的药效呢?”说完,赶忙记录下蔓陀罗的作用、功效以及反应过程等。

  4.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读后出示,要求学生口头填一填: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寺内 。他们饿了, ;渴了, ;冷了, ;累了, 。夜渐渐深了,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第二天一早,他们又要踏上察访药材的路程了。

  5.组织讨论后,指导读第8—13自然段。

  6.师: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苦吗?(的确很苦。)但李时珍怎么说的,读第7自然段。

  7.动笔写写:同学们,你学了本文后对李时珍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请给李时珍写一段心里话。组织交流,结束课堂。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2

  把握教材特点 合理运用教材

  《李时珍》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李时珍》是一篇旧课文,我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到该如何赋予旧教材新的教法,我引导学生逐段进行学*,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感知课文的内容,在解决了一般问题之后,抓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交流,再读书。在学生读书,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激趣导入、复*旧知引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回忆温*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既巩固了上一节课的生字词,又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探求欲望,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基础。

  接着第二环节中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细读中悟情。在这一大环节中我是用分层次、由易道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的。

  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达到融汇贯通的目的,从老师的引导中学生学*阅读的方法,达到由教到不教的目的。又能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设计的“我会填”意在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阅读的目的,并且让学生大胆想象完善的药物书会是什么样的,并进行比较填一填,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接着以半扶半放地形式设计的,这样环环相扣,让学生尽情的自

  学、研讨学,然后老师采取扶一扶的方法,让学生慢慢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掌握学法。

  语文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学,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最后想让学生自己尝试尝试,放手进行自学训练,融会贯通前面的指导方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虽然认真研读了教材,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失误,首先是老师本人未能进入课堂授课状态中去,导致课堂中紧张乱了阵脚,引导学生阅读不到位,学生个性化阅读太少,缺少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自发的独特的感受。因此,文章的人性化、思想性基本要靠教师灌输,因而,“三个维度”不是整合在一起。各环节之间过渡不自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认真体悟未能达到效果,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另外在备学生时没有很好把握学生的能力,阅读训练中急于求成,设计问题较难,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学*的难点。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在课堂上学生多数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课文,缺少丰富多彩的课文实践。引导读不充分,导致课堂生硬无趣味;还有总觉得内容多了,前松后紧最后由于时间少而匆匆下课,如果这堂课设计时内容再少一些,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再充分些或许会有好的收效。书本上有一幅插图,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课文资源,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3

  《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课文一共有十三个自然段,文章主要说明李时珍“不辞劳苦、认真严谨、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给万民造福。所以我把教材分为两部分来处理:第一部分1-7自然段,紧扣“苦”字,“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住得苦、吃得苦,但李时珍却“以苦为乐”,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呢?——万民造福!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通过李时珍如何记录药材并亲尝鸡肠草,感悟他科学严谨、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能为科学事业不怕危险也是因为他立志为民造福!所以我以“为民造福”为中心线索,引领着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和“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两大版块进行教学。这样把我就把文章进行了有机地整合,既提取了文章的精髓,节省了时间,又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文中的四处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师徒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千辛万苦: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3、月下谈话的内容;4、李时珍亲自尝草药。在学*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在体会寺庙的破败时学生抓住“破败、残垣断壁、到处是灰尘”等词语体会出这是一座破败、荒凉、危险、从来没有人住的古寺;在总结李时珍师徒俩住得苦、吃得苦时,学生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深入体会:是啊,他们饿了就随便啃点身上的干粮,渴了就饮点泉水,只能维持生活的最低需求;白天天一亮就去考察,直到晚上才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有的还不如这样破败的寺庙,这就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就是对李时珍师徒俩生活最好的写照;通过李时珍的表情“笑”和他说的话“为万民造福、吃苦也值”等词语体会他“以苦为乐、造福万民”的高贵品质;

  三、设置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要想深入体会人物的品格,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体会人物的品格。如在体会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的精神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还吃了哪些苦呢?”学生充满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如“夏日炎炎下、李时珍又犯病时、在悬崖峭壁上李时珍依然坚持察访采集药材。”而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万民得福,顿时一个吃尽千辛万苦却毫不退缩的高大的李时珍形象印在了脑海里。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4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对我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大胆的想象以及诗人对山、楼之高的感叹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诗歌的朗诵上,在揭示课题理解课题意思后,让学生自由读诗歌,然后通过指名学生读,男女生合作读,分小组读等方式,让学生熟读成诵,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诗歌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试着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再逐步理解诗歌词语意思,让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一定的理解。

  不足之处:

  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而是过于迅速地将诗句中字词的意思告诉了学生,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去改进。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夸张手法的运用时,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教学”恐惊天上人“时,学生质疑:天上没有神仙,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我直接告诉学生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但是显然,孩子们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并不是很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需要我去思考。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放慢速度放低要求,以孩童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设计问题;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地备自己,重视课堂的生成,打开陈旧的模式,放开想象的翅膀,让语文课大语文化。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5

  把握教材特点 合理运用教材

  《李时珍》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李时珍》是一篇旧课文,我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到该如何赋予旧教材新的教法,我引导学生逐段进行学*,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感知课文的内容,在解决了一般问题之后,抓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交流,再读书。在学生读书,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激趣导入、复*旧知引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回忆温*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既巩固了上一节课的生字词,又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探求欲望,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基础。

  接着第二环节中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细读中悟情。在这一大环节中我是用分层次、由易道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的。

  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达到融汇贯通的目的,从老师的引导中学生学*阅读的方法,达到由教到不教的目的。又能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设计的“我会填”意在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阅读的目的,并且让学生大胆想象完善的药物书会是什么样的,并进行比较填一填,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接着以半扶半放地形式设计的,这样环环相扣,让学生尽情的自

  学、研讨学,然后老师采取扶一扶的方法,让学生慢慢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掌握学法。

  语文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学,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最后想让学生自己尝试尝试,放手进行自学训练,融会贯通前面的指导方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虽然认真研读了教材,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失误,首先是老师本人未能进入课堂授课状态中去,导致课堂中紧张乱了阵脚,引导学生阅读不到位,学生个性化阅读太少,缺少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自发的独特的感受。因此,文章的人性化、思想性基本要靠教师灌输,因而,“三个维度”不是整合在一起。各环节之间过渡不自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认真体悟未能达到效果,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另外在备学生时没有很好把握学生的能力,阅读训练中急于求成,设计问题较难,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学*的难点。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在课堂上学生多数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课文,缺少丰富多彩的课文实践。引导读不充分,导致课堂生硬无趣味;还有总觉得内容多了,前松后紧最后由于时间少而匆匆下课,如果这堂课设计时内容再少一些,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再充分些或许会有好的收效。书本上有一幅插图,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课文资源,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阿里山游记作文范本5份

  阿里山游记作文 1

  坐在公交车上,虽然闭着眼睛,但还是能感觉到前方又要转弯了。阿里山的路真的很难走。车子上下颠簸,我的头左右摇晃,数次撞到车窗玻璃上。我的身体也活不下去了。随着车辆的移动,我的身体不时“跳”起来,就像坐碰碰车一样,肚子也开始翻腾。车一停,我就吐了。

  但这并不影响我玩的'兴趣。我顿时打起精神,跟着导游进了阿里山。刚进森林的时候感觉很凉快,和市区差不多两个季节了。茂密高大的树木遮住了烈日,只有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漏出,就连空气中都散发着青草味。走着走着,突然感觉有一堵“墙”挡住了去路。这是什么?我直接在心里嘀咕了一句。抬头一看,哇!这太高了!“这是台湾红柏,树龄2300年,只能围11个人!”导游介绍。原来,这就是阿里山的神树!我很惊讶一棵树可以活20xx多年,真是太神奇了。红柏高耸入云,树干呈淡褐色,树叶并不茂盛,却能让人感受到它的壮丽。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了一棵更奇怪的树,就像一头空心的骆驼。它的故事是十怪的:这棵“家”树有三代。

  一代被虫子吃掉,二代包起来;二代被砍掉,三代包起来长大。现在,这第三代郁郁葱葱,长得很好,不禁给它留下了阴影。沿着栈道往山里走,到了一片开阔地,一条笔直的铁轨出现在眼前,这应该是阿里山火车站。没过多久,远处传来一声汽笛声,小火车来了!我太激动了。

  只见铁轨尽头有火车的身影,车头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红白车身形成强烈对比,十分抢眼。车子的布局非常好。棕色的长座椅放置在车的两侧,车顶上挂着绿色的圆环。这有点像我们的地铁。

  小火车开动了,不时发出“嘭、嘭”的震动,带领我们一路下山。刚上回程的大巴,转眼就下起了大雨。阿里山的脾气实在是难以捉摸!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里,爱上这里清新的空气,难忘阿里山的美景。

  阿里山游记作文 2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小伙子壮如山……”我想每个人都唱过或听过这首歌。其优美的旋律描绘了台湾宝岛阿里山的秀丽风光,令人向往。去年暑假,有幸随父母去台湾旅游,终于看到了阿里山的真面目。阿里山是台湾省著名的旅游胜地。(海拔20xx米以上,因山地气候温和,盛夏依旧清爽宜人,再加上茂密的森林,是台湾最好的避暑胜地。刚到阿里山,天就下起了毛毛细雨,雨中游名山真好。

  虽然看不到全图,但是很密集。森林,茂密的绿色。走进阿里山,突然觉得空气很潮湿,仿佛还有淡淡的清香在飘荡,心情很舒畅。树木彼此相邻,果岭彼此相连。爬上台阶,进入山林深处,我深吸了一口气,想多呼吸几口这新鲜的空气。耳边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叫声。走着走着,看到了山路旁的两个小池塘,碧绿清澈。

  导游说这是姐妹池。相传在古代,两个阿里山姑娘同时爱上了一个阿里山小伙。不远处,我们又看到了“三兄弟”,三棵树并排生长在一棵大树的头上,像兄弟一样。再往前走,有两棵“同心树”。爸爸妈妈在两棵树组成的“心”前合影留念。走了一会,看到一排双层楼房和一个小操场。大楼上立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湘林小学——台湾最高学府”。导游一说,我才恍然大悟,这是台湾最高的学校。哦,这很有趣。继续往上爬,经过一根木绳,我们来到了2182米外的伏德望树。旁边有个许愿池,大家都通过投币许愿,希望希望能成真。接着我们来到了阿里山的一大奇观——“三代木”。这三棵树实际上属于同一棵树。一千多岁的“第一代”已经死去,“第二代”的树干也空空如也,“第三代”却在繁茂生长,让人不寒而栗。不要惊叹大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顽强。再往前走,我们又看到了另一个奇观——香林神木。

  高约45米,有十层楼高,树周长12.3米。这样的“树王”,不禁让人惊叹。在你知道之前,是时候回来了。但心里还是舍不得阿里山。虽然没有看到美丽的阿里山姑娘和气势磅礴的阿里山男孩,但如果有机会弥补我的遗憾,我会去那里。我爱你,阿里山!

  阿里山游记作文 3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想必大家都唱过或听过这首歌吧。它动听的旋律为我们描绘出宝岛台湾阿里山的美丽景色,让人一听就心存向往。去年暑假,我有幸随爸爸妈妈去台湾旅游,终于见到了阿里山的真面目。

  阿里山是台湾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海拔2000米以上,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好的避暑胜地。

  我们刚到阿里山,天空就下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访名山,真是天助兴也。虽然看不清它的全貌,但映入眼帘的是密密的森林,浓浓的绿色。走进阿里山,突然感到空气很湿润,仿佛还漂浮着一种淡淡的香气,感到非常舒适。树木一棵挨着一棵,绿色一片连着一片。拾阶而上,进入山林深处,我便大口地呼吸,想多吸几口这新鲜的空气。耳边,还时不时听到几声清脆的鸟叫。

  走着走着,我们看到山路旁有两个小池塘,碧绿清澈。导游介绍说这里是姊妹潭,传说古时候两位阿里山姑娘同时爱上了一名阿里山小伙,因无法割舍,分投姊潭和妹潭而得名。前面不远处,我们又看到了“三兄弟”,这是三棵树并列生长在一棵大树的树头上,如同亲兄弟一般。再往前,还有两棵“同心木”,爸爸妈妈在这两棵树搭成的“心”形前合影留念了呢。

  往上又走了一段时间,我看见一排双层的楼房和一个小操场,楼房上竖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香林国民小学——台湾最高学府”。导游一说,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台湾海拔最高的一所学校。哦,真有趣。

  继续往上爬,过了一座木索,我们来到了地处2182米的福德万古树。旁边有个许愿池,大家都用投币的方式许了愿,期盼希望能够实现。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阿里山一大奇观——“三代木”前。三棵树实际上同属一株,年逾千岁的“第一代”已经枯死,“第二代”的树干也已经空了,而“第三代”正在繁枝茂叶地生长,让人们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顽强。再往前,我们又看到了另一奇观——香林神木。它高约45米,足有十多层楼那么高,树围12.3米,这样的“树王”不禁使人惊叹不已。

  不知不觉中,也该返回了。但我心里仍对阿里山依依不舍。虽然没有看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和壮如山的阿里山少年,但是有机会遇到还会去的,把遗憾补上。我爱你,阿里山!

  阿里山游记作文 4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小伙子壮如山……”我想每个人都唱过或听过这首歌。其优美的旋律描绘了台湾宝岛阿里山的秀丽风光,令人向往。去年暑假,有幸随父母去台湾旅游,终于看到了阿里山的真面目。阿里山是台湾省著名的`旅游胜地。(海拔20xx米以上,因山地气候温和,盛夏依旧清爽宜人,再加上茂密的森林,是台湾最好的避暑胜地。刚到阿里山,天就下起了毛毛细雨,雨中游名山真好。

  虽然看不到全图,但是很密集。森林,茂密的绿色。走进阿里山,突然觉得空气很潮湿,仿佛还有淡淡的清香在飘荡,心情很舒畅。树木彼此相邻,果岭彼此相连。爬上台阶,进入山林深处,我深吸了一口气,想多呼吸几口这新鲜的空气。耳边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叫声。走着走着,看到了山路旁的两个小池塘,碧绿清澈。

  导游说这是姐妹池。相传在古代,两个阿里山姑娘同时爱上了一个阿里山小伙。不远处,我们又看到了“三兄弟”,三棵树并排生长在一棵大树的头上,像兄弟一样。再往前走,有两棵“同心树”。爸爸妈妈在两棵树组成的“心”前合影留念。走了一会,看到一排双层楼房和一个小操场。大楼上立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湘林小学——台湾最高学府”。导游一说,我才恍然大悟,这是台湾最高的学校。哦,这很有趣。继续往上爬,经过一根木绳,我们来到了2182米外的伏德望树。旁边有个许愿池,大家都通过投币许愿,希望希望能成真。接着我们来到了阿里山的一大奇观——“三代木”。这三棵树实际上属于同一棵树。一千多岁的“第一代”已经死去,“第二代”的树干也空空如也,“第三代”却在繁茂生长,让人不寒而栗。不要惊叹大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顽强。再往前走,我们又看到了另一个奇观——香林神木。

  高约45米,有十层楼高,树周长12.3米。这样的“树王”,不禁让人惊叹。在你知道之前,是时候回来了。但心里还是舍不得阿里山。虽然没有看到美丽的阿里山姑娘和气势磅礴的阿里山男孩,但如果有机会弥补我的遗憾,我会去那里。我爱你,阿里山!

  阿里山游记作文 5

  坐在公交车上,虽然闭着眼睛,但还是能感觉到前方又要转弯了。阿里山的路真的很难走。车子上下颠簸,我的头左右摇晃,数次撞到车窗玻璃上。我的身体也活不下去了。随着车辆的移动,我的身体不时“跳”起来,就像坐碰碰车一样,肚子也开始翻腾。车一停,我就吐了。

  但这并不影响我玩的兴趣。我顿时打起精神,跟着导游进了阿里山。刚进森林的时候感觉很凉快,和市区差不多两个季节了。茂密高大的树木遮住了烈日,只有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漏出,就连空气中都散发着青草味。走着走着,突然感觉有一堵“墙”挡住了去路。这是什么?我直接在心里嘀咕了一句。抬头一看,哇!这太高了!“这是台湾红柏,树龄2300年,只能围11个人!”导游介绍。原来,这就是阿里山的神树!我很惊讶一棵树可以活20xx多年,真是太神奇了。红柏高耸入云,树干呈淡褐色,树叶并不茂盛,却能让人感受到它的壮丽。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了一棵更奇怪的树,就像一头空心的骆驼。它的故事是十怪的:这棵“家”树有三代。

  一代被虫子吃掉,二代包起来;二代被砍掉,三代包起来长大。现在,这第三代郁郁葱葱,长得很好,不禁给它留下了阴影。沿着栈道往山里走,到了一片开阔地,一条笔直的铁轨出现在眼前,这应该是阿里山火车站。没过多久,远处传来一声汽笛声,小火车来了!我太激动了。

  只见铁轨尽头有火车的身影,车头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红白车身形成强烈对比,十分抢眼。车子的布局非常好。棕色的长座椅放置在车的两侧,车顶上挂着绿色的圆环。这有点像我们的地铁。

  小火车开动了,不时发出“嘭、嘭”的震动,带领我们一路下山。刚上回程的大巴,转眼就下起了大雨。阿里山的脾气实在是难以捉摸!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里,爱上这里清新的空气,难忘阿里山的美景。

相关词条